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2187A -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22187A TW202222187A TW110124104A TW110124104A TW202222187A TW 202222187 A TW202222187 A TW 202222187A TW 110124104 A TW110124104 A TW 110124104A TW 110124104 A TW110124104 A TW 110124104A TW 202222187 A TW202222187 A TW 20222218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er periphery
- chamber
- accommodating
- gasket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205 fragr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391 smo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2254 Catostom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1 electronic cigaret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40 repell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871 repell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70—Manufac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 Seasoning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香味吸嚐器,其具有:收容部,係在一端形成有開口部且經由前述開口部收容消耗材之至少一部分;以及支持部,係支持前述收容部,該支持部具有設置成包圍前述收容部的前述開口部之外周的第1抵接面、及從前述第1抵接面朝向從前述開口部分離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且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部分係彼此分離而在其間形成空間。
Description
本揭示是關於一種香味吸嚐器。
以往,在電子煙的領域當中,已知有一種在裝置殼體內支持用來收容消耗材的腔室的機構。例如,引用文獻1是利用樹脂製的墊圈支持著加熱腔室的上端部的側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20/074612號
本揭示提供一種裝置內的保持性及密閉性被提升的香味吸嚐器。
本揭示之第1樣態的香味吸嚐器具備:收容部,係在一端形成有開口部且經由前述開口部收容消耗材之至少一部分;以及支持部,係支持前述
收容部,該支持部具有設置成包圍前述收容部的前述開口部之外周的第1抵接面、及從前述第1抵接面朝向從前述開口部分離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且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部分係彼此分離而在其間形成空間。
在上述第1樣態的香味吸嚐器當中,係在從支持部的第1抵接面延伸的延伸部與收容部的外周之間形成有空間,該支持部係將收容消耗材的收容部之開口附近從外部加以支持。結果,例如在將支持部的第1抵接面與收容部的外周進行接著時,由於該空間可作為收集有助於進行接著的構件的容器(pocket)而發揮功能,因此可謀求充分的接著。因此,根據上述第1樣態,可使支持部與收容部之間的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提升,並藉由支持部而穩定地支持收容部。
本揭示之第2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1樣態當中,前述支持部的前述第1抵接面係接著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的接著面。
上述第2樣態當中,設置成包圍收容部的開口部之外周的第1抵接面係接著在收容部的外周的接著面。接著時,形成在支持部的延伸部與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空間係作為收集有助於進行接著的構件的容器而發揮功能。因此,根據上述第2樣態,可藉由進行該接著而使支持部與收容部之間的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提升,並藉由支持部穩定地支持收容部。
本揭示之第3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2樣態當中,前述支持部的前述第1抵接面是使用接著劑而與前述接著面接著。
上述第3樣態當中,設置成包圍收容部的開口部之外周的第1抵接面是使用接著劑而接著在收容部的外周的接著面。接著時,形成在支持部的延
伸部與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空間係作為收集接著劑的容器而發揮功能,可謀求藉由足夠量的接著劑所進行的接著。尤其,接著劑為液狀接著劑的情況,作為容器的功能可變得更為顯著。因此,根據上述第3樣態,可使支持部與收容部之間的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更為提升,並藉由支持部更穩定地支持收容部。
本揭示之第4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3樣態當中,在前述延伸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前述部分之間的前述空間形成供儲存前述接著劑的接著劑儲存部。
上述第4樣態當中,可在收容部的開口附近使用接著劑而接著收容部的外周與支持部,且使收容部的外周與支持部的延伸部之間的空間作為供儲存接著劑的接著劑儲存部而發揮功能。因此,根據上述第4樣態,可在收容部的外周與支持部之間塗布足夠量的接著劑,且可使香味吸嚐器內的氣密性提升,並藉由支持部更穩定地支持收容部。
本揭示之第5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1至第4樣態當中,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係具備第1斜面,該第1斜面係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相對向,並且以從前述收容部的外周分離的方式傾斜。
上述第5樣態當中,係在支持部的延伸部設有以從收容部的外周之相對向的部位分離的方式傾斜的第1斜面。因此,根據上述第5樣態,可在收容部的外周與支持部的延伸部之間確保充分的分離空間。
