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75737B - Micro movable device having torsion bars - Google Patents

Micro movable device having torsion bar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75737B
TW575737B TW091123603A TW91123603A TW575737B TW 575737 B TW575737 B TW 575737B TW 091123603 A TW091123603 A TW 091123603A TW 91123603 A TW91123603 A TW 91123603A TW 575737 B TW575737 B TW 5757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forementioned
movable
conductor
micro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23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Osamu Tsuboi
Yoshihiro Mizuno
Satoshi Ueda
Ippei Sawaki
Hisao Okuda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Fujitsu Media Devic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ujitsu Media Devic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75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757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 G02B26/0833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 G02B26/0841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moved or deformed by electrostatic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 G02B26/0833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 G02B26/085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the reflecting means being moved or deformed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00Electrostatic generators or motors using a solid 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carrier
    • H02N1/002Electrostatic motors
    • H02N1/006Electrostatic motors of the gap-closing type
    • H02N1/008Laterally driven motors, e.g. of the comb-drive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575737 5
玫發明g兌明< 珩領域、先刖技術、內容、實施方式及圖式簡單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β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特別 疋,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微鏡元件,其係裝配於用以進行 多數光纖間光路切換之光切換裳置,以及用以進行將” 記錄到光碟與將之再生處理之光碟裝置等之元件,用於藉 光之反射以改變光之前進方向者。【先前】 10 15
近年來,光通信技術已廣為在各種領域上加以利用。 在光通k中,以光纖作為媒介來傳送光信號,並將光信號 之傳送路徑由某-光纖切換成另一光纖時,一般而言是使 用所明光切換裝置。並為了達成良好的光通信而對光切換 裝置所要求之特性係可列舉出切換動作中之大電容性、高 速性、高可靠性等。由其等觀點,對光切換裝置而言,S 於裝配有藉微切削技術所製造之微鏡元件之物件的期待亦 日益提升。這是因為透過微鏡元件,即可在光切換裳置中 位於輸入側之光傳送路與位於輸出側之光傳送路之間不用 將光信號轉換為電氣信號之狀態下,以原來之光信號進行 切換處理,並可得到上列之特性,因此為佳。 微鏡元件係具有用以將光反射之反射鏡面,可藉該鏡 面之擺動,改變光之反射方向。為了擺動反射鏡面,大多 光學裝置中採用有利用靜電力之靜電驅動型之微鏡元件。 靜電驅動型微鏡元件可大分為藉所謂表面微切削技術所製 造之微鏡元件,及藉所謂巨體微切削技術製造之微鏡元件 等兩種。 曜次頁(翻說頓不驗鱗,謙雛麵顯)8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 ^ ^ ^ ^發明說明續頁 按表面微切削技術,乃於基板上,#對^^:構成部位 之材料薄膜加工成預期之圖案,依序層壓如此圖案,以形成 支撐體、鏡面及電極部等用以構成元件之各部位以及隨後移 除之犧牲層。藉如此表面微切削技術所製造之靜電驅動型微 鏡元件係揭示於諸如日本申請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7_287177 號者。 另一方面,按巨體微切削技術,乃對材料基板本身進 行蝕刻,以形成支撐體或鏡部為預期形狀,並因應所需, 形成鏡面或電極等薄膜。藉如此巨體微切削技術所製造之 1〇靜電驅動型微鏡元件則揭示於諸如日本申請專利公開公報 特開平9-146032號、特開平9-146〇34號、特開平ι〇_ 62709 號、特開 2001-13443 號者。 對微鏡το仵所要求之技術 之反射之反射鏡面之平面唐要黑各 组主 < 丁 TO度罟问者。猎表面微切削技術 15
使最後形成之鏡面極薄,導致鏡面容易彎曲,可保嶝高
面度者僅限於鏡面之尺寸中一邊長度為數者。 相對於上列技術,藉巨體微切削技術,將相對地相 厚之材料基板本身經由蝕刻技術切削,來構成鏡部,在 鏡部上設置鏡面,因此即使為較大面積之鏡面,亦可確 其剛性。結果可形成具有光學平面度夠高之鏡面。是故 在特別需要一邊長度達100#m以上之鏡面之微鏡元件 造中,廣泛使用巨體微切削技術。 第18及19圖係顯示藉巨體微切削技術所製造之習 靜電驅動型微鏡元件400。第18圖係微鏡元 υ <分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9 20 玫、發明說明 ^ ^ ^ ^ ^ ^ ^ ^ ^ ^ ^ ^ ^ ^ 發明說明續頁 立體圖;第19圖係組裂後之狀態下之微 胃圖中b XIX-XIX線處之截面圖。微鏡元件4〇〇係具有 層壓有鏡基板410與基底基板42〇之構造。鏡基板41〇係 由鏡部411、框架412及用以連結其等物件之一對扭力桿 413所構成。經由對著具有導電性之石夕基板等預定材料基 板由其一面側施行蝕刻,可形成鏡部411、框架412及一 對扭力# 413之外圍形狀。鏡部411之表面設有鏡面414 鏡邻411之背面設有一對電極415&、電極41%。在基 底基板420上設有與鏡部411之電極415&相對之電極 421a,及與電極415b相對之電極42比。 在該微鏡元件400中,向鏡基板410之框架412附加 電位後,經由藉與框架412同一導體材料而一體成形之一 子才力♦干413與叙部411而朝電極415a及電極415b傳遞 電位目此對框架412附與預定電位,可使電極415a、電 極他帶有諸如正電。在該狀態下,令基底基板之 電極42U帶有負電後,使於電極他與電極仙間產生 靜電吸力’則鏡部411 _邊扭轉_對扭力桿M3 —邊向箭 w夺號Μ1之方向擺動。鏡部4丨丨係擺動到電極間之靜電 引力與各扭力# 413之扭轉阻力的總和同等之角度後即靜 止0 反之 之狀態下 ▽鐃部411之電極415a及電極415b帶有正電 則電極421b帶有負電,使電極415b與電極 42 1 b間產生靜電引力 之方向擺動爾後靜止。 鏡部411係朝與箭形符號Ml相反 藉如此鏡部411之擺動驅動,而可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謙記並醜續頁)1〇 575737 玖、發明說明 切換經由鏡面414反射之光的反射方向。 10 惟,在微鏡元件糊中,鏡部411即可動部之驅動上 ’對於該可動部只能附與預定之—個電位。具體而言,對 鏡基板410之框架412附與電位後,該電位經由一對扭力 桿413而傳遞至鏡部411,使鏡部川及該物所設之電極 化a、415b全為同等電位。在微鏡元件4〇〇中,諸如不能 對於用以驅動可動部之電極化卜仙附與不同之電位 。因此該微鏡元件,就可動部之驅動態樣之自由度很 低。由於就可動部之驅動態樣之自由度低,所以在微鏡元 件400中,依可動部要實現複雜的動作乃有其困難度。如 2習知微鏡元件就有不能充分収諸如震配於光通信 裝置之光切換元件所要求之性能之部分產生。 【韻^明内容】 15 一本發明係基於如此情況下所創作者,其目的係於提供 一種微可動元件,其係可於可動部實現複雜之動作者。 20 發明說明續頁 依本發明第1觀點,可提供一種微可動元件。該微可 動兀件係包含有可動部、框架及用以連結上述構件之連結 部,其等係於具有由含有核心導體層之多數導體層及夾設 於導體層間之絕緣層所構成之積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一體 成形。可動部係含有源自於核心導體層之第1構造體。框 架係含有源自於核心導體層之第2構造體。連結部係含有 源自於核心導體層而對於第1構造體與第2構造體連續連 接且相互呈電性分離之多數扭力桿。在本發明中,於可動 部及框架之各構件中,至少部分源自於單一導體層而成形 啡買姻(發明說頓不敷醜時,請註記並使用顧)i i 575737 ---— 發明說明續頁 玖、發明說明 =構造係於機械式地分_分為多數區域 早-構造體。因此,於可動部中,源自於核心導體層而成 形之第1贱體係於機械式地分離劃分為多數區域時,亦 可構:為單一構造體。同樣,於框架中,第2構造體亦構 成為單一構造體。 士此構化之被可動疋件,於可動部可實現複雜動作。 本勒明之弟1觀點之微可動元件係藉MEMS (微機電系統 ίο 15 ,Mlcr。_ Electr。_ Meehanical Syst_)技術等之巨體微切 削技術,而於具有預定積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成形之元件 、’I動部之第1構造體、框架之第2構造體,以及與其等 連只連接之連結部之多數扭力桿係源自於構成材料基板之 I-導體層亦即核心導體層。與此同時,單一連結部中所 合之多數扭力桿係相互呈電性分離。即,多數扭力桿相互 離連接其等之第1構造體及第2構造體係形成有 不使孩等多數扭力桿間短 电路徑。