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6272A -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6272A
TW202326272A TW110149483A TW110149483A TW202326272A TW 202326272 A TW202326272 A TW 202326272A TW 110149483 A TW110149483 A TW 110149483A TW 110149483 A TW110149483 A TW 110149483A TW 202326272 A TW202326272 A TW 2023262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lement
spot area
image capture
cone ran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9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0188B (zh
Inventor
陳建岳
張津愷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9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0188B/zh
Priority to US17/748,879 priority patent/US1180023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0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018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26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627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其包括一影像擷取模組、複數發光元件以及一處理模組。影像擷取模組擷取一視野範圍的一影像。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視野範圍,並於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該些光斑區域於該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處理模組與影像擷取模組及該些發光元件電性連接。處理模組自影像擷取模組接收視野範圍的該影像。處理模組依據一目標影像取得一目標位置,並依據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

Description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應用於日夜兩用的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一般而言,日夜兩用的攝影(影像擷取)裝置具有可發射紅外線的模組及紅外線濾光鏡。在日用模式時,會開啟紅外線濾光鏡,以阻擋紅外線進入鏡頭的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簡稱為CCD)。在夜用模式時,攝影裝置於視野範圍內發射紅外線光束,且關閉紅外線濾光鏡,使鏡頭接收經物體或生物體反射後的紅外線,並進行成像。
然而,由於夜間畫面受限於紅外光強度與涵蓋範圍,造成輔助判斷生物體確切位置的難度提高。因此,無法針對生物體所在的特定區域補強亮度,也無法弱化其他非重點區域的亮度,進而容易造成時而過曝、時而亮度不足的問題,實有改良的必要。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藉由複數發光元件的配置,以解決習知日夜兩用的影像擷取裝置於夜用模式會產生過曝或亮度不足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其包括一影像擷取模組、複數發光元件以及一處理模組。影像擷取模組擷取一視野範圍的一影像。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視野範圍,並於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該些光斑區域於該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處理模組與影像擷取模組及該些發光元件電性連接。處理模組自影像擷取模組接收視野範圍的該影像。處理模組依據一目標影像取得一目標位置,並依據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影像擷取方法,應用於一影像擷取裝置。影像擷取裝置包括一影像擷取模組、複數發光元件、及一處理模組。影像擷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配置該些發光元件,使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一視野範圍,並於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該些光斑區域於該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影像擷取模組擷取視野範圍的一影像,並傳送至處理模組;處理模組依據一目標影像取得一目標位置;以及處理模組依據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相鄰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亮度較高的至少一參考邊界,處理模組依據目標影像跨越參考邊界的動作取得目標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處理模組增加目標位置所對應之該些發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些發光元件分別包括一紅外線發光單元及一透鏡。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透鏡為一非正圓透鏡。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些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四,分別為一第一發光元件、一第二發光元件、一第三發光元件及一第四發光元件,並於視野範圍分別形成一第一光斑區域、一第二光斑區域、一第三光斑區域、及一第四光斑區域。