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7412B -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7412B
TWI327412B TW096116222A TW96116222A TWI327412B TW I327412 B TWI327412 B TW I327412B TW 096116222 A TW096116222 A TW 096116222A TW 96116222 A TW96116222 A TW 96116222A TW I327412 B TWI327412 B TW I3274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urrent
correction
polarity
ti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16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0577A (en
Inventor
Takahiko Kobayashi
Yoshihiko Kimpara
Manabu Yoshimur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20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0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7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74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 H02M7/539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by pulse-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132741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 本發明係關於供應交流電力給交流負載之電力變換 ,器。 、 【先别技術】 在電力變換器中,構成設置在輸出段的電力變換手段 之上下臂的功率元件(power device),係根據電壓指令進行 切=動作產生交流電壓,並輸出到交流負載,且以防止上 下=的功率元件的同時導通所引起之短路為目的而設置有 同時將上下臂的功率元件控制在關閉動作狀態的期間。此 ’月間雖被稱為空檔時間(dead time),但因此空檔時間,而 在,力變換手段接收之電塵指令與根據該指令^力㈣ 段實際輸出到負载的電壓之間會產生誤差的情形已為人 知。起因於此空檀時間的誤差電壓係成為與電力變換 的輸出相電流的極性為相反極性之電壓。 、又 …:二:種為人熟知的方法’係為了補正起因於此空 虽τ 4的電壓誤差,而利用電力變換器且 手段來檢、、則雷* @ < 厅/、備之電流檢測
St: 的輸出相電流,並將與所檢測出 之别述輸出相電流的極性為相出 指令且將補正過的電好八福電£知加在電屢 專利文盧⑼予電力變換手段(例如非 寻矛j文獻1)。再者,以雷、4 4人 窀’现“測之方法而言,於首接;、B丨 電力變換手段的輸出相電流之外,由 (DC-〗inJc)電流進行檢 換”之直流鏈 獻2)。 ’方去亦為人热知(例如非專利文 319204 5 1327412
Cross)附、斤在ά輪出相電流的極性切換之電流零交越(Zero n广於輸出相電流的絕對值小,故難以藉著電 二二’以糾㈣前述輸出相電流的極性。此外, 在电流零交越附近,由 (chat,·, 、别述輸出相電流引起顫動 L之電㈣用施加與輸出相電流的極性相同的極 =⑽指令之前述的補正方法中,會發生施加於 二曰::補正電星之極性錯誤,或發生補正電壓的極性 正負父替地連續切換之現象。 兩…向來$ 了規避別述輸出相電流之絕對值小的 父車之空播時間補正的問題,提議有種種的提 木(例如專利文獻1至4等)。 亦即’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例子,其係由下 列手段構成用以補正起因於反相器裝置的輸出電塵之防止 短路期間的輪出電壓誤差之反相器裝置的輸出電壓誤差補 正裝置,該等手段包含:檢測反相器裝置的輸出電流之電 流檢測手段;辨別利用此電流檢測手段所檢測之輸出電流 =極性之電流極性辨別手段;以及相對於針對輸出電流設 疋之閾值,若反相器裝置的輸出電流為閾值外,則依據所 辨別之輸出電流的極性進行輸出電壓誤差的補正,若為閾 值内便利用電壓指令的極性進行輸出電壓補正之電壓誤差 補正手段。 料,在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由下列手段構成 之脈見調變控制反相器之控制電路例,橋接其乃為半導體 開關元件的臂以構成將直流變換成交流之反相器7並將比 319204 6 1327412 較電壓指令訊號與載波訊號之大小關係所 變的電壓訊號提供給前述橋接的上側臂 =見週 而控制前述反相器時,設置有防止上側臂元==件 件的同時導通(⑽)之導通延遲時間,而料手段 =器之輸出電流超過正或負的預定值時輪出又:二: 出电 的極性之訊號的電流極性辨別手段. ^ u 電壓指令訊號的極性之訊號的㈣極性辨別=辨=述 ==通延遲時間而導致在該反相器:輪 電壓的量之第i補償量運算手段;使此第U 貝里運异值的極性對應前述電流極性與電㈣性並予 的輸出值於前述_令::=此補償量分配手段 之加算手段。 心以號之值设為新的電壓指令訊號 再者’在專利文獻3中, 置例,其且備.於制士、s , 種AC馬達驅動裝 段·由^Γ 到AC馬達的電流之電流檢測手 手严檢測電流計算偏差電流之偏差電流運算 手長,由爾差電流進行指令 部;具有決定電流 逆-之U制 時間靜士厂 極性判斷手段,並輪出空槽 間補償手段;將前述空檀時間補償 之職加算運算手段;以及使用由前述電壓: 壓變換成:::二:之最終指令電壓的資訊來進行從直流電 調變)電 ' 上述AC馬達驅動裝置中,前述空 319204 7 1327412 棺時間補償手段由下列手段所構成:由指令電流來判斷指 令電流極性之指令電流極性判斷手段;從檢測電流判斷檢 測電流極性之檢測電流極性判斷手段;以及從前述指令電 流極性與檢測電流極性之資訊來判斷最終電流極性之最終 電流極性判斷手段。 此外在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一種PWM控制反相 …裝置例#藉著使用上下臂防止短路期間、pwm載波頻 率以及直流電壓算出之誤差電壓來補正反相器輸出電壓之 電塵補正手段,係於反相器輸出電流的絕對值比預定值大 時因應反相器輸出電流的極性來補正反相器輸出電璧,而 於反相器輸出電流的絕對值比預定值小時因應反相器輸出 。電塵的極性來補正反相器輸出電壓,而在控制反相 裝置中卩下列方式來構成用以設定前述载波 率之PWM载波料手段,其係於誤差電壓比反相界輸出 電料時將PWM載波頻率保持於其值,而於誤差電壓比 反相器輸出電壓變大時以將誤差電麼與反相器輸出電壓的 比保持於ID疋之方式而使pWM載波頻率產生變化。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2756049號公報(第Μ 第11圖) 只’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第3245989號公報(第12百 第7圖) 只’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4-112879號公報(第6 第2圖) 兴,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第3287186號公報(第8頁,第 319204 8 1627412 3圖) 非專利文獻1 :杉本’小山’玉井:AC伺服系統之理 論與設計之實際:總合電子出版社(第55頁第9行至第57 頁第5行)
Detection on PWM Inverters from DC Link Curreent-Steps IPEC-Yokohama ' 95 p.p.271-275) 【發明内容】 鲁(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疋,在上述已知所提議之補 ------------田於在萠述 ㊉出相電流之零交越中無法確實地⑽補正㈣的極性, =極性反轉的瞬間會偏離於前述輸出相電流的零交越之 段之補正過的_令、亦;電力變換手 與來自電力變換手段的輸出電屋:電f之電物 尤其,此_差在由電差。 流電力時變得顯著。連接至旋轉電機日士又^出低頻率之交 得旋轉不均變大,且驅動性能::機:,因此電壓誤差使 有旋轉不均變得顯著等之問題。牛-*外,於低速驅動時 本發明係鐘於上述問題而 種電力變換器,可對起因於 ’/、目的在於得到- 時間的電遷誤差精確度佳地進一^的零交越附近之空槽 因應電壓指令輸出交流電力/丁子正’且電力變換手段能 (解决課題之手段) 319204 9 1627412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一種電力變換器,係具 備:依照輸入之交流電壓指令產生供應給交流負載之交流 電力的電力變換手段;運算應供應給前述電力變換手段的 頻率f之交流電壓指令的電壓指令運算手段;以及得到前 述電力變換手段供應給前述交流負載的交流電力中做為電 流成分的輸出電流之電流檢測手段;其中,於前述電力變 換手段與前述電壓指令運算手段之間,設置電壓指令補正 手段,用以根據前述輸出電流運算用以補正電壓指令運算 籲手段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的補正電壓,並將前述補正電壓 加算到前述電壓指令運算手段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且提供 給前述電力變換手段,而前述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 述輸出電流設置包含其零位準之預定的電流範圍,而於前 述輸出電流的值由前述電流範圍的外部進入到内部之第1 時刻,使用前述第1時刻與前述頻率f求取前述輸出電流 的零交越時序(timing),且將切換前述補正電壓的極性之時 刻設定為所求得之前述零交越時序。 依據本發明,由於在所檢測之輸出電流變為零之瞬 間,可切換用以補正交流電壓指令之補正電壓的極性,亦 即,在輸出電流的零交越之前後藉著與輸出電流的極性為 相同極性之補正電壓來補正交流電壓指令,故可降低在輸 出電流的零交越附近起因於提供予電力變換手段之補正過 -的交流電壓指令與電力變換手段輸出的電壓之間的空檔時 .間之電壓誤差,而電力變換手段係依照交流電壓指令而形 成可輸出交流電力。因此,提供電力變換手段的輸出給旋 10 319204 1627412 轉電機時,可降低該旋轉電機的旋轉不均,且可提升運轉 性能。 (發明之功效) 依據本發明’由於可精確度佳地補正起因於輸出電流 的零交越附近之空檔時間的電壓誤差,故電力變換手段可 達到按照電壓指令輸出交流電力之效果。 【實施方式】 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電力變換器的較佳 以下參照圖式 的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不本發明第i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的構 成之=塊圖。此外,在此第1實施形態及以下所示之各實 施形:中’舉例說明輸出三相交流電力的電力變換器,而 該内容同樣亦可適用於輸出單相交流電力的電力變換器。 第!圖所示之電力變換器la係具備··連接三相的交流 ,負载^之電力變換手段3;電流檢測手段4; =換手段3减行從電力變換手段3到交流負載^ = 的供應控制之控制裝置5a;而控制裝置&係由電