是故,於第1 :::可動元件中,可由框架向可動部透過單一連結部 進仃多數之電位傳遞。 邻中例Γ由多數扭力桿選擇之第1扭力桿係連接於可動 4中之第"冓造體之第i部分 部分, 卞之弟2構造體的第1 部之第桿選擇之第2扭力桿係連接於可動 -框部分呈電性分離…部分’ 部八/=苐2構造體之與第1部分呈電性分離之第2 :: 朝可動部透過單—連結部進行多數電位 _次頁(發.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纖用顧)12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具體而言’對第2構造體之第、部^ ’該預定電位係透過第丨“ 電位後 分傳遞,…第2“ 第1構造體之第1部 阳不向第2扭力桿及盥兮4日上士 之第2…亥柃相連接之第1構造體 第傳遞體 與預定雷你& ^ 燈之弟2部分附 後,该預定電位係透$ $ 造體之第…㈣& 、弟2扭力杯而向第"籌 弟2 #刀傳遞,而不向第" 之第1構造體之第i部分傳遞。 …4相連接 因此,按本發明第丨觀點 電位,日心倣了動凡件,可傳遞多數 ίο 】T對可動部之多數部分附與多數電位。是故,第 1親點之微可'裔^ ^ μ ^ 動扩輟 ,'· 、糟連結部規定之軸心周圍之可 動疋轉驅動之態樣具有高度 i| Μ > ^ , 於了動部中亦可實現 f置的”生此之微可動元件係可促成組装有該元件之 展置的问性能化。 15 發明說明續頁 於^佳實施耗中,連結部係含有沿寬度方向隔離之 根扭力桿,該等2根扭力桿之間隔錢接近前述可動部 4大者。進而’令前述框架中之前述間距為對,前述可 動部之前述間距為Wm,且令前述連結部之配設部位之前 述可動部與前述框架間之間隔距離為L時,則滿足〇<Wf 及Wf<Wm<Wf+4L者尤佳。按如此構造,則可適當 抑制諸如相對於;查^Γ Μ 、精連、、、σ σ卩所規疋之旋轉軸心平行之假想平 面上之可動部的旋轉等可動部不當動作。 在微鏡元件等之微可動元件中,必須盡可能將連結部 扭力才干之扭轉阻力設定愈低愈好的形態為多。在對於 ,結部乃至扭力桿設定較低之扭轉阻力上,迄今是將扭力 繪人頁(翻_頁不驗_,Ϊ驗記雌麵頁)13 20 玖、發明說明 杯之見度或厚度縮小。例如,第18圖及第圖所示之微 鏡元件 400,兔 7、、# I j· , ’’’、了減父扭力桿413之扭轉阻力,乃將扭力 干‘之寬度d 1或厚度d2縮小。惟,只縮小扭力桿41 3 見又*厚度d2 ’便使鏡部411容易在鏡面414之法 線N4周圍旋轉。於是,在驅動時之鏡部411巾,乃有法 線N4周圍之旋轉與藉一對扭力桿413規定之旋轉轴心^ 周圍之適度旋轉同時—併發生之趨勢,恐妨礙微鏡元件 4〇〇高精密度的控制。 心 對此’上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中,構成連結部之 2根扭力桿之間隔係愈接近可動部愈大,因此即使在減少 該連結部之扭轉阻力上而勢將各扭力桿之厚度及寬度縮小 時,,亦可適當抑制諸如相對於藉連結部所規定之旋轉轴, 平行之假想平面上之可動部的旋轉等可動部不當動作。 力發明之第i觀點中’可動部亦可具有:可動核心 部、糟則述連結部而與前述框架相連結之中繼框架,及, 連結該可動核心部與中繼框架之中繼連結部。此時,可動 核心部係含有源自於前述核心導體層之第3構造體, 中繼框架係含有前述第1構造體,前述中繼連結部係具有 多數扭力桿,該等扭力桿係源自於前述核心導體層,且對 於前述第3構造體及前述第i構造體做連續連接且相互呈 電性分離者尤佳。又’中繼連結部係含有沿寬度方向隔離 =根中繼扭力桿,該等2根中繼扭力桿之間隔係愈接近 前述可動核心部愈大者尤佳。本發明之微可動元件亦可構 造成如此所謂的2軸型之形態。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14 575737 玫、發明說明 可^本發明之第1觀點之微可動元件之較佳實施形態, 部/係具有第1梳齒電極部,框架則具有第2梳齒電極 :2梳齒電極部係用以於與前述第丨梳齒電極部間 ,口生砰電力’以改變前述可動部位置者。構造為2轴型時 有:動核心部係具有另一第2梳齒電極部,中繼框架則具 从第2 ^嵩電極部,該第2梳齒電極部係用以於與前 者^1梳齒電極部間產生靜電力,以改變前述可動部位置 。經由梳齒電極之可動部的驅動係可高精密度地控制可 ίο 15 ^,因此為佳。另-較佳實施形態中,微可動元件更且 ^與前述可動部相對之基部,該基部上設有-與前述可 動。卩相對之平板電極。此 丁」動4上亦可設有與前述基 ::前述平板電極相對之平板電極。另_較佳實施形態中 ,可動元件更具有—與前述可動部相對之基部,前述可 邛上设有第1電磁線圈, ,士々 丞口Ρ δ又有弟2電磁線圈或磁鐵 。亥苐2電磁線圈或磁鐵传用 载你用以於與前述第1電磁線圈間 屋生電磁力,以改變前述 < ^ 』動σ卩位置者。另一較佳實施形 怨中’微可動元件更具有一盥訢 〃别述可動部相對之基部,前 迷可動部上設有磁鐵,基部 X頁電磁線圈,該電磁線圈係 以於與月述磁鐵間產生雷 王尾磁力,以改變前述可動部位置 者0 進而,可動部更含有一第3善、生 弟3構造體,該第3構造體係 源自於前述材料基板上隔著前述 有月】建、、、邑緣層而與前述核心導體 層接合之導體層,至少部分該第 成弟3構造體與部分前述第1 構造體係藉貫穿夾設於其等 0積次寻之間的刚述絕緣層之導體栓塞 懷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15 20 575737 玫、發明說明 而做電性連接者尤佳。如此構造,乃可在^^^ 成導電路徑,因此為佳。 5 、、進:,該框架更含有一第3構造體,該第3構造體係 ;引述材料基板上隔著前述絕緣層而與前述核心導體 曰接。之V體層’至少部分該第3構造體與部分前述第2 構造體係藉貫穿杰Μ &甘# 、火11又於/、專之間的前述絕緣層之導體栓塞 ^電1±連接者尤佳。如此構造,乃可在可動部内適當形 成導電路徑’因此為佳。 進而,微可動元件,並由π & 10 、、 /、中可動部上設有鏡部,而構造 成為微鏡元件者尤佳。 按本發明之第2觀點,乃可提供另一種微可動元件。 该微可動元件係具有可動部、框架及連結其等構件之連妹 等構件係於具有由第1導體層、第2導體層、第3 導體層、夾設於前述第1導 15 弟導體層與第2導體層間之第i絕 緣曰,以及,夹設於前述第2導體層與前述第3導體声間 之第2絕緣層所構成之積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體成形者 ::動部係含有一源自於第2導體層之第i構造 Γ有源自於第2導體層之"構造體。連結部係具有多 文扭力# ’該等扭力桿係源自於第2導體層,相對 構造體及第2構造體連續連接,且相互呈電性分離者 如此微可動元件係包含有本發明第】觀點之微 件之構成。因此,依本發明之第2觀點,按於具有 導體層、第2導體層、第3導體層、第】絕緣層及 緣層所構成之積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體成开 、·、巴 職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16 《可動元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件,遂可展現_於第1觀點下所述者同 於本电明之第2觀點中,可動部係更具有-源自於第 1導體層之第3構造體,至少 广弟 H 刀4弟j構造體與部分前 …構造體係藉貫穿夾設於其等之間的前 之導體栓塞而做電性 、心緣層 m生連接者尤佳。如此構造,乃可在可動 相適當形成導電路a,因此為佳。 進而,以下列形態者尤佳,即’可動部係具有:可動 / 4 Μ月-J述連結部為中介而與前述框架相連結之中繼 10 15 發明說明$賣頁; 框架,及連結該可動核心部與中繼框架之中繼連結部;前 述可動核心部係具有:源自於前述第1導體層之第3構造 體:及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之第4構造體,前述至少部 分第3構造體與前述至少部分第4構造體係藉貫穿夹設於 其等構^體之前述第i絕緣層之第1導體检塞而做電性連 者月1J述中繼植架並具有:源自於前述帛工導體層之第 5構造體、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之前述第1構造體,及 源自於前述第3導體層之第6構造體,前述至少部分第5 構造f與前述部分第1構造體係藉貫穿夾設在其等構造體 間之月'J述第1絕緣層之第2導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者,而 别述另-部分第i構造體與前述至少部分第6構造體則藉 貫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前述第2絕緣層之第3導體检 塞而做電性連接,前述中繼連結部係具有多數扭力桿,該 等扭力桿係源自於刚述第2導體層而對於前述構造體與前 述第1構造體連續連接且相互地呈電性分離者。如此構造 ,乃可在2軸型微可動元件之可動部内適當形成導電路徑 0續次頁(發_贿不離麟,驗記雖臓頁)i 7 20 575737 玖、發明說— ,因此為佳。 進而,框架並具有一源自於前述第1導體層之第3構 造體及源自於前述第3導體層之第4構造體,至少部分前 5 述第3構造體與部分前述第2構造體係藉貫穿爽設於其等 構k體間之前述第i絕緣層之第i導體检塞而做電性連接 而其他部分刖述第2構造體與至少部分前述第4構造體 則糟貝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前述第2絕緣層之第2導 體栓塞而作電性連接者尤佳。如此構造,乃可在框架内適 當形成導電路徑,因此為佳。 10 15
依本舍明之第3觀點,乃可提供另一種微可動元件。 該微可動元件係具有可動部、框架及連結其等構件之連处 部,該等構件係於具有由第1導體層、第2導體層、第3 導體層、夾設於前述第1導體層與第2導體層間之第“邑 緣層,以及,夾設於前述第2導體層與前述第3導體層間 之第2絕緣層所構成之積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一體成开^ 。可動部係具有··源自於前述第i導體層之第!構造體、 源自於第2導體層之第2構造體及源自於前述第3導體層 之第3構造體。至少部分第i構造體及第2構造體之第1 部分係藉貫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第i絕緣層之第^導 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而第2構造體之第2部分及至少部 分第3構造體則藉貫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第2絕緣層 之第2導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者,框架係具有源自於第1 導體層之第4構造體、源自於第2導體層之第5構造體, 及源自於第3導體層之第6構造體。至少部分第4構造體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18 ^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及第5構造體之第1部分 < -——^— ^ 係藉貝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 弟1絕緣層之第3導,;t入皆尤 曰之弟3 ¥體録而做電性連接。