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44949B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44949B
TW544949B TW091107829A TW91107829A TW544949B TW 544949 B TW544949 B TW 544949B TW 091107829 A TW091107829 A TW 091107829A TW 91107829 A TW91107829 A TW 91107829A TW 544949 B TW544949 B TW 5449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ght
electrode
doped region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07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young-Lyong Choi
Eun-Kyung Lee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44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449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3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32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PN junctions, e.g. hetero- or double- hetero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01L33/2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non-planar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4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五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B7 發明說明(j )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能得到最大發光效率,且具有一基底 之發光元件,更特別的是一種使用此發光元件之顯示裝置。 砂半導體基底可以用來將邏輯元件(Logic Devices)及操作 元件(Operation Devices)高度積集化,並可可靠地驅動其中之 元件。因爲矽的價格較化合物基底便宜,使得高度積體電路可 以低價格在矽基底上形成,因此,矽己在大多數的積體電路中 作爲基底材料。 基於矽的優點,爲得低價格光電元件,在利用一般積體電 路製程來製造矽基礎發光元件一方面可見相當的努力。實驗可 確認多孔砂(Porous Silicon)及納米結晶砂(Nano-Crystal Silicon) 皆具有發光能力。因此,這方面的努力仍持續不斷。 第1圖繪τκ形成於一主體單晶砂(Bulk Monocrystalline Silicon)表面之一多孔砂區域之截面圖,以及在多孔政區域之間 價電帶(Valence Band)及導電帶(Conduction Band)之間的能隙 (Energy Bandgap) 〇 多孔矽可藉在包括氫氟酸(HF)之電解溶液中,主體單晶矽 表面之陽極電化學解離(Anodic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而 得。 當一主體矽在氫氟酸溶液中受到陽極電化學解離時,主體 矽表面中會形成一具有一定數目之孔洞la之多孔矽區域1,其 如第1圖所繪示。在形成孔洞la的區域中,較多的矽氫(Si-H) 鍵形成於未受氫氟酸解離之凸起區域(Projection Region)lb中’ 而價電帶(Εν)及導電帶(Ec)之間的能隙則與多孔矽區域1的形 狀相反。 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 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B7 ^___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發明說明(2)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在能隙曲線中被凸起區域包圍,且對應多孔矽區域1中, 與孔洞區域la包圍之凸起區域lb的凹陷區域提供一量子侷限 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因此在此區域之能隙增加 至大於主矽體之能隙,而使電洞(Hole)及電子(Electron)得以在 此區域中被捕獲(Trap),以發射光線。 例如,在多孔矽區域1中,由孔洞區域la圍繞之凸起區域 lb係形成一單晶矽之量子線(Quantum Wire),以提供量子侷限 效果,使電洞電子被捕獲於此一量子線中再親合以發光。發光 的波長範圍可由近紅外光波長(Near Infrared)至藍光波長,其係 由量子線之尺寸(寬度及長度)所決定。例如,在此多孔區域la 之區間大約爲5納米(nm),而最大厚度係爲3納米。 因此,在製造一多孔矽基礎發光元件之後,施加一預定電 壓至多孔矽區域1形成之處的發光元件時,可依據多孔矽區域 1之孔洞而得到所欲波長之光線。 然而,以上所述之孔洞矽基礎發光元件並非一高度可靠之 發光元件,且僅具有0.1%之外界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 第2圖係一截面圖,繪示出一納米結晶基礎之發光元件。 參考第2圖,該納米結晶基礎發光元件具有一多層結構,包括 一 P型單晶砂基底2,一非晶砂(Amorphous Silicon)層3形成 於矽基底2上,一絕緣層5形成於非晶矽層3上,以及下上電 極6及7分別形成於矽基底2之底面及絕緣層5上。納米結晶 矽4的形成係在非晶矽層3中作爲一量子點(Quantum Dot)。 納米結晶4係在非晶矽層3於氧氣中快速加熱至700°C0以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Α7 9253pif.doc/008 B7 五、發明說明(A ) 再結晶(Recrystallizadon)時以一量子點型式形成。在此,非晶 矽層3具有3納米之厚度,而納米矽4具有2-3納米之大小。 如以上所述,當對使用納米結晶矽4之發光元件的電極7 及6之間施加一逆向偏壓時,在矽基底2及納米結晶矽4之間’ 非晶矽層3端會產生高電場,因此電子及電洞在此高能量電位 狀能下產生。