Μ指令運算手段fA a以及電ϋ日令補正手段7a所構成。電 屋才日令補正手段7a孫士凡罢y* + r*、 a係6又置在電屋指令運算手段6a的輸出 側與电力變換手段3的輸入側之間。 電於力變換手段3’上下臂的功率元件係根據從控 之交指令(在第1圖中,電壓指令補 3出之父流電壓指令▽11**,”**,¥〜**)來進行 319204 11 1327412 切換動作而產生交流電壓,且予以輸出到交流負载 控制裝置、5a Y系以防止上下臂的功率元件之同時導 起的短路為目的,而在提供給電力變換手段3之 指令(在第】圖中,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續輸出之 =旨令vu",一,vw")中,包含有將下臂的功率元件: 控制在關閉(off)動作狀態之空檔時間電壓指令。 、 電流檢測手段4係在本發明中所稱的檢測手段之— ^係得到電力變換器la(控㈣置叫實 设要本祝明書中係以說明設置在控制 裝置a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為主要目的, 手段4之輸出(三相的⑽ 指令補正手段7a。 係认為緹供給電壓 以下描述用以得到電力變換器 發明時所需的電汽眘1 + I & 、制裒置5ah軛本 體内容。:第:Γ 發明所謂的電流檢測手段之具 換手段3直接檢測輸出電流之電流㈣二:有變 檢測時,在第〗图由 杈劂手& 4。而在直接 電力變換m I |〜1·檢測手段4係表示以檢測來自 而配置在:二相::三相的輸出電流―方式 配置在所有線且之:況’.但由於並不-定㈣ 可為在三相中的 ^lu+lu+lw=0之關係,故亦 二相的輸出電流,再:電流檢測手段4並檢測該 又,在第剩餘的一相之輸出電流的方法。 但除此之外, 、不直接檢測各相的電流之情況, '、可使用從在非專利文獻2所介紹的電 319204 12 1.327412 力變換手段3之直流鏈電流檢測前述輪出電流之方法。另 ! 變換器la(控制裝置5a)實施本發明時所需之電流 貝訊係與電壓指令運算手段6a的構成法有 的態樣,故予以說明。 有檀檀 首先’電壓指令運算手段6a雖運算原本應提供給電力 及、手段3之頻率f的(三相)交流電壓指令vw*, 但可採取將電流檢測手段4求得之三相的輸出電流 m,1V,lw和由電力變換手段3所欲輸出之電流 «m*之間的偏差予以放大而輸出此交流電壓指: “咖明時所需之電流資訊係可為輸出電流… 亦可為電流指令iu'iv'iw*。 〆 再者,電壓指令運算手段6a於交流負載2a為三相旋 電機時,亦可採用—種構成,亦即在内部構成磁通觀測 =:etlc flux observer),並利用使用所推算的前述旋轉 1内部之磁通與前述旋轉電機的常數加以換 =,:,來運算交流電壓指令-*,—。二】 =— 之輸出電流lu,lv,iw亦包含在電力變換胃叫控制裝 置5a)貫施本發明時所需之電流資訊。 t ㈣之各種的方法所得到之輪出 流指令iuMv*,iw*’係表示電力變換手段3供岸 給父流負載2a的交流電力中之電流成分的資訊本; 明所稱的電流檢測手段係包含得到以上說”輸出2 叫―與電流指令iU*,iV*,一之所有手段。此種情形;: 319204 13 1327412 二广1&為輪出單相交流電力者亦相同。在以下 :谷易理解’依照第!圖所示之構成,传二為 手段4直接檢測之三相的輸出電流 田供^檢測 令補正手段7a之情形來加以說明。供給電壓指 其次,電壓指令運算手段6a使用之 指令vu*,vv* f 項率£仏乂流電壓 出之六Μ Γ 即’係從電力變換手段3徐 出之乂流電力的頻率。在穩定 3輪 心,一電流指令⑽*、及來自電力變;;流 :壓—的頻率相同。交流負載2&為同手二= 轉頻率(電角度)皆變為相同。 凝 3輸出之二載2&為感應電動機時,由電力變換手段 父:的頻率、與前述感應電動機的旋轉頻率 ^角度)’㈣轉差鮮(slip知㈣卿)之程度而產生差 ㈣=使用-般熟知的技術算出轉差頻率,並加上 差頻率到旋轉頻率且求取從電力變換手段3輸出之交 力的頻率,而將之設為頻率f。 L ” 接著,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a係對補正電壓指令運算手 段6a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μ»*的補正電壓^ △ ^,△赠進行運算,並將該補正電壓△%△”,△,對 與交流電壓指令vu*,vv*,vw*相對應之各相進行加算且將 經補正之交流電壓指令vu**,vv**,vw"輸出到電力=換手 段3。亦即交流電壓指令vu**,係νιι**= ,而六 流電壓指令νν**係νν**=νν*+Δνν,且交流電壓指令vw= 係 VW* * = VW* + △ VW。 319204 14 1327412 此時’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例 序,根據輸出電产丨„ . . + 糸以第2圖所示之程 差之處理,盆中二厭1V,1W來執行精確度佳地降低電屡誤 手段3的上;係起因於以防止構成電力變換 的―檔時間所引起之短路為目 電壓誤差。 電瓜1U,1V,1W之零交越附近的 以下’參照第1圖至第7圖,就 恶之電㈣令補正手段 ;此:1 一 補正動作加以說明。〇、圭么^間之電覆誤差的 相位來、二動作係因應各個U… 邳徂;貝她,故為容易說明 X加以H月-tr P ' ,V,W之各相標記為 :二。亦即’各相的電流標記為ίχ, 知5己為VX加以說明。 % 第2圖係說明電璧指令補正手段 流程圖。在第2圖中,表示#神” 輯紅序之 ^ , a ^ 、處理私序之步驟係縮寫為ST。 弟3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於_至抓之處理内容的 ^弟4^係表示第2圖所示之於抓的處理使用之頻率 ”補正係數幻之關係特性表的—例之圖。第$圖係表 2圖所示之於STI6的處理’、'' Κ2的關係特性表之一例的圖。第6圖係表示第2圖所= 於ST16的處理中使用於負載為感應電動機時之頻率盘時 間變化量ta的關係特性表之一例的圖。第7圖係囊_兒明 j2圖所不之起因於藉著補正處理達成之空槽時間的電壓 誤差之補正動作的時間圖。 在第2圖中,於ST1〇中,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a係於 319204 15 L327412 ^檢測手段4所檢測之三相的輸出電流中,選取 =電流.並檢測其電流值。在第3圖中,横轴表示時 目位Θ,絲係表示所檢測之—相的輸出電流^之 :補效值㈣,第3圖所示之符號”係表示以此方式 才双測之一相的輸出電流匕之丨週期的波形。 -相:二11中’電塵指令補正手段7a係在第3圖所示之 =輸出電流29的1週期中’藉由分別調整/設定從零 :準^^側之上限值ΔΙ1以及從零位準則極側之下限 來3丁定包含零位準之預定的電流範圍3〇。此外, ^艮值η及下限值·ΛΙ2的值(絕對值)亦可設定在相同的 值。又,餐於依據電流檢測手段4 (。轉在輸出電流ix而被檢測的情形,上限 限值的值(絕對值)亦可調整為各為不同的值。總之下 重要的疋將電流範圍30之上下限值調整成,不會有因為於 = 在輸出電流&而進行檢測 流的零交越附近之電流顫動現象,而 錯^測輸出電流ix的極性之情形。至於包含零位準之預 定的電流範圍30之具體性調整/ 、 法,故將其囊總而說明如後。疋方法,因有各種方 =了中’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a係哉輸出電流ix 的值疋J為上限值仙以上,或是否為下限值_ΔΙ2以下, 亦即^定於該取樣時序所檢測之輸出電流ix的值是否在 電抓辄圍30之範圍外。結果’於輸出電流ix的值在電产 範圍川的範圍外時(ST12:Yes),將該輪出電流匕的姉 319204 16 lOZ/412 '、在極丨生°又疋5孔號sign(ST13),並執行ST21至ST23之 处里且藉由於該取樣時序所檢測之輸出電流ix的值 “更新於上:欠取樣時序所檢狀輸出電流k的值,再移到 下一個取樣時序之ST1〇的處理。
^之後之某一取樣時序之已執行過STI〇,STll的STU ;^取I 4序所檢測之輸出電流ίχ的值在電流範圍 3〇,之範圍内時(ST12 : N〇),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以係在灯14 ’判定1取樣前之輪出電流ix的檢測值之值,是 否為上限值Δη以上’或者,是否為下限值-以下,亦 即,判定1取樣前之輸出電流ix的值是否在電流範圍 之範圍外。 亦即’在ST14中,電璧指令補正手段7a係調查於該 取序所檢測之輸出電流ix的值在電流範圍%之範圍 7 ( T12 No),疋否思味著,檢測到該輸出電流值於該 取樣,序首次由電流範圍3〇之範圍外進入到範圍内,或 籲者,疋否意味著檢測到該輸出電流值於i取樣前之時序已 經從電流範圍3G之範圍外進人到範圍内,並於該取樣時序 維持著已進入到電流範圍30的範圍内之狀態。 ^然後,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a在判定了於該取樣時序所 才双測之輸出電流ix的值係為於該取樣時序首次由電流範 圍30之範圍外進入到範圍内時(ST14 : Yes),將輸出電流 .值由電流範圍30之範圍外進入到範圍内之時刻予以檢測 •為第1時刻(第3圖所示之符號32,34),且執行ST15,STi6 之各個處理。STi5與ST16之處理順序亦可更換,而在ST15 319204 中’將1取樣前之輪屮雷、、ώ · 在極性t. 机1X的檢測值ix[N_】]之極性記錄 牡拽汪„又疋訊唬Slgn,而 3〇之範15外進人職圍 巾,於做為從電流範圍 之胖32⑷,」 刻的第1時刻(第3圖所示 之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 ?a 7 vx τ到以如下方式設定。 起因於在輸出電流ix的 ΛΛ ^ r-, 、々父越附近發生之空槽時間 的父流電壓指令…與來自 Ά間 之雪懕喵ϋ ν ^ 电刀义換手段3的輸出電壓νχ 主要是發生在與因輸出電“的極性為 延極性的電壓,故為了要精 ^ 生马 名筮1闻士 要搰確度佳地進行電壓補正,只要 ^ 3圖中,於輸出電流&之零交_的前後,將 二I::的f性相同的極性之補正電編加算於 :二?“" VX即可。亦即,輸出電流ix之零交越31 係理4的補正電壓極性切換時刻。 於第1睹约丨3 ? ·3 /1 ▲ 中’根據上述’ 、 ,4中,根據第1時刻32與頻率f以及鈐屮 電流ix來求取輸出電流、:乂及輸出 電流“零交越3 i,且以配=:之時刻、亦即輸出 換之電法愛六M h D輸出電流ix的極性進行切 佚&电々丨L零:父越3 1的睹总 Μ的極性之時刻。 式’來設定切換補正電壓△ 弁::換此補正電壓△-的極性之時刻的設定中,首 先,必須正確地求取從第!時刻32 性進行切換之電流零交越 出…X的極 變化I,# ^ m Λ* ” t T間叆化量乃至相位 化里故如下地作為理論值來求取。 在第3圖中,輸出電流ίχ為正極 —電流範圍3〇的範圍外進入到範圍内時:值第= 319204 18 1327412 32到輸出電流ix的極性切換之電流零 變化量Θ a,#將鈐屮+,ώ . 1為止的相位