又,第一光斑區域、第二光斑區域、第三光斑區域、及第四光斑區域沿著視野範圍的一長軸方向依序排列。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一光錐範圍,第二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二光錐範圍,第三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三光錐範圍,第四發光元件產生一第四光錐範圍。第一光錐範圍及第四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大於第二光錐範圍及第三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光錐範圍與第四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第二光錐範圍與第三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光錐範圍及第四光錐範圍的張角大於第二光錐範圍及第三光錐範圍的張角。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光斑區域與第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一參考邊界。第二光斑區域與第三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二參考邊界。第三光斑區域與第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三參考邊界。第一參考邊界、第二參考邊界及第三參考邊界沿著視野範圍的長軸方向依序排列。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六,分別為第一發光元件、第二發光元件、第三發光元件、第四發光元件、一第五發光元件及一第六發光元件。第五發光元件及第六發光元件於視野範圍的外側及邊緣分別形成一第五光斑區域及一第六光斑區域。第五光斑區域與第一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四參考邊界。第六光斑區域與第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五參考邊界。
承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藉由配置複數發光元件,使該些發光元件於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且該些光斑區域於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換言之,藉由設置複數發光元件以分區照明視野範圍的中心與邊緣。又,處理模組判斷目標位置後,處理模組也可依據目標位置獨立控制各個光斑區域所對應之發光元件的亮度,意即,可分區控制亮度,以達到避免產生過曝或亮度不足的效果。
為能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裝置的方塊圖,圖3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方法的流程步驟示意圖,圖4為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模組所擷取之視野範圍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首先,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裝置1為一種日夜兩用式的影像擷取裝置,其可分別執行日用模式及夜用模式。以下說明是關於影像擷取裝置1執行夜用模式的情況。
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擷取裝置1包括一影像擷取模組10、複數發光元件以及一處理模組30。其中,影像擷取模組10可包括鏡頭、影像感測器(Image sensor)等用於拍攝或錄影的元件。影像擷取模組10用以擷取一視野範圍FOV的一影像,如圖4所示。又,影像擷取裝置1是以四個發光元件為例,意即,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四,分別為一第一發光元件21、一第二發光元件22、一第三發光元件23及一第四發光元件24。關於發光元件的結構及其功能於後段詳述之。
本實施例之處理模組30與影像擷取模組10及該些發光元件(即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電性連接。處理模組30可自影像擷取模組10接收視野範圍FOV的影像,並控制些發光元件的亮度,細節於後詳述之。在本實施例中,處理模組30可例如但不限於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簡稱為DSP)、或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需注意的是,前述各個模組除可配置為硬體裝置、軟體程式、韌體或其組合外,亦可藉電路迴路或其他適當型式配置,各個模組間之連接係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相互連接以進行數據之接收與傳送;並且,各個模組除可以單獨之型式配置外,亦可以結合之型式配置。此外,本實施方式僅例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為避免贅述,並未詳加記載所有可能的變化組合。然而,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上述各模組或元件未必皆為必要。又,為實施本發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較細節的習知模組或元件。各模組或元件皆可能視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兩模組間未必不存在其他模組或元件。
以下依照圖3所示之影像擷取方法的步驟流程,進一步說明發光元件的配置,以及影像擷取模組10與處理模組30的動作,及其如何達成本發明之功能。
步驟S10:配置該些發光元件,使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視野範圍FOV,並於視野範圍FOV形成複數光斑區域(speckle region),相鄰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亮度較高的至少一參考邊界。
