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2308A -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02308A TW202202308A TW110124359A TW110124359A TW202202308A TW 202202308 A TW202202308 A TW 202202308A TW 110124359 A TW110124359 A TW 110124359A TW 110124359 A TW110124359 A TW 110124359A TW 202202308 A TW202202308 A TW 20220230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resin composition
- solution
- polyimide
- composition solu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36—Successively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e.g. without intermediate trea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12—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2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02—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1/12—Spreading-out the material on a substrate, e.g. on the surface of a liqui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3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1/36—Feeding the material on to the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2252/00—Sheets
- B05D2252/02—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具有:
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A;在兩端部塗布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B;使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得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之步驟C;將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支撐體剝離,得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D;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步驟E;於抓住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狀態下,搬運切斷前薄膜之步驟F;及從切斷前薄膜去掉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步驟G,其中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多於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透明性、耐熱性、機械強度良好的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特別地,關於聚醯亞胺薄膜及其製造方法,使用該薄膜之光學構件用基板係可利用於液晶顯示器、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電子紙等之電子・光裝置。
近年來,隨著高功能化的行動電話或顯示機器和其它各種電子機器類之小型化、輕量化之進展,代替以往的玻璃基板,對於在此等用途使用的透明樹脂基板材料之期待係升高。
為了應用於該等,除了以往的玻璃基板之特徵的透明性、耐熱性、強度之外,還要求工業上能生產、使用之形態。
一邊確保此等薄膜之品質,一邊在工業上使用時,作為重要的實用特性之一個,可舉出薄膜的易滑性。於具有平滑表面的薄膜中,當薄膜彼此接觸時,會發生非常高的摩擦,因此將薄膜捲取成捲筒狀時,滑動性差,容易發生折皺等之外觀不良。藉由確保薄膜支撐體(例如輥)與薄膜之易滑性以及薄膜彼此的易滑性,可提高各步驟中的操作性、處理性,進一步避免在薄膜上發生皺紋等不良處。
作為將易滑性賦予至薄膜之方法,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藉由在薄膜中添加無機微細粉體,而在表面形成微細的突起者。或者,如專利文獻2,有藉由在用於塗布聚醯亞胺薄膜之原料的聚醯胺酸溶液的支撐體之表面,形成凹凸,而得到易滑性提升的薄膜之方法。
作為要求透明的聚醯亞胺薄膜之易滑化技術,有添加氧化鋁或二氧化矽等體積平均粒徑在5nm~100nm之範圍的微粒子之方法(專利文獻3)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6-1180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3404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8-29275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之方法中,在薄膜表面所形成的突起會使光學特性變差。專利文獻2之方法亦同樣地,轉印至薄膜表面的突起會使光學特性變差。又,於專利文獻3之方法中,若粒徑小則為了得到所需要的滑動性而必須增加添加量,添加量之增加係有使薄膜的光學特性變差之另一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提供:一種聚醯亞胺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工業上能生產可作為高功能化的行動電話或顯示機器及其它各種電子機器類之用途所使用的透明樹脂基板來利用之透明性優異的聚醯亞胺薄膜;及一種聚醯亞胺薄膜。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們對於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切斷前薄膜,進行專心致力的研究。結果,發現藉由採用下述之構成,於將透明性優異的薄膜捲取成捲筒狀時,可抑制皺紋等之外觀不良,終於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之構成。
[1]一種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
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A;
在鄰接於前述中央部的兩端部塗布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B;
使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得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之步驟C;
將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前述支撐體剝離,得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D;
於前述步驟D之後,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步驟E;
於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狀態下,搬運前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F;及
於前述步驟F之後,從前述切斷前薄膜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步驟G,
其中前述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前述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2]如[1]記載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兩端部之膜厚前述兩端部之膜厚係大於前述中央部之膜厚。
[3]如[1]或[2]記載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為聚醯亞胺系樹脂。
[4]一種切斷前薄膜,其特徵為具有:
以第1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中央部;及
在前述中央部的兩端,從前述中央部起連續地形成之兩端部;
前述兩端部係以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所構成,前述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5]如[4]記載之切斷前薄膜,其中前述兩端部之膜厚係大於前述中央部之膜厚。
[6]如[5]或[6]記載之切斷前薄膜,其中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為聚醯亞胺系樹脂。
[7]一種一部分切斷薄膜,其係在如前述[5]或[6]記載之切斷前薄膜中具有切斷部者。
根據前述構成,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步驟A),在兩端部塗布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步驟B),使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得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步驟C)。切斷前薄膜積層體的兩端部係成為僅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此處,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量必須多於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量。藉此,可使前述兩端部的摩擦係數小於前述中央部的摩擦係數。再者,藉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兩端部之膜厚較佳為比藉由第1樹脂組成物所形成的中央部之膜厚更厚。藉由兩端部之膜厚比中央部之膜厚更厚,在薄膜捲取時兩端部係比中央部更強地接觸,可在薄膜不發生皺紋或鬆弛等下進行捲取。
再者,藉由經過:將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前述支撐體剝離,得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D,於前述步驟D之後,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步驟E,以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狀態,搬運前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F,及於前述步驟F之後,從前述切斷前薄膜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步驟G,而得到樹脂薄膜。此處,將去掉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後的樹脂薄膜亦稱為「一部分切斷薄膜」,將去掉全部後的樹脂薄膜亦稱為「全部切斷薄膜」。亦即,樹脂薄膜具有切斷部(切斷面)。根據如此的方法,前述切斷前薄膜及一部分切斷薄膜係即使為中央部的滑動性低之薄膜,也由於兩端部的滑動性優異,因此使用習知的捲取裝置,能在無皺紋等不良狀況下捲取。
於前述構成中,前述步驟E較佳為藉由針拉幅式搬運裝置的針(pin)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步驟。
前述切斷前薄膜及一部分切斷薄膜較佳為: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兩端部)之膜厚係大於由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中央部)之膜厚。藉此,兩端部的機械強度提升,例如可更適宜地抑制因針拉幅式搬運裝置之針所造成的裂開。
於前述構成中,前述樹脂薄膜較佳為聚醯亞胺系樹脂薄膜。
近年來,有對於透明性高的聚醯亞胺系樹脂薄膜之高需求,如此的聚醯亞胺系樹脂薄膜係因添加無機微粒子而透明性會變低。因此,根據前述構成,即使在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央部)中含有無機微粒子,也特別地可適宜得到透明性優異的聚醯亞胺系樹脂薄膜。
又,本發明之切斷前薄膜及一部分切斷薄膜之特徵為具有:
以第1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中央部;及
在前述中央部的兩端,從前述中央部起連續地形成之兩端部;
前述兩端部係以無機微粒子之含量比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更多的第2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作為更佳的構成,特徵為前述兩端部之膜厚係厚於前述中央部之膜厚。
根據前述構成,由於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大於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故即使為中央部的滑動性低之薄膜,也兩端部的滑動性優異。
又,根據更佳的構成,由於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係膜厚比中央部更厚,故在去掉兩端部的一部分,得到一部分切斷薄膜時,殘留於薄膜的兩端部係在捲取時,兩端部會比中央部更強地接觸,而可使用習知的捲取裝置在沒有皺紋等不良狀況下捲取。
於前述構成中,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較佳為聚醯亞胺系樹脂。
