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93003B -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93003B
TW593003B TW91123779A TW91123779A TW593003B TW 593003 B TW593003 B TW 593003B TW 91123779 A TW91123779 A TW 91123779A TW 91123779 A TW91123779 A TW 91123779A TW 593003 B TW593003 B TW 5930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ection
hea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1123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aohisa Higashiyama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93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93003B/zh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Description

593003 五、 發明說明 ( 1 ) 發 明 之 領 域 本 發 明 是 關 於一種蒸發器及具備此種蒸發器之冷凍 循 環 的 車 輛 0 此 說 明 書 中 ,以蒸發器之前後做爲空氣流動方向 之 基 準, 前 面 空 氣 入 Ρ 側,後面爲空氣出口側。而且,左右 是 從 前 面 看 去 之 情 形 時之左右側之謂。 先 前 之 技 術 說 明 車 輛 空 調 之 情形中,以蒸發器冷卻之後的空氣從 多 數 個 吹 出 □ 向 車 內 吹出,通常,通過蒸發器之左半部的 空 氣 從 左 側 (例如司機座位)之吹出口,通過蒸發器之右半 部的 空 氣 從 右 側 (例如助手座位)之吹出口向車內吹出之故 , 若 前 者 之 空 氣 與 後 者之空氣之間有溫度差之時,會給予 乘 客 有 不 舒服 之 感 覺 。近年來,蒸發器與吹出口之距離 有 變 短 的 傾 向 , 而使 得上述問題變成更明顯。而且,上述 空 氣 溫 度 差 的 問 題 在蒸發器之左右方向尺寸變成越大時 會 變 成 越 顯 著 〇 因 此 爲 了 使通過蒸發器之左右半部的空氣之溫 度 變 成 均 勻 尤其在 蒸發器內冷媒之流通型態方面,從以 - 刖 以 來 就 下 了 很 多 工 夫。第13圖爲其顯示之一個例子, 此 圖 中 所 顯 示 之 蒸 發 器( 500 )具有互相鄰接之前熱交換部( 500Α) 及 後 熱 交 換 部 (500Β)。各熱交換部(500Α) ( 500Β)具 備 有 在 左 右 方 向 延 伸 之上下一對之水平集管頭( 502 ),以 及 左 右 方 向 上 設 置 間 隔而排列,且上端連到上集管頭(502 ) -3- 下 593003 五、發明說明(2 ) 端連接到下集管頭(502 )之多數個垂直冷媒流通部(503 )。 後熱交換部( 500B)之上集管頭( 502 )的左端上有冷媒入口 (504),前熱交換部(50 0A)之上集管頭(502)的左端上有冷 媒入口( 505 )分別被設置。前後熱交換部( 500AM 500B)之 上集管頭( 502 )的右端側部份等由連通管部( 506 )而連通。 然後,使後熱交換部(50 0B)之上集管頭(502)內由垂直分 隔板(502A)而區分成左右兩個,而使後熱交換部(500B)之 左半部的冷媒流通部(5 0 3 )內的冷媒流動爲向下,同右半 部的冷媒流通部(503 )內的冷媒流動爲向上。而且,將前 熱交換部( 500A)之上集管頭( 502 )內由垂直分隔板( 502 A) 區分成左右兩個,而使前熱交換部( 500A)之右半部的冷媒 流通部(503 )內的冷媒流動爲向下,同左半部的冷媒流通 部( 503 )內的冷媒流動爲向上。 第13圖之蒸發器( 500 )之中,因爲其內部之冷媒溫度爲 最低之後熱交換部( 500B)的左半部,與冷媒溫度爲最高之 前熱交換部(5 00A)的左半部在空氣方向上相鄰接,而且冷 媒溫度度爲次低之後熱交換部(500B)的右半部,與冷媒溫 度爲次高之前熱交換部(500A)的右半部在空氣方向上相鄰 接之故,分別通過蒸發器( 500 )之左右半部的空氣(A)的溫 度大致變成均勻。 但是,該蒸發器( 500 )之情況,爲了防止空氣過冷,在 壓縮機之離合機構自動切離之時,即蒸發器( 500 )內之冷 媒的流動暫時停止之時,通過蒸發器(5〇〇 )之左右各半部 593003 五、 發明說明( ) 的 空 氣 (A )的溫度無法變成j 均勻 ,從左右之 吹 出 □ 吹 出 之 空 氣 溫 度 會產生 差異。 本 發 明 之目的在使用於車 輛空 調等的蒸發 器 中 9 即使在 壓 縮 機 之 離合機 構自動切離 :之時 、分別通過蒸發器( 500) 之 左 右各 半部的 空氣(A )的溫度' 會變成均勻 因 而 不 會 給 予 乘 客 有 不舒服 的感覺。 曼 明 之 扼 要說明 車 輛 空 調在作 動時,壓縮 機之 離合機構連 到 引 擎 之 曲 軸 之 時 , 考 慮使冷 媒之冷媒流 通部 因應於各冷 媒 流 通 部 中 冷 媒 之 蒸 發 程度, 而成均勻地 霧散 而流動。另 一 方面 9 壓 縮 機 之 離 合 機構切 離之時,雖 然對 蒸發器之冷 媒 供 應 暫 時 停 止 蒸 發 器內殘 留之冷媒會 有下列所述之舉 動 〇 即 向 下 之 冷 媒 流 通部群 中,殘留之 冷媒 受重力作用 之 助 而 會 流 入 次 —* 個 向上之 冷媒流通部群。 相對於此, 向 上 之 冷 媒 流 通 部群 中 ,殘留 之冷媒抵抗 重力 之作用,即使 向 上 流 動 時 亦 會 流 回 ,因而 該冷媒流通 部群 變成容易滯 留 〇 因 此 9 與 向 下 之 冷 媒流通 部群比較, 向上 之冷媒流通 部群 會 有 更 多 的 冷 媒 產 生滯留 〇 因 此 本發明 人在使蒸發 器內 之冷媒的流 通 型 態 9 以 使 用 下 列 之 構成之時,上述之 課題 即可獲得解 決 〇 亦即 本發明 之蒸發器具 有互 相鄰接之空 氣 入 □ 側 的 刖 熱 交 換 部 及空氣 出口側之後 熱交 換部,各熱 交 換 部 具 備 有 左右 方 向延伸之 上下一對集 管頭 ‘ 5 - ,以及在左 右 方 向 預 設 間
