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7177B - Projection aligner for microlithography - Google Patents
Projection aligner for microlithography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87177B TWI287177B TW089126953A TW89126953A TWI287177B TW I287177 B TWI287177 B TW I287177B TW 089126953 A TW089126953 A TW 089126953A TW 89126953 A TW89126953 A TW 89126953A TW I287177 B TWI287177 B TW I28717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objective lens
- exposure apparatus
- projection exposure
- imaging
- illumin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066—Size and form of the illuminated area in the mask plane, e.g. reticle masking blades or blind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25—Optical aspects of catadioptric systems, i.e. comprising reflective and refractive el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83—Mask effects on the imaging proc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ses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Description
128)177 九、發明說明: 本發明為一種具反射遮蔽罩之投影曝光設備。此遮蔽罩係 在反射中被驅動。 具反射遮蔽罩之投影曝光設備在過去通常是與1:1的Dyson 物鏡一起使用,這在以下的文獻中有所記載:
Owen,G· et al.nl/8 // m之光刻技術” J. Vac· Sci· B10(1992),第 3032-3036頁,特殊部分b及C Owen,G. et al·’’小於及等於〇·25/ζηι之光刻技…"IEEE 1992
Symp· VLSI Technol〇gy(〇2.06.92),第 117-117 頁 Jeong,H.etal·,,光學投影系統···”】· Vac Sci.Bi 1(1993),第 2675-2679 頁 US 4964705 Markle 其照明藕合是經由如US 4964705之第三圖所示的部分透明反射 鏡來進行的。這種設備並未配置分束立方體或分束板。 在以軟X光線(EUVL)進行光刻時,都是使用反射遮蔽罩。 照明光路及成像光路的射束分裂是由以傾斜方向入射的照明光 造成的,因此不必使用分束立方體或分束板。所使用的物鏡是 一種具有非軸向對稱光路的單純反射物鏡。照明光以傾斜方式 照到反射遮蔽罩上的缺點是升高的屏蔽隔膜會導致暈映圖像的 產生。 JP-A 9-017719提出的方法是以一種具反射LCD的晶圓曝 光設備作為特殊的遮蔽罩。依據其第一圖的方式,係以一片平 5 1287177 坦的分束板將照明光路及成像光路分開。照明系統及投影物鏡 係以一個與光學軸對稱的場驅動。要在遮蔽罩之前直接經由一 片JP-A 9-017719提出的平坦的分束板達到照明光的藕合,一方 面需要相應的輸入接口寬度,另一方面照明光穿透平坦的分束 板會造成照明光束的像散變形,因此會對光瞳成像的品質造成 不利的影響。 US 5956174提出一種反折射顯微物鏡,經由一個設置在這 個顯微物鏡及鏡筒透鏡之間的分束立方體將照明光藕合。這種 照明方式在反射光顯微鏡中是極為常見的。但是被照亮的場量 大約只有0.5mm左右。 反折射糸統常用於波長193nm及157nm的情況。因此DE44 17 489 A1(US sr· No· 08/583 025)及DE 196 16 922 A1(US ser· Να 08/845 384)專利公開說明書的登記人提出的具分束立方體 的反折射顯微物鏡並未提及中間成像。 標題為π具物理分束裝置及中間成像的反折射物鏡,,的專利 登記DE 199 54 727.0提出的反折射顯微物鏡則具有分束立方體 及中間成像。 微光刻技術用的照明裝置是由DE 44 21 〇53 A1(us sn 08/490 752)及DE 195 20 563 A1(US ser· Να 08/658 605)專利公 開說明書提出的。用於在遮蔽罩面上形成一個遮蔽罩屏蔽裝置 (REMA)之成像的所謂的rema物鏡則是由DE 195佔8〇5 1287177 A1 (US sr· No· 08/771 654)及DE 196 53 983 A1 (US ser· No· 0W125 621)專利公開說明書提出的。位於這些物鏡後方之投影 物鏡的入射光曈是由這些物鏡來照明。 由於很難找到適當的透射載體材料,因此很難製造用於紫 外線波長圍(尤其是157nm)的透射遮蔽罩(即微光刻用的在透 射中驅動的遮蔽罩)。可能的材料包括(^朽及MgK,但是以CaF^ 及MgFa製造的遮蔽罩不但加工困難,而且非常昂貴。另一個缺 點是多重曝光會導致遮蔽罩熱膨脹,使得能夠在半導體晶片上 刻劃的最小圖形尺寸縮小。另外還有會產生雙折射的問題,因 此應盡可能避免以MgFH乍為製造遮蔽罩的材料。 另外種可以考慮的方案是使用反射遮蔽罩。如果以投影 物鏡構成還原物鏡,並且縮小遮蔽罩,則有利於降低對遮蔽罩 的要求。這樣就可以設置較大尺寸的遮蔽罩。 一般的還原物鏡均可以搭配反射遮蔽罩,不會有困難。只 要照明光的人職適當,典型的輸人細紐(如· 3Qmm)即可 對照明光形成有效的阻礙。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種具還原物制投影曝光設備, 而這種具反射遮蔽罩的還原物鏡的功能沒有上述提及的任何缺 點。 、 如專利範圍1之微光刻用投影曝光設備即可達到本發明的 目的’在這餘祕光設備忖-條束立方體,其作^是使 1287177 照明光路和成像光路疊加。如以下所舉的幾個例子所示,有許 多種物鏡設計方式可以和反射遮蔽罩配合。以一個分束立方體 取代-片平行的平坦分束板可_免出額穿透傾触 束板導致的誤差。 如專利範圍2之實施方式的優點是在分束立方體和遮蔽罩 之間設置有光學元件。這些光學元件可赠還原物鏡之主射束 在遮蔽罩上的入射角縮小到+/_15rnrad的程度。 如專利範圍4所述,照明系統之設計方式應使照明光路轉為 成像光路時的偏差小於+/_2.5mrad。以遮蔽罩面為準測定大功率 射束反射後在遮蔽罩上的角度,並計算與對應之主射束的角度 偏差,即可量測出上述偏差。大功率射束的角度取決於光源的 發射特性及照明系統的設計;而主射束的角度則完全取決於還 原物鏡的設計。 專利範圍5使用一種極化分束立方體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分 束立方體的傳輸損失,以及不必將控制光線偏轉到晶圓上。為 了達到完美的作用方式,照明光線的極化必須達到95%以上的 私度。極化方向須視照明光路是否應在分束面上被反射而定。 如果應在分束面上被反射,則照明光線應在平行於分束面的方 向被極化;如果應穿透分束面,則照明光線應在垂直於分束面 的方向被極化。 在專利範圍6-10的貫施方式中,分束立方體僅是作為照明 1287177 光路的藕合之用。為了使分束立方體錄整合至還原物鏡的設 冲中,最好此夠將還原物鏡分成兩個部分物鏡,在第一個部分 物鏡上的第一個中間成像的成像比例為_丨·〇+/_〇·25;在第二個部 分物鏡上的成像比例為-〇·25+Α〇·15。分束立方體是整合在第一 個中間成像巾。第二個成像射純獅反射或反折射形成。 在專利範圍11-13的實施方式中,分束立方體已經是還原物 鏡的-個組成部分,故时束立方體來進行照明光路的竊合具 有特別的優點。