若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為聚醯亞胺系樹脂,則在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搬運後,只要去掉兩端部的一部分,即可適宜地得到具有透明性優異的中央部之聚醯亞胺系樹脂薄膜。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於使用習知的捲取裝置來捲取透明性優異的薄膜時,可有效果地抑制引入薄膜的皺紋等捲取不良狀況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切斷前薄膜及樹脂薄膜。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具有:
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A;
在鄰接於前述中央部的兩端部塗布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B;
使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得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之步驟C;
將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前述支撐體剝離,得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D;
於前述步驟D之後,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步驟E;
於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狀態下,搬運前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F;及
於前述步驟F之後,從前述切斷前薄膜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步驟G,
其中前述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前述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步驟A、步驟B>
於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中,首先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步驟A)。又,在鄰接於前述中央部的兩端部塗布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步驟B)。前述步驟A與前述步驟B可同時進行,也可在進行前述步驟A後進行前述步驟B,亦可在進行前述步驟B後進行前述步驟A。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必須接觸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的兩端部。
作為前述支撐體,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對於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及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溶劑具有耐性者,例如可舉出如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樹脂製之薄膜或金屬滾筒、無端鋼帶等。
前述步驟A及前述步驟B之塗布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舉出缺角輪塗布法、T模塗法、旋塗法、噴塗法、棒塗法、刀塗法、浸漬法等。亦可從此等之中組合2種方法。若為缺角輪塗布法、T模塗法或此等之組合,則從生產性之觀點來看較宜。
以下,說明步驟A及步驟B之具體例。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用於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之側視剖面圖,圖2係其俯視圖。
如圖1、圖2所示,塗布裝置10具有托輥12、缺角輪輥14與3個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b、16c)。
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b、16c)具有用於劃分塗布液貯留部16的4個側板18(18a、18b、18c、18d)與背板20。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b、16c)係可在背板20與側板18所包圍的區域中貯留塗布液62。
於3個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b、16c)中的位於兩端側之塗布液貯留部16a、16c中,貯留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於位於中央的塗布液貯留部16b中,貯留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
托輥12係藉由旋轉而連續地搬運支撐體60。被托輥12所搬運的支撐體60係通過在托輥12與缺角輪輥14之間所形成的間隙22。於支撐體60通過間隙22時,塗布液62(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從塗布液貯留部16供給至支撐體60上,形成塗布膜64(64a、64b、64c)。具體而言,從間隙22形成相當於扣除支撐體60的厚度後之厚度的塗布膜64。
塗布膜64之厚度可藉由托輥12與缺角輪輥14之間的間隙22等來控制。
圖3係如圖2所示的側板18b附近之部分放大俯視圖。
將各塗布液62(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於支撐體60上後,在寬度方向擴展。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側板18b附近所塗布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係在寬度方向內側(圖2、圖3中右側)擴展。另一方面,在側板18b附近所塗布的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係在寬度方向外側(圖2、圖3中左側)擴展。而且,於流動方向(圖2、圖3中上側)之沒有側板18b的地方,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塗布膜64a)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膜64b)連接。
同樣地,在側板18c附近所塗布的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係在寬度方向外側(圖2中右側)擴展。另一方面,在側板18c附近所塗布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c係在寬度方向內側(圖2中左側)擴展。而且,於流動方向之沒有側板18c的地方,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膜64b)與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c(塗布膜64c)連接。
藉由以上,連接塗布膜64a與塗布膜64b,同時連接塗布膜64b與塗布膜64c。前述連接係可舉出藉由構成各塗布膜64的各樹脂組成物溶液彼此相溶而連接之情況,或藉由各塗布膜64的界面之接著力而連接之情況等。
作為各塗布膜64的連接態樣,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舉出各塗布膜僅以側面連接之情況(參照圖4)、任一個塗布膜在另一個塗布膜上稍微重複之情況(參照圖5、圖6)。更佳的連接態樣為圖4或圖5,特佳的連接態樣為圖5。
圖4係顯示兩端部之膜厚與中央部之膜厚為幾乎相同的大小,且各塗布膜僅以側面連接之情況的剖面圖。
於圖4所示之例中,塗布膜64a與塗布膜64b僅以側面連接。又,塗布膜64b與塗布膜64c僅以側面連接。剛塗布後係僅以側面連接,但於後續步驟C的緊鄰之前,藉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塗布膜64a)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膜64b)、或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膜64b)與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c(塗布膜64c)進行混合,而製作組成傾斜區域。前述組成傾斜區域之寬度較佳為非組成傾斜區域的部分之塗布膜64b的厚度之10~2500倍之範圍。更佳為100~1000倍,尤佳為250~500倍。例如,於塗布膜64b的厚度為20μm時,前述組成傾斜區域之寬度較佳為0.2mm(塗布膜64b的厚度之10倍)~5cm(塗布膜64b的厚度之2500倍)。若為該範圍,則在製造中不易發生來自組成傾斜區域的斷裂。
圖5係顯示兩端部之膜厚大於中央部之膜厚,且塗布膜64a及塗布膜64c在塗布膜64b上稍微重複之情況的剖面圖。
於圖5所示之例中,塗布膜64a的端部係稍微在塗布膜64b上重複。又,塗布膜64c的端部係稍微在塗布膜64b上重複。重複部分係藉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塗布膜64a)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膜64b)、或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膜64b)與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c(塗布膜64c)進行混合而製作組成傾斜區域。前述組成傾斜區域之寬度較佳為非組成傾斜區域的部分之塗布膜64b的厚度之10~2500倍之範圍。更佳為100~1000倍,尤佳為250~500倍。例如,當塗布膜64b的厚度為20μm時,前述組成傾斜區域的寬度較佳為0.2mm(塗布膜64b的厚度之10倍)~5cm(塗布膜64b的厚度之2500倍)。若為該範圍,則在製造中不易發生來自組成傾斜區域的斷裂。又,將樹脂薄膜捲取成捲筒狀時,中央部的膜彼此不摩擦,不易發生皺紋或鬆弛等。
圖6係顯示兩端部之膜厚小於中央部之膜厚,且塗布膜64b在塗布膜64a及塗布膜64c上稍微重複之情況的剖面圖。
於圖6所示之例中,塗布膜64b的端部(圖6中左側的端部)係稍微在塗布膜64a上重複。又,塗布膜64b的端部(圖6中右側的端部)係稍微在塗布膜64c上重複。作為重複部分的寬度之一例,與圖5之情況同樣,較佳為非組成傾斜區域的部分之塗布膜64b的10~2500倍之範圍。更佳為100~1000倍,尤佳為250~500倍。若為該範圍,則在製造中不易發生來自組成傾斜區域的斷裂。
前述連接態樣例如可藉由間隙22決定。若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通過的間隙22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通過的間隙22相同,則容易成為圖4所示的態樣之連接態樣。若使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通過的間隙22稍寬於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通過的間隙22,則容易成為圖5所示的態樣之連接態樣。若使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通過的間隙22稍寬於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通過的間隙22,則容易成為圖6所示的態樣之連接態樣。尚且,前述連接態樣可不僅藉由間隙22,而且亦藉由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之黏度或側板18之寬度來控制。
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上述說明的塗布裝置10,同時進行步驟A與步驟B。
以上,說明了第1實施形態之步驟A及步驟B。
[第2實施形態]
圖7係用於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之側視剖面圖,圖8係其俯視圖。尚且,於第2實施形態之塗布裝置30中,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塗布裝置10共通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單化說明。
如圖7、圖8所示,塗布裝置30具有托輥12、缺角輪輥14與在寬度方向的兩側之2個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c)。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c)係可在以背板20與側板18所包圍的區域中貯留塗布液62。
於2個塗布液貯留部16(16a、16c)中,貯留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尚且,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的塗布裝置30中,在塗布液貯留部16中不貯留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
托輥12係藉由旋轉而連續地搬運支撐體60。被托輥12所搬運的支撐體60係通過在托輥12與缺角輪輥14之間所形成的間隙22。於支撐體60通過間隙22時,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62a、62c從塗布液貯留部16供給至支撐體60上,形成塗布膜64a、64c。
塗布裝置30進一步具備T模塗機32。T模塗機32係設置在比托輥12、缺角輪輥14更後段。T模塗機32係以吐出口位於支撐體60的中央部上方之方式設置。
當形成塗布膜64a、64c後的支撐體60被搬運過來時,則T模塗機32係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於支撐體60的中央部。
於第2實施形態中,藉由上述說明的塗布裝置30,首先,先進行步驟B,然後進行步驟A。於第2實施形態之情況,各塗布膜64之連接態樣變容易成為圖6所示的連接態樣,但不受此所限定。尚且,作為第2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亦可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先以缺角輪塗布機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然後在兩端部以T模塗機塗布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
