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6697A - 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6697A
TW202216697A TW110128712A TW110128712A TW202216697A TW 202216697 A TW202216697 A TW 202216697A TW 110128712 A TW110128712 A TW 110128712A TW 110128712 A TW110128712 A TW 110128712A TW 202216697 A TW202216697 A TW 2022166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formula
methyl
mmol
azabicyclo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8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麥克 路茲歐
布萊恩 盧卡斯
天生 王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史凱霍克醫療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史凱霍克醫療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史凱霍克醫療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6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669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5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8-azabicyclo [3.2.1] octane, 9-azabicyclo [3.3.1] non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or granatane alkaloids, scopolami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 C07D45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8-azabicyclo [3.2.1] octane, 9-azabicyclo [3.3.1] non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or granatane alkaloids, scopolami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containing not further condensed 8-azabicyclo [3.2.1] oct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 C07D45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8-azabicyclo [3.2.1] octane, 9-azabicyclo [3.3.1] non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or granatane alkaloids, scopolami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containing not further condensed 8-azabicyclo [3.2.1] octane or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s, e.g. tropane; Cyclic acetals thereof with hetero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 3 of the 8-azabicyclo [3.2.1] octane or in position 7 of the 3-oxa-9-azatricyclo [3.3.1.0<2,4>] nonane ring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e.g. chlorazanil, melami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5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uclidine or iso-quinuclidine ring systems, e.g. quinine alkaloids
    • C07D453/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uclidine or iso-quinuclidine ring systems, e.g. quinine alkaloids containing isoquinuclidine ring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8/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8/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8/08Bridg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BGENERAL METHODS OF ORGANIC CHEMISTRY; APPARATUS THEREFOR
    • C07B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ecific proper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 C07B2200/05Isotopically modified compounds, e.g. label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5Design of synthesis routes, e.g. reducing the use of auxiliary or protecting group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文描繪調節由基因編碼之mRNA,諸如pre-mRNA之剪接的小分子剪接調節劑化合物,及使用該等小分子剪接調節劑化合物調節剪接且治療疾病及病狀之方法。

Description

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
本發明為關於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8月5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3/061,742號之權益,該申請案之揭示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結合於此。
人類基因體中之大部分蛋白質編碼基因係由藉由內含子(非編碼區域)分離之多個外顯子(編碼區域)構成。基因表現產生單一前驅傳訊RNA (pre-mRNA)。內含子序列隨後藉由稱作剪接之過程自pre-mRNA移除,此產生成熟傳訊RNA (mRNA)。藉由包括不同外顯子組合,替代性剪接產生編碼不同蛋白質同功型之多個mRNA。剪接體(多個蛋白質及核糖核蛋白之細胞內複合物)催化剪接。
用於導引及控制mRNA表現之當前治療方法需要諸如基因療法、基因體編輯或者廣泛範圍之寡核苷酸技術(反義、RNAi等)之方法。基因療法及基因體編輯藉由影響DNA編碼且藉此改變mRNA表現而在mRNA轉錄之上游起作用。寡核苷酸經由典型鹼基/鹼基雜交來調節RNA之作用。此方法之吸引力在於寡核苷酸之鹼性藥效團之設計,其可藉由與目標序列對象配對之已知鹼基以直接方式定義。此等治療模式中之每一者面臨巨大的技術、臨床及監管挑戰。作為治療劑(例如,反義、RNAi)的寡核苷酸之一些限制包括不利的藥物動力學、口服生物可用性不足及血腦障壁滲透不足,其中後者阻止在非經腸藥物投與以用於治療疾病(例如,神經疾病、腦癌)後遞送至大腦或者脊髓。另外,寡核苷酸在不存在諸如脂質奈米粒子之複雜遞送系統之情況下不會有效地吸收至實體腫瘤中。此外,吸收至細胞及組織中之大部分寡核苷酸保留於非功能性隔室(例如,胞內體)中且無法進入目標所在之細胞溶質及/或者細胞核。
另外,為了黏著至目標,寡核苷酸療法需要進入目標之互補鹼基對。此方法假定pre-mRNA序列作為RNA之線性股存在於細胞中。然而,pre-mRNA很少為線性的;其具有複雜的二級及三級結構。此外,順式作用元件(例如,蛋白質結合元件)及反式作用因子(例如,剪接複合物成分)可(例如,藉由結合於pre-mRNA)產生額外的二維及三維複雜度。此等特徵可限制寡核苷酸療法之效力及功效。
本文中所描繪之新穎小分子剪接調節劑(SMSM)不受以上限制之影響,亦不受極大地限制寡核苷酸療法之結構及空間位阻(例如,藉由阻斷與pre-mRNA目標之雜交)之影響。小分子在發現包括DNA複製、轉錄及轉譯的許多細胞過程之機制、規律及功能方面至關重要。儘管若干最近報導已描繪對小分子剪接效應子之篩選,但僅鑑別出少數組成性或者替代性剪接調節劑,且許多小分子抑制劑缺乏特異性,缺乏選擇性,缺乏效力,展現毒性或者無法口服。用小分子調節劑靶向RNA總轉錄本表示用於治療各種RNA介導之疾病的未開發治療方法。因此,仍需要開發適用作治療劑之小分子RNA調節劑。本技藝中需要用於剪接或者剪接相關過程之新穎調節劑。本文中提供滿足此需求之小分子剪接調節劑及其用途。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中描繪一種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烷基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雜烷基;X為氫、CH 3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3-C 6環烷基;各R 1及R 2獨立地為氫、鹵素或者CH 3;各R 3及R 4獨立地為氫或者鹵素;各A 1、A 2、A 3及A 4獨立地為N、-NR Y1-、-O-、-S-或者CR A1;各
Figure 02_image004
獨立地為單鍵或者雙鍵;各R A1獨立地為氫、鹵素、=O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且各R Y1獨立地為氫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
本文中亦提供醫藥組成物,其包含本文中所揭示之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者載體。
本文中亦提供調節剪接之方法,其包含使本文中所揭示之化合物與細胞接觸,其中該化合物調節編碼mRNA之pre-mRNA的剪接位點序列處之剪接,其中該mRNA編碼目標蛋白或者功能性RNA。
本文中亦提供治療疾病或者病狀之方法,其包含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本文中所揭示之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
本文中亦提供本文中所揭示之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治療病狀或者疾病之藥物。 以引用之方式結合
本說明書中所提及之所有公開案、專利及專利申請案均以引用的方式結合於本文中,其引用之程度如同各個別公開案、專利或者專利申請案經具體及單獨地指示以引用之方式結合一般。
本說明書之某些特定細節按順序闡述以提供對各個具體例之透徹理解。然而,熟悉本技藝者應理解,本揭示內容可在無此等細節之情況下實踐。在其他情況下,熟知結構未經展示或者詳細描繪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具體例之描繪。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中所使用之所有技術及科學術語具有與此揭示內容所屬之熟悉本技藝者通常理解相同的含義。儘管與本文中所描繪之方法及材料類似或者等效之方法及材料可用於實踐或者測試本揭示內容,但下文描繪適合方法及材料。 定義
術語「此揭示內容之化合物」、「本揭示內容之化合物」、「小分子空間調節劑」、「小分子剪接調節劑」、「空間調節劑」、「剪接調節劑」、「修飾剪接之化合物(compound(s) that modify splicing)」及「修飾剪接之化合物(compound(s) modifying splicing)」、「SMSM」或者「結合目標RNA之小分子」在本文中互換地使用,且係指如本文中所揭示之化合物及其立體異構體、互變異構體、溶劑合物及鹽(例如,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術語「此揭示內容之化合物」、「本揭示內容之化合物」、「小分子空間調節劑」、「小分子剪接調節劑」、「空間調節劑」、「剪接調節劑」、「修飾剪接之化合物(compound(s) that modify splicing)」及「修飾剪接之化合物(compound(s) modifying splicing)」、「SMSM」或者「結合目標RNA之小分子」表示結合於細胞成分(例如,DNA、RNA、pre-mRNA、蛋白質、RNP、snRNA、碳水化合物、脂質、輔因子、養分及/或者代謝物)且調節例如pre-mRNA之目標聚核苷酸之剪接的小分子化合物。舉例而言,SMSM可直接地或者間接地結合於具有經突變、未經突變、凸出及/或者異常之剪接位點的目標聚核苷酸,例如RNA (例如,pre-mRNA),從而引起目標聚核苷酸之剪接之調節。舉例而言,SMSM可直接地或者間接地結合於蛋白質,例如剪接體蛋白質或者核糖核酸蛋白質,從而引起蛋白質之空間調節及目標RNA之剪接之調節。舉例而言,SMSM可直接地或者間接地結合於剪接體成分,例如剪接體蛋白質或者snRNA,從而引起剪接體蛋白質或者snRNA之空間調節及目標聚核苷酸之剪接之調節。此等術語專門排除由寡核苷酸組成之化合物。此等術語包括可結合於目標RNA之一或者多個二級或者三級結構元件的小分子化合物。此等位點包括RNA三顯體、3WJ、4WJ、平行Y接合、髮夾、凸起環、假結、內部環及其他較高階RNA結構模體。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RNA」 (核糖核酸)意謂天然存在或者合成之寡核糖核苷酸無關於來源(例如,RNA可由人類、動物、植株、病毒或者細菌產生,或者可原始地合成)、生物學背景(例如,RNA可在細胞核中、在血液中循環、在活體外、為細胞溶解物或者呈分離或者純形式)或者物理形式(例如,RNA可呈單股形式、雙股形式或者三股形式(包括RNA-DNA雜合體),可包括表觀遺傳修飾、天然轉錄後修飾、人造修飾(例如,藉由化學或者活體外修飾獲得)或者其他修飾,可結合於例如金屬離子、小分子、蛋白質(諸如伴隨蛋白)或者輔因子,或者可處於變性、部分變性或者摺疊狀態,包括任何天然或者非天然之二級或者三級結構,諸如四聚體、髮夾、三顯體、三向接合連接點(three way junction;3WJ)、四向接合(four way junction;4WJ)、平行Y接合、髮夾、凸起環、假結及內部環等,以及由RNA採用之任何瞬時形式或者結構)。在一些具體例中,RNA之長度為20、22、50、75或者100個或者更多個核苷酸。在一些具體例中,RNA之長度為250個或者更多個核苷酸。在一些具體例中,RNA之長度為350、450、500、600、750或者1,000、2,000、3,000、4,000、5,000、7,500、10,000、15,000、25,000、50,000個或者更多個核苷酸。在一些具體例中,RNA之長度在250個與1,000個核苷酸之間。在一些具體例中,RNA為pre-RNA、pre-miRNA或者前轉錄物。在一些具體例中,RNA為非編碼RNA (ncRNA)、傳訊RNA (mRNA)、微RNA (miRNA)、核酶、核糖開關、lncRNA、lincRNA、snoRNA、snRNA、scaRNA、piRNA、ceRNA、偽基因、病毒RNA、真菌RNA、寄生RNA或者細菌RNA。
本文中之「空間變化」、「空間修飾」或者「空間調節」係指化學部分相對於彼此之空間取向的變化。熟悉本技藝者將認識到,空間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空間位阻、空間屏蔽、空間吸引、鏈交叉、空間排斥、共振之空間抑制及質子化之空間抑制。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在本文結構中之碳、氧、硫或者氮原子上呈現的任何開放價數指示氫之存在。
無論所討論之術語單獨出現抑或者以組合形式出現,本文中所描繪之定義均適用。經考慮,本文中所描繪之定義可經附加以形成化學相關組合,諸如例如「雜環烷基芳基」、「鹵烷基雜芳基」、「芳烷基雜環烷基」或者「烷氧基烷基」。組合之最後成員為結合於分子之其餘部分的基團。組合之其他成員在文字順序方面以反向次序連接至結合基團,例如組合芳烷基雜環烷基係指由經芳基取代之烷基取代的雜環烷基。
當指示取代基之數目時,術語「一或者多個」係指自一個取代基至最高可能數目之取代基的範圍,亦即由取代基置換一個氫直至置換所有氫。
術語「取代基」表示置換母分子上之氫原子的一個原子或者一組原子。
術語「經取代」表示特定基團攜有一或者多個取代基。在任何基團可攜帶多個取代基且提供各種可能的取代基之情況下,取代基經獨立地選擇且無需相同。術語「未經取代」意謂特定基團不攜有取代基。術語「選擇地經取代」意謂特定基團未經取代或者經一或者多個獨立地選自可能取代基之群的取代基取代。
在整個本說明書中使用以下縮寫:乙酸(AcOH);乙酸乙酯(EtOAc);丁醇(n-BuOH);1,2-二氯乙烷(DCE);二氯甲烷(CH 2Cl 2,DCM);二異丙基乙胺(Diipea);二甲基甲醯胺(DMF);鹽酸(HCl);甲醇 (MeOH);甲氧基甲基溴(MOMBr);N-甲基-2-吡咯啶酮(NMP);碘甲烷(MeI);正丙醇(n-PrOH);對甲氧基苯甲基(PMB);三乙胺(Et 3N);[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鈀(II);(Pd(dppf)Cl 2);乙烷硫醇鈉(EtSNa);乙酸鈉(NaOAc);氫化鈉(NaH);氫氧化鈉(NaOH);四氫哌喃(THP);四氫呋喃(THF)。
如本文中所使用,C 1-C x包括C 1-C 2、C 1-C 3… C 1-C x。僅舉例而言,表示為「C 1-C 4」之基團指示部分中存在一至四個碳原子,亦即含有1個碳原子、2個碳原子、3個碳原子或者4個碳原子之基團。因此,僅舉例而言,「C 1-C 4烷基」指示烷基中存在一至四個碳原子,亦即,烷基係選自以下中: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二級丁基及三級丁基。
術語「側氧基」係指=O取代基。
術語「硫酮基」係指=S取代基。
術語「鹵基」、「鹵素」及「鹵化物」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表示氟、氯、溴或者碘。
術語「烷基」係指具有一至二十個碳原子且藉由單鍵連接至分子之其餘部分的直鏈或者分支鏈烴鏈基團。包含至多10個碳原子之烷基稱為C 1-C 10烷基,同樣,例如,包含至多6個碳原子之烷基為C 1-C 6烷基。包含其他數目個碳原子之烷基(及本文中所定義之其他部分)經類似地表示。烷基包括但不限於C 1-C 10烷基、C 1-C 9烷基、C 1-C 8烷基、C 1-C 7烷基、C 1-C 6烷基、C 1-C 5烷基、C 1-C 4烷基、C 1-C 3烷基、C 1-C 2烷基、C 2-C 8烷基、C 3-C 8烷基及C 4-C 8烷基。代表性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甲基、乙基、正丙基、1-甲基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二級丁基、正戊基、1,1-二甲基乙基(三級丁基)、3-甲基己基、2-甲基己基、1-乙基-丙基及其類似者。在一些具體例中,烷基為甲基或者乙基。在一些具體例中,烷基為-CH(CH 3) 2或者-C(CH 3) 3。除非在本說明書中特定地另外說明,否則烷基可選擇地經取代。為避免疑問,術語「烷基」不涵蓋烯基或者炔基。「伸烷基」或者「伸烷基鏈」係指將分子之其餘部分鍵聯至自由基的直鏈或者分支鏈二價烴鏈。在一些具體例中,伸烷基為-CH 2-、-CH 2CH 2-或者-CH 2CH 2CH 2-。在一些具體例中,伸烷基為-CH 2-。在一些具體例中,伸烷基為-CH 2CH 2-。在一些具體例中,伸烷基為-CH 2CH 2CH 2-。除非在本說明書中特定地另外說明,否則伸烷基可選擇地經取代。為避免疑問,術語「伸烷基」不涵蓋伸烯基或者伸炔基。
術語「烯基」係指具有一至二十個碳原子之直鏈或者分支鏈烴鏈基團,其中至少一個碳碳雙鍵存在。在一個具體例中,烯基具有式-C(R)=CR a 2,其中R a係指烯基之其餘部分,其可相同或者不同。在一些具體例中,R a為H或者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烯基係選自乙烯基(ethenyl) (亦即,乙烯基(vinyl))、丙烯基(亦即,烯丙基)、丁烯基、戊烯基、戊二烯基及其類似者。烯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CH=CH 2、-C(CH 3)=CH 2、-CH=CHCH 3、-C(CH 3)=CHCH 3及-CH 2CH=CH 2。術語「伸烯基」係指二價烯基。
術語「炔基」係指具有一至二十個碳原子之直鏈或者分支鏈烴鏈基團,其中至少一個碳-碳參鍵存在。在一個具體例中,烯基具有式-C≡C-R a,其中R a係指炔基之剩餘部分。在一些具體例中,R a為H或者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炔基係選自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己炔基及其類似者。炔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C≡CH、-C≡CCH 3-C≡CCH 2CH 3、-CH 2C≡CH。術語「伸炔基」係指二價炔基。
術語「烷氧基」係指式-OR a之基團,其中R a為如所定義之烷基。除非在本說明書中特定地另外說明,否則烷氧基可選擇地經取代。代表性烷氧基包括但不限於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戊氧基。在一些具體例中,烷氧基為甲氧基。在一些具體例中,烷氧基為乙氧基。
術語「芳族」係指具有非定域π電子系統之平面環,該系統含有4n+2 π個電子,其中n為整數。芳族可選擇地經取代。術語「芳族」包括芳基(例如,苯基、萘基)及雜芳基(例如,吡啶基、喹啉基)。
「芳基」係指芳族環,其中形成環之原子中之每一者為碳原子。芳基可選擇地經取代。芳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苯基及萘基。在一些具體例中,芳基為苯基。視結構而定,芳基可為單基團或者雙基團(亦即,伸芳基)。除非本說明書中另有特定說明,否則術語「芳基」或者前綴「ar-」 (諸如在「芳烷基」中)意謂包括選擇地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具體例中,芳基包含本文中所定義之部分還原的環烷基(例如,1,2-二氫萘)。在一些具體例中,芳基包含本文中所定義之完全還原的環烷基(例如,1,2,3,4-四氫化萘)。當芳基包含環烷基時,芳基經由芳族環碳原子鍵結至分子之其餘部分。
術語「鹵烷基」表示其中烷基之氫原子中之至少一者已由相同或者不同鹵素原子(尤其氟原子)置換的烷基。鹵烷基之實例包括單氟甲基、二氟甲基或者三氟甲基、單氟乙基、二氟乙基或者三氟乙基、單氟丙基、二氟丙基或者三氟丙基,例如3,3,3-三氟丙基、2-氟乙基、2,2,2-三氟乙基、氟甲基或者三氟甲基。術語「全鹵烷基」表示其中烷基之所有氫原子均已由相同或者不同鹵素原子置換的烷基。
術語「雙環環系統」表示經由共同單鍵或者雙鍵(增環雙環環系統)、經由一連串三個或者更多個共同原子(橋接雙環環系統)或者經由共同單一原子(螺雙環環系統)彼此稠合的兩個環。雙環環系統可為飽和的、部分不飽和的、不飽和的或者芳族。雙環環系統可包含選自N、O及S之雜原子。
術語「碳環(carbocyclic或carbocycle)」係指其中形成環之主鏈之原子均為碳原子的環或者環系統。該術語因此將碳環與其中環主鏈含有至少一個與碳不同之原子的「雜環」環或者「雜環」區分開。在一些具體例中,雙環碳環之兩個環中之至少一者為芳族。在一些具體例中,雙環碳環之兩個環均為芳族。碳環包括環烷基及芳基。
術語「環烷基」係指單環或者多環非芳族基團,其中形成環之原子(亦即,骨架原子)中之每一者為碳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環烷基為飽和的或者部分不飽和的。在一些具體例中,環烷基為螺環或者橋接化合物。在一些具體例中,環烷基可與芳族環稠合(在此情況下環烷基經由非芳族環碳原子鍵結)。環烷基包括具有3至10個環原子之基團。代表性環烷基包括但不限於具有三至十個碳原子、三至八個碳原子、三至六個碳原子或者三至五個碳原子之環烷基。單環環烷基包括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及環辛基。在一些具體例中,單環環烷基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者環己基。在一些具體例中,單環環烷基為環戊烯基或者環己烯基。在一些具體例中,單環環烷基為環戊烯基。多環基團包括例如金剛烷基(adamantyl)、1,2-二氫萘基、1,4-二氫萘基、四氫萘基(tetrainyl)、十氫萘基(decalinyl)、3,4-二氫萘基-1(2H)-酮、螺[2.2]戊基、降𦯉基(norbornyl)及雙環[1.1.1]戊基。除非在本說明書中另外特定地說明,否則環烷基可選擇地經取代。
術語「橋接」係指含有連接兩個橋頭原子之橋的具有兩個或者更多個環之任何環結構。將橋頭原子定義為作為分子之骨架構架之部分且結合於三個或者更多個其他骨架原子的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橋頭原子為C、N或者P。在一些具體例中,橋為連接兩個橋頭原子之單一原子或者一系列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橋為連接兩個橋頭原子之價鍵。在一些具體例中,橋接環系統為環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橋接環系統為雜環烷基。
術語「氟烷基」係指一或者多個氫原子經氟原子置換的烷基。在一個態樣中,氟烷基為C 1-C 6氟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氟烷基係選自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氟甲基、2,2,2-三氟乙基、1-氟甲基-2-氟乙基及其類似者。
術語「雜烷基」係指直鏈或者分支鏈烴鏈基團,其中烴鏈之一或者多個骨架原子係選自除碳之外的原子,例如氧、氮(例如-NH-、-N(烷基)-或者-N(芳基)-)、硫(例如-S-、-S(=O)-或者-S(=O) 2-)或者其組合。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烷基在雜烷基之碳原子處連接至分子之其餘部分。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烷基在雜烷基之雜原子處連接至分子之其餘部分。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烷基為C 1-C 6雜烷基。代表性雜烷基包括但不限於-OCH 2OMe、-OCH 2CH 2OH、-OCH 2CH 2OMe或者-OCH 2CH 2OCH 2CH 2NH 2
術語「伸雜烷基」或者「伸雜烷基鏈」係指將分子之其餘部分鍵聯至基團的直鏈或者分支鏈二價烴鏈,其中烴鏈之一或者多個骨架原子係選自除碳之外的原子,例如氧、氮(例如-NH-、-N(烷基)-或者-N(芳基)-)、硫(例如-S-、-S(=O)-或者-S(=O) 2-)或者其組合。除非在本說明書中特定地另外說明,否則伸雜烷基可選擇地經取代。代表性伸雜烷基包括但不限於-OCH 2CH 2O-、-OCH 2CH 2OCH 2CH 2O-或者-OCH 2CH 2OCH 2CH 2OCH 2CH 2O-。
術語「雜環烷基」係指包括至少一個選自氮、氧及硫之雜原子的環烷基。除非在本說明書中特定地另外說明,否則雜環烷基可為單環或者雙環環系統,其可包括稠合(當與芳基或者雜芳族環稠合時,雜環烷基經由非芳族環原子鍵結)或者橋接環系統。雜環基中之氮、碳或者硫原子可選擇地經氧化。氮原子可選擇地經四級銨化。雜環烷基為部分或者完全飽和的。雜環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二氧戊環基、噻吩基[1,3]二噻烷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十氫喹啉基、十氫異喹啉基、咪唑啉基、咪唑啶基、異噻唑啶基、異㗁唑啶基、𠰌啉基、八氫吲哚基、八氫異吲哚基、2-側氧基哌𠯤基、2-側氧基哌啶基、2-側氧基吡咯啶基、㗁唑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4-哌啶酮基、吡咯啶基、吡唑啶基、𪡓啶基、噻唑啶基、四氫呋喃基、三噻烷基、四氫哌喃基、硫代𠰌啉基、噻𠰌啉基、1-側氧基-硫代𠰌啉基、1,1-二側氧基-硫代𠰌啉基。術語雜環烷基亦包括碳水化合物之所有環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單醣、雙醣及寡醣。除非另外說明,否則雜環烷基在環中具有2至12個碳。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環烷基在環中具有2至10個碳。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環烷基在環中具有2至10個碳及1或者2個N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環烷基在環中具有2至10個碳及3或者4個N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環烷基在環中具有2至12個碳、0至2個N原子、0至2個O原子、0至2個P原子及0至1個S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環烷基在環中具有2至12個碳、1至3個N原子、0至1個O原子及0至1個S原子。應瞭解,當提及雜環烷基中之碳原子數目時,雜環烷基中之碳原子數目與組成雜環烷基之原子(包括雜原子) (亦即,雜環烷基環之骨架原子)之總數目不相同。除非在本說明書中特定地另外說明,否則雜環烷基可選擇地經取代。
術語「雜環(heterocycle或heterocyclic」係指包括至少一個選自氮、氧及硫之雜原子的雜芳族環(亦稱為雜芳基)及雜環烷基環(亦稱為雜脂環基),其中各雜環基在其環系統中具有3至12個原子,且其限制條件為任何環不含有兩個鄰近O或者S原子。非芳族雜環基(亦稱為雜環烷基)包括在其環系統中具有3至12個原子之環,且芳族雜環基包括在其環系統中具有5至12個原子之環。雜環基包括苯并稠合環系統。非芳族雜環基之實例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二氫呋喃基、四氫噻吩基、㗁唑啶酮基、四氫哌喃基、二氫哌喃基、四氫硫代哌喃基、哌啶基、𠰌啉基、硫代𠰌啉基、硫氧雜環己烷基、哌𠯤基、吖𠰂基、吖呾基、氧呾基、硫呾基、高哌啶基、氧雜環庚烷基、硫雜環庚烷基、㗁氮呯基、二氮呯基、噻氮呯基、1,2,3,6-四氫吡啶基、吡咯啉-2-基、吡咯啉-3-基、吲哚啉基、2H-哌喃基、4H-哌喃基、二㗁烷基、1,3-二氧戊環基、吡唑啉基、二噻烷基、二硫㖦基、二氫哌喃基、二氫噻吩基、二氫呋喃基、吡唑啶基、咪唑啉基、咪唑啶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3-氮雜雙環[4.1.0]庚基、 3h-吲哚基、吲哚啉-2-酮基、異吲哚啉-1-酮基、異吲哚啉-1,3-二酮基、3,4-二氫異喹啉-1(2H)-酮基、3,4-二氫喹啉-2(1H)-酮基、異吲哚啉-1,3-二亞硫醯基、苯并[d]㗁唑-2(3H)-酮基、1H-苯并[d]咪唑-2(3H)-酮基、苯并[d]噻唑-2(3H)-酮基及喹𠯤基。芳族雜環基之實例為吡啶基、咪唑基、嘧啶基、吡唑基、三唑基、吡𠯤基、四唑基、呋喃基、噻吩基、異㗁唑基、噻唑基、㗁唑基、異噻唑基、吡咯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吲哚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呋喃基、㖕啉基、吲唑基、吲浜基、呔𠯤基、嗒𠯤基、三𠯤基、異吲哚基、喋啶基、嘌呤基、㗁二唑基、噻二唑基、呋呫基、苯并呋呫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噻唑基、苯并㗁唑基、喹唑啉基、喹㗁啉基、㖠啶基及呋喃并吡啶基。在可能的情況下,前述基團為C-連接的(或者C-鍵聯的)或者 N-連接的。舉例而言,衍生自吡咯之基團包括吡咯-1-基( N-連接的)或者吡咯-3-基(C-連接的)兩者。此外,衍生自咪唑之基團包括咪唑-1-基或者咪唑-3-基(皆為 N-連接的)或者咪唑-2-基、咪唑-4-基或者咪唑-5-基(均為C-連接的)。雜環基包括苯并稠合環系統。非芳族雜環選擇地經一個或者兩個側氧基(=O)部分(諸如吡咯啶-2-酮)取代。在一些具體例中,雙環雜環之兩個環中之至少一者為芳族。在一些具體例中,雙環雜環之兩個環均為芳族。
