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3217A - 夾邊袋 - Google Patents

夾邊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3217A
TW202413217A TW112123748A TW112123748A TW202413217A TW 202413217 A TW202413217 A TW 202413217A TW 112123748 A TW112123748 A TW 112123748A TW 112123748 A TW112123748 A TW 112123748A TW 202413217 A TW202413217 A TW 2024132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front side
back side
edge
ba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3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樹
勝田翔大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3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3217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維持內容物之順暢注出性之夾邊袋。 一種夾邊袋(10),其係具備藉由第1側封部(22)而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之第1夾邊膜(50)的夾邊袋(10),第1夾邊膜(50)具有位於第1非密封區域(53)之正反方向正面側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及位於第1非密封區域(53)之正反方向背面側之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分別設有把手部(27)。

Description

夾邊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藉由第1側封部而熱熔接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之第1夾邊膜之夾邊袋。
以往,作為收容飲用水、液體洗劑等內容物之容器,本申請人於專利文獻1中提出有具備藉由第1側封部而熱熔接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之第1夾邊膜之夾邊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0-13217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此種夾邊袋於通過注出口注出內容物之中途,有時會產生外部空氣自注出口進入袋內之現象,因該外部空氣侵入之產生,有產生所謂脈動等妨礙順暢注出之情況。
因此,本發明係解決該等問題點,其目的在於利用簡單構成提供維持內容物之順暢注出性之夾邊袋。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藉由如下夾邊袋而解決前述課題,該夾邊袋具備正面側膜、夾隔內容物收容部而於正反方向上與前述正面側膜相對向之背面側膜、藉由第1側封部而熱熔接於前述正面側膜及前述背面側膜之第1夾邊膜、及用於供使用者握持袋之把手部,前述第1夾邊膜具有熱熔接於前述正面側膜之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熱熔接於前述背面側膜之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以及作為前述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與前述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之內側之區域的第1非密封區域,前述第1夾邊膜具有位於前述第1非密封區域之正反方向正面側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位於前述第1非密封區域之正反方向背面側之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於前述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前述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分別設有前述把手部。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第1形態,於第1夾邊膜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之兩者分別設有把手部。藉此,於利用兩側邊之把手部提起袋之狀態下注出內容物時,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由使用者握持之兩側邊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緩緩靠近,於第1夾邊膜側可使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間之間隔變窄,因此隨著進行內容物之注出,可緩緩減少內容物收容部之容積,抑制內容物之注出時外部空氣自注出口進入,而可維持內容物之順暢注出。
