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2186A - 香味吸嚐器 - Google Patents

香味吸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2186A
TW202222186A TW110122131A TW110122131A TW202222186A TW 202222186 A TW202222186 A TW 202222186A TW 110122131 A TW110122131 A TW 110122131A TW 110122131 A TW110122131 A TW 110122131A TW 202222186 A TW202222186 A TW 2022221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heat
casing
atomiz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2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桝田雄気
山田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2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218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抑制發生殼體的局部高溫。本發明之香味吸嚐器具有:第一殼體;收容於第一殼體的內部,進行發熱之霧化部;與第一殼體的外表面接近或接觸而設置,且熱傳導率比第一殼體高之熱傳導構件。第一殼體具有第一壁。第一壁具有第一區域,及相較於第一區域較會使在霧化部產生的熱移動到第一殼體的外部之第二區域。在第一壁的俯視中,第二區域係以與霧化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第一壁。熱傳導構件係設成覆蓋第二區域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香味吸嚐器
本發明係關於香味吸嚐器。
在以往,已知有用來以不燃燒材料的方式而吸嚐香味等之香味吸嚐器。香味吸嚐器具有例如收容香味產生物品之容室(chamber),及對收容於容室之香味產生物品進行加熱之加熱器(heater)(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 2020/084759號
從加熱器產生的熱,係藉由各種態樣的熱傳遞而移動到加熱器的周圍。在包圍於加熱器的周圍之構件由具有低熱傳導率的材料構成之 情況,熱會蓄留,而有非預期地該構件的局部變得高溫之虞。尤其,若是收容加熱器的外殼如上述局部地變得高溫,就會有讓使用者感到異常之虞。
專利文獻1揭示將石墨片配置於樹脂製的內殼的外側,來抑制外殼的局部變得高溫。具體而言,專利文獻1揭示的是將以橫穿過加熱構件與第一殼體(內殼)的內部表面的接觸區域的方式配置石墨片。
然而,專利文獻1因為是將石墨片配置於內殼的外側,且內殼是用熱傳導性低的樹脂形成,所以在加熱構件發出的熱傳到石墨片之前,可能會局部地傳到內殼。結果,就有內殼會因為來自加熱構件的熱而局部地劣化之虞。為了避免此問題,雖然可考慮加大加熱構件與內殼之間的距離,但如此會妨礙到裝置整體的小型化。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係抑制殼體的局部變得高溫。
根據第一型態提供一種香味吸嚐器。此香味吸嚐器係具有:第一殼體;霧化部,係收容於前述第一殼體的內部,並進行發熱;以及熱傳導構件,係與前述第一殼體的外表面接近或接觸而設置,且熱傳導率比前述第一殼體高。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第一壁。前述第一壁係具有第一區域,及相較於前述第一區域較會使在前述霧化部產生的熱移動到前述第一殼體的外部之第二區域。在前述第一壁的俯視中,前述第二區域係以與前述霧化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前述第一壁。前述熱傳導構件係設成覆蓋前述第二區域的至少一部分。
根據第一型態,在第一壁的第二區域,能夠使在霧化部產生的熱有效地移動到第一殼體的外部,所以可防止熱蓄留在第一殼體,可抑 制第一殼體的局部變得高溫。而且,熱傳導構件覆蓋第二區域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利用熱傳導構件而更有效率地將到達第二區域之來自霧化部的熱散熱。本說明書中所謂的「熱傳導構件」,並不限於例如金屬、矽膠、石墨、橡膠等,也包含熱傳導率比第一殼體高的任意的構件。
第二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一型態中,前述第一壁係在前述第二區域具有開口或缺口。
根據第二型態,可使受到了來自霧化部的熱之空氣通過開口或缺口而到達熱傳導構件,所以相較於利用例如薄肉部來構成第二區域的情況,可有效地將熱傳到熱傳導構件。
第三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一型態或第二型態中,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配置成與前述第一壁相向且與前述第一壁一起將前述霧化部夾在中間之第二壁,前述第二區域係只設於前述第一壁及前述第二壁之中的前述第一壁,前述熱傳導構件係只設於前述第一壁及前述第二壁之中的前述第一壁的外表面。