本揭示之第6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1至第5樣態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設有第2斜面,該第2斜面係與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相對向,並且以從前述延伸部分離的方式傾斜。
上述第6樣態當中,係在收容部的外周之與支持部的延伸部相對向的部位設有以從前述延伸部分離的方式傾斜的第2斜面。因此,根據上述第6樣態,可在收容部的外周與支持部的延伸部之間藉由第2斜面而確保更大的分離空間。結果,在將第1抵接面與收容部的外周的接著面進行接著時,可形成作為收集有助於進行該接著的構件的容器而發揮功能之充分的空間。
本揭示之第7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2至第6樣態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設有發熱部,該發熱部經由與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部位而從前述接著面分離。
上述第7樣態當中,在收容部的外周當中,係從供消耗材插入的開口的端部開始依序排列有接著在支持部的第1抵接面的接著面,與支持部的延伸部相對向的部位,以及發熱部。亦即,發熱部是藉由支持部的延伸部與收容部之對應的部位的組合而沿著消耗材的插入方向從第1抵接面與接著面的組合分離。因此,根據上述第7樣態,可抑制設在收容部的外周的發熱部的熱對於在收容部的開口附近的支持部與收容部的接著造成干擾,也就是可抑制會造成使接著力減弱的不良影響。
本揭示之第8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1至第7樣態當中,更具備抵接於前述支持部的外周的隔熱部。
上述第8樣態當中,係以從外側包圍支持收容部的支持部的方式配置有隔熱部。因此,根據上述第8樣態,可隔斷從收容部產生的熱傳遞至外部。
本揭示之第9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8樣態當中,前述隔熱部抵接於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的外周。
上述第9樣態當中,係以從外側包圍支持部的延伸部的方式配置有隔熱部。另一方面,支持部的延伸部與收容部的外周之相對向的部位彼此分離,且在其間形成有空間。並且,在收容部的外周設有發熱部。而且,在支持部外周與隔熱部之間可形成作為發熱部的熱的散逸路徑的熱橋。上述第9樣態當中,由於支持部具有延伸部,因此,比起支持部未具備延伸部的情況,可形成在支持部外周與隔熱部之間的熱橋的路徑變得更長。因此,來自發熱部的熱散逸所需的路徑較長,因此會形成熱橋,而使得熱到達外部的可能性降低。因此,根據上述第9樣態,可形成熱橋而抑制發熱部的熱到達支持部的外部。
本揭示之第10樣態的香味吸嚐器是在上述第1至第9樣態當中,更具備一端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前述開口部的開口面抵接的筒狀引導部,且前述支持部更具有與前述引導部的前述一端部的外周抵接的第2抵接面。
上述第10樣態當中,係在收容部的開口部上方設有筒狀的引導部,且支持部除了在第1抵接面當中與收容部的外周抵接之外,也在第2抵接部當中與引導部的外周抵接。亦即,在香味吸嚐器當中,用來收容消耗材的收容部與引導部的組合係藉由支持部支持。因此,根據上述第10樣態,可藉由支持部來支持用來輔助收容部的引導部,而可抑制零件數量的增加。
本揭示之第11樣態的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包含:在支持部的內周形成第1抵接面以及第1斜面,該第1斜面係連接於前述第1抵接面且朝前述支持部的徑向外側傾斜;在收容部的外周形成接著面,該收容部係在一端具有開口部且經由前述開口部收容消耗材之至少一部分;以使前述第1抵接面與前述接著面彼此抵接,且在前述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第1斜面相對向的部位之間形成空間的方式,將前述收容部插入至前述支持部的內周;以及
經由前述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前述空間,將接著劑供給至前述第1抵接面與前述接著面之間,藉此將前述支持部的內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彼此接著。
上述第11樣態當中,在將收容部插入至支持部的內周時,會在支持部之朝徑向外側傾斜的第1斜面與收容部的外周之與第1斜面相對向的部位之間形成空間。經由該空間,將接著劑供給至支持部內周的第1抵接面與收容部外周的接著面之間。因此,根據上述第11樣態,可適當地供給用來將支持部內周與收容部外周接著的接著劑,而可製造提升了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的香味吸嚐器。
本揭示之第12樣態的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是在上述第11樣態當中,更包含: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第1斜面相對向的部位形成以從前述第1斜面分離的方式傾斜的第2斜面。
本揭示的第12樣態當中,係以與支持部的第1斜面相對向的方式在收容部外周設置斜面,該斜面係以從第1斜面分離的方式傾斜。因此,根據上述第12樣態,可製造在收容部的外周與支持部的第1斜面之間具有充分的分離空間的香味吸嚐器。
本揭示之第13樣態的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是在上述第11或第12樣態當中包含:在配置有前述收容部的狀態下,經由前述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前述空間,將接著劑供給至前述第1抵接面與前述接著面之間,該收容部係以前述收容部的前述一端成為鉛直下方側且另一端成為鉛直上方側的方式被插入至前述支持部的內周。
上述第13樣態當中,係在將形成有開口部的收容部的一端配置在鉛直下方側,且將收容部的另一端配置在鉛直另一方側的狀態下,經由第1斜面與收容部的外周的空間而將接著劑供給至收容部外周與支持部內周之間。在該情況,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空間可作為收集接著劑的容器而發揮功能並謀求藉由足夠量的接著劑所進行的接著。因此,根據上述第13樣態,可製造使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更為提升的香味吸嚐器。
10:內殼
20:電源部
21:電源
22:固定部
22a:定位爪
30:霧化部
32:隔熱部
34:插入引導構件
36:底構件
37:第1保持部
38:第2保持部
40:加熱單元
42:加熱元件
44:電性絕緣構件
48:電極
50:腔室
52:開口
52a:凸緣部
54:筒狀部
56:底部
56a:孔
58:引導部
58a:斜面
62:平坦部
62a:內表面