這是因為可以用分束立方體尚未被利用的第四 個面來進行照明光路的藕合。 如果反折射物鏡原來的設計具有一面偏轉鏡,則可以用一 個分束立方體取代這一面偏轉鏡,以進行照明光路的藕合。 反折射物鏡的設計可以具有中間成像,也可以沒有中間成 專利範圍17-23的投影曝光設備也可以達到本發明的目 的’這種投祕光設備具有—面特殊的分絲,在卿光路中 這面分束板是在穿透時被,轉,在成像光路中默在反射中被 驅動。反射是在空氣巾進行,也就是在㈣的光學媒介物之中 進行,此種光賴介物可以是毅,也可以是—種特殊的混合 氣體或某-種氣體,例如氮或氦。分束板的構造要能夠藉折射 作用修正因分束板傾斜放置導皮的像散誤差。 本發明的基本構想是保持成像光路不因分束裝置而受影 1287177 響,以及使照明光路直接經由分束裝置被修正。分束立方體只 會產生旋轉對稱的像差,這種旋轉對稱的像差可以經由照明系 統内的旋轉對稱光學元正(如··球面透鏡)被修正。本發明的分 束板係藉面触日膝卿-面上的特殊設計來修正照明光路。 專利範圍17提㈣具有料坦修正_分束板是一種有利 的實施方式。將分束板傾斜設置可贿分束板的修正面不再具 有旋轉對稱性,而是只對子午面具有對稱性。 專利範圍18提出一種楔形分束板的目的是為了將像散完全 消除掉。 專利範圍20提出的方式是以分束板取代設置在還原物鏡中 的一面偏轉鏡。 專利範圍21-23是關於使用分束板的有利實施方式。 專利範圍24提出一種製造微光刻用構件的方法,其特徵是 使用前述之專利範圍的投影曝光設備來製造微光刻用構件。 ,本發明提出的照明鏡組及投影鏡組重疊的設計方法使得在 操作波長100-200nm的範圍内可以使用反射遮蔽罩。這樣就可 以避開在製造透射遮蔽罩時,對這個波長範圍内的透明材料進 行加工碰到的困難。 以下配合圖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圖:還原物鏡,具有一個反射遮蔽罩及一個照明光線 之竊合用的分束立方體。 10 1287177 第二圖:還原物鏡,具有預先連接的中間成像,且照明光 線之藕合用的分束立方體被整合在這個中間成像中。 第三圖:反折射還原物鏡,具有預先連接的中間成像,且 照明光線之藕合用的分束立方體被整合在這個中間成像中。 第四圖:沒有中間成像的反折射還原物鏡,照明光路是經 由反折射還原物鏡的分束立方體被藕合。 第五圖:沒有中間成像的反折射還原物鏡,照明是經由發 生偏轉處的分束板被藕合。 第六圖:沒有中間成像的反折射還原物鏡,照明是經由發 生偏轉處的分束立方體被藕合。 第七圖··具有中間成像的反折射還原物鏡,照明是經由反 折射還原物鏡的分束立方體被藕合。 第八圖:具有分束立方體及中間成像之反折射還原物鏡的 一種實施方式。 第一圖所示為本發明之微光刻用投影曝光設備的一種典型 構造。反射遮蔽罩(5)經由典型成像比例冷=-〇·25+Λ〇·ΐ5的縮小 成像被成像在晶圓(6)上。晶圓(6)上照明區的直徑至少有 10mm。典型照明區的形狀為邊長比(x:y)等於丨:1至丨:4的長 方形。成像侧的數位孔徑大於〇·5。成像係經由光學元件(71, 72)來完成。為了照明反射遮蔽罩(5),所以在還原物鏡的成像光 路(200)上的反射遮蔽罩⑶及晶圓⑹之間設置一個分束立方體 11 1287177 (3)。這種分束立方體可以是一種極化分束立方體(3),在其棱面 之間有一個層狀系統,可以將平行於分束面(3〇)的極化光線幾 乎完全反射回去,但十卻讓垂直於分束面(3〇)的極化光線透射 過去。因此要實現第一圖的實施方式的先決條件是,照明光線 平行於45度傾斜之分束面(30)的入射面被極化。這種被極化的 光線在分束面(30)上被反射,並被偏轉到朝反射遮蔽罩(5)的方 向。在分束立方體(3)和反射遮蔽罩(5)之間裝有一片總共被照明 光線穿透兩次的;1/4平板。第一次穿透是發生在照明光路(1〇〇) 上,因此線性極化的光線會被循環極化。循環極化的光線在反 射遮蔽罩(5)被反射之後就進入成像光路(2〇〇),並第二次穿透入 /4平板,然後再度成為線性極化光線。但因此時的極化方向是 垂直於分束立方體(3)的分束面(3〇),所以極化光線不會被反 射,而是直接穿透分束立方體⑶。照明光路(1〇〇)和成像光路 (200)是經由極化分束立方體、被照明光線穿透兩次的又/4 平板、以及反射遮蔽罩⑶加以分開。相較於極化分束立方體 (3) ’平坦且平行的分束板的缺點是傾斜45度的分束板的有限厚 度會導致非旋轉對稱的成像誤差。 極化分束立方體(3)應設置在成像光路(200)上的某一個適 當位置上’使知、射到分束面(3〇)的光線僅產生很小的發散現 象。也就是說,分束立方體(3)應位於幾乎准直的光路上。在反 射遮蔽罩(5)及分束立方體(3)之間設有綜合光焦度為正的的光 12 1287177 學元件(71)。光學元件(71)的設置方向應與來自遮蔽罩的發散光 束准直。光學元件(72)可以配合本發明不同的實施方式而有不 同的设汁,但是其綜合光焦度也必須是正的,以便使成像能夠 出現在一個可能的中間成像面或晶圓(6)上。 我們可以將光學元件(7卜72)想像成典型成像比例万= _0·25+/-0·15的折射還原物鏡,而λ/4平板和分束立方體則設置 於光學元件(71)及光學元件(72)之間。 /反射遮蔽罩(5)的照明是由照明系、统(2)負責,因此在設計照 明系統(2)時必須將分束立方體⑶、λ/4平板、以及光學元件㈤ 的特性一併考慮進去。因此照明系統(2)與成像鏡組之間的界面 並不是反射遮蔽罩⑶,而是分束立方體⑶朝向綱系統(?)的入 D〇 ,了簡化照明鏡組(2)的光學構造,以遮蔽罩面為準的主射 f角最好麟小於仰㈣’ 韻罩(5)的酬就是近似於 通心照明。所謂還原物鏡⑽主射束是指在系統光圈處穿過光 學軸的射束。因為照明光路⑽)的大功率射束必須在遮蔽罩面 ⑶内轉向域像蝴2_綺束,附_束肖度如果過 大,將會造成照明鏡組(2)在設計上的困難。由於在舰罩面上 2生反射,因此代表大功輪麵人射角的方向符號必須與代 表主射束的方向符號滅。油方向上的不_是照明光路 (_和成像光路⑽)在光學元件⑺)内的不同之處。主 1287177 在照明區蘭分佈必須由·纟統(2)麟過賴償。由於主射 束角在遮蔽罩(5)上的分佈主要是由光學元件⑼決定,而且光 學元件(71)的種類和構造都是由照明系統⑺的設計所決定,因 此照明系統(2)内必須設置可以影響大功率射束在遮蔽罩⑶上 的角度的光學元件(如順序排列的會聚透鏡和發散透鏡)。 照明系統(2)内光學元件的配置方式應能夠使照明光路(1〇〇) 的大功率射束在反誠蔽罩⑶上反射讀舰麟鏡之設計 給定的主射束扣-致(二者的最A歧差在+/_25mra(^ 内)。否則在晶圓面(6)上就無法達到一般要求的遠心性。 照明系統(2)必須具備能夠改變照明光線之極化狀態的裝 置必要日寸必須經由雙折射晶體或雙折射薄膜來改變光源⑴之 線性極化光_極化方向。必難設極化鏡崎將光源⑴之未 極化光線極化成與分束面(3〇)平行或垂直的極化光線。最好是 將些曰在影響極化狀態的光學元件直接設置在極化分束立方 體⑶之前。極化方向取決於照明光路(1〇〇)是否應在分束面(3〇) 上被反射而定。例如,如果應在分束面⑽上被反射,則照明 光線必須在平行於分束面(30)的方向被極化。 為了使遮蔽罩面(5)獲得均勻的照明,照明系統(2)通常具有 積分為、,如多孔聚光透鏡、波導管、或是玻璃棒。為了提供多 種不同的照明模式’可以在照明系統(2)的光瞳面設置變焦鏡 組'旋轉二棱鏡元件、或是過濾板,或是在光瞳面或中間場面 14 1287177 設置遮蔽裝置。這些元件的作用方式在DE 195 20N 563 A1的專 利公開說明書中已有描述。設置在照明系統(2)内用來使照明光 路(100)之大功率射束角度與還原物鏡之主射束角度相配合的 物鏡,以及修正還原物鏡入射光瞳之照明的REMA物鏡,在DE 196 53 983 A1及DE 195 48 805 A1的專利公開說明書中均有描 述0
