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8529A - 畫像形成裝置,卡匣 - Google Patents

畫像形成裝置,卡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8529A
TW202338529A TW112109603A TW112109603A TW202338529A TW 202338529 A TW202338529 A TW 202338529A TW 112109603 A TW112109603 A TW 112109603A TW 112109603 A TW112109603 A TW 112109603A TW 202338529 A TW202338529 A TW 2023385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developing
moving member
cassette
ho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9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井聡一
Toshiya Goto
樫出陽介
二郎
河波健男
福井悠一
江上恭行
藤野俊輝
平山明延
佐佐木輝彦
河井太刀夫
阿部大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8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852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Wet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是在於使以往技術更發展。 其解決手段,具有: 藉由移動至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 在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保持部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第1齒輪部與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第2齒輪部藉由第1齒輪部被驅動而旋轉時,藉由第2齒輪部從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保持部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 第2齒輪部未藉由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保持部藉由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移動。

Description

畫像形成裝置,卡匣
本案是關於採用電子照相方式的影印機或印表機等的畫像形成裝置及可安裝或卸下於畫像形成裝置的卡匣。
在此,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以後亦稱為「畫像形成裝置」)是使用電子照相畫像形成方式來將畫像形成於紙等的薄板狀的記錄媒體者。作為畫像形成裝置的例子,包含影印機、傳真裝置、印表機(printer)(雷射束(Laser beam)印表機、LED印表機等)及該等的複合機(多功能印表機)等。
所謂卡匣是可裝卸於上述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單元(unit),具有感光體及或作用於感光體的製程手段(例如帶電構件、顯影構件、清掃構件等)的單元。
使用電子照相畫像形成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是有藉由在顯像構件(顯像輥)抵接於感光鼓的狀態下進行顯像製程而以進行畫像形成的接觸顯像方式來進行畫像形成的畫像形成裝置。在如此的畫像形成裝置中,進行顯像製程的期間是成為顯像輥在預定的壓力下朝向感光鼓彈推,以預定的壓力抵接於感光鼓表面的狀態。
使用在表面具有彈性層的顯像輥的情況,可思考例如以下的情形。亦即,若維持使彈性層抵接於感光鼓表面不進行畫像形成(顯像輥未旋轉)的期間形成長期間,則會有顯像輥的彈性層因為與感光鼓的表面抵接而變形的情況。因此,在進行顯像製程時會有非意圖的顯像劑像的不均等的畫像不良發生的情況。
又,作為其他的例子,若在不進行顯像製程的期間,顯像輥抵接於感光鼓,則被保持吸附於顯像輥的顯像劑會不必要地往感光鼓附著,因為該顯像劑附著於記錄媒體,而有弄髒記錄媒體的情況。此情形是不管顯像輥的表面的彈性層的有無,有發生的可能性。
又,作為其他的例子,若感光鼓與顯像輥在進行顯像製程的期間以外的期間抵接而旋轉的期間長,則會有因為感光鼓與顯像輥的滑動摩擦,而感光鼓、顯像輥或顯像劑的劣化被促進的情況。此情形是不管顯像輥的表面的彈性層的有無,有發生的可能性。
以能對應於上述的情況等的方式,在日本特開2007-213024號公報、日本特開2014-67005號公報中揭示一在畫像形成裝置及卡匣設置用以在不進行顯像製程的期間等使顯像輥從感光鼓的表面間隔的構造之構成。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然而,被記載於日本特開2007-213024號公報、日本特開2014-67005號公報的以往的技術是留有近一步的改良的餘地。於是,本案是以使以往的技術更發展為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案的發明的代表性的構成是卡匣具有: 感光體; 具備前述感光體的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前述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耦合構件; 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1齒輪部; 可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與前述第1齒輪部咬合而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2齒輪部; 藉由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 在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前述第1齒輪部與前述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前述第2齒輪部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被驅動而旋轉時,藉由前述第2齒輪部從前述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 前述第2齒輪部未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前述保持部藉由前述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案的發明的代表性的構成是可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具有: 第1單元; 用以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 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1齒輪部; 可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與前述第1齒輪部咬合而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2齒輪部; 藉由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及 在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前述第1齒輪部與前述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前述第2齒輪部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被驅動而旋轉時,藉由前述第2齒輪部從前述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 前述第2齒輪部未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前述保持部藉由前述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案的發明的代表性的構成是卡匣具有: 感光體; 具備前述感光體的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前述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耦合構件; 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前述第1單元或前述第2單元,可移動於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構件; 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為了使前述第2單元往前述間隔位置移動,可接受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間隔力之間隔力承受部, 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移動至預定方向,可在待機位置與比前述待機位置更從前述第2單元突出的運轉位置之間,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可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而移動,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間隔位置時,藉由前述被驅動部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
又,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案的發明的代表性的構成是可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具有: 第1單元; 用以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 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前述第1單元或前述第2單元,可移動於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構件; 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及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為了使前述第2單元往前述間隔位置移動,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間隔力之間隔力承受部, 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移動至預定方向,可在待機位置與比前述待機位置更從前述第2單元突出的運轉位置之間,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接受前述間隔力來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可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而移動,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間隔位置時,藉由前述被驅動部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 [發明的效果]
若根據本案,則可使以往技術更發展。
在以下的實施例中,舉例說明本案的實施形態。但,在以下的實施例揭示的構成、例如零件的機能、材質、形狀、其相對配置是表示與申請專利範圍關聯的形態之一例者,不是以將申請專利範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所揭示的構成為宗旨。又,以下的實施例揭示的構成所解決的課題或從揭示的構成取得的作用或效果不是以限定申請專利範圍為宗旨。 <實施例1>
以下,利用圖來說明本案的實施例1。另外,在以下的實施形態是舉可裝卸4個的製程卡匣(卡匣)的雷射束印表機為例,作為畫像形成裝置。又,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製程卡匣的個數是不被限定於此。亦可因應所需適當設定。 [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構成]
圖2是畫像形成裝置M的剖面概略圖。又,圖3是製程卡匣100的剖面圖。此畫像形成裝置M是利用電子照相製程的4色全彩雷射印表機,對記錄媒體S進行彩色畫像形成。畫像形成裝置M是製程卡匣方式,可將製程卡匣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170,在記錄媒體S形成彩色畫像者。
在此,關於畫像形成裝置M,以設置前門11的側作為正面(前面),以和正面相反側的面作為背面(後面)。又,從正面看畫像形成裝置M,將右側稱為驅動側,將左側稱為非驅動側。又,從正面看畫像形成裝置M,以上側作為上面,以下側作為下面。圖2是從非驅動側看畫像形成裝置M的剖面圖,紙面前面成為畫像形成裝置M的非驅動側,紙面右側成為畫像形成裝置M的正面,紙面內側成為畫像形成裝置M的驅動側。
又,所謂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是關於感光鼓軸線方向(感光鼓的旋轉軸線的軸線方向),配置有後述的鼓耦合構件(感光體耦合構件)的側。又,所謂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是關於顯像輥(顯像構件)軸線方向(顯像輥的旋轉軸線的軸線方向),配置有後述的顯像耦合部132a的側。另外,感光鼓軸線方向與顯像輥軸線方向是平行,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也與該等平行。
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第1製程卡匣100Y、第2製程卡匣100M、第3製程卡匣100C、第4製程卡匣100K的4個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會被配置於大略水平方向。
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是分別具有同樣的電子照相製程機構,顯像劑(以下稱為碳粉(toner))的顏色各不同。在第1~第4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輸出部(詳細後述)傳達旋轉驅動力。並且,在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供給偏壓電壓(帶電偏壓、顯像偏壓等)。
如圖3所示般,本實施例的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是具有感光鼓104及具備作用於此感光鼓104的作為製程手段的帶電手段的鼓單元108。在此,鼓單元是不僅有帶電手段作為製程手段,亦有具備洗滌手段的情況。又,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是具有顯像單元109,該顯像單元109是具備將感光鼓104上的靜電潛像顯像的顯像手段。如此複數的感光鼓104大致排列成一列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的佈局是有被稱為行內佈局(inline layout)或串聯佈局(tandem layout)的情形。
在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的各者中,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是互相被結合。有關製程卡匣100的更具體的構成是後述。
第1製程卡匣100Y是在顯像容器125內收容黃色(Y)的碳粉,在感光鼓104的表面形成黃色的碳粉像。第2製程卡匣100M是在顯像容器125內收容洋紅色(M)的碳粉,在感光鼓104的表面形成洋紅色的碳粉像。第3製程卡匣100C是在顯像容器125內收容青色(C)的碳粉,在感光鼓104的表面形成青色的碳粉像。第4製程卡匣100K是在顯像容器125內收容黑色(K)的碳粉,在感光鼓104的表面形成黑色的碳粉像。
如圖1所示般,在第1~第4製程卡匣100 (100Y、100M、100C、100K)的上方是設有作為曝光手段的雷射掃描器單元14。此雷射掃描器單元14是對應於畫像資訊來輸出雷射光U。然後,雷射光U是通過製程卡匣100的曝光窗110來將感光鼓104的表面掃描曝光。
在第1~第4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的下方是設置作為轉印構件的中間轉印單元12。此中間轉印單元12是具有驅動輥12e、轉輥12c、張力輥12b,架設具有可撓性的轉印皮帶(belt)12a。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的感光鼓104是其下面會接觸於轉印皮帶12a的上面。該接觸部為一次轉印部。在轉印皮帶12a的內側是使對向於感光鼓104而設置一次轉印輥12d。在轉輥12c是經由轉印皮帶12a來使二次轉印輥6抵接。轉印皮帶12a與二次轉印輥6的接觸部為二次轉印部。
在中間轉印單元12的下方是設置饋送單元4。此饋送單元4是具有裝載記錄媒體S而收容的給紙托盤4a、給紙輥4b。
在圖2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的左上方是設置定影裝置7及排紙裝置8。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上面是作為排紙托盤13。記錄媒體S是藉由被設在定影裝置7的定影手段來加熱及加壓而將碳粉像定影,往排紙托盤13排出。 [畫像形成動作]
用以形成全彩畫像的動作是如其次般。第1~第4各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的感光鼓104會以預定的速度旋轉驅動(圖3箭號A方向)。轉印皮帶12a也按感光鼓的旋轉方向(圖2箭號C方向)以對應於感光鼓104的速度之速度旋轉驅動。
雷射掃描器單元14也被驅動。與雷射掃描器單元14的驅動同步,在各製程卡匣中,帶電輥105將感光鼓104的表面一樣地帶電成預定的極性、電位。雷射掃描器單元14是按照各色的畫像訊號來以雷射光U將各感光鼓104的表面掃描曝光。藉此,在各感光鼓104的表面形成按照對應色的畫像訊號之靜電潛像。被形成的靜電潛像是藉由以預定的速度旋轉驅動的顯像輥106來顯像。藉由前述般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製程動作,在第1製程卡匣100Y的感光鼓104是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黃色成分的黃色的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一次轉印於轉印皮帶12a上。
同樣在第2製程卡匣100M的感光鼓104是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洋紅色成分的洋紅色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重疊於已被轉印於轉印皮帶12a上的黃色的碳粉像而被一次轉印。同樣在第3製程卡匣100C的感光鼓104是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青色成分的青色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重疊於已被轉印於轉印皮帶12a上的黃色、洋紅色的碳粉像而被一次轉印。同樣在第4製程卡匣100K的感光鼓104是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黑色成分的黑色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重疊於已被轉印於轉印皮帶12a上的黃色、洋紅色、青色的碳粉像而被1次轉印。如此在轉印皮帶12a上形成黃色、洋紅色、青色、黑色的4色全彩的未定影碳粉像。
另一方面,在預定的控制時機,記錄媒體S會被一片一片分離而饋送。其記錄媒體S是在預定的控制時機被導入至二次轉印輥6與轉印皮帶12a的抵接部的二次轉印部。藉此,在記錄媒體S被搬送至前述二次轉印部的過程,轉印皮帶12a上的4色重疊的碳粉像會依序被一併轉印至記錄媒體S的面。然後,記錄媒體S是被搬送至定影裝置7而將碳粉像定影於記錄媒體S,然後往排紙托盤13排出。 [製程卡匣裝卸構成概略]
利用圖1、圖4~圖7來更詳細說明有關支撐製程卡匣的托盤(以下稱為托盤)171。圖4是在前門11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71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內側的畫像形成裝置M的剖面圖。圖5是在前門11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71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製程卡匣100被收納在托盤內部的狀態的畫像形成裝置M的剖面圖。圖6是在前門11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71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製程卡匣100從托盤卸下的狀態的畫像形成裝置M的剖面圖。圖7(a)是在圖4的狀態下從驅動側看托盤171的部分詳細圖。圖7(b)是在圖4的狀態下從非驅動側看托盤171的部分詳細圖。
如圖4及圖5所示般,托盤171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可移動於箭號X1方向(推進方向)及箭號X2方向(拉出方向)。亦即,托盤171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設成可拉出及推進,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被設置於水平面上的狀態中,托盤171是被構成可移動於大略水平方向。在此,將托盤171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的狀態(圖5的狀態)稱為外側位置。並且,將在前門11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71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內側,感光鼓104與轉印皮帶12a分離的狀態(圖4的狀態)稱為內側位置。
又,托盤171是在外側位置,如圖6所示般,具有可卸下可安裝製程卡匣100的安裝部171a。而且,在托盤171的外側位置被安裝於安裝部171a的各製程卡匣100是如圖7所示般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被支撐於托盤171。然後,製程卡匣100是在被配置於安裝部171a的狀態下,與托盤171的移動一起移動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內側。此時,在轉印皮帶12a與感光鼓104之間空出間隙的狀態下移動。因此,感光鼓04不與轉印皮帶12a接觸,托盤171可使製程卡匣100移動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內側(詳細後述)。
如以上般,藉由托盤171,可匯集複數的製程卡匣100而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內側移動至可形成畫像的位置,又,可匯集拉出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 [製程卡匣的定位]
更詳細是利用圖7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定位。如圖7所示般,在托盤171是分別設有用以保持卡匣100的定位部171VR、171VL。定位部171VR是分別具有直線部171VR1、171VR2。藉由圖7所示的卡匣蓋構件116的圓弧部116VR1、116VR2接觸於前述直線部171VR1、171VR2,成為決定感光鼓中心的構成。又,圖7所示的托盤171是具有定轉凸部171KR。藉由定轉凸部171KR與圖7所示的卡匣蓋構件116的定轉凹部116KR嵌合,決定製程卡匣100對於裝置本體170姿勢。
另外,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隔著中間轉印皮帶12a來與定位部171VR對向的位置(非驅動側)配置有定位部171VL、定轉凸部171KL。亦即,有關非驅動側也是卡匣蓋構件117的圓弧部117VL1、117VL2會在定位部171VL,藉由定轉凹部117KL與定轉凸部171KL卡合來決定製程卡匣100的位置。藉此,對於托盤171正確地決定製程卡匣100的位置。
然後,如圖5所示般,將與托盤171形成一體的製程卡匣100移動至箭號X1的方向,插入至圖4的位置為止。然後,將前門11關閉至箭號R的方向,藉由後述的未圖示的卡匣推壓機構來推壓製程卡匣100,與托盤171一起被固定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並且,與卡匣推壓機構的動作連動,轉印皮帶12a接觸於感光體4。成為藉由形成此狀態來形成畫像的狀態(圖2)。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定位部171VR及定位部171VL是亦兼具保持托盤171的拉出動作的剛性的補強的任務,因此使用金屬板,但不是限定於此。 [卡匣推壓機構]
其次,利用圖8說明有關卡匣推壓機構的詳細。圖8(a)是在圖4的狀態下只顯示製程卡匣100、托盤171、卡匣推壓機構190、191、中間轉印單元12。圖8(b)是在圖2的狀態下只顯示製程卡匣100、托盤171、卡匣推壓機構190、191、中間轉印單元12。
在此,製程卡匣100是在畫像形成中一邊接受驅動力,一邊更在箭號Z1方向也從一次轉印輥12d(圖2)接受反力。因此,在畫像形成動作中,為了製程卡匣不會從定位部171VR、171VL浮起保持安定的姿勢,而需要將製程卡匣推至Z2方向。
為了使達成該等,在本實施例中,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設置卡匣推壓機構(190、191)。卡匣推壓機構(190、191)是記憶元件推壓單元190擔負非驅動側,卡匣推壓單元191擔負驅動側。以下進一步詳細說明。
藉由關閉圖4所示的前門11,圖8所示的記憶元件推壓單元190及卡匣推壓單元191下降至箭號Z2方向。記憶元件推壓單元190主要具有與被設在製程卡匣100的記憶元件(未圖示)的電接點接觸的本體側電接點(未圖示)。藉由以未圖示的連結機構來使與前門11連動,成為記憶元件140與本體側電接點的抵接、非接觸為可能的構成。亦即,藉由關閉前門11,前述接點抵接,藉由開啟前門11,前述接點成為間隔的構成。
藉此,當製程卡匣100與托盤171一起移動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部時,不使電接點滑動摩擦,且使接點從製程卡匣100的插拔軌跡退避,成為不阻礙托盤171的插拔的構成。此記憶元件推壓單元190是亦擔負將製程卡匣100推至前述的定位部171VR的任務。又,與記憶元件推壓單元190同樣,卡匣推壓單元191也與關閉前門11的動作連動而下降至箭號Z2方向,擔負將製程卡匣100推至前述的定位部171VL的任務。進一步,詳細後述,卡匣推壓機構(190、191)也同時擔負將後述的製程卡匣100的移動構件152L、152R推下的任務。 [驅動傳達機構]
其次,利用圖9、圖10(基於方便起見,省略了托盤171的圖)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本體的驅動傳達機構。圖9(a)是在圖4或圖5的狀態下省略了製程卡匣100及托盤171的立體圖。圖9(b)是在圖1的狀態下省略了製程卡匣100、前門11及托盤171的立體圖。圖10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側面圖。
在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如圖10所示般,具有顯像耦合部(旋轉驅動力承受部)132a、鼓耦合構件(感光體耦合構件)143。藉由關閉前門11(圖9(b)的狀態),成為驅動傳達至製程卡匣100的本體側鼓驅動耦合構件180及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會藉由未圖示的連結機構來突出至箭號Y1方向的構成。又,藉由開啟前門11(圖9(a)的狀態),成為鼓驅動耦合180、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會退避至箭號Y2方向的構成。藉由使各個的耦合部從製程卡匣的插拔軌跡(X1方向、X2方向)退避,成為不阻礙托盤171的插拔的構成。
另外,藉由關閉前門11,開始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前述的鼓驅動耦合180會與鼓耦合構件143卡合。進一步,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是與顯像耦合部132a卡合,驅動被傳達至製程卡匣100。另外,往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傳達是如上述般不限於2處,亦可具備只在鼓耦合構件輸入驅動,將驅動傳達至顯像輥的機構。 [中間轉印單元構成]
其次,利用圖9來說明有關本實施形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中間轉印單元12。在本實施形態中,中間轉印單元12是成為在關閉前門11下藉由未圖示的連結機構來上昇至箭號R2方向,移動至畫像形成時的位置(感光鼓104與中間轉印皮帶12a接觸的位置)為止的構成。又,藉由開啟前門11,中間轉印單元12下降至箭號R1方向,感光鼓2與中間轉印皮帶12a間隔。亦即,在製程卡匣100被設定於托盤171的狀態中,感光鼓104與中間轉印皮帶12a是按照前門11的開閉動作來抵接、間隔。
另外,抵接間隔動作是成為描繪以圖4所示的中心點PV1作為中心的轉動軌跡,中間轉印單元12上昇、下降的構成。此是從與PVI同軸配置的齒輪(未圖示)受力,驅動中間轉印皮帶12a。因此,藉由將前述的位置PV1設為轉動中心,可不移動齒輪中心地上昇、下降中間轉印單元12。藉此,可無須移動齒輪的中心高精度保持齒輪的位置。
藉由以上的構成,在製程卡匣100被設置於托盤171的狀態下,托盤11插拔時,感光鼓104與中間轉印皮帶12a是不滑動,防止感光鼓104的劃傷或帶電記憶所致的畫像劣化。 [顯像間隔控制單元]
其次,利用圖8、圖11、圖12來說明有關本實施形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間隔機構。圖11是在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端面切斷畫像形成裝置M的剖面圖。圖12是從上方傾斜看顯像間隔控制單元的立體圖。在本實施形態中,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是藉由與顯像單元109的一部分卡合,控制顯像單元109對於感光鼓104的間隔抵接動作。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是如在圖8所示般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下方。
具體而言,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是被配置於顯像耦合部132a及比鼓耦合構件143更鉛直方向下方(箭號Z2方向下方)。
又,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是被配置於中間轉印皮帶12的感光鼓104長邊方向(Y1、Y2方向)。亦即,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是在驅動側配置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R,在非驅動側配置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L。如以上般藉由將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配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死空間(Dead space),可進行本體的小型化。
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R是具有對應於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的4個的間隔控制構件(力賦予構件)196R。4個的間隔控制構件是大略同一形狀。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R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經常被固定。但,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移動至W41、W42方向。W41、W42方向是與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製程卡匣100的配列方向實質平行。有關詳細的構成後述。
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L是具有對應於製程卡匣100(100Y、100M、100C、100K)的4個的間隔控制構件(力賦予構件)196L。4個的間隔控制構件是大略同一形狀。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L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經常被固定。但,間隔控制構件196L是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移動至W41、W42方向。有關詳細的構成後述。
又,為了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與顯像單元109的一部分卡合,控制顯像單元109的間隔抵接動作,需要顯像控制單元196的一部分與顯像單元109的一部分在鉛直方向(Z1、Z2方向)重疊(overlap)。因此,製程卡匣100被插入至X1方向之後,如上述般為了在鉛直方向(Z1、Z2方向)重疊,需要使顯像器單元的一部分(本實施例的情況是移動構件152)突出(詳細後述)。另外,為了使卡合,與前述的中間轉印單元12同樣使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本身上昇時,有連動的前門11的操作力增大或驅動列的複雜化等的課題。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採用將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固定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使顯像單元109的一部分(移動構件152)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之中突出至下方(Z2)的方式的理由之一,也是為了對應於此課題。又,使移動構件152突出的機構是照原樣利用前述的記憶元件推壓單元190及卡匣推壓單元191的機構,因此無前述般的課題,裝置本體成本的上昇也被抑制。
另外,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的單元全體是固定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但,為了賦予動作,與移動構件152卡合,使得顯像單元109對於感光鼓104成為間隔狀態(間隔位置、退避位置)、抵接狀態(抵接位置),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的一部分為可動的構成。詳細後述。 [製程卡匣的全體構成]
利用圖3、13、14說明有關製程卡匣的構成。圖13是從感光鼓104的軸方向的一端側亦即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組合立體圖。圖14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
在本實施例中,第1~第4製程卡匣100 (100Y、100M、100C、100K)是有被收容的碳粉的顏色或碳粉的充填量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所致的控制不同的情況。但,該等4個的製程卡匣雖有尺寸等的差異的情況,但基本的構造或實現的機能是同樣,可發揮同樣的機能。因此,之後是以1個的製程卡匣100作為代表說明。
製程卡匣100是分別具備感光鼓(感光體)104及作用於感光鼓104的製程手段。在此,製程手段是作為使感光鼓104帶電的帶電手段(帶電構件)之帶電輥105、作為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鼓104而將被形成於感光鼓104的潛像顯像的顯像手段(顯像構件)之顯像輥106。顯像輥106是在其表面附著碳粉。另外,製程卡匣100是亦可具備作為用以除去殘留於感光鼓104的表面的殘留碳粉的洗滌手段(洗滌構件)之抵接於感光鼓104的洗滌刀或刷子等,作為進一步的製程手段。又,作為進一步的製程手段,亦可具備用以將光照射至感光鼓104的光導或透鏡等的導光構件或光源等,作為將感光鼓104的表面除電的除電手段。而且,製程卡匣100是被區分成鼓單元(第1單元)108(108Y、108M、108C、108K)及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109Y、109M、109C、109K)。 [鼓單元的構成]
如圖3、圖13所示般,鼓單元108是具有:感光鼓104、帶電輥105、第1鼓框體部115、被安裝於第1鼓框體部115固定的作為第2鼓框體部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感光鼓104是藉由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被配置於兩端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以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1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作為該等第1鼓框體部115與第2鼓框體部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會構成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104的鼓框體(第1框體或感光體框體)。
有關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後述。又,如圖13、14所示般,在感光鼓104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用以將驅動力傳達至感光鼓104的耦合構件143。如先前說明般,耦合構件143是與作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鼓驅動輸出部的本體側鼓驅動耦合構件180(參照圖9)卡合。然後,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會被傳達至感光鼓104,被旋轉至箭號A方向。又,感光鼓104是在長邊方向另一端側具有鼓凸緣142。帶電輥105是以可對於感光鼓104接觸而從動旋轉的方式被鼓框體115支撐。另外,旋轉軸線M1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及鼓單元108的長邊方向並行。 [顯像單元的構成]
顯像單元109是如圖3、13所示般,以顯像輥106、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顯像刃130、顯像容器125等所構成。顯像容器125是藉由下框體125a與蓋構件125b所構成。下框體125a與蓋構件125b是以超音波焊接等所結合。第2框體亦即顯像容器125是具有收納供給至顯像輥106的碳粉的碳粉收納部129。在顯像容器125的長邊方向兩端是分別安裝固定有驅動側軸承126、非驅動側軸承127。而且,顯像容器125是經由驅動側軸承126、非驅動側軸承127來旋轉自如地支撐顯像輥106、碳粉搬送輥107、攪拌構件129a,保持顯像刃130。如此顯像容器125、驅動側軸承126、非驅動側軸承127是構成以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2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顯像輥106的顯像框體(第2框體)。
攪拌構件129a是藉由旋轉來攪拌位於碳粉收納部129之中的碳粉。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是與顯像輥106接觸,一面朝顯像輥106的表面供給碳粉,一面也進行從顯像輥106的表面剝離碳粉。顯像刃130是以焊接等來將厚度0.1mm程度的薄板狀金屬的彈性構件130b安裝於具有L字剖面的金屬材料的支撐構件130a者。顯像刃130是規制顯像輥106周面的碳粉的層厚(碳粉層的厚度),在彈性構件130b與顯像輥106之間形成預定的厚度的碳粉層。顯像刃130是以固定螺絲130c來將長邊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兩處安裝於顯像容器125。顯像輥106是由金屬材料的芯骨106c及橡膠部106d所構成。
又,如圖13、14所示般,在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用以將驅動力傳達至顯像單元109的顯像耦合部132a。顯像耦合部132a是與作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驅動輸出部的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參照圖9)卡合,接受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的構件。顯像耦合部132a所接受的驅動力是藉由被設在顯像單元109內的未圖示的驅動列來傳達,藉此可使顯像輥106旋轉至圖3的箭號D方向。在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是設有支撐及覆蓋顯像耦合部132a或未圖示的驅動列的顯像蓋構件128。另外,顯像輥106的外徑是被設定為比感光鼓104的外徑更小。本實施例的感光鼓104的外徑是被設定於Φ18~Φ22的範圍,顯像輥106的外徑是被設定於Φ8~Φ14的範圍。藉由設定成此外徑,可成為更有效率的配置。另外,旋轉軸線M2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及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並行。 [鼓單元與顯像單元的組合]
利用圖13來說明有關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的組裝。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兩端所設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結合。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所設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設有用以可搖動(移動)地支撐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同樣,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另一端側所設的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設有用以可搖動地支撐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進一步,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設有用以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104的鼓支撐孔116b、117b。在此,一端側是使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的外徑部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另一端側是使非驅動側軸承127的圓筒部(未圖示)的外徑部嵌合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進一步,使感光鼓104的長邊方向兩端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鼓支撐孔116b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鼓支撐孔117b。然後,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藉由未圖示的螺絲或黏著劑等來固定於鼓單元108。藉此,顯像單元109是對於鼓單元108(感光鼓104),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如此的構成中,顯像輥106是成為可定位於在畫像形成時作用於感光鼓104的位置。
在圖14表示藉由以上的工序來組合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作為製程卡匣100一體化的狀態。
另外,將連結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的中心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的中心的軸線稱為搖動軸(旋轉軸線、旋轉中心)K。在此,一端側的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是與顯像耦合部132a同軸。亦即,顯像耦合部132a的旋轉軸線是與搖動軸K同軸。亦即,搖動軸K是亦為顯像耦合部132a的旋轉軸線K。又,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顯像單元109轉動自如地被支撐。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組合,作為製程卡匣100被一體化的狀態中,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M2、搖動軸K是互相實質地平行。並且,在此狀態中,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M2、搖動軸K是分別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也實質地平行。 [間隔抵接機構150的構成]
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00的感光鼓104及顯像單元1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進行間隔及抵接的構成。製程卡匣是在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50R,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50L。圖15是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顯像單元109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圖16是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顯像單元109的非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另外,有關間隔抵接機構,首先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詳細之後,進行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說明。另外,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在驅動側、非驅動側幾乎具有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附加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附加L。
間隔抵接機構150R是具有規制構件(保持構件)的間隔件(spacer)151R、推壓構件(力賦予構件)的移動構件152R、拉伸彈簧153。間隔抵接機構150L是具有規制構件的間隔件151L、推壓構件(力賦予構件)的移動構件152L、拉伸彈簧153。 [間隔件151R的詳細說明]
在此是利用圖17來詳細說明有關間隔件(保持構件)151R。圖17(a)是從間隔件151R的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長邊方向看的單件正面圖。圖17(b)、圖17(c)是間隔件151R的單件立體圖,圖17(d)是往圖17(a)中的箭號Z2方向(在畫像形成狀態鉛直上方向)看間隔件151R的圖。間隔件151R是具有圓環狀的被支撐部151Ra,具有從被支撐部151Ra突出至被支撐部151Ra的半徑方向的間隔保持部(保持部)151Rb。間隔保持部151Rb的前端是具有以間隔件151R的搖動軸H作為中心的圓弧狀,且對於與搖動軸H實質平行的線HA持有角度θ1的傾斜之抵接面(抵接部) 151Rc。另外,角度θ1是被設定為符合式(1)。 0°≦θ1≦45°・・・(1)
間隔保持部(保持部)151Rb是連接被支撐部151Ra與抵接面151Rc的部分,被夾於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之間而具有只可維持顯像單元109為間隔位置的剛性。
又,間隔件151R是具有與抵接面151Rc相鄰的被規制面(被規制部)151Rk。進一步,間隔件151R是具有比被支撐部151Ra更突出至Z2方向的被規制面(被規制部)151Rd,具有從被規制面151Rd突出至被支撐部151Ra的搖動軸H方向之圓弧形狀的被推壓面(抵接時被推壓部)151Re。
進一步,間隔件151R是具有與被支撐部151Ra連接的本體部151Rf,在本體部151Rf是具有突出至被支撐部151Ra的搖動軸H方向的彈簧掛部151Rg。又,本體部151Rf是具有往Z2方向突出的自轉防止部151Rm,在與被推壓面151Re對向的方向設有自轉防止面151Rn。 [移動構件152R的詳細說明]
在此是利用圖18來詳細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52R。圖18(a)是從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看移動構件152R的單件正面圖,圖18(b)、圖18(c)是移動構件152R的單件立體圖。
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長圓形形狀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在此將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形狀的長邊方向設為箭號LH,且將上方設為箭號LH1,將下方設為箭號LH2。進一步,將形成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方向設為HB。移動構件152R是在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箭號LH2方向下游側形成有突出部(力承受部)152Rh。另外,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與突出部152Rh是藉由本體部152Rb來連接。另一方面,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突出至箭號LH1方向且與箭號LH1方向大略垂直方向的被推入部152Re,在該箭號LH1方向下游側具有圓弧形狀的被推入面(移動力承受部、運轉力承受部)152Rf,在上游側具有推入規制面152Rg。進一步,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在比突出部152Rh更靠箭號LH2方向上游側具有從本體部152Rb延伸的第一被規制面(第1被規制部)152Rv。又,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與第一被規制面152Rv鄰接且與顯像框體推壓面(顯像框體推壓部、第2框體推壓部)152Rq大略平行的第二被規制面152Rw。
突出部152Rh是在箭號LH2方向的終端部且與箭號LH2方向大略正交的方向具有被對向配置的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52R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52Rn。第一力承受部152Rk及第二力承受部152Rn是分別具有往HB方向延伸且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一力承受面(退避力承受面、間隔力承受面)1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抵接力承受面)152Rp。又,突出部152Rh是具有往H方向突出的彈簧掛部152Rs及卡止部152Rt,卡止部152Rt是具有朝向與第二力承受面152Rp同一方向的卡止面152Ru。
進一步,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顯像框體推壓面152Rq,為本體部152Rb的一部分,被配置於比第二力承受部152Rn更靠箭號LH2方向上游側,朝向與第二力承受面152Rp同一方向。又,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與第一被規制面152Rv正交且與顯像框體推壓面152Rq對向配置的間隔件推壓面(推壓部)152Rr。
另外,在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狀態,LH1方向是與Z1方向大略同一方向,LH2方向是與Z2方向大略同一方向。又,HB方向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大略相同。 [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組合]
其次,利用圖10、圖15~圖19來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組合。圖19是從驅動側看間隔件151R的組裝後的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
前面已述,如圖15所示般,顯像單元109是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的外徑部會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藉此,顯像單元109是以搖動軸K為中心對於感光鼓104可旋轉地被支撐。又,顯像蓋構件128是具有突出至搖動軸K的方向的圓筒狀的第一支撐部128c與第二支撐部128k。
第一支撐部128c的外徑是與間隔件151R的被支撐部151Ra的內徑嵌合,可旋轉地支撐間隔件151R。在此,以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間隔件151R的搖動中心作為搖動軸H。顯像蓋構件128是具有突出至搖動軸H的方向的第一止脫部128d。如圖15所示般,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間隔件151R的搖動軸H方向的移動是藉由第一止脫部128d與間隔件151R接觸來被規制。
又,第二支撐部128k的外徑是與移動構件152R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內壁嵌合,可旋轉且可移動至長圓方向地支撐移動構件152R。在此以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中心作為搖動軸HC。如圖15所示般,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軸HC方向的移動是藉由第二止脫部128m與間隔件151R接觸來被規制。
圖10是移動構件152R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1Ra與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的嵌合部以可見的方式,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與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的剖面圖。間隔抵接機構150R是作為彈推構件(保持部彈推構件)的拉伸彈簧153,該彈推構件是具備將間隔件151R彈推為以搖動軸H為中心旋轉至圖中箭號B1方向的間隔件部彈推部(保持部彈推部),且具備將移動構件152R彈推至箭號B3方向的力承受部彈推部(突出部彈推部)。拉伸彈簧153是線圈彈簧,為彈性構件。另外,箭號B3方向是與移動構件152R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長邊方向LH2方向(參照圖18)大略平行的方向。拉伸彈簧153是被卡合・連接至間隔件151R所設的彈簧掛部151Rg及移動構件152R所設的彈簧掛部152Rs,被組裝於該等之間。拉伸彈簧153是藉由在間隔件151R的彈簧掛部151Rg朝圖10的箭號F2方向施加力,賦予將間隔件151R旋轉至箭號B1方向的彈推力。進一步,拉伸彈簧153是藉由在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朝箭號F1方向施加力,賦予將移動構件152R移動至箭號B3方向(收納位置(朝向基準位置、待機位置)的方向)的彈推力。
另外,將連結間隔件151R的彈簧掛部151Rg與力保持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的線設為線GS,且將連結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與搖動軸HC的線設為線HS。而且,線GS與線HS所成的角θ2是以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為中心,以順時針的方向作為正,設定為符合以下的式(2)。藉此,移動構件152R是被彈推以搖動軸HC作為旋轉中心旋轉至箭號BA方向。 0°≦θ2≦90°・・・(2)
如圖15所示般,設有顯像耦合部132a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顯像耦合構件)132是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的內徑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圓筒部32b的外周面會嵌合,加上驅動側軸承126的支撐部126a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未圖示的圓筒部會嵌合。藉此,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是以旋轉軸線K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在顯像輥106的驅動側的端部是固定有顯像輥齒輪131,在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的驅動側的端部是固定有碳粉搬送輥齒輪133。顯像驅動輸入齒輪(顯像耦合構件)132是在圓筒外周面具備齒輪部,此齒輪部會與顯像輥齒輪131或碳粉搬送輥齒輪133或其他的齒輪咬合,對於該等傳送在顯像耦合部132a接受的旋轉驅動力。
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間隔件151R與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軸K的方向的配置。如圖15所示般,在搖動軸K的方向,在隔著顯像蓋構件128而配置有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側(長邊方向外側)配置間隔件151R,在配置有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側(長邊方向內側)配置移動構件152R。但,配置的位置是不被限於此,亦可調換間隔件151R與移動構件152R的配置位置,又,亦可以顯像蓋構件128為基準往搖動軸K方向的一方的側配置間隔件151R及移動構件152R。進一步亦可調換間隔件151R與移動構件152R的配置順序。
然後,顯像蓋構件128是經由驅動側軸承126來被固定於顯像容器125,藉此形成顯像單元109。另外,本實施例的固定方法是如圖15所示般藉由固定螺絲145與未圖示的黏著劑來固定,但固定方法是不限於此,亦可為加熱所致的焊接或流入樹脂凝固等的接合方式。
在此,圖20是為了說明而擴大圖10的間隔保持部151R周邊,在部分剖面線CS4部分省略了拉伸彈簧153與間隔件151R的一部分之剖面圖。移動構件152R是藉由前述的拉伸彈簧153的圖中F1方向的彈推力,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被規制面152Rv接觸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一規制面128h。又,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被規制面152Rw會接觸定位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二規制面128q。將此位置稱為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的收納位置。另外,收納位置是亦可稱為基準位置或待機位置。進一步,間隔件151R是藉由拉伸彈簧153的F2方向的彈推力來朝繞著搖動軸H的B1方向旋轉,間隔件151R的被規制面151Rd會接觸於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件推壓面152Rr停止旋轉。將此位置稱為間隔件151R的間隔保持位置(規制位置、第1位置)。
進一步,圖21是為了說明而擴大圖10的間隔保持部151R周邊,省略了拉伸彈簧153的圖。在此思考在具有本實施例記載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製程卡匣100物流時,落下至圖21的JA方向的情況。此時,間隔件151R是接受以搖動軸H為中心藉由本身的重量來朝箭號B2方向旋轉的力。依據上述理由,若開始往B2方向旋轉,則間隔件151R的自轉防止面151Rn會抵接於移動構件152R的卡止面152Ru,以能抑制B2方向的旋轉之方式,間隔件151R朝圖中F3方向受力。藉此,在物流時可抑制間隔件151R往B2方向旋轉,可防止感光鼓104與顯像單元109的間隔狀態受損。
另外,本實施例是舉拉伸彈簧153作為彈推手段,將間隔件151R彈推至間隔保持位置,且將移動構件152R彈推至收納位置,但彈推手段不是限於此。例如,亦可使用螺旋扭轉彈簧、板彈簧等作為彈推手段,將移動構件152R彈推至收納位置,將間隔件151R彈推至間隔保持位置。又,彈推手段的材質是金屬或模塑等,只要具有彈性可彈推間隔件151R及移動構件152R即可。
如以上般,具備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顯像單元109是如前述般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來與鼓單元108一體結合(圖19狀態)。
在圖22表示從圖19的箭號J方向看的圖。如圖15所示般,本實施例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具有被抵接面(被抵接部)116c。被抵接面116c是如圖22所示般,對於搖動軸K持有角度θ3的傾斜而形成。另外,最好角度θ3是與形成前述的間隔件151R的抵接面151Rc的角度θ1同一角度,但不限於此。進一步,被抵接面116c是如圖15、圖19所示般,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被組裝於顯像單元109與鼓單元108時,與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的間隔件151R的抵接面151Rc對向。又,被抵接面116c是藉由後述的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來與抵接面151Rc接觸。然後,若卡合面116Rc與抵接面151Rc抵接,則被構成為在顯像單元1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之間僅間隙P1間隔的狀態下定位顯像單元109的姿勢。將如此顯像輥106(顯像構件)藉由間隔件151R來從感光鼓104僅間隙P1間隔的狀態稱為顯像單元109的間隔位置(退避位置)(參照圖1(a))。 [製程卡匣100的間隔狀態與抵接狀態(驅動側)]
在此,利用圖1來詳細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的間隔狀態與抵接狀態。圖1是在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部的狀態下從驅動側看的側面圖。圖1(a)是表示顯像單元109對於感光鼓104間隔的狀態。圖1(b)是表示顯像單元109對於感光鼓104抵接的狀態。
首先,說明有關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在此狀態中,間隔保持部151Rb的一端的被支撐部151Ra會與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一支撐部128c接觸,另一端的抵接部151Rc會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抵接面116c接觸。又,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的作用,成為第一支撐部128c朝向被支撐部151Ra推壓,抵接部151Rc朝向被抵接面116c推壓的狀態。因此,可謂此狀態是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會經由(隔著)間隔件151R的間隔保持部151Rb來定位顯像蓋構件128,安定地保持的狀態。亦即,可謂鼓單元108會經由間隔件151R來進行顯像單元109的定位,安定地保持的狀態。
由此狀態,將移動構件152R的被推入部152Re往ZA方向推入。藉此,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從待機位置直線性地移動至ZA方向(運轉方向、預定方向),到達至突出位置。ZA方向是平行於和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或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正交的方向之方向。因此,位於突出位置時的突出部152Rh是比位於待機位置時的突出部152Rh更在ZA方向被配置於下游。因此,位於突出位置時的突出部152Rh是比位於待機位置時的突出部152Rh更遠離搖動軸K的位置。又,位於突出位置的突出部152Rh是比鼓框體、顯像框體更突出至ZA方向(在ZA方向被配置於下游)。在本實施例中,如上述般,鼓框體是第1鼓框體部115、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顯像框體是顯像容器125、驅動側軸承126及非驅動側軸承127。另外,所謂ZA方向是4個的製程卡匣100的配列方向、W41方向及與W42方向交叉的方向。
圖1所示的姿勢是以圖中上下方向作為鉛直方向時,亦可謂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為水平且感光鼓104在製程卡匣100之中被配置於下部的狀態的姿勢。在此姿勢中,突出部152Rh是可謂藉由突出至ZA方向來突出至下方。
並且,在圖26、圖38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姿勢,圖中上下方向為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設置於水平面上時的鉛直方向(Z1方向、Z2方向)。此姿勢的ZA方向向量是至少含有鉛直方向成分的向量。因此,在此姿勢中亦可謂突出部152Rh是藉由突出至ZA方向來突出至下方。
移動構件152R是維持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的狀態不變,可移動至ZA方向及其逆方向。因此,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位於運轉位置時,亦是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又,此時,間隔件151R的被推壓面151Re是如前述般藉由拉伸彈簧153來與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件推壓面152Rr抵接。因此,若將第二力承受部152Rn往W42方向推壓,則移動構件152R會以搖動軸HC為中心往箭號BB方向旋轉,間隔件推壓面152Rr會推壓被規制部151Rd,藉此使間隔件151R往箭號B2方向旋轉。若間隔件151R旋轉至箭號B2方向,則抵接面151Rc會從被抵接面116c分離,顯像單元109可從間隔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亦即,顯像單元109會從間隔位置旋轉至V2方向,顯像單元1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會與感光鼓104抵接。更詳細,顯像輥106是具備金屬軸(芯骨)及被覆其周圍的橡膠層以及比橡膠層更靠軸線方向端部安裝於金屬軸的滾筒,橡膠層及滾筒的表面會接觸於感光鼓104。由於橡膠層變形,因此藉由滾筒來決定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與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的距離,可精度佳保持旋轉軸線M2與旋轉軸線M1的距離。
在此,將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顯像單元109的位置稱為抵接位置(顯像位置)(圖1(b)的狀態)。所謂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顯像位置)不只是顯像輥106的表面與感光鼓104的表面接觸的位置,亦包含在顯像輥106旋轉時附著於顯像輥106的表面的碳粉可接觸於感光鼓104的表面的位置。亦即,所謂抵接位置是可謂在顯像輥106旋轉時可使附著於顯像輥106的表面的碳粉往感光鼓104的表面轉移(附著)的顯像位置。另外,將此間隔件151R的抵接面151Rc與被抵接面116c分離的位置稱為間隔解除位置(容許位置、第2位置)。當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時,間隔件151R的規制面151Rk會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間隔件規制面(間隔件部規制部)116d抵接。藉此,間隔件151R是往間隔保持位置移動的情形會被規制,被維持於間隔解除位置。
又,驅動側軸承126是具有與搖動軸K正交的面亦即第一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126c。驅動側軸承126是被固定於顯像單元109。因此,若顯像單元109在抵接位置的狀態下將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力承受部152Rk往箭號41方向推壓,則顯像框體推壓面152Rq會與第一被推壓面126c抵接。藉此,顯像單元109會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1方向,移動至間隔位置(退避位置)(圖1(a)的狀態)。在圖1(a)、(b)以W41方向來表示在此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移動至間隔位置時,第一力承受面126c移動的方向。又,W41方向的相反方向為W42方向,W41方向與W42方向是大略水平方向(X1、X2方向)。如上述般,被組裝於顯像單元109的移動構件152R所具有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是在此W41方向,位於驅動側軸承126的第一力承受面126c的上游側。進一步,第一力承受面126c與間隔件151R的被推壓面151Re是被配置於在W1、W2方向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有關在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的詳細的動作是其次說明。 [製程卡匣100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12、圖23、圖24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的製程卡匣100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的卡合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1、CS2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23是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M的未圖示的卡匣托盤171,卡匣托盤171被插入至第一安裝位置時之從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看的圖。在此圖是省略製程卡匣100、卡匣推壓單元191及間隔控制構件196R以外。
如先前說明般,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如前述般對應於各製程卡匣100,具有間隔控制構件196R。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在製程卡匣100位於第一內側位置及第二內側位置時,被配置於比間隔件151R更靠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下面側。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朝向製程卡匣100突出,具有隔著空間196Rd而彼此相向的第一力賦予面(力賦予部、抵接力賦予部)196Ra及第二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間隔力賦予部)196Rb。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下面側經由連結部196Rc來連結。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以轉動中心196Re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控制金屬板197。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彈推彈簧來經常被彈推於E1方向。又,控制金屬板197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移動於W41、W42方向,藉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構成可移動至W41、W42方向。
與如前述般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卡匣推壓單元191朝箭號ZA方向下降,第一力賦予部191a會與移動構件152R的被推入面152Rf抵接。然後,若卡匣推壓單元191下降至第二安裝位置的預定位置,則移動構件152R的突出部152Rh會往ZA方向(運轉方向、預定方向)移動,朝製程卡匣100的Z2方向下方突出(圖24的狀態)。ZA方向是對於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及搖動軸HC交叉(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將此位置稱為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的突出位置。另外,突出位置是亦可稱為力承受位置或運轉位置。突出部152Rh是位於突出位置時,比位於待機位置時更從顯像框體突出。若此動作完了,則如圖24所示般,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之間形成間隙T4,在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Rm之間形成間隙T3。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52R不作用的第二安裝位置。另外,可為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此位置位於初始(home)位置。此時,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是被配置為在W41、W42方向一部分重疊。同樣,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52Rm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被配置為在W41、W42方向一部分重疊。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24~圖26來詳細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50R所致的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1、CS2、CS3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及驅動側軸承12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就本實施例構成而言,顯像耦合構件32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驅動力於圖24的箭號V2方向,顯像輥106旋轉。亦即,具有顯像耦合構件32的顯像單元109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以搖動軸K為中心接受箭號V2方向的扭矩(torque)(驅動扭矩)。說明有關圖24所示的顯像單元109為間隔位置,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時。此時,即使顯像單元109接受此驅動扭矩及後述的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間隔件151R的抵接面151Rc也會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抵接面116c,顯像單元109的姿勢被維持於間隔位置。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24的W42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部152Rn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會抵接,移動構件152R會以搖動軸HC作為旋轉中心朝BB方向旋轉。另外,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承受面152Rp的接觸是無需一定要面接觸,亦可為線接觸或點接觸。如此第一力賦予面196Ra是朝第二力承受面152Rp賦予抵接力。將此移動構件152R的往BB方向的旋轉時的突出部152Rh的移動方向稱為第1方向。進一步,伴隨移動構件152R的BB方向的旋轉,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件推壓面152Rr會邊與間隔件151R的被推壓面151Re抵接,邊使間隔件151R往B2方向旋轉。然後,間隔件151R是藉由移動構件152R來旋轉至抵接面151Rc與被抵接面116c分離的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為止。在此將圖25所示的使間隔件151R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位置稱為第一位置。
若如此間隔件151R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來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則顯像單元109會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後述的顯像加壓彈簧(彈推部)134來旋轉至V2方向。然後,顯像單元109是移動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會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圖25的狀態)。此時,藉由拉伸彈簧153來被彈推至箭號B1方向的間隔件151R是藉由被規制面151Rk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間隔件規制面116d來被維持於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時,移動構件152R是藉由拉伸彈簧153來朝BA方向旋轉,往移動構件152R的顯像框體推壓面152Rq與驅動側軸承126的第一推壓面126c抵接的狀態轉移(圖26的狀態)。此時,可謂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是位於運轉位置。
藉此,前述的間隙T3與T4會再度被形成,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對於移動構件152R不作用的位置。另外,從圖25的狀態往圖26的狀態遷移是不浪費時間進行。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朝移動構件152R賦予抵接力,使移動構件152R旋轉,可使間隔件151R從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藉此,顯像單元1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9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亦即,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賦予的抵接力是經由移動構件152R來朝間隔件151R傳達而使間隔件151R從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藉此使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退避位置)往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移動。
顯像單元109是在位於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的狀態,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來被彈推至V2方向,顯像單元109的相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是藉由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而定。因此,可謂感光鼓104是決定位於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相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之定位部(第2定位部)。又,此時可謂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鼓單元108來安定地被保持。此時,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間隔件151R是未直接涉及顯像單元109的定位。但,可謂間隔件151R是藉由從間隔保持位置往間隔解除位置移動,使得不妨礙(容許)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而決定顯像單元109相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的事。亦即,可謂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的間隔件151R是作出鼓單元108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的狀況。
另外,在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時,只要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亦可為經由間隔件151R來決定顯像單元109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之構成。此情況,例如,亦可為使與間隔件151R的抵接部151Rc不同的面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經由(隔著)間隔件151R來定位顯像蓋構件128之構成。
另外,圖26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位置是與圖24的狀態相同。
並且,在此狀態下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閉狀態轉移至開狀態時,第一力賦予部191a會上昇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隨之,移動構件152R藉由彈推構件153的作用來移動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但,間隔件151R是維持間隔解除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09亦維持顯像位置不變。 [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26、27來詳細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50R所致之從顯像單元109的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及驅動側軸承12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如前述般,在圖26所示的狀態中,可謂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是位於運轉位置。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26的W4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1方向,則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力承受部152Rk的第一力承受面152Rm會抵接,以搖動軸HC為中心,移動構件152R往箭號BA方向旋轉。另外,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Rm的接觸是無須一定要為面接觸,亦可為線接觸或點接觸。如此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往第一力承受面152Rm賦予間隔力(退避力)。將此移動構件152R的往BA方向的旋轉時的突出部152Rh的移動方向稱為第2方向。然後,藉由移動構件152R的顯像框體推壓面152Rq與驅動側軸承126的第一被推壓面126c抵接,顯像單元109會從抵接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往箭號V1方向旋轉(圖27的狀態)。另外,此時,移動構件152R的被推入面152Rf是形成圓弧形狀,但此圓弧的中心是被配置為與搖動軸K一致。藉此,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時,移動構件152R的被推入面152Rf從卡匣推壓單元191接受的力是朝向搖動軸K方向。因此,可使動作為不妨礙顯像單元109的往箭號V1方向的旋轉。間隔件151R是間隔件151R的被規制面151Rk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間隔件規制面116d會分離,間隔件151R是藉由拉伸彈簧153的彈推力來旋轉至箭號B1方向(從間隔解除位置朝向間隔保持位置的方向)。藉此,間隔件151R是旋轉至被推壓面151Re與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件推壓面152Rr抵接為止,藉由抵接轉移至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109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抵接位置移動至間隔位置方向,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時,如圖27所示般,在抵接面151Rc與被抵接面116c之間是形成間隙T5。在此,將圖27所示的使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方向,間隔件151R可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的位置稱為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位置。
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於是,間隔件151R被維持間隔保持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09是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後述的顯像加壓彈簧134來旋轉至箭號V2方向,抵接面151Rc與被抵接面116c會抵接。亦即,顯像單元109是形成藉由間隔件151R來維持間隔位置的狀態,形成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僅分離間隙P1的狀態(圖24及圖1(a)的狀態)。亦即,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間隔件151R來規制反抗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及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所致的箭號V2方向的彈推力而往抵接位置移動,被維持於間隔位置。此時,可謂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鼓單元108來安定地被保持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另外,藉此,前述的間隙T3與T4再度被形成,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52R不作用的位置(圖24的狀態)。另外,從圖27的狀態往圖24的狀態的遷移是立即被實行。
如以上般,本實施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間隔件151R會從間隔解除位置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顯像單元109形成藉由間隔件151R來維持間隔位置的狀態。如此,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賦予的間隔力是經由移動構件152R往驅動側軸承(顯像框體的一部分)126的第一被推壓面126c傳達,藉此使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移動,使間隔件151R從間隔解除位置往間隔保持位置移動。
在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下,顯像單元109的相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來彈推至V2方向,如上述般藉由被支撐部151Ra與第一支撐部128c接觸,抵接部151Rc與被抵接面116c接觸而定。因此,被抵接面116c是可謂定位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定位部(第1定位部)。而且,此時,可謂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鼓單元108來安定地被保持。又,可謂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的間隔件151R是作出鼓單元108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般的狀況。
並且,在此狀態下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閉狀態轉移至開狀態時,第一力賦予部191a會上昇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隨之,移動構件152R藉由彈推構件153的作用來移動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但,間隔件151R是維持間隔保持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09亦維持顯間隔位置不變。 [間隔件L的詳細說明]
在此有關間隔件151L是利用圖28來詳細說明。圖28(a)是從間隔件151L的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長邊方向看的單件正面圖,圖28(b)、圖28(c)是間隔件151L的單件立體圖。間隔件151L是具有圓環狀的被支撐部151La,具有從被支撐部151La突出至被支撐部151La的半徑方向的間隔保持部(保持部)151Lb。間隔保持部151Lb的前端是具有以間隔件151L的搖動軸H作為中心的圓弧狀的抵接面(抵接部)151Lc。另外,間隔件151L的搖動軸H是與間隔件151R的搖動軸H相同。
間隔保持部(保持部)151Lb是連接被支撐部151La與抵接面151Lc的部分,被夾於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之間而具有只可維持顯像單元109為間隔位置的剛性。
又,間隔件151L是具有與抵接面151Lc相鄰的被規制面(被規制部)151Lk。進一步,間隔件151L是具有比被支撐部151La更突出至Z2方向的被規制部151Ld,具有從被規制部151Ld突出至被支撐部151La的搖動軸H方向的圓弧形狀的被推壓部(抵接時被推壓部)151Le。
進一步,間隔件151L是具有與被支撐部151La連接的本體部151Lf,在本體部151Lf是具有突出至被支撐部151La的搖動軸H方向的彈簧掛部151Lg。又,本體部151Lf是具有往Z2方向突出的自轉防止部151m,在與被推壓部151Le對向的方向設有自轉防止面151Ln。 [移動構件L的詳細說明]
在此是利用圖29來詳細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52L。圖29(a)是從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看移動構件152L的單件正面圖,圖29(b)、圖29(c)是移動構件152L的單件立體圖。
移動構件152L是具有長圓形形狀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在此將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的長圓形形狀的長邊方向設為箭號LH,且將上方設為箭號LH1,將下方設為箭號LH2。更將形成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的方向設為HD。移動構件152L是在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的箭號LH2方向下游側形成有突出部(力承受部)152Lh。另外,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與突出部152Lh是藉由本體部152Lb來連接。另一方面,移動構件152L是具有突出至箭號LH1方向且與箭號LH1方向大略垂直方向的被推入部152Le,在該箭號LH1方向下游側具有圓弧形狀的被推入面(移動力承受部、運轉力承受部)152Lf,在上游側具有推入規制面152Lg。進一步,移動構件152L是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的一部分,具有位於箭號LH2方向下游側的第一被規制面(第一被規制部)152Lv。
突出部152Lh是具有在箭號LH2方向的終端部且與箭號LH2方向大略正交的方向對向配置的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52Ln。第一力承受部152Lk及第二力承受部152Ln是分別具有往HD方向延伸且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一力承受面(退避力承受面、間隔力承受面)152Lm及第二力承受面(抵接力承受面)152Lp。又,突出部152Lh是具有往HB方向突出的彈簧掛部152Ls與卡止部152Lt,卡止部152Lt是具有朝向與第二力承受面152Lp同一方向的卡止面152Lu。
進一步,移動構件152L是本體部152Lb的一部分,被配置於比第二力承受部152Ln更靠箭號LH2方向上游側,具有朝向與第二力承受面152Lp同一方向的顯像框體推壓面(顯像框體推壓部、間隔時推壓部)152Lq。又,移動構件152L是本體部152Lb的一部分,被配置於比第一力承受部152Lk更靠箭號LH2方向上游側,具有朝向與第一力承受面152Lm同一方向的間隔件推壓面(間隔件部推壓部、抵接時推壓部)152Lr。
另外,在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狀態,LH1方向是與Z1方向大略同一方向,LH2方向是與Z2方向大略同一方向。又,HB方向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大略相同。 [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組合]
其次,利用圖16、及29~圖35來說明有關間隔機構的組裝。圖30是從驅動側看間隔件151L的組裝後的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如前述圖16所示般,顯像單元109是藉由使圓筒部127a的外徑部嵌合於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而能以搖動軸K為中心對於感光鼓104可旋轉地被支撐。又,非驅動側軸承127是具有突出至搖動軸K的方向的圓筒狀的第一支撐部127b及第二支撐部127e。
第一支撐部127b的外徑是與間隔件151L的被支撐部151La的內徑嵌合,可旋轉地支撐間隔件151L。在此,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間隔件151L的搖動中心為搖動軸H。非驅動側軸承127是具有突出至搖動軸H的方向的第一止脫部127c。如圖16所示般,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間隔件151L的搖動軸H方向的移動是藉由第一止脫部127c與間隔件151L接觸來被規制。
又,第二支撐部127e的外徑是與移動構件152L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的內壁嵌合,可旋轉且可移動至長圓方向地支撐移動構件152L。在此以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移動構件152L的搖動中心作為搖動軸HC。如圖16所示般,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移動構件152L的移動構件搖動軸HE方向的移動是藉由第二止脫部127f與間隔件151L接觸來被規制。
圖31是從搖動軸H方向看間隔件151L的組裝後的製程卡匣100的圖。以移動構件152L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1La與非驅動側軸承127的圓筒部127e的嵌合部可見的方式,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在此,間隔抵接機構150L是具備作為彈推構件(保持部彈推構件)的拉伸彈簧153,該彈推構件是具備將間隔件151L彈推為以搖動軸H為中心旋轉至箭號B1方向的間隔件部彈推部(保持部彈推部),且具備將移動構件152L彈推至箭號B3方向的力承受部彈推部(突出部彈推部)。拉伸彈簧153是線圈彈簧,為彈性構件。另外,箭號B3方向是與移動構件152L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La的長圓形長邊方向LH2方向(參照圖29)大略平行的方向。拉伸彈簧153是被卡合・連接至間隔件151L所設的彈簧掛部151Lg及移動構件152L所設的彈簧掛部152Ls,被組裝於該等之間。拉伸彈簧153是藉由在間隔件151L的彈簧掛部151Lg朝圖31的箭號F2方向施加力,賦予將間隔件151L旋轉至箭號B1方向的彈推力。進一步,拉伸彈簧153是藉由在移動構件152L的彈簧掛部152Ls朝箭號F1方向施加力,賦予將移動構件152L移動至箭號B3方向(朝向收納位置(基準位置、待機位置)的方向)的彈推力。
將連結間隔件151L的彈簧掛部151Lg與力保持構件152L的彈簧掛部152Ls的線設為線GS,且將連結移動構件152L的彈簧掛部152Ls與移動構件搖動軸HE的線設為線HS。於是,線GS與線HS所成的角θ3是以移動構件152L的彈簧掛部152Ls為中心,以反時針的方向作為正,設定為符合以下的式(3)。藉此,移動構件152L是被彈推以移動構件搖動軸HE作為旋轉中心旋轉至圖中BA方向。 0°≦θ3≦90°・・・(3)
間隔件151L與移動構件152L的安裝位置是如圖29所示般在搖動軸K的方向,在非驅動側軸承127的配置有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側(長邊方向外側)配置間隔件151L與移動構件152L。但配置的位置數不限於此,亦可在非驅動側軸承127的顯像容器125側(長邊方向內側)分別配置,又,亦可隔著非驅動側軸承127來配置間隔件151L及移動構件152L。進一步,間隔件151L與移動構件152L的配置順序亦可調換。
然後,非驅動側軸承127是藉由被固定於顯像容器125來形成顯像單元109。另外,本實施例的固定方法是如圖16所示般藉由固定螺絲145與未圖示的黏著劑來固定,但固定方法是不限於此,亦可為加熱所致的焊接或流入樹脂凝固等的接合方式。
在此,圖32(a)、(b)是為了說明而分別擴大圖31的移動構件152L的移動構件搖動軸HE與間隔保持部151L周邊的剖面圖。進一步,在圖32(a)、(b)是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拉伸彈簧153及間隔件151L的一部分的剖面圖。移動構件152L是藉由前述的拉伸彈簧153的箭號F1方向的彈推力,移動構件152L的第一被規制面152Lv會接觸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第二支撐部127e。又,如圖32(b)所示般,移動構件152L的顯像框體推壓面152Lq會接觸定位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被推壓面127h。將此位置稱為移動構件152L的收納位置。另外,收納位置是亦可稱為基準位置或待機位置。進一步,間隔件151L是藉由拉伸彈簧153的箭號F2方向的彈推力來朝繞著搖動軸H的箭號B4方向旋轉,藉由間隔件151L的接觸面151Lp接觸於移動構件152L的間隔件推壓面152Lr而定位。將此位置稱為間隔件151L的間隔保持位置(規制位置)。另外,在移動構件152L移動至後述的突出位置時,可藉由間隔件151L的被推壓部151Le接觸於移動構件152L的間隔件推壓面152Lr來位於間隔保持位置。
進一步,圖33是為了說明而擴大圖31的間隔保持部151L周邊,省略了拉伸彈簧153的圖。在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製程卡匣100物流時,在此是想像被落下至圖33的箭號JA方向的情況。此時,間隔件151L是接受以搖動軸H為中心藉由本身的重量來朝箭號B2方向旋轉的力。依據上述理由,若開始往箭號B2方向旋轉,則間隔件151L的自轉防止面151Ln會抵接於移動構件152L的卡止面152Lu,以能抑制箭號B2方向的旋轉,間隔件151L朝箭號F4方向受力。藉此,在物流時可抑制間隔件151L往箭號B2方向旋轉,可防止感光鼓104與顯像單元109的間隔狀態受損。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將間隔件151L彈推至間隔保持位置,且將移動構件152L彈推至收納位置的彈推手段,可舉拉伸彈簧153,但彈推手段是不限於此。例如,亦可使用螺旋扭轉彈簧、板彈簧等作為彈推手段,將移動構件152L彈推至收納位置,將間隔件151L彈推至間隔保持位置。又,彈推手段的材質是金屬或模塑等,只要具有彈性可彈推間隔件151L及移動構件152L即可。
如以上般,具備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顯像單元109是如前述般藉由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與鼓單元108一體結合(圖30狀態)。如圖16所示般,本實施例的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具有被抵接面(被抵接部)117c。被抵接面117c是與搖動軸K實質平行的面。進一步,被抵接面117c是如圖16、圖30所示般,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被組裝於顯像單元109與鼓單元108時,與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的間隔件151L的抵接面151Lc對向。在此製程卡匣100是具有顯像加壓彈簧134,作為用以將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朝向抵接位置彈推,而使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抵接的顯像單元彈推構件(第2單元彈推構件)。顯像加壓彈簧134是被組裝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彈簧掛部117e與非驅動側軸承127的彈簧掛部127k之間的線圈彈簧,為彈性構件。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力,間隔件151L的抵接面151Lc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被抵接面117c接觸。然後,若被抵接面117cc與抵接面151Lc抵接,則被構成為在顯像單元1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之間僅間隙P1間隔的狀態下顯像單元109的姿勢被定位。將如此顯像輥106藉由間隔件151L來從感光鼓104僅間隙P1間隔的狀態稱為顯像單元109的間隔位置(退避位置) (參照圖35(a))。 [製程卡匣100的間隔狀態與抵接狀態(非驅動側)]
在此利用圖34詳細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的間隔狀態與抵接狀態。圖34是在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部的狀態下從非驅動側看的側面圖。圖34(a)是表示顯像單元109對於感光鼓104間隔的狀態。圖34(b)是表示顯像單元109對於感光鼓104抵接的狀態。
首先,說明有關間隔件151L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在此狀態中,間隔保持部151Lb的一端的被支撐部151La會與非驅動側軸承127的第一支撐部127b接觸,另一端的抵接部151Lc會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被抵接面117c接觸。又,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的作用,第一支撐部127b會朝向被支撐部151La而被推壓,成為抵接部151Lc朝向被抵接面117c而被推壓的狀態。因此,可謂此狀態是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構成鼓單元108的一部分)會經由間隔件151L的間隔保持部151Lb來將非驅動側軸承127(構成顯像單元109的一部分)定位,安定地保持的狀態。
