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21 A7 _______B7_______ 五、發明說明(/ )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橫編機編成針織衣物之領圍部之編 成方法及以該編織方法編織成之針織衣物。 [習知技術] 使用橫編機編織背心及毛衣等之針織衣物時,將前身 片及兩袖編織成筒狀至腋下後,一邊將腋下到肩處之身片 及兩袖連接成一個筒狀體,一邊將兩袖之線圈移動至身片 側將其與身片之線圏重疊,即能縮小筒狀體口徑而簡化並 省略編織步驟後之縫製。針對此種編織技術(以下,稱無接 縫針織),本案發明人已提出包括日本專利特開平2-91254 、特開平2-229248、特開平4-209855及特開平4-153346等 之多數提案。 圖9 ’係顯不以無接縫針織方式編織之構成習知毛衣 之身片及袖之紙型(線圈配列)的圖,上半部係顯示穿著時 出現於後側之後側部分的後身片102b及兩袖之後半部 104b,114b,下半部係顯示穿著時出現於前側之前側部分的 前身片102a及兩袖之前半部l〇4a,114a。又,以下表示右 前身片115a及右袖114等各部位時使用之右•左方向,係 以穿著毛衣之穿著者爲基準。 於毛衣之腋下部,將前身片102a之各點a,a與前袖部 104a,114a之各點P,p加以接合,並將後身片iQ2b之各點 H,h與後袖部104b,114b之各點S,s加以接合。將前身片 102a之線A_F-B與袖104a之線P-Q,前身片i〇2a之線a-f- b與袖114a之線p-q分別加以接合。同樣的,將後身片 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訂---------線J 490521 A7 p-~----^-〜 五、發明說明(V ) i〇2b之線H-I與袖l〇4b之線S-T接合’並將後身片IQ% 之線h-I與袖l〇4b之線s-t加以接合。線C-D-E、e、(^e係p 成爲圓弧狀缺口之前領圍ll〇a,與此相對的,後身片1〇2b 之間具有相同經圈數(編織寬度)之後領圍ll〇b。前領圍 ll〇a,在領圍開始形成之e,e之後,係分歧爲右前身片 115a及左前身片i〇5a編織到肩部。此時,藉反覆進行返折 編織(依序將領周圍之線圏自編織組織拆除而成無作用狀態 之編織),以在前領圍ll〇a形成圓弧狀之缺口部。 該形成於前領圍ll〇a之圓弧狀缺口部稱爲前垂部,於 後身片102b亦同樣的會有形成後垂部之情形。前述返折編 織之次數越多,則前垂部可形成的越大。肩部部分,係將 前身片102a之線B-C與後身片102b之線I-Ι以滾邊處理加 以接合,同樣地,將前身片l〇2a之線b-c與後身片1〇2|3之 線Η加以接合。然後,在先形成的領圍後持續編織領片 l〇8a,108b,完成毛衣1〇〇之編織。 然而,以述方式編成之針織品,以圓弧狀缺口形成之 前領圍110a之經圏數,將會與前垂部之量無關而與後領圍 ll〇b之經圏數相同。因此,前領i〇8a之編織寬度變得較前 領圍110a之周長爲短,使領片1〇8繃緊導致刻意形成的前 垂部向上扶浮起,而無法獲得期待之前垂部。此外,由於 無法獲得充分的領寬,因此穿著時頭部不易通過領圍11〇 。此時,如變更領圍110之設計,增加領圍110a,110b之 各C-c間,:Μ間之經圈數的話,則雖能使頭部容易的通過 領圍110,但由於經圏數增加使得領圍丨1〇朝肩部兩側方 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 ------訂---------. 490521 A7 _ B7 __________ " 五、發明說明(^ ) 向張開,而在流行性上產生問題。 本發明人,先前曾於特開平4-21448號公報中提出一 種使用橫編機,來增加前身片領圍之經圏數且能充分形成 前垂部之編織方法。