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0743A - 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0743A
TW202200743A TW110121009A TW110121009A TW202200743A TW 202200743 A TW202200743 A TW 202200743A TW 110121009 A TW110121009 A TW 110121009A TW 110121009 A TW110121009 A TW 110121009A TW 202200743 A TW202200743 A TW 2022007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acrylate
adhesive tape
parts
me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1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出祐也
高橋佑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Di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Di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Di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0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74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2Polyhydroxy compounds; Polyamines; Hydroxyamines
    • C08G18/3203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18/3206Polyhydroxy compounds aliphat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2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08G18/6216Polym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18/622Polymers of esters of alpha-beta ethylenically 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08G18/6225Polymers of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 C08G18/6229Polymers of hydroxy groups containing esters of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 with aliphatic poly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5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505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the low-molecular compounds being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2 or polyamines of C08G18/38
    • C08G18/6511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the low-molecular compounds being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2 or polyamines of C08G18/38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203
    • C08G18/6517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the low-molecular compounds being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2 or polyamines of C08G18/38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203 having at least three hydroxy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75/00Adhesive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75/04Polyureth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6Porous or cellular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00/00Presence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materials
    • C09J2400/20Presence of organic materials
    • C09J2400/24Presence of a foam
    • C09J2400/243Presence of a foam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75/00Presence of polyuretha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本發明提供一種黏著帶,其在發泡體基材的至少一個面直接或介隔其他層而具有黏著劑層,黏著帶的特徵在於,發泡體基材的發泡密度在0.25 g/cm3 ~0.75 g/cm3 的範圍內,黏著劑層含有包含丙烯酸共聚物及交聯劑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丙烯酸共聚物中作為構成成分而包含:(A)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的含羧基的單體;(B)1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以及(C)選自由除所述(A)及所述(B)的單體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所述(B)及所述(C)的單體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未滿4。

Description

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能夠在構成物品的構件的固定,例如構成便攜式電子終端等電子設備等的零件的固定中使用的黏著帶及電子設備。