由此狀態,將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部152Le推入至箭號ZA方向。藉此,移動構件152L及突出部152Lh是從待機位置直線性地移動至ZA方向(運轉方向),到達至突出位置。ZA方向是對於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及搖動軸HE交叉(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因此,位於突出位置時的突出部152Lh是比位於待機位置時的突出部152Lh更在ZA方向被配置於下游。因此,位於突出位置時的突出部152Lh是比位於待機位置時的突出部152Lh更位於遠離搖動軸K的位置。又,位於突出位置的突出部152Lh是比鼓框體、顯像框體更突出至ZA方向(在ZA方向被配置於下游)。在本實施例中,鼓框體是第1鼓框體部115、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顯像框體是顯像容器125、驅動側軸承126及非驅動側軸承127。另外,突出位置是亦可稱為力承受位置或運轉位置。
移動構件152L是維持間隔件151L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的狀態不變,可移動至ZA方向及其逆方向。因此,移動構件152L及突出部152Lh位於運轉位置時,亦間隔件151L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間隔件151L的被推壓部151Le是如前述般藉由拉伸彈簧153來與移動構件152L的間隔件推壓面152Lr抵接。因此,若將第二力承受部152Ln(第二力承受面152Lp)往W42方向推壓,則移動構件152L是以移動構件搖動軸HE為中心往箭號BD方向旋轉,藉由間隔件推壓面152Lr推壓被推壓部151Le,使間隔件151L往箭號B5方向旋轉。若間隔件151L旋轉至箭號B5方向,則抵接面151Lc會離開被抵接面117c,顯像單元109可從間隔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亦即,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旋轉至V2方向,顯像單元1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會與感光鼓104抵接。在此,將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顯像單元109的位置稱為抵接位置(顯像位置)(圖34(b)的狀態)。另外,將此間隔件151L的抵接面151Lc與被抵接面117c分離的位置稱為間隔解除位置(容許位置、第2位置)。當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時,藉由間隔件151L的規制面151Lk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間隔件規制面(間隔件部規制部)117d抵接,間隔件151L是被維持於間隔解除位置。
又,本實施例的非驅動側軸承127是具有與搖動軸K正交的面亦即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127h。非驅動側軸承127是被固定於顯像單元109。因此,若在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下將移動構件152L的第一力承受部152Lk(第一力承受面152Lm)往箭號41方向推壓,則顯像框體推壓面152Lq會與被推壓面127h抵接。藉此,顯像單元109會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1方向,移動至間隔位置(圖34(a)的狀態)。在此,在圖34(a)、(b)中以W41方向表示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移動至間隔位置時,被推壓面127h所移動的方向。又,W41方向的相反方向為W42方向,W41方向與W42方向是大略水平方向(X1、X2方向)。如上述般被組裝於顯像單元109的移動構件152L所具有的第二力承受面152Lp是在此W41方向,位於非驅動側軸承127的被推壓面127h的上游側。進一步,被推壓面127h與間隔件151L的被推壓部151Le是被配置於在W1、W2方向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的動作是其次說明。 [製程卡匣100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非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35與圖36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的製程卡匣100的間隔抵接機構150L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6L的卡合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一部分之剖面圖。圖35是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M的未圖示的卡匣托盤171,卡匣托盤171被插入至第一安裝位置時之從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看的圖。在圖35是省略製程卡匣100、卡匣推壓單元190及間隔控制構件196L以外。
如先前說明般,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如前述般對應於各製程卡匣100,具有間隔控制構件196L。間隔控制構件196L是當製程卡匣100位於第一內側位置及第二內側位置時,被配置於比間隔件151L更靠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下面側。間隔控制構件196L是朝向製程卡匣100突出,具有隔著空間196Rd而彼此相向的第一力賦予面(力賦予部)196La與第二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196Lb。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下面側經由連結部196Rc來連結。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以轉動中心196Re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控制金屬板197。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彈推彈簧來經常被彈推至E1方向。又,控制金屬板197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移動至W41、W42方向,藉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構成可移動至W41、W42方向。
與如前述般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卡匣推壓單元190朝箭號ZA方向下降,第一力賦予部190a會與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抵接。然後,若卡匣推壓單元190下降至第二安裝位置的預定位置,則移動構件152L的突出部152Lh移動至朝製程卡匣100的Z2方向下方突出的突出位置(圖36的狀態)。若此動作完了,則如圖36所示般,在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第一力賦予面196La與移動構件152L的第二力承受面152Lp之間形成間隙T4,在第二力賦予面196L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Lm之間形成間隙T3。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L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52L不作用的第二安裝位置。另外,將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此位置稱為初始位置。此時,移動構件152L的第二力承受面152Lp與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第一力賦予面196La是被配置為在W1、W2方向一部分重疊。同樣,移動構件152L的第一力承受面152Lm與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第二力賦予面196Lb是被配置為在W1、W2方向一部分重疊。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非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36~圖38詳細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50L所致的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一部分非驅動側軸承127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如先前說明般,顯像耦合構件32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驅動力於圖24箭號V2方向,顯像輥106旋轉。亦即,具有顯像耦合構件32的顯像單元109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以搖動軸K為中心接受箭號V2方向的驅動扭矩。進一步,顯像單元109是藉由前述的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來朝箭號V2方向的彈推力也接受。說明有關如圖36所示般顯像單元109為間隔位置,間隔件151L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的狀態。此狀態,即使顯像單元109接受此驅動扭矩及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間隔件151L的抵接面151Lc也會抵接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被抵接面117c。因此,顯像單元109的姿勢是被維持於間隔位置。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36的W4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L移動至W41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第一力賦予面196La與移動構件152L的第二力承受部152Ln的第二力承受面152Lp會抵接,移動構件152L會以移動構件搖動軸HD作為旋轉中心往BD方向旋轉。另外,第一力賦予面196La與第二力承受面152Lp的抵接是不須一定要為面接觸,亦可為線接觸或點接觸。如此第一力賦予面196La是藉由往W41方向的移動,對第二力承受面152Lp賦予抵接力。將此移動構件152L的往BD方向的旋轉時的突出部152Lh的移動方向稱為第1方向。進一步,隨著移動構件152L的旋轉,移動構件152L的間隔件推壓面152Lr會邊與間隔件151L的被推壓部151Le抵接,邊使間隔件151L往B5方向旋轉。然後,間隔件151L藉由移動構件152L來被旋轉至抵接面151Lc與被抵接面117c分離的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為止。在此,將圖37所示的使間隔件151L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為止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位置稱為第一位置。
若如此間隔件151L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L來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則顯像單元109會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力來旋轉至V2方向。藉此,顯像單元109移動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圖37的狀態)。此時,藉由拉伸彈簧153來被彈推至箭號B4方向的間隔件151L是藉由被規制面151Lk抵接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間隔件規制面117d而被維持於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L是往W42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時,移動構件152L是藉由拉伸彈簧153來朝BC方向旋轉,轉移至移動構件152L的顯像框體推壓面152Lq與非驅動側軸承127的被推壓面127h抵接的狀態(圖38的狀態)。此時,可謂移動構件152L及突出部152Lh是位於運轉位置。
藉此,前述的間隙T3與T4會再度被形成,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L對於移動構件152L不作用的位置。另外,從圖37的狀態往圖38的狀態遷移是不浪費時間進行。另外,圖38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位置是與圖36的狀態相同。
又,上述中,第二力承受面152Lp會從第一力賦予面196La被賦予抵接力。關於此,抵接力是從往W41方向移動的第一力賦予面196La被賦予的力,為了使顯像輥106往接近感光鼓104而抵接般的方向(抵接方向、近接方向或V2方向)移動而賦予製程卡匣100的力。因此,只要成為以接受抵接力作為契機,顯像單元109從退避位置朝向顯像位置移動的構成即可,製程卡匣100無須持續接受抵接力至顯像單元109到達顯像位置為止。又,如上述般,接受抵接力而顯像單元109從退避位置轉移至顯像位置時,在顯像位置無須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一定要接觸。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的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L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朝移動構件152L賦予抵接力,使移動構件152L旋轉,可使間隔件151L從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藉此,顯像單元1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9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亦即,可謂從間隔控制構件196L被賦予的抵接力是經由移動構件152L來朝間隔件151L傳達,藉此使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移動至抵接位置(顯像位置)。
在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的狀態下,顯像單元109的相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是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來彈推至V2方向,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而定。因此,可謂感光鼓104是將位於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顯像輥6定位的定位部(第2定位部)。而且,此時,可謂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鼓單元108來安定地被保持。此時,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間隔件151L是未直接涉及顯像單元109的定位。但,可謂間隔件151L是藉由從間隔保持位置往間隔解除位置移動,作出鼓單元108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抵接位置(顯像位置)般的狀況。
又,在此狀態下,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閉狀態轉移至開狀態時,第一力賦予部190a會上昇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隨之,移動構件152R藉由彈推構件153的作用來移動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但,間隔件151R是維持間隔解除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09也維持顯像位置不變。 [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非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38與圖39來詳細說明有關從顯像單元109的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動作。另外,圖39是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一部分非驅動側軸承127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如前述般,在圖38所示的狀態中,可謂移動構件152L及突出部152Lh是位於運轉位置。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38的W42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L移動至W42方向,則第二力賦予面196Lb與移動構件152L的第一力承受部152Lk的第一力承受面152Lm會抵接,以移動構件搖動軸HD為中心,移動構件152L往箭號BC方向旋轉。另外,第二力賦予面196L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Lm的接觸是無須一定要為面接觸,亦可為線接觸或點接觸。如此第二力賦予面196Lb是朝第一力承受面152Lm賦予間隔力(退避力)。將此移動構件152L的往BC方向的旋轉時的突出部152Lh的移動方向稱為第2方向。而且,由於移動構件152L的顯像框體推壓面152Lq會與非驅動側軸承127的被推壓面127h抵接,因此顯像單元109是從抵接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往箭號V1方向旋轉(圖39的狀態)。另外,此時,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是形成圓弧形狀,但此圓弧的中心是被配置為與搖動軸K一致。
藉此,當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移動至間隔位置時,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從卡匣推壓單元190接受的力是朝向搖動軸K方向。因此,可使動作為不妨礙顯像單元109的往箭號V1方向的旋轉。間隔件151L是間隔件151L的被規制面151Lk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間隔件規制面117d會分離,間隔件151L是藉由拉伸彈簧153的彈推力來旋轉至箭號B4方向(從間隔解除位置朝向間隔保持位置的方向)。藉此,間隔件151L是旋轉至被推壓部151Le與移動構件152L的間隔件推壓面152LR抵接為止,藉由抵接來轉移至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
顯像單元109會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L來從抵接位置移動至間隔位置方向,當間隔件151L位於間隔保持位置時,如圖39所示般,在抵接面151Lc與被抵接面117c之間是形成有間隙T5。在此,將使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方向,間隔件151L可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的位置稱為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第二位置。
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L會移動至W41方向,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於是,間隔件151L是被維持間隔保持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09是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力來旋轉至箭號V2方向,抵接面151Lc與被抵接面117c會抵接。亦即,顯像單元109是形成藉由間隔件151L來維持間隔位置的狀態,形成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僅分離間隙P1的狀態(圖36及圖34(a)的狀態)。另外,前述的間隙T3與T4再度被形成,間隔控制構件196L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52L不作用的位置(圖36的狀態)。另外,從圖39的狀態往圖36的狀態的遷移是立即被實行。
又,上述中,第一力承受面152Lm會從第二力賦予面196Lb被賦予間隔力(退避力)。關於此,間隔力是從往W42方向移動的第二力賦予面196Lb被賦予的力,為了使顯像輥106往離開感光鼓104的方向(間隔方向、退避方向、或V1方向)移動而賦予製程卡匣100的力。因此,只要成為以接受間隔力作為契機,顯像單元109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動的構成即可,製程卡匣100無須持續接受間隔力至顯像單元109到達退避位置為止。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L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間隔件151L從間隔解除位置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L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顯像單元109藉由間隔件151L來形成維持間隔位置的狀態。亦即,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間隔件151L來反抗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及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所致的箭號V2方向的彈推力而規制往抵接位置移動,被維持於間隔位置。
如此,從間隔控制構件196L賦予的間隔力是經由移動構件152L來朝非驅動側軸承(顯像框體的一部分)127的被推壓面127h傳達,藉此使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移動,使間隔件151R從間隔解除位置往間隔保持位置移動。
在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下,顯像單元109的相對於鼓單元108的位置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來彈推至V2方向,如上述般藉由被支撐部151La與第一支撐部127b接觸,抵接部151Lc與被抵接面117c接觸而定。因此,被抵接面117c是可謂定位感光鼓104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定位部(第1定位部)。而且,此時,可謂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鼓單元108來安定地被保持。又,可謂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的間隔件151L是作出鼓單元108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般的狀況。
又,在此狀態下,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閉狀態轉移至開狀態時,第一力賦予部190a會上昇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隨之,移動構件152L藉由彈推構件153的作用來移動至箭號ZA方向的逆方向。但,間隔件151L是維持間隔保持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09也維持間隔位置不變。
至此為止,分別說明了製程卡匣100的位於驅動側的間隔機構的動作及位於非驅動側的間隔機構的動作,但在本實施例,該等是連動動作。亦即,顯像單元109藉由間隔件151R來位於間隔位置時,是與顯像單元109藉由間隔件151L來位於間隔位置大致同時產生,並且在抵接位置也同樣。具體而言,在圖23~圖27及圖35~圖39說明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及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移動是藉由未圖示的連結機構來一體地移動。藉此,位於驅動側的間隔件151R為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的時機與位於非驅動側的間隔件151L為位於間隔保持位置的時機是大致同時。又,間隔件151R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時機與間隔件151L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時機是分別大致同時。另外,該等的時機是亦可在驅動側及非驅動側錯開,但為了縮短使用者開始印刷作業之後到印刷物被排出為止的時間,最好至少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時機為同時。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間隔件151R與間隔件151L的搖動軸H是設為同軸,但如上述般只要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時機大致成為同時即可,不限於此。同樣,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軸HC與移動構件152L的移動構件搖動軸HE是不一致的軸,但如上述般只要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時機大致成為同時即可,不限於此。
為了進行上述的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最好關於W41方向或W42方向之移動構件152R的突出部152Rh的寬度或第一力承受面152Rm與第一力承受面152Rp之間的距離為10mm以下,更理想是6mm以下。藉由設為如此的尺寸關係,可進行適當的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有關非驅動側的移動構件152L也同樣。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在驅動側及非驅動側具有同樣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150L,該等會大致同時動作。藉此,即使製程卡匣100在長邊方向彎曲或變形時,也可長邊方向的兩端部控制感光鼓104與顯像輥9的間隔量。因此,可在長邊方向抑制間隔量的偏差。
又,若根據本實施例,則藉由使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在初始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於一方向(W41、W42方向),可控制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的抵接狀態及間隔狀態。因此,只在進行畫像形成時使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不進行畫像形成時是可維持使顯像輥106從感光鼓104間隔的狀態。因此,即使在不進行畫像形成的狀態下長期間被放置,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也不會變形,可進行安定的畫像形成。
又,若根據本實施例,則作用於間隔件151R(151L)而使旋轉移動的移動構件152R(152L)是可藉由拉伸彈簧153等的彈推力來位於收納位置。因此,製程卡匣100存在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之外時,不從製程卡匣100的最外形突出,作為製程卡匣100單體可實現小型化。
又,同樣移動構件152R(152L)是可藉由拉伸彈簧153等的彈推力來位於收納位置。因此,將製程卡匣100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可僅一方向的移動將製程卡匣100安裝完了。因此,可不將製程卡匣100(托盤171)移動於上下方向。所以,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無須多餘的空間,可實現本體的小型化。
又,若根據本實施例,則當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位於初始位置時,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是不從製程卡匣100施加負荷。因此,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或使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動作的機構是可縮小必要的剛性,可小型化。又,由於朝使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動作的機構的滑動部的負荷也會變小,因此可抑制滑動部的摩耗或異音的發生。
進一步,若根據本實施例,則顯像單元109是可只以製程卡匣100所具有的間隔件151R(151L)來維持間隔位置。因此,可藉由減少對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的間隔量造成偏差的零件點數來縮小零件公差,可將間隔量最小化。由於間隔量可縮少,因此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配置製程卡匣100時,顯像單元109移動至抵接位置及間隔位置時的顯像單元109的存在區域會變小,可實現畫像形成裝置的小型化。加上可擴大移動至抵接位置及間隔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劑收容部29的空間,因此可將小型化且大容量的製程卡匣100配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
進一步,若根據本實施例,則移動構件152R (152L)是在製程卡匣100的安裝時位於收納位置,且顯像單元109可藉由製程卡匣100所具有的間隔件151R(151L)來維持間隔位置。因此,將製程卡匣100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可僅一方向的移動完成安裝製程卡匣100。因此,可不將製程卡匣100(托盤171)移動至上下方向。所以,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不需要多餘的空間,可實現本體的小型化。又,由於間隔量可縮少,因此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配置製程卡匣100時,顯像單元109移動至抵接位置及間隔位置時的顯像單元109的存在區域會變小,藉此可實現畫像形成裝置的小型化。加上可擴大移動至抵接位置及間隔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劑收容部29的空間,因此可將小型化且大容量的製程卡匣100配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
另外,本實施例是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力來將顯像單元109彈推至箭號V2方向(從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的方向)之構成。然而,作為用以將顯像單元109彈推至V2方向的構成,是亦可利用施加於顯像單元109的重力。亦即,只要構成為施加於顯像單元109的重力會產生將顯像單元109旋轉至V2方向般的力矩(moment)即可。採用如此的自重所致的V2方向的彈推構成時,亦可不設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構成,或亦可併用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構成。 [間隔抵接機構150R、L的配置詳細內容]
接著,利用有關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150L的配置的圖40、圖41來詳細說明。圖40是使製程卡匣100沿著顯像單元109的搖動軸K(感光鼓軸線方向)來從驅動側看的間隔件151R周邊的擴大圖。加上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圖41是沿著顯像單元109的搖動軸K(感光鼓軸線方向)來從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間隔件151R周邊的擴大圖。加上為了說明而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另外,有關之後說明的間隔件及移動構件的配置是除了之後詳細說明的部分以外,無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區別,兩者都共通,因此說明是僅驅動側(圖40),非驅動側(圖41)的說明省略,但非驅動側也成為同樣的構成。
如圖40所示般,將通過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圖40的點M1)與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圖40的點M2)的直線設為線N。並且,將間隔件151R的抵接面151Rc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抵接面116c的接觸區域設為M3,將間隔件151R的被推壓面151Re與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件推壓面152Rr的接觸區域設為M4。進一步,將顯像單元109的搖動軸K與點M2的距離設為距離e1,將搖動軸K與區域M3的距離設為距離e2,將搖動軸K與點M4的距離設為距離e3。
在本實施例構成中,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且移動構件152R(152L)位於突出位置時,若沿著搖動軸K(或旋轉軸線M1或旋轉軸線M2)來看顯像單元109,則處於以下的位置關係。亦即,如圖40所示般,若沿著搖動軸K來看,則接觸區域M3的至少一部分,以線N為境界分開區域時,被配置於與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中心(搖動軸K)的區域AU1相反側的區域AD1。亦即,間隔件151R的抵接面151Rc是被配置為距離e2比距離e1更長。又,如圖40所示般,沿著搖動軸K看時,突出部152Rh的至少一部分,以線N為境界分開區域時,被配置於與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的中心(搖動軸K)的區域AU1相反側的區域AD1。在圖40(圖41)中,若將圖中上下方向設為鉛直方向,則製程卡匣100的姿勢是與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狀態的姿勢相同。此姿勢是亦可謂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為水平且感光鼓104在製程卡匣100之中被配置於下部的狀態的姿勢。在如此的姿勢中,所謂區域AD1是相當於製程卡匣100的下部,亦為包含製程卡匣100的底部的區域。
藉由如此配置間隔件151R與抵接面151Rc,當抵接面151Rc的位置因為零件公差等而有偏差時,可縮小顯像單元109的間隔位置的姿勢的偏差。亦即,對於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的間隔量(間隙)P1(參照圖1(a)),可極力縮小抵接面151Rc的偏差的影響,可精度佳間隔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並且,在顯像單元109的間隔時不需要多餘地持有退避的空間,致使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
又,移動構件152R(152L)的力承受部亦即第一力承受部152Rk(1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152Rn(152Ln)是隔著線N來被配置於與顯像耦合部132a的旋轉中心(旋轉軸線)K相反側。亦即,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 (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與配置有顯像耦合132a的旋轉中心(旋轉軸線)K的區域AU1相反側的區域AD1。
如至此說明般,突出部(力承受部)152Rh (152Lh)是被配置於長邊方向端部。並且,在長邊方向端部,如圖15(圖16)所示般,配置有顯像單元109的支撐部亦即圓筒部128b(127a)。因此,藉由將含有第一力承受部152Rk(152Lk)、第二力承受部152Rn(152Ln)的力承受部152Rh(152Lh)配置於與顯像單元109的圓筒部128b(127a) (亦即、搖動軸K)相反側的位置,可有效率地配置機能部。亦即,致使製程卡匣100、畫像形成裝置M的小型化。更詳細是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以直線N分開境界時,在配置有搖動軸K的區域AU1是配置有用以對於鼓單元108可移動地支撐圓筒部128b(127a)等的顯像單元109的構造物。因此,在未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的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要比配置有此搖動軸K的領域AU1更能設為避開構件彼此的干擾之有效率的佈局。藉此,致使製程卡匣100、畫像形成裝置M的小型化。
加上,力承受部152Rh(152Lh)是被配置於長邊方向驅動側端部。並且,在長邊方向驅動側端部,如圖15所示般,設有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驅動,將顯像輥106驅動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或顯像耦合部132a)。如圖40所示般,移動構件的第一力承受部152Rk、第二力承受部152Rn是隔著線N的延長線,被配置於與虛線所示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顯像耦合部132a)的搖動軸K相反側。藉由此配置,可有效率地配置機能部。亦即,致使製程卡匣100、畫像形成裝置M的小型化。更詳細是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在以直線N分開境界時,在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的區域AU1是配置有用以驅動如此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等的顯像輥106等的顯像單元109所具備的構件之驅動構件。因此,比起配置有此顯像耦合部132a的區域AU1,在未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的區域AD1配置力承受部152Rh的至少一部分,更能設為避開構件彼此間的干擾之有效率的佈局。藉此,致使製程卡匣100、畫像形成裝置M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區域AU1、區域AD1是定義為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在以直線N來分開境界時,配置有搖動軸K或顯像耦合部132a的區域、未被配置的區域。但,亦可為別的定義。區域AU1、區域AD1是亦可定義為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在以直線N來分開境界時,配置有帶電輥105或其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5的區域及未被配置的區域。
又,圖236是在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間隔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概略剖面圖。若參酌圖3或圖236,則作為更加別的定義,區域AU1、區域AD1是亦可定義為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在以直線N來分開境界時,配置有顯像刃130或近接點130d、攪拌構件129a、攪拌構件129a的旋轉軸線M7或被推入面152Rf的區域及未被配置的區域。近接點130d是最接近顯像刃130的顯像輥106的表面的位置。
一般的電子照相用卡匣、特別是被用在行內佈局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卡匣中,在區域AD1是比較不易配置卡匣的其他的構件。又,若在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則在裝置本體170中亦具有其次所示般的優點。亦即,將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配置於卡匣的下側,使移動至大略水平方向(在本實施例是W41、W42方向,感光鼓104或卡匣100的配列方向)來推壓力承受部152Rh (152Lh)。藉由如此的構成,可將間隔控制構件196R (196L)及其驅動機構設為比較簡易的構成或小型的構成。這特別是在行內佈局的畫像形成裝置顯著。如此在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亦可期待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或有助於成本降低等。
進一步,間隔件151R與移動構件152R的接觸部是以距離e3會比距離e1更長的方式配置。藉此,能以更輕的力來使間隔件151R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接觸。亦即,可安定地進行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的間隔。
有關以上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L的配置是利用表示間隔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圖40、圖41來說明,但在抵接狀態的製程卡匣100也成為同樣的關係的情形是從其他的圖也可明確得知。圖235是在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抵接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配置是與上述者同樣。
又,設與直線N正交的VD1方向。在驅動側,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藉由對於鼓框體及顯像框體移動至ZA方向及其逆方向,而移動於待機位置與運轉位置之間的構成。然後,藉由此ZA方向及其逆方向的移動,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至少關於VD1方向進行變位。亦即,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至少在VD1方向變位而移動於待機位置與運轉位置之間。若根據此構成,則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藉由在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可使顯像單元109在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移動。而且,移動構件152R位於待機位置時,可迴避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干擾而無法對於裝置本體170插入或卸下製程卡匣100的情形。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當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設有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突出部152Rh是被配置於從顯像單元109至少突出至VD1方向的位置。因此,可使突出部152Rh配置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之間的空間196Rd之中。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間隔抵接機構150R、L的配置詳細內容-其2]
利用圖236、圖237來說明有關與上述般將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往區域AD1配置的概念類似的概念。
圖236、圖237是沿著顯像單元109的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K或旋轉軸線M2來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概略剖面圖,圖236是間隔狀態,圖237是表示抵接狀態。另外,有關之後說明的間隔件151及移動構件152的配置是無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區別,兩者都共通,且在抵接狀態與間隔狀態都幾乎相同,因此說明是利用圖236來只說明有關驅動側的間隔狀態,在非驅動側的說明及抵接狀態的說明是省略。
將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的旋轉軸線設為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6。又,製程卡匣100是具有將收容於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劑旋轉攪拌的攪拌構件108,將其旋轉軸線設為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7。
在圖236中,將連結旋轉軸線M1與旋轉軸線M5的直線N10和感光鼓104的表面的交點之中遠離旋轉軸線M5的交點設為交點MX1。將通過交點MX1的往感光鼓104的表面的接線設為接線(預定接線)N11。以接線N11為境界分開區域,將配置有旋轉軸線M1、帶電輥105、旋轉軸線M5、顯像輥106、旋轉軸線M2、顯像耦合部132a、旋轉軸線K、顯像刃130、近接點130d、碳粉搬送輥107、旋轉軸線M6、攪拌構件129a、旋轉軸線M7或被推入面152Rf的區域設為區域AU2,且將未被配置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2。又,區域AU2、AD2是亦可以其次般的別的說法定義。亦即,若將與從旋轉軸線M5朝向旋轉軸線M1的方向平行且朝向同方向的方向設為VD10方向,則關於VD10方向,感光鼓104的最下游部為交點MX1。而且,關於方向VD10,將比最下游部MX1更上游側的區域設為區域AU2,將下游側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2。無論是哪個的說法都是被定義的區域AU2、AD2為相同。
而且,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區域AD2。如此,在區域AD2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形是亦可期待有助於製程卡匣100或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等。這是因為與在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況同樣的理由。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藉由ZA方向及其逆方向的移動,至少關於VD10方向進行變位。亦即,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至少在VD10方向變位而移動於待機位置與運轉位置之間。若根據此構成,則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藉由在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可使顯像單元109在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移動。而且,移動構件152R位於待機位置時,可迴避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干擾而無法對於裝置本體170插入或卸下製程卡匣100的情形。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當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設有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突出部152Rh是被配置於從顯像單元109至少突出至VD10方向的位置。因此,可使突出部152Rh配置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之間的空間196Rd之中。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間隔抵接機構150R、L的配置詳細內容-其3]
利用圖238來說明有關與上述般將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往區域AD1配置的概念類似的概念。
圖238是沿著顯像單元109的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K或旋轉軸線M2來從驅動側看間隔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概略剖面圖。另外,有關之後說明的間隔件151及移動構件152的配置是無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區別,兩者都共通,且在抵接狀態與間隔狀態都是實質上共通,因此說明是利用圖238來只說明有關驅動側的間隔狀態,在非驅動側的說明及抵接狀態的說明是省略。
在圖238中,將連結旋轉軸線K與旋轉軸線M2的直線N12和顯像輥106的表面的交點之中遠離旋轉軸線K的交點設為交點MX2。將通過交點MX2之往顯像輥106的表面的接線設為接線(預定接線)N13。以接線N13為境界分開區域,將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旋轉軸線K、旋轉軸線M2、帶電輥105、旋轉軸線M5、顯像刃130、近接點130d、碳粉搬送輥107、旋轉軸線M6、攪拌構件129a、旋轉軸線M7、或、被推入面152Rf的區域設為區域AU3,且將未被配置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3。又,區域AU3、AD3是亦可以其次般的別的說法定義。亦即,若將與從旋轉軸線K朝向旋轉軸線M2的方向平行且朝向同方向的方向設為VD12方向,則於VD12方向,顯像輥106的最下游部為交點MX2。而且,關於VD12方向,將比最下游部MX2更上游側的區域設為區域AU3,將下游側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3。無論是哪個的說法都是被定義的區域AU3、AD3為相同。
而且,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區域AD3。如此,在區域AD3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形是亦可期待有助於製程卡匣100或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等。這是因為與在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況同樣的理由。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藉由ZA方向及其逆方向的移動,至少關於VD12方向進行變位。亦即,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至少在VD12方向變位而移動於待機位置與運轉位置之間。若根據此構成,則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藉由在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可使顯像單元109在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移動。而且,移動構件152R位於待機位置時,可迴避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干擾而無法對於裝置本體170插入或卸下製程卡匣100的情形。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設有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突出部152Rh是被配置於從顯像單元109至少突出至VD12方向的位置。因此,可使突出部152Rh配置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之間的空間196Rd之中。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間隔抵接機構150R、L的配置詳細內容-其4]
利用圖239來說明有關與上述般將各力承受部152Rk(152Lk)、152Rn(152L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往區域AD1配置的概念類似的概念。
圖239是沿著顯像單元109的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K或旋轉軸線M2來從驅動側看間隔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概略剖面圖。另外,有關之後說明的間隔件151及移動構件152的配置是無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區別,兩者都共通,且在抵接狀態與間隔狀態都幾乎相同,因此說明是利用圖239來只說明有關驅動側的間隔狀態,在非驅動側的說明及抵接狀態的說明是省略。
在圖239中,連結旋轉軸線M2與旋轉軸線M6的直線N14和顯像輥106的表面的交點之中,將遠離旋轉軸線K的交點設為交點MX2。將通過交點MX2之往顯像輥106的表面的接線設為接線(預定接線)N14。以接線N14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將配置有顯像耦合部132a、旋轉軸線K、帶電輥105、旋轉軸線M5、顯像刃130、近接點130d、攪拌構件129a、旋轉軸線M7或被推入面152Rf的區域設為區域AU4,且將未配置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4。
而且,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區域AD4。如此,在區域AD4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形是亦可期待有助於製程卡匣100或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等。這是因為與在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況同樣的理由。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藉由ZA方向及其逆方向的移動,至少關於與直線N14正交的VD14方向進行變位。亦即,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至少在VD14方向變位而移動於待機位置與運轉位置之間。若根據此構成,則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藉由在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可使顯像單元109在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移動。而且,移動構件152R位於待機位置時,可迴避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干擾而無法對於裝置本體170插入或卸下製程卡匣100的情形。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設有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突出部152Rh是被配置於從顯像單元109至少突出至VD14方向的位置。因此,可使突出部152Rh配置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之間的空間196Rd之中。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在以上說明的各力承受部的配置關係是在以後說明的全部的實施例中也成為同樣的關係。 [保持機構]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是說明鼓單元108為了將顯像單元109分別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及顯像位置的構成,以可取第1位置及第2位置的間隔件151R作為保持構件或以其一部分的間隔保持部151Rb作為保持部。然而,亦可將本實施例的構成視為其次般。亦即,作為鼓單元108將顯像單元109分別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及顯像位置的保持機構,至少亦可舉間隔件151R、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一支撐部128c、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抵接面116c、顯像加壓彈簧134。此情況,可謂間隔件151R取第1位置,顯像單元109位於退避位置時,保持機構處於第1狀態,間隔件151R取第2位置,顯像單元109位於顯像位置時,保持機構處於第2狀態。 <實施例2>
其次,利用圖42~圖46來說明有關實施例2。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實施例1是在驅動側與非驅動側分別設有間隔抵接機構150R、間隔抵接機構150L作為間隔抵接機構。相對於此,本實施例是說明只在製程卡匣的一側設置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圖42~圖46是表示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且間隔抵接機構的移動構件位於突出位置時的狀態的圖。圖42(a)是從驅動側下方看實施例1的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圖42(b)是表示實施例1的製程卡匣100的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如圖42所示般,實施例1的間隔量P1是被設定為在驅動側及非驅動側成為相同的量。間隔量P1是可藉由變更從間隔件151的搖動軸H到抵接面151Rc的距離n1而變更。在以下所示的本實施例也以同樣的構成來變更間隔量。
本實施例的圖43所示的形態是製程卡匣200-1的間隔抵接機構250-1只被配置於驅動側,在非驅動側不存在間隔抵接機構。圖43(a)是從驅動側下方看製程卡匣200-1的立體圖。圖43(b)是表示製程卡匣200-1的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如圖43所示般,由於只在驅動側配置間隔抵接機構250-1,因此顯像加壓彈簧(在圖43是未圖示,參照圖34的134)的影響,相對於驅動側的間隔量P2-1R,非驅動側的間隔量P2-1L變小。在此是以非驅動側的間隔量P2-1L不會成為0的方式,亦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在非驅動側不會接觸的方式,將驅動側的間隔量P2-1R設定成比實施例1的間隔量P1(參照圖42(b))更大。
藉此,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等的效果。又,無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的部分,可謀求製程卡匣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
圖44是表示本實施例的別的形態1。此形態是將製程卡匣200-2的間隔抵接機構250-2只配置於驅動側,在非驅動側不存在間隔抵接機構。本形態是在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時,顯像輥106的非驅動側的端部與感光鼓104成為接觸的狀態。圖44(a)是從驅動側下方看製程卡匣200-2的立體圖。圖44(b)是表示製程卡匣200-2的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與圖43的形態不同,在圖44的形態,驅動側的間隔量P2-2R是相對於實施例1的間隔量P1,被設定於同等或更小的間隔量。此情況,藉由顯像加壓彈簧(在圖43是未圖示,參照圖34的134)的彈推力,在非驅動側是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會接觸。但,只要將非驅動側的接觸範圍m2設定於不進入畫像形成區域m4的範圍,便不影響畫像。但,當小到可無視對畫像的影響程度般的情況時,或估計即使對畫像有影響也可予以無視般的用途時,無須一定要將接觸範圍m2設定於不進入畫像形成區域m4的範圍。亦即,在如此的情況是亦可將接觸範圍m2設定於進入畫像形成區域m4的範圍。
如以上說明般,在本形態是藉由對於圖43所示的形態縮小間隔量,可帶來如在實施例1所述般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小型化。又,無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的部分,亦可謀求製程卡匣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
圖45是表示本實施例的別的形態2。此形態是製程卡匣200-3的間隔抵接機構250-1只被配置於非驅動側,在驅動側不存在間隔抵接機構。圖45(a)是從非驅動側下方看製程卡匣200-3的立體圖。圖45(b)是表示製程卡匣200-3的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如圖45所示般,由於只在非驅動側配置間隔抵接機構250-3,因此驅動輸入齒輪(在圖45是未圖示,參照圖1的132a)的影響,相對於非驅動側的間隔量P2-3L,驅動側的間隔量P2-3R變小。在此是以驅動側的間隔量P2-3R不會成為0的方式,亦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在驅動側不會接觸的方式,將非驅動側的間隔量P2-3L設定成比實施例1的間隔量P1更大。
藉此,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等的效果。又,無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的部分,可謀求製程卡匣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
圖46是表示本實施例的別的形態3。此形態是將製程卡匣200-4的間隔抵接機構250-4只配置於非驅動側,在驅動側不存在間隔抵接機構。並且,在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時,顯像輥106的驅動側的端部與感光鼓104成為接觸狀態。圖46(a)是從驅動側下方看製程卡匣200-4的立體圖。圖46(b)是表示製程卡匣200-4的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與圖45的形態不同,圖46的形態是將非驅動側的間隔量P2-4L相對於實施例1的間隔量P1設定成同等或更小的間隔量。此情況,因為驅動輸入齒輪(在圖46是未圖示,參照圖1的132a)的影響,在驅動側是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會接觸。但,只要將驅動側的接觸範圍m5設定於不進入畫像形成區域m4的範圍,便不影響畫像。另外,驅動側、非驅動側的間隔量是可任意地設定在不影響畫像的範圍。
如以上說明般,藉由對於圖45的形態縮小間隔量,可帶來如在實施例1所述般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小型化,且亦可謀求製程卡匣的成本降低。
以上,在本實施例是說明了4個的形態,但在該等的形態中,驅動側、非驅動側的間隔量是可無影響畫像的範圍任意地設定。 <實施例3>
其次,利用圖47~圖55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3。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本實施例是主要移動構件的構成及動作與實施例1不同。另外間隔件351L是成為與間隔件151L同樣的構成。 [移動構件的構成]
首先以非驅動側為例說明有關移動構件的構成。圖47是說明非驅動側的移動構件352L的分解組裝的圖。本實施例3是將相當於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L的移動構件予以2分割,作為連結的構成。具體而言,如圖47所示般,將移動構件352L設為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的2分割構成。在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設有軸352L2a。又,如圖48(a)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具備可從顯像單元突出至ZA方向的突出部352Lh,在突出部352Lh是設有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3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352Ln。上部移動構件352L1是在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的對向面具有開放部352L1d。又,上部移動構件352L1是具有推壓非驅動側軸承327的間隔時推壓部352L1q。
並且,在上部移動構件352L1是隔著開放部352L1d而設有一對的長圓形孔352L1h。在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設有彈簧保持部352L2b。使壓縮彈簧352Lsp的一端嵌合於彈簧保持部352L2b,將另一端從開放部352L1d插入,支撐其內部的保持部(未圖示),之後以各個的軸352L2a嵌合於各個的長圓形孔352L1h的方式組裝。此時為了邊擴大前端部352L1a邊組裝,移動部材352L是塑膠材料為佳。另外,在將移動構件352L設為硬的材質時,亦可將軸352L2a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以別體構成。例如亦可將軸352L2a最後壓入至下部移動構件352L2而組裝。
藉由如此般,成為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藉由長圓形孔352L1h與一對的軸352L2a來連結,且上部移動構件352L1是藉由壓縮彈簧352Lsp來被彈推至從下部移動構件352L2分離的方向。進一步,相對於上部移動構件352L1,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被構成以軸352L2a為中心旋轉自如。又,被構成對於上部移動構件352L1可相對性地移動於沿著長圓形孔352L1h2的方向。 [移動構件的動作說明]
其次,利用圖48(a)~(d)來說明有關移動構件352L的動作。如在第1實施例說明般,將製程卡匣3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完了後,與關閉前門11的動作連動,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壓移動構件352L。說明有關該時的移動構件352L的動作。
圖48(a)、(b)是表示移動構件352L未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自由的狀態),圖48(c)、(d)是表示移動構件352L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鎖死狀態)。
首先,利用圖48(a)、(b)來說明移動構件352L未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自由的狀態)。如在圖48(b)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在被設於非驅動側軸承327之以搖動軸HE作為中心的圓弧狀引導肋(guide rib)327g1、327g2之間形成溝,軸352L2a會嵌合於溝。
上部移動構件352L1是藉由長圓形孔352L1h2嵌合於軸承327的軸HE,可移動至長圓形孔的長邊方向及ZA方向,且能以軸HE為中心搖動。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如先前說明般可對於上部移動構件352L1以軸部352L2a為中心搖動。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推壓上部移動構件352L1,上部移動構件352L1可對於下部移動構件352L2接近。
藉由以上的構成,在移動構件352L未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自由的狀態)中,如圖48(a)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可在以軸部352L2a作為旋轉中心的旋轉半徑Rx搖動至箭號θu、θu‘方向。因此,即使下部移動構件352L2的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3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352Ln受力而搖動至箭號θu、θu‘方向,力也不會被傳達至上部移動構件352L1的推壓非驅動側軸承327的間隔時推壓部352L1q。
其次,利用圖48(c)、(d)來說明有關移動構件352L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鎖死狀態)的動作。上部移動構件352L1是以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下,藉此上部移動構件352L1會反抗彈簧352Lsp的彈推力而朝向下部移動構件352L2移動,如圖48(c)、(d)及圖57所示般,卡合部(角軸部)352L1a會嵌合於被卡合部(角孔部) 352L2h,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成為一體。亦即,相對於上部移動構件352L1,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成為以軸部352L2a作為中心的搖動被規制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成為一體的移動構件352L是如圖48(c)所示般,以移動構件搖動軸HE作為旋轉中心,且軸352L2a邊於圖48(d)所示的圓弧狀引導肋327g1、327g2之間形成的溝中移動,邊在圖48(c)所示的旋轉半徑Ry可搖動至箭號θw、θw´方向。詳細後述,在被卡匣推壓機構190推壓的狀態中,移動構件352L是可取與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L相同的動作。
並且,在未被推壓機構190推壓的狀態中,下部移動構件352L2能以比前述的旋轉半徑Ry更小的旋轉半徑Rx(參照圖48(a))來搖動。
另外,間隔件(保持構件)351L是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構成,以彈推構件153(在本實施例是簡化未圖示)來被彈推為旋轉於順時針方向。 [製程卡匣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安裝]
其次,利用圖49(a)~(d)說明有關實施例3的製程卡匣插入時的移動構件352L的動作。圖49(a)是表示將製程卡匣3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途中的狀態。圖49(b)是表示將製程卡匣300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取出的途中的狀態。圖49(c)是剛將製程卡匣3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完了之後的狀態。
那麼如前述般在上部移動構件352L1未被推壓的狀態(自由的狀態)中,如圖49(e)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以軸部352L2a作為旋轉中心可搖動。在本實施例中,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位於與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的常時突出位置(參照圖35)同位置。因此,與實施例1同樣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將被安裝於未圖示的卡匣托盤171的製程卡匣300插入至箭號X1方向時,間隔控制構件196L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干擾。
但,藉由前述的構成,如圖49(a)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以軸部352L2a作為旋轉中心搖動至箭號θu´方向,可迴避間隔控制構件196L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干擾而無法插入至裝置本體內170的情形。
另外,此時,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藉由搖動來將間隔件351L推壓至箭號θu´方向,使從間隔保持位置往間隔解除位置移動,顯像單元109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但,之後,藉由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電源投入,間隔控制構件196L進行W42方向與W41方向的往復動作,因此在畫像形成準備完了時再度顯像單元109恢復至間隔位置(退避位置)。
又,如圖50(a)所示般,亦有在將卡匣托盤171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完了的狀態,下部移動構件352L2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L,不到達至圖50(b)的狀態,停止於途中的位置的情況。利用圖50及圖51來說明有關確實地使迴避此狀態的方法。
首先,如圖51(a)所示般,在上部移動構件352L1設置成為旋轉協助部的凸部352L1p。並且,在下部移動構件352L2設置斜面352L2s。此凸部352L1p是在上部移動構件352L1下降時,接觸於斜面352L2s,使下部移動構件352L2旋轉至箭號θu方向。藉此,如圖50(a)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352L2會旋轉至箭號θu方向,邊將間隔控制構件196L推下至箭號θu方向,邊旋轉至圖50(b)的位置為止。
其次,若製程卡匣300被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前門11被關閉,則如前述般移動構件352L會藉由匣推壓機構190(參照圖37等)來被推下至圖52(a)所示的箭號ZA方向。然後,如圖52(b)所示般,卡合部(角軸部)352L1a會嵌合於被卡合部(角孔部)352L2h。亦即,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成為一體,形成擔負與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L實質相同的任務。 [製程卡匣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卸下]
又,與此相反,如圖49(b)所示般,在將製程卡匣300取出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外箭號X2方向時,亦間隔控制構件196L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干擾。
但,如前述般移動構件352L1為自由的狀態,因此下部移動構件352L2在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352Lk受力時,以軸部352L2a作為旋轉中心搖動至箭號θu方向。但,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352Lk所受的力是力不被傳達至上部移動構件352L1的推壓顯像單元109的非驅動側軸承327的間隔時推壓部352L1q。亦即,移動構件352L1是無法使顯像單元109移動。此狀態是推壓力的傳達被解除的傳達解除狀態。因此,可迴避間隔控制構件196L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干擾而無法從裝置本體內170卸下的情形。另外,在本實施例是有關使用在彩色畫像形成裝置的製程卡匣的說明。所以存在4個的製程卡匣及4個的間隔控制構件。為此,圖49所示的動作會依站(station)而最大重複4次。
另外,下部移動構件352L2是被構成為藉由壓縮彈簧352Lsp的復原力,例如從圖49(c)的位置返回至圖49(d)所示的中立位置(成為在圖56表示的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所成的角度θt=0°的位置)。 [顯像單元的抵接間隔動作]
圖53(a)是表示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的抵接的瞬間的圖,圖53(b)是表示顯像單元109的間隔動作的圖,圖53(c)是表示移動構件352的詳細的圖。移動構件352L是成為鎖死狀態,成為可擔負與實施例1所示的移動構件152L實質相同的任務的狀態。因此,移動構件352L是從間隔控制構件196L受力,作用於間隔件351L,解除間隔。另外,使抵接於間隔件351L的構件是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的哪個都好。亦即,在抵接動作時推壓間隔件351L的抵接時推壓部是只要設在上部移動構件3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的至少任一方即可。並且,在間隔時是從間隔控制構件196L受力,藉由與下部移動構件352L2成為一體的上部移動構件352L1的間隔時推壓部352L1q抵接於軸部327a,顯像框體325全體搖動。此狀態是將在第一力承受部352Lk接受的力傳達至間隔時推壓部352L1q,可使非驅動側軸承237移動,將顯像單元109移動至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的傳達狀態。然後,間隔件351L會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動作來移動,維持間隔狀態。 [驅動側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圖54是表示製程卡匣300的顯像單元部分的驅動側的構成的外觀圖。在本實施例中是利用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來說明構成,但有關驅動側的構成亦為同樣的構成,因此詳細的說明割愛。驅動側的移動構件352R是相當於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R的構件,與非驅動側的移動構件352L同樣,為連結上部移動構件352R1與下部移動構件352R2的構成。 [驅動側、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
圖55是從顯像器側看製程卡匣300的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是如圖55(a)所示般,在非驅動側配置移動構件352L,在驅動側配置移動構件352R。作為其他的形態,如圖55(b)所示般,亦可為只在非驅動側設置移動構件352L的構成。又,如圖55(c)所示般,亦可為只在驅動側設置移動構件352R的構成。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將具備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3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352Ln的下部移動構件352L2設為可對於上部移動構件352L1及製程卡匣300的其他的部分移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力承受部3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352Ln是藉由該移動來變位於ZA方向,藉此至少變位於方向VD1(圖40等)、方向VD10(圖236等)、方向VD12(圖238)、方向VD14(圖239)。而且,移動構件352L2設為可依據上部移動構件352L1的位置來轉換可移動的狀態(自由的狀態)及對於上部移動構件352L1固定的狀態(鎖死狀態)。藉此,在將製程卡匣300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或拔出時,藉由取上述自由的狀態,可迴避下部移動構件352L2與裝置本體170特別是間隔控制構件196L干擾而無法插入或拔出的情形。 <實施例4>
其次,利用圖58~圖66來說明有關實施例4。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另外間隔件651L是成為與間隔件151L同樣的構成。 [移動構件的構成]
首先以非驅動側為例說明有關移動構件的構成。圖58是說明在實施例6說明的非驅動側的移動構件652L的分解組裝的圖。在本實施例6中,相當於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L的移動構件如圖62所示般成為在將製程卡匣6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過程與間隔控制構件196L迴避於長邊方向(Y1、Y2方向)的構成。Y1、Y2方向是與實施例1的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及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平行的方向。有關移動構件邊迴避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插拔是後述。
具體的移動構件652L的構成是如圖58所示般為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2分割構成。圖58(a)是表示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組裝前的狀態。圖58(b)、(c)是表示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組裝後的狀態。上部移動構件652L1是在將製程卡匣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方向(X1、X2方向 參照圖62)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重疊的部分,以能在X1、X2方向相向的方式設有一對長圓形孔652L1h。在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設有軸652L2a。又,如圖48(a)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具備可從顯像單元突出至ZA方向的突出部652Lh,在突出部652Lh是設有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6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652Ln。在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之間是設有壓縮彈簧652Lsp。壓縮彈簧652Lsp是將一端支撐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的上保持部652L1d,使另一端就座於下保持部652L2b的就座面652L2c,然後以軸652L2a會嵌合於長圓形孔652L1h的方式組裝。
如此進行組裝的移動構件652L是以軸652L2a嵌合於長圓形孔652L1h的方式組裝時,為了邊擴大上部移動構件652L1的前端部652L1a邊組裝,塑膠材料為佳。另外,在將移動構件652L設為硬的材質時,亦可將軸652L2a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以別體構成。例如亦可將軸652L2a最後壓入至下部移動構件652L2而組裝。
圖59是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2分割構成的立體圖。(壓縮彈簧652Lsp是未圖示) 被組裝的移動構件652L的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取其次的2個的狀態。1個是圖58(b)圖59(a)所示的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軸652L2a對於上保持部652L1d的長圓形孔652L1h的中心位於離開上保持部652L1d的狀態。另一個是圖58(c)圖59(b)所示的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軸652L2a對於上保持部652L1d的長圓形孔652L1h的中心位於接近上保持部652L1d的位置的狀態。
圖58(b)圖59(a)所示的軸652L2a對於長圓形孔652L1h的中心位於離開上保持部652L1d的位置的狀態,相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只支撐軸652L2a,以軸652L2a為中心可搖動至箭號Y3、Y4方向(自由的狀態)。此自由的狀態是藉由例如被設在前述的上部移動構件652L1的上保持部652L1d與下保持部652L2b的就座面652L2c之間的壓縮彈簧652Lsp的力,相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只支撐軸652L2a,可搖動地被保持。
圖58(c)圖59(b)所示的軸652L2a對於長圓形孔652L1h的中心位於接近上保持部652L1d的位置的狀態,部移動構件652L1的前端部652L1a會進入角孔部652L2h,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以軸652L2a作為中心的搖動會被規制(鎖死的狀態)。此鎖死的狀態是後述的上部移動構件652L1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被推壓時的構成,上部移動構件652L1會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成為一體。 [移動構件的動作說明]
其次,利用圖60(a)~(d)來說明有關移動構件652L的動作。如實施例1所說明般,將製程卡匣6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完了之後,與關閉前門11的動作連動,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壓移動構件652L。說明有關此時的移動構件652L的動作。圖60(a)、(b)及圖61(a)是表示在前述圖58(b)、圖59(a)說明的自由的狀態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移動構件652L未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圖60(c)、(d)及圖61(b)是表示在前述圖58(c)、圖59(b)所示的鎖死的狀態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移動構件652L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
首先,利用圖60(a)、(b)來說明賦予構件652L未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自由的狀態)。在製程卡匣600中,上部移動構件652L1是藉由長圓形孔652L1h2嵌合於軸承627的搖動軸HE,可移動至長圓形孔的長邊方向及ZA方向,且能以軸HE為中心搖動。此時,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如前述般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以軸部652L2a為中心可搖動的狀態。
在此可搖動的狀態(自由的狀態)中,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朝後述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插拔時,迴避實施例1說明的與卡合於移動構件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卡合。例如,將圖60(b)與圖60(b)所示的就座面652L2c部擴大後的圖63所示般,藉由下部移動構件652L2接受壓縮彈簧652Lsp的彈推力,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保持移動至Y3方向的狀態而迴避。為此,相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的上保持部652L1d,在下部移動構件652L2搖動至Y3方向的狀態,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就座面652L2c會作為正對的面。藉此,維持以就座面652L2c會藉由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之間所設的壓縮彈簧652Lsp的彈性力來正對於上保持部652L1d之方式,對於下部移動構件652L2以軸部652L2a為中心,力矩作用於Y3方向而搖動的狀態。
其次,利用圖60(c)、(d)來說明有關移動構件652L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推壓的狀態(鎖死的狀態)的動作。
上部移動構件652L1是藉由推下卡匣推壓機構190,反抗彈簧652Lsp來朝向下部移動構件652L2移動。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藉由軸652L2a抵接於軸承627的圓弧狀引導肋627g而對於卡匣推壓機構190推下的方向彈推。然後,如圖60(c)(d)及圖61(b)所示般,朝向下部移動構件652L2移動的上部移動構件652L1的前端部652L1a會進入角孔部652L2h,藉此下部移動構件652L2會以軸652L2a為中心搖動,如前述般上部移動構件652L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L2成為一體。在此狀態下,成為一體的移動構件652L是如圖60(c)所示般,以移動構件搖動軸HE作為旋轉中心,以旋轉半徑Rx搖動至X4方向、X5方向。在此狀態下,以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652Lk受力時,移動構件652L是旋轉至X4方向而間隔時推壓部652Lq會推壓軸承627的間隔時被推壓部亦即圓弧狀引導肋627g。藉此可使顯像單元10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在此狀態下,以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652Ln受力時,移動構件652L是旋轉至X5方向而抵接時推壓部652Lr會推壓間隔件651L的抵接時被推壓部621Le。藉此可使間隔件651L從規制位置(第1位置)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所謂如此移動構件652L處於鎖死狀態是可將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652Lk、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652Ln所受的力傳達至間隔時推壓部652Lq、抵接時推壓部652Lr的可傳達狀態。
詳細後述,在被卡匣推壓機構190推壓的狀態中,移動構件652L是可取與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L相同的動作。另外,間隔件(保持構件)651L是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構成,以彈推構件153(在本實施例是簡化未圖示)來被彈推為旋轉於順時針方向。 [製程卡匣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安裝]
其次,利用圖62(a)~(d)來說明有關第6實施形態的製程卡匣插入時的移動構件652L的動作。圖62(a)是從長邊方向表示將製程卡匣6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途中的狀態的圖。圖62(b)是從插入方向表示將製程卡匣6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途中的狀態的圖。圖62(c)是從長邊方向表示將製程卡匣6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前門11被關閉的狀態的圖。圖62(d)是從插入方向表示將製程卡匣6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前門11被關閉的狀態的圖。如前述般在上部移動構件652L1未被推壓的狀態(自由的狀態)中,如圖58(b)所示般,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能以軸部652L2a作為旋轉中心搖動。
如圖62(a)、(b)所示般,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將安裝了製程卡匣600的未圖示的卡匣托盤171插入至箭號X1方向或拔出至箭號X2方向時,相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L,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前端側的部分是在退避至長邊方向(Y1方向)的狀態下被插拔。這是因為下部移動構件652L2藉由壓縮彈簧652Lsp的作用而在圖58(b)、圖59(a)所示的狀態下被保持。
然而,無須是一定要為在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前端側的部分退避至長邊方向(Y1方向)的狀態下被保持般的構成。在圖64顯示別的構成。圖64(a)是從長邊方向表示將製程卡匣6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途中的狀態的圖。圖64(b)是從插入方向表示將製程卡匣6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途中的狀態的圖。圖64(c)是圖64(b)所示的Q-Q剖面圖。圖64(d)是從圖64(c)的狀態進一步將製程卡匣600插入至X1方向的狀態的Q-Q剖面圖。
圖64所示的構成是即使構成為使下部移動構件653L2的斜面653L2d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L衝突,以插拔方向(X1、X2方向)的力,從圖64(c)所示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與下部移動構件653L2在Y1、Y2方向重疊的狀態,下部移動構件653L2接觸於圖64(d)所示的間隔控制構件196L,藉此下部移動構件652L2的前端側的部分退避至長邊方向(Y1方向)也無妨。如此,將製程卡匣6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移動構件652L為自由的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例是有關在彩色畫像形成裝置使用的製程卡匣的說明。因此,存在4個的製程卡匣及4個的間隔控制構件。為此,圖62所示的動作會依站而最大重複4次。
其次,如圖62(c)、(d)所示般,若製程卡匣600被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內,前門11被關閉,則如前述般移動構件652L會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0來被推下至箭號Z2方向。藉此,可搖動的下部移動構件652L2是成為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不能搖動,該等成為一體化的狀態(鎖死的狀態)。此狀態的移動構件是形成擔負與實施例1所示的移動構件152實質相同的任務。 [驅動側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圖65是表示製程卡匣600的顯像單元部分的驅動側的構成的外觀圖。圖66是製程卡匣600的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是利用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來說明構成,但有關驅動側的構成亦為同樣的構成,因此詳細的說明割愛。驅動側的移動構件652R是相當於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R的構件,與非驅動側的移動構件652L同樣為連結上部移動構件652R1與下部移動構件652R2的構成。 [驅動側、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
在本實施例中,是在非驅動側配置移動構件652L,在驅動側配置移動構件652R。作為其他的形態,亦可為只在非驅動側設置移動構件652L的構成。又,亦可為只在驅動側設置移動構件652R的構成。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將具備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6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652Ln的下部移動構件652L2設為可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及製程卡匣600的其他的部分移動可能。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力承受部6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652Ln是藉由該移動來至少變位於Y1方向(與實施例1的旋轉軸線M1及旋轉軸線M2平行的方向)。而且,下部移動構件652L2設為可依據上部移動構件652L1的位置來轉換可移動的狀態(自由的狀態)及對於上部移動構件652L1固定的狀態(鎖死狀態)。藉此,在將製程卡匣600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或拔出時,藉由取上述自由的狀態,可迴避下部移動構件652L2與裝置本體170特別是間隔控制構件196L干擾而無法插入或拔出的情形。 <實施例5>
其次,利用圖67~圖72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5。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製程卡匣400的間隔抵接機構的移動構件452在顯像單元109之中沒有從收納位置往突出位置移動的情形動作的構成。雖移動構件不從收納位置往突出位置移動,但藉由顯像單元109或製程卡匣400的上下移動來進行同樣的作用。另外,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設置於水平面上時的鉛直方向是Z1方向、Z2方向。 [製程卡匣400的構成]
製程卡匣400是在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450R,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450L。另外,有關間隔抵接機構,首先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450R的詳細之後,進行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450L的說明。又,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在驅動側、非驅動側幾乎具有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末尾附加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在末尾附加L。
圖67是表示包含間隔抵接機構450R的製程卡匣400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間隔抵接機構450R是具有規制構件(保持構件)的間隔件151R、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452R、拉伸彈簧153。移動構件452R是設有圓貫通孔的支撐承受部452Ra。又,如圖69所示般,移動構件452R是具備可從顯像單元突出至ZA方向的突出部452Rh,在突出部452Rh是設有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452R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452Rn。移動構件452R是可搖動地被安裝於顯像蓋構件428的第二止脫部428m。
顯像支撐構件401R是被安裝於顯像蓋構件428的端面。在顯像支撐構件401R是設有支撐圓筒410Ra與支撐彈簧承受部401b、定位承受部401Rc。顯像支撐構件401R是支撐圓筒401Ra的內面會與顯像蓋構件428的圓筒部428b嵌合而安裝。又,支撐圓筒401Ra的外面是可移動至ZA方向地被支撐於構成鼓單元408的鼓框體的一部分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416a。並且,在顯像支撐構件401R是設有滑動引導裝置401Re。滑動引導裝置401Re是與被設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的引導突起416e嵌合,藉由可往溝方向移動地規制動作,被定位成正確的姿勢。滑動引導裝置401Re是形成與後述的顯像單元409上下作動的ZA方向平行的溝。有關支撐方法是進一步在後敘述。
顯像支撐彈簧402是一端被安裝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此顯像支撐彈簧402的另一端側是被配置於與被組裝的顯像支撐構件401R的支撐彈簧承受部401Rb接觸的位置。藉此,顯像支撐彈簧402是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賦予將顯像支撐構件401R舉起至ZA方向的逆方向的力。
圖68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450L的製程卡匣400的非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450L的組裝狀態。
非驅動側軸承構件427是被固定於顯像框體125而可旋轉地支撐顯像輥106及碳粉搬送輥107。非驅動側軸承構件427是持有用以支撐顯像支撐構件401L的支撐圓筒部427a、用以支撐間隔件151L的支撐部427b及用以支撐移動構件452L的支撐部427f。又,如圖70所示般,移動構件452R是具備可從顯像單元突出至ZA方向的突出部452Lh,在突出部452Rh是設有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452L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452Ln。
顯像支撐構件401L是藉由使長圓形孔401Lb嵌合於非驅動側軸承構件427的支撐圓筒部427a而支撐。此長圓形孔為了容許支撐顯像單元409之處的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製造誤差所致的偏差而被設在非驅動側的支撐部401Lb。
顯像支撐構件401L是以覆蓋長圓形孔401Lb的方式設有圓筒部401La。圓筒部401La是被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417a支撐。
並且,在顯像支撐構件401L是設有引導突起401Le。引導突起401Le是與被設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7的溝狀的滑動引導裝置417e嵌合,藉由可往溝的長邊方向(ZA方向)移動地規制動作,被定位成正確的姿勢。滑動引導裝置417e是形成與後述的顯像單元409上下作動的ZA方向平行的溝。有關支撐方法是進一步在後面敘述。
顯像支撐構件401L會藉由顯像支撐彈簧402來取得對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7往向上的箭號Z1方向舉起的力。
圖69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400的側面圖,圖70是從非驅動側看的側面圖。
利用圖69來說明有關組合完成狀態的驅動側的機構。
顯像單元409是顯像支撐構件401R的支撐圓筒401Ra會被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416a支撐。顯像單元支撐孔416a是在箭號ZA方向形成長圓形孔。藉此,顯像支撐構件401R是可在顯像單元支撐孔416a之中移動於ZA方向及其相反方向。將顯像支撐彈簧402設為透視圖以虛線表示。顯像支撐彈簧402是將顯像支撐構件401R的支撐彈簧承受部401b往ZA方向的逆方向推上。支撐顯像單元409的顯像支撐構件401R會被推上至ZA方向的逆方向,因此顯像單元409是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之中被舉起至ZA方向的逆方向。
此圖是製程卡匣400位於裝置本體170之外的狀態,感光鼓與顯像輥是間隔。與其他的實施例同樣,間隔件151R是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的抵接面416c抵接而規制為顯像單元109不接近感光鼓。
利用圖70來說明有關組合完成狀態的非驅動側的機構。顯像支撐構件401L的支撐圓筒401La是被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417a支撐。顯像單元支撐孔417a是藉由平行於與驅動側的支撐孔416a的長孔方向相同的ZA方向的二個的面417a1及417a2來將支撐圓筒402La予以可移動地支撐。又,藉由下側規制面417a3來規制顯像支撐構件401L的移動量。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7是藉由顯像單元支撐孔417a來將顯像支撐構件410L予以可移動地支撐於ZA方向及其相反方向。
顯像支撐彈簧402L是朝顯像支撐構件401L的支撐彈簧承受部401LbZA方向的相反方向推上。由於支撐顯像單元409的顯像支撐構件401L會被朝ZA方向的相反方向推上,因此顯像單元409是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7之中被舉起至ZA方向的相反方向。 [將製程卡匣安裝於裝置本體時的動作]
