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4874A - 指令值補正裝置及機器人系統 - Google Patents
指令值補正裝置及機器人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24874A TW202224874A TW110144002A TW110144002A TW202224874A TW 202224874 A TW202224874 A TW 202224874A TW 110144002 A TW110144002 A TW 110144002A TW 110144002 A TW110144002 A TW 110144002A TW 202224874 A TW202224874 A TW 20222487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and value
- support body
- robot
- model
- correc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28—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loop
- B25J9/163—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loop learning, adaptive, model based, rule based expert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79—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asks executed
- B25J9/1692—Calibration of manipula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56—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 B25J9/1671—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simulation, either to verify existing program or to create and verify new program, CAD/CAM oriented, graphic 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9—Robotics, robotics to robotics hand
- G05B2219/39182—Compensation for base, floor deformation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40—Robotics, robotics mapping to robotics vision
- G05B2219/40582—Force sensor in robot fixture, b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可以使機器人的定位誤差變小之指令值補正裝置。
[解決手段]本發明的一態樣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對指示多關節機器人的姿勢之指令值進行補正,前述多關節機器人會將具有複數個關節之臂的前端部定位,前述指令值補正裝置具備:機器人模型設定部,設定機器人模型,前述機器人模型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前述多關節機器人;支撐體模型設定部,設定支撐體模型,前述支撐體模型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供前述多關節機器人固定之支撐體;力計算部,計算在前述多關節機器人的姿勢依照補正前的前述指令值的情況下,由於前述多關節機器人的重量而作用於前述支撐體之力;及補正部,將前述指令值補正成:抵消由前述力計算部所計算出之力所造成的前述支撐體模型的彈性變形。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指令值補正裝置及機器人系統。
使用多關節機器人來例如將工件、工具等的對象物定位之系統已廣泛地被利用,前述多關節機器人藉由具有驅動軸的關節(接頭)來連結複數段支節(連桿)而形成,並構成為因應於指令值來規定驅動軸的角度。在多關節機器人中,對象物的姿勢(位置以及方向)是從支節的長度與軸的角度來計算。然而,可能會由於支節的撓曲等,而在計算上的對象物的姿勢與實際的對象物的姿勢之間產生誤差。