根據本發明第2形態,設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之把手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位於第1基礎緣部之正反方向之側方的部分,藉此可使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讓由使用者握持之兩側邊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靠近的動作更確實地產生。 根據本發明第3形態,把手部形成為沿膜厚方向貫通形成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之貫通孔,藉此可使把手部之構造簡單化,從而可避免袋構造變得複雜。 根據本發明第4形態,於第1夾邊膜形成有將第1夾邊膜朝向袋內側彎折成谷折狀而成之第1膜彎折部,藉此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可緩緩增大第1夾邊膜之彎折程度,從而使兩側邊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順暢靠近,因此可使內容物收容部之容積順暢減少。 根據本發明第5形態,內側膜具有將內側膜朝向第2收容區域側彎折成谷折狀而成之內側膜彎折部、及形成於內側膜彎折部上之膜貫通部。藉此,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可增大內側膜之彎折程度,從而使內側膜之第1收容區域側之側面作為將內容物自第1收容區域側引導至第2收容區域側之導引件發揮功能,因此可抑制內容物殘留於第1收容區域。 根據本發明第6形態,流出口安裝於第2夾邊膜之第2非密封區域,藉此於內容物之注出時,在第1夾邊膜側,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間之間隔變窄,相對於此,在第2夾邊膜側,因安裝有流出口而防止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間之間隔變窄,因此於利用第1夾邊膜之兩側邊之把手部提起袋之狀態下的內容物之重量平衡變得良好,所以可穩定地進行注出作業。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夾邊袋10進行說明。
夾邊袋10係收容除草劑、飲用水、液體洗劑等液體狀等之各種內容物者,如圖1、圖2所示,具有:袋主體20,其係藉由將具有可撓性之膜30、40、50、60熱熔接,形成製袋用密封部,而形成為袋狀;內側膜70,其配置於袋主體20(內容物收容部21)內;及流出口80,其安裝於袋主體20。
袋主體20構成為於兩側部形成有夾邊部之所謂橫向角撐型袋,如圖1、圖2所示,具有: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其等夾隔內容物收容部21於正反方向X上相對向配置;第1夾邊膜50,其於袋側部之一側配置於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藉由第1側封部22而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及第2夾邊膜60,其夾隔內容物收容部21於前後方向Z上與第1夾邊膜50相對向配置,於袋側部之另一側藉由第2側封部23而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
各膜30、40、50、60、70形成為至少單面具有熱熔層之樹脂膜,於要相互熱熔接之部位,以使熱熔層彼此對向之方式配置。 另外,圖2等中,將各膜30、40、50、60、70之各熱熔接區域以滿塗表示。
如圖1、圖2所示,袋主體20具有:第1側封部22,其將第1夾邊膜50之橫向之兩側熱熔接於膜30、40;第2側封部23,其將第2夾邊膜60之橫向之兩側熱熔接於膜30、40;頂部密封部24,其於前後方向Z上之第1側封部22與第2側封部23之間且為夾隔內容物收容部21而與底部密封部25相對向之對應於袋主體20之頂部的位置,將膜30、40黏著;底部密封部25,其於與袋主體20之袋底部20a對應之位置,將膜30、40黏著;及中間密封部26,其將膜30、40與內側膜70熱熔接。該等密封部22至26構成製袋用密封部。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設有內側膜70時,於頂部密封部24及底部密封部25包含:藉由將膜30、40之間直接熱熔接而將膜30、40黏著的部分;及於膜30、40之間介隔內側膜70,藉由將膜30、40、70之間熱熔接而將膜30、40黏著的部分。 假設未設置內側膜70而形成夾邊袋10時,頂部密封部24及底部密封部25僅由藉由將膜30、40之間直接熱熔接而將膜30、40黏著的部分構成。
如圖3所示,第1夾邊膜50具有於第1側封部22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之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51、於第1側封部22熱熔接於背面側膜40之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52、及作為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51與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52之內側之區域的第1非密封區域53。
如圖3所示,第1非密封區域53具有作為與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51之交界的第1正面側外緣54、及作為與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52之交界的第1背面側外緣55。 第1夾邊膜50以在第1夾邊膜5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換言之,第1正面側外緣54與第1背面側外緣55以前述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
如圖3所示,第1正面側外緣54及第1背面側外緣55分別具有:第1基礎緣部54a、55a,其等於正反方向X上相互隔開配置;第1下方側傾斜緣部54b、55b,其等自第1基礎緣部54a、55a之下端延伸至將第1正面側外緣54及第1背面側外緣55之下端彼此連結之第1下端連結部53a;及第1上方側傾斜緣部54c、55c,其等自第1基礎緣部54a、55a之上端延伸至將第1正面側外緣54及第1背面側外緣55之上端彼此連結之第1上端連結部53b。
如圖3所示,第1基礎緣部54a、55a以沿上下方向Y呈直線狀延伸之方式形成。 如圖3所示,第1下方側傾斜緣部54b、55b以隨著朝向下方而靠近正反方向X之內側之方式(本實施形態中以45°之傾斜角度)於上下方向Y上傾斜地呈直線狀延伸。 如圖3所示,第1上方側傾斜緣部54c、55c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靠近正反方向X之內側之方式(本實施形態中以45°之傾斜角度)於上下方向Y上傾斜地呈直線狀延伸。