可以用DUV雷射或VUV雷射作為光源(1),例如I93nm的 ArF雷射、157nm的Fa雷射、126nm的Ar2雷射、以及l〇9nm的NeF 雷射。 第二圖為本發明之微光刻用投影曝光設備的另一種實施方 式。相同的組件在第一圖和第二圖中使用相同的標示號。第二 圖中的成像系統(7,8)具有一個中間成像面(1〇3)。由光學元件 (101)、λ/4平板(4)、極化分束立方體⑶、以及光學元件(1〇2) 組成的中間成像系統⑺會在中間成像面(103)形成反射遮蔽罩 (5)的一個中間成像。這個中間成像的成像比例可以是冷尸 -1.0+/-0.2。如果要簡化其後之光學系統⑻的設計,則可以將成 像比例/5i可定為-〇·5+/_0·2。在這種情況下,照明光線的藕合是 在中間成像系統(7)内的極化分束立方體(3)和;1/4平板(4)中進 行。光學元件(101 ’ 102)均具有正光焦度,而分束立方體⑶則 位於其間的近乎准直的光路上。位於中間成像面(1 〇3)之後的光 學元件(104)會將中間成像面(103)以成像比例02=-0.25+/-0.15 15 1287177 或成像比例/3 2= 0.5+/-0· 15成像於晶圓面(6)上。在這個實施方式 中,還原物鏡分成中間成像系統C7)及還原系統(8)。這種設計的 好處是可以在中間成像系統(7)内為極化分束立方體(3)提供足 夠的空間。當然,在進行照明系統(2)的設計時,也必須將光學 元件(101)、λ/4平板(4)、以及分束立方體(3)—併考慮進去。中 間成像系統⑺的配置最好能夠使反射遮蔽罩(5)的照明達到接 近遠心照明的程度。主射束在反射遮蔽罩(5)上的入射角應小於 15mrad ° 第二圖為本發明之微光刻用投影曝光設備的另^一種實施方 式。反射遮蔽罩(5)及晶圓面⑹之間的成像是在兩個中間成像面 (113,118)上形成。反射遮蔽罩(5)到中間成像面(113)之間成像 (9)的構造與第二圖的中間成像系統(7)類似。中間成像面(113) 在晶圓面⑹上的成像是經由反折射中間成像系統(1〇)及位於其 後的折射還原系統(11)形成的。反折射中間成像系統(1〇)是由光 學元件(114)、反射偏轉鏡(115)、光學元件(116)、以及凹面鏡(117) 所構成。由於反射偏轉鏡(115)的存在,反折射中間成像系統(1〇) 的物方視場並非正對著光學軸,而是位於光學軸之外。這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系統(10,11)的中心線不能與部分系統(9) 的中心線重合,必須有所偏移。在這個投影物鏡中,成像側的 數位孔徑可介於0.65-0.8之間,也可以更大一些。在晶圓面⑹ 上的場量可介於20mmx7mm至30mmxl0mm之間。這種物鏡 16 1287177 在專利權尚未判定的專利登記现99 112 539(US ser. No. 09/364 382)中已有描述。 第四圖為一種具有分束立方體(31)的反折射投影物鏡,這 種沒有中間成像的物鏡是由遮蔽罩(5)、第一個透鏡組(121)、一 面偏轉鏡(122)、第二個透鏡組(123)、分束立方體(31)、第三個 透鏡組(124)、一面凹面鏡(125)、第四個透鏡組(126)、以及一個 位於第二個透鏡組(123)和第四個透鏡組(126)之間的光圈構 成。這種物鏡的可能設計為成像比例0=-0.25+/-0.15、成像侧 數位孔徑大於0.5、像域直徑大於i〇mm(最好是大於2〇mm)。可 以對第一個透鏡組(121)及第二個透鏡組(123)作適當的配置,以 便減少射束在極化分束立方體(31)的分束面(丨3〇)上的發散現 象。以一個從光學軸上的物點發出的邊緣射束為例,第一個透 鏡組(121)及第二個透鏡組(123)可以使這個邊緣射束與光學軸 所夾角度的正弦最多降低40%。第三個透鏡組(124)必須具有負 光焦度,才能夠與凹面鏡(125),獲得足夠的顏色修正效果。第 四個透鏡組(126)負責在晶圓面(6)上成像,因此具有正光焦度。 第四圖所示之還原物鏡(12)是由光學元件(12ι、122、123、124、 125、126)、以及DE 196 16 922 A1提出的分束立方體(31)構成。 使用這種具有反射遮蔽罩(5)的物鏡就可以經由極化分束 立方體(31)使知明光線被極化,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到 極化分束立方體(31)原先沒有被用到的第四個面。為了使分束 17 1287177 面(310)不會將任何照明光線朝晶圓面(6)的方向反射,使光線的 對比度和解析度都不會降低,故必須將95%以上的照明光線極 化成垂直於分束面(310)的方向。因此最好能夠在照明系統(2) 和極化为束立方體(31)之間設置一個極化方向垂直於分束面 (310)的極化器。 在極化分束立方體(31)是第一片A/4平板(41),其作用是使 照明光路(100)的光束被循環極化。從反射遮蔽罩(5)通往晶圓(6) 之成像光路的光束會經由又/4平板(41)再度被線性極化,但方向 變為與分束面(310)平行,然後在分束面(31〇)被反射至凹面鏡 (125)。光束在到達凹面鏡(125)之前,會先經由第二片;^/4平板 (42)被循環極化,並在凹面鏡(125)上被反射後再度穿過第二片 又/4平板(42),重新在平行於分束面(31〇)的方向被線性極化, 然後通過極化分束立方體(31),朝晶圓(6)的方向前進。 除了位於極化分束立方體(31)和反射遮蔽罩(5)之間的第一 片λΜ平板(41)之外,此處可以不經修改,直接使用具極化分束 立方體(31)和反射遮蔽罩⑶的一般反折射還原物鏡(12)。重要的 是,在設計照明系統(2)的時候,同樣會被照明光線通過的投影 物鏡的光學元件也要一併考慮進去。 光源(1)的光線在照明系統(2)中應受到適當的處理,以便光 線在通過極化分束立方體(31)、第一片α/4平板(41)、第二個透 組(123)、偏轉鏡(122)、以及第一個透鏡組(丨21)之後,能夠對反 18 1287177 射遮蔽罩(5)提供微光刻所需的照明。照明的均勻性和照明模式 (如相干照明、不相干照明、環形照明、或是四極照明)係經由 照明系統(2)内相應的組件獲致。為了正確的照明還原物鏡(12) 的入射光瞳,應將極化分束立方體(31)及光學元件(121,122, 123)視為照明光路(100)上的固定組件,並且在設計照明系統(2) 的時候將它們的影響一併考慮進去。 第四圖中的還原物鏡(12)也可以設計成經由偏轉鏡(122)將 照明光(100)藕合。在第五圖和第六圖中的情況就是這樣。 φ 第五圖的實施方式是以一片極化分束板(32)取代第四圖中 的偏轉鏡(122)。照明光(1〇〇)應經被極化而穿過極化分束平板 (32)。位於極化分束板(32)及遮蔽罩(5)之間的久/4平板(43)可以 使照明光(100)被循環極化。成像光路(2〇〇)的光束在遮蔽罩 上被反射後會穿過λ/4平板(43),並在平行於分束面(321)的方 向被極化,因此會在極化分束立方體(33)的方向上被反射。由 於使用一種已知的平坦平行且傾斜45度置於成像光路(2〇〇)上 · 的分束板會在照明光路(100)的範圍内產生非旋轉對稱的像差 (如光學軸上的像散和慧形像差)。因此應使用本發明提出的分 束板(32)。這是一種具有適當楔形角的楔形板,可以將像散完 全消除掉。楔形板的放置方式應使楔形板較厚的一面朝向照明 系統⑺,較薄的-面則朝向遮蔽罩⑶。對模形板朝向照明系統 (2)的面(322)進行適當的球面化加工則可以將剩餘的像差校正 19 1287177 過來。球面化加工的工作可以經由離子射束或自動拋光機來完 成。球面形狀通常並非旋轉對稱,而是單純的簡單對稱。對稱 面就是子午面。在照明光路(100)的範圍内就是靠這種楔形板和 楔形板责面(322)的球面化加工來修正像差,以便遮罩獲得所需 要的正確照明。但是由於像差的關係,在成像光路(2〇〇)的範圍 内無法使用極化分束板(32)。第五圖的配置方式不會對成像光 路(200)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這是因為分束板(32)僅是以其平 坦面(321)將光線反射至成像光路(200),也就是說成像光路(2〇〇) 的光線是在空氣中被反射。空氣是一種折射率接近1〇的媒介 物。除了空氣外,也可以是氮、氦、或是部分真空的空間。 第六圖的極化分束立方體(34)可以取代第四圖的偏轉鏡 (122)和第五圖的分束板(31)。和分束板(32)相比,極化分束立方 體(34)的優點是只會出現易於被消除的旋轉對稱像差;缺點是 光線穿過玻璃棱鏡會造成傳輸損失’這會對低波長的光線造成 不利的影響。 在苐七圖的物鏡設計中’照明光線是經由極化分束立方體 (36)被藕合。第七圖的還原物鏡是由具極化分束立方體(36)的反 折射物鏡(15)、中間成像(95)、以及折射還原物鏡(16)構成。反 折射物鏡(15)可以如圖式所示與遮蔽(5)連接,也可以設置在晶 圓(6)前面。由於反折射物鏡(15)内已經設有極化分束立方體 (36),故可用分束立方體(36)之尚未被利用的第四個面來進行照 1287177 明光線(100)的藕合。 來自照明裝置(2)的光線最好有95%以上在垂直於分束面 (360)的方向被極化。