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1621B -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 Google Patents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1621B
TWI321621B TW093123004A TW93123004A TWI321621B TW I321621 B TWI321621 B TW I321621B TW 093123004 A TW093123004 A TW 093123004A TW 93123004 A TW93123004 A TW 93123004A TW I321621 B TWI321621 B TW I3216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countershaft
clutch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23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10658A (en
Inventor
Kazuma Hatakeyam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510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10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1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16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1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omprising means for power-shif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16H2003/093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with multiple gears on the input shaft directly meshing with respective gears on the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33Plurality of counter 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42Combined gear and clutc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51Control mechanis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377Slidable keys or clutches
    • Y10T74/19386Multiple clutch shafts
    • Y10T74/194Select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Description

1321621 九、發明說明: 本甲5月案主張2003年8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公開案第 2〇〇3_288687號之優先主張,其以㈣的方式併人本文中炎 考。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平行轴式變速 π 疋益其中齒輪被設置在 彼此相互平行配置之複數個軸上, π #齒輪係成對嗡合以 致相對應於該等軸之一的齒輪蛀人 «7菌輪之接合與分開,經由所接合 之轴建立動力傳送路徑以達到所預期k 逆』所預期之變速比,其相對應 於傳動器之瞬間齒輪比。 【先前技術】 士此等平彳了軸式變速H被使用在不同的動力機械中,包括 汽車。近年來,在車輛中使用的傳動器傾向於配裝有增加 變速比之數值,因為希望可改進驅動性能及對於環境影響 之關切。結果,某些傳動器已在實用上發展出在向前驅動 方面提供多於五擋變速比。-般而言,當傳動器增加變速 值令配置在軸上的齒輪數亦增加。等於說不僅是 在車輛的傳動器但同樣的在其他型式的傳動器。因此,傳 =器會傾向於增加它們的大小,特別是在它們的抽向。無 淪如何’在其所將安裝之特定機械或裝備中,傳動器被設 :僅可占有特定有限數量的空間。㈣,當在設計傳動器 而=增加變速比之數值時,已採用不同的S計構想以使傳 之大小盡1可能的緊密。特別是在設計車辅傳動器 夺其大小被限制在各個車輛所可容裝之相對應的傳動器 94901.doc 1321621 空間,對於可使傳動器盡可能的緊密之每一措施都是極其 重要的。’ 、 已提出不同的此等措施以縮小平行轴式變速器在軸向之 大小。例如,一種如所知的結構配置,其添加一外加的軸(中 間軸)在傳動器之輸入軸與輸出軸之間以降低每一轴之齒 輪數(例如參考曰本專利特許公開申請案第2〇〇〇22〇7⑼ 號)。除了此結構配置外,另一結構配置有助於將配置在輸 出軸之齒輪可嚅合於在輸入轴上所設置之齒輪,亦同時嚆 合於在中間轴所設置之齒輪(例如參考日本專利特許公開 申請案第7(1995)-94854號)。在此配置中,一位於輸出軸之 齒輪被共同地使用以建立二種不同的變速比,以致配置在 輸出軸上的齒輪數可相對地小。此外,嚆合於在輸出軸上 之此等共同使用齒輪之二個位於輸入軸上的齒輪以及位於 中間軸上的齒輪,被設置在傳動器中的一共同平面。結果, 傳動器在轴之縱長方向的大小為相當的小於其他相似傳動 器之設計。 無論如何,對於近年來發展之設有較大數值變速比的傳 動器,其難以經由前述之結構配置在軸向達到足夠之尺寸 縮小,該配置中設置在輸出軸的齒輪被共同地使用以達到 二個不同的變速比。因&,目前存在需要有—種新的結構 配置以有效於較大比例之縮小尺寸。 【發明内容】 為解決前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一物件為提供一平行軸傳 動器’其在它的轴向具有一相對地小尺寸之緊密結構,即 94901.doc 1321621 使傳動器配裝有一大數值之變速比β 依據本發明之平行軸傳動器包含一輸入轴、一第一怠速 軸(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連接怠速轴4〇)、一中間 軸、—副轴、及一輸出軸,其彼此相互平行的被配置。