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5526A - 有害生物防除劑 - Google Patents

有害生物防除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5526A
TW202315526A TW111121450A TW111121450A TW202315526A TW 202315526 A TW202315526 A TW 202315526A TW 111121450 A TW111121450 A TW 111121450A TW 111121450 A TW111121450 A TW 111121450A TW 202315526 A TW202315526 A TW 2023155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optionally substituted
unsubstituted
halo
alky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1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悠太郎
長谷川慎二
上野翔太郎
新子大樹
田窪竜明
小林武
角拓人
藤田忠英
阿波連功
村本大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5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552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no bond to a nitrogen ato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5/00Nematoc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2Acaric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4Insectic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6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3/62Oxygen or sulfur atoms
    • C07D213/70Sulfur atoms
    • C07D213/71Sulfur atoms to which a second hetero atom is attach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6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3/72Nitrogen atoms
    • C07D213/74Amino or imino radicals substituted by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8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式(1)所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Figure 111121450-A0101-11-0001-1
式(1)中,A為A-1或A-0所示之結構,D為D-1或D-2所示之結構,B為B-1、B-2、B-3、B-4、B-5或B-6所示之結構。
Figure 111121450-A0101-11-0001-2

Description

有害生物防除劑
本發明係關於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及含有此等作為有效成分之有害生物防除劑。
至今為止以防除有害節肢動物為目的,已揭示以含硫之取代基為特徵之各種化合物。例如,在專利文獻1至3中,已揭示縮合雜環化合物。再者,在專利文獻4及5中,已揭示某種醯胺化合物及某種脒化合物。然而,在此等先前技術文獻中,完全未揭示本發明之脒化合物,亦完全未揭示其作為有害生物防除劑之有用性的記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第2009/131237號 [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第2013/180194號 [專利文獻3] 國際公開第2016/129684號 [專利文獻4] 國際公開第2015/068719號 [專利文獻5] 國際公開第2020/054712號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係提供一種對各種有害生物顯示優異的防除活性之脒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及含有其作為有效成分之有害生物防除劑。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經過精心研究的結果,發現式(1)所表示之脒化合物係具有高的有害生物防除活性,進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關於下列者,但不限定為該等。 [1] 一種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Figure 02_image001
[式(1)中,A係A-1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03
X A係表示氮原子或C(R A), X B係表示氮原子或C(R B), X C係表示氮原子或C(R C), X D係表示氮原子或C(R D), X E係表示氮原子或C(R E), R A、R B、R C、R D及R E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E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鹵代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F 1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1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及SF 5基(五氟化硫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E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1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1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F 1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R F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及鹵代(C 1至C 6)烷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R G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烯基、鹵代(C 2至C 6)烯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F 1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1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氰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D係D-1或D-2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07
J 1及J 2係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SO 2R G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或J 1及J 2彼此連結而形成之脂肪族3至10員環之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係可在環內含有選自由-C(O)-、-O-、-NH-、-NR G-、-SO-、-SO 2-所構成之群組中之鍵結基, 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係未取代或任意地具有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SO 2R G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W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及C(O)NH 2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F 2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Q係Q-1、Q-2、Q-3、Q-4、Q-5、Q-6、Q-7、Q-8或Q-9所表示之未取代或經R J任意地取代之含氮雜環結構,
Figure 02_image023
R J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m係表示0至4之整數, B係B-1、B-2、B-3、B-4、B-5或B-6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5
R 13係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n係表示0至2之整數, G 1及G 3係各自獨立地表示C(R 1)及C(R 3), G 2係表示氮原子或C(R 2), G 4係表示氮原子或C(R 4), G 5係表示氮原子或C(R 5), G 6係表示氮原子或C(R 6), G 7係表示氮原子或C(R 7), G 8係表示氮原子或C(R 8), 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SF 5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Y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F 3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C(S)NH 2基、及SF 5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或表示隣接之F 3彼此連結而形成之未取代或可經1個以上的鹵素原子或(C 1至C 6)烷基所取代之5或6員環, R H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NR FR G基、及胺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F及R G係與前述同義, R 10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11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12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環烷基、鹵代(C 1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2] 如[1]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A係A-2、A-3、A-4、A-5、A-6、A-7、A-8、A-9或A-10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7
[3] 如[1]或[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D係D-1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9
B係B-1、B-2、B-3或B-4所表示之結構,G 2及G 4之至少任一者係氮原子。
Figure 02_image031
[4]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1所表示之結構,G 2及G 4之至少任一者係氮原子。
Figure 02_image033
[5]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2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5
[6]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3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7
[7]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4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9
[8] 如[1]或[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5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1
[9] 如[1]或[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6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3
[10]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係B-7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5
R 1係氫原子。
[11] 一種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Figure 02_image047
[式(1)中,A係A-0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05
K係表示氧原子、硫原子、或NR 14, X a係表示氮原子或C(R a), X b係表示氮原子或C(R b), X c係表示氮原子或C(R c), R a、R b及R c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Z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鹵代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F 4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4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R 基、C(O)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及SF 5基(五氟化硫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Z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4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4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R 基、C(O)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F 4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R 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及鹵代(C 1至C 6)烷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前述R 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烯基、鹵代(C 2至C 6)烯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F 4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4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氰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D係D-1或D-2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50
J 1及J 2係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W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SO 2R 基、NR R 基、C(O)NR R 基、C(S)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或J 1及J 2彼此連結而形成之脂肪族3至10員環之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係可在環內含有選自由-C(O)-、-O-、-NH-、-NR -、-SO-、-SO 2-所構成之群組中之鍵結基, 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係未取代或任意地具有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SO 2R 基、NR R 基、C(O)NR R 基、C(S)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W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2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R 基、C(O)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及C(O)NH 2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F 2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及R 係與前述同義, Q係表示Q-1、Q-2、Q-3、Q-4、Q-5、Q-6、Q-7、Q-8或Q-9所表示之未取代或經R J任意地取代之含氮雜環結構,
Figure 02_image052
R J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及羥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m係表示0至4之整數, B係B-1、B-2、B-3、B-4、B-5或B-6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09
R 13係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n係表示0至2之整數, G 1及G 3係各自表示C(R 1)及C(R 3), G 2係表示氮原子或C(R 2), G 4係表示氮原子或C(R 4), G 5係表示氮原子或C(R 5), G 6係表示氮原子或C(R 6), G 7係表示氮原子或C(R 7), G 8係表示氮原子或C(R 8), 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R 基、C(O)NR R 基、C(=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SF 5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Y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R 基、C(O)NR R 基、C(=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F 3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R 基、C(O)NR R 基、C(S)NR R 基、C(=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C(S)NH 2基、及SF 5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或表示隣接之F 3彼此連結而形成之未取代或可經1個以上的鹵素原子或(C 1至C 6)烷基所取代之5或6員環, R 存在複數個時,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NR FR G基、及胺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及R 係與前述同義, R 10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11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12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環烷基、鹵代(C 1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未取代或經Y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12] 一種有害生物防除劑,係含有[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發明效果]
式(1)所表示之本發明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係對有害生物顯示極優異的防除效果,可用作為有害生物防除劑。
在本說明書中,以下用語之定義或意義係分別如下述。
式(1)所表示之本發明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亦有僅稱為「式(1)所表示之本發明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之情形。
在本發明所包含之化合物中,有存在起因於1個或2個以上的不對稱碳原子或不對稱硫原子或不對稱軸的存在所致之光學活性物之情形,本發明係包含全部的光學活性物或消旋物。
在本發明所包含之化合物中,係有根據取代基的種類而存在互變異構物之情形,本發明係包含全部的互變異構物或以任意的比率包含之互變異構物的混合物者。 再者,在本發明所包含之化合物中,係有存在如下述式(1-GI)所表示之起因於亞胺基的幾何異構物之情形,本發明係包含全部的幾何異構物或以任意的比率包含之幾何異構物的混合物者。式中,A、B、D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
Figure 02_image055
在本發明所包含之化合物中,可根據常法所製之鹽者係例如:氫氟酸、鹽酸、氫溴酸、氫碘酸等氫鹵酸之鹽;硝酸、硫酸、磷酸、氯酸、過氯酸等無機酸之鹽;甲磺酸、乙磺酸、三氟甲磺酸、苯磺酸、對甲苯磺酸等磺酸之鹽;甲酸、乙酸、丙酸、三氟乙酸、富馬酸、酒石酸、草酸、馬來酸、蘋果酸、琥珀酸、苯甲酸、苦杏仁酸、抗壞血酸、乳酸、葡萄糖酸、檸檬酸等羧酸之鹽;麩胺酸、天門冬胺酸等胺基酸之鹽;鋰、鈉、鉀等鹼金屬之鹽;鈣、鋇、鎂等鹼土金屬之鹽;鋁之鹽、四甲基銨鹽、四丁基銨鹽、苄基三甲基銨鹽等四級銨鹽。
本發明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之鹽使用於有害生物防除劑用之情形,只要其鹽為農園藝上及動物藥上容許則無特別的限定。
在本發明化合物中,所謂N-氧化物係指3級胺的氮原子或雜環上之構成環的氮原子經氧化的化合物。可形成N-氧化物之雜環可列舉例如:吡啶環、包含吡啶環之縮合環。
接著,於下述顯示在本說明書中顯示之各取代基的具體例。在此,n-意指正(Normal)-,i-意指異-,s-意指第二-,tert-意指第三-,及c-意指環-。
本說明書中之「鹵素原子」可列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此外,本說明書中「鹵」之記載亦表示此等鹵素原子。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為a至b個構成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的烴基,該等的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基、乙基、n-丙基、i-丙基、n-丁基、i-丁基、s-丁基、tert-丁基、n-戊基、1,1-二甲基丙基、n-己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之記載係表示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為a至b個構成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的烴基,此時,由2個以上鹵素原子取代時,此等鹵素原子係彼此可相同亦可相異。具體例可列舉例如:氟甲基、氯甲基、溴甲基、碘甲基、二氟甲基、二氯甲基、三氟甲基、氯二氟甲基、三氯甲基、溴二氟甲基、1-氟乙基、2-氟乙基、2-氯乙基、2-溴乙基、2,2-二氟乙基、2,2,2-三氟乙基、2-氯-2,2-二氟乙基、2,2,2-三氯乙基、2-溴-2,2-二氟乙基、1,1,2,2-四氟乙基、2-氯-1,1,2-三氟乙基、2-氯-1,1,2,2-四氟乙基、五氟乙基、2,2-二氟丙基、3,3,3-三氟丙基、3-溴-3,3-二氟丙基、2,2,3,3-四氟丙基、2,2,3,3,3-五氟丙基、1,1,2,3,3,3-六氟丙基、七氟丙基、2,2,2-三氟-1-(甲基)乙基、2,2,2-三氟-1-(三氟甲基)乙基、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2,2,3,4,4,4-六氟丁基、2,2,3,3,4,4,4-七氟丁基、九氟丁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烯基」之記載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並且在分子內具有1個或2個以上雙鍵之不飽和烴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甲基乙烯基、2-丁烯基、2-甲基-2-丙烯基、3-甲基-2-丁烯基、1,1-二甲基-2-丙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烯基」之記載係表示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為a至b個構成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並且在分子內具有1個或2個以上雙鍵之不飽和烴基。此時,由2個以上鹵素原子取代時,此等鹵素原子係彼此可相同亦可相異。具體例可列舉例如:2,2-二氯乙烯基、2-氟-2-丙烯基、2-氯-2-丙烯基、2-溴-2-丙烯基、3,3-二氟-2-丙烯基、2,3-二氯-2-丙烯基、3,3-二氯-2-丙烯基、2,3,3-三氟-2-丙烯基、2,3,3-三氯-2-丙烯基、1-(三氟甲基)乙烯基、4,4-二氟-3-丁烯基、3,4,4-三氟-3-丁烯基、3-氯-4,4,4-三氟-2-丁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烯基-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乙烯氧基、烯丙氧基、1-丙烯氧基、2-丙烯氧基、1-甲基乙烯基、2-丁烯基、2-甲基-2-丙烯基、3-甲基-2-丁烯基、1,1-二甲基-2-丙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為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烯基-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1-氟乙烯氧基、1-氯乙烯氧基、1-溴-1-丙烯氧基、3-碘-丁烯氧基、1-氟-2甲基-丙烯氧基、3,3-二氯烯丙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炔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並且在分子內具有1個或2個以上三鍵之不飽和烴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乙炔基、炔丙基、2-丁炔基、1-戊炔基、1-己炔基、4,4,4-三氟-2-丁炔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炔基」之記載係表示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為a至b個構成之直鏈狀或分枝鏈狀,並且在分子內具有1個或2個以上三鍵之不飽和烴基。此時,由2個以上鹵素原子取代時,此等鹵素原子係彼此可相同亦可相異。具體例可列舉例如:3-氯-1-丙炔基、3-溴-1-丁炔基、3-溴-2-丙炔基、3-碘-2丙炔基、3-溴-1-己炔基、5,5-二氯-2-甲基-3-戊炔基、4-氯-1,1-二甲基-2-丁炔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環烷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環狀烴基,可形成3員環至6員環之單環或複合環結構。再者,各個環也可在指定的碳原子數範圍內經烷基任意地取代。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環丙基、1-甲基環丙基、2-甲基環丙基、2,2-二甲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環烷基」之記載係表示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為a至b個構成之環狀烴基,可形成3員環至6員環之單環或複合環結構。再者,各個環也可在指定的碳原子數範圍內經烷基任意地取代。具體例可列舉例如:1-氟環丙基、2-氟環丙基、1-氯環丙基、1-溴環丙基、1-碘環丙基、2,2-二氯環丙基、1-氟環丁基、1-氯環戊基、1-溴環己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氧基、乙氧基、n-丙氧基、i-丙氧基、n-丁氧基、i-丁氧基、s-丁氧基、tert-丁氧基、2-乙基己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氯二氟甲氧基、溴二氟甲氧基、2-氟乙氧基、2-氯乙氧基、2,2,2-三氟乙氧基、1,1,2,2-四氟乙氧基、2-氯-1,1,2-三氟乙氧基、1,1,2,3,3,3-六氟丙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硫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S-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硫基、乙硫基、n-丙硫基、i-丙硫基、n-丁硫基、i-丁硫基、s-丁硫基、tert-丁硫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硫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S-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二氟甲硫基、三氟甲硫基、氯二氟甲硫基、溴二氟甲硫基、2,2,2-三氟乙硫基、1,1,2,2-四氟乙硫基、2-氯-1,1,2-三氟乙硫基、五氟乙硫基、1,1,2,3,3,3-六氟丙硫基、七氟丙硫基、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硫基、九氟丁硫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基亞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S(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基亞磺醯基、乙基亞磺醯基、n-丙基亞磺醯基、i-丙基亞磺醯基、n-丁基亞磺醯基、i-丁基亞磺醯基、s-丁基亞磺醯基、tert-丁基亞磺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亞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S(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二氟甲基亞磺醯基、三氟甲基亞磺醯基、氯二氟甲基亞磺醯基、溴二氟甲基亞磺醯基、2,2,2-三氟乙基亞磺醯基、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亞磺醯基、九氟丁基亞磺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基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SO 2-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基磺醯基、乙基磺醯基、n-丙基磺醯基、i-丙基磺醯基、n-丁基磺醯基、i-丁基磺醯基、s-丁基磺醯基、tert-丁基磺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SO 2-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二氟甲基磺醯基、三氟甲基磺醯基、氯二氟甲基磺醯基、溴二氟甲基磺醯基、2,2,2-三氟乙基磺醯基、1,1,2,2-四氟乙基磺醯基、2-氯-1,1,2-三氟乙基磺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C(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乙醯基、丙醯基、丁醯基、異丁醯基、戊醯基、異戊醯基、2-甲基丁醯基、三甲基乙醯基、己醯基、庚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C(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氟乙醯基、氯乙醯基、二氟乙醯基、二氯乙醯基、三氟乙醯基、氯二氟乙醯基、溴二氟乙醯基、三氯乙醯基、五氟丙醯基、七氟丁醯基、3-氯-2,2-二甲基丙醯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環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環烷基-C(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環丙基羰基、環丁基羰基、環戊基羰基、環己基羰基、環庚基羰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環烷基-C(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1-氟環丙基羰基、1-氯環丙基羰基、2-氟環丙基羰基、2-氯環丙基羰基、1-氟環丁基羰基、1-氯環丁基羰基、2-氟環丁基羰基、3-氟環丁基羰基、1-氟環戊基羰基、2-氟環戊基羰基、1-氟環己基羰基、2-氟環己基羰基、3-氟環己基羰基、4-氟環己基羰基、1-氟環庚基羰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硫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C(S)-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硫基羰基、n-丙硫基羰基、丁硫基羰基、i-丁硫基羰基、tert-丁硫基羰基、2-甲基丁硫基羰基、己硫基羰基、庚硫基羰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硫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C(S)-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氟甲硫基羰基、氯甲硫基羰基、二氟甲硫基羰基、二氯甲硫基羰基、三氟甲硫基羰基、氯二氟甲硫基羰基、溴二氟甲硫基羰基、三氯甲硫基羰基、五氟丙硫基羰基、七氟丁硫基羰基、3-氯-2,2-二甲基丙烯基硫基羰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氧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O-C(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n-丙氧基羰基、i-丙氧基羰基、n-丁氧基羰基、i-丁氧基羰基、s-丁氧基羰基、tert-丁氧基羰基、2-乙基己氧基羰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氧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O-C(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氯甲氧基羰基、2-氯乙氧基羰基、2,2-二氟乙氧基羰基、2,2,2-三氟乙氧基羰基、2,2,2-三氯乙氧基羰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基羰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C(O)-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基羰氧基、乙基羰氧基、n-丙基羰氧基、i-丙基羰氧基、n-丁基羰氧基、i-丁基羰氧基、s-丁基羰氧基、tert-丁基羰氧基、2-乙基己基羰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C(O)-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氯甲基羰氧基、2-氯乙基羰氧基、2,2-二氟乙基羰氧基、2,2,2-三氟乙基羰氧基、2,2,2-三氯乙基羰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C a至C b)烷基磺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SO 2-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甲基磺醯氧基、乙基磺醯氧基、n-丙基磺醯氧基、i-丙基磺醯氧基、n-丁基磺醯氧基、i-丁基磺醯氧基、s-丁基磺醯氧基、tert-丁基磺醯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磺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SO 2-O-基,具體例可列舉例如:二氟甲基磺醯氧基、三氟甲基磺醯氧基、氯二氟甲基磺醯氧基、溴二氟甲基磺醯氧基、2,2,2-三氟乙基磺醯氧基、1,1,2,2-四氟乙基磺醯氧基、2-氯-1,1,2-三氟乙基磺醯氧基等,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