根據第三型態,第一殼體的一對相向的第一壁及第二壁之中,只第一壁設有第二區域及熱傳導構件。因此,不必在第一壁及第二壁都設置第二區域及熱傳導構件,只要在有可能會因為來自霧化部的熱而局部地劣化之壁設置第二區域及熱傳導構件即可。因此,可省略不必要的熱傳導構件,所以可抑制香味吸嚐器的成本及重量之增加。
第四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一型態至第三型態的任一型態中,前述霧化部係具有收容消耗材之收容部及包圍前述收容部的至少一部 分之加熱部,在前述第一壁的俯視中,前述第二區域係以與前述加熱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前述第一壁上。
在第一壁的俯視中,與加熱部重疊之第一壁的區域與加熱部的距離較近,相較於其他的區域較易受到來自加熱部的熱。根據第四型態,第二區域位於與加熱部重疊的位置,所以加熱部的熱可更有效地通過第二區域而移動到第一殼體的外部,可抑制第一殼體的局部變得高溫。
第五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四型態中,前述收容部係具有筒狀的側壁部,前述側壁部係具有在前述消耗材收容於前述收容部時與前述消耗材接觸之接觸部,及在周方向與前述接觸部隣接,且與前述消耗材相分開之分開部,前述收容部的前述側壁部係以讓前述分開部朝向前述第二區域之方式定向。
根據第五型態,在收容部的分開部與消耗材之間設置空隙。空氣可存在於該空隙,所以可抑制經過加熱的消耗材的熱傳到分開部。因此,藉由以讓分開部朝向第二區域之方式將側壁部定向,可抑制熱從霧化部傳到第二區域,可抑制熱散熱到第一殼體的外部。因而,可抑制第一殼體的局部變得高溫,而且可使消耗材的加熱效率提高。
第六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五型態中,在前述消耗材收容於前述收容部時,在前述分開部與前述消耗材之間形成有空氣流路。
根據第六型態,在分開部與消耗材之間形成空氣流路,所以通過空氣流路之空氣會吸收分開部的熱,可冷卻分開部。因此,藉由將側壁部定向成讓分開部朝向第二區域,可抑制熱從霧化部傳到第二區域,可 抑制加熱部的熱散熱到第一殼體的外部。因而,可抑制第一殼體的局部變得高溫,而且可使消耗材的加熱效率提高。
第七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五型態或第六型態中,前述加熱部係包含加熱元件,前述加熱元件係配置成以不與前述分開部接觸之方式對前述接觸部進行加熱。
根據第七型態,分開部並不會受到加熱部的直接的加熱,所以可抑制分開部受到加熱部的加熱。因此,藉由以讓分開部朝向第二區域之方式將側壁部定向,可更加抑制熱從霧化部傳到第二區域,可抑制熱散熱到第一殼體的外部。因而,可抑制第一殼體的局部變得高溫,可使消耗材的加熱效率提高。
第八型態的要旨在於:在引用第二型態之第四型態至第七型態的任一型態中,前述霧化部係具有包圍前述收容部及前述加熱部之包含氣凝膠(aerogel)之隔熱部,在前述第一壁的俯視中,前述第二區域係以與前述隔熱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前述第一壁上,前述第一殼體並未與前述隔熱部接觸。
根據第八型態,開口或缺口與包含氣凝膠之隔熱部重疊,所以可抑制第一殼體與隔熱部接觸,而可減小第一殼體的尺寸。而且,因為第一殼體並未與隔熱部接觸,所以可抑制熱從隔熱部傳到第一殼體,可有效率地進行利用霧化部之加熱。
第九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一型態至第八型態的任一型態中,具有收容前述第一殼體之第二殼體,前述第二殼體係具有第三壁,前 述第三壁係具有與前述第一殼體的前述第一壁的外表面相向之內表面,且前述第一壁與前述第三壁之間設有空隙。
根據第九型態,可在設於第一殼體的第一壁與第二殼體的第三壁之間的空隙形成空氣層,所以可抑制傳到第一殼體的第一壁之霧化部的熱會傳到第三壁。因而,可抑制使用者在抓持第二殼體時感到異常的情形。
第十型態的要旨在於:在第一型態至第九型態的任一型態中,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有第二壁,前述第二壁係配置成與前述第一壁相向且與前述第一壁一起將前述霧化部夾在中間,前述第一壁係以越往其外周緣,其與前述霧化部在前述第一壁與前述第二壁相向的方向的距離就越小之方式彎曲。
第一壁以越往外周緣就越接近霧化部之方式彎曲的情況,與第一壁為平坦的情況相比較,較可將霧化部的熱局部地傳到第一壁。即使是如此的情況,根據第十型態,也因為第二區域與霧化部重疊,所以在第二區域,可使在霧化部產生的熱有效地移動到第一殼體的外部,而抑制熱蓄留在第一殼體的情形。而且,因為熱傳導構件覆蓋第二區域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利用熱傳導構件而更有效率地傳達到達第二區域之來自霧化部的熱,而使到達第二區域之熱散熱。
10:內殼
10a:第一壁
10b:第二壁
10c:側壁
10d:外周緣
12:熱傳導構件
14:第二區域
14a:開口
16:第一區域
20:電源部
21:電源
30:霧化部
32:隔熱部
34:插入導引構件
36:底部構件
37:第一支持部
38:第二支持部
40:加熱部
42:加熱元件
44:電氣絶緣構件
