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7127A -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7127A
TW202317127A TW111120615A TW111120615A TW202317127A TW 202317127 A TW202317127 A TW 202317127A TW 111120615 A TW111120615 A TW 111120615A TW 111120615 A TW111120615 A TW 111120615A TW 202317127 A TW202317127 A TW 2023171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formula
compound
iii
aspec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0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斯里拉姆 巴拉蘇巴馬尼亞
伊沃 科內利森
郭玥
喬斯林 呂
凱瑟琳 派克曼
詹姆士 帕默
烏爾里克 菲莉帕
納文 拉奧
馬克 蒂奇納
珍妮佛 維納伯
約翰 維納
苗昕
Original Assignee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filed Critical 比利時商健生藥品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7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712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19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63Compounds containing para-N-benzenesulfonyl-N-groups, e.g. sulfanilamide, p-nitrobenzenesulfonyl hydrazide
    • A61K31/635Compounds containing para-N-benzenesulfonyl-N-groups, e.g. sulfanilamide, p-nitrobenzenesulfonyl hydrazide having a heterocyclic ring, e.g. sulfadiaz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66Phosphorus compounds
    • A61K31/675Phosphorus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pyridoxal phosph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6Immunosuppressants, e.g. drugs for graft rej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300/00Mixtures or combination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herein at least one active ingredient is fully defined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係關於式(III)之化合物在治療惡性疾病中之用途。

Description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及其使用方法
其他申請案之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1年6月4日提出申請之標題為「Inhibitor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的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3/196,843號的優先權,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係關於小分子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用於治療惡性疾病之用途。
惡性疾病,尤其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緣帶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及諸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之其他病況,一直困擾患者。仍需要替代性的癌症有效治療。
人類布魯頓酪胺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係一種約76 kDa的蛋白質,其屬非受體酪胺酸激酶之Tec家族。Tec激酶形成哺乳動物細胞中之細胞質酪胺酸激酶之第二大家族,該家族除BTK之外還由四個其他成員組成:人名命名的激酶TEC、ITK、TXK/RLK、及BMX。Tec激酶在脊椎動物中具有演化保守性。其等與較大的Src及Syk激酶家族有關,但結構上不同。Tec家族蛋白大量表現於造血組織中,且在哺乳動物之血液細胞及內皮細胞之生長及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基於所屬技術領域中所述之IHC研究的BTK表現,Btk抑制具有調節與B細胞、巨噬球、肥胖細胞、蝕骨細胞、及血小板微粒相關聯之生物學的潛力。Corneth, O.B.等人Curr.Top.Microbiol.Immunol. BTK Signaling in B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utoimmunity.2015 Sept. 5。
描述了包含式(II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使用該式(III)之化合物的方法亦在本揭露之範疇內。亦描述在有需要之個體中治療惡性疾病的方法,其包含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II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在一些態樣中,該惡性疾病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緣帶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一些態樣係關於在有需要之個體中治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方法,其包含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II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至約56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一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兩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28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560 mg。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59.992 ng/ml至約2,377.2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239.97 ng/ml至約9,50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66.855 ng/ml至約2,395.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267.42 ng/ml至約9,581.5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312.1 ng.hr/ml至約11,517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1,248.4 ng.hr/ml至約46,068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312.27 ng.hr/ml至約13,015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1,249.1 ng.hr/ml至約52,061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30.9%佔有率至約9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87.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59.4%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0.2%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23.3%佔有率至約91.3%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63.9%佔有率至約97.3%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50.2%佔有率至約95.4%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75.5%佔有率至約99.3%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一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兩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三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係經口投予。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投予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投予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強體松(prednisone)、及利妥昔單抗。
藉由參照下列描述,包括下列用語彙編及總結實例,可更充分地理解本揭露。應當理解的是,為了清楚起見在本文中於不同態樣的內文中描述的所揭露之組成物及方法的某些特徵亦可於單一態樣中組合提供。相反地,為了簡潔起見於單一態樣的內文中所述之組成物及方法的各種特徵亦可單獨或以任何次組合來提供。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在本文中且尤其在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例如,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體)中使用之用語通常意欲係「開放(open)」用語(例如,用語「包括(including)」應解釋為「包括但不限於(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用語「具有(having)」應解釋為「具有至少(having at least)」,用語「包括(includes)」應解釋為「包括但不限於(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等)。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進一步理解,若預期特定數目所引入之請求項敘述,則此類意圖將在請求項中明確地敘述,且在不存在這種敘述之情況下中不存在此類意圖。舉例而言,為了有助於理解,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可含有介紹請求項敍述之介紹性片語「至少一(at least one)」及「一或多(one or more)」之使用。然而,此類片語之使用不應解釋為暗示藉由不定冠詞「一(a)」或「一(an)」將含有此類介紹性請求項敘述之任何具體請求項限制為含有僅一個此類敘述之態樣,甚至當相同請求項包括介紹性片語「一或多」或「至少一」及不定冠詞「一(a)」或「一(an)」時亦如此(例如,「一(a)」及/或「一(an)」應解釋為意指「至少一」或「一或多」);對於使用用於介紹請求項敘述之定冠詞同樣如此。另外,即使明確敘述一特定數目的所引入之請求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認識到,此類敍述應解釋為至少意指所敍述之數目(例如,不具有其他修飾語之「兩個敘述」之最基本敘述意指至少兩個敘述或二或更多個敘述)。此外,在使用類似於「A、B及C中之至少一者」之慣例的彼等情況下,一般而言,此構造意欲在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慣例之含義內(例如,「具有A、B及C中之至少一者的系統」將包括但不限於具有僅A、僅B、僅C、A及B一起、A及C一起、B及C一起、及/或A、B及C一起等之系統)。在使用類似於「A、B或C中之至少一者」之慣例的彼等情況下,一般而言,此構造意欲在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慣例之含義內(例如,「具有A、B或C中之至少一者的系統」將包括但不限於具有僅A、僅B、僅C、A及B一起、A及C一起、B及C一起、及/或A、B及C一起等之系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進一步理解,呈現二或更多個替代用語之幾乎任何轉折連接詞組及/或片語,無論在描述、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中,均應理解為涵蓋包括用語中之一者、用語中之任一者或兩個用語的可能性。舉例而言,片語「A或B」將理解為包括「A」或「B」或「A及B」之可能性。
此外,在本揭露之特徵或態樣係以馬庫西(Markush)群組描述的情況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體認到本揭露亦藉此以該馬庫西群組的任何個別成員或成員子群組描述。
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為了任何和所有目的,諸如在提供書面描述方面,本文揭露的所有範圍亦涵蓋任何和所有可能的子範圍以及其子範圍的組合。任何列出的範圍都可容易地被認為是充分描述的,並且能使相同的範圍被至少分解成相等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等。作為非限制性實例,本文討論的各個範圍可容易地分解成下三分之一、中三分之一、及上三分之一等。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將理解的,諸如「至多」、「至少」、及類似者的所有語言包括所列舉的數字,並且係指可以隨後分解成如上所述之子範圍的範圍。最後,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一範圍包括各個個別成員。因此,例如,具有1至3個單元的群組係指具有1、2、或3個單元的群組。類似地,具有1至5個單元的群組係指具有1、2、3、4、或5個單元的群組等等。
可將各種上文揭示及其他特徵及功能或其替代方案組合到許多其他不同系統或應用中。可隨後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做出各種本發明未預測或未預期之替代方案、修改、變化或改善,其中每一者亦意欲由所揭示態樣所涵蓋。
當用語「約(about)」緊接在數值之前時,其意指該數值加或減10%之範圍,例如「約50」意指45至55,「約25,000」意指22,500至27,500等等,除非在上下文另有其他指示或與此解釋矛盾。
用語「烷基(alkyl)」當單獨或作為取代基之部分使用時係指在鏈中具有1至12個碳原子(「C 1-12」)、較佳地1至6個碳原子(「C 1-6」)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之實例包括甲基(Me、C 1烷基)乙基(Et、C 2烷基)、正丙基(C 3烷基)、異丙基(C 3烷基)、丁基(C 4烷基)、異丁基(C 4烷基)、二級丁基(C 4烷基)、三級丁基(C 4烷基)、戊基(C 5烷基)、異戊基(C 5烷基)、三級戊基(C 5烷基)、己基(C 6烷基)、異己基(C 6烷基)、以及根據所屬技術領域中通常知識及本文提供之教示會視為等效於前述實例中之任一者的基團。
當本文中使用一範圍的碳原子時,例如C 1-6,則涵蓋所有範圍、以及個別的碳原子數。例如,「C 1-3」包括C 1-3、C 1-2、C 2-3、C 1、C 2、及C 3.。
用語「C 1-6烷(C 1-6alk)」係指一種脂族連接子,其具有1、2、3、4、5、或6個碳原子,且包括例如CH 2、CH(CH 3)、CH(CH 3)-CH 2、及C(CH 3) 2-。用語「-C 0烷- (-C 0alk-)」係指鍵。在一些態樣中,C 1-6烷可經側氧基或OH基團取代。
用語「烯基(alkenyl)」當單獨或作為取代基之部分使用時係指具有2至12個碳原子(「C 2-12」)、較佳2至6個碳原子(「C 2-6」)之直鏈及支鏈碳鏈,其中該碳鏈含有至少一個、較佳一至兩個、更佳一個雙鍵。例如,烯基部分包括但不限於烯丙基、1-丙烯-3-基、1-丁烯-4-基、丙-1,2-二烯-3-基、及類似者。
用語「炔基(alkynyl)」當單獨或作為取代基之部分使用時係指具有2至12個碳原子(「C 2-12」)、較佳2至6個碳原子(「C 2-6」)之直鏈及支鏈碳鏈,其中該碳鏈含有至少一個、較佳一至兩個、更佳一個參鍵。例如,炔基部分包括但不限於乙烯基、1-丙炔-3-基、2-丁炔-4-基、及類似者。
用語「芳基(aryl)」係指具有6至10個碳原子(「C 6-10」)之碳環芳族基團,諸如苯基、萘基、及類似者。
用語「環烷基(cycloalkyl)」係指具有3至10個碳原子(「C 3-10」)、較佳3至6個碳原子(「C 3-6」)之單環、非芳烴基團。環烷基之實例包括例如環丙基(C 3)、環丁基(C 4)、環戊基(C 5)、環己基(C 6)、1-甲基環丙基(C 4)、2-甲基環戊基(C 4)、金剛烷基(C 10)、及類似者。
用語「雜環烷基(heterocycloalkyl)」係指任何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O、N、及S所組成之群組的雜原子之五至十員單環或雙環飽和環結構。該雜環烷基可連接在該環之任何雜原子或碳原子處,以使得結果是穩定的結構。合適的雜環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氮
Figure 02_image005
基、氮丙啶基、吖呾基、吡咯啶基、二氧雜環戊烷基、咪唑啶基、吡唑啶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基、哌啶基、二
Figure 02_image008
烷基、嗎啉基、二噻
Figure 02_image010
基、硫基嗎啉基、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基、環氧乙烷基、氧雜環丁烷基、
Figure 02_image013
啶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基、六氫-5H-[1,4]二
Figure 02_image008
辛并[2,3-c]吡咯基、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及類似者。
用語「雜芳基(heteroaryl)」係指包括碳原子以及至多四個選自氮、氧、及硫之雜原子的單環或雙環芳族環結構。雜芳基環可包括總共5、6、9、或10個環原子(「C 5-10」)。雜芳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
Figure 02_image008
唑基、咪唑基、吡唑基(purazolyl)、異
Figure 02_image008
唑基、異噻唑基、三唑基、噻二唑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嘧啶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哌喃基、呋呫基、吲哚
Figure 02_image003
基、吲哚基、異吲哚啉基、吲唑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嘌呤基、喹
Figure 02_image003
基、喹啉基、異喹啉基、異噻唑基、
Figure 02_image018
啉基、呔
Figure 02_image003
基、喹唑啉基、喹
Figure 02_image008
啉基、
Figure 02_image021
啶基、喋啶基、及類似者。
用語「鹵素(halogen)」表示氯、氟、溴、或碘。用語「鹵基(halo)」表示氯基、氟基、溴基、或碘基。
用語「鹵烷基(haloalkyl)」係指其中氫原子之一或多者經一或多個鹵素原子置換的烷基部分。一例示性的取代基係氟基。本揭露之較佳的鹵烷基包括三鹵化烷基,例如三氟甲基。
用語「側氧基(oxo)」係指=O部分,其中來自相同碳原子之兩個氫經羰基置換。例如,側氧基取代的吡咯啶基部分可係吡咯啶-2-酮部分或吡咯啶-3-酮部分。
用語「苯并呋喃基(benzofura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23
該苯并呋喃基部份可透過2-、3-、4-、5-、6-或7-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benzo[d][1,3]dioxolyl)」表示以下部分:
Figure 02_image025
該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茂基部份可透過2-、4-、5-、6-或7-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在「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茂基部分經鹵素取代」的彼等態樣中,以下列部分較佳:
Figure 02_image027
Figure 02_image029
用語「苯并噻吩基(benzothiophe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31
該苯并噻吩基部份可透過2-、3-、4-、5-、6-或7-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苯基(phe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33
該苯基部分可透過任一碳原子連接。
用語「萘基(napthalenyl,即naphthyl)」表示以下部分:
Figure 02_image035
該萘基部份可透過1-、2-、3-、4-、5-、6-、7-或8-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吡啶基」表示以下部分:
Figure 02_image037
該吡啶基部份可透過2-、3-、4-、5-或6-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嘧啶基(pyrimid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39
該嘧啶基部份可透過2-、4-、5-或6-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pyraz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42
該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部份可透過2-、3-、5-或6-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pyridazinyl)」表示以下部分:
Figure 02_image044
該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部份可透過3-、4-、5-或6-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吡唑基(pyrazol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46
該吡唑基部份可透過1-、2-、3-、4-或5-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噻吩基」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48
該噻吩基部份可透過2-、3-、4-或5-位碳原子中任一者連接。
用語「連接子-PEG-生物素(linker-PEG-Biotin)」係指包含 –連接子-PEG-CH 2-NH-生物素基的部分。本揭露之包括連接子-PEG-生物素部分的化合物可根據本文所述之方法之任一者使用。可替代地,本揭露之包括連接子-PEG-生物素部分的化合物可根據所屬技術領域中已知的方法用作診斷探針。較佳連接子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已知的,連接子–CH 2-NHC(O)-(CH 2) 3-C(O)-NH-CH 2-係尤其較佳的。較佳的PEG部分包括至少兩個或三個重複–CH 2-CH 2-O-部分。較佳的連接子-PEG-生物素部分係
Figure 02_image050
用語「哌啶基(piperid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52
當該哌啶基部分係取代基時,其可透過1-、2-、3-、4-、5-或6-位原子中任一者連接,如所允許。
用語「吡咯啶基(pyrrolid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54
當該哌啶基部分係取代基時,其可透過1-、2-、3-、4-、或5-位原子中任一者連接,如所允許。
用語「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基(oxazepanyl)」係指具有一個環氮原子及一個環氧原子的7員雜環烷基部分。實例包括1,3-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基及1,4-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基部分。
Figure 02_image056
1,3-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Figure 02_image060
1,4-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基 當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05
基部分為取代基時,若容許時,其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或透過氮原子連接。
用語「氮丙啶基(aziridinyl)」表示具有一個環氮的3員雜環烷基部分。當氮丙啶基部分為取代基時,若容許時,其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或透過氮原子連接。
用語「吖呾基(azetidinyl)」表示具有一個環氮的4員雜環烷基部分。當吖丁啶基部分為取代基時,若容許時,其可透過任何碳原子或透過氮原子連接。
用語「氮
Figure 02_image005
基(azepanyl)」表示具有一個環氮的7員雜環烷基部分。當氮
Figure 02_image005
基部分為取代基時,若容許時,其可透過任何碳原子或透過氮原子連接。
用語「
Figure 02_image013
啶基(quinuclid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67
在本揭露內,當
Figure 02_image013
啶基部分為取代基時,其可透過任一個環碳原子連接至式(I)化合物。
用語「咪唑啶基(imidazolid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69
當該咪唑啶基部分係取代基時,其可透過1-、2-、3-、4-或5-位原子中任一者連接,如所允許。
用語「哌
Figure 02_image003
基(piperaz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71
當該哌
Figure 02_image003
基部分係取代基時,其可透過1-、2-、3-、4-、5-或6-位原子中任一者連接,如所允許。
用語「嗎啉基(morpholinyl)」表示下列部份:
Figure 02_image074
當該嗎啉基部分係取代基時,其可透過2-、3-、4-、5-或6-位原子中任一者連接,如所允許。
用語「四氫哌喃基(tetrahydropyranyl)」表示具有一個環氧的6員雜環烷基部分。四氫哌喃基部分可透過環上之任何碳原子連接。
用語「四氫呋喃基(tetrahydrofuranyl)」表示具有一個環氧的5員雜環烷基部分。四氫呋喃基部分可透過環上之任何碳原子連接。
如本文中所使用,用語「(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包括彼等「式(I)」化合物,及式(I)亞屬中之任何化合物。
用語「醫藥上可接受(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係指經美國聯邦或州政府主管機關或美國以外國家的對應機關核准或可核准者,或為列在美國藥典(U.S. Pharmacopoeia)或其他一般公認藥典中用於動物(特別是人類)中者。
「醫藥上可接受之鹽(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係指本揭露之化合物的鹽,其為醫藥上可接受者並且具有母化合物所欲的藥理活性。具體而言,所述鹽類是無毒的,並可為無機或有機的酸加成鹽和鹼加成鹽。具體而言,此等鹽包括:(1)酸加成鹽,其藉由無機酸來形成,該等無機酸諸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硝酸、磷酸、及類似物;或以有機酸所形成,例如乙酸、丙酸、己酸、環戊基丙酸、乙醇酸、丙酮酸、乳酸、丙二酸、琥珀酸、蘋果酸、馬來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檸檬酸、苯甲酸、3-(4-羥苯甲醯基)苯甲酸、肉桂酸、苦杏仁酸、甲磺酸、乙磺酸、1,2-乙烷-二磺酸、2-羥乙磺酸、苯磺酸、4-氯苯磺酸、2-萘磺酸、4-甲苯磺酸、樟腦磺酸、4-甲基雙環[2.2.2]-辛-2-烯-1-羧酸、葡萄庚酸、3-苯基丙酸、三甲基乙酸、三級丁基乙酸、月桂基硫酸、葡萄糖酸、麩胺酸、羥基萘甲酸、水楊酸、硬脂酸、黏康酸及其類似物;或(2)當母化合物中的酸性質子經金屬離子置換時所形成的鹽,例如鹼金屬離子、鹼土離子或鋁離子;或該酸性質子與有機鹼配位所形成的鹽,例如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甲基葡糖胺及其類似物。僅用於舉例說明,鹽類可進一步包含鈉、鉀、鈣、鎂、銨、四烷基銨及其類似物;且當化合物含有鹼性官能性時,無毒的有機或無機酸的鹽,例如鹽酸鹽、氫溴酸鹽、酒石酸鹽、甲磺酸鹽、乙酸鹽、馬來酸鹽、草酸鹽、及類似物。
「醫藥上可接受的媒劑(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vehicle)」係指與本揭露之化合物一起投予的稀釋劑、佐劑、賦形劑、或載劑。「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excipient)」係指無毒、具生物耐受性或生物學上適合用於投予至對象之物質,諸如添加至藥用組成物或用作為媒劑、載劑或稀釋劑以促進藥劑投予且與其相容之惰性物質。賦形劑之實例包括碳酸鈣、磷酸鈣、各種糖類及各種類型的澱粉、纖維素衍生物、明膠、植物油、及聚乙二醇。
「對象(subject)」包含人。用語「人(human)」、「患者(patient)」和「對象(subject)」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
在一態樣中,「治療(treating或treatment)」任何疾病或病症係指改善該疾病或病症(即阻止或減少疾病或其至少一種臨床症狀的發展)。在另一態樣中,「治療(treating/treatment)」係指改善至少一種身體參數,其可能是對象無法覺察之參數。在又另一態樣中,「治療(treating/treatment)」係指不論是以身體上(例如可覺察症狀之穩定)、生理上(例如身體參數的穩定)、或兩者之方式來調節疾病或病症。在又另一態樣中,「治療(treating/treatment)」係指延緩疾病或病症的發生。
用語「投予(administer/administered/administering)」係指投予式(I)之化合物以及其各別溶劑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形式、或其醫藥組成物至對象,其係在考量到本揭露下藉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之任何方法,諸如藉由肌內、皮下、口服、靜脈內、皮膚、黏膜內(例如,消化道)、鼻內、或腹膜內途徑。在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係經由口服投予至對象。
用語「治療有效量(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與「有效量(effective amount)」可互換使用且意指一量或劑量,其足以在需要該指定疾病、病症、或病況的治療之患者身上一般性地得到所欲之治療效益。
如本文中所使用,用語「病況(condition)」係由研究者、獸醫師、醫師、或其他臨床醫師所偵測或診斷之任何疾病、症候群、或病症,其中該研究者、獸醫師、醫師、或其他臨床醫師判定,其在動物組織系統(具體的是哺乳動物或人類組織系統)中欲求生物或藥物反應。
「本揭露的化合物(compound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及均等表述旨在涵蓋本文所述之式(I)之化合物及具體地式(III)之化合物,當上下文允許時,該表述包括醫藥上可接受的鹽及溶劑合物,例如水合物,及其多形體。同樣地,當上下文允許時,提及中間體旨在涵蓋其鹽及溶劑合物,無論彼等是否經請求保護。
如本文中所使用,用語「同位素變體(isotopic variant)」係指一種化合物,其在構成此化合物的一或多個原子上包含非天然比例的同位素。例如,化合物的「同位素變體」可以被放射性標記,也就是含有一或多種非放射性同位素,舉例而言,例如氘( 2H或D)、碳13( 13C)、氮15 ( 15N)或其類似物。可以理解的是,在發生此種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中,以下原子若存在時可能會發生改變,因此,舉例來說,任何氫可以係 2H/D,任何碳可以係 13C,或任何氮可以係 15N,而且在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範圍內可以測定這類原子的存在及位置。同樣地,本揭露可包括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同位素變體之製備,例如在所得到的化合物可用於藥物及/或受質組織分布研究的情形中。本揭露之放射性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在診斷方法中使用,例如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SPECT)。放射性同位素氚,即 3H,及碳-14,即 14C由於其容易併入及偵測手段現成而係尤其有用的。此外,可製備經正子發射的同位素(例如 11C、 18F、 15O及 13N)取代的化合物,其並可用於正子斷層掃描(PET)研究,以檢查受質受體的佔有情形。
本揭露之化合物的所有同位素變體,無論其是否具有放射性,均包含在本揭露之範疇內。
亦應當理解,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其原子鍵結的本質或順序或其原子在空間中的排列有所不同的化合物被稱為「異構物(isomer)」。其等原子在空間中排列不同之異構物稱為「立體異構物(stereoisomer)」,例如非鏡像異構物、鏡像異構物、及限制構形異構物。
彼此非為鏡像的立體異構物稱為「非鏡像異構物(diastereomer)」,而彼此為不可重疊鏡像之立體異構物稱為「鏡像異構物(enantiomer)」。當化合物具有不對稱中心時,例如該中心係鍵結到四個不同基團,其可能有一對鏡像異構物。鏡像異構物可藉由其不對稱中心的絕對組態來表徵,其係由Cahn及Prelog的R及S順序法則來描述,或是由分子旋轉偏振光平面的方式來指定係右旋或左旋(即分別係(+)或(-)異構物)。掌性化合物可存在為個別的鏡像異構物或為彼等之混合物。含有相同比例之鏡像異構物的混合物稱為「外消旋混合物(racemic mixture)」。
「限制構形異構物(Atropisomer)」係指由於圍繞單鍵之受阻轉動而產生的立體異構物。
「互變異構物(tautomer)」係指具有可互相轉變之特定化合物結構形式的化合物,其差異在於氫原子及電子的轉位。因此,兩個結構可透過π電子及原子(通常為H)的移動而處於平衡狀態。例如,烯醇及酮係互變異構物,因為彼等可藉由酸或鹼之處理而快速地互相轉換。互變異構現象的另一實例係苯基硝基甲烷的酸及硝基形式,同樣藉由酸或鹼之處理形成。
互變異構形式可能與達成所欲化合物的最佳化學反應性與生物活性有關。
本揭露之化合物可具有一或多個不對稱中心;因此,此等化合物可以個別( R)-或( S)-立體異構物形式或以其混合物形式來產生。
除非另有說明,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對特定化合物之描述或命名係意欲包括兩種個別的鏡像異構物、及彼等之外消旋混合物或其他混合物。在本揭露內,出現於本文所述之任何結構中的碳、氧、或氮原子上的任何開放價均指示氫原子之存在。當結構中存在掌性中心,但該中心未顯示特定立體化學時,該結構涵括兩種分開或以混合物形式存在之鏡像異構物。用於判定立體化學及分離立體異構物的方法在本技術領域中為習知。
本揭露係關於式(II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II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之用途。式(III)之化合物亦稱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 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或(III)之化合物。
本揭露係亦關於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6
(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之用途; 其中 R 1係H或C 1-6烷基; R 2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烷基,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NR 8-C(O)-C(R 3)=CR 4(R 5);NR 6R 7;OH;CN;側氧基;O-C 1-6烷基;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C 1-6烷-OH;C 3-6環烷基;C 1-6烷芳基;SO 2C 1-6烷基;SO 2C 2-6烯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H;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炔基;NR 8-C(O)-C 6-10芳基;NR 8-C(O)-雜芳基;NR 8-C(O)-C 1-6烷-CN;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其中該C 1-6烷可選地經選自由OH、OC 1-6烷基、及NR 6R 7組成之群組的成員取代;及NR 8-C(O)-C 0-6烷-雜環烷基,其中該C 0-6烷可選地經側氧基取代,且該雜環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 其中R 6及R 7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 1-6烷基、C 3-6環烷基、C(O)H、及CN; R 3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N、鹵素、C 1-6鹵烷基、及C 1-6烷基; R 4及R 5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 0-6烷-NR 6R 7;C 1-6烷-OH;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C 3-6環烷基;鹵素;C 1-6烷基;OC 1-6烷基;NR 6R 7;C 1-6烷-O-C 1-6烷基;C 1-6烷-NH-C 0-6烷-O-C 1-6烷基;可選地經C(O)C 1-6烷基或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雜環烷基;C 1-6烷-NHSO 2-C 1-6烷基;C 1-6烷-SO 2-C 1-6烷基;NHC(O)-C 1-6烷基;及連接子-PEG-生物素; R 8係H或C 1-6烷基; A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鍵;吡啶基;苯基;萘基;嘧啶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選地經鹵素取代之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苯并苯硫基;及吡唑基;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6烷基;鹵素;SF 5;OC 1-6烷基;C(O)-C 1-6烷基;及C 1-6鹵烷基; E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O、鍵、C(O)-NH、CH 2、及CH 2-O; G係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H;C 3-6環烷基;苯基;苯硫基;C 1-6烷基;嘧啶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苯并呋喃基;C 1-6鹵烷基;含有氧雜原子之雜環烷基;苯基-CH 2-O-苯基;C 1-6烷-O-C 1-6烷基;NR 6R 7;SO 2C 1-6烷基;及OH;其中該苯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苯并呋喃基、或噻吩基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及 其立體異構物及同位素變體;及 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本揭露係亦關於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6
(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之用途; 其中 R 1係H或C 1-6烷基; R 1及R 2連同其等所連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可選地經取代之環,其係吡咯啶基環或哌啶基環; 其中藉由連接R 1及R 2所形成之吡咯啶基環或哌啶基環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各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NR 8-C(O)-C(R 3)=CR 4(R 5);NR 6R 7;OH;CN;側氧基;O-C 1-6烷基;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C 1-6烷-OH;C 3-6環烷基;C 1-6烷芳基;SO 2C 1-6烷基;SO 2C 2-6烯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H;NR 8-C(O)-C 1-6烷基;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炔基;NR 8-C(O)-C 6-10芳基;NR 8-C(O)-雜芳基;NR 8-C(O)-C 1-6烷-CN;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其中該C 1-6烷-可選地經OH、OC 1-6烷基、或NR 6R 7取代;及NR 8-C(O)-C 0-6烷-雜環烷基,其中該C 0-6烷可選地經側氧基取代,且該雜環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 其中R 6及R 7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H、C 1-6烷基、C 3-6環烷基、C(O)H、及-CN; R 3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N、鹵素、C 1-6鹵烷基、及C 1-6烷基; R 4及R 5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 0-6烷-NR 6R 7;C 1-6烷-OH;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C 3-6環烷基;鹵素;C 1-6烷基;-OC 1-6烷基;NR 6R 7;C 1-6烷-O-C 1-6烷基;C 1-6烷-NH-C 0-6烷-O-C 1-6烷基;可選地經C(O)C 1-6烷基或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雜環烷基;C 1-6烷-NHSO 2-C 1-6烷基;C 1-6烷-SO 2-C 1-6烷基;NHC(O)-C 1-6烷基;或連接子-PEG-生物素; R 8係H或C 1-6烷基; A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鍵;吡啶基;苯基;萘基;嘧啶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選地經鹵素取代之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苯并苯硫基;或吡唑基;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6烷基、鹵素、SF 5、OC 1-6烷基、C(O)-C 1-6烷基、及C 1-6鹵烷基; E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O、鍵、C(O)-NH、CH 2、及CH 2-O; G係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H;C 3-6環烷基;苯基;苯硫基;C 1-6烷基;嘧啶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苯并呋喃基;-C 1-6鹵烷基;含有氧雜原子之雜環烷基;苯基-CH 2-O-苯基;C 1-6烷-O-C 1-6烷基;NR 6R 7;SO 2C 1-6烷基;或OH;其中該苯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苯并呋喃基、或噻吩基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及 其立體異構物及同位素變體;及 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本揭露係亦關於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2