593003 五、發明說明(4) 隔地排列且上端連接到上集管頭,下端連接到下集管頭之 多數個冷媒流通部,後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之集管頭 的一端有冷媒入口,前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之集管頭 的一端有冷媒出口分別被設置,後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 頭的另一端側部份與前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頭的另_ ^ 側部份由連通手段進行連通,其特徵爲:後熱交換部之上 下集管頭中設置有使集管頭內在左右方向被進行區晝用之 分隔板,使後熱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內冷媒之流動方向在 每個多數之冷媒流通部上進行上下反轉,而在後熱交換部 之左半部及右半部上形成至少一*群接著一群的向上冷媒流 通部群。 該蒸發器在壓縮機之離合機構切離之時,因爲後熱交換 部之左右各半部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中冷媒流通部群中有 相對地多之冷媒滯留之故,可使通過蒸發器之左右各半部 的空氣溫度保持均勻。 本發明之蒸發器中,較佳爲與冷媒變成過熱狀態之前熱 交換部的冷媒流通部鄰接之後熱交換部的冷媒流通部被包 含在向上之冷媒流通部群中。 冷媒變成過熱狀態之前熱交換部的冷媒流通部,在壓縮 機之離合機構連上之時,即使離合機構切離之時,更加相 對地變成高溫,如上述相對低溫之冷媒滯留之後熱交換部 之向上冷媒流通部群之至少一部配置成與該冷媒流通部上 相鄰的話,通過蒸發器之左右各半部的空氣溫度可被保 593003 五、 發明說明( 5 ) 持均 勻 〇 本 發 明之蒸 發 器 中 5 流 入 距 離 冷 媒入口最遠位置 的 後 熱 交 換 部 之向上 之冷 媒 流 通 部 群的冷 媒,係被分流到 構 成 該 冷 媒 流 通部群 之 後 熱 交 換 部 之 複 數 個冷媒流通部所相 鄰 接 之 前 熱 交換部 之 複 數 個 冷 媒 流 通 部 ,使前後熱交換 部 之 下 集 管 頭 中對應 於 該 複 數 個 冷 媒 流 通部由分流用連 通 手 段 進 行 連 通,而 使冷 媒 在 這 些 之 內 部 向上流動。 同 樣 地,本 發 明 之 蒸 發 器 中 流入距離冷媒入口 最 遠 位 置 的 後 熱交換 部 之 向 上 之冷 媒 流 通 部群的冷媒,被分 流 到 構 成 該 冷媒流 通 部群之 後 熱 交 換 部 之複數個冷媒流 通 部所 相 鄰 接 之前熱 交 換 部 之 複 數 個 冷 媒 流通部,使前後 熱 交 換 部 之 上 集管頭 中 對 應 於 該 itb 複 數 個 冷媒流通部由分 流 用 連 通 手段進行連 通 y 而使冷 媒 在 這 之內部向下流動 〇 如此 ,於後 熱 交 換 部 中 流 入 距 離冷媒入口最遠 位 置 的 向 上 或 向下之 冷 媒 流 通 部 群 的 冷 媒 ,係經由分流用 連 通 手 段 , 而 被分流到 構 成 該 冷 媒 流 通 部群之後熱交換部 之 複 數 個 冷 媒 流通部 所相 鄰 接 之 刖 熱 交 換 部之複數個冷媒流 通 部 的 話 可使冷 媒 的 壓 力 損 失 降 低 0 而 9 上述之 中 y 構 :成從冷 媒 入 □ 到最遠離的向上 或 向 下 之 冷 媒 流通部群 之 後 熱 交 換 部 之 複 數個冷媒流通部 , 除 了 成 爲 互 相獨立 之 外 亦 可 形成 互 相 連通之一體化。 後 者 之 情 況時 ,從後 熱 交 換 部到前 熱 交 換 部之槽部份之中 冷 媒 變 成使 用蒸發 器 之 大 致 全 體 寬 -7 度 而 流動之故,使冷 媒 之 壓 593〇〇3 五、發明說明(6) 損可更進一步降低。 本發明之蒸發器中,冷媒入口被設置在後熱交換部之下 集管頭之一端,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 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1群及第3群,熱交換部之向 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2 群及第4群。 上述之情況,通常後熱交換部之第1群的向上冷媒流通 部群之至少一部,與冷媒變成過熱狀態之前熱交換部之冷 媒流通部相鄰接。而且,上述之情況,通常雖然前後各熱 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之數量在1 7以上,可使冷媒之壓力 損失降低較佳。 本發明之蒸發器中亦有,冷媒入口被設置在後熱交換部 之上集管頭之一端,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 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2群及第4群,熱交換部 之向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 第1群及第3群之情形。 上述之情況,通常後熱交換部之第2群的向上冷媒流通 部群之至少一部,與冷媒變成過熱狀態之前熱交換部之冷 媒流通部相鄰接。而且,上述之情況,通常雖然前後各熱 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之數量在1 7以上,可使冷媒之壓力 損失降低較佳。 而且,本發明之蒸發器中亦有,冷媒入口被設置在後熱 交換部之下集管頭之一端,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流通部群 五、發明說明(7) 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1群及第3群, 熱交換部之向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 處算起之第2群之情形。 上述之情況,通常後熱交換部之第1群的向上冷媒流通 部群之至少一部,與冷媒變成過熱狀態之前熱交換部之冷 媒流通部相鄰接。