而第 之第2部分及至少邱八楚 < 碰 再、體 Ρ刀第6構造體則藉貫穿夾設於其等槿 造體間之第2絕緣層之第 乐4 V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士 部係具有第】扭力桿,其# 埂〜 、係,原自於别述第2導體層而對於 第構造體之前述第1部分及前述第5構造體之前述 第1部分做連續連接者。連結部並具有第2扭力桿,= 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而相 /…、 ^對於弟2構造體之前述第2邻 分及第5構造體之前述第2部分作連續連接者。 ίο 如此微可動元件係包含有本發明第Μ點之微可動元 件之構成。因此,依本發明 尽魚明之第3觀點,乃可展現與關於 第1觀點下所述者同樣之效果。 、 按本發明之第3觀 卜 规點,具體而言,對框架中至少部分 第4構造體附加預定雷^ . 15 發明說明 丁只夂也位後,經由第3導體栓塞、第5 造體之第1部分、第】如^^日 扭力扣、可動部中之第2構造 第1部分及第1導俨於卖, 體之 且才王塞,朝可動部中之至少部分第丨 造體附加該預定電位。回接 t 电伹问樣,對框架中至少部分第6構造 體附加預定電位後,經由楚 丄由苐4導體栓塞、第5構造體之第 2部分、第2扭力桿、可私泣士 仟了動部中之第2構造體之第2部分 及第2導體栓塞,朝可叙 了動邛中之至少部分第3構造體附加 該預定電位。 【 第1圖及第2圖传_ ; ^〇口 e 糸”肩不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微鏡元 件XI。該微鏡元件XI係且古駄两、士 &分 保具有層壓有鏡基板1 1 0與基底臬 嗎次頁(發觀明頁不敷使觸,請註記並使用麵)19 一 20 玖、潑明說明 Λ ^ 發明說明續頁 板120之構造。 鏡基板110 ’詳如第1圖所示,係具有鏡部1丨丨、包 圍該鏡部111之框架112及連結著該框架丨丨2與鏡部1 i J 之連結部113。鏡基板11 0係藉MEMS技術等巨體微切削 技術而於具有多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成形者。材料基板係 具有由藉摻雜P或As等η型雜質以及b等p型雜質以附 與導電性之第1石夕層ll〇a、第2石夕層li〇b及第3石夕層 110c ,以及石夕層間之第1絕緣層j丨〇d及第2絕緣層11 ^ 所構成之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詳如第3圖及第4圖所 示。第1矽層110a及第3矽層li〇c之厚度係諸如1〇〇//m ,第2矽層11 〇b之厚度係諸如5 # m。第j絕緣層】丨〇d及 第2絕緣層i10e係例如於第丨〜第3矽層11〇a〜u〇c任一 表面中,藉熱氧化法成長形成之氧化矽所構成,具有j # m厚度。又,材料基板係可於鏡基板11〇形成過程中適當 進行多層化。 鏡基板110之形成中,具體而言,因應材料基板中之 積層構造之態樣,適當採用用以覆蓋對應於鏡部ln之部 位之蝕刻遮蔽、用以覆蓋對應於框架112之部位之蝕刻遮 蔽以及,用以覆蓋對應於一對連結部113之部位之餘刻 遮蔽,藉由Deep RIE (Deep Reactive I〇n玢仏沁幻法之& 餘刻或KOH等濕式Si蝕刻等手法,以加工各石夕層。絕緣 層中不要部位將適當進行蝕刻加以移除。結果在鏡基板 110中形成鏡部111、框架112及一對連結部113之形狀。 士在本貫施形態中,鏡冑lu與框# 112間之間隔距離係諸 0續次頁(發麵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顧)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發明說明續頁 如 10 〜200//m〇 鏡部π 1,詳如第2圖所示,係具有上層部丨丨la及下 層部111b、111c。上層部1Ua係源自於第!矽層n〇a, 下層部111b、liic係源自於第2矽層u〇b。上層部iua 與下層部111b、111c之間夾設有第i絕緣層n〇d。在第2 圖中,第1絕緣層110d係於源自於鏡基板11〇中之第2 石夕層11 Ob之部位上晝上網紋線表現。 鏡部111之上層部llla上設有將光反射之用的反射 · 1 鏡面114。下層部lllb、lllc上各設有電極U5a、115b。 10鏡面m及電極115a、115b係進行金屬膜之蒸鍍而所形成 者惟,藉雜負之摻雜以將第2石夕層之導電性充分提高時 ’不設置電極115a、115b亦可。 框架112,詳如第2圖所示,具有上層部J 12a、中間 部mb、u2c及下層部112d。上層部112“系源自於第1 15石夕層ma,中間層部112b、112“系源自於第2石夕層n〇b ,下層部U2d係源自於第3石夕層u〇c。上層部U2a與巾 · 間層部112b、112c之間’詳如第2圖乃自第4圖所示,夾 設有第1、絕緣層_。巾間層部112b、U2c與下層部 之間夾設有第2絕緣層u〇e。在第2圖中,第2絕緣 2〇層UOe係於源自於鏡基板11〇中之第3石夕層魔之部位 上晝上網紋線表現。 在框架112中,上層部112a及中間層部n2b,如第 3圖所不’係藉貫通第"邑緣層110d之兩個栓塞116而作 電性連接。各栓s 116係藉諸如聚石夕所形成,經填入而形 13編次頁(發明說頓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顯)21 575737 發明說明續頁 玖、發明說明 二在上層部U2a與中間層部咖之二 。及下層部U2d,如第4圖所*,係藉貫通第2絕緣層 ll〇e之兩個栓塞117而作電性連接。各检塞ιΐ7係藉諸如 聚石夕所形成,經填入而形成在中間層冑u 112d之間。 /、曰口丨 各連,部113係連結著鏡部⑴與框架112。微鏡元 件X1係藉一對連結部i J 3而谌士、 而構成為可動部,亦即訂定有
鏡部111之旋轉軸心A1之罝紅并丨L 1之早軸型0在本實施形態、中,各 ίο 15 連結部⑴係由相隔離之2根扭力桿113&、im所構成。 _扭力桿113a係源自於第2石夕層u〇b,詳如第2圖所 不,係形成為與鏡部;m之下層部Ulb及框架ιΐ2之中間 層部112b —體。即,扭六士曰ί <力才干113a係與下層部lllb與中間 層部112b連續連接。又,扭力桿lm係源自於第2矽層 nob ’係形成為與鏡部lu之下層部nic及框架⑴之中 間層部112c 一體。即,扭力桿n3b係與下層部me與中 間層部112c連續連接。 猎2根扭力桿U3a、113b,以規定連結部ιΐ3之寬度 (第1圖中之Y方向之尺寸)。2根扭力桿U3a、n3b之間 隔係愈接近鏡部m愈大,愈接近於框架112則愈小。如 2〇帛5圖所示,令框架112中之2根扭力桿113a、113b之間 隔為Wf,鏡部1U中之其等間隔為Wm,連結部113中之 鏡。卩111與框架112之間隔距離為L,在本實施例中,設
置扭力杯 113a、113b 成為 〇<Wf<f& Wf< Wm < Wf+ 4L 者。例如,令L為l〇〇"m,wf遠大於(^瓜且小於10〇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22 S75737 玖、發明說明 發明說明續頁 /z m,Wm則大於100 // m且小於5〇〇 # m。 基底基板120係藉不具有導電性諸如矽基板所構成, 如第2圖所示,係具有一對相對於鏡部丨丨丨之一對電極 115a、115b間隔適當距離之電極i21a、121b。即,本實施 形態之微鏡元件XI係構成為所謂平板電極型。電極l2ia 、121b係基底基板120上圖案形成之佈線(電極以外的圖 示省略)的一部分。 1〇 112之下層部112d與基底基板ι2〇相接合。 15 在如此構成之微鏡元件X1中,一朝框架112之上層 部112a附加預定之電位,則透過栓塞116、中間層部u2b 、扭力桿113b及鏡部ni之中間層部1Ub,而往電極 115a傳遞該電位。又,對框架112之下層部n2d附加預 定電位後,透過栓塞117、中間層部U2c、扭力桿⑽及 鏡部m之中間層部lllc,往電極U5b傳遞該電位。 對鏡部111之電極U5a附與預定電位之狀態下,往 基底基板12G之電⑯121a附加預定電位時,即於電極 115a及電極121a之間產生靜電引力或靜電斥力。又,在 對鏡部⑴之電極115b附加預定電位之狀態下,於基底基 板120之電極12115附加預定電位時,則於電極⑽及電 極121b之間產生靜電引力或靜電斥力。經由其等靜電力 之總合力,使鏡部⑴一邊扭轉一對連結部ιΐ3(扭力桿卜 邊在旋轉軸心A1周圍擺動。 在微鏡元件X1 t ’藉如此之驅動機制,驅 _買次頁(翻麵頁不敷使觸,請註記並使用顚)23 20 發明說明續頁 玖、發明說明 111即可動部,可將鏡面114朝向預期之 該微鏡元件X1,可將往鏡面114前進而在該鏡面114反射 之光的反射方向切換到預期之方向。 在微鏡元件XI中,單一連結 I甲所含之2根扭力桿 113a、113b係相互呈電性分離者。換言之,扭力桿113a、 ⑽係相互地隔離H等所連接之鏡部ηι及框架 m形成有使扭力桿113a、113b間不短路之導電路徑。為 此,在該微鏡元件X1 +,由框架112朝著鏡部⑴,可進 行多數電位傳遞,遂可對鏡部lu同時附與多數電位。因 此’微鏡元彳X1 ’係藉連結部113所規定之旋轉軸心μ 周圍之鏡部in之旋轉驅動之態樣有高度自由度,於鏡部 111亦可適當實現複雜的動作。 又,微鏡元件XI巾,藉由夠細的扭力桿Ii3a、U3b 來構成連結部113,對於連結部113之扭轉阻力可有效地 降低。較小之扭轉阻力適於以高精度驅動鏡部i i丨。同時 ,針對在連結部113之寬度方向上相隔離之扭力桿⑴a、 113b之間隔是使處於鏡部lu之間隔|111遠大於處於框架 112之間隔Wf。如此構成之連結部113 一邊具有較小的扭 轉阻力,一邊可有效率地控制鏡部lu在其法線ni周圍 旋轉者。 為驅動微鏡元件XI之鏡部丨n,亦可利用電磁線圈 或永久磁鐵等之電磁力來替代平板電極之靜電力。具體而 a,將鏡部1 1 1之電極丨丨5a、丨丨5b換成電磁線圈,並將基 底基板之電極121a、121b換成電磁線圈或永久磁鐵。或 _&胃使鱗’纖記並麵顏)24 玖、發明說明^ ^ ^ ^ ^ 發明說明續頁 者是,將鏡部111之電極115a、115b換成永久磁鐵,並將 基底基板之電極121a、121b換成電磁線圈。於其等構造 中,可藉调整向電磁線圈之通電狀態,驅動鏡部丨丨i。 第6圖及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微鏡元 件X2。該微鏡元件χ2係具有鏡部2丨丨、包圍該鏡部2工^ 之框架212、連結該框架212及鏡部211之一對連結部 213。微鏡兀件X2,係藉MEMS技術等之巨體微切削技術 而於具有多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成形者。材料基板係係具 有由藉摻雜P或As等n型雜質以及B等p型雜質以附與 導電性之第1矽層21〇a、第2矽層210b及第3矽層210c ,以及矽層間之第1絕緣層21〇d及第2絕緣層21〇e所構 成之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詳如第8圖及第9圖所示。 第1矽層210a之厚度係諸如1〇//m,第2矽層21〇b及第 3矽層210c之厚度係諸如1〇〇 μ m。第j絕緣層21〇d及第 2絕緣層210e係例如於第丨〜第3矽層21〇a〜21〇c任一表 面中,藉熱氧化法成長形成之氧化矽所構成,具有丨# m 厚度。又,材料基板係可於微鏡元件χ2之形成過程中適 當進行多層化。 