以上,說明了第2實施形態之步驟A及步驟B。
[第3實施形態]
圖9係用於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的側視剖面圖,圖10係其俯視圖。尚且,於第3實施形態之塗布裝置40中,關於與第2實施形態之塗布裝置30共通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單化說明。
塗布裝置40具備T模塗機42a、T模塗機42b、T模塗機42c。T模塗機42a、T模塗機42c係設置在比T模塗機42b更前段。
T模塗機42a、T模塗機42c係分別以係以吐出口位於支撐體60的端部上方之方式設置。圖10中,T模塗機42a以係以吐出口位於支撐體60的左側端部上方之方式設置,T模塗機42c以係以吐出口位於支撐體60的右側端部上方之方式設置。
T模塗機42b以係以吐出口位於支撐體60的中央部上方之方式設置。
當形成塗布膜64a、64c後的支撐體60被搬運過來時,則T模塗機42b係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62b塗布於支撐體60的中央部。
於第3實施形態之情況,各塗布膜64之接合態樣變容易成為圖5所示的接合態樣,但不受此所限定。又,作為第3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亦可在兩端部以T模塗機塗布第2樹脂組成物,然後在中央部以T模塗機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此時,各塗布膜64之接合態樣變容易成為圖6所示的接合態樣,但不受此所限定。
再者,作為另一變形例,亦可以T模塗機在單側的端部塗布第2樹脂組成物,然後以T模塗機在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接著在另一單側的端部以T模塗機將第2樹脂組成物塗布於單側的端部。此時,各塗布膜64之接合態樣變容易成為圖11所示的接合態樣,但不受此所限定。
於圖11所示之例中,塗布膜64a的端部係稍微在塗布膜64b上重複。又,塗布膜64b的端部(圖11中右側的端部)係稍微在塗布膜64c上重複。
如第3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所示,步驟A及步驟B可為縱列地配置複數個T模塗機,而逐次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與第2樹脂組成物之形態。
[第4實施形態]
圖12係用於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之側視剖面圖,圖13係其俯視圖。尚且,於第4實施形態之塗布裝置50中,關於與第3實施形態之塗布裝置40共通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單化說明。
塗布裝置50具備具有在寬度方向中經分割成3個的吐出口之T模塗機52。T模塗機52係在支撐體60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同時在兩端部塗布第2樹脂組成物。
如圖12、圖13所示,第4實施形態中的步驟A及步驟B為同時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與第2樹脂組成物之形態。於第4實施形態之情況,各塗布膜64的接合態樣容易成為圖4所示的接合態樣,但不受此所限定。
<步驟C>
於前述步驟A及前述步驟B之後,使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得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步驟C)。作為乾燥條件,可在能使溶劑充分揮發的範圍內適宜設定,作為一例,可設為乾燥溫度60℃~140℃之範圍、乾燥時間1分鐘~60分鐘之範圍內。前述乾燥條件尤其在使用二甲基乙醯胺作為溶劑時,因其沸點為165℃而較宜。
於步驟C之後、步驟D之前,亦可進行將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與前述支撐體一起捲取成捲筒狀之步驟(步驟C-1)。此時,只要於步驟D之前,再度捲出前述切斷前薄膜即可。又,於本發明中,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因此,若為前述圖4或圖5之構成,則兩端部的滑動性(摩擦係數)係大於中央部的滑動性,因此可防止中央部的皺紋或鬆弛等之發生。
<步驟D>
於前述步驟C之後,將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前述支撐體剝離,得到切斷前薄膜(步驟D)。作為將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前述支撐體剝離之方法,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可採用:以鑷子等從邊端掀起之方法;在切斷前薄膜積層體中導入切口,在切口部分的1邊貼附黏著膠帶後,從該膠帶部分掀起之方法;直空吸附切斷前薄膜的切口部分之1邊後,從該部分掀起之方法等。作為掀起方法,宜邊捲取成捲筒邊掀起。
作為在前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中導入切口之方法,有藉由刀具等切削具將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切斷之方法,藉由雷射將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切斷之方法,藉由水刀(water jet)將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切斷之方法等,但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採用上述方法時,亦可適宜採用使超音波重疊於切削具,或附加往復動作、上下動作等而提高切削性能等之手法。
於步驟D之後、步驟E之前,亦可進行將前述切斷前薄膜捲取成捲筒狀之步驟(步驟D-1)。此時,只要於步驟E之前,再度捲出前述切斷前薄膜即可。捲取前述切斷前薄膜時,較佳為夾住襯紙(防黏連薄膜)而進行捲取。此時,若為前述圖4或圖5之構成,則兩端部的滑動性(摩擦係數)係大於中央部的滑動性,因此可防止中央部的皺紋或鬆弛等之發生。
若實施前述步驟C-1及/或前述D-1之步驟,則在乾燥步驟(步驟C)之後,於實施切斷步驟(步驟G)之前,可設一定的期間。
於乾燥步驟(步驟C)之後,暫時捲取前述切斷薄膜積層體,藉由以該狀態保持一定的期間,而可均等化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溶劑分布。關於此點,以下說明。
如圖5、圖6所示,於2個塗布膜稍微重複之情況,在支撐體上使其剛剛乾燥後的薄膜中之溶劑分布,係支撐體側的塗布膜之溶劑殘存量多於表面側的塗布膜之溶劑殘存量。若於此狀態下,進行加熱步驟(例如後述的步驟F),則在溶劑揮發量發生差異,在該部分(重複部分)中有容易裂開之虞。
因此,藉由實施前述步驟C-1及/或前述D-1,均等化重複部分之厚度方向的溶劑分布,二種塗布膜的溶劑殘存量變比較均等,可使該重複部分中不易裂開。
於前述步驟C-1之後及/或前述步驟D-1之後,以捲筒狀態保持的期間較佳為30分鐘以上,更佳為3小時以上。若以捲筒狀態保持前述期間,則可使溶劑適宜在厚度方向中擴散。
又,若實施前述步驟C-1及/或前述D-1,則在步驟之途中,由於暫時捲取前述切斷前薄膜,可使生產裝置小型化。亦即,連續地連接全部步驟時,變成相當長的生產線,在工廠佈局等會有限制。另一方面,若於製造途中實施捲取步驟,則可將生產線一分為二,可將經二分的2個生產線並列地配置,可成為比較小型的製造裝置。
再者,藉由在製造途中暫時捲取,步驟中的品質查核變可能。
<步驟E>
於前述步驟D之後,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步驟E)。具體而言,作為拉幅式搬運裝置,使用針拉幅式搬運裝置時,藉由針拉幅式搬運裝置之複數個針刺穿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而抓住。又,作為拉幅式搬運裝置,使用夾持拉幅式搬運裝置時,藉由夾持拉幅式搬運裝置之複數個夾子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作為拉幅式搬運裝置,可使用習知者(例如日本發明專利第4843996號公報、日本發明專利第4821960號公報中揭示的拉幅式搬運裝置等)。
<步驟F>
於前述步驟E之後,以抓住前述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狀態,搬運前述切斷前薄膜(步驟F)。於搬運時,可進行加熱。加熱溫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於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及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為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時,例如可設為150℃~500℃、1分鐘~60分鐘之範圍內。
尚且,於步驟E、步驟F中,可在寬度方向中將切斷前薄膜予延伸,也可不延伸。
於前述步驟F中,通常在搬運時,前述切斷前薄膜係在寬度方向中收縮。因此,拉伸張力會施加在拉幅式搬運裝置所抓住的部分。前述切斷前薄膜由於較佳為兩端部之膜厚係比中央部之膜厚更厚,故可抑制經抓住的部分(兩端部)中的前述切斷前薄膜之裂開。又,前述切斷前薄膜係只要使兩端部(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的撕裂強度大於中央部(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的撕裂強度,則亦可進一步抑制經抓住的部分(兩端部)中之前述切斷前薄膜的裂開。特別地,於使用針拉幅式搬運裝置作為拉幅式搬運裝置時,可更適宜地抑制因針拉幅式搬運裝置之針所造成的裂開。
<步驟G>
於前述步驟F之後,從前述切斷前薄膜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得到樹脂薄膜(步驟G)。於步驟G中,只要至少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即可,由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亦可與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一起被去掉一部分。亦即,前述樹脂薄膜只要從「端部/中央部/端部」之構成中去掉兩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即可,例如「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端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端部/中央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中央部」或「經一部分切除的中央部」之任一者皆可。
前述切斷前薄膜的中央部之膜厚(厚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5μm~125μm,更佳為7.5μm~75μm,尤佳為12.5μm~50μm。又,兩端部之膜厚(厚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10μm~200μm,更佳為15μm~180μm,尤佳為20μm~150μm。各兩端部之膜厚可相同或相異,但較佳為相同。前述各兩端部之膜厚較佳為大於中央部之膜厚。各兩端部之膜厚與中央部之膜厚的比率(兩端部/中央部)較佳為超過1。從容易防止中央部的皺紋或鬆弛來看,更佳為1.25以上,尤佳為1.5以上。又,為了使兩端部與中央部之乾燥狀態沒有差異,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尤佳為5以下。前述切斷前薄膜的膜厚係成為樹脂薄膜之膜厚。
作為從前述切斷前薄膜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方法,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使用習知的切割機等。此時,產生切斷部(切斷面)。
以上,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依照本發明,可在使用習知的捲取裝置捲取透明性優異的薄膜時,有效果地抑制引入薄膜的皺紋等之捲取不良狀況。
以下,說明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及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以下亦僅稱「樹脂組成物溶液」)。
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及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只要是成為於前述切斷前薄膜及前述樹脂薄膜中,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無機微粒子之含量大於由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無機微粒子之含量的構成,則沒有特別的限定。
作為前述樹脂組成物溶液,可舉出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聚醯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聚醯胺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聚酯系樹脂組成物溶液、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溶液、聚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溶液等。其中,從透明性、耐熱性、機械強度良好來看,較佳為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
前述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可為聚醯胺酸(聚醯亞胺前驅物)溶液,也可為聚醯亞胺溶液。使用聚醯胺酸溶液時,藉由在步驟F中熱處理,使其進行脫水閉環反應,而成為聚醯亞胺之薄膜。使用聚醯亞胺溶液時,藉由在步驟C中使溶劑揮發,而成為聚醯亞胺之薄膜。
本發明中的聚醯亞胺薄膜係在主鏈具有醯亞胺鍵的高分子薄膜,較佳為聚醯亞胺薄膜、聚醯胺醯亞胺薄膜、聚醯胺薄膜,更佳為聚醯亞胺薄膜、聚醯胺醯亞胺薄膜,尤佳為聚醯亞胺薄膜。