(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之用途; 其中 R 1係H; R 2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H 2-環己基,其中該環己基可選地經OH取代;3-羥基金剛烷-1-基;及C 3-6環烷基,其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烷基、CN、NR 6R 7、NR 8-C(O)H、NR 8-C(O)-C 1-6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NR 6R 7、及NR 8-C(O)-C(R 3)=CR 4(R 5);其中 R 3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N、鹵素、C 1-6鹵烷基、及C 1-6烷基; R 4及R 5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 0-6烷-NR 6R 7;C 1-6烷-O-C 1-6烷基;C 3-6環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之雜環烷基;及-連接子-PEG-生物素; R 6及R 7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H、C 1-6烷基、C(O)H、及CN;及 R 8係H; 或R 1及R 2與其等連接之氮原子可一起形成可選地經NR 6R 7取代之吡咯啶基環,其中R 6及R 7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H;C 1-6烷基;NR 8-C(O)-C 1-6烷基;及NR 8-C(O)-C(R 3)=CR 4(R 5),其中R 3係H或CN,R 4係H且R 5係H或環烷基; A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吡啶基;苯基;嘧啶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吡啶-2(1H)-酮;及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其中該A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及OC 1-6烷基; E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鍵、及CH 2; G係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H;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NH(C 1-6烷基);C 3-6環烷基;苯基;嘧啶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吡啶-2(1H)-酮;含有氧雜原子之雜環烷基;及苯基-CH 2-O-苯基,其中該-O-苯基係經CN取代;其中該苯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及吡啶-2(1H)-酮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及OC 1-6烷基;及 其立體異構物或同位素變體;及 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根據本揭露,R 1係H或C 1-6烷基;在一些態樣中,R 1係C 1-6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二級丁基、或三級丁基。在較佳態樣中,R 1係H。
根據本揭露,R 2係可未經取代之C 0-6烷-環烷基部分。在本揭露之其他態樣中,R 2係經1、2、或3個取代基、較佳1或2個取代基、更佳1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烷基部分。在R 2係C 0烷-環烷基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係透過鍵直接連接至式(I)化合物。在R 2係C 1-6烷-環烷基部分之彼等態樣中,環烷基部分透過具有1、2、3、4、5或6個碳原子之脂族連接子連接至式(I)之化合物,其中C 1-6烷包括例如–CH 2-、–CH(CH 3)-、CH(CH 3)-CH 2-、及–C(CH 3) 2-。在較佳態樣中,R 2係C 0-1烷-環烷基,例如C 0烷-環烷基(亦即,環烷基)或C 1烷-環烷基(亦即,CH 2-環烷基)。
在較佳態樣中,R 2環烷基部分係3、4、5、6、或10員環烷基,較佳係5或6員環烷基,其中5員環烷基係最佳。
在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中,R 2係C 0-6烷-環丙基,較佳地C 0烷-環丙基或C 1烷-環丙基,可選地經1、2或3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在更佳態樣中,R 2係經1或2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丙基,較佳為C 0烷-環丙基或C 1烷-環丙基。該等取代基可透過環丙基環上之任何位置連接。
在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中,R 2係可選地經1、2或3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丁基,較佳為C 0烷-環丁基或C 1烷-環丁基。在更佳態樣中,R 2係經1或2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丁基,較佳為C 0烷-環丁基或C 1烷-環丁基。該等取代基可透過環丁基環上之任何位置連接。
在本揭露之較佳態樣中,R 2係可選地經1、2或3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戊基,較佳為C 0烷-環戊基或C 1烷-環戊基。在更佳態樣中,R 2係經1或2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戊基,較佳為C 0烷-環戊基或C 1烷-環戊基。該等取代基可透過環戊基環上之任何位置連接。
在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中,R 2係可選地經1、2或3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己基,較佳為C 0烷-環己基或C 1烷-環己基。在更佳態樣中,R 2係經1或2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環己基,較佳為C 0烷-環己基或C 1烷-環己基。該等取代基可透過環己基環上之任何位置連接。
在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中,R 2係可選地經1、2或3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金剛烷基,較佳為C 0烷-金剛烷基或C 1烷-金剛烷基。在更佳態樣中,R 2係經1或2個如本文所述之取代基取代之C 0-6烷-金剛烷基,較佳為
C 0烷-金剛烷基或C 1烷-金剛烷基。該等取代基可透過金剛烷基環上之任何位置連接。
根據本揭露,R 2環烷基可係未經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在較佳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係經1個取代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取代之彼等態樣中,取代基可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NR 8-C(O)-C(R 3)=CR 4(R 5);NR 6R 7;OH;CN;側氧基;O-C 1-6烷基;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C 1-6烷-OH;C 3-6環烷基;C 1-6烷芳基;SO 2C 1-6烷基;SO 2C 2-6烯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H;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炔基;NR 8-C(O)-C 6-10芳基;NR 8-C(O)-雜芳基;NR 8-C(O)-C 1-6烷-CN;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其中該C 1-6烷-可選地經OH、OC 1-6烷基、或NR 6R 7取代;NR 8-C(O)-C 0-6烷-雜環烷基,其中該-烷-可選地經側氧基取代,且該雜環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且其中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側氧基部分,例如一個側氧基部分取代。在R 2環烷基經側氧基部分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鹵素(例如氟、或氯、或溴)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鹵素取代,較佳為經一個鹵素取代。在R 2環烷基經鹵素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CN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CN取代,較佳為經一個CN取代。在R 2環烷基經CN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OH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OH取代,較佳為經一個OH取代。在R 2環烷基經OH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C 3-6環烷基;C(O)H;或CN。在較佳態樣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在R 2環烷基經NR 6R 7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C 1-6烷-OH,例如C 1-5烷-OH、C 1-4烷-OH、C 1-3烷-OH、C 1-2烷-OH、或C 1烷-OH取代,其中該–OH部分可連接至C 1-6烷基團之任何碳,較佳為ω碳。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C 1-6烷-OH取代,較佳為經一個C 1-6烷-OH取代。在R 2環烷基經C 1-6烷-OH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O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O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O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C 3-6環烷基部分取代,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部分。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C 3-6環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C 3-6環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C 3-6環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C 1-6烷芳基取代,例如,苄基(即,CH 2-苯基)。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C 1-6烷芳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C 1-6烷芳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C 1-6烷芳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SO 2C 1-6烷基,例如SO 2C 1-5烷基、SO 2C 1-4烷基、SO 2C 1-3烷基、SO 2C 1-2烷基、或SO 2C 1烷基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SO 2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SO 2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SO 2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SO 2C 2-6烯基,例如-SO 2C 2-5烯基、SO 2C 2-4烯基、SO 2C 2-3烯基、或SO 2C 2烯基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SO 2C 2-6烯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SO 2C 2-6烯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SO 2C 2-6烯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H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H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H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H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基,例如NR 8-C(O)-C 1-5烷基、NR 8-C(O)-C 1-4烷基、NR 8-C(O)-C 1-3烷基、NR 8-C(O)-C 1-2烷基、或NR 8-C(O)-C 1烷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3-6環烷基,例如NR 8-C(O)-環丙基、NR 8-C(O)-環丁基、NR 8-C(O)-環戊基、或NR 8-C(O)-環己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3-6環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3-6環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3-6環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C 1-6鹵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C 1-6鹵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C 1-6鹵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鹵烷基,例如NR 8-C(O)–C 1-5鹵烷基、NR 8-C(O)–C 1-4鹵烷基、NR 8-C(O)–C 1-3鹵烷基、NR 8-C(O)–C 1-2鹵烷基、或NR 8-C(O)–C 1鹵烷基,包括NR 8-C(O)–CF 3、NR 8-C(O)–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鹵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鹵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鹵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2-6炔基,例如NR 8-C(O)-C 2-5炔基、NR 8-C(O)-C 2-4炔基、NR 8-C(O)-C 2-3炔基、或NR 8-C(O)-C 2炔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2-6炔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2-6炔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2-6炔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6-10芳基,例如NR 8-C(O)-苯基或NR 8-C(O)-萘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6-10芳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6-10芳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6-10芳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雜芳基,例如NR 8-C(O)-吡咯基、NR 8-C(O)-噻吩基、NR 8-C(O)-
Figure 02_image008
唑基、NR 8-C(O)-吡唑基、NR 8-C(O)-吡啶基、NR 8-C(O)-嘧啶基、及類似者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雜芳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雜芳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NR 8-C(O)-雜芳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CN,例如NR 8-C(O)-C 1-5烷-CN、NR 8-C(O)-C 1-4烷-CN、NR 8-C(O)-C 1-3烷-CN、NR 8-C(O)-C 1-2烷-CN、或NR 8-C(O)-C 1烷-CN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烷-CN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烷-CN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CN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OH,例如NR 8-C(O)-C 1-5烷-OH、NR 8-C(O)-C 1-4烷-OH、NR 8-C(O)-C 1-3烷-OH、NR 8-C(O)-C 1-2烷-OH、或NR 8-C(O)-C 1烷-OH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烷-OH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烷-OH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OH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例如NR 8-C(O)-C 1-5烷-SO 2-C 1-5烷基、NR 8-C(O)-C 1-4烷-SO 2-C 1-4烷基、NR 8-C(O)-C 1-3烷-SO 2-C 1-3烷基、NR 8-C(O)-C 1-2烷-SO 2-C 1-2烷基、或NR 8-C(O)-C 1烷-SO 2-C 1烷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O-C 1-6烷基,例如NR 8-C(O)-O-C 1-5烷基、NR 8-C(O)-O-C 1-4烷基、NR 8-C(O)-O-C 1-3烷基、NR 8-C(O)-O-C 1-2烷基、或NR 8-C(O)-O-C 1烷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O-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O-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經NR 8-C(O)-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NR 6R 7,例如NR 8-C(O)-C 1-5烷-NR 6R 7、NR 8-C(O)-C 1-4烷-NR 6R 7、NR 8-C(O)-C 1-3烷-NR 6R 7、NR 8-C(O)-C 1-2烷-NR 6R 7、或NR 8-C(O)-C 1烷-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C(O)H、或CN。在較佳態樣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或C 3-6環烷基,其中H及C 1-6烷基係較佳的,且H及C 1-2烷基係更佳的。在此等態樣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烷-NR 6R 7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烷-NR 6R 7取代。在R 2環烷基經NR 8-C(O)-C 1-6烷-NR 6R 7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O-C 1-6烷基,例如NR 8-C(O)-C 1-5烷-O-C 1-5烷基、NR 8-C(O)-C 1-4烷-O-C 1-4烷基、NR 8-C(O)-C 1-3烷-O-C 1-3烷基、NR 8-C(O)-C 1-2烷-O-C 1-2烷基、或NR 8-C(O)-C 1烷-O-C 1烷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取代之某些態樣中,C 1-6烷-係可選地經下列取代:OH;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或NR 6R 7,其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C 3-6環烷基;C(O)H;或CN。在較佳態樣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或C 3-6環烷基,其中H及C 1-6烷基係較佳的,且H及C 1-2烷基係更佳的。在一些態樣中,NR 8-C(O)-C 1-6烷-O-C 1-6烷基部分之C 1-6烷-係經OH取代。在其他態樣中,C 1-6烷-係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一或兩個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取代,較佳為經一個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0-6烷-雜環烷基,例如NR 8-C(O)-C 0-5烷-雜環烷基、NR 8-C(O)-C 0-4烷-雜環烷基、NR 8-C(O)-C 0-3烷-雜環烷基、NR 8-C(O)-C 0-2烷-雜環烷基、NR 8-C(O)-C 0-1烷-雜環烷基、NR 8-C(O)-C 1烷-雜環烷基、或NR 8-C(O)-C 0烷-雜環烷基取代,其中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較佳的取代基雜環烷基包括四氫呋喃基、哌啶基、吡咯啶基、及類似者。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1-6烷-雜環烷基取代之某些態樣中,C 1-6烷-係可選地經側氧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 0-6烷-雜環烷基取代之某些態樣中,取代基雜環烷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在R 2環烷基係經C(O)-C 0-6烷-雜環烷基取代之彼等態樣中,R 2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R 3)=CR 4(R 5)取代,其中R 3、R 4、及R 5係如本文所述,且R 8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較佳態樣中,R 8係H。在此等態樣中,R 3係H;CN;鹵素;C 1-6鹵烷基;或C 1-6烷基;在一些態樣中,R 3係H。在其他態樣中,R 3係CN。在仍其他態樣中,R 3係鹵素,例如F或Cl。在又其他態樣中,R 3係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在進一步態樣中,R 3係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R 3)=CR 4(R 5)取代的彼等態樣中,環烷基環可選地再經一或兩個如本文針對R 2取代基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在較佳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下列取代:NR 8-C(O)-C(R 3)=CR 4(R 5);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基;或NR 6R 7。在更佳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R 3)=CR 4(R 5)取代。在其他較佳態樣中,R 2環烷基係經下列取代: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基;或NR 6R 7;其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
在一些較佳態樣中,R 2係CH 2-環己基,其中環己基係可選地經下列取代:OH;3-羥基金剛烷-1-基;或C 3-6環烷基,其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烷基、CN、NR 6R 7、NR 8-C(O)H、NR 8-C(O)-C 1-6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NR 6R 7、及NR 8-C(O)-C(R 3)=CR 4(R 5);其中R 3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H、CN、鹵素、C 1-6鹵烷基、及C 1-6烷基;R 4及R 5各自係獨立地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H;C 0-6烷-NR 6R 7;C 1-6烷-O-C 1-6烷基;C 3-6環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之雜環烷基;及-連接子-PEG-生物素;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H、C 1-6烷基、C(O)H、及CN;且R 8係H。在一些態樣中,R 2係經1或2取代基取代。在一些態樣中,R 2係經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為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烷基、及CN。
在一些較佳態樣中,R 2係CH 2-環己基。在其他較佳態樣中,R 2係CH 2-環己基,其中環己基係經OH取代。
在一些較佳態樣中,R 2係3-羥基金剛烷-1-基。
在其他較佳態樣中,R 2係C 3-6環烷基。在一些其他較佳態樣中,R 2係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之C 3-6環烷基。彼等取代基可以獨立地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烷基、CN、NR 6R 7、NR 8-C(O)H、NR 8-C(O)-C 1-6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NR 6R 7、及NR 8-C(O)-C(R 3)=CR 4(R 5)。
在採用R 4及R 5之彼等態樣中,亦即在R 2環烷基係經NR 8-C(O)-C(R 3)=CR 4(R 5)取代之彼等態樣中,R 4及R 5各自獨立地係H;鹵素;C 0-6烷-NR 6R 7;C 1-6烷基;OC 1-6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C 3-6環烷基;可選地經–C(O)C 1-6烷基或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雜環烷基;C 1-6烷-OH;C 1-6烷-O-C 1-6烷基;C 1-6烷-NH-C 0-6烷-O-C 1-6烷基;C 1-6烷-NHSO 2-C 1-6烷基;-C 1-6烷-SO 2-C 1-6烷基;-NHC(O)-C 1-6烷基;或連接子-PEG-生物素。
在本揭露之範疇內,存在於-NR 8-C(O)-C(R 3)=CR 4(R 5)中之雙鍵可以係 ZE構型。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均不係H。
在最佳態樣中,R 4及R 5各自均係H。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鹵素,例如F或Cl。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0-6烷-C 3-6環烷基,例如C 0-5烷-C 3-5環烷基、C 0-4烷-C 3-4環烷基、
C 0-3烷-C 3環烷基、C 0-2烷-C 3-6環烷基、C 0-1烷-C 3-6環烷基、C 0烷-C 3-6環烷基或
C 1烷-C 3-6環烷基。在此等態樣中,環烷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取代可係螺-取代或非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0-6烷-雜環烷基,例如C 1-6烷-雜環烷基、C 0-4烷-雜環烷基、C 0-3烷-雜環烷基、C 0-2烷-雜環烷基、C 0-1烷-雜環烷基、C 1烷-雜環烷基、或C 0烷-雜環烷基。在這些態樣中,取代基雜環烷基較佳係含氧雜環烷基,例如,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或氧雜環丁烷基。在其他態樣中,雜環烷基係含氮雜環烷基,例如,吡咯啶基、氮丙啶基、或哌啶基。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取代基雜環烷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在其他態樣中,取代基雜環烷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OH,例如C 1-5烷-OH、C 1-4烷-OH、C 1-3烷-OH、C 1-2烷-OH、或C 1烷-OH。OH部分可連接至C 1-6烷基團之任何碳,較佳為ω碳。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0-6烷-NR 6R 7,例如C 0-5烷-NR 6R 7、C 0-4烷-NR 6R 7、C 0-3烷-NR 6R 7、C 0-2烷-NR 6R 7、C 0-1烷-NR 6R 7、C 1烷-NR 6R 7、或C 0烷-NR 6R 7,其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C(O)H;或CN。在較佳態樣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或C 3-6環烷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NH-C 0-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NH-C 0-6烷-O-C 1-5烷基、C 1-4烷-NH-C 0-6烷-O-C 1-4烷基、C 1-3烷-NH-C 0-6烷-O-C 1-3烷基、C 1-2烷-NH-C 0-6烷-O-C 1-2烷基、C 1烷-NH-C 0-6烷-O-C 1烷基、C 1-5烷-NH-C 0-6烷-O-C 1-5烷基、C 1-4烷-NH-C 1-5烷-O-C 1-4烷基、C 1-3烷-NH-C 1-4烷-O-C 1-3烷基、C 1-2烷-NH-C 1-3烷-O-C 1-2烷基、C 1烷-NH-C 1-2烷-O-C 1烷基、或C 1-6烷-NH-C 0烷-O-C 1-6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NHSO 2-C 1-6烷基,例如C 1-5烷-NHSO 2-C 1-5烷基C 1-4烷-NHSO 2-C 1-4烷基、C 1-3烷-NHSO 2-C 1-3烷基、C 1-2烷-NHSO 2-C 1-2烷基、或C 1烷-NHSO 2-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SO 2-C 1-6烷基,例如C 1-5烷-SO 2-C 1-5烷基、C 1-4烷-SO 2-C 1-4烷基、C 1-3烷-SO 2-C 1-3烷基、C 1-2烷-SO 2-C 1-2烷基、或C 1烷-SO 2-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NHC(O)-C 1-6烷基,例如NHC(O)-C 1-5烷基、NHC(O)-C 1-4烷基、NHC(O)-C 1-3烷基、NHC(O)-C 1-2烷基、或NHC(O)-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在此等態樣中之某些態樣中,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連接子-PEG-生物素,較佳為
Figure 02_image050
在較佳態樣中,R 4及R 5中之一者係H且R 4及R 5中之另一者係C 1-6烷基(例如,甲基、三級丁基);環烷基(例如,環丙基);C 1-6烷-NR 6R 7(例如,CH 2-NH 2、CH 2-NHCH 3、CH 2-N(CH 3) 2、C(CH 3) 2-NH 2、C(CH 3) 2-NHCH 3、C(CH 3) 2-N(CH 3) 2;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CH 3) 2-OCH 3、C(CH 3) 2-OCH 2CH 3);經C 1-6烷基取代之C 0-6烷-雜環烷基(例如,C(CH 3)-氧呾基)。
在一些態樣中,或R 1及R 2,連同其等所連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可選地經取代之環,其係吡咯啶基環或哌啶基環,例如,式(I)’或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8
(I’)
Figure 02_image090
(I”) 在此等態樣中,由R 1及R 2連接形成之環可係未經取代的。在一些態樣中,由R 1及R 2連接形成之環係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在較佳態樣中,由R 1及R 2連接形成之環係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在由R 1及R 2連接形成之環係經取代之彼等態樣中,取代基可以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NR 8-C(O)-C(R 3)=CR 4(R 5);NR 6R 7;OH;CN;側氧基;O-C 1-6烷基;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C 1-6烷-OH;C 3-6環烷基;C 1-6烷芳基;SO 2C 1-6烷基;SO 2C 2-6烯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基;NR 8-C(O)-O-C 1-6烷基;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H;NR 8-C(O)-C 3-6環烷基;NR 8-C(O)-C 1-6鹵烷基;NR 8-C(O)-炔基;NR 8-C(O)-C 6-10芳基;NR 8-C(O)-雜芳基;NR 8-C(O)-C 1-6烷-CN;NR 8-C(O)-C 1-6烷-OH;NR 8-C(O)-C 1-6烷-SO 2-C 1-6烷基;NR 8-C(O)-C 1-6烷-NR 6R 7;NR 8-C(O)-C 1-6烷-O-C 1-6烷基,其中該C 1-6烷可選地經OH、OC 1-6烷基、或NR 6R 7取代;NR 8-C(O)-C 0-6烷-雜環烷基,其中該C 0-6烷可選地經側氧基取代,且該雜環烷基可選地經C 1-6烷基取代;且其中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如本文所定義。
式(I)之較佳亞屬係式(IA)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92
(I-A) 其中環戊基環在2-位置經本文中所定義之R 2取代基之任一者取代。
式(I)之其他較佳亞屬係:
Figure 02_image094
(I-B-1) 及
Figure 02_image096
(I-B-2)
在本揭露之範疇內,A可係鍵。亦在本揭露之範疇內,A可係吡啶基;苯基;萘基;嘧啶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選地經鹵素取代之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苯并苯硫基;或吡唑基。亦在本揭露內,A可為吡啶基;苯基;嘧啶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吡啶-2(1H)-酮、或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亦根據本揭露,A部分(不包括鍵)之任一者可為未經取代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為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為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鹵素,例如F或Cl;SF 5;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及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較佳地,A部分可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及OC 1-6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A係吡啶基。吡啶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但較佳為,其透過2或3-位置之碳連接。較佳的是,吡啶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吡啶基取代基可連接至吡啶基環之任何環碳原子。在吡啶基透過3位碳連接至式(I)之化合物之彼等態樣中,取代基較佳連接至吡啶基之2或4位。吡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吡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吡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吡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吡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吡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A係吡啶基時之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以C 1烷基最佳,且以一個C 1烷基取代基更佳。其他較佳取代基包括鹵素,特別是F及Cl。
在一些態樣中,A係苯基。較佳的是,苯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苯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苯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苯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苯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苯基之取代基可連接至苯基環之任何環碳原子,較佳為連接至苯基部分與式(I)之化合物的連接點之鄰位。A係苯基時的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其中C 1烷基係最佳。其他較佳取代基包括鹵素,特別是F及Cl。
在一些態樣中,A係萘基。較佳的是,萘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萘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萘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萘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萘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萘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萘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萘基可透過其碳原子之任一者連接至式(I)之化合物。萘基之取代基可連接至萘基環之任何環碳原子,較佳為連接至萘基部分與式(I)之化合物的連接點之鄰位。A係萘基時的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其中C 1烷基係最佳。其他較佳取代基包括鹵素,特別是F及Cl。
在一些態樣中,A係嘧啶基。嘧啶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較佳的是,嘧啶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嘧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嘧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嘧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嘧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嘧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嘧啶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A係嘧啶基時的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其中C 1烷基係最佳。其他較佳取代基包括鹵素,特別是F及Cl。
在一些態樣中,A係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較佳的是,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用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A係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時的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其中C 1烷基係最佳。其他較佳取代基包括鹵素,特別是F及Cl。
在一些態樣中,A係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較佳的是,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用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A係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時的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其中C 1烷基係最佳。其他較佳取代基包括鹵素,特別是F及Cl。
在一些態樣中,A係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茂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可經一或兩個鹵素取代,較佳的是經F取代。較佳的是,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經一或兩個其他取代基取代。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在任何可用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苯并[d][1,3]二
Figure 02_image008
呃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A係苯并苯硫基。苯并噻吩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較佳的是,苯并苯硫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苯并苯硫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并苯硫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并苯硫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苯并苯硫基可在任何可用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苯并苯硫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苯并苯硫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A係吡唑基。吡唑基可透過任何環碳原子連接至任何式(I)(或其亞屬)化合物。較佳的是,吡唑基經一或兩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一個取代基取代。吡唑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吡唑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吡唑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SF 5取代。吡唑基可在任何可用環碳原子處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吡唑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吡唑基可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環碳原子處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取代。
在較佳態樣中,A係未經取代,或經苯基、吡啶基、嘧啶基、或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部分取代,其中吡啶基係特別佳。在苯基、吡啶基、嘧啶基、或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部分經取代的彼等態樣中,較佳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例如,甲基)及鹵素(例如,F或Cl)。
式(I)之額外較佳亞屬係:
Figure 02_image108
(I-D) 其中苯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10
(I-E) 其中吡啶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12
(I-F) 其中吡啶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根據本揭露,E係O、鍵、CH 2、或CH 2-O。E部分可透過A部分上之任何可利用的碳原子連接。E部分亦可透過G部分上的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連接。
在一些態樣中,E係O、鍵、或CH 2。在較佳態樣中,E係O。在其他較佳態樣中,E係鍵。