該方法係用以編織作爲針織衣物之其 中一部分(parts)之前身片的編織方法,其係在前身片之領 圍形成開始處以後,分開成前右身片與前左身片加以編織 ,於編織過程中,沿領圍周緣進行增圏作業,且一邊反覆 進f了將各左右則身片之線圏移動至外側的編織一邊將前身 片編織至肩部。藉此方式形成領圍即能增加領圍之經圈[數 ,其結果,於此後編織之領部即成爲領寬較大者,領部不 會緊繃而形成前垂部。將以此方式編織之前身片與其他部 分加以縫合來製造毛衣的g舌’即能編織出流行性高、穿著 時頭部容易通過領圍穿著舒適之針織衣物。 但是,以無接縫方式編織領部之領寬大、領物部具有 前垂部之針織衣物時,例如編織背心時,不能只考慮前身 片而必須考慮與此相對並行且編織成一體之後身片的關係 來進行編織,因此欲適用前述特開平4-21448號公報中記 載之編織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在編織套頭毛衣或開襟毛衣 時’由於係在身片兩側配置袖部加以編織,因此須考慮各 部分左右、前後之配置,於前身片形成領圍,且如何〜邊 將此移動至外側一邊與其他部分編織成一體,因此更爲困 難。又,上述公報中記載之編成方法,由於係對右前身片 與左前身片進行返折編織一邊進行移圏來使其移動至外側 ’因此編織組織之返折編織之次數有限制,有時無法獲得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f 5 490521 A7 ______B7 ___ 五、發明說明(/ ) 充分之前垂部。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使用橫編機編織之無接縫 毛衣等針織衣物之領圍可形成充分之垂度,以比較簡單之 方法編織具有流行性高之領部的針織衣物,以及形成有該 種領部之針織衣物。 [發明之構成,作用效果] 本發明,爲一種針織衣物之編織方法,其係使用至少 具備前後一對針床,其中之一或兩針床皆能左右移動,以 在前後針床間進行線圏之收授的橫編機,將前身片附屬於 第一針床上,後身片附屬於第二針床上,將前身片與後身 片在編織寬度之兩端加以連接編織成筒狀體的針織衣物自 下擺向肩部方向編織,其間在前身片之領圍形成開始處以 後,將前身片分開成領圍之右側及左側加以編織,且在反 覆進行既定次數依序將領周圍之線圈自編織組織拆除而成 無作用狀態之返折編織,以形成圓弧狀之缺口部將前身片 與後身片編織至肩部後,於肩部接合前身片與後身片,在 前述形成之領圍後持續形成領部,其特徵在於,包含下述 jlH. · 罗驟· a) 導入在前身片之領圍形成時能形成充分之前垂部之 數目的經圈,以編織前身片之領圍的步驟, b) 形成上述領圍後,以相對前領圍在後身片之領圍留 下大致相同數目經圈之方式,於肩部接合前身片與後身片 的步驟, 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I 1 · I------- 490521 A7 __B7__________ 五、發明說明(^) c) 藉進行後領圍線圈之移圈將其重疊於相鄰後領圍之 線圏,據以減少後領圍之經圏數的步驟, d) 上述c)之編織期間,將前領圍兩側端之至少一個線 圈送至經圏數減少後鉤止後領圍之針床側,使前後針床間 鉤止之領圍經圏數之差不致變大的步驟’ e) 在以上述步驟a)〜d)形成之領圍後接著編織領部的 步驟。 使上述後領圍之經圈數減少之編織’最好是能先處理 領圍之左右任一側,再接著處理另外一側,於該領圍之一 側減少後領圍之經圏數時,插入將另一側前領圍側端之線 圈暫時送至鉤止後領圍之針床,防止因針床移動使前領圍 與後領圍側端之線圈過於分開而產生負荷的編織。 又,本發明之無接縫針織衣物,係自下擺朝肩部方向 將前身片與後身片在編織寬度之兩端加以連接編織成筒狀 體,前身片具有在領圍形成開始處後分開成左右之前身片 ,且前領圍以返折編織編成圓弧狀之缺口部,於肩部接合 前身片與後身片,在前述前身片所形成之前領圍與後身片 所形成之後領圍後,將領部連接編織成筒狀之橫編機所編 織者,其特徵在於:與前述前領圍對向以和前領圍大致相 同數目之經圈形成後身片之後領圍,該後領圍之相鄰線圈 係藉移圏重疊來減少經圏數。 