術語「雜芳基」係指包括一或者多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的芳基。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為單環或者雙環。單環雜芳基之說明性實例包括吡啶基、咪唑基、嘧啶基、吡唑基、三唑基、吡𠯤基、四唑基、呋喃基、噻吩基、異㗁唑基、噻唑基、㗁唑基、異噻唑基、吡咯基、嗒𠯤基、三𠯤基、㗁二唑基、噻二唑基及呋呫基、吲浜、吲哚、苯并呋喃、苯并噻吩、吲唑、苯并咪唑、嘌呤、喹浜、喹啉、異喹啉、㖕啉、呔𠯤、喹唑啉、喹㗁啉、1,8-㖠啶及喋啶。單環雜芳基之說明性實例包括吡啶基、咪唑基、嘧啶基、吡唑基、三唑基、吡𠯤基、四唑基、呋喃基、噻吩基、異㗁唑基、噻唑基、㗁唑基、異噻唑基、吡咯基、嗒𠯤基、三𠯤基、㗁二唑基、噻二唑基及呋呫基。雙環雜芳基之說明性實例包括吲浜、吲哚、苯并呋喃、苯并噻吩、吲唑、苯并咪唑、嘌呤、喹浜、喹啉、異喹啉、㖕啉、呔𠯤、喹唑啉、喹㗁啉、1,8-㖠啶及喋啶。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為吡啶基、吡𠯤基、嘧啶基、噻唑基、噻吩基、噻二唑基或者呋喃基。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在環中含有0至6個N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在環中含有1至4個N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在環中含有4至6個N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在環中含有0至4個N原子、0至1個O原子、0至1個P原子及0至1個S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在環中含有1至4個N原子、0至1個O原子及0至1個S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雜芳基為C 1-C 9雜芳基。在一些具體例中,單環雜芳基為C 1-C 5雜芳基。在一些具體例中,單環雜芳基為5員或者6員雜芳基。在一些具體例中,芳基包含本文中所定義之部分還原的環烷基或者雜環烷基(例如,7,8-二氫喹啉)。在一些具體例中,芳基包含本文中所定義之完全還原的環烷基或者雜環烷基(例如,5,6,7,8-四氫喹啉)。當雜芳基包含環烷基或者雜環烷基時,雜芳基經由雜芳族環碳或者雜原子鍵結至分子之其餘部分。
術語「部分」係指分子之特定片段或者官能基。化學部分為嵌入或者附加至分子之通常公認的化學實體。
術語「互變異構體」係指質子自分子之一個原子移位至同一分子之另一個原子。本文中所呈現之化合物可以互變異構體之形式存在。互變異構體為可藉由氫原子遷移而互相轉化之化合物,氫原子遷移伴隨著單鍵與鄰近雙鍵之轉換。在其中可能發生互變異構化之鍵排列中,互變異構體之化學平衡將存在。考慮本文中所揭示之化合物之所有互變異構體形式。互變異構體之精確比率視若干因素而定,包括溫度、溶劑及pH。互變異構相互轉化之一些實例包括:
Figure 02_image006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投與(administer/administering/administration)」及其類似者係指可用於使得能夠將化合物或者組成物遞送至期望生物作用位點之方法。此等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經口途徑(p.o.)、十二指腸內途徑(i.d.)、非經腸注射(包括靜脈內(i.v.)、皮下(s.c.)、腹膜內(i.p.)、肌內(i.m.)、血管內或者輸注(inf.))、局部(top.)及直腸(p.r.)投與。熟悉本技藝者熟悉可與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及方法一起採用的投與技術。在一些具體例中,經口投與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及組成物。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共投與」或者其類似者意謂涵蓋向單一患者投與所選治療劑且意欲包括以相同或者不同投與途徑或者同時或者不同時投與藥劑之治療方案。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有效量」或者「治療有效量」係指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所治療之疾病或者病狀的症狀中之一或者多者的所投與之藥劑或者化合物之足夠量;例如,減輕及/或者緩解疾病之一或多種病徵、症狀或者病因或者生物系統之任何其他所需改變。舉例而言,用於治療用途之「有效量」可為使一或者多種疾病症狀在臨床上顯著減少的藥劑之量。適當「有效」量在個別情況下可使用諸如劑量遞增研究之技術來測定。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增強(enhancec或enhancing)」意謂增加或者延長所需效果之量、效力或者持續時間。舉例而言,關於增強目標之剪接,術語「增強」可指增加或者延長目標之剪接在量、效力或者持續時間方面的能力。
術語「個體」或者「患者」涵蓋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哺乳動物類之任何成員: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諸如黑猩猩及其他猿類及猴類物種;農畜,諸如牛、馬、綿羊、山羊、豬;家畜,諸如兔、狗及貓;實驗室動物,包括嚙齒動物,諸如大鼠、小鼠及天竺鼠,及其類似者。在一個態樣中,哺乳動物為人類。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動物」包含人類及非人類動物。在一個具體例中,「非人類動物」為哺乳動物,例如嚙齒動物,諸如大鼠或者小鼠。在一個具體例中,非人類動物為小鼠。
術語「醫藥組成物」及「醫藥調配物」(或者「調配物」)可互換地使用,且表示包含待向需要之個體,例如人類投與的治療有效量之活性醫藥成分以及一或者多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的混合物或者溶液。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醫藥組合」意謂由混合或者組合超過一種活性成分所產生之產物,且包括活性成分之固定及非固定組合兩者。術語「固定組合」意謂例如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及輔劑之活性成分以單一實體或者劑量形式同時向患者投與。術語「非固定組合」意謂在無特定間隔時間限制的情況下將例如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及輔劑之活性成分以單獨實體形式同時、並行或者依序投與至患者,其中此類投與在患者體內提供有效量之兩種化合物。後者亦適用於混合物療法,例如投與三種或者更多種活性成分。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表示適用於製備醫藥組成物的材料之屬性,該醫藥組成物通常為安全的、無毒的且在生物學上或者其他方面均不為不合需要的,且對於獸醫以及人類醫藥用途為可接受的。「醫藥學上可接受」可指不會消除化合物之生物活性或者特性且相對無毒的材料,諸如載體或者稀釋劑,亦即該材料可向個體投與而不會產生非所需之生物效果或者不會以有害方式與含有其之組成物之成分中之任一者相互作用。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及「治療惰性賦形劑」可互換地使用,且表示醫藥組成物中不具有治療活性且對所投與之個體無毒的任何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成分,諸如用於調配醫藥產物中之崩解劑、黏合劑、填充劑、溶劑、緩衝劑、張力劑、穩定劑、抗氧化劑、界面活性劑、載體、稀釋劑、賦形劑、防腐劑或者潤滑劑。
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表示在生物學上或者其他方面均不為不合需要的鹽。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包括酸加成鹽及鹼加成鹽兩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指化合物之調配物,其不會對其所投與之生物體產生顯著刺激及/或者不會消除化合物之生物活性及特性。在一些具體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藉由使式(I)至(Io)中之任一者之SMSM化合物與酸反應來獲得。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亦係藉由使式(I)至(Io)中之任一者之化合物與鹼反應以形成鹽來獲得。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核酸」通常係指一或者多個核鹼基、核苷或者核苷酸,且該術語包括多核鹼基、聚核苷及聚核苷酸。
如本文中所使用,「小分子量化合物」可與「小分子」或者「小有機分子」互換地使用。小分子係指除肽或者寡核苷酸之外的化合物;且通常具有小於約2000道爾頓,例如,小於約900道爾頓之分子量。
核糖核蛋白(RNP)係指含有RNA之核蛋白。RNP可為核糖核酸與RNA結合蛋白之複合物。此類組合亦可稱為蛋白質-RNA複合物。此等複合物可在許多生物學功能中起作用,包括但不限於DNA複製、基因表現、RNA之代謝及pre-mRNA剪接。RNP之實例包括核糖體、酶端粒酶、穹窿核糖核蛋白、RNase P、異質核RNP (hnRNP)及小核RNP (snRNP)。
來自蛋白質編碼基因及mRNA加工中間物之初生RNA轉錄物(統稱為pre-mRNA)通常與真核細胞之細胞核中之蛋白質結合。自初生轉錄物首次自RNA聚合酶(例如,RNA聚合酶II)顯現直至將成熟mRNA轉運至細胞質中,RNA分子與一組豐富的剪接複合物成分(例如,核蛋白及snRNA)相關。此等蛋白質可為hnRNP之成分,其可含有各種大小之異質核RNA (hnRNA) (例如,pre-mRNA及核RNA複合物)。
剪接複合物成分在剪接及/或者剪接調節中起作用。剪接複合物成分可包括但不限於核糖核酸蛋白(RNP)、剪接蛋白、小核RNA (snRNA)、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及異質核核糖核蛋白(hnRNP)。剪接複合物成分包括但不限於可為剪接,諸如組成性剪接、替代性剪接、調節剪接及特定訊息或者一組訊息之剪接所需的彼等成分。一組相關蛋白質(富含絲胺酸精胺酸之蛋白質(SR蛋白質))可在組成性pre-mRNA剪接中起作用且亦可以濃度依賴性方式調節替代性剪接位點選擇。SR蛋白質通常具有由一個或者兩個RNA識別模體(RRM)及富含精胺酸及絲胺酸殘基之C端(RS域)組成的模組化結構。其在替代性剪接中之活性可藉由蛋白質之hnRNP A/B家族之成員拮抗。剪接複合物成分亦可包括與一或者多個snRNA相關的蛋白質。人類中之SR蛋白質包括但不限於SC35、SRp55、SRp40、SRm300、SFRS10、TASR-1、TASR-2、SF2/ASF、9G8、SRp75、SRp30c、SRp20及P54/SFRS11。可參與剪接位點選擇的人類中之其他剪接複合物成分包括但不限於U2 snRNA輔助因子(例如U2AF65、U2AF35)、Urp/U2AF1-RS2、SF1/BBP、CBP80、CBP 20、SF1及PTB/hnRNP1。人類中之hnRNP蛋白質包括但不限於A1、A2/B1、L、M、K、U、F、H、G、R、I及C1/C2。編碼hnRNP之人類基因包括 HNRNPA0HNRNPA1HNRNPA1L1HNRNPA1L2HNRNPA3HNRNPA2B1HNRNPABHNRNPB1HNRNPCHNRNPCL1HNRNPDHNRPDLHNRNPFHNRNPH1HNRNPH2HNRNPH3HNRNPKHNRNPLHNRPLLHNRNPMHNRNPRHNRNPUHNRNPUL1HNRNPUL2HNRNPUL3、及 FMR1。剪接複合物成分可穩定地或者瞬時地與snRNP或者轉錄物相聯結。
術語「內含子」係指基因內之DNA序列及未經處理之RNA轉錄物中之對應序列兩者。作為RNA加工路徑之部分,內含子可在轉錄之後不久或者與轉錄同時藉由RNA剪接移除。內含子發現於大部分生物體及許多病毒之基因中。其可位於廣泛範圍之基因中,包括產生蛋白質、核糖體RNA (rRNA)及轉移RNA (tRNA)之彼等基因。
「外顯子」可為編碼由已藉由RNA剪接移除內含子之後的基因產生的最終成熟RNA之一部分的基因之任何部分。術語「外顯子」係指基因內之DNA序列及RNA轉錄物中之對應序列兩者。
「剪接體」可由snRNA與蛋白質複合物組裝。剪接體可自經轉錄之pre-mRNA移除內含子。
小分子剪接調節劑 (SMSM)
本揭示內容提供出人意料的發現,即某些小化學分子可修飾pre-mRNA分子(在本文中稱為小分子剪接調節劑(SMSM))中之剪接事件。此等SMSM可調節特定pre-mRNA分子中之特定剪接事件且因此適用於治療、預防或者改善與特定RNA相關之疾病或者病狀。此等SMSM可藉由各種機制操作以修飾剪接事件。舉例而言,此揭示內容之SMSM可:1)干擾剪接複合物、剪接體及/或者其成分(諸如hnRNP、snRNP、SR蛋白質及其他剪接因子或者元件)之形成及/或者功能及/或者其他特性,從而使得阻止或者誘導pre-mRNA分子中之剪接事件。作為另一實例;2)阻止及/或者修飾基因產物(諸如hnRNP、snRNP、SR蛋白質及其他剪接因子)之轉錄後調節(例如,剪接),該等基因產物可隨後參與剪接體或者剪接複合物成分之形成及/或者功能。3)阻止及/或者修飾基因產物(包括但不限於hnRNP、snRNP、SR蛋白質及其他剪接因子)之磷酸化、糖基化及/或者其他修飾,該等基因產物可隨後參與剪接體或者剪接複合物成分之形成及/或者功能;4)結合於特定pre-mRNA及/或者以其他方式影響特定pre-mRNA,使得特定剪接事件經阻止或者誘導,例如經由不參與以序列特異性方式與RNA進行鹼基配對之機制。此揭示內容之小分子與反義或者反基因寡核苷酸不同且與其無關。
本文中描繪修飾用於治療、預防疾病或者病狀及/或者延遲其進展的基因產物之剪接的化合物。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中描繪具有式(I)結構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8
其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烷基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雜烷基;X為氫、CH 3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3-C 6環烷基;各R 1及R 2獨立地為氫、鹵素或者CH 3;各R 3及R 4獨立地為氫或者鹵素;各A 1、A 2、A 3及A 4獨立地為N、-NR Y1-、-O-、-S-或者CR A1;各
Figure 02_image004
獨立地為單鍵或者雙鍵;各R A1獨立地為氫、鹵素、=O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且各R Y1獨立地為氫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a)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1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aa)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13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aa*)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15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aaa)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17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aaa*)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19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b)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bb)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3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bb*)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5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bbb)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7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bbb*)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29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c)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cc)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3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d)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5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dd)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7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e)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39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ee)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eee)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3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f)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5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ff)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7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g)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9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h)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5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hh)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53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i)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55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j)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57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k)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59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l)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6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m)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63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n)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65
在式(I)、式(Ia)、式(Ib)、式(Ic)、式(Id)、式(Ie)、式(If)、式(Ig)、式(Ih)、式(Ij)、式(Ij)、式(Ik)、式(Il)、式(Im)或者式(In)之化合物之一些具體例中,攜有X基團之氮原子相對於攜有R 1、R 2、R 3及R 4取代基之雜環在赤道位置中。
在式(Iaa)、式(Iaaa)、式(Ibb)、式(Ibbb)、式(Icc)、式(Idd)、式(Iee)、式(Ieee)、式(Iff)或者式(Ihh)之化合物之一些具體例中,攜有X基團之氮原子相對於攜有R 1、R 2、R 3及R 4取代基之雜環在赤道位置中。
在式(I)、式(Ia)、式(Ib)、式(Ic)、式(Id)、式(Ie)、式(If)、式(Ig)、式(Ih)、式(Ij)、式(Ij)、式(Ik)、式(Il)、式(Im)、式(In)、式(Iaa)、式(Iaaa)、式(Ibb)、式(Ibbb)、式(Icc)、式(Idd)、式(Iee)、式(Ieee)、式(Iff)或者式(Ihh)之化合物之一些具體例中,攜有X基團之氮原子及N-H基團位於平面的同一側。在式(I)、式(Ia)、式(Ib)、式(Ic)、式(Id)、式(Ie)、式(If)、式(Ig)、式(Ih)、式(Ij)、式(Ij)、式(Ik)、式(Il)、式(Im)、式(In)、式(Iaa)、式(Iaaa)、式(Ibb)、式(Ibbb)、式(Icc)、式(Idd)、式(Iee)、式(Ieee)、式(Iff)或者式(Ihh)之化合物之一些具體例中,攜有X基團之氮原子及Q基團位於平面的相反側。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具有式(Io)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67
在一些具體例中,R 3或者R 4中之至少一者為氟。在一些具體例中,R 3為氟且R 4為氫。在一些具體例中,R 3為氫且R 4為氟。在一些具體例中,R 3為氫或者F。在一些具體例中,R 3為氫。在一些具體例中,R 3為F。在一些具體例中,R 4為氫或者F。在一些具體例中,R 4為氫。在一些具體例中,R 4為F。
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H、CF、C(CH 3)、N、O或者C(=O)。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H。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F。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N。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O。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O)。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S。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R A1。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R A1且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CR A1且R A1為經取代或者為未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CD 3或者CD 2CD 3 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鹵素。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F。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NR Y1 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NR Y1且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1為NR Y1且R Y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CD 3或者CD 2CD 3
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H、C(CH 3)、N或者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H。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N。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S。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R A1。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R A1且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CR A1且R A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CD 3或者CD 2CD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鹵素。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F。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NR Y1。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NR Y1且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2為NR Y1且R Y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CD 3或者CD 2CD 3
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H、C(CH 3)、N或者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H。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N。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S。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R A1。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R A1且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CR A1且R A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CD 3或者CD 2CD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鹵素。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F。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NR Y1。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NR Y1且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NR Y1且R Y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CD 3或者CD 2CD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3為N(CH 3)。
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H、C(CH 3)、N、O或者C(=O)。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H。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N。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O。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O)。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S。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R A1
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R A1且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CR A1且R A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CD 3或者CD 2CD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鹵素。在一些具體例中,R A1為F。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NR Y1。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NR Y1且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A 4為NR Y1且R Y1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鹵素(諸如F)取代之C 1-C 6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1-C 3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中之一或者多個氫經氘置換。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H。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甲基、乙基、CF 3、CHF 2或者CH 2CF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Y1為CD 3或者CD 2CD 3
在一些具體例中,A 1、A 2、A 3及A 4中之一者為C(=O)。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包含至少20個碳原子、5個氮原子及1個氟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包含至少18個碳原子(例如,18、19或者20個碳原子)、6個氮原子及1個氟原子。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包含至少18個碳原子(例如,18、19或者20個碳原子)、7個氮原子及1個氟原子。
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氫。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CD 3。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3-C 6環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環丙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環丁基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環戊基。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各自經1、2或者3個各自獨立地選自氟、OH、CH 3及OCH 3之取代基取代的環丙基、環丁基或者環戊基。在一些具體例中,X為環丙基。
在一些具體例中,R 1為氫或者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1為氫。在一些具體例中,R 1為CH 3
在一些具體例中,R 2為氫或者CH 3。在一些具體例中,R 2為氫。在一些具體例中,R 2為CH 3