為了減輕這樣的誤差,已有以下的方案被提出:設定將機器人的各支節作為彈簧來表示之模型,並藉由計算因應於機器人的姿勢之撓曲量,來將指令值補正成可以正確地定位對象物(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0734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若使用大型的多關節機器人,則固定機器人的地板、樑、台架等支撐體也可能會產生撓曲,而成為對象物的定位誤差之原因。有鑒於這樣的實際情況,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以使機器人的定位誤差變小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及機器人系統。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對指示多關節機器人的姿勢之指令值進行補正,前述多關節機器人會將具有複數個關節之臂的前端部定位,前述指令值補正裝置具備:機器人模型設定部,設定機器人模型,前述機器人模型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前述多關節機器人;支撐體模型設定部,設定支撐體模型,前述支撐體模型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供前述多關節機器人固定之支撐體;力計算部,計算在前述多關節機器人的姿勢依照補正前的前述指令值的情況下,由於前述多關節機器人的重量而作用於前述支撐體之力;及補正部,將前述指令值補正成:抵消由前述力計算部所計算出之力所造成的前述支撐體模型的彈性變形即支撐體模型彈性變形量。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以使機器人的定位誤差變小。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圖1是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1的構成的示意圖。
機器人系統1具備多關節機器人10、支撐體20、機器人控制裝置30、指令值補正裝置40及三維測定裝置50。
作為多關節機器人10,雖然典型上所使用的是垂直多關節機器人,但亦可為水平多關節機器人。具體而言,多關節機器人10具有臂11,並進行規定臂11的前端部12的位置以及方向之定位,前述臂11具有相連接之複數個支節(連桿)以及規定相鄰的支節間之相對角度的複數個驅動軸。
多關節機器人10是為了將對象物W保持於前端部12並定位對象物W而利用。作為對象物W,可列舉例如切削工具、雷射頭、檢查裝置、工件(接受加工、檢查等之物品)等。多關節機器人10通常在以固定於支撐體20之基端部13為基準而設定之機器人座標系統中被控制定位動作。
多關節機器人10可能會因各支節的彈性變形以及驅動軸的內部機構的彈性變形,而使前端部12的位置產生從藉由設計上的各支節之形狀及驅動軸的控制上的角度位置所計算出之理論上之位置偏離之定位誤差。
支撐體20是支撐多關節機器人10之支撐體,可由例如地板、支柱、樑、混凝土底座、台架、或這些組合來構成,且可進一步包含例如螺栓等的連結具。在支撐體20中,可設定基準支撐點21來作為支撐多關節機器人10之位置。作為具體例,基準支撐點21可以設為和多關節機器人10的基端部13抵接之抵接面的中心點。
雖然只是稍微,但支撐體20仍會因應於多關節機器人10的動作而彈性變形,並且有可能以定位對象物W之絕對位置,即以世界座標系統(world coordinate system)中不動之點為基準來使基準支撐點21移動以及改變其方向。在例如對象物W為切削工具的情況下,世界座標系統為將被對象物W所切削之被加工物固定之座標系統。這樣的彈性變形即使基準支撐點21的位置以及方向的變化極小,也可能會因為使多關節機器人10的整體傾斜,而使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的位置及方向改變到無法忽視的程度。
機器人控制裝置30是記憶動作程式之程式記憶部31與依照已記憶於程式記憶部31之動作程式來生成指令值之習知的構成要素,其中前述動作程式會指定多關節機器人10的動作,前述指令值會指定為了定位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而必要之各驅動軸的角度位置。機器人控制裝置30可藉由例如使具有記憶體、CPU、輸入輸出介面等之電腦執行適當的控制程式來構成。
指令值補正裝置40會對機器人控制裝置30所生成之指令值進行補正,以補償因多關節機器人10以及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定位誤差。亦即,在機器人系統1中,多關節機器人10會依照已藉由機器人控制裝置30所生成之後且已藉由指令值補正裝置40所補正之指令值來動作。指令值補正裝置40其本身為本發明之指令值補正裝置的一實施形態。
指令值補正裝置40可藉由例如使具有記憶體、CPU、輸入輸出介面等之電腦執行適當的控制程式來構成。指令值補正裝置40雖然亦可藉由獨立的電腦來構成,但通常會和機器人控制裝置30一體地構成。亦即,指令值補正裝置40可作為構成機器人控制裝置30之電腦的一個功能來實現。機器人控制裝置30以及指令值補正裝置40與該等之各構成要素,亦可為在其功能上被分類之構成要素,而不是可以在程式構成以及實體構成中明確地區分之構成要素。
指令值補正裝置40具有機器人模型設定部41、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初始值輸入部43、力計算部44、補正部45、變形量取得部46、支撐體模型修正部47、計測姿勢指令部48以及機器人模型修正部49。