而且,上述之情況,通常雖然前後各熱 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之數量在1 3以上,可使冷媒之壓力 損失降低較佳。 本發明之蒸發器中,較佳爲後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流通 部群及向下冷媒流通部群分別由4〜8個冷媒流通部所構成 〇 構成後熱交換部之各冷媒流通部群之冷媒流通部的數量 在未滿4之時,冷媒之壓力損失過大,因而會有冷媒之流 通障礙產生之虞。另一方面,構成後熱交換部之各冷媒流 通部群之冷媒流通部的數量在超過8之時,蒸發器之左右 寬度過大,因而會使淸潔單元之裝入變成困難。 本發明之蒸發器中有,前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管頭及冷 媒流通部是由片面地使上下一對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及在 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上連到上下端之冷媒流通部形成用 凹部形成設置有前後各一組之對的板,其向著這些凹部等 進行接合,同時多數個該板對重疊地與這些集管頭形成用 凹部底壁等接合而形成,在必須通過冷媒之位置所配置之 集管頭形成用凹部之底壁上開設有冷媒通過孔,分隔板是 593003 五、發明說明(8) 由未開設有冷媒通過孔之後側的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之 底壁所形成的情況。 而且,本發明之蒸發器中亦有,前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 管頭是由上下一對之槽內的前後兩個槽室所形成,前後熱 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是由上下端連接到上下槽之前後室之 前後兩列的多數個冷媒流通部形成用管所形成,分隔板是 由上下槽之後槽室在左右方向上被區畫用所設置的壁所形 成。 本發明中亦包含有一種車輛,其具備有包含壓縮機,凝 縮器及蒸發器之冷凍循環,蒸發器爲根據上述之本發明的 蒸發器所形成者。 依照上述之車輛時,車輛空調等之冷凍循環中,即使壓 縮機之離合器機構切離之時,通過上述蒸發器之左右各半 部的空氣溫度被保持均勻之故,不會有給予乘客不舒服的 感覺之虞。 圖面之簡單說明 第1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例之車輛空調用蒸發器 之全體斜視圖; 第2圖爲顯示第1圖之蒸發器內之冷媒的流動圖; 第3圖爲顯示第1圖之蒸發器的構成零件之中,通常之 板對的斜視圖; 第4圖爲顯示第1圖之蒸發器的構成零件之中,對應於 集管頭之垂直分隔板位置上所配置之板對之斜視圖; -10- 593003 五、發明說明(9) 第5圖爲顯示第丨圖之蒸發器的構成零件之中,對應於 連通管部之位置上所配置之板對之斜視圖; 第6圖爲顯示第丨圖之蒸發器的構成零件之中,左端之 板,左之端板,外鰭片及冷媒流通管連接元件安裝用板之 斜視圖; 第7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之蒸發器內之冷媒的 流動圖; 第8圖爲顯示第2實施例之蒸發器的構成零件之中,對 應於連通管部及分流用連通管部的位置上所配置之板對之 斜視圖; 第9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對應於連通管部及 分流用連通管部的位置上所配置之板對之斜視圖; 第1〇圖爲爲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例之車輛空調用蒸 發器之全體斜視圖; 第1 1圖爲沿著第1〇圖中之XI -XI線的蒸發器之部份放 大水平剖面圖; 第12圖爲顯示第10圖中之蒸發器內之冷媒的流動圖; 第1 3圖爲顯示先前技術中之蒸發器內之冷媒的流動圖 之較佳實施例!羊柄Ιβ昍 第1〜6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丨實施例。如第1及2圖所 示,本發明之車輛空調用蒸發器(1)具有互相鄰接之空氣 入口側的前熱交換部(1A ),以及在空氣出口側之後熱交換
-11- 五、發明說明(10) 部(1B)。前後各熱交換部(1A)(1B)具備有左右方向延伸之 上下一對之集管頭(2 ),以及左右方向設置間隔且上端連 接到上集管頭(2 ),而下端連接到下集管頭(2 )之多數個冷 媒流通部(3 )。後熱交換部(1 B)之上集管頭(2 )之左端有冷 媒入口(4),前熱交換部(1A)之上集管頭(2)的左端有冷媒 出口(5)分別被設置。前後熱交換部(1A)( 1B)之上集管頭 (2 )的右端側部份等由連通管部(6 )(連通手段)進行連通。 後熱交換部(1B)之上下集管頭(2)之內,設置有左右方 向被進行區畫用之分隔板(21),其可使後熱交換部(1B)之 冷媒流通部內冷媒之流動方向在每個多數之冷媒流通部上 進行上下反轉,而在後熱交換部(1B)之左半部及右半部上 形成至少一群接著一群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因而, 在後熱交換部(1B)中,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在靠近冷媒 入口(4)之處算起形成有第2群及第4群,向下冷媒流通 部群(3D)在靠近冷媒入口(4)之處算起形成有第1群及第 3群。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是由4個或5個之冷媒流通 部(3)所構成,向下冷媒流通部群(3D)是由4個之冷媒流 通部(3)所構成。 而且,前熱交換部(1A)之上集管頭(2)之內設置有垂直 分隔板(2 1 ),其可使前熱交換部(1 A )之右側的8個冷媒流 通部(3 )內的冷媒之流動爲向下,其餘之9個的冷媒流通 部(3 )內之冷媒之流動爲向上,而使該集管頭(2 )內被區分 成左右兩個。 -12- 五、發明說明(11) 如第1圖所示,前後熱交換部(1A)(1B)之上下集管頭(2) 及冷媒流通部(3 )等之間分別形成有空氣流通部(7 )。空氣 流通部(7 )上配置有外鰭片(8 )。 