48:電極
50:容室
52:開口
54:非保持部
56:底部
56a:孔
58:第一導引部
58a:斜面
60:側壁部
62:接觸部
62a:內表面
62b:外表面
66:分開部
66a:內表面
66b:外表面
67:空隙
100:香味吸嚐器
101:外殼
102:滑蓋
103:開關部
101a:第三壁
110:消耗材
111:可吸煙物
112:第一捲紙
113:第二捲紙
114:筒狀構件
115:濾嘴部
116:中空濾材部
117:疏唇劑
S1:空隙
圖1A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1B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的概略頂面圖。
圖1C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的概略底面圖。
圖2係消耗材的概略側剖面圖。
圖3係將外殼拆掉後的香味吸嚐器的正面圖。
圖4係將外殼及熱傳導構件拆掉後的香味吸嚐器的正面圖。
圖5係沿著圖1B所示的箭號5-5方向觀看時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圖6A係容室的斜視圖。
圖6B係沿著圖6A所示的箭號6B-6B方向觀看時之容室的剖面圖。
圖7A係沿著圖6B所示的箭號7A-7A方向觀看時之容室的剖面圖。
圖7B係沿著圖6B所示的箭號7B-7B方向觀看時之容室的剖面圖。
圖8係容室及加熱部的斜視圖。
圖9係顯示在容室內的希望的位置配置有消耗材的狀態之圖7B所示的剖面圖。
圖10係包含有內殼的第二區域之在與Z軸平行的剖面剖開而成之香味吸嚐器的局部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在以下說明的圖式中,將相同或相當的構成元件都標以相同的符號以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1A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的概略正面圖。圖1B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的概略頂面圖。圖1C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的概略底面圖。本說明書中說明的圖式中,為便於說明而標 註有X-Y-Z直角座標系。在此座標系,Z軸係朝向鉛直上方,X-Y平面係以在水平方向橫切過香味吸嚐器100之方式配置,Y軸係以從香味吸嚐器100的正面往背面延伸之方式配置。Z軸也可稱為要收容至後述的霧化部30的容室50之消耗材的插入方向。另外,Y軸也可稱為與消耗材的插入方向正交且為後述的第一壁10a與第二壁10b相向的方向。X軸方向也可稱為在與消耗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上之裝置長邊方向,或加熱部與電源部並排的方向。Y軸方向也可稱為在與消耗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上之裝置短邊方向。
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係構成為對於例如具有香味源(包含有霧氣源的香味源)之棒條(stick)型的消耗材進行加熱,來使包含香味的霧氣(aerosol,也稱為氣溶膠)產生。
如圖1A至圖1C所示,香味吸嚐器100係具有外殼101(相當於第二殼體的一例)、滑蓋102及開關部103。外殼101係構成香味吸嚐器100的最外面的殼體,具有可握在使用者的手中之大小。使用者要使用香味吸嚐器100之際,可用手保持香味吸嚐器100而吸嚐霧氣(aerosol)。外殼101可藉由組裝複數個構件而構成。外殼101可用例如PEEK(聚醚醚酮)等之樹脂形成。
外殼101具有供用來讓消耗材裝入的未圖示的開口,滑蓋102係在外殼101上以可關閉該開口之方式安裝成可滑動。具體而言,滑蓋102係構成為可沿著外殼101的外表面而在關閉外殼的上述開口之關閉位置(圖1A及圖1B所示的位置)與使上述開口打開之打開位置之間移動。例如,使用者可藉由手動操作滑蓋102,而使滑蓋102移動到關閉位置及 打開位置。因此,滑蓋102可容許或限制消耗材進入香味吸嚐器100的內部。
開關部103係使用來切換香味吸嚐器100的作動的導通(ON)及關斷(OFF)。例如,使用者可在消耗材已插入到香味吸嚐器100的狀態操作開關部103,使電力從未圖示的電源供給到未圖示的加熱部,而以不使消耗材燃燒的方式對消耗材進行加熱。開關部103可為設於外殼101的外部之開關(switch),亦可為位於外殼101的內部之開關。開關位於外殼101的內部之情況,係藉由按壓外殼101的表面的開關部103而間接地按壓內部的開關。本實施型態說明的是開關部103的開關位於外殼101的內部之例。
香味吸嚐器100可更具有未圖示的端子。端子可為將香味吸嚐器100與例如外部電源連接之介面(interface)。香味吸嚐器100所具備的電源為充電式電池之情況,可藉由將外部電源連接至端子,使電流從外部電源流至電源來對電源進行充電。另外,可藉由將資料傳輸線連接至端子,而將與香味吸嚐器100的作動有關的資料傳送到外部裝置。
