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3400A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3400A
TW202203400A TW110104091A TW110104091A TW202203400A TW 202203400 A TW202203400 A TW 202203400A TW 110104091 A TW110104091 A TW 110104091A TW 110104091 A TW110104091 A TW 110104091A TW 202203400 A TW202203400 A TW 2022034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as
layer
pad
oxide layer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4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7733B (zh
Inventor
吳健
韓峰
張帥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台積電(中國)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台積電(中國)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7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3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340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0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the substrate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body o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SO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9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7/09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ncluding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4Making of localized buried regions, e.g. buried collector layers, internal connections substrate contacts
    • H01L21/743Making of internal connections, substrat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21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71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interconnection or wiring or contact manufacturing related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7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isolation region manufacturing related aspects, e.g. to avoid interaction of isolation region with adjacen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92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wells or tubs, e.g. twin tubs, high energy well implants, buried implanted layers for lateral isolation [BILL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being an insul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internal interconnections, e.g. cross-under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9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7/092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comprising both N- and P- wells in the substrate, e.g. twin-tu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45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 H01L29/78648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arranged on opposing sides of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0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the substrate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body o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SOI
    • H01L27/1207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the substrate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body o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SOI combined with devices in contact wit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i.e. bulk/SOI hybrid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種積體電路包含位於埋入氧化物層內的偏壓墊。半導體材料層位於埋入氧化物層上。半導體材料層包含用於電晶體的摻雜區域。層間介電材料覆蓋半導體材料層和電晶體的閘極電極。該積體電路包含一個或多個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中的隔離區域內的層間介電材料。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到第一偏壓墊。隔離結構使一個或多個偏壓接觸件絕緣於半導體材料層內的電晶體的摻雜區域。一個或多個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到積體電路的內連接結構,該內連接結構用以將電壓源連接到偏壓墊。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積體電路的崩潰電壓與基板和積體電路的電晶體之間的埋入氧化物層的厚度有關。增加積體電路的電晶體的崩潰電壓會增加積體電路的工作電壓窗口,並且會延長積體電路的功能壽命。
以下本揭露將提供許多個不同的實施方式或實施方式以實現所提供之專利標的之不同特徵。許多組件、數值、操作、材料與設置將以特定實施例在以下說明,以簡化本揭露。當然這些實施例僅用以示例而不應用以限制。其他組件、數值、操作、材料與設置等是被考量在內的。舉例而言,敘述「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上或上面」包含多種實施方式,其中涵蓋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以及額外的特徵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而使兩者不直接接觸。此外,於各式各樣的實施方式中,本揭露可能會重複標號以及/或標註字母。此重複是為了簡化並清楚說明,而非意圖表明這些討論的各種實施方式以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更甚者,空間相對的詞彙,例如「下方」、「之下」、「低於」、「上方」、「上層的」等相關詞彙,於此用以簡單描述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的關係,如圖所示。在使用或操作時,除了圖中所繪示的轉向之外,這些空間相對的詞彙涵蓋裝置的不同的轉向。或者,這些裝置可旋轉(旋轉90度或其他角度),且在此使用的空間相對的描述語可作對應的解讀。
電晶體下方的基板中的瞬態電壓或不受控制的電壓影響電晶體的開關速度,並將雜訊引入積體電路產生的信號中。在一些積體電路中,電晶體的開關速度還受到電路結構的影響,該電路結構調節基板的電壓以防止電晶體下方的基板中的瞬態或不受控制的電壓變化。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偏壓墊(bias pad)來調節電壓,該偏壓墊被嵌入在積體電路的電晶體與積體電路的基板之間的埋入氧化物層中。藉由將偏壓墊材料層(例如半導體材料層、金屬層或導電材料)劃分為多個區域,這些區域符合積體電路中的電晶體的橫向尺寸、積體電路中的電晶體的井的橫向尺寸或具有多個電晶體或其他電路元件的積體電路於其上的單元區域的橫向尺寸,來形成偏壓墊。偏壓墊電性連接到積體電路內連接結構。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偏壓墊電性連接到積體電路的參考電壓(Vss)。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偏壓墊電性連接到具有在參考電壓和接地之間的數值的電壓。偏壓墊通過偏壓接觸件連接到積體電路的內連接結構。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其具有用於電晶體源極和汲極區域的摻雜井),並穿過埋入氧化物層的一部分,直到偏壓墊。偏壓接觸件向偏壓墊傳輸或施加電壓,並從而對偏壓墊上方的電晶體上產生或施加特徵化電性環境。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所施加的電壓是固定電壓。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偏壓墊電性連接到接地。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和偏壓墊二者都接收所施加的電壓,如本文所述,以將特徵化電性環境施加到偏壓墊上方的電晶體。偏壓接觸件、偏壓墊、以及偏壓接觸件和偏壓墊的製造方法如下。
圖1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根據基板電壓的積體電路的崩潰電壓的圖表100。在圖表100中,繪製了P型摻雜電晶體的崩潰電壓趨勢線102與N型摻雜電晶體的崩潰電壓趨勢線104的比較。沿圖表100的橫軸繪製了施加到基板的電壓,橫軸的左側為較低值並且右側為較高電壓值。在圖表100的Y軸或縱軸上繪製了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的崩潰電壓,較低崩潰電壓在縱軸的底部,並且較高崩潰電壓在軸的頂部。在圖表100中,崩潰電壓趨勢線上的最高點表明,兩種類型的電晶體(例如P型或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P-typ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PMOS)以及N型或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N-typ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NMOS)各自的崩潰電壓最大值出現在不同的基板電壓處。舉例而言,P型摻雜電晶體在基板電壓SV1具有最大崩潰電壓BV1,N型摻雜電晶體在基板電壓SV2具有最大崩潰電壓BV2。為了增加整個積體電路上的積體電路的整體崩潰電壓性能,本揭露描述了一種結構,該結構包含位於埋入氧化物層內的各個偏壓墊,對於這些偏壓墊,偏置電壓(例如所施加的電壓,類似於圖1A中的基板電壓)按照個體電晶體來被調節。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多個偏壓墊位於電晶體的不同側下方的埋入氧化物層中,以分別適應電晶體結構中的N型井(N-wells; NW)或P型井(P-wells;PW)的不同的偏壓崩潰值。
圖1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140的流程圖。方法140包含操作142,其中在積體電路的基板上,沉積第一氧化物層。操作142的進行對應於圖11A中的第一氧化物層1106的沉積,如下所述。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是半導體材料(例如矽、摻雜的矽、GaAs、或另一種半導體材料)。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是P型摻雜基板。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是N型摻雜基板。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是剛性晶體材料,積體電路被製造在該材料上,其中該剛性晶體材料並非半導體材料(例如,金剛石、藍寶石、氧化鋁(Al2 O3 )等)。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在電晶體的井或積體電路的其他元件之間,基板有漏電流;在這些實施方式中,在半導體材料上方沉積絕緣層(例如埋入氧化物層),以使基板與積體電路的電晶體電性隔離。通過在基板上方製造埋入氧化物層來減少漏電流,減小了電路工作期間以及積體電路閒置時間段期間中,積體電路的功耗。在一些積體電路中,埋入氧化物層是基板的上表面上的單層絕緣材料。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埋入氧化物層包含在單獨的絕緣材料沉積步驟中沉積的至少兩層絕緣材料。通過在兩個單獨的絕緣材料沉積步驟中沉積埋入氧化物層,導電材料(例如偏壓墊材料)層被沉積在第一氧化物層上方並在第二氧化物層下方(參見下文,操作150)。第一氧化物層將偏壓墊材料(或者製造之後的偏壓墊,參見下文的操作158,隔離結構的製造)電性隔離於基板以及積體電路的其他組件。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第一氧化物層是二氧化矽(SiO2 )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層是基板上方的無機氮化物層(例如氮化矽(Six Ny )等)。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層沉積在基板的上表面上方。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層通過例如氬(Ar)、矽烷(SiH4 )、以及氧(O2 )或水(H2 O)的組合,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沉積在基板的上表面上方。化學氣相沉積的氧化物不含摻雜劑,除非故意地將其包含在用於形成化學氣相沉積的氧化物的摻雜劑反應氣體混合物中。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例如快速熱處理(rapid thermal processing;RTP),從基板的上表面生長第一氧化物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層的快速熱處理生長包含在大於300攝氏度(℃)的溫度下,在包含氬、氧或水蒸氣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環境空氣中處理半導體材料的基板。通過快速熱處理進行的氧化物生長,形成緻密且均勻的氧化物層,以使基板與偏壓墊和積體電路電性隔離。快速熱處理生長的氧化物層包含在基板的靠近上表面的上部區域存在的摻雜劑,這是因為基板材料(半導體材料,例如矽、摻雜的矽、GaAs等)被納入到快速熱處理生長的氧化物中。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沉積和固化液體材料以形成氧化物(例如旋塗玻璃(spin-on glass;SOG)、硼磷旋塗玻璃(boron phosphorous spin-on glass;BPSG)、或氟化石英玻璃(fluorinated silica glass;FSG))來在積體電路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一氧化物層。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層的厚度在大約50埃(Å)至大約50奈米(nm)的範圍內,但其他厚度也在本揭露的範圍內。基於一些在半導體材料層上生長或沉積氧化物的方法,厚度小於大約50埃的第一氧化物層不能提供足夠的電性絕緣能力或覆蓋。較薄第一氧化物層的不完全覆蓋會導致到基板中的漏電流。通過將絕緣體材料沉積(通過例如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等的形式)到具有良好覆蓋和良好絕緣特性的基板上,獲得具有大約50 奈米的膜厚度的第一氧化物層,以減少和/或消除從電晶體井到基板中的漏電流。
