TWI337048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7048B
TWI337048B TW95103957A TW95103957A TWI337048B TW I337048 B TWI337048 B TW I337048B TW 95103957 A TW95103957 A TW 95103957A TW 95103957 A TW95103957 A TW 95103957A TW I337048 B TWI337048 B TW I3370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metal
cathode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5103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31857A (en
Inventor
Fuh Shyang Juang
Chien Chang Tseng
Original Assignee
Nat Huw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 Huw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 Huw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TW0951039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0731857A/zh
Publication of TW200731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31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7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7048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33704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屬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 光二極體,藉鋁具有之高反射率,而以微波電漿氮化處理,使 銘金屬表面形成一氮化鋁絕緣薄層,用來增加電子從陰極注入 的能力’因而提升發光效率,可適用於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 的製作。 【先前技術】 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二極體(Top Emission Inver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TEIOLEDs)結構上主要有兩 大重點,第一需要具備高反射率及較佳的電子注入特性的陰 極;第二需要具備高穿透率、良好的導電性及不錯的電洞注入 特性的陽極。這二個重點也成為實現高效率上發光反置型有機 • 發光二極體的關鍵技術。 1994年福瑞德(R. H. Friend)等人將紅光高分子(CN-PPV)利 用可轉化(Inverted)的結構將元件作在矽基板上,利用高反射 率的矽(Si)基板上蒸鍍一薄的金屬鋁(A1)當作陰極,搭配透明 率高的透明導電層(ΙΤ0)。其結構為Si/Al/CN-PPV/ITO。 1997年佛瑞斯特(S. R. Forrest)在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二 極體(TEI0LED)系統中導入保護罩層(Protective cap layer), 有3,4, 9,10-perylenetetracarboxylic (PTCDA)或是CuPc這些 5 1337048 材料。在賤鍍陽極透明導電層(ΙΤ0)之前,利用這些保護罩廣 (PCL)熱蒸鍍形成一層保護層。並且因為PTCDA和CuPc在傳統下 發光元件就是扮演電洞注入層的角色,所以同時也達到增加電 洞注入的效果。再以RF濺鍵功率5W,沉積速率是200A〇/h下,發 現元件發光區域受到透明導電層(ΙΤ0)濺鍍所造成的損壞明顯 變少。其結構為Si/Mg:Ag/Alq3/TPD/PTCDA/ITO。在外部量子效 率方面,有加保護罩層(PCL)保護的效率是0.15%比沒有加保護 罩層(PCL)的0· 30%低。原因是電子傳輸層(Alqg)的放射光部分被 保護罩層(PCL)材料所吸收了,所以效率會比較低。 2003年柯瓦斯基(W. Kowalsky)在TEI0LED系統中導入新的保 護罩層(Protective cap layer)。採用鎮/金(Mg/Au)作為陰極 金屬層,透明導電層(IT0)作為陽極。元件結glass/Mg/Au/a-NPD /1-TNATA/Pentacene /ΓΓΟ, Kowalsky使用卜TNATA當作電洞注 入層,再加上一層pentacene當作賤鍍陽極透明導電層(IT0)的 保護層。同時濺鍍透明導電層(IT0)採用兩步驟(Two step)的濺 鍍方式。先以小功率,沉積速率為2 nm/min形成10 nm厚的透明 導電層(IT0),再以8.5 nm/min的沉積速率濺鍍80-90 nm的透明 導電層(IT0),以減少濺鍍透明導電層(IT0)造成元件的損壞。 在元件亮度為1500 cd/m2時,效率為3.9 cd/A (0.7 lm/W)。 2004年柯瓦斯基(W. Kowalsky)又提出使用PED0T:PSS當做聚 合的緩衝(Polymeric buffer),將高分子引入小分子系統中, 6 1337048 其結構為
