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1945A - 類固醇節制 - Google Patents

類固醇節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1945A
TW202241945A TW110142865A TW110142865A TW202241945A TW 202241945 A TW202241945 A TW 202241945A TW 110142865 A TW110142865 A TW 110142865A TW 110142865 A TW110142865 A TW 110142865A TW 202241945 A TW202241945 A TW 2022419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ject
treatment
sle
score
patien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2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溫蒂 懷特
翔 郭
Original Assignee
瑞典商阿斯特捷利康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典商阿斯特捷利康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典商阿斯特捷利康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1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194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75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NGF/TNF superfamily, e.g. CD70, CD95L, CD153, CD15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7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 C12Q1/6883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iseases caused by alterations of genetic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6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proteins, peptides or amino acids
    • G01N33/6863Cytokines, i.e. immune system proteins modifying a biological response such as cell growth prolifer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e.g. TNF, CNF, GM-CSF, lymphotoxin, MIF or their receptors
    • G01N33/6866Interfer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6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proteins, peptides or amino acids
    • G01N33/6863Cytokines, i.e. immune system proteins modifying a biological response such as cell growth prolifer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e.g. TNF, CNF, GM-CSF, lymphotoxin, MIF or their receptors
    • G01N33/6869Interleu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06Pharmacogenomics, i.e. genetic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drugs and drug metabolis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58Expression mark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43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G01N2333/52Assays involving cytokines
    • G01N2333/54Interleukins [IL]
    • G01N2333/5428IL-1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800/00Detection 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 G01N2800/10Musculoskeletal or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 G01N2800/101Diffus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e.g. Sjögren,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 G01N2800/104Lupus erythematosus [S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800/00Detection 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 G01N2800/52Predicting or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e.g. for selection of therapy based on assay results in personalised medicine; Prognosi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關於用於治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之方法和組成物。具體地,本揭露關於包括向受試者投與I型IFN受體抑制劑之方法。

Description

類固醇節制
生物標記物被稱為一種確定的特徵,其被測量為正常生物過程、致病過程或者對暴露或干預的響應的指標。預測性生物標記物可用於預測對療法的響應或疾病過程。
全身性紅斑狼瘡(SLE)係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其導致顯著的發病和死亡 1。SLE的臨床表現包括但不限於全身症狀、脫髮、皮疹、漿膜炎、關節炎、腎炎、血管炎、淋巴腺病、脾腫大、溶血性貧血、認知功能不全和其他神經系統受累。該等疾病表現導致顯著的疾病負擔,並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失業、健康相關生活品質(QoL)降低以及壽命縮短10年。增加的住院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包括長期口服皮質類固醇(OCS)和其他免疫抑制治療)的副作用增加了SLE的疾病負擔。
儘管SLE臨床試驗活動非常活躍,但在過去60年中只有一種藥物貝利木單抗(belimumab)已獲得了監管部門的批准。已導致SLE藥物開發失敗的因素很多,包括試驗設計挑戰、各種各樣的患者群體以及缺乏穩健的終點。SLE的治療具有挑戰性,因為標準療法的療效有限且耐受性較差 2。當前用於治療SLE的多種療法具有眾所周知的不良作用譜,因此存在鑒定新的靶向療法、特別是可降低對皮質類固醇和細胞毒性劑需求的藥劑的醫學需要。
大多數針對SLE的新治療之臨床試驗均未能達到其主要和次要終點。該等臨床試驗失敗的部分原因可能是SLE患者中疾病表現的異質性。此外,SLE的高度異質性(extreme heterogeneity)阻礙了用於預測SLE患者對療法的響應的生物標記物的鑒定。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調查,但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生物標記物來預測患者對治療的響應的可能性 3。因此,需要預測性生物標記物來預測SLE患者的治療響應。
本發明解決了上述問題中的一或多個。
本發明之諸位發明人令人驚訝地證明,高基線IL10與SLE患者較差的臨床響應相關,並且IL10低患者對治療的響應比其他患者更好。因此,本發明首次提供了一種用於SLE患者對療法的響應之預測性生物標記物。
本發明關於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pl)濃度低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並且關於用於在這種方法中使用的藥物組成物。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並且關於用於在這種方法中使用的藥物組成物。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低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並且關於用於在這種方法中使用的藥物組成物。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一種選擇用於抗BAFF單株抗體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本發明還關於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抗BAFF單株抗體和抗CD20抗體,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
本發明尤其得到本文首次提供的數據的支援。如安慰劑對照的雙盲臨床試驗所示,投與阿尼魯單抗(anifrolumab)導致SLE患者出現快速(早在第8週)且持續的BICLA響應(參見實例1至4)。阿尼魯單抗相對於安慰劑的治療效果跨預先設想的亞組(按年齡、性別、人種、種族、疾病嚴重度[基線時的SLEDAI-2K]和基線OCS使用分組)係一致的(參見實例5)。IFNGS測試高和IL10低患者對阿尼魯單抗治療的響應比其他患者更好(實例6和7)。特別地,本發明係基於諸位發明人的令人驚訝的發現,即具有低水平IL-10的SLE患者對I型IFN抑制劑治療的響應比表現高水平IL-10的SLE患者更好。SLE患者的IL-10水平與I型IFN基因標記(IFNGS)有關,而高IL-10與更重度的SLE疾病相關。
5.1 治療與診斷方法
本發明在第一方面關於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低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
該方法可包括如果與健康受試者相比,該受試者的I型干擾素基因標記(IFNGS)升高,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健康受試者可為未患SLE的受試者。健康受試者可為未患SLE的成人受試者。
IFNGS的升高可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受試者的樣本,來自該受試者和/或該等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IFNGS的升高可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患者的合併樣本,來自該受試者和/或該等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信使RNA(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相對於該樣本中存在的一或多個對照基因的mRNA,該mRNA增加。該一或多個對照基因可選自ACTB、GAPDH和18S rRNA。
該方法可包括檢測該受試者中IFI27、IFI44、IFI44L和RSAD2之增加的mRNA。檢測增加的mRNA可包括本領域中用於測量樣本中mRNA水平的常規技術,即即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T-qPCR)。
該方法可包括如果該受試者正在接受包括投與劑量為10 mg或更多的OCS的治療,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投與高劑量OCS的患者發生與OCS使用相關的不良事件的風險更大。
該方法可在體外進行。換言之,該方法可為一種不在人體或動物體上實施的方法。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IL-10可補償血清IL-10水平高的受試者(與普通SLE患者相比)對I型IFN抑制劑的響應的缺乏。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低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與健康受試者相比,藉由該方法治療的受試者可被鑒定為具有升高的IFNGS。藉由該方法治療的受試者的IFNGS升高可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受試者的樣本,來自該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IFNGS的升高可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患者的合併樣本,來自該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相對於該樣本中存在的一或多個對照基因的mRNA,該mRNA可能增加。該一或多個對照基因可選自ACTB、GAPDH和18S rRNA。該方法可包括檢測該受試者中IFI27、IFI44、IFI44L和RSAD2的增加的mRNA。藉由該方法治療的受試者可能正在接受包括在用該IFNR抑制劑治療前投與劑量為10 mg或更多的OCS的治療。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選擇用於抗BAFF單株抗體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該抗BAFF抗體可為貝利木單抗及其功能變體。因此,本發明還關於一種使用針對貝利木單抗和抗IL-10抗體組合的響應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之方法。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抗BAFF單株抗體和抗CD20抗體,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該抗CD20抗體可為利妥昔單抗,並且該抗BAFF抗體可為貝利木單抗。因此,本發明還關於一種使用針對貝利木單抗和利妥昔單抗組合的響應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之方法。
本發明之方法還可包括確定來自該患者的樣本中的IL-10濃度。該樣本可為可用於評估IL-10血清水平的取自身體的任何樣本。特別地,該樣本可為血液、血清或血漿樣本。為了確定受試者血清中的IL-10水平,可藉由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或本領域已知的任何其他技術來確定樣本中的IL-10濃度。
該預定值可為約1至約3.5 pg/ml。該預定值可為約1.5至約2.5 pg/ml。該預定值可為約1.7至2.3 pg/ml。該預定值可為約1.0、約1.1、約1.2、約1.3、約1.4、約1.5、約1.6、約1.7、約1.8、約1.9、約2.0、約2.1、約2.2、約2.3、約2.4、約2.5、約2.6、約2.7、約2.8、約2.9、約3.0、約3.1、約3.2、約3.3、約3.4、約3.5、約1、約2、或約3。該預定值可為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或3 pg/ml中的任何一個。
特別地,該預定值可為約2 pg/ml。特別地,該預定值可為2 pg/ml。該預定值可藉由如下確定:a) 確定SLE受試者樣本群體中受試者之IL-10血漿濃度;b) 確定該SLE受試者群體中的中位IL-10濃度,其中該預定值為b) 中確定的中位值。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在治療前投與了劑量為10 mg或更多的類固醇。
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包括以下任何一或多項: •     該受試者中的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 •     該受試者中的SRI(4) 響應, •     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得分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 •     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壓痛和腫脹關節計數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壓痛和腫脹關節計數, •     該受試者在治療後具有最高1個BILAG-2004 B得分, •     該受試者在治療後具有C或更好的BILAG-2004得分, •     該受試者具有與治療前相比至少一個患者報告結局(PRO)的改善,以及 •     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發作率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SLE發作率。
本發明之方法可以包括在投與該IFNAR抑制劑之前和之後測量該受試者的BILAG得分。該BICLA響應可以在該受試者中持續至少52週。該方法可以包括在投與該IFNAR抑制劑之前和之後測量該受試者中的PRO。該等PRO可以包括該受試者的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Fatigue,FACIT-F)、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2版(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version 2,SF-36-v2)、精神健康總評(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和/或SF-36軀體健康總評(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得分。
該BICLA響應可以包括該受試者的BILAG-2004 A和B域得分分別降低至B/C/D和C/D。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得分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可以包括該受試者的CLASI-A得分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A得分相比的降低。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降低該受試者中的抗dsDNA水平。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包括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其中該方法還包括與在治療前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相比,降低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
該OCS包括強體松、普賴蘇穠和/或甲基普賴蘇穠。
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到治療的至少第4週時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
降低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時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值中的壓痛關節和腫脹關節計數相比,該受試者中壓痛關節計數和腫脹關節計數的至少50%改善。可以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時實現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的降低。可以在治療12週後實現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的降低。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得分相比,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的至少50%降低。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在治療12週後該受試者的CLASI-A得分的降低。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A得分可以 ≥ 10。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在治療24週後該受試者的BILAG-2004得分為C或更好。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在治療24週後該受試者具有最高1個BILAG-2004 B得分。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基於BILAG的年化發作率相比,該受試者的基於BILAG的年化發作率的降低。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預防該受試者中的發作。
發作可以被定義為與一個月前該受試者的得分相比 ≥ 1個新BILAG-2004 A或 ≥ 2個新(惡化的)BILAG-2004 B域得分。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可以包括與治療前的發作率相比該受試者中降低的發作率,其中該方法包括與在治療前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相比,降低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該方法可以包括選擇用於治療的受試者,其中針對患有活動性SLE選擇該受試者。可以針對患有中度至重度SLE選擇該受試者。可以針對患有對OCS治療無響應的SLE選擇該受試者。
該受試者可為成人。 5.2 I IFN 受體抑制劑
可以將該I型IFN受體抑制劑(IFNR、IFNAR、IFNAR1)靜脈內或皮下投與。該I型IFN受體抑制劑可為特異性結合IFNAR1的抗I型干擾素受體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該抗體可為單株抗體。該抗體可為阿尼魯單抗。
該IFN受體抑制劑可包括包含SEQ ID NO: 3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1(HCDR1);包含SEQ ID NO: 4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2(HCDR2);包含SEQ ID NO: 5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3(HCDR3);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1(LCDR1);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2(LCDR2);和/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8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3(LCDR3)。
該IFN受體抑制劑可包括 (a) 包含SEQ ID NO: 1的胺基酸序列的人重鏈可變區;和 (b) 包含SEQ ID NO: 2的胺基酸序列的人輕鏈可變區。該IFN受體抑制劑可包括包含L234F的胺基酸取代的Fc區,如由Kabat中所示的EU索引進行編號,並且其中與未經修飾的抗體相比,該抗體對至少一種Fc配位基表現出降低的親和力,視需要其中該抗體在Fc區中包含L234F、L235E和/或P331S的胺基酸取代,如由Kabat中所示的EU索引進行編號。該IFN受體抑制劑可包括 (a) 包含SEQ ID NO: 11的胺基酸序列的人鏈;和 (b) 包含SEQ ID NO: 12的胺基酸序列的人輕鏈。
該I型IFN受體抑制劑可包含西法木單抗(sifalimumab)。
該方法可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抗IL-10抗體。該抗IL-10抗體可包括 (a) 包含SEQ ID NO: 18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和 (b) 包含SEQ ID NO: 17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
該抗IL-10抗體可包括包含SEQ ID NO: 22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1(HCDR1);包含SEQ ID NO: 23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2(HCDR2);包含SEQ ID NO: 24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3(HCDR3);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9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1(LCDR1);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0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2(LCDR2);和/或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21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3(LCDR3)。該IL-10抗體可為BT-063或其功能等效物。
該方法可包括投與阿尼魯單抗。該治療可包括投與300 mg阿尼魯單抗。可以將阿尼魯單抗以靜脈內(IV)輸注方式投與。可以每四週投與阿尼魯單抗。阿尼魯單抗能以150 mg/mL的濃度以溶液提供。
該方法可包括投與I型IFN受體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用於在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中使用的藥物組成物,該治療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低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該IFNR抑制劑可為阿尼魯單抗。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濃度為150 mg/mL的阿尼魯單抗。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150 mg/mL阿尼魯單抗;50 mM離胺酸鹽酸鹽;130 mM海藻糖二水合物;0.05%聚山梨酯80;25 mM組胺酸/組胺酸HCl,其中該藥物組成物的pH為5.9。 5.3 劑量
該方法可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靜脈內劑量的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靜脈內劑量可為 ≥ 300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靜脈內劑量可為 ≤ 1000 mg。該靜脈內劑量可為約300 mg、約900 mg或約1000 mg。該靜脈內劑量可以每四週(Q4W)投與。
該方法可包括投與皮下劑量的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皮下劑量可為 > 105 mg和 < 150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皮下劑量可為 ≤ 135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皮下劑量可為約120 mg。該皮下劑量可在單個投與步驟中投與。該皮下劑量可以按6-8天的間隔投與。該皮下劑量可以每週一次投與。該皮下劑量的體積可為約0.5至約1 ml。該皮下劑量的體積可為約0.8 ml。 5.4 套組
本發明還關於用於在本發明之任何方法中使用的套組(kit)。該套組可包含本發明之藥物組成物。該套組可包含使用說明書。該使用說明書可指定本發明之任何方法。該使用說明書可指定一種包括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低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該使用說明書可指定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該使用說明書可指定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SLE疾病活動性。該使用說明書可指定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抗BAFF單株抗體和抗CD20抗體,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
該套組可包含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等效物。該套組可包含抗IL-10抗體。該套組可包含貝利木單抗或其功能等效物。 6 定義 6.1 介白素 -10 IL-10
IL-10(也稱為細胞介素合成抑制因子(CSIF)、T細胞生長抑制因子(TGIF);UniProtKB P22301)係一種主要的抗炎細胞介素,其藉由抑制促炎細胞介素(如TNFα、IL-1、IL-1β、IL-6、IL-8、IL-10、粒細胞-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12)的表現來抑制T細胞功能。IL-10還減少單核細胞的抗原呈遞。然而,除了其抗炎作用之外,IL-10還促進B細胞(BC)存活、增殖、分化和抗體產生 4
在一項小型、開放標籤的臨床試驗中,對具有皮膚和關節表現的狼瘡患者進行抗IL-10治療(抗IL-10鼠mAb(B-N10)),使得在接受3週治療方案的6個月內,六名患者中有五名的臨床非活動性疾病得到改善 5 6.2 IL-10 抗體
SCH708980係一種經研究用於治療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NCT 01437020)的抗IL-10單株抗體。用於治療SLE的抗IL-10單株抗體描述於WO 2005047326和WO 2011.064399中。
BT-063係抗IL-10抗體。BT-063描述於WO 2011064399中,將其藉由援引併入本文。BT-063的序列示於表 6-1中。 [ 6-1] BT-063 序列