方法140包含可選操作144,其中,第一氧化物層的一部分被修改,以具有與操作142完成時的第一氧化物層的厚度相比減小的厚度。操作142的執行對應於如上所述在方法140中沉積的第一氧化物層1106的減薄。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操作142的執行在例如第一電晶體1103A上執行,而不在第二電晶體1103B上執行,反之亦然。在方法140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在製造過程期間施加到電晶體的電性環境在整個積體電路或半導體基板(或半導體晶圓)上是均勻(homogeneous)的,這些實施方式省略可選操作144,因為偏壓墊的頂部上方的第一氧化物層、偏壓墊以及第二氧化物層(見下文)的厚度在整個積體電路或半導體基板上是相似的。在方法140的部分實施方式中,施加到電晶體的電性環境在整個積體電路或半導體基板上是不均勻(heterogeneous)的,這些實施方式包含一個或多個膜厚度修改操作,例如以下所述的操作144、操作148和/或操作152。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第一氧化物層的厚度在可選操作144之後不小於100埃,以避免在將電壓施加到偏壓墊以及偏壓墊下方的基板時擊穿第一氧化物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向基板和偏壓墊施加具有相反符號的電壓(例如,對於偏壓墊為正,並且對於基板為負),這使得在第一氧化物層過薄時擊穿第一氧化物層。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在積體電路的單元中的整個電晶體下方被減薄,而在同一單元中的另一電晶體下方未修改第一氧化物厚度。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在電晶體的一個井下方被減薄,而在該電晶體的不同井下方的第一氧化物未修改第一氧化物厚度。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氧化物層的減薄部分以及第一氧化物層的未修改部分在電晶體下方相交會,並且通過形成隔離結構而分開。
方法140包含操作146,其中,在第一氧化物層上方沉積偏壓墊材料層。操作146的執行對應於偏壓墊材料層1108的沉積,如下面圖11A所示。如上所述,偏壓墊材料層包含導電材料。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導電材料是金屬膜。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膜包含鎢、鈷、鈦、鉭、鎳、或其合金等。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用於偏壓墊材料層的金屬膜是與形成從偏壓墊穿過半導體材料層和埋入氧化物層的上部的偏壓接觸件的材料相同。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偏壓墊材料層是半導體材料。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材料是多晶矽。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材料是III-V型半導體材料,例如砷化鎵(GaAs)等。
在方法140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偏壓墊材料層是金屬膜,在這些實施方式中通過例如在第一氧化物層的上表面上方從靶(target)濺射材料層來沉積金屬膜。其中偏壓墊材料層是半導體材料的方法140的實施方式中,通過例如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化學氣相沉積(CVD)等來沉積半導體材料。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偏壓墊材料是純的(未摻雜的)半導體材料。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偏壓墊材料在沉積期間被摻雜。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偏壓墊材料是這樣的半導體材料:通過在半導體材料層上沉積金屬原子並進行退火以使金屬和矽(或其他半導體材料)原子相互擴散,而在該半導體材料上生長金屬矽烷層。根據部分實施方式,金屬矽烷層能夠在整個偏壓墊上傳輸施加到偏壓墊的電壓,並因此比用於偏壓墊的未摻雜的或輕微摻雜的半導體材料更快地在電晶體下方產生期望的電性環境。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偏壓墊材料層的厚度在大約10 奈米至大約100 奈米的範圍內,但其他厚度也在本揭露的範圍內。厚度小於大約10奈米的偏壓墊材料易於不完全覆蓋在第一氧化物層上方,從而在具有電晶體井的半導體材料層下方產生非均勻電場。厚度大於大約100 奈米的偏壓墊材料層在向半導體材料層施加電場方面未提供增加的益處。然而,隨著偏壓墊材料層的厚度增加(例如大於100奈米),延伸穿過偏壓墊材料層的隔離結構的填充變得更加困難,並有時在隔離結構材料中產生空隙或間隙。
方法140包含可選操作148,其中,偏置層材料的一部分被修改。可選操作148的執行調節偏壓墊材料層1108的厚度,如下面圖11A所示。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可選操作148的執行使一個電晶體(例如圖11B所示的第一電晶體1103A或第二電晶體1103B)的偏壓墊材料減薄。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可選操作148的執行使多個相鄰電晶體(例如下面圖11B所示的第一電晶體1103A和第二電晶體1103B兩者)的偏壓墊材料減薄。在部分實施方式中,該修改是為了減小偏壓墊材料層的一部分的厚度。在部分實施方式中,該修改是為了在沉積第二氧化物層之前,從偏壓墊材料層形成隔離偏壓墊(參見下文,操作150)。在部分實施方式中,該修改包含減小偏壓墊材料層的一部分的厚度以及從偏壓墊材料層形成隔離偏壓墊二者。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改變偏壓墊層的厚度,而不是減小埋入氧化物的一部分的厚度,來修改電晶體的井下方的電性特性。根據部分實施方式,通過在偏壓墊材料層的上表面上方施加圖案化材料層並將圖案轉移到圖案化材料層,來修改偏壓墊材料層的厚度。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圖案化材料層是光阻層。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圖案化材料能夠使用電子束或極紫外(extreme ultraviolet ;EUV)光刻微影來進行圖案化。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施加到圖案化材料層的圖案包含與圖案化材料層中的開口相對應的圖案,該開口對應於偏壓墊材料層將被減薄的位置。
通過蝕刻來使偏壓墊材料層減薄。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執行乾蝕刻或電漿蝕刻製程以各向異性地去除偏壓墊材料的暴露部分,而保持偏壓墊材料的覆蓋部分未被修改,來使偏壓墊材料層減薄。被配置為去除金屬或含金屬的偏壓墊材料的乾蝕刻或電漿蝕刻製程包含鹵素反應物,例如鹽酸(HCl)、氫氟酸(HF)、溴化氫(HBr)、氯(Cl2 )、氟(F2 )等。
各向異性的乾蝕刻或電漿蝕刻製程具有比各向同性蝕刻製程更垂直的輪廓,從而保留圖案化材料層下方的偏壓墊材料的尺寸,並避免圖案化材料層的底切(undercut)。在製造過程期間,底切會導致積體電路中的大量空隙。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底切變得足夠明顯,以影響偏壓墊和到偏壓墊的偏壓接觸件之間的電性連接。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濕蝕刻劑來使偏壓墊材料層減薄。根據部分實施方式,濕蝕刻劑在減薄製程期間提供更大的去除的均勻性。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修改(縮小)圖案化材料層中的開口的尺寸以使開口更小,來補償在偏壓墊材料層的減薄期間的圖案化材料層的底切。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有意地結合了在濕蝕刻減薄製程期間通過各向同性蝕刻對圖案化材料層的底切,以實現經減薄的偏壓墊、或偏壓墊材料層中的凹槽的期望尺寸(例如在通過偏壓墊材料層形成隔離結構之前)。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濕蝕刻劑用於圖案材料層中的較大開口或較大減薄區域,因為濕蝕刻劑更不易在圖案化材料層的頂面上留下減薄製程的殘留物。在偏壓墊材料層是金屬或含金屬的材料的實施方式中,濕蝕刻降低了金屬殘留物污染積體電路的可能性。
在該方法的部分實施方式中,該修改是為了在沉積第二氧化物層之前,從偏壓墊材料層形成隔離偏壓墊(參見下文,操作150)。執行將偏壓墊材料層分開成各個偏壓墊,以便在積體電路設計放置隔離結構靠近容易損壞的電路元件時,避免損壞電路元件(例如,如下面圖10的積體電路1000中的電晶體),或者部分地或完全地遮蔽或阻擋積體電路的各個偏壓墊之間的隔離特徵。在積體電路1000中,深溝槽隔離結構(deep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 ;DTI)1023B和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E與電晶體(或者與井1012A、1012B和1012C)分開,並且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1012和第二氧化物層1010到達第一氧化物層1006。然而,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位於閘極電極1014G的正下方,並且僅從第二氧化物層1010延伸至第一氧化物層1006。由於不可能在不破壞電晶體區域中的半導體材料層1012的情況下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因此在沉積第二氧化物層(參見下文的操作150)或沉積半導體材料層(參見下文的操作154)之前,將偏壓墊材料層劃分為各個墊。
方法140包含操作150,其中,在偏置層材料上方沉積第二氧化物層。操作150的執行對應於第二氧化物層1110的沉積,如下面圖11A所示。通過例如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ow-pressure CVD;LPCVD)、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lasma-enhanced CVD;PECVD)等之類的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在偏壓墊材料上方沉積第二氧化物層。由於偏壓墊材料層並不總是半導體材料,所以未生長第二氧化物層,有時也未生長第一氧化物層。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在大約10 奈米至大約100 奈米的範圍內,但是其他厚度也在本揭露的範圍內。第二氧化物層是埋入氧化物層,其與包含積體電路的電晶體的井的半導體材料層直接接觸(參見下面的操作154)。第二氧化物層足夠厚,以使得偏置板和電晶體的井之間的電位能屏蔽電晶體的井以及電晶體的通道區域免於基板中的瞬態或不受控制的電壓的影響,同時不抑制載子移動或不引起第二氧化物層的擊穿。小於大約10奈米的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易於擊穿,而大於大約100奈米的厚度更可能導致填充延伸穿過第二氧化物層的深溝槽隔離結構的問題,以及填充用於在下面的操作164中形成的偏壓接觸件和基板接觸件的開口的問題。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方法140包含可選操作152,其中,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被修改。可選操作152的執行對應於在如下所述的操作154中沉積半導體材料層1112之前,減小第二氧化物層(參見第二氧化物層1110)的厚度,如下面圖11A所示。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氧化物層具有不平坦上表面,因為對偏壓墊材料層和/或第一氧化物層的厚度的修改被轉移通過第二氧化物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在可選操作152中執行化學機械拋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步驟,以使第二氧化物層的上表面變平(並且順帶地變薄第二氧化物層的位於第一氧化物或偏壓墊材料層上方的「厚」部分上方的一些區域)。當第二氧化物層的不平坦上表面進一步平移到具有積體電路的井的半導體材料層的不平坦上表面時,執行可選操作152。半導體材料層的不平坦表面更可能導致不均勻的切換速度或不可預測的通道長度,因為半導體材料層的上表面不是均勻平坦的,而是根據下面的層而粗糙化。
方法140包含操作154,其中,在第二氧化物層上方沉積半導體材料層。操作154的執行對應於半導體材料層(例如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沉積,如下面的圖11A等所述。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材料層包含例如純矽、摻雜矽、矽鍺(SiGe)或III-V型半導體,如砷化鎵(GaAs)。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例如矽烷氣體,通過半導體材料的原子層沉積或化學氣相沉積(CVD)來沉積半導體材料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沉積矽層來形成半導體層,隨後沉積富含摻雜劑的半導體材料,並對膜進行熱處理以使摻雜劑和矽相互擴散以在積體電路的上表面處形成富含摻雜劑的區域,以用於電晶體的源極、汲極和通道。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方法140包含操作156,其中,將摻雜劑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將摻雜劑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以形成用於積體電路的電晶體的通道的N型井、P型井和漂移區域。在非限制性實施例中,將摻雜劑添加到第一電晶體1103A中的N型井(例如N型井1112C)或添加到第二電晶體1103B中的N型井1112D。在非限制性實施例中,將摻雜劑添加到第一電晶體1103A中的P型井(例如P型井1112A)或第二電晶體1103B中的P型井1112F。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例如以下製程來將摻雜劑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塗佈圖案化材料層以遮蔽半導體材料層的將要保持未摻雜的部分(例如積體電路的源極、汲極或高電壓N型井(high voltage N-wells;HVNW)之外的區域),將圖案轉移到圖案化材料層以暴露半導體層的將接收摻雜劑的部分,以及從離子源植入工具植入摻雜劑。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沉積圖案化材料層、將圖案轉移到圖案化材料層、以及通過離子源植入工具添加摻雜劑的步驟針對半導體材料層中的每個摻雜區域被單獨地執行。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將一些摻雜區域與相同圖案化材料層一起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但是將基板保持在不同的傾斜或傾斜度以將植入的摻雜劑引導至半導體材料層的暴露區域的不同區域。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添加摻雜劑以形成N型井,用於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添加摻雜劑以形成P型井,用於電晶體的汲極或源極。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添加N型摻雜劑以在半導體材料層中的電晶體井之間形成高電壓N型井。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以低植入能量添加摻雜劑,以在電晶體源極或電晶體汲極的接觸件正下方的電晶體井的上表面形成輕摻雜區域(lightly doped regions ;LDD regions)。電晶體的井的上表面處的輕摻雜區域增加了載子密度,降低了將電晶體切換到「導通」或啟動狀態所需的電位,並降低了工作期間通過電晶體的電流(Ion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11F所示,將摻雜劑植入到P型井1112A中的重摻雜區域中,例如重摻雜區域1115A。
