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1056A - 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1056A
TW202231056A TW110143674A TW110143674A TW202231056A TW 202231056 A TW202231056 A TW 202231056A TW 110143674 A TW110143674 A TW 110143674A TW 110143674 A TW110143674 A TW 110143674A TW 202231056 A TW202231056 A TW 2022310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light
receiving pixels
receiving
image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3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野幸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1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105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3Optical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1Electronic components shared by two or more pixel-elements, e.g. one amplifier shared by two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4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wavelength filte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40Extracting pixel data from image sensors by controlling scanning circuits, e.g. by modify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sampled or to be sampled
    • H04N25/42Extracting pixel data from image sensors by controlling scanning circuits, e.g. by modify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sampled or to be sampled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of operation using different resolutions or aspect ratios, e.g. switching between interlaced and non-interlace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03SSIS architectures incorporating pixels for producing signals other than image signals
    • H04N25/704Pix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e.g. phase difference pixel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1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sensors; Charge-transfer regi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CD sensors
    • H04N25/75Circuitry for providing, modifying or 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from the pixel arr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Color Television Image Signal Generator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課題在於獲得可提高畫質之攝像裝置。 本揭示之攝像裝置具備:複數個像素區塊,其等各自具有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複數個受光像素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像素對;及複數個透鏡,其等分別設置於與複數個像素對對應之位置。

Description

攝像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拍攝被攝體之攝像裝置。
攝像裝置中,例如有為了實現自動聚焦而獲得像面相位差者。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具備通常像素、及用以獲得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檢測像素之攝像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6/098640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攝像裝置中,期望攝像圖像之畫質較高,期待畫質進一步提高。
期望提供一種可提高畫質之攝像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具備複數個像素區塊與複數個透鏡。複數個像素區塊各自具有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該等複數個受光像素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像素對。複數個透鏡分別設置於與複數個像素對對應之位置。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中,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中,設置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該等複數個受光像素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像素對。在與複數個像素對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複數個透鏡。
以下,針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參考圖式詳細說明。另,說明依照以下順序進行。 1.實施形態 2.攝像裝置之使用例 3.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1.實施形態> [構成例] 圖1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攝像裝置1)之一構成例。攝像裝置1具備像素陣列11、驅動部12、參考信號產生部13、讀出部20、信號處理部15及攝像控制部18。
像素陣列11具有矩陣狀配置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構成為產生包含與受光量對應之像素電壓Vpix之信號SIG。
圖2顯示像素陣列11之受光像素P之配置之一例。圖3顯示像素陣列11之概略剖面構造之一例。像素陣列11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塊100與複數個透鏡101。
複數個像素區塊100包含有像素區塊100R、100Gr、100Gb、100B。像素陣列11中,複數個受光像素P以4個像素區塊100(像素區塊100R、100Gr、100Gb、100B)為單位(單元U)配置。
像素區塊100R具有包含紅色(R)之彩色濾光片115之8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R),像素區塊100Gr具有包含綠色(G)之彩色濾光片115之10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Gr),像素區塊100Gb具有包含綠色(G)之彩色濾光片115之10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Gb),像素區塊100B具有包含藍色(B)之彩色濾光片115之8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B)。圖2中,使用陰影表現彩色濾光片之顏色不同。像素區塊100R之受光像素PR之配置圖案、及像素區塊100B之受光像素PB之配置圖案彼此相同,像素區塊100Gr之受光像素PGr之配置圖案、及像素區塊100Gb之受光像素PGb之配置圖案彼此相同。單元U中,像素區塊100Gr配置於左上,像素區塊100R配置於右上,像素區塊100B配置於左下,像素區塊100Gb配置於右下。如此,像素區塊100R、100Gr、100Gb、100B以像素區塊100為單位,根據所謂之拜耳排列而排列。
如圖3所示,像素陣列11具備半導體基板111、半導體區域112、絕緣層113、多層配線層114、彩色濾光片115及遮光膜116。半導體基板111為形成攝像裝置1之支持基板,為P型半導體基板。半導體區域112為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11之基板內,與複數個受光像素P之各者對應之位置之半導體區域,藉由摻雜N型雜質而形成光電二極體PD。絕緣層113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11之基板內,於XY平面上並設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之邊界,該例中,為使用氧化膜等構成之DTI(Deep Trench Isolation:深渠溝隔離)。多層配線層114設置於像素陣列11之與光入射面S為相反面之半導體基板111上,且包含複數個配線層及層間絕緣膜。多層配線層114之配線例如構成為將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11之表面之未圖示之電晶體與驅動部12及讀出部20連接。彩色濾光片115設置於像素陣列11之光入射面S之半導體基板111之上。遮光膜116於像素陣列11之光入射面S上,以包圍並設於X方向之2個受光像素P(以下,亦稱為像素對90)之方式設置。
複數個透鏡101為所謂之晶載透鏡,設置於像素陣列11之光入射面S之彩色濾光片115之上。透鏡101設置於並設於X方向之2個受光像素P(像素對90)之上部。於像素區塊100R之8個受光像素P之上部,設置4個透鏡101,於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之上部,設置5個透鏡101,於像素區塊100Gb之10個受光像素P之上部,設置5個透鏡101,於像素區塊100B之8個受光像素P之上部,設置4個透鏡101。透鏡101於X方向及Y方向上並設。排列於Y方向之透鏡101於X方向上,偏移1個受光像素P之量而配置。換言之,排列於Y方向之像素對90於X方向上,偏移1個受光像素P之量而配置。
根據該構成,與1個透鏡101對應之像素對90之2個受光像素P中,像互相偏移。攝像裝置1基於由複數個像素對90檢測出之所謂像面相位差,產生相位差資料DF。例如,搭載有攝像裝置1之相機中,基於該相位差資料DF決定散焦量,基於上述散焦量使攝影透鏡之位置移動。如此,於相機中,可實現自動聚焦。
圖4顯示像素區塊100Gr之一構成例。圖5顯示像素區塊100R之一構成例。圖6顯示像素區塊100R、100Gr、100Gb、100B之配線例。另,圖6中,為方便說明,將複數個像素區塊100互相分開描述。
像素陣列11具有複數條控制線TRGL、複數條控制線RSTL、複數條控制線SELL、複數條信號線VSL。控制線TRGL於X方向(圖4~6之橫向)延伸,一端連接於驅動部12。藉由驅動部12對該控制線TRGL供給控制信號STRG。控制線RSTL於X方向延伸,一端連接於驅動部12。藉由驅動部12對該控制線RSTL供給控制信號SRST。控制線SELL於X方向延伸,一端連接於驅動部12。藉由驅動部12對該控制線SELL供給控制信號SSEL。信號線VSL於Y方向(圖4~6之縱向)延伸,一端連接於讀出部20。該信號線VSL將受光像素P產生之信號SIG傳送至讀出部20。
像素區塊100Gr(圖4)具有10個光電二極體PD、10個電晶體TRG、浮動擴散區FD、電晶體RST、AMP、SEL。10個光電二極體PD及10個電晶體TRG分別與像素區塊100Gr所含之10個受光像素PGr對應。電晶體TRG、RST、AMP、SEL於該例中為N型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
光電二極體PD為產生與受光量對應之量之電荷,將產生之電荷累積於內部之光電轉換元件。光電二極體PD之陽極接地,陰極連接於電晶體TRG之源極。
電晶體TRG之閘極連接於控制線TRGL,源極連接於光電二極體PD之陰極,汲極連接於浮動擴散區FD。10個電晶體TRG之閘極連接於10條控制線TRGL(該例中,為控制線TRGL1~TRGL6、TRGL9~TRGL12)中互不相同之控制線TRGL。
浮動擴散區FD構成為累積自光電二極體PD經由電晶體TRG傳輸之電荷。浮動擴散區FD例如使用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表面之擴散層而構成。圖4中,使用電容元件之符號表示浮動擴散區FD。
電晶體RST之閘極連接於控制線RSTL,對汲極供給電源電壓VDD,源極連接於浮動擴散區FD。
電晶體AMP之閘極連接於浮動擴散區FD,對汲極供給電源電壓VDDH,源極連接於電晶體SEL之汲極。
電晶體SEL之閘極連接於控制線SELL,汲極連接於電晶體AMP之源極,源極連接於信號線VSL。
根據該構成,受光像素P中,例如基於控制信號STRG、SRST,電晶體TRG、RST成為接通狀態,藉此將累積於光電二極體PD之電荷排出。且,藉由該等電晶體TRG、RST成為斷開狀態,曝光期間T開始,於光電二極體PD累積與受光量對應之量之電荷。且,曝光期間T結束後,受光像素P將包含重設電壓Vreset及像素電壓Vpix之信號SIG輸出至信號線VSL。具體而言,首先,藉由基於控制信號SSEL,電晶體SEL成為接通狀態,受光像素P與信號線VSL電性連接。藉此,電晶體AMP連接於讀出部20之恆定電流源21(後述),作為所謂源極隨耦器動作。且,受光像素P如後述,於藉由電晶體RST成為接通狀態而將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重設後之P相(Pre-charge(預充電)相)期間TP,將與此時之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對應之電壓作為重設電壓Vreset輸出。又,受光像素P於藉由電晶體TRG成為接通狀態而自光電二極體PD向浮動擴散區FD傳輸電荷後之D相(Data(資料)相)期間TD,將與此時之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對應之電壓作為像素電壓Vpix輸出。像素電壓Vpix與重設電壓Vreset之差電壓與曝光期間T之受光像素P之受光量對應。如此,受光像素P將包含該等重設電壓Vreset及像素電壓Vpix之信號SIG輸出至信號線VSL。
像素區塊100R(圖5)具有8個光電二極體PD、8個電晶體TRG、浮動擴散區FD、及電晶體RST、AMP、SEL。8個光電二極體PD及8個電晶體TRG分別與像素區塊100R所含之8個受光像素PR對應。8個電晶體TRG之閘極連接於8條控制線TRGL(該例中,為控制線TRGL1、TRGL2、TRGL5~TRGL10)中互不相同之控制線TRGL。
如圖6所示,排列於X方向上,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100Gr、100R連接於相同之12條控制線TRGL(控制線TRGL1~TRGL12)中之複數條控制線TRGL。該例中,圖6中自下向上依序排列有控制線TRGL1~TRGL12。像素區塊100Gr連接於12條控制線TRGL(控制線TRGL1~TRGL12)中之10條控制線TRGL(控制線TRGL1~TRGL6、TRGL9~TRGL12),像素區塊100R連接於該12條控制線TRGL(控制線TRGL1~TRGL12)中之8條控制線TRGL(控制線TRGL1、TRGL2、TRGL5~TRGL10)。
又,雖未圖示,但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100Gr、100R連接於1條控制線RSTL及1條控制線SELL。
又,如圖6所示,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100Gr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同樣地,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100R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
像素區塊100B與像素區塊100R(圖5)同樣,具有8個光電二極體PD、8個電晶體TRG、浮動擴散區FD、及電晶體RST、AMP、SEL。8個光電二極體PD及8個電晶體TRG分別與像素區塊100B所含之8個受光像素PB對應。8個電晶體TRG之閘極連接於8條控制線TRGL中互不相同之控制線TRGL。
像素區塊100Gb與像素區塊100Gr(圖4)同樣,具有10個光電二極體PD、10個電晶體TRG、浮動擴散區FD、及電晶體RST、AMP、SEL。10個光電二極體PD及10個電晶體TRG分別與像素區塊100Gb所含之10個受光像素PGb對應。10個電晶體TRG之閘極連接於10條控制線TRGL中互不相同之控制線TRGL。
如圖6所示,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100B、100Gb連接於相同之12條控制線TRGL中之複數條控制線TRGL。又,雖未圖示,但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100B、100Gb連接於1條控制線RSTL及1條控制線SELL。又,如圖6所示,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100B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同樣地,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100Gb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
