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7760A - 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7760A
TW202347760A TW111144319A TW111144319A TW202347760A TW 202347760 A TW202347760 A TW 202347760A TW 111144319 A TW111144319 A TW 111144319A TW 111144319 A TW111144319 A TW 111144319A TW 202347760 A TW202347760 A TW 2023477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ter
transparent resin
layer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4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和典
加藤孝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7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776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彩色濾光片剝落之發光裝置。 本發明之發光裝置具備: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發光元件之上方,並包含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Description

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發光裝置及具備其之電子機器。
以2維配置複數個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之發光裝置正廣泛普及。於先前之發光裝置中,彩色濾光片設置於與配置有複數個OLED元件之基板不同之基板。然而,於此種構成之發光裝置中,會於發光裝置之製造步驟中產生發光元件與彩色濾光片之位置偏離,因而色度容易偏離,且存在OLED元件與彩色濾光片之間之距離較遠、光之利用效率變低之問題。
於近年之發光裝置中,為了避免上述問題,於與OLED元件相同之基板上設置有彩色濾光片之晶載彩色濾光片(On Chip Color Filter:OCCF)構造成為主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18183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OCCF構造之發光裝置中,會有彩色濾光片剝落之情形。若發生彩色濾光片剝落,則有發光裝置之顯示特性降低之虞。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彩色濾光片剝落之發光裝置及具備其之電子機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本揭示之發光裝置具備: 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 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發光元件之上方,並包含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且 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本揭示之發光裝置具備: 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 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發光元件之上方;且 濾光片包含濾光部,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本揭示之電子機器具備本揭示之發光裝置。
於本揭示中,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亦可包含3個顏色之濾光部。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可包含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及藍色濾光部之3個顏色之濾光部。 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綠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藍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及綠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及藍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3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綠色濾光部及藍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3個顏色之濾光部、即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及藍色濾光部可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濾光片亦可包含3個顏色之濾光部、與紅外透過濾光部之4種濾光部。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1種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2種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3種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4種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濾光片亦可包含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之4種濾光部。 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綠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藍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及綠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及青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綠色濾光部及藍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綠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藍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及藍色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紅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4種濾光部中之綠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4種濾光部、即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及紅外透過濾光部亦可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濾光片亦可包含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及青色濾光部之4個顏色之濾光部。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3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濾光片亦可包含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及洋紅色濾光部之4個顏色之濾光部。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3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4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濾光片亦可包含紅色濾光部、綠色濾光部、藍色濾光部、青色濾光部、及洋紅色濾光部之5個顏色之濾光部。可為5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5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5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3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或可為5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4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5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濾光片亦可包含青色濾光部、洋紅色濾光部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可為2個顏色之濾光部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2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可為顯示區域中所含之複數個特定顏色濾光部中之一部分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亦可為顯示區域中所含之複數個特定顏色之濾光部全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於本揭示中,透明樹脂可存在於濾光部之底部之一部分,亦可存在於濾光部之底部之大致整體。於本揭示中,透明樹脂之形狀並非特別限定者,例如亦可為層狀、粒狀或不定形狀。2種以上形狀之透明樹脂亦可存在於濾光部之底部。
