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6495A - 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6495A
TW202236495A TW111103875A TW111103875A TW202236495A TW 202236495 A TW202236495 A TW 202236495A TW 111103875 A TW111103875 A TW 111103875A TW 111103875 A TW111103875 A TW 111103875A TW 202236495 A TW202236495 A TW 2022364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space
pressure
chamber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3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雅之
村山聰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日東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日東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6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649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5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1/6836Wafer tapes, e.g. grinding or dicing support ta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32Apparatus for placing on an insulating substrate, e.g. t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vered by H01L21/00
    • H01L2221/6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221/683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221/68304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221/68313Auxiliary support including a cavity for storing a finished device, e.g. IC package, or a partly finished device, e.g. die, during manufacturing or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vered by H01L21/00
    • H01L2221/6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221/683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221/68304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221/6832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used during dicing or grin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Dicing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在將片材貼附於工件並使之一體化來製造半導體製品時,可更確實地避免在工件產生損傷,且更加提升片材與工件的密接性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解決手段]該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具備:上下空間形成過程,將黏著帶DT夾住而將腔室29劃分成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第1一體化過程,使腔室29的內部減壓,以形成於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差壓使黏著帶DT附著於晶圓W;壓力差調整過程,調整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的壓力差;以及第2一體化過程,於正在調整該壓力差的狀態下,將腔室29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以使黏著帶DT密接於晶圓W。

Description

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對搭載有半導體晶片或電子零件等之以半導體晶圓(以下,適當稱為「晶圓」)或基板為例的工件,貼附以帶狀黏著材為例的片材並使之一體化,為了製造半導體製品而使用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在晶圓的表面形成有電路圖案後,藉由背面研磨工序研削晶圓的背面,再藉由切割工序將該晶圓分斷成多數個晶片零件。在背面研削的工序中,會有留下晶圓的背面外周而僅研削中央部分,而以包圍背面研磨區域的方式使環狀凸部形成於晶圓的背面外周之情況。
於此情況,即便是將晶圓的中央部薄型化之情況,由於是藉環狀凸部補強,所以可避免操作處理時產生變形等。在背面研磨工序後,使具有環狀凸部的晶圓載置於環框(ring frame)的中央,涵蓋環框與晶圓的背面來貼附支持用黏著帶(切割帶)。藉由貼附切割帶並使晶圓與切割帶一體化而作成安裝框架,並提供到切割工序。
作為對藉由環狀凸部而形成有階差之晶圓貼附以切割帶為例的黏著片之方法的一例,有如以下的提議。亦即,在由上下一對殼體(housing)所構成之腔室的接合部分夾住黏著片。接著,將腔室內減壓,使藉由該黏著片劃分的兩個空間產生差壓,且進行使該黏著帶凹入彎曲以在晶圓背面貼附黏著片之處理。再者,使腔室中的差壓解除後,藉由從第1按壓構件將氣體供給到在環狀凸部的內側角部沒有完全接著而浮起的黏著片,來進行第二次貼附處理(參照專利文獻1)。
又,試著將貼附黏著片的處理轉用於元件密封工序。亦即,在以BGA(Ball grid array)封裝體為例的電子製品的製造工序中,進行將搭載於以晶圓或基板為例的工件的表面之元件藉由樹脂組成物等的密封材料密封而封裝化之工序,該元件係以半導體晶片為例。
以往,係使用將液體狀態的樹脂流入配置有搭載了元件的工件之模具內部後,使樹脂熱硬化以將元件密封之方法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對此,本案申請人另外提議有以下的方法:以上下一對殼體夾住具有黏著力的片狀元件密封材而形成之腔室的內部配置工件,藉由使腔室的內部產生差壓而以元件密封材的黏著片將工件上的元件密封並使兩者一體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23258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7-08755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上述習知的方法中有如下之問題。亦即,在習知的方法中,將以黏著片或片狀密封材為例的片材貼附於工件後,隨著時間經過,恐有密接性降低,片材從工件剝離之虞。又,也會新產生如以下之課題:將片材貼附於工件之際,在工件發生破裂、缺損、或變形等的損傷。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情事而完成者,其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在對工件貼附片材並使之一體化來製造半導體製品之際,可更確實地避免在工件產生損傷,且可更提升片材與工件的密接性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為了達成此種目的,係採用如下之構成。 亦即,本發明係一種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係在具備上腔室與下腔室之腔室的內部空間,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該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的特徵為具備: 上下空間形成過程,藉由前述上腔室與前述下腔室將前述片材夾住,而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供配置前述工件之下空間、與隔介前述片材而與前述下空間對向之上空間; 第1一體化過程,以前述下空間的壓力變得比前述上空間的壓力低之方式使前述腔室的內部減壓,藉由形成於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接觸,藉此使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 壓力差調整過程,在第1一體化過程後,調整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及 第2一體化過程,於正在調整前述壓力差的狀態下,藉由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而使前述片材密接於前述工件。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在上下空間形成過程中藉由片材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下空間與上空間後,在第1一體化過程使片材與工件接觸。由於係在第1一體化過程中使腔室的內部減壓,所以在使用形成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片材與工件接觸之際,可避免氣泡被捲入片材與工件之間。
又,由於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將腔室的內部空間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所以強的按壓力會作用在與工件接觸的片材和工件之間。其結果,可大幅提升片材與工件的密接性,所以即便將片材貼附於工件後隨著時間經過,也可防止工件從片材被剝離的情事。
以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成為既定值以下之方式調整的壓力差調整過程係在第2一體化過程前進行。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可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調整成既定值以下之狀態下將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因此,藉由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可避免在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產生大的壓力差,且因該壓力差而在工件發生例如破裂、缺角或變形的損傷之情事。因此,在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的過程中,可一邊提高工件與片材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工件的損傷。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前述壓力差調整過程較佳為藉由使貫通孔形成於前述片材,而使前述上空間與前述下空間透過前述貫通孔連通。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在壓力差調整過程使貫通孔形成於片材。亦即,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上空間與下空間會透過貫通孔而連通,所以即便在上空間的氣壓與下空間的氣壓之間產生偏差,藉由透過貫通孔使氣體流通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該偏差可快速地消除。由於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於形成有貫通孔的狀態下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所以可更確實地使產生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且可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前述壓力差調整過程較佳為藉由控制成使至少前述上空間及前述下空間中之一者的壓力階段性地上升,來維持前述壓力差。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一邊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以將至少上空間及下空間中之一者的壓力階段性地上升之方式進行控制,一邊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藉由使至少上空間及下空間中之一者的壓力階段性地上升,可防止產生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變得比既定值大。因此,可更確實地將產生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且可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較佳為前述腔室具備:第1變壓機構,調整前述上空間的壓力;第2變壓機構,調整前述下空間的壓力;及控制部,獨立地控制前述第1變壓機構及前述第2變壓機構;前述壓力差調整過程係藉由前述控制部獨立地控制前述第1變壓機構及前述第2變壓機構,而一邊維持前述壓力差一邊使前述上空間及前述下空間的壓力上升。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具備調整上空間的壓力之第1變壓機構與調整下空間的壓力之第2變壓機構。且,藉由控制部獨立地控制第1變壓機構及第2變壓機構,可獨立地調整上空間的壓力與下空間的壓力。因此,藉由在壓力差調整過程中控制部獨立地控制第1變壓機構及第2變壓機構,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可更確實地一邊使產生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一邊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較佳為在前述第1一體化過程中,藉由使前述片材朝向前述工件變形成凸狀,而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接觸。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由於係使片材朝向工件變形成凸狀,所以片材係可從一點擴展成放射狀之方式與工件接觸。因此,可避免使片材接觸工件時氣泡被捲入。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前述片材較佳為具有與前述工件對應的既定形狀。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片材係事先具有與工件對應的既定形狀。因此,可因應工件的形狀,使片材適當地接觸工件。又,由於不需要將片材切斷成適當的既定形狀等的工序,所以可將使片材與工件一體化的工序縮短化。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較佳為,前述片材係保持在長形的搬送用片,具備配設於前述上殼體的內部之片狀彈性體,在前述上下空間形成過程中利用前述上殼體與前述下殼體將前述搬送用片夾住,藉此以前述片狀彈性體抵接於前述搬送用片中未保持前述片材的面之方式配設前述片狀彈性體。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第1一體化過程中,藉由形成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片狀彈性體係涵蓋整體以更均勻的彎曲率變形成凸狀。因此,由於片材變得容易因應工件之面的形狀而變形,所以可使片材相對於工件的密接性更加提升。因此,可更確實地避免與工件一體化的片材隨著時間經過而從工件被剝離之情事。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較佳為前述工件係在一面的外周具有環狀凸部,前述片材係密接於前述工件中形成有前述環狀凸部之面。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藉由使片材密接於一面的外周具有環狀凸部的工件中之形成有環狀凸部的面而,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一般而言使片材與具有環狀凸部的工件一體化之情況,由於環狀凸部的內側角部為壓力容易集中的部分,所以容易產生破損,且片材容易從環狀凸部的內側角部剝離。
本發明中,由於係進行第1一體化過程、壓力差調整過程、及第2一體化過程,所以可一邊提高工件與片材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工件的損傷。因此,即便使片材與外周具有環狀凸部的工件一體化之情況,也可防止在工件產生損傷之情事與片材從工件剝離之情事兩者。因此,可更適當地使片材對一面的外周具有環狀凸部的工件一體化。
又,在上述的發明中,較佳為前述工件係搭載有光學元件之基板,前述片材係密接於前述工件中搭載有前述光學元件的面。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藉由片材與搭載有光學元件之基板的光學元件搭載面密接,而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本發明中由於係進行第1一體化過程、壓力差調整過程、及第2一體化過程,所以可一邊提高工件與片材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工件的損傷。因此,可更適當地使片材對搭載有光學元件的基板一體化。
本發明為了達成此種目的,亦可採用如下之構成。 亦即,本發明係一種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係在具備上腔室與下腔室之腔室的內部空間,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 該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的特徵為具備︰ 保持台,保持前述工件; 腔室,收容前述保持台,藉由前述上腔室與前述下腔室將前述片材夾住而形成,且隔介前述片材被劃分成上空間與下空間; 供給機構,供給前述片材; 第1一體化機構,以使前述下空間的壓力變得比前述上空間的壓力低之方式使前述腔室的內部減壓,藉由形成於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前述片狀密封材與前述工件接觸,藉此使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 差壓調整機構,在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後,調整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及 第2一體化機構,於正在調整前述壓力差的狀態,藉由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而使前述片材密接於前述工件。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在藉由片材劃分成下空間與上空間的腔室中,第1一體化機構係使片材與工件接觸。此時,由於腔室的內部會被減壓,所以使用形成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片材與工件接觸時可避免氣泡被捲入片材與工件之間。
又,由於第2一體化機構係將腔室的內部空間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以使片材與工件一體化,所以強的按壓力會作用在與工件接觸的片材和工件之間。其結果,可大幅提升片材與工件的密接性,所以即便將片材貼附於工件後隨著時間經過,也可防止工件從片材被剝離的情事。
