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1470A -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1470A
CN116471470A CN202210017316.6A CN202210017316A CN116471470A CN 116471470 A CN116471470 A CN 116471470A CN 202210017316 A CN202210017316 A CN 202210017316A CN 116471470 A CN116471470 A CN 116471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element
spot area
image cap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73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岳
张津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731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14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1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14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30Transforming light or analogous information into electric information
    • H04N5/33Transforming infrared rad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其包括影像撷取模组、复数发光元件以及处理模组。影像撷取模组撷取视野范围的影像。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并于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这些光斑区域于所述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处理模组与影像撷取模组及这些发光元件电性连接。处理模组自影像撷取模组接收视野范围的所述影像。处理模组依据目标影像取得目标位置,并依据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

Description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日夜两用的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日夜两用的摄影(影像撷取)装置具有可发射红外线的模组及红外线滤光镜。在日用模式时,会开启红外线滤光镜,以阻挡红外线进入镜头的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简称为CCD)。在夜用模式时,摄影装置于视野范围内发射红外线光束,且关闭红外线滤光镜,使镜头接收经物体或生物体反射后的红外线,并进行成像。
然而,由于夜间画面受限于红外光强度与涵盖范围,造成辅助判断生物体确切位置的难度提高。因此,无法针对生物体所在的特定区域补强亮度,也无法弱化其他非重点区域的亮度,进而容易造成时而过曝、时而亮度不足的问题,实有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通过复数发光元件的配置,以解决已知日夜两用的影像撷取装置于夜用模式会产生过曝或亮度不足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其包括影像撷取模组、复数发光元件以及处理模组。影像撷取模组撷取视野范围的影像。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并于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这些光斑区域于该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处理模组与影像撷取模组及这些发光元件电性连接。处理模组自影像撷取模组接收视野范围的该影像。处理模组依据目标影像取得目标位置,并依据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影像撷取方法,应用于影像撷取装置。影像撷取装置包括影像撷取模组、复数发光元件、及处理模组。影像撷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配置这些发光元件,使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并于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这些光斑区域于该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影像撷取模组撷取视野范围的影像,并传送至处理模组;处理模组依据目标影像取得目标位置;以及处理模组依据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亮度较高的至少一个参考边界,处理模组依据目标影像跨越参考边界的动作取得目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处理模组增加目标位置所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这些发光元件分别包括红外线发光单元及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透镜为非正圆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这些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四,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及第四发光元件,并于视野范围分别形成第一光斑区域、第二光斑区域、第三光斑区域、及第四光斑区域。又,第一光斑区域、第二光斑区域、第三光斑区域、及第四光斑区域沿着视野范围的长轴方向依序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发光元件产生第一光锥范围,第二发光元件产生第二光锥范围,第三发光元件产生第三光锥范围,第四发光元件产生第四光锥范围。第一光锥范围及第四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大于第二光锥范围及第三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光锥范围与第四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第二光锥范围与第三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光锥范围及第四光锥范围的张角大于第二光锥范围及第三光锥范围的张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光斑区域与第二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一参考边界。