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7467A - 自行車用後輪轂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後輪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7467A
TW202237467A TW110111285A TW110111285A TW202237467A TW 202237467 A TW202237467 A TW 202237467A TW 110111285 A TW110111285 A TW 110111285A TW 110111285 A TW110111285 A TW 110111285A TW 202237467 A TW202237467 A TW 2022374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teeth
ratchet
central axis
hub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1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嶋潤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1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237467A/zh
Priority to DE102022105931.6A priority patent/DE102022105931A1/de
Publication of TW202237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746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60B27/047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comprising a freewheel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3Bicycles; 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 Cam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課題] 要提供一種自行車用後輪轂,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解決手段] 自行車用後輪轂具備有:輪轂軸(31)、鏈輪支承體(41)、輪轂殼罩(51)、單向離合器構造(61)。單向離合器構造(61)具有:第1棘輪體(62)、第2棘輪體(63)、第3棘輪體(64)。在第1棘輪體(62)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為卡合狀態的情況,第3棘輪體(64)的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與第2棘輪體(63)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為非卡合狀態。在第2棘輪體(63)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為卡合狀態的情況,第3棘輪體(64)的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與第1棘輪體(62)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為非卡合狀態。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後輪轂
本發明是關於自行車用後輪轂。
在專利文獻1揭示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具有:輪轂軸、鏈輪支承體、輪轂殼罩、單向離合器構造。輪轂軸具有中心軸心。鏈輪支承體用來支承鏈輪組裝體。鏈輪支承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周方向相對於輪轂軸旋轉。輪轂殼罩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周方向相對於輪轂軸旋轉。
單向離合器構造,是用來將鏈輪支承體及輪轂殼罩作為自由輪的功能。單向離合器構造,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第1旋轉方向,讓鏈輪支承體與輪轂殼罩一體旋轉。單向離合器構造,在與第1旋轉方向相反的第2旋轉方向,讓鏈輪支承體相對於輪轂殼罩相對旋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0-158999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通常在習知的自行車用後輪轂的單向離合器構造使用棘輪構造。在該類型的單向離合器構造具有複數的棘輪爪。
複數的棘輪爪設置於鏈輪支承體且與鏈輪支承體一體旋轉。複數的棘輪爪,可卡合於:設置在輪轂殼罩的內周面的複數的溝部。
在鏈輪支承體朝第1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棘輪爪卡合於溝部且鏈輪支承體及輪轂殼罩一體地旋轉。另一方面,在鏈輪支承體朝第2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棘輪爪朝周方向脫離溝部且鏈輪支承體相對於輪轂殼罩朝第2旋轉方向相對旋轉。
在具有該構造的習知的自行車用後輪轂,當鏈輪支承體相對於輪轂殼罩朝第2旋轉方向相對旋轉時,且鏈輪支承體朝第1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棘輪爪卡合於溝部的時機可能會變慢。也就是說,驅動力從鏈輪支承體傳遞到輪轂殼罩的時機會變慢,所以可能會降低自行車的操作性。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種自行車用後輪轂,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在本發明的第1型態,自行車用後輪轂具備有:輪轂軸、鏈輪支承體、輪轂殼罩、單向離合器構造。輪轂軸具有中心軸心。鏈輪支承體用來支承鏈輪組裝體。鏈輪支承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周方向相對於輪轂軸旋轉。輪轂殼罩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周方向相對於輪轂軸旋轉。
單向離合器構造配置於鏈輪支承體及輪轂殼罩之間。單向離合器構造,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第1旋轉方向,讓鏈輪支承體與輪轂殼罩一體旋轉。單向離合器構造,在與第1旋轉方向相反的第2旋轉方向,讓鏈輪支承體相對於輪轂殼罩相對旋轉。
單向離合器構造具有:第1棘輪體、第2棘輪體、第3棘輪體。
第1棘輪體具有複數的第1棘輪齒。第1棘輪體連結於鏈輪支承體。第1棘輪體,與鏈輪支承體一體旋轉,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軸方向相對於鏈輪支承體相對移動。
第2棘輪體具有複數的第2棘輪齒。第2棘輪體連結於鏈輪支承體。第2棘輪體,與鏈輪支承體一體旋轉,且在軸方向相對於鏈輪支承體相對移動。
第3棘輪體具有複數的第3棘輪齒。複數的第3棘輪齒,選擇性地卡合於:複數的第1棘輪齒、及複數的第2棘輪齒中任一方。第3棘輪體與輪轂殼罩連結且與輪轂殼罩一體旋轉。
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為卡合狀態的情況,則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為非卡合狀態。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為卡合狀態的情況,則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為非卡合狀態。
在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單向離合器構造,其複數的第3棘輪齒,選擇性地卡合於:複數的第1棘輪齒、及複數的第2棘輪齒中任一方。
在該情況,如上述在鏈輪支承體相對於輪轂殼罩朝第2旋轉方向相對旋轉的狀態,且在鏈輪支承體朝第1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能使複數的第1棘輪齒或複數的第2棘輪齒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
藉此,在本自行車用後輪轂,與習知技術相比,可加快驅動力從鏈輪支承體傳遞到輪轂殼罩的時機。也就是說,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本發明的第2型態,在第1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複數的第1棘輪齒,以中心軸心作為中心的第1角度的間隔,排列於周方向。複數的第2棘輪齒,以中心軸心作為中心的第2角度的間隔,排列於周方向。複數的第3棘輪齒,以中心軸心作為中心的第3角度的間隔,排列於周方向。
在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上述構造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本發明的第3型態,在第2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在複數的第1棘輪齒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的相對於中心軸心的軸方向的位置,相對於鏈輪支承體的相對於中心軸心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的周方向位置,是第1周方向位置。
在複數的第2棘輪齒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的相對於中心軸心的軸方向的位置,相對於鏈輪支承體的相對於中心軸心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的周方向位置,是第2周方向位置。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周方向,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是小於第3角度的角度。
在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將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設定為小於第3角度的角度,則能加快驅動力從鏈輪支承體傳遞到輪轂殼罩的時機。也就是說,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藉由將第1棘輪齒或第2棘輪齒作的較小,則能加快驅動力從鏈輪支承體傳遞到輪轂殼罩的時機。可是在該情況,可能會降低第1棘輪齒或第2棘輪齒的強度。
