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2592A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2592A
TW202402592A TW112113594A TW112113594A TW202402592A TW 202402592 A TW202402592 A TW 202402592A TW 112113594 A TW112113594 A TW 112113594A TW 112113594 A TW112113594 A TW 112113594A TW 202402592 A TW202402592 A TW 2024025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troller
connection point
mentioned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3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7647B (zh
Inventor
叶谷大輔
黒岩裕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2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2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7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76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具備:前腳11;後腳12;連桿L1,其於連接點CP1,與前腳11及後腳12連接;連桿L2,其於位於較連接點CP1更後方之連接點CP2,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3,其於位於較連接點CP2更後方之連接點CP3,相對於連桿L2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4,其相對於前腳11之中間部11c可旋動地連接;及連桿L5,其相對於後腳12之中間部12c可旋動地連接。前腳11及後腳12之至少一者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3與連桿L4及連桿L5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4與連桿L3及連桿L5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5與連桿L3及連桿L4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

Description

嬰兒車
本揭示之一態樣關於一種嬰兒車。
先前,已知有一種具備構成為可折疊之嬰兒車本體(框架)之嬰兒車。例如,於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具有構成為可對展開狀態、與較展開狀態,前後方向之長度更短之折疊狀態進行切換之本體框架的嬰兒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5689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上述之嬰兒車中,為了提高乘坐於嬰兒車之嬰幼兒之舒適性,存在欲儘量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之需求。作為對該需求之解決對策之一,列舉延長規定乘車空間之要件之一即扶手。但,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先前構造之嬰兒車中,於單純延長扶手之情形時,會產生以下2個問題。第1個問題,折疊狀態下之扶手之前後寬度增大,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整體之前後方向之尺寸相應地大型化,有無法緊湊收納嬰兒車之虞。第2個問題,延長扶手,亦必須相應地延長連接於扶手之後端部之連桿構件,因此,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之姿勢變得不穩定,有嬰兒車無法自行站立之虞。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確保折疊狀態之緊湊性及自行站立穩定性,且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之嬰兒車。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嬰兒車係構成為可自展開狀態折疊為折疊狀態者;且具備:前腳,其具有設置前輪之下端部;後腳,其具有設置後輪之下端部;第1連桿,其於第1連接點,與前腳及後腳各者之上端部連接;第2連桿,其於展開狀態下,於位於較第1連接點更後方之第2連接點,相對於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第3連桿,其於展開狀態下,於位於較第2連接點更後方之第3連接點,相對於第2連桿可旋動地連接;第4連桿,其相對於前腳之下端部及上端部之間之中間部可旋動地連接;及第5連桿,其相對於後腳之下端部及上端部之間之中間部可旋動地連接;前腳及後腳之至少一者,相對於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第3連桿與第4連桿及第5連桿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第4連桿與第3連桿及第5連桿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第5連桿與第3連桿及第4連桿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之嬰兒車,於自左側觀察展開狀態之嬰兒車之情形時,藉由使第5連桿相對於後腳順時針旋動,使第2連桿及第4連桿相對於第3連桿順時針旋動,且以前輪與後輪相互接近之方式使後腳相對於前腳旋動,可設為折疊狀態。