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9031A -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 Google Patents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9031A
TW202349031A TW112127514A TW112127514A TW202349031A TW 202349031 A TW202349031 A TW 202349031A TW 112127514 A TW112127514 A TW 112127514A TW 112127514 A TW112127514 A TW 112127514A TW 202349031 A TW202349031 A TW 2023490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on
reflected light
amount
image
refle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7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堀野友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凸版巴川光學薄膜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凸版巴川光學薄膜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凸版巴川光學薄膜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9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903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7/00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20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08Mirrors having a single reflecting lay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具有適合車載用途的光學特性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的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10具備基材1與積層於基材1上的反射控制層5。將從相對於基材1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未積層反射控制層5的基材1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當作100%時,從相對於反射控制薄膜10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10的反射控制層5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為0~25%,且正反射光之反射角±5°的方向之反射光的光量為0.3~2.0%,霧度為3~11%。

Description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車載顯示裝置等所使用的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以往,作為搭載於車輛的車載顯示裝置,中央資訊顯示器或中控台顯示器係被利用於汽車導航系統等。近年來,車載顯示裝置有增加的傾向,期待數位外部監視器或數位內部監視器、數位儀表板等新的車載顯示裝置之利用。在車內,光通過窗戶而從各方向入射,因此藉由在車載顯示裝置設置具有抗反射功能的光學薄膜,而謀求確保車載顯示裝置的視覺辨認性。
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一種抗反射膜,其係在光學基板上積層複數的層所構成,於300~660nm之波長域中,45度入射的光之反射率為0.1%以下。又,專利文獻2中記載一種光學薄片,其在透明基材的至少一面中分散有透光性無機粒子及/或透光性有機粒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7490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發明專利第5725216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於車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除了使顯示影像顯示之外,還有映入接近的車輛之車燈或路燈的光等之影像的情況。到目前為止,為了確保顯示影像的視覺辨認性,一般係抑制對顯示面的映入(反射),但關於車載顯示裝置中適合的反射光之控制並未充分探討,關於用於車載顯示裝置的光學薄膜所需要的光學特性亦有改善之餘地。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適合車載用途的光學特性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具備基材與積層於基材上的反射控制層,其特徵在於:將從相對於該基材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未積層反射控制層的基材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當作100%時,從相對於該反射控制薄膜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的反射控制層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為0~25%,且正反射光之反射角±5°的方向之反射光的光量為0.3~2.0%,霧度為3~11%。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有適合車載用途的光學特性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的構成之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10(以下僅稱為「反射控制薄膜」)具備基材1與積層於基材1之一面的反射控制層5。
基材1係成為反射控制薄膜10的基體之薄膜,藉由可見光線之穿透性優異的材料所形成。作為基材1之形成材料,可利用聚乙烯、聚丙烯等之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之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聚丙烯酸酯、尼龍6、尼龍66等之聚醯胺、聚醯亞胺、聚芳酯(polyarylate)、聚碳酸酯、三乙醯纖維素、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氯乙烯、環烯烴共聚物、含降莰烯的樹脂、聚醚碸、聚碸等之透明樹脂或無機玻璃。其中,可適合地利用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薄膜。基材1之厚度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係設為10~200μm。
於基材1之表面,為了提高與反射控制層5之密著性,亦可施予表面改質處理。作為表面改質處理,可例示鹼處理、電暈處理、電漿處理、濺鍍處理、界面活性劑或矽烷偶合劑等之塗布、Si蒸鍍等。
本實施形態中,反射控制層5係從基材1側起依序具備防眩層2與低反射層3。
防眩層2係在表面具有微細的凹凸且藉由此凹凸使外部光散射而減少外部光的映入之光學功能層。防眩層2係藉由將含有黏結劑樹脂與有機微粒子及/或無機微粒子之塗覆液塗布於基材1,使塗膜硬化而形成。
作為黏結劑樹脂,可使用藉由電離輻射或紫外線之照射而硬化之活性能量線硬化型樹脂,例如可使用單官能、2官能或3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此外,於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酯」為丙烯酸酯與甲基丙烯酸酯兩者之總稱,「(甲基)丙烯醯基」為丙烯醯基與甲基丙烯醯基兩者之總稱。