第二光斑区域与第三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二参考边界。第三光斑区域与第四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三参考边界。第一参考边界、第二参考边界及第三参考边界沿着视野范围的长轴方向依序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六,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第四发光元件、第五发光元件及第六发光元件。第五发光元件及第六发光元件于视野范围的外侧及边缘分别形成第五光斑区域及第六光斑区域。第五光斑区域与第一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四参考边界。第六光斑区域与第四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五参考边界。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通过配置复数发光元件,使这些发光元件于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且这些光斑区域于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换言之,通过设置复数发光元件以分区照明视野范围的中心与边缘。又,处理模组判断目标位置后,处理模组也可依据目标位置独立控制各个光斑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亮度,意即,可分区控制亮度,以达到避免产生过曝或亮度不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影像撷取装置的方块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方法的流程步骤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影像撷取模组所撷取的视野范围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6A为图1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及第四发光元件所产生的配光曲线的示意图。
图6B为图1所示的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配光曲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装置的方块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影像撷取模组所撷取的视野范围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方法的流程步骤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影像撷取装置1、1a
影像撷取模组10
第一发光元件21
红外线发光单元211
透镜212
第二发光元件22
第三发光元件23
第四发光元件24
第五发光元件25
第六发光元件26
处理模组30
第一参考边界F1
第二参考边界F2
第三参考边界F3
第四参考边界F4
第五参考边界F5
视野范围FOV
长轴方向L
第一光斑区域R1
第二光斑区域R2
第三光斑区域R3
第四光斑区域R4
第五光斑区域R5
第六光斑区域R6
短轴方向SX轴方向
偏轴角度θ1、θ2、θ3、θ4
张角θ1A、θ2A、θ3A、θ4A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影像撷取装置的方块图,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方法的流程步骤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影像撷取模组所撷取的视野范围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首先,本实施例的影像撷取装置1为一种日夜两用式的影像撷取装置,其可分别执行日用模式及夜用模式。以下说明是关于影像撷取装置1执行夜用模式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影像撷取装置1包括影像撷取模组10、复数发光元件以及处理模组30。其中,影像撷取模组10可包括镜头、影像传感器(Image sensor)等用于拍摄或录影的元件。影像撷取模组10用以撷取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如图4所示。又,影像撷取装置1是以四个发光元件为例,意即,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四,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关于发光元件的结构及其功能于后段详述之。
本实施例的处理模组30与影像撷取模组10及这些发光元件(即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电性连接。处理模组30可自影像撷取模组10接收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并控制些发光元件的亮度,细节于后详述之。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组30可例如但不限于数位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为DSP)、或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需注意的是,前述各个模组除可配置为硬体装置、软体程序、韧体或其组合外,亦可藉电路回路或其他适当型式配置,各个模组间的连接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相互连接以进行数据的接收与传送;并且,各个模组除可以单独的型式配置外,亦可以结合的型式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仅例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为避免赘述,并未详加记载所有可能的变化组合。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上述各模组或元件未必皆为必要。又,为实施本发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较细节的已知模组或元件。各模组或元件皆可能视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两模组间未必不存在其他模组或元件。
以下依照图3所示的影像撷取方法的步骤流程,进一步说明发光元件的配置,以及影像撷取模组10与处理模组30的动作,及其如何达成本发明的功能。