接著,說明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所使用的消耗材。圖2係消耗材110的概略側剖面圖。在本實施型態,可藉由香味吸嚐器100及消耗材110而構成吸煙系統。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消耗材110係具有可吸煙物111、筒狀構件114、中空濾材部116及濾嘴部115。可吸煙物111係由第一捲紙112捲包起來。筒狀構件114、中空濾材部116及濾嘴部115係由與第一捲紙112不同的第二捲紙113捲包起來。第二捲紙113也捲包住將可吸煙物111捲包起來的第一捲紙112的一部分。藉此,筒狀構 件114、中空濾材部116及濾嘴部115與可吸煙物111相連結。不過,亦可將第二捲紙113省略,只用第一捲紙112來將筒狀構件114、中空濾材部116及濾嘴部115與可吸煙物111相連結。在第二捲紙113的濾嘴部115側的端部附近的外表面,塗佈有用來讓使用者的嘴唇不易沾黏在第二捲紙113上之疏唇劑(lip release agent)117。消耗材110的塗佈有疏唇劑117的部分發揮作為消耗材110的吸口之功能。
可吸煙物111可包含例如煙草等之香味源及霧氣(aerosol)源。將可吸煙物111捲包起來之第一捲紙112可為具有通氣性之片狀構件。筒狀構件114可為紙管或中空濾材。圖示的例子,消耗材110雖然是具備有可吸煙物111、筒狀構件114、中空濾材部116及濾嘴部115,但消耗材110的構成並不限於此。例如,可將中空濾材部116省略,將筒狀構件114與濾嘴部115相隣接配置。
圖3係將外殼101拆掉後的香味吸嚐器100的正面圖。圖4係將外殼101及熱傳導構件12拆掉後的香味吸嚐器100的正面圖。如圖4所示,將外殼101及熱傳導構件12拆掉,就使得內殼10露出。內殼10係收容後述的霧化部30、電源部20等,內殼10係例如樹脂製的,尤其可用聚碳酸酯(PC)、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PEEK(聚醚醚酮)或含有複數種類的聚合物之聚合物合金(polymer alloy)等,或者鋁等之金屬來形成。從耐熱性及強度的觀點來說,內殼10以用PEEK形成較佳。不過,內殼10的材料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內殼10具有:在Y軸方向相向的第一壁10a及第二壁10b(參照圖10),以及連接第一壁10a與第二壁10b之側壁10c。圖4中顯示第一壁10a及側壁10c。另外,外殼101係例 如為樹脂製,尤其可用聚碳酸酯(PC)、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PEEK(聚醚醚酮)或含有複數種類的聚合物之聚合物合金(polymer alloy)等,或者鋁等之金屬來形成。
如上述,內殼10會有由於來自霧化部30的熱而局部地劣化之虞。因此,在本實施型態中,內殼10的第一壁10a具有第一區域16,及相較於第一區域16較會使在霧化部30產生的熱移動到內殼10的外部之第二區域14。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型態中,第二區域14係包含開口14a,第一區域16係包含沒有開口14a的區域。如圖4所示,從第一壁10a的俯視觀看時(從Y軸方向觀看時),霧化部30會從開口14a露出。亦即,於從第一壁10a的俯視中,第二區域14係以與霧化部30重疊之方式定位於第一壁10a。因此,在第二區域14,可有效地使在霧化部30產生的熱移動到內殼10的外部。因而,可防止熱留在內殼10內,可抑制內殼10的局部變得高溫。另外,第二區域14所包含的並不限於開口14a,亦可包含缺口。此外,第二區域14可包含複數個開口14a或複數個缺口。第二區域14亦可包含比在第一區域16之第一壁10a的厚度薄之薄壁部。
另外,如圖3所示,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較佳者為在內殼10的外表面設有熱傳導構件12,熱傳導構件12係具有比內殼10的熱傳導率高的熱傳導率。熱傳導構件12的材料並沒有限制,但從要覆蓋開口14a的機能的觀點來說,以不易破損或變形的材質較佳,可由例如鋁等之金屬、矽膠、石墨、橡膠等形成。再者,熱傳導構件12從覆蓋開口14a的功能的觀點來說,以不易破損或變形的形狀較佳,可為例如片狀。熱傳導構件12較佳者為具有0.2mm以上的厚度之片狀或板狀的鋁。
熱傳導構件12可接近或接觸內殼10的外表面而設置。具體地舉例來說,熱傳導構件12可黏貼在內殼10的外表面。如圖3所示,熱傳導構件12係設成覆蓋圖4所示的第二區域14的至少一部分。就圖3所示的例子而言,熱傳導構件12係以覆蓋第二區域14的全部之方式設置,更具體地說,係以覆蓋覆蓋內殼10的外表面的大致全域之方式設置。熱傳導構件12只要以覆蓋第二區域14的至少一部分之方式配置即可。不過,熱傳導構件12的面積大的話熱傳導構件12將熱散熱的效果會提高,例如,熱傳導構件12以覆蓋內殼10的外表面的面積的50%以上之方式設置較佳。可根據熱源(後述的加熱部40)的溫度與希望的外殼面的溫度,來決定熱傳導構件12的材料及形狀等。熱傳導構件12以讓外殼101的溫度會在50℃以下之方式設置較佳。而且,熱傳導構件12以設於內殼10的外表面的平坦的部分較佳。根據本實施型態,熱傳導構件12係覆蓋第二區域14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利用熱傳導構件12而更有效率地將到達第二區域14之霧化部30的熱與以傳熱,使到達第二區域14的熱散熱。因而,可更進一步抑制內殼10的局部變得高溫。