驅動部12(圖1)構成為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驅動像素陣列11中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具體而言,驅動部12藉由對像素陣列11中之複數條控制線TRGL分別供給複數個控制信號STRG,對複數條控制線RSTL分別供給複數個控制信號SRST,對複數條控制線SELL分別供給複數個控制信號SSEL,而驅動像素陣列11中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
參考信號產生部13構成為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產生參考信號RAMP。參考信號RAMP具有於讀出部20進行AD轉換期間(P相期間TP及D相期間TD),電壓位準根據時間經過逐漸變化之所謂斜坡波形。參考信號產生部13將此種參考信號RAMP供給至讀出部20。
讀出部20構成為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基於自像素陣列11經由信號線VSL供給之信號SIG進行AD轉換,藉此產生圖像信號Spic0。
圖7顯示讀出部20之一構成例。另,圖6中,除讀出部20外,亦描繪有參考信號產生部13、信號處理部15及攝像控制部18。讀出部20具有複數個恆定電流源21、複數個AD(Analog to Digital:類比轉數位)轉換部ADC、及傳輸控制部27。複數個恆定電流源21及複數個AD轉換部ADC分別與複數條信號線VSL對應設置。以下,針對與某1條信號線VSL對應之恆定電流源21及AD轉換部ADC進行說明。
恆定電流源21構成為使特定電流流過對應之信號線VSL。恆定電流源21之一端連接於對應之信號線VSL,另一端接地。
AD轉換部ADC構成為基於對應之信號線VSL之信號SIG進行AD轉換。AD轉換部ADC具有電容元件22、23、比較電路24、計數器25及鎖存器26。
電容元件22之一端連接於信號線VSL且被供給信號SIG,另一端連接於比較電路24。對電容元件23之一端供給自參考信號產生部13供給之參考信號RAMP,另一端連接於比較電路24。
比較電路24構成為基於自受光像素P經由信號線VSL及電容元件22供給之信號SIG、及自參考信號產生部13經由電容元件23供給之參考信號RAMP,進行比較動作,藉此產生信號CP。比較電路24基於自攝像控制部18供給之控制信號AZ,設定電容元件22、23之電壓,藉此設定動作點。且,其後,比較電路24於P相期間TP,進行比較信號SIG所含之重設電壓Vreset與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之比較動作,於D相期間TD,進行比較信號SIG所含之像素電壓Vpix與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之比較動作。
計數器25構成為進行基於自比較電路24供給之信號CP,計數自攝像控制部18供給之時脈信號CLK之脈衝之計數動作。具體而言,計數器25於P相期間TP,計數時脈信號CLK之脈衝,直至信號CP轉移為止,藉此產生計數值CNTP,將該計數值CNTP作為具有複數個位元之數位碼輸出。又,計數器25於D相期間TD,計數時脈信號CLK之脈衝,直至信號CP轉移為止,藉此產生計數值CNTD,將該計數值CNTD作為具有複數個位元之數位碼輸出。
鎖存器26構成為暫時保持自計數器25供給之數位碼,且基於來自傳輸控制部27之指示,將該數位碼輸出至匯流排配線BUS。
傳輸控制部27構成為基於自攝像控制部18供給之控制信號CTL,以使複數個AD轉換部ADC之鎖存器26將數位碼依序輸出至匯流排配線BUS之方式進行控制。讀出部20使用該匯流排配線BUS,將自複數個AD轉換部ADC供給之複數個數位碼作為圖像信號Spic0,依序傳輸至信號處理部15。
信號處理部15(圖1)構成為基於圖像信號Spic0及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藉此產生圖像信號Spic。信號處理部15具有圖像資料產生部16與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圖像資料產生部16構成為基於圖像信號Spic0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構成為基於圖像信號Spic0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資料DF。信號處理部15產生圖像信號Spic,該圖像信號Spic包含由圖像資料產生部16產生之圖像資料DP、及由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產生之相位差資料DF。
圖8顯示圖像信號Spic之一例。信號處理部15例如藉由交替配置複數列量之受光像素P之圖像資料DP、及複數列量之受光像素P之相位差資料DF,而產生圖像信號SPic。且,信號處理部15輸出此種圖像信號Spic。
攝像控制部18構成為對驅動部12、參考信號產生部13、讀出部20及信號處理部15供給控制信號,控制其等之電路之動作,藉此控制攝像裝置1之動作。自外部對攝像控制部18供給控制信號Sctl。該控制信號Sctl例如包含所謂之電子變焦之變焦倍率相關之資訊。攝像控制部18基於控制信號Sctl,控制攝像裝置1之動作。
此處,受光像素P與本揭示之「受光像素」之一具體例對應。像素對90與本揭示之「像素對」之一具體例對應。像素區塊100與本揭示之「像素區塊」之一具體例對應。例如,像素區塊100Gr與本揭示之「第1像素區塊」之一具體例對應。例如,像素區塊100R與本揭示之「第2像素區塊」之一具體例對應。透鏡101與本揭示之「透鏡」之一具體例對應。控制線TRGL與本揭示之「控制線」之一具體例對應。絕緣層113與本揭示之「絕緣層」之一具體例對應。
[動作及作用]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之動作及作用進行說明。
(整體動作概要) 首先,參考圖1、7等,說明攝像裝置1之整體動作概要。驅動部12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依序驅動像素陣列11中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參考信號產生部13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產生參考信號RAMP。受光像素P於P相期間TP,將重設電壓Vreset作為信號SIG輸出,於D相期間TD,將與受光量對應之像素電壓Vpix作為信號SIG輸出。讀出部20基於自像素陣列11經由信號線VSL供給之信號SIG、及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產生圖像信號Spic0。信號處理部15中,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圖像信號Spic0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基於圖像信號Spic0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資料DF。且,信號處理部15產生包含圖像資料DP及相位差資料DF之圖像信號Spic。攝像控制部18對驅動部12、參考信號產生部13、讀出部20及信號處理部15供給控制信號,控制其等之電路之動作,藉此控制攝像裝置1之動作。
(詳細動作) 攝像控制部18基於包含電子變焦之變焦倍率相關之資訊之控制信號Sctl,控制攝像裝置1之動作。以下,針對攝像裝置1之變焦動作進行說明。
圖9顯示將變焦倍率自1倍變化為10倍時之攝像圖像之受光像素P之數量(有效像素數)之一例。圖9中,實線表示攝像裝置1之有效像素數。圖10顯示攝像裝置1之變焦動作之一例,(A)顯示變焦倍率為1倍時之動作,(B)顯示變焦倍率為2倍時之動作,(C)顯示變焦倍率為3倍時之動作。
攝像裝置1具有3個攝像模式M(攝像模式MA、MB、MC)。攝像控制部18基於控制信號Sctl所含之變焦倍率相關之資訊,選擇3個攝像模式MA~MC中之1個。具體而言,攝像控制部18如圖9所示,於變焦倍率未達2之情形時,選擇攝像模式MA,於變焦倍率為2以上未達3之情形時,選擇攝像模式MB,於變焦倍率為3以上之情形時,選擇攝像模式MC。
攝像模式MA中,如圖10(A)所示,攝像裝置1於複數個單位單元U之各者,獲得4個像素值V(像素值VR、VGr、VGb、VB)。關於具體之動作,於下文敘述。如此,攝像裝置1藉由以4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產生像素值V,而產生圖像資料DP。像素陣列11中之受光像素P之數量為108[Mpix]之情形時,算出12[Mpix]量之像素值V。藉此,如圖9所示,有效像素數變為12[Mpix]。
如圖9所示,該攝像模式MA下,當將變焦倍率自1增加時,有效像素數隨著倍率而降低。且,當變焦倍率變為2時,攝像模式M變為攝像模式MB。
攝像模式MB中,如圖10(B)所示,攝像裝置1於複數個單位單元U之各者,獲得16個像素值V。關於具體之動作,於下文敘述。如此,攝像裝置1藉由以16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產生像素值V,而產生圖像資料DP。像素陣列11中之受光像素P之數量為108[Mpix]之情形時,算出48[Mpix]量之像素值V。實際上,由於變焦倍率為2倍,故如圖10(B)所示,攝像範圍縮小至1/4,有效像素數變為12[Mpix](=48[Mpix]/4)。
如圖9所示,該攝像模式MB下,當將變焦倍率自2增加時,有效像素數隨著倍率而降低。且,當變焦倍率變為3時,攝像模式M變為攝像模式MC。
攝像模式MC中,如圖10(C)所示,攝像裝置1於複數個單位單元U之各者,獲得36個像素值V。關於具體之動作,於下文敘述。如此,攝像裝置1藉由以36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產生像素值V,而產生圖像資料DP。像素陣列11中之受光像素P之數量為108[Mpix]之情形時,獲得108[Mpix]之攝像圖像。實際上,由於變焦倍率為3倍,故如圖10(C)所示,攝像範圍縮小至1/9,有效像素數變為12[Mpix](=108[Mpix]/9)。
如此,攝像裝置1中,由於設置3個攝像模式M,故可減少變更變焦倍率時之攝像圖像之畫質變化。即,例如省略攝像模式MB,設置2個攝像模式MA、MC,於變焦倍率未達2倍時選擇攝像模式MA,且於變焦倍率為2倍以上時選擇攝像模式MC,於該情形時,如圖9中虛線所示,有效像素數大幅變化。即,該例中,變焦倍率為2倍之情形時,選擇攝像模式MC,有效像素數為27[Mpix](=108[Mpix]/4)。因此,因變焦倍率例如為1.9倍時之有效像素數與變焦倍率為2倍時之有效像素數產生較大差異,故於變焦倍率為2倍左右時,攝像圖像之畫質有可能大幅變化。另一方面,攝像裝置1中,由於設置3個攝像模式M,故可減少變更變焦倍率時之有效像素數之變化,可抑制攝像圖像之畫質變化。
(攝像模式MA) 圖11顯示攝像模式MA之攝像裝置1之一動作例。圖11中以“〇”所示之受光像素P表示成為讀出動作之對象之受光像素P。
首先,如圖11(A)所示,攝像裝置1於複數個像素區塊100各者,算出與設有透鏡101之像素對90中左側之受光像素P之受光量對應之像素值V,藉此產生圖像資料DT1。具體而言,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Gr中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5個受光像素PG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等5個受光像素PGr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Gr1。又,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R之8個受光像素PR中之4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4個受光像素P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等4個受光像素PR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R1。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B之8個受光像素PB中之4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4個受光像素P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4個受光像素PB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B1。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b之10個受光像素PGb中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5個受光像素PG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5個受光像素PGb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Gb1。如此,攝像裝置1產生包含像素值VGr1、VR1、VB1、VGb1之圖像資料DT1(圖11(A))。
接著,如圖11(B)所示,攝像裝置1於複數個像素區塊100各者,算出與所有受光像素P之受光量對應之像素值V,藉此產生圖像資料DT2。具體而言,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G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等10個受光像素PGr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Gr2。又,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R之8個受光像素P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等8個受光像素PR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R2。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B之8個受光像素P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等8個受光像素PB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B2。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b之10個受光像素PG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算出該等10個受光像素PGb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Gb2。如此,攝像裝置1產生包含像素值VGr2、VR2、VB2、VGb2之圖像資料DT2(圖11(B))。
以下,著眼於某像素區塊100Gr,就針對該像素區塊100Gr中之10個受光像素PGr之讀出動作進行說明。
圖12顯示讀出動作之一例,(A)顯示控制信號SSEL之波形,(B)顯示控制信號SRST之波形,(C)顯示供給至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Gr之控制信號STRG(控制信號STRGL)之波形,(D)顯示供給至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Gr之控制信號STRG(控制信號STRGR)之波形,(E)顯示控制信號AZ之波形,(F)顯示參考信號RAMP之波形,(G)顯示信號SIG之波形,(H)顯示信號CP之波形。圖12(F)、(G)中,使用相同電壓軸顯示參考信號RAMP及信號SIG之波形。又,該說明中,圖12(F)所示之參考信號RAMP之波形為經由電容元件23供給至比較電路24之輸入端子之電壓之波形,圖12(G)所示之信號SIG之波形為經由電容元件22供給至比較電路24之輸入端子之電壓之波形。
首先,於時序t11,水平期間H開始。藉此,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SEL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A))。藉此,像素區塊100Gr中,電晶體SEL成為接通狀態,像素區塊100Gr與信號線VSL電性連接。又,於該時序t11,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RST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B))。藉此,像素區塊100Gr中,電晶體RST成為接通狀態,將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設定為電源電壓VDD(重設動作)。且,像素區塊100Gr輸出與此時之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對應之電壓。又,於該時序t11,攝像控制部18使控制信號AZ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E))。藉此,AD轉換部ADC之比較電路24藉由設定電容元件22、23之電壓,而設定動作點。如此,將信號SIG之電壓設定為重設電壓Vreset,將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設定為與信號SIG之電壓(重設電壓Vreset)相同之電壓(圖12(F)、(G))。
且,於自時序t11經過特定時間之時序,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RST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B))。藉此,像素區塊100Gr中,電晶體RST成為斷開狀態,重設動作結束。
接著,於時序t12,攝像控制部18使控制信號AZ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E))。藉此,比較電路24結束動作點之設定。
又,於該時序t12,參考信號產生部13將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設為電壓V1(圖12(F))。藉此,由於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高於信號SIG之電壓,故比較電路24使信號CP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H))。