步骤S10:配置这些发光元件,使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FOV,并于视野范围FOV形成复数光斑区域(speckle region),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亮度较高的至少一个参考边界。
在本实施例中,光斑区域是指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于视野范围FOV所形成的照射区域,亦可被称为光斑照射区域。其中,视野范围FOV即为影像撷取模组10的摄影范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配置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使其于视野范围FOV分别形成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如图4所示。具体而言,第一发光元件21所发出的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FOV(如图4所示的最左侧的粗体方框),以形成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FOV(如图4所示的中间偏左的粗体方框),以形成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发光元件23照射至视野范围FOV(如图4所示的中间偏右的粗体方框),以形成第三光斑区域R3。第四发光元件24照射至视野范围FOV(如图4所示的最右侧的粗体方框),以形成第四光斑区域R4。
其中,这些光斑区域于视野范围FOV连续地排列。意即,相邻两个光斑区域相互连接,以分区照明视野范围FOV的中心与边缘。较佳的,本实施例的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亮度较高的至少一个参考边界(reference fence)。例如,第一光斑区域R1与第二光斑区域R2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一参考边界F1。第二光斑区域R2与第三光斑区域R3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二参考边界F2。第三光斑区域R3与第四光斑区域R4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三参考边界F3。须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参考边界是指虚拟的边界,是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重迭的区域,故此区域(即参考边界)的亮度较高。后续步骤S20中,处理模组30可利用亮度不同的特性,判断生物体的位置。
一般而言,摄影画面(即视野范围FOV)常见的长宽比为16:9,而人体在摄影画面内经常是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活动。较佳的,本实施例的参考边界平行于视野范围FOV的短轴方向S,使参考边界的配置符合生物体(尤其是人体)的活动模式。具体而言,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可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依序排列,使得第一参考边界F1、第二参考边界F2及第三参考边界F3也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依序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元件分别包括红外线发光单元及透镜。又,本实施例是利用透镜的结构及红外线发光单元的设置位置,使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可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依序排列。
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放大示意图,请参考图5所示。以第一发光元件21为例说明,第一发光元件21包括红外线发光单元211及透镜212。较佳的,透镜212为非正圆透镜,于此是指透镜212的出光面为非正圆球面。具体而言,一般的发光元件使用的凸透镜,其入光面为平面,而出光面为正圆球面。本实施例的透镜212的入光面亦为平面,朝向红外线发光单元211,而透镜212的出光面则例如是椭圆球面,或者是其他非正圆球面。非正圆球面的透镜212可形成亮度较集中的光斑区域,进而使参考边界与光斑区域的亮度差异较明显。
图6A为图1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及第四发光元件所产生的配光曲线(radiationpattern)的示意图,图6B为图1所示的第二发光元件及第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配光曲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以及图6A、图6B所示的配光曲线。通过非正圆球面的透镜212,使第一发光元件21产生具有非正圆锥的光锥范围,即非对称的光锥范围,于此称为第一光锥范围,即图6A左侧的光锥范围。须说明的是,第一光锥范围是指自透镜212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的整体形状,如图5虚线所示,其配光曲线如图6A左侧所示。而图4所示的第一光斑区域R1则是指自透镜212的射出的光线投射至视野范围FOV内的墙面或其他物体的区域。以下关于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与张角的说明,请搭配图6A及图6B所示的配光曲线。
又,通过红外线发光单元211的设置位置,使第一光锥范围具有特定的偏轴角度。换言之,本实施例是通过红外线发光单元的设置位置,使这些发光元件产生不同偏轴角度的光锥范围。以图5的视角为例,第一发光元件21的红外线发光单元211设置于透镜212的右侧底缘,使得第一光锥范围形成于透镜212的左侧。须补充说明的是,于此所述的透镜212的右侧是指沿着图1所示的X轴方向,透镜212的比较远离影像撷取模组10(即镜头)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轴的一侧。以图1的视角为例,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元件21位于影像撷取模组10的左上方,第一发光元件21的红外线发光单元211远离影像撷取模组10(即镜头)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轴而偏向设置,第一发光元件21所产生的第一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θ1较大,使第一光斑区域R1可位于视野范围FOV的最左侧(如图4所示)。
同理,第二发光元件22的红外线发光单元(图未示)相较于第一发光元件21的红外线发光单元211,可设置在靠近于第二发光元件22的透镜的中央偏右侧,使第二发光元件22产生的第二光锥范围位于出光面的偏左侧,而第二光斑区域R2位于视野范围FOV的中央偏左侧(如图4所示)。换言之,相较于第一发光元件21中红外线发光单元211相对于透镜212的设置位置,第二发光元件22中红外线发光单元相对于透镜的设置位置更靠近透镜的中央。以图1的视角为例,本实施例的第二发光元件22的红外线发光单元远离影像撷取模组10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轴而偏向设置。