電子及電洞將遂穿(Tunnel)至納米結晶矽4,並彼 此耦合以發射光線於納米結晶基礎發光元件中,因此產生之波 長係隨著納米結晶矽量子點大小的減小而減短。 在以上所述使用納米結晶矽4之發光元件中,納米結晶量 子點的大小及均勻度較難控制,且其效率相當低。 爲解決以上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發光元件, 其具有較多孔矽基礎及納米結晶矽基礎發光元件高之發光效 率,及雙面發光表面,以得最大發光效率,以及使用此發光元 件之顯示裝置。 爲達本發明之目的,提供一種發光元件,包括:一 P型或 η型基底;在基底至少一個表面上植入與其極性相反之預定雜 質,以形成至少一摻雜區,以在該摻雜區域及該基底之間的Ρ-η界面中,利用量子侷限而發光;以及一電極,使得摻雜區域 之ρ-η界面發射之光線經過基底之兩個表面向外界發射。 摻雜區域最好是在基底的一個表面上形成,且電極包括第 一及第二電極分別形成於基底的兩個表面。因此由ρ-η界面產 生之光線可以由基底的兩個表面發射,如此,至少第一個第二 電極可以是透明電極。 摻雜區域最好包括第一及第二摻雜區域分別形成於基底的 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B7 五、發明說明(ψ)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兩個表面,且該電極最好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分別形成於基底 之兩個表面上,以發射由第一摻雜區域p-n界面產生之光線, 以及第三及第四電極分別形成於基底之兩表面,以發射由第二 摻雑區域p-n界面產生之光線’其中第一及第四電極係形成方令 基底同一表面且彼此分離,而第二及第三電極係形成於基底另 一表面且彼此分離。 基底最好包括第一及第二基底,而摻雜區域最好包括第一 及第一摻雑區域分別形成於第一及第二基底的外表面上,而電 極最好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分別形成於第一及第二基底之外表 面,以及一共同電極形成於第一及第二基底之間。 該發光元件最好包括一控制層形成於基底與摻雜區域相同 之表面上,以作爲形成摻雜區域之罩幕,並限制摻雜區域之深 度爲超淺(Ultra-Shallow)。基底最好是由包括是的一預定半導 體材料形成,而控制層最好是由氧化砍層形成至一適當厚度, 因此摻雜區域可具有一超淺深度。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本發明之目的亦可藉形成一具有數個發光元件及雙向(Bh directional)顯示器而達成,每一個發光元件包括:一 p型或η 型基底;在基底至少一個表面上植入與其極性相反之預定雜質, 以形成至少一摻雜區,以在該摻雜區域及該基底之間的ρ-η界 面中,利用量子侷限而發光;以及一電極,使得摻雜區域之Ρ-η界面發射之光線經過基底之兩個表面向外界發射。 圖式之簡單說明: 本發明以上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可參考下例實施例之 說明及以下附圖而更明顯,其中: 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制农 544949 A7 9253pif.doc/008_B7 五、發明說明(L) 第1圖係一截面圖,繪示出主體單晶砂表面中形成之一多 孔矽區域,以及在多孔矽區域中價電帶及導電帶之間的能隙; 第2圖係一截面圖,繪示出納米結晶矽基礎發光元件的例 子; 第3圖係一截面圖,繪示出本發明之發光元件的第一實施例; 第4A圖繪示利用非平衡擴散(Non-Equilibrium Diffusion) 形成之具有超淺深度,作爲摻雜層之p-n界面的結構; 第4B圖繪出第4A圖中,利用非平衡擴散形成之p-n界面 中所形成之縱向(Longitudinal)及橫向(Lateral)井(Quantum Well, QW)之能帶; 第5圖係一截面圖,繪示出本發明之發光元件的第二實施 例; 第6圖係一截面圖,繪示出本發明之發光元件的第三實施例; 以及 第7圖繪示出一雙向顯示裝置,其應用了本發明提供之發 光元件。 圖式之標記說明: 1 :多孔區域 la :孔洞區域 lb :凸起區域 2 :矽基底 3:非晶矽層 4:納米結晶矽層 5 ·絕緣層 8 本紙張尺度賴+ _家標準(CNS)A4規格⑵Q χ 297公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r^r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B7 五、發明說明(ς ) 6 :下電極 7 :上電極 10 :發光元件 11 :基底 13 :控制層 14 : p-n界面 15 :摻雜區域 17 :第一電極 19 :第二電極 23 :控制層 24 : p-n界面 25 :第一摻雜區域 27 :第一電極 29 :第二電極 33 :控制層 34 : p-n界面 35 :第二摻雜區域 37 :第三電極 39 :第四電極 49 :共同電極 70 :反射鏡 實施例 參考第3圖,根據本發明,一發光兀件包括一基底11,至 少一個摻雜區域15,其利用將與基底11相反極性之預定雜質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線· 544949 A7 9253pif.doc/008___B7 五、發明說明(Ί ) 摻雜至基底11至少一個表面上形成,以使得與基底11毗鄰之 p-n界面14藉量子侷限效應而發光,以及一電極結構,其設計 在使得摻雜區域15之p-n界面14產生之光對外界發射。本發 明之發光元件更包括一控制層13於基底11形成摻雜區域15之 表面,以作爲形成摻雜區域15之罩幕,並限制摻雜區域15之 厚度至一超淺涂度。控制層13係根據本發明形成發光元件之摻 雜區域15所需形成,其可在形成摻雜區域15之後選擇性地被 移除。 基底11最好是由一包括矽之預定半導體材料所形成,例如 是石夕,碳化砂’或鑽石。該基底11最好是含有η型雜質。 摻雜區域15的形成最好是利用將一預定雜質,例如是硼或 磷,由控制層13之一孔隙擴散至基底11,該摻雜區域15係具 摻雜有與基底11相反極性之雜質,例如是ρ+型雜質。 在摻雜摻雜區域15時,摻雜區域15最好是具有一超淺深 度,以至少形成一量子井,量子點及量子線於摻雜區域15及基 底11之間,亦即在P-n界面14之間,以藉量子侷限效應發光。 量子井通當是形成於p-n界面14中,而量子點或量子線亦 可形成於P-n界面中,其中,量子井,量子點及量子線至少其 中之二會一起形成於P-n界面14中。以下,本發明將以形成一 量子井於P-n界面14中爲例以簡化說明。然而,雖然以下說明 僅在p-n界面14中形成一量子井’實際上該量子井可視爲至少 量子井,量子點及量子線其中之一。 第4A圖繪示出作爲摻雜層15之p-η界面14的結構利用 非平衡擴散形成而具有超淺深度。