本說明書中之「雜環基」之記載其具體例可列舉例如:噻吩-2-基、噻吩-3-基、呋喃-2-基、呋喃-3-基、吡咯-1-基、吡咯-2-基、吡咯-3-基、㗁唑-2-基、㗁唑-4-基、㗁唑-5-基、異㗁唑-3-基、異㗁唑-4-基、異㗁唑-5-基、異㗁唑啉-3-基、異㗁唑啉-4-基、異㗁唑啉-5-基、噻唑-2-基、噻唑-4-基、噻唑-5-基、異噻唑-3-基、異噻唑-4-基、異噻唑-5-基、吡唑-1-基、吡唑-3-基、吡唑-4-基、吡唑-5-基、咪唑-1-基、咪唑-2-基、咪唑-4-基、1,3,4-㗁二唑-2-基、1,2,4-㗁二唑-3-基、1,2,4-㗁二唑-5-基、1,3,4-噻二唑-2-基、1,2,4-噻二唑-3-基、1,2,4-噻二唑-5-基、1,2,4-三唑-1-基、1,2,4-三唑-3-基、1,2,4-三唑-5-基、1,2,3-噻二唑-4-基、1,2,3-噻二唑-5-基、1,2,3-三唑-1-基、1,2,3-三唑-2-基、1,2,3-三唑-4-基、1,2,3,4-四唑-1-基、1,2,3,4-四唑-2-基、1,2,3,4-四唑-5-基、吡啶-2-基、吡啶-3-基、吡啶-4-基、嘧啶-2-基、嘧啶-4-基、嘧啶-5-基、吡𠯤-2-基、噠𠯤-3-基、噠𠯤-4-基、1,3,5-三𠯤-2-基、1,2,4-三𠯤-3-基、1,2,4-三𠯤-5-基、1,2,4-三𠯤-6-基、苯并噻吩-2-基、苯并噻吩-3-基、苯并噻吩-4-基、苯并噻吩-5-基、苯并噻吩-6-基、苯并噻吩-7-基、苯并呋喃-2-基、苯并呋喃-3-基、苯并呋喃-4-基、苯并呋喃-5-基、苯并呋喃-6-基、苯并呋喃-7-基、吲哚-1-基、吲哚-2-基、吲哚-3-基、吲哚-4-基、吲哚-5-基、吲哚-6-基、吲哚-7-基、苯并噻唑-2-基、苯并噻唑-4-基、苯并噻唑-5-基、苯并噻唑-6-基、苯并噻唑-7-基、苯并咪唑-1-基、苯并咪唑-2-基、苯并咪唑-4-基、苯并咪唑-5-基、苯并咪唑-6-基、苯并咪唑-7-基、苯并異㗁唑-3-基、苯并異㗁唑-4-基、苯并異㗁唑-5-基、苯并異㗁唑-6-基、苯并異㗁唑-7-基、苯并異噻唑-3-基、苯并異噻唑-4-基、苯并異噻唑-5-基、苯并異噻唑-6-基、苯并異噻唑-7-基、吲唑-1-基、吲唑-3-基、吲唑-4-基、吲唑-5-基、吲唑-6-基、吲唑-7-基、苯并㗁唑-2-基、苯并㗁唑-4-基、苯并㗁唑-5-基、苯并㗁唑-6-基、苯并㗁唑-7-基、喹啉-2-基、喹啉-3-基、喹啉-4-基、喹啉-5-基、喹啉-6-基、喹啉-7-基、喹啉-8-基、異喹啉-1-基、異喹啉-3-基、異喹啉-4-基、異喹啉-5-基、異喹啉-6-基、異喹啉-7-基、異喹啉-8-基、喹㗁啉-2-基、喹㗁啉-3-基、喹㗁啉-5-基、喹㗁啉-6-基、喹㗁啉-7-基、喹㗁啉-8-基、呔𠯤-1-基、呔𠯤-4-基、呔𠯤-5-基、呔𠯤-6-基、呔𠯤-7-基、呔𠯤-8-基、噌啉-3-基、噌啉-4-基、噌啉-5-基、噌啉-6-基、噌啉-7-基、噌啉-8-基、喹唑啉-2-基、喹唑啉-4-基、喹唑啉-5-基、喹唑啉-6-基、喹唑啉-7-基或喹唑啉-8-基等。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環烷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環烷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環烷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環烷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環烷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環烷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烯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烯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烯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烯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烯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烯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炔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炔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炔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炔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炔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炔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硫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硫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硫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硫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硫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硫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基亞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亞磺醯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基亞磺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基亞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亞磺醯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基亞磺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基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磺醯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a至Cb)烷基磺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磺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磺醯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a至Cb)烷基磺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環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環烷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環烷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環烷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環烷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環烷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硫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硫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硫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硫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硫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硫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氧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氧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氧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氧基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氧基羰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氧基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基羰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羰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基羰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羰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基羰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C a至C b)烷基磺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烷基磺醯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C a至C b)烷基磺醯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a至C b)烷基磺醯氧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由碳原子數a至b個構成之前述意義的鹵代烷基磺醯氧基,可在各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範圍內選擇。此時,各個鹵代(C a至C b)烷基磺醯氧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苯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苯環上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此時,各個苯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經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之記載係表示藉由任意地選自對應之取代基群之取代基,而使雜環上與碳原子鍵結之氫原子經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此時,各個雜環基上存在2個以上的取代基時,各個取代基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
本說明書中之「J 1及J 2彼此連結而形成之脂肪族3至10員環之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之記載,係表示J 1及J 2上的任意原子藉由共價鍵連結而形成之脂肪族的3至10員環之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此時,J 1及J 2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再者,進行共價鍵結之J 1及J 2上之環構成原子係各自獨立地,可任意地選自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具體例可舉出如式(D-3)之結構,但不限於此。
Figure 02_image057
本說明書中之「隣接之F 3彼此連結而形成之5或6員環」之記載,係表示在苯基或雜環基上隣接且取代之2個F 3中,各F 3上的任意原子藉由共價鍵連結而形成之5或6員環,此時,2個F 3係可彼此相同亦可相異。再者,進行共價鍵結之各F 3上之環構成原子係各自獨立地,可任意地選自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具體例可舉出如式(F3-1)之結構,但不限於此。此外,在式(F3-1)中,“Het”意指雜環基,該雜環基係與前述同意義。該5或6員環係可未取代或可經1個以上的鹵素原子或(C 1至C 6)烷基所取代。
Figure 02_image059
本發明係關於前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係環狀結構A部、環狀結構B部、以及作為取代基D的3級胺基或含氮雜環基以亞胺基連結而成之結構化合物。以下,針對該化合物進行說明。
環狀結構A部係以前述A-1或A-0表示。
在一態樣中,環狀結構A部係以前述A-1表示。亦即,環狀結構A部係可具有取代基R A、R B、R C、R D及R E之苯基或含氮雜環基。 在式(1)所表示之本發明化合物中,較佳為A是A-2、A-3、A-4、A-5、A-6、A-7、A-8、A-9、或A-10。 在R A、R B、R C、R D及R E中,較佳係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更佳為A是A-2、A-3、A-4、A-5、A-6、A-7、A-8、A-9、或A-10,R A、R B、R C、R D及R E係列舉例如:氫原子、鹵素原子、三氟甲基、五氟乙基、七氟異丙基、三氟甲氧基、2,2,2-三氟乙氧基、三氟甲硫基、2,2,2-三氟乙硫基、五氟乙硫基、三氟甲基亞磺醯基、2,2,2-三氟乙基亞磺醯基、五氟乙基亞磺醯基、三氟甲基磺醯基、2,2,2-三氟乙基磺醯基或五氟乙基磺醯基。 又更佳為A是A-2、A-3、A-4、A-5、A-6、A-7、A-8、A-9、A-10,R A、R B、R C、R D及R E係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三氟甲基、五氟乙基、三氟甲氧基或三氟甲硫基之基的含氮雜環基。
取代基D係D-1所表示之J 1及J 2鍵結而成之3級胺基,或前述Q-1、Q-2、Q-3、Q-4、Q-5、Q-6、Q-7、Q-8及Q-9所示之可具有R J取代基之含氮雜環基。 D為D-1所表示之3級胺基時,J 1、J 2係各自獨立地可列舉: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J 1及J 2彼此連結而形成之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可列舉: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azetidino)、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等。 又更佳為J 1、J 2係各自獨立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羥基。 D為D-2所表示之含氮雜環基時,較佳為可具有取代基之Q-2、Q-3、Q-4、Q-5、Q-6、Q-8或Q-9。更佳為可具有取代基之Q-2或Q-3。 取代基D較佳為D-1所表示之J 1及J 2鍵結而成之3級胺基。
在一態樣中,環狀結構A部亦可由前述A-0所表示。亦即,環狀結構A部係可具有K、以及取代基R a、R b及R c的5員雜環基。 在式(1)所表示之本發明化合物中,較佳為K是氧原子、硫原子、或NR 14,X a、X b及X c係各自獨立地為氮原子或C(R a)、氮原子或C(R b)、氮原子或C(R c)。 在R a、R b及R c中,較佳是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或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R 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環狀結構A部為前述A-0時,K更佳為硫原子或NR 14。 環狀結構A部為前述A-0時之又更佳的態樣中,K為NR 14,X a、X b及X c中之一者為氮原子的含氮五員雜環。
環狀結構A部為前述A-0時,R a、R b及R c可列舉例如:氫原子、鹵素原子、三氟甲基、五氟乙基、七氟異丙基、三氟甲氧基、2,2,2-三氟乙氧基、三氟甲硫基、2,2,2-三氟乙硫基、五氟乙硫基、三氟甲基亞磺醯基、2,2,2-三氟乙基亞磺醯基、五氟乙基亞磺醯基、三氟甲基磺醯基、2,2,2-三氟乙基磺醯基或五氟乙基磺醯基。 環狀結構A部為前述A-0時,R a、R b及R c更佳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三氟甲基、五氟乙基、三氟甲氧基或三氟甲硫基中之基。
屬於可具有取代基之5員雜環基之前述A-0的具體環結構係例如式(A-0-1)般可列舉:吡唑-5-基(a-1)、咪唑-5-基(a-2)、咪唑-2-基(a-3)、1,2,4-三唑-3-基(a-4)、1,2,4-三唑-5-基(a-5)、1,2,3-三唑-5-基(a-6)、四唑-5-基(a-7)、噻唑-5-基(a-8)、噻唑-2-基(a-9)、異噻唑-5-基(a-10)、1,3,4-噻二唑-2-基(a-11)、1,2,4-噻二唑-5-基(a-12)、1,2,3-噻二唑-5-基(a-13)、㗁唑-5-基(a-14)、㗁唑-2-基(a-15)、異㗁唑-5-基(a-16)、1,3,4-㗁二唑-2-基(a-17)、1,2,4-㗁二唑-5-基(a-18)、1,2,3-㗁二唑-5-基(a-19)、吡咯-2-基(a-20)等,但不限於此。
Figure 02_image061
式(A-0-1)中,屬於可具有取代基之5員雜環基之前述A-0的較佳態樣係式(a-1)、式(a-2)、式(a-3)、式(a-4)、式(a-5)、式(a-6)、式(a-7)、式(a-8)、式(a-9)、式(a-10)、式(a-11)、式(a-12)、式(a-13)、式(a-14)、式(a-15)、式(a-16)、式(a-17)、式(a-18)、式(a-19)、式(a-20)。 式(A-0-1)中,屬於可具有取代基之5員雜環基之A-0的更佳態樣係式(a-1)、式(a-2)、式(a-3)、式(a-4)、式(a-5)、式(a-6)、式(a-7)、式(a-8)、式(a-9)、式(a-10)、式(a-11)、式(a-12)、式(a-13)、式(a-20)。 式(A-0-1)中,屬於可具有取代基之5員雜環基之A-0的又更佳態樣係式(a-1)、式(a-2)、式(a-3)。
環狀結構B部係以前述B-1、B-2、B-3、B-4、B-5、B-6表示。亦即,環狀結構B部係具有-S(O) nR 13所表示之取代基,且可具有取代基R 1、R 2、R 3、R 4、R 5、R 6、R 7、R 8、R 10、R 11及R 12之苯基或含氮雜環基。 取代基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較佳是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更佳為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R 2及R 3之至少1者為選自由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及-NR FR G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又更佳為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R 2及R 3之至少1者較佳為選自由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環狀結構B部中之取代基R 10及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取代基R 12係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配置於環狀結構B部的-S(O) nR 13基中之R 13係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及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環狀結構B部較佳為B-1、B-2、B-3、B-4所示之環狀結構部。更佳係G 2為C(R 2)基且G 4為C(R 4)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結構;G 2及G 4之至少一者為氮原子且另一者為碳原子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結構;G 5、G 6、G 7及G 8皆為碳原子基(C(R 5 8))之可具有取代基之異喹啉基結構;G 5、G 6、G 7及G 8皆為碳原子基(C(R 5 8))之可具有取代基之喹啉基結構;或G 5、G 6、G 7及G 8皆為碳原子基(C(R 5 8))之可具有取代基之咪唑并[1,2-a]吡啶基。 又再更佳為B-1、B-2、或B-3所示之環狀結構部,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結構;G 2及G 4之至少一者為氮原子,另一者為碳原子基之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結構;G 5、G 6、G 7及G 8皆為碳原子基(C(R 5 8))之可具有取代基之異喹啉基結構,或較佳為喹啉基結構。
環狀結構B部特佳為B-1中G 2為C(R 2)基且G 4為氮原子之B-7。B-7中,較佳為R 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R 2及R 3係各自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更佳為R 2及R 3之至少1者係選自由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的B-7。
式(1)中環狀結構B部為B-1時,針對特佳的R 1、R 2、R 3、及R 13基進行詳述。此外,此時之環狀結構A部之R A至R E、以及取代基D部之J 1、J 2係與前述同意義。
R 1較佳為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更佳為R 1是氫原子、甲基或鹵素原子。又更佳為R 1是氫原子或甲基。
R 2較佳為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乙炔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或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更佳為R 2是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乙炔基、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又更佳為R 2是經至少1個以上的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 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之較佳態樣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素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代(C 1至C 6)烷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代(C 1至C 6)烷氧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C 3至C 6)環烷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C 1至C 6)烷硫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代(C 1至C 6)烷硫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1-氰基環丙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氰基任意地取代之苯基、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1,3-苯并二氧雜環戊烯基(1,3-Benzodioxole)或經至少1個以上的鹵素原子任意地取代之2,3-二氫-1,4-苯并戴奥辛基。
R 3較佳為: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二甲基胺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或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更佳為R 3是氫原子、鹵素原子、甲基、甲氧基、環丙基、二甲基胺基。
較佳為R 13是(C 1至C 6)烷基。更佳為R 13是乙基。
再者,針對環狀結構B部為B-2、B-3、B-4、B-5或B-6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亦較佳態樣時之R 5、R 6、R 7、R 8及R 13,以及R 10、R 11及R 12更佳態樣進行詳述。此外,此時之環狀結構A部之R A至R E、以及取代基D部之J 1、J 2係與前述同意義。
R 5、R 6、R 7及R 8較佳是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3)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3)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烯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F 3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氰基、胺基或羥基。 更佳為R 5、R 6、R 7及R 8係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 又更佳為R 5、R 6、R 7及R 8係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
取代基R 10及R 11係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素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取代基R 12係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 R 13較佳為(C 1至C 6)烷基,特佳為乙基。 取代基R 14係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構成之群組中之基,較佳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
本發明之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係可藉由例如將下述步驟a至步驟e之製造方法適當地組合而製造。然而,本發明不是受此等所限定者。
<步驟a>
Figure 02_image063
可藉由使式(2)所表示之化合物與式(3)所表示之化合物反應而製造式(4)所表示之化合物。在該反應中,亦可使用惰性溶劑、鹼、及/或反應促進劑。式中,環狀結構A部及環狀結構B部係與前述同意義。B部係表示下述式(3-1)至(3-6)所示之環狀結構,式中,G 1、G 2、G 3、G 4、G 5、G 6、G 7、G 8、R 10、R 11、R 12及R 13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n係0至2之整數。
Figure 02_image065
本發明可使用之反應促進劑可列舉例如:二環己基碳二亞胺、1-乙基-3-(3-二甲基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HATU、PyBOP、向山試藥等縮合劑,但本反應可使用之反應促進劑不限於此。相對於式(2)或(3)所表示之化合物,反應促進劑之使用量通常是在約1倍莫耳至3倍莫耳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即可。
本發明可使用之鹼可列舉例如:三乙基胺、N,N-二異丙基乙基胺、吡啶等,相對於式(2)或(3)所表示之化合物,其使用量通常是在約1倍莫耳至5倍莫耳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即可。
本反應可使用之惰性溶劑只要是不會顯著地抑制本反應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等鹵化烴類;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等極性溶劑,此等惰性溶劑係可單獨使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本反應中之反應溫度可在通常約-78℃起至使用之溶劑的沸點範圍內進行,反應時間可根據反應規模、反應溫度等適當地選擇,例如可在數分鐘至48小時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相對於式(3)所表示之化合物,式(2)所表示之胺基化合物通常是約0.3倍莫耳至3倍莫耳的範圍內使用。又,本反應係亦可在例如氮氣或氬氣等非活性氣體(inert gases)環境下進行。
反應結束後,可從含有目標物之反應系統根據常法將目標物單離,可因應所需而利用再結晶、管柱層析法等進行精製,藉此製造目標物。亦可不將含有目標物之組成物單離而直接使用於接續步驟中。
<步驟b>
Figure 02_image067
可藉由使式(2)所表示之化合物與式(5)所表示之化合物反應而製造式(4)所表示之化合物。在該反應中,亦可使用惰性溶劑及/或鹼。式中,L 1係表示鹵素、甲氧基等脫離基,環狀結構A部及環狀結構B部係與前述同意義。此外,B部係表示下述式(3-1)至(3-6)所示之環狀結構,式中G 1、G 2、G 3、G 4、G 5、G 6、G 7、G 8、R 10、R 11、R 12及R 13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n係0至2之整數。
Figure 02_image069
本發明可使用之鹼係可列舉例如:氫化鈉、碳酸鈉、碳酸鉀等鹼金屬鹽類;三乙基胺、N,N-二異丙基乙基胺等3級胺及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等含氮芳香族化合物類,相對於式(2)或(5)所表示之化合物,其使用量通常可在約1倍莫耳至5倍莫耳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
本反應可使用之惰性溶劑只要是不會顯著地抑制本反應者即可,可列舉例如:四氫呋喃、乙二醇二甲基醚 、1,4-二㗁烷等醚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等鹵化烴類;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等極性溶劑等,此等惰性溶劑係可單獨使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本反應中之反應溫度可在通常約-78℃起至使用之溶劑的沸點範圍內進行,反應時間可根據反應規模、反應溫度等適當地選擇,例如可在數分鐘至48小時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相對於式(5)所表示之化合物,式(2)所表示之胺基化合物通常是在約0.3倍莫耳至3倍莫耳的範圍內使用。又,本反應係亦可在例如氮氣或氬氣等非活性氣體環境下進行。 反應結束後,可從含有目標物之反應系統根據常法將目標物單離,可因應所需而利用再結晶、管柱層析法等進行精製,藉此製造目標物。亦可不將含有目標物之組成物單離而直接使用於接續步驟中。
<步驟c>
Figure 02_image071
Figure 02_image073
可藉由將式(6-1)、(6-2)、(6-3)、(6-4)、(6-5)或(6-6)所表示之化合物在惰性溶劑存在下,使其與反應促進劑進行反應,而分別製造式(7-1)、(7-2)、(7-3)、(7-4)、(7-5)或(7-6)所表示之化合物。在該反應中,亦可使用惰性溶劑及/或反應促進劑。式中,環狀結構A部、G 1、G 2、G 3、G 4、G 5、G 6、G 7、G 8、R 10、R 11、R 12及R 13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n係1或2。此外,式(6-1)至(6-6)所示之化合物係可藉由前述步驟a或步驟b的製造方法而調製。
本發明可使用之反應促進劑可列舉例如:3-氯過苯甲酸、過氧化氫水等氧化劑,但本反應可使用之反應促進劑不限定於此。相對於式(6-1)、(6-2)、(6-3)、(6-4)、(6-5)或(6-6)所表示之化合物,反應促進劑的使用量通常可在約1倍莫耳至3倍莫耳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
本反應可使用之惰性溶劑只要是不會顯著地抑制本反應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等鹵化烴類等,此等惰性溶劑係可單獨使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本反應中之反應溫度可在通常約-78℃起至使用之溶劑的沸點範圍內進行,反應時間可根據反應規模、反應溫度等適當地選擇,例如可在數分鐘至48小時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又,本反應係亦可在例如氮氣或氬氣等非活性氣體環境下進行。 反應結束後,可從含有目標物之反應系統根據常法將目標物單離,可因應所需而利用再結晶、管柱層析法等進行精製,藉此製造目標物。亦可不將含有目標物之組成物單離而直接使用於接續步驟中。
<步驟d>
Figure 02_image075
可藉由使式(4)所表示之化合物與用以導入L 2之反應劑進行反應而製造式(8)所表示之化合物。在該反應中,亦可使用惰性溶劑及/或反應促進劑。式中,L 2係表示鹵素、三氟甲磺酸酯基等脫離基,環狀結構A部及環狀結構B部係與前述同意義。此外,B部係表示下述(4-1)至(4-6)所示之結構,式中,G 1、G 2、G 3、G 4、G 5、G 6、G 7、G 8、R 10、R 11、R 12及R 13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n係0至2之整數。此外,式(4)所示之化合物係可藉由前述步驟a或步驟b的製造方法而調製。再者,在步驟c的製造方法所調製之式(7-1)至(7-4),係與上述式(4)所示之化合物為等價物,亦可適用為步驟d的起始物質。
Figure 02_image077
本發明可使用之反應劑可列舉例如:氧氯化磷、五氯化磷、四氯化碳-三苯基膦、三氟甲磺酸酐等,本反應可使用之反應劑不限定於此。相對於式(4)所表示之化合物,反應劑的使用量通常可在約1倍莫耳至10倍莫耳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又,亦可藉由過量地添加氧氯化磷等反應劑,而以無溶劑形式進行反應。
本反應可使用之惰性溶劑只要是不會顯著地抑制本反應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等鹵化烴類;乙腈等極性溶劑等,此等惰性溶劑係可單獨使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本反應中之反應溫度可在通常約-78℃起至使用之溶劑的沸點範圍內進行,反應時間可根據反應規模、反應溫度等適當地選擇,例如可在數分鐘至48小時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又,本反應係亦可在例如氮氣或氬氣等非活性氣體環境下進行。 反應結束後,可從含有目標物之反應系統根據常法將目標物單離,可因應所需而利用再結晶、管柱層析法等進行精製,藉此製造目標物。亦可不將含有目標物之組成物單離而直接使用於接續步驟中。
<步驟e>
Figure 02_image079
可藉由使式(8)所表示之化合物與式(9-1)或(9-2)所表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而分別製造式(10-1)及(10-2)所表示之化合物。在該反應中,亦可使用惰性溶劑及/或反應促進劑。式中,環狀結構A部、環狀結構B部、J 1、J 2及含氮雜環Q取代基係與前述同意義。B部係表示式(4-1)至(4-6)所表示之結構,Q係表示式(Q-1)至(Q-9)所表示之結構。式中,G 1、G 2、G 3、G 4、G 5、G 6、G 7、G 8、R 10、R 11、R 12及R 13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n係0至2之整數。再者,式中,R J係表示與前述相同者,m係0至4之整數。
Figure 02_image081
Figure 02_image083
本發明可使用之鹼可列舉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等鹼金屬碳酸鹽類;三乙基胺、N,N-二異丙基乙基胺等3級胺及吡啶、4-二甲基胺基吡啶等含氮芳香族化合物類,相對於式(9-1)或(9-2)所表示之化合物,其使用量通常可在約1倍莫耳至20倍莫耳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
本反應可使用之惰性溶劑只要是不會顯著地抑制本反應者即可,可列舉例如:二乙基醚、四氫呋喃、二㗁烷等醚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等極性溶劑;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等鹵化烴類,此等惰性溶劑係可單獨使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本反應中之反應溫度可在通常約-78℃起至使用之溶劑的沸點範圍內進行,反應時間係根據反應規模、反應溫度等而沒有一定,但可在數分鐘至48小時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又,本反應係亦可在例如氮氣或氬氣等非活性氣體環境下進行。 反應結束後,可從含有目標物之反應系統根據常法將目標物單離,可因應所需而利用再結晶、管柱層析法等進行精製,藉此製造目標物。亦可不將含有目標物之組成物單離而直接使用於接續步驟中。
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係可用作為農園藝之有害害蟲的殺蟲防除用之有害生物防除劑的有效成分。 本發明中作為防除對象之蟲種(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顯示防除效果之蟲種)不是受到特別的限定者,可使用於廣範圍的農園藝之有害害蟲的防除。較佳的防除對象蟲種可列舉例如下列者。