第三发光元件23的红外线发光单元(图未示)则可设置在靠近于第三发光元件23的透镜的中央偏左侧,使第三发光元件23产生的第三光锥范围位于出光面的偏右侧,而第三光斑区域R3位于视野范围FOV的中央偏右侧(如图4所示)。第四发光元件24的红外线发光单元(图未示)可设置于第四发光元件24的透镜的左侧底缘,使第四发光元件24所产生的第四光锥范围位于出光面的右侧,而第四光斑区域R4位于视野范围FOV的最右侧(如图4所示)。以图1的视角为例,本实施例的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的红外线发光单元皆是远离影像撷取模组10的取像光入射中心轴而偏向设置。简言之,通过红外线发光单元的偏向配置(即红外线发光单元皆非设置于透镜的中央),使得本实施例的第一光锥范围及第四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θ1、θ4大于第二光锥范围及第三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θ2、θ3。又,第一光锥范围与第四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第二光锥范围与第三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以形成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于视野范围FOV内依序排列的配置。
如图6A及图6B所示,本实施例更利用不同形状的非正圆透镜,以产生不同张角的光锥范围。具体而言,第一发光元件21的透镜212与第四发光元件24的透镜形状相同,并可形成形状较细的第一光锥范围及第四光锥范围。换言之,第一光锥范围的张角θ1A与第四光锥范围的张角θ4A相同,且张角θ1A、θ4A较小,如图6A所示。又,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三发光元件23的透镜形状相同,并可形成形状较宽的第二光锥范围及第三光锥范围,如图6B所示。换言之,第二光锥范围的张角θ2A与第三光锥范围的张角θ3A相同,且第二光锥范围、第三光锥范围的张角θ2A、θ3A大于第一光锥范围、第四光锥范围的张角θ1A、θ4A。
另外,通过红外线发光单元的偏向配置及透镜的结构,使得四颗发光元件可以设置在同一块电路板(PCB)上,以达到节省空间、有利于小型化等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的板面的法线平行于影像撷取模组10的取像方向,且四颗发光元件皆靠近于影像撷取模组10。依据前述红外线发光单元的偏向配置及非正圆透镜的形状,设置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具体而言,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二发光元件22可产生偏向照射的第一光锥范围及第二光锥范围,故可将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二发光元件22设置在影像撷取模组10的左上方。同理,将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设置在影像撷取模组10的右上方。又,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四发光元件24可产生偏轴角度θ1、θ4较大,且张角θ1A、θ4A较小的第一光锥范围及第四光锥范围。因此,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四发光元件24可分别设置在第二发光元件22及第三发光元件23的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透镜亦可以为常见的正圆透镜,通过使用多片电路板(例如每片电路板设置一个发光元件),以在立体空间中设置复数发光元件,例如四个发光元件沿着倒U型设置,亦可于视野范围FOV形成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的复数光斑区域,本发明并不限制。
步骤S20:影像撷取模组10撷取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并传送至处理模组30。
如前述,本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模组10用于拍摄或录影,意即,用以撷取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影像撷取模组10将撷取的影像传送至处理模组30。
步骤S30:处理模组30依据目标影像跨越参考边界的动作取得目标位置。
处理模组30接收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后,可先依据影像内容判断中是否有生物体存在于视野范围FOV内。首先,本实施例将生物体(例如人体)在视野范围FOV内的影像称为目标影像。处理模组30可通过影像辨识技术判断目标影像位于哪个光斑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当目标影像(即生物体)在视野范围FOV内移动时,且目标影像跨越参考边界时,处理模组30可侦测到暗、亮、暗的反射,进而可确认目标影像位于哪个光斑区域,于本实施例称为目标位置。
例如,目标影像依序经过图4所示的第一光斑区域R1、第一参考边界F1及第二光斑区域R2(意即,跨越第一参考边界F1)时,处理模组30可侦测到自视野范围FOV的左侧依序有暗、亮、暗的反射信号,进而可判断目标影像位于第二光斑区域R2。意即,目标位置为第二光斑区域R2。
换言之,通过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亮度较高的参考边界,使处理模组30可侦测跨越参考边界的移动效果,并利用此特性判断目标位置。
又,生物体(尤其是人体)常见的行径方向是于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上移动。本实施例的第一参考边界F1、第二参考边界F2及第三参考边界F3是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依序排列,使处理模组30可更加精确地判断生物体(尤其是人体)所在的位置。
步骤S40:处理模组30依据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
处理模组30先判断生物体所在的目标位置后,处理模组30即可依据目标位置调整发光元件的亮度。其中,处理模组30可增加目标位置所在的光斑区域所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或是,处理模组30也可减弱目标位置相邻的光斑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亮度。