第二區域14不僅限於設在第一壁10a,亦可也設於第二壁10b(圖10),在此情況,熱傳導構件12可也設於第二壁10b的外表面。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型態中,第二區域14係只設於第一壁10a及第二壁10b(參照圖10)之中的第一壁10a,熱傳導構件12係只設於第一壁10a及第二壁10b之中的第一壁10a的外表面。如此,沒有必要在第一壁10a及第二壁10b都設置第二區域14及熱傳導構件12,只要在有可能會因為霧化部30的熱而局部地劣化之壁設置第二區域14及熱傳導構件12即可。因此, 可省略不必要的熱傳導構件12,可抑制香味吸嚐器100的成本及重量的增加。
接著,說明香味吸嚐器100的內部構造。圖5係沿著圖1B所示的箭號5-5方向觀看時之香味吸嚐器100的剖面圖。如圖5所示,在香味吸嚐器100的內殼10的內部空間設有電源部20及霧化部30。
電源部20係具有電源21。電源21可為例如充電式電池或非充電式的電池。電源21係與霧化部30電性連接。因此,電源21能夠以適切地對消耗材110進行加熱之方式供給電力給霧化部30。
霧化部30係如圖示,具有:在消耗材110的插入方向(Z軸方向)延伸之容室50(相當於收容部的一例)、包圍容室50的一部分之加熱部40、隔熱部32及大致為筒狀之插入導引構件34。容室50係以收容消耗材110之方式構成。加熱部40係以與容室50的外周面接觸,而對於收容於容室50之消耗材110進行加熱之方式構成。關於容室50及加熱部40的詳細內容將在後面說明。
隔熱部32係以包圍住容室50及加熱部40之方式配置。隔熱部32可為例如氣凝膠。插入導引構件34係以例如PEEK、PC、或ABS等的樹脂材料形成,設於位在關閉位置時的滑蓋102與容室50之間。就本實施型態而言,由於插入導引構件34可能會與容室50接觸,所以插入導引構件34從耐熱性的觀點來說以採用PEEK來形成較佳。插入導引構件34係在滑蓋102位於打開位置時與香味吸嚐器100的外部連通,將消耗材110從插入導引構件34插入,藉此引導消耗材110對於容室50之插入。
香味吸嚐器100係更具有支持容室50及隔熱部32的兩端之第一支持部37及第二支持部38。第一支持部37係以支持容室50及隔熱部32的滑蓋102側(Z軸正方向側)的端部之方式配置。第二支持部38係以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容室50及隔熱部32的Z軸負方向側的端部。第一支持部37及第二支持部38可用例如矽橡膠等之彈性體(elastomer)形成。另外,如圖示,在容室50的底部,可設有底部構件36。底部構件36可做為將插入容室50的消耗材110定位之止擋件(stopper)而發揮功能。底部構件36在與消耗材110抵接的面具有凹凸,可在消耗材110所抵接的面形成可供給空氣的空間。底部構件36可由例如PEEK等的樹脂材料、金屬、玻璃或陶瓷等構成,但不特別限定於此。另外,構成底部構件36之材料可為熱傳導性比構成容室50之材料低之材料。在將底部構件36接合至容室50的底部56(參照圖6B)時,可使用接著劑,接著劑可由環氧樹脂等的樹脂材料或無機材料構成。
接著,說明容室50的構造。圖6A係容室50的斜視圖。圖6B係沿著圖6A所示的箭號6B-6B方向觀看時之容室50的剖面圖。圖7A係沿著圖6B所示的箭號7A-7A方向觀看時之容室50的剖面圖。圖7B係沿著圖6B所示的箭號7B-7B方向觀看時之容室50的剖面圖。圖8係容室50及加熱部40的斜視圖。如圖6A及圖6B所示,容室50可為包含供消耗材110插入的開口52及收容消耗材110的筒狀的側壁部60之筒狀構件。容室50以具有耐熱性,且熱膨脹率小的材料形成較佳,可用例如不銹鋼等的金屬、PEEK等的樹脂、玻璃或陶瓷等形成。
如圖6B及圖7B所示,側壁部60係包含接觸部62及分開部66。在消耗材110配置於容室50內的希望的位置時,接觸部62係與消耗材110的一部分接觸或按壓消耗材110的一部分,分開部66係與消耗材110分開。在本說明書中,所謂的「容室50內的希望的位置」,係指消耗材110會受到適切的加熱的位置,或使用者進行吸嚐時消耗材110的位置。接觸部62具有內表面62a及外表面62b。分開部66具有內表面66a及外表面66b。如圖8所示,加熱部40係配置於接觸部62的外表面62b。加熱部40較佳者為配置成與接觸部62的外表面62b之間沒有間隙。另外,加熱部40可包含接著層。在此情況,包含接著層之加熱部40以配置成與接觸部62的外表面62b之間沒有間隙較佳。
如圖6A及圖7B所示,接觸部62的外表面62b係為平面。藉由接觸部62的外表面62b為平面,在如圖8所示於配置於接觸部62的外表面62b之加熱部40連接有帶狀的電極48之情況,可抑制帶狀的電極48之撓曲。如圖6B及圖7B所示,接觸部62的內表面62a亦為平面。如圖6B及圖7B所示,接觸部62的厚度為均勻的厚度。
如圖6A、圖6B及圖7B所示,容室50係在容室50的周方向具有兩個接觸部62,兩個接觸部62係以相互成平行之方式相向。兩個接觸部62的內表面62a間的至少一部分的距離,較佳為比插入容室50的消耗材110的配置於接觸部62間的部位的寬度小。
如圖7B所示,分開部66的內表面66a,可在與容室50的長度方向(Z軸方向)正交的面中具有整體而言為圓弧形的剖面。而且,分開部66係以與接觸部62在周方向相隣接之方式配置。
如圖6B所示,容室50可在其底部56具有孔56a,以讓圖5所示的底部構件36貫穿而配置於容室50內部。設於底部56之底部構件36能以使消耗材11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之方式支持插入容室50之消耗材110的一部分。而且,底部56能以使露出的消耗材110的端面會與後述的空隙67(參照圖9)連通之方式支持消耗材110的一部分。