前後熱交換部(1A)(1B)之上下集管頭(2)及冷媒流通部 (3),如第1圖及第3〜6圖所示,是由片面地使上下一對之 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及在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 之上連到上下端之冷媒流通部形成用凹部(1 03 )形成設置 有前後各一組之對的板(100),其向著這些凹部(1 02 ) ( 1 03 ) 等進行接合,同時多數個該板(100)對重疊地與這些集管 頭形成用凹部(102)之底壁(102A)等接合而形成。在必須 通過冷媒之位置所配置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之底壁 (102A)上開設有冷媒通過孔(104)。後熱交換部(1B)之上 下集管頭(2 )之垂直分隔板(2 1 )是由未開設有冷媒通過孔 之後側的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之底壁(102A)所形 成。前熱交換部(1A)之上下集管頭(2)之垂直分隔板(21) 是由未開設有冷媒通過孔之前側的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 (102)之底壁(102A)所形成。板(100)通常是由兩面上以焊 材覆在鋁或鋁合金板所形成,形成一對之板(1 00 )等通常 是以鋁焊接而進行接合。相鄰之板(1 00)對的長度中間之 諸板之間介入有外鰭片(8)被接合到兩板(1 00)之外面。 端板(110)通常亦是片面或兩面上以焊材覆在鋁或鋁合金 板所形成,在左右兩端之板(1 〇〇 )之外面上以焊接而被接 合0 -13- 593003 五、發明說明(12) 第3圖爲顯示通常之板(100)對之圖。這些板(100)在前 後分別之組的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之底壁(102A) 上具有冷媒通過孔(104)。兩板(100)之前後各一組之冷媒 流通部形成用凹部(1 03 )所形成之前後兩個冷媒流通部(3 ) 之內,介入有浪板狀之內鰭片(9)。內鰭片(9)通常爲由鋁 或鋁合金製浪形板所形成,在兩板(100)之內面以焊接而 被接合。 第4圖爲對應於集管頭(2 )之垂直分隔板(2 1 )位置上所 配置之板(100)對之圖。第4圖中,一方之板(100)的4個 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 02 )之中,後側的上集管頭形成用凹 部(102)之底壁(102A)上,並未開設有冷媒通過孔(104), 而由此底壁(102A)形成後熱交換部(1B)之上集管頭(2)之 垂直分隔板(2 1 )。其他之垂直分隔板(2 1 )亦與上述同樣地 方法而被形成。 第5圖爲顯示對應於連通管部(6 )之位置上所配置之板 (100)對之圖。第5圖中,一方之板(100)的內面上形成有 在前後方向上延伸之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106),而使前 後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被連通。此一方之板(100)的連 通管部形成用凹部(1 06 ),以及與此成對向之另一方之板 (100)的內面部份形成連通管部(6)。而,另一方之板(100) 也形成與上述同樣的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以兩板(1 00) 之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形成連通管部亦可。 而,此實施例中,連通管部(6 )對應於構成後熱交換部 -14- 五、發明說明(13) (1 B )之右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 )之5個冷媒流通部 (3 ),雖說全部設置有5個,在冷媒之壓力損失不構成問 題之範圍下,此數量亦可被減少。而且,此實施例中, 雖然利用板(1 〇〇 )對之凹部(1 06 )的連通管部(6 ),使前後 熱交換部(1A)(1B)之諸上集管頭(2)可被連通,但是亦可 例如在端板之內設置有使上集管頭(2)之諸右端被連通用 之連通管部而取代之。具有此種連通管部之端板,例如可 使片面之上端部上具有前後方向延伸之連通管部形成用凹 部之一對板,以接合方式而朝向這些凹部接合所形成。再 者,此實施例中,雖然前後熱交換部(1 A )( 1 B )之上集管頭 (2 )的諸右端側部份是由連通管部(6 )而進行連通,但是視 冷媒流動之型態,後熱交換部(1 B)之上集管頭(2 )及前熱 交換部(1A)之下集管頭(2)的各右端,或者後熱交換部(1B) 之下集管頭(2)及前熱交換部(1A)之上集管頭(2)的各右端, 亦有以連通管部進行連通之必要。在此情況下,端板之內 設置有朝斜方向延伸之連通管部,以使該集管頭的諸右端 被連通。該端板例如可以使具有片面地在斜方向上延伸之 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之一對板,以接合方式而朝向這些凹 部接合所形成。 第6圖爲顯示左端之板(1 〇〇 ),左方之端板(1 1 〇 ),外鰭 片(8)及冷媒流通管連接元件安裝用板(1〇)之圖。第6圖 中,板(100)爲與第3圖所示之板(100)相同,後側的上集 管頭形成用凹部(102)之底壁U02A)上所開設之冷媒通過 -15- 593003 五、發明說明(14 ) 孔(1 04 )被做爲冷媒入口( 4 ),前側的上集管頭形成用凹部 (102)之底壁(102A)上所開設之冷媒通過孔(104)被做爲冷 媒出口( 5 )。端板(1 1 0 )之外面上形成有與凹部(1 02 )同樣 的凹部(1 1 2 ),其爲對應於板(1 00 )之4個集管頭形成用凹 部(1 02 )。端板(1 1 0 )之上側的前後兩個凹部(1 1 2 )之底壁 (112A)上開設有孔(114),使冷媒入口(4)及冷媒出口(5) 分別地重疊。另一方面,端板(1 1 0 )之下側的前後兩個凹 部(1 1 2 )之底壁(1 1 2A )上並未開設有孔,這些底壁(1 1 2A ) 構成前後熱交換部(1A) ( 1B)之下集管頭(2)的左端壁。外 鰭片(8 )通常是由鋁或鋁合金製浪形板所形成,在板(1 〇〇 ) 及端板(1 1 〇 )之對向面以焊接而被接合。