一面參照圖式,一面按以下之順序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之所有圖式中,對相同或對應之部分標註相同符號。 1 第1實施形態(顯示裝置之例) 2 第2實施形態(顯示裝置之例) 3 第3實施形態(顯示裝置之例) 4 變化例(顯示裝置之變化例) 5 應用例(電子機器之例)
<1 第1實施形態> [顯示裝置10之構成]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顯示裝置10具有:顯示區域R1;及周邊區域R2,其設置於顯示區域R1之周邊。顯示區域R1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俯視意指自相對於顯示裝置10之顯示面垂直之方向D P(以下稱為「垂線方向D P」)觀察對象物時之俯視。於以下之說明中,將平行於顯示區域R1之長邊之方向稱為水平方向D H、將平行於顯示區域R1之短邊之方向稱為垂直方向D V
圖2係放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顯示區域R1之一部分之俯視圖。複數個子像素100R、100G、100B於顯示區域R1內以規定之配置圖案2維配置。於周邊區域R2設置有焊墊部11a及影像顯示用之驅動器(未圖示)等。未圖示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亦可連接於焊墊部11a。
子像素100R可發出紅色光。子像素100G可發出綠色光。子像素100B可發出藍色光。紅色係3原色中之第1原色之一例。綠色係3原色中之第2原色之一例。藍色係3原色中之第3原色之一例。於圖2中標註記號「R」、「G」、「B」之區塊分別表示子像素100R、子像素100G、及子像素100B。
於以下之說明中,如未特別區分子像素100R、100G、100B而通稱之情形時,稱為子像素100。1個像素(1 Pixel)係由於顯示面之水平方向D H(列方向)上鄰接之3個子像素100R、100G、100B之組合而構成。
子像素100B於俯視下,具有於垂直方向D V延伸設置之線狀。子像素100R、100G具有點狀。子像素100R、100G、100B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於本說明書中,長方形狀亦包含正方形狀。子像素100R、100G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R、100G之行。由子像素100R、100G構成之行與線狀之子像素100B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基於顯示裝置10之高精細化之觀點,水平方向D H上之子像素100R、100G、100B之像素間距較佳為10 μm以下。基於顯示裝置10之高精細化之觀點,垂線方向D P上之子像素100R、100G之像素間距較佳為10 μm以下。
顯示裝置10係發光裝置之一例。顯示裝置10係頂部發光方式之OLED顯示裝置。顯示裝置10亦可為微型顯示器。顯示裝置10亦可裝備於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裝置、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裝置、電子取景器(Electronic View Finder:EVF)或小型投影機等。
圖3係沿著圖2之III-III線之剖視圖。圖4係沿著圖2之IV-IV線之剖視圖。顯示裝置10具備電路基板11、複數個發光元件20、絕緣層12、保護層13、平坦化層14、彩色濾光片15F、填充樹脂層16、及對向基板17。藉由彩色濾光片15F與發光元件20之組合,構成複數個子像素100R、100G、100B。
於以下說明中,於構成顯示裝置10之各層中,將成為顯示裝置10之頂部側(顯示面側)之面稱為第1面,將成為顯示裝置10之底部側(與顯示面相反側)之面稱為第2面。
(電路基板11) 電路基板11係所謂的底板(Back Plane),驅動複數個發光元件20。於電路基板11設置有驅動複數個發光元件20之驅動電路、及將電力供給至複數個發光元件20之電源電路等(皆未圖示)。
電路基板11之基板本體例如可由容易形成電晶體等之半導體構成,亦可由水分及氧之透過性較低之玻璃或樹脂構成。具體而言,基板本體可為半導體基板、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等。半導體基板例如包含非晶矽、多晶矽或單晶矽等。玻璃基板例如包含高應變點玻璃、鈉玻璃、硼矽酸玻璃、矽酸鎂石、鉛玻璃或石英玻璃等。樹脂基板例如包含選自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乙烯苯酚、聚醚碸、聚醯亞胺、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發光元件20) 發光元件20係白色OLED元件,可基於驅動電路等之控制,發出白色光。白色OLED元件亦可為白色Micro-OLED(MOLED)元件。作為顯示裝置10之彩色化之方式,採用使用白色OLED元件與彩色濾光片15F之方式。
複數個發光元件20以矩陣狀等之規定之配置圖案2維配置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複數個發光元件20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依序具備複數個第1電極21、OLED層22、及第2電極23。
(第1電極21) 第1電極21係陽極。若對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3之間施加電壓,則自第1電極21向OLED層22注入電洞。第1電極21分別設置於複數個發光元件20。複數個第1電極21以與複數個發光元件20相同之配置圖案2維配置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
第1電極21例如可藉由金屬層構成,亦可藉由金屬層與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構成。於第1電極21藉由金屬層與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構成之情形時,若基於使具有較高之功函數之層鄰接於OLED層22之觀點,則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較佳設置於OLED層22側。
金屬層亦具有反射由OLED層22發出之光的反射層之功能。金屬層例如包含選自由鉻(Cr)、金(Au)、鉑(Pt)、鎳(Ni)、銅(Cu)、鉬(Mo)、鈦(Ti)、鉭(Ta)、鋁(Al)、鎂(Mg)、鐵(Fe)、鎢(W)及銀(Ag)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金屬層亦可將上述至少1種金屬元素作為合金之構成元素包含。作為合金之具體例,可例舉鋁合金或銀合金。作為鋁合金之具體例,例如可例舉AlNd或AlCu。
基底層(未圖示)亦可與金屬層之第2面側鄰接設置。基底層係於金屬層成膜時,用以提高金屬層之結晶定向性者。基底層例如包含選自由鈦(Ti)及鉭(Ta)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金屬元素。基底層亦可包含上述至少1種金屬元素作為合金之構成元素。
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包含透明導電性氧化物。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係例如包含選自由包含銦之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以下稱為「銦系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包含錫之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以下稱為「錫系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及包含鋅之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以下,稱為「鋅系透明導電性氧化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銦系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包含例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鎵(IGO)或氧化銦鎵鋅(IGZO)氟摻雜氧化銦(IFO)。該等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中尤佳為氧化銦錫(ITO)。因氧化銦錫(ITO)在功函數上向OLED層22之電洞注入障壁尤其低,故可將顯示裝置10之驅動電壓尤其低電壓化。錫系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包含例如氧化錫、銻摻雜氧化錫(ATO)或氟摻雜氧化錫(FTO)。鋅系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包含例如氧化鋅、鋁摻雜氧化鋅(AZO)、硼摻雜氧化鋅或鎵摻雜氧化鋅(GZO)。
(OLED層22) OLED層22係包含發光層之有機層之一例。OLED層22可藉由自第1電極21注入之電洞與自第2電極23注入之電子之再結合而發出白色光。
OLED層22設置於複數個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3之間。OLED層22於顯示區域R1內遍及複數個發光元件20連續設置,於顯示區域R1內由複數個發光元件20共用。
