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2844A -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 Google Patents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2844A
TW202342844A TW111115309A TW111115309A TW202342844A TW 202342844 A TW202342844 A TW 202342844A TW 111115309 A TW111115309 A TW 111115309A TW 111115309 A TW111115309 A TW 111115309A TW 202342844 A TW202342844 A TW 2023428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elastic
width
yarn
yar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5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翰青
Original Assignee
楊翰青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楊翰青 filed Critical 楊翰青
Priority to TW111115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342844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2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284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為一種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以及其結構,取複數個經紗以及複數個緯紗進行一編織製程,形成一胚布,再取該胚布進行一退漿製程,形成一第一織物,接著取該第一織物進行一染色製程,形成一第二織物,最後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進行一熱定型製程於一時間後,形成一彈性織物。

Description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方法及結構,特別是一種製作彈性織物之方法以及彈性織物之結構。
人類穿衣服,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最早期於石器時代時期,中東就已出現織物,且透過出土的古蹟內有發現織物之印痕,而新石器時代之紡織品為各種短纖維之織物,這是受限於當時可取到的纖維為短纖維較多,織物上亦有各式手繪、織紋、刺繡等圖案。
織物指的是纖維或者是纖維製品,為纖維、紗線、織物或複合之產物,纖維是紡織材料的最基礎單元,透過混合、梳理的工具可以織造成很長的紗線,再藉由紗線進一步編織成布料,也就是織物。
織物係透過纖維製成,而纖維又可細分為很多種類,分為自然界生長形成的天然纖維和經過化學加工形成的化學纖維兩大類,化學纖維又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前述之人造纖維是以自然界的物質為原料,加工成為適宜於紡織應用的纖維,而合成纖維是天然原料經過合成然後加工而成的纖維。
天然纖維包含棉;麻、絲、毛等,前述之棉與麻為植物纖維,由棉花或苧麻、大麻等所取得,毛與絲為動物身上所能取得之纖維,如羊毛或蠶絲等。
而化學纖維中之人造纖維主要透過木材或某些草類之天然纖維素所製成之黏膠纖維,製成之人造纖維則會依據黏膠纖維的長短粗細的不同劃分種類,例如當纖維長度與天然毛纖維相近的稱為人造毛,和天然棉纖維相近的人造纖維則稱為人造棉,另外,還有如長絲型的則被稱為人造絲等等。
而另外有透過天然氣或石油為原料合成出來的合成纖維,如:尼龍、聚丙烯纖維、聚酯纖維等,經過合成變成高分子後,透過紡絲之製成紡成合成纖維,再者,合成纖維因為較好的紡織性能以及經濟價值,所以生產規模不斷的擴大。
而纖維可以透過加工方式紡製成紗線,也就是說將短纖維互接紡制而成的稱之為紗(yarn) ,由兩根或兩根以上的紗合併加捻而成的稱為線(thread),所以一般說單紗、股線。由兩種或多種纖維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紗線稱為混紡。
但是,傳統的織物由織布機上取下,由於紗線中通常都存在有雜質,因此在紡織過程中需要加入不同的漿料,使紗線可順利梭織成織物,因此織物需要透過處理後才能進行染色,故也稱為織物前處理,前處理的目是透過化學和物理之處理作用,除去織物上的雜質,使織物潔白、柔軟,具有良好的滲透效能,符合後續對織物之染整之要求。
然而,由於織物在經過退漿後會使織物產生捲縮現象,因此會使織物之布幅寬度變小,因此需要透過後續之熱定型製程將織物之布幅寬度拉伸開,透過高溫定型後,再進行織物染色,而於染色後,布幅寬度會再縮減,因此需要進行第二次熱定型製程將布幅寬度拉伸開,方為最後之織物產物。
透過上述步驟所得之織物所製成之衣物,容易因為洗整烘燙使織物產生型變,也就是可能會因為清洗後或烘乾後產生捲縮,而在脫穿後織物又會產生鬆弛,這樣的狀態造成購買織物的使用者有一定的購買選擇的困擾。
為此,如何製作一種不因清洗、染燙、高溫烘乾之過程,使衣物產生縮水或變形之彈性織物,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彈性織物,調整彈性織物之經紗以及緯紗之密度,使彈性織物具有穩定的布幅寬度,且由於彈性織物具有穩定的布幅寬度,減少彈性織物加工時所需之加工程序,使加工時間縮短,並減少製作之工時成本。