冷媒流通管連接 元件安裝用板(1 0 )通常是由鋁或鋁合金板所形成,在端 板(1 1 0 )外面之上端部以焊接而被接合。上述之板(1 0 )具 有與端板(1 1 0 )之上側的前後兩個凹部(1 1 2 )之底壁(1 1 2 A ) 上所開設之孔(1 1 4 )相通的孔(1 0A ),其外面上是由圖中未 顯示之冷媒流通管連接元件之熔接等而進行接合。而,右 端之板(1 〇〇 ),右側之端板(1 1 0 ),及介入於這些之間的外 鰭片(8)亦大致與第6圖所示之板(1〇〇),端板(11〇),及 外鰭片(8 )相同。 車輛空調之開關ON,並且壓縮機之離合機構連到引擎 之曲軸之時,冷媒如第2圖所示,流動在上述之蒸發器(1 ) 中。亦即,從冷媒入口( 4 )導入蒸發器(1 )中之冷媒,經由 後熱交換部(1 B)之上下集管頭(2 )而依次序流到後熱交換 -16- 593003 五、發明說明(15) 部(1B)之左側的向下冷媒流通部群(3D)、左側的向上冷媒 流通部群(3U )、右側的之左側的向下冷媒流通部群(3D)、 以及右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 )之後,經過連通管部(6 ) 而到前熱交換部(1 A ),經由前熱交換部(1 A )之上下集管頭 (2 )而依次序流到前熱交換部(1 a )之右側的向下冷媒流通 部群(3D)、及左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然後從冷媒 出口( 5 )排出。上述之中,流動於內部之冷媒溫度,在後 熱交換部(1 B)中冷媒入口( 4 )附近的冷媒流通部群大致爲 低,經由前熱交換部(1 A )中冷媒出口( 5 )附近的冷媒流通 部群大致爲高之故,使通過蒸發器(1)之左右各半部的空 氣(A)之溫度大致變成均勻。而且,此實施例中,冷媒變 成過熱狀態之部位,即所謂的過熱(superheat )部(30), 通常在構成前熱交換部(1A)之左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 (3U)的9個冷媒流通部(3)之中位於右側的數個冷媒流通 部(3 )上產生。然後,對應於這些過熱部(30 )而配置於後 熱交換部(1 B )之左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 )。 另一方面,在車輛空調之開關ON之狀態下,爲了防止 空氣之過冷,而在在壓縮機之離合機構切離之時,雖然空 氣(A)繼續地通過蒸發器(1 ),對蒸發器(1 )之冷媒供給暫 時地被停止。如此在蒸發器內之冷媒流動停止之情況下, 如第1 3圖所示之先前技術的蒸發器(500 )中,其後熱交換 部( 5 00B)之右半部上配置之向上冷媒流通部群( 503U)相對 地溫度低而冷媒多數滯留,同左半部配置之向下冷媒流通 •17- 五、發明說明(16) 部群( 503D)則冷媒滞留不那麼多之故,因而通過蒸發器 ( 500 )之左右各半部的空氣(A)的溫度會產生差異。相對於 此,如第2圖所示本發明之蒸發器(1 )之情況時,在後熱 交換部(1 B)中,分別位於左右側之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 上有多數之冷媒滯留,在後熱交換部(1B)之左半部及右半 部之間幾乎不產生溫度差之下,前熱交換部(1 A)之過熱部 (30)與空氣流動方向重疊地,而配置後熱交換部(1B)之左 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之故,可使通過蒸發器(1 )之 左右各半部的空氣的溫度保持均勻。 第7及8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例之圖。此實施例 中,除了下列之點以外,其餘均與第1實施例相同。首先, 如第7圖所示,前後熱交換部(1 A )( 1 B )之垂直冷媒流通部 (3 )之數量爲2 1。後熱交換部(1 B )之左側的向下冷媒流通 部群(3D)、左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右側的向下冷 媒流通部群(3D)、右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分別爲由 5個,6個,4個之冷媒流通部(3)所構成。 然後,流入後熱交換部(1 B)之右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 (3U )之冷媒,在與構成該冷媒流通部群(3U )之後熱交換部 UB)的4個冷媒流通部(3)鄰接的前熱交換部(1A)之4個 冷媒流通部(3 )上分流,而使這些之內部向上流動地,使 前後熱交換部(1A)(1B)之下集管頭(2)中對應該多數個冷 媒流通部(3 )的各部份由分流用連通管部(1 1 )(分流用連通 手段)而連通。因而使冷媒的壓力損失降低。 -18- 五、發明說明(17) 前熱交換部(1 A )中,其右側的4個冷媒流通部(3 )內之 冷媒流動爲向上,其次之8個冷媒流通部(3 )內之冷媒流 動爲向下,其餘之9冷媒流通部(3 )內之冷媒流動爲向上, 而使上下集管頭(2)分別由其垂直分隔板(21)而區分成左 右兩個。 第8圖爲顯示對應於連通管部(6 )及分流用連通管部(1 1 ) 之位置所配置之板(100)對之圖。在第8圖中,一方之板 (100)的內面上形成有在前後方向上延伸之連通管部形成 用凹部(106),而使前後2個上集管頭形成用凹部(102)被 連通。此一方之板(1 00 )的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1 06 ),以 及與此成對向之另一方之板(1 00 )的內面部份形成連通管 部(6)。而且,另一方之板(100)之內面上形成有分流用連 通管部形成用凹部(111 ),而使前後2個下集管頭形成用 凹部(1 02 )被連通。此另一方之板(1 00 )之分流用連通管部 形成用凹部(111)以及與其程對向之一方之板(1〇〇)的內面 部份形成分流用連通管部(1 1 )。 第9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例之圖。此實施例中, 除了下列之點以外,其餘均與第2實施例相同。第9圖中, 相當於第2實施例之第8圖的取(100)對,即顯示有應於 連通管部(6 )及分流用連通管部(1 1 )之位置所配置之板 (100)對。