且,差壓調整機構係以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成為既定值以下之方式進行調整。亦即,藉由差壓調整機構預先作動,第2一體化機構係在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調整成既定值以下的狀態下使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上升至大氣壓以上的壓力。因此,藉由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可避免在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產生大的壓力差,且因該壓力差而在工件發生以破裂、缺角或變形為例的損傷之情事。因此,在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的過程中,可一邊提高工件與片材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工件的損傷。
本發明為了達成此種目的,也可採用如下之構成。 亦即,本發明係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係藉由在具備上腔室與下腔室之腔室的內部空間,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來製造半導體製品, 該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的特徵為具備: 上下空間形成過程,藉由前述上腔室與前述下腔室將前述片材夾住,而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供配置前述工件之下空間、與隔介前述片材而與前述下空間對向之上空間; 第1一體化過程,以前述下空間的壓力變得比前述上空間的壓力低之方式使前述腔室的內部減壓,藉由形成於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接觸,藉此使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 壓力差調整過程,在第1一體化過程後,調整前述腔室內的壓力,以使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降低;及 第2一體化過程,於正在調整前述壓力差的狀態下,藉由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而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密接。
(作用・功效)根據此構成,在上下空間形成過程中藉由片材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下空間與上空間之後,在第1一體化過程中使片材與工件接觸。由於在第1一體化過程中使腔室的內部減壓,所以可避免使用形成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以使片材與工件接觸時氣泡被捲入片材與工件之間。
又,由於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將腔室的內部空間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所以在與工件接觸的片材和工件之間會作用強的按壓力。其結果,可大幅提升片材與工件的密接性,所以即便將片材貼附於工件後隨著時間經過,也可防止工件從片材被剝離的情事。
且,以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成為既定值以下之方式調整的壓力差調整過程係在第2一體化過程前進行。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被調整成既定值以下的狀態下可將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因此,藉由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可避免在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產生大的壓力差,且因該壓力差而在工件發生以破裂、缺角或變形為例的損傷之情事。因此,在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的過程中,可一邊提高工件與片材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工件的損傷。因此,可防止在製造工件與片材呈一體化的半導體製品時發生工件損傷的不良品,並可更加提升所製造的半導體製品的品質。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在上下空間形成過程藉由片材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下空間與上空間後,在第1一體化過程中使片材與工件接觸。由於在第1一體化過程中使腔室的內部減壓,所以可避免使用形成於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片材與工件接觸時氣泡被捲入片材與工件之間。
又,由於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將腔室的內部空間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所以強的按壓力會作用在與工件接觸的片材和工件之間。其結果,可大幅提升片材與工件的密接性,所以即便將片材貼附於工件後隨著時間經過,也可防止工件從片材被剝離的情事。
且,調整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的壓力差調整過程係在第2一體化過程前進行。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在第2一體化過程中可在調整了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的狀態下將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
因此,藉由將腔室的內部空間加壓到大氣壓以上,可避免在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產生大的壓力差,且因該壓力差而在工件發生以破裂、缺角或變形為例的損傷之情事。因此,在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的過程中,可一邊提高工件與片材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工件的損傷。因此,可防止在製造工件與片材成一體化的半導體製品時發生工件損傷的不良品,並可將所製造的半導體製品的品質更加提升。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實施例1]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實施例1係使用對工件貼附黏著片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作為令工件與片材一體化之構成的例子,來進行說明。
在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中,使用支持用黏著帶DT(切割帶)作為黏著片,使用半導體晶圓W(以下,稱為「晶圓W」)及環框f作為貼附黏著片的對象即工件。亦即,在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中,藉由涵蓋晶圓W及環框f貼附黏著帶DT,而作成安裝框架MF。安裝框架MF係使黏著帶DT對晶圓W及環框f呈一體化之半導體製品。在實施例1中,安裝框架MF相當於本發明的半導體製品。
晶圓W係如圖1(a)至圖1(c)所示,在形成有電路圖案的表面貼附有電路保護用保護帶PT的狀態下進行背面研磨處理。關於晶圓W的背面,係將外周部於徑向殘留約3mm而進行研削(背面研磨)。亦即,使用在背面形成扁平凹部He,並加工成沿著其外周殘留有環狀凸部Ka的形狀者。例如,以在扁平凹部He中被研削的深度d成為數百μm,扁平凹部He的晶圓厚度J成為30μm至50μm的方式進行加工。因此,形成於背面外周的環狀凸部Ka係發揮作為提高晶圓W的剛性之環狀凸緣的功能,抑制操縱(handling)或其他的處理工序中之晶圓W的撓曲變形。此外,關於環狀凸部Ka的內側角部,係使用符號Kf來顯示。內側角部Kf相當於環狀凸部Ka與扁平凹部He的交界。晶圓W的背面係相當於本發明中之工件的環狀凸部形成面。
使用於本實施例的黏著帶DT係如圖2所示,具備有積層了非黏著性基材Ta、和具黏著性的黏著材Tb而成的長形構造。在黏著材Tb添設有分離片S。亦即,在黏著帶DT的黏著面添設有分離片S,藉由將分離片S從黏著帶DT剝離,黏著帶DT的黏著面會露出。
作為構成基材Ta的材料的例子,可列舉︰聚烯烴(polyolefine)、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聚醯亞胺、聚胺基甲酸酯、氯乙烯、聚對酞酸乙二酯、聚對酞酸丁二酯、聚對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naphthalate)、聚偏二氯乙烯(polyvinylidene chloride)、聚甲基丙烯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甲基丙烯酸-對酞酸酯、聚醯胺醯亞胺、聚胺基甲酸酯彈性體等。此外,亦可使用組合有複數個上述材料者作為基材Ta。又,基材Ta可為單層,也可為積層有複數個層之構成。
黏著材Tb較佳為由能夠確保以下功能的材料構成:可保持黏著帶DT黏著於晶圓W及環框f的狀態之功能、在之後的切割工序中防止晶片零件飛散之功能。以構成黏著材Tb的材料之例子而言,可列舉丙烯酸酯共聚物等。作為分離片S的例子,係可列舉長形的紙材或塑膠等。此外,亦可使用接著材或黏接著材,來取代黏著材Tb。
<整體構成的說明> 在此,說明關於實施例1的片貼附裝置1的整體構成。圖3係顯示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基本構成之俯視圖。黏著片貼附裝置1係形成為具備有橫長的矩形部1a和突出部1b之構成。突出部1b係形成為在矩形部1a的中央部連接且朝上側突出之構成。此外,在之後的說明中,將矩形部1a的長邊方向稱為左右方向(x方向),將與其正交的水平方向(y方向)稱為前後方向。
在矩形部1a的右側配備有晶圓搬送機構3。在矩形部1a的下側的靠右側的位置,並列載置有收容了晶圓W的2個容器5。在容器5的內部,表面貼附有保護帶PT的晶圓W係以表面側朝下的狀態收容成多層。在矩形部1a的左端配備有框架回收部6,其將完成了晶圓W的安裝(mount)之圖9所示的安裝框架MF回收。
從矩形部1a之上側的右邊,依序配備有對準器(aligner)7、保持台9、及框架供給部12。於突出部1b配備有將支持用黏著帶DT(切割帶)涵蓋晶圓W的背面與環框f而貼附之貼附單元13。
晶圓搬送機構3係如圖4所示,具備有以可在導軌15的右側左右往復移動的方式支持之晶圓搬送裝置16,該導軌15係左右水平地架設於矩形部1a的上部。又,具備有框架搬送裝置17,其以可左右移動的方式支持於導軌15的左側。
晶圓搬送裝置16係構成為可將從容器5的任一者取出的晶圓W朝左右及前後搬送。晶圓搬送裝置16係裝備有左右移動可動台18和前後移動可動台19。
左右移動可動台18係以可沿著導軌15朝左右方向往復移動之方式構成。前後移動可動台19係以可沿著配備於左右移動可動台18的導軌20朝前後方向往復移動之方式構成。
再者,於前後移動可動台19的下部,裝備有保持晶圓W的保持單元21。保持單元21係以沿著縱向延伸的升降軌道22可在上下方向(z方向)往復移動之方式構成。又,保持單元21係構成為藉由未圖示的旋轉軸,可繞著z方向的軸迴旋。
於保持單元21的下部,裝備有馬蹄形的保持臂23。於保持臂23的保持面,設有些微突出的複數個吸附墊,透過該吸附墊將晶圓W吸附保持。又,保持臂23係隔介形成於其內部的流路、與在該流路的基端側連接之連接流路而與空氣壓縮裝置連通連接。
藉由利用上述的可動構造,構成為可將所吸附保持的晶圓W藉由保持臂23進行前後移動、左右移動、及繞著z方向軸的迴旋移動。
框架搬送裝置17具備有︰左右移動可動台24;前後移動可動台25;連結於左右移動可動台24的下部之伸縮連桿機構26;以及裝備於伸縮連桿機構26的下端之吸附板27等。吸附板27係將晶圓W吸附保持。在吸附板27的周圍,配備有吸附保持環框f之複數個吸附墊28。因此,框架搬送裝置17係可將被載置保持於保持台9的環框f或安裝框架MF加以吸附保持,進行升降及前後左右搬送。吸附墊28係對應於環框f的尺寸而可在水平方向滑動調節。
如圖5及圖6等所示,保持台9係具有與晶圓W相同形狀以上之大小的金屬製夾盤台(chuck table),與配備於外部的真空裝置31及加壓裝置32分別連通連接。真空裝置31及加壓裝置32的動作係藉由控制部33控制。
實施例1中,保持台9係在外周部具備有環狀突起部9a,且整體成為中空。突起部9a在俯視下係構成為與晶圓W的環狀凸部Ka之配置大約一致的位置,藉由突起部9a支持晶圓W的環狀凸部Ka,保持台9可在不會接觸薄的扁平凹部He下保持晶圓W。
又,如圖5所示,保持台9係收容於構成腔室29的下殼體29A,而與貫通下殼體29A的桿35的一端連結。桿35的另一端係與具備馬達等的致動器37驅動連結。因此,保持台9可在腔室29的內部升降移動。
下殼體29A具備有圍繞該下殼體29A外的框架保持部38。框架保持部38係構成為載置環框f時,環框f的上面與下殼體29A的圓筒頂部成為齊平。又,下殼體29A的圓筒頂部係以施以離型處理較佳。
此外,如圖3所示,保持台9係以連同下殼體29A一起沿著附設於前後方向的軌道40,可在初始位置與貼附位置之間往復移動的方式構成。初始位置係在矩形部1a的內部,係在圖3中以實線表示保持台9的位置。在該初始位置,晶圓W及環框f被載置於保持台9。
貼附位置係在突出部1b的內部,係在圖3中以點線顯示保持台9的位置。藉由使保持台9朝貼附位置移動,可執行對載置於保持台9的晶圓W貼附黏著帶DT之貼附工序。
框架供給部12係抽拉式匣盒,該抽拉式匣盒積層收容有既定片數的環框f。
貼附單元13係如圖5所示,由片供給部71、分離片回收部72、片貼附部73、片回收部74、及片穿孔部76等所構成。片供給部71係具備有供給筒管,該供給筒管係裝填有捲繞有支持用黏著帶DT的原材卷。且,構成為在從片供給部71的供給筒管將黏著帶DT供給到貼附位置的過程中藉由剝離輥75將分離片S剝離。此外,設置於片供給部71的供給筒管係與電磁制動器連動連結以施加適度的旋轉阻力。因此,得以防止從供給筒管抽出過量的帶。
分離片回收部72係具備有將從黏著帶DT剝離的分離片S捲取之回收筒管。此回收筒管係構成為藉由馬達被正反地旋轉驅動控制。
片貼附部73係由腔室29、片貼附機構81及片切斷機構82等所構成。
腔室29係藉由下殼體29A與上殼體29B構成。下殼體29A係以圍繞保持台9的方式配設,連同保持台9一起在初始位置與貼附位置之間於前後方向往復移動。上殼體29B配備於突出部1b,構成為可升降。
如圖6所示,下殼體29A係與減壓用流路201連通連接,上殼體29B係與減壓用流路202連通連接。流路201及流路202皆透過減壓用流路101而與真空裝置31連通連接。亦即,下殼體29A係透過流路101及流路201而與減壓用真空裝置31連通連接。上殼體29B係透過流路101及流路202而與減壓用真空裝置31連通連接。
再者,下殼體29A係與加壓用流路203連通連接,上殼體29B係與加壓用流路204連通連接。流路203及流路204皆透過加壓用流路102而與加壓裝置32連通連接。亦即,下殼體29A係透過流路102及流路203而與加壓裝置32連通連接。上殼體29B係透過流路102及流路204而與加壓裝置32連通連接。
此外,於流路101具備有電磁閥103,於流路102具備有電磁閥104。又,於兩殼體29A、29B,分別連通連接有具備大氣開放用電磁閥105、107之流路109。於流路201具備有電磁閥113,於流路203具備有電磁閥114。
再者,上殼體29B係連通連接有流路111,流路111具備將暫且減壓的內壓藉由漏洩(leak)進行調整之電磁閥110。於電磁閥110設有開度調節閥112。開度調節閥112係藉由適度調節電磁閥110的開度,來調節透過流路111漏洩之氣體的量。此外,此等電磁閥103、104、105、107、113、114的開閉操作、電磁閥110的開度的調節、真空裝置31的作動、加壓裝置32的作動,係藉由控制部33進行。
亦即,真空裝置31係以可對下殼體29A側之空間的氣壓與上殼體29B側之空間的氣壓進行減壓調節之方式構成。且,加壓裝置32係以可對下殼體29A側之空間的氣壓與上殼體29B側之空間的氣壓進行加壓調節之方式構成。
此外,於實施例1中,在電磁閥103配設於流路101的情況下,電磁閥113亦可配設於流路202來取代流路201。在電磁閥113配設於流路201的情況下,電磁閥103亦可配設於流路202來取代流路101。在電磁閥104配設於流路102的情況下,電磁閥114亦可配設於流路204來取代流路203。在電磁閥114配設於流路203的情況下,電磁閥104亦可配設於流路204來取代流路102。
片貼附機構81具備有︰可動台84、貼附輥85、夾持輥(nip roller)86等。可動台84係沿著架設於左右方向的導軌88左右水平地移動。貼附輥85係以軸支撐於支架(bracket),該支架係與可動台84所具備之缸體的前端連結。夾持輥86係配備於片回收部74側,具備有藉由馬達驅動之進給輥89、及藉由缸體升降之壓輥(pinch roller)90。
片切斷機構82配備於使上殼體29B升降之升降驅動台91,具備有延伸於z方向之支軸92、和繞著支軸92旋轉之套筒(boss)部93。套筒部93具備有在徑向延伸的複數個支持臂94。將黏著帶DT沿著環框f切斷的圓板形刀具95係以可上下移動的方式配備於至少一個支持臂94的前端。按壓輥96係以可上下移動的方式配備於另一支持臂94的前端。
片回收部74具備有將切斷後被剝離之不要的黏著帶DT捲取之回收筒管。此回收筒管係藉由未圖示的馬達被正反地旋轉驅動控制。
框架回收部6係如圖4所示配備有將裝框架MF積載並回收之匣盒41。此匣盒41具備有:縱軌道45,與裝置框架43連結固定;及升降台49,沿著此縱軌道45藉馬達47進行螺旋進給升降。因此,框架回收部6係以將安裝框架MF載置於升降台49以進行間距進給(pitch feed)下降之方式構成。
片穿孔部76係配設於上殼體29B的內部。片穿孔部76係如圖7所示,具備有升降驅動台97和旋轉軸部99。升降驅動台97係以在上殼體29B的內部可朝z方向升降移動之方式構成。旋轉軸部99係延伸於z方向,與升降驅動台97的下部連接。旋轉軸部99係以藉由未圖示的馬達可繞著z方向的軸轉動之方式構成。
在旋轉軸部99的側面,具備有在旋轉軸部99的徑向延伸之支持臂127。各支持臂127的基端側係與旋轉軸部99連接。在各支持臂127的前端側配設有支持於刀具保持器128的刀具129。實施例1中,片穿孔部76具備有4根支持臂127,惟支持臂127的數量亦可適當變更。
刀具129係在腔室29的內部使黏著帶DT形成貫通孔,在刀具的刀刃朝下的狀態下配備於刀具保持器128的下部。亦即,藉由升降驅動台97沿z方向升降移動,支持於各支持臂127的刀具129係連同升降驅動台97一起朝z方向升降移動。又,藉由旋轉軸部99旋轉,刀具129的每一者係連同支持臂127一起沿著以旋轉軸部99為中心的圓軌道L1移動。
<動作的概要> 在此,說明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基本動作。圖8係說明使用黏著片貼附裝置1,將黏著帶DT貼附於晶圓W之一連串的工序之流程圖。
步驟S1(工件的供給) 貼附指令一發出,環框f便從框架供給部12朝下殼體29A的框架保持部38被搬送,同時晶圓W從容器5朝保持台9被搬送。
亦即,框架搬送裝置17係從框架供給部12吸附環框f並將其移載至框架保持部38。當框架搬送裝置17解除環框f的吸附並上升時,便進行環框f的對位。該對位舉例來說係藉由將以圍繞框架保持部38之方式立設的複數根支持銷朝中央方向同步地移動來進行。環框f係在安置(set)於框架保持部38的狀態下待機到晶圓W被搬送而至為止。
框架搬送裝置17係搬送環框f,另一方面晶圓搬送裝置16係將保持臂23插入在容器5的內部多層地收容之晶圓W彼此間。保持臂23係將晶圓W吸附保持且搬出,並搬送到對準器7。對準器7係藉由從其中央突出的吸附墊吸附晶圓W的中央。同時,晶圓搬送裝置16係解除晶圓W的吸附並退避到上方。對準器7係一邊以吸附墊保持晶圓W並使其旋轉,一邊依據缺口等進行對位。
對位一完成,便使吸附有晶圓W的吸附墊從對準器7的面突出。晶圓搬送裝置16移動到該位置,將晶圓W吸附保持。吸附墊解除吸附並下降。
晶圓搬送裝置16移動到保持台9的上方,在貼附有保護帶PT的表面側朝下的狀態下使晶圓W載置於保持台9。保持台9將晶圓W吸附保持,當框架保持部38吸附保持環框f時,下殼體29A便沿著軌道40從初始位置朝片貼附機構81側的貼附位置移動。晶圓W被供給到保持台9,且朝貼附位置移動的狀態係顯示於圖10。
步驟S2(黏著片的供給) 當藉由晶圓搬送裝置16等進行工件的供給時,便在貼附單元13進行黏著帶DT的供給。亦即,既定量的黏著帶DT一邊從片供給部71被剝離分離片S,一邊被抽出。整體而言,長形的黏著帶DT係沿著既定的搬送路徑朝貼附位置的上方被引導。
步驟S3(腔室的形成) 當供給工件及黏著帶DT時,如圖11所示,貼附輥85便下降。接著,一邊在黏著帶DT上轉動,一邊涵蓋環框f與下殼體29A的頂部而貼附黏著帶DT。與此貼附輥85的移動連動地,既定量的黏著帶DT一邊被剝離分離片S一邊從片供給部71被抽出。
當黏著帶DT貼附於環框f時,使貼附輥85返回初始位置,並且使上殼體29B下降。伴隨著上殼體29B的下降,如圖12所示,貼附於下殼體29A頂部之部分的黏著帶DT係被上殼體29B和下殼體29A挾持,而構成腔室29。
此時,黏著帶DT係發揮作為密封材的功能,並且腔室29係被黏著帶DT分割成兩個空間。亦即,夾著黏著帶DT而分割成下殼體29A側的下空間H1與上殼體29B側的上空間H2。位於下殼體29A內的晶圓W係與黏著帶DT以具有既定的餘隙(clearance)的方式接近對向。
