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1921A -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1921A
TW202401921A TW112115973A TW112115973A TW202401921A TW 202401921 A TW202401921 A TW 202401921A TW 112115973 A TW112115973 A TW 112115973A TW 112115973 A TW112115973 A TW 112115973A TW 202401921 A TW202401921 A TW 2024019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conductor
contact
elastic
arm portion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5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遼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1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192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7Coupling devices presenting arrays of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避免將扁平型導體插入連接於連接器時的端子之挫曲,能夠使端子與扁平型導體正確地接觸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解決手段為端子(20)的彈性臂部(21B)具有:在未被支承於壁部(12)的狀態下從被支承臂部(21A)的後端延伸並可朝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一彈性部(21B-1);及位於較第一彈性部(21B-1)更靠接收空間(11)側,從第一彈性部(21B-1)的後端朝前方翻折延伸,且可朝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二彈性部(21B-2),第二彈性部(21B-2)具有以接觸壓可與扁平型導體(C)接觸之接觸部(21B-3)。

Description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連接有扁平型導體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專利文獻1揭示有一連接器,其供朝前後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具有厚度的帶狀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連接。在專利文獻1,將扁平型導體的插入方向設為後方、拔出方向設為前方進行說明,但,在此,將扁平型導體的插入方向作為前方、拔出方向作為後方進行說明。此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安裝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以扁平型導體的帶寬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的複數個端子保持於殼體。另外,為了防止扁平型導體脫離之鎖定構件藉由殼體可轉動地支承。
端子為將金屬板構件進行沖壓而製作成平板狀,以板面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姿勢設置。端子具有沿著殼體的下壁向後方延伸並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之2個接觸片,藉由設在各自的接觸片後端的接點從下方對於扁平型導體接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9-067717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專利文獻1,由於端子的接觸片向後方延伸,在該後端設有接點,因此,在插入連接扁平型導體時,因扁平型導體的前端從後方與接觸片的接點碰撞,有接觸片挫曲之虞。若接觸片挫曲,則變得無法使接觸片與扁平型導體正確地接觸。
本發明有鑑於這樣的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避免將扁平型導體插入連接於連接器時的端子之挫曲,能夠使端子與扁平型導體正確地接觸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連接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其特徵為具有:殼體,其形成有接收空間,該接收空間是為了將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而朝後方開放;及複數個端子,其將對於前後方向及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雙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在板面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狀態下排列保持於前述殼體。
在該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本發明,前述端子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部,前述臂部具有:支承於前述壁部的內面,並朝前後方向延伸之被支承臂部;和從前述被支承臂部朝後方延伸之彈性臂部,前述彈性臂部具有:在未被支承於前述壁部的狀態下從前述被支承臂部的後端延伸,可朝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一彈性部;及位於較前述第一彈性部更靠接收空間側,從前述第一彈性部的後端朝前方翻折延伸,可朝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二彈性部,前述第二彈性部具有以接觸壓可與前述扁平型導體接觸之接觸部。
在本在本發明,在端子,具有接觸部之第二彈性部在第一彈性部的後端翻折而朝前方延伸。因此,當將扁平型導體從後方插入於殼體的接收空間之際,扁平型導體藉由端子的後端部亦即朝後方凸彎曲的彈性臂部之翻折部分朝前方圓滑地導引,到達第二彈性部的接觸部的位置。其結果,端子不論在哪一個部分,皆不會有產生因與扁平型導體的前端之抵接所引起的挫曲之虞。因此,變得容易確保端子與扁平型導體之正確的接觸壓。
(2)如(1)的發明,亦可為前述第一彈性部當朝端子排列方向觀察時形成為較前述第二彈性部粗且長,前述第一彈性部的前端位於較前述第二彈性部的前端更前方。