在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中,E係C(O)-NH,其中A-E-G部分係A-C(O)-NH-G。
在本揭露之其他態樣中,E係CH 2
在本揭露之又其他態樣中,E係CH 2-O,其中A-E-G部分係A-CH 2-O-G。
式(I)之額外較佳亞屬係:
Figure 02_image114
(I-G-1) 其中苯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16
(I-G-2) 其中苯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18
(I-H-1) 其中吡啶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20
(I-H-2) 其中吡啶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22
(I-J-1) 其中吡啶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24
(I-J-2) 其中吡啶基部分可係未經取代的,或在任何可供使用的碳原子處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
式(I)之其他較佳亞屬係:
Figure 02_image126
Figure 02_image128
根據本揭露,G係H;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NH(C 1-6烷基);C 3-6環烷基;苯基;嘧啶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吡啶-2(1H)-酮;含有氧雜原子之雜環烷基;及苯基-CH 2-O-苯基,其中該-O-苯基係經CN取代;其中該苯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及吡啶-2(1H)-酮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及OC 1-6烷基,亦根據本揭露,G係H;C 3-6環烷基;苯基;苯硫基;C 1-6烷基;嘧啶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苯并呋喃基;C 1-6鹵烷基;含有氧雜原子之雜環烷基;苯基-CH 2-O-苯基;C 1-6烷-O-C 1-6烷基;NR 6R 7;SO 2C 1-6烷基;或OH;其中該苯基;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嘧啶基;苯并呋喃基;或苯硫基可選地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G係H。
在其他態樣中,G係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
在一些態樣中,G係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G係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包括CF 3、CH 2CH 2F、及類似者。
在其他態樣中,G係含有氧雜原子之雜環烷基,例如,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或氧雜環丁烷基。
在較佳態樣中,G係苯基-CH 2-O-苯基。在這些態樣中,苯基-CH 2-O-苯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N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OH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苯基-CH 2-O-苯基部分之一或兩個苯基環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G係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
在其他態樣中,G係NR 6R 7,其中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C 3-6環烷基;C(O)H、或CN。在此等態樣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G係SO 2C 1-6烷基,例如SO 2C 1-5烷基、SO 2C 1-4烷基、-SO 2C 1-3烷基、SO 2C 1-2烷基、或SO 2C 1烷基。
在一些態樣中,G係OH。
在較佳態樣中,G係苯基。在這些態樣中,苯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苯基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基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苯基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苯基可經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取代。苯基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苯基可經CN取代。苯基可經OH取代。苯基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苯基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苯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G係吡啶基。在這些態樣中,吡啶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吡啶基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吡啶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吡啶基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吡啶基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吡啶基可經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取代。吡啶基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吡啶基可經CN取代。吡啶基可經–OH取代。吡啶基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吡啶基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吡啶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G係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在這些態樣中,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N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ON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G係嘧啶基。在這些態樣中,嘧啶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嘧啶基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嘧啶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嘧啶基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嘧啶基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嘧啶基可經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取代。嘧啶基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嘧啶基可經CN取代。嘧啶基可經OH取代。嘧啶基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嘧啶基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嘧啶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G係苯并呋喃基。在這些態樣中,苯并呋喃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苯并呋喃基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并呋喃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C 3-6環烷基取代,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苯并呋喃基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CN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OH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苯并呋喃基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苯并呋喃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一些態樣中,G係苯硫基。在這些態樣中,苯硫基可係未經取代的,或經1、2、或3個取代基取代,較佳的是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更佳的是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等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鹵素;C 1-6烷基;C 1-6鹵烷基;OC 1-6鹵烷基;C 3-6環烷基;OC 1-6烷基;CN;OH;C 1-6烷-O-C 1-6烷基;C(O)-NR 6R 7;及C(O)-C 1-6烷基。苯硫基可經鹵素取代,例如F或Cl。苯硫基可經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取代。苯硫基可經C 1-6鹵烷基,例如C 1-5鹵烷基、C 1-4鹵烷基、C 1-3鹵烷基、C 1-2鹵烷基、或C 1鹵烷基取代。苯硫基可經OC 1-6鹵烷基,例如OC 1-5鹵烷基、OC 1-4鹵烷基、OC 1-3鹵烷基、OC 1-2鹵烷基、或OC 1鹵烷基取代。苯硫基可經C 3-6環烷基取代,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苯硫基可經OC 1-6烷基,例如OC 1-5烷基、OC 1-4烷基、OC 1-3烷基、OC 1-2烷基、或OC 1烷基取代。噻吩基可經CN取代。噻吩基可經OH取代。苯硫基可經C 1-6烷-O-C 1-6烷基,例如C 1-5烷-O-C 1-5烷基、C 1-4烷-O-C 1-4烷基、C 1-3烷-O-C 1-3烷基、C 1-2烷-O-C 1-2烷基、或C 1烷-O-C 1烷基取代。苯硫基可經C(O)-NR 6R 7取代,其中R 6及R 7較佳地各自獨立地係H;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或C 3-6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更佳地,R 6及R 7各自獨立地係H或C 1-6烷基,例如C 1-5烷基、C 1-4烷基、C 1-3烷基、C 1-2烷基、或C 1烷基。苯硫基可經C(O)-C 1-6烷基,例如C(O)-C 1-65烷基、C(O)-C 1-4烷基、C(O)-C 1-3烷基、C(O)-C 1-2烷基、或C(O)-C 1烷基取代。
在較佳態樣中,G係未經取代,或經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或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取代。在G經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或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取代的彼等態樣中,較佳的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例如,甲基)。在其他較佳態樣中,G係C 1-6烷基(例如,異丙基)。
在較佳態樣中,G係未經取代,或經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或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取代,且E係CH 2或O。在G經吡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或吡
Figure 02_image003
基取代且E係CH 2或O的彼等態樣中,較佳的取代基包括C 1-6烷基(例如,甲基)。在其他較佳態樣中,G係C 1-6烷基(例如,異丙基)且E係CH 2或O。
在一些較佳態樣中,A-E-G係:
Figure 02_image132
Figure 02_image134
、或
Figure 02_image136
較佳式I化合物包括以下彼等化合物,其中R 1係H;R 2係經1或2個取代基取代之環戊基,其中取代基中之一者係NR 8-C(O)-C(R 3)=CR 4(R 5),其中R 3、R 4、及R 5各自係H;A係苯基或吡啶基,其中苯基或吡啶基係經CH 3取代;E係O或鍵;且G係苯基或C 1-6烷基。在更佳態樣中,R 2係經1個取代基取代,該取代基係NR 8-C(O)-C(R 3)=CR 4(R 5)。在較佳態樣中,A-E-G係:
Figure 02_image132
Figure 02_image134
、或
Figure 02_image136
較佳之式(I)亞屬包括:
Figure 02_image138
Figure 02_image140
Figure 02_image142
Figure 02_image144
Figure 02_image146
其中A苯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48
其中A苯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50
其中A吡啶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52
其中A吡啶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54
其中A吡啶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56
其中A吡啶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58
(I-X-1) 其中A吡啶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60
(I-XU-2) 其中A吡啶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Figure 02_image162
(I-Y-1) 其中A苯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及
Figure 02_image164
(I-Y-2) 其中A苯基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較佳為經C 1-6烷基取代。
本發明的一額外態樣係一種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之化合物: N-((1S,4S)-4-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羥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羥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二甲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羥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羥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4R)-4-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二甲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4R)-4-羥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羥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二甲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4R)-4-甲氧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E)-2-氰基-3-環丙基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羥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2R)-2-(甲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氰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二甲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R,2R)-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2RS)-2-羥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二甲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5R,7S)-3-羥基金剛烷-1-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2-(甲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二甲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R,2S)-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R,2S)-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2RS)-2-羥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羥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2R)-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二甲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乙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2S)-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2S)-2-(甲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乙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二甲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2R)-2-(甲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二甲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R,2R)-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甲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乙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2R)-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2S)-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羥基環戊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二甲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4-(甲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乙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4S)-4-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2-(二甲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3R)-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3R)-3-(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二甲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羥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2-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E)-4-(二甲胺基)丁-2-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4S)-4-((E)-4-(甲胺基)丁-2-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E)-4-胺基丁-2-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3-(甲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環戊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羥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羥基環己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4R)-4-羥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4R)-4-羥基環己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3R)-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E)-2-氰基-3-環丙基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E)-2-氰基-3-環丙基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4S)-4-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S,4S)-4-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乙醯胺基環己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rac-(1,3-順)-3-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二甲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二甲胺基)環己基)-5-(*R)-(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3R)-3-(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1,1'-聯苯基]-3-基)-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3R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2R)-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2-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2S)-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2S)-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2-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2-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2-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2S)-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3-氯-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羥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羥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1,1'-聯苯基]-3-基)-N-((1R,2S)-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羥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羥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1,1'-聯苯基]-3-基)-N-((1R,2R)-2-羥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反-(1R,4R)-4-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反-N-((1RS,3RS)-3-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三級丁基((1R,3S)-3-(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基)環戊基)胺基甲酸酯; 三級丁基反-((1R,4R)-4-(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基)環己基)胺基甲酸酯; N-((1-羥基環己基)甲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E)-4-(二甲胺基)丁-2-烯醯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2-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2R)-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羥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N-((1S,2R)-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N-((1S,3R)-3-(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三級丁基((1S,4S)-4-(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基)環己基)胺基甲酸酯; N-((1S,3R)-3-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2-苯氧基嘧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基嘧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6-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6-環丁氧基-2-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3-氯-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1,1'-聯苯基]-3-基)-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3-(吡啶-2-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3-(吡啶-3-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環丁氧基-2-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四氫-2H-哌喃-4-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異丙基吡啶-4-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異丙氧基-2-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3-氯丙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6-異丙氧基-2-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3R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3R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2-苯氧基嘧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嘧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3R)-3-(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5-(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四氫-2H-哌喃-4-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2-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6-異丙氧基-2-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6-環丁氧基-2-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3S)-3-(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3-氯-4-苯氧基苯基)-N-((1S,3R)-3-((E)-4-(二甲胺基)丁-2-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1,1'-聯苯基]-3-基)-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3S)-3-(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2-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4-甲基-2-苯氧基嘧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5-(*S)-(4-甲基-2-苯氧基嘧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6-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羥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2-異丙基吡啶-4-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 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基嘧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3-(吡啶-2-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四氫-2H-哌喃-4-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四氫-2H-哌喃-4-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外消旋順N-((1RS,3RS)-3-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外消旋反N-((1RS,3RS)-3-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2R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3RS)-3-胺基環戊基)-5-(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S,3R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嘧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嘧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S)-(4-(吡啶-3-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氧基嘧啶-5-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四氫-2H-哌喃-4-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嘧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氧基嘧啶-5-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氧基嘧啶-5-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3'-聯吡啶]-4-基)-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2-苯氧基嘧啶-5-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3-(吡啶-3-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2'-聯吡啶]-4-基)-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3'-聯吡啶]-4-基)-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3-(吡啶-2-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6-(異丙基胺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5-(2-異丙基吡啶-4-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異丙基吡啶-4-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氧基嘧啶-5-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2,2'-聯吡啶]-4-基)-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2S)-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2S)-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四氫-2H-哌喃-4-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2R)-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3S)-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2R)-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2-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6-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6-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6-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2-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環丁基吡啶-4-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3-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3-乙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環丁基吡啶-4-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N-((1R,2S)-2-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2S)-3-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S)-四氫呋喃-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6-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3S)-3-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R)-四氫呋喃-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3R)-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4S)-4-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S,3R)-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乙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R)-3-乙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羥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戊基)-5-(*S)-(6-(環戊基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乙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乙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N-((1R,2S)-2-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S,3S)-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S,3S)-3-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乙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戊基)-5-(*S)-(6-異丁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S,3S)-3-丙醯胺基環戊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2-乙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S,3R)-3-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2-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胺基環己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S)-3-胺基環戊基)-5-(*S)-(2-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S,3R)-3-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S)-5-(2-甲基-4-苯氧基苯基)-2-(3-(甲胺基)吡咯啶-1-羰基)-3H-1-噻-3,5,8-三吖苊-4(5H)-酮; (S)-N-(1-(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羰基)吡咯啶-3-基)丙醯胺; (S)-N-(1-(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羰基)吡咯啶-3-基)乙醯胺; (S)-2-(3-胺基吡咯啶-1-羰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3H-1-噻-3,5,8-三吖苊-4(5H)-酮; (S)-2-(3-(二甲胺基)吡咯啶-1-羰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3H-1-噻-3,5,8-三吖苊-4(5H)-酮; N-((1R,3R)-3-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N-((1R,3R)-3-丙醯胺基環己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S)-(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3S)-3-胺基環戊基)-5-(*S)-(6-異丙氧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4r)-4-乙醯胺基環己基)-5-(*S)-(4-甲基-6-苯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S)-N-(1-(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羰基)吡咯啶-3-基)丙烯醯胺; (R)-N-(1-(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羰基)吡咯啶-3-基)丙烯醯胺; (S,E)-2-氰基-3-環丙基-N-(1-(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羰基)吡咯啶-3-基)丙烯醯胺; (R,E)-2-氰基-3-環丙基-N-(1-(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羰基)吡咯啶-3-基)丙烯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吡啶-2-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3-異丙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2-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吡啶-2-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S,2R)-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2-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N-((1R,2R)-2-(2-(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2-(二甲胺基)乙醯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胺基環己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3R)-3-乙醯胺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胺基環戊基)-5-(3-異丙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R)-2-羥基環戊基)-5-(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S,2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5-(4-(3-((2-氰基苯氧基)甲基)苯氧基)-2-甲基苯基)-N-環己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5-(4-(3-((2-氰基苯氧基)甲基)苯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基)環丙醯胺; N-環己基-5-(2-甲基-4-苯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環己基-4-側氧基-5-(4-苯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E)-4-(((1S,2R)-2-(5-(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基)環戊基)胺基)-4-側氧基丁-2-烯-1-基)-N5-(15-側氧基-19-((3aS,4S,6aR)-2-側氧基六氫-1H-噻吩并[3,4-d]咪唑-4-基)-4,7,10-三
Figure 02_image008
-14-吖十九基)戊二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嘧啶-2-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E)-2-氰基-3-環丙基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4-甲基-6-(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嘧啶-2-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6-側氧基-1-(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1,6-二氫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4-甲基-6-側氧基-1-(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1,6-二氫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2-甲基-6-(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2-甲基吡啶-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嗒