其次,利用圖71來說明有關將製程卡匣400安裝於裝置本體170時的動作。圖71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400及關於安裝的裝置本體170的零件的側面圖。圖71(a)是表示製程卡匣400在位於上方的裝置本體170的推壓機構191與位於下方的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之間邊移動於箭號X1方向邊被安裝的途中。另外,推壓機構191的動作機構(與前門11的開閉連動而往Z1、Z2方向移動的機構)是與實施例1相同,因此詳細的說明省略。移動構件452R行進至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跟前的狀態。製程卡匣400是在被乘載於圖5所示的托盤171的狀態下移動,但為了使圖簡略化,托盤171的全體不記載,僅支撐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16的部分以虛線表示。
圖71(b)是表示製程卡匣400往X1方向行進,移動構件452R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的上方的狀態。圖71(a)~圖71(b)的行程,移動構件452R是與顯像單元409一起被舉起至箭號Z1方向,位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因此不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衝突。
圖71(c)是表示製程卡匣400在X1方向行進至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位置的狀態。而且,表示推壓機構191將顯像支撐構件401的被推壓部401Rc開始推壓至箭號Z2方向的狀態。顯像支撐構件401藉由推壓機構191來至少往Z2方向推壓下,顯像單元409全體往ZA方向(預定方向)移動,移動構件452R也移動至ZA方向(預定方向),到達至進入間隔控制構件196的空間196Rd之中的突出位置(運轉位置)。此時,在圖69說明的顯像支撐彈簧402是藉由來自推壓機構191的力而被壓縮。然後,顯像支撐構件401是沿著顯像單元支撐孔416a的長圓形孔來朝ZA方向移動。ZA方向是與X1方向正交的方向。
圖71(d)是表示推壓機構191從圖71(c)的狀態往箭號Z2方向進一步移動之後的狀態。推壓機構191是將顯像支撐構件401的定位承受部410Rc推壓至箭號Z2方向,推下。藉此,顯像單元409全體會被推下至箭號ZA方向,移動構件452R會進入至間隔控制構件196的空間196Rd。在此狀態下往製程卡匣400的裝置本體170的安裝完了。
此時,顯像支撐彈簧402的往ZA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彈簧力是先設定為比推壓機構191的推壓力更低。並且,最好顯像支撐彈簧402是以能伸縮於ZA方向的方式配置彈簧,但只要適當地設定彈簧力,也可選擇配置為伸縮於包含ZA方向成分的其他的方向。
從裝置本體170卸下製程卡匣400時的動作是將上述的安裝時的動作相反進行,因此說明省略。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
利用圖72說明被安裝的製程卡匣400的顯像單元109對感光鼓抵接及間隔的動作。
圖72是從驅動側看的側面圖,從圖71未圖示推壓機構191者。
圖72(a)是說明用以使顯像單元109抵接於感光鼓的動作的圖。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2方向移動,則移動構件452R推動。此時,移動構件452R是以圓孔的支撐承受部452Ra為中心搖動至箭號BC方向。間隔件151R是被搖動的移動構件452R推而往箭號B2方向搖動。間隔件151R是從抵接面416c移動而進入至第二規制面416d,消除感光鼓與顯像單元109的距離規制,將顯像單元409設為抵接狀態。
圖72(b)是維持顯像單元109抵接於感光鼓的狀態的圖。在圖72(a)往W42方向移動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再度返回至W41方向。由於空間196Rd擴大設定,因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與移動構件452R不接觸。移動構件452R是維持前述的抵接狀態。
圖72(c)是說明使顯像單元109再度間隔時的動作的圖。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圖72(b)的狀態進一步往W41方向移動,則間隔控制構件196R與移動構件452R會接觸。然後,移動構件452R往箭號BD方向搖動,與顯像蓋構件428接觸。若移動構件452R與顯像蓋構件428接觸之後進一步往BD方向旋轉,則連同顯像單元109搖動而形成間隔狀態。此時,移動構件452R與間隔件151R是以拉伸彈簧153連結,旋轉至箭號B1方向。旋轉後的間隔件151R是藉由抵接於抵接面416c來將顯像單元109規制成間隔狀態。之後,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2方向移動返回至圖71(d),則顯像單元109不接受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力,維持間隔狀態。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設為具備第一力承受部452Rk、452Lk及第2力承受部452Rn、452Ln的移動構件425會與顯像單元409一體地移動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與突出位置(運轉位置)之間的構成。藉由此移動,第一力承受部452Rk、452Lk是至少變位至方向VD1(圖40等)、方向VD10(圖236等)、方向VD12(圖238)、方向VD14(圖239)。藉由如此的構成,亦可在將製程卡匣400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或拔出時迴避移動構件42與裝置本體170特別是與間隔控制構件196L干擾。 <實施例5的別形態>
利用圖73~圖78來說明有關進一步使用別的構成,在製程卡匣430的間隔抵接機構中,不會有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在顯像單元109之中從收納位置(待機位置)往突出位置(運轉位置)移動的情形動作的構成。
在此說明的構成是在往裝置本體170的製程卡匣430的安裝時,製程卡匣430會在與安裝方向正交的方向退避而最終與間隔控制構件196卡合的構成。
利用圖73來說明特徴性的構成。在圖73(a)是顯示此構成的從製程卡匣430的驅動側看的側面圖。顯像單元439的支撐構成是與實施例1說明的構成相同。亦即,顯像蓋構件428的圓筒部428b會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的顯像單元支撐孔431Ra來可轉動地被支撐。在此,顯像單元支撐孔431Ra是圓筒形狀。因此,在本別形態中,與實施例5的構成不同,顯像單元439是除了反彈所致的移動,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鼓框體)431R及鼓單元438無法移動至Z2方向。
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是在兩處安裝壓縮線圈彈簧(彈性構件)。一處是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的定轉凹部431KR之中所設的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彈簧435R是在其下端側具備前端部435Ra。另一處是安裝於驅動側支撐彈簧安裝部431MR的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彈簧434R是在其下端側具備前端部434Ra。
在圖73(b)是顯示從製程卡匣430的非驅動側看的側面圖。非驅動側的卡匣蓋構件431L是與實施例1的圖13同樣可旋轉地支撐顯像單元409。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L是在兩處安裝壓縮線圈彈簧(彈性構件)。一處是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L的定轉凹部431KL之中所設的第一非驅動側支撐彈簧435L。彈簧435L是在其下端側具備前端部435La。另一處是安裝於非驅動側支撐彈簧安裝部431ML的第二非驅動側支撐彈簧434L。彈簧434L是在其下端側具備前端部434La。
該等前端部434Ra、435Ra、434La、435La是接觸於托盤171而被支撐的被支撐部。又,該等前端部434Ra、435Ra、434La、435La是亦為在Z2方向可移動地支撐構成鼓框體(第1框體)的一部分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非驅動側的卡匣蓋構件431L之支撐部。在此,顯像單元409(或顯像框體)(第2框體)是被鼓框體支撐。因此,該等前端部434Ra、435Ra、434La、435La是可謂經由鼓框體在Z2方向可移動地支撐顯像單元409(或顯像框體)。
其次,利用圖74來說明製程卡匣430被安裝於托盤171時的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與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及托盤171的相對位置。圖74是為了將製程卡匣430安裝於托盤171而使移動至箭號Z2方向的途中。此狀態是製程卡匣430還可移動至Z2方向的狀態,未被定位於托盤171。
被設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的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是若將製程卡匣430更進展至Z2方向,則前端部435Ra會抵接於托盤171的定轉凸部(第1彈簧支撐部)171KR而被支撐。又,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是若將製程卡匣430進展至Z2方向,則前端部434Ra會抵接於托盤171的彈簧承受部(第2彈簧支撐部)471MR而被支撐。
另一方面,在非驅動側也是第一非驅動側支撐彈簧435L的前端部435La會抵接於托盤17的未圖示的定轉凸部(第3彈簧支撐部)而被支撐。又,第二非驅動側支撐彈簧434L的前端部434La會抵接於托盤17的未圖示的彈簧承受部(第4彈簧支撐部)而被支撐。 [將製程卡匣安裝於裝置本體時的動作]
其次,利用圖75~圖78來說明從製程卡匣430被放置於托盤171上的狀態到被定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之中進行畫像形成的位置為止的工序。圖75~圖78是表示從驅動側看的側面圖。在該等的圖中,為了簡單化,未圖示用以說明狀態相關聯的構成以外。非驅動側是與驅動側同樣的構成,同樣的動作,因此說明省略。
在圖75是顯示被放置於托盤171上的製程卡匣430會與托盤171一起行進至箭號X1方向的狀態。如圖74說明般,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的前端部435Ra是抵接於托盤171的定轉凸部171KR。又,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的前端部434Ra是抵接於托盤171的彈簧承受部471MR。
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與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是藉由被托盤171支持來反抗重力而支撐製程卡匣430的鼓框體及顯像框體部分。藉此,在製程卡匣430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所設的被定位部的圓弧431VR是與托盤171的定位部的直線部171VR1及171VR2留下間隙(gap)G4而未接觸。亦即,製程卡匣430是藉由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與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來對於托盤171的定位部被支撐於Z1方向。因此,在將托盤171插入至裝置本體170時,製程卡匣430移動至箭號X1時,移動構件452R可不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衝突而通過。移動構件452R是可謂位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的狀態。此時,卡匣推壓機構191是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的頂部431Rc保持間隙G5而待機的狀態。
圖76是表示和關閉前門11連動,卡匣推壓機構191移動至箭號Z2方向,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的頂部431Rc接觸的狀態。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與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是尚未從卡匣推壓機構191受力,製程卡匣430未移動。圖77是表示進一步卡匣推壓機構191移動至箭號Z2方向而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431R的頂部431Rc開始推至Z2方向的狀態。製程卡匣430是移動至ZA方向,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與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是被壓縮。製程卡匣430的與托盤171的定位部的圓弧431VR雖接近,但與托盤的直線部171VR1及171VR2留下間隙G6而未接觸。移動構件452R是藉由製程卡匣430移動至ZA方向而進入至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空間196Rd。
圖78是表示進一步卡匣推壓機構191移動至箭號Z2方向而製程卡匣430被定位於托盤171的狀態。
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1的往Z2方向的移動,製程卡匣430移動至ZA方向,最終圓弧431VR會接觸於托盤171的直線部171VR1及171VR2。藉此,決定製程卡匣430的對於托盤171的關於Z2方向的位置。移動構件452R是藉由製程卡匣430移動至Z2方向,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空間196Rd進入至最終的位置為止。此時,移動構件425R是可謂位於突出位置(運轉位置)的狀態。因此,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可使移動構件452R移動,轉換製程卡匣430的抵接狀態、間隔狀態。
被移動至箭號Z2方向的卡匣推壓機構191推壓而製程卡匣430移動的ZA方向(移動構件425R從待機位置往運轉位置移動的方向)是亦可不與箭號Z2方向平行。亦即,ZA方向是只要至少包含與X1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成分即可。
將圓弧431VR接觸於直線部171VR1及171VR2的狀態的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435R與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434R的彈簧力(彈推力)設定成比卡匣推壓機構191的力更小。因此,可確實地對於托盤171定位製程卡匣430。
安裝完了後是與在圖72說明的動作相同,因此說明省略。
將製程卡匣430從裝置本體170卸下時的動作是將上述的安裝時的動作反其到而行,因此說明省略。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別形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別形態是設為具備第一力承受部452Rk、452Lk及第2力承受部452Rn、452Ln的移動構件425會與鼓單元438及顯像單元439(鼓框體及顯像框體)一體地移動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與突出位置(運轉位置)之間的構成。藉由此移動,第一力承受部452Rk、452Lk及第2力承受部452Rn、452Ln是至少變位至方向VD1(圖40等)、方向VD10(圖236等)、方向VD12(圖238)、方向VD14 (圖239)。藉由如此的構成,在將製程卡匣430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或拔出時,也可迴避移動構件42與裝置本體170特別是與間隔控制構件196L干擾。 <實施例6>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在製程卡匣的間隔抵接機構中,藉由不被本體側的零件推壓的構成,移動構件賦予間隔件力量的構成。
具體說明關於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製程卡匣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裝卸]。有關其他的製程卡匣的構成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所以在此省略。 [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400的感光鼓104及顯像單元14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進行間隔及抵接的構成。製程卡匣是在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450R,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450L(圖79)。圖80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450R的顯像單元1409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圖81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550L的顯像單元1409的非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在此是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450R的詳細。另外,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驅動側、非驅動側幾乎具有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記載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取代R記載L。然後以驅動側的構成及動作作為代表說明,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及動作的說明省略。
間隔抵接機構1450R是具有規制構件(保持構件)的間隔件1451R、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1452R、拉伸彈簧1453。
間隔件1451R是具有圓環狀的被支撐部1451Ra、與卡匣蓋1416的被抵接面(被抵接部)1416c接觸的抵接面(抵接部)1451Rc、與拉伸彈簧1453卡合的彈簧掛部1451Rg、與移動構件1452R卡合的第二被推壓面1451Re。並且,可轉動地被保持於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一支撐部1428c。其他的構成是與前述的實施例1同樣的構成。
移動構件1452R是移動構件1452R的支撐承受部1452Ra會卡合於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三支撐部1428m,可轉動地被保持著。又,移動構件1452R是具有可與被設置在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卡合的第一力承受面1452Rm、第二力承受面1452Rp,具有與拉伸彈簧1453卡合的彈簧掛部1452Rs、與間隔件1451R卡合的第二推壓面1452Rr。另外,第一力承受面1452Rm、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是分別與實施例1同樣,構成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賦予部)。
又,如圖82所示般,與前述的實施例1同樣,拉伸彈簧1453是以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一支撐部1428c作為旋轉中心,將間隔件1451R彈推至B1方向。又,以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三支撐部1428m作為旋轉中心,將移動構件1452R彈推至CA方向。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82~圖85來詳細說明間隔抵接機構1450R所致的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428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就本實施例構成而言,顯像輸入耦合部132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驅動力於圖82的箭號V2方向,顯像輥106旋轉。亦即,具有顯像輸入耦合部132的顯像單元1409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箭號V2方向的扭矩。如圖82所示般,顯像單元1409為間隔位置,間隔件1451R為間隔保持位置(規制位置、第1位置),即使顯像單元1409接受此扭矩及後述的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間隔件1451R的抵接面1451Rc也會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416的被抵接面1416c,顯像單元1409的姿勢被維持於間隔位置。
與前述的實施例1同樣,在本實施例中亦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如前述般對應於各製程卡匣1400,具有間隔控制構件196R。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朝向製程卡匣1400突出,具有隔著空間196Rd而彼此相向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下面側經由連結部196Rc來連結。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以轉動中心196Re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控制金屬板(未圖示)。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彈推彈簧(未圖示)來經常被彈推至E1方向,藉由未圖示的夾具(holder)來規制旋轉方向。又,控制金屬板(未圖示)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41及W42方向,藉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構成可移動至W41、W42方向。
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會抵接,移動構件1452R會以支撐承受部1452Ra作為旋轉中心往CB方向旋轉。進一步,隨著移動構件1452R的旋轉,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推壓面1452Rr會邊與間隔件1451R的第二被推壓面1451Re抵接,邊使間隔件1451R往B2方向旋轉。然後,間隔件1451R是藉由移動構件1452R來旋轉至抵接面1451Rc與被抵接面1416c分離的間隔解除位置(容許位置、第2位置)為止,成為圖83所示的狀態。在此將圖83所示的使間隔件1451R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位置稱為第一位置。
若如此間隔件1451R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來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則顯像單元1409會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來旋轉至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圖83的狀態)。此時,藉由拉伸彈簧1453來被彈推至箭號B1方向的間隔件1451R是藉由第二被規制面1451Rk被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416的第二規制面1416d來維持於間隔解除位置。然後,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時,移動構件1452R是藉由拉伸彈簧1453來朝CB方向旋轉,如圖84所示般,往移動構件1452R的第一推壓面1452Rq與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一推壓面1428k抵接的狀態轉移(圖80也參照)。
藉此形成間隙T3與T4,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對於移動構件1452R不作用的位置。另外,從圖83的狀態往圖84的狀態遷移是不浪費時間進行。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可使移動構件1452R旋轉,使間隔件1451R從間隔保持位置移動至間隔解除位置。藉此,顯像單元14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另外,圖84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位置是與圖82的狀態相同。 [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
其次,利用圖84、圖85來詳細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450R所致之從顯像單元1409的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428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84的箭號W4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196Rb與移動構件14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452Rm會抵接,移動構件1452R會以支撐承受部1452Ra作為旋轉中心往CA方向旋轉。然後,藉由移動構件1452R的第一推壓面1452Rq與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一推壓面1428k抵接,顯像單元1409從抵接位置往V1方向旋轉(圖85的狀態)。
間隔件1451R是間隔件1451R的第二被規制面1451Rk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416的第二規制面1416d會分離,間隔件1451R是藉由拉伸彈簧1453的彈推力來旋轉至箭號B1方向。藉此,間隔件1451R是旋轉至第二被推壓面1451Re與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推壓面1452Rr抵接為止,藉由抵接來轉移至間隔保持位置。顯像單元1409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抵接位置移動至間隔位置方向,間隔件14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時,如圖85所示般,在抵接面1451Rc與被抵接面1416c之間形成有間隙T5。在此,將圖85所示的使顯像單元1409從抵接位置旋轉至間隔位置方向,間隔件1451R可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的位置稱為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位置。
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而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間隔件1451R會維持間隔保持位置不變,顯像單元1409會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扭矩與顯像加壓彈簧134來旋轉至箭號V2方向,抵接面1451Rc與被抵接面1416c會抵接。亦即,顯像單元1409是形成藉由間隔件1451R來維持間隔位置的狀態,形成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分離的狀態(圖82及圖79的狀態)。另外,藉此,間隙T3及T4被形成,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452R不作用的位置(圖82的狀態)。另外,從圖85的狀態往圖82的狀態的遷移是立即被實行。
如以上般本實施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間隔件1451R會從間隔解除位置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顯像單元1409會形成藉由間隔件1451R來維持間隔位置的狀態。 [製程卡匣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裝卸]
其次,利用圖86~圖101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400被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的製程卡匣1400的間隔抵接機構1450R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6R的卡合動作。另外,該等的圖是為了說明而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428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86~圖89是由驅動側看卡匣托盤171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插入至可形成畫像位置的途中的製程卡匣1400的圖。又,製程卡匣1400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以外是省略。從非驅動側看與圖86~圖89同時間點的製程卡匣1400的圖是圖94~圖97。
圖90~圖92是在托盤171插入後到製程卡匣1400藉由後述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初始動作來間隔保持的圖。圖93是省略從可形成畫像位置將卡匣托盤171拉出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的途中的製程卡匣1400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以外,從製程卡匣1400的驅動側看的圖。與圖90~圖92同時間點之從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400的圖是圖98~圖101。
另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為了安裝複數的製程卡匣1400進行畫像形成,對應於製程卡匣1400的數目而存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基於方便起見,藉由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的末尾賦予數字來區別複數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196L)而示。
如圖86般,將載於托盤171(未圖示)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400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內部的方向亦即X2的方向時,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會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1的插入方向上游側面196R-1p。若進一步被插入,則如圖87所示般,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是邊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的插入方向上游側面196R-1q邊進行卡匣的插入動作。此時,拉伸彈簧1453所致的力是被設定成比將間隔控制構件196R彈推至E1方向的彈推彈簧(未圖示)所致的力更弱,形成若移動構件1452R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接觸則移動構件1452R會轉動而逃脫的構成。又,移動構件1452R及間隔件1451R是被構成為比圖83的狀態更大幅度往B2方向(從間隔保持位置朝向間隔解除位置的方向)、CB方向轉動。
因此,成為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會騎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1的上面196R-1q的狀態。因此,移動構件1452R是從間隔保持位置往間隔解除位置移動,製程卡匣1400是從間隔狀態往抵接狀態轉移。
若由此狀態進一步插入托盤171(未圖示),則如圖88般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1的旁邊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2。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1同樣邊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2的插入方向上游側面196R-1p、上面196R-2q邊被插入。此時也是製程卡匣1400被維持抵接狀態不變。通過間隔控制構件196R-1之後也是製程卡匣1400被維持抵接狀態。若接觸於上面196R-2q,則與接觸於此之前作比較,移動構件1452R及間隔件1451R是藉由大幅度往B2方向(從間隔保持位置朝向間隔解除位置的方向)、CB方向轉動,通過上面196R-2q。因此,通過上面196R-2q之後,製程卡匣1400的抵接狀態是維持不變,移動構件1452R及間隔件1451R是往B1方向、CA方向些微轉動。通過其他的2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3、196R-4時也同樣。
然後,托盤171(未圖示)插入至可形成畫像的位置的圖為圖89。此狀態是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會騎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上面196R-2s的狀態。
就這樣是不能製程卡匣1400的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但,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關閉前門之後,進行畫像形成(對紙等的記錄媒體的印刷)之前實行初始(initial)動作。在此初始動作中,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前述的抵接動作然後進行間隔動作(W41、W42方向的動作)。此時如圖90般藉由進入抵接動作(W42方向的動作),移動構件14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會接觸。其次,藉由進行間隔動作(W41方向的動作),如圖91般,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b會接觸於移動構件14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452Rm,使製程卡匣1400轉動至V1方向,轉動至間隔件1451R接觸於移動構件1452R為止。在該狀態下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返回至初始位置,則如圖82般可使製程卡匣1400保持間隔,可進行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的畫像製程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將托盤171(未圖示)從可形成畫像位置拉出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為止時的製程卡匣1400的舉動。如圖93般,若將製程卡匣1400拉出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的方向亦即X1,則移動構件14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452Rm會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構件1452R是第一推壓面1452Rq會與顯像蓋構件1428的第一推壓面1428k抵接,顯像單元1409往V1方向旋轉。在拉出托盤171時,比圖85的間隔狀態更往V1方向旋轉,形成圖93般的狀態。亦即,顯像單元1409是被構成為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比圖85的狀態更遠離。此時,移動構件14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452Rm是邊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上面196R-2r邊拉出製程卡匣1400。如此,將製程卡匣1400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拉出時是顯像單元1409會邊間隔邊被拉出。在托盤171(未圖示)被拉出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外側為止的狀態中,製程卡匣1400是成為與圖82所示的間隔狀態的製程卡匣1400相同的狀態。如此,即使藉由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顯像單元1409往V1方向轉動,製程卡匣1400也是維持間隔狀態不變。
在本實施例的說明是只說明驅動側。由於非驅動側也與驅動側同樣的構成・動作,因此在本實施例是省略說明。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將移動構件1452R及構成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的第一力承受面1452Rm及構成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的第二力承受面1452Rp設為可對於鼓單元移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力承受面14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1452Rp會藉由此移動來至少變位於方向VD1(圖40等)、方向VD10(圖236等)、方向VD12(圖238)、方向VD14(圖239)。特別是托盤171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插入而插入製程卡匣1400,通過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上面196R-q時,可維持顯像單元的抵接狀態不變,第一力承受面14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1452Rp往該等的方向變位。又,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拔出托盤171而取出製程卡匣1400時,可維持顯像單元的間隔狀態不變,第一力承受面14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1452Rp往該等的方向變位。
藉此,在將製程卡匣1400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或拔出時,可迴避移動構件1452R(特別是第一力承受面14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1452Rp)與裝置本體170特別是與間隔控制構件196L干擾而無法插入或拔出的情形。 <實施例7>
其次,利用圖102~圖115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7。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而且,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在製程卡匣1600的間隔抵接機構中,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藉由利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傳達機構所傳達的驅動力來從收納位置(待機位置)往突出位置(運轉位置)移動的構成。
製程卡匣1600是在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650R,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650L。另外,針對間隔抵接機構,首先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50R的詳細之後,進行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說明。又,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在驅動側、非驅動側幾乎具有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附加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附加L。
圖102是表示包含間隔抵接機構1650R的顯像單元1609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間隔抵接機構1650R是具有規制構件的間隔件151R、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1652R、拉伸彈簧153。又,如圖103及圖106所示般,移動構件1652R是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652R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652Rn。
移動構件1652R是具有齒條部1652Rx,顯像蓋構件1628的第二支撐部1628k的外徑與長圓形支撐承受部1652Ra的內壁嵌合,可直線移動及旋轉地被支撐(參照圖103)。齒條部1652Rx是與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齒輪部1632-15b卡合,被構成可與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旋轉連動而移動。另外,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是作為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一部分而構成。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是顯像蓋構件1628的圓筒部1628b的內徑與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圓筒部1632-11b的外徑會嵌合,加上驅動側軸承1626的支撐部1626a與傳達齒輪1632-16的未圖示的圓筒部會嵌合,藉此被構成為對於各種齒輪傳達驅動力。進一步,與實施例1同樣,在顯像蓋構件1628的第一支撐部1628c與間隔件151R的支撐承受部151Ra的內徑嵌合,可旋轉地支撐間隔件151R,藉由拉伸彈簧153,移動構件1652R與間隔件151R被彈推為彼此互相拉。又,藉由顯像蓋構件1628的圓筒部1628b的外徑被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6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616a,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顯像單元1609可轉動地被支撐。
其次,利用圖103~圖107來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的抵接及間隔的動作。
圖103是製程卡匣16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未圖示的卡匣托盤,卡匣托盤1161被插入至第一安裝位置時之省略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616、顯像蓋構件1628、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移動構件1652R及間隔件151R以外,從製程卡匣1600的非驅動側看的圖。在此狀態下,移動構件1652R是位於待機位置。由此狀態和實施例1同樣地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會移動而與顯像耦合部(旋轉驅動力承受部)1632-11咬合。然後,藉由本體的驅動力,顯像耦合部1632-11會旋轉,若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被使往箭號D1方向旋轉,則與此連動,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往箭號D1方向旋轉。此時,由於移動構件1652R的齒條部1652Rx是與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齒輪部1632-15b咬合,因此朝箭號Z2方向下方突出(圖104的狀態)。此時移動構件1652R是藉由拉伸彈簧153來與箭號Z1方向大略平行地被彈推,因此齒條部1652Rx的終端部1652Ry與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齒輪部1632-15b是形成斷續性地重複接觸,但藉由後述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內部機構,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旋轉停止,移動構件1652R停止在突出位置(運轉位置)。若此動作完了,則移動構件1652R是如圖104所示般位於突出部1652Rh進入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之間的突出位置(運轉位置)。此時,與實施例1同樣,在突出部1652Rh與第一力賦予面196Ra及第二力賦予面196Rb之間是存在間隙。如此,本實施例是藉由顯像耦合部1632-11接受驅動力,移動構件1652R移動至Z2方向(預定方向)而從待機位置往運轉位置移動。
其次,利用圖104~圖107來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650R所致的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及間隔的動作。但由於以後的動作是與實施例1記載的內容同樣,因此針對在本實施例中產生的與實施例1不同的動作進行說明。間隔抵接機構1650R是藉由間隔件151R、移動構件1652R及拉伸彈簧153所構成。如圖105所示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往第一位置移動,移動構件1652R會以顯像蓋構件1628的第二支撐部1628k為中心往箭號BB方向旋轉。此時,間隔件151R也連動而往箭號B2方向旋轉,藉此顯像單元1609移動至抵接位置為止。然後,如圖106所示般,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則藉由未圖示的彈推構件,移動構件1652R往箭號BA方向旋轉,與實施例1同樣從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不被作用的位置移動。另外,此未圖示的彈推構件是與實施例1同樣亦可使用拉伸彈簧153。
其次,為了間隔動作,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則移動構件1652R從圖106的狀態進一步往箭號BA方向旋轉,藉由移動構件1652R的第一推壓面1652Rq與驅動側軸承1626的第一被推壓面1626c抵接,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旋轉。此時齒條部1652Rx會與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齒輪部1632-15b接觸咬合(圖107的狀態)。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間隔件151R的間隔保持面151Rc與抵接面1616c會抵接,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成為被分離的間隔狀態(圖104的狀態)。
其次,利用圖108(a)、圖108(b)來說明有關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內部的機構。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是由顯像耦合齒輪1632-11、壓縮彈簧1632-12、離合器板1632-13、扭矩限制器1632-14、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及傳達齒輪1632-16所構成。另外,僅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作為詳細的圖,圖示齒輪的齒輪部1632-15b,有關除此以外的齒輪是省略齒形狀而圖示。顯像耦合齒輪1632-11是與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卡合的耦合部(顯像耦合構件)1632-11a及與顯像輥齒輪131卡合的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11c會經由前述的圓筒部1632-11b來配置。進一步,顯像耦合齒輪1632-11是具有突出至與耦合部1632-11a所被配置的側相反側的突出部1632-11d,使能與離合器板1632-13的複數的第一突出部1632-13a卡合傳達驅動。加上往傳達齒輪1632-16傳達驅動力的驅動軸1632-11e會被配置為與突出部1632-11d所突出的方向同一方向,在圓筒部1632-11b及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11c的內部形成收納空間1632-11f。離合器板1632-13是具有經由凸緣部1632-13b來突出至與第一突出部1632-11a所被配置的側相反側之第二突出部1632-13c,被配置成可卡合於扭矩限制器的凹部1632-14a。扭矩限制器1632-14是配置有突出至與凹部1632-14a所被配置的側相反側之突出部1632-14b,被配置成可卡合於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凹部1632-15a。離合器板1632-13與扭矩限制器1632-14是被構成為經常一體地旋轉。亦即,亦可將該等一體成形。傳達齒輪1632-16是具有與從顯像耦合齒輪1632-11延伸的驅動軸1632-11e卡合的凹部1632-16a,被構成為與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經常連動而旋轉。進一步,配置有與碳粉搬送輥齒輪133(參照圖102)卡合的搬送輥驅動齒輪1632-16b及與驅動未圖示的碳粉攪拌單元的攪拌齒輪卡合的攪拌驅動齒輪1632-16c。壓縮彈簧1632-12是被配置於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收納空間1632-11f內且與離合器板1632-13之間,將顯像耦合齒輪1632-11往箭號Y2方向彈推,將離合器板1632-13往箭號Y1方向彈推。
進一步,利用圖109來說明有關前述的移動構件1652R往突出位置移動時,停止在突出位置的機構。圖109(a)是製程卡匣1600被安裝於卡匣托盤1161,卡匣托盤1161被插入至第一安裝位置時的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概略剖面圖。當製程卡匣1600位於第一安裝位置時,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突出部1632-11d與離合器板1632-13的第一突出部1632-13a是不藉由壓縮彈簧1632-12的彈推力來咬合,成為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旋轉驅動力不往離合器板傳達的狀態。另一方面,傳達齒輪1632-16是在凹部1632-16a與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連結軸1632-11e連結,成為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旋轉驅動力往傳達齒輪1632-16傳達的狀態。之後,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往箭號Y1移動。在此,藉由將壓縮彈簧1632-12的彈簧力設定為比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的推壓力更小,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632-11往箭號Y1方向移動。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632-11往箭號Y1方向移動,突出部1632-11d與離合器板1632-13的第一突出部1632-13a會咬合,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的旋轉驅動力往離合器板1632-13傳達(參照圖109(b))。藉由離合器板1632-13旋轉,被連結的扭矩限制器1632-14也旋轉,進一步被連結至扭矩限制器1632-14的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也旋轉。如前述般藉由移動構件驅動齒輪旋轉,移動構件驅動1652R往突出位置移動。若移動至預定的突出位置,則移動構件1652R會藉由拉伸彈簧153來接受預定的彈推力FT (參照圖104)。在此,將扭矩限制器1632-14不傳達旋轉驅動力而空轉的扭矩的設定值設定成與移動構件1652R位於突出位置時藉由拉伸彈簧的彈推力FT而產生的產生在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中心的負荷扭矩同等。藉此,若移動構件1652R從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接受驅動力,從收納位置(待機位置)往突出位置(運轉位置)移動,則藉由扭矩限制器1632-14空轉,接受此以上的驅動力的情形變無,移動構件1652R形成停止在突出位置的情形。
藉由以上的構成,抑制移動構件1652R的齒條部1652Rx終端與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的齒輪部1632-15b斷續性地接觸而產生的移動構件1652R的上下運動,藉此將移動構件1652R的突出位置安定化,加上連噪音也可抑制。
其次,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652R從突出位置往收納位置移動的動作。如圖104所示般,在移動構件1652R位於突出位置的狀態中,與前述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閉狀態轉移至開狀態連動,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往圖109的箭號Y2方向移動。隨之,顯像耦合齒輪1632-11會藉由壓縮彈簧1632-12的彈推力來朝箭號Y2方向移動,藉此與離合器板1632-13的咬合會脫離(圖109(a)的狀態)。亦即,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是成為不與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其他的齒輪一體旋轉的獨立的狀態。藉此,由於移動構件652R的齒條部1652Rx是與獨立的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咬合,因此可藉由拉伸彈簧153的彈推力來與圖104箭號Z1方向大略平行地移動。若此動作完了,則移動構件1652R是不從顯像單元1609突出,位於被收納的收納位置(待機位置)(圖103的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將移動構件1652R移動的機構,是設為在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內部使用扭矩限制器1632-14的構成,但亦可藉由容許前述的移動構件的上下運動來謀求成本降低(參照圖110)。圖110是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的各種機能零件一體成型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632-2的概略剖面圖。在前述的圖108、圖109說明的耦合部1632-11a、圓筒部1632-11b、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11c、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搬送輥驅動齒輪1632-16b、攪拌驅動齒輪1632-16c是分別作為耦合部1632-2a、圓筒部1632-2b、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2c、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2d、搬送輥驅動齒輪1632-2e、攪拌驅動齒輪1632-2f一體化。如此構成的情況,亦可構成為藉由驅動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632-2、本體側顯像耦合部185、其他本體側顯像耦合部185的未圖示的複數的齒輪各者的背隙(backlash)來使移動構件1652R往收納位置移動。另外,亦可設為在使用前述的扭矩限制器1632-14的構成中也藉由背隙來使往收納位置移動的構成。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作為使移動構件1652R移動於突出位置與收納位置之間的機構,是在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傳送旋轉驅動力至顯像單元1609的驅動軸上(與搖動軸K同樣)設置使移動構件1652R驅動的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但不限移此。將其一例顯示於圖111。圖111(a)、(b)是省略移動構件1632R-3位於收納位置時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616、顯像蓋構件1628、顯像耦合齒輪1632-11、移動構件驅動齒輪單元1652R-3、移動構件1652R-3及間隔件151R以外,從製程卡匣1600的非驅動側看的圖。移動構件驅動齒輪單元1632-3是被構成為經由第一中間齒輪1632-31與第二中間齒輪1632-32來配置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33。另外,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33是被配置為與移動構件1652R-3的齒條部1652Rx-3卡合。藉由以上的構成,和前述記載的內容同樣,與顯像耦合齒輪1632-11旋轉至箭號D1方向連動,第一中間齒輪1632-31、第二中間齒輪1632-32、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33會旋轉,使移動構件驅動1652R-3往突出位置移動(參照圖111(b))。並且,從突出位置往收納位置的移動也與前述同樣。如以上說明般,使移動構件移動的移動構件驅動齒輪是亦可不被配置於搖動軸K上。
加上,本實施例是從製程卡匣1600的驅動側端部,從箭號Y1上游方向朝向下游方向依序配置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11c(1632-2c)、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15 (1632-2d)、搬送輥驅動齒輪1632-16b(1632-2e)、攪拌驅動齒輪1632-16c(1632-2f),但各種齒輪的配置是不限於此,進一步齒輪的齒數或齒形形狀也不限於此。又,各種齒輪是亦可共有機能,例如亦可設為使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2c具有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2-2d的機能,使移動構件1652R的齒條部1652Rx與顯像輥驅動齒輪1632-2c卡合,藉此使移動構件1652R移動的構成。
其次,利用圖112~圖113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600的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650L。與前述的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650R同樣,間隔抵接機構1650L是具有規制構件的間隔件151L、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1652L、拉伸彈簧153(參照圖112)。移動構件1652L是具有齒條部1652Lx,可直線移動及旋轉地被支撐於非驅動側軸承1627。齒條部1652Lx是與非驅動側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5卡合,被構成可與非驅動側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5的旋轉連動而移動。非驅動側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5是被連結至貫通軸1636(參照圖113),貫通軸1636是經由未圖示的貫通軸齒輪來連結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藉此,若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1632-1從本體側顯像耦合部185接受驅動力而旋轉,則與此連動而貫通軸1636旋轉,藉由非驅動側移動構件驅動齒輪1635旋轉,移動構件1652L移動。另外,貫通軸1636是若為具有連通製程卡匣1600的驅動側與非驅動側之間的軸者,則亦可例如使用碳粉搬送輥1016或顯像輥106,亦可進一步追加。
另外,有關藉由間隔抵接機構1650L之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及間隔的動作是與前述的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650R同樣。
另外,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是亦可與實施例2同樣,只在一側配置製程卡匣1600的間隔抵接機構。圖114與圖115是從本體側顯像耦合部185接受旋轉驅動力,移動構件1652往突出位置突出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600的立體圖,但圖114是表示只在驅動側配置間隔抵接機構1650R,圖115是表示只在非驅動側配置間隔抵接機構1650L的構成。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耦合部(耦合構件)1632-11a會被輸入驅動力而旋轉,藉此移動構件1652R會移動。然後,藉由此移動構件1652R的移動,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652R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652Rn會移動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與突出位置(運轉位置)之間。藉由如此的構成,可藉由往耦合部(耦合構件)1632-11a的驅動力的輸入的有無來控制移動構件1652R的移動。 <實施例8>
其次,利用圖116~圖128來說明有關實施例8。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製程卡匣1900是在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950R(參照圖116),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950L (參照圖126)。另外,另外,針對間隔抵接機構,首先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950R的詳細之後,進行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950L的說明。又,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在驅動側、非驅動側幾乎具有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附加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附加L。
另外,本實施例是相當於實施例1的移動構件152R的移動構件1952R會如圖120所示般在將製程卡匣1900插拔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過程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迴避於長邊方向(箭號Y2方向)的構成。進一步,在安裝完了時,移動構件1952R是在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同一長邊位置,和實施例1同樣,抵接間隔動作成為可能。有關移動構件邊迴避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插拔是在後面敘述。 [驅動側製程卡匣構成]
圖116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950R的顯像單元1909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間隔抵接機構1950R是具有規制構件(保持構件)的間隔件1951R、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1952R、拉伸彈簧1953。在本實施例中,移動構件1952R是具有第一長圓形孔1952Rx及第二長圓形孔1952Ry (圖117(c)參照),顯像蓋構件1928的第二支撐部1928k的外徑與第一長圓形孔1952Rx及第二長圓形孔1952Ry的內壁嵌合,對於後述的二個的搖動軸可搖動地被支撐。
進一步,與實施例1同樣,間隔件1951R的支撐承受部1951Ra的內徑嵌合於顯像蓋構件1928的第一支撐部1928c,間隔件1951R可轉動地被支撐,又,藉由拉伸彈簧1953,移動構件1952R與間隔件1951R被彈推為彼此互相拉。又,藉由顯像蓋構件1928的圓柱部1928b的外徑被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9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916a,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顯像單元1909可轉動地被支撐。 [移動構件的構成及動作說明]
其次,利用圖117~圖119來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驅動側的移動構件1952R的構成。
圖117(a)是從製程卡匣1900的長邊方向(往圖116箭號Y1方向)看移動構件1952R的單件正面圖,圖117(b)、圖117(c)是移動構件1952R的單件立體圖。移動構件1952R是具有長圓形孔形狀的第一長圓形孔1952Rx及第二長圓形孔1952Ry。在此第一長圓形孔1952Rx及第二長圓形孔1952Ry的長圓形孔形狀的長邊方向LH是相同,將上方向(大致Z1方向)設為箭號LH1,且將下方向(大致Z2方向)設為箭號LH2。又,將與LH方向正交且與形成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長圓形孔的深度方向(Y1方向)正交的軸設為軸HXR。移動構件1952R是具有以軸HXR作為軸的圓柱面1952Rz。另外,Y1方向是與實施例1說明的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或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平行。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長圓形孔1952Rx與第二長圓形孔1952Ry是在箭號LH1方向將頂點設為相同而配置。進一步,第一長圓形孔1952Rx與第二長圓形孔1952Ry是連通,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直徑相對於第二長圓形孔1952Ry設定大。加上,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長度相對於第二長圓形孔1952Ry的長度設定長。
進一步,移動構件1952R是與實施例1同樣,在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箭號LH2方向下游側形成有突出部1952Rh。在突出部1952Rh是配置有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一力承受面19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1952Rp。另外,第一力承受面1952Rm、第二力承受面1952Rp是分別與實施例1同樣,構成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賦予部)。另一方面,移動構件1952R是在箭號LH1方向下游側具有圓弧形狀的被推入面1952Rf。又,移動構件1952R是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安裝拉伸彈簧1953的彈簧掛部1952Rs、第一推壓面1952Rq、第二推壓面1952Rr。
圖118(a)是僅表示顯像蓋構件1928,圖118(b)是表示顯像蓋構件1928與移動構件1952R的立體圖。顯像蓋構件1928的第二支撐部1928k是以第一圓柱部1928kb及由球面所成的第二搖動部1928ka以及直徑比第一圓柱部1928kb更小的第二圓柱部1928kc來形成。在此,將通過第一圓柱部1923kb及第二圓柱部1928kc的中心的軸設為HYR。與此HYR正交且通過第二搖動部1928ka的球面中心的軸是與前述的HXR相同。本實施例是將第二搖動部1928ka設為球面,但不限於此,只要是被設定於不妨礙後述的移動構件1952R的箭號YA、YB方向(參照圖119)的搖動及箭號BA、BB方向(參照圖119)的搖動的範圍的面即可。加上,移動構件1952R的第一長圓形孔1952Rx與第二長圓形孔1952Ry對於第一圓柱部1928kb與第二圓柱部1928kc,同樣只要被設定於不妨礙箭號YA、YB方向與箭號BA、BB方向的搖動的範圍即可,長圓形孔的直徑或LH方向的位置關係是不限於此。
圖119是表示對於顯像蓋構件1928,組裝間隔抵接機構1950R的狀態。圖119(a)是從製程卡匣1900的長邊方向(朝圖116箭號Y2方向)看的圖。製程卡匣1900的長邊方向是與前實施例說明的旋轉軸線M1、M2、K平行的方向。移動構件1952R是藉由被顯像蓋構件1928的第二支撐部1928k支撐,與實施例1同樣繞著軸HYR往箭號BA及BB方向可搖動地被支撐。
將以通過第二支撐部1928k的中心(HYR)且和前述的LH方向平行的直線所切斷的剖面設為QQ剖面,顯示於圖119(b)。移動構件1952R是在第二搖動部1928ka與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內壁接觸的狀態下,藉由拉伸彈簧1953來受力於F1方向。在此,移動構件1952R的彈簧掛部1952Rs是比第二搖動部1928ka與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接觸點更位於Y2方向,因此藉由彈簧力來產生以軸HXR作為中心的箭號YA方向的力矩,繞著軸HXR搖動。往箭號YA方向搖動的移動構件1952R是藉由與顯像蓋構件1928的移動構件規制部1928s接觸來決定姿勢,突出部1952Rh會往Y2方向突出。將此位置設為移動構件1952R的待機位置。
其次,若從圖119(b)的狀態將被推入面1952Rf往箭號ZA方向推入,則比第二搖動部1928ka與第一長圓形孔1952Rx的接觸點更位於Y2方向,因此產生以軸HXR作為中心的箭號YB方向的力矩,繞著軸HXR搖動。移動構件1952R的突出部1952Rh是往Y1方向移動,至圖119(c)所示的姿勢為止。將此位置設為移動構件1952R的運轉位置。另外,往此ZA方向的推入量是以未圖示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所具有的卡匣推壓單元191的ZA方向的移動量而定。
另外,為了規制移動構件1952R繞著軸HYR及與軸HXR正交的軸HZR旋轉,圓柱面1952Rz是被配置為與未圖示的驅動側軸承1926的規制面1926d(參照圖116)接觸。加上,第二圓柱部1928kc與第二長圓形孔1952Ry接觸亦具有同樣的旋轉規制效果。
藉由以上的構成,移動構件1952R是可搖動地被支撐於繞著軸HYR及軸HXR的2方向。 [製程卡匣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安裝]
其次,利用圖120、圖121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900被安裝於未圖示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時的製程卡匣1900的間隔抵接機構1950R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的卡合動作。
圖120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未圖示的卡匣托盤171安裝製程卡匣1900,將卡匣托盤171往第一安裝位置插入時之省略製程卡匣1900、卡匣推壓單元191及間隔控制構件196R以外,從畫像形成裝置M的前門側看的圖(圖120(a))與從製程卡匣1900的驅動側看的圖(圖120(b))。移動構件1952R的突出部1952Rh是在將卡匣托盤171往第一安裝位置插入時,如前述般位於往YA方向搖動的待機位置。因此,藉由成為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箭號Y2方向迴避的姿勢,可與實施例1同樣往第一安裝位置插入。並且,在第一安裝位置,移動構件1952R是如圖120(b)所示般,在從製程卡匣1900的驅動側看的方向,被配置為突出部1952Rh會收納於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空間196Rd。
與實施例1同樣,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卡匣推壓單元191往箭號ZA方向下降,第一力賦予部191a與移動構件1952R的被推入面1952Rf抵接。然後,若卡匣推壓單元191下降至第二安裝位置的預定位置,則移動構件1952R的突出部1952Rh會藉由前述的搖動機構來搖動至YB方向,到達至運轉位置(圖121的狀態)。若此動作完了,則與實施例1同樣,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9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952Rp會對向,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第二力承受面1952Rm會對向。亦即,被配置為在箭號Y1、Y2方向,移動構件1952R的突出部1952Rh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一部分會重疊。
另外,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卸下製程卡匣1900時,成為與上述的安裝時的動作相反的動作,移動構件1952R的突出部1952Rh是從運轉位置往待機位置移動。 [顯像單元的抵接間隔動作]
本實施例的抵接間隔動作是如以下般與實施例1同樣。
圖122是表示顯像單元19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此狀態移動至W4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9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952Rp會抵接,移動構件1952R會以軸HYR作為旋轉中心往BB方向搖動。進一步,隨著移動構件1952R的旋轉,移動構件1952R的第二推壓面1952Rr會邊與間隔件1951R的第二被推壓面1951Re抵接,邊使間隔件1951R往B2方向旋轉。然後,間隔件1951R是藉由移動構件1952R來使旋轉至未圖示的抵接面(抵接部)1951Rc與被抵接面(非抵接部)116c分離的間隔解除位置(第2位置)為止。藉此,顯像單元19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9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圖123的狀態)。
之後,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圖124的狀態)。
若畫像形成動作結束,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則第一力賦予面1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1952Rm會抵接,移動構件1952R的第一推壓面1952Rq會與驅動側軸承1926的第一被推壓面1926c抵接,藉此顯像單元109是從抵接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往箭號V1方向旋轉(圖125的狀態)。
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2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間隔件1951R轉移至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圖122的狀態)。 [非驅動側製程卡匣構成]
其次,利用圖126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900的非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950L。圖126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950L的顯像單元1909的非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與前述的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950R同樣,間隔抵接機構1950L是具有規制構件的間隔件1951L、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1952L、拉伸彈簧1953。進一步,移動構件1952L是具有未圖示的第一長圓形孔1952Lx及第二長圓形孔1952Ly,非驅動側軸承1927的第二支撐部1927e的外徑與第一長圓形孔1952Lx及第二長圓形孔1952Ly的內壁嵌合。加上,對於軸HXRL與軸HYRL的二個的搖動軸可搖動地被支撐。
進一步,與實施例1同樣,間隔件1951L的支撐承受部1951La的內徑會嵌合於非驅動側軸承1927的第一支撐部1927b,間隔件1951L可轉動地被支撐,又,藉由拉伸彈簧1953,移動構件1952R與間隔件1951L被彈推為彼此互相拉。又,藉由非驅動側軸承1927的圓柱部1927a的外徑嵌合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9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917a,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顯像單元1909可轉動地被支撐。 [顯像單元的抵接間隔動作]
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950L所致的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及間隔的動作是與前述的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950R同樣。
另外,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是與實施例2同樣亦可將製程卡匣1900的間隔抵接機構只配置於一側。圖127是只在驅動側配置有間隔抵接機構1950R,圖128是表示只在非驅動側配置有間隔抵接機構1950L的構成。但,間隔量是需要在不影響畫像的範圍適當設定。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設為可將具有構成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的第一力承受面1952Rm及構成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的第二力承受面1952Rp之突出部1952Rh移動至YA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突出部1952Rh及第一力承受面1952Rm與第二力承受面1952Rp是藉由該移動來至少變位至Y2方向(實施例1的平行於旋轉軸線M1及旋轉軸線M2的方向)。藉此,在將製程卡匣600往裝置本體170內的插入或拔出時,可迴避突出部1952Rh特別是第一力承受面1952Rm及第二力承受面1952Rp與裝置本體170特別是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干擾而無法插入或拔出。
又,本實施例是在突出部1952Rh從待機位置往運轉位置移動時,突出部1952Rh往推壓單元191的推壓方向(ZA方向)移動的移動量小。因此,可縮小設定突出部1952Rh從待機位置往運轉位置移動所必要的推壓單元191的移動量,可實現進一步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 <實施例9>
以下,利用圖說明有關本案的實施例9。在本實施例中,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另外,以下的實施形態是在畫像形成裝置舉可裝卸4個的卡匣(以下稱為製程卡匣)的畫像形成裝置為例表示。另外,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製程卡匣的個數是不被限於此。可因應所需而適當設定。又,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是舉雷射束印表機為例,作為畫像形成裝置的一形態。 [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構成]
圖130是畫像形成裝置500的剖面概略圖。又,圖131是製程卡匣P的剖面圖。又,圖132是從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以下稱為長邊方向)的一端側亦即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的分解立體圖。
此畫像形成裝置500利用電子照相製程的4色全彩雷射印表機,對記錄媒體S進行彩色畫像形成。畫像形成裝置500是製程卡匣方式,可將製程卡匣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在記錄媒體S形成彩色畫像者。
在此,關於畫像形成裝置500,以設置前門111的側作為正面(前面),且以和正面相反側的面作為背面(後面)。又,從正面看畫像形成裝置500,將右側稱為驅動側,將左側稱為非驅動側。又,從正面看畫像形成裝置500,以上側作為上面,以下側作為下面。圖130是從非驅動側看畫像形成裝置500的剖面圖,紙面前面成為畫像形成裝置500的非驅動側,紙面右側成為畫像形成裝置500的正面,紙面內側成為畫像形成裝置500的驅動側。
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502是第1製程卡匣PY、第2製程卡匣PM、第3製程卡匣PC、第4製程卡匣PK的4個的製程卡匣P(PY、PM、PC、PK)會被配置於大略水平方向。
第1~第4各製程卡匣P(PY、PM、PC、PK)是分別具有同樣的電子照相製程機構,顯像劑(以下稱為碳粉)的顏色分別不同。在第1~第4製程卡匣P(PY、PM、PC、PK)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驅動輸出部(未圖示)傳達旋轉驅動力。
並且,在第1~第4各製程卡匣P(PY、PM、PC、PK)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供給偏壓電壓(帶電偏壓電壓、顯像偏壓電壓等)。
如圖131所示般,本實施例的第1~第4各製程卡匣P(PY、PM、PC、PK)是具有鼓單元(感光體單元、第1單元)8。鼓單元8是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4,具備作為作用於此感光鼓4的製程手段的帶電構件及洗滌構件。感光鼓4是在外周面具備感光層的筒狀的感光體。
又,第1~第4各製程卡匣P(PY、PM、PC、PK)是具有具備將感光鼓4上的靜電潛像顯像的顯像構件之顯像單元(第2單元)9。鼓單元8與顯像單元9是互相被結合。有關製程卡匣P的更具體的構成後述。
第1製程卡匣PY是在顯像容器25內收容黃色(Y)的碳粉,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黃色的碳粉像。第2製程卡匣PM是在顯像容器25內收容洋紅色(M)的碳粉,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洋紅色的碳粉像。第3製程卡匣PC是在顯像容器25內收容青色(C)的碳粉,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青色的碳粉像。第4製程卡匣PK是在顯像容器25內收容黑色(K)的碳粉,在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黑色的碳粉像。
在第1~第4製程卡匣P(PY、PM、PC、PK)的上方是設有作為曝光手段的雷射掃描器單元114。此雷射掃描器單元114是對應於畫像資訊而輸出雷射光U。然後,雷射光U是通過製程卡匣P的曝光窗10來將感光鼓4的表面予以掃描曝光。
在第1~第4製程卡匣P(PY、PM、PC、PK)的下方設置作為轉印構件的中間轉印皮帶單元112。此中間轉印皮帶單元112是具有驅動輥112e、轉輥112c、張力輥112b,架設具有可撓性的轉印皮帶112a。
第1~第4各製程卡匣P(PY、PM、PC、PK)的感光鼓4是其下面會接觸於轉印皮帶112a的上面。該接觸部為一次轉印部。在轉印皮帶112a的內側是使對向於感光鼓4而設置一次轉印輥112d。轉輥112c是經由轉印皮帶112a來使抵接二次轉印輥106a。轉印皮帶112a與二次轉印輥106a的接觸部為二次轉印部。
在中間轉印皮帶單元112的下方是設置饋送單元104。此饋送單元104是具有裝載記錄媒體S而收容的給紙托盤104a、給紙輥104b。
在圖130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內的左上方是設置定影裝置107及排紙裝置108。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上面是作為排紙托盤113。
記錄媒體S是藉由被設在前述定影裝置107的定影手段來將碳粉像定影,往前述排紙托盤113排出。 [畫像形成動作]
用以形成全彩畫像的動作是如其次般。第1~第4各製程卡匣P(PY、PM、PC、PK)的感光鼓4會以預定的速度旋轉驅動(圖131箭號A方向)。轉印皮帶112a也順著感光鼓的旋轉的方向(圖130箭號C方向)以對應於感光鼓4的速度的速度旋轉驅動。
雷射掃描器單元114也被驅動。與雷射掃描器單元114的驅動同步,在各製程卡匣中,帶電輥5會將感光鼓4的表面一樣地帶電成預定的極性、電位。雷射掃描器單元114是按照各色的畫像訊號來以雷射光U將各感光鼓4的表面掃描曝光。藉此,在各感光鼓4的表面形成按照對應色的畫像訊號的靜電潛像。被形成的靜電潛像是藉由以預定的速度旋轉驅動(圖131箭號D方向)的顯像輥6來顯像。
藉由前述般的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製程動作,在第1製程卡匣PY的感光鼓4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黃色成分的黃色的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一次轉印於轉印皮帶112a上。同樣,在第2製程卡匣PM的感光鼓4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洋紅色成分的洋紅色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重疊於已經被轉印於轉印皮帶112a上的黃色的碳粉像而被一次轉印。同樣,在第3製程卡匣PC的感光鼓4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青色成分的青色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重疊於已經被轉印於轉印皮帶112a上的黃色、洋紅色的碳粉像而被一次轉印。同樣,在第4製程卡匣PK的感光鼓4形成對應於全彩畫像的黑色成分的黑色碳粉像。然後,該碳粉像會被重疊於已經被轉印於轉印皮帶112a上的黃色、洋紅色、青色的碳粉像而被1次轉印。如此,在轉印皮帶112a上形成黃色、洋紅色、青色、黑色的4色全彩的未定影碳粉像。
另一方面,在預定的控制時機,記錄媒體S被一張一張分離而饋送。該記錄媒體S是在預定的控制時機,被導入至二次轉印輥106a與轉印皮帶112a的抵接部即二次轉印部。藉此,在記錄媒體S被搬送至前述二次轉印部的過程,轉印皮帶112a上的4色重疊的碳粉像會被一併被轉印至記錄媒體S的面。 [製程卡匣的全體構成]
在本實施例中,第1~第4製程卡匣P(PY、PM、PC、PK)是同等的構造,但被收容的碳粉的顏色不同。製程卡匣P是具備感光鼓4(4Y、4M、4C、4K)及作用於感光鼓4的製程手段。在此,製程手段是有使感光鼓4帶電的帶電手段、藉由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鼓4而將被形成於感光鼓4的潛像顯像的顯像手段、用以除去被殘留於感光鼓4的表面的殘留碳粉的洗滌手段等。在本實施例中,帶電手段(帶電構件)是帶電輥5,顯像手段(顯像構件)是顯像輥6,洗滌手段(清掃構件)是洗滌刀7。而且,製程卡匣P是被分成鼓單元8(8Y、8M、8C、8K)及顯像單元9(9Y、9M、9C、9K)。顯像輥6是在其表面附著碳粉。 [鼓單元的構成]
如圖131、圖132所示般,鼓單元8是以感光鼓4、帶電輥5、洗滌刀7、廢碳粉容器15、廢碳粉收納部15a、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所構成。感光鼓4是藉由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兩端所設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來以軸線(旋轉軸)M1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又,如圖132所示般,在感光鼓4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固定)被輸入旋轉感光鼓4的驅動力之感光體耦合構件43。感光體耦合構件43是與作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鼓驅動輸出部的耦合部(未圖示)卡合,藉由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來以和軸線M1同軸的旋轉軸旋轉,將驅動力傳達至感光鼓4。帶電輥5是以能對於感光鼓4接觸而從動旋轉的方式,被支撐於廢碳粉容器15。又,洗滌刀7是以能在感光鼓4的周表面以預定的壓力抵接的方式,被支撐於廢碳粉容器15。藉由洗滌刀7來從感光鼓4的周面除去的轉印殘餘碳粉是被收納於廢碳粉容器15內的廢碳粉收納部15a。鼓單元(第1單元)8之中,廢碳粉容器15、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是構成鼓框體(第1框體)。 [顯像單元的構成]
顯像單元9是如圖131所示般,以顯像輥(顯像構件)6、顯像刃30、顯像容器25、顯像蓋構件533、未圖示的攪拌構件29a、未圖示的碳粉搬送輥70等所構成。顯像容器25是在內部具備用以收納供給至顯像輥6的碳粉的碳粉收納部29,支撐規制顯像輥6周面的碳粉的層厚(碳粉層的厚度)的顯像刃30。顯像刃30是具備厚度0.1mm程度的薄板狀金屬的彈性構件30b及以焊接等來安裝彈性構件30b的具有L字剖面的金屬材料的被支撐於顯像容器25的支撐構件30a。顯像刃30是在彈性構件130b與顯像輥106之間形成預定的厚度的碳粉層。顯像刃30是以固定螺絲30c來將長邊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兩處安裝於顯像容器25。顯像輥6是由金屬材料的芯骨6c及橡膠部6d所構成。顯像輥6是藉由被安裝於顯像容器25的長邊方向兩端的驅動側軸承526及非驅動側軸承27來以軸線(旋轉軸)M2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攪拌構件29a是藉由旋轉來攪拌位於碳粉收納部29之中的碳粉。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70是與顯像輥6接觸,一面朝顯像輥6的表面供給碳粉,一面也進行從顯像輥6的表面剝離碳粉。
又,如圖132所示般,在顯像單元9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被輸入用以旋轉顯像輥6的驅動力之顯像耦合構件74。顯像耦合構件74是與作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顯像驅動輸出部的本體側耦合構件(未圖示)卡合,接受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旋轉驅動力,以和軸線M2實質平行的旋轉軸旋轉。被輸入至顯像耦合構件74的驅動力是藉由被設在顯像單元9內的未圖示的驅動列來傳達,藉此可使顯像輥6旋轉至圖131的箭號D方向。在顯像容器25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是安裝有支撐及覆蓋顯像耦合構件74或未圖示的齒輪列的顯像蓋構件533。顯像單元(第2單元)9之中,顯像容器25、驅動側軸承526、非驅動側軸承27及顯像蓋構件533是構成顯像框體(第2框體)。 [鼓單元與顯像單元的組合]
利用圖132來說明有關鼓單元8與顯像單元9的組裝。鼓單元8與顯像單元9是藉由被設在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兩端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來結合。在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所設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是設有用以可搖動(移動)地支撐顯像單元9的支撐孔520a。並且,在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另一端側所設的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是設有用以可搖動地支撐顯像單元9的圓筒狀的支撐部521a。進一步,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是設有用以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4的支撐孔部520b、521b。
在此,在一端側是使顯像蓋構件533的圓筒部533b的外周面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的支撐孔520a。在另一端側是使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的支撐部521a嵌合於非驅動側軸承27的孔。進一步,使感光鼓4的長邊方向兩端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的支撐孔520b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的支撐孔部521b。然後,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是藉由未圖示的螺絲或黏著等來固定於廢碳粉容器15。亦即,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是成為與廢碳粉容器15一體,構成鼓單元8。
藉此,顯像單元9是對於鼓單元8(感光鼓4),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來可移動(可旋轉)地被支撐。在此,將連結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的支撐孔520a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的支撐部521a的軸線,顯像單元9的對於鼓單元8的旋轉中心稱為搖動軸(旋轉軸、旋轉軸線)K。又,顯像蓋構件533的圓筒部533b的中心線是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同軸,顯像單元9是在搖動軸K,經由顯像耦合構件74來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輸入驅動力的構成。亦即,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是亦為旋轉軸線K(搖動軸K)。在製程卡匣P的組裝完了的狀態,搖動軸K、軸線M1、軸線M2是分別成為彼此實質平行的關係。
並且,在顯像單元9與鼓單元8之間是設有顯像單元彈推彈簧(第2單元彈推構件)134。此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參照圖131)是將顯像單元9彈推為對於鼓單元8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參照圖129(a)、(b))。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是將顯像單元9從間隔位置彈推至朝向顯像位置移動的方向。另外,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是線圈彈簧,為彈性構件。 [製程卡匣裝卸構成]
利用圖130、圖133及圖134來更詳細說明有關支撐製程卡匣的卡匣托盤(以下稱為托盤)110。圖133是在前門111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10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側的畫像形成裝置500的剖面圖。圖134是在前門111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10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外側的畫像形成裝置500的剖面圖。如圖133及圖134所示般,托盤110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可移動至箭號X1方向(推進方向)及箭號X2方向(拉出方向)。亦即,托盤110是被設成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可拉出及推進,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被設置於水平面上的狀態中,托盤110是被構成可移動至大略水平方向。在此,將托盤110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外側的狀態(圖134的狀態)稱為外側位置。又,將在前門開啟的狀態下托盤110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側,感光鼓4與轉印皮帶112a僅間隙T1分離的狀態(圖133的狀態)稱為第一內側位置。
托盤110是具有在圖134所示的外側位置可卸下可安裝製程卡匣P的安裝部110a。而且,在托盤110的外側位置被安裝於安裝部110a的各製程卡匣P是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接觸來被支撐於托盤110。然後,製程卡匣P是在被配置於安裝部110a的狀態下,與托盤110從外側位置往第一內側位置的移動一起移動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側。此時,如圖133所示般,在轉印皮帶112a與感光鼓4之間保持間隙T1的狀態下,各製程卡匣P移動。因此,感光鼓4不與轉印皮帶112a接觸,托盤110可使製程卡匣P移動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側。托盤110位於第一內側位置的狀態是感光鼓4與轉印皮帶112a保持間隙T1。
在此,將圖133中垂直於箭號X方向(X1、X2)且與感光鼓4的軸線垂直的方向稱為Z方向(圖133中箭號Z1、Z2)。托盤110是從第一內側位置移動至圖133中箭號Z2方向,感光鼓4與轉印皮帶112a會接觸,可移動至可形成畫像的第二內側位置(圖130的狀態)。本實施例是被構成為與從前門111開啟的狀態將前門111關閉至圖133中箭號R方向的動作連動,位於第一內側位置的托盤110會移動至圖133中箭號Z2方向,移動至第二內側位置。
如以上般,藉由托盤110,可匯集複數的製程卡匣P而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側使設置於可形成畫像的位置。 [間隔件]
接著,利用圖135來詳細說明有關進行感光鼓4與顯像單元9所具有的顯像輥6的抵接與間隔的構成。在實施例1中,間隔件51R、51L是經由移動構件52R、52L來受力而移動的構成,但本實施例的構成是間隔件可不經由移動構件受力的構成。
圖135(a)、圖135(b)是間隔件510的單件立體圖。間隔件(間隔件部)510是為了以預定的間隔來保持感光鼓4與顯像輥6的間隔的間隔保持構件,規制顯像單元9之對於鼓單元8的位置的規制構件。
間隔件(保持構件)510是具有圓環狀被抵接、支撐於顯像框體的支撐部533c的被支撐孔(被支撐部)510a。而且,在從被支撐孔510a突出至被支撐孔510a的半徑方向的突出部(保持部)510b的前端,具有以被支撐孔510a的軸線作為中心的圓弧面,作為抵接於鼓單元8的一部分的抵接部的抵接面510c。
突出部(保持部)510b是連接被支撐部510a與抵接面510c的部分,被夾於鼓單元8與顯像單元9之間而具有只可維持顯像單元9為間隔位置的剛性。
進一步,具有與抵接面510c相鄰的被規制面(被規制部)510k。進一步,間隔件510是具有:突出至被支撐孔510a的半徑方向的突出部510d;及從突出部510d沿著被支撐孔510a的軸線方向而突出的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或被推壓部)510e。進一步,間隔件510是具有與被支撐孔510a連接的本體部510f,在本體部510f是設有:突出至被支撐孔510a的軸線方向的彈簧掛部510g,及與被支撐孔510a的軸線方向垂直的面亦即第一被規制面510h。 [間隔件組合]
其次,利用圖136、圖137、圖129來說明有關間隔件510的組裝。圖136是從驅動側看間隔件510的組裝前的製程卡匣P的立體圖,圖137是從驅動側看間隔件510的組裝後的製程卡匣P的立體圖。圖129是從驅動側沿著搖動軸K來看間隔件510的組裝後的製程卡匣P的圖,圖129(a)是表示顯像單元9及顯像框體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狀態,圖129(b)是表示顯像單元9及顯像框體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有關退避位置(間隔位置)、顯像位置的詳細的說明後述。又,圖137、圖129是為了說明而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的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間隔件規制部)520d以外省略而示。
如上述般,顯像單元9是藉由使顯像蓋構件533的圓筒部533b的外徑部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的支撐孔部520a,能以搖動軸K為中心對於感光鼓4可旋轉地被支撐。又,顯像蓋構件533是具有沿著搖動軸K來突出至長邊方向的圓筒狀的支撐部533c。而且,支撐部533c的外周面是與間隔件510的被支撐孔510a的內周面嵌合,支撐部533c是可旋轉地支撐間隔件510。在此,將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533的間隔件510的搖動軸(旋轉軸)稱為搖動軸H。另外,搖動軸H是與搖動軸K實質地平行。
進一步,顯像蓋構件533是具有沿著搖動軸H來突出至長邊方向的止脫部533d。止脫部533d是在將間隔件510組裝於顯像蓋構件533時,可彈性變形至離開支撐部533c的方向。如圖137所示般,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533的間隔件510的搖動軸H方向的移動是藉由止脫部533d與間隔件510抵接而被規制。又,即使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533的間隔件510旋轉改變姿勢,止脫部533d也是與間隔件510抵接,規制間隔件510的移動。
如以上般,間隔件510是以搖動軸H作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單元9所具有的顯像蓋構件533。
又,本實施例是具備彈性構件的拉伸彈簧530,作為具備以間隔件510的搖動軸H為中心往圖129中箭號B1方向彈推的間隔件部彈推部(保持部彈推部)之彈推構件(保持部彈推構件)。拉伸彈簧為線圈彈簧。拉伸彈簧530是被組裝於彈簧掛部533g及間隔件510的彈簧掛部510g,該彈簧掛部533g是被設在顯像蓋構件533,突出至搖動軸K方向,該間隔件510是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533。彈簧掛部510g是相當於拉伸彈簧530的作用點,藉由拉伸彈簧530對彈簧掛部510g施加圖129中箭號F方向的力,將間隔件(間隔保持構件、保持構件)510彈推至圖129中箭號B1方向。在此,圖129中箭號F方向是與連結彈簧掛部533g與彈簧掛部510g的線大略平行方向。而且,被拉伸彈簧530彈推的間隔件510是如圖129(a)所示般,被設在間隔件510的第一被規制面510h會與被設在顯像蓋構件533的第一規制面533h卡合。藉此,規制間隔件510的圖129中箭號B1方向的移動。亦即,決定間隔件510的對於顯像蓋構件533之以搖動軸H作為中心的旋轉方向(箭號B1方向)的位置。在此,將第一被規制面510h與第一規制面533h卡合的狀態稱為間隔件510的規制位置(第1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將間隔件510彈推至規制位置(第1位置)的彈推構件的一例,可舉拉伸彈簧530,但不被限於此。例如,亦可使用螺旋扭轉彈簧、板彈簧等作為彈推構件,將間隔件510彈推至規制位置。又,彈推手段的材質是金屬或模塑等,只要具有彈性可彈推間隔件510即可。
如此,具備間隔件510與拉伸彈簧530的顯像單元9是如上述般藉由驅動側卡匣蓋520來與鼓單元8結合。
如圖137所示般,關於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的方向,被組裝的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510e是被配置於與顯像耦合構件74或感光體耦合構件43的被配置的側相同的側。