相對的,在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將偏置量設定為小於第3角度的角度,則既能保持第1棘輪齒及第2棘輪齒的強度,也能加快驅動力從鏈輪支承體傳遞到輪轂殼罩的時機。
本發明的第4型態,在第3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複數的第1棘輪齒的第1角度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的第2角度相同。偏置量為第3角度的一半。
在第4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將偏置量設定為第3角度的一半,則能適當地加快驅動力從鏈輪支承體傳遞到輪轂殼罩的時機。也就是說,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本發明的第5型態,在第1至4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複數的第1棘輪齒具有:第1驅動面、第1非驅動面。在第1棘輪體及第3棘輪體朝第1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第1驅動面將驅動力傳遞到複數的第3棘輪齒。第1非驅動面在周方向位於相對於第1驅動面的相反側。
複數的第2棘輪齒具有:第2驅動面、第2非驅動面。在第2棘輪體及第3棘輪體朝第2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第1驅動面將驅動力傳遞到複數的第3棘輪齒。第2非驅動面在周方向位於相對於第2驅動面的相反側。
在第5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上述構造,能使單向離合器構造適當地動作。
本發明的第6型態,在第1至5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在複數的第2棘輪齒在軸方向從複數的第3棘輪齒退避的狀態下,複數的第1棘輪齒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複數的第1棘輪齒在軸方向從複數的第3棘輪齒退避的狀態下,複數的第2棘輪齒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
在第6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上述構造,能使單向離合器構造適當地動作。
本發明的第7型態,在第1至6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單向離合器構造進一步具有:第1彈壓構件、第2彈壓構件。第1彈壓構件,將第1棘輪體朝向第3棘輪體彈壓。第2彈壓構件,將第2棘輪體朝向第3棘輪體彈壓。
在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簡單的構造,能使單向離合器構造適當地動作。
本發明的第8型態,在第7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單向離合器構造進一步具有保持構件。保持構件以鏈輪支承體所保持。保持構件用來保持第1彈壓構件及第2彈壓構件的至少其中一方。
在第8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藉由簡單的構造,能使單向離合器構造適當地動作。
本發明的第9型態,在第1至8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第1棘輪體及第2棘輪體形成為環狀。第2棘輪體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在相對於中心軸心的徑向配置在第1棘輪體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的外側。
在第9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可將單向離合器構造在軸方向小型化。
本發明的第10型態,在第1至9型態的任一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如下述構造。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軸方向配置成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及複數的第2棘輪齒相對向。
在第10型態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可將單向離合器構造在徑向小型化。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在自行車用後輪轂可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行車1,具有:自行車用鏈條3、自行車用框架5、車把7、前輪9及後輪11、變速裝置13、驅動部15、前叉17。自行車1進一步具有:自行車用前輪轂18、自行車用後輪轂19、自行車用前撥鏈器21、自行車用後撥鏈器23。
前叉17可旋轉地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車把7固定於前叉17。前輪9經由自行車用前輪轂18可旋轉地安裝於前叉17。後輪11經由自行車用後輪轂19可旋轉地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前輪胎9a安裝於前輪9。後輪胎11a安裝於後輪11。
變速裝置13安裝於車把7。變速裝置13,經由纜線使自行車用前撥鏈器21及自行車用後撥鏈器23動作。驅動部15主要具有:自行車用後輪轂19、曲柄組裝體25、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自行車用鏈條3也可包含於驅動部15。
曲柄組裝體25,可旋轉地以自行車用框架5的下部所支承。曲柄組裝體25具有至少一個自行車用前鏈輪。自行車用前鏈輪卡合於自行車用鏈條3。
自行車用後輪轂19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自行車用後輪轂19可旋轉地支承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安裝於自行車用後輪轂19。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具有至少一個自行車用後鏈輪。自行車用後鏈輪卡合於自行車用鏈條3。從自行車的騎乘者輸入到曲柄組裝體25的驅動力,經由自行車用鏈條3傳遞到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
自行車用前撥鏈器21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自行車用前撥鏈器21,藉由變速裝置13,將自行車用鏈條3從某一自行車用前鏈輪移動到其他自行車用前鏈輪。自行車用後撥鏈器23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自行車用後撥鏈器23,藉由變速裝置13,將自行車用鏈條3從某一自行車用後鏈輪移動到其他自行車用後鏈輪。
[自行車用後輪轂的構造] 如第1圖所示,自行車用後輪轂19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如第2圖所示,自行車用後輪轂19具備有:輪轂軸31(參考第3圖)、鏈輪支承體41、輪轂殼罩51、單向離合器構造61(參考第3圖)。
(輪轂軸) 如第3圖所示,輪轂軸31具有中心軸心X1。輪轂軸31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例如輪轂軸31實質形成為筒狀。在輪轂軸31的兩端部分別安裝著第1保持構件32及第2保持構件33。例如在輪轂軸31的兩端部分別安裝著第1保持構件32及第2保持構件33。輪轂軸31經由第1保持構件32及第2保持構件33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
第1保持構件32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例如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第1保持構件32實質形成為筒狀。第1保持構件32具有一對第1溝部32a。一對第1溝部32a設置在第1保持構件32的外周面。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一對第1溝部32a配置成互相相對向。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卡合於一對第1溝部32a。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1保持構件32的抵接面面向第2保持構件33的方向。
如第3圖所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1保持構件32抵接於第1軸承34的內輪。例如將第1軸承34配置於輪轂軸31的外周面。在該狀態,第1保持構件32的前端部抵接於第1軸承34的內輪。第1保持構件32,用來限制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的第1軸承34相對於輪轂軸31的移動。
藉此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藉由第1保持構件32將第1軸承34的內輪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第1軸承34例如為深溝滾珠軸承。儘管在本實施方式中採用了徑向滾珠軸承,但也可以採用徑向滾子軸承。
第2保持構件33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例如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第2保持構件33實質形成為筒狀。第2保持構件33具有一對第2溝部33a。一對第2溝部33a設置在第2保持構件33的外周面。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一對第2溝部33a配置成互相相對向。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卡合於一對第2溝部33a。
如第3圖所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2保持構件33用來保持間隔件35,間隔件35配置輪轂軸31的外周面。間隔件35抵接於第3軸承34的內輪。第2保持構件33,用來限制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的間隔件35相對於輪轂軸31的移動。例如將第3軸承37配置於間隔件35的外周面。
在該狀態,讓第2保持構件33保持間隔件35,讓間隔件35的階段部35a保持第3軸承37的內輪。藉此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以第2保持構件33經由間隔件35將第3軸承37的內輪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第3軸承37例如為角接觸滾珠軸承。