g 1 ass/A1 -Bphen: L i /Bphen/A1 q3: Ph-QAD( 1 mo 1 % ) /a-N PD/ 1-TN A TA/ Pentacene/PEDOT:PSS-ITO。元件8.4 V操作電壓下,亮度 為1000 cd/ni2可獲得較高的效率4.2 cd/A (1 lm/w)。 2003年寇氏(S. Kho)在TEI0LED系統中,採用鋁〔A1 (150 nm)〕作為金屬陰極,並且使用TPD當電洞傳輪層另一方面也做 鲁 為透明導電層ΠΤ0 (100 nm)〕陽極濺鍍的緩衝層(buffer layer)。透明導電層(IT0)減鍵時,R.F.功率為30W沉積速率為 0· 8 Αο/s。其結構為giass/Al/AlNx/Alq2 /TPD/IT0。 除了透明IT0作為上電極外,還有吳氏集團(c. c. Wu gr〇up) 在2004年提出利用薄的銀〔Ag(2〇 nm)〕/碲〔TeO2(30 nm)〕當 作TEI0LE1I)系統中的半透明陽極電極,二氧化碲(Te〇2)為一個高 的抗反射層’目的在增加光的輸出耦合。鋁(A1)或銀〔Ag (8〇 φ nm)〕當作金屬陰極’金屬陰極和有機之間插入電子傳輸層-緩 衝層-金屬陰極(Alqg-LiF-Al)三層結構,主要在提升電子從陰極 注入。其結構為glass/Al or
Ag/Alq3/a-NPD/m-MTDATA:F4-TCNQ/Ag/Te〇2 °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 一極體,/〇件結構包含有陽極電極、有機層、陰極電極及基板, 其中該陽極電極為雙層金/銀半透明之金屬層。 7 1337048 如本發明之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 光二極體,其中有機層係夾置於於陰極與陽極間。 如本發明之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 光二極體’其中該陰極電極為鋁金屬層,經氮化處理,表面形 成氮化鋁絕緣薄層。 如本發明之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 光二極體,其中基板可為玻璃、塑膠、金屬及半導體。 【實施方式】 依本發明之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 光二極體之實施可能性’乃舉一試驗例,作為其真確實施之說 明。 1. 元件基板與預清潔步驟 (1) 將4公分(cm)x4公分(cm)的玻璃放置超音波清洗中,分 鲁 別將基板浸入丙嗣、甲醇、DI water震洗,時間分別為5 分鐘、5分鐘、5分鐘,並利用氮氣腔吹乾。 (2) 基板置入烤箱去除多餘的水氣,溫度l〇〇t:,3分鐘。 2. 金屬陰極製作 (1) 清潔後的玻璃基板放置金屬蒸鍍系統中,利用遮影罩 shadow mask將陰極圖案化》 (2) 環境真空壓力3x10-6 torr。 (3) 蒸鍍材料置於鎢舟中,基板距離蒸鍍源約30 cm。 8 1337048 (4) 使用鎢舟熱蒸鍍沉積鋁(A1)金屬,沉機速率2. 0-3.0 A〇/sec 0 (5) 使用石英震盪晶體監控膜厚》 3.鋁(A1)陰極電極氮化處理 (1) 將銘(A1)金屬電極蒸鑛後的基板放置微波電漿chamber。 (2) 環境真空壓力3x10-3 ton- (3) 利用流量控制器(MFC)監控氣體通入的流量,Ar為70 seem,N?為 10 seem。 (4) 微波電漿下之真空壓力0.35 torr。 (5) 微波電漿功率為90W。 (6) 利用計時器來控制氮化之最佳時間。 4·有機元件材料選用及薄膜沉積 (1) 主發光層材料與電子傳輸層材料(Host and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本研究使用綠光主發光材料為Alq〗,材料分子式為
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ium,此材料同時 也是電子傳輸層材料。 (2) 電洞傳輸層材料(Hole transporting layer) 本研究使用NPB作為電洞傳輸層材料,材料分子式為 N, N* -di(naphtha- alene-l-yl)-N, Ν’-diphenyl-benzidine。 9 1337048 (3) 電洞注入層材料(Hole injection layer) 本研究使用m-MTDATA作為電洞注入層材料,材料分子式為 4,4*, 4'' -tris(N-3-methylphenyl-N-phenyl-amino)-tr iphenylamine ° (4) 有機薄膜蒸鍍步驟 a. 本研究使用有機薄膜条鍵系統’包含6組蒸鑛源,並搭配6 組溫控器。