又,如圖136所示般,驅動側卡匣蓋520是具有被抵接部520c。被抵接部520c是被形成於與支撐孔520a的軸線垂直的2個的面所交叉的角部之稜線部,與支撐孔520a的軸線實質地平行延伸的稜線部。作為被抵接部520c的稜線部是亦可為將與支撐孔520a的軸線垂直的2個的面所交叉的角部以平面或曲面等倒角而形成的部分。進一步,被抵接部520c是如圖137、圖129所示般,驅動側卡匣蓋520被組裝於顯像單元9與鼓單元8時,與位於規制位置的間隔件510的抵接面510c對向,被配置成可與抵接面510c抵接。又,如上述般,顯像單元9是可對於鼓單元8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且接受未圖示的顯像單元彈推彈簧所致的彈推力。然後,若位於規制位置的間隔件510的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抵接,則決定顯像單元9的對於鼓單元8之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的旋轉方向的位置。然後,如此位置決定了時,顯像單元9所具有的顯像輥6與感光鼓4是成為僅間隙T2間隔的狀態。在此,將如此顯像輥6藉由間隔件510來從感光鼓4僅間隙T2間隔的狀態稱為顯像單元9的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圖129(a)的狀態)。另外,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時,可謂顯像框體也未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又,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間隔件510的抵接面510c從被抵接部520c接受的力與被支撐孔510a的內周面從支撐部533c接受的力是分別通過搖動軸H(參照圖129(a))的向量的力。進一步,該等的力是彼此逆方向的力,所以該等的力會平衡。因此,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抵接面510c從第一非抵接部520c接受的力是不使間隔件510產生繞著搖動軸H的力矩。另外,被抵接部520c是亦可形成為在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中成為以支撐孔520a的軸線作為中心的圓弧面。如此的構成亦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抵接面510c從第一非抵接部520c接受的力是不使間隔件510產生繞著搖動軸H的力矩。
又,如圖146的表示感光鼓4與顯像輥6的位置關係的圖所示般,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亦可成為顯像單元9的軸線M2對於感光鼓4的軸線M1不平行的狀態。具體而言,例如,在感光鼓4的軸線M1方向,顯像輥6亦可僅一部分離開感光鼓4。
如以上般,在間隔件510位於規制位置,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中,若對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510e施加力於圖129(a)中箭號B2方向,則間隔件510會從規制位置旋轉至圖129(a)中箭號B2方向。若間隔件510旋轉至箭號B2方向,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分離,則顯像單元9可從退避位置旋轉至圖129(a)中箭號V2方向。亦即,顯像單元9會從退避位置旋轉至V2方向,顯像單元9所具有的顯像輥6可與感光鼓4抵接。在此,將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單元9的位置稱為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圖129(b)的狀態)。另外,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顯像框體亦可謂位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又,將容許間隔件510從規制位置旋轉至圖129(a)中箭號B2方向,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分離,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的位置稱為容許位置(第2位置)(圖129(b))。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藉由間隔件510的被規制面510k與驅動側卡匣蓋520的間隔件規制面(間隔件規制部)520d抵接,間隔件510會被維持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
又,顯像蓋構件533是具有突出至圓筒部533b的半徑方向的退避力承受部(別的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與力承受部510e同樣,退避用力承受部533a也關於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方向,被配置在與顯像耦合構件74或感光體耦合構件43的被配置的側相同的側。由於顯像蓋構件533是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因此若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的狀態下對退避力承受部533a施加力於圖129(b)中W51方向,則顯像單元9會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圖129(b)中箭號V1方向,移動至退避位置。在此,在圖129(a)、(b)中,以W51方向來表示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時,退避力承受部533a所移動的方向,以W52方向來表示W51方向的相反方向。該等W51方向、W52方向是大略水平方向,與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第1~第4製程卡匣PY、PM、PC、PK之中的至少2個配列的方向實質平行。又,W51方向、W52方向是與後述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移動方向實質平行。
被組裝於顯像單元9的間隔件510所具有的力承受部510e是在圖129(a)、(b)中的W51方向,位於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上游側。進一步,如圖129(a)、(b)所示般,從驅動側沿著搖動軸K來看時,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大致相向,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形成以二點虛線所包圍的空間Q。空間Q是在製程卡匣P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狀態中,為被開放至重力方向的空間。又,以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件510位於規制位置的狀態(圖129(a))及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間隔件510位於容許位置的狀態(圖129(b))的雙方狀態形成空間Q。 [本體安裝]
其次,利用圖138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P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時的動作。圖138(a)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位於第一內側位置,感光鼓4與轉印皮帶112a分離的狀態的圖。又,圖138(b)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位於第二內側位置,感光鼓4與轉印皮帶112a抵接的狀態的圖。圖138(a)、(b)是為了說明而將驅動側卡匣蓋520的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以外省略而示。
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是對應於各製程卡匣P (PY、PM、PC、PK)而具有間隔控制構件(力賦予構件)540。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配置在位於第一內側位置、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間隔件510之下(圖138中Z1方向)。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具有朝向製程卡匣P突出的控制部(突出部)540a,控制部540a是具有第一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間隔力賦予部)540b與第二力賦予面(力賦予部、抵接力賦予部)540c。間隔控制構件540的控制部540a是被配置在比位於第一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所具有的空間Q的下面更下面(圖138中Z1方向)。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配置為製程卡匣P位於第一內側位置時(圖138(a)),在與間隔件510之間空出間隙T5。亦即,如上述般藉由從外側位置移動至第一內側位置的托盤110來被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的製程卡匣P的間隔件510是不接觸於間隔控制構件540地被插入至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然後,若如上述般藉由關閉前門111而製程卡匣P從第一內側位置移動至第二內側位置,則如圖138(b)所示般,控制部540a會侵入至空間Q。
並且,在圖142表示從圖138(b)的箭號J方向看被設置於畫像形成裝置502的製程卡匣P的圖。圖142為了說明,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將控制部540a以外省略而示。並且,將構成製程卡匣P的零件的一部分省略而示。關於W51方向(退避方向、間隔方向),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被配置比力承受部510e更下游,關於W51方向,在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之間形成空間Q。另外,有關W51方向是在後面詳述。
如圖142所示般,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510e與顯像蓋構件533的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在沿著顯像單元9的搖動軸K的方向,被配置為一部分重疊,而形成空間Q。進一步,製程卡匣P被設置於第二內側位置(可形成畫像位置),控制部540a侵入至空間Q時,控制部540a是在沿著搖動軸K的方向,被配置為重疊於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在此,如圖138(b)所示般,說明有關製程卡匣P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第二內側位置,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此狀態是將在力承受部510e與第二力賦予面540c之間有間隙T3,在退避力承受部533a與第一力賦予面540b之間有間隙T4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的位置稱為初始位置。 [抵接動作]
接著,利用圖139來說明有關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之從顯像單元9的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移動動作。圖139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520是將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以外省略而示。而且,在圖139(a)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39(b)表示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39(c)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在圖139(d)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在此,如前述般,在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初始位置,在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被安裝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力承受部510e之間有間隙T3,在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之間有間隙T4。有關第一位置後述。
顯像耦合構件74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驅動力於圖139(a)中箭號V2方向,顯像輥6旋轉。亦即,具有顯像耦合構件74的顯像單元9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以搖動軸K為中心接受箭號V2方向的力矩。圖139(a)所示的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位置),間隔件510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即使顯像單元9接受此力矩,間隔件510的抵接面510c也會抵接於被抵接部520c,顯像單元9的姿勢被規制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被保持於退避位置)。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39(a)中W52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2方向,則控制部540a的第二力賦予面(抵接力賦予部)540c與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510e會抵接,間隔件510是旋轉至圖139(a)中B2方向。如此旋轉的間隔件510是移動至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分離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在此,將圖139(b)所示的使間隔件510移動至容許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的位置稱為第一位置。
若間隔件510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來移動至容許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力矩或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的彈推力來旋轉至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6與感光鼓4會抵接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為止(圖139(c))。然後,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從第一位置移動至W51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圖139(d))。間隔件510是藉由拉伸彈簧530來從圖中12(d)中箭號B1方向(容許位置(第2位置)被彈推至規制位置(朝向第1位置)的方向)。但,藉由間隔件510的被規制面510k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520的間隔件規制面520d,間隔件510是朝向規制位置(第1位置)的移動會被規制,被維持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
如圖139(d)所示般,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件510為容許位置的狀態下,間隔控制構件540返回至初始位置時,也在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510e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抵接力賦予部)540c之間可形成間隙T3。同樣,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與第一力賦予面(間隔力賦予部)540b之間也可形成間隙T4。亦即,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形成製程卡匣P與非接觸的狀態,不接受負荷。
藉由如此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將間隔件510從規制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顯像單元9會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輥9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
另外,力承受部510e是用以使間隔件510從規制位置(第1位置)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的力,可謂從間隔控制構件540接受用以使顯像單元9及顯像框體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力(抵接力)。
在顯像單元9位於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的狀態下,顯像單元9的相對於鼓單元8的位置是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來彈推至V2方向,顯像輥6抵接於感光鼓4而定。因此,可謂感光鼓4是將位於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9的顯像輥6定位的定位部(第2定位部)。而且,此時,可謂顯像單元9是藉由鼓單元8來安定地被保持。此時,位於間隔解除位置的間隔件151R是未直接涉及顯像單元109的定位。但,可謂間隔件510是藉由從間隔保持位置往間隔解除位置移動,作出鼓單元8可將顯像單元9安定地保持於抵接位置(顯像位置)般的狀況。 [間隔動作]
接著,利用圖140來說明有關從顯像單元9的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的移動動作。圖140是與圖139同樣,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520是將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以外省略而示。在圖140(a)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40(b)表示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40(c)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的狀態。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40(a)中W5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顯像蓋構件533的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會抵接,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至少移動至W51方向,因此顯像單元9是旋轉至圖140中箭號V1方向。亦即,顯像單元9是反抗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的彈推力,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如此W51方向是為了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動,退避力承受部533a從第一力賦予面540b受力而至少移動的方向,可稱為退避方向(間隔方向)。然後,若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40(a)中箭號V1方向,則間隔件510的被規制面510k與驅動側卡匣蓋520的間隔件規制面520d會分離。因此,間隔件510是藉由拉伸彈簧530的彈推力來旋轉至圖140(a)中箭號B1方向(從容許位置朝向規制位置的方向)。間隔件510是旋轉至第一被規制面510h會與顯像蓋構件533的第一規制面533h抵接為止,移動至規制位置(第1位置)為止。顯像單元9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來從顯像位置移動至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間隔件510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時,如圖140(b)所示般,可在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之間形成間隙T5。在此,如圖140(b)所示般,將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旋轉至退避位置方向,間隔件510可移動至規制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的位置稱為第二位置。
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40(b)中W52方向,而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藉由圖140中箭號V2方向的力矩來旋轉至圖140中箭號V2方向,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會抵接。此時,間隔件510是藉由拉伸彈簧530的彈推力來維持規制位置不變。因此,顯像單元9是形成藉由間隔件510來規制退避位置的狀態,顯像輥6與感光鼓4會形成僅間隙T2間隔的狀態(圖140(c))。另外,V2方向的力矩是藉由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及顯像耦合構件74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力而產生者。亦即,顯像單元9是藉由間隔件510來反抗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力與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所致的箭號V2方向的力矩(彈推力)而規制往抵接位置移動,被維持於間隔位置。
如此,可謂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是從間隔控制構件540接受用以使間隔件510從容許位置(第2位置)往規制位置(第1位置)移動的力,亦即用以使顯像單元9及顯像框體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力(退避力、間隔力)。
又,如圖140(c)所示般,當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件510為規制位置的狀態,間隔控制構件540返回至初始位置時,在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510e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抵接力賦予部)540c之間形成間隙T3。同樣,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與第一力賦予面(間隔力賦予部)540b之間形成間隙T4。亦即,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製程卡匣P形成非接觸的狀態,不接受負荷。
如以上般,本實施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間隔件510從容許位置移動至規制位置。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顯像單元9會藉由間隔件510來形成維持退避位置的狀態。亦即,本實施例是即使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與第一力賦予面(間隔力賦予部)540b為間隔的狀態,間隔件510也會位於規制位置,抵接面510c與被抵接部520c抵接。因此,可規制顯像單元9往顯像位置移動而維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為了進行上述的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最好顯像單元9位於間隔位置時的關於W51方向或W52方向之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之間的寬度為3.5mm以上,18.5mm以下,更理想是10mm以下。藉由設為如此的尺寸關係,可進行適當的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
在顯像單元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下,顯像單元9的相對於鼓單元8的位置是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扭矩與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來被彈推至V2方向,如上述般藉由被支撐部510a與支撐部533c接觸,抵接部510c與被抵接部520c接觸而定。因此,被抵接部520c是可謂定位感光鼓4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的定位部(第1定位部)。而且,此時,可謂顯像單元9是藉由鼓單元8來安定地被保持。又,可謂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的間隔件510是作出鼓單元8可將顯像單元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般的狀況。
本實施構成是藉由使間隔控制構件540在初始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於一方向(W51、W52),可控制顯像輥6與感光鼓4的抵接狀態及間隔狀態。因此,只在進行畫像形成時使顯像輥6抵接於感光鼓4,不進行畫像形成時是可維持使顯像輥6從感光鼓4間隔的狀態。因此,即使在不進行畫像形成的狀態下長期間被放置,顯像輥6與感光鼓4也不會變形,可進行安定的畫像形成。
並且,在製程卡匣P中,在沿著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或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來看時,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與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510e會彼此對向,被配置為之間形成空間。亦即,關於W51方向(或W52方向),被配置為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與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510e之間形成間隙。進一步,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及位於退避位置時的哪個都是被配置為在沿著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或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來看時,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533a比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510e更接近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
藉由如此的配置,在間隔控制構件540中,可將第一力賦予面(間隔力賦予部)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抵接力賦予部)540c設在朝向製程卡匣P突出的1個突出部即控制部540a一處。因此,可使控制部540a一處持有在第一力賦予面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540c作用於製程卡匣P時所必要的剛性,可將間隔控制構件540全體或控制部540a小型化。藉此,可將裝置本體502小型化。又,藉由減少間隔控制構件540本身的體積,可降低成本。
又,當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時,在控制部540a是不從製程卡匣P施加負荷,因此在間隔控制構件540或使間隔控制構件540動作的機構可縮小必要的剛性,可小型化。又,由於朝使間隔控制構件540動作的機構的滑動部的負荷也會變小,因此可抑制滑動部的摩耗或異音的發生。
又,藉由控制部540a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直接推壓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的顯像蓋構件533的退避力承受部533a,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因此,可極力縮小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時的滑動摩擦,可更縮小施加於控制部540a的負荷。
又,以往顯像單元是藉由顯像單元與裝置本體的間隔控制構件的抵接來被定位於退避位置的構成,在顯像單元與間隔控制構件之間產生零件公差等所致的位置誤差引起的退避位置的位置誤差。而且,退避位置的位置誤差會產生顯像輥與感光鼓之間隔量的偏差。需要預想如此的顯像單元的退避位置的位置誤差,設計間隔量,即使產生位置誤差也可充分地間隔顯像輥與感光鼓。又,有關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與其他的構件之間的間隙等也需要預想上述退避位置的位置誤差,擴大設計其間隙等。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顯像單元9的退避位置是藉由間隔件510來定位,間隔控制構件540與顯像單元9之間的位置誤差不影響。因此,在顯像單元9的退避位置的位置誤差會變小,所以顯像輥6與感光鼓4之間的間隔量的偏差也會變小,可更縮小設計間隔量。由於間隔量可縮小,因此從顯像單元9的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的移動量也變小,可將製程卡匣小型化。又,可縮小用以在本體內配置製程卡匣P的空間,畫像形成裝置可小型化。或,可擴大顯像單元9的顯像材收容部29的空間,可將大容量的製程卡匣P配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又,有關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與其他的構件(例如鼓單元8)之間的間隙等也是上述退避位置的位置誤差會變小,該部分可縮小設計其間隙等。
又,關於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方向,將間隔件510與顯像耦合構件74配置於同側。藉此,在顯像單元9被規制於退避位置時,可縮小顯像耦合構件74被傳達驅動力時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力矩而顯像單元9變形的量。
又,關於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方向,將間隔件510的力承受部510e與感光體耦合構件43配置於同側。藉此,對於旋轉的感光鼓4,可更精度佳進行使間隔件510從規制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使顯像輥6抵接於感光鼓4的時機。
在本實施例是使用拉伸彈簧530的彈推力作為使間隔件510從容許位置移動至規制位置的手段,本案是不限於此。就別實施形態而言,如圖144所示般,將間隔件510從容許位置朝向規制位置彈推的彈簧530是不存在。在此形態中,間隔件710是以其自重所致的旋轉來將間隔件從容許位置移動至規制位置。圖144的間隔件710是若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則藉由自重來旋轉至圖144(a)B1方向,從容許位置往規制位置移動。 [配置詳細內容-其1]
接著,利用有關間隔件510的配置的圖141來詳細說明。圖141是沿著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來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的圖。顯像單元9是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件510是位於規制位置。又,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520是將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以外省略而示。
如圖141所示般,將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旋轉中心)設為M1,將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旋轉中心)設為M2,且將連結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旋轉中心)K的直線設為線N1。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感光體耦合構件43的旋轉軸線是與旋轉軸線M1同軸。以線N1為境界分開區域時,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與力承受部510e是以線N1為境界被配置於同區域。又,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與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的距離設為距離e1,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與力承受部510e的距離設為距離e2。此情況,以距離e2會比距離e1更大的方式配置力承受部510e。
藉由如此配置力承受部510e,可將力承受部510e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用以使間隔件510從規制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的力變換成用以使顯像輥6抵接於感光鼓4的力。亦即,在使間隔件510從規制位置移動至容許位置時,由於可更快使顯像輥6抵接於感光鼓4,因此可更高精度地控制顯像輥6對於旋轉的感光鼓4抵接的時機。 [配置詳細內容-其2]
接著,利用有關間隔件510的配置的圖143來詳細說明。圖143是沿著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或顯像輥的旋轉軸線M2的方向來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的圖。顯像單元9是位於顯像位置,間隔件510是位於容許位置。又,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520是將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以外省略而示。
如圖143所示般,將連結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與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的直線設為線N2。以線N2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將上側設為區域AU1,將下側設為區域AD1),力承受部5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2為境界被配置於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相反的區域AD1。亦即,力承受部5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與配置有顯像耦合構件74的搖動軸K的區域AU1相反側的區域AD1。如實施例1說明般,在區域AU1是配置有用以對於鼓單元8可移動地支撐顯像單元9的構造物或用以驅動顯像單元9所具備的構件的驅動構件。因此,在區域AD1配置力承受部5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至少一部分,要比區域AU1更能設為避開構件彼此間的干擾之有效率的佈局。藉此,致使製程卡匣100、畫像形成裝置M的小型化。
進一步,將與線N2正交且通過顯像輥6與感光鼓4的接觸點的線設為線N3。以線N3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5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3作為境界被配置於與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相反的區域。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區域AU1、區域AD1是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以直線N2區分境界時,定義為配置有旋轉軸線K或顯像耦合構件32的區域、未被配置的區域。但,區域AU1、區域AD1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以直線N2區分境界時,亦可定義為配置有帶電輥5或帶電輥5的旋轉軸線M5的區域及未被配置的區域,作為其他的定義。
進一步,區域AU1、區域AD1從沿著旋轉軸線M2的方向看,以直線N2區分境界時,亦可定義為配置有顯像刃30或近接點30d(參照圖240)、攪拌構件29a(參照圖240)的旋轉軸線M7(參照圖240)被配置的區域及未被配置的區域,作為其他的定義。近接點30d是設為最接近顯像刃30的顯像輥6的表面的位置。
一般的電子照相用卡匣、特別是被用在行內佈局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卡匣中,在區域AD1是比較不易配置卡匣的其他的構件。又,若在區域AD1配置力承受部510e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則在裝置本體502中亦具有其次所示般的優點。亦即,將裝置本體502的間隔控制構件540配置於卡匣P的下側,使移動至大略水平方向(在本實施例是W51、W52方向,感光鼓4或卡匣P的配列方向)而推壓力承受部510e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藉由如此的構成,可將間隔控制構件540及其驅動機構設為比較簡易的構成或小型的構成。這特別是在行內佈局的畫像形成裝置顯著。如此在區域AD1配置力承受部510e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亦可期待裝置本體502的小型化或有助於成本降低等。
有關以上的力承受部510e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配置是利用表示抵接狀態的卡匣P的圖143來說明,但在抵接狀態的卡匣P中也成為同樣的關係的情形是從其他的圖也可明確得知。雖圖是表示抵接狀態的卡匣P的圖,但力承受部510e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配置是與上述者同樣。
又,若將與直線N2正交的方向設為VD1方向,則當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設有力承受部510e的突出部510d及突出部形狀的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被配置於從顯像單元9至少突出至VD1方向的位置。因此,可分別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抵接於退避力承受部533a,將第二力賦予面540c抵接於力承受部510e地配置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本構成的顯像輥6的直徑是比感光鼓4的直徑更小。藉由配置如此力承受部510e,可避開用以從顯像耦合構件74傳達驅動力至顯像輥6的齒輪列等所構成的驅動傳達部(未圖示)與感光鼓4而省空間地配置。藉此,可將製程卡匣P小型化。
在圖139(b)所示的抵接動作中,力承受部510e是以線N3為境界,在和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相反的區域,從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受力(外力)。而且,力承受部510e從第二力賦予面540c接受的力的方向(W52方向)是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的方向。因此,藉由力承受部510e從第二力賦予面540c接受的力,可更確實地使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 [配置詳細內容-其3]
利用圖240、圖241來說明有關與上述般將力承受部510e、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往區域AD1配置的概念類似的概念。
圖240、圖241是沿著顯像單元9的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K或旋轉軸線M2來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的圖,圖240是間隔狀態,圖241是表示抵接狀態。另外,有關之後說明的間隔件510的配置是在抵接狀態與間隔狀態都幾乎相同,因此說明是利用圖240來只針對間隔狀態進行說明,抵接狀態的說明則是省略。
將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的旋轉軸線設為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6。又,製程卡匣100是具有將收容於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劑旋轉而攪拌的攪拌構件108,將其旋轉軸線設為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7。
在圖236中,將連結旋轉軸線M5與旋轉軸線M5的直線N10和感光鼓104的表面的交點之中遠離旋轉軸線M5的交點設為交點MX1。將通過交點MX1的往感光鼓104的表面的接線設為接線(預定接線)N11。以接線N11為境界分開區域,將配置有旋轉軸線M1、帶電輥105、旋轉軸線M5、顯像耦合部132a、旋轉軸線K、顯像刃130、近接點130d、碳粉搬送輥107、旋轉軸線M6、攪拌構件129a、旋轉軸線M7或被推入面152Rf的區域設為區域AU2,且將未被配置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2。又,區域AU2、AD2是亦可以其次般的別的說法定義。亦即,若將與從旋轉軸線M5朝向旋轉軸線M1的方向平行且朝向同方向的方向設為VD10方向,則關於VD10方向,感光鼓104的最下游部為交點MX1。而且,關於方向VD10,將比最下游部MX1更上游側的區域設為區域AU2,將下游側的區域設為區域(預定區域)AD2。無論是哪個的說法都是被定義的區域AU2、AD2為相同。
而且,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於區域AD2。如此,在區域AD2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形是亦可期待有助於製程卡匣100或裝置本體170的小型化或成本降低等。這是因為與在區域AD1配置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的各者的至少一部分的情況同樣的理由。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是藉由ZA方向及其逆方向的移動,至少關於VD10方向進行變位。藉由如此的官關於VD10方向的變位,在將製程卡匣100插入至裝置本體170或從裝置本體170卸下時,可迴避移動構件152R及各力承受部152Rk、152Rn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干擾而無法插入或卸下的情形。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又,若將與直線N11正交的方向設為VD10方向,則當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時,設有力承受部510e的突出部510d及突出部形狀的退避力承受部533a是被配置於從顯像單元9至少突出至VD10方向的位置。因此,可分別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抵接於退避力承受部533a,將第二力賦予面540c抵接於力承受部510e地配置力承受部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533a。有關非驅動側的構成也同樣。
在以上說明的各力承受部的配置關係是在以後說明的全部的實施例中也成為同樣的關係。 [實施例9的別形態1]
另外,在本實施例是以顯像單元9來支撐間隔件510,但本案是不限於此。如圖145所示般,亦可在鼓單元8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920設置支柱(支撐部)920a,插入至間隔件910的孔(被支撐部),藉此支撐間隔件910,作為別形態1。此形態,當間隔件910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時,間隔件910的抵接部910c可抵接於顯像單元(第2單元)9的顯像框體(第2框體)所設的未圖示的被抵接部。當抵接部910c與未圖示的被抵接部抵接時,在顯像輥6與感光鼓4僅間隙T2間隔的狀態(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下以顯像單元9的姿勢定位。若從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狀態,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2方向,則控制部540a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間隔件910的力承受部910e會抵接,間隔件510旋轉至圖145的箭號B2方向。如此旋轉的間隔件910是移動至抵接面910c與顯像單元9的未圖示的被抵接部分離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若間隔件910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容許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力矩或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的彈推力而旋轉,移動至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又,別形態1的顯像單元9是在與先前圖129等所示的實施例1的退避力承受部533a相同的位置具有同形狀的退避力承受部533a等,間隔件910及其接觸的部分的構成以外是與先前圖129等所示的實施例1的構成相同。
因此,在別形態1中也將連結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與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的直線設為線N2。以線N2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9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2為境界被配置於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相反的區域。進一步,將與線N2正交且通過顯像輥6與感光鼓4的接觸點的線設為線N3。以線N3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9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533a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3為境界被配置於與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相反的區域。 [實施例9的別形態2]
在實施例9是將顯像單元9的搖動軸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配置於同軸上,但不限於此。作為別形態2,如圖147所示般,亦可在顯像蓋構件1333設置被支撐孔1333f,在鼓框體1315設置支撐部1315b,以支撐部1315b作為旋轉中心,使顯像單元9對於鼓單元旋轉移動。作為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本體側耦合構件(未圖示)卡合的卡合部74a。在此形態中,卡合部74a具有對於顯像單元9的其他的部分(特別是在驅動傳達路徑被配置於下游側的部分),在以支撐部1315b作為中心的圓的圓周方向可軸偏離的軸偏離機構(十字滑塊聯軸器(Oldham coupling)機構)。藉此,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及位於顯像位置時的哪個都可維持顯像耦合構件74與本體側耦合構件的卡合。
又,亦可為一面容許顯像耦合構件74的卡合部74a對於本體側耦合構件的軸偏離,一面在軸偏離被解消時(形成同軸時)被傳達驅動力般的形狀,取代上述的軸偏離機構(十字滑塊聯軸器機構)。或,亦可設置一種在卡合部74a對於本體側耦合構件軸偏離時,卡合部74a與本體側耦合構件的至少一方對於另一方退避於軸線方向,在軸偏離被解消時(形成同軸時)解除退避般的機構。 [實施例9的別形態3]
在前述的實施例9中,顯像單元9是對於鼓單元8繞著搖動軸K搖動而移動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退避位置(間隔位置)之間的構成。但,顯像單元9的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的移動是不被限於對於鼓單元8的搖動或旋轉。亦即,在前述的實施例9中,以變更成藉由顯像單元9對於鼓單元8移動於預定的方向(例如直線移動)來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的構成者作為別形態3。具體而言,如圖148所示般,亦可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320的支撐孔1320a設為長邊方向為X1方向(或X2方向)的長孔形狀,藉由使顯像單元9平行移動於圖33中箭號X1、X2方向來使移動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退避位置(間隔)。在本別形態中亦與實施例9的別形態2同樣,卡合部74a具有對於顯像單元9的其他的部分(特別是在驅動傳達路徑被配置於下游側的部分),在X2方向(及或X1方向)可軸偏離的軸偏離機構(十字滑塊聯軸器機構)。
又,亦可為一面容許顯像耦合構件74的卡合部74a對於本體側耦合構件的軸偏離,一面在軸偏離被解消時(形成同軸時)被傳達驅動力般的形狀,取代上述的軸偏離機構(十字滑塊聯軸器機構)。或,亦可設置一在卡合部74a對於本體側耦合構件軸偏離時,卡合部74a與本體側耦合構件的至少一方對於另一方退避於軸線方向,在軸偏離被解消時(形成同軸時)退避被解除般的機構。 <實施例10>
利用圖149來說明有關本案的實施例10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對具有和實施例9同樣的機能或構成的構件附上相同的符號,詳細的說明省略。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是僅間隔件及其周邊的構成與實施例9不同,其他的部分是相同。又,畫像形成裝置也與實施例9相同。
在本實施例是間隔件610會與實施例9同樣被顯像蓋構件533支撐。另一方面,間隔件610是不僅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610e,還具備作為從第一力賦予面540b受力的別的力承受部的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610m。圖149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520是將被抵接部520c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以外省略而示。在圖149(a)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49(b)表示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49(c)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的狀態。
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49(a)中W5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間隔件610的退避力承受部610m會抵接,間隔件610會旋轉至圖149(a)中箭號B1方向。此旋轉時,間隔件610是保持與間隔件規制面520d或被抵接部520c抵接。因此,隨著間隔件610的旋轉,與間隔件610的間隔件規制面520d或被抵接部520c的抵接部和間隔件610的搖動軸H的距離會變長。因此,顯像單元9是旋轉至圖149中箭號V1方向,顯像單元9是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動。進一步,若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49(a)中箭號V1方向,則間隔件610會從驅動側卡匣蓋520的間隔件規制面520d及被抵接部520c分離,進一步間隔件610是旋轉至圖149(a)中箭號B1方向。間隔件610是旋轉至第一被規制面610h與顯像蓋構件533的第一規制面533h抵接為止,到達至規制位置為止。間隔件610到達至規制位置之後,藉由第一被規制面610h推壓第一規制面533h,顯像單元9是旋轉至圖149中箭號V1方向。然後,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第二位置之後,若移動至圖149(b)中W52方向而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藉由位於規制位置的間隔件610來與實施例9同樣地維持間隔位置。
又,與實施例9同樣,將連結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與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的直線設為線N2。以線N2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6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610m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2為境界被配置於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相反的區域。進一步,將與線N2正交且通過顯像輥6與感光鼓4的接觸點的線設為線N3。以線N3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6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610m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3為境界被配置於與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相反的區域。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由於本實施例是力承受部610e與退避力承受部610m為一體的間隔件610,所以可更精度佳配置力承受部610e與退避力承受部610m的間隔。因此,可使顯像單元9的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的轉換時機精度佳。
又,本實施例是可藉由退避力承受部610m從第一力賦予面540b接受用以使旋轉至箭號B1方向的力來使間隔件610從容許位置移動至規制位置,所以未設置在實施例9使用的拉伸彈簧530。因此,本實施例的構成與實施例9作比較,無拉伸彈簧530的部分,可將製程卡匣低成本化或小型化。但,亦可與拉伸彈簧530的同樣,設置彈性構件的彈簧,作為將間隔件610彈推為旋轉至箭號B1方向的顯像框體彈推構件。 <實施例11>
利用圖150、圖151來說明有關本案的實施例11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另外,具有與實施例9同樣的構成或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符號,詳細的說明省略。
實施例9的製程卡匣P是具有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驅動力,將驅動力傳達至顯像輥6的顯像耦合構件74及將驅動力傳達至感光鼓4的感光體耦合構件43的2個的輸入部。本實施例是1個的輸入部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驅動力,在製程卡匣P內將驅動力分歧使感光鼓4與顯像輥6旋轉的構成。該等的點以外,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是與實施例9相同。在本實施例是針對形態1及形態2進行說明。 [形態1]
圖150是顯像單元9具有耦合構件174的形態1的構成的立體圖。為了說明,省略一部分構件而示。耦合構件174是被配置於驅動側,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未圖示的耦合卡合而接受驅動力。耦合構件174是與實施例9的顯像耦合構件74同樣藉由顯像蓋構件533(顯像框體的一部分)可旋轉地被支撐。然後,耦合構件174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801,齒輪801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802,齒輪802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顯像輥6。進一步,顯像輥6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803,齒輪803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804。齒輪804是將驅動力傳達至感光鼓4,感光鼓4旋轉。亦即,在製程卡匣內將在耦合構件174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力分歧而旋轉顯像輥6與感光鼓4。因此,耦合構件174是接受用以旋轉驅動感光鼓4的驅動力的耦合構件。
如圖150所示般,間隔件510與間隔件510所具有的力承受部510e是關於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方向,被配置於與耦合構件174的被配置的側同側。藉由如此配置間隔件510與間隔件510所具有的力承受部510e,間隔件510會在附近接受耦合構件174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力所致的力矩。因此,可更縮小顯像單元9的變形,可高精度控制顯像輥6與感光鼓4的間隔的距離。 [形態2]
圖151是表示鼓單元8具有耦合構件143的形態2的構成的立體圖。為了說明,省略一部分構件而示。耦合構件143是被配置於驅動側(固定於感光鼓的驅動側的端部),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驅動力。耦合構件143是與實施例9的感光體耦合構件43同樣藉由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1(鼓框體的一部分)來可旋轉地被支撐。然後,耦合構件143是將驅動力傳達至感光鼓4,感光鼓4旋轉。進一步,感光鼓4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804,齒輪804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803。齒輪803是將驅動力傳達至顯像輥6,顯像輥6旋轉。亦即,在製程卡匣內將在耦合構件143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力分歧而旋轉顯像輥6與感光鼓4。因此,耦合構件143是接受用以旋轉驅動顯像輥6的驅動力的耦合構件。
如圖151所示般,間隔件510與間隔件510所具有的力承受部510e是關於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方向,被配置於與耦合構件143的被配置的側同側。如此,配置間隔件510與間隔件510所具有的力承受部510e。藉此,對於以耦合構件143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接受的驅動力來旋轉的感光鼓4,可更高精度地將間隔件510予以規制位置與容許位置的轉換。因此,可高精度地控制使顯像輥6往感光鼓4抵接的時機及使間隔的時機。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9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12>
利用圖152、圖153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12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在本實施例中,間隔件的構成與動作以外是與實施例9同樣。
圖152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構件820是將第一被抵接面820c以外省略而示。在圖152(a)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在圖152(b)表示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52(c)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圖153是在通過圖152(c)所示的線XX的面切斷的部分剖面圖,從顯像蓋構件833的下方表示間隔件810。在圖153(a)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的狀態。在圖153(b)表示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53(c)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的狀態。在圖153(d)表示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
間隔件(保持構件、間隔保持構件、規制構件)810是具有第二抵接部的被支撐孔(被支撐部)810a、從被支撐孔810a突出至被支撐孔810a的半徑方向的突出部(保持部)810b。又,間隔件810是具有被設在突出部(保持部)810b的前端,作為抵接於鼓單元8的第一被抵接面820c的第一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面)810c、與第一抵接面810c相鄰的第三抵接面810k、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810e、彈簧掛部810g、第一被規制面810h。
又,顯像蓋構件833是如圖153所示般具有支撐部833c、第一規制面833h。在實施例9是間隔件510會被配置於顯像蓋構件533的側面,相對的,在本實施例是間隔件810會被配置於顯像蓋構件833的下方。而且,支撐部833c的外徑是與間隔件810的被支撐孔810a的內徑嵌合,支撐部833c是可旋轉地支撐間隔件810。
並且,將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卡合的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826a設在驅動側軸承826。而且,在驅動側軸承826是設置作為彈推手段的螺旋扭轉彈簧830,螺旋扭轉彈簧830的一端會卡合於彈簧掛部810g。因此,間隔件810是藉由螺旋扭轉彈簧830來以搖動軸8H為中心往圖153中箭號B81方向彈推。 [間隔動作]
首先,利用圖153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動作。
如圖153(c)所示般,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螺旋扭轉彈簧830是將間隔件810以被支撐孔810a作為旋轉中心彈推至箭號B81方向。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時,藉由間隔件810的第三抵接面810k與驅動側卡匣蓋820卡合,規制間隔件810往圖153(c)中箭號B81方向的移動。以圖153(c)所示的間隔件810的位置作為間隔件810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圖153(c)所示的位置移動至圖153(d)中的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驅動側軸承826的退避力承受部826a會抵接。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為止,則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52(a)中箭號V1方向,從顯像位置往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移動。
然後,若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52中箭號V1方向,則被安裝於顯像單元9的間隔件810也同樣往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移動,間隔件810的第三抵接面810k與驅動側卡匣蓋820會分離而去。
如圖153(d)所示般,若第一抵接面(抵接部)810c與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820c分離,形成間隙T5,則間隔件810會藉由螺旋扭轉彈簧830的彈推力來旋轉至圖153(d)中箭號B81方向。間隔件810是旋轉移動至被設在與第一抵接面810c同一面的第一被規制面810h和顯像蓋構件833的第一規制面833h抵接為止。另外,以圖153(d)所示的間隔件810的位置作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
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53(d)中箭號W52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移動至圖152(b)中的箭號V2方向,位於規制位置的間隔件810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部)810c與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820c會抵接,如圖152(a)及圖153(a)所示般,顯像單元9是被維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此時,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是離開退避力承受部826a,因此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不對間隔控制構件540施加負荷。 [抵接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動作。
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若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52(b)中W52方向,則如圖153(b)所示般,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間隔件810的力承受部810e會抵接。
力承受部810e是具有複數的面被連續性地連接的凸輪形狀。在本實施例中,力承受面810e1與力承受面810e2所致的2面被連續性地連接。在間隔控制構件540往W52方向移動時,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力承受面810e1抵接,藉此反抗螺旋扭轉彈簧830所致的往箭號B81方向的彈推,使間隔件810往箭號B82方向旋轉。在間隔控制構件540與力承受面810e1抵接的區域中,是以隨著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往W52方向移動,間隔件810會旋轉至箭號B82方向的方式設定凸輪形狀。
並且,在間隔控制構件540與力承受面810e2抵接的區域中,對於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往W52方向的移動,緩和地設定間隔件810旋轉至箭號B82方向的量。藉由設定間隔件810的旋轉量變緩和的區域,對於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移動,使間隔件810確實地移動至容許位置為止,且對於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移動量的偏差,抑制間隔件810的往箭號B82方向的旋轉量。另外,圖153(d)是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與力承受面810e2抵接的狀態。
可是,若間隔件810旋轉至箭號B82方向,則第一抵接面810c與第一被抵接面820c的抵接的區域是逐漸地減少。而且,若間隔件810至第一抵接面810c與第一被抵接面820c分離的容許位置為止旋轉至箭號B82方向,則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52(b)中V2方向,移動至圖152(c)所示的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為止。
此時,藉由螺旋扭轉彈簧830來被彈推至箭號B81方向的間隔件810是如圖153(c)所示般藉由第三抵接面810k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820的側面側來被維持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
如圖152(c)及圖153(c)所示般,顯像單元9移動至抵接位置之後,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返回至初始位置,與間隔件810分離,因此位於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不對間隔控制構件540施加負荷。
如此本實施例是將間隔件810配置於顯像蓋構件833的下方,藉由旋轉至箭號B82方向,使第一抵接面(抵接部)810c對於第一被抵接面520c移動至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亦即,使第一抵接面810c對於第一被抵接面520c至少移動至製程卡匣P的長邊方向(旋轉軸線M1或旋轉軸線M2的方向),藉此使間隔件810移動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與規制位置(第1位置)之間。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如圖143所說明般,將連結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與顯像輥6的旋轉軸線M2的直線設為線N2。在本實施例也是以線N2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8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826a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2為境界被配置於與顯像耦合構件74的旋轉軸線K相反的區域。進一步,將與線N2正交且通過顯像輥6與感光鼓4的接觸點的線設為線N3。以線N3為境界分開區域時,力承受部810e的至少一部分及退避力承受部826a的至少一部分是以線N3為境界被配置於與感光鼓4的旋轉軸線M1相反的區域。
力承受部810e是在此區域中,以來自被設置在本體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力作為外力接受。力承受部810e作為外力接受的力的方向(W52)是顯像單元9從間隔狀態往抵接狀態轉換的方向。因此,藉由力承受部810e所接受的外力,顯像單元9可更確實地從間隔狀態往抵接狀態轉換。 <實施例13>
其次,利用圖154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13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在本實施例是間隔件的構成與動作以外和實施例9同樣。
圖154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構件920是將支撐部920a及第一被抵接面920c以外省略而示。在圖154(a)表示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54(b)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在圖154(c)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在圖154(d)表示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910可移動顯像單元9能移動至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及將顯像單元9維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規制位置(第1位置)。間隔件910是具有被支撐孔(被支撐部)910a、從被支撐孔910a突出至被支撐孔910a的半徑方向的突出部(保持部)910b。又,間隔件910是具有被設在突出部(保持部)910b的前端,作為抵接於鼓單元8的第一被抵接面920c的第一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部)910c、退避控制面(間隔時被推壓部)910d、抵接控制面(抵接時被推壓部)910e。第一抵接面910c為圓弧形狀,該圓弧形狀中心是與被支撐孔910a的中心大致相同。又,退避控制面910d與抵接控制面910e是對向的面,在退避控制面910d與抵接控制面910e之間是具有空間910s。
在本實施例中,間隔件910是被配置於顯像輥6同軸上。亦即能以和顯像輥6同旋轉軸線M2作為中心旋轉。具有將顯像輥6的芯骨延伸出至長邊方向而形成的間隔件支撐部96,藉由間隔件910的被支撐孔910a與間隔件支撐部96卡合,間隔件910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輥6。
移動構件950是具有被支撐孔950a、轉換控制部950b、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950e、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950m。
移動構件950是被配置於驅動側卡匣蓋920,藉由被支撐孔950a卡合於被設在驅動側卡匣蓋920的支撐部920a,移動構件950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驅動側卡匣蓋920。
移動構件950是與間隔件910鄰接,轉換控制部950b會被配置於退避控制面910d與抵接控制面910e之間的空間910s。並且,在移動構件950的力承受部950e與退避力承受部950m之間是具有空間950s。 [間隔動作]
以下,利用圖154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動作。
首先,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動作。如圖154(c)所示般,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時,間隔件910是第一抵接面(抵接部)910c與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920c分離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
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若從圖154(c)所示的位置,如圖154(d)所示般移動至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移動構件950的退避力承受部950m會抵接。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則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驅動側卡匣蓋920的移動構件950會接受來自第一力賦予面540b的力而旋轉至圖154(d)中的箭號B1方向。
若移動構件950旋轉至箭號B1方向,則轉換控制部950b的間隔時抵接部會與退避控制面(間隔時被抵接部)910d抵接,使間隔件910旋轉至圖154(d)中的箭號B3方向。藉此,間隔件910是第一抵接面(抵接部)910c會旋轉移動至與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920c接觸的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會移動至圖154(a)所示的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此時,第一抵接面910c為圓弧形狀,因此來自第一被抵接面920c的反力的方向是朝向圓弧形狀的中心。第一抵接面910c的圓弧形狀中心是與被支撐孔910a的中心及顯像輥6的中心大略相同。第一抵接面910c是藉由將來自第一被抵接面920c的反力方向朝向間隔件910的轉動中心,抑制從來自第一被抵接面920c的反力產生的間隔件910的旋轉力矩。其結果,間隔件910是在退避位置,安定維持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可安定維持退避位置。另外,在第一抵接面910c與第一被抵接面920c接觸的退避位置,以顯像輥6與感光鼓4會形成僅圖154(a)中的間隙T2間隔的狀態之方式設定第一抵接面910c及第一被抵接面920c的形狀。
然後,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54(b)中W52方向,移動至初始位置時,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具有第一力賦予面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540c的部分是移動於移動構件950的空間950s。亦即,位於初始位置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540c是與移動構件950分離的狀態,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不對間隔控制構件540施加負荷的狀態。 [抵接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動作。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54(a)中W52方向,則如圖154(b)所示般,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移動構件950的力承受部950e會抵接,移動構件950旋轉至圖154(b)中B2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第一位置,移動構件950旋轉,則轉換控制部950b的抵接時推壓部會與被設在間隔件910的抵接控制面(抵接時被推壓部)910e抵接,使間隔件910旋轉移動至圖154(b)中B4方向。其結果,第一抵接面910c與第一被抵接面920c會分離,間隔件910是移動至容許位置。
若間隔件910移動至容許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旋轉至圖154(b)中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圖154(c)的狀態)。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一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具有第一力賦予面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540c的部分是移動於移動構件950的空間950s,維持離開顯像單元9的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在從第一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時及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時,移動於移動構件950的空間950s,維持間隔控制構件540與移動構件950分離的狀態。作為用以間隔控制構件540在初始位置不從顯像單元9接受負荷的構成,不限於此,亦可設為圖155所示般的構成。
亦即,亦可為縮小移動構件950的空間950s,移動構件950的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950e及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950m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540c同時接觸的構成。又,亦可為在製程卡匣P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時,承受部950e及退避力承受部950m夾入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一力賦予面540b及第二力賦予面540c而一體化的構成或藉由雙面膠帶等的黏著機能來一體化的構成。但,將移動構件950與間隔控制構件540如此構成時,如以下般構成轉換控制部950b及退避控制面910d與抵接控制面910e之間的空間910s。如圖155所示般,擴大配置有轉換控制部950b的空間910s,在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時,轉換控制部950b是設為與退避控制面910d及抵接控制面910e分離的狀態。亦即,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由於轉換控制部950b與退避控制面910d為分離的狀態,因此顯像單元9是可抑制施加於間隔控制構件540的負荷。
並且,在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的情況也同樣,由於轉換控制部950b與抵接控制面910e為分離的狀態,因此顯像單元9可抑制施加於間隔控制構件540的負荷。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另外,在圖155所示的構成中也與至此說明的實施例同樣,顯像單元9的移動構件950的力承受部950e接受來自被設置於本體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力作為外力。力承受部950e作為外力接受的力的方向(W52)是顯像單元9從間隔狀態轉換至抵接狀態的方向。因此,藉由力承受部950e所接受的外力,顯像單元9可更確實地從間隔狀態轉換至抵接狀態。 <實施例14>
其次,利用圖156、圖157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14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在本實施例是間隔件的構成與動作以外和實施例9同樣。
圖156、圖157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1120是將第一被抵接面1120c與彈簧掛部1120e以外省略而示。
首先,利用圖156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動作。
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件1110是可移動顯像單元9能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容許位置及將顯像單元9維持於退避位置的規制位置。
又,被設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可移動使間隔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1110移動至容許位置(第2位置)的第一位置、使間隔件1110移動至規制位置(第1位置)的第二位置。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間隔控制構件540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1110e及退避力承受部1133a的初始位置。
在圖156(a)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第一位置的狀態。在圖156(b)、圖156(c)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的移動,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56(d)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如圖156(a)所示般,具有退避力承受部1110m的間隔件1110與實施例9同樣被配置於顯像蓋構件1133。亦即,藉由第二抵接部的被支撐孔(被支撐部)1110a卡合於支撐部1133c,間隔件1110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1133。
又,間隔件1110是具有突出至被支撐孔1110a的軸線方向的彈簧掛部1110g。驅動側卡匣蓋1120亦具有從第一被抵接面1120c突出至被支撐孔1110a的軸線方向的彈簧掛部1120e,作為保持部彈推構件的拉伸彈簧1130會被組裝於彈簧掛部1110g與彈簧掛部1120e。
彈簧掛部1110g是相當於拉伸彈簧1130的作用點,拉伸彈簧1130是對彈簧掛部1110g施加圖156(a)中箭號F5方向的力。在此,圖156(a)中箭號F5方向是與連結彈簧掛部1110g與彈簧掛部1120e的線大略平行方向。亦即,如圖156(a)所示般,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拉伸彈簧1130是對間隔件1110施加力於圖156(a)中箭號F5方向,將間隔件1110以被支撐孔1110a作為旋轉中心彈推至圖156(a)中箭號B2方向。 [間隔動作]
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可從圖156(a)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動至圖156(a)中W5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間隔件1110的退避力承受部1110m會抵接,至間隔件1110的第三抵接面1110k接觸於彈簧掛部1120e為止,旋轉至圖156(a)中箭號B1方向。(圖156(b)所示的狀態)
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移動至圖156(c)所示的第二位置為止,則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56(b)中箭號V1方向,從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方向移動。又,間隔件1110的第三抵接面1110k離開彈簧掛部1120e,至第一被規制面1110h抵接於第一規制面1133h為止,旋轉至圖156(b)中箭號B1方向,移動至規制位置(第1位置)。(圖156(c)所示的狀態)此時,彈簧掛部1110g是與間隔件1110的旋轉一起移動至圖156(b)中箭號B1方向,因此拉伸彈簧1130的作用方向是從圖156(a)中箭號F5方向轉換至圖156(c)中箭號F6方向。亦即,如圖156(c)所示般,拉伸彈簧1130是對間隔件1110施加力於圖156(c)中箭號F6方向,以被支撐孔1110a作為旋轉中心,將間隔件1110彈推至圖156(c)中箭號B1方向。
藉由如此轉換拉伸彈簧1130作用於間隔件的方向,拉伸彈簧1130彈推間隔件1110的方向會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往W51方向的移動來與間隔件1110所移動的方向一致,因此可安定使間隔件1110從容許位置(第2位置)往規制位置(第1位置)移動。
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56(c)中W52方向,設為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移動至圖156(c)中箭號V2方向,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的間隔件1110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部)1110c與驅動側卡匣蓋1120的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1120c會抵接。此時,間隔件1110是被支撐孔(被支撐部)1110a會抵接顯像蓋構件1133的支撐部1133c。因此,連接間隔件1110的被支撐孔1110a與第一抵接面1110c之間的部分會與實施例9的突出部(保持部)510b同樣,作為保持顯像蓋構件1133的保持部機能。其結果,顯像單元9是被維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圖156(d)所示的狀態)。此時,與實施例9同樣,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間隔件1110分離,因此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對間隔控制構件540不施加負荷。
並且,在圖156(d)所示的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中,拉伸彈簧1130是對間隔件1110施加圖156(d)中箭號F6方向的力,彈推至箭號B1方向,因此間隔件1110可安定維持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可按安定維持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57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動作。在圖157(a)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57(b)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方向,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57(c)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57(a)中W5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間隔件1110的力承受部1110e會抵接,間隔件1110旋轉至圖157(b)中B2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第一位置,間隔件1110旋轉,則第一抵接面1110c與驅動側卡匣蓋1120的第一被抵接面1120c會分離,間隔件1110是移動至容許位置(第2位置)。若間隔件1110移動至容許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旋轉至圖157(b)中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圖157(c)的狀態)。由於移動至第一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9的間隔件1110分離,因此間隔控制構件540是不從顯像單元9接受負荷。
又,如此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時,間隔件1110的彈簧掛部1110g是與間隔件1110的旋轉一起移動至圖156(b)中箭號B2方向。拉伸彈簧1130的作用方向是從圖157(a)中箭號F6方向轉換至圖157(c)中箭號F5方向,拉伸彈簧1130彈推間隔件1110的方向是從圖157(a)中箭號B1方向轉換至圖157(c)中箭號B2方向。亦即,拉伸彈簧1130所致的間隔件1110的彈推方向會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W52方向的移動所致的間隔件1110的旋轉方向一致,因此可安定使間隔件1110從規制位置(第1位置)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可使拉伸彈簧1130所致的間隔件1110的彈推方向與間隔控制構件540所致的間隔件的旋轉方向一致,因此可使間隔件1110的容許位置與規制位置間的移動安定。亦即,可使顯像單元9的姿勢的控制安定。
又,本實施例是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使間隔控制構件540停止在第一位置,但不被限於此。如實施例9般,亦可構成為將使從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由第一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之後使停止。 <實施例15>
利用圖158、圖159、圖160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15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字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本實施例是間隔件的構成與動作以外和實施例9同樣。在實施例9中,間隔件510是藉由對於顯像單元(或顯像框體)或鼓單元(或鼓框體)旋轉來移動於規制位置與容許位置之間的構成,但間隔件510的對於顯像框體的移動是不被限於旋轉。亦即,在實施例9中,變更成藉由間隔件510對於顯像框體移動於預定的方向(例如直線移動)來移動於規制位置與容許位置之間的構成者為本實施例。又,本實施例是與實施例9的別形態1同樣,間隔件1210是被鼓單元(或鼓框體)支撐。
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件1210是可移動於顯像單元9能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與將顯像單元9維持於退避位置的規制位置(第1位置)之間。
又,被設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可移動使間隔件1210移動至容許位置的第一位置、使間隔件1210移動至規制位置的第二位置。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間隔控制構件540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210e及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233a的初始位置。
在實施例9是將間隔件510設置於顯像單元9,但在本實施形態是說明將間隔件1210設置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220的實施形態。圖158是表示被安裝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220的間隔件1210的立體圖。如圖158所示般,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220設置支撐部1220f,間隔件1210的被支撐孔(被支撐部)1210a與支撐部1220f卡合,藉此間隔件1210被支撐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220。被支撐孔1210a是形成長孔形狀,間隔件1210是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圖158中箭號B3、B4方向。圖158中箭號B3、B4方向是與圖5中箭號Z1、Z2方向大略平行的方向。
間隔件1210是具有從被支撐孔1210a突出的突出部1210b。又,間隔件1210是在突出部1210b的前端具備相當於第一抵接部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部)1210c,在突出部1210b的側面具備與第一抵接面1210c連接的第一被規制面1210h。進一步,間隔件1210是在被支撐孔1210a的圖158中箭號B4方向具有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210e。 [間隔動作]
首先,利用圖159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動作。圖159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1220是將支撐部1220f以外省略而示。在圖159(a)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的狀態。在圖159(b)表示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59(c)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的狀態。
如圖159(a)所示般,顯像蓋構件1233是具有突出至顯像單元9的搖動軸K方向(長邊方向外側)的規制部1233e。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藉由間隔件1210的第一被規制面1210h卡和於規制部1233e,規制間隔件1210往圖159(a)中箭號B4方向的移動。以圖159(a)所示的間隔件1210的位置作為間隔件1210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
間隔控制構件540會移動至圖159(a)中W51方向,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顯像蓋構件1233的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233a會抵接。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旋轉至圖159(b)中箭號V1方向,從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方向移動。此時,顯像蓋構件1233的規制部1233e是與顯像單元9的旋轉一起移動,因此第一被規制面1210h是與規制部1233e分離,間隔件1210是藉由自重來移動至圖159(b)中箭號B4方向。以圖159(b)所示的間隔件1210的位置作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
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59(b)中W52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移動至圖159(b)中箭號V2方向,位於規制位置的間隔件1210的第一抵接面1210c與規制部1233e會抵接,顯像單元9被維持於退避位置(圖159(c)所示的狀態)。此時,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間隔件1210分離,因此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對間隔控制構件540不施加負荷。 [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60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動作。圖160是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1220是將支撐部1220f以外省略而示。
在圖160(a)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在圖160(b)、圖160(c)表示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60(c)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60(a)中W52方向,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間隔件1210的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210e會抵接(圖160(b))。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圖160(b)中W52方向,則被間隔控制構件540推的間隔件1210會移動至圖160(b)中B3方向,間隔件1210移動至第一抵接面1210c與規制部1233e分離的容許位置(第2位置)為止(圖160(c))。若間隔件1210移動至容許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旋轉至圖160(c)中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為止(圖160(d))。顯像單元9移動至顯像位置之後,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返回至初始位置,與間隔件1210分離,因此位於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對間隔控制構件540不施加負荷。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如此本實施例是藉由使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220(鼓單元8)支撐的間隔件1210直線性地移動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與規制位置(第1位置)之間,可變更顯像單元9的相對於鼓單元8的位置。 <實施例16>
其次,利用圖161~圖164來說明有關實施例16。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另外,本實施例是針對將製程卡匣的間隔抵接機構只配置在驅動側的情況進行說明。 [間隔件的上部配置]
在實施例1~15是取將間隔件配置於感光鼓與顯像輥的附近的構成,但不限定於此,可按照適用的構成來配置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的任意的位置。在此是利用圖161、圖162來說明有關將間隔件配置於比顯像單元的搖動軸K更上方的情況,作為其一例。
圖161是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716、拉伸彈簧1753、間隔件1751A、移動構件1752A、顯像蓋構件(顯像框體的一部分)1728的分解立體圖,(a)是表示從驅動側方向看的圖,(b)是表示從非驅動側方向看的圖。圖162是製程卡匣1700A的剖面圖,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的動作的圖。(a)是表示顯像單元1709A的間隔的狀態,(b)是表示顯像單元1709A的抵接狀態。
首先,利用圖162來說明有關間隔件(保持構件、規制構件)1751A。被支撐孔1751Aa是藉由對於顯像單元1709A的搖動軸K而言被設在與顯像輥1706相反側的顯像蓋構件1728A的第一支撐部(支撐部)1728Ac來可旋轉地被支撐。間隔保持部(保持部)1751Ab是從被支撐孔1751Aa往顯像單元抵接時的旋轉方向的V2的下游方向突出,在其前端具有抵接面(抵接部)1751Ac。進一步,具有與抵接面1751Ac相鄰的第二被規制面1751Ak。第二被推壓部1751Ad是從被支撐孔1751Aa突出至與搖動軸K相反側的方向。並且,在第二被推壓部1751Ad的前端是在以被支撐孔1751Aa作為中心的反時針B1方向側的面具有第二被推壓面1751Ae。彈簧掛部1751Ag是被設在比第2被推壓面1751Ae更靠以被支撐孔1751Aa作為中心的反時針B1方向側。又,彈簧掛部1751Ag是對於連結被支撐孔1751Aa與後述的移動構件1752A的彈簧掛部1752As的直線而言,被配置於以彈簧掛部1752As作為中心的反時針方向側。
其次,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752A。長圓形被支撐孔1752Aa是藉由移動構件1752A的大略中央所設的顯像蓋構件1728A的第二支撐部1728Ak來可旋轉地被支撐。第二推壓面(抵接時推壓部)1752Ar是以顯像蓋構件1728A的第一支撐部1728Ac作為中心在反時針B1方向,與間隔件1751A的第二被推壓部(抵接時被推壓部)1751Ae對向而設。彈簧掛部1752As是被設在長圓形被支撐孔1752Aa與第二推壓面1752Ar之間。另外,移動構件1752A的其他的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省略其說明。
其次,說明有關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716A。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716A是設有在顯像單元1709A間隔的狀態(圖162(a))中抵接於間隔件1751A的抵接面1751Ac的抵接面(被抵接部)1716Ac。又,從抵接面1716Ac設有在搖動軸K側相鄰的第二規制面1716Ac。
其次,拉伸彈簧1753是被安裝於間隔件1751A的彈簧掛部1751Ag與移動構件1752A的彈簧掛部1752As。然後,拉伸彈簧1753是以間隔件1751A的被支撐孔1751Aa為中心彈推至反時針B1方向。 [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抵接間隔機構的動作。首先,如圖162(a)所示般,顯像單元1709A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顯像間隔狀態時,間隔件1751A的抵接面1751Ac會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716A的抵接面1751Ac。藉此,維持於感光鼓1704與顯像輥1706的間隔量P1。此時,間隔件1751A是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
其次,針對從顯像間隔的狀態形成圖162(b)所示的顯像抵接的狀態的動作進行說明。藉由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未圖示)移動至W42方向而抵接於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752An推壓,移動構件1752A會以第二支撐部1728Ak作為中心轉動至BB方向(順時針方向)。然後,藉由第二推壓面1752Ar抵接於第二被推壓面1751Ae,間隔件1751A會以第一支撐部1728Ac作為中心移動至順時針B2方向,從規制位置(第1位置)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藉此,顯像單元1709A會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轉動而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顯像輥1706與感光鼓1704會抵接(顯像抵接狀態)。