如圖2所例示,機器人模型設定部41會設定機器人模型Mr,前述機器人模型Mr是藉由複數個連桿(支節)L1、L2、L3、L4、L5與連接相鄰的連桿L1、L2、L3、L4、L5之複數個接頭(關節)J1、J2、J3、J4、J5、J6來表示多關節機器人10。機器人模型Mr之設定可以利用DH(迪納維特與哈坦伯格,Denavit and Hartenberg)法等習知之方法來設定。連桿L1、L2、L3、L4、L5是可彎曲變形的彈簧,關節J1、J2、J3、J4、J5、J6是可扭轉變形的彈簧。機器人模型Mr可按多關節機器人10的每個製品來事先設定,來作為指令值補正裝置40之標準規格。
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會設定支撐體模型Ms,前述支撐體模型Ms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可供多關節機器人10固定之支撐體20。在支撐體20為如圖1所示之台座的情況下,如圖2所示,支撐體模型Ms可以作為單一的彈簧來表示。另一方面,如圖3所例示,亦可因應於支撐體20的構成,而將支撐體模型Ms設為複數個彈簧的組合來表示,前述彈簧具有在和作用於支撐體20之力平行的方向上移動或旋轉之至少1個節點。亦即,可將支撐體模型Ms設成包含壓縮或拉伸變形的彈簧與彎曲變形的彈簧之模型。
在圖3的例子中,支撐體模型Ms是以從多關節機器人10進行動作之機器人座標系統的原點P0開始連接之連桿來定義。除了原點P0以外,還具有自原點P0起依序設定之3個節點P1、P2、P3。在此例中,是將節點P1、P2、P3的位置以多關節機器人10的機器人座標系統中的座標來定義。更詳細而言,各節點P1、P2、P3在機器人座標系統中,可分別以XYZWPR形式來特定出位置及方向,並且設定有和前1個節點之間的連桿的各軸方向的彈簧常數。支撐體模型Ms可在每個機器人系統1於系統設置時由系統管理者等來個別地設定。
作為不同的例子,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亦可將支撐體模型Ms定義為按每個作用於支撐體20之力的區分來特定出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量的代表值之參照表。具體而言,支撐體模型Ms亦可為將作用於原點P0之力的力矩的大小、與彈性變形量亦即指令值的補正之前後的理論上的前端部12的移動量建立對應之參照表。
初始值輸入部43會對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輸入如圖3所例示之誤差模型的參數的初始值。初始值輸入部43雖然亦可受理例如來自如鍵盤之輸入裝置的輸入,但是亦可構成為讀取以外部的電腦C所製作出之誤差模型的初始值。作為電腦C,雖然未特別限定,但可設想通用的個人電腦、平板電腦等。藉由使用可在用於製作支撐體20的模型之電腦C執行之離線模擬軟體,變得可比較容易且正確地建構誤差模型。又,藉由構成為使用外部的電腦C來建構誤差模型,要將機器人控制裝置30與指令值補正裝置40一體地構成會變容易,亦即要對以往的機器人控制裝置附加指令值補正裝置40的功能會變容易。
力計算部44會計算在多關節機器人10擺出依照補正前的指令值之姿勢的情況下作用於支撐體20之力。更詳細地說,是計算在多關節機器人10以依照指令值的姿勢而處於靜止的情況下,由於多關節機器人10以及支撐體20的重量而作用在支撐體模型Ms的節點P0乃至節點P1、P2、P3之旋轉力,亦即力之力矩。此外,力計算部44亦可計算作用於節點P0、P1、P2、P3之平移方向之力(壓縮/拉伸力)。又,力計算部44宜個別地計算作用於機器人模型Mr的各關節J1、J2、J3、J4、J5、J6之力。
補正部45會將從機器人控制裝置30所輸入之指令值補正成:抵消由力計算部44所計算出之力所造成的支撐體模型Ms的彈性變形。較佳的是,補正部45將從機器人控制裝置30所輸入之指令值補正成:不僅抵消支撐體模型Ms的彈性變形,也抵消機器人模型Mr的彈性變形。
補正部45可以設為具有機器人變形計算部、支撐體變形計算部、誤差計算部以及指令值再製作部之構成。
機器人變形計算部會計算多關節機器人10的姿勢依照補正前的指令值的情況下之機器人模型Mr的連桿L1、L2、L3、L4、L5以及接頭J1、J2、J3、J4、J5、J6的彈性變形量。機器人模型Mr的彈性變形量可藉由習知的方法來計算,典型上是依據力計算部44所計算出之作用於各關節J1、J2、J3、J4、J5、J6的力來計算。
支撐體變形計算部會計算因力計算部44所計算出之力所造成的支撐體模型Ms的彈性變形量(也稱為「支撐體模型彈性變形量」)。亦即,支撐體變形計算部會從力計算部44所計算出之作用於P1、P2、P3之力、與設定於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之節點之間的彈簧常數,來分別計算因彈性變形所造成的P1、P2、P3的移動量,並計算出作為其結果之原點P0的位置以及方向的改變。
誤差計算部會依據支撐體變形計算部所計算出之支撐體模型Ms的彈性變形量、以及機器人變形計算部所計算出之機器人模型Mr的彈性變形量,來計算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的定位誤差。
指令值再製作部會製作如下之指令值:指定已使前端部12朝相反方向移動和誤差計算部所計算出之定位誤差相同的距離的狀態下之多關節機器人10的姿勢。可以藉由將此補正後的指令值輸入多關節機器人10,而減少前端部12的定位誤差。
變形量取得部46會取得支撐體20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也稱為「實際彈性變形量」)。具體而言,變形量取得部46可構成為:以藉由三維測定裝置50所測定之支撐體20的基準點(實施上和基準支撐點21的相對位置不會改變之可測定之點)或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相對於在世界座標系統中不動之點的相對位置為依據,來特定支撐體20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