針對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包含:取複數個經紗以及複數個緯紗進行一編織製程,形成一胚布,其中,取複數個經紗以及複數個緯紗進行一編織製程,形成一胚布,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經紗根數,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緯紗根數,該經紗根數與該緯紗根數之一經緯比值係大於或等於1.3;取該胚布進行一退漿製程,形成一第一織物;取該第一織物進行一染色製程,形成一第二織物;以及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形成一彈性織物;其中,該彈性織物之一緯紗伸長率介於10%至45%之間。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於進行該編織製程之步驟中,該編織製程係為梭織法。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係選自於假彈紗、環保假彈紗、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高縮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緯紗係選自於假彈紗、棉紗、毛彈紗、環保假彈紗、仿麻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等於該第二纖度。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不等於該第二纖度。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胚布具有一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一織物具有一第一布幅寬度,其中該第一布幅寬度與該初始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5且小於0.95。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二織物具有一第二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二布幅寬度與該第一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9且小於1.1。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彈性織物具有一第三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三布幅寬度與該第二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8且小於1.4。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初始布幅寬度與該第三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1且小於1.7。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彈性織物之一經紗伸長率介於5%至25%之間。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於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進行一熱定型製程於一時間之步驟中,該熱定型製程非一布料拉伸程序。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於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之步驟中,該溫度係介於130至160℃之間。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於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之步驟中,該速率係介於12至23 M/min之間。
針對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彈性織物之結構,其包含:複數個經紗;以及複數個緯紗,其係與該些個經紗往復編織;其中,該些個經紗以及該些個緯紗依序進行一編織製程、一退漿製程、一染色製程及一熱定型製程後,形成一彈性織物,進一步,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經紗根數,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緯紗根數,該經紗根數與該緯紗根數之一經緯比值係大於或等於1.3,更進一步,該些個緯紗之一緯紗伸長率介於10%至45%之間。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係選自於假彈紗、環保假彈紗、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高縮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緯紗係選自於假彈紗、棉紗、毛彈紗、環保假彈紗、仿麻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等於該第二纖度。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不等於該第二纖度。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些個經紗之一經紗伸長率介於5%至25%之間。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胚布具有一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一織物具有一第一布幅寬度,其中該第一布幅寬度與該初始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5且小於0.95。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二織物具有一第二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二布幅寬度與該第一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9且小於1.1。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彈性織物具有一第三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三布幅寬度與該第二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8且小於1.4。