黏著帶用於構成物品的構件的固定,例如在構成電子設備的零件的固定等場合中廣泛使用。具體而言,所述黏著帶在構成便攜式電子終端、照相機、電腦等小型電子設備的圖像顯示部的保護面板與框體的固定、外裝零件或電池等剛體零件在所述小型電子設備上的固定等中使用。
要求所述黏著帶具有如下水平的耐衝擊性,即,即便在便攜式電子終端等物品落下等的情況下,也不會因其衝擊而引起零件的脫落及剝落等。作為此種兩面黏著帶,作為薄型、對被黏物的追隨性優異、吸收衝擊的兩面黏著帶,例如已知在柔軟的發泡體基材的兩面具有黏著劑層的兩面黏著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另一方面,用於構件的固定的黏著帶要求與所述構件的使用環境相應的耐候性。例如,像便攜式電子終端等那樣,電子設備的使用場合很多,因此,作為用於所述電子設備的構成零件的固定的所述黏著帶,通常要求可長期保持優異的黏接力,而不受水或熱等的影響。其中,對於人觸碰的機會多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製造場合或汽車內部裝飾構件的固定場合中所使用的黏著帶,例如要求即便在附著有汗或皮脂等的情況下,也能夠保持優異的黏接力、即所謂的耐油性優異。
作為所述耐油性優異的黏著帶,例如已知有一種使用如下黏著劑組成物而獲得的黏著帶,所述黏著劑組成物含有具有羥基及羧基的丙烯酸系共聚物(A)及交聯劑(B),所述丙烯酸系共聚物(A)中作為構成成分而包含:具有碳原子數為4~12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1)50質量%~90質量%、含羧基的單體(A2)3質量%~20質量%、含羥基的單體(A3)3質量%~20質量%、以及具有碳原子數1~3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4)3質量%~15質量%,且重量平均分子量為70萬~200萬,理論Tg為-40℃以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2608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2014/002203手冊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物品的使用環境或使用狀況的多樣化,用於構成物品的零件的固定的黏著帶要求進一步提高對汗或皮脂等的耐油性及落下等引起的耐衝擊性。特別是,便攜式電子終端等電子設備與人接觸的機會日益增加,另外隨著便攜式電子終端等的大畫面化及薄型化等,期望提供一種黏著帶的貼附面積變小,在黏著帶的窄幅化中具有更優異的耐油性及更優異的耐衝擊性的黏著帶。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實際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更優異的耐油性及耐衝擊性的黏著帶、以及使用所述黏著帶的物品及電子設備。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等發現,若是包含如下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的黏著劑層設置於在特定範圍具有發泡密度的發泡體基材的黏著帶,則可解決所述課題,所述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含有丙烯酸共聚物及交聯劑,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包含特定含量的含羧基的單體、特定含量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作為構成成分,且所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與(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的平均碳原子數為規定範圍。
即,本發明提供一種黏著帶,其在發泡體基材的至少一個面直接或介隔其他層而具有黏著劑層,所述黏著帶的特徵在於,所述發泡體基材的發泡密度在0.25 g/cm3 ~0.75 g/cm3 的範圍內,且所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丙烯酸共聚物及交聯劑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所述丙烯酸共聚物中作為構成成分而包含: (A)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的含羧基的單體; (B)1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以及 (C)選自由除所述(A)及所述(B)的單體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且 所述(B)及所述(C)的單體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未滿4。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黏著帶可具有良好的初期黏接強度,即便在附著有汗或皮脂等的情況下也不易溶脹,具有能夠長期保持優異的黏接強度的耐油性,且對落下等具有優異的耐衝擊性。
(黏著帶) 本發明的黏著帶在發泡體基材的至少一個面直接或介隔其他層而具有黏著劑層,所述黏著帶的特徵在於,所述發泡體基材的發泡密度在0.25 g/cm3 ~0.75 g/cm3 的範圍內,且所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丙烯酸共聚物及交聯劑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所述丙烯酸共聚物中作為構成成分而包含: (A)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的含羧基的單體; (B)1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以及 (C)選自由除所述(A)及所述(B)的單體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且 所述(B)及所述(C)的單體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未滿4。
根據本發明的黏著帶,通過在具有規定發泡密度的發泡體基材設置具有規定組成的黏著劑層,從而可使優異的耐油性及耐衝擊性能夠兼具。詳細而言,本發明的黏著帶通過所述發泡體基材與黏著劑層的組合,從而可具有良好的初期黏接強度,例如即便在附著有汗或皮脂等的情況下也不易溶脹,具有能夠長期保持優異的黏接強度的耐油性,且使用本發明的黏著帶的物品在落下等時即便受到衝擊也不易剝落,具有優異的耐衝擊性。
作為本發明的黏著帶的實施方式,只要在發泡體基材的至少一個面直接或介隔其他層而具有黏著劑層即可,可為在發泡體基材的單面具有黏著劑層的方式,也可為在發泡體基材的兩面(處於相向位置關係的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分別具有黏著劑層的方式。其中,可優選地列舉在發泡體基材的兩面直接或介隔其他層而具有所述黏著劑層的黏著帶。特別是若為在構成電子設備等物品的兩個以上的被黏物(零件)的固定中使用的情況,則優選為以在發泡體基材的兩面分別具有黏著劑層的兩面黏著帶的實施方式使用。