其次,針對從圖162(b)所示的顯像抵接狀態形成圖162(a)所示的顯像間隔的狀態的動作進行說明。從圖162(b)所示的狀態,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未圖示)移動至W41方向而抵接於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752Ak。藉此,移動構件1752A會以第二支撐部1728Ak作為中心轉動至BB方向的逆方向(反時針方向)。然後,藉由顯像框體推壓面(間隔時推壓部)1752Aq推壓顯像蓋構件1728的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1728Ah,顯像單元1709A會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轉動。此時,藉由拉伸彈簧1753的作用,間隔件1751A會以第一支撐部1728Ac作為中心轉動至反時針方向B1。藉此,間隔件1751A的抵接面1751Ac會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716A的抵接面1751Ac,保持顯像單元1709A的間隔狀態。
如此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可隔著搖動軸K來將間隔件1751A配置於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752An及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752Ak的相反側(或比搖動軸K更上方)。
又,本實施例的間隔件1751A是經由移動構件1752A來從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而可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構成。但,亦可將本實施例的間隔件1751A設為實施例9等所示般,不經由移動構件直接從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而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構成。 [實施例16的別形態]
本別形態是利用圖163、圖164來說明有關藉由對鼓單元裝配間隔件來將顯像單元保持於間隔狀態的構成。圖163是拉伸彈簧1753、間隔件1751A、移動構件1752A、顯像蓋構件1728的分解立體圖,(a)是表示從驅動側看的圖,(b)是表示從非驅動側看的圖。圖164是製程卡匣1700B的剖面圖,說明關於間隔抵接機構的動作的圖,(a)是表示顯像單元1709A的間隔的狀態,(b)是表示顯像單元1709A的抵接狀態。
首先,利用圖164來說明有關鼓框體1715B。在鼓框體1715B是隔著連結顯像單元1709B的搖動軸K與感光鼓1704軸的線而在與顯像輥1706相反側設有卡合部(鼓單元(鼓框體)側卡合部)1715Bb。卡合部1715Bb是延伸至顯像單元1709B側,在其前端設有朝向鼓單元1708B方向的被抵接面1715Bc。而且,卡合部1715Bb是設有與被抵接面1715Bc相鄰,朝向與感光鼓1704相反側的方向的第二規制面1715Bd。
其次,說明有關間隔件1751B。被支撐孔(被支撐部)1751Ba是藉由顯像蓋構件(顯像框體的一部分) 1728B的第一支撐部1728Bc來可旋轉地被支撐。亦即,被支撐孔(被支撐部)1751Ba是與第一支撐部1728Bc。又,第一支撐部1728Bc是隔著顯像單元1709B的搖動軸K而被設在與顯像輥1706、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752Bn及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752Bk相反側。間隔保持部(保持部、間隔件側卡合部)1751Bb是被設為從被支撐孔1751Ba朝向鼓框體1715B的卡合部1715Bb突出(延伸)。換言之,間隔保持部1751Bb是被設為從被支撐孔1751Ba突出至顯像單元1709從間隔狀態朝向抵接狀態旋轉的V2方向,沿著從下游朝向上游的方向的方向。在間隔保持部1751Bb的前端是設有朝向顯像單元1709B的方向的抵接面(抵接部)1751Bc。而且,抵接面1751Bc是被配置為在顯像單元1709A間隔的狀態中抵接於鼓框體1715的被抵接面1715Bc。進一步,在、間隔保持部1751Bb是具有與抵接面1751Bc相鄰,朝向感光鼓1704方向(與第二規制面1715Bd相反方向)的第二被規制面1751Bk。第二被推壓部1751Bd是從被支撐孔1751Ba突出至與搖動軸K相反側的方向。並且,在第二被推壓部1751Bd的前端是在以被支撐孔1751Ba作為中心的反時針B1方向側的面具有第2被推壓面(抵接時力承受部)1751Be。彈簧掛部1751Bg是在間隔保持部1751Bb上,被設於被支撐孔1751Aa與抵接面1751Bc之間。又,彈簧掛部1751Bg是對於連結被支撐孔1751Ba與後述的移動構件1752B的彈簧掛部1752Bs的直線而言,被配置於以彈簧掛部1752Bs作為中心的反時針方向側。
其次,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752B。長圓形被支撐孔1752Ba是藉由被設在移動構件1752B的大略中央之顯像蓋構件1728B的第二支撐部1728Bk來可旋轉地被支撐。第二推壓面(抵接時推壓部)1752Br是以顯像蓋構件1728B的第一支撐部1728Bc作為中心在反時針B1方向對向於間隔件1751B的第二被推壓部1751Be而設。彈簧掛部1752Bs是被設在長圓形被支撐孔1752Ba與第二推壓面1752Br之間。又,移動構件1752B是具備從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未圖示)受力之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752Bn及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752Bk。移動構件1752B的其他的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省略其說明。
拉伸彈簧1753是被安裝於間隔件1751B的彈簧掛部1751Bg及移動構件1752B的彈簧掛部1752Bs。而且,拉伸彈簧1753是將間隔件1751A彈推至以間隔件1751A的被支撐孔1751Aa為中心旋轉於B1方向(圖中反時針方向)的方向。 [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抵接動作及間隔動作。首先,圖164(a)所示般的顯像單元1709B為間隔狀態時,間隔件1751B的抵接面1751Bc會抵接(卡合)於鼓框體1715B的被抵接面1715Bc,被支撐孔(被支撐部)1751Ba是與第一支撐部1728Bc接觸。因此,以顯像輥1706會維持與感光鼓1704之間的間隔量P1的方式,規制從顯像單元1709B的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朝向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V2方向的移動(旋轉)。以此時的間隔件1751B的位置作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
其次,針對顯像單元1709B從間隔狀態往圖164(b)所示的抵接狀態轉移的動作進行說明。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未圖示)移動至W42方向而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752Bn推壓至W42方向,移動構件1752B會以第二支撐部1728Bk作為中心轉動至順時針BB方向。然後,藉由第二推壓面(抵接時推壓部)1752Br抵接於第二被推壓面(抵接時被推壓部)1751Be,間隔件1751B會以第一支撐部1728Bc作為中心轉動至B2方向(圖中順時針方向)。藉此,抵接面1751Bc會對於被抵接面1715Bc移動至B2方向,與被抵接面1715Bc間隔,卡合部1715Bb與間隔保持部1751Bb的卡合會被解除。將此時的間隔件1751B的位置設為容許位置(第2位置)。藉由如此間隔件1751B從規制位置往容許位置移動,顯像單元1709B的往V2方向(從退避位置朝向顯像位置的方向)的移動的規制會被解除。因此,顯像單元1709B是至顯像輥1706與感光鼓1704抵接為止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轉動至V2方向,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移動完了。
最後,針對從圖164(b)所示的顯像抵接的狀態形成圖164(a)所示的間隔狀態的動作進行說明。間隔控制構件196R(未圖示)會從圖164(b)所示的抵接狀態移動至W41方向而將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752Bk推壓至W41方向。藉此,移動構件1752B會以第二支撐部1728Bk作為中心轉動至BB方向的逆方向(反時針方向)。然後,藉由顯像框體推壓面(間隔時推壓部)1752Bq推壓顯像蓋構件1728B的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1728Bh,顯像單元1709B會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轉動至V2方向的逆方向(反時針方向)。此時,藉由拉伸彈簧1753的作用,間隔件1751B會以第一支撐部1728Bc作為中心轉動至反時針方向B1。藉此,如圖164(a)所示般,間隔件1751B的抵接面1751Bc會抵接於鼓框體1715B的被抵接面1715Bc,卡合部1715Bb與間隔保持部1751Bb會卡合,保持顯像單元1709B的間隔狀態。
另外,本實施例的間隔件1751B是經由移動構件1752B來從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而可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構成。但,亦可將本實施例的間隔件1751B設為實施例9等所示般,不經由移動構件直接從裝置本體170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受力而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構成。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可將間隔件1751B隔著搖動軸K來配置於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752Bn及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752Bk的相反側(或比搖動軸K更上方)。 <實施例17>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在製程卡匣的間隔抵接機構中,本體的間隔控制構件經由移動構件來解除間隔的力矩高於間隔件保持間隔的力矩,藉此解除間隔的構成。又,具體說明關於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有關其他的製程卡匣的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所以在此省略。又,由於非驅動側是以和驅動側同樣的構成來成為同樣的動作,因此本實施例的說明是以驅動側為代表進行說明,省略非驅動側的說明。 [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800的感光鼓104及顯像單元1809所具有的顯像輥106進行間隔及抵接的構成。圖165(a)是表示製程卡匣單體的驅動側側面圖,圖165(b)是表示製程卡匣單體的非驅動側側面圖。在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850R,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1850L。圖166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850R的顯像單元1809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圖167是表示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850L的顯像單元1809的非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在此是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1850R的詳細。另外,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在驅動側、非驅動側幾乎具有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附加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附加L。
間隔抵接機構1850R是具有間隔件(間隔保持構件、規制構件)、移動構件1852R、拉伸彈簧1853,間隔件是具有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與顯像側卡合部1854R卡合的鼓側卡合部1855R。
圖168是表示顯像側卡合部1854R的擴大圖。顯像側卡合部1854R是被設在顯像單元1809。顯像側卡合部1854R是與顯像蓋構件1828一體地以樹脂成形。又,從圖165的方向看時,以連結後述的第一力承受面1852Rm (參照圖173)與搖動軸K的線部分和連結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搖動軸K的線部分所形成的角會形成鈍角的方式顯像側卡合部1854R位置。又,顯像側卡合部1854R是具有在間隔狀態與鼓側卡合部1855R接觸的顯像側卡合爪1854Ra、連接顯像框體的一部分的顯像蓋構件1828與顯像側卡合爪1854Ra的板狀的顯像側保持部1854Rb。顯像側卡合爪1854Ra是具有在間隔狀態與鼓側卡合部1855R接觸的顯像側卡合面(抵接部)1854Rc、及在從抵接狀態遷移至間隔狀態的過程與鼓側卡合部1855R接觸的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d。基於後述的理由,顯像單元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時,顯像側間隔件的移動量是較大為理想。為此,本實施例是將顯像側間隔件設在可更擴大設置顯像側間隔件與搖動軸K的距離的前述的位置,但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是將顯像側卡合部1854R設在顯像框體的一部分的顯像蓋構件1828,但不限於此,亦可設在構成顯像框體的一部分的其他的構件。
圖169是表示鼓側卡合部1855R的擴大圖。鼓側卡合部1855R是以和 顯像側卡合部1854R卡合而可將顯像單元1809保持於間隔狀態的方式設於鼓單元1808。鼓側卡合部1855R是在第1鼓框體部1815一體地以樹脂成形。又,鼓側卡合部1855R是具有在間隔狀態與顯像側卡合爪1854Ra卡合的鼓側卡合爪1855Ra、連接第1鼓框體部1815與鼓側卡合爪1855Ra的板狀的鼓側保持部1855Rb。進一步,鼓側卡合爪1855Ra是具有在間隔狀態與顯像側卡合面1854Rc接觸的鼓側卡合面(被抵接部)1855Rc,及在從抵接狀態遷移至間隔狀態的過程與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d接觸的鼓側卡合恢復面1854Rd。本實施例是將鼓側卡合部1855R設在鼓框體的一部分的第1鼓框體部1815,但不限此,亦可設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816等的構成鼓框體的一部分的其他的構件。
圖170是表示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卡合的狀態,亦即顯像單元1809為間隔狀態的立體圖。在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卡合的狀態中,顯像側保持部1854Rb是成為與鼓側保持部1855Rb大略平行。此狀態是可謂構成間隔件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鼓側卡合部1855R分別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卡合位置)。
如圖166所示般,移動構件1852R是藉由移動構件1852R的支撐承受部1852Ra卡合於第三支撐部1828m,以第三支撐部1828m為中心可轉動地被保持著。又,移動構件1852R是具有可與被設置於裝置本體側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參照圖173)卡合的第一力承受面(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852Rm、第二力承受面(抵接力承受部) 1852Rp(參照圖171),具有與拉伸彈簧1853卡合的彈簧掛部1852Rs。
又,如圖165所示般,拉伸彈簧1853是端部會分別卡合於移動構件1852的彈簧掛部1852Rs與顯像蓋構件1828的彈簧掛部1828g。所以,移動構件1852是藉由拉伸彈簧1853來被彈推至上方向及以第三支撐部1828m作為旋轉中心CA方向。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70~圖175來詳細說明有關間隔抵接機構1850R所致之感光鼓104與顯像輥106抵接的動作。圖170、圖173、圖177是製程卡匣1800的驅動側的立體圖。圖171、圖174、圖175、圖178是表示被安裝於本體內的製程卡匣1800及後述的間隔控制構件196的側面圖。另外,圖171、圖174、圖175、圖178是在(a)表示驅動側側面圖,在(b)表示非驅動側側面圖。圖172、圖176是沿著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及與U1、U2方向正交的方向來從上方看製程卡匣180的圖。U1、U2方向是與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正交且與W41、W42方向平行的方向。
在本實施例構成中,顯像輸入耦合部132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驅動力於圖171的箭號V2方向,顯像輥106旋轉。亦即,具有顯像輸入耦合部132的顯像單元1809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箭號V2方向的扭矩。如圖170所示般,顯像單元1809會在間隔位置,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互相卡合,藉此顯像單元1809會反抗上述扭矩及後述的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而將顯像單元1809保持於間隔位置。將藉由來自此裝置本體170的扭矩及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而產生於顯像單元1809的V2方向的扭矩的大小設為Tr1。
與前述的實施例1同樣,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如前述般對應於各製程卡匣1800,具有間隔控制構件196R及卡匣推壓單元121。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朝向製程卡匣1800突出,具有空間196Rd。又,與前述的實施例1同樣,與前門1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卡匣推壓單元121會推壓移動構件1852R的被推進面1852Rf,移動構件1852R朝下方突出。突出至預定的位置時,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會侵入至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空間196Rd,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具有移動構件18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852Rm、第二力承受面1852Rp及隔著空間196Rd而彼此相向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及第二力賦予面196Rb。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下面側經由連結部196Rc來連結。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以轉動中心196Re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控制金屬板(未圖示)。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彈推彈簧(未圖示)來經常被彈推於E1方向,藉由未圖示的夾具來規制旋轉方向。又,控制金屬板(未圖示)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41及W42方向,藉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構成可移動至W4、W42方向。
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8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852Rp會抵接,移動構件1852R會以支撐承受部1852Ra作為旋轉中心往CA方向旋轉至移動構件1852R的顯像蓋推壓面1852Rr抵接於被設在顯像蓋構件1828的移動構件卡止部1828h為止。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則藉由移動構件1852R推壓顯像蓋構件1828的移動構件卡止部1828h,在顯像單元1809產生V2方向的扭矩。將此扭矩的大小設為Tr2,且將本體可使產生的最大值設為Tr2MAX。
其次,利用圖170~圖175來說明前述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2方向,在顯像單元1809產生V2方向的扭矩時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在鼓側卡合部1855R產生的力及各構成部的舉動。首先,將顯像側卡合面184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接觸的狀態設為卡合狀態(圖170的狀態)。此時,將在圖170、圖171所示的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之間產生的垂直抗力N1、N1′的方向之中製程卡匣的短邊方向成分設為軸U(圖170)。並且,將平行於軸U,顯像單元1809旋轉至V2方向時顯像側卡合部1854R移動的方向設為U1,相反方向設為U2。若顯像單元1809在V2方向接受扭矩,則顯像側卡合部1854R會在U1方向受力。將與製程卡匣1800的長邊方向平行且從非驅動側前進至驅動側的方向設為方向J1,且將相反方向設為方向J2。此時,如圖172所示般,將在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之間產生的垂直抗力之中施加於顯像側卡合面1854Rc的垂直抗力設為垂直抗力N1,且將施加於鼓側卡合面1854Rc的垂直抗力設為垂直抗力N1′。垂直抗力N1是產生為顯像側卡合爪1854Ra會以支點S作為中心在圖172中旋轉至反時針方向使得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彎曲(彈性變形)。垂直抗力N1′是產生為鼓側卡合爪1855Ra會以支點S′為中心在圖172中旋轉至反時針方向使得彎曲鼓側保持部1855Rb(彈性變形)。亦即,顯像側保持部1854Rb是彎曲至方向J1,鼓側保持部1855Rb是彎曲至方向J2。然後,若顯像側卡合部1854R在U2方向接受一定的力而往U2方向移動,則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及鼓側保持部1855Rb會彎曲至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不接觸為止,卡合會被解除。如此,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及鼓側保持部1855Rb彎曲至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不接觸為止的狀態是可為構成間隔件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鼓側卡合部1855R分別位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卡合解除位置)。並且,將解除此卡合所必要的力的大小設為Fa。
卡合被解除之後,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鼓側卡合部1855R是如圖173所示般,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及鼓側卡合部1855Rb的彈性變形會復原而彎曲被解放。然後,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d與鼓側卡合恢復面1855Rd會成為對向的狀態。同時,顯像單元1809是旋轉至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為止(圖174的狀態)。此時,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在W42方向因為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的卡合被解除所以移動充分的量,以移動後的位置(圖174)作為第一位置。初始位置與第一位置的距離是小較能使驅動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本體機構小型化、負荷減低。又,藉由加大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搖動軸K的距離,可擴大顯像側卡合部1854R的移動量,可減少為了解除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的卡合所必要的顯像單元1809的旋轉量。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移動至第一位置之後,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時,移動構件1852R是藉由拉伸彈簧1853來朝CB方向旋轉,往移動構件1852R的第一推壓面1852Rq與顯像蓋構件1828的第一推壓面1828k會抵接的狀態轉移(圖175的狀態)。藉此,間隙T3與T4被形成,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852R不作用的位置。另外,從圖174的狀態往圖175的狀態的遷移是立即被進行。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構成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使移動構件1852R旋轉,進一步藉由移動構件抵接於顯像蓋構件,使顯像單元1809旋轉,藉此使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解除該等的卡合。藉此,顯像單元18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抵接的抵接位置為止。另外,圖175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位置是與圖171的狀態相同。
在此,說明前述的顯像單元1809在從間隔狀態遷移至抵接狀態的過程產生的扭矩及力的大小如何被設計。如圖171所示般,從長邊方向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800時,將連結搖動軸K和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的接點的線部分Y的長度設為L,且將線部分Y與前述的方向U所成的角設為θ。若使用L及θ來表示前述的Tr1、Tr2、Fa的關係,則被設計為以下的1、2成立。 Tr1/Lsinθ<Fa・・・式1 (Tr1+Tr2MAX)/Lsinθ>Fa・・・式2 [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
其次,利用圖171、圖175~圖178來詳細說明間隔抵接機構1850R所致之從顯像單元1809的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動作。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75的W4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196Rb與移動構件1852R的第一力承受面1852Rm會抵接,移動構件1852R會以支撐承受部1852Ra作為旋轉中心往CB方向旋轉。然後,藉由移動構件1852R的第一推壓面(未圖示)與顯像蓋構件1828的第一推壓面(未圖示)抵接,顯像單元1809從抵接位置往V1方向旋轉。藉由顯像單元1809往V1方向旋轉,顯像側卡合部1854R會往U2方向移動,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5Rd與鼓側卡合恢復面1854Rd會接觸。進一步,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在顯像單元1809是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產生V1方向的扭矩。將此往V1方向的扭矩的大小設為Tr3,且將本體可產生的最大值設為Tr3MAX。Tr3MAX是被設計成為Tr3MAX>Tr1,因此顯像單元1809是旋轉至V1方向。
其次,利用圖175~圖178來說明前述的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1方向,在顯像單元1809往V1方向旋轉時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鼓側卡合部1855R產生的力及各構成部的舉動。若顯像單元1809往V1方向旋轉,則顯像側卡合部1854R移動至U2方向。被構成為若顯像側卡合部1854R移動至U2方向則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c與鼓側卡合恢復面1855Rc會接觸。此時,如圖176所示般,將在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d與鼓側卡合恢復面1855Rd之間產生的垂直抗力之中施加於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d的垂直抗力設為垂直抗力N2,將施加於鼓側卡合面1854Rd的垂直抗力設為垂直抗力N2′。垂直抗力N2是產生為顯像側卡合爪1854Ra會以支點S為中心在圖176中旋轉至反時針方向使得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彎曲(彈性變形)。垂直抗力N2′是產生為鼓側卡合爪1855Ra會以支點S′為中心在圖176中在使旋轉於反時針方向的方向使得彎曲鼓側保持部1855Rb(彈性變形)。亦即,顯像側保持部1854Rb是彎曲至方向J1,鼓側保持部1855Rb是彎曲至方向J2。然後,若顯像側卡合部1854R在U1方向接受一定的力而往U2方向移動,則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及鼓側保持部1855Rb會彎曲至顯像側卡合恢復面1854Rd與鼓側卡合恢復面1855Rd變不接觸為止。此狀態,構成間隔件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鼓側卡合部1855R是可謂分別位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卡合解除位置)。將此顯像側卡合部1854R在U2方向接受的一定的力設為Fb。
進一步,藉由顯像側卡合部1854R前進至U2方向,如圖177所示般,顯像側保持部1854Rb及鼓側卡合部1855Rb的彎曲會被解放,且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成為對向的狀態。亦即,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會卡合。此時,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在W42方向間隙被形成於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之間為止移動至W41方向,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會確實地卡合。以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移動後的位置(圖178)作為第二位置。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往第二位置移動後,朝W42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時,顯像單元1809R是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來旋轉至V2方向,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會接觸(圖171的狀態)。此時,可謂構成間隔件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鼓側卡合部1855R會分別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卡合位置)。此時間隙T3與間隙T4會被形成,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852R不作用的位置。另外,從圖178的狀態往圖171的狀態的遷移是立即被進行。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顯像側卡合部1854R會移動至U2方向,顯像側卡合部1854R與鼓側卡合部1855R會卡合。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會接觸,顯像單元1809是形成藉由間隔件(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顯像側卡合部1854R)來維持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
在此,說明前述的顯像單元1809在從抵接狀態遷移至間隔狀態的過程產生的扭矩及力的大小如何被設計。如圖175所示般,從長邊方向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800時,將連結搖動軸K和顯像側卡合面1854Rc與鼓側卡合面1855Rc的接點的線部分Y′的長度設為L′,且將線部分Y′與前述的方向U所成的角設為θ′。若使用L′及θ′來表示前述的Tr1、Tr3、Fb的關係,則被設計為以下的式3會成立。 (Tr3MAX-Tr1)/L′sinθ′≧Fb・・・式3
本實施例是在使顯像單元180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時及使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往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時,顯像側保持部1854Rb與鼓側保持部1855Rb的雙方會彈性變形的構成,但亦可為至少任一方為彎曲(彈性變形)的構成。僅顯像側保持部1854Rb與鼓側保持部1855Rb的一方為彎曲(彈性變形)時,此彎曲的狀態亦可謂構成間隔件的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顯像側卡合部1854R位於容許位置(第2位置、卡合解除位置)。
又,本實施例是顯像側卡合部1854R及顯像側卡合部1854R藉由扣合構成來卡合及卡合解除的構成,但亦可為藉由利用磁鐵等的磁力的構成或黏扣帶構成來將該等卡合及卡合解除的構成。
如以上說明般,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就實施例1等而言,間隔件是需要可移動地支撐於顯像框體或鼓框體的一方,但本實施例是只要以構成間隔件的構件會彎曲(彈性變形)的方式支撐即可,因此該部分可使構成簡易化。進一步,如本實施例般在構成顯像框體或鼓框體的構件一體形成下,可藉由組裝性的提升或零件點數削減來使製程卡匣1800降低成本。 <實施例18>
利用圖179、圖180、圖181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18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本實施例是顯像蓋構件2033具有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033e,間隔件2010具有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010m之構成。以下說明詳情。
圖181是驅動側卡匣蓋2020的單件的立體圖。本實施例的驅動側卡匣蓋2020是具有變形部2020f。變形部2020f是以橫臂2020e、第一被抵接面2020c、第三被抵接面2020d所構成。橫臂2020e是一端被固定於形成支撐感光鼓4的支撐孔2020b的圓筒部的外周面,延伸至支撐顯像單元9的支撐孔2020a側。而且,在於另一端配置第一被抵接面2020c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亦即,變形部2020f是形成一端被固定的懸臂樑形狀,藉由橫臂2020e變形,被構成另一端側的第一被抵接面2020c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可上下移動至大略重力方向的圖181中箭號Z2方向。在此,如圖181(a)所示般,以橫臂2020e的不變形的狀態作為變形部2020f的維持狀態。又,如圖181(b)所示般,以橫臂2020e變形,第一被抵接面2020c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比上述維持狀態更移動至圖181中箭號Z2方向(重力方向下方向)的狀態作為變形部2020f的容許狀態。變形部2020f的維持狀態與容許狀態的詳細後述。
圖179、圖180是從驅動側看與實施例9的圖2同樣地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2020是將變形部2020f的橫臂2020e、第一被抵接面2020c、第三被抵接面2020d以外省略而示。
在圖179(a)表示間隔件2010為容許位置(第2位置),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抵接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79(b)、圖179(c)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間隔件2010從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至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79(d)表示間隔件2010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本實施例的間隔件(規制構件、間隔保持構件、保持構件)2010是與實施例9同樣如圖179(a)所示般,具有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2010a、突出部(保持部) 2010b、第一抵接面(抵接部)2010c。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2010a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2033所具有的軸的支撐部2033c。又,間隔件2010是藉由拉伸彈簧530(彈推手段)來被彈推至圖179(a)中箭號B1方向。又,間隔件2010是具有與實施例10同樣的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010m。退避力承受部2010m是突出至圖179(a)箭號Z2方向的形狀。
本實施例的顯像蓋構件2033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被設於此顯像蓋構件2033的力承受部2033e是與退避力承受部2010m同樣地突出至圖179(a)箭號Z2方向的形狀。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所具有。如圖179(a)所示般,在圖179(a)中W51方向,依力承受部2033e、間隔控制構件540、退避力承受部2010m的順序配置。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可移動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2033e及退避力承受部2010m的初始位置。 [間隔動作]
首先,利用圖179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動作。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圖179(a)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動至朝向第二位置的方向亦即圖179(a)中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間隔件2010的退避力承受部2010m會抵接,第一力賦予面540b推壓退避力承受部2010m。被推壓退避力承受部2010m的間隔件2010是邊旋轉至從容許位置朝向規制位置的方向亦即圖179(b)中箭號B1方向,第三抵接面2010k邊將維持狀態的變形部2020f的第三被抵接面2020d推壓至圖179(b)中箭號N6方向。然後,第三被抵接面2020d被推壓的變形部2020f是橫臂2020e會變形,第一被抵接面2020c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會移動至圖179(b)中箭號Z2方向,從維持狀態形成懸臂樑彎曲(彈性變形)的狀態的容許狀態(圖179(b)的狀態)。如圖179(b)所示般,當變形部從維持狀態形成容許狀態時,顯像單元9是旋轉至圖179(b)中箭號V1方向,可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
進一步,如圖179(c)所示般,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第二位置,則間隔件2010與變形部2020f分離,因此變形部2020f是藉由彈性力來從容許狀態返回至維持狀態。
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79(c)中W52方向,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間隔控制構件540與間隔件2010會分離,顯像單元9會藉由顯像耦合構件74所接受的驅動力來旋轉至圖179(c)中箭號V2方向。然後,位於規制位置(第1位置)的間隔件2010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部)2010c與維持狀態的變形部2020f的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020c會抵接,顯像單元9的姿勢被維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圖179(d)所示的狀態)。
如圖179(d)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間隔件2010分離,因此在間隔控制構件540是不施加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動作,可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80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動作。
在圖180(a)表示間隔件2010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80(b)、圖180(c)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方向,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80(d)表示間隔件2010為容許位置(第2位置),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抵接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方向的圖180(a)中W5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顯像蓋構件2033的力承受部2033e會抵接(圖180(b)的狀態)。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第一位置方向,則第一抵接面2010c賦予第一被抵接面2020c的圖180(b)中箭號N7方向的力會增加。於是,藉由此力,橫臂2020e會變形,第一被抵接面2020c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是移動至圖180(b)中箭號Z2方向。亦即,變形部2020f彎曲(彈性變形)而從維持狀態往容許狀態轉移。(圖180(c)的狀態)
若從圖180(c)的狀態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圖180(c)中W52方向,則顯像單元9是力承受部2033e會藉由從第二力賦予面540c接受的力來旋轉至圖180(c)中箭號V2方向,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此時,第三被抵接面2020d邊與間隔件2010的第三抵接面2010k接觸,變形部2020f邊藉由彈性力來從容許狀態返回至維持狀態。同時,在第三抵接面2010k接受反力的間隔件2010是對於顯像單元9相對性地旋轉至圖180(c)中箭號B2方向,間隔件2010的相位從規制位置(第1位置)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變化。
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使顯像單元9的姿勢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之後,移動至圖180(d)中W52方向,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
如圖180(d)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力承受部2033e分離,因此在間隔控制構件540是不施加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動作,可使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
又,本實施例是以樑形狀來說明變形部2020f,但不被限於此。亦可為與樑形狀不同的形狀變形,第一被抵接面2020c及第三被抵接面2020d可移動顯像單元9能旋轉的容許狀態及顯像單元9被維持姿勢於退避位置與顯像位置的維持狀態之構成。變形部2020f是以間隔件2010可移動於規制位置與容許位置之間的方式對於驅動側卡匣蓋2020移動於容許狀態與維持狀態之間的構成。因此,亦可將變形部2020f稱為鼓單元側的間隔件。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在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的顯像蓋構件2033設置力承受部2033e,在間隔件2010設置退避力承受部2010m的構成,可安定進行顯像單元9的姿勢的控制。 <實施例19>
其次,利用圖182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19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本實施例是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的顯像蓋構件2133具有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133e與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133m之構成。
又,本實施例的驅動側卡匣蓋2020是與實施例18同樣,具有變形部2020f的構成。
圖182是與實施例9的圖2同樣,從驅動側看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製程卡匣P的圖。為了說明,驅動側卡匣蓋2020是將變形部2020f的橫臂2020e、第一被抵接面2020c、第三被抵接面2020d以外省略而示。
在圖182(a)表示間隔件2110為容許位置(第2位置),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抵接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82(b)、圖182(c)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82(d)表示間隔件2110為規制位置(第1位置),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如圖182(a)所示般,本實施例的間隔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間隔保持構件)2110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具有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2110a、突出部(保持部) 2110b、第一抵接面(抵接部)2110c。被支撐孔2110a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2133所具有的軸的支撐部2133c,間隔件2110是藉由拉伸彈簧530(彈推手段)來被彈推至圖182(a)中箭號B1方向。
又,本實施例的顯像蓋構件2133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此顯像蓋構件2133是具有與實施例21同樣的力承受部2133e,進一步,亦具有退避力承受部2133m。退避力承受部2133m是與力承受部2133e同樣,突出至圖182(a)箭號Z2方向的形狀。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所具有。如圖182(a)所示般,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配置於突出的力承受部2133e與退避力承受部2133m之間(圖182(a)中W51、W52方向)。
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可移動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2133e與退避力承受部2133m的初始位置。 [間隔動作]
利用圖182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動作。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圖182(a)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方向亦即圖182(a)中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退避力承受部2133m會抵接,第一力賦予面540b推壓退避力承受部2133m。若退避力承受部2133m被推壓,則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旋轉移動至圖182(a)中箭號V1方向。此時,藉由間隔件2110的第三抵接面2110k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接觸,規制間隔件2110的姿勢。
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圖182(b)中W51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為止,則第三抵接面2110k與第三被抵接面2020d會分離,間隔件2110藉由拉伸彈簧530的彈推力,從容許位置(第2位置)旋轉至規制位置(第1位置)。(圖182(c)的狀態)。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二位置移動至圖182(c)中W52方向,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藉由顯像耦合構件所接受的驅動力來旋轉移動至圖182(c)中箭號V2方向。然後,位於規制位置的間隔件2110的第一抵接面(抵接部)2110c與維持狀態的變形部2020f的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020c會抵接,顯像單元9的姿勢被維持於退避位置。(圖182(d)所示的狀態)。
如圖182(d)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間隔件2110分離,因此在間隔控制構件540是不施加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動作,可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
本實施例是在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時,變形部2020f是不從維持狀態往容許狀態變化。另一方面,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時,與上述的實施例18同樣,伴隨往變形部2020f的維持狀態與容許狀態的變化。
又,本實施例是以樑形狀來說明變形部2020f,但不被限於此。亦可為與樑形狀不同的形狀變形,第一被抵接面2020c及第三被抵接面2020d可移動顯像單元9能旋轉的容許狀態及顯像單元9被維持姿勢於退避位置與顯像位置的維持狀態之構成。
變形部2020f是以間隔件2110可移動於規制位置與容許位置之間的方式對於驅動側卡匣蓋2020移動於容許狀態與維持狀態之間的構成。因此,亦可將變形部2020f稱為鼓單元側的間隔件。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本實施例是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的顯像蓋構件2133具有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2133e與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2133m的構成,可安定進行顯像單元9的姿勢的控制。 <實施例20>
利用圖183~圖191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22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構成零件]
首先,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各零件的構成。
拉柄(lever)22510是具有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2510e與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2510a。又,拉柄22510是在被支撐孔22510d,藉由在顯像框體的一部分之顯像蓋構件2233所設的支撐軸2233b來支撐,被安裝成可轉動。並且,在拉柄22510設有碰撞部22510b。
在顯像蓋構件2233是制動器(stopper)部2233a會被一體地設置。藉由與碰撞部22510b碰撞,規制拉柄22510的順時針(V4方向)及反時針(V3方向)的旋轉。 [彈簧]
在鼓單元2208與顯像單元2209之間安裝有拉伸彈簧(間隔方向彈推構件)22541及拉伸彈簧(抵接方向彈推構件)22542。拉伸彈簧22541的一端側鉤(hook)部22541b是被安裝於鼓單元2208的鼓框體的一部分之支柱2208b,拉伸彈簧22541的另一端側鉤部22541a是被安裝於顯像單元2209的顯像框體的一部分之支柱2209a。藉由拉伸彈簧22541,在顯像單元2209是以搖動軸K為中心的反時針的力矩(V1方向)會起作用。其次,說明有關拉伸彈簧22542。
拉伸彈簧22542的一端側鉤部22542b是被安裝於鼓單元2208的鼓框體的一部分之支柱2208c。拉伸彈簧22542的另一端側鉤部22542a是被安裝於可滑動於拉柄22510的長孔22510c內的軸構件22511。軸構件22511是在與顯像輥旋轉軸線M2方向平行的方向規制移動,可只在長孔22510c的長邊方向滑動。藉由此拉伸彈簧22542,在顯像單元2209可使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的順時針的力矩(V2方向)起作用。 [動作概略]
其次,利用圖184(a)、(b)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動作概略。圖184(a)的狀態時,在製程卡匣單體的狀態,顯像單元2209對於鼓單元2208,為藉由拉伸彈簧22541的彈推力來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狀態。此時,在拉伸彈簧22542產生的力矩M2’會比在拉伸彈簧22541產生的力矩M1’更小。進一步,顯像單元2209的碰撞部2209b與鼓單元2208的碰撞部2208d會抵接,成為顯像單元2209的往箭號V1方向的轉動會被規制的狀態。因此,可謂鼓單元2208將顯像單元2209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此時,構成保持部的拉柄22510與拉伸彈簧22542是設為位於用以鼓單元2208將顯像單元2209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
如實施例1所示般,間隔控制構件22540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1位置(W52的方向),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藉此,拉柄22510是以旋轉中心22510d為中心旋轉,移動至第2位置(圖183(b))。藉由此動作,拉伸彈簧22542的另一端側鉤22542a及軸構件2251的長孔22510c的相對性的位置會變化,從搖動軸K到軸構件22511的距離變大(參照L1、L2’)。此時在拉伸彈簧22542產生的力矩M2會比在拉伸彈簧22541產生的力矩M1更大。藉此,顯像單元2209是從退避位置(圖184(a))往顯像位置(圖184(b))移動。此時,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會抵接,成為顯像單元2209的往箭號V2方向的轉動會被規制的狀態。因此,可謂鼓單元2208將顯像單元220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此時,構成保持部的拉柄22510與拉伸彈簧22542是設為位於用以鼓單元2208將顯像單元220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第2位置。 [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85~圖187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220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的動作詳細。首先,間隔控制構件22540是如圖185(a)所示般移動至W52方向。其次,間隔控制構件22540是邊與力承受部受(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2510e抵接推壓,邊進一步移動至W52方向,顯像單元2209是以搖動軸K為中心轉動至箭號V2方向(從退避位置朝向顯像位置的方向)。然後,藉由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顯像單元2209定位於顯像位置,轉動停止。
若間隔控制構件22540更繼續往W52方向的移動,則其次拉柄22510隨著承受部22510e的往W52方向的移動,以轉動中心22510d為中心旋轉至V4方向(從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的方向)。若更繼續旋轉而長孔22510c的中心軸線與拉伸彈簧22542的線圈中心軸線所成的角(在圖186(a)所示的θ)超過90°,則被連接至拉伸彈簧22542的另一端的軸構件22511會在拉柄22510的長圓形孔22510c之中滑動至W53方向。然後,若連結軸構件22511的中心與支柱2208c的中心的線越過中立點(此情況轉動中心2510d),則拉柄22510會藉由拉伸彈簧22542的拉神力來旋轉至箭號V4方向。最終如圖186(b)所示般,拉柄22510的碰撞部22510b的第1碰撞部22510b1是與制動器部2233a的第1制動器部2233a1碰撞。藉此,拉柄22510的箭號V4方向的旋轉會停止,定位於第2位置。又,藉由軸構件22511在長孔22510c的端部22510f碰撞而定位,拉伸彈簧22542的拉神力會作用於顯像單元2209。詳細後述,在此狀態中,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的旋轉力矩是在拉伸彈簧22542產生的旋轉力矩M2要比在拉伸彈簧22541產生的旋轉力矩M1更大,因此顯像單元2209可維持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其次,間隔控制構件22540是移動至W51方向。然後,返回至不與間隔控制構件22540及拉柄22510接觸的位置(原位(home position)),從顯像單元2209的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的移動完了。 [間隔動作]
其次,說明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往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動作。如圖188(a)所示般,顯像單元位於顯像位置時,間隔控制構件22540會開始移動至箭號W51方向。
然後,藉由控制構件22540的第一力賦予面22540b與拉柄22510的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2510a抵接而推壓,顯像單元2209開始轉動至箭號V1方向(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如圖188(b)所示般,若顯像單元2209的碰撞部2209b與鼓單元2208的碰撞部2208d抵接,則往顯像單元2209的箭號V1方向的轉動會被規制,顯像單元2209是定位於退避位置。
然後,如圖189(a)所示般,若間隔控制構件22510更繼續移動至W51方向,則退避力承受部22510a會更被推壓而拉柄22510以轉動中心22510d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3方向(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的方向)。然後,連接另一端鉤22542a的軸構件2251在長圓形孔22510c內滑動至W53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22510更移動至W51方向,則拉伸彈簧22542的位置所連結軸構件22511的中心與支柱2208c的中心的線會越過中立點(此情況轉動中心2510d)。如圖189(b)所示般,通過中立點之後,藉由拉伸彈簧22542的拉神力,軸構件22511更在長圓形孔22510c內移動至W53方向。若軸構件22511碰撞於長圓形孔22510c的上端而W53方向的移動停止,則拉柄22510藉由拉伸彈簧22542的力來旋轉至箭號V3方向。
然後,如圖190(a)所示般,最終拉柄22510是碰撞部22510b的第2碰撞部22510b2碰撞於制動器部2233a的第2制動器部2233a2。藉此,對於顯像蓋構件2233之拉柄22510的旋轉會停止,定位於第1位置。詳細後述,在此狀態中,由於拉伸彈簧22542與搖動軸K的距離會比拉伸彈簧22541與搖動軸K的距離更近,因此箭號V2方向的旋轉力矩M2’是比在顯像位置的旋轉力矩更減少。而且,比在拉伸彈簧22541產生的V1方向的旋轉力矩M1’更小,因此可維持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姿勢。然後,如圖190(b)所示般,間隔控制構件是移動至W52方向,返回至不與間隔控制構件22540及拉柄22510接觸的位置(原位)為止,往退避位置的移動動作完了。 [力的關係]
其次,利用圖191(a)、(b)來說明顯像單元2209位於顯像位置及退避位置時,作用於顯像單元的力的關係。圖191(a)是表示在顯像位置作用於顯像單元2209的力的圖,圖191(b)是表示在退避位置,作用於顯像單元2209的力的圖。在此,將作用於顯像位置的箭號V1、V2的方向的力矩分別設為M1、M2,將以退避位置的搖動軸K為中心作用於箭號V1、V2的方向的力矩分別設為M1’、M2’。又,將從顯像位置的搖動軸K到支柱2209a的距離設為L1,且將從搖動軸K到軸構件22511的距離設為L2,將從退避位置的搖動軸K到軸構件22511的距離設為L2‘。
首先,利用圖191(a)來說明顯像位置的力的關係。以搖動軸K為中心思考力矩的平衡時,藉由拉伸彈簧22541而產生的力矩M1是以M1=F1・L1來表示。藉由拉伸彈簧22542而產生的力矩M2是以M2=F2・L2來表示。正確是將顯像位置的搖動軸K與支柱2209a之間的距離設為L1,將搖動軸K與支柱2208c和F1之間的距離設為L2。又,將支柱2209a從拉伸彈簧22541接受的力之中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通過支柱2209a的圓的接線方向的力設為F1,將支柱2208c從拉伸彈簧22542接受的力之中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通過支柱2208c的圓的接線方向的力設為F2。
在此,為了在顯像位置維持姿勢(安定地保持),而以符合以下的式1之方式設定M2、M1。 M2>M1---式1
其次,利用圖191(b)來說明退避位置的力的關係。
若將作用於箭號V1、V2的方向的力矩分別設為M1’、M2’,則與前述同樣以搖動軸K為中心思考力矩的平衡時,藉由拉伸彈簧22541而產生的力矩M1’是以M1’=F1’・L1來表示。藉由拉伸彈簧22542而產生的力矩M2’是以M2‘=F2’・L2’來表示。正確是將退避位置的搖動軸K與支柱2209a之間的距離設為L1’,將搖動軸K與支柱2208c和F1之間的距離設為L2’。又,將支柱2209a從拉伸彈簧22541接受的力之中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通過支柱2209a的圓的接線方向的力設為F1’,將支柱2208c從拉伸彈簧22542接受的力之中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通過支柱2208c的圓的接線方向的力設為F2’。
在此,為了在退避位置維持姿勢(安定地保持),而以符合以下的式2之方式設定M1’、M2’。 M2’<M1’---式2 並且,在退避位置是只要符合式2即可,因此拉伸彈簧22542的彈推力F2’是亦可為0(零)。 [保持機構]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用以鼓單元2208將顯像單元2209分別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與顯像位置的構成,是以可取第1位置及第2位置的拉柄22510及拉伸彈簧22542作為保持部進行說明。但,亦可將本實施例的構成看成其次般。亦即,作為鼓單元2208將顯像單元2209分別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及顯像位置的保持機構,亦可至少舉拉柄22510、拉伸彈簧22542、支柱2208c、軸構件22511、拉伸彈簧22541、支柱2208b、支柱2209a。此情況,拉柄22510、拉伸彈簧22542取第1位置,顯像單元2209位於退避位置時,可謂保持機構處於第1狀態,拉柄22510、拉伸彈簧22542取第2位置,顯像單元2209位於顯像位置時,可謂保持機構處於第2狀態。
如以上說明般,在本實施例中是藉由拉伸彈簧22541來將顯像單元2209從顯像位置經常彈推至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然後,藉由變更作為保持部的拉柄22510與拉伸彈簧22542的位置,變更拉伸彈簧22542的彈推力所致的在顯像單元2209產生的力矩的大小,使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藉由如此的構成,鼓單元亦可將顯像單元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的各者。因此,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顯像單元2209是位於顯像位置時也以拉伸彈簧22541所致的力矩來被彈推至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但可藉由拉伸彈簧22542所致的力矩來將顯像輥106朝向感光鼓104彈推而決定顯像單元2209的位置。因此,能以適當的壓力來使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 <實施例21>
利用圖192~圖194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21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字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圖192、圖194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P的圖。彈推構件2410是可移動於用以顯像單元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的顯像保持位置(第1位置)與用以使顯像單元9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的間隔保持位置(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彈推構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間隔保持構件)2410是被配置於鼓單元8與顯像單元9之間的壓縮線圈彈簧。彈推構件2410是一端部為座捲形狀部2410b,另一端部為鉤形狀部2410c。
在鼓單元8是設有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作為用以支撐彈推構件2410的一端部的座捲形狀部2410b之鼓框體的一部分。在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是具有用以座捲形狀部2410b就座的彈推構件就座部2481b及用以支撐彈推構件2410的線圈部外徑側的彈推構件外徑支撐部2481c。彈推構件2410的一端側是藉由彈推構件就座部2481b與彈推構件外徑支撐部2481c來支撐,藉此大略直線性地被支撐於彈推構件就座部2481b的大略法線方向。
在此,將彈推構件2410的一端部的座捲形狀部2410b所就座的彈推構件就座部2481b的法線,亦即通過顯像單元9的搖動軸K的直線設為直線L80。
其次,在被設置於顯像單元9的顯像蓋構件(顯像框體的一部分)2433是具有用以支撐鉤形狀部2410c的圓柱形狀的彈簧掛部2433c。彈推構件2410是以鼓單元8支撐一端側,將另一端側的鉤形狀部2410c與顯像單元9的彈簧掛部2433c卡合而支撐。彈推構件2410是壓縮線圈彈簧,在鼓單元8與顯像單元9之間被壓縮的狀態下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顯像蓋構件2433是具有用以和被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間隔控制構件2440卡合的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433e、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433m。
間隔控制構件2440是可移動於使彈推構件2410移動至抵接保持位置的第一位置、使彈推構件2410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24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間隔控制構件2440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2433e及退避力承受部2433m的初始位置。
其次,說明有關彈推構件2410移動於用以將顯像單元9保持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抵接保持位置(第2位置)與用以將顯像單元9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之間的樣子。圖192(a)是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440為第一位置的狀態。圖192(c)是顯像單元9為間隔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440為第二位置的狀態。圖192(b)是顯像單元9從圖192(a)所示的顯像位置轉換至圖192(c)所示的間隔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圖192(d)是顯像單元9為間隔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4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圖192(a)是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彈簧掛部2433c是位於比直線L80更靠箭號V2方向下游側。若間隔控制構件2440從第一位置移動至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2440b與退避力承受部2433m會抵接,顯像單元9會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旋轉至圖192(b)中箭號V1方向。
在圖192(b)是顯像單元9從圖192(a)旋轉至V1方向的結果,彈簧掛部2433c位於直線L80上。
進一步,若間隔控制構件2440移動至W51方向,移動至圖192(c)所示的第二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旋轉至圖192(b)中箭號V1方向,彈簧掛部2433c會位於比直線L80更靠箭號V1方向下游側。
在此,圖193(a)~(c)是分別表示圖192(a)~(c)的鉤形狀部2410c與彈簧掛部2433c的卡合狀態。然後,利用圖193(a)~(c)來說明有關在各個的卡合狀態中,彈簧掛部2433c從彈推構件2410接受的力的方向。
首先,說明有關圖193(a)。圖193(a)及圖192(a)是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彈簧掛部2433c是位於比直線L80更靠箭號V2方向下游側。
如上述般彈推構件2410的一端側的線圈數捲部分是藉由彈推構件就座部2481b與彈推構件外徑支撐部2481c所支撐,藉此大略直線性地被支撐於彈推構件就座部2481b的大略法線方向。
相對於此,彈推構件2410的鉤形狀部2410c是與位於比直線L80更靠箭號V2方向下游側的彈簧掛部2433c卡合。因此,彈推構件2410是在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與彈簧掛部2433c之間對於直線L80傾斜的狀態下被配置。
另外,鉤形狀部2410c是與圓柱形狀的彈簧掛部2433c卡合。鉤形狀部2410c的內徑是比彈簧掛部2433c的圓柱形狀部外徑更大,因此鉤形狀部2410c是可對於彈簧掛部2433c轉動。
在此,將連結顯像單元9的搖動軸K與彈簧掛部2433c的圓柱形狀的中心的線L81和彈簧掛部2433c的圓柱部的交點設為位置P24b。其次,圖192(a)所示的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的鉤形狀部2410c與彈簧掛部2433c的位置P24a是位於比位置P24b更靠箭號V1方向下游側。
彈推構件2410是在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與彈簧掛部2433c之間被壓縮的狀態下設置的壓縮線圈彈簧。彈簧掛部2433c是在位置P24a,其圓柱部會與鉤形狀部2410c之中的線圈側(一端側)的部分接觸。其結果,在彈簧掛部2433c的圓柱部接受的力是朝向彈簧掛部2433c圓柱部的中心方向。亦即,彈簧掛部2433c是從彈推構件2410接受圖192(a)及圖193(a)中箭號F85方向的力。
圖192(a)及圖193(a)中箭號F85方向是對於直線L80傾斜至圖192(a)中箭號V2方向。藉此,從彈推構件2410接受箭號F85方向的力的顯像單元9是被彈推轉動至V2(從退避位置朝向顯像位置)方向的力矩。亦即,如圖192(a)所示般,當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彈推構件2410是位於顯像單元9可移動至顯像位置的抵接保持位置(第2位置)。 [間隔動作]
接著,說明有關從圖192(a)所示的狀態經由圖192(b)所示的狀態來移動至圖192(c)的狀態的過程。圖192(b)、圖192(c)是間隔控制構件2440從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的移動,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途中的狀態。
若間隔控制構件2440從圖192(a)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動至圖192(a)中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2440b與退避力承受部2433m會抵接,顯像單元9會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旋轉至圖192(b)中箭號V1方向。(圖192(b)所示的狀態) 在圖192(b)是顯像單元9從圖192(a)旋轉至V1方向的結果,彈簧掛部2433c會位於直線L80上。隨著彈簧掛部2433c的移動,鉤形狀部2410c是從圖193(a)所示的狀態對於彈簧掛部2433c轉動,在圖193(b)中的位置P24b,與彈簧掛部2433c接觸。在此狀態中,彈推構件2410是與直線L80大略平行地在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與彈簧掛部2433c之間被壓縮的狀態下配置。
彈簧掛部2433c是在位置P24b,從彈推構件2410接受與直線L80大略同方向的圖192(b)及圖193(b)中箭號F86方向的力。亦即,箭號F86方向的力是朝向顯像單元9的搖動軸K中心,使顯像單元9轉動的力矩不易產生。
其次,隨著從圖192(b)移動至圖192(c),彈簧掛部2433c是移動至比直線L80更靠箭號V1方向下游側。如上述般,鉤形狀部2410c的內徑是比彈簧掛部2433c的圓柱形狀部外徑更大,所以鉤形狀部2410c是可對於彈簧掛部2433c轉動。因此,隨著彈簧掛部2433c的移動,鉤形狀部2410c從圖193(b)所示的狀態對於彈簧掛部2433c轉動,在圖193(c)中的位置P24c,與彈簧掛部2433c接觸。
在此狀態中,彈簧掛部2433c是在位置P24c,接受朝向彈簧掛部2433c圓柱部的中心方向的圖193(c)中箭號F87方向的力。
如在圖193(c)中箭號F87方向所示般,在對於直線L80傾斜至圖192(b)中箭號V1的下游側方向的狀態下,亦即在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與彈簧掛部2433c之間被壓縮的狀態下配置。藉此,從彈推構件2410接受箭號F87方向的力的顯像單元9是被彈推轉動至V1(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方向的力矩。
藉由如此彈簧掛部2433c隨著顯像單元9的轉動而移動,彈推構件2410會轉換作用於彈簧掛部2433c的力的方向。藉此,彈推構件2410所致的往彈簧掛部2433c的彈推方向會與顯像單元9從抵接保持位置移動至間隔保持位置的方向一致,因此可安定使彈推構件2410從抵接保持位置(第2位置)往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移動。顯像單元9是轉動至顯像框體接觸於鼓單元8的鼓框體所設的未圖示的旋轉停止部(退避時定位部)為止,在接觸於旋轉停止部的狀態下被定位,被維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此時,可謂顯像單元9是藉由鼓單元8來安定地被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狀態。
在圖192(d)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4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與實施例9同樣,在間隔控制構件2440位於初始位置的情況,也是顯像單元9被維持於退避位置,可維持間隔控制構件2440不接觸於力承受部2433e及退避力承受部2433m的狀態。因此,位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是對間隔控制構件2440不施加負荷。(圖192(d)所示的狀態)。 [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94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動作。在圖194(a)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4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94(b)表示間隔控制構件24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94(b)中W52方向的第一位置,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94(c)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440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
若間隔控制構件24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194(a)中W5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2440的第二力賦予面2440c與顯像蓋構件2433的力承受部2433e會抵接,顯像單元9轉動至圖194(b)中V2方向。隨著顯像單元9轉動至圖194(b)中V2方向,彈簧掛部2433c從圖193(c)的狀態經由圖193(b)的狀態,到達圖193(a)的狀態。在圖193(a)的狀態中,彈推構件2410為對於顯像單元9彈推轉動至V2方向的力矩之抵接保持位置(第2位置)。
若彈推構件2410移動至抵接保持位置,則顯像單元9旋轉至圖194(b)中V2方向,移動至顯像輥6與感光鼓4抵接的顯像位置(圖194(c)的狀態)。移動至第一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2440是與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顯像單元9的力承受部2433e分離,因此間隔控制構件2440是變成不從顯像單元9接受負荷。此時,可謂顯像單元9是藉由鼓單元8來安定地被保持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狀態。
如上述般彈推構件2410的作用方向是從圖194(a)中箭號F85方向轉換至圖194(c)中箭號F87方向,藉由彈推構件2410來使顯像單元9轉動的力矩的方向是從圖194(c)中箭號V1方向轉換至圖194(b)中箭號V2方向。亦即,彈推構件2410的往顯像單元9的彈推方向會與間隔控制構件2440的移動所致的顯像單元9的旋轉方向一致,因此可安定使彈推構件2410從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往抵接保持位置(第2位置)移動。
又,本實施例是以壓縮線圈彈簧來構成彈推構件2410,但不被限於此。亦即,亦可以拉伸彈簧來構成彈推構件2410。但,為了使間隔控制構件2440的移動方向與彈推構件2410往顯像單元9的彈推方向一致,需要追加設置在實施例13所示般的用以轉換旋轉方向的移動構件950。 [保持機構]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是用以鼓單元8將顯像單元9分別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及顯像位置的構成,以可取第1位置與第2位置的彈推構件2410作為保持部說明。但,亦可將本實施例的構成看成其次般。亦即,作為鼓單元8將顯像單元9分別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及顯像位置的保持機構,亦可至少舉彈推構件2410、彈推構件支撐部2481、彈簧掛部2433c。此情況,彈推構件2410取第1位置,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時,可謂保持機構處於第1狀態,彈推構件2410取第2位置,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時,可謂保持機構處於第2狀態。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由於本實施例是顯像單元9藉由彈推構件2410而被彈推的方向會變化而可使與藉由間隔控制構件2440而被彈推的方向一致,因此可使彈推構件2410的抵接保持位置(第2位置)與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間的移動安定。亦即,可使顯像單元9的姿勢的控制安定。 <實施例22>
利用圖195、圖196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22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9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9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字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本實施例是藉由在實施例9說明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所具有的支撐製程卡匣P的托盤110與保持構件2510卡合,顯像單元9維持退避位置的構成。以下,說明詳情。
安裝圖130、圖134所示的托盤110的製程卡匣的安裝部110a是具備分別對應於製程卡匣PY、PM、PC、PK而設的複數的間壁110b(圖195、圖196的110bM、110bC)。藉由該等的間壁110b,在安裝部110a形成用以分別收納4個的製程卡匣PY、PM、PC、PK的4個的空間。
圖195、圖196是從驅動側看在實施例9的圖130所示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第二製程卡匣PM的圖。
首先,利用圖195來說明有關被設置在間壁110bM與110bC之間的製程卡匣PM的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動作。
在圖195(a)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95(b)、圖195(c)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95(d)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本實施例的保持構件2510是與實施例9同樣,如圖195(a)所示般,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抵接部) 2510a會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2533所具有的軸亦即支撐部2533c,藉由拉伸彈簧530(彈推手段)來被彈推至圖195(a)中箭號B1方向。又,藉由保持構件2510的第一被規制面2510h抵接於顯像蓋構件2533的第一規制面2533h,規制藉由拉伸彈簧530而被彈推的保持構件2510的旋轉。保持構件2510是具有從被支撐孔2510a突出至與感光鼓4相反方向的突出部(保持部)2501b,在此突出的形狀的前端具有間壁抵接部(卡合部)2510s。又,保持構件2510是與實施例9同樣,具有突出至圖195(a)箭號Z2方向的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510e。
顯像蓋構件2533是具有與實施例9同樣地被固定於顯像單元9,突出至圖195(a)箭號Z2方向的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533m。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所具有。如圖195(a)所示般,在圖195(a)中W51方向,依力承受部2510e、間隔控制構件540、退避力承受部2533m的順序配置。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可移動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2510e及退避力承受部2533m的初始位置。 [間隔動作]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圖195(a)所示的初始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方向(W51方向)移動,則第一力賦予面540b與顯像蓋構件2533的退避力承受部2533m會抵接,第一力賦予面540b會推壓退避力承受部2533m。如圖195(b)所示般,若退避力承受部2533m被推壓,則顯像單元9會以搖動軸K為中心,從顯像位置旋轉至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亦即圖195(b)中箭號V1方向。此時,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2533的保持構件2510亦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移動至圖195(b)中箭號V1方向,保持構件2510的間壁抵接部2510s會抵接於間壁110bM。然後,在間壁抵接部2510s從間壁110bM接受反力於圖195(b)中箭號N8方向。藉此,以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2510a與支撐部2533c為中心,保持構件2510旋轉至圖195(b)中箭號B2方向,間壁抵接部2510s旋轉移動。藉此,間壁抵接部2510s是比間壁110bM的下端部110bMa更移動至圖195(b)中箭號Z2方向。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圖195(b)所示的狀態移動至圖195(b)中W51方向,移動至圖195(c)所示的第二位置為止,則間壁抵接部2510s是比間壁110bM更移動至圖195(b)中W51方向。若間壁抵接部2510s離開間壁110bM,則保持構件2510藉由拉伸彈簧530來以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2510a與支撐部2533c為中心旋轉至圖195(c)中箭號B1方向。而且,藉由保持構件2510的第二被規制面2510t抵接於間壁110bM的下端部110bMa,規制保持構件2510的姿勢(圖195(c)的狀態)。此時的保持構件2510的位置是為了與間壁110bM卡合而迂迴間壁110bM的位置。
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圖195(c)所示的狀態移動至圖195(c)中W52方向,從第二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則顯像單元9會藉由顯像耦合構件74所接受的驅動力來旋轉至圖195(c)中箭號V2方向。然後,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2533的保持構件2510也旋轉移動至圖195(c)中箭號V2方向,間壁抵接部2510s是抵接於間壁110bM的抵接部110bMb。若間壁抵接部2510s抵接於間壁110bM的抵接部(被抵接部、卡合部)110bMb,則顯像單元9的旋轉會停止(圖195(d)所示的狀態)。此時,保持構件2510是突出部(保持部)2501b的一端為間壁抵接部2510s會抵接(卡合)於間壁110bM的抵接部(被抵接部、卡合部)110bMb,另一端是位於被支撐孔2510a會抵接於支撐部2533c的規制位置(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亦即,保持構件2510會與間壁110bM卡合。因此,顯像單元9是被維持(安定地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如圖195(d)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從保持構件2510及顯像蓋構件2533分離,因此不接受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可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動作)。 [抵接動作]
其次,利用圖196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動作。在圖196(a)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96(b)、圖196(c)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52方向,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196(d)表示顯像單元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
如圖196(b)所示般,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朝向第一位置(W52方向)移動,則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二力賦予面540c與保持構件2510的力承受部2510e會抵接,第二力賦予面540c推壓力承受部2510e。力承受部2510e被推壓的保持構件2510是以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2510a與支撐部2533c為中心旋轉至圖196(b)中箭號B2方向。若保持構件2510旋轉,則間壁抵接部2510s旋轉移動至圖196(b)中箭號B2方向,因此間壁抵接部2510s是比間壁110bM的下端部110bMa更移動至圖196(b)中箭號Z2方向,抵接部(被抵接部、卡合部)110bMb與間壁抵接部2510s會分離,保持構件2510與間壁110bM的卡合會被解除。此時的保持構件2510的位置是為了解除與間壁110bM的卡合而迂迴間壁110bM的位置,亦為容許顯像單元9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的位置。
若間壁抵接部2510s離開間壁110bM,則藉由間壁抵接部2510s抵接於間壁110bM的抵接部110bMb而被維持於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會藉由顯像耦合構件74所接受的驅動力或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參照圖131等)的彈推力來旋轉至箭號V2方向,移動至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圖196(c)的狀態)。
若圖196(c)所示的間隔控制構件540從第一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方向的圖196(c)中箭號W51方向,則保持構件2510會藉由拉伸彈簧530來旋轉至圖196(c)中箭號B1方向。然後,藉由保持構件2510的第一被規制面2510h抵接於顯像蓋構件2533的第一規制面2533h,來規制保持構件2510的姿勢。(圖196(d)的狀態)
如圖196(d)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是離開保持構件2510及顯像蓋構件2533,因此不受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動作,可使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
如此,保持構件2510是具有從顯像單元9(或顯像框體)突出至與顯像輥的旋轉軸線M2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的部分(突出部2501b)。更在此突出的部分具有卡合部2510s。因此,使卡合部2510s與托盤110卡合,可將顯像單元9保持於預定的位置(在本實施例是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另外,保持構件2510從顯像單元9(或顯像框體)突出的方向是不被限於與顯像輥的旋轉軸線M2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
又,本實施例是顯示保持構件2510卡合於托盤110的間壁110b的構成,但不被限於此。亦即,亦可為保持構件2510卡合於托盤110的其他的部分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其他的部分,將顯像單元9保持於預定的位置的構成。又,本實施例是使保持構件2510卡合托盤110等時的顯像單元9的位置是設為退避位置(間隔位置),但亦可構成為在顯像位置(抵接位置)保持顯像單元9。此情況,只要設為取代顯像單元彈推彈簧134,而藉由實施例20說明般的拉伸彈簧(間隔方向彈推構件)22541等,顯像單元9被彈推至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之構成即可。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23>
利用圖197~200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23的製程卡匣、畫像形成裝置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22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22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22說明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所具有,藉由支撐製程卡匣P的托盤110的一部分與顯像單元2690的一部分的保持構件2633b的斜面2633b2抵接,顯像單元2609會維持退避位置的構成。以下,說明詳情。
如圖197所示般,安裝托盤110的製程卡匣的安裝部110a是具備分別對應於製程卡匣PY、PM、PC、PK而設的複數的間壁110b(110bM、110bC等)。藉由該等的間壁110b,在安裝部110a形成用以收納4個的製程卡匣PY、PM、PC、PK的4個的空間。
圖197~圖200是從驅動側看在實施例9的圖130所示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內部位於第二內側位置的第二製程卡匣PM的圖。為了說明,圖197~圖200是以可見間隔控制構件26540及間壁110b的方式,部分地切斷托盤110的圖。圖201~圖203是各實施形態的保持構件部分的部分擴大圖,(a)是退避位置的狀態,(b)是表示顯像位置的狀態。 [往顯像位置的移動]
首先,利用圖197~圖198來說明有關被設置於間壁110bM與110bC之間的製程卡匣PM的顯像單元260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動作。在圖197(a)表示顯像單元260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6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97(b)、圖198(a)表示間隔控制構件26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顯像單元2609從退避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的途中的狀態。
在圖198(b)表示顯像單元260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6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本實施例的間隔控制構件26540是與實施例9同樣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所具有。如圖197(a)所示般,在W51方向,依力承受部2633e、間隔控制構件26540、退避力承受部2633a的順序配置。與實施例9同樣,間隔控制構件26540是可移動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26540是被構成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亦可移動至不接觸於力承受部2633e及退避力承受部2633a的初始位置。
在顯像框體的一部分的顯像蓋構件2633是設有力承受部2633e、退避力承受部2633a。並且,在顯像蓋構件2633是保持構件2633b會一體地被配設。保持構件2633b是具備若受力則彎曲的彈性部2633f、曲面2633b1及斜面2633b2。另外,在本實施例是藉由以樹脂成型設置的模塑板彈簧來取得彈性。但,作為其他的形態,如圖202所示般,亦可為保持構件2633s具有金屬彈簧2633s1,或如圖203所示般,保持構件2633t本身為金屬板彈簧。 [抵接動作]
若間隔控制構件26540從圖197(a)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動至朝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的W52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26540c與被配設於顯像蓋構件2633的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633e會抵接,第一力賦予面26540c會推壓力承受部2633e。如圖197(b)所示般,若第一力賦予面26540c被推壓至力承受部2633e,則顯像單元2609會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朝向顯像位置的方向(圖90(b)中箭號V2方向)。
此時,被配設於顯像蓋構件2633的保持構件2633b亦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旋轉移動至箭號V2方向,一邊保持構件2633b的斜面2633b2抵接於間壁110bC,一邊藉由斜面所致的分力而被推壓,彈性部2633f彎曲(彈性變形)。
然後,如圖198(a)及圖201(b)所示般,間壁110bC的面110bC2與曲面2633b1會接觸,成為保持構件2633b位於間壁110bC與顯像單元2609的顯像框體的間隙之狀態。此狀態為顯像單元2609位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狀態,藉由來自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顯像輥的驅動扭矩或顯像單元彈推彈簧(參照圖130等)所致的彈推,顯像單元2609被維持於顯像位置。
另外,曲面2633b1是在彎曲時將圓弧中心成為與搖動軸K同一中心的圓弧形狀(參照圖201(b)),當顯像單元2609位於顯像位置時,反力F26’不作為使顯像單元2609往V1方向或V2方向旋轉的力矩作用。
然後,如圖198(b)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26540是離開力承受部2633e,因此不受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26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可使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間隔動作]
其次,利用圖199~圖200來說明有關被設置在間壁110bM與間壁110bC之間的製程卡匣PM的顯像單元2609從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間隔動作。在圖199(a)表示顯像單元2609為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6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在圖199(b)、圖200(a)表示間隔控制構件26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途中的狀態。在圖200(b)表示顯像單元9為退避位置,間隔控制構件26540為初始位置的狀態。
若間隔控制構件26540從圖199(a)所示的初始位置移動至朝向第2位置的方向的W51方向,則第一力賦予面26540b與被配設於顯像蓋構件2633的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633a會抵接、推壓。
如圖199(b)所示般,若退避力承受部2633a被第一力賦予面26540b推壓,則顯像單元2609會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從顯像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箭號V1方向)。若旋轉更進展,則彈性部2633f的彈性變形會復原,且間壁110bC的角部110bC1與保持構件2633的接觸點是從曲面2633b1上往斜面2633b2移動。然後,在斜面2633b2從間壁110bC的角部接受反力F26。(參照圖201(a))藉由此斜面2633b2來產生使顯像單元2609旋轉至箭號V1方向的力矩,與V2方向的力矩(顯像單元2609的重力或從裝置本體接受的驅動扭矩等)平衡,維持(保持)退避位置(間隔位置)。亦即,在本實施例中,保持構件(保持部)2633b的斜面2633b2為與間壁110bC的角部(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然後,如圖200(b)所示般,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26540是離開退避承受部2633a,因此不受來自顯像單元9的負荷。
如以上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度返回至初始位置,可將顯像單元2609從抵接位置(抵接位置)移動至退避位置(間隔位置),使維持退避位置。
另外,本實施例是顯像單元2609位於顯像位置時,曲面2633b1與間壁110bC接觸的構成,但該等亦可間隔。又,保持構件2510為從顯像單元9(或顯像框體)突出的突出部。而且,其突出方向是與顯像輥的旋轉軸線M2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從顯像單元2609朝向鼓單元2608(或感光鼓)的相反側的方向。但,保持構件2510從顯像單元9(或顯像框體)突出的方向是如以下說明的別形態所示般,不限於此。
又,本實施例是使顯像單元2609的保持構件2633b接觸於托盤110的間壁110bC而將顯像單元2609保持於預定的位置(退避位置)的構成,但不限於此。亦即,亦可為使保持構件2633b接觸於托盤110的間壁110bC以外的部分或托盤110以外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502的部分,將顯像單元2609保持於預定的位置(退避位置)的構成。
並且,在本實施例是將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633e與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633a設在構成顯像單元2609的顯像框體的顯像蓋構件2633,但不被限於此。