本發明提供一實施例,其中該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三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1且小於1.7。
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發明之特徵及所達成之功效有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之實施例及配合詳細之說明,說明如後:
習知合成纖維彈性織物在經過退漿後會使織物產生捲縮現象,因此會使織物之布幅寬度變小,因此需要透過後續之熱定型製程將織物之布幅寬度拉伸開,透過高溫定型後,再進行織物染色,而於染色後,布幅寬度會再縮減,因此需要進行第二次熱定型製程將布幅寬度拉伸開,方為最後之織物產物,前述織物所製成之衣物,容易因為洗整烘燙使織物產生型變,也就是可能會因為清洗後或烘乾後產生捲縮,而在脫穿後織物又會產生鬆弛,這樣的狀態造成購買織物的使用者有一定的購買選擇的困擾。
本發明改良織物之物理特性,透過調整彈性織物之經紗以及緯紗之密度,使彈性織物具有穩定的布幅寬度,且由於彈性織物具有穩定的布幅寬度,減少彈性織物加工時所需之加工程序,使彈性織物加工時間縮短,並減少彈性織物製作之工時成本。
在下文中,將藉由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來詳細描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之概念可能以許多不同型式來體現,且不應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闡述之例示性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第1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步驟之流程示意圖,以及第2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彈性織物之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步驟如下:
步驟S5:取經紗以及緯紗進行編織製程,形成胚布;
步驟S10:取胚布進行退漿製程,形成第一織物;
步驟S20:取第一織物進行染色製程,形成第二織物;以及
步驟S30:取第二織物以溫度及速率進行熱定型製程,形成彈性織物。
於本實施例中,如步驟S5所述之步驟,取複數個經紗22以及複數個緯紗24進行一編織製程,其中,該些個經紗22具有一經紗根數221,該些個緯紗24具有一緯紗根數241,該經紗根數221與該緯紗根數241之一經緯比值係大於或等於1.3,使該些個經紗22以及該些個緯紗24以一比值形成一胚布(未圖式),前述之該經紗根數221與該緯紗根數241之該比值係大於或等於1.3,於本實施例中,較佳之該經紗根數221與該緯紗根數241之該比值為1.3,但不以此為限。
其中,該些個經紗22係選自於假彈紗、環保假彈紗、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高縮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該些個緯紗24該些個緯紗係選自於假彈紗、棉紗、毛彈紗、環保假彈紗、仿麻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進一步,上述之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是一種利用複合紡絲技術,讓同一纖維橫截面上存在兩種聚合物或同種但性能不同的聚合物,又稱共軛紡絲技術,複合紡絲纖維按各組分在纖維中的分佈形式可分為並列型(Side by side)、芯鞘型(Sheath / Core)、多層型(multi-layer)、分割型(segment pie)和海島型等(Sea &Islands),目前最廣為人知的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為SOLOTEX (日本帝人集團所開發)、T-400(杜邦所申請)及SIDE BY SIDE。
上述之該些個經紗22所使用的紗線中,假彈紗、環保假彈紗、彈性紗係為假撚造成的彈性紗,另外,請參考第3A圖,其為並列型(Side by side)複合紡絲之結構示意圖,以及第3B圖,其為包覆彈性紗之結構示意圖,其中SOLOTEX、SBS以及T-400係為並列型(Side by side)複合紡絲,其為將一第一紗材91以及一第二紗材93並列於纖維橫截面,由於選用的該第一紗材91以及該第二紗材93具有不同的收縮特性,當紗線受熱後會產生類似彈簧的三度捲縮構造,可提供織物優異的彈性及回復特性。又因其捲縮構造較單組份彈性絲更為細緻綿密,可使織物表面更為平滑,手感柔軟細緻。
而其中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以及高縮紗係為包覆彈性紗之外圍,其係以一第三紗材95為中心線,該第三紗材95係可使用聚氨酯彈性紗(Opelon,OP)、萊卡(Lycar)、聚尿樹酯或氨綸 (其學名聚氨酯纖維,Polyurethane,PU,或又稱SPANDEX),再設定不同牽伸倍數,取用一第四紗材97以纏住的方式,也就是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或高縮紗,將該第三紗材95完整包覆,使織物經過洗滌過程中,讓該第三紗材95可以受到該第四紗材97最完全的保護,使織物的壽命延長, 一般常見的規格有單包包覆紗,雙包包覆紗。