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雜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選自C 1-C 3烷基及鹵素之取代基取代。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2-C 4伸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2-C 4伸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經1、2、3或者4個各自獨立地選自氟、OH、CH 3及OCH 3之取代基取代的C 2-C 4伸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CH 2CH 2-。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CH 2CH 2CH 2-。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CH 2OCH 2-。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選擇地經鹵素取代之C 2-C 4伸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2-C 4伸烷基。在一些具體例中,Q為選擇地經一或者多個F取代之C 2-C 3伸雜烷基。
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71
Figure 02_image073
Figure 02_image075
Figure 02_image077
Figure 02_image079
Figure 02_image081
Figure 02_image083
Figure 02_image085
Figure 02_image087
Figure 02_image089
Figure 02_image091
Figure 02_image093
Figure 02_image095
Figure 02_image097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1
Figure 02_image103
Figure 02_image105
Figure 02_image107
Figure 02_image109
Figure 02_image111
Figure 02_image113
Figure 02_image115
Figure 02_image117
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71
Figure 02_image073
Figure 02_image075
Figure 02_image077
Figure 02_image079
Figure 02_image081
Figure 02_image083
Figure 02_image085
。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
Figure 02_image071
Figure 02_image073
組成之群。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
Figure 02_image075
Figure 02_image077
組成之群。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79
Figure 02_image081
Figure 02_image083
Figure 02_image085
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87
Figure 02_image089
Figure 02_image091
Figure 02_image093
Figure 02_image095
Figure 02_image097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1
。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
Figure 02_image087
Figure 02_image095
組成之群。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
Figure 02_image089
Figure 02_image097
組成之群。在一些具體例中,
Figure 02_image069
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91
Figure 02_image093
Figure 02_image099
Figure 02_image101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化合物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43
Figure 02_image145
Figure 02_image147
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係選自表1中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係選自表2中之化合物。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1,2-二氫異喹啉-1-酮;7-(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3-甲基-3,4-二氫喹唑啉-4-酮;7-(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6-(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1,2-二氫呔𠯤-1-酮;7-(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4H-𠳭烯-4-酮;或者6-(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1S,2S,3R,5R)-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呔𠯤-1-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呔𠯤-1-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1S,2S,3R,5R)-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7-(6-(((1S,2S,3R,5R)-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3-甲基喹唑啉-4(3H)-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7-(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3-甲基喹唑啉-4(3H)-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1S,2S,3R,5R)-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異喹啉-1(2H)-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6-(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異喹啉-1(2H)-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7-(6-(((1S,2S,3R,5R)-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7-(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6-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7-(6-(((1S,2S,3R,5R)-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異喹啉-6-醇。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7-(6-(((1R,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異喹啉-6-醇。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4-氟-6-(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異喹啉-1-酮。在一些具體例中,式(I)之化合物為2-乙基-4-氟-6-(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異喹啉-1-酮。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描繪所描繪化合物中之任一者之鹽或者溶劑合物。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描繪所描繪化合物中之任一者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溶劑合物。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中揭示一種調節剪接之方法,其包含使前述技術方案中任一項之化合物與細胞接觸,其中該化合物調節編碼mRNA的pre-mRNA之剪接位點序列處之剪接,其中mRNA編碼目標蛋白或者功能性RNA。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中揭示一種治療疾病或者病狀之方法,其包含投與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具有一或者多個立體中心,且各立體中心以R或者S組構獨立地存在。本文中所呈現之化合物包括所有非鏡像異構、鏡像異構及差向異構形式以及其適當混合物。本文中所提供之化合物及方法包括所有順式、反式、合成、反側、異側(E)及同側(Z)異構體以及其適當混合物。在某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藉由以下方式製備為其個別立體異構體:使化合物之外消旋混合物與光學活性解析劑反應以形成一對非鏡像異構化合物/鹽,分離非鏡像異構體且回收光學純鏡像異構體。在一些具體例中,鏡像異構體之解析使用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之共價非鏡像異構衍生物進行。在另一具體例中,非鏡像異構體基於溶解度差異藉由分離/解析技術分離。在其他具體例中,立體異構體之分離係藉由層析或者藉由形成非鏡像異構體鹽及藉由再結晶或者層析進行分離或者其任何組合來執行。Jean Jacques, Andre Collet, Samuel H. Wilen, 「Enantiomers, Racemates and Resolut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81。在一個態樣中,立體異構體藉由立體選擇性合成來獲得。
在一些具體例中,將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製備為前驅藥。「前驅藥」係指活體內轉化為母體藥物之藥劑。前驅藥通常適用,此係因為在一些情況下,其可比母體藥物更易於投與。其可例如藉由經口投與而為生物可用的,而母體藥物則不會。與母體藥物相比,前驅藥亦可在醫藥組成物中具有改良之溶解度。在一些具體例中,前驅藥之設計增加了有效水溶性。前驅藥之一實例(不限於)為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其以酯(「前驅藥」)形式投與以促進跨細胞膜之傳輸,其中水溶性不利於遷移,但其一旦進入水溶性為有益的細胞內,則以代謝方式水解為羧酸(活性實體)。前驅藥之另一實例可為鍵結至酸基之短肽(聚胺基酸),其中肽經代謝以顯示活性部分。在某些具體例中,在活體內投與後,前驅藥化學轉化為化合物之生物、醫藥或者治療活性形式。在某些具體例中,前驅藥由一或者多個步驟或者製程酶促代謝為化合物之生物、醫藥或者治療活性形式。
在一個態樣中,前驅藥經設計以改變藥物之代謝穩定性或者轉運特徵,掩蓋副作用或者毒性,改良藥物之香味或者改變藥物之其他特徵或者特性。藉助於活體內之藥物動力學、藥效動力學過程及藥物代謝之知識,一旦已知醫藥學活性化合物,則化合物之前驅藥之設計為可能的。(參見例如Nogrady (1985) Medicinal Chemistry A Biochemical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第388-392頁;Silverman (1992),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sign and Drug Action, Academic Press, Inc., San Diego, 第352-401頁, Rooseboom等人,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56:53-102, 2004;Aesop Cho, 「Recent Advances in Oral Prodrug Discovery」, Annual Repor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第41卷, 395-407, 2006;T. Higuchi及V. Stella, Pro-drugs as Novel Delivery Systems, A.C.S.研討會文集之第14卷)。
在一些情況下,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中的一些可為另一衍生物或者活性化合物之前驅藥。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之芳族環部分上之位點易受各種代謝反應之影響,因此在芳族環結構上結合適當的取代基可減少、最小化或者消除此代謝路徑。在特定具體例中,用於減少或者消除芳族環對代謝反應之敏感性的適當取代基僅例如為鹵素或者烷基。
在另一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以同位素((例如藉由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或者藉由另一其他方式標記,包括但不限於使用發色團或者螢光部分、生物發光標記或者化學發光標記。
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包括經同位素標記之化合物,其與本文所呈現之多種式及結構中所列舉之彼等化合物相同,但實際上一或者多個原子經原子質量或者質量數與自然界中常見之原子質量或者質量數不同的原子置換。可結合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同位素之實例包括氫、碳、氮、氧、硫、氟及氯之同位素,諸如 2H、 3H、 13C、 14C、 15N、 18O、 17O、 35S、 18F及 36Cl。在一個態樣中,本文中所描繪之經同位素標記之化合物(例如其中結合有諸如 3H及 14C之放射性同位素的彼等化合物)適用於藥物及/或者受質組織分佈分析。在一個態樣中,用諸如氘之同位素取代得到由較大代謝穩定性產生之某些治療優勢,諸如增加的活體內半衰期或者降低的劑量需求。
在額外或者其他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在向有需要之生物體投與後代謝以產生代謝物,隨後該代謝物用於產生所需效果,包括所需治療效果。
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可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形式形成及/或者使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類型包括但不限於:(1)酸加成鹽,其藉由使游離鹼形式之化合物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以下物反應而形成:無機酸,諸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磷酸、偏磷酸及其類似者;或者有機酸,諸如乙酸、丙酸、己酸、環戊丙酸、乙醇酸、丙酮酸、乳酸、丙二酸、丁二酸、蘋果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三氟乙酸、酒石酸、檸檬酸、苯甲酸、3-(4-羥苯甲醯基)苯甲酸、肉桂酸、杏仁酸、甲磺酸、乙磺酸、1,2-乙二磺酸、2-羥基乙磺酸、苯磺酸、甲苯磺酸、2-萘磺酸、4-甲基雙環-[2.2.2]辛-2-烯-1-甲酸、葡糖庚酸、4,4'-亞甲基雙-(3-羥基-2-烯-1-甲酸)、3-苯基丙酸、三甲基乙酸、三級丁基乙酸、十二烷基硫酸、葡糖酸、麩胺酸、羥基萘甲酸、柳酸、硬脂酸、黏康酸、丁酸、苯乙酸、苯基丁酸、丙戊酸及其類似者;(2)鹽,其在母化合物中存在之酸性質子經金屬離子置換時形成,該金屬離子例如鹼金屬離子(例如,鋰、鈉或者鉀)、鹼土金屬離子(例如,鎂或者鈣)或者鋁離子。在一些情況下,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可與有機鹼配位,該有機鹼諸如但不限於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緩血酸胺、N-甲基還原葡糖胺、二環己胺、參(羥基甲基)甲胺。在其他情況下,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可與諸如但不限於精胺酸、離胺酸及其類似者之胺基酸形成鹽。用於與包括酸性質子之化合物形成鹽的可接受無機鹼包括但不限於氫氧化鋁、氫氧化鈣、氫氧化鉀、碳酸鈉、氫氧化鈉及其類似者。
應瞭解,對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提及包括溶劑加成形式,尤其溶劑合物。溶劑合物含有化學計量或者非化學計量之量的溶劑,且可在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諸如水、乙醇及其類似者)結晶之過程期間形成。水合物在溶劑為水時形成,或者醇化物在溶劑為醇時形成。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之溶劑合物宜在本文中所描繪之過程期間製備或者形成。另外,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可以非溶劑化以及溶劑化形式存在。大體而言,出於本文中所提供之化合物及方法之目的,將溶劑化形式視為等效於非溶劑化形式。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具有至多約2000道爾頓、1500道爾頓、1000道爾頓或者900道爾頓之分子量。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具有至少100道爾頓、200道爾頓、300道爾頓、400道爾頓或者500道爾頓之分子量。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不包含磷酸二酯鍵。 製備化合物之方法
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使用標準合成技術或者使用本技藝中已知之方法以及本文中所描繪之方法來合成。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可採用習知的質譜分析、NMR、HPLC、蛋白質化學、生物化學、重組DNA技術及藥理學方法。化合物可使用標準有機化學技術,諸如描繪於例如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第6版, John Wiley and Sons, Inc.中之彼等標準有機化學技術來製備。可採用用於本文中所描繪之合成性轉化的替代反應條件,諸如溶劑、反應溫度、反應時間之變化以及不同化學試劑及其他反應條件。起始材料可購自商業來源或者可易於製備。僅舉例而言,提供用於製備例示性SMSM之流程。
在一些具體例中,用於製備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之流程為流程1。
Figure 02_image149
其中,PG 1為適合保護基1且PG 2為適合保護基2。在一些具體例中,PG 1及PG 2如實施例中所描繪。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化合物係選自 1 或者表 2 。表 1 及表 2中之化合物可使用上文通用流程1及下文實施例1至8中所概述之程序來製備。 表1-例示性化合物
化合物 結構
1A及1B
Figure 02_image151
Figure 02_image153
2A及2B
Figure 02_image155
Figure 02_image157
3A及3B
Figure 02_image159
Figure 02_image161
4A及4B
Figure 02_image163
Figure 02_image165
  
5A及5B
Figure 02_image167
Figure 02_image169
  
6A及6B
Figure 02_image171
Figure 02_image173
  
7A及7B
Figure 02_image175
Figure 02_image177
8A及8B
Figure 02_image179
Figure 02_image181
表2-例示性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83
Figure 02_image185
Figure 02_image187
Figure 02_image189
Figure 02_image191
Figure 02_image193
Figure 02_image195
Figure 02_image197
Figure 02_image199
Figure 02_image201
Figure 02_image203
Figure 02_image205
Figure 02_image207
Figure 02_image209
Figure 02_image211
Figure 02_image213
Figure 02_image215
Figure 02_image217
Figure 02_image219
Figure 02_image221
Figure 02_image223
Figure 02_image225
Figure 02_image227
Figure 02_image229
Figure 02_image231
Figure 02_image233
Figure 02_image235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揭示一種來自 1 或者表 2之SMSM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 醫藥組成物
在一些具體例中,將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調配成醫藥組成物。醫藥組成物以習知方式使用一或者多種有助於加工活性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非活性成分調配成醫藥學上可使用之製劑。恰當調配物視所選投與途徑而定。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之概述可以見於例如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第十九版(Easton, Pa.: Mack Publishing Company, 1995);Hoover, John E.,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Mack Publishing Co., Easton, Pennsylvania 1975;Liberman, H.A. 及Lachman, L., 編,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Marcel Decker, New York, N.Y., 1980;及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第七版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1999)中,此揭示內容以引用之方式結合於本文中。
醫藥組成物可為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與一或者多種諸如以下之其他化學成分(亦即,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成分)之混合物:載體、賦形劑、黏合劑、填充劑、懸浮劑、調味劑、甜味劑、崩解劑、分散劑、界面活性劑、潤滑劑、著色劑、稀釋劑、增溶劑、濕潤劑、塑化劑、穩定劑、穿透增強劑、潤濕劑、消泡劑、抗氧化劑、防腐劑或者其一或者多種組合。醫藥組成物有助於將化合物投與至生物體。
本文中所描繪之組成物可以各種方式投與至個體,包括非經腸、靜脈內、皮內、肌肉內、經結腸、經直腸或者腹膜內。在一些具體例中,小分子剪接調節劑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藉由個體之腹膜內注射、肌肉內注射、皮下注射或者靜脈內注射投與。在一些具體例中,醫藥組成物可非經腸、靜脈內、肌肉內或者經口投與。包含小分子剪接調節劑之口服藥劑可呈用於經口投與之任何適合形式,諸如液體、錠劑、膠囊或者其類似者。口服調配物可進一步經包覆或者經處理以防止或者減少在胃中溶解。本揭示內容之組成物可使用本技藝中已知之任何適合方法投與至個體。用於本揭示內容中之適合調配物及遞送方法通常為本技藝中所熟知的。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繪之小分子剪接調節劑可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載體或者賦形劑一起調配為醫藥組成物。組成物可含有近似生理條件所需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輔助物質,包括pH調節劑及緩衝劑、張力調節劑、濕潤劑及其類似者,諸如乙酸鈉、乳酸鈉、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脫水山梨糖醇單月桂酸酯、三乙醇胺油酸酯等。
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調配物可藉由多個投與途徑以各種方式投與至個體,包括但不限於經口、非經腸(例如,靜脈內、皮下、肌肉內、髓內注射、鞘內、直接心室內、腹膜內、淋巴管內、鼻內注射)、鼻內、頰內、局部或者經皮投與途徑。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調配物包括但不限於水性液體分散液、自乳化型分散液、固溶體、脂質體分散液、氣溶膠、固體劑型、散劑、立即釋放調配物、控制釋放調配物、速熔調配物、錠劑、膠囊、丸劑、延遲釋放調配物、緩釋調配物、脈衝釋放調配物、多微粒調配物及混合型立即與受控釋放調配物。
在一些具體例中,醫藥調配物呈錠劑形式。在其他具體例中,含有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的醫藥調配物呈膠囊形式。在一個態樣中,用於經口投與之液體調配物劑型呈水性懸浮液或者溶液形式,該等水性懸浮液或者溶液選自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之群:水性口服分散液、乳劑、溶液、酏劑、凝膠及糖漿劑。
對於藉由吸入投與,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經調配用作氣溶膠、霧化劑或者散劑。對於頰內或者舌下投與,組成物可採用以習知方式調配之錠劑、口含錠或者凝膠形式。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製備為經皮劑型。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調配成適用於肌肉內、皮下或者靜脈內注射之醫藥組成物。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局部投與且可調配成多種可局部投與之組成物,諸如溶液、懸浮液、洗劑、凝膠、糊劑、藥棒、香膏、乳膏或者軟膏。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以直腸組成物形式調配,諸如灌腸劑、直腸凝膠、直腸發泡體、直腸氣溶膠、栓劑、膠凍栓劑或者保留灌腸劑。 剪接調節
本揭示內容涵蓋具有調節目標RNA之剪接之活性的有利藥物特性的小分子之用途。本發明提供調節目標聚核苷酸之剪接的小分子剪接調節劑(SMSM)。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結合且調節目標RNA。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提供一種結合且調節一或者多個目標RNA的SMSM庫。在一些具體例中,目標RNA為mRNA。在一些具體例中,目標RNA為mRNA (非編碼RNA)。在一些具體例中,目標RNA為pre-mRNA。在一些具體例中,目標RNA為hnRNA。在一些具體例中,小分子調節目標RNA之剪接。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提供之小分子調節目標RNA之序列處的剪接。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提供之小分子調節目標RNA之隱蔽剪接位點序列處的剪接。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提供之小分子結合於目標RNA。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提供之小分子結合於剪接複合物成分。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提供之小分子結合於目標RNA及剪接複合物成分。
因此,本發明提供阻止或者誘導pre-mRNA分子中之剪接事件的方法,其包含使該pre-mRNA分子及/或者剪接機構(例如,在細胞內)之其他元件與本文中所提供之化合物接觸,以阻止或者誘導pre-mRNA分子中之剪接事件。阻止或者誘導之剪接事件可為例如異常剪接事件、組成性剪接事件或者選擇性剪接事件。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鑑別能夠阻止或者誘導pre-mRNA分子中之剪接事件之化合物的方法,其包含使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與參與如本文中所描繪之替代性、異常及/或者組成性剪接之剪接元件及/或者因子接觸(例如,在細胞內),由此產生且偵測正面(阻止或者誘導剪接)或者負面(未阻止或者誘導剪接)效果,且將產生正面效果之化合物鑑別為能夠阻止或者誘導剪接事件之化合物。
在一些具體例中,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中的本文中所描繪之小分子化合物阻止或者誘發pre-mRNA分子中之替代性或者異常剪接事件。如上文所指出,本文中所提供之小分子化合物不為反義或者反基因寡核苷酸。
在一些具體例中,治療患有疾病或者病狀之個體的方法包含向患有疾病或者病狀之個體投與小分子剪接調節劑化合物(SMSM)。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哺乳動物。在一些具體例中,哺乳動物為人類。在一些具體例中,聚核苷酸為pre-mRNA。在一些具體例中,方法進一步包含向個體投與額外治療性分子。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為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
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及調配物亦適用作治療參與異常及/或者選擇性剪接之疾病的治療劑。因此,在一些具體例中,治療患有與pre-mRNA分子中之替代性或者異常剪接事件相聯結之病況或者病症之個體的方法包含向個體投與本文中所描繪的治療有效量之化合物,以調節替代性剪接事件或者阻止異常剪接事件,藉此治療個體。方法可恢復例如pre-mRNA分子中之正確剪接事件。方法可例如利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中的本文中所描繪之小分子化合物。
含有本文中所描繪之小分子的調配物可包含生理學上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諸如水性載體。因此,用於本文中所描繪之方法的調配物包括但不限於適用於經口投與、非經腸投與(包括皮下、皮內、肌肉內、靜脈內及動脈內投與)以及局部投與(例如,向罹患囊腫性纖維化或者肺癌的患者之肺投與可吸入顆粒之氣溶膠化調配物,或者向罹患牛皮癬之患者經皮投與乳膏或者乳劑調配物)的彼等調配物。調配物可宜以單位劑型存在且可藉由本技藝中熟知之方法中之任一者製備。任何給定情況下之最適合投與途徑可視個體、所治療病況之性質及嚴重程度及正使用之特定活性化合物而定,如將由熟悉本技藝者容易地測定。
本文中亦提供使用具有上文所闡述之特徵的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的方法,其用於製備用於上調或者下調患有與如上文所論述之pre-mRNA分子之異常或者選擇性剪接相聯結之病症的患者之RNA表現的藥物。在一些具體例中,藥物上調基因表現。在其他具體例中,藥物下調基因表現。在製造根據本揭示內容之藥物中,化合物可尤其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摻合。載體可為固體或者液體。一或者多種化合物可以任何組合結合於本文中所描繪之調配物中,該調配物可藉由藥學之熟知技術(諸如混合成分及/或者包括一或者多種輔助治療成分)中之任一者來製備。