OLED層22可為具備單層發光單元之OLED層,可為具備2層發光單元之OLED層(串疊構造),亦可為該等以外之構造之OLED層。具備單層發光單元之OLED層例如具有自第1電極21朝第2電極23依序積層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紅色發光層、發光分離層、藍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子注入層之構成。具備2層發光單元之OLED層例如具有自第1電極21朝第2電極23依序積層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藍色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荷產生層、電洞輸送層、黃色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子注入層之構成。
電洞注入層係用以提高向各發光層之電洞注入效率且抑制洩漏者。電洞輸送層係用以提高向各發光層之電洞輸送效率者。電子注入層係用以提高向各發光層之電子注入效率者。電子輸送層係用以提高向各發光層之電子輸送效率者。發光分離層係用以調整向各發光層注入之載子之層,藉由經由發光分離層向各發光層注入電子或電洞,調整各色之發光平衡。電荷產生層將電子與正孔分別供給至夾著電荷產生層之2個發光層。
紅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藍色發光層、黃色發光層係分別藉由施加電場,引起自第1電極21或電荷產生層注入之電洞與自第2電極23或電荷產生層注入之電子再結合,而發出紅色光、綠色光、藍色光、黃色光者。
(第2電極23) 第2電極23為陰極。若對第1電極21與第2電極23之間施加電壓,則自第2電極23向OLED層22注入電子。第2電極23係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之透明電極。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可視光是指360 nm以上830 nm之波長域之光。第2電極23設置於OLED層22之第1面上。第2電極23於顯示區域R1內遍及複數個發光元件20連續設置,於顯示區域R1內由複數個發光元件20共用。
第2電極23自提高發光效率而言,較佳藉由盡可能地透過性高且功函數小之材料構成。第2電極23例如藉由金屬層及透明導電性氧化層中之至少一層構成。更具體而言,第2電極23藉由金屬層或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之單層膜、或金屬層與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之積層膜構成。於第2電極23藉由積層膜構成之情形時,金屬層可設置於OLED層22側,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亦可設置於OLED層22側,但若基於使具有較低功函數之層鄰接於OLED層22之觀點,則金屬層較佳設置於OLED層22側。
金屬層例如包含選自由鎂(Mg)、鋁(Al)、銀(Ag)、鈣(Ca)及鈉(Na)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金屬元素。金屬層亦可包含上述至少1種金屬元素作為合金之構成元素。作為合金之具體例,可例舉MgAg合金、MgAl合金或AlLi合金等。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包含透明導電性氧化物。作為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可例示與上述之第1電極21之透明導電性氧化物相同之材料。
(絕緣層12) 絕緣層12將鄰接之第1電極21之間絕緣。絕緣層12設置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中隔開之第1電極21之間之部分。絕緣層12具有複數個開口12a。複數個開口12a分別與各發光元件20對應設置。更具體而言,複數個開口12a分別設置於各第1電極21之第1面(OLED層22側之面)上。經由開口12a,第1電極21與OLED層22接觸。
絕緣層12可為有機絕緣膜,可為無機絕緣膜,亦可為該等之積層體。有機絕緣層例如包含選自由聚醯亞胺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及酚醛清漆系樹脂等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無機絕緣層例如包含選自由氧化矽(SiO x)、氮化矽(SiN x)及氮氧化矽(SiO xN y)等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保護層13) 保護層13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絕緣層13設置於第2電極23之第1面上,覆蓋複數個發光元件20。保護層13將發光元件20與外界空氣阻斷,抑制水分自外部環境向發光元件20內部滲入。又,於第2電極23由金屬層構成之情形時,保護層13亦可具有抑制該金屬層氧化之功能。
保護層13例如包含吸濕性較低之無機材料或高分子樹脂。保護層13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多層構造。若要增厚保護層13之厚度,較佳設為多層構造,用以緩和保護層13之內部應力。無機材料例如包含選自由氧化矽(SiO x)、氮化矽(SiNx)、氮氧化矽(SiO xN y)、氧化鈦(TiO x)及氧化鋁(AlO x)等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高分子樹脂例如包含選自由熱硬化型樹脂及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等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高分子樹脂具體而言例如包含選自由丙烯酸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酚醛清漆樹脂、環氧系樹脂及降冰片烯系樹脂等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平坦化層14) 平坦化層14設置於保護層13之第1面上,將保護層13之第1面之凹凸平坦化。平坦化層14例如包含無機材料或高分子樹脂。作為無機材料,可例示與保護層13相同之材料。作為高分子樹脂,可例示與保護層13相同之材料。
(彩色濾光片15F) 彩色濾光片15F係例如晶載彩色濾光片(On Chip Color Filter:OCCF)。彩色濾光片15F設置於複數個發光元件20之上方。更具體而言,彩色濾光片15F設置於平坦化層14之第1面上。彩色濾光片15F例如具備複數個紅色濾光部15R、複數個綠色濾光部15G、及複數個藍色濾光部15B。另,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未特別區分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部15B而通稱之情形時,稱為濾光部15。
複數個濾光部15於面內方向二維配置。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面內方向意指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之面內方向。各濾光部15設置於發光元件20之上方。子像素100R由紅色濾光部15R與發光元件20構成。子像素100G由綠色濾光部15G與發光元件20構成。子像素100B由藍色濾光部15B與發光元件20構成。
紅色濾光部15R透過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中之紅色光,且相對地吸收紅色光以外之光。綠色濾光部15G透過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中之綠色光,且相對地吸收綠色光以外之光。藍色濾光部15B透過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中之藍色光,且相對地吸收藍色光以外之光。
藍色濾光部15B與子像素100B相同,於俯視下具有於垂直方向D V延伸設置之線狀。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與子像素100R、子像素100G相同,於俯視下具有點狀。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
藍色濾光部15B、綠色濾光部15G及紅色濾光部15R之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具體而言例如,可為藍色濾光部15B、綠色濾光部15G及紅色濾光部15R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或可為藍色濾光部15B、綠色濾光部15G及紅色濾光部15R中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亦可為藍色濾光部15B、綠色濾光部15G及紅色濾光部15R之全部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濾光部15可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之一部分包含透明樹脂150,亦可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之大致整體包含透明樹脂150。
於圖3、圖4中,顯示藍色濾光部15B於該藍色濾光部15B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之例。透明樹脂150可於垂直方向D V遍及於複數個發光元件20,亦可於鄰接之發光元件20間被分斷。透明樹脂150可將彩色濾光片15F之底部與平坦化層14貼合,抑制彩色濾光片15F自平坦化層14剝離。透明樹脂150較佳為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因透明樹脂150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而可抑制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被透明樹脂150吸收。因此,可抑制顯示裝置10之亮度降低。