鱗翅目害蟲(Lepidoptera) {例如,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臺灣稻螟(Darkheaded stem borer,Chilo polychrysus)、稻白螟(White stem borer,Scirpophaga innotata)、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魯佩拉阿爾比娜(Rupela albina)、稻縱捲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寬紋刷須野螟(Marasmia patnalis)、稻顯紋縱捲葉螟(Marasmia exigua)、棉捲葉螟(Notarcha derogata)、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歐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Ostrinia nubilalis)、菜螟(Hellula undalis)、葡萄切葉野螟(Herpetogramma luctuosale)、蘭草螟蛾(Pediasia teterrellus)、稻三點螟(Nymphula depunctalis)、甘蔗螟(Sugarcane borer,Diatraea saccharalis)等草螟科(Crambidae); 小玉米螟(Elasmopalpus lignosellus)、印度穀蛾(Plodia interpunctella)等螟蛾科(Pyralidae); 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糖用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分秘夜蛾(Mythimna separata)、甘藍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大螟(Sesamia inferens)、灰翅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exempta)、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黑點銀紋夜蛾(Autographa nigrisigna)、金斑夜蛾(Plusia festucae)、黃豆銀紋夜蛾(Soybean looper,Chrysodeixis includens)、粉紋夜蛾屬(Trichoplusia spp.)、煙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等實夜蛾屬(Heliothis spp.)、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穀實夜蛾(Helicoverpa zea)等鈴夜蛾屬(Helicoverpa spp.)、黎豆夜蛾(Velvetbean caterpillar,Anticarsia gemmatalis)、棉葉蟲(Cotton leafworm,Alabama argillacea)、蛇麻草蛀蟲蛾(Hop vine borer,Hydraecia immanis)等夜蛾科(Noctuidae); 菜粉蝶(Pieris rapae)等粉蝶科(Pieridae); 梨小食心蟲(Grapholita molesta)、沙果小食心蟲(Grapholita dimorpha)、大豆食心蟲(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日豆小捲蛾(Matsumuraeses azukivora)、蘋果小捲葉蛾(Adoxophyes orana fasciata)、茶小捲葉蛾(Adoxophyes honmai)、茶長捲蛾(Homona magnanima)、蘋果黃捲蛾(Archips fuscocupreanus)、蘋果小捲蛾(Cydia pomonella)、黃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夜小捲蛾(Bean Shoot Borer,Epinotia aporema)、柑橘果蛀蟲(Citrus fruit borer,Ecdytolopha aurantiana)等捲蛾(Tortricidae); 茶細蛾(Caloptilia theivora)、金紋細蛾(Phyllonorycter ringoniella)等細蛾科(Gracillariidae);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等果蛀蛾科(Carposinidae); 咖啡潛葉蛾(Coffee Leaf miner,Leucoptera coffeella)、桃潛葉蛾(Lyonetia clerkella)、銀紋潛葉蛾(Lyonetia prunifoliella)等潛蛾科(Lyonetiidae);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等毒蛾屬(Lymantria spp.)、茶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等黃毒蛾屬(Euproctis spp.)等毒蛾科(Lymantriidae);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等菜蛾科(Pluteliidae); 桃枝麥蛾(Anarsia lineatella)、甘薯陽麥蛾(Helcystogramma triannulella)、紅鈴麥蛾(Pectinophora gossypiella)、馬鈴薯麥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番茄麥蛾(Tuta absoluta)等麥蛾科(Gelechiidae);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等燈蛾科(Arctiidae); 甘蔗大螟(Giant Sugarcane borer,Telchin licus)等蝶蛾科(Castniidae); 芳香木蠹蛾(Cossus insularis)等木蠹蛾科(Cossidae); 大造橋蟲(Ascotis selenaria)等尺蛾科(Geometridae); 麗綠刺蛾(Parasa lepida)等刺蛾科(Limacodidae); 柿展足蛾(Stathmopoda masinissa)等展足蛾科(Stathmopodidae); 鬼臉天蛾(Acherontia lachesis)等天蛾科(Sphingidae); 清翅蛾(Nokona feralis)等透翅蛾科(Sesiidae); 直紋稻弄蝶(Parnara guttata)等弄蝶科(Hesperiidae)}。
半翅目害蟲(Hemiptera) {例如,灰飛蝨(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飛蝨(Sogatella furcifera)、玉米飛蝨(Peregrinus maidis)、稻飛蝨(Javesella pellucida)、甘蔗飛蝨(Perkinsiella saccharicida)、Tagosodes orizicolus等稻蝨科(Delphacidae); 偽黑尾葉蟬(Nephotettix cincticeps)、臺灣黑尾葉蟬(Nephotettix virescens)、黑條黑尾葉蟬(Nephotettix nigropictus)、電光紋葉蟬(Recilia dorsalis)、小綠葉蟬(Empoasca onukii)、蠶豆微葉蟬(Empoasca fabae)、玉米葉蟬(Dalbulus maidis)、大白葉蟬(Cofana spectra)等葉蟬科(Cicadellidae); 吹泡蟲(Mahanarva posticata)、甘蔗沫蟬(Mahanarva fimbriolata)等沫蟬科(Cercopidae); 甜菜蚜(Aphis fabae)、大豆蚜(Aphis glycines)、綿蚜(Aphis gossypii)、蘋果蚜(Aphis pomi)、綉線菊蚜(Aphis spiraecola)、桃蚜(Myzus persicae)、光管舌尾蚜(Brachycaudus helichrysi)、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車前草蚜(Rosy apple aphid,Dysaphis plantaginea)、偽菜蚜(Lipaphis erysimi)、馬鈴薯長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馬鈴薯蚜(Aulacorthum solani)、萵苣蚜(Nasonovia ribisnigri)、稻麥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大桔蚜(Toxoptera citricida)、桃粉蚜(Hyalopterus pruni)、高梁蚜(Melanaphis sacchari)、粗長毛禾根蚜(Tetraneura nigriabdominalis)、甘蔗棉蚜(Ceratovacuna lanigera)、蘋果棉蚜(Eriosoma lanigerum)等蚜科(Aphididae); 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美核桃根瘤蚜(Pecan phylloxera,Phylloxera devastatrix)、警根瘤蚜(Pecan leaf phylloxera,Phylloxera notabilis)、南山核桃葉根瘤蚜(Southern pecan leaf phylloxera,Phylloxera russellae)等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鐵杉球蚜(Adelges tsugae)、冷杉球蚜(Adelges piceae)、冷杉球蚜(Aphrastasia pectinatae)等球蚜科(Adelgidae);
稻黑椿象(Scotinophara lurida)、馬來亞黑椿象(Malayan rice black bug,Scotinophara coarctata)、東方稻綠椿象(Nezara antennata)、北二星椿象(Eysarcoris aeneus)、大刺白星椿象(Eysarcoris lewisi)、白星椿象(Eysarcoris ventralis)、擬二星椿象(Eysarcoris annamita)、茶翅椿象(Halyomorpha halys)、稻綠椿象(Nezara viridula)、雄美洲椿象(Brown stink bug,Euschistus heros)、紅帶椿象(Red banded stink bug,Piezodorus guildinii)、稻椿象(Oebalus pugnax)、Dichelops melacanthus等椿象科(Pentatomidae); 栗花椿象(Burrower brown bug,Scaptocoris castanea)等土椿科(Cydnidae); 點蜂緣蝽象(Riptortus pedestris)、中稻緣椿象(Leptocorisa chinensis)、禾蛛緣椿象(Leptocorisa acuta)等蛛緣椿科(Alydidae); 稻棘緣椿象(Cletus punctiger)、葉足緣椿象(Leptoglossus australis)等緣椿科(Coreidae); 小翅椿象(Caverelius saccharivorus)、葫蘆長椿象(Togo hemipterus)、長椿象(Blissus leucopterus)等長椿科(Lygaeidae); 赤須盲椿象(Trigonotylus caelestialium)、紅條盲椿象(Stenotus rubrovittatus)、二刺狹盲椿象(Stenodema calcarata)、牧草盲椿象(Lygus lineolaris)等盲椿科(Miridae); 溫室粉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菸草粉蝨(Bemisia tabaci)、柑橘裸粉蝨(Dialeurodes citri)、柑橘刺粉蝨(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茶刺粉蝨(Aleurocanthus camelliae)、柃木裸粉蝨(Pealius euryae)等粉蝨科(Aleyrodidae); 茶長本圓蚧(Abgrallaspis cyanophylli)、紅圓蚧(Aonidiella aurantii)、梨圓蚧(Diaspidiotus perniciosus)、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矢尖盾蚧(Unaspis yanonensis)、柑橘尖盾蚧(Unaspis citri)等盾蚧科(Diaspididae); 紅蠟蚧(Ceroplastes rubens)等蚧科(Coccidae); 吹綿蚧(Icerya purchasi)、銀毛吹綿蚧(Icerya seychellarum)等綿蚧科(Margarodidae); 石蒜綿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日本臀紋粉蚧(Planococcus kraunhiae)、長尾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橘臀紋粉蚧(Planococcus citri)、柑棲粉蚧(Pseudococcus calceolariae)、擬長尾粉蚧(Pseudococcus longispinus)、水稻粉紅粉蚧(Brevennia rehi)等粉蚧科(Pseudococcidae); 柑橘木蝨(Diaphorina citri)、非洲木蝨(Trioza erytreae)、蘇嘎梨喀木蝨(Cacopsylla pyrisuga)、中國梨木蝨(Cacopsylla chinensis)、馬鈴薯木蝨(Bactericera cockerelli)、梨木蝨(Pear psylla,Cacopsylla pyricola)等木蝨科(Psyllidae); 懸鈴木方翅網椿(Corythucha ciliata)、菊方翅網椿(Corythucha marmorata)、梨冠網椿(Stephanitis nashi)、杜鵑網椿(Stephanitis pyrioides)等網椿科; 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等臭蟲科(Cimicidae)及巨型蟬(Giant Cicada,Quesada gigas)等蟬科(Cicadidae)}。
鞘翅目害蟲(Coleoptera) {例如,西方玉米根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南方玉米根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 howardi)、北方玉米根蟲(Diabrotica barberi)、墨西哥玉米根蟲(Diabrotica virgifera zeae)、帶斑黃瓜葉甲(Diabrotica balteata)、葫蘆甲蟲(Diabrotica speciosa)、豆葉甲(Cerotoma trifurcata)、穀物葉甲(Oulema melanopus)、黃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黃曲條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甘藍跳甲(Cabbage flea beetle,Phyllotreta cruciferae)、柔弱黑跳甲(Western black flea beetle,Phyllotreta pusilla)、油菜藍跳甲(Cabbage stem flea beetle,Psylliodes chrysocephala)、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水稻負泥蟲(Oulema oryzae)、葡萄鞘葉甲(Colaspis brunnea)、玉米跳甲(Chaetocnema pulicaria)、甘薯跳甲(Chaetocnema confinis)、美洲馬鈴薯跳甲(Epitrix cucumeris)、稻鐵甲蟲(Dicladispa armigera)、南方玉米葉甲蟲(Myochrous denticollis)、甘薯臘龜甲(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煙草跳甲(Epitrix hirtipennis)等葉甲科(Chrysomelidae); 玉米籽粟褐步甲(Seedcorn beetle,Stenolophus lecontei)、玉米籽步甲(Slender seedcorn beetle,Clivina impressifrons)等步甲科(Carabidae);古銅異麗金龜(Anomala cuprea)、多色異麗金龜(Anomala rufocuprea)、小青銅金龜(Anomala albopilosa)、日本麗金龜(Popillia japonica)、豆黃鰓金龜(Heptophylla picea)、歐洲金龜(Rhizotrogus majalis)、黑圓金龜(Tomarus gibbosus)、齒爪鰓金龜屬(Holotrichia spp.)、六月鰓角金龜(Phyllophaga crinita)等鰓角金龜屬(Phyllophaga spp.)、阿根廷兜蟲(Diloboderus abderus)等兜蟲屬(Diloboderus spp.)等金龜子科(Scarabaeidae);
咖啡豆象(Araecerus coffeae)、甘薯蟻象(Cylas formicarius)、西印度甘薯象(Euscepes postfasciatus)、苜蓿葉象甲(Hypera postica)、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稻象(Echinocnemus squameus)、稻水象(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棕櫚象鼻蟲(Rhabdoscelus lineatocollis)、棉鈴象(Anthonomus grandis)、寄生穀象(Sphenophorus venatus)、南方玉米長喙象(Southern Corn Billbug,Sphenophorus callosus)、大豆莖象鼻蟲(Soybean stalk weevil,Sternechus subsignatus)、甘蔗象甲(Sugarcane weevil,Sphenophorus levis)、葫形鏽象甲(Scepticus griseus)、黑鳶葫蘆象鼻蟲(Scepticus uniformis)、巴西豆象(Zabrotes subfasciatus)、縱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咖啡果小蠹(Coffee Berry Borer,Hypothenemus hampei)、Aracanthus mourei等老鼠簕屬(Aracanthus spp.)、棉籽灰象(cotton root borer,Eutinobothrus brasiliensis)等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 赤擬穀盜(Tribolium castaneum)、雜擬穀盜(Tribolium confusum)等擬步甲科(Tenebrionidae); 茄二十八星瓢蟲(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等瓢蟲科(Coccinellidae); 褐粉蠹(Lyctus brunneus)等長蠹科(Bostrychidae); 蛛甲科(Ptinidae);星天牛(Anoplophora malasiaca)、雲斑天牛(Migdolus fryanus)等天牛科(Cerambycidae); 篩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okinawensis)、細胸叩頭蟲(Agriotes fuscicollis)、角梳爪叩頭蟲(Melanotus legatus)、獨葉叩甲屬(Anchastus spp.)、寬胸叩頭蟲屬(Conoderus spp.)、金針蟲屬(Ctenicera spp.)、丘胸叩甲屬(Limonius spp.)、Aeolus屬(Aeolus spp.)等叩頭蟲科(Elateridae); 毒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等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
纓翅目害蟲(Thysanoptera) {例如,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棕櫚薊馬(Thrips palmi)、茶黃硬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煙薊馬(Thrips tabaci)、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稻薊馬(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美洲棘薊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等薊馬科(Thripidae); 稻管薊馬(Haplothrips aculeatus)等管薊馬科(Phlaeothripidae)}。
雙翅目害蟲(Diptera) {例如,灰地種蠅(Delia platura)、蔥地種蠅(Delia antiqua)等花蠅科(Anthomyiidae); 甜菜斑蠅(Tetanops myopaeformis)等小金蠅科(Ulidiidae); 日本稻潛蠅(Agromyza oryzae)、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三葉斑潛蠅(Liriomyza trifolii)、豌豆彩潛蠅(Chromatomyia horticola)等潛蠅科(Agromyzidae); 稻稈潛蠅(Chlorops oryzae)等稈蠅科(Chloropidae); 瓜實蠅(Bactrocera cucurbitae)、桔小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茄實蠅(Bactrocera latifrons)、橄欖實蠅(Bactrocera oleae)、昆士蘭實蠅(Bactrocera tryoni)、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ta)等實蠅科(Tephritidae); 稻潛葉蠅(Hydrellia griseola)、水稻菲島毛眼水蠅(Hydrellia philippina)、稻莖毛眼水蠅(Hydrellia sasakii)等水蠅科(Ephydridae); 斑翅果蠅(Drosophila suzukii)等果蠅科(Drosophilidae); 東亞異蚤蠅(Megaselia spiracularis)等蚤蠅科(Phoridae); 白斑蛾蚋(Clogmia albipunctata)等蛾蚋科(Psychodidae); 食用菌異遲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等眼蕈蚊科(Sciaridae); 黑森癭蚊(Mayetiola destructor)、亞洲水稻癭蚊(Orseolia oryzae)等癭蚊科(Cecidomyiidae); 大眼突眼蠅(Diopsis macrophthalma)等突眼蠅科(Diopsidae); 稻大蚊(Tipula aino)、普通大蚊(Common cranefly,Tipula oleracea)、歐洲大蚊(European cranefly,Tipula paludosa)等大蚊科(Tipulidae)}。
膜翅目害蟲(Hymenoptera) {例如,新疆菜葉蜂(Athalia rosae)、日本菜葉蜂(Athalia japonica)等葉蜂科(Tenthredinidae); 火蟻屬(Solenopsis spp.)科、褐色切葉蟻(Brown leaf-cutting ant,Atta capiguara)等蟻科(Formicidae)等}。
直翅目害蟲(Orthoptera) {例如,飛蝗(Locusta migratoria)、摩洛哥戟紋蝗(Dociostaurus maroccanus)、澳大利亞災蝗(Chortoicetes terminifera)、紅翅蝗(Nomadacris septemfasciata)、褐飛蝗(Brown Locust,Locustana pardalina)、樹蝗(Tree Locust,Anacridium melanorhodon)、義大利蝗(Italian Locust,Calliptamus italicus)、長額負蝗(Differential grasshopper,Melanoplus differentialis)、雙帶黑蝗(Two striped grasshopper,Melanoplus bivittatus)、遷徙蚱蜢(Migratory grasshopper,Melanoplus sanguinipes)、紅腿蚱蜢(Red-Legged grasshopper,Melanoplus femurrubrum)、透翅土蝗(Clearwinged grasshopper,Camnula pellucida)、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黃翅蝗蟲(Yellow-winged locust,Gastrimargus musicus)、短刺蝗蟲(Spur-throated locust,Austracris guttulosa)、小翅稻蝗(Oxya yezoensis)、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印度黃脊蝗(Patanga succincta)等蝗科(Acrididae) 非洲螻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等螻蛄科(Gryllotalpidae); 家蟋蟀(Acheta domestica)、黃臉油葫蘆(Teleogryllus emma)等蟋蟀科(Gryllidae); 摩門蟋蟀(Mormon cricket,Anabrus simplex)等螽斯科(Tettigoniidae)}。
蜚蠊目害蟲(Blattodea) {例如,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等姬蜚蠊科(Blattellidae);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東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日本蜚蠊(Periplaneta japonica)、澳洲家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等蜚蠊科(Blattidae); 棲北散白蟻(Reticulitermes speratus)、臺灣乳白蟻(Coptotermes formosanus)、小楹白蟻(Incisitermes minor)、截頭堆砂白蟻(Cryptotermes domesticus)、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恆春新白蟻(Neotermes koshunensis)、赤樹白蟻(Glyptotermes satsumensis)、中島白蟻(Glyptotermes nakajimai)、黑樹白蟻(Glyptotermes fuscus)、山林原白蟻(Hodotermopsis sjostedti)、廣東乳白蟻(Coptotermes guangzhouensis)、黃肢散白蟻(Reticulitermes amamianus)、奄美散白蟻(Reticulitermes miyatakei)、關門散白蟻(Reticulitermes kanmonensis)、高山象白蟻(Nasutitermes takasagoensis)、新渡戶歪白蟻(Pericapritermes nitobei)、台華歪白蟻(Sinocapritermes mushae)、堆角白蟻(Cornitermes cumulans)等白蟻科(Termitidae)}。
蜱蟎目害蟲(Acari) {例如,二斑葉蟎(Tetranychus urticae)、神澤氏葉蟎(Tetranychus kanzawai)、伊氏葉蟎(Tetranychus evansi)、柑橘全爪蟎(Panonychus citri)、蘋果全爪蟎(Panonychus ulmi)、小爪蟎屬(Oligonychus spp.)等葉蟎科(Tetranychidae); 橘刺皮癭蟎(Aculops pelekassi)、柑橘癭蟎(Phyllocoptruta citri)、番茄刺皮癭蟎(Aculops lycopersici)、茶葉癭蟎(Calacarus carinatus)、茶尖葉癭蟎(Acaphylla theavagrans)、中國癭蟎(Eriophyes chibaensis)、斯氏針刺癭蟎(Aculus schlechtendali)、柿子芽蟎(Aceria diospyri)、小麥捲屈蟎(Aceria tosichella)、謝氏癭蟎屬(Shevtchenkella sp.)等癭蟎科(Eriophyidae); 側多食跗線蟎(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等跗絨蟎科(Tarsonemidae); 紫紅短須蟎(Brevipalpus phoenicis)等細須蟎科(Tenuipalpidae); 杜克蟎科(Tuckerellidae); 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褐黃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臺灣革蜱(Dermacentor taiwanensis)、變異革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全溝血蜱(Ixodes persulcatus)、肩板硬蜱(Ixodes scapularis)、美洲鈍眼蜱(Amblyomma americanum)、微小扇頭蜱(Boophilus microplus)、血紅扇頭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等蜱科(Ixodidae); 腐食酪蟎(Tyrophagus putrescentiae)、似食酪蟎(Tyrophagus similis)等粉蟎科(Acaridae); 粉塵蟎(Dermatophagoides farinae)、屋塵蟎(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等塵蟎科(Pyroglyphidae); 普通肉食蟎(Cheyletus eruditus)、馬六甲肉食蟎(Cheyletus malaccensis)、莫瑞肉食蟎(Cheyletus moorei)、牙氏姬螯蟎(Cheyletiella yasguri)等肉食蟎科(Cheyletidae); 耳癢蟎(Otodectes cynotis)、人疥蟎(Sarcoptes scabiei)等疥蟎科(Sarcoptidae); 犬蠕形蟎(Demodex canis)等蠕形蟎科(Demodicidae); 獸蟎科(Listrophoridae);禽刺蟎科(Haplochthoniidae); 熱帶鼠蟎(Ornithonyssus bacoti)、北方禽蟎(Ornithonyssus sylviarum) 等巨刺蟎科(Macronyssidae); 雞皮刺蟎(Dermanyssus gallinae)等皮刺蟎科(Dermanyssidae); 紅纖恙蟎(Leptotrombidium akamushi)等恙蟎科(Trombiculidae)等}。
植物寄生性線蟲 {例如,水稻幹尖線蟲(Aphelenchoides besseyi)、草莓滑刃線蟲(Aphelenchoides fragariae)、菊花滑刃線蟲(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等滑刃目(Aphelenchida)線蟲、馬鈴薯白線蟲(Globodera pallida)、馬鈴薯金線蟲(Globodera rostochiensis)、麥粒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大豆胞囊線蟲(Heterodera glycines)、甜菜包囊線蟲(Heterodera schachtii)、三葉草包囊線蟲(Heterodera trifolii)、花生根瘤線蟲(Meloidogyne arenaria)、北方根瘤線蟲(Meloidogyne hapla)、南方根瘤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瘤線蟲(Meloidogyne javanica)、蘋果根瘤線蟲(Meloidogyne mali)、咖啡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coffeae)、鋸根腐線蟲(Pratylenchus drenatus)、盧斯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loosi)、落選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neglectus)、穿刺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penetrans)、傷殘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vulnus)、柑橘穿孔線蟲(Radopholus citrophilus)、香蕉穿孔線蟲(Radopholus similis)等墊刃下目(Tylenchida)}。
本發明中作為防除對象之蟲種(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顯示防除效果之蟲種),進一步亦可使用於衛生害蟲、倉儲害蟲、衣類害蟲、家屋害蟲、寄生蟲等有害生物的防除。特別是,對人獸造成危害之外部寄生蟲的防除效果優異。成為防除對象之外部寄生蟲係包含寄生於宿主動物的背、腋下、下腹部、大腿內側部等而從動物/鳥類獲得血液或皮屑等營養源而棲息者;及飛至宿主動物的背、臀部等而從動物/鳥類獲得血液或皮屑等營養源而棲息者。外部寄生蟲可列舉:蜱蟎類、毛蝨類、蚤類等。
本發明之防除劑有效的宿主動物可列舉:狗、貓、小鼠、大鼠、倉鼠、豚鼠、松鼠、兔子、雪貂;寵物鳥(例如,鴿子、鳳頭鸚鵡科、九官鳥、文鳥、鸚鵡科、十姊妹、金絲雀);牛、馬、豬、綿羊、山羊;家禽(例如,鴨、雞、鵪鶉、鵝);蜜蜂(例如,西方蜜蜂、日本蜜蜂)等。
亦即,本發明之有害生物防除劑係可有效地作為以前述動物/鳥類為保護對象之動物用外部寄生蟲防除劑。
成為對象之蜱蟎類(Acari)可列舉下列害蟲。 中氣門蟎目(Mesostigmata)之蟎類(mite){例如,雞皮刺蟎(Dermanyssus gallinae)等皮刺蟎科(Dermanyssidae);包含禽刺蟎屬(Ornithonyssus spp.)之北方禽蟎(Ornithonyssus sylviarum)、熱帶禽蟎(Ornithonyssus bursa)、熱帶鼠蟎(Ornithonyssus bacoti)之巨刺蟎科(Macronyssidae)之蟎;包含厲蟎屬種(Laelaps spp.)之毒厲蟎(Laelaps echidninus)、耶氏厲蟎(Laelaps jettmari)、小蜂蟎(Tropilaelaps clarae)之厲蟎科(Laelapidae)之蟎;包含瓦蟎屬種(Varroa spp.)之蜜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雅氏瓦蟎(Varroa jacobsoni)、恩氏瓦蟎(Varroa underwoodi)之瓦蟎科(Varroidae)之蟎}。 後氣門目(Metastigmata)之蜱類(tick){例如,包含軟蜱屬種(Argas spp.)之波斯壁蝨(Argas persicus)、鴿銳緣蜱(Argas reflexus)、鈍緣蜱屬種(Ornithodoros spp.)之非洲鈍緣蜱(Ornithodoros moubata)之軟蜱科(Argasidae)之蜱;包含血蜱屬種(Haemaphysalis spp.)之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長棘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朱紅血蜱(Haemaphysalis cinnabarina)、鼠耳血蜱(Haemaphysalis otophila)、犬血蜱(Haemaphysalis leachi)、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日島血蜱(Haemaphysalis mageshimaensis)、越原血蜱(Haemaphysalis yeni)、何氏血蜱(Haemaphysalis campanulata)、黑兔血蜱(Haemaphysalis pentalagi)、褐黃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大棘血蜱(Haemaphysalis megaspinos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島氏血蜱(Haemaphysalis douglasi);花蜱屬種(Amblyomma spp.)之美洲鈍眼蜱(Amblyomma americanum)、彩飾花蜱(Amblyomma variegatum)、斑點鈍眼蜱(Amblyomma maculatum)、希伯來花蜱(Amblyomma hebraeum)、卡延斑蜱(Amblyomma cajennense)、龜形花蜱(Amblyomma testudinarium);硬蜱屬種(Ixodes spp.)之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六角硬蜱(Ixodes hexagonus)、狗硬蜱(Ixodes canisuga)、多毛硬蜱(Ixodes pilosus)、淺紅硬蜱(Ixodes rubicundus)、肩板硬蜱(Ixodes scapularis)、全環硬蜱(Ixodes holocyclus)、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全溝血蜱(Ixodes persulcatus)、日本硬蜱(Ixodes nipponensis);牛蜱亞屬種(Boophilus spp.)之微小扇頭蜱(牛蜱)(Rhipicephalus(Boophilus)microplus)、消色扇頭蜱(牛蜱) (Rhipicephalus(Boophilus)decoloratus)、具環扇頭蜱(牛埤)(Rhipicephalus (Boophilus)annulatus)、有矩扇頭蜱(牛埤)(Rhipicephalus(Boophilus) calceratus);扇頭蜱屬種(Rhipicephalus spp.)之外翻扇頭蜱(Rhipicephalus evertsi)、血紅扇頭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囊形扇頭蜱(Rhipicephalus bursa)、附突扇頭蜱(Rhipicephalus appendiculatus)、好望角扇頭蜱(Rhipicephalus capensis)、圖蘭扇頭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贊比西扇頭蜱(Rhipicephalus zambeziensis);革蜱屬種(Dermacentor spp.)之邊緣壁蝨(Dermacentor marginatus)、網紋革蜱(Dermacentor reticulatus)、花紋革蜱(Dermacentor pictus)、白紋革蜱(Dermacentor albipictus)、安德生矩頭壁蝨(Dermacentor andersoni)、變異革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之硬蜱科(Ixodidae)之蜱蟎}。 無氣門目(Astigmata)之粉蟎類(Acaridida){例如,包含慅蟎屬種(Psoroptidae spp.)之羊慅蟎(Psoroptes ovis)、兔耳慅蟎(Psoroptes cuniculi)、馬慅蟎(Psoroptes equi);疥癬屬種(Chorioptes spp.)之牛疥癬(Chorioptes bovis);耳癢蟎屬種(Otodectes spp.)之耳癢蟎(Otodectes cynotis)之癢蟎科(Psoroptidae)之蜱蟎;包含疥蟎屬種(Sarcoptes spp.)之人疥蟎(Sarcoptes scabiei)、狗疥蟎(Sarcoptes canis)、牛疥蟎(Sarcoptes bovis)、綿羊疥蟎(Sarcoptes ovis)、山羊疥蟎(Sarcoptes rupicaprae)、馬疥蟎(Sarcoptes equi)、豬疥蟎(Sarcoptes suis);痂蟎屬種(Notoedres spp.)之貓痂蟎(Notoedres cati)之疥蟎科(Sarcoptidae)之蜱蟎;包含疙蟎屬種(Knemidokoptes spp.)之突變疙蟎(Knemidokoptes mutans)之疙蟎科(Knemidokoptidae)之蜱蟎}。 前氣門目(Prostigmata)之輻蟎類(Actinedida){例如,包含蠕形蟎屬種(Demodex spp.)之犬蠕形蟎(Demodex canis)、牛蠕形蟎(Demodex bovis)、綿羊蠕形蟎(Demodex ovis)、山羊蠕形蟎(Demodex caprae)、馬蠕形蟎(Demodex equi)、卡巴里疥癬蟲(Demodex caballi)、豬蠕形蟎(Demodex suis)、貓蠕形蟎(Demodex cati)之蠕形蟎科(Demodixidae)之蜱蟎;包含恙蟎屬種(Trombicula spp.)之阿氏真恙蟎(Trombicula alfreddugesi)、紅恙蟎(Trombicula akamushi)之恙蟎科(Trombiculidae)之蜱蟎}。