通常,在將用於與扁平型導體接觸的彈性臂部設在端子的情况,多數為了不使負載集中於與扁平型導體接觸的彈性臂部的一部分上,藉由將彈性臂部的自由端側的部分形成較細、將相反側的部分形成較粗,使在彈性臂部產生的應力分散。即使在(2)的發明,彈性臂部中,第一彈性部形成為較粗,另外,位於自由端側的第二彈性部形成為較第一彈性部戲,藉此,謀求應力的分散。此時,若粗的第一彈性部與細的第二彈性部以相同長度形成,則在第二彈性部的接觸部與扁平型導體接觸時,由於兩者的彈性大不相同,變得難以確保正確的接觸壓。相對於此,在(2)的發明,因較第二彈性部粗的第一彈性部形成為較長,所以,可將第一彈性部及第二彈性部兩者的彈性設成為相同程度,其結果,變得容易確保與扁平型導體之正確的接觸壓。
(3)如(1)或(2)的發明,亦可為前述端子具有相對於前述臂部隔著前述接收空間而位於相反側且沿著前後方向延伸之其他臂部,前述其他臂部具有藉由以接觸壓與前述扁平型導體接觸而與前述接觸部互相合作而能夠挾持前述扁平型導體之其他接觸部,在前後方向上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其他接觸部之距離形成為較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厚度尺寸小。
如此,藉由將前後方向上之接觸部與其他接觸部之距離設定為較扁平型導體的厚度尺寸小,即使在扁平型導體與連接器連接的狀態下,在其厚度方向受到外力而成為扁平型導體傾斜的姿勢,也容易維持扁平型導體藉由接觸部及其他接觸部挾持的狀態。其結果,確保扁平型導體與端子之正確的接觸壓的接觸,並且能避免扁平型導體之不經意的脫離。
(4)如(1)或(2)的發明,亦可為前述端子具有相對於前述臂部隔著前述接收空間而位於相反側且沿著前後方向延伸之其他臂部,前述其他臂部具有藉由以接觸壓與前述扁平型導體接觸而與前述接觸部互相合作而能夠挾持前述扁平型導體之其他接觸部,在前後方向上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其他接觸部之距離形成為較前述扁平型導體厚度方向上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其他接觸部之間的間隙尺寸的2倍小。
通常,在藉由接觸部及其他接觸部挾持扁平型導體的情况,為了確保對扁平型導體的充分的接觸壓,多數將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上的接觸部與其他接觸部之間的間隙尺寸設定為較扁平型導體的厚度尺寸的一半小。因此,藉由將前後方向上之接觸部與其他接觸部之距離設定為較前述間隙尺寸的2倍小,即使在扁平型導體與連接器連接的狀態下,在其厚度方向受到外力而成為扁平型導體傾斜的姿勢,也容易維持扁平型導體藉由接觸部及其他接觸部挾持的狀態。其結果,確保扁平型導體與端子之正確的接觸壓的接觸,並且能避免扁平型導體之不經意的脫離。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可避免將扁平型導體插入連接於連接器時的端子之挫曲,能夠使端子與扁平型導體正確地接觸。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及圖2為將本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稱為「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C一同顯示的立體圖,圖1顯示扁平型導體C將要連接前的狀態,圖2顯示扁平型導體C將要拔出前的狀態。圖3係針對連接器1,在將端子20、金屬扣件30及可動構件40分離的狀態顯示之立體圖。
連接器1係安裝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平行的前後方向(X軸方向)作為插拔方向,作為對象連接體之扁平型導體C(例如FPC)可插拔地被連接。連接器1藉由連接有扁平型導體C,將電路基板與扁平型導體C電性導通。在本實施形態,在X軸方向(前後方向),將X1方向作為前方、X2方向作為後方。另外,將對於前後方向(X軸方向)形成直角之Y軸方向作為連接器寬度方向、將對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直角的Z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
扁平型導體C係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以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且上下方向(Z軸方向)作為厚度方向之可撓性帶狀,如圖2所示,其前端側部分插入至殼體10內。在扁平型導體C中,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個電路部(未圖示)排列於連接器寬度方向而形成。該電路部埋設於扁平型導體C之絕緣層內並朝前後方向延伸,到達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附近位置。另外,前述電路部在前端側部分的下表面露出,可與連接器1之後述的端子20接觸。
另外,如圖1所示,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側部分較其他部分寬度狹窄,在該前端側部分的兩側緣形成有缺口部C1,位於該缺口部C1的前方之耳部C2的後端緣作為與連接器1之後述的卡止部42卡止的被卡止部C2A發揮功能(參照圖7(B))。另外,在扁平型導體C的前述另一部分之前端部,於扁平型導體C寬度方向的兩側形成有肩部C3。如圖2所示,肩部C3在扁平型導體C朝連接器1插入的狀態下,從後方接近殼體10的後述的後端壁部18。
如圖1至圖3所示,連接器1具備:樹脂等的電性絕緣材製殼體10;以連接器寬度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保持於殼體10之複數個金屬板製的端子20(亦參照圖4);配置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之金屬板製的金屬扣件30;及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可轉動且樹脂等的電性絕緣材製或金屬製的可動構件40,扁平型導體C從後方插入連接(參照如圖1所示的箭號)。
如圖1、2所示,殼體10呈以連接器寬度方向作為長度方向之略長方體外形,用來接受扁平型導體C的接收空間11作為朝後方開放的空間而形成。殼體10具有:對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平行地延伸而作為壁部之下壁12及上壁13;朝上下方向延伸,將在下壁12及上壁13的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彼此連結之2個側壁14(參照圖3);及將下壁12與上壁13的前端彼此連結之前壁15(參照圖6(B))。
另外,如圖3所示,殼體10在連接器寬度方向較側壁14更外側,具有從側壁14的下部的外側面突出之伸出部16、設在伸出部16的前半部之金屬扣件保持部17、及設在伸出部16的後端部之後端壁部18。
接收空間11藉由下壁12、上壁13、前壁15(參照圖6(B))、及2個側壁14(參照圖3)所包圍並朝前後方向延伸,收受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側部分(參照圖7(A)、(B))。