透明樹脂150亦可具有層狀。即,透明樹脂150亦可於濾光部15之底部構成透明樹脂層。惟,透明樹脂150並非限定於層狀者,亦可為粒狀或不定形狀等。例如,濾光部15可於底部包含1個或複數個粒狀之透明樹脂150,亦可包含1個或複數個不定形之透明樹脂150。濾光部15亦可於底部包含選自由層狀之透明樹脂150、粒狀之透明樹脂150及不定形狀之透明樹脂150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透明樹脂150較佳為包含熱硬化型樹脂。該熱硬化型樹脂例如包含環氧系樹脂等之熱硬化型有機樹脂。
透明樹脂150與填充樹脂層16較佳為包含相同成分之材料。因透明樹脂150與填充樹脂層16包含相同成分,為了形成填充樹脂層16,藉由使透明樹脂滲透至彩色濾光片15F並使其硬化,可使透明樹脂150存在於濾光片15F之底部。即,可藉由透明樹脂150,將彩色濾光片15F與平坦化層14貼合。
上述相同成分之材料較佳為包含熱硬化型樹脂。該熱硬化型樹脂例如包含環氧系樹脂等之熱硬化型有機樹脂。因上述相同成分之材料包含熱硬化型樹脂,於後述之烘烤處理步驟中,藉由使用以形成填充樹脂層16之熱硬化性樹脂滲透至彩色濾光片15F並使其硬化,可使透明樹脂150存在於彩色濾光片15F之底部。即,可藉由透明樹脂150,將彩色濾光片15F與平坦化層14貼合。
鄰接之濾光部15之周緣部彼此亦可相互重合。於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上側之濾光部15,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於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上側之濾光部15,與於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下側之濾光部15相比,於後述之烘烤處理步驟中容易發生剝落。因此,若基於抑制彩色濾光片15F因透明樹脂150而剝離之觀點,則較佳為於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上側之濾光部15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濾光部15之周緣部是指自濾光部15之周緣朝內側具有特定寬度之區域。
例如,如圖3所示,於水平方向D H上,藍色濾光部15B之周緣部與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可重合。於水平方向D H上,藍色濾光部15B之周緣部可位於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因於後述之烘烤處理步驟中,藍色濾光部15B與綠色濾光部15G相比容易發生剝落,故藍色濾光部15B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例如,如圖4所示,於水平方向D H上,藍色濾光部15B之周緣部與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可重合。於水平方向D H上,藍色濾光部15B之周緣部可位於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因於後述之烘烤處理步驟中,藍色濾光部15B與紅色濾光部15R相比容易發生剝落,故藍色濾光部15B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例如,於垂直方向D V上,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與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可重合。於垂直方向D V上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可位於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因於後述之烘烤處理步驟中,紅色濾光部15R與綠色濾光部15G相比容易發生剝落,故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鄰接之濾光部15之周緣部彼此重合之寬度W較佳為0.1 μm以上0.5 μm以下。惟,濾光部15重合之寬度W亦可超過0.5 μm。另,於周緣部彼此重合之寬度因位置而不同之情形時,將周緣部彼此重合之寬度中之最大值設為周緣部彼此重合之寬度W。
紅色濾光部15R例如包含紅色著色劑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紅色著色劑例如包含選自由紅色染料及紅色顏料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綠色濾光部15G例如包含綠色著色劑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綠色著色劑例如包含選自由綠色染料及綠色顏料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藍色濾光部15B例如包含藍色著色劑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藍色著色劑例如包含選自由藍色染料及藍色顏料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填充樹脂層16) 填充樹脂層16設置於彩色濾光片15F與對向基板17之間。填充樹脂層16具有作為將彩色濾光片15F與對向基板17接著之接著層之功能。填充樹脂層16例如包含熱硬化型樹脂。熱硬化型樹脂較佳為透明樹脂。該透明樹脂較佳為包含與濾光部15之底部所含之透明樹脂150相同成分之材料。熱硬化型樹脂例如包含環氧系樹脂等之熱硬化型有機樹脂。填充樹脂層16亦可進而包含紫外線硬化型樹脂。
(對向基板17) 對向基板17密封發光元件20及彩色濾光片15F等。對向基板17例如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對向基板17設置於填充樹脂層16之第1面上,與電路基板11對向。對向基板17例如為玻璃基板。
[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圖5~圖9,對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
(第1電極21之形成步驟) 首先,例如藉由濺鍍法,將金屬層、金屬氧化物層依序形成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後,例如使用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將金屬層及金屬氧化物層圖案化。藉此,將複數個第1電極21形成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
(絕緣層12之形成步驟) 接著,例如,藉由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汽相沈積)法,以覆蓋複數個第1電極21之方式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形成絕緣層12。接著,例如藉由光微影技術及乾蝕刻技術,於絕緣層12之中位於各第1電極21之第1面上之部分形成開口12a。
(OLED層22之形成步驟) 接著,例如藉由蒸鍍法,將電洞輸送層、紅色發光層、發光分離層、藍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電子輸送層、電子注入層依序積層於複數個第1電極21之第1面上,而形成OLED層22。
(第2電極23之形成步驟) 接著,例如藉由蒸鍍法或濺鍍法,將第2電極23形成於OLED層22之第1面上。藉此,於電路基板11之第1面上形成複數個發光元件20。
(保護層13之形成步驟) 接著,例如藉由CVD法或蒸鍍法,將保護層13形成於第2電極23之第1面上。
(平坦化層14之形成步驟) 接著,例如藉由CVD法或蒸鍍法,將平坦化層14形成於第2電極23之第1面上。
(彩色濾光片15F之形成步驟) 接著,藉由於平坦化層14之第1面上塗布綠色濾光部形成用之著色組成物,經由光罩照射紫外線進行圖案曝光後,藉由顯影,形成綠色濾光部15G。接著,藉由於平坦化層14之第1面上塗布紅色濾光部形成用之著色組成物,經由光罩照射紫外線進行圖案曝光後,藉由顯影,形成紅色濾光部15R。接著,藉由於平坦化層14之第1面上塗布藍色濾光部形成用之著色組成物,經由光罩照射紫外線進行圖案曝光後,藉由顯影,形成藍色濾光部15B。藉此,如圖5所示,於平坦化層14之第1面上形成彩色濾光片15F。
(對向基板17之疊合步驟) 接著,例如使用ODF(One Drop Fill:逐滴填充)方式,如圖6所示,藉由填充樹脂層16覆蓋彩色濾光片15F之後,將對向基板17疊合於填充樹脂層16上。
(烘烤處理步驟) 接著,若開始烘烤處理,則如圖7所示,則填充樹脂層16中所含之熱硬化型樹脂開始滲透至彩色濾光片15F。熱硬化型樹脂較佳為透明樹脂。因於水平方向D H之周緣部之重合處,藍色濾光部15B位於綠色濾光部15G之上側,故若開始烘烤處理,則如圖8所示,容易於使藍色濾光部15B浮升之方向自綠色濾光部15G對藍色濾光部15B施加應力(參照圖8中之箭頭)。又,雖省略圖示,但因於水平方向D H之周緣部之重合處,藍色濾光部15B位於紅色濾光部15R之上側,故亦容易於使藍色濾光部15B浮升之方向自紅色濾光部15R對藍色濾光部15B施加應力。若如此般對藍色濾光部15B施加應力,則於藍色濾光部15B與其下層之平坦化層14之間會開始形成空隙151。於該空隙151內,如圖9所示,會被填充滲透至彩色濾光片15F之熱硬化型樹脂,且填充至空隙151內之熱硬化型樹脂會與填充樹脂層16中所含之熱硬化型樹脂一同硬化。藉此,介隔填充樹脂層16將彩色濾光片15F與對向基板17貼合,將顯示裝置10密封,且於藍色濾光部15B之底部形成透明樹脂150之層等。另,於上述說明中,為了容易理解,已分別說明圖7~圖9所示之現象,但圖7~圖9所示之現象亦可同時進行。藉由以上,可獲得圖1至圖3所示之顯示裝置10。