一般而言,聚醯亞胺薄膜係藉由在溶劑中使二胺類與四羧酸類反應,將所得之聚醯胺酸(聚醯亞胺前驅物)溶液塗布於聚醯亞胺薄膜製作用支撐體,進行乾燥而成為生膜(green film)(亦稱為「前驅物薄膜」或「聚醯胺酸薄膜」),進一步在聚醯亞胺薄膜製作用支撐體上,或以從該支撐體剝離之狀態,將生膜予以高溫熱處理,使其進行脫水閉環反應而得。又,作為另一方法,亦可將在溶劑中藉由二胺類與四羧酸類之脫水閉環反應而得的聚醯亞胺溶液塗布於聚醯亞胺薄膜製作用支撐體,進行乾燥而成為含有1~50質量%的溶劑之聚醯亞胺薄膜,進一步在聚醯亞胺薄膜製作用支撐體上,或以從該支撐體剝離之狀態,將含有1~50質量%的溶劑之聚醯亞胺薄膜進行高溫處理,使其乾燥而獲得。
又,一般而言,聚醯胺醯亞胺薄膜係藉由在溶劑中使二異氰酸酯類與三羧酸類反應,將所得之聚醯胺醯亞胺溶液塗布於聚醯胺醯亞胺薄膜製作用支撐體,進行乾燥而成為含有1~50質量%的溶劑之聚醯胺醯亞胺薄膜,進一步在聚醯胺醯亞胺製作用支撐體上,或以從該支撐體剝離之狀態,將含有1~50質量%的溶劑之聚醯胺醯亞胺薄膜進行高溫處理,使其乾燥而獲得。
另外,一般而言,聚醯胺薄膜係藉由在溶劑中使二胺類與二羧酸類反應,將所得之聚醯胺溶液塗布於聚醯胺薄膜製作用支撐體,進行乾燥而成為含有1~50質量%的溶劑之聚醯胺薄膜,進一步在聚醯胺製作用支撐體上,或以從該支撐體剝離之狀態,將含1~50質量%的溶劑之聚醯胺薄膜進行高溫處理,使其乾燥而獲得。
作為前述四羧酸類、三羧酸類、二羧酸類,可使用聚醯亞胺合成、聚醯胺醯亞胺合成、聚醯胺合成中通常使用的芳香族四羧酸類(包含其酸酐)、脂肪族四羧酸類(包含其酸酐)、脂環式四羧酸類(包含其酸酐)、芳香族三羧酸類(包含其酸酐)、脂肪族三羧酸類(包含其酸酐)、脂環式三羧酸類(包含其酸酐)、芳香族二羧酸類、脂肪族二羧酸類、脂環式二羧酸類等。其中,較佳為芳香族四羧酸酐類、脂肪族四羧酸酐類,從耐熱性之觀點來看,更佳為芳香族四羧酸酐類,從透光性之觀點來看,更佳為脂環式四羧酸類。四羧酸類為酸酐時,在分子內酐結構可為1個,也可為2個,較佳為具有2個酐結構者(二酐)。四羧酸類、三羧酸類、二羧酸類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二種以上。
作為用於得到本發明中的無色透明性高之聚醯亞胺的芳香族四羧酸類,可舉出:均苯四甲酸、4,4’-(2,2-六氟亞異丙基)二鄰苯二甲酸、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3,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雙(1,3-二氧雜-1,3-二氫-2-苯并呋喃-5-羧酸)1,4-伸苯酯、雙(1,3-二氧雜-1,3-二氫-2-苯并呋喃-5-基)苯-1,4-二羧酸酯、4,4’-[4,4’-(3-側氧-1,3-二氫-2-苯并呋喃-1,1-二基)雙(苯-1,4-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3,3’,4,4’-二苯基酮四羧酸、4,4’-[(3-側氧-1,3-二氫-2-苯并呋喃-1,1-二基)雙(甲苯-2,5-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3-側氧-1,3-二氫-2-苯并呋喃-1,1-二基)雙(1,4-二甲苯-2,5-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4,4’-(3-側氧-1,3-二氫-2-苯并呋喃-1,1-二基)雙(4-異丙基-甲苯-2,5-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4,4’-(3-側氧-1,3-二氫-2-苯并呋喃-1,1-二基)雙(萘-1,4-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4,4’-(3H-2,1-苯并硫醇-1,1-二氧化物-3,3-二基)雙(苯-1,4-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二苯基酮四羧酸、4,4’-[(3H-2,1-苯并硫醇-1,1-二氧化物-3,3-二基)雙(甲苯-2,5-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3H-2,1-苯并硫醇-1,1-二氧化物-3,3-二基)雙(1,4-二甲苯-2,5-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4,4’-(3H-2,1-苯并硫醇-1,1-二氧化物-3,3-二基)雙(4-異丙基-甲苯-2,5-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4,4’-[4,4’-(3H-2,1-苯并硫醇-1,1-二氧化物-3,3-二基)雙(萘-1,4-二氧基)]二苯-1,2-二羧酸、3,3’,4,4’-二苯基碸四羧酸、3,3’,4,4’-聯苯基四羧酸、2,3,3’,4’-聯苯基四羧酸、2,2’,3,3’-聯苯基四羧酸、2,2’-二苯氧基-4,4’,5,5’-聯苯基四羧酸、均苯四甲酸、4,4’-[螺(𠮿-9,9’-茀)-2,6-二基雙(氧基羰基)]二鄰苯二甲酸、4,4’-[螺(𠮿-9,9’-茀)-3,6-二基雙(氧基羰基)]二鄰苯二甲酸等之四羧酸及此等之酸酐。於此等之中,宜為具有2個酸酐結構的二酐,特佳為4,4’-(2,2-六氟亞異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尚且,芳香族四羧酸類係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二種以上。芳香族四羧酸類係在重視耐熱性時,例如較佳為全部四羧酸類的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尤佳為70質量%以上,尤更佳為80質量%以上。
作為脂環式四羧酸類,可舉出:1,2,3,4-環丁烷四羧酸、1,2,3,4-環戊烷四羧酸、1,2,3,4-環己烷四羧酸、1,2,4,5-環己烷四羧酸、3,3’,4,4’-雙環己基四羧酸、雙環[2,2,1]庚烷-2,3,5,6-四羧酸、雙環[2,2,2]辛烷-2,3,5,6-四羧酸、雙環[2,2,2]辛-7-烯-2,3,5,6-四羧酸、四氫蒽-2,3,6,7-四羧酸、十四氫-1,4:5,8:9,10-三亞甲基蒽-2,3,6,7-四羧酸、十氫萘-2,3,6,7-四羧酸、十氫-1,4:5,8-二亞甲基萘-2,3,6,7-四羧酸、十氫-1,4-橋亞乙基-5,8-亞甲基萘-2,3,6,7-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戊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別名「降莰烷-2-螺-2’-環戊酮-5’-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甲基降莰烷-2-螺-α-環戊酮-α’-螺-2”-(甲基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己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別名「降莰烷-2-螺-2’-環己酮-6’-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甲基降莰烷-2-螺-α-環己酮-α’-螺-2”-(甲基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丙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丁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庚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辛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壬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癸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十一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十二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十三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十四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環十五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甲基環戊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降莰烷-2-螺-α-(甲基環己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等之四羧酸及此等之酸酐。又,亦可舉出以式(1)的結構表示之含有酸酐基的雙層(double‐decker)型倍半矽氧烷衍生物等。於此等之中,宜為具有2個酸酐結構的二酐,尤其較佳為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1,2,3,4-環己烷四羧酸二酐、1,2,4,5-環己烷四羧酸二酐,更佳為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1,2,4,5-環己烷四羧酸二酐,尤佳為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尚且,此等係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二種以上。脂環式四羧酸類係在重視透明性時,例如較佳為全部四羧酸類的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尤佳為70質量%以上,尤更佳為80質量%以上。
作為三羧酸類,可舉出:偏苯三甲酸、1,2,5-萘三羧酸、二苯基醚-3,3’,4’-三羧酸、二苯基碸-3,3’,4’-三羧酸等之芳香族三羧酸、或六氫偏苯三甲酸等之上述芳香族三羧酸的氫化物、乙二醇雙偏苯三甲酸酯、丙二醇雙偏苯三甲酸酯、1,4-丁二醇雙偏苯三甲酸酯、聚乙二醇雙偏苯三甲酸酯等之烷二醇雙偏苯三甲酸酯,及此等之一酐、酯化物。於此等之中,較佳為具有1個酸酐結構的一酐,特佳為偏苯三甲酸酐、六氫偏苯三甲酸酐。尚且,此等係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複數而使用。
作為二羧酸類,可舉出: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萘二羧酸、4,4’-氧基二苯羧酸等之芳香族二羧酸、或1,6-環己烷二羧酸等之上述芳香族二羧酸的氫化物、草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2-甲基琥珀酸及此等之醯氯化物或酯化物等。於此等之中,較佳為芳香族二羧酸及其氫化物,特佳為對苯二甲酸、1,6-環己烷二羧酸、4,4’-氧基二苯羧酸。尚且,二羧酸類係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複數而使用。
作為用於得到本發明中的無色透明性高之聚醯亞胺的二胺類或異氰酸酯類,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使用聚醯亞胺合成、聚醯胺醯亞胺合成、聚醯胺合成中通常使用的芳香族二胺類、脂肪族二胺類、脂環式二胺類、芳香族二異氰酸酯類、脂肪族二異氰酸酯類、脂環式二異氰酸酯類等。從耐熱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芳香族二胺類,從透明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脂環式二胺。又,若使用具有苯并唑結構的芳香族二胺類,則可展現高的耐熱性,同時可展現高彈性模數、低熱收縮性、低線膨脹係數。二胺類及異氰酸酯類係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二種以上。
作為芳香族二胺類,例如可舉出:2,2’-二甲基-4,4’-二胺基聯苯、1,4-雙[2-(4-胺基苯基)-2-丙基]苯、1,4-雙(4-胺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4,4’-雙(4-胺基苯氧基)聯苯、4,4’-雙(3-胺基苯氧基)聯苯、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酮、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硫醚、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碸、2,2-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間伸苯基二胺、鄰伸苯基二胺、對伸苯基二胺、間胺基苄基胺、對胺基苄基胺、4-胺基-N-(4-胺基苯基)苯甲醯胺、3,3’-二胺基二苯基醚、3,4’-二胺基二苯基醚、4,4’-二胺基二苯基醚、2,2’-三氟甲基-4,4’-二胺基二苯基醚、3,3’-二胺基二苯基硫醚、3,4’-二胺基二苯基硫醚、4,4’-二胺基二苯基硫醚、3,3’-二胺基二苯基亞碸、3,4’-二胺基二苯基亞碸、4,4’-二胺基二苯基亞碸、3,3’-二胺基二苯基碸、3,4’-二胺基二苯基碸、4,4’-二胺基二苯基碸、3,3’-二胺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二苯基酮、4,4’-二胺基二苯基酮、3,3’-二胺基二苯基甲烷、3,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甲烷、1,1-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乙烷、1,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乙烷、1,1-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1,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1,3-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1,1-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丁烷、1,3-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丁烷、1,4-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丁烷、2,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丁烷、2,3-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丁烷、2-[4-(4-胺基苯氧基)苯基]-2-[4-(4-胺基苯氧基)-3-甲基