微鏡元件Χ2之形成中,具體而言,因應材料基板中 之積層構造之態樣,適當採用用以覆蓋對應於鏡部2丨丨之 部位之蝕刻遮蔽、用以覆蓋對應於框架212之部位之蝕刻 遮蔽,以及,用以覆蓋對應於一對連結部2丨3之部位之蝕 刻遮蔽,藉由Deep RIE法之Si蝕刻或Κ0Η等濕式义蝕 刻等手法,以加工各矽層。絕緣層中不要部位將適當進行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25 玖、發明說明 蝕刻加以移除。結果在微鏡元# Τ' 凡仵Χ2中形成鏡部211、框架 212及一對連結部2 1 3之形妝。/士 — 心狀在本貫施形態中,鏡部 211與框架212間之間隔距離係諸如1〇〜2〇〇“^。 鏡部211,詳如第7圖所示,孫民女L极 Τ 丁 係具有上層部211a及下 層部211b、211c〇上層部211a a、広上 上^丨21U係源自於第1矽層2i〇a, 下層部211b、211c係源自於第2 、乐z矽層21 Ob。上層部211 a 與下層部2Ub、21le之間夾設有第〗絕緣層·。在第7 圖中,第i絕緣層2刚係於源自於微鏡元件幻中之第2 矽層210b之部位上晝上網紋線表現者。 4兄4 211之上層部2丨! a上設有將光反射之用的反射 鏡面2U。鏡面214係進行金屬膜之蒸鑛而所形成者。下 層部2m、2llc上各設有梳齒電極215a、2i5b。梳齒電 極215a、215b各為下層部2Ub、2Ue之—部分,係源自 於第2矽層210b。 框架212,詳如第7圖所示,具有上層部212&、21汕 、中間層部212c、212d及下層部212e、212f。上層部 212a、212b係源自於第!矽層21〇a,中間層部2i2c、 212d係源自於第2矽層21〇b,下層部212e、2i2f係源自 於第3矽層21〇c。上層部212a、212b與中間層部212c、 212d之間,洋如第7圖乃自第9圖所示,夾設有第^絕緣 層21〇d °中間層部212c、212d與下層部212e、212f之間 夾設有第2絕緣層210e。在第7圖中,第2絕緣層21〇e 係於源自於微鏡元件Χ2中之第3矽層2丨〇c之部位上晝上 網紋線後表現者。 0續次頁(翻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顧)26 575737 玫、發明說明^ ^ ^ ^ ^ ^ ^ ^ ^ ^ ^ ^ ^ ^發明說明續頁 框架212之上層部212e、212f各具有梳齒電極216a 216b。梳齒電極216a、21讣各為下層部Μ。、21訏之 一部分,源自於第3矽層21〇c。 :杧木2 12中,上層部2 12a及中間層部2丨2c係如第 8圖所示,係藉貫通第“邑緣層21〇d之兩個栓塞η?而作 電I·生連接。各栓塞217係藉諸如聚砍所形成,經填入而形 成在上層部212a與中間層部212c之間。又,上層部幻孔 及中間層冑212d,如第9圖所示,係藉貫通第i絕緣層 2i〇d之兩個栓塞218而作電性連接。各栓塞218係藉諸如 ίο
聚石夕所形成,經填入而形成在上層部2m與中間層部 212d之間。 S ,、一小 m - 佩领 15
件X2係藉-對連結部213而構成為可動部,亦即規定 鏡部2U之旋轉軸心以之單軸型。在本實施形態中, 連結部213係由相隔離之2根扭力桿2ua、21孙所構
扭力桿213a係源自於第2矽層鳩,且其形成較第 2石夕層210b還薄,形成為與鏡部211之下層部2爪及框 架212之中間層部212c 一體。又,扭力桿⑽係源自於 第2石夕層鳩,且其形成較第2石夕層鳩還薄,形成為 與鏡部2U之下層部211c及框架212之中間層部則一 體。 藉2根扭力桿213a、213b,以規定連結部213之寬度 U 6圖中之Y方向之尺寸)。2根扭力桿213a、2m之間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27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發麵明續胃 隔係愈接近鏡部211愈大,愈接近於框架212則愈小。具 體而言,關於微鏡元件XI之扭力桿113a、113b亦與上述 者同樣。 在如此構成之微鏡元件X2中,一朝框架212之上層 5 部212a附加預定之電位,則透過栓塞217、中間層部212c 、扭力桿213a及鏡部211之下層部21 lb,而往梳齒電極 215a傳遞該電位。又,對框架212之上層部212b附加預 > 定電位後,透過栓塞218、中間層部212d、扭力桿2Ub 及鏡部211之中間層部211c,往梳齒電極215b傳遞該電 10 位0 -------、"八厂 7 15 框架212之下層部212e乃至梳齒電極216a附加預定電位 時,即於梳齒電極215a及梳齒電極216a之間產生靜電引 力或靜電斥力。又,在對鏡部211之梳齒電極⑽附加 預定電位之狀態下’於框架212之下層部2m乃至梳齒電 極⑽附加預定電位時,則於梳齒電極2说及梳齒電極 216b之間產生靜電引力或靜電斥力。經由其等靜電力之總 合:’使鏡部211 -邊扭轉-對連結部2U(扭力桿)一邊 在旋轉軸心A2周圍擺動。 如此之驅動機制,驅動鏡部 朝向預期之方向。因此,依 214前進而在該鏡面214反 之方向。 在微鏡元件X2中,藉 211即可動部,可將鏡面214 該微鏡元件;X2 ,可將往鏡面 射之光的反射方向切換到預期 中所含之2根扭 在微鏡元件X2中,單—連結部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 \ 20 575737 發明說明,續頁 玖、發明說明 力桿213a、213b係相互呈電性分離者。 ma、213b係相互地隔離,且,該等所連接之鏡部叫及 框架212形成有使扭力# 213a、213b間不短路之導電路 徑。為此,在該微鏡元件X2t,由棍架212朝著鏡部叫 ,可進行多數電位傳遞,乃可對鏡部211同時附鱼多數電 位。因此,微鏡元件X2,係藉連結部213所規定之旋轉 軸心A2周圍之鏡部211之旋轉驅動之態樣有高度自由度 ,於鏡部211亦可適當實現複雜的動作。 10 15 微鏡元件X2之連結部213係與關於微鏡元件X1之 連結部113所载者同樣,係具有較小的扭轉阻力,可有效 率地抑制鏡部211在其法線m周圍旋轉者。 又,微鏡元件X2係為了驅動鏡部211即可動部,乃 具有-對梳齒電極215a、216a及一對梳齒電極⑽、 鳩。藉該梳齒電極機構’針對電極間所產生之靜電力作 用之方向,可設定為對於鏡部211之旋轉方向呈約略正交 者,因此在鏡部2U之驅動時沒有引入電壓(靜電力急遽增 大之聞電壓)存在,結果針對鏡部加,可適當達成較大之 傾斜角度。如此,梳齒電極係適於高精度驅動可動部。 第10圖及第1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微鏡 元件X3。該微鏡元件X3係具有鏡部31〇、包圍該鏡部 310之内框架320、包圍内框架32()之外框架_、連結鏡 部310及内框架32〇之_對連結部34〇,及,連結内框架 32〇與外框架33〇之—對連結部别、_。—對連結部 340係規定鏡部31G相對於内框架32()之旋轉動作之 0續次頁(翻說頓不敷使鱗,請註記並使甩續頁)29 符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 ^ ^ ^ 發明說明續頁 軸心A3。連結部350、360規定相對於繼33〇之内框 架320及隨之之鏡部310之旋轉動作之旋轉軸心A4。在 本貫施形悲中,旋轉軸心A3與旋轉軸心A4係垂直相交。 被鏡兀件X3,係藉MEMS技術等之巨體微切削技術 5而於具有多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成形者。材料基板係具有 由藉摻雜P或As等n型雜質以及B等p型雜質以附與導 電性之第1矽層3〇1、第2矽層3〇2及第3矽層3〇3,以 . 及石夕層間之第1絕緣層3G4及第2絕緣層3()5所構成之積 層構造。该積層構造係詳如第12圖及第16圖所示。第工 10石夕層301及第3石夕層3 03之厚度係諸如⑽# m,第2石夕 層302之厚度係諸如5 。第}絕緣層3〇4及第2絕緣 層305係例如於第丨〜第3矽層3〇1〜3〇3任一表面中,藉熱 氧化法成長形成之氧化矽所構成,具有1//m厚度。又, 材料基板係可於微鏡元件Χ3之形成過程中適當進行多層 15 化。 微鏡7L件Χ3之形成中,具體而言,因應材料基板中 之積層構造之態樣,適當採用用以覆蓋對應於鏡部310之 邛位之蝕刻遮蔽、用以覆蓋對應於内框架320之部位之蝕 刻遮蔽、用以覆蓋外框架330之部位之蝕刻遮蔽,以及, 20用以覆蓋對應於一對連結部340、350、360之部位之蝕刻 遮蔽,藉由Deep RIE法之Si蝕刻或Κ〇Η等濕式Si蝕刻 等手法’以加工各矽層。第1絕緣層304及第2絕緣層 305中不要部位將適當進行蝕刻加以移除。結果在微鏡元 件X3中形成鏡部310、内框架320、外框架330及連結部 0續次頁(發麵贿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麵顚)3〇 575737 玖、發明說明 發明說明續頁 340、350、360之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鏡部211與内 框架32G間之間隔距離,以及,内框架310與外框架32〇 間之間隔距離係諸如10〜200/zm。 5 鏡部310,詳如第n圖所示,係具有上層部川及* 層―下層部312。第u圖係微鏡元件χ3之分解平面圖。於 第η ®中,由圖示明確化之觀點,源自於第2石夕層搬 之構造係與源自於第i砂層3Q1之構造(以虛線表示曰)同時 10 顯示。上層部311係源自於第i石夕層3G1,下層部312係 源自於第2石夕層302。上層部311與各下層部312之間, 朴第u圖及第12圖所示,失設有第ι絕緣層3〇4。在 第η圖中’第1絕緣層304係於源自於微鏡元件幻中之 第2石夕層3〇2之部位上畫上網紋線後表現者。 15 鏡部3Η)之上層部311上設有將光反射之用的反射鏡 面U鏡面313係進行金屬膜之蒸鍍而所形成者。上層 部3U上於與其相對向之端部中設有梳齒電極川&及梳齒 電極311b。梳齒電極3Ua、3ub為上層部 ’係源自於第1矽層301。 311之一部分 於鏡部310巾,上層部311及各下層部312,詳如第 12圖所示’藉貫通第!絕緣層綱之栓塞咖而作電性 2〇連接。栓塞310a係藉諸如聚石夕所形成,經填入而形成在 上層部311與下層部312之間。 内框架320,詳如第"圖所示’係具有上層部切、 4個中間層部322、中間層部323a、323b、324a、324u 下層部325、326。上層部321係源自於第η夕層期 1¾次頁(翻職頸不贩鹏,旨驗記雜用顏)31 玖、發明說明^ ^ ^ ^ ^ ^ 發明說明續頁 間層部322、323a、323b、324a、324b係源自於第2矽層 302下層部325、326係源自於第3碎層303。上層部 321與各中間層部322、323a、323b、32牦、32扑之間, 詳如第11圖〜第16圖所示,夾設有第!絕緣層3〇4。各中 間層部323a、323b、324a、324b與下層部325、326之間 爽設有第2絕緣層305。在第n圖中,第2絕緣層3〇5係 於源自於微鏡元件X3中之第3矽層303之部位上晝上網 紋線後表現者。 内框架320之上層部321係具有梳齒電極321&、32ib 。梳齒電極321a、32lb係上層部321之—部分,源自於 第1矽層3〇1。又,下層部325、326各具有梳齒電極 325a、326a。梳齒電極325a、326a各為下層部325、326 之一部分,源自於第3矽層303。梳齒電極325a、32以各 自位於鏡部310之梳齒電極311a、3Ub的下方,配置成在 鏡部310之旋轉動作上,與梳齒電極3Ua、^^不接觸之 狀態下,與其等間梳齒位置呈交錯狀者。 