且,於時序t13~t15之期間(P相期間TP),AD轉換部ADC基於信號SIG進行AD轉換。具體而言,首先,於時序t13,參考信號產生部13使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自電壓V1以特定之變化程度開始降低(圖12(F))。又,於該時序t13,攝像控制部18開始產生時脈信號CLK。AD轉換部ADC之計數器25藉由進行計數動作,而計數該時脈信號CLK之脈衝。
且,於時序t14,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低於信號SIG之電壓(重設電壓Vreset)(圖12(F)、(G))。藉此,AD轉換部ADC之比較電路24使信號CP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H))。AD轉換部ADC之計數器25基於該信號CP之轉移,停止計數動作。此時之計數器25之計數值(計數值CNTP)為與重設電壓Vreset對應之值。鎖存器26保持該計數值CNTP。且,計數器25將計數值重置。
接著,於時序t15,攝像控制部18伴隨著P相期間TP之結束,停止產生時脈信號CLK。又,參考信號產生部13於該時序t15,停止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之變化(圖12(F))。且,於該時序t15以後之期間,讀出部20將保持於鎖存器26之計數值CNTP作為圖像信號Spic0,供給至信號處理部15。
接著,於時序t16,攝像控制部18將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設定為電壓V1(圖12(F))。藉此,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高於信號SIG之電壓(重設電壓Vreset),故比較電路24使信號CP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H))。
接著,於時序t17,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TRGL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C))。藉此,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之5個受光像素PGr中,電晶體TRG成為接通狀態,將由光電二極體PD產生之電荷傳輸至浮動擴散區FD(電荷傳輸動作)。且,像素區塊100Gr輸出與此時之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對應之電壓。如此,信號SIG之電壓變為像素電壓Vpix1(圖12(G))。
且,於自該時序t17經過特定時間之時序,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TRGL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C))。藉此,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之5個受光像素PGr中,電晶體TRG成為斷開狀態,電荷傳輸動作結束。
且,於時序t18~t20期間(D相期間TD1),AD轉換部ADC基於信號SIG進行AD轉換。具體而言,首先,於時序t18,參考信號產生部13使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自電壓V1以特定之變化程度開始降低(圖12(F))。又,於該時序t18,攝像控制部18開始產生時脈信號CLK。AD轉換部ADC之計數器25藉由進行計數動作,而計數該時脈信號CLK之脈衝。
且,於時序t19,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低於信號SIG之電壓(像素電壓Vpix1)(圖12(F)、(G))。藉此,AD轉換部ADC之比較電路24使信號CP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H))。AD轉換部ADC之計數器25基於該信號CP之轉移,停止計數動作。此時之計數器25之計數值(計數值CNTD1)為與像素電壓Vpix1對應之值。鎖存器26保持該計數值CNTD1。且,計數器25將計數值重置。
接著,於時序t20,攝像控制部18隨著D相期間TD1之結束,停止產生時脈信號CLK。又,參考信號產生部13於該時序t20,停止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變化(圖12(F))。且,於該時序t20以後之期間,讀出部20將保持於鎖存器26之計數值CNTD1作為圖像信號Spic0,供給至信號處理部15。
接著,於時序t21,攝像控制部18將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設定為電壓V1(圖12(F))。藉此,由於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高於信號SIG之電壓(像素電壓Vpix1),故比較電路24使信號CP之電壓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H))。
接著,於時序t22,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TRGL、STRGR之電壓分別自低位準變化為高位準(圖12(C)、(D))。藉此,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Gr中,電晶體TRG成為接通狀態,將由光電二極體PD產生之電荷傳輸至浮動擴散區FD(電荷傳輸動作)。且,像素區塊100Gr輸出與此時之浮動擴散區FD之電壓對應之電壓。如此,信號SIG之電壓變為像素電壓Vpix2(圖12(G))。
且,於自該時序t22經過特定時間之時序,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TRGL、STRGR之電壓分別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C)、(D))。藉此,10個受光像素PGr中,電晶體TRG成為斷開狀態,電荷傳輸動作結束。
且,於時序t23~t25之期間(D相期間TD2),AD轉換部ADC基於信號SIG進行AD轉換。具體而言,首先,於時序t23,參考信號產生部13使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自電壓V1以特定之變化程度開始降低(圖12(F))。又,於該時序t23,攝像控制部18開始產生時脈信號CLK。AD轉換部ADC之計數器25藉由進行計數動作,而計數該時脈信號CLK之脈衝。
且,於時序t24,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低於信號SIG之電壓(像素電壓Vpix2)(圖12(F)、(G))。藉此,AD轉換部ADC之比較電路24使信號CP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H))。AD轉換部ADC之計數器25基於該信號CP之轉移,停止計數動作。此時之計數器25之計數值(計數值CNTD2)為與像素電壓Vpix2對應之值。鎖存器26保持該計數值CNTD2。且,計數器25將計數值重置。
接著,於時序t25,攝像控制部18隨著D相期間TD2之結束,停止產生時脈信號CLK。又,參考信號產生部13於該時序t25,停止參考信號RAMP之電壓之變化(圖12(F))。且,於該時序t25以後之期間,讀出部20將保持於鎖存器26之計數值CNTD2作為圖像信號Spic0,供給至信號處理部15。
接著,於時序t26,驅動部12使控制信號SSEL之電壓自高位準變化為低位準(圖12(A))。藉此,像素區塊100Gr中,電晶體SEL成為斷開狀態,將像素區塊100Gr與信號線VSL電性切離。
如此,讀出部20將包含計數值CNTP、CNTD1、CNTD2之圖像信號Spic0供給至信號處理部15。信號處理部15例如基於圖像信號Spic0所含之計數值CNTP、CNTD1、CNTD2,利用相關雙重取樣之原理,產生圖11(A)所示之像素值VGr1及圖11(B)所示之像素值VGr2。具體而言,信號處理部15例如藉由自計數值CNTD1減去計數值CNTP,而產生像素值VGr1。由於計數值CNTD1為與像素區塊100Gr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5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故信號處理部15可基於該計數值CNTD1,產生圖11(A)所示之像素值VGr1。同樣地,信號處理部15例如藉由自計數值CNTD2減去計數值CNTP,而產生像素值VGr2。由於計數值CNTD2為與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Gr的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故信號處理部15可基於該計數值CNTD2,產生圖11(B)所示之像素值VGr2。
以上,已針對像素區塊100Gr進行說明,但對於像素區塊100R、100Gb、100B亦同樣。如此,信號處理部15如圖11所示,產生包含像素值VR1、VGr1、VGb1、VB1之圖像資料DT1,及包含像素值VR2、VGr2、VGb2、VB2之圖像資料DT2。
圖13係顯示攝像模式MA下之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處理之一例。
首先,信號處理部15基於圖像資料DT1、DT2進行減法處理,藉此產生圖像資料DT3。
具體而言,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VGr2減去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VGr1,藉此算出像素值VGr3。該像素值VGr3為與像素區塊100Gr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5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即,像素值VGr1為與像素區塊100Gr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5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像素值VGr2為與該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因此,藉由自像素值VGr2減去像素值VGr1,而獲得與像素區塊100Gr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5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如此,由於像素值VGr3為與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5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故如圖13所示,像素值VGr3配置於該等5個受光像素PGr之重心位置。
同樣地,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VR2減去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VR1,藉此算出像素值VR3。該像素值VR3為與像素區塊100R之4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4個受光像素P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像素值VR3配置於4個受光像素PR之重心位置,該等4個受光像素PR於像素區塊100R之4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VB2減去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VB1,藉此算出像素值VB3。該像素值VB3為與像素區塊100B之4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4個受光像素PB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像素值VB3配置於4個受光像素PB之重心位置,該等4個受光像素PB於像素區塊100B之4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VGb2減去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VGb1,藉此算出像素值VGb3。該像素值VGb3為與像素區塊100Gb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5個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像素值VGb3配置於5個受光像素PGb之重心位置,該等5個受光像素PGb於像素區塊100Gb之5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且,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圖像資料DT2,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圖10(A))。
又,信號處理部15之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基於圖像資料DT1、DT3,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資料DF。即,圖像資料DT1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圖像資料DT3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因此,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可基於圖像資料DT1、DT3,產生相位差資料DF。
攝像裝置1中,如圖2所示,像素陣列11中,由於透鏡101並設於X方向及Y方向,故可遍及像素陣列11之整面,以高解析度產生相位差資料DF。藉此,例如搭載有此種攝像裝置1之相機中,可實現高精度之自動聚焦,其結果,可提高畫質。
此處,攝像模式MA與本揭示之「第1攝像模式」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1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2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3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3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
(攝像模式MB) 圖14係顯示攝像模式MB下之攝像裝置1之動作例。圖15更具體地顯示圖14所示之動作。圖14、15中,以“〇”所示之受光像素P表示成為讀出動作之對象之受光像素P。
像素區塊100Gr中,如圖15(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r之5個像素對90中之1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G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Gr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Gr1。且,接著,如圖15(B)所示,攝像裝置1將該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G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等2個受光像素PGr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Gr2。
同樣地,像素區塊100R中,如圖15(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R之4個像素對90中之1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R之位置之像素值VR1。且,接著,如圖15(B)所示,攝像裝置1將該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等2個受光像素PR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R2。
同樣地,像素區塊100B中,如圖15(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B之4個像素對90中之1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B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B1。且,接著如圖15(B)所示,攝像裝置1將該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等2個受光像素PB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B2。
同樣地,像素區塊100Gb中,如圖15(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b之5個像素對90中之1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G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Gb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Gb1。且,接著如圖15(B)所示,攝像裝置1將該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G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等2個受光像素PGb之重心位置處之像素值VGb2。
該圖15(A)、(B)之讀出動作為與上述之攝像模式MA下之讀出動作(圖12)相同之動作。攝像裝置1後續進行圖15(C)、(D)之動作、圖15(E)、(F)之動作、圖15(G)、(H)之動作、圖15(I)、(J)之動作、圖15(K)、(L)之動作。如此,攝像裝置1產生包含像素值VGr1、VR1、VB1、VGb1之圖像資料DT1(圖14(A))、及包含像素值VGr2、VR2、VB2、VGb2之圖像資料DT2(圖14(B))。
圖16顯示攝像模式MB下之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處理之一例。