再者,於上述嬰兒車中,先前由1個連桿構件形成之扶手,被分割為可相互旋動而連接之第1連桿與第2連桿。根據上述構成,於展開狀態下,因可將第1連桿與第2連桿合併之部分作為扶手發揮功能,故較先前般由1個連桿構件構成扶手之情形,使扶手大型化,容易擴大乘車空間。又,於折疊狀態下,藉由使第2連桿相對於第1連桿旋動,可緊湊折疊第1連桿及第2連桿。因此,較先前般使用將第1連桿與第2連桿合併之部分一體化之扶手(即,第1連桿所對應之部分相對於第2連桿所對應之部分不旋動之構成)之情形,可使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之前後方向之尺寸更小型化。又,即使為了延長扶手整體而延長第1連桿及第2連桿之至少一者、且延長第3連桿,於折疊狀態下,藉由使第1連桿相對於第2連桿彎折,亦可使嬰兒車之姿勢可自行站立地穩定化。因此,根據上述嬰兒車,可確保折疊狀態之緊湊性及自行站立穩定性,且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
前腳及後腳之一者可相對於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前腳及後腳之另一者可以相對於第1連桿不旋動之方式連接。若前腳及後腳兩者可相對於第1連桿旋動,則前腳及後腳相對於第1連桿之姿勢不唯一地確定,因此於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轉換時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不唯一地確定,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轉換動作有變得不穩定之虞。相對於此,藉由僅使前腳及後腳之一者相對於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可使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轉換動作穩定。又,亦可提高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之自行站立穩定性。
前腳可相對於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後腳可以相對於第1連桿不旋動之方式連接。根據上述構成,較構成為使後腳可相對於第1連桿旋動且使前腳相對於第1連桿不旋動之情形,可降低折疊狀態下之第2連接點之高度位置。藉此,於折疊狀態下,可降低包含第1連桿及第2連桿之嬰兒車本體之重心位置,且可有效提高折疊狀態下之自行站立穩定性。
後腳可相對於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前腳可以相對於第1連桿不旋動之方式連接。根據上述構成,較構成為使前腳可相對於第1連桿旋動且使後腳相對於第1連桿不旋動之情形,可縮短折疊狀態下將第1連桿及第2連桿合併之部分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藉此,可更有效地將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於展開狀態下,第2連接點亦可位於較將第1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相連之直線更上方。根據上述構成,因第1連桿與第2連桿於第1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以向上方凸出之方式架設,故可適當確保於展開狀態下保護乘坐於嬰兒車之嬰幼兒之側方之扶手(第1連桿及第2連桿)之高度,且可提高嬰幼兒之安全性。
第2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距離,亦可長於第1連接點與第2連接點之距離。根據上述構成,可適當縮短折疊狀態下將第1連桿及第2連桿合併之部分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藉此,可提高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之緊湊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可提供一種可確保折疊狀態之緊湊性及自行站立穩定性,且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之嬰兒車。
