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5026A -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5026A
TW202225026A TW110145056A TW110145056A TW202225026A TW 202225026 A TW202225026 A TW 202225026A TW 110145056 A TW110145056 A TW 110145056A TW 110145056 A TW110145056 A TW 110145056A TW 202225026 A TW202225026 A TW 2022250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control unit
mentioned
predetermined
powered veh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5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謝花聰
川﨑充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174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0302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5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502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2Rear derailleurs electrically or fluid actuated; Contro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B62J45/41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3Rear derailleurs changing gears automat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提供一種可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具備控制部,其根據作用於人力驅動車之傳動系統之人力驅動力相關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控制部構成為:根據人力驅動車之搭乗者相關之第1資訊、人力驅動車之環境相關之第2資訊、及人力驅動車之行駛狀態相關之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

Description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自動選擇設置於自行車之變速裝置之變速比之控制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4089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揭示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遵循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人力驅動車用之控制裝置具備控制部,其根據作用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傳動系統之人力驅動力相關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且上述控制部構成為根據上述人力驅動車之搭乗者相關之第1資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環境相關之第2資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狀態相關之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上述輸入資訊與上述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
根據第1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控制部可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執行變速之時序,適宜地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之變速比。因此,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
遵循第1態樣之第2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人力驅動車之搭乗者相關之第1資訊包含賦予上述人力驅動力之騎手之資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環境相關之第2資訊包含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資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狀態相關之第3資訊包含上述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上述人力驅動車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阻力之至少1者。
根據第2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控制部可根據賦予人力驅動力之騎手之資訊、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資訊、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人力驅動車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人力驅動車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及人力驅動車之行駛阻力之至少1者,變更執行變速之時序,適宜地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之變速比。
遵循第2態樣之第3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輸入資訊包含參數,上述變速條件包含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3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由於控制部可藉由將參數與預先確定之閾值進行比較,判定是否變速,故可抑制是否滿足變速條件之判定處理中之控制部之負載。
遵循第3態樣之第4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騎手之上述資訊包含上述騎手之體重,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處理及第2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1處理於上述體重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之第2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上述第2處理於上述體重為重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之第3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根據第4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騎手之體重,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一般而言,由於騎手之體重愈增加,騎手可輸出之功率愈增加,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或第4態樣之第5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騎手之上述資訊包含上述騎手之體重,上述控制部執行第3處理及第4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3處理於上述體重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之第5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上述第4處理於上述體重為重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之第6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5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騎手之體重,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一般而言,由於騎手之體重愈增加,騎手可輸出之功率愈增加,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5態樣之任1者之第6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資訊包含坡度,上述控制部執行第5處理及第6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5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2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上述第6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3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根據第6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坡度,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坡度愈增加,騎手之負載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6態樣之任1者之第7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資訊包含坡度,上述控制部執行第7處理及第8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7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5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上述第8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6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7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坡度,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坡度愈增加,騎手之負載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7態樣之任1者之第8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9處理及第10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9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2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上述第10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增加至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3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根據第8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愈增加,騎手之負載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8態樣之任1者之第9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1處理及第12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11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5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上述第12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6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9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愈增加,騎手之負載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9態樣之任1者之第10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運轉繼續時間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2時間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根據第10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於運轉繼續時間增加之情形時,可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運轉繼續時間愈增加,騎手之負載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10態樣之任1者之第11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運轉繼續時間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3時間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11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於運轉繼續時間增加之情形時,可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運轉繼續時間愈增加,騎手之負載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11態樣之任1者之第12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3處理及第14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13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之第2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上述第14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之第3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根據第12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愈減少,騎手疲勞之可能性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12態樣之任1者之第13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5處理及第16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15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之第5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上述第16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之第6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13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愈減少,騎手疲勞之可能性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13態樣之任1者之第14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7處理及第18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17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之第2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上述第18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之第3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根據第14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愈減少,騎手疲勞之可能性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第3至第14態樣之任1者之第15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9處理及第20處理之至少1者,且上述第19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平均值之第5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上述第20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上述第4平均值之第6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根據第15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由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愈減少,騎手疲勞之可能性愈大,故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以成為適於騎手之負載之方式執行變速。