另外,本發明的黏著帶也可以在其黏著劑層的表面積層有脫模膜的狀態保管等。對脫模膜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通用的脫模膜。
就對汗或皮脂等具有更優異的耐久性且具有優異的耐衝擊性的方面而言,本發明的黏著帶的厚度(總厚)優選為80 μm~500 μm的範圍,更優選為100 μm~500 μm的範圍,進而優選為150 μm~400 μm的範圍,特別優選為200 μm~300 μm的範圍。此外,黏著帶的厚度不包括脫模膜的厚度。
(黏著劑層) 作為構成本發明的黏著帶的黏著劑層,就可發揮所期望的黏接力、對汗或皮脂等具有更優異的耐久性且有助於電子設備等的薄型化的方面而言,優選為使用具有5 μm~100 μm的範圍的厚度的黏著劑層,更優選為使用具有10 μm~90 μm的範圍的厚度的黏著劑層,進而優選為使用具有30 μm~80 μm的範圍的厚度的黏著劑層。
作為所述黏著層中使用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可使用將丙烯酸共聚物作為基礎聚合物,且在其中根據需要調配有黏著賦予樹脂或交聯劑等添加劑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在構成成分中包含: (A)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的含羧基的單體; (B)1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以及 (C)選自由除所述(A)及所述(B)的單體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丙烯酸共聚物> 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可在必需的構成成分中包含:規定量的含羧基的單體(A)、規定量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B)、除所述(A)及所述(B)的單體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C)。即,所述丙烯酸共聚物是在單體單元中包含這些單體的聚合物。
<<(A)含羧基的單體>> 作為能夠用於所述丙烯酸共聚物的製造的含羧基的單體,可使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馬來酸、(甲基)丙烯酸二聚物、巴豆酸、環氧乙烷改性琥珀酸丙烯酸酯等。所述含羧基的單體可單獨使用一種,也可一併使用兩種以上。其中優選為丙烯酸。換言之,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優選為在構成成分(單體單元)中包含丙烯酸。通過使用丙烯酸作為共聚成分,就對汗或皮脂或醇等表現出更優異的耐久性的方面而言優選。
製造所述丙烯酸共聚物時使用的丙烯酸單量體的總量中,含羧基的單體的含量在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其中更優選為在3質量%~20質量%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在5質量%~15質量%的範圍內,最優選為在7質量%~12質量%的範圍內。通過設為所述範圍,可對汗或皮脂或醇等表現出更優異的耐久性。在並用兩種以上的含羧基的單體的情況下,優選為其總含量在所述範圍內。
<<(B)(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是在末端具有烷氧基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通過使黏著劑層中使用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含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可發揮在黏著劑層維持耐衝擊性所需的柔軟性的同時,可防止油侵入黏著劑層內的效果。
所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的烷氧基烷基的碳數優選為2~16,更優選為2~14,最優選為2~12。作為(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氧基甲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乙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甲氧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乙氧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可單獨使用一種,也可一併使用兩種以上。
其中,優選為包含(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作為所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換言之,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優選為在構成成分(單體單元)中包含(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
丙烯酸單量體的總量中,所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的含量在1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其中優選為在10質量%~50質量%的範圍內,更優選為在15質量%~40質量%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在15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最優選為在20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通過將含量調整為所述範圍內,容易兼具對汗或皮脂等的優異的耐久性及耐衝擊性。在並用兩種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的情況下,優選為其總含量在所述範圍內。
<<(C)除所述(A)、(B)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 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是在酯末端具有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具有的烷基可為直鏈烷基,也可為分支鏈烷基。
作為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硬脂酯等烷基的碳原子數為1~18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可使用這些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但優選為使用兩種以上。