Figure 02_image003
-3-基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6'-甲基-2-側氧基-2H-[1,2'-聯吡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吡啶-2-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5-((6-甲基吡啶-2-基)氧基)吡啶-2-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吡啶-2-基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5-((6-甲基吡啶-3-基)氧基)吡啶-2-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4-(嘧啶-5-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6-甲基吡啶-2-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嘧啶-2-基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嘧啶-6-基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嘧啶-5-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6-甲基吡啶-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吡啶-2-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2-甲基吡啶-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4-甲基-6-(吡啶-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吡啶-3-基氧基)吡啶-2-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嘧啶-5-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5-((2-甲基吡啶-3-基)氧基)吡啶-2-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吡啶-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2-甲基-6-((6-甲基吡啶-3-基)氧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6-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6-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6-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6-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2-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2-甲基吡啶-3-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嘧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嘧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2-甲基-4-(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E)-2-氰基-3-(3-甲基氧雜環丁烷-3-基)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R,2S)-2-((E)-2-氰基-4-乙氧基-4-甲基戊-2-烯醯胺基)環戊基)-5-(*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E)-4-(((1S,2R)-2-(5-(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基)環戊基)胺基)-4-側氧基丁-2-烯-1-基)-N5-(15-側氧基-19-((3aS,4S,6aR)-2-側氧基六氫-1H-噻吩并[3,4-d]咪唑-4-基)-4,7,10-三
Figure 02_image008
-14-吖十九基)戊二醯胺;及 N-((1R,2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4-(嘧啶-5-基氧基)苯基)-4,5-二氫-3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及其同位素變體及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本發明的一額外態樣係一種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之化合物: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 *S)-(4-甲基-2-苯氧基嘧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2-苯基吡啶-4-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6-苯氧基吡啶-3-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R)-(4-異丙氧基-2-甲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R)-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4-甲基-2-苯氧基嘧啶-5-基)-4-側氧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吡
Figure 02_image003
-2-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4-側氧基-5-(5-苯氧基嘧啶-2-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己基)-5-( *S)-(6-異丁基-4-甲基吡啶-3-基)-4-側氧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及 N-((1 R,2 S)-2-丙烯醯胺基環戊基)-5-(*S)-(2-甲基-4-((2-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4-側氧基-4,5-二氫-3 H-1-噻-3,5,8-三吖苊-2-羧醯胺;及 其同位素變體及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本發明之一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a)的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69
(IIa) 其中 R a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H、Cl及CH 3; n係0或1; E係O; G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6烷基、苯基、吡啶基、經CH 3取代之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02_image003
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
Figure 02_image171
; 環B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173
Figure 02_image175
Figure 02_image177
Figure 02_image179
R c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OCH 3、NH 2、NH(CH 3)、N(CH 3) 2、NH(CO 2-三級丁基)、NH(C=O)C 1-3烷基、NH(C=O)CH=CH 2、NH(C=O)CH 2NH 2、NH(C=O)CH 2NH(CH 3)、NH(C=O)CH 2N(CH 3) 2、及NH(C=O)CH=CHCH 2N(CH 3) 2; R d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OCH 3、CN、NH 2、NH(CH 3)、N(CH 3) 2、NH(CO 2-三級丁基)、NH(C=O)C 1-3烷基、及NH(C=O)CH=CH 2; R e係H或CN;及 R f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H 2NH 2、CH 2NH(CH 3)、CH 2N(CH 3) 2、及環丙基。
本發明之一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a)的式(I)之化合物,其中R a係H或CH 3;n係1;E係O;G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3烷基、苯基、吡啶基、及經CH 3取代之吡啶基;環B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181
且R c係NH(C=O)CH=CH 2
本發明之一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b)的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83
(IIb) 其中 G-A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185
Figure 02_image187
G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6烷基、C 3-6環烷基、苯基、及吡啶基。
R 2b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189
,且 R c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OCH 3、NH 2、NH(CH 3)、N(CH 3) 2、NH(CO 2-三級丁基)、NH(C=O)C 1-3烷基、NH(C=O)CH=CH 2、NH(C=O)CH 2NH 2、NH(C=O)CH 2NH(CH 3)、NH(C=O)CH 2N(CH 3) 2、及NH(C=O)CH=CHCH 2N(CH 3) 2
本發明之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b)的式(I)化合物,其中:G-A係
Figure 02_image191
Figure 02_image193
G係苯基或吡啶基;R 2b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194
且R c係NH(C=O)CH=CH 2
本發明之一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c)的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96
(IIc) 其中 G-E-A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198
Figure 02_image200
;其中G 2c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C 1-6烷基、苯基、嘧啶基、吡啶基、經CH 3取代之吡啶基、及C 3-6環烷基;且R m係H或CH 3
環B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
Figure 02_image202
Figure 02_image204
Figure 02_image206
Figure 02_image208
,且 R c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OH、OCH 3、NH 2、NH(CH 3)、N(CH 3) 2、NH(CO 2-三級丁基)、NH(C=O)C 1-3烷基、NH(C=O)CH=CH 2、NH(C=O)CH 2NH 2、NH(C=O)CH 2NH(CH 3)、NH(C=O)CH 2N(CH 3) 2、及NH(C=O)CH=CHCH 2N(CH 3) 2
本發明之一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c)的式(I)之化合物,其中:
本發明之一額外態樣係具有式(IIc)的式(I)之化合物,其中G-E-A係
Figure 02_image210
;G 2c係C 1-6烷基、苯基、或吡啶基;R m係H或CH 3;環B係
Figure 02_image212
且R c係NH(C=O)CH=CH 2。 治療方法
本揭露係亦關於使用本文所述之化合物以治療經診斷有或患有布魯頓酪胺酸激酶所介導之疾病、病症、或病況的對象之方法。這些方法係藉由向對象投予足以抑制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之量的本揭露之化合物來完成。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本文提供用於在需要治療的對象中抑制布魯頓酪胺酸激酶的方法,該方法係藉由向該個體投予含有治療有效量的式(II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係關於治療患有惡性疾病之對象的方法,該方法係藉由向該對象投予含有治療有效量的式(II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在一些態樣中,惡性疾病係例如淋巴瘤、白血病、癌瘤或肉瘤。在一些態樣中,淋巴瘤包括但不限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包括B細胞NH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組織(MALT)淋巴瘤、緣帶淋巴瘤(MZL)、T細胞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及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在一些態樣中,白血病包括但不限於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毛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漿細胞瘤、免疫母細胞性大細胞白血病、巨核母細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前骨髓細胞白血病、紅血球性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態樣中,惡性疾病包括但不限於腦(神經膠質瘤)、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乳癌、結腸直腸/結腸癌、前列腺癌、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子宮內膜癌、黑色素瘤、胰腺癌、肝癌、腎癌(kidney cancer)、鱗狀細胞癌、卵巢癌、肉瘤、骨肉瘤、甲狀腺癌、膀胱癌、頭頸癌、睾丸癌、Ewing氏肉瘤、橫紋肌肉瘤、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神經母細胞瘤、子宮頸癌、腎癌(renal cancer)、泌尿上皮癌(urothelial cancer)、外陰癌(vulval cancer)、食道癌、唾液腺癌、鼻咽癌、頰癌、口腔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當用於治療惡性疾病時,該式(III)之化合物可呈單一藥劑投予。或者,當用於治療惡性疾病時,該式(III)之化合物可與已知可用於治療惡性疾病的其他藥劑組合投予。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本文提供用於在需要治療的對象中抑制布魯頓酪胺酸激酶的方法,該方法係藉由向該個體投予含有治療有效量的式(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本揭露之一些態樣係關於治療患有惡性疾病之對象的方法,該方法係藉由向該對象投予含有治療有效量的式(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在一些態樣中,惡性疾病係淋巴瘤、白血病、癌瘤或肉瘤。在一些態樣中,淋巴瘤包括但不限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包括B細胞NH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組織(MALT)淋巴瘤、緣帶淋巴瘤(MZL)、T細胞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及伯奇氏淋巴瘤。在一些態樣中,白血病包括但不限於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毛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漿細胞瘤、免疫母細胞性大細胞白血病、巨核母細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前骨髓細胞白血病、紅血球性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在一些態樣中,惡性疾病包括但不限於腦(神經膠質瘤)、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乳癌、結腸直腸/結腸癌、前列腺癌、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子宮內膜癌、黑色素瘤、胰腺癌、肝癌、腎癌(kidney cancer)、鱗狀細胞癌、卵巢癌、肉瘤、骨肉瘤、甲狀腺癌、膀胱癌、頭頸癌、睾丸癌、Ewing氏肉瘤、橫紋肌肉瘤、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神經母細胞瘤、子宮頸癌、腎癌(renal cancer)、泌尿上皮癌(urothelial cancer)、外陰癌(vulval cancer)、食道癌、唾液腺癌、鼻咽癌、頰癌、口腔癌、及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用於在有需要之對象中治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之方法。當用於治療惡性疾病或其他疾病或病況時,式(I)之化合物可呈單一藥劑投予。或者,當用於治療惡性疾病或其他疾病或病況時,式(I)之化合物可與已知可用於惡性疾病的一或多種其他藥劑組合投予。
本揭露之其他態樣係關於治療患有惡性疾病之對象的方法,該方法係藉由向該對象投予含有治療有效量的式(II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在一個態樣中,惡性疾病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緣帶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特別適合用本揭露之化合物治療之惡性疾病包括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緣帶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本揭露之其他態樣係關於治療患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之對象的方法,該方法係藉由向該對象投予含有治療有效量的式(III)之化合物的組成物。
在較佳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可用於治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緣帶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式(III)之化合物亦可用於治療惡性疾病,包括但不限於淋巴瘤、白血病、癌、及肉瘤,例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包括B細胞NHL))、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黏膜相關性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緣帶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伯奇氏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毛細胞白血病(hairy-cell leukemia)、急性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漿細胞瘤、免疫母細胞性大細胞白血病(immunoblastic large cell leukemia)、巨核母細胞性白血病(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cyte leukemia)、前髓細胞白血病、紅白血病(erythroleukemia)、腦(神經膠質瘤)、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乳癌、結腸直腸/結腸癌、前列腺癌、肺癌(包括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子宮內膜癌、黑色素瘤、胰腺癌、肝癌、腎癌(kidney cancer)、鱗狀細胞癌、卵巢癌、肉瘤、骨肉瘤、甲狀腺癌、膀胱癌、頭頸癌、睾丸癌、Ewing氏肉瘤、橫紋肌肉瘤、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神經母細胞瘤、子宮頸癌、腎癌(renal cancer)、泌尿上皮癌(urothelial cancer)、外陰癌(vulval cancer)、食道癌、唾液腺癌、鼻咽癌、頰癌、口腔癌、及GIST(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以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根據本揭露之治療方法中,向患有或經診斷有此疾病、病症、或病況之對象投予治療有效量的根據本揭露之藥劑。本揭露之化合物的治療有效量或劑量可藉由常規方法(諸如建模、劑量上升研究、或臨床試驗),以及藉由考量常規因素(例如投予或藥物遞送的模式或途徑、化合物藥物動力學、疾病、病症、或病況的嚴重程度和病程、對象先前或進行中的療法、對象的健康狀況和對藥物的反應、以及主治醫師的判斷)來確認。劑量實例係介於每天每公斤對象體重自約0.0001至約1,000 mg化合物之範圍內,較佳地為約0.05至100 mg/kg/天,或約1至35 mg/kg/天;以單次劑量單位或分次劑量單位(例如BID、TID、QID)。對於70公斤的人來說,合適劑量之例示範圍係自約0.05至約7 g/天,或約0.2至約2.5 g/天。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0.0001 mg至約10,0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0.0001 mg至約1,0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0.0001 mg至約1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2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3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4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5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6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7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8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9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至約56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280 mg。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治療如本文所述之惡性疾病的用途,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治療受累於BTK抑制之惡性疾病的用途,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其用於治療如本文所述之惡性疾病,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其用於治療受累於BTK抑制之惡性疾病,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治療如本文所述之惡性疾病的方法中,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治療受累於BTK抑制之惡性疾病的方法中,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製造用於治療如本文所述之惡性疾病的藥劑的用途,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本發明亦關於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製造用於治療受累於BTK抑制之惡性疾病的藥劑的用途,該治療有效量之範圍係約100 mg至約1000 mg、替代地約100 mg至約600 mg、替代地約140 mg至約560 mg。
在一些態樣中,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係藉由在投予後患者中之所得效應諸如特定藥物動力學或藥效動力學分佈來判定。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在第1天之最大濃度)為約50 ng/ml至約2,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59.992 ng/ml至約2,377.2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10,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5,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2,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2,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1,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1,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75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25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2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1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5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0.0001 ng/ml至約1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200 ng/ml至約10,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239.97至約9,50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1,719 ng/ml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在穩態下之最大濃度)為約0.0001 ng/ml至約10,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5,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4,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3,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2,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2,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1,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75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25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1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5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0.0001 ng/ml至約1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50 ng/ml至約2,5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66.855 ng/ml至約2,395.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250 ng/ml至約10,000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267.42至約9,581.5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1,740.4 ng/ml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1)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在第1天之曲線下面積)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7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5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5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5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75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5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5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300 ng.hr/ml至約1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312.1至約11,517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1,000 ng.hr/ml至約5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1,248.4至約46,068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2,157.5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8,629.9 ng.hr/ml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在穩態下之曲線下面積)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7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5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4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3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5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75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5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5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1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300 ng.hr/ml至約1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312.27 ng.hr/ml至約13,015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0.0001 ng.hr/ml至約20,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1,249.1 ng.hr/ml至約52,061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1,000 ng.hr/ml至約55,000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2,249.7 ng.hr/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8,998.9 ng.hr/ml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在第1天之最大BTK佔有率)為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6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5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4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3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2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1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大於約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30.9%佔有率至約9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約87.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BTKO (max/ 1 )為約90.4%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約95.9%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在穩態下之最大BTK佔有率)為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6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5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4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3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2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1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大於約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59.4%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0.2%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9.8%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在第1天之波谷BTK佔有率)為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6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5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4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3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2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1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大於約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63.9%佔有率至約97.3%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23.3%佔有率至約91.3%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77.4%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85.4%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在穩態下之波谷BTK佔有率)為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6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5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4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3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2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1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大於約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50.2%佔有率至約95.4%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9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9%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8%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5%佔有率之量。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9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8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5%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7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5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4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3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2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0.0001%佔有率至約1%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75.5%佔有率至約99.3%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80.7%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86.0%佔有率之量。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一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兩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每日三次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經口投予。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用作前線療法、第二線療法、第三線療法、第四線療法、第五線療法或第六線療法。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治療難治性血液惡性疾病。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用作維持療法。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經投予直至發生疾病進展、不可接受之毒性或個別選擇。
此外,本揭露之化合物可與額外的活性成分組合使用以治療上述病況。其他活性成分可與本揭露之化合物分開共投,或將該藥劑包括在根據本揭露之醫藥組成物之中。該組合可用於增加療效(例如,藉由於該組合中包括增強根據本揭露之活性劑之效力或有效性之化合物)、降低一或多種副作用、或降低根據本揭露之活性劑之所需劑量。
本揭露之化合物係單獨使用或與一或多種其他活性成分組合使用,以配製本揭露之醫藥組成物。本揭露之醫藥組成物包含:(a)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根據本揭露的化合物;及(b)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可與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係Bcl2抑制劑。在一些態樣中,該Bcl2抑制劑係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亦稱為維奈托克。在一些態樣中,4-(4-{[2-(4-氯苯基)-4,4 -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 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200 mg/天、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約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係經口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可與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及利妥昔單抗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可與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及奥妥珠單抗(obinutuzumab)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及Bcl2抑制劑可同時或在不具有特定介入時間限制之情況下依序地投予。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可與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係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強體松、及利妥昔單抗(R-CHOP)。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NH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NH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DLBC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DLBC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被套細胞淋巴瘤(MC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MC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MC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濾泡性淋巴瘤(F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F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F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緣帶淋巴瘤(MZ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MZ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MZ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CL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CL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SLL係復發性或難治性SLL。