輪轂軸31的內周部、第1保持構件32的內周部、及第2保持構件33的徑向內側的空間S,插穿有未圖示的快拆機構的軸部。在該狀態,輪轂軸31、第1保持構件32及第2保持構件33,藉由快拆機構安裝於自行車用框架5的後部。
(鏈輪支承體) 如第3圖所示,鏈輪支承體41支承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在第3圖,僅在第3圖的上側顯示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鏈輪支承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相對於輪轂軸31旋轉。
例如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鏈輪支承體41實質形成為筒狀。如第3圖所示,在鏈輪支承體41的內周部插通有輪轂軸31。鏈輪支承體41藉由配置在輪轂軸31的外周面的第1軸承34及第2軸承36所支承。藉此,經由第1軸承34及第2軸承36,將鏈輪支承體41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支承為可相對於輪轂軸31旋轉。第2軸承36例如為深溝滾珠軸承。
詳細來說,如第3圖所示,鏈輪支承體41具有:支承主體42、第1抵接部43、第2抵接部44、離合器配置部45。支承主體42支承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支承主體42實質形成為筒狀。在支承主體42及輪轂軸31之間配置有第1軸承34。
第1抵接部43設置於支承主體42的內周面。例如第1抵接部43形成為環狀且與支承主體42形成為一體。第1抵接部43抵接於第1軸承34的外輪。例如在第1抵接部43抵接於第1軸承34的外輪的狀態,第1保持構件32如上述用來保持第1軸承34的內輪。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1抵接部43的抵接面面向第1保持構件32的方向。
藉此,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第1軸承34配置於支承主體42及輪轂軸31之間的狀態,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藉由第1抵接部43及第1保持構件32將第1軸承34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第2抵接部44設置在離合器配置部45的內周面。例如第2抵接部44形成為環狀且與離合器配置部45形成為一體。如第3圖所示,第2抵接部44抵接於第2軸承36的外輪。例如將第2軸承36配置於輪轂軸31的外周面。第2軸承36的內輪抵接於輪轂軸31的階段部31a。在該狀態,第2抵接部44抵接於第2軸承36的外輪。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階段部31a的抵接面面向第1保持構件32的方向。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2抵接部44的抵接面面向第2保持構件33的方向。
藉此,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第2軸承36配置於離合器配置部45及輪轂軸31之間的狀態,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藉由輪轂軸31的階段部31a及第2抵接部44將第2軸承36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離合器配置部45與支承主體42形成為一體。如第3圖所示,在離合器配置部45配置有單向離合器構造61。例如,在離合器配置部45的外周面配置有單向離合器構造61。
如第4圖所示,離合器配置部45具有:主體部45a、花鍵45b。主體部45a實質形成為筒狀。花鍵45b形成於主體部45a的外周面。花鍵45b延伸成相對於中心軸心X1傾斜。花鍵45b朝中心軸心X1的方向延伸。例如花鍵45b,以沿著中心軸心X1延伸的軸作為基準,在主體部45a的外周面上傾斜延伸。
(輪轂殼罩) 如第3圖所示,輪轂殼罩51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相對於輪轂軸31旋轉。在輪轂殼罩51安裝有複數的輻絲。輪轂殼罩51經由單向離合器構造61選擇性地連結於鏈輪支承體41。
例如如第3圖及第5圖所示,輪轂殼罩51實質形成為筒狀。在輪轂殼罩51的內周部插通有輪轂軸31。如第3圖所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輪轂殼罩51的一端部配置於第3軸承37的外側。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輪轂殼罩51的另一端部配置於第4軸承38的外側及單向離合器構造61的外側。第4軸承38配置於輪轂軸31的外周面。第4軸承38例如為角接觸滾珠軸承。
在第4軸承38配置於輪轂軸31的外周面的狀態,第4軸承38的內輪抵接於輪轂軸31的階段部31b。在該狀態,第4軸承38的外輪抵接於輪轂殼罩51的第4抵接部47。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階段部31b的抵接面面向第2保持構件33的方向。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4抵接部47的抵接面面向第1保持構件32的方向。
如第5圖所示,輪轂殼罩51具有:殼罩主體52、一對輻絲安裝部53、軸承收容部54、離合器收容部55。殼罩主體52實質形成為筒狀。
一對輻絲安裝部53分別設置於殼罩主體52的外周面與離合器收容部55的外周面。一對輻絲安裝部53分別實質形成為環狀。其中一方的輻絲安裝部53,從殼罩主體52的外周面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外側延伸。另一方的輻絲安裝部53,從離合器收容部55的外周面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外側延伸。在一對輻絲安裝部53安裝有複數的輻絲。
如第3圖所示,軸承收容部54用來收容第3軸承37。軸承收容部54與殼罩主體52形成為一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軸承收容部54配置在第3端部37的外側。軸承收容部54具有第3抵接部54a。第3抵接部54a設置於軸承收容部54的內周面。例如第3抵接部54a形成為環狀且與軸承收容部54形成為一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第3抵接部54a的抵接面面向第2保持構件33的方向。
第3抵接部54a抵接於第3軸承37的外輪。例如在第3抵接部54a抵接於第3軸承37的外輪且間隔件35的階段部35a抵接於第3軸承37的內輪的狀態,藉由以第2保持構件33保持間隔件35,則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將第3軸承37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
藉此,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第3軸承37配置於軸承收容部54及輪轂軸31之間的狀態,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藉由第3抵接部54a及第2保持構件33將第3軸承37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
詳細來說,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第3軸承37配置於軸承收容部54及間隔件35之間的狀態,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藉由第3抵接部54a及間隔件35的階段部35a將第3軸承37相對於輪轂軸31定位。
離合器收容部55用來收容單向離合器構造61。離合器收容部55與殼罩主體52形成為一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離合器收容部55配置在單向離合器構造61的外側。經由第4軸承38,將離合器收容部55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支承為可相對於輪轂軸31旋轉。
離合器收容部55具有複數的卡合凹部55a。複數的卡合凹部55a設置於離合器收容部55的內周面。複數的卡合凹部55a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延伸。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卡合凹部55a配置成互相隔著間隔。後述的第6圖的第3棘輪體64的複數的第3卡合凸部64c卡合於複數的卡合凹部55a。也就是說,卡合凹部55a與第3卡合凸部64c構成花鍵嵌合。花鍵嵌合是藉由將具有溝部的軸部、與具有溝部的孔部組合起來,連接軸部和孔部的方法。
(單向離合器構造) 單向離合器構造61將鏈輪支承體41及輪轂殼罩51選擇性連結。如第3圖所示,單向離合器構造61配置於鏈輪支承體41及輪轂殼罩51之間。例如單向離合器構造61,配置於鏈輪支承體41的離合器配置部45及輪轂殼罩51的離合器收容部55之間。
單向離合器構造61,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第1旋轉方向R1,讓鏈輪支承體41與輪轂殼罩51一體旋轉。單向離合器構造61,在與第1旋轉方向R1相反的第2旋轉方向R2,讓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輪轂殼罩51相對旋轉。
第1旋轉方向R1,是自行車1朝前方行進時輪轂殼罩51旋轉的方向。例如當鏈輪支承體4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且驅動力經由單向離合器構造61而從鏈輪支承體41傳遞到輪轂殼罩51時,自行車1朝前方行進。
在該狀態,當鏈輪支承體41靜止或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時,驅動力不會經由單向離合器構造61從鏈輪支承體41傳遞到輪轂殼罩51。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單向離合器構造61具有:第1棘輪體62、第2棘輪體63、第3棘輪體64。單向離合器構造61進一步具有保持構件65。如第7圖所示,單向離合器構造61進一步具有:第1彈簧構件66、第2彈簧構件67。第1彈簧構件66是第1彈壓構件的一個例子。第2彈簧構件67是第2彈壓構件的一個例子。
・第1棘輪體 如第7圖所示,第1棘輪體62連結於鏈輪支承體41。第1棘輪體62,與鏈輪支承體41一體旋轉,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相對於鏈輪支承體41相對移動。