亦即,在顯像單元設置如實施例1~8等所示般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1等來被推壓而從待機位置往運轉位置移動至ZA方向的移動構件(152R、152L等)。進一步,在移動構件位於運轉位置時可從間隔控制構件(196)受力的位置設置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633e與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633a。具體的例子,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633a是設在第一力承受部152Rk的位置,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633e是設在設置了第二力承受部152Rn的位置的位置。
然後,在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633e接受W42方向的力時,顯像單元會從間隔位置移動至朝向抵接位置的方向,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633a接受W41方向的力時,設為從移動構件往顯像框體傳達力的構成,使得顯像單元會從抵接位置移動至朝向間隔位置的方向。
若根據如此的構成,則可藉由顯像單元從間隔位置移動至朝向抵接位置的方向來進行上述的抵接動作,藉由顯像單元從抵接位置移動至朝向間隔位置的方向來使進行上述的間隔動作。 [實施例23的別形態]
說明有關實施例23的別形態。在本別形態中,如在圖204所示般,將保持構件2633’b設為至少突出至顯像輥的旋轉軸線M2的方向。保持構件2633’b是藉由抵接至托盤110的側面部110bCS及橫平面部110bC3,將顯像單元2609維持(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
在鼓框體的一部分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是設有孔(開口、缺口部)520’H。與顯像框體的一部分的顯像蓋構件2633’一體設置的保持構件2633’b是藉由貫通此孔520’H來與橫平面部110bC3接觸。
在顯像單元2609的各位置,保持構件2633’與側面部110bCS、橫平面部110bC3的關係是和上述的實施例26的保持構件2633與間壁110bC、角部110bC1或面110bC2的關係同樣。
圖205是用以說明在基於說明方便起見未圖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520’的狀態的保持構件2633’的動作的圖。
圖205(a)是表示顯像單元2609位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狀態的圖。此時保持構件2633’b是斜面2633‘b2與橫平面部110bC3接觸,因此顯像單元2609是被維持(保持)於退避位置。
圖205(b)是表示顯像單元2609位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狀態的圖。此時保持構件2633’b是成為平面2633‘b1的至少一部分會潛入至比橫平面部110bC3更下側的狀態(參照圖205(c)),顯像單元2609是被維持(保持)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24>
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圖206是卡匣托盤1771的立體圖。圖207是製程卡匣1700C及卡匣托盤1771的剖面圖,說明關於間隔抵接機構的動作的圖。(a)是表示間隔狀態,(b)是表示抵接狀態。
首先,說明有關卡匣托盤1771。如圖206所示般,在卡匣托盤1771的長邊方向端部是設有延伸至長邊方向內側的被抵接部1771b(M,C,K(Y是未圖示))。另外,YMCK全部成為同樣的構成,因此今後接尾字的YMCK是省略記載。在被抵接部1771是設有朝向箭號X1方向(卡匣托盤1771的推進方向)的被抵接面1771c。進一步設有與被抵接面1771c是在上方(Z1方向)側相鄰的第二規制面1771d。
其次,利用圖207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700C的構成。在鼓框體的一部分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716C是無相當於製程卡匣100的被抵接面116c的部分,取而代之,設有卡匣托盤1771的被抵接部1771b可進入的空間部1716Ce。此點以外,製程卡匣1700C的構成是與製程卡匣100同樣。特別是製程卡匣1700C具有移動構件1752R、間隔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1751R的點與製程卡匣100同樣。
其次,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700C被安裝於卡匣托盤1771時的配置。相當於實施例1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抵接面116c的部分為卡匣托盤1771的被抵接面1771c所肩負的點是主要實施例1與本實施例的不同。因此,在圖207(a)所示的顯像單元1709的間隔狀態中,間隔件1751R的抵接部1751Rc是與被抵接面1771c抵接。並且,在圖207(b)所示的顯像單元1709的抵接狀態中,間隔件1751R的抵接部1751Rc是與被抵接面1771c分離,被規制面(被規制部)1751Rk會與第二規制面1771d接觸。
若適用以上般的構成,則亦可將被抵接面配置於卡匣托盤1771。間隔抵接機構的動作的說明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省略。
又,本實施例是將抵接間隔機構只配置於驅動側的構成,但亦可只配置於非驅動側,或亦可配置於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雙方。可配合適用發明的構成來適當選擇。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25>
利用圖208~圖211來說明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25。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4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4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圖208是表示製程卡匣P與間隔件1110卡合之前的狀態的圖。圖209是表示製程卡匣P與間隔件1110卡合的狀態的圖。圖210是依序表示製程卡匣P與間隔件1110的卡合的樣子的部分擴大圖。
本實施例是顯示在製程卡匣P為單體的狀態(未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502的自然狀態)及托盤110下降之前的狀態中,在間隔件1110的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110m與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110e之間無空間的情況的例子。
如圖208所示般,在退避力承受部1110m與力承受部1110e之間是彈性構件1110SG1(參照圖210)與彈性構件1110SG2會與間隔件1110一體安裝。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是使用發泡聚氨酯等的軟墊材,但亦可使用低硬度的橡膠構件或矽酮構件等的彈性構件。又,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之往退避力承受部1110m、力承受部1110e的安裝是只要使用雙面膠帶或黏著劑等即可。
如圖208(a)、圖210(a)所示般,在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之間是設有狹縫部110SL,在製程卡匣單體狀態是成為彈性構件1110SG1與彈性構件1110SG2彼此間無間隙緊貼的狀態。另外,雖顯示彈性構件為2個的例子,但亦可為在1個的彈性構件設置狹縫部的構成。
如圖210(b)所示般,製程卡匣若在本體內下降則進入第1力賦予面540b第2力賦予面540c及狹縫部1110SL,最終成為圖209、圖210(c)所示的狀態。在此狀態,退避力承受部1110m與力承受部1110e是可經由位於與力賦予部540b、540c之間的彈性構件1110SG1或1110SG2來從間隔控制構件540接受間隔力及抵接力。
圖211是表示顯像單元9移動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退避位置(間隔位置)之間的動作的圖。圖211(a)是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將顯像單元9往退避位置移動時,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經過圖211(b)所示的狀態而成為圖211(c)所示的狀態。從該處,若間隔控制構件540往W52方向移動而返回至初始位置,則圖211(d)所示的顯像單元9成為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將顯像單元9往顯像位置移動時,從圖211(d)所示的狀態,間隔控制構件540往W52方向移動,使顯像單元9移動至顯像位置為止,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540移動至W51方向而返回至初始位置,則成為圖211(a)所示的狀態。
如此的顯像單元9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退避位置(間隔位置)之間移動是與已經說明過的實施例11同動作,因此有關詳細內容省略。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也是間隔控制構件540與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會抵接。因此,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的彈性力是設為比較小者,使得不會對間隔控制構件540施加高的負荷。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若根據本實施例,則是在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110m與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110e之間的空間設置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的構成。藉由設置如此彈性構件1110SG1、1110SG2,可抑制異物進入至該等2個的力承受部之間的空間,不能接受來自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力等。 [實施例25的別形態]
利用圖212、圖213來說明有關實施例25的別形態。另外,在本別形態是僅說明與實施例25不同的點。在本別形態是顯示可關閉間隔件2810的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810e之間的空間的構成。
圖212、圖213是表示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和間隔控制構件卡合的樣子的部分擴大圖。圖213(a)是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圖213(b)是表示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的部分擴大圖。
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是可轉動(移動)地被支撐於間隔件2810,兩者是成為藉由彈簧構件2810SP來彼此互相拉的構成。並且,在間隔件2810是配設有旋轉停止部2810STP1及2810STP2,分別可規制力承受部2810e、退避力承受部2810m的旋轉。在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的下端是設有斜面2810m1、2810e1。
在製程卡匣P為單體的狀態(未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502的自然狀態)及托盤110下降之前的狀態中,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是如圖212所示般彼此緊貼,之間未形成空間。
其次,如圖213(a)所示般,若在畫像形成裝置502內被托盤110支撐的製程卡匣P開始下降,則第1力賦予面540b及第2力賦予面540c會與斜面2810m1、2810e1接觸,反抗彈簧構件2810SP的彈推力,打開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之間。進一步,若製程卡匣P下降,則第1力賦予面540b第2力賦予面540c會進入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之間,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之間是進一步打開。最終成為圖213(b)所示的狀態,成為間隔控制構件540的第1力賦予面540b及第2力賦予面540c會進入至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2810e之間所形成的空間的狀態。
圖214(a)是用以說明顯像單元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與間隔件2810的關係的部分擴大圖,圖214(b)是用以說明顯像單元9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的間隔控制構件540與間隔件2810的部分擴大圖。圖214(a)、圖214(b)皆是表示間隔控制構件540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使顯像單元9從顯像位置往退避位置移動時,間隔控制構件540會從處於圖214(a)的狀態往W51方向移動,推壓退避力承受部2810m而使朝反時針方向旋轉,使抵接於旋轉停止部2810STP2。進一步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往W51方向移動,進一步推壓抵接於旋轉停止部2810STP2的退避力承受部2810m,經由旋轉停止部2810STP2來推壓間隔件2810本身而使反時針旋轉。藉此,間隔件2810是往規制位置(第1位置)移動,顯像單元9是往退避位置移動。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藉由往W52方向移動,將顯像單元9維持於退避位置不變返回至初始位置,成為圖214(b)所示的狀態。
使顯像單元9從退避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時,間隔控制構件540會從處於圖214(b)的狀態往W52方向移動,推壓力承受部2810e而朝順時針方向旋轉,使抵接於旋轉停止部2810STP2。進一步藉由間隔控制構件540往W52方向移動,進一步推壓抵接於旋轉停止部2810STP1的力承受部2810e,經由旋轉停止部2810STP1來推壓間隔件2810本身而使順時針旋轉。藉此,間隔件2810往容許位置(第2位置)移動,顯像單元9往顯像位置移動。進一步,間隔控制構件540是藉由往W51方向移動,將顯像單元9維持於顯像位置不變返回至初始位置,成為圖214(a)所示的狀態。
又,亦可為僅退避力承受部2810m及力承受部2810的任一方可對於間隔件2810轉動(移動)。
另外,本別形態是在圖214(a)、圖214(b)所示的狀態中,在退避力承受部2810m與旋轉停止部2810STP2之間及力承受部2810e與旋轉停止部2810STP1之間是有些微間隙。藉由設置此間隙,可容許位於初始位置的間隔控制構件540與位於顯像位置及退避位置的顯像單元9的旋轉停止部2810STP2和旋轉停止部2810STP1之間的位置誤差,迴避高的負荷施加於間隔控制構件540。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別形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若根據本別形態,則可關閉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2810m與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2810e之間的空間。藉由關閉如此空間,可抑制異物進入至該等2個的力承受部之間的空間,不能接受來自間隔控制構件540的力等。 <實施例26>
其次,利用圖215~圖224來說明有關實施例26。在本實施例是主要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對應的構成是以同樣的符號或變更前半部的數字,後半部的數字及英文成為相同的方式附上符號。
實施例1~25的製程卡匣100是具有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但本實施例的卡匣(顯像卡匣2311)是未具有鼓單元108。在本實施例中,托盤2371具有感光鼓2304或帶電輥2305,可旋轉地支撐該等。顯像單元2309是被構成為可對於托盤2371裝卸的顯像卡匣2311。有關托盤2371的構成或顯像卡匣2311對於托盤2371的安裝是後述。與實施例1同樣,在顯像卡匣2311中也是關於顯像輥2306的旋轉軸線M2的軸線方向(與圖217的Y1、Y2方向平行),以配置有顯像驅動輸入齒輪2332的顯像耦合部2332a的側作為驅動側,以相反側作為非驅動側。
本實施例是與實施例1同樣,在顯像卡匣2311的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2350R(參照圖217),在非驅動側具有間隔抵接機構2350L(參照圖218)。又,有關間隔抵接機構是在驅動側、非驅動側具有幾乎同一機能,因此有關驅動側是在各構件的符號附加R,有關非驅動側是將各構件的符號設為與驅動側相同而附加L。 [畫像形成裝置的托盤構成]
利用圖215~圖216來詳細說明有關支撐顯像卡匣2311的托盤2371。圖215、圖216是未圖示的畫像形成裝置的托盤2371的立體圖。托盤2371是具有被配置於箭號Y2方向端部的驅動側側板2371a、被配置於箭號Y1方向端部的非驅動側側板2371b、被配置於該等之間的鼓保持構件2371c,該等會一體地構成。
驅動側側板2371a是具有由直線部2371Rv1、2371Rv2所組成的定位部2371Rv,具有支撐定位後述的顯像卡匣2311的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圓弧部2316e(參照圖217)的定位機能。又,直線部2371Rv1與直線部2371Rv2是形成大略V字形狀,該等所成的角θR是被構成為比0°更大,比180°更小。
非驅動側側板2371b是具有由直線部2371Lv1、2371Lv2所組成的定位部2371Lv,具有支撐定位後述的顯像卡匣2311的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圓弧部2317e(參照圖218)的定位機能。又,直線部2371Lv1與直線部2371Lv2是形成大略V字形狀,該等所成的角θL是被構成為比0°更大,比180°更小。
鼓保持構件2371c是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2304。感光鼓2304是在箭號Y2方向端部具有鼓耦合構件2343,被構成為藉由與未圖示的本體側鼓驅動耦合部卡合來接受驅動力而旋轉。又,鼓保持構件2371c是被構成為經由未圖示的支撐構件來將帶電輥2305可旋轉地支撐於感光鼓2304,使帶電輥2305的周面接觸於感光鼓2304,隨著感光鼓2304的旋轉,帶電輥2305從動旋轉。
進一步,鼓保持構件2371c是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與間隔件2351R的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Rc(參照圖226)對向,將顯像單元2309維持於間隔的狀態的被抵接面(抵接部)2371Rd。非驅動側也同樣鼓保持構件2371c是具有與間隔件2351L的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Lc對向的被抵接面(抵接部)2371Ld。又,鼓保持構件2371c是具有決定顯像卡匣2311的箭號Y1、Y2方向的位置之長邊定位凹部2371e。
加上,鼓保持構件2371c是具有將後述的顯像卡匣2311停止旋轉而定位的旋轉停止凸部2371Rk、2371Lk。但,本實施例是僅收容黃色(Y)碳粉的顯像單元被插入的位置(以後將此各色顯像單元的插入位置稱為站(station)),不是鼓保持構件2371c,而是在側板連結構件2371w具有黃色顯像單元用的旋轉停止凸部2371Rk、2371Lk。又,本實施例是被構成為旋轉停止凸部2371Rk、2371Lk不是相同的站的顯像卡匣,而是停止在箭號X1方向隔壁的一站的顯像卡匣的旋轉。另外,亦可以能規制同一站的顯像單元的旋轉之方式,在保持前述的同一站的感光鼓2304的鼓保持構件2371c配置旋轉停止凸部2371Rk、2371Lk。但,對於一個的顯像單元,定位部2371Rv、2371Lv與旋轉停止凸部2371Rk,2371Lk是最好在驅動側與非驅動側各者配置於同一XZ剖面內(由箭號X方向、Z方向所形成的剖面)且儘可能分離的位置。 [顯像卡匣構成]
其次,利用圖217與圖218來詳細說明有關往托盤2371安裝的顯像卡匣2311。圖217是含有間隔抵接機構2350R的顯像卡匣2311的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被配置於顯像單元2309的顯像輥2306對於托盤2371所支撐的感光鼓2304(參照圖215、圖216)移動來取得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而具有可轉動地支撐顯像單元2309的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將顯像卡匣2311安裝於托盤2371時,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是被固定於托盤2371。
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是具有與顯像蓋構件2328的圓筒部2328b的外徑部嵌合,可旋轉地支撐的圓筒支撐部2316a。在此顯像蓋構件2328的圓筒支撐部2316a的中心軸是與實施例1記載的搖動軸K相同,為顯像單元2309及顯像驅動輸入齒輪2332的轉動中心。以後將此中心軸稱為搖動軸K。顯像蓋構件2328是在圓筒部2328b的徑方向外側具有往箭號Y2方向延伸的支撐構件卡止部2328m、2328n。
另外,支撐構件卡止部2328m、2328n是在箭號Y2方向端部具有朝向顯像蓋構件2328的圓筒部2328b延伸,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被卡止面2316h卡合而規制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往箭號Y2方向的移動之支撐構件卡止面2328m1、2328n1。另外,在被卡止面2316h與支撐構件卡止面2328m1、2328n1之間是設有未圖示的空隙,被配置為不會成為與顯像蓋構件2328一體化的顯像單元2309轉動時的妨礙。進一步,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是具有以和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Rv的直線部2371Rv1、2371Rv2接觸的搖動軸K為中心的圓弧部2316e。並且,在圓弧部2316e的箭號Z1方向大略正上是具有藉由後述的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來被推壓的被推壓部2316g。但,圓弧部2316e亦可不是以顯像單元的轉動中心為中心的圓弧,配置或形狀是不限於此。加上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是具有與托盤2371的旋轉停止凸部2371Rk卡合於箭號X1、X2方向的旋轉停止凹部2316f。另外,有關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對於托盤2371的定位後述。
間隔抵接機構2350R是具有規制構件(間隔保持構件)的間隔件2351R、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2352R、拉伸彈簧2353。與實施例1同樣,顯像蓋構件2328是具有第一支撐部2328c與第二支撐部2328k。第一支撐部2328c是與間隔件2351R的支撐承受部2351Ra嵌合可旋轉地被支撐。又,第二支撐部2328k是與移動構件2352R的長圓形支撐承受部2352Ra嵌合可旋轉地被支撐。又,藉由拉伸彈簧2353,移動構件2352R與間隔件2351R是被彈推為彼此互相拉。
以上為驅動側的顯像單元2309的構成,將組合後的驅動側的顯像卡匣2311顯示於圖219。
圖218是包含間隔抵接機構2350L的顯像卡匣2311的非驅動側的組合立體圖。顯像卡匣2311是具有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作為具有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同樣的機能的構件。
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是具有與非驅動側軸承2327的圓筒部2327a的外徑部嵌合,可旋轉地支撐的未圖示的圓筒支撐部。非驅動側軸承2327是具有往箭號Y1方向延伸的支撐構件卡止部2327m、2327n。另外,支撐構件卡止部2327m、2327n是在箭號Y1方向端部具有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被卡止面2317h、2317k卡合而規制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往箭號Y1方向的移動之支撐構件卡止面2327m1、2327n1。另外,在被卡止面2317h、2317k與支撐構件卡止面2317m1、2317n1之間是設有未圖示的空隙,被配置為不會成為與非驅動側軸承2327一體化的顯像單元2309轉動時的妨礙。在此,非驅動側軸承2327的圓筒部2327a的中心軸是與前述的搖動軸K相同,為顯像單元2309的轉動中心。進一步,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是具有以和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Lv的直線部2371Lv1、2371Lv2接觸的搖動軸K作為中心的圓弧部2317e。並且,在圓弧部2317e的箭號Z1方向大略正上是具有藉由後述的支撐構件推壓部2390b來被推壓的被推壓部2317g。但,圓弧部2317e亦可不是以顯像單元的轉動中心為中心的圓弧,配置或形狀是不限於此。加上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是具有與托盤2371的旋轉停止凸部2371Lk卡合於箭號X1、X2方向的旋轉停止凹部2317f。另外,有關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對於托盤2371的定位後述。
在非驅動側是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顯像加壓彈簧2334,作為使產生彈推力的彈推構件,該彈推力是用以使顯像輥2306對於感光鼓2304抵接。顯像加壓彈簧2334是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2327的彈簧掛部2327k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27的彈簧掛部2317m之間。另外,本實施例是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27的彈簧掛部2317m相對於非驅動側軸承2327的彈簧掛部2327k配置在箭號BB方向(與實施例1記載的BB方向相同)的下游側,且將顯像加壓彈簧2334設為拉伸彈簧,但亦可配置在箭號BB方向的上游側,將顯像加壓彈簧2334壓縮彈簧。又,亦可在托盤2371配置具有與使顯像輥2306對於感光鼓2304抵接的顯像加壓彈簧2334同樣的機能的彈推構件等,給予彈推力的構成是不限於此。間隔抵接機構2350L是具有規制構件的間隔件2351L、推壓構件的移動構件2352L、拉伸彈簧2353。與實施例1同樣,非驅動側軸承2327是具有第一支撐部2327b與第二支撐部2327e。第一支撐部2327b是與間隔件2351L的支撐承受部2351La嵌合,可旋轉地被支撐。又,第二支撐部2327e是與移動構件2352L的長圓形支撐承受部2352La嵌合,可旋轉地被支撐。又,移動構件2352L與間隔件2351L是藉由拉伸彈簧2353來被彈推為彼此互相拉。
進一步,在顯像框體2325的非驅動側端部是具有與顯像框體2325一體形成,往箭號X2方向突出的長邊定位凸部2325a(參照圖219、73)。
以上為非驅動側的顯像單元2309的構成,在圖220表示組合後的非驅動側顯像卡匣2311。
藉由以上的構成,在將顯像單元2309安裝於托盤2371時,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會被固定於托盤2371,藉此顯像單元2309以搖動軸K為中可旋轉地被支撐。 [顯像卡匣的定位]
其次,詳細說明有關將顯像卡匣2311往托盤2371安裝,決定顯像卡匣2311的位置之構成。
圖221、圖222是表示對於托盤2371安裝4色份(2311Y、2311M、2311C、2311K)顯像卡匣2311的過程的驅動側立體圖與非驅動側立體圖。首先,有關驅動側是對於前述的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Rv的直線部2371Rv1、2371Rv2,藉由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圓弧部2316e接觸來決定箭號Z方向的位置(參照圖215、圖217)。又,藉由托盤2371的旋轉停止凸部2371Rk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旋轉停止凹部2316f卡合,規制在由箭號X及箭號Z所形成的XZ剖面內的旋轉(參照圖215、圖217)。有關非驅動側也同樣,對於前述的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Lv的直線部2371Lv1、2371Lv2,藉由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圓弧部2317e接觸來決定箭號Z方向的位置(參照圖215、圖218)。又,藉由托盤2371的旋轉停止凸部2371Lk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旋轉停止凹部2317f卡合,規制在由箭號X及箭號Z所形成的XZ剖面內的旋轉(參照圖215、圖218)。進一步,被配置於顯像框體2325的非驅動側的長邊定位凸部2325a會與托盤2371的長邊定位凹部2371e卡合,規制箭號Y方向的移動(參照圖215、72、73)。藉由以上的定位構成,顯像單元2309對於托盤2371,可定位成圖223(驅動側立體圖)、圖224(非驅動側立體圖)所示的顯像單元安裝完了姿勢。
進一步,利用圖225來說明有關在未圖示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安裝托盤2371,安定地維持顯像單元2309的姿勢的構成。在此為了說明的簡略化,以4色的站之中Y站為例進行說明。另外,有關其他站亦以後的構成為同樣。圖225是從各個的方向看,將托盤2371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使未圖示的前門(與實施例1記載的前門11同義)轉移至閉狀態時的驅動側(圖225(a))與非驅動側(圖225(b))的圖。另外,圖225(a)與圖225(b)是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刪除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2390b的一部分而示,詳細後述。
卡匣推壓單元2390、2391是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擔負將顯像單元2309的移動構件2352R、2352L推下的任務之第一力賦予部2391a、2390a。又,具有藉由未圖示的彈推構件來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推至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Rv、2371Lv的直線部(2371Rv1及2371Rv2、2371Lv1及2371Lv2)的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2390b。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2390b是分別接觸於被推壓部2316g、2317g藉由預定的彈推力來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往箭號ZA方向推壓。藉此可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與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XZ剖面內的位置及姿勢予以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安定地維持。另外,有關箭號Y方向也被構成藉由未圖示的長邊位置規制部來決定顯像卡匣2311的位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
在此本實施例的構成是最好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Rv及旋轉停止凸部2371Rk、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圓筒支撐部2316a以及卡匣推壓單元2391的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是在大略箭號Y方向被配置於同一位置。非驅動側也同樣,最好托盤2371的定位部2371Lv及旋轉停止凸部2371Lk、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圓筒支撐部2317a以及卡匣推壓單元2390的支撐構件推壓部2390b是在大略箭號Y方向被配置於同一位置。藉由如此配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抑制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及非驅動側支撐構件2317的傾倒,可抑制在使顯像單元2309轉動時產生的不要的滑動抵抗的增加。 [顯像單元的抵接間隔動作]
本實施例的抵接間隔動作是如後述般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簡潔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2350R,非驅動側是與驅動側同樣,因此省略說明。利用圖226~圖229來說明。另外,托盤2371及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是省略表示。
圖226是表示顯像單元230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若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從此狀態移動至W4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2396R的第二力賦予面2396Ra與移動構件2352R的第二力承受面2352Rp會抵接,移動構件2352R會以顯像蓋構件2328的第二支撐部2328k(參照圖217)作為旋轉中心往BB方向搖動。進一步,隨著移動構件2352R的旋轉,移動構件2352R的第二推壓面2352Rr會邊與間隔件2351R的第二被推壓面2351Re抵接,邊使間隔件2351R往B2方向旋轉。然後,間隔件2351R是藉由移動構件2352R來使被旋轉至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Rc與托盤2371的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371d分離的間隔解除位置(容許位置、第2位置)為止。藉此,顯像單元23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2306與感光鼓2304抵接的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為止(圖227的狀態)。
然後,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圖228的狀態)。
若畫像形成動作結束,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往W41方向移動,則第一力賦予面23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2352Rm會抵接,藉由移動構件2352R的第一推壓面2352Rq與驅動側軸承2326的第一被推壓面2326c(參照圖217)抵接,顯像單元2309會從抵接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往箭號V1方向旋轉(圖229的狀態)。
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往W42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間隔件2351R是再度與托盤2371的被抵接面2371d接觸,轉移至規制位置(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藉此,間隔控制構件23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2352R不作用的位置(圖226的狀態)。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在未具有感光鼓等的顯像卡匣中也可適用實施例1~25說明般的使顯像單元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的構成。 <實施例26的別形態1>
實施例26是在托盤2371設置與間隔件2351R的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Rc抵接的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371d。在本別形態是說明有關在顯像單元2309的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設置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316c的構成。在本別形態是主要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26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26對應的構成是賦予同樣的符號。 [顯像卡匣的構成]
與實施例26同樣,若將顯像卡匣2311安裝於托盤2371,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是被固定於托盤2371,顯像單元2309會對於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V1方向、V2方向。
如圖242所示般,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是具有與間隔件2351R的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Rc抵接的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316c。並且,在顯像卡匣2311是設有一端部被連接至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另一端部被連接至驅動側軸承2326的顯像加壓彈簧(彈推構件)2334。顯像加壓彈簧2334是以顯像單元2309對於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旋轉至V2方向的方式彈推驅動側軸承2326。V2方向是在顯像卡匣2311被安裝於托盤2371的狀態,使顯像單元2309從退避位置(間隔位置)朝向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移動的方向。
有關顯像卡匣2311的非驅動側也成為與驅動側同樣的構成。 [顯像單元的抵接間隔動作]
本實施例的抵接間隔動作是如後述般與實施例1、26同樣,因此簡潔說明驅動側的間隔抵接機構2350R,非驅動側是與驅動側同樣,因此省略說明。利用圖242~圖245來說明。另外,托盤2371及支撐構件推壓部2391b是省略表示。
圖242是表示顯像單元2309位於間隔位置(退避位置)的狀態。若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從此狀態移動至W42方向,則間隔控制構件2396R的第二力賦予面2396Ra與移動構件2352R的第二力承受面2352Rp會抵接,移動構件2352R會以顯像蓋構件2328的第二支撐部2328k(參照圖217)作為旋轉中心往BB方向搖動。進一步,隨著移動構件2352R的旋轉,移動構件2352R的第二推壓面2352Rr會邊與間隔件2351R的第二被推壓面2351Re抵接,邊使間隔件2351R往B2方向旋轉。然後,間隔件2351R是藉由移動構件2352R來使被旋轉至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Rc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被抵接面2316c分離的間隔解除位置(容許位置、第2位置)為止。藉此,顯像單元2309可從間隔位置移動至顯像輥2306與感光鼓2304抵接的抵接位置(顯像位置)為止(圖243所示的狀態)。
然後,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往W41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圖244所示的狀態)。
若畫像形成動作結束,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往W41方向移動,則第一力賦予面23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2352Rm會抵接,移動構件2352R的第一推壓面2352Rq會與驅動側軸承2326的第一被推壓面2326c(參照圖217)抵接,藉此顯像單元2309從抵接位置以搖動軸K為中心朝箭號V1方向旋轉(圖245所示的狀態)。
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2396R往W42方向移動返回至初始位置,間隔件2351R再度與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被抵接面2316c接觸,轉移至規制位置(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藉此,間隔控制構件2396R位於對於移動構件2352R不作用的位置(圖242所示的狀態)。 [往托盤的顯像卡匣的安裝、卸下]
在本別形態中,將圖242所示般的顯像單元2309為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的顯像卡匣2311安裝於托盤2371時,顯像單元2309是維持退避位置。這是因為藉由間隔件2351R抵接於驅動側支撐構件2316的被抵接面2316c而維持位於規制位置(間隔保持位置、第1位置)的狀態。同樣的理由,在被安裝於托盤2371的狀態下如圖242所示般從托盤2371卸下顯像單元2309為位於退避位置的狀態的顯像卡匣2311時,顯像單元2309也是維持退避位置。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若根據本別形態,則在未具有感光鼓等的顯像卡匣中也可適用實施例1~25說明般的使顯像單元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的構成。
又,若根據本別形態,則可在顯像卡匣2311內決定顯像單元2309的退避位置,因此與實施例26作比較,可提升退避位置的位置精度。又,可維持顯像單元2309的退避位置不變,對於托盤2371安裝或卸下顯像卡匣2311。因此,在對於托盤2371安裝或卸下顯像卡匣2311時,可迴避顯像輥2306與感光鼓2304接觸。 <實施例26的別形態2>
在實施例26或實施例26的別形態1是將支撐感光鼓2304的鼓保持構件2371c一體構成於托盤2371。在本別形態是說明作為對於托盤可裝卸支撐感光鼓與帶電輥的鼓保持構件而構成的形態。有關此構成是利用圖230~圖234來說明。在本別形態是主要說明與前述的實施例26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同樣的構成、動作是省略說明。又,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26對應的構成是賦予相同的符號。
圖230是表示對於托盤2372,4色份安裝顯像卡匣2311與鼓卡匣2308的過程的驅動側立體圖。托盤2372是在箭號Y2方向端部具有驅動側側板2372a與在箭號Y1方向端部具有非驅動側側板2372b,經由側板連結構件2372w (Y、M、C、K)來一體構成。
驅動側側板2372a是具有決定鼓卡匣2308的位置及姿勢的鼓卡匣定位部2372Rx及鼓卡匣旋轉停止凸部2372Rm。同樣具有決定顯像卡匣2311的位置及姿勢的顯像卡匣定位部2372Rv及顯像卡匣旋轉停止凸部2372Rk。
非驅動側側板2372b是具有決定鼓卡匣2308的位置及姿勢的鼓卡匣定位部2372Lx及鼓卡匣旋轉停止凸部2372Lm。同樣具有決定顯像卡匣2311的位置及姿勢的顯像卡匣定位部2372Lv及顯像卡匣旋轉停止凸部2372Lk。
鼓卡匣2308是具有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2304的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8及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以及可旋轉地支撐帶電輥2305的鼓框體部2315,一體地被構成。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8是具有與托盤2372的定位部2372Rv的直線部2372Rv1、2372Rv2接觸之以搖動軸K為中心的圓弧部2318e。並且,在圓弧部2318e的箭號Z1方向大略正上是藉由被設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未圖示的鼓卡匣推壓部來被推壓的被推壓部2318g。加上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8是具有與托盤2372的旋轉停止凸部2372Rk卡合於箭號X1、X2方向的旋轉停止凹部2317f。又,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8是具有用以間隔件2351R的間隔保持面(抵接部)2351Rc抵接而將顯像單元2309保持於退避位置(間隔位置)的被抵接面(被抵接部)2318c。
另外,有關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8對於托盤2372的定位是與前述的構成(顯像卡匣2311與托盤2371的構成)相同,因此說明省略。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也同樣具有以和托盤2372的定位部2372Lv的直線部2372Lv1、2372Lv2接觸的搖動軸K為中心的圓弧部2319e。並且,在圓弧部2319e的箭號Z1方向大略正上是具有藉由未圖示的鼓卡匣推壓部來被推壓的被推壓部2319g。加上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是具有與托盤2372的旋轉停止凸部2372Lk卡合於箭號X1、X2方向的旋轉停止凹部2317f。另外,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對於托盤2372的定位是與前述的構成相同,因此說明省略。
其次,說明有關鼓卡匣2308之往托盤2372的定位。首先,如圖231、圖232所示般,鼓卡匣2308是藉由未圖示的本體鼓卡匣推壓部來朝向托盤2372的定位部2372Rv、2372Lv而被推壓至Z2方向。藉此,如圖233、圖234所示般,圓弧部2318e、2319e對於直線部2372Rv1、2372Rv2、2372Lv1、2372Lv2被推至Z2方向。藉此,決定鼓卡匣2308的Z2方向的位置。又,藉由托盤2372的鼓卡匣旋轉停止凸部2372Rm、2372Lm與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和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的鼓卡匣旋轉停止凹部2318f、2319f卡合,規制在XZ剖面內的旋轉。進一步,藉由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2319的未圖示的長邊碰撞部與托盤2372的未圖示的長邊規制部接觸,箭號Y方向的移動會被規制。藉由以上的定位構成,鼓卡匣2308是可對於托盤2372定位成圖233、圖234所示的鼓卡匣安裝完了姿勢。
往顯像卡匣2311的托盤2372的安裝是與前述的構成(顯像卡匣2311與托盤2371的構成)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另外,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是與實施例2同樣亦可在顯像單元2309的驅動側或非驅動側只在一方側配置。
若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例的構成,則可取得與實施例1、9同樣的效果。
又,若根據本別形態,則在可將鼓卡匣與顯像卡匣分別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的構成中也可適用實施例1~25說明般的使顯像單元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的構成。 <實施例27>
其次,利用圖246~圖254來說明有關實施例27。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
實施例1是在製程卡匣的非驅動側設置顯像加壓彈簧134,藉由顯像耦合構件32的驅動扭矩(驅動側)及顯像加壓彈簧134所致的彈推力(非驅動側)來將顯像單元109朝向鼓單元108彈推。相對於此,在實施例27是省去實施例1的顯像加壓彈簧134,在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設置加壓單元2780。 [全體構成]
首先,說明作為實施例27的卡匣的製程卡匣2700的全體構成。圖246(a)是表示從驅動側看的製程卡匣2700的立體圖,圖246(b)是表示從非驅動側看的製程卡匣2700的立體圖。圖247是含有間隔抵接機構150L的顯像單元2709的非驅動側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246(a)乃至圖247所示般,製程卡匣2700是具有: 含有感光鼓104及帶電輥105(參照圖252)的鼓單元108;及 含有顯像輥106(參照圖3)的顯像單元2709。 感光鼓104、帶電輥105、顯像輥106、鼓單元108及顯像單元2709是分別構成感光體、帶電構件、顯像構件、第1單元及第2單元。另外,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2709的組合構成以及抵接間隔機構150(150L,150R)的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
亦即,顯像單元2709是對於鼓單元108可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製程卡匣2700是在顯像位置,顯像輥106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在製程卡匣2700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中,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是離開感光鼓104而配置。又,作為保持部的間隔件151L,151R是規制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2709的相對的位置,可移動至作為用以將顯像單元2709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的間隔保持位置及作為用以將顯像單元2709保持於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的間隔解除位置。
又,由於顯像單元2709的驅動側的構成是與實施例1同樣,因此在以下是主要針對顯像單元2709的非驅動側的構成進行說明。在顯像單元2709的非驅動側是設有對於顯像容器125藉由固定螺絲145及未圖示的黏著劑來固定的非驅動側軸承2727。作為軸承構件的非驅動側軸承2727是可旋轉地支撐顯像輥106,如實施例1說明般,在非驅動側軸承2727是組裝有間隔抵接機構150L。
製程卡匣2700是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2717來支撐長邊方向(感光鼓104的軸線方向)的兩端部。例如,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27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是嵌合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圓筒部127a的外徑部。並且,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2717的鼓支撐孔117b是嵌合感光鼓104。藉此,顯像單元2709是對於鼓單元108,以通過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的中心的搖動軸K為中心,可搖動地被支撐。
圖248(a)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位於待機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的立體圖,圖248(b)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位於突出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的立體圖。圖249(a)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位於待機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的正面圖,圖249(b)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位於突出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的正面圖。圖250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位於突出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的剖面圖。
如圖248(a)~圖250所示般,在非驅動側軸承2727是安裝有加壓單元2780。加壓單元2780是在製程卡匣2700被安裝(支撐)於托盤171時,用以將顯像單元2709朝向鼓單元108彈推的單元。換言之,加壓單元2780是將顯像單元2709從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抵接位置)彈推,對於感光鼓104可抵接顯像輥106。另外,製程卡匣2700不被安裝於托盤171,製程卡匣2700單體的狀態,加壓單元2780是不將顯像單元2709從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彈推。
亦即,本實施例27是在製程卡匣2700未設有實施例1的顯像加壓彈簧134,但加壓單元2780是在製程卡匣被安裝於托盤171時,發揮與顯像加壓彈簧134同樣的機能。另外,在實施例1中,圖16及圖30(a)所示的顯像加壓彈簧134是被組裝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彈簧掛部117e與非驅動側軸承127的彈簧掛部127k之間。但,在本實施例27是未設有顯像加壓彈簧134,因此如圖247~圖249(b)所示般,在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2717及非驅動側軸承2727未形成有彈簧掛部117e,127k。 [加壓單元]
其次,說明有關加壓單元2780及其周邊構成。圖251是表示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加壓單元2780的立體圖。如圖250及圖251所示般,作為彈推部的加壓單元2780是作為移動構件的加壓構件2781及作為彈性構件的加壓彈簧2782。加壓構件2781是可移動至作為第3位置的待機位置(圖252所示的位置)與作為第4位置的推進位置(圖254所示的位置)。 又,加壓構件2781是具有: 沿著軸線M27來延伸至軸線方向M28的軸部2781a; 被設在軸部2781a的軸線方向M28的一端之抵接面2781b;及 被設在軸部2781a的軸線方向M28的另一端,比軸部2781a更延伸至徑方向外側的凸緣部2781c。
作為力承受部的抵接面2781b是被構成為在製程卡匣27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狀態,抵接於作為托盤171的彈推部用力賦予部的間壁110b。非驅動側軸承2727是具有彈簧座2727a及被配置為在軸線方向M28與彈簧座2727a隔開間隔而對向的卡止部2727b。在卡止部2727b是形成有在軸線方向M28可滑動地支撐加壓構件2781的軸部2781a的軸支撐部2727c及凸緣部2781c碰撞的碰撞面2727d。
在被軸支撐部2727c支撐的加壓構件2781的凸緣部2781c與彈簧座2727a之間是縮設有壓縮彈簧的加壓彈簧2782。加壓構件2781是藉由此加壓彈簧2782來被彈推至與軸線方向M28平行的彈推方向M29,加壓構件2781的凸緣部2781c是碰撞於碰撞面2727d。
圖252是表示非驅動側軸承2727及加壓單元2780的剖面圖。如圖252所示般,凸緣部2781c碰撞於碰撞面2727d的狀態,加壓構件2781的抵接面2781b是比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外側面2727e更突出至彈推方向M29。亦即,在外力未作用於加壓構件2781的狀態,位於待機位置的加壓構件2781的抵接面2781b是位於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外側。 [製程卡匣的往托盤的安裝]
其次,說明有關將製程卡匣2700安裝於托盤171的狀態。圖253是表示製程卡匣27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樣子的剖面圖。圖254是表示加壓單元2780的擴大剖面圖。如圖253所示般,在托盤171是具有可安裝對應於各色的製程卡匣2700的4個的安裝部110a。各安裝部110a是分別藉由間壁110b來隔開。間壁110b是被設為對於加壓構件2781的軸線方向M28傾斜。
若製程卡匣27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則如圖253及圖254所示般,被設在製程卡匣2700的加壓構件2781的抵接面2781b會藉由間壁110b而被推壓。間壁110b是延伸至對於加壓構件2781的軸線方向M28傾斜的方向,因此在製程卡匣2700被安裝於安裝部110a的過程,加壓構件2781是反抗加壓彈簧2782的彈推力而藉由間壁110b來被推壓至軸線方向M28。換言之,加壓構件2781的抵接面2781b是從間壁110b接受作為外力的推壓力F27。另外,從間壁110b作用於加壓構件2781的抵接面2781b的推壓力F27是只要將製程卡匣2700安裝於安裝部110a,就能藉由製程卡匣2700的自重而產生,但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壓製程卡匣2700,可產生更強的推壓力F27。
藉由此推壓力F27,加壓構件2781會沿著軸線方向M28來朝向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內側退避。藉此,加壓構件2781是從待機位置移動至推進位置。此時,加壓構件2781的凸緣部2781c是從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碰撞面2727d間隔。然後,加壓構件2781會藉由間壁110b而被推壓移動,藉此加壓彈簧2782在軸線方向M28更被壓縮。
因此,加壓力F28從加壓彈簧2782對於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彈簧座2727a作用。此加壓力F28是作為使顯像單元2709以顯像單元2709的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力矩(彈推力)作用。亦即,顯像單元2709是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換言之,加壓單元2780是在加壓構件2781的抵接面2781b接受推壓力F27的期間,可將使顯像單元2709朝向顯像位置彈推的彈推力賦予顯像單元2709。 [加壓單元的配置]
在此,利用圖252來詳細說明有關加壓單元2780的配置。圖252是表示顯像單元2709位於間隔位置時沿著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的方向來看製程卡匣2700的樣子。如圖252所示般,將通過作為顯像輥106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2及作為感光鼓104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1的直線設為第1直線L31。
而且,將與第1直線L31平行的方向設為箭號D31方向。進一步,對於第1直線L31,將未配置有作為帶電輥105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1區域AD31,且將配置有帶電輥105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2區域AD32。
此時,加壓單元2780的加壓彈簧2782是在箭號D31方向,位於比顯像輥106更離開感光鼓104的位置,且被配置於第1區域AD31。又,加壓單元2780的加壓構件2781是在箭號D31方向,配置於比顯像輥106更離開感光鼓104的位置。進一步,加壓構件2781的全部是被配置於第1區域AD31。
如此,加壓單元2780是被配置於製程卡匣2700的比較下部。因此,在將製程卡匣2700對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安裝於第一安裝位置時,製程卡匣2700即將到達第一安裝位置之前,加壓構件2781會從待機位置移動至推進位置。藉此,可減低在製程卡匣2700產生的負荷。
又,由於加壓單元2780是位於比較離開搖動軸K的位置,因此即使加壓力F28比較小,還是可充分確保使顯像單元2709以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力矩。因此,可將加壓彈簧2782小型化及成本降低。另外,如圖252所示般,從搖動軸K到彈簧座2727a的距離DS1是比從搖動軸K到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的距離DS2更長。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藉由製程卡匣27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顯像單元2709會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在本實施例中,加壓單元2780是只被設在製程卡匣2700的非驅動側,但製程卡匣2700的驅動側是如實施例1說明般,藉由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輸入至顯像耦合構件32的驅動扭矩,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因此,在畫像形成時是可將顯像單元270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可提升印字精度。
又,間隔件151L,151R位於間隔保持位置,顯像單元27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間隔件151L,151R會藉由加壓單元2780的加壓力F28及上述驅動扭矩來被碰撞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2717。藉此,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2717會經由(隔著)間隔件151L,151R來定位顯像單元2709,可安定地保持顯像單元2709。
又,製程卡匣2700未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的狀態,加壓單元2780的加壓力F28及上述驅動扭矩不產生,因此顯像單元2709是不彈推至顯像位置。藉此,可使製程卡匣2700長壽命化。又,藉由不產生將顯像單元2709彈推至顯像位置的彈推力,在製程卡匣2700產生的負荷會減低,可抑制製程卡匣2700的變形。
另外,即使製程卡匣2700未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的狀態(圖252所示的狀態),彈推力也會藉由加壓彈簧2782而些微對於非驅動側軸承2727的彈簧座2727a作用,但由於此彈推力遠比上述加壓力F28更小,因此不影響製程卡匣2700的長壽命化。 <實施例28>
其次,利用圖255~圖258來說明有關實施例28。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27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
實施例27是在非驅動側軸承2727設置加壓單元2780,將製程卡匣2700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藉此使加壓力F28作用於顯像單元2709。相對於此,實施例28是在移動構件152L與作為軸承構件的非驅動側軸承2827之間設置加壓彈簧2882。移動構件152L及作為彈性構件的加壓彈簧2882是構成彈推部2880。移動構件152L是與實施例1同樣,可移動於作為第3位置的待機位置(圖256所示的位置)與作為第4位置的突出位置(圖258所示的位置)。以下,詳細說明有關加壓彈簧2882的構成及作用。
圖255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未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800的立體圖。
圖256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未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800的剖面圖。圖257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800的立體圖。圖258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800的剖面圖。
如圖255及圖256所示般,作為實施例28的卡匣的製程卡匣2800是具有鼓單元108及作為第2單元的顯像單元2809。顯像單元2809是以搖動軸K為中心,可搖動於顯像輥106(參照圖3)對於感光鼓104抵接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間隔的間隔位置之間。
在製程卡匣2800的非驅動側的上方是如實施例1說明般配置有作為彈推部用力賦予部的卡匣推壓單元190。卡匣推壓單元190是被構成為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參照圖2、圖4)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下降至箭號ZA方向。
在移動構件152L及非驅動側軸承2827是分別形成有彈簧座152Lj,2827j,在該等彈簧座152Lj,2827j之間是壓縮彈簧的加壓彈簧2882會被縮設。
圖255及圖256是表示製程卡匣2800被安裝於托盤171(參照圖253)的安裝部110a,前門11成為開狀態的狀態。因此,卡匣推壓單元190是尚未下降至箭號ZA方向,卡匣推壓單元190的第一力賦予部190a與作為移動構件152L的力承受部的被推入面152Lf會間隔。
圖257及圖258是表示製程卡匣2800被安裝於托盤171(參照圖253)的安裝部110a,前門11成為閉狀態的狀態。若前門11從開狀態成為閉狀態,卡匣推壓單元190下降至箭號ZA方向,則卡匣推壓單元190的第一力賦予部190a會將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推入。換言之,被推入面152Lf是從第一力賦予部190a接受作為外力的推壓力F29。藉此,移動構件152L從待機位置往突出部152Lh朝製程卡匣2800的箭號ZA方向突出的突出位置。
另外,突出部152Lh是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作為間隔力承受部的第一力承受部152Lk及作為抵接力承受部的第二力承受部152Ln(參照圖29,35)。作為間隔控制構件196L(參照圖35,36)的抵接力賦予部的第一力賦予面196La是藉由推壓移動構件152L的第二力承受部152Ln,將用以使顯像單元2809從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的力賦予製程卡匣2800。作為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間隔力賦予部的第二力賦予面196Lb是藉由推壓移動構件152L的第一力承受部152Lk,將用以使顯像單元2809從顯像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力賦予製程卡匣2800。當移動構件152L位於突出位置(圖258所示的位置)時,第二力承受部152Ln及第一力承受部152Lk是可從間隔控制構件196L的第一力賦予面196La及第二力賦予面196Lb分別受力。
藉由移動構件152L往突出位置移動,移動構件152L的彈簧座152Lj會接近非驅動側軸承2827的彈簧座2827j,加壓彈簧2882會更被壓縮。因此,加壓力F30會從加壓彈簧2882對於非驅動側軸承2827的彈簧座2827j作用。此加壓力F30是作為使顯像單元2809以顯像單元2809的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力矩(彈推力)作用。亦即,顯像單元2809是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換言之,彈推部2880是在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接受推壓力F29的期間,可將使顯像單元2809朝向顯像位置彈推的彈推力賦予顯像單元2809。 [彈推部的配置]
在此,利用圖256來詳細說明有關彈推部2880的配置。圖256是表示顯像單元2809位於間隔位置時沿著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的方向來看製程卡匣2800的樣子。如圖256所示般,將通過作為顯像輥106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2及作為感光鼓104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1的直線設為第1直線L31。
而且,將與第1直線L31平行的方向設為箭號D31方向。進一步,對於第1直線L31,將未配置有作為帶電輥105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1區域AD31,且將配置有帶電輥105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2區域AD32。
此時,彈推部2880的加壓彈簧2882是在箭號D31方向,位於比顯像輥106更離開感光鼓104的位置,且被配置於第2區域AD32。又,加壓彈簧2882的全部是被配置為重疊於非驅動側軸承2827。因此,可將製程卡匣2800小型化。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製程卡匣28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且前門11從開狀態成為閉狀態,藉此顯像單元2809會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藉此,可取得與實施例27同樣的效果。
進一步,即使製程卡匣28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至前門11成為閉狀態為止,在顯像單元2809不產生加壓力F30,因此顯像單元2809是不被彈推至顯像位置。藉此,相較於實施例27,可使製程卡匣2800更長壽命化。並且,在製程卡匣2800產生的負荷會減低,可抑制製程卡匣2800的變形。
又,即使製程卡匣2800被安裝於托盤171,製程卡匣2800也不從托盤171的間壁110b接受上述的推壓力F27。因此,將製程卡匣2800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時的力少,可提升操作性。 <實施例29>
其次,利用圖259~圖262來說明有關實施例29。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28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
實施例28是在移動構件152L與非驅動側軸承2827之間設置加壓彈簧2882。相對的,實施例29是變更加壓彈簧的配置而構成者。以下,詳細說明有關加壓彈簧2982的構成及作用。
圖259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未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900的立體圖。圖260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未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900的剖面圖。圖261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900的立體圖。圖262是表示移動構件152L藉由卡匣推壓單元190來推入的狀態的製程卡匣2900的剖面圖。
如圖259及圖260所示般,作為實施例29的卡匣的製程卡匣2900是具有鼓單元108及作為第2單元的顯像單元2909。顯像單元2909是以搖動軸K為中心,可搖動於顯像輥106(參照圖3)對於感光鼓104抵接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顯像輥106對於感光鼓104間隔的間隔位置之間。
在作為軸承構件的非驅動側軸承2927是彈簧座2990可移動地被支撐於箭號ZA方向,且在箭號ZA方向以和彈簧座2990對向的方式形成有彈簧座2927j。該等彈簧座2990,2927j之間是縮設有壓縮彈簧的加壓彈簧2982。彈簧座2990及作為彈性構件的加壓彈簧2982是構成彈推部2980。彈簧座2990是可移動至作為第3位置的待機位置(圖259所示的位置)及作為第4位置的下降位置(圖261所示的位置)。
圖259及圖260是表示製程卡匣2900被安裝於托盤171(參照圖253)的安裝部110a,前門11成為開狀態的狀態。因此,卡匣推壓單元190是尚未下降至箭號ZA方向,卡匣推壓單元190的第一力賦予部190a與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會間隔。在卡匣推壓單元190是形成有在箭號ZA方向與作為彈簧座2990的力承受部的被推入面2990a對向,可將彈簧座2990推入的推入部190h。
圖261及圖262是表示製程卡匣2900被安裝於托盤171(參照圖253)的安裝部110a,前門11成為閉狀態的狀態。若前門11從開狀態成為閉狀態,卡匣推壓單元190下降至箭號ZA方向,則卡匣推壓單元190的第一力賦予部190a會將移動構件152L的被推入面152Lf推入。藉此,移動構件152L是往突出部152Lh朝製程卡匣2900的箭號ZA方向(下方)突出的突出位置移動。
同時,卡匣推壓單元190的推入部190h是將彈簧座2990的被推入面2990a推入至箭號ZA方向。換言之,彈簧座2990的被推入面2990a是從推入部190h接受作為外力的推壓力F31。藉此,彈簧座2990是從待機位置下降至下降位置而接近非驅動側軸承2927的彈簧座2927j,加壓彈簧2982會更被壓縮。因此,加壓力F32會從加壓彈簧2982對於非驅動側軸承2927的彈簧座2927j作用。此加壓力F32是作為使顯像單元2909以顯像單元2909的搖動軸K為中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力矩(彈推力)作用。亦即,顯像單元2909是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換言之,彈推部2980是在彈簧座2990的被推入面2990a接受推壓力F31的期間,可將使顯像單元2909朝向顯像位置彈推的彈推力賦予顯像單元2909。 [彈推部的配置]
在此,利用圖260來詳細說明有關彈推部2980的配置。圖260是表示顯像單元2909位於間隔位置時沿著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的方向來看製程卡匣2900的樣子。如圖260所示般,將通過作為顯像輥106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2及作為感光鼓104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1的直線設為第1直線L31。又,將通過作為帶電輥105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線M5及通過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的直線設為第3直線L33,將第3直線L33與感光鼓104的外周面的交點之中,離帶電輥105的旋轉軸線M5近的交點之往感光鼓104的表面的接線設為第2直線L32。
而且,將與第1直線L31平行的方向設為箭號D31方向。進一步,對於第1直線L31,將未被配置有帶電輥105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1區域AD31,且將配置有帶電輥105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2區域AD32。對於第2直線L32,將配置有帶電輥105的旋轉軸線M5的側的區域設為第3區域AD33。
此時,彈推部2980的加壓彈簧2982是在箭號D31方向,位於比顯像輥106更離開感光鼓104的位置,且被配置於第3區域AD33。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藉由製程卡匣2900被安裝於托盤171的安裝部110a,且前門11從開狀態成為閉狀態,顯像單元2909會被朝向顯像位置彈推。藉此,可取得與實施例28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27~29的其他的變形例>
另外,在實施例27~29中,間隔件151L,151R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單元,但不被限定此。例如,間隔件151L,151R是亦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鼓單元。
並且,在實施例27中,加壓單元2780是只被設在顯像單元2709的非驅動側,但亦可在顯像單元2709的驅動側也設置。此情況,亦可考慮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輸入至製程卡匣2700的驅動側的驅動扭矩,來將設在驅動側的加壓單元的彈推力設定成比設在非驅動側的加壓單元的彈推力更弱。又,加壓單元2780是亦可在搖動軸K的軸線方向,被設在顯像單元2709的驅動側與非驅動側之間的位置。同樣,實施例28,29的彈推部2880,2980是亦可被設在顯像單元的驅動側或顯像單元的驅動側與非驅動側之間的位置。
又,已述的各實施例是亦可適當組合。例如,在實施例9的製程卡匣亦可適用實施例27的加壓單元2780。
又,實施例27的加壓單元2780、實施例28,29的彈推部2880,2980是不限於在各實施例說明的配置,亦可適當變更配置。
又,加壓彈簧2782,2882,2982是不限於壓縮彈簧,亦可適用使顯像單元彈推至顯像位置的其他的彈推手段。例如,亦可適用皿彈簧、板彈簧等的其他的種類的彈簧或橡膠或海綿等的其他的彈性構件。 <實施例30>
其次,利用圖263~圖280來說明有關實施例30。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
在實施例1中,間隔件151R是藉由被旋轉至箭號BB方向(參照圖24,25)的移動構件152R推壓,反抗拉伸彈簧153的彈推力而從間隔保持位置旋轉至間隔解除位置。又,間隔件151R是藉由旋轉至箭號BA方向(參照圖26,27參照)的移動構件152R推壓驅動側軸承125,而藉由拉伸彈簧153的彈推力來從間隔解除位置旋轉至間隔保持位置。如此,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抵接位置或間隔位置的間隔件151R是接受移動構件152R所致的推壓力或拉伸彈簧153的彈推力而旋轉。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例是利用用以驅動顯像單元3009的顯像輥106的驅動力來使將顯像單元3009保持於顯像位置或間隔位置的凸輪3065旋轉。以下,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構成。 [全體構成]
首先,作為說明實施例30的卡匣的製程卡匣3000的全體構成。圖263(a)是表示位於顯像位置(抵接位置)的顯像單元3009的驅動側的側面圖。圖263(b)是表示位於間隔位置的顯像單元3009的驅動側的側面圖。
如圖263(a)乃至圖265所示般,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3000是具有:含有感光鼓104及帶電輥105(參照圖269)的鼓單元108、含有顯像輥106的顯像單元3009、移動構件152R、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感光鼓104、帶電輥105、顯像輥106、鼓單元108及顯像單元2709是分別構成感光體、帶電構件、顯像構件、第1單元及第2單元。
凸輪單元3060是具有可旋轉的凸輪3065,凸輪3065是具有可抵接於顯像單元3009的顯像蓋構件3028所設的抵接部3028d之凸輪面3065a。如實施例1說明般,顯像單元3009是以和顯像耦合部132a的旋轉中心同芯的搖動軸K為中心,被設成可對於鼓單元108搖動。而且,顯像單元3009是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參照圖34)的彈推力及顯像耦合部132a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來被彈推為顯像輥106會接近感光鼓104。
顯像單元3009是對於鼓單元108,可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製程卡匣3000是在顯像位置,顯像輥106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在製程卡匣3000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是離開感光鼓104而配置。
如圖263(a)所示般,在凸輪3065的凸輪面3065a未抵接於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的狀態,顯像輥106會抵接於感光鼓104,顯像單元3009是位於顯像位置。然後,如圖263(b)所示般,藉由凸輪3065旋轉而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被凸輪面3065a推壓,顯像單元3009會移動至間隔位置。在顯像單元30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顯像輥106是對於感光鼓104間隔。
圖264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顯像蓋構件3028、移動構件152R及連結單元3040的立體圖。圖265是表示顯像蓋構件3028及移動構件152R的立體圖。圖266是表示顯像蓋構件3028的立體圖。圖267(a)(b)是表示移動構件152R的立體圖。圖268是表示顯像蓋構件3028的側面圖。
如圖264所示般,製程卡匣3000是被支撐為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參照圖13)所夾。連結單元3040是如後述般,被支撐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與移動構件152R之間。
如圖265乃至圖268所示般,設有顯像耦合部132a(參照圖263)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是可旋轉地卡合於顯像蓋構件3028的圓筒部128b。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是與被固定於顯像輥106(參照圖263)的驅動側的端部的顯像輥齒輪131咬合,顯像輥106是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旋轉而旋轉。
在移動構件152R是設有與搖動軸K的軸線方向平行且分別突出至顯像單元3009的長邊方向外側的連結卡合部152Ri及彈簧掛部152Rj。並且,在顯像蓋構件3028也設有突出至搖動軸K的軸線方向的彈簧掛部3028g。在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j與顯像蓋構件3028的彈簧掛部3028g之間是架設有拉伸彈簧3053,移動構件152R是藉由拉伸彈簧3053的彈推力來被彈推至箭號BA方向以及與箭號Z1方向相反方向。 [連結單元的構成]
其次,主要說明有關連結單元3040的構成。圖269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的立體圖。圖270(a)(b)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的立體圖。圖271(a)是表示圖270(b)的虛線部分的擴大立體圖。圖271(b)是表示制動器3044及其周邊構成的擴大立體圖。圖272(a)是表示鏈結凸輪3042的正面圖。圖272(b)(c)是表示制動器3044的立體圖。
如圖269所示般,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是覆蓋凸輪單元3060,凸輪單元3060是具有咬合於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參照圖265)的凸輪驅動齒輪3061。凸輪驅動齒輪3061是在驅動傳達軸3064的一端側(驅動側),對於驅動傳達軸3064不能相對旋轉地被支撐。在驅動傳達軸3064的另一端側(非驅動側)是設有與、驅動側同樣的連結單元及凸輪單元,非驅動側的凸輪單元是藉由從驅動傳達軸3064傳達的驅動力來驅動。另外,本實施例是在製程卡匣3000的驅動側及非驅動側的各者設置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但亦可只在驅動側及非驅動側的任一方設置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
如圖264及圖269所示般,連結單元3040是具有制動器連桿3041、鏈結凸輪3042、連結彈簧3043及制動器3044。制動器連桿3041是具有長孔3041a、圓孔3041b及突出於搖動軸K的軸線方向的支柱部3041c。在圓孔3041b是被設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的軸部3016d會貫通,制動器連桿3041是以軸部3016d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
並且,在制動器連桿3041的長孔3041a是被形成於移動構件152R的連結卡合部152Ri會遊嵌。然後,若移動構件152R以第二支撐部127e(參照圖265)為中心搖動至箭號BA方向或箭號BB方向,則連結卡合部152Ri會推壓長孔3041a的內周面,制動器連桿3041會以軸部3016d為中心旋轉。
如圖264、圖269~圖270(b)及圖272(a)所示般,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是設有突出至與軸部3016d相反側的軸部3016e。在鏈結凸輪3042是形成有圓孔3042a及延伸於與圓孔3042a的軸方向正交的徑方向的長孔3042b。圓孔3042a是遊嵌於軸部3016e的大徑部3016f,鏈結凸輪3042是以大徑部3016f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在長孔3042b是制動器連桿3041的支柱部3041c會貫通。由於如此制動器連桿3041的支柱部3041c與鏈結凸輪3042的長孔3042b會被連結,因此制動器連桿3041會連動於以軸部3016d為中心旋轉,鏈結凸輪3042會以大徑部3016f為中心旋轉。
進一步,如圖272(a)所示般,鏈結凸輪3042是具有: 大略圓弧狀的抵接面3042c; 被設在抵接面3042c的兩端部,突出至比抵接面3042c更離開圓孔3042a的方向的止滑部3042d,3042e;及 第1逃脫面3042f及第2逃脫面3042g。 第1逃脫面3042f及第2逃脫面3042g是分別被形成大略圓弧狀,且被配置於比抵接面3042c更在徑方向接近圓孔3042a的位置。 第1逃脫面3042f是在鏈結凸輪3042的旋轉方向,隔著止滑部3042d來設於與抵接面3042c相反側。第2逃脫面3042g是在鏈結凸輪3042的旋轉方向,隔著止滑部3042e來設於與抵接面3042c相反側。
如圖270(a)~圖271(b)所示般,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是設有可滑動移動地支撐制動器3044的制動器支撐部3016h。制動器支撐部3016h是具有第1支撐部3016h1及第2支撐部3016h2,藉由該等第1支撐部3016h1及第2支撐部3016h2來形成延伸於與將凸輪單元3060的旋轉中心和鏈結凸輪3042的旋轉中心連結的線大略平行的移動方向D30的支撐孔3016i。支撐孔3016i是在搖動軸K(參照圖264)的軸線方向貫通。並且,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是形成有連續被形成於第1支撐部3016h1,延伸至凸輪單元3060側的承受部3016j。
制動器3044是如圖272(b)(c)所示般,具有第1被支撐部3044a、第2被支撐部3044b、碰撞部3044c、凸輪卡止部3044d、彈簧掛部3044e及本體部3044f。本體部3044f是被構成為貫通於支撐孔3016i,第1被支撐部3044a是從本體部3044f突出,使能夾著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的第2支撐部3016h2。第2被支撐部3044b是從本體部3044f突出,使能夾著第1支撐部3016h1。藉由如此第2支撐部3016h2及第1支撐部3016h1分別被插入至制動器3044的第1被支撐部3044a及第2被支撐部3044b,制動器3044可滑動移動地被引導於移動方向D30。
碰撞部3044c是從本體部3044f突出至移動方向D30的一方側,凸輪卡止部3044d是從本體部3044f突出至移動方向D30的另一方側。碰撞部3044c是對於鏈結凸輪3042的抵接面3042c、止滑部3042d,3042e、第1逃脫面3042f及第2逃脫面3042g設成可滑動。
凸輪卡止部3044d是具有: 可抵接於凸輪單元3060的凸輪3065的凸輪抵接面3044g;及 被設在凸輪抵接面3044g的相反側的力承受面3044h。 力承受面3044h是被構成可抵接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的承受部3016j。凸輪抵接面3044g及力承受面3044h是分別延伸於移動方向D30及對於搖動軸K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的面。
如圖264及圖272(b)(c)所示般,在制動器3044的彈簧掛部3044e與軸部3016e的小徑部3016g之間是架設有由拉伸彈簧所構成的連結彈簧3043。制動器3044是藉由連結彈簧3043的彈推力來被彈推至接近鏈結凸輪3042的方向,制動器3044的碰撞部3044c是以追隨鏈結凸輪3042的抵接面3042c、止滑部3042d,3042e、第1逃脫面3042f及第2逃脫面3042g的方式移動。 [凸輪單元的構成]
其次,說明有關凸輪單元3060的構成。圖273及圖274是表示凸輪單元3060的分解立體圖。圖275是表示凸輪單元3060的剖面圖。圖276是表示凸輪單元3060的立體圖。
如圖273~圖276所示般,凸輪單元3060是具有凸輪驅動齒輪3061、離合器部3062、線圈彈簧3063、凸輪3065及蓋部3066。 凸輪驅動齒輪3061是具有: 驅動傳達軸3064所嵌合的支撐孔3061a;及 連續設於支撐孔3061a,使彼此180度相位不同而延伸於徑方向的凹部3061b,3061c。
離合器部3062是具有: 驅動傳達軸3064所貫通的貫通孔3062a; 分別可卡合於凹部3061b,3061c的卡合部3062b,3062c; 延伸於軸線方向的圓筒部3062d;及 凸輪3065所卡合的凸輪卡合部3062e。 線圈彈簧3063是具有: 將離合器部3062的圓筒部3062d勒緊而嵌合的線圈部3063a; 被設在線圈部3063a的軸線方向的一端的一端部3063b;及 被設在線圈部3063a的軸線方向的另一端的另一端部3063c。
作為保持部的凸輪3065是規制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3009的相對的位置,被構成可旋轉於作為用以藉由鼓單元108來將顯像單元3009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的第2旋轉位置(圖263(b)所示的位置)與作為用以藉由鼓單元108來將顯像單元3009保持於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的第1旋轉位置(圖263(a)所示的位置)之間。凸輪3065是具有延伸至軸線方向的圓筒部3065b、從圓筒部3065b的外周面突出至徑方向外側的凸輪部3065c及使彼此不同180度相位而從圓筒部3065b的外周面延伸至徑方向外側的制動器抵接部3065d,3065e。在凸輪部3065c是形成有可推壓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參照圖263(b))的凸輪面3065a。在圓筒部3065b是形成有卡止線圈彈簧3063的一端部3063b之溝狀的彈簧掛部3065f。
蓋部3066是具有: 小徑部3066b; 外徑比小徑部3066b更大的中徑部3066c;及 外徑比中徑部3066c更大的大徑部3066d。 該等小徑部3066b、中徑部3066c及大徑部3066d是在同軸上一體設置,具有驅動傳達軸3064貫通的貫通孔3066a。在中徑部3066c是形成有線圈彈簧3063的另一端部3063c卡合之溝狀的彈簧掛部3066e。在大徑部3066d是形成有被設在驅動傳達軸3064,和驅動傳達軸3064一體旋轉的平行銷3067卡合之溝狀的銷卡合部3066f。藉由平行銷3067與銷卡合部3066f卡合,凸輪單元3060對於驅動傳達軸3064止拔。 [凸輪單元的動作]
其次,利用圖277(a)~圖280(b)來說明有關凸輪單元3060的動作。圖277(a)是表示顯像單元3009位於顯像位置時的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的剖面圖。圖277(b)是表示制動器3044及凸輪3065的卡合狀態的剖面圖。圖278(a)是表示顯像單元3009即將從顯像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開始之前的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的剖面圖。圖278(b)是表示制動器3044及凸輪3065的間隔狀態的剖面圖。圖279(a)是表示顯像單元3009位於間隔位置時的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的剖面圖。圖279(b)是表示制動器3044及凸輪3065的卡合狀態的剖面圖。圖280(a)是表示顯像單元3009即將從間隔位置往顯像位置移動開始之前的連結單元3040及凸輪單元3060的剖面圖。圖280(b)是表示制動器3044及凸輪3065的間隔狀態的剖面圖。
如圖263(a)及圖277(a)(b)所示般,在顯像單元300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凸輪3065是成為凸輪部3065c位於與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相反側的第1旋轉位置。在凸輪3065位於第1旋轉位置的狀態,凸輪面3065a是從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間隔。此時,制動器3044的碰撞部3044c是藉由鏈結凸輪3042的抵接面3042c來推壓,制動器3044是反抗連結彈簧3043的彈推力來被推出至凸輪3065側。另外,碰撞部3044c是藉由被設在抵接面3042c的兩端部的止滑部3042d,3042e,即使有振動等也會安定地抵接於抵接面3042c。
然後,凸輪3065的制動器抵接部3065e是卡合於制動器3044。更具體而言,凸輪3065的制動器抵接部3065e是具有碰撞面3065g,碰撞面3065g是碰撞於作為定位部的制動器3044的凸輪抵接面3044g。藉此,凸輪3065是被定位於第1旋轉位置。
在顯像單元300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印刷動作時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輸入驅動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顯像耦合部132a。更詳細,作為驅動力承受部的顯像耦合部132a(參照圖263(a))是接受用以旋轉驅動顯像輥106的驅動力而可旋轉至作為預定方向的箭號V2方向。藉此,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會旋轉,咬合於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凸輪驅動齒輪3061會旋轉。凸輪驅動齒輪3061是如圖273及圖276(a)(b)所示般,卡合於離合器部3062的卡合部3062b,3062c,因此離合器部3062是與凸輪驅動齒輪3061一體地旋轉至箭號R10方向。
由於凸輪3065是與制動器3044卡合,因此往箭號R10方向的旋轉會被規制。此時,藉由線圈彈簧3063的線圈部3063a勒緊離合器部的圓筒部3062d以及蓋部3066的小徑部3066b,蓋部3066對於凸輪3065些微相對旋轉至箭號R10方向。於是,一端部3063b被卡止於凸輪3065的彈簧掛部3065f,且另一端部3063c被卡止於蓋部3066的彈簧掛部3066e的線圈彈簧3063是預定量旋轉至線圈部3063a鬆弛的方向。因此,驅動力不被從離合器部3062傳達至凸輪3065、線圈彈簧3063及蓋部3066,該等凸輪3065、線圈彈簧3063及蓋部3066是不旋轉地停止。另外,在線圈部3063a與凸輪3065的圓筒部3065b的內徑面之間是如圖275所示般,設有間隙SP30,使得線圈部3063a可預定量鬆弛而擴徑至徑方向外側。
藉由如此線圈部3063a鬆弛,線圈部3063a所致的對離合器部3062的圓筒部3062d的勒緊力會變弱,線圈部3063a與圓筒部3062d及小徑部3066b之間的摩擦力會降低。藉此,驅動力不被從離合器部3062傳達至凸輪3065、線圈彈簧3063及蓋部3066,對於線圈彈簧3063而言,凸輪驅動齒輪3061及離合器部3062會空轉於箭號R10方向。然後,凸輪3065、線圈彈簧3063及蓋部3066是不旋轉地停止。亦即,離合器部3062、線圈彈簧3063及蓋部3066是構成凸輪3065藉由制動器3044來被定位於第1旋轉位置或第2旋轉位置時,可遮斷從顯像耦合部132a往凸輪3065的驅動之離合器3090(參照圖274)。
在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開始旋轉時,制動器3044的凸輪抵接面3044g是從碰撞面3065g接受旋轉力,但被形成於與制動器3044的凸輪抵接面3044g相反側的力承受面3044h會抵接於承受部3016j。承受部3016j是延伸至對於凸輪3065的旋轉方向亦即箭號R10方向大略正交的方向,且位於比制動器3044的凸輪抵接面3044g及力承受面3044h更靠箭號R10方向的下游。藉此,制動器3044從凸輪3065接受的旋轉力是經由制動器3044來被傳達至驅動側卡匣蓋構件3016的承受部3016j,因此可抑制制動器3044的位置偏離或變形,可提升凸輪3065的動作安定性。
在使顯像單元3009從顯像位置搖動至間隔位置時,如圖278(a)(b)所示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參照圖25)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箭號W41方向,被間隔控制構件196R推壓而移動構件152R旋轉至箭號BA方向。然後,與移動構件152R的旋轉連動,制動器連桿3041及鏈結凸輪3042旋轉,同時制動器3044會藉由連結彈簧3043的彈推力來移動至從凸輪3065分離的方向。此時,制動器3044的碰撞部3044c是滑動於鏈結凸輪3042的抵接面3042c及止滑部3042d上,抵接於第1逃脫面3042f。
藉由制動器3044移動至離開凸輪3065的方向,制動器3044與凸輪3065的卡合狀態會被解除,往凸輪3065的箭號R10方向的旋轉規制會被解除。藉由凸輪3065的旋轉規制被解除,線圈彈簧3063的線圈部3063a縮緊(縮徑),線圈部3063a所致的對離合器部3062的圓筒部3062d以及蓋部3066的小徑部3066b的勒緊力會恢復。因此,線圈部3063a與圓筒部3062d之間的摩擦力以及線圈部3063a與小徑部3066b之間的摩擦力會增大,離合器部3062、線圈彈簧3063及蓋部3066會一體旋轉。然後,凸輪3065也經由線圈彈簧3063來與離合器部3062及蓋部3066一體旋轉。因此,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凸輪單元3060全體會一體地旋轉至箭號R10方向。
間隔控制構件196R(參照圖25)是一時性地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41方向之後,立即移動至箭號42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於是,如圖279(a)(b)所示般,被間隔控制構件196R推壓而移動構件152R旋轉至箭號BB方向。然後,與移動構件152R的旋轉連動,制動器連桿3041及鏈結凸輪3042旋轉,同時制動器3044會反抗連結彈簧3043的彈推力而移動至接近凸輪3065的方向。這是因為制動器3044的碰撞部3044c滑動於鏈結凸輪3042的第1逃脫面3042f及止滑部3042d上,抵接於抵接面3042c。
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來旋轉至箭號R10方向的凸輪3065是從圖277(a)~圖278(b)所示的第1旋轉位置旋轉180度而至第2旋轉位置,碰撞於制動器3044。更具體而言,凸輪3065的制動器抵接部3065d是具有碰撞面3065h,碰撞面3065h是碰撞於制動器3044的凸輪抵接面3044g。藉此,凸輪3065是被定位於第2旋轉位置。
如圖263(b)及圖279(a)(b)所示般,凸輪面3065a是當凸輪3065位於第2旋轉位置時,抵接於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凸輪3065從第1旋轉位置旋轉至第2旋轉位置時,抵接部3028d會藉由凸輪面3065a而被推壓。藉此,顯像單元3009會反抗顯像加壓彈簧134(參照圖34)的彈推力及顯像耦合部132a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從顯像位置搖動至間隔位置。在碰撞面3065h碰撞於凸輪抵接面3044g的狀態的凸輪單元3060的動作是與圖277(a)(b)說明者同樣,因此省略說明。
在使顯像單元3009從間隔位置搖動至顯像位置時,如圖280(a)(b)所示般,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參照圖25)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42方向,被移動構件152R推壓而間隔控制構件196R旋轉至箭號BB方向。然後,與移動構件152R的旋轉連動,制動器連桿3041及鏈結凸輪3042旋轉,同時制動器3044藉由連結彈簧3043的彈推力而移動至從凸輪3065分離的方向。此時,制動器3044的碰撞部3044c是滑動於鏈結凸輪3042的抵接面3042c及止滑部3042e上,抵接於第2逃脫面3042g。
藉由制動器3044移動至從凸輪3065分離的方向,制動器3044與凸輪3065的卡合狀態會被解除,凸輪3065的往箭號R10方向的旋轉規制會被解除。制動器3044與凸輪3065的卡合狀態被解除時的凸輪單元3060的動作是與圖278(a)(b)說明者同樣,因此省略說明。亦即,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凸輪單元3060全體一體地旋轉至箭號R10方向。
間隔控制構件196R(參照圖25)是一時性地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42方向之後,立即移動至W41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於是,如圖277(a)(b)所示般,被間隔控制構件196R推壓而移動構件152R旋轉至箭號BA方向。然後,與移動構件152R的旋轉連動,制動器連桿3041及鏈結凸輪3042旋轉,同時制動器3044會反抗連結彈簧3043的彈推力而移動至接近凸輪3065的方向。這是因為制動器3044的碰撞部3044c會滑動於鏈結凸輪3042的第2逃脫面3042g及止滑部3042e上,抵接於抵接面3042c。
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來旋轉至箭號R10方向的凸輪3065是從圖279(a)~圖280(b)所示的第2旋轉位置旋轉180度而至第1旋轉位置,碰撞於制動器3044。如圖263(a)所示般,在凸輪3065從第2旋轉位置旋轉至第1旋轉位置時,凸輪面3065a會從顯像蓋構件3028的抵接部3028d間隔。藉此,顯像單元3009是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參照圖34)的彈推力及顯像耦合部132a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的驅動扭矩來從間隔位置搖動至顯像位置。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可從只旋轉於一方向的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力取得用以使凸輪3065旋轉至箭號R10方向的驅動力。換言之,凸輪3065是藉由以顯像耦合部132a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方式接受的力,可從第2旋轉位置往第1旋轉位置旋轉,且藉由以顯像耦合部132a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方式接受的力,可從第1旋轉位置往第2旋轉位置旋轉。凸輪3065是藉由以顯像耦合部132a會旋轉至箭號V2方向的方式接受的力,只在一方向亦即箭號R10方向旋轉。然後,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而使移動構件152R旋轉,構成為連結單元3040的制動器3044會對於凸輪3065卡合或間隔,將凸輪3065定位於第1旋轉位置或第2旋轉位置。因此,不需要用以使凸輪3065旋轉的専用的驅動源,可降低成本。又,由於利用只旋轉於一方向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來使凸輪3065旋轉,因此相較於需要正轉驅動及逆轉驅動的構成,可使構成簡單化。
凸輪3065是在第1旋轉位置(圖263(a)所示的位置),將顯像單元300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在第2旋轉位置(圖263(b)所示的位置),將顯像單元30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由於如此藉由凸輪3065來使顯像單元3009搖動於顯像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所以機械性可靠度高,可提升耐久性。
又,由於凸輪3065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來驅動,間隔控制構件196R為了轉換制動器3044的位置而被移動,因此可減低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移動所必要的扭矩。所以,可將用以驅動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馬達等的驅動源小型化及成本降低,且可減低間隔控制構件196R及移動構件152R所必要的剛性。 <實施例31>
