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0208A - 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0208A
TW202410208A TW112140988A TW112140988A TW202410208A TW 202410208 A TW202410208 A TW 202410208A TW 112140988 A TW112140988 A TW 112140988A TW 112140988 A TW112140988 A TW 112140988A TW 202410208 A TW202410208 A TW 2024102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e
insulating film
semiconductor
film
chi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40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8323B (zh
Inventor
大野天頌
堂前佑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0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0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8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8323B/zh

Links

Abstract

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能夠提昇自改質部分擴展之劈開之直進性的半導體晶圓及半導體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具備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區域及分割區域。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區域具有半導體元件。分割區域係設置於相鄰之半導體晶片區域間。第1積層體係設置於分割區域上,包含交替地積層之複數個第1材料膜及複數個第2材料膜。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
本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半導體晶圓及半導體裝置。
雷射切晶技術係使用雷射對半導體晶圓之內部進行改質並以改質部分為起點將半導體晶圓劈開之方法。然而,因自改質部分擴展之劈開之直進性較弱,故存在位於半導體晶圓之切晶線上之材料膜不呈直線分割而分割線蜿蜒之情況。利用雷射進行改質後,當藉由研削步驟使半導體晶圓變薄時,存在材料膜之分割線更大幅度地蜿蜒而裂痕到達至半導體晶片內部之器件區域之情況。
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能夠提昇自改質部分擴展之劈開之直進性的半導體晶圓及半導體裝置。
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具備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區域及分割區域。複數個半導體晶片區域具有半導體元件。分割區域設置於相鄰之半導體晶片區域間。第1積層體設置於分割區域上,包含交替積層之複數個第1材料膜及複數個第2材料膜。
[相關申請] 本申請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2018-153574號(申請日:2018年8月17日)及日本專利申請2018-221676號(申請日:2018年11月27日)為基礎申請之優先權。本申請藉由參照該等基礎申請而包含基礎申請之全部內容。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並非對本發明進行限定者。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上下方向表示以設置半導體元件之面為上時之相對方向,存在與依據重力加速度之上下方向不同之情況。圖式係模式圖或概念圖,各部分之比率等未必與實際相同。於說明書及圖式中,對與已有圖式相同之要素標附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詳細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一例之概略俯視圖。半導體晶圓W具備複數個晶片區域Rchip及複數個切晶區域Rd。晶片區域Rchip及切晶區域Rd係半導體晶圓W之正面(第1面)F1上之區域。於作為半導體晶片區域之晶片區域Rchip,設置有電晶體、記憶胞陣列等半導體元件(於圖1中未圖示)。半導體元件經由半導體製程形成於半導體晶圓W上。作為分割區域之切晶區域Rd係相鄰晶片區域Rchip間之線狀之區域,係藉由切晶進行切斷之區域。切晶區域Rd亦稱作切晶線。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照射雷射而於切晶區域Rd之基板10內部形成改質層,以該改質層為起點將半導體晶圓W劈開。藉此,使半導體晶圓W單片化為各晶片區域Rchip而成為半導體晶片。
圖2係沿圖1之2-2線之剖視圖。半導體晶圓W具備基板10、控制電路11、積層體ST_chip、ST_d、層間絕緣膜20、鈍化膜30、保護環40及金屬膜50。於本實施形態中,半導體晶圓W具備例如NAND型快閃記憶體等半導體記憶裝置。半導體記憶裝置之記憶胞陣列例如為三維地配置有記憶胞之立體型記憶胞陣列。再者,於圖2中,為了便於觀察,將記憶胞陣列簡化表示為積層體ST_chip。又,以下例示矽作為半導體,但亦可使用矽以外之半導體。
基板10例如為矽基板等半導體基板。基板10表示半導體製程前之基板,半導體晶圓W表示經由半導體製程後之基板。因此,半導體晶圓W表示具有半導體元件及層間絕緣膜等之基板10。