其中,優選為使用烷基的碳原子數為1~12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進而優選為使用碳原子數為1~10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特別是通過使用碳原子數為1~4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中的至少一種,容易將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單體所具有的烷基的平均碳原子數調整為未滿4而優選。
製造所述丙烯酸共聚物時可使用的丙烯酸單量體的總量中,所述(C)的選自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含量優選為在20質量%~80質量%的範圍內,更優選為在25質量%~75質量%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在3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最優選為在4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在並用兩種以上的所述(C)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的情況下,優選為其總含量在所述範圍內。
<<除所述(A)~(C)的單體以外的其他單體>> 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可含有一種或兩種以上的除所述(A)~(C)的單體以外的其他單體(D)。作為其他單體(D),例如可列舉含極性基的單體。具體而言,可列舉:含磺酸基的單體、含氰基的單體、含醯胺基的單體、含羥基的單體、含胺基的單體、含醯亞胺基的單體、含環氧基的單體、含異氰酸酯基的單體等。通過使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含有含極性基的單體作為構成成分,可在丙烯酸系聚合物中導入交聯點,或者提高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凝聚力。其中,就本發明的黏著劑層容易確保用以發揮耐油性及耐衝擊性等所期望的功能而所需的凝聚力而言,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優選為包含一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羥基的單體作為構成成分。
作為含羥基的單體,例如可使用(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羥基己酯等含羥基的(甲基)丙烯酸酯。
所述丙烯酸單量體的總量中,含羥基的單體的含量理想為1.0質量%以下,優選為0.01質量%~0.85質量%,優選為0.02質量%~0.7質量%,更優選為0.03質量%~0.5質量%,更優選為0.04質量%~0.3質量%,就對汗或皮脂等表現出更優異的耐久性的方面而言,特別優選為0.05質量%~0.2質量%。
另外,作為所述其他單體(D),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可除包含所述含極性基的單體以外,還包含苯乙烯、取代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烴類;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類;氯乙烯等。
<丙烯酸共聚物> 所述丙烯酸共聚物中,由所述(B)及所述(C)的單體所組成的群組、即所述(B)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選自由所述(C)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未滿4。其中,選自由所述(B)及(C)的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單體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更優選為2.0以上且3.9以下,更優選為2.9以上且3.7以下,更優選為3.1以上且3.6以下,更優選為3.3以上且3.6以下。通過設為所述範圍,容易兼具對汗或皮脂等的優異的耐久性及耐衝擊性。
此外,所述(B)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所述(C)的選自(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可通過以下方式來求出,即,將所含有的各飽和烴基的碳原子數與其莫耳濃度(mol%)的積分別相加,並將其合計值除以所含有的全部(B)的丙烯酸烷氧基酯及(C)的選自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總莫耳濃度(mol%)。例如,在碳原子數A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單體含有a(mol%)、碳原子數B的丙烯酸酯單體含有b(mol%)、碳原子數C的丙烯酸酯單體含有c(mol%)的情況下,其平均碳原子數可通過(A×a+B×b+C×c)/(a+b+c)來求出。
丙烯酸共聚物可通過利用溶液聚合法、塊狀聚合法、懸浮聚合法、乳化聚合法等公知的聚合方法進行共聚而獲得,就黏著劑層的耐水性而言,優選為溶液聚合法或塊狀聚合法。聚合的起始方法可任意選擇如下方法:使用過氧化苯甲醯或過氧化月桂醯等過氧化物系、偶氮雙異丁腈等偶氮系的熱聚合起始劑且利用熱的起始方法;或使用苯乙酮系、安息香醚系、苯偶醯縮酮系、醯基氧化膦系、安息香系、二苯甲酮系的光聚合起始劑且利用紫外線照射的起始方法;或利用電子束照射的方法。
關於所述丙烯酸共聚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以通過凝膠滲透色譜儀(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GPC)而測定的標準聚苯乙烯換算計,優選為50萬以上,更優選為70萬~120萬的範圍內,就對汗或皮脂或醇等顯現出更優異的耐久性的方面而言,更優選為90萬~110萬的範圍內。
此處,利用GPC法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是使用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GPC裝置(HLC-8329GPC)所測定的標準聚苯乙烯換算值,測定條件如下。
樣品濃度:0.5質量%(四氫呋喃(Tetrahydrofuran,THF)溶液) 樣品注入量:100 μL 洗脫液:THF 流速:1.0 mL/分鐘 測定溫度:40℃ 正式管柱:TSKgel GMHXL 4根 保護管柱:TSKgel HXL-H 檢測器:示差折射計 標準聚苯乙烯分子量:1萬~2000萬(東曹(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交聯劑> 作為所述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中所含有的交聯劑,例如可使用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等。其中,作為所述交聯劑,優選為使用容易與所述丙烯酸共聚物或其溶液混合使用,且可迅速進行交聯反應的交聯劑,具體而言,更優選為使用異氰酸酯系交聯劑或環氧系交聯劑,更優選為使用異氰酸酯系交聯劑。