平 行軸傳動器進一步包含被設置在輸入軸上之一輸入軸第一 齒輪(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主驅動齒輪gmv)與 輸入軸第二齒輪(例如同樣的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 =主驅動齒輪GMV)、一輸入軸第三齒輪(例如在如下具體 貫例中所敘述之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可旋轉地被 又置在輪入軸上、第一離合裝置(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 :述之第六檔離合器CT6),其相對於輸入軸連接或分離輸 第一 w輪、一第一怠逮齒輪(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 敘述之連接怠速齒輪GCC),其被設置在第_怠速秘上以餐 :於輸入軸第一齒輪、一中間軸第一齒輪(例如在如下具體 貫例中所敘述之連接從動齒輪GCN),其被設置在中間轴上 2合於第—怠速齒輪、—中間抽第二齒輪(例如在如下具 中所敘述之第五擋驅動齒輪G5v),其可旋轉地被設 /軸上、第二離合裝置(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 撐離合器㈣,其相對於中間轴連接或分離中間 四輸出轴第一齒輪(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_所敘述之第 二人二:第六擋從動齒輪〇侧),其被設置在輸出軸上 轴第·^輪中間轴第二齒輪、一副 GMN),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主從動齒輪 /、-。又置在副轴上以囉合於輸入軸第二齒輪、一副 94901.doc -9- 1321621 軸第二齒輪(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第四擋驅動 齒輪G4V),其被設置在副軸上以噶合於輸入軸第三齒輪、 及動力切換裝置(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第四擋 離合器CT4與選㈣合器CTD),肖以致能或失能在副袖第 -齒輪與副軸第二齒輪之間的動力傳送。較佳的輸入轴第 齒輪與輸入軸第二齒輪包含完全相同的齒輪。 在此平行軸式變速器中,被傳入傳動器之輸入軸的一主 要移動裝置(例如引擎)的旋轉動力,經由輸人軸第一齒輪、 第一怠速齒輪、及中間軸第一齒輪被傳送至中間軸。結果, 中間轴與輸入軸在同樣的旋轉方向中旋轉。於此,如果⑴ 輸入軸第二齒輪相對於輸入軸被分離、如果(2)中間軸第二 齒輪相對於中間抽被分離、及如果(3)在副軸第—齒輪與副 軸第二齒輪之間的動力傳送被失㉟,那麼傳動器被設定在 二擋,其中主要移動裝置的旋轉動力未被傳送至輸出軸。 在此空擋時’ ^輸入轴第三齒輪被連接於輸入轴,那麼 傳動器被設定成為第一變速條件(此變速條件相對應於在 下列具體實例中敘述之前進第六擋位)。在第一變速條件 中,旋轉動力由輸入軸藉由第一離合裝置經由輸入軸第二 齒輪與輸出軸第一齒輪被傳送至輸出軸,以致輸出軸在一 方向中(前進方向)旋轉。同時,在前述之空擋情形,如果中 間軸第二齒輪被連接於中間轴,那麼傳動器被設定成為第 一變速條件(此變速條件相對應於在下列具體實例中敘述 之刖進第五擋位)。在第二變速條件中,旋轉動力由輪入軸 經由輸入轴第-齒輪、第一怠速齒輪、及中間轴第—齒輪 94901.doc •10- 1321621 被傳送至中間軸’且接著藉由第二離合裝置經由中間轴第 二齒輪與輸出軸第-齒輪至輸出軸,以致輸出軸在前述之 前進方向中旋轉。同時,在前述之空擋情形,如果在⑽ 第-齒輪與副轴第二齒輪之間的動力傳送被致能,那麼傳 動器被設定成為第三變速條件(此變速條件相對應於在下 列具體實例中敘述之前進第四擋位)。在第三變速條件中, 旋轉動力由輸入軸經由輸入軸第二齒輪、副軸第-齒輪、 副轴第二録、輸W第三絲(在輸人轴域轉)、及輸出 軸第齒輪被傳送至輸出軸,以致輸出軸在前述之前進方 向中旋轉。 平行轴傳動器可進一步包含一輸入軸第四齒輪(例如在 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欽述之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 其可㈣地被設置在輸人軸上、第三離合裝置(例如在如下 具體貫例中所敛述之楚-掉_她人 、表垃η」 合器CT3),其相對於輸入轴 連接或刀離輸入轴第四齒輪、一— . 中間軸第二齒輪(例如在如 下八體貫例中所敘述之第二擋 祜钟番户士日日± 田啦動以輪02”,其可旋轉地 〇又置在中間輔上、第四離合 所*、+、々够 口褒置(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 離合器„2),其相對於中 中間軸第三齒輪、及一輸出按次刀離 例中所敘述之m⑸ 輪(例如在如下具體實 置在輸出轴上㈣I 動齒輪G23RN),其被設 三齒輪。 弟四齒輪且%合於中間軸第 錯由此配置,在滿足前述之(1) 果(4)輪入軸當.^, ) (3)條件下、加上如 軸第四齒輪相對於輪入轴被分離'且如果(5)中間 9490I.d〇c 丄二)丄 第二齒輪相對於中間轴被分離,那麼傳動器被設定在空 2麻^此空料,如果輸人㈣四齒輪被連接於輸入輪, =傳動器被設定成為第四變速條件(此變速條 於在下列具體實例中敘述之前進 愿 』延弟二擋位)。在第四變速條 旋轉動力由輸入軸藉由第三離合裝置經由輸入轴第 =輪ί輸出抽第二齒輪被傳送至輪出轴,以致輸出轴在 進方向中旋轉。料’在前述之空擋情形,如果 三齒輪被連接於中間軸,那麼傳動器被設定成為 、a :、條件(此變速條件相對應於在下列具體實例中敘 W ^進第—擋位)。在第五變速條件中,旋轉動力由輪入 轴由輪入軸第一齒輪、第一怠速齒輪、&中間軸第—齒 輪被傳送至中間軸,且接著藉由第四離合裝置經由中間軸 第:齒輪與輸出轴第二齒輪被傳送至輸出軸,以致輸出軸 在前述前進方向令旋轉。 依據本發明在平仃軸傳動器中’較佳的副軸第二齒輪可 旋轉地被設置在副軸卜, 』釉上且動力切換裝置包括第五離合裝 置('J纟如下具體貫例中所敘述之選用離合器CTD),其相 對於田j軸可連接或分離副轴第二齒輪。此外,傳動器可包 含副軸第三!t輪(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巾所敘述之倒擔驅 動齒輪GRV) ’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副轴上、第二急速齒 輪,其平行於輪人轴所配置、第二怠速齒輪(例如在如下具 體實例中所欽述之倒擔怠速齒輪GRI),其被設置在第二怠 速軸上以嚅合於副軸第三齒輪且嚅合於輸入軸第四齒輪、 及第六離合裝置(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選用離 94901.doc -12· 1321621 合裔CTD),丨才目對於副軸連接或分離副轴第三齒輪。 以此配置’在前述之空擋情形,如果由副轴第一齒輪至 田j軸之動力傳送被致能時’同時副軸第二齒輪相對於副轴 被刀離且如果田1丨轴第三齒輪被連接於副軸,那麼傳動器 被疋成為第八變速條4牛(此變速條件相對應於在下列具 體實例中敘述之倒擋條件)。在第六變速條件中,旋轉動力 由輸入軸、呈由輸入軸第二齒輪與副軸第一齒輪被傳送至副 轴且接著藉由第六離合裝置經由副轴第三齒輪、第二急 速齒輪、輸入軸第四齒輪(在輸入軸上旋轉)、及輸出軸第二 齒輪被傳送至輸出車由,以致輸出軸在對向於前述前進方向 之(反轉)方向中旋轉。 依據本發明在刖述之平行轴傳動器中,較佳的副轴第一 齒輪可旋轉地被设置在副轴上,且動力切換裝置包括第七 離合裝置(例如在如下具體實例中所敘述之第四擋離合器 )八相對於副軸連接或分離副軸第一齒輪。此外,第 五離β裝置與第六離合裝置包含-選用離合裝置(例如在 如下具體貫例中所敘述之選用離合器ctd),其選擇性地連 接副軸第二齒輪或副軸第三齒輪於副軸。如前所述,依據 本發明之平打轴傳動器獲得前進旋轉之複數個變速比。無 响如何纟輸出軸上所設置用於達到前進變速比數值之齒 輪數’可*由在輸出轴上所設置之齒輪(輸出軸第一齒輪) ;第變速條件中、第二變速條件中、及第三變速條件中 在⑴進方向共同地旋轉輸出軸而大幅地減少。因此傳動器 ^的軸向之大小可被製作的相對地小。結果,依據本發 94901.doc -13· 明之傳動器 密構造。 即使其配裝有較大數值之變速比仍可達到一緊 輸:::前述之平行轴傳動器中,如果輸入轴第-齒輪與 站 -齒輪包含完全相同的齒輪,那麼被設置在輸入 轴上用於旋轉中間軸齒 神〜輪了被共同地使用同時旋轉副 軸此減>、齒輪有助於改進傳動器在它的轴向之緊密性。