控制電路11作為半導體元件之一部分設置於基板10上。控制電路11設置於積層體ST_chip下,對積層體ST_chip(即,記憶胞陣列)進行控制。控制電路11例如由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氧半導體)電路所構成。
作為第2積層體之積層體ST_chip設置於基板10之晶片區域Rchip上。積層體ST_chip係使導電膜21與第1絕緣膜22交替地積層而構成,於其內部具有柱狀部CL。於積層體ST_chip與柱狀部CL之交點位置構成記憶胞MC。柱狀部CL及記憶胞MC之詳細構成將參照圖3及圖4於下文進行說明。
導電膜21使用例如鎢等導電性金屬,作為第1材料膜之第1絕緣膜22使用例如氧化矽膜等絕緣材料。導電膜21各自作為字元線發揮功能。第1絕緣膜22設置於沿積層體ST_chip之積層方向(Z方向)相鄰之導電膜21間,將各導電膜21電性地分離。
作為第1積層體之積層體ST_d設置於基板10之切晶區域Rd上。積層體ST_d係使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交替地積層而構成,未設置柱狀部CL。作為第2材料膜之第2絕緣膜23使用與第1絕緣膜22不同之材料例如氮化矽膜等絕緣材料。
層間絕緣膜20設置於積層體ST_chip與積層體ST_d之間,將積層體ST_d之四周被覆。層間絕緣膜20使用例如TEOS(TetraEthOxySilane,正矽酸乙酯)膜等絕緣材料。
鈍化膜30於晶片區域Rchip中設置於積層體ST_chip上。鈍化膜30使用例如聚醯亞胺等絕緣材料。
保護環40設置於晶片區域Rchip與切晶區域Rd之間,自積層體ST_chip、ST_d之最上層至最下層於Z方向延伸。保護環40以將切晶區域Rd切斷時產生之裂痕不會向晶片區域Rchip擴大之方式保護晶片區域Rchip側之半導體元件。因此,保護環40以包圍晶片區域Rchip之整個四周之方式設置於整個切晶區域Rd。保護環40使用例如鎢、銅、鋁、鈦、鉭等金屬材料之單層或該等中之複數種材料之積層。
金屬膜50設置於切晶區域Rd之積層體ST_d及層間絕緣膜20上。金屬膜50作為形成器件時之對準標記或晶片區域Rchip中之焊墊發揮功能。金屬膜50使用例如鋁等金屬材料。
圖3係例示柱狀部CL之模式剖視圖。圖4係例示柱狀部CL之模式剖視圖。記憶體孔MH沿Z軸方向自積層體ST_chip之上端貫通積層體ST_chip,設置直至嵌入式源極層(圖22之31)。複數個柱狀部CL分別包含半導體主體210、記憶體膜220及核心層230。記憶體膜220於半導體主體210與導電膜21之間具有電荷捕獲部。自各爪部(finger)分別各選一個而成之複數個柱狀部CL共通地連接至1根位元線BL。如圖7所示,各柱狀部CL設置於晶片區域Rchip。
如圖4所示,X-Y平面上之記憶體孔MH之形狀例如為圓或橢圓。於導電膜21與第1絕緣膜22之間,亦可設置構成記憶體膜220之一部分之阻擋絕緣膜21a。阻擋絕緣膜21a例如為氧化矽膜或金屬氧化物膜。金屬氧化物之一例為氧化鋁。於導電膜21與第1絕緣膜22之間及導電膜21與記憶體膜220之間,亦可設置障壁膜21b。障壁膜21b於導電膜21為鎢時選擇例如氮化鈦與鈦之積層結構膜。阻擋絕緣膜21a抑制電荷自導電膜21向記憶體膜220側反向穿隧。障壁膜21b提昇導電膜21與阻擋絕緣膜21a之密接性。
半導體主體210之形狀例如為具有底之筒狀。半導體主體210包含例如矽。矽例如為使非晶矽結晶化而成之多晶矽。半導體主體210例如為無摻雜多晶矽。又,半導體主體210亦可為p型矽。半導體主體210成為汲極側選擇電晶體、源極側選擇電晶體及記憶胞MC各者之通道。
記憶體膜220中,阻擋絕緣膜21a以外之部分設置於記憶體孔MH之內壁與半導體主體210之間。記憶體膜220之形狀例如為筒狀。複數個記憶胞MC於半導體主體210與成為字元線WL之導電膜21之間具有記憶區域,於Z軸方向積層。記憶體膜220包含例如覆蓋絕緣膜221、電荷捕獲膜222及隧道絕緣膜223。半導體主體210、電荷捕獲膜222及隧道絕緣膜223各者於Z軸方向延伸。
覆蓋絕緣膜221設置於絕緣膜22與電荷捕獲膜222之間。覆蓋絕緣膜221包含例如氧化矽。覆蓋絕緣膜221保護電荷捕獲膜222於將犧牲膜(未圖示)替換為導電膜21時(替換步驟)不會被蝕刻。覆蓋絕緣膜221亦可於替換步驟中自導電膜21與記憶體膜220之間除去。於該情形時,如圖2及圖3所示,於導電膜21與電荷捕獲膜222之間,設置例如阻擋絕緣膜21a。又,於不利用替換步驟形成導電膜21之情形時,亦可無覆蓋絕緣膜221。
電荷捕獲膜222設置於阻擋絕緣膜21a及覆蓋絕緣膜221與隧道絕緣膜223之間。電荷捕獲膜222包含例如氮化矽,於膜中具有捕獲電荷之捕獲點。電荷捕獲膜222中夾於成為字元線WL之導電膜21與半導體主體210之間之部分作為電荷捕獲部構成記憶胞MC之記憶區域。記憶胞MC之閾值電壓根據電荷捕獲部有無電荷或電荷捕獲部中所捕獲之電荷量發生變化。藉此,記憶胞MC能夠保存資訊。
隧道絕緣膜223設置於半導體主體210與電荷捕獲膜222之間。隧道絕緣膜223包含例如氧化矽或氧化矽及氮化矽。隧道絕緣膜223係半導體主體210與電荷捕獲膜222之間之電位障壁。例如,自半導體主體210向電荷捕獲部注入電子時(寫入動作)及自半導體主體210向電荷捕獲部注入電洞時(抹除動作),電子及電洞分別穿過(穿遂)隧道絕緣膜223之電位障壁。
核心層230嵌埋筒狀之半導體主體210之內部空間。核心層230之形狀例如為柱狀。核心層230包含例如氧化矽,為絕緣性。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W於晶片區域Rchip具有控制電路11及積層體ST_chip(記憶胞陣列),於切晶區域Rd具有積層體ST_d。切晶區域Rd之積層體ST_d於圖1之平面佈局中,以包圍晶片區域Rchip之四周之方式沿切晶區域Rd設置於其整體。
如圖2所示,積層體ST_d自切晶區域Rd上之材料膜(層間絕緣膜20)之上自下設置於整個Z方向。藉由如此般使切晶區域Rd殘留積層體ST_d,自基板10內之改質部分之劈開沿積層體ST_d或者沿積層體ST_d與層間絕緣膜20之界面擴展。因此,切晶區域Rd中之分割線不會大幅度偏離積層體ST_d而會於維持直進性之狀態下沿積層體ST_d形成。即,劈開會於在Z方向上之半導體晶圓W之厚度方向維持直進性之狀態下擴展,而且於在半導體晶圓W之XY平面內亦維持直進性之狀態下擴展。其結果,能夠抑制分割線蜿蜒至晶片區域Rchip,而能夠抑制半導體晶片之龜裂。