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在朝晶圓⑹的方 向上出現我們不願意見到的反射,以免投影物鏡的對比度和解 析度變小。 在極化分束立方體(36)和遮蔽罩(5)之間必須設置一片λ/4 平板(47) ’以便成像光路(2〇〇)的光線在穿過又/4平板(47)之後會 被極化成在極化分束立方體⑽上被朝凹面鏡⑽的方向反射。 籲 為了使分束面(360)在近乎准直的光路上被通過 ,所以必須 在遮蔽罩⑶和極化分束立方體(36)之間設置具正光焦度的光學 元件(91)。 在極化分束立方體(36)和凹面鏡(93)之間必須設置第二片 λ/4平板(48),以便成像光路(2〇〇)的光線在凹面鏡(93)上被反射 後可以不被偏轉的穿過極化分束立方體(36),朝中間成像(95) 的方向前進。 φ 具負光焦度的光學元件(92)位於極化分束立方體(36)和凹 面鏡(93)之間。光學元件(92)會被光束穿過兩次,並導致色像差 被過度修正。 凹面鏡(93)的優點是不會造成色像差,並具備足夠的正光 焦度,可以使反折射部分物鏡(15)的總合光焦度為正。 如果極化分束立方體(3)在近乎准直的光路上被通過,則必 21 1287177 須在中間成像(95)之前設置一個具正光焦度的光學元件(94),以 便形成中間成像。 如果中間成像(95)已經由凹面鏡(93)和光學元件(92)的作用 形成,且極化分束立方體未在近乎准直的光路上被通過,則不 需另外再設置光學元件(94)。 物鏡通常是以成像比例/5产-1 ·〇+/-〇·25被成像在中間成像 上。 在中間成像(95)之後是一個成像比例y92:^a25+M).15的折 射還原成像。第七圖中位於中間成像(95)和晶圓(6)之間的部分 物鏡是由光學元件(96,98)及偏轉鏡(97)構成。 也可以將偏轉鏡(97)設置於光學元件(96)之前。 這種等級的物鏡在晶圓面(6)上的照明直徑大於1〇mm,成 像側的數位孔徑則大於0.5。 第七圖為具分束立方體及中間成像之投影曝光設備的實施 方式不意圖。第八圖為第七圖之實施方式示意圖的一種具體設 4方案’其成像比例々=-〇·25、像域直徑為14 3mm、成像側的 數位孔徑為0.7。_敝件在第七圖和第八圖巾使_同的標 示號。第八圖的光學數據詳列於表1中。 第八圖的设计方式係取自專利權尚示定案的專利登記DE 199 54 727.0。此没计方式在該專利登記中有更詳盡的說明。 在表1中,第一次接觸時分束面(360)對應於面(7),凹面鏡 22 1287177 (93)對應於面(19);第二次接觸時分束面(360)對應於面(31),凹 面鏡(9乃野應於面(36)。Si〇2是石英玻璃,caF2是單晶氟化舞。 表1
23 1287177 24 2624.912 29.996 Si02 25 -294.458 0.268 26 5681.927 7.320 Si02 27 11257.823 14.054 28 -233.153 10.000 Si02 29 714.294 11.450 30 oo 46.000 Si02 31 oo 46.000 Si02 32 oo 0.000 33 oo 1 1.000 34 -6197.721 20.000 Si02 35 -220.469 289.683 36 oo -35.000 S 37 -283.115 -27.145 Si02 38 291.549 -0.100 39 -169.090 -12.856 Si02 40 -2565.582 -24.512 41 380.926 -6.000 Si02 42 3955.807 -18.476 43 360.725 -6.000 Si02 44 890.059 -2.724 45 -1 79.574 -1 1.560 Si02 46 -339.907 -16.696 47 -147.863 -16.313 Si〇2 48 -65.738 -18.352 49 103.683 -7.718 Si02 50 197.447 -2.785 5 1 1 1.947 -15.000 Si02 52 1 06.337 -38.908
24 1287177 53 -152.812 -22.411 Si02 54 194.070 -0.375 55 -199.667 -7.318 Si02 56 -93.343 -30.485 57 89.838 -7.125 Si02 58 1 97.820 -35.859 59 -713.001 -13.228 Si02 60 274.158 -0.375 61 -106.260 -6.375 Si02 62 -76.991 -18.206 63 -207.243 -16.125 Si02 64 265.977 -0.375 65 -105.982 -6.938 Si02 66 -70.150 -5.070 67 -110.355 -11.250 Si02 68 -337.355 -1.500 69 oo 0.000 70 -83.054 -13.550 Si02 71 -64.019 -0.100 72 -60.890 -13.550 Si02 73 -102.440 -0.101 74 -65.466 -8.393 Si02 75 -75.287 -0.523 76 -74.115 -10.249 Si02 77 -48.411 -4.972 78 -70.661 -26.250 Si02 79 135.365 -0.038 80 -3 8.28 1 -23.828 1 CaF2 81 -41.066 -0.038
25 1287177 82 -46.927 -9.292 CaF2 83 ----- 1 87.500 -5.625 ------- 晶圓 〇〇 0.000 第八圖中的光學元件(91)是由兩面會聚透鏡(131,132)構 成。罪近極化分束立方體(3)的會聚透鏡(132)的作用是減少邊緣 光線的發散現象,這樣就可以在極化分束立方體(3)内形成准直 光路。靠近遮蔽罩(5)的會聚透鏡(131)的作用是在遮蔽罩(5)形成 近乎达心的主射線行程。表2列出在遮蔽罩面(5)上的7個物高所 對應的主射束與平面垂線所夾的角度(單位:mrad)。主射束在 遮蔽罩(5)上反射後若會聚到光學軸上,則主射束角度就是正 值。在這個實施方式中,最大主射束角度只有0.5mrad,因此遮 蔽罩入口具有近乎完美的遠心性。 表2 在遮蔽罩上的物高[mm] 在遮蔽罩上的主射束角度 [mrad] 28.7 + 0.29 26.8 --------- —- + 0.36 24.9 + 0.41 20.3 + 0.49 14.4 ~----. + 0.47 10.1 - + 0.38 + 0.00 在這個實施方中,照明系(2)内照明光路(100)的大功束 角度與投影物鏡的主射束角度的吻合特別容易,這是因為照曰 、、月 26 1287177 光路(100)成像光路(200)在介於分束立方體(3)和遮蔽罩(5)之間 的光學元件(91)内彼此對度重疊。 在照明系統的設計中必須將極化分束立方體⑶和兩面合 聚透鏡(131,132)包括進去。如果照明系統(2)内最靠近遮蔽罩 的組件是一面DE 195 48 805 A1或DE 196 53 983 A1提出的 REMA物鏡,則只要將REMA物鏡略加改變就可以用一個折射 立方體作為極化立方體(3),用一片平板作為又/4平板(47),並 將兩面會聚透鏡(131,132)設置在REMA物鏡的場透鏡中。 在這個實施方式中,不可能經由偏轉鏡(97)使照明光線⑽)^ 藕合。只有當光線在通過極化分束立方體或極化分板的第一個 刀束面之後不會再會聚在其他的分束面上,而是被其他的光學 7G件反射’才有可能經由極化分束立方體或極化分板使照明光 線(100)藕合。在第八圖的實施方式中,假若照明光線是經由偏 轉鏡⑺被藕合’則是經由極化分束立方體⑶的另一健化分束 面(36〇)使…、月光線藕合,而不是其他光學元件的反射面。在這 0 種情況下’只可能經由具適當幾何造型的分束板或分束立方體 使照明光線藕合。但這將會導致過大的傳輸損失。 1 :光源 2:照明系統 3 ' 3卜33 :分束立方體 4、41、42、43、47、48 : Λ/4平板 27 1287177 5:反射遮蔽罩 6 ·晶0 7:中間成像系統 8 :還原系統 10 :反折射中間成像系統 11 :折射還原系統 12 :反折射還原物鏡
15 :反折射物鏡 16 :折射還原物鏡 2卜 7卜 72、9卜 92、94、96、98、1(U、114、116 :光學 元件 30、310、321、360 ··分束面 32 :分束板 34、36 :極化分束立方體