遵循上述第3至第15態樣之任一者之第16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構成為可調整上述參數及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之至少1者之變更量。
根據第16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控制部例如可配合騎手之喜好,調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執行變速之時序。因此,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更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
遵循第1至第16態樣之任1者之第17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人力驅動車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情形時,禁止根據上述第1資訊、上述第2資訊及上述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上述輸入資訊與上述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之處理。
根據第17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控制部於人力驅動車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而起動時,例如可抑制執行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中之升檔。因此,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啟動。
遵循第18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具備控制部,其根據作用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傳動系統之人力驅動力相關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且上述控制部構成為根據基於經由設置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輸入裝置、及配置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外部之外部裝置之至少1者設定之修正資訊修正之上述輸入資訊、與上述變速條件,控制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
根據第18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基於經由輸入裝置及外部裝置之至少1者設定之修正資訊修正之輸入資訊,變更執行變速之時序,適宜地變更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之變速比。因此,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
遵循第18態樣之第19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中,上述輸入裝置由騎手操作。
根據第19態樣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基於由騎手設定之修正資訊,修正輸入資訊。因此,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根據騎手之設定,變更變速之執行時序。因此,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更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可有助於人力驅動車之舒適行駛。
(第1實施形態) (人力驅動車之構成) 如圖1所示,人力驅動車10例如為登山車。人力驅動車10並非限定於登山車,只要可至少藉由人力驅動,則亦可為公路自行車、越野自行車、城市自行車、載貨自行車、手搖車、及臥式自行車等自行車、以及單輪車及具有3輪以上之車輪之車輛。人力驅動車10亦可具備電動驅動單元。電動驅動單元以輔助人力驅動車10之推進之方式構成。
人力驅動車10包含車架12。車架12包含例如頭管12A、上管12B、下管12C、後上叉12D及後下叉12E。人力驅動車10包含前叉12F、豎管12G及把手12H。前叉12F及豎管12G連結於頭管12A。把手12H連結於豎管12G。人力驅動車10具備車輪14、傳動系統16及變速系統18。車輪14包含前輪14A及後輪14B。前輪14A連結於前叉12F。後輪14B連結於後上叉12D及後下叉12E。
傳動系統16以將人力驅動力傳遞至後輪14B之方式構成。傳動系統16具備一對踏板20、曲柄22、前鏈輪24、鏈條26及後鏈輪28。當曲柄22藉由附加於一對踏板20之人力驅動力旋轉時,前鏈輪24旋轉。前鏈輪24之旋轉力經由鏈條26傳遞至後鏈輪28。車輪14藉由後鏈輪28旋轉而旋轉。後鏈輪28包含複數個鏈輪。後鏈輪28包含齒數不同之複數個鏈輪。
傳動系統16可包含滑輪及踏板,亦可包含斜齒輪及軸,取代前鏈輪24、後鏈輪28及鏈條26。曲柄22包含曲柄軸、連結於曲柄軸之軸向之第1端部之第1曲柄臂、及連結於曲柄軸之軸向之第2端部之第2曲柄臂。傳動系統16亦可包含單向離合器、其他鏈輪、或其他鏈條等其他零件。前鏈輪24亦可包含複數個鏈輪。較佳為前鏈輪24之旋轉軸與曲柄22之旋轉軸同軸配置。後鏈輪28之旋轉軸與後輪14B之旋轉軸同軸配置。
變速系統18包含控制裝置30與變速裝置32。控制裝置30例如設置於車架12。控制裝置30亦可收容於下管12C。控制裝置30亦可設置於變速裝置32。控制裝置30藉由自電池34供給之電力而動作。
變速裝置32設置於人力驅動力之傳遞路徑。人力驅動力之傳遞路徑為將附加於踏板20之人力驅動力傳遞至車輪14之路徑。變速裝置32包含外裝變速機。變速裝置32例如包含後變速器36。變速裝置32亦可包含前變速器。本實施形態之變速裝置32包含後變速器36、鏈條26及後鏈輪28。藉由利用後變速器36切換與鏈條26咬合之後鏈輪28,而變更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
變速比係基於前鏈輪24之齒數與後鏈輪28之齒數之關係而規定。於一例中,變速比由前鏈輪24之齒數相對於後鏈輪28之齒數之比例定義。若將變速比設為R,將後鏈輪28之齒數設為TR,將前鏈輪24之齒數設為TF,則變速比R由R=TR/TF表示。亦可將後鏈輪28之齒數置換為車輪14之旋轉速度,將前鏈輪24之齒數TF置換為曲柄22之旋轉速度。變速裝置32亦可包含內裝變速機而取代外裝變速機。內裝變速機例如設置於後輪14B之輪轂。變速裝置32亦可包含無級變速機取代外裝變速機。無級變速機例如設置於後輪14B之輪轂。
變速系統18構成為可根據手動變速模式及自動變速模式,變更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控制裝置30具有手動變速模式及自動變速模式作為變速模式。變速模式由騎手切換。
變速模式設定為手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變速系統18構成為例如根據變速操作裝置38之操作,驅動變速裝置32。變速裝置32包含電動致動器40。變速裝置32藉由自電池34供給之電力而動作。變速裝置32亦可自變速裝置32之專用電池供給電力。本實施形態中,藉由電動致動器40驅動後變速器36。電動致動器40可設置於後變速器36,亦可經由波頓線纜連接於後變速器36。電動致動器40例如包含電動馬達及連接於電動馬達之減速機。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變速系統18構成為根據人力驅動車10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驅動變速裝置32。
控制裝置30如圖2所示,具備記憶部50與控制部52。記憶部50例如包含非揮發性記憶體及揮發性記憶體等記憶裝置。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快閃記憶體、硬碟之至少一者。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記憶部50記憶控制部52用於控制之程式。記憶部50例如記憶變速條件相關之資訊。
控制部52例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單元)等運算裝置。控制部52亦可包含複數個運算裝置。複數個運算裝置亦可設置於互相分開之位置。控制部52構成為例如藉由運算裝置使用RAM作為作業區域,執行記憶於ROM之程式,而統一控制變速之系統18全體之動作。控制部52除人力驅動車10之變速裝置32以外,亦可進而控制搭載於人力驅動車10之各種組件。控制部52例如亦可控制電動驅動單元。
控制部52經由電纜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一者,連接於車速感測器60、曲柄旋轉感測器62、轉矩感測器64、輸入裝置66、及電動致動器40。控制部52經由電纜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一者,與外部裝置68連接。控制部52經由電纜與電池34連接。
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1介面52A。第1介面52A構成為輸入由車速感測器60檢測出之資訊。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2介面52B。第2介面52B構成為輸入由曲柄旋轉感測器62檢測出之資訊。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3介面。第3介面52C構成為輸入由轉矩感測器64檢測出之資訊。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4介面52D。第4介面52D構成為輸入由輸入裝置66接收到之資訊。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5介面52E。第5介面52E構成為輸入自外部裝置68發送之資訊。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6介面52F。第6介面52F構成為輸入自變速操作裝置38發送之資訊。
第1介面52A至第6介面52F例如包含纜線連接埠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一者。無線通信裝置例如包含近距離無線通信單元。近距離無線通信單元構成為例如基於Bluetooth(藍牙)(註冊商標)及ANT+等無線通信規格,進行無線通信。
亦可於第1介面52A,固定連接於車速感測器60之電纜。亦可於第2介面52B,固定連接於曲柄旋轉感測器62之電纜。亦可於第3介面52C,固定連接於轉矩感測器64之電纜。亦可於第4介面52D,固定連接於輸入裝置66之電纜。第5介面52E例如包含無線通信裝置。第6介面52F亦可連接與變速操作裝置38連接之電纜。
車速感測器60構成為將人力驅動車10之速度相關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52。車速感測器60構成為輸出與車輪14之旋轉速度相應之信號。車速感測器60例如設置於人力驅動車10之後下叉12F。車速感測器60包含磁性感測器。車速感測器60構成為檢測安裝於車輪14之輻條、剎車碟盤或輪轂之1個或複數個磁鐵之磁場。
車速感測器60構成為當檢測出磁場時輸出信號。控制部52構成為例如基於隨著車輪14之旋轉而自車速感測器60輸出的信號之時間間隔或信號之寬度、及車輪14之周長相關之資訊,運算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速度。若車速感測器60構成為輸出人力驅動車10之速度相關之資訊,則亦可為任何構成,不限於磁性感測器,亦可包含光學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或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等其他感測器。
曲柄旋轉感測器62構成為將與曲柄22之旋轉狀態相應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52。曲柄旋轉感測器62構成為例如檢測與曲柄22之旋轉速度相應之資訊。曲柄旋轉感測器62包含輸出與磁場之強度相應之信號之磁性感測器而構成。磁場之強度周向變化之環狀磁鐵設置於曲柄22之旋轉軸、與曲柄22之旋轉軸連動旋轉之構件、或自曲柄22之旋轉軸至前鏈輪24之間之動力傳遞路徑。
與曲柄22之旋轉軸連動旋轉之構件包含馬達之輸出軸。例如,於曲柄22之旋轉軸與前鏈輪24之間未設置單向離合器之情形時,亦可於前鏈輪24設置環狀磁鐵。若曲柄旋轉感測器62構成為輸出與曲柄22之旋轉狀態相應之資訊,則亦可為任何構成,亦可包含光學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或轉矩感測器,取代磁性感測器。
轉矩感測器64構成為將與人力驅動力相應之信號輸出至控制部52。轉矩感測器64構成為例如輸出與賦予至曲柄22之旋轉軸之人力驅動力相應之信號。轉矩感測器64設置於自曲柄22之旋轉軸至前鏈輪24之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傳遞路徑。轉矩感測器64亦可設置於曲柄22之旋轉軸或前鏈輪24。轉矩感測器64亦可設置於曲柄22或踏板20。轉矩感測器64亦可構成為輸出與曲柄22之扭轉相應之信號。轉矩感測器64例如包含應變感測器、磁致伸縮感測器、光學感測器及壓力感測器等。若轉矩感測器64為輸出與施加於曲柄22或踏板20之人力驅動力相應之信號之感測器,則亦可為任何構成。
輸入裝置66構成為將輸入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52。輸入裝置66例如接收第1資訊之輸入。第1資訊為人力驅動車10之搭乗者相關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搭乗者相關之資訊包含賦予人力驅動力之騎手之資訊。騎手之資訊包含騎手之體重。人力驅動車10之搭乗者相關之資訊亦可包含騎手以外之搭乗者之資訊。輸入裝置66例如包含自行車碼錶。輸入裝置66亦可可裝卸地設置於人力驅動車10。輸入裝置66亦可包含智慧型手機。例如,輸入裝置66由騎手操作。
外部裝置68例如為可自外部變更人力驅動車10之設定之裝置。外部裝置68包含智慧型器件及個人電腦之至少一者。智慧型器件包含智慧型手錶等穿戴式裝置、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之至少一者。
變速操作裝置38包含由使用者之手指等操作之操作開關。較佳為變速操作裝置38包含升檔用操作開關與降檔用操作開關。較佳為變速操作裝置38設置於把手12H。
(自動變速模式) 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52根據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人力驅動車10之變速裝置32。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自動控制變速裝置32。輸入資訊為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傳動系統16之人力驅動力相關之資訊。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傳動系統16之人力驅動力包含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曲柄22之轉矩、及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驅動輪之轉矩之至少一者。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曲柄22之轉矩例如為由轉矩感測器64檢測出之轉矩。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驅動輪之轉矩例如為作用於後輪14B之轉矩。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驅動輪之轉矩例如基於由轉矩感測器64檢測出之轉矩、及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算出。輸入資訊包含參數。參數為相對於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變動之值。
變速條件包含預先確定之閾值。變速條件根據輸入資訊與閾值之關係規定。預先確定之閾值包含第1閾值與第2閾值。控制部52根據輸入資訊與第1閾值及第2閾值之關係,執行升檔及降檔之至少一者。升檔為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增加之變速。降檔為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減少之變速。
第1閾值為與第2閾值不同之值。第1閾值及第2閾值例如以基準值為中心設定。第1閾值為大於基準值之值。第2閾值為小於基準值之值。基準值為預先確定之值。基準值亦可由使用者設定。由使用者設定基準值之情形時,亦可以設定後之基準值為中心,設定第1閾值及第2閾值。控制部52構成為可變更變速條件。例如,第1閾值及第2閾值亦可經由外部裝置68,由使用者設定。將第1閾值及第2閾值相關之資訊及基準值相關之資訊記憶於記憶部50。