承前述举例,处理模组30判断生物体位于第二光斑区域R2(即目标位置)后,处理模组30可增加第二光斑区域R2所对应的第二发光元件22的亮度;或是,减弱相邻的第一光斑区域R1及第三光斑区域R3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三发光元件23的亮度。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组30可增加第二发光元件22的驱动电流,以增加第二发光元件22的亮度。另外,处理模组30也可减少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三发光元件23的驱动电流,以弱化第一发光元件21及第三发光元件23的亮度。换言之,针对生物体所在的第二光斑区域R2补强亮度,以避免亮度不足的问题。另外,弱化非目标位置所在的第一光斑区域R1及第三光斑区域R3的亮度,以避免过度曝光的情形。因此,本实施例是通过复数发光元件分区照明视野范围FOV的中心与边缘(步骤S10),后续处理模组30也可依据目标位置独立控制各个光斑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亮度。意即,也可达到独立控制各个光斑区域的亮度的功能。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装置的方块图,图8为图7所示的影像撷取模组所撷取的视野范围的示意图,请参考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影像撷取装置1a与前述实施例影像撷取装置1的差异在于,增加两个发光元件,使于视野范围FOV的外侧及边缘皆可形成光斑区域,以提升处理模组30。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六,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第四发光元件24、第五发光元件25及第六发光元件26。其中,第五发光元件25及第六发光元件26为本实施例新增的发光元件,而其红外线发光单元及透镜的结构可参考第一发光元件21的红外线发光单元211及透镜212,于此不加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发光元件25的红外线发光单元(图未示)可设置在第五发光元件25的透镜的右侧底缘,使第五发光元件25产生的光斑位于第五发光元件25的透镜出光面的左侧。相较于第一发光元件21中红外线发光单元211相对于透镜212的设置位置,第五发光元件25中红外线发光单元相对于透镜的设置位置更远离透镜的中央。同理,第六发光元件26的红外线发光单元(图未示)可设置在第六发光元件26的透镜的左侧底缘,使第六发光元件26产生的光斑位于第六发光元件26的透镜出光面的右侧。相较于第四发光元件24中红外线发光单元相对于透镜的设置位置,第六发光元件26中红外线发光单元相对于透镜的设置位置更远离透镜的中央。
第五发光元件25及第六发光元件26具有红外线发光单元的偏向配置及非正圆透镜的形状。第五发光元件25设置在影像撷取模组10的左上方,第六发光元件26设置在影像撷取模组10的右上方。又,第五发光元件25可产生偏轴角度大于偏轴角度θ1且张角小于张角θ1A的光锥范围。第六发光元件26可产生偏轴角度大于偏轴角度θ4且张角小于张角θ4A的光锥范围。第五发光元件25和第六发光元件26产生的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发光元件25及第六发光元件26于视野范围FOV的外侧及边缘分别形成第五光斑区域R5及第六光斑区域R6。其中,第五光斑区域R5位于第一光斑区域R1的左侧,且第五光斑区域R5与第一光斑区域R1部分重迭以形成第四参考边界F4。又,第六光斑区域R6位于第四光斑区域R4的右侧,且第六光斑区域R6与第四光斑区域R4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五参考边界F5。同样的,第四参考边界F4、第一参考边界F1、第二参考边界F2、第三参考边界F3及第五参考边界F5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依序排列。
第四参考边界F4及第五参考边界F5分别形成在视野范围FOV的左侧边缘及右侧边缘。当生物体从视野范围FOV外进入视野范围FOV内时,例如跨越第四参考边界F4而进入第一光斑区域R1时,处理模组30可侦测到自视野范围FOV的左侧依序有亮、暗的反射信号,进而可判断目标影像位于第一光斑区域R1,以提升处理模组30判断目标位置的精准度。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方法的流程步骤示意图。首先,本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方法可应用在图1或图7所示的影像撷取装置1、1a,于此是以应用在图1所示的影像撷取装置1为例说明,请参考图1及图9所示。又,本实施例的影像撷取方法包括:配置这些发光元件,使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FOV,并于视野范围FOV形成复数光斑区域(speckle region),且这些光斑区域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连续地排列(步骤S10’);影像撷取模组10撷取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并传送至处理模组30(步骤S20);处理模组30依据目标影像取得目标位置(步骤S30’);以及处理模组30依据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步骤S40’)。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步骤S10’及步骤S30’,而步骤S20及步骤S40可直接参考前述实施例。
如同前述实施例,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可形成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步骤S10’)。通过各个发光元件的红外线发光单元的偏向配置及及非正圆透镜的形状,使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于视野范围FOV连续地排列,较佳可沿着视野范围FOV的长轴方向L依序排列。关于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中的红外线发光单元的位置及非正圆透镜的形状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加赘述。