如圖3所示,第1夾邊膜50具有位於第1非密封區域53之正反方向X之正面側(較第1正面側外緣54更靠正反方向X之正面側)的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及位於第1非密封區域之正反方向X之背面側(較第1背面側外緣55更靠正反方向X之背面側)的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包含熱熔接於膜30、40之熱熔接部分56a、57a、及未熱熔接於膜30、40之未熱熔接部分56b、57b。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於正反方向X上未熱熔接部分56b、57b由熱熔接部分56a、57a夾著而形成。
如圖3所示,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具體而言為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正面側膜30重疊之部分)、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具體而言為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與背面側膜40重疊之部分),分別設有後述把手部27(第1把手部27a、第2把手部27b)。
如圖2、圖5所示,第1夾邊膜50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間,具有沿著在第1夾邊膜5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將第1夾邊膜50朝向袋內側對折地彎折成谷折狀(實施有維持彎折狀態之彎折加工)而成的第1膜彎折部58。
如圖4所示,第2夾邊膜60具有於第2側封部23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之第2正面側密封區域61、於第2側封部23熱熔接於背面側膜40之第2背面側密封區域62、及作為第2正面側密封區域61與第2背面側密封區域62之內側之區域的第2非密封區域63。
如圖4所示,第2非密封區域63具有作為與第2正面側密封區域61之交界的第2正面側外緣64、及作為與第2背面側密封區域62之交界的第2背面側外緣65。 第2夾邊膜60以在第2夾邊膜6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換言之,第2正面側外緣64與第2背面側外緣65以前述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
如圖4所示,第2正面側外緣64及第2背面側外緣65分別具有:第2基礎緣部64a、65a,其等於正反方向X上相互隔開配置;第2下方側傾斜緣部64b、65b,其等自第2基礎緣部64a、65a之下端延伸至將第2正面側外緣64及第2背面側外緣65之下端彼此連結之第2下端連結部63a;及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64c、65c,其等自第2基礎緣部64a、65a之上端延伸至將第2正面側外緣64及第2背面側外緣65之上端彼此連結之第2上端連結部63b。
如圖4所示,第2基礎緣部64a、65a以沿上下方向Y呈直線狀延伸之方式形成。 如圖4所示,第2下方側傾斜緣部64b、65b以隨著朝向下方而靠近正反方向X之內側之方式(本實施形態中以45°之傾斜角度)於上下方向Y上傾斜地呈直線狀延伸。 如圖4所示,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64c、65c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靠近正反方向X之內側之方式於上下方向Y上傾斜地呈直線狀延伸。
另外,如圖4所示,第2夾邊膜60(之第2非密封區域63)具有供流出口80之凸緣對向配置之凸緣對向區域66。本實施形態中,凸緣對向區域66形成為具有圓形狀之外周緣之圓環狀。 另外,第2夾邊膜60具有沿膜厚方向貫通形成之用於供流出口80之注出筒部插通的圓形狀之流出口用貫通孔67。
流出口80由合成樹脂等形成,安裝於袋主體20之第2夾邊膜60(之第2非密封區域63),作為內容物之注出口發揮功能,具有與第2夾邊膜60之第2非密封區域63對向配置之凸緣、相對於圓盤狀之凸緣垂直延伸且形成有注出孔之注出筒部、及可裝卸地安裝於注出筒部之前端之蓋部。
本實施形態中,流出口80之凸緣形成為中央形成有貫通孔且具有圓形之外周緣(凸緣外周緣)之圓盤狀(圓環狀)部位,配置於袋主體20之內側且至少一部分藉由熱熔接而黏著於第2夾邊膜60之內側面。
根據圖4可知,包含流出口80之凸緣(凸緣對向區域66)之中央的凸緣(凸緣對向區域66)之至少一部分(本實施形態中為一部分)對向配置於第2正面側外緣64之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64c與第2背面側外緣65之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65c之間的區域。
根據圖1可知,上述供流出口80之凸緣(之至少一部分)安裝的第2正面側外緣64之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64c與第2背面側外緣65之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65c之間的區域係於以袋底部20a朝下將夾邊袋10放置於載置面之狀態下,沿正反方向X觀察時,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靠近前後方向Z上之袋主體20之內側之方式傾斜的部分。因此,根據圖1可知,安裝於上述區域之流出口80之注出筒部於將夾邊袋10放置於載置面之狀態下,沿正反方向X觀察時,成為相對於上下方向Y(及前後方向Z)斜向延伸之斜向上狀態,換言之成為以隨著朝向上方而靠近前後方向Z上之袋主體20之外側之方式傾斜的狀態。
根據圖2、圖5可知,內側膜70形成為至少單面具有熱熔層之矩形狀(或大致矩形狀)且可撓性之樹脂膜,以對折彎折狀態配置於袋主體20(內容物收容部21)內,且其規定部位熱熔接於膜30、40。 如圖2所示,內側膜70具有藉由熱熔接而黏著於正面側膜30之內側面之正面側黏著部71、及藉由熱熔接而熱熔接於背面側膜40之內側面之背面側黏著部72。 另外,如圖2、圖5所示,內側膜70於正面側黏著部71與背面側黏著部72之間,具有沿著在內側膜7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將內側膜70朝向後述第2收容區域21b側對折地彎折成谷折狀(實施有維持彎折狀態之彎折加工)而成的內側膜彎折部73。 另外,如圖2、圖5所示,於內側膜70形成有沿膜厚方向貫通且形成為孔狀之多個膜貫通部74,該膜貫通部74之至少一個形成於內側膜彎折部73上。