在本實施例中,光斑區域是指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於視野範圍FOV所形成的照射區域,亦可被稱為光斑照射區域。其中,視野範圍FOV即為影像擷取模組10的攝影範圍。在本實施例中,藉由配置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使其於視野範圍FOV分別形成一第一光斑區域R1、一第二光斑區域R2、一第三光斑區域R3、及一第四光斑區域R4,如圖4所示。具體而言,第一發光元件21所發出的光線照射至視野範圍FOV(如圖4所示之最左側的粗體方框),以形成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發光元件22所發出的光線照射至視野範圍FOV(如圖4所示之中間偏左的粗體方框),以形成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發光元件23照射至視野範圍FOV(如圖4所示之中間偏右的粗體方框),以形成第三光斑區域R3。第四發光元件24照射至視野範圍FOV(如圖4所示之最右側的粗體方框),以形成第四光斑區域R4。
其中,該些光斑區域於視野範圍FOV連續地排列。意即,相鄰二光斑區域相互連接,以分區照明視野範圍FOV的中心與邊緣。較佳的,本實施例之相鄰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亮度較高的至少一參考邊界(reference fence)。例如,第一光斑區域R1與第二光斑區域R2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一參考邊界F1。第二光斑區域R2與第三光斑區域R3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二參考邊界F2。第三光斑區域R3與第四光斑區域R4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三參考邊界F3。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參考邊界是指虛擬的邊界,是相鄰二個光斑區域重疊的區域,故此區域(即參考邊界)的亮度較高。後續步驟S20中,處理模組30可利用亮度不同的特性,判斷生物體的位置。
一般而言,攝影畫面(即視野範圍FOV)常見的長寬比為16:9,而人體在攝影畫面內經常是沿著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活動。較佳的,本實施例之參考邊界平行於視野範圍FOV的一短軸方向S,使參考邊界的配置符合生物體(尤其是人體)的活動模式。具體而言,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光斑區域R3、及第四光斑區域R4可沿著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依序排列,使得第一參考邊界F1、第二參考邊界F2及第三參考邊界F3也沿著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依序排列。
在本實施例中,該些發光元件分別包括一紅外線發光單元及一透鏡。又,本實施例是利用透鏡的結構及紅外線發光單元的設置位置,使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光斑區域R3、及第四光斑區域R4可沿著視野範圍FOV的一長軸方向L依序排列。
圖5為圖1所示之第一發光元件的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5所示。以第一發光元件21為例說明,第一發光元件21包括紅外線發光單元211及透鏡212。較佳的,透鏡212為一非正圓透鏡,於此是指透鏡212的出光面為非正圓球面。具體而言,一般的發光元件使用的凸透鏡,其入光面為平面,而出光面為正圓球面。本實施例之透鏡212的入光面亦為平面,朝向紅外線發光單元211,而透鏡212的出光面則例如是橢圓球面,或者是其他非正圓球面。非正圓球面的透鏡212可形成亮度較集中的光斑區域,進而使參考邊界與光斑區域的亮度差異較明顯。
圖6A為圖1所示之第一發光元件及第四發光元件所產生之配光曲線(radiation pattern)的示意圖,圖6B為圖1所示之第二發光元件及第三發光元件所產生之配光曲線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以及圖6A、圖6B所示的配光曲線。藉由非正圓球面的透鏡212,使第一發光元件21產生具有非正圓錐的光錐範圍,即非對稱的光錐範圍,於此稱為第一光錐範圍,即圖6A左側的光錐範圍。須說明的是,第一光錐範圍是指自透鏡212的出光面射出之光線的整體形狀,如圖5虛線所示,其配光曲線如圖6A左側所示。而圖4所示的第一光斑區域R1則是指自透鏡212的射出之光線投射至視野範圍FOV內的牆面或其他物體的區域。以下關於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與張角的說明,請搭配圖6A及圖6B所示的配光曲線。
又,藉由紅外線發光單元211的設置位置,使第一光錐範圍具有特定的偏軸角度。換言之,本實施例是藉由紅外線發光單元的設置位置,使該些發光元件產生不同偏軸角度的光錐範圍。以圖5的視角為例,第一發光元件21的紅外線發光單元211設置於透鏡212的右側底緣,使得第一光錐範圍形成於透鏡212的左側。須補充說明的是,於此所述之透鏡212的右側是指沿著圖1所示的X軸方向,透鏡212的比較遠離影像擷取模組10(即鏡頭)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軸的一側。以圖1的視角為例,本實施例之第一發光元件21位於影像擷取模組10的左上方,第一發光元件21的紅外線發光單元211遠離影像擷取模組10(即鏡頭)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軸而偏向設置,第一發光元件21所產生的第一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θ1較大,使第一光斑區域R1可位於視野範圍FOV的最左側(如圖4所示)。
同理,第二發光元件22的紅外線發光單元(圖未示)相較於第一發光元件21的紅外線發光單元211,可設置在靠近於第二發光元件22的透鏡的中央偏右側,使第二發光元件22產生的一第二光錐範圍位於出光面的偏左側,而第二光斑區域R2位於視野範圍FOV的中央偏左側(如圖4所示)。換言之,相較於第一發光元件21中紅外線發光單元211相對於透鏡212的設置位置,第二發光元件22中紅外線發光單元相對於透鏡的設置位置更靠近透鏡的中央。以圖1的視角為例,本實施例之第二發光元件22的紅外線發光單元遠離影像擷取模組10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軸而偏向設置。