可精準控準材料沉積速率,亦可同時蒸鍍6種 有機材料。 b. 將各有機材料填入坩鍋中,並把坩銷放在加熱器上。 c. 將已完成金屬陽極製作的基板置入有機真空腔體旋轉支 撐體(holder)上,基板距離蒸鍍源約20 cm,以得到均勺 的有機薄膜沉積。 d. 環境真空約達3xl0-6 torr,開始沉積各有機層。 e. 使用石英震盪膜厚計,監控各層有機薄膜厚度。 f. 有機薄膜圖案,直接使用窗口光罩定義。 5.金屬陽極製作 (1) 使用雙層金屬金/銀(Au/Ag)作為元件陽極。 (2) 將各金屬材料放在鎢舟中。 (3) 將已完成有機薄膜製作的基板置入金屬真空腔體旋轉支 撐體(holder)上’基板距離蒸鍍源約3〇 cm。 (4) 蒸鍍金(Au),蒸鍍速率約0.2 Ao/sec。 10 丄功〇48 (5) 蒸鍍銀(Ag)金屬,蒸鍍速率約0.3 Ao/sec。 (6) 元件陽極為雙層金屬膜,總金屬膜不超過15 nm。 (7) 金屬陽極圖案,直接使用窗口光罩定義^ (8) 元件發光區域為36 «。 6·元件封裝 (1) 利用M-broun的手套箱於氮氣環境中進行元件封裝,手套 φ 箱水、氧值小於0.1 ppm。 (2) 在金屬陰極製作完成之後,腔艘使用高純度氮氣破真空, 並直接將基板傳送到手套箱中。 (3) 使用自動點膠機,將UV膠塗在基板四周表面,並蓋上玻璃 封蓋。 (4) 將元件基板放在紫外燈底下’功率4〇〇 ψ,遮住元件發光 區域,曝光5-6分鐘。 % 7.結果與討論 案例一、改變不同電漿處理時間製作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 二極鱧發光特性影響 請參閱第一圖中之1-A圖為本發明案例元件結構示意圖; 圖為顯示求得最大亮度1206 cd/m2示意圖;及卜c圖顯示求得最 高的效率0.51 cd/A示意圖。如本案例嘗試使用不同的氮化處理 時間,分別為40 sec、60 sec、80 sec。當電漿處理時間増 加到40 sec以上時,亮度和效率反而逐漸減少,這可能是因為 11 1337048 我們氮化處理時間太長導致氮化鋁(AINx)厚度過厚相對電阻率 (Resistivity)太高’造成電子不易注入電子傳輸層(Alq〇。適 當的氮化鋁(AINx)厚度有利於電子的穿隧,因為若沒有氮化鋁 (AINx)當緩衝層,則Al〇2和A1界面間存在一較大的位能障壁阻礙 電子從陰極注入Alq^。參1-A圖所示,其中該元件結構為:基板/ 鋁(80nm)/氮化鋁/電子傳輸和發光層(l〇〇nm)/電洞傳輸層 (60nm)/電洞注入層(50nm)/金(5nm)/銀(lOnm),即
[Substrate/Al(80nm)/AlNx/Alq3(100nm)/NPB(60nm)/m-MTDATA (50nm)/Au(5nm)/Ag(10nm)];續參 1-B、1-C圖所示為各種不同 陽極結構亮度及發光效率對電壓曲線,其中在最佳40秒的電漿 處理時間下,元件17V電壓下,可得到在最大的亮度和效率分別 為 1206 cd/m2和0·51 cd/A ;我們所製作的TEI0LE:D與Kho et al. 相比較則元件有一個低的起始電壓。 案例二、改變鋁(A1)金屬陰極厚度對發光特性影響 請參閱第二圖係改變鋁(A1)金屬陰極厚度對發光特性影響之 示意圖。其中鋁(A1)金屬陰極的厚度分別為60 nm及80 nm,陽 極使用金/銀(Au/Ag),厚度固定為5/10 nm。由其中之2-A圖、 2-B圖改變鋁(A1)厚度由60 nm變更為80 nm的厚度,可以觀察到 鋁(A1)的厚度較厚可有效降低片電阻值,提高電流注入,降低 起始電壓且可以得到最佳的發光亮度及效率》 案例三、Alq^/NPB界面共混提升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二極體 12 1337048 之效率製作 綜合案例一、二,最佳結果製作高效率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 光二極體’參考第三圖3-A,元件結構為:基板/銘(80 nm)/l 化鋁/電子傳輸和發光層(80 nm)/共混層Α1^:ΝΡΒ(20 nm)/電洞 傳輸層(60 nm)/電洞注入層(50 nm)/金(5 ran)/銀(10 nm),其 中該基板(Substrate)係以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塑膠、金屬、 半導髏等做為元件基板,即 [Substrate/Al(80nm)/AlNx/Alq3(80nm)/Alq3:NPB(20nm)/NPB( 60nm)/m-MTMTA(50nm)/Au(5nm)/Ag(10nm)]。其目的在於分別 讓發光層的電子和電洞可利用跳躍(hopping)的方式,在AIq?的 LUM0和NPB的HOMO上傳遞,由於改變電洞傳輸層(HTL)/發光層 (EML)間載子注入能障和電子及電洞容易注入共混層,將復合區 定義在共混層。由第三圖3-B可知A1q2:NPB混合可有效提升載子 的復合率,降低元件的電流密度,電流和亮度成正比下,雖然 有最佳的亮度,但必須考慮到大的操作電流下所產生的焦耳熱 (Joule heat),會使有機層劣化,元件特性變差壽命變短。由 第三圖3-C可知Alq^NPB混合層厚度為20 nm時,元件在19V電壓 下,在可得到最佳的發光效率為0.97 cd/A。 