構成此板(100)對之前後2個冷媒流通部形成用 凹部(103)在橫跨其全長而互相連通地成一體化。換言之, 兩板(100)之內面上,形成有具備板(100)之寬度且兼做爲 -19- 593003 五、發明說明(18) 冷媒流通部形成用凹部之用的一個大的冷媒流通部形成用 凹部(103A)。亦即,此實施例之蒸發器中,構成右側之向 上冷媒流通部群(3U )的後熱交換部(1 B )之4個冷媒流通部 (3 ),以及與其相鄰之前熱交換部(1 A )的4個冷媒流通部 (3 ),彼此互相連通地形成一體化(參照第1及2圖)。由 於此構成,可使冷媒之壓力損失更被降低。而且,連通管 部形成用凹部(1 06 )及分流用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1 1 1 )在 兩板(1 00 )之上形成。內鰭片(9 )可以使用具有對應於該凹 部(103A)寬度的寬度者。 第1 0〜1 2圖爲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例之圖。此實施例 中,除了下列之點以外,其餘均與第1實施例相同。即, 此實施例之蒸發器(1 X )如第1 〇及1 1圖所示,前後熱交換 部(1A)(1B)之上下集管頭(2)是由上下一對之槽(12)內之 前後二個槽室(121)所形成。而且,前後熱交換部(1A)(1B) 之冷媒流通部(3 ),其上下端是由連接到上下槽(1 2 )之前 後槽室(1 2 1 )的前後二列之多數個冷媒流通部形成用垂直 管(13)所形成。後熱交換部(1B)之上下集管頭(2)的垂直 分隔板(21)是由上下槽(12)之前後槽室(121)在左右方向 上被區分用所設置之垂直壁(1 22 )所形成。 在左右側上相鄰之各垂直管(1 3 )之間,介入有外鰭片 (8),且在這些之外面上被接合。槽(12),垂直管(13), 及外鰭片(8)之任何一個均爲由鋁或鋁合金所製成。這些 元件之接合通常係以焊接而進行。 -20 - 五、發明說明(19) 垂直管(13)爲在左右方向之寬度比前後方向狹窄之扁平 狀,如第1 1圖所示,其具有平坦之外面的左右壁(1 3 1 ), 以及跨在左右壁(1 3 1 )且互相在前後方向上設有間隔而配 置之多數個垂直補強壁(132)。垂直管(13)之內部形成有 前後並列狀之多數個冷媒流路(1 3 3 )。 如第10圖所示,上下槽(12)之內由左右方向延伸之垂 直分隔壁(120)而區分成前後二個槽室(121)。上槽(12)之 垂直分隔壁(1 20 )之右端部上開設有使前後二個 槽室(121)之各右端部被連通之連通孔(123)(連通手段) 〇 第12圖是顯示上述蒸發器(IX)內之冷媒的流動之圖, 與第2圖所顯示者相同。亦即,從冷媒入口(4)導入蒸發 器(1 )中之冷媒,經由後熱交換部(1 B )之上下集管頭(2 )而 依次序流到後熱交換部(1 B)之左側的向下冷媒流通部群 (3D )、左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右側的之左側的向 下冷媒流通部群(3D )、以及右側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3U) 之後,經過連通孔(123)而到前熱交換部(1A),經由前熱 交換部(1 A )之上下集管頭(2 )而依次序流到前熱交換部(1 A ) 之右側的向下冷媒流通部群(3D )、及左側的向上冷媒流通 部群(3U),然後從冷媒出口(5)排出。 而上述之各實施例不過爲例示而已,在不違離申請專利 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本發明之實施上當 然可加上適當的變更。 -21 - 593003 五、發明說明(20) 元件符號對照表 1 蒸發器 1 A 前熱交換部 1B 後熱交換部 2 集管頭 3 冷媒流通部 3U 向上冷媒流通部群 3D 向下冷媒流通部群 4 冷媒入口 5 冷媒出口 6 連通管部 7 空氣流通部 8 外鰭片 9 內鰭片 10 冷媒流通管連接元件安裝用板 10A 孔 11 分流用連通管部 12 槽 13 冷媒流通部形成用垂直管 21 分隔板 30 過熱部() 100 板 102 集管頭形成用凹部
-22 - 593003 五、發明說明(21 ) 102A 底壁 103, 103A 冷媒流通部形成用凹部 104 冷媒通過孔 106 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 110 端板 111 分流用連通管部形成用凹部 112 凹部 1 12A 底壁 114 孔 120 垂直分隔壁 121 槽室 122 垂直壁 131 左右壁 132 垂直補強壁 133 冷媒流路 -23 -

Claims (1)

  1. 593003 it fz 六、申請專利範圍 第9 1 1 2 3 7 7 9號「蒸發器及具備此種蒸發器之冷凍循環的 車輛」專利案 (92年11月21日修正本)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蒸發器,其具有互相鄰接之空氣入口側的前熱交換 部及空氣出口側之後熱交換部,各熱交換部具有左右方 向延伸之上下〜對集管頭,以及在左右方向設置間隔地 排列且上端連接到上集管頭,下端連接到下集管頭之多 數個冷媒流通部,後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集管頭的 一端有冷媒入口,前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集管頭的 一端有冷媒出口分別被設置,後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 頭的另一端側部份與前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頭的另一 端側部份由連通手段進行連通, 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管頭中設置有用以使集管頭內在 左右方向被進行區分之分隔板,使後熱交換部之冷媒流 通部內冷媒之流動方向在每個多數之冷媒流通部上進行 上下反轉,而在後熱交換部之左半部及右半部上形成至 少一群接著一群的向上冷媒流通部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蒸發器,其中冷媒變成過熱狀 態、之前熱交換部的冷媒流通部所鄰接之後熱交換部的冷 媒流通部係被包含在向上之冷媒流通部群中。 