弟4B瞻[繪示出第4A圖利用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__JB7 五、發明說明(》)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非平衡擴散形成之P-η界面中所形成之縱量子井及橫子井(QW) 的能帶。在第4B圖中,Ec係代表導電帶電位,Εν係代表價電 帶電位,而Ef係費米能階(Fernn Level)。這些能階皆爲半導體 相關領域習知之參數,因此其敘述在此予以省略。 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在接近p-n界面14,不同摻雜 型態之摻雜層係相間形成,以提供一量子井結構。該量子井及 以下的阻障分別具有大約2納米及3納米的深度。 利用超淺摻雜在P-n界面14中形成量子井可以藉著控制控 制層13之厚度及擴散製程的條件而最佳化.。 利用適當的擴散溫度以及基底11表面的變形位準 (Deformed Potential),擴散輪廓(Diffusion Profile)可以在擴散 過程中調整,例如是10至20納米。結果,可形成具有此超淺 擴散輪廓之量子井系統。基底11表面係因起始控制層之厚度及 預表面處理而變形,而該形變係在製程中加劇。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當基底11由包括矽之預定半導體材料形成時,控制層13 最好由氧化矽以一適當厚度形成,以使摻雜層15的摻雜具有一 超淺深度。例如,爲形成控制層13,氧化砂層於基底11上形 成’且該氧化層被微影蝕刻以移除作爲擴散之孔隙部分,而使 控制層13具有一罩幕結構。 如擴散技術領域所知,如果氧化矽層厚度超過一適當厚度 (數千埃)時,或者是擴散溫度低時,擴散則被晶格空穴(Vacancy) 影響而形成較深的控制輪廓。相反地,如果氧化矽層厚度低於 一適當厚度時,或者是擴散溫度高時,擴散則被矽的自行間隙 (Self-IntemUial)影響而形成一深控制輪廓。因此,利用形成具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_I_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B7 發明說明(q) 有適當深度的氧化政層,其中砂自行間隙及晶格空穴具有幾乎 相同的產生比例,可達到超淺摻雜。有關晶格空穴及自行間隙 的物理特性例擴散技術之習知,因此不在此詳述。 本發明之發光元件第一實施例具有一個結構,其中摻雜區 域15僅形成在基底11的一個表面。在第一實施例中,基底u 可以摻雜成P型導電型,而摻雜區域15可以摻雜成n+型導電 型。 在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電極結構包括一第一電極17形成 於基底上摻雜區域15形成之表面上,以及一第二電極17形成 於基底之另一表面,因此由摻雜區域15之p-n界面14產生之 光可以由基底11之兩個表面向外發射。 第一電極17係形成於基底11之一表面上以作爲一不透明 電極與摻雜區域15電性連接。當第一電極π由不透明金屬形 成時,其係形成於用以形成摻雜區域15,除了光線輸出窗(Ught Output Window)的控制層17孔隙中。第一電極17係在摻雜區 域15形成之後形成。或者,第一電極17可使用一透明電極材 料,例如是銦錫氧化物(ITO)形成於整個摻雜區域15中。 第二電極19可利用例如是銦錫氧化物在基底11整個另一 表面上形成爲一透明電極。或者,第二電極19可以由不透明金 屬形成,如此,第二電極19的形成曝露了一光線輸出窗(未顯 示),如第3圖所示之第一電極17。 如果電力(電流)施加於具有以上結構的發光兀件之第一^電極 17及弟—^電極19之間’注射的電極及電洞則因量子井中量子 侷限效應而產生光。所產生之光將穿過基底11之兩表面,亦即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 I f-訂-------線·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B7 五、發明說明((。) 經過由第一電極17環繞之光線輸出窗及透明的第二電極19向 外發射。在此,發射光線的強度及波長係取決於施加的電流量。 參考第5圖,本發明之發光元件可以具有超淺第一及第二 摻雜區域25及35分別形成於基底11的相反表面上,以及一電 極結構,其中光線係由摻雜區域25及35之p-n界面24及33 產生,並由基底11之兩表面外向發射◦在第5圖中,與第3圖 相同之代表係代表具有相同功同之元件。 例如’本發明發光元件之第二實施例中,如第5圖所示, 可包括第一及第二電極27及29分別於基底11之兩個表面上, 以發射第一摻雜區域25之p-n界面24產生之光線,以及第三 及第四電極37及39分別形成在基底11之兩表面上,以發射第 二摻雜區域域35之p_n界面34之光線。 弟一及第四電極27及39最好是在基底11之一表面上彼 此分離形成,以分別連接一電源的正極及負極,相同地,第二 及第三電極29及37最好是在基底11之另一表面上彼此分離形 成’以分別連接電源之正極及負極。第一電極27最好是向著第 四電極39形成,以電性連接第一摻雜區域25,而第三電極37 最好是向著第二電極29形成,以電性連接第二摻雜區域35。 控制層23最好是限制第一摻雜區域25的摻雜,以在基底11之 一表面上’第一及第四電極27及39之間形成一超淺深度,而 一控制層33最好是在基底Η另一表面上的第二及第三電極29 及37之間,限制第二摻雜區域35形成至一超淺深度。 第一及第三電極27及37可由不透明金屬分別形成於基底 11之兩個表面,其分別曝露光線輸出窗,因此由第一及第二摻 1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〇 X 297公爱)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t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A7 9253pif.doc/008 _B7 五、發明說明((丨) 雜區域25及35之p-n界面24及34產生之光線可經由此光線 輸出窗向外發射。或者,第一及第三電極27及37可利用例如 是銦錫氧化物之透明電極形成,而不需要分離光線輸出窗。 在上述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中,用以形成第一及第 二摻雜區域25及35方法中,第一及第二摻雜區器25及35的 物理特性,控制層23及33的材料,以及控制層23及33的物 理功能與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所述之摻雜區域15及控制層13 相同,因此不再重覆。 參考第6圖,本發明發光元件的第三實施例具有結構,其 中一對發光元件各包括一摻雜區域15形成於一基底之一表面, 此對發光元件結合使得各個基底11之另一表面彼此面對一共同 電極49。