作為所述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例如可使用甲苯二異氰酸酯、伸萘基-1,5-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三羥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異氰酸酯等,優選為使用甲苯二異氰酸酯、三羥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異氰酸酯。
另外,作為所述環氧系交聯劑,例如可使用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特拉得(TETRAD)X或特拉得(TETRAD)C、或者總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E-05X等。
所述交聯劑優選為以黏著劑層相對於甲苯的凝膠分率在後述範圍內的量含有,具體而言,就表現出對汗或皮脂等的耐久性的方面而言,相對於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所述交聯劑的含量優選為在0.2質量份~2.5質量份的範圍內,其中,就能夠對汗或皮脂等表現出更優異的耐久性的方面而言,優選為在0.4質量份~2.3質量份的範圍內,更優選為在0.6質量份~2.2質量份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在0.9質量份~1.8質量份的範圍內。此外,所謂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中的樹脂固體成分,在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僅包含丙烯酸共聚物的情況下是指丙烯酸共聚物的固體成分,在所述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除包含丙烯酸共聚物之外還包含黏著賦予樹脂等丙烯酸共聚物以外的黏著性樹脂的情況下,是指丙烯酸共聚物的固體成分與黏著賦予樹脂等丙烯酸共聚物以外的黏著性樹脂的固體成分的總和。
<其他成分> 作為本發明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就獲得具有更優異的黏接性的黏著片材的方面而言,可使用含有黏著賦予樹脂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
作為所述黏著賦予樹脂,例如可使用松香系黏著賦予樹脂、聚合松香系黏著賦予樹脂、聚合松香酯系黏著賦予樹脂、松香酚系黏著賦予樹脂、穩定化松香酯系黏著賦予樹脂、歧化松香酯系黏著賦予樹脂、氫化松香酯系黏著賦予樹脂、萜烯系黏著賦予樹脂、萜烯酚系黏著賦予樹脂、石油樹脂系黏著賦予樹脂、(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系黏著賦予樹脂等。
在所述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包含黏著賦予樹脂的情況下,相對於所述丙烯酸共聚物100質量份,所述黏著賦予樹脂的含量優選為以10質量份~50質量份的範圍使用,就獲得黏接力高的黏著帶的方面而言,更優選為以15質量份~30質量份的範圍使用。
所述黏著賦予樹脂的軟化點並無特別規定。
另外,所述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例如也可含有塑化劑、軟化劑、抗氧化劑、阻燃劑、玻璃或塑膠製的纖維或氣球(balloon)、珠粒、金屬、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等填充劑、顏料、染料等著色劑、流平劑、增稠劑、防水劑、消泡劑等添加劑。
<黏著劑層> 本發明的黏著帶中的黏著劑層的凝膠分率優選為在40質量%~80質量%的範圍內,其中更優選為凝膠分率在4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在40質量%~65質量%的範圍內,特別優選為40質量%~65質量%。通過使黏著劑層的凝膠分率處於所述範圍內,容易獲得兼具對被黏物或發泡體基材的優異的黏接力及優異的追隨性的黏著片材。另外,若凝膠分率過低則會影響耐油性,若過高則會影響耐衝擊性,因此,就黏著帶發揮良好的耐油性及耐衝擊性的方面而言,優選為設為所述範圍內。
此外,所述黏著劑層的凝膠分率是指相對於甲苯的凝膠分率,是指利用下述所示的方法測定的值。 在剝離襯墊的脫模處理面上,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50 μm的方式塗敷所述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並將其在100℃的環境下乾燥3分鐘後,在40℃的環境下老化兩天,由此形成黏著劑層。將所述黏著劑層裁斷成縱50 mm及橫50 mm的正方形作為試驗片,並測定所述試驗片的質量(G1)。然後,在23℃的環境下使所述試驗片在甲苯中浸漬24小時,浸漬後,使用300目金屬網對所述試驗片與甲苯的混合物進行過濾,由此提取出對甲苯的不溶成分。測定將所述不溶成分在110℃的環境下乾燥1小時而得的物質的質量(G2),基於所述質量(G1)、質量(G2)及下述式,算出其凝膠分率。 凝膠分率(質量%)=(G2/G1)×100
本發明的黏著帶的黏著劑層優選為顯示出頻率1 Hz下的損耗角正切(tanδ)的峰值的溫度在-40℃~10℃的範圍內。通過將黏著劑層的損耗角正切的峰值設為所述範圍,容易賦予常溫下與被黏物的良好的密接性。進而就提高耐落下衝擊性的觀點而言,更優選為在-35℃~0℃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在-35℃~-10℃的範圍內,最優選為在-35℃~-20℃的範圍內。
黏著劑層在頻率1 Hz下的損耗角正切(tanδ)可由通過利用溫度分散的動態黏彈性測定而獲得的存儲彈性係數(G')、損耗彈性係數(G''),根據tanδ=G''/G'的式子求出。在動態黏彈性的測定中,使用黏彈性試驗機(日本TA儀器(TA Instrument Japan)公司製造,商品名:ARES G2),將形成為厚度約2 mm的黏著劑層,在作為所述試驗機的測定部的直徑8 mm的平行圓盤之間夾入試驗片,在頻率1 Hz下測定-50℃至150℃的存儲彈性係數(G')及損耗彈性係數(G'')。
所述黏著劑層可由至少包含所述丙烯酸共聚物及交聯劑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形成。在形成所述黏著劑層時,關於所述黏著劑組成物,就維持其良好的塗敷作業性等方面而言,優選為使用含有溶劑而製成包含黏著劑組成物的溶液(黏著劑溶液)的黏著劑組成物。作為所述溶劑,例如可使用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基乙基酮、己烷等。另外,在將所述黏著劑組成物製成水系黏著劑的情況下,可使用水或以水為主體的水性溶劑。
(發泡體基材) 本發明的黏著帶具有發泡體基材。
為了實現兼具耐衝擊性及與被黏物的優異的密接性,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密度在0.25 g/cm3 ~0.75 g/cm3 的範圍內,優選為在0.3 g/cm3 ~0.7 g/cm3 的範圍內,更優選為在0.35 g/cm3 ~0.65 g/cm3 的範圍內,最優選為在0.5 g/cm3 ~0.65 g/cm3 的範圍內。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密度是依據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K6767而測定。詳細而言是指如下值,即,準備約15 cm3 的切斷為4 cm×5 cm的長方形的發泡體基材,測定其質量,求出表觀密度。