以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的位置為依據之支撐體20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的取得,可藉以下作法來進行:假設藉由三維測定裝置50來測定之前端部12的實際的位置與考慮機器人模型Mr而從指令值來計算之前端部12的理論上的位置之偏離,為僅起因於支撐體模型Ms的誤差之偏離,並計算支撐體20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之推定值。量產之多關節機器人10的機器人模型Mr的參數的初始值其誤差較小,相對於此,設計個別地不同之支撐體20的支撐體模型Ms的參數的初始值其誤差較容易變大。因此,可想成假設機器人模型Mr沒有誤差而從前端部12的實際的位置計算出之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量,會成為比藉由初始設定之支撐體模型Ms來計算之理論上的彈性變形量更接近於支撐體20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之值。
支撐體模型修正部47會將支撐體模型Ms的參數修正成:使已在變形量取得部46取得實際彈性變形量時依據已輸入多關節機器人10之指令值並藉由支撐體變形計算部所計算之支撐體模型彈性變形量,接近於變形量取得部46所取得之實際彈性變形量。
計測姿勢指令部48會生成複數個計測指令值,前述計測指令值會使多關節機器人10擺出讓一定的扭矩作用於支撐體20之不同的計測姿勢。藉由讓多關節機器人10擺出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量相等之複數個計測姿勢,可以確認僅因多關節機器人10的彈性變形所造成之前端部12的定位誤差。再者,可以在藉由計測指令值來確認多關節機器人10的彈性變形的同時,也計算支撐體20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
機器人模型修正部49會依據多關節機器人10已擺出依照計測指令值之姿勢的狀態下的前端部12的位置,來確認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的定位誤差,並修正機器人模型Mr的參數。藉此,變得可在依據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的位置來修正支撐體模型Ms的情況下,更加正確地修正支撐體模型Ms。
如圖示,三維測定裝置50可配設成在世界座標系統中呈不動,亦即不會因多關節機器人10的姿勢而改變位置,且設置成測定:相對於本身的位置之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以及支撐體20的基準點之至少任一者之相對位置。又,三維測定裝置50亦可配設成相對於支撐體20的基準點或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呈不動,且設置成測定:相對於本身的位置之在大地座標系統中設置成不動的測定點的相對位置。
於圖4顯示由指令值補正裝置40所進行之指令值的補正的順序。指令值的補正包含模型取得工序(步驟S11)、力計算工序(步驟S12)以及指令值補正工序(步驟S13)。
在步驟S11的模型取得工序中,會取得藉由機器人模型設定部41所設定之機器人模型Mr、以及藉由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所設定之支撐體模型Ms,亦即將其讀取到構成機器人控制裝置30之電腦的作業記憶體。
在步驟S12的力矩計算工序中,會藉由力計算部44,計算在機器人模型Mr及支撐體模型Ms中多關節機器人10已擺出依照補正前的指令值之姿勢的情況下,由於重力而作用於多關節機器人10以及支撐體20之力的力矩。
在步驟S13的指令值補正工序中,會將指令值補正成:使藉由機器人模型Mr以及支撐體模型Ms所計算之前端部12的位置,成為補正前的指令值所意圖之前端部12的位置,亦即成為不考慮多關節機器人10以及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之前端部12的位置。
於圖5顯示由指令值補正裝置40所進行之機器人模型Mr以及支撐體模型Ms的修正之順序。機器人模型Mr以及支撐體模型Ms之修正包含模型取得工序(步驟S21)、計測指令值輸入工序(步驟S22)、力計算工序(步驟S23)、定位位置測定工序(步驟S24)、計測姿勢結束確認工序(步驟S25)及模型修正工序(步驟S26)。
在步驟S21的模型取得工序中,會取得藉由機器人模型設定部41所設定之機器人模型Mr、以及藉由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所設定之支撐體模型Ms。
在步驟S22的計測指令值輸入工序中,會藉由計測姿勢指令部48將計測指令輸入到多關節機器人10,藉此使多關節機器人10擺出計測姿勢。
在步驟S23的力計算工序中,會計算出在步驟S22中所指示之計測姿勢下作用之力的力矩。