如圖6A及圖6B所示,容室50較佳者為在開口52與側壁部60之間具有筒狀的非保持部54。在消耗材110定位於容室50的希望的位置之狀態,在非保持部54與消耗材110之間可形成間隙。另外,如圖6A及圖6B所示,容室50較佳者為具有第一導引部58,第一導引部58具備有連接非保持部54的內表面與接觸部62的內表面62a之斜面58a。
如圖8所示,加熱部40係具有加熱元件42。加熱元件42可為例如加熱線路(heating track)。加熱元件42較佳者為配置成以不與容室50的分開部66接觸之方式對於接觸部62進行加熱。換言之,加熱元件42較佳者為只配置於接觸部62的外表面。加熱元件42亦可為在對容室50的分開部66進行加熱之部分與對接觸部62進行加熱之部分具有不同的加熱能力。具體而言,加熱元件42係可構成為將接觸部62加熱到比分開部66高的溫度。例如,可調整在接觸部62及在分開部66之加熱元件42的加熱線路的配置密度。另外,加熱元件42亦可為在容室50的全周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加熱能力,而捲繞於容室50的外周。如圖8所示,加熱部40較佳者為除了加熱元件42之外,還具有覆蓋加熱元件42的至少一面之電氣絶緣構件44。在本實施型態中,電氣絶緣構件44係以覆蓋加熱元件42的兩面之方式配置。
圖9係顯示在容室50內的希望的位置配置有消耗材110的狀態之圖7B所示的剖面圖。如圖9所示,當消耗材110配置於容室50內的希望的位置,消耗材110就可與容室50的接觸部62接觸而受到按壓。另一方面,在消耗材110與分開部66之間則是形成有空隙67。空隙67可使容室50的開口52與定位於容室50內的消耗材110的端面相連通。因此,從容室50的開口52流入的空氣可通過空隙67而流入消耗材110的內部。換言之,在消耗材110與分開部66之間會形成空氣流路(空隙67)。
接著,說明在內殼10內的霧化部30的配置位置及配置態樣。圖10係包含有內殼10的第二區域14之在與Z軸平行的剖面剖開所見之香味吸嚐器100的局部剖面圖。在圖示的剖面上,第二區域14係以與加熱部40相向之方式位於內殼10的第一壁10a較佳。換言之,在第一壁10a的俯視中(從Y軸方向觀看時),第二區域14較佳者為以與加熱部40重疊之方式定位於第一壁10a。在第一壁10a的俯視中,與加熱部40重疊之第一壁10a的區域因為與加熱部40的距離較近,所以相較於其他的區域較容易受到加熱部40的熱。根據本實施型態,在第一壁10a的俯視中,第二區域14係以與加熱部40重疊之方式定位,所以加熱部40的熱可通過第二區域14而更有效地移動到內殼10的外部。因而,可抑制內殼10局部變得高溫。
如圖示,容室50的側壁部60以讓分開部66朝向第二區域14之方式定向較佳。換言之,側壁部60以讓分開部66朝向Y軸的負方向之方式定向較佳。如上述,在消耗材110插入容室50時,在分開部66與消耗材110之間會形成有空隙67。空氣可存在於該空隙67內,所以會抑 制經過加熱的消耗材110的熱傳到分開部66。因此,藉由將側壁部60以讓分開部66朝向第二區域14之方式定向,可抑制熱從霧化部30傳到第二區域14,可抑制熱散熱到內殼10的外部。因而,可抑制內殼10的局部變得高溫,而且可使消耗材110的加熱效率提高。
另外,如上述,本實施型態中,在分開部66與消耗材110之間形成有空氣流路(空隙67),所以通過空氣流路之空氣會吸收分開部66的熱,而可使分開部66冷却。因此,藉由將側壁部60以讓分開部66朝向第二區域14之方式定向,可抑制熱從霧化部30傳到第二區域14,可抑制熱散到內殼10的外部。因而,可抑制內殼10的局部變得高溫,而且可使消耗材110的加熱效率提高。
如上述,加熱部40的加熱元件42係配置成並不與容室50的側壁部60的分開部66接觸,只對接觸部62進行加熱。亦即,分開部66並不會受到加熱部40的直接的加熱,所以可抑制分開部66受到加熱部40加熱。因此,藉由將側壁部60以讓分開部66朝向第二區域14之方式定向,可抑制熱從霧化部30傳到第二區域14,可更加抑制熱從霧化部30傳到第二區域14,可抑制熱散到內殼10的外部。因而,可抑制內殼10的局部變得高溫,而且可使消耗材110的加熱效率提高。
另外,在圖示的剖面上,第二區域14可位於第一壁10a上與隔熱部32相向的位置。換言之,在第一壁10a俯視中(從Y軸方向觀看時),第二區域14能以與隔熱部32重疊之方式定位於第一壁10a。此時,如圖示,內殼10並不與隔熱部32接觸較佳。在隔熱部32由氣凝膠構成之情況,氣凝膠容易因來自的外部的應力或摩擦力而破損。因此,在本實施 型態中,使開口14a與隔熱部32重疊,所以可抑制內殼10與隔熱部32接觸,而可減小內殼10的尺寸。而且,因為內殼10並不與隔熱部32接觸,所以可抑制熱從隔熱部32傳到內殼10,可有效率地進行利用霧化部30之加熱。
如圖示,外殼101將內殼10收容於其內部。外殼101具有第三壁101a,該第三壁101a具有與內殼10的第一壁10a的外表面相向之內表面。在內殼10的第一壁10a的外表面與外殼101的第三壁101a的內表面之間,較佳者為設有空隙S1。如此,會在設於第一壁10a與第三壁101a之間之空隙S1形成空氣層,所以可抑制傳到內殼10的第一壁10a之霧化部30的熱會傳到第三壁101a。因而,可抑制使用者在抓持外殼101時感到異常的情形。