成為對象之毛蝨類(Phthiraptera)可列舉下列害蟲。 蝨亞目(Anoplura)之蝨類(louse){例如,包含獸蝨屬種(Haematopinus spp.)之馬血蝨(Haematopinus asini)、牛血蝨(Haematopinus eurysternus)、豬血蝨(Haematopinus suis)之獸蝨科(Haematopinidae)之蝨;顎蝨屬種(Linognathus spp.)之犬顎蝨(Linognathus setosus)、牛顎蝨(Linognathus vituli)、羊顎蝨(Linognathus ovillus)、卵形顎蝨(Linognathus oviformis)、足顎蝨(Linognathus pedalis)、山羊顎蝨(Linognathus stenopsis);牛蝨屬種(Solenopotes spp.)之小短鼻牛蝨(Solenopotes capillatus)之顎蝨科(Linognathidae)之蝨}。
鈍角亞目 (Amblycera)之羽蝨類(biting louse) {例如,包含體蝨屬種(Menacanthus spp.)之大雞蝨(Menacanthus stramineus)、雞體蝨(Menacanthus cornutus)、蒼白雞體蝨(Menacanthus pallidulus);例如,禽羽蝨屬種(Menopon spp.)之雞羽蝨(Menopon gallinae)之短角羽蝨科(Menoponidae)之羽蝨}。 絲角亞目(Ischnocera)之羽蝨類(biting louse){例如,包含長蝨種(Columbicola spp.)之絲角亞目跳蝨(Columbicola columbae)、頭蝨屬種(Cuclotogaster spp.)之雞頭蝨(Cuclotogaster heterographus)、角羽蝨屬種(Goniodes spp.)之家雞圓羽蝨(Goniodes dissimilis)、大角羽蝨(Goniodes gigas)、家雞姬羽蝨(Goniodes gallinae)、長羽蝨屬種(Lipeurus spp.)之雞長羽蝨(Lipeurus caponis)之長角鳥蝨科(Philopteridae)之羽蝨;咬蝨屬種(Bovicola spp.)之牛咬蝨(Bovicola bovis)、綿羊咬蝨(Bovicola ovis)、具邊咬蝨(Bovicola limbata)、山羊咬蝨(Bovicola caprae)、馬咬蝨(Bovicola equi)、毛蝨屬種(Trichodectes spp.)之犬毛蝨(Trichodectes canis)、貓蝨屬種(Felicola spp.)之貓蝨(Felicola subrostrata)之毛蝨科(Trichodectidae)之羽蝨}。
成為對象之蚤類(Siphonaptera)可列舉下列害蟲。例如,包含潛蚤屬種(Tunga spp.)之穿皮潛蚤(Tunga penetrans)的砂蚤科(Tungidae)之蚤;櫛頭蚤屬種(Ctenocephalides spp.)之犬蚤(Ctenocephalides canis)、貓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古蚤屬種(Archaeopsylla spp.)之刺猬蚤(Archaeopsylla erinacei)、鼠蚤屬種(Xenopsylla spp.)之印度鼠蚤(Xenopsylla cheopis)、人蚤屬種(Pulex spp.)之人蚤(Pulex irritans)、雞蚤屬種(Echidnophaga spp.)之雞蚤(Echidnophaga gallinacea)之蚤科(Pulicidae)之蚤;包含角葉蚤屬種(Ceratophyllus spp.)之雞角葉蚤(Ceratophyllus gallinae)、橫濱角葉蚤(Ceratophyllus anisus)、病蚤屬種(Nosopsyllus spp.)之歐洲病蚤(Nosopsyllus fasciatus)之角葉蚤科(Ceratophyllidae)之蚤;包含細蚤屬種(Leptopsylla spp.)之緩慢細蚤(Leptopsylla segnis)之細蚤科(Leptopsyllidae)之蚤。
此外,成為對象之外部寄生蟲可舉出半翅目(Hemiptera)的害蟲。半翅目(Hemiptera)的害蟲可列舉下列害蟲。例如,包含臭蟲屬種(Cimex spp.)之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之臭蟲科(Cimicidae)的昆蟲;攀錐蝽屬種(Panstrongylus spp.)、紅獵蝽屬種(Rhodnius spp.)之長紅錐蝽(Rhodnius prolixus)、錐鼻蟲屬種(Triatoma spp.)之騷擾錐椿(Triatoma infestans)之獵蝽科(Reduviidae)的昆蟲。
此外,亦對刺咬性昆蟲(咀嚼性蠅、吸血成蟲蠅、移動性雙翅類之幼蟲、寄生蠅之蛆)之雙翅目(Diptera)害蟲有效。雙翅類(Diptera)的害蟲可列舉下列之害蟲。 長角亞目(Nematocera) {例如(a)家蚊屬種(Culex spp.)之致倦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尖音家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煤斑蚊(Culex tarsalis)、地下家蚊(Culex pipiens molestus)、南方家蚊(Culex pipiens fatigans)、三斑家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summorosus)、叢蚊屬種(Armigeres spp.)之白腹叢蚊(Armigeres subalbatus)、瘧蚊屬種(Anopheles spp.)之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斑翅瘧蚊(Anopheles maculipennis)、中華瘧蚊(Anopheles sinensis)、雷氏瘧蚊(Anopheles lesteri)、斑蚊屬種(Aedes spp.)之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白紋斑蚊(Aedes albopictus)、帶喙斑蚊(Aedes taeniorhynchus)、東卿斑蚊(Aedes togoi)、白肋斑蚊(Aedes vexans nipponii)之蚊科(Culicidae)的蚊; (b)包含蚋屬種(Simulium spp.)之爬蚋(Simulium reptans)、裝飾短蚋(Simulium ornatum)、媚蚋(Simulium venustum)、馬蚋(Simulium salopiense)、原蚋屬種(Prosimulium spp)之黃腳大蚋(Prosimulium yezoense)之蚋科(Simuliidae)的蚋;庫蠓亞屬種(Culiodes spp.)之荒川庫蠓(Culicoides arakawae)、邊緣庫蠓(Culicoides pictimargo)、貴船庫蠓(Culicoides kibunensis)、原野庫蠓(Culicoides homotomus)、嗜牛庫蠓(Culicoides oxystoma)、日本庫蠓(Culicoides nipponensis)、新替庫蠓(Culicoides punctatus)、黃斑庫蠓(Culicoides maculatus)、明邊庫蠓(Culicoides matsuzawai)之蠓科(Ceratopogonidae)的蠓}。
短角亞目 {例如,(a)例如,包含虻屬種(Tabanus spp.)之帶眼棕虻(Tabanus bromius)、夜蛾虻(Tabanus spodopterus)、北美黑虻(Tabanus atratus)、馬蠅(Tabanus sudeticus)、三角虻(Tabanus trigonus)、黃巨虻(Tabanus chrysurus)、白紋虻(Tabanus trigeminus)、黃條虻(Tabanus fulvimedioides)、伊豫虻(Tabanus iyoensis)、斑虻屬種(Chrysops spp.)之盲斑虻(Chrysops caecutiens)、黃緣斑虻(Chrysops relictus)、合瘤斑虻(Chrysops suavis)、日本斑虻(Chrysops japonicus)之虻科(Tabanidae)的虻; 腐蠅屬種(Muscina spp.)之家蠅(Musca domestica)、北棲家蠅(Musca bezzii)、黑邊家蠅(Musca hervei)、逐畜家蠅(Musca conducens)、廄腐蠅(Musca stabulans)、螫蠅屬種(Stomoxys spp.)之廄螫蠅(Stomoxys calcitrans)、角蠅屬種(Haematobia spp.)之擾血蠅(Haematobia irritans)、東方臂蠅(Haematobia irritans exigua)、刺擾血蠅(Haematobia stimulans)、廁蠅屬種(Fannia spp.)之小型家蠅(Fannia canisularis)之家蠅科(Muscidae)的蠅; 包含舌蠅屬種(Glossina spp.)之舌蠅科(Glossinidae)的蠅; 包含蝨蠅屬種(Melophagus spp.)之綿羊大吸血昆蟲(Melophagus ovinus)的蝨蠅科(Hippoboscidae)的蠅; 包含麗蠅屬種(Calliphora)之寬大麗蠅(Calliphora lata); 綠蠅屬種(Lucilia spp.)之銅綠蠅(Lucilia (Phaenicia) cuprina)、絲光銅綠蠅(Lucilia(Phaenicia)sericata)、亮綠蠅(Lucilia illustris)、金蠅屬(Chrysomyia. spp.)之螺旋金蠅(Chrysomya hominivorax)、綠尾金蠅(Chrysomya chloropyga)、蛆症金蠅(Chrysomya bezziana)之麗蠅科(Calliphoridae)的蠅; 包含黃蠅亞科(Cuterebrinae)之野生齧齒蠅屬種(Cuterebra spp.)、皮蠅亞科(Hypodermatinae)之進一步的牛蠅屬種(Hypoderma spp.)之牛蠅(Hypoderma bovis)、紋皮蠅(Hypoderma lineatum)、胃蠅亞科(Gasterophilinae)之進一步的胃蠅屬種(Gasterophilus spp.)之馬蠅(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赤尾胃蠅(Gasterophilus haemorroidalis)、紅小胃蠅(Gasterophilus inermis)、鼻胃蠅(Gasterophilus nasalis)、黑角胃蠅(Gasterophilus nigricornis)、黑腹胃蠅(Gasterophilus pecorum)、狂蠅亞科(Oestrinae)之進一步的狂蠅屬種(Oestrus spp.)之嗜羊狂蠅(Oestrus ovis)的狂蠅科(Oestridae)的蠅}。
將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作為農園藝用殺蟲劑或動物規制害蟲驅除劑等有害生物防除劑使用時,可直接使用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亦可與適當的固體載體、液體載體、氣狀載體等、界面活性劑、分散劑、其他製劑用補助劑等一起混合而調製成農藥製劑並使用。前述農藥製劑較佳可列舉:乳劑、EW劑、液劑、懸浮劑、水合劑、顆粒水合劑、粉劑、DL粉劑、粉粒劑、粒劑、錠劑、油劑、氣溶膠、水懸劑、水分散性粒劑(Dry Flowable)、微膠囊劑等。此等農藥製劑可作成任意地選擇之劑型使用。本發明中的載體係指固體載體、液體載體、氣狀載體等。
前述固體載體可列舉例如:滑石、膨潤土、黏土、高嶺土、矽藻土、蛭石、白碳、碳酸鈣、酸性白土、矽砂、矽石、沸石、珍珠岩、鎂鋁海泡石(attapulgite)、浮石、硫酸銨、硫酸鈉、尿素等 前述液體載體可列舉例如:甲醇、乙醇、正己醇、乙二醇、丙二醇等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環己酮等酮類;正己烷、煤油、燈油等脂肪族烴類;甲苯、二甲苯、甲基萘等芳香族烴類;二乙基醚、二㗁烷、四氫呋喃等醚類;乙酸乙酯等酯類;乙腈、異丁腈等腈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等酸醯胺類;大豆油、棉籽油等植物油類;二甲基亞碸、水等。 再者,前述氣狀載體可列舉例如:LPG、空氣、氮、二氧化碳氣體、二甲基醚等。 前述界面活性劑及前述分散劑可列舉例如:硫酸烷基酯類、烷基(芳基)磺酸鹽類、聚氧伸烷基烷基(芳基)醚類、多元醇酯類、木質素磺酸鹽、烷基磺酸基琥珀酸鹽、烷基萘磺酸鹽之福馬林縮合物、聚羧酸鹽、POE聚苯乙烯基苯基醚硫酸鹽及磷酸鹽、POE/POP嵌段聚合物等。 進一步,前述製劑用補助劑可列舉例如:羧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黃原膠、α化澱粉、阿拉伯膠、聚乙烯吡咯啶酮、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二醇、液態石蠟、硬脂酸鈣、消泡劑、及防腐劑等。 前述各種載體、界面活性劑、分散劑、及製劑用補助劑係可因應所需而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
該農藥製劑中之作為有效成分的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含量係沒有特別的限定,較佳為乳劑中為1至75重量%,粉劑中為0.3至25重量%,水合劑中為1至90重量%,粒劑中為0.1至10重量%。 本發明之有害生物防除劑係可直接使用或稀釋使用。
將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作為寄生於牛、豬等家畜類;犬、貓等寵物類動物之蜱蟎類的防除用殺蜱蟎劑時,能以相對於宿主動物1kg,有效成分成為0.01至1000mg的比率之量使用。 防除用殺蜱蟎劑係可由公知的獸醫學上手法施用。其方法例如以全身性抑制為目的時,可舉出藉由錠劑、膠囊、浸漬液、飼料混入、栓劑、注射(肌肉內、皮下、靜脈內、腹腔內等)等而對動物投予之方法等,以非全身性抑制為目的時,可列舉:將油性或水性液劑藉由噴霧、澆注(pour-on)、滴下(spot-on)等而投予之方法;於樹脂中混練殺蜱蟎劑,將該混練物成形為項圈、耳標等適當的形狀,並將其裝設於動物之方法等。 本發明之有害生物防除劑係可直接使用或稀釋使用。
再者,本發明之有害生物防除劑係可與其他殺蟲劑、殺線蟲劑、殺菌劑、殺蜱蟎劑、除草劑、植物成長調節劑、肥料等混合或併用。 可混合或併用之藥劑可列舉例如:農藥手冊(第18版,The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發行)、澀谷索引(SHIBUYA INDEX 第17版,2014年,SHIBUYA INDEX RESEARCH GROUP發行)及Irac Mode of Action Class Fiction Scheme(Mode of Action Classification Scheme Version 9.3,IRAC發行)、FRAC Code List(FRAC Code List (C)2020: Fungicides sorted by mode of action,2020年度版,FRAC發行)所記載者,或可於網路上特定結構者(http://www.alanwood.net/pesticides/sitemap.html)。
更具體而言,殺蟲、殺線蟲劑、殺蜱蟎係可列舉例如下列化合物。 如棉鈴威(alanycarb)、得滅克(aldicarb)、免敵克(bendiocarb)、免敵克(bendiocarb)、免扶克(benfuracarb)、佈嘉信(butocarboxim)、丁酮碸威(butoxycarboxim)、加保利(carbaryl)、加保扶(carbofuran)、丁基加保扶(carbosulfan)、殺蟲丹(ethiofencarb)、丁基滅必蝨(fenobucarb)、覆滅蟎(formetanate)、呋線威(furathiocarb)、滅必蝨(isoprocarb)、滅賜克(methiocarb)、納乃得(methomyl)、毆殺滅(oxamyl)、比加普(pirimicarb)、安丹(propoxur)、硫敵克(thiodicarb)、硫伐隆(thiofanox)、唑蚜威(triazamate)、混殺威(trimethacarb)、XMC、滅蟲霸(xylylcarb)、治滅蝨(metolcarb)、芬硫克(fenothiocarb)、芬諾克(fenoxycarb)等胺甲酸酯系化合物; 如毆殺松(acephate)、甲基吡啶磷(azamethiphos)、乙基谷硫磷(azinphos-ethyl)、谷硫磷(azinphos-methyl)、乙拌磷(ethylthiometon)、氯氧磷(chlorethoxyfos)、硫線磷(cadusafos)、氯氧磷(chlorethoxyfos)、氯芬松(chlorfenvinphos)、氯甲硫磷(chlormephos)、陶斯松(chlorpyrifos)、甲基陶斯松(chlorpyrifos-methyl)、香豆磷(coumaphos)、氰乃松(cyanophos)、滅賜松(demeton-S-methyl)、大利松(diazinon)、二氯松(dichlorvos)、雙特松(dicrotophos)、大滅松(dimethoate)、甲基毒蟲畏(dimethylvinphos)、EPN、愛殺松(ethion)、丙線磷(etoprophos)、伐滅磷(famphur)、苯線磷(fenamifos)、撲滅松(fenitrothion)、芬殺松(fenthion)、福賽絕(fosthiazate)、飛達松(heptenophos)、新煙磷(imicyafos) 、亞芬松(isofenphos)、異丙基=O-(甲氧基胺基硫磷醯) 水楊酸酯[isopropyl O-(methoxyaminothiophosphoryl)salicylate]、加福松(isoxathion)、馬拉松(malathion)、滅加松(mecarbam)、達馬松(methamidophos)、滅大松(methidathion)、美文松(mevinphos)、亞素靈(monocrotophos)、乃力松(naled)、毆滅松(omethoate)、乙基磺吸磷(dioxydemeton ethyl)、巴拉松(parathion)、甲基巴拉松(parathion-methyl) 、PAP、福瑞松(phorate)、裕必松(phosalone)、益滅松(phosmet)、福賜米松(phosphamidon)、辛硫磷(phoxim)、亞特松(pirimiphos-methyl)、佈飛松(profenofos)、撲達松(propetamphos)、普硫松(prothiofos)、白克松(pyraclofos)、必芬松(pyridaphenthion)、拜裕松(quinalphos)、治螟磷(sulfotep)、丁基嘧啶磷(tebupirimfos)、亞培松(temephos)、托福松(terbufos)、樂本松(tetrachlorvinphos)、硫滅松(thiometon)、三落松(triazophos)、三氯松(trichlorfon)、繁米松(vamidothion)、乙基陶斯松(chlorpyrifos-ethyl)、二硫松(disulfoton)、甲丙硫磷(sulprofos)、氟吡唑磷(flupyrazophos)、賽達松(phenthoate)、大福松(fonofos)、脫葉磷(tribufos)等有機磷酸酯系化合物;
如安殺番(endosulfan)、α-安殺番(alpha-endosulfan)、γ-HCH (gamma-HCH)、大克蟎(dicofol)、氯丹(chlordane)、地特靈(dieldrin)、甲氧基氯(methoxyclor)等有機氯系化合物; 如乙醯蟲腈(acetoprole)、芬普尼(fipronil)、益斯普(ethiprole)、啶吡唑蟲胺(pyrafluprole)、吡利普(pyriprole)、丁烯氟蟲腈(flufiprole)、尼可氟酮(nicofluprole)等苯基吡唑系化合物; 如溴蟲氟苯雙醯胺(broflanilide)、環丙氟蟲胺(cyproflanilide)等間二醯胺系化合物; 如阿弗索拉納(afoxolaner)、弗雷拉納(fluralaner)、沙洛拉納(sarolaner)、氟賽醯胺 (fluxametamide)、樂地蘭(lotilaner)、異㗁唑蟲醯胺(isocycloseram)等異㗁唑啉系化合物; 如阿納寧(acrinathrin)、丙烯除蟲菊(allethrin)、d-順-反丙烯除蟲菊、d-反丙烯除蟲菊(d-cis-trans allethrin)、畢芬寧(bifenthrin)、κ-畢芬寧(kappa-bifenthrin)、S-環戊烯基百亞列寧(bioallethrin S-cyclopentenyl)、百列滅寧(bioresmethrin)、乙氰菊酯(cycloprothrin)、賽扶寧(cyfluthrin)、β-賽扶寧(beta-cyfluthrin)、賽洛寧(cyhalothrin)、Λ-賽洛寧(ramda-cyhalothrin)、γ-賽洛寧(gamma-cyhalothrin)、賽滅寧(cypermethrin)、α-賽滅寧(alpha-cypermethrin)、β-賽滅寧(beta-cypermethrin)、θ-賽滅寧(theta-cypermethrin)、ζ-賽滅寧(zeta-cypermethrin)、賽酚寧(cyphenothrin)、第滅寧(deltamethrin)、益避寧(empenthrin)、益化利(esfenvalerate)、依芬寧(ethofenprox)、芬普寧(fenpropathrin)、芬化利(fenvalerate)、護賽寧(flucythrinate)、氟氯苯氰菊酯(flumethrin)、福化利(tau-fluvalinate)、合芬寧(halfenprox)、依普寧(imiprothrin)、剋特寧(kadethrin)、百滅寧(permethrin)、苯醚菊酯(phenothrin)、普亞列寧(prallethrin)、除蟲菊精(pyrethrin)、列滅寧(resmethrin)、矽護芬(silafluofen)、七氟菊酯(tefluthrin)、κ-七氟菊酯(kappa-tefluthrin)、似蟲菊(phthalthrin)、治滅寧(tetramethrin)、泰滅寧(tralomethrin)、拜富寧(transfluthrin)、惡蟲酮(metoxadiazone)、美特寧(metofluthrin)、丙氟菊酯(profluthrin)、除蟲菊(pyrethrum)、環戊烯丙菊酯(terallethrin)、滅伏靈(momfluorothrin)、七氟甲醚菊酯(heptafluthrin)、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四氟醚菊酯(tetramethylfluthrin)、四氟甲醚菊酯(dimefluthrin)、丙苯烴菊酯(protrifenbut)等擬除蟲菊酯(pyrethroid)系化合物;如亞滅培(acetamiprid)、可噻丁(chlothianidin)、呋蟲胺(dinotefuran)、益達胺(imidacloprid)、烯啶蟲胺(nitenpyram)、賽果培(thiacloprid)、賽速安(thiamethoxam)等類尼古丁化合物; 如速殺氟(sulfoxaflor)等甲硫胺酸(sulfoxamine)系化合物;如氟吡呋喃酮(flupyradifurone)等丁烯內酯系化合物;
如氟美派(triflumezopyrim)、二氯噻吡嘧啶(dicloromezotiaz)等中離子系化合物;如氟必靈(flupyrimin)等2-胺基吡啶系化合物;如賜諾殺(spinosad)、賜諾特(spinetoram)等黃酮類(spinosin)系化合物; 如阿巴汀(abamectin)、伊維菌素(ivermectin)、因滅汀(emamectin benzoate)、密滅汀(milbemectin)、雷皮菌素(lepimectin)等大環內酯(macrolides)系化合物; 如烯蟲乙酯(hydroprene)、烯蟲炔酯(quinoprene)、二苯丙醚(Diofenolan)、美賜平(methoprene)等類保幼激素化合物、 如蚊蠅醚(pyriproxyfene)等4-苯氧基苯氧基系化合物;如滅絕蝨汰(pymetrozine)等吡啶次甲基偶氮系化合物; 如氟尼胺(flonicamid)等吡啶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乙蟎唑(ethoxazole)等㗁唑系化合物; 如B.t. subsp. israelensis、B.t. subsp.aizawai、B.t. subsp. kurstaki、B.t. subsp. tenebrionis等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及圓形芽孢桿菌(Bacillus sphaericus)劑及該等所產生之殺蟲性蛋白質; 相當於前述之Bt作物所產生之殺蟲性蛋白質;
如汰芬隆(diafenthiuron)等硫脲系化合物; 如亞環鍚(azocyclotin)、鍚蟎丹(cyhexatin)、芬佈賜(fenbutatin oxide)等有機金屬系化合物; 如毆蟎多(propargite)等亞硫酸酯系/二苯基醚系化合物; 如得脫蟎(tetradifon)等二苯碸系化合物; 如溴蟲腈(chlorfenapyr) 、溴代吡咯腈(tralopyril)等吡咯系化合物; 如DNOC等二硝基系化合物; 如免速達(bensultap)、培丹(cartap)、硫賜安(thiocyclam)、殺蟲雙(thiosultap)、殺蟲雙-鈉(thiosultap sodium)等沙蠶毒素(nereistoxin)類似物; 如雙三氟蟲脲(bistrifluron)、克福隆(chlorfluazuron) 、二福隆(diflubenzuron)、氟蟎脲(flucycloxuron)、氟芬隆(flufenoxuron)、六伏隆(hexaflumuron)、祿芬隆(lufenuron)、諾伐隆(novaluron)、諾福隆(noviflumuron)、得福隆(teflubenzuron)、三福隆(triflumuron)、雙三氟蟲脲(bistrifluron)等苯甲醯脲系化合物; 如布芬淨(buprofezin)等噻二𠯤系化合物; 如賽滅淨(cyromazine)等三唑系化合物; 如可芬諾(chromafenozide)、合芬隆(halofenozide)、滅芬諾(methoxyfenozide)、得芬諾(tebufenozide)等二醯基聯胺類(diacylhydrazine)系化合物; 如三亞蟎(amitraz)等脒系化合物; 如愛美松(hydramethylnon)等碳氫氮化物(amidinohydrazone)系化合物; 如亞醌蟎(acequinocyl)等萘醌系化合物; 如嘧蟎酯(fluacrypyrim)、嘧蟎胺 (pyriminostrobin)、氟菌蟎酯(Flufenoxystrobin)等嗜球果傘素(Strobilurin)系化合物; 如芬殺蟎(fenazaquin)等喹唑啉系化合物; 如芬普蟎(fenpyroxymate)等苯氧基吡唑系化合物; 如畢汰芬(pyrimidifen)等苯氧基乙基胺系化合物; 如畢達本(pyridaben)等噠𠯤酮(pyridazinone)系化合物; 如得芬瑞(tebufenpyrad)、脫芬瑞(tolfenpyrad)、吡氟丁胺(pyflubumide)、嗪蟲唑醯胺(dimpropyridaz)等吡唑-4-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美氟綜(metaflumizone)等肼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賜派芬(spirodiclofen)、賜派滅(spirotetaramat)、賜滅芬(spiromesifen)、賜派酮(spiropidion)、螺環季酮酸酯(spidoxamat)等特窗酸(tetronic acid)及1,5-二氫-4-羥基-2H-吡咯-2-酮(Tetramic Acid)系化合物; 如賽芬蟎(cyflumetofen)、賽派芬(cyenopyrafen)、乙唑蟎腈(cyetpyrafen)等β-酮腈系化合物; 如氟大滅(flubendiamide)等鄰苯二甲酸醯胺系化合物; 如剋安勃(chlorantraniliprole)、賽安勃(cyantraniliprole)、環蟲胺(cyclaniliprole)、四唑蟲醯胺(tetraniliprole)、氯氟氰蟲醯胺(cyhalodiamide)、四氯安利普(tetrachlorantraniliprole)等鄰胺基苯甲酸醯胺系化合物; 如滅蟎猛(quinomethionate)等喹㗁啉系化合物; 如合賽多(hexythiazox)等噻唑啶酮系化合物; 如必芬蟎(bifenazate)等聯胺系化合物; 如嘧蟲胺(flufenerim)等胺吡啶系化合物; 如吡氟喹蟲唑(pyrifluquinazon)等胺基喹唑啉系化合物; 如氟美多喹(flometoquin)等6-苯氧基喹啉系化合物; 如氟派瑞(fluopyram)等吡啶基乙基苯甲醯胺系化合物; 如環丁三氟喃(cyclobutrifluram)等吡啶基環丁炔基醯胺系化合物; 如三氟咪啶醯胺(fluazaindolizine)、磺胺蟎酯(amidoflumet)等磺醯胺系化合物; 如泰勒吡氟(tyclopyrazoflor)等吡啶基吡唑系化合物; 如替奧沙芬(tioxazafen)等㗁二唑系化合物; 如歐賽菲(oxazosulfyl)等苯并㗁唑系化合物。
再者,其他殺蟲、殺線蟲、殺蜱蟎劑可列舉如下列之化合物:尼古丁(nicotine)、氯化苦(chloropicrin)、磺醯氟(sulfuryl fluoride)、克羅泰(crylotie)、克芬蟎(clofentezine)、氟蟎𠯤 (diflovidazin)、魚藤酮(rotenone)、因得克(indoxacarb)、胡椒基丁氧化物(piperonyl butoxide)、殺蟲脒(chlordimeform)、啶蟲丙醚(pyridalyl)、印楝素(azadirachtin)、西脫蟎(benzoxymate)、雙丙環蟲酯(afidopyropen)、伏蟲隆氟蟲腈(fluhexafon)、氟速芬(fluensulfone)、殺線噻唑(benclothiaz)、伐蟲脒(carzole)、殺蟲性石鹼、殺蟲雙(dimehypo)、硝蟲噻𠯤 (nithiazine)、硼酸鹽(borate salt)、四聚乙醛(metaaldehyde)、蘭諾定(ryanodine)、氟蟲胺(sulfluramid)、阿克那比(acynonapyr)、苯吡莫賽(benzpyrimoxan)、3-溴-N-(2,4-二氯-6-(甲基胺甲醯基)苯基)-1-(3,5-二氯吡啶-2-基)-1H-吡唑-5-羧醯胺、氟戊芬諾(flupentiofenox)。 進一步,本發明之有害生物防除劑亦可與如昆蟲病原性細菌、昆蟲病原性病毒及昆蟲病原性菌類等之微生物農藥混用或併用。
可使用之殺菌劑係可列舉例如下列者。 如滅達樂(metalaxyl)、右滅達樂(metalaxyl-M)、毆殺斯(oxadixyl)、甲呋醯胺(ofurase)、本達樂(benalaxyl)、右本達樂(benalaxyl-M)、尅拉萊西(kiralaxyl)、呋醯胺(ofurace)、呋霜靈(furalaxyl)、酯菌胺(cyprofuram)等苯基醯胺系化合物; 如布瑞莫(bupyrimate)、二甲嘧酚(dimethilimol)、依瑞莫(ethilimol)等羥基嘧啶系化合物; 如殺紋寧(hymexazole)、羥基異㗁唑(hydroxyisoxazole)等異㗁唑系化合物;如歐西比(oxathiapiprolin)、氟密丙林(fluoxapiprolin)等哌啶基噻唑異㗁唑啉系化合物; 如辛噻酮(octhilinone)等異噻唑啉酮系化合物; 如歐索林酸(oxolinic acid)等羧酸系化合物; 如免賴得(benomyl)、甲基多保淨(thiophanate-methyl)、卡苯達唑(carbendazole)、麥穗靈(fuberidazole)、腐絕(thiabendazole)、咪菌威(debacarb)等苯并咪唑/硫氰酸酯系化合物; 如乙黴威(diethofencarb)等N-苯基胺甲酸酯系化合物; 如座賽胺(zoxamide)等甲苯醯胺系化合物; 如噻唑菌胺(ethaboxam)等乙基胺基噻唑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賓克隆(pencycuron)等苯脲系化合物; 如氟比來(fluopicolide)、氟醚菌醯胺(fluopimomide)等吡啶基甲基苯甲醯胺系化合物; 如二氟林(diflumetorim)、布瑞莫(bupirimate)等嘧啶胺系化合物;
如麥鏽靈(benodanil)、福多寧(flutolanil)、滅普寧(mepronil)、氟吩達散(flufenoxadiazam)等苯甲醯苯胺系化合物; 如異丙噻菌胺(isofetamid)等苯基側氧基乙基噻吩醯胺系化合物; 如氟派瑞(fluopyram)等吡啶基乙基苯甲醯胺系化合物; 如甲呋醯胺(fenfuram)等呋喃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嘉保信(oxycarboxin)、萎銹靈(carboxin)等氧硫雜環己二烯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賽氟滅(thifluzamide)等噻唑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氟克殺(fluxapyroxad)、福拉比(furametpyr)、平氟芬(penflufen)、平硫瑞(penthiopyrad)、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必殺吩(bixafen)、亞派占(isopyrazam)、氟唑環菌胺(sedaxane)、應吡福安(inpyrfluxam) 、氟茚唑菌胺(fluindapyr)、異氟西波(isoflucypram)、吡瑞普尼(pyrapropoyne)、氟苯醚醯胺(flubeneteram)等吡唑-4-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白克列(boscalid)等吡啶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亞托敏(azoxystrobin)、甲香菌酯(coumetoxystrobin)、克收欣(kresoxym-methyl)、三氟敏(trifloxystrobin)、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百克敏(pyraclostrobin)、醚菌胺(dimoxystrobin)、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肟醚菌胺(orysastrobin)、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唑菌酯(pyraoxystrobin)、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氟菌蟎酯(flufenoxystrobin)、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烯肟菌酯(enoxastrobin)、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曼戴克敏(mandestrobin)、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等嗜球果傘素(Strobilurin)系化合物;
如凡殺同(famoxadon)等㗁唑啶二酮系化合物; 如咪唑菌酮(fenamidone)等咪唑啉酮系化合物; 如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ab)、派本克(pyribencarb)等胺基甲酸苯甲酯系化合物; 如賽座滅(cyazofamid)等氰基咪唑系化合物; 如安美速(amisulbrom)等胺磺醯基三唑系化合物; 如百蟎克(binapacryl)、硝苯菌酯(meptyldinocap)、敵蟎普(dinocap)等二硝基苯基巴豆系化合物; 如扶吉胺(fluazinam)等2,6-二硝基苯胺系化合物; 如富米綜(ferimzone)等嘧啶酮腙系化合物; 如三苯醋錫(fentin-acetate)、三苯基氯化錫(fentin chloride)、三苯基氫氧化錫(fentin hydroxide)、三苯基氫氧化錫(fenthin hydroxide)、乙酸三苯錫(fenthin acetate)、快得寧(oxine copper)等有機/無機金屬系化合物; 如矽噻菌胺(silthiofam)等噻吩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滅脫定(ametoctradin)等三唑并嘧啶胺系化合物; 如滅派林(mepanipyrim)、2-氯-6-三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派美尼(pyrimethanil)、賽普洛(cyprodinil)等苯胺嘧啶系化合物; 如殺稻瘟菌素S(blasticidin-S)等烯吡喃醣醛酸(enopyranuronic acid)抗生素; 如春日黴素(kasugamycin)、春日黴素鹽酸鹽水合物(kasugamycin hydrochloride hydrate )等己吡喃糖基(hexopyranosyl)抗生素; 如鏈黴素(streptomycin)等葡萄吡喃糖基(glucopyranosyl)抗生素; 如土黴素(oxytetracycline)等四環黴素抗生素; 如快諾芬(quinoxyfen)等烯丙基羥喹啉系化合物; 如普快淨(proquinazid)等喹唑啉系化合物; 如護汰寧(fludioxonil)、拌種咯(fenpiclonil)等氰吡咯系化合物; 如氟菌安(fluoroimid)、撲滅寧(procymidone)、依普同(iprodione)、乙烯菌核利(vinchlozolin)等二羧基醯亞胺系化合物; 如護粒松(edifenphos)、丙基喜樂松(iprobenfos)、白粉松(pyrazophos)等硫膦酸酯(Phosphorothiolate)系化合物; 如亞賜圃(isoprothiolane)等二硫戊環系化合物; 如普拔克(propamocarb)、普拔克鹽酸鹽(propamocarb hydrochloride)等胺基甲酸丙酯系化合物; 如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QST713、FZB24、MBI600、D747株)等芽孢桿菌屬(Bacillus屬)及所產生之殺菌性蛋白質類;及 由前述Bt作物所產生之殺菌性蛋白質類;
如澳洲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之萃取物等萜烯烴類與萜烯醇類; 如賽福寧(triforine)等哌𠯤系化合物; 如比芬諾(pyrifenox)、啶菌㗁唑(pyrisoxazole)等吡啶系化合物; 如芬瑞莫(fenarimol)、尼瑞莫(nuarimol)、氟滅速靈(flumetylsulforim)等嘧啶系化合物; 如阿扎康唑(azaconazole)、溴克座(bromuconazole)、達克利(diniconazole)、達克利-M(diniconazole-M)、氟環唑(epoxyconazole)、氟喹唑(fluquinconazole)、㗁咪唑(oxpoconazole)、披扶座(pefurazoate)、待克利(difenoconazole)、芬克座(fenbuconazole)、易胺座(imibenconazole)、種菌唑(ipconazole)、滅特座(metconazole)、四克利(tetraconazole)、三泰芬(triadimefon)、三泰隆(triadimenol)、滅菌唑(triticonazole)、單克素(uniconazole)、依滅列(imazalil)、比多農(bitertanol)、賽福座(triflumizole)、乙環唑(etaconazole)、普克利(propiconazole)、平克座(penconazole)、護矽得(flusilazole)、護汰芬(flutriafol)、邁克尼(myclobutanil)、巴克素(paclobutrazol)、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環克座(cyproconazole)、得克利(tebuconazole)、菲克利(hexaconazole)、撲克拉(prochloraz)、矽氟唑(simeconazole)、異芬三氟康唑(ipfentrifluconazole)、fluoxytioconazole等唑系化合物;十二嗎啉(aldimorph)、嗎菌靈(dodemorph)、嗎菌靈乙酸酯(dodemorph acetate)、三得芬(tridemorph)、芬普福(fenpropimorph)、達滅芬(dimethomorph)、氟嗎啉(flumorph)、丁吡嗎啉(pyrimorph)等嗎啉系化合物; 如哌丙靈(piperalin)、苯銹啶(fenpropidin)等哌啶系化合物; 如螺環菌胺(spiroxamine)等螺縮酮胺系化合物; 如環醯菌胺(fenhexamid)等羥基苯胺化物系化合物; 如胺苯吡菌酮(fenpyrazamine)等胺基吡唑啉酮系化合物; 如富爾邦(ferbam)、斯美地(metam)、磺菌威(metasulphocarb)、免得爛(metiram)、得恩地(thiram)、鋅錳乃浦(mancozeb)、錳乃浦(maneb)、鋅乃浦(zineb)、吉闌(ziram)、聚胺基甲酸酯(polycarbamate)、甲基鋅乃浦(propineb)、秋蘭姆(thiuram)、稗草畏(pyributicarb)等硫代胺基甲酸酯/二硫代胺基甲酸酯系化合物; 如維利黴素(validamycin)等葡萄吡喃糖基抗生素; 如米多黴素(mildiomycin)、保粒黴素(polyoxin)等核苷系抗生素;