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1資訊變更輸入資訊。控制部52於變更輸入資訊之情形時,藉由對輸入資訊進行四則運算而變更輸入資訊。控制部52於變更輸入資訊之情形時,例如對輸入資訊乘以預先確定之係數。預先確定之係數以根據第1資訊輸入資訊增加或減少之方式設定。控制部52例如藉由對輸入資訊乘以大於「1.0」之係數,而以輸入資訊增加之方式,變更輸入資訊。控制部52例如藉由對輸入資訊乘以小於「1.0」之係數,而以輸入資訊減少之方式,變更輸入資訊。控制部52於變更輸入資訊之情形時,例如亦可對輸入資訊加上或減去預先確定之常數。控制部52於變更輸入資訊之該情形時,例如亦可將輸入資訊除以預先確定之係數。
基於輸入資訊,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控制變速裝置32,變更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控制部52於不變更輸入資訊之情形時,將取得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進行比較。控制部52於變更輸入資訊之情形時,將變更後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進行比較。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控制部52於步驟S10中取得輸入資訊,移行至步驟S11。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是否為起動狀態。起動狀態為人力驅動車10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狀態。例如,控制部52於人力驅動車10之車速超出零後直至變為預先確定之車速以上之期間,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
控制部52亦可於人力驅動車10之車速超出零後直至經過預先確定之時間之期間,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控制部52亦可於人力驅動車10之車速超出零,且直至曲柄22之旋轉速度變為預先確定之旋轉速度以上期間,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人力驅動車10之停止狀態亦可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控制裝置30之停止狀態。例如,控制部52亦可於控制裝置30啟動後,直至人力驅動車10之車速變為預先確定之車速以上之期間,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2中,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的第2體重。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係例如基於基準騎手之體重而決定。第1體重例如包含第1範圍。第1範圍例如為第1下限體重以上,且第1上限體重以下。第2體重包含輕於第1下限體重之體重。控制部52根據經由輸入裝置66輸入之騎手之體重相關之資訊,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輕於基準騎手之體重。
控制部52於騎手之體重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之第2體重之情形時,於步驟S13中執行第1處理。第1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3中執行第1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6。
騎手之體重非第2體重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4中,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為重於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的第3體重。第3體重包含重於第1上限體重之體重。控制部52根據經由輸入裝置66輸入之騎手之體重相關之資訊,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重於基準騎手之體重。
控制部52於騎手之體重為重於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之第3體重之情形時,於步驟S15中執行第2處理。第2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2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5中執行第2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6。
控制部52於人力驅動車10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情形時,禁止根據第1資訊變更輸入資訊之處理。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藉由跳過步驟S12至步驟S15之處理,而禁止根據騎手之體重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參數,移行至步驟S16。控制部52於步驟S14中,判定騎手之體重非第3體重之情形時,不變更參數,移行至步驟S16。
控制部52於步驟S16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13或步驟S15中,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將變更後之輸入資訊與第1閾值及第2閾值進行比較。控制部52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大於第1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降檔之條件成立。控制部52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小於第2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升檔之條件成立。
控制部52於未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取得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未變更參數之情形時,將取得之輸入資訊與第1閾值及第2閾值進行比較。控制部52於取得之輸入資訊大於第1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降檔之條件成立。控制部52於取得之輸入資訊小於第2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升檔之條件成立。控制部52於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為最小變速比之情形時,判定為升檔之變速條件不成立。控制部52於變速裝置32之變速比為最大變速比之情形時,判定為降檔之變速條件不成立。
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7中使人力驅動車10之變速裝置32執行變速。控制部52根據步驟S16中之判定結果,使變速裝置32執行變速。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1處理或第2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1處理及第2處理之至少一者。圖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12。圖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2及步驟S13。省略步驟S12及步驟S13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之判定為否(No)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4。
圖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4及步驟S15。省略步驟S14及步驟S15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2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6。圖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2及步驟S13之處理。圖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4及步驟S15。
第1實施形態中,騎手之體重分成第1體重、第2體重及第3體重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騎手之體重變輕,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騎手之體重增加,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例如如表1所示,亦可將體重分成複數個區域,對複數個區域設定各不相同之係數。控制部52對參數乘以與區域相應之係數。各區域之邊界值只要包含於彼此相鄰之區域之任1者即可,可包含於任一者。
[表1]
區域 第3區域 第2區域 第1區域 第4區域 第5區域
體重 體重≦a3 a3(﹤a1)﹤體重﹤a1 a1≦體重≦a2 a2﹤體重﹤a4(﹥a2) a4≦體重
係數 b2(﹥b1) b1(﹥1.0) 1.0 b3(﹤1.0) b4(﹤b3)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2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1資訊變更變速條件。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1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4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4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4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4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於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20中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的第5體重。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例如基於基準騎手體重之體重而決定。第4體重例如包含第2範圍。第2範圍例如為第2下限體重以上,且第2上限體重以下。第5體重包含輕於第2下限體重之體重。控制部52根據經由輸入裝置66輸入之騎手之體重相關之資訊,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輕於基準騎手之體重。第4體重亦可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體重相同之體重。第4體重亦可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體重不同之體重。
控制部52於騎手之體重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之第5體重之情形時,於步驟S21中執行第3處理。第3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3係數。控制部52例如對第1閾值及第2閾值分別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3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21中執行第3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24。
騎手之體重非第5體重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22中,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為重於第4體重之第6體重。第6體重包含重於第2上限體重之體重。控制部52根據經由輸入裝置66輸入之騎手之體重相關之資訊,判定騎手之體重是否重於基準騎手之體重。
控制部52於騎手之體重為重於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之第6體重之情形時,於步驟S23中執行第4處理。第4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4係數。控制部52例如對第1閾值及第2閾值分別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4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23中執行第4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26。
控制部52亦可不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係數,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而對預先確定之閾值加上或減去常數,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亦可使記憶部50記憶複數個預先確定之閾值。控制部52例如亦可藉由將預先確定之閾值置換成記憶部50中記憶之複數個預先確定之閾值之1者,而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人力驅動車10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情形時,禁止根據第1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處理。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藉由跳過自步驟S20至步驟S23之處理,而禁止根據騎手之體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24。控制部52於步驟S22中,判定為騎手之體重非第6體重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24。
控制部52於步驟S24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21或步驟S23中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基於輸入資訊與變更後之閾值,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將輸入資訊與變更後之第1閾值及變更後之第2閾值進行比較。控制部52於輸入資訊大於變更後之第1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升檔之條件成立。控制部52於輸入資訊小於變更後之第2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升檔之條件成立。
控制部52於未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基於取得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未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將取得之輸入資訊與第1閾值及第2閾值進行比較。控制部52於輸入資訊大於未變更之第1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降檔之條件成立。控制部52於輸入資訊小於未變更之第2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升檔之條件成立。
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3處理或第4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3處理及第4處理之至少1者。圖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20。圖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20及步驟S21。省略步驟S20及步驟S2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22。
圖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22及步驟S23。省略步驟S22及步驟S23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20中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24。圖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20及步驟S21之處理。圖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22及步驟S23。
第2實施形態中,騎手之體重分成第4體重、第5體重及第6體重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騎手之體重變輕,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騎手之體重增加,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例如如表2所示,亦可將體重分成複數個區域,對複數個區域設定各不相同之係數。控制部52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與區域相應之係數。各區域之邊界值只要包含於彼此相鄰之區域之任1者即可,可包含於任一者。
[表2]
區域 第3區域 第2區域 第1區域 第4區域 第5區域
體重 體重≦a3 a3(﹤a1)﹤體重﹤a1 a1≦體重≦a2 a2﹤體重﹤a4(﹥a2) a4≦體重