95 :中間成像 97、122 :偏轉鏡 100 :照明光路 113、118 :中間成像面 115 :反射偏轉鏡 117、125、93 :凹面鏡 121 :第一個透鏡組 28 Ϊ287177 123 :第二個透鏡組 124 :第三個透鏡組 126 :第四個透鏡組 131、132 :聚透鏡 200 :成像光路 322 :楔形板背面
29
Claims (1)
1287177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微光刻用投影曝光設備,包括 光源(1); 骓5, :年月 a
具照明光路(100)的照明系統; 反射遮蔽罩(5); 具成像光路(200)6々還原物鏡(71,72);及 這種投衫曝光0又備的特被為·在還原物鏡(π,72)中設有第 -個分束立方體⑶,這個分束立方體⑶會使照明光路(励)與成 像光路(2〇0)彼此重疊’及主射束在反射遮蔽罩⑶上的入射角介 於+/-15mrad之間。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在第一 個为束立方體(3)及反射遮蔽罩(5)之間設有光學元件(μ)。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主射束 在反射遮蔽罩(5)上的入射角介於+/_5mrad之間。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主射束 · 在反射遮蔽罩(5)上的入射角介於+/-lmrad之間。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照明光 路(_之大裤射束在遮蔽罩上反射後,與相應之還原物鏡 (71,72)的主射束之間的角度偏差最大不超過+/_2mrad。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5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 為··第一個分束立方體(3,31,34,36)是一種極化分束立方體; 30 Ι2,87177 當照明光路(100)不應在分束面(31〇,340,36〇)上被反射,則照 明光線(100)在進入極化分束立方體(3,31,34,36)之前至少要 有95%在垂直於分束面(31〇,34〇,36〇)的方向被線性極化;當 照明光路(100)應在分束面(30)上被反射,則至少要有95%的照 明光線在平行於分束面(3〇)的方向被線性極化。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 為:還原物鏡為一具有第一個分束立方體(3)的折射物鏡(71, 72) 〇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 為:還原物鏡由具有第一個分束立方體(3)的第一個物鏡(7)、中 間成像(103)、以及第二個物鏡(8)構成。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第一個 物鏡⑺的成像比例為-1·〇+Λ〇·25 ;第二個物鏡(8)的成像比例為 -0.25+Λ0.15 〇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物鏡⑺ 及物鏡(8)均為折射物鏡。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第一個 物鏡(9)為折射物鏡;第二個物鏡(1〇,η)為反折射物鏡。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 徵為:還原物鏡為一反折射物鏡(12,13,14,15,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還原 31 '1287177 物鏡(14)具有一面凹面鏡(125)和第二個分束立方體(35),第二個 分束立方體(35)能夠將朝向及離開凹面鏡(125)的光路分開。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第一 及第二個分束立方體在還原物鏡(12)内合併成一個分束立方體 (31),而且僅有一個分束面(310)。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第一 個分束立方體(34)在還原物鏡(14)内取代偏轉鏡(122)。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還原 物鏡(12,13,14)均無中間成像。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還原 物鏡(15,16)具有一個成間成像(95)。 18· —種微光刻用投影曝光設備,包括: 光源(1); 具照明光路(100)的照明系統; 反射遮蔽罩(5); 具成像光路(200)的還原物鏡(13); 使照明光路(100)與成像光路(2〇〇)彼此重疊的分束板(32),且 成像光路(200)在分束板(32)的第一個面(321)上被反射至空氣 中;及 這種投影曝光設備的特徵為:分束板(32)的第一個面(321)為 一平坦面,而第二個面則是由平坦面經修改成的修正面(322)、 32 、J287177 分束板(32)的形狀為楔形、傺明光路(1〇〇)是在穿過分束板時 受到折射修正。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特徵為:分束 板(32)在還原物鏡(丨3)内取代偏轉鏡(122)。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19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 特徵為:在還原物鏡(13)内的分束板(32)及遮蔽罩(5)之間僅設置 折射元件(121)及一片λ/4平板(43)。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19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 特徵為:分束板(32)設置於反折射還原物鏡(13)内。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19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其 特徵為:反折射還原物鏡(13)沒有中間成像。 23· 一種製造刻有精細線路圖案的構件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經 由遮蔽罩(5)和專利範圍第1至22項中任一項的投影曝光設備 對表面塗有一層感光材料的基質(6)進行曝光,並經由成像將位 於遮蔽罩(5)上的一個模型圖案刻上去。 3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005189A DE10005189A1 (de) | 2000-02-05 | 2000-02-05 |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mit reflektivem Retikel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287177B true TWI287177B (en) | 2007-09-21 |
Family
ID=7630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89126953A TWI287177B (en) | 2000-02-05 | 2000-12-15 | Projection aligner for microlithography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6590718B2 (zh) |
EP (1) | EP1122608B1 (zh) |