[作用效果] OCCF形成於不耐熱之發光層之上方。因此,存在OCCF必須以低溫製程形成,有製程上之限制。因此,於先前之顯示裝置中,於OCCF之形成製程中無法進行充分之熱處理,存在OCCF與其下層(例如平坦化層或保護層等)之密接性降低,OCCF容易剝落之問題。若發生剝落,則有顯示特性(例如,均勻性、色度、視野角及顯示面之層次感等)降低之虞。根據顯示特性之異常之種類或程度,亦有招致可靠性(例如,由OCCF之剝落進展引起之圖像不良等)降低之虞。
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中,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部15B中之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藉此,因可藉由透明樹脂150將彩色濾光片15F與成為其下層之平坦化層14之間貼合,故可抑制彩色濾光片15F剝落。因此,可抑制顯示特性降低。又,因透明樹脂150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故可抑制顯示裝置10之亮度降低。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中,濾光部15之底部之透明樹脂150於烘烤處理步驟中,藉由使用以形成填充樹脂層16之熱硬化型樹脂滲透至彩色濾光片15F,且填充至形成於濾光部15之底部之空隙151,並使其硬化而形成。因此,可於因空隙151之形成而容易剝落之部分形成透明樹脂150之層等。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製造方法中,於使填充樹脂層16熱硬化之烘烤處理步驟(密封步驟)中,可於濾光部15之底部形成透明樹脂150之層等。因此,不會招致步驟增加,且可抑制彩色濾光片15F剝落。
如上述般,因OCCF必須以低溫製程形成,有製程上之限制,故於先前之顯示裝置中,存在OCCF與其下層(例如平坦化層或保護層等)之密接性降低,OCCF容易剝落之問題。作為抑制OCCF剝落之方法,考慮(1)增加OCCF與基底層之設置面積之方法、及(2)增加鄰接之濾光部之周緣部之重合(重疊)之方法。於(2)之方法中,濾光部之重合之寬度W較佳為0.1 μm以上0.5 μm以下。近年來,因期望顯示裝置之高精細化,故期望藉由上述2個方法中之(2)之方法來抑制OCCF剝落。然而,若採用(2)之方法,則會因由重合引起之濾光部之應力本身,使得OCCF變得容易剝落。 於此相對,於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中,因藉由透明樹脂150貼合彩色濾光片15F與成為其下層之平坦化層14之間,故即使於濾光部15之重合之寬度W超過0.5 μm之情形時,亦可抑制彩色濾光片15F剝落。
<2 第2實施形態> 圖10係放大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A之顯示區域R1之一部分之俯視圖。圖11係沿著圖10之XI-XI線之剖視圖。圖12係沿著圖10之XII-XII線之剖視圖。顯示裝置10A與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不同點在於,藉由彩色濾光片15F1與發光元件20之組合而構成複數個子像素100R、100G、100B1、100IR,取代藉由彩色濾光片15F與發光元件20之組合而構成複數個子像素100R、100G、100B(參照圖2~圖4)。另,於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符號,省略說明。於圖10中標註記號「R」、「G」、「B」,「IR」之區塊分別表示子像素100R、子像素100G、子像素100B1、及子像素100IR。
(子像素100B1、100IR) 子像素100B1可發出藍色光。子像素100B1具有點狀。子像素100IR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
子像素100IR可發出紅外線。子像素100IR具有點狀。子像素100IR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
子像素100B1、100IR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B1、100IR之行。子像素100R、100G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R、100G之行。藉由子像素100B1、100IR構成之行與藉由子像素100R、100G構成之行係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
子像素100B1、100R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B1、100R之列。子像素100IR、100G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IR、100G之列。藉由子像素100B1、100R構成之列與藉由子像素100IR、100G構成之列係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
(彩色濾光片15F1) 彩色濾光器15F1例如具備複數個紅色濾光部15R、複數個綠色濾光部15G、複數個藍色濾光部15B1、及複數個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另,於第2實施形態中,於未特別區分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藍色濾光部15B1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而通稱之情形時,稱為濾光部15。
複數個濾光部15於面內方向二維配置。各濾光部15設置於發光元件20之上方。子像素100B1由藍色濾光部15B1與發光元件20構成。子像素100IR由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與發光元件20構成。於第2實施形態中,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中包含紅外光(紅外線(IR))。
藍色濾光部15B1透過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中之藍色光,且相對地吸收藍色光以外之光。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透過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中之紅外光,且相對地吸收紅外光以外之光。
藍色濾光部15B1、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與子像素100B1、子像素100IR相同,於俯視下具有點狀。藍色濾光部15B1、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
藍色濾光部15B1、綠色濾光部15G、紅色濾光部15R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具體而言例如,可為藍色濾光部15B1、綠色濾光部15G、紅色濾光部15R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中之1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或可為藍色濾光部15B1、綠色濾光部15G、紅色濾光部15R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中之2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藍色濾光部15B1、綠色濾光部15G、紅色濾光部15R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中之3個濾光部15可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亦可為藍色濾光部15B1、綠色濾光部15G、紅色濾光部15R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全部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於圖11、圖12中,顯示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於該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且藍色濾光部15B1於該藍色濾光部15B1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之例。
鄰接之濾光部15之周緣部彼此亦可相互重合。於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上側之濾光部15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例如,如圖11所示,於水平方向D H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與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亦可重合。於水平方向D H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亦可位於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或,於水平方向D H上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亦可位於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例如,如圖12所示,於水平方向D H上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與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亦可重合。