如圖示,內殼10的第一壁10a能夠以越往其外周緣10d(越往圖中Z軸正方向),其與霧化部30在第一壁10a與第二壁10b相向的方向(圖中Y軸方向)的距離越小之方式彎曲。換言之,第一壁10a能夠以越往其外周緣10d,其與第二壁10b的距離越小之方式彎曲。在如上述第一壁10a以越往外周緣10d越靠近霧化部30之方式彎曲的情況,與第一壁10a為平坦的情況相比較,霧化部30的熱更可能會局部地傳到第一壁10a。即使是如此的情況,根據本實施型態,也因為第二區域14與霧化部30重疊,所以在第二區域14,可使在霧化部30產生的熱有效地移動到內殼10的外部,而抑制熱留在內殼10的情形。而且,因為熱傳導構件12覆蓋第二區域14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利用熱傳導構件12將到達第二區域14之霧化部30的熱有效率地傳遞,使到達第二區域14之熱散熱。
以上進行了本發明的實施型態的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而是可在申請專利範圍以及說明書與圖式所揭示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內做各種變化。此外即便為未於說明書及圖式中直接揭示的任何形狀或材質,只要是會產生本案發明的作用、效果,都算是在本案發明的技術的思想的範圍內。例如,本實施型態之香味吸嚐器100雖係具有將從容室50的開口52流入的空氣供給至消耗材110的端面之所謂的逆流(counterflow)式的空氣流路,但不限於此,亦可具有空氣係從容室50的底部56供給到容室50內之所謂的底流(bottom flow)式的空氣流路。另外,加熱元件42並不限於電阻加熱型,亦可為感應加熱型。在此情況,加熱元件42可藉由感應加熱而對容室50進行加熱。又,在消耗材110具有感受器(susceptor)之情況,加熱元件42可藉由感應加熱而對消耗材110的感受器進行加熱。
10:內殼
10a:第一壁
10b:第二壁
10d:外周緣
12:熱傳導構件
14:第二區域
32:隔熱部
34:插入導引構件
36:底部構件
40:加熱部
50:容室
66:分開部
101:外殼
101a:第三壁
102:滑蓋
S1:空隙

Claims (10)

  1. 一種香味吸嚐器,係具有:
    第一殼體;
    霧化部,係收容於前述第一殼體的內部,並進行發熱;以及
    熱傳導構件,係與前述第一殼體的外表面接近或接觸而設置,且熱傳導率比前述第一殼體高,
    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第一壁,
    前述第一壁係具有第一區域,及相較於前述第一區域較會使在前述霧化部產生的熱移動到前述第一殼體的外部之第二區域,
    在前述第一壁的俯視中,前述第二區域係以與前述霧化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前述第一壁,
    前述熱傳導構件係設成覆蓋前述第二區域的至少一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第一壁係在前述第二區域具有開口或缺口。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配置成與前述第一壁相向且與前述第一壁一起將前述霧化部夾在中間之第二壁,
    前述第二區域係只設於前述第一壁及前述第二壁之中的前述第一壁,
    前述熱傳導構件係只設於前述第一壁及前述第二壁之中的前述第一壁的外表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霧化部係具有收容消耗材之收容部及包圍前述收容部的至少一部分之加熱部,
    在前述第一壁的俯視中,前述第二區域係以與前述加熱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前述第一壁。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收容部係具有筒狀的側壁部,
    前述側壁部係具有在前述消耗材收容於前述收容部時與前述消耗材接觸之接觸部,及在周方向與前述接觸部隣接且與前述消耗材相分開之分開部,
    前述收容部的前述側壁部係以讓前述分開部朝向前述第二區域之方式定向。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在前述消耗材收容於前述收容部時,在前述分開部與前述消耗材之間形成有空氣流路。
  7. 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加熱部係包含加熱元件,
    前述加熱元件係配置成以不與前述分開部接觸之方式對前述接觸部進行加熱。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第一壁係在前述第二區域具有開口或缺口,
    前述霧化部係具有包圍前述收容部及前述加熱部之包含氣凝膠之隔熱部,
    在前述第一壁的俯視中,前述第二區域係以與前述隔熱部重疊之方式定位於前述第一壁,
    前述第一殼體並不與前述隔熱部接觸。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係具有:
    收容前述第一殼體之第二殼體,
    前述第二殼體係具有第三壁,前述第三壁係具有與前述第一殼體的前述第一壁的外表面相向之內表面,
    前述第一壁與前述第三壁之間設有空隙。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
    前述第一殼體係具有第二壁,前述第二壁係配置成與前述第一壁相向且與前述第一壁一起將前述霧化部夾在中間,