在步骤S30’中,处理模组30接收视野范围FOV的影像后,可先依据影像内容判断中是否有生物体存在于视野范围FOV内,本实施例将生物体(例如人体)在视野范围FOV内的影像称为目标影像,处理模组30并可通过影像辨识技术判断目标影像位于哪个光斑区域,于本实施例称为目标位置。由于影像辨识的技术已经被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所熟悉,且也非本发明的改良重点,故在此不再赘述其细节。另外,关于步骤S40调整发光元件的亮度,也可直接参考前述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影像撷取模组10的周围设置复数发光元件(即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三发光元件23及第四发光元件24),并可于视野范围FOV形成依序排列的复数光斑区域(即第一光斑区域R1、第二光斑区域R2、第三光斑区域R3、及第四光斑区域R4)。换言之,复数发光元件分区照明(较佳可沿长轴方向L分区照明)视野范围FOV的中心与边缘(步骤S10’)。通过分区照明的方式,后续才能达到独立控制各个光斑区域的亮度的功能,进而可达到避免亮度不足或过曝的效果视野范围FOV的中心与边缘(步骤S10’)。通过分区照明的方式,且后续可独立控制各个光斑区域的亮度,进而可达到避免亮度不足或过曝的效果。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通过配置复数发光元件,使这些发光元件于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且这些光斑区域于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换言之,通过设置复数发光元件以分区照明视野范围的中心与边缘。又,处理模组判断目标位置后,处理模组也可依据目标位置独立控制各个光斑区域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亮度,意即,可分区控制亮度,以达到避免产生过曝或亮度不足的效果。
应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20)

1.一种影像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影像撷取模组,撷取视野范围的影像;
复数发光元件,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所述视野范围,并于所述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这些光斑区域于所述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以及
处理模组,与所述影像撷取模组及这些发光元件电性连接,自所述影像撷取模组接收所述视野范围的所述影像,所述处理模组依据目标影像取得目标位置,并依据所述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这些光斑区域中的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亮度较高的至少一个参考边界,所述处理模组依据所述目标影像跨越所述参考边界的动作取得所述目标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所述处理模组增加所述目标位置所对应的所述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这些发光元件分别包括红外线发光单元及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该透镜为非正圆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这些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四,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及第四发光元件,并于所述视野范围分别形成第一光斑区域、第二光斑区域、第三光斑区域、及第四光斑区域,且所述第一光斑区域、所述第二光斑区域、所述第三光斑区域、及所述第四光斑区域沿着所述视野范围的长轴方向依序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产生第一光锥范围,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产生第二光锥范围,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产生第三光锥范围,所述第四发光元件产生第四光锥范围,所述第一光锥范围及所述第四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光锥范围及所述第三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锥范围与所述第四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光锥范围与所述第三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锥范围及所述第四光锥范围的张角大于所述第二光锥范围及所述第三光锥范围的张角。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斑区域与所述第二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一参考边界,所述第二光斑区域与所述第三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二参考边界,所述第三光斑区域与所述第四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三参考边界,所述第一参考边界、所述第二参考边界及所述第三参考边界沿着所述视野范围的所述长轴方向依序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影像撷取装置,其中这些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六,分别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第五发光元件及第六发光元件,所述第五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六发光元件于所述视野范围的外侧及边缘分别形成第五光斑区域及第六光斑区域,所述第五光斑区域与所述第一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四参考边界,所述第六光斑区域与所述第四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五参考边界。
12.一种影像撷取方法,应用于影像撷取装置,所述影像撷取装置包括影像撷取模组、复数发光元件、及处理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撷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配置这些发光元件,使这些发光元件发出光线照射至视野范围,并于所述视野范围形成复数光斑区域,这些光斑区域于所述视野范围连续地排列;
所述影像撷取模组撷取所述视野范围的影像,并传送至所述处理模组;
所述处理模组依据目标影像取得目标位置;以及