62b:外表面
66:彎曲部
66a:內表面
66b:外表面
67:空隙
80:墊圈
81a:第1面
81b:第1顎部
82a:第2面
82b:第2顎部
84:斜面
85:密封面
86:凸部
87:接著劑儲存部
88:腳部
90:O型環
91:凹部
92:被推壓部
93:定位部
100:香味吸嚐器
101:外殼
102:滑蓋
103:開關部
110:消耗材
111:可吸煙物
112:第1捲紙
113:第2捲紙
114:筒狀構件
115:過濾部
116:中空過濾部
117:嘴唇防沾劑
HB:熱橋
圖1A是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的概略前視圖。
圖1B是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的概略俯視圖。
圖1C是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的概略底面圖。
圖2是消耗材的概略側剖面圖。
圖3是圖1B所示的箭頭3-3當中的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圖4A是腔室的立體圖。
圖4B是圖4A所示的箭頭4B-4B當中的腔室的剖面圖。
圖5A是圖4B所示的箭頭5A-5A當中的腔室的剖面圖。
圖5B是圖4B所示的箭頭5B-5B當中的腔室的剖面圖。
圖6是腔室及加熱單元的立體圖。
圖7是消耗材配置在腔室內的所希望的位置之狀態的圖5B所示的剖面圖。
圖8是第1保持部的放大剖面圖。
圖9是墊圈及O型環的立體圖。
圖10是顯示出熱橋(heat bridge)之生成的墊圈周邊的放大剖面圖。
以下,針對本揭示的實施型態,參照圖式加以說明。以下所說明的圖式當中,係在相同或相當的構成元件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1A是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的概略前視圖。圖1B是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的概略俯視圖。圖1C是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的概略底面圖。本說明書所說明的圖式當中,為了方便說明,有時會附上X-Y-Z直角座標系統。在該座標系統當中,Z軸朝向鉛直上方,X-Y平面是配置成將香味吸嚐器100朝水平方向切斷,Y軸是配置成從香味吸嚐器100的正面朝背面延伸而出。Z軸亦可稱為被收容在後述霧化部30的腔室50的消耗材的插入方向,或是筒狀的腔室50的軸方向。本說明書當中,有時將Z軸方向簡稱為軸方向。又,X軸亦可稱為與軸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Y軸亦可稱為與軸方向及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此外,亦可將X軸方向稱為與消耗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當中的香味吸嚐器100的長邊方向,亦可將Y軸方向稱為與消耗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當中的香味吸嚐器100的短邊方向。
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構成為:藉由例如加熱具有包含霧氣源的香味源的棒型消耗材來生成包含香味的霧氣(aerosol,又稱氣溶膠)。
如圖1A至圖1C所示,香味吸嚐器100具有外殼101、滑蓋102及開關部103。外殼101構成香味吸嚐器100最外部的殼,且具有可由使用者的手掌握的尺寸。使用者使用香味吸嚐器100時,可用手保持香味吸嚐器100而吸嚐霧氣。外殼101亦可藉由組裝複數個構件而構成。外殼101可由例如聚碳酸酯
(PC)、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樹脂、PEEK(聚醚醚酮)或含有複數種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或是鋁等金屬形成。
外殼101具有用來承接消耗材的未圖示的開口,滑蓋102係為了關閉該開口而以可滑動之方式安裝在外殼101。具體而言,滑蓋102構成為可沿著外殼101的外表面而在閉鎖外殼101之上述開口的關閉位置(圖1A及圖1B所示的位置)與使上述開口開放的打開位置之間移動。例如,可由使用者以手動操作滑蓋102,而使滑蓋102在關閉位置及打開位置移動。藉此,可容許或限制消耗材進入滑蓋102、香味吸嚐器100內部。
開關部103是為了切換香味吸嚐器100之動作的導通(ON)及關斷(OFF)而使用。例如,如後文所述,使用者可在將消耗材插入至香味吸嚐器100的狀態下操作開關部103,而將電力從電源21供給至加熱單元40,而使消耗材以不燃燒之方式進行加熱。此外,開關部103可為設在外殼101外部的開關,亦可為位在外殼101內部的開關。開關位在外殼101內部的情況,藉由按下外殼101表面的開關部103,使開關間接被按下。本揭示中,說明開關部103的開關位在外殼101內部的例子。
香味吸嚐器100亦可又具有未圖示的端子。端子可為將香味吸嚐器100例如與外部電源連接的介面。香味吸嚐器100所具備的電源為充電式電池的情況,藉由將外部電源連接於端子,外部電源會使電流流到電源而可對電源進行充電。並且,香味吸嚐器100能夠構成為:藉由將資料傳送線連接於端子而可將與香味吸嚐器100之動作相關的資料傳送至外部裝置。
接下來,針對本揭示之香味吸嚐器100中所使用的消耗材加以說明。圖2是消耗材110的概略側剖面圖。本揭示當中,可由香味吸嚐器100及消耗材110構成吸煙系統。在圖2所示的例子當中,消耗材110具有可吸煙物111、筒狀構件114、中空過濾部116及過濾部115。可吸煙物111藉由第1捲紙112而捲裝。筒狀構件114、中空過濾部116及過濾部115則藉由不同於第1捲紙112的第2捲紙113而捲裝。第2捲紙113也捲裝用以捲裝可吸煙物111的第1捲紙112的一部分。藉此,將筒狀構件114、中空過濾部116及過濾部115與可吸煙物111予以連結。然而,亦可省略第2捲紙113,並使用第1捲紙112將筒狀構件114、中空過濾部116及過濾部115與可吸煙物111予以連結。在第2捲紙113的過濾部115側的端部附近的外表面,塗布有避免使用者的嘴唇與第2捲紙113沾黏的嘴唇防沾(lip release)劑117。消耗材110之塗布有嘴唇防沾劑117的部分作為消耗材110的吸口而發揮功能。
可吸煙物111例如可包含煙草等香味源及霧氣源。又,捲繞可吸煙物111的第1捲紙112可為具透氣性的片狀構件。筒狀構件114可為紙管或中空過濾器。圖2所示的例子當中,消耗材110具備可吸煙物111、筒狀構件114、中空過濾部116及過濾部115,但消耗材110的構造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省略中空過濾部116,並且使筒狀構件114與過濾部115彼此相鄰接配置。
接下來,針對香味吸嚐器100的內部構造加以說明。圖3是圖1B所示的箭頭3-3當中的香味吸嚐器100的剖面圖。如圖3所示,在香味吸嚐器100的外殼101的內側設有內殼10。內殼10例如可由聚碳酸酯、ABS樹脂或PEEK或含有複數種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或是鋁等金屬形成,但內殼10的材料沒有特別的限定。在內殼10的內部空間可設置電源部20及霧化部30。