如圖5所示,內容液收容部21具有由內側膜70分隔之第1收容區域21a及第2收容區域21b。 如圖1、圖5所示,第1夾邊膜50作為構成第1收容區域21a之側壁發揮功能,流出口80安裝於與第2收容區域21b(直接)連通之部位。
另外,如圖1、圖2所示,於夾邊袋10設有用於供使用者握持袋之多個把手部27,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圖2所示,多個把手部27包含第1把手部27a與第2把手部27b。
如圖3所示,第1把手部27a分別設於第1夾邊膜50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具體而言為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正面側膜30重疊之部分)、及第1夾邊膜50之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具體而言為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與背面側膜40重疊之部分)。 更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第1把手部27a之至少一部分(本實施形態中為全部)形成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中位於第1基礎緣部54a、55a之正反方向X之正面側或背面側的部分。 另外,如圖3所示,第1把手部27a跨及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熱熔接部分56a、57a及未熱熔接部分56b、57b而形成。 另外,如圖3所示,正反兩側之第1把手部27a以在第1夾邊膜5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
如圖3所示,第2把手部27b分別設於第1夾邊膜50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具體而言為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正面側膜30重疊之部分)、及第1夾邊膜50之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具體而言為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與背面側膜40重疊之部分)。 更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第2把手部27b之至少一部分(本實施形態中為一部分)形成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中位於第1上方側傾斜緣部54c、55c之正反方向X之正面側或背面側的部分,而且,如圖3所示,第2把手部27b跨及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熱熔接部分56a、57a及未熱熔接部分56b、57b而形成。 另外,如圖3所示,正反兩側之第2把手部27b以在第1夾邊膜5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圖2所示,把手部27a、27b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具體而言為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與膜30、40重疊之部分)形成為沿膜厚方向貫通形成之貫通孔。 另外,圖2等中,為了便於進行技術理解,圖示為於未將各膜30、40、50之間熱熔接之狀態下形成有把手部27,但本實施形態中係於將各膜30、40、50之間熱熔接後,藉由在規定部位實施沖孔加工而形成把手部27。
另外,圖1所示之限制黏著部28中,膜30、40之內側面之間黏著,藉此阻止正反方向兩側之第2把手部27b彼此分離,從而使用者容易將手指等穿過第2把手部27b。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於限制黏著部28係將第1夾邊膜50局部去除而將膜30、40之間熱熔接,但限制黏著部28處之黏著方法可為任意,例如使用黏接劑、熔融樹脂等。
以此方式獲得之本實施形態之夾邊袋10中,如圖5所示,於第1夾邊膜50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兩者分別設有把手部27。藉此,於利用兩側邊之把手部27提起袋之狀態下注出內容物時,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如圖5(b)所示,由使用者握持之兩側邊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緩緩靠近,於第1夾邊膜50側可使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之間隔變窄,因此隨著進行內容物之注出,可緩緩減少內容物收容部21之容積,抑制內容物之注出時外部空氣自注出口進入,可維持順暢注出。
另外,如圖2、圖3所示,設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及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把手部27(27a)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位於第1基礎緣部54a、55a之正反方向X之側方的部分(即,設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之把手部27(27a)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位於第1基礎緣部54a之正反方向X之正面側的部分,且設於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把手部27(27a)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位於第1基礎緣部55a之正反方向X之背面側的部分)。藉此,可使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讓由使用者握持之兩側邊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靠近的動作更確實地產生。