如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苯噻菌胺-異丙酯(benthiavalicarb-isopropyl)、纈氨菌酯(valifenalate)、丙森鋅(iprovalicarb)等纈胺酸醯胺胺基甲酸酯系化合物; 如曼普胺(mandipropamid)等苦杏仁酸醯胺系化合物; 如芬吡沙密(fenpicoxamid)、吡啶菌醯胺(florylpicoxamid)、美特皮賽(metarylpicoxamid)等吡啶醯胺(Picolinamide)系化合物; 如熱必斯(fthalide)等異苯并呋喃酮系化合物; 如百快隆(pyroquilone)等吡咯并喹啉系化合物; 如三賽唑(tricyclazole)等三唑并苯并噻唑系化合物; 如加普胺(carpropamid)等環丙烷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雙氯氰菌胺(diclocymet)等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芬諾尼(fenoxanil)等丙醯胺系化合物; 如阿拉酸式苯-S-甲酯(acibenzolar-S-methyl)等苯并噻二唑系化合物; 如撲殺熱(probenazole)、二氯苯賽鐸(dichlobentiazox)等苯并異噻唑系化合物; 如噻醯菌胺(tiadinil)等噻二唑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亞汰尼(isotianil)等異噻唑羧醯胺系化合物; 如克絕(cymoxanil)等氰基乙醯胺=肟系化合物; 如福賽得(fosetyl)等磷酸乙酯系化合物; 如四氯-N-(2,3-二氯苯基)鄰胺甲醯苯甲酸(techlophthalam)等鄰胺甲醯苯甲酸系化合物; 如咪唑𠯤(triazoxide)等苯並三𠯤系化合物; 如氟硫滅(flusulfamide)等苯磺酸系化合物; 如達滅淨(diclomezine)等嗒𠯤酮系化合物; 如環氟菌胺(cyflufenamide)等苯基乙醯胺系化合物; 如滅芬農(metrafenopne)等二苯甲酮系化合物; 如哌瑞芬酮(pyriofenone)等苯甲醯基吡啶系化合物; 如氟噻菌淨(flutianil)等氰基亞甲基噻唑啶系化合物; 如異丁乙氧喹啉(tebufloquin)等4-喹啉基乙酸系化合物; 如氟醚菌醯胺(ipflufenoquin)等3-苯氧基喹啉系化合物;
如福賽得鋁(fosetyl-aluminium)、脫克松(tolclofos-methyl)等有機磷系化合物; 如氯唑靈(echlomezole)等1,2,4-噻二唑系化合物; 如三氟甲氧威(tolprocarb)等胺基甲酸三氟乙基酯系化合物; 波爾多(Bordeaux)混合液、 如乙酸銅(copper acetate)、鹼式硫酸銅(basic copper sulfate)、氧基氯化銅(oxy copper chloride)、氫氧化銅(copper hydroxide)、快得寧(oxine-copper)等銅系化合物;如銅、硫等無機化合物; 如蓋普丹(captan)、四氯丹(captafol)、福爾培(folpet)等N-鹵代硫代烷基酯系化合物; 如敵菌靈(anilazine)、四氯異苯腈(chlorothalonil)、二氯酚(dichlorophen)、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及其鹽、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五氯硝苯(quintozene)等有機氯系化合物; 如克熱淨三乙酸鹽(iminoctadine triacetate salt)、克熱淨烷苯磺酸鹽(iminoctadine albesilate)、胍(guanidine)、多寧(dodine)、多寧遊離鹼(dodine free base)、雙胍辛(guazatine)、雙胍辛乙酸鹽(guazatine acetate salt)、烷苯磺酸鹽(albesilate)等胍系化合物; 如腈硫醌(dithianon)等蒽醌系化合物; 如滅蟎猛(quinomethionate)等喹㗁啉系化合物; 如唑呋草(fluoroimide)等馬來醯亞胺系化合物; 如甲基益發靈(tolylfluanid)、益發靈(dichlofluanid)等次磺酸系化合物; 如敵蟎通(dinobuton)等二硝基苯酚系化合物; 如邁隆(dazomet)等環狀二硫代胺基甲酸酯系化合物; 如聯苯吡𠯤菌胺(pyraziflumid)等醯胺苯系化合物; 如胺基吡芬(aminopyrifen)等菸鹼酸酯系化合物; 如美地四普(metyltetraprole)等四唑酮(tetrazolinone)系化合物; 如匹嗒括美地(pyridachlometyl)等噠𠯤系化合物; 如氯吲哚醯肼(chloroinconazide)等醯肼系化合物。
再者,其他殺菌劑可列舉:大芬滅替松(dipymetitrone)、四唑吡胺酯(picarbutrazox)、四氯硝基苯(tecnazen)、異丙消(nitrthal-isopropyl)、雙氯氰菌胺(dicyclomet)、阿拉酸式苯(acibenzolar)、調環酸鈣(prohexadione-calcium)、溴硝醇(bronopol)、二苯胺(diphenylamine)、氟醯菌胺(flumetover)、比托沙(bethoxazin)、聯苯(biphenyl)、地茂散(chloroneb)、CNA、碘卡布(iodcarb)、硫菌威(prothiocarb)、辛菌胺(seboctylamine)等。
式(1)所表示之本發明化合物,係藉由將其有效量施用於植物、土壤或動物,而可使用於對象之有害生物的防除中。亦即,可提供此等領域之有害生物的防除方法。在此,在以本發明進行之防除方法中,亦包含將本發明化合物在經密閉之空間中藉由燻煙處理而施用之方法。 又,本發明化合物係以生物學上有效量對作物、成長成作物之種子、或作物的胎胚座進行處理或接觸,藉此可提高作物的活力。 處理或接觸的對象為種子時,本發明化合物的量沒有限定,但較佳為以處理後之種子全體的約0.0001至約1質量%之量含有本發明化合物。 藉由本發明,係可進一步提供將本發明化合物作為保護動物/鳥類免受有害寄生性無脊椎生物危害的組成物之有效成分的用途。該組成物係以對殺寄生蟲有效且對作為對象之動物/鳥類不會造成傷害之量,包含本發明化合物。在前述用途中,本發明化合物係對有害無脊椎生物或其生育環境以生物學上有效的量進行接觸,而防除有害無脊椎生物。
接著,於下顯示本發明化合物之具體例,但本發明化合物不限定於此。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3,B為B-7的式(1-1)中,
Figure 02_image085
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3、B為B-7的式(1-1)中,R B、R C、R D及R E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1]
Figure 02_image087
[表1-2]
Figure 02_image089
[表1-3]
Figure 02_image091
[表1-4]
Figure 02_image093
[表1-5]
Figure 02_image095
[表1-6]
Figure 02_image097
[表2-1]
Figure 02_image099
[表2-2]
Figure 02_image101
[表2-3]
Figure 02_image103
[表3-1]
Figure 02_image105
[表3-2]
R 3
H OMe c-Pr
F Cl Br
I CF 3 OCF 3
SCF 3 S(O)CF 3 SO 2CF 3
NMe 2 Me Et
苯基 3-(三氟甲氧基)苯基 2,2-二氟苯并[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
2-氯苯基 4-(三氟甲氧基)苯基 2-(1-氰基環丙基)苯基
3-氯苯基 2-(三氟甲基)硫基 3-(1-氰基環丙基)苯基
4-氯苯基 3-(三氟甲基)硫基 4-(1-氰基環丙基)苯基
2-溴苯基 4-(三氟甲基)硫基 4-(2,2,2-三氟乙氧基)苯基
3-溴苯基 2-(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4-(2,2,3,3,3-五氟丙氧基)苯基
4-溴苯基 3-(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2-氯-4-氰基苯基
2-碘苯基 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3-氯-4-氰基苯基
3-碘苯基 2-((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氯-5-氰基苯基
4-碘苯基 3-((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2,4-雙(三氟甲基)苯基
2-甲基苯基 4-((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5-雙(三氟甲基)苯基
3-甲基苯基 2-環丙基苯基 2-氯-4-(三氟甲基)苯基
4-甲基苯基 3-環丙基苯基 3-氯-4-(三氟甲基)苯基
2-甲氧基苯基 4-環丙基苯基 吡啶-2-基
3-甲氧基苯基 2-氰基苯基 吡啶-3-基
4-甲氧基苯基 3-氰基苯基 吡啶-4-基
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苯基 嘧啶-2-基
3-(三氟甲基)苯基 2,4-二氯苯基 嘧啶-5-基
4-(三氟甲基)苯基 3,5-二氯苯基 6-(三氟甲基)吡啶-3-基
2-(三氟甲氧基)苯基 3,4,5-三氯苯基 5-(三氟甲基)吡啶-2-基
4-氰基-2-甲基苯基 4-氰基-3-甲基苯基 3-氰基-5-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氧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氧基)苯基
[表4-1]
R 2
H OMe c-Pr
F Cl 1-氰基環丙基
I CF 3 Br
SCF 3 S(O)CF 3 OCF 3
1H-吡咯-1-基 3-溴-1H-吡唑-1-基 SO 2CF 3
1H-吡唑-1-基 4-溴-1H-吡唑-1-基 4-碘-2H-1,2,3-三唑-2-基
1H-1,2,3-三唑-1-基 5-溴-1H-吡唑-1-基 5-碘-1H-四唑-1-基
1H-1,2,4-三唑-1-基 4-溴-1H-1,2,3-三唑-1-基 5-碘-2H-四唑-2-基
2H-1,2,3-三唑-2-基 5-溴-1H-1,2,3-三唑-1-基 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1H-四唑-1-基 3-溴-1H-1,2,4-三唑-1-基 4-(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2H-四唑-2-基 5-溴-1H-1,2,4-三唑-1-基 5-(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3-氯-1H-吡唑-1-基 4-溴-2H-1,2,3-三唑-2-基 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
4-氯-1H-吡唑-1-基 5-溴-1H-四唑-1-基 5-(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
5-氯-1H-吡唑-1-基 5-溴-2H-四唑-2-基 3-(三氟甲基)-1H-1,2,4-三唑-1-基
4-溴-1H-1,2,3-三唑-1-基 3-碘-1H-吡唑-1-基 5-(三氟甲基)-1H-1,2,4-三唑-1-基
5-溴-1H-1,2,3-三唑-1-基 4-碘-1H-吡唑-1-基 4-(三氟甲基)-1H-1,2,3-三唑-2-基
3-氯-1H-1,2,4-三唑-1-基 5-碘-1H-吡唑-1-基 5-(三氟甲基)-1H-四唑-1-基
5-氯-1H-1,2,4-三唑-1-基 4-碘-1H-1,2,3-三唑-1-基 5-(三氟甲基)-2H-四唑-2-基
4-氯-2H-1,2,3-三唑-2-基 5-碘-1H-1,2,3-三唑-1-基 4-氯-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5-氯-1H-四唑-1-基 3-碘-1H-1,2,4-三唑-1-基 3,5-雙(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5-氯-2H-四唑-2-基 5-碘-1H-1,2,4-三唑-1-基 4-(三氟甲氧基)-1H-吡唑-1-基
[表4-2]
R 2
苯基 3-(三氟甲氧基)苯基 2,2-二氟苯并[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
2-氯苯基 4-(三氟甲氧基)苯基 2-(1-氰基環丙基)苯基
3-氯苯基 2-(三氟甲基)硫基 3-(1-氰基環丙基)苯基
4-氯苯基 3-(三氟甲基)硫基 4-(1-氰基環丙基)苯基
2-溴苯基 4-(三氟甲基)硫基 4-(2,2,2-三氟乙氧基)苯基
3-溴苯基 2-(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4-(2,2,3,3,3-五氟丙氧基)苯基
4-溴苯基 3-(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2-氯-4-氰基苯基
2-碘苯基 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3-氯-4-氰基苯基
3-碘苯基 2-((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氯-5-氰基苯基
4-碘苯基 3-((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2,4-雙(三氟甲基)苯基
2-甲基苯基 4-((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5-雙(三氟甲基)苯基
3-甲基苯基 2-環丙基苯基 2-氯-4-(三氟甲基)苯基
4-甲基苯基 3-環丙基苯基 3-氯-4-(三氟甲基)苯基
2-甲氧基苯基 4-環丙基苯基 吡啶-2-基
3-甲氧基苯基 2-氰基苯基 吡啶-3-基
4-甲氧基苯基 3-氰基苯基 吡啶-4-基
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苯基 嘧啶-2-基
3-(三氟甲基)苯基 2,4-二氯苯基 嘧啶-5-基
4-(三氟甲基)苯基 3,5-二氯苯基 6-(三氟甲基)吡啶-3-基
2-(三氟甲氧基)苯基 3,4,5-三氯苯基 5-(三氟甲基)吡啶-2-基
4-氰基-2-甲基苯基 4-氰基-3-甲基苯基 3-氰基-5-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氧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氧基)苯基
[表4-3]
Figure 02_image107
[表4-4]
Figure 02_image109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4,B為B-7的式(1-2)中,
Figure 02_image111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4、B為B-7的式(1-2)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5-1]
Figure 02_image113
[表5-2]
Figure 02_image115
[表5-3]
Figure 02_image117
[表5-4]
Figure 02_image119
[表5-5]
Figure 02_image121
[表5-6]
Figure 02_image123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5,B為B-7的式(1-3)中,
Figure 02_image125
R A、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5、B為B-7的式(1-3)中,R A、R B、R D及R E為表6-1、表6-2、表6- 3.、表6-4、表6-5及表6-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6-1]
Figure 02_image127
[表6-2]
Figure 02_image129
[表6-3]
Figure 02_image131
[表6-4]
Figure 02_image133
[表6-5]
Figure 02_image135
[表6-6]
Figure 02_image137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6,B為B-7的式(1-4)中,
Figure 02_image139
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6、B為B-7的式(1-4)中,R B、R D及R E為表7-1、表7-2、表7-3、表7-4及表7-5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7-1]
Figure 02_image141
[表7-2]
Figure 02_image143
[表7-3]
Figure 02_image145
[表7-4]
Figure 02_image145
[表7-5]
Figure 02_image147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7,B為B-7的式(1-5)中,
Figure 02_image149
R B、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7、B為B-7的式(1-5)中,R B、R C及R E為表8-1、表8-2、表8-3.、表8-4及表8-5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8-1]
Figure 02_image151
[表8-2]
Figure 02_image153
[表8-3]
Figure 02_image155
[表8-4]
Figure 02_image155
[表8-5]
Figure 02_image158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8,B為B-7的式(1-6)中,
Figure 02_image160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8、B為B-7的式(1-6)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表9-3、表9-4及表9-5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9-1]
Figure 02_image162
[表9-2]
Figure 02_image164
[表9-3]
Figure 02_image166
[表9-4]
Figure 02_image168
[表9-5]
Figure 02_image170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9,B為B-7的式(1-7)中,
Figure 02_image172
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9、B為B-7的式(1-7)中,R C、R D及R E為表10-1、表10-2、表10-3、表10-4及表10-5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0-1]
Figure 02_image174
[表10-2]
Figure 02_image176
[表10-3]
Figure 02_image178
[表10-4]
Figure 02_image180
[表10-5]
Figure 02_image182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10,B為B-7的式(1-8)中,
Figure 02_image184
R A、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10、B為B-7的式(1-8)中,R A、R C及R E為表11-1、表11-2、表11-3、表11-4及表11-5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1-1]
Figure 02_image186
[表11-2]
Figure 02_image188
[表11-3]
Figure 02_image190
[表11-4]
Figure 02_image192
[表11-5]
Figure 02_image194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2,B為B-7的式(1-9)中,
Figure 02_image196
R A、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2、B為B-7的式(1-9)中,R A、R B、R C、R D及R E為表12-1及表12-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2-1]
Figure 02_image198
[表12-2]
Figure 02_image200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3,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0)中,
Figure 02_image202
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3、B為B-7,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0)中,R B、R C、R D及R E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3]
Figure 02_image204
[表14-1]
R 3
H OMe c-Pr
F Cl 1-氰基環丙基
I CF 3 Br
SCF 3 S(O)CF 3 OCF 3
1H-吡咯-1-基 3-溴-1H-吡唑-1-基 SO 2CF 3
1H-吡唑-1-基 4-溴-1H-吡唑-1-基 4-碘-2H-1,2,3-三唑-2-基
1H-1,2,3-三唑-1-基 5-溴-1H-吡唑-1-基 5-碘-1H-四唑-1-基
1H-1,2,4-三唑-1-基 4-溴-1H-1,2,3-三唑-1-基 5-碘-2H-四唑-2-基
2H-1,2,3-三唑-2-基 5-溴-1H-1,2,3-三唑-1-基 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1H-四唑-1-基 3-溴-1H-1,2,4-三唑-1-基 4-(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2H-四唑-2-基 5-溴-1H-1,2,4-三唑-1-基 5-(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3-氯-1H-吡唑-1-基 4-溴-2H-1,2,3-三唑-2-基 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
4-氯-1H-吡唑-1-基 5-溴-1H-四唑-1-基 5-(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
5-氯-1H-吡唑-1-基 5-溴-2H-四唑-2-基 3-(三氟甲基)-1H-1,2,4-三唑-1-基
4-溴-1H-1,2,3-三唑-1-基 3-碘-1H-吡唑-1-基 5-(三氟甲基)-1H-1,2,4-三唑-1-基
5-溴-1H-1,2,3-三唑-1-基 4-碘-1H-吡唑-1-基 4-(三氟甲基)-1H-1,2,3-三唑-2-基
3-氯-1H-1,2,4-三唑-1-基 5-碘-1H-吡唑-1-基 5-(三氟甲基)-1H-四唑-1-基
5-氯-1H-1,2,4-三唑-1-基 4-碘-1H-1,2,3-三唑-1-基 5-(三氟甲基)-2H-四唑-2-基
4-氯-2H-1,2,3-三唑-2-基 5-碘-1H-1,2,3-三唑-1-基 4-氯-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5-氯-1H-四唑-1-基 3-碘-1H-1,2,4-三唑-1-基 3,5-雙(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5-氯-2H-四唑-2-基 5-碘-1H-1,2,4-三唑-1-基 4-(三氟甲氧基)-1H-吡唑-1-基
[表14-2]
R 3
苯基 3-(三氟甲氧基)苯基 2,2-二氟苯并[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
2-氯苯基 4-(三氟甲氧基)苯基 2-(1-氰基環丙基)苯基
3-氯苯基 2-(三氟甲基)硫基 3-(1-氰基環丙基)苯基
4-氯苯基 3-(三氟甲基)硫基 4-(1-氰基環丙基)苯基
2-溴苯基 4-(三氟甲基)硫基 4-(2,2,2-三氟乙氧基)苯基
3-溴苯基 2-(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4-(2,2,3,3,3-五氟丙氧基)苯基
4-溴苯基 3-(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2-氯-4-氰基苯基
2-碘苯基 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3-氯-4-氰基苯基
3-碘苯基 2-((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氯-5-氰基苯基
4-碘苯基 3-((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2,4-雙(三氟甲基)苯基
2-甲基苯基 4-((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5-雙(三氟甲基)苯基
3-甲基苯基 2-環丙基苯基 2-氯-4-(三氟甲基)苯基
4-甲基苯基 3-環丙基苯基 3-氯-4-(三氟甲基)苯基
2-甲氧基苯基 4-環丙基苯基 吡啶-2-基
3-甲氧基苯基 2-氰基苯基 吡啶-3-基
4-甲氧基苯基 3-氰基苯基 吡啶-4-基
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苯基 嘧啶-2-基
3-(三氟甲基)苯基 2,4-二氯苯基 嘧啶-5-基
4-(三氟甲基)苯基 3,5-二氯苯基 6-(三氟甲基)吡啶-3-基
2-(三氟甲氧基)苯基 3,4,5-三氯苯基 5-(三氟甲基)吡啶-2-基
4-氰基-2-甲基苯基 4-氰基-3-甲基苯基 3-氰基-5-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氧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氧基)苯基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4,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1)中,
Figure 02_image206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4,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1)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5,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2)中,
Figure 02_image208
R A、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5,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2)中,R A、R B、R D及R E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6,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3)中,
Figure 02_image210
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6,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的式(1-13)中,R B、R D及R E為表7-1、表7-2及表7-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7,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且R 13為乙基之式(1-14)中,
Figure 02_image212
R B、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7,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且R 13為乙基之式(1-14)中,R B、R C及R E為表8-1、表8-2及表8-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8,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5)中,
Figure 02_image214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8,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5)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9,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6)中,
Figure 02_image216
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9,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6)中,R C、R D及R E為表10-1、表10-2及表10-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10,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7)中,
Figure 02_image218
R A、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10,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7)中,R A、R C及R E為表11-1、表11-2及表1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2,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72)中,
Figure 02_image220
R A、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2,B為B-1,且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72)中,R A、R B、R C、R D及R E為表12-1及表12-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分別為表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表14-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3,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8)中,
Figure 02_image222
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3,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8)中,R B、R C、R D及R E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5-1]
Figure 02_image224
[表15-2]
Figure 02_image226
[表15-3]
Figure 02_image228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4,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9)中,
Figure 02_image230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4,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9)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5,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0)中,
Figure 02_image232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5,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0)中,R A、R C、R D及R E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6,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1)中,
Figure 02_image234
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6,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1)中,R B、R D及R E為表7-1、表7-2及表7-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7,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2)中,
Figure 02_image236
R B、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7,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2)中,R B、R C及R E為表8-1、表8-2及表8-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8,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3)中,
Figure 02_image238
R B、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8,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3)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9,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4)中,
Figure 02_image240
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9,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4)中,R C、R D及R E為表10-1、表10-2及表10-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10,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5)中,
Figure 02_image242
R A、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10,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5)中,R A、R C及R E為表11-1、表11-2及表1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2,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6)中,
Figure 02_image244
R A、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2,B為B-2,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6)中,R A、R B、R C、R D及R E為表12-1及表12-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3,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7)中,
Figure 02_image246
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3,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7)中,R B、R C、R D及R E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7-1]
Figure 02_image248
[表17-2]
Figure 02_image250
[表18]
Figure 02_image252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4,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8)中,
Figure 02_image254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4,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8)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5,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9)中,
Figure 02_image256
R A、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5,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29)中,R A、R B、R D及R E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6,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0)中,
Figure 02_image258
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6,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0)中,R B、R D及R E為表7-1、表7-2及表7-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7,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1)中,
Figure 02_image260
R B、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7,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1)中,R B、R C及R E為表8-1、表8-2及表8-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8,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2)中,