以下,對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且詳細說明。另,於以下之說明中,對同一或相當要件使用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使用圖1~圖4,對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進行說明。嬰兒車1構成為可折疊。即,嬰兒車1構成為可切換圖1及圖2所示之展開狀態與圖3所示之折疊狀態。展開狀態意指以使嬰幼兒可乘坐於嬰兒車1之方式擴大嬰兒車本體2(展開)之狀態。折疊狀態意指為了緊湊收納嬰兒車1而折疊嬰兒車本體2之狀態。
於本說明書中,相對於嬰兒車1之「前」、「後」、「左」、「右」、「上」、「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之用語,於無特別說明之情形時,意指以乘坐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之嬰幼兒為基準之「前」、「後」、「左」、「右」、「上」、「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於嬰兒車1之接地面為水平面之情形時,「前後方向」為平行於接地面之嬰兒車1之進退方向。又,「上下方向」為正交於前後方向且正交於接地面之方向。又,「左右方向」為正交於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兩者之方向。
於圖1~圖4中,將「前後方向」表示為X軸方向,將「左右方向」表示為Y軸方向,將「上下方向」表示為Z軸方向。X軸方向之負方向側相當於「前」,X軸方向之正方向側相當於「後」。又,Y軸方向之正方向相當於「右」,Y軸方向之負方向側相當於「左」。又,Z軸方向之正方向相當於「上」,Z軸方向之負方向相當於「下」。另,於「左右方向」上,將接近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嬰兒車1之左右方向之中心)之側稱為內側,將離開嬰幼兒之側稱為外側。
如圖1~圖3所示,嬰兒車1具備構成為可變形之嬰兒車本體2。嬰兒車本體2具有本體框架10、連接於本體框架10之把手20及座椅支持部30。又,僅於圖2中如兩點鏈線所示,於嬰兒車本體2之座椅支持部30可裝卸地安裝具有緩衝性之座席材即座椅3。嬰幼兒著座或橫臥於該座椅3上。
座椅支持部30可斜躺地支持座椅3(參照圖2)。座椅支持部30具有座面支持框架31、靠背支持框架32、基底座椅33(僅圖2圖示)、上方框架34及連結框架35。
座面支持框架31係位於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之臀部下方之框架構件。靠背支持框架32係可旋動(擺動)地連接於座面支持框架31,且位於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之脊背之背後之部分。例如,座面支持框架31及靠背支持框架32各者具有U字狀之形狀作為整體,例如可由彎曲加工之金屬製之管構成。
基底座椅33係張設於座面支持框架31及靠背支持框架32之布構件。藉由座面支持框架31、與基底座椅33中由座面支持框架31支持之部分,構成支持座椅3之座面部(支持嬰幼兒臀部之部分)之座面支持部。藉由靠背支持框架32、與基底座椅33中由靠背支持框架32支持之部分,構成支持座椅3之靠背部(與嬰幼兒之脊背面對面之部分)之靠背支持部。
上方框架34係於較靠背支持框架32更上方位置上,與靠背支持框架32大致平行地配置之U字狀之框架構件。連結框架35係連結靠背支持框架32與上方框架34之框架構件。上方框架34及連結框架35支持座椅3之一部分(包含作為保護嬰幼兒之頭部之頭枕發揮功能之部分)。
本體框架10具有分別設置於左右兩側之一對前腳11、一對後腳12、一對連桿L1(第1連桿)、一對連桿L2(第2連桿)、一對連桿L3(第3連桿)、一對連桿L4(第4連桿)、及一對連桿L5(第5連桿)。本體框架10例如可由金屬製管、樹脂成形物等形成。前腳11、後腳12及連桿L1~L5作為構成為可折疊及可展開本體框架10之連桿發揮功能。
連桿L1及連桿L2於展開狀態下沿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連桿L1及連桿L2於展開狀態下作為扶手發揮功能。即,嬰兒車1具有將先前由1個連桿構件構成之扶手分割為可相互旋動之2個連桿構件(連桿L1、L2)之構成。於一對連桿L1間,相對於一對連桿L1,可裝卸地設置具有用於防止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向前方飛出之可撓性之防護構件38。
前腳11具有設置前輪13之下端部11a、連接於連桿L1之上端部11b、及連接於連桿L4之中間部11c。中間部11c位於下端部11a與上端部11b之間。於一對前腳11間,設置有將一對前腳11之下端部11a附近之部分彼此連結之前方連結材15。
後腳12具有設置有後輪14之下端部12a、連接於連桿L1之上端部12b、及連接於連桿L5之中間部12c。中間部12c位於下端部12a與上端部12b之間。於一對後腳12間,設置有將一對後腳12之下端部12a附近之部分彼此連結之後方連結材16。藉由前方連結材15、後方連結材16及後述之中央連結材17,抑制嬰兒車1向寬度方向(Y軸方向)變形(例如產生應變等)。
各前腳11之上端部11b於連接點CP1(第1連接點)連接於連桿L1,該連桿L1配置於與各前腳11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同樣,各後腳12之上端部12b於連接點CP1連接於連桿L1,該連桿L1配置於與各後腳12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點CP1位於連桿L1之前端部。