An 係將輪出^ 1X的值(有效值Inns)盘上限值 △η相於式求得。再者,在士上限值 列私山^ *永取式⑴時,由第1時 " 輸出电流1X的極性切換之電流零交越31為上#划 間’係假設相對於交流的週期相當短。^31為止的期 【數式1】
△II
Ba = sin0a = …後’進彳τ從使用式⑴得到之相位變化量θα換笞為 =頻,之第W成輸出電流 二、31為止之時間變化量仏時,可得到式(2)。其 中 π心表示圓周率。 【數式2】 oa ta = -^L = _ 灿 Γ Ί 2πί* ~ 2V2TCfInns [S〇c] . · · (2) 由從取輸出電流ίΧ為負極性時其峨效值㈣ 的範圍外進人到範圍内時之第1時刻Μ =電…極性切換之電流零交越31為止的相位變 置之式子,係變為將式⑴中的上限 ::之式子,而求取從第㈣到輸出Si “生切換之電流零交越31為止的時間變化 變為分別替換式⑺中的“為以,且替換上限值^下 ,限值-ΔΙ2之式子。 值u為下 切換補正電愿Λνχ的極性之時刻的設定,係可使用式 319204 19 1*327412 ⑴或式(2)來進行。首先,說較用式⑺設定之方法 ::於輸出電流ix為正極性時將第1時刻32設為時刻二 為基準,並將以式⑺求得的時間 =時刻—定為切換補正電壓Δγχ的極性之時刻 且將為負極性時,將第1時刻34設為時刻tl, Λ B夂里tb之後的時刻iI+tab,設定為切換補正電 2的極性之時刻t2。若以此種方法設定切換補正電屢 VX的極性之時刻,則可精確度佳地使切換補正電乂 -=之::與輸出電流ix的極性切換之零交越: :號:f第1時刻只要不必區別,則僅以 第式⑴的Γ定方法加以說明。此時,將為 ± ' &刻U換异為任意的相位,且反覆執行蔣 %間經過設為相位變化之計算, 執仃將 的相位變化詈“ η 確5忍到由式⑴得到 …1 的時刻設定為切換補正電 、“生之蚪刻。使用相位變化量以時亦相同。 :二’輸出電流匕為正極性時,若將為 之的相位設定為〇,則與切 ^ 之時刻t2斟庙々如仏 m\vx的極性 心。因此,===為以式⑴得到之相位變化量 鄭時:=刻,2為止之間的任意之時刻 成為崎一)。” 來標記時’便 變化而反覆執將時間經過看作相位 後執仃到相㈣x與相位變化量“一致為止。若 319204 20 1327412 相位Θ X與相位變化量β 正電遷心的極性之時心致故則由於可判斷達到切換補 旦A A 性之S卞刻t2’故可將相位θχ與相位變化 刻。纟之時刻以定為切換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 如此,於使用式⑴之設定方法,便不需式⑺之換曾, 與使用式⑺的設定方法相同的精確度來設定切 =::ΪΓΓ性·此外,亦可將第1時刻% .VX*的相二* ’、0 ’而设定為與輸出電流ix或電壓指令 .、目同的值。此時’便將時間變化看作輸出電产 U之相位的變化,或者,看作㈣指令^之相位的 气定=#'1刀換補正電屢Δνχ之極性的時刻之基本性的 例 ’ ^ ’說明2個使用式(2)時之具體的設定方法 :先,在式(2)的運算中’由於分母包含有頻率f、輸 :電“的值(有效值^),故必須使用除法之運算。因 以降低在控制裝置化之運算量為目的,亦可使用一 照二亦圖即使因應頻㈠而變化之補正係數幻的特⑽ 化之、者θ m因應輸出電流ίΧ的值(有效值Irms)而變 正手=係數K2的特性表(參照第5圖)記憶在電屋指令補 一Γγ根據使雙方或一方的特性表適用於式⑺之下 〈(3)來設定切換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 【數式3】 ta ξ ΔΙ1 2V2riKlK2 [sec] · .· (3) 弟4圖係因應頻率f而變化之補正係數K i的特性表 之 319204 21 -例。此外,第5圖係按照輸 而變化之補正係數K2的特性表之二=值(有效值 頻率f盘補正# # 例。彳< 式(2)與式(3), 頸卞f與補正_K1之關係變為「κ 圖所示之理論值的曲線。又,輸出電流 =咖之關係變為「K2,輸出電:) 2mS)」,故描綠第5圖所示之理論值的曲線。缺後,亦 ^ 在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之資料量為目的,亦可
如=正係數Κ1,Κ2有關之特性表予以簡單化,而替換為 如弟4圖或第5圖所示之近似直線。 、2次,說明將切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時刻的設定 予以簡化之方法。此係不將輸出電流ix的值(有*值工叫 使用在切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時刻的設定,而從頻率 f求取上述時間變化量ta之方法。 例如,使用一般熟知的向量運算將輸出電流ix(三相電 流lu,lv,iw)分割為:根據頻率f與對應於電壓指令 _ vu ’vv*,vw*之三相電流iu,iv,iw的相位而產生磁通所需之 勵磁電流id(d軸電流)、以及與交流負載2a為旋轉電機時 之負載轉矩成比例的轉矩電流iq(q軸電流)時,輸出電流 ix的值(實效值Irins)與勵磁電流id以及轉矩電流iq之關 係,係以式(4)表示。 【數式4】
[A] ⑷ 22 319204 1327412 父流負載2a為感應電動機時,勵磁電流id只要設定 為無負載運轉時流動之固定電流值(把此值設為id〇)即 可。此固定電流值idO係在各個旋轉電機(感應電動機)之 固有的值且為既知的常數。此時,由勵磁電流id成為固定 電流值id〇,可知輸出電流ix的值(有效值Irms)係依按照 由父流負載(感應電動機)2a產生的轉矩而流動之轉矩電流 iq而變化。但是,在此,係將轉矩電流的變化視為取決 鲁於頻率f的值’且不使用從輸出電流匕的值(有效值 勵磁電流id、轉矩電流iq等、由輸出電流ίχ求得之有關 電流的資訊,而根據頻率f求取前述時間變化量“的方法 表示於下。 第6圖係在額定容量為3.7kw,額定轉差頻率為3Hz 之感應電動機中,將對於以籲記號表示之無負載時 (idjdo,lq=:0)、以及以〇記號表示之額定負載時㈤=id〇,iq= 額疋轉矩電流(功率運轉,P〇wer running)的2種驅動條件 •之頻率f的時間變化量ta之值加以繪圖的圖。於繪製第6 ,寸上限值八叩下限值-Δ12)係設為額定電流之6%(固 )但並非一定得為固定值,上限值△ II (下限值_△ 12) =值因應交流負載(感應電動機)2a的輸出狀態逐次變化 了亦可將時間變化量ta的值因應上限值au、並將時 里tb的值因應下限值-ΛΙ2來分別進行調整。 •、、在第6圖以◦記號表示之額定負載時中,雖然頻率f 轉差頻率3HZ以下之範圍亦有纷圖,但在實際的 電動機中’若額定轉差頻率為3Hz ’則由於額定功率 319204 23 運轉負载時之頻率£成 頻率(3HZ)以下之 z以上,故頻率f在額定轉差 因此,頻率£在 :法進行額定功率運轉負載驅動。 轉矩電a = 頻率(3HZ)以下之範圍,負載變小, 轉矩電机lq亦變得比額 動時,負载传比链―, 亦即,在負載驅 之額定負载時的η… 起在弟6圖以〇記號表示 只執时的4寸性,時間變 記號表示之無負載時的特性里^大’而更接近以· 輿額=載=的實施中’大體上係以來自無負载時 圖的各個特性之誤差變小的方式, ΰ 己號表不之近似折線,並使電 記憶相對於頻率f產生傲 7補正手《k 7a 由今特性 時間變化量ta之特性表,且 由該特性表按照頻率f求取時間變化量ta。 如此-來’不使用從輸出電流 勵磁電流id、轉矩雷& ;唆 (有效值Ims)、 電产的^ …從輸出電流^求得之有關 “的貝汛’而可使用頻率f求取 , 定切換補正带颅Λ 欠化里ta,且可設 兴補正的極性之時刻。 此外,在第6圖以_句祙主_ 以·纪號矣-u 不之近似折線,係設為與 個特性的誤差變小之形印之額定負载時的各 美雇π 一 — 〇 〇又疋,但求取前述近似折線之 為無負載時、或額定負載時,而亦可因應 負載範圍改變求取前述近似折線的基準。… 折線亦可因應電壓指令補正手化乙似 料劻鉍二“乂 又/a的έ己憶谷量而增加資 科點數,而没為近似曲線。並且 化量“來設定切_正電^^ =似利用相位變 ^iZAVx的極性之時刻時,可由 319204 24 L327412 從前述近似折線求取之時間變化量ta使用0 a==2 7Γ fta的關 係來進行換算。 由於不使用從輸出電流ix的值(有效值Irms)、勵磁電 流id、轉矩電流iq等、輸出電流ix所求得之與電流有關 的資訊,而使用頻率f求取時間變化量ta,而可藉此降低 藉控制裝置5a進行之運算量,故可得到降低以儲存在控制 裝置5a之微電腦為首的計算機之負載的效果。以上係在 ST16之切換補正電壓△ vx的極性之時刻的設定方法。當結 束設定時,執行ST21至ST23之各項處理,並執行必要的 更新處理再轉移到下一個取樣時序之處理。 另一方面,在ST14中,當判定於該取樣時序所檢測之 輸出電流ix的值係維持著於該取樣時序進入到電流範圍 30之範圍内的狀態時(ST14 : No),由於電壓指令補正手段 7a如上述已經設定切換補正電壓△ vx的極性之時刻,故係 判定是否經過切換該補正電壓△ vx的極性之時刻(ST17)。 結果,沒經過切換補正電麗△ vx的極性之時刻時 (ST17 : No),由於不進行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切換,故使 補正電壓△ vx的極性為與第1時刻3 2以前一致的相同極 性。亦即,在ST15使記錄在極性設定訊號signx之極性與 此次的補正電壓△ vx之極性(ST20) —致。結束時,執行 ST21至ST23之各項處理,且執行必要的更新處理再轉移 到下一個取樣時序之處理。 然後,當在經過了由第1時刻32到經過切換補正電壓 △ vx之極性的時刻之瞬前為止的期間之ST17中,判定已 25 319204 1J2/412 ,過切換補正電ΜΛνχ的極性之時刻時(STi7:Yes),電壓 指令補正手段7a係執行ST18與STi9之各項處理。⑽ 2 s™之處理順序雖亦可替換,但在ST18中,係作為輸 出電流ix的值(有效值Irms)超出到電流範圍3〇之外為止 之期間的處理,而將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設定為與在咖 中記錄在極性設定訊號sjgnx之極性為反轉之極性,並在 ST19中,重設(職〇先前所設^之對補正⑽^的極性 進行切換之時刻。