如第6圖所示,第1棘輪體62形成為環狀。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第1棘輪體62具有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例如第1棘輪體62具有:第1環狀部62a、複數的突出部62b、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第1棘輪體62進一步具有複數的第1彈簧支承部62e。
如第6圖所示,第1環狀部62a實質形成為環狀。複數的突出部62b,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從第1環狀部62a分別突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突出部62b配置成互相隔著間隔。
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設置在第1環狀部62a的內周面及複數的突出部62b的內周面。如第7圖所示,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卡合於鏈輪支承體41的花鍵45b。例如,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卡合於離合器配置部45的花鍵45b。也就是說,花鍵45b與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構成花鍵嵌合。藉此,第1棘輪體62與鏈輪支承體41一體旋轉。而且第1棘輪體62相對於鏈輪支承體41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移動。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設置於第1環狀部62a。例如,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從第1環狀部62a突出。
如第8A圖所示,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延伸。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以中心軸心X1作為中心的第1角度A1的間隔,排列於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在第8A圖,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齒端藉由陰影線顯示。第8A圖,是從輪轂殼罩51卸下第3棘輪體64的狀態的圖面。
例如,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第1角度A1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第2角度A2相同。如第8A圖及第8B圖所示,例如,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第1角度A1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3角度A3相同。例如,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第2角度A2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3角度A3相同。
如第8A圖所示,在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的位置,相對於鏈輪支承體41的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周方向位置,是第1周方向位置。這裡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的位置,是第1軸方向位置。
例如,當從輪轂殼罩51卸下第3棘輪體64時,藉由第1彈簧構件66將第1棘輪體62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彈壓,第1棘輪體62抵接於鏈輪支承體41的位置定義為第1周方向位置。在第8A圖顯示該第1周方向位置。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後述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是小於第3角度A3的角度。例如,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是第3角度A3的一半。
也就是說,在第1棘輪齒62d位於第1軸方向位置,第2棘輪齒63c位於後述第2軸方向位置的情況,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將第1棘輪齒62d及第2棘輪齒63c配置在鄰接的第1棘輪齒64d之間。
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卡合於鏈輪支承體41的花鍵45b。同樣的如後述,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卡合於鏈輪支承體41的花鍵45b。在第1棘輪體62及第2棘輪體63安裝於鏈輪支承體41的情況,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2卡合凸部63b配置於鄰接的第1卡合凸部62c之間。
在該狀態,如第7圖所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從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退避的狀態下,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如第8A圖所示,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分別具有:第1驅動面62d1、第1非驅動面62d2。在第1棘輪體62及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的情況,第1驅動面62d1將驅動力傳遞到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在本實施方式,第1驅動面62d1的外面部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垂直形成。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第1驅動面62d1的外面部的角度為90度。第1非驅動面62d2的外面部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傾斜形成。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第1非驅動面62d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為大於90度。
第1驅動面62d1的外面部也可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傾斜形成。在該情況,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1驅動面62d1的外面部的傾斜角,小於: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1非驅動面62d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
例如在第1棘輪齒62d的第1驅動面62d1抵接於第3棘輪齒64d的狀態,驅動力從第1棘輪齒62d傳遞到第3棘輪齒64d。也就是讓第1棘輪齒62d的第1驅動面62d1卡合於第3棘輪齒64d。
例如如第8B圖所示,第3棘輪齒64d具備有:第3驅動面64d1、第3非驅動面64d2。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第3驅動面64d1的外面部的角度為90度。第3非驅動面64d2的外面部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傾斜形成。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第3非驅動面64d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為大於90度。第3驅動面64d1的外面部也可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傾斜形成。
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3驅動面64d1的外面部的傾斜角,小於: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3非驅動面64d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讓第1棘輪齒62d的第1驅動面62d1卡合於第3棘輪齒64d的第3驅動面64d1。藉此,讓第1棘輪體62及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一體旋轉。
第1非驅動面62d2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位於相對於第1驅動面62d1的相反側。在第1棘輪體62相對於第3棘輪體64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的情況,第1非驅動面62d2未從第1棘輪齒62d承受驅動力。
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1棘輪齒62d的第1非驅動面62d2相對於第3棘輪齒64d滑動。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1棘輪齒62d的第1非驅動面62d2相對於第3棘輪齒64d的第3非驅動面64d2滑動。結果,即使第1棘輪齒62d的第1非驅動面62d2抵接於第3棘輪齒64d,第1棘輪齒62d會越過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所以驅動力不會從第1棘輪齒62d傳遞到第3棘輪齒64d。藉此,讓第1棘輪體62相對於第3棘輪體64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複數的第1彈簧支承部62e分別設置於複數的突出部62b。例如藉由將複數的突出部62b的各角落部作成階段狀缺口來分別形成複數的第1彈簧支承部62e。如第7圖所示,第1彈簧構件66抵接於複數的第1彈簧支承部62e。
・第2棘輪體 如第7圖所示,第2棘輪體63連結於鏈輪支承體41。第2棘輪體63,與鏈輪支承體41一體旋轉,且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相對於鏈輪支承體41相對移動。
如第6圖所示,第2棘輪體63形成為環狀。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第2棘輪體63具有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例如第2棘輪體63具有:第2環狀部63a、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第2棘輪體63進一步具有複數的第2彈簧支承部63d。