   VL DVVMTQSPLS LPVTLGQPAS ISCRSSQNIV HSNGNTYLEW YLQRPGQSPR LLIY KVSNRF SGVPDRFSGS GSGTDFTL I SRVEAEDVGV YYCF QGSHVP WTFGQGTKVE IK (SEQ ID No: 17)
VH EVQLVESGGG LVQPGGSLRL SCA ASGFSFA TY GVHWVRQS PGKGLEWLGV IWRGGSTDYS AAFMSRLTIS KDNSKNTVYL QMNSLRAEDT AVYFCAK QAY GHYMDYWG QG TSVTVSS (SEQ ID NO: 18)
LCDR1 ISCRSSQNIVHSNGNTY (SEQ ID NO: 19)
LCDR2 KVSNRFSGVPDR (SEQ ID NO: 20)
LCDR3 QGSHVPW (SEQ ID NO: 21)
HCDR1 ASGFSFATY (SEQ ID NO: 22)
HCDR2 IWRGGSTDYSAAFMSR (SEQ ID NO: 23)
HCDR3 QAYGHYMD (SEQ ID NO: 24)
6.3 I IFN 基因標記( IFNGS
I型干擾素(IFN)傳訊驅動多種自體免疫疾病,特別是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病理學,並且可以經由全血中存在的I型IFN誘導型轉錄物進行追蹤,所述轉錄物提供了I型IFN基因標記。舉例來說,Yao等人(Hum Genomics Proteomics [人類基因組蛋白質組學] 2009, pii: 374312) 6描述了IFNα/β 21基因標記的鑒定及其作為I型IFN相關疾病或障礙的生物標記物之用途。
I型IFN在SLE疾病發病機制中被認為係重要的,並且該途徑的抑制係由阿尼魯單抗靶向的。為了瞭解I型IFN表現與對抗IFN療法的響應之間的關係,有必要知道受試者的疾病是否由I型IFN活化所驅動。然而,直接測量靶蛋白仍然係挑戰。因此,開發了基於轉錄物的標記物以評價靶蛋白過表現對一組特定的mRNA標記物的影響。該等標記物的表現很容易在全血中檢測到,並顯示出與SLE中患病組織(如皮膚)中的表現相關。SLE受試者的轉錄物得分的雙峰分佈支援定義IFN測試高和低亞群(圖1)。
因此,可以使用IFN基因標記(IFNGS)來鑒定具有低或高水平的IFN誘導型基因表現的患者。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該IFNGS包含干擾素α誘導型蛋白27(IFI27)、干擾素誘導蛋白44(IFI44)、干擾素誘導蛋白44樣蛋白(IFI44L)和基團S-腺苷甲硫胺酸結構域蛋白2(RSAD2)。包含IFNGS的基因的上調或過表現可藉由本領域公知的方法計算。例如,將標記的過表現計算為IFI27、IFI44、IFI44L和RSAD2的平均Ct(循環閾值)與三個對照基因18S、ACTB和GAPDH的平均Ct之間的差值。IFNGS的表現增加的程度允許鑒定倍數變化截止值,用於鑒定IFN高和IFN低患者。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2。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2.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3。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3.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4。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4.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選自至少3.5、3.6、3.7、3.8、3.9、4.0、4.1、4.2、4.3、4.4和4.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在約2和約8之間。IFNGS的表現增加的程度還允許鑒定ΔCt截止值,用於鑒定IFN高和IFN低亞群。
I型IFN基因標記(IFNGS)描述於WO 2011/028933中,將其藉由援引以其全文併入本文。 6.4 I IFN 基因標記中的基因
患者的I型IFN基因標記(本文也稱為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包含的一組基因係 (a) 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或 (b) IFI44、IFI44L、IFI6和RSAD2;或 (c) IFI27、IFI44L、IFI6和RSAD2;或 (d) IFI27、IFI44、IFI6和RSAD2;或 (e) IFI27、IFI44、IFI44L和RSAD2;或 (f) IFI27、IFI44、IFI44L和IFI6。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患者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包含的一組基因包括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在另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患者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包含的一組基因由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組成。在另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患者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包含的一組基因包括IFI27、IFI44、IFI44L和RSAD2。在另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患者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包含的一組基因由IFI27、IFI44、IFI44L和RSAD2組成。
表現譜中的IFNa誘導型PD標記物可包括 (a) 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或 (b) IFI44、IFI44L、IFI6和RSAD2;或 (c) IFI27、IFI44L、IFI6和RSAD2;或 (d) IFI27、IFI44、IFI6和RSAD2;或 (e) IFI27、IFI44、IFI44L和RSAD2;或 (f) IFI27、IFI44、IFI44L和IFI6。
表現譜中的IFNa誘導型PD標記物可由如下組成:(a) 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或 (b) IFI44、IFI44L、IFI6和RSAD2;或 (c) IFI27、IFI44L、IFI6和RSAD2;或 (d) IFI27、IFI44、IFI6和RSAD2;或 (e) IFI27、IFI44、IFI44L和RSAD2;或 (f) IFI27、IFI44、IFI44L和IFI6。
用於檢測基因的合適引物和探針可在WO 2011028933中找到,將其藉由援引以其全文併入本文。
IFN 21基因標記(IFNGS)係經驗證的I型IFN傳訊的藥效學標記物 10,其在患有I型IFN介導的疾病(包括SLE、狼瘡性腎炎、肌炎、休格倫氏病(Sjogren)和硬皮病)的患者中升高。
藉由測量IFI27、IFI44、IFI44L和RSAD2表現來計算4基因IFNGS得分。藉由測量IFI27、RSAD2、IFI44、IFI44L、IFI6表現來計算5基因IFNGS得分。藉由測量 6-2中所示的基因來計算21基因IFNGS得分。基因表現可藉由檢測受試者全血或組織中的mRNA來測量。可藉由測量受試者血液或組織中的IFNGS基因表現(例如,mRNA),並將該等基因表現水平與血液或組織中的看家(house-keeping)基因或對照基因(例如,ACTB、GAPDH和18S rRNA)的表現進行比較來檢測IFNGS(4基因、5基因或21基因)得分。 [ 6-2] 21 干擾素基因標記
基因名稱 基因符號 基因探針ID
干擾素α誘導型蛋白27 IFI27 202411
干擾素α誘導型蛋白6 IFI6 204415
基團S-腺苷甲硫胺酸結構域蛋白2 RSAD2 213797
干擾素誘導蛋白44 IFI44 214059
干擾素誘導蛋白44樣蛋白 IFI44L 204439
泛素特異性肽酶18 USP18 219211
淋巴細胞抗原6複合物基因座E LY6E 202145
2,5-寡腺苷酸合成酶1,40/46 kDa OAS1 202869
唾液酸結合Ig樣凝集素1,唾液酸黏附素 SIGLEC1 44673
ISG15泛素樣修飾因子 ISG15 205483
干擾素誘導的三角形四肽重複蛋白1 IFIT1 203153
2’-5’-寡腺苷酸合成酶3,100 kDa OAS3 218400
Hect結構域和RLD 5 HERC5 219863
黏病毒(流感病毒)抗性1 MX1 202086
溶酶體相關膜蛋白3 LAMP3 205569
上皮基質相互作用蛋白1(乳房) EPSTI1 227609
干擾素誘導的三角形四肽重複蛋白3 IFIT3 204747
2’-5’-寡腺苷酸合成酶2,69/71 kDa OAS2 204972
受體(化學感知)載體蛋白4 RTP4 219684
磷脂雙向翻轉酶1 PLSCR1 241916
DNA聚合酶反式活化蛋白6 DNAPTP6 241812
6.5 上調
患者的表現譜中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的上調或下調可以在任何程度上相對於來自對照樣本(其可能來自非患者的疾病組織的樣本(例如,牛皮癬患者的非損傷性皮膚)或來自未受疾病或障礙困擾的健康人)的上調或下調而言,或可以相對於來自患者基因(其表現不因疾病而改變)(所謂的「看家」基因)的上調或下調而言。
上調或下調的程度可為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100%、至少125%、至少150%、或至少200%、或至少300%、或至少400%、或至少500%、或大於對照或對照樣本的上調或下調的程度。
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可以計算為由PD標記物包含的一組基因的表現或活性的平均倍數增加。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也可以計算為四個靶基因的平均Ct(循環閾值)與三個對照基因的平均Ct之間的差值。
該組基因的表現或活性的平均倍數增加可以在至少約2與至少約15之間、至少約2與至少約10之間、或至少約2與至少約5之間。該組基因的表現或活性的平均倍數增加可為至少約2、至少約2.5、至少約3、至少約3.5、至少約4、至少約4.5、至少約5、至少約5.5、至少約6、至少約6.5、至少約7、至少約8、至少約9、或至少約10。[0047]表現增加的程度允許鑒定倍數變化截止值,用於鑒定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標記陽性和標記陰性患者。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2。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2.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3。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3.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4。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4.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選自至少3.5、3.6、3.7、3.8、3.9、4.0、4.1、4.2、4.3、4.4和4.5。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在約2和約8之間。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係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至少四種的增加的表現水平的平均值。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係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至少四種的增加的表現水平的中位值。
表現增加的程度還允許鑒定ΔCt截止值,用於鑒定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標記陽性和標記陰性患者。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至少約7.6。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截止值為7.56。倍數變化截止值可用於確定合適的ΔCt截止值(例如,1 < 倍數變化的log2 < 3對應於8.65至6.56的ΔCt範圍)。因此,在另一個實施方式中,該ΔCt截止值在約6.56與約8.56之間。
此外,患者可過表現I型IFN亞型或具有過表現I型IFN亞型的組織,該過表現為對照的過表現的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90%、至少100%、至少125%、至少150%、或至少200%、或至少300%、或至少400%、或至少500%。I型IFN亞型可為IFNal、IFNa2、IFNa4、IFNa5、IFNa6、IFNa7、IFNa8、IFNalO、IFNal4、IFNal7、IFNa21、IFNp或IFNco中的任何一種。I型IFN亞型可包括IFNal、IFNa2、IFNa8和IFNal4中的全部。
相對於對照細胞(例如,健康志願者的細胞或對照動物的細胞或在培養中未暴露於IFNa的細胞)的基線水平,在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藉由探針或藉由套組中的探針在樣本中檢測到的任何基因的上調表現或活性可為至少1.2倍、至少1.25倍、至少1.3倍、至少1.4倍、至少1.5倍、至少2.0倍、至少2.25倍、至少2.5倍、至少2.75倍、至少3.0倍、至少3.5倍、至少4.0倍、至少4.5倍、至少5.0倍、至少6.0倍、至少7.0倍、至少8.0倍、至少9.0倍、至少10.0倍、至少15.0倍、至少20.0倍、至少25.0倍、或至少50.0倍。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的所有基因均能以相同的倍數增加具有上調表現或活性。替代性地,PD標記物表現譜中的基因可具有不同水平的上調表現或活性。 6.6 測量上調
可藉由本領域已知的任何手段確定IFNa誘導型PD標記物的基因表現或活性的上調或下調。例如,可藉由確定mRNA水平來檢測基因表現的上調或下調。mRNA表現可藉由北方印漬法、狹縫印漬法、定量反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或基因晶片雜交技術來確定。參見美國專利案號5,744,305和5,143,854中有關製作用於基因晶片雜交技術的核酸陣列之實例。TAQMAN®方法可用於測量基因表現 7,8
在聚合酶鏈反應(PCR)中選擇性結合靶標的引物可以基於經驗確定的引物(該等引物在PCR響應中雜交並產生足夠信號以檢測背景中的靶標)來選擇,或者可以使用如Maniatis等人, Molecular Cloning [分子選殖], 第二版, 第11.46節. 1989中所述之引物靶標雙鏈體的熔解溫度進行預測。類似地,可以根據經驗選擇或預測用於在TAQMAN®或相關方法中檢測PCR產物的探針。此類引物和探針(統稱為「寡核苷酸」)的長度可以在10與30個核苷酸或更大核苷酸之間。
可藉由檢測蛋白質水平來確定IFNa誘導型PD標記物的基因表現或活性的上調或下調。用於檢測蛋白質表現水平的方法包括基於免疫的測定,如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西方印漬法、蛋白質陣列和銀染色。[0054]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可包含蛋白質活性譜。IFNa誘導型PD標記物的基因表現或活性的上調或下調可藉由檢測蛋白質的活性來確定,包括但不限於可檢測的磷酸化活性、去磷酸化活性或切割活性。
此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的基因表現或活性的上調或下調可藉由檢測該等基因表現水平或活性的任何組合來確定。 6.7 患者樣本
在本揭露之方法中,也可以從患者中獲得樣本。樣本包括任何生物流體或組織,如全血、唾液、尿、滑液、骨髓(bm)、腦脊髓液、鼻腔分泌物、痰、羊水、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周邊血單核細胞、白血球總數、淋巴結(ln)細胞、脾細胞、扁桃體細胞、或皮膚。樣本可藉由本領域已知的任何手段獲得。VI. 監測疾病進展之方法
在監測患者的疾病進展之方法中,可以在投與藥劑(例如,結合並調節I型IFN或IFNa活性的藥劑、或結合但不調節I型IFN或IFNa活性的藥劑、或者可包括或可不包括結合並調節I型IFN或IFNa活性的藥劑的藥劑組合)之前和之後獲得來自患者的樣本。在(藥劑投與之前和之後)樣本中獲得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將樣本中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進行比較。比較可為樣本中存在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或者可為樣本中存在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目,或其任何組合。如果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或水平(或其任何組合)相對於投與治療劑前獲得的樣本在投與治療劑後獲得的樣本中降低,則可以指示表明治療劑療效的變化。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以減少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或至少10倍。任何給定的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水平可降低至少10%、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具有降低水平的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為至少1、至少2、至少3或至少4。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減少和水平降低的任何組合可指示療效。如果下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或水平(或其任何組合)相對於投與治療劑前獲得的樣本在投與治療劑後獲得的樣本中降低,則可以指示表明治療劑療效的變化。
從患者中獲得的樣本可以在首次投與藥劑之前獲得,即患者對該藥劑係初治的。替代性地,從患者中獲得的樣本可以在治療過程中投與藥劑之後發生。例如,可以在監測方案開始之前投與藥劑。在投與藥劑之後,可以從患者中獲得另外的樣本,並且對樣本中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進行比較。樣本可為相同或不同類型,例如,獲得的每個樣本可為血液樣本,或者獲得的每個樣本可為血清樣本。在每個樣本中檢測到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可能相同,可能基本重疊,或者可能相似。
可以在投與治療劑之前和之後的任何時間獲得樣本。在投與治療劑後獲得的樣本可在投與該治療劑後至少2天、至少3天、至少4天、至少5天、至少6天、至少7天、至少8天、至少9天、至少10天、至少12天或至少14天獲得。在投與治療劑後獲得的樣本可在投與該治療劑後至少2週、至少3週、至少4週、至少5週、至少6週、至少7週或至少8週獲得。在投與治療劑後獲得的樣本可在投與該治療劑後至少2個月、至少3個月、至少4個月、至少5個月或至少6個月獲得。
在投與治療劑之後,可以從患者中獲得另外的樣本。可以從患者中獲得至少2個、至少3個、至少4個、至少5個、至少6個、至少7個、至少8個、至少9個、至少10個、至少12個、至少15個、至少20個、至少25個樣本,以監測疾病或障礙隨時間的進展或消退。可以在至少1週、至少2週、至少3週、至少4週、至少5週、至少6週、至少7週、至少2個月、至少3個月、至少4個月、至少5個月、至少6個月、至少1年、至少2年、至少3年、至少4年、至少5年、至少10年的時間段內,或在患者的一生內監測疾病進展。可以定期從患者中獲得另外的樣本,例如每月一次、每兩個月一次、每季度一次、每年兩次或每年間隔。在定期投與藥劑後,可以從患者中獲得樣本。例如,可以在每次投與藥劑後一週、或每次投與藥劑後兩週、或每次投與藥劑後三週、或每次投與藥劑後一個月、或每次投與藥劑後兩個月從患者中獲得樣本。替代性地,可以在每次投與藥劑後從患者中獲得多個樣本。
在不投與藥劑的情況下,可以類似地監測患者的疾病進展。可以定期從患有疾病或障礙的患者中獲得樣本。如果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相對於較早獲得的樣本在後來獲得的樣本中增加,則可以鑒定疾病進展。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以增加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或至少10。如果任何給定的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水平增加至少10%、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則可以鑒定疾病進展。如果任何給定的下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水平降低至少10%、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則可以鑒定疾病進展。具有增加水平的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為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或至少35。具有降低水平的下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為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或至少35。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增加和水平增加的任何組合可指示疾病進展。替代性地或組合地,下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減少和水平降低的任何組合可指示疾病進展。也可以在患有疾病或障礙但未藉由藥劑治療的患者中鑒定疾病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相對於較早獲得的樣本在後來獲得的樣本中減少,則可以鑒定消退。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以減少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或至少10。如果任何給定的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水平降低至少10%、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則可以鑒定疾病消退。如果任何給定的下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水平增加至少10%、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50%、至少60%、至少70%、至少80%、至少90%或至少95%,則可以鑒定疾病消退。具有降低水平的上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為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或至少35。具有增加水平的下調的I型IFN或IFNa誘導型PD標記物之數量可為至少1、至少2、至少3、至少4、至少5、至少6、至少7、至少8、至少9、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或至少35。可以藉由在任何時間段內和在任何時間間隔獲得樣本來監測疾病進展或疾病消退。可以藉由在至少1週、至少2週、至少3週、至少4週、至少5週、至少6週、至少7週、至少2個月、至少3個月、至少4個月、至少5個月、至少6個月、至少1年、至少2年、至少3年、至少4年、至少5年、至少10年的過程中,或在受試者的一生內獲得樣本來監測疾病或疾病消退。可以藉由至少每月一次、每兩個月一次、每季度一次、每年兩次或每年獲得樣本來監測疾病進展或疾病消退。不需要以嚴格的時間間隔獲得樣本。 6.8 套組和探針
本揭露還涵蓋套組和探針。探針可為檢測可包括在IFNa誘導型PD標記物表現譜中的任何基因的任何表現或活性的任何分子。 6.9 受試者
術語「受試者」旨在包括人和非人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受試者可為成人患者。受試者可為患有中度至重度SLE的患者。 6.10 治療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治療(treatment或treat)」係指治療性治療和預防性(prophylactic或preventative)措施兩者。需要治療的那些包括患有SLE的受試者以及易於患上SLE的那些或應預防SLE的那些。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文揭露的方法可以用於治療SLE。 6.11 投與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投與(administration或administering)」係指藉由任何適當的途徑提供、接觸和/或遞送一或多種化合物以實現所需效果。投與可以包括但不限於口服、舌下、腸胃外(例如,靜脈內、皮下、皮內、肌內、關節內、動脈內、滑膜內、胸骨內、鞘內、病灶內或顱內注射)、透皮、局部、頰、直腸、陰道、鼻、眼、經由吸入以及植入物。 6.12 投與劑量和方法
該方法可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靜脈內劑量的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靜脈內劑量可為 ≥ 300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靜脈內劑量可為 ≤ 1000 mg。該靜脈內劑量可為約300 mg、約900 mg或約1000 mg。該靜脈內劑量可以每四週(Q4W)投與。
該方法可包括投與皮下劑量的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皮下劑量可為 > 105 mg和 < 150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皮下劑量可為 ≤ 135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該皮下劑量可為約120 mg。該皮下劑量可在單個投與步驟中投與。該皮下劑量可以按6-8天的間隔投與。該皮下劑量可以每週一次投與。該皮下劑量的體積可為約0.5至約1 m。該皮下劑量的體積可為約0.8 ml。 6.13 藥物組成物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藥物組成物」係指當適當地向受試者投與時能夠誘導所需治療效果的化合物或組成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揭露提供了藥物組成物,其包含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和治療有效量的至少一種本揭露之抗體。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或「生理上可接受的載體」係指適合於完成或增強本揭露之一或多種抗體的遞送的一或多種配製物材料。 6.14 抗原結合片段
術語「抗原結合片段」係指保留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能力的一或多個抗體片段。抗原結合片段之實例包括以下:Fab片段、F(ab’)2片段、Fd片段、Fv片段、dAb片段以及scFv。 6.15 全身性紅斑狼瘡( SLE
全身性紅斑狼瘡(SLE)係病因未明的慢性多系統性致殘性自體免疫性風濕性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主要影響育齡期女性,其中最近的綜述報導育齡期女性與男性的比率為約12 : 1。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關於SLE的當前發病率和患病率的準確數據,然而有許多跡象表明SLE在非高加索人群中更為常見;例如,在美利堅合眾國(美國),SLE在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和亞洲人中的流行程度高於高加索人。因此,SLE患病率因國家而異。此外,各國內SLE患病率的可變性看起來取決於種族、遺傳差異、複雜的社會經濟因素和年齡;女性的疾病發病率通常在15-44歲之間最高。
SLE的臨床表現可以包括全身症狀、脫髮和皮疹、漿膜炎、炎性關節炎、腎臟疾病、系統性血管炎、淋巴腺病、脾腫大、溶血性貧血、認知功能不全和其他中樞神經系統(CNS)受累。該等疾病表現導致顯著的疾病負擔,並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失業、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降低以及壽命縮短約10年。增加的住院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包括長期口服皮質類固醇(OCS)和其他免疫抑制治療)的副作用增加了SLE的疾病負擔。此時,貝利木單抗係自從羥氯喹被批准用於盤狀狼瘡和SLE以來約50年中已得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唯一針對SLE的新治療。現有的針對SLE的標準照護治療(SOC SLE)原本由標籤外藥物組成。紅斑狼瘡。 6.16 CLASI (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
CLASI係用於測量疾病嚴重度和對治療的響應的工具。CLASI活動性得分減少4分或20%通常被視為將受試者分類為治療的響應者的截止值。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導致與受試者的基線得分相比,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降低至少50%。
CLASI係用於評估SLE的皮膚病變的經驗證的指數,並且由2個單獨的得分組成:第一個得分總結了該疾病的炎性活動性;第二個得分係該疾病造成的損傷的量度。活動性得分考慮了紅斑、鱗屑/肥大、黏膜病變、近期脫髮和非瘢痕性脫髮。損傷得分表示色素沈著異常、瘢痕化/萎縮/脂層炎和頭皮瘢痕化。詢問受試者其色素沈著異常是否持續12個月或更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色素沈著異常得分加倍。以上每個參數皆為在特別包括在內的13個不同的解剖位置中測量的,因為該等解剖位置最常在皮膚紅斑狼瘡(CLE)中受累。測量每個區域中最嚴重的病變。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第12週、第24週、第36週、第48週或第52週降低了受試者的CLASI得分。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降低了受試者的CLASI得分。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到治療的至少第12週降低了受試者的CLASI得分。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本文提供了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全身性紅斑狼瘡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治療有效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治療導致與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相比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得分的降低。 6.17 口服皮質類固醇