如上述般,本發明之編織方法,係在前身片之領圍形 成時導入能形成充分之前垂部之數目的經圏來編成前身片 之領圍,與此對向以大致相同數目之經圏形成後身片之後 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訂---------線 490521 A7 ______B7- ----- 五、發明說明(i ) 領圍。該後領圍經圈數超過實際所需之經圈數’之後’藉 重疊後領圍相鄰之線圏來減少經圏數以縮小後領圍口徑。 與此同時,相對後領圍將前領圍之線圈從側端之線圏起依 序送至鉤止後領圍之針床,以使前後針床間鉤止之領圍經 圈數不至於相差過太大。以此方式,藉減少後領圍之經圈 數後接著編織領部,於前前領圍後編織之前領片,因後領 之領寬小故不會緊繃,而能成爲具有前垂部之領部’其流 行性高且穿著時很容易使將部通過領圍,而能無接縫編織 穿著舒適之針織衣物。 減少後領圍經圈數之編織,首先處理領圍之左右任一 側,再接著處理另外一側,於該領圍之一側減少後領圍之 經圏數時,將另一側前領圍側端之線圏暫時送至鉤止後領 圍之針床的話,在欲大量減少後領圍之經圈數時,亦能防 止因針床移動使前領圍與後領圍側端之線圏過於分開而產 生斷線之情形。用以減少該後領圍經圏數之編織,由於係 在將前身片與後身片在肩部接合後作爲另一步驟進行,因 此不需考慮身片或袖部等各部分在針床上左右、前後之配 置’以及一邊於前身片形成領圍,一邊考慮如何將此與其 他部分編織成一體。完全不需考慮針織衣物是否爲背心或 毛衣’或是考慮連肩袖(raglan)及一般接袖(set-in sleeve)等 袖之形式,且能較簡單的作成編織程序。此外,例如在具 有多數之前所作之編織程序時,亦僅需將上述編織加入既 有的程序即可,因此修正容易。 又’本發明之針織衣物,係與前述前領圍對向以和前 8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線一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毛衣 前身片 後身片 左袖 490521 A7 ____ B7 五、發明說明(7 ) 領圍大致相同數目之經圈形成後領圍,將該後領圍相鄰之 線圏重疊來減少經圏數。然而,接著連續編織領部,因此 在前領圍後編織之前領部,將因後領之領寬較小而不致緊 繃,能充分的形成前垂部,成爲具有流行性高之領部的針 織衣物。 [圖式之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作爲針織衣物之圓領毛衣。 圖2,係顯示構成上述毛衣之各部分在橫編機上編織 的狀態。 圖3,係顯示毛衣各階段編織之槪略。 圖4,係顯示減少後領圍經圏數之編織的步驟S〜3。 圖5,係顯示減少後領圍經圏數之編織的步驟4〜7。 圖6,係顯示減少後領圍經圏數之編織的步驟8〜11。 圖7,係顯示減少後領圍經圈數之編織的步驟12〜15 〇 圖8,係顯示減少後領圍經圏數之編織的步驟16〜17 〇 圖9,係顯不習知例中構成毛衣之各部分在橫編機上 編織的狀態。 [符號說明] 1 2a 2b 4 9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 ----訂---------· A7 __B7 4a 左袖前半部 4b 左袖後半部 6,6a,6b 身片下擺 7,7a,7b 左袖下擺 8 領 8a 前領 8b 後領 10 領圍 10a 前領圍 10b 後領圍 14 右袖 14a 右袖前半部 14b 右袖後半部 17,17a,17b 右袖下擺 21,22,23,24,31,32,33,34 重疊圈 490521 五、發明說明(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an ι_ϋ ami n emmmMmm n n 一 ον I —ϋ n ϋ n Bn in in [發明之實施形態] 本實施例’雖未圖不’但係說明使用所謂4針床彳頁編 機進行編織之情形,該橫編機係使上面分別排列多數編針 之針床以包挾齒口之方式對峙,再於各針床上加設一對針 床。