結束時,執行ST2UST23之各項處理, 且執行必要的更新處理再轉移到下一個取樣時序之處理。 在ST21至ST23中,進行如下的處理。亦即,在ST21 中’設定補正電壓Λνχ的振幅丨Δν小在交流電壓指令 vx*與來自電力變換手段3的輸出電壓να間起因於空# 時間而產生之誤差的大小(絕對值),理論上,係可由載^ 頻率_與電力變換手段3的直流鏈電贿]以及空播時 ^sec]的積得到。根據此,將由上述3者的積得到之值設 :、,' Verr丨時,只要根據值丨Verr I來設定補正電屋的振 幅I △ vx |即可。 在ST22中,將具有設定在極性設定訊號signx之極性 的電f振巾田| Λνχ丨之補正電壓△ νχ加算於交流電壓指 令νχ* ’而求取交流電壓指令νχ“。然後在$⑶中,將 加算後的交流電壓指令νχ**輸出到電力變換手段3。 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a係將以上說明的ST1〇至st23 之一系列的處理’因應u,v,w的各相逐次實施,且將補正 起因於空檔時間的電壓誤差之交流電壓指I 一,一' 319204 26 vw**分別輸出到電力變換手段3。 其次,參照第7圖JL <1# % nn + r 補正㈣的極性之狀況I:,補正手…換 電流檢測手段4接收之一相的二令,表示有於ST1”從 手段6a輸出之一相的一“輪出電流匕、電壓指令運算 正手段!壓指令vx*、以及電壓指令補 輸出電、”盥::所°T疋之補正電壓的極性之關係。在 輸出:::與流電㈣令…之間,存在著某相… 圍3。,而在輸::、f.出電流ίΧ設定包含。位準之電流範 及下限值412-致之時刻3 ^限值ΔΙ1 靜屮 π 5,32,36,34,37 中’時刻 35,37 = 1::的值超過上限值ΔΙ1而出去到電流範圍3。 下限值-1夕12^之^刻’而時刻%係輸出電流匕的值超過 ( 而出去到電流範圍30的下方側外部之時刻。 又’時刻32係輸出電流ix的值從電流範圍30的上方側外 :進入到電流範圍30的内侧之第1時刻,而時刻%係輸 電〆瓜1X的值從電流範® 30白勺下方側外部進入到電流範 圍30的内側之第1時刻。 期間⑴係輸出電流ix的值位於電流範圍3〇的上限值 △ II及T*限值-外側之期間。此期間⑴係由根據在 stii設定之電流範圍3G的上限值διι及下限值·δι2、以 及在ST12使用之輪出電流的在此次取樣時之值所判斷 之時刻35,32,36,34所界定,而在此期間⑴之補正電壓△ vx的極性,係設定為與在ST13、及在灯12使用的輪出電 ix之於此次取樣時的值相同的極性。 319204 27 1-327412 心Λ 出電流^之於此次取樣時的值從第1時 :期門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時刻38的瞬前為止 』間,且在到達切換補正電壓Δνχ的 ST12,ST14,ST15 及 ST16 之夂 考 τ田 + ^^trMAvx ,Λ T1i t 5 ^b#^(2) ^ . 7錄由於在ST12中係判斷為輸出電 之於此次取樣時的值進入到電流範_ tr中判斷為輸出電流ix之1取樣前的值係沒進^ 電机犯圍30的内側,故與期間⑴相同,設定為與在、ST12 ?之輸出電$ ix之於此次取樣時的值相同的極性 據:5;時::切換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38’係根 刻(雖並非必要,但亦可另外再根據^ 出電々丨"X的在此次取樣時的值)而設定為極接近電流零交 越31之時刻(ST16)。於之前所示之專利文獻υ等中 於此期間(2)不存在而使誤差補正之精確度不佳。 、、期間(3)係為’輸出電流ix之於此次取樣時的 換補正電壓△ v x的極丧之時刻3 8後的電流零交越 超出到電流範圍3G外之時刻35,36,37為止之期間 此期間(3)’係在ST17確認期間⑺的經過後,將補正電壓 △ vx的極性設定為與期間(1)相反的極性(sti8),同時, 設先前所訂定之對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已進行刀备 時刻38(ST19)。 吳之 如以上,依據第丨實施形態,設置在電力變換手 與運算輸出被傳送到此電力變換手段3之交流電壓指^的 319204 28
L JL 電塵#日令運异手段6a之間的雷厭杜、、 補正起因於提供給構成電力變換手二以 ㈣而發生的前_指令與== 手奴3之輸出電壓的誤差為目的 +目电刀文換 流設置包含零位準之預定的電流範圍:且 的值由前述電流範圍的外部進入到内部二:% 前述第丨時刻與頻率f,將切換用以補正二、:= 盧 令㈣正電塵之極性的時刻設定為前 二:二: == 或相位P亦即’在前逑輸出電 施用以補正起因於空槽時間^ 切換’並在前述輸出電流的零交越之1=電屋之極性 :::極性為相同極—來; 低起因於前述_= _於電力方式,_ 附近之旋轉不均,故達到驅動性能出=的零交越 效果。 提升之以在沒有的顯著 然後,若將切換補正電屢的極 ::=:rr 話,—求= 流的零交越,且可得到更降低 也出電 的電壓誤差之效果。 粉出电冰的令父越附近 含零:==ΐ圍係針對所檢測的輸出電流設定包 車之預疋的電流範圍,亦即,設定為由從所檢測之 319204 29 L327412 輪出電流的零位準到正極侧的上限值及負極側的下限值所 包圍之電流範圍,故不受到在電流零交越附近產生的顫動 現象之電流極性檢測錯誤的影響,而可得到可正確設定前 述補正電壓的極性之效果。 弟2實施形態. 第8圖係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所具 備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的補正動作程序之流裎圖。此外, 鲁在第8圖中,在為與第2圖所示之處理程序相相同或相等 的處理程序標示有相同的符號。在此,以與此第2實施形 態有關之部分為主加以說明。 如第8圖所示,此第2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所具備 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係在第2圖所示之處理程序中,於 從STM到ST17之轉移過程中,在ST14之判定為否定(n〇) 時,貫施ST30的處理後,再前進到ST17。 在ST30中,參照第7圖說明時,從第1時刻32到補 鬌正電壓極性切換時刻38之期間(2)中,係因應輸出電流匕 的值而實施補正電壓極性切換時刻38的補正處理。其'中, 輸出電流ix的值係亦可使用有效值、振幅值、瞬時值之任 何一個。此外,亦可取代輸出電流ix而使用前述的電流指 令ix*。 瓜曰 輸出電流ix非—定而其值(有效值Irms)有變化時,其 值(有效值Inns)係成為時間t的函數。亦即,成為 Irms=Irms(t)。 因此,在此第2實施形態中,此時係取代式(2)而使用 319204 30 ^27412 式(5),並對輪出電流ix的值(有效值Irms)從第丄時刻w =達切換補iL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38為止的時間變化 量仏,以在固定頻率f之下逐次乘算輸出電流“的值(有 效值Inns)的變化之形態來進行運算,且根據該運算結果來 補正切換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38。其中,式(5)所 :之時刻tx係存在於從時刻tl(第i時刻)到時刻U(補正 電壓極性切換時刻)間之任意的時刻。 【數式5】 ta =__All tx_ ~2^fJ;lrms(t)dt [sec] ---(5) 如以上,依據此第2實施形態,於切換補正電 所檢測之輸出電流的值逐次補正切換補正電壓 、…之時刻,並據此來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故 依負載變動、速度變動而輸出電流變動時,亦可更精戶 佳地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而可獲得更可: 的零交越附近之電壓誤差之效果。 _⑥電流 第3實施形態. 第9圖係說明本發明帛3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 借之電Μ指令補正手段賴正動伽序之流簡。、:,、 ,苐9。圖中’在為與第2圖所示之處理裎序相同或相 :理程序係標示有相同的符號。在此,以與此第3 、 態有關部分為主加以說明。 / 如第9圖所示,此第3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所具備 3]9204 31 從補正手段,係在第2圖所示之處理程序中’於 栌於^ ST17之轉移過程_,在阳4之判定為否定(No、) 於貫施ST40的處理後,再前進到印7。 疋() 到補=T「4G中’參照第7圖加以說明時,從第1時刻32 =:f極性切換時刻%之期間⑺中,係因應各個取 理。二項iff貫施補正電壓極性切換時刻%的補正處 么:在穩_T,與輪出電“、電流 可使用任何的頻率來補正。 "率相同’故亦 的函數,亦ί非:二二:有因變化時,頻率f係成為時間t 成為f f(t)。因此,在此第 此時,取代式⑺❹式⑹,並對輪出錢形悲中, 1衝)由第1時刻32到達切換補itt流ιχ的值(有效值 咖之時間變化tia,以輸:£Δνχ的極性之時刻 設為一定且 ^出電〜1 χ的值(有效值I r m s) 來進行=時序的頻率f之變化之形態 的極性之時刻=運:,正_ — 時刻叫第!時刻)到時和^ ^不之時刻&係存在於從 意的時刻。 . 電壓極性切換時刻)間之任 【數式6】
ta =____ΔΙ1 tx 2V27C