前腳11及後腳12之至少一者於連接點CP1,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作為一例,前腳11及後腳12之一者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擺動)地連接,前腳11及後腳12之另一者以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方式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前腳11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後腳12以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方式連接。
連桿L2於展開狀態(參照圖1及圖2)下,在位於較連接點CP1更後方之連接點CP2(第2連接點)處,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3於展開狀態下,在位於較連接點CP2更後方之連接點CP3(第3連接點)處,相對於連桿L2可旋動地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點CP3位於連桿L2之後端部。又,連接點CP2位於連桿L1之後端部及連桿L2之前端部。作為一例,於展開狀態下,連接點CP2位於較連接點CP1更上方,連接點CP3位於較連接點CP2更上方。又,如圖2所示,於展開狀態下,連接點CP2位於較連結連接點CP1與連接點CP3之直線L更上方。即,於展開狀態下,連桿L1、L2以成為向上凸出之弓狀之方式相互連接。
作為一例,於展開狀態下,連接點CP2位於較連接點CP3更靠近連接點CP1之側。即,連接點CP2位於較連接點CP1與連接點CP3之中間位置更前方。換言之,自連桿L2之前端部至後端部之長度(即,連接點CP2與連接點CP3之距離),長於自連桿L1之前端部至後端部之長度(即,連接點CP1與連接點CP2之距離)。於本實施形態中,自連桿L2之前端部至後端部之長度,為自連桿L1之前端部至後端部之長度之約2倍。根據上述構成,可適當縮短折疊狀態下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長度。藉此,可提高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1之緊湊性。更具體而言,藉由適當設定連接點CP3之高度位置,可一定程度調整折疊狀態下之連桿L2之姿勢(例如,自左右方向(Y軸方向)觀察時之相對於鉛直方向(Z軸方向)之傾斜角度)。即,藉由根據連桿L2之長度調整連接點CP3之高度位置,於折疊狀態下,可以連桿L2儘量沿鉛直方向(Z軸方向)之方式(即,以連桿L2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長度儘量縮短之方式)進行調整。如此,藉由使比較容易調整折疊狀態下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長度之連桿L2長於連桿L1,而可抑制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1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尺寸之大型化,且謀求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即,作為扶手發揮功能之部分)大型化,並謀求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之大型化。
連桿L4相對於前腳11之中間部11c可旋動地連接。作為一例,構成上述座椅支持部30之座面支持框架31之一部分(於展開狀態下於前後方向延伸之部分)作為連桿L4發揮功能。連桿L5相對於後腳12之中間部12c可旋動地連接。
連桿L3與連桿L4及連桿L5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4與連桿L3及連桿L5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連桿L5與連桿L3及連桿L4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後述般,連桿L3~L5使用同一軸構件50(參照圖4),可相互旋動地連接。
使用圖4,詳細說明連桿L3~L5之連接構成例。
連桿L3具有直線狀延伸之本體部L3a、與固定於本體部L3a之上端部之連接材L3b。本體部L3a例如包含金屬製管。連接材L3b例如包含樹脂成形物。連桿L3於展開狀態下,藉由固定於後腳12之支持構件12d(參照圖3),自下方支持。即,於展開狀態下,連桿L3以相對於後腳12於圖2中不順時針旋動之方式,藉由支持構件12d支持。
連桿L4藉由上述之座面支持框架31、固定於座面支持框架31之前連接材41及後連接材42構成。前連接材41及後連接材42例如包含樹脂成形物。座面支持框架31具有於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之側部31a(即,構成連桿L4之主要部之部分)、與將一對側部31a之前端部彼此連結並於左右方向(Y軸方向)延伸之連結部31b。前連接材41之一端部相對於前腳11可旋動地連接,前連接材41之另一端部固定於側部31a之前端部附近。後連接材42固定於側部31a之後端部。於一對後連接材42之間,設置有於左右方向(Y軸方向)延伸之中央連結材17。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座面支持框架31中位於右側之側部31a、與固定於該右側之側部31a之前連接材41及後連接材42,形成右側之連桿L4。同樣,藉由座面支持框架31中位於左側之側部31a、與固定於該左側之側部31a之前連接材41及後連接材42,形成左側之連桿L4。