作為單官能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之例,可舉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三級丁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丙烯醯基啉、N-乙烯基吡咯啶酮、丙烯酸四氫糠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酯、(甲基)丙烯酸鯨蠟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乙基卡必醇(甲基)丙烯酸酯、磷酸(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苯氧酯、環氧乙烷改質(甲基)丙烯酸苯氧酯、環氧丙烷改質(甲基)丙烯酸苯氧酯、壬基酚(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壬基酚(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質壬基酚(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鄰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3-苯氧基丙酯、鄰苯二甲酸氫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鄰苯二甲酸氫2-(甲基)丙烯醯氧基丙酯、六氫鄰苯二甲酸氫2-(甲基)丙烯醯氧基丙酯、四氫鄰苯二甲酸氫2-(甲基)丙烯醯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六氟丙酯、(甲基)丙烯酸八氟丙酯、由2-金剛烷、金剛烷二醇所衍生之具有1價的單(甲基)丙烯酸酯之丙烯酸金剛烷酯等的金剛烷衍生物單(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為2官能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之例,可舉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之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為3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之例,可舉出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參2-羥基乙基三聚異氰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之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雙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之3官能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或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雙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雙三羥甲基丙烷五(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雙三羥甲基丙烷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之3官能以上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或此等(甲基)丙烯酸酯的一部分經烷基或ε-己內酯所取代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
又,作為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亦可使用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作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舉出:藉由對於異氰酸酯單體或預聚物與聚酯多元醇反應所得之生成物,使具有羥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進行反應而得者。
作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之例,可舉出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胺基甲酸酯預聚物、二新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胺基甲酸酯預聚物、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胺基甲酸酯預聚物、二新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胺基甲酸酯預聚物、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胺基甲酸酯預聚物、二新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胺基甲酸酯預聚物等。
上述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可使用1種,也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又,上述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在塗覆液中可為單體,也可為一部分聚合而成的寡聚物。
又,作為活性能量線硬化型樹脂,除了上述具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的化合物之外,還可將具有環氧基、乙烯基醚基、氧呾基(oxetanyl)等之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的單體、寡聚物、預聚物以單獨或混合而使用。作為單體,可例示不飽和聚酯、環氧丙烯酸酯、四亞甲基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新戊二醇二環氧丙基醚、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或各種脂環式環氧等之環氧系化合物、3-乙基-3-羥基甲基氧呾、1,4-雙{[(3-乙基-3-氧呾基)甲氧基]甲基}苯、二[1-乙基(3-氧呾基)]甲基醚等之氧呾化合物。
上述的樹脂材料係可將光聚合起始劑的添加作為條件,藉由紫外線之照射而硬化。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將苯乙酮系、二苯基酮系、氧硫𠮿(thioxanthone)系、苯偶姻、苯偶姻甲基醚等之自由基聚合起始劑、芳香族重氮鎓鹽、芳香族鋶鹽、芳香族錪鹽、茂金屬化合物等之陽離子聚合起始劑以單獨或混合而使用。
有機微粒子係主要在防眩層2之表面形成微細的凹凸並賦予使外部光擴散的功能之材料。作為有機微粒子,可使用包含丙烯酸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乙烯樹脂、環氧樹脂、聚矽氧樹脂、聚偏二氟乙烯、聚氟化乙烯系樹脂等之透光性樹脂材料的樹脂粒子。樹脂粒子的材料之折射率較佳為1.40~1.75。為了調整折射率及樹脂粒子之分散,可混合材質(折射率)不同的2種類以上之樹脂粒子而使用。
添加於光學功能層之基材樹脂中的無機微粒子,較佳係平均粒徑為10~200nm的奈米粒子。無機微粒子之添加量較佳為0.1~5.0%。
無機微粒子係主要用於調整防眩層2中的有機微粒子之沉降及凝聚之材料。作為無機微粒子,可使用氧化矽微粒子或金屬氧化物微粒子、各種的礦物微粒子等。作為氧化矽微粒子,例如可使用膠體氧化矽或經(甲基)丙烯醯基等之反應性官能基進行表面修飾的氧化矽微粒子等。作為金屬氧化物微粒子,例如可使用氧化鋁或氧化鋅、氧化錫、氧化銻、氧化銦、氧化鈦、氧化鋯等。作為礦物微粒子,例如可使用雲母、合成雲母、蛭石、蒙脫石、鐵蒙脫石、膨潤土、鋁膨潤石、皂石、水輝石、滑鎂皂石、綠脫石、麥烴矽鈉石、伊利石、水矽鈉石、層狀鈦酸、膨潤石、合成膨潤石等。礦物微粒子可為天然物及合成物(包含取代物、衍生物)之任一者,也可使用兩者之混合物。於礦物微粒子之中,較佳為層狀有機黏土。所謂層狀有機黏土,係指於膨潤性黏土之層間導入了有機鎓離子者。有機鎓離子只要是可利用膨潤性黏土的陽離子交換性而進行有機化者,則沒有限制。作為礦物微粒子,使用層狀有機黏土礦物時,可適合地使用上述的合成膨潤石。合成膨潤石具有使防眩層形成用的塗覆液之黏性增加、抑制樹脂粒子及無機微粒子之沉降而調整光學功能層之表面的凹凸形狀之功能。
又,於防眩層形成用的塗覆液中,亦可添加調平劑。調平劑具有於乾燥過程的塗膜之表面進行配向而均勻化塗膜之表面張力,減低塗膜的表面缺陷之功能。