3 · —種蒸發器,其具有互相鄰接之空氣入口側的前熱交換 部及空氣出口側之後熱交換部,各熱交換部具有左右方 593003 六、申請專利範圍 向延伸之上下一對集管頭,以及在左右方向設置間隔地 排列且上端連接到上集管頭,下端連接到下集管頭之多 數個冷媒流通部,後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集管頭的 一端有冷媒入□,前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集管頭的 一端有冷媒出口分別被設置,後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 頭的另一端側部份與前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頭的另一 端側部份由連通手段進行連通, 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管頭中之至少一方的內部設置有 用以使集管頭內在左右方向被進行區分之分隔板,使後 熱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內冷媒之流動方向在每個多數之 冷媒流通部上進行上下反轉,其中流入於距離冷媒入口 最遠位置之後熱交換部之向上的冷媒流通部群之冷媒, 係被分流到構成該冷媒流通部群之後熱交換部之複數個 冷媒流通部所相鄰接之前熱交換部之複數個冷媒流通部, 使前後熱交換部之下集管頭中對應於該複數個冷媒流通 部’由分流用連通手段進行連通,而使冷媒在這些之內 部向上流動。 4 . 一種蒸發器,其具有互相鄰接之空氣入口側的前熱交換 部及空氣出口側之後熱交換部,各熱交換部具有左右方 向延伸之上下一對集管頭,以及在左右方向設置間隔地 排列且上端連接到上集管頭,下端連接到下集管頭之多 數個冷媒流通部,後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集管頭的 一端有冷媒入口,前熱交換部之上下任何一個集管頭的 593003 _^>Ky\jy[ _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一端有冷媒出口分別被設置,後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 頭的另一端側部份與前熱交換部之上或下集管頭的另― 端側部份由連通手段進行連通, 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管頭中之至少一方的內部設置有 用以使集管頭內在左右方向被進行區分之分隔板,使後 熱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內冷媒之流動方向在每個多數之 冷媒流通部上進行上下反轉,其中流入距離冷媒入口最 遠位置的後熱交換部的向下之冷媒流通部群的冷媒,係 被分流到構成該冷媒流通部群之後熱交換部之複數個冷 媒流通部所相鄰接之前熱交換部之複數個冷媒流通部, 使前後熱交換部之上集管頭中之對應於該些複數個冷媒 流通部,由分流用連通手段進行連通,而使冷媒在這些 之內部向下流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蒸發器,其中冷媒入口被設置 在後熱交換部之下集管頭之一端,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 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1群及 第3群,熱交換部之向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 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2群及弟4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蒸發器,其中冷媒入口被設置 在後熱交換部之上集管頭之一端,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 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2群及 第4群,熱交換部之向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 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1群及第3群。 593003 六、申請專利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蒸發器,其中冷媒入口被設置 在後熱交換部之下集管頭之一端,熱交換部之向上冷媒 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1群 及第3群,熱交換部之向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形成有從靠 近冷媒入口之處算起之第2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蒸發器,其中後熱交換部之向 上冷媒流通部群及向下冷媒流通部群係分別由4〜8個冷 媒流通部所構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或第4項之蒸發器,其 中前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管頭及冷媒流通部是由片面地 使上下一對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及在上下集管頭形成用 凹部上連到上下端之冷媒流通部形成用凹部形成設置有 前後各一組之對的板,其向著這些凹部等進行接合,同 時多數個該板對重疊地與這些集管頭形成用凹部底壁等 接合而形成,在必須通過冷媒之位置所配置之集管頭形 成用凹部之底壁上開設有冷媒通過孔,分隔板是由未開 設有冷媒通過孔之後側的上下集管頭形成用凹部之底壁 所形成。 1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或第4項之蒸發器, 其中前後熱交換部之上下集管頭是由上下一對之槽內的 前後兩個槽室所形成,前後熱交換部之冷媒流通部是由 上下端連接到上下槽之前後室的前後兩列之多數個冷媒 流通部形成用管所形成,分隔板是由上下槽之後槽室在 593003 ί〇/ 六、申請專利範圍 左右方向上被區分用所設置的壁所形成。 11 . 一種車輛,其具備有包含壓縮機,凝縮器及蒸發器之 冷凍循環,蒸發器爲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 〇項中任 一項之蒸發器所形成者。