方法140包含操作158,其中,製造積體電路的隔離結構。如下所述,用於隔離結構的開口(參見圖11B的元件1121A和1121B)被蝕刻通過沉積在基板(參見元件1102)上方的一些膜。一些開口1121B用於長深溝槽隔離結構(參見圖11C的元件1122B、1122D、1122F),並且一些開口1121A用於短深溝槽隔離結構(參見圖11C的元件1122A、1122C、1122E)。如上所述的深溝槽隔離結構(DTI)是隔離結構,其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第二氧化物層、偏壓墊材料層,並進入第一氧化物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延伸穿過第一氧化物層並進入第一氧化物層下方的基板。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對應於積體電路中單元邊界(cell boundaries)的位置。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對應於圍繞半導體層的隔離區域(在該區域中,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並且該區域將電晶體井與偏壓接觸件、或和延伸穿過隔離區域的偏壓接觸件直接接觸的半導體材料電性隔離)的隔離壁。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將一個單元中的偏壓墊(具有第一電壓)與第二(鄰接)單元中的偏壓墊(具有第二電壓)電性隔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將單元中的一個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與同一單元中的第二電晶體下方的第二偏壓墊電性隔離,使得每個偏壓墊具有與同一單元中的另一偏壓墊不同的電壓。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DTI)電性隔離單個電晶體下方的多個偏壓墊,並且DTI在沉積半導體材料層之前製造。
淺溝槽隔離結構(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ructure;STI)形成在半導體材料層的頂部部分上,並且部分地(但不完全地)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在積體電路中使用淺溝槽隔離結構(STI),以增加導電材料(例如,源極接觸件)和電晶體的通道上方的閘極電極之間的間隔。淺溝槽隔離結構(STI)與積體電路的單元中的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對齊。
通過以下製程來製造淺溝槽隔離結構(STI)或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在積體電路製造過程的給定階段在膜堆疊的上表面上方沉積圖案化材料層(光阻、極紫外光光阻、電子束遮罩材料),將圖案轉移到圖案化材料層,並在圖案化材料層中的開口內形成隔離結構(淺溝槽隔離結構(STI)或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使用乾蝕刻或電漿蝕刻製程來蝕刻膜堆疊而在膜堆疊中形成用於隔離結構的開口。隨著開口加深,蝕刻電漿的化學性質根據被蝕刻的(一種或多種)材料而變化。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用於埋入氧化物層的絕緣材料(例如,二氧化矽)包含碳氟化合物,例如CF4 、三氟甲烷(CHF3 )、二氟甲烷(CH2 F2 )和氣態氫氟酸(HF)。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在蝕刻電漿中包含氧,以去除蝕刻製程期間累積的聚合物。在解離和蝕刻期間,使用例如氬之類的載氣來調整化學活性蝕刻劑分子的總濃度,以平衡積體電路表面上的聚合物形成並控制隔離結構開口的輪廓。隔離結構開口是利用各向異性蝕刻製程(例如高指向性,伴隨強轟擊能量或大加速電壓)形成的,以保持直的隔離結構側壁,並減少隔離結構填充材料中的空隙或袋(packet)的可能性。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在製造淺溝槽隔離結構(STI)之前,在單元中製造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在沉積半導體材料層和在半導體材料層中形成電晶體井之後,製造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和淺溝槽隔離結構(STI)。在部分實施方式中,製造過程包含製造淺溝槽隔離結構(STI)和深溝槽隔離結構(DTI)的多次反覆運算,以便產生用於電晶體的偏壓墊,並適應與偏壓墊相關聯的電晶體設計中的變化。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方法140包含操作160,其中,在半導體材料層上方製造閘極電極。在圖11E中示出閘極電極的非限制性實施例,其中,元件1114G1和1114G2覆蓋積體電路1100的第一電晶體和第二電晶體的漂移區域和井。在操作160中,作為製造閘極電極(例如,圖11E的閘極電極1114G1和1114G2)的一部分,在半導體材料層的上表面上方沉積薄閘極氧化物層,以將通道區域(在閘極氧化層下方,並在源極井和汲極井之間)與閘極電極電性隔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閘極氧化物是二氧化矽層(介電常數κ為大約3.7至3.9)。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閘極氧化物包含二氧化鉿(HfO2 ,介電常數κ>12)。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閘極氧化物是除二氧化鉿之外的高k介電質(κ>3.9)(例如ZrO2 等)。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虛設閘極製造過程來製造閘極電極,其中,第一層間介電質(inter layer dielectric; ILD)材料毯覆層(blanket layer)被沉積在半導體材料層上方的閘極氧化物層上方,在第一層間介電質材料中形成開口以暴露閘極氧化物層的一部分,並且在開口中沉積虛設閘極材料以及多個襯層材料。在虛設閘極製造過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在形成與電晶體的源極井(源極區域)和汲極井(汲極區域)的接觸件之前,虛設閘極材料被去除並用閘極電極材料填充。在虛設閘極製造過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在通過第一層間介電質材料形成源極和汲極接觸件之後,虛設閘極材料被去除並用閘極電極材料填充。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閘極電極材料毯覆層被沉積在閘極氧化物層上方,圖案化材料層被沉積在閘極電極材料上方,並且利用與積體電路中的電晶體的通道上方的閘極電極的位置相對應的剩餘線或剩餘特徵進行圖案化。在部分實施方式中,蝕刻閘極電極材料層以去除未保護的閘極電極材料和未保護的閘極氧化物材料,並暴露其中具有電晶體井(源極、汲極、高電壓N型井等)的半導體材料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一個或多個間隔物層被沉積在閘極電極堆疊(閘極電極材料的剩餘部分和閘極氧化物的剩餘部分)上方,並且被回蝕以在閘極電極材料的剩餘部分和閘極氧化物的剩餘部分的側部留下間隔物層的剩餘部分。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閘極電極是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的一部分,並且閘極電極在介電材料的鰭(其中具有源極井、汲極井和通道)的頂部和側部上連續延伸。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包含由介電材料層製成的多個鰭,這些鰭通過絕緣材料(例如,上文參考虛設閘極製造過程描述的第一層間介電質(ILD))彼此分開。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閘極電極是通過閘極介電質層的剩餘部分與平坦半導體材料層或平面半導體材料層分開的材料線。
方法140包含操作162,其中,在積體電路的閘極電極和井上方沉積層間介電質(ILD)膜。在積體電路的閘極電極和井上方沉積層間介電質膜對應於層間介電質膜的沉積。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層間介電質膜包含至少一種絕緣材料,例如,二氧化矽、旋塗玻璃、硼磷矽玻璃、或介電常數κ為大約4的一些其他介電質或絕緣材料。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層間介電質膜是介電常數κ小於大約2.5的低κ介電材料,例如SICOH®、Blackdiamond®、SiLK®等。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層間介電質膜通過各種化學氣相沉積製程來沉積,例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低壓化學氣相沉積、雷射輔助化學氣相沉積(laser assisted CVD ;LACVD)等。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以下製程形成層間介電質膜:在晶圓或基板的頂部上方沉積液體材料,旋轉晶圓或基板以產生液體材料的膜厚度的減小,以及固化液體材料以觸發例如層間介電質膜內部的交聯或液體材料的聚合,或隨著溶劑或液體成分蒸發而產生脫氣效果,而後保留固體材料以形成層間介電質膜。
方法140包含操作164,其中,通過層間介電質製造接觸件。在圖11G中描述了通過層間介電質製造接觸件的非限制性實施例,其中,接觸件1118A~1118C向下製造至偏壓墊1108A~1108C,汲極接觸件1116D1向下製造至汲極井1112A,源極接觸件1116S1向下製造至N型井1112C,以及閘極接觸件1116G1被製造至閘極電極1114G1。電晶體以不同組的方式形成,以便促進在接觸件開口蝕刻製程期間相對於接觸件開口的底部或側部上的材料的輪廓控制和蝕刻製程的選擇性。蝕刻接觸件涉及操作162中在所沉積的層間介電質膜的上表面上方沉積圖案化材料層的步驟。蝕刻接觸件還涉及將圖案轉移到圖案化材料層的步驟,其中,圖案化材料中的開口對應於接觸件在被蝕刻的(一種或多種)材料中的位置。蝕刻接觸件還涉及至少一個蝕刻步驟,其中,通過液體或電漿型蝕刻劑,去除在圖案化材料中的開口的底部暴露的材料而露出下面的材料,其中該蝕刻步驟是以預定時間量進行或者直到蝕刻的開口的底部露出特定材料或膜為止。
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接觸件是電晶體接觸件,其電性連接到半導體裝置中的電晶體的源極井、汲極井、或閘極電極。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接觸件是偏壓接觸件,其從第一層間介電質膜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到偏壓墊,該偏壓墊嵌入在埋入氧化物層內或夾在第一氧化物層和第二氧化物層之間,並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包圍在埋入氧化物層內,該深溝槽隔離結構環繞在偏壓墊周圍。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接觸件是基板接觸件,其從第一層間介電質膜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到基板。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接觸件相交,並與埋入氧化物層中的偏壓墊電性連接。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接觸件與偏壓墊分開,並且偏壓接觸件在埋入氧化物層中。
接觸件填充有金屬或含金屬化合物,例如鎢、鈷、鎳、鈦、鉭等、及其合金。通過濺射金屬或含金屬化合物,或者通過在接觸件開口的露出的側壁和底部上原子層沉積含金屬化合物,並允許含金屬化合物生長並填充接觸件開口,來填充接觸件。在填充接觸件開口之後,執行化學機械拋光步驟以從第一層間介電質膜的上表面去除接觸件金屬,並使接觸件的頂端彼此隔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依序地執行形成接觸件開口的蝕刻製程,以使得例如較淺接觸件(例如電晶體接觸件)與較深接觸件(例如偏壓接觸件和基板接觸件)分開。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方法140包含操作166,其中,電晶體接觸件被連接到積體電路的內連接結構。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電晶體接觸件電性連接到內連接結構中的其他接觸件或通孔。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電晶體接觸件電性連接到包含電晶體接觸件的介電材料層上方的層間介電質(ILD)層中的導電線。在圖11H中所述的非限制性實施例中,導電線1124A電性連接偏壓接觸件1118B和汲極接觸件1116D1,並且導電線1124B將源極接觸件1116S2電性連接到偏壓接觸件1118C,並且導電線1124A和1124B在層間介電質(ILD)層1119內。
根據部分實施方式,上述操作以與上面呈現的順序不同的循序執行。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上述操作是在其中混合了其他操作的情況下執行的。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一些上述操作從該方法中省略,同時仍然產生下文所述的結構。上述方法中的此類變化不限制本揭露的範圍,並且本領域技術人員應將其理解為在對本文公開的結構做出變化時,在本揭露的範圍內發生的、但不會影響本揭露的範圍的自然變化。
圖2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20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200包含基板204,其中,積體電路的第一單元201A鄰接第二單元201B。單元邊界202指示第一單元201A和第二單元201B之間的過渡點。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單元201A是高壓單元,並且第二單元201B是低壓單元。第一氧化物層206已經沉積在基板204的上表面上。偏壓墊材料層208在第一氧化物層206上方。偏壓墊材料層208已經劃分成各個偏壓墊208A、208B、208C和208D。偏壓墊208A在第二單元201B中。偏壓墊208B、208C和208D在第一單元201A中。各個偏壓墊由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分開,如下所述。
第二氧化物層210在各個偏壓墊208A~208D的上表面上方。半導體材料層212在第二氧化物層210上方。半導體材料層212包含用於積體電路200的電晶體的多個井。第一電晶體203A是PMOS裝置,其中,源極井212C是N型摻雜井212C,汲極井212A是P型摻雜井,並且通道區域包含P型漂移區域212B。在第一電晶體203A中,源極井212C包含兩個重摻雜區域215B和215C。重摻雜區域215B具有淨P型摻雜輪廓,並且重摻雜區域215C的N型摻雜劑濃度大於井212C中的N型摻雜劑濃度。汲極井212A包含P型摻雜重摻雜區域215A。在源極井212C和汲極井212A中包含重摻雜區域,而減小接觸件與源極和汲極的接觸電阻。在源極井212C中包含P型摻雜重摻雜區域215B,而促進與閘極電極214G1正下方的通道區域相鄰的高載子濃度。
第二電晶體203B是NMOS裝置,具有P型摻雜源極井212F、N型摻雜汲極井212D、以及通道區域,該通道區域包含N型摻雜漂移區域212E,該N型摻雜漂移區域212E在源極井212F和汲極井212D之間。第二電晶體203B包含位於汲極井212D中的重摻雜區域215D、位於P型摻雜源極井212F中的重摻雜區域215E、以及位於源極井212F中的重摻雜區域215F。與在P型摻雜井212F中的摻雜相比,重摻雜區域215F具有更高濃度的P型摻雜劑。重摻雜區域215E具有淨N型摻雜劑濃度。源極井212F中的重摻雜區域215E在P/N接面處生成高載子濃度,在該P/N接面處,重摻雜區域215E與重摻雜區域215F和P型摻雜源極井212E相遇。P/N接面處的源極井212F中的高載子濃度增強了第二電晶體203B快速導通的能力。