口服皮質類固醇包括強體松、可體松、氫化可體松、甲基普賴蘇穠、普賴蘇穠和曲安奈德。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本文提供了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全身性紅斑狼瘡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正在用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該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治療有效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治療導致在該受試者中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降低到至少 ≤ 5.5 mg/天、≤ 6.5 mg/天、≤ 7.5 mg/天或 ≤ 8.5 mg/天。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在該受試者中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的降低係降低到至少 ≤ 7.5 mg/天。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該治療導致在該受試者中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從 ≥ 10 mg/天降低至 ≤ 7.5 mg/天。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本文提供了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全身性紅斑狼瘡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正在用口服皮質類固醇治療,該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治療有效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治療導致在該受試者中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降低到至少 ≤ 5.5 mg/天、≤ 6.5 mg/天的強體松或強體松等效劑量、≤ 7.5 mg/天的強體松或強體松等效劑量、或 ≤ 8.5 mg/天的強體松或強體松等效劑量。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在該受試者中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的降低係降低到至少 ≤ 7.5 mg/天。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該治療導致在該受試者中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從 ≥ 10 mg/天降低至 ≤ 7.5 mg/天的強體松或強體松等效劑量。
口服強體松的等效劑量之實例示於 6-3中。 [ 6-3] :口服強體松的等效劑量之實例
Figure 02_image001
6.18 I IFN 抑制劑 6.18.1 阿尼魯單抗
I型干擾素(IFN)係在先天性與適應性免疫之間形成關鍵連接的細胞介素,並且依據在大多數SLE患者中的遺傳易感性數據和上調的干擾素刺激的基因表現而參與SLE 9
阿尼魯單抗(MEDI-546、「ANI」、「anifro」)抑制I型IFN與I型干擾素受體(IFNAR)的結合並抑制所有I型IFN的生物學活性。阿尼魯單抗(MEDI-546)係針對I型干擾素受體(IFNAR1)的亞基1的人免疫球蛋白G1κ(IgG1κ)單株抗體(mAb)。它由2條相同的輕鏈和2條相同的重鏈組成,總分子量為大約148 kDa。與阿尼魯單抗有關的揭露可以發現於美國專利案號7,662,381和美國專利案號9,988,459中,將其藉由援引併入本文。
阿尼魯單抗係IFNAR阻斷(拮抗)抗體,並且阻斷該受體的配位基即I型干擾素(如干擾素-α和干擾素-β)的活性。因此,阿尼魯單抗提供IFNAR傳訊的下調,並因此抑制IFN誘導型基因。 [ 6-4] :阿尼魯單抗序列
阿尼魯單抗VH(SEQ ID NO: 1) EVQLVQSGAEVKKPGESLKISCKGSGYIFT NYWIA WVRQMPGKGLESMG IIYPGDSDIRYSPSFQG QVTISADKSITTAYLQWSSLKASDTAMYYCAR HDIEGFDY WGRGTLVTVSS
阿尼魯單抗VL(SEQ ID NO: 2) EIVLTQSPGTLSLSPGERATLSC RASQSVSSSFFA WYQQKPGQAPRLLIY GASSRAT GIPDRLSGSGSGTDFTLTITRLEPEDFAVYYC QQYDSSAIT FGQGTRLEIK
HCDR1(SEQ ID NO: 3) NYWIA
HCDR2(SEQ ID NO: 4) IIYPGDSDIRYSPSFQG
HCDR3(SEQ ID NO: 5) HDIEGFDY
LCDR1(SEQ ID NO: 6) RASQSVSSSFFA
LCDR2(SEQ ID NO: 7) GASSRAT
LCDR3(SEQ ID NO: 8) QQYDSSAIT
輕鏈恒定區 (SEQ ID NO: 9) 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重鏈恒定區 (SEQ ID NO: 10) 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RVEPKSCDKTHTCPPCPAPEFE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SIEKTISKA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重鏈 (SEQ ID NO: 11) EVQLVQSGAEVKKPGESLKISCKGSGYIFTNYWIAWVRQMPGKGLESMGIIYPGDSDIRYSPSFQGQVTISADKSITTAYLQWSSLKASD TAMYYCARHD IEGFDYWGR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 SSLGTQTYIC NVNHKPSNTKVDKRVEPKSCDKTHTCPPCPAPEFE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 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 CKVSNKALPA SIEKTISKAK 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 LSLSPGK
輕鏈 (SEQ ID NO: 12)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S SSFFAWYQQK PGQAPRLLIY GASSRATGIPDRLSGSGSGT DFTLTITRLE PEDFAVYYCQ QYDSSAITFG QGTR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 ASVVCLLNNF YPREAKVQWK 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因此,阿尼魯單抗係如下抗體,其包含分別為SEQ ID NO: 3、SEQ ID NO: 4和SEQ ID NO: 5的HCDR1、HCDR2和HCDR3(或其功能變體);以及分別為SEQ ID NO: 6、SEQ ID NO: 7和SEQ ID NO: 8的LCDR1、LCDR2和LCDR3(或其功能變體)。更詳細地,如本文所提及的阿尼魯單抗係如下抗體,其包含SEQ ID NO: 1的VH和SEQ ID NO: 2的VL(或其功能變體)。
本發明涵蓋本文定義的具有所述CDR序列或可變重鏈和可變輕鏈序列的抗體(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及其功能變體。「功能變體」與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結合相同的靶抗原。當與參考抗體相比時,該等功能變體對於靶抗原可以具有不同的親和力,但基本上相同的親和力係較佳的。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當與相應的參考CDR序列相比時,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的功能變體在一或多個CDR處顯示序列變異。因此,功能抗體變體可以包含CDR的功能變體。在CDR序列的上下文中使用術語「功能變體」時,這意味著當與相應的參考CDR序列相比時,該CDR具有最多2個、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並且當與其餘5個CDR(或其變體)組合時,使該變體抗體能夠與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結合相同的靶抗原,並且較佳的是能夠對靶抗原展現出與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同的親和力。
不希望受到理論的束縛,由於阿尼魯單抗靶向(例如阻斷或拮抗)IFNAR,因此認為阿尼魯單抗藉由阻斷由I型干擾素(IFN)引發的傳訊來治療疾病(如SLE)。已知I型IFN係炎症的重要驅動物(例如藉由協調I型干擾素響應),並因此在免疫系統中起關鍵作用。然而,I型IFN傳訊失調可能導致異常(例如異常高)的炎症水平和自體免疫。已經報導了在許多自體免疫疾病中的I型IFN干擾素的這種失調。
例如,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的變體可以包含: •     當與SEQ ID NO: 3相比時具有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的重鏈CDR1; •     當與SEQ ID NO: 4相比時具有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的重鏈CDR2; •     當與SEQ ID NO: 5相比時具有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的重鏈CDR3; •     當與SEQ ID NO: 6相比時具有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的輕鏈CDR1; •     當與SEQ ID NO: 7相比時具有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的輕鏈CDR2;以及 •     當與SEQ ID NO: 8相比時具有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的輕鏈CDR3;
其中該變體抗體與阿尼魯單抗的靶標(例如IFNAR)結合,並且較佳的是以相同親和力結合。
較佳的是,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的變體可以包含: •     當與SEQ ID NO: 3相比時具有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的重鏈CDR1; •     當與SEQ ID NO: 4相比時具有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的重鏈CDR2; •     當與SEQ ID NO: 5相比時具有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的重鏈CDR3; •     當與SEQ ID NO: 6相比時具有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的輕鏈CDR1; •     當與SEQ ID NO: 7相比時具有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的輕鏈CDR2;以及 •     當與SEQ ID NO: 8相比時具有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的輕鏈CDR3;
其中該變體抗體與阿尼魯單抗的靶標(例如IFNAR,也稱為IFNAR1和IFNR)結合,並且較佳的是以相同親和力結合。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當與相應的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比時,變體抗體可以在其CDR中具有總計最多5、4或3個胺基酸差異,條件係每個CDR存在最多2個(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較佳的是,當與相應的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比時,變體抗體在其CDR中具有總計最多2個(更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條件係每個CDR存在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更較佳的是,當與相應的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比時,變體抗體在其CDR中具有總計最多2個(更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條件係每個CDR存在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
該胺基酸差異可為胺基酸取代、插入或缺失。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該胺基酸差異係如本文所述之保守胺基酸取代。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當與相應的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比時,變體抗體可以在其框架區中具有總計最多5、4或3個胺基酸差異,條件係每個框架區存在最多2個(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較佳的是,當與相應的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比時,變體抗體在其框架區中具有總計最多2個(更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條件係每個框架區存在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更較佳的是,當與相應的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相比時,變體抗體在其框架區中具有總計最多2個(更較佳的是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條件係每個框架區存在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
因此,變體抗體可以包含如本文所述之可變重鏈和可變輕鏈,其中: •     當與本文的重鏈序列相比時,該重鏈具有最多14個胺基酸差異(每個CDR中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並且每個框架區中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並且 •     當與本文的輕鏈序列相比時,該輕鏈具有最多14個胺基酸差異(每個CDR中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並且每個框架區中最多2個胺基酸差異);
其中該變體抗體與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結合相同的靶抗原(例如IFNAR),並且較佳的是以相同親和力結合。
該等變體重鏈或輕鏈可以被稱為參考重鏈或輕鏈的「功能等效物」。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變體抗體可以包含如本文所述之可變重鏈和可變輕鏈,其中: •     當與本文的重鏈序列相比時,該重鏈具有最多7個胺基酸差異(每個CDR中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並且每個框架區中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並且 •     當與本文的輕鏈序列相比時,該輕鏈具有最多7個胺基酸差異(每個CDR中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並且每個框架區中最多1個胺基酸差異);
其中該變體抗體與參考(阿尼魯單抗)抗體結合相同的靶抗原(例如IFNAR),並且較佳的是以相同親和力結合。
阿尼魯單抗的功能變體細執行與阿尼魯單抗相同功能的序列變體。阿尼魯單抗的功能變體細與阿尼魯單抗結合相同靶標並具有與阿尼魯單抗相同的效應子功能的變體。功能阿尼魯單抗變體包括阿尼魯單抗的抗原結合片段以及阿尼魯單抗的抗體和免疫球蛋白衍生物。功能變體包括生物仿製藥和可互換產品。術語生物仿製藥和可互換產品由FDA和EMA定義。術語生物仿製藥係指在結構方面與批准的(例如經FDA批准的)生物產品(參考產品,例如阿尼魯單抗)高度相似,並且在藥物動力學、安全性和療效方面與參考產品沒有臨床上有意義的差異的生物產品。可以在人藥物動力學(暴露)和藥效學(響應)研究以及臨床免疫性的評估中評估生物仿製藥是否存在臨床上有意義的差異。可互換產品係一種生物仿製藥,其預期在任何給定患者中產生與參考產品相同的臨床結果。
因此,在一個實施方式中,I型干擾素受體抑制劑係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阿尼魯單抗的功能變體包括WO 2018/023976 A1中描述的抗體,將其藉由援引併入本文( 6-5)。 [ 6-5] :抗 IFNAR 抗體序列
H15D10 VH EVQLVQSGAE VKKPGESLRISC KGSGYTFT NYWVAWVRQM PGKGLESMGI IYPGDSDTRY SPSFQGHVTI SADKSISTAY SEQ ID NO: 13
L8C3 VL DIQMTQSPSSLSASLGDRVTITCRASQNVGNYLNWYQQKPGKAPKLLIYRASNLA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MEHAPPTFGQGTKVEIKR SEQ ID NO: 14
L16C11 VL EIVLTQSPGTLSLSPGERATLSCRASQSVIGYYLAWYQQKPGQAPRLLIYSVSTLASGIPDRFSGSGSGTDFTLTISRLEPEDFAVYYCQQYYRFPITFGQGTKVEIK SEQ ID NO: 15
H19B7 VH EVQLVQSGAE VKKPGESLRI SCKGSGYTFT NYWMAWVRQM PGKGLESMGI IYPSDSDTRY SPSFQGHVTI SADKSISTAY LQWSSLKASD TAMYYCARHD VEGYDYWGQG TLVTVSS    SEQ ID NO: 16
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H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H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3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3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6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的抗體。功能變體包括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6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的抗體。
IFNAR抑制劑可為包含VH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3的單株抗體。抗IFNAR抗體可包含VH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抗IFNAR抗體可包含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抗IFNAR抗體可包含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抗IFNAR抗體可包含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抗IFNAR抗體可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3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6。抗IFNAR抗體可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3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抗IFNAR抗體可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6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5。抗IFNAR抗體可包含VH序列SEQ ID NO: 16和VL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14。 6.18.2 西法木單抗
西法木單抗(MEDI-545)係一種結合並中和大多數IFN-α亞型的完全人源的免疫球蛋白G1 κ單株抗體 10。西法木單抗描述於美國專利7,741,449中,將其藉由援引以其全文併入本文。在一項針對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成人的IIb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NCT 01283139)中,評估了西法木單抗的療效和安全性。431名患者被隨機分配,並且除了標準照護藥物之外,每月還接受靜脈內西法木單抗(200 mg、600 mg或1200 mg)或安慰劑。主要療效終點係在第52週時實現SLE響應者指數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與安慰劑相比,接受西法木單抗(所有劑量)的患者中有更大百分比的患者達到主要終點(安慰劑:45.4%;200 mg:58.3%;600 mg:56.5%;1200 mg 59.8%)。
對具有升高的I型IFN標記的SLE患者投與西法木單抗中和IFNGS 11,12 6.19 壓痛和腫脹關節
腫脹和壓痛關節計數係基於上肢的左肩和右肩、肘、腕,掌指(MCP)1、MCP2、MCP3、MCP4、MCP5,近端指間(PIP)1、PIP2、PIP3、PIP4、PIP5關節,以及下肢的左膝和右膝。用於關節計數評估的活動性關節被定義為具有壓痛和腫脹的關節。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本文提供了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全身性紅斑狼瘡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治療有效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治療導致與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相比相對於壓痛關節計數和腫脹關節計數的基線值的至少50%改善。 6.20 劑量方案
要向受試者投與的阿尼魯單抗的劑量可部分地根據受試者的體型(體重、體表或器官大小)和狀況(年齡和總體健康)而變化。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向受試者投與一或多個固定劑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劑量為150 mg、200 mg、250 mg、300 mg或350 mg。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向受試者投與一或多個固定劑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劑量為300 mg。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在兩週治療期內、在四週治療期內、在六週治療期內、在八週治療期內、在十二週治療期內、在二十四週治療期內或在一年或更長時間的治療期內投與阿尼魯單抗。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在三週治療期內、在六週治療期內、在九週治療期內、在十二週治療期內、在二十四週治療期內或在一年或更長時間的治療期內投與阿尼魯單抗。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將阿尼魯單抗投與至少52週。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將阿尼魯單抗每週、每兩週、每四週、每六週、每八週、每十週或每十二週投與。 6.21 投與方法
當用於體內投與時,本揭露之配製物應係無菌的。本揭露之配製物可以藉由各種滅菌方法(包括例如無菌過濾或放射)滅菌。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將該配製物用預先滅菌的0.22微米過濾器進行過濾滅菌。注射用無菌組成物可以按照如在「Remington: The Science & Practice of Pharmacy [雷明頓:藥學科學與實踐],」 第21版,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利平科特•威廉斯•威爾金斯出版公司], (2005) 中描述的常規製藥實踐來配製。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以將I型IFN抑制劑配製用於特定的投與途徑,如口服、鼻、肺、局部(包括頰和舌下)、直腸、陰道和/或腸胃外投與。如本文所用的術語「腸胃外投與」和「腸胃外投與的」係指除了腸道和局部投與以外的投與方式(通常藉由注射),並且包括但不限於靜脈內、肌內、動脈內、鞘內、囊內、眼眶內、心臟內、皮內、腹膜內、經氣管、皮下、表皮下、關節內、囊下、蛛網膜下、脊柱內、硬膜外和胸骨內注射和輸注。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以將阿尼魯單抗配製用於特定的投與途徑,如口服、鼻、肺、局部(包括頰和舌下)、直腸、陰道和/或腸胃外投與。如本文所用的術語「腸胃外投與」和「腸胃外投與的」係指除了腸道和局部投與以外的投與方式(通常藉由注射),並且包括但不限於靜脈內、肌內、動脈內、鞘內、囊內、眼眶內、心臟內、皮內、腹膜內、經氣管、皮下、表皮下、關節內、囊下、蛛網膜下、脊柱內、硬膜外和胸骨內注射和輸注。 6.22 配製物
該等配製物可以以單位劑型呈現,並且可以藉由藥學領域已知的任何方法製備。本揭露之配製物中的活性成分的實際劑量水平可以變化以便於獲得有效實現對於特定受試者、組成物和投與方式所需的治療響應而對該受試者無毒的活性成分的量(例如,「治療有效量」)。還可以將劑量經由連續輸注(如通過泵)投與。投與劑量還可取決於投與途徑。
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約150 mg/mL阿尼魯單抗。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50 mM離胺酸鹽酸鹽。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130 mM海藻糖二水合物。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0.05%聚山梨酯80。該藥物組成物可以包含25 mM組胺酸/組胺酸鹽酸鹽。該藥物組成物之pH可以為5.9。 6.23 干擾素測試
I型IFN在SLE疾病發病機制中被認為係重要的,並且該途徑的抑制係由阿尼魯單抗靶向的。為了瞭解I型IFN表現與對抗IFN療法的響應之間的關係,有必要知道受試者的疾病是否由I型IFN活化所驅動。然而,直接測量靶蛋白仍然係挑戰。因此,開發了基於轉錄物的標記物以評價靶蛋白過表現對一組特定的mRNA標記物的影響。該等標記物的表現很容易在全血中檢測到,並顯示出與SLE中患病組織(如皮膚)中的表現相關。SLE受試者的轉錄物得分的雙峰分佈支援定義IFN測試高和低亞群( 1A)。I型IFN測試描述於WO 2011028933 A1中,將其藉由援引以其全文併入本文。 6.24 SRI (全身性紅斑狼瘡響應者指數 ≥ 4
如果滿足以下所有標準,則受試者實現SRI(4): •     SLEDAI-2K相對於基線的降低 ≥ 4分; •     使用BILAG-2004,與基線相比無新器官系統受累,如由1個或多個BILAG-2004 A或者2個或更多個 •     BILAG-2004 B項所定義的; •     根據3分PGA VAS,受試者的狼瘡疾病活動性相對於基線無惡化,由增加 ≥ 0.30分所定義的。
SRI(X)(X = 5、6、7或8)係由滿足以下標準的受試者的比例定義的: •     SLEDAI-2K相對於基線的降低 ≥ X分; •     使用BILAG-2004,與基線相比無新器官系統受累,如由1或多個BILAG-2004 A或者2個或 •     更多個BILAG-2004 B項所定義的; •     根據3分PGA VAS,受試者的狼瘡疾病活動性相對於基線無惡化,由 •     增加 ≥ 0.30分所定義的 6.25 BILAG-2004 ,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 -2004
BILAG-2004係關於9個器官系統(一般狀況、黏膜皮膚、神經精神系統、肌肉骨骼、心肺、胃腸道、眼睛、腎臟和血液學)的轉化指數,其能夠捕獲臨床表現的變化的嚴重度。根據設計它具有順序級別,並且沒有整體得分;準確地說,它藉由比較最近的4週與其之前的4週,一目了然地記錄了跨不同器官系統的疾病活動性。它係基於醫生的意向治療的原則並且將疾病活動性從A到E分為5種不同水平: •     A級表示疾病非常具活動性,需要免疫抑制藥物和/或 > 20 mg/天的強體松劑量或等效物 •     B級表示中度疾病活動性,需要較低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外用類固醇、外用免疫抑制劑、抗瘧疾藥或NSAID •     C級指示疾病輕度穩定 •     D級意味著無疾病活動性,但系統先前已受累 •     E級指示無當前或既往疾病活動性
儘管BILAG-2004係基於意向治療的原則開發的,但治療與得分指數無關。只有活動性表現的存在會影響得分。 6.26 BICLA :基於 BILAG 的綜合狼瘡評估( BICLA
BICLA係最初藉由疾病活動性指數的專家共識得出的綜合指數。BICLA響應被定義為 (1) 在參加時具有中度或重度疾病活動性的所有身體系統中的基線BILAG得分之至少一個等級改善(例如,所有A(重度疾病)得分降至B(中度)、C(輕度)或D(無活動性)和所有B得分降至C或D);(2) 無新BILAG A或多於一個新BILAG B得分;(3) 總SLEDAI得分相對於基線無惡化;(4) 在醫生整體評估中無顯著退化(≤ 10%);以及 (5) 無治療失敗(開始非方案治療)。