電源部20具有電源21。電源21例如可為充電式電池或非充電式的電池。電源21與霧化部30電性連接。藉此,電源21可對霧化部30供給電力而適當加熱消耗材110。
如圖3所示,霧化部30具有:朝消耗材110之插入方向(Z軸方向)延伸的腔室50、包圍腔室50之一部分的加熱單元40、隔熱部32及大致筒狀的插入引導構件34。腔室50構成為可收容消耗材110。加熱單元40構成為與腔室50的外周面接觸且可加熱被收容在腔室50的消耗材110。關於腔室50的詳細內容,容後敘述。腔室50為本揭示的收容部之一例。插入引導構件34為本揭示的引導部之一例。
隔熱部32整體為大致筒狀,且配置成包圍腔室50。隔熱部32例如可包含氣凝膠(aerogel)片。插入引導構件34例如由聚碳酸酯、PEEK或ABS等樹脂材料形成,設在位於關閉位置的滑蓋102與腔室50之間。在滑蓋102位於打開位置時,插入引導構件34與香味吸嚐器100的外部相連通,藉由將消耗材110插入至插入引導構件34,導引消耗材110對於腔室50的插入。
香味吸嚐器100又具有支持腔室50及隔熱部32的兩端的第1保持部37及第2保持部38。第1保持部37配置成支持腔室50及隔熱部32的滑蓋102側(Z軸正方向側)的端部。又,第2保持部38配置成直接或間接支持腔室50及隔熱部32的Z軸負方向側的端部。又,如圖3所示,在腔室50的底部亦可設有底構件36。底構件36可作為使插入至腔室50的消耗材110定位的擋止器(stopper)而發揮功能。底構件36在供消耗材110抵接的面具有凹凸,且在供消耗材110抵接的面可劃定可供給空氣的空間。關於第1保持部的詳細內容,容後敘述。
接下來,針對腔室50的構造加以說明。圖4A為腔室50的立體圖。圖4B是圖4A所示之箭頭4B-4B當中的腔室50的剖面圖。圖5A是圖4B所示之箭頭5A-5A當中的腔室50的剖面圖。圖5B是圖4B所示之箭頭5B-5B當中的腔室50的剖面圖。圖6是腔室50及加熱單元40的立體圖。如圖4A及圖4B所示,腔室50可為包含供消耗材110插入的開口52、凸緣部52a、以及收容消耗材110的筒狀的側壁部60的筒狀構件。腔室50較佳為由具有耐熱性且熱膨脹率小的材料形成,例如可由不鏽鋼等金屬、PEEK等樹脂、玻璃或陶瓷等形成。藉此,便可進行從腔室50至消耗材110之有效的加熱。
如圖4B及圖5B所示,側壁部60包含平坦部62及彎曲部66。當消耗材110配置在腔室50內之所希望的位置時,平坦部62與消耗材110的一部分接觸或推壓,彎曲部66從消耗材110分離。此外,本說明書當中,所謂「腔室50內之所希望的位置」是指消耗材110被適當加熱的位置或使用者吸煙時之消耗材110的位置。平坦部62具有平坦的內表面62a及平坦的外表面62b。彎曲部66具有內表面66a及外表面66b。如圖6所示,加熱單元40配置在平坦部62的外表面62b。加熱單元40較佳為無間隙地配置在平坦部62的外表面62b。此外,加熱單元40亦可包含接著層。在該情況,包含接著層的加熱單元40較佳為無間隙地配置在平坦部62的外表面62b。
平坦部62的外表面62b是平坦的,因此,如圖6所示,在帶狀電極48連接於配置在平坦部62的外表面62b的加熱單元40的情況,可抑制帶狀電極48撓曲。又,如圖4B及圖5B所示,平坦部62的厚度均勻。
如圖4A、圖4B及圖5B所示,腔室50在腔室50的周方向具有兩個平坦部62,一對平坦部62彼此平行。一對平坦部62的內表面62a間之至少一部分的距離較佳為比插入至腔室50的消耗材110之配置在平坦部62間的部位的寬度小。
如圖5B所示,彎曲部66的內表面66a可在與腔室50的長邊方向(Z軸方向)正交的面具有整體呈圓弧狀的剖面。又,彎曲部66配置成在周方向當中與平坦部62相鄰接。換言之,彎曲部66構成為可將一對平坦部62各自的端部彼此連接。
如圖4B所示,腔室50可在其底部56具有孔56a,以供圖3所示的底構件36貫穿而配置在腔室50內部。底構件36可藉由接著劑等而固定在腔室50的底部56的內部。設在底部56的底構件36可支持被插入至腔室50的消耗材110的一部分,俾使消耗材11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底構件36在供消耗材110抵接的面具有凹凸,且可由例如PEEK等樹脂材料、金屬、玻璃、或陶瓷等形成,但不限於此。
如圖4A及圖4B所示,腔室50較佳為在開口52與側壁部60之間具有筒狀部54。在消耗材110定位在腔室50的所希望的位置的狀態下,可在筒狀部54與消耗材110之間形成間隙。並且,如圖4A及圖4B所示,腔室50較佳為具有引導部58,該引導部58具備將筒狀部54的內表面與平坦部62的內表面62a連接的斜面58a。
如圖6所示,加熱單元40具有加熱元件42。加熱元件42例如亦可為加熱軌(heating track)。加熱元件42可設在腔室50的外表面,亦可設在內表面。加熱元件42較佳為配置成以不與腔室50的彎曲部66接觸的方式加熱平坦部62。換言之,加熱元件42較佳為僅配置在平坦部62的外表面。加熱元件42亦可
具有加熱腔室50之彎曲部66的部分以及加熱平坦部62的部分,且各自的加熱能力有差異。具體而言,加熱元件42亦可構成為將平坦部62加熱至比彎曲部66高的溫度。例如,平坦部62與彎曲部66當中的加熱元件42的加熱軌的配置密度可調整。又,加熱元件42亦可在腔室50的全周具有大致相同的加熱能力,並捲繞在腔室50的外周。如圖6所示,加熱單元40較佳為除了加熱元件42之外還具有覆蓋加熱元件42之至少一面的電性絕緣構件44。本揭示當中,電性絕緣構件44配置成覆蓋加熱元件42的兩面。加熱元件42為本揭示的發熱部之一例。
圖7是消耗材110配置在腔室50內的所希望的位置的狀態的圖5B所示的剖面圖。如圖7所示,當消耗材110配置在腔室50內的所希望的位置時,消耗材110可與腔室50的平坦部62接觸而受到推壓。另一方面,在消耗材110與彎曲部66之間形成空隙67。空隙67可與腔室50的開口52、以及定位在腔室50內之消耗材110的端面與底構件36之間的空氣流路相連通。藉此,從腔室50的開口52流入的空氣可通過空隙67而流入至消耗材110的內部。換言之,在消耗材110與彎曲部66之間形成空氣流路(空隙67)。
接下來,針對在內殼10的內部當中之保持腔室50之Z軸正方向側的端部的第1保持部37的構造加以說明。圖8是第1保持部37的放大剖面圖。圖9是墊圈80及O型環90的立體圖。圖10是顯示在墊圈80附近的熱橋之生成的放大剖面圖。
具體而言,第1保持部37具有墊圈80及O型環90。墊圈80在腔室50的筒狀部54的周圍遍及於腔室50的外周面的全周而配置,構成為支持腔室50的環狀構件。墊圈80可由例如聚碳酸酯或PEEK等樹脂形成。墊圈80為本揭示的支持部之一例。
O型環90構成為藉由後述的被推壓部92而遍及於插入引導構件34的全周與插入引導構件34卡合,並且遍及於墊圈80的全周而與墊圈80卡合而支持該等構件。O型環90可由例如矽等彈性構件形成。並且,O型環90構成為被定位並固定在被固定於內殼10的固定部22。
在此,在墊圈80與O型環90的接觸部位形成有沿著腔室50的軸方向(也就是Z軸方向)延伸的密封面85。密封面85形成在比墊圈80的外緣更靠腔室50的徑向內側處。藉此,具有墊圈80及O型環90的第1保持部37可在從腔室50離開的位置,也就是與腔室50熱分離的位置,將從腔室50與插入引導構件34之間漏出至內殼內部的煙封住。