如第6圖所示,第2環狀部63a實質形成為環狀。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設置於第2環狀部63a的內周面。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相對於中心軸心X1從第1環狀部62a朝徑向內側分別突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配置成互相隔著間隔。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在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之中分別配置在互相鄰接的兩個第1卡合凸部62c之間。在該狀態,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卡合於鏈輪支承體41的花鍵45b。例如,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卡合於離合器配置部45的花鍵45b。也就是說,花鍵45b與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構成花鍵嵌合。藉此,第2棘輪體63與鏈輪支承體41一體旋轉。而且第2棘輪體63相對於鏈輪支承體41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移動。
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設置於第2環狀部63a。如第7圖所示,第2棘輪體63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配置在第1棘輪體62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外側。
如第6圖所示,例如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從第2環狀部63a突出。
如第8A圖所示,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延伸。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以中心軸心X1作為中心的第2角度A2的間隔,排列於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
在第8A圖,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齒端藉由陰影線顯示。第8A圖,是從輪轂殼罩51卸下第3棘輪體64的狀態的圖面。
如第8A圖所示,在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的位置,相對於鏈輪支承體41的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3c的周方向位置,是第2周方向位置。
這裡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的位置,是第2軸方向位置。在第8A圖,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配置於第1軸方向位置,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配置於第2軸方向位置。
例如,當從輪轂殼罩51卸下第3棘輪體64時,藉由第2彈簧構件67將第2棘輪體63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彈壓,第2棘輪體62抵接於鏈輪支承體41的位置定義為第2周方向位置。在第8A圖顯示該第1周方向位置。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2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1周方向位置偏置。第2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1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是小於第3角度A3的角度。例如,第2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1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是第3角度A3的一半。
該偏置量可藉由鏈輪支承體41及輪轂殼罩51的位置關係確認。
這裡的第3周方向位置定義為:當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時的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輪轂殼罩51的周方向位置。
第4周方向位置定義為:當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時的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輪轂殼罩51的周方向位置。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的第4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3周方向位置的偏置量是小於第3角度A3。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的第4周方向位置相對於第3周方向位置的偏置量是第3角度A3的一半。
例如在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輪轂殼罩51配置於第3周方向位置的狀態,當鏈輪支承體41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小於第3角度A3時,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輪轂殼罩51配置在第4周方向位置。這裡的鏈輪支承體41的旋轉角度例如是3角度A3的一半。
如上述,複數的第1卡合凸部62c卡合於鏈輪支承體41的花鍵45b。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卡合於鏈輪支承體41的花鍵45b。
在該狀態,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從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退避的狀態下,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如第8A圖所示,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分別具有:第2驅動面63c1、第1非驅動面63c2。在第2棘輪體63及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的情況,第2驅動面63c1將驅動力傳遞到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第2驅動面63c1的外面部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垂直形成。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第2驅動面63c1的外面部的角度為90度。第2非驅動面63c2的外面部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傾斜形成。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第2非驅動面63c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為大於90度。
第2驅動面63c1的外面部也可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傾斜形成。在該情況,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2驅動面63c1的外面部的傾斜角,小於: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2非驅動面63c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 例如如第8B圖所示,第3棘輪齒64d具備有:第3驅動面64d1、第3非驅動面64d2。例如,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3驅動面64d1的外面部的傾斜角,小於:相對於與中心軸心X1垂直的平面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3非驅動面64d2的外面部的傾斜角。讓第1棘輪齒62d的第1驅動面62d1卡合於第3棘輪齒64d的第3驅動面64d1。藉此,讓第1棘輪體62及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一體旋轉。
例如在第2棘輪齒63c的第2驅動面63c1抵接於第3棘輪齒64d的狀態,驅動力從第2棘輪齒63c傳遞到第3棘輪齒64d。也就是讓第2棘輪齒63c的第2驅動面63c1卡合於第3棘輪齒64d。
例如如上述,第3棘輪齒64d具備有:第3驅動面64d1、第3非驅動面64d2。讓第2棘輪齒63c的第2驅動面63c1卡合於第3棘輪齒64d的第3驅動面64d1。藉此,讓第2棘輪體63及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一體旋轉。
第2非驅動面63c2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位於相對於第2驅動面63c1的相反側。在第2棘輪體63相對於第3棘輪體64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的情況,第2非驅動面63c2未從第2棘輪齒63c承受驅動力。
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2棘輪齒63c的第2非驅動面63c2相對於第3棘輪齒64d滑動。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2棘輪齒63c的第2非驅動面63c2相對於第3棘輪齒64d的第3非驅動面64d2滑動。結果,即使第2棘輪齒63c的第2非驅動面63c2抵接於第3棘輪齒64d,第2棘輪齒63d會越過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所以驅動力不會從第2棘輪齒63c傳遞到第3棘輪齒64d。藉此,讓第2棘輪體63相對於第3棘輪體64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第2彈簧支承部63d設置於第2環狀部63a及複數的第2卡合凸部63b之間。例如第2彈簧支承部63d是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延伸的溝部。第2彈簧構件67抵接於第2彈簧支承部63d。