苯基]丙烷、2,2-雙[4-(4-胺基苯氧基)-3-甲基苯基]丙烷、2-[4-(4-胺基苯氧基)苯基]-2-[4-(4-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雙[4-(4-胺基苯氧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1,4-雙(3-胺基苯氧基)苯、1,3-雙(3-胺基苯氧基)苯、1,4-雙(4-胺基苯氧基)苯、4,4’-雙(4-胺基苯氧基)聯苯、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酮、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硫醚、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亞碸、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碸、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醚、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醚、1,3-雙[4-(4-胺基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3-雙[4-(3-胺基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4-雙[4-(3-胺基苯氧基)苯甲醯基]苯、4,4’-雙[(3-胺基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1-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1,3-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3,4’-二胺基二苯基硫醚、2,2-雙[3-(3-胺基苯氧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甲烷、1,1-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乙烷、1,2-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乙烷、雙[4-(3-胺基苯氧基)苯基]亞碸、4,4’-雙[3-(4-胺基苯氧基)苯甲醯基]二苯基醚、4,4’-雙[3-(3-胺基苯氧基)苯甲醯基]二苯基醚、4,4’-雙[4-(4-胺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氧基]二苯基酮、4,4’-雙[4-(4-胺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氧基]二苯基碸、雙[4-{4-(4-胺基苯氧基)苯氧基}苯基]碸、1,4-雙[4-(4-胺基苯氧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1,3-雙[4-(4-胺基苯氧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1,3-雙[4-(4-胺基-6-三氟甲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1,3-雙[4-(4-胺基-6-氟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1,3-雙[4-(4-胺基-6-甲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1,3-雙[4-(4-胺基-6-氰基苯氧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3,3’-二胺基-4,4’-二苯氧基二苯基酮、4,4’-二胺基-5,5’-二苯氧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4,5’-二苯氧基二苯基酮、3,3’-二胺基-4-苯氧基二苯基酮、4,4’-二胺基-5-苯氧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4-苯氧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5’-苯氧基二苯基酮、3,3’-二胺基-4,4’-二聯苯氧基二苯基酮、4,4’-二胺基-5,5’-二聯苯氧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4,5’-二聯苯氧基二苯基酮、3,3’-二胺基-4-聯苯氧基二苯基酮、4,4’-二胺基-5-聯苯氧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4-聯苯氧基二苯基酮、3,4’-二胺基-5’-聯苯氧基二苯基酮、1,3-雙(3-胺基-4-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4-雙(3-胺基-4-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3-雙(4-胺基-5-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4-雙(4-胺基-5-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3-雙(3-胺基-4-聯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4-雙(3-胺基-4-聯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3-雙(4-胺基-5-聯苯氧基苯甲醯基)苯、1,4-雙(4-胺基-5-聯苯氧基苯甲醯基)苯、2,6-雙[4-(4-胺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氧基]苯甲腈、4,4’-[9H-茀-9,9-二基]雙苯胺(別名「9,9-雙(4-胺基苯基)茀」)、螺(𠮿-9,9’-茀)-2,6-二基雙(氧基羰基)]雙苯胺、4,4’-[螺(𠮿-9,9’-茀)-2,6-二基雙(氧基羰基)]雙苯胺、4,4’-[螺(𠮿-9,9’-茀)-3,6-二基雙(氧基羰基)]雙苯胺、9,10-雙(4-胺基苯基)腺嘌呤、2,4-雙(4-胺基苯基)環丁烷-1,3-二羧酸二甲酯、以式(2)的結構表示整含有胺基的雙層型倍半矽氧烷衍生物,及上述芳香族二胺的芳香環上的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被鹵素原子、碳數1~3的烷基或烷氧基、氰基、或者烷基或烷氧基的氫原子之一部分或全部經鹵素原子取代之碳數1~3的鹵化烷基或被烷氧基所取代而成的芳香族二胺等。又,作為前述具有苯并唑結構的芳香族二胺類,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舉出:5-胺基-2-(對胺基苯基)苯并唑、6-胺基-2-(對胺基苯基)苯并唑、5-胺基-2-(間胺基苯基)苯并唑、6-胺基-2-(間胺基苯基)苯并唑、2,2’-對伸苯基雙(5-胺基苯并唑)、2,2’-對伸苯基雙(6-胺基苯并唑)、1-(5-胺基苯并唑酮)-4-(6-胺基苯并唑酮)苯、2,6-(4,4’-二胺基二苯基)苯并[1,2-d:5,4-d’]雙唑、2,6-(4,4’-二胺基二苯基)苯并[1,2-d:4,5-d’]雙唑、2,6-(3,4’-二胺基二苯基)苯并[1,2-d:5,4-d’]雙唑、2,6-(3,4’-二胺基二苯基)苯并[1,2-d:4,5-d’]雙唑、2,6-(3,3’-二胺基二苯基)苯并[1,2-d:5,4-d’]雙唑、2,6-(3,3’-二胺基二苯基)苯并[1,2-d:4,5-d’]雙唑等。於此等之中,特佳為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4-胺基-N-(4-胺基苯基)苯甲醯胺、4,4’-二胺基二苯基碸、3,3’-二胺基二苯基酮。尚且,芳香族二胺類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複數而使用。
作為脂環式二胺類,例如可舉出:1,4-二胺基環己烷、1,4-二胺基-2-甲基環己烷、1,4-二胺基-2-乙基環己烷、1,4-二胺基-2-正丙基環己烷、1,4-二胺基-2-異丙基環己烷、1,4-二胺基-2-正丁基環己烷、1,4-二胺基-2-異丁基環己烷、1,4-二胺基-2-第二丁基環己烷、1,4-二胺基-2-第三丁基環己烷、4,4’-亞甲基雙(2,6-二甲基環己基胺)等。於此等之中,尤其較佳為1,4-二胺基環己烷、1,4-二胺基-2-甲基環己烷,更佳為1,4-二胺基環己烷。尚且,脂環式二胺類係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複數而使用。
作為二異氰酸酯類,例如可舉出:二苯基甲烷-2,4’-二異氰酸酯、3,2’-或3,3’-或4,2’-或4,3’-或5,2’-或5,3’-或6,2’-或6,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2,4’-二異氰酸酯、3,2’-或3,3’-或4,2’-或4,3’-或5,2’-或5,3’-或6,2’-或6,3’-二乙基二苯基甲烷-2,4’-二異氰酸酯、3,2’-或3,3’-或4,2’-或4,3’-或5,2’-或5,3’-或6,2’-或6,3’-二甲氧基二苯基甲烷-2,4’-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3,3’-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3,4’-二異氰酸酯、二苯基醚-4,4’-二異氰酸酯、二苯基酮-4,4’-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碸-4,4’-二異氰酸酯、甲苯-2,4-二異氰酸酯、甲苯-2,6-二異氰酸酯、間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對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萘-2,6-二異氰酸酯、4,4’-(2,2雙(4-苯氧基苯基)丙烷)二異氰酸酯、3,3’-或2,2’-二甲基聯苯基-4,4’-二異氰酸酯、3,3’-或2,2’-二乙基聯苯基-4,4’-二異氰酸酯、3,3’-二甲氧基聯苯基-4,4’-二異氰酸酯、3,3’-二乙氧基聯苯基-4,4’-二異氰酸酯等之芳香族二異氰酸酯類,及此等之任一者經氫化而成的二異氰酸酯(例如,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1,4-環己烷二異氰酸酯、1,3-環己烷二異氰酸酯、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於此等之中,從低吸濕性、尺寸安定性、價格及聚合性之點來看,較佳為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甲苯-2,4-二異氰酸酯、甲苯-2,6-二異氰酸酯、3,3’-二甲基聯苯基-4,4’-二異氰酸酯或萘-2,6-二異氰酸酯、4,4’-二環己基甲烷二異氰酸酯、1,4-環己烷二異氰酸酯。尚且,二異氰酸酯類係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複數而使用。
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及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各自可相同,也可相異。其中,採用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作為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時,從耐熱性接近等之觀點來看,作為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較佳亦使用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較佳為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具有與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的耐熱性同等以上之耐熱性。又,在兩端部所使用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各自可相同,也可相異,但較佳為相同組成的聚醯亞胺系樹脂組成物溶液。
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可含有無機微粒子。從容易得到透明性高的聚醯亞胺系樹脂薄膜來看,含量較佳為0.1ppm以上,更佳為1ppm以上,尤佳為5ppm以上,特佳為10ppm以上。又,從不使透明性降低來看,較佳為1000ppm以下,更佳為800ppm以下,尤佳為500ppm以下,特佳為300ppm以下。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之測定方法係根據實施例之方法。
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含有無機微粒子。從成為薄膜捲筒時的滑動性變良好來看,含量較佳為1000ppm以上,更佳為3000ppm以上,尤佳為5000ppm以上。又,從成本之觀點來看,較佳為50000ppm以下,更佳為30000ppm以下,尤佳為20000ppm以下。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之測定方法係根據實施例之方法。
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可含有無機微粒子,也可不含。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含有無機微粒子時,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比率(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較佳為100以上,更佳為200以上,尤佳為300以上,特佳為500以上。又,較佳為500000以下,更佳為300000以下,尤佳為100000以下。
前述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及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中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成為前述切斷前薄膜及前述樹脂薄膜的中央部及兩端部所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作為無機微粒子,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舉出二氧化矽、碳、陶瓷等,其中較佳為二氧化矽。可單獨使用該等,也可併用2種以上。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nm以上,更佳為30nm以上,尤佳為50nm以上。又,較佳為1μm以下,更佳為500nm以下,尤佳為100nm以下。作為無機微粒子之市售品,例如可使用日產化學工業製的有機二氧化矽溶膠「Snowtex(註冊商標)DMAc-ST-ZL」等。其為在二甲基乙醯胺中分散有無機微粒子者。平均粒徑70~100nm、分散液黏度1-10mPa・S,包含20質量%的SiO2