步驟S4(第1貼附過程) 形成腔室29後,開始進行第1貼附過程。首先,控制部33係將圖6所示之電磁閥104、105、107、110、114關閉,並且打開電磁閥103及113。接著,控制部33使真空裝置31作動以將下空間H1內的氣壓與上空間H2內的氣壓減壓到既定值為止。作為既定值的例子,可列舉10Pa~100Pa。
當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被減壓到既定值為止時,控制部33係關閉電磁閥103,並且將真空裝置31的作動停止。接著,控制部33係以上空間H2的氣壓比下空間H1的氣壓高的方式,在保持關閉與下空間H1連接之電磁閥103、105、107、113的狀態下,以調整與上空間H2連接之電磁閥110的開度並使之漏洩的方式進行控制。
藉由使上空間H2的氣壓比下空間H1的氣壓高,如圖13所示,在兩空間之間會產生差壓Fa。藉由產生差壓Fa,黏著帶DT會從中心部分朝下殼體29A側被拉引,逐漸變形成凸狀。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4中,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調整為10Pa後,將上空間H2的氣壓從10Pa調整為100Pa,藉此產生差壓Fa。
在產生差壓Fa後,如圖14所示,使致動器37驅動以使保持台9上升。藉由因差壓Fa所致之黏著帶DT的變形與保持台9的上升,在被除氣之下空間H1的內部中,黏著帶DT會從中心部朝向外周部呈放射狀逐漸接觸晶圓W的背面。藉由該接觸,晶圓W的背面會被黏著帶DT覆蓋。圖15係顯示晶圓W的背面被黏著帶DT覆蓋的狀態。
晶圓W的背面一被黏著帶DT覆蓋時,控制部33便將電磁閥105、107設成打開的狀態以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對大氣開放。藉由該大氣開放,完成第1貼附過程。如此,藉由在第1貼附過程中於將腔室29的內部空間減壓的狀態下使黏著帶DT接觸晶圓W的背面,進行以黏著帶DT覆蓋晶圓W的背面側之操作。此外,在實施例1中第1貼附過程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一體化過程。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在使用差壓Fa的第1貼附過程完成後,開始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壓力差調整過程係進行之後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這樣的處理之過程。實施例1中,藉由使用片穿孔部76以在黏著帶DT形成貫通孔,使以後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作為既定值的一例,可列舉8000Pa~10000Pa。該既定值係依據使片材與工件一體化的工序中之各種條件而適當變更。作為條件的一例,可列舉晶圓W的材料或晶圓W的厚度等。
步驟S5一開始,如圖16所示,控制部33便令升降驅動台97驅動以令片穿孔部76下降。藉由片穿孔部76下降,配設於支持臂127的每一者之刀具129的每一者係刺入黏著帶DT。藉由刀具129刺入黏著帶DT,如圖17所示,在黏著帶DT中晶圓W與環框f之間的部分形成貫通孔PH。由於在實施例1中以包圍旋轉軸部99的方式配設有4把刀具129,故以包圍晶圓W的方式於四處形成貫通孔PH。
藉由形成貫通孔PH,而形成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氣體的通氣孔。亦即,藉由在黏著帶DT形成貫通孔PH,可解除在腔室29的內部劃分成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狀態。藉由可透過貫通孔PH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氣體,在步驟S6可將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設成既定值以下。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即便在黏著帶DT形成有貫通孔PH後,仍以黏著帶DT作為交界將配設晶圓W側的空間設為下空間H1。接著,將夾著黏著帶DT而與下空間H1為相反側的空間設為上空間H2來繼續說明。
在片穿孔部76下降使刀具129刺入黏著帶DT後,如圖18所示,使旋轉軸部99繞著z方向的軸旋轉。藉由旋轉軸部99旋轉,配設於支持臂127的前端側之刀具129的每一者,係一邊沿著圓軌道L1移動一邊逐漸切斷黏著帶DT。圓軌道L1係以旋轉軸部99作為中心且以支持臂127的長度作為直徑之圓形軌道。換言之,圓軌道L1係以圖19所示之晶圓W的中心Q作為中心且以支持臂127的長度作為直徑之圓形軌道。
藉由刀具129沿著圓軌道L1移動,貫通孔PH的每一者係如圖19所示,擴展成沿著圓軌道L1的圓弧狀。步驟S5中之旋轉軸部99的旋轉角度θ,係制定成可適當地執行步驟S8中之搬送安裝框架MF的工序之程度的角度。藉由擴展貫通孔PH,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更多的氣體,所以可將步驟S6中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縮得更小。
在藉由片穿孔部76的下降及旋轉形成有貫通孔PH後,控制部33係令升降驅動台97驅動,如圖20所示令片穿孔部76朝初始位置上升。在令片穿孔部76上升的同時,控制部33係控制致動器37以令保持台9朝初始位置下降。藉由在預定的位置形成貫通孔PH,完成實施例1的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貼附過程) 在藉由片穿孔部76於黏著帶DT形成有貫通孔PH後,開始進行第2貼附過程。在實施例1中,第2貼附過程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一體化過程。一開始進行第2貼附過程時,首先,控制部33便將圖6所示的電磁閥103、105、107、110、113關閉,並且使電磁閥104及114開放。接著,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將氣體Ar供給到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特定值PN為止。作為特定值PN的例子,可列舉0.3MPa~0.6MPa。藉由加壓裝置32進行加壓操作,下空間H1的氣壓及上空間H2的氣壓均變得比大氣壓高。
藉由上空間H2的加壓,如圖21所示,從上空間H2朝黏著帶DT作用按壓力V1。此外,由於係加壓上空間H2的整體,所以按壓力V1係涵蓋黏著帶DT整體而均勻地作用。又,藉由加壓下空間H1的整體,按壓力V2會從下空間H1均勻地作用於晶圓W朝下的面。亦即,藉由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會作用在黏著帶DT與晶圓W之間。亦即,藉由使比大氣壓大的力均勻地作用,黏著帶DT可精度良好地貼附於晶圓W的背面。其結果,晶圓W與黏著帶DT的密接性得以提升,所以可防止黏著帶DT隨著時間的經過而從晶圓W的背面被剝離之情事發生。
實施例1中,係於步驟S5中在黏著帶DT形成有貫通孔PH後,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至特定值PN為止。因此,即便因為以下空間H1的寬廣度與上空間H2的寬廣度之差為例的主因,而在下空間H1的氣壓Ph2與上空間H2的氣壓Ph1之間產生壓力差,也能夠快速地解除該壓力差。亦即,由於可透過貫通孔PH在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流通氣體,所以可防止在氣壓Ph1與氣壓Ph2之間產生偏差。藉此,產生於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可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實質上,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成為接近零的值。
按壓力V1的大小係依存於氣壓Ph1,按壓力V2的大小係依存於氣壓Ph2。因此,藉由將氣壓Ph1與氣壓Ph2的差抑制到既定值以下,可將從上空間H2側對晶圓W作用的按壓力V1與從下空間H1側對晶圓W作用的按壓力V2之差抑制到既定值以下。藉此,藉由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變小,可避免因該壓力差而在晶圓W產生破裂或缺角之情事。
在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至比大氣壓還高的氣壓之狀態下,使按壓力在黏著帶DT與晶圓W之間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停止。接著,控制部33係將電磁閥105及電磁閥107設為開放狀態,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使腔室29開放,並且使保持台9上升以使晶圓W的表面抵接於保持台9的晶圓保持面。
步驟S7(片的切斷) 此外,在腔室29內進行步驟S4至步驟S6的工序之期間,使片切斷機構82作動以進行黏著帶DT的切斷。此時,如圖22所示,刀具95係將貼附於環框f的黏著帶DT切斷成環框f的形狀,並且按壓輥96會追隨於刀具95一邊轉動於環框f上的片切斷部位一邊逐漸按壓。
在使上殼體29B上升的時點,完成了步驟S4的第1貼附過程及步驟S5的第2貼附過程,所以令壓輥90上升以解除黏著帶DT的夾持(nip)。其後,如圖23所示,使夾持輥86移動,朝向片回收部74將切斷後之不要的黏著帶DT逐漸捲取回收,並且從片供給部71抽出既定量的黏著帶DT。藉由至步驟S6為止的各工序,形成環框f及晶圓W透過黏著帶DT呈一體化的安裝框架MF。
當不要的黏著帶DT被捲取回收時,夾持輥86及貼附輥85便返回初始位置。接著,在保持著安裝框架MF的狀態下,保持台9從貼附位置朝初始位置移動。
步驟S8(安裝框架的回收) 當保持台9返回初始位置時,如圖24所示,設置於框架搬送裝置17的吸附墊28將安裝框架MF吸附保持,使安裝框架MF從下殼體29A脫離。吸附保持著安裝框架MF的框架搬送裝置17,係將安裝框架MF朝框架回收部6搬送。被搬送的安裝框架MF係積載收容於匣盒41。
以上,結束在晶圓W貼附黏著帶DT之一輪的動作。以後,反復進行上述處理,直到安裝框架MF達到既定數量為止。
<實施例1的構成所產生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例1的裝置,使用腔室進行第1貼附過程及第2貼附過程。亦即,藉由第1貼附過程將黏著帶DT貼附於晶圓W後,藉由進行第2貼附過程,將黏著帶DT以更佳的精度密接於晶圓W之方式貼附。藉由此種構成,對於一面具有環狀凸部Ka的晶圓W,可一邊避免晶圓W破損的情事,一邊以良好精度貼附黏著帶DT。
在本發明的第1貼附過程中,在腔室29的內部,供配置晶圓W的下空間H1的內部被減壓。亦即,黏著帶DT及晶圓W的周邊空間係藉由減壓而被除氣,所以在黏著帶DT接觸晶圓W而覆蓋晶圓W的背面之際,可防止氣體被捲入黏著帶DT與晶圓W之間。藉此,可避免因氣體的捲入而導致密接力降低。
又,在本發明的第2貼附過程中,藉由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以變得比大氣壓還大之方式加壓,可將黏著帶DT以良好精度貼附於晶圓W的背面。
在藉由使用真空裝置以使腔室的內部減壓而產生差壓Fa的情況,藉由從大氣壓狀態的減壓而產生之差壓Fa的大小係成為大氣壓以下。亦即,在使用差壓Fa使黏著帶DT按壓於晶圓W的情況,使黏著帶DT按壓於晶圓W背面之力的大小係存在上限。
因此,在藉由因減壓產生的差壓Fa使黏著帶DT與晶圓W接觸的狀態下,黏著帶DT與晶圓W的密接性低。又,在使用第1按壓構件的習知構成中,僅對黏著帶DT中受限定的部分作用按壓力。又,由於該按壓力的大小也不足,所以難以使黏著帶DT與晶圓W的密接性提升。
相對於此,本發明中,係以使用加壓裝置32使腔室29內的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成為比大氣壓還大的氣壓之方式加壓。亦即,在第2貼附過程中,可使足夠大於差壓Fa的按壓力V1、V2作用於黏著帶DT及晶圓W。又,按壓力V1、V2係涵蓋貼附於晶圓W的黏著帶DT整面而作用。因此,藉由進行第2貼附過程,可使黏著帶DT與晶圓W的密接性大幅提升,所以即便在完成一連串的貼附處理後隨著時間經過,也可避免黏著帶DT從晶圓W被剝離。
又,藉由在第2貼附過程中適當地控制加壓裝置32,可將按壓力V1及V2的大小調節成任意值。因此,即便在變更以黏著材Tb的構成材料、或晶圓W的尺寸及環狀凸部Ka的厚度為例的各種條件時,藉由適當地調節按壓力V1及V2的大小,也可確實地將黏著帶DT貼附於晶圓W的環狀凸部形成面。
在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中,藉由在第2貼附過程前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可使第2貼附過程中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之氣壓的差降低至既定值以下。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可一邊提高黏著帶DT與晶圓W的密接性,一邊更確實地避免在晶圓W產生破裂或缺角等破損。
在此,針對壓力差調整過程所產生的功效進行說明。發明人致力研究後發現以下的問題:在腔室29的內部藉由黏著帶DT劃分成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狀態下將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加壓為大氣壓以上時,會在晶圓W產生破裂或缺角等的破損。
發明人進一步致力研究的結果,發現以下的假設。亦即,藉由將腔室29的內部加壓到大氣壓以上,會在上空間H2產生的按壓力V1與下空間H1產生的按壓力V2之間,產生大的壓力差。由於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均透過流路102連接於加壓裝置32,所以供給至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之氣體的量相等。
然而,因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容積差等的關係,會有即便氣體的供給量相等,上空間H2的氣壓(按壓力V1)上升的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按壓力V2)上升的速度仍不同之情況。其結果,茲認為:在步驟S6中因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的壓力差的關係,而在晶圓W產生破裂或缺角等的破損。
於是,在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中,於第2貼附過程前使用片穿孔部76在黏著帶DT形成貫通孔PH。藉由氣體可透過貫通孔PH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即便在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之間產生壓力差時,該壓力差也可藉由氣體的流通而迅速地解除。因此,在步驟S6中加壓腔室29的內部時,由於可維持將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到既定值以下的狀態,所以可一邊藉由高的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提高黏著帶DT與晶圓W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因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的壓力差而在晶圓W產生破損。 [實施例2]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2。實施例1中,係以藉由使用片穿孔部76在黏著帶DT形成貫通孔PH,而將步驟S6的第2貼附過程中使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之構成為例來說明。相對於此,在實施例2中,控制部33係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階段性地加壓,藉此使在步驟S6中於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此外,限於針對與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相同的構成附上相同符號,關於不同的構成部分,則詳細闡述。
實施例2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除了腔室29以外,其構成係與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共通。惟,實施例2中係藉由控制部33所設定的控制模式(control pattern),使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因此,在實施例2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中可省略片穿孔部76。
圖58係實施例2的腔室之縱剖面圖。實施例2中,電磁閥104係配設於流路204,電磁閥114係配設於流路203。亦即,構成為藉由控制部33獨立控制電磁閥104及電磁閥114的開閉動作,在實施例2中可獨立控制氣體對於下空間H1之供給的開/閉與氣體對於上空間H2之供給的開/閉。
<實施例2的加壓控制> 針對實施例2中控制部33對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進行加壓之控制的詳情,一邊與實施例1中的加壓控制作比較一邊說明。圖25係說明控制部33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從初始值PS加壓到特定值PN之一般的控制方法之圖表。此外,以初始值PS為1氣壓且特定值PN為6氣壓之情況為例來進行說明。又,與上空間H2相比,下空間H1的容積較廣,下空間H1的加壓速度低於上空間H2的加壓速度。
一般來說,當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氣壓時,藉由1次的加壓步驟,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各者的氣壓從初始值PS上升至預定的特定值PN。亦即,控制部33係對為1氣壓的狀態之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各者,以屬於特定值PN的6氣壓作為目標值來進行加壓。
由於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均透過相同的流路102與加壓裝置32連接,所以對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於每單位時間供給等量的氣體。然而,在圖25中實線所示之上空間H2的氣壓Ph1上升的速度、與圖25中點線所示之下空間H1的氣壓Ph2上升的速度是不同的。亦即,由於上空間H2的容積小於下空間H1的容積,所以氣壓Ph1的上升速度大於氣壓Ph2的上升速度。因此,當氣壓Ph1在時刻ta快速到達目標值之6氣壓後,維持該目標值。另一方面,氣壓Ph2由於上升速度慢,所以在時刻ta的時點,未到達目標值之6氣壓,而是在比時刻ta慢的時刻tb到達6氣壓。
如此,在藉由1次的加壓步驟Rv加壓至特定值PN的一般加壓控制模式(pattern)中,氣壓Ph1與氣壓Ph2的壓力差Ds變得非常大。亦即,如圖25所示,在時刻ta中壓力差Ds變大。且,以圖25所示的加壓速度進行加壓時,在時刻ta的壓力差Ds大於2氣壓。其結果,因為非常大的壓力差Ds,在步驟S6中大的差壓會作用於晶圓W,所以容易在晶圓W產生破損。
另一方面,在實施例2的加壓控制中,如圖26所示,將加壓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工序分割成n次的加壓步驟R1~Rn,階段性地加壓兩空間。此外,關於n的值,只要為2以上的整數即可,亦可適當變更。
在經分割的加壓步驟R1~Tn的每一者中,進行如下的控制:開啟電磁閥104及114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朝按各加壓步驟制定的目標值M加壓。接著,在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中先到達目標值M的一者,係被控制成將氣壓的值維持在該目標值M直到另一空間到達該目標值M為止。
就一例而言,在上空間H2的氣壓先到達目標值M的情況,於上空間H2的氣壓到達目標值M的時點,控制部33關閉電磁閥104,藉此令氣體對上空間H2的供給停止。另一方面,控制部33係維持將電磁閥114開啟的狀態下以繼續進行氣體對空間H1的供給。藉由該控制,上空間H2的氣壓維持在目標值M,另一方面,下空間H1的氣壓朝目標值M上升。在下空間H1的氣壓先到達目標值M的情況,控制部33係一邊維持在開啟電磁閥104的狀態,一邊進行關閉電磁閥114的控制。當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均到達目標值M時,便開始進行下一個加壓步驟R以令電磁閥104及114均開啟,令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