本揭示內容鑑別低分子量化合物(有時在本文中稱為小分子),其阻斷mRNA剪接及/或者增強(促進、加強) mRNA剪接。可藉由本文中所描繪之方法調節的剪接包括替代性剪接,例如外顯子跳躍、內含子保留、偽外顯子跳躍、外顯子排斥、部分內含子排斥及其他。視諸如剪接序列及所涉及之RNA (或者編碼RNA之基因)或者外顯子之因素而定,剪接之調節可在存在或者不存在對所關注之剪接序列具有特異性之反義寡核苷酸(AO)之情況下完成。在一些具體例中,小分子與AO協同作用。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治療罹患與pre-mRNA之異常剪接相聯結之疾病或者病狀之個體的方法。方法可包含向個體投與SMSM或者包含SMSM之組成物,其中SMSM結合於pre-mRNA或者剪接複合物成分且調節pre-mRNA之剪接以抑制轉錄物之一或者多種同功型之表現。方法可包含向個體投與SMSM或者包含SMSM之組成物,其中SMSM結合於pre-mRNA或者剪接複合物成分且調節pre-mRNA之剪接以增加轉錄物之一或者多種同功型之表現。
多種疾病與基因之異常基因產物(例如,RNA轉錄物或者蛋白質)之表現相聯結。舉例而言,RNA轉錄物之異常量可歸因於蛋白質表現之對應變化而引起疾病。特定RNA轉錄物之量的變化可為若干因素之結果。首先,RNA轉錄物之量的變化可歸因於特定基因之異常轉錄量,諸如藉由轉錄因子或者轉錄過程之一部分的擾動,從而引起特定RNA轉錄物之表現量的變化。其次,特定RNA轉錄物之剪接的變化(諸如藉由特定剪接過程之擾動或者引起經修飾剪接的基因之突變)可改變特定RNA轉錄物之量。特定RNA轉錄物之穩定性或者維持RNA轉錄物穩定性(諸如poly-A尾結合之過程)之成分的變化或者對結合於RNA轉錄物且使其穩定之某些因子或者蛋白質之影響可引起特定RNA轉錄物之量的變化。特定RNA轉錄物之轉譯水準亦可影響彼等轉錄物之量,從而影響或者上調RNA轉錄衰減過程。最後,異常RNA運輸或者RNA螯合亦可引起RNA轉錄物之功能水準的變化,且可對RNA轉錄物之穩定性、進一步加工或者轉譯具有影響。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提供一種用於調節由pre-mRNA編碼之一個、兩個、三個或者更多個RNA轉錄物之量的方法,其包含使細胞與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接觸。在一些具體例中,使細胞在細胞培養物中與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接觸。在其他具體例中,使細胞在個體(例如,非人類動物個體或者人類個體)中與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接觸。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提供用於治療、預防疾病或者病狀及/或者延遲其進展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特定言之哺乳動物投與有效量的如本文中所描繪之小分子剪接調節劑。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pre-mRNA的結合防止自pre-mRNA之群體剪接掉其一或者多個外顯子及/或者內含子及/或者蛋白質以產生編碼目標蛋白或者功能性RNA之mRNA。在一些具體例中,細胞包含自編碼目標蛋白或者功能性RNA之基因轉錄的pre-mRNA群體,其中pre-mRNA群體包含使一或者多個外顯子剪接掉之突變,且其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結合於使pre-mRNA群體中之一或者多個外顯子剪接掉之突變。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使一或者多個外顯子剪接掉之突變的結合防止自pre-mRNA群體剪接掉一或者多個外顯子以產生編碼目標蛋白或者功能性RNA之mRNA。在一些具體例中,病狀為疾病或者病症。在一些具體例中,方法進一步包含評估蛋白質表現。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結合於pre-mRNA之靶向部分。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結合催化包括缺失外顯子或者移除非所需之保留內含子或者其部分,從而產生健康mRNA及蛋白質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結合對非病變細胞具有最小影響至無影響。 SMSM 目標
諸如pre-mRNA的mRNA之異常剪接可產生有缺陷之蛋白質且可造成個體中之疾病或者病症。本文中所描繪之組成物及方法可減少諸如pre-mRNA之mRNA之此異常剪接,且治療由此異常剪接引起之疾病或者病症。
與RNA轉錄物量之變化相聯結的疾病通常藉由聚焦於異常蛋白質表現進行治療。然而,若造成RNA含量之異常變化之過程(諸如剪接過程之成分或者相聯結轉錄因子或者相聯結穩定性因子)可藉由用小分子進行治療而靶向,則其將有可能恢復蛋白質表現量以使得RNA轉錄物或者相聯結蛋白質之異常含量之表現的非所要影響。因此,需要調節由某些基因編碼之RNA轉錄物之量的方法,作為預防或者治療與RNA轉錄物或者相聯結蛋白質之異常表現相聯結之疾病的方法。 治療方法
本文中所描繪之組成物及方法可用於治療與異常剪接,諸如異常pre-mRNA剪接相聯結的人類疾病或者病症。本文中所描繪之組成物及方法可用於藉由調節mRNA,諸如pre-mRNA來治療人類疾病或者病症。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組成物及方法可用於藉由調節核酸之剪接來治療人類疾病或者病症,即使核酸在所治療之疾病或者病症之發病機制中未異常剪接。
在一些具體例中,投與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其組成物或者藥物之情形中的有效量係指對患者具有治療效果及/或者有益效果的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量。在某些特定具體例中,向患者投與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其組成物或者藥物之情形中的有效量產生一種、兩種或者更多種以下效果:(i)降低或者改善疾病之嚴重程度;(ii)延遲疾病之發作;(iii)抑制疾病之進展;(iv)減少個體住院;(v)減少個體之住院時長;(vi)增加個體之存活率;(vii)改良個體之生活品質;(viii)減小與疾病相聯結之症狀數目;(ix)降低或者改善與疾病相聯結之症狀之嚴重程度;(x)減少與所聯結疾病相聯結之症狀之持續時間;(xi)預防與疾病相聯結之症狀之復發;(xii)抑制疾病之症狀之發展或者發作;及/或者(xiii)抑制與疾病相聯結之症狀之進展。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使基因之RNA轉錄物之量有效地恢復至可在健康患者或者來自健康患者之細胞細胞中偵測到的RNA轉錄物之量的量。在其他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使基因之RNA同功型及/或者蛋白質同功型之量有效地恢復至可在健康患者或者來自健康患者之細胞中偵測到的RNA同功型及/或者蛋白質同功型之量的量。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有效地減少與疾病相聯結的基因之RNA轉錄物之異常量的量。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有效地減少基因之同功型之異常表現之量的量。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有效地引起RNA轉錄物(例如,mRNA轉錄物)、替代性剪接變體或者同功型之量之實質性改變的量。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有效地增加或者減少有益於預防及/或者治療疾病基因之RNA轉錄物(例如,mRNA轉錄物)之量的量。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有效地增加或者減少有益於預防及/或者治療疾病的基因之RNA轉錄物之替代性剪接變體之量的量。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有效量為有效地增加或者減少有益於預防及/或者治療疾病的基因之同功型之量的量。在一些具體例中,基因為SMN2。在一些具體例中,調節聚核苷酸之剪接包含抑制外顯子7之跳躍。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可調節SMN2之pre-mRNA之剪接。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可調節SMN2之pre-mRNA之外顯子7之剪接。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化合物及方法經由所揭示之剪接序列調節聚核苷酸之剪接且治療表3中所揭示之疾病。 表3
基因 疾病 剪接位點 序列 描繪 外顯子
SMN2 脊髓性肌 萎縮 GGAguaagu IVS7+6C>U突變誘導U1snRNA親和力喪失 7
在一個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用於製備用於治療本文中所描繪之疾病或者病狀的藥物。另外,用於治療需要此治療之個的本文中所描繪之疾病或者病狀中之任一者之的方法可涉及以治療有效量向個體投與包括至少一種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醫藥組成物。
在某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可經投與以用於預防性及/或者治療性治療。在某些治療性應用中,組成物以足以治癒或者至少部分遏制疾病或者病狀之症狀中之至少一者的量向已罹患疾病或者病狀之患者投與。對此用途有效之量視疾病或者病狀之嚴重程度及病程、先前療法、患者之健康狀況、體重及對藥物之反應以及治療醫師之判斷而定。治療有效量選擇地藉由包括但不限於劑量遞增臨床試驗之方法來確定。在預防性應用中,含有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的組成物可向易患特定病症、疾病或者病狀或者另外處於特定病症、疾病或者病狀之風險下的患者投與。在某些具體例中,所投與之藥物劑量可暫時減少或者暫時暫停一定時長(亦即,「藥物假期(drug holiday)」)。成人治療所採用之劑量通常在0.01毫克/天至5000毫克/天或者約1毫克/天至約1000毫克/天之範圍內。在一些具體例中,所要劑量宜以單次劑量或者分次劑量形式提供。
對於本文中所描繪之組合療法,共投與化合物之劑量可視所採用之共藥物之類型、所採用之特定藥物、所治療之疾病或者病狀等而變化。在額外具體例中,當與一或者多種其他治療劑共投與時,本文中所提供之化合物與一或者多種其他治療劑同時或者依序投與。若同時投與,則多種治療劑可僅例如以單一、統一形式或者以多種形式提供。 投與方法
本文中所描繪之組成物可以各種方式投與至個體,包括非經腸、靜脈內、皮內、肌肉內、經結腸、經直腸或者腹膜內。在一些具體例中,小分子剪接調節劑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藉由個體之腹膜內注射、肌肉內注射、皮下注射或者靜脈內注射投與。在一些具體例中,醫藥組成物可非經腸、靜脈內、肌肉內或者經口投與。包含小分子剪接調節劑之口服藥劑可呈用於經口投與之任何適合形式,諸如液體、錠劑、膠囊或者其類似者。口服調配物可進一步經包覆或者經處理以防止或者減少在胃中溶解。本揭示內容之組成物可使用本技藝中已知之任何適合方法投與至個體。用於本揭示內容中之適合調配物及遞送方法通常為本技藝中所熟知的。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繪之小分子剪接調節劑可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載體或者賦形劑一起調配為醫藥組成物。組成物可含有近似生理條件所需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輔助物質,包括pH調節劑及緩衝劑、張力調節劑、濕潤劑及其類似者,諸如乙酸鈉、乳酸鈉、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脫水山梨糖醇單月桂酸酯、三乙醇胺油酸酯等。
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調配物可藉由多個投與途徑以各種方式投與至個體,包括但不限於經口、非經腸(例如,靜脈內、皮下、肌肉內、髓內注射、鞘內、直接心室內、腹膜內、淋巴管內、鼻內注射)、鼻內、頰內、局部或者經皮投與途徑。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調配物包括但不限於水性液體分散液、自乳化型分散液、固溶體、脂質體分散液、氣溶膠、固體劑型、散劑、立即釋放調配物、控制釋放調配物、速熔調配物、錠劑、膠囊、丸劑、延遲釋放調配物、緩釋調配物、脈衝釋放調配物、多微粒調配物及混合型立即與受控釋放調配物。
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係經口投與。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係局部投與。在此類具體例中,將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調配成各種局部可投與之組成物,諸如溶液、懸浮液、洗劑、凝膠、糊劑、洗髮劑、洗滌劑、按摩劑(rub)、塗片、藥棒、含藥繃帶、香膏、乳膏或者軟膏。在一些具體例中,將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局部投與至皮膚。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係藉由吸入投與。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經調配用於鼻內投與。此類調配物包括鼻噴霧劑、鼻霧化劑及其類似者。在一些具體例中,將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調配為滴眼劑。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a)全身性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b)經口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c)靜脈內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d)藉由吸入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e)藉由經鼻投與投與至哺乳動物;或者及/或者(f)藉由注射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g)局部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h)藉由經眼投藥投與;及/或者(i)經直腸投與至哺乳動物;及/或者(j)非全身性或者局部投與至哺乳動物。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醫藥組成物係經口投與至哺乳動物。在某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以局部而非全身性方式投與。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係局部投與。在一些具體例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係全身性投與。
口服組成物通常包括惰性稀釋劑或者可食用載體。其可包覆於明膠膠囊中或者壓縮成錠劑。出於經口治療性投與之目的,活性化合物可結合有賦形劑且以錠劑、糖衣錠或者膠囊之形式使用。可包括醫藥學上相容之黏合劑及/或者佐劑材料作為組成物之部分。錠劑、丸劑、膠囊、糖衣錠及其類似者可含有以下成分或者具有類似性質之化合物中之任一者:黏合劑,諸如微晶纖維素、黃蓍膠或者明膠;賦形劑,諸如澱粉或者乳糖;崩解劑,諸如褐藻酸、Primogel或者玉米澱粉;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或者Sterote;滑動劑,諸如膠態二氧化矽;甜味劑,諸如蔗糖或者糖精;或者調味劑,諸如胡椒薄荷、水楊酸甲酯或者橙子調味劑。
對於藉由吸入進行之投與,化合物可以氣溶膠噴霧形式自含有適合推進劑(例如氣體,諸如二氧化碳)之加壓容器或者分配器或者噴霧器遞送。
全身性投與亦可藉由經黏膜或者經皮方式進行。對於經黏膜或者經皮投與,在調配物中使用適於滲透障壁的滲透劑。此類滲透劑一般為本技藝中已知的,且對於經黏膜投與,包括例如清潔劑、膽汁鹽及梭鏈孢酸衍生物。經黏膜投與可經由使用鼻噴霧劑或者栓劑來實現。對於經皮投與,如本技藝中通常已知,將活性化合物調配成軟膏、油膏、凝膠或者乳膏。
適於可注射用途之SMSM包括無菌水溶液(其中水可溶)或者分散液及用於臨時製備無菌可注射溶液或者分散液之無菌散劑。對於靜脈內投與,適合載體包括生理鹽水、抑菌水、Cremophor EL™ (BASF, Parsippany, N.J.)或者磷酸鹽緩衝鹽水(PBS)。在所有情況下,組成物必須為無菌的且流動性應至存在易於注射性之程度。其在製造及儲存條件下必須為穩定的,且必須防止受到諸如細菌及真菌之微生物的污染。載體可為含有例如水、乙醇、多元醇(例如,甘油、丙二醇及液體聚乙二醇及其類似者)及其適合混合物的溶劑或者分散介質。可例如藉由使用諸如卵磷脂之包衣、藉由在分散液之情況下維持所需粒度及藉由使用界面活性劑來維持適當流動性。微生物作用之預防可藉由各種抗細菌劑及抗真菌劑來實現,例如對羥苯甲酸酯、氯丁醇、酚、抗壞血酸、硫柳汞及其類似者。在許多情況下,組成物中將較佳包括等張劑,例如糖、多元醇(諸如甘露糖醇、山梨糖醇)、氯化鈉。 給藥及時程
用於本揭示內容之方法中的SMSM可例如以可視個體之需求、所治療及/或者所成像之病狀之嚴重程度及/或者所採用之SMSM而變化的劑量投與。舉例而言,劑量可根據特定個體中所診斷之疾病之類型及階段及/或者結合SMSM使用之成像模態之類型而憑經驗確定。在本揭示內容之上下文中,向個體投與之劑量應足以在個體中實現有益的診斷或者治療反應。劑量之大小亦藉由在特定個體中投與SMSM所伴隨的任何不良副作用之存在、性質及程度來確定。
對於投與之簡便性及劑量之均一性,以單位劑型調配組成物為有利的。如本文中所使用之單位劑型係指適合作為用於待治療之個體之單位劑量的物理離散單位;各單位含有與所需醫藥載體相聯結的經計算以產生所要治療效果的預定量之活性化合物。本揭示內容之單位劑型之規格由以下因素規定且直接視以下因素而定:活性化合物之獨特特徵及待實現之特定治療效果,及混配用於治療個體之此活性化合物之技藝中固有之限制。此類化合物之毒性及治療功效可藉由細胞培養物或者實驗動物中之程序來測定,例如以用於測定LD 50(使50%之群體致死的劑量)及ED 50(在50%之群體中治療上有效的劑量)。毒性與治療效果之間的劑量比為治療指數且其可表示為比率LD 50/ED 50。展現較大治療指數之化合物為較佳的。儘管可使用展現毒性副作用之化合物,但應謹慎設計將此類化合物靶向受影響組織之位點的遞送系統,以使對未感染細胞之潛在損害降至最低且由此減少副作用。
自細胞培養分析及/或者動物研究獲得的治療指數資料可用於預測活體內治療指數且調配供諸如人類個體之個體使用的劑量範圍。自細胞培養分析及動物研究獲得之資料可用於調配供人類使用的劑量範圍。此類化合物之劑量較佳處於循環濃度之範圍內,該等循環濃度包括具有極小毒性或者無毒性之ED 50。劑量可視所採用之劑型及所利用之投與途徑而在此範圍內變化。對於本揭示內容之方法中使用的任何化合物,治療學上有效劑量可起初根據細胞培養物分析進行估計。劑量可在動物模型中調配以實現循環血漿濃度範圍,該循環血漿濃度範圍包括如在細胞培養物中所測定的實現症狀之半最大抑制的測試化合物之濃度。此資訊可用於更精確地測定人類中之適用劑量。血漿中之含量可例如藉由高效液相層析來量測。用於評估特定SMSM在預防或者減輕本技藝中已知之疾病或者病狀中之有效性的各種動物模型及臨床分析可用於本揭示內容中。劑量可視所採用之劑型及所利用之投與途徑而在此範圍內變化。確切調配物、投與途徑及劑量可由個別醫師鑒於患者之病狀來選擇。(參看例如Fingl等人,1975, In: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Ch. 1 pi)。
本揭示內容之組成物可視需要頻繁地投與,包括每小時、每天、每週或者每月。
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為包含單次投與有效量的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的其他具體例,包括以下之其他具體例,其中:(i)一次性投與化合物;(ii)在一天之間隔內向哺乳動物多次投與化合物;(iii)不斷地投與;或者(iv)連續地投與。
前述態樣中之任一者為包含多次投與有效量的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的其他具體例,包括以下之其他具體例,其中:(i)以單次劑量連續地或者間歇地投與化合物;(ii)多次投與之間的時間為每6小時;(iii)每8小時向個體投與化合物;(iv)每12小時向哺乳動物投與化合物;(v)每24小時向個體化合物。在其他或者替代具體例中,方法包含藥物假期,其中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之投與暫時暫停或者所投與之化合物之劑量暫時減少;在藥物假期結束時,恢復化合物之給藥。在一個具體例中,藥物假期之時長在2天至1年內變化。 組合療法
在某些情況下,適於與另一治療劑組合投與至少一種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舉例而言,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SMSM可與第二治療劑一起共投與,其中SMSM及第二治療劑調節所治療之病症、疾病或者病狀之不同態樣,藉此提供比單獨投與任一治療劑更大的總體效益。
在一些具體例中,SMSM可與一或者多種其他SMSM組合投與。
SMSM可在投與其他治療劑之前、同時或者之後投與至有需要之個體。舉例而言,SMSM可在投與其他治療劑之開始時間之前至少8小時、7小時、6小時、5小時、4小時、3小時、2小時、1.5小時、1小時或者30分鐘投與至個體。在某些具體例中,其可與投與其他治療劑同時投與。換言之,在此等具體例中,SMSM在投與其他治療劑的同時投與。在其他具體例中,SMSM可在投與其他治療劑之開始時間之後投與(例如,在投與其他治療劑之開始時間之後至少30分鐘、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5小時、6小時、7小時或者8小時)。替代地,SMSM可在完成投與其他治療劑之後至少30分鐘、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5小時、6小時、7小時或者8小時投與。大體而言,將此等SMSM投與持續足夠時段以使得疾病或者病狀得到預防或者減輕。此足夠時段可與投與其他治療劑之時段相同或者不同。在某些具體例中,多次劑量之SMSM係針對每次投與另一治療劑或者多種其他治療劑之組合投與。
在某些具體例中,適當劑量之SMSM與特定時序及/或者特定途徑組合以在預防或者減輕疾病或者病狀方面實現最佳效果。舉例而言,SMSM可在開始或者完成投與另一治療劑或者其他治療劑之組合之前或者之後至少1小時、2小時、3小時、4小時、5小時、6小時、7小時、8小時、9小時、10小時、11小時或者12小時;或者至少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8天、9天、10天、11天、12天;或者至少1週、2週、3週或者4週;或者至少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5個月、6個月、7個月、8個月、9個月、10個月、11個月或者12個月;經口投與至人類。 個體
可用本文中所描繪之SMSM及方法治療的個體可為產生將其替代性剪接之mRNA的任何個體,例如該個體可為真核生物個體,諸如植物或者動物。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哺乳動物,例如人類。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人類。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非人類動物。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胎兒、胚胎或者兒童。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諸如黑猩猩及其他猿類及猴類物種;農畜,諸如牛、馬、綿羊、山羊、豬;家畜,諸如兔、狗及貓;實驗室動物,包括嚙齒動物,諸如大鼠、小鼠及天竺鼠,及其類似者。在一些具體例中,個體為產前的(例如,胎兒)、兒童(例如,新生兒、嬰兒、幼兒、青春期前的)、青少年、青春期或者成人(例如,早期成人、中年人、老年人)。 實施例
此等實施例僅出於說明之目的提供且不限制本文中所提供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使用標準合成技術或者使用本技藝中已知之方法以及本文中所描繪之方法來合成。除非另外指示,否則可採用習知的質譜分析、NMR、HPLC、蛋白質化學、生物化學、重組DNA技術及藥理學方法。化合物可使用標準有機化學技術,諸如描繪於例如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第6版, John Wiley and Sons, Inc.中之彼等標準有機化學技術來製備。可採用用於本文中所描繪之合成性轉化的替代反應條件,諸如溶劑、反應溫度、反應時間之變化以及不同化學試劑及其他反應條件。用於合成本文所描繪化合物之起始材料及試劑可經合成或者可自諸如但不限於Sigma-Aldrich、Acros Organics、Fluka及Fischer Scientific之商業來源獲得。起始材料可購自商業來源或者可易於製備。僅舉例而言,提供用於製備本文中所描繪之實施例之流程。
使用以下縮寫:DCM - 二氯甲烷;DIPEA - N,N-二異丙基乙胺;DMSO - 二甲亞碸;DMF - N,N-二甲基甲醯胺;EDCI - N-(3-二甲胺基丙基)-N′-乙基碳化二亞胺;Et2O - 乙醚;EtOAc - 乙酸乙酯;EtOH - 乙醇;HOBt - 1-羥基苯并三唑;LCMS - 液相層析質譜儀;MeCN - 乙腈;MeOH - 甲醇;Ms - 甲磺酸鹽;MTBE - 甲基三級丁基醚;選擇性氟試劑- 1-氯甲基-4-氟-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雙(四氟硼酸鹽);SFC - 超臨界流體層析;THF - 四氫呋喃;TMSCl - 氯化三甲基矽烷;h - 小時;min - 分鐘;rt - 室溫(22-25℃);g - 公克;mL - 毫升;mg - 毫克;mmol - 毫莫耳。
詳述適用於製備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的反應物之合成或者提供描繪製備之文章之參考的適合參考書及論文包括例如「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S. R. Sandler等人,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 Preparations」, 第2版,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83;H. O. House, 「Modern Synthetic Reactions」, 第2版, W. A. Benjamin, Inc. Menlo Park, Calif. 1972;T. L. Gilchrist, 「Heterocyclic Chemistry」”,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92;J. 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第4版, Wiley Interscience, New York, 1992。詳述適用於製備本文中所描繪之化合物的反應物之合成或者提供描繪製備之文章之參考的額外適合參考書及論文包括例如Fuhrhop, J. and Penzlin G. 「Organic Synthesis: Concepts, Methods, Starting Materials」, Second,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1994) John Wiley & Sons ISBN: 3 527-29074-5;Hoffman, R.V. 「Organic Chemistry, An Intermediate Text」 (199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09618-5;Larock, R. C. 「Comprehensive Organic Transformations: A Guide to Functional Group Preparations」第2版(1999) Wiley-VCH, ISBN: 0-471-19031-4;March, J.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第4版(1992)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1-60180-2;Otera, J. (編輯) 「Modern Carbonyl Chemistry」 (2000) Wiley-VCH, ISBN: 3-527-29871-1;Patai, S. 「Patai’s 1992 Guide to 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1992) Interscience ISBN: 0-471-93022-9;Solomons, T. W. G. 「Organic Chemistry” 7th Edition (2000)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1-19095-0;Stowell, J.C., 「Intermediate Organic Chemistry”第2版(1993) Wiley-Interscience, ISBN: 0-471-57456-2;「Industrial Organic Chemicals: Starting Materials and Intermediates: An Ullmann’s Encyclopedia」 (1999) John Wiley & Sons, ISBN: 3-527-29645-X, 第8卷;「Organic Reactions」 (1942-2000) John Wiley & Sons, 超過55卷;及「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John Wiley & Sons, 第73卷。
在所描繪之反應中,可能需要保護反應性官能基,例如羥基、胺基、亞胺基、硫基或者羧基,其中此等為最終產物中所需的,以避免其不必要地參與反應。適用於保護基之產生及其移除的技術之詳細描繪描繪於Greene and Wuts,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第3版,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NY, 1999, and Kocienski, Protective Groups, Thieme Verlag, New York, NY, 1994中,該等文獻之此揭示內容以引用之方式結合於本文中。
在一些具體例中,實施例可使用已知技術獲得且進一步經化學修飾,以促進至例如剪接複合物成分、剪接體或者pre-mRNA分子之核內轉運。熟悉本技藝者將瞭解用於核內轉運之化學修飾的標準藥物化學方法(例如,減少電荷、最佳化大小及/或者修飾親脂性)。 立體化學:
(±)或者外消旋指示產物為鏡像異構體之外消旋混合物。舉例而言,(±) (1 S,2 S,3 R,5 R)或者外消旋(1 S,2 S,3 R,5 R)指示所展示之相對產物立體化學係基於類似化合物及或者反應之已知立體化學,且產物為(1 S,2 S,3 R,5 R)及(1 R,2 R,3 S,5 S)立體異構體兩者之鏡像異構體之外消旋混合物。將未測定經分離鏡像異構體之絕對立體化學的化合物表示為單一鏡像異構體中之任一者,例如(1 S,2 S,3 R,5 R)或者(1 R,2 R,3 S,5 S)或者描繪為可能的單一鏡像異構體。在此類情況下,產物為純的且為單一鏡像異構體,但絕對立體化學未經鑑別,而相對立體化學為已知的且經指示。
實施例 1 :製備 6-(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及 6-(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 化合物 1A 1B)
Figure 02_image237
步驟 1 :製備外消旋 (1S,2R,3R,5R)-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24.00 g,116.5 mmol)、(1S,2R,3R,5R)-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43.0 g,176 mmol)、DIEA (60 mL,344.5 mmol)及n-BuOH (360 mL)。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且冷卻至室溫,並用水(700 mL)稀釋且接著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用鹽水(250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SO 4乾燥。將混合物過濾且接著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4: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24 g,55.8%) [M+H]+=370。