進一步,彈性紗的定義若從紡織角度來延伸,其彈性與其特殊的分子結構有關,其伸長可達到幾倍以上,且拉伸後又能迅速回復,通常彈性纖維(上述之彈性紗)是指具有較高斷裂伸長率,有接近100%的彈性恢復能力,初始模量很低的合成纖維,而較為具體之彈性之定義,可參考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對彈性體的定義為在室溫下,材料被反覆拉伸到至少爲其原長的2倍,並且在拉力釋放後,能迅速恢復至原長的一類纖維。
前述之該編織製程係為梭織法,又稱為平織法,其為一種最常見之編織製程,其係為取該些個經紗22以及該些個緯紗24以一上一下(One Over One Under)之方式進行編織的方法。
梭織法是傳統的織法,透過不同的織造之手法,可使織物呈現不同的紋路,若以編竹籃般的方式將該些個經紗22以及該些個緯紗24以一上一下的織法織成之織物,就是最常見的平紋織物紋路,例如:常見的襯衫。
倘若將該些個經紗22以及該些個緯紗24以兩上一下或是三上一下等等不同的織法,就會出現斜紋的紋路,例如牛仔褲,另外,還有跳線更多所以更複雜的緞紋,皆屬於梭織織法所產生之織物紋路。
接著,於該編織製程後,步驟S10所述之步驟,取該胚布進行一退漿製程後形成一第一織物(未圖式),其中該退漿製程係可使用連續退漿方式或為缸內內漿方式,本實施例中較佳之該退漿製程係為連續退漿方式,其之該退漿製程係使用多個浸泡槽,每一個浸泡槽內皆放置退漿溶液,使用滾輪裝置將該胚布以20至35 M/min之速度浸入90℃至97℃之溫度之退漿溶液內,以多次且連續性的浸泡,總浸泡時間約為15至30min不等,浸泡完成後取出並獲得該第一織物,於本實施例中,較佳之退漿溫度為95℃,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中使用之退漿溶液係為NaOH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本實施例中,較佳的退漿溶液為NaOH,但不以此為限。
由於在該胚布之製作過程中,該些個經紗22受到較大的張力和摩擦,易發生斷裂。為了減少該些個經紗22產生斷裂(也就是經斷),提高織造效率與胚布質量,在進行該編織製程前,需要對該些個經紗22進行上漿處理,前述之上漿處理也就是於紗線中纖維黏著抱合,並在紗線表面形成一層牢固的漿膜,使紗線變得緊密和光滑,從而提高紗線的斷裂強度和耐磨損性。
而於本實施例中所述之該退漿製程係使用鹼退漿、酶退漿、酸退漿或氧化退漿之其中之一。
其中,鹼退漿之該退漿製程係為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但其缺點在於退漿率不高,但在退漿的同時,可以去除該胚布上的其他雜質,鹼退漿之原理係採用氫氧化鈉稀溶液處理,澱粉漿料在鹼作用下發生溶脹(或膨化)現象,並不發生化學反應,使漿料從凝膠狀轉化為溶膠狀,降低纖維與漿料間的結合力,然後利用水洗和機械力將其除去。對於PVA和聚丙烯酸酯類漿料,其能夠溶解氫氧化鈉稀溶液中。
而上述之酶退漿之該退漿製程,其退漿率高又不損害纖維,但無法去除該胚布上之其他材質,對於澱粉漿料或澱粉混合漿料(澱粉含量佔優勢)都可用澱粉酶退漿,而酸退漿之該退漿製程可結合前述之鹼退漿聯合使用,使澱粉水解並可除去礦物鹽,而氧化退漿則是使用氧化劑進行退漿,氧化劑可以氧化降解各種漿料,其分子量和粘度大為降低,水溶性增加,防止漿料再附著纖維,然後經高效水洗,除去水解產物,其中,氧化劑選自於NaBrO 2(亞溴酸鈉)、H 2O 2、Na 2S 2O 8、(NH 42S 2O 8之其中之一。
接著,於該退漿製程後,於本實施例中步驟S20所述之步驟,取該第一織物進行一染色製程,形成一第二織物10,其中,本實施例中之該染色製程係將該第一織物投入染料液體中,於120℃至140℃下,攪拌一段時間後形成該第二織物10,於本實施例中,較佳之固色溫度為130℃,但不以此為限。
該染色製程係將染料/顏料以物理方式或化學方式與該第一織物進行結合,使該第一織物可以有均勻且良好的色牢度,透過將該第一織物浸入染料中,此時染料會從水相往該第一織物之纖維內移動,而染料液體之染料濃度逐漸降低,使該第一織物上的染料量逐漸增加,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染料液體之染料量和該第一織物上之染料量都不再變化,染料的總量也不發生變化時,該染色製程也完成,該第一織物與染料液體之間亦達到一種平衡狀態而產生該第二織物10。
而在完成該染色製程後,不論再任何時候取出該第二織物10,透過各種方式進行絞動或擰動,染料也仍然留該第二織物10中,並不能簡單地使染料脫離該第二織物10,這種染料結合在該第二織物10中的現象,就稱為染色。
於本實施例該染色製程中會使用到染料以及助染劑,其中染料可為分散性染料、酸性染料或反應性染料,本實施例中較佳之染料為分散性染料,但不以此為限。
其中,於本實施例中,分散性染料 (disperse dye) 一種微溶於水,在水中藉分散劑作用而呈高度分散狀態的染料,分散染料不含水溶性基團,分子量較低,分子中雖含有極性基團 (如羥基、氨基、羥烷氨基、氰烷氨基等),仍屬非離子型染料。這類染料後處理要求較高,通常需要在分散劑存在下經研磨機研磨,成為高度分散、晶型穩定的顆粒後才能使用。分散染料的染液為均勻穩定的懸浮液,主要用於聚酯纖維和醋酯纖維的染色。
其中,於本實施例中,上述之酸性染料 (Acid Dyes) 是一類結構上帶有酸性基團的水溶性染料,在酸性介質中進行染色,酸性染料大多數含有磺酸鈉鹽,能溶於水,色澤鮮艷、色譜齊全,主要用於羊毛、蠶絲和錦綸等染色,也可用於皮革、紙張、墨水等方面。對纖維素纖維一般無著色力。酸性染料按其化學結構和染色條件的不同分為強酸性、弱酸性、酸性媒介、酸性絡合染料等。
其中,於本實施例中,反應性染料 (reaction dye) 又稱活性染料,是20 世紀50 年代出現的一類新型水溶性染料,反應性染料分子中含有能與纖維素中的羥基和蛋白質纖維中氨基發生反應的活性基團,染色時與纖維生成共價鍵,生成"染料-纖維"化合物,反應性染料具有顏色鮮艷,均染性好,染色方法簡便,染色牢度高,色譜齊全和成本較低等特點,主要套用於棉、麻、黏膠、絲綢、羊毛等纖維及其混紡織物的染色和印花。
於本實施例中,前述之助染劑可依據布料不同而使用不同之助染劑,其中,棉織之布料使用鹽類助染劑,尼龍織之布料係使用「冰醋酸」類之助染劑。