第三發光元件23的紅外線發光單元(圖未示)則可設置在靠近於第三發光元件23的透鏡的中央偏左側,使第三發光元件23產生的一第三光錐範圍位於出光面的偏右側,而第三光斑區域R3位於視野範圍FOV的中央偏右側(如圖4所示)。第四發光元件24的紅外線發光單元(圖未示)可設置於第四發光元件24的透鏡的左側底緣,使第四發光元件24所產生的一第四光錐範圍位於出光面的右側,而第四光斑區域R4位於視野範圍FOV的最右側(如圖4所示)。以圖1的視角為例,本實施例之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的紅外線發光單元皆是遠離影像擷取模組10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軸而偏向設置。簡言之,藉由紅外線發光單元的偏向配置(即紅外線發光單元皆非設置於透鏡的中央),使得本實施例之第一光錐範圍及第四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θ1、θ4大於第二光錐範圍及第三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θ2、θ3。又,第一光錐範圍與第四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第二光錐範圍與第三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以形成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光斑區域R3、及第四光斑區域R4於視野範圍FOV內依序排列的配置。
如圖6A及圖6B所示,本實施例更利用不同形狀之的非正圓透鏡,以產生不同張角的光錐範圍。具體而言,第一發光元件21的透鏡212與第四發光元件24的透鏡形狀相同,並可形成形狀較細的第一光錐範圍及第四光錐範圍。換言之,第一光錐範圍的張角θ1A與第四光錐範圍的張角θ4A相同,且張角θ1A、θ4A較小,如圖6A所示。又,第二發光元件22與第三發光元件23的透鏡形狀相同,並可形成形狀較寬的第二光錐範圍及第三光錐範圍,如圖6B所示。換言之,第二光錐範圍的張角θ2A與第三光錐範圍的張角θ3A相同,且第二光錐範圍、第三光錐範圍的張角θ2A、θ3A大於第一光錐範圍、第四光錐範圍的張角θ1A、θ4A。
另外,藉由紅外線發光單元的偏向配置及透鏡的結構,使得四顆發光元件可以設置在同一塊電路板(PCB)上,以達到節省空間、有利於小型化等效果。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之板面的法線平行於影像擷取模組10的取像方向,且四顆發光元件皆靠近於影像擷取模組10。依據前述紅外線發光單元的偏向配置及非正圓透鏡的形狀,設置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具體而言,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二發光元件22可產生偏向照射的第一光錐範圍及第二光錐範圍,故可將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二發光元件22設置在影像擷取模組10的左上方。同理,將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設置在影像擷取模組10的右上方。又,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四發光元件24可產生偏軸角度θ1、θ4較大,且張角θ1A、θ4A較小的第一光錐範圍及第四光錐範圍。因此,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四發光元件24可分別設置在第二發光元件22及第三發光元件23的上方。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元件的透鏡亦可以為常見的正圓透鏡,藉由使用多片電路板(例如每片電路板設置一個發光元件),以在立體空間中設置複數發光元件,例如四個發光元件沿著倒U型設置,亦可於視野範圍FOV形成相鄰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的複數光斑區域,本發明並不限制。
步驟S20:影像擷取模組10擷取視野範圍FOV的影像,並傳送至處理模組30。
如前述,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模組10用於拍攝或錄影,意即,用以擷取視野範圍FOV的影像。影像擷取模組10將擷取的影像傳送至處理模組30。
步驟S30:處理模組30依據一目標影像跨越參考邊界的動作取得一目標位置。
處理模組30接收視野範圍FOV的影像後,可先依據影像內容判斷中是否有生物體存在於視野範圍FOV內。首先,本實施例將生物體(例如人體)在視野範圍FOV內的影像稱為目標影像。處理模組30可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判斷目標影像位於哪個光斑區域。在本實施例中,當目標影像(即生物體)在視野範圍FOV內移動時, 且目標影像跨越參考邊界時,處理模組30可偵測到暗、亮、暗的反射,進而可確認目標影像位於哪個光斑區域,於本實施例稱為目標位置。
例如,目標影像依序經過圖4所示的第一光斑區域R1、第一參考邊界F1及第二光斑區域R2(意即,跨越第一參考邊界F1)時,處理模組30可偵測到自視野範圍FOV的左側依序有暗、亮、暗的反射訊號,進而可判斷目標影像位於第二光斑區域R2。意即,目標位置為第二光斑區域R2。
換言之,藉由相鄰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亮度較高的參考邊界,使處理模組30可偵測跨越參考邊界的移動效果,並利用此特性判斷目標位置。
又,生物體(尤其是人體)常見的行徑方向是於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上移動。本實施例之第一參考邊界F1、第二參考邊界F2及第三參考邊界F3是沿著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依序排列,使處理模組30可更加精確地判斷生物體(尤其是人體)所在的位置。
步驟S40:處理模組30依據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
處理模組30先判斷生物體所在的目標位置後,處理模組30即可依據目標位置調整發光元件的亮度。其中,處理模組30可增加目標位置所在之光斑區域所對應之該些發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或是,處理模組30也可減弱目標位置相鄰之光斑區域所對應之發光元件的亮度。