Innsj^fOdt [sec] ···⑹ 如以上 依據此第3實施形態 在切換補正電壓的極 319204 32 之:,係因應頻率的變化而逐次補正切換 ^時刻,並據此來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故即使因負載 度變動而頻率變動時’亦可更精確度佳地切換補 的極性,且可得到可更降低於輸出電流的 近之電壓誤差的效果。 $ 第4實施形態. 第10圖係表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的構 :塊圖。再者’在第10圖中’在為與第1圖(第i實 = 1、)所不之構成要素相同或相等的構成要素標示有相 符號。在此,以與此第4實施形態有關之部分為主加 以說明。 伤户t第1〇圖所不’此第4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lb, '、弟1圖(第1實施形態)所示之構成中,取代交流負載 而°又置旋轉電機2b作為其—例,此外,取代控制裝置 L而Γ置有控制裝置5b。在控制裝置5b中,設置有用以 矩指令Γ*給改變符號之電廢指令運算手段6b及電 i曰々補正手段7b之轉矩指令設定手段8 ^ ,雔在此第4實施形態中’電壓指令補正手段7b係進行下 又方或任何方之處理,亦即:作為相當於第2圖的ST16 之處理’而根據第i時刻32、頻率f以及轉矩指令”來 设定切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時刻%的處理⑴;以及 作為相當於第8圖的ST3G或第9圖的_之處理,而因 f省矩指令”來補正以第1實施形態(第2圖)所示的方法 叹心之切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時刻%的處理(2)。在 319204 33 L327412 此,就實施雙方之情況加以說明。 首先,就根據第"夺刻32、頻率f =設定切換心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的處理⑴^以 :明。在第1貫施形態中,係已說明過以 的值(有效值1叫、勵磁電流w及轉矩電流iq = 係,而轉矩電流iq與旋轉電機2b 係以式⑺表示。其中,式⑺所示之轉兹矩r之關係則 的轉矩常數。 ),之叫糸旋轉電㈣固有 【數式7】 τ = Κί·ί(3 [N-m] ··.⑺ 旋轉電機2b為感應電動機時,如在第1實施形態說明 勵磁電流id地,對各個旋轉電機設定固有的固定值,或旋 轉電機2b為永久磁石同步機時,將勵磁電流记設定為〇, 且=一般熟知的最大效率控制方式等控制勵磁電流记在 φ固疋值。然後,在第丨〇圖所示之電力變換器lb中,設為 以令旋轉電機2b的負載轉矩與轉矩指令r *一致之方式進 行控制時,由式⑷與式⑺得知下一個式(8)的關係成立工。 【數式8】
Irmss
fA] …(8) 在式(8)中,由於變數僅有轉矩指令,故輸出電流 ix的值(有效值Irms)係因應轉矩指令r *而變化。由此可 319204 34 1-327412 夫 因應轉矩指令r *炎士凡—ι仏 時刻%時,刀換補正電壓^的極性之 出電流:來;;T,:广圖…說明過㈣ 流的零交越^Γ定相同的精確度來求取輸出電 在輪出電、L _ 38’故可精確度佳地降低 牡珣出電流的零交越附近之電壓誤差。 丨牛低 M —此外,在處理(1)中,雖係說明了因應 -疋切換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3 …來 地,亦可例如以某種方法來檢 ^但另外 『,且因雇έ # 疋得毛機2b的負載轉矩 應負载轉矩1行調整,或者,亦可為㈣〜、 或式(7)求取隸铝觉、* ·、, 」马根據式(4) 定之^ Μ,亚因應該轉矩電流~來進行設 其次,針對因應轉矩指令*來 (第2圖)所矛之方法不補正以第1實施形態 )厅' 之方法6又疋之切換補正電虔△ 刻38的處理⑺加以說明。由 ^的極性之時
Irms)将_輸出電流π的值(有效值 式⑻所示之關係因應轉矩指令内變化 ·:圖的STM之判定為否定(N〇)時,在因應轉矩指令二 ㈣用上述處理⑴說明過的此第4實施形態之方法 =對補正㈣Λνχ之極性進行切換的時刻進行補^ 刖進到ST17的處理。 依據此,於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之前,因應轉矩指入 二而按各個取樣時序逐次補正切換補正電麼&的姉 之時刻,並根據此來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故與第2實施 形態、第3實施形態相同’即使因負載變動、速度變= 使輸出電流變動時’亦可更精確度佳地切換補正電堡的極 319204 35 1-327412 差。文了传到可更降低於輸出電流的零交越附近的電麗誤 再者,在處理(2)中,雖p本-士 正對補正雷汽Λ 有因應轉矩指令^補 補正電壓&的極性進行切換之補 亦可例如以某種方法檢測旋-外 亚因應負载轉矩1行補正,或者,負載轉矩Ρ ⑺求取轉矩電流iq,並因可為根據式⑷或式 =圖係說明將以上說明之處理⑴與 方二 引用到第2圖之此第3實施形態 又方 之補正動作程序的流程圖。在第u圖中,=正手;^ =咖的ST50中,利用在處理( =: 轉矩指令Γ *來芎宕+77從、士 、7万法而因應 W 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時刻38 二:設置在之間的― 祝明過的方法,因應轉矩指令”來補正 () 的極性之時刻38。 轶補正電屋ΔνΧ 而以依:康ίΓ實施形態,由於可因應轉矩指令 ,、第1 η㈣悲相同的精確度來求取輸出電流的零交 ㈣差低輸咖之於零交越附近的電 审杜处貫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相同,可 出換補的極性’故可得到更可降低輸 肌之於令父越附近的電壓誤差之效果。 弟5貫施形態. 第】2圖係說明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 備之電I指令補正手段的補正動作程序之流程圖。此外, 319204 36 ί327412 在第12圖中,於為與第2圖 處理程序係標示有相同的符號。、=理程序相同或相等之 形態的部分為主加以說明。U ,以有關此第5實施 圖(第二:f之電力變換器,其構成要素雖與第1 口(罘1只轭形態)所示之電力 ^ 施顺示之電力變換器lb相同:::第 電力變換器所具備的電㈣ 车;施形態之 !正:…若干不同的動作。亦 第5貫施形態之電力變換 " ^ 係在第㈣η圖)所示之=;電, 的處理進行mo的處理,且^ 取代ST16(ST5〇) 並取代伽進行ST62的卢^代日ST17進行ST61的處理, 處理。 的處理,且取代ST19進行ST63的
以^二6() t ’係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過之對用 ㈣正父流電璧指令νχ*的補正電屋Δνχ的極性進行切換 刻的设定方法為相同之方法來設定第2時刻。在抓工 :’判定是否經過第2時刻。在ST62中,將交流電麗指 7 vx*的極性記錄於極性設定訊號。在$加中 設第2時刻。 亦即,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係判定於 該取樣時序所檢測之輸出電流ix的值,於該取樣時序首次 由电流範圍3〇的範圍外進入到範圍内時(ST14 : Yes) ’執 仃ST15,ST60之各項處理,且前進到ST21。ST15與ST60 之處理順序係亦可調換,但在ST15中,係將1取樣前之輪 319204 37 1-327412 出電流ix的檢測值ix[N-l]之極性記錄在極性設定訊號 sign,而在ST60,於做為從電流範圍30的範圍外進入到 範圍内之時刻的第1時刻(第3圖所示之符號32,34),利用 與在第1實施形態說明過之對用以補正交流電壓指令vx* 的補正電壓△ vx之極性進行切換的時刻(第7圖所示之符 號3 8)之設定方法為相同的方法來設定第2時刻。 此外,在ST14中,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壓指令補正手 段係在判定成於該取樣時序所檢測之輸出電流ix的值乃 ®於該取樣時序維持為進入到電流範圍3 0的範圍内之狀態 時(ST14 : No),由於如上述因已設定有第2時刻,故判定 是否經過此第2時刻(ST61)。 結果,沒經過第2時刻時(ST61 : No),因不進行補正 電壓△ vx的極性切換,故使補正電壓△ vx的極性與第1 時刻32以前相同的補正電壓△ vx之極性為一致。亦即, 使於ST15中記錄在極性設定訊號signx之極性與補正電壓 鲁Λνχ的極性一致(ST20)。 接著,第1時刻32之後,於經過直到經過第2時刻之 瞬前為止的期.間之ST61中,當判定為已經過第2時刻時 (ST61 : Yes),此第5實施形態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係將交 流電壓指令vx*的極性記錄在極性設定訊號signx(ST62), 而作為輸出電流ix的值(有效值Irms)超出到電流範圍30 之外為止的期間之處理。亦即,使補正電壓△ vx的極性與 交流電壓指令VX*的極性一致。然後,重設先前所設定的 第2時刻(ST63)。 38 319204 1327412 具次,第 正處理實現的空檔時間之電壓誤差的補正動作之問·補 再者,在第13圖中,表示有與第7圖所示者相同的 不同之點係為:第7圖所示的補正電壓極性切換 在第"圖中係成為第2時刻40之點;以及在期間⑺ 正電壓Δνχ的極性在第7圖中為將期間(1)中所設定之 性予以反轉的極性,而相對於此,在第13圖中= 壓指令VX*的極性相同之點。 /、又々IL二 在此第5實施形態之處理程序中,於 的值是否已到達第2時刻40時,係比較第2時亥二:: j電壓Δνχ的極性及交流電壓指令νχ*的極性。結果,於 交流電塵指令vx*的極性係反轉時,於經過帛2時°刻4〇斤 :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另一方面,於相同極性心 廢指令vx*的極性進行切換時,補正電愿^的極性 :::切換:。因此,:換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之動作係落 入2時刻40。藉此方式’於輸出電流匕與交流電壓 曰:二*(輸出電壓vx)的相位差大時,能夠與第ι施形態 5 4實施形態相同地,於輸出電流&的零交越附近切換 補正電壓Δνχ的極性。 、 人因此,依據此第5實施形態,輸出電流與交流電壓指 以輸出电壓)之相位差大時’可降低在電流的零交越附近 =電昼誤i,故連接旋轉電機時,可降低旋轉不均,而可 知到提升驅動性能之效果。 第6實施形態. 319204 39 第14圖係說明本發明第6每 正手段之補正二二=圖=:具 在弟Μ圖中,在為盥第a圓如_ ^ 丹言 之處理程序^4 斤不的處理程序相同或相等 〈爽理私序“不有相同的符號 形態之部分為主加以說明。^以有關此弟6實施 如第14圖所示,此第6訾浐γ处 λ/, # ^ ,t . 、匕形恶之電力變換器所具備 的二指令補正手段係於第12圖所示之處理程序中,2 τ14到ST61之轉移過程中, - 時,每浐ςτ7π ΑΑ+ 於ST14之判定為否定(Ν〇) 才貝知ST70的處理後,再前進到st6卜 至丨4 ST?〇中’參照第13圖說明時,在由第1時刻32 時刻4〇之期間⑺中’因應輸出電流ix的值實施第 用有1 4〇的補正處理。此外’輸出電流ix的值係亦可使 时效值、振幅值、瞬時值之任何一個。又,亦可使用前 述的電流指令ix*來取代輸出電流ix。 因應輸出電流ix的值之第2時亥,J40的補正,係 • 8^ST3過的補正電壓切換時刻之補 方法相同的想法來實施。亦即,輸出電流ix非—定而其 =效值Irms)有變化時,同樣使用式⑺而對輸出電流;: 日士 從第,刻32到達第2時刻40為止的 :值二匕里ta’以在一定頻率f之下逐次乘算輪出電流ix 勺值(有效值Irms)之變化的方式進行運算,再根據盆運曾 、,,。:補正第2時刻40。其中,式(5)所示之時刻tx係存: =攸時刻tl(第1時刻)到時刻12(第2時刻)間之任意的時 319204 40 1327412 動=:广_二在= 補正電壓的極性,且可二=’亦可更精確度佳地切換 ,近的電㈣差之效^到可更降低於輪出電流之零交越 第7實施形態. •備之:壓::::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的電力變換器所具 手段的補正動作程序之流程圖。