在步驟S24的定位位置測定工序中,是藉由三維測定裝置50來測定在步驟S22所指示之計測姿勢下的多關節機器人10的前端部12的位置。
在步驟S25的計測姿勢結束確認工序中,會確認是否已針對事先設定之所有的計測姿勢進行步驟S22至S24之工序。在針對所有的計測姿勢之處理完成以前,會重複步驟S22到S24之工序,只要針對所有的計測姿勢之處理完成,即前進到步驟S26。
在步驟S26的模型修正工序中,會以在各計測姿勢下的藉由機器人模型Mr以及支撐體模型Ms所計算之前端部12的位置的理論位置與實測位置的組合為依據,將機器人模型Mr以及支撐體模型Ms的參數修正成使藉由機器人模型Mr以及支撐體模型Ms所計算之前端部12的位置的理論位置接近於實測位置。
如以上,因為機器人系統1具備設定支撐體模型Ms之支撐體模型設定部42,且使用支撐體模型Ms來補正指令值,所以可以補償因應於多關節機器人10的姿勢之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而正確地進行前端部12的定位。
又,因為機器人系統1具備依據變形量取得部46所取得之彈性變形量來修正支撐體模型Ms之支撐體模型修正部47,所以可以正確地預測支撐體20的彈性變形量,而更加正確地進行前端部12的定位。
以上,雖然已針對本揭示之機器人系統及指令值補正裝置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揭示的範圍並不受限於前述之實施形態。又,前述之實施形態所記載的效果,不過只是列舉了由本揭示之機器人系統及指令值補正裝置所產生之最理想的效果,本揭示之機器人系統及指令值補正裝置之效果並不限定於前述之實施形態所記載的效果。
本揭示之機器人系統以及指令值補正裝置,亦可是不具有和支撐體模型的修正或機器人模型的修正有關之構成的裝置。又,機器人模型以及支撐體模型的修正之相關順序,並不受限於上述之順序,亦可使用其他的演算法來進行。作為例子,支撐體模型的修正與機器人模型的修正亦可獨立進行。因此,亦可將用於支撐體模型的修正之彈性變形量的取得、與用於機器人模型的修正之彈性變形量的取得,以不同的姿勢來進行。
1:機器人系統
10:多關節機器人
11:臂
12:前端部
13:基端部
20:支撐體
21:基準支撐點
30:機器人控制裝置
31:程式記憶部
32:指令值生成部
40:指令值補正裝置
41:機器人模型設定部
42:支撐體模型設定部
43:初始值輸入部
44:力計算部
45:補正部
46:變形量取得部
47:支撐體模型修正部
48:計測姿勢指令部
49:機器人模型修正部
50:三維測定裝置
C:電腦
J1~J6:接頭(關節)
L1~L6:連桿(支節)
Ms:支撐體模型
Mr:機器人模型
P0:原點(節點)
P1,P2,P3:節點
S11~S13,S21~S26:步驟
W:對象物
X,Y,Z:方向
圖1是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2是顯示圖1之機器人系統中的機器人模型的設定例的示意圖。
圖3是顯示圖1之機器人系統中的支撐體模型的設定例的示意圖。
圖4是顯示圖1之機器人系統中的指令值補正的順序的流程圖。
圖5是顯示圖1之機器人系統中的誤差模型修正的順序的流程圖。
1:機器人系統
10:多關節機器人
11:臂
12:前端部
13:基端部
20:支撐體
21:基準支撐點
30:機器人控制裝置
31:程式記憶部
32:指令值生成部
40:指令值補正裝置
41:機器人模型設定部
42:支撐體模型設定部
43:初始值輸入部
44:力計算部
45:補正部
46:變形量取得部
47:支撐體模型修正部
48:計測姿勢指令部
49:機器人模型修正部
50:三維測定裝置
C:電腦
W:對象物
Claims (10)
- 一種指令值補正裝置,對指示多關節機器人的姿勢之指令值進行補正,前述多關節機器人會將具有複數個關節之臂的前端部定位,前述指令值補正裝置具備: 機器人模型設定部,設定機器人模型,前述機器人模型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前述多關節機器人; 支撐體模型設定部,設定支撐體模型,前述支撐體模型以可彈性變形的模型來表示供前述多關節機器人固定之支撐體; 力計算部,計算在前述多關節機器人的姿勢依照補正前的前述指令值的情況下,由於前述多關節機器人的重量而作用於前述支撐體之力;及 補正部,將前述指令值補正成:抵消由前述力計算部所計算出之力所造成的前述支撐體模型的彈性變形即支撐體模型彈性變形量。
- 如請求項1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更具備: 變形量取得部,取得前述支撐體的實際的彈性變形量即實際彈性變形量;及 模型修正部,將前述支撐體模型的參數修正成:使已在前述變形量取得部取得前述實際彈性變形量時依據已輸入前述多關節機器人之前述指令值所計算之前述支撐體模型彈性變形量,接近於前述變形量取得部所取得之前述實際彈性變形量。
- 如請求項2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中前述變形量取得部設置成取得前述支撐體的基準點相對於在世界座標系統中不動之點的相對位置。
- 如請求項2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中前述變形量取得部設置成取得前述前端部相對於在世界座標系統中不動之點的相對位置。
- 如請求項4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更具備計測姿勢指令部,前述計測姿勢指令部會生成複數個計測指令值,前述計測指令值使前述多關節機器人擺出讓一定的扭矩作用於前述支撐體之不同的姿勢。