首先,信號處理部15基於圖像資料DT1、DT2進行減法處理,藉此產生圖像資料DT3。
具體而言,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5個像素值VGr2分別減去圖像資料DT1之5個像素值VGr1,藉此算出5個像素值VGr3。該像素值VGr3為與像素區塊100Gr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對應之值。即,像素值VGr1為與像素區塊100Gr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對應之值,像素值VGr2為與該像素對90之2個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之和對應之值。藉此,藉由自像素值VGr2減去像素值VGr1,可獲得與像素區塊100Gr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對應之值。如此,由於像素值VGr3為與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對應之值,故如圖16所示,像素值VGr3配置於受光像素PGr之位置,且該受光像素PGr於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同樣地,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4個像素值VR2,分別減去圖像資料DT1中之4個像素值VR1,藉此算出4個像素值VR3。該像素值VR3為與像素區塊100R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R之受光量對應之值。該像素值VR3配置於受光像素PR之位置,且該受光像素PR於該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4個像素值VB2,分別減去圖像資料DT1之4個像素值VB1,藉此算出4個像素值VB3。該像素值VB3為與像素區塊100B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B之受光量對應之值。該像素值VB3配置於4個受光像素PB之位置,且該等4個受光像素PB於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信號處理部15自圖像資料DT2之5個像素值VGb2,分別減去圖像資料DT1之5個像素值VGb1,藉此算出5個像素值VGb3。該像素值VGb3為與像素區塊100Gb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對應之值。該像素值VGb3配置於受光像素PGb之位置,且該受光像素PGb於該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
且,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16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2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圖10(B))。該特定之圖像處理包含進行像素值V之修正且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之重編馬賽克處理。
圖17顯示攝像模式M2下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A)顯示圖像資料DT2,(B)顯示重編馬賽克處理前後之像素值V之位置,(C)顯示基於圖像資料DT2由重編馬賽克處理產生之圖像資料DT4。圖17(B)中,“以〇”表示圖像資料DT2中之像素值V之位置,以“□”表示圖像資料DT4中之像素值V之位置。
圖18A顯示像素區塊100R相關之重編馬賽克處理,圖18B顯示像素區塊100Gr、100Gb相關之重編馬賽克處理,圖18C顯示像素區塊100B相關之重編馬賽克處理。圖18A~18C中,(A)顯示圖像資料DT2,(B)顯示由重編馬賽克處理產生之圖像資料DT4。
圖像資料DT2中,如圖17(A)所示,包含18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的像素值V。例如,像素陣列11中之受光像素P之數量為108[Mpix]之情形時,圖像資料DT2包含54[Mpix]量之像素值V。另一方面,圖像資料DT4中,如圖17(C)所示,包含16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的像素值V。例如,像素陣列11之受光像素P之數量為108[Mpix]之情形時,圖像資料DT4包含48[Mpix]量之像素值V。又,圖像資料DT4中,4個像素值VGr4、VR4、VB4、VGb4根據拜耳排列而排列。圖像資料產生部16進行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V之修正,且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藉此產生此種圖像資料DT4。
具體而言,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18A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2之複數個像素值VR2,例如進行補充處理,藉此算出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基於該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產生像素值VR4。同樣地,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18B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2之複數個像素值VGr2、VGb2,例如進行補充處理,藉此算出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基於該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產生像素值VGr4、VGb4。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18C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2之複數個像素值VB2,例如進行補充處理,藉此算出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基於該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產生像素值VB4。
如此,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圖17(A)所示之圖像資料DT2,產生圖17(C)所示之圖像資料DT4。且,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該圖像資料DT4,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圖10(B))。
又,信號處理部15之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如圖16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DT3,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資料DF。即,圖像資料DT1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圖像資料DT3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因此,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可基於圖像資料DT1、DT3,產生相位差資料DF。
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與圖像資料產生部16同樣,基於圖像資料DT1、DT3,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藉此產生相位差資料DF。即,圖像資料DT1、DT3中,以18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包含像素對90之左右之像素值V。因此,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以依16個對36個受光像素P之比例包含像素對90之左右像素值V之方式,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藉此,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可產生與圖像資料產生部16產生之圖像資料DP對應之相位差資料DF。
此處,攝像模式MB與本揭示之「第2攝像模式」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1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2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3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3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4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4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
(攝像模式MC) 圖19顯示攝像模式MC下之攝像裝置1之一動作例。圖20更具體地顯示圖19所示之動作。圖19、20中,“以〇”所示之受光像素P表示成為讀出動作之對象之受光像素P。
像素區塊100Gr中,如圖20(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r之10個受光像素PGr中之1個受光像素PG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Gr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Gr1。
圖21顯示讀出動作之一例,(A)顯示控制信號SSEL之波形,(B)顯示控制信號SRST之波形,(C)顯示供給至讀出對象即受光像素PGr之控制信號STRG之波形,(D)顯示控制信號AZ之波形,(E)顯示參考信號RAMP之波形,(F)顯示信號SIG之波形,(G)顯示信號CP之波形。該讀出動作於攝像模式MA、MB之讀出動作(圖12)中,省略時序t21~t26之動作。如此,讀出部20將包含計數值CNTP、CNTD1之圖像信號Spic0供給至信號處理部15。信號處理部15例如基於圖像信號Spic0所含之計數值CNTP、CNTD1,利用相關雙重取樣之原理,產生像素值VGr1。具體而言,信號處理部15例如藉由自計數值CNTD1減去計數值CNTP,而產生像素值VGr1。
同樣地,像素區塊100R中,如圖20(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R之8個受光像素PR中之1個受光像素PR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R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R1。
同樣地,像素區塊100B中,如圖20(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B之8個受光像素PB中之1個受光像素P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B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B1。
同樣地,像素區塊100Gb中,如圖20(A)所示,攝像裝置1將像素區塊100Gb之10個受光像素PGb中之1個受光像素PGb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算出該受光像素PGb之位置處之像素值VGb1。
攝像裝置1後續進行圖20(B)~(L)之動作。如此,攝像裝置1產生包含像素值VGr1、VR1、VB1、VGb1之圖像資料DT1(圖19)。
圖22顯示攝像模式MC下之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處理之一例。
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圖像資料DT1,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圖10(C))。該特定之圖像處理包含進行像素值V之修正且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之重編馬賽克處理。
圖23顯示攝像模式MC下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A)顯示圖像資料DT1,(B)顯示重編馬賽克處理前後之像素值V之位置,(C)顯示基於圖像資料DT1,藉由重編馬賽克處理產生之圖像資料DT4。圖23(B)中,“〇”表示圖像資料DT1中之像素值V之位置,“□”表示圖像資料DT4中之像素值V之位置。
圖24A係顯示像素區塊100R相關之重編馬賽克處理,圖24B顯示像素區塊100Gr、100Gb相關之重編馬賽克處理,圖24C顯示像素區塊100B相關之重編馬賽克處理。圖24A~24C中,(A)顯示圖像資料DT1,(B)顯示藉由重編馬賽克處理產生之圖像資料DT4。
圖像資料DT4中,4個像素值VGr4、VR4、VB4、VGb4根據拜耳排列而排列。圖像資料產生部16進行圖像資料DT1中之像素值V之修正,且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藉此產生此種圖像資料DT4。
具體而言,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24A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中之複數個像素值VR1,例如進行補充處理,藉此算出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基於該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產生像素值VR4。同樣地,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24B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之複數個像素值VGr1、VGb1,例如進行補充處理,藉此算出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基於該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產生像素值VGr4、VGb4。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24C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中之複數個像素值VB1,例如進行補充處理,藉此算出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基於該遍及一面之像素值V,產生像素值VB4。
如此,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圖23(A)所示之圖像資料DT1,產生圖23(C)所示之圖像資料DT4。且,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該資料DT4,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圖10(C))。
又,信號處理部15之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如圖22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資料DF。即,圖像資料DT1包含:圖像資料(圖像資料DT11),其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之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及圖像資料(圖像資料DT12),其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之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藉此,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可基於該圖像資料DT1(圖像資料DT11、DT12),產生相位差資料DF。
此處,攝像模式MC與本揭示之「第3攝像模式」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1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1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2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2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3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3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圖像資料DT4之像素值與本揭示之「第4像素值」之一具體例對應。
如此,攝像裝置1中,設置各自具有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之複數個像素區塊100。該等複數個受光像素P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P之複數個像素對90。且,在與該等複數個像素對90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複數個透鏡101。藉此,攝像裝置1中,可遍及像素陣列11之整面,以高解析度產生相位差資料DF。因此,例如搭載有此種攝像裝置1之相機中,例如於各種變焦倍率下,可實現高精度之自動聚焦。其結果,攝像裝置1中,可提高畫質。