此外,關於對加壓步驟R1~Rn的每一者所制定之目標值M的每一者,係以目標值M1~Mn的形式來區別。舉例來說,關於在加壓步驟R1制定的目標值M,係設為目標值M1而與其他的加壓步驟R2~Rn所具有的目標值M作區別。目標值M1~Mn係以階段性地變高之方式預先制定。亦即,以目標值M2高於目標值M1的方式制定,以目標值Mn變最高的方式制定。
藉由加壓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之工序的分割所產生之加壓步驟的數量,亦即n的值亦可適當變更。亦即,加壓步驟R1~Rn的數量n,係以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壓力差維持在既定值以下之方式預先制定。
圖26中,係例示將加壓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工序分割成5次加壓步驟R1~T5,進行將兩空間從1氣壓加壓到6氣壓的控制之構成。於此情況,首先,在第1加壓步驟R1中,目標值M1制定為2氣壓。亦即,控制部33係控制加壓裝置32,使得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從開始值的1氣壓加壓到目標值M1的2氣壓。
當第1加壓步驟R1在時刻t0開始進行時,上空間H2的氣壓Ph1係在時刻t1快速到達目標值的2氣壓。當上空間H2的氣壓Ph1到達目標值時,控制部33係一邊維持開啟電磁閥114的狀態一邊將電磁閥104從打開的狀態切換到關閉的狀態。藉由該控制,停止氣體對於上空間H2的供給,另一方面,繼續進行氣體對於下空間H1的供給。氣壓Ph1係在沒有上升的情況下維持目標值M1之2氣壓的狀態,直到下空間H1的氣壓Ph2到達2氣壓的時刻t2為止。
藉由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兩者到達目標值M1的2氣壓,開始進行第2加壓步驟R2。第2加壓步驟R2一開始進行,控制部33便以將電磁閥104及114均成為開啟的狀態之方式進行控制,朝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供給氣體。
在第2加壓步驟R2中,目標值M2係制定為比目標值M1高的3氣壓。亦即,在第2加壓步驟R2中,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係從開始值的2氣壓加壓到目標值M2的3氣壓。上空間H2的氣壓Ph1係在時刻t3到達目標值M2的3氣壓,維持3氣壓的狀態直到時刻t4為止。接著,在時刻t4,氣壓Ph2到達3氣壓(目標值M2),藉此從第2加壓步驟R2移行到第3加壓步驟R3。
在第3加壓步驟R3中,目標值M3制定為比目標值M2高的4氣壓,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係從3氣壓被加壓到4氣壓。在時刻t4,開始進行第3加壓步驟R3,在時刻t5,氣壓Ph1到達目標值M3的4氣壓。接著,在時刻t6,氣壓Ph2到達4氣壓,從第3加壓步驟R3移行到第4加壓步驟R4。
在第4加壓步驟R4中,目標值M4制定為比目標值M3高的值之5氣壓,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係從4氣壓被加壓到5氣壓。在時刻t6,開始進行第4加壓步驟R4,在時刻t7,氣壓Ph1到達5氣壓。接著,在時刻t8,氣壓Ph2到達5氣壓,從第4加壓步驟R4移行到第5加壓步驟R5。
在第5加壓步驟R5中,目標值M5制定為最後的目標之6氣壓(特定值PN),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係從5氣壓被加壓到6氣壓。在時刻t8,開始進行第5加壓步驟R5,在時刻t9,氣壓Ph1到達6氣壓。接著,在時刻t10,氣壓Ph2到達6氣壓,完成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從初始值PS加壓到特定值PN之全部過程。
如此,藉由設成將對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從初始值PS加壓到特定值PN的過程分割成複數個步驟,階段性地加壓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之構成,可在實施例2中降低氣壓Ph1與氣壓Ph2的壓力差Ds。在圖26所示之實施例2的構成中壓力差Ds成為最大的時刻,係各加壓步驟R1~R5中氣壓Ph1到達目標值之時刻t1、t3、t5、t7、t9。圖26所示的實施例2中之壓力差Ds的最大值,與圖25所示的1次加壓步驟Rv中加壓成特定值PN的構成中之壓力差Ds的最大值相比之下,變得非常小。
亦即,藉由將對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加壓到特定值PN的過程分割成複數個加壓步驟T1~Tn,以階段性地加壓,可縮小壓力差Ds的最大值。換言之,藉由反復進行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到各加壓步驟R1~Rn中所設定的目標值之動作,可縮小壓力差Ds的最大值。
作為縮小壓力差Ds的最大值之理由,可舉出:藉由分割成複數個加壓步驟R1~Rn,可縮小各加壓步驟的開始值與目標值之差。具體而言,在圖25所示的構成中於1次的加壓步驟中,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從開始值(初始值PS)的1氣壓加壓到目標值(特定值PN)的6氣壓為止。亦即,該1次的加壓步驟中之氣壓的上升量(開始值與目標值之差)係成為5氣壓。藉此,在1次的加壓步驟中上升5氣壓時,壓力差Ds最大可成為5氣壓。
另一方面,在圖26所示的構成中,由於係將從1氣壓加壓到6氣壓的工序分割成5個加壓步驟T1~T5,所以在加壓步驟T1~T5的每一者中之氣壓的上升量係成為1氣壓。藉此,在各加壓步驟T1~T5中,壓力差Ds的最大值可抑制為1氣壓以下。
<實施例2的動作> 在此,說明實施例2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動作。實施例2之流程圖的概要係與圖8所示之實施例1的流程圖共通。關於與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動作相同的工序,係簡化說明,僅針對不同的工序之步驟S5及步驟S6詳細闡述。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當步驟S4的第1貼附過程完成時,控制部33係設定步驟S6的加壓控制模式。換言之,控制部33係設定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以成為比大氣壓還高的氣壓之方式進行加壓之控制模式。具體而言,控制部33設定控制模式,該控制模式係藉由執行制定階段性地變高的目標值M1~M5之五個加壓步驟R1~R5,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以成為比大氣壓還高的氣壓之方式進行加壓。
各加壓步驟R1~R5係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到按各加壓步驟制定的目標值M之步驟。藉由控制部33設定具有加壓步驟R1~R5之加壓控制模式,完成使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之處理,亦即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貼附過程) 設定有使用複數個加壓步驟R1~R5之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加壓控制模式後,開始進行第2貼附過程。控制部33係關閉圖6所示之電磁閥103、105、107、110、113,並且使電磁閥104及114開放。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將氣體供給至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獨立控制電磁閥104及114的開閉,藉此依據在步驟S5中設定的加壓控制模式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階段性地加壓至特定值PN為止。在實施例2中分割成五個的加壓步驟R1~R5之每一者中,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逐次上升1氣壓。
在加壓步驟R1~R5的每一者中,在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中之一者的氣壓已到達目標值M的情況下,控制部33係以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中之一者的氣壓維持目標值M直到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中之另一者的氣壓到達該目標值M為止之方式,控制加壓裝置32。
舉例來說,在具有目標值M1的加壓步驟R1中上空間H2的氣壓Ph1比下空間H1的氣壓Ph2先到達目標值M1之情況下,藉由一邊將電磁閥114設為開啟狀態一邊將電磁閥104設為關閉狀態,使氣壓Ph1維持目標值M1直到氣壓Ph2到達目標值M1為止。換言之,在氣壓Ph2到達目標值M1為止前,不會使氣壓Ph1高於目標值M1。因此,加壓步驟R1中產生之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的壓力差Ds,係抑制為加壓步驟R1中之氣壓的上升量以下(實施例2中為1氣壓以下)。
當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皆到達目標值M1時,便完成加壓步驟R1而開始下一個加壓步驟R2。在加壓步驟R2中,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朝目標值M2加壓。在上空間H2的氣壓Ph1比下空間H1的氣壓Ph2先到達目標值M2時,氣壓Ph1維持目標值M2直到氣壓Ph2到達目標值M2為止。當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皆到達目標值M2時,便完成加壓步驟R2而開始進行下一個加壓步驟R3。以下,藉由使加壓步驟R3~R5依序執行,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階段性地加壓。
如此,藉由依序執行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朝目標值M1~M5加壓的加壓步驟R1~R5,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從初始值PS朝特定值PN階段性地上升。藉由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從初始值PS朝特定值PN加壓的過程分割成複數個加壓步驟R1~R5,使各加壓步驟R1~R5中所產生之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壓力差的上限依據加壓步驟R1~R5的數量而降低。
因此,透過依序執行加壓步驟R1~R5,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階段性地加壓,藉此可將在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加壓的過程中所產生之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藉此,即便在以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成為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之方式進行加壓的狀態,也可避免因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而在晶圓W產生損傷。
在加壓步驟R1~R5完成,且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之狀態下使按壓力V1及V2對晶圓W作用既定時間,藉此黏著帶DT係以更密接於晶圓W之方式被貼附。在使按壓力V1及V2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令加壓裝置32停止。控制部33係將電磁閥105、107設為全開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使腔室29開放,並且使保持台9上升以使晶圓W的表面抵接於保持台9的晶圓保持面,藉此完成步驟S6的工序。在步驟S6完成後,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地執行步驟S7及步驟S8的工序,而作成安裝框架MF。
實施例2中,藉由設定利用控制部33所進行的加壓控制模式,執行壓力差調整過程。亦即,將控制部33所設定的加壓控制模式設為藉由複數個加壓步驟R1~R5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階段性地加壓之控制模式,可在第2貼附過程中將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抑制到既定值以下。因此,即便沒有將以片穿孔部76為例的新的機構組裝於黏著帶貼附裝置1,藉由更新關於加壓控制模式之控制部33的程式,也可避免在晶圓W產生損傷,且將晶圓W與黏著帶DT的密接性提升。 [實施例3]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3。實施例3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其構成係與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共通。實施例3中與加壓裝置32連接的流路及電磁閥的構成係與圖6所示之實施例1或實施例2的構成不同。又,實施例3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可省略片穿孔部76。
圖27係實施例3的腔室之縱剖面圖。在實施例1及實施例2中,電磁閥104及電磁閥114係成為切換完全打開的狀態與完全關閉的狀態之構成。亦即,在將電磁閥104及電磁閥114設為開啟的狀態且對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供給氣體之情況下,構成為於單位時間供給到下空間H1之氣體量與供給到上空間H2之氣體量係相等。
另一方面,實施例3的腔室29係構成為可將在單位時間供給至下空間H1之氣體量、與在單位時間供給到上空間H2之氣體量分別獨立地調節。換言之,構成為可將下空間H1的氣壓因氣體的供給而上升之速度、與上空間H2的氣壓因氣體的供給而上升之速度分別獨立地調節。
實施例3中與實施例2同樣地,電磁閥104配設於流路204,電磁閥114配設於流路203。但是,在實施例3的腔室29中,如圖27所示,於電磁閥104設有開閉調節閥115,於電磁閥114設有開閉調節閥116。開度調節閥115係藉由適當地調節電磁閥104的開度,而調節透過流路204供給至上空間H2之氣體的量。開度調節閥116係藉由適當地調節電磁閥114的開度,而調節透過流路203供給至下空間H1之氣體的量。
除了電磁閥104及114的開閉操作外,透過開度調節閥115之電磁閥104的開度的調節、及透過開度調節閥116之電磁閥114的開度的調節,均藉由控制部33進行。亦即,藉由在實施例3中設置開度調節閥115及開度調節閥116,不僅可獨立控制對於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體供給之開/閉,亦可獨立地調節對於上空間H2的氣體供給速度與對於下空間H1的氣體供給速度。
如此,在實施例3中使加壓裝置32作動的情況下,藉由調節電磁閥104的開度,可調節上空間H2中之氣壓的上升速度。且,藉由調節電磁閥114的開度,可調節下空間H1中之氣壓的上升速度。亦即,在實施例3中,構成為藉由控制部33獨立地控制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可獨立地控制步驟S6中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之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之速度。且,控制部33係以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之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之速度相等的方式分別控制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藉此將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
具備加壓裝置32、流路204、電磁閥104、及開度調節閥115,且調整上空間H2的壓力之機構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變壓機構。具備加壓裝置32、流路203、電磁閥114及開度調節閥116,且調整下空間H1的壓力之機構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變壓機構。
<實施例3的動作> 在此,說明實施例3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動作。實施例3之流程圖的概要係與圖8所示之實施例1的流程圖共通。關於與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動作相同的工序,係簡化說明,僅針對不同的工序之步驟S5及步驟S6詳細闡述。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當在實施例3中關於步驟S4的第1貼附過程完成時,便開始進行將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抑制到既定值以下之處理。亦即,控制部33係獨立地控制具備於下空間加壓用流路203之電磁閥114的開度、與具備於上空間加壓用流路204之電磁閥104的開度。此時,以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之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之速度相等的方式,分別控制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
在實施例3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中,與其他實施例同樣,上空間H2的容積小於下空間H1的容積。因此,在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相等時,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之速度變得比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之速度還大。於是,控制部33係以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速度相等的方式,使電磁閥114的開度大於電磁閥104的開度。藉由控制部33調節電磁閥114及電磁閥104的開度,完成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貼附過程) 在藉由控制部33調節了電磁閥114及104的開度後,開始進行第2貼附過程。亦即,如圖28所示,在控制成電磁閥114的開度大於電磁閥104的開度之狀態下,控制部33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對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供給氣體。藉由對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供給氣體,控制部33係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壓力上升至比大氣壓還高的壓力。
舉例來說,在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相等的狀態下使加壓裝置32作動之情況,由於下空間H1的氣壓Ph2的上升速度小於上空間H2的氣壓Ph1的上升速度,所以在氣壓Ph1與氣壓Ph2之間會產生大的壓力差Ds(參照圖25)。
另一方面,由於實施例3中係在控制成電磁閥114的開度大於電磁閥104的開度之狀態下使加壓裝置32作動,所以與供給到上空間H2的氣體Ar1相比,供給到下空間H1的氣體Ar2變得比每單位時間的氣體供給量還多。因此,實施例3中如圖29所示氣壓Ph2的上升速度係與氣壓Ph1的上升速度相等。亦即,氣壓Ph2的上升速度係從圖29中二點鏈線所示的速度,提高到實線所示的速度。