Figure 02_image262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8,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2)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9,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3)中,
Figure 02_image264
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9,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3)中,R C、R D及R E為表10-1、表10-2及表10-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10,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4)中,
Figure 02_image266
R A、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10,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4)中,R A、R C及R E為表11-1、表11-2及表13-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2,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5)中,
Figure 02_image268
R A、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2,B為B-3,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5)中,R A、R B、R C、R D及R E為表12-1及表12-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3,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6)中,
Figure 02_image270
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3,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6)中,R B、R C、R D及R E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19-1]
Figure 02_image272
[表19-2]
Figure 02_image273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4,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7)中,
Figure 02_image275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4,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7)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5,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8)中,
Figure 02_image277
R A、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5,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8)中,R A、R B、R D及R E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6,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9)中,
Figure 02_image279
R B、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6,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39)中,R B、R D及R E為表7-1、表7-2及表7-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7,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0)中,
Figure 02_image281
R B、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7,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0)中,R B、R C及R E為表8-1、表8-2及表8-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8,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1)中,
Figure 02_image283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8,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1)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9,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2)中,
Figure 02_image285
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9,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2)中,R C、R D及R E為表10-1、表10-2及表10-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10,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3)中,
Figure 02_image287
R A、R C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10,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3)中,R A、R C及R E為表11-1、表11-2及表11-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2,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4)中,
Figure 02_image289
R A、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2,B為B-4,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4)中,R A、R B、R C、R D及R E為表12-1及表12-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之A為A-3,B為B-5,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5)中,
Figure 02_image291
R B、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 式(1)之A為A-3,B為B-5,且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5)中,R B、R C、R D及R E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中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中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中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中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中所記載之整數。
[表20-1]
Figure 02_image293
[表20-2]
Figure 02_image295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4,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6)中,
Figure 02_image297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4,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6)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5,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7)中,
Figure 02_image299
R A、R B、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5,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7)中,R A、R B、R D及R 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6,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8)中,
Figure 02_image301
R B、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6,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8)中,R B、R D及R 為表7-1、表7-2及表7-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7,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9)中,
Figure 02_image303
R B、R C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7,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49)中,R B、R C及R 為表8-1、表8-2及表8-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8,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0)中,
Figure 02_image305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8,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0)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9,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1)中,
Figure 02_image307
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9,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1)中,R C、R D及R 為表10-1、表10-2及表10-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10,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2)中,
Figure 02_image309
R A、R C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10,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2)中,R A、R C及R 為表11-1、表11-2及表11-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2,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3)中,
Figure 02_image311
R A、R B、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2,B為B-5,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3)中,R A、R B、R C、R D及R 為表12-1及表12-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0-1及表20-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3,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4)中,
Figure 02_image313
R B、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3,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4)中,R B、R C、R D及R 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表21-1]
Figure 02_image315
[表21-2]
Figure 02_image317
[表22]
Figure 02_image319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4,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5)中,
Figure 02_image321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係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4,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5)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5,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6)中,
Figure 02_image323
R A、R B、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5,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6)中,R A、R B、R D及R 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6,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7)中,
Figure 02_image325
R B、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6,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7)中,R B、R D及R 為表7-1、表7-2及表7-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7,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8)中,
Figure 02_image327
R B、R C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 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7,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8)中,R B、R C及R 為表8-1、表8-2及表8-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8,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9)中,
Figure 02_image329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8,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59)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9,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60)中,
Figure 02_image331
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9,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60)中,R C、R D及R 為表10-1、表10-2及表10-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10,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61)中,
Figure 02_image333
R A、R C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10,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61)中,R A、R C及R 為表11-1、表11-2及表11-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2,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62)中,
Figure 02_image335
R A、R B、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2,B為B-6,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62)中,R A、R B、R C、R D及R 為表12-1及表12-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21-1及表21-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2為表2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3,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3)中,
Figure 02_image337
R B、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3,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3)中,R B、R C、R D及R 為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及表1-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表23-1]
Figure 02_image339
[表23-2]
R 3
H OMe c-Pr
F Cl Br
I CF 3 OCF 3
SCF 3 S(O)CF 3 SO 2CF 3
NMe 2 Me Et
苯基 3-(三氟甲氧基)苯基 2,2-二氟苯并[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
2-氯苯基 4-(三氟甲氧基)苯基 2-(1-氰基環丙基)苯基
3-氯苯基 2-(三氟甲基)硫基 3-(1-氰基環丙基)苯基
4-氯苯基 3-(三氟甲基)硫基 4-(1-氰基環丙基)苯基
2-溴苯基 4-(三氟甲基)硫基 4-(2,2,2-三氟乙氧基)苯基
3-溴苯基 2-(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4-(2,2,3,3,3-五氟丙氧基)苯基
4-溴苯基 3-(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2-氯-4-氰基苯基
2-碘苯基 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3-氯-4-氰基苯基
3-碘苯基 2-((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氯-5-氰基苯基
4-碘苯基 3-((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2,4-雙(三氟甲基)苯基
2-甲基苯基 4-((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5-雙(三氟甲基)苯基
3-甲基苯基 2-環丙基苯基 2-氯-4-(三氟甲基)苯基
4-甲基苯基 3-環丙基苯基 3-氯-4-(三氟甲基)苯基
2-甲氧基苯基 4-環丙基苯基 吡啶-2-基
3-甲氧基苯基 2-氰基苯基 吡啶-3-基
4-甲氧基苯基 3-氰基苯基 吡啶-4-基
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苯基 嘧啶-2-基
3-(三氟甲基)苯基 2,4-二氯苯基 嘧啶-5-基
4-(三氟甲基)苯基 3,5-二氯苯基 6-(三氟甲基)吡啶-3-基
2-(三氟甲氧基)苯基 3,4,5-三氯苯基 5-(三氟甲基)吡啶-2-基
4-氰基-2-甲基苯基 4-氰基-3-甲基苯基 3-氰基-5-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氧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氧基)苯基
[表24-1]
R 2
H OMe c-Pr
F Cl 1-氰基環丙基
I CF 3 Br
SCF 3 S(O)CF 3 OCF 3
1H-吡咯-1-基 3-溴-1H-吡唑-1-基 SO 2CF 3
1H-吡唑-1-基 4-溴-1H-吡唑-1-基 4-碘-2H-1,2,3-三唑-2-基
1H-1,2,3-三唑-1-基 5-溴-1H-吡唑-1-基 5-碘-1H-四唑-1-基
1H-1,2,4-三唑-1-基 4-溴-1H-1,2,3-三唑-1-基 5-碘-2H-四唑-2-基
2H-1,2,3-三唑-2-基 5-溴-1H-1,2,3-三唑-1-基 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1H-四唑-1-基 3-溴-1H-1,2,4-三唑-1-基 4-(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2H-四唑-2-基 5-溴-1H-1,2,4-三唑-1-基 5-(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3-氯-1H-吡唑-1-基 4-溴-2H-1,2,3-三唑-2-基 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
4-氯-1H-吡唑-1-基 5-溴-1H-四唑-1-基 5-(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
5-氯-1H-吡唑-1-基 5-溴-2H-四唑-2-基 3-(三氟甲基)-1H-1,2,4-三唑-1-基
4-溴-1H-1,2,3-三唑-1-基 3-碘-1H-吡唑-1-基 5-(三氟甲基)-1H-1,2,4-三唑-1-基
5-溴-1H-1,2,3-三唑-1-基 4-碘-1H-吡唑-1-基 4-(三氟甲基)-2H-1,2,3-三唑-2-基
3-氯-1H-1,2,4-三唑-1-基 5-碘-1H-吡唑-1-基 5-(三氟甲基)-1H-四唑-1-基
5-氯-1H-1,2,4-三唑-1-基 4-碘-1H-1,2,3-三唑-1-基 5-(三氟甲基)-2H-四唑-2-基
4-氯-2H-1,2,3-三唑-2-基 5-碘-1H-1,2,3-三唑-1-基 4-氯-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5-氯-1H-四唑-1-基 3-碘-1H-1,2,4-三唑-1-基 3,5-雙(三氟甲基)-1H-吡唑-1-基
5-氯-2H-四唑-2-基 5-碘-1H-1,2,4-三唑-1-基 4-(三氟甲氧基)-1H-吡唑-1-基
[表24-2]
R 2
苯基 3-(三氟甲氧基)苯基 2,2-二氟苯并[d][1,3]二氧雜環戊烯-5-基
2-氯苯基 4-(三氟甲氧基)苯基 2-(1-氰基環丙基)苯基
3-氯苯基 2-(三氟甲基)硫基 3-(1-氰基環丙基)苯基
4-氯苯基 3-(三氟甲基)硫基 4-(1-氰基環丙基)苯基
2-溴苯基 4-(三氟甲基)硫基 4-(2,2,2-三氟乙氧基)苯基
3-溴苯基 2-(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4-(2,2,3,3,3-五氟丙氧基)苯基
4-溴苯基 3-(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2-氯-4-氰基苯基
2-碘苯基 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 3-氯-4-氰基苯基
3-碘苯基 2-((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氯-5-氰基苯基
4-碘苯基 3-((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2,4-雙(三氟甲基)苯基
2-甲基苯基 4-((三氟甲基)磺醯基)苯基 3,5-雙(三氟甲基)苯基
3-甲基苯基 2-環丙基苯基 2-氯-4-(三氟甲基)苯基
4-甲基苯基 3-環丙基苯基 3-氯-4-(三氟甲基)苯基
2-甲氧基苯基 4-環丙基苯基 吡啶-2-基
3-甲氧基苯基 2-氰基苯基 吡啶-3-基
4-甲氧基苯基 3-氰基苯基 吡啶-4-基
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苯基 嘧啶-2-基
3-(三氟甲基)苯基 2,4-二氯苯基 嘧啶-5-基
4-(三氟甲基)苯基 3,5-二氯苯基 6-(三氟甲基)吡啶-3-基
2-(三氟甲氧基)苯基 3,4,5-三氯苯基 5-(三氟甲基)吡啶-2-基
4-氰基-2-甲基苯基 4-氰基-3-甲基苯基 3-氰基-5-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基)苯基
4-氰基-2-(三氟甲氧基)苯基 4-氰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 3-氰基-5-(三氟甲氧基)苯基
[表25]
Figure 02_image341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4,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4)中,
Figure 02_image343
R A、R C、R D及R E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4,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4)中,R A、R C、R D及R E為表5-1、表5-2、表5-3、表5-4、表5-5及表5-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5,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5)中,
Figure 02_image345
R A、R B、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5,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5)中,R A、R B、R D及R 為表6-1、表6-2、表6-3、表6-4、表6-5及表6-6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6,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6)中,
Figure 02_image347
R B、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6,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6)中,R B、R D及R 為表7-1、表7-2及表7-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7,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7)中,
Figure 02_image349
R B、R C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7,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7)中,R B、R C及R 為表8-1、表8-2及表8-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8,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8)中,
Figure 02_image351
R B、R C及R D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8,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8)中,R B、R C及R D為表9-1、表9-2及表9-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9,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9)中,
Figure 02_image353
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9,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69)中,R C、R D及R 為表10-1、表10-2及表10-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10,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70)中,
Figure 02_image355
R A、R C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10,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70)中,R A、R C及R 為表11-1、表11-2及表11-3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2,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71)中,
Figure 02_image357
R A、R B、R C、R D及R 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以及-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4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2,B為B-1,G 1、G 2、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2、CR 3、CR 4之式(1-71)中,R A、R B、R C、R D及R 為表12-1及表12-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23-1及表2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24-1及表2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4為表25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7之式(1-73)中,
Figure 02_image359
R b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7之式(1-73)中,R b及R c分別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表26-1]
Figure 02_image361
[表26-2]
Figure 02_image363
[表27]
Figure 02_image365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7之式(1-74)中,
Figure 02_image367
R a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7之式(1-74)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表26-3]
Figure 02_image369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7之式(1-75)中,
Figure 02_image371
R a及R b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7之式(1-75)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7之式(1-76)中,
Figure 02_image373
R a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7之式(1-76)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7之式(1-77)中,
Figure 02_image375
R a及R b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7之式(1-77)中, 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7之式(1-78)中,
Figure 02_image377
R a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7之式(1-78)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7之式(1-79)中,
Figure 02_image379
R a及R b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R 基、氰基、硝基、羥基以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7之式(1-79)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的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0)中,
Figure 02_image381
R b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0)中,R b及R c分別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1)中,
Figure 02_image383
R a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1)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2)中,
Figure 02_image385
R a及R b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2)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3)中,
Figure 02_image387
R a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R 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3)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4)中,
Figure 02_image389
R a及R b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R 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4)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5)中,
Figure 02_image391
R a及R c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R 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5)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的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鹽或該等之N-氧化物,其係在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6)中,
Figure 02_image393
R a及R b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以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當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各自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是J 1及J 2互相連結形成之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丙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氧化物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是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係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係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以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以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舉例說明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包含以下之組合:式(1)的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86)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的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的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的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的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的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的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87)中,