在上壁13,形成有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外側朝上下方向貫通之上孔部13A。如圖1所示,當可動構件40處於關閉位置時,上孔部13A容許可動構件40從後述的卡止部42上方之進入(參照圖6(B))。
如圖1至圖3所示,在殼體10,收容端子20之端子收容部19排列形成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圖4為在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連接器1的縱剖面圖,顯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之端子20的位置的剖面。如圖4所示,端子收容部19形成作為將殼體10朝前後方向貫通之溝部。端子收容部19具有:從下壁12的上表面沒入並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下溝部19A;從上壁13的下表面沒入並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溝部19B;及將前壁15朝前後方向貫通並且朝上下方向延伸,用以將下溝部19A及上溝部19B的前端部彼此連通的前溝部19C,全體呈朝後方開口之橫U字形。
如圖3所示,伸出部16形成為具有對於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板狀,在前後方向上朝遍及於側壁14的全區域之範圍延伸。金屬扣件保持部17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與側壁14的外側面之間,隔著間隔設置。形成於金屬扣件保持部17與側壁14之間的空間,形成為用來收容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側板部43之側板收容部10A。
金屬扣件保持部17形成為具有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立起板狀,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較伸出部16更外側,形成有用來收容金屬扣件30的一部分之金屬扣件收容部17A(參照圖5(A)、(B))。另外,如圖3所示,在金屬扣件保持部17,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較金屬扣件收容部17A更內側的部分從伸出部16朝上方起立。另外,在金屬扣件保持部17的下部,設有從金屬扣件收容部17A的後端朝更後方突出之被卡止端部17B。被卡止端部17B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包含金屬扣件收容部17A之範圍,在上下方向上位於伸出部16的範圍內,在上下方向上與金屬扣件30的後述的卡止腳部34卡止(參照圖5(B))。
圖5係連接器1的縱剖面圖,顯示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金屬扣件30的位置之縱剖,(A)為顯示拔出1個金屬扣件30的狀態,(B)為顯示安裝著金屬扣件30之狀態。如圖5所示,金屬扣件收容部17A形成為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直角地擴大之溝狀。金屬扣件收容部17A的下部較其他部分更朝前方延伸,如圖5(B)所示,以形成於其前端側的壓入溝部17A-1保持金屬扣件30的後述的壓入固定部31A-1。
如圖3所示,後端壁部18位於較金屬扣件保持部17更後方,從伸出部16朝上方立起並且連接於側壁14的外側面。在前後方向上形成於金屬扣件保持部17與後端壁部18之間的空間,形成為用來收容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凸輪部44之凸輪收容部10B。
端子20沖壓金屬板構件所製作,在板面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狀態下,從前方朝殼體10的端子收容部19壓入安裝。如圖4所示,端子20具有:沿著殼體10的下壁12朝前後方向延伸,作為臂部之下臂部21;沿著殼體10的上壁13朝前後方向延伸,作為其他的臂部之上臂部22;沿著前壁15朝上下方向延伸,將下臂部21與上臂部22的前端部彼此連結之連結臂部23;及從連結臂部23的下部朝前方延伸伸出之連接部24。
下臂部21收容於下溝部19A內,具有:藉由成為下溝部19A的內表面之溝底面19A-1從下方支承並朝前後方向延伸之被支承臂部21A;及從被支承腕部21A朝後方延伸之彈性臂部21B。被支承臂部21A全體收容於下溝部19A內。被支承臂部21A的上緣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下方傾斜,另一方面,被支承臂部21A的下緣未對於前後方向傾斜。亦即,被支承臂部21A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變細。被支承臂部21A的下緣在被支承臂部21A的前後方向全區域支承於溝底面19A-1。
彈性臂部21B具有:從被支承臂部21A的後端延伸之第一彈性部21B-1;位於第一彈性部21B-1更上方亦即接收空間11側,從第一彈性部21B-1的後端朝前方翻折而延伸之第二彈性部21B-2。第一彈性部21B-1全體收容於下溝部19A內,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上方傾斜延伸。亦即,形成於第一彈性部21B-1的下緣與下溝部19A的溝底面19A-1之間的間隙,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變大。第一彈性部21B-1在此間隙的範圍內,容許在上下方向上的彈性位移。以下,將此間隙稱為「彈性位移容許空間19A-2」。
在本實施形態,因下溝部19A的溝底面19A-1在遍及於前後方向全區域以相同高度形成,所以,彈性位移容許空間19A-2藉由使第一彈性部21B-1傾斜設置,形成作為與溝底面19A-1之間的間隙。但,彈性位移容許空間19A-2的形態不限於此。亦可例如,作為變形例,將溝底面19A-1在前後方向中與第一彈性部21B-1對應的範圍形成為較其他範圍低,形成彈性位移容許空間19A-2。另外,作為其他變形例,亦可在前後方向上與第一彈性部21B-1對應的範圍內,不設置下壁12,而將第一彈性部21B-1的下方的空間亦即向下方開放的空間作為彈性位移容許空間19A-2。在這些變形例,亦使第一彈性部21B-1在前後方向上不傾斜地延伸之形狀。
如圖4所示,第二彈性部21B-2一部分收容於下溝部19A內,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上方傾斜延伸。在第二彈性部21B-2的前端,朝上方突出設置有以接觸壓可與扁平型導體C的下表面的電路部接觸之作為接觸部的下接觸部21B-3。當第二彈性部21B-2處於自由狀態時,下接觸部21B-3從下溝部19A突出而位於接收空間11內。在上下方向上之第二彈性部21B-2與第一彈性部21B-1之間所形成的間隙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變大,在此間隙的範圍內容許第二彈性部21B-2在上下方向上的彈性位移。