在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中,該共同電極49可用例如 是銦錫氧化物之透明電極形成。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發光元件 的製造可藉合倂一對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發光元件,以使第二 電極19彼此面對。在第三實施例中,共同電極49可以由一非 透明金屬形成。 上述本發明實施例之發光元件皆具有一可由該P-n界面雙 向發光的結構,因此,在兩個方向上發射的所有光線皆可以應 用,而得到最大的發光效率。 上述本發明之發光元件可應用爲一顯示裝置之發光元件。 如第7圖所示,該顯示元件使用本發明之發光元件作爲一可實 施雙向發光顯示器的發光元件10。如此,發光元件10包括複 數個本發明之發光元件。該顯示裝置更包括至少一個反射鏡 70,以改變由發光元件發射之光線的路徑至一所需方向。本發 1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訂 I-------線 A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44949 9253pif.doc/008 A7 B7 五、發明說明(G) 明之發光元件可以利用半導體元件之製程以更小之尺寸製造而 成。因此,使用根據本發明由複數個發光元件形成之二度空間 發光元件陣列,可得一雙向平面固態顯示裝置(Bi-directional Flat Panel Solid State Display Apparatus) 〇 本發明之發光兀件可應用至一照明系統(Illumination System)。如此,該照明系統括至少一個本發明之發光元件,以 配合照明系統之使用及需要。 如以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之發光元件具有一超淺摻雜區域, 以在其p-n界面利用量子侷限發光,因此可得較多孔矽基礎及 納米結晶矽基礎發光元件高之發光效率。此外,本發明之發光 元件可使p-n界面產生之光線在兩個方向上向外界發射。所有 這些在兩個方向上發射的光線可以被應用,以得到最大的發光 效率。 -ϋ n ϋ aBai n ·ϋ to— i a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1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Claims (1)

  1. ABCD 544949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發光元件,包括: 一p型或η型基底; 至少一個摻雜區域,在將與該基底相反極性之一預定雜質 摻雜至該基底時形成於該基底之至少一個表面上,以在該摻雜 區域及該基底之間的一 Ρ-η界面利用量子侷限效應發光;以及 一電極,使得由該摻雜區域之該ρ-η界面發射之光線得以 經過該基底之兩個表面向發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摻雜係 形成於該基底之一表面上,而該電極包括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 電極,分別形成於該基底之該表面及另一表面上,因此由該摻 雜區域該P-η界面產生之光可經由該基底之該兩表面外向發 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二電 極係爲一透明電極。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當該摻雜 區域包括一第一及第二摻雜區域,分別形成於該基底之該表面 及另一表面,且該電極包括一第電極及一第二電極,分別形成 於該基底之該表面及另一表面,以發射該第一摻雜區域之該ρ-η界面產生之光線,以及一第三及一第四電極分別形成於該另 一表面及該表面上,以發射由該第二摻雜區域之該ρ-η界面產 生之光線,其中該第一及第四電極係形成於該基底之同一該表 面且彼此分離,而該第二及該第三電極係形成於該基底之同一 該另一表面且彼此分離。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電 1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丨訂· i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44949 9253pif.doc/008 A8 H8 C8 1)8 六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焚 申請專利範圍 極係向著該第電極形成,而該第三電極係向著該第二電極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基底包 括一第一及一第二基底,該摻雜區域包括一第一及第二摻雜區 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基底及該第二基底的一外表面,以及一第一 及一第二電極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及第二基底的該外表面,以及 一共同電極形成於該第一及第二基底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發光元件,更 包括一控制層形成於該基底形成該摻雜區域的同一表面上,以 作爲形成該摻雜區域的一罩幕,限制該摻雜區域的深度爲超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基底係 由一包括矽的預定半導體材料形成,而該控制層係一具有一適 當厚度之氧化矽層,因此該摻雜區域可以具有該超淺深度。 9.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複數個發光元件及可雙向顯示器, 每一該些發光元件包括: 一 P型或η型基底; 至少一個摻雜區域,在將與該基底相反極性之一預定雜質 摻雜至該基底時形成於該基底之至少一個表面上,以在該摻雜 區域及該基底之間的一 ρ-η界面利用量子侷限效應發光;以及 一電極,使得由該摻雜區域之該ρ-η界面發射之光線得以 經過該基底之兩個表面向發射。 