又,切晶區域Rd之積層體ST_d分為下部積層體ST_b及上部積層體ST_t而形成。於相對於切晶區域Rd之延伸方向為垂直方向之剖面上,下部積層體ST_b及上部積層體ST_t均於側面具有斜度。下部積層體ST_b及上部積層體ST_t之側面分別隨著朝向積層方向之上方向(自下層向上層)而寬度變窄。此處之「寬度」係相對於積層體ST_d之積層方向為大致垂直方向(X或Y方向)之寬度。
晶片區域Rchip之積層體ST_chip雖相對於積層體ST_d於平面佈局上不同,但於分為下部積層體與上部積層體而形成之方面相同。又,積層體ST_chip之下部積層體及上部積層體之側面分別具有與積層體ST_d之下部積層體ST_b及上部積層體ST_t相同之斜度。如此,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雖於平面圖案上不同,但具有相同之積層構造。其原因在於積層體ST_d及ST_chip係同時形成。藉由使積層體ST_d及ST_chip同時形成,能夠縮短製程。
再者,積層體ST_chip及ST_d於製造步驟中最初以第1絕緣膜22(例如,氧化矽膜)與第2絕緣膜23(例如,氮化矽膜)之積層體之形式形成。即,積層體ST_chip及ST_d最初由相同之材質所構成。然而,其後,積層體ST_chip之第2絕緣膜23置換為作為字元線WL發揮功能之導電膜21(例如,鎢)。因此,存在作為完成品,積層體ST_chip及積層體ST_d成為不同材質之情況。但是,積層體ST_d之第2絕緣膜23亦可與積層體ST_chip之第2絕緣膜23同樣地置換為導電膜21(例如,鎢)。於該情形時,積層體ST_chip及積層體ST_d雖於平面佈局上不同,但於Z方向之積層構造或材質方面成為相同構成。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圖5~圖10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首先,於基板10之正面F1上形成控制電路11。控制電路11例如為由電晶體等所構成之CMOS電路。控制電路11為層間絕緣膜(未圖示)所被覆。層間絕緣膜經平坦化。
繼而,於控制電路11之上方,使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交替地積層。第1絕緣膜22使用例如氧化矽。第2絕緣膜23使用例如氮化矽。藉此,如圖5所示,於晶片區域Rchip形成積層體ST_chip之下部,於切晶區域Rd形成下部積層體ST_b。此處,當積層體ST_chip所包含之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之數量變多時,記憶體孔之縱橫比變大。因此,記憶體孔及柱狀部CL於積層體ST_chip之下部及上部分為複數次而形成。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同時形成,因此,積層體ST_d亦於下部積層體ST_b及上部積層體ST_t分為複數次而形成。於圖5中,於積層體ST_chip之下部形成記憶體孔,形成柱狀部CL之下部。
繼而,為於積層體ST_chip形成柱狀部CL使用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而形成記憶體孔。形成記憶體孔時或其後,使用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將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之間之第1絕緣膜22及第2絕緣膜23除去,使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之間分離。藉此,獲得圖5所示之構造。
繼而,於積層體ST_d及積層體ST_chip上堆積層間絕緣膜20。層間絕緣膜20使用例如TEOS膜等絕緣膜。繼而,使層間絕緣膜20平坦化直至積層體ST_d及積層體ST_chip之上表面露出。層間絕緣膜20殘留於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之間之槽。藉此,獲得圖6所示之構造。
繼而,於積層體ST_chip及積層體ST_d之下部上,再使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交替地積層。藉此,如圖7所示,於晶片區域Rchip形成積層體ST_chip之上部,於切晶區域Rd形成上部積層體ST_t。
繼而,使用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於積層體ST_chip之上部形成柱狀部CL而形成記憶體孔。進而於記憶體孔內形成柱狀部CL之上部。
形成記憶體孔時或其後,使用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將積層體ST_d之上部與積層體ST_chip之上部之間之第1絕緣膜22及第2絕緣膜23除去而將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之間分離。藉此,獲得圖7所示之構造。
繼而,於積層體ST_d及積層體ST_chip上堆積層間絕緣膜20。繼而,使層間絕緣膜20平坦化直至積層體ST_d及積層體ST_chip之上表面露出。層間絕緣膜20殘留於積層體ST_d與積層體ST_chip之間之槽。藉此,獲得圖8所示之構造。
繼而,形成狹縫(未圖示),如圖9所示,經由狹縫將第2絕緣膜23置換為導電膜21。導電膜21使用例如鎢等導電性金屬。導電膜21作為字元線WL發揮功能。繼而,將金屬膜50堆積於積層體ST_d及積層體ST_chip上。金屬膜50使用例如鋁等金屬。金屬膜50作為對準標記或焊墊發揮功能。對準標記係用於微影步驟等中之位置對準。焊墊於組裝步驟中經打線接合,用以與半導體封裝體之外部電性連接。
繼而,使用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對金屬膜50進行加工,將晶片區域Rchip之金屬膜50除去,使金屬膜50殘留於切晶區域Rd。此時,亦使積層體ST_chip之導電膜21殘留。