連桿L5具有可旋動地連接於後腳12之本體部L5a、與固定於本體部L5a之上端部之端部L5b。本體部L5a例如包含金屬製管。端部L5b例如包含樹脂成形物。本體部L5a於其下端部相對於後腳12之中間部12c可旋動地連接。端部L5b相對於連桿L3及連桿L4可旋動地連接。
連桿L3~L5使用同一軸構件50,可相互旋動地連接。軸構件50貫通連桿L3之本體部L3a、連桿L5之端部L5b、及連桿L4之後連接材42。藉此,連桿L3~L5構成為可以與軸構件50之中心軸一致之軸線AX為中心相互旋動。另,連桿L4之後連接材42、連桿L5之端部L5b、連桿L3之本體部L3a,自左右方向(Y軸方向)上之內側朝向外側依序排列。又,如上所述,因連桿L3之本體部L3a配置於抵接於後腳12之位置,故連桿L4、L5於左右方向(Y軸方向)上位於較後腳12及連桿L3更內側。
把手20相對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本體框架10可旋動地連接。如圖1所示,把手20形成為U字狀。於圖1及圖2所示之背面推動狀態(即,操作者(保護者)自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之背面側持握把手20而操縱嬰兒車1之狀態)下,把手20之兩端之各部分相對於與各部分對應之側(左側或右側)之連桿L3,以維持與連桿L3平行之狀態之方式連結。把手20可構成為,以把手20之手持部分移動至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之前方之方式,可相對於本體框架10向圖2中之逆時針旋動。於該情形時,操作者可自與嬰幼兒面對面之前腳11側之位置持握把手20而操縱嬰兒車。即,能以嬰兒車1之後腳12側成為行進方向之前方之方式使嬰兒車1行走。於此種對面推動狀態下,把手20與連桿L3非平行。
於把手20之中央部,設置有用於進行切換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操作的操作部20a。藉由操作部20a之操作,可切換用於維持展開狀態或折疊狀態之鎖定狀態、與可切換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解鎖狀態。另,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切換,於背面按壓狀態(即,把手20位於背面側之狀態)下進行。
嬰兒車1如下所述,藉由使各構成構件相互旋動,可自展開狀態(參照圖1及圖2)折疊為折疊狀態(參照圖3)。
於要將圖1及圖2所示之展開狀態之嬰兒車1折疊時,一邊對操作部20a進行操作而設為解鎖狀態,一邊執行將把手20先向上方拉起、然後向下方下壓之操作。伴隨上述折疊操作,連桿L3及連桿L5(端部L5b)離開後腳12,連桿L5相對於後腳12向圖2及圖3中之順時針方向旋動。又,伴隨該動作,連桿L2及連桿L4相對於連桿L3向圖2及圖3中之順時針方向旋動,且後腳12以前輪13與後輪14相互接近之方式相對於前腳11旋動。另,因連桿L3與把手20平行配置,故於圖2及圖3中隱藏於把手20之內側。
如圖3所示,藉由上述折疊操作,可折疊嬰兒車1。藉由將嬰兒車1設為折疊狀態,可使嬰兒車1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尺寸,較展開狀態下之嬰兒車1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尺寸更小型化。另,若要自折疊狀態展開嬰兒車1時,只要執行與上述折疊操作相反之操作即可。
根據以上說明之嬰兒車1,於自左側觀察展開狀態(參照圖2)之嬰兒車1之情形時,藉由使連桿L5相對於後腳12順時針旋動,可使連桿L2及連桿L4相對於連桿L3順時針旋動,且以前輪13與後輪14相互接近之方式使後腳12相對於前腳11旋動,設為折疊狀態(參照圖3)。進而,於嬰兒車1中,先前由1個連桿構件形成之扶手,被分割為可相互旋動地連接之連桿L1、L2。根據上述構成,於展開狀態(參照圖2)下,因可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作為扶手發揮功能,故較先前般由1個連桿構件構成扶手之情形,使扶手更大型化,且容易擴大乘車空間。
又,於折疊狀態(參照圖3)下,藉由使連桿L2相對於連桿L1旋動,可緊湊折疊連桿L1、L2。因此,較先前般使用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一體化之扶手(即,連桿L1所對應之部分相對於連桿L2所對應之部分不旋動之構成)之情形,可使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1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尺寸小型化。又,即使為了延長扶手整體而延長連桿L1及連桿L2之至少一者、且延長連桿L3,於折疊狀態下,藉由使連桿L1相對於連桿L2彎折,亦可使嬰兒車1之姿勢可自行站立地穩定化。因此,根據嬰兒車1,可確保折疊狀態之緊湊性及自行站立穩定性,且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