作為所述發泡體基材,優選為使用其25%壓縮強度為30 kPa以上的發泡體基材,更優選為使用50 kPa~1000 kPa的範圍內的發泡體基材,更優選為使用120 kPa~800 kPa的範圍內的發泡體基材,更優選為使用150 kPa~700 kPa的範圍內的發泡體基材。通過將25%壓縮強度設為所述範圍,可對具有凹凸形狀或粗糙面的被黏物表現出適當的黏接力。
此外,25%壓縮強度是依據JIS K6767而測定。詳細而言,將切斷為25見方(250 mm×250 mm)的發泡體基材重合至厚度成為約10 mm為止作為試樣,利用面積比試樣大的不銹鋼板夾住試樣,測定在23℃下以10 mm/分鐘的速度將試樣壓縮約2.5 mm(原本厚度的25%)時的強度。
作為所述發泡體基材,可優選地使用其層間強度為4 N/cm以上、優選為在6 N/cm~150 N/cm的範圍內、更優選為在10 N/cm~100 N/cm的範圍內、更優選為在20 N/cm~60 N/cm的範圍內的發泡體基材。通過使用所述層間強度為所述範圍的發泡體,可實現對被黏物的良好的追隨性及優異的耐衝擊性。進而,即便在為了提高便攜式電子設備製造時的良率而將黏著帶或零件等自半成品剝去(再加工)時,或為了修理或者再生或再利用成品而將框體或零件分離、分解、解體時產生了發泡體基材的層間裂紋的情況下,也可賦予黏著帶的易剝去性。
所述層間強度通過以下的方法來測定。在評價層間強度的發泡體基材的兩面各貼合一片厚度50 μm的強黏著性(下述高速剝離試驗時不自被黏物及發泡體基材剝離者)的黏著劑層後,在40℃下熟化48小時,製作層間強度測定用的兩面黏著帶。接著,在23℃及50%RH下,使2 kg的輥往返一次而將利用厚度25 μm的聚酯膜內襯了單側的黏著面的寬度1 cm、長度15 cm(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與寬度方向)的兩面黏著帶加壓貼附於厚度50 μm、寬度3 cm、長度20 cm的聚酯膜,並在60℃下靜置48小時。在23℃下靜置24小時後,在23℃、50%RH下將與厚度50 μm的聚酯膜貼合的一側固定於高速剝離試驗機的安裝夾具,測定以15 m/分鐘的拉伸速度沿90度方向拉伸厚度25 μm的聚酯膜並撕裂發泡體時的最大強度。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與寬度方向的拉伸彈性係數並無特別限定,分別優選為200 N/cm2 以上,更優選為300 N/cm2 ~1800 N/cm2 的範圍內。另外流動方向及寬度方向中拉伸彈性係數低的方向的拉伸彈性係數優選為500 N/cm2 ~800 N/cm2 的範圍內,更優選為600 N/cm2 ~700 N/cm2 的範圍內。此時高的方向的拉伸彈性係數優選為700 N/cm2 ~1800 N/cm2 的範圍內,更優選為800 N/cm2 ~1600 N/cm2 的範圍內。另外,拉伸試驗中切斷時的拉伸伸長率並無特別限定,流動方向的拉伸伸長率優選為200%~1500%的範圍內,更優選為400%~1000%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450%~800%的範圍內。通過使用拉伸彈性係數或拉伸伸長率為所述範圍的發泡體基材,即便為已發泡的柔軟的基材,也可抑制黏著帶的加工性的惡化或貼附作業性的降低。另外,在剝去黏著帶時不易產生發泡體的層間破壞或破碎,即便在發生了層間破裂的情況下,也可賦予黏著帶的易剝去性。
此外,所述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與寬度方向的拉伸彈性係數依據JIS K6767而測定。詳細而言是使用滕喜龍(Tensilon)拉伸試驗機,在23℃、50%RH的環境下,在拉伸速度300 mm/min的測定條件下對標線長度2 cm、寬度1 cm的發泡體基材的樣品進行測定而得的最大強度。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氣泡結構可為獨立氣泡結構,也可為連續氣泡結構,但通過設為獨立氣泡結構,可有效果地防止來自發泡體基材的切斷面的浸水或浸油,因而優選。關於形成獨立氣泡結構的氣泡的形狀,通過設為流動方向或寬度方向、或者所述兩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較發泡體的厚度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更長的形狀的獨立氣泡,而具有適度的追隨性與緩衝(cushion)性,因此優選。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及寬度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為1.2 μm~700 μm的範圍內,優選為10 μm~500 μm,更優選為30 μm~300 μm,進而優選為50 μm~200 μm。通過將流動方向及寬度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設為所述範圍,即便在黏著帶的寬度變窄的情況下,每單位寬度所存在的獨立氣泡也增加,因而可適當地阻斷自發泡體基材剖面的浸水及浸油路徑。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厚度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取決於發泡體基材的厚度而為1 μm~150 μm,優選為5 μm~100 μm,更優選為10 μm~60 μm。
所述發泡體基材中,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相對於發泡體基材的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的比(流動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及發泡體基材的寬度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相對於發泡體基材的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的比(寬度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氣泡直徑)均為1.2~15,更優選為1.2~10,進而優選為2~8。若所述比率為1.2以上,則容易確保厚度方向的柔軟性,因而追隨性提高。另外,若所述比率為15倍以下,則對落下衝擊時的發泡體層間破壞的耐久性飛躍性提高。另外不易產生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與寬度方向的柔軟性或拉伸強度的偏差。使用具有所述平均氣泡直徑的比率的發泡體基材的黏著帶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優選的追隨性與緩衝性,因此貼附時的壓力集中於接合部而容易擠出黏接界面中存在的空氣,因此在剛體彼此的接合中,也可實現不會產生水或油進入的間隙的優異的密接性。
進而,流動方向與寬度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的比率並無特別限定,將流動方向設為1時優選為0.25倍~4倍,更優選為0.33倍~3倍,進而優選為0.6倍~1.5倍,特別優選為0.7倍~1.3倍。若為所述比率範圍,則不易產生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與厚度方向的柔軟性或拉伸強度的偏差。