另外,如圖5所示,於第1夾邊膜50形成有將第1夾邊膜50朝向袋內側彎折成谷折狀而成之第1膜彎折部58。藉此,如圖5(b)所示,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可緩緩增大第1夾邊膜50之彎折程度,而使兩側邊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與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順暢靠近,因此可使內容物收容部21之容積順暢減少。
另外,如圖5所示,內側膜70具有朝向連通安裝有流出口80之第2收容區域21b側將內側膜70彎折成谷折狀而成之內側膜彎折部73、及形成於內側膜彎折部73上之膜貫通部74。藉此,如圖5(b)所示,隨著內容物注出之進行,可增大內側膜70之彎折程度,而使內側膜70之第1收容區域21a側之側面作為將內容物自第1收容區域21a側引導至第2收容區域21b側之導引件發揮功能,因此可抑制內容物殘留於第1收容區域21a。
另外,如圖1、圖5所示,流出口80安裝於第2夾邊膜60之第2非密封區域63,藉此如圖5(b)所示,於內容物之注出時,在第1夾邊膜50側,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之間隔變窄,相對於此,在第2夾邊膜60側,因安裝有流出口80而防止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之間隔變窄,因此於利用第1夾邊膜50之兩側邊之把手部27提起袋之狀態下的內容物之重量平衡變得良好,所以可穩定地進行注出作業。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詳述,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之本發明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另外,亦可將上述實施形態、後述變化例之各構成任意組合而構成夾邊袋10。
例如,可將夾邊袋10於使用時、擺放時、搬運時收容在外包裝盒(未圖示)內使用,另外,亦可不收容於外包裝盒(未圖示)內而直接使用夾邊袋10,或進行擺放、搬運。
另外,關於各膜30、40、50、60、70之具體態樣,只要為至少單面具有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烴類、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類等具有熱熔性之層者,則可為熱熔層之單膜或於熱熔層積層任意層。構成積層之材料可為任意,藉由積層公知之PET、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等聚醯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烴、鋁箔等而任意地形成即可。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袋主體20由膜30、40、50、60此4片膜形成,但構成袋主體20之膜之片數等袋主體20之具體態樣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如亦可於與袋底部20a對應之位置另外設置底部用之夾邊用膜。 另外,亦可不設置第2夾邊膜60,而將夾邊袋10構成為僅設有第1夾邊膜50之夾邊袋。 另外,內側膜70亦可不設置。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夾邊袋10構成為容量2至5L之大容量袋,且流出口80亦構成為凸緣之外徑為50至70 mm之大型流出口,但夾邊袋10、流出口80之大小並不限定於此,根據實施形態任意地設定即可。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1正面側外緣54及第1背面側外緣55以在第1夾邊膜5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但第1正面側外緣54及第1背面側外緣55亦可形成為左右非對稱。 另外,同樣地,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2正面側外緣64及第2背面側外緣65以在第2夾邊膜60之正反方向X之中央沿上下方向Y延伸之假想線為基準形成為線對稱(左右對稱),但第2正面側外緣64及第2背面側外緣65亦可形成為左右非對稱。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夾邊袋10具備流出口80,但亦可不設置流出口80,而構成為用剪刀等切斷膜30、40、50之至少一部分來形成用於將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內容物注出之注出開口。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凸緣形成為具有圓形之外周緣之圓盤狀,但凸緣之具體形狀可為具有矩形狀、多邊形狀等除圓形以外之形狀之外周緣(凸緣外周緣)者等任意形狀。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凸緣黏著於第2夾邊膜60之內側面,但亦可將凸緣黏著於第2夾邊膜60之外側面。 另外,將凸緣黏著於第2夾邊膜60之方法除熱熔接以外,可為黏接等任意方法。