此外, 弟15圖中,在為與第12圖所示之處 處理程序係標示有相 4 Π次相荨 形態之部分為主加::號。在此’以有關此第7實施 的電所/,此第7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所具備 二=令補正手段係在第12圖所示的處理程序中1 時,實施料料,在ST14之判定為否定⑽) 可貫% ST80的處理後,再前進到ST61。 在ST80中,參照第13圖加以說明時,於由 32到第2時刻40之期間(2)中,因庫各個 以 f實施第2時购補正處理。再;各=時:的頻率 下係與輸出電流iX、電流指令^輸出電芦在穩定狀態 令vx*的頻率相同,故亦可使用任何的頻率ΙΓ正電壓指 因應頻率f之第2時刻40的補正,係可彻 圖之ST4G中說明過之補正電壓切換時刻 ^在弟 的想法來實施。亦即,頻率f非—定而其值有變二相同同 319204 1.327412 樣地使用式(6),對輸出電流ix的值(有效值Irms)從第1時 刻32到達第2時刻4〇為止的時間變化量ta,以輸出電流 π的值(有效值Irms)設為一定而逐次乘算按各個取樣時序 之頻率f的變化之方式進行運算,並根據該運算結果來補 正第2日才刻40。其中,式(6)所示之時刻tx,係存在於從 叶刻tl(第1時刻)到時刻t2(第2時刻)間之任意的時刻。 如以上,依據此第7實施形態,在切換補正電壓的極 性前,因應頻率的變化逐次補正第2時刻,且根據該補正 來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故即使在因負载變動、速度變動 而頻率變料’亦可更精確度佳地切換補正電壓的極性, 且可得到可更降低於輸出電流之零交越附近的電壓誤 效果。 、 第8實施形態. 在此第8實施形態中,參照第16圖與第^圖,就以 上說明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調整其產生的補正電廢之振巾5 的方法加以說明。再者,第16圖係以本發明第8實施形: 說明進行補正電Μ的振幅調整之必要性的圖。第17圖^ =正電麼的振幅調整使用之補正電壓的振 出電 流的值之關係特性表的一例之圖。 电 如於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過者’起因在電麗指令運曾 二又6a輸出之交流電壓指令νχ*與電力變換手段3的榦: -电壓νχ之間產生之空檔時間的誤 、則 上,可由藎欤嚙至m Μ絶對值),理論 了由餘料[Hz]與換切3的直 與空檔時間[sec]的積[Verr]而得 电i 疋 别述的理論之 319204 42 ΙΟΖ/412 前提’係有構成電力變換手 帆、#、s /π、曾β 于丰又3的上下臂之功率元件的實 際導通/不¥通動作之睹皮 、 序一致之假設。 守序、與驅動訊號所指定之所欲的時 在第16圖中,本丄 有為驅動訊號之上下臂導通_) Λ 5虎14貝際進仃之上下臂的 ^ ^ 〇i p, .0 #的ON動作之關係、及所設定之 二檔牯間42與實際發生办 生之二檔4間43的關係。如第16 圖所tf ’空檔時間42,43砗楣—达 τ& •糸規疋為上臂的不導通動作時與 下#的導通動作時之間的時間間隔。 2於構成電力變換手段3之上下臂的功率元件中有切 、延遲广如第16圖所示,相對於做為驅動訊號之上下臂 ON讯唬所指定之導通 際進行之上下臂的導通/不導二通(〇FF)的動作時序,實 不蜍通的動作時序係落後達切換 日寸間知。此切換延遲的時問 yen 如因導通動作時與不導通動 作%而多有不同,且,因輪出. _ -铷出電机1X的大小而變化。因此, 如弟16圖所不,於所号金 ^ ^ * 、 °之工檔怜間42與實際發生的空 φ槽%間43之間會發生誤差。 因此,當將補正電壓Δνχ的垢Α5 I Λ , |verr丨相…丨士 ΐΔνχ丨設定為與積 相同的大小時’相對於實際發生之電麼誤差會有 補正過剩或補正不足的情 门 旳料而產生電壓補正引起的誤差。 因此,為了降低_正引起的誤差,例 圖所示,預先將因痺輪出雷泣. 弟17 的^ I Λ 1Χ而變化之補正電虔△- 的振中田| △ νχ 之特性表 7fl 7K 衣。己隱在電壓指令補正手段 /a,7b,而可因應各個取樣時 Ανγ ^ 〈铷出電流lx對補正電壓 的振幅Ux|逐次進行運算而加以調整。 319204 43 丄 取_床 可對補正電磨Λνχ的振幅丨^丨按各個 ^序Μ㈣最適值,故可降低起因於構成電力變換 ^ 3之上下臂的功率元件之切換延遲的補正電廢之振幅 、’使電壓誤差的補正精確度更加提升。此外,亦可取 ::出電流ix使用電流指令ix*製作成如第Η圖所示之特 Λ、:而按照電流指令ix*來調整補正電壓Δνχ的振幅| Ανχ | 〇 1 八人第2圖、第8圖、第9圖、第11圖、第12圖, 士 14圖及第15圖之STn的處理中,可採用各種的態樣, 故苓照第3圖將該等態樣加以彙總說明。 (A)在ST11設定之電流範圍3〇的上限值μ及下限值 ^12λ係亦可按照輪出電流ix來進行調整/設^。在第1 貫施形態中,係說明了切換補正電壓Λνχ的極性之時刻38 可,據第、1時刻32與式⑴至式(3)之任—種式子來調整。 但疋’從適用式⑴或式⑺求取之第i時刻U到輸出電流 "㈣性切換之零交越31為止的期間,係如前述在假設 對又抓的週期為十分M之前提下所求取之理論時間。 由此付知’輸出電流ix小時,以減小電流範圍%的 上限值△ II及下限值-AT2 > ·*·斗、+ 々 丨良值A丨2之方式來進行調整/設定,且以不 使甴第1時刻32到切換補正電麈&的極性之時刻㈣ 止的期間長過於交流的週期之方式為俨。 因此’右因應各個取樣時序的輪出電流^而逐次運算 ^曾減調整電流範目30的上限值ΛΠ及下限值-ΔΙ2以設 疋電流㈣30,則不管輸出電流ix的值多少,從第i時 319204 44 ^27412 刻32到輪出電流ix的極性切換之時刻的零交越3】為止之 期間相對於交流的週期不會變得過長,而可調整/設定具有 取適的上限值及下限值_ΔΙ2之電流範圍3〇,以便可 將,換補正㈣Λίχ的極性之時刻38精確度佳地設定在
士再者,調整電流範圍30的上限值心與下限值-Μ #之輸出電流he的值’係可為有效值、振幅值、瞬時值之 任何一個。或者,亦可使用電流指令ix*。 ⑻在ST11設定之電流範圍%的上限值^ ,,係亦可因應頻率f來調整/設定。此時 值 在定常狀態中為與輸出電、電流指令W輸出電壓 VX、電壓指令VX*的頻率相同,故亦可使用任何-個頻率。 古二,以交_指令與頻率f之比成為固定之 方式來控制電壓指令琿曾主队^ 運异手段6a,6b時,隨著頻率f變大 輸出電1 vx亦變大。相蜚 ,. 無關,幾乎成為固定值狂電壓—係與頻率[ 電壓心變小。因此,於/對地對於輸出電壓VX之補正 38,補正電屍八 電屢AVX的極性切換之時刻 J,而在雷二 化量變小,且輸出電流ix的變化 小,而在電流的零交赭 ^ 傾向。 附近有容易產生電流顫動現象的 因此’若將雷、;ώ % 因應各個取樣時序Hi30的上限值ΔΙ1及下限值七12, 運算而增減調整來設壓指令的頻率f逐次 而擴大電流範圍3〇以圍3G’便可隨著頻率f變大 、订調整’故可抑制於電流的零交越 319204 45 1-327412 31產生之顫動現象。 (C)在ST11設定之電流範圍3〇的上限值及下限值 _ΔΙ2係亦可設定在固定值。此時,上限值διι及下限值_ △ 12的值可設定在相同的固定值,亦可鑑於會有因電流檢 測手奴4的性旎在輸出電流ίχ加上偏移值而被檢測的情 形,而將上限個A11與下限值-ΔΙ2之各值,分別設定為不 同的值。 取好是藉由利用電流檢測手段4來檢測在輸出電流ix 重ci:偏差值之現象,或者,藉由電流的零交越3丨附近之電 /瓜顏動現象’而藉由事先測定等來預先求取不會錯誤檢測 輸出電流ix的極性之電流範圍30,而設定上限值ΛΙ1及下 限值-ΛΙ2之各值。 此外’若知道不會有誤檢測輸出電流ix之極性的電流 辜巳圍3〇與電力變換器la,lb的額定或者交流負載2a,2b的 額定之關係’就亦可依上述額定為基準來設定上限值Λιι 籲及下限值-ΔΗ之各值。 如此將電流範圍3〇 0上限值及下限值_ΔΙ2設為 固定值時,只要一旦將上限值ΔΙ1及下限值_^12記憶在電 壓才曰令補正手段7a,7b,於電力變換器la,lb的動作中,便 不須常常運算電流範圍30的上限值△ II及下限值_AI2。因 此二可減低在電力變換器la,lb之控制裝置5a,5b所進行之 運才里,且可降低設在控制裝置5a,5b之微電腦等計算機 的負荷。 (D)在第4實施形態4中,已利用式(8)說明了輸出電 46 319204 1327412 ^ 的值(有效值Irms)因應轉矩指令τ *產生變化的情 由此彳于知,於第η圖(第4實施形態)之設定的電 流乾圍30之上限值Ali及下限值-μ,係亦可因應各個 取樣,序之轉矩指令”逐:域行運算來調整/設定。 藉由此方法,亦可調整/設定具有最適的上限值δι】 下限值/χη之電流範圍3〇,以便可設定成由第1時刻 细ρί /刀換為輸出電流iX的極性之時刻的零交越31為止之 ►目對於父流的週期不會變得太長,且可將切換補正電 =的極性之時刻38精確度佳地狀在零交越31附 亦^與第11圖(第4實施形態)之ST50,ST41相同, 2b的/載令Γ ^而利用某種方法進行檢測旋轉電機 亦可根據式⑷或式⑺求取^ 來進行調整,或者, 流~來調整電流範===:,且按照該轉矩電 (產業上之可運用性) △及下限值-ΔΙ2。 而有用於減j 2月之電力變換器係作為一種電力變換器 電壓誤差且電二:;出電流的零交越附近之空檔時間的 力。 換手段按照交流電壓指令輸出交流電 【圖式簡單說明】 構成之方塊圖表丁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的 第2圖係說明第1圖所示之電壓指令補正手段的補正 319204 47
-L-JZ 動作程序之流程圖。 第3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 容之圖。 ; 至STi6的處理内 第4圖係表示第2圖所示之於 率與補正係數κι的關係特性表、、處理所使用之頻 ^ 了丨衣之—例的圖。 第5圖係表示第2圖所示之於ST16的處理 出電流與補正係數K2的關係特性表之_例的圖。用之輪 载二圖第2圖所示之於ST16的處理中使用於負 戰為感應電動機時之頻率與時 員 之-例的圖。 k化里ta的關係特性表 、第7圖係彙總說明第2圖所示之起因於 運成之4k間的電壓誤差之補正動作的時間圖。 的電==說明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具傷 土才曰7補正手段之補正動作程序的流程圖。 第9圖係說明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 鲁一壓指令補正手段之補正動作程序的流程圖。、’、 成之係表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的構 第11圖係說明第1G圖所示之電壓指令補 正動作程序之流程圖。 于飯的補 第12圖係說明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電力變換器具備 的電C7補正手段之補正動作程序的流程圖。 第13圖係彙總說明起因於在第12圖所示之補正處理 達成的空檔時間之電壓誤差的補正動作之時間圖。 319204 48 1327412 第14@絲料㈣以實施料 的電塵指令補正手段之補正動作程序的流程圖。… 第15圖係說明本發明第 的恭懕沪八姑τ主机 只鼽形4之電力變換器具備 电料令補正手段之補正動作㈣㈣㈣。 弟16圖係以本發明第8實 振幅調整之必要性的圖。、月進行補正電壓的 第圖係表示於補正電壓 壓的振幅Μ輸出雷、、α的伯 、丨田。周主使兩之補正電 。輸出電机的值之關係特性表 【主要7L件符號說明】 丨之圖。 2a 2b 3 4 5a、5b 6a、6b 7a、7b 8 29 30 la' lb 電力變換器 交流負載 作為父流負载的一例之旋轉電機 電力變換手段 電流檢測手段 控制裝置 電壓指令運算手段 電壓指令補正手段 轉矩指令設定手段 輪出電流 電流範圍 319204 49