步驟 2 :製備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與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56.84 mmol)及二甲基甲醯胺(420 mL)。將所得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下逐份添加氫化鈉(4.54 g,113.51 mmol,60%),其中內部溫度維持在0℃。移除冷卻浴,且在氮氣下將混合物攪拌額外0.5 h並使其達至室溫。在室溫下在攪拌下逐滴添加碘甲烷(7.20 mL,115.6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1 h。將反應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用水(1 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250 mL)及飽和鹽水(250 mL)洗滌,且接著經無水Na 2SO 4乾燥。在過濾之後,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19:1))純化,得到17 g (78%)呈外消旋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M+H] +=384。
步驟 3 :對掌性分離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藉由Prep-SFC將(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11.00 g,28.684 mmol)純化為個別異構體。使用以下條件(管柱:CHIRALPAK IG,2 × 25 cm,5um;流動相A:CO 2,流動相B:EtOH--HPLC;流動速率:40 mL/min;梯度:50% B;250 nm;RT1:3.99 min;RT2:6.19 min;注射量:4 ml;運行次數:80;),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1 (5.0 g)及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2 (5.2 g)。
步驟 4 製備 1-(5- -2,4- 二羥基苯基 ) 乙烯酮。
向2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2,4-二羥基苯乙酮(35.00 g,230.04 mmol)、四丁基三溴化銨(122.01 g,253.04 mmol)及CHCl 3(600 mL)。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用水(400 mL)淬滅反應物。有機相經分離,且所得水相用2 × 300 mL之二氯甲烷萃取。將有機相合併,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且濃縮。殘餘物經層析(矽膠:乙酸乙酯/石油醚(20/80)),分離之後得到37 g呈白色固體狀之1-(5-溴-2,4-二羥基苯基)乙酮。
步驟 5 :製備 1-[5- -2- 羥基 -4-( 甲氧基甲氧基 ) 苯基 ] 乙烯酮。
向2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5-溴-2,4-二羥基苯基)乙酮(37 g,160.14 mmol)、丙酮(500 mL)、碳酸鉀(35.41 g,256.23 mmol)及溴甲基甲醚(25.81 g,208.19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隔夜。固體經過濾且濾液接著經濃縮。將所得殘餘物與400 mL之H 2O合併且用2 × 500 mL之二氯甲烷萃取。將有機相合併,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濃縮且層析(矽膠管柱:石油醚/乙酸乙酯(20/1),分離之後得到約30 g呈白色固體狀之1-[5-溴-2-羥基-4-(甲氧基甲氧基)苯基]乙酮。
步驟 6 :製備 1-[5- -2- 羥基 -4-( 甲氧基甲氧基 ) 苯基 ] 丁烷 -1,3- 二酮。
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5-溴-2-羥基-4-(甲氧基甲氧基)苯基]乙酮(28 g,101.78 mmol)、四氫呋喃(300 mL)。在乾燥氮氣氛圍下,在0℃下在攪拌下向此混合物中逐份添加氫化鈉(9.77 g,407.13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0℃下攪拌1小時,隨後添加無水乙酸乙酯(17.94 g,203.57 mmol)。在添加乙酸乙酯之後,移除冷卻浴且接著將所得混合物攪拌2小時。接著藉由添加100 mL水小心地淬滅反應物。用2 × 200 mL之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將有機相合併,經Na 2SO 4乾燥,過濾且濃縮,直接得到約25 g呈淡黃色固體狀之1-[5-溴-2-羥基-4-(甲氧基甲氧基)苯基]丁烷-1,3-二酮。
步驟 7 製備 6- -7- 羥基 -2- 甲基 𠳭 -4- 酮。
向1000 mL圓底燒瓶中併入1-[5-溴-2-羥基-4-(甲氧基甲氧基)苯基]丁烷-1,3-二酮(25 g,78.83 mmol)、Amberlyst-15 (20.00 g)、 i-PrOH (30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回流下攪拌2小時。自熱源移除反應物,使其冷卻。將固體過濾且用3 ×200 ml之MeOH洗滌。將濾液合併且濃縮,得到經乾燥固化後之殘餘物。藉由自甲醇(約200 mL)結晶而純化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15 g呈灰色固體狀之6-溴-7-羥基-2-甲基𠳭烯-4-酮。
步驟 8 :製備 6- -7-(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沖洗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7-羥基-2-甲基𠳭烯-4-酮(15 g,58.81 mmol, 1.00)、四氫呋喃(150 mL)及二甲基甲醯胺(15 mL)。將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氛圍下小心地逐份添加氫化鈉(2.12 g,88.21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0℃下攪拌1小時,隨後添加甲氧基甲基溴(11.02 g,88.212 mmol)。移除冷卻浴,且接著將所得混合物在環境溫度下攪拌額外1小時。藉由添加水(100 mL)來淬滅反應物,且將所得溶液用2 × 200 mL之乙酸乙酯萃取。將經合併之有機相經Na 2SO 4乾燥,過濾且濃縮。將粗產物固化且藉由自乙酸乙酯/石油醚(4:1)再結晶而純化,分離之後得到15 g (85.27%)呈淺粉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𠳭烯-4-酮。
步驟 9 :製備 7-(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6-(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 -2- )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 mL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7-(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𠳭烯-4-酮(3.00 g,10.03 mmol)、二㗁烷(30 mL)、4,4,4',4',5,5,5',5-八甲基-2,2'-雙(1,3,2-二氧硼㖦) (3.06 g,12.035 mmol)、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二氯甲烷複合物 (0.37 g,0.501 mmol)及乙酸鉀(1.97 g,20.06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100℃下攪拌12小時。將反應物自熱源移除,冷卻且接著藉由添加50 mL之水淬滅。用3 × 50 mL之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且合併有機層。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1 × 50 ml之鹽水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乙酸乙酯/石油醚(0-80%)梯度)純化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0.8 g (23.04%)呈黃色固體狀之7-(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6-(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 𠳭烯-4-酮。
步驟 10 :製備 (1S,2R,3R,5R)-2- -3-((3-(7-(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4- 側氧基 -4H- 𠳭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7-(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4- 側氧基 -4H- 𠳭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8 mL小瓶中添加異構體1 (150 mg,0.391 mmol)、四氫呋喃(3.00 mL)、7-(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6-(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 𠳭烯-4-酮(406.23 mg,1.173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251.92 mg,1.173 mmol)及肆(三苯基膦)鈀(0) (22.60 mg,0.020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氮氣下在70℃下攪拌1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反應混合物且使其冷卻。接著藉由添加20 mL之水淬滅反應物。用3×20 mL之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溶液且合併有機層。將所得有機混合物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乙酸乙酯/石油醚(0-80%)梯度)純化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80 mg (36.8%)呈黃色固體狀之INT 10A。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異構體2 (150 mg,0.391 mmol)為起始物質,分離之後得到81 mg呈黃色固體狀之INT 10B。
步驟 11 :製備 6-(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及 6-(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8 mL圓底燒瓶中添加INT 10A (80.00 mg,0.144 mmol)及含HCl之二㗁烷(2.00 m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3小時。接著藉由添加20 mL之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淬滅反應物。用二氯甲烷(3 × 2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且合併有機層。接著用飽和鹽水(20 ml)洗滌所得混合物。將有機混合物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Flash-Prep-HPLC (管柱,C18;移動相,在30 min內自0.01% NH 4HCO 3/H 2O:ACN=20%增加至0.01% NH 4HCO 3/H 2O:ACN=60%;偵測器,254 nm)純化所得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25 mg呈黃色固體狀之化合物1A 6,(ES, m/z) [M+H] +=412.20. 1H-NMR (300 MHz, DMSO-d6) δ 8.91 - 8.80 (m, 1H), 8.53 (s, 1H), 7.10 (s, 1H), 6.40 - 5.91 (m, 1H), 5.30 (d, J = 15.5 Hz, 1H), 4.75 (dd, J = 49.2, 7.7 Hz, 1H), 3.66 (s, 2H), 3.18 - 2.92 (m, 3H), 2.33 (d, J = 31.4 Hz, 3H), 2.11 (d, J = 10.2 Hz, 1H), 1.85 - 1.72 (m, 4H), 1.34 (s, 1H)。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INT 10B為起始物質,得到25 mg呈黃色固體狀之化合物1B(ES, m/z) [M+H] +=412.20. 1H-NMR (300 MHz, DMSO-d6) δ 8.85 (d, J = 8.9 Hz, 1H), 8.53 (s, 1H), 7.11 (s, 1H), 6.39 - 5.93 (m, 1H), 5.34 - 4.90 (m, 1H), 4.86 - 4.55 (m, 1H), 3.61 (d, J = 28.7 Hz, 2H), 3.19 - 2.92 (m, 3H), 2.33 (d, J = 31.8 Hz, 3H), 2.23 (s, 1H), 1.88 - 1.50 (m, 4H), 1.29 (d, J = 29.6 Hz, 1H)。
實施例 2 :製備 6-(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呔 𠯤 -1- 酮及 6-(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呔 𠯤 -1- ( 化合物 2A 2B)
Figure 02_image239
步驟 1 製備外消旋 (1S,2R,3R,5R)-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氮氣下將6-溴-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 (24.00 g,116.5 mmol)、(1S,2R,3R,5R)-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43.0 g,176 mmol)、DIEA (60 mL,344.5 mmol)及n-BuOH (360 mL)添加至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且冷卻至室溫,並用水(700 mL)稀釋且接著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用鹽水(250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SO 4乾燥。將混合物過濾且接著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4: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24 g,55.8%) [M+H]+=370。
步驟 2 :製備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與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
在氮氣下將(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56.84 mmol)及二甲基甲醯胺(420 mL)添加至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將所得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下逐份添加氫化鈉(4.54 g,113.51 mmol,60%),其中內部溫度維持在0℃。移除冷卻浴,且在氮氣下將混合物攪拌額外0.5 h並使其達至室溫。在室溫下在攪拌下逐滴添加碘甲烷(7.20 mL,115.6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1 h。將反應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用水(1 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250 mL)及飽和鹽水(250 mL)洗滌,且接著經無水Na 2SO 4乾燥。在過濾之後,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19:1))純化,得到17 g (78%)呈外消旋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M+H] +=384。
步驟 3 :對掌性分離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藉由Prep-SFC將(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11.00 g,28.684 mmol)純化為個別異構體。使用以下條件(管柱:CHIRALPAK IG,2 × 25 cm,5um;流動相A:CO 2,流動相B:EtOH--HPLC;流動速率:40 mL/min;梯度:50% B;250 nm;RT1:3.99 min;RT2:6.19 min;注射量:4 ml;運行次數:80;),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1 (5.0 g)及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2 (5.2 g)。
步驟 4 製備 4- -3- 甲氧基 -N- 甲基苯并醯肼。
在氮氣下在0 下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3-甲氧基苯甲酸(15.00 g,65 mmol)、甲基醯肼(11.96 g,260 mmol)、DMF (150 mL)、EDCI (14.93 g,78 mmol)及HOBT (10.53 g,78 mmol)。在氮氣下將所得溶液攪拌4 h且使其達至室溫。接著用300 mL水淬滅反應物。用3 × 200 mL之乙酸乙酯萃取混合物。將有機層合併且用3 × 500 mL之飽和鹽水洗滌。混合物接著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並濃縮。粗產物藉由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管柱:C18管柱;流動相A:水(10MMOL/L NH 4HCO 3),流動相B:ACN;流動速率:80 mL/min;梯度:在25 min內,20 B至80 B)純化,得到12.0 g呈淡黃色油狀物之4-溴-3-甲氧基-N-甲基苯并醯肼。
步驟 5 :製備 4- -3- 甲氧基 -N- 甲基 -N'- 亞甲基苯并醯肼。
在氮氣下向經氮氣沖洗之25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3-甲氧基-N-甲基苯并醯肼(12.00 g,46 mmol)、羥基亞甲基(1.67 g,0.055 mmol)及甲苯(15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120℃之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攪拌16小時。自熱源移除反應混合物且在水/冰浴中冷卻。將混合物接著濃縮為殘餘物且經層析(矽膠管柱:乙酸乙酯/石油醚(1:3)),得到12 g (95.57%)呈白色固體狀之4-溴-3-甲氧基-N-甲基-N'-亞甲基苯并醯肼。
步驟 6 :製備 6- -7- 甲氧基 -2- 甲基呔 𠯤 -1- 酮。
向用乾燥氮氣沖洗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置放4-溴-3-甲氧基-N-甲基-N (10 g,36.89 mmol)、醌(5.98g,55.33 mmol)、乙酸鈀(0.83 g,3.69 mmol)及乙酸(200 mL)。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12小時。自熱源移除反應混合物且用水/冰浴冷卻。濃縮所得混合物,且用NaHCO 3將殘餘物之pH調節至8。用3 × 150 mL之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且將有機層合併並經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混合物過濾、濃縮且純化(矽膠:乙酸乙酯/石油醚(1:3)),得到6 g (60.45%)呈淡黃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2-甲基呔𠯤-1-酮。
步驟 7 :製備 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呔 𠯤 -6- 基硼酸。
向用乾燥氮氣沖洗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置放6-溴-7-甲氧基-2-甲基呔𠯤-1-酮(6 g,22 mmol)、4,4,4',4',5,5,5',5'-八甲基-2,2'-雙(1,3,2-二氧硼㖦) (8.5 g,33 mmol)、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二氯甲烷複合物(0.91 g,1 mmol)、乙酸鉀(4.38 g,44 mmol)及二㗁烷(12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氮氣下在100℃下攪拌2小時。自熱源移除反應混合物且在水/冰浴中冷卻。將所得混合物濃縮且在矽膠(1:2乙酸乙酯/石油醚)上層析。將固體殘餘物分離且自醚石油再結晶,分離之後得到3.5 g呈白色固體狀之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呔𠯤-6-基硼酸。
步驟 8 :製備 (1S,2R,3R,5R)-2- -3-((3-(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 -1,2- 二氫呔 𠯤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 -1,2- 二氫呔 𠯤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用氮氣沖洗之40 mL密封試管中置放異構體1 (150 mg,0.391 mmol)、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呔𠯤-6-基硼酸(183.1 mg,0.782 mmol)、肆(三苯基膦)鈀(0) (22.6 mg,0.02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168 mg,0.782 mmol)及四氫呋喃(3.0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氮氣下在70℃下攪拌3小時。自熱源移除反應混合物且在水/冰浴中冷卻。將粗反應物濃縮且藉由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管柱:C18管柱;流動相A:水(10MMOL/L NH 4HCO 3),流動相B:ACN;流動速率:80 mL/min;梯度:在25 min內,20 B至70 B)直接純化,得到100 mg呈黃色固體狀之INT 8A。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異構體2 (150 mg,0.391 mmol)為起始物質,得到100 mg (48.64%)呈黃色固體狀之INT 8B。
步驟 9 :製備 6-(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呔 𠯤 -1(2H)- 酮及 6-(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呔 𠯤 -1(2H)- ( 化合物 2A 2B)
向用氮氣沖洗之40 mL密封試管中置放INT 8A (120 mg,0.228 mmol),且與二氯甲烷(5 mL)合併並攪拌。在0 oC下逐滴添加三溴化硼(3 mL)且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 h。接著藉由添加100 mL之飽和碳酸氫鈉淬滅反應物。將所得溶液用4 × 150 mL之二氯甲烷/乙腈(10:1)萃取,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且濃縮。藉由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Kinetex EVO C18管柱,21.2 × 150,5 μm;流動相A:水(10mmol/L NH 4HCO 3,流動相B:ACN;流動速率:25 mL/min;梯度:在30 min內,5 B至50 B;254/220 nm)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46.9 mg呈黃色固體狀之化合物2A,(ES, m/z): [M+H]+=412.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ppm 13.21 (s, 1H),8.90 (s, 1H), 8.86 (s, 1H), 8.47 (s, 1H), 7.65 (s, 1H), 4.97-4.80 (m, 1H), 4.76-4.63 (m, 1H), 3.71 (s, 3H), 3.64-3.56 (m, 2H), 3.18 (s, 3H), 2.33-2.25 (m, 1H), 1.81 - 1.60 (m, 5H)。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INT 8B為起始物質,得到21.1 mg (16.95%)呈黃色固體狀之化合物2B (ES, m/z): [M+H] +=412.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ppm 13.23 (s, 1H),8.91 (s, 1H), 8.86 (s, 1H), 8.47 (s, 1H), 7.65 (s, 1H), 4.99-4.82 (m, 1H), 4.78-4.61 (m, 1H), 3.71 (s, 3H), 3.64-3.55 (m, 2H), 3.18 (s, 3H), 2.31-2.25 (m, 1H), 1.81 - 1.58 (m, 5H)。
實施例 3 製備 7-(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3- 甲基喹唑啉 -4(3H)- 酮及 7-(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3- 甲基喹唑啉 -4(3H)- ( 化合物 3A 3B)
Figure 02_image241
步驟 1 製備外消旋 (1S,2R,3R,5R)-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24.00 g,116.5 mmol)、(1S,2R,3R,5R)-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43.0 g,176 mmol)、DIEA (60 mL,344.5 mmol)及正丁醇(360 mL)。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且冷卻至室溫,並用水(700 mL)稀釋且接著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用鹽水(250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SO 4乾燥。將混合物過濾且接著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4: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24 g,55.8%) [M+H]+=370。
步驟 2 :製備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與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56.84 mmol)及二甲基甲醯胺(420 mL)。將所得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下逐份添加氫化鈉(4.54 g,113.51 mmol,60%),其中內部溫度維持在0℃。移除冷卻浴,且在氮氣下將混合物攪拌額外0.5 h並使其達至室溫。在室溫下在攪拌下逐滴添加碘甲烷(7.20 mL,115.6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1 h。將反應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用水(1 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250 mL)及飽和鹽水(250 mL)洗滌,且接著經無水Na 2SO 4乾燥。在過濾之後,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19:1))純化,得到17 g (78%)呈外消旋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M+H] +=384。
步驟 3 :對掌性分離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藉由Prep-SFC將(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11.00 g,28.684 mmol)純化為個別異構體。使用以下條件(管柱:CHIRALPAK IG,2 × 25 cm,5um;流動相A:CO 2,流動相B:EtOH--HPLC;流動速率:40 mL/min;梯度:50% B;250 nm;RT1:3.99 min;RT2:6.19 min;注射量:4 ml;運行次數:80;),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1 (5.0 g)及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2 (5.2 g)。
步驟 4 :製備 4- -5- 甲氧基 -2- 硝基苯甲酸甲酯。
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5-氟-2-硝基苯甲酸甲酯(60.00 g,215.8 mmol)、甲醇(600 mL)及三級丁醇鉀(29.06 g,258.974 mmol)。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3小時。將混合物接著濃縮且用水(300 mL)洗滌,用二氯甲烷(2 × 200 mL)萃取,且將有機層合併並接著濃縮,分離之後得到59 g (94.25%)呈固體狀之甲基4-溴-5-甲氧基-2-硝基苯甲酸甲酯。
步驟 5 :製備 2- 胺基 -4- -5- 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5-甲氧基-2-硝基苯甲酸甲酯(59.00 g,203.4 mmol)、乙醇、水、乙酸及鋅金屬粉末(26.61 g,406.8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60℃下攪拌3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將所得溶液在60℃下攪拌3小時。將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並過濾。將所得濾液經濃縮且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200 mL)洗滌,且接著用二氯甲烷(3 × 30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成固體,分離之後得到40 g (75.61%)呈固體狀之2-胺基-4-溴-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其直接用於下一反應。