Ηλ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摻雜 係形成於該基底之一表面上,而該電極包括一第一電極及一第 二電極,分別形成於該基底之該表面及另一表面上,因此由該 摻雜區域該ρ-η界面產生之光可經由該基底之該兩表面外向發 • I 1^ n n ·ϋ I n I n n II ϋ I ϋ n ·ϋ i n n n-,、· n n 1_1 n n n ·ϋ I n n ϋ n ·1· ϋ 1· ϋ ·_1 n n n ϋ n n ϋ n ·ϋ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x297公餐) 544949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 A圖所不係為傳統的電磁感應糸統之天線迴路佈 局在X車由方向的示意圖; 第一 B圖所示係為傳統的電磁感應系統之天線迴路佈 局示意圖; 感線 磁天 電體 ’ 實 中一 你某 施出 實示 佳僅 較此 一在 第C 之圖 明意 發示 本路 據迴 根線; 為天} 係重圖 圖多意 二之示 第統之 系路 應迴 感 磁 電 中 例 施 實 佳 較·, 二圖 第意 之示 明局 發佈 本路 據迴 根線 為天 係重 圖多 三之 第統 應 中 例 施 實 佳 較 三 第 之 明 發 本 據 根 為 係 示 所 圖 圖 意 示 路 電 之 統 四應 第感 磁 電 中 例 施 實 佳 較 三 第 之 明 發 本 據 艮 才 為 係 示 所 圖 圖 意 示 局 佈 路 迴 線 天 重 多 之 統 四應 第感 磁 電 中 例 施 實 佳 較 三 第 之 明 發 本 據 根 為 係 示 所 圖 表 置 配 路 迴 之 統 系 四應 第感 磁 電 中 例 施 實 佳 較 三 第 之 明 發 本 據 根 為 係 示 所 圖 表 鄰 相 之 統 系 四應 第感 磁 電 第20頁 544949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8 B8 9253pif.doc/008 ^ D8 申請專利範® 16.如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基底 係由一包括矽的預定半導體材料形成,而該控制層係一具有一 適當厚度之氧化矽層,因此該摻雜區域可以具有該超淺深度。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TW091107829A 2001-04-17 2002-04-17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54494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10020495 2001-04-17
KR1020020015903A KR100828351B1 (ko) 2001-04-17 2002-03-23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44949B true TW544949B (en) 2003-08-01

Family

ID=26638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07829A TW544949B (en) 2001-04-17 2002-04-17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677610B2 (zh)
EP (1) EP1251568A3 (zh)
JP (1) JP3772130B2 (zh)
KR (1) KR100828351B1 (zh)
CN (1) CN1381907A (zh)
TW (1) TW544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97403B2 (en) * 2001-04-17 2004-02-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0940530B1 (ko) 2003-01-17 2010-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실리콘 광소자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실리콘광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화상 입력 및/또는 출력장치
KR100459894B1 (ko) * 2002-02-09 2004-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실리콘 수광소자
KR100459898B1 (ko) * 2002-03-07 2004-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실리콘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464321B1 (ko) * 2002-11-20 2004-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실리콘 광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화상 입출력장치
TWI350404B (en) * 2002-12-13 2011-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040129223A1 (en) * 2002-12-24 2004-07-08 Park Jong Hyur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licon nanodot film for light emission
CN1293643C (zh) * 2002-12-30 2007-01-03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Cmos结构的硅基发光器件
KR20040076330A (ko) * 2003-02-25 2004-09-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실리콘 광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광신호 입출력장치
US8294166B2 (en) 2006-12-11 2012-10-2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ransparent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7781789B2 (en) * 2006-11-15 2010-08-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ransparent mirrorless light emitting diode