特別地,如果滿足以下標準,則受試者係BICLA響應者: •       所有基線BILAG-2004 A降低至B/C/D和所有基線BILAG-2004 B降低至C/D,並且在其他器官系統中無BILAG-2004惡化,如由1個新BILAG-2004 A或多於1個新BILAG-2004 B項所定義的; •       SLEDAI-2K相對於基線無惡化,如定義為SLEDAI-2K相對於基線增加 > 0分; •       根據3分PGA VAS,受試者的狼瘡疾病活動性相對於基線無惡化,由增加 ≥ 0.30分所定義的; •       在評估之前沒有中止研究產品或使用方案允許的閾值以外的限制性藥物。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第12週、第24週、第36週、第48週或第52週改善了受試者的BICLA響應率。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改善了受試者的BICLA響應率。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儘管該受試者顯示出BICLA響應的改善,但該受試者並未顯示出全身性紅斑狼瘡響應指數 (SRI)4得分的改善。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本文提供了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全身性紅斑狼瘡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該受試者投與治療有效量的阿尼魯單抗,其中該治療導致與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相比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率的改善。BILAG響應率的改善可能是統計上顯著的。在多重性調整後,BILAG響應率的改善可能是統計上顯著的。BILAG響應率的改善可能是統計上顯著的,其中統計顯著性由p < 0.05或p < 0.005確定。 6.27 BAFF 抗體 6.27.1 貝利木單抗
貝利木單抗係一種經批准用於治療已接受標準療法的患有活動性、自身抗體陽性疾病的SLE患者的抗BAFF抗體。貝利木單抗選擇性結合可溶性人B淋巴細胞刺激物蛋白(BAFF,也稱為BLysS)。貝利木單抗係一種針對BLyS的完全人源的IgG1λ重組單株抗體。貝利木單抗與可溶性BLyS的特異性結合防止BLys與其受體的相互作用,並減少B細胞存活和自身抗體產生。
貝利木單抗序列示於 6-6中。 [ 6-6] :抗 BAFF 序列
貝利木單抗VH QVQLQQSGAE VKKPGSSVRV SCKASGG FN NNAINWVRQA PGQGLE GG I IP FGTAKY SQNFQGRV I TADESTGTAS MELSSLRSED TAVYYCARSR DLLLFPHHAL SPWGRGTMVT VSS
貝利木單抗VL SSELTQDPAV SVALGQTVRV TCQGDSLRSY YASWYQQKPG QAPVLVIYGK NNRP FSGSSSGNTA SLTITGAQAE DEADYYCSSR DSSGNHWVFG GGTELTVLG
他巴魯單抗VH MKHLWFFLLL VAAPRWVLSQ VQLQQWGAGL LKPSETLSLT CAVYGGSFSG YYWSWIRQPP GKGLEWIGEI NHSGSTNYNP SLKSRVTISV DTSKNQFSLK LSSVTAADTA VYYCARGYYD ILTGYYYYFD YWGQGTLVTV SS
他巴魯單抗VL EIVLTQSPAT LSLSPGERAT LSCRASQSVS RYLAWYQQKP GQAPRLLIYD ASNRATGIPA RFSGSGSGTD STLTISSLEP EDFAVYYCQQ RSNWPRTFGO GTKVEIKRT
貝利木單抗重鏈 QVQLQQSGAE VKKPGSSVRV SCKASGGTFN NNAINWVRQA PGQGLEWMGG I IPMFGTAKY SQNFQGRVAI TADESTGTAS MELSSLRSED TAVYYCARSR DLLLFPHHAL SPWGRGTMVT VSSASTKGPS VFPLAPSSKS TSGGTAALGC LVKDYFPEPV TVS NSGALT SGVHTFPAVL QSSGLYSLSS VVTVPSSSLG TQTYICNVNH KPSNTKVDKK VEPKSCDKTH TCPPCPAPEL LGGPSVFLFP PKPKDTLMI S RTPEVTCVVV DVSHEDPEVK FNWYVDGVEV HNAKTKPREE QYNSTYRVVS VLTVLHQDWL NGKEYKCKVS NKALPAPIEK TI SKAKGQPR EPQVYTLPPS RDELTKNQVS LTCLVKGFYP SDIAVEWESN GQPENNYKTT PPVLDSDGSF FLYSKLTVDK SRWQQGNVFS CSVMHEALHN HYTQKSLSLS PGK
貝利木單抗輕鏈 SSELTQDPAV SVALGQTVRV TCQGDSLRSY YASWYQQKPG QAPVLVIYGK NNRPSGI PDR FSGSSSGNTA SLTITGAQAE DEADYYCSSR DSSGNHWVFG GGTELTVLGQ PKAAPSVTLF PPSSEELQAN KATLVCLISD FYPGAVTVAW KADSSPV AG VETTTPSKQS NNKYAASSYL SLTPEQWKSH RSYSCQVTHE GSTVEKTVAP TECS
他巴魯單抗重鏈 QVQLQQWGAG LLKPSETLSL TCA VYGGSFS GYYWSWIRQP PGKGLEWIGE I HSGSTNYN PSLKSRVTIS VDTSKNQFSL KLSSVTAADT AVYYCARGYY DILTGYYYYF DYWGQGTLVT VSSASTKGPS VFPLAPCSRS TSESTAALGC LVKDYFPEPV TVSWNSGALT SGVHTFPAVL QSSGLYSLSS VVTVPSSSLG TKTYTCNVDH KPSQTKVDKR VESKYGPPCP PCPAPEFLGG PSVFLFPPKP KDTLMISRTP EVTCVVVDVS QEDPEVQFNW YVDGVEVHNA KTKPREEQFN STYRVVSVLT VLHQDWLNGK EYKCKVSNKG LPSSIEKTIS K.AKGQPREPQ VYTLPPSQEE MTKNQVSLTC LVKGFYPSDI AVEWESNGQP ENNYKTTPPV LDSDGSFFLY SRLTVDKSRW QEGNVFSCSV MHEALHNHYT QKSLSLSLGK
他巴魯單抗輕鏈 EIVLTQSPAT LSLSPGERAT LSCRASQSVS RYLAWYQQKP GQAPRLLIYD ASNRATGIPA RFSGSGSGTD STLTISSLEP EDFAVYYCQQ RSNWPRTFGQ GTKVEIKRTV AAPSVFIFPP SDEQLKSGTA SVVCLLNNFY PREAKVQWKV DNALQSGNSQ ESVTEQDSKD STYSLSNTLT LSKADYEKHK VYACEVTHQG LSSPVTKSFN RGEC
貝利木單抗CDRH1 GGTFNNNAIN
貝利木單抗CDRH2 GIIPMFGTAK YSQNFQG
貝利木單抗CDRH3 SRDLLLFPHH ALSP
貝利木單抗CDRL1 QGDSLRSYYA S
貝利木單抗CDRL2 GKNNRPS
貝利木單抗CDRL3 SSRDSSGNHW V
BLISS-52(NCT 00424476)和76(NCT 00410384)係分別在整個52週和76週的治療期間進行的用於評價貝利木單抗療效和安全性的III期隨機試驗。並非所有SLE患者都對貝利木單抗治療沒有響應。對貝利木單抗治療的響應更好與更高的基線疾病活動性(SELENA-SLEDAI ≥ 10)、抗dsDNA陽性、低補體水平或基線時的皮質類固醇治療相關。血清BAFF的基線水平未被證明係臨床響應的預測因子。 13
貝利木單抗經批准用於藉由靜脈內輸注投與來治療SLE,劑量為10 mg/kg,前3次劑量間隔為2週,之後間隔為4週。貝利木單抗還經批准用於藉由皮下注射投與來治療SLE,劑量為200 mg,每週一次。貝利木單抗配製物描述於美國專利申請US 20180289804 A1中,將其藉由援引以其全文併入本文。貝利木單抗可以在第0、14和28天以10 mg/kg的劑量投與,此後以4週的間隔投與。貝利木單抗的前三次劑量可每2週以10 mg/kg投與,然後每4週進行給藥。貝利木單抗的劑量資訊提供在 6- 7中。 [ 6-7] :貝利木單抗劑量和投與
途徑 劑量 用途 / 適應症
靜脈內 10 mg/kg Q2W持續三週,然後10 mg/kg Q4W 經FDA批准用於SLE
皮下 200 mg QW 經FDA批准用於SLE
6.27.2 他巴魯單抗
他巴魯單抗(LY2127399)係人IgG4單株抗體,其結合可溶性和膜結合兩種B細胞活化因子(BAFF)。在患有中度至重度SLE的患者的兩項52週、III期、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ILLUMINATE-1和ILLUMINATE-2)中評估了他巴魯單抗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係在第52週時實現SLE響應者指數5(SRI-5)響應的患者的比例。在ILLUMINATE-1(NCT 01196091)中,未滿足主要終點。儘管具有他巴魯單抗生物活性的藥效學證據(抗dsDNA、總B細胞和免疫球蛋白的顯著降低),但關鍵的次要療效終點(OCS節制、嚴重發作的時間、過去24小時內最嚴重的疲勞)也沒有實現統計顯著性 38。在ILLUMINATE-2(NCT 01205438)中,在較高劑量組(每2週一次他巴魯單抗120 mg)中滿足了主要終點。然而,沒有滿足次要終點,包括OCS節制 39。在ILLUMINATE-1和ILLUMINATE-2之後,由於效應量小和無法滿足其他重要的臨床終點,因此暫停了他巴魯單抗的開發。劑量資訊提供在 6-8中。 [ 6-8] :他巴魯單抗劑量和投與
研究 途徑 劑量 用途 / 適應症
ILLUMINATE-1 皮下 第0週負荷劑量(240 mg),隨後每兩週120 mg,每四週120 mg SLE
ILLUMINATE-1 皮下 每四週120 mg SLE
ILLUMINATE-2 皮下 第0週負荷劑量(240 mg),隨後每兩週120 mg,每四週120 mg SLE
ILLUMINATE-2 皮下 每四週120 mg SLE
6.28 患者報告結局( PRO
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產生MCR。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使用阿尼魯單抗的治療產生PCR。
SF-36-v2(快速)係多用途36項調查表,其測量8個健康領域:身體機能、由於軀體健康造成的角色限制、身體疼痛、一般健康感知、活力、社交功能、由於情緒問題造成的角色限制和精神健康。它產生針對這8個健康領域的每個領域的量表分數以及軀體和精神健康狀況之概括性量度:軀體健康總評和精神健康總評。
FACIT-F係用於評估過去7天內疲勞的影響的由受試者完成的13項問卷。回答的範圍為從0(完全不)到4(非常大)。最終得分係回答的總和,並且範圍為從0到52;得分越高表明QoL越好(Yellen等人,1997)。得分變化 > 3分被認為係臨床上有意義的。
PtGA係單項的問題,其考慮了此時疾病和健康狀況可能影響患者的所有方式。回答此問題時,患者應考慮先前的一週。在100 mm VAS上,回答的範圍從非常好到非常差。醫生和受試者必須分別獨立完成PGA和PtGA。
主要臨床響應(MCR)包括在第24週時BICLA得分為C或更好,在第24-52週之間維持沒有新A或B得分。部分臨床響應(PCR)包括在第24週時最高1個BICLA得分,直到第52週維持沒有新A或 > 1個新B域得分。
疾病活動性的醫生整體評估(PGA)係指其中醫生藉由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價受試者的牛皮癬性關節炎(PsA)狀況的評估。根據受試者當前的關節炎狀況對其進行評估。VAS係基於「非常好」到「非常差」的詞語描述符。
該方法可以包括在投與阿尼魯單抗之前和之後測量該受試者中的PRO。該等PRO可以包括該受試者的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FACIT-F)、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2版(SF-36-v2)、精神健康總評(MCS)和/或SF-36軀體健康總評(PCS)得分。 7 實例
以下實例示例了本揭露之實施方式及其各種用途。闡述它們僅出於解釋目的並且不應以任何方式解釋為限制本揭露之範圍。 8 實例 1 MUSE IIb
研究1013(NCT 01438489)係一項2期、多國、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平行組研究,用以評估2種靜脈內(IV)治療方案在患有慢性、中度至重度活動性SLE且對SOC SLE響應不足的成人參與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每4週(28天)以固定劑量投與研究產品(阿尼魯單抗或安慰劑),總共13個劑量。
研究1013將307名患者隨機分配(1 : 1 : 1),並將300 mg或1000 mg阿尼魯單抗與安慰劑進行比較。主要終點係對SLE響應者指數(SRI-4,綜合終點)和第24週測量的OCS持續減少(< 10 mg/天且 ≤ 第1週的OCS劑量,持續12週)的組合評估;經300 mg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中有顯著更高比例的患者實現SRI-4響應和OCS持續減少(阿尼魯單抗 : 安慰劑34%相比於18%)。藉由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測量的疾病活動性的預先指定的分析,在第52週時阿尼魯單抗為53%,安慰劑為25%。劑量響應模型和益處風險特徵均支援在隨後的研究中對300 mg劑量的評估。
研究1145(NCT 01753193)係一項針對完成研究1013的受試者的開放標籤擴展(OLE)研究。特別地,研究1145係一項在患有中度至重度SLE的成人(根據ACR分類標準,在研究1013中評估的)中進行的為期3年的多國OLE研究,該等成人在研究1013中使用1000或300 mg阿尼魯單抗或安慰劑完成了到第337天的隨機治療,且隨訪至第422天。研究1145中的所有患者最初每4週(Q4W)接受IV阿尼魯單抗1000 mg。來自研究1013的數據顯示300 mg劑量具有更好的益處/風險特徵之後,研究1145的劑量修正為300 mg Q4W。患者接受為期156週的阿尼魯單抗Q4W,並隨訪85天。主要目的是評估長期安全性/耐受性。療效、藥效學和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係探索性目標。在每次訪視時評估安全性;每3個月和6個月分別測量SLEDAI-2K和SLICC損傷指數。
藉由21基因測定法評估全血中I型IFN誘導型標記,用作PD標記物,以在整個研究期間隨訪阿尼魯單抗對其靶標的生物作用。收集全血以評估21 I型IFN誘導型基因的mRNA表現水平( 6-2)。 9 實例 2 TULIP I TULIP II ClinicalTrial.gov 標識號: NCT 02446912 NCT 02446899
該等研究之目的是評價相比於安慰劑,兩個劑量的阿尼魯單抗的靜脈內治療方案在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自身抗體陽性的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成人受試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等研究係3期、多中心、多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研究,用以評估相比於安慰劑,兩個劑量的阿尼魯單抗的靜脈內治療方案在接受標準照護(SOC)治療的,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自身抗體陽性的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受試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TULIP I和II的設計類似,主要終點係在第52週時評估的疾病活動性的改善,分別根據SRI-4和BICLA進行測量。兩項研究中包括的常見次要療效終點係OCS減少的維持、藉由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測量的皮膚SLE活動性的改善、以及年化發作率。對關節活動性改善的評估被列為TULIP II中的次要終點。兩項研究均對300 mg阿尼魯單抗相比於安慰劑的療效進行了評估;還在TULIP I中評估了150 mg劑量的劑量-響應。
兩項試驗中的患者人口統計學大體上類似;在TULIP I和II中,女性分別占比92%和93%,白人分別占比71%和60%,黑人/非裔美國人分別占比14%和12%,亞洲人分別占比5%和17%。在兩項試驗中,72%的患者具有高疾病活動性(SLEDAI-2K得分 ≥ 10)。在TULIP I和II中,分別有48%和49%的患者在至少1個器官系統中患有重度疾病(BILAG A),並且分別有46%和47%的患者在至少2個器官系統中患有中度疾病(BILAG B)。最常受累的器官系統(基線時為BILAG A或B)係黏膜皮膚(TULIP I:87%,TULIP II:85%)和肌肉骨骼(TULIP II:89%,TULIP II:88%)系統;在TULIP I和II中,分別有7.4%和8.8%的患者在基線時具有心肺表現,並且分別有7.9%和7.5%的患者具有腎臟表現。
在TULIP I和II中,90%的患者(兩項試驗)的抗核抗體(ANA)呈血清陽性,並且45%和44%的患者的抗雙股DNA(抗dsDNA)呈血清陽性,34%和40%的患者具有低C3,並且21%和26%的患者具有低C4。大多數患者在基線時被分類為干擾素基因標記測試高(TULIP I:82%,TULIP II:83%)。基線伴隨標準療法藥物包括口服皮質類固醇(TULP I:83%,TULIP II:81%)、抗瘧疾藥(TULIP I:73%,TULIP II:70%)和免疫抑制劑(TULIP I:47%,TULP:II:48%;包括硫唑嘌呤、胺甲喋呤、黴酚酸酯和咪唑立賓)。對於那些在基線時服用OCS(強體松或等效物)的患者,TULIP I中的平均日劑量為12.3 mg,TULIP II中為10.7 mg。在第8-40週期間,除非疾病活動性出現惡化,否則基線OCS ≥ 10 mg/天的患者需要將其OCS劑量逐漸減量至 ≤ 7.5 mg/天。
藉由疾病嚴重度(基線時的SLEDAI-2K得分,< 10分相比於 ≥ 10分)、第1天的OCS劑量(< 10 mg/天相比於 ≥ 10 mg/天的強體松或等效物)和干擾素基因標記檢測結果(高相比於低)對隨機化進行分層。 10 實例 3 TULIP I 的結果( ClinicalTrial.gov 標識號: NCT 02446912
TULIP I將457名患者隨機分配接受150 mg阿尼魯單抗、300 mg阿尼魯單抗或安慰劑(1 : 2 : 2)。主要終點,即SRI 4響應被定義為與基線相比,在第52週時滿足以下標準中的每一項: •     SLEDAI-2K相對於基線的降低 ≥ 4分; •     與基線相比無新器官系統受累,如由1或多個BILAG A或者2個或更多個BILAG B項所定義的; •     根據3分PGA視覺模擬量表(VAS),患者的狼瘡疾病活動性相對於基線無惡化,由增加 ≥ 0.30分所定義的; •     未中止治療; •     沒有使用方案允許的閾值以外的限制性藥物。
對於主要終點(第52週時的SRI-4),與安慰劑相比,使用阿尼魯單抗治療並未產生統計上顯著的改善(P值 = 0.455)。次要終點未經過正式測試;然而,與接受安慰劑的那些患者相比,觀察到接受300 mg阿尼魯單抗的患者在BICLA響應、OCS劑量持續減少、CLASI響應、發作率以及關節響應方面均具有臨床上有意義的改善。300 mg阿尼魯單抗的BICLA響應者比率為47%(85/180),相比於安慰劑為30%(55/184)(差異17%,95% CI 7.2,26.8,標稱P值 < 0.001)。 11 實例 4 TULIP I TULIP II ClinicalTrial.gov 標識號: NCT 02446899
TULIP II將362名接受300 mg阿尼魯單抗或安慰劑的患者進行隨機分配(1 : 1)。主要終點,即第52週時的BICLA響應被定義為基線時具有中度或重度活動性的所有器官域的改善: •     所有基線BILAG A降低至B/C/D和基線BILAG B降低至C/D,並且在其他器官系統中無BILAG惡化,如由 ≥ 1個新BILAG A或 ≥ 2個新BILAG B所定義的; •     SLEDAI-2K相對於基線無惡化,其中惡化被定義為SLEDAI-2K相對於基線增加 > 0分; •     根據3分PGA VAS,患者的狼瘡疾病活動性相對於基線無惡化,其中惡化被定義為增加 ≥ 0.30分; •     未中止治療; •     沒有使用方案允許的閾值以外的限制性藥物。
滿足主要終點;與安慰劑相比,300 mg阿尼魯單抗在總體疾病活動性方面展現出統計上顯著的和臨床上有意義的療效。與安慰劑相比,觀察到阿尼魯單抗在BICLA綜合終點的所有組成部分中均有更大的改善( 11-1)。 [ 11-1] :第 52 週時的 BICLA 響應率
Figure 02_image003
早在第8週就觀察到BICLA響應率的臨床上有意義的差異。與安慰劑相比,阿尼魯單抗的臨床益處一直維持直到第52週( 1B)。
使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縮短了達到BICLA響應並隨後持續至第52週(包括第52週)的首次訪視時間。在研究期間的任何時間,相對於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中有55%的患者更可能實現持續BICLA響應(風險比 = 1.55,95% CI 1.11,2.18)。治療小組之間的分離開始於大約第4週( 1C)。
阿尼魯單抗相對於安慰劑的治療效果跨亞組(按年齡、性別、人種、種族、疾病嚴重度[基線時的SLEDAI-2K]和基線OCS使用分組)係一致的。藉由SRI-4測量的疾病活動性的預先指定的分析與藉由BICLA測量的響應係一致的(SRI-4響應者比率;阿尼魯單抗為56%相比於安慰劑為37%;差異18%[95% CI 8.1,28.3]) 11.1 對伴隨類固醇治療的影響
在47%的基線OCS使用 ≥ 10 mg/天的患者中,阿尼魯單抗展現出統計上顯著的和臨床上有意義的OCS使用減少,在第40週時至少減少25%至 ≤ 7.5 mg/天並一直維持至第52週(P值 = 0.004);阿尼魯單抗組中有52%(45/87)的患者(相比於安慰劑組中的30%(25/83))實現了這一水平的類固醇減少(差異21%[95% CI 6.8,35.7])。在基線OCS使用 ≥ 10 mg/天的患者中,阿尼魯單抗和安慰劑組在第52週時的中位值(最小值,最大值)累積OCS劑量分別為3197 mg(309,13265)相比3640 mg(1745,10920)。 11.2 對皮膚 SLE 活動性的影響
在基線時具有中度至重度皮膚疾病的患者中(CLASI活動性得分 ≥ 10;n = 89),阿尼魯單抗在第12週時展現出統計上顯著的和臨床上有意義的皮膚狼瘡活動性的改善(CLASI響應:定義為與基線相比,CLASI活動性得分至少減少50%)(阿尼魯單抗和安慰劑組的響應者比率分別為49%[24/49]和25%[10/40];觀察到的差異24%[95% CI 4.3,43.6],P值 = 0.017)。與安慰劑相比,阿尼魯單抗的治療益處一直維持直到第52週。相對於接受安慰劑的患者,在基線時具有中度至重度皮膚疾病的接受阿尼魯單抗的患者中有55%的患者更可能實現持續CLASI響應(定義為在研究期間的任何時間達到並隨後持續至第52週(包括第52週)的CLASI響應)(風險比 = 1.55,95% CI 0.87,2.85)。 11.3 SLE 發作的影響
疾病發作被定義為與先前訪視相比,一或多個新器官系統中的重度疾病活動性(BILAG A),或者2個或更多個新器官系統中的中度疾病活動性(BILAG B)。相比於安慰劑,阿尼魯單抗使年化發作率降低33%(這是臨床上有意義的)(阿尼魯單抗和安慰劑組的年化率分別為0.43和0.64;率比0.67[95% CI 0.48,0.94],P值 = 0.020);在對多重比較進行調整後,該差異並非統計上顯著的。在TULIP II中,在為期52週的治療期內,與58%(105/182)的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相比,69%(124/180)的接受阿尼魯單抗的患者未經歷SLE發作。阿尼魯單抗組首次發作的時間更長,在研究期間的任何時間,相對於接受安慰劑的患者,阿尼魯單抗組的患者經歷首次發作的風險更低,為35%(風險比 = 0.65 [95% CI 0.46,0.91])。 11.4 對關節活動性的影響
在基線時,44%的患者具有 ≥ 6個腫脹和 ≥ 6個壓痛關節。響應被定義為在第52週時腫脹/壓痛關節計數的 ≥ 50%改善。治療組之間的關節響應無明顯差異(阿尼魯單抗和安慰劑組的響應率為42%[30/71]和38%[34/90],觀察到的差異為4.7%[95% CI -10.6,20.0],p值 = 0.547)。 12 實例 5 :在患者亞組中的療效 12.1 目的
為了比較在TULIP-1和TULIP-2中以及跨合併TULIP-1和TULIP-2數據在方案定義的患者亞組中直到第52週對阿尼魯單抗相比於安慰劑的BICLA響應。基線特徵示於 12-1 12-2中。 12.2 結果
在第52週時,在TULIP-1、TULIP-2和合併TULIP數據中跨預先指定的亞組在阿尼魯單抗的情況下觀察到穩健的BICLA響應率。對人口統計學( 43)、基線疾病活動性( 44)、基線OCS劑量( 45)、基線I型IFNGS測試狀態( 46A)之效應量沒有實質性影響。在IFNGS測試(4基因)高和低患者中,對阿尼魯單抗的響應率係相似的( 46B)。 [ 12-1] :基線患者人口統計學
基線患者人口統計學 合併TULIP a
安慰劑 (n = 366) 阿尼魯單抗 300 mg(n = 360)
年齡,平均值(SD),歲 41.0(11.9) 42.6(12.0)
女性,n(%) 341(93.2) 333(92.5)
BMI,n(%) ≤ 28 kg/m 2 223(60.9) 205(56.9)
> 28 kg/m 2 143(39.1) 155(43.1)
人種,n(%) 白人 244(66.7) 235(65.3)
黑人/非裔美國人 48(13.1) 46(12.8)
亞洲人 35(9.6) 41(11.4)
其他 31(8.5) 30(8.3)
地理區域,n(%) 亞太地區 32(8.7) 38(10.6)
歐洲 122(33.3) 115(31.9)
拉丁美洲 57(15.6) 59(16.4)
美國/加拿大 140(38.3) 139(38.6)
世界其他地區 15(4.1) 9(2.5)
[ 12-2] :基線疾病特徵
基線疾病特徵 合併TULIP a
安慰劑 (n = 366) 阿尼魯單抗 300 mg(n = 360)
SLEDAI-2K (篩選) 平均值(SD) 11.3(3.6) 11.4(3.9)
≥ 10,n(%) 260(71.0) 251(69.7)
OCS劑量, n(%) < 10 mg/天 181(49.5) 170(47.2)
≥ 10 mg/天 185(50.5) 190(52.8)
I型IFNGS狀態, dn(%) 302(82.5) 298(82.8)
64(17.5) 62(17.2)
13 實例 6 :阿尼魯單抗治療 SLE 的定量系統藥理學模型
如前所述,在MUSE IIb期研究中,在全血中具有基線陽性I型IFN標記的受試者中,在對所有劑量組投與阿尼魯單抗後,使用21基因小組 6(藥效學[PD]標記物)I型IFN誘導型基因在全血中的表現降低 14。300 mg和1000 mg阿尼魯單抗劑量均實現並維持了82%至90%的基因標記的中和。在安慰劑組中,在任何時間點均未觀察到基因標記的中和(> 6%)。因此,阿尼魯單抗中和SLE患者全血中的21基因I型IFN PD標記( 2)。
血清樣本取自MUSE試驗中安慰劑和阿尼魯單抗治療組治療前和治療後的患者。根據標準方案,使用Luminex®或超靈敏的Simoa免疫測定分析血清樣本的細胞介素表現。Simoa測定的LLOQ係0.037 pg/ml。阿尼魯單抗經證明能誘導許多血清蛋白水平的改變,表明阿尼魯單抗對多種細胞類型均具有影響( 13-1)( 3 4)。 [ 13-1] :阿尼魯單抗誘導的血清蛋白水平的變化
蛋白質 功能/結局 相對於安慰劑,由阿尼魯單抗導致的水平的改變
TNSF13B(BAFF) B細胞分化/存活 降低( 3A
CXCL13(BLC) B細胞遷移 降低
IgE B細胞分化/同種型轉換 降低
CXCL10(IP10) T細胞活化/遷移 降低
CXCL11(ITAC) T細胞活化/遷移 降低
CCL2(MCP-1) 免疫細胞遷移 降低
CCL8(MCP-2) 免疫細胞遷移 降低
IL-1R2(誘餌R IL-1) IL-1抑制劑 增加
TNFRSF10C(TRAILR3) 細胞凋亡抑制劑 增加
纖維膠凝蛋白-3 凝集素補體途徑的活化 降低( 3B
VCAM1 內皮活化 降低
馮·維勒布蘭德因子 內皮活化 降低
血管生成素2 內皮活化 降低
鐵蛋白 急性期反應物 降低
顆粒蛋白先質 TLR-9傳訊輔因子 降低
發現阿尼魯單抗可誘導IL-10和TNF-α兩者的長期下調( 4A 4B)。 14 實例 7 :阿尼魯單抗在基線時具有低或高 IL-10 的患者中的療效 14.1 IL-10 SLE 疾病嚴重度
基線IL-10與基線SLEDAI 2K總得分( 10 、圖 23 、圖 29 、圖 30B)以及抗dsDNA和自身抗體的水平( 11 、圖 24 、圖 25 、圖 28 、圖 30C)相關聯。抗dsDNA水平在IFN高和IL-10低患者中最高( 12)。SLE患者的IL-10和血液淋巴細胞水平呈負相關( 13 、圖 27A),但與嗜中性球水平不相關( 27B錯誤! 未找到參考源。)。因此,IL-10高SLE患者可以代表對貝利木單抗治療無響應的患者亞組,並且至少部分解釋了SLE患者對貝利木單抗治療無響應的原因 15。IL-10水平在IFN高患者( 14 、圖 30A)以及具有異常C3和C4的患者( 15 、圖 16 、圖 30D 、圖 31)中也較高。補體水平被分類為異常(C3 < 0.9 g L -1;C4 < 0.1 g L -1)或正常(C3 ≥ 0.9 g L -1;C4 ≥ 0.1 g L -1),並在中心實驗室進行測量。IFNGS測試高和健康對照之間的中位值倍數差異為2.5。基線時的高IL-10也與I型IFN(IFN1,IFN-ɑ)的高水平相關( 26)。 [ 14-1] IL-10 患者組別
組別 IL-10 濃度( X pg/ml
1 1.5 >1.5 > X X
2 1.5 < X <= 2.5
3 2.5 < X <= 3.8
4 X >= 3.8
14.2 IL-10 I IFN 抑制的療效
令人驚訝地,基線IL10水平與阿尼魯單抗治療後第365天的臨床響應相關( 32)。IFNGS測試高和IL-10患者係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最佳響應者( 33 ,圖 35B)。投與300 mg或1000 mg阿尼魯單抗後可以看到同樣的效果( 34)。IL10低於中位值(2 pg/mL)的IFNGS測試高患者在經過300 mg或1000 mg阿尼魯單抗治療後顯示出比安慰劑治療高得多的第365天響應者百分比( 35A)。
使用小於2 pg/ml IL-10的IL-10低截止值,與安慰劑相比,在投與阿尼魯單抗後在IFNGS測試高和IL-10低譜受試者中觀察到更高的響應率(與安慰劑相比,伴隨類固醇逐漸減量的SRI4)( 5A)。IFNGS測試高和IL-10高患者(2 pg/ml IL-10或更多)中的響應率與安慰劑相當( 4B)。在TULIP I研究中證實了與IFN高和IL-10高患者數據相比,IFN高和IL-10低患者中的高SRI(4) 響應率( 6)。
因此,本發明之諸位發明人證明,IFNGS/IL10和類固醇使用係經阿尼魯單抗治療後SRI4響應狀態的顯著預測因子( 35C)。此外,多重回歸分析表明,在調整類固醇使用後,IFN高和IL10低患者具有顯著高於其他患者的響應率( 35D)。重要的是,在經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中,SLEDAI、抗dsDNA、C3、C4、性別和年齡不是類固醇未逐漸減量時的SRI4響應的重要預測因子( 35E錯誤!未找到參考源。)。
該等結果在TULIP I中得到證實。300 mg組(相比於安慰劑)的Δ係IL-10H中觀察到的水平的兩倍( 7)。阿尼魯單抗中和患者21-IFNGS的能力與患者在基線時的IL-10水平相關( 9)。此外,在MUSE研究( 7)和TULIP I( 8)兩者中,與IFN高和IL-10高患者相比,在IFN高和IL-10低患者中也觀察到了更高的BICLA響應。 14.3 I IFN 抑制對 IL-10 水平的影響
在MUSE中,投與阿尼魯單抗顯著抑制了SLE患者中的IL-10血漿水平( 36)。重要的是,基線時IFNGS測試高患者的IL-10水平比健康對照高2.5倍( 37A),但經阿尼魯單抗誘導的IL10抑制在IFNGS測試高患者中為約20%,這對於IL10高患者可能還不夠( 38B)。在基於任一臨床響應中的退出者(dropout)的結論中,尚無證據證明隨時間的偏倚( 39)。 14.4 IL-10 SLE 中的作用機制