步驟 6 :製備 7- -6- 甲氧基 -3H- 喹唑啉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2-胺基-4-溴-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34.00 g,130.725 mmol)、乙醇(340.00 mL)、乙酸;及甲脒(13.61 g,130.728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80℃下攪拌3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接著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100 mL)小心地淬滅反應物。將所得混合物濃縮且接著用二氯甲烷(3 × 20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成固體,分離之後得到32 g (95.97%)呈固體狀之7-溴-6-甲氧基-3H-喹唑啉-4-酮,其直接用於下一反應。
步驟 7 :製備 7- -6- 甲氧基 -3- 甲基喹唑啉 -4- 酮。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25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二甲基甲醯胺(50 mL)及氫化鈉(0.56 g,23.523 mmol)。將混合物冷卻至0 oC,隨後在一定攝氏度下添加7-溴-6-甲氧基-3H-喹唑啉-4-酮(5 g,19.602 mmol)。使混合物攪拌30 min,隨後添加碘甲烷(2.78 g,19.586 mmol)。移除冷卻浴且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2小時。用冰/水(30 mL)小心地淬滅反應物。用乙酸乙酯(3 × 80 mL)萃取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3 × 50 mL)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分離之後得到4 g (75.83%)呈固體狀之7-溴-6-甲氧基-3-甲基喹唑啉-4-酮,其直接用於下一反應。
步驟 8 :製備 6- 甲氧基 -3- 甲基 -7-(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 -2- ) 喹唑啉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40 mL小瓶中置放7-溴-6-甲氧基-3-甲基喹唑啉-4-酮(1.20 g,4.459 mmol)、4,4,4',4',5,5,5',5'-八甲基-2,2'-雙(1,3,2-二氧硼㖦) (1.36 g,5.351 mmol)、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二氯甲烷複合物(0.16 g,0.219 mmol)、乙酸鉀(0.88 g,8.919 mmol)及二㗁烷(1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100℃下攪拌12小時。將反應物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3))純化粗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400 mg (28.37%)呈固體狀之6-甲氧基-3-甲基-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喹唑啉-4-酮。
步驟 9 :製備 (1S,2R,3R,5R)-2- -3-((3-(6- 甲氧基 -3- 甲基 -4- 側氧基 -3,4- 二氫喹唑啉 -7-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6- 甲氧基 -3- 甲基 -4- 側氧基 -3,4- 二氫喹唑啉 -7-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8 mL小瓶中添加異構體1 (120 mg,0.313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167.95 mg,0.782 mmol)、6-甲氧基-3-甲基-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喹唑啉-4-酮(197.86 mg,0.626 mmol)、肆(三苯基膦)鈀(0) (18.08 mg,0.016 mmol)及四氫呋喃(1.2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氮氣下在60℃下攪拌2小時。濃縮所得混合物且藉由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管柱,C18矽膠;移動相,在15 min內,ACN/5MMNH 4CO 3=0.2增加至ACN/5MMNH 4CO 3=1;偵測器,254 nm)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120 mg (72.96%)呈固體狀之 INT 9A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異構體2 (120 mg,0.313 mmol)為起始物質,分離之後得到86 mg (52.29%)呈黃色固體狀之 INT 9B
步驟 10 :製備 7-(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3- 甲基喹唑啉 -4(3H)- 酮及 7-(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3- 甲基喹唑啉 -4(3H)- ( 化合物 3A 3B)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25 mL圓底燒瓶中添加 INT 9A(110.00 mg,0.209 mmol)、二氯甲烷(2.00 mL),且逐滴添加含三溴化硼之二氯甲烷(2.00 mL)。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藉由添加2 mL之NaHCO 3水溶液淬滅反應物。用二氯甲烷(3 × 10 mL)萃取混合物,且將有機層合併,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管柱,C18矽膠;移動相,在20 min內,ACN/5MMNH 4CO 3=0.1增加至ACN/5MMNH 4CO 3=0.5;偵測器,254 nm)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31.9 mg (37.05%)呈固體狀之 化合物 3A(ES, m/z):[M+H] +=41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12.67 (s, 1H), 8.87 (s, 1H), 8.44 (s, 1H), 8.24 (s, 1H), 7.57 (s, 1H), 4.91 (d, J = 30.9 Hz, 1H), 4.69 (d, J = 52.3 Hz, 1H), 3.54 (s, 2H), 3.50 (s, 3H), 3.17 (d, J = 1.7 Hz, 3H), 2.28 (t, J = 11.3 Hz, 1H), 1.85 - 1.51 (m, 6H)。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 INT 9B為起始物質,得到29.3 mg (43.52%)呈黃色固體狀之 化合物 3B(ES, m/z):[M+H] +=41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12.67 (s, 1H), 8.87 (s, 1H), 8.44 (s, 1H), 8.24 (s, 1H), 7.57 (s, 1H), 4.91 (d, J = 30.9 Hz, 1H), 4.69 (d, J = 52.3 Hz, 1H), 3.54 (s, 2H), 3.50 (s, 3H), 3.17 (d, J = 1.7 Hz, 3H), 2.28 (t, J = 11.3 Hz, 1H), 1.91 - 1.50 (m, 6H)。
實施例 4 製備 6-(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異喹啉 -1(2H)- 酮及 6-(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異喹啉 -1(2H)- ( 化合物 4A 4B)
Figure 02_image243
步驟 1 製備外消旋 (1S,2R,3R,5R)-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24.00 g,116.5 mmol)、(1S,2R,3R,5R)-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43.0 g,176 mmol)、DIEA (60 mL,344.5 mmol)及正丁醇(360 mL)。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且冷卻至室溫,並用水(700 mL)稀釋且接著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用鹽水(250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SO 4乾燥。將混合物過濾且接著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4: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24 g,55.8%) [M+H]+=370。
步驟 2 :製備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與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56.84 mmol)及二甲基甲醯胺(420 mL)。將所得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下逐份添加氫化鈉(4.54 g,113.51 mmol,60%),其中內部溫度維持在0℃。移除冷卻浴,且在氮氣下將混合物攪拌額外0.5 h並使其達至室溫。在室溫下在攪拌下逐滴添加碘甲烷(7.20 mL,115.6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1 h。將反應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用水(1 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250 mL)及飽和鹽水(250 mL)洗滌,且接著經無水Na 2SO 4乾燥。在過濾之後,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19:1))純化,得到17 g (78%)呈外消旋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M+H] +=384。
步驟 3 :對掌性分離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藉由Prep-SFC將(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11.00 g,28.684 mmol)純化為個別異構體。使用以下條件(管柱:CHIRALPAK IG,2 × 25 cm,5um;流動相A:CO 2,流動相B:EtOH--HPLC;流動速率:40 mL/min;梯度:50% B;250 nm;RT1:3.99 min;RT2:6.19 min;注射量:4 ml;運行次數:80;),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1 (5.0 g)及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2 (5.2 g)。
步驟 4 :製備 4- -3- 甲氧基 -N-( 特戊醯氧基 ) 苯甲醯胺。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3-甲氧基苯甲酸(20.00 g,86.563 mmol)、二甲基甲醯胺(100.02 mL)、二異丙基乙胺(89.50 g,692.506 mmol)、丙烷磷酸酸酐 (41.31 g,129.8 mmol)及鄰特戊醯羥胺(15.21 g,129.845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用水淬滅反應物。用乙酸乙酯(5 × 3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有機物合併,經無水Na 2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9.7 g (33.94%)呈棕色油狀物之4-溴-3-甲氧基-N-(特戊醯氧基)苯甲醯胺(ES, m/z): [M+H]+=330.1。
步驟 5 :製備 6- -7- 甲氧基 -2H- 異喹啉 -1-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25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3-甲氧基-N-(特戊醯氧基)苯甲醯胺(9.00 g,27.258 mmol)、甲醇(100.00 mL)、五甲基環戊二烯基二氯化銠(0.17 g,0.273 mmol)、乙酸乙烯酯(3.52 g,40.887 mmol)及乙酸銫(1.57 g,8.177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45℃之經預加熱之油浴中,攪拌16小時,且接著自熱源移除,並使其冷卻。在真空下濃縮所得混合物,得到固體。藉由自MTBE再結晶來純化粗產物。藉由過濾來收集固體且在真空下乾燥,得到5.3 g (76.53%)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2H-異喹啉-1-酮(ES, m/z): [M+H]+=254.0。
步驟 6 :製備 6- -7- 甲氧基 -2- 甲基異喹啉 -1-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四氫呋喃(30.00 mL,370.290 mmol)及6-溴-7-甲氧基-2H-異喹啉-1-酮(2.60 g,10.233 mmol)。在冰/水浴中冷卻混合物,隨後添加氫化鈉(0.61 g,25.419 mmol)。接著添加碘甲烷(2.18 g,15.350 mmol),且將所得溶液在0℃下攪拌額外1小時。接著藉由添加50 mL之水/冰來淬滅反應物。用乙酸乙酯(3 × 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有機物合併,經無水Na 2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藉由矽膠層析(二氯甲烷/石油醚)純化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2.2 g (80.19%)呈白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2-甲基異喹啉-1-酮。
步驟 7 :製備 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異喹啉 -6- 基硼酸。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雙(頻哪醇根基)二硼(2.73 g,10.742 mmol)、6-溴-7-甲氧基-2-甲基異喹啉-1-酮(2.40 g,8.952 mmol)、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二氯甲烷複合物(0.33 g,0.448 mmol,0.05)、(30 mL)及乙酸鉀(1.76 g,17.903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100℃下攪拌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將混合物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分離之後得到950 mg (45.54%)呈灰白色固體狀之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硼酸。
步驟 8 :製備 (1S,2R,3R,5R)-2- -3-((3-(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 -1,2- 二氫異喹啉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 -1,2- 二氫異喹啉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8 mL小瓶中添加異構體1 (120 mg,0.313 mmol)、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硼酸(145.84 mg,0.626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147.79 mg,0.689 mmol)、肆(三苯基膦)鈀(0) (18.08 mg,0.016 mmol)、四氫呋喃(2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70℃下之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攪拌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混合物,分離之後得到111 mg (67.62%)呈黃色固體狀之 INT 8A(ES, m/z): [M+H]+=525.3。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異構體2 (120 mg,0.313 mmol)為起始物質,分離之後得到112 mg (68.23%)呈黃色固體狀之 INT 8B
步驟 9 :製備 6-(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異喹啉 -1(2H)- 酮及 6-(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異喹啉 -1(2H)-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8 mL小瓶中添加 INT 8A(111.00 mg,0.212 mmol)、二氯甲烷(1 mL)及三溴化硼(1.00 mL,10.578 mmol)。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小時。接著藉由添加水/冰淬滅反應物。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將溶液之pH調節至8。用二氯甲烷(3 × 3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有機物合併,經無水Na 2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得到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51.3 mg之 化合物 4A(ES, m/z): [M+H]+=411.2. 1H NMR (300 MHz, 氯仿-d) δ 12.34 (s, 1H), 8.49 (s, 1H), 8.40 (d, J = 0.9 Hz, 1H), 8.06 (s, 1H), 6.98 - 6.90 (m, 1H), 6.53 (d, J = 7.3 Hz, 1H), 5.44 - 5.18 (m, 1H), 4.74 (d, J = 51.9 Hz, 1H), 3.77 (s, 2H), 3.62 (d, J = 0.9 Hz, 3H), 3.27 - 3.15 (m, 3H), 2.36 - 2.21 (m, 1H), 2.15 - 1.97 (m, 2H), 1.92 - 1.81 (m, 2H)。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 INT 8B(112.00 mg,0.213 mmol)為起始物質,得到29.3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化合物 4B(ES, m/z):[M+H] +=411.2. 1H NMR (300 MHz, 氯仿-d) δ 12.34 (s, 1H), 8.50 (s, 1H), 8.40 (s, 1H), 8.06 (s, 1H), 6.94 (d, J = 7.3 Hz, 1H), 6.53 (d, J = 7.4 Hz, 1H), 5.32 (d, J = 37.0 Hz, 1H), 4.74 (d, J = 51.6 Hz, 1H), 3.77 (s, 2H), 3.62 (s, 3H), 3.22 (d, J = 1.6 Hz, 3H), 2.36 - 2.21 (m, 1H), 2.06 (d, J = 6.8 Hz, 2H), 1.91 - 1.80 (m, 2H)。
實施例 5 :製備 7-(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 異喹啉 -6- 醇及 7-(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 異喹啉 -6- ( 化合物 5A 5B)
Figure 02_image245
步驟 1 製備外消旋 (1S,2R,3R,5R)-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24.00 g,116.5 mmol)、(1S,2R,3R,5R)-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43.0 g,176 mmol)、DIEA (60 mL,344.5 mmol)及正丁醇(360 mL)。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且冷卻至室溫,並用水(700 mL)稀釋且接著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用鹽水(250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SO 4乾燥。將混合物過濾且接著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4: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24 g,55.8%) [M+H]+=370。
步驟 2 :製備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與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56.84 mmol)及二甲基甲醯胺(420 mL)。將所得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下逐份添加氫化鈉(4.54 g,113.51 mmol,60%),其中內部溫度維持在0℃。移除冷卻浴,且在氮氣下將混合物攪拌額外0.5 h並使其達至室溫。在室溫下在攪拌下逐滴添加碘甲烷(7.20 mL,115.6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1 h。將反應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用水(1 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250 mL)及飽和鹽水(250 mL)洗滌,且接著經無水Na 2SO 4乾燥。在過濾之後,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19:1))純化,得到17 g (78%)呈外消旋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M+H] +=384。
步驟 3 :對掌性分離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藉由Prep-SFC將(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11.00 g,28.684 mmol)純化為個別異構體。使用以下條件(管柱:CHIRALPAK IG,2 × 25 cm,5um;流動相A:CO 2,流動相B:EtOH--HPLC;流動速率:40 mL/min;梯度:50% B;250 nm;RT1:3.99 min;RT2:6.19 min;注射量:4 ml;運行次數:80;),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1 (5.0 g)及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2 (5.2 g)。
步驟 4 :製備 1-(3- -4- 甲氧苯基 )-N-(2,2- 二甲氧基乙基 ) 甲亞胺。
向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3-溴-4-甲氧基苯甲醛(25 g,116.000 mmol)、甲苯(250 mL)及2,2-二甲氧基乙烷-1-胺(19 mL,174.1 mmol,1.50)。反應燒瓶裝配有迪安-斯塔克分離器(Dean-Stark trap)且將混合物置放於120℃下之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並攪拌6小時,自熱源移除,且使其冷卻。所得混合物接著在真空下濃縮至恆重,分離之後得到37 g之1-(3-溴-4-甲氧苯基)-N-(2,2-二甲氧基乙基)甲亞胺,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m/z: 302(M+H +)。
步驟 5 :製備 7- -6- 甲氧基異喹啉。
向1000 mL 1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3-溴-4-甲氧苯基)-N-(2,2-二甲氧基乙基)甲亞胺(37 g,122.45 mmol)、四氫呋喃(370 mL)。將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 oC且逐滴添加氯甲酸異丙酯(15.01 g,122.45 mmol)。在攪拌5分鐘之後,添加亞磷酸三乙酯(24.42 g,146.970 mmol)且將混合物攪拌20 min,接著移除冷卻浴。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8小時。接著移除溶劑,且使剩餘殘餘物與100 ml甲苯共沸。向所得混合物中添加四氯化鈦(94.16 g)及氯仿(375 mL),且將混合物加熱至回流持續48小時。自熱源移除混合物且接著傾倒於冰/水上。接著用氫氧化銨將pH調節至9。用乙酸乙酯(4 × 20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將有機物合併且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其藉由矽膠管柱(乙酸乙酯:石油醚3:7)純化,分離之後得到6.1 g呈固體狀之7-溴-6-甲氧基異喹啉。m/z: 238(M+H +)。
步驟 6 :製備 6- 甲氧基 -7-(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 -2- ) 異喹啉。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40 mL小瓶中添加7-溴-6-甲氧基異喹啉(1.50 g,6.3 mmol)、雙(頻哪醇根基)二硼(1.92 g,7.561 mmol)、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二氯甲烷複合物(0.51 g,0.625 mmol)、乙酸鉀(1.24 g,12.635 mmol)及二㗁烷(30 mL,354.123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100℃下攪拌4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200 mL)稀釋,經由矽藻土墊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MeOH 9:1)純化殘餘物,得到紅棕色固體,其進一步藉由製備型HPLC (C18;移動相:NH 4HCO 3(水溶液) / MeCN;梯度:在30 min內,10% B至50% B;偵測器:254 nm)純化,分離之後得到1.4 g呈固體狀之6-甲氧基-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異喹啉。m/z: 286(M+H +)。
步驟 7 :製備 (1S,2R,3R,5R)-2- -3-((3-(6- 甲氧基異喹啉 -7-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6- 甲氧基異喹啉 -7-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40 mL小瓶中添加異構體1 (300 mg,0.782 mmol)、6-甲氧基-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異喹啉(670 mg,2.35 mmol)、肆(三苯基膦)鈀(0) (135 mg,0.117 mmol,0.15)、銅(I)-3-甲基水楊酸鹽(504 mg,2.348 mmol)及四氫呋喃(7.5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70℃下之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攪拌1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將所得混合物用CH 2Cl 2(100 mL)稀釋。用3 × 25 mL之氫氧化銨(10%)及50 mL之鹽水洗滌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經無水Na 2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乙酸乙酯:100%)純化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278 mg呈淡黃色固體狀之 INT 7A。m/z:495(M+H +)。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異構體2 (350 mg,0.913 mmol)為起始物質,分離之後得到350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INT 7B,m/z:495(M+H +)。
步驟 8 :製備 7-(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 異喹啉 -6- 醇及 7-(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 異喹啉 -6- ( 化合物 5A 5B)
向100 mL圓底燒瓶中置放 INT 7A(150 mg,0.303 mmol)、二氯甲烷(5 mL,78.65 mmol)及三溴化硼(759.82 mg,3.033 mmol)。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4小時,隨後用碳酸氫鈉水溶液淬火至最終pH 9。用二氯甲烷(3 × 50 mL)萃取混合物,將有機層合併,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Flash-Prep-HPLC,(IntelFlash-1):管柱:C18;移動相:NH 4HCO 3(水溶液) / MeCN;梯度:在30 min內,10% B至50% B;偵測器254 nm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30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化合物 5A(ES, m/z): [M+1] += 381.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ppm 12.96 (s, 1H), 9.31 (d, J = 1.1 Hz, 1H), 8.99 (s, 1H), 8.87 (s, 1H), 8.39 (d, J = 5.8 Hz, 1H), 7.66 (d, J = 5.9 Hz, 1H), 7.38 (s, 1H), 4.94 (d, J = 24.8 Hz, 1H), 4.70 (d, J = 52.0 Hz, 1H), 3.55 (s, 2H), 3.18 (d, J = 1.7 Hz, 3H), 2.35 - 2.19 (m, 1H), 1.87 - 1.52 (m, 5H)。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 INT 7B(150 mg,0.303 mmol)為起始物質,得到25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化合物 5B B(ES, m/z): [M+1] += 381.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ppm 12.96 (s, 1H), 9.31 (d, J = 1.1 Hz, 1H), 8.99 (s, 1H), 8.87 (s, 1H), 8.39 (d, J = 5.8 Hz, 1H), 7.66 (d, J = 5.9 Hz, 1H), 7.38 (s, 1H), 4.94 (d, J = 24.8 Hz, 1H), 4.70 (d, J = 52.0 Hz, 1H), 3.55 (s, 2H), 3.18 (d, J = 1.7 Hz, 3H), 2.35 - 2.19 (m, 1H), 1.87 - 1.52 (m, 5H)。