US8718437B2 (en) * 2006-03-07 2014-05-06 Qd Vision, Inc. Compositions, optical component, system including an optical component, devices, and other products
WO2007103310A2 (en) * 2006-03-07 2007-09-13 Qd Vision, Inc. An articl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JP5020961B2 (ja) * 2005-10-27 2012-09-05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マルチビュー表示器等の指向性光出力装置
TW200729132A (en) * 2006-01-18 2007-08-01 Au Optronics Corp Double-sided display
WO2007092606A2 (en) * 2006-02-09 2007-08-16 Qd Vision, Inc. Displays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9874674B2 (en) 2006-03-07 2018-01-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ositions, optical component, system including an optical component, devices, and other products
US7569984B2 (en) * 2006-06-19 2009-08-04 Atomic Energy Council-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Research White-light fluorescent lamp having luminescence layer with silicon quantum dots
WO2008060586A2 (en) 2006-11-15 2008-05-2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extured phosphor conversion layer light emitting diode
US8836212B2 (en) * 2007-01-11 2014-09-16 Qd Vision, Inc. Light emissive printed article printed with quantum dot ink
WO2009014707A2 (en) 2007-07-23 2009-01-29 Qd Vision, Inc. Quantum dot light enhancement substrate and light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8128249B2 (en) * 2007-08-28 2012-03-06 Qd Vision, Inc.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backlighting a material
WO2009137053A1 (en) 2008-05-06 2009-11-12 Qd Vision, Inc. Optical components, systems including an optical component, and devices
US9207385B2 (en) 2008-05-06 2015-12-08 Qd Vision, Inc. Lighting systems and devices including same
WO2009151515A1 (en) 2008-05-06 2009-12-17 Qd Vision, Inc.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s including quantum confined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
EP2270882A1 (en) * 2009-06-30 2011-01-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ight emitting diode circuit for ambient light
JP2012074752A (ja) * 2012-01-18 2012-04-12 Oki Data Corp 表示装置
TWI509842B (zh) * 2013-09-02 2015-11-21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發光二極體的封裝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JP2017092075A (ja) * 2015-11-02 2017-05-25 株式会社ソディック 発光素子
US12113159B2 (en) 2018-12-31 2024-10-08 Nano-X Dual emission LED chip
US11592166B2 (en) 2020-05-12 2023-02-28 Feit Electric Company, In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illumination and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
US11876042B2 (en) 2020-08-03 2024-01-16 Feit Electric Company, Inc. Omnidirectional flexible light emit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9178A (en) * 1978-08-24 1980-03-01 Semiconductor Res Found Ac driving composite light emission diode device
US4684964A (en) * 1980-10-08 1987-08-04 Rca Corporation Silic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device
US5156979A (en) * 1986-01-21 1992-10-20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based radiation-detector element