承前述舉例,處理模組30判斷生物體位於第二光斑區域R2(即目標位置)後,處理模組30可增加第二光斑區域R2所對應之第二發光元件22的亮度;或是,減弱相鄰之第一光斑區域R1及第三光斑區域R3所對應之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三發光元件23的亮度。在本實施例中,處理模組30可增加第二發光元件22的驅動電流,以增加第二發光元件22的亮度。另外,處理模組30也可減少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三發光元件23的驅動電流,以弱化第一發光元件21及第三發光元件23的亮度。換言之,針對生物體所在的第二光斑區域R2補強亮度,以避免亮度不足的問題。另外,弱化非目標位置所在之第一光斑區域R1及第三光斑區域R3的亮度,以避免過度曝光的情形。因此,本實施例是藉由複數發光元件分區照明視野範圍FOV的中心與邊緣(步驟S10),後續處理模組30也可依據目標位置獨立控制各個光斑區域所對應之發光元件的亮度。意即,也可達到獨立控制各個光斑區域之亮度的功能。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裝置的方塊圖,圖8為圖7所示之影像擷取模組所擷取之視野範圍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及圖8所示。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裝置1a與前述實施例影像擷取裝置1的差異在於,增加兩個發光元件,使於視野範圍FOV的外側及邊緣皆可形成光斑區域,以提升處理模組30。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六,分別為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第四發光元件24、一第五發光元件25及一第六發光元件26。其中,第五發光元件25及第六發光元件26為本實施例新增的發光元件,而其紅外線發光單元及透鏡的結構可參考第一發光元件21的紅外線發光單元211及透鏡212,於此不加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第五發光元件25的紅外線發光單元(圖未示)可設置在第五發光元件25的透鏡的右側底緣,使第五發光元件25產生的光斑位於第五發光元件25的透鏡出光面的左側。相較於第一發光元件21中紅外線發光單元211相對於透鏡212的設置位置,第五發光元件25中紅外線發光單元相對於透鏡的設置位置更遠離透鏡的中央。同理,第六發光元件26的紅外線發光單元(圖未示)可設置在第六發光元件26的透鏡的左側底緣,使第六發光元件26產生的光斑位於第六發光元件26的透鏡出光面的右側。相較於第四發光元件24中紅外線發光單元相對於透鏡的設置位置,第六發光元件26中紅外線發光單元相對於透鏡的設置位置更遠離透鏡的中央。
第五發光元件25及第六發光元件26具有紅外線發光單元的偏向配置及非正圓透鏡的形狀。第五發光元件25設置在影像擷取模組10的左上方,第六發光元件26設置在影像擷取模組10的右上方。又,第五發光元件25可產生偏軸角度大於偏軸角度θ1且張角小於張角θ1A的光錐範圍。第六發光元件26可產生偏軸角度大於偏軸角度θ4且張角小於張角θ4A的光錐範圍。第五發光元件25和第六發光元件26產生的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五發光元件25及第六發光元件26於視野範圍FOV的外側及邊緣分別形成一第五光斑區域R5及一第六光斑區域R6。其中,第五光斑區域R5位於第一光斑區域R1的左側,且第五光斑區域R5與第一光斑區域R1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四參考邊界F4。又,第六光斑區域R6位於第四光斑區域R4的右側,且第六光斑區域R6與第四光斑區域R4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五參考邊界F5。同樣的,第四參考邊界F4、第一參考邊界F1、第二參考邊界F2、第三參考邊界F3及第五參考邊界F5沿著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依序排列。
第四參考邊界F4及第五參考邊界F5分別形成在視野範圍FOV的左側邊緣及右側邊緣。當生物體從視野範圍FOV外進入視野範圍FOV內時,例如跨越第四參考邊界F4而進入第一光斑區域R1時,處理模組30可偵測到自視野範圍FOV的左側依序有亮、暗的反射訊號,進而可判斷目標影像位於第一光斑區域R1,以提升處理模組30判斷目標位置的精準度。
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方法的流程步驟示意圖。首先,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方法可應用在圖1或圖7所示之影像擷取裝置1、1a,於此是以應用在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裝置1為例說明,請參考圖1及圖9所示。又,本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方法包括:配置該些發光元件,使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視野範圍FOV,並於視野範圍FOV形成複數光斑區域(speckle region),且該些光斑區域沿著視野範圍FOV的一長軸方向L連續地排列(步驟S10’);影像擷取模組10擷取視野範圍FOV的影像,並傳送至處理模組30(步驟S20);處理模組30依據一目標影像取得一目標位置(步驟S30’);以及處理模組30依據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步驟S40’)。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步驟S10’及步驟S30’,而步驟S20及步驟S40可直接參考前述實施例。
如同前述實施例,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可形成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光斑區域R3、及第四光斑區域R4(步驟S10’)。藉由各個發光元件的紅外線發光單元的偏向配置及及非正圓透鏡的形狀,使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光斑區域R3、及第四光斑區域R4於視野範圍FOV連續地排列,較佳可沿著視野範圍FOV的長軸方向L依序排列。關於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中的紅外線發光單元的位置及非正圓透鏡的形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加贅述。