再者,於光學功能層形成用的樹脂組成物中,可適宜添加有機溶劑。作為有機溶劑,可使用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丁醇、異丙醇、異丁醇等之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環己酮、甲基異丁基酮等之酮類、二丙酮醇等之酮醇類、苯、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烴類、乙二醇、丙二醇、己二醇等之二醇類、乙基賽珞蘇、丁基賽珞蘇、乙基卡必醇、丁基卡必醇、二乙基賽珞蘇、二乙基卡必醇、丙二醇單甲基醚等之二醇醚類、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戊酯等之酯類、二甲基醚、二乙基醚等之醚類、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甲醯胺、水等中的1種類或混合2種類以上。
低反射層3係將在低反射層3之表面所反射的光藉由與在低反射層3及防眩層2之界面所反射的光之干涉來抵消,而減少反射控制薄膜10之表面反射之光學功能層。低反射層3可藉由將含有黏結劑樹脂及低折射率微粒子的塗覆液塗布於防眩層2之表面,使塗膜硬化而形成
用於低反射層3之形成的黏結劑樹脂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使用作為防眩層2之材料所例示的化合物。
作為低折射率微粒子,例如可適合地使用LiF、MgF、3NaF・AlF或AlF(皆折射率1.4)、或者Na 3AlF 6(冰晶石,折射率1.33)等之微粒子、或在內部具有空隙的氧化矽微粒子。在內部具有空隙的氧化矽微粒子,由於可將空隙的部分設為空氣之折射率(約1),而有利於低反射層3的低折射率化。具體而言,可使用多孔質氧化矽粒子、殼(shell)構造的氧化矽粒子。
低折射率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1nm以上100nm以下。低折射率微粒子的平均粒徑大於100nm時,因瑞立散射而光被顯著地反射,有低反射層3白化而反射控制薄膜10的透明性降低之虞。另一方面,低折射率微粒子的平均粒徑小於1nm時,由於粒子之凝聚,有發生低反射層3中的粒子之不均勻性等問題之虞。
此外,於用於形成低反射層3的塗覆液中,視需要可添加溶劑或各種添加劑。作為溶劑,例如可使用作為防眩層2之材料所例示者。又,作為添加劑,例如可舉出消泡劑、調平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安定劑、聚合抑制劑、光敏劑等。
又,藉由紫外線照射而使低反射層形成用的塗覆液之塗膜硬化時,於塗覆液中添加光聚合起始劑。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使用作為防眩層2之材料所例示者。
低反射層3之折射率較佳為比防眩層2之折射率小且為1.25~1.50之範圍內。折射率層之折射率,雖然儘量低者係與空氣(折射率=1)之折射率接近,容易實現低反射率,但需要大量地添加低折射率材料,因此機械強度變低,有變得容易損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低反射層之折射率大於1.50,則與空氣的折射率差變大,因此有反射率上升的可能性。
低反射層3之膜厚,從作為光學干涉層的特性來看,較佳為在5nm~1μm之範圍內,但在薄膜化及反射率抑制之方面,較佳為以將低反射層3之膜厚乘以低反射層3之折射率而得之光學膜厚成為與可見光的波長(應抑制的波長)之1/4大致相等的方式來設計。
圖2係用於說明光之反射方向的圖。圖2為從上方來觀看車載顯示裝置時之圖。
於車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有接近的車輛之車燈或路燈的光等之外部光映入的情況。為了減少反射光所致的眩光,確保車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的視覺辨認性,較佳為抑制車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的外部光反射。以往,影像顯示裝置所用的光學薄膜之主要目的為提高顯示影像的視覺辨認性,而以儘可能減少入射光的影像對顯示面之映入的方式設計。另一方面,映入車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外部光的影像,可認為是表示車輛周圍狀況的資訊。特別地,被期待今後的擴大利用之數位外部監視器或數位內部監視器,係設置在以往光學後視鏡所配置的位置或其附近,接近的車輛之車燈或路燈的光等容易入射,因此只要能活用映入的影像作為掌握周邊狀況用之資訊,則是有意義的。然而,以能利用顯示面的反射影像作為一種資訊的方式來確保反射影像的視覺辨認性及識別性之技術思想係迄今未有,而尚未探討為了確保反射影像的視覺辨認性及識別性,何種屬性是光學薄膜所需要的。
為了活用映入車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影像作為車輛周邊的資訊,影像的識別性是重要的。此處,所謂影像的識別性,係指乘務員可區別在影像顯示裝置所顯示的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且可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本案發明者探討的結果,得知當映入車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外部光的影像過度鮮明時,難以分辨顯示影像與外部光的影像,但若過度地抑制入射至顯示面的外部光之反射,則雖然顯示影像的視覺辨認性提高,但變得無法將外部光的影像利用於掌握車輛周圍的狀況。又,亦有如防眩性薄膜般地藉由擴散來抑制反射率之手法,但得知若車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的光之擴散性過強,則外部光的影像會模糊,難以辨別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為了確保映入顯示面的影像之識別性,詳細探討在車載用途之光學薄膜所需要的屬性(光學特性),結果得到以下的知識見解:控制從相對於車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所入射的光Li之正反射光Lr的光量與在此正反射光之反射角±5°方向所反射之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是有效的(參照圖2)。更詳細而言,作為車載顯示裝置,設想成在外部光比較容易入射的位置所設置的數位外部監視器或數位內部後視鏡,考慮車載顯示裝置的安裝位置及與駕駛員相向的顯示面之方向、相對於車輛的前後方向而言的顯示面之角度,結果得知在車載顯示裝置之顯示面,光容易從相對於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入射。又,得知來自相對於車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之光Li入射時,入射至視覺辨認車載顯示裝置的駕駛員之眼睛者,係以正反射光Lr為中心而具有約±5°之反射角的光。此外,圖2係設想成駕駛座在左側的車輛,但駕駛座在右側的情況亦同樣。
因此,著眼於正反射光Lr(反射角:30°)、反射光Lr’(反射角:25°)及反射光Lr”(反射角:35°)之光量,進行各種的探討,結果查明為了確保所映入的影像之識別性,需要以下項目(1)~(3)所示的光學特性。以下,將從相對於基材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未積層反射控制層的基材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當作基準光量(=100%)。 (1)從相對於基材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積層於基材上的反射控制層所入射的光Li經正反射的光之正反射光Lr的光量,係基準光量的0~25%; (2)從相對於基材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積層於基材上的基材上的反射控制層所入射的光Li之正反射光Lr之在反射角±5°的方向所反射之光的光量,亦即在相對於基材之法線而言傾斜25°的方向所反射之反射光Lr’的光量、與在相對於法線而言35°的方向所反射之反射光Lr”的光量,皆為基準光量的0.3~2.0%; (3)反射控制薄膜10之霧度為3~11%。霧度為根據JIS K7105所測定之值。
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10係藉由具有此等光學特性,而抑制來自相對於車載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之入射光Li的反射,使入射光Li適度地擴散。其結果,使入射光Li的影像不過度鮮明,且作為不過度模糊的影像而可被駕駛員所視覺辨認。因此,容易將入射光Li的影像與顯示影像區別,可容易掌握是什麼的影像,可提高所映入的影像之識別性。