- 如請求項1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是將前述支撐體模型定義為按每個作用於前述支撐體之力的區分來特定出前述支撐體模型彈性變形量的代表值之參照表。
- 如請求項1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中前述支撐體模型具有在和作用於前述支撐體之力平行的方向上移動或旋轉之至少1個節點。
- 如請求項1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更具備初始值輸入部,前述初始值輸入部會對前述支撐體模型設定部輸入前述支撐體模型的參數的初始值。
- 如請求項8之指令值補正裝置,其中前述初始值輸入部會讀取以外部的電腦所製作出之前述參數的初始值。
- 一種機器人系統,具備: 如請求項1之指令值補正裝置; 機器人控制裝置,將依照程式之指令值輸入前述指令值補正裝置;及 多關節機器人,依照已藉由前述指令值補正裝置所補正之指令值來動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08462 | 2020-12-16 | ||
JP2020208462 | 2020-12-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4874A true TW202224874A (zh) | 2022-07-01 |
Family
ID=82057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44002A TW202224874A (zh) | 2020-12-16 | 2021-11-25 | 指令值補正裝置及機器人系統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64793A1 (zh) |
JP (1) | JP7534440B2 (zh) |
CN (1) | CN116669910A (zh) |
DE (1) | DE112021004704T5 (zh) |
TW (1) | TW202224874A (zh) |
WO (1) | WO20221311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30271319A1 (en) * | 2022-02-28 | 2023-08-31 | Denso Wave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generating a learning model for transferring fluid from one container to another by controlling robot arm based on a machine-learned learning model, and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weighing the flui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20028B2 (ja) * | 1995-11-02 | 2000-12-25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リンク機構を有する機械の制御方法 |
JP3808321B2 (ja) | 2001-04-16 | 2006-08-09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
FR2917322B1 (fr) * | 2007-06-15 | 2009-08-28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Procede de calibration de la position d'un systeme poly-articule, notamment d'un robot |
JP2010231575A (ja) * | 2009-03-27 | 2010-10-14 | Kobe Steel Ltd | ロボットのオフライン教示装置、ロボットのオフライン教示方法、及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
WO2014000766A1 (en) * | 2012-06-26 | 2014-01-03 | Abb Technology Ltd | Adjusting parameters of a dynamical robot model |
JP2017024142A (ja) * | 2015-07-27 | 2017-02-02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支持体の弾性変形を補償する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
JP7048535B2 (ja) * | 2019-04-01 | 2022-04-05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機構誤差パラメータを較正する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 |