最後,經過該染色製程後,於本實施例中,如步驟S30所述之,取該第二織物10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形成一彈性織物20,其中,該熱定型製程非一布料拉伸程序。
進一步,請參考第4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熱定型裝置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之該熱定型製程係將該第二織物固定於一熱定型裝置30上,該熱定型裝置30係包含一架體32、一滾輪件34以及一加熱元件36,其中,該架體32之一第一側321及一第二側323係分佈複數個針體38,該些個針體38穿設該第二織物10之一第三側12及一第四側14,該架體32設置於該滾輪件34上,該滾輪件34滾動並帶動該架體32移動,該加熱元件36設置於該架體32之上側,並透過該加熱元件36於130℃至200℃下加熱該第二織物10,於本實施例中,較佳之加熱溫度為160℃,但不以此為限,進一步,這是由於需要根據該彈性織物之材質來決定該熱定型製程之時間,於本實施例中,該熱定型製程之該速率係介於12至23 M/min。
進一步,該第二織物10之寬度小於該架體32之寬度,且該第二織物10之寬度大於該第一側321及該第二側323之間距,使該第二織物10可直接固定於該架體32之該第一側321及該第二側323上,但由於該第二織物10之寬度大於該第一側321及該第二側323之間距,因此該第二織物10無須拉伸延展即可固定於該些個針體38上。
其中,於本實施例中,請復參閱第2圖,進一步說明該些個經紗22具有一第一纖度(未圖式),該些個緯紗24具有一第二纖度(未圖式),其中該第一纖度以及該第二纖度所提及之纖度又稱丹數,即為丹尼爾數(D,Denier),即以一定長度的纖維重量作為依據,來推算其纖維粗細的度量方式,也就是說,每9,000公尺長的纖維,其淨重為1公克,即為1丹尼,舉例來說,如果有一綑總長9,000公尺的尼龍,淨重為420公克,則這綑尼龍就是420D的尼龍。
纖度與纖維的粗細是一種相對的正相關關係,即纖度越小,代表纖維重量越輕,通常也意味著纖維比較細,其製成的產品越輕薄柔軟,反之,纖度越大,代表纖維的重量越重,意味著纖維比較粗,其製成的產品越堅固耐磨,而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纖度可等於該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亦可不等於該第二纖度。
若為相同之該第一纖度以及該第二纖度所編織之該彈性織物20,可使該彈性織物20具有輕薄柔軟特性,反之,若該第一纖度與該第二纖度不同時所編織之該彈性織物20,可使該彈性織物20可同時具有輕薄柔軟之特性,亦可保持有耐磨性。
於本實施例中,透過調整該些個經紗22以及該些個緯紗24之該經緯比值,經由該編織製程產生之該胚布具有該初始布幅寬度,該胚布經過該退漿製程後產生之該第一布幅寬度(該第一織物)、該染色製程之該第二布幅寬度(該第二織物)以及該熱定型製程之該第三布幅寬度(該第三織物)之布幅寬度之比值,其中,該第一布幅寬度與該初始布幅寬度係以該初始布幅寬度為分母,該第一布幅寬度為分子,計算所得之比值係大於0.5且小於0.95,該第二布幅寬度與該第一布幅寬度係以該第一布幅寬度為分母,該第二布幅寬度為分子,計算所得之比值係大於0.9且小於1.1,該第三布幅寬度與該第二布幅寬度係以該第二布幅寬度為分母,第三布幅寬度為分子,計算所得之比值係大於0.8且小於1.4,該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三布幅寬度係以該第三布幅寬度為分母,該初始布幅寬度為分子,計算所得之比值係大於1且小於1.7,進一步,該第一布幅寬度、該第二布幅寬度以及該第三布幅寬度之間之比值關係如上所述,其縮減之布幅寬度約為±2吋。
這是由於本實施例之該些個經紗22以及該些個緯紗24之比值所造成,該些個緯紗24穿插抵接該些個經紗22,將該些個經紗22於製程中所產生之物理捲縮現象抵銷,使該彈性織物20在加工過程中不會因為製程而使布幅寬度忽寬忽窄,導致後續衣物加工穿著時產生過鬆或過緊之現象。
且由於該彈性織物20之製作過程中之布幅寬度未產生物理捲縮之現象,因此於最後該熱定型製程不須再藉由外力拉伸布料使布料延展開至應有之布幅寬度,減少該熱定型製程之加工時間。
又因為布幅寬度在退漿完成後即為相同預設目標(製作前設定之希望成品目標尺寸)之布幅寬度,因此本實施例之製作方法無須於該染色製程之前進行前定型之製程,有別於以往習知之布料製作方法,因此,該彈性布織物20之加工時間可大幅度降低,又可降低加工之成本。
接著,於此係舉下列實際範例說明以本實施例之製作方法所製成之該彈性織物20。
實施例1:
經紗:採用75 D之SIDE BY SIDE;緯紗:採用75 D之SIDE BY SIDE。
藉由該編織製程將該經紗22以及該緯紗24以該經緯比值為1.4編織成該胚布,其該初始布幅寬度為78吋,該胚布經由該退漿製程以95℃經過進行連續漿洗後,製成該第一織物(該第一布幅寬度:55吋),該第一織物再經由該染色製程以投入染料液體中於130℃下,於染缸中一段時間後形成該第二織物10(該第二布幅寬度:54.75吋),最後執行該熱定型製程,也就是將該第二織物10置於該架體32上,再透過該滾輪件34將該第二織物10輸送至該加熱元件36,通過該加熱元件36之速率12至23 M/min (控制之速率係以織布材質的不同而略有變化),且此時該加熱元件36之溫度為160℃,形成該彈性織物20(該第三布幅寬度:54吋)。
實施例2:
經紗:採用300 D之假彈紗;緯紗:採用300 D之SIDE BY SIDE。
藉由該編織製程將該經紗22以及該緯紗24以該經緯比值為1.3編織成該胚布,其該初始布幅寬度為76吋,該胚布經由該退漿製程以95℃經過進行連續漿洗後,製成該第一織物(該第一布幅寬度:56吋),該第一織物再經由該染色製程以投入染料液體中於130℃下,於染缸中一段時間後形成該第二織物10(該第二布幅寬度:55吋),最後執行該熱定型製程,也就是將該第二織物10置於該架體32上,再透過該滾輪件34將該第二織物10輸送至該加熱元件36,通過該加熱元件36速率12至23 M/min (控制之速率係以織布材質的不同而略有變化),且此時該加熱元件36之溫度為160℃,形成該彈性織物20(該第三布幅寬度:55吋)。