。
[切斷前薄膜]
本實施形態之切斷前薄膜具有:
以第1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中央部;及
在前述中央部的兩端,從前述中央部起連續地形成之兩端部;
前述兩端部係以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所構成,
前述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添加量大於前述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添加量。
前述切斷前薄膜係可藉由本實施形態的樹脂薄膜製造方法之前述步驟A~前述步驟C而得。
此處,所謂「切斷」,就是去掉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具體而言,指薄膜之寬度方向兩端的修剪。又,「第1樹脂組成物」指於前述步驟C中使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後的組成物(片狀物),「第2樹脂組成物」指於前述步驟C中使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後的組成物(片狀物)。
前述兩端部之寬度(各端部之寬度)只要是能以習知的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之寬度,則沒有特別的限定,一般而言為5mm以上,較佳為10mm以上。前述寬度之上限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只要兩端的合計為薄膜全寬的50%以下即可,更佳為30%以下,尤佳為10%以下。又,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5%以上,尤佳為1%以上。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之切斷前薄膜。
[樹脂薄膜]
樹脂薄膜之特徵為具有:
以第1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中央部;及
在前述中央部的兩端,從前述中央部起連續地形成之兩端部;
前述兩端部係以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所構成,前述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再者,在兩端部或中央部之任一者,具有切除部(切斷面)。
樹脂薄膜係從前述切斷前薄膜去掉由前述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而成之薄膜,在兩端部及中央部之任一者具有切除部(切斷面)。具體而言,為從「端部/中央部/端部」之構成去掉兩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而成者,例如具有「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端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端部/中央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中央部」或「經一部分切除的中央部」之任一構成。其中,「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端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端部/中央部」或「經一部分切除的端部/中央部」之構成為一部分切斷薄膜,「中央部」或「經一部分切除的中央部」之構成為全部切斷薄膜。
前述切斷前薄膜及前述樹脂薄膜的中央部之靜摩擦係數較佳為1~2.7,更佳為1.3~2.5。又,各兩端部之摩擦係數較佳為0.5~2.5,更佳為0.7~2.0。又,中央部與兩端部的摩擦係數之比率(中央部/兩端部)較佳為1~5,更佳為1.5~4。若為前述範圍內,則作為薄膜捲筒捲取時,可抑制皺紋或鬆弛之發生。尚且,摩擦係數係根據以下之測定方法。
樹脂薄膜之總透光率(total light transmittance)較佳為75%以上,更佳為80%以上,尤佳為85%以上,尤更佳為87%以上,特佳為88%以上。總透光率之上限係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工業上98%以下的話就充分,97%以下亦無妨。
樹脂薄膜之霧濁率較佳為2以下,更佳為1.5以下,尤佳為1以下,尤更佳為0.8以下。霧濁率之下限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工業上0.01以上的話就充分,0.05以上亦無妨。
樹脂薄膜之黃度(YI)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7以下,尤佳為5以下。黃度指數之下限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工業上0.1以上的話就充分,0.2以上亦無妨。
以下,關於本發明,使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只要不超過其要旨,則不受以下之實施例所限定。
<膜厚之測定方法>
薄膜之厚度係使用精工em公司製的電子測微計Millitron 1245D進行測定。
<摩擦係數(靜摩擦係數)之測定方法>
根據JIS K7125(1999)-塑膠薄膜及片摩擦係數試驗方法,實施測定。使薄膜表面彼此疊合,在其上載置100g的砝碼,將經疊合的下側之薄膜固定於台上,使上側之薄膜以200mm/分鐘移動,測定摩擦係數。
<總透光率、霧濁率測定方法>
薄膜之總透光率及霧濁率係使用日本電色公司製的霧度(HAZE)計NDH2000,使用CIE標準D65光源進行測定。尚且,進行3次同樣的測定,採用其算術平均值。
<黃度(YI)之測定方法>
薄膜的黃度係使用日本電色公司製的色差計ZE2000,使用CIE標準C2光源進行測定。尚且,進行3次同樣的測定,採用其算術平均值。
[實施例]
[合成例1(聚醯胺酸溶液A1之調製)]
將具備氮氣導入管、回流管、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予以氮氣置換後,使32.02質量份的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TFMB)溶解於279.9質量份的N,N-二甲基乙醯胺(DMAc)中,接著,將9.81質量份的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CBDA)及15.51質量份的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ODPA)各自以固體直接分次添加後,在室溫下攪拌24小時。然後,以DMAc調整濃度,得到固體成分20質量%、對比黏度(reduced viscosity)3.1dl/g的聚醯胺酸溶液A1。
[合成例2(聚醯胺酸溶液A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1同樣之操作所得的醯胺酸溶液A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胺酸溶液A2。
[合成例3(聚醯亞胺溶液B1之調製)]
將具備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予以氮氣置換後,於前述反應容器內,在氮氣環境下置入551質量份的N,N-二甲基乙醯胺(DMAC)與64.1質量份的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TFMB)並攪拌,而使TFMB溶解於DMAC中。接著,一邊攪拌反應容器內,一邊於氮氣流下,費10分鐘左右投入44.4質量份的4,4’-(2,2-六氟亞異丙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6FDA)及29.4質量份的聯苯基四羧酸二酐(BPDA),直接一邊以溫度成為20~40℃之溫度範圍的方式進行調整,一邊繼續攪拌6小時而進行聚合反應,得到黏稠的聚醯胺酸溶液。
接著,於所得之聚醯胺酸溶液中添加410質量份的DMAC而稀釋後,添加25.83質量份的異喹啉作為醯亞胺化促進劑,一邊攪拌聚醯胺酸溶液,一邊保持在30~40℃之溫度範圍,於其中將作為醯亞胺化劑之122.5質量份的乙酸酐費約10分鐘邊徐徐地滴下邊投入,然後,進一步將液溫保持在30~40℃,繼續攪拌12小時而進行化學醯亞胺化反應,得到聚醯亞胺溶液。
隨後,將所得之含有醯亞胺化劑及醯亞胺化促進劑的聚醯亞胺溶液1000質量份,移交至具備攪拌裝置與攪拌翼之反應容器,邊以120rpm之速度攪拌邊保持在15~25℃之溫度,於其中以10g/分鐘之速度滴下1500質量份的甲醇。於投入約800質量份的甲醇時,確認聚醯亞胺溶液之混濁,確認粉體狀的聚醯亞胺之析出。接下來投入1500質量份全量的甲醇,完成聚醯亞胺之析出。接著,藉由抽吸過濾裝置,過濾分離反應容器的內容物,進一步使用1000質量份的甲醇進行洗淨・過濾分離。然後,使用附局部排氣裝置的乾燥機,將50質量份的經過濾分離的聚醯亞胺粉體在50℃下乾燥24小時,進一步在260℃下乾燥2小時,而去除剩餘的揮發成分,得到聚醯亞胺粉體。所得之聚醯亞胺粉體的對比黏度為2.1dl/g。接著,使42質量份的所得之聚醯亞胺粉體溶解於168質量份的DMAC中,得到固體成分20質量%的聚醯亞胺溶液B1。
[合成例4(聚醯亞胺溶液B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3同樣之操作所得的聚醯亞胺溶液B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亞胺溶液B2。
[合成例5(聚醯亞胺溶液C1之調製)]
於具備氮氣導入管、狄安-史塔克(Dean-Stark)裝置、回流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一邊導入氮氣,一邊添加12.42質量份的4,4’-二胺基二苯基碸(4,4’-DDS)、12.42質量份的3,3’-二胺基二苯基碸(3,3’-DDS)、75質量份的γ-丁內酯(GBL)。接著,在室溫下添加24.82質量份的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二酐(ODPA)、5.88質量份的聯苯基四羧酸二酐(BPDA)、33.5質量份的GBL、39質量份的甲苯之後,升溫到內溫160℃為止,在160℃下進行1小時加熱回流,而進行醯亞胺化。醯亞胺化完成後,升溫到180℃為止,邊抽出甲苯邊繼續反應。12小時反應後,移開油浴而回到室溫,添加114.9質量份的GBL以使固體成分成為20質量%,得到對比黏度0.6dl/g的聚醯亞胺溶液C1。
[合成例6(聚醯亞胺溶液C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5同樣之操作所得的聚醯亞胺溶液B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亞胺溶液C2。
[合成例7(聚醯胺酸溶液D1之調製)]
於具備氮氣導入管、狄安-史塔克裝置、回流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一邊導入氮氣,一邊在室溫下添加38.44質量份的降莰烷-2-螺-α-環戊酮-α’-螺-2”-降莰烷-5,5”,6,6”-四羧酸二酐(CpODA)、34.85質量份的9,9-雙(4-胺基苯基)茀(BAFL)、3.60質量份的三乙胺、146.5質量份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146.5質量份的γ-丁內酯(GBL)、360質量份的甲苯之後,升溫到內溫180℃為止,邊餾除甲苯邊在180℃進行3小時加熱醯亞胺化,得到聚醯亞胺溶液。
接著,將250質量份的所得之聚醯亞胺溶液移交至具備攪拌裝置與攪拌翼之反應容器,邊以120rpm之速度攪拌邊保持在15~25℃之溫度,於其中以10g/分鐘之速度滴下5000質量份的丙酮。於投入約250質量份時,確認聚醯亞胺溶液之混濁,確認粉體狀的聚醯亞胺之析出。接下來投入剩餘的250質量份的丙酮,完成聚醯亞胺之析出。接著,藉由抽吸過濾裝置,過濾分離反應容器的內容物,進一步使用200質量份的甲醇進行洗淨・過濾分離。然後,使用附局部排氣裝置的乾燥機,將30質量份的經過濾分離的聚醯亞胺粉體在50℃下乾燥24小時,進一步在260℃下乾燥2小時,而去除剩餘的揮發成分,得到聚醯亞胺粉體。所得之聚醯亞胺粉體的對比黏度為0.7dl/g。接著,使4.2質量份的所得之聚醯亞胺粉體溶解於16.8質量份的NMP中,得到固體成分20質量%的對比黏度0.7dl/g的聚醯胺酸溶液D1。
[合成例8(聚醯胺酸溶液D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7同樣之操作所得的聚醯胺酸溶液D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胺酸溶液D2。
[合成例9(聚醯胺酸溶液E1之調製)]
將具備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予以氮氣置換後,於前述反應容器內,在氮氣環境下加入196.1質量份的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CBDA)、227.3質量份的4-胺基-N-(4-胺基苯基)苯甲醯胺(DABAN)及1694質量份的N,N-二甲基乙醯胺並使其溶解後,在室溫下攪拌24小時,得到固體成分20質量份之對比黏度4.5dl/g的聚醯胺酸溶液E1。
[合成例10(聚醯亞胺溶液E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7同樣之操作所得的聚醯亞胺溶液D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亞胺溶液E2。
(實施例1)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A1及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圖1、圖2所示的缺角輪塗布機,在支撐體的PET薄膜(東洋紡(股)製A4100)之中央部寬度500mm上塗布聚醯胺酸溶液A1,調整間隙而使最終膜厚成為25μm,同時在其兩端部各50mm寬度上塗布聚醯胺酸溶液A2,使最終膜厚成為35μm。此時,側板之寬度係使用10mm者。
接著,在100~110℃乾燥10分鐘而成為聚醯胺酸薄膜,乾燥後連PET薄膜一起捲取在6吋的ABS芯上,得到聚醯胺酸薄膜捲筒。從所得之聚醯胺酸薄膜捲筒捲出聚醯胺酸薄膜與PET薄膜,從PET薄膜剝離經成為自我支撐性的聚醯胺酸薄膜,得到聚醯胺酸薄膜。