藉由提高氣壓Ph2的上升速度以與氣壓Ph1的上升速度相等,氣壓Ph1與氣壓Ph2的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因此,由於從上空間H2側對晶圓W作用的按壓力V1、與從下空間H1側對晶圓W作用的按壓力V2的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所以可避免在步驟S6中於晶圓W產生破損。
藉由在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之狀態下使按壓力V1及V2在晶圓W作用既定時間,黏著帶DT會以對晶圓W更加密接之方式被貼附。在使按壓力V1及V2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停止。接著,控制部33係將電磁閥105及107設為全開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
之後,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使腔室29開放,並且使保持台9上升以使晶圓W的表面抵接於保持台9的晶圓保持面,藉此完成關於步驟S6的工序。當步驟S6完成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執行步驟S7及步驟S8的工序,藉此作成晶圓W與黏著帶DT呈一體化的安裝框架MF。
在實施例3中具有於電磁閥104配設開度調節閥115,且於電磁閥114配設開度調節閥116,藉此將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速度之每一者獨立地控制之構成。接著,藉由將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每一者獨立地加壓控制之構成,步驟S6中產生之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由於在這種實施例3中不需要片穿孔部76,所以不需要考量使貫通孔PH形成於黏著帶DT之位置及面積。
又,藉由使上空間H2中之氣壓上升速度與下空間H1中之氣壓上升速度相等,可避免在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中之一者的氣壓到達特定值PN後,待機至另一者的氣壓到達特定值PN為止之時間的產生。如圖29所示,藉由提升下空間H1的氣壓Ph2的上升速度以與上空間H2的氣壓Ph1的上升速度相等,氣壓Ph2到達特定值PN的時刻會從tb提早到ta。其結果,由於可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兩者到達特定值PN的時刻提早,所以可縮短步驟S6的工序所需之時間。 [實施例4]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4。實施例4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其構成係與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共通。惟,實施例4中腔室29的構成係與其他實施例的構成不同。
圖30係實施例4之腔室29的剖面圖。實施例4的腔室29具備有使下殼體29A及上殼體29B連通連接之流路135。在流路135具備有電磁閥137,電磁閥137的開閉動作係藉由控制部33控制。藉由電磁閥137開啟,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可流通氣體。亦即,藉由電磁閥137開啟,流路135係發揮作為氣體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的通氣孔之功能。
<實施例4的動作> 在此,說明實施例4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動作。實施例4的流程圖係與圖8所示之實施例1的流程圖共通。關於與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動作相同的工序,係簡化說明,僅針對不同的工序之步驟S5及步驟S6詳細闡述。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當在實施例4中步驟S4的第1貼附過程完成時,作為壓力差調整過程,係進行氣體可流通於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的處理。亦即,當步驟S5開始時,控制部33係進行使電磁閥137開啟之控制。藉由電磁閥137開啟,氣體可透過流路135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藉由控制部33使電磁閥137開啟,而完成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貼附過程) 在藉由控制部33使電磁閥137開啟後,開始第2貼附過程。首先,控制部33係將圖6所示的電磁閥103、105、107、110、113關閉,並且使電磁閥104、114開啟。且,一邊維持使電磁閥137開啟的狀態,控制部33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將氣體供給到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特定值PN為止。
藉由上空間H2的加壓,按壓力V1會從上空間H2朝黏著帶DT與晶圓W的表面側作用,並且按壓力V2會從下空間H1朝晶圓W的背面側作用(參照圖21)。藉由屬於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之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作用,可提高黏著帶DT與晶圓W之間的密接性。
在實施例4中於步驟S5中使電磁閥137開啟後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為止。因此,即便在下空間H1的氣壓Ph2與上空間H2的氣壓Ph1之間產生壓力差,藉由氣體透過流路135在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流通,該壓力差也可快速被消除。因此,可在產生於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的狀態,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
在使按壓力V1及V2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使加壓裝置32停止。接著,控制部33將電磁閥105及電磁閥107設為全開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將腔室29開放,並且使保持台9上升以使晶圓W的表面抵接於保持台9的晶圓保持面,藉此完成步驟S6的工序。在步驟S6完成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藉由執行步驟S7及步驟S8的工序而作成安裝框架MF。
在實施例4中具有藉由具備流路135與電磁閥137,而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氣體之構成。藉由在將電磁閥137開啟的狀態下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壓力,可將在步驟S6中產生之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在這種實施例4中,即便沒有使貫通孔PH形成於黏著帶DT,也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氣體,所以可省略片穿孔部76。 [實施例5]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5。在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係使用以具有環狀凸部Ka的晶圓W作為工件來貼附黏著帶DT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來說明本發明的構成。相對於此,在實施例5中,作為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之構成的例子,係使用對搭載於工件的元件(device)貼附具有黏著力的片狀密封材以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之元件密封裝置301,來說明本發明的構成。
此外,實施例5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構成,基本上係與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的構成共通。因此,限於針對與實施例1之黏著片貼附裝置1相同的構成附上相同符號,關於不同的構成部分,則詳細闡述。
元件密封裝置301係將搭載於工件的元件以片材密封,本實施例中藉由對搭載有LED311的基板310貼附片狀密封構件BP來密封LED311。
<工件及片材的構成> 首先,說明關於本實施例之工件及片材的構成。圖31(a)係表示密封構件BP的背面側之立體圖,圖31(b)係密封構件BP之縱剖面圖。圖32係表示作為利用密封構件BP所進行之密封的對象之基板310、及環框f的構成之立體圖。
本實施例的密封構件BP係如圖31(a)所示,具備有密封片BS與搬送用片BT。密封片BS係被預先切斷成與基板310的形狀對應之既定形狀。本實施例中,密封片BS係被預先切斷成大致矩形。在此,所謂大致矩形意指:如圖31(a)所示,矩形的各角部帶有圓弧之形狀。又,本實施例中,密封片BS的大小係以大於基板310,且小於後述之下殼體29A的內徑之方式設定。
搬送用片BT為長形,密封片BS係以既定的間距貼附且保持於搬送用片BT。實施例5中,密封片BS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片材。
搬送用片BT係如圖31(b)所示,具備有非黏著性基材BTa、與具有黏著性的黏著材BTb積層而成之構造。作為構成基材BTa之材料的例子,可舉出:聚烯烴、聚乙烯等。作為構成黏著材BTb之材料的例子,可舉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
密封片BS係如圖31(b)所示,具備有非黏著性基材BSa、和具有黏著性的密封材BSb積層而成之構造。藉由基材BSa貼附於搬送用片BT的黏著材BTb,搬送用片BT係保持密封片BS。作為構成基材BSa的材料的例子,可舉出聚烯烴、聚乙烯等。本實施例中,密封片BS的形狀為大致矩形,惟可依據基板310的形狀適當地變更。
在密封材BSb附設有未圖示的分離片BS,藉由使分離片BS剝離,密封材BSb的黏著面會露出。本實施例中,作為構成密封材BSb的材料,係使用屬於光學上透明的黏著材之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
如圖32所示,複數個LED311及TFT(未圖示)係呈二維矩陣狀並列搭載於基板310的表面中央部。亦即,藉由LED311,基板310的表面會成為形成有凹凸的狀態。LED311係隔介TFT或凸塊(未圖示)等而與基板310連接。作為基板310的例子,可舉出:玻璃基板、有機基板、電路基板、矽晶圓等。本實施例中,基板310係成為大致矩形,惟基板310的形狀亦可適當變更成以矩形、圓形、多角形等為例的任意形狀。在實施例5中,基板310相當於本發明的工件。LED311相當於本發明的元件。
環框f係成為圍繞基板310之大小及形狀。實施例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係藉由將搭載於基板310的LED311以密封片BS密封,而作成密封體BMF,該密封體BMF係具有基板310及環框f藉由密封片BS而一體化之構成。實施例5中,密封體BMF相當於本發明的半導體製品。
<整體構成的說明> 在此,說明關於實施例5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整體構成。圖33係表示實施例5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基本構成之俯視圖。元件密封裝置301係構成為具備橫長的矩形部301a、與突出部301b。突出部301b係構成為在矩形部301a的中央部連接且突出於上側。
在矩形部301a的右側配備有基板搬送機構303。在矩形部301a的下側偏右的位置,並列載置有收容有基板310的2個容器305。在矩形部301a的左端,配備有將密封體BMF回收之密封體回收部306。
從矩形部301a的上側的右方依序配備有對準器7、保持台309、及框架供給部12。在突出部301b配備有密封單元313,該密封單元313係將搭載於基板310之LED311的每一者藉由密封片BS密封。
基板搬送機構303係如圖34所示具備有基板搬送裝置316,該基板搬送裝置316係以可左右往復移動的方式支持於導軌15的右側,該導軌15係左右水平地架設於矩形部301a的上部。又,在導軌15的左側具備有以可左右移動之方式支持的框架搬送裝置17。
基板搬送裝置316係構成為將從容器5的任一者取出之基板310往左右及前後搬送。基板搬送裝置16係裝備有左右移動可動台18與前後移動可動台19。在前後移動可動台19的下部,裝備有保持基板310之保持單元21。在保持單元21的下部,裝備有馬蹄形的保持臂23。保持臂23係隔介設置於保持面的吸附墊將基板310吸附保持。保持臂23係以將基板310吸附保持的狀態下可進行前後移動、左右移動及繞著z方向軸的迴旋移動之方式構成。
保持台309係如圖35等所示,具有與基板310相同形狀以上的大小之金屬製夾盤台,且與配備於外部之真空裝置31及加壓裝置32的每一者連通連接。真空裝置31及加壓裝置32的動作係藉由控制部33控制。保持台309係收容於構成腔室29的下殼體29A,成為可在腔室29的內部升降移動。
此外,實施例5中保持台309未具備有環狀突起部9a這點係與實施例1的保持台9不同。亦即,基板310未具有環狀凸部Ka及扁平凹部He,所以實施例5的保持台309不需要具備環狀突起部9a。因此,保持台309整體成為扁平。
下殼體29A具備有圍繞該下殼體29A外部的框架保持部38。框架保持部38係以在載置環框f時,環框f的上面與下殼體29A的圓筒頂部成為齊平之方式構成。又,下殼體29A的圓筒頂部係以實施離型處理較佳。
此外,如圖33所示,保持台309係以沿著附設於前後方向之軌道40,可在初始位置與密封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之方式構成。初始位置係在矩形部1a的內部,在圖33中保持台309以實線表示的位置。在該安置(set)位置,基板310被載置於保持台309。
密封位置係在突出部301b的內部,在圖33中保持台309以點線表示的位置。藉由保持台309朝密封位置移動,可對載置於保持台309的基板310,執行使用密封構件BP的密封工序。框架供給部12係抽拉式匣盒,該抽拉式匣盒係積層收容有既定片數的環框f。
密封單元313係如圖5所示,由片供給部371、分離片回收部72、元件密封部373及片回收部374等所構成。片供給部371係構成為從裝填有原材卷的供給筒管,將密封構件BP供給至密封位置的過程中,藉由分離片剝離輥75將分離片S剝離,該原材卷係捲繞有帶有分離片的密封構件BPS(添設有分離片S的密封構件BP)。
分離片回收部72具備有將從密封構件BP剝離的分離片S捲取之回收筒管。此回收筒管係構成為藉由馬達正反地旋轉驅動控制。
元件密封部373係由腔室29、元件密封機構381及片切斷機構82等所構成。
腔室29係藉由下殼體29A與上殼體29B構成。下殼體29A係以圍繞保持台309的方式配設,與保持台9一起在前後方向往復移動於初始位置與密封位置之間。上殼體29B係配備於突出部301b,構成可升降。實施例5中,腔室29的構成係與圖6所示之實施例1的構成共通,所以省略詳情。
元件密封機構381具備有可動台84、貼附輥85、夾持輥86等。片切斷機構82係配備於令上殼體29B升降之升降驅動台91,具備有沿著z方向之支軸92、與繞著支軸92旋轉之套筒部93。套筒部93具備有在徑向延伸之複數個支持臂94。將密封構件BP的搬送用片BT沿著環框f切斷的圓板形刀具95係以可上下移動之方式配備於至少一個支持臂94的前端。
片回收部374具備有將切斷後被剝離之不要的搬送用片BT加以捲取之回收筒管。此回收筒管係藉由未圖示的馬達正反地旋轉驅動控制。密封體回收部306係如圖4所示,配備有將密封體BMF積載且回收之匣盒41。此匣盒41具備有︰縱軌道45,連結固定於裝置框架43;及升降台49,沿著此縱軌道45以馬達47進行螺旋進給升降。因此,密封體回收部306係以將密封體BMF載置於升降台49以進行間距進給下降之方式構成。
在實施例5中,於上殼體29B的內部,與實施例1同樣地配備有片穿孔部76。在實施例5中,片穿孔部76係使貫通孔PH形成於搬送用片BT。實施例5之片穿孔部76的構成係與圖7所示之實施例1的構成同樣。
<動作的概要> 在此,說明實施例5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基本動作。圖36係說明使用元件密封裝置301,將搭載於基板310的LED311用密封片BS密封來製造密封體BMF之一系列的工序之流程圖。
步驟S1(工件的供給) 密封指令一發出,便從框架供給部12朝下殼體29A的框架保持部38搬送環框f,並且從容器305朝保持台309搬送基板310。
亦即,框架搬送裝置17係從框架供給部12吸附環框f並移載到框架保持部38。當框架搬送裝置17解除環框f的吸附而上升時,便進行環框f的對位。該對位舉例來說係藉由使以圍繞框架保持部38的方式立設的複數根支持銷朝中央方向同步地移動來進行。環框f係在安置於框架保持部38的狀態下,待機到基板310被搬送到為止。
框架搬送裝置17搬送環框f,另一方面,基板搬送裝置316係將保持臂插入多層地收容之基板310彼此間。保持臂23係將基板310的表面中未搭載有LED311的部分(周緣側的部分)吸附保持而搬出,且搬送到對準器7。對準器7係藉由從其中央突出的吸附墊吸附基板310的背面中央。同時,基板搬送裝置316係解除基板310的吸附並退避到上方。對準器7係一邊以吸附墊保持基板310並使之旋轉,一邊依據缺口等進行對位。
當對位完成時,便使吸附有基板310的吸附墊從對準器7的面突出。基板搬送裝置316移動到該位置,將基板310從表面側吸附保持。吸附墊解除吸附並下降。
基板搬送裝置316移動到保持台309的上方,在搭載有LED311的表面側朝上的狀態下,使基板310載置於保持台309。保持台309將基板310吸附保持,當框架保持部38吸附保持環框f時,下殼體29A便沿著軌道40從初始位置朝元件密封機構381側的密封位置移動。基板310供給到保持台309且朝密封位置移動的狀態係如圖37所示。
步驟S2(密封片的供給) 當進行藉由基板搬送裝置316等所致之工件的供給時,便在密封單元313進行密封片BS的供給。亦即,既定量的密封構件BP一邊被剝離分離片S一邊從片供給部371被抽出。整體為長形的密封構件BP係沿著既定的搬送路徑朝密封位置的上方被引導。此時,如圖38所示,被保持於搬送用片BT的密封片BS,係以位在載置於保持台309之基板310上方的方式進行定位。
步驟S3(腔室的形成) 工件及密封片BS一被供給時,便如圖39所示,貼附輥85下降。接著,貼附輥85係一邊在搬送用片BT上轉動,一邊涵蓋環框f與下殼體29A的頂部來貼附搬送用片BT。與此貼附輥85的移動連動地,既定量的密封構件BP一邊被剝離分離片S一邊從片供給部371被抽出。
當搬送用片BT被貼附於環框f時,便使貼附輥85返回初始位置,並且使上殼體29B下降。伴隨著上殼體29B的下降,如圖40所示,貼附於下殼體29A的頂部之部分的搬送用片BT係藉由上殼體29B與下殼體29A挾持,而構成腔室29。
此時,搬送用片BT係發揮作為密封材的功能,並且腔室29係藉由黏著帶DT分割成兩個空間。亦即,夾著搬送用片BT而分割成下殼體29A側的下空間H1與上殼體29B側的上空間H2。位於下殼體29A內的基板310,係與密封片BS具有既定的餘隙而接近對向。
步驟S4(第1密封過程) 形成腔室29後,開始進行第1密封過程。實施例5中,第1密封過程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一體化過程。當第1密封過程開始時,首先,控制部33係關閉電磁閥104、105、107、110、114,並且打開電磁閥103及113。接著,控制部33使真空裝置31作動以將下空間H1內的氣壓與上空間H2內的氣壓減壓到既定值為止。作為既定值的例子,可舉出10Pa~100Pa。
當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減壓到既定值為止時,控制部33便關閉電磁閥103,並且將真空裝置31的作動停止。接著,控制部33係進行如下之控制:使上空間H2的氣壓變得比下空間H1的氣壓高,以將連接於下空間H1的電磁閥103、105、107、113保持著關閉的狀態,調整與上空間H2連接之電磁閥110的開度並使之漏洩。
藉由使上空間H2的氣壓比下空間H1的氣壓高,如圖41所示,在兩空間之間產生差壓Fa。藉由差壓Fa產生,黏著帶DT從中心部分逐漸被引入下殼體29A側,逐漸變形成凸狀。在實施例5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在步驟S4中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調整為10Pa後,藉由將上空間H2的氣壓從10Pa調整到100Pa,而使差壓Fa產生。
使差壓Fa產生後,如圖42所示,使致動器37驅動以使保持台309上升。藉由利用差壓Fa所致之密封構件BP的變形與保持台309的上升,在被進行除氣的下空間H1的內部,密封片BS係從中心部朝外周部呈放射狀逐漸接觸基板310的表面。藉由該接觸,搭載於基板310之LED311的每一者係藉由密封片BS被覆蓋。