淺溝槽隔離結構(STI)部分地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212。深溝槽隔離結構(DTI)(例如深溝槽隔離結構222A~222F)完全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212。一些深溝槽隔離結構(例如深溝槽隔離結構222B、222D以及222F)還延伸穿過第二氧化物層210和偏壓墊材料層208,以創造各個偏壓墊208A~208D。
第一層間介電質(ILD)膜214在半導體材料層212的上表面上方。如上面在方法140中所述,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將第一單元201A中的電晶體與第二單元201B中的電晶體電性隔離,並且在每個電晶體中,將源極、汲極、閘極電極(以及電性連接於它們的接觸件)彼此電性隔離。在積體電路200中,兩種不同類型的接觸件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偏壓接觸件218A、218B和218C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半導體材料層212和第二氧化物層210,以與各個偏壓墊電性連接。偏壓接觸件218A與第二單元201B中的偏壓墊208A電性連接。偏壓接觸件218B與第一單元201A中的偏壓墊208B電性連接。偏壓接觸件218C與第一單元201A中的偏壓墊208C電性連接。偏壓接觸件將電位從積體電路200的內連接結構向下傳導到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以修改積體電路中的電晶體的源極井和通道區域周圍的電性環境。在積體電路200中,偏壓墊208A、偏壓墊208B和偏壓墊208C被配置為修改單個電晶體下方的電性環境。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每個偏壓接觸件向與該偏壓接觸件連接的偏壓墊傳導不同的電位。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各個偏壓接觸件將相同的電位傳導至與其連接的偏壓墊。
偏壓接觸件218A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半導體材料層212和第二氧化物層210,並向下延伸到偏壓墊208A。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偏壓接觸件抵靠偏壓墊208A的上表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偏壓接觸件218A向下延伸到偏壓墊208A中。偏壓接觸件218A與淺溝槽隔離結構220A和淺溝槽隔離結構220B橫向分開。
以類似的方式,偏壓接觸件218B和偏壓接觸件218C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半導體材料層212和第二氧化物層210,並向下延伸到偏壓墊。偏壓接觸件218B與淺溝槽隔離結構220B和淺溝槽隔離結構220C橫向分開。偏壓接觸件218C與淺溝槽隔離結構220G和淺溝槽隔離結構220H橫向分開。
積體電路200包含電晶體接觸件,該電晶體接觸件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向下延伸至每個電晶體的源極、汲極和電極。舉例而言,在第一電晶體203A中,源極接觸件216S1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向下延伸至N型井212C的上表面,與N型井212C的頂端處的重摻雜區域215B和215C進行連接。汲極接觸件216D1穿過層間介電質膜214向下延伸至汲極井212A的頂端處的重摻雜區域215A。閘極接觸件216G1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向下延伸至閘極電極214G1的上表面。閘極電極214G1抵靠N型井212C的上表面、漂移區域212B的上表面和淺溝槽隔離結構220D的上表面。淺溝槽隔離結構220D將閘極電極214G1與P摻雜汲極井212A、以及與汲極井212A頂端處的P型摻雜重摻雜區域215A分開。
第二電晶體203B中的電晶體接觸件如下。汲極接觸件216D2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向下延伸至N型井212D的頂端處的重摻雜區域215D。源極接觸件216S2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214向下延伸至源極井212F的頂端處的重摻雜區域215E和215F。閘極接觸件216G2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向下延伸至閘極電極214G2的上表面。閘極電極214G2在淺溝槽隔離結構220F、N型摻雜漂移區域212和源極井212F的上表面上延伸。根據部分實施方式,閘極電極在源極井中的輕摻雜區域的上表面上方延伸。
圖3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30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300的與積體電路200的上述元件的結構和功能相匹配的元件被賦予增加100的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舉例而言,所示的積體電路300包含了基板304、第一氧化物層306、偏壓墊308A~308D、第二氧化物層310、 電晶體303A、303B、井312A、312C、312D、312F、漂移區312B、312E、閘極電極314G1、314G2、重摻雜區域315A~315F、接觸件316D1、316D2、316S1、316S2、316G1、316G2、隔離區域327A、327B、淺溝槽隔離結構320A~320H、深溝槽隔離結構322A~322F以及單元邊界302。下面在本文中描述積體電路300和積體電路200之間的差異。
在積體電路300中,第二單元301B包含偏壓接觸件318A,其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314、半導體材料層312和第二氧化物層310向下延伸至偏壓墊308A。偏壓接觸件318A與淺溝槽隔離結構320A和淺溝槽隔離結構320B橫向分開。在第一單元301A中,偏壓接觸件318B和318C位於與積體電路200中的偏壓接觸件218B和218C不同的位置。偏壓接觸件318B在到達偏壓墊308B之前,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314、淺溝槽隔離結構320C、深溝槽隔離結構322C和第二氧化物層310。類似地,偏壓接觸件318C在到達偏壓墊308C之前,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314、半導體材料層312、第二氧化物層310。偏壓接觸件318B和偏壓接觸件318C表示與半導體材料層312的半導體材料電性隔離的偏壓接觸件。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的偏壓接觸件與半導體材料層的隔離區域內的電晶體隔離。參見例如積體電路200中的隔離區域227A和227B。在例如積體電路300之類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偏壓接觸件定位成使得它們延伸穿過隔離結構並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的周圍絕緣材料與半導體材料橫向分開,來將偏壓接觸件與積體電路的電晶體電性隔離。根據部分實施方式,製造商選擇將偏壓接觸件定位在深溝槽隔離結構內,以便通過消除隔離區域(參見積體電路200中的隔離區域227B)來節省積體電路內的空間,以減小積體電路的晶粒面積(die area)。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積體電路的單元中的每個偏壓接觸件被定位在深溝槽隔離結構內並延伸穿過深溝槽隔離結構。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單元中的一些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深溝槽隔離結構,並且一些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中的隔離區域。偏壓接觸件在積體電路的單元內的位置與可用於設置定位偏壓接觸件的空間量以及用於製造偏壓接觸件的製程窗口有關,即半導體材料層厚度以及蝕刻製程對第一層間介電質膜的介電材料、在第一層間介電質膜下方暴露的半導體材料以及偏壓墊上方的第二氧化物層的選擇性。
圖4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400的截面圖。在積體電路400中,具有與上述關於積體電路200的元件相似的功能和結構的元件被賦予增加200的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下面討論上述積體電路200和積體電路400之間的差異。舉例而言,所示的積體電路400包含了基板404、第一氧化物層406、偏壓墊408A~408D、第二氧化物層410、層間介電質膜414、電晶體403A、403B、井412A、412C、412D、412F、漂移區412B、412E、閘極電極414G1、414G2、重摻雜區域415A~415F、接觸件416D1、416D2、416S1、416S2、416G1、416G2、隔離區域427A、427B、淺溝槽隔離結構420A~420H、深溝槽隔離結構422A~422F、單元401A、401B、單元邊界402以及偏壓接觸件418A~418C。在積體電路200中,基板204與積體電路的內連接結構電性隔離。在積體電路400中,基板通過基板接觸件424電性連接到積體電路的內連接結構。基板接觸件424從第一層間介電質膜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到基板404。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接觸件424抵靠基板404的上表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接觸件424向下延伸到基板404中。基板接觸件424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422F和淺溝槽隔離結構420H的介電材料與半導體材料層412中的半導體材料分開。深溝槽隔離結構422F和淺溝槽隔離結構420H用作基板接觸件424的絕緣套筒。由於基板接觸件424與偏壓接觸件418C電性隔離,因此基板404以及偏壓墊408B和408C被配置用於施加三個獨立的電壓。
圖5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500的截面圖。在積體電路400中,與具有相似結構和/或功能的積體電路400的元件相對應的積體電路的元件被賦予增加100的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舉例而言,所示的積體電路500包含了基板504、第一氧化物層506、偏壓墊508A~508D、第二氧化物層510、電晶體503A、503B、井512A、512C、512D、512F、漂移區512B、512E、閘極電極514G1、514G2、重摻雜區域515A~515F、接觸件516D1、516D2、516S1、516S2、516G1、516G2、隔離區域527A、527B、淺溝槽隔離結構520A~520H、深溝槽隔離結構522A~522F、單元501A、501B、單元邊界502以及偏壓接觸件518A~518C。下面描述積體電路500和積體電路400之間的差異。在積體電路500中,偏壓接觸件524從第一層間介電質膜514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到基板504。與積體電路400中的基板接觸件424(與半導體材料層412電性隔離)不同,基板接觸件524在到達基板504之前,從第一層間介電質膜514的上表面向下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512、第二氧化物層510、偏壓墊508D和第一氧化物層506。偏壓接觸件524與偏壓接觸件518C電性隔離,並且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522F與電晶體(第一電晶體503A和第二電晶體503B)電性隔離,該深溝槽隔離結構522F與基板接觸件524和偏壓接觸件518C二者橫向分開。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接觸件與偏壓墊分開,但也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基板接觸件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並且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用作絕緣套筒的深溝槽隔離結構。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所有偏壓接觸件和基板接觸件都延伸穿過隔離結構,並且與半導體材料層分開。
圖6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600的上視圖。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圖6A對應於積體電路的單元的單個電晶體(參見例如圖2中的第一電晶體203A或圖2中的第二電晶體203B)。在積體電路600中,截面線A-A’延伸穿過隔離結構604、單元區域602、隔離區域606和偏壓接觸件608。隔離區域606包含多個偏壓接觸件。偏壓接觸件608是具有圓柱狀(columnar)或圓柱形(cylindrical)結構的支柱型(pillar-type)或圓柱型(column-type)偏壓接觸件。單元區域602是半導體材料層的包含積體電路600的電晶體的源極井、汲極井和通道的一部分。隔離區域606是半導體材料層的通過隔離結構604與單元區域602隔離的一部分。
圖6B是積體電路640的截面圖,其結構與上述積體電路600的結構相對應。積體電路640包含基板644、第一氧化物層646、偏壓墊材料層648、第二氧化物層650、半導體材料層652和第一層間介電質膜654。偏壓接觸件658在到達偏壓墊648A之前,向下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654,穿過隔離區域656(對應於積體電路600中的隔離區域606)、第二氧化物層650。偏壓墊648A在深溝槽隔離結構662B(在電晶體井659的一側)和深溝槽隔離結構662C(在電晶體井659的相對側)內的整個電晶體井659的下方延伸。偏壓接觸件658相當於上述接觸件,例如,圖2中的偏壓接觸件218B。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深溝槽隔離結構662A、662B和662C圍繞例如隔離區域606和單元區域602(相當於電晶體井659)的周邊形成環,並遵循與隔離結構604的形狀相類似的輪廓,如上面結合圖6A所述。將積體電路600與積體電路640進行比較,積體電路中的隔離結構604對應於半導體材料層652內的淺溝槽隔離結構和深溝槽隔離結構,如下:淺溝槽隔離結構660A和深溝槽隔離結構662A對應於位於隔離區域606的距離單元區域602的遠側的隔離結構604,淺溝槽隔離結構660B和深溝槽隔離結構662B對應於隔離區域606和單元區域602之間的隔離區域604,並且淺溝槽隔離結構660C和深溝槽隔離結構662C對應於位於單元區域602的距離積體電路600中的隔離區域606的遠側的隔離結構604。
圖7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700的上視圖。具有與積體電路600的元件相似的功能的積體電路700的元件具有增加100的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截面線B-B’在與截面線A-A’在積體電路600中的位置相似的位置處延伸穿過積體電路700。以下將描述積體電路700和積體電路600之間的差異。在積體電路700中,偏壓接觸件708是條型(bar-type)偏壓接觸件。與積體電路600中的圓柱型偏壓接觸件608不同,偏壓接觸件708具有深溝槽結構,該深溝槽結構填充有導電材料,以將施加的電壓傳送到積體電路的單元區域中的偏壓墊電晶體。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根據用於製造偏壓接觸件的製程窗口,而選擇包含條型偏壓接觸件而不是圓柱型偏壓接觸件。在積體電路的部分實施方式中,其中用於偏壓接觸件的深開口的蝕刻製程相關的負載問題(loading issues)優先度較低,選擇包含條型接觸件,因為積體電路的偏壓墊和內連接結構之間有大量的接觸。當將電性連接從內連接結構向下定位到偏壓接觸件時,條型接觸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圓柱型偏壓接觸件通常在對於圓柱型偏壓接觸件定位電性連接的方面需要較高精度,並且具有更嚴格的製程窗口,以確保電性連接到圓柱型偏壓接觸件的尺寸不會增加積體電路的單元區域下方的內連接結構與偏壓墊之間的電阻。