JP (1) | JP2001297980A (zh) |
DE (2) | DE10005189A1 (zh) |
TW (1) | TWI28717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5012A (zh) * | 2012-11-06 | 2015-09-02 | 株式会社尼康 | 偏振光分束器、基板处理装置、器件制造系统及器件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02100A3 (de) * | 1999-11-12 | 2003-12-10 | Carl Zeiss | Katadioptrisches Objektiv mit physikalischem Strahlteiler |
DE10117481A1 (de) * | 2001-04-07 | 2002-10-10 | Zeiss Carl | Katadioptrisches Projektionsobjektiv |
DE10127227A1 (de) | 2001-05-22 | 2002-12-05 | Zeiss Carl | Katadioptrisches Reduktionsobjektiv |
US20050134825A1 (en) * | 2002-02-08 | 2005-06-23 | Carl Zeiss Smt Ag | Polarization-optimized illumination system |
DE10225265A1 (de) * | 2002-06-07 | 2003-12-18 | Zeiss Carl Smt Ag | Objektiv, insbesondere Projektionsobjektiv für die Mikrolithographie |
US20050190446A1 (en) * | 2002-06-25 | 2005-09-01 | Carl Zeiss Amt Ag | Catadioptric reduction objective |
US6731374B1 (en) * | 2002-12-02 | 2004-05-04 | Asml Holding N.V. | Beam-splitter optics design that maintains an unflipped (unmirrored) image for a catadioptric lithographic system |
AU2003255441A1 (en) | 2003-08-14 | 2005-03-29 | Carl Zeiss Smt Ag | Illuminating device for a microlithographic projection illumination system |
US8208198B2 (en) | 2004-01-14 | 2012-06-26 | Carl Zeiss Smt Gmbh |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
US20050185269A1 (en) * | 2003-12-19 | 2005-08-25 | Carl Zeiss Smt Ag |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with geometric beam splitting |
US20080151365A1 (en) | 2004-01-14 | 2008-06-26 | Carl Zeiss Smt Ag |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
WO2005096098A2 (en) * | 2004-03-30 | 2005-10-13 | Carl Zeiss Smt Ag | Projection objective,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reflective reticle for microlithography |
KR101376931B1 (ko) | 2004-05-17 | 2014-03-25 | 칼 짜이스 에스엠티 게엠베하 | 중간이미지를 갖는 카타디옵트릭 투사 대물렌즈 |
US7301707B2 (en) * | 2004-09-03 | 2007-11-27 | Carl Zeiss Smt Ag |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
JP2006173305A (ja) * | 2004-12-15 | 2006-06-29 | Canon Inc | 露光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EP1844365A1 (en) * | 2005-02-03 | 2007-10-17 | Carl Zeiss SMT AG |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with intermediate image |
US20060198018A1 (en) * | 2005-02-04 | 2006-09-07 | Carl Zeiss Smt Ag | Imaging system |
US7379247B2 (en) * | 2005-05-23 | 2008-05-27 | Olympus Imaging Corp.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US7332733B2 (en) * | 2005-10-05 | 2008-02-19 | Asml Netherlands B.V. | System and method to correct for field curvature of multi lens array |
US7920338B2 (en) * | 2006-03-28 | 2011-04-05 | Carl Zeiss Smt Gmbh | Reduction projection objective and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EP2003478A4 (en) * | 2006-04-03 | 2009-06-24 | Nikon Corp | OPTICAL PROJECTION SYSTEM, ALIGNM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AU2007335232B2 (en) * | 2006-12-19 | 2012-12-06 | Ellex Medical Pty Ltd | Beam blocking and combining optic |
US7929114B2 (en) * | 2007-01-17 | 2011-04-19 | Carl Zeiss Smt Gmbh | Projection optics for microlithography |
DE102008005006A1 (de) | 2007-01-17 | 2008-07-24 | Carl Zeiss Smt Ag | Projektionsoptik für die Mikrolithographie,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mit einer derartigen Projektionsoptik,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ikrostrukturierten Bauteils mit einer derartigen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sowie durch das Herstellungsverfahren gefertigtes mikrostrukturiertes Bauelement |