在一些態樣中,在對象中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之方法包含投予治療有效劑量的約140 mg至約560 mg的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至約1,719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至約1740.4 ng/ml之量。在一些態樣中,投予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或每日兩次。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R-CHOP組合投予。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組合投予。維奈托克係根據週斜升劑量方案投予,該劑量方案包含在第一週投予約20mg/天、在第二週投予約5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約100 mg/天、在第三週投予200 mg/天、及在第四週及以後投予400 mg/天。在一些態樣中,該WM係復發性或難治性WM。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可與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的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組合投予:化學治療劑、類固醇、免疫治療劑、靶向療法及其任何組合。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包括但不限於B細胞受體路徑抑制劑、B細胞受體傳訊抑制劑、PI3K抑制劑、IAP抑制劑、mTOR抑制劑、放射性免疫治療劑、DNA損傷劑、蛋白質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蛋白質激酶抑制劑、刺蝟蛋白抑制劑、Hsp90抑制劑、端粒酶抑制劑、Jakl/2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劑、PKC抑制劑、PARP抑制劑及其任何組合。在一些態樣中,B細胞受體路徑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CD79A抑制劑、CD79B抑制劑、CD 19抑制劑、Lyn抑制劑、Syk抑制劑、PI3K抑制劑、Blnk抑制劑、PLCy抑制劑、PKCP抑制劑、或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傳訊之抑制劑(例如U0126、PD98059、PD184352、PD0325901、ARRY-142886、SB239063、SP600125、BAY 43-9006、wortmannin、LY294002)或其組合。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包括但不限於苯丁酸氯芥(chlorambucil)、異環磷醯胺、多柔比星、美沙拉嗪(mesalazine)、沙利度胺(thalidomide)、來那度胺(lenalidomide)、坦西莫司(temsirolimus)、依維莫司(everolimus)、氟達拉濱(fludarabine)、福斯他替尼(fostamatinib)、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利妥昔單抗、地塞米松、強體松、CAL-101、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硼替佐米、噴司他丁(pentostatin)、内皮抑制素、環磷酸醯胺、羥基道諾黴素、長春新鹼、、利妥昔單抗、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依托泊苷(etoposide)、普賴蘇濃、及其任何組合。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種治療劑為氮介,包括但不限於苯達莫司汀、苯丁酸氯芥、双氯乙基甲胺、環磷醯胺、異環磷醯胺、美法侖、松龍苯芥、曲磷胺;烷基磺酸鹽,諸如但不限於白消安、甘露舒凡(mannosulfan)、蘇消安(treosulfan);乙烯亞胺、卡巴醌、噻替哌、三
Figure 02_image003
酮;亞硝脲類,諸如但不限於卡莫司汀、福莫司汀(fotemustine)、洛莫司汀、尼莫司汀(nimustine)、雷司司汀(ranimustine)、司莫司汀(semustine)、鏈脲菌素(streptozocin);環氧化物,諸如但不限於乙環氧啶;其他烷基化劑,諸如但不限於達卡巴仁(dacarbazine)、二溴甘露醇(mitobronitol)、哌泊溴烷(pipobroman)、替莫唑胺(temozolomide);葉酸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胺甲喋呤、培美曲塞(permetrexed)、普拉曲沙(pralatrexate)、雷替曲塞(raltitrexed);嘌呤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克拉屈濱(cladribine)、克羅拉濱(clofarabine)、氟達拉濱(fludarabine)、巰基嘌呤、奈拉濱(nelarabine)、硫鳥嘌呤;嘧啶類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阿扎胞苷、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卡莫氟(carmofur)、阿糖胞苷(cytarabine)、地西他濱、氟尿嘧啶、吉西他濱、替加氟(tegafur);長春花;Alkalolic,諸如例如乙烯基纖維素、長春新鹼、維尼司汀、vinflunine、vinorelbine;鬼臼毒素衍生物,諸如但不限於依托泊苷、替尼泊苷(teniposide);秋水仙素衍生物,諸如但不限於秋水仙胺;紫杉烷,諸如但不限於多西他賽、紫杉醇、新型紫杉醇(paclitaxel poliglumex);其他植物生物鹼及天然產物,諸如但不限於曲貝替定(trabectedin);放線菌素,諸如但不限於更生黴素(dactinomycin);蒽環類,諸如例如阿柔比星(aclarubicin)、道諾黴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epirubicin)、依達比星(idarubicin)、米托蒽醌、吡柔比星(pirarubicin)、戊柔比星(valrubicin)、周柔比星(zorubincin);其他細胞毒性抗生素,諸如但不限於博萊黴素、埃坡霉素(ixabepilone)、絲裂黴素、普卡黴素;鉑化合物,諸如例如卡鉑、順鉑、奧沙利鉑、賽特铂(satraplatin);甲基肼,諸如但不限於普魯苄肼;致敏物,諸如但不限於胺基乙酰丙酸、乙丙昔羅(efaproxiral)、甲基胺基乙醯丙酸、卟吩姆鈉、替莫泊芬(temoporfm);蛋白激酶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達沙替尼(dasa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依維莫司(everolimus)、吉非替尼(gefitinib)、伊馬替尼(imatinib)、拉帕替尼(lapatinib)、尼羅替尼(nilotinib)、帕唑帕尼(pazonanib)、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特姆莫司(temsirolimus);其他抗癌藥物,諸如但不限於阿利維甲酸(alitretinoin)、六甲蜜胺、安澤克林(amzacrine)、阿那格雷(anagrelide)、三氧化二砷、天門冬醯胺酶、貝沙羅汀(bexarotene)、硼替佐米(bortezomib)、塞內昔布(celecoxib)、地尼白介素(denileukin diftitox)、雌莫司汀(estramustine)、羥基脲、伊立替康(irinotecan)、氯尼達明(lonidamine)、馬索羅酚(masoprocol)、米替福新(miltefosein)、米托胍腙(mitoguazone)、米托坦(mitotane)、奥利默森(oblimersen)、培門冬酶(pegaspargase)、噴司他丁(pentostatin)、羅米地辛(romidepsin)、斯瑪賽德(sitimagene ceradenovec)、噻唑呋林(tiazofurine)、拓朴替康(topotecan)、視網酸(tretinoin)、伏立諾他(vorinostat);雌激素,諸如但不限於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nol)、乙炔雌二醇(ethinylestradiol)、磷雌酚(fosfestrol)、磷酸聚雌醇(polyestradiol phosphate);助孕激素,諸如但不限於孕諾酮、甲羥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甲地孕酮(megestrol);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布舍瑞林(buserelin)、戈舍瑞林(goserelin)、亮丙瑞林(leuprorelin)、曲普瑞林(triotorelin);抗雌激素,諸如但不限於氟維司群(fulvestrant)、它莫西芬(tamoxifen)、托瑞米芬(toremifene);抗雄性激素,諸如但不限於比卡魯胺(bicalutamide)、氟他胺(flutamide)、尼魯特米(nilutamide)、酶抑制劑、氨魯米特(aminoglutethimide)、阿那曲唑(anastrozole)、依西美坦(exemestane)、福美坦(formestane)、來曲唑(letrozole)、伏氯唑(vorozole);其他激素拮抗劑,諸如但不限於阿巴瑞克(abarelix)、地加瑞克(degarelix);免疫刺激劑,諸如但不限於二鹽酸組胺、米伐木肽(mifamurtide)、匹多莫德(pidotimod)、普樂沙福(plerixafor)、羅喹美克(roquinimex)、胸腺五肽(thymopentin);免疫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依維莫司、胍立莫司(gusperimus)、來氟米特(leflunomide)、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坦西莫司;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環孢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其他免疫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硫唑嘌呤、來那度胺、胺甲蝶呤、沙利度胺;及放射藥物,諸如但不限於碘苄胍、干擾素、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生長因子或類似者,免疫刺激劑,諸如但不限於安塞司亭(ancestim)、非格司亭(filgrastim)、來格司亭(lenograstim)、莫拉司亭(molgramostim)、培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沙格司亭(sargramostim);干擾素,諸如但不限於天然干擾素α、干擾素α-2a、干擾素α-2b、干擾素αcon-1、干擾素α-nl、天然干擾素β、、干擾素β-la、干擾素β-lb、干擾素γ、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b;白介素,諸如但不限於阿地白介素、奥普瑞白介素(oprelvekin);其他免疫刺激劑,諸如但不限於BCG疫苗、醋酸格拉替美(glatiramer acetate)、組胺二鹽酸鹽、免疫花青、香茹多糖、黑色素瘤疫苗、米伐木肽(mifamurtide)、培加酶、匹多莫德(pidotimod)、普樂沙福(plerixafor)、poly I:C、poly ICLC、羅喹美克(roquinimex)、他索納明(tasonermin)、胸腺五肽;免疫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阿巴西普(abatacept)、阿貝莫司(abetimus)、阿法賽特(alefacept)、抗淋巴球免疫球蛋白(馬)、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兔)、艾庫組單抗(eculizumab)、依法利珠單抗(efalizumab)、依維莫司、胍立莫司、來氟米特、莫羅單抗(muromab)-CD3、霉酚酸、那他珠單抗(natalizumab)、坦西莫司;TNF α抑制劑,諸如例如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阿非莫單抗(afelimomab)、聚乙二醇化塞妥珠單抗(certolizumab pegol)、依那西普(etanercept)、戈利木單抗(golimumab)、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白介素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阿那白滯素、巴利昔單抗(basiliximab)、卡那單抗(canakinumab)、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美泊利單抗(mepolizumab)、利納西普、托株單抗(tocilizumab)、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環孢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其他免疫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硫唑嘌呤、來那度胺、胺甲蝶呤、沙利度胺、阿達木單抗、阿來組單抗(Alemtuzumab)、巴利昔單抗、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聚乙二醇化塞妥珠單抗(certolizumab pegol)、達利珠單抗、艾庫組單抗、依法利珠單抗、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 tiuxetan)、英夫利昔單抗、莫羅單抗-CD3、那他珠單抗(Natalizumab)、帕尼單抗(Panitumumab)、雷尼單抗(Ranibizumab)、利妥昔單抗、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額外癌症治療方案包括單株抗體,諸如但不限於阿來組單抗、貝伐珠單抗、卡妥索單抗(catumaxomab)、西妥昔單抗、依決洛單抗(edrecolomab)、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奧法木單抗、帕尼單抗、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免疫抑制劑、艾庫組單抗、依法利珠單抗、莫羅單抗-CD3、那他珠單抗;TNF α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阿達木單抗、阿非莫單抗、聚乙二醇化塞妥珠單抗、英夫利昔單抗、介白素抑制劑、巴利昔單抗、卡那單抗、達利珠單抗、美泊利單抗、托株單抗、烏司奴單抗、放射性藥物、替伊莫單抗、托西莫單抗;其他單株抗體,諸如但不限於阿巴伏單抗(abagovomab)、阿德木單抗(adecatumumab)、阿來組單抗、抗CD30單株抗體Xmab2513、抗MET單株抗體MEMAB、阿波珠單抗(apolizumab)、阿撲單抗(apomab)、阿西莫單抗(arcitumomab)、巴利昔單抗、雙特異性抗體2B1、博納吐單抗(blinatumomab)、貝倫妥單抗維多汀(brentuximab vedotin)、卡羅單抗噴地肽(capromab pendetide)、西妥木單抗(cixutumumab)、克勞地昔單抗(claudiximab)、康納木單抗(conatumumab)、達西珠單抗(dacetuzumab)、德諾單抗(denosumab)、艾庫組單抗(eculizumab)、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鄂托默單抗(ertumaxomab)、埃達珠單抗(etaracizumab)、非吉單抗(figitumumab)、福萊索單抗(fresolimumab)、加利昔單抗(galiximab)、加尼圖單抗(ganitumab)、吉妥單抗奧佐米星(gemtuzumab ozogamicin)、格雷巴土木單抗(glembatumumab)、布突默單抗(ibritumomab)、奧英妥珠單抗(inotuzumab ozogamicin)、伊派利單抗(ipilimumab)、來沙木單抗(lexatumumab)、林妥珠單抗(lintuzumab)、林妥珠單抗(lintuzumab)、魯卡木單抗(lucatumumab)、瑪帕單抗(mapatumumab)、馬妥珠單抗(matuzumab)、米拉珠單抗(milatuzumab)、單株抗體CC49、萊西單抗(necitumumab)、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奧戈伏單抗(oregovo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拉壬馬庫單抗(ramacurimab)、蘭比珠單抗(ranibizumab)、希普利珠單抗(siplizumab)、索奈昔珠單抗(sonepcizumab)、他尼珠單抗(tanezumab)、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曲美單抗(tremelimumab)、土庫珠單抗西莫白介素(tucotuzumab celmoleukin)、維托珠單抗(veltuzumab)、維西珠單抗(visilizumab)、沃洛昔單抗(volociximab)、紮魯姆單抗(zalutumumab)。額外癌症治療方案包括影響腫瘤微環境之藥劑,諸如但不限於細胞傳訊網路(例如磷脂肌醇3-激酶(PI3K)傳訊路徑、來自B細胞受體及IgE受體之傳訊)。在一些態樣中,一或多種治療劑係PI3K傳訊抑制劑或syc激酶抑制劑。在一個態樣中,該syk抑制劑係R788。在另一態樣中,係PKCy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恩紮妥林(enzastaurin)。影響腫瘤微環境之藥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PI3K傳訊抑制劑、syc激酶抑制劑、蛋白激酶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達沙替尼、厄洛替尼、依維莫司、吉非替尼、伊馬替尼、拉帕替尼、尼羅替尼、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特姆莫司;其他血管生成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GT-111、JI-101、R1530;其他激酶抑制劑,諸如例如AC220、AC480、ACE-041、AMG 900、AP24534、Arry- 614、AT7519、AT9283、AV-951、阿西替尼(axitinib)、AZD1 152、AZD7762、AZD8055、AZD8931、巴氟替尼(bafetinib)、BAY 73-4506、BGJ398、BGT226、BI 811283、BI6727、BIBF 1120、BIBW 2992、BMS-690154、BMS-777607、BMS-863233、BSK-461364、CAL-101、CEP-11981、CYC116、DCC-2036、戴那西尼(dinaciclib)、多韋替尼乳酸鹽(dovitinib lactate)、E7050、EMD 1214063、ENMD-2076、福他替尼二金內(fostamatinib disodium)、GSK2256098、GSK690693、INCB18424、INNO-406、JNJ-26483327、JX-594、KX2- 391、立尼法尼(linifanib)、LY2603618、MGCD265、MK-0457、MK1496、MLN8054、MLN8237、MP470、NMS-1116354、NMS-1286937、ON 01919.Na、OSI-027、OSI-930、Btk抑制劑、PF-00562271、PF-02341066、PF-03814735、PF-04217903、PF-04554878、PF-04691502、PF-3758309、PHA- 739358、PLC3397、祖細胞生成素(progenipoietin)、R547、R763、雷莫昔單抗(ramucirumab)、瑞格菲尼(regorafenib)、R05185426、SAR103168、S3333333CH 727965、SGI-1176、SGX523、SNS-314、TAK-593、TAK-901、TKI258、TLN-232、TTP607、XL147、XL228、XL281R05126766、XL418、XL765、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傳訊之抑制劑,諸如但不限於U0126、PD98059、PD184352、PD0325901、ARRY-142886、SB239063、SP600125、BAY 43- 9006、渥漫青霉素(wortmannin)、或LY294002;Syk抑制劑;mTOR抑制劑;及抗體(例如利妥昔)、阿德力黴素(Adriamycin)、更生黴素、博萊黴素、長春鹼、順鉑、阿西維辛(acivicin);阿柔比星;鹽酸阿考達唑;阿克羅寧(acronine);阿多來新(adozelesin);阿地白介素(aldesleukin);六甲蜜胺(altretamine);安波黴素(ambomycin);乙酸阿美蔥醍(ametantrone acetate);胺魯米特(aminoglutethimide);安吖啶(amsacrine);安美達錠(anastrozole);安麵黴素(anthramycin);天冬醯胺酸酶;曲林菌素(asperlin);阿紮胞苷;阿紮替派(azetepa);阿佐黴素(azotomycin);巴馬司他(batimastat);苯佐替派(benzodepa);比卡魯胺(bicalutamide);鹽酸比生群(bisantrene hydrochloride);二甲磺酸雙奈法德(bisnafide dimesylate);比折來新(bizelesin);硫酸博萊黴素(bleomycin sulfate);布喹那鈉(brequinar sodium);溴匹立明(bropirimine);白消安(busulfan);放線菌素C (cactinomycin);卡普睾酮(calusterone);卡醋胺(caracemide);卡貝替姆(carbetimer);卡鉑(carboplatin);卡莫司汀(carmustine);鹽酸卡柔比星(carubicin hydrochloride);卡折來新(carzelesin);西地芬戈(cedefingol);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西羅黴素(cirolemycin);克拉屈濱(cladribine);甲磺酸克立那托(crisnatol mesylate);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阿糖胞苷(cytarabine);達卡巴仁(dacarbazine);鹽酸道諾黴素(daunorubicin hydrochloride);地西他濱;右奧馬金白(dexormaplatin);地紮脈寧(dezaguanine);甲磺酸地紮脈寧(dezaguanine mesylate);地吖醌(diaziquone);多柔比星;鹽酸多柔比星;曲洛昔芬(droloxifene);檸檬酸曲洛昔芬(droloxifene citrate);丙酸屈他雄酮(dromostanolone propionate);達佐黴素(duazomycin);依達曲沙(edatrexate);鹽酸依氟鳥胺酸(eflornithine hydrochloride);依沙蘆星(elsamitrucin);恩洛鉑(enloplatin);恩普胺酯(enpromate);依匹哌啶(epipropidine);鹽酸表柔比星(epirubicin hydrochloride);厄布洛唑(erbulozole);鹽酸依索比星(esorubicin hydrochloride);雌莫司汀(estramustine);雌莫司汀磷酸鈉;依他噠唑(etanidazole);依托泊苷(etoposide);磷酸依托泊苷(etoposide phosphate);埃托寧(etoprine);鹽酸法屈唑(fadrozole hydrochloride);法紮拉濱(fazarabine);非瑞替尼(fenretinide);氟尿苷(floxuridine);磷酸氟達拉賓(fludarabine phosphate);氟尿嘧啶(fluorouracil);氟西他濱(flurocitabine);磷喹酮(fosquidone);福司曲星鈉(fostriecin sodium);吉西他濱(gemcitabine);鹽酸吉西他濱(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羥基脲;鹽酸艾達黴素(idarubicin hydrochloride);異環磷醯胺(ifosfamide);依莫福辛(iimofosine);白介素II(包括重組白介素II或rlL2),干擾素α-2a;干擾素α-2b;干擾素α-nl;干擾素α-n3;干擾素β-1a;干擾素γ-1b;異丙鉑(iproplatin);鹽酸伊立替康(irinotecan hydrochloride);乙酸蘭瑞肽(lanreotide acetate);來曲唑(letrozole);乙酸亮丙立德(leuprolide acetate);鹽酸利阿唑(liarozole hydrochloride);洛美曲索鈉(lometrexol sodium);洛莫司汀(lomustine);鹽酸洛索蔥醍(losoxantrone hydrochloride);馬索羅酚;美登素(maytansine);二氯甲基二乙胺鹽酸鹽(mechlorethamine hydrochloride);乙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乙酸甲烯雌醇(melengestrol acetate);美法侖;美諾立爾(menogaril);巰基嘌呤;胺甲蝶呤(methotrexate);胺甲蝶呤鈉;氯苯胺啶(metoprine);美妥替哌(meturedepa);米丁度胺(mitindomide);米托卡西(mitocarcin);米托羅米(mitocromin);米托潔林(mitogillin);米托馬星(mitomalcin);絲裂黴素(mitomycin);米托司培(mitosper);米托坦(mitotane);鹽酸米托蔥醍(mitoxantrone hydrochloride);黴酚酸;諾考達唑(nocodazoie);諾加黴素(nogalamycin);奧馬鉑(ormaplatin);奧昔舒侖(oxisuran);培門冬酶;培利黴素(peliomycin);奈莫司汀(pentamustine);硫酸培洛黴素(peplomycin sulfate);培磷醯胺(perfosfamide);哌泊溴烷(pipobroman);哌泊舒凡(piposulfan);鹽酸毗羅蔥醍(piroxantrone hydrochloride);普卡黴素(plicamycin);普洛美坦(plomestane);卜吩姆鈉(porfimer sodium);泊非羅黴素(porfiromycin);潑尼氮芥(prednimustine);鹽酸丙卡巴肼(procarbazine hydrochloride);嘌呤黴素(puromycin);鹽酸嘌呤黴素(puromycin hydrochloride);毗唑呋喃菌素(pyrazofurin);利波腺昔(riboprine);羅穀亞胺(rogletimide);沙芬戈(safingol);鹽酸沙芬戈;司莫司汀(semustine);辛曲秦(simtrazene);司泊索非鈉(sparfosate sodium);司帕黴素(sparsomycin);鹽酸螺旋鍺(spiro germanium hydrochloride);螺莫司汀(spiromustine);螺鉑(spiroplatin);鏈黑黴素(streptonigrin);鏈脲黴素(streptozocin);磺氯苯腺(sulofenur);他利黴素(talisomycin);替康蘭鈉(tecogalan sodium);喃氟啶(tegafur);鹽酸替洛蔥醍(teloxantrone hydrochloride);替莫泊芬(temoporfin);替尼泊苷;替羅昔隆(teroxirone);睾内酯(testolactone);硫米嘌呤(thiamiprine);硫鳥嘌呤;噻替哌(thiotepa);噻唑咲林(tiazofurin);替拉紮明(tirapazamine);檸檬酸托瑞米芬(toremifene citrate);乙酸曲托龍(trestolone acetate);磷酸曲西立濱(triciribine phosphate);曲美沙特(trimetrexate);曲美沙特葡萄糖醛酸鹽(trimetrexate glucuronate);曲普瑞林(triptorelin);鹽酸妥布氯唑(tubulozole hydrochloride);尿嘧啶氮芥(uracil mustard);烏瑞替派(uredepa);伐普肽(vapreotide);維替泊芬(verteporfin);硫酸長春花鹼(vinblastine sulfate);硫酸長春新鹼(vincristine sulfate);長春地辛;硫酸長春地辛(vindesine sulfate);硫酸長春匹定(vinepidine sulfate);硫酸長春甘酯(vinglycinate sulfate);硫酸長春羅新(vinleurosine sulfate);酒石酸長春瑞賓(vinorelbine tartrate);硫酸長春羅定(vinrosidine sulfate);硫酸長春利定(vinzolidine sulfate);伏羅唑;折尼鉑(zeniplatin);淨司他丁(zinostatin);鹽酸左柔比星(zorubicin hydrochloride);20-表-l,25二羥基維生素D3;5-乙炔尿嘧啶;阿比特龍(abiraterone);阿柔比星;醯基富烯(acylfulvene);腺環戊醇(adecypenol);阿多來新(adozelesin);阿地白介素(aldesleukin);ALL-TK拮抗劑;六甲蜜胺(altretamine);胺莫司汀(ambamustine);艾美多(amidox);胺磷汀(amifostine);胺基乙醯丙酸(aminolevulinic acid);胺柔比星(amrubicin);安吖啶(amsacrine);阿那格雷(anagrelide);安美達錠(anastrozole);穿心蓮內酯;血管生成抑制劑;拮抗劑D;拮抗劑G;安他利(antarelix);抗背部化形態發生蛋白-1;抗雄激素(antiandrogen),前列腺癌瘤(prostatic carcinoma);抗雌激素(antiestrogen);抗腫瘤物質(antineoplaston);反義寡核背酸;甘胺酸阿非迪黴素(aphidicolin glycinate);細胞凋亡基因調節劑;細胞凋亡調節劑;去嘌呤核酸;ara-CDP-DL-PTBA;精胺酸去胺酶(arginine deaminase);奧沙那寧(asulacrine);阿他美坦(atamestane);阿莫司汀(atrimustine);阿新司坦汀(axinastatin) 1;阿新司坦汀2;阿新司坦汀3;阿紮司瓊(azasetron);阿紮托新(azatoxin);重氮酪胺酸(azatyrosine);巴卡亭III衍生物;巴拉諾(balanol);巴馬司他(batimastat);BCR/ABL拮抗劑;苯并二氫卟吩(benzochlorins);苯甲醯基星形鞄菌素(benzoylstaurosporine);β內醯胺衍生物;β-阿立辛(beta-alethine);β克拉黴素B (betaclamycin B);樺木酸(betulinic acid);bFGF抑制劑;比卡魯胺(bicalutamide);比生群(bisantrene);雙氮丙啶基精胺(bisaziridinylspermine);雙奈法德(bisnafide);雙特拉汀A (bistratene A);比折來新(bizelesin);比銳來特(breflate);溴匹立明(bropirimine);布度鈦(budotitane);丁硫胺酸磺酰亞胺(buthionine sulfoximine);鈣泊三醇(calcipotriol);鈣磷酸蛋白C (calphostin C);喜樹鹼衍生物(camptothecin derivatives);金絲雀痘IL-2 (canarypox IL-2);卡培他濱(capecitabine);甲醯胺-胺基-三唑;竣胺三唑(carboxyamidotriazole);CaRest M3;CARN 700;軟骨衍生抑制劑;卡折來新(carzelesin);酪蛋白激酶抑制劑(ICOS);栗樹精胺(castanospermine);殺菌肽B (cecropin B);西曲瑞克(cetrorelix);克羅林(chlorins);氯喹喏啉磺醯胺(chloroquinoxaline sulfonamide);西卡前列素(cicaprost);順式-卟啉(cis-porphyrin);克拉屈濱(cladribine);克羅米芬類似物(clomifene analogues);克黴唑(clotrimazole);克立黴素A;克立黴素B;康柏斯達汀A4 (combretastatin A4);康柏斯達汀類似物(combretastatin analogue);康納京尼(conagenin);卡那貝西汀816 (crambescidin 816);克立那托(crisnatol);克瑞托欣8 (cryptophycin 8);克瑞托欣A衍生物(cryptophycin A derivatives);卡拉新A (curacin A);環戊蔥酉昆(cyclopentanthraquinones);環普蘭姆(cycloplatam);西匹黴素(cypemycin);阿糖胞背十八烷基磷酸鹽(cytarabine ocfosfate);細胞溶解因子(cytolytic factor);昔托斯他汀(cytostatin);達昔單抗(dacliximab);地西他濱;去氫膜海鞘素B (dehydrodidemnin B);德舍瑞林(deslorelin);地塞米松;右異環磷醯胺(dexifosfamide);右雷佐生(dexrazoxane);右維拉帕米(dexverapamil);地吖醌(diaziquone);迪德尼B (didemnin B);地多西(didox);二乙基降精胺(diethylnorspermine);二氫-5-氮雜胞苷(dihydro-5-azacytidine);9-二噁黴素(9-dioxamycin);二苯基螺莫司汀(diphenyl spiromustine);多可沙諾(docosanol);多拉司瓊(dolasetron);去氧氟尿(doxifluridine);曲洛昔芬(droloxifene);屈大麻酚(dronabinol);倍癌黴素SA (duocarmycin SA);依布硒咻(ebselen);依考莫司汀(ecomustine);依地福新(edelfosine);依決洛單抗(edrecolomab);依氟鳥胺酸(eflornithine);欖香烯(elemene);乙嘧替氟(emitefur);表柔比星(epirubicin);愛普列特(epristeride);雌氮芥類似物(estramustine analogue);雌激素促效劑(estrogen agonist);雌激素拮抗劑(estrogen antagonist);依他噠唑(etanidazole);磷酸依托泊苷(etoposide phosphate);依西美坦(exemestane);法屈唑;法紮拉濱(fazarabine);非瑞替尼(fenretinide);非格司亭(filgrastim);菲那雄胺;夫拉平度(flavopiridol);氟卓斯汀(flezelastine);氟斯特酮(fluasterone);氟達拉濱(fludarabine);鹽酸氟道諾欣(fluorodaunorunicin hydrochloride);福酚美克(forfenimex);福美司坦;福司曲星(fostriecin);福莫司汀(fotemustine);德卟啉釓(gadolinium texaphyrin);硝酸鎵(gallium nitrate);加洛他濱(galocitabine);加尼瑞克(ganirelix);明膠酶抑制劑(gelatinase inhibitors);吉西他濱(gemcitabine);魅胱甘肽抑制劑;海普法姆(hepsulfam);海瑞古林(heregulin);六亞甲基雙乙醯胺(hexamethylene bisacetamide);金絲桃毒(hypericin);伊班麟酸(ibandronic acid);艾達黴素(idarubicin);艾多昔芬(idoxifene);伊決孟酮(idramantone);伊莫福新(ilmofosine);伊洛馬司他(ilomastat);咪唑啶酮(imidazoacridones);咪喹莫特(imiquimod);免疫刺激肽;胰島素,諸如生長因子-1受體抑制劑;干擾素促效劑;干擾素;白介素;碘苄胍;碘多柔比星(iododoxorubicin);4-甘薯醇;伊羅普拉(iroplact);伊索拉定(irsogladine);異苯脈唑(isobengazole);異海利德林B (isohomohalicondrin B);伊他司瓊(itasetron);伽斯利德(jasplakinolide);卡哈利德F (kahalalide F);片螺素-N三乙酸鹽(lamellarin-N triacetate);蘭瑞肽(lanreotide);雷那黴素(leinamycin);來格司亭;硫酸蘑菇多糖(lentinan sulfate);立托斯坦汀(leptolstatin);來曲唑(letrozole);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ing factor);白細胞α干擾素(leukocyte alpha interferon);亮丙立德+雌激素+孕酮;亮丙瑞林;左旋咪唑(levamisole);利阿唑(liarozole);線性多元胺類似物;親脂性雙醃肽;親脂性鉑化合物;立索克林醯胺7(lissoclinamide 7);洛金白(lobaplatin);蚯蚓引磷脂(lombricine);洛美曲索(lometrexol);氯尼達明(lonidamine);洛索蔥醍(losoxantrone);洛伐他汀(lovastatin);洛索立賓(loxoribine);勒托替康(lurtotecan);德卟啉鑥(lutetium texaphyrin);里斯福林(lysofylline);溶解肽;美坦新(maitansine);麥洛坦汀A (mannostatin A);馬立馬司他(marimastat);馬索羅酚;馬斯平(maspin);基質溶素抑制劑(matrilysininhibitor);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美諾立爾(menogaril);麥爾巴隆(merbarone);美替瑞林(meterelin);蛋胺酶(methioninase);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MIF抑制劑;米非司酮(mifepristone);米替福新(miltefosine);米立司亭(mirimostim);不匹配雙股RNA;丙眯腺(mitoguazone);二漠衛矛醇(mitolactol);絲裂黴素類似物(mitomycin analogues);米托蔡胺(mitonafide);米托毒素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沙泊寧(mitotoxi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aporin);邁杜蔥酮(mitoxantrone);莫法羅汀(mofarotene);莫拉司亭(molgramostim);單株抗體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單磷醯基脂質A+分支桿菌細胞壁sk;莫哌達醇(mopidamol);多抗藥性基因抑制劑;基於多腫瘤抑制1療法;氮芥抗癌劑;印度洋海綿B (mycaperoxide B);分支桿菌細胞壁提取物;邁瑞酮(myriaporone);N-乙醯地那林(N-acetyldinaline);N上經取代之苯甲醯胺;那法瑞林(nafarelin);納格瑞替(nagrestip);納洛酮(naloxone)+鎮痛新(pentazocine);納帕維(napavin);奈帕特林(naphterpin);那托司亭(nartograstim);奈達鉑(nedaplatin);奈莫柔比星(nemorubicin);奈立麟酸(neridronic acid);中性內肽酶;尼魯胺(nilutamide);尼撒黴素(nisamycin);一氧化氮調節劑;氮氧化物抗氧化劑;紐崔林(nitrullyn);06-苯甲基鳥嘌呤;奧曲肽(octreotide);奧克恩(okicenone);寡核苷酸;奧那司酮(onapristone);昂丹司瓊(ondansetron);昂丹司瓊;奧拉新(oracin);口服細胞介素誘導劑;奧馬鉑(ormaplatin);奧沙特隆(osaterone);奧沙利鉑(oxaliplatin);厄諾黴素(oxaunomycin);巴拉烏胺(palauamine);軟脂醯基唑欣(palmitoylrhizoxin);帕米麟酸(pamidronic acid);帕納三醇(panaxytriol);帕諾米芬(panomifene);帕拉巴汀(parabactin);帕折普汀(pazelliptine);培門冬酶;培得星(peldesine);戊聚糖聚硫酸鈉(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噴司他丁;
Figure 02_image214
托唑(pentrozole);潘氟隆(perflubron);培磷醯胺(perfosfamide);紫蘇子醇(perillyl alcohol);芬那黴素(phenazinomycin);苯基乙酸鹽;磷酸酶抑制劑;畢西巴尼(picibanil);鹽酸匹魯卡品(pilocarpine hydrochloride);吡柔比星(pirarubicin);毗曲克辛(piritrexim);普拉汀A (placetin A);普拉汀B;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抑制劑;鉑錯合物;鉑化合物;鉑-三胺錯合物;卜吩姆鈉(porfimer sodium);泊非羅黴素(porfiromycin);強體松;丙基雙吖啶酮(propyl bisacridone);前列腺素J2;蛋白酶體抑制劑;基於蛋白A之免疫調節劑;蛋白激酶C抑制劑;蛋白激酶C抑制劑、微藻(microalgal);蛋白質酪胺酸磷酸酶抑制劑;瞟吟核苜磷酸化酶抑制劑;紫紅素(purpurin);派拉瑞丁(pyrazoloacridine);吡哆醛化血紅蛋白聚氧乙烯結合物(pyridoxylated hemoglobin polyoxyethylerie conjugate);raf拮抗劑;雷替曲塞;拉莫司瓊(ramosetron);ras法呢基蛋白質轉移酶抑制劑;ras抑制劑;ras-GAP抑制劑;去甲基化瑞替普汀(retelliptine demethylated);依替麟酸金來Re 186;根瘤菌素(rhizoxin);核酶;RII瑞汀醯胺;羅穀亞胺(rogletimide);羅希吐鹼(rohitukine);羅莫肽(romurtide);羅哇美克(roquinimex);盧比龍Bl (rubiginone Bl);盧伯(ruboxyl);沙芬戈(safingol);散特平(saintopin);SarCNU;塞克菲特A (sarcophytol A);沙格司亭(sargramostim);Sdi 1模擬物;司莫司汀(semustine);衰老衍生抑制劑1;有義寡核背酸;信號轉導抑制劑;信號轉導調節劑;單鏈抗原結合蛋白;西索菲蘭(sizofiran);索布佐生(sobuzoxane);硼卡鈉(sodium borocaptate);苯基乙酸鈉;索維洛(solverol);促生長因子結合蛋白;索納明(sonermin);麟門冬酸(sparfosic acid);斯卡黴素D (spicamycin D);螺莫司汀(spiromustine);斯蘭羅皮汀(splenopentin);海綿抑素1 (spongistatin 1);角鑲胺(squalamine);幹細胞抑制劑;幹細胞分裂抑制劑;斯蒂醯胺胺(stipiamide);基質溶素抑制劑;索菲欣(sulfinosine);超活性血管活性腸肽拮抗劑;蘇拉斯塔(suradista);蘇拉明(suramin);苦馬豆素(swainsonine);合成葡糖胺聚糖;他莫司汀(tallimustine);他莫昔芬甲碘化物(tamoxifen methiodide);牛磺莫司汀(tauromustine);他紮羅汀(tazarotene);替康蘭鈉(tecogalan sodium);喃氟啶(tegafur);啼哌喃金翁(tellurapyrylium);端粒酶抑制劑替莫泊芬(temoporfin);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替尼泊苷;四氯十氧化物(tetrachlorodecaoxide);四唑明(tetrazomine);噻立拉斯汀(thaliblastine);噻可拉林(thiocoraline);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模擬劑;胸腺法新(thymalfasin);胸腺生長素受體促效劑;胸腺曲南(thymotrinan);甲狀腺刺激激素;錫乙基艾迪普林(tin ethyletiopurpurin);替拉紮明(tirapazamine);二氯化二茂鈦(titanocene bichloride)特西汀(topsentin);托瑞米芬(toremifene);全能幹細胞因子(totipotent stem cell factor);轉譯抑制劑(translationinhibitors);視網酸;三乙醯基尿背(triacetyluridine);曲西立濱(triciribine);曲美沙特(trimetrexate);曲普瑞林(triptorelin);特比司瓊(tropisetron);妥羅雄腺(turosteride);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泰福斯汀(tyrphostins);UBC抑制劑;烏苯美司(ubenimex);泌尿生殖竇衍生生長抑制因子;尿激酶受體拮抗劑;伐普肽(vapreotide);維洛林B (variolin B);載體系統、紅血球基因療法;維拉雷瑣(velaresol);凡拉明(veramine);維汀(verdins);維替泊芬(verteporfin);長春瑞濱(vinorelbine);維夏汀(vinxaltine);維他欣(vitaxin);伏羅唑;紮諾特隆(zanoterone);折尼鉑(zeniplatin);亞苄維(zilascorb);及淨司他丁司他美(zinostatin stimalamer)。可以與式(III)之化合物組合使用的其他抗癌劑包括烷基化劑、抗代謝物、天然產物或激素,諸如但不限於如氮芥(諸如但不限於例如二氯甲基二乙胺、環磷醯胺、苯丁酸氯芥等)、磺酸烷基酯(諸如但不限於白消安)、亞硝脲類(諸如,但不限於卡莫司汀、洛莫司汀等)或三氮烯(達卡巴仁(decarbazine)等)。抗代謝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葉酸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胺甲蝶呤)或嘧啶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阿糖胞苷)、嘌呤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巰基嘌呤、硫鳥嘌呤、噴司他丁)。可與式(III)之化合物組合之烷基化劑的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氮芥(諸如但不限於例如二氯甲基二乙胺、環磷醯胺、苯丁酸氯芥、美法侖等)、伸乙亞胺及甲基三聚胺(諸如但不限於六甲基三聚氰胺、噻替哌)、磺酸烷基酯(諸如但不限於白消安)、亞硝脲類(諸如,但不限於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鏈脲菌素等)或三氮烯(達卡巴仁等)。抗原代謝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葉酸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胺甲蝶呤)或嘧啶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氟尿嘧啶、氟尿苷(floxouridine)、阿糖胞苷)、嘌呤類似物(諸如但不限於巰基嘌呤、硫鳥嘌呤、噴司他丁)。因穩定化微管而阻止細胞在G2-M階段中而起作用且可與Btk抑制劑化合物組合使用的抗癌劑之實例包括不限於以下市售藥物及研發中之藥物:厄布洛唑(亦稱為R-55104)、海兔毒素(Dolastatin)10(亦稱為DLS-10及NSC-376128)、徑乙基磺酸米伏布林(Mivobulin isethionate)(亦稱為CI-980)、長春新鹼、NSC-639829、迪斯德莫來(Discodermolide)(亦稱為NVP-XX-A-296)、ABT-751(Abbott,亦稱為E-7010)、奧托星素類(Altorhyrtin)(諸如奧托星素A及奧托星素C)、海綿抑素(諸如海綿抑素1、海綿抑素2、海綿抑素3、海綿抑素4、海綿抑素5、海綿抑素6、海綿抑素7、海綿抑素8及海綿抑素9)、鹽酸西馬多丁(亦稱為LU-103793及NSC-D-669356)、埃博黴素(諸如埃坡黴素A、埃坡黴素B、埃坡黴素C(亦稱為去氧埃坡黴素A或dEpoA)、埃坡黴素D(亦稱為KOS-862、dEpoB及去氧埃坡黴素B)、埃坡黴素E、埃坡黴素F、埃坡黴素B N-氧化物、埃坡黴素A N-氧化物、16-氮雜-埃坡黴素B、21-胺基埃坡黴素B(亦稱為BMS-310705)、21-徑基埃坡黴素D(亦稱為去氧埃坡黴素F及dEpoF)、26-氟埃坡黴素)、阿瑞他汀PE(亦稱為NSC-654663)、索利多星(Soblidotin)(亦稱為TZT-1027)、LS-4559-P(Pharmacia,亦稱為LS-4577)、LS-4578(Pharmacia,亦稱為LS-477-P)、LS-4477 (Pharmacia)、LS-4559 (Pharmacia)、RPR-112378 (Aventis)、硫酸長春新鹼、DZ-3358 (Daiichi)、FR-182877(Fujisawa,亦稱為WS-9885B)、GS-164 (Takeda)、GS-198 (Takeda)、KAR-2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BSF-223651(BASF,亦稱為ILX-651及LU-223651)、SAH-49960 (Lilly/Novartis)、SDZ-268970(Lilly/Novartis)、AM-97 (Armad/Kyowa Hakko)、AM-132 (Armad)、AM-138 (Armad/Kyowa Hakko)、IDN-5005 (Indena)、Cryptophycin 52(亦稱為LY-355703)、AC-7739(Ajinomoto,亦稱為AVE-8063A及CS39.HCI)、AC-7700(Ajinomoto,亦稱為AVE-8062、AVE-8062A、CS39-L-Ser.HCI及RPR-258062A)、維萊醯胺(Vitilevuamide)、妥布賴森(Tubulysin)A、卡納德索(Canadensol)、矢車菊黃素(Centaureidin)(亦稱為NSC106969)、T-138067(Tularik,亦稱為T-67、TL-138067及TI-138067)、COBRA-1(Parker Hughes Institute,亦稱為DDE-261及WHI-261)、Hl0 (Kansas State University)、H16 (Kansas State University)、Oncocidin A1(亦稱為BTO-956及DIME)、DDE-313 (Parker Hughes Institute)、非加諾德(Fijianolide) B、勞力馬德(Laulimalide)、SPA-2 (Parker Hughes Institute)、SPA-1(Parker Hughes Institute,亦稱為SPIKET-P)、3-IAABU (Cytoskeleton/M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亦稱為MF-569)、諾司卡品(Narcosine)(亦稱為NSC-5366)、納司卡品(Nascapine)、D-24851 (Asta Medica)、A-105972 (Abbott)、海米托林(Hemiasterlin)、3-B A ABU(Cytoskeleton/M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亦稱為MF-191)、TMP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乙醯基丙酮酸瓦納多(Vanadocene acetylacetonate)、T-138026 (Tularik)、莫薩托(Monsatrol)、樂諾辛(lnanocine)(亦稱為NSC-698666)、3-1AABE (Cytoskeleton/Mt.Sinai School of Medicine)、A-204197 (Abbott)、T607 (Tularik,亦稱為T-900607)、RPR-115781 (Aventis)、艾萊若賓(Eleutherobin)(諸如去甲基艾萊若賓、去乙醯基艾萊若賓、異艾萊若賓A、及Z-艾萊若賓)、卡瑞巴斯(Caribaeoside)、卡瑞巴林(Caribaeolin)、軟海綿素B、D-64131 (Asta Medica)、D-68144 (Asta Medica)、達唑醯胺(Diazonamide) A、A-293620 (Abbott)、NPI-2350 (Nereus)、塔可力德(Taccalonolide) A、TUB-245 (Aventis)、A-259754 (Abbott)、達唑斯汀(Diozostatin)、(-)-苯基斯汀((-)-Phenylahistin)(亦稱為NSCL-96F037)、D-68838 (Asta Medica)、D-68836 (Asta Medica)、黴賽維林(Myoseverin) B、D-43411(Zentaris,亦稱為D81862)、A-289099 (Abbott)、A-318315 (Abbott)、HTI-286 (亦稱為SPA-110,三氟乙酸鹽)(Wyeth)、D-82317 (Zentaris)、D-82318(Zentaris)、SC-12983 (NCI)、瑞維斯汀磷酸金內(Resverastatin phosphate sodium)、BPR-OY-007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及SSR250411 (Sanofi)。