橫編機前後之針床左右可進行橫移,且能於前後針床 間進行移圈。4針床橫編機,例如係以前下針床(以下’稱 FD)及後上針床(以下,稱BU)之針來編織構成針織衣物編 織組織之前側部分,並以後下針床(以下’稱BD)及前上針 床(以下,稱FU)之針來編織後側部分。此種情形中’在編 1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90521 五、發明說明(Υ) 織編織組織之前側部分時,係將編織組織之後側部分附屬( 鉤止)於後下針床,相反的,在編織編織組織之後側部分時 ’則將編織組織之則側部分附屬於則下針床的方式進行編 織,以完成無接縫針織之編成。 圖1,係顯示以本實施例編成之針織衣物的毛衣1。毛 衣1之袖爲一般之接袖,領圍爲U字型(圓弧狀)之圓領。 圖2 ’係顯示構成毛衣1之身片與袖之紙型(線圈排列)之圖 ’上側者係穿著時出現於後側之後側部分之後身片2b與兩 袖之後部4b,14b,下側者係穿著時穿著於前側之前側部分 之前身片2a與兩袖之前部4a,14a,圖3係顯示毛衣各階段 之編織的槪略,以L爲起始點往箭頭方向進行編織。爲便 於說明,毛衣之設計爲平紋編織之無花紋者,當然亦可以 是提花及凸紋等之組織花紋。 毛衣1,於腋下部分將前身片2a之各點A,a,與前袖 4a,14a之各點P,p加以接合,將後身片2b之各點H,h與 後袖部4b,14b之各點S,s加以接合。前身片2a之線A-F-B與袖4a之線P-Q,前身片2a之線a_f_b與袖Ma之線p_q 分別接合。同樣的,後身片2b之線H-I與袖4b之線S-T 接合,後身片2b之線lw與袖14b之線s-t接合。前身片 2a之形成領圍l〇a之點F,f以後與後身片2b爲同之形狀, 分開成右前身片15a與左前身片5a編織。線C-D_E_e-d_c 爲前領圍10a ’此C-c間具有用以形成前垂部之充分的經圈 數。因此,預先將肩寬取的較寬,以避免對B-C,b_c,卜 J之尺寸產生影響。雖然後身片之H間有與間大致相 11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90521 A7
發明說明(/Ο) =之J圈數’但係在後領部8b之編織前進行 之減^ ’形成較前領部8a爲窄之後領部8b。 頃 =3之步驟L所示,以分別爲身片2、袖4, 14所准 備之口(未圖示)來開始筒狀下擺鬆緊部6, 7, 17之編= 。之後二至腋下處爲止,將身片2與袖4 j 14为'別= 不同之筒狀進行編織。步驟M至步驟N中,一邊將前身^ 2a夕後身片2b、左袖4、右袖14編織成一個筒狀體,並〜 邊3寸身片2及左右袖之4,14加以接合。自步驟N起,除 步驟Μ〜N之編織外,亦加入將前身片2a分歧成左前身片、 5a與右前身片15a之編織,同時將身片與袖部以線 /、線P Q線a-f-b與線p-q加以接合編織至肩部。其間, 於左右之前身片5a,15a反覆進行使沿前領圍i〇a之線 E-e-d-c之周圍線圈依序成無作用狀態的返折編織,以形成 圓弧狀之缺口。至肩部之編織完成時,即在左右前身片之 間形成用以形成前垂部之充分的經圏。接著,於肩部將前 身片2a之線B-C與後身片2b之線1-】、前身片2a之線b-c 與後身片2b之線i-j分別加以接合,以周知之防解開方式 進行滾邊處理。肩部之滾邊結束時,於前身片2a之C-c間 前領圍10a之線圈鉤止於前針床之針,後身片2b之Η間 後領圍10 b之線圈鉤止於後針床之針。 前領圍l〇a具有用以形成前垂部之充分的經圏數,與 此大致相同數目之經圏數也存在於後領圍處。後身片 2b,由於不形成後領圍之下垂部,若於此狀態下對鉤止該 等領圍之線圈進行供線,來進行後續領8之編織的話’將 12 (靖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90521 A7 _ B7 ___ 五、發明說明(Μ) 、 會形成一不緊而鬆垮的領部。