實施例 6 :製備 7-(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及 7-(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 化合物 6A 6B)
Figure 02_image247
步驟 1 製備外消旋 (1S,2R,3R,5R)-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6-溴-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24.00 g,116.5 mmol)、(1S,2R,3R,5R)-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3-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43.0 g,176 mmol)、DIEA (60 mL,344.5 mmol)及正丁醇(360 mL)。將所得溶液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在氮氣下在120℃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自熱源移除且冷卻至室溫,並用水(700 mL)稀釋且接著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將有機層合併,用鹽水(250 mL)洗滌,且經無水Na 2SO 4乾燥。將混合物過濾且接著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4:1))純化殘餘物,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24 g,55.8%) [M+H]+=370。
步驟 2 :製備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與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
在氮氣下向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S,2R,3R,5R)-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56.84 mmol)及二甲基甲醯胺(420 mL)。將所得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氮氣下逐份添加氫化鈉(4.54 g,113.51 mmol,60%),其中內部溫度維持在0℃。移除冷卻浴,且在氮氣下將混合物攪拌額外0.5 h並使其達至室溫。在室溫下在攪拌下逐滴添加碘甲烷(7.20 mL,115.6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額外1 h。將反應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用水(1 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250 mL)及飽和鹽水(250 mL)洗滌,且接著經無水Na 2SO 4乾燥。在過濾之後,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CH 2Cl 2/EtOAc (19:1))純化,得到17 g (78%)呈外消旋黃色固體狀之(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及(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M+H] +=384。
步驟 3 :對掌性分離 (1S,2R,3R,5R)-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 甲基 (3-( 甲硫基 )-1,2,4- 𠯤 -6-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藉由Prep-SFC將(1S,2R,3R,5R)-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與(1R,2S,3S,5S)-2-氟-3-(甲基(3-(甲硫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之外消旋混合物(11.00 g,28.684 mmol)純化為個別異構體。使用以下條件(管柱:CHIRALPAK IG,2 × 25 cm,5um;流動相A:CO 2,流動相B:EtOH--HPLC;流動速率:40 mL/min;梯度:50% B;250 nm;RT1:3.99 min;RT2:6.19 min;注射量:4 ml;運行次數:80;),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1 (5.0 g)及呈黃色固體狀之異構體2 (5.2 g)。
步驟 4 :製備 1-(4- -2,5- 二甲氧基苯基 ) -1-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2-溴-1,4-二甲氧基苯(60 g,276.419 mmol)、二氯甲烷(500 mL,7865.023 mmol)及無水氯化鋁(55.29 g,414.628 mmol)。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歷經10分鐘之時段逐滴添加氯化乙醯基(29.59 mL,414.637 mmol)。接著移除冷卻浴,且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藉由緩慢添加200 mL之水/冰小心地淬滅反應混合物。將所得混合物用二氯甲烷(3 × 300 mL)萃取,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分離之後得到45 g呈黃色固體狀之粗產物1-(4-溴-2,5-二甲氧基苯基)乙-1-酮(m/z:259 (M+H +)),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5 :製備 1-(4- -2,5- 二羥基苯基 ) -1-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10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置放1-(4-溴-2,5-二甲氧基苯基)乙酮(45 g,173.679 mmol)及二氯甲烷(300 mL),接著使其冷卻至0℃,隨後在攪拌下逐滴添加三溴化硼(1 M於二氯甲烷中,694 mL,694 mmol),同時將內部溫度維持在0℃。接著移除冷卻浴且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隔夜。將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且接著藉由緩慢添加200 mL之水/冰小心地淬滅。將所得混合物用二氯甲烷(3 × 300 mL)萃取,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分離之後得到16 g呈黃色固體狀之1-(4-溴-2,5-二甲氧基苯基)乙-1-酮(m/z:231(M+H +)),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6 :製備 1-(4- -2- 羥基 -5-( 甲氧基甲氧基 ) 苯基 ) -1-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4-溴-2,5-二羥基苯基)乙-1-酮(16 g,69.251 mmol)、碳酸鉀(19.14 g,138.489 mmol)及丙酮(150 mL)。將混合物接著冷卻至0℃,隨後逐滴添加溴(甲氧基)甲烷(8.65 g,69.251 mmol)。移除冷卻浴,且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將混合物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分離之後得到15 g呈黃色固體狀之1-(4-溴-2-羥基-5-(甲氧基甲氧基)苯基)乙-1-酮,m/z:275(M+H +),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7 :製備 7- -2- 羥基 -6-(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1-(4-溴-2-羥基-5-(甲氧基甲氧基)苯基)乙-1-酮(15 g,54.526 mmol)、四氫呋喃(200 mL,2468.598 mmol)及氫化鈉(5.23 g,218.1 mmol,4.00)。將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逐滴添加無水乙酸乙酯(9.61 g,109.074 mmol)。移除冷卻浴,且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用50 mL之水/冰小心地淬滅混合物。接著用乙酸乙酯(2 × 200 mL)萃取混合物,將有機物合併,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得到12 g呈黃色固體狀之7-溴-2-羥基-6-(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𠳭烷-4-酮,m/z:317(M+H+),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8 :製備 7- -6-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7-溴-2-羥基-6-(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𠳭烷-4-酮(12 g)、丙-2-醇(10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65℃下攪拌,隨後逐滴添加Amberlyst-15 (15 g)。將所得混合物在65℃下攪拌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且使其冷卻。過濾混合物且將所得濾液在真空下濃縮至乾燥,分離之後得到9 g呈黃色固體狀之7-溴-6-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m/z: 255(M+H +),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9 :製備 7- -6-(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5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7-溴-6-羥基-2-甲基-4H-𠳭烯-4-酮(9.00 g,35.285 mmol)、四氫呋喃(100 mL)。將混合物冷卻至0℃,隨後在0℃下逐份添加氫化鈉(1.69 g,70.423 mmol)。向此混合物中逐滴添加甲氧基甲基溴(8.82 g,70.57 mmol),其後移除冷卻浴,且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藉由添加50 mL之水/冰淬滅反應物。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3 × 200 mL)萃取,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得到7 g呈黃色固體狀之7-溴-6-(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4H-𠳭烯-4-酮,m/z: 299(M+H +),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步驟 10 :製備 6-( 甲氧基甲氧基 )-2- 甲基 -7-(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㖦 -2- )-4H- 𠳭 -4- 酮。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25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7-溴-6-(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4H-𠳭烯-4-酮(5.00 g,16.716 mmol)、雙(頻哪醇根基)二硼(8.49 g,33.433 mmol)、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二氯甲烷複合物(1.22 g,1.667 mmol)、二㗁烷(100 mL)及乙酸鉀(3.28 g,33.421 mmo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在100℃下攪拌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將所得溶液用乙酸乙酯(500 mL)稀釋且用水(3 × 50)洗滌。將有機層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接著在真空下濃縮至乾燥。在矽膠 [(乙酸乙酯/己烷:1:1),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管柱:C18;移動相:ACN (50%),H 2O;偵測器:254nm]上層析殘餘物,分離之後得到2 g呈黃色固體狀之6-(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4H-𠳭烯-4-酮。m/z: 265(M+H +)。
步驟 11 :製備 (1S,2R,3R,5R)-2- -3-((3-(6- 甲氧基 -2- 甲基 -4- 側氧基 -4H- 𠳭 -7-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及 (1R,2S,3S,5S)-2- -3-((3-(6- 甲氧基 -2- 甲基 -4- 側氧基 -4H- 𠳭 -7-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40 mL圓底燒瓶中置放異構體1 (150 mg,0.391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250.74 mg,1.173 mmol)、6-(甲氧基甲氧基)-2-甲基-7-(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4H-𠳭烯-4-酮(309.83 mg,1.173 mmol)、肆(三苯基膦)鈀(0) (45.20 mg,0.039 mmol)及四氫呋喃(10 mL)。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70℃下之經預加熱之油浴中且攪拌2小時,接著自熱源移除,使其冷卻。將反應混合物用乙酸乙酯(100 mL)稀釋,用水(3 × 30)洗滌。將混合物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在真空下濃縮且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分離之後得到60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INT 11A,m/z: 556(M+H +)。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異構體2 (150 mg,0.391 mmol)為起始物質,分離之後得到61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INT 11B,m/z:556(M+H+)。
步驟 12 :製備 7-(6-(((1S,2S,3R,5R)-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酮及 7-(6-(((1R,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6- 羥基 -2- 甲基 -4H- 𠳭 -4- ( 化合物 6A 6B)
向用乾燥氮氣沖洗且維持在乾燥氮氣下之100 mL 3頸圓底燒瓶中添加 INT 11A(100 mg,0.180 mmol)、二氯甲烷(5 mL)及HCl (4 M於1,4-二㗁烷中,5 mL)。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接著用碳酸氫鈉水溶液(1 M)將混合物之pH調節至9。將所得混合物用二氯甲烷(3 × 30 mL)萃取,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Flash-Prep-HPLC (IntelFlash-1):管柱:C18;移動相:NH 4HCO 3(水溶液) / MeCN;梯度:在30 min內,10% B至50% B;偵測器:254 nm純化粗產物,分離之後得到10.6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化合物 6A(ES, m/z): [M+1] += 412.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ppm 12.46 (s, 1H), 8.86 (s, 1H), 8.28 (s, 1H), 7.43 (s, 1H), 6.23 (s, 1H), 5.03 - 4.80 (m, 1H), 4.68 (d, J = 52.1 Hz, 1H), 3.54 (s, 2H), 3.17 (d, J = 1.7 Hz, 3H), 2.41 (d, J = 0.7 Hz, 3H), 2.28 (d, J = 25.2 Hz, 1H), 1.87 - 1.50 (m, 5H)。
遵循以上程序,但以 INT 11B(100 mg,0.180 mmol)為起始物質,得到29.3 mg呈黃色固體狀之 化合物 6B(ES, m/z):[M+H] +=412.2.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ppm 12.46 (s, 1H), 8.86 (s, 1H), 8.28 (s, 1H), 7.43 (s, 1H), 6.23 (s, 1H), 5.03 - 4.80 (m, 1H), 4.68 (d, J = 52.1 Hz, 1H), 3.54 (s, 2H), 3.17 (d, J = 1.7 Hz, 3H), 2.41 (d, J = 0.7 Hz, 3H), 2.28 (d, J = 25.2 Hz, 1H), 1.87 - 1.50 (m, 5H)。
實施例 7. 製備 4- -6-(6-{[(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異喹啉 -1- ( 化合物 66)
Figure 02_image249
步驟 1 :製備 ( 三級丁氧基羰基 ) 胺基 2,2- 二甲基丙酸酯。
向10 L 4頸圓底燒瓶中添加N-羥基胺基甲酸三級丁酯(250.00 g,1877.6 mmol)及ACN (5 L)。接著逐滴添加特戊酸酐(384.68 g,2065.4 mmol)且將所得混合物加熱至回流隔夜。使反應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接著在真空下濃縮。殘餘物分配於EtOAc (7 L)與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5 L)之間。將有機層分離且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3 × 2 L)洗滌,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以得到350 g (85.8%)呈灰白色固體狀之(三級丁氧基羰基)胺基2,2-二甲基丙酸酯。
步驟 2 :製備 [(2,2- 二甲基丙醯基 ) 氧基 ] 三氟甲磺酸銨。
在10 L 4頸圓底燒瓶中,在0 oC下向含(三級丁氧基羰基)胺基2,2-二甲基丙酸酯(350.00 g,1610.9 mmol)之乙醚(7.0 L)中添加2,2,2-三氟乙磺酸(241.75 g,1610.9 mmol) (注意氣體之劇烈逸出)。將反應混合物在0 oC下攪拌5 min且接著升溫至室溫。1 h之後,添加己烷(3 L)且將混合物攪拌10 min。將所得固體過濾,用己烷(3 × 1 L)洗滌且在真空烘箱中乾燥,以得到300 g (69.69%)呈灰白色固體狀之[(2,2-二甲基丙醯基)氧基]三氟甲磺酸銨。
步驟 3 :製備 4- -3- 甲氧基苯甲醯氯。
在5 L 4頸圓底燒瓶中,在氮氣氛圍下在環境溫度下向4-溴-3-甲氧基苯甲酸(300 g,1298.4 mmol)於DCM (3 L)及DMF (30.15 mL,389.5 mmol)中之攪拌懸浮液中逐滴添加乙二醯氯(197.77 g,1558.1 mmol)。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3 h。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混合物。此產生呈灰白色固體狀之4-溴-3-甲氧基苯甲醯氯(380 g,粗產物),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M+H] +=248.9。
步驟 4 :製備溴 -3- 甲氧苯基 ) 甲醯胺基 2,2- 二甲基丙酸酯。
在3 L 4頸圓底燒瓶中,在0 oC下向含[(2,2-二甲基丙醯基)-氧基]三氟甲磺酸銨(152.00 g,568.8 mmol)之EA (500 mL)中逐滴添加碳酸氫鈉(88.00 g,1047.5 mmol)於水(500 mL)中之溶液。在攪拌30 min之後,在0 oC下逐滴添加4-溴-3-甲氧基苯甲醯氯(120.00 g,481mmol)於EA (1.20 L)中之溶液。接著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 h。將有機相分離,且用乙酸乙酯(2 × 500 mL)萃取水相。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2 × 500 mL)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且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PE/EA (5/1)作為溶離劑)純化殘餘物,以得到126 g (79.6%)呈白色固體狀之(4-溴-3-甲氧苯基)甲醯胺基2,2-二甲基丙酸酯。[M+H] +=331.02。
步驟 5 :製備 6- -7- 甲氧基 -2H- 異喹啉 -1- 酮。
向3 L 4頸圓底燒瓶中添加(4-溴-3-甲氧苯基)甲醯胺基2,2-二甲基丙酸酯(250.00 g,757.2 mmol)、乙酸乙烯酯(99.73 g,1158.5 mmol)、乙酸銫(45.05 g,234.7 mmol)、雙[(五甲基環戊二烯基)二氯-銠] (4.68 g,7.6 mmol)及MeOH (2.5 L)。將所得混合物在氮氣氛圍下在40 oC下攪拌16 h。使混合物冷卻至室溫。經沈澱固體藉由過濾收集且用冷乙醚(3 × 1000 mL)洗滌。此產生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2H-異喹啉-1-酮(120 g,62.38%)。[M+H] +=254.97。
步驟 6 :製備 6- -7- 甲氧基 -2- 甲基異喹啉 -1- 酮。
在1 L 3頸圓底燒瓶中,在氮氣氛圍下在0 oC下向6-溴-7-甲氧基-2H-異喹啉-1-酮(120 g,472.3mmol)於THF (1.2 L)及DMF (0.5 L)中之攪拌懸浮液中逐份添加氫化鈉作為含60%懸浮液之礦物油(28.71 g,717.9 mmol)。在0 oC下將所得溶液攪拌30 min。在氮氣氛圍下在0 oC下逐滴添加碘甲烷(81.76 g,524.2 mmol)。將所得溶液升溫至室溫。1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冷水(2L)中且攪拌15 min。經沈澱固體藉由過濾收集且用冷水(3 × 1 L)洗滌。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PE/EA(3:1)溶離)純化殘餘物,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2-甲基異喹啉-1-酮(102 g,85.55%)。[M+H] +=268。
步驟 7 :製備 6- -4- -7- 甲氧基 -2- 甲基異喹啉 -1- 酮。
在3頸圓底燒瓶中,在室溫下向含6-溴-7-甲氧基-2-甲基異喹啉-1-酮(102 g,380.4 mmol)之乙腈(2 L)中添加選擇性氟試劑(134.77 g,380.4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氮氣氛圍下在80 oC下攪拌1 h。使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接著用水(1000 mL)淬滅反應物。用二氯甲烷(3 × 10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 × 1000 mL)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且過濾。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至殘餘物,其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PE/EA (1:01)溶離)純化,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6-溴-4-氟-7-甲氧基-2-甲基異喹啉-1-酮(30 g,27.56%)。[M+H] +=285.9。
步驟 8 :製備 4- -7- 甲氧基 -2- 甲基 -6-(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㖦 -2- ) 異喹啉 -1- 酮。
在100 oC下將6-溴-4-氟-7-甲氧基-2-甲基異喹啉-1-酮(30 g,104.9mmol)、4,4,5,5-四甲基-2-(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1,3,2-二氧硼㖦(53.26 g,209.7 mmol)、Pd(dppf)Cl 2(3.84 g,5.243 mmol)及乙酸鉀(15.44 g,157.3 mmol)於二㗁烷(300 mL)中之混合物攪拌2 h。在冷卻至室溫之後,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混合物。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二氯甲烷/甲醇(20:01)溶離)純化殘餘物,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4-氟-7-甲氧基-2-甲基-6-(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異喹啉-1-酮(19 g,54.39%)。[M+H] +=334.2。
步驟 9 :製備 (2S,3S,5S)-2- -3-{[3-(4- -7- 甲氧基 -2- 甲基 -1- 側氧基異喹啉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用氮氣惰性氛圍沖洗且維持在氮氣惰性氛圍下之40 mL 3頸圓底燒瓶中置放(1R,2S,3S,5S)-2-氟-3-[甲基[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00 g,2.6 mmol)、4-氟-7-甲氧基-2-甲基-6-(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異喹啉-1-酮(1.74 g,5.2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1.40 g,6.5 mmol)、Pd(PPh 3) 4(0.30 g,0.3 mmol)及THF (10.00 mL)。將所得溶液在70 oC下攪拌2 h。藉由添加30 mL 10% wt之氨水來淬滅反應物,且濾出固體。用3×50 mL之二氯甲烷萃取所得溶液。將經合併之有機相用50 ml鹽水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以下條件之逆向急驟層析純化殘餘物:管柱,C18矽膠;移動相,ACN/水(0.5% NH 4HCO 3),在30 min內,25%至85%梯度;偵測器,UV 254 nm。此產生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S,3S,5S)-2-氟-3-{[3-(4-氟-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800 mg,56.54%)。
並行重複此程序13次,以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2S,3S,5S)-2-氟-3-{[3-(4-氟-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2 g)。在室溫下將含經合併之(2S,3S,5S)-2-氟-3-{[3-(4-氟-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2)之THF (240 mL)與經硫氫基官能化之矽石PSB-20 (1.2 g)混合。將所得混合物在氮氣氛圍下在50 oC下攪拌0.5 h,冷卻至室溫。過濾,用THF (3 × 100 mL)洗滌,且濃縮,得到產物。重複此程序8次,且在減壓下濃縮濾過物,以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2S,3S,5S)-2-氟-3-{[3-(4-氟-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2 g)。[M+H] +=543.1。
步驟 10 :製備 (2S,3S,5S)-2- -3-{[3-(4- -7- 羥基 -2- 甲基 -1- 側氧基異喹啉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3頸圓底燒瓶中,向含(2S,3S,5S)-2-氟-3-{[3-(4-氟-7-甲氧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2 g,22.1 mmol)之DMF (120 mL)中添加甲硫醇鈉(7.75 g,110.6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氮氣氛圍下在100 oC下攪拌2 h。藉由LCMS監測反應。使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且用水(100 m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00 mL)萃取水層。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混合物。藉由以下條件之逆向急驟層析純化殘餘物:管柱,C18矽膠;移動相,CH3CN/水,在30 min內,25%至85%梯度;偵測器,UV 254 nm。此產生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S,3S,5S)-2-氟-3-{[3-(4-氟-7-羥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8 g,68.44%)。[M+H] +=529.4。
步驟 11 :製備 4- -6-(6-{[(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 -2- 甲基異喹啉 -1- ( 化合物 66)
在氮氣氛圍下在室溫下向(2S,3S,5S)-2-氟-3-{[3-(4-氟-7-羥基-2-甲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8 g)於乙酸乙酯(10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含飽和HCl之乙酸乙酯(80 mL)。將所得混合物在氮氣氛圍下在室溫下攪拌1.5 h。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混合物。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將混合物鹼化至pH 8至9。將水層用乙酸乙酯(3 × 300 mL)萃取且在減壓下濃縮。此產生呈淡黃色固體狀之4-氟-6-(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2-甲基異喹啉-1-酮(化合物66) (5.3 g,80.18%)。LC[M+H]+=429.2。 1H NMR (300 MHz, 氯仿-d) δ 12.57 (s, 1H), 8.68 (s, 1H), 8.40 (s, 1H), 8.03 (d, J = 2.2 Hz, 1H), 6.90 (d, J = 6.1 Hz, 1H), 5.29 (dddd, J = 34.3, 12.8, 5.8, 2.8 Hz, 1H), 4.74 (dt, J = 51.8, 3.4 Hz, 1H), 3.77 (s, 2H), 3.58 (s, 3H), 3.22 (d, J = 1.7 Hz, 3H), 2.29 (td, J = 12.7, 3.2 Hz, 1H), 2.12 - 1.99 (m, 2H), 1.92 - 1.79 (m, 2H), 1.77 - 1.67 (m, 1H)。