使所得之聚醯胺酸薄膜通過針拉幅機(pin tenter),該針拉幅機具有以針片並列時針間隔成為固定的方式配置有針之針片,藉由將針插入薄膜端部而抓住,以薄膜不斷裂之方式且以不發生不需要的鬆弛之方式,調整針片間隔,以最終針間隔成為570mm之方式進行搬運,於第1段為在200℃下3分鐘,第2段為在250℃下3分鐘,第3段為在300℃下3分鐘,第4段為在350℃下3分鐘之條件下施予加熱,使醯亞胺化反應進行。然後,以2分鐘冷卻到室溫為止,接著修剪經由聚醯胺酸溶液A2所形成的薄膜端部之一部分,使兩端部各殘留25mm,與中央部一起捲取,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2)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A1及聚醯胺酸溶液A2。以圖7、圖8所示的缺角輪塗布機,在兩端部上將聚醯胺酸溶液A2以在經鏡面加工的不銹鋼帶上最終膜厚成為35μm之方式塗布,接著以T字模將聚醯胺酸溶液A1塗布於中央部,調整間隙而使最終膜厚成為25μm。此時,以中央部寬度成為1000mm,且兩端部各成為50mm的寬度之方式塗布。
接著,在100~110℃乾燥10分鐘,於乾燥後從支撐體剝離,得到經成為自我支撐性的聚醯胺酸薄膜。
使所得之切斷前薄膜通過針拉幅機,該針拉幅機具有以針片並列時針間隔成為固定的方式配置有針之針片,藉由將針插入薄膜端部而抓住,以薄膜不斷裂之方式且以不發生不需要的鬆弛之方式,調整針片間隔,以最終針間隔成為1080mm之方式搬運,於第1段為在200℃下3分鐘,第2段為在250℃下3分鐘,第3段為在300℃下3分鐘,第4段為在350℃下3分鐘之條件下施予加熱,使醯亞胺化反應進行。然後,以2分鐘冷卻到室溫為止,接著修剪經由聚醯胺酸溶液A2所形成的薄膜端部之一部分,使兩端部各殘留25mm,與中央部一起,在3吋ABS樹脂製芯上連續地捲取成捲筒狀,得到厚度25μm、寬度1050mm、長度500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3)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A1及聚醯胺酸溶液A2。以圖9、圖10所示的T字模,在兩端部上將聚醯胺酸溶液A2以在經鏡面加工的不銹鋼帶上最終膜厚成為35μm之方式塗布,接著以T字模將聚醯胺酸溶液A1塗布於中央部,調整間隙而使最終膜厚成25μm。此時,以中央部寬度成為1000mm,且兩端部各成為50mm的寬度之方式塗布。
接著,在100~110℃乾燥10分鐘,於乾燥後從支撐體剝離,得到經成為自我支撐性的聚醯胺酸薄膜。
使所得之切斷前薄膜通過針拉幅機,該針拉幅機具有以針片並列時針間隔成為固定的方式配置有針之針片,藉由將針插入薄膜端部而抓住,以薄膜不斷裂之方式且以不發生不需要的鬆弛之方式,調整針片間隔,以最終針間隔成為1080mm之方式搬運,於第1段為在200℃下3分鐘,第2段為在250℃下3分鐘,第3段為在300℃下3分鐘,第4段為在350℃下3分鐘之條件下施予加熱,使醯亞胺化反應進行。然後,以2分鐘冷卻到室溫為止,接著修剪經由聚醯胺酸溶液A2所形成的薄膜端部之一部分,使兩端部各殘留25mm,與中央部一起,在3吋ABS樹脂製芯上連續地捲取成捲筒狀,得到厚度25μm、寬度1050mm、長度500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4)
準備聚醯亞胺溶液B1及聚醯亞胺溶液B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45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亞胺溶液B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亞胺溶液B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60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5)
準備聚醯亞胺溶液C1及聚醯亞胺溶液C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20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亞胺溶液C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亞胺溶液C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30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6)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D1及聚醯胺酸溶液D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20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胺酸溶液D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亞胺溶液D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30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7)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E1及聚醯胺酸溶液E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22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胺酸溶液E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胺酸溶液E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35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8)
除了以成為最終膜厚25μm之方式塗布聚醯胺酸溶液A2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比較例1)
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胺酸溶液A1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在中央部、兩端部之全寬中不含滑劑的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比較例2)
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使用聚醯胺酸溶液A2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在中央部、兩端部之全寬中含有滑劑的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比較例3)
除了使用聚醯胺酸溶液A1及A2,在兩端部塗布A1,在中央部塗布A2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得到在中央部含有滑劑,且在兩端部不含滑劑的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合成例11(聚醯胺酸溶液F1之調製)]
將具備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予以氮氣置換後,於反應容器中,在氮氣環境下加入980.6質量份的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CBDA)、1029質量份的3,3’,4,4’-聯苯基四羧酸二酐(BPDA)、465.3質量份的4,4’-氧基二鄰苯二甲酸(ODPA)、3202.4質量份的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TFMB)、32171質量份的N,N-二甲基乙醯胺並使其溶解後,在室溫下攪拌24小時而進行聚合反應,得到對比黏度3.50dl/g的聚醯胺酸溶液F1。
[合成例12(聚醯亞胺溶液F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11同樣的操作所得之聚醯亞胺溶液F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亞胺溶液F2。
(實施例9)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F1及聚醯胺酸溶液F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22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胺酸溶液F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胺酸溶液F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35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合成例13(聚醯胺酸溶液G1之調製)]
由日本材料技研(股)製取得以式(1)的結構表示之含有酸酐基的雙層型倍半矽氧烷衍生物(AASQ1)。
接著,將具備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予以氮氣置換後,於反應容器中,在氮氣環境下加入327.2質量份的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90.2質量份的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TFMB)、45.4質量份的AASQ1、5340質量份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並使其溶解後,在室溫下攪拌24小時而進行聚合反應,得到對比黏度1.46dl/g的聚醯胺酸溶液G1。
[合成例14(聚醯胺酸溶液G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13同樣的操作所得之聚醯胺酸溶液G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胺酸溶液G2。
[合成例15(聚醯胺酸溶液H1之調製)]
以日本特開2006-265243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製造式(2)的結構所示之含有胺基的雙層型倍半矽氧烷衍生物(AMSQ1)
接著,將具備氮氣導入管、溫度計、攪拌棒的反應容器內予以氮氣置換後,於反應容器中,在氮氣環境下加入325.6質量份的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70.8質量份的2,2’-雙三氟甲基-4,4’-二胺基聯苯(TFMB)、39.9質量份的AMSQ1、6880質量份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並使其溶解後,在室溫下攪拌24小時而進行聚合反應,得到對比黏度3.50dl/g的聚醯胺酸溶液H1。
[合成例16(聚醯胺酸溶液H2之調製)]
於與合成例15同樣的操作所得之聚醯胺酸溶液H1中,相對於樹脂成分添加5000ppm的二甲基乙醯胺分散二氧化矽溶膠(日產化學製DMAc-ST-ZL),調製聚醯胺酸溶液H2。
(實施例10)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G1及聚醯胺酸溶液G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22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胺酸溶液G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胺酸溶液G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35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實施例11)
準備聚醯胺酸溶液H1及聚醯胺酸溶液H2。除了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1,以成為最終膜厚22μm之方式調整間隙來塗布聚醯胺酸溶液H1,代替聚醯胺酸溶液A2,使用聚醯胺酸溶液H2,使其成為最終膜厚35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得到厚度25μm、寬度550mm的聚醯亞胺薄膜。
<薄膜捲取時之評價(薄膜之狀態)>
○:在捲取時無皺紋及捲繞偏移
△:在捲取時有微細的皺紋或捲繞偏移
×:在捲取時引入折皺而無法捲取
[表1]
實施例1 | 實施例2 | 實施例3 | 實施例4 | 實施例5 | 實施例6 | 實施例7 | 實施例8 | 比較例1 | 比較例2 | 比較例3 | 實施例9 | 實施例10 | 實施例11 | |||
實施形態 | 第1形態 | 第2形態 | 第3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第1形態 | ||
塗布條件 | 端部塗布樹脂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4 (B2) | 合成例6 (C2) | 合成例8 (D2) | 合成例10 (E2)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12 (F2) | 合成例14 (G2) | 合成例16 (H2) | |
端部塗布寬度(單側) | mm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
中央部塗布樹脂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3 (B1) | 合成例5 (C1) | 合成例7 (D1) | 合成例9 (E1)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1 (A1)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2 (A2) | 合成例11 (F1) | 合成例13 (G1) | 合成例15 (H1) | ||
中央部塗布寬度 | mm | 500 | 1000 | 10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
初期乾燥條件 | 乾燥溫度 | ℃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100-110 |
乾燥時間 | 分鐘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