如圖4所示,第一彈性部21B-1形成較第二彈性部21B-2粗。如此,藉由在彈性臂部21B將位於自由端側的第二彈性部21B-2形成細、將位於自由端相反側的第一彈性部21B-1形成粗,能夠讓因與扁平型導體C的接觸而產生於彈性臂部21B之應力分散,藉此,可避免負載集中於彈性臂部21B的一部分。
另外,如圖4所示,第一彈性部21B-1形成較第二彈性部21B-2長,第一彈性部21B-1的前端位於較第二彈性部21B-2的前端更前方。如此在本實施形態,因較第二彈性部21B-2粗的第一彈性部21B-1形成為較第二彈性部21B-2長,所以,可將第一彈性部21B-1及第二彈性部21B-2兩者的彈性設成為相同程度,其結果,變得容易確保與扁平型導體C之正確的接觸壓。
如圖4所示,上臂部22在上下方向上對於下臂部21隔著接收空間11位於相反側亦即上方,在該上臂部22的一部分被收容於上溝部19B的狀態下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下方傾斜延伸。在上臂部22的後端,朝下方突出設置有以接觸壓可與扁平型導體C的上表面接觸之作為其他接觸部的上接觸部22A。如圖4所示,當上臂部22處於自由狀態時,上接觸部22A從上溝部19B突出而位於接收空間11內。
如圖4所示,上接觸部22A的突出頂點位於較下臂部21的下接觸部21B-3的突出頂點靠前方之距離P的位置。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在上接觸部22A的突出頂點與下接觸部21B-3的突出頂點之間,為了確保對扁平型導體C的充分的接觸壓,形成有較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R(參照圖6(A))的一半小之尺寸Q的間隙。另外,在本實施形態,前述距離P設定為較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R小且較間隙尺寸Q的2倍小。
如上述般,藉由將前述距離P設定得比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R小,即使在扁平型導體C與連接器1連接的狀態下,在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受到外力而成為扁平型導體C傾斜的姿勢,也容易維持扁平型導體C藉由下接觸部21B-3與上接觸部22A的協調作用而以接觸壓被夾持的狀態。其結果,確保扁平型導體C與端子20之正確的接觸壓的接觸,並且能避免扁平型導體C之不經意的脫離。
另外,藉由將前述間隙尺寸Q設定得比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R的一半小的關係上,即使將前述距離P設定為較前述間隙尺寸Q的2倍小,也容易維持扁平型導體C藉由下接觸部21B-3與上接觸部22A的協調作用而以接觸壓被夾持的狀態。因此,即使在扁平型導體C連接於連接器的狀態下在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接受外力而使扁平型導體形成為傾斜的姿勢,也可確保扁平型導體C與端子20以正確的接觸壓的接觸,並且能避免扁平型導體C之不經意的脫離。
在本實施形態,針對前述距離P,設成為符合較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R小的條件、和較間隙尺寸Q的2倍小的條件雙方,但,並非一定需要符合雙方條件,符合其中任一個條件的話,即可避免扁平型導體C的不經意的脫離。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設成為上接觸部22A的突出頂點位於較下臂部21的下接觸部21B-3的突出頂點靠前方的位置,但,若突出頂點彼此的前述距離P符合前述2個條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條件,則突出頂點彼此在前後方向上的相對的位置關係不限於此。亦即,上接觸部22A的突出頂點位於較下臂部21的下接觸部21B-3之突出頂點更後方即可,另外,亦可為突出頂點彼此位於相同位置。
連結臂部23收容在前溝部19C內。在連結臂部23的上緣設有向上方突出的壓入突起23A,藉由將該壓入突起23A咬入上壁13的內表面,端子20被保持在端子收容部19內。連接部24從連結臂部23的下部朝下方且前方,延伸伸出至殼體10外。連接部24之下緣位於較殼體10的下壁12的下表面若干下方,在將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之狀態下,焊錫連接於安裝面上的對應電路部(墊片)。
圖5(A)、(B)係連接器1的立體剖面圖,顯示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金屬扣件30的位置之縱剖面,圖5(A)為顯示拔出1個金屬扣件30的狀態,圖5(B)為顯示安裝著金屬扣件30之狀態。金屬扣件30藉由將金屬板構件進行沖壓並且將一部分朝板厚方向彎曲所製作,朝殼體10的金屬扣件收容部17A從後方壓入並安裝。如此,藉由能壓入金屬扣件30,能夠將金屬扣件30簡單地安裝於殼體10。
如圖5(A)、(B)所示,金屬扣件30具備:具有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本體部31;用來彈推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之彈推部32;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之固定腳部33;及對於殼體10,可從下方進行卡止的卡止腳部34(參照圖3)。金屬扣件30中,具有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本體部31形成為金屬扣件30的大部分,如後述般,僅彈推部32及固定腳部33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彎曲而形成。因此,金屬扣件30全體能以簡單的形狀緊緻地製作。
本體部31對於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側與該凸輪部44相鄰接,具有:在前後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並固定於殼體10之固定臂部31A;位於較固定臂部31A更上方,並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可動臂部31B;以及朝上下方向延伸,將固定臂部31A與可動臂部31B的前端側部分彼此連結之連結部31C。金屬扣件30藉由設在固定臂部31A的前端部之壓入固定部31A-1壓入至金屬扣件收容部17A的壓入溝部17A-1,以金屬扣件收容部17A進行保持。另外,金屬扣件30在被收容於金屬扣件收容部17A內的狀態,將固定臂部31A支承於金屬扣件收容部17A的下側內壁面17A-2。