在前述之方式中’其中平行軸傳動器包含輸人轴第四造 輪(:、可奴轉地被設置在輸入軸上)、第三離合裝置(其相對 於輸入軸連接或分離輸人轴第四齒輪)、中間轴第三齒輪(其 可奴轉地破没置在中間轴上)、第四離合裝置(其相對於中間 軸連接或分離中間軸第三齒輪)、及輸出轴第二齒輪(其被設 置在輸出轴上’以屬合於輸入轴第四窗輪且嚷合於中間軸 第一 ω輪)’傳動器配裝有前進旋轉之二個另增變速比。無 論如何傳動器在它的軸向之大小僅增加—個齒輪之幅度了 因為被設置在輸出軸上用於在第四變速條件中於前進方向 中旋轉輸出轴之齒輪同樣的在第五變速條件中被共同地使 用。因此,傳動器在它的軸向仍然保持相對的小尺寸,縱 使是在大數值之變速比下。 同時在前述平行軸傳動器之方式中,其中副轴第二齒輪 可旋轉地被設置在副軸上,且動力切換裝置包括第五離合 裝置,其相對於副軸連接或分離副軸第二齒輪,如果傳動 器包含第二怠速軸(其平行於輸入軸被配置)、副轴第三齒輪 (其可权轉地被没置在副軸上)、第二怠速齒輪(其被設置在 第二怠速軸上以嚅合於副轴第三齒輪且嚅合於輸入軸第四 94901.doc •14· !321621 齒輪)、及第六離合裝置(其相對於副軸連接或分離副轴第三 齒輪),那麼傳動器在它的軸向不需要增加任何大小即可在 傳動器配裝有一倒擋變速比。此理由為被設置在輪出轴上 用於在第四變速條件中於前進方向中旋轉輸出轴之齒輪同 樣的在第五變速條件中被共同地使用以在第六變速條件於 反轉方向中旋轉輸出轴。因此,傳動器在它的軸向仍然保 持相對的小尺寸’縱使是在增加變速比之數值下。 在前述之平行轴傳動器中,副軸第二齒輪與副軸第三齒 輪為從不同時連接於副軸。因此雖然副軸第一齒輪為可旋 轉地破設置在副軸上,動力切換裝置包含第七離合裝置, /、相對於田I丨轴連接或分離副轴第一齒輪。此外,第五離人 裝置與第六離合裝置包含—選用離合裝置,其連接副轴; :齒輪或副轴第三齒輪於副軸。此配置可進一步減輕傳動 裔之重量且改進緊密性。 ::明在應用上之進一步範圍將由在下文中之詳細敎述 容與:=瞭解:無論如何,其應瞭解在詳細敘述内 I , 所軚不本發明之較佳的具體實例僅做為 舉例之方式,對於孰籴a s ^ nii mm 3, 可以报明顯的睁:在二T明者應瞭解由詳細敘述内容 與修改。”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内之不同的改變 【貫施方式】
見在’依據本發明夕私A 下。如圖1所干>& Χ具體實例將參考圖式敘述 例(在下二 =據本發明之平行轴傳動器的第-具體 '為傳動作為第-具體實例之傳動 94901.d〇c -15· 1321621 1轉換由引擎EG輸入之扭力與旋轉速度且傳送引擎EG之旋 轉動力至差速機構70,差速機構可旋轉地被連接於右與左 驅動輪WL及WR。 傳動器1具有輸入轴1 〇、連接怠速轴40、中間軸20、副軸 3 0、輸出軸5 0、及倒擋怠速軸6 0,其皆彼此相互平行配置 且隨同差速機構70被容裝在變速箱3中。輸入軸10藉由軸承 Bla與Bib可旋轉地被支撐住,且經由連接機構CP被連接於 引擎EG之曲軸CS。在輸入軸10之上,由引擎EG之側邊所配 置的(也就是說由圖1圖式之右側邊)為主驅動齒輪GMV、第 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第六擋離合器CT6、第三擋離 合器CT3、及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其皆相對於輸 入軸10可旋轉。第六擋離合器CT6相對於輸入軸10嚅合或脫 開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及第三擋離合器CT3相對 於輸入軸10嚅合或脫開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離合 器CT6與CT3二者為摩擦式離合器,每一個結合有液壓致動 活塞。此等離合器已為吾人所熟知之技術領域,因此在此 文中未另行敘述此等離合器。
中間軸20為軸承B2a與B2b所支撐住同時可旋轉。在此軸 上,由引擎EG之側邊(也就是說由圖1圖式之右側邊)所配置 的是第一擋離合器CT1、第一擋驅動齒輪G1V、連接從動齒 輪GCN、第五擋驅動齒輪G5V、第五擋離合器CT5、第二擋 離合器CT2、及第二擋驅動齒輪G2 V。於此,第一擋驅動齒 輪G1V、第五擋驅動齒輪G5V、及第二擋驅動齒輪G2V為每 一個可旋轉地被配置在中間軸20上,但連接從動齒輪GCN 94901.doc -16- 1321621 被固定在中間軸20上。第一擋離合器CT1相對於中間軸20 噶合或脫開第一擋驅動齒輪G1V,第五擋離合器CT5相對於 中間軸20嗡合或脫開第五擋驅動齒輪G5V,及第二擋離合 器CT2相對於中間軸20嗡合或脫開第二擋驅動齒輪G2V。此 等三個離合器C1H、CT5與CT2為同前述之離合器CT6與CT3 相同型式的摩擦式離合器,因此在此文中未另行敘述此等 離合器。 副軸30為軸承B3a與B3b所支撐住同時可旋轉。在此轴 上,由引擎EG之側邊(也就是說由圖1圖式之右側邊)所配置 的為第四擋離合器CT4、主從動齒輪GMN、第四擋驅動齒 輪G4V、選用離合器CTD、及倒擋驅動齒輪GRV。主從動 齒輪GMN、第四擋驅動齒輪G4V、及倒擋驅動齒輪GRV為 每一個在副軸30上可旋轉地被設置。第四擋離合器CT4相對 於副軸30嚅合或脫開主從動齒輪GMN,其為吾人所熟知之 附加液壓致動活塞的摩擦式離合器。在副轴30上可軸向地 滑動設置之選用離合器CTD與選用開關SL結合在一起,選 用開關SL在副軸30上之位置為液壓機構(未於圖中示出)所 操作以軸向地控制換擋。當選用開關SL往任一方向被換 擋,選用離合器CTD之狗牙形齒牙(未於圖中示出)相對應地 離合第四擋驅動齒輪G4V之較近侧邊或倒擋驅動齒輪GRV 之較近側邊。結果,第四擋驅動齒輪G4V或倒擋驅動齒輪 GRV之一可旋轉地被連接於副軸30。換句話說,如果選用 離合器CTD之選用開關SL被切換至第四擋驅動齒輪G4V側 邊上(在圖1圖式中向右),那麼第四擋驅動齒輪G4V被連接 94901.doc -17- 1321621 於副軸30。另一方面,如果選用開關SL被切換至倒擋驅動 齒輪GRV之側邊上(在圖1圖式中向左),那麼逆向驅動齒輪 GRV被連接於副軸30。 連接怠速軸40為軸承B4a與B4b所支撐住同時可旋轉,且 連接怠速齒輪GCC被固定地設置在此軸上。連接怠速齒輪 GCC永遠噶合於主驅動齒輪GMV(其被設置在輸入軸10上) 與嚅合於連接從動齒輪GCN二者(其被設置在中間軸20上)。 輸出軸50為軸承B5a與B5b所支樓住同時可旋轉。在此軸 上,由引擎EG之側邊(也就是說由圖1圖式之右側邊)所配置 的是差速驅動齒輪GFV、第一擋從動齒輪G1N、第四、第 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及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 輪G23RN。於此,差速驅動齒輪GFV、第一擋從動齒輪 G1N、第四、第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及第二與三擋 暨倒擋從動齒輪G23RN為每一個被固定在輸出轴50上。差 速驅動齒輪GFV永遠嚅合於差速從動齒輪GFN,其驅動差 速機構70(圖1中在差速驅動齒輪GFV與差速從動齒輪GFN 之間所晝的虛線代表彼此相互嚙合之此等GFV與GFN齒 輪。在圖4中上述的方式為相同的。)。