發泡體基材的寬度方向與流動方向、厚度方向的平均氣泡直徑按照下述要領進行測定。首先,將發泡體基材在寬度方向、流動方向上均切斷為約1 cm。其次,利用數位顯微鏡(商品名「KH-7700」,希羅克思(HiROX)公司製造)將發泡體基材的切斷面放大為200倍後,對發泡體基材的寬度方向或流動方向的切斷面進行拍攝。在所得的放大圖像中,對流動方向或寬度方向的放大前的實際長度為2 mm的切斷面中存在的全部氣泡的氣泡直徑進行測定,根據其平均值算出平均氣泡直徑。根據在任意的十處測定出的結果而求出平均氣泡直徑。
發泡體基材的層間強度或壓縮強度、以及拉伸彈性係數等可根據所使用的發泡體基材的原材料或發泡結構適當調整。本發明中使用的發泡體基材的材料只要具有所述層間強度或25%壓縮強度、拉伸彈性係數等則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聚烯烴樹脂、聚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苯硫醚樹脂、醯胺系樹脂、聚醯亞胺系樹脂、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苯乙烯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橡膠系樹脂等。其中,優選為包含選自由聚烯烴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橡膠系樹脂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樹脂。具體而言,作為所述發泡體基材的種類,可使用:包含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合聚合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聚合物等聚烯烴系樹脂的聚烯烴系發泡體;包含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的聚胺基甲酸酯系發泡體;包含丙烯酸系橡膠或其他彈性體等橡膠系樹脂的橡膠系發泡體等,其中,為了容易製作對被黏物表面的凹凸的追隨性或緩衝吸收性等優異且薄的獨立氣泡結構的發泡體基材,可優選地使用聚烯烴系發泡體。
在使用聚烯烴系樹脂的聚烯烴系發泡體中,通過使用聚乙烯系樹脂,容易以均勻的厚度製造,而且容易賦予適當的柔軟性,因此優選。特別是聚烯烴系樹脂中的聚乙烯系樹脂的含量優選為40質量%以上,更優選為50質量%以上,進而優選為60質量%以上,特別優選為100質量%。
另外,作為所述聚烯烴系發泡體中使用的聚乙烯系樹脂,使用包含四價過渡金屬的茂金屬化合物作為聚合催化劑而獲得的聚乙烯系樹脂的分子量分布窄,在共聚物的情況下,在任何分子量成分中均以大致相等的比例導入共聚物成分,因此可使聚烯烴系發泡體均勻地交聯。因此,由於使發泡片材均勻地交聯而容易根據需要使發泡片材均勻地延伸,容易使所得的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的厚度在整體上均勻,因此優選。
進而,在構成聚烯烴系發泡體的聚乙烯系樹脂中,也可含有使用包含四價過渡金屬的茂金屬化合物作為聚合催化劑而獲得的聚乙烯系樹脂以外的聚烯烴系樹脂。作為此種聚烯烴系樹脂,可列舉所述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等。此外,聚烯烴系樹脂可單獨使用,也可並用兩種以上。
作為此種聚乙烯系樹脂,例如可列舉: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含有50重量%以上乙烯的乙烯-α-烯烴共聚物、含有50重量%以上乙烯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這些可單獨使用,也可並用兩種以上。作為構成乙烯-α-烯烴共聚物的α-烯烴,例如可列舉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等。
另外,作為所述聚丙烯系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丙烯、含有50重量%以上丙烯的丙烯-α-烯烴共聚物等,這些可單獨使用,也可並用兩種以上。作為構成丙烯-α-烯烴共聚物的α-烯烴,例如可列舉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等。
聚烯烴系發泡體也可交聯,在利用熱分解型發泡劑使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發泡的情況下,優選為交聯。
其次,對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作為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其包括:將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供給至擠出機進行熔融混煉,自擠出機擠出為片狀,由此製造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的步驟,所述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含有聚烯烴系樹脂及熱分解型發泡劑及發泡助劑、用於將發泡體著色為黑色或白色等的著色劑,所述聚烯烴系樹脂含有40重量%以上的使用包含四價過渡金屬的茂金屬化合物作為聚合催化劑而獲得的聚乙烯系樹脂;使所述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交聯的步驟;使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發泡的步驟;以及使所得的發泡片材熔融或軟化,向流動方向或寬度方向的任一方向或兩方向延伸而將發泡片材延伸的步驟。此外,將發泡片材延伸的步驟只要根據需要進行即可,也可進行多次。
而且,作為使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基材交聯的方法,例如可列舉:對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照射電離性放射線的方法;在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中預先調配有機過氧化物,並對所得的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進行加熱而使有機過氧化物分解的方法等,這些方法也可並用。
作為電離性放射線,可列舉電子束、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電離性放射線的劑量以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基材的凝膠分率成為所述優選範圍的方式適當調整,優選為5 kGy~200 kGy的範圍。另外,就容易獲得均勻的發泡狀態而言,電離性放射線的照射優選為對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的兩面進行照射,更優選為使對兩面照射的劑量相同。