・第3棘輪體 如第7圖所示,第3棘輪體64與輪轂殼罩51連結且與輪轂殼罩51一體旋轉。
如第6圖所示,第3棘輪體64實質形成為環狀。第3棘輪體64具有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例如第3棘輪體64具有:筒狀部64a、第3環狀部64b、複數的第3卡合凸部64c、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筒狀部64a實質形成為筒狀。第3環狀部64b設置於筒狀部64a。例如第3環狀部64b一體形成於筒狀部64a的內周面。複數的第3卡合凸部64c設置於筒狀部64a的外周面。如第7圖所示,複數的第3卡合凸部64c卡合於輪轂殼罩51的複數的卡合凹部55a。例如,複數的第3卡合凸部64c卡合於離合器配置部55的複數的卡合凹部55a。如上述,卡合凹部55a與第3卡合凸部64c構成花鍵嵌合。藉此,第3棘輪體64與輪轂殼罩51一體旋轉。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設置於第3環狀部64b。例如,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從第3環狀部64b突出。
如第8B圖所示,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朝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徑向延伸。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以中心軸心X1作為中心的第3角度A3的間隔,排列於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在第8B圖,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藉由陰影線顯示。
如第7圖所示,在第8B圖所示的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與第8A圖所示的第1棘輪齒62d及第2棘輪齒63c相對向配置。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以中心軸心X1作為中心的第3角度A3的間隔,排列於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例如,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3角度A3,例如與第1角度A1及第2角度A2相同。
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選擇性地卡合於: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及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中任一方。例如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以第1相位卡合於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以與第1相位不同的第2相位卡合於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這裡的「相位」是表示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的兩個棘輪齒的位置關係。
第1相位是表示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齒根相對向的狀態。換言之,第1相位是表示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根相對向的狀態。也就是說,在第1相位,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是可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卡合的狀態。在第1相位,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相對向。也就是說,在第1相位,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是不能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卡合的狀態。
第2相位是表示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齒根相對向的狀態。換言之,第2相位是表示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根相對向的狀態。也就是說,在第2相位,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是可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卡合的狀態。在第2相位,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相對向。也就是說,在第2相位,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是不能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卡合的狀態。
詳細來說,如第7圖所示,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1棘輪體62d及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相對向。
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在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為卡合狀態的情況,則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為非卡合狀態。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從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退避的狀態下,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卡合於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
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在與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為卡合狀態的情況,則與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為非卡合狀態。例如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從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退避的狀態下,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卡合於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
・保持構件 保持構件65用來保持第1彈簧構件66及第2彈簧構件67的至少其中一方。在本實施方式,如第7圖所示,保持構件65用來保持第1彈簧構件66及第2彈簧構件67。保持構件65以鏈輪支承體41所保持。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保持構件65具有:安裝部68、彈簧保持部69。安裝部68安裝於鏈輪支承體41。例如如第7圖所示,安裝部68設置在離合器配置部45的內周面。詳細來說,安裝部68是經由彈性構件46安裝在離合器配置部45的內周面。安裝部68藉由彈性構件46的彈力而保持於離合器配置部45。彈性構件46例如為O型環。
如第6圖所示,彈簧保持部69實質形成為環狀。彈簧保持部69具有:第1環狀凹部69a、第2環狀凹部69b。如第7圖所示,第1環狀凹部69a,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1棘輪體62相對向。例如,第1環狀凹部69a,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1棘輪體62的第1彈簧支承部62e相對向。在第1環狀凹部69a配置有第1彈簧構件66。
第2環狀凹部69b,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2棘輪體63相對向。例如,第2環狀凹部69b,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軸方向,配置成與第2棘輪體63的第2彈簧支承部63d相對向。在第2環狀凹部69b配置有第2彈簧構件67。
・彈簧構件 如第7圖所示,第1彈簧構件66將第1棘輪體62朝向第3棘輪體64彈壓。第1彈簧構件66配置於保持構件65及第1棘輪體62之間。例如第1彈簧構件66配置於彈簧保持部69及第1彈簧支承部62e之間。
詳細來說,例如如第6圖所示,第1彈簧構件66是與中心軸心X1同軸的線圈彈簧。如第7圖所示,第1彈簧構件66的一端抵接於第1環狀凹部69a,各第1彈簧構件66的另一端抵接於第1彈簧支承部62e。在該狀態,第1彈簧構件66被壓縮。藉此,第1彈簧構件66將第1棘輪體62朝向第3棘輪體64彈壓。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1彈簧構件66也可配置成與複數的彈簧構件並排。在該情況,第1彈簧支承部62e是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複數的凹部較佳。同樣的,第1環狀凹部69a是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複數的凹部較佳。
如第7圖所示,第2彈簧構件67將第2棘輪體63朝向第3棘輪體64彈壓。第2彈簧構件67配置於保持構件65及第2棘輪體63之間。例如第2彈簧構件67配置於彈簧保持部69及第2彈簧支承部63d之間。
詳細來說,例如如第6圖所示,第2彈簧構件67是與中心軸心X1同軸的線圈彈簧。如第7圖所示,第2彈簧構件67的一端抵接於第2環狀凹部69b,第2彈簧構件67的另一端抵接於第2彈簧支承部63d。在該狀態,第2彈簧構件67被壓縮。藉此,第2彈簧構件67將第2棘輪體63朝向第3棘輪體64彈壓。
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第2彈簧構件67也可配置成與複數的彈簧構件並排。在該情況,第2彈簧支承部63d是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複數的凹部較佳。同樣的,第2環狀凹部69b是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隔著間隔配置的複數的凹部較佳。