如圖8及圖9所示,墊圈80具有第1面81a、第1顎部81b、第2面82a、第2顎部82b、斜面84、凸部86及腳部88。此外,墊圈80的斜面84與腔室50的斜面58a配置成彼此分離而相對向,在兩個斜面之間形成有空間。在該空間形成接著劑儲存部87。墊圈80及O型環90沿著腔室50的軸方向排列配置。墊圈80的斜面84為本揭示的第1斜面之一例。腔室50的斜面58a為本揭示的第2斜面之一例。
又,如圖8及圖9所示,O型環90具有凹部91、被推壓部92及定位部93。
如圖8及圖9所示,從Z軸負方向側朝向Z軸正方向側,將斜面84、第1面81a、第1顎部81b、第2面82a、第2顎部82b、密封面85、凸部86依此順序,且以墊圈80的中心軸(此與腔室50的中心軸一致)為中心而呈同心圓狀形成在墊圈80的內周面。
如圖8所示,墊圈80的斜面84是與腔室50的斜面58a相對向,並且朝向從斜面58a分離的方向(也就是腔室50的徑向外側)傾斜的斜面。
墊圈80的腳部88是指墊圈80當中之內周面為斜面84的部分。換言之,在墊圈80當中位在比第1面81a更靠Z軸負方向側處的區域即為腳部88。墊圈80的腳部88為本揭示的延伸部之一例。
墊圈80的第1面81a是沿著Z軸方向接連於斜面84,並抵接於腔室50的筒狀部54,並且與Z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出的環狀面。
墊圈80的第1顎部81b構成為沿著Z軸方向接連於第1面81a,並且與腔室50的凸緣部52a卡合而支持腔室50。
如後文所述,墊圈80的第1面81a是使用接著劑而接著在腔室50的筒狀部54的外周面。同樣的,墊圈80的第1顎部81b是使用接著劑而接著在腔室50的凸緣部52a的外周面。形成在墊圈80的內周面的第1面81a與第1顎部81b的組合為本揭示的第1抵接面之一例。腔室50的筒狀部54的外周面與凸緣部52a的外周面的組合為本揭示的接著面之一例。
墊圈80的第2面82a是沿著Z軸方向接連於第1顎部81b,且與插入引導構件34的Z軸負方向側端部附近的外周面相對向,並且與Z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出的環狀面。如圖8所示,墊圈80的第2面82a係與抵接於腔室50的開口52的插入引導構件34之Z軸負方向側端部的外周部抵接。墊圈80的第2面82a為本揭示的第2抵接面之一例。
墊圈80的第2顎部82b係以沿著Z軸方向將第2面82a與密封面85連接的方式形成。
如上所述,墊圈80的密封面85是墊圈80與O型環90的接觸部位。再者,墊圈80的凸部86係構成為沿著Z軸方向接連於密封面85,並且從墊圈80的主體部分沿著腔室50的軸方向而向著O型環90朝Z軸正方向突出。
具體而言,在O型環90設有與墊圈80的凸部86相對向的凹部91。在此,密封面85形成在凸部86之腔室50的徑向內側的面與凹部91之腔室50的徑向外側的面的接觸部位。藉此,凸部86的面與凹部91的面在墊圈80的凸部86與O型環90的凹部91的接觸部位接觸而形成密封面85,因此可使密封面85的密封性提升,而更為抑制在腔室50產生的煙漏出至內殼內部。
此外,雖然說明了在凸部86與凹部91的接觸部位形成密封面85,但是不限於此。墊圈80及O型環90亦可分別具有沿著腔室50的軸方向而朝向O型環90及墊圈80突出的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並且在第1突出部之腔室50的軸方向內側的面與第2突出部之腔室50的軸方向外側的面的接觸部位形成密封面。
即使在該情況,第1突出部的面與第2突出部的面亦會在第1突出部與第2突出部的接觸部位接觸而形成密封面,因此可使密封面的密封性提升,而更為抑制在腔室50產生的煙漏出至內殼10的內部。
又,在O型環90的內周面形成作為與插入引導構件34卡合的唇狀構件而構成的被推壓部92。在香味吸嚐器100之製造時,O型環90的被推壓部92係在安裝插入引導構件34時被插入引導構件34推壓並朝Z軸負方向側折彎。藉此,在插入引導構件34與被推壓部92之間形成密封,因此可抑制在腔室50產生的煙漏出至內殼10的內部。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在圖8顯示出O型環90的被推壓部92未被折彎的狀態。
此時較佳為,O型環90構成為因為被推壓部92受到插入引導構件34推壓而被朝墊圈80彈推。因此,由於O型環90被朝墊圈80彈推,因此可使密封面85的密封性提升。
O型環90的定位部93構成為從O型環90的主體部分朝向外側突出,並且卡合在形成於固定部22的定位爪22a。藉此,由於O型環90被保持在固定部22,因此O型環90與墊圈80會協同動作而可抑制內殼內的腔室50的位置偏移。因此,可容易安裝插入引導構件34。
此外,針對墊圈80相對於腔室50以外的零件的配置加以說明。如圖8所示,形成在墊圈80的斜面84與腔室50的斜面58a之間的接著劑儲存部87,係相對於設在腔室50的外周面的加熱元件42而朝Z軸正方向側分離而配置。又,如圖8所示,墊圈80的外周面係以抵接於配置成包圍腔室50的隔熱部32的方式配置。
參照圖10,說明在墊圈80與隔熱部32之間的熱橋HB的生成。本揭示當中所謂的熱橋是指在墊圈80的外周面與隔熱部32之間形成熱的路徑,使在加熱元件42產生的熱到達由墊圈80及隔熱部32封鎖的區域的外部的現象。如圖8及圖10所示,墊圈80具備腳部88,因此比起墊圈80未具備腳部88的情況,墊圈80的外周面及隔熱部32所抵接的區域之沿著Z軸的長度變長。比起墊圈80未具備腳部88的情況,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當中,在加熱元件42產生的熱為了到達由墊圈80的外周面及隔熱部32封鎖的區域的外部而通過之墊圈80的外周面與隔熱部32之間的熱的路徑係更長。因此,比起墊圈80未具備腳部88的情況,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當中可抑制熱橋HB的形成,且可抑制在加熱元件42產生的熱到達由墊圈80及隔熱部32封鎖的區域的外部。
[第1保持部37的製造步驟]
以下,針對第1保持部37的製造步驟加以說明。作為第1步驟,將O型環90嵌入墊圈80。具體而言,使O型環90的凹部91卡合在墊圈80的凸部86。如上所述,在該情況,O型環90的定位部93卡合在被固定於內殼10的固定部22的定位爪22a。
作為第2步驟,將腔室50的外周嵌入於與O型環90卡合的墊圈80的內周面。具體而言,從鉛直上方(也就是Z軸正方向側)將腔室50插入至墊圈80的內周部。在該情況,腔室50的凸緣部52a卡合在墊圈80的第1顎部81b,藉此使腔室50被墊圈80所支持。又,在該情況,腔室50的筒狀部54抵接於墊圈80的第1面81a。再者,在該情況,腔室50的斜面58a與墊圈80的斜面84彼此分離而相對向,並且在其間形成空間。該空間是在之後會形成接著劑儲存部87的區域。
作為第3步驟,係在被與O型環90卡合的墊圈80所支持的腔室50安裝插入引導構件34。具體而言,從鉛直上方(也就是Z軸正方向側)將插入引導構件34插入至O型環90及墊圈80的內周面,使插入引導構件34的Z軸負方向側的端部抵接於腔室50的開口52。如上所述,在該情況,O型環90的被推壓部92受到插入引導構件34推壓而朝Z軸負方向側折彎,且O型環90被朝墊圈80彈推。