不受療法的束縛,據信高IL-10濃度導致SLE中主要疾病驅動因素的過度活化,例如I型IFN、自身抗體和細胞毒性細胞,而阿尼魯單抗無法充分補償該等驅動因素( 18)。特別地,IL-10可能具有以下作用: •     自身抗體(AB)的IL-10依賴性增加導致樹突狀細胞產生的I型IFN增加( 19)。 •     自身抗體的IL-10依賴性增加導致一些重要的疾病驅動因素的過度活化,包括I型IFN、干擾素刺激的基因、IFNGS、細胞毒性T細胞( 20 和圖 21)。 14.5 總結
總之,本發明之諸位發明人首次揭露了高基線IL-10與SLE患者較差的臨床結局相關,並且令人驚訝地,IFNGS測試高和IL10低患者對阿尼魯單抗治療的響應比其他患者更好。因此,I型IFN受體抑制劑(例如,阿尼魯單抗)和抗IL10抗體的組合可能對IL10高患者有益。IL-10低患者進一步代表了對阿尼魯單抗治療有響應的SLE患者的亞群。 15 實例 8. 早期持續響應 15.1 總結
在2項3期試驗中在患有活動性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患者中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情況下的早期和持續響應 15.2 背景
在SLE的3期TULIP-2和TULIP-1試驗中,相比於安慰劑,用I型干擾素受體抗體阿尼魯單抗治療導致在第52週時具有BICLA響應的患者的比例更高,其中差異分別為16.3%(主要終點; P= 0.001,95% CI 6.3-26.3)和16.4%(次要終點;95% CI 6.7-26.2)。 15.3 目的
為了更好地瞭解對阿尼魯單抗的BICLA響應的時間過程,我們在TULIP-2和TULIP-1中檢查了與安慰劑相比隨時間的響應,包括從達到持續直到第52週的響應。還評估了主要臨床響應(MCR)和部分臨床響應(PCR)作為可替代結局量度。特別地,為了比較在TULIP-1、TULIP-2和合併TULIP數據中在早期時間點隨時間的對阿尼魯單抗相比於安慰劑的BICLA響應、持續到第52週的響應開始的時間以及主要和部分臨床響應。主要臨床響應被定義為在第24週時所有BILAG-2004得分為C或更好,維持直到第52週,且在第24-52週之間沒有新A或B得分。部分臨床響應被定義為在第24週時最高1個BILAG-2004 B得分,維持直到第52週,且直到第52週沒有新A或 > 1個新B域得分。 15.4 方法
TULIP-2和TULIP-1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評價了阿尼魯單抗(300 mg Q4W)歷經52週在接受標準照護治療的、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SLE的患者中之療效和安全性。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評價了從達到持續直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開始的時間。MCR被定義為在第24週時所有BILAG-2004得分為C或更好,在第24-52週之間維持沒有新A或B得分。PCR被定義為在第24週時 ≤ 1個BILAG-2004 B得分,直到第52週時維持沒有新A或 > 1個新B域得分。對於TULIP-1,使用修正的限制性藥物規則分析了BICLA響應率和BICLA響應開始的時間;使用預先指定的分析計畫分析了MCR和PCR。 15.5 結果
從早期時間點開始,在阿尼魯單抗的情況下相比於在安慰劑的情況下有更多的BICLA響應者( 39)。持續BICLA響應開始的時間有利於阿尼魯單抗( 39 、圖 40 、圖 41A-F)。在具有持續BICLA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以及具有PCR和MCR的患者的百分比方面存在有利於阿尼魯單抗的數值差異( 42)。總體而言,在TULIP-2和TULIP-1中各有180名患者接受了阿尼魯單抗,相比之下,在安慰劑組中分別為182名和184名患者。在TULIP-2中的前3次評估(第4週、第8週和第12週)時,與安慰劑(21.3%、21.6%和31.8%)相比,數值上更大百分比的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分別為26.8%、35.3%和42.9%)被分類為具有BICLA響應。在阿尼魯單抗的情況下(23.3%、34.2%和36.5%)相比於在安慰劑的情況下(18.3%、23.2%和27.5%)在TULIP-1中觀察到相似的趨勢。從開始持續直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開始的時間在TULIP-2(HR 1.55,95% CI 1.11-2.18)和TULIP-1(HR 1.93,95% CI 1.38-2.73)兩者中均有利於阿尼魯單抗。在TULIP-2中,86名(47.8%)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具有從開始時持續直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相比之下,在安慰劑組中有57名(31.3%)患者具有上述情況。在TULIP-1中,在阿尼魯單抗治療組中有85名(47.2%)患者具有從開始時持續直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相比之下,在安慰劑組中有55名(29.9%)患者具有上述情況。在TULIP-2和TULIP-1中,分別在20.8%和22.1%的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MCR,相比之下,在10.9%和15.8%的接受安慰劑的患者中觀察到。在46.8%和45.4%的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PCR,相比之下,分別在安慰劑組中的38.4%和40.2%中觀察到。 15.6 結論
快速且持久的BICLA響應支持阿尼魯單抗對於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SLE的患者的臨床益處。在2項3期研究中,與安慰劑相比,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情況下更大比例的患者實現了從開始持續直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跨該等TULIP研究,阿尼魯單抗導致在維持直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開始的時間方面在數值上有利的差異。MCR和PCR也有利於阿尼魯單抗。該等數據支援源自對患有活動性SLE的患者進行阿尼魯單抗治療的臨床益處的可持續性。 16 實例 9 :發作評估 16.1 背景
在3期TULIP-2和TULIP-1試驗中,阿尼魯單抗治療導致在患有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患者中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率的改善。此外,與安慰劑相比,在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組中年化發作率更低 16.2 目的
分析了TULIP-2和TULIP-1數據以評估在52週治療期間阿尼魯單抗對SLE發作次數和首次發作的時間的影響。 16.3 方法
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TULIP-2和TULIP-1試驗評價了在儘管進行了標準照護治療仍患有中度至重度SLE的患者中持續48週每4週一次靜脈內300 mg阿尼魯單抗相比於安慰劑的療效和安全性,且在第52週時評估主要終點。發作被定義為與上個月的訪視相比的 ≥ 1個新BILAG-2004 A或 ≥ 2個新(惡化的)BILAG-2004 B域得分。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評價了首次發作的時間。使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分析了年化發作率。 16.4 結果
在TULIP-2(阿尼魯單抗,n = 180;安慰劑,n = 182)和TULIP-1(阿尼魯單抗,n = 180;安慰劑,n = 184)中,與安慰劑組(TULIP-2:42.3%,n = 77;TULIP-1:43.5%,n = 80;圖20)相比,阿尼魯單抗組中經歷 ≥ 1次BILAG-2004發作的患者更少(TULIP-2:31.1%,n = 56;TULIP-1:36.1%,n = 65)。跨兩項試驗,在首次發作的時間(TULIP-2:風險比[HR] 0.65,95%信賴間隔 [CI] 0.46-0.91和TULIP-1:HR 0.76,95% CI 0.55-1.06; 47)以及基於BILAG的年化發作率(TULIP-2:調整的率比0.67,95% CI 0.48-0.94和TULIP-1:率比0.83,95% CI 0.60-1.14)方面觀察到有利於阿尼魯單抗的結果。在TULIP-2中,與安慰劑組相比,阿尼魯單抗組中的年化BILAG發作率(相比於先前訪視)顯著更低( 48 、圖 49)。與安慰劑組(分別為43.5%、42.3%和42.9%; 50)相比,在TULIP-1、TULIP-2和合併的TULIP中阿尼魯單抗組(分別為36.1%、31.1%和33.6%)中更少的患者經歷了相比於先前訪視 ≥ 1次BILAG發作 16.5 結論
跨2項3期試驗,與安慰劑相比 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情況下我們觀察到發作總次數和年化發作率降低並且首次發作的時間延長。該等結果支持阿尼魯單抗降低疾病活動性和降低發作從而使SLE患者受益的潛力。TULIP試驗的結果支持阿尼魯單抗在存在OCS逐漸減量的情況下不僅具有降低疾病活動性的能力,還具有降低發作的能力,OCS逐漸減量係對於SLE患者的長期管理至關重要的屬性。 17 實例 10 :如藉由 CLASI 測量的皮膚疾病嚴重度的早期和持續降低 17.1 背景
皮膚係在SLE中受累的第二常見器官,其中多達85%的患者正在經歷皮膚疾病。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係用範圍從0(輕度)到70(重度)的活動性得分(CLASI-A)測量皮膚疾病嚴重度的經驗證的指數。CLASI-A包括紅斑、鱗屑/肥大、黏膜病變、近期脫髮和非瘢痕性脫髮的量度。在SLE患者的3期TULIP-1和-2期試驗中,與安慰劑相比,在阿尼魯單抗的情況下更大比例的在基線時CLASI-A ≥ 10的患者在第12週時實現了CLASI-A降低 ≥ 50%。我們使用從TULIP-1和-2合併的數據進一步評價了阿尼魯單抗對特定於皮膚的SLE疾病活動性的影響。 17.2 方法
TULIP-1和-2係52週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它們評價了阿尼魯單抗(300 mg IV,每4週一次持續48週)在儘管進行了標準照護治療仍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SLE的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根據TULIP-2方案,使用限制性藥物規則分別分析了TULIP-1和-2,併合並了來自兩項試驗的數據。我們比較了接受阿尼魯單抗相比於安慰劑的患者中隨時間的皮膚響應。CLASI-A響應被定義為對於CLASI-A ≥ 10的患者CLASI-A得分相對於基線降低 ≥ 50%。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評價了CLASI-A響應的時間。 17.3 結果
總共360名患者接受了阿尼魯單抗,並且366名接受了安慰劑。在基線時,平均值(SD)CLASI-A得分為8.1(7.41);95.9%(696/726)的患者的基線CLASI-A > 0,並且27.7%(201/726)的基線CLASI-A ≥ 10。在基線CLASI-A ≥ 10的患者亞組中,到第8週,36.0%(38/107)的接受阿尼魯單抗的患者相比於21.7%(21/94)的接受安慰劑的患者(差異14.3;95% CI 1.8%,26.9%)實現了CLASI-A響應(降低 ≥ 50%)。( 51)。在TULIP-1(風險比[HR] 1.91;95% CI 1.14,3.27)和TULIP-2(HR 1.55;95% CI 0.87,2.85)中,在持續到第52週的CLASI-A響應的時間方面觀察到有利於阿尼魯單抗的結果( 52)。在基線CLASI-A > 0的患者亞組中,在TULIP-1和-2兩者中,在阿尼魯單抗組相比於安慰劑組中到第12週有更多數量的患者實現了CLASI-A響應(降低 ≥ 50%)(標稱 P< 0.05)( 53);在TULIP-1和-2兩者中,在基線CLASI-A ≥ 10的患者亞組中觀察到相似的效果(標稱 P< 0.05)。 54中顯示了來自一名進行阿尼魯單抗(300 mg)治療的患者之實例。 17.4 結論
在基線時具有輕度至重度皮膚活動性的患者亞組中,阿尼魯單抗治療與特定於皮膚的SLE疾病活動性的快速且持久改善相關,如藉由CLASI所評估的。該等發現證明,阿尼魯單抗具有降低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SLE的患者中皮膚疾病活動性之能力。 18 實例 11 BILCA 的臨床相關性 18.1 背景
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臨床試驗中經驗證的治療響應整體量度。為了瞭解BICLA與臨床實踐的相關性,研究了BICLA響應和常規SLE評估與患者報告結局(PRO)之間的關係。
BICLA係在專家小組對SLE臨床試驗中使用的疾病活動性指數進行審查後開發的。BICLA響應要求藉由BILAG-2004評估的在基線時受累的所有域的改善、其他BILAG-2004域無惡化、SLEDAI-2K和PGA兩者相比於基線均無惡化、沒有開始非方案治療或方案允許的閾值以外的使用並且沒有中止研究產品。因此,與SRI形成對照,BICLA中療效的驅動物係BILAG-2004,而除BILAG之外,還使用SLEDAI-2K和PGA評估惡化。基於BILAG-2004的BICLA對器官系統均等地加權,並區分非活動性疾病、部分和完全改善以及疾病活動性的退化,而基於SLEDAI-2K的SRI為器官系統分配權重並要求受累器官系統中疾病活動性完全消退以捕獲改善。
在臨床實踐中通常不使用綜合SLE評估。因此,臨床醫生可能並不喜歡以這種方式評估的治療響應的相關性。因此,我們研究了BICLA響應與其他SLE疾病量度之間的關係,該等SLE疾病量度在現實世界的臨床實踐中係有意義的,包括發作、口服糖皮質素日劑量和持續口服糖皮質素逐漸減量、PRO、醫療資源利用以及整體和特定於器官的疾病的臨床和實驗室量度。無論治療組的分配如何,使用來自阿尼魯單抗的3期TULIP-1和TULIP-2試驗的合併數據評估了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的該等關係。 18.2 方法 18.2.1 患者和研究設計
這是對來自3期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52週TULIP-1和TULIP-2試驗的合併數據的事後分析。簡而言之,符合條件的患者年齡為18至70歲,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修正的SLE分類標準(13),並且儘管進行了標準照護治療仍患有血清響應陽性的中度至重度SLE。患有活動性重度狼瘡性腎炎或神經精神系統SLE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將患者隨機分配接受持續48週每4週一次靜脈內輸注的安慰劑或阿尼魯單抗以及標準照護治療(TULIP-1:安慰劑、阿尼魯單抗150 mg或阿尼魯單抗300 mg[2 : 1 : 2];TULIP-2:安慰劑或阿尼魯單抗300 mg[1 : 1])。在第52週時評估主要終點。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其他治療均穩定,但由方案確定的意圖逐漸減量的口服糖皮質素產生的治療除外。對於在基線時接受口服糖皮質素 ≥ 10 mg/天的患者,要求在第8週與第40週之間嘗試將口服糖皮質素逐漸減量至 ≤ 7.5 mg/天;也允許在基線時接受口服糖皮質素 < 10 mg/天的患者逐漸減量。要求在第40週與第52週之間穩定口服糖皮質素劑量。 18.2.2 研究終點和評估
BICLA響應被定義為所有以下項:所有基線BILAG-2004 A和B域得分分別降低至B/C/D和C/D,並且在其他BILAG-2004器官系統中無惡化,如由 ≥ 1個新BILAG-2004 A或 ≥ 2個新BILAG -2004 B域得分所定義的;SLEDAI-2K得分無增加(相對於基線);PGA得分無增加(相對於基線 ≥ 0.3分);沒有中止研究產品;並且沒有使用方案允許的閾值以外的限制性藥物。根據TULIP-2限制性藥物分析規則對合併數據進行了分析,以對響應者/無響應者進行分類。
在第52週時,無論治療組的分配如何,比較了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的臨床結局量度,並且結果以臨床相關性層次呈現,作者之間達成了共識。結局量度包括直到第52週具有發作(定義為與先前訪視相比 ≥ 1個新BILAG-2004 A或 ≥ 2個新BILAG-2004 B域得分)的患者的百分比、年化發作率、實現持續口服糖皮質素逐漸減量(定義為在基線時接受 ≥ 10 mg/天的患者中到第40週實現且持續直到第52週的口服糖皮質素劑量降低至 ≤ 7.5 mg/天強體松或等效物)的患者的百分比以及日口服糖皮質素劑量自基線到第52週的變化。評估了自基線到第52週的PRO的變化,該等PRO包括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FACIT-F]中的響應(定義為 > 3分改善)、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2版[SF-36-v2] [快速]軀體健康總評[PCS]和精神健康總評[MCS]中的響應(定義為PCS中改善 > 3.4和MCS中改善 > 4.6)以及患者整體評估[PtGA]相對於基線的變化。還評估了醫療資源利用(醫療保健就診、急診科[ED]使用和醫院就診)。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比較的其他指數包括自基線到第52週的SLEDAI-2K、PGA、關節計數(活動性、腫脹、壓痛)以及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活動性(CLASI-A)響應(定義為在基線時CLASI-A得分 ≥ 10的患者中CLASI-A得分降低 ≥ 50%)的變化。評價了血清學(抗雙股DNA [抗dsDNA]抗體以及補體C3和C4);抗dsDNA抗體水平被分類為「陽性」(> 15 U/mL)或「陰性」(≤ 15 U/mL),並且補體水平被分類為「異常」(C3,< 0.9 g/L;C4,< 0.1 g/L)或「正常」(C3,≥ 0.9 g/L;C4,≥ 0.1 g/L)。還評估了不良事件(AE)。 18.2.3 統計學分析
TULIP-1和TULIP-2研究的類似設計允許將結果合併。為TULIP-1和TULIP-2選擇樣本大小以獲得足夠的安全性數據庫大小以及評估關鍵次要終點。在TULIP-1和TULIP-2中,使用0.05的雙側α,180名受試者/組分別產生 > 99%和88%的檢力來拒絕假設(主要終點無差異)。使用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比率,該方法包括篩選時的SLEDAI-2K得分(< 10或 ≥ 10)、基線口服糖皮質素劑量(< 10 mg/天或 ≥ 10 mg/天)以及篩選時的I型IFNGS測試狀態(測試低或測試高)的分層因子。該模型中也包括研究。對於所有響應者分析,如果患者在評估前使用方案允許的閾值以外的限制性藥物或中止研究產品,則他們被視為無響應者。使用採用基線值、組、訪視、研究和篩選時所用的分層因子的固定效應的混合重複測量模型評估了對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自基線到第52週的估計變化的比較;使用組-訪視相互作用項,並且訪視係該模型中的重複變量。對於數據缺失的首次訪視,使用末次觀測值結轉法估算缺失數據;未估算數據缺失的後續訪視。對於響應者分析,如果由於數據缺失而無法得出變量的任何組成部分,則將患者分類為對於該次訪視的無響應者。 18.3 結果 18.3.1 試驗群體
合併了TULIP-1中457名患者和TULIP-2中362名患者的數據(N = 819)。跨兩項試驗,360名患者接受了阿尼魯單抗300 mg,93名患者接受了阿尼魯單抗150 mg,並且366名患者接受了安慰劑。無論治療組的分配如何,在第52週時有318名BICLA響應者和501名BICLA無響應者。患者人口統計學和基線臨床特徵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總體上係平衡的( 18-1 18-2)。大多數患者為女性(92.5%,響應者;93.0%,無響應者),並且響應者的平均值(標準差[SD])年齡為41.5(11.67)歲且無響應者為41.7(12.13)歲。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比例相似,白人(67.0%相比於65.9%)、黑人/非裔美國人(14.2%相比於12.6%)或亞洲人(9.1%相比於11.0%)。
總體而言,在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觀察到改善的結局。 [ 18-1] :患者人口統計學和基線臨床特徵
基線特徵 在第52週時的 BICLA響應者(n = 318) 在第52週時的 BICLA無響應者(n = 501)
年齡,平均值(SD),歲 41.5(11.67) 41.7(12.13)
女性,n(%) 294(92.5) 466(93.0)
從SLE診斷到隨機化的時間,中位值(範圍),月 85.5(0-555) 84.0(4-503)
在篩選時IFNGS測試高,n(%) 261(82.1) 415(82.8)
BILAG-2004得分,平均值(SD) 18.9(5.20) 19.2(5.59)
≥ 1個A項,n(%) 171(53.8) 222(44.3)
無A且≥ 2個B項,n(%) 126(39.6) 254(50.7)
無A且 < 2個B項,n(%) 21(6.6) 25(5.0)
SLEDAI-2K得分,平均值(SD) 10.8(3.19) 11.7(4.01)
< 10,n(%) 104(32.7) 127(25.3)
≥ 10,n(%) 214(67.3) 374(74.7)
PGA得分,平均值(SD) 1.76(0.425) 1.81(0.396)
口服糖皮質素使用, an(%) 263(82.7) 410(81.8)
< 10 mg/天 98(30.8) 152(30.3)
≥ 10 mg/天 165(51.9) 258(51.5)
抗瘧疾藥 225(70.8) 361(72.1)
免疫抑制劑 158(49.7) 230(45.9)
CLASI活動性得分,平均值(SD) 8.5(7.56) 7.8(7.18)
< 10,n(%) 215(67.6) 373(74.5)
≥ 10,n(%) 103(32.4) 128(25.5)
0,n(%) 13(4.1) 20(4.0)
> 0,n(%) 305(95.9) 481(96.0)
SDI整體得分,平均值(SD) 0.6(1.08) 0.5(0.89)
腫脹關節計數,平均值(SD) 6.5(5.27) 7.4(6.08)
壓痛關節計數,平均值(SD) 9.8(6.94) 11.1(7.85)
活動性關節計數, b平均值(SD) 6.1(5.22) 6.9(5.97)
抗dsDNA陽性, cn(%) 142(44.7) 224(44.7)
中位值(最小值,最大值), dU/mL 48.2(15,3790) 57.0(15,4404)
平均值(SD), cU/mL 142.5(401.84) 220.4(526.38)
C3異常, en(%) 123(38.7) 178(35.5)
中位值(最小值,最大值), cg/L 0.729(0.36,0.90) 0.715(0.18,0.90)
平均值(SD), cg/L 0.711(0.1279) 0.685(0.1603)
C4異常, fn(%) 72(22.6) 118(23.6)
中位值(最小值,最大值), cg/L 0.080(0.05,0.10) 0.072(0.05,0.10)
平均值(SD), cg/L 0.075(0.0168) 0.071(0.0145)
BICLA ,基於 BILAG 的綜合狼瘡評估; BILAG-2004 ,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 -2004 CLASI ,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 dsDNA ,雙股 DNA IFNGS ,干擾素基因標記; max ,最大值; min ,最小值; PGA ,醫生整體評估; SD ,標準差; SDI ,全身性紅斑狼瘡國際合作診所 / 美國風濕病學會損傷指數( 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ng Clinics/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Damage Index ); SLE ,全身性紅斑狼瘡; SLEDAI-2K SLE 疾病活動性指數 2000 a 口服糖皮質素包括強體松或等效物; b 活動性關節被定義為具有腫脹和壓痛的關節; c dsDNA 抗體「陽性」被定義為結果 > 15 U/mL d 只有具有抗 dsDNA 抗體且在基線時補體水平異常的患者才被包括在各個變量的概要統計中。 e 補體 C3 水平「異常」被定義為結果 < 0.9 g/L f 補體 C4 水平「異常」被定義為結果 < 0.1 g/L [ 18-2]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患者人口統計學和基線 SLE 藥物
基線人口統計學和SLE藥物 在第52週時的BICLA響應者(n = 318) 在第52週時的 BICLA無響應者(n = 501)
人種, an(%)
白人 213(67.0) 330(65.9)
黑人/非裔美國人 45(14.2) 63(12.6)
亞洲人 29(9.1) 55(11.0)
其他 23(7.2) 45(9.0)
西班牙裔或拉丁裔族群,n(%) 80(25.2) 115(23.0)
地理區域,n(%)
美國/加拿大 92(28.9) 226(45.1)
歐洲 126(39.6) 144(28.7)
拉丁美洲 66(20.8) 63(12.6)
亞太地區 28(8.8) 49(9.8)
世界其他地區 6(1.9) 19(3.8)
針對SLE的基線治療,n(%)
口服糖皮質素 b 263(82.7) 410(81.8)
抗瘧疾藥 225(70.8) 361(72.1)
免疫抑制劑 c 158(49.7) 230(45.9)
BICLA ,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 SD ,標準差; SLE ,全身性紅斑狼瘡。 a 16 名患者(響應者組與無響應者組中各 8 名)缺失人種數據; b 口服糖皮質素包括強體松或等效物; c 免疫抑制劑包括硫唑嘌呤、胺甲喋呤、黴酚酸酯、黴酚酸和咪唑立賓。 18.3.2 發作
在52週治療期內無發作的BICLA響應者多於無響應者(76.1%相比於52.2%),這意味著與無響應者相比,在52週時間段內更少的BICLA響應者經歷了 ≥ 1次發作(23.9%相比於47.8%;差異-23.9%;95%信賴間隔[CI] -30.4至-17.5;標稱P < 0.001)( 55A)。對於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有更少的患者經歷了1、2或 ≥ 3次發作,並且年化發作率更低(率比[RR] 0.36,95% CI 0.29至0.47;標稱P < 0.001)( 18-3)。 [ 18-3]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的 SLE 發作
   在第52週時的BICLA響應者(n = 318) 在第52週時的BICLA無響應者(n = 501)
直到第52週每名患者的發作
發作0次的患者,n(%) a 242(76.1) 263(52.2)
發作 ≥ 1次的患者,n(%) 76(23.9) 238(47.8)
各組之間的比較, 差異(95% CI),標稱 Pa -23.9(-30.4至-17.5),< 0.001
1 52(16.4) 132(26.3)
2 18(5.7) 69(13.8)
≥ 3 6(1.9) 37(7.4)
直到第52週的發作率 b
發作總次數 107 401
總隨訪時間,年 318.8 440.6
年化率(95% CI) 0.30(0.24至0.38) 0.83(0.70至0.98)
各組之間的比較, 率比(95% CI),標稱 P 0.36(0.29至0.47),< 0.0001
BICLA ,基於 BILAG 的綜合狼瘡評估; BILAG-2004 ,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 -2004 CI ,信賴間隔; CMH Cochran-Mantel-Haenszel PGA ,醫生整體評估; SD ,標準差; SLE ,全身性紅斑狼瘡; SLEDAI-2K SLE 疾病活動性指數 2000 BILAG-2004 發作藉由與先前訪視相比 ≥ 1 個新 BILAG-2004 A ≥ 2 個新 BILAG-2004 B 域得分來定義。 a 使用分層 CMH 方法對百分比、差異、 CI 和標稱 P 值進行加權和計算。 b 使用負二項回歸模型計算發作率,該模型包括組和分層因子的協變量。隨訪時間(以 e 為基底)的對數用作該模型中的偏移變量,以針對不同的曝光時間進行調整。 18.3.3 口服糖皮質素使用和類固醇節制
在基線時,相似百分比的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正在以任何劑量和以 ≥ 10 mg/天接受口服糖皮質素。自基線到第52週,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的日口服糖皮質素劑量有更大降低(最小二乘方[LS]平均值差異-4.29 mg/天,95% CI -5.37至-3.20,標稱P < 0.001)( 55B)。在基線時正在接受口服糖皮質素 ≥ 10 mg/天的患者中,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多的BICLA響應者實現了持續口服糖皮質素劑量降低至 ≤ 7.5 mg/天的次要終點(79.2%相比於19.1%;差異60.1%,95% CI 52.1%至68.1%,標稱P < 0.001)( 55C)。在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直到第52週的平均值(SD)累積口服糖皮質素劑量要低31.3%(2159.20 [1661.39] mg相比於3140.81 [3081.19] mg)( 55D)。 18.3.4 PRO
在基線時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FACIT-F、SF-36 MCS和SF-36 PCS得分係相似的( 18-4)。與無響應者相比,在更多的BICLA響應者中報告了FACIT-F的改善(55.6%相比於15.7%;差異40.0%,95% CI 33.6%至46.3%,標稱P < 0.001)( 56A)。類似地,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多的BICLA響應者在SF-36 PCS(57.9%相比於12.8%;差異45.1%,95% CI 38.9%至51.3%,標稱P < 0.001)和SF-36 MCS(42.6%相比於12.3%;差異30.3%,95% CI 24.1%至36.5%,標稱 P < 0.001)方面具有高於預先定義的閾值的改善( 56A-C)。 [ 18-4]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在基線時的 PRO 得分
PRO BICLA響應者(n = 318) BICLA無響應者(n = 501)
FACIT-F
n 311 467
平均值(SD) 26.3(12.63) 25.3(11.99)
SF-36 PCS
n 312 469
平均值(SD) 38.3(9.20) 37.0(9.25)
SF-36 MCS
n 312 469
平均值(SD) 43.8(11.35) 44.0(11.24)
PtGA
n 311 467
平均值(SD) 54.7(23.36) 55.8(21.44)
BICLA ,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 FACIT-F ,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 - 疲勞; MCS ,精神健康得分; PCS ,軀體健康得分; PRO ,患者報告結局; PtGA ,患者整體評估; SD ,標準差; SF-36-v2 36 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 2 版(快速回憶)。 18.3.5 PtGA