可動臂部31B朝前後方向,可朝對於上下方向亦即板面(輥軋面)呈平行的方向彈性位移。可動臂部31B的前半部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下方傾斜地延伸,後半部從前半部的後端向後方不傾斜而呈直線狀延伸。再者,可動臂部的形狀不限於此,例如,可動臂部的前半部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上方傾斜地延伸,後半部從前半部的後端向後方不傾斜而呈直線狀延伸。連結部31C在固定臂部31A之靠近前端的位置,從固定臂部31A的上緣隨著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傾斜地延伸,將固定臂部31A之靠近前端的位置的部分與可動臂部31B的前端部連結。
彈推部32在前後方向上的可動臂部31B的後半部的中間位置,在可動臂部31B的上緣彎曲而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朝向內側,亦即朝向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側延伸。彈推部32具有對於上下方向呈直角的板面(輥軋面),位於凸輪部44的正上方,限制凸輪部44進而限制可動構件40朝上方移動(參照圖6(C)、圖7(C)、圖8(C))。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1、圖2、圖5(B)所示,在可動臂部31B的後半部的上方未存在任何構件,但作為變形例,亦可例如由殼體10的一部分形成限制部,該限制部位於可動臂部31B的後端部的上方與該後端部之間具有預定間隔。在此變形例,可動臂部31B的後端部,若朝上方位移預定量,則從下方抵接於限制部,限制其進一步的位移。藉由作成這樣的結構,限制可動臂部31B朝上方過度地彈性變形,因此,可更確實地防止凸輪部44進而可動構件40從殼體10脫離。
固定腳部33在固定臂部31A的靠近後端的位置,在固定臂部31A的下緣彎曲而在連接器寬度方向朝內側延伸。如此,因固定腳部33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朝內側亦即與彈推部32相同側延伸而形成,所以,能夠避免因設置固定腳部33造成金屬扣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大型化。固定腳部33在前後方向上位於較彈推部32更後方,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遍及於與彈推部32大致相同範圍。另外,固定腳部33之下表面位於較殼體的下壁12的下表面若干下方(參照圖6(C)、圖7(C)、圖8(C)),在將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之狀態下,焊錫連接於安裝面上的對應部(墊片)並加以固定。
卡止腳部34位於較固定腳部33更前方,在前後方向上設在彈推部32的範圍內。卡止腳部34從固定腳部33的下緣朝下方延伸後再向前方延伸,全體形狀呈L字形。如圖5(B)所示,此L字形的卡止腳部34藉由從後方嵌入至金屬扣件保持部17的被卡止端部17B,從下方卡止於被卡止端部17B。
如圖1至圖3所示,可動構件40具有延伸遍及於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側壁14(參照圖2及圖3)彼此間的範圍之板狀的操作部41、從操作部41的板面突出之卡止部42、以及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操作部41的兩端之側板部43及凸輪部44。
操作部41接受當在如圖1所示的關閉位置與圖2所示的打開位置之間使可動構件40移動(轉動)時的操作。卡止部42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與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對應的位置,設在當處於關閉位置時的操作部41的後部(處於打開位置時的操作部41的下部)。當可動構件40處於關閉位置時,卡止部42從操作部41的下表面突出,並位於殼體10的上孔部13A及接收空間11內(參照圖6(B)),可與扁平型導體C干涉(參照圖7(B))。在卡止部42中位於接收空間11的部分,其在後面具有從前方朝下方傾斜的導引面42A,並且在其前面具有對於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從後方卡止的卡止面42B(參照圖6(B)及圖7(B))。當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時,卡止部42成為位於殼體10外的狀態,解除對於扁平型導體C的干涉(參照圖8(A)、(B))。
如圖3所示,側板部43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操作部41的兩端位置,形成為具有與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板狀而設置。側板部43在前後方向上從操作部41的中間位置延伸到較操作部41更靠後方位置的範圍,並且朝下方突出。亦即,如圖3所示的側板部43的後端部亦即突出端部43A,朝較操作部41的後端更後方突出。側板部43形成為:當可動構件40處於關閉位置時,側板部43全體被收容於殼體10的側板收容部10A內(參照圖1),當可動構件40處於打開位置時,除了突出端部43A外的部分位於側板收容部10A外的狀態(參照圖2)。
凸輪部44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從側板部43的突出端部43A的外側面呈略四角柱狀突出,與可動構件40的位置無關,始終收容於殼體10的凸輪收容部10B。凸輪部44位於金屬扣件30的彈推部32正下方,藉由該彈推部32限制朝上方之移動。凸輪部44設在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察時包含可動構件40的轉動軸線之位置,對於轉動軸線呈直角的剖面形狀為大致矩形形狀。
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凸輪部44藉由在關閉位置成為平坦的上表面之第一被限制面44A與彈推部32的下表面接觸(圖6(C)、圖7(C)),其結果,可動構件40被確實地維持在關閉位置。另外,當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時,凸輪部44藉由在打開位置成為平坦的上表面之第二被限制面44B與彈推部32的下表面接觸(圖8(C)),其結果,可動構件40被確實地維持在打開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在關閉位置或打開位置凸輪部44與彈推部32的下表面接觸的狀態,金屬扣件30的可動臂部31B未彈性位移,亦即,來自於彈推部32的彈推力未作用於凸輪部44。但,作為變形例,亦可為在關閉位置及打開位置中的至少一方,在金屬扣件30的可動臂部31B若干彈性位移的狀態下,彈推部32與凸輪部44接觸,來自於彈推部32的適當的彈推力作用於凸輪部44。另外,作為其他變形例,亦可為在關閉位置及打開位置中的至少一方,在凸輪部44與彈推部32之間,於上下方向上形成間隙。