繼而,使鈍化膜30形成於積層體ST_chip、ST_d上。鈍化膜30使用例如聚醯亞胺等絕緣膜。繼而,於晶片區域Rchip與切晶區域Rd之間形成防護環40。保護環40使用例如鎢、銅、鋁、鈦、鉭等金屬材料之單層或該等中之複數種材料之積層。
繼而,將切晶區域Rd中之鈍化膜30除去。藉此,獲得圖2所示之半導體晶圓W。
其次,對切晶步驟進行說明。
圖11~圖17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W之切晶方法之一例的立體圖或剖視圖。首先,如圖11所示,於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貼附切晶用之保護帶110。
繼而,如圖12及圖13所示,使用雷射振盪器120自半導體晶圓W之背面(第2面)F2對與切晶區域Rd對應之部分照射雷射光121。藉此,如圖13所示,於半導體晶圓W之內部形成改質層LM。改質層LM形成於切晶區域Rd內之基板10即可,但較佳為形成於積層體ST_d之正下方或其附近。再者,於圖13以後,對半導體晶圓W之構成進行簡化表示,並省略積層體ST_chip之圖示。
圖14係表示照射雷射光121時之情況之立體圖。雷射振盪器120一面如箭頭A所示向Y方向移動一面脈衝照射雷射光121。藉此,改質層LM於Y方向斷續地形成,沿切晶區域Rd大致平行地形成。此種改質層LM雖斷續地形成但於Y方向相連而大致成為層狀。改質層LM可為單層亦可為於Z方向形成於不同位置(高度)之複數層。
繼而,如圖15所示,對半導體晶圓W之背面F2進行研削及/或研磨。藉由利用磨石130進行研磨,不僅使半導體晶圓W薄化,而且如圖16所示,劈開自改質層LM於Z方向擴展。
此處,積層體ST_d係設置於切晶區域Rd之層間絕緣膜20。藉由如此般使積層體ST_d殘留於切晶區域Rd,當自基板10內之改質層LM之劈開到達至積層體ST_d時,該劈開沿積層體ST_d或者積層體ST_d與層間絕緣膜20之界面擴展。即,積層體ST_d誘導切晶區域Rd之劈開。因此,切晶區域Rd中之分割線不會大幅度偏離積層體ST_d而會沿積層體ST_d形成。其結果,能夠抑制裂痕到達至晶片區域Rchip,而能夠抑制半導體晶片之裂痕。
繼而,於具有接著層之切晶帶136上接著半導體晶圓W之背面F2,並將切晶帶136利用環135固定。繼而,如圖17所示,將切晶帶136自下方利用上推構件140上推,藉此,拉伸切晶帶136(使之延伸)。藉此,與切晶帶136一起將半導體晶圓W向外方向拉伸。此時,半導體晶圓W沿改質層LM(即,沿切晶線)經劈開而單片化為複數個半導體晶片。
再者,於上述例中,於雷射照射後對半導體晶圓W之背面F2進行研磨。然而,亦可於對半導體晶圓W之背面F2進行研磨後進行雷射照射。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片之端部之剖視圖。半導體晶片C具備基板10、控制電路11、積層體ST_chip、ST_d、層間絕緣膜20、鈍化膜30、防護環40及金屬膜50。該等構成係如參照圖2所說明般。不過,半導體晶片C係藉由上述雷射切晶法自半導體晶圓W單片化而成,因此,於切晶區域Rd經劈開而成。
半導體晶片C具有第1面F1、位於該第1面F1之相反側之第2面F2、及連結第1面F1與第2面F2之間之側面F3。於第1面F1上設置有構成控制電路11之半導體元件(CMOS等)。
半導體晶片C於切晶區域Rd經劈開,因此,作為分割區域之切晶區域Rd位於第1面F1之外緣E。於外緣E,側面F3具有切晶步驟中之改質層LM及劈開面。又,於切晶區域Rd殘留使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交替地積層而構成之積層體ST_d。因此,於積層體ST_d之側面F4出現因劈開而經分割之積層體ST_d。側面F4與側面F3連續。
積層體ST_d亦可殘留於半導體晶片C之第1面F1之整個外緣。於該情形時,積層體ST_d以沿側面F3包圍半導體晶片C之方式設置。另一方面,根據切晶區域Rd之劈開,亦有於層間絕緣膜20與積層體ST_d之交界部B發生劈開而積層體ST_d不殘留於側面F3的情況。因此,積層體ST_d出現於側面F3之至少一部分即可。
半導體晶片C之其他構成與半導體晶圓W之相應構成相同即可。藉此,半導體晶片C亦能夠獲得本實施形態之效果。
(變化例1)  圖19係表示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的半導體晶圓之構成例之剖視圖。於變化例1中,下部積層體ST_b之剖面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相對於切晶區域Rd之延伸方向之垂直剖面上,下部積層體ST_b之寬度(相對於Z方向為大致垂直方向之寬度)成為第1寬度Wb。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形成為大致相等之第1寬度Wb。
上部積層體ST_t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剖面形狀。即,於相對於切晶區域Rd之延伸方向為垂直方向之剖面上,上部積層體ST_t之寬度(相對於Z方向為大致垂直方向之寬度)為大於第1寬度Wb之第2寬度Wt。作為積層體ST_d整體,成為蘑菇型。
如此,即便積層體ST_d之一部分之形狀不同,只要積層體ST_d設置於層間絕緣膜20之整個Z方向,則能夠獲得本實施形態之效果。
再者,下部積層體ST_b亦可藉由不同於積層體ST_chip之步驟形成。於該情形時,追加微影步驟、蝕刻步驟及絕緣膜22、23之堆積步驟。當然,上部積層體ST_t亦可藉由不同於積層體ST_chip之步驟形成。於該情形時,整個積層體ST_d可以大致相等之寬度(第1寬度Wb或第2寬度Wt)形成。
(變化例2)  圖20係表示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的半導體晶圓之構成例之剖視圖。於變化例2中,將積層體ST_d之第2絕緣膜23置換為導電膜21。即,積層體ST_d之材料與積層體ST_chip之材料為相同材料(例如,鎢)。積層體ST_d之第2絕緣膜23於積層體ST_chip之第2絕緣膜23置換為導電膜21時同時進行置換。變化例2之其他構成可與第1實施形態之相應構成相同。