又,攝像裝置1中,某像素區塊100之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多於其他某像素區塊100之複數個受光像數素之量。具體而言,該例中,像素區塊100Gr之受光像素PGr之數量及像素區塊100Gb之受光像素PGb之數量,多於像素區塊100R之受光像素PR之數量及像素區塊100B之受光像素PB之數量。藉此,例如可提高綠色之受光感度,可提高攝像圖像之畫質。
又,攝像裝置1中,設置3個攝像模式MA~MC,於攝像模式MB、MC下進行重編馬賽克處理。藉此,攝像裝置1中,尤其可藉由攝像模式MB下之重編馬賽克處理,調整攝像模式MB中之有效像素數,減少變更變焦倍率時之有效像素數之變化,故可抑制攝像圖像之畫質變化。
[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設有各自具有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像素區塊。該等複數個受光像素P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P之複數個像素對90。且,在與該等複數個像素對90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複數個透鏡。藉此,可實現高精度之自動聚焦,故可提高畫質。
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某像素區塊之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多於其他某像素區塊之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故可提高攝像圖像之畫質。
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設置3個攝像模式MA~MC,於攝像模式MB、MC下,進行重編馬賽克處理,故可減少變更變焦倍率時之攝像圖像之畫質之變化。
[變化例1] 上述實施形態中,於攝像模式MC下,攝像裝置1如圖19、20所示,將複數個受光像素P之各者個別地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取而代之,例如於攝像模式MC下,亦與攝像模式MB時(圖14、15)同樣,藉由將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之受光像素P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而產生像素值V後,將該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作為讀出動作之對象,藉此產生像素值。該情形時,信號處理部15於攝像模式MC下,與攝像模式MB之情形同樣,藉由讀出動作,產生圖14(A)所示之圖像資料DT1及圖14(B)所示之圖像資料DT2。以下,針對此時之信號處理部15之動作進行說明。
圖25係顯示攝像模式MC下之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處理之一例。
首先,信號處理部15基於圖像資料DT1、DT2,與攝像模式MB時(圖16)同樣,進行減法處理,藉此產生圖像資料DT3。
且,信號處理部15之圖像資料產生部16如圖25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DT3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攝像圖像之圖像資料DP(圖10(C))。即,由於圖像資料DT1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圖像資料DT3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故圖像資料DT1、DT3具有所有受光像素之像素值V。藉此,圖像資料產生部16基於圖像資料DT1、DT3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圖像資料DP。該特定之圖像處理包含進行像素值V之修正且進行像素值V之再配置之重編馬賽克處理。該重編馬賽克處理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情形(圖23、24A~24C)相同。
又,信號處理部15之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如圖25所示,基於圖像資料DT1進行特定之圖像處理,藉此產生顯示像面相位差之相位差資料DF。即,由於圖像資料DT1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左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圖像資料DT3具有複數個像素對90中配置於右側的受光像素P之像素值V,故相位差資料產生部17可基於該圖像資料DT1、DT3,產生相位差資料DF。
藉此,本變化例之攝像裝置中,於攝像模式MC下,可提高訊框率。即,上述實施形態中,圖20(A)~20(L)之各者中,由於進行圖21所示之讀出動作,故進行12次圖21所示之讀出動作。另一方面,本變化例中,圖15(A)、(B)、圖15(C)、(D)、圖15(E)、(F)、圖15(G)、(H)、圖15(I)、(J)、及圖15(K)、(L)之各者中,由於進行圖12所示之讀出動作,故進行6次圖12所示之讀出動作。用以進行6次圖12所示之讀出動作所需要之時間短於用以進行12次圖21所示之讀出動作所需要之時間。藉此,本變化例中,可提高訊框率。
[變化例2] 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於半導體基板111之基板內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之邊界設有絕緣層113,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取而代之,例如如圖26所示,於半導體基板111之基板內之複數個像素對90之邊界設置絕緣層123,且於像素對90之2個受光像素P之間,例如設置摻雜有P型雜質之雜質層124。另,並非限定於此,例如如圖27所示,亦可於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之間之一部分設置雜質層124。藉此,如以下所示,可減少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與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之差。
即,上述實施形態之情形之像素陣列11(圖3)中,於像素對90之2個受光像素P之間,例如設置有使用氧化膜等構成之絕緣層113。因此,例如如圖28所示,入射至像素陣列11並由透鏡101聚光之光L於該絕緣層113之例如上部反射,反射之光入射至半導體區域112並保持前進,而可能經由絕緣層113入射至相鄰之受光像素P之半導體區域112。因此,如圖29所示,例如紅色光LR入射至像素區塊100R之受光像素PR後,可能入射至該像素區塊100R之相鄰的像素區塊100Gr之受光像素PGr之半導體區域112。該情形時,該像素區塊100Gr之受光像素PGr不僅檢測綠色光,亦檢測紅色光LR。同樣地,例如藍色光LB入射至像素區塊100B之受光像素PB後,可能入射至該像素區塊100B之相鄰的像素區塊100Gb之受光像素PGb之半導體區域112。該情形時,該像素區塊100Gb之受光像素PGb不僅檢測綠色光,亦檢測藍色光LB。如此,綠色之受光像素PGr不僅檢測綠色光,亦檢測紅色光LR,綠色之受光像素PGb不僅檢測綠色光,亦檢測藍色光LB,故即使相同之綠色光入射之情形時,根據紅色光LR之光強度及藍色光LB之光強度之平衡,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與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會產生差異。
另一方面,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圖26、27),於像素對90之2個受光像素P之間設有雜質層124。由於半導體基板111之折射率與雜質層124之折射率之差異小,故可降低入射之光L反射之可能性。藉此,例如可降低綠色之受光像素PGr檢測到紅色光LR之可能性,且可降低綠色之受光像素PGb檢測到藍色光LB之可能性。藉此,可降低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與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產生差異之可能性。
另,該例中,如圖26、27所示,像素陣列11之所有像素對90中,於2個受光像素P之間之全部或一部分設有雜質層124來取代絕緣層123,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僅對包含紅色之彩色濾光片115之像素對90,於2個受光像素P之間之全部或一部分設置雜質層124來取代絕緣層123。又,亦可僅對包含紅色之彩色濾光片115之像素對90、及包含藍色之彩色濾光片115之像素對90,於2個受光像素P之間之全部或一部分設置雜質層124來取代絕緣層123。
[變化例3] 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設有包含10個受光像素P之像素區塊100Gr、100Gb、及包含8個受光像素P之像素區塊100R、100B,但並非限定於此。以下,舉若干例詳細說明。
圖30顯示本變化例之攝像裝置2之一構成例。攝像裝置2具備像素陣列31、驅動部22及信號處理部35。
圖31顯示像素陣列31之受光像素P之配置之一例。像素陣列31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塊300與複數個透鏡101。
複數個像素區塊300包含像素區塊300R、300Gr、300Gb、300B。像素陣列31中,複數個受光像素P以4個像素區塊300(像素區塊300R、300Gr、300Gb、300B)為單位(單元U)而配置。
像素區塊300R具有包含紅色(R)之彩色濾光片115之8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R),像素區塊300Gr具有包含綠色(G)之彩色濾光片115之8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Gr),像素區塊300Gb具有包含綠色(G)之彩色濾光片115之10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Gb),像素區塊300B具有包含藍色(B)之彩色濾光片115之8個受光像素P(受光像素PB)。像素區塊300R中之受光像素PR之配置圖案、像素區塊300Gr中之受光像素PGr之配置圖案、像素區塊300Gb中之受光像素PGb之配置圖案、及像素區塊300B中之受光像素PB之配置圖案彼此相同。於單元U中,像素區塊300Gr配置於左上,像素區塊300R配置於右上,像素區塊300B配置於左下,像素區塊300Gb配置於右下。如此,像素區塊300R、300Gr、300Gb、300B以像素區塊300為單位,根據所謂之拜耳排列而排列。
像素陣列31中,複數個受光像素P於傾斜方向並設。即,上述實施形態之像素陣列11(圖2)中,複數個受光像素P於X方向及Y方向並設,但像素陣列31(圖31)中,複數個受光像素P於傾斜方向並設。藉此,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亦於傾斜方向並設。透鏡101設置於該像素對90之上部。
像素區塊300(像素區塊300R、300Gr、300Gb、300B)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像素區塊100R(圖5)同樣,具有8個光電二極體PD、8個電晶體TRG、浮動擴散區FD、及電晶體RST、AMP、SEL。8個光電二極體PD及8個電晶體TRG分別與該像素區塊300所含之8個受光像素P對應。
圖32顯示像素區塊300R、300Gr、300Gb、300B之配線例。另,圖32中,為方便說明,將複數個像素區塊300互相分開描述。
像素陣列31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像素陣列11同樣,具有複數條控制線TRGL、複數條控制線RSTL、複數條控制線SELL、及複數條信號線VSL。控制線TRGL於X方向延伸,一端連接於驅動部32。控制線RSTL於X方向延伸,一端連接於驅動部32。控制線SELL於X方向延伸,一端連接於驅動部32。信號線VSL於Y方向延伸,一端連接於讀出部20。
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Gr、像素區塊300R連接於相同之8條控制線TRGL。又,雖未圖示,但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Gr、300R連接於1條控制線RSTL及1條控制線SELL。又,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Gr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同樣地,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R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
同樣地,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B、300Gb連接於相同之8條控制線TRGL。又,雖未圖示,但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B、300Gb連接於1條控制線RSTL及1條控制線SELL。又,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B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同樣地,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Gb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
藉此,像素陣列31中,較上述實施形態之像素陣列11,例如可降低控制線TRGL之線密度。具體而言,上述實施形態之像素陣列11(圖2、6)中,控制線TRGL之線密度係於受光像素P之每一邊量之長度為4條。另一方面,本變化例之像素陣列31(圖31、32)中,控制線TRGL之線密度係於受光像素P之每一邊量之長度為2.83條(=2√2)。藉此,像素陣列31中,例如可容易進行控制線TRGL之配線,或者可藉由縮小受光像素P之間距而提高解析度。
驅動部32(圖30)構成為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驅動像素陣列31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信號處理部35構成為基於圖像信號Spic0及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藉此產生圖像信號Spic。信號處理部35具有圖像資料產生部36與相位差資料產生部37。
攝像裝置2例如於變焦倍率未達2之情形時,可選擇第1個攝像模式M,於變焦倍率為2以上未達2√2之情形時,可選擇第2個攝像模式M,於變焦倍率為2√2以上之情形時,可選擇第3個攝像模式M。
如此,攝像裝置2中,藉由將受光像素P如圖31所示般配置,而如圖28般,於絕緣層113中光L反射之情形時,亦可降低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與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產生差異之可能性。
即,如圖33所示,該情形時,亦有可能綠色之受光像素PGr不僅檢測綠色光,亦檢測紅色光LR,綠色之受光像素PGb不僅檢測綠色光,亦檢測藍色光LB。然而,像素區塊300Gr之配置位置及像素區塊300Gb之配置位置以像素區塊300R為基準而對稱,同樣地,以像素區塊300B為基準而對稱。因此,例如自像素區塊300R向像素區塊300Gr洩漏之紅色光LR之光量,與自像素區塊300R向像素區塊300Gb洩漏之紅色光LR之光量大致相同。同樣地,例如自像素區塊300B向像素區塊300Gr洩漏之藍色光LB之光量,與自像素區塊300B向像素區塊300Gb洩漏之藍色光LB之光量大致相同。因此,例如根據紅色光LR之光強度及藍色光LB之光強度之平衡,可降低受光像素PGr之受光量與受光像素PGb之受光量產生差異之可能性。
該例中,以4個像素區塊300(像素區塊300R、300Gr、300Gb、300B)為單位(單元U)配置,但並非限定於此。以下,舉以8個像素區塊為單位配置之例詳細地說明。本變化例之攝像裝置2A與攝像裝置2(圖30)同樣,具備像素陣列31A、驅動部32A及信號處理部35A。
圖34顯示像素陣列31A之受光像素P之配置之一例。像素陣列31A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塊300與複數個透鏡101。
像素陣列31A與像素陣列31(圖31)同樣,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塊300與複數個透鏡101。
複數個像素區塊300包含有像素區塊300R1、300R2、300Gr1、300Gr2、300Gb1、300Gb2、300B1、300B2。像素區塊300(像素區塊300R1、300R2、300Gr1、300Gr2、300Gb1、300Gb2、300B1、300B2)具有4個受光像素P。具體而言,像素區塊300R1、300R2各自具有4個受光像素PR,像素區塊300Gr1、300Gr2各自具有4個受光像素PGr,像素區塊300Gb1、300Gb2各自具有4個受光像素PGb,像素區塊300B1、300B2各自具有4個受光像素PB。像素區塊300具有4個光電二極體PD、4個電晶體TRG、浮動擴散區FD、及電晶體RST、AMP、SEL。4個光電二極體PD及4個電晶體TRG分別與該像素區塊300所含之4個受光像素P對應。
圖35顯示像素區塊300R1、300R2、300Gr1、300Gr2、300Gb1、300Gb2、300B1、300B2之配線例。另,圖34中,為方便說明,將複數個像素區塊300互相分開描述。
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Gr1、300Gr2、300R1、300R2連接於相同之4條控制線TRGL。又,雖未圖示,但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Gr1、300Gr2、300R1、300R2連接於1條控制線RSTL及1條控制線SELL。又,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Gr1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Gr2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同樣地,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R1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R2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