於水平方向D H上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亦可位於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例如,於垂直方向D V上,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與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亦可重合。於垂直方向D V上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亦可位於綠色濾光部15G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紅色濾光部15R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例如,於垂直方向D V上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與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亦可重合。於垂直方向D V上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亦可位於紅色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或,於垂直方向D V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亦可位於藍色濾光部15B1之周緣部之上側。於該情形時,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之周緣部較佳為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藍色濾光部15B1例如包含藍色著色劑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藍色著色劑例如包含選自由藍色染料及藍色顏料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例如包含紅外透過黑色色材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
[作用效果] 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A中,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藍色濾光部15B1及紅外透過濾光部15IR中至少1個之濾光部15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藉此,因可藉由透明樹脂150將彩色濾光片15F與成為其下層之平坦化層14之間貼合,故可抑制彩色濾光片15F1剝落。
於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A中,因1個像素除了3原色之子像素100R、100G、100B1外還包含子像素100IR,而可提高顯示裝置10A之功能。因此,可一面抑制彩色濾光片15F1剝落,一面提高顯示裝置10A之功能。
<3 第3實施形態> 圖13係放大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B之顯示區域R1之一部分之俯視圖。圖14係沿著圖13之XIV-XIV線之剖視圖。顯示裝置10B與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A之不同點在於,藉由彩色濾光片15F2與發光元件20之組合而構成複數個子像素100R、100G、100B1、100W,取代藉由彩色濾光片15F1與發光元件20之組合而構成複數個子像素100R,100R、100B1、100IR(參照圖10~圖12)。另,於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符號,省略說明。於圖13中標註記號「R」、「G」、「B」,「W」之區塊分別表示子像素100R、子像素100G、子像素100B1、及子像素100W。
(子像素100W) 子像素100W可發出白色光。子像素100W具有點狀。子像素100W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
子像素100B1、100W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B1、100W之行。子像素100R、100G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R、100G之行。由子像素100B1、100W構成之行與由子像素100R、100G構成之行係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
子像素100B1、100R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B1、100R之列。子像素100W、100G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W、100G之列。由子像素100B1、100R構成之列與由子像素100W、100G構成之列係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
(彩色濾光片15F2) 彩色濾光片15F2例如具備複數個紅色濾光部15R、複數個綠色濾光部15G、複數個藍色濾光部15B1、及複數個光透過部15W。另,於第3實施形態中,於未特別區分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藍色濾光部15B1而通稱之情形時,稱為濾光部15。
複數個濾光部15及複數個光透過部15W於面內方向二維配置。各濾光部15設置於發光元件20之上方。各光透過部15W亦設置於發光元件20之上方。子像素100W由光透過部15W與發光元件20構成。
光透過部15W可透過自發光元件20出射之白色光。光透過部15W例如為於垂線方向D P貫通之開口。
光透過部15W與子像素100R、子像素100G、100B1相同,於俯視下具有點狀。光透過部15W例如於俯視下具有長方形狀等之四角形狀。
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部15B1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具體而言例如,可為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部15B1中之1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或可為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部15B1之中之2個顏色之濾光部15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亦可為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部15B1之全部於該濾光部15之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作用效果] 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B中,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及藍色濾光片15B1中至少1種濾光部15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藉此,因可藉由透明樹脂150貼合彩色濾光片15F2與成為其下層之平坦化層14之間,故可抑制彩色濾光片15F2剝落。
於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B中,因1個像素除了3原色之子像素100R、100G、100B1外還包含子像素100W,而可提高顯示裝置10B之亮度。因此,可一面抑制彩色濾光片15F2剝落,一面提高顯示裝置10B之亮度。
<4 變化例> (變化例1) 圖15係放大表示變化例1之顯示裝置10C之顯示區域R1之一部分之俯視圖。顯示裝置10C與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之不同點在於,1個像素藉由組合4個子像素100R、100G、100B1、100B1而構成。子像素100G、100B1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G、100B1之行。子像素100B1、100R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B1、100R之行。由子像素100G、100B1構成之行與由子像素100B1、100R構成之行係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子像素100G、100B1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G、100B1之列。子像素100B1、100R於水平方向D H交替配置,構成子像素100B1、100R之列。由子像素100G、100B構成之列與由子像素100B1、100R構成之列係於垂直方向D V交替配置。
(變化例2) 於第1實施形態中,已對子像素100R、100G於俯視下具有四角形狀、且子像素100B於俯視下具有線狀之例進行說明,但子像素100R、100G、100B之形狀並非限定於該例者。
圖16係放大表示變化例2之顯示裝置10D之顯示區域R1之一部分之俯視圖。顯示裝置10D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在於,子像素100R、100G、100B於俯視下具有六角形狀。雖省略圖示,但子像素100R、100G、100B可於俯視下具有圓形狀或橢圓形狀,亦可於俯視下具有四角形狀及六角形狀以外之多角形狀。
(變化例3) 於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對1個像素由3個第1子像素或4個子像素構成之例進行說明,但1個像素之構成並非特別限定於該例者。例如,1個像素亦可由2個子像素100或5個以上之子像素100構成。於該情形時,彩色濾光片亦可包含2個顏色之濾光部或5個顏色以上之濾光部。