如此,積層體ST_d即便具有導電膜21來代替第2絕緣膜23,亦能夠誘導自改質層LM之劈開。因此,變化例2能夠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又,變化例2亦可與變化例1組合。
圖21係表示作為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之記憶胞陣列之電路構成之一例的電路圖。記憶胞陣列包含複數個區塊BLK。區塊BLK包含例如4個串單元SU0、SU1、SU2、SU3。以後,於記作串單元SU之情形時,表示串單元SU0~SU3之各者。
各串單元SU包含複數個NAND串NS。複數個NAND串NS分別與位元線BL0、BL1、…、BLm(m為0以上之整數)相連。以後,於記作位元線BL之情形時,表示位元線BL0~BLm之各者。又,各NAND串NS例如包含記憶胞電晶體MT0、MT1、MT2、…、MT47、虛設電晶體DLT及DUT、記憶胞電晶體MT48、MT49、MT50、…、MT95以及選擇閘極電晶體ST1及ST2。以後,於記作記憶胞電晶體MT之情形時,表示記憶胞電晶體MT0~MT95之各者。
記憶胞電晶體MT包含控制閘極及電荷蓄積層,非揮發性地記憶資料。虛設電晶體DLT及DUT之各者例如為與記憶胞電晶體MT相同之構成,係不會用於記憶資料之記憶胞電晶體。選擇閘極電晶體ST1及ST2之各者用於在各種動作時選擇串單元SU。
於各NAND串NS,選擇閘極電晶體ST1之汲極與對應之位元線BL連接。於選擇閘極電晶體ST1之源極與虛設電晶體DUT之汲極之間,串聯連接有記憶胞電晶體MT48~MT95。虛設電晶體DUT之源極與虛設電晶體DLT之汲極連接。於虛設電晶體DLT之源極與選擇閘極電晶體ST2之汲極之間,串聯連接有記憶胞電晶體MT0~MT47。
於同一區塊BLK,記憶胞電晶體MT0~MT95之各者之控制閘極分別與字元線WL0~WL95共通連接。虛設電晶體DUT之控制閘極與虛設字元線WLDU共通連接。虛設電晶體DLT之控制閘極與虛設字元線WLDL共通連接。串單元SU0~SU3之各者所包含之選擇閘極電晶體ST1之閘極分別與選擇閘極線SGD0~SGD3共通連接。選擇閘極電晶體ST2之閘極與選擇閘極線SGS共通連接。
對位元線BL0~BLm分別分配不同之行位址。位元線BL於複數個區塊BLK間與對應之NAND串NS之選擇閘極電晶體ST1共通連接。字元線WL0~WL95以及虛設字元線WLDU及WLDL之各者係逐區塊BLK地進行設置。源極線SL係於複數個區塊BLK間共有。
於1個串單元SU內與共通之字元線WL連接之複數個記憶胞電晶體MT稱作胞單元CU。胞單元CU與記憶胞電晶體MT所記憶之資料之位元數相應地改變記憶容量。例如,胞單元CU分別於各記憶胞電晶體MT記憶1位元資料之情形時記憶1頁資料,於記憶2位元資料之情形時記憶2頁資料,於記憶3位元資料之情形時記憶3頁資料。
圖22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晶片區域Rchip之剖視圖。圖22更詳細地表示晶片區域Rchip中之記憶胞陣列之構造。再者,此處省略導電膜間之層間絕緣膜。又,於圖22中,將相互正交且與半導體基板10面平行之2方向設為X方向及Y方向,將相對於該等X方向及Y方向(XY面)正交之方向設為Z方向(積層方向)。
記憶胞陣列包含半導體基板10、導電膜21、22、38、記憶體支柱MH及接觸插塞BLC。半導體基板10之主面與XY面對應。於半導體基板10之上方,介隔層間絕緣膜22積層有複數個導電膜21。導電膜21形成為沿XY面之平板狀,作為源極線SL發揮功能。再者,亦可於半導體基板10上且源極線SL之下設置圖23所示之控制電路11。不過,於圖22中,省略控制電路11之圖示。
於導電膜21上,沿YZ面之複數個狹縫SLT於X方向排列。導電膜21上且相鄰之狹縫SLT間之構造體與例如1個串單元SU對應。具體而言,於導電膜21上且相鄰之狹縫SLT間,自下層依序交替地設置有導電膜21與層間絕緣膜22。該等導電膜21中於Z方向相鄰之導電膜介隔層間絕緣膜22進行積層。導電膜21及層間絕緣膜22分別形成為沿XY面之平板狀。
最下層之導電膜21作為選擇閘極線SGS發揮功能。選擇閘極線SGS上之48個導電膜21自下層依序分別作為字元線WL0~WL47發揮功能。下部積層體ST_chip_b之最上層之導電膜21及上部積層體ST_chip_t之最下層之導電膜21分別作為虛設字元線WLDL及WLDU發揮功能。虛設字元線WLDU上之48個導電膜21自下層依序分別作為字元線WL48~WL95發揮功能。上部積層體ST_chip_t之最上層之導電膜21作為選擇閘極線SGD發揮功能。
複數個記憶體支柱MH例如於Y方向呈鋸齒狀排列(未圖示),分別作為1個NAND串NS發揮功能。各記憶體支柱MH以自選擇閘極線SGD之上表面到達至導電膜21之上表面之方式穿過導電膜21及層間絕緣膜22而設置。又,各記憶體支柱MH包含下部支柱LMH、上部支柱UMH、及下部支柱LMH與上部支柱UMH間之接合部JT。
上部支柱UMH設置於下部支柱LMH上,下部支柱LMH與上部支柱UMH之間經由接合部JT而接合。即,於導電膜31上設置下部支柱LMH,於下部支柱LMH上經由接合部JT設置上部支柱UMH。例如,接合部JT之外徑大於下部支柱LMH與接合部JT之接觸部分之外徑,大於上部支柱UMH與接合部JT之接觸部分之外徑。設置有接合部JT之接合層之Z方向上之間隔(虛設字元線WLDL與WLDU之間之間隔)寬於字元線WL0~WL47、WL48~WL95中相鄰之字元線間之間隔。
記憶體支柱MH具有例如阻擋絕緣膜40、電荷儲存膜(亦稱作電荷蓄積層)41、隧道絕緣膜42、及半導體層43。具體而言,於用以形成記憶體支柱MH之記憶體孔之內壁設置阻擋絕緣膜40。於阻擋絕緣膜40之內壁設置電荷儲存膜41。於電荷儲存膜41之內壁設置隧道絕緣膜42。進而,於隧道絕緣膜42之內側設置半導體層43。再者,記憶體支柱MH亦可設為於半導體層43之內部設置有核心絕緣膜之構造。
於此種記憶體支柱MH之構成中,記憶體支柱MH與選擇閘極線SGS交叉之部分作為選擇閘極電晶體ST2發揮功能。記憶體支柱MH與字元線WL0~WL47交叉之部分分別作為記憶胞電晶體MT0~MT47發揮功能。各記憶胞電晶體MT0~MT47係記憶資料或者能夠記憶資料之記憶胞。記憶體支柱MH與虛設字元線WLDL、WLDU交叉之部分分別作為虛設電晶體DLT及DUT發揮功能。各虛設電晶體DLT及DUT係不記憶資料之記憶胞。記憶體支柱MH與字元線WL48~WL95交叉之部分分別作為記憶胞電晶體MT48~MT95發揮功能。各記憶胞電晶體MT48~MT95係記憶資料或者能夠記憶資料之記憶胞。進而,記憶體支柱MH與選擇閘極線SGD交叉之部分作為選擇閘極電晶體ST1發揮功能。