熱處理條件 | 熱處理溫度 | ℃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0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300 |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350 | |||
熱處理時間 | 分鐘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3-3-3-3 | |
薄膜之狀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滑劑 | 兩端部 | ppm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0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5000 |
中央部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5000 | 0 | 0 | 0 | 0 | ||
膜厚 | 兩端部 | μm | 35 | 35 | 35 | 60 | 30 | 30 | 35 | 25 | 25 | 25 | 35 | 35 | 35 | 35 |
中央部 | 25 | 25 | 25 | 45 | 20 | 20 | 22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
摩擦係數 | 兩端部 | 1.6 | 1.6 | 1.6 | 1.6 | 1.5 | 1.8 | 1.4 | 1.6 | 2.5 | 1.6 | 1.6 | 1.3 | 1.4 | 1.4 | |
中央部 | 2.5 | 2.5 | 2.5 | 2.5 | 2.5 | 2.6 | 2.4 | 2.5 | 2.5 | 1.6 | 2.5 | 2.3 | 2.4 | 2.4 | ||
總透光率 | 中央部 | % | 89.5 | 89.3 | 89.5 | 89.8 | 87.2 | 89.0 | 87.9 | 89.4 | 89.4 | 89.0 | 88.9 | 89.6 | 84.5 | 85.4 |
霧濁率 | 中央部 | 0.4 | 0.3 | 0.4 | 0.4 | 0.4 | 0.6 | 0.6 | 0.3 | 0.3 | 3.0 | 3.1 | 0.5 | 0.5 | 0.5 | |
YI(黃度) | 中央部 | 4.5 | 4.4 | 4.4 | 1.9 | 2.0 | 1.3 | 2.0 | 4.2 | 4.3 | 4.5 | 4.5 | 4.2 | 13.6 | 13.2 |
實施例1~11之聚醯亞胺薄膜,係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兩端部之膜厚大於由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中央部之膜厚,另外藉由在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兩端部中添加滑劑,可不使光學特性變差而能無皺紋地捲取。實施例8之聚醯亞胺薄膜,由於中央部與兩端部之膜厚相同,故在捲取時發生微細的皺紋,但是藉由在由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兩端部中添加滑劑,可在不使光學特性變差下進行捲取。另一方面,比較例1~3之聚醯亞胺薄膜,由於兩端部與中央部之滑劑的添加不恰當,故發生皺紋或光學特性的變差之問題。
10,30,40,50:塗布裝置
12:托輥
14:缺角輪輥
16,16a,16b,16c:塗布液貯留部
18,18a,18b,18c,18d:側板
20:背板
22:間隙
32,42,42a,42b,42c,52:T模塗機
60:支撐體
62:塗布液
62a,62c: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
62b: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
64,64a,64b,64c:塗布膜
圖1係用於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的側視剖面圖。
圖2係圖1之俯視圖。
圖3係圖2所示的側板18b附近之部分放大俯視圖。
圖4係顯示各塗布膜僅以側面連接時之剖面圖。
圖5係顯示塗布膜64a及塗布膜64c在塗布膜64b上稍微重複時之剖面圖。
圖6係顯示塗布膜64b在塗布膜64a及塗布膜64c上稍微重複時之剖面圖。
圖7係用於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之側視剖面圖。
圖8係圖7之俯視圖。
圖9係用於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之側視剖面圖。
圖10係圖9之俯視圖。
圖11係顯示塗布膜64a的端部稍微在塗布膜64b上重複,塗布膜64b的端部稍微在塗布膜64c上重複的情況之剖面圖。
圖12係用於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樹脂組成物溶液之塗布方法之側視剖面圖。
圖13係圖12之俯視圖。
10:塗布裝置
14:缺角輪輥
16a,16b,16c:塗布液貯留部
18a,18b,18c,18d:側板
20:背板
60:支撐體
62a,62c: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
62b: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
64a,64b,64c:塗布膜
Claims (7)
- 一種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 在支撐體的中央部塗布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A; 在鄰接於該中央部的兩端部塗布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之步驟B; 使該第1樹脂組成物溶液與該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乾燥,得到切斷前薄膜積層體之步驟C; 將該切斷前薄膜積層體從該支撐體剝離,得到切斷前薄膜之步驟D; 於該步驟D之後,藉由拉幅式搬運裝置抓住該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步驟E; 於抓住該切斷前薄膜的兩端部之狀態下,搬運該切斷前薄膜之步驟F;及 於該步驟F之後,從該切斷前薄膜去掉由該第2樹脂組成物溶液所形成的部分之一部分或全部之步驟G, 其中該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該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 如請求項1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兩端部之膜厚係大於該中央部之膜厚。
- 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1樹脂組成物為聚醯亞胺系樹脂。
- 一種切斷前薄膜,其特徵為具有: 以第1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中央部;及 在該中央部的兩端,從該中央部起連續地形成之兩端部; 該兩端部係以含有無機微粒子的第2樹脂組成物所構成,該兩端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係多於中央部的無機微粒子之含量。
- 如請求項4之切斷前薄膜,其中該兩端部之膜厚係大於該中央部之膜厚。
- 如請求項5或6之切斷前薄膜,其中該第1樹脂組成物為聚醯亞胺系樹脂。
- 一種一部分切斷薄膜,其係在如請求項5或6之切斷前薄膜中具有切斷部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15576 | 2020-07-03 | ||
JP2020115576 | 2020-07-0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02308A true TW202202308A (zh) | 2022-01-16 |
Family
ID=79316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4359A TW202202308A (zh) | 2020-07-03 | 2021-07-02 |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2004852A1 (zh) |
KR (1) | KR20230031811A (zh) |
CN (1) | CN115697575A (zh) |
TW (1) | TW202202308A (zh) |
WO (1) | WO202200485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22239494A1 (zh) * | 2021-05-12 | 2022-11-17 | ||
WO2024135780A1 (ja) * | 2022-12-23 | 2024-06-27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積層体、フレキシブル電子デバイス、及びフレキシブル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1800A (ja) | 1992-06-26 | 1994-01-21 | Konica Corp | ロールフィルム収納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及び装置 |
JP3947994B2 (ja) | 2000-12-06 | 2007-07-25 | 東レ・デュポン株式会社 | 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
JP5209233B2 (ja) | 2007-05-24 | 2013-06-1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11248198A (ja) * | 2010-05-28 | 2011-12-0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4159137A (ja) * | 2013-02-20 | 2014-09-04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フィルム材及びフィルム材の製造方法 |
JP6303429B2 (ja) * | 2013-11-19 | 2018-04-0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機能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機能性フィルム |
JP2016093868A (ja) * | 2014-11-14 | 2016-05-2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494844B1 (ja) * | 2017-10-31 | 2019-04-03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微小キズが少ない樹脂フィルム |
-
2021
- 2021-07-01 WO PCT/JP2021/024995 patent/WO202200485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7-01 JP JP2021559601A patent/JPWO2022004852A1/ja active Pending
- 2021-07-01 KR KR1020227026497A patent/KR20230031811A/ko unknown
- 2021-07-01 CN CN202180037009.8A patent/CN115697575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7-02 TW TW110124359A patent/TW202202308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04852A1 (ja) | 2022-01-06 |
KR20230031811A (ko) | 2023-03-07 |
CN115697575A (zh) | 2023-02-03 |
JPWO2022004852A1 (zh) | 2022-0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202308A (zh) |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 |
JP7287536B2 (ja) | 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6137837A (zh) | 聚酰亚胺膜及其制造方法 | |
JP7174367B2 (ja) | 切断前フィルム | |
JP7268791B2 (ja) | 積層体 | |
EP4360873A1 (en) | Laminate | |
WO2021241574A1 (ja) | 透明高耐熱フィルムを含む積層体 | |
TW202206520A (zh) | 樹脂薄膜及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 |
WO2022239494A1 (ja) |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切断前フィルム | |
EP4302990A1 (en) | Laminate of inorganic substrate/polymer film layer with attached protective film, laminate stack, laminate storage method, and laminate transport method | |
JP7287535B2 (ja) | 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23157839A1 (ja) | 積層体 | |
EP4371766A1 (en) | Laminate of inorganic substrate and heat-resistant polymer film | |
WO2023074536A1 (ja) | 保護フィルム付きの無機基板と耐熱高分子フィルムの積層体 | |
KR20240151732A (ko) | 적층체 | |
TW202408793A (zh) | 積層體 | |
TW202224947A (zh) | 聚醯亞胺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2315745A (zh) | 附有保護薄膜剝離輔助膠帶之積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