Claims (1)

1327412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電力變換器,係具備: 依照輸入之交流電麗指令產生供應給交流負載之 交流電力的電力變換手段; 運算應供應給前述電力變換f 壓指令的電壓指令運算手段;以及 、 ;,L電 =前述電力變換手段供應給前述交流負載的交 &電力中:為電流成分的輸出電流之電流檢測手段; 而於珂述電力變換手段與前述 之間,設置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以 : = ; = 指令運算手段所求得之交产雷芦,:用以補正别述㈣ —又机電壓指令的補正電壓,且將 該補正電屢加算在前述電墨指令運算手段所 流電愿指令並提供給前述電力變換手段, 乂 而前述電壓指令補正手 ^ 置包含苴灾彷進♦ — 又係針對刖述輸出電流設 二 的電流範圍,而於前述輸出電& 的值由_流範園的外部進入 : 用前述第i時刻與前述 P 4 1時刻,使 越時序’且將切換前述補正 的零父 求得之前轉交越時序。 之㈣設定為該 2.::請專利範圍$1項之電力 段除了使用前述第1時刻、前:頻;::' 3 出電流來求取前述輪出電流的零交越時:m 3·如申4專·圍第】項之電力變換L \越¥序。 指令補正手段係 、…、中’ m述電壓 '机靶圍的前述零位準因應 319204 50 1327412 前述輸出電流來調整/設定正極側的上限值及負極側的 下限值。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壓 士曰々補正手#又係針對前述電流範圍的前述零位準因應 前述頻率f來調整緣定正極側的上限值及負極側的下 限值。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壓 指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述電流範圍的前述零位準,將正 極侧的上限值及負極側的下限值,調整/設定在固定值。 6. 如申睛專利範圍第1項 扣“… K电力义換态,其中’前述電壓 \補正手段係在料第1日㈣後,❹m切換前述補 壓…“ 士 間中,將切換前述補正電 £的極性之時刻因應前述輸出電流來補正。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力㈣m巾,n 指令補正手段係在前计筮1 , /、中則述电壓 !正電壓的極性之時刻為止的细門士 )違切換别述補 壓的極性之時刻因庫前、”§主 將切換前述補正電 丁 j U應别述頻率f來補正。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電力變換哭 指令補正手段俜於運瞀 ^ ,、中,别述電壓 段所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 电反礼令運算手 輸出電流來調整前述;^ 电壓時,因應前述 正刖迷補正電壓的振幅。 9· 一種電力變換器,係具備: 依照輪入之交流電壓指 載之旋轉電機的交流電力之;^^做為交流負 5J 319204 算二:::2旋轉電機的控制參數之轉矩指令,運 變換手段的㈣之交流麵令 產生前述轉矩指令之轉矩指令設定手段;以及 流電力中做為電、^ 給前述旋轉電機的交 為電机成/刀的輸出電流之電流檢測手段,· 、别述電力變換手段與前述電壓指令運算手段 之間’設置電塵指令補正手段以運算用以補正 前述補正令的補增,並將 > V 在别述電虔指令運算手段所灰撂夕 乂冰電屡指令且提供給前述電力變換手段, 置包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述輸出電流設 的二前ΓΠ 的電流範圍,而於前述輸出電流 一十… 乾圍的外部進入内部之第1時刻,使用 别迷第1時刻、前述頻1 U使用 輸出電流的零交越時序 月1 W轉矩指令求取前述 之時刻設定為所曰 前述補正電屡的極性 疋為所求侍之前述零交越時序。 .一種電力變換器,係具備: 依照輸入之交流電壓指令 交流電力的電力變換手段;生供應…負荷之 ^應供應給前述電力變換手段的料f 壓才日令的電壓指令運算手段;以及 又"IL電 流雷前述電力變換手段供應給前述交流負载的交 做為電流成分的輸出電流之電流撿測手段’· 319204 52 1-327412 而於前述電力變換手段與前述電壓指令運算手段 之間,設置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以運算用以補正前述電壓 指令運算手段所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的補正電壓,並將 該補正電壓加算在前述電壓指令運算手段所求得之交 流電壓指令且提供給前述電力變換手段, 而前述電壓指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述輸出電流設 置包含其零位準之預定的電流範圍,而於前述輸出電流 的值由前述電流範圍的外部進入内部之第1時刻,使用 前述第1時刻與前述頻率f求取前述輸出電流的零交越 時序,且將第2時刻設定為所求得之前述零交越時序, 於前述第2時刻之前述補正電壓的極性與前述電壓指令 運算手段所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的極性不同時,於前述 第2時刻切換前述補正電壓的極性,另一方面,在前述 第2時刻之前述補正電壓的極性與前述電壓指令運算手 段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的極性相同時,於前述電壓指令 運算手段求得之交流電壓指令的極性切換時切換前述 補正電壓的極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 壓指令補正手段除了使用前述第1時刻、前述頻率f以 外還使用前述輸出電流來求取前述輸出電流的零交越 時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 壓指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述電流範圍的前述零位準因 應前述輸出電流來調整/設定正極側的上限值及負極側 53 319204 1327412 的下限值。 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 壓指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述電流範圍的前述零位準因 應則述頻率f來調整/設定正極側的上限值及負極側的 下限值。 14·=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 壓指令補正手段係針對前述電流範圍之前述零位準將 •=極側的上限值及負極側的下限值,言周整/設定在固定 15·如申凊專利範圍第1〇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前述電 壓指令補正手段係在前述第1時刻後,到到達前述第2 止之期間,因應前述輸出電流來補正切換前述補 正電壓的極性之時刻。 16·如申睛專利範圍帛1()項之電力變換器,其中, 壓指令補正手段俜在前诚第卩士 d
在刖“ 1 %刻後,到到達前述第2 ' 之期間,按照前述頻率ί來補正切換前、f 電壓的極性之時刻。 換則述補正 319204 54
TW096116222A 2006-10-31 2007-05-08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TWI32741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21780 WO2008053538A1 (fr) 2006-10-31 2006-10-31 Convertisseur de puissan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0577A TW200820577A (en) 2008-05-01
TWI327412B true TWI327412B (en) 2010-07-11

Family

ID=39343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16222A TWI327412B (en) 2006-10-31 2007-05-08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35334B2 (zh)
EP (1) EP2079158B1 (zh)
JP (1) JP4786717B2 (zh)
CN (1) CN101523712B (zh)
TW (1) TWI327412B (zh)
WO (1) WO20080535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0316B2 (ja) * 2007-10-24 2009-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20120200243A1 (en) * 2009-12-08 2012-08-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US8193787B2 (en) 2010-07-06 2012-06-05 V Square/R,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gulating RMS voltage delivered to a load
KR101268585B1 (ko) * 2011-10-05 2013-06-04 주식회사 오토파워 Svpwm 방식의 3상 인버터에 대한 데드타임 보상 방법
EP2782242B1 (en) * 2011-11-17 2022-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alternating current rotating machin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control device for alternating current rotating machine