在一些態樣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及額外治療劑可同時或在不具有特定介入時間限制之情況下依序地投予。
含有一或多個劑量單位的活性劑之醫藥組成物的遞送形式可使用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習知或可得之合適的醫藥賦形劑及化合技術來製備。在本發明之方法中,組成物可藉由合適遞送途徑投予,例如經口、非經腸、直腸、局部、或經眼途徑、或藉由吸入。
製劑之形式可為錠劑、膠囊、囊劑(sachet)、糖衣錠(dragee)、粉劑、粒劑、口含錠(lozenge)、重構用粉劑、液體製劑、或栓劑。較佳的是,組成物係配製用於靜脈內輸液、局部投予、或口服投予。
針對口服投予,本揭露之化合物可以錠劑或膠囊之形式提供,或以溶液、乳液、或懸浮液之形式提供。為製備口服組成物,化合物可經配製以得到例如每天約0.05至約100 mg/kg、或每天約0.05至約35 mg/kg、或每天約0.1至約10 mg/kg的劑量。例如,每天約5 mg至5 g的每日總劑量可藉由每天投藥一次、兩次、三次、或四次來完成。
口服錠劑可包括與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例如惰性稀釋劑、崩解劑、黏合劑、潤滑劑、甜味劑、調味劑、著色劑、及保存劑)混合之根據本揭露之化合物。合適的惰性填料包括碳酸鈉、碳酸鈣、磷酸鈉、磷酸鈣、乳糖、澱粉、糖、葡萄糖、甲基纖維素、硬脂酸鎂、甘露醇、山梨醇、及類似者。例示性液體口服賦形劑包括乙醇、甘油、水、及類似者。澱粉、聚乙烯吡咯啶酮(PVP)、羥乙酸澱粉鈉(sodium starch glycolate)、微晶纖維素、及藻酸係合適的崩解劑。黏合劑可包括澱粉及明膠。潤滑劑(如果存在的話)可為硬脂酸鎂、硬脂酸、或滑石。如有需要,錠劑可經諸如單硬脂酸甘油酯或二硬脂酸甘油酯包覆以延遲在腸胃道內之吸收,或可經腸衣(enteric coating)包覆。
用於口服投予之膠囊包括硬明膠膠囊及軟明膠膠囊。為製備硬明膠膠囊,本揭露之化合物可與固體、半固體、或液體稀釋劑混合。軟明膠膠囊可藉由將本揭露之化合物與水、油(例如花生油或橄欖油)、液體石蠟、短鏈脂肪酸之單甘油酯與雙甘油酯之混合物、聚乙二醇400、或丙二醇混合來製備。
用於口服投予之液體可呈懸浮液、溶液、乳劑、或糖漿,或可經凍乾或呈現乾燥產物之形式,以在使用之前用水或其他合適的媒劑重構。此類液體組成物可以可選地含有:醫藥上可接受的賦形劑諸如懸浮劑(例如山梨糖醇、甲基纖維素、藻酸鈉、明膠、羥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硬脂酸鋁凝膠、及類似者);非水性媒劑,例如油(例如杏仁油、或經分餾之椰子油)、丙二醇、乙醇、或水;防腐劑(例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或山梨酸);潤溼劑,例如卵磷脂;及(如有需要)調味劑、或著色劑。
本揭露之活性劑亦可由非口服途徑投予。例如,組成物可經調配以作為栓劑用於直腸投予。針對腸胃外用途(包括靜脈內、肌肉內、腹膜內、或皮下途徑),本揭露之化合物可提供於經緩衝至適當pH值及等滲性的無菌水性溶液或懸浮液中,或被提供於腸胃外可接受的油中。合適的水性媒劑包括林格氏液及等滲氯化鈉。此類形式將呈現為單位劑量形式(例如安瓿或一次性注射裝置)、多劑量形式(例如可自其中抽取適當劑量之小瓶)、或可用來製備注射用配方之固體形式或預濃縮形式。說明性輸液劑量範圍可為約1至1000 µg/kg/分鐘的化合物,並在數分鐘至數天之期間內與醫藥載劑調合。
針對局部投予,化合物可與醫藥載劑混合為約0.1%至約10%之藥物對媒劑的濃度。另一投予本揭露之化合物之模式可利用貼片配方來達成經皮遞送。
或者在本揭露之方法中,本揭露之化合物可經由鼻腔或口腔途徑藉由吸入投予,例如在亦含有合適載劑的噴霧配方中。
本揭露之化合物可使用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知識結合本揭露來製備。舉例而言,本揭露之化合物可根據美國專利第10,717,745號、美國專利第10,934,310號、及PCT申請案公開案WO 2017100662中所揭示之方案及實例製備,該等專利中之每一者以全文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之態樣亦包括使用BTK結合檢定來判定使用BTK抑制劑之功效及給藥方案,該等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本文所揭示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使用BTK結合檢定來判定包括本揭露之化合物之BTK抑制劑的BTK佔有率水平。在一些態樣中,BTK抑制劑係式(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在一些態樣中,BTK抑制劑係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本揭露之態樣係關於用於與一療法組合使用之伴隨診斷方法及套組,其包含投予BTK抑制劑,諸如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此類方法及套組描述於WO 2014/059368中,其全文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文描述了用於與一療法組合使用之伴隨診斷方法及套組,其包含投予BTK抑制劑。在一些態樣中,所提供之伴隨診斷方法涉及用於一種或多種BTK抑制劑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因此,本文中描述了用於BTK抑制劑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在某些態樣中描述了作為ELISA探針檢定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在一些態樣中,ELISA探針檢定為基於盤之電化學發光檢定,以判定尚未經BTK抑制劑結合之BTK的相對量。例如,在一些態樣中,BTK抑制劑結合至BTK之活性位點,且與半胱胺酸殘基形成二硫鍵。在一些態樣中,檢定涉及使活性探針結合至尚未經BTK抑制劑結合之游離BTK。在一些態樣中,活性探針包含經由連接子(例如長鏈連接子)連接至可偵測標記(例如生物素)之BTK抑制劑。用探針標記樣本允許偵測未經藥物佔有之BTK。在一些態樣中,與BTK結合之探針被經卵白素塗佈之板捕獲。在一些態樣中,過量未結合探針與經探針標記之BTK競爭以結合至卵白素。本文亦描述用於判定BTK抑制劑之功效的方法。本文中進一步描述了用於在治療與BTK活化相關之疾病(包括其中BTK抑制向患有疾病之患者提供治療益處的疾病)的治療中在診斷、預後及判定及治療方案修改中使用蛋白質佔有率檢定之方法。在一些態樣中,患者經診斷為患有與BTK異常活化相關之疾病或病症,諸如例如惡性疾病。本文進一步揭示了用於診斷、預後及監測受益於用BTK抑制劑治療之疾病或病狀的診斷檢定。本文亦揭示了用於鑑別BTK抑制劑療法之反應者、判定治療方案及偵測對BTK抑制劑療法之抗性的診斷檢定。一些態樣係用於判定蛋白質調節劑(例如抑制劑藥物)對目標(例如,目標蛋白激酶)之功效的方法。在一些態樣中,提供用於判定BTK抑制劑對目標激酶(例如,BTK)之功效的方法。在一些態樣中,該方法包含:(a)使包含BTK之樣本與探針接觸以形成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素;(b)偵測樣本中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量;及(c)基於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量來判定BTK抑制劑之功效。在一些態樣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在步驟(a)之前使樣本與BTK抑制劑接觸(例如,將樣本與探針組合)。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量包含投予化合物、試劑或緩衝液以偵測經探針結合之激酶。在一些態樣中,化合物、試劑或緩衝液包含辣根過氧化酶(HRP)、偵測抗體緩衝液、讀取緩衝液、洗滌緩衝液。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量化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量。在一些態樣中,量化步驟包含螢光、免疫螢光、化學發光或電化學發光。在一些態樣中,判定BTK抑制劑之功效包含藉由BTK抑制劑判定目標激酶之佔有率。在一些態樣中,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量與BTK抑制劑之功效負相關。舉例而言,若經藥物處理之樣本(例如,在與探針接觸前與藥物接觸之樣本,諸如血液樣本或腫瘤組織)與探針接觸,則隨著所偵測到之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例如,未經佔有之目標激酶)的量增加,藥物之功效減少。在另一實例中,若經藥物處理之樣本與探針接觸,則隨著所偵測到之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例如未經佔有之目標激酶)的量減少,藥物之功效增加。在一些態樣中,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之量與藥物之功效直接相關。舉例而言,若未經處理之樣本(例如,在與探針接觸前未與藥物接觸之樣本)與探針接觸,則隨著所偵測到之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的量增加,藥物之功效亦增加。在另一實例中,若未經處理之樣本(例如,在與探針接觸前未與藥物接觸之樣本)與探針接觸,則隨著所偵測到之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激酶的量減少,藥物之功效減少。在一些態樣中,在藥物結合至少約50%之目標激酶時,判定藥物為有效的。替代地,在藥物結合至少約60%之目標激酶時,判定藥物為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藥物在藥物結合至少約65%、70%、75%、80%、85%、90%、95%、97%或99%時,判定藥物為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對自已投予BTK抑制劑之患者的樣本進行檢定。在一些態樣中,在投予BTK抑制劑後約1小時、2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10小時、12小時、14小時、16小時、18小時、20小時、22小時、24小時、30小時、36小時、42小時、48小時、3天、4天、5天、6天、1週、2週或更長時間,獲得樣品。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及標記。在一些情況下,藥劑融合至標記。在其他情況下,藥劑連接至標記。在另一情況下,藥劑藉由連接子連接至標記。在一些態樣中,藥劑及藥物基本上相同。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及連接子。在一些態樣中,藥劑及藥物至少約20%一致、至少約30%一致、至少約40%一致、至少約50%一致、至少約60%一致、至少約70%一致、至少約80%一致、至少約90%一致或至少約95%一致。在其他態樣中,藥劑及藥物不同。在一些態樣中,藥劑及藥物為至少約5%不同、至少約10%、至少約20%不同、至少約30%不同、至少約40%不同、至少約50%不同、至少約60%、至少約80%不同、至少約90%不同或至少約95%不同或至少約95%不同。
本文揭示了包含連接子、標記、藥劑或其任何組合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在一個態樣中,係包含連接子及標記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連接子能夠將標記連接至藥劑且該藥劑為蛋白質調節劑。在另一態樣中,係包含藥劑、連接子及標記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連接子能夠連接至藥劑及標記,藉此將藥劑連接至標記。在一些態樣中,係包含探針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探針包含連接至標記之藥劑。在一些態樣中,係包含探針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探針包含連接至連接子之藥劑。在一些態樣中,係包含藥劑及固體支撐物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該藥劑連接至固體支撐物。在另一態樣中,係包含標記及固體支撐物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標記連接至固體支撐物。在另一態樣中,係包含探針及固體支撐物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探針包含藥劑、連接子、標記或其任何組合。在一些態樣中,係包含目標(例如蛋白質)及固體支撐物之蛋白質佔有率檢定套組,其中該目標連接至固體支撐物。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套組中之任一者進一步包含標記。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套組中之任一者進一步包含連接子。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套組中之任一者進一步包含藥劑。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套組中之任一者進一步包含複數個連接子,其中該等連接子能夠連接至另一連接子、藥劑、標記或其任何組合。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套組中之任一者進一步包含探針。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連接子、標記或其任何組合。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套組中之任一者進一步包含目標(例如蛋白質)。本文揭示了藥劑、連接子、標記、探針、固體支撐物及目標之例示性態樣。本文進一步揭示用於將探針或目標連接至固體支撐物之例示性方法。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揭示之方法、套組及組成物包含探針。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及標記。在一些態樣中,藥劑及標記經連接。在其他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及連接子。在一些態樣中,藥劑及連接子經連接。在另一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連接子及標記。在一些態樣中,藥劑、連接子及/或標記彼此連接。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在另一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及連接子。在一些態樣中,標記及連接子經連接。在一些態樣中,連接係藉由化學方法、酶促方法或交聯方法。在一些態樣中,探針連接至固體支撐物。本文揭示了藥劑、連接子、標記及固體支撐物之例示性態樣。
本文中所揭示之檢定及系統中之任一者可用於研究及驗證藥物。本文提供了用於驗證藥物之方法,其包含(a)使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接觸以形成經探針結合之目標;(b)偵測該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該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判定藥物對目標之佔有率,藉此驗證藥物。
本文進一步提供了用於判定目標之佔有率的方法,其包含:a)將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組合;b)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判定藥物對目標之佔有率。
在一些態樣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在步驟(a)使樣本與探針接觸之前捕獲目標。在一些態樣中,藉由抗體捕獲目標。在一些態樣中,抗體係抗目標抗體。在一些態樣中,抗體連接至固體支撐物。在一些態樣中,固體支撐物係微盤。在一些態樣中,微盤係MSD微盤。
在又其他態樣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使經探針結合之目標與初級偵測劑接觸。在一些態樣中,初級偵測劑包含抗體、珠粒、染料或螢光團。在一些態樣中,初級偵測劑包含抗體。在一些態樣中,抗體係抗BTK抗體。在一些態樣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使該偵測劑與次級偵測劑接觸。在一些態樣中,次級偵測劑包含抗體、珠粒、染料或螢光團。在一些態樣中,初級偵測劑經標記。在一些態樣中,次級偵測劑經標記。在一些態樣中,標記係電化學發光標籤。在一些態樣中,電化學發光標籤包含叁(雙吡啶)二氟化釕(II)。在一些態樣中,電化學發光標籤係三聯吡啶釕(II)、N-羥基琥珀醯亞胺。在一些態樣中,標記係SULFO TAG。
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使樣本與固體支撐物接觸。在一些態樣中,固體支撐物包含珠粒。在一些態樣中,珠粒為卵白素珠粒。在一些態樣中,珠粒為磁珠。在一些態樣中,珠粒為經標記之珠粒。在一些態樣中,珠粒為經標記之卵白素珠粒。在一些態樣中,珠粒係用電化學發光標籤標記。在一些態樣中,電化學發光標籤包含叁(雙吡啶)二氟化釕(II)。在一些態樣中,電化學發光標籤係三聯吡啶釕(II)、N-羥基琥珀醯亞胺。在一些態樣中,珠粒係SULFO TAG珠粒。在一些態樣中,珠粒係SULFO TAG卵白素珠粒。
在一些態樣中,珠粒與探針相互作用。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在一些態樣中,標記包含生物素。在一些態樣中,珠粒與生物素相互作用。在一些態樣中,珠粒與經探針結合之目標形成結合物。在一些態樣中,珠粒與探針結合。
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或其部分。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偵測珠粒或其部分。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偵測經標記之珠粒。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偵測電化學發光標籤。在一些態樣中,電化學發光標籤包含叁(雙吡啶)二氯化釕(II)。在一些態樣中,電化學發光標籤係三聯吡啶釕(II)、N-羥基琥珀醯亞胺。在一些態樣中,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包含偵測SULFO TAG。在一些態樣中,偵測步驟包含發光。在一些態樣中,偵測步驟包含電化學發光。
在一些態樣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純化經探針結合之目標。在一些態樣中,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係未經佔有之目標。在一些態樣中,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係經藥物佔有之目標。在另一態樣中,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純化包含分離經探針結合之目標與未經探針結合之目標。
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係經預處理之樣本,其中經預處理之樣本在與探針接觸之前與藥物接觸。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係未經處理之樣本,其中樣本在與標記接觸之前未與藥物接觸。
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藥劑及連接子。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在一些態樣中,探針包含標記及連接子。在一些態樣中,藥劑係BTK抑制劑。在一些態樣中,藥劑係式(III)之化合物。在一些態樣中,BTK抑制劑係可逆BTK抑制劑。在一些態樣中,藥劑係BTK抑制劑,其係不可逆BTK抑制劑。在一些態樣中,藥劑係BTK抑制劑,其係選擇性的共價BTK抑制劑。在一些態樣中,藥劑係BTK抑制劑,其與布魯頓酪胺酸激酶(BTK)之半胱胺酸殘基形成共價鍵。在一些態樣中,半胱胺酸殘基係半胱胺酸481。在一些態樣中,藥劑係BTK抑制劑,其係式(III)之化合物。
在一些態樣中,驗證藥物包含判定藥物對目標之功效。在一些態樣中,判定藥物對目標之佔有率包含量化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在一些態樣中,當目標之佔有率係至少約50%、60%、65%、70%、75%、80%、85%、90%、95%、97%或99%時,藥物係有效的。
該等方法、檢定及系統中之任一者可用於告知治療性處理及用於判定治療方案之對象告知方法之總體醫療管理。在一些態樣中,係用於判定治療方案之方法,其包含:(a)將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組合;(b)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判定治療方案。本文進一步揭示了一種用於判定測試劑之功效的方法,其包含:(a)將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組合;(b)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判定測試劑之功效。本文進一步揭示一種用於鑑別藥物反應者之方法,其包含:(a)將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組合;(b)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該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鑑別藥物反應者。本文進一步揭示了一種用於鑑別BTK抑制劑之方法,其包含:(a)將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組合;(b)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鑑別激酶調節劑。本文揭示了一種用於判定藥物抗性之方法,其包含:(a)將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組合;(b)偵測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及(c)基於經探針結合之目標之存在或不存在,判定藥物抗性。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所揭示之方法、檢定及系統包含使包含目標之樣本與探針接觸。用於本文所揭示之方法、檢定及系統中之任一者中的適合樣本包含但不限於全血樣本、周邊血液樣本、淋巴樣本、組織樣本、腫瘤生檢樣本、骨髓樣本、或其他體液樣本。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係含有一或多種細胞類型或其溶解物之樣本,其衍生自全血樣本、周邊血液樣本、淋巴樣本、組織樣本、腫瘤生檢樣本、骨髓樣本、或其他體液樣本。體液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污跡、痰、生檢物、分泌物、腦脊髓液、膽汁、血液、淋巴液、唾液、及尿液。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之細胞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與樣本之其他組分分離。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之特定細胞類型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與樣本之其他細胞類型分離。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血液樣本之周邊血液單核細胞(PBMC,例如淋巴球、單核球及巨噬球)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與血液樣本之其他細胞類型分離。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之淋巴球(例如B細胞、T細胞或NK細胞)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與樣本之其他細胞類型分離。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之B細胞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與樣本之其他細胞類型分離。在一些態樣中,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使樣本之細胞溶解。舉例而言,在一些態樣中,癌細胞在用於所提供之方法中之前與樣本之正常細胞分離。
本文所揭示之樣本中之任一者包含複雜細胞群,其可經檢定為群體,或分離成亞群。此類細胞及非細胞樣本可藉由離心、淘析、密度梯度分離、血球分離術、親和力選擇、淘選、FACS、過濾、用海波離心等。藉由使用對以特定細胞類型識別之標記物具有特異性之抗體,可以獲得相對均質之細胞群。替代地,可使用異質細胞群體。
一旦獲得樣本,即可直接使用、冷凍、或維持在適當培養基中,達短時間段。用以根據本發明方法分離一或多種細胞之方法係根據所屬技術領域中良好確立之標準技術及方案進行。在一些態樣中,樣本係自對象獲得。此對象可係人類或家畜,諸如牛、雞、豬、馬、兔、狗、貓、或山羊。在一些態樣中,用於本發明之細胞係獲自患者。來源於動物(例如人類)之樣本可包括例如全血、汗液、淚液、唾液、耳流、痰、淋巴、骨髓懸浮液、淋巴、尿液、唾液、精液、陰道液、腦脊髓液、腦液、腹水、乳汁、呼吸道、腸道或生殖泌尿道分泌液、組織或器官或已自器官移出之組織(諸如乳房、肺、腸道、皮膚、子宮頸、前列腺癌、胰臟、心臟、肝臟及胃)之灌洗液。
為了獲得血液樣本,可使用所屬技術領域中已知之任何技術,例如注射器或其他真空抽吸裝置。樣本可在富集之前可選地預處理或加工。預處理步驟之實例包括添加試劑,諸如穩定劑、防腐劑、固定劑、溶解試劑、稀釋劑、藥物、抗細胞凋亡試劑、抗凝血試劑、抗血栓試劑、磁性調節試劑、緩衝劑、滲透壓調節試劑、pH調節試劑、及/或交聯試劑。舉例而言,當獲得血液樣本時,可在富集之前向該樣本中添加防腐劑、抗凝劑及/或穩定劑。
樣本諸如血液樣本可在自獲得樣本之時間起1週、6天、5天、4天、3天、2天、1天、12小時、6小時、3小時、2小時、或1小時內在本文所揭示之方法、檢定及系統中之任一者下分析。
在一些態樣中,樣本可與選擇性地溶解樣本中之一或多種細胞或組分之酶或化合物組合。舉例而言,在血液樣本中,選擇性溶解血小板及/或除核紅血球以產生富含有核細胞之樣本。可隨後使用所屬技術領域中已知之方法將所關注之細胞自樣本分離。
當自對象獲得樣本(例如血液樣本)時,該量可視對象體型及所篩選之病況而變化。在一些態樣中,獲得至多50、40、30、20、10、9、8、7、6、5、4、3、2或1 mL樣本。在一些態樣中,獲得1-50、2-40、3-30或4-20 mL樣本。在一些態樣中,獲得超過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100 mL樣本。
本揭露之態樣包括修改BTK抑制劑之劑量及/或給藥頻率之方法。本揭露之態樣包括判定對象之BTK抑制劑治療方案之方法。本揭露之態樣包括監測對象之BTK抑制劑抑制劑療法之功效的方法。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75%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80%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90%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95%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99%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100%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本揭露之態樣包括預測對象對BTK抑制劑療法之反應的方法。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75%之BTK佔有率指示患者將回應於特定BTK抑制劑。本揭露之態樣亦包括用於判定患者之藥物目標佔有率的方法。
本揭露之態樣包括使用A BTK lanthascreen結合檢定來判定BTK抑制劑之BTK佔有率。在一些態樣中,藉由與經螢光標記之示蹤物競爭,BTK lanthascreen結合檢定監測化合物與未經磷酸化BTK激酶域(UP-BTK)之結合。在一些態樣中,UP-BTK係由非磷酸化BTK蛋白之激酶域(389-659aa)組成,產生於桿狀病毒/昆蟲細胞表現系統中。在一些態樣中,使用經最佳化之Lanthascreen TM檢定,於384孔板中,將2 ng經GST標誌之人類BTK (389-659aa)與BTK抑制劑化合物、50 nM示蹤物236、及2 nM抗GST抗體一起培養60分鐘。在一些態樣中,在60分鐘之後,在多功能盤讀取器諸如Infinite F500 (Tecan)中,在340 nM及615/665 nM下讀取盤。在一些態樣中,使用來自ID Business Solutions (Guildford), Microsoft Excel插件之Xlfit 5.3版分析資料。
在一些態樣中,在本文所述之檢定中的BTK抑制劑與BTK之結合可指示BTK抑制劑在用於治療有需要之患者中之疾病或病況時的功能。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75%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治療有效的。在又其他態樣中,在本文所述之檢定中BTK抑制劑與BTK之結合可提供針對BTK抑制劑之最佳投予劑量及頻率的見解。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75%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以最佳劑量及/或頻率投予。在一些態樣中,在本文所述之檢定中BTK抑制劑與BTK之結合可預測化合物抑制BTK並藉此治療本文所揭示之疾病或病況之能力。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75%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有效地抑制BTK。在又其他態樣中,在本文所述之檢定中BTK抑制劑與BTK之結合可基於在該檢定中具有類似BTK佔有率來預測特定BTK抑制劑之活體內活性。在一些態樣中,大於約75%之BTK佔有率指示BTK抑制劑係活體內治療有效的。 實例實例1: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之強效及選擇性共價抑制劑式(III)之化合物之第I期首例人體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動力學研究 引言
除了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及漿細胞外,布魯頓酪胺酸激酶(BTK)係在大部分造血細胞中表現之非受體酪胺酸激酶。BTK活性對於B細胞之開發及分化而言十分重要,並充當經由B細胞受體(BCR)傳訊之調節劑。鑒於BTK在致癌BCR傳訊中之關鍵作用及BCR傳訊係維持B細胞惡性疾病所必需之事實,最近的努力集中於此等惡性疾病之治療。
目前,四個小分子、不可逆、共價、可變性選擇性BTK抑制劑已經批准為用於治療B細胞惡性疾病之口服單藥療法。依魯替尼(IMBRUVICA®)係首創最強效的目前批准之BTK抑制劑,在全世界周圍的許多國家經批准用於治療被套細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緣帶淋巴瘤、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隨後,已開發若干選擇性第二代BTK抑制劑,例如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澤布替尼(zanubrutinib)、及替拉替尼(tirabrutinib)。阿卡替尼及澤布替尼已接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以用於治療被套細胞淋巴瘤。另外,阿卡替尼經批准用於治療患有CLL/SLL之患者,且澤布替尼經批准用於緣帶淋巴瘤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而阿拉替尼已在日本批准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所有四種BTK抑制劑結合至腺苷三磷酸酯結合位點中之半胱胺酸-481。阿卡替尼及替拉替尼對BTK之選擇性最大,接著係澤布替尼,再來係依魯替尼。與依魯替尼相比具有更短半衰期之阿卡替尼及澤布替尼每天給藥兩次,以維持>95% BTK佔有率(BTKO),脱靶效应風險降低。然而,副作用諸如感染、心房微顫及出血可限制此等藥劑之臨床益處。因此,對於毒性更低且可在更短治療持續時間內提高功效之新穎的更具特異性的BTK抑制劑存在臨床需要。
式(III)之化合物經開發為口服活性的、強效的、共價及高度選擇性BTK抑制劑,作為患有B細胞惡性疾病或自體免疫病症之患者的潛在治療。該首例人體(FIH)研究經設計以評估式(III)之化合物在健康參與者中作為單一上升劑量(SAD)或多上升劑量(MAD)口服投予時之安全性、耐受性、藥物動力學(PK)及藥效動力學(PD; BTKO)。亦評估性別、食物及固體膠囊調配物對單一口服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的安全性、耐受性、PK、及PD BTKO之影響。
來自此研究之資料亦已用以研究目前公認之範例,亦即有意義地BTK抑制劑功效需要>90-95% BTKO。BTKO之動力學取決於PK及目標轉化(turnover)之動力學,其經定量PK/PD模型最佳捕獲。 方法
研究參與者-在該研究中登記了年齡為18至58歲、體質指數(BMI)為18-30 kg/m 2、體重為≥50 kg、且基於醫學病史、身體檢查、臨床實驗室評估、及12導聯心電圖(ECG)被認為係健康的志願者。女性需要手術節育或停經後。關鍵排除標準係臨床上顯著之醫療疾病之病史或當前病史或在5年內之惡性疾病病史。
與研究現場相關之獨立倫理委員會審查且批准了研究方案及修訂。研究係根據源於赫爾希斯基聲明(Declaration of Helsinki)且與良好臨床實踐指南及適用當地及法規要求之國際協調研討會一致的倫理原則來進行。在研究登記前獲得書面知情同意書。
研究設計:此第1期、隨機化、雙盲、安慰劑對照式、單一中心研究(NCT03607513; EudraCT 2018-000428-32)係在2018年7月與2019年8月之間在比利時梅克瑟姆楊森臨床藥理學小組(Janssen Clinical Pharmacology Unit in Merksem, Belgium)處進行。該研究包含兩個不同部分;第1部分檢查式(III)之化合物之SAD且第2部分評估式(III)之化合物之MAD。 第1部分
在參與者中在禁食條件下評估六個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4、12、36、100、200、400 mg)的安全性、耐受性、PK、及BTKO。SAD部分包含每組8名參與者之10個群組(圖1)。在接受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之各群組(群組1-9)中,將6名參與者隨機分組以接受式(III)之化合物且2名參與者接受安慰劑。群組10中所有參與者均接受式(III)之化合物作為口服膠囊。所有10個群組包括在其餘群組之前約24小時給藥的2個前哨參與者。在接受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之群組中,1個前哨參與者接受式(III)之化合物且其他參與者接受安慰劑。
六個男性上升劑量群組在禁食條件下接受4、12、36、100、200、400 mg單個口服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安慰劑溶液。在2個女性群組中評估性別效應,其參與者在禁食條件下接受36或100 mg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安慰劑作為口服溶液。評估在高脂肪早餐後接受式(III)之化合物100 mg或安慰劑之男性群組的食物效應。
在禁食狀態下接受3 × 35 mg (105 mg)式(III)之化合物的額外男性群組(群組10)中評估式(III)之化合物之固體劑量調配物之安全性、耐受性、及PK。由於所有參與者均接受相同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因此該群組並非盲化。 第2部分
在具有總計18名接受活性研究藥物之參與者(男性:9名,女性:9名)之3個劑量上升群組中評估了多個式(III)之化合物劑量後的安全性、耐受性、PK、及BTKO。在各群組中,將3名男性及3名女性隨機分組以接受36 mg每日一次(QD)、100 mg QD或200 mg QD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且3名參與者(男性:2女性:1)接受安慰劑。各群組中兩名男性參與者充當前哨參與者:一名接受式(III)之化合物且另一名在該組中其他參與者之前約48小時接受安慰劑。在決定劑量上升前,自各群組審查所有安全性及耐受性資料(透過追蹤訪視)、PK資料(透過在最後一次劑量投予後至少24小時)、及所有可用PD資料。
在第2部分期間投予之劑量係基於自前述群組中獲得之安全性、耐受性、PK、及PD資料且基於研究之第1部分中獲得之資料,考慮到經預測之PK及在重複給藥後式(III)之化合物之目標佔有率來判定。 研究評估
安全性-安全性評估係基於在整個研究中報告之治療引發不良事件(TEAE)之類型、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以及在預定時間點評估之伴隨藥物報告、臨床實驗室測試、身體檢查、生命徵象測量、及ECG。使用規範活性醫學詞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 MedDRA Version 21.0)編碼TEAE及嚴重TEAE且藉由系統器官類別(SOC)及較佳用語概況。 藥物動力學
樣本收集-對於式(III)之化合物之PK評估,在第1部分中在給藥前及給藥後15分鐘、0.5、1、1.5、2、2.5、3、4、6、8、12、24、36、48及72小時收集血液樣本(各自2至4 mL)。在第2部分中,在第1天給藥前及給藥後15分鐘、0.5、1、1.5、2、2.5、3、4、6、8、12小時,在第2-9天給藥前及給藥後1小時,及在第10天給藥前及最後一個劑量後15分鐘、0.5、1、1.5、2、2.5、3、4、6、8、12、24、48及72小時收集樣本。分析血漿樣本以使用科學驗證、特異性及敏感液相層析法(LC-MS/MS)方法來判定式(III)之化合物之濃度。
使用經驗證之Phoenix ®WinNonlin ®(版本8.0,Certara L.P.)使用非隔室方法進行式(III)之化合物之PK分析。經估計PK參數包括最大觀測到之血漿濃度(C max)、達到Cmax之時間 (t max)、在給藥間隔期間最小觀測到之血漿濃度(Cmin)、在24小時給藥間隔期間血漿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 0-24)、自時間0至最後可量測濃度之時間之AUC(AUC 最後)、自時間0至無限時間之AUC (AUC )、主導半衰期(t1/2, dom)、表觀消除半衰期(t1/2, λz)、基於Cmax之所觀測到之積累比率(ARCmax)、基於AUC之所觀測到之積累比率(AR AUC)、分泌到粘液中且呈劑量百分比之藥物的量、及藥物腎清除率(CL R)。
藥效動力學(BTKO) -在第1部分中,在給藥前及給藥後1、2、4、8、12、24、48及72小時收集靜脈血液樣本(8 mL),用於測量周邊血液單核細胞(PBMC)中之游離BTK水平且計算%BTKO。在第2部分中,第1天給藥前及給藥後2、4、及8小時;第2-10天給藥前及給藥後4小時;及在最後一次劑量後24、48及72小時及追蹤訪視後獲取血液樣本。
在自全血分離PBMC後,將其溶解並製備以使用定製經卵白素塗佈之Meso Scale Discovery (MSD)免疫檢定來測量BTK佔有率。佔有率百分比經計算為100% x([基線游離BTK -在治療情況下之游離BTK]/基線游離BTK)。
PK/PD建模及模擬-在PK/PD模型中,使用具有一階吸收及消除之二隔室群體PK (popPK)模型來擬合PK資料。該模型係根據表觀清除率(CL/F)、中央隔室分佈之表觀體積(V 2/F)、表觀隔室間清除率(Q/F)、周圍隔室分佈之表觀體積(V 3/F)、及一階吸收速率常數(K a)來參數化。包括CL/F、V 2/F、Q/F、及K a之個體間可變性。在popPK模型發展之後,隨後基於來自popPK模型之個體估計值來開發PK/PD模型。
使用機械共價結合模型(圖2)描述式(III)之化合物之受體佔有率。描述結合模型之方程式展示於方程式1-5中。
Figure 02_image216
(1) 其中f u係式(III)之化合物之未結合部分,且C係以nM計之濃度。使用來自研究之資料開發游離部分方程式,該研究使用平衡滲透技術評估式(III)之化合物與人類血漿蛋白質之結合的濃度依賴性。
Figure 02_image218
(2)
Figure 02_image220
(3)
Figure 02_image222
(4)
Figure 02_image224
(5) 其中符號表示游離BTK蛋白濃度(BTK)、藥物BTK複合物(BTKb)、及共價結合之複合物(BTKi)。方程式中之速率常數包括BTK合成之零階速率(k syn);游離BTK降解之一階速率(k degf);共價結合之複合物降解之一階速率(K degi);藥物-BTK結合締合速率(k on);藥物-BTK結合解離速率(k off)。C 1為中央隔室中之濃度。BTK 0為BTK之基線值。假定游離BTK及共價結合之複合物之降解速率相同。
為了細化在對MAD群組多次給藥後%BTKO之預測值且幫助選擇用於後續首例患者腫瘤研究之起始劑量,使用自FIH研究之SAD群組收集之臨床PK/BTKO資料來更新基於活體外及活體內BTKO資料之先前機制PK/PD模型。使用半機制PK/PD模型模擬各種劑量方案後之%BTKO。所評估之給藥方案包括12 mg、36 mg、70 mg、100 mg、140 mg,200 mg QD劑量。將用於模擬之參與者自分析資料集隨機取樣(n=1000)。BTKO在90%下靶向作為有意義的臨床功效。將MAD群組中觀測到之%BTKO與模型預測值相比。
一旦MAD資料可獲得,用來自SAD及MAD群組獲取之資料更新半機制性PK/PD模型。表4中所評估之共變量展示於表4中。除體重、食物效應、及藥物調配物外,在popPK分析中僅評估對自中央隔室之清除率(CL/F)的所有共變量效應。在結構模型中包括體重(作為CL/F、V 2/F、Q/F之共變量)。藉由使用對於清除率參數而言功率值為0.75且對於體積參數而言功率值為1之異速函數來研究作為共變量之體重。對於K a評估食物效應及藥物調配物。使用具有後向消除之全模型方法進行共變量模型選擇(標稱p<0.001,亦即,在1個自由度下目標函數值為10.83之變化)。最初,最初使用所有統計學上顯著的所關注共變量來開發共變量模型,且接著藉由移除效應大小小於相應PK參數之典型值的10%的共變量來簡化該共變量模型。該簡化模型應視為最終模型,隨後將其用於PD模型。模型選擇藉由圖形評估在競爭模型之間的目標函數值的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來判定。使用經預測校正的視覺預測檢查來評估最終模型之性能(pcVPC;n=1000重複)。 軟體