使用圖5~圖7,更詳細地說明上述之效果。圖5(A)係藉由模型模式性顯示第1比較例之嬰兒車之展開狀態之圖,圖5(B)係藉由模型模式性顯示第1比較例之嬰兒車之折疊狀態之圖。圖6係模式性顯示第1比較例之嬰兒車之自展開狀態(圖6(A)所示之狀態)轉換為折疊狀態(圖6(C)所示之狀態)時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圖7係模式性顯示比較例2之嬰兒車之自展開狀態(圖7(A)所示之狀態)轉換為折疊狀態(圖7(C)所示之狀態)時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圖6(B)及圖7(B)顯示自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轉換之中途之中間狀態。
如圖5所示,第1比較例之嬰兒車(以下簡稱為「第1比較例」)於代替連桿L1、L2而具備如先前般包含1個連桿構件之連桿L12之點上,與本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相異。因此,於第1比較例中,不存在相當於連接點CP2之關節部分。如圖6所示,於第1比較例中,連接點CP3可沿以連接點CP1為中心、以連桿L12之長度為半徑之圓C1之圓周移動。又,連桿L3與連桿L5之連接點CP4(相當於本實施形態之軸構件50之位置),可沿以中間部12c為中心、以連桿L5之長度為半徑之圓C2之圓周移動。
於第1比較例中,為了於折疊狀態下使嬰兒車之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適當設定扶手(連桿L12)及連桿L3之長度。即,如圖6所示,藉由折疊操作,連桿L3之下端部與連桿L5之上端部(連接點CP4)離開後腳12,連桿L5相對於後腳12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又,伴隨該動作,連桿L12及連桿L4分別沿圓C1、C2之圓周順時針旋動(相對於連桿L3向順時針方向旋動)。其結果,於第1比較例中,折疊狀態下之連桿L12之前後方向之長度d2,短於展開狀態下之連桿L12之前後方向之長度d1。
接著,對較第1比較例更延伸扶手(連桿L12)之第2比較例進行說明。於第2比較例中,延伸連桿L12之長度之部分,相應地使圓C1之半徑大於第1比較例(圖6)。又,因該部分使連桿L12之端部(連接點CP3)與連接點CP4之距離變長,故必須延長連桿L3之長度。
圖7(A)顯示如上所述將連桿L12及連桿L3延伸至長於第1比較例之第2比較例之展開狀態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於第2比較例中,藉由較第1比較例更延伸連桿L12及連桿L3,可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但,當如圖7(A)→(B)→(C)般自展開狀態向折疊狀態轉換時,因延長連桿L12及連桿L3之影響,如圖7(C)所示,於連接點CP3充分向下方移動之前(即,連桿L12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充分縮短之前),連桿L3之下端部抵接於後腳12。因此,於第2比較例中,因設為折疊狀態而無法使嬰兒車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充分小型化。又,於第2比較例中,因於嬰兒車被充分折疊之前(即,於連桿L12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充分縮短之前),連桿L3與後腳12干涉,故有無法將嬰兒車折疊至嬰兒車可穩定自行站立之姿勢之虞。
如上所述,於由1個連桿構件(連桿L12)構成扶手之情形時,如自第1比較例向第2比較例之變形般,若為了擴大展開狀態下之乘車空間而單純延長扶手(連桿L12),則折疊狀態之緊湊性及自行站立穩定性受損。相對於此,根據代替連桿L12而具備可相互旋動地連接之連桿L1、L2之嬰兒車1,如圖7(C)由虛線所示,於折疊狀態下,連桿L2可相對於連桿L1彎折。藉此,於連桿L3與後腳12干涉之前,可折疊嬰兒車1至扶手(即,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充分縮短且成為可自行站立之姿勢。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前腳11及後腳12之一者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前腳11及後腳12之另一者以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方式連接。若前腳11及後腳12兩者皆可相對於連桿L1旋動,則前腳11及後腳12相對於連桿L1之姿勢不會唯一地確定,因此於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轉換時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不會唯一地確定,會有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轉換動作變得不穩定之虞。相對於此,藉由僅使前腳11及後腳12之一者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可使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之間之轉換動作穩定。又,亦可提高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1之自行站立穩定性。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前腳11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後腳12以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方式連接。根據上述構成,相較於構成為使後腳12可相對於連桿L1旋動且使前腳11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情形(後述之變化例),更可降低折疊狀態下之連接點CP2之高度位置。更具體而言,於自展開狀態(圖2)向折疊狀態(圖3)轉換時,藉由使連桿L1相對於前腳11依圖2及圖3中之順時針旋動,與無法如此地使連桿L1相對於前腳11旋動之情形相比,可使折疊狀態下之連接點CP2之位置向下方移動。藉此,於折疊狀態下,可降低包含連桿L1、L2之嬰兒車本體2之重心位置,可有效提高折疊狀態下之自行站立穩定性。