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在基線時的PtGA得分係相似的。與無響應者相比,BICLA響應者報告了自基線到第52週的PtGA得分的更大改善(LS平均值差異-11.1,95% CI -14.9至-7.3,標稱P < 0.001)( 56D)。 18.3.6 醫療資源利用
在52週試驗期間,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少的BICLA響應者具有醫療保健就診(62.5%相比於70.7%;差異-8.3%,95% CI -14.9%至-1.6%,標稱P = 0.015)( 18-5)。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少的BICLA響應者需要急診科(ED)就診(11.9%相比於21.8%;差異-9.9%,95% CI -15.2%至-4.5%,標稱P = 0.001),並且更少的ED就診與增加的SLE活動性有關(2.6%相比於24.0%;差異-21.4%,95% CI -35.3%至-7.5%,標稱P = 0.003)。類似地,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少的BICLA響應者具有醫院就診(4.5%相比於14.4%;差異-10.0%,95% CI -14.3%至-5.7%,標稱P < 0.001),並且在BICLA響應者中無醫院就診與增加的SLE活動性有關,相比之下,在BICLA無響應者中為38.5%(差異-38.5%,95% CI -58.8%至-18.2%,標稱P < 0.001)。 [ 18-5]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醫療資源利用
醫療資源利用    在第52週時的BICLA響應者(n = 318) 在第52週時的BICLA無響應者(n = 501)
醫療保健就診(專科醫生和初級護理)  
具有 ≥ 1次醫療保健就診的患者, an(%) 198(62.5) 348(70.7)  
各組之間的比較,差異(95% CI),標稱 P -8.3(-14.9至-1.6),0.015  
急診科就診  
具有 ≥ 1次ED就診的患者, an(%) 38(11.9) 107(21.8)  
各組之間的比較,差異(95% CI),標稱 P -9.9(-15.2至-4.5),< 0.001  
與SLE活動性增加有關的就診, an(%) 1(2.6) 25(24.0)  
各組之間的比較,差異(95% CI),標稱 P -21.4(-35.3至-7.5),0.003  
每名患者的ED就診次數, b平均值(SD) 1.4(0.86) 1.7(1.48)  
住院治療  
具有 ≥ 1次醫院就診的患者, an(%) 14(4.5) 71(14.4)  
各組之間的比較,差異(95% CI),標稱 P -10.0(-14.3至-5.7),< 0.001  
          
與SLE活動性增加有關的就診, an(%) 0 25(38.5)  
各組之間的比較,差異(95% CI),標稱 P -38.5(-58.8至-18.2),< 0.001  
每名患者的醫院就診次數, b平均值(SD) 1.6(2.13) 1.4(0.72)  
住院時間長度, b平均值(SD),天 5.7(2.64) 7.4(8.02)  
在ICU的總天數, bn 0 5  
在ICU中的天數,平均值(SD) - 1.8(0.45)  
 
BICLA ,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 CI ,信賴間隔; ED ,急診科; ICU ,重症監護病房; SD ,標準差; SLE ,全身性紅斑狼瘡。 a 使用分層 CMH 方法計算百分比、差異、 CI 和標稱 P 值。 b BICLA 無響應者組中有 8 名患者缺失醫院就診和急診科就診的數據。 18.3.7 SLEDAI-2K PGA
在基線時,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的平均值(SD)SLEDAI-2K和PGA得分係相似的(表1)。自基線到第52週,在總SLEDAI-2K(LS平均值差異-3.5,95% CI -4.1至-3.0,標稱P < 0.001)( 57A)和PGA得分(LS平均值差異-0.59,95% CI -0.67至-0.51,標稱P < 0.001)( 57B)方面,觀察到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有更大的改善。 18.3.8 CLASI 活動性
總體而言,32.4%的BICLA響應者和25.5%的無響應者的基線CLASI-A ≥ 10(表1)。在該等患者中,更多的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在第52週時實現了CLASI-A降低 ≥ 50%(92.0%相比於23.2%;差異68.8%,95% CI 59.2%至78.3%,標稱P < 0.001)(圖31A)。 18.3.9 關節計數
在基線時,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的平均值(SD)活動性關節計數(定義為具有腫脹和壓痛的關節)分別為6.1(5.22)和6.9(5.97)。平均值(SD)腫脹關節計數分別為6.5(5.27)和7.4(6.08),並且壓痛關節計數分別為9.8(6.94)和11.1(7.85)。自基線到第52週,對於活動性(LS平均值差異-1.9,95% CI -2.4至-1.4,標稱P < 0.001)、壓痛(LS平均值差異-3.6,95% CI -4.4至-2.8,標稱P < 0.001)和腫脹(LS平均值差異-2.1,95% CI -2.7至-1.6,標稱P < 0.001)關節,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的關節計數改善更多( 58B)。 18.3.10 血清學
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在基線時呈抗dsDNA抗體陽性的患者的百分比係相等的。在相似比例的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5.0%相比於4.4%)中觀察到從陽性到陰性抗dsDNA抗體狀態的改善( 18-6)。 [ 18-6]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自基線到第 52 週的血清學變化
自基線到第52週的變化 在第52週時的BICLA響應者(n = 318) 在第52週時的BICLA無響應者(n = 501)
抗dsDNA a
n 132 147
陽性轉為陰性,n(%) 16(5.0) 22(4.4)
陰性轉為陽性,n(%) 8(2.5) 16(3.2)
保持陰性,n(%) 114(35.8) 142(28.3)
保持陽性,n(%) 116(36.5) 125(25.0)
補體C3 b
n 121 127
異常轉為正常,n(%) 33(10.4) 35(7.0)
正常轉為異常,n(%) 14(4.4) 30(6.0)
保持正常,n(%) 167(52.5) 193(38.5)
保持異常,n(%) 88(27.7) 92(18.4)
LS平均值變化,%(95% CI) 15.7(9.489至21.926) 12.9(6.852至18.929)
LS平均值差異,%(95% CI),標稱 P 2.8(-4.19至9.82),0.429
補體C4 c
n 70 79
異常轉為正常,n(%) 24(7.5) 24(4.8)
正常轉為異常,n(%) 9(2.8) 20(4.0)
保持正常,n(%) 222(69.8) 251(50.1)
保持異常,n(%) 46(14.5) 55(11.0)
LS平均值變化,%(95% CI),g/L 19.5(5.664至33.336) 29.1(16.066至42.198)
LS平均值差異,%(95% CI),標稱 P -9.6(-25.17至5.91),0.223
BICLA ,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 CI ,信賴間隔; dsDNA ,雙股 DNA max ,最大值; min ,最小值; SD ,標準差。 a dsDNA 抗體「陽性」或「陰性」被分別定義為結果 > 15 U/mL ≤ 15 U/mL b 補體 C3 水平「異常」或「正常」被分別定義為結果 < 0.9 g/L C3 < 0.9 g/L c 補體 C4 水平「異常」或「正常」被分別定義為結果 < 0.1 g/L C3 < 0.1 g/L
只有基線抗dsDNA陽性或補體C3或C4異常的患者才被包括在該分析中。使用採用基線值、組、訪視、研究和分層因子的固定效應的重複測量模型計算百分比變化、差異、CI和標稱 P值。訪視-組相互作用項用於解釋跨組的不同關係,並且訪視係該模型中的重複變量。由於數據缺失,百分比不等於100%。
在基線時,相似比例的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具有異常的C3和C4水平。對於C3(LS平均值差異2.82,95% CI -4.185至9.819,標稱P = 0.429)或C4(LS平均值差異-9.63,95% CI -25.174至5.910,標稱P = 0.223),補體水平自基線到第52週的百分比變化在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之間並無差異( 13)。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多的BICLA響應者具有從異常到正常C3(10.4%相比於7.0%)和C4(7.5%相比於4.8%)的改善。 18.3.10.1 安全性
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的AE頻率係相似的(83.6%和85.2%)( 18-7)。相似百分比的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報告了輕度和中度AE,而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少的BICLA響應者經歷了重度AE(3.8%相比於9.4%)。在BICLA響應者中沒有導致中止的AE(DAE),相比之下,在無響應者中有8.2%的DAE。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少的BICLA響應者經歷了嚴重AE(5.0%相比於19.0%)。與無響應者相比,更少的BICLA響應者具有非機會性嚴重感染(2.2%相比於6.8%)。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患有帶狀皰疹的患者的百分比係相似的(4.7%相比於3.6%),患有流感(1.9%相比於2.0%)或惡性腫瘤(0.6%相比於1.0%)的患者的百分比也是如此。 [ 18-7] :在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在治療期間的 AE
AE,n(%) 在第52週時的BICLA響應者(n = 318) 在第52週時的BICLA無響應者(n = 501)
具有任何AE的患者 266(83.6) 427(85.2)
任何導致死亡結局的AE 0 2(0.4)
任何SAE(包括導致死亡結局的事件) 16(5.0) 95(19.0)
狼瘡相關的SAE 狼瘡性腎炎 SLE 1(0.3) 0 1(0.3) 15(0.3) 1(0.2) 14(2.8)
任何DAE 0 41(8.2)
與研究產品有關的任何AE 101(31.8) 160(31.9)
依據最大報告強度的任何AE      
輕度 126(39.6) 183(36.5)
中度 128(40.3) 197(39.3)
重度 12(3.8) 47(9.4)
任何AESI 27(8.5) 67(13.4)
非機會性嚴重感染 7(2.2) 34(6.8)
機會性感染 0 1(0.2)
過敏反應 0 1(0.2)
惡性腫瘤 2(0.6) 5(1.0)
帶狀皰疹 15(4.7) 18(3.6)
結核病(包括潛伏TB) 2(0.6) 1(0.2)
流感 6(1.9) 10(2.0)
非SLE血管炎 0 0
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1(0.3) 1(0.2)
AE ,不良事件; AESI ,特別關注的不良事件; DAE ,導致中止的不良事件; SAE ,嚴重不良事件; SLE ,全身性紅斑狼瘡; TB ,結核病。 18.4 結論
BICLA係二分法SLE結局量度,其基於器官域活動性的變化將患者分類為響應者或無響應者。由於BICLA主要用於臨床試驗環境中,因此該研究之目的是從與患者和醫生相關的結局角度評估BICLA響應的意義。在從招募進TULIP-1和TULIP-2試驗中的819名患者獲取的合併數據的該事後分析中,跨一系列SLE評估、關鍵PRO和醫療資源利用量度,BICLA響應與臨床結局的改善顯著相關。
在增加或不增加糖皮質素劑量的情況下,發作對SLE患者均構成重大風險。從長遠來看,疾病發作和口服糖皮質素使用兩者均與器官損傷相聯繫,器官損傷本身會增加死亡風險。發作還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下降相關,並且發作嚴重度和口服糖皮質素使用與醫療保健成本有關聯。因此,關鍵的SLE治療目標係預防發作,同時最小化口服糖皮質素暴露,這轉而有望降低醫療資源利用。我們觀察到BICLA響應者具有更少的疾病發作以及更低的日口服糖皮質素劑量。更大百分比的BICLA響應者實現了持續口服糖皮質素降低至目標劑量。他們與無響應者相比還具有更少的住院治療和ED就診,包括與增加的SLE活動性有關的那些。如藉由PGA、SLEDAI-2K、CLASI-A和關節計數所測量的,在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還觀察到整體和特定於組織的疾病活動性的更大改善。由於已證明在疾病活動性和口服糖皮質素暴露方面改善的患者結局與降低的醫療保健成本相關,因此BICLA響應者可能比無響應者承擔更低的醫療保健成本。
我們還評估了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的不良事件。與和BICLA響應相關的更低的發作率、降低的醫療資源利用以及更少的SLE有關的ED就診和住院治療相一致,在BICLA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有更少的SAE。儘管由於任何原因中止研究產品導致按定義將患者分類為BICLA無響應者,但值得注意的是,與BICLA響應者相比,BICLA無響應者因AE而中止的傾向更大。
PRO已被併入幾乎所有SLE臨床試驗中。然而,由於患者對疾病活動性和疾病的感知受疲勞和生活品質的嚴重影響且未被疾病活動性的正常量度的結果所捕獲,因此分析通常會在臨床結局與PRO之間產生不一致。在TULIP試驗中,BICLA響應者在經驗證的PRO方面有改善,該等PRO包括SF-36健康狀況調查表的軀體和精神健康組分以及疲勞的FACIT評估。作為SLE患者的常見症狀,疲勞干擾日常生活並且在TULIP試驗中超過一半的具有BICLA響應的患者經歷了疲勞的改善。PtGA和PGA得分在改善方面顯示出一致性,並且與無響應者相比,BICLA響應者的改善程度更高( 18-8)。我們的結果證明,BICLA響應轉化為SLE患者的軀體和精神健康的總體改善。
在來自2項2b期試驗(西法木單抗和阿尼魯單抗)以及2項3期貝利單抗試驗的合併數據中對SRI(4) 響應與臨床結局的相關性進行研究還證明,與無響應者相比,在SRI(4) 響應者中臨床結局得到改善。儘管在TULIP試驗中在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的血清學結局的變化無顯著差異,但在貝利單抗3期試驗中SRI(4) 響應與抗dsDNA抗體和補體C3水平(而非C4水平)的顯著改善相關。這種不一致可能反映了2種被評價的藥物的不同作用機制,和/或是因為測量BICLA的改善的BILAG-2004在其得分系統中不包括血清學。
數據證實了BICLA作為臨床試驗終點的價值,並且BICLA響應與一系列其他結局的改善有關聯,該等結局與臨床醫生和患者兩者在日常實踐中的優先事項均產生共鳴。 [ 18-8]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在基線時的 PRO 得分
PRO BICLA響應者(n = 318) BICLA無響應者(n = 501)
FACIT-F
n 311 467
平均值(SD) 26.3(12.63) 25.3(11.99)
SF-36 PCS
n 312 469
平均值(SD) 38.3(9.20) 37.0(9.25)
SF-36 MCS
n 312 469
平均值(SD) 43.8(11.35) 44.0(11.24)
PtGA
n 311 467
平均值(SD) 54.7(23.36) 55.8(21.44)
BICLA ,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 FACIT-F ,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 - 疲勞; MCS ,精神健康得分; PCS ,軀體健康得分; PRO ,患者報告結局; PtGA ,患者整體評估; SD ,標準差; SF-36-v2 36 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 2 版(快速回憶)。 19 實例 12 :在 2b MUSE 試驗的 12 週隨訪期內,停用阿尼魯單抗的 SLE 患者的疾病活動性 19.1 介紹
在隨機、雙盲、2b期MUSE試驗中,相比於安慰劑,阿尼魯單抗治療在患有中度至重度活動性SLE的患者中跨多個終點降低了疾病活動性。發明人首次評估了在MUSE的12週(wk)隨訪期內停用阿尼魯單抗的患者的安全性和療效。 19.2 方法
患者以1 : 1 : 1隨機分配每4週接受安慰劑或阿尼魯單抗300或1000 mg;最終研究劑量為第48週,並且關鍵療效終點在第52週評估。患者需要完成12週隨訪期,並在最終研究劑量後每4週(±7天)進行一次訪視(圖1)。使用SLEDAI-2K和BILAG-2004測量疾病活動性。發作被定義為 ≥ 1個新BILAG-2004 A或 ≥ 2個新BILAG-2004 B項。還評估了不良事件(AE)和21基因I型IFN基因標記(IFNGS)的變化。自第52週到隨訪結束(第60週)評估所有療效和IFNGS測量值;在第48週的最終研究劑量後或研究中止後評估12週內的安全性。在8週到60週內評估21基因I型IFN基因標記(IFNGS)。自第48週到第60週或研究中止後評估12週內的安全性(不良[AE])。 19.3 結果
在MUSE中隨機分配的305名患者中,229名完成了最後一次研究訪視(第52週):分別是來自阿尼魯單抗300 mg、1000 mg和安慰劑組的86、75和68名患者。自第52週到第60週,IFNGS表現在阿尼魯單抗300 mg組(平均中和比率:55.6%至-81.8%)相比於1000 mg組(71.7%至31.9%)增加得更快,而安慰劑組的變化(-59.2%至-62.6%)可忽略。自第52週到隨訪期結束(第60週),停用阿尼魯單抗300 mg(4.3至5.0[平均變化:0.7])和1000 mg(3.8至4.1[0.3])的患者的平均整體SLEDAI-2K得分增加,而安慰劑組沒有增加(5.9至5.8[-0.1])。相比於安慰劑(8.3至9.1[0.8]),在停用阿尼魯單抗300 mg(6.0至8.5[2.4])的患者的平均整體BILAG-2004得分中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黏膜皮膚係與停用阿尼魯單抗的患者的惡化相關的最常見的器官系統,BILAG C/D/E得分患者的百分比向BILAG A/B得分變化;在肌肉骨骼器官系統中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在停用阿尼魯單抗的患者中,黏膜皮膚域的惡化最為常見,BILAG-2004 C/D/E患者的百分比向A/B得分變化( 58C);在肌肉骨骼域中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總之,15.2%和6.7%的停用阿尼魯單抗300或1000 mg的患者在隨訪期內分別有 ≥ 1次發作,而安慰劑組為2.0%。
在阿尼魯單抗300 mg、1000 mg和安慰劑組中,平均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得分自第52週到第60週略有增加(分別為1.9至2.4、1.8至2.2和3.5至4.0)( 59)。
自第52週到第60週,IFNGS表現在阿尼魯單抗300 mg組(平均中和比率:55.6%至-81.8%)相比於1000 mg組(71.7%至31.9%)增加得更快,而安慰劑組的變化(-59.2%至-62.6%)可忽略。
相比於安慰劑組,阿尼魯單抗300 mg和1000 mg組在12週隨訪期內的AE係相似的(≥ 1個AE:29.3%和26.7%與24.8%;≥ 1個嚴重AE:3.0%和3.8%與5.0%)。使用MDGA得分測量的疾病活動性在第52週和第60週之間在阿尼魯單抗300 mg和1000 mg組中均增加;在安慰劑組中沒有變化。在阿尼魯單抗300 mg、阿尼魯單抗1000 mg和安慰劑組中,活動性關節計數從第52週到第60週略有增加( 59A)。總之,相比於安慰劑,自第52週到第60週,更多停止阿尼魯單抗300或1000 mg治療的患者具有 ≥ 1次BILAG發作( 59B)。 19.4 結論
使用SLEDAI-2K和BILAG-2004,相比於安慰劑,停用阿尼魯單抗的患者的疾病活動性有顯著惡化的趨勢。這與先前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的IFNGS反彈有關,300 mg的效果相比於1000 mg更明顯。 20 參考文獻(1) Bruce, I. N.; O’Keeffe, A. G.; Farewell, V.; Hanly, J. G.; Manzi, S.; Su, L.; Gladman, D. D.; Bae, S.-C.; Sanchez-Guerrero, J.; Romero-Diaz, J.; Gordon, C.; Wallace, D. J.; Clarke, A. E.; Bernatsky, S.; Ginzler, E. M.; Isenberg, D. A.; Rahman, A.; Merrill, J. T.; Alarcón, G. S.; Fessler, B. J.; Fortin, P. R.; Petri, M.; Steinsson, K.; Dooley, M. A.; Khamashta, M. A.; Ramsey-Goldman, R.; Zoma, A. A.; Sturfelt, G. K.; Nived, O.; Aranow, C.; Mackay, M.; Ramos-Casals, M.; van Vollenhoven, R. F.; Kalunian, K. C.; Ruiz-Irastorza, G.; Lim, S.; Kamen, D. L.; Peschken, C.A.; Inanc, M.; Urowitz, M. B.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amage Accrual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sults from the 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ng Clinics (SLICC) Inception Cohort. Ann Rheum Dis 2015, 74(9), 1706-1713. https: //doi.org/10.1136/annrheumdis-2013-205171. (2) Petri, M. Long-Term Outcomes in Lupus. Am J Manag Care 2001, 7(16 Suppl), S480-485. (3) Arriens, C.; Wren, J. D.; Munroe, M. E.; Mohan, 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iomarkers: The Challenging Quest. Rheumatology (Oxford) 2017, 56(Suppl 1), i32-i45. https://doi.org/10.1093/rheumatology/kew407. (4) Rousset, F.; Garcia, E.; Defrance, T.; Péronne, C.; Vezzio, N.; Hsu, D. H.; Kastelein, R.; Moore, K. W.; Banchereau, J. Interleukin 10 Is a Potent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for Activated Human B Lymphocyt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2, 89(5), 1890-1893. (5) Llorente, L.; Richaud-Patin, Y.; García-Padilla, C.; Claret, E.; Jakez-Ocampo, J.; Cardiel, M. H.; Alcocer-Varela, J.; Grangeot-Keros, L.; Alarcón-Segovia, D.; Wijdenes, J.; Galanaud, P.; Emilie, D. Clinical and Biologic Effects of Anti-Interleukin-10 Monoclonal Antibody Administr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2000, 43(8), 1790-1800. https://doi.org/10.1002/1529-0131(200008)43:8<1790::AID-ANR15>3.0.CO; 2-2. (6) Yao, Y.; Higgs, B. W.; Morehouse, C.; de Los Reyes, M.; Trigona, W.; Brohawn, P.; White, W.; Zhang, J.; White, B.; Coyle, A. J.; Kiener, P. A.; Jallal, B.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Pharmacodynamic and Diagnostic Markers for Anti-IFN-α Monoclonal Antibody Tria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Hum Genomics Proteomics 2009, 2009. https://doi.org/10.4061/2009/374312. (7) Hrovat, A.; Zavec, A. B.; Pogačnik, A.; Frangež, R.; Vrecl, M. Establishing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HEK-293 Cell Line Expressing Autofluorescently Tagged β-Actin (PEYFP-ACTIN) and the Neurokinin Type 1 Receptor (NK1-R). Cell Mol Biol Lett 2009, 15(1), 55. https://doi.org/10.2478/s11658-009-0034-0. (8) Švec, J.; Ergang, P.; Mandys, V.; Kment, M.; Pácha, J. Expression Profiles of Proliferative and Antiapoptotic Genes in Sporadic and Colitis-Related Mouse Colon Cancer Models. Int J Exp Pathol 2010, 91(1), 44-53. https://doi.org/10.1111/j.1365-2613.2009.00698.x. (9) Psarras, A.; Emery, P.; Vital, E. M. Type I Interferon-Mediated Autoimmune Disease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Rheumatology (Oxford) 2017, 56(10), 1662-1675. https://doi.org/10.1093/rheumatology/kew431. (10) Khamashta, M.; Merrill, J. T.; Werth, V. P.; Furie, R.; Kalunian, K.; Illei, G. G.; Drappa, J.; Wang, L.; Greth, W. Sifalimumab, an Anti-Interferon-α Monoclonal Antibody, in Moderate to Sever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Ann Rheum Dis 2016, 75(11), 1909-1916. https://doi.org/10.1136/annrheumdis-2015-208562. (11) Higgs, B. W.; Zhu, W.; Morehouse, C.; White, W. I.; Brohawn, P.; Guo, X.; Rebelatto, M.; Le, C.; Amato, A.; Fiorentino, D.; Greenberg, S. A.; Drappa, J.; Richman, L.; Greth, W.; Jallal, B.; Yao, Y. A Phase 1b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Sifalimumab, an Anti-IFN-α Monoclonal Antibody, Shows Target Neutralisation of a Type I IFN Signature in Blood of Dermatomyositis and Polymyositis Patients. Ann Rheum Dis 2014, 73(1), 256-262. https://doi.org/10.1136/annrheumdis-2012-202794. (12) Ramaswamy, M.; Tummala, R.; Streicher, K.; Nogueira da Costa, A.; Brohawn, P. Z. The Pathogenesi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he Interferon Pathwa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Int J Mol Sci 2021, 22(20), 11286. https://doi.org/10.3390/ijms222011286. (13) Vilas-Boas, A.; Morais, S. A.; Isenberg, D. A. Belimumab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MD Open 2015, 1(1). https://doi.org/10.1136/rmdopen-2014-000011. (14) Target Modulation of a Type I Interferon Gene Signature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nifrolumab in a Phase IIb Study of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CR Meeting Abstracts. (15) van Vollenhoven, R. F.; Stohl, W.; Furie, R. A.; Fox, N. L.; Groark, J. G.; Bass, D.; Kurtinecz, M.; Pobiner, B. F.; Eastman, W. J.; Gonzalez‑Rivera, T.; Gordon, D. Clinical Response beyond th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sponder Index: Post-Hoc Analysis of the BLISS-SC Study. Lupus Sci Med 2018, 5(1). https://doi.org/10.1136/lupus-2018-000288.