於内框架320中,上層部321及各中間層部322,詳 如第12圖所示,藉貫通第i絕緣層3()4且經填入而形成 在上層部32〗與中間層部322之間之栓塞32〇&而作電性 連接。同樣,上層部321及中間層部323a,詳如第13圖 所不,藉栓塞320b而作電性連接。同樣,上層部321及 中間層部324a,詳如第14圖所示,藉栓塞32〇c而作電性 連接。中間層部323b及下層部325,詳如第15圖所示’ 藉貫通第2絕緣層3G5且經填人而形成在中間層部遍 0續次頁㈤日纖頓不纖鹏,纖記纖臓頁)32 575737 玖、發明說明^ ^ ^ 發明說明續頁; ’’ ,’...'............ ..........:‘.:‘ 與下層部325之間之栓塞32〇d而作電性連接。同樣,中 間層部324b及下層部326,詳如第16圖所示,藉栓塞 320e而作電性連接。拴塞32〇a〜32“,代替如第12圖至第 14圖所示之形態,亦可以第17a圖及第nb圖所示之任一 5形態形成。在第17a圖中,另外使用栓塞材料而形成之检 塞(塗黑)貫穿第1矽層301。在第17b圖中,不另外使用 才王塞材料,於第i絕緣層3〇4所設之孔部藉第i矽層 之材料填塞,而形成填入第丨矽層3〇1及第2矽層3〇2之 馨 間而形成之栓塞,使第!矽層3〇1及第2矽層3〇2作電性 10 連接。 外框架330詳如第u圖所示,係具有上層部331、中 間層部332a、332b、333a、333b,及下層部334〜338。上 層部331係源自於第!石夕| 3〇1,中間層部332&、3奶、 333a 333b係源自於第2矽層302,而下層部334〜338則 15源自於第3矽層303。上層部331與各中間層部332a、 332b、333a、333b之間,詳如第u〜16圖所示,夾設有第 _ 1絕緣層304。各中間層部332a、332b、333a、333b與下 層部334〜338之間夾設有第2絕緣層3〇5。 外框架330之下層部335、337各具有梳齒電極3仏 2〇 、337b。梳齒電極33h、337a各為下層部335、337之一 部分,源自於第3矽層303。梳齒電極335a、337b各自位 於内框架320之梳齒電極321a、321b之下方,配置成在 内框架320之旋轉動作上,與梳齒電極321&、32讣不接 觸之狀態下,與其等間梳齒位置呈交錯狀者。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33 玖、發明說明 ^ ^ ^ ^ 發明說明續頁 々於外框架33〇中,上層部331及各中間層部332a,詳 “第13圖所示,藉貫通第i絕緣層3〇4之栓塞w〇b而作 電性連接。又,中間層部332b及下層部336,詳如第b :所示’藉貫通第2絕緣層3G5且經填人而形成在中間層 P 2b與下層部336之間之栓塞33Oc而作電性連接。同 樣’中間層部333b及下層部338,詳如第16圖所示,藉 检塞33〇d而作電性連接。栓塞33Ga〜33Gd例如由聚石夕構 成。針對栓塞320d、320e,代替如第12至14圖所示之形 態,亦可以第17c〜17e圖所示之任一形態形成。在第m 圖中,另外使用栓塞材料而形成之栓塞(塗黑)貫穿第3矽 層303。在第17d圖中,不另外使用栓塞材料,於第2絕 緣層3〇5所設之孔部藉第2石夕層3〇2之材料填塞,而形成 填入第2石夕層302及第3石夕層3〇3之間而形成之栓塞,使 第2矽層302及第3矽層3〇3作電性連接。又,在第m 圖中,不另外使用栓塞材料,在第2絕緣層3〇5設置切口 部後,再進-步於第2絕緣層3〇5上層麗形成有第2石夕層 3〇2 ’以形成將第2石夕層302及第3石夕層3〇3間做電性連 接之栓塞。 及内框架320。本實 開之2根扭力桿341 各連接部340係連結有鏡部31〇 施形態中,各連結部340係由相互隔 、341所構成。 扭力桿341係源自於第2石夕層302,詳如第u圖及第 12圖所示’形成為與鏡部31G之下層部312及内框架32〇 之中間層部322 —體。藉2根扭六 力样341、341,以規定連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34 575737 玫、發明說明^ ^ ^ ^ ^ ^ ^ ^ ^ ^ ^ ^ ^ ^ ^ ^ 發明說明續頁 結部34°之寬度,2根―^ 部310愈大,愈接近於框架32〇則愈小。具體而言,關於 微鏡元件XI之扭力桿i〗3a、丨丨3b亦與上述者 各連接部350係連結有内框架32〇及外框架33〇。本 “β形悲中,各連結部35〇係由相互隔開之2根扭力桿 351、说所構成。扭力桿351係源自於第2發層逝,詳 如第11圖及第13圖所示,形成為與内框架320之中間層 部323a及外框架33()之中間層部3m —體。又,扭力^ 3W係源自於第2梦層3〇2,詳如第u圖及第Μ圖所示 ’形成為與内框架320之中間層部323b及外框架Μ。之 中間層部332b —體。 藉2根扭力桿351、351,以規定連結部35〇之寬度, ίο 15 2根扭力;^ 351、351之間隔係愈接近内框架別愈大,愈 接近於外框架330則愈小。具體而言,關於微鏡元件X1 之扭力桿113a、U3b亦與上述者同樣。 各連接部360係連結有内框架32〇及外框架33〇。本 κ施形恶中,各連結部36〇係由相互隔開之2根扭力桿 36:、362所構成。扭力桿361係源自於第2梦層搬,詳 如第11圖及第14圖所示,形成為與内框架32〇之中間層 4 324a及外框架33G之中間層部333& —體。又,扭力桿 係源自於第2矽層302 ’詳如第! !圖及第j 6圖所示 ,形成為與内框架320之中間層部32仆及外框架33〇之 中間層部3 3 3 b —體。 ^藉2根扭力桿361、362,以規定連結部36〇之寬度, _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醜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發明說明續頁 2根扭力桿361、362之間隔係愈接近内框架32〇愈大,愈 接近於外框架330則愈小。具體而言,關於微鏡元件幻 之扭力桿113a、113b亦與上述者同樣。
在如此構成之微鏡元件X3中,一朝外框架33〇之上 層部331附加預定之電位,則透過第13圖所示之栓塞 330a、外框架33〇之中間層部332a、扭力桿μ〗及内框架 320之中間層部323a及栓塞32〇b,並透過第“圖所示之 栓塞330b、外框架330之中間層部333a、扭力桿361及 内框架320之中間層部324a及栓塞32〇c,而往内框架32〇 之上層部321乃至梳齒電極321a、321b傳遞該電位。進 而,忒電位係如第12圖所示,與上層部321相連接之各 栓塞320a、與此相連接之扭力桿341、鏡部31〇之下層部 312及栓塞310a,而朝鏡部31〇之上層部3ΐι乃至梳齒電 極311a、311b傳遞。因此,對外框架33〇之上層部331附 加預定電位後,該電位則往梳齒電極32U、321b及梳齒 電極311a、311b傳遞。 對外框架330之下層部336附加預定電位後,透過第 15圖所示之权塞330c、外框架330之中間層部332b、扭 力杯352、内框架320之中間層部323b及栓塞320d,往 2〇内框架32〇之下層部325乃至梳齒電極325a傳遞該電位 。同樣,對外框架330之下層部338附加預定電位後,透 過第16圖所示之栓塞33〇d、外框架33〇之中間層部333b 、扭力桿362、内框架32〇之中間層部32处及栓塞32〇e ,往内框架320之下層部320乃至梳齒電極326a傳遞該 晴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甩續頁)36 575737 玟、發明說明 : 發明說明續頁 電位。 — 對叙部310之梳齒電極311a附與預定電位之狀態下 ,往内框架32G之梳齒電極325a附加預定電位時,即於 梳齒電極311a及梳#電極325a之間產 5斥力。又,在對鏡部31〇之梳齒電極㈣附加預 之狀態下,於内框架320之梳齒電極326a附加預定電位 時’則於梳齒電極311b及梳齒電極3心之間產生靜電引 力或靜電斥力。經由其等靜電力或其等靜電力之總合,使 鏡部310 —邊扭轉一對連結部34〇,一邊在旋轉軸心A3 10 周圍擺動。 另一方面,對内框架320之梳齒電極321a附與預定 電位之狀態下,往外框架33〇之下層部奶乃至梳齒電極 335a附加預定電位時,即於梳齒電極32ia及梳齒電極 335a之間產生靜電引力或靜電斥力。又,在對内框架 15之梳齒電極321b附加預定電位之狀態下,於外框架別 之下層部337乃至梳齒電極337a附加預定電位時,則於 梳齒電極321b及梳齒電極337a之間產生靜電引力或靜電 斥力。經由其等靜電力或其等靜電力之總合,使内框架 320 -邊隨著鏡部31G扭轉—對連結部35()、剔,一邊在 -0 旋轉軸心A4周圍擺動。 在4知元件X3中,藉如此之驅動機制,驅動含有鏡 口 P 310及内框架32〇之可動部,可將鏡部Μ。之鏡面Η) 朝向預』之方向。因此,依該微鏡元件,可將往鏡面 月J進而在.亥叙φ 3 ! 3反射之光的反射方向切換到預期 0續類(翻說頓不_觸,驗麵棚顚)37
玖、發明說明 之方向。 在微鏡元件χ3中,連姓 連、、、口邵35〇中所含之2根扭力桿 352係相互呈電性分離者 , 电Γ刀離者。換言之,扭力桿351、 352係相互地隔離,且, 加 以4所連接之内框架320及外框 木330形成有使扭力桿351 3 52間不短路之導電路徑。 與此同時,連結部36〇中所含 吓3之2根扭力桿361、362係 相互呈電性分離者。換古 ’、 5 吳。之扭力桿361、362係相互地 ^離’且’該等所連接之内框架32〇及外框架330形成有 使扭力才干361、362間不短路之導電路捏。為此,在該微 鏡疋件Χ3中,由外框架320朝著可動部,可進行多數電 位傳遞,遂可對可動部同時附與多數電位。因此,微鏡元 ^ Χ3 ’係於含有鏡部31()及内框架咖之可動部之驅動 態樣有两度自由度,於可動部亦可適當實現複雜的動作。 其結果’微鏡元件X3係、可作為雙軸型微鏡元件而適當加 以作用。 微鏡元件X3之連結部34〇係與關於微鏡元件幻之 連結部⑴所載者同樣,係具有較小的扭轉阻力,可有效 率地抑制鏡部31〇在其法線N3周圍旋轉者。同樣,連結 部350、360係、具有較小的扭轉阻力,可有效率地抑制内 框架320以及鏡部31〇在其法線N3周圍旋轉者。 又,微鏡元件X3係為了驅動鏡部31〇,乃具有一對 梳齒電極311a、325a及一對梳齒電極3nb、32讣。與此 同時,微鏡元件X3係為了驅動内框架320,乃具有一對 梳齒電極321a、335a及一對梳齒電極321b、336b。該梳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38 575737 玖、發明說明^ ^ ^ ^ ^ ^ ^ 1明說明續頁 齒電極機構係與關於微鏡元件X2所載者同樣,針對可動 部適於以高精密度驅動者。 【圖式簡單說^月】 第1圖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微鏡裝置之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沿第2圖之in一 in線處之截面圖。 第4圖係沿第2圖之IV-IV線處之截面圖。 第5圖係第1圖中所示之微鏡元件之部分擴大平面圖 〇 ίο 第6圖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微鏡裝置之立體圖。 第7圖係第6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第8圖係沿第7圖之VIII — VIII線處之截面圖。 第9圖係沿第7圖之IX-IX線處之截面圖。 第1 〇圖係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微鏡裝置之立體圖 15 〇 第11圖係第10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之分解平面圖。 第12圖係第10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之部分截面圖。 第13圖係第10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之其他部分截面 圖 圖 圖 第14圖係第10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其他部分之截面 第15圖係第10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其他部分之截面 第16圖係帛10圖中所示之微鏡裝置其他部分之截面 0續額(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顧)39 20 575737 玖、發明說明 :^ : 發明說明續頁 圖。 第17a至17e圖係示出導體栓塞之各種變化。 第1 8圖係習知之微鏡裝置之立體圖。 第19圖係沿第18圖XIX— XIX線處之截面圖。 5 【圖式之主要元件代表符號表】