使用NONMEM(版本7.3.0,ICON Development Solutions LLC, Ellicott City, MD, United States)執行半機制PK/PD模型。在Perl-speaks-NONMEM(版本4.6.0,NONMEM相容前端程式)內促進使用NONMEM(包括模型品質程序)。使用R(版本3.4.1,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管理、探索性分析、診斷圖形及資料及NONMEM輸出之後處理。所有分析均基於良好自動化製造實踐且根據21 CFR Part 11及良好臨床實踐法規在驗證環境高效能藥物平台系統(High Performance Pharmacometrics Platform System,Rudraya Sonic版本4或更高版本)中進行。 統計分析
考慮此係第1期FIH研究,正式統計樣本大小計算不適當且未進行。所登記之參與者之數目與在此類早期發展之劑量上升研究中所採用之慣用大小一致,且預期允許臨床判斷安全性及耐受性,且允許對PK及PD概況進行有意義的評估。
式(III)之化合物之血漿濃度資料及其衍生PK參數、%BTKO及安全性係使用描述性統計來概述。PK分析集包括接受至少一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的參與者。PD分析集由接受至少1個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安慰劑之所有參與者組成,且具有至少1次給藥後PD評估。安全性分析包括接受至少一個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安慰劑的所有參與者。 結果參與者處置及人口統計學資料
在第1部分中,60名參與者接受單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且18名參與者接受安慰劑。為了在第2部分中評估多次劑量,18名參與者接受式(III)之化合物且9名參與者接受安慰劑。總之,在第1部分或第2部分中在各組中,人口統計學資料特徵類似。大多數參與者為高加索人(第1部分:74/78 [94.9%];第2部分:26/27 [96.3%])。在第1部分中,參與者之平均年齡係45.8歲(範圍:21至58歲),且平均體質指數(BMI)係24.93 kg/m 2(範圍:19.4至29.2 kg/m 2)。在第2部分中,平均年齡係48.6歲(範圍:25至58歲),且平均BMI係24.95 kg/m 2(範圍:19.1至29.9 kg/m 2)。 安全性
總之,在單次給藥及多次給藥後,TEAE之性質及發生率在經式(III)之化合物治療及經安慰劑治療之參與者中係類似的。在第1部分及第2部分中,相較於對應安慰劑組中之9名(50.0%)及9名(100.0%)參與者,24名(40.0%)及14名(77.8%)之參與者具有至少1個TEAE(表1)。所有TEAE均經評定為輕度至中度。
1. 在任何治療組中總群體之經報告 ≥10% TEAE (式 (III) 之化合物或安慰劑;安全性分析集)
1 部分
TEAE n (%) 安慰劑 n=18 (III) 之化合物
禁食 固體 進食 (III) 之總化合物 N=60
4 mg n=6 12 mg n=5 36 mg n=12 100 mg n=11 200 mg n=6 400 mg n=6 105 mg n=6 100 mg n=8
具有≥1個TEAE之患者 9 (50.0) 2 (33.3) 3 (60.0) 4 (33.3) 4 (36.4) 4 (66.7) 3 (50.0) 3 (50.0) 1 (12.5) 24 (40.0)
頭痛 3 (16.7) 1 (16.7) 2 (40.0) 2 (16.7) 0 1 (16.7) 0 1 (16.7) 1 (12.5) 8 (13.3)
投予部位刺激* 2 (11.1) 1 (16.7) 0 0 0 1 (16.7) 0 0 0 2 (3.3)
2 部分
安慰劑 n=9 (III) 之化合物
36 mg n=6 100 mg n=6 200 mg n=6 (III) 之總化合物: N=18
具有≥1個TEAE之患者 9 (100.0) 4 (66.7) 5 (83.3) 5 (83.3) 14 (77.8)
投予部位刺激* 1 (11.1) 1 (16.7) 2 (33.3) 0 3 (16.7)
注射部位血腫* 0 0 2 (33.3) 0 2 (11.1)
注射部位反應* 0 1 (16.7) 1 (16.7) 0 2 (11.1)
疲勞 3 (33.3) 0 0 1 (16.7) 1 (5.6)
血管穿刺部位血腫* 1 (11.1) 0 1 (16.7) 0 1 (5.6)
腹部不適 1 (11.1) 1 (16.7) 1 (16.7) 0 2 (11.1)
反胃 1 (11.1) 1 (16.7) 0 1 (16.7) 2 (11.1)
腹痛 2 (22.2) 0 0 1 (16.7) 1 (5.6)
腹瀉 4 (44.4) 0 1 (16.7) 0 1 (5.6)
胃腸氣積 1 (11.1) 1 (16.7) 0 0 1 (5.6)
噁心 1 (11.1) 0 0 0 0
口腔感覺不良 1 (11.1) 0 0 0 0
感覺異常 0 2 (33.3) 0 0 2 (11.1)
眩暈 1 (11.1) 0 0 1 (16.7) 1 (5.6)
頭痛 2 (22.2) 0 0 1 (16.7) 1 (5.6)
倦睡 1 (11.1) 0 1 (16.7) 0 1 (5.6)
味覺障礙 1 (11.1) 0 0 0 0
背痛 0 1 (16.7) 0 0 1 (16.7)
肌痛 1 (11.1) 0 1 (16.7) 0 0
異常做夢 1 (11.1) 0 0 0 0
皮膚刺激 1 (11.1) 0 0 0 0
皮膚反應 0 1 (16.7) 0 1 (16.7) 2 (11.1)
熱潮紅 0 0 1 (16.7) 1 (16.7) 2 (11.1)
暈眩 1 (11.1) 0 0 0 0
視力模糊 1 (11.1) 0 0 1 (16.7) 1 (5.6)
脂肪酶增加 1 (11.1) 0 0 0 0
脫水 1 (11.1) 0 0 0 0
咳嗽 1 (11.1) 0 0 0 0
支氣管分泌增加 1 (11.1) 0 0 0 0
口咽痛 1 (11.1) 0 0 0 0
鼻咽炎 1 (11.1) 0 0 0 0
TEAE =治療引發性不良事件 *「血管穿刺部位血腫」係歸因於在留置導管抽血部位的瘀血。「皮膚刺激」及「皮膚反應」之TEAE係歸因於ECG電極黏著劑。
在第1部分中,在經式(III)之化合物治療之參與者中,最常見(≥5%) TEAE係頭痛(13.3%相對於安慰劑中之16.7%)及鼻塞(5%相對於安慰劑中之0)。在第2部分中,投予部位刺激(ECG電極黏著位點刺激)最常報告之TEAE(式(III)之化合物16.7% [3/18]相對安慰劑11.1% [0至1/9]),接著係腹部不適、背痛、熱潮红、感覺異常、反胃及皮膚反應(在ECG電極黏著位點之反應)(式(III)之化合物11.1% [2/18]相對於安慰劑各自11.1% [0至1/9])。來自第2部分之僅1位參與者(式(III)之化合物200 mg組)在8天給藥後由於輕度『轉胺酶』增加之TEAE而終止,且在投予最後一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後12天追蹤時水平恢復至正常範圍內。
在任一部分中報告之TEAE無劑量相關性、性別相關性或食物相關性差異。未報告嚴重TEAE或認為可能或非常可能與研究藥物相關之TEAE。此外,實驗室參數、生命徵象、身體檢查、或ECG均未觀測到臨床上顯著的變化。
2. 在健康參與者中在單一劑量式 (III) 化合物後之式 (III) 化合物藥物動力學參數的平均值 (SD) PK 分析集)
配方 治療 , 條件 N C max (ng/mL) C max/ 劑量 (ng/mL) t max a (h) AUC 0-24 h (h · ng/mL) AUC 最後 (h · ng/mL) AUC (h · ng/mL) AUC / 劑量 (h · ng/mL/mg) t 1/2, λ z (h) t 1/2, dom(h)
口服溶液
4 mg, 男性禁食 6 43.5 (9.61) 10.9 (2.40) 1 (1-1.5) 157 (51.0) 154 (48.9) 155 (49.8) 38.9 (12.5) 1.6 (0.2) 1.6 (0.2)
12 mg, 男性禁食 5 88.0 (18.9) 7.33 (1.58) 1 (1-1.5) 319 (108) 316 (109) 317 (109) 26.4 (9.07) 1.6 (0.5) 1.5 (0.2)
36 mg, 男性禁食 6 200 (51.8) 5.55 (1.44) 1 (0.5-1) 649 (213) 649 (214) 644 (239) b 17.9 (6.64) 2.1 (0.4) b 1.6 (0.1)
100 mg, 男性禁食 6 923 (334) 9.23 (3.34) 0.5 (0.5-1) 2135 (709) 2145 (718) 2060 (760) b 20.6 (7.60) 5.0 (3.3) b 1.9 (0.2)
200 mg, 男性禁食 6 1210 (413) 6.06 (2.07) 1 (0.5-1) 2748 (752) 2773 (763) 2778 (761) 13.9 (3.80) 12.7 (8.4) 1.8 (0.2)
400 mg, 男性禁食 6 1920 (1280) 4.80 (3.20) 0.75 (0.5-2) 3704 (1639) 3828 (1616) 4197 (1885) b 9.11 (4.68) 13.2(11.3) c 2.2 (0.3)
36 mg, 女性禁食 6 233 (44.5) 6.46 (1.24) 1 (1-1.5) 819 (296) 816 (299) 818 (299) 22.7 (8.30) 1.9 (0.5) 1.6 (0.2)
100 mg, 女性禁食 5 650 (199) 6.50 (1.99) 0.5 (0.25-1) 1420 (519) 1459 (494) 1338 (460) c 13.4 (4.60) 11.6 (7.8) c 1.6 (0.2)
100 mg, 男性進食 6 277 (81.1) 2.77 (0.811) 2.5 (1-4) 1716 (403) 1752 (420) 1757 (420) 17.6 (4.20) 10.8 (5.2) 2.0 (0.5)
口服膠囊
105 mg (3×35 mg), 男性禁食 8 345 (200) 3.28 (1.91) 1.5 (1-2) 1323 (710) 1452 (731) 1505 (797) d 14.3 (7.59) 14.2 (4.5) d 1.9 (0.3)
a作為中值提供之資料(最小值-最大值); bn=5; cn=4; dn=6。 AUC=血漿濃度與時間曲線下面積;AUC 0-24h=自時間0至給藥後24小時之AUC;AUC 最後=自時間0至對應於最後可量測濃度之時間之AUC;AUC =自時間0至具有終期外推之無限時間之AUC;AUC /劑量=對於劑量標準化之AUC ;C max=最大觀測到之血漿濃度;C max/劑量=對於劑量標準化之C max;SD =標準偏差;t 1/2, λz=終末半衰期;t 1/2, eff=主導半衰期;t max=對應於最大觀測到之血漿濃度之時間 藥物動力學 第1部分
在健康男性中在禁食條件下單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後,在1小時內出現峰值血漿濃度並接著以多指數方式下降(圖3)。將式(III)之化合物快速吸收至全身性循環中,如藉由給藥後0.5至1小時之中值tmax所指示。式(III)之化合物之平均C max、AUC 最後、及AUC 在4至400 mg劑量範圍內增加,但在劑量逐漸增加之情況下成比例小於劑量(表2)。在1.5至2.2小時範圍內在4至400 mg劑量範圍內,平均 t1/2, dom值類似。平均 t1/2, λz隨劑量增加,其中平均值範圍為1.6至13.2小時。在最低劑量(4、12及36 mg)下,平均 t1/2, λz類似於平均 t1/2, dom,因為血漿濃度在給藥後12與24小時之間接近定量下限(LLOQ)。 性別效應
在禁食條件下36 mg及100 mg單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後,男性及女性參與者之PK參數重疊。對於36 mg劑量群組,女性平均C max及AUC略微高於男性約17-27%;然而,在用100 mg劑量給藥之女性中,此等值低於男性約30-35%(表2)。
初始快速衰減之平均t 1/2(t 1/2, dom)在禁食女性中係1.6小時,與式(III)之化合物之劑量(36 mg或100 mg)無關,且相當於對於男性參與者報告之平均t 1/2,dom(36 mg:1.6小時;100 mg:1.9小時)。女性參與者中之t 1/2, λz隨著劑量增加,其中對於36 mg及100 mg劑量組,值分別係1.9小時及11.6小時。 食物效應
在高脂肪飲食後投予100 mg單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延遲了濃度-時間曲線之峰值(中值t max:2.5小時對比0.5小時[100 mg禁食群組])(圖4),且將血漿C max降低約70%而不會過多影響總體暴露(表2)。與禁食組相比,進食群組之平均AUC降低約15至20%(表2)。血漿濃度降低速率在禁食及進食男性群組之間係類似的,其平均t 1/2, dom分別係1.9小時及2.0小時。進食參與者之平均t 1/2, λz落入在禁食群組中4 mg至400 mg劑量範圍內估計之值的範圍內(表2)。 膠囊調配物
在以3 × 35 mg膠囊形式投予單次劑量105 mg式(III)之化合物後,血漿濃度時間曲線之峰值略微延遲,其中中值t max係1.5小時,相對於100 mg口服溶液之0.5小時(表2)。相較於口服溶液,膠囊調配物之平均C max/劑量係低約64%,而平均AUC/劑量係低31%至41%。 第2部分
在第1天,平均PK曲線隨著劑量增加,且快速吸收式(III)之化合物,其中中值t max範圍係給藥後1.25至1.77小時。在每一劑量組內在第2-9天,平均給藥前及給藥後1小時之濃度保持類似,表明式(III)之化合物血漿濃度藉由第二劑量達到穩態(圖5)。與第1天觀測到之曲線相比,第10天血漿濃度-時間曲線類似或略微更高,但隨後以多指數方式減少(圖5)。在每日給予36 mg及100 mg後未觀測到式(III)之化合物之累積,其中各別地,平均(SD) AR AUC= 0.968 (0.101)及0.950 (0.237)。在200 mg多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中觀測到次要累積,其中平均(SD) AR AUC= 1.21 (0.180)。在200 mg每日口服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後,腎對未改變之式(III)之化合物的消除係可忽略的(表3)。
3. 在進食條件下在健康男性及女性中在多次劑量之式 (III) 化合物口服溶液後式 (III) 化合物之藥物動力學參數之平均值 (SD) PK 分析集)
治療 C max (ng/mL) t max a (h) AUC 0-24 h(h · ng/mL) C min (ng/mL) t 1/2, λ z (h) t 1/2, dom (h) AR Cmax AR AUC Ae % 劑量 CL R (L/h)
1
36 mg QD 193 (39.2) 1.50 (1.00-2.50) 925 (210) NA NA NA NA NA NA NA
100 mg QD 464 (141) 1.25 (1.00-3.00) 1821 (499) NA NA NA NA NA NA NA
200 mg QD 719 (299) 1.77 (1.00-3.00) 2565 (577) NA NA NA NA NA 0.234 (0.0662) 0.186 (0.0544)
10
36 mg QD 199 (36.9) 2.00 (1.00-2.50) 889 (182) 0.552 (0.198) 4.9 (3.3) b 1.5 (0.1) 1.04 (0.129) 0.968 (0.101) NA NA
100 mg QD 424 (70.4) 1.53 (1.00-3.00) 1692 (546) 1.51 (0.545) 9.6 (3.6) 1.8 (0.2) 0.968 (0.234) 0.950 (0.237) NA NA
200 mg QD 839 (252) 2.00 (1.50-2.50) 3164 (965) 4.96 (1.85) 23.1 (12.2) c 1.9 (0.1) 1.21 (0.614) 1.21 (0.180) 0.231 (0.0723) 0.151 (0.0453)
a作為中值提供之資料(最小值-最大值); bn=3; cn=4 Ae % 劑量=呈劑量百分比形式之分泌到尿液中的量,經計算為Ae與所投予劑量之比率× 100;AR AUC=基於AUC所觀測到之累積比率;AR Cmax=基於C max所觀測到之累積比率;AUC=血漿濃度與時間曲線下面積;AUC 0-24h=自時間0至給藥後24小時之AUC;C max=最大觀測到之血漿濃度;C min,最小觀測到之血漿濃度;CL R=腎清除率;SD =標準偏差;t 1/2, λz=終末半衰期;t 1/2, eff=主導半衰期;t max=對應於最大觀測到之血漿濃度之時間
4. 在群體藥物動力學分析中使用來自 SAD MAD 之所有資料評估之共變量
分類 共變量 類型
人口統計學資料特徵 體重[BWT],年齡[AGE] 連續
性別[SEX]、種族[RACE] 離散
腎功能 基線肌酐清除[CRCL]、經估計之神經膠質過濾速率[eGFR] 連續
臨床實驗室特徵 基線白蛋白[BALB]、基線天冬胺酸轉胺酶[AST]、基線丙胺酸轉胺酶[ALT]、基線鹼性磷酸酶[ALP]、總膽紅素[TB] 連續
食物效應 營養狀態[NUTR] 離散
配方 劑型[FORM] 離散
MAD,多上升劑量;SAD,單一上升劑量。 藥效動力學
在禁食狀態下單一口服溶液劑量後之BTKO -在男性參與者中,%BTKO隨著式(III)之化合物劑量增加而增加,且在投予劑量≥100 mg後4小時接近100%(圖6)。雖然式(III)之化合物血漿濃度在給藥後12小時降低至<LLOQ,但對於以≥100 mg式(III)之化合物給藥之群組,BKTO之持續時間係多達72小時。在追蹤訪視(最後一次給藥後7至14天)時,在所有治療組中,平均%BTKO值係≤42%,在一些組中具有高可變性。新興PK及BTKO資料證明,BTKO與式(III)之化合物AUCss緊密相關,而非與C max相關。
與禁食投予溶液調配物(100 mg)相比,峰值平均%BTKO值經延遲,且在高脂早餐(100 mg)後投予溶液調配物後略微較低(進食狀態:73%[在給藥後8小時];禁食狀態:86%[給藥後4小時])。
接受36 mg或100 mg式(III)之化合物之女性的平均%BTKO值類似於接受相同劑量之男性參與者。在投予36 mg劑量後4小時,平均%BTKO值在男性中係39%且在女性中係55%,且當以100 mg式(III)之化合物給藥時分別係86%對比81%。
在禁食狀態下單個膠囊調配物劑量後之BTKO -與禁食投予100 mg口服溶液相比,在以105 mg式(III)之化合物膠囊調配物給藥之男性中,平均%BTKO減少。在給藥後4小時,105 mg膠囊調配物(54%)之平均%BTKO較100 mg口服溶液(86%)低≈37%,且在給藥後24小時,低≈30%(分別為53%對比76%)(圖4)。
在多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後之BTKO -在以式(III)之化合物每日一次給藥多次後觀測到PBMC中之%BTKO累積。在給藥後4小時,在36 mg劑量組中,平均%BTKO自34%(第1天)增加至80%(第10天),且在100 mg組中自61%(第1天)增加至91%(第10天)。在200 mg劑量組中,平均%BTKO自第1天(94%)清楚且在第10天維持(98%)。在第10天劑量後,在所有3個式(III)之化合物劑量(36、100及200 mg)下,平均%BTKO保持較高(68%至79%)。在追蹤訪視(給藥後7至14天)時,在所有治療組中,平均%BTKO值係<40%,在一些組中具有高可變性。
PK/PD建模及模擬 -使用2隔室模型最佳描述來自前5個SAD群組之式(III)之化合物血漿濃度,包括對CL/F、V 1/F、V 2/F、Q/F及K a具有IIV之一階吸收劑一階消除。此外,相關用語係包括在CL/F與V 1/F之間。隨後基於來自popPK模型之個別估計值而開發PK/PD模型以描述游離BTK,對於基線游離BTK及締合速率k on具有IIV。參數估計值展示於表5中且擬合優度曲線展示於圖9及圖10中。所有模型參數均得到合理地估算,其中對於所有結構性PK/PD參數估計值,相對標準誤差≤20%。基於PK/PD模型,進行模擬以預測MAD群組中之%BTK佔有率(圖5)。MAD群組中基於來自SAD群組之資料而經模型預測之%BTKO與所觀測到之%BTKO一致(表6)。
5. 使用 (A) 5 SAD 群組資料、 (B) 所有 SAD MAD 資料之 PK/PD 模型的參數估計值 (A)
參數,單位 估計 RSE (%) IIV (%CV) RSE (%) 收縮率(%)
popPK參數 b
CL/F (L/h) 49.4 8.68 44.0 25.2 1.18
V 1/F (L) 108.9 8.62 40.6 25.1 2.93
V 2/F (L) 43.0 17.7
Q/F (L/h) 1.57 12.0 49.1 42.2 21.8
Ka (1/h) 1.94 11.2 44.5 33.7 12.5
Covar(CL/F ,V 1/F) 0.174 25.4
比例殘留誤差(%CV) 24.5 8.43
加性殘留誤差(ng/mL) c 0.0289 --
PD參數 b
k on(1/nM/h) 0.0447 13.3 31.6 125.5 64.8
k off(1/h) d 5.7×10 -5×60×60 --
k inact(1/s) d 7.8×10 -4 --
BTK 0(nM) 0.0815 3.63 34.0 29.1 8.82
k degi/k degf(1/h) d 0.0116 --
加性殘留誤差(nM) 0.0208 12.4
aCL/F=表觀清除率;IIV=個體間可變性,經計算為(變量) 1/2
Figure 02_image226
100%;Ka=一階吸收率常數;k on=締合速率;k off=解離速率;k inact=共價結合速率;k deg=BTK降解速率;Q/F=表觀隔室間清除率;RSE=相對標準誤差;V 1/F=中央隔室表觀分布體積;V 2/F=周圍隔室表觀分布體積; bpopPK係使用群組1-5資料檢查,PD係使用群組2-5資料評估。 c加性殘留誤差基於與-基於與LLOQ 0.1 ng/mL相關聯之概率分布特徵的計算來固定至0.0289 ng/mL。 dkoff係自Woyach Supplemental Data 2014獲得,kinact係來自實驗室測量,kdegi/kdegf係用ln(2)/60計算,假設BTK轉化半衰期係60 h。
(B)
參數,單位 估計 RSE (%) IIV (%CV) RSE (%) 收縮率(%)
popPK參數 b
CL/F (L/h) c 62.4 5.10 46.0 17.4 0.42
關於CL/F之BWT 0.75 --
V 1/F (L) d 129.6 4.92 41.7 19.7 2.76
關於V 1/F之BWT 1 --
V 2/F (L) e 49.5 15.2 139.9 19.7 10.1
關於V 2/F之BWT 1 --
Q/F (L/h) f 2.85 13.7 132.5 19.6 8.92
關於Q/F之BWT 0.75 --
K a(1/h) g 1.97 8.14 44.3 22.0 11.5
NURT=進食,對於Ka之標準飲食 0.339 12.3
FORM=對於Ka之口服膠囊 0.325 19.2
Covar(CL/F ,V 1/F) 0.185 18.5
Covar(Q/F, V 2/F) 1.74 19.9
比例殘留誤差(%CV) 28.1 2.21
加性殘留誤差(ng/mL) 0.0483 33.9
PD參數 b
k on(1/nM/h) 0.0509 10.2 43.2 45.7 50.4
k off(1/h) h 5.7×10 -5×60×60 --
k inact(1/s) h 7.8×10 -4 --
BTK 0(nM) 0.0802 3.01 24.6 19.4 11.2
k degi/k degf(1/h) h 0.0116 --
加性殘留誤差(nM) 0.0220 0.748
aBWT=以千克計之基線體重;CL/F=表觀清除率;FORM=劑型(1=口服溶液,2=口服膠囊);IIV=個體間可變性,經計算為(變量) 1/2
Figure 02_image228
100%;Ka=一階吸收率常數;k on=締合速率;k off=解離速率;k inact=共價結合速率;k deg=BTK降解速率;NURT=營養狀態(0 =禁食,1 =進食,標準飲食);Q/F=表觀隔室間清除率;RSE=相對標準誤差;V 1/F=中央隔室表觀分布體積;V 2/F=周圍隔室表觀分布體積; bpopPK及PD係使用來自SAD及MAD資料之資料檢查。 c 
Figure 02_image230
d 
Figure 02_image232
e 
Figure 02_image234
f 
Figure 02_image236
g
Figure 02_image238
hkoff係自Woyach Supplemental Data 2014獲得,kinact係來自實驗室測量,kdegi/kdegf係用ln(2)/60計算,假設BTK轉化半衰期係60 h。
6. 模擬資料及觀測資料之比較
基於第1期SAD口服溶液資料之模擬中值(n=1000) 第10天口服溶液資料觀測到之中值
劑量(mg) 在24 hr,ss下之BTKO (%) b 在ss下之Max BTKO (%) b 平均BTKO (%) b,c 在24 hr, ss下之BTKO (%) 在ss下之Max BTKO (%) 經計算平均BTKO (%)
12 QD 43.4 52.0 48.3 - - -
36 QD 66.7 79.9 74.3 69.5 78.9 74.2
70 QD 75.6 91.5 84.7 - - -
100 QD 78.8 96.0 88.3 84.1 94.1 89.1
105 QD 79.1 96.3 88.7 - - -
140 QD 80.3 98.2 90.4 - - -
200 QD 81.6 99.3 91.5 78.9 98.8 88.8
apopPK係使用群組1-5資料檢查,popPD係使用群組2-5資料評估; b該等值係1000次模擬之中值; c在穩態(ss)下之平均RO經計算為AUMC ss/tauAUMC ss/tau==在穩態下對於給藥間隔之一階血漿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BTKO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佔有率;PopPK =群體藥物動力學; popPD =群體藥效動力學QD,每天一次;SAD=單一上升劑量;ss =穩態。
PK/PD模型再次用自FIH研究獲取之資料更新。PK/PD資料集含有來自105名參與者之1509個式(III)之化合物濃度-時間資料點及1335個游離BTK資料點。使用2隔室模型描述來自SAD及MAD群組之式(III)之化合物血漿濃度,包括對CL/F、V 1/F、V 2/F、Q/F、及K a具有IIV之一階吸收劑一階消除。此外,相關用語係包括在CL/F與V 1/F之間、Q/F與V 2/F之間。藉由組合加性及比例誤差模型來最佳描述殘留誤差。在最終PK模型中保留之共變量效應係體重對CL/F、V 1/F、V 2/F及Q/F之效應、食物效應及對K a之藥物調配效應食物效應。所測試之其他共變量係非統計顯著的。pcVPC展示於圖11中,最終PKPD模型充分捕捉中值濃度-時間曲線。 討論
在醫藥療法之整體上下文中,BTK抑制劑係有前景的新穎藥劑,其顯著擴大了可用於治療各種類型之B細胞惡性疾病之療法的儲備。該FIH第1期研究表明,新穎BTK抑制劑式(III)之化合物之口服溶液可以多達400 mg之單次劑量及多達200 mg之多個每日劑量投予10天,而無需安全問題。在≥100 mg單次劑量及多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後達成最大%BTKO ≥90%(平均值)。在SAD及MAD群組中對於相同劑量報告之%BTKO之間觀察到高變性。BTKO中之此高變性可歸因於食物效應;在SAD群組中,參與者在禁食狀態中給藥,而在MAD群組中,參與者不禁食。
安全性概況顯示在式(III)之化合物之單次給藥後在40%參與者中及在多次給藥後在78%參與者中發生TEAE。單次給藥後最常見的TEAE係頭痛及鼻塞,且在多次給藥後,投予部位刺激、腹部不適、背痛、熱潮紅、感覺異常、反胃、及皮膚反應最常見。所有事件均係輕度至中等嚴重程度且在研究結束時消退。研究兩部分中所報告之所有TEAE均在追蹤時消退,且在式(III)之化合物之劑量增加的情況下TEAE之頻率或類型不存在明顯增加。此外,在TEAE之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方面未報告性別或食物相關之差異。無臨床相關性ECG變化或相關心臟或心血管TEAE。
式(III)之化合物之PK概況顯示在單次劑量後1小時內及多次劑量後2小時內達到快速吸收。在達到C max後,式(III)之化合物之血漿濃度以多指數方式迅速降低。PK係線性的但在4至400 mg單次劑量範圍及36至200 mg QD多劑量範圍內在穩態下小於劑量比例,幾乎無積累且在10天重複給藥後未觀測到時間依賴性。性別對式(III)之化合物之PK不具有實質影響。食物延遲t max且將C max降低約70%;且整體暴露在進食狀態下相對於禁食狀態下低約15%至20%。膠囊調配物影響PK概況,其展示與類似劑量之口服溶液相比吸收更慢且C max低約64%且AUC低31%至41%。
將藥效動力學評估為PBMC中之%BTKO。目標佔有率係劑量依賴性的,在≥100 mg單次劑量及多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後,通常在投予4小時內接近完全最大BTKO以及多劑量。BTKO之持續時間係長效的,對於接受≥100 mg式(III)之化合物之群組,給藥後72小時仍係可偵測的。在多次口服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後,平均BTKO值在第3天與第7天之間似乎達到穩態。儘管觀測到式(III)之化合物之血漿濃度的少量累積,但與單次劑量投予相比,在多次劑量後觀測到BTKO之更低可變性。在給藥的幾小時內,尤其當已達成式(III)之化合物之峰值血漿濃度時獲取之樣本中,這係特別明顯的。當在第10天最後一個劑量後24小時式(III)之化合物平均血漿濃度降低且接近LLOQ時,所有劑量組中之平均BTKO在給藥後24小時及72小時分別保持超過65%及30%。此等發現係與針對其他共價BTK抑制劑所報告之目標佔有率資料一致。儘管在健康的志願者中,依魯替尼、阿卡替尼及澤布替尼在健康的志願者中不存在所公開之目標佔有率資料;在患有B細胞淋巴瘤或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之患者周邊血液中觀測到中值BTKO ≥95%。開發半機制PK/PD模型以描述式(III)之化合物之不可逆BTK抑制。使用具有前5個SAD群組臨床資料之PK/PD模型來預測%BTKO,且幫助選擇用於此研究之第2部分(亦即,MAD部分)之劑量。PK/PD模型導引劑量上升之決定。一旦資料變得可用,MAD群組中基於來自SAD群組之資料而經模型預測之%BTKO就與所觀測到之MAD %BTKO一致。當來自FIH研究之所有資料可用時,當進一步更新PK/PD模型時,將食物效應及劑量調配物效應鑑別為顯著造成所觀測到之式(III)之化合物可變性之共變量式(III)之化合物。
4至400 mg單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及36至200 mg多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QD × 10天係安全且良好耐受的,並具有用於持續發展之有利PK/PD性質。所觀測到之資料、PK /BTKO建模、及來自口服膠囊群組之資料引起選擇140 mg QD以單一藥劑及組合形式作為B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CLL之患者研究之起始劑量方案選擇,且組合(NCT04210219及NCT04657224)。
表7. 模擬資料及觀測資料之比較
基於第1期SAD口服溶液資料之模擬(n=1000) 第10天口服溶液資料觀測到之中值
劑量(mg) 在24 hr, ss下之BTKO (%) b 在ss下之Max BTKO (%) b 平均BTKO (%) b,c 在24 hr, ss下之BTKO (%) 在ss下之Max BTKO (%) 經計算平均BTKO (%)
12 QD 43.2 51.8 48.0 - - -
36 QD 66 79.7 74.1 69.5 78.9 74.2
70 QD 75.6 91.5 84.6 - - -
100 QD 78.7 96 88.3 84.1 94.1 89.1
105 QD 79 96.3 88.7 - - -
140 QD 80.1 98.3 90.3 - - -
200 QD 81.4 99.4 91.49 78.9 98.8 88.8
apopPK係使用群組1-5資料檢查,popPD係使用群組2-5資料評估; b該等值係1000次模擬之中值; c在穩態(ss)下之平均RO經計算為AUMCss/tau
實例2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之強效及選擇性共價抑制劑式(III) 之化合物之發現及臨床前性質
引言-非受體細胞質素酪胺酸激酶之Tec家族之成員布魯頓酪胺酸激酶(BTK)在B細胞活化中經由B細胞受體(BCR)起到關鍵作用。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亦經由Fcγ受體之在巨噬球活化中、在炎症接頭之血小板微粒生產中、及在骨後活化中起到關鍵作用。BTK蛋白在大部分造血細胞中表現,除了T細胞、血漿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上游Src家族激酶(Ball、LYN及FYN1,10)及SYK酪胺酸激酶活化BTK,其繼而發生磷酸化且活化磷脂酶-Cγ,從而導致钙动员及NF-κB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路徑之活化。
鑒於BTK在致癌BCR傳訊中之關鍵作用,BTK抑制劑已在B細胞血液學惡性疾病中廣泛研究。多條證據表明,透過BCR傳訊係維持B細胞惡性疾病之存活率所必需的。舉例而言,在整個淋巴瘤進展中維持功能性BCR之表現。藉由RNA干擾選擇性減弱BCR組分引起多個B細胞淋巴瘤細胞系之細胞凋亡。此外,對於若干B細胞腫瘤(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經活化B細胞亞型(ABC-DLBCL))之存活,經由BCR傳訊活化NF-κB係關鍵的。B細胞受體傳訊亦已顯示係在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細胞中活化之主要路徑,且因此,係主要治療目標。最後,BCR傳訊亦可導致組織之基質微環境之阻塞增加,且阻斷此保護性相互作用可導致腫瘤細胞流入循環中,在循環中它們藉由化學治療劑更容易殺滅。
三個小分子BTK抑制劑依魯替尼、阿卡替尼及澤布替尼(圖12)經批准用於治療血液惡性疾病。儘管有此等藥物之成功,但由於大部分患者未實現完全反應或經歷復發,血液惡性疾病之治療仍具有挑戰性。因此,需要額外高度選擇性及安全性BTK抑制劑以具有使用協同組合療法達成變形功效的潛力。
經批准之BTK抑製藥物1-3驗證了作為用於達成高激酶選擇性和持續目標佔有率的可行策略的共價靶向BTK。BTK Cys481殘基存在於僅10種其他人類激酶(BMX、TEC、ITK、TXK、EGFR、ERBB2、ERBB4、JAK3、BACK、MKK7)之類似位置,因此提供與小部分激酶形成共價鍵之機會。此外,當蛋白質再合成速率低時,不可逆共價抑制機構可實現經延伸藥效動力學效應及暫時藥物動力學暴露。據估計,BTK再合成速率在患有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之患者中係每天3.6-31.4%,且據報告使用臨床BTK抑制劑之對應經延伸藥效動力學效應。
結果及論述-選擇性-在三個選擇性小組中評估式(III)之化合物,以評定關於脫靶藥理學之潛力(表8)。在包括受體、酶及離子通道之不同蛋白質的小組中,對於54個測試目標中之任一者,該式(III)之化合物在10 µM下未結合> 50%。使用放射性激酶活性檢定在完全人類野生型小組中評估式(III)之化合物之激酶脫靶概況(KinaseProfiler 及IC 50Profiler ;Eurofins Scientific)(表9;圖23)。式(III)之化合物在1微莫耳下抑制4/278激酶> 50%,鑑別了BTK,且具有類似Cys殘基之三種其他激酶具有共價抑制(BMX、TEC、BAS)之潛力。子序列濃度-反應實驗確認BMX及TEC IC 50< 1,然而IC 50並不測量與此等同源激酶之潛在共價相互作用的速率分量。在未處理Ramos B細胞激酶檢定中建立了式(III)之化合物之細胞激酶選擇性(KiNativ TM;ActivX),確認BTK作為具有所偵測到之BLK抑制及TEC抑制的主要靶標(表10)。
8. 10 µM 下式 (III) 之化合物對各種受體之抑制
研究1
目標 在10 µM下之 %抑制 目標 在10 µM下之 %抑制
A1 (h) Y1 (h) 44.4
A2A (h) Y2 (h)
A3 (h) NT1 (h) (NTS1)
α1 δ2 (h) (DOP)
α2 κ(KOP)
β1 (h) µ (h) (MOP)
AT1 (h) ORL1 (h) (NOP) 14.6
BZD(中央) 5-HT1A (h)
B2 (h) 5-HT1B
CCKA (h) (CCK1) 23.7 5-HT2A (h)
D1 (h) 5-HT3 (h)
D2S (h) 5-HT5A (h)
ETA (h) 5-HT6 (h)
GABA 5-HT7 (h)
GAL2 (h) sst(非選擇性)
CXCR2 (h) (IL-8B) VIP1 (h) (VPAC1)
CCR1 (h) V1a (h)
H1 (h) Ca 2+通道
H2 (h) K +V通道 12.2
MC4 (h) SK +Ca通道
MT1 (h) 13.4 Na +通道(位點2)
M1 (h) Cl -通道 25.1
M2 (h) NE載體蛋白(h)
M3 (h) DA載體蛋白(h)
NK2 (h) 16 5 -HT載體蛋白(h)
NK3 (h) 38.9
研究2
目標 在10 µM下之 %抑制 目標 在10 µM下之 %抑制
β2 (h) GR (h)
CB1 (h) AR (h)
CB2 (h) Ca通道
NMDA PDE3A (h)
mGluR5 (h) PDE4D2 (h)
MAO-A 14 Ach (h) 11
N神經元α4β2 (h)
研究3
檢定 受體 促效劑 拮抗劑
EC 50,µM 註解 IC 50,µM 註解
ADRB1 腺嘌呤β1 ND ND >12.5 n = 2
ADRB2 腺嘌呤β2 ND ND >12.5 n = 2
D2L 多巴胺2L ND ND >12.5 n = 2
DOP 類鴉片δ ND ND >10 n=2 在25 µM下之20%抑制
H1 組織胺H1 >10 n = 2 >10 n = 2
−未觀察到抑制;ND,未判定。
9. 激酶選擇性概況分析概述
檢定[測試濃度] 結果
Eurofins KinaseProfiler [1 µM] a 98% BTK抑制; 92% BMX抑制; 88% TEC抑制; 54% BLK抑制;
Eurofins IC 50Profiler [10點濃度反應] b BTK IC 50= 0.558 µM; BMX IC 50= 0.172 µM; TEC IC 50= 0.303 µM; BLK IC 50= 3.128 µM;
a直接濾波器結合放射性激酶活性檢定(278種人類野生型激酶)。其他激酶並不具有> 50%在1 µM式(III)之化合物之抑制。 b直接濾波器結合放射性激酶活性檢定。其他激酶並無IC 50< 10 µM
10 ActivX KiNativ 激酶選擇概況分析之概述 a
激酶 b 抑制%
BTK(活化環標記) 94.4
BTK(Lys標記) 90.3
TEC 77.6
BLK(活化環標記) 61.9
a天然細胞激酶:Ramos細胞溶解物;測試濃度,1 µM。
活體外吸收、分佈、代謝及排泄-細胞滲透性模型中評估在5 µM濃度下之式(III)之化合物。在Caco-2模型中,該式(III)之化合物展示具有流出證據的中等至高滲透性(表11)。在過表現MDR1之MDCK細胞系中,流出比率係>115,且在Pgp抑制劑存在下,A至B滲透性可增加,指示式(III)之化合物係高滲透性Pgp受質。式(III)之化合物係以人體內之3.1%游離百分比結合的高血漿蛋白質,其與臨床前物種中觀測到之游離濃度相似。在血液血漿分割研究中,式(III)之化合物主要分佈到大鼠血液中且主要駐留在夠及人類之血漿中。
在人類肝細胞中,式(III)之化合物藉由CYP3A透過單氧化及N-脫烷基化且藉由與其丙烯醯胺官能團發生GSH結合來代謝。在各物種之肝細胞中該化合物具有適度代謝穩定性,且在以NADPH加強之人類腸道微粒體中緩慢代謝。
11. Caco-2 MDCK MDR1 細胞系中式 (III) 之化合物之滲透率及流出潛力
細胞系 P app,10 6cm/s 流出比率 (BA/AB)
A至B B至A
Caco-2
式(III)之化合物 6.69 54.9 8.2
普萘洛爾 31.6 30.1 0.95
阿替洛爾 0.317 0.477 1.5
他林洛爾 0.232 8.71 37.5
MDCK-MDR1 (NIH)
僅式(III)之化合物 < 0.483 55.4 > 115
式(III)之化合物與依克立達 16.7
普萘洛爾 a 28.6 38.3 1.3
僅哌拉唑辛 a 1.8 70.1 38.2
哌拉唑辛與依克立達 a 17.5
P app,表觀滲透率係數。 a經報告為n = 2之平均值的值。
12. (III) 之化合物之 ADME 性質
檢定 結果
Caco-2滲透率,P app,10 -6cm/sec 6.69 (AB), 54.9 (BA)
血漿蛋白質結合,游離% a 2.4 (Ms), 3.7 (R), 6.3 (D), 3.2 (Mk), 3.1 (H)
血液:血漿比率 1.37 (R), 0.75 (D), 0.69 (Mk), 0.67 (H)
肝細胞代謝穩定性,萃取比 0.52 (R), 0.67 (D), 0.78 (Mk), 0.51 (H)
腸道微粒體穩定性,CL intµL/min/mg <3.9 (R), <3.9 (D), 14.1 (H)
ADME,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Ms,CD-1小鼠;R,史-道二氏大鼠(Sprague Dawley rat);D,比格犬(beagle dog);Mk,石蟹獼猴;H,人類; a2.5 µM濃度。 b靜脈內投予。
研究式(III)之化合物活體內抑制人類CYP 450之潛力,以藉由將式(III)之化合物與特異性CYP探針受質在人類肝臟微粒體中培育並測量探針代謝物形成來測試50 µM濃度。式(III)之化合物不展示CYP1A2、2A6、2B6、2C19、或2E1之顯著抑制;對於CYP2C8 (IC 50: 16 µM)、2D6 (26 µM)、及3A4(對於咪達唑侖(midazolam)係25– µM)觀測到中等抑制,且對於CYP2C9(對於双氯芬酸係3.0 µM且對於甲苯磺丁脲係5.3 µM)觀測到更強效抑制(表13)。
13. (III) 之化合物對人類肝微粒體中之主要 CYP 異構體之抑制
異構體 CYP探針受質 (III) 之化合物IC 50,µM
1A2 非那西汀 > 50
2A6 香豆素 > 50
2B6 安非他酮 > 50
2C8 阿菲地喹 16
2C9 甲苯磺丁脲 5.3
2C9 双氯芬酸 3.0
2C19 S-美芬妥因 > 50
2D6 右美沙芬 26
2E1 氯唑沙宗 > 50
3A4 睪固酮 40
3A4 咪達唑侖 25
3A4 硝苯地平 > 50
IC 50,半最大抑制濃度。
臨床前PK概況-臨床前物種中式(III)之化合物之藥物動力學特徵在於低(猴)至中度(大鼠及狗)清除率及中等體積分佈(所有物種),得到範圍為0.4 h(大鼠)至4.0 h(猴)之短藥物半衰期(表14)。該化合物在臨床前物種中快速吸收,在口服投予20%羥基丙基β環糊精溶液後的前兩小時內達成t max,且具有在28 – 75%範圍內之中度至高口服生物可用度。值得注意的是,式(III)之化合物之相稱藥物暴露由結晶懸浮液相對於溶液達成,而初始先導化合物在以結晶懸浮液形式給藥時並未達成顯著的口服生物可用度。
14. 在口服及 IV 投予式 (III) 之化合物後大鼠、狗、及猴 PK 資料
物種 CL, mL/min/kg V ss, L/kg IV T 1/2, h F, % 口服C max, ng/mL 口服AUC inf, ng/mL•h T max, h
大鼠 55 ± 2 1.9 ± 0.2 0.4 ± 0.0 28 ± 6 a; 41 ± 19 b 189 ± 81 a; 133 ± 53 b 425 ± 96 a626 ± 290 b 0.5 ± 0.0 a 1.7 ± 0.6 b
11 ± 3 0.8 ± 0.2 1.1 ± 0.1 51 ± 10 890 ± 286 1964 ± 421 0.8 ± 0.3
3.1 ± 0.3 0.7 ± 0.0 4.0 ± 0.2 75 ± 17 1006 ± 94 10044 ± 2273 1.7 ± 0.6
a5 mg/kg溶液PO;調配自在20%羥基丙基β環糊精溶液中之非晶質材料。 b5 mg/kg懸浮液PO;在0.5% HPMC懸浮液中自結晶材料調配為懸浮液。 資料呈現為平均值±SD(n=3隻動物)。
活體外細胞目標接合-使用Ramos B細胞佔有率檢定評估BTK佔有率之劑量反應。與Cys491不可逆反應排除其進一步反應,且使用化學探針實現游離(未反應)BTK之選擇性偵測,該化學探針利用與式(III)之化合物相同的結合位點及反應機制。探針攜帶生物素側鏈以標籤具有親和力柄之游離BTK以藉由ELISA進行偵測。平均值± SD IC 50係0.021 ± 0.007 µM (n = 11)(圖13)。
使用5個濃度(3、10、30、100、及300 nM)式(III)之化合物來評估人類B細胞中BTK佔有率之動力學。隨著濃度增加,佔有率在量值及速度方面增加,對於2個最高濃度(100及300 nM)在40分鐘內達到完全佔有率(圖14)。
活體外BTK接合-在大鼠中單次口服劑量後,式(III)之化合物之活體內BTK受體佔有率及血漿濃度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增加(圖15)。2 mg/kg或更高劑量在8及24小時後一致達成持續目標佔有率(在2 mg/kg劑量後> 75%,在3 mg/kg劑量後≥88%,且在10 mg/kg劑量後≥99%)。即使在親本藥物血漿水平降低後24 h仍維持目標佔有率,指示共價機構之標誌持續性BTK佔有率。考慮到在長期給藥方案中70%至80% BTK靶向接合持續7至8小時與嚙齒動物功效模型中之消炎活性相關聯,7.5小時之75%目標接合經鑑別為所欲目標接合水平。
膠原蛋白誘導型關節炎中之活體內活性-使用雌性Wistar大鼠之大鼠CIA模型來界定式(III)之化合物對慢性炎症之影響且導出PK-PD相關性(圖16)。YiSaipu (重組人類腫瘤壞死因子-α受體(II型):IgG1 Fc (rhTNFR:Fc)融合蛋白;Etanercept 之生物通用形式)用作比較物。式(III)之化合物以劑量依賴性方式減弱后爪炎症。2 mg/kg/天或更高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達成等效於抗TNFα比較治療的對炎症之效應,對應於46.6 ng/mL之C max及324 ng/mL*h之AUC 最後。基於先前目標接合研究,實現有意義的功效所需之劑量與在24小時內BTK目標佔有率臨限值>75%相關。
DLBCL細胞系中之活體外活性- NFκB傳訊調節多種細胞介素之分泌,包括白介素(IL)-6及IL-10。使用MesoScale檢定測量ABC-DLBCL OCI-LY-10細胞之IL-6及IL-10分泌。在6個獨立實驗中式(III)之化合物的平均值± SEM IC 50值經判定對於IL-6係16 ± 3 nM且對於IL-10係18 ± 7 nM。為了判定式(III)之化合物之抗增殖活性,處理若干ABC-DLBCL細胞系(OCI-LY-3、OCI-LY-10、TMD8、及HBL-1)達8天。在CD79b-突變型ABC-DLBCL細胞系(OCI-LY 10、TMD8、HBL-1)中,式(III)之化合物顯示具有IC 50值低於100 nM之抗增殖活性(圖17;表15)。在NF-κB傳訊路徑中在BTK下游具有CARD11突變之OCI-LY-3細胞系對多達2 µM之式(III)之化合物完全不敏感。在2个实验中,OCI-LY-3細胞對所有濃度多達10 µM之式(III)之化合物不敏感。此等結果支持式(III)之化合物在患有由經典NF-κB路徑驅動之淋巴瘤的患者中之首例人體試驗。
15 ABC-DLBCL 細胞系中式 (III) 之化合物之抗增殖活性( 8 天)
細胞系 IC 50, µM (n = 4)
OCI-LY10(CD79b/Myd88/A20突變體) 0.018
TMD8(CD79b/Myd88/A20突變體) 0.034
HBL1(CD79b/Myd88/A20突變體) 0.080
OCI-LY3(Myd88/CARD11/A20突變體) >2000
IC 50,半最大抑制濃度。
在BAC-DLBCL異種移植物及PDX淋巴瘤小鼠模型中之活體內功效-為了評估式(III)之化合物對活體內NFκB傳訊之效應,吾人分析了在單次劑量投予後2、4、8、12、16及24小時處理用0、1、3、10、30及100 mg/kg式(III)之化合物處理之移植有OCI-LY10 DLBCL腫瘤的NSG小鼠之血清中的循環人類IL-10水平。在給藥之後2小時,人類IL-10水平降至約媒劑對照組的50%,10 mg/kg、30 mg/kg、及100 mg/kg式(III)之化合物治療組在4小時之後的甚至分別進一步降低至低於媒劑對照組IL-10水平的20%、10%、及5%,至多12小時仍為低水平。在化合物投予之後16小時觀察到一些回升,30 mg/kg及100 mg/kg給藥組達媒劑對照組水平的23%,且10 mg/kg給藥組達39%,但IL-10水平在24小時之後標準化(圖18)。
為了評估化合物投予後的傳訊停止持續時間與BTK蛋白佔有率,使用BTK佔有率檢定,吾人判定在所收穫之OCI-LY10 DLBCL腫瘤溶解物中游離BTK蛋白的量。在用1及3 mg/kg式(III)之化合物給藥之動物的OCI-LY10 DLBCL腫瘤溶解物中未觀測到BTK佔有率。然而,在以10、30及100 mg/kg劑量水平給予式(III)之化合物後4小時分別觀測到54%、90%及95%BTK蛋白佔有率。BTK蛋白在12小時分別以71%、94%、及96%,並在24小時分別以70%、91%及85%,保持高度佔有水平。(圖19)。