[ 1] IFN 得分與阿尼魯單抗之療效
1A:IFN得分分佈; 1B:每次訪視的BICLA響應者之比例; 1C:持續至第52週的BICLA響應時間之Kaplan-Meier曲線。 [ 2] :阿尼魯單抗中和 SLE 患者全血中的 21 基因 I IFN PD 標記[ 3] :阿尼魯單抗對血清 BAFF 和纖維膠凝蛋白 -3 Ficolin-3 )的下調
CP1013(NCT 01438489);CP1145(NCT 01753193);ANI:阿尼魯單抗。 [ 4] :阿尼魯單抗對 IL-10 TNFα 的長期下調[ 5] IFNGS 測試高和 IL10 低患者中更高的 SRI(4) 響應率( MUSE
5A IFN-高和IL-10低。 5B IFN-高和IL-10高。 [ 6] IFNGS 測試高和 IL-10 低患者中更高的 SRI(4) 響應率( TULIP I
6A:IFN-高和IL-10高。 6A:IFN-高和IL-10低。 [ 7] IFNGS 測試高和 IL-10 低患者中更高的 BICLA 響應率( MUSE
7A:IFN-高和IL-10高。 7B:IFN-高和IL-10低。 [ 8] IFNGS 測試高和 IL-10 低患者中更高的 BICLA 響應率( TULIP I
8A:IFN-高和IL-10高。 8A:IFN-高和IL-10低。 [ 9] 21 基因標記倍數變化相比於基線時的 IL-10 +/- GSE )( TULIP I [ 10] SLEDAI-2k 總得分相比於基線時的 IL-10 +/- SEM )( TULIP I [ 11] :抗 dsDNA 相比於基線時的 IL-10 +/- GSE )( TULIP I
組別示於 14-1中。 [ 12] IFNGS/IL-10 分層相比於抗 dsDNA TULIP I
組別示於 14-1中。 [ 13] :淋巴細胞相比於基線 IL-10 +/- GSE )( TULIP I
組別示於 14-1中。 [ 14] :按 IFNGS 分層的 IL-10 濃度( TULIP I [ 15] :按 C3 水平分層的 IL-10 濃度( TULIP I [ 16] :按 C4 水平分層的 IL-10 濃度( TULIP I [ 17] IFN 測試下的 IL-10 變化(幾何平均值 +/- GSE )( TULIP I [ 18] :漿細胞( PC )和自身抗體產生係 IL-10 的主要目標[ 19] :自身抗體( auto-AB )的 IL-10 依賴性增加導致樹突狀細胞( DC )產生的 IFN1 的增加
APC:抗原呈現細胞;pDC: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mDC: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 [ 20] :自身抗體的 IL-10 依賴性增加導致細胞毒性 T 細胞的增加[ 21] IL-10 Th1/Th2 響應的作用[ 22] IL-10 IFN1 基因 21 得分之間的相關性( MUSE [ 23] . IL-10 SLEDAI 2K 得分之間的相關性( MUSE [ 24] . IL-10 dsDNA 之間的關聯( MUSE
抗dsDNA抗體水平被分類為陽性(> 15 U mL 1)或陰性(≤ 15 U mL 1),並在中心實驗室使用自動螢光免疫測定進行測量。 [ 25] . IL-10 與自身抗體之間的關聯( MUSE [ 26] IL-10 IFN-α 之間的關聯( MUSE [ 27] IL-10 和淋巴細胞及嗜中性球水平( MUSE
27A:IL-10與血液淋巴細胞水平之間的負關聯(MUSE)。 27B IL-10與嗜中性球水平之間的關聯(MUSE)。 [ 28] . IL-10 IFN1 基因得分(抗 dsDNA )的協同作用( MUSE [ 29] . IL-10 IFN1 基因得分( SLEDAI2K 得分)的協同作用( MUSE [ 30] . SLE 中較高的 IL10 水平及其與 IFNGS 測試狀態的關聯( MUSE
30A:IFNGS測試狀態。 30BSLEDAI得分; 30C:抗dsDNA水平;抗dsDNA抗體水平被分類為陽性(> 15 U mL -1)或陰性(≤ 15 U mL -1),並在中心實驗室使用自動螢光免疫測定進行測量。 30D C3水平。補體水平被分類為異常(C3 < 0.9 g L -1;C4 < 0.1 g L -1)或正常(C3 ≥ 0.9 g L -1;C4 ≥ 0.1 g L -1),並在中心實驗室進行測量。Y軸係IL-10血清濃度(pg/ml)。 [ 31] . IL10 與補體 C4 水平相關( MUSE
Y軸係IL-10血清濃度(pg/ml)。補體水平被分類為異常(C3 < 0.9 g L -1;C4 < 0.1 g L -1)或正常(C3 ≥ 0.9 g L -1;C4 ≥ 0.1 g L -1),並在中心實驗室進行測量。 [ 32] . 基線 IL10 水平與阿尼魯單抗治療後第 365 天的臨床響應相關( MUSE
Y軸係IL-10血清濃度(pg/ml) [ 33] . 基線 IL10 水平與阿尼魯單抗治療後第 365 天的臨床響應相關( MUSE
Y軸係IL-10血清濃度(pg/ml) [ 34] IFNGS 測試高患者中的 IL10 和阿尼魯單抗誘導的臨床響應( MUSE [ 35] :接受 300 mg 1000 mg 阿尼魯單抗的 IFNGS 測試高患者中 IL10 與臨床響應的關聯( MUSE
35A:接受300 mg和1000 mg阿尼魯單抗的IFNGS測試高患者中IL10與臨床響應的關聯(MUSE)。 35B IFNGS測試高和IL10低SLE患者與其他患者的比較(MUSE); 35C:阿尼魯單抗治療後的SRI(4) 響應狀態; 35D:多重回歸分析、SRI(4) 響應; 35E:類固醇未逐漸減量時的SRI4響應(MUSE)。 [ 36] :阿尼魯單抗對 IL10 的抑制( MUSE [ 37] IFNGS 測試高患者中阿尼魯單抗對 IL10 的抑制( MUSE [ 38] IL-10 亞組中 IFN-H 組隨時間的臨床響應( MUSE
38A 和圖 38B:類固醇逐漸減量時的原始終點為SRI4D。 38C 和圖 38D:未逐漸減量時的新終點為SRI4D3 [ 39] . TULIP-1 TULIP-2 以及來自 TULIP-1 TULIP-2 的合併數據中,具有從開始持續到第 52 週的 BICLA 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
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CI,信賴間隔;IFNGS,干擾素基因標記;OCS,口服皮質類固醇;SLEDAI-2K,全身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2000。在TULIP-1、TULIP-2和合併TULIP數據中,限制性藥物規則係根據TULIP-2方案。使用採用治療組和分層因子(篩選時的SLEDAI-2K、第1天OCS劑量以及篩選時的I型IFNGS測試結果)作為協變量的Cox回歸模型來估計風險比和95% CI。 [ 40] . 在所有時間點的 BICLA 響應。
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IFNGS,干擾素基因標記;OCS,口服皮質類固醇;SLEDAI-2K,全身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2000。在早期時間點,TULIP-1和TULIP-2中的P值分別為0.207和0.238(第4週)、0.020和0.004(第8週)以及0.054和0.029(第12週)。在TULIP-1、TULIP-2和合併TULIP數據中,限制性藥物規則係根據TULIP-2方案。使用採用分層因子第1天OCS劑量、SLEDAI-2K和I型IFNGS測試結果(均在篩選時)的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響應者比率。在合併分析中,添加了另外的分層因子以供研究。分隔號指示95%信賴間隔。 [ 41] :具有 BICLA 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
41A-C展示了在TULIP-1( 41A)、TULIP-2( 41B)以及來自TULIP-1和TULIP-2的合併數據( 41C)中,具有從開始持續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錯誤!未找到參考源。 41D-F展示了在TULIP-1( 41錯誤!未找到參考源。 D)、TULIP-2(錯誤!未找到參考源。 41E)以及來自TULIP-1和TULIP-2的合併數據(錯誤!未找到參考源。 41F)中,從開始持續到第52週的BICLA響應的平均時間。 [ 42] . MCP PCR
42A-C展示了在TULIP-1( 42A)、TULIP-2( 42B)以及來自TULIP-1和TULIP-2的合併數據( 42C)中,在第24週實現持續到第52週的主要臨床響應或部分臨床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IFNGS,干擾素基因標記;MCR,主要臨床響應;OCS,口服皮質類固醇;PCR,部分臨床響應;SLEDAI-2K,全身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2000。在TULIP-1、TULIP-2和合併TULIP數據中,限制性藥物規則係根據TULIP-2方案。使用採用分層因子第1天OCS劑量、SLEDAI-2K和I型IFNGS測試結果(均在篩選時)的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響應者比率。 [ 43] . 合併 TULIP 的依據人口統計學亞組的 BICLA 響應。
BMI,身體質量指數;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CI,信賴間隔;CMH,Cochran-Mantel-Haenszel。對TULIP-1數據進行了分析,併入了預先指定的限制性藥物規則。使用分層CMH方法對治療估計值差異和相關95% CI進行加權和計算。 [ 44] :依據篩選時的 SLEDAI-2K BICLA 響應。
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CI,信賴間隔;CMH,Cochran-Mantel-Haenszel;SLEDAI-2K,全身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2000。對TULIP-1數據進行了分析,併入了預先指定的限制性藥物規則。使用分層CMH方法對治療估計值差異和相關95% CI進行加權和計算。 [ 45] . 依據基線口服皮質類固醇劑量的 BICLA 響應。
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CI,信賴間隔;CMH,Cochran-Mantel-Haenszel;OCS,口服皮質類固醇。對TULIP-1數據進行了分析,併入了預先指定的限制性藥物規則。使用分層CMH方法對治療估計值差異和相關95% CI進行加權和計算。 [ 46] . 依據 I IFN 基因標記狀態(篩選)的 BICLA 響應
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CI,信賴間隔;CMH,Cochran-Mantel-Haenszel;IFNGS,I型干擾素基因標記;qPCR,定量聚合酶鏈反應。 a使用來自全血的基於4基因qPCR的測試,藉由中心實驗室篩選將I型IFNGS分類為高或低。對TULIP-1數據進行了分析,併入了預先指定的限制性藥物規則。使用分層CMH方法對治療估計值差異和相關95% CI進行加權和計算。 [ 47] . TULIP-2 TULIP-1 中與安慰劑相比用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中使用 BILIAG-2004 評估的發作。
BILAG: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注釋:發作被定義為與上個月的訪視相比的新BILAG-2004 A ≥ 1個或新(惡化的)BILAG-2004 B域得分 ≥ 2個。 [ 48] :在 TULIP-2 TULIP-1 中最後發作的時間
BILAG: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注釋:發作被定義為與上個月的訪視相比的新BILAG-2004 A ≥ 1個或新(惡化的)BILAG-2004 B域得分 ≥ 2個。首次發作的時間係藉由首次發作的日期減去首次投與研究產品的日期得出的。如果患者沒有發作,則在暴露時間結束時對發作的時間進行檢查。 [ 49] :在 TULIP 試驗中直到第 52 週的年化發作率。[ 50] :在 TULIP 試驗中直到第 52 週具有 1 2 3 次或更多次 SLE 發作的患者的百分比。
BILAG: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SLE,全身性紅斑狼瘡。發作被定義為相比於先前訪視的新BILAG-2004 A ≥ 1個或新BILAG-2004 B器官域得分 ≥ 2個。 [ 51] . 在接受阿尼魯單抗和安慰劑的 SLE 患者中依據時間的實現 CLASI-A 響應的患者的百分比: TULIP-1 TULIP-2 合併數據。
CLASI,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A,CLASI活動性得分;n,分析中的患者數量;N,治療組中的患者數量;NA,不可用;OCS,口服皮質類固醇。響應被定義為對於基線CLASI-A ≥ 10的患者,CLASI活動性得分相對於基線降低 ≥ 50%。使用採用分層因子篩選時的SLEDAI-2K得分、第1天OCS劑量、篩選時的I型IFN基因標記測試結果和研究(TULIP-1和TULIP-2)的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響應者比率。呈現了標稱P值,*P < 0.05;**P < 0.01;***P < 0.001。 [ 52] . 接受阿尼魯單抗和安慰劑的 SLE 患者中持續到第 52 週的 CLASI-A 響應的時間: TULIP-1 TULIP-2
CLASI,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A,CLASI活動性得分;n,分析中的患者數量;N,治療組中的患者數量;NA,不可用;OCS,口服皮質類固醇。響應被定義為對於基線CLASI-A ≥ 10的患者,CLASI活動性得分相對於基線降低 ≥ 50%。使用採用治療組和分層(篩選時的SLEDAI-2K得分、第1天OCS劑量、研究以及篩選時的I型IFN基因標記測試結果)作為協變量的Cox回歸模型來估計風險比和95% Ci。 [ 53] . 50% 75% 響應閾值下依據基線 CLASI-A 的在第 12 週時的 CLASI-A 響應: TULIP-1 TULIP-2[ 54] CLASI-A 皮膚響應:來自一名進行阿尼魯單抗( 300 mg )治療的患者之實例。
CLASI-A,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活動性得分。響應被定義為對於基線CLASI-A ≥ 10的患者,CLASI-A相對於基線降低 ≥ 50%。總共有來自5個地點的13名阿尼魯單抗治療的患者參加了皮膚照相;2名患者在第12週時具有CLASI-A響應。 [ 55] :在 BICLA 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的發作和口服糖皮質素使用。
55A:直到第52週BILAG-2004發作 ≥ 1次的患者。誤差條表示95% CI。 55B:所有患者中自基線到第52週的口服糖皮質素日劑量的LS平均值變化,而無論基線口服糖皮質素劑量如何。誤差條表示95% CI。 55C:在基線時接受口服糖皮質素 ≥ 10 mg/天的患者中實現持續口服糖皮質素劑量降低至 ≤ 7.5 mg/天的患者。持續口服糖皮質素劑量降低被定義為從第40週持續到第52週的口服糖皮質素劑量 ≤ 7.5 mg/天。誤差條表示95% CI。 55D:對於所有患者直到第52週的口服糖皮質素AUC,而無論基線口服糖皮質素劑量如何。誤差條表示SD。A-D,使用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比率差異、CI和標稱P值。AUC,曲線下面積;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BILAG,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CI,信賴間隔;LS,最小二乘方;SD,標準差。 [ 56] :在 BICLA 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在第 52 週時的 PRO 響應。
具有FACIT-F( 56A)中的響應的患者,該響應被定義為自基線到第52週的改善 > 3.4;具有SF-36 PCS (圖 56B)中的響應的患者,該響應被定義為在PCS域中自基線到第52週的增加 > 3.4;以及具有SF-36 MCS( 56C)中的響應的患者,該響應被定義為在MCS域中自基線到第52週的增加 > 4.2。 56A-C:誤差條表示95% CI。使用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響應率、CI和標稱 P值。 56D:PtGA得分自基線到第52週的LS平均值變化。誤差條表示95% CI。使用混合模型重複測量來計算LS平均值差異、CI和標稱 P值。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FACIT-F,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MCS,精神健康總評;PCS,軀體健康總評;PRO,患者報告結局;PtGA,患者整體評估;SF-36,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 [ 57] . BICLA 響應者相比於無響應者中 SLEDAI-2K PGA 相對於基線的變化。
SLEDAI-2K( 57A)和PGA( 57B)自基線到第52週的變化。誤差條表示95% CI。使用混合模型重複測量來計算LS平均值差異、CI和標稱 P值。BICLA,基於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的綜合狼瘡評估;BILAG,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CI,信賴間隔;LS,最小二乘方;PGA,醫生整體評估;SLEDAI-2K,全身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2000。 [ 58] . CLASI-A 、關節計數和器官域
58A 在基線時CLASI-A得分 ≥ 10的患者中在第52週時具有CLASI-A響應(定義為自基線到第52週降低 ≥ 50%)的患者。使用分層Cochran-Mantel-Haenszel方法計算響應率、CI和標稱P值。 58B,對於活動性(定義為具有腫脹和壓痛的關節)、壓痛和腫脹關節自基線到第52週的LS平均值關節計數的變化。誤差條表示95% CI。使用混合模型重複測量來計算LS平均值差異、CI和標稱P值。BICLA,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LAG-2004,大不列顛群島狼瘡評估組-2004;CI,信賴間隔;CLASI-A,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活動性;LS,最小二乘方:BICLA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之間的CLASI-A響應以及關節計數。 58C自MUSE試驗療效終點(第52週)到隨訪結束(第60週),在黏膜皮膚和肌肉骨骼域中BILAG-2004得分為A/B和C/D/E的患者的百分比變化。 [ 59] . MUSE 試驗療效終點(第 52 週)和隨訪結束(第 60 週)時的疾病活動性和發作量度。
59A:疾病活動性; 59B:發作。 表格的簡要說明
6-1 BT-063 序列
6-2 21 干擾素基因標記
6-3 :口服強體松的等效劑量之實例
6-4 :阿尼魯單抗序列
6-5 :抗 IFNAR 抗體序列
6-6 :抗 BAFF 序列
6-7 :貝利木單抗劑量和投與
6-8 :他巴魯單抗( Tabalumab )劑量和投與
11-1 :第 52 週時的 BICLA 響應率
12-1 :基線患者人口統計學
12-2 :基線疾病特徵
13-1 :阿尼魯單抗誘導的血清蛋白水平的變化
14-1 IL-10 患者組別
18-1 :患者人口統計學和基線臨床特徵
18-2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患者人口統計學和基線 SLE 藥物
18-3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的 SLE 發作
18-4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在基線時的 PRO 得分
18-5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醫療資源利用
18-6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的自基線到第 52 週的血清學變化
18-7 :在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中在治療期間的 AE
18-8 BICLA 響應者與無響應者在基線時的 PRO 得分

          <![CDATA[<110> 瑞典商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 AB)]]>
          <![CDATA[<120> 類固醇節制]]>
          <![CDATA[<130> IFNAR-800-TW-NP]]>
          <![CDATA[<150> US63/115286]]>
          <![CDATA[<151> 2020-11-18]]>
          <![CDATA[<160> 24]]>
          <![CDATA[<170> BiSSAP 1.3.6]]>
          <![CDATA[<210> 1]]>
          <![CDATA[<211> 11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VH]]>
          <![CDATA[<400> 1]]>
          Glu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Glu 
          1               5                   10                  15      
          Ser Leu Lys Ile Ser Cys Lys Gly Ser Gly Tyr Ile Phe Thr Asn Tyr 
                      20                  25                  30          
          Trp Ile Ala Trp Val Arg Gln Met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Ser Met 
                  35                  40                  45              
          Gly Ile Ile Tyr Pro Gly Asp Ser Asp Ile Arg Tyr Ser Pro Ser Phe 
              50                  55                  60                  
          Gln Gly Gln Val Thr Ile Ser Ala Asp Lys Ser Ile Th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Leu Gln Trp Ser Ser Leu Lys Ala Ser Asp Thr Ala Met Tyr Tyr Cys 
                          85                  90                  95      
          Ala Arg His Asp Ile Glu Gly Phe Asp Tyr Trp Gly Arg Gly Thr Leu 
                      100                 105                 110         
          Val Thr Val Ser Ser 
                  115         
          <![CDATA[<210> 2]]>
          <![CDATA[<211> 108]]>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VK]]>
          <![CDATA[<400> 2]]>
          Glu Ile Val Leu Thr Gln Ser Pro Gly Th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1               5                   10                  15      
          Glu Arg Ala Thr Leu Ser Cys Arg Ala Ser Gln Ser Val Ser Ser Ser 
                      20                  25                  30          
          Phe Phe Ala Trp Tyr Gln Gln Lys Pro Gly Gln Ala Pro Arg Leu Leu 
                  35                  40                  45              
          Ile Tyr Gly Ala Ser Ser Arg Ala Thr Gly Ile Pro Asp Arg Leu Ser 
              50                  55                  60                  
          Gly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Thr Ile Thr Arg Leu Glu 
          65                  70                  75                  80  
          Pro Glu Asp Phe Ala Val Tyr Tyr Cys Gln Gln Tyr Asp Ser Ser Ala 
                          85                  90                  95      
          Ile Thr Phe Gly Gln Gly Thr Arg Leu Glu Ile Lys 
                      100                 105             
          <![CDATA[<210> 3]]>
          <![CDATA[<211> 5]]>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CDR1]]>
          <![CDATA[<400> 3]]>
          Asn Tyr Trp Ile Ala 
          1               5   
          <![CDATA[<210> 4]]>
          <![CDATA[<211> 1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CDR2]]>
          <![CDATA[<400> 4]]>
          Ile Ile Tyr Pro Gly Asp Ser Asp Ile Arg Tyr Ser Pro Ser Phe Gln 
          1               5                   10                  15      
          Gly 
          <![CDATA[<210> 5]]>
          <![CDATA[<211> 8]]>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CDR3]]>
          <![CDATA[<400> 5]]>
          His Asp Ile Glu Gly Phe Asp Tyr 
          1               5               
          <![CDATA[<210> 6]]>
          <![CDATA[<211> 12]]>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CDR1]]>
          <![CDATA[<400> 6]]>
          Arg Ala Ser Gln Ser Val Ser Ser Ser Phe Phe Ala 
          1               5                   10          
          <![CDATA[<210> 7]]>
          <![CDATA[<211> 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CDR2]]>
          <![CDATA[<400> 7]]>
          Gly Ala Ser Ser Arg Ala Thr 
          1               5           
          <![CDATA[<210> 8]]>
          <![CDATA[<211> 9]]>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CDR3]]>
          <![CDATA[<400> 8]]>
          Gln Gln Tyr Asp Ser Ser Ala Ile Thr 
          1               5                   
          <![CDATA[<210> 9]]>
          <![CDATA[<211> 10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輕鏈恒定區]]>
          <![CDATA[<400> 9]]>
          Arg Thr Val Ala Ala Pro Ser Val Phe Ile Phe Pro Pro Ser Asp Glu 
          1               5                   10                  15      
          Gln Leu Lys Ser Gly Thr Ala Ser Val Val Cys Leu Leu Asn Asn Phe 
                      20                  25                  30          
          Tyr Pro Arg Glu Ala Lys Val Gln Trp Lys Val Asp Asn Ala Leu Gln 
                  35                  40                  45              
          Ser Gly Asn Ser Gln Glu Ser Val Thr Glu Gln Asp Ser Lys Asp Ser 
              50                  55                  60                  
          Thr Tyr Ser Leu Ser Ser Thr Leu Thr Leu Ser Lys Ala Asp Tyr Glu 
          65                  70                  75                  80  
          Lys His Lys Val Tyr Ala Cys Glu Val Thr His Gln Gly Leu Ser Ser 
                          85                  90                  95      
          Pro Val Thr Lys Ser Phe Asn Arg Gly Glu Cys 
                      100                 105         
          <![CDATA[<210> 10]]>
          <![CDATA[<211> 330]]>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重鏈恒定區]]>
          <![CDATA[<400> 10]]>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Pro Leu Ala Pro Ser Ser Lys 
          1               5                   10                  15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Leu Gly Cys Leu Val Lys Asp Tyr 
                      20                  25                  30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35                  40                  45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50                  55                  60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Ser Ser Leu Gly Thr Gln Thr 
          65                  70                  75                  80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Pro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Lys 
                          85                  90                  95      
          Arg Val Glu Pro Lys Ser Cys Asp Lys Thr His Thr Cys Pro Pro Cys 
                      100                 105                 110         
          Pro Ala Pro Glu Phe Glu Gly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115                 120                 125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130                 135                 140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His Glu Asp Pro Glu Val Lys Phe Asn Trp 
          145                 150                 155                 160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165                 170                 175     
          Glu Gln Tyr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180                 185                 190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195                 200                 205             
          Lys Ala Leu Pro Ala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210                 215                 220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Arg Glu Glu 
          225                 230                 235                 240 
          Met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245                 250                 255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260                 265                 270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275                 280                 285             
          Leu Tyr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n Gly Asn 
              290                 295                 300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305                 310                 315                 320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Lys 
                          325                 330 
          <![CDATA[<210> 11]]>
          <![CDATA[<211> 44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重鏈]]>
          <![CDATA[<400> 11]]>
          Glu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Glu 
          1               5                   10                  15      
          Ser Leu Lys Ile Ser Cys Lys Gly Ser Gly Tyr Ile Phe Thr Asn Tyr 
                      20                  25                  30          
          Trp Ile Ala Trp Val Arg Gln Met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Ser Met 
                  35                  40                  45              
          Gly Ile Ile Tyr Pro Gly Asp Ser Asp Ile Arg Tyr Ser Pro Ser Phe 
              50                  55                  60                  
          Gln Gly Gln Val Thr Ile Ser Ala Asp Lys Ser Ile Th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Leu Gln Trp Ser Ser Leu Lys Ala Ser Asp Thr Ala Met Tyr Tyr Cys 
                          85                  90                  95      
          Ala Arg His Asp Ile Glu Gly Phe Asp Tyr Trp Gly Arg Gly Thr Leu 
                      100                 105                 110         
          Val Thr Val Ser Ser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Pro Leu 
                  115                 120                 125             
          Ala Pro Ser Ser Lys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Leu Gly Cys 
              130                 135                 140                 
          Leu Val Lys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Asn Ser 
          145                 150                 155                 160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Gln Ser 
                          165                 170                 175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Ser Ser 
                      180                 185                 190         
          Leu Gly Thr Gln Thr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Pro Ser Asn 
                  195                 200                 205             
          Thr Lys Val Asp Lys Arg Val Glu Pro Lys Ser Cys Asp Lys Thr His 
              210                 215                 220                 
          Thr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Glu Phe Glu Gly Gly Pro Ser Val 
          225                 230                 235                 240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245                 250                 255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His Glu Asp Pro Glu 
                      260                 265                 270         
          Val Lys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275                 280                 285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Tyr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290                 295                 300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305                 310                 315                 320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Ala Leu Pro Ala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325                 330                 335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340                 345                 350         
          Pro Ser Arg Glu Glu Met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355                 360                 365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370                 375                 380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385                 390                 395                 400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405                 410                 415     
          Trp Gln Gln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420                 425                 430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Lys 
                  435                 440                 445         
          <![CDATA[<210> 12]]>
          <![CDATA[<211> 215]]>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輕鏈]]>
          <![CDATA[<400> 12]]>
          Glu Ile Val Leu Thr Gln Ser Pro Gly Th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1               5                   10                  15      
          Glu Arg Ala Thr Leu Ser Cys Arg Ala Ser Gln Ser Val Ser Ser Ser 
                      20                  25                  30          
          Phe Phe Ala Trp Tyr Gln Gln Lys Pro Gly Gln Ala Pro Arg Leu Leu 
                  35                  40                  45              
          Ile Tyr Gly Ala Ser Ser Arg Ala Thr Gly Ile Pro Asp Arg Leu Ser 
              50                  55                  60                  
          Gly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Thr Ile Thr Arg Leu Glu 
          65                  70                  75                  80  
          Pro Glu Asp Phe Ala Val Tyr Tyr Cys Gln Gln Tyr Asp Ser Ser Ala 
                          85                  90                  95      
          Ile Thr Phe Gly Gln Gly Thr Arg Leu Glu Ile Lys Arg Thr Val Ala 
                      100                 105                 110         
          Ala Pro Ser Val Phe Ile Phe Pro Pro Ser Asp Glu Gln Leu Lys Ser 
                  115                 120                 125             
          Gly Thr Ala Ser Val Val Cys Leu Leu Asn Asn Phe Tyr Pro Arg Glu 
              130                 135                 140                 