當LED11被密封片BS覆蓋時,控制部33便打開電磁閥105、107以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對大氣開放。藉由該大氣開放,完成第1密封過程。如此,進行以下之操作:藉由在第1密封過程中將腔室29的內部空間減壓的狀態下使密封片BS接觸基板310的表面,而以密封片BS覆蓋LED311。藉由該操作,成為在基板310附著有密封片BS之狀態。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在使用差壓Fa的第1密封過程完成後,開始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實施例5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藉由使用片穿孔部76,進行使之後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處理。亦即,藉由使用片穿孔部76在搬送用片BT形成貫通孔,在步驟S6中使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
步驟S5一開始,便如圖43所示,控制部33係使升降驅動台97驅動以使片穿孔部76下降。藉由片穿孔部76下降,刀具129的每一者便對搬送用片BT中環框f與密封片BS之間的部分刺入。藉由刀具129刺入搬送用片BT,在搬送用片BT中環框f與密封片BS之間的部分形成貫通孔PH。
藉由形成貫通孔PH,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形成供氣體流通的通氣孔。亦即,藉由在搬送用片BT形成貫通孔PH,可解除在腔室29的內部被劃分成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狀態。藉由透過貫通孔PH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氣體,可在步驟S6將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設為既定值以下。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即便在搬送用片BT形成有貫通孔PH後,仍將以搬送用片BT作為交界而供基板310配置之側的空間設為下空間H1。且,將夾著搬送用片BT而與下空間H1相反側的空間設為上空間H2來繼續說明。
在片穿孔部76下降且使刀具129刺入搬送用片BT後,如圖44所示,使旋轉軸部99繞著z方向的旋轉。藉由旋轉軸部99旋轉,配設於支持臂127的前端側之刀具129的每一者,係一邊沿著以旋轉軸部99為中心的圓軌道L1移動,一邊逐漸切斷搬送用片BT。
藉由刀具129沿著圓軌道L1移動,貫通孔PH的每一者係如圖45所示,擴展成沿著圓軌道L1的圓弧狀。步驟S5中之旋轉軸部99的旋轉角度θ係制定為可將步驟S8中之搬送密封體BMF的工序適當地執行之程度的角度。藉由貫通孔PH被擴展,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更多的氣體,所以可在步驟S6中使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更小。
藉由片穿孔部76的下降及旋轉形成有貫通孔PH後,控制部33係使升降驅動台97驅動,使片穿孔部76朝初始位置上升。在使片穿孔部76上升之同時,控制部33係控制致動器37以使保持台309朝初始位置下降。藉由在預定的位置形成貫通孔PH,完成關於實施例5的步驟S5之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密封過程) 在藉由片穿孔部76於搬送用片BT形成有貫通孔PH後,開始第2密封過程。實施例5中,第2密封過程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一體化過程。第2密封過程一開始,首先,控制部33便將圖6所示的電磁閥103、105、107、110、113關閉,並且使電磁閥104及114打開。接著,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將氣體Ar供給到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特定值PN為止。作為特定值PN的例子,可舉出0.3MPa~0.6MPa。藉由加壓裝置32進行加壓操作,下空間H1的氣壓及上空間H2的氣壓均變得比大氣壓高。
藉由上空間H2的加壓,如圖46所示,從上空間H2朝密封片BS作用按壓力V1。此外,由於上空間H2的整體被加壓,所以按壓力V1會涵蓋密封片BS的整體均勻地作用。又,藉由下空間H1的整體被加壓,按壓力V2會從下空間H1均勻地作用在基板310之朝下的面。亦即,藉由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會作用在密封片BS與基板310之間。
接著,藉由使比大氣壓大的力之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均勻地作用,會逐漸在LED311彼此的間隙填充密封片BS的密封材BSb。其結果,密封片BS與基板310的密接性得以提升,所以可避免隨著時間的經過,密封片BS從基板310被剝離之情事發生。其結果,基板310與密封片BS更加密接,並且LED311藉由密封片BS密封。
實施例5中在步驟S5中於搬送用片BT形成有貫通孔PH後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至特定值PN為止。因此,即便因以下空間H1的寬幅與上空間H2的寬幅之差為例的主因導致下空間H1的氣壓Ph2與上空間H2的氣壓Ph1之間產生壓力差,該壓力差也可快速地被解除。亦即,由於透過貫通孔PH可在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流通氣體,所以可防止在氣壓Ph1與氣壓Ph2之間產生偏差。據此,產生於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可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
按壓力V1的大小係依存於氣壓Ph1,按壓力V2的大小係依存於氣壓Ph2。因此,藉由將氣壓Ph1與氣壓Ph2的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可將從上空間H2側對晶圓W作用的按壓力V1與從下空間H1側對晶圓W作用的按壓力V2之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據此,藉由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變小,可避免因該壓力差而在基板310發生以破裂、缺角、或變形為例的損傷之情事。
在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氣壓之狀態下,使按壓力在密封片BS與基板310之間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停止。接著,控制部33係開啟電磁閥105及電磁閥107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將腔室29開放,並且使保持台309上升以使基板310的背面抵接於保持台309的基板保持面。
步驟S7(片的切斷) 此外,在腔室29內進行步驟S4至步驟S6的工序的期間,使片切斷機構82作動以進行密封構件BP的切斷。此時,如圖47所示,刀具95將貼附於環框f的密封構件BP(具體而言,搬送用片BT)切斷成環框f的形狀,並且按壓輥96追隨於刀具95而一邊在環框f上的片切斷部位轉動一邊逐漸按壓。
由於在使上殼體29B上升的時點完成了步驟S4的第1貼附過程及步驟S5的第2貼附過程,所以使壓輥90上升以解除搬送用片BT的夾持。其後,如圖48所示,使夾持輥86移動以朝向片回收部374將切斷後之不要的搬送用片BT逐漸捲取回收,並且從片供給部371抽出既定量的密封構件BP。藉由至步驟S7為止的各工序,形成環框f及基板310透過密封構件BP而一體化之密封體BMF。
當捲取不要的搬送用片BT時,夾持輥86及貼附輥85返回初始位置。接著,在保持有密封體BMF的狀態下保持台309從貼附位置朝初始位置移動。
步驟S8(密封體的回收) 當保持台309返回初始位置時,如圖49所示,設置於框架搬送裝置17的吸附墊28將密封體BMF吸附保持,使密封體BMF從下殼體29A脫離。吸附保持有密封體BMF的框架搬送裝置17,係將密封體BMF朝密封體回收部306搬送。被搬送的密封體BMF係積載收容於匣盒41。
如以上,將搭載於基板310的LED311藉由密封片BS密封之一連串的動作結束。之後,反復進行上述處理,直到密封體BMF達到既定數為止。
<藉由實施例5的構成產生的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例5的裝置,藉由調節腔室29的內部的氣壓,將搭載於基板310的LED311以屬於片狀密封材的密封片BS密封。使液狀密封材填充於元件周邊後再使該密封材硬化之專利文獻1的元件密封方法中,因氣泡混入未硬化狀態的樹脂等的原因,會造成密封材的表面之平坦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的構成中,密封片BS所具備的基材BSa及密封材BSb的每一者,係事先成為平坦的片狀。因此,在密封片BS所致之密封完成的狀態下,可使密封片S的表面之平坦性提升。又,在腔室29的內部配設有基板310及密封片BS的狀態下,藉由調節腔室29內部的氣壓來進行密封,所以差壓Fa或按壓力V1及V2會涵蓋密封片BS的整體均勻地作用。因此,由於可確實地避免因作用於密封片BS之力的偏差而在密封片BS的表面產生凹凸,所以可更確實地提升密封片BS的平坦性。
根據上述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可得到與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1同樣的功效。藉由使用腔室29進行第1密封過程、壓力差調整過程及第2密封過程,在使密封片BS對搭載有LED311的基板310密封之際,可一邊避免基板310破損的情事,一邊使密封片BS與基板310的密接性提升。
在步驟S4的第1密封過程中,於腔室29的內部,在供配置基板310之下空間H1的內部會被減壓。亦即,密封片BS及基板310的周邊空間係藉由減壓被除氣,所以在密封片BS接觸LED11而覆蓋LED11之際,可防止氣體被捲入密封片BS與LED311之間。藉此,可避免因氣體的捲入所致之密接力降低。
又,在步驟S6的第2密封過程中,藉由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變得比大氣壓大的方式進行加壓,可使密封片BS的密封材BSb精度良好地填充於LED11的間隙。
在藉由使用真空裝置將腔室的內部減壓而產生差壓Fa的情況,藉由從大氣壓狀態的減壓而產生之差壓Fa的大小係成為大氣壓以下。亦即,在僅使用差壓Fa使密封片BS按壓於LED311時,使LED311按壓於密封片BS之力的大小會存在上限。因此,如圖50(a)所示,在藉由利用減壓的差壓Fa使密封片BS的密封材BSb覆蓋住LED11的狀態下,會有密封材BSb沒有完全填充完LED311周圍的空間,而產生間隙部J之情況。
對此,在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中使用加壓裝置32以使腔室29內的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成為比大氣壓還大的氣壓之方式進行加壓。亦即,在第2密封過程中可使比差壓Fa大的按壓力V1、V2作用於密封片BS及LED311。因此,如圖50(b)所示,未硬化狀態的密封材BSb藉由按壓力V1及V2的作用進一步按壓變形,將間隙部J確實地逐漸填充。因此,藉由進行第2密封過程,可以更佳的精度密封LED311,所以可在將基板310與密封片BS的密接性更加提升的狀態下將基板310與密封片BS一體化。
又,藉由在第2密封過程中適當地控制加壓裝置32,可將按壓力V1及V2的大小調節成任意值。因此,即便在變更以黏著材BTb的構成材料、或基板310的尺寸及LED311的尺寸為例的各種條件之情況下,藉由適當地調節按壓力V1及V2的大小,可確實地將LED311密封。
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1中,藉由在第2密封過程前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可使在第2貼附過程中產生於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間之氣壓的差降低到既定值以下。藉由進行壓力差調整過程,可一邊提升密封片BS與基板310的密接性,一邊更確實地避免在基板310產生破裂、缺角、或變形等破損。
具體而言,在第2貼附過程前先使用片穿孔部76在密封構件BP形成貫通孔PH。透過貫通孔PH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氣體,即便在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之間產生了壓力差的情況,該壓力差也可藉由氣體的流通快速地解除。因此,在步驟S6中將腔室29的內部加壓之際,由於可維持將在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到既定值以下之狀態,所以可一邊藉由高的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提升密封片BS與基板310的密接性,一邊避免因按壓力V1與按壓力V2的壓力差而在基板310或LED311產生破損。 [實施例6]
其次,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6。實施例6係在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中,進行實施例2的壓力差調整過程。亦即,實施例6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構成,係成為從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省略了片穿孔部76之構成。
且,在使用實施例6的元件密封裝置301將搭載於基板301的LED311以密封片BS密封時,藉由控制部33所設定的控制模式,使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在實施例6的步驟S5中控制部33所設定的控制模式,由於係與圖26所示之實施例2的控制模式共通,所以省略說明。
實施例6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係如以下所示。關於實施例6之一系列的操作,步驟S1~S4的工序係與實施例5共通,步驟S5~S6的工序係與實施例5不同。當步驟S4的第1貼附過程完成時,開始進行步驟S5的壓力差調整過程。亦即,控制部3係設定步驟S6的加壓控制模式。具體而言,控制部33係如下述般設定控制模式:藉由執行制定有階段性地變高之目標值M1~M5之五個加壓步驟R1~R5,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以成為比大氣壓還高的氣壓之方式進行加壓。
各加壓步驟R1~R5係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到按各加壓步驟所制定的目標值M之步驟。藉由控制部33設定具有加壓步驟R1~R5的加壓控制模式,完成使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為既定值以下之處理,亦即完成壓力差調整過程。
接著,在設定有使用複數個加壓步驟R1~R5之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加壓控制模式後,開始步驟S6的第2密封過程。控制部33將圖58所示的電磁閥103、105、107、110、113關閉,並且使電磁閥104、114打開。接著,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對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供給氣體,依據在步驟S5所設定的加壓控制模式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階段性地加壓到特定值PN為止。實施例6中分割成五個的加壓步驟R1~R5之每一者中,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以一氣壓為單位逐次上升。
在加壓步驟R1~R5的每一者中,控制部33係以在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中之其中一空間的氣壓到達目標值M之情況下,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中之其中一空間的氣壓會維持目標值M,直到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中之另一空間的氣壓到達該目標值M為止之方式控制加壓裝置32。藉由依序執行加壓步驟R1~R5,一邊維持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被降低的狀態,一邊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階段性地被加壓。由於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降低,所以即便是在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被加壓至比大氣壓還高的壓力之狀態,也可避免因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而在基板310產生損傷。
藉由在加壓步驟R1~R5完成,且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之狀態下使按壓力V1及V2在基板310及密封構件BP作用既定時間,密封片BS也可以更密接於基板310及LED311的方式密封。在使按壓力V1及V2作用既定時間作用後,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停止,並且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進一步,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使腔室29開放,使保持台309上升,藉此完成步驟S6的工序。在步驟S6完成後,與實施例5同樣地執行步驟S7及步驟S8的工序,藉此作成密封體BMF。
如此,藉由在實施例6中使用元件密封裝置301,進行實施例2的壓力差調整過程及第2密封過程,在將LED311以密封片BS密封而製造密封體BMF的工序中,可得到與實施例2同樣的有利功效。亦即,藉由將控制部33所設定的加壓控制模式設為藉由複數個加壓步驟R1~R5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階段性地加壓之控制模式,可在第2密封過程中將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因此,即便不將以片穿孔部76為例的機械式機構新組入元件密封裝置301,藉由更新關於加壓控制模式之控制部33的程式,也可一邊避免基板310的損傷,一邊提升基板310與密封片BS的密接性。 [實施例7]
其次,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7。實施例7係在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中,進行實施例3之壓力差調整過程。亦即,實施例7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構成,係成為對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配備有圖27記載的腔室29之構成。
亦即,在實施例7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中,在配設於流路204的電磁閥104具備有開度調節閥115,在配設於流路203的電磁閥114具備有開度調節閥116。亦即,在實施例7中與實施例3同樣地,構成為藉由控制部33獨立地控制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可在步驟S6中將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之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之速度獨立地控制。