JP5398861B2 (ja) * 2012-03-07 2014-0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多重巻線モータの駆動装置
WO2013171866A1 (ja) * 2012-05-16 2013-1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電動機制御装置およびon電圧補正方法
JP2014176253A (ja) * 2013-03-12 2014-09-22 Aisin Seiki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5046989A (ja) * 2013-08-28 2015-03-12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15177878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圧誤差補正方法
WO2016125559A1 (ja) * 2015-02-06 2016-08-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US10833617B2 (en) 2015-04-13 2020-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tor driv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7148739B (zh) * 2015-05-20 2019-04-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和应用该电力变换装置的车辆驱动系统
JP6493135B2 (ja) 2015-10-06 2019-04-0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GB201522228D0 (en) * 2015-12-16 2016-01-27 Trw Ltd And Trw Automotive U S Llc And Zf Friedrichshafen Ag Motor control system
CN108701995B (zh) * 2016-05-04 2022-06-03 日立能源瑞士股份公司 功率转换电路、电力系统及其方法
KR102409013B1 (ko) * 2018-10-30 2022-06-14 도시바 미쓰비시덴키 산교시스템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력 변환 장치
CN110369831B (zh) * 2019-07-24 2021-11-02 成都振中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化焊机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6054620A (zh) * 2021-10-28 2023-05-0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转换器的控制方法与功率转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7321B2 (ja) 1990-02-23 1998-10-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把持レバー
JPH03287186A (ja) 1990-04-02 1991-12-17 Minolta Camera Co Ltd 現像装置
US5436819A (en) * 1991-07-25 1995-07-2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compensating for an output voltage error in an inverter output
JP2756049B2 (ja) 1991-07-25 1998-05-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の出力電圧誤差補正装置
JP3245989B2 (ja) 1992-09-14 2002-01-1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パルス幅変調制御インバータの制御回路
JP3206866B2 (ja) 1995-07-28 2001-09-1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のデッドタイム補償方法
JP3287186B2 (ja) 1995-09-14 2002-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Pwm制御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pwm制御方法
JP2002272182A (ja) 2001-03-15 2002-09-20 Yaskawa Electric Corp Acモータ駆動装置
US6535402B1 (en) * 2002-07-12 2003-03-18 Delta Electronics Inc. Adaptive compensation of dead time for inverter and converter
JP2004112879A (ja) 2002-09-17 2004-04-08 Yaskawa Electric Corp Acモータ駆動装置
JP4729356B2 (ja) * 2005-07-29 2011-07-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モータ制御装置,洗濯機,エアコンおよ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4677852B2 (ja) * 2005-08-11 2011-04-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永久磁石同期モータのベクトル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9158A1 (en) 2009-07-15
CN101523712A (zh) 2009-09-02
WO2008053538A1 (fr) 2008-05-08
US8035334B2 (en) 2011-10-11
US20100039056A1 (en) 2010-02-18
TW200820577A (en) 2008-05-01
JP4786717B2 (ja) 2011-10-05
EP2079158A4 (en) 2012-11-07
EP2079158B1 (en) 2016-06-22
JPWO2008053538A1 (ja) 2010-02-25
CN101523712B (zh)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7412B (e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EP2667502B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US10447183B2 (en) Motor drive device
CN106208868B (zh) 无电解电容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JP2007300780A (ja) 電力変換制御装置、電力変換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力変換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WO200406207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05534270A (ja) 低減された部品定格の電力伝達装置
WO2013105173A1 (ja) 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JP2013143879A (ja) 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JP4599694B2 (ja) 電圧形pwmインバータのデッドタイム補償方法
EP3820039A1 (en) Carrier frequency setting method, motor driving system, and carrier frequency setting device
WO2018037506A1 (ja) 回転機の制御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の制御装置
EP2713501B1 (en) A motor driving system and a motor vehicle
CN107947684B (zh) 一种直流母线电压保护方法及装置
EP3432467B1 (en) Motor control device and drive system
US11711028B2 (en) Inverter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KR101073197B1 (ko) 전력 변환기
JP2003033071A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
CN107681952B (zh) 功率变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9239539A1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7104859A (ja) 直流電源装置
JP530626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39995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953006B2 (ja) 発電型ブレーキ装置
EP4175152A1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