[單向離合器構造的動作] 在第1棘輪體62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卡合於第3棘輪體64的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1狀態,第2棘輪體63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為非卡合。在該情況例如,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相對向。
在第1狀態,當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時,第1棘輪體62及第2棘輪體63也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在該情況,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按壓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詳細來說,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第1驅動面62d1按壓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藉此,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也就是說,在第1狀態,驅動力經由第1棘輪體62從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傳遞到第3棘輪體64,輪轂殼罩5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
在第2棘輪體63的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第3棘輪體64的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第2狀態,第1棘輪體62的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為非卡合。在該情況例如,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的齒端配置成與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端相對向。
在第2狀態,當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時,第1棘輪體62及第2棘輪體63也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在該情況,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按壓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詳細來說,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的第2驅動面63c1按壓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
藉此,第3棘輪體64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也就是說,在第2狀態,驅動力經由第2棘輪體63從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傳遞到第3棘輪體64,輪轂殼罩5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
在第1狀態及第2狀態,當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卡合部51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時,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及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相對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交互地反覆進行卡合及非卡合。可是當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相對於卡合部51朝第2旋轉方向R2旋轉時,在第1棘輪體62或第2棘輪體63卡合於第3棘輪體64之後,第1非驅動面62d2或第2非驅動面63c2滑動且旋轉於第3非驅動面64d2上,所以不會傳遞驅動力。
該現象尤其在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低速旋轉時產生。而在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高速旋轉時,不經過卡合狀態,在第1非驅動面62d2或第2非驅動面63c2抵接於第3非驅動面64d2之後,第1非驅動面62d2或第2非驅動面63c2在第3非驅動面64d2上滑動。
藉此,讓第1棘輪體62及第2棘輪體63相對於第3棘輪體64相對旋轉。這裡將該狀態記載為第3狀態。在第3狀態,驅動力不會經由第1棘輪體62及第2棘輪體63從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傳遞到第3棘輪體64。
在第3狀態,當自行車用後鏈輪組裝體27及鏈輪支承體41再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時,最接近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根的棘輪齒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這裡的最接近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的齒根的棘輪齒,例如是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或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
這裡當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時,與上述第1狀態同樣的,第3棘輪體64及輪轂殼罩5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這裡當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時,與上述第2狀態同樣的,第3棘輪體64及輪轂殼罩51朝第1旋轉方向R1旋轉。
在本技術中,在相對於中心軸心X1的周方向,複數的第2棘輪齒63c相對於複數的第1棘輪齒62d以第3角度A3的一半在周方向偏置,所以在第3狀態,單向離合器構造61,能容易使驅動側的第1棘輪齒62d及第2棘輪齒63c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在第3狀態,單向離合器構造61,能容易使驅動側的第1棘輪齒62d及第2棘輪齒63c迅速卡合於複數的第3棘輪齒64d。藉此能提升自行車的操作性。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
(a)在上述實施方式,是顯示第1角度A1及第2角度A2相同的情況的例子。第1角度A1及第2角度A2只要小於第3角度A3則即使不相同也可以。
1:自行車 19:自行車用後輪轂 27:鏈輪組裝體 31:輪轂軸 41:鏈輪支承體 51:輪轂殼罩 61:單向離合器構造 62:第1棘輪體 63:第2棘輪體 64:第3棘輪體 62d:第1棘輪齒 62d1:第1驅動面 62d2:第1非驅動面 63c:第2棘輪齒 63c1:第2驅動面 63c2:第2非驅動面 64d:第3棘輪齒 65:保持構件 66:第1彈簧構件 67:第2彈簧構件 A1:第1角度 A2:第2角度 A3:第3角度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X1:中心軸心
[第1圖]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的側視圖。 [第2圖]為自行車用後輪轂的立體圖。 [第3圖]為自行車用後輪轂的剖面圖。 [第4圖]為自行車用後輪轂的鏈輪支承體的立體圖。 [第5圖]為自行車用後輪轂的輪轂殼罩的立體圖。 [第6圖]為自行車用後輪轂的單向離合器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第7圖]為自行車用後輪轂的單向離合器構造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第8A圖]是自行車用後輪轂的第1棘輪齒及第2棘輪齒的局部放大的正視圖。 [第8A圖]是自行車用後輪轂的第3棘輪齒的局部放大的正視圖。
61:單向離合器構造
62:第1棘輪體
62a:第1環狀部
62b:複數的突出部
62c:第1卡合凸部
62d:第1棘輪齒
62e:第1彈簧支承部
63:第2棘輪體
63a:第2環狀部
63b:第2卡合凸部
63c:第2棘輪齒
63d:第2彈簧支承部
64:第3棘輪體
64a:筒狀部
64b:第1環狀部
64c:第3卡合凸部
64d:第3棘輪齒
65:保持構件
66:第1彈簧構件
67:第2彈簧構件
68:安裝部
69:彈簧保持部
69a:第1環狀凹部
69b:第2環狀凹部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X1:中心軸心

Claims (10)

  1. 一種自行車用後輪轂,具備有:輪轂軸、鏈輪支承體、輪轂殼罩、單向離合器構造; 上述輪轂軸具有中心軸心; 上述鏈輪支承體,用來支承鏈輪組裝體,且在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周方向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 上述輪轂殼罩在上述周方向相對於上述輪轂軸旋轉; 上述單向離合器構造,配置於上述鏈輪支承體及上述輪轂殼罩之間,在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第1旋轉方向,讓上述鏈輪支承體與上述輪轂殼罩一體旋轉,且在與上述第1旋轉方向相反的第2旋轉方向,讓上述鏈輪支承體相對於上述輪轂殼罩相對旋轉; 上述單向離合器構造具有:第1棘輪體、第2棘輪體、第3棘輪體; 上述第1棘輪體,具有複數的第1棘輪齒,且連結於上述鏈輪支承體而與上述鏈輪支承體一體旋轉,且在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軸方向相對於上述鏈輪支承體相對移動; 上述第2棘輪體,具有複數的第2棘輪齒,且連結於上述鏈輪支承體而與上述鏈輪支承體一體旋轉,且在上述軸方向相對於上述鏈輪支承體相對移動; 上述第3棘輪體具有複數的第3棘輪齒,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選擇性地卡合於: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及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中任一方;上述第3棘輪體與上述輪轂殼罩連結且與上述輪轂殼罩一體旋轉; 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與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為卡合狀態的情況,則與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為非卡合狀態; 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與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為卡合狀態的情況,則與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為非卡合狀態。