實施例3:
經紗:採用150 D之彈性紗;緯紗:採用150D 假彈紗 + 150D SIDE BY SIDE。
藉由該編織製程將該經紗22以及該緯紗24以該經緯比值為1.3編織成該胚布,其該初始布幅寬度為83吋,該胚布經由該退漿製程以95℃經過進行連續漿洗後,製成該第一織物(該第一布幅寬度:52吋),該第一織物再經由該染色製程以投入染料液體中於130℃下,於染缸中一段時間後形成該第二織物10(該第二布幅寬度:49吋),最後執行該熱定型製程,也就是將該第二織物10置於該架體32上,再透過該滾輪件34將該第二織物10輸送至該加熱元件36,通過該加熱元件36之速率12至23 M/min (控制之速率係以織布材質的不同而略有變化),且此時該加熱元件36之溫度為160℃,形成該彈性織物20(該第三布幅寬度49吋)。
實施例4:
經紗:採用75 D之假彈紗;緯紗:採用150D 假彈紗 + 150D SIDE BY SIDE。
藉由該編織製程將該經紗22以及該緯紗24以該經緯比值為2.0編織成該胚布,其該初始布幅寬度為75吋,該胚布經由該退漿製程以95℃經過進行連續漿洗後,製成該第一織物(該第一布幅寬度:56吋),該第一織物再經由該染色製程以投入染料液體中於130℃下,於染缸中一段時間後形成該第二織物10(該第二布幅寬度:55吋),最後執行該熱定型製程,也就是將該第二織物10置於該架體32上,再透過該滾輪件34將該第二織物10輸送至該加熱元件36,通過該加熱元件36之速率12至23 M/min (控制之速率係以織布材質的不同而略有變化),且此時該加熱元件36之溫度為160℃,形成該彈性織物20(該第三布幅寬度:54吋)。
接著,為清楚闡述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及其功效,於此進行該織物之拉伸實驗以及熱燙縮實驗。
以JIS L1096 B(彈性率) / B-1(回復率)之試驗方法:
截取長60 mm及寬300 mm之測試樣品,將測試樣品一端固定於強力拉伸測試儀,另一端則設置荷重(約為14.7N,1.5kgf),每隔一段距離(20 cm)標記記號,每隔一段時間(約為1 min)量測數據後,藉由強力拉伸測試儀匯出之測試結果,分別取得實驗組A-1、A-2、A-3、A-4以及對照組B-1、B-2、B-3、B-4之拉伸數據。
以熱縮燙實驗之試驗方法:加一段熱燙縮率的測試方法
將壓燙機之熨斗加熱至指定的溫度,將測試樣品放於熨斗之中,以指定的壓力加壓20秒後,升高熨斗並且抽氣20秒。
其中,上述之指定的溫度會依據需進行熱燙實驗的織物材質不同而有所變化,舉例來說,當欲熱燙之織物為棉及大麻時,熱燙的指定溫度為180℃,若為羊毛、人造纖維、銅氨纖維以及高溫磨亮黏膠纖維時,熱燙的指定溫度為160℃,若為聚酯及維尼綸時,熱燙的指定溫度為140℃,若為蠶絲、醋酸纖維素、錦綸及丙烯腈時,熱燙的指定溫度為120℃,若為丙烯腈及聚氯乙烯醇纖維時,熱燙的指定溫度為100℃。
其中,上述之指定的壓力一般來說係為39 kPa(0.4kgf/cm 2),但若用於捲曲變形紗之織物時,則會降低至20 kPa(0.4kgf/cm 2),本實施例中係使用捲曲變形紗之織物,因此使用之壓力為20 kPa(0.4kgf/cm 2)。
其中試驗數據包含:經紗伸長率、緯紗伸長率、經紗1小時回復率、緯紗一小時回復率以及經紗、緯紗之熱燙縮率,進一步,經紗伸長率及緯紗伸長率係指織物被拉伸時,產生的伸長率相對於原始長度的百分比,而經紗1小時回復率及緯紗1小時回復率則係指當織物在指定條件下(荷重)下保持一定時間之長度,與去除負荷並放置一段時間後之長度計算而得,進一步,前述之經紗、緯紗熱燙縮率係指是布料經乾熱壓燙後,織物之回縮率。
實驗組(A-1):實施例1。
實驗組(A-2):實施例2。
實驗組(A-3):實施例3。
實驗組(A-4):實施例4。
對照組(B-1):經紗:採用75 D之SIDE BY SIDE;緯紗:採用75D SIDE BY SIDE,該經緯比值為1.2。
對照組(B-2):經紗:採用300 D之假彈紗;緯紗:採用300D SIDE BY SIDE,該經緯比值為1.0。
對照組(B-3):經紗:採用150 D之假彈紗;緯紗:採用150D SIDE BY SIDE,該經緯比值為1.1。
對照組(B-4):經紗:採用75 D之假彈紗;緯紗:採用150D 假彈紗+150D SIDE BY SIDE,該經緯比值為1.2。
實驗表格如表一。 表一  彈性織物之試驗結果
由上述表一可得知,實驗組不論是A-1、A-2、A-3或A-4之組別布幅寬度從該退漿製程、該染色製程到最後的該熱定型製程,其中除去該初使布幅寬度之外,其該第一布幅寬度、該第二布幅寬度以及該第三布幅寬度之布幅寬度相近,不會有太大布幅寬度落差,其差異約為布幅寬度正負2吋。
而對照組不論是B-1、B-3或B-4之組別從初始布幅寬度經過該退漿製程後會產生不同程度之捲縮,如表一所述之試驗結果,染色製程前須進行前定製程,透過拉伸方式使織物之布幅寬度微幅增加,而透過前定製程拉伸使布幅寬度微幅增加之織物,經過該染色製程會再度捲縮,因此需要進行該熱定型製程,使織物被拉伸延展至一定之布幅寬度。
且於試驗中,實驗組A-1、A-2、A-3或A-4之組別之伸長率、一小時回復率以及熱回縮率均優於對照組B-1、B-3或B-4之組別,因此由此實驗中可得知,本發明之該彈性織物,透過調整經緯比值可具備優於傳統布料之伸長率及回復率,且熱回縮率亦優於傳統布料。
相較於現有習知之彈性布料(對照組),本實施例之該彈性織物20於製作過程中減少前定製程,且由於該彈性織物20之經緯比值之關係,因此具有良好的布幅穩定性,不會因為加工製程使布幅寬度產生捲縮,因此於該熱定型製程時無須拉伸該彈性織物20,且因為經紗以及緯紗均具有一定的彈性係數,因此也具有良好的彈性。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係為製作一種彈性織物,透過調整彈性織物之經紗以及緯紗之密度,使彈性織物具有穩定的布幅寬度,且由於彈性織物具有穩定的布幅寬度,減少彈性織物加工時所需之加工程序,使彈性織物加工時間縮短,並減少彈性織物製作之工時成本。