係數 c2(﹤c1) c1(﹤1.0) 1.0 c3(﹥1.0) c4(﹥c3)
表2中之第1區域至第5區域亦可為與表1中之第1區域至第5區域相同之區域。表2中之第1區域至第5區域亦可為與表1中之第1區域至第5區域不同之區域。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電性構成及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3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除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所含之構成以外,進而包含GPS裝置70。
控制部52如圖5所示,經由電纜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1者,連接於GPS裝置70。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7介面52G。第7介面52G構成為輸入由GPS裝置70檢測出之資訊。第7介面52G例如包含纜線連接埠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1者。亦可於第7介面52G固定連接於GPS裝置70之電纜。
GPS裝置70構成為取得人力驅動車10之當前位置相關之GPS資訊,將取得之GPS資訊輸出至控制部52。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取得之GPS資訊、與例如記錄於記憶部50之地圖資訊,取得地圖上之人力驅動車10之位置、及人力驅動車10行駛之行駛路徑之坡度。人力驅動車10行駛之行駛路徑之坡度例如為當前之人力驅動車10之位置之行駛路徑之坡度。人力驅動車10行駛之行駛路徑之坡度例如亦可為於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前方與當前之人力驅動車10之位置相隔預先確定之距離之行駛路徑之坡度。
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2資訊變更輸入資訊。第2資訊為人力驅動車10之環境相關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環境相關之資訊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路徑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路徑之資訊包含坡度。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6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6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6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6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於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30中取得坡度。控制部52於步驟S31中,判定坡度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2坡度。第1坡度為預先設定之基準坡度。第1坡度例如包含第3範圍。第3範圍例如為第1下限坡度以上且第1上限坡度以下。
例如,第1下限坡度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下坡對應之負值之坡度。第1上限坡度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上坡對應之正值之坡度。第1下限坡度及第1上限坡度亦可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上坡對應之正值之坡度。第1下限坡度及第1上限坡度亦可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下坡對應之負值之坡度。第2坡度包含小於第1下限坡度之坡度。
控制部52於坡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2坡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32中執行第5處理。第5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5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32中執行第5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35。
坡度非第2坡度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33中判定坡度是否為大於第1坡度之第3坡度。第3坡度包含大於第1上限坡度之坡度。
控制部52於坡度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3坡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34中執行第6處理。第6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6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34中執行第6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35。
控制部52於步驟S33中,判定為坡度非第3坡度時,不變更參數,移行至步驟S35。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參數,移行至步驟S35。
控制部52於步驟S35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32或步驟S34中,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5處理或第6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5處理及第6處理之至少1者。圖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30。圖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31及步驟S32。省略步驟S31及步驟S32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30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33。
圖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33及步驟S34。省略步驟S33及步驟S34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31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35。圖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31及步驟S32之處理。圖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33及步驟S34。
坡度分成第1坡度、第2坡度及第3坡度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上行梯度之坡度變大,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下行梯度之坡度變大,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
(第4實施形態) 第4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3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4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3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2資訊變更變速條件。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2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7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7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7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對於圖7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30中取得坡度。控制部52於步驟S40中,判定坡度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5坡度。第4坡度為預先設定之基準坡度。第4坡度例如包含第4範圍。第4範圍例如為第2下限坡度以上且第2上限坡度以下。
例如,第2下限坡度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下坡對應之負值之傾斜。第2上限坡度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上坡對應之正值之坡度。第2下限坡度及第2上限坡度亦可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上坡對應之正值之坡度。第2下限坡度及第2上限坡度亦可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方向上,行駛路徑與下坡對應之負值之坡度。第5坡度包含小於第2下限坡度之坡度。第4坡度亦可為與第3實施形態之第1坡度相同之坡度。第4坡度亦可為與第3實施形態之第1坡度不同之坡度。
控制部52於坡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5坡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41中執行第7處理。第7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7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41中執行第7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44。
坡度非第5坡度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42中,判定坡度是否為大於第4坡度之第6坡度。第6坡度包含大於第2上限坡度之坡度。
控制部52於坡度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6坡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43中執行第8處理。第8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8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42中執行第8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44。
步驟S42中,控制部52於判定為坡度非第6坡度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44。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44。
控制部52於步驟S44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41或步驟S43中,變更閾值之情形時,基於輸入資訊與變更後之閾值,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7處理或第8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7處理及第8處理之至少1者。圖7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30。圖7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40及步驟S41。省略步驟S40及步驟S4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3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44。
圖7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42及步驟S43。省略步驟S42及步驟S43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40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44。圖7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40及步驟S41之處理。圖7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42及步驟S43。
坡度分成第4坡度、第5坡度及第6坡度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上行梯度之坡度變大,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下行之坡度變大,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
(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電性構成及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5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除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所含之構成以外,進而包含傾斜感測器72。
控制部52如圖8所示,經由電纜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1者,連接於傾斜感測器72。較佳為控制部52包含第8介面52H。第8介面構成為輸入由傾斜感測器72檢測出之資訊。第8介面52H例如包含纜線連接埠及無線通信裝置之至少1者。亦可於第8介面52H,固定連接於傾斜感測器72之電纜。
傾斜感測器72構成為將人力驅動車10之傾斜角度相關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52。傾斜感測器72包含例如陀螺儀感測器。較佳為陀螺儀感測器包含3軸陀螺儀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構成為可檢測人力驅動車10之偏航角度、人力驅動車10之滾轉角度及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陀螺儀感測器之3軸較佳為如下設置於人力驅動車10:於前輪14A及後輪14B接地直立於水平面上之狀態下,沿著人力驅動車10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陀螺儀感測器亦可包含單軸陀螺儀感測器或雙軸儀陀螺感測器。傾斜感測器72可包含加速度感測器取代陀螺儀感測器,亦可除陀螺感測器外還包含加速度感測器。
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輸入資訊。第3資訊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9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9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9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9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於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50中取得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控制部52於步驟S51中,判定俯仰角度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2角度。第1角度為預先設定之基準角度。第1角度例如包含第5範圍。第5範圍例如為第1下限角度以上且第1上限角度以下。
例如,第1下限角度為與在下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負值之角度。第1上限角度為與在上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正值之角度。第1下限角度及第1上限角度亦可為與在上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正值之角度。第1下限角度及第1上限角度亦可為與在下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負值之角度。第2角度包含小於第1下限角度之角度。
控制部52於俯仰角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2角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52中執行第9處理。第9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9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32中執行第9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55。
俯仰角度非第2角度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53中,判定俯仰角度是否為大於第1角度之第3角度。第3角度包含大於第1上限角度之角度。