圖7B是積體電路740的截面圖,其結構與上述積體電路700的結構相對應。積體電路740包含基板744、第一氧化物層746、偏壓墊材料層748、第二氧化物層750、半導體材料層752、電晶體井759和第一層間介電質膜754。偏壓接觸件758在到達偏壓墊748A之前,向下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754,穿過隔離區域756(對應於積體電路600中的隔離區域606)、第二氧化物層750。將積體電路700與積體電路740進行比較,積體電路中的隔離結構704對應於半導體材料層752內的淺溝槽隔離結構和深溝槽隔離結構,如下:淺溝槽隔離結構760A和深溝槽隔離結構762A對應於位於隔離區域706的距離單元區域702的遠側的隔離結構704,淺溝槽隔離結構760B和深溝槽隔離結構762B對應於隔離區域706和單元區域702之間的隔離結構704,並且淺溝槽隔離結構760C和深溝槽隔離結構762C對應於位於單元區域702的距離積體電路700中的隔離區域706的遠側的隔離結構704。
圖8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800的上視圖。截面線C-C’在與截面線A-A’延伸穿過積體電路600的相同位置處延伸通過積體電路800。截面線C-C’延伸穿過隔離結構804A和隔離結構804B、隔離區域806、單元區域802,並到達偏壓接觸件808。在積體電路800中,偏壓接觸件808是類似於積體電路600中的偏壓接觸件608的柱型偏壓接觸件。單元區域802完全被隔離區域806所包圍。隔離結構804A完全被半導體材料層內的隔離區域806所包圍,位於單元區域802和隔離區域806之間。單元區域802包含半導體材料層的一部分,電晶體的源極井、汲極井和通道區域在部分中製造。隔離區域806包含半導體材料層的在單元區域之外的一部分,偏壓接觸件和/或基板接觸件延伸穿過該部分,以便在積體電路的內連接結構和單元區域802下方的偏壓墊或基板之間進行電性連接。
圖8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84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640的元件具有與積體電路840的元件相同的結構或功能,而具有增加200的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
在積體電路840中,基板844具有沉積在其上的第一氧化物層846。偏壓墊材料層848在第一氧化物層846上方、在電晶體井859下方、並且在第二氧化物層850之下。半導體材料層852在第二氧化物層850與第一層間介電質膜854之間。偏壓接觸件808A和808B延伸穿過隔離區域856內的半導體材料層852。隔離區域856通過下列項與單元區域802分開:位於單元區域的最靠近偏壓接觸件808A的一側的淺溝槽隔離結構860B和深溝槽隔離結構862B,以及位於單元區域802的最靠近偏壓接觸件808B的一側的淺溝槽隔離結構860D和深溝槽隔離結構862D。隔離區域856通過下列項與半導體材料層852的其餘部分分開:緊接偏壓接觸件808A的淺溝槽隔離結構860A和深溝槽隔離結構862A,以及緊接偏壓接觸件808B的淺溝槽隔離結構860C和深溝槽隔離結構862C。因此,單元區域802的所有側都被介電材料(底部的第二氧化物層850、半導體材料層852內的淺溝槽隔離結構和深溝槽隔離結構、以及頂部側的第一層間介電質膜854)所包圍,電晶體接觸件穿過此介電材料延伸。在積體電路840中,深溝槽隔離結構862A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852、第二氧化物層850和偏壓墊材料層848,向下直到第一氧化物層846。深溝槽隔離結構862C以類似於深溝槽隔離結構862A的方式延伸穿過積體電路840的膜堆疊。深溝槽隔離結構862A和深溝槽隔離結構862C包含積體電路800中的隔離結構804B的埋入部分,並將偏壓墊848A與偏壓墊材料層848的其餘部分隔離。
圖9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90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200的元件具有與積體電路900的元件相似的結構或功能,具有增加700的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舉例而言,所示的積體電路900包含了基板904、第一氧化物層906、偏壓墊908A~908D、第二氧化物層910、電晶體903A、903B、井912A、912C、912D、912F、漂移區912B、912E、層間介電質膜914、閘極電極914G1、914G2、重摻雜區域915A~915F、接觸件916D1、916D2、916S1、916S2、916G1、916G2、隔離區域927A、927B、淺溝槽隔離結構920A~920H、深溝槽隔離結構922A~922F、單元901A、901B、單元邊界902以及偏壓接觸件918A~918C。下面描述積體電路900與積體電路200的元件之間的差異。
在積體電路900中,第一電晶體903A和第二電晶體903B具有不同形狀的偏壓墊。對於第一電晶體903A,第二氧化物層910具有第一厚度930A,偏壓墊908B具有偏壓墊厚度930B,並且氧化物層906具有第一氧化物層厚度930C。對於第二電晶體903B,第二氧化物層910具有第二氧化物層厚度932A,小於第一電晶體903A下方的第二氧化物層厚度930A。對於第二電晶體903B,偏壓墊908C具有偏壓墊厚度932B,大於偏壓墊厚度930B。在第二電晶體903B下方,第一氧化物層906具有第一氧化物層厚度932C。在積體電路900中,第一氧化物層厚度930C與第一氧化物層厚度932C相同。改變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的厚度或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為製造商提供了機會,以修改電晶體的井所經歷的、由偏壓接觸件傳輸至偏壓墊的電壓所施加的電場的強度。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氧化物層具有相同的厚度(例如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930A和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932A是相同的),並且第一氧化物層在不同的電晶體之間具有不同的厚度。根據部分實施方式,與減小電晶體下方的膜堆疊的厚度相關聯的步驟在沉積偏壓墊材料之後並在沉積第二氧化物層之前執行(這些步驟尤其為沉積圖案化材料層,將圖案轉移到圖案化材料,其中,圖案中的開口對應於偏壓墊材料將被減薄的位置,以及使用液體蝕刻劑或電漿蝕刻來蝕刻掉偏壓墊材料的暴露部分)。為了在沉積半導體材料層之前提供光滑且平坦的表面,根據方法140的一些版本來沉積第二氧化物層,使得執行化學機械拋光步驟,以將第二氧化物層的厚度減小到與單元內或整個半導體晶圓上的最小的第二氧化物厚度(參見例如圖9中的第二氧化物層932A的厚度)相對應的值,而不具有第二氧化物層的凸起或不平坦的上表面。
圖10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00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1000類似於如上面結合圖6B所述的積體電路640,但是圖6B具有單個偏壓墊648A,而積體電路1000具有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分開的兩個偏壓墊1008B和1008C,如下文進一步描述的。在積體電路1000中,第一單元1001A和第二單元1001B在單元邊界1002A處相遇。單元邊界1002A延伸穿過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B。單元邊界1002B延伸穿過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E。電晶體1003下方的膜堆疊如下:第一氧化物層1006被沉積在基板1004的上表面上方。偏壓墊材料層1008被沉積在第一氧化物層1006的上表面上方。第二氧化物層1010被沉積在偏壓墊材料層1008的上表面上方。半導體材料層1012被沉積在第二氧化物層1010的上表面上方,並且包含用於電晶體1003的摻雜井。淺溝槽隔離結構(STI)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1012的頂部,但不延伸到第二氧化物層1010的上表面。深溝槽隔離結構(DTI)具有三種版本。深溝槽隔離結構(DTI)的第一版本(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A、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C和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D)延伸穿過整個半導體材料層1012,向下延伸到第二氧化物層1010。深溝槽隔離結構的第二版本(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B和深溝槽隔離結構1023E)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1012、第二氧化物層1010和偏壓墊材料層1008,向下延伸到第一氧化物層1006。深溝槽隔離結構的第三版本(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從第二氧化物層1010延伸穿過偏壓墊材料層1008,向下延伸到第一氧化物層1006。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不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1012。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完全在電晶體1003之下。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將低電晶體1003(即偏壓墊材料層1008)分開為兩個分開的偏壓墊,即偏壓墊1008B和偏壓墊1008C。在第一單元1001A中,偏壓接觸件1018B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1014、半導體材料層1012和第二氧化物層1010,向下延伸到偏壓墊1008B。偏壓接觸件1018C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1014、半導體材料層1012和第二氧化物層1010,向下延伸到偏壓墊1008C。由於偏壓墊1008B和偏壓墊1008C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1024彼此分開並電性隔離,因此偏壓墊1008B和偏壓墊1008C被配置為在電晶體1003的不同側之下接收獨立的電壓設定點。因此,偏壓墊1008B被配置為對P型摻雜源極井1012C施加較強影響,並且偏壓墊1008C被配置為對電極1014G下方的N型摻雜汲極井1012A和N型摻雜漂移區域1012B施加較強影響。第二單元1001B中的偏壓接觸件1018A被配置為從第一單元1001A中的偏壓接觸件1018B和1018C以及偏壓墊1008B和1008C接收獨立的電壓設定點。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示的積體電路1000更包含偏壓墊1008A~1008D、 重摻雜區域1015A、1015B、接觸件1016D、1016S、 1016G以及隔離區域1027A、1027B。這些元件的細節如前所述,而不再贅述。
圖11A至11H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11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在積體電路1100中,第一單元1101A在單元邊界1102處與第二單元1101B分開。對於第一單元1101A和第二單元1101B兩者,在基板1104上方沉積第一氧化物層1106。第一氧化物層1106的沉積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42,如上所述。在第一單元1101A和第二單元1101B兩者中的第一氧化物層1106上方沉積偏壓墊材料層1108。偏壓墊材料層1108的沉積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46,如上所述。在第一單元1101A和第二單元1101B兩者中的偏壓墊材料層1108上方沉積第二氧化物層1110。第二氧化物層的沉積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50的執行,如上所述。在第一單元1101A和第二單元1101B兩者中的第二氧化物層1110上方沉積半導體材料層1112。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沉積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54的執行,如上所述。氧化物層通過例如各種化學氣相沉積(CVD)沉積在基板上,其中,矽烷(SiH4 )和氧分子反應以在基板的上表面上形成SiO2 膜。半導體材料層1112通過例如化學氣相沉積、或使用矽烷(SiH4 )或甲矽烷基鹵素物(例如SiCl4 、SiBr4 等)的熱分解的膜的磊晶成長來沉積。在偏壓墊材料層1108是半導體材料的實施方式中,以類似於沉積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方式進行沉積。在偏壓墊材料層1108是含金屬層的實施方式中,通過例如將金屬原子從金屬靶濺射到第一氧化物層1106上至適合於使電晶體免受基板1104中的電壓的厚度,來進行膜沉積。
圖11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與圖11A相比,在圖11B中,圖案化材料層1113已經沉積在半導體材料層1112上方。圖案化材料層1113已經被暴露並顯影,以在其中形成開口1123。開口1123下方的毯覆(blanket)層已經被蝕刻,以形成用於深溝槽隔離結構的開口(溝槽),這將在下面針對圖11C進一步描述。第一類型的開口1121A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1112,並且停止在第二氧化物層1110的上表面上。通過用介電材料(例如二氧化矽)填充第一類型的開口1121A來形成短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A(短深溝槽隔離結構(short DTI)。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1112、第二氧化物層1110和偏壓墊材料層1108,以形成隔離的偏壓墊。通過用介電材料填充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來形成長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B(long DTI)。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向下延伸至第一氧化物層1106。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向下延伸至偏壓墊材料層1108中,但不延伸至第一氧化物層1106。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的深度至少與用於偏壓墊材料層的蝕刻製程相對於第二氧化物層1110和/或半導體材料層的蝕刻速率的選擇性有關。在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的深度還與用於形成第二類型的開口的製程條件有關,以實現第二類型的開口的輪廓,該輪廓不會減小電路設計規範下的單元的有效面積。
圖11C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與圖11B相比,圖11C包含隔離結構溝槽,例如每個第一類型的開口1121A和第二類型的開口1121B已經填充有介電材料,以形成短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A和長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B。在用介電材料填充開口之後,將晶圓表面平坦化(通過例如化學機械拋光(CMP)),以露出半導體材料層1112在不同的填充隔離結構溝槽之間的上表面。
長深溝槽隔離結構(例如長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B)將偏壓墊彼此分開。舉例而言,越過單元邊界1102,第二單元1101B中的偏壓墊1108A與偏壓墊1108B分開,其中長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B位於單元邊界1102處。偏壓墊1108C通過長深溝槽隔離結構與偏壓墊1108B分開,該長深溝槽隔離結構將PMOS電晶體(或第一電晶體1103A)與NMOS電晶體(或第二電晶體1103B)分離。第二種類型的開口1121B中的另一個將偏壓墊1108C與偏壓墊1108D分開。