故本發明實為一具有新穎性、進步性及可供產業上利用者,應符合我國專利法專利申請要件無疑,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申請,祈  鈞局早日賜准專利,至感為禱。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舉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第二織物 12:第三側 14:第四側 20:彈性織物 22:經紗 221:經紗根數 24:緯紗 241:緯紗根數 30:熱定型裝置 32:架體 321:第一側 323:第二側 34:滾輪件 36:加熱元件 38:針體 91:第一紗材 93:第二紗材 95:第三紗材 97:第四紗材 S5、S10、S20、S30:步驟
第1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步驟之流程示意圖; 第2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彈性織物之結構示意圖; 第3A圖:其為並列型(Side by side)複合紡絲之結構示意圖; 第3B圖:其為包覆彈性紗之結構示意圖;以及 第4圖: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熱定型裝置之示意圖。
S5、S10、S20、S30:步驟

Claims (24)

  1. 一種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包含: 取複數個經紗以及複數個緯紗進行一編織製程,形成一胚布,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經紗根數,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緯紗根數,該經紗根數與該緯紗根數之一經緯比值係大於或等於1.3; 取該胚布進行一退漿製程,形成一第一織物; 取該第一織物進行一染色製程,形成一第二織物;以及 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形成一彈性織物; 其中,該彈性織物之一緯紗伸長率介於10%至45%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於進行該編織製程之步驟中,該編織製程係為梭織法。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些個經紗係選自於假彈紗、環保假彈紗、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高縮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些個緯紗係選自於、假彈紗、棉紗、毛彈紗、環保假彈紗、仿麻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等於第二纖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不等於第二纖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胚布具有一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一織物具有一第一布幅寬度,其中該第一布幅寬度與該初始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5且小於0.95。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二織物具有一第二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二布幅寬度與該第一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9且小於1.1。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彈性織物具有一第三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三布幅寬度與該第二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8且小於1.4。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三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1且小於1.7。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彈性織物之一經紗伸長率介於5%至25%之間。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於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進行一熱定型製程於一時間之步驟中,該熱定型製程非一布料拉伸程序。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於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之步驟中,該溫度係介於130至160℃之間。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於取該第二織物以一溫度及一速率進行一熱定型製程之步驟中,該速率係介於12至23 M/min之間。
  15. 一種彈性織物之結構,其包含: 複數個經紗;以及 複數個緯紗,其係與該些個經紗往復編織; 其中,該些個經紗以及該些個緯紗依序進行一編織製程、一退漿製程、一染色製程及一熱定型製程後,形成一彈性織物,進一步,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經紗根數,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緯紗根數,該經紗根數與該緯紗根數之一經緯比值係大於或等於1.3,更進一步,該些個緯紗之一緯紗伸長率介於10%至45%之間。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彈性織物之結構,其中該些個經紗係選自於假彈紗、環保假彈紗、彈性紗、毛彈紗、CD仿麻紗、高縮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彈性織物之結構,其中該些個緯紗係選自於、假彈紗、棉紗、毛彈紗、環保假彈紗、仿麻紗、雙組份複合彈性纖維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彈性織物之結構,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等於第二纖度。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彈性織物之結構,其中該些個經紗具有一第一纖度,該些個緯紗具有一第二纖度,該第一纖度不等於第二纖度。