如上述而請參閱第四圖係以1-A圖之元件結構有機層中之電 洞注入層On-MTDATA)由50 nm調變至10舰時,由各量測角度之 光譜,可以看出該發光光譜並不會隨著角度而改變,並己經將 13 1337048 微共振腔效應所造成視角色差的影響降至最低,且使得中間夾 著之有機層(即Alq^/NPB/m-MTDATA)總厚度範圍在170-210 nm之 間,而經適當的調變有機層厚度,可使元件有較窄的光譜,色 彩亦不會隨視角改變。 本發明係利用氮化鋁,作為上發光有機發光二極體陰極,應 用在主動式面板結構中’可與無定形梦〔Amorph〇us Silicon (Q-Si)〕、聚合-發〔p〇iy-Siiicon (p〇iy_si)〕c〇mplementa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等主動元件之製程能做整 合,尤其在n-channel TFT基板之電晶體最後一道電極(A1 Pad) 製程之同時’若也可以用來作為有機發光二極體(0LEDs:)之陰 極,則可簡化製程,降低製程成本。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圖中之1-A圖為案例一之元件結構示意圓; 1-B圖為顯示求得最大亮度1206cd/m2示意圖;及 1- C圖為顯示求得最高的效率0.51cd/A示意圖。 第二圖係案例二之改變鋁(A1)金屬陰極厚度對發光特性影響 之示意圖;其中, 2- A圖改變鋁(A1)厚度得到最佳的發光亮度示意 圃, 2-B圖改變鋁(A1)厚度得到最佳的發光效率示意 圖。 1337048 第三圖係案例三之高效率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二極體之示 意圖;其中, 3-A圖係元件結構示意圖; 3-B圖係Alq^NPB混合之最佳的亮度示意圖; 3-C圖係Alqs:NPB混合之最佳的發光效率示意圖。 第四圖係以1-A圖元件結構有機層中之電洞注入層(m_ MTDATA)調變至10 nm之各量測角度光譜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第1-A圖: 元件基板(Substrate)鋁(A1)陰極(Cathode) 氮化鋁(AINx) 電子傳輸和發光層(Alq〇 電洞傳輸層(NPB) 電洞注入層(m-MTDATA) 金(Au)/銀(Ag) 陽極(Anode) 第1-B圖、第1-C圖、第2-A圖、第2-B圖、第3-B圖及第3-C圖: 發光亮度(Luminance) 電壓(Voltage) 發光度結果(Luminance Yield) 第3-A圖: 元件基板(Substrate)鋁(A1) 陰極(Cathode) 氮化鋁(AINx) 電子傳輸和發光層(Ald3) 15 1337048 共混層(Alqs:NPB) 電洞傳輸層(NPB) 電洞注入層(m-MTDATA) 金(Au)/銀(Ag) 陽極(Anode) 第四圖: 電激發光強度(EL Intensity) 波長(Wave length) 16

Claims (1)

1337048 •I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具有氮化鋁陰極電極之上發光反置型有機發光二極 體,元件結構依序包含有陽極電極、有機層、陰極電極及基板, 而其特徵在於: 陽極電極為最上層,是具有雙層金/銀半透明之金屬層; 有機層為電子傳輸和發光層(Alq2)、共混層(Alq2:NPB)、電 洞傳輸層(NPB)及電洞注入層(m-MTDATA)疊成,而被夾置於 ® 陽極電極與陰極電極間; 陰極電極為基板上方之鋁金屬層,但經氮化處理,表面形成 氮化鋁絕緣薄層; 基板為底層,可為玻璃、塑膠、金屬及半導體。 17
TW095103957A 2006-02-06 2006-02-06 Cathode of top emission inver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aluminum metal nitriding TW200731857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5103957A TW200731857A (en) 2006-02-06 2006-02-06 Cathode of top emission inver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aluminum metal nitrid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5103957A TW200731857A (en) 2006-02-06 2006-02-06 Cathode of top emission inver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aluminum metal nitrid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31857A TW200731857A (en) 2007-08-16
TWI337048B true TWI337048B (zh) 2011-02-01