半導體層43作為記憶胞電晶體MT、虛設電晶體DLT、DUT、及選擇閘極電晶體ST1、ST2之通道層發揮功能。於半導體層43之內部形成NAND串NS之電流路徑。
電荷儲存膜41具有於記憶胞電晶體MT中儲存自半導體層43注入之電荷的功能。電荷儲存膜41包含例如氮化矽膜。
隧道絕緣膜42於自半導體層43注入電荷至電荷儲存膜41時或電荷儲存膜41中所儲存之電荷向半導體層43擴散時作為電位障壁發揮功能。隧道絕緣膜42包含例如氧化矽膜。
阻擋絕緣膜40防止電荷儲存膜41中所儲存之電荷向字元線WL0~WL95擴散。阻擋絕緣膜40包含例如氧化矽膜及氮化矽膜。
於較記憶體支柱MH之上表面更靠上方,介隔層間絕緣膜設置導電膜38。導電膜38形成為於X方向延伸之線狀,作為位元線(或者配線層)BL發揮功能。複數個導電膜38於Y方向排列(未圖示),導電膜38與和各串單元SU對應之1個記憶體支柱MH電性連接。具體而言,於各串單元SU,於各記憶體支柱MH內之半導體層43上設置接觸插塞BLC,於接觸插塞BLC上設置1個導電膜38。接觸插塞BLC包含導電膜。
再者,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構成。例如,各區塊BLK所包含之串單元SU可設定為任意個數。又,各NAND串NS所包含之記憶胞電晶體MT、虛設電晶體DLT及DUT、及選擇閘極電晶體ST1及ST2之各者亦可設定為任意個數。
又,字元線WL、虛設字元線WLDL及WLDU、及選擇閘極線SGD及SGS之根數分別根據記憶胞電晶體MT、虛設電晶體DLT及DUT、及選擇閘極電晶體ST1及ST2之個數而變更。選擇閘極線SGS亦可由分別設置於複數層之複數個導電膜所構成。選擇閘極線SGD亦可由分別設置於複數層之複數個導電膜所構成。
其他記憶胞陣列11之構成例如於2009年3月19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12/407,403號「三維積層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中有記載。又,於2009年3月18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12/406,524號「三維積層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2010年3月25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12/679,991號「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2009年3月23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12/532,030號「半導體記憶體及其製造方法」中分別有記載。於本申請說明書中藉由參照援用該等專利申請之整體。
圖23係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包含切晶區域Rd之剖視圖。圖23更詳細地表示切晶區域Rd中之積層構造。再者,圖23之積層體ST_chip之字元線WL之層數雖看起來與圖22之積層體ST_chip不同,但分別具有相同之層數。
積層體ST_d與晶片區域Rchip之積層體ST_chip同樣地進行積層。即,於切晶區域Rd,於基板10之上方,交替地設置有層間絕緣膜(第1絕緣膜)22與第2絕緣膜23。再者,於晶片區域Rchip,第2絕緣膜23已置換為導電膜21,因此,未設置第2絕緣膜23,但於切晶區域Rd,第2絕緣膜23與導電膜21殘留於同一層。
最下層之第2絕緣膜23與器件區域Rchip之選擇閘極線SGS對應,為同層(同一層)。於最下層之第2絕緣膜23上,其他複數個第2絕緣膜23自下層依序分別與字元線WL0~WL47對應,作為同層(同一層)而積層。進而於其上,與虛設字元線WLDL對應地設置有同層(同一層)之第2絕緣膜23。如此,與選擇閘極線SGS、字元線WL0~WL47及虛設字元線WLDL之各者同層(同一層)之第2絕緣膜23係作為切晶區域Rd之下部積層體ST_b設置。
於下部積層體ST_b上,與虛設字元線WLDU對應之第2絕緣膜23係作為同層(同一層)設置。於與虛設字元線WLDU對應之第2絕緣膜23之上,複數個第2絕緣膜23自下層依序分別與字元線WL48~WL95對應,作為同層(同一層)而積層。進而於其上,與選擇閘極線SGD對應地設置有同層(同一層)之第2絕緣膜23。與選擇閘極線SGD對應之第2絕緣膜23成為積層體ST_d之最上層。如此,與虛設字元線WLDU、字元線WL48~WL95及選擇閘極線SGD之各者同層(同一層)之第2絕緣膜23係作為切晶區域Rd之上部積層體ST_b進行設置。
於下部積層體ST_b與上部積層體ST_t之間,設置有與晶片區域Rchip之接合部JT對應之間隙GP。間隙GP之Z方向之寬度(厚度)大於(厚於)下部積層體ST_b及上部積層體ST_t中第2絕緣膜23間之間隔(層間絕緣膜22之厚度)。又,於間隙GP,設置有與層間絕緣膜22相同之材料。
存在字元線WL、虛設字元線WLDL及WLDU、及選擇閘極線SGD及SGS之根數分別根據記憶胞電晶體MT、虛設電晶體DLT及DUT、及選擇閘極電晶體ST1及ST2之個數而變更之情況。於該情形時,伴隨於此,於晶片區域Rchip及切晶區域Rd,導電膜21及第2絕緣膜23之積層數亦發生變更。例如,選擇閘極線SGS、SGD亦可由分別設置於複數層之複數個導電膜21所構成。於該情形時,於切晶區域Rd,與選擇閘極線SGS、SGD對應之第2絕緣膜23亦分別由複數層所構成。
進而,於晶片區域Rchip及切晶區域Rd,於積層體ST_chip及ST_d之上方,經由接觸插塞BLC設置有位元線BL。於積層體ST_chip之上方設置有鈍化膜30。即,積層體ST_chip及ST_d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較位元線BL更靠下方。於鈍化膜30之內部,包含設置於位元線BL之更上方之電極層(未圖示)。於鈍化膜30之表面,亦可形成外部連接用之焊墊電極(未圖示)。鈍化膜30亦可為無機絕緣膜與聚醯亞胺等有機絕緣膜之積層構造。