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係主要參與反射影像的模糊之參數。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大於基準光量的2.0%時,反射影像之模糊變得過強,變得難以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另一方面,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小於基準光量的0.3%時,由於反射影像變得鮮明,有變得難以分辨顯示影像與反射影像之可能性。特別地,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小於基準光量的0.3%,且正反射光Lr的光量大於基準光量的25%時,由於反射影像變得過度鮮明,而變得難以區別顯示影像與反射影像。又,不論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若正反射光Lr的光量大於基準光量的25%而變多,則因正反射光過度明亮而有顯示影像的視覺辨認性降低之可能性。又,霧度係與正反射光Lr、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皆有關係之參數。反射控制薄膜10之霧度小於3%時,光之擴散性降低,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變得比上述下限值少,因此有無法使反射影像適度地模糊之傾向。另一方面,反射控制薄膜10之霧度大於11%時,光之擴散性變強,反射光Lr’及Lr”的光量變得比上述上限值多,因此反射影像的模糊變強,有變得難以認識反射影像之傾向。
如以上說明,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10之目的為活用映入影像顯示裝置之顯示面的外部光之影像作為表示車輛周邊的狀況之一種資訊,藉由具備上述項目(1)~(3)的光學特性,可兼顧顯示影像的視覺辨認性與映入顯示面的外部光之影像的識別性。以往,並沒有欲將映入影像顯示裝置之顯示面的外部光之影像亦作為資訊活用的構思,因此亦未探討為了活用外部光的影像作為資訊而光學薄膜所需要的要件,但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10由於上述反射影像的識別性優異,而作為實現以往沒有的構思之光學薄膜極為有效。
此外,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10典型上係作為設置於影像顯示裝置的最表面之光學薄膜使用,但關於構成影像顯示裝置的積層體中之積層位置,只要能發揮所欲的光學特性,則沒有特別的限定。又,於反射控制薄膜10之反射控制層5上,可設置1層以上的抗靜電層、防污層、紅外線吸收層、紫外線吸收層、色校正層等之光學功能層。 [實施例]
以下,說明具體地實施了實施形態的反射控制薄膜之實施例。
(實施例1~5、比較例9~11) 製作在基材上依序積層有防眩層及低反射層作為抗反射層之反射控制薄膜。作為基材,使用厚度40μm的三乙醯纖維素薄膜。在基材上,塗布防眩層形成用塗覆液,使其乾燥後,藉由使塗膜聚合硬化而形成防眩層。然後,在防眩層上,塗布低反射層形成用塗覆液,使其乾燥後,藉由使塗膜聚合硬化而形成低反射層。
製作在基材上積層有防眩層作為抗反射層之反射控制薄膜。作為基材,使用厚度40μm的三乙醯纖維素薄膜。在基材上,塗布防眩層形成用塗覆液,使其乾燥後,藉由使塗膜聚合硬化而形成防眩層。 (比較例1~8) 製作在基材上積層有防眩層作為抗反射層之反射控制薄膜。作為基材,使用厚度40μm的三乙醯纖維素薄膜。在基材上,塗布防眩層形成用塗覆液,使其乾燥後,藉由使塗膜聚合硬化而形成防眩層。
(比較例12) 製作在基材上積層有硬塗層及低反射層作為抗反射層之反射控制薄膜。作為基材,使用厚度40μm的三乙醯纖維素薄膜。在基材上,塗布硬塗層形成用塗覆液,使其乾燥後,藉由使塗膜聚合硬化而形成硬塗層。然後,在硬塗層上,塗布低反射層形成用塗覆液,使其乾燥後,藉由使塗膜聚合硬化而形成低反射層。
表1~3中顯示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用之防眩層形成用塗覆液、低反射層形成用塗覆液及硬塗層形成用塗覆液之組成。此外,各塗覆液係使用表1~3中記載之溶劑而稀釋成適合塗覆的濃度。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AGLR AGLR AGLR AGLR AGLR
AG、HC(第1層) UV/EB硬化性樹脂 共榮社化學(股) Light Acrylate PE-3A 86.88% 86.88% 86.88% 86.88% 86.88%
光聚合起始劑 IGM Resins B.V. Omnirad 184 4.57% 4.57% 4.57% 4.57% 4.57%
樹脂粒子 (有機填料)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XX62CR 3.00% 5.00% 4.00% 2.00% 1.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2035JXE 3.00% 1.00% 2.00% 4.00% 5.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504TNR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5MXE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5TND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302ABE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2QXE
合成膨潤石 KUNIMINE INDUSTRIES(股) Sumecton SAN 2.00% 2.00% 2.00% 2.00% 2.00%
調平劑 DIC(股) F565 0.05% 0.05% 0.05% 0.05% 0.05%
奈米微粒子 (有機氧化矽溶膠) 日產化學(股) MEK-ST-40 0.50% 0.50% 0.50% 0.50% 0.50%
溶劑 甲苯
LR(第2層) 黏結劑樹脂 共榮社化學(股) Light Acrylate PE-3A 26.81% 26.81% 26.81% 26.81% 26.81%
含氟的丙烯酸酯 16.09% 16.09% 16.09% 16.09% 16.09%
光聚合起始劑 IGM Resins B.V. Omnirad 184 2.70% 2.70% 2.70% 2.70% 2.70%
中空氧化矽 多孔質氧化矽微粒子分散液 (平均粒徑75nm 固體成分20%) 45.50% 45.50% 45.50% 45.50% 45.50%
調平劑 DIC(股) RS-75 2.20% 2.20% 2.20% 2.20% 2.20%
KY-1203 6.70% 6.70% 6.70% 6.70% 6.70%
溶劑 甲基異丁基酮
[表2]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AG AG AG AG AG AG
AG、HC(第1層) UV/EB硬化性樹脂 共榮社化學(股) Light Acrylate PE-3A 86.88% 86.88% 86.88% 86.88% 86.88% 82.13%
光聚合起始劑 IGM Resins B.V. Omnirad 184 4.57% 4.57% 4.57% 4.57% 4.57% 4.32%
樹脂粒子 (有機填料)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XX62CR 5.00% 4.00% 3.00% 2.00% 1.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2035JXE 1.00% 2.00% 3.00% 4.00% 5.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504TNR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5MXE 8.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5TND 3.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302ABE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2QXE
合成膨潤石 KUNIMINE INDUSTRIES(股) Sumecton SAN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調平劑 DIC(股) F56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奈米微粒子 (有機氧化矽溶膠) 日產化學(股) MEK-ST-4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溶劑 甲苯