<實施例7的動作> 在此,說明實施例7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實施例7的流程圖係與圖37所示之實施例5的流程圖共通。關於與實施例5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相同的工序,則簡化說明,針對屬於不同的工序之步驟S5及步驟S6詳細闡述。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當在實施例7中關於步驟S4的第1密封過程完成時,開始進行使之後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產生的壓力差降低為既定值以下之處理。亦即,控制部33係將具備於下空間加壓用流路203之電磁閥114的開度、與具備於上空間加壓用流路204之電磁閥104的開度獨立地控制。此時,以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的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的速度相等之方式分別控制電磁閥114的開度與電磁閥104的開度。舉例來說,在上空間H2的容積小於下空間H1的容積之情況,將電磁閥114的開度設成大於電磁閥104的開度。藉由控制部33調節電磁閥114及電磁閥104的開度,完成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貼附過程) 在藉由控制部33調節了電磁閥114及134的開度後,開始進行第2貼附過程。亦即,如圖28所示,在控制成電磁閥114的開度大於電磁閥104的開度之狀態下,控制部33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將氣體供給到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藉由將氣體供給到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每一者,控制部33係使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壓力上升到比大氣壓高的壓力。
由於在實施例7中係在控制成使電磁閥114的開度大於電磁閥104的開度之狀態下使加壓裝置32作動,所以氣壓Ph2的上升速度係變得與氣壓Ph1的上升速度相等(參照圖29)。亦即,與實施例3同樣地,Ph2的上升速度係從圖29中二點鏈線所示的速度朝實線所示的速度提升。其結果,氣壓Ph1與氣壓Ph2的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亦即,由於從上空間H2側對基板310作用的按壓力V1與從下空間H1側對基板310作用的按壓力V2之差,係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所以可避免在步驟S6中於基板310或LED311產生破損。
藉由在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的狀態下使按壓力V1及V2在晶圓W作用既定時間,密封片BS係以對基板310及LED311更加密接的方式被密封,LED311的周圍空間係被密封材BSb所填充。
在使按壓力V1及V2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停止。接著,控制部33係將電磁閥105、107打開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將腔室29開放,並且使保持台309上升以使基板310的背面抵接於保持台309的基板保持面,藉此完成步驟S6的工序。在步驟S6完成後,藉由與實施例3同樣地執行步驟S7及步驟S8的工序而作成密封體BMF。
在實施例7中與實施例3同樣地具有藉由具備開度調節閥115及開度調節閥116,而將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每一者獨立地加壓控制之構成。且,藉由將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每一者獨立地加壓控制之構成,可在步驟S6中將所產生之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由於在這種實施例3中不需要片穿孔部76,所以不需要考量使貫通孔PH形成於密封構件BP之位置及面積。
又,藉由使上空間H2的氣壓上升速度與下空間H1的氣壓上升速度相等,可避免在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中之其中一空間的氣壓到達特定值PN後,待機直到另一空間的氣壓到達特定值PN為止之時間的發生。如圖29所示,藉由提升下空間H1的氣壓Ph2的上升速度以使其與上空間H2的氣壓Ph1的上升速度相等,氣壓Ph2到達特定值PN的時刻可從tb提早到ta。其結果,可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兩者到達特定值PN的時刻提早,所以可縮短步驟S6的工序所需要的時間。 [實施例8]
其次,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8。實施例8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係在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1中,進行實施例4的壓力差調整過程。亦即,實施例8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構成,係成為對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配備有圖30所記載的腔室29之構成。
在實施例8的元件密封裝置301中,腔室29係具備有使下殼體29A及上殼體29B連通連接之流路135。在流路135具備有電磁閥137,電磁閥137的開閉動作係藉由控制部33控制。藉由電磁閥137開啟,氣體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藉由電磁閥137開啟,流路135係發揮作為氣體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的通氣孔之功能。
<實施例8的動作> 在此,說明實施例8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實施例8之流程圖的概要係與圖37所示之實施例5的流程圖共通。關於與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相同的工序,則將說明簡化,針對屬於不同的工序之步驟S5及步驟S6,詳細闡述。
步驟S5(壓力差調整過程) 當在實施例8中關於步驟S4的第1密封過程完成時,係進行氣體可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之處理,作為壓力差調整過程。亦即,當步驟S5開始時,控制部33係進行使電磁閥137開啟之控制。藉由電磁閥137被開啟,氣體可透過流路135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藉由控制部33使電磁閥137開啟,完成壓力差調整過程。
步驟S6(第2貼附過程) 在藉由控制部33使電磁閥137開啟後,開始進行第2貼附過程。首先,控制部33係將圖6所示的電磁閥103、105、107、110、113關閉,並且使電磁閥104、114開啟。接著,一邊維持電磁閥137被開啟的狀態,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作動以將氣體供給到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特定值PN為止。
藉由上空間H2的加壓,按壓力V1從上空間H2朝黏著帶DT與晶圓W的表面側作用,同時按壓力V2從下空間H1朝基板310的背面側作用(參照圖46)。藉由屬於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之按壓力V1及按壓力V2作用,可提升搭載有LED311之基板310與密封片BS間的密接性。
在實施例8中與實施例4同樣地,在步驟S5中使電磁閥137打開的狀態下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比大氣壓高的特定值PN為止。因此,即便在下空間H1的氣壓Ph2與上空間H2的氣壓Ph1之間產生壓力差,藉由氣體透過流路135在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流通,該壓力差也可快速被消除。據此,在產生於下空間H1與上空間H2之間的壓力差被抑制為既定值以下的狀態,可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加壓到比大氣壓更高的特定值PN。
在使按壓力V1及V2作用既定時間後,控制部33係使加壓裝置32停止。接著,控制部33將電磁閥105、107打開以使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控制部33係使上殼體29B上升以使腔室29開放,並且藉由使保持台309上升以抵接於基板310而完成步驟S6的工序。在步驟S6完成後,藉由與實施例4同樣地執行步驟S7及步驟S8的工序,而作成密封體BMF。
在實施例8中具有藉由具備流路135與電磁閥137,而可使氣體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之構成。且,藉由在使電磁閥137開放的狀態下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壓力,可將在步驟S6中產生之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的壓力差抑制為既定值以下。在此種實施例4中,即便沒有在密封構件BP形成貫通孔PH,也可使氣體在上空間H2與下空間H1之間流通,所以可省略片穿孔部76。
<其他實施形態> 此外,此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全部的點係為例示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並非上述實施形態的說明,而係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示,又,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味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變形例)。舉例來說,本發明係可以如下方式變形實施。
(1)各實施例的步驟S4中,藉由將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調整為10Pa後,再將上空間H2的氣壓從10Pa調整到100Pa,而使差壓Fa產生,但不限定於此。亦即,只要上空間H2的氣壓調節得比下空間H1的氣壓高,步驟S4中之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的氣壓亦可適當地變更。舉例來說,亦可在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的氣壓減壓至既定值為止後,藉由使上空間H2的氣壓返回大氣壓,而使差壓Fa產生。在使上空間H2的氣壓返回大氣壓為止以使差壓Fa產生的構成中,由於可使差壓Fa更大,所以可更快速地完成使黏著帶DT變形而將晶圓W的環狀凸部形成面以黏著帶DT覆蓋之過程。
(2)在各實施例的步驟S6中,加壓裝置32雖將下空間H1及上空間H2兩者的內部加壓,但不限定於此。亦即,加壓裝置32亦可僅將上空間H2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氣壓為止,藉由按壓力V1以更佳的精度貼附黏著帶DT。
作為僅加壓上空間H2之構成的另一變形例,亦可為一邊維持將下空間H1的內部減壓成比大氣壓低的氣壓之狀態,一邊將上空間H2的內部加壓至比大氣壓高的氣壓,藉此貼附黏著帶DT之構成。在該構成中,係在步驟S4中進行利用差壓Fa所致之第1貼附過程後,一邊維持下空間H1的氣壓減壓至既定值的狀態,一邊將與上空間H2連接的電磁閥105打開以僅將上空間H2對大氣開放。且,在步驟S5中,使加壓裝置32作動,將上空間H2的內部加壓以使其高於大氣壓。
在該變形例中,於步驟S5,在使保持台9上升以使保持台9抵接於晶圓W背面之狀態下,加壓上空間H2的內部以進行第2貼附過程。在藉由保持保持台9保持有晶圓W的狀態下將上空間H2加壓而產生按壓力V1,即便在下空間H1被減壓得比大氣壓低的狀態下,也可使按壓力V1涵蓋黏著帶DT及晶圓W的全面均等地作用。
(3)在各實施例的步驟S4中,藉由使用真空裝置31使腔室29的內部產生差壓Fa,使黏著帶DT變形成凸狀而與晶圓W的環狀凸部形成面接觸,惟使黏著帶DT變形成凸狀的方法並不限於使差壓Fa產生的構成。亦即,如圖51所示,亦可為在上殼體29B的內部具備按壓構件141之構成。
按壓構件141係以在底面成為凸狀(舉例來說,半球狀),且位在黏著帶DT上方之方式配設。因此,藉由使按壓構件141下降,成為凸狀的按壓構件141的底面會按壓黏著帶DT,黏著帶DT可變形成凸狀而與晶圓W接觸。於此情況,可省略在差壓Fa的產生方面所需要的構成。又,作為使黏著帶DT變形成凸狀的其他構成,也可舉出使用輥等以使黏著帶DT從上方按壓之構成等。
(4)在各實施例中,係舉出將支持用黏著帶DT貼附於晶圓W的構成為例來說明,惟貼附於晶圓W的黏著片並不限定於此。只要是將以電路保護用黏著帶為例的片狀黏著材貼附之構成,則可適用各實施例的構成。
(5)在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作為成為貼附黏著片的對象之工件,雖例示了晶圓W及環框f,但工件並不限於此。舉例來說,亦可省略環框f,僅在晶圓W貼附黏著片(黏著帶DT)。在省略環框f的情況,完成第2貼附過程且成為密接且貼附有黏著帶DT的狀態之晶圓W,係相當於本發明的半導體製品。又,在實施例5至實施例8中也可省略環框f,僅在基板310貼附密封構件BP。在省略環框f的情況,完成第2密封過程且成為密接且貼附有密封片BS的狀態之基板310,係相當於本發明的半導體製品。
(6)在各實施例中,可將晶圓、基板、面板等各種半導體用構件適用作為工件。再者,作為工件的形狀,除了圓形之外,亦可為矩形、多角形、大致圓形等。
(7)在各實施例中,係使保持台9或保持台309在既定的時間點升降移動以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惟保持台9或保持台309的升降移動亦可適當地變更。舉例來說,步驟S6的加壓處理並不限於使保持台9下降後再進行的構成,亦可一邊維持上升狀態一邊進行加壓處理。
(8)在各實施例中,框架保持部38係配設於下殼體29A的外部,惟亦可在下殼體29A的內部設置框架保持部38。於此情況,步驟S4以後的過程,係在將環框f及晶圓W的每一者收容於腔室29內部的狀態下進行。
(9)在各實施例中,如圖52(a)所示,腔室29亦可具備有片狀彈性體Gs。以下,係例示實施例6的構成來說明關於本變形例。
彈性體Gs係配設於上殼體29B的內部,以與上殼體29B的內徑相接之方式構成。又,以彈性體Gs的下面與上殼體29B的圓筒底部成為齊平之方式構成。因此,當下殼體29A與上殼體29B夾住搬送用片P而形成腔室29時,彈性體Gs會與搬送用片P抵接。具體而言,在搬送用片P中,在與保持黏著帶DT的面相反的一側(圖中為上面側)抵接彈性體Gs。藉由將彈性體Gs以與下殼體29A的內徑相接之方式配設,在形成腔室29之際不會有彈性體Gs被夾住的情況,所以可防止腔室29的密閉性因彈性體Gs而降低。作為構成彈性體Gs的材料的例子,可舉出:橡膠、彈性物(elastomer)、或膠狀的高分子材料等。
藉由腔室29具備彈性體Gs,在步驟S4中使密封構件BP變形成凸狀時,可使密封構件BP的彎曲率更加均勻。在此,針對具備彈性體Gs之構成的功效來說明。舉例來說,在密封片BS以比較硬的材料構成時,如圖52(b)所示,密封構件BP的彎曲率容易變不均勻。
亦即,由於在搬送用片BT中密封片BS保持於搬送用片BT的區域P1中,存在有硬的密封片BS,所以因差壓Fa所致之搬送用片BT的彎曲率是小的。另一方面,在搬送用片BT中密封片BS沒有保持於搬送用片BT的區域P2中,因差壓Fa所致之搬送用片BT的彎曲率較大。亦即,因差壓Fa的關係,區域P2較容易變形,所以區域P1之搬送用片BT的彎曲率會更加降低。
又,密封片BS中接近區域P2的一側,密封片BS的彎曲率變大,在密封片BS的中央部,密封片BS的彎曲率變小。如此,在密封片BS及搬送用片BT的每一者中,因差壓Fa所致之彎曲率變不均勻。其結果,關於貼附於基板310的密封片BS,密封片BS與基板310的密接性會降低。
另一方面,在具備彈性體Gs的情況,如圖52(c)所示,彈性體Gs的整體因差壓Fa而均勻地呈凸狀變形。因此,由於在區域P1中之搬送用片BT的彎曲率提升而與區域P2中之彎曲率的差變小,所以搬送用片BT及密封片BS的彎曲率整體而言變均勻。亦即,由於密封片BS變得容易因應基板310的元件形成面的形狀而變形,所以可使密封片BS與基板310的密接性進一步提升。
(10)在各實施例中,亦可進一步具備將黏著帶DT或密封構件BP加熱的構成。作為將黏著帶DT等加熱之構成的一例,片貼附機構81係如圖53(a)所示,在上殼體29B的內部具有加熱機構120。圖53(a)係顯示在實施例2的構成具備有加熱機構120的構成作為本變形例的一例。
加熱機構120具備有缸體121及加熱構件123。缸體121係連結於加熱構件123的上部,加熱構件123係藉由缸體121的動作而可在腔室29的內部升降。此外,加熱構件123只要可加熱黏著帶DT即可,也可不是可升降移動之構成。
於加熱構件123的內部,埋設有將黏著帶DT加熱之加熱器125。利用加熱器125所進行之加熱的溫度係以成為黏著帶DT變柔軟的溫度之方式作調整。作為該加熱的溫度的一例,可舉出50℃~70℃左右。加熱構件123的底面的形狀亦可因應晶圓W的形狀來變更。舉例來說,加熱構件123整體係成為圓柱狀。
此外,在開始步驟S4之前,以事先使用加熱機構120使上空間H2加熱較佳。亦即,控制部33係使加熱器125作動以使加熱裝置123加熱至既定的溫度。藉由加熱裝置123加熱,透過熱傳導效果使上空間H2被加熱,而進一步使黏著帶DT被加熱。
由於黏著帶DT係藉由加熱而變柔軟,所以因差壓Fa所致之黏著帶DT的變形性得以提升。亦即,以黏著帶DT覆蓋晶圓W時,可更加提升黏著帶DT對晶圓W的追隨性。此外,如圖53(b)所示,亦可使加熱構件123下降,俾與黏著帶DT接近或抵接,將黏著帶DT以加熱構件123直接加熱。
此外,加熱機構120係不限於配設於腔室29中的上空間H2之側,而將上空間H2加熱之構成。亦即,加熱機構120亦可為將下空間H1加熱之構成。作為一例,可舉出將加熱器125配設於保持台9的內部,藉由加熱器125加熱下空間H1而加熱黏著帶DT之構成。又,加熱機構120亦可為加熱上空間H2及下空間H1兩者之構成。
(11)作為實施例5至實施例8的工件,係使用表面側搭載有LED311且背面側為平坦的基板310來說明,惟工件的背面側不限於平坦的構成。亦即,如圖54(a)所示,亦可將表面側搭載有LED311且背面側具備凸狀構件330的基板331作為工件來使用。凸狀構件330除了以LED為例之電子零件之外,亦可舉出為基板331的構成材料之情況等。亦即,作為在背面側存在凹凸的基板331,亦包含在基板331本身的背面形成有凹凸之構成。
對於在背面側具備凸狀構件330的基板331,將搭載於表面側的LED311以密封片S密封之情況,元件密封裝置301係具備圖54(b)所示之保持台335,來取代保持台309。
保持台335係於外周部具備有環狀突起部337,且於中央部具備有凹部339。亦即,保持台335整體係成為中空。凹部339在俯視下係構成於包含在基板331中配置有凸狀構件330的區域的位置。藉由將基板331的背面中未配設有凸狀構件330的部分以突起部337支持,保持台335可在不與凸狀構件330接觸下保持基板331。
圖55係表示在下殼體29A具備保持台335的構成中,保持台335支持著基板331的狀態。該狀態在步驟S3中相當於使腔室29形成的工序。在具備保持台335的構成中將基板310上的LED311以密封片BS密封的各工序,由於係與已說明的實施例同樣,故省略詳細闡述。
(13)在實施例5至實施例8中,以成為利用密封片BS所進行之密封的對象的元件而言,係以LED311為例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作為元件的其他例子,除了以LED311為例的光學元件外,還可舉出半導體元件、電子零件等。
(14)在實施例5至實施例8中,亦可在藉由密封片BS密封LED311後,再進行使密封片BS的密封材BSb硬化之工序。使密封材BSb硬化的工序係可藉由密封材BSb的材料適當地變更,但作為一例而言,可舉出利用熱處理所致之硬化,紫外線處理所致之硬化等。
(15)在實施例5至實施例8中,係使用OCA作為密封材BSb,但不限於此。亦即,密封材Sb除了使用光學上透明的材料外,亦可使用光學上不透明的材料,亦可使用無色或有色的材料。
(16)在實施例及變形例的各者中,第1貼附過程或第1密封過程並不限於在腔室29的內部進行的構成。亦即,亦可進行在腔室29的外部事先使片材與工件接觸以使片材附著於工件之工序。以下,在元件密封裝置301中係以在腔室29的外部進行第1密封過程的構成為例來說明該變形例。
在腔室29的外部進行第1密封過程的變形例中,元件密封裝置301係在腔室29的外部具備有升降台338。升降台338舉一例來說係配置於矩形部301a,從矩形部1a的上側的右方依序配置有對準器7、升降台338、保持台309、及框架供給部12。
升降台338係構成為沿著附設於前後方向(y方向)的軌道54,可在初始位置與密封位置之間往復移動。初始位置係在矩形部1a的內部,在該初始位置,基板310係載置於升降台338。密封位置係在突出部301b的內部,升降台8朝密封位置移動,藉此可使載置於升降台338的基板310與密封構件BP接觸。
升降台338係保持基板310,舉例來說,為具有與基板310相同形狀以上的大小之金屬製夾盤台。作為升降台338的較佳構成,係構成為藉由設置於內部的吸引裝置將基板310吸附保持。升降台338係如圖56及圖57等所示,與貫通支持升降台338的支持台351之桿352的一端連結。桿352的另一端係與具備馬達等的致動器353驅動連結。藉由桿352及致動器353,升降台338係可升降移動。