JPH0327577A (ja) * 1989-06-23 1991-02-05 イーストマン・コダック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ドアレイ
US5412226A (en) * 1989-11-20 1995-05-02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JP3243303B2 (ja) * 1991-10-28 2002-01-07 ゼロ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量子閉じ込め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96045A (ja) * 1993-04-08 1994-10-21 Rohm Co Ltd 側面発光/受光半導体装置および両面発光表示装置
US5600157A (en) * 1993-04-28 1997-02-04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Light-emitting and light-sensing diode array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and light-sensing diode with improved sensitivity
JPH08148280A (ja) * 1994-04-14 1996-06-07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1997049132A1 (en) * 1996-06-20 1997-12-24 Jeffrey Frey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071360B2 (ja) * 1997-08-29 2008-04-02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US6037612A (en) * 1997-09-11 2000-03-14 Kokusai Denshin Denwa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nanostructure porous silicon and mesostructure porous silicon
GB0014042D0 (en) * 2000-06-08 2000-08-02 Univ Surrey A radiation-emissive optoelectric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6697403B2 (en) * 2001-04-17 2004-02-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149015A1 (en) 2002-10-17
CN1381907A (zh) 2002-11-27
JP3772130B2 (ja) 2006-05-10
EP1251568A2 (en) 2002-10-23
KR20020081553A (ko) 2002-10-28
KR100828351B1 (ko) 2008-05-08
US6677610B2 (en) 2004-01-13
JP2002359398A (ja) 2002-12-13
EP1251568A3 (en) 200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44949B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560087B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0446622B1 (ko) 실리콘 광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발광 디바이스 장치
US7800117B2 (en) Pixel structure for a solid st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7157749A (ja) 発光素子
US7888686B2 (en) Pixel structure for a solid st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20070060962A (ko) 측면 반사경을 이용한 실리콘 발광소자
TW442828B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20030067955A (ko) 실리콘 수광소자
JP2007043016A (ja) 結晶シリコン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219188B2 (en)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charge carriers
JP2007043006A (ja) 結晶シリコン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24413B1 (ko) 수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Li et al.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large‐area vertical light‐emitting diodes treated by laser irradiation
JP2008053422A (ja) 結晶シリコン素子及び結晶シリコン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0866789B1 (ko)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발광 디바이스 장치
JP2007220853A (ja) 発光デバイス装置
TW201140877A (en)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KR20020081551A (ko)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발광 디바이스장치
JP2007311545A (ja) 結晶シリコン素子及び結晶シリコン素子の製造方法
TW201424059A (zh) 光電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