(變化例4) 於第3實施形態中,已對彩色濾光片15F2具備光透過部15W、且光透過部15W為開口之例進行說明,但光透過部15W亦可為透明濾光部。透明濾光部相對於可視光具有透明性。透明濾光部例如包含紫外線硬化型樹脂。
於光透過部15W為透明濾光部之情形時,亦可為紅色濾光部15R、綠色濾光部15G、藍色濾光部15B1及透明濾光部中至少1種濾光部15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150。
(變化例5) 於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已對彩色濾光片15F、15F1、15F2設置於平坦化層14之第1面上之例進行說明,但彩色濾光片15F、15F1、15F2可設置於保護層13之第1面上,亦可設置於平坦化層14及保護層13以外之層上。平坦化層14及保護層13以外之層可為有機層,亦可為無機層。
(變化例6) 於第1實施形態中,已對使用白色OLED元件與彩色濾光片15F之方式進行說明,但亦可為使用紅色OLED元件、綠色OLED元件或藍色OLED元件等之單色OLED元件與彩色濾光片之方式。於該情形時,彩色濾光片亦可使用於抗反射等之用途。彩色濾光片可為單色濾光片,或可具備2個顏色或3個顏色以上之濾光部,亦可為一實施形態之彩色濾光片15F。
(變化例7) 於第1實施形態中,已對彩色濾光片15F具備複數個紅色濾光部15R、複數個綠色濾光部15G、及複數個藍色濾光部15B之例進行說明,但彩色濾光片15F之構成並非限定於此者。例如,彩色濾光片15F除了複數個紅色濾光部15R、複數個綠色濾光部15G及複數個藍色濾光部15B外,亦可進而具備複數個青色濾光部及複數個洋紅色濾光部之至少一者。青色濾光部及洋紅色濾光部係用以調整子像素100R、100G、100B之部分色光的補色濾光片。
另,於第2實施形態中,彩色濾光片15F1亦可進而具備複數個青色濾光部及複數個洋紅色濾光部之至少一者。又,於第3實施形態中,彩色濾光片15F2亦可進而具備複數個青色濾光部及複數個洋紅色濾光部之至少一者。
(變化例8) 於第1實施形態中,已對藉由鄰接之濾光部15間之重疊設計(鄰接之濾光部15彼此之應力)而形成空隙151之例進行說明,但亦可藉由子像素100之像素間距、彩色濾光片15F與其下層之材料之組合、填充樹脂層16之材料、或以對向基板17進行密封時之製程條件等而形成空隙151。亦可藉由組合上述2個以上之條件形成空隙151。
(其他變化例) 以上,已對本揭示之第1至第3實施形態及其等之變化例進行具體地說明,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及其等之變化例者,可進行基於本揭示之技術性思想之各種變化。
例如,於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及該等之變化例中所例舉之構成、方法、步驟、形狀、材料及數值等僅為舉例,亦可根據需要使用與此不同之構成、方法、步驟、形狀、材料及數值等。
例如,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及該等之變化例之構成、方法、步驟、形狀、材料及數值等,只要不脫離本揭示之主旨,可相互地組合。
例如,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及該等之變化例之所例示之材料,只要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單獨1種、或組合兩種2上使用。
又,本揭示亦可採用以下之構成。 (1) 一種發光裝置,其具備: 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 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上述發光元件之上方,且包含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且 複數個顏色之上述濾光部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2) 如(1)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包含熱硬化型樹脂。 (3) 如(1)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包含環氧系樹脂。 (4)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進而具備:樹脂層,其設置於上述濾光片上;且 上述透明樹脂與上述樹脂層包含相同成分之材料。 (5) 如(1)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進而具備:樹脂層,其設置於上述濾光片上;且 上述透明樹脂與上述樹脂層包含熱硬化型樹脂。 (6) 如(1)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進而具備:樹脂層,其設置於上述濾光片上;且 上述透明樹脂與上述樹脂層包含環氧系樹脂。 (7) 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鄰接之上述濾光部之周緣部彼此相互重合。 (8) 如(7)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上側之上述濾光部於上述底部包含上述透明樹脂。 (9) 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複數個顏色之上述濾光部包含複數個紅色濾光部、複數個綠色濾光部、及複數個藍色濾光部。 (10) 如(9)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濾光片進而包含複數個紅外透過濾光部。 (11) 如(9)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可發出白色光, 上述濾光片進而包含複數個光透過部, 上述光透過部可透過上述白色光。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存在於上述底部之一部分。 (13) 如(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存在於上述底部之大致整體。 (14) 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具有層狀。 (15) 如(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具有粒狀。 (16) 一種發光裝置,其具備: 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 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上述發光元件之上方;且 上述濾光片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17)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如(1)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光裝置。
<5 應用例> (電子機器) 上述第1~第3實施形態及其等變化例之顯示裝置10、10A、10B、10C、10D(以下稱為「顯示裝置10等」)可使用於各種電子機器。顯示裝置10等尤其適於攝影機或單眼反光相機之電子取景器或頭戴型顯示器等、要求高解析度、於眼睛附近放大使用之電子機器。
(具體例1) 圖17A、圖17B顯示數位靜態相機310之外觀之一例。該數位靜態相機310係透鏡更換式單眼反射型者,於相機本體部(相機主體)311之正面大致中央具有更換式攝影透鏡單元(更換透鏡)312,於正面左側具有用以供攝影者握持之握柄部313。
於自相機本體部311之背面中央向左側偏移之位置設置有監視器314。於監視器314之上部,設置有電子取景器(目鏡窗)315。攝影者藉由觀察電子取景器315,可視認自攝影透鏡單元312導入之被攝體之光像,進行構圖決定。電子取景器315具備顯示裝置10等中之任一者。
(具體例2) 圖18顯示頭戴顯示器320之外觀一例。頭戴顯示器320例如於眼鏡形之顯示部321之兩側具有用以安裝於使用者頭部之耳掛部322。顯示部321具備顯示裝置10等中之任一者。
(具體例3) 圖19係顯示電視裝置330之外觀之一例。該電視裝置330例如具有包含前面板332及濾光片玻璃333之影像顯示畫面部331,該影像顯示畫面部331具備顯示裝置10等中之任一者。
10:顯示裝置 10A~10D:顯示裝置 11:電路基板 11a:焊墊部 12:絕緣層 13:保護層 14:平坦化層 15B:藍色濾光部 15B1:藍色濾光部 15F:彩色濾光片 15F1:彩色濾光片 15F2:彩色濾光片 15G:綠色濾光部 15IR:紅外透過濾光部 15R:紅色濾光部 15W:光透過部 16:填充樹脂層 17:對向基板 20:發光元件 21:第1電極 22:OLED層 23:第2電極 100B:子像素 100B1:子像素 100G:子像素 100IR:子像素 100R:子像素 100W:子像素 150:透明樹脂 151:空隙 310:數位靜態相機(電子機器) 311:相機本體部 312:攝影透鏡單元 313:握柄部 314:監視器 315:電子取景器 320:頭戴顯示器(電子機器) 321:顯示部 322:耳掛部 330:電視裝置(電子機器) 331:影像顯示畫面部 332:前面板 333:濾光片玻璃 B:子像素 D H:水平方向 D P:垂線方向 D V:垂直方向 G:子像素 IR:子像素 R:子像素 R1:顯示區域 R2:周邊區域 W:寬度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2係放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3係沿著圖2之III-III線之剖視圖。 圖4係沿著圖2之IV-IV線之剖視圖。 圖5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步驟圖。 圖6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步驟圖。 圖7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步驟圖。 圖8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步驟圖。 圖9係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步驟圖。 圖10係放大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11係沿著圖10之XI-XI線之剖視圖。 圖12係沿著圖10之XII-XII線之剖視圖。 圖13係放大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14係沿著圖13之XIV-XIV線之剖視圖。 圖15係放大表示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16係放大表示變化例之顯示裝置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17A係顯示數位靜態相機之外觀之一例之前視圖。圖17B係顯示數位靜態相機之外觀之一例之後視圖。 圖18係顯示頭戴顯示器之外觀一例之立體圖。 圖19係顯示電視裝置之外觀之一例之立體圖。