第一擋從動齒輪G1N 永遠嚅合於第一擋驅動齒輪G1V(其被設置在中間軸20 上),以及第四、第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永遠嚅合於 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其被設置在輸入軸10上)與嚙 合於第五擋驅動齒輪G5V(其被設置在中間軸上20上)二 者。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輪G23RN永遠嚅合於第三擋 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其被設置在輸入軸10上)與嚅合於第 94901.doc 18 1321621 二擋驅動齒輪G2V(其被設置在中間軸上20上)二者。 倒擋怠速軸60為軸承B6a與B6b所支撐住同時可旋轉,且 倒擋怠速齒輪GRI被固定在此轴上。倒擋怠速齒輪GRI永遠 噶合於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其被設置在輸入軸10 上)與嚅合於倒擋驅動齒輪GRV(其被設置在副軸30上)二 者。 差速機構70具有在差速箱71中的差速機構73,差速機構 73包含二個差速小齒輪72a與二個側裝齒輪72b。平行於輸 出軸50配置之右與左軸銷ASR及ASL分別被固定於側裝齒 輪72b,且差速箱71為軸承B7a與B7b所支撐住。在此情形 中,差速箱71可繞著右與左軸銷ASR及ASL之軸旋轉,其相 對應的具有右與左驅動輪WR及WL(車輛之前輪)。因為差速 從動齒輪GFN(被固定在差速箱71上)永遠嚅合於如前所述 之差速驅動齒輪GFV ;當輸出軸50旋轉時,整個差速機構 70繞著右與左軸銷ASR及ASL旋轉。 現在參考圖1與圖2,在傳動器1可獲得之動力傳送路徑將 參考傳動器1之情形說明。圖2為表列敘述在第一至第六離 合器CT1、CT2、CT3、CT4、CT5、及CT6之操作情形與選 用離合器CTD及傳動器1之變速比之間的關係。在表中附加 有起始字CT1、CT2、CT3、CT4、CT5、及CT6之行分別代 表相對應之離合器,以及在每一行中標示為"ON”之單格表 示該行中所表示之離合器被設定為連接相對應之齒輪於相 對應之軸(也就是說輸入軸10或中間軸20)。如果單格被標示 為"OFF”,那麼其代表離合器被設定為相對應之齒輪由相對 94901.doc -19· 1321621 應之軸(也就是說輸入軸10或中間軸20)分離。在每一行中, 以一向下箭頭標示之單格代表同正上方單格所表示之離合 器相同的情形。 引擎EG之旋轉動力是由曲軸CS輸入經由連接機構CP至 傳動器1之輸入軸10,且其接著經由主驅動齒輪GMV、連接 怠速齒輪GCC、及連接從動齒輪GCN被傳送至中間軸20。 結果,中間軸20隨同輸入軸10在相同旋轉方向旋轉。在此 情形中,如果第一擋離合器CT1、第二擋離合器CT2、第三 擋離合器CT3、第四擋離合器CT4、第五擋離合器CT5、及 第六擋離合器CT6全部關閉,那麼第一擋驅動齒輪G1V、第 五擋驅動齒輪G5V、與第二擋驅動齒輪G2V為全部相對於中 間軸20所旋轉地分離、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與第三 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亦相對於輸入軸10被分離、及主從 動齒輪GMN為相對於副轴30所分離。結果,引擎EG之旋轉 動力未被傳送至輸出軸50。這是傳動器1之空擋情形。在此 空擋情形,選用離合器CTD之選用開關SL被置放於第四擋 驅動齒輪G4V。換句話說,第四擋驅動齒輪G4 V被嚅合於副 軸3 0,而倒擋驅動齒輪GRV由副轴3 0所分離。
傳動器1由前述之空擋切換至前進第一擋位,第一擋離合 器CT1由"OFF”變成"ON”以連接第一擋驅動齒輪G1V於中 間軸20。在此情形中或傳動器1之前進第一擋位中,由輸入 軸10經由主驅動齒輪GMV、連接怠速齒輪GCC與連接從動 齒輪GCN被傳送至中間軸20之引擎EG的動力,為第一擋離 合器CT1經由第一擋驅動齒輪G1V與第一擋從動齒輪G1N 94901.doc • 20- 1321621 被傳送至輸出轴50 〇 傳動器1由前進第一擋位切換至前進第二擋位,第一擋離 合器CT1由"ON"變成"OFF"且第二擋離合器CT2由·OFF"變 成"ON”。結果第一擋驅動齒輪G1V由中間軸20所分離,同 時第二擋驅動齒輪G2V被連接於中間軸20。在此情形中或 傳動器1之前進第二擋位中,由輸入軸10'經由主驅動齒輪 GMV、連接怠速齒輪GCC與連接從動齒輪tcN被傳送至中 間轴20之引擎EG的動力,為第二擋離合器CT2經由第二擋 驅動齒輪G2V及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輪G23RN被傳送 至輸出軸5 0。 傳動器1由前進第二擋位切換至前進第三擋位,第二擋離 合器CT2由"ON"變成"OFF”且第三擋離合器CT3由"OFF”變 成"ON”。結果第二擋驅動齒輪G2V由中間軸20所分離,同 時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 RV被連接於輸入軸10。在此情 形中或傳動器1之前進第三擋位中,引擎EG之動力由輸入 軸10藉由第三擋離合器CT3經由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 G3RV及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輪G23RN被傳送至輸出 軸5 0。 傳動器1由前進第三擋位切換至前進第四擋位,第三擋離 合器CT3由"ON”變成"OFF”且第四擋離合器CT4由’OFF”變 成"ON”。結果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由輸入軸10所分 離,同時主從動齒輪GMN被連接於副軸30。在此情形中或 傳動器1之前進第四擋位中,由輸入轴10經由主驅動齒輪 GMV與主從動齒輪GMN所傳送之引擎EG的動力,為第四擋 94901.doc -21 · 1321621 離合器CT4傳送至副軸30。此旋轉接著為選用離合器CTD 經由第四擋驅動齒輪G4V、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在 輸入軸10上旋轉)、及第四、第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 被傳送至輸出軸50。 傳動器1由前進第四擋位切換至前進第五擋位,第四擋離 合器CT4由·ΌΝ"變成"OFF"且第五擋離合器CT5由·OFF"變 成"ON"。結果主從動齒輪GMN由副袖30所分離,同時第五 擋驅動齒輪G5V被連接於中間軸20。在此情形中或傳動器1 之前進第五擋位中,由輸入軸10經由主驅動齒輪GMV、連 接怠速齒輪GCC、及連接從動齒輪GCN被傳送至中間軸20 之引擎EG的動力,為第五擋離合器CT5經由第五擋驅動齒 輪G5V及第四、第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被傳送至輸出 軸50 〇 傳動器1由前進第五擋位切換至前進第六擋位,第五擋離 合器CT5由"ON"變成"OFF”且第六擋離合器CT6由"OFF"變 成"ON"。結果第五擋驅動齒輪G5V由中間軸20所分離,同 時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G46V被連接於輸入軸10。