US20090073392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Carl Zeiss Smt Ag | Illumination System Including Grazing Incidence Mirror For Microlithography Exposure System |
WO2011073039A2 (en) * | 2009-12-14 | 2011-06-23 | Carl Zeiss Smt Gmbh | Imaging optics |
TWI408331B (zh) * | 2009-12-17 | 2013-09-11 | Ind Tech Res Inst | 雙面光學膜片量測裝置與方法 |
DE102011083888A1 (de) * | 2011-09-30 | 2013-04-04 | Carl Zeiss Smt Gmbh | Abbildende katoptrische EUV-Projektionsoptik |
TWI654481B (zh) * | 2012-03-07 | 2019-03-21 |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Exposure device |
JP6028350B2 (ja) * | 2012-03-16 | 2016-11-1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基板処理装置、デバイス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6069941B2 (ja) * | 2012-08-08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US10310275B2 (en) * | 2015-09-07 | 2019-06-04 | Everready Precision Ind. Corp. | Optical apparatus |
DE102016109099B4 (de) | 2016-05-18 | 2023-01-19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Belichtungsmaske, Belicht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Kalibrieren einer Belichtungsvorrichtung |
CN113271405B (zh) * | 2021-07-14 | 2021-11-02 | 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晶圆校准相机及具有其的探针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01035A (en) * | 1984-08-14 | 1987-10-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flection optical system |
US4666292A (en) | 1984-08-24 | 1987-05-19 | Nippon Kogaku K.K. | Projection optical apparatus and a photographic mask therefor |
JPH0652704B2 (ja) * | 1984-08-24 | 1994-07-0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投影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
US4964705A (en) | 1988-11-07 | 1990-10-23 | General Signal Corporation | Unit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
EP0610183B1 (de) | 1991-10-30 | 1995-05-10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Belichtungsvorrichtung |
JPH06110213A (ja) * | 1992-09-25 | 1994-04-22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H06215997A (ja) * | 1993-01-14 | 1994-08-05 | Nikon Corp | 投影露光装置 |
JP3635684B2 (ja) | 1994-08-23 | 2005-04-0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反射屈折縮小投影光学系、反射屈折光学系、並びに投影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
DE4417489A1 (de) | 1994-05-19 | 1995-11-23 | Zeiss Carl Fa | Höchstaperturiges katadioptrisches Reduktionsobjektiv für die Miktrolithographie |
US6512631B2 (en) | 1996-07-22 | 2003-01-28 | Kla-Tencor Corporation | Broad-band deep ultraviolet/vacuum ultraviolet catadioptric imaging system |
JPH0917719A (ja) | 1995-07-03 | 1997-01-17 | Canon Inc | 露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バイス生産方法 |
JP3437352B2 (ja) | 1995-10-02 | 2003-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照明光学系及び光源装置 |
DE19548805A1 (de) | 1995-12-27 | 1997-07-03 | Zeiss Carl Fa | REMA-Objektiv für Mikrolithographie-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n |
WO1997034171A2 (en) | 1996-02-28 | 1997-09-18 | Johnson Kenneth C | Microlens scanner for microlithography and wide-field confocal microscopy |
DE19616922A1 (de) | 1996-04-27 | 1997-10-30 | Zeiss Carl Fa | Hochauflösendes lichtstarkes Objektiv |
US5717518A (en) | 1996-07-22 | 1998-02-10 | Kla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 Broad spectrum ultraviolet catadioptric imaging system |
US6122037A (en) * | 1998-07-21 | 2000-09-1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Reflective phaseshift lithography system |
US6222198B1 (en) * | 1998-11-20 | 2001-04-24 | Mems Optic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pattern areas on opposing substrate surfaces |