因此,應注意的是,在領8 之編織開始前減少後領圍l〇b之經圈數,且對該經圈數減 少後之後領圍10b插入將前領圍10a側端之線圏送入的編 織。 於圖4〜圖8中顯示減少後領圍l〇b之經圏數的編織 步驟。步驟S係顯示肩部滾邊處理終了時各針床之線圏的 鉤止狀態,其中,前領圍l〇a之線圏鉤止於前下針床之針c 〜E,後領圍10b之線圈鉤止於下針床之針c〜E。圖中前 領圍10a之線圏係黑點、後領圍l〇b之線圏係以白點表示 。本實施例中,減少後領圍10b之經圈數的編織,係先進 行右側之處理,接著進行左側之處理。此經圈數之減少, 係將後領圍l〇b內相鄰線圏加以重疊來進行,左右各4針( 經圏數),共計從後領圍l〇b中減少8針。由於經圏數之減 少會使鉤止前領圍l〇a之FD與鉤止後領圍10b之BD間之 產生經圏數之差異,爲防止此差異變大,係在減少經圏數 之編織時,同時進行將針c,d,D,E所鉤止之前領圍l〇a之 線圏送至BD的編織。 首先,說明步驟1〜7。此等步驟係顯示使後領圍10b 右側之經圈數減少的編織步驟。步驟1,係將BD之針t〜 E所鉤止之後領圍l〇b之線圈移圈至FU。步驟2,係使FD, FU往左橫移1針份,將t,u,v所鉤止之線圈移至與Bd對 向之針s,t, u以在針s處形成重疊圏21。步驟3,係使FD, FU從步驟1之狀態進一步的往左移2針份,步驟4往左移 3針份,步驟5往左移4針份後,將後領圍l〇b之線圏如 13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 訂---------線一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90521 A7 ____B7___ 五、發明說明( 圖示般地加以移圏’以在針u,w,y處形成重疊圏22, 23, 24 使後領圍l〇b之經圏數減少4針。於此編織期間’將前領 圍10a之鉤止於FD之針c,d的線圈37, 38,於步驟2、4 中,移圏至BD之針b,a °此一動作’係爲了防止前後針床 即使往橫方向大幅度相對移動’亦不致於在側端對前領圍 10a與後領圍10b之線圏造成過大的負荷,而發生段線之現 象。步驟6與步驟7,係顯示將FD之針E,D所鉤止之前 領圍10a之線圏27,28送至BD之編織,以避免因上述編 織使經圏數減少4針後,在鉤止後領圍l〇b之BD與鉤止 前領圍10a之FD間產生經圏數之差,使前後針床間之線圈 彼此不致分開過大,步驟6係往左3針,步驟7昨係往左 1針之橫移來進行。與此同時’於領圍之左側端’將前述 步驟2及步驟4中被移至BD之前領圍10a之線圏37, 38送 回FD。步驟8,係顯示將後領圍l〇b右側之經圏數減少完 成狀態下之針床的線圏鉤止狀態,由圖中可知’於後領圍 10b之右側,在相隔1針之針s,u,w,y處形成重疊圈21〜 24,且前領圍10a右側端之線圈27,28被送至BD ° 接著,於步驟9〜16中,以和上述相同之編織方法來 進行減少後領圍l〇b左側之經圈數的編織。首先’步驟9 ,係將BD之針c〜η所飽止之線圏移圏至FU。步驟10, 係使FD,FU往右橫移1針分,將鉤止於1,m,η之線圈移至 BD之對應針m,η,◦,以在針〇處形成重疊圈31 °步驟11 ,係使FD,FU橫移2針份,步驟12移3針份,步驟13移 4針份後,將線圈如圖示般地加以移圏,以在針m,k,i處 1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χ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 ϋ u n 一ff n n I n n n an 490521 A7 ____B7____ 五、發明說明(^) 一 形成重疊圈32, 33, 34於後領圍l〇b左側使經圏數減少4針 。步驟10, 12,係對應先前之步驟2, 4,將FD之針C,D所 鉤止之前領圍l〇a側端之線圏41,42移圏至BD之針’以 防止發生斷線現象。步驟14,15係對應步驟6, 7之編織’ 將線圏37,38送至BD,以避免鉤止後領圍10b之BD與鉤 止前領圍l〇a之FD間經圏數產生大的差異。與此同時,將