在步驟S30’中,處理模組30接收視野範圍FOV的影像後,可先依據影像內容判斷中是否有生物體存在於視野範圍FOV內,本實施例將生物體(例如人體)在視野範圍FOV內的影像稱為目標影像,處理模組30並可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判斷目標影像位於哪個光斑區域,於本實施例稱為目標位置。由於影像辨識的技術已經被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所熟悉,且也非本發明的改良重點,故在此不再贅述其細節。另外,關於步驟S40調整發光元件的亮度,也可直接參考前述實施例。
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擷取模組10的周圍設置複數發光元件(即第一發光元件21、第二發光元件22、第三發光元件23及第四發光元件24),並可於視野範圍FOV形成依序排列的複數光斑區域(即第一光斑區域R1、第二光斑區域R2、第三光斑區域R3、及第四光斑區域R4)。換言之,複數發光元件分區照明(較佳可沿長軸方向L分區照明)視野範圍FOV的中心與邊緣(步驟S10’)。藉由分區照明的方式,後續才能達到獨立控制各個光斑區域的亮度的功能,進而可達到避免亮度不足或過曝的效果視野範圍FOV的中心與邊緣(步驟S10’)。藉由分區照明的方式,且後續可獨立控制各個光斑區域的亮度,進而可達到避免亮度不足或過曝的效果。
綜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藉由配置複數發光元件,使該些發光元件於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且該些光斑區域於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換言之,藉由設置複數發光元件以分區照明視野範圍的中心與邊緣。又,處理模組判斷目標位置後,處理模組也可依據目標位置獨立控制各個光斑區域所對應之發光元件的亮度,意即,可分區控制亮度,以達到避免產生過曝或亮度不足的效果。
應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1a:影像擷取裝置 10:影像擷取模組 10:第一發光元件10 211:紅外線發光單元 212:透鏡     22:第二發光元件 23:第三發光元件 24:第四發光元件 25:第五發光元件 26:第六發光元件 30:處理模組    F1:第一參考邊界 F2:第二參考邊界 F3:第三參考邊界 F4:第四參考邊界 F5:第五參考邊界 FOV:視野範圍 L:長軸方向 R1:第一光斑區域 R2:第二光斑區域 R3:第三光斑區域 R4:第四光斑區域 R5:第五光斑區域 R6:第六光斑區域 S:短軸方向 X:軸方向 θ1、θ2、θ3、θ4:偏軸角度 θ1A、θ2A、θ3A、θ4A:張角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裝置的方塊圖。 圖3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方法的流程步驟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之影像擷取模組所擷取之視野範圍的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之第一發光元件的放大示意圖。 圖6A為圖1所示之第一發光元件及第四發光元件所產生之配光曲線的示意圖。 圖6B為圖1所示之第二發光元件及第三發光元件所產生之配光曲線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裝置的方塊圖。 圖8為圖7所示之影像擷取模組所擷取之視野範圍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影像擷取方法的流程步驟示意圖。
1:影像擷取裝置
10:影像擷取模組
21:第一發光元件
212:透鏡
22:第二發光元件
23:第三發光元件
24:第四發光元件
30:處理模組
X:軸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影像擷取裝置,包括: 一影像擷取模組,擷取一視野範圍的一影像; 複數發光元件,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該視野範圍,並於該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該些光斑區域於該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以及 一處理模組,與該影像擷取模組及該些發光元件電性連接,自該影像擷取模組接收該視野範圍的該影像,該處理模組依據一目標影像取得一目標位置,並依據該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相鄰二該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亮度較高的至少一參考邊界,該處理模組依據該目標影像跨越該參考邊界的動作取得該目標位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處理模組增加該目標位置所對應之該些發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些發光元件分別包括一紅外線發光單元及一透鏡。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透鏡為一非正圓透鏡。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些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四,分別為一第一發光元件、一第二發光元件、一第三發光元件及一第四發光元件,並於該視野範圍分別形成一第一光斑區域、一第二光斑區域、一第三光斑區域、及一第四光斑區域,且該第一光斑區域、該第二光斑區域、該第三光斑區域、及該第四光斑區域沿著該視野範圍的一長軸方向依序排列。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一光錐範圍,該第二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二光錐範圍,該第三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三光錐範圍,該第四發光元件產生一第四光錐範圍,該第一光錐範圍及該第四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大於該第二光錐範圍及該第三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光錐範圍與該第四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該第二光錐範圍與該第三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光錐範圍及該第四光錐範圍的張角大於該第二光錐範圍及該第三光錐範圍的張角。