Al,A2,A3,A4,A5..4*c dl…寬度 d2...厚度 L·.·距離 10 Ml...方向 N1,N2,N3,N4…法線 Wf,Wm···間隔 X1,X2,X3…微鏡元件 400…微鏡元件 15 410...鏡基板 411...鏡部 412··.框架 413…扭力桿 420…基底基板 421a,421b···電極 110…鏡基板 120···基底基板 25 111,211,310···鏡部 llla,211a,311···上層部 112,212,320···框架 114,214,313...鏡面 320.··内框架 30 330...外框架 110a,210a,301···第 1 矽層 110b,210b,302·.·第 2 矽層 110c,210c,303···第 3 矽層 110山210(1,304...第 i 絕緣層 110e,210e,305.··第 2 絶緣層 414...鏡面 20 415a,415b··.電極 35 lllb,lllc,211b,211c,312···下層部 112a,212a,212b,321,331··.上層部 112b,112c,212c,212d···中間層部 322,323a,323b,324a,324b,332a,332b,333a,333b·.·中間層部 0續次頁(發明說明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40 575737 發明說明末頁 玖、發明說明
112(1,2126,212$325,326,334^338...下層部 113,213,340,350,360· · ·連結部 113a,113b,213a,213b,341,351,352,361,362···扭力桿 115a,115b,121a,121b.··電極 116,117,217,218,310a,320a〜320e,330a〜330d..4ir| 215&,21513,216\2161),311&,31113...梳齒電極 321&,32113,325&,326&,335&,337&...梳齒電極
41

Claims (1)

  1. 575737 拾、申請專利範圍 ' - .‘.… 1 · 一種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其係具有可動部、框架 及連結上述構件之連結部,其等構件係於具有由含有核 心導體層之多數導體層及夾設於該等導體層間之絕緣層 所構成之積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上一體成形者; 前述可動部係含有源自於前述核心導體層之第丨構 造體, 體, 10 刖述連結部係具有多數扭力桿,該等扭力桿係源 於前述核心導體層,且對於前述第!構造體及前述第 構造體做連續連接且相互呈電性分離者。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 中該連結部係含有沿寬度方向隔離之2根扭力 粑才力杯之間隔係愈接近前述可動部愈大者。 15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 ,、啕杻力杯之微可動元件,· 係令前述框架中之前述 ^ , 1刖述可動部之前i 間距為Wm’且令前述連結部 叙希^ 1议 < 則述可動名 則述框架間之間隔距離為 wf<wm<Wf+4L 者。 J^〇<Wf<L^ 20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 中嗲可^ 有扭力衿之微可動元件,其 μ 了動邛係具有··可動核心部、 述框牟^^ 9…述連結部而與前 乩汇木相連結之中繼框架,及, 繼框架之中繼連結部。 …亥可動核心部與中 5·如中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具有扭 Μ可動元件,其 續久頁(申5轉利範圍頁不敷使用時 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42 575737 拾、申請專利範圍 中該可動核心部係含有源自於前 構造體, θ 刖述中繼框架係含有前述第1構造體, 則述中繼連結部係具有多數扭力桿,該等扭力桿係 源自於前述核心導體層,且對於前述第3構造體及前述 第1構造體做連續連接且相互呈電性分離者。 6.如申請專利_ 4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盆 中该中繼連結部係含右、、L官声古 、 丨你3有/口寬度方向隔離之2根中繼扭力 桿’該等2根中繼扭力桿之間隔係愈接 ίο 部愈大者。 k」勡核心 7·如申請專利_ i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1 中该可動部係具有第1梳齒電極部, ,、 前述框架則具有第2梳齒電極部,該第2 部係用以於盥前述莖 才虽 15 ^ 这苐1梳齒電極部間產生靜電力,以并 變前述可動部位置者。 文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且右六神 貝之具有扭力才干之微可動元件, 該可動核心部係具有第1梳齒電極部, 八 前述中繼框架則呈右隹 卞只匕、有弟2梳齒電極部,該第2 電極部係用以於鱼前 "L ^ 20 申請專利範圍續頁 以改變前述可動部位置者。 €力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 、之八有扭力梓之微可動元件,苴 具有一與前述可動部相 ^ 耵怎丞°卩,该基部上設有一盥 别述可動部相對之平板電極。 〃 10.如申請專利範圚 圍弟9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 13續次頁(申請專利範圍頁不敷使用日寺, 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43 575737 申請專利範圍續頁 、~—------ 前述平板電極相對之 拾、申請專利範圍 : 其中該可動部上設有與前述基部之 平板電極。 件 月1j述可動部上設 η·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 其更具有一與前述可動部相對之基部, 有第1電磁線圈,
    10 前述基部設有第2電磁線圈或磁鐵,該第2電磁線 圈或磁鐵係用以於與前述第i電磁線圈間產生電磁力、, 以改變前述可動部位置者。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 其更具有一與前述可動部相對之基部, 前述可動部上設有磁鐵, 前述基部設有電磁線圈,該電磁線圈係 , 〜π Μ於與前 述磁鐵間產生電磁力,以改變前述可動部位置。 15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 其中該可動部更含有一第3構造體, 该弟3構造體係源自於前述材料基板上隔著 緣層而與前述核心導體層接合之導體層, 前述絕 至少部分該第3構造體與部分前述第1椹、& α — 稱造體係藉 貫穿夾設於其等之間的前述絕緣層之導體栓象 々王基而做電性 20 連接。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 件’ 其中該框架更含有一第3構造體, 該第3構造體係源自於前述材料基板上隙 考則述絕 緣層而與前述核心導體層接合之導體層, 0續次頁(申請專利範圍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44 575737 拾、__雜 ;ν:¥ 至少部分該第3構造體與部分前 貫穿夾設於其等之門& & ^ 構造體係藉 連接。 間的則述絕緣層之導體检塞而做電性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 其中該可動 、/、丑力桿之微可動元件, 16 m ° 部,而構造成為微鏡元件。 16·種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备-# 夕 及連社i等爐 711牛,係具有可動部、框架 及u構件之連結部,料構件係 體層、第2導體層、第3 有由弟1導 導體層、夾设於前述第1導體 層與第2導體層間之第 ίο 緣層,以及,夾設於前述第 2導體層與前述第3導 a層間之第2絕緣層所構成之積 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一體成形者; 刖述可動部係含有一源自於前述帛2導體層之第工 構造體, 15 專利續頁 則述框架係含有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之第2構造 體, 刖述連結部係具有多數扭力桿,該等扭力桿係源自 於前述第2導體層,相對於前述第丨構造體及前述第2 構造體連續連接,且相互呈電性分離者。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具有扭力桿之微可動元件, 其中該可動部係更具有一源自於第i導體層之第3構造 體, 至少部分該第3構造體與部分前述第1構造體係藉 貫穿夾設於其等之間的前述第1絕緣層之導體栓塞而做 電性連接者。 45 0續次頁(申請專利範圍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575737 拾、申請專利範圍 一 申請專和範圍續頁 18· 士申明專利圍帛16項之微可動元件,其中該可動部 係具有·可動核心部、以前述連結部為中介而與前述框 架相連結之中繼框架,及連結該可動核心部與中繼框架 之中繼連結部; 刖述可動核心部係具有:源自於前述帛1導體層之 第3構w體’及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之第4構造體, 刖述至少邛分第3構造體與前述至少部分第4構造體係