在圖11C中,已經在半導體材料層的上表面上方添加了圖案化材料層1121。圖案化材料層1121中的一組開口1123與積體電路1100中的淺溝槽隔離結構(STI)的位置相對應。圖案化材料部分1121Y遮蔽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主動區(active area)1112Y。圖案化材料部分1121Z遮蔽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主動區1112Z。主動區1112Y和1112Z在圖11C中未摻雜,因為摻雜劑是在在半導體材料層1112中形成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A~1120H)之後被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中的。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長深溝槽隔離結構的頂部處的淺溝槽隔離結構圍繞單元的主動區延伸。因此,在圖11C中,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B和1120E在第一單元1101A的截面圖中看起來是不同的,但實際上是圍繞主動區1112Y的周邊並且圍繞偏壓墊1108B延伸的單個淺溝槽隔離結構。類似地,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B和1122E圍繞主動區1112Y的周邊和偏壓墊1108B延伸。類似地,偏壓墊1108C和主動區1112Z被單個淺溝槽隔離結構(如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E和1120H所示)以及單個長深溝槽隔離結構(如深溝槽隔離結構1122D和1122F所示)包圍(還參見圖6A,隔離結構604,以及圖6B,深溝槽隔離結構662A和662C)。
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A~1120H被形成為氧化半導體材料層的上表面。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富氧電漿來對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位於圖案化材料層1113中的開口1123內的暴露上部進行氧化。在部分實施方式中,執行蝕刻製程,以從開口1123的底部去除半導體材料層1112的上部,並且半導體材料層中的開口被填充有介電材料,並通過化學機械拋光製程來平坦化,以露出半導體材料層。
與圖11C相比,在圖11D中,主動區1112Y和1112Z已經植入了P型和N型摻雜原子,以形成用於主動區的摻雜區域(例如井1112A、1112C、1112D、1112F與漂移區域1112B、1112E)。對於第一電晶體1103A(PMOS電晶體),P型摻雜井1112A通過P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B與N型摻雜井1112C分開。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D將P型摻雜井1112A的上表面與P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B的上表面分開。沒有淺溝槽隔離結構將P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B的上表面與N型摻雜井1112C的上表面分開。對於第二電晶體1103B(NMOS電晶體),N型摻雜井1112D通過N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E與P型摻雜井1112F分開。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F將N型摻雜井1112D的上表面與N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E的上表面分開。沒有淺溝槽隔離結構將N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E的上表面與P型摻雜井1112F的上表面分開。在半導體材料層1112中的兩個不同的井中添加摻雜區域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56的執行,如上所述。在部分實施方式中,操作156的一部分步驟也包含以下步驟:將用於源極/汲極區域和/或輕摻雜區域的摻雜劑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1112,以作為製造電晶體(例如第一電晶體1103A和第二電晶體1103B)的一部分,如下所述。
圖11E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與圖11D相比,圖11E描繪了在第一電晶體1103A中形成閘極電極1114G1,以及在第二電晶體1103B中形成閘極電極1114G2。通過在半導體材料層1112和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A~1120H的上表面上方沉積毯覆閘極介電材料層(未示出),並在閘極介電材料層(未示出)上方沉積閘極電極材料層(例如多晶矽、矽鍺等),來形成閘極電極1114G1和1114G2。在閘極電極材料層上方沉積圖案化材料層,並在其上轉移圖案,然後通過蝕刻製程去除閘極介電材料層和閘極電極材料層的暴露部分,以暴露半導體材料層1112和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A~1120H,留下閘極電極1114G1和1114G2。閘極電極1114G1在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D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方並在P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B的上表面上方,以及在N型摻雜井1112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方延伸。閘極電極1114G2在淺溝槽隔離結構1120F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方、在N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E的上表面上方、以及在P型摻雜井1112F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方延伸。
圖11F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與圖11E相比,圖11F描繪了在第一單元1101A中形成重摻雜區域1115A~1115F。重摻雜區域降低電晶體與接觸件的接觸電阻,並用作電晶體接觸件的著陸(landing)位置。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積體電路的重摻雜區域的添加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56的執行。在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多個摻雜操作將摻雜劑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例如在第一摻雜劑添加操作中添加P型摻雜劑,並在第二摻雜劑添加操作中添加N型摻雜劑。在部分實施方式中,通過調整植入製程中的摻雜劑原子的能量來添加摻雜劑。使用較低植入能量以便將植入的摻雜劑原子保留到重摻雜區域所在的摻雜井的上部。舉例而言,重摻雜區域1115A位於P型摻雜井1112A的上部中,並且與P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B實體分離。類似地,重摻雜區域1115B和1115C位於N型摻雜井1112C的上部區域中,並且與P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B實體分離。重摻雜區域1115A具有淨P型摻雜分佈,其具有比P型摻雜井1112A更高的P型摻雜劑濃度。重摻雜區域1115C具有淨N型摻雜分佈,其具有比N型摻雜井1112C更大的N型摻雜劑濃度。重摻雜區域1115B具有淨P型摻雜分佈,並與重摻雜區域1115C在N型摻雜井1112C內的一側鄰接。重摻雜區域1115B接近閘極電極1114G1,但不延伸到閘極電極1114G1下方。
重摻雜區域1115D位於N型摻雜井1112D的上部區域,並且具有比重摻雜區域1115D外部的N型摻雜井1112D更高的N型摻雜劑濃度。重摻雜區域1115D與N型摻雜漂移區域1112E實體分開。N型摻雜漂移區域實體分開於P型摻雜井1112F中的重摻雜區域:1115E和1115F。重摻雜區域1115F是在P型摻雜井1112F的上部區域中的P型重摻雜區域,並且重摻雜區域1115E與P型摻雜井1112F的上部區域中的重摻雜區域1115F相鄰。重摻雜區域1115E具有淨N型摻雜分佈,並且重摻雜區域1115E將P型重摻雜區域1115F分開於在閘極電極1114G2正下方的P型摻雜井1112F部分以及閘極電極1114G2正下方的P/N接面。
在將摻雜劑添加到半導體材料層中的源極/汲極區域或一個或多個輕摻雜區域時,在半導體材料層(和延伸穿過半導體材料層的深溝槽隔離結構)的上表面上方沉積圖案化材料層,露出電晶體的占板面積(footprint)內的一個或多個摻雜井的一部分。當在井1112A中添加例如摻雜區域1115A之類的重摻雜區域時,通過在植入製程中添加額外的P型摻雜劑,在重摻雜區域內提高P型摻雜劑的局部密度。當在井1112C中形成重摻雜區域1115B時,添加P型摻雜劑以首先中和井1112C的頂部區域中的淨N型摻雜劑剩餘,然後在重摻雜區域1115B內產生剩餘或過量的P型摻雜劑。因此,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將第一數量的P型摻雜劑添加到重摻雜區域1115A,並且將第二數量的P型摻雜劑添加到重摻雜區域1115B,其中,P型摻雜劑的第二數量大於P型摻雜劑的第一數量,這是因為摻雜區域所在的井的組成不同。以類似方式,與添加N形摻雜劑以在第二電晶體1103B的井1112F中形成摻雜區域1115E相比,將摻雜劑添加到位於井1112D的頂部區域的摻雜區域1115D需要更小總量的N型摻雜劑。通過向井1112C的頂部區域添加N型摻雜劑來形成井1112C中的摻雜區域1115C。類似地,通過向井1112F的頂部區域添加P型摻雜劑來形成井1112F中的摻雜區域1115F。
圖11G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與圖11F相比,圖11G描繪了已經穿過積體電路1100的膜堆疊形成的多個接觸件。第一組接觸件(偏壓接觸件1118A、偏壓接觸件1118B和偏壓接觸件1118C)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1114、半導體材料層1112和第二氧化物層1110,向下延伸到偏壓墊。偏壓接觸件1118A電性連接到偏壓墊1108A。偏壓接觸件1118B電性連接到偏壓墊1108B。偏壓接觸件1118C電性連接到偏壓墊1108C。偏壓墊1108B在整個第一電晶體1103A下方。偏壓墊1108C在整個第二電晶體下方。
用於第一電晶體1103A的電晶體接觸件包含:電性連接到重摻雜區域1115A的汲極接觸件1116D1、電性連接到閘極電極1114G1的閘極接觸件1116G、以及電性連接到第一電晶體1103A的井1112C中的重摻雜區域1115B和1115C的源極接觸件1116S1。第二電晶體1103B具有汲極接觸件1116D2,其延伸穿過N型摻雜井1112D中的第一層間介電質膜1114和重摻雜區域1115D。閘極接觸件1116G2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向下延伸到電極1114G2。源極接觸件1116S2穿過第一層間介電質膜1114向下延伸至井1112F中的重摻雜區域1115E和1115F。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偏壓接觸件在用於傾斜接觸件開口和填充接觸件開口的單獨的操作中製造。電晶體接觸件和偏壓接觸件的形成對應於方法140中的操作164的執行,如上所述。
圖11H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100的截面圖。與圖11G相比,圖11H描繪了接觸件之間的內連接結構的第一部分。導電線1124A在第一層間介電質膜1117的上表面上從第一電晶體1103A中的偏壓接觸件1118B延伸到汲極接觸件1116D1。類似地,導電線1124B從第二電晶體1103B中的源極接觸件1116S2延伸到偏壓接觸件1118C。因此,電晶體的操作觸發載子通過源極電晶體和汲極電晶體之間的通道區域移動,並且在電晶體操作時,在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中施加電壓或電荷存儲。導電線1124A和1124B用作橋接,以在沒有積體電路中的附加電晶體或邏輯元件的情況下促進偏壓墊的操作。導電線1124A和1124B位於沉積在層間介電質層1117上方的層間介電質層1119中。
圖12A至圖12D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12A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200的截面圖。在積體電路1200中,第一氧化物層1206已沉積在基板1204上方。在積體電路1200中,第一單元1201A正在進行第一氧化物層減薄,而積體電路的第二單元1201B通過遮罩材料1205的層體來保護免受第一氧化物層減薄的影響。第一單元1201A在單元邊界1202處與第二單元1201B分開。在第一氧化物層1206的上表面上方沉積所需的材料1205。在第一單元1201A中,第一上表面部分1206T1和第二上表面部分1206T2通過遮罩材料1205中的開口暴露。第一上表面部分1206T1對應於第一電晶體1203A。第二上表面部分1206T2對應於第二電晶體1203B下方的氧化物層的一部分。通過使用蝕刻製程蝕刻第一上表面部分1206T1和第二上表面部分1206T2來進行第一氧化物層減薄,如先前在方法140的可選操作144中所述。
圖12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22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1220的元件具有與如圖12A所示的積體電路1200的元件相似的結構和功能,而具有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下面描述積體電路1220和積體電路1200之間的差異。在積體電路1220中,根據如上所述方法140的操作144,僅第一電晶體1203A露出第一上表面部分1206T1以進行第一氧化物減薄。第二電晶體1203B的第一氧化物層1206通過遮罩材料1205保護免受第一氧化物減薄的影響。
圖12C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240的截面圖。在積體電路1240中,具有與積體電路1200相似的結構和功能的元件具有相同的標識附圖標記。偏壓墊材料層1208已沉積在第一氧化物層1206上方。遮罩材料1207的層體已沉積在偏壓墊材料層1208上方。遮罩材料1207的層體中的開口對應於第一電晶體1203A和第二電晶體1203B的偏置層材料部分1208T1和1208T2。偏壓墊材料層1208的減薄是根據方法140中的上述可選操作148執行的。總體而言,偏壓墊材料層的減薄是通過利用液體蝕刻劑進行蝕刻、或乾蝕刻製程或電漿蝕刻製程來執行的。關於與偏置層減薄相關聯的化學反應和其他考慮因素的更多細節先前在方法140的操作148進行了描述。
圖12D是根據本揭露的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1260的截面圖。積體電路1260的具有與積體電路1240的元件相似的結構或功能的元件具有相同的標識參考。遮罩材料1207在偏壓墊材料層1208上方。遮罩材料1207覆蓋第二電晶體1203B處的截面區域中的偏壓墊材料層1208,但遮罩材料1207中的開口露出第一電晶體1203A的占板面積中的偏置層材料部分1208T1。根據部分實施方式,在積體電路單元中的PMOS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材料層被暴露以進行減薄,而在大部分電晶體中,其被遮罩材料保護。在部分實施方式中,NMOS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材料層被暴露以進行減薄,而PMOS電晶體被遮罩材料保護。