在此情 形中或傳動器1之前進第六擋位中,引擎EG之動力由輸入 軸10藉由第六擋離合器CT6經由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 G46V及第四、第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被傳送至輸出 轴50。 傳動器1由前述空擋切換至倒擋情形,第四擋離合器CT4 由"OFF"變成"ON"且選用離合器CTD之選用開關SL由第四 擋驅動齒輪G4V切換至倒擋驅動齒輪GRV。結果主從動齒 94901.doc -22- 1321621 輪GMN被連接於副軸30,同時倒擋驅動齒輪GRV亦被連接 於副轴30。在此情形中或傳動器1之倒擋情形中,由輸入軸 10經由主驅動齒輪GMV被傳送至主從動齒輪GMN之引擎 EG的動力,接著為第四擋離合器CT4傳送至副轴30,且進 一步藉由選用離合器CTD經由倒擋驅動齒輪GRV、倒擋怠 速齒輪GRI、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在輸入軸10上旋 轉)、及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輪G23RN被傳送至輸出軸 50 ° 在第一具體實例之傳動器1中,其如前述達到六段前進變 速比及一段倒擋變速比’該等被設置在輸出轴5〇上於前進 第四擋位之前進方向中旋轉輸出軸5〇的齒輪(第四、第五與 第六擋從動齒輪G456N)為共同地被使用以在前進方向旋轉 輸出軸50,此同樣的在前進第五擋位中及在前進第六擋位 中。簡單地說,此特定齒輪為共同地被使用之齒輪。以這 種方式被設置在輸出軸50上用於獲得較大數值前進變速比 之齒輪數可保持相對的小。結果,傳動器丨在它的軸向之尺 寸為相對地小,因此傳動器1具有緊密設計。 此外,在傳動器1中於輸出轴50上所設置之第二與三擋暨 倒擋從動齒輪G23RN如同一共同使用齒輪以同時在前進第 擔位與4進第二擋位的前進旋轉方向中旋轉輸出軸Μ, 且同時在倒擋擋位於反轉方向中旋轉輸出軸5〇。以此方 式,配備有一倒擋變速比之傳動器1不需要增加傳動器在軸 向之尺寸。 在傳動器1之構造中,如果連接怠速齒輪GCC可在副軸30 9490l.doc -23- 1321621 上旋轉地所設置,那麼可略去連接怠速軸4Q。無論如何, 提供連接怠速軸40以支撐連接怠速齒輪Gcc在副軸“側 邊,有助於如前述般地共同地使用齒輪,且亦增加決定每 -變速比情形之自由度。同時藉由此配置,在輸入軸⑺與 副軸30之間的距離,以及在副軸3〇與中間軸2〇之間的距離 被製成幾乎彼此完全相同,及因此保持在軸之間的每—距 離為相對地短小。結果,齒輪之直徑被製作的相對地小。 因此,變速箱3之直徑亦被製作的較小’大幅減輕傳動器之 重量。 在前述之傳動器第一具體實例中,每一變速比之第一至 第六擋離合器 CT1、CT2、CT3、CT4、CT5、及(:丁6之 0N 與OFF作動為相對應於各個齒輪之直徑以及在軸之間的距 離所決定。在前述所呈現每一變速比之離合器的〇]^與〇ff 作動的組合僅為一範例。換句話說,對於傳動器丨如果齒輪 具有不同的直徑加上在轴之間所相對應之不同距離,離合 器之ON與OFF作動可能具有多種變化組合。例如,另一傳 動器可被設計如前所述傳動器1第一具體實例般設有同樣 數值之變速比(6擋前進變速比與1擋倒擋變速比),將前述之 第一具體實例中用於每一變速比的第四擋離合器CT4的作 動更換為第六擔離合?§CT6之作動、將每一變速比之第五擋 離合器CT5的作動更換為第四擋離合器CT4之作動、及將每 一變速比之第六擋離合器CT6的作動更換為第五擋離合器 CT5之作動(參考在圖3表中的修改範例1)。在圖3表中列出 此等之範例。它們以更改第一至第六擋離合器CT1、CT2、 94901.doc • 24· 1321621 CT3、CT4、CT5、及CT6之ON與OFF作動的組合獲得第一 具體實例之修改。在此表中,每一修改範例以對照在第一 具體實例中的離合器之字母代碼"CT1、……、CT6"至每一 修改範例之離合器的"CT1、……、CT6"或在修改清單之每 一列所敘述。 接著將參考圖4敘述依據本發明之傳動器的第二具體實 例,其顯示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Γ。在此圖式中,同前述 之第一具體實例傳動器1之完全相的的元件分別以完全相 同的數字敘述。在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Γ與第一具體實例 之傳動器1之間的差異為:第八擋驅動齒輪G8V與第八擋離 合器CT8在輸入軸10上介於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G3RV與 軸承Bib之間由引擎EG之側邊依據此順序所設置、第七擋 驅動齒輪G7V與第七擋離合器CT7在中間軸20上介於第二 擋驅動齒輪G2V與軸承B2b之間由引擎EG之側邊依據此順 序所設置、及第七與第八擋從動齒輪G78N在輸出軸50上介 於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輪G23RN與軸承B5b之間所設 置。在此情形中,第八擋驅動齒輪G8V可旋轉地被設置在 輸入軸10上,且第七擋驅動齒輪G7V被設置在中間軸20上 同時可旋轉。永遠嚅合於第八擋驅動齒輪G8V與嚅合於第 七擋驅動齒輪G7V之二個第七與第八擋從動齒輪G78N被固 定在輸出軸50上。 圖5表列敘述在第一至第八離合器CT卜CT2、CT3、CT4、 CT5、CT6、CT7、及CT8之操作情形與選用離合器CTD以 及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Γ的變速比之間的關係。參考該表 94901.doc •25- 1321621 中,傳動器r之動力傳送路徑參考傳動器r之變速比的關係 所敘述。無論如何,除了第七擋離合器CT7與第八擋離合器 CT8為永遠關閉"OFF"以外,第二具體實例傳動器1'之離合 器與齒輪的情形在下列條件中與第一具體實例傳動器1之 離合器與齒輪的情形為相同:傳動器Γ位於空擋,由空擋被 昇擋至它的前進第一擋位、由前進第一擋位昇擋至它的前 進第二擋位、由前進第二擋位昇擋至它的前進第三擋位、 由前進第三擋位昇擋至它的前進第四擋位、由前進第四擋 位昇擋至它的前進第五擋位、由前進第五擋位昇擋至它的 前進第六擋位、及由空擋切換至它的倒擋擋位。因此,不 再重複敘述此等情形。 切換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Γ由前進第六擋位至前進第 七擋位,第六擋離合器CT6由"ON··變成"OFF”,且第七擋離 合器CT7由"OFF"變成”0N"。結果,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 G46V相對於輸入軸10被分離,同時第七擋驅動齒輪G7V被 連接於中間軸20。在此情形或是傳動器Γ之前進第七擋位 中,由輸入軸10經由主驅動齒輪GMV、連接怠速齒輪GCC、 及連接從動齒輪GCN被傳送至中間轴20之引擎EG的動 力,藉由第七擋離合器CT7經由第七擋驅動齒輪G7V及第七 與第八擋從動齒輪G78N被傳送至輸出軸50。 切換傳動器Γ由前進第七擋位至前進第八擋位,第七擋 離合器CT7由"ON"變成"OFF",同時第八擋離合器CT8由 "OFF”變成"ON"。結果,第七擋驅動齒輪G7V相對於中間軸 20被分離,同時第八擋驅動齒輪G8V被連接於輸入軸10。 94901.doc •26- 1321621 在此情形或疋傳動器r之前進第八擋位中,來自於輸入轴1〇 之引擎EG的動力藉由第八擋離合器CT8經由第八擋驅動齒 輪G8V及第七與第八擋從動齒輪G78N被傳送至輸出軸5〇。 在剛述之方式中,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丨,達到八個前 進變速比及一個倒擋變速比。