另外,在凸輪部44的外周面(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的外周面),於第一被限制面44A與第二被限制面44B之間形成有凸輪面44C。凸輪面44C為形成於凸輪部44的1個角部之突彎曲面。在本實施形態,在可動構件40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轉動的過程,凸輪部44藉由以凸輪面44C將彈推部32朝上方按壓,使可動臂部31B彈性位移,從彈推部32接收其反作用力亦即朝向下方之彈推力。
這樣的結構之連接器1係以下述的方式加以組裝。首先,將端子20從前方壓入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收容部19。另外,將保持為關閉位置的姿勢之可動構件40朝上方安裝殼體10。此時,可動構件40的側板部43被收容於側板收容部10A,凸輪部44被收容於凸輪收容部10B。其次,將金屬扣件30從後方壓入安裝於殼體10的金屬扣件收容部17A。此時,卡止腳部34嵌著於被卡止端部17B,從下方卡止於被卡止端部17B。另外,金屬扣件30的彈推部32位於凸輪部44正上方,限制凸輪部44朝上方之移動。如此,藉由將端子20、金屬扣件30及可動構件40安裝於殼體10,完成連接器1。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將端子20、可動構件40、金屬扣件30依次順序安裝於殼體10,但,端子20的安裝製程,可在金屬扣件30及可動構件40的安裝製程後進行,另外,亦可同時進行。另外,在本實施形態,可動構件40以關閉位置的姿勢安裝於殼體10,但,安裝時之可動構件40的姿勢不限於此,例如,可為打開位置的姿勢。
其次,說明關於扁平型導體C對於連接器1之插拔動作。
首先,將連接器1的端子20的連接部24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電路部,並且將金屬扣件30的固定腳部33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部。藉由此連接部24及該固定腳部33之焊錫連接,將連接器1安裝於電路基板。
其次,如圖6(A)~(C)所示,使扁平型導體C以沿著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未圖示)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方式,位於已經讓可動構件40來到關閉位置的狀態之連接器1的後方(參照圖1)。其次,使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X1方向)插入至連接器1的接收空間11。
在本實施形態,在端子20,具有下接觸部21B-3之第二彈性部21B-2在第一彈性部21B-1的後端翻折而朝前方延伸。因此,當將扁平型導體C從後方插入於接收空間11之際,扁平型導體C藉由彈性臂部21B的後端部亦即朝後方凸彎曲的彈性臂部21B之翻折部分朝前方圓滑地導引,到達下接觸部21B-3的位置。因此,端子20不論在哪一個部分,皆不會有因與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之抵接所產生的挫曲之虞。其結果,可使端子20與扁平型導體C正確地接觸。
在朝接收空間11插入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抵接於端子20的第二彈性部21B-2的下接觸部21B-3及上臂部22的上接觸部22A,將第二彈性部21B-2下壓並朝下方彈性位移,並且將上臂部22推起而朝上方彈性位移。其結果,下接觸部21B-3與上接觸部22A之間被推開。另外,此時,伴隨第二彈性部21B-2的彈性位移,第一彈性部21B-1亦朝下方彈性位移。
另外,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2的位置,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抵接於卡止部42的導引面42A而將卡止部42推起。藉由卡止部42被推起,可動構件40全體朝上方移動,伴隨此,金屬扣件30的彈推部32被凸輪部44上推,金屬扣件30的可動臂部31B朝上方彈性位移。也就是藉由可動臂部31B的彈性位移,容許卡止部42朝上方移動。
如此,端子20的下接觸部21B-3與上接觸部22A之間被推開,並且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2向上方移動,藉此,能夠將扁平型導體C進一步朝前方插入。如圖7(A)~(C)所示,扁平型導體C插入直到抵接於殼體10的前壁15(參照圖7(A)、(B))。另外,此時,如圖2所示,扁平型導體C的肩部C3從後方接近殼體10的後端壁部18。
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完成的狀態,如圖7(A)所示,下臂部21的彈性臂部21B(第一彈性部21B-1及第二彈性部21B-2)及上臂部22的彈性位移狀態被維持,扁平型導體C藉由下接觸部21B-3及上接觸部22A挾持。也就是上接觸部22A從上方按壓扁平型導體C,並且下接觸部21B-3以接觸壓與扁平型導體C的電路部接觸。如此,端子20與扁平型導體C之電氣導通狀態被維持。
另外,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扁平型導體C的耳部C2通過卡止部42的位置,卡止部42到達缺口部C1的位置,則可動構件40返回關閉位置,如圖7(B)所示,卡止部42從上方進入缺口部C1內。其結果,卡止部42的卡止面42B位於對於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可從後方進行卡止的位置,藉此,可防止朝扁平型導體C之不經意的脫離。另外,如圖7(C)所示,金屬扣件30的彈推部32之下表面(輥軋面)與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的第一被限制面44A形成面接觸,可動構件40維持在關閉位置。如此扁平型導體C朝連接器1之連接動作完成。
在處於如圖7(A)~(C)所示的狀態亦即處於與連接器1之連接狀態的扁平型導體C從連接器1有意地拔出之際,讓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轉動,使其到達如圖8(A)~(C)所示的打開位置。在可動構件40朝打開位置轉動的過程,凸輪部44的凸輪面44C一邊與金屬扣件30的彈推部32之下表面滑接一邊將該彈推部32朝上方按壓。若彈推部32被按壓,則金屬扣件30的可動臂部31B朝上方彈性位移,藉此,彈推部32朝上方位移。亦即,凸輪部44一邊接受來自於彈推部32的彈推力一邊容許進一步的轉動。
在本實施形態,彈推部32以其板面(輥軋面)彈推凸輪部44。因此,比起以彈推部之板厚面(斷裂面)彈推凸輪部的情況,能夠以平滑的面使彈推部32與凸輪部44接觸,另外,能增大彈推部32與凸輪部44之接觸面積。其結果,即使因可動構件40的移動造成彈推部32與凸輪部44反覆滑接,也不易產生凸輪部44的磨損,能夠良好地避免彈推部32的彈推力降低。
若可動構件40到達打開位置,則如圖8(C)所示,成為凸輪部44的第二被限制面44B呈上表面之狀態,金屬扣件30的可動臂部31B解除彈性位移狀態而返回自由狀態。其結果,彈推部32的下表面與凸輪部44的第二被限制面44B形成面接觸,可動構件40被維持在打開位置。如此,藉由可動構件40維持在打開位置,可避免可動構件40不經意地朝關閉位置移動。