LR(第2層) 黏結劑樹脂 共榮社化學(股) Light Acrylate PE-3A 無LR(第2層)
含氟的丙烯酸酯
光聚合起始劑 IGM Resins B.V. Omnirad 184
中空氧化矽 多孔質氧化矽微粒子分散液 (平均粒徑75nm 固體成分20%)
調平劑 DIC(股) RS-75
KY-1203
溶劑 甲基異丁基酮
[表3]
比較例7 比較例8 比較例9 比較例10 比較例11 比較例12
AG AG AGLR AGLR AGLR HCLR
AG、HC(第1層) UV/EB硬化性樹脂 共榮社化學(股) Light Acrylate PE-3A 84.27% 91.15% 82.13% 84.27% 91.15% 92.58%
光聚合起始劑 IGM Resins B.V. Omnirad 184 4.44% 4.80% 4.32% 4.44% 4.80% 4.87%
樹脂粒子 (有機填料)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XX62CR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2035JXE 4.37% 4.37%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504TNR 4.37% 4.37%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5MXE 8.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5TND 3.00%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302ABE 0.57% 0.57%
積水化成品工業(股) SSX102QXE 0.93% 0.93%
合成膨潤石 KUNIMINE INDUSTRIES(股) Sumecton SAN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調平劑 DIC(股) F56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奈米微粒子 (有機氧化矽溶膠) 日產化學(股) MEK-ST-4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溶劑 甲苯
LR(第2層) 黏結劑樹脂 共榮社化學(股) Light Acrylate PE-3A 無LR(第2層) 26.81% 26.81% 26.81% 26.81%
含氟的丙烯酸酯 16.09% 16.09% 16.09% 16.09%
光聚合起始劑 IGM Resins B.V. Omnirad 184 2.70% 2.70% 2.70% 2.70%
中空氧化矽 多孔質氧化矽微粒子分散液 (平均粒徑75nm 固體成分20%) 45.50% 45.50% 45.50% 45.50%
調平劑 DIC(股) RS-75 2.20% 2.20% 2.20% 2.20%
KY-1203 6.70% 6.70% 6.70% 6.70%
溶劑 甲基異丁基酮
[霧度值] 霧度係依照JIS K7105,使用霧度計(NDH2000,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進行測定。
[反射光量] 使用測角光度計(goniophotometer) (GP-5,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從抗反射層側以入射角30°照射D65光源近似光,測定反射角為30°的正反射光、反射角為23°~37°的反射光之強度。
[評價] 於液晶顯示裝置iPad(註冊商標) Air(第4世代)之表面上貼合有實施例1~5、比較例1~12的反射控制薄膜之狀態下,在暗室條件(沒有來自周圍的入射光之狀態)下,將液晶顯示裝置的中心部設為從地面起高度100cm之位置,將評價者的目視位置設為從顯示畫面的中心部起水平直線距離50cm的位置,使顯示畫面顯示影像。於此狀態下使螢光燈的光以入射角30°進行入射,在正反射方向、正反射方向±5°的3個條件下進行評價。
表4中的評價基準係如以下,將評價者15人的3個條件之評價分數的平均分數為4分以上5分以下當作(○)、3分以上且少於4分當作(△)、1分以上且少於3分當作(×),並將「○」評價當作合格。 <評價基準> 5分:可明確地認識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且可明確地識別。 4分:可認識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且可識別。 3分:可認識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且可識別,但顯示影像或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係一部分模糊。 2分:無法認識顯示影像或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中之一者。或者,無法識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 1分:顯示影像及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都無法認識也無法識別。
表4中彙總顯示實施例1~5及比較例1~12之反射控制薄膜的層構成、霧度、反射光量(反射角30°、25°及35°之反射光的光量)、影像識別性之評價。此外,表3的層構成中之「AGLR」表示抗反射層係以防眩層及低反射層所構成,「AG」表示抗反射層係以防眩層所構成,「HCLR」表示抗反射層係以硬塗層上的低反射層所構成。反射光量的單位為「%」,反射光量之值係將D65光源近似光以入射角30°對未積層抗反射層的基材入射時的正反射光之強度當作100%而表示的值。
[表4]
層構成 霧度 正反射光量 反射光量 反射光量 評價
(%) (入射角30°) (反射角25°) (反射角35°)
實施例1 AGLR 7 17.89 0.67 0.57
實施例2 AGLR 3 19.53 0.57 0.46
實施例3 AGLR 5 19.37 0.54 0.52
實施例4 AGLR 9 19.96 0.49 0.47
實施例5 AGLR 11 20.61 0.42 0.39
比較例1 AG 3 56.75 4.44 4.06
比較例2 AG 5 56.17 4.29 4.09
比較例3 AG 7 60.21 4.19 3.94
比較例4 AG 9 58.63 4.04 3.96
比較例5 AG 11 59.78 4.19 3.81
比較例6 AG 22 38.42 5.46 4.98 ×
比較例7 AG 25 27.68 5.24 4.97 ×
比較例8 AG 3 97.19 1.05 0.74 ×
比較例9 AGLR 22 22.29 2.72 2.38 ×
比較例10 AGLR 25 14.6 2.81 2.6 ×
比較例11 AGLR 1 32.84 0.21 0.17 ×
比較例12 HCLR 0 23.07 0.01 0.01 ×
實施例1~5之反射控制薄膜係藉由霧度為3~11%而入射光被適度地擴散,同時藉由低反射層而亦抑制表面反射,正反射光量為25%以下且反射角25°及35°的反射光之強度為0.3~2.0%之範圍內。確認到藉由滿足此等條件的反射控制薄膜,可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且可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比較例1~5之反射控制薄膜,雖然霧度為3~11%之範圍內,但未設置低反射層,因此正反射光量大於25%,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亦大於2.0%。由於正反射光量高,可認識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是什麼的影像,但由於高的正反射光量,而變得難以識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成為比實施例1~5低的評價。
比較例6及7之反射控制薄膜係未設置低反射層,但因霧度高而入射光的擴散性變高,正反射光量係被抑制在小於比較例1~5。因此,可識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惟,正反射光的光量被某程度地抑制,另一方面,由於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為近5.0%之值,而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比較暗,且以模糊的狀態被視覺辨認,無法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比較例8之反射控制薄膜係未設置低反射層,由於反射光量未被抑制,而正反射光量變得過高,無法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