<變形例的動作> 在此,說明變形例之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變形例之流程圖的概要係與圖37所示之實施例5的流程圖共通。關於與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301的動作相同的工序,係簡化說明,針對屬於不同工序的步驟S1至步驟S4,詳細闡述。
步驟S1(工件的供給) 密封指令一發出,便從框架供給部12朝下殼體29A的框架保持部38搬送環框f,同時從容器305朝升降台338搬送基板310。當框架保持部38保持環框f時,下殼體29A係連同保持台309一起沿著軌道40從初始位置朝元件密封機構81側的密封位置移動。
框架搬送裝置17搬送環框f,另一方面,基板搬送裝置316係使用保持臂23將基板310吸附保持並搬出,而搬送到對準器7。對準器7係一邊以吸附墊保持基板310並使之旋轉,一邊依據缺口等進行對位。當對位完成時,基板搬送裝置316便使基板310從對準器7搬出,並使基板310載置於升降台338。當升降台8吸附保持基板10時,升降台338便沿著軌道54從初始位置朝元件密封機構381側的密封位置移動。升降台338及保持台309的各者朝密封位置移動的狀態係如圖56所示。
步驟S2(密封片的供給) 當利用基板搬送裝置316等進行工件的供給時,便在密封單元313中進行密封片BS的供給。亦即,既定量的密封構件BP一邊被剝離分離片S,一邊從片供給部371被抽出。整體為長形的密封構件BP,係沿著既定的搬送路徑朝密封位置的上方被引導。此時,如圖56所示,保持於搬送用片BT的密封片BS,係以位於載置於升降台338的基板310上方之方式進行定位。
步驟S3(第1密封過程) 當工件及密封片BS被供給時,便開始第1密封過程。亦即,控制部33係使致動器353驅動以使升降台338上升。藉由升降台338的上升,如圖57所示,搭載於基板310之LED311的上面會與密封片BS接觸。藉由該接觸,密封片BS會附著於基板310而使兩者一體化。
藉由該接觸,LED311會附著於具有黏著力的密封層BSb,基板310係隔介LED311而藉由密封片BS所保持。以下,將基板10與密封構件BP透過密封片BS呈一體化之構成,稱為密封材複合體BM。形成有密封材複合體BM後,藉由將密封構件BP抽出既定量,密封材複合體BM朝保持台309的上方被搬送。密封材複合體BM被搬送,同時升降台338下降而返回初始狀態。藉由形成密封材複合體BM且朝保持台309搬送,而完成步驟S3的第1密封過程。
步驟S4(腔室的形成) 當密封材複合體M朝保持台309的上方被搬送時,貼附輥85會下降。接著,一邊轉動於搬送用片BT上,一邊涵蓋環框f與下殼體29A的頂部來貼附搬送用片BT。
當搬送用片BT貼附於環框f時,便使貼附輥85返回初始位置,並且使上殼體29B下降。伴隨著上殼體29B的下降,貼附於下殼體29A頂部之部分的搬送用片T會被上殼體29B與下殼體29A挾持,而構成腔室29。之後,與實施例5至8的構成同樣地進行步驟S5~S8的工序,而作成密封體BMF。
在第1密封過程中附著於基板310的密封片BS,係在第2密封過程中成為與基板310的密接性更高的狀態。藉由在第2密封過程中比大氣壓更高的壓力作用於基板310與密封片BS之間,基板310與密封片BS的密接性會變高,搭載於基板310的LED311係藉由密封片BS牢固地密封。
(17)在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係採用將長形的黏著帶DT涵蓋晶圓W的背面與環框f貼附後,切斷成因應工件的形狀(在此,晶圓W或環框f的形狀)的既定形狀之構成為例來作說明,惟並不侷限於此。亦即,亦可事先將具有因應工件的形狀之既定形狀的黏著帶貼附於該工件。
該變形例之黏著帶DT的構成,係與圖31(a)所示之密封構件BP的構成相同。亦即,在長形搬送用片BT的一面,既定形狀的黏著帶DT係以既定間距被貼附而保持。黏著帶DT係被預先切斷成與晶圓W中的環狀凸部Ka的形成面(本實施例中為背面)的形狀對應之既定形狀。在該變形例中,在步驟S3中上殼體29B及下殼體29A將搬送用片BT夾住,藉此形成腔室29。
(18)在實施例1或實施例5中,片穿孔部76係為藉由升降移動及旋轉移動而形成有圓弧狀貫通孔PH之構成,而只要使貫通孔PH形成,片穿孔部76的動作亦可適當變更。舉例來說,片穿孔部76亦可僅藉由升降移動而使貫通孔PH形成。具體而言,在藉由片穿孔部76下降使刀具129刺入黏著帶DT而使貫通孔PH形成後,使片穿孔部76上升以返回初始位置。
(19)在實施例1或實施例5中,片穿孔部76並不限於使用具有刀刃的刀具129來形成貫通孔PH之構成,亦可具備針狀構件或圓錐形構件來取代刀具129。於此情況,藉由使針狀構件或圓錐形構件的前端部刺入黏著帶DT而形成貫通孔PH。
1:黏著片貼附裝置 3:晶圓搬送機構 5:容器 6:框架回收部 7:對準器 9:保持台 12:框架供給部 13:貼附單元 16:晶圓搬送裝置 17:框架搬送裝置 23:保持臂 31:真空裝置 32:加壓裝置 33:控制部 38:框架保持部 71:片供給部 72:分離片回收部 73:片貼附部 74:片回收部 76:片穿孔部 81:片貼附機構 82:片切斷機構 85:貼附輥 86:夾持輥 95:刀具 97:升降驅動台 99:旋轉軸部 101:流路 102:流路 103:電磁閥 104:電磁閥 120:加熱機構 127:支持臂 128:刀具保持器 129:刀具 131:流路 132:電磁閥 133:流路 134:電磁閥 135:流路 137:電磁閥 141:按壓構件 301:元件密封裝置 309:保持台 310:基板 311:LED f:環框 DT:黏著帶 MF:安裝框架 BT:搬送用片 BS:密封片 BP:密封構件 BMF:密封體 PH:貫通孔 Ka:環狀凸部 Kf:內側角部 He:扁平凹部
圖1係顯示實施例1之半導體晶圓的構成之圖;(a)係半導體晶圓的局部斷裂立體圖,(b)係半導體晶圓的背面側之立體圖,(c)係半導體晶圓的局部縱剖面圖。 圖2係顯示實施例1之黏著片的構成之剖面圖。 圖3係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之俯視圖。 圖4係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之前視圖。 圖5係實施例1的貼附單元之前視圖。 圖6係實施例1的腔室之縱剖面圖。 圖7係實施例1的片穿孔部之立體圖。 圖8係顯示實施例1的黏著片貼附裝置的動作之流程圖。 圖9係實施例1的安裝框架(mount frame)之立體圖。 圖10係實施例1的步驟S2之說明圖。 圖11係實施例1的步驟S3之說明圖。 圖12係實施例1的步驟S3之說明圖。 圖13係實施例1的步驟S4之說明圖。 圖14係實施例1的步驟S4之說明圖。 圖15係實施例1的步驟S4之說明圖。 圖16係實施例1的步驟S5之說明圖。 圖17係說明在實施例1的步驟S5中藉由片穿孔部下降所形成之貫通孔的位置之俯視圖。 圖18係實施例1的步驟S5之說明圖。 圖19係說明在實施例1的步驟S5中藉由片穿孔部轉動所形成之貫通孔的位置之俯視圖。 圖20係實施例1的步驟S5之說明圖。 圖21係實施例1的步驟S6之說明圖。 圖22係實施例1的步驟S7之說明圖。 圖23係實施例1的步驟S7之說明圖。 圖24係實施例1的步驟S8之說明圖。 圖25係說明比較例之腔室內部的加壓控制模式之圖表。 圖26係說明實施例2之腔室內部的加壓控制模式之圖表。 圖27係實施例3的腔室之縱剖面圖。 圖28係實施例3的步驟S6之說明圖。 圖29係說明實施例3的腔室內部的壓力的變化之圖表。 圖30係實施例4的腔室之縱剖面圖。 圖31係顯示實施例5的密封構件的構成之圖;(a)係密封構件的背面側之立體圖,(b)係密封構件的縱剖面圖。 圖32係顯示實施例5的基板及環框的構成之立體圖。 圖33係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之俯視圖。 圖34係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之前視圖。 圖35係實施例5的密封單元之前視圖。 圖36係顯示實施例5的元件密封裝置的動作之流程圖。 圖37係實施例5的步驟S2之說明圖。 圖38係實施例5的步驟S2之說明圖。 圖39係實施例5的步驟S3之說明圖。 圖40係實施例5的步驟S3之說明圖。 圖41係實施例5的步驟S4之說明圖。 圖42係實施例5的步驟S4之說明圖。 圖43係實施例5的步驟S5之說明圖。 圖44係實施例5的步驟S5之說明圖。 圖45係說明在實施例5的步驟S5中藉由片穿孔部轉動所形成之貫通孔的位置之俯視圖。 圖46係實施例5的步驟S6之說明圖。 圖47係實施例5的步驟S7之說明圖。 圖48係實施例5的步驟S7之說明圖。 圖49係實施例5的步驟S8之說明圖。 圖50係說明實施例5的功效之圖;(a)係說明將腔室內減壓並進行密封時形成間隙部的情況下的構成之縱剖面圖,(b)係說明藉由將腔室內加壓並進行密封,而逐漸填充間隙部的狀態之縱剖面圖。 圖51係變形例的步驟S4之說明圖。 圖52係變形例的構成之說明圖;(a)係顯示關於具備彈性體的變形例之腔室的構成之縱剖面圖,(b)係說明在不具有彈性體的比較例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點之圖,(c)係說明具有彈性體的變形例的優點之圖。 圖53係變形例的構成之說明圖;(a)係顯示具備加熱機構的變形例的構成之圖,(b)係顯示使加熱機構接近黏著帶的變形例的構成之圖。 圖54係變形例的構成之說明圖;(a)係顯示變形例之基板的構成之縱剖面圖,(b)係說明變形例之保持台的構成之縱剖面圖。 圖55係變形例的步驟S3的工序之說明圖。 圖56係變形例的步驟S2的工序之說明圖。 圖57係變形例的步驟S3的工序之說明圖。 圖58係實施例2的腔室之縱剖面圖。
9:保持台
29:腔室
29A:下殼體
32:加壓裝置
33:控制部
35:桿
37:致動器
76:片穿孔部
97:升降驅動台
102:流路
104:電磁閥
114:電磁閥
127:支持臂
128:刀具保持器
129:刀具
203:流路
204:流路
Ar:氣體
f:環框
W:晶圓
DT:黏著帶
PH:貫通孔
H1:下空間
H2:上空間
He:扁平凹部
Ka:環狀凸部
Kf:內側角部
V1,V2:按壓力

Claims (11)

  1. 一種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係在具備上腔室與下腔室之腔室的內部空間,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 該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的特徵為具備: 上下空間形成過程,藉由前述上腔室與前述下腔室夾住前述片材,而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供配置前述工件之下空間、與隔介前述片材而與前述下空間對向之上空間; 第1一體化過程,以前述下空間的壓力變得比前述上空間的壓力低之方式使前述腔室的內部減壓,利用形成於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接觸,藉此使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 壓力差調整過程,在第1一體化過程後,調整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及 第2一體化過程,於正在調整前述壓力差的狀態下,藉由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而使前述片材密接於前述工件。
  2. 如請求項1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壓力差調整過程係藉由使貫通孔形成於前述片材,而使前述上空間與前述下空間透過前述貫通孔連通。
  3. 如請求項1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壓力差調整過程係藉由控制成使至少前述上空間及前述下空間中之一者的壓力階段性地上升,來維持前述壓力差。
  4. 如請求項1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腔室具備: 第1變壓機構,調整前述上空間的壓力; 第2變壓機構,調整前述下空間的壓力;及 控制部,獨立地控制前述第1變壓機構及前述第2變壓機構, 前述壓力差調整過程係藉由前述控制部獨立地控制前述第1變壓機構及前述第2變壓機構,而一邊維持前述壓力差一邊使前述上空間及前述下空間的壓力上升。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在前述第1一體化過程中,藉由使前述片材朝向前述工件變形成凸狀,而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接觸。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片材係具有與前述工件對應的既定形狀。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片材係保持在長形的搬送用片, 具備配設於前述上殼體的內部之片狀彈性體, 在前述上下空間形成過程中利用前述上殼體與前述下殼體將前述搬送用片夾住,藉此以前述片狀彈性體抵接於前述搬送用片中未保持前述片材的面之方式配設前述片狀彈性體。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工件係在一面的外周具有環狀凸部, 前述片材係密接於前述工件中形成有前述環狀凸部之面。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其中, 前述工件係搭載有光學元件之基板, 前述片材係密接於前述工件中搭載有前述光學元件的面。
  10. 一種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係在具備上腔室與下腔室之腔室的內部空間,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 該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的特徵為具備︰ 保持台,保持前述工件; 腔室,收容前述保持台,藉由前述上腔室與前述下腔室將前述片材夾住而形成,且隔介前述片材被劃分成上空間與下空間; 供給機構,供給前述片材; 第1一體化機構,以使前述下空間的壓力變得比前述上空間的壓力低之方式使前述腔室的內部減壓,利用形成於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前述片狀密封材與前述工件接觸,藉此使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 差壓調整機構,在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後,調整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及 第2一體化機構,於正在調整前述壓力差的狀態,藉由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而使前述片材密接於前述工件。
  11. 一種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係藉由在具備上腔室與下腔室之腔室的內部空間,使工件與片材一體化,來製造半導體製品, 該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的特徵為具備: 上下空間形成過程,藉由前述上腔室與前述下腔室將前述片材夾住,而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劃分成供配置前述工件之下空間、與隔介前述片材而與前述下空間對向之上空間; 第1一體化過程,以前述下空間的壓力變得比前述上空間的壓力低之方式使前述腔室的內部減壓,利用形成於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差壓,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接觸,藉此使前述片材附著於前述工件; 壓力差調整過程,在第1一體化過程後,調整前述腔室內的壓力,以使前述腔室內的上空間與下空間之間的壓力差降低;及 第2一體化過程,於正在調整前述壓力差的狀態下,藉由將前述腔室的內部空間的壓力提升到大氣壓以上的壓力,而使前述片材與前述工件密接。
TW111103875A 2021-03-01 2022-01-28 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TW2022364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1743 2021-03-01
JP2021031743A JP2022132971A (ja) 2021-03-01 2021-03-01 ワークとシート材の一体化方法、ワークとシート材の一体化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製品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6495A true TW202236495A (zh) 2022-09-16

Family

ID=83023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3875A TW202236495A (zh) 2021-03-01 2022-01-28 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32971A (zh)
KR (1) KR20220123577A (zh)
CN (1) CN114999986A (zh)
TW (1) TW20223649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32582A (ja) 2012-05-01 2013-11-14 Nitto Denko Corp 粘着テープ貼付け方法および粘着テープ貼付け装置
JP6506680B2 (ja) 2015-11-09 2019-04-24 Towa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装置及び樹脂封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23577A (ko) 2022-09-08
JP2022132971A (ja) 2022-09-13
CN114999986A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89045B2 (ja) 半導体ウエハのマウント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ウエハのマウント装置
KR101543630B1 (ko) 시트 첩부 장치 및 첩부 방법
KR101458399B1 (ko) 시트 첩부장치 및 첩부방법
KR20200012732A (ko) 웨이퍼의 가공 방법
KR102327469B1 (ko) 점착 테이프 부착 방법 및 점착 테이프 부착 장치
WO2013051162A1 (ja) 成形装置および成形方法
JP6636696B2 (ja) 半導体ウエハのマウント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ウエハのマウント装置
EP3138682A1 (en) Thermoforming apparatus
JP4972219B1 (ja) 成形装置および成形方法
KR20210152954A (ko) 점착 시트 첩부 방법, 점착 시트 첩부 장치, 및 반도체 제품의 제조 방법
TW202236495A (zh) 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方法、工件與片材的一體化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CN113471085A (zh) 器件密封方法、器件密封装置和半导体产品的制造方法
KR20230147708A (ko) 전사 장치 및 전사 방법
KR20210152953A (ko) 점착 시트 첩부 방법, 점착 시트 첩부 장치, 및 반도체 제품의 제조 방법
TW202205454A (zh) 元件密封方法、元件密封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JP2021197543A (ja) 粘着シート貼付け方法、粘着シート貼付け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製品の製造方法
TW202141653A (zh) 元件密封方法、元件密封裝置及半導體製品的製造方法
JP2021197544A (ja) 粘着シート貼付け方法、粘着シート貼付け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製品の製造方法
WO2017065005A1 (ja) 粘着テープ貼付け方法および粘着テープ貼付け装置
KR20210015672A (ko) 시트재 첩부 방법 및 시트재 첩부 장치
US20230154782A1 (en) Tape pressure bonding apparatus
JP6653032B2 (ja) 半導体ウエハのマウント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ウエハのマウント装置
CN117995741A (zh) 粘合带粘贴装置
CN117995742A (zh) 粘合带粘贴装置
WO2017065006A1 (ja) 粘着テープ貼付け方法および粘着テープ貼付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