    ίο 15 藉貝穿夾没於其等構造體之前述第1絕緣層之第1導體 检塞而做電性連接者, 刖述中繼框架並具有··源自於前述第1導體層之第5 構k體源自於如述第2導體層之前述第1構造體,及 源自於前述第3導體層之第6構造體, 前述至少部分第5構造體與前述部分第丨構造體係 藉貝牙夾δ又在其等構造體間之前述第1絕緣層之第2導 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者, • 而前述另一部分第1構造體與前述至少部分第6構 造體則藉貫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前述第2絕緣層之 第3導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 前述中繼連結部係具有多數扭力桿,該等扭力桿係 20 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而對於前述構造體與前述第1構 造體連續連接且相互地呈電性分離者。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之微可動元件,其中該框架並 具有一源自於前述第1導體層之第3構造體及源自於前 述第3導體層之第4構造體, 46 0續次頁(申請專利範圍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使用續頁;) 575737 拾、申請專利範圍 申請專利範圍續頁 ίο 15 20 至少部分前述第3構造體與部分 藉貫穿失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前述第"邑緣層之第: 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 ^ 另刀則述第2構造體與至少部分前述第4檨 造體則藉貫穿夾設於发望 冓 、 其專構造體間之前述第2絕缓居夕 第2導體拴塞而作電性連接者。 曰 2 0 · —種具有扭力桿之微可 , 動疋件,係具有可動部、框# 及連結其等構件之連姓邮 I木 ^ ^ 4,該等構件係於具有由f i 1 體層、第2導體層、第1 $ 田弟1導 導體層、夾設於前述第 層與第2導體層間之第 扎弟1導體 、、、巴緣層,以及,夾設於針、+、 2導體層與前述第3導 、則述弟 導體層間之第2絕緣層所構成之籍 層構造之材料基板中1 m積 避成形者; 前述可動部係具有· ·,原自於前述第1導體層之第] 構造體、源自於第2導辦a 1 乐導體層之第2構造體及源自於 第3導體層之第3構造 '引返 霉k體,至少部分前述第丨 前述第2構造體之第 w體及 ^ #为係藉貫穿夾設於其等構造I# 間之鈿述第1絕緣層之M 豆 弟1導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 前述第2構造體之第2 而 ^ 弟2部分及至少部分前述第3構造濟 則藉貫穿夾設於其等構造 ^ 卞傅k體間之前述第2絕緣層 導體栓塞而做電性連接者, 2 前述框架係具有诉白 ’、於則述第1導體層之第4構造 體、源自於第2導辦展★» ^ 體層之第5構造體,及源自於第3 體層之第6構造體,$小a 等 、 夕邛分刖述第4構造體及前述第 5構造體之第1部分传驻♦ 系错貝穿夾設於其等構造體間之前 _次頁(申請專利範圍頁不敷使用時,請註記並麵顧) 47 575737
    第1扭力桿,其係源自於前述第2導體層而斟卜 述第2構造體之前述第i部分 1 第!部分做連續連接者;及 …才“體之前述 ίο 第2扭力桿,其係源自於前述 第2構造體之前述第2部分及第5 2導體層而相對於 分作連續連接者。構造體之前述第2部
    48
TW091123603A 2002-10-10 2002-10-14 Micro movable device having torsion bars TW57573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2/010560 WO2004034126A1 (ja) 2002-10-10 2002-10-10 トーションバーを備えるマイクロ可動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75737B true TW575737B (en) 2004-02-11

Family

ID=32089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23603A TW575737B (en) 2002-10-10 2002-10-14 Micro movable device having torsion bars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324251B2 (zh)
EP (1) EP1569023B1 (zh)
JP (1) JP4550578B2 (zh)
CN (1) CN100350294C (zh)
AU (1) AU2002335243A1 (zh)
TW (1) TW575737B (zh)
WO (1) WO20040341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50031B1 (en) * 2000-06-09 2006-12-12 Scientific-Atlant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inders of upcoming rentable media offerings
WO2004034126A1 (ja) * 2002-10-10 2004-04-22 Fujitsu Limited トーションバーを備えるマイクロ可動素子
JP2006003131A (ja) * 2004-06-15 2006-01-05 Canon Inc 電位センサ
JP4440065B2 (ja) * 2004-10-08 2010-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位測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24436B1 (ko) * 2004-10-19 2006-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2축 액츄에이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445373B2 (ja) 2004-10-29 2010-04-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スイッチ
US8922864B2 (en) * 2007-03-06 2014-12-30 Stmicro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N.V. MEMS device having reduced deformations
JP2009014762A (ja) * 2007-06-29 2009-01-22 Olympus Corp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
DE102008007345B4 (de) * 2008-02-04 2016-10-06 Robert Bosch Gmbh Mikromecha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JP5444746B2 (ja) 2009-02-13 2014-03-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可動素子および光干渉計
JP2013003560A (ja) * 2011-06-22 2013-01-07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ミラーデバイス
WO2013111265A1 (ja) * 2012-01-24 2013-08-0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4297922B (zh) * 2014-10-30 2016-09-07 桂林光隆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静电驱动微机电系统二维扫描微镜
JP6398754B2 (ja) * 2015-01-30 2018-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デバイス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897234B1 (ko) * 2017-04-24 2018-09-10 광주과학기술원 마이크로 스캐너
JP6585147B2 (ja) 2017-12-01 2019-10-02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6546370B1 (ja) * 2017-12-01 2019-07-17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11830701B (zh) * 2019-04-19 2022-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磁微镜及激光设备
AT523342B1 (de) * 2019-12-18 2024-03-15 Univ Wien Tech Sensor
CN113671690B (zh) * 2020-05-13 2024-06-18 安徽中科米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结构及mems双轴转镜
US12007555B2 (en) * 2020-06-18 2024-06-11 Lumentum Operations Llc MEMS device with a dual hinge structure
CN115268060B (zh) * 2022-07-27 2024-08-16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Mems微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75787A (en) * 1993-03-05 1994-09-07 British Aerospace Silicon micro-mirror unit
US5488862A (en) * 1993-10-18 1996-02-06 Armand P. Neukermans Monolithic silicon rate-gyro with integrated sensors
US5583688A (en) 1993-12-21 1996-12-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level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JP3425814B2 (ja) 1994-12-28 2003-07-14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39941A (en) * 1995-07-20 1998-04-1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on-linear hinge for micro-mechanical device