作為第4步驟,係使用接著劑而接著腔室50的外周與墊圈80的內周。具體而言,使安裝有插入引導構件34並且被與O型環90卡合的墊圈80所支持的腔室50上下反轉,然後放置在接地面。在該情況,圖8所示的插入引導構件34的Z軸正方向側的端部係與接地面相接。在該狀態下,從接地面的鉛直上方朝墊圈80的斜面84與腔室50的斜面58a之間的空隙注入接著劑。在該情況,藉由
所注入的接著劑而接著腔室50的凸緣部52a與墊圈80的第1顎部81b。同樣的,藉由所注入的接著劑而接著腔室50的筒狀部54與墊圈80的第1面81a。再者,藉由適當選擇所要注入的接著劑的量,而在墊圈80的斜面84與腔室50的斜面58a之間形成上述接著劑儲存部87。
藉由以上步驟,便構成圖8所示的第1保持部37。然而,如上所述,圖8當中顯示出O型環90的被推壓部92未被折彎的狀態。此外,第1保持部37的製造步驟並不限於以上所述,而是可適當變更其細節。例如,可變更為在接著劑的注入步驟之後再進行O型環90及插入引導構件34的安裝。由於在進行接著劑的注入時未安裝有插入引導構件34,因此,例如在墊圈80及接著劑都是樹脂材料且有接著劑不容易流入等問題的情況,仍可在之後的步驟對插入引導構件34及墊圈80施以更適當的接著處理。
[第1保持部37的作用]
以下,針對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的作用加以說明。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支持腔室50的墊圈80係具有藉由斜面84限定的腳部88,該斜面84係與腔室50的斜面58a相對向,並且朝向從腔室50的斜面58a分離的方向傾斜。因此,腔室50的外周面與墊圈80的內周面之間是在腔室50的開口52附近分離。因此,在內殼10的內部當中,可在腔室50的外周面與墊圈80的內周面之間確保分離空間。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墊圈80的第1面81a與第1顎部81b接著在腔室50的筒狀部54與凸緣部52a的外周面。接著時,形成在墊圈80的腳部88與
腔室50的斜面58a之間的空間可作為收集有助於進行接著的構件的容器而發揮功能。因此,可使墊圈80與腔室50之間的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提升。
尤其,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墊圈80的第1面81a及第1顎部81b是使用接著劑而接著在腔室50的筒狀部54及凸緣部52a的外周面。接著時,形成在墊圈80的腳部88與腔室50的斜面58a之間的空間係作為收集接著劑的容器而發揮功能。因此,可使墊圈80與腔室50之間的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提升。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係在墊圈80的斜面84與腔室50的斜面58a之間形成接著劑儲存部87。因此,可將足夠量的接著劑塗布在腔室50的外周面與墊圈80的內周面之間。就其結果而言,可使內殼10內的氣密性提升,並藉由墊圈80穩定地支持腔室50。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係在墊圈80的內周設有朝向從腔室50的外周面分離的方向傾斜的斜面84。因此,可在腔室50的外周面與墊圈80的內周面之間確保足夠的分離空間。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係在與墊圈80的斜面84相對向的部位以彼此分離的方式配置有腔室50的斜面58a。因此,可在腔室50的外周面與墊圈80的內周面之間確保足夠的分離空間。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係在使用接著劑而接著在墊圈80的第1面81a及第1顎部81b的腔室50的筒狀部54及凸緣部52a的外周面與設在腔室50的外周面的加熱元件42之間,配置有與墊圈80的斜面84相對向的腔室50的斜面58a。因此,可抑制加熱元件42所發出的熱妨礙開口52附近之墊圈80的內周面與腔室50的外周面的接著。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隔熱部32配置成抵接於支持腔室50的墊圈80的外周。因此,可隔斷從設在腔室50的外周面的加熱元件42發出的熱傳遞至內殼10內的其他構件。
再者,在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隔熱部32抵接於在墊圈80當中朝Z軸負方向側延伸的腳部88的外周。如上所述,由於墊圈80具備腳部88,因此比起未存在腳部88的情況,墊圈80的外周面與隔熱部32所抵接的區域之沿著Z軸的長度變長。就結果而言,比起墊圈80未具備腳部88的情況,在加熱元件42產生的熱為了到達由墊圈80及隔熱部32封鎖的區域的外部而通過之墊圈80的外周面與隔熱部32之間的熱的路徑係更長。因此,比起墊圈80未具備腳部88的情況,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可抑制熱橋HB的形成,並且抑制在加熱元件42產生的熱到達由墊圈80及隔熱部32封鎖的區域的外部。
又,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當中,插入引導構件34的Z軸負方向側的端部與腔室50的開口52抵接,墊圈80的第2顎部82b與抵接端部的外周部抵接。用來收容消耗材110的腔室50與插入引導構件34的組合係藉由單一的墊圈80所支持。亦即,可藉由墊圈80支持腔室50及插入引導構件34雙方,而可抑制零件數量的增加。
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的製造步驟當中,在將腔室50的外周嵌入於與O型環90卡合的墊圈80的內周面時,會在朝墊圈80的徑向外側傾斜的斜面84與朝腔室50的徑向內側傾斜的斜面58a之間形成空間。經由該空間,將接著劑供給至墊圈80的第1面81a及第1顎部81b與腔室50的筒狀部54及凸緣部52a的外周面之間。因此,可適當供給用來接著墊圈80的內周面及腔室50的外周面的接著劑,且可製造提升了保持性及密接性、氣密性的香味吸嚐器。
又,本揭示的第1保持部37的製造步驟當中,係使安裝有插入引導構件34且被與O型環90卡合的墊圈80所支持的腔室50上下反轉而放置在接地面。在該狀態下,形成有開口52的腔室50的一端部係與接地面相接,腔室50的另一端部係位在接地面上方。在該狀態下,係經由朝墊圈80的徑向外側傾斜的斜面84與朝腔室50的徑向內側傾斜的斜面58a之間的空間,而將接著劑供給至腔室50的外周面與墊圈80的內周面之間。在該情況,該空間可作為收集接著劑的容器而發揮功能,且可謀求藉由足夠量的接著劑所進行的接著。
以上說明了本揭示的實施型態,但本揭示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型態,而係可在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與圖式所記載的技術性思想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形。此外,即使是未直接記載在說明書及圖式的任一種形狀或材質,只要達成本揭示的作用,就落在本揭示的技術性思想的範圍內。例如,本揭示的香味吸嚐器100係具有將從腔室50的開口52流入的空氣供給至消耗材110的端面之所謂逆流(counterflow)式的空氣流路,但不限於此,亦可具有將空氣從腔室50的底部56供給至腔室50內之所謂底流(bottom flow)式的空氣流路。又,加熱元件42不限於電阻加熱型,亦可為感應加熱型。在該情況,加熱元件42可藉由感應加熱而對腔室50進行加熱。又,在消耗材110具有感受器(susceptor)的情況,加熱元件42可藉由感應加熱而對消耗材110的感受器進行加熱。