-
2021
- 2021-11-25 TW TW110144002A patent/TW202224874A/zh unknown
- 2021-12-10 JP JP2022569956A patent/JP753444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10 US US18/248,439 patent/US2023036479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10 WO PCT/JP2021/045662 patent/WO20221311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2-10 DE DE112021004704.3T patent/DE112021004704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12-10 CN CN202180083058.5A patent/CN11666991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31172A1 (ja) | 2022-06-23 |
CN116669910A (zh) | 2023-08-29 |
JPWO2022131172A1 (zh) | 2022-06-23 |
JP7534440B2 (ja) | 2024-08-14 |
US20230364793A1 (en) | 2023-11-16 |
DE112021004704T5 (de) | 2023-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600878B2 (ja) | レーザー測定機を利用したロボット位置補正方法 | |
JP6182143B2 (ja) | ロボットの較正およびプログラミング | |
CN108748159B (zh) | 一种机械臂工具坐标系自标定方法 | |
JP5071238B2 (ja) | 6軸ロボットの2軸原点位置較正方法、6軸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多関節型ロボットの軸原点位置較正方法及び多関節型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 | |
KR102311293B1 (ko) | 캘리브레이션 장치 및 캘리브레이션 방법 | |
US20220105640A1 (en) | Method Of Calibrating A Tool Of An Industrial Robot, Control System And Industrial Robot | |
JP3326175B2 (ja) | 産業用ロボットの運動軸の較正方法及び装置 | |
JPH11502776A (ja) | 多軸工業ロボットの較正の装置と方法 | |
JP2008522836A (ja) | 運動学的ロボット・モデル・パラメータ決定によって多関節ロボットにおいて改善された精度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WO2018196232A1 (zh) | 机器人和末端执行器的自动标定方法及系统 | |
JPH09319420A (ja) | 組立ロボット | |
JP2004299010A (ja) | ロボットのたわみ補正装置及びたわみ補正方法 | |
TW202224874A (zh) | 指令值補正裝置及機器人系統 | |
Ecorchard et al. | Self-calibration of delta parallel robots with elastic deformation compensation | |
JP2013010149A (ja) | 6軸ロボットの軸間オフセット検出方法 | |
JP5071237B2 (ja) | 6軸ロボットの5軸原点位置較正方法、6軸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多関節型ロボットの軸原点位置較正方法及び多関節型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 | |
JP5378908B2 (ja) | ロボットの精度調整方法およびロボット | |
JPH11114777A (ja) | 工作機械の制御方法 | |
JP2002096232A (ja) | 工作機械の制御方法 | |
JP6091272B2 (ja) | 多関節ロボットのバネ定数補正装置 | |
JPS6243701A (ja) | ロボツト制御方式 | |
WO2021172271A1 (ja) |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 |
JP2019093504A (ja) | 物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 |
JPH0434604A (ja) | ロボットの位置補正方法及び位置補正装置 | |
JP7543160B2 (ja) | バネ定数補正装置、該方法および該プログラ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