比較例9及10之反射控制薄膜係與實施例1~5同樣地,反射控制層係以防眩層及低反射層所構成,但由於霧度高而入射光的擴散性變高,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大於2.0%。正反射光之量被抑制在25%以下,另一方面,由於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變高,而所映入的影像比較暗,且以模糊的狀態被視覺辨認,無法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比較例11及12之反射控制薄膜,由於霧度小,而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變得比0.3%小。因此,所映入的影像變得鮮明,無法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
由以上,確認到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當從相對於影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法線而言傾斜30°來入射時,可區別影像顯示裝置的顯示影像與反射影像,且可認識反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表5~8中彙總顯示實施例1~5及比較例1~12之反射控制薄膜之霧度、反射光量(反射角23°、24°、25°、26°、27°、30°、33°、34°、35°、36°、37°之反射光的光量)、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將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影像識別性之評價。反射光量的單位為「%」,反射光量之值係D65光源近似光以入射角30°入射於未積層抗反射層的基材時的正反射光之強度當作100%而表示的值。將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的單位為無因次。霧度及評價係與表4中記載者相同。
[表5]
霧度(%) 反射光量
反射角23° 反射角24° 反射角25° 反射角26° 反射角27° 入射角30° (正反射光量)
實施例1 7 0.20 0.34 0.67 1.48 4.08 17.89
實施例2 3 0.17 0.29 0.57 1.30 3.51 19.53
實施例3 5 0.16 0.28 0.54 1.22 3.45 19.37
實施例4 9 0.15 0.26 0.49 1.13 3.38 19.96
實施例5 11 0.13 0.22 0.42 0.95 3.04 20.61
比較例1 3 1.33 2.37 4.44 8.62 17.24 56.75
比較例2 5 1.32 2.32 4.29 8.25 16.51 56.17
比較例3 7 1.21 2.18 4.19 8.46 17.51 60.21
比較例4 9 1.22 2.16 4.04 7.83 15.68 58.63
比較例5 11 1.30 2.21 4.19 8.27 17.04 59.78
比較例6 22 1.86 3.15 5.46 9.53 16.34 38.42
比較例7 25 2.69 3.69 5.24 7.66 11.89 27.68
比較例8 3 0.23 0.45 1.05 3.04 14.94 97.19
比較例9 22 0.93 1.54 2.72 4.94 8.97 22.29
比較例10 25 1.09 1.69 2.81 4.74 7.65 14.60
比較例11 1 0.05 0.09 0.21 0.62 3.20 32.84
比較例12 0 0.00 0.00 0.01 0.03 0.94 23.07
[表6]
霧度(%) 反射光量
反射角33° 反射角34° 反射角35° 反射角36° 反射角37°
實施例1 7 2.75 1.18 0.57 0.31 0.19
實施例2 3 2.51 1.00 0.46 0.25 0.16
實施例3 5 2.71 1.11 0.52 0.28 0.17
實施例4 9 2.61 1.02 0.47 0.25 0.15
實施例5 11 2.22 0.85 0.39 0.22 0.14
比較例1 3 14.21 7.61 4.06 2.24 1.30
比較例2 5 14.32 7.61 4.09 2.28 1.34
比較例3 7 14.55 7.58 3.94 2.13 1.22
比較例4 9 14.14 7.43 3.96 2.18 1.27
比較例5 11 13.66 7.24 3.81 2.07 1.20
比較例6 22 15.05 8.73 4.98 2.87 1.73
比較例7 25 10.86 7.17 4.97 3.50 2.49
比較例8 3 6.90 1.91 0.74 0.34 0.18
比較例9 22 7.81 4.28 2.38 1.39 0.86
比較例10 25 6.89 4.28 2.60 1.60 1.02
比較例11 1 1.86 0.46 0.17 0.08 0.04
比較例12 0 0.04 0.01 0.01 0.01 0.01
[表7]
反射角23° +反射角24° 反射角26° +反射角27° (反射角23° +反射角24°) /反射角25° (反射角26° +反射角27°) /反射角25°
實施例1 0.54 5.56 0.81 8.30
實施例2 0.46 4.81 0.81 8.44
實施例3 0.44 4.67 0.81 8.65
實施例4 0.41 4.51 0.84 9.20
實施例5 0.35 3.99 0.83 9.50
比較例1 3.70 25.86 0.83 5.82
比較例2 3.64 24.76 0.85 5.77
比較例3 3.39 25.97 0.81 6.20
比較例4 3.38 23.51 0.84 5.82
比較例5 3.51 25.31 0.84 6.04
比較例6 5.01 25.87 0.92 4.74
比較例7 6.38 19.55 1.22 3.73
比較例8 0.68 17.98 0.65 17.12
比較例9 2.47 13.91 0.91 5.11
比較例10 2.78 12.39 0.99 4.41
比較例11 0.14 3.82 0.67 18.19
比較例12 0 0.97 0 97.00
[表8]
反射角33° +反射角34° 反射角36° +反射角37° (反射角33° +反射角34°) /反射角35° (反射角36° +反射角37°) /反射角35° 評價
實施例1 3.93 0.50 6.89 0.88
實施例2 3.51 0.41 7.63 0.89
實施例3 3.82 0.45 7.35 0.87
實施例4 3.63 0.40 7.72 0.85
實施例5 3.07 0.36 7.87 0.92
比較例1 21.82 3.54 5.37 0.87
比較例2 21.93 3.62 5.36 0.89
比較例3 22.13 3.35 5.62 0.85
比較例4 21.57 3.45 5.45 0.87
比較例5 20.90 3.27 5.49 0.86
比較例6 23.78 4.60 4.78 0.92 ×
比較例7 18.03 5.99 3.63 1.21 ×
比較例8 8.81 0.52 11.91 0.70 ×
比較例9 12.09 2.25 5.08 0.95 ×
比較例10 11.17 2.62 4.30 1.01 ×
比較例11 2.32 0.12 13.65 0.71 ×
比較例12 0.05 0.02 5.00 2.00 ×
實施例1~5之反射控制薄膜,由於霧度為3~11%而入射光被適度地擴散,同時藉由低反射層而亦抑制表面反射,正反射光量為25%以下且反射角25°及35°的反射光之強度為0.3~2.0%之範圍內。再者,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8.30~9.50之範圍內。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6.89~7.87之範圍內。藉由滿足此等條件之反射控制薄膜,確認可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且可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比較例1~5之反射控制薄膜,雖然霧度為3~11%之範圍內,但由於未設置低折射率層,故正反射光量大於25%,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亦大於2.0%。再者,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5.77~6.20之範圍內。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5.36~5.62之範圍內。由於正反射光量高,可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但因正反射光量的高度而難以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與實施例1~5相比為較低的評價。