控制部52於俯仰角度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3角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54中執行第10處理。第10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0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54中執行第10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55。
步驟S53中,控制部52於判定俯仰角度非第3角度時,不變更輸入資訊,移行至步驟S55。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輸入資訊,移行至步驟S55。
控制部52於步驟S55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52或步驟S54中,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9處理或第10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9處理及第10處理之至少1者。圖9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50。圖9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51及步驟S52。省略步驟S51及步驟S52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50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53。
圖9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53及步驟S54。省略步驟S53及步驟S54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51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55。圖9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51及步驟S52之處理。圖9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53及步驟S54。
俯仰角度分成第1角度、第2角度及第3角度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上行梯度之俯仰角度變大,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下行梯度之俯仰角度變大,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
(第6實施形態) 第6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5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6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5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變速條件。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0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0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0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0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於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50中取得人力驅動10之俯仰角度。控制部52於步驟S60中,判定俯仰角度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5角度。第4角度為預先設定之基準角度。第4角度例如包含第6範圍。第6範圍例如為第2下限角度以上且第2上限角度以下。
例如,第2下限角度為與在下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負值之角度。第2上限角度為與在上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正值之角度。第2下限角度及第2上限角度亦可為與在上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正值之角度。第2下限角度及第2上限角度亦可為與在下坡行駛之人力驅動車10對應之負值之角度。第2角度包含小於第2下限角度之角度。
控制部52於俯仰角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5角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61中執行第11處理。第11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1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61中執行第11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64。
俯仰角度非第5角度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62中,判定俯仰角度是否為大於第4角度之第6角度。第6角度包含大於第2上限角度之角度。
控制部52於俯仰角度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6角度之情形時,於步驟S63中執行第12處理。第12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2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63中執行第12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64。
步驟S62中,控制部52於判定為俯仰角度非第6角度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64。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64。
控制部52於步驟S64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61或步驟S63中,變更閾值之情形時,基於輸入資訊及變更後之閾值,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11處理或第12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11處理及第12處理之至少1者。圖10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50。圖10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60及步驟S61。省略步驟S60及步驟S6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50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62。
圖10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62及步驟S63。省略步驟S62及步驟S63時,控制部52於步驟S60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下,移行至步驟S64。圖10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60及步驟S61之處理。圖10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62及步驟S63。
俯仰角度分成第4角度、第5角度及第6角度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上行梯度之俯仰角度變大,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來變更閾值。控制部52例如亦可以隨著表示下行梯度之俯仰角度變大,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來變更閾值。
(第7實施形態) 第7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7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輸入裝置66包含電源開關。控制部52於功能停止狀態下,例如於電源開關被操作時啟動,變為動作狀態。控制部52於動作狀態下,例如於電源開關被操作時,變為功能停止狀態。
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輸入資訊。第3資訊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運動繼續時間。控制部52係於控制部52為功能停止狀態下,於電源開關被操作時,計算控制部52開始動作後之經過時間,來作為人力驅動車10之運動繼續時間。控制部52包含時鐘及計時器之至少1者。時鐘例如包含即時鐘。計時器例如藉由控制部52執行程式而實現。
控制部52為動作狀態下,於電源開關被操作時,控制部52重設運動繼續時間。控制部52為動作狀態下,於電源開關被操作時,控制部52亦可於經過預先確定之保留時間後,重設運動繼續時間。保留時間例如為數分鐘。該情形,於控制部52為動作狀態下電源開關被操作,短時間內電源開關再次被操作之情形時,控制部52可連續計算運動繼續時間。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1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1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1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1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70中,算出人力驅動車10之運動繼續時間後,移行至步驟S71。控制部52於步驟S71中,判定運動繼續時間是否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2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為預先設定之基準時間。第2時間包含長於第1時間之時間。將第1時間相關之資訊記憶於記憶部50。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亦可經由外部裝置68,由使用者變更。
控制部52於運動繼續時間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2時間之情形時,於步驟S72中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3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72中變更參數後,移行至步驟S73。
步驟S71中,運動繼續時間非第2時間之情形時,控制部52不變更參數,移行至步驟S73。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移行至步驟S73。
控制部52於步驟S73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72中,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運動繼續時間分成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及第2時間之2個繼續時間,但不限定於此。例如,第2時間亦可進而分成複數個繼續時間。例如,對複數個繼續時間設定各不相同之係數。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運動繼續時間變長,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
(第8實施形態) 第8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7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8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7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變速條件。具體而言,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2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2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2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2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70中,算出人力驅動車10之運動繼續時間後,移行至步驟S80。控制部52於步驟S80中,判定運動繼續時間是否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3時間。第3時間包含長於第1時間之時間。第3時間亦可為與第7實施形態之第2時間相同之時間。第3時間亦可為與第7實施形態之第2時間不同之時間。
控制部52於運動繼續時間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3時間之情形時,於步驟S81中以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4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81中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後,移行至步驟S82。
步驟S80中,運動繼續時間非第3時間之情形時,控制部52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82。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82。
控制部52於步驟S82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81中,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基於輸入資訊與變更後之閾值,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運動繼續時間分成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及第3時間之2個繼續時間,但不限定於此。例如,第3時間亦可進而分成複數個繼續時間。例如,對複數個繼續時間設定各不相同之係數。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運動繼續時間變長,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
(第9實施形態) 第9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9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
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輸入資訊。第3資訊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為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為較當前時間提前第1特定時間至當前時間之區間。控制部52記憶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作為日誌。控制部52基於記憶之人力驅動力,算出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控制部52將經過第1測量區間之時間之人力驅動力之日誌抹除。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3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3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3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90中,算出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控制部52於步驟S91中,判定最大人力驅動力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之第2人力驅動力。第1人力驅動力為預先設定之基準人力驅動力。第1人力驅動力例如包含第7範圍。第7範圍例如為第1下限驅動力以上,且第1上限驅動力以下。第2人力驅動力包含小於第1下限驅動力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的第2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於步驟S92中執行第13處理。第13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5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92中執行第13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95。