其次,利用圖281~圖296(c)來說明有關實施例31。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省略說明。在本實施例是取代實施例1的間隔件151R,藉由保持構件3120來將顯像單元3109保持於顯像位置或間隔位置。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也是移動構件152R被設在顯像單元3109。 [全體構成]
首先,說明作為卡匣的製程卡匣3100的全體構成。圖281是表示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立體圖。圖282是圖281的265A-265A剖面圖。圖283及圖284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顯像蓋構件128、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281及圖282所示般,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3100是具有鼓單元108及對於鼓單元108可轉動的顯像單元3109。作為第2單元的顯像單元3109是具有顯像輥106,顯像輥106是具有金屬材料的芯骨106c及被固定於芯骨106c的外周面的橡膠部106d。在芯骨106c的端部106e是保持構件3120可旋轉地被撐。
如圖283及圖284所示般,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覆蓋顯像單元3109的驅動側的側面,以顯像單元3109的搖動軸K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顯像蓋構件128。顯像輥106是旋轉於箭號R21方向。顯像輥106的芯骨106c是藉由顯像單元3109的驅動側軸承126來可旋轉地被支撐,在芯骨106c是被固定有顯像輥齒輪131。顯像輥齒輪131是藉由顯像耦合部132a來咬合於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接受驅動扭矩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參照圖15)。作為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承受部的顯像耦合部132a(參照圖263(a))是接受用以旋轉驅動顯像輥106的驅動力而可旋轉至作為預定方向的箭號V2方向。 [保持構件及間隔彈簧的構成]
其次,詳細說明有關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構成。作為保持部的保持構件3120是規制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3109的相對的位置,被構成可旋轉於作為用以藉由鼓單元108來將顯像單元3109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的間隔保持位置(圖281所示的位置)與用以作為藉由鼓單元108來將顯像單元3109保持於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的抵接保持位置(圖286(a)所示的位置)之間。保持構件3120是具有長圓形孔形狀的孔部3120a、突出至徑方向外側的凸部3120b及延伸至軸線方向的圓筒部3120c。在孔部3120a是芯骨106c的端部106e會貫通。孔部3120a是其內周面具有摩擦面3120d及對向面3120e。該等摩擦面3120d及對向面3120e是在長圓形孔形狀的孔部3120a的延伸方向,彼此對向,摩擦面3120d是比對向面3120e更接近凸部3120b。
在圓筒部3120c是間隔彈簧3140的線圈狀的支撐部3140a可旋轉地被支撐,從支撐部3140a突出至徑方向外側的固定部3140b是被固定於保持構件3120的凸部3120b所設的彈簧固定部3120f。從支撐部3140a突出至徑方向外側的支撐部3140c是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128所設的彈簧支撐部128f。作為彈推部的間隔彈簧3140是彈推保持構件3120。
如圖281所示般,在保持構件3120的凸部3120b是具有: 在孔部3120a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所設的保持面3120g; 凸部3120b的箭號R21方向的下游側的卡止面3120h;及 凸部3120b的箭號R21方向的上游側的卡止面3120i。 在顯像蓋構件128是形成有可與卡止面3120i抵接的卡止面128i。
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具有: 可與保持面3120g抵接的被保持部116g; 與卡止面3120h對向的被卡止部116h;及 可與卡止面3120i對向的被卡止部116i。 被卡止部116h,116i是敞開凸部3120b的周方向的寬度以上的間隙而彼此對向。
間隔彈簧3140的固定部3140b與支撐部3140c所成的角是大略90~120°。在間隔彈簧3140被組裝於保持構件3120及顯像蓋構件128的狀態下,間隔彈簧3140的支撐部3140c是在被彈推至箭號R21方向的狀態下被蓄積彈力。 [保持構件及間隔彈簧的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動作。圖285(a)是用以說明在驅動力未被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狀態中,作用於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力的側面圖。
如圖285(a)所示般,間隔彈簧3140是以固定部3140b會被彈推至箭號R22方向,且支撐部3140c會被彈推至箭號R21方向的方式被蓄積彈力。因此,力F41會從固定部3140b對於保持構件3120的彈簧固定部3120f作用。又,支撐部3140c會接受推壓彈簧支撐部128f的力,而使力F42從支撐部3140a對於保持構件3120的圓筒部3120c作用。進一步,在顯像輥106的芯骨106c是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參照圖34)的彈推力而使加壓力F40作用。
力F41是作為對於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2方向般的力作用,但藉由卡止面3120i碰撞於顯像蓋構件128的卡止面128i,保持構件3120是箭號R22方向的旋轉會被規制。又,力F42及加壓力F40是作為保持構件3120接近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保持部116g的方向的力作用,但藉由保持面3120g碰撞於被保持部116g,保持構件3120的移動會被規制。藉由如此保持構件3120成為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保持部116g頂住的狀態,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彼此間隔,顯像單元3109被保持於間隔位置。
圖285(b)是表示在顯像單元31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中,驅動力被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樣子的側面圖。保持構件3120的保持面3120g是從被保持部116g接受反力NN1。另外,保持構件3120是從間隔彈簧3140接受與反力NN1相反方向的力F42,但力F42是設為比反力NN1更十分小者。
藉由反力NN1,對於保持構件3120的摩擦面3120d產生來自芯骨106c的反力-NN1。在顯像單元31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中,若驅動力被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則芯骨106c會旋轉至箭號R21方向。然後,在作為旋轉軸的芯骨106c與保持構件3120的摩擦面3120d之間產生反力-NN1所致的摩擦力F43。藉由摩擦力F43,在保持構件3120產生旋轉至箭號R21方向的旋轉力C43。並且,在保持構件3120是上述的間隔彈簧3140的彈推力所致的力F41會作用,力F41是對於保持構件3120,作為旋轉至箭號R22方向般的力作用。亦即,在保持構件3120是作為將保持構件3120從間隔保持位置往抵接保持位置彈推的第1方向(箭號R21方向)的第1力矩的旋轉力C43及作為與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箭號R22方向)的第2力矩的力F41會作用。
因此,若旋轉力C43比力F41更大,則保持構件3120開始旋轉至箭號R21方向。在本實施例是以保持構件3120會藉由驅動力被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來開始旋轉至箭號R21方向的方式,設定摩擦面3120d的摩擦係數、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簧壓及間隔彈簧3140的彈簧壓。
圖286(a)是用以說明顯像單元3109位於顯像位置的狀態之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作用的側面圖。藉由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1方向,保持構件3120的保持面3120g與被保持部116g的抵接會被解除。保持構件3120是藉由卡止面3120h碰撞於被卡止部116h,可規制箭號R21方向的旋轉。
又,保持構件3120是藉由加壓力F40及力F42來朝向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第2被保持部116j移動。藉此,保持構件3120的保持面3120g是碰撞於第2被保持部116j。此時,保持構件3120是移動為芯骨106c會位於孔部3120a的大略中央部。藉由如此保持構件3120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保持部116g頂住的狀態被解除,顯像輥106會抵接於感光鼓104,顯像單元3109被保持於顯像位置。
而且,芯骨106c位於孔部3120a的大略中央部的狀態,由於芯骨106c與孔部3120a的摩擦面3120d是間隔,因此在圖285(b)說明的摩擦力F43成為0。芯骨106c與孔部3120a是在摩擦面3120d及對向面3120e以外的面些微接觸,所以保持構件3120的旋轉力C43變小,成為旋轉力C43’(<C43)。藉此,旋轉力C43’會比所欲使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2方向的力F41更小,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2方向。而且,保持構件3120是藉由卡止面3120i碰撞於被卡止部116i,規制箭號R22方向的旋轉。
圖286(b)是用以說明顯像單元3109位於比間隔位置更對於鼓單元108分離的位置(以下作為第2間隔位置)的狀態之保持構件3120及間隔彈簧3140的作用的立體圖。顯像單元3109是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推壓移動構件152R,而位於第2間隔位置。而且,藉由起因於間隔彈簧3140的彈簧力的力F42作用於保持構件3120,保持構件3120移動至接近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保持部116g的方向。藉此,芯骨106c抵接於保持構件3120的對向面3120e。
在保持構件3120是藉由來自芯骨106c的反力NN2作用,芯骨106c旋轉,產生摩擦力F44。藉由摩擦力F44,在保持構件3120產生旋轉至箭號R21方向的旋轉力C44。並且,在保持構件3120是上述的力F41會作用,力F41是對於保持構件3120,作為旋轉至箭號R22方向般的力作用。亦即,在保持構件3120是作為第1方向(箭號R21方向)的第3力矩的旋轉力C44及作為與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箭號R22方向)的第4力矩的力F41會作用。
本實施例是被設定為力F41會比旋轉力C44更大,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2方向。另外,顯像單元3109從顯像位置往第2間隔位置,亦即使被朝向間隔位置移動,且在顯像耦合部132a接受驅動力的狀態,力F41比旋轉力C44更大。然後,藉由保持構件3120的卡止面3120i碰撞於顯像蓋構件128的卡止面128i,保持構件3120是箭號R22方向的旋轉會被規制。此時,保持面3120g是與被保持部116g對向。
之後,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所致的移動構件152R的推壓被解除,則保持構件3120的保持面3120g會藉由顯像加壓彈簧134的彈推力及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的作用來碰上被保持部116g,回到圖285(a)的狀態。
如此,本實施例是可從只旋轉於一方向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取得用以使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1方向的驅動力。亦即,保持構件3120是藉由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力來從將顯像單元3109保持於間隔位置的間隔保持位置旋轉至將顯像單元3109保持於顯像位置的抵接保持位置。因此,不需要用以使保持構件3120旋轉的専用的驅動源,可降低成本。
又,使顯像單元3109從間隔位置搖動至顯像位置時,僅驅動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保持構件3120便自動地從間隔保持位置旋轉至抵接保持位置。因此,不需要用以使間隔控制構件196R驅動的驅動力,可節能化。又,使顯像單元3109從顯像位置搖動至間隔位置時,是藉由間隔彈簧3140的彈簧力來使保持構件3120從抵接保持位置旋轉至間隔保持位置,因此可節能化。又,由於利用只在一方向旋轉的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驅動來使保持構件3120旋轉,因此相較於需要正轉驅動及逆轉驅動的構成,可將構成簡單化。 [延遲機構的構成]
保持構件3120是若驅動被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則迅速地從間隔保持位置旋轉至抵接保持位置。因此,顯像單元3109的顯像輥106是驅動被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立即對於感光鼓104抵接。
顯像輥106是將感光鼓104上的靜電潛像顯像時以外極力對於感光鼓104間隔較能壽命變長。於是,本實施例是設置一使驅動被輸入至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之後到顯像輥106開始旋轉為止的時間延遲的延遲機構3200,謀求顯像輥106的更長壽命化。
以下,詳細說明有關延遲機構3200的構成。圖287及圖288是表示延遲機構3200的分解立體圖。圖289是表示延遲機構3200的剖面圖。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是如圖287~圖289所示般,具有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輸入驅動的顯像耦合部132a及咬合於顯像輥齒輪131的輸出齒輪132b。延遲機構3200是被配置於顯像耦合部132a與輸出齒輪132b之間,被構成可將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力傳達至輸出齒輪132b或遮斷。
延遲機構3200是被設在從顯像耦合部132a到顯像輥106之間的驅動傳達路徑。延遲機構3200是具有拉柄3210、離合器3220及彈簧3230。顯像耦合部132a是具有延伸至軸線方向D40的圓筒部132c及被設在圓筒部132c的軸線方向D40的一端面朝向輸出齒輪132b突出的突起部132d以及軸部132e。突起部132d是延伸至徑方向,軸部132e是延伸至軸線方向D40。軸部132e是可相對旋轉地被支撐於輸出齒輪132b。顯像耦合部132a是藉由顯像蓋構件128來規制軸線方向D40的位置。
拉柄3210是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耦合部132a的圓筒部132c之圓筒形狀的支撐部3211及從支撐部3211的外周面突出至徑方向外側的卡止部3212。離合器3220是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耦合部132a的圓筒部132c之凹部3221、被形成於凹部3221的底面的卡合溝3222及被形成於卡合溝3222的中央部的貫通孔3223。在貫通孔3223是顯像耦合部132a的軸部132e會貫通。又,離合器3220是具有突出至徑方向外側的突起部3224,3225,該等突起部3224,3225是使彼此180度相位不同而配置。
彈簧3230是壓縮線圈彈簧,在離合器3220與輸出齒輪132b之間被縮設於軸線方向D40。又,彈簧3230是對於離合器3220及輸出齒輪132b分別 被固定。在輸出齒輪132b是分別形成有離合器3220的突起部3224,3225可分別侵入的扇形形狀的溝部132f,132g。突起部3224,3225是在分別進入至溝部132f,132g內的狀態下僅預定的角度可旋轉地被設置。
圖290(a)是表示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的狀態的延遲機構3200的立體圖。圖290(b)是表示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的狀態的離合器3220、彈簧3230及輸出齒輪132b的立體圖。圖291是表示驅動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被傳達至輸出齒輪132b的驅動傳達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290(a)(b)所示般,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的狀態,顯像耦合部132a的突起部132d是未卡合於離合器3220的卡合溝3222。換言之,突起部132d是在旋轉方向對於卡合溝3222相位偏離,且在延遲機構3200的軸線方向D40,對於卡合溝3222偏移。
又,離合器3220的突起部3224是對於溝部132f的一端面132f1在箭號R31方向存在空隙。同樣,離合器3220的突起部3225是對於溝部132g的一端面132g1在箭號R31方向存在空隙。
若顯像耦合部132a旋轉至箭號R31方向,突起部132d與卡合溝3222的相位一致,則藉由彈簧3230的彈推力,離合器3220會滑動移動至軸線方向D40的顯像耦合部132a側。於是,突起部132d與卡合溝3222會卡合。然後,藉由突起部132d與卡合溝3222卡合,顯像耦合部132a與離合器3220會一體地旋轉。另外,此時,拉柄3210是保持旋轉停止。
藉由離合器3220旋轉至箭號R31方向,如圖291所示般,突起部3224是抵接於一端面132f1,突起部3225是抵接於一端面132g1。藉此,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力是經由離合器3220來傳達至輸出齒輪132b,延遲機構3200是成為驅動傳達狀態。
圖292是表示拉柄3210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顯像蓋構件128的配置關係的立體圖。圖293(a)是表示顯像單元3109位於顯像位置時的拉柄3210的位置的立體圖。圖293(b)是表示顯像單元3109位於間隔位置時的拉柄3210的位置的立體圖。
如圖287~圖288及圖292所示般,在顯像蓋構件128是形成有插入拉柄3210的卡止部3212的缺口部128r。缺口部128r是具有第1卡止部128s、第2卡止部128u及連接該等第1卡止部128s與第2卡止部128u的斜面128t。第1卡止部128s及第2卡止部128u是設成可卡止拉柄3210的卡止部3212,第2卡止部128u是被設在比第1卡止部128s更在軸線方向D40接近顯像耦合部132a的側。
斜面128t是被設為對於軸線方向D40傾斜,在第1卡止部128s與第2卡止部128u之間,順暢地引導拉柄3210的卡止部3212。
並且,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設有將拉柄3210的卡止部3212卡止的卡止溝116s。拉柄3210是藉由卡止部3212在箭號R31,R32方向被卡止於卡止溝116s,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不會有在箭號R31,R32方向的相對位置改變的情形。卡止部3212是對於卡止溝116s可在軸線方向D40滑動。
由於顯像蓋構件128是與顯像單元3209一體地搖動,因此顯像單元3209在顯像位置及間隔位置之間搖動時,顯像蓋構件128是對於拉柄3210相對性地旋轉至箭號R31,R32方向。 [延遲機構的動作]
其次,詳細說明有關延遲機構3200的動作。圖294(a)是表示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的狀態的延遲機構3200的剖面圖。圖294(b)是表示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的狀態的延遲機構3200的立體圖。圖294(c)是表示顯像耦合部132a的突起部132d與卡合溝3222的相位一致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94(d)是表示離合器3220滑動移動至軸線方向D40的樣子的立體圖。
如圖294(a)(b)所示般,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的狀態,顯像耦合部132a的突起部132d是未卡合於離合器3220的卡合溝3222。如圖294(b)(c)所示般,若驅動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突起部132d與卡合溝3222的相位一致,則藉由彈簧3230的彈推力,離合器3220會滑動移動至軸線方向D40的顯像耦合部132a側。於是,如圖294(d)所示般,突起部132d與卡合溝3222會卡合。並且,離合器3220是在軸線方向D40抵接於拉柄3210。
圖295(a)是離合器3220即將旋轉開始之前的樣子的立體圖。圖295(b)是表示成為驅動傳達狀態的延遲機構3200的立體圖。如圖295(a)(b)所示般,在離合器3220旋轉開始之前,離合器3220的突起部3224,3225是分別對於一端面132f1,132g1在箭號R31方向存在空隙。
藉由離合器3220旋轉至箭號R31方向,如圖295(c)所示般,突起部3224抵接於一端面132f1,突起部3225抵接於一端面132g1。藉此,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力是經由離合器3220來傳達至輸出齒輪132b,延遲機構3200成為驅動傳達狀態。另外,至突起部3224,3225分別抵接於一端面132f1,132g1為止,離合器3220是對於輸出齒輪132b僅預定角度相對性地旋轉至箭號R31方向。由於彈簧3230是被固定於離合器3220及輸出齒輪132b,因此藉由離合器3220預定角度旋轉至箭號R31方向,彈簧3230會被扭轉,蓄積彈性力。
若延遲機構3200成為驅動傳達狀態,則顯像輥106會藉由輸出齒輪132b來旋轉,保持構件3120會從間隔保持位置旋轉至抵接保持位置(參照圖286)。藉此,顯像單元3109從間隔位置搖動至顯像位置。此時,拉柄3210是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卡止溝116s來卡止,因此姿勢不變化。另一方面,與顯像單元3109一體地搖動的顯像蓋構件128是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搖動,因此拉柄3210是對於顯像蓋構件128相對性地轉動。藉此,拉柄3210的卡止部3212是如圖293(a)所示般,被卡止於第2卡止部128u。
在顯像單元3109從顯像位置搖動至間隔位置時,首先藉由間隔控制構件196R推壓移動構件152R,使顯像單元3109位於第2間隔位置。此時,拉柄3210是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卡止溝116s而被卡止,因此姿勢不變化。另一方面,與顯像單元3109一體地搖動的顯像蓋構件128是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搖動,因此拉柄3210是對於顯像蓋構件128相對性地轉動。藉此,拉柄3210的卡止部3212是如圖293(b)所示般,從第2卡止部128u登上斜面128t而被卡止於第1卡止部128s。
因此,拉柄3210是在軸線方向D40,移動至離開顯像耦合部132a的方向。然後,藉由拉柄3210推壓離合器3220,如圖296(b)所示般,離合器3220也在軸線方向D40,移動至離開顯像耦合部132a的方向。藉此,顯像耦合部132a的突起部132d與離合器3220的卡合溝3222的卡合會被解除,如圖296(c)所示般,離合器3220是藉由被蓄積於彈簧3230的彈性力來旋轉至箭號R32方向。然後,突起部132d與離合器3220的卡合溝3222的相位是成為彼此錯開的狀態,如圖294(b)所示般,延遲機構3200返回至初期狀態。
如以上般,藉由延遲機構3200,可延長驅動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之後,保持構件3120從間隔保持位置旋轉至抵接保持位置為止的時間。換言之,作為傳達機構的延遲機構3200是對於顯像輥106經過預定的時間後傳達顯像耦合部132a所接受的驅動力。至少至合計驅動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132a之後到顯像耦合部132a的突起部132d與離合器3220的卡合溝3222的相位一致為止的時間與離合器3220的突起部3224,3225分別抵接於輸出齒輪132b的一端面132f1,132g1為止的的時間之時間經過為止,不會有保持構件3120開始旋轉的情形。藉此可使顯像輥106抵接於感光鼓104的時間縮短化,使顯像輥106長壽命化。 <實施例30~31的變形例>
另外,在實施例30是接受顯像耦合部132a的用以旋轉驅動顯像輥106的驅動力,凸輪驅動齒輪3061旋轉至箭號R10方向,但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接受耦合構件143的用以旋轉驅動感光鼓104的驅動力,凸輪驅動齒輪3061旋轉至箭號R10方向。
又,實施例30是被構成為制動器3044與移動構件152R連動而移動,但不被限定於此。例如,制動器3044是亦可被構成為藉由其他的構件或致動器來移動。
又,實施例30是使用由具有線圈彈簧3063的彈簧離合器所組成的離合器3090,但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適用咬合離合器或電磁離合器等的其他的離合器,取代離合器3090。
又,實施例31是接受顯像耦合部132a的用以旋轉驅動顯像輥106的驅動力,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1方向,但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接受耦合構件143的用以旋轉驅動感光鼓104的驅動力,保持構件3120旋轉至箭號R21方向。
又,實施例31的延遲機構3200是成為可延遲合計顯像耦合部132a的突起部132d與離合器3220的卡合溝3222的相位一致為止的時間及離合器3220的突起部3224,3225分別抵接於輸出齒輪132b的一端面132f1,132g1為止的時間之時間,但亦可為任一方。又,延遲時間是亦可依構成來適當變更。
又,實施例30~28中,凸輪3065及保持構件3120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單元,但不被限定於此。例如,凸輪3065及保持構件3120是亦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鼓單元。
又,已述的各實施例是亦可適當組合。例如,在實施例9的製程卡匣亦可適用實施例30的加壓單元2780。 <實施例32>
其次,利用圖297~圖305(b)來說明有關實施例32。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在本實施例是取代實施例1的間隔件151R,藉由具有保持部4001b的顯像輥齒輪4001來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顯像位置或間隔位置。 [製程卡匣的全體構成]
利用圖297、圖298及圖299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的構成。圖297是從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剖面圖。圖298是從感光鼓104的軸方向的一端側的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分解立體圖。圖299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
在本實施例中,第1~第4製程卡匣100 (100Y、100M、100C、100K)是有被收容的碳粉的顏色或碳粉的充填量或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所致的控制不同的情況。但,該等4個的製程卡匣雖有尺寸等的差異的情況,但基本的構造或實現的機能同樣,可發揮同樣的機能。因此,之後是以1個的製程卡匣100為代表進行說明。
製程卡匣100是分別具備感光鼓(感光體)104及作用於感光鼓104的製程手段。在此,製程手段是作為使感光鼓104帶電的帶電手段(帶電構件)之帶電輥105、作為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鼓104而將被形成於感光鼓104的潛像顯像的顯像手段(顯像構件)之顯像輥106。顯像輥106是在其表面附著碳粉。
另外,製程卡匣100是亦可具備作為用以除去殘留於感光鼓104的表面的殘留碳粉的洗滌手段(洗滌構件)之抵接於感光鼓104的洗滌刀或刷子等,作為進一步的製程手段。又,作為進一步的製程手段,亦可具備用以對感光鼓104照射光的光導或透鏡等的導光構件或光源等,作為將感光鼓104的表面除電的除電手段。而且,製程卡匣100是區分成鼓單元(第1單元)108(108Y、108M、108C、108K)及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109Y、109M、109C、109K)。 [鼓單元的構成]
如圖297及圖298所示般,鼓單元108是具有感光鼓104、帶電輥105、第1鼓框體部115及被安裝於第1鼓框體部115固定的作為第2鼓框體部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感光鼓104是藉由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被配置於兩端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以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1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該等第1鼓框體部115及作為第2鼓框體部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以及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會構成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104的鼓框體(第1框體或感光體框體)。
有關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後述。又,如圖298及圖299所示般,在感光鼓104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用以傳達驅動力至感光鼓104的耦合構件143。如先前說明般,耦合構件143是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作為鼓驅動輸出部的本體側鼓驅動耦合構件180(參照圖6)卡合。然後,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驅動力會被傳達至感光鼓104,感光鼓104是被旋轉至箭號A方向(參照圖297)。又,感光鼓104是在長邊方向另一端側具有鼓凸緣142。帶電輥105(參照圖297)是以能對於感光鼓104接觸而從動旋轉的方式被鼓框體115支撐。另外,旋轉軸線M1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及鼓單元108的長邊方向平行。 [顯像單元的構成]
顯像單元109是如圖297及圖298所示般,以顯像輥106、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顯像刃130及顯像容器125等所構成。顯像容器125是藉由下框體125a與蓋構件125b所構成。下框體125a與蓋構件125b是以超音波焊接等來結合。第2框體亦即顯像容器125是具有收納供給至顯像輥106的碳粉的碳粉收納部129。在顯像容器125的長邊方向兩端是分別安裝固定有驅動側軸承126及非驅動側軸承127。而且,顯像容器125是經由驅動側軸承126及非驅動側軸承127來旋轉自如地支撐顯像輥106、碳粉搬送輥107及攪拌構件129a,保持顯像刃130。如此顯像容器125、驅動側軸承126及非驅動側軸承127是構成以旋轉軸線(旋轉中心)M2為中心可旋轉地支撐顯像輥106的顯像框體(第2框體)。
攪拌構件129a是藉由旋轉來攪拌位於碳粉收納部129之中的碳粉。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107是與顯像輥106接觸,一面朝顯像輥106的表面供給碳粉,一面也進行從顯像輥106的表面剝離碳粉。顯像刃130是以焊接等來將厚度0.1mm程度的薄板狀金屬的彈性構件130b安裝於具有L字剖面的金屬材料的支撐構件130a者。顯像刃130是規制顯像輥106周面的碳粉的層厚(碳粉層的厚度),在彈性構件130b與顯像輥106之間形成預定的厚度的碳粉層。顯像刃130是以固定螺絲130c來將長邊方向一端側及另一端側的兩處安裝於顯像容器125。顯像輥106是由金屬材料的芯骨106c及橡膠部106d所構成。
又,如圖298及圖299所示般,在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用以將驅動力傳達至顯像單元109的顯像耦合部132a。顯像耦合部132a是與作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驅動輸出部的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參照圖6)卡合,接受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的構件。顯像耦合部132a所接受的驅動力是藉由被設在顯像單元109內的未圖示的驅動列來傳達,藉此可使顯像輥106旋轉至圖297的箭號D方向。在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是設有支撐及覆蓋顯像耦合部132a或未圖示的驅動列的顯像蓋構件128。另外,顯像輥106的外徑是被設定為比感光鼓104的外徑更小。本實施例的感光鼓104的外徑是被設定於Φ18~Φ22的範圍,顯像輥106的外徑是被設定於Φ8~Φ14的範圍。藉由設定成此外徑,可成為更有效率的配置。另外,旋轉軸線M2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及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並行。 [鼓單元與顯像單元的組合]
利用圖298來說明有關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的組裝。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是藉由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兩端所設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結合。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一端側所設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設有用以可搖動(移動)地支撐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同樣,在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另一端側所設的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設有用以可搖動地支撐顯像單元109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進一步,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設有用以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104的鼓支撐孔116b、117b。
在此,在製程卡匣100的一端側,使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的外徑部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在製程卡匣100的另一端側,使非驅動側軸承127的圓筒部(未圖示)的外徑部嵌合於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進一步,使感光鼓104的長邊方向兩端嵌合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鼓支撐孔116b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鼓支撐孔117b。然後,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是藉由未圖示的螺絲或黏著劑等來固定於鼓單元108。藉此,顯像單元109對於鼓單元108(感光鼓104),可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來可旋轉(搖動)地被支撐。在如此的構成中,顯像輥106是在畫像形成時可定位在作用於感光鼓104的位置。在圖299顯示藉由以上的工序來組合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作為製程卡匣100一體化的狀態。
另外,將連結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6a的中心與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7的顯像單元支撐孔117a的中心的軸線稱為搖動軸(旋轉軸線、旋轉中心)K。在此,一端側的顯像蓋構件128的圓筒部128b是與顯像耦合部132a同軸。亦即,顯像耦合部132a的旋轉軸線是與搖動軸K同軸。又,以搖動軸K作為中心,顯像單元109轉動自如地被支撐。鼓單元108與顯像單元109組合,作為製程卡匣100被一體化的狀態中,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M2、搖動軸K是互相實質地平行。並且,在此狀態中,旋轉軸線M1、旋轉軸線M2、搖動軸K是分別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也實質地平行。又,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也與搖動軸K平行。 [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利用圖300(a)~圖305(b)來詳細說明有關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對於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00的鼓單元(第1單元)108移動的構成。具體而言,說明有關使顯像輥(顯像構件)106移動於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離開感光鼓104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構成。圖300(a)是從驅動側看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圖300(b)是從驅動側看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具體而言,圖300(a)及圖300(b)是分別在圖301(a)及圖301(b)所示的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301(a)是從圖300(a)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圖301(b)是從圖300(b)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具體而言,圖301(a)及圖301(b)是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和驅動側軸承12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圖302是表示製程卡匣100的驅動側的分解立體圖。圖303(a)是從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看、顯像輥齒輪4001的側面圖。圖303(b)是顯像輥齒輪4001的立體圖。圖304(a)是從驅動側看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的顯像輥齒輪4001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側面圖。圖304(b)是從圖300(b)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的顯像輥齒輪4001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立體圖。圖305(a)是從圖300(b)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與抵接位置之間的狀態的顯像輥齒輪4001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立體圖。圖305(b)是從圖300(b)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的顯像輥齒輪4001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立體圖。
首先,說明有關用以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間隔位置的構成。如圖302所示般,在顯像單元109的長邊方向的一端側是設有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及作為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旋轉驅動力傳達至顯像輥106的齒輪構件之顯像輥齒輪4001。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是如前述般與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參照圖9)卡合,設有接受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驅動馬達(未圖示)的旋轉驅動力的顯像耦合部(驅動力承受部)132a之耦合構件。用以將此旋轉驅動力往顯像輥齒輪4001傳達的驅動斜齒輪部(第1齒輪部)4000會與顯像耦合部132a同軸且一體被設在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
顯像輥齒輪4001是如圖302~圖303(b)所示般,具有與芯骨106c嵌合的嵌合部4001c,嵌合部4001c是具備與芯骨106c的旋轉規制部4009卡合,規制顯像輥齒輪4001對於芯骨106c的相對性的旋轉之旋轉規制部4001d。亦即,成為以此旋轉規制部4001d來從顯像輥齒輪4001往芯骨106c傳達旋轉驅動力的構成。顯像輥齒輪4001是對於芯骨106c可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移動。並且,在顯像輥齒輪4001的外周部是一體地設有用以在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離開感光鼓104而配置的間隔位置安定地保持顯像單元109的保持部4001b及從動斜齒輪部(第2齒輪部)4001a。藉由從動斜齒輪部4001a與驅動斜齒輪部4000咬合接受旋轉力(驅動力),往顯像輥106(芯骨106c)傳達驅動。保持部4001b是與顯像輥106大致同心的圓筒形狀部,其表面(圓筒面)為抵接面(抵接部)4001bs。又,保持部4001b是在顯像輥的軸線方向被設在從動斜齒輪部4001a的外側。
並且,在顯像輥齒輪4001與驅動側軸承126之間是設有作為彈推構件的壓縮彈簧(彈性構件)4003。壓縮彈簧4003的內徑是比芯骨106c更大,被配置於與芯骨106c大致同軸上。壓縮彈簧4003的端部(彈推部)4003a是與顯像輥齒輪4001接觸,如圖301(a)(b)所示般,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旋轉軸線方向)朝向外側來以彈推力Fk彈推顯像輥齒輪4001。另外,壓縮彈簧4003的端部4003a是亦可不與顯像輥齒輪4001直接接觸,亦可在端部4003a與顯像輥齒輪4001之間介入其他的構件。該其他的構件是藉由壓縮彈簧4003的端部4003a來彈推,該彈推力是在顯像輥齒輪4001也作用。
在後面詳述,此壓縮彈簧4003彈推顯像輥齒輪4001的方向是保持部4001b抵接於後述的被抵接面4002的方向。從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依顯像輥齒輪4001的保持部4001b、從動斜齒輪部4001a、壓縮彈簧4003、驅動側軸承126的順序配置。此時,藉由壓縮彈簧4003的彈推力Fk,顯像輥齒輪4001會位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的位置(第1位置)。當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1位置時,顯像輥齒輪4001的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詳細後述)會抵接,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間隔位置。又,若顯像輥齒輪4001從第1位置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的位置(第2位置)移動,則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變不抵接,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顯像位置。
在此,本實施例是顯像輥齒輪4001為具有保持部4001b的保持構件(間隔件)。亦即,顯像輥齒輪4001是具有從動斜齒輪部(驅動齒輪)4001a與保持部4001b,該等為一體形成的構件。但,亦可不是被限定於此構成者,例如保持構件是由具有從動斜齒輪部(驅動齒輪)4001a的顯像輥齒輪4001及與顯像輥齒輪4001別體的保持部4001b所構成。又,關於顯像輥齒輪4001的軸線方向的配置是亦可為保持部4001b成為從動斜齒輪部(驅動齒輪)4001a與壓縮彈簧(彈推構件)4003之間的構成。
如圖300(a)~圖302所示般,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設有用以藉由與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抵接部)4001bs(參照圖303(b))抵接來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被抵接面(被抵接部)4002及傾斜面4004。如圖304(a)所示般,被抵接面4002是被設在連結顯像輥106的中心軸與感光鼓104的中心軸的線部分4011上。又,如圖304(b)所示般,被抵接面4002是延伸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傾斜面4004是被設為連接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內側端面4010與被抵接面4002。又,傾斜面4004是越從內側端面4010離開顯像輥106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朝向卡匣100的外側),越傾斜為在與顯像輥106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接近顯像輥106的軸線。
在此,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是藉由未圖示的螺絲或黏著劑等來被固定於鼓單元108。所以,被抵接面4002是視為與鼓單元108一體者。被抵接面4002的一部分是在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從驅動側看時,與保持部4001b的一部分重疊(圖304(a)的剖面線部)。亦即,被抵接面4002是如圖300(a)、圖300(b)及圖304(a)所示般,在連結顯像輥106的中心軸與感光鼓104的中心軸的方向(DD方向),從保持部4001b的外周面(抵接面4001bs)僅距離P1突出至顯像輥106的中心軸側(顯像輥106側)。傾斜面4004是被設為順暢地連接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內側端面4010與被抵接面4002。
又,如圖304(b)所示般,被設為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1位置時,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保持部4001b的一部分與被抵接面4002的一部分會重疊。具體而言,形成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保持部4001b的外側端面4001e會位於比傾斜面4004更外側,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會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重疊的區域4012。而且,如圖305(b)所示般,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2位置時,以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不會重疊的方式,設定被抵接面4002及傾斜面4004的長度。
具體而言,當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2位置時,外側端面4001e會位於比傾斜面4004更靠內側(在圖305(b)右側),重疊區域4012不存在。亦即,當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1位置時,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與被抵接面4002會抵接,當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2位置時,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與被抵接面4002不抵接。
如前述般,被抵接面4002是在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下朝比抵接面4001bs更靠顯像輥106的中心軸方向僅距離P1突出。藉此,當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與被抵接面4002抵接時,顯像單元109是從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往僅距離P1離開感光鼓104的方向移動。所以,當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1位置時,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與被抵接面4002抵接,顯像單元109是位於顯像輥106的表面從感光鼓104的表面僅距離(間隔量)P1分離的位置(間隔位置)。藉此,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用以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移動的構成。如前述般,顯像輥齒輪4001的從動斜齒輪部4001a與顯像輸入齒輪132的驅動斜齒輪部4000會咬合。從動斜齒輪部4001a是從顯像輸入齒輪132接受旋轉驅動力,將顯像輥106旋轉為往圖297的箭號D的方向驅動。如圖301(a)所示般,從動斜齒輪部4001a是以在此旋轉時能接受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方向的力(推力(Thrus)Fs)之方式設定齒面的扭轉角。所以,顯像輥齒輪4001在驅動中接受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的推力Fs。在此,壓縮彈簧4003的將顯像輥齒輪4001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彈推的彈推力Fk是被設定為: 推力Fs>彈推力Fk。 另外,若從動斜齒輪部4001a為可藉由與驅動斜齒輪部4000的咬合來接受推力Fs的構成,則亦可為僅從動斜齒輪部4001a與驅動斜齒輪部4000的任一方為斜齒輪的構成。
藉此,顯像輥齒輪4001的驅動中,推力Fs會勝過彈推力Fk,顯像輥齒輪4001會朝向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朝向第2位置)移動。此時,如圖305(a)所示般,顯像輥齒輪4001是保持部4001b的稜線部分4001f邊與傾斜面4004抵接,邊沿著傾斜面4004來朝向軸線方向內側移動。這是因為顯像單元109對於鼓單元108,顯像輥106在接近感光鼓104的方向,藉由未圖示的彈簧彈推所致。顯像輥齒輪4001邊與傾斜面4004抵接邊沿著傾斜面4004來朝向軸線方向內側移動的期間,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的距離(間隔量)會從距離P1慢慢地變小。另外,圖305(a)所示的力4013及其分力4013a、4013b是在後述的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時的說明使用者,因此在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的說明是忽視。
然後,最終如圖305(b)所示般,顯像輥齒輪4001到達第2位置。此時,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是位於與被抵接面4002及傾斜面4004彼此相異的位置。亦即,若顯像輥齒輪4001到達第2位置,則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是成為不與被抵接面4002及傾斜面4004抵接的狀態。
藉此,顯像輥106的表面與感光鼓104的表面接觸,該等的間隔量是成為0,顯像單元109成為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若如此顯像輥齒輪4001被驅動,則顯像輥齒輪4001會藉由推力Fs來反抗彈推力Fk而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然後,顯像輥齒輪4001的驅動中是以不會往第1位置移動的方式成為被保持於第2位置的狀態。因此,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 [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構成。若顯像輥齒輪4001停止,則推力Fs不產生。亦即,成為推力Fs(=0)<彈推力Fk的關係。此時,顯像輥齒輪4001是藉由壓縮彈簧4003的彈推力Fk來朝向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第1位置)移動。如圖305(a)所示般,若保持部4001b的稜線部分4001f開始與傾斜面4004抵接,則顯像單元109會開始往顯像輥106離開感光鼓104的方向移動。亦即,保持部4001b是在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移動的期間,在與傾斜面4004接觸的狀態下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
具體而言,如圖305(c)所示般,對應於稜線部分4001f從傾斜面4004接受的彈推力Fk之反力4013是被分解成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分力4013a及往顯像輥106離開感光鼓104的方向的分力4013b。藉由此分力4013b,顯像單元109往離開感光鼓104的方向移動。然後,如圖304(b)所示般,若顯像輥齒輪4001到達第1位置,則成為保持部4001b的抵接面4001bs與被抵接面4002抵接的狀態,顯像單元109是返回至顯像輥106(顯像單元109)僅距離P1離開感光鼓104的位置。亦即,將前述的顯像單元109返回至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狀態。所以,顯像製程不進行(顯像輥106不被驅動)的期間是可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
若根據以上所示的構成,則可削減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對於鼓單元(第1單元)108移動所必要的製程卡匣100的零件點數。並且,本實施例的構成中,與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連動,顯像單元109會移動至顯像位置,顯像輥106會與感光鼓104接觸。因此,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只要以所望的條件來控制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便可使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移動,無須另外進行往顯像單元109的顯像位置的移動開始的控制。
同樣,在本實施例的構成中,與顯像輥106的驅動停止連動,顯像單元109會移動至間隔位置,顯像輥106會與感光鼓104間隔。因此,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只要以所望的條件來控制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便可使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無須另外進行往顯像單元109的間隔位置的移動開始的控制。該等的結果,可進行控制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動作的控制單元等的成本降低等。
加上,可不依靠實施例1記載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移動於抵接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所以,亦可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削減顯像間隔控制單元195等零件點數。
另外,本實施例是將傾斜面4004(傾斜部)只設在鼓單元108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但不是必須一定要將傾斜部只設在鼓單元108側的構件。亦即,亦可將傾斜面4004(傾斜部)設在顯像輥齒輪4001等的顯像單元109側的構件。亦即,只要在鼓單元108側的構件與顯像單元109側的構件的至少一方設置傾斜面4004(傾斜部),在另一方設置與傾斜部接觸的接觸部(保持部4001b的稜線部分4001f)的構成即可。此時,亦可進一步另一方的接觸部為沿著一方的傾斜部的傾斜部。
又,本實施例是藉由使顯像輥齒輪4001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使顯像單元109移動於抵接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的構成。但,為了使顯像單元109移動於抵接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而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齒輪是不限於顯像輥齒輪4001。例如,亦可為被設在顯像單元109,以來自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力驅動,且未和顯像輥106同軸配置的別的齒輪作為使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齒輪之構成。
又,本實施例是將從動斜齒輪部4001a、保持部4001b及彈推構件4003只設在卡匣100的驅動側(關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一端側),但亦可將該等只設在卡匣100的非驅動側(關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另一端側),或設在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雙方。
又,本實施例的卡匣100是第1單元為具備感光鼓104的鼓單元108,但如實施例26般亦可適用在不具備感光鼓104的卡匣。又,本實施例32是亦可與已述的各實施例1~31適當組合。 <實施例33>
以下,說明有關本案的實施例32。本實施例是相對於實施例32,使顯像輥齒輪4001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移動的構成不同。顯像輥齒輪4001的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的構成及動作是與實施例32同樣,因此詳細的說明省略,針對與實施例32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除非特別加以記載,否則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有關如此的部分是賦予相同的號碼,詳細的說明是省略。在本實施例是針對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間隔機構的情況進行說明。 [間隔抵接機構的說明]
利用圖306~圖309來說明本實施例的間隔抵接機構。圖306(a)(b)是表示移動構件152R的立體圖。圖307(a)(b)是表示推構件4005的立體圖。圖308(a)是從感光鼓104的軸方向的一端側的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分解立體圖。圖308(b)是僅表示顯像蓋構件128、移動構件152R、顯像輥齒輪4001及推構件4008的立體圖。圖309是從驅動側看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移動構件152R位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具體而言,圖309是在圖310(a)所示的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及驅動側軸承126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首先,利用驅動側的移動構件152R來說明有關作為第1移動構件的移動構件152。如圖306(a)(b)及圖308(a)(b)所示般,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長圓形孔形狀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在此,將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形狀的長邊方向設為箭號LH方向,且將上方設為箭號LH1方向,將下方設為箭號LH2方向。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是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貫通,以此方向作為HB方向。
移動構件152R是在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箭號LH2方向下游側形成有突出部(力承受部)152Rh。另外,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與突出部152Rh是藉由本體部152Rb來連接。另一方面,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突出至箭號LH1方向且與箭號LH1方向大略垂直方向的被推入部152Re,在該箭號LH1方向下游側具有圓弧形狀的被推入面(移動力承受部、運轉力承受部)152Rf,在上游側具有推入規制面152Rg。進一步,移動構件152R是在比突出部152Rh更靠箭號LH2方向上游側具有從本體部152Rb延伸的第一被規制面(第1被規制部)152Rv。
突出部152Rh是在箭號LH2方向的終端部且與箭號LH2方向大略正交的方向具有被對向配置的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52R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52Rn。第一力承受部152Rk是具備往HB方向延伸且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一力承受面(退避力承受面、間隔力承受面)152Rm,第二力承受部152Rn是具備往HB方向延伸且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並且,在移動構件152R是用以推壓後述的推構件4005的推壓部4006會從本體部152Rb延伸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而設。
如圖307(a)~圖308(a)所示般,在作為第2移動構件的推構件4005是設有抵接於顯像輥齒輪4001的齒輪推壓面(彈推部)4005a及與移動構件152R的推壓部4006抵接的被推壓部4005b。齒輪推壓面4005a與被推壓部4005b是藉由本體部4005c來連接。被推壓部4005b是突出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被推壓部4005b與本體部4005c是以斜面4005d來連接。並且,在推構件4005的本體部4005c是設有比顯像輥106的芯骨106c的外徑更大的孔部4005g。
其次,利用圖306(a)~圖309來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52R與推構件4005的組裝。藉由移動構件152R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內壁與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二支撐部128k的外徑互相嵌合,移動構件152R是可旋轉且可移動至長圓形孔的延出方向地被顯像蓋構件128支撐。在此,以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中心作為搖動軸HC。
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軸HC方向的移動是藉由第二止脫部128m與移動構件152R接觸而被規制。又,設有具備力承受部彈推部的拉伸彈簧153,將移動構件152R彈推至箭號LH2方向(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長邊方向)。拉伸彈簧153是在顯像蓋構件128所設的彈簧掛部4007及移動構件152R所設的彈簧掛部152Rs卡合・連接,被組裝於該等之間。藉此,拉伸彈簧153是藉由在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朝箭號F1方向施加力,給予將移動構件152R往箭號LH2方向(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長邊方向)移動的彈推力。
另外,將連結顯像蓋構件128的彈簧掛部4007與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的線設為線GS,且將連結移動構件152Rs與搖動軸HC的線設為線HS。線GS與線HS所成的角θ2是以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為中心,以順時針的方向作為正,設定為: 0°≦θ2≦90°。 藉此,移動構件152R是被彈推以搖動軸HC作為旋轉中心旋轉至箭號BA方向。
又,移動構件152R是藉由拉伸彈簧153的往F1方向的彈推力,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規制面152Rv接觸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一規制面128h。又,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規制面152Rw會接觸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二規制面128q,移動構件152R會被定位。將此位置稱為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的收納位置。
推構件4005是以第一定位孔4005e與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一定位支柱4008a會嵌合,第一定位孔4005f與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一定位支柱4008b會嵌合的方式,對於顯像蓋構件128組裝。此時,在孔部4005g是芯骨106c會被插通。並且,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推構件4005是被配置於顯像輥齒輪4001與驅動側軸承126之間。藉此,推構件4005是與顯像輥齒輪4001一起在驅動側軸承126與顯像蓋構件128之間可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地被顯像蓋構件128支撐。
此時,顯像推構件4005的齒輪推壓面4005a是被配置為與顯像輥齒輪4001的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內側端面抵接。所以,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從外側依保持部4001b、齒輪推壓面4005a、推壓部4006的順序配置。又,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時,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移動構件152R的推壓部4006與推構件4005的斜面4005d會被配置為位於同位置(參照圖313(a))。 [製程卡匣100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
其次,利用圖308(a)(b)、圖310及圖311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圖310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顯示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圖311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顯示移動構件152R往運轉位置,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的狀態。圖310及圖311是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
如先前說明般,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對應於各製程卡匣100,具有間隔控制構件196R。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朝向製程卡匣100突出,具有隔著空間196Rd而彼此相向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及第二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間隔力賦予部)196Rb。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下面側經由連結部196c來連結。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以轉動中心196Re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控制金屬板197。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彈推彈簧來經常被彈推至E1方向。又,控制金屬板197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移動至W41、W42方向,藉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構成可移動至W41、W42方向。
如前述般,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卡匣推壓單元191朝箭號ZA方向下降,第一力賦予部191a會與移動構件152R的被推入面152Rf抵接。然後,若卡匣推壓單元191下降至預定位置,則移動構件152R的突出部152Rh會往ZA方向(運轉方向、預定方向)移動,朝製程卡匣100的Z2方向下方突出。
ZA方向是對於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參照圖298)、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參照圖298)及搖動軸HC(參照圖308(a))交叉(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將此位置稱為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的突出位置。另外,突出位置是亦可稱為力承受位置或運轉位置。突出部152Rh是位於突出位置時,比位於收納位置時更從顯像框體突出。若此動作完了,則如圖310所示般,在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Rm之間形成間隙T3。此時,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對於移動構件152R不作用,移動構件152R及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位於初始位置。又,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m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被配置為在W41、W42方向一部分重疊。 [間隔抵接動作的說明]
利用圖310~圖313(b)來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00之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對於鼓單元(第1單元)108移動的構成。具體而言,說明有關使顯像輥(顯像構件)106移動於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從感光鼓104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構成。
顯像輥齒輪4001的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的構成及動作是與實施例32同樣,因此詳細說明省略。圖312(a)是從圖309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圖312(b)是從圖309的箭號AA方向看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具體而言,圖312 (a)(b)是分別在部分剖面線CS部分省略了顯像蓋構件128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一部分之剖面圖。圖313(a)是僅表示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移動構件152R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之移動構件152R、顯像輥齒輪4001、推構件4008的立體圖。圖313(b)是僅表示顯像單元109位於間隔位置,移動構件152R的往W41方向的移動完了的狀態之移動構件152R、顯像輥齒輪4001、推構件1008的立體圖。 [顯像單元的間隔動作]
首先,說明有關用以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間隔位置的構成。圖310所示的狀態是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是位於運轉位置的狀態。此時,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W41方向。
如圖311所示般,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1方向,則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力承受部152Rk的第一力承受面152Rm會抵接,以搖動軸HC(參照圖309)為中心,移動構件152R往W41方向旋轉。亦即,移動構件152R是接受往與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W41方向)的力,朝與此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又,如圖313(a)所示般,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時,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移動構件152R的推壓部4006與推構件4005的斜面4005d會被配置於同位置。因此,移動構件152R的推壓部4006是被構成為在移動構件152R往W41方向移動的過程,與斜面4005d抵接,在往W41方向的移動完了時與被推壓部4005b抵接(圖313(b)的狀態)。
在此,斜面4005d與本體部4005c所成的角度θs是被設定成若移動構件152R往W41方向移動,則推構件4005會對於驅動側軸承126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往箭號Y2方向)移動般的角度。在此,推構件4005的齒輪推壓面4005a是與顯像輥齒輪4001的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內側(Y1側)端面抵接。所以,若推構件4005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Y2方向)移動,則藉由推壓及彈推至齒輪推壓面(彈推部)4005a,顯像輥齒輪4001也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Y2方向)移動。換言之,在突出部152Rh從第二力賦予面196Rb受力時,齒輪推壓面4005a是將顯像輥齒輪4001的保持部4001b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彈推。
藉此,與實施例32同樣,如圖312(a)(b)所示般,顯像輥齒輪4001是與傾斜面4004抵接,顯像輥106是往離開感光鼓104的方向移動。然後,如圖312(b)及圖313(b)所示般,顯像輥齒輪4001會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外側(第1位置),顯像輥齒輪4001的保持部4001b的一部分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被抵接面4002的一部分會抵接。藉由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的抵接,可在顯像輥106離開感光鼓104的位置,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
然後,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朝向初始位置而往W42方向移動,則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部152Rn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會抵接。然後,以搖動軸HC(參照圖309)為中心,移動構件152R往W42方向旋轉,移動構件152R到達初始位置。藉由此移動,如圖313(b)所示般,移動構件152R的推壓部4006與推構件4005的被推壓部4005b及斜面4005d是變不抵接。在此,當移動構件152R位於初始位置時,推構件4005是被保持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顯像輥齒輪4001也被保持於第一位置。 [顯像單元的抵接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用以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移動的構成。與實施例32同樣,顯像輥齒輪4001的從動斜齒輪部4001a與顯像輸入齒輪132的驅動斜齒輪部4000會咬合。藉此,從動斜齒輪部4001a是從顯像輸入齒輪132接受旋轉驅動力,如圖312(a)所示般,在此旋轉時接受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方向的力(推力Fs)。所以,顯像輥齒輪4001是接受在驅動中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的推力Fs,顯像輥齒輪4001會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第2位置)移動。
此時,由於顯像輥齒輪4001的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內側端面是與推構件4005的齒輪推壓面4005a抵接,因此推構件4005會與顯像輥齒輪4001一起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內側移動。在此,移動構件152R位於初始位置時(畫像形成時)是如圖313(a)所示般,推壓部4006與推構件4005的被推壓部4005b及斜面4005d是未抵接,因此不妨礙顯像輥齒輪4001的移動。顯像輥齒輪4001位於第2位置時,在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位於不同的位置。亦即,如圖312(a)所示般,保持部4001b與被抵接面4002成為不抵接的狀態。藉此,顯像輥106(顯像單元109)會往感光鼓104方向移動,朝抵接位置移動。所以顯像輥齒輪4001的驅動中,顯像輥齒輪4001會藉由推力Fs來朝第2位置移動,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顯像位置。
另外,若顯像輥齒輪4001停止,則推力Fs不產生。所以,在顯像輥齒輪4001的停止後,藉由移動構件152R往W41方向移動,使顯像輥齒輪4001再度往第1位置移動,將顯像單元109返回至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狀態。所以,顯像製程不進行的期間是可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間隔位置。
若根據以上所示的構成,則與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連動,顯像單元109移動至顯像位置而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接觸。因此,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只要以所望的條件來控制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便可使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無須另外進行往顯像單元109的顯像位置的移動開始的控制。其結果,可進行控制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動作的控制單元等的成本降低等。
另外,本實施例是藉由使顯像輥齒輪4001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使顯像單元109移動於抵接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的構成。但,為了使顯像單元109移動於抵接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而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齒輪是不限於顯像輥齒輪4001。例如,亦可為被設在顯像單元109,以來自顯像耦合部132a的驅動力驅動,且未和顯像輥106同軸配置的別的齒輪作為使移動至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的齒輪之構成。
又,本實施例是推構件4005具有抵接於顯像輥齒輪4001的齒輪推壓面(彈推部)4005a。但,亦可為不設推構件4005,移動構件152具有相當於齒輪推壓面4005a的齒輪推壓面(彈推部),直接接觸顯像輥齒輪4001而推壓及彈推,藉此使往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外側(Y2方向)移動的構成。又,亦可為推構件4005不與顯像輥齒輪4001直接接觸,更設別的構件,藉由推壓及彈推此別的構件來彈推顯像輥齒輪4001之類的構成。
又,本實施例是將從動斜齒輪部4001a、保持部4001b、推構件(第2移動構件)4005及移動構件(第1移動構件)152只設在驅動側,但亦可將該等只設在非驅動側,或亦可設在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雙方。
又,本實施例33是亦可與已述的各實施例1~32適當組合。例如,亦可在本實施例33組合實施例32的構成,進一步追加具備彈推部的壓縮彈簧(彈推構件)4005而構成,該彈推部是彈推與實施例32同樣的顯像輥齒輪4001。 <實施例34>
其次,利用圖314~圖327來說明有關實施例34。在本實施例是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1或實施例33不同的構成、動作,有關具有同樣的構成、機能的構件是附上相同的參照號碼而說明省略。在本實施例是被構成為利用從顯像耦合部132a傳達的驅動力來解除位於間隔位置的顯像單元109的移動規制。 [製程卡匣的全體構成]
利用圖314~圖317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的構成。圖314是從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剖面圖。圖315是從感光鼓104的軸方向的一端側的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側面圖。圖316是從感光鼓104的軸方向的一端側的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分解立體圖。圖317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
有關製程卡匣100的主要的構成是與實施例33同樣,因此省略說明。以下是說明有關與本實施例的實施例33不同的構成,亦即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對於鼓單元(第1單元)108,移動的構成。 [間隔抵接機構的構成]
利用圖318(a)~圖323來詳細說明有關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對於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00的鼓單元(第1單元)108移動的間隔抵接構成。具體而言,說明有關使顯像輥(顯像構件)106移動至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從感光鼓104分離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構成。圖318(a)是從驅動側看顯像單元109在位於間隔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圖。圖318(b)是從驅動側看顯像單元109在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並且,在圖318(a)(b)中,將側面圖的一部分形狀省略而作為部分剖面CS表示。
圖319(a)是從鼓單元側看移動構件152R時的立體圖。圖319(b)是從顯像側看移動構件152R時的立體圖。圖320(a)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圖。圖320(b)是製程卡匣100的立體圖。圖321是只表示顯像蓋構件128、移動構件152R的立體圖。圖322是從感光鼓104的軸方向的一端側的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分解立體圖。圖323是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從驅動側看移動構件152R在位於收納位置(待機位置)的狀態的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在圖323中是將側面圖的一部分形狀省略而顯示2處作為部分剖面CS。
首先,利用驅動側的移動構件152R來說明有關作為受力構件的移動構件152。如圖319(a)(b)所示般,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長圓形形狀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在此,將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形狀的長邊方向設為箭號LH方向,且將上方設為箭號LH1方向,將下方設為箭號LH2方向。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是朝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貫通,將此方向設為HB方向。HB方向是成為與箭號LH1、箭號LH2正交的方向。
移動構件152R是在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箭號LH2方向下游側形成有突出部(力承受部)152Rh。另外,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與突出部152Rh是藉由本體部152Rb來連接。另一方面,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突出至箭號LH1方向且與箭號LH1方向大略垂直方向的被推入部152Re,在該箭號LH1方向下游側具有圓弧形狀的被推入面(移動力承受部、運轉力承受部)152Rf,在上游側具有推入規制面152Rg。並且,在本體部152Rb的箭號LH2方向下游側是形成有間隔拉柄支撐部4100。
突出部152Rh是在箭號LH2方向的終端部且與箭號LH2方向大略正交的方向具有被對向配置的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152Rk與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152Rn。第一力承受部152Rk是具備往HB方向延伸且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一力承受面(退避力承受面、間隔力承受面)152Rm,第二力承受部152Rn具備往HB方向延伸且具有圓弧形狀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又,移動構件152R是具有被連結至本體部152Rb,往HB方向突出的圓柱狀的彈簧掛部152Rs。
另外,在製程卡匣100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狀態,LH1方向是與Z1方向(參照圖320(a))大略同一方向,LH2方向是與Z2方向(參照圖320(a))大略同一方向。又,HB方向是與製程卡匣100的長邊方向大略同一方向。
其次,利用圖318(a)(b)及圖320(a)(b)來說明有關解除構件4101、第1保持構件4104、第2保持構件4105及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第1保持構件4104、第2保持構件4105及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是作為具備用以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保持部之保持構件(間隔件)機能。如圖320(a)所示般,解除構件4101是具有缺齒齒輪亦即為了驅動傳達的齒輪部(驅動傳達部)4101b、缺齒部4101c及從驅動傳達部4101b的旋轉中心突出至徑方向的形狀的解除部4101a。解除構件4101是從顯像驅動輸入齒輪(耦合構件或驅動力承受部)132經由齒輪部4109及驅動傳達部4101b來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
在第1保持構件4104是設有間隔拉柄部4104a、彈簧掛部4104b、抵接部(抵接面)4104d、彈簧支撐部4104e及引導部4104f。第2保持構件4105是具有被推下部4105a、被卡止部4105b及規制面4105c。又,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是具有規制面4106a。
其次,利用圖321~圖323來說明有關移動構件152R的組裝。藉由移動構件152R的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內壁與顯像蓋構件128的第二支撐部128k的外徑互相嵌合,移動構件152R是以第二支撐部128k為中心可旋轉且可移動至長圓形孔的延出方向(預定方向)地被顯像蓋構件128支撐。在此,以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中心作為搖動軸HC(參照圖322)。
被組裝於顯像蓋構件128的移動構件152R的搖動軸HC方向的移動是藉由第二止脫部128m與移動構件152R接觸而被規制。並且,設有將移動構件152R彈推至箭號LH2方向(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長邊方向)的拉伸彈簧153。拉伸彈簧153是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所設的彈簧掛部4103及移動構件152R所設的彈簧掛部152Rs卡合及連接,被組裝於該等之間。藉此,拉伸彈簧153是藉由在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朝箭號F1方向(參照圖323)施加力,給予將移動構件152R往箭號LH2方向(長圓形被支撐部152Ra的長圓形長邊方向)移動的彈推力。
另外,如圖323所示般,將連結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彈簧掛部4103與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的線設為線GS,且將連結移動構件152R與搖動軸HC的線設為線HS。線GS與線HS所成的角θ2是以移動構件152R的彈簧掛部152Rs為中心,以圖323的順時針的方向作為正,設定為: 0°≦θ2≦90°。 藉此,移動構件152R是被彈推為以搖動軸HC作為旋轉中心旋轉至箭號BA方向。
其次,利用圖318(a)(b)、圖320(a)(b)及圖322來說明有關解除構件4101、第1保持構件4104、第2保持構件4105及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的組裝。解除構件4101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128的支撐部4102,驅動傳達部4101b會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齒輪部4109咬合。第1保持構件4104是藉由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來可移動地被支撐於W41、W42方向。在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與第1保持構件4104之間是設有作為保持構件彈推部的第1彈推構件4111。
第1彈推構件4111是被卡合及連接至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的彈簧掛部4107與第1保持構件4104的彈簧掛部4104b,被安裝於該等之間。第1彈推構件4111是藉由對第1保持構件4104的彈簧掛部4104b施加力於W42方向,給予將第1保持構件4104移動至W42方向的彈推力。
第2保持構件4105是對於第1保持構件4104可移動於與W41方向正交(交叉)的Z1方向及Z2方向地被第1保持構件4104的引導部4104f支撐。又,藉由與此引導部4104f接觸,第2保持構件4105是對於第1保持構件4104的W41方向及W42方向的移動會被規制,與第1保持構件4104一體地移動至W41方向及W42方向。並且,在第2保持構件4105與第1保持構件4104的彈簧支撐部4104e之間是設有彈簧亦即第2彈推構件4112。第2彈推構件4112是被連接至第2保持構件4105與解除構件4101的彈簧支撐部4104e,藉由第2彈推構件4112對第2保持構件4105施加力於箭號Z1方向,給予將第2保持構件4105移動至Z1方向的彈推力。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是藉由未圖示的螺絲或黏著劑等來被固定於第1保持構件4104。
又,藉由第2彈推構件4112的彈推力,第2保持構件4105的規制面4105c接觸於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的規制面4106a,第2保持構件4105被定位。此時,第2保持構件4105的被推下部4105a是位於從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往Z1方向突出的位置。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是實現第2保持構件4105的往Z1方向的止拔的任務。又,第2保持構件4105的被卡止部4105b是藉由第1彈推構件4111所致的彈推力,被定位於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所設的卡止部4108。亦即,藉由第2保持構件4105的被卡止部4105b與卡止部4108碰撞來規制第1保持構件4104所欲藉由第1彈推構件4111來朝W42的方向移動。 [製程卡匣100的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
利用圖324~圖327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100之往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安裝。圖324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並且,在圖324中是將側面圖的一部分予以形狀省略而作為部分剖面CS表示。圖324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顯示移動構件152R位於運轉位置,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圖325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顯示第2保持構件4105與卡止部4108的卡止喪失的狀態,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圖326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顯示第2保持構件4105藉由解除構件4101來解除,移動構件152R往W42方向移動,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2方向移動的狀態。圖327是從驅動側看製程卡匣100的部分剖面圖,顯示移動構件152R往W41方向移動,往初始位置移動,間隔控制構件196R往W41方向移動的狀態。
如先前說明般、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對應於各製程卡匣100,具有間隔控制構件196R。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朝向製程卡匣100突出,具有隔著空間196Rd而彼此相向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及第二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間隔力賦予部)196Rb。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以轉動中心196Re作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控制金屬板197。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藉由彈推彈簧(未圖示)來經常地被彈推至E1方向。又,控制金屬板197被構成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機構來移動至W41、W42方向,藉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被構成可移動至W41、W42方向。
如圖324所示般,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前門11從開狀態轉移至閉狀態連動,卡匣推壓單元191朝箭號ZA方向下降,第一力賦予部191a會與移動構件152R的被推入面152Rf抵接。然後,若卡匣推壓單元191下降至預定位置,則移動構件152R從圖323所示的收納位置往ZA方向(運轉方向、預定方向)移動,如圖324所示般,突出部152Rh會朝製程卡匣100的Z2方向下方突出。
ZA方向是對於顯像輥106的旋轉軸線M2(參照圖298)、感光鼓104的旋轉軸線M1(參照圖298)及搖動軸HC(參照圖323)交叉(在本實施例是正交)的方向。將此位置稱為移動構件152R及突出部152Rh的突出位置。另外,突出位置是亦可稱為力承受位置或運轉位置。突出部152Rh是位於突出位置時,比位於收納位置時更從顯像框體突出。若此動作完了,則如圖324所示般,在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一力賦予面196Ra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p之間形成間隙T4,在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Rm之間形成間隙T3。此時,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對於移動構件152R不作用,移動構件152R及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位於初始位置。又,移動構件152R的第二力承受面152Rm與間隔控制構件196R的第二力賦予面196Rb是被配置為在W41、W42方向一部分重疊。 [製程卡匣100的間隔狀態與抵接狀態(驅動側)]
其次,利用圖324~圖327來說明有關製程卡匣(驅動側)的間隔狀態與抵接狀態。如圖324所示般,移動構件152R藉由卡匣推壓機構191來被推下而位於運轉位置(下降位置),且間隔控制構件196R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態下,製程卡匣100及顯像單元109是成為間隔狀態(位於間隔位置)。此時,在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是驅動力未被傳達。
又,此時,第2保持構件4105是藉由第2彈推構件4112來被彈推至Z1方向,且藉由規制面4105c與規制面4106a抵接,突出比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更靠Z1方向下游。而且,藉由第2保持構件4105的規制面4105c與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的規制面4106a抵接,規制支撐第2保持構件4105的第1保持構件4104往第1彈推構件4111的彈推力所致的W42方向的移動。亦即,第1保持構件4104是被保持於被卡止在第1位置的狀態。
又,藉由顯像蓋構件128的被抵接部(被抵接面)4110抵接於抵接部(抵接面)4104d,規制以顯像單元109的搖動軸K(參照圖316)作為中心的朝向抵接位置的轉動。藉此,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會離開感光鼓104而配置。此時,可謂顯像單元109是藉由鼓單元108來安定地被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狀態(圖324的狀態)。如此,第1保持構件4104、第2保持構件4105、第2彈推構件4112是構成用以藉由鼓單元108來將顯像單元109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保持部。
又,圖326是表示製程卡匣100的抵接狀態,亦即顯像單元109位於抵接位置的狀態。此時,第2保持構件4105是藉由解除構件4101來反抗第2彈推構件4112的彈推力而被推下,下降至第2保持構件4105的被卡止部4105b與卡止部4108不碰撞的位置為止。因此,支撐第2保持構件4105的第1保持構件4104是藉由第1彈推構件4111的彈推力來朝W42方向移動,位於第2位置。
藉此,抵接部4104d是從顯像蓋構件128的被抵接部4110間隔,解除以顯像單元109的搖動軸K(參照圖316)作為中心的朝向抵接位置的轉動規制。因此,顯像單元109是對於鼓單元108,顯像輥106移動至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此時,顯像單元109是可謂對於鼓單元108抵接的狀態(圖326的狀態)。 [間隔及抵接動作的說明]
其次,利用圖318(a)(b)、圖323~圖327來詳細說明有關使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對於本實施例的製程卡匣100的鼓單元(第1單元)108移動的構成。具體而言,說明有關使顯像輥(顯像構件)106(參照圖314)移動於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與顯像輥106的至少一部分從感光鼓104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退避位置)之間的構成。
首先,說明有關用以將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移動至抵接位置的構成。如上述般,在圖324所示的狀態,製程卡匣100及顯像單元109是成為間隔狀態(位於間隔位置)。然後,藉由第2保持構件4105的規制面4105c與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4106的規制面4106a抵接,規制支撐第2保持構件4105的第1保持構件4104往第1彈推構件4111的彈推力所致的W42方向的移動。亦即,第1保持構件4104是被保持於被卡止在第1位置的狀態。
解除構件4101的驅動傳達部4101b是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齒輪部4109咬合。藉此,若顯像耦合部132a從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接受旋轉驅動力而旋轉,則驅動傳達部4101b從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齒輪部4109接受旋轉驅動力而旋轉。藉此,解除構件4101會旋轉,解除部4101a將第2保持構件4105的被卡止部4105b推下。
若第2保持構件4105被推下,則卡止部4108所致的被卡止部4105b的卡止會被解除(圖325的狀態)。若卡止部4108所致的被卡止部4105b的卡止被解除,則第1保持構件4104可往W42方向移動,因此藉由第1彈推構件4111的彈推力來朝圖326所示的第2位置移動。藉由第1保持構件4104位於第2位置,抵接部4104d從顯像蓋構件128的被抵接部4110間隔,朝向以顯像單元109的搖動軸K(圖316參照)作為中心的抵接位置之轉動規制會被解除。因此,顯像單元109是對於鼓單元108移動至顯像輥106可使碳粉往感光鼓104附著的顯像位置(抵接位置)。解除構件4101是藉由缺齒部4101c對向於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齒輪部4109,從齒輪部4109不被驅動傳達,停止。