10:顯示裝置
12:絕緣層
13:保護層
14:平坦化層
15B:藍色濾光部
15F:彩色濾光片
15G:綠色濾光部
16:填充樹脂層
17:對向基板
20:發光元件
21:第1電極
22:OLED層
23:第2電極
100B:子像素
100G:子像素
150:透明樹脂
DH:水平方向
DP:垂線方向
DV:垂直方向
W:寬度

Claims (17)

  1. 一種發光裝置,其具備: 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 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上述發光元件之上方,且包含複數個顏色之濾光部;且 複數個顏色之上述濾光部中至少1個顏色之濾光部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2.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包含熱硬化型樹脂。
  3.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包含環氧系樹脂。
  4.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進而具備:樹脂層,其設置於上述濾光片上;且 上述透明樹脂與上述樹脂層包含相同成分之材料。
  5.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進而具備:樹脂層,其設置於濾光片上;且 上述透明樹脂與上述樹脂層包含熱硬化型樹脂。
  6.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進而具備:樹脂層,其設置於上述濾光片上;且 上述透明樹脂與上述樹脂層包含環氧系樹脂。
  7.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鄰接之上述濾光部之周緣部彼此相互重合。
  8. 如請求項7之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周緣部之重合處位於上側之上述濾光部,於上述底部包含上述透明樹脂。
  9.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複數個顏色之上述濾光部包含複數個紅色濾光部、複數個綠色濾光部、及複數個藍色濾光部。
  10. 如請求項9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濾光片進而包含複數個紅外透過濾光部。
  11. 如請求項9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發光元件可發出白色光, 上述濾光片進而包含複數個光透過部, 上述光透過部可透過上述白色光。
  12.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存在於上述底部之一部分。
  13.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存在於上述底部之大致整體。
  14.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具有層狀。
  15. 如請求項1之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透明樹脂具有粒狀。
  16. 一種發光裝置,其具備: 2維配置之複數個發光元件;及 濾光片,其設置於複數個上述發光元件之上方;且 上述濾光片於底部包含透明樹脂。
  17.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請求項1所記載之發光裝置。
TW111144319A 2021-12-10 2022-11-21 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23477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1231 2021-12-10
JP2021-201231 2021-1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7760A true TW202347760A (zh) 2023-12-01

Family

ID=86730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4319A TW202347760A (zh) 2021-12-10 2022-11-21 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7760A (zh)
WO (1) WO20231060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4657A (ja) * 2000-01-11 2001-07-19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5459142B2 (ja) * 2010-08-11 2014-04-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7181831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DE112019005974T5 (de) * 2018-11-30 2021-09-09 Sony Group Corporation Anzeige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6050A1 (ja)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703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EP2866261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TWI596760B (zh) 有機el裝置、有機el裝置之製造方法、及具備有機el裝置之電子機器
US8766299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 having color filter and sealing film
US9054055B2 (en)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lor filter having a semi-transmissive region
JP2006073219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49554A1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2124401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WO2020175235A1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3629112A (zh) 显示面板
US11997867B2 (en)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lighting device
US20230309359A1 (en) Display devic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2347760A (zh) 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CN115606334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10767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30320173A1 (en) Display devic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30155080A1 (en) Display devic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3095662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WO2023100672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00269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068227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4004091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1201026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213870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