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非第2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93中,判定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是否為大於第1人力驅動力之第3人力驅動力。第3人力驅動力包含大於第1上限驅動力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的第3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於步驟S94中執行第14處理。第14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6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94中執行第14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95。
步驟S93中,控制部52於判定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非第3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移行至步驟S95。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移行至步驟S95。
控制部52於步驟S95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92或步驟S94中,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13處理或第14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13處理及第14處理之至少1者。圖1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90。圖1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91及步驟S92。省略步驟S91及步驟S92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90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93。
圖1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93及步驟S94。省略步驟S93及步驟S94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91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95。圖1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91及步驟S92之處理。圖13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93及步驟S94。
最大人力驅動力分成第1人力驅動力、第2人力驅動力及第3人力驅動力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最大人力驅動力減少,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最大人力驅動力增加,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
(第10實施形態) 第10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9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10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9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變速條件。具體而言,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4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4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4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4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90中,算出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控制部52於步驟S100中,判定最大人力驅動力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之第5人力驅動力。第4人力驅動力為預先設定之基準人力驅動力。第4人力驅動力例如包含第8範圍。第8範圍例如為第2下限驅動力以上,且第2上限驅動力以下。第5人力驅動力包含小於第2下限驅動力之人力驅動力。第4人力驅動力亦可為與第9實施形態之第1人力驅動力相同之人力驅動力。第4人力驅動力亦可為與第9實施形態之第1人力驅動力不同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之第5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於步驟S101中執行第15處理。第15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6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01中執行第15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04。
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非第5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2中,判定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是否為大於第4人力驅動力之第6人力驅動力。第6人力驅動力包含大於第2上限角度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的第6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於步驟S103中執行第16處理。第16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7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03中執行第16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04。
步驟S102中,控制部52於判定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非第6人力驅動力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104。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104。
控制部52於步驟S104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101或步驟S103中,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基於輸入資訊與變更後之閾值,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15處理或第16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15處理及第16處理之至少1者。圖1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90。圖1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00及步驟S101。省略步驟S100及步驟S10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9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102。
圖1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02及步驟S103。省略步驟S102及步驟S103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0中之判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04。圖1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00及步驟S101之處理。圖14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02及步驟S103。
最大人力驅動力分成第4人力驅動力、第5人力驅動力及第6人力驅動力之3個驅動力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最大人力驅動力減少,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最大人力驅動力增加,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
(第11實施形態) 第1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1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
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輸入資訊。第3資訊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資訊為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為較當前時間提前第2特定時間至當前時間之區間。控制部52記憶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作為日誌。控制部52基於記憶之人力驅動力,算出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控制部52將經過第2測量區間之時間之人力驅動力之日誌抹除。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5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5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5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對於圖15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的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0中,算出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控制部52於步驟S111中,判定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之第2平均值。第1平均值為預先設定之基準平均值。第1平均值例如包含第9範圍。第9範圍例如為第1下限平均值以上且第1上限平均值以下。第2平均值包含小於第1下限平均值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的第2平均值之情形時,於步驟S112中執行第17處理。第17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7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12中執行第17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15。
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非第2平均值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3中,判定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是否為大於第1平均值之第3平均值。第3平均值包含大於第1上限平均值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的第3平均值之情形時,於步驟S114中執行第18處理。第18處理為以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8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14中執行第18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15。
步驟S113中,控制部52於判定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非第3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不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移行至步驟S115。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移行至步驟S115。
控制部52於步驟S115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112或步驟S114中,變更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情形時,基於變更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17處理或第18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17處理及第18處理之至少1者。圖15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110。圖15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1及步驟S112。省略步驟S111及步驟S112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0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113。
圖15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3及步驟S114。省略步驟S113及步驟S114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1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15。圖15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11及步驟S112之處理。圖15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13及步驟S114。
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分成第1平均值、第2平均值及第3平均值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減少,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參數。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增加,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參數。
(第12實施形態) 第12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12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變速條件。具體而言,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第3資訊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
控制部52於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執行圖16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6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6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6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0中,算出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控制部52於步驟S120中,判定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是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平均值之第5平均值。第4平均值為預先設定之基準平均值。第4平均值例如包含第10範圍。第10範圍例如為第2下限平均值以上且第2上限平均值以下。第5平均值包含小於第2下限平均值之人力驅動力。第4平均值亦可為與第11實施形態之第1平均值相同之平均值。第4平均值亦可為與第11實施形態之第1平均值不同之平均值。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平均值的第5平均值之情形時,於步驟S121中執行第19處理。第19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小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19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21中執行第19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24。