  2. 如請求項1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以上述中心軸心作為中心的第1角度的間隔,排列於上述周方向; 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以上述中心軸心作為中心的第2角度的間隔,排列於上述周方向; 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以上述中心軸心作為中心的第3角度的間隔,排列於上述周方向。
  3. 如請求項2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在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卡合於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的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軸方向的位置,相對於上述鏈輪支承體的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的周方向位置,是第1周方向位置; 在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卡合於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的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軸方向的位置,相對於上述鏈輪支承體的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的周方向位置,是第2周方向位置; 在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周方向,上述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上述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 上述第1周方向位置相對於上述第2周方向位置偏置的偏置量,是小於上述第3角度的角度。
  4. 如請求項3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的上述第1角度,與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的上述第2角度相同。 上述偏置量為上述第3角度的一半。
  5.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具有:第1驅動面、第1非驅動面; 在上述第1棘輪體及上述第3棘輪體朝上述第1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上述第1驅動面將驅動力傳遞到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 上述第1非驅動面在上述周方向位於相對於上述第1驅動面的相反側; 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具有:第2驅動面、第2非驅動面; 在上述第2棘輪體及上述第3棘輪體朝上述第2旋轉方向旋轉的情況,上述第1驅動面將驅動力傳遞到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 上述第2非驅動面在上述周方向位於相對於上述第2驅動面的相反側。
  6.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在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在上述軸方向從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退避的狀態下,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卡合於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 在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在上述軸方向從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退避的狀態下,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卡合於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
  7.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單向離合器構造進一步具有:第1彈壓構件、第2彈壓構件; 上述第1彈壓構件,將上述第1棘輪體朝向上述第3棘輪體彈壓; 上述第2彈壓構件,將上述第2棘輪體朝向上述第3棘輪體彈壓。
  8. 如請求項7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單向離合器構造進一步具有保持構件; 上述保持構件以上述鏈輪支承體所保持,且用來保持上述第1彈壓構件及上述第2彈壓構件的至少其中一方。
  9.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第1棘輪體及上述第2棘輪體形成為環狀; 上述第2棘輪體的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在相對於上述中心軸心的徑向配置在上述第1棘輪體的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的外側。
  10. 如請求項1或2的自行車用後輪轂,其中,上述複數的第3棘輪齒,在上述軸方向配置成與上述複數的第1棘輪齒及上述複數的第2棘輪齒相對向。
TW110111285A 2021-03-29 2021-03-29 自行車用後輪轂 TW2022374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1285A TW202237467A (zh) 2021-03-29 2021-03-29 自行車用後輪轂
DE102022105931.6A DE102022105931A1 (de) 2021-03-29 2022-03-15 Eine hintere fahrradnab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1285A TW202237467A (zh) 2021-03-29 2021-03-29 自行車用後輪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7467A true TW202237467A (zh) 2022-10-01

Family

ID=83192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1285A TW202237467A (zh) 2021-03-29 2021-03-29 自行車用後輪轂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22105931A1 (zh)
TW (1) TW2022374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202511A1 (de) 2022-03-14 2023-09-14 Shimano Inc. Fahrradnabenbaugrupp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4903B2 (ja) 2009-01-09 2012-09-12 喬紳股▲ふん▼有限公司 常態閉式ハブラチエッ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05931A1 (de)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63322B2 (ja) 自転車用フリーホイール
TWI739870B (zh) 特別是用於自行車的輪轂
US20210129584A1 (en) Freewheel hub
EP2452865B1 (en) Sprocket support structure
JP5284786B2 (ja) オーバーランニングクラッチ
JP2006300326A (ja) 自転車後輪ハブ用のワンウェイ伝達装置、該伝達装置用のつめ保持体、および該伝達装置を備えるハブ
JP3472627B2 (ja) 自転車用ハブ
JP2006076562A (ja)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US20220348287A1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JP2005186763A (ja) 自転車用ハブ
JP2007297031A (ja) 自転車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ハブ
US11858588B2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lock device
JP200124690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自転車ハブ
US10119579B2 (en) Cassette driver for a freewheel hub
TWI720244B (zh) 特別適用於自行車的輪轂
TW202237467A (zh) 自行車用後輪轂
JP3526270B2 (ja) スポークシール付き自転車ハブ
JP4781535B2 (ja) 自転車等のハブ
US10113597B2 (en) Cassette driver for a freewheel hub
JP2004075069A (ja) タンジェントスポーク用自転車ハブ
US11090977B2 (en) Wheel hub assembly
TW202019728A (zh) 飛輪輪轂系統
JP2005231501A (ja) 自転車用ハブ
TWI439393B (zh) 兩側具有動力傳輸輪轂之自行車
US11767080B1 (en) Rear sprocket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