另外,本說明書內,使用了「頂部」「底部」「側部」等表示上下之用語,但該等用語並不限定擺放時、搬運時等之夾邊袋10之設置朝向,例如於擺放時、搬運時等,亦可使夾邊袋10之側部、頂部朝下地將夾邊袋10設置於載置面上。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傾斜緣部54b、54c、55c、55b、64b、64c、65c、65b由在上下方向Y上傾斜地延伸之1個直線部分構成,但傾斜緣部54b、54c、55c、55b、64b、64c、65c、65b之具體態樣並不限定於上述,藉由至少一個直線部分、至少一個曲線部分、它們之組合而構成即可。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包含熱熔接部分56a、57a與未熱熔接部分56b、57b,但亦可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不形成未熱熔接部分56b、57b,即,亦可跨及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整個區域將膜30、40熱熔接。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把手部27形成為用於供使用者穿過手、手指來握持袋主體20之貫通孔狀,但把手部27之具體態樣並不限定於上述,只要為適於使用者握持袋之態樣,則可為任意。 例如,亦可將把手部27形成為自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膜外緣朝向膜內側切缺而成之缺口狀,另外,亦可不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形成貫通孔、缺口,而在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黏著另外之膜等,藉此將把手部27設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2等所示,說明了把手部27形成為沿膜厚方向貫通膜30、40、50之孔狀(或具有寬度之狹縫狀),但把手部27之具體態樣並不限定於上述,亦可將把手部27形成為沿膜厚方向貫通膜30、40、50之切入狀狹縫(不伴隨材料去除,在相對於其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不具有寬度之狹縫狀)。另外,於將把手部27形成為孔狀(或具有寬度之狹縫狀)時,可提高把手部27之視認性,能夠容易注意到把手部27之位置及存在。
另外,將把手部27形成為貫通孔狀時,只要將把手部27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即可。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把手部27(第1把手部27a、第2把手部27b)跨及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56、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57之熱熔接部分56a、57a及未熱熔接部分56b、57b而形成,但亦可將把手部27(第1把手部27a、第2把手部27b)之整個區域形成於熱熔接部分56a、57a或未熱熔接部分56b、57b。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設有第1把手部27a及第2把手部27b作為把手部27,但亦可僅設置第1把手部27a或第2把手部27b之一者,另外,亦可如圖6所示,於把手部27a、27b以外之部位(圖6所示之例中為底部密封部25)設置其他把手部27。
10:夾邊袋 20:袋主體 20a:袋底部 21:內容物收容部 21a:第1收容區域 21b:第2收容區域 22:第1側封部 23:第2側封部 24:頂部密封部 25:底部密封部 26:中間密封部 27:把手部 27a:第1把手部(把手部) 27b:第2把手部(把手部) 28:限制黏著部 30:正面側膜 40:背面側膜 50:第1夾邊膜 51: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 52: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 53:第1非密封區域 53a:第1下端連結部 53b:第1上端連結部 54:第1正面側外緣 54a:第1基礎緣部 54b:第1下方側傾斜緣部 54c:第1上方側傾斜緣部 55:第1背面側外緣 55a:第1基礎緣部 55b:第1下方側傾斜緣部 55c:第1上方側傾斜緣部 56: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 56a:熱熔接部分 56b:未熱熔接部分 57: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 57a:熱熔接部分 57b:未熱熔接部分 58:第1膜彎折部 60:第2夾邊膜 61:第2正面側密封區域 62:第2背面側密封區域 63:第2非密封區域 63a:第2下端連結部 63b:第2上端連結部 64:第2正面側外緣 64a:第2基礎緣部 64b:第2下方側傾斜緣部 64c: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 65:第2背面側外緣 65a:第2基礎緣部 65b:第2下方側傾斜緣部 65c:第2上方側傾斜緣部 66:凸緣對向區域 67:流出口用貫通孔 70:內側膜 71:正面側黏著部 72:背面側黏著部 73:內側膜彎折部 74:膜貫通部 80:流出口 X:正反方向 Y:上下方向 Z:前後方向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夾邊袋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構成袋主體之各膜之說明圖。 圖3係表示第1夾邊膜之說明圖。 圖4係表示第2夾邊膜之說明圖。 圖5(a)及(b)係表示夾邊袋之使用態樣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6(a)及(b)係表示夾邊袋之變化例之說明圖。
10:夾邊袋
20:袋主體
20a:袋底部
22:第1側封部
23:第2側封部
24:頂部密封部
25:底部密封部
26:中間密封部
27:把手部
27a:第1把手部(把手部)
27b:第2把手部(把手部)
28:限制黏著部
30:正面側膜
40:背面側膜
60:第2夾邊膜
80:流出口
X:正反方向
Y:上下方向
Z:前後方向

Claims (6)