  20.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彈性織物之結構,其中該些個經紗之一經紗伸長率介於5%至25%之間。
  21.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胚布具有一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一織物具有一第一布幅寬度,其中該第一布幅寬度與該初始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5且小於0.95。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二織物具有一第二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二布幅寬度與該第一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9且小於1.1。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彈性織物具有一第三布幅寬度,進一步,該第三布幅寬度與該第二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0.8且小於1.4。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初始布幅寬度該第三布幅寬度之比值係大於1且小於1.7。
TW111115309A 2022-04-21 2022-04-21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TW2023428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5309A TW202342844A (zh) 2022-04-21 2022-04-21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5309A TW202342844A (zh) 2022-04-21 2022-04-21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2844A true TW202342844A (zh) 2023-11-01

Family

ID=89720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5309A TW202342844A (zh) 2022-04-21 2022-04-21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28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2214B (zh) 提花醋酸长丝家纺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9972275B (zh) 具有单向导湿、双面异性、吸湿快干功能的针织面料及制备方法
CN103741417A (zh) 一种高仿棉印花面料的制备方法
CN102199830B (zh) 一种竹纤维与桑蚕丝交织色织塔夫的制作工艺
CN110616491B (zh) 一种棉感轻薄型防羽面料生产工艺
CN104131408A (zh) 一种含棉经编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CN104164733A (zh) 一种新型涤纶色丁仿真丝面料的制造方法
CN102587067A (zh) 一种纺织面料的整理工艺
CN100422414C (zh) 一种氨纶/真丝绉针织物的制备方法
CN114197200B (zh) 一种全棉耐久保形罗纹面料的制造方法
CN109487397A (zh) 一种环保sorona梭织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CN113897797B (zh) 一种古法丝绸织造工艺
AU2018344309B2 (en) Silk-like woven garment containing or consisting of lyocell filaments
JP7365072B2 (ja) オパール織物の製造方法
CN107587289A (zh) 麻、棉及其混纺或交织针织物进行液氨整理的方法
CN102851839A (zh) 一种纺织面料的织造工艺
TW202342844A (zh) 彈性織物之製作方法及其結構
CN115161843A (zh) 一种天然抗菌超柔汉麻真丝高支高密精细面料的加工方法
CN104328566A (zh) 35%莱赛尔纤维30%锦纶20%棉15%绢丝单面大提花布及制备方法
CN107447355A (zh) 一种超柔短毛绒面料的生产工艺
CN106811996A (zh) 一种n‑400高弹锦纶织物染整工艺
CN112323314A (zh) 一种锦棉织物后整理短流程工艺
JP2022060610A (ja) 竹繊維を使用して織編みした生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254551A (zh) 一种涤锦粘混纺面料的印染工艺
CN111020805A (zh) 一种牛仔面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