積層體ST_d之側面具有與積層體ST_chip之端部側面之斜度相同之斜度。其原因在於積層體ST_d及ST_chip係藉由同一積層步驟進行積層且藉由同一蝕刻步驟進行加工而成。
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進行提示者,並不意欲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要旨內,同樣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10:基板 11:控制電路 20:層間絕緣膜 21:導電膜 21a:阻擋絕緣膜 21b:障壁膜 22:第1絕緣膜 23:第2絕緣膜 30:鈍化膜 38:導電膜 40:保護環 41:電荷儲存膜 42:隧道絕緣膜 43:半導體層 50:金屬膜 110:保護帶 120:雷射振盪器 121:雷射光 130:磨石 135:環 136:切晶帶 140:上推構件 210:半導體主體 220:記憶體膜 221:覆蓋絕緣膜 222:電荷捕獲膜 223:隧道絕緣膜 230:核心層 A:箭頭 B:交界部 BL:位元線 BL0~BLm:位元線 BLC:接觸插塞 BLK:區塊 C:半導體晶片 CL:柱狀部 CU:胞單元 DLT:虛設電晶體 DUT:虛設電晶體 E:外緣 F1:第1面 F2:第2面 F3:第3面 GP:間隙 JT:接合部 LM:改質層 LMH:下部支柱 MC:記憶 MH:記憶體孔 MT0~MT95:記憶胞電晶體 NS:NAND串 Rchip:晶片區域 Rd:切晶區域 SGD:選擇閘極線 SGD0~SGD3:選擇閘極線 SGS:選擇閘極線 ST1:選擇閘極電晶體 ST2:選擇閘極電晶體 ST_b:下部積層體 ST_chip:積層體 ST_chip_b:下部積層體 ST_chip_t:上部積層體 ST_d:積層體 ST_t:上部積層體 SL:源極線 SLT:狹縫 SU:串單元 SU0:串單元 SU1:串單元 SU2:串單元 SU3:串單元 UMH:上部支柱 W:半導體晶圓 Wb:第1寬度 WL:字元線 WL0~WL95:字元線 WLDL:虛設字元線 WLDU:虛設字元線 Wt:第2寬度 X:軸 Y:軸 Z:軸
圖1係表示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一例之概略俯視圖。  圖2係沿圖1之2-2線之剖視圖。  圖3係例示柱狀部CL之模式剖視圖。  圖4係例示柱狀部CL之模式剖視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6係繼圖5之、表示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7係繼圖6之、表示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8係繼圖7之、表示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9係繼圖8之、表示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0係繼圖9之、表示半導體晶圓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剖視圖。  圖1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切晶方法之一例之立體圖。  圖12係繼圖11之、表示切晶方法之立體圖。  圖13係繼圖11之、表示切晶方法之立體圖。  圖14係繼圖11之、表示切晶方法之立體圖。  圖15係繼圖12之、表示切晶方法之立體圖。  圖16係繼圖12之、表示切晶方法之立體圖。  圖17係繼圖15之、表示切晶方法之立體圖。  圖1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半導體晶圓之端部之剖視圖。  圖19係表示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的半導體晶圓之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0係表示依據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的半導體晶圓之構成例之剖視圖。  圖21係表示作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之記憶胞陣列之電路構成之一例的電路圖。  圖22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晶片區域Rchip之剖視圖。  圖23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記憶裝置之包含切晶區域Rd之剖視圖。
10:基板
11:控制電路
20:層間絕緣膜
21:導電膜
22:第1絕緣膜
23:第2絕緣膜
30:鈍化膜
40:保護環
50:金屬膜
CL:柱狀部
F1:第1面
Rchip:晶片區域
Rd:切晶區域
ST_b:下部積層體
ST_chip:積層體
ST_d:積層體
ST_t:上部積層體
Z:軸

Claims (14)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具備:  第1積層體,其包含沿著第1方向交替地積層之複數個絕緣性之第1材料膜及複數個絕緣性之第2材料膜;  第2積層體,其設置於自上述第1積層體之與上述第1方向垂直之第2方向側,且包含沿著第1方向交替地積層之上述複數個絕緣性之第1材料膜及複數個導電性之第1導電膜;及  柱狀體,其以沿著上述第1方向貫通上述第2積層體之方式設置;  上述第2積層體包含:第1部積層體及設置於上述第1部積層體之第2部積層體,且上述第1部積層體之最接近上述第2部積層體之部分處的上述柱狀體之徑即第1徑比上述第2部積層體之最接近上述第1部積層體之部分處的上述柱狀體之徑即第2徑大。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第1導電體,該第1導電體設置於上述第2積層體與上述第1積層體之間,且沿著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較上述第1積層體長。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半導體基板,  上述第1導電體之端部連接於上述半導體基板。