在傳動器丨,之構造中,被設置 在輸出軸50上用於在前進第七擋位於前進方向中旋轉輸出 轴50之齒輪(第七與第八擋從動齒輪G78N)w同一共同使用 齒輪被使用以在前進方向中旋轉輸出軸5〇,同樣的在前進 第八擋位。因此,盡管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丨,除了第一具 體實例之傳動器1所具有的以外另獲得二個前進變速比,傳 動器1’之大小僅在軸向增加—個齒輪之幅度(也就是說共同 使用齒輪),因此縱使傳動器丨,具有大數值之變速比但可在 軸向保持相對的小尺寸。 第二具體實例之傳動器Γ配裝有第七措驅動齒輪G7V(附 加第七擋離合器CT7)與第八擔驅動齒輪⑽(附加第八擋 離合器CT8),用於實現八擋前進變速比。無論如 : 刪掉第七擋驅動齒輪G7V(附加第七擋離合器CT7)或第八 措㈣齒輪G8V(附加第七擋離合器CT7),那麼想當然的傳 動器僅可配裝有七擋前進變速比。 :此方式’在-包括有設置在三個軸上齒輪系加上元件 -同時嚷合之結構令(諸如在前述傳動器丨與傳動器 H^r),齒輪可能因為在扭力傳送期間由齒輪之齒 輪之齒牙轴ί軸向推力而歷經有"搖擺'結果,如果在齒 牙轴承不足之下將產生噪音1 了避開此等不舒服 9490I.doc •27- 1321621 或控制此等噪音之產生’齒輪將彼此相互同時嚅合之三個 軸,也就是說輸入軸10、中間軸2〇、及輸出軸5〇,可被配 置在一共同平面以減少此等齒輪之"搖擺"作用的影響。 依據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例已如前所述。無論如何,本 發明之範圍未限制於前述之具體實例。例如,在前述之具 體實例中,選用離合裝置(選用離合器(:1^)被用以連接第四 擋驅動齒輪G4V或倒撞驅動齒輪GRV,因$第四擒驅動齒 輪G4V與倒擋驅動齒輪GRV為絕不同時連接於副軸%。換 句話說,此離合裝置如同一組件其功能可同時如同離合裝 置以相對於副軸30連接或分離第四擋驅動齒輪G4V以及如 同離合裝置以相對於副軸30連接或分離倒擋驅動齒輪 GRV。此配置有效於減少傳動器重量且緊密傳動器。無論 如何可替代為分離式離合裝置,其一用於相對於副轴3〇 連接或分離第四檔驅動齒輪G4V及另一者用於相對於副轴 3〇連接或分離倒擋驅動齒輪GRv ^在此情形中,此等離合 裝置可以是如同其他離合裝置所使用之同樣型式的摩擦式 離合器。 在前述之具體實例中,一被設置在輸入軸1〇上之齒輪(主 驅動齒輪GMV)供作共用齒輪被使用,同時用於驅動中間軸 20與用於驅動副軸30二者,但是二個不同的(分開的)齒輪可 被設置在輸入轴1〇上且一個被使用以驅動中間轴2〇及另一 個被用以驅動副軸30。無論如何,如果設置在輸入轴1〇上 的單一齒輪如前所述被使用以驅動中間軸2〇與副轴3〇二 者’那麼傳動器在軸向之的尺寸可被縮小,其幅度為更換 94901.doc •28· 1321621 此等二個齒輪成為單一或共同使用齒輪。 圖1與圖4顯示相對應傳動器可進一步包含在第一 齒輪G1N與輸出軸50之間的單 田 千门雖〇!§。此配置致 在起動期間由前進第一變速比 丄^ 幵棕至刖進第二變速比時, 由於存在有單向離合器因此較 馮月順在此情形中,參考 圖2與圖5之表列,第一擋離合 孬l 1被:開啟,ON"以分別用 於由第一變速比至第六或第八 變迓比之向刖驅動範圍,且 其被關閉"OFF"以用於空擋及用於倒擋驅動。 在前述之具體實例中,依據本發明之平行轴傳動器以車 輛使用做為範例。無論如何,此等範例僅為舉例之目的。 依據本發明所使用之平行轴傳動器未限制於車輛,因此其 可被使用在不同的動力機械中。 々本發明已敘述如上,很明顯的可具有多種變化方式。此 等變異型其皆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且對於熟悉此 項發明者應瞭解此等修改被包括在以下專财請事項:範 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將在此文中詳細敘述以及伴隨之圖式中更易於完 全地瞭解,圖式僅提供舉例之目的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 圍。 圖1為概要地敘述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具體實例的平行軸 傳動器構造之架構圖。 圖2為表列敘述在第一至第六離合器與一選用離合器及 第一具體實例傳動器之變速比之間的情形。 94901.doc -29- 1321621 圖3為表列第一具體實例之修改範例,每一修改範例之敘 ,係以在第-具體實例中的離合器字母代碼對照於修改清 單之每一列的代碼。 的平行軸 圖4為概要地敘述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例 傳動器構造之架構圖。 1 圖5為表列敘述在第一至第八離合 ^ 51 ^ ^ . 态與第二具體實例傳 勤益之選用離合器與變速比之間的情形。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3 10 20 30 40 50 60 70 71 72a 72b 73
ASL
ASR
Bla、Bib 傳動器 變速箱 輸入袖 中間軸 副轴 連接怠速轴 輸出軸 倒擋怠速軸 差速機構 差速箱 側邊齒輪 側邊齒輪 差速機構 左軸銷 右軸銷 軸承 94901.doc •30· 1321621 B2a、 B2b 軸承 B3a、 B3b 軸承 B4a、 B4b 軸承 B5a > B5b 轴承 B6a、 B6b 軸承 B7a、 B7b 袖承 CP 連接機構 CS 曲軸 CT1 第一擋離合器 CT2 第二擋離合器 CT3 第三擋離合器 CT4 第四擋離合器 CT5 第五擋離合器 CT6 第六擋離合器 CT7 第七擋離合器 CT8 第八擋離合器 CTD 選用離合器 EG 引擎 GIN 第一擋從動齒輪 G1V 第一擋驅動齒輪 G2V 第二擋驅動齒輪 G23RN 第二與三擋暨倒擋從動齒輪 G3RV 第三擋暨倒擋驅動齒輪 G4V 第四擋驅動齒輪 94901.doc -31- 1321621 G456N 第四、第五與第六擋從動齒輪 G46V 第四與第六擋驅動齒輪 G5V 第五擋驅動齒輪 G7V 第七擋驅動齒輪 G78N 第七與第八擋從動齒輪 G8V 第八擋驅動齒輪 GCC 連接怠速齒輪 GCN 連接從動齒輪 GFN 差速從動齒輪 GFV 差速驅動齒輪 GMN 主從動齒輪 GMV 主驅動齒輪 GRI 倒擋怠速齒輪 GRV 倒擋驅動齒輪 SL 選用開關 WR 右驅動輪 WL 左驅動輪 94901.doc •32-

Claims (1)