前領圍10a右側端在先前之步驟10與步驟12中被移至BD 之前領圍之線圏41,42送回FD。 步驟16,係顯示用以減少後領圍l〇b之經圈數的編織 完成狀態下之針床的線圈鉤止狀態,圖中係於後領圍l〇b 之左側相隔1針之針i,k,m,〇處與右側相隔1針之針s,u, w,y處形成8個重疊圏,且前領圍10a左右側之線圏2個2 個被送至BD的狀態。然後,於步驟17進行領8之編織。 此係藉反覆進行對BD之針e〜C、接著對FD之針C〜e環 繞供線之編織,來獲得所需尺寸之筒狀編織的領8。 以此方式,爲了在肩部之滾邊處理終了時,與具有充 分經圏數之前領圍l〇a對峙而預先將後領圍10b之經圏數 設定得較實際所需數目爲多,藉將該後領圍l〇b相鄰之掀 彼此重疊來減少經圏數而成爲寬度較小之領圍。然後’相 對寬度變小之後領圍l〇b,將以充分之經圈數形成之前領 圍10a之線圈,自側端之線圈起依序送至後針床’以包挾 後領圍之方式減少領圍10之周長。然後,由於係接著編織 領8,因此前領圍10a之點C與c在編成領8時’係相互 接近配置。其結果,前領圍10a不致突起,而能獲得具有 15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t 訂·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90521 A7 五、發明說明(/^)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充分前垂部之領部的針織衣物。又,由於此一方法並非如 前述公報般’將包挾領圍之前身片一邊進行移圈邊移動至 外側,因此能藉由進行多次的返折編織來形成充分的前垂 部。此外,藉形成重疊圏來減少後領圍之經圏數,因此能 發揮防止領圍延伸之效果。 本發明,在編織具有較短領長之領部、半畦編組織及 2x2羅紋等於領寬方向具立體感之編織法,以及增紗方式 將領部編織得較粗時,能更爲有效的形成優美線條。 此外,使用2針床橫編機取代4針床橫編機來進行上 述編織時,例如係將針床之奇數號針作爲前身片用,偶數 號針作爲後身片用,使用前後針床之各隔1針來進行。在 編織前身片時將後身片附掛於後針床,相反地在編織後身 片時將前身片附掛於前針床,以在各編織組織前後重疊之 狀態下進行編織,據此各編織組織,能將移圏用空針隨時 確保在對向針床上,藉使用此空針,即能編織對目(links) 、束腹(garter)、羅紋(iib)等混合有表面圏與背面圏之組織 花紋,或使線圏朝橫方向移動。 再者,若利用特開平11-43849號公報所揭示之針織線 圏環的暫置方法,即利用所謂之保持(holding)技術的話’ 即使使用2針床橫編機時’亦不需預先確保移圏用之Ά針 ,因此不致受到使用相隔1針之限制,能如4針床之橫編 機般使用所有的針來進行編織。但,此時需使用裝有稱爲 滑針(slide needle)之編機° 又,上述實施例中,係以針Q爲中心,藉在左右形成 16 :私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準(CNS)A4規格⑽X 297公5 ^ _ " 490521 A7 B7 五、發明說明(If) 隔1針之重疊圏以減少後領圍之經圏數,但並不限於此, 可根據後領圍之經圏數與欲減少之經圏數來做適當的變更 。此外,隨著減少之經圈數的增加,送至後針床之前領圍 的線圏數亦增加。 17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n n n n I n n * n n I n a— it ϋ I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