22:固定部
22a:定位爪
32:隔熱部
34:插入引導構件
37:第1保持部
42:加熱元件
50:腔室
52a:凸緣部
54:筒狀部
58a:斜面
80:墊圈
81a:第1面
81b:第1顎部
82a:第2面
82b:第2顎部
84:斜面
85:密封面
86:凸部
87:接著劑儲存部
88:腳部
90:O型環
91:凹部
93:定位部
Claims (13)
- 一種香味吸嚐器,具備:收容部,係在一端形成有開口部且經由前述開口部收容消耗材之至少一部分;以及支持部,係支持前述收容部,該支持部具有設置成包圍前述收容部的前述開口部之外周的第1抵接面、及從前述第1抵接面朝向從前述開口部分離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且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部分係彼此分離而在其間形成空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支持部的前述第1抵接面係接著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的接著面。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支持部的前述第1抵接面是使用接著劑而與前述接著面接著。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在前述延伸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前述部分之間的前述空間形成供儲存前述接著劑的接著劑儲存部。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係具備第1斜面,該第1斜面係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相對向,並且以從前述收容部的外周分離的方式傾斜。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設有第2斜面,該第2斜面係與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相對向,並且以從前述延伸部分離的方式傾斜。
-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設有發熱部,該發熱部經由與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相對向的部位而從前述接著面分離。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香味吸嚐器,更具備抵接於前述支持部的外周的隔熱部。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隔熱部抵接於前述支持部的前述延伸部的外周。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更具備一端部與前述收容部的前述開口部的開口面抵接的筒狀引導部,且前述支持部更具有與前述引導部的前述一端部的外周抵接的第2抵接面。
- 一種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包含:在支持部的內周形成第1抵接面以及第1斜面,該第1斜面係連接於前述第1抵接面且朝前述支持部的徑向外側傾斜;在收容部的外周形成接著面,該收容部係在一端具有開口部且經由前述開口部收容消耗材之至少一部分;以使前述第1抵接面與前述接著面彼此抵接,且在前述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第1斜面相對向的部位之間形成空間的方式,將前述收容部插入至前述支持部的內周;以及經由前述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前述空間,將接著劑供給至前述第1抵接面與前述接著面之間,藉此將前述支持部的內周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彼此接著。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更包含:在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與前述第1斜面相對向的部位形成第2斜面,該第2斜面係以從前述第1斜面分離的方式傾斜。
- 如請求項11或12所述之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係包含:在配置有前述收容部的狀態下,經由前述第1斜面與前述收容部的外周之間的前述空間,將接著劑供給至前述第1抵接面與前述接著面之間,該收容部係以前述收容部的前述一端成為鉛直下方側且另一端成為鉛直上方側的方式被插入至前述支持部的內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46279 WO2022123770A1 (ja) | 2020-12-11 | 2020-12-11 | 香味吸引器及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
WOPCT/JP2020/046279 | 2020-12-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2187A true TW202222187A (zh) | 2022-06-16 |
Family
ID=81974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4104A TW202222187A (zh) | 2020-12-11 | 2021-06-30 |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260728A4 (zh) |
JP (1) | JPWO2022123770A1 (zh) |
TW (1) | TW202222187A (zh) |
WO (1) | WO202212377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54979A (en) * | 1997-10-16 | 1999-09-21 | Philip Morris Incorporated | Heater fixture of an electrical smoking system |
WO2017187556A1 (ja) * | 2016-04-27 | 2017-11-02 |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 香味吸引器 |