  1. U21621 中請專利範®: 種平行軸侓動器包含: —副軸、及一 ’其被設置在 輪入軸、一第一怠速軸、一中間轴、 輪出軸,其彼此相互平行的被配置; 輪入軸第一齒輪與一輸入軸第二齒輪 °亥輸入轴上; 一輪入軸m其可旋轉频設置在該輪入轴上; 第-離合裝置,其相對於該輸人軸連接或分離該輸入 軸第三齒輪; —第—怠速齒輪,其被設置在該第一怠速軸上以嚅合 於該輪入軸第一齒輪; 一中間軸第-齒輪,其被設置在該中間軸上以嚅合於 該第一怠速齒輪; 中間軸第二齒輪,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中間軸上; 第二離合裝置,其相對於該中間軸連接或分離該中間 軸第二齒輪; 一輸出軸第一齒輪,其被設置在該輪出軸上以嚆合於 該輸入軸第三齒輪且嚅合於該中間軸第二齒輪; 一副軸第一齒輪,其被設置在該副軸上以嚅合於該輪 入軸第二齒輪; 田j軸第二齒輪,其被設置在該副轴上以嚅合於該輪 入轴第三齒輪;及 動力切換裝置,其用以致能或失能在該副軸第一齒輪 與該副軸第二齒輪之間的動力傳送。 94901.doc 2.如凊求項1之平行軸傳動器,其中: 。輸入轴第.—*輪與該輸人軸第二齒輪包含完全 齒輪。 3. 如:求項1或2之平行軸傳動器,進一步包含: 輸入軸第四齒輪,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輸入軸上; σ裝置,其相對於該輸入轴連接或分離該輪入 轴第四齒輪; 中間軸第三齒輪,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中間軸上; 第四離合裝罟,甘& 其相對於該中間軸連接或分離該中間 軸第三齒輪;及 輸出軸第一齒輪,其被設置在該輸出轴上以嚅合於 該輸入轴第四齒輪且嚷合於該中間軸第三齒輪。 4. 如明求項3之平行軸傳動器,其中: 二W轴第一齒輪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副轴上;及 ::動力切換裝置包括第五離合裝置,其相對於該副軸 可、接或分離該副軸第二齒輪; 該傳動器進一步包含: 軸第一齒輪’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副軸上; 第一忍速齒輪’其平行於該輸入軸所配置; 第一尽速齒輪,其被設置在該第二怠速轴上以噶合 於該副第二土 ^ u輪且嚅合於該輸入軸第四齒輪;及 第六離合桊筈 ’/、相對於該副軸連接或分離該副軸第 三齒輪。 5.如请求項4之平行軸傳動器,其中: 94901.doc -2 - 1321621 該第五離合裝置與該第六離合裝置包含一選用離合裝 置’其選擇性地連接該副軸第二*輪或該副轴第三齒輪 於該副轴。 6.如請求項4之平行軸傳動器,其中: 該副軸第一齒輪為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副軸上; 該動力切換裝置包括第七離合裝置,其相對於該副韩 連接或分離該副㈣—齒輪;及
    該動力切換裝置包含㈣七離合裝置,其用以致能或 失能在該副軸第_I ^ ^ 齒輪與該副軸之間的動力傳送,及該 第五離合裝置,其用以致能或失能在該副軸第二齒輪與 該副軸之間的動力傳送。 7·如:求項1之平行軸傳動器,進一步包含: 第四齒輪,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中間軸上 轴第四齒其相對於該中間抽連接或分離該中度
    一輸出轴第 續中間轴笛 其被設置在該輸出軸上以_ 涊甲間軸第四齒輪。 8·如請求項1之平行轴傳動器,進一步包含: 一輸入輪第五 第九離合穿署 其可㈣地破設置在該輸入軸上 軸第五齒輪;、’其相對於該輸入轴連接或分離該輸A 一中間輛第 第十離合裝 轴第五齒輪; 五齒輪,其可旋轉地被設置在該中間軸上; 置,其相對於該中間軸連接或分離該中間 94901.doc 1321621 一輸出軸第四齒輪,其被設置在該輸出軸上以嚅合於 該輸入軸第五齒輪且嗡合於該中間軸第五齒輪。 94901.doc
TW093123004A 2003-08-07 2004-07-30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TWI32162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88687A JP4088566B2 (ja) 2003-08-07 2003-08-07 平行軸式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10658A TW200510658A (en) 2005-03-16
TWI321621B true TWI321621B (en) 2010-03-11

Family

ID=33550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3004A TWI321621B (en) 2003-08-07 2004-07-30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121161B2 (zh)
EP (1) EP1505316B1 (zh)
JP (1) JP4088566B2 (zh)
CN (1) CN100443768C (zh)
DE (1) DE602004002737T2 (zh)
TW (1) TWI3216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7393B (zh) * 2013-08-27 2016-09-01 孫振台 一種具牽引驅動同步調速器的多驅動軸變速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3069B2 (ja) * 2004-04-20 2010-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平行軸式自動変速機
US7384374B2 (en) * 2005-12-16 2008-06-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ip-in/tip-out gear shift control for a powershi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4628988B2 (ja) * 2006-04-14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平行軸式変速機
US7455619B2 (en) * 2006-05-10 2008-11-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trol strategy for avoiding tip-in noise in a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JP5022810B2 (ja) * 2007-08-02 2012-09-12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6組の前進変速ギヤ対を有する変速機
JP4909385B2 (ja) * 2009-07-24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US8596157B2 (en) * 2010-08-25 2013-12-03 Deere & Company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with twenty-four forward modes
DE102010055643A1 (de) 2010-12-22 2012-06-28 Volkswagen Ag Automatisches, insbesondere automatisiertes Schalt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5206877A1 (de) * 2015-04-16 2016-10-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Splittergetriebe, Gesamtgetriebe und landwirtschaftliche Arbeitsmaschine
JP6567775B2 (ja) * 2016-07-25 2019-08-2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75467A (zh) * 1972-05-30 1974-11-27