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非第5平均值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22中,判定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是否為大於第4平均值之第6平均值。第6平均值包含大於第2上限平均值之人力驅動力。
控制部52於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大於預先確定之第4平均值之第6平均值之情形時,於步驟S123中執行第20處理。第20處理為以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之處理。控制部52例如對預先確定之閾值乘以大於「1.0」之預先確定之第20係數。控制部52於步驟S123中執行第20處理後,移行至步驟S124。
步驟S122中,控制部52於判定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非第6平均值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124。控制部52於步驟S11中,判定為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不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移行至步驟S124。
控制部52於步驟S124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121或步驟S123中,變更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基於輸入資訊與變更後之閾值,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執行第19處理或第20處理。控制部52構成為執行第19處理及第20處理之至少1者。圖1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之處理。省略步驟S1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0之處理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110。圖1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20及步驟S121。省略步驟S120及步驟S121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10結束時,移行至步驟S122。
圖1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22及步驟S123。省略步驟S122及步驟S123之情形時,控制部52於步驟S120中之判定為否之情形時,移行至步驟S124。圖1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20及步驟S121之處理。圖16之流程圖中,亦可省略步驟S11、步驟S122及步驟S123。
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分成第4平均值、第5平均值及第6平均值之3個區域,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減少,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閾值。控制部52亦可以隨著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增加,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閾值。
(第13實施形態) 第13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與第1實施形態之人力驅動車10係控制部52之處理不同。對於第13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部52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
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52基於經由設置於人力驅動車10之輸入裝置66、及配置於人力驅動車10之外部之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設定之修正資訊,修正輸入資訊。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修正後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人力驅動車10之變速裝置32。例如,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設定修正級別。
控制部52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受理修正級別相關之資訊。修正級別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自複數個級別中設定。控制部52基於受理到之修正級別相關之資訊,設定修正係數。修正係數與修正級別對應,記憶於記憶部50。控制部52自記憶部50讀出與受理到之修正級別對應之修正係數。控制部52設定讀出之修正係數作為修正資訊。控制部52例如對輸入資訊乘以修正係數,修正輸入資訊。
例如,修正級別根據輸入裝置66中騎手之操作,自「中等」、「快速」、「緩慢」中選擇。例如,與各修正級別對應之修正係數如表3所示般設定,記憶於記憶部50。與「中等」對應之修正係數為「1.0」。修正級別為「中等」之情形時,修正後之輸入資訊與修正前之輸入資訊相等。與「快速」對應之修正係數大於「中等」之修正係數。例如,與「快速」對應之修正係數為「1.2」。修正級別為「快速」之情形時,修正後之輸入資訊大於修正前之輸入資訊。與「緩慢」對應之修正係數小於「中等」之修正係數。與「緩慢」對應之修正係數例如為「0.8」。修正級別為「緩慢」之情形時,修正後之輸入資訊小於修正前之輸入資訊。修正級別例如設定為「中等」作為初始值。
[表3]
   修正係數
快速 1.2
中等 1.0
緩慢 0.8
控制部52執行圖17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步驟S130中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判定是否受理到修正資訊。
步驟S130中,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接受理到修正資訊之情形時,控制部52基於受理到之修正資訊,於步驟S131中變更修正係數。
步驟S131中,未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受理到修正資訊之情形時,控制部52保持當前之修正係數,結束處理。
變速模式為自動變速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52執行圖18所示之控制流程。控制部52於圖18所示之控制流程結束時,重複執行圖18所示之控制流程,直至解除自動變速模式為止。關於圖18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於執行與圖3所示之控制流程之各步驟相同之處理之情形時,標註相同步驟序號,省略說明。控制部52執行步驟S10之處理後,執行步驟S11之處理。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非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步驟S140中,控制部52基於修正資訊修正輸入資訊。控制部52於步驟S140中修正輸入資訊後,移行至步驟S141。
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跳過步驟S140之處理,移行至步驟S141。人力驅動車10之狀態為起動狀態之情形時,控制部52藉由跳過步驟S140之處理,而禁止修正輸入資訊。
控制部52於步驟S141中,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控制部52於步驟S140中已修正輸入資訊之情形時,基於修正後之輸入資訊判定變速條件是否成立。變速條件是否成立之判定與圖3之流程圖之步驟S16相同。變速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移行至步驟S17。變速條件不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結束控制流程。
控制部52根據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設定之修正級別設定修正係數,基於設定之修正係數修正輸入資訊,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亦可基於經由輸入裝置66及外部裝置68之至少1者設定之修正係數,修正輸入資訊。例如,輸入裝置66由騎手輸入修正係數值。控制部52基於輸入至輸入裝置66之修正係數,修正輸入資訊。
如第1~第12實施形態所示,控制部52構成為根據人力驅動車10之搭乗者相關之第1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環境相關之第2資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狀態相關之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僅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或第3資訊,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中之任意組合,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
控制部52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中之任意組合,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之情形時,例如根據預先確定之優先順序,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亦可將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中之任意組合加權。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之至少1者,僅變更輸入資訊或變速條件。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根據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輸入資訊及變速條件。
各實施形態中,第3資訊不限定於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人力驅動車10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或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變化例之第3資訊亦可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或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阻力。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例如作為車速之變化量算出。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亦可藉由加速度感測檢測。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阻力例如基於踏頻、轉矩、車速及人力驅動車10之驅動系統之傳遞效率而算出。
第3資訊亦可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人力驅動車10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阻力之至少1者。第3資訊亦可僅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人力驅動車10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或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阻力。第3資訊亦可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人力驅動車10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阻力中之任意組合。
第3資訊包含人力驅動車10之俯仰角度、人力驅動車10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人力驅動車10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及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阻力之2者以上之情形時,亦可對用以變更為各個輸入資訊所含之參數之係數加權。
變化例之人力驅動車10之控制裝置30中,控制部52亦可構成為可調整輸入資訊及預先確定之閾值之變更量。輸入資訊及閾值之變更量例如亦可經由輸入裝置66,由使用者調整。例如,由使用者變更與輸入資訊相乘之係數,藉此調整輸入資訊之變更量。
上述實施形態中,控制部52於人力驅動車10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情形時,禁止根據第1狀態、第2狀態或第3狀態變更輸入資訊或變速條件之處理,但不限定於此。控制部52於人力驅動車10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情形時,亦可禁止根據第1狀態、第2狀態或第3狀態變更輸入資訊及變速條件之處理。控制部52只要禁止根據第1資訊、第2資訊及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之處理即可。
變化例之人力驅動車10之控制裝置30亦可具有複數個負載模式作為自動變速模式。複數個負載模式例如為低負載模式、中負載模式及高負載模式各。負載模式分別設置變速條件之閾值。
變化例之人力驅動車10之控制裝置30亦可構成為藉由學習人力驅動車10之行駛行程,變更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例如,人力驅動車10於環行道行駛之情形時,控制部52基於地圖資訊,檢測環行道中變更變速比之位置。控制部52例如如下變更閾值,於下一圈環行以後之行駛時,於變更變速比之位置,自動變更變速比。
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係作為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傳動系統16之人力驅動力,以轉矩為一例進行說明。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傳動系統16之人力驅動力亦可為力。力例如為施加於踏板20之壓力。作用於人力驅動車10之傳動系統16之人力驅動力亦可為功率。功率例如為對轉矩乘以踏頻之值。
實施形態及變化例就控制變速裝置32之一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亦可控制避震器及可調節座桿之至少1者。例如,狀態變更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變更避震器之狀態。人力驅動力為預先確定之閾值以下之情形時,控制部52將避震器之鎖定功能設為斷開。人力驅動力大於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控制部52將避震器之鎖定功能設為接通。例如,狀態變更條件成立之情形時,控制部52變更可調節座桿之狀態。人力驅動力為預先確定之閾值以下之情形時,控制部52將可調節座桿之高度控制為特定之高位。人力驅動力大於預先確定之閾值之情形時,控制部52將可調節座桿之高度控制為特定之低位。特定之高位及特定之低位分別為預先設定之高度。特定之低位低於特定之高位。
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至少1者」之表述意指期望之選項之「1個以上」。作為一例,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至少1者」之表述於選項之數量為2個時,則意指「僅1個選項」或「2個選項之兩者」。作為其他例,本說明書中使用之「至少1者」之表述於選項之數量為3個以上時,則意指「僅1個選項」或「2個以上之任意選項之組合」。
10:人力驅動車 12:車架 12A:頭管 12B:上管 12C:下管 12D:後上叉 12E:後下叉 12F:前叉 12G:豎管 12H:把手 14:車輪 14A:前輪 14B:後輪 16:傳動系統 18:變速系統 20:踏板 22:曲柄 24:前鏈輪 26:鏈條 28:後鏈輪 30:控制裝置 32:變速裝置 34:電池 36:後變速器 38:變速操作裝置 40:電動致動器 50:記憶部 52:控制部 52A:第1介面 52B:第2介面 52C:第3介面 52D:第4介面 52E:第5介面 52F:第6介面 52G:第7介面 52H:第8介面 60:車速感測器 62:曲柄旋轉感測器 64:轉矩感測器 66:輸入裝置 68:外部裝置 70:GPS裝置 72:傾斜感測器 S10~S17:步驟 S20~S24:步驟 S30~S35:步驟 S40~S44:步驟 S50~S55:步驟 S60~S64:步驟 S70~S73:步驟 S80~S82:步驟 S90~S95:步驟 S100~S104:步驟 S110~S115:步驟 S120~S124:步驟 S130, S131:步驟 S140, S141:步驟