  4.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半導體基板,  上述第2積層體包含複數個記憶胞,  上述複數個記憶胞之源極層設置於較上述第2積層體更靠近上述半導體基板之側,  上述複數個記憶胞之位元線設置於較上述第2積層體更遠離上述半導體基板之側。
  5.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設置於上述第2積層體之第1保護層。
  6.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保護層係無機絕緣膜與有機絕緣膜之積層膜。
  7. 如請求項5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積層體中未設置上述第1保護層。
  8.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絕緣膜包含氧化矽,上述第2絕緣膜包含氮化矽。
  9.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第1半導體電路,該第1半導體電路係控制上述複數個記憶胞之電路。
  10.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積層體之被切斷面露出。
  11.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半導體基板,  上述第1積層體與上述半導體基板一起被切斷。
  1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進而具備半導體基板,  上述第1積層體之被切斷面與上述半導體基板之側面形成同一面。
  1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柱狀體為記憶體支柱。
  14.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裝置,其於上述第1部積層體與上述第2部積層體之間具有接合部,且上述接合部處之上述柱狀體之徑比上述第1徑及上述第2徑大。
TW112140988A 2018-08-17 2019-02-27 半導體裝置 TWI838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3574 2018-08-17
JP2018-221676 2018-1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0208A true TW202410208A (zh) 2024-03-01
TWI838323B TWI838323B (zh) 2024-04-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165135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11800709B2 (e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803088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2019160922A (ja) 半導体装置
US20160268166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6058454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TWI714210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CN114156275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40008277A1 (e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838323B (zh) 半導體裝置
CN111276487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US11545402B2 (en) Semiconductor wafer, semiconductor chip, and dicing method
US11825654B2 (en) Memory device
TW202410208A (zh) 半導體裝置
US20230187279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214625045U (zh) 半导体装置
US2023018951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39741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397425A1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wafer
US20220302056A1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JP2022143319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14693A (ja) 半導体装置
TW202407984A (zh) 半導體裝置
TW202337011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6825756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