所述处理模组依据所述目标位置调整这些发光元件的亮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这些光斑区域中的相邻两个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亮度较高的至少一个参考边界,所述处理模组依据所述目标影像跨越所述参考边界的动作取得所述目标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所述处理模组增加所述目标位置所对应的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之一的亮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这些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四,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及第四发光元件,配置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四发光元件,以于所述视野范围分别形成第一光斑区域、第二光斑区域、第三光斑区域、及第四光斑区域,且所述第一光斑区域、所述第二光斑区域、所述第三光斑区域、及所述第四光斑区域沿着所述视野范围的长轴方向依序排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产生第一光锥范围,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产生第二光锥范围,所述第三发光元件产生第三光锥范围,所述第四发光元件产生第四光锥范围,所述第一光锥范围及所述第四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光锥范围及所述第三光锥范围的偏轴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光锥范围与所述第四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光锥范围与所述第三光锥范围朝向相反的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光锥范围及所述第四光锥范围的张角大于所述第二光锥范围及所述第三光锥范围的张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光斑区域与所述第二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一参考边界,所述第二光斑区域与所述第三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二参考边界,所述第三光斑区域与所述第四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三参考边界,所述第一参考边界、所述第二参考边界及所述第三参考边界沿着所述视野范围的所述长轴方向依序排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影像撷取方法,其中这些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六,分别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第五发光元件及第六发光元件,所述第五发光元件及所述第六发光元件于所述视野范围的外侧及边缘分别形成第五光斑区域及第六光斑区域,所述第五光斑区域与所述第一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四参考边界,所述第六光斑区域与所述第四光斑区域部分重迭以形成第五参考边界。
CN202210017316.6A 2022-01-07 2022-01-07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64714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7316.6A CN116471470A (zh) 2022-01-07 2022-01-07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7316.6A CN116471470A (zh) 2022-01-07 2022-01-07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1470A true CN116471470A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9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7316.6A Pending CN116471470A (zh) 2022-01-07 2022-01-07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14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4304B2 (en) Quasi-sparse optical illumination
US20230293007A1 (en) Method of identifying iris
JP4985651B2 (ja) 光源制御装置、光源制御方法および光源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354046B2 (en) Three dimensional shape measurement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storage medium
US11704910B2 (en) Vehicle detecting device and vehicle lamp system
KR20160072755A (ko) 광학 시스템 및 광학 기구의 이미지 보정 방법
JP2021526266A (ja) 移動ロボットのための視覚システム
CN116471470A (zh) 影像撷取装置及方法
US20230121972A1 (en) Image pickup control device, image pickup device,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pickup device,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KR102258568B1 (ko) 비네팅에 대한 보상
US11800236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age capturing
US11290703B2 (en) Stereo camera, onboard lighting unit, and stereo camera system
EP4071578A1 (en) Light source control method for vision machine, and vision machine
CN111717108B (zh) 车辆用监视系统
JP2021018081A (ja) 撮像装置、計測装置、及び、計測方法
JP2013055616A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221149104U (zh) 灯具用红外摄像机构及自动追踪照明装置
TWI675248B (zh) 攝像裝置
JPH10126659A (ja) 画像計測用カメラおよび画像計測装置
KR101826889B1 (ko) 차량용 램프 검사 시스템
JPS63291042A (ja) 焦点検出用投影パタン
KR20220072450A (ko) 카메라 시스템 및 그의 영상 밝기 제어 방법
WO2019225165A1 (ja) 配光制御装置、投光システム及び配光制御方法
JP2004164143A (ja) 反射像撮像装置
JP2005300968A (ja) 画像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