  1. 一種夾邊袋,其係具備:正面側膜、夾隔內容物收容部而於正反方向上與前述正面側膜相對向之背面側膜、藉由第1側封部而熱熔接於前述正面側膜及前述背面側膜之第1夾邊膜、及用於供使用者握持袋之把手部;其特徵為,  前述第1夾邊膜具有熱熔接於前述正面側膜之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熱熔接於前述背面側膜之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及作為前述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與前述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之內側之區域的第1非密封區域, 前述第1夾邊膜具有位於前述第1非密封區域之正反方向正面側之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位於前述第1非密封區域之正反方向背面側之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 於前述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前述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分別設有前述把手部。
  2. 如請求項1之夾邊袋,其中, 前述第1非密封區域具有作為與前述第1正面側密封區域之交界的第1正面側外緣、及作為與前述第1背面側密封區域之交界的第1背面側外緣, 前述第1正面側外緣及前述第1背面側外緣分別具有於正反方向上相互隔開配置之第1基礎緣部、自前述第1基礎緣部之上端延伸至將前述第1正面側外緣及前述第1背面側外緣之上端彼此連結之第1上端連結部的第1上方側傾斜緣部、及延伸至將前述第1正面側外緣及前述第1背面側外緣之下端彼此連結之第1下端連結部的第1下方側傾斜緣部, 設於前述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之前述把手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位於前述第1正面側外緣之前述第1基礎緣部之正反方向正面側的部分, 設於前述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之前述把手部之至少一部分形成於位於前述第1背面側外緣之前述第1基礎緣部之正反方向背面側的部分。
  3. 如請求項1之夾邊袋,其中, 前述把手部形成為沿膜厚方向貫通形成於前述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及前述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之貫通孔。
  4. 如請求項1之夾邊袋,其中, 前述第1夾邊膜於前述第1正面側側邊部分與前述第1背面側側邊部分之間具有將前述第1夾邊膜朝向袋內側彎折成谷折狀而成之第1膜彎折部。
  5. 如請求項1之夾邊袋,其進一步具備:配置於前述內容液收容部內之內側膜; 前述內容液收容部具有由前述內側膜分隔之第1收容區域及第2收容區域, 前述第1夾邊膜作為構成前述第1收容區域之側壁發揮功能, 前述內側膜具有黏著於前述正面側膜之內側面之正面側黏著部、熱熔接於前述背面側膜之內側面之背面側黏著部、於前述正面側黏著部與前述背面側黏著部之間將前述內側膜朝向前述第2收容區域側彎折成谷折狀而成之內側膜彎折部、及形成於前述內側膜彎折部上之膜貫通部。
  6. 如請求項1之夾邊袋,其進一步具備:第2夾邊膜及流出口,該第2夾邊膜夾隔內容液收容部於前後方向上與前述第1夾邊膜對向配置,且藉由第2側封部而熱熔接於前述正面側膜及前述背面側膜; 前述第2夾邊膜具有熱熔接於前述正面側膜之第2正面側密封區域、熱熔接於前述背面側膜之第2背面側密封區域、及作為前述第2正面側密封區域與前述第2背面側密封區域之內側之部分的第2非密封區域, 前述流出口安裝於前述第2非密封區域。
TW112123748A 2022-09-21 2023-06-27 夾邊袋 TW2024132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0096 2022-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3217A true TW202413217A (zh) 2024-04-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97741B (zh) 袋及填充方法
JP5202814B2 (ja) スタンディングパウ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33987A (ja) スパウト付きガゼット袋
JP2012081983A (ja) 包装袋およびそれ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包装袋に対する被包装物の充填包装方法
KR20090047522A (ko) 스파우트가 부착된 파우치
JPH1179195A (ja) 詰め替え用パウチ
JP7371332B2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およびマチ付きパウチの製造方法
JP6790457B2 (ja) 注出口具付きガゼット袋
TW202204228A (zh) 帶壺嘴袋
TW202413217A (zh) 夾邊袋
JP3722930B2 (ja) 容器
JP2018024472A (ja) スパウト付きガゼット袋形成用のガゼット袋体
JPH1159702A (ja) スパウト付パウチ
JP4421277B2 (ja) 包装袋、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部材の溶着方法
WO2024062697A1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
JP4313660B2 (ja) 包装袋の製造方法
JP4313659B2 (ja) 包装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15126B1 (ja)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
JP6651740B2 (ja) 手掛け付きガゼット袋
JP2024044527A (ja)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
JP6659999B2 (ja) 注出口付きパウチ
TW202337777A (zh) 帶壺嘴袋
JP7028571B2 (ja) ガゼット袋体
JPH0318327Y2 (zh)
JP7208910B2 (ja) 自立性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