同樣地,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B1、300B2、300Gb1、300Gb2連接於相同之4條控制線TRGL。又,雖未圖示,但排列於X方向,屬於相同列之像素區塊300B1、300B2、300Gb1、300Gb2連接於1條控制線RSTL及1條控制線SELL。又,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B1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B2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同樣地,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Gb1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排列於Y方向,屬於相同行之像素區塊300Gb2連接於1條信號線VSL。
藉此,像素陣列31A中,較上述變化例之像素陣列31,例如可降低控制線TRGL之線密度。具體而言,該像素陣列31A中,控制線TRGL之線密度係於受光像素P之每一邊量之長度為1.41條(=√2)。藉此,像素陣列31A中,例如可容易進行控制線TRGL之配線,或者可縮小受光像素P之間距。
驅動部32A構成為基於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驅動像素陣列31之複數個受光像素P。信號處理部35A構成為基於圖像信號Spic0及來自攝像控制部18之指示,進行特定之信號處理,藉此產生圖像信號Spic。信號處理部35A具有圖像資料產生部36A與相位差資料產生部37A。
以上之例中,將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並設於傾斜方向,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取而代之,例如如圖36所示之像素陣列31B般,將像素對90中之2個受光像素P並設於X方向。
[其他變化例] 又,亦可組合該等變化例中之2個以上。
<2.攝像裝置之使用例> 圖37顯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之使用例。上述攝像裝置1例如可如下般用於感測可見光、紅外光、紫外光、X射線等光之各種實例。
·數位相機、或附相機功能之行動機器等拍攝供鑒賞用之圖像之裝置 ·為了自動停止等安全駕駛、或辨識駕駛者之狀態等,而拍攝汽車之前方或後方、周圍、車內等之車載用感測器、監視行駛車輛或道路之監視相機、進行車輛間等之測距之測距感測器等供交通用之裝置 ·為了拍攝使用者之肢體動作進行依照該肢體動作之機器操作,而供電視機、或冰箱、空調等家電之裝置 ·內視鏡、或利用紅外光之受光進行血管攝影之裝置等供醫療或保健用之裝置 ·預防犯罪用途之監視相機、或人物認證用途之相機等供安全用之裝置 ·拍攝皮膚之皮膚測定器、或拍攝頭皮之顯微鏡等供美容用之裝置 ·面向運動用途等之運動相機或穿戴式相機等供運動用之裝置 ·用以監視農田或農作物之狀態之相機等供農業用之裝置
<3.對移動體之應用例> 本揭示之技術(本技術)可應用於各種製品。例如,本揭示之技術亦可作為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行動載具、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任一種類之移動體之裝置而實現。
圖38顯示可適用本揭示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即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信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38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統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統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之用以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以將驅動力傳遞至車輪之驅動力傳遞機構、調節車輛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
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裝備於車體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無鑰匙啟動系統、智慧鑰匙系統、電動窗裝置、或頭燈、尾燈、剎車燈、方向燈或霧燈等各種燈具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該情形時,可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入自代替鑰匙之可攜帶式機器發送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受理該等電波或信號之輸入,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動窗裝置、燈具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外部之資訊。例如,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有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使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且接收拍攝到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亦可基於接收到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係接受光且輸出對應於該光之受光量的電性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可將電性信號作為圖像輸出,亦可作為測距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接受之光可為可見光,亦可為紅外線等非可見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對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連接有例如檢測駕駛者的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包含例如拍攝駕駛者之相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可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算出駕駛者之疲勞程度或精神集中程度,亦可判斷駕駛者是否在打瞌睡。
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以實現包含迴避車輛碰撞或緩和衝擊、基於車間距離之追隨行駛、車速維持行駛、車輛之碰撞警告或車輛偏離車道警告等之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藉由基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輛周圍之資訊,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而進行以不依據駕駛者之操作而自主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取得之車外之資訊,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根據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到之前方車或對向車之位置而控制頭燈,進行將遠光燈切換成近光燈等以謀求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向可對車輛之搭乘者或車外視覺性或聽覺性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種輸出信號。於圖38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擴音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表板12063。顯示部12062亦可包含例如車載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者。
圖39顯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於圖39中,車輛12100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作為攝像部12031。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例如設置於車輛12100之前保險桿、側視鏡、後保險桿、尾門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位置。裝備於前保險桿之攝像部12101及裝備於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前方之圖像。裝備於側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側方之圖像。裝備於後保險桿或尾門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後方之圖像。由攝像部12101及12105取得之前方圖像主要使用於檢測前方車輛或行人、障礙物、號誌機、交通標識或車道線等。
另,圖39中顯示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12111表示設於前保險桿之攝像部121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分別表示設於側視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表示設於後保險桿或尾門之攝像部121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將攝像部12101至12104拍攝之圖像資料重合,而可獲得自上方觀察車輛12100之俯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亦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可為包含複數個攝像元件之立體相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之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取得之距離資訊,求得攝像範圍12111至12114內與各立體物相隔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變化(相對於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藉此可尤其擷取在車輛12100之行進路上最接近之立體物、且於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速度(例如為0 km/h以上)行駛之立體物作為前方車。再者,微電腦12051可設定近前應與前方車預先確保之車間距離,進行自動剎車控制(亦包含停止追隨控制)或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起步控制)等。可如此地進行以不依據駕駛者之操作而自主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可基於自攝像部12101至12104取得之距離資訊,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成2輪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立體物而擷取,且使用於自動迴避障礙物。例如,微電腦12051可將車輛12100周邊之障礙物辨識為車輛12100之駕駛者可視認之障礙物與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且,微電腦12051判斷表示與各障礙物碰撞之危險度之碰撞風險,當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有可能發生碰撞之狀況時,經由擴音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對駕駛者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迴避轉向,藉此可進行用以迴避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亦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12051可藉由判定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是否存在行人而辨識行人。該行人之辨識係根據例如擷取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之特徵點之順序、及對表示物體輪廓之一連串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而判別是否為行人之順序而進行。若微電腦12051判定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存在行人,且辨識為行人,則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對該經辨識出之行人重疊顯示用以強調之方形輪廓線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另,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表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已針對可適用本揭示之技術之車輛控制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本揭示之技術可適用於以上說明之構成中之攝像部12031。搭載於車輛之攝像裝置中,可提高攝像圖像之畫質。其結果,車輛控制系統12000中,可以高精度實現迴避車輛碰撞或碰撞緩和功能、基於車間距離之追蹤行駛功能、車速維持行駛功能、車輛碰撞警告功能、車輛偏離車道警告功能等。
以上,雖已舉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以及該等之具體應用例說明本技術,但本技術並非限定於該等實施形態等,可進行各種變化。
例如,像素陣列之像素區塊之配置、及像素區塊之受光像素P之配置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等所記載之配置,可進行各種配置。
另,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者,亦可有其他效果。
再者,本技術可設為如下之構成。根據以下構成之本技術,可提高攝像圖像之畫質。
(1) 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 複數個像素區塊,其等各自具有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像素對;及 複數個透鏡,其等分別設置於與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對應之位置。 (2) 如上述(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2個受光像素並設於第1方向, 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中,在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排列之2個上述像素對於上述第1方向上偏移配置。 (3) 如上述(2)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2條控制線,其等分別連接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於上述第1方向延伸。 (4) 如上述(2)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2條控制線,其等分別連接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在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不同之第3方向延伸。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包含第1像素區塊與第2像素區塊,於上述第1像素區塊中,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以第1配置圖案配置, 於上述第2像素區塊中,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以第2配置圖案配置。 (6) 如上述(5)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像素區塊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多於上述第2像素區塊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 上述第1像素區塊所含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包含綠色之上述彩色濾光片。 (7)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中,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以特定之配置圖案配置。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中之相鄰之像素對之間。 (9) 如上述(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各者,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之一部分; 上述絕緣層設置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未設置上述雜質層之部分。 (10) 如上述(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中之具有包含第1顏色之上述彩色濾光片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的像素區塊,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之一部分; 上述像素區塊中,上述絕緣層設置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未設置上述雜質層之部分。 (11) 如上述(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各者,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 (12) 如上述(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中之具有包含第1顏色之上述彩色濾光片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的像素區塊,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處理部,其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受光量,產生圖像資料及相位差資料。 (14) 如上述(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1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1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之受光量,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第1像素值,且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兩者之受光量,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第2像素值, 藉由自上述第2像素值減去上述第1像素值,算出第3像素值, 基於上述第2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第1像素值及上述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5) 如上述(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2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2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1像素值,且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兩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2像素值, 藉由自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分別減去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分別算出複數個第3像素值, 基於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及上述複數個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6) 如上述(15)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信號處理部藉由基於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進行內插處理,產生與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之複數個像素位置不同之複數個像素位置處之複數個第4像素值,藉此產生上述圖像資料。 (17) 如上述(16)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第4像素值之數量少於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之數量。 (18) 如上述(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3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3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各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第1像素值, 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相關之複數個像素值、及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另一者相關之複數個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9) 如上述(18)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信號處理部藉由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進行內插處理,產生與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之複數個像素位置不同之複數個像素位置處之複數個第4像素值,藉此產生上述圖像資料。 (20) 如上述(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3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3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1像素值,且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兩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2像素值, 藉由自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分別減去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分別算出複數個第3像素值, 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及上述複數個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及上述複數個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攝像裝置 2:攝像裝置 11:像素陣列 12:驅動部 13:參考信號產生部 15:信號處理部 16:圖像資料產生部 17:相位差資料產生部 18:攝像控制部 20:讀出部 21:恆定電流源 22:電容元件 23:電容元件 24:比較電路 25:計數器 26:鎖存器 27:傳輸控制部 31:像素陣列 31A:像素陣列 31B:像素陣列 32:驅動部 35:信號處理部 36:圖像資料產生部 37:相位差資料產生部 90:像素對 100:像素區塊 100B:像素區塊 100Gb:像素區塊 100Gr:像素區塊 100R:像素區塊 101:透鏡 111:半導體基板 112:半導體區域 113:絕緣層 114:多層配線層 115:彩色濾光片 116:遮光膜 121A:攝像圖像 121B:攝像圖像 121C:攝像圖像 122:被攝體 123:絕緣層 124:雜質層 300:像素區塊 300B:像素區塊 300B1:像素區塊 300B2:像素區塊 300Gb:像素區塊 300Gb1:像素區塊 300Gb2:像素區塊 300Gr:像素區塊 300Gr1:像素區塊 300Gr2:像素區塊 300R:像素區塊 300R1:像素區塊 300R2:像素區塊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信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統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擴音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表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5:攝像部 12111~12114:攝像範圍 ADC:AD轉換部 AMP:電晶體 AZ:控制信號 BUS:匯流排配線 CLK:時脈信號 CODED1:編碼 CODED2:編碼 CODEP:編碼 CP:信號 CTL:控制信號 DF:相位差資料 DP:圖像資料 DT1~DT4:圖像資料 DT11:圖像資料 DT12:圖像資料 FD:浮動擴散區 L:光 LB:藍色光 LR:紅色光 MA~MC:攝像模式 P:受光像素 PB:受光像素 PD:光電二極體 PGb:受光像素 PGr:受光像素 PR:受光像素 RAMP:參考信號 RST:電晶體 RSTL:控制線 S:光入射面 Sctl:控制信號 SEL:電晶體 SELL:控制線 SIG:像素信號 Spic:圖像信號 Spic0:圖像信號 SRST:控制信號 SSEL:控制信號 STRG:控制信號 STRGL:控制信號 STRGR:控制信號 t:時序 t11~t26:時序 TD1:D相期間 TD2:D相期間 TP:P相期間 TRG:電晶體 TRGL:控制線 TRGL1~TRGL12:控制線 U:單元 V1:電壓 VB:像素值 VB1:像素值 VB2:像素值 VB3:像素值 VB4:像素值 VDD:電源電壓 VGb:像素值 VGb1:像素值 VGb2:像素值 VGb3:像素值 VGb4:像素值 VGr:像素值 VGr1:像素值 VGr2:像素值 VGr3:像素值 VGr4:像素值 Vpix1:像素電壓 Vpix2:像素電壓 VR:像素值 VR1:像素值 VR2:像素值 VR3:像素值 VR4:像素值 Vreset:重設電壓 VSL:信號線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顯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像素陣列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3係顯示圖2所示之受光像素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4係顯示圖2所示之像素區塊之一構成例之電路圖。 圖5係顯示圖2所示之其他像素區塊之一構成例之電路圖。 圖6係顯示圖2所示之複數個像素區塊之連接例之說明圖。 圖7係顯示圖1所示之讀出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8係顯示圖1所示之圖像信號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9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有效像素數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0(A)~(C)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複數個攝像模式之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1(A)、(B)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2(A)~(H)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讀出動作之一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3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14(A)、(B)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15(A)~(L)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16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17(A)~(C)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8A(A)、圖18A(B)係顯示圖17所示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8B(A)、圖18B(B)係顯示圖17所示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18C(A)、圖18C(B)係顯示圖17所示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19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20(A)~(L)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21(A)~(G)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其他讀出動作之一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22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23(A)~(C)係顯示圖1所示之攝像裝置之其他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24A(A)、圖24A(B)係顯示圖23所示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24B(A)、圖24B(B)係顯示圖23所示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24C(A)、圖24C(B)係顯示圖23所示之重編馬賽克處理之一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25係顯示變化例之攝像裝置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26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受光像素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27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受光像素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28係顯示實施形態之受光像素之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29係顯示實施形態之像素陣列之一動作例之其他說明圖。 圖30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攝像裝置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31係顯示圖30所示之像素陣列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32係顯示圖31所示之複數個像素區塊之連接例之說明圖。 圖33係顯示圖31所示之像素陣列之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34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像素陣列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35係顯示圖34所示之複數個像素區塊之連接例之說明圖。 圖36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像素陣列之一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37係顯示攝像裝置之使用例之說明圖。 圖38係顯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39係顯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11:像素陣列
90:像素對
100B:像素區塊
100Gb:像素區塊
100Gr:像素區塊
100R:像素區塊
101:透鏡
PB:受光像素
PGb:受光像素
PGr:受光像素
PR:受光像素
U:單元

Claims (20)

  1. 一種攝像裝置,其具備: 複數個像素區塊,其等各自具有包含彼此相同顏色之彩色濾光片之複數個受光像素,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區分為各自包含2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像素對;及 複數個透鏡,其等分別設置於與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對應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2個受光像素並設於第1方向, 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中,在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排列之2個上述像素對於上述第1方向上偏移配置。
  3.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2條控制線,其等分別連接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於上述第1方向延伸。
  4. 如請求項2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2條控制線,其等分別連接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在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不同之第3方向延伸。