本揭露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埋入氧化物層,位於基板上方;半導體材料層,位於所述埋入氧化物層上方,該半導體材料層包含多個摻雜區域;電晶體,其中所述電晶體包含閘極電極和所述多個摻雜區域;隔離區域,位於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中;層間介電質(ILD)材料,位於所述半導體材料層和所述閘極電極上方;第一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所述ILD材料和所述隔離區域到達所述埋入氧化物層;以及內連接結構,通過所述第一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到所述埋入氧化物層。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裝置還包含:第一偏壓墊,位於所述埋入氧化物層中,其中,所述第一偏壓墊包含導電材料。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偏壓接觸件通過隔離結構與所述半導體材料層隔離,所述隔離結構延伸穿過所述半導體材料層。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裝置還包含第二偏壓墊,位於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內,其中,所述第二偏壓墊在第二電晶體和所述基板之間,所述第二偏壓墊在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內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DTI)與所述第一偏壓墊電性隔離,其中,所述第二偏壓墊通過第二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到所述半導體裝置的內連接結構。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裝置還包含:第二電晶體、位於所述第二電晶體下方的偏壓墊、以及電性連接到所述第二偏壓墊的第二偏壓接觸件,其中,所述第一偏壓墊具有第一偏壓墊厚度,並且所述第二偏壓墊具有比所述第一偏壓墊厚度更小的第二偏壓墊厚度。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在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中,所述第一偏壓接觸件和所述第二偏壓接觸件各自通過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中的隔離結構與所述半導體材料層分開。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裝置還包含:第二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所述ILD材料、所述半導體材料層和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到達所述基板,並且電性連接到所述ILD材料上方的所述半導體裝置的內連接結構。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偏壓接觸件通過深溝槽隔離結構(DTI)與所述半導體材料層分開。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裝置還包含:多個柱型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所述隔離區域。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偏壓接觸件還包含:條型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所述半導體裝置的隔離區域並電性連接到所述第一偏壓墊。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隔離區域圍繞所述半導體裝置的積體電路的整個第一電晶體延伸。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偏壓墊通過所述內連接結構電性連接到電壓源。
本揭露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埋入氧化物層,位於基板上方;半導體材料層,位於所述埋入氧化物層上方;電晶體,具有位於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中的源極井和汲極井;第一偏壓墊,位於所述源極井和所述基板之間的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內;第二偏壓墊,位於所述汲極井和所述基板之間的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內;第一深溝槽隔離結構(DTI)環,其中,所述第一偏壓墊在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內被所述第一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圍繞;以及第二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在所述埋入氧化物層內圍繞所述第二偏壓墊,所述第一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和所述第二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共用中央深溝槽隔離結構區段。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半導體裝置具有第一電壓源和第二電壓源,其中,所述第一偏壓墊電性連接到所述第一電壓源,並且所述第二偏壓墊電性連接到所述第二電壓源,其中,所述第一電壓源和所述第二電壓源具有不同的電壓。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晶體位於所述中央深溝槽隔離結構區段與層間介電質(ILD)材料之間。
本揭露的一些態樣是關於一種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包含:用介電材料圍繞第一偏壓墊;向所述第一偏壓墊上方的半導體材料層添加摻雜劑;在所述半導體材料層的上表面上方沉積閘極介電材料和閘極電極材料;蝕刻所述閘極介電材料和所述閘極電極材料,以隔離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上方的第一閘極電極;在所述第一閘極電極和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上方沉積層間介電質(ILD)材料;蝕刻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開口,該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開口向下到達所述第一偏壓墊;用偏壓接觸件材料填充所述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開口;以及將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到所述半導體裝置的內連接結構。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用介電材料圍繞所述第一偏壓墊還包含:在基板上方沉積第一氧化物層;在所述第一氧化物層上方沉積偏壓墊材料層;在所述偏壓墊材料層上沉積第二氧化物層;以及通過以下操作將所述第一偏壓墊與所述偏壓墊材料層的其餘部分隔離:穿過所述第二氧化物層和所述偏壓墊材料層蝕刻深溝槽隔離結構開口,以及用介電材料填充所述深溝槽隔離結構開口,其中,深溝槽隔離結構圍繞所述半導體材料層的一部分延伸。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向所述半導體材料層添加摻雜劑還包含:向電晶體的源極井和汲極井添加摻雜劑;蝕刻基板接觸件開口,所述基板接觸件開口從第一ILD材料向下到達所述基板;以及用導電材料填充所述基板接觸件開口。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蝕刻所述閘極介電材料和所述閘極電極材料還包含隔離所述半導體材料層上方的第二閘極電極,並且所述方法還包含用介電材料圍繞第二偏壓墊,所述第二偏壓墊位於所述第二閘極電極下方。
於部分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偏壓墊具有第一偏壓墊厚度,並且所述第二偏壓墊具有第二偏壓墊厚度,並且所述方法還包含:將所述第一偏壓墊厚度修改為不同於所述第二偏壓墊厚度。
以上概述多個實施方式之特徵,該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較佳地了解本揭露之多個態樣。該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了解,可將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飾其他程序或結構的基礎,以實行實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同的目的以及/或達到相同的好處。該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了解,這些相等的結構並未超出本揭露之精神與範圍,且可以進行各種改變、替換、轉化,在此,本揭露精神與範圍涵蓋這些改變、替換、轉化。
100:圖表 102:崩潰電壓趨勢線 104:崩潰電壓趨勢線 140:方法 142~166:操作 200:積體電路 201A:第一單元 201B:第二單元 202:單元邊界 204:基板 203A:第一電晶體 203B:第二電晶體 206:第一氧化物層 208:偏壓墊材料層 208A~208D:偏壓墊 210:第二氧化物層 212:半導體材料層 212A:井 212B:漂移區域 212C:井 212D:井 212E:漂移區域 212F:井 214:層間介電質膜 214G1:閘極電極 214G2:閘極電極 215A~215F:重摻雜區域 216S1:源極接觸件 216S2:源極接觸件 216D1:汲極接觸件 216D2:汲極接觸件 216G1:閘極接觸件 216G2:閘極接觸件 218A~218C:偏壓接觸件 220A~2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222A~2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227A:隔離區域 227B:隔離區域 300:積體電路 301A:第一單元 301B:第二單元 302:單元邊界 303A,303B:電晶體 304:基板 306:第一氧化物層 308A~308D:偏壓墊 310:第二氧化物層 312:半導體材料層 312A,312C,312D,312F:井 312B,312E:漂移區 314:層間介電質膜 314G1, 314G2:閘極電極 315A~315F:重摻雜區域 316D1,316D2,316S1,316S2,316G1,316G2:接觸件 318A~318C:偏壓接觸件 320A~3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322A~3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327A, 327B:隔離區域 400:積體電路 401A,401B:單元 402:單元邊界 403A,403B:電晶體 404:基板 406:第一氧化物層 408A~408D:偏壓墊 410:第二氧化物層 412:半導體材料層 412A,412C,412D,412F:井 412B,412E:漂移區 414:層間介電質膜 414G1, 414G2:閘極電極 415A~415F:重摻雜區域 416D1,416D2,416S1,416S2,416G1,416G2:接觸件 418A~418C:偏壓接觸件 420A~4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422A~4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424:基板接觸件 427A, 427B:隔離區域 500:積體電路 501A,501B:單元 502:單元邊界 503A:第一電晶體 503B:第二電晶體 504:基板 506:第一氧化物層 508A~508D:偏壓墊 510:第二氧化物層 512:半導體材料層 512A,512C,512D,512F:井 512B,512E:漂移區 514:層間介電質膜 514G1, 514G2:閘極電極 515A~515F:重摻雜區域 516D1,516D2,516S1,516S2,516G1,516G2:接觸件 518A~518C:偏壓接觸件 520A~5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522A~5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524:接觸件 527A, 527B:隔離區域 600:積體電路 602:單元區域 604:隔離結構 606:隔離區域 608:偏壓接觸件 640:積體電路 644:基板 646:第一氧化物層 648:偏壓墊材料層 648A:偏壓墊 650:第二氧化物層 652:半導體材料層 654:層間介電質膜 656:隔離區域 658:偏壓接觸件 659:電晶體井 660A~660C:淺溝槽隔離結構 662A~662C:深溝槽隔離結構 700:積體電路 702:單元區域 704:隔離結構 706:隔離區域 708:偏壓接觸件 740:積體電路 744:基板 746:第一氧化物層 748:偏壓墊材料層 748A:偏壓墊 750:第二氧化物層 752:半導體材料層 754:層間介電質膜 756:隔離區域 758:偏壓接觸件 759:電晶體井 760A~760C:淺溝槽隔離結構 762A~762C:深溝槽隔離結構 800:積體電路 802:單元區域 804A,804B:隔離結構 806:隔離區域 808, 808A, 808B:偏壓接觸件 840:積體電路 844:基板 846:第一氧化物層 848:偏壓墊材料層 848A:偏壓墊 850:第二氧化物層 852:半導體材料層 854:層間介電質膜 856:隔離區域 859:電晶體井 860A~860D:淺溝槽隔離結構 862A~862D:深溝槽隔離結構 900:積體電路 901A, 901B:單元 902:單元邊界 903A,903B:電晶體 904:基板 906:氧化物層 908A~908C:偏壓墊 910:第二氧化物層 912A,912C,912D,912F:井 912B,912E:漂移區 914:層間介電質膜 914G1, 914G2:閘極電極 915A~915F:重摻雜區域 916D1,916D2,916S1,916S2,916G1,916G2:接觸件 918A~918C:偏壓接觸件 927A,927B:隔離區域 920A~9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922A~9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930A:厚度 932A:厚度 930B:偏壓墊厚度 932B:偏壓墊厚度 930C:第一氧化物層厚度 932C:第一氧化物層厚度 1000:積體電路 1001A:第一單元 1001B:第二單元 1002A,1002B:單元邊界 1003:電晶體 1004:基板 1006:第一氧化物層 1008:偏壓墊材料層 1008A~1008D:偏壓墊 1010:第二氧化物層 1012:半導體材料層 1012A~1012C:井 1014:第一層間介電質膜 1014G:電極 1015A, 1015B:重摻雜區域 1016D,1016S,1016G:接觸件 1018A~1018C:偏壓接觸件 1023A~1023E:深溝槽隔離結構 1024:深溝槽隔離結構 1027A, 1027B:隔離區域 1100:積體電路 1101A:第一單元 1101B:第二單元 1102:單元邊界 1103A:第一電晶體 1103B:第二電晶體 1104:基板 1106:第一氧化物層 1108:偏壓墊材料層 1108A~1108D:偏壓墊 1110:第二氧化物層 1112:半導體材料層 1112A:井 1112B:漂移區域 1112C:井 1112D:井 1112E:漂移區域 1112F:井 1112Y:主動區 1112Z:主動區 1113:圖案化材料層 1114:第一層間介電質膜 1114G1:閘極電極 1114G2:電極 1115A~1115F:重摻雜區域 1116D1:汲極接觸件 1116D2:汲極接觸件 1116S1:源極接觸件 1116S2:源極接觸件 1116G1:閘極接觸件 1117:層間介電質膜 1118A~1118C:接觸件 1119:層間介電質層 1120A~11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1121:圖案化材料層 1121A:開口 1121B:開口 1121Y:圖案化材料部分 1121Z:圖案化材料部分 1120A~11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1122A, 1122B, 1122D~11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1122C: 1123:開口 1124A:導電線 1124B:導電線 1200:積體電路 1201A:第一單元 1201B:第二單元 1202:單元邊界 1203A:第一電晶體 1203B:第二電晶體 1204:基板 1205:材料 1206:第一氧化物層 1206T1:第一上表面部分 1206T2:第二上表面部分 1206:第一氧化物層 1207:遮罩材料 1208:偏壓墊材料層 1208T1, 1208T2:偏置層材料部分 1220:積體電路 1240:積體電路 1260:積體電路 A-A’:截面線 B-B’:截面線 C-C’:截面線 BV1, BV2:崩潰電壓 SV1, SV2:基板電壓