    前述第一壁係以越往其外周緣,其與前述霧化部在前述第一壁與前述第二壁相向的方向的距離越小之方式彎曲。
TW110122131A 2020-12-11 2021-06-17 香味吸嚐器 TW2022221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6182 WO2022123754A1 (ja) 2020-12-11 2020-12-11 香味吸引器
WOPCT/JP2020/046182 2020-12-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2186A true TW202222186A (zh) 2022-06-16

Family

ID=81974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2131A TW202222186A (zh) 2020-12-11 2021-06-17 香味吸嚐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260719A1 (zh)
JP (1) JP7373678B2 (zh)
TW (1) TW202222186A (zh)
WO (1) WO202212375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5262A (en) * 1991-03-11 1997-09-09 Philip Morris Incorporated Tubular heater for use in an electrical smoking article
JP2008169885A (ja) 2007-01-10 2008-07-24 Ntn Corp 車輪用軸受装置
EP3871532A4 (en) 2018-10-26 2022-11-09 Japan Tobacco Inc. HOUSING AND AROMA VACUUM INCLUDING 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123754A1 (zh) 2022-06-16
WO2022123754A1 (ja) 2022-06-16
JP7373678B2 (ja) 2023-11-02
EP4260719A1 (en) 2023-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63556B2 (ja) 香味吸引器
JP2024057043A (ja) 香味吸引器
TW202222186A (zh) 香味吸嚐器
TW202222178A (zh) 香味吸嚐器及壓力緩和方法
WO2022123760A1 (ja) 香味吸引器
WO2022224428A1 (ja) 香味吸引器
TW202222176A (zh)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JP7298041B2 (ja) 香味吸引器
WO2022137426A1 (ja) 香味吸引器
WO2022230086A1 (ja)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WO2022123756A1 (ja) 香味吸引器
WO2023112145A1 (ja) 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香味吸引器
WO2023112185A1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喫煙システム
WO2023112143A1 (ja) 霧化ユニット及び香味吸引器
WO2022230087A1 (ja)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喫煙システム
WO2023286194A1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ヒータの製造方法
TW202222187A (zh)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JP7344412B2 (ja) 香味吸引器
US20240041130A1 (en) Flavor inhaler and flavor inhaler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22123769A1 (ja) 香味吸引器
US20240049800A1 (en) Power suppl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US20240023619A1 (en) Flavour inhaler, and heater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22230088A1 (ja)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喫煙システム
JP2023061353A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喫煙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