Family

ID=45075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03957A TW200731857A (en) 2006-02-06 2006-02-06 Cathode of top emission inver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aluminum metal nitriding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073185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31857A (en) 200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3579B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stabiltiy
US8569945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cathode including a magnesium-calcium laye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3488474B2 (ja)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用のアノード改質
JP2004537149A (ja) 有機層を有する発光素子
JP2016502734A (ja) 導電性コーティングを表面に堆積する方法
JP2006156390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72157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I453967B (zh) 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層作為陰極之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3943548B2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デバイス
KR20140109829A (ko) 유기 전자 장치
US892821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4063210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37048B (zh)
JP4343653B2 (ja) 金属ホウ素酸塩あるいは金属有機ホウ素化物を有する有機発光素子
JP2011223001A (ja)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34193A (ja)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そして有機発光素子の陽極を有する基材
Buwen et al. Enhancement of hole injection with an ultra-thin Ag2O modified anode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Moon et al. Failure of the top emiss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a Ca/Ag semitransparent cathode
Xiao et al. Highly efficient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ith aluminium electrodes
KR100563066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7293645B (zh) 一种白光顶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Zhu et al. P‐128: Inverted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Vanadium Pentoxide as Anode Buffer Layer
CN115955893B (zh) 一种含有Ag电极的OLED器件的制备方法
KR101039922B1 (ko) 다공성 고분자 발광층을 이용한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해 제조된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Zhu Organic Semiconductors and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