在雌性NSG小鼠中在攜帶所建立之SC OCI-LY10人類CD79b突變體DLBCL異種移植物之小鼠中評估式(III)之化合物之抗腫瘤功效,一天一次(QD)或兩次(BID)給藥。在進入21天治療期的14天(第45天)(因為其係媒劑對照組中有2/3仍留在研究時的最後一天),進行腫瘤生長抑制之分析。式(III)之化合物在所有劑量水平下,皆於OCI-LY10模型中誘導腫瘤生長抑制。相較於經媒劑處理之對照組小鼠,以QD投予10、30及100 mg/kg式(III)之化合物的治療將腫瘤生長分別抑制24%、35%、及51% TGI(30、45、及65% ΔTGI)(p<0.05)。用5、15、及50 mg/kg式(III)之化合物進行的BID治療分別以26%、51%、及78% TGI(34、66、及102% ΔTGI),引發稍微更明顯的腫瘤生長抑制(p<0.05)(圖20)。
在LY2298異種移植模型(CD79b/MyD88 mut)中,式(III)之化合物之單藥療法治療適當抑制LY2298 DLBCL PDX模型之活體外生長,而維奈托克在該模型中未展示功效(圖21)。式(III)之化合物及維奈托克之組合療法展示活體內協同功效,其中腫瘤生長抑制係76.6% (P<0.001)。綜合而言,在活體內資料支持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之組合在患有B細胞淋巴瘤之患者中之首例人體試驗。
式(III)之化合物抑制B細胞受體活化-使用大鼠全血檢定來評估式(III)之化合物抑制全血中原發性B細胞活化之能力。該檢定使用抗IgD刺激以觸發B細胞活化。藉由對B220之細胞表面表現進行染色來量化新鮮分離之血液中之細胞活化以鑑別B細胞及細胞活化標記物CD 86。式(III)之化合物在大鼠全血中抑制B細胞活化,其中IC50係0.0410±0.0117 µM (n=2)且95% CI係0.0248至0.0572 µM(圖22)。
結論-總之,吾人已鑑別高度選擇性及強效不可逆BTK抑制劑式(III)之化合物。臨床前表徵預測低劑量,應基於效力及藥物動力學特性而達成BTK不活化。分子證明高度有利的臨床前耐受性及ADME概況。式(III)之化合物在細胞檢定中證明強效效應且在自體免疫性及淋巴瘤之活體內模型中證明功效。另外,活體內功效資料指示式(III)之化合物與維奈托克之組合療法導致協同功效。總之,此等資料表明,式(III)之化合物在自體免疫適應症及B細胞淋巴瘤兩者中具有潛在效用,潛在地使用組合方法。
實驗部分-所有溶劑及化學品皆未進一步純化即按購買原樣使用。核磁共振光譜係於Bruker型號DRX光譜儀上獲得。相對於內部四甲基矽烷,化學偏移(δ)以百萬分率表示;偶合常數(J)係以Hz計。在適當時使用以下縮寫來描述峰模式:s(單峰)、d(雙重峰)、t(三重峰)、q(四重峰)、qt(五重峰)、m(多重峰)、app(表觀)、及br(寬峰)。HPLC -MS色譜圖及光譜使用以下方法中之一者來獲得:(1) Agilent 1200 HPLC及在X-Bridge ShieldRP18 (50 × 2.1 mm, 5 µm)上之G6100系統,且梯度系統係H 2O中之0.05% NH 4OH/CH 3CN,在7.5 min內100:0至5:95,接著在40℃溫度下100:0達2.5 min;(2) Agilent 1200 HPLC及在Phenomenex Luna-C18 (50 × 2 mm, 5 µm)上之G6100系統,且梯度系統係H 2O中之0.1% TFA/CH 3CN中之0.05% TFA,在7.5 min內100:0至15:85,接著在50℃溫度下100:0達2.5 min;或(3) Agilent 1100 HPLC及X-Bridge C18 (100 × 3 mm, 3.5 µM)上之G1367A系統,且梯度系統係在2 min內H 2O中之20 mM NH 4OH /CH 3CN 90:10,接著在45℃溫度下在2.4 mL/min速率下0:100達1 min。如藉由HPLC所測試,所有經測試之化合物均具有最小95%純度。
大鼠全血檢定-抗大鼠IgD係購自Bio-Rad AbD Serotec, Ltd. (Oxford, United Kingdom)。大鼠B220-PE及大鼠CD86-FITC係購自eBioscience (San Diego, CA)。溶解緩衝液係購自BD Biosciences (San Diego, CA)。為了判定各化合物之效力,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評估大鼠全血中B細胞之經抗IgD誘導之活化的抑制。自Wistar大鼠中收集肝素化血液,向其中補充有青黴素(100 U/mL)及抗生蛋白鏈菌素(100 µg/mL),且與DMSO中之化合物滴定液一起培育1小時(0.3%最終濃度)。接著刺激血液並在37℃下與抗IgD (10 µg/mL)培育隔夜。隨後將樣本用針對CD86及B220之螢光抗體染色30分鐘,以溶解緩衝液移除紅血球、洗滌、固定且在FACSCalibur上獲取。各樣本在向淋巴球之正向散射及側向散射上閘控,且在B細胞之B220+上閘控。經活化B細胞之百分比經定義為B220+CD86+細胞相對於總B220+細胞之比例。
抑制百分比藉由下列方程式判定:抑制% = (ActB 刺激– ActB 化合物) × 100 / (ActB 刺激– ActB 未刺激),其中ActB 、ActB 未刺激、及ActB 化合物分別係指經刺激(無化合物)、未經刺激(無抗體)、及經化合物處理孔的經活化B細胞之百分比。接著使用4-PL擬合由滴定之抑制%來計算各化合物之IC 50
BTK佔有率-動物研究-使用雌性Wistar大鼠進行大鼠研究(110-140 g用於目標接合及PKPD研究,144-175 g(6-8週齡)用於功效研究)。此等大鼠由上海SLAC實驗室動物有限公司(中國上海)供應,且在到達動物設施後適應至少4天。大鼠係多隻籠養(3-4隻大鼠/籠)。將保持及研究室維持12小時光/暗循環(光/暗循環可因研究相關活動而中斷)下,在24 ±1℃溫度範圍內及30至70%相對濕度下。大鼠自由獲取食物(照射,上海SLAC實驗室動物有限公司,中國)及水(自市政水供應經Molanimal超純水機過濾)。
測試物品製備-式(III)之化合物在20% HPβCD中調配,使用6 M HCl將pH調節至2.1。藉由將凍乾粉末溶解到正常鹽水中至1.5 mg/mL工作濃度來製備YiSaiPu。
BTK佔有率PK/PD模型-大鼠活體內目標接合-進行兩項研究,其中式(III)之化合物在20% HPCD中調配,向雌性Wistar大鼠口服投予。在研究1中,評估在0.3、1、3及10 mg/kg口服劑量下之式(III)之化合物;在研究2中,評估在0.1、0.3、1、2及3 mg/kg口服劑量下之式(III)之化合物。(對於兩項研究,n=4/組)。在兩個實驗中,在給藥後之給定時間點(0.5、4、8及24小時)中,將動物麻醉,且藉由眼後採血到肝素化管中來獲得約140 µL血液。將此等樣本分成兩個等分試樣,其中一個等分試樣用於藉由液相層析方法測量化合物水平且另一個等分試樣用於藉由目標位點佔有率ELISA評估BTK佔有率。
使用細胞溶解緩衝液(BD Pharmingen , BD Biosciences)來製備細胞溶解物。各樣本中之游離BTK蛋白係藉由添加生物素標記探針(每樣本之1 µL 25 µM工作溶液,最終濃度250 nM)來標記,接著在經卵白素塗佈之微量滴定盤表面上捕獲且藉由ELISA使用針對BTK具有特異性之抗體(BD Transduction)偵測到。使用來自僅給予媒劑之大鼠的樣品來界定細胞溶解物中總游離BTK之水平,且使用來自經式(III)之化合物給藥之動物的樣本來界定經由共價修飾所佔據之總BTK之分數。
大鼠經膠原蛋白誘導之關節炎-使乳液在冰上由等體積的II型膠原蛋白(CII; Chondrex)(2 mg/mL於100 mM乙酸中(國藥化學試劑公司(Sinopharm Chemical Reagent Co.Ltd))及不完全弗氏佐劑(IFA) (Sigma-Aldrich)藉由高速度均化(28,000 rpm)達3 min (FLUKO Equipment Shanghai Co. Ltd)來製備。
在研究中使用八十二隻大鼠。在免疫接種前,隨機選擇6隻大鼠作為未經處理組。在第0天及第7天以吸入性異氟烷麻醉其他76隻大鼠,並在距離身體2至3 cm處在尾部底部以0.2 mL乳液(1 mg/mL CII/IFA)皮內注射。在第10天,根據各大鼠之平均後爪體積,將經免疫之76隻大鼠中基於爪體積策略而具有最高發展關節炎的56隻大鼠劃分成具有分層隨機區塊設計之7個組(n = 8)。向具有類似起始爪炎症之各組投予媒劑或不同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0.3、1、2、3、10 mg/kg,PO,QD,第10至17天)或YiSaiPu (biosimilar etarnacept)(15 mg/kg,IP,QOD,第10至16天)。
在開始測試物品給藥後,每天監測後爪體積及體重達7天(第10天至第16天)。各大鼠中之左側及右側爪體積藉由Plethysmometer (Catalog No. 7140, Ugo Basile. Italy)測量。在第17至18天在異氟烷麻醉下經由眼後採血將用式(III)之化合物處理之組中之血液(約300 µL)收集到肝素化管中。對於用式(III)之化合物處理之組,在最後投予式(III)之化合物後,複合收集時間點係0、0.5、1、2、4、8、12及24小時。在收集後,將血液樣本離心(5,000 rpm達10分鐘),收集血漿,且使用液相層析質譜法測量式(III)之化合物之濃度。
臨床前PK概況的額外資料研究-在0.25、2.5及25 µM下,使用來自人類、食蟹獼猴、比格犬、史-道二氏大鼠、CD-1小鼠、及天竺鼠之血漿中之平衡透析方法研究式(III)之化合物之蛋白質結合。在檢定定量限內,式(III)之化合物在具有1.69%至6.88%範圍內之未結合分數的物種間表現出高血漿蛋白質結合(表16)。在人類及猴中,血漿蛋白質結合係濃度依賴性的。血漿蛋白質結合亦在用於活體內模型之PD及功效的雌性Wistar大鼠中藉由平衡透析方法判定;在1 µM濃度下,血漿中之游離分數係7.54%。另外,在用於Ramos人類B細胞中之BTK佔有率研究的含有10% FBS之RPMI培養基中檢查蛋白質結合,以便提供用於PK/PD建模之輸入;將式(III)之化合物在培育濃度1 µM下判定係31.7%游離。在微粒體蛋白質濃度0.25及1.0 mg/mL下判定式(III)之化合物之肝臟微粒體結合(1 µM),以提供人類PK預測值之輸入。來自各種物種之肝微粒體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游離分數分率範圍在1.0 mg/mL下係75.1%至87.9%,且在1.0 mg/mL下係58.9%至86.5%。在1 µM濃度下在新鮮血液中判定之式(III)之化合物的血液與血漿比率在人類中係0.67,在猴中係0.69,在狗中係0.75,在小鼠中係0.84,且在大鼠中係1.37,這表明血漿中略微較佳分佈(除了大鼠)。式(III)之化合物的活體外代謝穩定性在來自多種物種之肝微粒體(1.0 mg/mL;在1 mM NADPH存在下)及肝細胞(0.5 × 10 6個細胞/毫升)中研究。在肝微粒體中,式(III)之化合物表現出中等至高轉化率,其中T 1/2範圍係小鼠中之4.9分鐘至人類中之22.3分鐘(表18)。在肝細胞中,式(III)之化合物轉化率遵循類似傾向,其中T 1/2範圍係猴中之75.3分鐘至人類中之278.1分鐘。
為了評估式(III)之化合物作為CYP3A時間依賴性抑制劑之潛力,將人類肝微粒體在37℃下與濃度多達10 µM之式(III)之化合物預培育30分鐘,且使用睪固酮作為探針受質測量CYP3A活性。結果顯示,式(III)之化合物在至多10 µM濃度下並不以時間依賴性方式抑制CYP3A4,其中在預培育及不預培育之情況下,IC 50值分別係9.81 µM及> 10 µM。使用Puracyp DPX2 (CYP3A4, PXR)及DRE (CYP1A2, AhR)螢光素酶報告基因細胞系評估式(III)之化合物在轉錄水平下誘導CYP之潛力;使用利福平及奥美拉唑分別作為用於CYP3A及CYP1A誘導之陽性對照組。式(III)之化合物之活化係PXR(在1及10 µM變化下分別係6.6%及14.1%)或AhR(分別為0.1%及0.3%變化)之陽性對照組數值之< 20%。類似地,使用與1及10 µM式(III)之化合物共同培育之經接種之人類肝細胞進行研究、隨後與咪達唑侖及非那西汀發生探針反應未顯示CYP3A(在1及10 µM下分別係−0.8%及0.8%變化)或CYP1A(分別係0.2%及1.0%變化)酶活性之增加。
藉由測量在37℃下在1 mM NADPH存在下將式(III)之化合物(1 µM)與100 pmol P450/mL之重組CYP (rCYP)一起培育1小時後剩餘之親本化合物來研究各種CYP異構體在式(III)之化合物之代謝中的潛在參與。顯著產生式(III)之化合物且在1小時培育後剩餘< 1%親本化合物之唯一同功酶係CYP3A4(圖24)。為了確認CYP3A4作為式(III)之化合物代謝的主要貢獻者,進行化學抑制研究;在酮康唑(CYP3A4抑制劑,1 µM)不存在或存在下,將式(III)之化合物與經合併之人類肝微粒體(0.5 mg/mL)一起培育。式(III)之化合物之轉化率經酮康唑完全抑制(> 97%),表明CYP3A4係其經CYP介導之代謝的主要貢獻者(圖25)。
在人類肝細胞中判定在1及10 µM下式(III)之化合物與肝蛋白共價結合之程度(表19)。將 14C標記引入式(III)之化合物之丙烯醯胺羰基碳處。將1 µM培育以0.5 × 10 6個細胞/mL進行4.5小時,以對應於測試系統中的式(III)之化合物半衰期;將10 µM培育以0.75 × 10 6個細胞/mL進行3小時。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及皮利酮(pioglitazone)分別充當陽性對照組及陰性對照組。
16. 來自各種物種之血漿中式 (III) 之化合物之蛋白質結合
物種 游離% 回收%
濃度,µM
人類
0.25 1.69 104.8
2.5 3.12 99.1
25 4.63 88.9
0.25 < 0.4 a 102.9
2.5 3.21 95.6
25 5.32 87.6
0.25 6.88 91.8
2.5 6.33 87.5
25 6.85 91.9
大鼠
0.25 3.73 90.0
2.5 3.65 94.0
25 4.05 92.6
小鼠
0.25 1.92 101.8
2.5 2.35 97.9
25 3.35 99.1
天竺鼠
0.25 3.26 88.9
2.5 3.23 86.1
25 3.72 81.6
a值低於1 nM,其係檢定中之定量下限。在1 nM下,所計算之游離%係0.4%。
17. 在各種物種中在 1 µM 下式 (III) 之化合物之肝微粒體結合
物種 游離%
0.25 mg/mL 1.0 mg/mL
人類 75.8 64.1
75.1 58.9
87.9 69.4
大鼠 84.0 86.5
小鼠 ND 82.0
ND,未判定
18. 各種物種之肝微粒體及肝細胞中式 (III) 之化合物之代謝穩定性
物種 肝微粒體 肝細胞
T 1/2, min CL int, µL/min/mg 萃取比 T 1/2, min CL int , µL/min/10 6個細胞 萃取比
人類 22.3 31.1 0.63 278.1 15.4 0.52
11.4 61.0 0.65 75.3 66.3 0.78
17.1 40.6 0.65 277.4 19.2 0.46
大鼠 12.9 53.8 0.58 127.1 52.3 0.53
小鼠 4.9 142.3 0.79 NT NT NT
CL int,固有清除率;NT,未測試;T 1/2,半衰期。
19. [ 14C]- (III) 之化合物人類肝細胞共價結合
測試化合物 淨共價結合, pmol eq/mg蛋白質 化合物轉化率,% 共價結合之部分(f cvb)
1 µM研究
式(III)之化合物 46.8 ± 5.1 49.1 0.07 ± 0.01
皮利酮 20.1 ± 1.8 57.2 0.0285 ± 0.0026
曲格列酮 83.7 ± 6.7 59.4 0.1071 ± 0.0086
10 µM研究
式(III)之化合物 50.0 ± 0.8 70.1 0.00564 ± 0.0001
皮利酮 29.5 ± 2.1 52.9 0.00429 ± 0.00031
曲格列酮 98.6 ± 6.4 55.2 0.01393 ± 0.00090
實例 3 - (III) 之化合物的經預測 Cmax BTK 佔有率值。
表20展示了在第1天及在連續給藥5-10天後穩態時140 mg及560 mg之C max及AUC。表21展示了在第1天及在連續給藥5-10天後穩態時之BTO %佔有率值。
20. (III) 之化合物之 Cmax AUC
Figure 02_image240
a (ng/mL)
Figure 02_image242
a (ng/mL)
Figure 02_image244
  a(ng
Figure 02_image246
/mL)
Figure 02_image248
  a(ng
Figure 02_image246
/mL)
140 mg QD膠囊禁食 429.75 (186.87, 950.72) [59.992, 2377.2] 435.1 (190.24, 966.35) [66.855, 2395.4] 2157.5 (1002, 4641.3) [312.1, 11517] 2249.7 (1030.7, 4919.4) [312.27, 13015]
560 mg QD膠囊禁食 1719 (747.47, 3802.9) [239.97, 9509] 1740.4 (760.97, 3865.4) [267.42, 9581.5] 8629.9 (4007.9, 18565) [1248.4, 46068] 8998.9 (4122.7, 19678) [1249.1, 52061]
使用自健康對象之第1期研究所開發之最終群體PK模型(n=5,000)來進行模擬。 a資料展示為中值(5 th– 95 th) [min, max] 符號說明:C max, 1 =在第1天之最大濃度;C max,ss=在穩態時之最大濃度; AUC 1 =在第1天之曲線下面積;
Figure 02_image250
 =在穩態時之曲線下面積;
21. (III) 之化合物之 BTO% 佔有率
Figure 02_image252
a (%)
Figure 02_image254
a (%)
Figure 02_image256
  a(%)
Figure 02_image258
  a(%)
140 mg QD膠囊禁食 90.4 (58.8, 99.2) [30.9, 99.8] 95.9 (83.5, 99.5) [59.4, 99.9] 77.4 (50.9, 86.2) [23.3, 91.3] 80.7 (70.9, 87.8) [50.2, 95.4]
560 mg QD膠囊禁食 99.8 (98.0, 99.9) [87.1, 100] 99.8 (98.8, 99.9) [90.2, 100] 85.4 (81.4, 92.8) [63.9, 97.3] 86.0 (81.8, 94.4) [75.5, 99.3]
使用由健康對象之第1期研究所開發之最終群體PK模型(n=1,000)來進行模擬。 a資料展示為中值(5 th– 95 th) [min, max] 符號說明:BTKO max, 1 =在第1天之max BTKO;BTKO max,ss=在穩態時之max BTKO; BTKO 波谷 , 1 =在第1天之波谷BTKO;
Figure 02_image260
 =在穩態時之波谷BTKO
態樣
本揭露係關於以下態樣:
態樣1.一種式(II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III)
態樣2.如前一態樣之式(III)之化合物,該化合物係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3.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包含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態樣4.一種抑制布魯頓酪胺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的方法,其包含使該激酶與式(III)之化合物接觸。
態樣5.一種治療患者之惡性疾病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6.如態樣5之方法,其中該惡性疾病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淋巴瘤、白血病、癌瘤、及肉瘤。
態樣7.如態樣6之方法,其中該淋巴瘤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包括B細胞NH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組織(MALT)淋巴瘤、緣帶淋巴瘤(MZL)、T細胞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及伯奇氏淋巴瘤。
態樣8.如態樣6之方法,其中該白血病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毛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母細胞性T細胞白血病、漿細胞瘤、免疫母細胞性大細胞白血病、巨核母細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前骨髓細胞白血病、紅血球性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
態樣9.如態樣6之方法,其中該惡性疾病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腦(神經膠質瘤)、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乳癌、結腸直腸/結腸癌、前列腺癌、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子宮內膜癌、黑色素瘤、胰腺癌、肝癌、腎癌(kidney cancer)、鱗狀細胞癌、卵巢癌、肉瘤、骨肉瘤、甲狀腺癌、膀胱癌、頭頸癌、睾丸癌、Ewing氏肉瘤、橫紋肌肉瘤、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神經母細胞瘤、子宮頸癌、腎癌(renal cancer)、泌尿上皮癌(urothelial cancer)、外陰癌(vulval cancer)、食道癌、唾液腺癌、鼻咽癌、頰癌、口腔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態樣10.一種治療患者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1.如態樣10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含進一步投予Bcl2抑制劑。
態樣12.一種治療患者之被套細胞淋巴瘤(MCL)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3.一種治療患者之濾泡性淋巴瘤(FL)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4.一種治療患者之緣帶淋巴瘤(MZL)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5.一種治療患者之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6.一種治療患者之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7.一種治療患者之華氏巨球蛋白血症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8.一種治療患者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之方法,其包含向該患者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
態樣19.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
態樣20.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280 mg。
態樣21.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560 mg。
態樣22.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59.992 ng/ml至約2,377.2 ng/ml之量。
態樣23.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239.97 ng/ml至約9,509 ng/ml之量。
態樣24.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429.75 ng/ml之量。
態樣25.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1,719 ng/ml之量。
態樣26.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66.855 ng/ml至約2,395.4 ng/ml之量。
態樣27.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267.42 ng/ml至約9,581.5 ng/ml之量。
態樣28.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435.1 ng/ml之量。
態樣29.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1,740.4 ng/ml之量。
態樣30.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312.1 ng.hr/ml至約11,517 ng.hr/ml之量。
態樣31.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1,248.4 ng.hr/ml至約46,068 ng.hr/ml之量。
態樣32.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2,157.5 ng.hr/ml之量。
態樣33.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8,629.9 ng.hr/ml之量。
態樣34.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312.27 ng.hr/ml至約13015 ng.hr/ml之量。
態樣35.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1,249.1至約52,061 ng.hr/ml之量。
態樣36.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2,249.7 ng.hr/ml之量。
態樣37.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8,998.9 ng.hr/ml之量。
態樣38.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30.9%佔有率至約99.8%佔有率之量。
態樣39.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BTKO (max/ 1 )為約87.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
態樣40.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90.4%佔有率之量。
態樣41.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BTKO (max/ 1 )為約95.9%佔有率之量。
態樣42.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59.4%至約99.9%佔有率之量。
態樣43.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0.2%至約100%佔有率之量。
態樣44.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9.8%佔有率之量。
態樣45.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9.8%佔有率之量。
態樣46.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23.3%佔有率至約91.3%佔有率之量。
態樣47.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63.9%佔有率至約97.3%佔有率之量。
態樣48.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77.4%佔有率之量。
態樣49.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為約85.4%佔有率之量。
態樣50.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50.2%佔有率至約95.4%佔有率之量。
態樣51.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75.5%佔有率至約99.3%佔有率之量。
態樣52.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80.7%佔有率之量。
態樣53.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為約86.0%佔有率之量。
態樣54.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每天投予一次。
態樣55.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每天投予兩次。
態樣56.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每天投予三次。
態樣57.如態樣5之方法,其中該式(III)化合物係口服投予。
態樣58.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投予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
態樣59.如態樣5至1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投予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強體松、及利妥昔單抗。
本文所述之用於治療惡性疾病之方法的所有態樣亦適用於治療該惡性疾病。
本文所述之用於治療惡性疾病之方法的所有態樣亦適用於治療該惡性疾病之方法。
[圖1]描繪了NCT03607513之設計之示意綜述(MAD =多上升劑量;PBO=安慰劑;SAD=單一上升劑量)。 [圖2]描繪了機制PK/BTKO模型。Aa=式(III)之化合物在PK模型之儲庫隔室中之量;Ka=吸收率常數;Q=隔室1與2之間的隔室間清除率;CL=表觀清除率;Syn=游離BTK之合成速率常數;Kdegf=游離BTK之降解速率常數;Kon=締合速率常數;Koff=解離速率常數;Kdegi=經結合BTK之降解速率;Kinact =共價結合率;BTK=游離BTK;BTKb=結合BTK;BTKi=非活化BTK。 [圖3]描繪了SAD禁食男性群組血漿濃度乘以時間。 [圖4]描繪了在禁食或進食條件(高脂肪早餐)下在健康男性對象中在100 mg單次劑量之式(III)之化合物口服溶液後式(III)之化合物血漿濃度-時間曲線之算術平均值(對數線性)(第I期研究-SAD部分:藥物動力學分析集)。 [圖5]描繪了在進食條件(標準早餐)下在健康男性及女性對象中在多次劑量的式(III)之化合物之後平均(SD)式(III)之化合物血漿濃度-時間曲線。 [圖6]描繪了在禁食男性中在單次劑量的式(III)之化合物後BTK佔有率及血漿濃度×時間。 [圖7]描繪了在給藥後24小時觀測到的% BTK佔有率。 [圖8]描繪了基於來自SAD群組1至5之口服溶液資料的基於PK/BTKO模擬之多次給藥的經預測%BTKO。 [圖9A]至[圖9B]描繪使用(A)前5個SAD群組資料(B)所有SAD及MAD資料之群體PK模型的擬合優度圖。iWRES:絕對個別加權殘基。單位:觀測值或預測值=ng/mL;時間=小時 [圖10A]至[圖10B]描繪使用(A)群組2-5資料(B)所有SAD及MAD資料之PD模型的擬合優度圖。iWRES|=絕對個別加權殘基。單位:觀測值或預測值=ng/mL;時間=小時 [圖11]描繪(A)群體PK (B) PD之經預測校正的視覺預測檢查。 [圖12]描繪例示性共價BTK抑制劑。 [圖13]描繪Ramos人類B細胞中式(III)之化合物對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之濃度依賴性佔有率(平均值±SD;n = 11)。 [圖14]描繪式(III)之化合物對Ramos B細胞中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之時間依賴性佔有率。 [圖15]描繪兩個獨立研究(A-B)中式(III)之化合物之血漿濃度及對布魯頓酪胺酸激酶之受體佔有率。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檢定測量目標位點佔有率,且使用液相層析-質譜法測量血漿濃度。資料表示平均值± SEM(n = 4/組)。 [圖16]描繪式(III)之化合物對後爪炎症之效應,大鼠中式(III)之化合物(0.3、1、2、3、10 mg/kg/天,PO、QD,達全部7天(第10-16天)給藥)對後爪炎症之大鼠作用。資料表示平均值且誤差條指示平均值標準誤差(SEM)(對於未處理組n=6,對於治療組n=8)。 [圖17]描繪ABC-DLBCL細胞系中式(III)之化合物之抗增殖活性(8天)(n = 4)。 [圖18]描繪用式(III)之化合物處理之小鼠的循環人類IL-10細胞介素血清水平。IL-10細胞介素水平經繪製成針對媒劑對照組IL-10水平±SEM標準化之%。雌性NSG小鼠在第0天經由以OCI-LY10細胞SC植入右側腹。在植入後39天建立腫瘤,之後將小鼠隨機分成實驗組,並以單次劑量經由口服給藥(n=5/劑量水平/時間點)。在化合物投予後2、4、8、12、16及24小時收集血清樣本。 [圖19]描繪用式(III)之化合物處理之NSG小鼠的OCI-LY10 ABC-DLBCL腫瘤溶解物中之BTK蛋白質佔有率。未經沾有之BTK蛋白水平經繪製成針對媒劑對照組BTK水平±SEM標準化之%。雌性小鼠在第0天經由SC植入右側腹。在植入後39天建立腫瘤,將其隨機分成實驗組,並以單次劑量經由口服給藥(n=5/劑量水平/時間點)。在化合物投予後4、12、及24小時收集腫瘤樣本。 [圖20]描繪式(III)之化合物對小鼠PEG400/PVP-VA64、聚乙二醇400/N-乙烯基吡咯啶酮及乙酸乙烯酯64中經建立OCI-LY10人類ABC-DLBCL異種移植體之生長的作用;SEM:平均值的標準誤差。以平均值± SEM,將群組腫瘤體積用圖形表示。x軸下方之線條指示治療期間。在至少2/3的動物仍留在研究中時,將群組作圖。小鼠在第0天經由SC植入右側腹。在植入後33天建立腫瘤,將小鼠隨機分成實驗組,並每日兩次或一次經由口服給藥,持續3週(n=10/組)。 [圖21]描繪使用式(III)之化合物及維奈托克(維奈托克)作為單一藥劑及組合的LY 2298腫瘤異種移植研究。式(III)之化合物-100 mpk QD、維奈托克-40 mpk QD、式(III)之化合物-100 mpk +維奈托克-40 mpk在LY 2298中之腫瘤生長抑制分別係59.2%、−4.8%及87.0%。 [圖22]描繪式(III)之化合物之血漿濃度及對B細胞活化之抑制,與血漿濃度相比在2、3及10 mg/kg下達成B細胞活化之延長抑制,在8小時之抑制比率係78%或更大。資料表示平均值± SEM(n = 3/組)。 [圖23]描繪由激酶家族分組之式(III)之化合物的激酶抑制百分比。 [圖24]描繪在與式(III)之化合物(10 mg每日一次)共同投予後甲苯磺丁脲(在第5天500 mg)血漿濃度之模擬。 [圖25]描繪人類rCYP對式(III)之化合物之代謝。

Claims (30)

  1. 一種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製造用於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中的惡性疾病的藥物中的用途
    Figure 03_image001
    (III)。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途,其中該惡性疾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濾泡性淋巴瘤(FL)、緣帶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球性淋巴瘤(SLL)、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係與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3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組合使用。
  4. 一種治療有效量之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用於製造用於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中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藥物中的用途
    Figure 03_image001
    (III)。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至約560 mg。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140 mg。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280 mg。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約560 mg。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59.992 ng/ml至約2,377.2 ng/ml之量。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1 ) 為約239.97 ng/ml至約9,509 ng/ml之量。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C (max ,ss)為約66.855 ng/ml至約2,395.4 ng/ml之量。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C ( max ,ss) 為約267.42 ng/ml至約9,581.5 ng/ml之量。
  13.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312.1 ng.hr/ml至約11,517 ng.hr/ml之量。
  14.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 1 )為約1,248.4 ng.hr/ml至約46,068 ng.hr/ml之量。
  1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312.27 ng.hr/ml至約13,015 ng.hr/ml之量。
  1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AU C (ss)為約1249.1至約52061 ng.hr/ml之量。
  1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為約30.9%佔有率至約99.8%佔有率之量。
  1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max/ 1 ) 為約87.1%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
  1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59.4%佔有率至約99.9%佔有率之量。
  2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max/ss) 為約90.2%佔有率至約100%佔有率之量。
  2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 為約23.3%佔有率至約91.3%佔有率之量。
  2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 1 ) 為約63.9%佔有率至約97.3%佔有率之量。
  23.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 為約50.2%佔有率至約95.4%佔有率之量。
  24.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導致 BTKO ( 波谷 /ss) 為約75.5%佔有率至約99.3%佔有率之量。
  2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每天投予一次。
  2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每天投予兩次。
  2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之該治療有效量係每天投予三次。
  2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係口服投予。
  2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係與4-(4-{[2-(4-氯苯基)-4,4-二甲基環己-1-烯-1-基]甲基}哌
    Figure 03_image003
    -1-基)-N-({3-硝基-4-[(四氫-2H-哌喃-4-基甲基)胺基]苯基}磺醯基)-2-(1H-吡咯并[2,3-b]吡啶5-基氧基)苯甲醯胺)組合使用。
  3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式(I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水合物、多形體或溶劑合物係與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強體松(prednisone)、及利妥昔單抗組合使用。
TW111120615A 2021-06-04 2022-06-02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及其使用方法 TW2023171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96843P 2021-06-04 2021-06-04
US63/196,843 2021-06-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127A true TW202317127A (zh) 2023-05-01

Family

ID=82214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0615A TW202317127A (zh) 2021-06-04 2022-06-02 布魯頓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3755A1 (zh)
EP (1) EP4346834A1 (zh)
JP (1) JP2024520630A (zh)
KR (1) KR20240019214A (zh)
CN (1) CN117412753A (zh)
AU (1) AU2022284369A1 (zh)
BR (1) BR112023025459A2 (zh)
CA (1) CA3220015A1 (zh)
IL (1) IL308951A (zh)
TW (1) TW202317127A (zh)
WO (1) WO20222543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4976B1 (en) 2023-09-12 2024-04-23 King Faisal University Substituted pyrido[3′,4′:4,5]pyrrolo[3,2-c][1,6]naphthyridines as CK2 inhibi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06556A1 (en) 2012-10-11 2015-08-19 Pharmacyclics, Inc. Companion diagnostics for tec family kinase inhibitor therapy
HUE056329T2 (hu) * 2014-08-11 2022-02-28 Acerta Pharma Bv BTK-inhibitor és BCL-2-inhibitor terápiás kombinációi
JO3794B1 (ar) 2015-12-10 2021-01-31 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المركبات متعددة الحلقات كمثبطات لتيروزين كيناز بروتون
WO2018103060A1 (en) * 2016-12-09 2018-06-14 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Inhibitor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3025459A2 (pt) 2024-02-27
JP2024520630A (ja) 2024-05-24
KR20240019214A (ko) 2024-02-14
US20230013755A1 (en) 2023-01-19
CN117412753A (zh) 2024-01-16
EP4346834A1 (en) 2024-04-10
IL308951A (en) 2024-01-01
CA3220015A1 (en) 2022-12-08
AU2022284369A1 (en) 2024-01-25
WO2022254371A1 (en)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9049B (zh)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KR102203990B1 (ko) 키나제 저해제로서의 피라졸로피리미딘 화합물
KR102054468B1 (ko) 브루톤 티로신 인산화효소(btk)의 억제제의 용도
US20160022683A1 (en) Combination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nd cyp3a4 inhibitors
CA3136650A1 (en) Tetrahydro-1h-cyclopenta[cd]indene derivatives as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2(alpha) inhibitors
CN103153311A (zh)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应用
US20220274914A1 (en) Tricyclic derivatives as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2(alpha) inhibitors
CA3214990A1 (en) Combinations for treatment of cancer
US20230013755A1 (en) Inhibitor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US12006318B2 (en) Crystalline forms of 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 antagonist and uses thereof
TW202233613A (zh) 去氧胞苷激酶抑制劑之結晶型及其用途
CA3223610A1 (en) Inhibitor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CA3235013A1 (en)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2(alpha)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
BR122021003286B1 (pt) Compostos inibidores de tirosina quinase, seus usos e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