PL3515219T3 (pl) * | 2016-09-20 | 2023-03-13 | Nicoventures Trading Limited | Sposób wytwarzania urządzenia zapewniającego aerozol oraz urządzenie zapewniające aerozol |
US20200154772A1 (en) * | 2017-04-11 | 2020-05-21 | Kt&G Corporation | Aerosol generation system of preheating heater |
CN108451028B (zh) * | 2018-01-22 | 2024-10-15 | 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松脱机构、气雾产生装置、松脱方法及发烟制品 |
JP2019176716A (ja) * | 2018-02-23 | 2019-10-10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ロータ組立体、モータ、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
CN108851244B (zh) * | 2018-07-24 | 2024-07-12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烘烤烟具及真空隔热的加热组件 |
JP6901547B2 (ja) * | 2018-09-28 | 2021-07-14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製造用部品 |
WO2020074612A1 (en) | 2018-10-12 | 2020-04-16 | Jt International S.A. |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and heating chamber therefor |
-
2020
- 2020-12-11 WO PCT/JP2020/046279 patent/WO2022123770A1/ja unknown
- 2020-12-11 JP JP2022568010A patent/JPWO2022123770A1/ja active Pending
- 2020-12-11 EP EP20965152.0A patent/EP426072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6-30 TW TW110124104A patent/TW202222187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60728A1 (en) | 2023-10-18 |
EP4260728A4 (en) | 2024-07-31 |
WO2022123770A1 (ja) | 2022-06-16 |
JPWO2022123770A1 (zh) | 2022-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75749B2 (en) | Adaptable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 |
KR102615568B1 (ko) | 증기 제공 시스템을 위한 아토마이저 | |
TW202222185A (zh) | 香味吸嚐器 | |
TW202222176A (zh) |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 |
JP2023166610A (ja) | 装置のためのケーシ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 |
TW202222187A (zh) |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 |
TW202222183A (zh) | 香味吸嚐器 | |
CN216393068U (zh) | 一种空气加热气溶胶生成装置 | |
TW202222178A (zh) | 香味吸嚐器及壓力緩和方法 | |
US20230404152A1 (en) | A Vapour Generating System | |
KR20230108326A (ko) |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 | |
CN114081212A (zh) | 一种基于热空气流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 | |
WO2022123759A1 (ja) |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 |
WO2022224428A1 (ja) | 香味吸引器 | |
JP7344412B2 (ja) | 香味吸引器 | |
TWI851928B (zh) | 香味吸嚐器及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 | |
WO2022230087A1 (ja) |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喫煙システム | |
TWI850589B (zh) | 香味吸嚐器及抽煙系統 | |
WO2024100781A1 (ja) | 香味吸引器、及び、香味吸引システム | |
WO2022230086A1 (ja) | 香味吸引器および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 | |
TW202222186A (zh) | 香味吸嚐器 | |
TW202430060A (zh) | 香味吸嚐器 | |
RU2823987C2 (ru) | Корпус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нагрева аэрозолизируем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грева аэрозолизируем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и способ сборки корпуса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нагрева аэрозолизируем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 |
US20240008530A1 (en) | Flavor inhaler and smoking system | |
TW202222177A (zh) | 香味吸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