圖1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根據基板電壓的積體電路的崩潰電壓的圖表。 圖1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3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4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5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6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上視圖。 圖6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7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上視圖。 圖7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8A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上視圖。 圖8B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9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10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11A至圖11H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圖12A至圖12D是根據部分實施方式的製造過程期間的積體電路的截面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200:積體電路
201A:第一單元
201B:第二單元
202:單元邊界
204:基板
203A:第一電晶體
203B:第二電晶體
206:第一氧化物層
208:偏壓墊材料層
208A~208D:偏壓墊
210:第二氧化物層
212:半導體材料層
212A:井
212B:漂移區域
212C:井
212D:井
212E:N型摻雜漂移區域
212F:井
214:層間介電質膜
214G1:閘極電極
214G2:閘極電極
215A~215F:重摻雜區域
216S1:源極接觸件
216S2:源極接觸件
216D1:汲極接觸件
216D2:汲極接觸件
216G1:閘極接觸件
216G2:閘極接觸件
218A~218C:偏壓接觸件
220A~220H:淺溝槽隔離結構
222A~222F:深溝槽隔離結構
227A:隔離區域
227B:隔離區域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一埋入氧化物層,位於一基板上方; 一半導體材料層,位於該埋入氧化物層上,該半導體材料層包含複數個摻雜區域; 一電晶體,其中該電晶體包含一閘極電極和該些摻雜區域; 一隔離區域,位於該半導體材料層中; 一層間介電材料,位於該半導體材料層和該閘極電極上; 一第一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該層間介電材料和該隔離區域到達該埋入氧化物層;以及 一內連接結構,通過該第一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至該埋入氧化物層。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 一第一偏壓墊,位於該埋入氧化物層中,其中該第一偏壓墊包含一導電材料。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 一第二偏壓墊,位於該埋入氧化物層內,其中該第二偏壓墊在一第二電晶體和該基板之間,該第二偏壓墊在該埋入氧化物層內通過一深溝槽隔離結構與該第一偏壓墊電性隔離,其中該第二偏壓墊通過該第二偏壓接觸件電性連接到該半導體裝置的該內連接結構。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在該半導體材料層中,該第一偏壓接觸件和該第二偏壓接觸件各自通過該半導體材料層中的一隔離結構與該半導體材料層分開。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壓墊通過該內連接結構電性連接到一電壓源。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壓接觸件通過一隔離結構與該半導體材料層隔離,該隔離結構延伸穿過該半導體材料層。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 一第二電晶體、位於該第二電晶體下方的一偏壓墊、以及電性連接到該第二偏壓墊的一第二偏壓接觸件,其中該第一偏壓墊具有一第一偏壓墊厚度,並且該第二偏壓墊具有比該第一偏壓墊厚度更小的一第二偏壓墊厚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 一第二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該層間介電材料、該半導體材料層和該埋入氧化物層到達該基板,並且電性連接該層間介電材料上方的該半導體裝置的該內連接結構。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第二偏壓接觸件通過一深溝槽隔離結構與該半導體材料層分開。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更包含複數個柱型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該隔離區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隔離區域延伸圍繞該半導體裝置之一積體電路之一第一電晶體之一整體。
  12.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壓接觸件更包含一條型偏壓接觸件,延伸穿過半導體裝置之一隔離區域且電性連接該第一偏壓墊。
  13.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 一埋入氧化物層,位於一基板上方; 一半導體材料層,位於該埋入氧化物層上方; 一電晶體,具有位於該半導體材料層中的一源極井和一汲極井; 一第一偏壓墊,位於該源極井和該基板之間的該埋入氧化物層內; 一第二偏壓墊,位於該汲極井和該基板之間的該埋入氧化物層內; 一第一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其中該第一偏壓墊在該埋入氧化物層內被該第一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圍繞;以及 一第二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在該埋入氧化物層內圍繞該第二偏壓墊,該第一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和該第二深溝槽隔離結構環共用一中央深溝槽隔離結構區段。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半導體裝置具有一第一電壓源以及一第二電壓源,其中該第一偏壓墊電性連接該第一電壓源,該第二偏壓墊電性連接該第二電壓源,其中該第一電壓源以及該第二電壓源具有不同電壓。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電晶體位於該中央深溝槽隔離結構區段以及一層間介電材料之間。
  16. 一種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包含: 用一介電材料圍繞一第一偏壓墊; 對該第一偏壓墊上的一半導體材料層添加摻雜劑; 在該半導體材料層的一上表面上,沉積一閘極介電質和一閘極電極材料; 蝕刻該閘極介電質和該閘極電極材料,以隔離該半導體材料層上的一第一閘極電極; 在該第一閘極電極和該半導體材料層上,沉積一層間介電材料; 蝕刻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開口,該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開口向下到達該第一偏壓墊; 用一偏壓接觸件材料填充該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開口;以及 電性連接至少一個偏壓接觸件至該半導體裝置的一內連接結構。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方法,其中用該介電材料圍繞該第一偏壓墊更包含: 在一基板上,沉積一第一氧化物層; 在該第一氧化物層上,沉積一偏壓墊材料層; 在該偏壓墊材料層上,沉積一第二氧化物層;以及 將該第一偏壓墊隔絕於該偏壓墊材料層之一剩餘部分,藉由: 蝕刻一深溝槽隔離結構開口,穿過該第二氧化物層以及該偏壓墊材料層;以及 使用一介電材料填滿該深溝槽隔離結構開口,其中一深溝槽隔離結構延伸圍繞該半導體材料層的一部份。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方法,其中對該半導體材料層添加摻雜劑更包含: 將摻雜劑添加至一電晶體之一源極井和一汲極井; 蝕刻複數個基板接觸開口,自該第一層間介電材料往下至該基板;以及 用一導電材料填滿該些基板接觸開口。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方法,其中蝕刻該閘極介電質和該閘極電極材料更包含隔離該半導體材料層上的一第二閘極電極,且更包含用一介電材料圍繞一第二偏壓墊,該第二偏壓墊低於該第二閘極電極。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偏壓墊具有一第一偏壓墊厚度,該第二偏壓墊具有一第二偏壓墊厚度,該方法更包含調整該第一偏壓墊厚度至不同於該第二偏壓墊厚度。
TW110104091A 2020-07-07 2021-02-03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TWI7477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4848.3 2020-07-07
CN202010644848.3A CN113451305A (zh) 2020-07-07 2020-07-07 具有掩埋偏置焊盘的半导体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7733B TWI747733B (zh) 2021-11-21
TW202203400A true TW202203400A (zh) 2022-01-16

Family

ID=77103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4091A TWI747733B (zh) 2020-07-07 2021-02-03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355518B2 (zh)
EP (1) EP3937242A1 (zh)
JP (1) JP2022014917A (zh)
CN (1) CN113451305A (zh)
TW (1) TWI7477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8111B2 (en) * 2018-12-27 2023-08-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Liquid metal MEMS swi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12997B1 (en) * 2004-05-19 2006-09-26 Alter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ulti-gate silicon-on-insulator transistors
US20060043428A1 (en) * 2004-08-27 2006-03-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optical semiconductor relay devices using same
JP4274113B2 (ja) * 2004-12-07 2009-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644577B2 (ja) * 2005-09-30 2011-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103236A (ja) * 2008-10-22 2010-05-06 Panasonic Corp 窒化物半導体装置
US9799675B2 (en) * 2014-04-02 2017-10-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train engineering in back end of the line
DE112019003626T5 (de) 2018-07-17 2021-05-27 Sony Corporation Bildgebungselement und bildgebung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1305A (zh) 2021-09-28
US20220271058A1 (en) 2022-08-25
US20230395606A1 (en) 2023-12-07
US11973083B2 (en) 2024-04-30
US20220013542A1 (en) 2022-01-13
US11355518B2 (en) 2022-06-07
JP2022014917A (ja) 2022-01-20
TWI747733B (zh) 2021-11-21
EP3937242A1 (en) 202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9102B (zh) 鰭狀場效電晶體與其形成方法
TWI71315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552347B (zh) 使用經摻雜的凸起源極和汲極區的源極和汲極摻雜
KR20180026686A (ko) 단일 게이트 비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의 구조 및 방법
US11616064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TWI793615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KR20140020712A (ko)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의 게이트 전극
CN110600370A (zh) 半导体工艺所用的方法
US1168878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reduced flicker noise
US20230395606A1 (en) Method of mak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buried bias pad
US11935754B2 (en) Transistor gat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US20220059411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porous dielectric structure
TWI801780B (zh)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TW202217979A (zh) 半導體裝置
US11915937B2 (en) Fluorine incorporation method for nanosheet
TWI763227B (zh) 具有遞變多孔介電結構的半導體元件
US1130281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porous dielectric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2326867A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與其形成方法
TW202418584A (zh) 具有由埋入內間隔物隔開之雙隔離區的奈米片
CN112201623A (zh) FinFET中接触插塞的形成工艺
TW202347455A (zh) 半導體裝置以及其形成之方法
TW202410163A (zh) 奈米結構場效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