          Ala Lys Val Gln Trp Lys Val Asp Asn Ala Leu Gln Ser Gly Asn Ser 
          145                 150                 155                 160 
          Gln Glu Ser Val Thr Glu Gln Asp Ser Lys Asp Ser Thr Tyr Ser Leu 
                          165                 170                 175     
          Ser Ser Thr Leu Thr Leu Ser Lys Ala Asp Tyr Glu Lys His Lys Val 
                      180                 185                 190         
          Tyr Ala Cys Glu Val Thr His Gln Gly Leu Ser Ser Pro Val Thr Lys 
                  195                 200                 205             
          Ser Phe Asn Arg Gly Glu Cys 
              210                 215 
          <![CDATA[<210> 13]]>
          <![CDATA[<211> 80]]>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15D10 - VH]]>
          <![CDATA[<400> 13]]>
          Glu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Glu 
          1               5                   10                  15      
          Ser Leu Arg Ile Ser Cys Lys Gly Ser Gly Tyr Thr Phe Thr Asn Tyr 
                      20                  25                  30          
          Trp Val Ala Trp Val Arg Gln Met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Ser Met 
                  35                  40                  45              
          Gly Ile Ile Tyr Pro Gly Asp Ser Asp Thr Arg Tyr Ser Pro Ser Phe 
              50                  55                  60                  
          Gln Gly His Val Thr Ile Ser Ala Asp Lys Ser Ile Se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CDATA[<210> 14]]>
          <![CDATA[<211> 108]]>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8C3 - VL]]>
          <![CDATA[<400> 14]]>
          Asp Ile Gln Met Thr Gln Ser Pro Ser Ser Leu Ser Ala Ser Leu Gly 
          1               5                   10                  15      
          Asp Arg Val Thr Ile Thr Cys Arg Ala Ser Gln Asn Val Gly Asn Tyr 
                      20                  25                  30          
          Leu Asn Trp Tyr Gln Gln Lys Pro Gly Lys Ala Pro Lys Leu Leu Ile 
                  35                  40                  45              
          Tyr Arg Ala Ser Asn Leu Ala Ser Gly Val Pro Ser Arg Phe Ser Gly 
              50                  55                  60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Thr Ile Ser Ser Leu Gln Pro 
          65                  70                  75                  80  
          Glu Asp Phe Ala Thr Tyr Tyr Cys Gln Gln Met Glu His Ala Pro Pro 
                          85                  90                  95      
          Thr Phe Gly Gln Gly Thr Lys Val Glu Ile Lys Arg 
                      100                 105             
          <![CDATA[<210> 15]]>
          <![CDATA[<211> 108]]>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16C11 - VL]]>
          <![CDATA[<400> 15]]>
          Glu Ile Val Leu Thr Gln Ser Pro Gly Th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1               5                   10                  15      
          Glu Arg Ala Thr Leu Ser Cys Arg Ala Ser Gln Ser Val Ile Gly Tyr 
                      20                  25                  30          
          Tyr Leu Ala Trp Tyr Gln Gln Lys Pro Gly Gln Ala Pro Arg Leu Leu 
                  35                  40                  45              
          Ile Tyr Ser Val Ser Thr Leu Ala Ser Gly Ile Pro Asp Arg Phe Ser 
              50                  55                  60                  
          Gly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Thr Ile Ser Arg Leu Glu 
          65                  70                  75                  80  
          Pro Glu Asp Phe Ala Val Tyr Tyr Cys Gln Gln Tyr Tyr Arg Phe Pro 
                          85                  90                  95      
          Ile Thr Phe Gly Gln Gly Thr Lys Val Glu Ile Lys 
                      100                 105             
          <![CDATA[<210> 16]]>
          <![CDATA[<211> 11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19B7 - VH]]>
          <![CDATA[<400> 16]]>
          Glu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Glu 
          1               5                   10                  15      
          Ser Leu Arg Ile Ser Cys Lys Gly Ser Gly Tyr Thr Phe Thr Asn Tyr 
                      20                  25                  30          
          Trp Met Ala Trp Val Arg Gln Met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Ser Met 
                  35                  40                  45              
          Gly Ile Ile Tyr Pro Ser Asp Ser Asp Thr Arg Tyr Ser Pro Ser Phe 
              50                  55                  60                  
          Gln Gly His Val Thr Ile Ser Ala Asp Lys Ser Ile Se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Leu Gln Trp Ser Ser Leu Lys Ala Ser Asp Thr Ala Met Tyr Tyr Cys 
                          85                  90                  95      
          Ala Arg His Asp Val Glu Gly Tyr Asp Tyr Trp Gly Gln Gly Thr Leu 
                      100                 105                 110         
          Val Thr Val Ser Ser 
                  115         
          <![CDATA[<210> 17]]>
          <![CDATA[<211> 111]]>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BT-063 VL]]>
          <![CDATA[<400> 17]]>
          Asp Val Val Met Thr Gln Ser Pro Leu Ser Leu Pro Val Thr Leu Gly 
          1               5                   10                  15      
          Gln Pro Ala Ser Ile Ser Cys Arg Ser Ser Gln Asn Ile Val His Ser 
                      20                  25                  30          
          Asn Gly Asn Thr Tyr Leu Glu Trp Tyr Leu Gln Arg Pro Gly Gln Ser 
                  35                  40                  45              
          Pro Arg Leu Leu Ile Tyr Lys Val Ser Asn Arg Phe Ser Gly Val Pro 
              50                  55                  60                  
          Asp Arg Phe Ser Gly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Ile Ser 
          65                  70                  75                  80  
          Arg Val Glu Ala Glu Asp Val Gly Val Tyr Tyr Cys Phe Gln Gly Ser 
                          85                  90                  95      
          His Val Pro Trp Thr Phe Gly Gln Gly Thr Lys Val Glu Ile Lys 
                      100                 105                 110     
          <![CDATA[<210> 18]]>
          <![CDATA[<211> 11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VH]]>
          <![CDATA[<400> 18]]>
          Glu Val Gln Leu Val Glu Ser Gly Gly Gly Leu Val Gln Pro Gly Gly 
          1               5                   10                  15      
          Ser Leu Arg Leu Ser Cys Ala Ala Ser Gly Phe Ser Phe Ala Thr Tyr 
                      20                  25                  30          
          Gly Val His Trp Val Arg Gln Ser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Trp Leu 
                  35                  40                  45              
          Gly Val Ile Trp Arg Gly Gly Ser Thr Asp Tyr Ser Ala Ala Phe Met 
              50                  55                  60                  
          Ser Arg Leu Thr Ile Ser Lys Asp Asn Ser Lys Asn Thr Val Tyr Leu 
          65                  70                  75                  80  
          Gln Met Asn Ser Leu Arg Ala Glu Asp Thr Ala Val Tyr Phe Cys Ala 
                          85                  90                  95      
          Lys Gln Ala Tyr Gly His Tyr Met Asp Tyr Trp Gly Gln Gly Thr Ser 
                      100                 105                 110         
          Val Thr Val Ser Ser 
                  115         
          <![CDATA[<210> 19]]>
          <![CDATA[<211> 1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CDR1]]>
          <![CDATA[<400> 19]]>
          Ile Ser Cys Arg Ser Ser Gln Asn Ile Val His Ser Asn Gly Asn Thr 
          1               5                   10                  15      
          Tyr 
          <![CDATA[<210> 20]]>
          <![CDATA[<211> 12]]>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CDR2]]>
          <![CDATA[<400> 20]]>
          Lys Val Ser Asn Arg Phe Ser Gly Val Pro Asp Arg 
          1               5                   10          
          <![CDATA[<210> 21]]>
          <![CDATA[<211> 7]]>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LCDR3]]>
          <![CDATA[<400> 21]]>
          Gln Gly Ser His Val Pro Trp 
          1               5           
          <![CDATA[<210> 22]]>
          <![CDATA[<211> 9]]>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CDR1]]>
          <![CDATA[<400> 22]]>
          Ala Ser Gly Phe Ser Phe Ala Thr Tyr 
          1               5                   
          <![CDATA[<210> 23]]>
          <![CDATA[<211> 16]]>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CDR2]]>
          <![CDATA[<400> 23]]>
          Ile Trp Arg Gly Gly Ser Thr Asp Tyr Ser Ala Ala Phe Met Ser Arg 
          1               5                   10                  15      
          <![CDATA[<210> 24]]>
          <![CDATA[<211> 8]]>
          <![CDATA[<212> PRT]]>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
          <![CDATA[<223> HCDR3]]>
          <![CDATA[<400> 24]]>
          Gln Ala Tyr Gly His Tyr Met Asp 
          1               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Claims (86)

  1. 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低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與健康受試者相比,該受試者的IFNGS升高,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方法,其中IFNGS的升高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受試者的樣本,來自該受試者和/或該等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方法,其中IFNGS的升高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患者的合併樣本,來自該受試者和/或該等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方法,其中IFNGS的升高包括與樣本中一或多個對照基因的mRNA相比,該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對照基因選自ACTB、GAPDH和18S rRNA。
  7. 如請求項2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檢測該受試者中IFI27、IFI44、IFI44L和RSAD2的增加的mRNA。
  8. 如請求項1或6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正在接受包括投與劑量為10 mg或更多的OCS的治療,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
  9.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在體外進行。
  10. 一種選擇用於I型IFN受體(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
  11. 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低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
  12.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方法,其中與健康受試者相比,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升高的IFNGS。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方法,其中IFNGS的升高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受試者的樣本,來自該受試者和/或該等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方法,其中IFNGS的升高包括相對於來自健康患者的合併樣本,來自該受試者和/或該等受試者的樣本中IFI27、IFI44、IFI44L、IFI6和RSAD2中的至少四種的mRNA增加至少約四倍。
  15. 如請求項13或14所述之方法,其中相對於該樣本中存在的一或多個對照基因的mRNA,該mRNA增加。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對照基因選自ACTB、GAPDH和18S rRNA。
  17.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檢測該受試者中IFI27、IFI44、IFI44L和RSAD2的增加的mRNA。
  18. 如請求項11至17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正在接受包括在用該IFNAR1抑制劑治療前投與劑量為10 mg或更多的OCS的治療。
  19. 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和IL-10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SLE疾病活動性。
  20. 一種選擇用於抗BAFF單株抗體治療的SLE受試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該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高於預定值,則選擇該受試者用於治療,其中該治療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抗BAFF抗體係貝利木單抗及其功能變體。
  22. 一種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抗BAFF單株抗體和抗CD20抗體,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高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抗CD20抗體係利妥昔單抗,並且該抗BAFF抗體係貝利木單抗。
  24.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確定來自該患者的樣本中的IL-10濃度,視需要其中該樣本分離自該受試者。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測量來自該患者的樣本中的IL-10濃度。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方法,其中藉由免疫測定測量該IL-10濃度。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免疫測定係Luminex或Simoa免疫測定。
  28. 如請求項24至27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樣本係血液、血清或血漿樣本。
  29.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小於1.5 pg/ml、約1.5至2.5 pg/ml、約25至2.8 pg/ml、或約1至約3.5 pg/ml。
  30.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為約1.5至約2.5 pg/ml。
  31. 如請求項27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為約1.7至2.3 pg/ml。
  32. 如請求項1至29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為約1.0、約1.1、約1.2、約1.3、約1.4、約1.5、約1.6、約1.7、約1.8、約1.9、約2.0、約2.1、約2.2、約2.3、約2.4、約2.5、約2.6、約2.7、約2.8、約2.9、約3.0、約3.1、約3.2、約3.3、約3.4、約3.5、約1、約2、或約3。
  33. 如請求項1至29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或3 pg/ml。
  34. 如請求項2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為約2 pg/ml。
  35. 如請求項2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為2 pg/ml。
  36.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預定值藉由如下確定:a) 確定或測量SLE受試者樣本群體中受試者的IL-10血漿濃度;b) 確定或測量該SLE受試者群體中的中位IL-10濃度,其中該預定值為b) 中確定的中位值。
  37.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正在接受包括在用該IFNR抑制劑治療前投與劑量為10 mg或更多的OCS的治療。
  38.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 a.      該受試者中的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 b.     該受試者中的SRI(4) 響應, c.      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皮膚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度指數(CLASI)得分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 d.     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壓痛和腫脹關節計數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壓痛和腫脹關節計數, e.      該受試者在治療後具有最高1個BILAG-2004 B得分, f.      該受試者在治療後具有C或更好的BILAG-2004得分, g.     該受試者具有與治療前相比至少一個患者報告結局(PRO)的改善,和/或 h.     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發作率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SLE發作率。
  39.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投與該IFNAR1抑制劑之前和之後測量該受試者的BILAG得分。
  40.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BICLA響應在該受試者中持續至少52週。
  41.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投與該IFNR抑制劑之前和之後測量該受試者中的PRO。
  42. 如請求項4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等PRO包括該受試者的慢性病治療功能評估-疲勞(FACIT-F)、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2版(SF-36-v2)、精神健康總評(MCS)和/或SF-36軀體健康總評(PCS)得分。
  43.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BICLA響應包括該受試者的BILAG-2004 A和B域得分分別降低至B/C/D和C/D。
  44.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得分相比降低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包括該受試者的CLASI-A得分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A得分相比的降低。
  45.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降低該受試者中的抗dsDNA水平。
  46. 如任一項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並且其中該方法包括與在治療前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相比,降低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
  47. 如請求項46所述之方法,其中該OCS包括強體松、普賴蘇穠和/或甲基普賴蘇穠。
  48.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到治療的至少第4週時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
  49.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SLE疾病活動性包括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時基於BILAG的綜合狼瘡評估(BICLA)響應。
  50.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值中的壓痛關節和腫脹關節計數相比,該受試者中壓痛關節計數和腫脹關節計數的至少50%改善。
  51.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到治療的至少第8週時實現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的降低。
  52.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在治療12週後實現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的降低。
  53.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得分相比,該受試者的CLASI得分的至少50%降低。
  54. 如請求項53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在治療12週後該受試者的CLASI-A得分的降低。
  55. 如請求項53或54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CLASI-A得分 ≥ 10。
  56.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在治療24週後該受試者的BILAG-2004得分為C或更好。
  57.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在治療24週後該受試者具有最高1個BILAG-2004 B得分。
  58.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與該受試者在治療前的基於BILAG的年化發作率相比,該受試者的基於BILAG的年化發作率的降低。
  59.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預防該受試者中的發作。
  60.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發作被定義為與一個月前該受試者的得分相比 ≥ 1個新BILAG-2004 A或 ≥ 2個新(惡化的)BILAG-2004 B域得分。
  61.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降低該受試者中的SLE疾病活動性包括與治療前的發作率相比該受試者中降低的發作率,其中該方法包括與在治療前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相比,降低向該受試者投與的OCS劑量。
  62.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選擇用於治療的受試者,其中針對患有活動性SLE選擇該受試者。
  63.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包括選擇用於治療的受試者,其中針對患有中度至重度SLE選擇該受試者。
  64.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針對患有對OCS治療無響應的SLE選擇該受試者。
  65.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受試者係成人。
  66.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將該I型IFN受體抑制劑靜脈內投與。
  67. 如任一項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型IFN受體抑制劑係特異性結合IFNAR1的抗I型干擾素受體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
  68. 如請求項67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FNR抑制劑係單株抗體。
  69. 如請求項6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FNR抑制劑包括: a)     包含SEQ ID NO: 3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1(HCDR1); b)     包含SEQ ID NO: 4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2(HCDR2); 包含SEQ ID NO: 5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3(HCDR3); c)     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6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1(LCDR1); d)     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7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2(LCDR2);和/或 e)     包含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8的輕鏈可變區互補決定區3(LCDR3)。
  70. 如請求項68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FNR抑制劑包括:(a) 包含SEQ ID NO: 1的胺基酸序列的人重鏈可變區;和 (b) 包含SEQ ID NO: 2的胺基酸序列的人輕鏈可變區。
  71. 如請求項68至70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FNR抑制劑包括包含L234F的胺基酸取代的Fc區,如由Kabat中所示的EU索引進行編號,並且其中與未經修飾的抗體相比,該抗體對至少一種Fc配位基表現出降低的親和力,視需要其中該抗體在Fc區中包含L234F、L235E和/或P331S的胺基酸取代,如由Kabat中所示的EU索引進行編號。
  72. 如請求項68至71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FNR抑制劑包括 (a) 包含SEQ ID NO: 11的胺基酸序列的人鏈;和 (b) 包含SEQ ID NO: 12的胺基酸序列的人輕鏈。
  73. 如請求項68所述之方法,其中該IFNR抑制劑係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74. 如請求項7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治療包括投與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75. 如請求項7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治療包括投與300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76. 如請求項68或67所述之方法,其中將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以靜脈內(IV)輸注方式投與。
  77. 如請求項67至70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每四週投與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78. 如請求項7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治療包括投與約120 mg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79. 如請求項78所述之方法,其中皮下投與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80. 如請求項78至79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每週投與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81. 如請求項73至80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以150 mg/mL的濃度以溶液提供。
  82. 一種用於在治療有需要的受試者的SLE之方法中使用的藥物組成物,該治療方法包括投與治療有效量的IFNR抑制劑,其中該受試者被鑒定為具有低於預定值的IL-10血漿濃度,其中該治療降低SLE疾病活動性。
  83. 如請求項73所述使用的藥物組成物,其中該IFNR抑制劑係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84. 如請求項83所述使用的藥物組成物,其中該藥物組成物包含濃度為150 mg/mL的阿尼魯單抗或其功能變體。
  85. 一種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82至83中任一項所述之藥物組成物和使用說明書,其中該使用說明書指定如請求項1至81中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86. 如請求項85所述之套組,其包含IL-10抑制劑。
TW110142865A 2020-11-18 2021-11-18 類固醇節制 TW2022419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115286P 2020-11-18 2020-11-18
US63/115,286 2020-1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1945A true TW202241945A (zh) 2022-11-01

Family

ID=78819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2865A TW202241945A (zh) 2020-11-18 2021-11-18 類固醇節制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4247423A2 (zh)
JP (1) JP2023549872A (zh)
KR (1) KR20230110304A (zh)
CN (1) CN116997359A (zh)
AU (1) AU2021383537A1 (zh)
CA (1) CA3200884A1 (zh)
IL (1) IL302871A (zh)
TW (1) TW202241945A (zh)
WO (1) WO202210646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3714A1 (en) * 2021-04-23 2022-10-27 Astrazeneca Ab Anti-ifnar1 dosing regime fo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WO2024100139A1 (en) * 2022-11-09 2024-05-16 Merck Patent Gmbh Use of ifn-i activity as a biomarker for tlr inhibitor treat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4101A (en) 1989-06-07 1998-04-28 Affymax Technologies N.V. Photolabile nucleoside protecting groups
US5143854A (en) 1989-06-07 1992-09-01 Affymax Technologies N.V. Large scale photolithographic solid phase synthesis of polypeptides and receptor binding screening thereof
AR046833A1 (es) 2003-11-10 2005-12-28 Schering Corp Anticuerpos anti-interleuquina-10
CA2546054C (en) 2003-12-10 2014-05-13 Medarex, Inc. Interferon alpha antibodies and their uses
KR101541658B1 (ko) 2004-06-21 2015-08-07 메다렉스, 엘.엘.시. 인터페론 알파 수용체 1 항체 및 그의 용도
PT2250279E (pt) 2008-02-08 2016-06-03 Medimmune Llc Anticorpos anti-ifnár1 com afinidade reduzida para o ligando fc
BR112012004781A2 (pt) 2009-09-03 2017-02-14 Medimmune Llc diagnóstico de interferon tipo 1
MX350206B (es) 2009-11-30 2017-08-28 Biotest Ag Anticuerpos anti-il-10 humanizados para el tratamiento de lupus sistemico eritematoso (sle).
TWI694836B (zh) 2014-05-16 2020-06-01 英商葛蘭素史克智慧財產管理有限公司 抗體調配物
CN106243226B (zh) 2016-08-05 2019-02-12 北京智仁美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抗人ifnar1的抗体及其用途
CA3116539C (en) * 2018-10-18 2023-10-03 Oklahom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Biomarkers for a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disease activity immune index that characterizes disease activity
EP4058060A1 (en) * 2019-11-11 2022-09-21 Astrazeneca AB Type i interferon inhibi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6460A9 (en) 2022-07-28
IL302871A (en) 2023-07-01
EP4247423A2 (en) 2023-09-27
CA3200884A1 (en) 2022-05-27
KR20230110304A (ko) 2023-07-21
CN116997359A (zh) 2023-11-03
WO2022106460A2 (en) 2022-05-27
JP2023549872A (ja) 2023-11-29
AU2021383537A1 (en) 2023-06-29
WO2022106460A3 (en)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27068C2 (ru) Фармак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е маркеры, индуцированные интерфероном альфа
JP2018008951A (ja) インターフェロンγに対する抗体を使用した治療方法
JP2015504430A (ja) Il−7アンタゴニスト及びpsa応答又は非応答対立遺伝子を用いた乾癬性関節炎(psa)を治療する方法
KR20110005783A (ko) 질환 마커 및 그의 용도
TW202241945A (zh) 類固醇節制
EP3191120B1 (en) Use of il-17 antagonists to inhibit the progression of structural damage in psoriatic arthritis patients
JP2020517740A (ja) 神経変性疾患を治療するためのcd14アンタゴニスト抗体
AU2007319660A1 (en) CCR2 antagonists for treatment of fibrosis
US20170260276A1 (en)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KR20140043402A (ko) 인터페론-알파에 대한 항체를 사용하여 전신홍반루푸스, 피부경화증 및 근육염을 치료하는 방법
US20220396630A1 (en) Type i interferon inhibi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P7484027B2 (ja) 皮下注射のための抗ifnar1投薬計画
IL301263A (en)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NLRC4-GOF INFLAMMASOMAPATHY
JP2023527054A (ja) I型インターフェロンシグナル伝達の阻害剤による心血管代謝疾患の治療
US20220010007A1 (en) Treatment for Giant Cell Arteritis
WO2014100312A1 (en) Biomarkers for psoriasis treatment response
EA046025B1 (ru) Подавление интерферона i типа при системной красной волчанке
WO2020096664A1 (en) Treatment for giant cell arter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