Figure 02_image395
R b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87)中,R b及R c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88)中,
Figure 02_image397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88)中,R a及R c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89)中,
Figure 02_image399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89)中,R a及R b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0)中,
Figure 02_image401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0)中,R a及R c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1)中,
Figure 02_image403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1)中,R a及R b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2)中,
Figure 02_image405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2)中,R a及R c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3)中,
Figure 02_image407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3)中,R a及R b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4)中,
Figure 02_image409
R b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4)中,R b及R c分別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5)中,
Figure 02_image411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5)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6)中,
Figure 02_image413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6)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7)中,
Figure 02_image415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7)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8)中,
Figure 02_image417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8)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9)中,
Figure 02_image419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99)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0)中,
Figure 02_image421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0)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1)中,
Figure 02_image423
R b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a為氮原子,X b及X c分別為CR b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1)中,R b及R c分別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2)中,
Figure 02_image425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2)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3)中,
Figure 02_image427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NR 14,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3)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R 14為表27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4)中,
Figure 02_image429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4)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5)中,
Figure 02_image431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5)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6)中,
Figure 02_image433
R a及R c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為氮原子,X a及X c分別為CR a及CR c,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6)中,R a及R c分別為表26-3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7)中,
Figure 02_image435
R a及R b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c為氮原子,X a及X b分別為CR a及CR b,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07)中,R a及R b分別為表26-3及表26-1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7之式(1-108)中,
Figure 02_image437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7之式(1-108)中,R a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09)中,
Figure 02_image439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09)中,R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0)中,
Figure 02_image441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及X c為氮原子,X a為CR a,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0)中,R a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1)中,
Figure 02_image443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b及X c為氮原子,X a為CR a,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1)中,R b及R c分別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2)中,
Figure 02_image445
R a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氧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2)中,R a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7之式(1-113)中,
Figure 02_image447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3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2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7之式(1-113)中,R a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3分別為表3-1、表3-2所記載之取代基,R 2為表4-1及表4-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14)中,
Figure 02_image449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1及R 4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NR fR g基、及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3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雜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1,G 1、G 3及G 4分別為CR 1、CR 3、CR 4,G 2為氮原子之式(1-114)中,R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1及R 4為表13所記載之取代基,R 3為表14-1及14-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5)中,
Figure 02_image451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0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b及X c為氮原子,X a為CR a,B為B-2,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5)中,R a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5-1及表15-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0為表16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6)中,
Figure 02_image453
R a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NR fR g基、氰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3,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6)中,R b及R c分別為表26-1及表26-2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7-1及表17-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1為表18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7)中,
Figure 02_image455
R a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及‐C(O)NR fR g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J 1及J 2經取代之胺基(D-1)時,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羥基、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啶基,或者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環狀胺基,該環狀胺基係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丙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氮雜環丁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哌啶基、可具有取代基之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氧化物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硫代嗎啉基‐S,S‐二氧化物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當D為含氮雜環基(D-2)時,為式(Q-2)、(Q-3)、(Q-4)、(Q-5)、(Q-6)、(Q-8)或(Q-9), R 5、R 6、R 7及R 8分別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3為選自由可具有取代基之(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1至C 6)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之(C 3至C 6)環烷基、及可具有取代基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為0至2之整數。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例示如以下之組合:在式(1)之A為A-0,K為硫原子,X a為CR a,X b及X c為氮原子,B為B-4,G 5、G 6、G 7及G 8分別為CR 5、CR 6、CR 7、CR 8之式(1-117)中,R a為表26-3所記載之取代基,D為表2-1所記載之取代基(惟,表2-1中,R J及m分別為表2-2、表2-3所記載之取代基及整數),R 5、R 6、R 7及R 8為表19-1及表19-2所記載之取代基,R 13為表4-3所記載之取代基,n為表4-4所記載之整數。 [實施例]
<合成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而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等實施例。NMR數據之「s」係表示單譜線(singlet),「d」係表示雙重譜線(doublet),「t」係表示三重譜線(triplet),「q」係表示四重譜線(quartet),「m」係表示多重譜線(multiplet),「br」係表示寬譜線(broad),J係表示耦合常數。
合成實施例1-1:3-(乙基硫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氰吡啶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57
將依照WO2017/016922、p57所記載之方法而調製之5-溴-3-(乙基硫基)氰吡啶(4.50g,18.5mmol)、(4-(三氟甲氧基)苯基)硼酸(5.72g,27.8mmol)溶解於1,4-二㗁烷(160mL),添加2M碳酸鈉水溶液(40mL)。將系統內利用泵脫氣後,以氮置換,添加二氯雙(三苯基膦)鈀(II)(1.30g,1.85mmol)。再度脫氣,進行氮置換後,在回流下加熱攪拌2小時。冷卻到室溫後,將反應液以乙酸乙酯、水稀釋,使用過濾助劑進行過濾而去除不溶物。於濾液進一步添加水,以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4.69g,78.2%)。 1H NMR (CDCl 3) δ 8.69 (1H, d, J=1.8Hz), 7.87 (1H, d, J=2.1Hz), 7.80 (2H, d, J=8.4Hz), 7.70 (2H, d, J=8.4Hz), 3.13 (2H, q, J=7.5Hz), 1.43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1-2:3-(乙基硫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吡啶甲酸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59
將合成實施例1-1之生成物(2.00g,6.17mmol)溶解於乙醇(60mL)、二㗁烷(20mL),於其中添加25%氫氧化鈉水溶液(50.0g,308mmol),在回流下攪拌5小時。冷卻到室溫後,將反應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以水、1N鹽酸稀釋後,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過濾。將濾液減壓濃縮後,將所得之組成物懸浮於乙酸乙酯與己烷之混合液,將懸浮液過濾而以濾物形式得到目的物(2.18g,quant.)。 1H NMR (CDCl 3) δ 10.90 (1H, br), 8.47 (1H, d, J=1.8Hz), 7.49 (1H, d, J=1.5Hz), 7.66-7.61 (2H, m), 7.39 (2H, d, J=8.1Hz), 3.04 (2H, q, J=7.5Hz), 1.48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1-3:3-(乙基硫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61
將合成實施例1-2之生成物(5.22g,15.2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140mL),於其中添加乙二醯氯(2.61mL,30.4mmol)、二甲基甲醯胺(500μL),在室溫攪拌1小時。其後,將反應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殘渣溶解於四氫呋喃(120mL)。於其中添加2-胺基5-三氟甲基吡啶(3.20g,19.7mmol)、三乙基胺(11mL,78.9mmol),在室溫攪拌4.5小時。於反應液添加水、飽和食鹽水,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後,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3.46g,46.7%)。 1H NMR (CDCl 3) δ 10.83 (1H, s), 8.63-8.60 (2H, m), 8.53 (1H, d, J=1.8Hz), 7.97 (1H, dd, J=9.0, 1.8Hz), 7.81 (1H, d, J=1.5Hz), 7.65 (2H, d, J=8.7Hz), 7.39 (2H, d, J=8.4Hz), 3.04 (2H, q, J=7.5Hz), 1.49 (3H, t, J=7.2Hz)
合成實施例1-4:3-(乙基磺醯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63
將合成實施例1-3之生成物(190mg,0.390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7mL),於其中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208mg,0.783mmol),在室溫攪拌7小時。於反應液添加碳酸氫鈉水溶液後,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185mg,91.3%)。 1H NMR (CDCl 3) δ 10.35 (1H, s), 9.04 (1H, d, J=2.1Hz), 8.82 (1H, d, J=2.1Hz), 8.65 (1H, br), 8.56 (1H, d, J=8.7Hz), 8.01 (1H, dd, J=9.0, 2.4Hz), 7.76-7.73 (2H, m), 7.43 (2H, d, J=8.1Hz), 4.00 (2H, q, J=7.5Hz), 1.41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1-5:3-(乙基磺醯基)-N,N-二甲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脒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65
將合成實施例1-4之生成物(200mg,0.385mmol)溶解於乙腈(10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1.01g,3.85mmol)、四氯化碳(186μL,1.92mmol),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50%二甲基胺水溶液(1mL),在室溫攪拌15分鐘。將反應液以飽和食鹽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197mg,93.6%)。 1H NMR (CDCl 3) 8.97 (1H, d, J=2.4Hz), 8.42 (1H, d, J=2.4Hz), 7.96 (1H, br), 7.71-7.68 (2H, m), 7.60 (1H, dd, J=8.7Hz, 2.4Hz), 7.39 (2H, d, J=8.1Hz), 6.99 (1H, d, J=7.2Hz), 3.43-3.29 (5H, m), 2.85(3H, br), 1.15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2-1:3-(乙基磺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菸鹼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67
將以與合成實施例1-3同樣的手法所調製之3-(乙基硫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菸鹼醯胺(360mg,1.10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39mL),於其中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233mg,0.88mmol),在室溫攪拌1小時。其後,更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100mg,0.37mmol),在室溫攪拌1.5小時。於反應液添加5%氫氧化鈉水溶液後,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153mg,38.8%)。 1H NMR (CDCl 3) 10.06 (1H, s), 9.09 (1H, s), 8.93 (1H, d, J=4.8Hz), 8.34 (1H, d, J=8.7Hz), 8.24 (1H, s), 7.95 (1H, dd, J=8.7, 1.8Hz), 7.55 (1H, d, J=4.8Hz), 3.47 (2H, q, J=7.2Hz), 1.32 (3H, t, J=7.5)
合成實施例2-2:3-(乙基磺醯基)-N,N-二甲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菸鹼脒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69
將合成實施例2-1之生成物(76.5mg,0.21mmol)溶解於乙腈(6.5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550mg,2.10mmol)、四氯化碳(105μL,1.07mmol),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50%二甲基胺水溶液(1mL),在室溫攪拌整晚。將反應液以飽和食鹽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54.8mg,67.5%)。 1H NMR (CDCl 3) 9.12 (1H, s), 8.76 (1H, d, J=4.8Hz), 7.97 (1H, s), 7.63 (1H, dd, J=2.4Hz, 8.7Hz), 7.17 (1H, d, J=4.8Hz), 6.96 (1H, d, J=8.4Hz), 3.47-3.30 (5H, m), 2.81 (3H, br), 1.23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3-1:4-(乙基硫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喹啉-3-甲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71
將2-胺基-5-三氟甲基吡啶(417mg,2.57mmol)溶解於四氫呋喃(20mL),於其中添加氫化鈉(60%,103mg,2.57mmol),在室溫攪拌20分鐘。其後,將依WO2020/173860A1、p88所記載之方法而調製之4-(乙基硫基)異喹啉-3-羧酸甲酯(530mg,2.14mmol)之四氫呋喃溶液(13mL)添加於反應液,在室溫攪拌2.5小時。將反應液添加於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後,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得之將反應液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組成物以矽膠管柱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470mg,58.1%)。 1H NMR (CDCl 3) 10.8 (1H, s), 9.19 (1H, s), 8.90 (1H, d, J=9.0Hz), 8.68 (1H, d, J=9.0Hz), 8.63 (1H, br), 8.08 (1H, d, J=8.4Hz), 7.99 (1H, dd, J=8.7, 2.1Hz), 7.91 (1H, td, J=6.9, 1.2Hz), 7.78 (1H, t, J=6.9Hz), 3.08 (2H, q, J=7.2Hz), 1.22 (3H, t, J=7.5)
合成實施例3-2:4-(乙基磺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喹啉-3-甲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73
將合成實施例3-1之生成物(470mg,1.25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25mL),冰冷後,於反應液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332mg,1.25mmol)。升溫到室溫後,攪拌0.5小時。再度將反應液冰冷,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332mg,1.25mmol),升溫到室溫後,攪拌3.5小時。將反應液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將所得之有機層以0.1N氫氧化鈉水溶液、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390mg,76.5%)。 1H NMR (CDCl 3) 9.41 (1H, s), 9.05 (2H, d, J=8.7Hz), 8.59 (1H, s), 8.47 (1H, d, J=8.4Hz), 8.16 (1H, d, J=8.1Hz), 8.01-7.95 (2H, m), 7.83 (1H, td, J=8.1, 0.9Hz), 3.78 (2H, q, J=7.5Hz), 1.53 (3H, t, J=7.5)
合成實施例3-3:4-(乙基磺醯基)-N,N-二甲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喹啉-3-甲脒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75
將合成實施例3-2之生成物(80mg,0.18mmol)溶解於乙腈(4.4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315mg,1.20mmol)、四氯化碳(285μL,2.94mmol),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50%二甲基胺水溶液(0.42mL),在室溫攪拌整晚。將反應液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Brine洗淨後,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47.5mg,60.5%)。 1H NMR (CDCl 3) 9.33 (1H, s), 8.78 (1H, d, J=8.7Hz), 8.08 (1H,d, J=8,1Hz), 7.97-7.92 (1H, m), 7.81-7.76 (2H m), 7.54 (1H, d, J=6.9Hz), 6.99 (1H, d, J=8.7Hz), 3.70-3.60 (1H, m), 3.41-3.29 (4H, m), 2.88 (3H, s), 1.45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4-1:3-(乙基硫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喹啉-2-甲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77
將2-胺基5-三氟甲基吡啶(177mg,1.09mmol)溶解於四氫呋喃(5mL),於其中添加氫化鈉(60%,47.6mg,1.09mmol),在室溫攪拌20分鐘。其後,將依WO2017/146220A1、p96所記載之方法而調製之3-(乙基硫基)喹啉-2-羧酸乙酯(238mg,0.91mmol)之四氫呋喃溶液(3mL)添加於反應液,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反應液過濾,以濾物之形式得到目的物(299mg,87.0%)。 1H NMR (DMSO-d 6) 8.40 (1H, d, J=0.9Hz), 8.12 (1H, s), 7.96-7.86 (3H, m), 7.68-7.60 (2H, m), 7.52 (1H, t, J=7.2Hz), 3.02 (2H, q, J=7.5Hz), 1.28 (3H, t, J=7.2Hz)
合成實施例4-2:3-(乙基磺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喹啉-2-甲醯胺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79
將合成實施例4-1之生成物(150mg,0.397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5mL),冰冷後,於反應液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111mg,0.42mmol)。升溫到室溫後,攪拌0.5小時。再度將反應液冰冷,添加3-氯過氧苯甲酸(65%,111mg,0.42mmol),升溫到室溫後,攪拌3.5小時。將反應液過濾,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110mg,33.8%)。 1H NMR (CDCl 3) 10.33 (1H, s), 9.18 (1H, s), 8.66 (1H, br), 8.59 (1H, d, J=8.7Hz), 8.33 (1H, d, J=8.4Hz), 8.10 (1H, d, J=8.4Hz), 8.06-8.00 (2H, m), 7.87-7.82 (1H, m), 4.03 (2H, q, J=7.5Hz), 1.43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4-3:3-(乙基磺醯基)-N,N-二甲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喹啉-2-甲脒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81
將合成實施例4-2之生成物(67mg,0.16mmol)溶解於乙腈(5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214mg,0.82mmol)、四氯化碳(157μL,1.63mmol),在回流下攪拌3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50%二甲基胺水溶液(342μL,3.26mmol),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64.3mg,90.4%)。 1H NMR (CDCl 3) 8.82 (1H, s), 8.12 (1H, d, J=8.4Hz), 8.01 (1H, d, J=8.1Hz), 7.93-7.87(1H, m), 7.84-7.83 (1H, m), 7.75-7.70 (1H, m), 7.52 (1H, dd, J=8.7, 2.4Hz), 6.98 (1H, d, J=8.4Hz), 3.58-3.54 (2H, m), 3.38 (3H, br), 2.82 (3H, br), 1.17 (3H, t, J=7.2Hz)
合成實施例5-1:3-(乙基磺醯基)-N,N-二甲基-4′-(三氟甲氧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1,1′-聯苯]4-甲脒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83
將以與合成實施例1-4同樣的手法而調製之3-(乙基磺醯基)-4′-(三氟甲氧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1,1′-聯苯]-4-甲醯胺(130mg,0.25mmol)溶解於乙腈(5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395mg,1.5mmol)、四氯化碳(365μL,3.76mmol),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50%二甲基胺水溶液(530μL,5.02mmol),在室溫攪拌整晚。將反應液以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178mg,86.5%)。 1H NMR (CDCl 3) 8.14 (1H, d, J=1.8Hz), 8.06-8.05 (1H, m), 7.74 (1H, dd, J=1.8, 7.8Hz), 7.64 (2H, d, J=9.3Hz), 7.59 (1H, dd, J=2.7, 8.7Hz), 7.35-7.31 (3H, m), 6.91 (1H, d, J=8.1Hz), 3.56-3.44 (1H, m), 3.42-3.32 (1H, m), 3.30 (3H, br), 2.84 (3H, br), 1.21 (3H, t, J=7.05Hz)
合成實施例6:N-((3-(乙基磺醯基)吡啶-4-基))(((5-(三氟甲基)吡啶-2-基)胺基)亞甲基)乙醯胺基(比較化合物1)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85
以與WO2020/054712之合成實施例1-1-3(p90)同樣的手法得到目的物(473mg,70.8%)。 1H NMR (CDCl 3) 13.46 (1H, br), 9.18 (1H, br), 8.90 (1H, d, J=4.8Hz), 8.78 (1H, br), 8.01 (1H, dd, J=2.1, 8.4Hz), 7.39-7.33 (2H,m), 3.34 (2H, q, J=7.5Hz), 2.21 (s, 3H), 1.33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7:3-(乙基磺醯基)5-(三氟甲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脒(比較化合物2)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87
以與WO2020/054712之合成實施例2-1-5(p95)同樣的手法得到目的物(473mg,70.8%)。 1H NMR (CDCl 3) 9.92 (1H, s), 8.77 (1H, d, J=1.5Hz), 8.61 (1H, br), 8.56 (1H, d, J=9.0Hz), 8.37 (1H, d, J=2.1Hz), 7.95 (1H, dd, J=2.4, 8.9Hz), 3.27 (2H, q, J=7.5Hz), 1.39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8:3,5-雙(乙基磺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脒(比較化合物3)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89
以與WO2020/054712之合成實施例2-1-5(p95)同樣的手法得到目的物(473mg,70.8%)。 1H NMR (CDCl 3) 10.23 (1H, br), 9.27 (1H, d, J=2.1Hz), 8.94 (1H, d, J=2.1Hz), 8.69 (1H, br), 7.90 (1H, dd, J=2.4, 8.7Hz), 7.19 (1H, d, J=8.4Hz), 4.00 (2H, q, J=7.5Hz), 3.31-3.22 (2H, m), 1.43-1.34 (6H, m)
合成實施例9:3-(乙基磺醯基)-N′-甲氧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脒(比較化合物4)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91