  5.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包含第1像素區塊與第2像素區塊, 於上述第1像素區塊中,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以第1配置圖案配置, 於上述第2像素區塊中,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以第2配置圖案配置。
  6. 如請求項5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第1像素區塊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多於上述第2像素區塊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之數量, 上述第1像素區塊所含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包含綠色之上述彩色濾光片。
  7.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各者中,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以特定之配置圖案配置。
  8.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絕緣層,其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中之相鄰之像素對之間。
  9. 如請求項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中,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之一部分, 上述絕緣層設置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未設置上述雜質層之部分。
  10. 如請求項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中之具有包含第1顏色之上述彩色濾光片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的像素區塊,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之一部分; 上述像素區塊中,上述絕緣層設置於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未設置上述雜質層之部分。
  11. 如請求項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各者中,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
  12. 如請求項8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雜質層,其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中之具有包含第1顏色之上述彩色濾光片之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的像素區塊,設置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之間。
  13.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處理部,其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受光量,產生圖像資料及相位差資料。
  14. 如請求項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1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1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之受光量,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第1像素值,且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兩者之受光量,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第2像素值, 藉由自上述第2像素值減去上述第1像素值,算出第3像素值, 基於上述第2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第1像素值及上述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5. 如請求項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2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2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1像素值,且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兩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2像素值, 藉由自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分別減去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分別算出複數個第3像素值, 基於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及上述複數個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6. 如請求項15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信號處理部藉由基於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進行內插處理,產生與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之複數個像素位置不同之複數個像素位置處之複數個第4像素值,藉此產生上述圖像資料。
  17. 如請求項16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第4像素值之數量少於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之數量。
  18. 如請求項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3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3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各者中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受光像素之複數個第1像素值, 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相關之複數個像素值、及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另一者相關之複數個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19. 如請求項18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信號處理部藉由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進行內插處理,產生與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之複數個像素位置不同之複數個像素位置處之複數個第4像素值,藉此產生上述圖像資料。
  20. 如請求項13之攝像裝置,其中 上述攝像裝置具有第3攝像模式, 上述信號處理部於上述第3攝像模式下, 對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區塊之各者,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中之一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1像素值,且基於上述複數個像素對各者中之上述2個受光像素兩者之受光量,分別算出上述複數個像素對之複數個第2像素值, 藉由自上述複數個第2像素值分別減去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分別算出複數個第3像素值, 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及上述複數個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圖像資料,且基於上述複數個第1像素值及上述複數個第3像素值,產生上述相位差資料。
TW110143674A 2020-12-16 2021-11-24 攝像裝置 TW2022310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8541 2020-12-16
JP2020-208541 2020-12-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1056A true TW202231056A (zh) 2022-08-01

Family

ID=82019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3674A TW202231056A (zh) 2020-12-16 2021-11-24 攝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769776B2 (zh)
EP (1) EP4043955A4 (zh)
JP (1) JPWO2022130888A1 (zh)
KR (1) KR20230118760A (zh)
CN (1) CN116648923A (zh)
TW (1) TW202231056A (zh)
WO (1) WO20221308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0528A (ja) * 2018-02-09 2019-08-22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243429A1 (ja) * 2022-06-13 2023-12-2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0931A (ja) * 2000-03-07 2001-09-14 Canon Inc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システム
CN103140925B (zh) * 2010-09-29 2016-02-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固态图像拾取元件和图像拾取设备
JP5606961B2 (ja) * 2011-02-25 2014-10-15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WO2013005727A1 (ja) * 2011-07-05 2013-01-10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JP2013066146A (ja) * 2011-08-31 2013-04-11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966636B2 (ja) 2012-06-06 2016-08-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183382A1 (ja) * 2012-06-07 2013-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及び撮像装置
JP6164849B2 (ja) * 2013-01-18 2017-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2014183206A (ja) * 2013-03-19 2014-09-29 Sony Corp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の駆動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6057129B2 (ja) 2013-03-21 2017-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098640A (ja) 2014-11-26 2016-05-30 敏浩 山内 男性の小便時における飛散防止のための電子機器
EP3236500B1 (en) 2014-12-18 2022-04-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390836B1 (ko) * 2015-10-05 2022-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데이터를 생성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TWI785618B (zh) * 2016-01-27 2022-12-0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固體攝像元件及電子機器
US10015416B2 (en) * 2016-05-24 2018-07-03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Imaging systems with high dynamic range and phase detection pixels
JP6762766B2 (ja) * 2016-06-01 2020-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信号処理方法
JP7199371B2 (ja) 2017-11-22 2023-01-05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CN210325801U (zh) 2018-07-18 2020-04-14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受光元件以及测距模块
US11405535B2 (en) * 2019-02-28 2022-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d color filter array camera sensor configur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43955A4 (en) 2023-03-22
CN116648923A (zh) 2023-08-25
WO2022130888A1 (ja) 2022-06-23
US20220399386A1 (en) 2022-12-15
US20230387155A1 (en) 2023-11-30
KR20230118760A (ko) 2023-08-14
EP4043955A1 (en) 2022-08-17
JPWO2022130888A1 (zh) 2022-06-23
US11769776B2 (en)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71199B2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924566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216477A1 (ja)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8190126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336860B2 (en) Solid-state image capturing device, method of driving solid-state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30387155A1 (en) Imaging apparatus
US20220013557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913431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EP3723361B1 (en) Imaging device
WO2019193801A1 (ja) 固体撮像素子、電子機器および固体撮像素子の制御方法
US11330212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diagnosis method
WO2020121699A1 (ja) 撮像装置
JP7098346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WO2020090459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074177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243222A1 (ja) 撮像装置
WO2023032416A1 (ja) 撮像装置
WO2018211985A1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素子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WO2023021774A1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US20240089637A1 (en) Imaging apparatus
WO2023079840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2201898A1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8120061A (zh) 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