又,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展開狀態下,連接點CP2位於較將連接點CP1與連接點CP3相連之直線L更上方。根據上述構成,因連桿L1、L2於連接點CP1與連接點CP3之間,以向上方凸出之方式架設,故可於展開狀態下適當地確保保護乘坐於嬰兒車1之嬰幼兒之側方之扶手(即,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之高度,可提高嬰幼兒之安全性。
以上,對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揭示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各構成之材料及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之材料及形狀,可採用各種材料及形狀。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之嬰兒車本體2之構成僅為一例,亦可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框架構造。例如,亦可如圖8所示之變化例之嬰兒車1A般,後腳12相對於連桿L1可旋動地連接、且前腳11以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方式連接。另,嬰兒車1A之上述以外之構成與嬰兒車1同樣。但,嬰兒車1A之各構件(例如連桿L1~L5等)之尺寸亦可根據與嬰兒車1之機構之不同而與嬰兒車1之各構件之尺寸不同。根據上述般之嬰兒車1A,較構成為使前腳11可相對於連桿L1旋動且使後腳12相對於連桿L1不旋動之情形(即,上述實施形態之嬰兒車1),可縮短折疊狀態下將連桿L1、L2合併之部分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長度。即,於折疊狀態下,藉由連桿L1不相對於前腳11旋動,而於折疊狀態下使連桿L1與前腳11所成之角度成為與展開狀態相同之角度。藉此,如圖8所示,可使連桿L1、L2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大於圖3所示之連桿L1、L2之傾斜角度。其結果,可縮短連接點CP1與連接點CP3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距離。藉由以上,根據嬰兒車1A,可更有效地將折疊狀態下之嬰兒車1A之前後方向(X軸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1,1A:嬰兒車 2:嬰兒車本體 3:座椅材 10:本體框架 11:前腳 11a:下端部 11b:上端部 11c:中間部 12:後腳 12a:下端部 12b:上端部 12c:中間部 12d:支持構件 13:前輪 14:後輪 15:前方連結材 16:後方連結材 17:中央連結材 20:把手 20a:操作部 30:座椅支持部 31:座面支持框架 31a:側部 31b:連結部 32:靠背支持框架 33:基底座椅 34:上方框架 35:連結框架 38:防護構件 41:前連接材 42:後連接材 50:軸構件 AX:軸線 C1:圓 C2:圓 CP1:連接點(第1連接點) CP2:連接點(第2連接點) CP3:連接點(第3連接點) CP4:連接點 d1:長度 d2:長度 L:直線 L1:連桿(第1連桿) L2:連桿(第2連桿) L3:連桿(第3連桿) L3a:本體部 L3b:連接材 L4:連桿(第4連桿) L5:連桿(第5連桿) L5a:本體部 L5b:端部 L12:連桿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嬰兒車之整體構成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圖1之嬰兒車之展開狀態之側視圖。 圖3係顯示圖1之嬰兒車之折疊狀態之側視圖。 圖4係顯示圖1之嬰兒車之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5(A)、(B)係模式性顯示第1比較例之嬰兒車之展開狀態及折疊狀態之圖。 圖6(A)~(C)係模式性顯示第1比較例之嬰兒車自展開狀態轉換為折疊狀態時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7(A)~(C)係模式性顯示第2比較例之嬰兒車自展開狀態轉換為折疊狀態時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8係顯示變化例之嬰兒車之折疊狀態之側視圖。
1:嬰兒車
2:嬰兒車本體
10:本體框架
11:前腳
11a:下端部
11b:上端部
11c:中間部
12:後腳
12a:下端部
12b:上端部
12c:中間部
12d:支持構件
13:前輪
14:後輪
20:把手
38:防護構件
50:軸構件