JP3560709B2 (ja) 1995-11-24 2004-09-02 株式会社東芝 ガルバノミラー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US5740150A (en) 1995-11-24 1998-04-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Galvanomirror and optical disk drive using the same
JPH09146032A (ja) 1995-11-24 1997-06-06 Toshiba Corp ガルバノミラー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1062709A (ja) 1996-08-13 1998-03-06 Toshiba Corp ガルバノミラー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552601B2 (ja) * 1998-11-16 2004-08-11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偏向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3993343B2 (ja) 1999-06-29 2007-10-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ガルバノマイクロミラー
DE19963382A1 (de) * 1999-12-28 2001-07-12 Bosch Gmbh Robert Mikrospiegel
US20020071169A1 (en) * 2000-02-01 2002-06-13 Bowers John Edward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MEMS) mirror device
US6827866B1 (en) * 2000-05-24 2004-12-07 Active Optical Networks, Inc. Deep-well lithography process for formin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tructures
US7079299B1 (en) * 2000-05-31 2006-07-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taggered torsional electrostatic combdriv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2002228967A (ja) * 2001-01-31 2002-08-14 Canon Inc ガルバノミ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ルバノミラーを備えた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31765B2 (en) * 2001-02-22 2004-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iltable-bod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2321196A (ja) * 2001-02-22 2002-11-05 Canon Inc マイクロ構造体、マイクロ力学量センサ、マイクロアクチュエータ、マイクロ光偏向器、光走査型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2321198A (ja) * 2001-02-22 2002-11-05 Canon Inc マイクロ構造体、マイクロ力学量センサ、マイクロアクチュエータ、マイクロ光偏向器、光走査型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4124986B2 (ja) * 2001-02-22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構造体、マイクロ力学量センサ、マイクロアクチュエータ、マイクロ光偏向器、及び光走査型ディスプレイ
JP4588902B2 (ja) * 2001-03-05 2010-1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ガルバノミラーの製造方法
WO2004017119A1 (ja) * 2002-08-14 2004-02-26 Fujitsu Limited トーションバーを備えるマイクロ揺動素子
WO2004034126A1 (ja) * 2002-10-10 2004-04-22 Fujitsu Limited トーションバーを備えるマイクロ可動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00986A1 (en) 2005-09-15
CN100350294C (zh) 2007-11-21
AU2002335243A8 (en) 2004-05-04
EP1569023A1 (en) 2005-08-31
JPWO2004034126A1 (ja) 2006-02-09
CN1685270A (zh) 2005-10-19
EP1569023A4 (en) 2007-09-12
AU2002335243A1 (en) 2004-05-04
EP1569023B1 (en) 2011-10-05
US7324251B2 (en) 2008-01-29
WO2004034126A1 (ja) 2004-04-22
JP4550578B2 (ja) 2010-09-22
US7751108B2 (en) 2010-07-06
US20080285108A1 (en) 200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75737B (en) Micro movable device having torsion bars
Hah et al. Theory and experiments of angular vertical comb-drive actuators for scanning micromirrors
TW528884B (en) Micromirror unit fabrication method and micromirror unit made by the same
TW476082B (en) In-plane MENS thermal actuator and associated fabrication methods
TWI297398B (en) Micro-oscill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480320B2 (e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mirror and mirror array
US7295726B1 (en) Gimbal-less 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 tip-tilt and tip-tilt-piston actuators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JP4465219B2 (ja) エアギャップを有するマイクロマシン静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US7439184B2 (en) Method of making comb-teeth electrode pair
JP2004013099A (ja) マイクロミラー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92174A (ja) マイクロ揺動素子
US7038830B2 (en) Micro-oscillation element
TWI290239B (en) Electromagnetic scanning micro-mirror and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0900732A (en) Optical scanning mirror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Son et al. Skin‐Mountable Vibrotactile Stimulator Based on Laterally Multilayered 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s
TW200919507A (en) Movable micro-device
CN100515921C (zh) 微型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微型结构体
Hu et al. The hybrid fabrication process of metal/silicon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MEMS S&A Device
Comtois Structures and techniques for implementing and packaging complex, large scal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using foundry fabrication processes
Gatzen et al. An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bi-stable MEMS optical microswitch
CN106125295B (zh) 一种电热式mems微镜阵列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Yang et al. Out-of-plane translational PZT bimorph actuator with Archimedes’ spiral actuating tethers
Basha Optical MEMS switches: theory,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new architecture
KR100710769B1 (ko) 토션 바아를 구비하는 마이크로 가동 소자
TWI857576B (zh) 壓電致動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A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