實施例 8. 製備 2- 乙基 -4- -6-(6-{[(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異喹啉 -1- ( 化合物 163)
Figure 02_image251
步驟 1 :製備 6- -7- 甲氧基 -2- 乙基異喹啉 -1- 酮。
在氮氣下在0 oC下向1 L 3頸圓底燒瓶中的6-溴-7-甲氧基-2H-異喹啉-1-酮(245.00 g,964.6 mmol)於THF (2.5 L)及DMF (1 L)中之攪拌懸浮液中逐份添加氫化鈉(60%於礦物油中) (57.87 g,1446.9 mmol)。在0 oC下在30 min之後,在0 oC下逐滴添加碘乙烷(180.57 g,1157.5 mmol)。使所得溶液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 h。將反應混合物倒入冷水(2 L)中且攪拌15 min。經沈澱固體藉由過濾收集且用冷水(3 × 1 L)洗滌。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PE/EA (3:01)溶離)純化殘餘物,以得到呈灰白色固體狀之6-溴-7-甲氧基-2-乙基異喹啉-1-酮(230 g,84.56%)。
步驟 2 :製備 6- -2- 乙基 -4- -7- 甲氧基異喹啉 -1- 酮。
在室溫下向含6-溴-2-乙基-7-甲氧基異喹啉-1-酮(230 g,815.2 mmol)之乙腈(4560 mL)中添加選擇性氟試劑(288.80 g,815.2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氮氣下在80 oC下攪拌1 h。在冷卻至室溫之後,用水(800 mL)淬滅反應物。用二氯甲烷(3 × 10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經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 × 1000 mL)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殘餘物,其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PE/EA (1:01)溶離)純化,以得到6-溴-2-乙基-4-氟-7-甲氧基異喹啉-1-酮(120 g,粗產物)。藉由以下條件之逆向急驟層析純化粗產物:管柱,C18矽膠;移動相,ACN/水(0.1% NH4HCO3),在30 min內,25%至85%梯度;偵測器,UV 254 nm,以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6-溴-2-乙基-4-氟-7-甲氧基異喹啉-1-酮(75 g,30.65%)。[M+H]+=300。
步驟 3 :製備得到 2- 乙基 -4- -7- 甲氧基 -6-(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㖦 -2- ) 異喹啉 -1- 酮。
在100 oC下將6-溴-2-乙基-4-氟-7-甲氧基異喹啉-1-酮(75 g,249.9 mmol)、4,4,5,5-四甲基-2-(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1,3,2-二氧硼㖦(126.92 g,499.8 mmol)、Pd(dppf)Cl 2(9.14 g,12.5 mmol)、乙酸鉀(36.79 g,374.8 mmol)於二㗁烷(750 mL)中之混合物攪拌2 h。冷卻之後,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混合物。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二氯甲烷/甲醇(20:1)溶離)純化殘餘物,以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2-乙基-4-氟-7-甲氧基-6-(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異喹啉-1-酮(65 g,74.92%)。[M+H]+=348。
步驟 4 :製備 (2S,3S,5S)-3-{[3-(2- 乙基 -4- -7- 甲氧基 -1- 側氧基異喹啉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2-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在70 oC下將(1R,2S,3S,5S)-2-氟-3-[甲基[3-(甲基磺醯基)-1,2,4-三𠯤-6-基]胺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00 g,2.6 mmol)、2-乙基-4-氟-7-甲氧基-6-(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異喹啉-1-酮(1.81 g,5.2 mmol)、銅(I)-3-甲基水楊酸鹽(1.40 g,6.5 mmol)、Pd(PPh3)4 (0.30 g,0.26 mmol)於THF (10 mL)中之混合物攪拌2 h。藉由添加30 mL 10%氨/水來淬滅反應物,且濾出固體。用3 × 50 mL之二氯甲烷萃取所得溶液。將經合併之有機相用50 ml之鹽水洗滌,經無水硫酸鈉乾燥,且在真空下濃縮。藉由以下條件之逆向急驟層析純化殘餘物:管柱,C18矽膠;移動相,ACN/水(0.5% NH4HCO3),在30 min內,25%至85%梯度;偵測器,UV 254 nm。此產生0.80 g (55.12%)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S,3S,5S)-3-{[3-(2-乙基-4-氟-7-甲氧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
並行重複此程序20次,以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2S,3S,5S)-3-{[3-(2-乙基-4-氟-7-甲氧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2 g)。在室溫下將含經合併之(2S,3S,5S)-3-{[3-(2-乙基-4-氟-7-甲氧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2 g,39.55 mmol)之THF (240 mL)與經硫氫基官能化之矽石PSB-20 (2.2 g)混合。將所得混合物在N下在50 oC下攪拌0.5 h,冷卻至室溫並過濾,用THF (3 × 10 mL)洗滌濾餅。重複此程序8次且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以得到呈黃色固體狀之(2S,3S,5S)-3-{[3-(2-乙基-4-氟-7-甲氧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1 g)。[M+H] +=556.26。
步驟 5 :製備 (2S,3S,5S)-3-{[3-(2- 乙基 -4- -7- 羥基 -1- 側氧基異喹啉 -6- )-1,2,4- 𠯤 -6- ]( 甲基 ) 胺基 }-2- -8- 氮雜雙環 [3.2.1] 辛烷 -8- 甲酸三級丁酯。
向含(2S,3S,5S)-3-{[3-(2-乙基-4-氟-7-甲氧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20 g,35.931 mmol)之DMF (182 mL)中添加甲硫醇鈉(12.59 g,179.7 mmol)。將所得混合物在100 oC下攪拌2 h。藉由LCMS監測反應。使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且用水(200 ml)淬滅。用乙酸乙酯(3 × 200 mL)萃取水層。蒸發,得到殘餘物,其藉由以下條件之逆向急驟層析純化:管柱,C18矽膠;移動相,CH3CN/水,在30 min內,25%至85%梯度;偵測器,UV 254 nm。此產生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S,3S,5S)-3-{[3-(2-乙基-4-氟-7-羥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5 g,76.94%)。[M+H]+=542.2。
步驟 6 :製備 2- 乙基 -4- -6-(6-{[(2R,3S,5S)-2- -8- 氮雜雙環 [3.2.1] -3- ]( 甲基 ) 胺基 }-1,2,4- 𠯤 -3- )-7- 羥基異喹啉 -1- ( 化合物 163)
在N下在室溫下向(2S,3S,5S)-3-{[3-(2-乙基-4-氟-7-羥基-1-側氧基異喹啉-6-基)-1,2,4-三𠯤-6-基](甲基)胺基}-2-氟-8-氮雜雙環[3.2.1]辛烷-8-甲酸三級丁酯(15 g)於乙酸乙酯(15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含HCl (氣體)之EA(150 mL)。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5 h。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混合物。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將混合物鹼化至pH 8至9。用乙酸乙酯(3 × 300 mL)萃取水層且在減壓下濃縮。此產生呈淡黃色固體狀之2-乙基-4-氟-6-(6-{[(2R,3S,5S)-2-氟-8-氮雜雙環[3.2.1]辛-3-基](甲基)胺基}-1,2,4-三𠯤-3-基)-7-羥基異喹啉-1-酮(化合物171) (11.6 g)。M+H]+=443.25。 1H- NMR (300 MHz, 氯仿-d) δ 12.56 (s, 1H), 8.71 (s, 1H), 8.42 (s, 1H), 8.06 (d, J = 2.2 Hz, 1H), 6.91 (d, J = 6.2 Hz, 1H), 5.31 (dddd, J = 34.3, 12.8, 5.8, 2.8 Hz, 1H), 4.86 - 4.61 (m, 1H), 4.03 (q, J = 7.2 Hz, 2H), 3.78 (s, 2H), 3.22 (d, J = 1.6 Hz, 3H), 2.30 (td, J = 12.7, 3.2 Hz, 1H), 2.06 (s, 3H), 1.93 - 1.79 (m, 2H), 1.71 (dd, J = 12.2, 5.3 Hz, 1H), 1.40 (t, J = 7.2 Hz, 3H)。
實施例 9. SMN 定量剪接分析。
將脊髓性肌萎縮(SMA)患者纖維母細胞(GM03813, Coriell)以50,000個細胞/孔接種於96孔盤中。緊接著在接種之後,細胞給藥有範圍介於2.5 µM至0.6 nM (0.1% DMSO)之濃度下的化合物持續24 h。根據製造商說明書,使用Fast Advanced Cells-to-Ct套組(Thermofisher A35378)來溶解經處理細胞且合成cDNA。在qPCR反應中使用2 µL之各cDNA。使用TaqMan™Fast Advanced Master Mix (ThermoFisher;4444965)以及下表4中所展示之引子及探針,在384孔盤中以10 µL體積製備qPCR反應。在預設設置之Quant Studio 6 qPCR儀器中運行反應。
表4
Figure 02_image253
實施例 10. SMN 蛋白質分析。
將脊髓性肌萎縮(SMA)患者纖維母細胞以7,000個細胞/孔接種於96孔盤中。以範圍介於在0.6 nM至2.5  M之濃度添加化合物,培育48小時,且用100 μL之溶解緩衝液溶解細胞。藉由由PharmOptima (Michigan)開發之Mesoscale Discovery (MSD)分析,20 μL之溶解物用於SMN蛋白質量測。藉由範圍介於1 μg/mL至19.5 pg/mL之SMN蛋白質製備之標準曲線用於各MSD盤中,以計算各樣品中之絕對SMN蛋白質含量。
SMN定量剪接分析及蛋白質分析兩者之結果展示於下表5中。 表5 - * EC 50/IC 50範圍(nM):0.01 ≤ A ≤ 15;16 ≤ B ≤ 50;51 ≤ C ≤ 100;101 ≤ D ≤ 500;501 ≤ E ≤ 10,000;N/T - 未測試。
化合物 SMN2 蛋白質 EC50 (nM) SMN2 剪接 D7 IC50 (nM)
1A B B
1B A B
2A A A
2B A A
3A B B
3B A A
4A B B
4B A A
5A D D
5B A B
6A A B
6B A A
7A A A
7B A B
9 A N/T
17 B B
18 A A
19 D D
20 B B
21 B D
22 A B
23 E D
24 B B
25 E D
26 B C
27 A A
28 A A
29 E E
30 D D
31 C C
32 A A
33 B D
34 A A
35 A A
36 B B
37 A A
38 A A
39 C D
40 A B
43 B C
44 A A
45 B B
46 A A
47 B C
48 A A
51 C C
52 A B
53 D C
54 D B
55 B B
56 B A
57 B D
58 B B
59 B B
60 A B
61 A C
62 A A
63 A B
64 A A
65 A B
66 A A
67 C D
68 E D
69 A A
72 C C
75 B D
76 A B
77 B B
78 A A
79 B D
80 A A
81 B C
82 A A
83 B D
84 A A
85 B A
86 C C
87 A A
88 C B
89 C D
90 B B
93 B B
96 A A
99 D D
100 A B
101 A A
102 A A
105 B D
106 A B
109 E E
110 D C
111 C D
112 B B
115 B D
116 B C
117 B C
118 A A
121 A A
122 E C
123 A A
124 B B
125 B A
126 C D
127 A A
128 A B
131 A A
132 C B
135 A A
136 A A
137 A A
138 A B
139 A B
140 B D
141 D D
142 A B
143 C D
144 A A
147 A A
148 A A
149 C A
150 A A
151 A A
152 A A
155 A A
156 A B
157 B B
158 A A
159 A B
160 D D
161 A C
162 A C
163 A A
164 B C
165 A A
166 A B
167 A A
168 A C
169 A B
170 B C
171 A A
172 A A
173 B B
174 A A
175 A A
176 A B
177 A A
178 A A
181 A A
182 A A
183 A A
184 A A
185 A A
186 A B
187 A A
188 A A
191 A A
192 A A
193 A A
194 A A
195 A A
196 C B
199 A A
200 B B
201 A A
202 A C
204 A A
205 A A
206 A A
207 A B
208 A A
209 D C
210 A A
211 E D
212 E C
213 A B
214 E E
215 B B
218 N/T C
219 N/T B
221 N/T E
222 N/T D
223 A A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10128712-A0101-11-0002-1

Claims (42)

  1. 一種式(I)之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01
    其中 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烷基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雜烷基; X為氫、CH 3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3-C 6環烷基; 各R 1及R 2獨立地為氫、鹵素或者CH 3; 各R 3及R 4獨立地為氫或者鹵素; 各A 1、A 2、A 3及A 4獨立地為N、-NR Y1、-O-、-S-或者CR A1; 各
    Figure 03_image004
    獨立地為單鍵或者雙鍵; 各R A1獨立地為氫、鹵素、=O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及 各R Y1獨立地為氫或者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6烷基。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a)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11
  3.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b)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21
  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c)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31
  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d)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35
  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e)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39
  7.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f)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45
  8.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g)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49
  9.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h)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51
  10.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i)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55
  11.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j)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57
  1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k)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59
  13.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l)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61
  1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m)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63
  1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n)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65
  1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具有式(Iaa*)之結構:
    Figure 03_image015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 3或者R 4中之至少一者為氟。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 3為氟且R 4為氫。
  19.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 3為氫且R 4為氟。
  20. 如請求項1、2、5、6及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A 1為CH、CF、C(CH 3)、N、O或者C(=O)。
  21. 如請求項1至5、8及11至1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A 2為CH、C(CH 3)、N或者C(CH 3)。
  22. 如請求項1至4、6、7、10、12及1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A 3為CH、C(CH 3)、N或者C(CH 3)。
  23. 如請求項1、3、10、11及1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A 4為CH、C(CH 3)、N、O或者C(=O)。
  2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包含至少20個碳原子、5個氮原子及1個氟原子。
  2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A 1、A 2、A 3及A 4中之一者為C(=O)。
  26.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 1為氫或者CH 3
  27.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 2為氫或者CH 3
  28. 如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1-C 7伸烷基。
  29. 如請求項28之化合物,其中,Q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2-C 4伸烷基。
  30.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Q為-CH 2CH 2-。
  31. 如請求項29之化合物,其中,Q為-CH 2CH 2CH 2-。
  32. 如請求項1至2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
    Figure 03_image069
    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071
    Figure 03_image073
    Figure 03_image075
    Figure 03_image077
    Figure 03_image079
    Figure 03_image081
    Figure 03_image083
    Figure 03_image085
    Figure 03_image087
    Figure 03_image089
    Figure 03_image091
    Figure 03_image093
    Figure 03_image095
    Figure 03_image097
    Figure 03_image099
    Figure 03_image101
  33. 如請求項1至3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為氫。
  34. 如請求項1至3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為-CH 3
  35. 如請求項1至3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為經取代或者未經取代之C 3-C 6環烷基。
  36. 如請求項35之化合物,其中,X為環丙基。
  37.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係選自表1或者表2。
  38. 一種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溶劑合物。
  39.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包含請求項1至3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者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者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者載體。
  40. 一種調節剪接之方法,其包含向細胞投與請求項1至3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者請求項39之醫藥組成物,其中,該化合物調節編碼mRNA之pre-mRNA之剪接位點序列處之剪接,其中,該mRNA編碼目標蛋白或者功能性RNA。
  41. 一種治療疾病或者病狀之方法,其包含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請求項1至3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者請求項39之醫藥組成物。
  42. 一種請求項1至3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者請求項39之醫藥組成物的用途,其係用於製造治療病狀或者疾病之藥物。
TW110128712A 2020-08-05 2021-08-04 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 TW2022166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61742P 2020-08-05 2020-08-05
US63/061,742 2020-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697A true TW202216697A (zh) 2022-05-01

Family

ID=80117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8712A TW202216697A (zh) 2020-08-05 2021-08-04 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1718A1 (zh)
EP (1) EP4192454A1 (zh)
JP (1) JP2023538524A (zh)
KR (1) KR20230048106A (zh)
CN (1) CN116171153A (zh)
AR (1) AR123150A1 (zh)
AU (1) AU2021320763A1 (zh)
CA (1) CA3188104A1 (zh)
IL (1) IL300352A (zh)
MX (1) MX2023001558A (zh)
TW (1) TW202216697A (zh)
UY (1) UY39368A (zh)
WO (1) WO20220318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35241A (ko) * 2019-02-05 2021-11-12 스카이호크 테라퓨틱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스플라이싱을 조절하는 방법 및 조성물
EP3920928A4 (en) 2019-02-06 2022-09-28 Skyhawk Therapeutics,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MODULATION OF SPLIC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I2531492T1 (sl) * 2010-02-05 2016-08-31 Heptares Therapeutics Limited Derivati 1,2,4-triazin-4-amina
KR20210005559A (ko) * 2018-03-27 2021-01-14 피티씨 테라퓨틱스, 인크. 헌팅턴병 치료 화합물
JP2021521200A (ja) * 2018-04-10 2021-08-26 スカイホーク・セラピューティ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癌の処置のための化合物
KR20210135241A (ko) * 2019-02-05 2021-11-12 스카이호크 테라퓨틱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스플라이싱을 조절하는 방법 및 조성물
WO2020163409A1 (en) * 2019-02-05 2020-08-13 Skyhawk Therapeutics,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modulating splic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188104A1 (en) 2022-02-10
EP4192454A1 (en) 2023-06-14
JP2023538524A (ja) 2023-09-08
MX2023001558A (es) 2023-04-26
AU2021320763A1 (en) 2023-03-30
AR123150A1 (es) 2022-11-02
CN116171153A (zh) 2023-05-26
KR20230048106A (ko) 2023-04-10
UY39368A (es) 2022-01-31
WO2022031838A1 (en) 2022-02-10
IL300352A (en) 2023-04-01
US20230331718A1 (en) 2023-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8249B2 (en) Triazolopyridines and triazolopyrazines as LSD1 inhibitors
US10968221B2 (en) Substituted [1,2,4]triazolo[1,5-a]pyrazines as LSD1 inhibitors
EP3057586B1 (en) Bromodomain inhibitors
WO2014137723A1 (en) Compounds inhibiting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enzyme activity
EP3287463A1 (en) Condensed-ring pyrimidylamino derivativ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intermediate,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A3085353A1 (en) Quinazolinones as parp14 inhibitors
TW202216697A (zh) 用於調節剪接之組成物
WO2022060951A1 (en) Compositions for modulating splicing
JP2018076285A (ja) 二環性イミダゾロ誘導体を含む医薬
JP5868994B2 (ja) Katii阻害剤
CA3049259C (en) Substituted quinazoline sulfonamides as thioredoxin interacting protein (txnip) inhibitors
TW202400582A (zh) 驅動蛋白kif18a抑制劑及其應用
WO2022060943A1 (en) Compositions for modulating splicing
BR112020012611A2 (pt) Processo para a preparação de compostos pirimidinil-4-aminopirazol
KR20100103544A (ko) N-페닐-이미다조[1,2-a]피리딘-2-카르복스아미드 화합물, 그의 제법 및 그의 치료학적 용도
WO2022060944A1 (en) Compositions for modulating splicing
CN114163446B (zh) 一种喹啉酮骨架的pde4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6249691A (zh) 双环类衍生物调节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3170115A1 (en) Pyrido[1,2-a]pyrimidin-4-one derivatives
WO2023212237A1 (en) Compositions useful for modulating splicing
CZ367499A3 (cs) Sloučen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