此時,如圖326所示般,第1保持構件4104的間隔拉柄部4104a(參照圖320(a)(b))是抵接於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拉柄支撐部4100(參照圖319(a)),使移動構件152R往W42方向移動。又,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有被控制為與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的旋轉開始同步移動至W42方向,然後移動至W41方向,返回至初始位置的情況。因此,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有比間隔拉柄部4104a推壓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拉柄支撐部4100更早使移動構件152R往W42方向移動的情況。但,不管移動構件152R是藉由什麼來被使往W42方向移動,第1保持構件4104是藉由第1彈推構件4111的彈推力來被使往第2位置移動。
其次,說明有關用以顯像單元109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移動的構成。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被構成可從初始位置移動至圖326的W41方向。若間隔控制構件196R移動至W41方向,則如圖327所示般,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移動構件152R的第一力承受部152Rk的第一力承受面152Rm會抵接,以搖動軸HC為中心,移動構件152R往箭號BA方向旋轉。亦即,移動構件152R是藉由第一力承受部152Rk從第二力賦予面196Rb接受力(間隔力),朝與ZA方向(預定方向)交叉的箭號BA方向(第2方向)移動。
另外,第二力賦予面196Rb與第一力承受面152Rm的接觸是無須一定要為面接觸,亦可為線接觸或點接觸。當移動構件152R旋轉至箭號BA方向時,第1保持構件4104的間隔拉柄部4104a(參照圖320(a)(b))是與移動構件152R的間隔拉柄支撐部4100(參照圖319(a))抵接,往W41方向受力。此時,藉由第1保持構件4104勝過第1彈推構件4111的彈推力,移動至W41方向。藉由第1保持構件4104的W41方向的移動,第1保持構件4104的抵接部4104d是接觸於顯像蓋構件128的被抵接部4110。
然後,被抵接部4110是從抵接部4104d受力,如圖324所示般,顯像單元109是被移動至間隔位置。另外,抵接部4104d與被抵接部4110的接觸是無須一定為面接觸,亦可為線接觸或點接觸。又,第2保持構件4105是藉由第2彈推構件4112的彈推力來突出至卡止部4108的上方。當第2保持構件4105從卡止部4108突出至上方時,藉由被推下部4105a將解除構件4101的解除部4101a推上,解除構件4101旋轉,驅動傳達部4101b往可與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的齒輪部4109再度咬合的位置移動。
因此,當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其次旋轉時,藉由與上述者同樣的動作,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移動。又,藉由來自第2保持構件4105的卡止部4108的突出,第2保持構件4105的被卡止部4105b會與卡止部4108接觸,使顯像單元109返回至安定地保持於間隔位置的狀態。所以,不進行顯像製程的期間是將顯像單元109保持於間隔位置。然後,前述的間隙T3、T4會再度被形成,間隔控制構件196R是位於對於移動構件152R不作用的初始位置。另外,從圖324的狀態往圖327的狀態的各遷移是立即被進行。
若根據以上所示的構成,則不倚靠間隔控制構件196R,藉由顯像耦合部132a從本體側顯像驅動耦合構件185接受旋轉驅動力而旋轉,可將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移動。亦即,與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連動,顯像單元109會移動至顯像位置而顯像輥106與感光鼓104接觸。因此,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是只要以所望的條件來控制顯像輥106的驅動開始,便可使顯像單元109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移動,無須另外進行往顯像單元109的顯像位置的移動開始的控制。其結果,可進行控制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70的動作的控制單元等的成本降低等。
另外,在本實施例是將第1保持構件4104支撐於鼓單元(第1單元)108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將被抵接部(被抵接面)4110設在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的顯像蓋構件128。但,亦可將第1保持構件4104支撐於顯像單元(第2單元)109的顯像蓋構件128等,將被抵接部(被抵接面)4110設在鼓單元(第1單元)108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等。
又,本實施例是解除構件4101為藉由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128來推壓第2保持構件4105的構成。但,解除構件4101的移動是不限於旋轉,亦可為以滑動移動等來推壓第2保持構件4105的構成。又,解除構件4101亦可不是可移動地被支撐於顯像蓋構件128,而是可移動地被支撐於鼓單元(第1單元)108的驅動側卡匣蓋構件116等。
又,解除構件4101是亦可為經由複數的構件來從顯像驅動輸入齒輪132傳達驅動力而驅動的構成。又,本實施例是將第1保持構件4104、第2保持構件4105、移動構件152R等只設在卡匣100的驅動側(關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一端側),但亦可將該等只設在卡匣100的非驅動側(關於顯像輥106的軸線方向另一端側),或亦可設在驅動側與非驅動側的雙方。
又,本實施例的卡匣100是第1單元為具備感光鼓104的鼓單元108,但如實施例26般亦可適用在不具備感光鼓104的卡匣。又,本實施例34是亦可與已述的各實施例1~33適當組合。 <本實施例所揭示的構成或概念的例子>
在以下表示上述的本實施例所揭示的構成或概念的例子。但,該等到底是舉例表示,上述的本實施例的揭示不是被限定於以下所示的構成或概念。 [構成1]
一種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具備前述感光體的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前述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耦合構件; 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1齒輪部; 可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與前述第1齒輪部咬合而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2齒輪部; 藉由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 在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前述第1齒輪部與前述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前述第2齒輪部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而旋轉時,藉由前述第2齒輪部從前述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 前述第2齒輪部未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前述保持部藉由前述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 [構成2]
如構成1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彈性構件或被彈性構件彈推的構件。 [構成3]
如構成2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性構件為彈簧。 [構成4]
如構成1至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可接受使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力之力承受部, 前述力承受部接受前述力時,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構成5]
如構成4記載的卡匣,其中,藉由前述力承受部往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構成6]
如構成5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 具備前述力承受部的第1移動構件;及 從前述第1移動構件受力而移動的第2移動構件, 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前述第2移動構件。 [構成7]
如構成6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移動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時,藉由前述彈推部來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構成8]
如構成1至7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第2齒輪部的齒輪構件,前述齒輪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傳達驅動力。 [構成9]
如構成8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的旋轉軸係與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同軸。 [構成10]
如構成8或9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係具備前述保持部。 [構成11]
如構成1至10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感光體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支撐前述保持部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部係藉由與前述第1框體抵接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構成12]
如構成11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1框體係具備對於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傾斜面, 前述保持部係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期間,在與前述傾斜面接觸的狀態下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 [構成13]
一種卡匣,係可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其特徵為具有: 第1單元; 用以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 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1齒輪部; 可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與前述第1齒輪部咬合而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2齒輪部; 藉由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及 在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前述第1齒輪部與前述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前述第2齒輪部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被驅動而旋轉時,藉由前述第2齒輪部從前述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 前述第2齒輪部未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前述保持部藉由前述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 [構成14]
如構成13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彈性構件或被彈性構件彈推的構件。 [構成15]
如構成14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性構件為彈簧。 [構成16]
如構成13至15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具有可接受使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力之力承受部, 前述力承受部接受前述力時,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構成17]
如構成16記載的卡匣,其中,藉由前述力承受部往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構成18]
如構成17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 具備前述力承受部的第1移動構件;及 從前述第1移動構件受力而移動的第2移動構件, 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前述第2移動構件。 [構成19]
如構成18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移動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時,藉由前述彈推部來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構成20]
如構成13至19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第2齒輪部的齒輪構件,前述齒輪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傳達驅動力。 [構成21]
如構成20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的旋轉軸係與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同軸。 [構成22]
如構成20或21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係具備前述保持部。 [構成23]
如構成13至22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感光體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支撐前述保持部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部係藉由與前述第1框體抵接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構成24]
如構成23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1框體係具備對於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傾斜面, 前述保持部係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期間,在與前述傾斜面接觸的狀態下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 [構成25]
一種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具備前述感光體的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前述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耦合構件; 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前述第1單元或前述第2單元,可移動於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構件; 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為了使前述第2單元往前述間隔位置移動,可接受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間隔力之間隔力承受部, 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移動至預定方向,可在待機位置與比前述待機位置更從前述第2單元突出的運轉位置之間,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可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而移動,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間隔位置時,藉由前述被驅動部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 [構成26]
如構成25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卡止於前述第1位置的卡止部, 前述保持構件係具備在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被卡止於前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藉由前述被驅動部解除前述卡止部所致的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移動。 [構成27]
如構成26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彈推為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的保持構件彈推部。 [構成28]
如構成25至27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被驅動部係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 [構成29]
如構成25乃至28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間隔力承受部的移動構件,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移動構件係藉由前述間隔力承受部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以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方式推壓。 [構成30]
如構成25至29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感光體且可移動地支撐前述保持構件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構件係藉由與前述第2框體抵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構成31]
一種卡匣,係可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 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前述第1單元或前述第2單元,可移動於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構件; 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及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為了使前述第2單元往前述間隔位置移動,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間隔力之間隔力承受部, 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移動至預定方向,可在待機位置與比前述待機位置更從前述第2單元突出的運轉位置之間,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接受前述間隔力來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可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而移動,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間隔位置時,藉由前述被驅動部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 [構成32]
如構成31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卡止於前述第1位置的卡止部, 前述保持構件係具備在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被卡止於前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藉由前述被驅動部解除前述卡止部所致的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移動。 [構成33]
如構成32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彈推為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的保持構件彈推部。 [構成34]
如構成31至3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被驅動部係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 [構成35]
如構成31至34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間隔力承受部的移動構件,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移動構件係藉由前述間隔力承受部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以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方式推壓。 [構成36]
如構成31至35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移動地支撐前述保持構件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構件係藉由與前述第2框體抵接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構成37]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係具備: 可裝卸地支撐如構成1至36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之裝置本體;及 被設在前述裝置本體,可將碳粉像轉印至記錄媒體的轉印構件。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提供一種具備第1單元及第2單元的卡匣及電子照相畫像形成裝置,該第1單元是具備感光體,該第2單元是具備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可移動於顯像位置與間隔位置之間。
本發明不是被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實施各種的變更及變形。因此,為了是本發明的範圍公諸於世而附上以下的請求項。
本案是以2022年03月16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22-041940作為基礎主張優先權者,將其記載內容的全部援用於此。
4:饋送單元 4a:給紙托盤 4b:給紙輥 6:二次轉印輥 6c:芯骨 6d:橡膠部 7:定影裝置 8:排紙裝置 9:顯像單元 11:前門 12:中間轉印單元 12a:轉印皮帶 12b:張力輥 12c:轉輥 12d:一次轉印輥 12e:驅動輥 13:排紙托盤 14:雷射掃描器單元 15:廢碳粉容器 15a:廢碳粉收納部 25:顯像容器 27:非驅動側軸承 29:碳粉收納部 29a:攪拌構件 30:顯像刃 30a:支撐構件 30b:彈性構件 30c:固定螺絲 30d:近接點 32:顯像耦合構件 43:感光體耦合構件 70: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 74:顯像耦合構件 74a:卡合部 96:間隔件支撐部 100:製程卡匣 104:感光鼓 104a:給紙托盤 104b:給紙輥 105:帶電輥 106:顯像輥 106c:芯骨 106d:橡膠部 106e:端部 107:碳粉搬送輥(顯像劑供給構件) 117a:顯像單元支撐孔 108:鼓單元 109:顯像單元 110:托盤 110a:安裝部 110b:間壁 110bC:間壁 110bC2:面 110bM:間壁 110bMb:抵接部(被抵接部、卡合部) 110SL:狹縫部 111:前門 112:中間轉印皮帶單元 112a:轉印皮帶 112b:張力輥 112c:轉輥 112d:一次轉印輥 112e:驅動輥 114:雷射掃描器單元 115:鼓框體部 116:卡匣蓋構件 116a:顯像單元支撐孔 116b:鼓支撐孔 116c:被抵接面 116d:間隔件規制面(間隔件部規制部) 116g:被保持部 116s:卡止溝 116VR1,116VR2:圓弧部 117:卡匣蓋構件 117a:顯像單元支撐孔 117b:鼓支撐孔 117c:被抵接面 117VL1,117VL2:圓弧部 125:顯像容器 125a:下框體 125b:蓋構件 126:驅動側軸承 126a:支撐部 126c:第一力承受面 127:非驅動側軸承 127a:圓筒部 127b:第一支撐部 127c:第一止脫部 127e:第二支撐部 127f:第二止脫部 127h: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 128:顯像蓋構件 128b:圓筒部 128c:第一支撐部 128d:第一止脫部 128k:第二支撐部 128q:第二規制面 128r:缺口部 128s:第1卡止部 128t:斜面 128u:第2卡止部 129:碳粉收納部 129a:攪拌構件 130:顯像刃 130a:支撐構件 130b:彈性構件 130c:固定螺絲 130d:近接點 131:顯像輥齒輪 132:顯像驅動輸入齒輪 132a:顯像耦合部(旋轉驅動力承受部) 132b:輸出齒輪 132c:圓筒部 132d:突起部 132e:軸部 132f,132g:溝部 133:碳粉搬送輥齒輪 134:顯像加壓彈簧 140:記憶元件 143:鼓耦合構件 145:固定螺絲 150R:間隔抵接機構 150L:間隔抵接機構 151:間隔件 151L:間隔件 151La:被支撐部 151Lc:抵接部 151Le:被推壓部(抵接時被推壓部) 151Lf:本體部 151Lg:彈簧掛部 151Ln:自轉防止面 151Rm:自轉防止部 151Rn:自轉防止面 151Lp:接觸面 151R:間隔件(保持構件) 151Ra:被支撐部 151Rb:間隔保持部(保持部) 151Rc:抵接面(抵接部) 151Rd:被規制面(被規制部) 151Re:被推壓面(抵接時被推壓部) 151Rf:本體部 151Rg:彈簧掛部 151Rk:被規制面 152:移動構件 152R:移動構件 152Ra:長圓形被支撐部 152Rh:力承受部 152Rk:第一力承受部 152Rn:第二力承受部 152Rs:移動構件 152L:移動構件 152La:長圓形被支撐部 152Lb:本體部 152Le:被推入部 152Lf:被推入面(移動力承受部、運轉力承受部) 152Lg:推入規制面 152Lh:突出部(力承受部) 152Lk:第一力承受部 152Lm:第一力承受面 152Ln:第二力承受部 152Lp:第二力承受面 152Lq:顯像框體推壓面(顯像框體推壓部、間隔時推壓部) 152Lr:間隔件推壓面(間隔件部推壓部、抵接時推壓部) 152Ls:彈簧掛部 152Lt:卡止部 152Lu:卡止面 152Lv:第一被規制面(第一被規制部) 152Ra:長圓形被支撐部 152Rb:本體部 152Re:被推入部 152Rf:被推入面(移動力承受部、運轉力承受部) 152Rg:推入規制面 152Rh:突出部(力承受部) 152Ri:連結卡合部 152R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152Rm:第一力承受面(退避力承受面、間隔力承受面) 152R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152Rp:第二力承受面(抵接力承受面) 152Rq:顯像框體推壓面(顯像框體推壓部、第2框體推壓部) 152Rr:間隔件推壓面(推壓部) 152Rs:彈簧掛部 152Rt:卡止部 152Ru:卡止面 152Rv:第一被規制面(第1被規制部) 152Rw:第二被規制面 153:拉伸彈簧 170:畫像形成裝置本體 171:托盤(卡匣托盤) 171KL:定轉凸部 171VR,171VL:定位部 171VR1,171VR2:直線部 174:耦合構件 180:鼓驅動耦合構件 185:顯像驅動耦合構件 190,191:卡匣推壓機構 190:記憶元件推壓單元 190a:第一力賦予部 190h:推入部 191:卡匣推壓單元 191a:第一力賦予部 195:顯像間隔控制單元 195R:顯像間隔控制單元 195L:顯像間隔控制單元 196:間隔控制構件 196L:間隔控制構件 196La:第一力賦予面 196Lb:第二力賦予面 196R:間隔控制構件 196R-1:間隔控制構件 196R-1p:插入方向上游側面 196R-2:間隔控制構件 196R-2q:上面 196R-3:間隔控制構件 196R-4:間隔控制構件 196Ra:第一力賦予面(力賦予部、抵接力賦予部) 196Rb:第二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間隔力賦予部) 196Rd:空間 196Re:轉動中心 197:控制金屬板 200-3:製程卡匣 200-4:製程卡匣 250-1:間隔抵接機構 250-4間隔抵接機構 300:製程卡匣 327:非驅動側軸承 327g1,327g2:圓弧狀引導肋 352L:移動構件 352L1:上部移動構件 352L1a:前端部 352L1d:開放部 352L1h:長圓形孔 352Lh:突出部 352L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352L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352L1q:間隔時推壓部 352L2:下部移動構件 352L2a:軸 352L2b:彈簧保持部 352Lsp:壓縮彈簧 352R:移動構件 352R1:上部移動構件 352R2:下部移動構件 400:製程卡匣 401b:支撐彈簧承受部 401L:顯像支撐構件 401La:圓筒部 401Lb:長圓形孔 401Le:引導突起 401R:顯像支撐構件 401Ra:支撐圓筒 401Rc:定位承受部 401Re:滑動引導裝置 402:顯像支撐彈簧 402L:顯像支撐彈簧 402La:支撐圓筒 408:鼓單元 409:顯像單元 400:製程卡匣 401:顯像支撐構件 410L:顯像支撐構件 410Ra:支撐圓筒 410Rc:定位承受部 4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416a:顯像單元支撐孔 416c:抵接面 416e:引導突起 417: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417a:顯像單元支撐孔 417a1:面 417a2:面 417a3:下側規制面 417e:滑動引導裝置 427:非驅動側軸承構件 427a:支撐圓筒部 427b:支撐部 427f:支撐部 428:顯像蓋構件 428b:圓筒部 428m:第二止脫部 430:製程卡匣 431KL:定轉凹部 431L:卡匣蓋構件 431ML:非驅動側支撐彈簧安裝部 431R:驅動側卡匣蓋構件(鼓框體) 431Ra:顯像單元支撐孔 431Rc:頂部 431VR:圓弧 434L:第二非驅動側支撐彈簧 434Ra,435Ra,434La,435La:前端部 434R:第二驅動側支撐彈簧 435L:第一非驅動側支撐彈簧 435La:前端部 435R:第一驅動側支撐彈簧 438:鼓單元 439:顯像單元 450R:間隔抵接機構 450L:間隔抵接機構 452L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452L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452R:移動構件 452Ra:支撐承受部 452Rh:突出部 452R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452R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500:畫像形成裝置 502: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 510:間隔件(保持構件) 510a:被支撐孔 510b:突出部(保持部) 510c:抵接面 510d:突出部 510e: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或被推壓部) 510f:本體部 510g:彈簧掛部 510h:第一被規制面 510k:被規制面(被規制部) 520: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520a:支撐孔 520b:支撐孔 520c:被抵接部 520d:間隔件規制面(間隔件規制部) 521: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521a:支撐部 521b:支撐孔部 526:驅動側軸承 530:拉伸彈簧 533:顯像蓋構件 533a:退避力承受部 533b:圓筒部 533c:支撐部 533d:止脫部 533g:彈簧掛部 533h:第一規制面 540:間隔控制構件 540a:控制部(突出部) 540b:第一力賦予面(退避力賦予部、間隔力賦予部) 540c:第二力賦予面(力賦予部、抵接力賦予部) 600:製程卡匣 610:間隔件 610e: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610h:第一被規制面 610m: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627:軸承 627g:圓弧狀引導肋 651L:間隔件 652L:移動構件 652L1:上部移動構件 652L1a:前端部 652L1d:上保持部 652L1h:長圓形孔 652L2:下部移動構件 652L2a:軸 652L2c:就座面 652L2h:角孔部 652L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652L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652Lq:間隔時推壓部 652Lr:抵接時推壓部 652Lsp:壓縮彈簧 652R:移動構件 652R1:上部移動構件 652R2:下部移動構件 653L2:下部移動構件 653L2d:斜面 801~804:齒輪 810:間隔件(保持構件、間隔保持構件、規制構件) 810a:被支撐孔(被支撐部) 810b:突出部(保持部) 810c:第一抵接面 810e: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810e2:力承受面 810g:彈簧掛部 810h:第一被規制面 810k:第三抵接面 820: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820c:第一被抵接面 826:驅動側軸承 826a: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830:線圈彈簧 833:顯像蓋構件 833c:支撐部 833h:第一規制面 910:間隔件 910a:被支撐孔(被支撐部) 910b:突出部(保持部) 910c:第一抵接面(抵接部) 910d:退避控制面(間隔時被推壓部) 910e:力承受部 910s:空間 920: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920a:支柱(支撐部) 920c:第一被抵接面(被抵接部) 950:移動構件 950a:被支撐孔 950b:切替控制部 950e: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950m: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950s:空間 1110:間隔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 1110a:被支撐孔 1110e:力承受部 1110g:彈簧掛部 1110m:退避力承受部 1110SG1:彈性構件 1110SG2:彈性構件 1120:驅動側卡匣蓋 1120c:第一被抵接面 1120e:彈簧掛部 1130:拉伸彈簧 1210:間隔件 1210a:被支撐孔 1210b:突出部 1210c:第一抵接面 1210e: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1210h:第一被規制面 1220: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220f:支撐部 1233:顯像蓋構件 1233e:規制部 1315:鼓框體 1315b:支撐部 1320: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320a:支撐孔 1333:顯像蓋構件 1333f:被支撐孔 1400:製程卡匣 1409:顯像單元 1416:卡匣蓋 1416c:被抵接面(被抵接部) 1416d:第二規制面 1428:顯像蓋構件 1428c:第一支撐部 1428k:第一推壓面 1450R:間隔抵接機構 1450L:間隔抵接機構 1451R:間隔件 1451Ra:被支撐部 1451Rc:抵接面(抵接部) 1451Re:第二被推壓面 1451Rg:彈簧掛部 1452R:移動構件 1452Ra:支撐承受部 1452Rm:第一力承受面 1452Rp:第二力承受面 1452Rq:第一推壓面 1452Rr:第二推壓面 1453:拉伸彈簧 1600:製程卡匣 1609:顯像單元 16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616a:顯像單元支撐孔 1616c:抵接面 1626:驅動側軸承 1626a:支撐部 1628:顯像蓋構件 1628c:第一支撐部 1628b:圓筒部 1628k:第二支撐部 1632-1: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 1632-11:顯像耦合齒輪 1632-11a:耦合部(顯像耦合構件) 1632-11b:圓筒部 1632-11c:顯像輥驅動齒輪 1632-11d:突出部 1632-11e:驅動軸 1632-11f:收納空間 1632-12:壓縮彈簧 1632-13:離合器板 1632-13a:第一突出部 1632-13b:凸緣部 1632-13c:第二突出部 1632-14:扭矩限制器 1632-14a:凹部 1632-14b:突出部 1632-15:移動構件驅動齒輪 1632-15a:凹部 1632-15b:齒輪部 1632-16:傳達齒輪 1632-16a:凹部 1632-16b:搬送輥驅動齒輪 1632-16c:攪拌驅動齒輪 1632-2:顯像驅動輸入齒輪 1632-2a:耦合部 1632-2b:圓筒部 1632-2c:顯像輥驅動齒輪 1632-2d:移動構件驅動齒輪 1632-2e:搬送輥驅動齒輪 1632-2f:攪拌驅動齒輪 1632R-3:移動構件 1652Rx-3:齒條部 1632-31:第一中間齒輪 1632-32:第二中間齒輪 1632-33:移動構件驅動齒輪 1635:非驅動側移動構件驅動齒輪 1636:貫通軸 1650L:間隔抵接機構 1650R:間隔抵接機構 1652L:移動構件 1652Lx:齒條部 1652R:移動構件 1652Ra:長圓形支撐承受部 1652Rh:突出部 1652R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1652R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1652Rx:齒條部 1700A:製程卡匣 1700B:製程卡匣 1700C:製程卡匣 1704:感光鼓 1706:顯像輥 1709:顯像單元 1709A:顯像單元 1709B:顯像單元 1715B:鼓框體 1715Bb:卡合部(鼓單元(鼓框體)側卡合部) 1715Bc:被抵接面 1715Bd:第二規制面 17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716A: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716Ac:抵接面(被抵接部) 1716C: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728:顯像蓋構件(顯像框體的一部分) 1728A:顯像蓋構件 1728Ac:第一支撐部(支撐部) 1728Ah: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 1728Ak:第二支撐部 1728B:顯像蓋構件(顯像框體的一部分) 1728Bc:第一支撐部 1728Bh:被推壓面(間隔時被推壓部) 1751A:間隔件(保持構件、規制構件) 1751Aa:被支撐孔 1751Ab:間隔保持部(保持部) 1751Ac:抵接面(抵接部) 1751Ad:第二被推壓部 1751Ae:第二被推壓面 1751Ag:彈簧掛部 1751Ak:第二被規制面 1751B:間隔件 1751Ba:被支撐孔(被支撐部) 1751Bb:間隔保持部 1751Bc:抵接面 1751Bd:第二被推壓部 1751Be:第2被推壓面(抵接時力承受部) 1751Bg:彈簧掛部 1751Bk:第二被規制面 1751R:間隔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 1751Rc:抵接部 1751Rk:被規制面(被規制部) 1752A:移動構件 1752A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1752A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1752Aq:顯像框體推壓面(間隔時推壓部) 1752Ar:第二推壓面 1752As:彈簧掛部 1752B:移動構件 1752Ba:長圓形被支撐孔 1752Bk:第一力承受部(退避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1752Bn:第二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1752Bq:顯像框體推壓面(間隔時推壓部) 1752Br:第二推壓面(抵接時推壓部) 1752Bs:彈簧掛部 1752R:移動構件 1753:拉伸彈簧 1771:卡匣托盤 1771b:被抵接部 1771c:被抵接面 1771d:第二規制面 1800:製程卡匣 1808:鼓單元 1809:顯像單元 1815:第1鼓框體部 18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828:顯像蓋構件 1828h:移動構件卡止部 1828k:第一推壓面 1828m:第三支撐部 1850L:間隔抵接機構 1850R:抵接機構 1852R:移動構件 1852Ra:支撐承受部 1852Rm:第一力承受面 1852Rp:第二力承受面(抵接力承受部) 1852Rq:第一推壓面 1852Rs:彈簧掛部 1853:拉伸彈簧 1854R:顯像側卡合部 1854Ra:顯像側卡合爪 1854Rb:顯像側保持部 1854Rc:顯像側卡合面(抵接部) 1854Rd:顯像側卡合恢復面 1855R:鼓側卡合部 1855Ra:鼓側卡合爪 1855Rb:鼓側保持部 1855Rc:鼓側卡合面 1855Rd:鼓側卡合恢復面 1900:製程卡匣 1909:顯像單元 19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1916a:顯像單元支撐孔 1926:驅動側軸承 1926d:規制面 1927:非驅動側軸承 1927b:第一支撐部 1928:顯像蓋構件 1928b:圓柱部 1928c:第一支撐部 1928k:第二支撐部 1928ka:第二搖動部 1928kb:第一圓柱部 1928kc:第二圓柱部 1950L:間隔抵接機構 1950R:間隔抵接機構 1951L:間隔件 1951La:支撐承受部 1951R:間隔件 1951Ra:支撐承受部 1951Rc:抵接面(抵接部) 1951Re:第二被推壓面 1952R:移動構件 1952Rh:突出部 1952Rm:第一力承受面 1952Rp:第二力承受面 1952Rq:第一推壓面 1952Rr:第二推壓面 1952Rs:彈簧掛部 1952Rx:第一長圓形孔 1952Ry:第二長圓形孔 1952Rz:圓柱面 1953:拉伸彈簧 2010:間隔件(規制構件、間隔保持構件、保持構件) 2010a: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 2010b:突出部(保持部) 2010c:第一抵接面(抵接部) 2010m: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2020:驅動側卡匣蓋 2020a:支撐孔 2020b:支撐孔 2020c:第一被抵接面 2020d:第三被抵接面 2020e:橫臂 2020f:變形部 2033:顯像蓋構件 2033e: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2110:間隔件 2110a: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 2110b:突出部(保持部) 2110c:第一抵接面(抵接部) 2133:顯像蓋構件 2133c:支撐部 2133e:力承受部 2133m:退避力承受部 2208:鼓單元 2208c:支柱 2208d:碰撞部 2209:顯像單元 2209a:支柱 2209b:碰撞部 2233:顯像蓋構件 2233a:制動器部 2233a1:第1制動器部 2233a2:第2制動器部 2233b:支撐軸 2304:感光鼓 2305:帶電輥 2306:顯像輥 2308:鼓卡匣 2309:顯像單元 2311:顯像卡匣 2315:鼓框體部 2316:驅動側支撐構件 2316a:圓筒支撐部 2316c:被抵接面 2316e:圓弧部 2316h:被卡止面 2316g,2317g:被推壓部 2317:非驅動側支撐構件 2317a:圓筒支撐部 2317e:圓弧部 2317f:旋轉停止凹部 2317h,2317k:被卡止面 2317m1,2317n1:支撐構件卡止面 2318:驅動側鼓支撐構件 2318c:被抵接面(被抵接部) 2318e:圓弧部 2318g:被推壓部 2319:非驅動側鼓支撐構件 2319e:圓弧部 2319g:被推壓部 2325:顯像框體 2325a:長度定位凸部 2326:驅動側軸承 2326c:第一被推壓面 2327:非驅動側軸承 2327a:圓筒部 2327b:第一支撐部 2327e:第二支撐部 2327k:彈簧掛部 2327m,2327n:支撐構件卡止部 2327m1,2327n1:支撐構件卡止面 2328:顯像蓋構件 2328b:圓筒部 2328c:第一支撐部 2328k:第二支撐部 2328m,2328n:支撐構件卡止部 2328m1,2328n1:支撐構件卡止面 2332:顯像驅動輸入齒輪 2334:顯像加壓彈簧 2350L:間隔抵接機構 2350R:間隔抵接機構 2351L:間隔件 2351Lc:間隔保持面(抵接部) 2351R:間隔件 2351Ra:支撐承受部 2351Rc:間隔保持面(抵接部) 2351Re:第二被推壓面 2352L:移動構件 2352La:長圓形支撐承受部 2352R:移動構件 2352Ra:長圓形支撐承受部 2352Rm:第一力承受面 2352Rp:第二力承受面 2352Rq:第一推壓面 2352Rr:第二推壓面 2353:拉伸彈簧 2371:托盤 2371a:驅動側側板 2371b:非驅動側側板 2371c:鼓保持構件 2371d:被抵接面(被抵接部) 2371e:長度定位凹部 2371Ld:被抵接面(抵接部) 2371Lk:旋轉停止凸部 2371Lv:定位部 2371Lv1,2371Lv2:直線部 2371Rv:定位部 2371Rv1,2371Rv2:直線部 2371Rd:被抵接面(抵接部) 2371Rk,2371Lk:旋轉停止凸部 2372:托盤 2372a:驅動側側板 2372b:非驅動側側板 2372w:側板連結構件 2372Lv:顯像卡匣定位部 2372Lk:顯像卡匣旋轉停止凸部 2372Rk:顯像卡匣旋轉停止凸部 2372Rm:鼓卡匣旋轉停止凸部 2372Rx:鼓卡匣定位部 2372Rv:顯像卡匣定位部 2372Rv1,2372Rv2:直線部 2390a:第一力賦予部 2391a:第一力賦予部 2390b:支撐構件推壓部 2391b:支撐構件推壓部 2396R:間隔控制構件 2396Ra:第二力賦予面 2396Rb:第一力賦予面 2433c:彈簧掛部 2433e: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2433m: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2410:彈推構件(規制構件、保持構件、間隔保持構件) 2410b:座捲形狀部 2410c:鉤形狀部 2440:間隔控制構件 2440b:第一力賦予面 2481:彈推構件支撐部 2481b:彈推構件就座部 2481c:彈推構件外徑支撐部 2501b:突出部(保持部) 2510:保持構件 2510a:被支撐孔(第二抵接部、抵接部) 2510e:力承受部 2510h:第一被規制面 2510s:間壁抵接部(卡合部) 2533:顯像蓋構件 2533c:支撐部 2533h:第一規制面 2533m: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2609:顯像單元 2633a:退避力承受部 2633b:保持構件 2633b1:曲面 2633b2:斜面 2633e: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2633f:彈性部 2633s:保持構件 2633s1:金屬彈簧 2633t:保持構件 2690:顯像單元 2700:製程卡匣 2709:顯像單元 2717:非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2727:非驅動側軸承 2727a:彈簧座 2727b:卡止部 2727e:外側面 2727d:碰撞面 2780:加壓單元 2781:加壓構件 2781a:軸部 2781b:抵接面 2781c:凸緣部 2782:加壓彈簧 2809:顯像單元 2810:間隔件 2810e:力承受部 2810m:退避力承受部 2810m1,2810e1:斜面 2810SP:彈簧構件 2810STP1,2810STP2:旋轉停止部 2827:非驅動側軸承 2827j:彈簧座 2880:彈推部 2882:加壓彈簧 2900:製程卡匣 2909:顯像單元 2927:非驅動側軸承 2927j:彈簧座 2980:彈推部 2982:加壓彈簧 2990:彈簧座 2990a:被推入面 3000:製程卡匣 3009:顯像單元 3016:驅動側卡匣蓋構件 3016d:軸部 3016e:軸部 3016f:大徑部 3016h:制動器支撐部 3016h1:第1支撐部 3016h2:第2支撐部 3016i:支撐孔 3028:顯像蓋構件 3028d:抵接部 3040:連結單元 3041:制動器連桿 3041a:長孔 3041b:圓孔 3041c:支柱部 3042:鏈結凸輪 3042a:圓孔 3042b:長孔 3042c:抵接面 3042d,3042e:止滑部 3042f:第1逃脫面 3042g:第2逃脫面 3043:連結彈簧 3044:制動器 3044a:第1被支撐部 3044b:第2被支撐部 3044c:碰撞部 3044d:凸輪卡止部 3044e:彈簧掛部 3044f:本體部 3044g:凸輪抵接面 3044h:力承受面 3053:拉伸彈簧 3060:凸輪單元 3061:凸輪驅動齒輪 3061a:支撐孔 3061b,3061c:凹部 3062:離合器部 3062a:貫通孔 3062b,3062c:卡合部 3062d:圓筒部 3062e:凸輪卡合部 3063:線圈彈簧 3063a:線圈部 3063b:一端部 3063c:另一端部 3064:驅動傳達軸 3065:凸輪 3065a:凸輪面 3065b:圓筒部 3065c:凸輪部 3065d,3065e:制動器抵接部 3065f:彈簧掛部 3065g:碰撞面 3065h:碰撞面 3066:蓋部 3066a:貫通孔 3066b:小徑部 3066c:中徑部 3066d:大徑部 3066e:彈簧掛部 3066f:銷卡合部 3100:製程卡匣 3109:顯像單元 3120:保持構件 3120a:孔部 3120b:凸部 3120c:圓筒部 3120d:摩擦面 3120e:對向面 3120f:彈簧固定部 3120g:保持面 3120h:卡止面 3120i:卡止面 3140:間隔彈簧 3140a:支撐部 3140b:固定部 3140c:支撐部 3200:延遲機構 3210:拉柄 3220:離合器 3221:凹部 3222:卡合溝 3223:貫通孔 3224,3225:突起部 3230:彈簧 4001:顯像輥齒輪 4001a:從動斜齒輪部 4001b:保持部 4001bs:抵接面 4001c:嵌合部 4001d:旋轉規制部 4001e:外側端面 4002:被抵接面 4003:壓縮彈簧(彈性構件) 4003a:端部 4004:傾斜面 4005:推構件 4005a:齒輪推壓面(彈推部) 4005b:被推壓部 4005c:本體部 4005d:斜面 4005g:孔部 4007:彈簧掛部 4010:內側端面 4101:解除構件 4101a:解除部 4101b:驅動傳達部 4102:支撐部 4104:第1保持構件 4104a:間隔拉柄部 4104b:彈簧掛部 4104d:抵接部 4104e:彈簧支撐部 4104f:引導部 4105:第2保持構件 4105b:被卡止部 4105c:規制面 4106:第2保持構件規制部 4106a:規制面 4108:卡止部 4109:齒輪部 4111:第1彈推構件 4112:第2彈推構件 22510:拉柄 22510a:退避力承受部(第2力承受部、間隔力承受部) 22510b:碰撞部 22510b1:第1碰撞部 22510c:長孔 22510d:被支撐孔 22510e:力承受部(第1力承受部、抵接力承受部) 22510f:端部 22511:軸構件 22540:間隔控制構件 22540b:第一力賦予面 22541:拉伸彈簧(間隔方向彈推構件) 22541a:另一端側鉤部 22541b:一端側鉤部 22542:拉伸彈簧(抵接方向彈推構件) 22542a:另一端側鉤部 22542b:一端側鉤部 26540:間隔控制構件 26540c:第一力賦予面 M:畫像形成裝置 M1:旋轉軸線 M2:旋轉軸線(旋轉中心) M5:旋轉軸線 M6:旋轉軸線 M7:旋轉軸線 MX1:交點 K:搖動軸 S:記錄媒體 HC:搖動軸 T3,T4,T5:間隙 G6:間隙
[圖1]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2]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3]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4]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5]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6]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7]是托盤的部分擴大圖。
[圖8]是記憶元件推壓單元及卡匣推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9]是畫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
[圖10]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11]是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12]是顯像間隔控制單元的立體圖。
[圖13]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4]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15]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6]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7]是表示間隔件的圖。
[圖18]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圖。
[圖19]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20]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21]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22]是製程卡匣的驅動側的下面圖。
[圖2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2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2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2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2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28]是表示間隔件的圖。
[圖29]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圖。
[圖30]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31]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32]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33]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34]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3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3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3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3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3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部分剖面圖)。
[圖40]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41]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42]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和顯像輥對於感光鼓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圖43]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和顯像輥對於感光鼓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圖44]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和顯像輥對於感光鼓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圖45]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和顯像輥對於感光鼓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圖46]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和顯像輥對於感光鼓的間隔量的模式圖。
[圖47]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圖。
[圖48]是表示移動構件、間隔件及非驅動側軸承的關係的圖。
[圖49]是表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和移動構件與間隔件的關係的圖。
[圖5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5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部分立體圖。
[圖5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53]是表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和移動構件與間隔件的關係的圖。
[圖54]是顯像單元的立體圖。
[圖55]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56]是製程卡匣的側面的部分擴大圖。
[圖57]是表示移動構件與非驅動側軸承的關係的圖。
[圖58]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圖。
[圖59]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圖。
[圖60]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61]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62]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63]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64]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65]是製程卡匣的顯像單元部分的立體圖。
[圖66]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67]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68]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69]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0]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3]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4]是表示往托盤的製程卡匣安裝的圖。
[圖7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79]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0]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81]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8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8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9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0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0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02]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0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0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0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0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0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08]是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109]是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110]是顯像驅動輸入齒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111]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12]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113]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14]是製程卡匣的沿著短邊方向看的側面圖。
[圖115]是製程卡匣的沿著短邊方向看的側面圖。
[圖116]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17]是表示移動構件的圖。
[圖118]是顯像蓋構件與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119]是表示顯像蓋構件與間隔抵接機構的圖。
[圖12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和沿著短邊方向看的側面圖。
[圖12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和沿著短邊方向看的側面圖。
[圖12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2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2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2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26]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2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沿著短邊方向看的側面圖。
[圖12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沿著短邊方向看的側面圖。
[圖129]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30]是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131]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132]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33]是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134]是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135]是表示間隔件的圖。
[圖136]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37]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13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3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2]是表示間隔控制構件的配置的圖。
[圖14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5]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與間隔件的圖。
[圖146]是表示感光鼓與顯像輥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147]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8]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4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50]是表示感光鼓與顯像輥的驅動關係的圖。
[圖151]是表示感光鼓與顯像輥的驅動關係的圖。
[圖15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5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X-X剖面)。
[圖15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5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5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5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58]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與間隔件的立體圖。
[圖15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6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61]是表示移動構件與間隔件的關係的圖。
[圖162]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63]是表示移動構件與間隔件的關係的圖。
[圖164]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65]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66]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67]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168]是顯像側卡合部的立體圖。
[圖169]是鼓側卡合部的立體圖。
[圖170]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17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72]是製程卡匣的部分上視圖。
[圖173]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17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7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76]是製程卡匣的部分上視圖。
[圖177]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17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17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1]是驅動側卡匣蓋的立體圖。
[圖18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8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3]是表示彈推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19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19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00]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01]是表示保持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202]是表示保持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203]是表示保持構件的動作的圖。
[圖204]是製程卡匣與托盤的部分立體圖。
[圖205]是製程卡匣與托盤的部分立體圖。
[圖206]是托盤的立體圖。
[圖207]是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0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0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10]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力承受部與間隔控制構件的關係的圖。
[圖211]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12]是製程卡匣的力承受部與間隔控制構件的關係的圖
[圖213]是製程卡匣的力承受部與間隔控制構件的關係的圖。
[圖214]是製程卡匣的力承受部與間隔控制構件的關係的圖。
[圖215]是托盤的立體圖。
[圖216]是托盤的立體圖。
[圖217]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218]是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219]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220]是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221]是表示在托盤安裝顯像卡匣的動作的圖。
[圖222]是表示在托盤安裝顯像卡匣的動作的圖。
[圖223]是安裝了顯像卡匣的托盤的立體圖。
[圖224]是安裝了顯像卡匣的托盤的立體圖。
[圖22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托盤與顯像卡匣的側面。
[圖226]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27]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28]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29]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30]是表示在托盤安裝鼓卡匣與顯像卡匣的動作的圖。
[圖231]是表示在托盤安裝鼓卡匣與顯像卡匣的動作的圖。
[圖232]是表示在托盤安裝鼓卡匣與顯像卡匣的動作的圖。
[圖233]是安裝了鼓卡匣與顯像卡匣的托盤的側面圖。
[圖234]是安裝了鼓卡匣與顯像卡匣的托盤的側面圖。
[圖235]是製程卡匣的側面圖(一部分剖面圖)。
[圖236]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237]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238]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239]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240]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241]是製程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242]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43]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44]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45]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內的顯像卡匣的側面圖。
[圖246]是表示實施例27的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247]是表示製程卡匣的非驅動側的分解立體圖。
[圖248]是表示製程卡匣的非驅動側的立體圖。
[圖249]是表示製程卡匣的非驅動側的正面圖。
[圖250]是表示製程卡匣的非驅動側的剖面圖。
[圖251]是表示被組裝於非驅動側軸承的加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252]是表示非驅動側軸承及加壓單元的剖面圖。
[圖253]是表示製程卡匣被安裝於托盤的樣子的剖面圖。
[圖254]是表示加壓單元的擴大剖面圖。
[圖255]是表示實施例28的製程卡匣及卡匣推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256]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57]是表示製程卡匣及卡匣推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258]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59]是表示實施例29的製程卡匣及卡匣推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260]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61]是表示製程卡匣及卡匣推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262]是表示實施例29的製程卡匣及卡匣推壓單元的立體圖。
[圖263]是表示實施例30的顯像單元的驅動側的圖。
[圖264]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顯像蓋構件、移動構件及連結單元的立體圖。
[圖265]是表示顯像蓋構件及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266]是表示顯像蓋構件的立體圖。
[圖267]是表示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268]是表示顯像蓋構件的側面圖。
[圖269]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連結單元及凸輪單元的立體圖。
[圖270]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的立體圖。
[圖271]是表示圖270(b)的虛線部分的擴大立體圖。
[圖272]是表示鏈結凸輪及制動器的圖。
[圖273]是表示凸輪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274]是表示凸輪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275]是表示凸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276]是表示凸輪單元的立體圖。
[圖277]是表示顯像單元位於抵接位置時的連結單元及凸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278]是表示顯像單元從抵接位置往間隔位置即將移動開始之前的連結單元及凸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279]是表示顯像單元位於間隔位置時的連結單元及凸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280]是表示顯像單元從間隔位置往抵接位置即將移動開始之前的連結單元及凸輪單元的剖面圖。
[圖281]是表示實施例31的製程卡匣的保持構件及間隔彈簧的立體圖。
[圖282]是圖281的265A-265A剖面圖。
[圖283]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顯像蓋構件、保持構件及間隔彈簧的分解立體圖。
[圖284]是表示驅動側卡匣蓋構件、顯像蓋構件、保持構件及間隔彈簧的分解立體圖。
[圖285]是用以說明作用於保持構件的力的側面圖。
[圖286]是用以說明作用於保持構件的力的側面圖。
[圖287]是表示延遲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88]是表示延遲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89]是表示延遲機構的剖面圖。
[圖290]是表示驅動未被輸入至顯像耦合部的狀態的延遲機構的立體圖。
[圖291]是表示驅動傳達狀態的延遲機構的立體圖。
[圖292]是表示拉柄與驅動側卡匣蓋構件及顯像蓋構件的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293]是表示拉柄的位置的立體圖。
[圖294]是表示延遲機構的動作的圖。
[圖295]是表示延遲機構的動作的圖。
[圖296]是表示延遲機構的動作的圖。
[圖297]是表示實施例32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298]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299]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300]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01]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302]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303]是表示顯像輥齒輪的側面圖及立體圖。
[圖304]是表示顯像輥齒輪及驅動側蓋構件的圖。
[圖305]是表示顯像輥齒輪及驅動側蓋構件的圖。
[圖306]是表示實施例33的移動構件的圖。
[圖307]是表示推構件的圖。
[圖308]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圖。
[圖309]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10]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11]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12]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313]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314]是表示實施例34的製程卡匣的剖面圖。
[圖315]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16]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317]是表示製程卡匣的立體圖。
[圖318]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19]是表示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320]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圖。
[圖321]是表示顯像蓋構件及移動構件的圖。
[圖322]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分解立體圖。
[圖323]是表示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24]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25]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26]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圖327]是表示被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製程卡匣的側面圖。
104:感光鼓
106c:芯骨
108:鼓單元
109:顯像單元
116:卡匣蓋構件
125a:下框體
126:驅動側軸承
128:顯像蓋構件
4001:顯像輥齒輪
4001a:從動斜齒輪部
4001b:保持部
4002:被抵接面
4003:壓縮彈簧(彈性構件)
4004:傾斜面
4010:內側端面

Claims (37)

  1. 一種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具備前述感光體的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前述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耦合構件; 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1齒輪部; 可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與前述第1齒輪部咬合而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2齒輪部; 藉由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 在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前述第1齒輪部與前述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前述第2齒輪部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被驅動而旋轉時,藉由前述第2齒輪部從前述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 前述第2齒輪部未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前述保持部藉由前述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彈性構件或被彈性構件彈推的構件。
  3. 如請求項2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性構件為彈簧。
  4. 如請求項1至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可接受使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力之力承受部, 前述力承受部接受前述力時,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5. 如請求項4記載的卡匣,其中,藉由前述力承受部往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6. 如請求項5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 具備前述力承受部的第1移動構件;及 從前述第1移動構件受力而移動的第2移動構件, 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前述第2移動構件。
  7. 如請求項6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移動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時,藉由前述彈推部來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8. 如請求項1至7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第2齒輪部的齒輪構件,前述齒輪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傳達驅動力。
  9. 如請求項8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的旋轉軸係與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同軸。
  10. 如請求項8或9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係具備前述保持部。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感光體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支撐前述保持部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部係藉由與前述第1框體抵接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12. 如請求項11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1框體係具備對於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傾斜面, 前述保持部係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期間,在與前述傾斜面接觸的狀態下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
  13. 一種卡匣,係可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其特徵為具有: 第1單元; 用以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 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1齒輪部; 可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與前述第1齒輪部咬合而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的第2齒輪部; 藉由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可移動於用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部;及 在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彈推的彈推部, 前述第1齒輪部與前述第2齒輪部的至少一方為斜齒輪, 前述第2齒輪部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被驅動而旋轉時,藉由前述第2齒輪部從前述第1齒輪部受力而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 前述第2齒輪部未藉由前述第1齒輪部來驅動時,前述保持部藉由前述彈推部的彈推力來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
  14. 如請求項13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彈性構件或被彈性構件彈推的構件。
  15. 如請求項14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彈性構件為彈簧。
  16. 如請求項13至15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可接受使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力之力承受部, 前述力承受部接受前述力時,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17. 如請求項16記載的卡匣,其中,藉由前述力承受部往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動,前述彈推部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18. 如請求項17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 具備前述力承受部的第1移動構件;及 從前述第1移動構件受力而移動的第2移動構件, 前述彈推部係被設在前述第2移動構件。
  19. 如請求項18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2移動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移動時,藉由前述彈推部來將前述保持部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彈推。
  20. 如請求項13至19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第2齒輪部的齒輪構件,前述齒輪構件係往前述顯像構件傳達驅動力。
  21. 如請求項20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的旋轉軸係與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同軸。
  22. 如請求項20或21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齒輪構件係具備前述保持部。
  23. 如請求項13至22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感光體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支撐前述保持部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部係藉由與前述第1框體抵接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24. 如請求項23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第1框體係具備對於前述顯像構件的旋轉軸線傾斜的傾斜面, 前述保持部係在從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期間,在與前述傾斜面接觸的狀態下移動至前述顯像構件的軸線方向。
  25. 一種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具備前述感光體的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前述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耦合構件; 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前述第1單元或前述第2單元,可移動於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構件; 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為了使前述第2單元往前述間隔位置移動,可接受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間隔力之間隔力承受部, 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移動至預定方向,可在待機位置與比前述待機位置更從前述第2單元突出的運轉位置之間,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可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而移動,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間隔位置時,藉由前述被驅動部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
  26. 如請求項25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卡止於前述第1位置的卡止部, 前述保持構件係具備在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被卡止於前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藉由前述被驅動部解除前述卡止部所致的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移動。
  27. 如請求項26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彈推為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的保持構件彈推部。
  28. 如請求項25至27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被驅動部係從前述耦合構件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
  29. 如請求項25至28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間隔力承受部的移動構件,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移動構件係藉由前述間隔力承受部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以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方式推壓。
  30. 如請求項25至29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感光體且可移動地支撐前述保持構件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構件係藉由與前述第2框體抵接,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31. 一種卡匣,係可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卡匣,其特徵為具有: 第1單元; 使碳粉附著於感光體的顯像構件; 具備前述顯像構件,藉由對於前述第1單元移動,可移動於能使碳粉從前述顯像構件往前述感光體附著的顯像位置與前述顯像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感光體分離而配置的間隔位置之間的第2單元, 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 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前述第1單元或前述第2單元,可移動於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的第1位置與用以藉由前述第1單元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顯像位置的第2位置之間的保持構件; 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的被驅動部;及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時,為了使前述第2單元往前述間隔位置移動,可從前述裝置本體接受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間隔力之間隔力承受部, 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移動至預定方向,可在待機位置與比前述待機位置更從前述第2單元突出的運轉位置之間,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係藉由接受前述間隔力來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可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而移動,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間隔位置時,藉由前述被驅動部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移動,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
  32. 如請求項31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卡止於前述第1位置的卡止部, 前述保持構件係具備在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被卡止於前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藉由前述被驅動部解除前述卡止部所致的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移動。
  33. 如請求項32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將前述保持構件彈推為從前述第1位置朝向前述第2位置移動的保持構件彈推部。
  34. 如請求項31至3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前述被驅動部係從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達驅動力而旋轉。
  35. 如請求項31至34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間隔力承受部的移動構件, 前述第2單元位於前述顯像位置,前述間隔力承受部位於前述運轉位置時,前述移動構件係藉由前述間隔力承受部接受前述間隔力而移動至與預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以使前述保持構件從前述第2位置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的方式推壓。
  36. 如請求項31至35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其中, 前述第1單元係具備可移動地支撐前述保持構件的第1框體, 前述第2單元係具備可旋轉地支撐前述顯像構件的第2框體, 前述保持構件係藉由與前述第2框體抵接來將前述第2單元安定地保持於前述間隔位置。
  37.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其特徵係具備: 可裝卸地支撐如請求項1至36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匣之裝置本體;及 被設在前述裝置本體,可將碳粉像轉印至記錄媒體的轉印構件。
TW112109603A 2022-03-16 2023-03-15 畫像形成裝置,卡匣 TW2023385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1940A JP2023136357A (ja) 2022-03-16 2022-03-16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
JP2022-041940 2022-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8529A true TW202338529A (zh) 2023-10-01

Family

ID=8802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9603A TW202338529A (zh) 2022-03-16 2023-03-15 畫像形成裝置,卡匣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36357A (zh)
TW (1) TW202338529A (zh)
WO (1) WO20231769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5556B2 (ja) * 1999-09-17 2008-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361B2 (ja) * 2006-06-02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38113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Niko Jay Murrell Disturbance Feature to Promote Image Process Member Drive Train Engagement
JP2019179118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6947A1 (ja) 2023-09-21
JP2023136357A (ja)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78377B1 (ko) 현상제 공급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KR101696125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RU2521143C2 (ru)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прояв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элемент муфты
EP3944025B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cartridge
KR101702436B1 (ko) 현상유닛 및 그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WO2022059803A1 (ja)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
TW202338529A (zh) 畫像形成裝置,卡匣
JP2022050263A (ja)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WO2023238957A1 (ja)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WO2023210511A1 (ja)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0262A (ja) 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KR20230069205A (ko)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21047462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TW202411795A (zh) 卡匣、畫像形成裝置
JP730571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
CN116324629A (zh) 成像设备、多个处理盒和连接构件
KR20220036858A (ko) 카트리지 및 카트리지를 분해하는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