如此,可動構件40已經朝打開位置移動的結果,如圖8(B)所示,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2從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朝上方脫離,形成為容許扁平型導體C拔出的狀態。另外,此狀態藉由如圖8(C)所示的彈推部32的下表面與凸輪部44的第二被限制面44B之面接觸所維持。又,藉由將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X2方向)拉引,該扁平型導體C圓滑地從連接器1拔出,完成拔出動作。
在本實施形態,因在金屬扣件30設置固定腳部33,將該固定腳部33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所以,在可動構件40的轉動過程,在彈推部32從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接受朝向上方的力之際,藉由固定腳部33的焊錫連接部分抗衡前述朝向上方的力,其結果,可避免金屬扣件30從殼體脫離。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金屬扣件30設置卡止腳部34,彈推部32從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接受朝向上方的力,卡止腳部34對於殼體10的被卡止端部17B從下方進行卡止,因此,能夠避免金屬扣件30從殼體10脫離。特別是在將連接器1安裝於電路基板之前,固定腳部33尚未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因此,無法藉由固定腳部33的焊錫連接部分抗衡前述朝向上方的力。因此,設置卡止腳部34而藉由該卡止腳部34與被卡止端部17B之卡止力能夠抗衡前述朝向上方的力一事,在連接器安裝前非常有效。
在本實施形態,扁平型導體C的電路部在扁平型導體C下表面露出,但,亦可取代此結構,使電路部在扁平型導體C的上表面露出。在此情況,端子20的上臂部22以上接觸部22A與電路部接觸。另外,亦可為電路部在扁平型導體C的下表面及上表面雙方露出。在此情況,下接觸部21B-3與下表面的電路部接觸,上接觸部22A與上表面的電路部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金屬扣件30的彈推部32彈推可動構件40的凸輪部44,但,在可動構件被彈推的部分並非一定是凸輪部,亦可為可動構件之另一部分。
1:連接器 10:殼體 11:接收空間 12:下壁(壁部) 19A-1:溝底面(內表面) 20:端子 21:下臂部(臂部) 21A:被支承臂部 21B:彈性臂部 21B-1:第一彈性部 21B-2:第二彈性部 21B-3:下接觸部(接觸部) 22:上臂部(其他臂部) 22A:上接觸部(其他接觸部) 30:金屬扣件 31:本體部 31A:固定臂部 31B:可動臂部 32:彈推部 33:固定腳部 34:卡止腳部 40:可動構件 42:卡止部 44:凸輪部 C:扁平型導體
[圖1]係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立體圖,顯示扁平型導體將要連接前的狀態。 [圖2]係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立體圖,顯示扁平型導體將要拔出前的狀態。 [圖3]係針對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將端子、金屬扣件及可動構件分離的狀態顯示之立體圖。 [圖4]係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顯示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之剖面。 [圖5]係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立體剖面圖,顯示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金屬扣件的位置之縱剖面,(A)為顯示拔出1個金屬扣件的狀態,(B)為顯示安裝著金屬扣件之狀態。 [圖6]係顯示扁平型導體將要插入前的狀態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A)為顯示在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為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剖面,(C)為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凸輪部之位置的剖面。 [圖7]係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完成的狀態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A)為顯示在端子的位置的剖面,(B)為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剖面,(C)為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凸輪部之位置的剖面。 [圖8]係扁平型導體將要拔出前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A)為顯示在端子的位置之剖面,(B)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的位置之剖面,(C)為在可動構件的凸輪部的位置之剖面。
1:連接器
10:殼體
12:下壁(壁部)
13:上壁
15:前壁
19:端子收容部
19A:下溝部
19A-1:溝底面(內表面)
19A-2:彈性位移容許空間
19B:上溝部
19C:前溝部
20:端子
21:下臂部(臂部)
21A:被支承臂部
21B:彈性臂部
21B-1:第一彈性部
21B-2:第二彈性部
21B-3:下接觸部(接觸部)
22:上臂部(其他臂部)
22A:上接觸部(其他接觸部)
23:連結臂部
23A:壓入突起
24:連接部
40:可動構件
41:操作部

Claims (4)

  1. 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連接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具有: 殼體,其形成有接收空間,該接收空間是為了將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而朝後方開放;及 複數個端子,其將對於前後方向及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雙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在板面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狀態下排列保持於前述殼體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徵為: 前述端子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臂部, 前述臂部具有:支承於前述壁部的內面,並朝前後方向延伸之被支承臂部;和從前述被支承臂部朝後方延伸之彈性臂部, 前述彈性臂部具有:在未被支承於前述壁部的狀態下從前述被支承臂部的後端延伸,可朝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一彈性部;及位於較前述第一彈性部更靠接收空間側,從前述第一彈性部的後端朝前方翻折延伸,可朝扁平型導體的厚度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二彈性部, 前述第二彈性部具有以接觸壓可與前述扁平型導體接觸之接觸部。