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第一光斑區域與該第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一參考邊界,該第二光斑區域與該第三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二參考邊界,該第三光斑區域與該第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三參考邊界,該第一參考邊界、該第二參考邊界及該第三參考邊界沿著該視野範圍的該長軸方向依序排列。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影像擷取裝置,其中該些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六,分別為該第一發光元件、該第二發光元件、該第三發光元件、該第四發光元件、一第五發光元件及一第六發光元件,該第五發光元件及該第六發光元件於該視野範圍的外側及邊緣分別形成一第五光斑區域及一第六光斑區域,該第五光斑區域與該第一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四參考邊界,該第六光斑區域與該第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五參考邊界。
  12. 一種影像擷取方法,應用於一影像擷取裝置,該影像擷取裝置包括一影像擷取模組、複數發光元件、及一處理模組,該影像擷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配置該些發光元件,使該些發光元件發出光線照射至一視野範圍,並於該視野範圍形成複數光斑區域,該些光斑區域於該視野範圍連續地排列; 該影像擷取模組擷取該視野範圍的一影像,並傳送至該處理模組; 該處理模組依據一目標影像取得一目標位置;以及 該處理模組依據該目標位置調整該些發光元件的亮度。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相鄰二該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亮度較高的至少一參考邊界,該處理模組依據該目標影像跨越該參考邊界的動作取得該目標位置。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處理模組增加該目標位置所對應之該些發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些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四,分別為一第一發光元件、一第二發光元件、一第三發光元件及一第四發光元件,配置該第一發光元件、該第二發光元件、該第三發光元件及該第四發光元件,以於該視野範圍分別形成一第一光斑區域、一第二光斑區域、一第三光斑區域、及一第四光斑區域,且該第一光斑區域、該第二光斑區域、該第三光斑區域、及該第四光斑區域沿著該視野範圍的一長軸方向依序排列。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第一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一光錐範圍,該第二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二光錐範圍,該第三發光元件產生一第三光錐範圍,該第四發光元件產生一第四光錐範圍,該第一光錐範圍及該第四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大於該第二光錐範圍及該第三光錐範圍的偏軸角度。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第一光錐範圍與該第四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該第二光錐範圍與該第三光錐範圍朝向相反的方向。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第一光錐範圍及該第四光錐範圍的張角大於該第二光錐範圍及該第三光錐範圍的張角。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第一光斑區域與該第二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一參考邊界,該第二光斑區域與該第三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二參考邊界,該第三光斑區域與該第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三參考邊界,該第一參考邊界、該第二參考邊界及該第三參考邊界沿著該視野範圍的該長軸方向依序排列。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影像擷取方法,其中該些發光元件的數量為六,分別為該第一發光元件、該第二發光元件、該第三發光元件、該第四發光元件、一第五發光元件及一第六發光元件,該第五發光元件及該第六發光元件於該視野範圍的外側及邊緣分別形成一第五光斑區域及一第六光斑區域,該第五光斑區域與該第一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四參考邊界,該第六光斑區域與該第四光斑區域部分重疊以形成一第五參考邊界。
TW110149483A 2021-12-29 2021-12-29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TWI8001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9483A TWI800188B (zh) 2021-12-29 2021-12-29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US17/748,879 US11800236B2 (en) 2021-12-29 2022-05-19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age captur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9483A TWI800188B (zh) 2021-12-29 2021-12-29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0188B TWI800188B (zh) 2023-04-21