US6600608B1 (en) | 1999-11-05 | 2003-07-29 | Carl-Zeiss-Stiftung | Catadioptric objective comprising two intermediate images |
US7301605B2 (en) | 2000-03-03 | 2007-11-27 | Nikon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catadioptric optical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evices |
TW559885B (en) | 2001-10-19 | 2003-11-01 | Nikon Corp |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exposure device having the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
JP2003309059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Nikon Corp | 投影光学系、その製造方法、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
-
2000
- 2000-02-05 DE DE10005189A patent/DE10005189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0-12-15 TW TW089126953A patent/TWI28717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
- 2001-01-10 DE DE50112921T patent/DE50112921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1-10 EP EP01100542A patent/EP1122608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2-02 US US09/773,519 patent/US6590718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1-02-05 JP JP2001028090A patent/JP2001297980A/ja active Pending
-
2004
- 2004-08-11 US US10/916,650 patent/USRE40743E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5012A (zh) * | 2012-11-06 | 2015-09-02 | 株式会社尼康 | 偏振光分束器、基板处理装置、器件制造系统及器件制造方法 |
CN104885012B (zh) * | 2012-11-06 | 2017-07-28 | 株式会社尼康 | 偏振光分束器、基板处理装置、器件制造系统及器件制造方法 |
CN107255911A (zh) * | 2012-11-06 | 2017-10-17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 |
CN107272095A (zh) * | 2012-11-06 | 2017-10-20 | 株式会社尼康 | 偏振光分束器及使用了该偏振光分束器的基板处理装置 |
CN107255911B (zh) * | 2012-11-06 | 2019-07-09 | 株式会社尼康 | 曝光装置 |
TWI683345B (zh) * | 2012-11-06 | 2020-01-21 | 日商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 偏光分束器、使用該偏光分束器之曝光裝置、以及元件製造方法 |
CN107272095B (zh) * | 2012-11-06 | 2020-04-28 | 株式会社尼康 | 偏振光分束器及使用了该偏振光分束器的基板处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50112921D1 (de) | 2007-10-11 |
USRE40743E1 (en) | 2009-06-16 |
JP2001297980A (ja) | 2001-10-26 |
US20010022691A1 (en) | 2001-09-20 |
EP1122608A2 (de) | 2001-08-08 |
EP1122608A3 (de) | 2005-02-16 |
DE10005189A1 (de) | 2001-08-09 |
EP1122608B1 (de) | 2007-08-29 |
US6590718B2 (en) | 2003-07-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87177B (en) | Projection aligner for microlithography | |
US6661499B2 (en) |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with a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 |
TW466349B (en) | Catadioptric optical system and exposur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KR100306619B1 (ko) | 높은개구수를갖는반사굴절식광학축소시스템 | |
US5241423A (en) | High resolution reduction catadioptric relay lens | |
JP5106858B2 (ja) | 高開口数と平面状端面とを有する投影対物レンズ | |
JP2847883B2 (ja) | 反射屈折縮小投影光学系 | |
TWI420249B (zh) | 投影曝光裝置、投影曝光方法及投影物 | |
JPH1048526A (ja) | 高分解能高光度対物レンズ | |
JPH04234722A (ja) | 補償型光学システム | |
US9046787B2 (en) | Microlithographic projection exposure apparatus | |
KR101101493B1 (ko) | 투영 대물렌즈, 투영 노광 장치 및 마이크로리소그래피용반사형 레티클 | |
US7199862B2 (en) | Beam-splitter optics design that maintains an unflipped (unmirrored) image for a catadioptric lithographic system | |
US6424471B1 (en) | Catadioptric objective with physical beam splitter | |
KR100866937B1 (ko) | 마이크로리소그래피용 높은 개구수의 투사기 | |
KR20070026784A (ko) | 광학계, 노광 장치 및 노광 방법 | |
US7099087B2 (en) |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 |
US20040150877A1 (en) | Optical arrangement having a lens of single-axis, double-refracting material | |
JP2008172272A (ja) | 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投影露光装置 | |
JPH10301058A (ja) | 反射屈折投影光学系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