比較例6及7之反射控制薄膜,雖然未設置低折射率層,但由於霧度高而入射光的擴散性變高,正反射光量被抑制為小於比較例1~5。因此,可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惟,正反射光的光量被某程度地抑制,另一方面,由於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為近5.0%之值,故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比較暗,且以模糊的狀態被視覺辨認,無法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再者,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比較例6中為4.74,在比較例7中為3.73。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比較例6中為4.78,在比較例7中為3.63。
比較例8之反射控制薄膜,係未設置低折射率層,反射光量未被抑制,因此正反射光量變得過高,無法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再者,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17.12。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11.91。
比較例9及10之反射控制薄膜,係與實施例1~5同樣地反射控制層為以防眩層及低折射率層所構成,但由於霧度高而入射光的擴散性變高,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大於2.0%。正反射光之量被抑制在25%以下,另一方面,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變高,因此所映入的影像比較暗,且以模糊的狀態被視覺辨認,無法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再者,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比較例9中為5.11,在比較例10中為4.41。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比較例9中為5.08,在比較例10中為4.30。
比較例11及12之反射控制薄膜,由於霧度小,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及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小於0.3%。因此,所映入的影像變得鮮明,無法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影像。再者,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比較例11中為18.19,在比較例12中為97.00。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比較例11中為13.65,在比較例12中為5.00。
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大於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此係因為反射角越接近0°,越容易受到入射光的影響。又,於實施例1~5中,霧度越小,將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及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越小。又,若比較實施例1~5與未形成低折射率層的比較例1~5,則反射率越低,將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及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越小。因此,降低霧度及降低反射率有助於降低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等。
將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將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實施例與比較例中看不到很大的差異。另一方面,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及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係在實施例與比較例中看到顯著的差異。特別地,於實施例1~5中,由於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及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6.89~9.50,而相對於比較例1~12,評價之結果優異。此被認為是:當反射角25°~7°的反射光量之關係與反射角33°~35°的反射光量之關係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人的視覺觀看從斜向所入射的光時,區別顯示影像與所映入的螢光燈之影像,且認識所映入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藉由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及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上述範圍內,確認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係當從相對於影像顯示裝置的顯示面之法線而言傾斜30°來入射時,可區別影像顯示裝置的顯示影像對反射影像,且可認識反射影像是什麼的影像。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本發明之反射控制薄膜可利用作為影像顯示裝置所用的光學薄膜,尤其可適合地利用於車載顯示裝置。
1:基材 2:防眩層 3:低反射層 5:反射控制層 10: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2係用於說明光的反射方向之圖。
1:基材
2:防眩層
3:低反射層
5:反射控制層
10: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Claims (2)

  1. 一種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其係具備基材與積層於該基材上的反射控制層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其特徵在於: 該反射控制層係從該基材側起依序具有防眩層及低反射層, 將從相對於該基材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未積層該反射控制層的該基材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當作100%時,從相對於該反射控制薄膜之法線而言傾斜30°的方向對該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的該反射控制層所入射的光之正反射光的光量為0~25%,且該正反射光之反射角±5°的方向之反射光的光量為0.3~2.0%; 反射角23°與24°的反射光量之和為0.35~0.54,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為3.99~5.56,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為3.07~3.93,反射角36°與37°的反射光量之和為0.36~0.50; 霧度為3~11%。
  2. 如請求項1之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其中將反射角26°與27°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2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及將反射角33°與34°的反射光量之和除以反射角35°的反射光量而得之值為6.89~9.50。