CP1:連接點(第1連接點)
CP2:連接點(第2連接點)
CP3:連接點(第3連接點)
L1:連桿(第1連桿)
L2:連桿(第2連桿)
L3:連桿(第3連桿)
L4:連桿(第4連桿)
L5:連桿(第5連桿)

Claims (6)

  1. 一種嬰兒車,其係構成為可自展開狀態折疊為折疊狀態者;且具備: 前腳,其具有設置有前輪之下端部; 後腳,其具有設置有後輪之下端部; 第1連桿,其於第1連接點,與上述前腳及上述後腳各者之上端部連接; 第2連桿,其於上述展開狀態下,於位於較上述第1連接點更後方之第2連接點,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 第3連桿,其於上述展開狀態下,於位於較上述第2連接點更後方之第3連接點,相對於上述第2連桿可旋動地連接; 第4連桿,其相對於上述前腳之上述下端部及上述上端部之間之中間部可旋動地連接;及 第5連桿,其相對於上述後腳之上述下端部及上述上端部之間之中間部可旋動地連接; 上述前腳及上述後腳之至少一者,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 上述第3連桿與上述第4連桿及上述第5連桿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 上述第4連桿與上述第3連桿及上述第5連桿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 上述第5連桿與上述第3連桿及上述第4連桿之至少一者可旋動地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嬰兒車,其中 上述前腳及上述後腳之一者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且 上述前腳及上述後腳之另一者以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不旋動之方式連接。
  3. 如請求項2之嬰兒車,其中 上述前腳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且 上述後腳以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不旋動之方式連接。
  4. 如請求項2之嬰兒車,其中 上述後腳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可旋動地連接;且 上述前腳以相對於上述第1連桿不旋動之方式連接。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嬰兒車,其中 於上述展開狀態下,上述第2連接點位於較將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3連接點相連之直線更上方。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嬰兒車,其中 上述第2連接點與上述第3連接點之距離,較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2連接點之距離更長。
TW112113594A 2022-07-13 2023-04-12 嬰兒車 TWI847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7619 WO2024013906A1 (ja) 2022-07-13 2022-07-13 乳母車
WOPCT/JP2022/027619 2022-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2592A true TW202402592A (zh) 2024-01-16
TWI847647B TWI847647B (zh) 2024-07-0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4013906A1 (zh) 2024-01-18
JP7382688B1 (ja) 2023-11-17
WO2024013906A1 (ja)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3595B (zh) Baby carriage
JP5410313B2 (ja) 折り畳み可能なベビーカー
JP3980349B2 (ja) ベビーカー
KR102037861B1 (ko) 유모차 및 시트 유닛
JP6257938B2 (ja) 乳母車
JP6242614B2 (ja) 乳母車
CN112046590A (zh) 一种儿童推车
TW202402592A (zh) 嬰兒車
KR102246596B1 (ko) 차륜 유지 유닛 및 유모차
JP6009221B2 (ja) シートおよびベビーカー
KR102331278B1 (ko) 유모차
JP6169426B2 (ja) 乳母車及び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
TWI752337B (zh) 嬰兒車
JP6184777B2 (ja) 乳母車
TWI755566B (zh) 嬰兒車及保持構件
JP6915935B2 (ja) 乳母車
TWI753279B (zh) 嬰兒車
JP6758905B2 (ja) 乳母車
JP4637493B2 (ja) ベビーカー
CN114906200A (zh) 乘用装置
JP4180386B2 (ja) ハンモック型ベビーカ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