JPS5854257A (ja) 1981-09-28 1983-03-31 Kamizaki Kokyu Koki Seisakusho Kk 移動作業車の変速装置
JPS6192335A (ja) 1984-10-09 1986-05-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変速機
JPH0630462B2 (ja) * 1987-01-02 1994-04-20 モトローラ・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携帯通信装置用アンテナ同調装置
US4938085A (en) * 1987-06-30 1990-07-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in a tractor
US4805471A (en) * 1987-09-25 1989-02-21 Dana Corporatio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JP2933933B2 (ja) * 1988-05-30 1999-08-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装置
US4858495A (en) 1988-06-08 1989-08-22 J. I. Case Company Multi-speed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DE4318713C1 (de) 1993-06-07 1994-09-15 Daimler Benz Ag Zahnräderwechselgetriebe der Vorgelegebauart
JPH0794854A (ja) 1993-09-27 199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バイアホール付きプリント配線板
DE19524233C2 (de) 1995-07-04 2000-05-18 Volkswagen Ag Kurzbauendes Sechsganggetriebe
NL1002828C2 (nl) * 1996-04-09 1997-10-14 Syncoglas Sa Nv Versterkingsmateriaal.
JP3691979B2 (ja) 1999-02-03 2005-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平行軸式変速機
JP2003278902A (ja) * 2002-03-27 2003-10-02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自動変速制御装置
JP3860496B2 (ja) 2002-03-28 2006-12-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配車方法、および配車プログラム
US6860168B1 (en) * 2002-04-16 2005-03-0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7393B (zh) * 2013-08-27 2016-09-01 孫振台 一種具牽引驅動同步調速器的多驅動軸變速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4002737D1 (de) 2006-11-23
CN100443768C (zh) 2008-12-17
JP2005054958A (ja) 2005-03-03
CN1580607A (zh) 2005-02-16
EP1505316A3 (en) 2005-09-14
TW200510658A (en) 2005-03-16
US7121161B2 (en) 2006-10-17
DE602004002737T2 (de) 2007-05-24
EP1505316A2 (en) 2005-02-09
EP1505316B1 (en) 2006-10-11
JP4088566B2 (ja) 2008-05-21
US20050028625A1 (en) 2005-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8046B2 (ja) ダブルクラッチ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US7448290B2 (en) Twin-clutch transmission
CN102287507B (zh) 多级变速器
JP4822891B2 (ja) 歯車変速装置
US8789434B2 (en) Seven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JP4973487B2 (ja) 複数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US20070214904A1 (en) Double-clutch transmission
EP2256369A1 (en) Dual-clutch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JP2004263864A (ja) 6速又は7速の自動車変速機
TWI321621B (en)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JP5622014B2 (ja) 変速装置
US8360913B2 (en) Drive system with an 8-gear gearbox
US20100319473A1 (en) Seven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four axes of rotation
JP2010531417A (ja) 歯車変速機
EP1531287B1 (en)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EP1522763B1 (en)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JP5276272B2 (ja) 産業車両用変速機
EP1059468B1 (en) Parallel shaft transmission
US20100236359A1 (en) Dual clutch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having one countershaft and a reverse shaft
JP2006132572A (ja) 変速装置
KR20140024455A (ko) 변속 장치
WO2009097373A1 (en) Six-speed dual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KR101325502B1 (ko) 다중 클러치 변속기 및 전 클러치 변속기
CN116424083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车辆
JP2006132755A (ja) 変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