TW91123779A 2001-10-17 2002-10-16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TW59300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19842A JP4012986B2 (ja) 2001-10-17 2001-10-17 蒸発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ーエアコ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93003B true TW593003B (en) 2004-06-21

Family

ID=19137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1123779A TW593003B (en) 2001-10-17 2002-10-16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012986B2 (zh)
TW (1) TW5930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5567A (ja) * 2004-04-02 2005-11-10 Calsonic Kansei Corp 蒸発器
KR20060102376A (ko) * 2005-03-23 2006-09-27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열교환기
KR101408906B1 (ko) * 2007-03-21 2014-06-18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증발기
JP5046771B2 (ja) 2007-07-27 2012-10-1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蒸発器
KR101260765B1 (ko) * 2007-09-03 2013-05-06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증발기
JP5338950B2 (ja) * 2012-06-20 2013-1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012986B2 (ja) 2007-11-28
JP2003130581A (ja) 200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40385B2 (en)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JP6088905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US8276401B2 (en) Evaporator
JPH116693A (ja) 車両空調用熱交換器
JP6069080B2 (ja)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625219B2 (en) Evaporator and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JP4047891B2 (ja) 熱交換器
WO2014091746A1 (ja)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KR101786965B1 (ko) 헤더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JP2002162174A (ja) 蛇行熱交換器
JP2006329511A (ja) 熱交換器
JP4625687B2 (ja) 熱交換器
TW593003B (en)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JP6918066B2 (ja) 貫通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の空調装置
JP2017030742A (ja) 空調装置用蒸発器コアとヒーターコアの一体型モジュール
JPH11153395A (ja) 自動車用一体型熱交換器
JP4422023B2 (ja) 車両空調装置用熱交換器配置および暖房/冷房回路、そして空調装置の暖房/冷房回路を制御および/または調節するための方法
JP4012989B2 (ja) 蒸発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ーエアコン
JP6343541B2 (ja)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10100002A (ko) 상변화 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이중 증발기
JP2006266114A (ja) 熱交換装置
JP2016075457A5 (zh)
AU2002334424B2 (en) Evaporator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refrigeration cycle having the same
JPH10267461A (ja) オーバヘッドクーラ用エバポレータ
JP2024016652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