TW202326272A true TW202326272A (zh) 2023-07-01

Family

ID=86896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9483A TWI800188B (zh) 2021-12-29 2021-12-29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0236B2 (zh)
TW (1) TWI80018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30343A (ko) * 2010-06-25 2014-03-12 프론트 스트릿 인베스트먼트 매니지먼트 아이엔씨. 에즈 메니저 포 프론트 스트릿 다이버시파이드 인컴 클래스 3 차원 이미지 정보를 발생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FR2999730B1 (fr) * 2012-12-18 2018-07-06 Valeo Comfort And Driving Assistance Afficheur pour afficher dans le champ de vision d'un conducteur une image virtuelle et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images pour ledit afficheur
CN103236076B (zh) * 2013-04-11 2016-01-20 武汉大学 基于激光影像的物体三维模型重建系统及方法
WO2017050360A1 (en) * 2015-09-23 2017-03-30 Carl Zeiss Smt Gmbh Method of operating a microlithographic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s system of such an apparatus
TWI653563B (zh) * 2016-05-24 2019-03-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觸控的圖像選取方法
TW201915940A (zh) * 2017-10-06 2019-04-16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雙鏡頭影像處理裝置及方法
US10593055B2 (en) * 2018-03-23 2020-03-17 Capsovisio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images and associated 3D model based on a single image sensor and structured-light patterns in the visible spectrum
KR102532426B1 (ko) * 2018-06-25 2023-05-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의 위치에 기반하여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시각적 효과를 제공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에 관한 방법
CN112985587B (zh) * 2019-12-13 2024-04-09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物料影像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00236B2 (en) 2023-10-24
TWI800188B (zh) 2023-04-21
US20230209208A1 (en)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3251C (zh) 图像捕获装置
KR101207198B1 (ko) 기판 검사장치
TWI434121B (zh) 雙向攝影裝置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JP2008158247A (ja) 撮像装置用フラッシュ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731206B (zh) 用於暈影之補償之系統及方法
WO2020007112A1 (zh) 拍摄装置、应用于拍摄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TWM444531U (zh) 攝影裝置
US10352869B2 (en) Inspection apparatus
KR20160150283A (ko) 광학 시스템 및 광학 기구의 이미지 보정 방법
JP7187782B2 (ja) 画像検査装置
US11326874B2 (en) Structured light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for obtaining 3D data of object surface
TW202326272A (zh) 影像擷取裝置及方法
JP2008145905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用フラッシュ装置
US20230161140A1 (en) Contactless type optical device
JP7386703B2 (ja) ビネッティングの補償
JP4622541B2 (ja) 虹彩撮影装置
TWI823002B (zh) 用於一維陣列偵測器之成像光學器件
TW202009444A (zh) 三維掃描系統
CN116471470A (zh)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WO2012058906A1 (zh) 可同时用于瞄准及照明的摄像装置
JP2003185421A (ja) 3次元画像入力装置
JP2020152193A (ja) 車両用監視システム
KR101133653B1 (ko) 기판 검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판 검사방법
TWI596360B (zh) 攝像設備以及攝像方法
TWI675248B (zh) 攝像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