圖1係搭載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人力驅動車之側視圖。 圖2係顯示包含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人力驅動車之電性構成之方塊圖。 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4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5係顯示包含第3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人力驅動車之電性構成之方塊圖。 圖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7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8係顯示包含第5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人力驅動車之電性構成之方塊圖。 圖9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0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1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2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3係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4係顯示第10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5係顯示第11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6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7係顯示第13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修正係數之變更相關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8係顯示第13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變速相關之控制流程之一例之流程圖。
18:變速系統
30:控制裝置
32:變速裝置
34:電池
38:變速操作裝置
40:電動致動器
50:記憶部
52:控制部
52A:第1介面
52B:第2介面
52C:第3介面
52D:第4介面
52E:第5介面
52F:第6介面
60:車速感測器
62:曲柄旋轉感測器
64:轉矩感測器
66:輸入裝置
68:外部裝置

Claims (19)

  1. 一種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包含: 控制部,其根據作用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傳動系統之人力驅動力相關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且 上述控制部構成為: 根據上述人力驅動車之搭乗者相關之第1資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環境相關之第2資訊、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狀態相關之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上述輸入資訊與上述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
  2. 如請求項1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人力驅動車之搭乗者相關之第1資訊,包含賦予上述人力驅動力之騎手之資訊, 上述人力驅動車之環境相關之第2資訊,包含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資訊, 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狀態相關之第3資訊,包含上述人力驅動車之俯仰角度、上述人力驅動車之運轉繼續時間、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最大人力驅動力、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進方向上之加速度、及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阻力之至少1者。
  3. 如請求項2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輸入資訊包含參數, 上述變速條件包含預先確定之閾值。
  4. 如請求項3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騎手之上述資訊包含上述騎手之體重, 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處理及第2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1處理係於上述體重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之第2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上述第2處理於上述體重為重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體重之第3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5.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騎手之上述資訊包含上述騎手之體重, 上述控制部執行第3處理及第4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3處理於上述體重為輕於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之第5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上述第4處理於上述體重為重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體重之第6體重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6.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徑之資訊包含坡度, 上述控制部執行第5處理及第6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5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2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上述第6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坡度之第3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7.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行駛路之資訊包含坡度, 上述控制部執行第7處理及第8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7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5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上述第8處理於上述坡度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坡度之第6坡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8.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9處理及第10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9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2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上述第10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角度之第3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9.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1處理及第12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11處理於上述俯仰角度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5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上述第12處理於上述俯仰角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角度之第6角度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10.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運轉繼續時間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2時間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11.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運轉繼續時間為長於預先確定之第1時間之第3時間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12.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3處理及第14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13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的第2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上述第14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人力驅動力的第3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13.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5處理及第16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15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的第5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上述第16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測量區間之上述最大人力驅動力,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人力驅動力的第6人力驅動力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14.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7處理及第18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17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的第2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上述第18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1平均值的第3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參數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參數。
  15.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執行第19處理及第20處理之至少1者,且 上述第19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小於預先確定之第4平均值的第5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減少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上述第20處理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2測量區間之上述人力驅動力之平均值,為大於上述預先確定之第4平均值的第6平均值之情形時,以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增加之方式變更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
  16. 如請求項3或4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構成為可調整上述參數及上述預先確定之閾值之至少1者之變更量。
  1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人力驅動車自停止狀態開始移動之情形時,禁止根據上述第1資訊、上述第2資訊及上述第3資訊之至少1者,變更上述輸入資訊與上述變速條件之至少1者之處理。
  18. 一種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包含: 控制部,其根據作用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傳動系統之人力驅動力相關之輸入資訊與變速條件,控制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且 上述控制部構成為:根據基於經由設置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輸入裝置、及配置於上述人力驅動車之外部之外部裝置之至少1者設定之修正資訊而修正之上述輸入資訊、與上述變速條件,控制上述人力驅動車之變速裝置。
  19. 如請求項18之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輸入裝置由騎手操作。
TW110145056A 2020-12-25 2021-12-02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TW2022250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6826 2020-12-25
JP2020-216826 2020-12-25
JP2021117429A JP2022103027A (ja) 2020-12-25 2021-07-15 人力駆動車の制御装置
JP2021-117429 2021-07-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026A true TW202225026A (zh) 2022-07-01

Family

ID=81972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056A TW202225026A (zh) 2020-12-25 2021-12-02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21214159A1 (zh)
TW (1) TW20222502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0895A (ja) 2010-08-13 2012-03-01 Mitsubishi Materials Cmi Corp 自転車用ギア変速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1214159A1 (de) 2022-06-30
CN114684321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8683B1 (en) Automatic gear shift system for an e-bicycle
JP6663688B2 (ja) 自転車の変速制御装置
JP2017190100A (ja)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US20210221469A1 (en) Human-powere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CN110450900B (zh) 自行车的变速控制装置
TWI504533B (zh) Bicyc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system
TWI820248B (zh) 控制裝置及變速系統
TW202225026A (zh) 人力驅動車之控制裝置
CN114684321B (zh) 人力驱动车的控制装置
JP2022103027A (ja) 人力駆動車の制御装置
TW202413178A (zh) 控制裝置
JP2023171127A (ja) 制御装置
JP2023171142A (ja) 制御装置
JP2023171125A (ja) 制御装置
TW202413177A (zh) 控制裝置
JP2023171141A (ja) 制御装置
JP2023067701A (ja) 制御装置
JP2023067215A (ja) 制御装置
JP2023042278A (ja) 電子装置、および、電子システム
US11753108B2 (en) Human-powere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JP2023042277A (ja) 人力駆動車用制御装置
JP2023137484A (ja) 制御装置
JP2022102548A (ja) 人力駆動車の制御装置
JP2023137688A (ja) 制御装置
TW202400475A (zh) 控制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