  2. 如請求項1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彈性部當朝端子排列方向觀察時形成為較前述第二彈性部粗且長,前述第一彈性部的前端位於較前述第二彈性部的前端更前方。
  3. 如請求項1或2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端子具有相對於前述臂部隔著前述接收空間而位於相反側且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其他臂部, 前述其他臂部具有藉由以接觸壓與前述扁平型導體接觸而與前述接觸部互相合作而能夠挾持前述扁平型導體之其他接觸部, 在前後方向上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其他接觸部之距離形成為較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厚度尺寸小。
  4. 如請求項1或2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端子具有相對於前述臂部隔著前述接收空間而位於相反側且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其他臂部, 前述其他臂部具有藉由以接觸壓與前述扁平型導體接觸而與前述接觸部互相合作而能夠挾持前述扁平型導體之其他接觸部, 在前後方向上之前述下側接觸部與前述其他接觸部之距離形成為較前述扁平型導體厚度方向之前述接觸部與前述其他接觸部之間的間隙尺寸的2倍小。
TW112115973A 2022-05-19 2023-04-28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TW2024019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2144A JP2023170410A (ja) 2022-05-19 2022-05-19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2-082144 2022-05-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1921A true TW202401921A (zh) 2024-01-01

Family

ID=88696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5973A TW202401921A (zh) 2022-05-19 2023-04-28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8672A1 (zh)
JP (1) JP2023170410A (zh)
CN (1) CN117096645A (zh)
DE (1) DE102023204568A1 (zh)
TW (1) TW20240192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3504B1 (ja) 2017-10-05 2018-11-1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6645A (zh) 2023-11-21
US20230378672A1 (en) 2023-11-23
JP2023170410A (ja) 2023-12-01
DE102023204568A1 (de)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65504B1 (ko) 커넥터
KR101567356B1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리셉터클 커넥터
JP6909148B2 (ja)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52522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247701B (zh) 电连接器
JP2022179756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200408174A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plate conductor
KR20090067166A (ko) 가요성 케이블용 릴레이 커넥터
JP7407687B2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
JPH02244574A (ja) コネクタ
JP2017117734A (ja) コネクタ
KR101530431B1 (ko) 커넥터 장치
JP2015056244A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4267973A (zh) 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TW202401921A (zh)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KR20090090247A (ko) 접속용 소켓
TW202401922A (zh)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US8672697B2 (en) Connector
JP2012064536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318311B2 (ja) 雌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CN114389107A (zh) 带有扁平导体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5388350B2 (ja)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693397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H1174016A (ja) コネクタ
JP2005005013A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