將以與合成實施例1-4同樣的手法而調整調製之3-(乙基磺醯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吡啶甲醯胺(157mg,0.44mmol)溶解於乙腈(11.3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1.13g,4.32mmol)、四氯化碳(213μL,1.39mmol),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O-甲基羥基胺鹽酸鹽(1.1g,5.99mmol)、三乙基胺(1.8mL,13.0mmol),在室溫攪拌整晚。將反應液以飽和食鹽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71.4mg,14.1%)。 1H NMR (CDCl 3) 8.78 (1H, dd, J=1.5, 4.8Hz), 8.41 (1H, dd, J=1.5, 7.95Hz), 8.18 (1H, s), 8.09 (1H, s), 7.59-7.56 (2H, m), 6.50 (1H, d, J=8.7Hz), 3.98 (3H, s), 3.59 (2H, q, J=7.5Hz), 1.34 (3H, t, J=7.5Hz),
合成實施例10:3-(乙基磺醯基)-N′-甲氧基-N-(5-(三氟甲基)吡啶-2-基)異菸鹼脒(比較化合物5)之調製
Figure 02_image493
將合成實施例2-1之生成物(76.5mg,0.21mmol)溶解於乙腈(6.5mL),於其中添加三苯基膦(550mg,2.10mmol)、四氯化碳(105μL,1.07mmol),在回流下攪拌1小時。冷卻到室溫後,添加50%二甲基胺水溶液(1mL),在室溫攪拌整晚。將反應液以飽和食鹽水稀釋,以乙酸乙酯萃取。將所得之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過濾。其後,將濾液減壓濃縮,將所得之粗生成物以矽膠層析精製而得到目的物(50.2mg,30.4%)。 1H NMR (CDCl 3) 9.25 (1H, s), 8.85 (1H, d, J=7.8Hz), 8.17 (1H, s), 7.61 (1H, dd, J=2.1, 8.7Hz), 7.39 (1H, d, J=5.1Hz), 6.54 (1H, d, J=8.7Hz), 3.98(3H, s), 3.50 (2H, q, J=7.5Hz), 1.35 (3H, t, J=7.5Hz),
以下,將由上述合成方法所得之本發明化合物及比較化合物之結構與該化合物之NMR數據示於表28-1至表28-27。本發明化合物不限定於此等化合物。
[表28-1]
Figure 02_image495
[表28-2]
Figure 02_image497
[表28-3]
Figure 02_image499
[表28-4]
Figure 02_image501
[表28-5]
Figure 02_image503
[表28-6]
Figure 02_image505
[表28-7]
Figure 02_image507
[表28-8]
Figure 02_image509
[表28-9]
Figure 02_image511
[表28-10]
Figure 02_image513
[表28-11]
Figure 02_image515
[表28-12]
Figure 02_image517
[表28-13]
Figure 02_image519
[表28-14]
Figure 02_image521
[表28-15]
Figure 02_image523
[表28-16]
Figure 02_image525
[表28-17]
Figure 02_image527
[表28-18]
Figure 02_image529
[表28-19]
Figure 02_image531
[表28-20]
Figure 02_image533
[表28-21]
Figure 02_image535
[表28-22]
Figure 02_image537
[表28-23]
Figure 02_image539
[表28-24]
Figure 02_image541
[表28-25]
Figure 02_image543
[表28-26]
Figure 02_image545
[表28-27]
Figure 02_image547
<製劑例> 以下,列舉含有本發明之式(1)所示之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之農藥製劑例。 製劑例1 [水合劑(wettable powder)] 將下述成分均勻地混合,粉碎而得到水合劑。 本發明化合物                                           30重量% 黏土                                                        30重量% 矽藻土                                                     35重量% San X P252                                                4重量% (木質素磺酸鈣:日本製紙(股)之商品名) Solpole 8070                                              1重量% (月桂基硫酸鈉:東邦化學工業(股)之商品名)
製劑例2[粉劑] 將下述成分均勻地混合而得到粉劑。 本發明化合物                                             2重量% 黏土                                                        90重量% 滑石                                                          7重量% 硬脂酸鈣                                                   1重量%
製劑例3[乳劑] 將前述成分均勻地混合、溶解而得到乳劑。 本發明化合物                                           20重量% N,N-二甲基甲醯胺                                    20重量% T-SOL 150                                               50重量% (芳香族系溶劑:JXTG Energy股份有限公司之製品名) NEWKALGEN CL-H                                10重量% (POE烷基苯基醚:竹本油脂(股)之製品名)
製劑例4[乳劑2] 將下述成分均勻地混合、溶解而得到乳劑。 本發明化合物                                             5重量% 二甲苯                                                  42.5重量% DMSO                                                  42.5重量% NEWKALGEN 2003                                 10重量% (POE烯丙基苯基醚甲醛縮合物與烷基苯磺酸金屬鹽之混合物:竹本油脂(股)之製品名)
製劑例5[粒劑] 將前述成分均勻地粉碎/混合,添加水並充分地捏合後,造粒乾燥而得到粒劑。 本發明化合物                                             5重量% 膨土                                                        40重量% 滑石                                                        10重量% 黏土                                                        43重量% San X P252                                                2重量% (木質素磺酸鈣:日本製紙(股)之商品名)
製劑例6[水懸劑] 將除了黃原膠1%水溶液及適當量的水以外之前述處方之全量預備混合後,以濕式粉碎機粉碎。其後,於所得之粉碎物添加黃原膠1%水溶液及其餘的水,而得到100重量%之水懸劑。 本發明化合物                                           25重量% Solpole 7556                                              5重量% (POE苯乙烯基苯基醚硫酸鹽:東邦化學工業(股)之製品名) 丙二醇                                                       6重量% 膨土                                                          1重量% 黃原膠1%水溶液                                       3重量% 水                                                            60重量%
製劑例7[粒劑] 將前述成分均勻地粉碎/混合,添加水並充分地捏合後,造粒乾燥而得到粒劑。 本發明化合物                                             5重量% 膨土                                                        40重量% 滑石                                                        10重量% 黏土                                                        43重量% San X P252                                                2重量% (木質素磺酸鈣:日本製紙(股)之商品名)
<生物試驗例> 以下試驗證實本發明化合物對於特定有害生物之防除效力。「防除效力」表示使攝食顯著降低之有害無脊椎生物之發育的阻礙(包含死亡率)。然而,由本發明化合物所達成之有害生物之防除對象不限定於這些種類。結果中之化合物編號係指表28之化合物。 生物試驗例所示之死蟲率、食害防止效果係根據下述計算式而算出。 死蟲率(%)=(異常蟲數與死亡蟲數之總和)/(合計蟲數)×100 食害防止效果(%)=100×(全體葉面積-因對象害蟲所導致之被害葉面積)/(全體葉面積)
生物試驗例1:綿蚜(Aphis gossypii)防除試驗(葉片散布處理) 將黃瓜葉切成直徑3.5cm,放置於經水濕潤之脫脂棉上。於此釋放2隻綿蚜成蟲,24小時使其產出幼蟲後,除去成蟲。將以成為200ppm之方式稀釋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2mL使用散布塔而散布於此黃瓜葉。風乾後,與脫脂棉一起放入塑膠杯,蓋上蓋子並在25 ℃的恆溫室飼育。處理5日後觀察其生死,算出死蟲率。 其結果,本發明化合物1、5、6、9、10、11、12、13、15、16、20、25、29、30、31、32、33、34、35、38、39、40、42、43、44、45、47、55、59、65、67、68、69、71、73、74、75、76、77、78、79、80、83、84、85、86、87、88、89、90、91、92、93、96、97、98、100、101、102、104、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7、118、120、121、122、123、124、128、129、130、131、133、134、135、136、137、138、139、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顯示80%以上之死蟲率。
生物試驗例2: 菸草粉蝨(Bemisia tabaci) 防除試驗(莖葉散布處理) 將黃瓜葉切成直徑6.0cm,放置於經水濕潤之脫脂棉上。將以成為200ppm之方式稀釋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2mL使用散布塔而散布於此黃瓜葉。風乾後,將此黃瓜葉放入塑膠杯,釋放20隻菸草粉蝨成蟲,蓋上蓋子並在25℃的恆溫室內飼育。處理5日後觀察其生死,算出死蟲率。 其結果,本發明化合物20、31、88、89、97、98、104、106、107、129顯示80%以上之死蟲率。
生物試驗例3: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防除試驗(葉片浸漬處理) 將高麗菜葉切成直徑5.0cm,將此高麗菜葉片浸漬於以成為200ppm之方式稀釋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20mL,進行風乾。風乾後,將高麗菜葉片放入塑膠杯內,釋放10隻小菜蛾3齡幼蟲,蓋上蓋子並在25℃的恆溫室飼育。處理5日後觀察幼蟲的生死,算出死蟲率。 其結果,本發明化合物1、2、3、4、5、6、7、8、9、10、11、12、13、15、16、17、18、20、21、22、23、27、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1、52、55、57、58、61、62、63、65、66、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1、142、143、145、146、147、148、150、151、152、153、154、155顯示80%以上之死蟲率。
生物試驗例4: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防除試驗(莖葉浸漬處理) 取10根水稻幼苗,浸漬予以成為200ppm之方式稀釋之供試化合物的藥液20mL,進行風乾。風乾後,使用胺酯而保持於玻璃圓筒(內徑4.5cm×14cm)內,立在裝有水40mL之塑膠杯中。於此放飼褐飛蝨3齡幼蟲,以包藥紙蓋住,在25℃的恆溫室飼育。處理5日後觀察幼蟲的生死,算出死蟲率。 其結果,本發明化合物20、22、32、33、46、70、87、88、89、90、97、98、102、104、106、107、108、110、112、114、115、117、121、122、127、128、129、144、145、150、151、153、154顯示80%以上之死蟲率。
生物試驗例5: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防除試驗(莖葉浸漬處理) 將高麗菜葉切成直徑5.0cm,將此高麗菜葉片浸漬於以成為200ppm之方式稀釋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20mL,進行風乾。風乾後,將高麗菜葉片放入塑膠杯內,釋放5隻斜紋夜蛾2齡幼蟲,蓋上蓋子並在25℃的恆溫室飼育。處理5日後觀察幼蟲的生死,算出死蟲率。 其結果,本發明化合物1、2、3、4、7、8、9、10、11、12、13、15、17、18、20、21、22、23、27、32、33、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1、54、55、56、57、59、65、70、71、72、73、74、75、77、78、79、80、81、83、84、85、87、88、89、90、91、92、93、94、95、97、98、99、102、104、105、106、107、108、109、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50、151、153、154、155顯示80%以上之死蟲率。
生物試驗例6:南黃薊馬(Thrips palmi)防除試驗(葉片散布處理) 將黃瓜葉切成直徑1.5cm,放置於經水濕潤之脫脂棉上。將以成為200ppm之方式稀釋之供試化合物的稀釋液2mL使用散布塔而散布於此黃瓜葉。風乾後,與脫脂棉一起放入塑膠杯。於此釋放5隻南黃薊馬1齡幼蟲,蓋上蓋子並在25℃的恆溫室飼育。處理2日後觀察其生死,算出死蟲率及食害防止效果。 其結果,本發明化合物1、18、21、32、35、39、42、44、57、65、70、71、72、73、155顯示50%以上之死蟲率或食害防止效果。
比較試驗例1:綿蚜(Aphis gossypii) 防除試驗(葉片散布處理) 以與上述生物試驗例1同樣的操作,針對先前技術(WO2020/054712)之化合物(比較化合物1至3)及依據此而合成之化合物(比較化合物4、5),評估防除效果。將結果與本發明化合物29、30之評估結果一併示於表29。 本發明化合物29、30顯示較先前技術(WO2020/054712)之化合物(比較化合物1至3)及及依據此而合成之化合物(比較化合物4、5)更優異之效力。
[表29]
Figure 02_image549
Figure 111121450-A0101-11-0004-7
Figure 111121450-A0101-11-0005-8
本案無圖式。

Claims (12)

  1. 一種式(1)所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Figure 03_image001
    式(1)中,A為A-1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03
    X A係表示氮原子或C(R A), X B係表示氮原子或C(R B), X C係表示氮原子或C(R C), X D係表示氮原子或C(R D), X E係表示氮原子或C(R E), R A、R B、R C、R D及R E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E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鹵代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F 1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1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及SF 5基(五氟化硫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E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F 1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1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F 1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R F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及鹵代(C 1至C 6)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R G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烯基、鹵代(C 2至C 6)烯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F 1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1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氰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D-1或D-2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07
    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SO 2R G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為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之脂肪族3至10員環之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可在環內含有選自由-C(O)-、-O-、-NH-、-NR G-、-SO-、-SO 2-所成群組中之鍵結基, 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係未取代或任意地具有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SO 2R G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W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及C(O)NH 2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F 2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Q係表示Q-1、Q-2、Q-3、Q-4、Q-5、Q-6、Q-7、Q-8或Q-9所示之未取代或經由R J而任意地取代之含氮雜環結構,
    Figure 03_image023
    R J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m係表示0至4之整數, B為B-1、B-2、B-3、B-4、B-5或B-6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25
    R 13係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係表示0至2之整數, G 1及G 3係分別表示C(R 1)及C(R 3), G 2係表示氮原子或C(R 2), G 4係表示氮原子或C(R 4), G 5係表示氮原子或C(R 5), G 6係表示氮原子或C(R 6), G 7係表示氮原子或C(R 7), G 8係表示氮原子或C(R 8), 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SF 5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Y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F 3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C(S)NH 2基、及SF 5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表示鄰接的F 3互相連結而形成之未取代或可經由1個以上鹵原子或(C 1至C 6)烷基取代之5或6員環, R H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NR FR G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F及R G係與前述同義, R 10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環烷基、鹵代(C 1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A為A-2、A-3、A-4、A-5、A-6、A-7、A-8、A-9或A-10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27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D為D-1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29
    B為B-1、B-2、B-3或B-4所示之結構,G 2及G 4中之至少一者為氮原子,
    Figure 03_image031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1所示之結構,G 2及G 4中之至少一者為氮原子,
    Figure 03_image033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2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35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3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37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4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39
  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5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41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6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43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其中,B為B-7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45
    R 1為氫原子。
  11. 一種式(1)所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Figure 03_image047
    式(1)中,A為A-0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05
    K係表示氧原子、硫原子、或NR 14, X a係表示氮原子或C(R a), X b係表示氮原子或C(R b), X c係表示氮原子或C(R c), R a、R b及R c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Z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鹵代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F 4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4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及SF 5基(五氟化硫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Z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F 4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4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F 4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R f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及鹵代(C 1至C 6)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前述R g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烯基、鹵代(C 2至C 6)烯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F 4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4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氰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D為D-1或D-2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50
    J 1及J 2分別獨立地為選自由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硫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W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SO 2R g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為J 1及J 2互相連結而形成之脂肪族3至10員環之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可在環內含有選自由-C(O)-、-O-、-NH-、-NR g-、-SO-、-SO 2-所成群組中之鍵結基, 該環狀胺基或環狀醯胺基係未取代或任意地具有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SO 2R g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及C(O)NH 2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W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2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及C(O)NH 2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F 2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硝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f及R g係與前述同義, Q係表示Q-1、Q-2、Q-3、Q-4、Q-5、Q-6、Q-7、Q-8或Q-9所示之未取代或經由R J而任意地取代之含氮雜環結構,
    Figure 03_image052
    R J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氰基、及羥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m係表示0至4之整數, B為B-1、B-2、B-3、B-4、B-5或B-6所示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09
    R 13係表示選自由(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n係表示0至2之整數, G 1及G 3係分別表示C(R 1)及C(R 3), G 2係表示氮原子或C(R 2), G 4係表示氮原子或C(R 4), G 5係表示氮原子或C(R 5), G 6係表示氮原子或C(R 6), G 7係表示氮原子或C(R 7), G 8係表示氮原子或C(R 8), R 1、R 2、R 3、R 4、R 5、R 6、R 7及R 8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3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炔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硫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氧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SF 5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Y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苯基、未取代或經由F 3而任意地取代之雜環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胺基、C(O)NH 2基、及三甲基矽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F 3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1-氰基環丙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2至C 6)烷氧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氧基羰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亞磺醯基、(C 1至C 6)烷基磺醯基、鹵代(C 1至C 6)烷基磺醯基、NR fR g基、C(O)NR fR g基、C(S)NR fR g基、C(=NR g)R h基、氰基、硝基、羥基、氫硫基、胺基、甲醯基、羧基、C(O)NH 2基、C(S)NH 2基、及SF 5基所成群組中之基,或者表示鄰接的F 3互相連結而形成之未取代或可經由1個以上鹵原子或(C 1至C 6)烷基取代之5或6員環, R h存在複數個時係分別獨立地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1至C 6)烷硫基、鹵代(C 1至C 6)烷硫基、NR FR G基、及胺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f及R g係與前述同義, R 10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1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3至C 6)環烷基、鹵代(C 3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及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2係表示選自由氫原子、(C 1至C 6)烷基、鹵代(C 1至C 6)烷基、(C 1至C 6)環烷基、鹵代(C 1至C 6)環烷基、(C 1至C 6)烷氧基、鹵代(C 1至C 6)烷氧基、(C 2至C 6)烷基羰基、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R 14為選自由氫原子、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環烷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1至C 6)烷氧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2至C 6)烷基羰基、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C 4至C 7)環烷基羰基、及未取代或經由Y而任意地取代之鹵代(C 4至C 7)環烷基羰基所成群組中之基]。
  12. 一種有害生物防除劑,係含有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鹽或此等之N-氧化物。
TW111121450A 2021-06-10 2022-06-09 有害生物防除劑 TW2023155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7109 2021-06-10
JP2021097109 2021-06-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5526A true TW202315526A (zh) 2023-04-16

Family

ID=84425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1450A TW202315526A (zh) 2021-06-10 2022-06-09 有害生物防除劑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59985A1 (zh)
TW (1) TW202315526A (zh)
WO (1) WO20222599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5480A (ja) * 1983-10-03 1985-04-27 Kumiai Chem Ind Co Ltd Ν−ピリジルイミドイルイミダゾ−ル又はトリアゾ−ル誘導体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農園芸用殺菌剤
KR20110082175A (ko) * 2008-11-17 2011-07-18 이시하라 산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피리딘 유도체 또는 그의 염, 이들을 함유하는 유해 생물 방제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4886079B (zh) * 2015-05-28 2016-08-31 西华大学 1,2,3-噻二唑-5-甲脒类多杂环化合物作为杀螨剂的用途
CN106962368B (zh) * 2017-04-05 2019-04-05 西华大学 一种含螺螨酯的增效杀螨组合物
JP7399589B2 (ja) * 2018-09-12 2023-12-18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有害生物防除剤
EP3643705A1 (en) * 2018-10-24 2020-04-29 Basf Se Pesticidal compoun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59985A1 (zh) 2022-12-15
WO2022259985A1 (ja)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0986B (zh) 作为有害生物控制剂的稠合双环杂环衍生物
CN112930339B (zh) (杂)芳基咪唑化合物及有害生物防除剂
JP7399589B2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US10021880B2 (en) Diarylimidazole compound and harmful organism control agent
CN112771034B (zh) 杂芳基唑化合物及有害生物防除剂
JP2020128397A (ja) ジアリールアゾール化合物および有害生物防除剤
JP6133907B2 (ja) 縮合環ピリミジン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む有害生物防除剤
JP7208704B2 (ja) ピラジン化合物
CN109689630B (zh) 二芳基唑化合物和有害生物防除剂
CN109863150B (zh) 1h-吡咯并吡啶化合物或其n-氧化物或其盐类以及含有该化合物的农业园艺用杀虫剂及其使用方法
KR20140145145A (ko) 아릴옥시우레아 화합물 및 유해 생물 방제제
JP6924677B2 (ja) ピラジン化合物
JP7013213B2 (ja) ピラジン化合物
JP2010254629A (ja) 光学活性アゾリン誘導体
CN116456817A (zh) 杂环化合物和含有该杂环化合物的有害节肢动物防除组合物
TW202315526A (zh) 有害生物防除劑
JP2013241352A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組成物および有害生物防除方法
JP2024019065A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JP2024042497A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JP2024036962A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TW202402750A (zh) 有害生物防除劑
JP2023118680A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WO2021177410A1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JP2023031268A (ja) 有害生物防除剤
CN110996661A (zh) 具有杀有害生物效用的分子以及与其相关的中间体、组合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