TW112127514A 2021-05-14 2022-05-13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TW2023490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2726 2021-05-14
JP2021-082726 2021-05-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9031A true TW202349031A (zh) 2023-12-16

Family

ID=8402837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7514A TW202349031A (zh) 2021-05-14 2022-05-13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TW111117983A TWI813288B (zh) 2021-05-14 2022-05-13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TW112127513A TW202349030A (zh) 2021-05-14 2022-05-13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7983A TWI813288B (zh) 2021-05-14 2022-05-13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TW112127513A TW202349030A (zh) 2021-05-14 2022-05-13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39860A1 (zh)
KR (1) KR20230129049A (zh)
CN (1) CN116997826A (zh)
TW (3) TW202349031A (zh)
WO (1) WO20222398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946Y2 (ja) 1980-07-21 1985-05-18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ピン結合構造
JP2001074903A (ja) 1999-09-03 2001-03-23 Nikon Corp 反射防止膜及び光学素子
JP2001281411A (ja) * 2000-03-30 2001-10-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3862941B2 (ja) * 2000-07-21 2006-12-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高精細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07148383A (ja) * 2005-10-31 2007-06-14 Toray Ind Inc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78698A (ja) * 2008-09-24 2010-04-08 Nof Corp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186020A (ja) * 2009-02-12 2010-08-26 Nof Corp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12063504A (ja) * 2010-09-15 2012-03-29 Nof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
JP2019105692A (ja) * 2017-12-11 2019-06-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7067077B2 (ja) * 2018-01-18 2022-05-16 Agc株式会社 ガラス板及び表示装置
KR102566331B1 (ko) * 2019-10-10 2023-08-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변조 디바이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29049A (ko) 2023-09-05
JPWO2022239860A1 (zh) 2022-11-17
TW202349030A (zh) 2023-12-16
TW202244543A (zh) 2022-11-16
CN116997826A (zh) 2023-11-03
WO2022239860A1 (ja) 2022-11-17
TWI813288B (zh) 202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21018B1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5168400B2 (ja)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その塗膜、反射防止膜、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98552B2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4187454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8107792A (ja) 反射防止積層体
JP4712236B2 (ja) 反射防止膜、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221017B1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08286878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
US808128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121993A (ja) 反射防止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27003A (ja)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その塗膜、反射防止膜、及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US20030175502A1 (en) Anti-reflection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4899263B2 (ja)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及び、その塗膜
US8617693B2 (en) Antireflection laminate
JP4857496B2 (ja) 複合体、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その塗膜、反射防止膜、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813288B (zh) 車載用反射控制薄膜
JP2013156643A (ja) 光学積層体
WO2021153423A1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防眩性且つ低反射性を有するフィルム
JP2024073066A (ja) 車載用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23090300A1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12141625A (ja) 光学積層体
JP2005255913A (ja)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その塗膜、反射防止膜、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224104A1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79111A (ja) 光学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