作為有機過氧化物,例如可列舉:1,1-雙(叔丁基過氧基)3,3,5-三甲基環己烷、1,1-雙(叔丁基過氧基)環己烷、2,2-雙(叔丁基過氧基)辛烷、正丁基-4,4-雙(叔丁基過氧基)戊酸酯、二-叔丁基過氧化物、叔丁基枯基過氧化物、二枯基過氧化物、α,α'-雙(叔丁基過氧基-間異丙基)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基)己烷、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基)己炔-3、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枯基新癸酸酯、叔丁基過氧基苯甲酸酯、2,5-二甲基-2,5-二(苯甲醯過氧基)己烷、叔丁基過氧基異丙基碳酸酯、叔丁基過氧基烯丙基碳酸酯等,這些可單獨使用,也可並用兩種以上。
相對於聚烯烴系樹脂100質量份,有機過氧化物的添加量優選為0.01質量份~5質量份的範圍,更優選為0.1質量份~3質量份的範圍。
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中的熱分解型發泡劑的添加量可根據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基材的發泡倍率而適當決定,相對於聚烯烴系樹脂100質量份,優選為1質量份~40質量份的範圍,更優選為1質量份~30質量份的範圍。
另外,作為使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發泡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利用熱風進行加熱的方法、利用紅外線進行加熱的方法、利用鹽浴的方法、利用油浴的方法等,這些可並用。其中,利用熱風進行加熱的方法或利用紅外線進行加熱的方法,在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基材表面的外觀方面,正面和背面的差異小,因此優選。
而且,發泡體基材的延伸可在使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發泡而得到發泡體基材後進行,或者,也可在使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發泡的同時進行。此外,在使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發泡而得到發泡體基材後將發泡體基材延伸的情況下,可不冷卻發泡體基材而在維持發泡時的熔融狀態的狀態下繼續將發泡體基材延伸,或者,也可在將發泡體基材冷卻後,再次加熱發泡片材而使其成為熔融或軟化狀態,然後將發泡體基材延伸。
此處,發泡體基材的熔融狀態是指將發泡體基材加熱至構成發泡體基材的聚烯烴系樹脂的熔點以上的狀態。另外,發泡體基材的軟化是指將發泡體基材加熱至構成發泡體基材的聚烯烴系樹脂的軟化點以上且未滿熔點的溫度的狀態。通過將所述發泡體基材延伸,而使發泡體基材的氣泡向規定方向延伸並變形,可製造氣泡的縱橫尺寸比處於規定範圍內的聚烯烴系發泡體。
進而,關於發泡體基材的延伸方向,使其向長條狀的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的流動方向或寬度方向,或者向流動方向及寬度方向延伸。此外,在使發泡體基材向流動方向及寬度方向延伸的情況下,可將發泡體基材向流動方向及寬度方向同時延伸,也可一個方向一個方向地分別延伸。
作為將所述發泡體基材在流動方向上延伸的方法,例如可列舉:通過使發泡後長條狀的發泡片材在冷卻的同時捲繞的速度(捲繞速度)較將長條狀的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供給至發泡步驟的速度(供給速度)更快,從而將發泡體基材在流動方向上延伸的方法;通過使捲繞發泡體基材的速度(捲繞速度)較將所得的發泡體基材供給至延伸步驟的速度(供給速度)更快,從而將發泡體基材在流動方向上延伸的方法等。
此外,在前者的方法中,由於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通過其自身的發泡而在流動方向上膨脹,因此在將發泡體基材在流動方向上延伸的情況下,在考量由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的發泡所引起的向流動方向的膨脹量的基礎上,需要調整發泡體基材的供給速度及捲繞速度,以使發泡體基材在流動方向上延伸至其膨脹量以上。
另外,作為將所述發泡體基材在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方法,優選為利用一對把持構件把持發泡體基材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使所述一對把持構件向相互離開的方向緩慢移動,由此將發泡體基材沿寬度方向延伸的方法。此外,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通過其自身的發泡而在寬度方向上膨脹,因此在將發泡體基材在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情況下,在考量由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片材的發泡所引起的向寬度方向的膨脹量的基礎上,需要以使發泡體基材在寬度方向上延伸至其膨脹量以上的方式進行調整。
此處,聚烯烴系發泡體基材的流動方向上的延伸倍率優選為1.1倍~2.0倍的範圍,更優選為1.2倍~1.5倍的範圍。 另外,聚烯烴系發泡體基材的寬度方向上的延伸倍率優選為1.2倍~4.5倍的範圍,更優選為1.5倍~3.5倍的範圍。
為了使黏著帶表現出設計性、遮光性或隱蔽性、光反射性、耐光性,發泡體基材可進行著色。著色劑可單獨使用或組合兩種以上而使用。
在對本發明的黏著帶賦予遮光性或隱蔽性、耐光性的情況下,發泡體基材優選為被著色為黑色。作為黑色發泡體基材中所含有的黑色著色劑,可使用碳黑、石墨、氧化銅、二氧化錳、苯胺黑、苝黑、鈦黑、花青黑、活性碳、鐵氧體、磁鐵礦、氧化鉻、氧化鐵、二硫化鉬、鉻錯合物、複合氧化物系黑色色素、蒽醌系有機黑色色素等。其中,就成本、獲得性、絕緣性、耐受擠出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的步驟或加熱發泡步驟的溫度的耐熱性的觀點而言,優選為碳黑。
在對本發明的黏著帶賦予設計性或光反射性等的情況下,發泡體基材優選為被著色為白色。作為白色發泡體基材中所含有的白色著色劑,可使用: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鋁、氧化矽、氧化鎂、氧化鋯、氧化鈣、氧化錫、氧化鋇、氧化銫、氧化釔、碳酸鎂、碳酸鈣、碳酸鋇、碳酸鋅、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氫氧化鈣、氫氧化鋅、矽酸鋁、矽酸鈣、硫酸鋇、硫酸鈣、硬脂酸鋇、鋅白、滑石、二氧化矽、氧化鋁、黏土、高嶺石、磷酸鈦、雲母、石膏、白碳、矽藻土、膨潤土、鋅鋇白、沸石、絹雲母等無機系白色著色劑或矽酮系樹脂粒子、丙烯酸系樹脂粒子、胺基甲酸酯系樹脂粒子、三聚氰胺系樹脂粒子等有機系白色著色劑等。其中,就成本、獲得性、色調、耐受擠出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的步驟或加熱發泡步驟的溫度的耐熱性的觀點而言,優選為氧化鋁或氧化鋅。
另外,在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中,在無損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基材的物性的範圍內,根據需要也可在樹脂中任意地含有塑化劑、抗氧化劑、氧化鋅等發泡助劑、氣泡核調整材料、熱穩定劑、氫氧化鋁或氫氧化鎂等阻燃劑、抗靜電劑、玻璃製或塑膠製的中空氣球或微珠、金屬粉末、金屬化合物等填充材料、導電性填料、導熱性填料等公知的物質。作為本發明的黏著片材中使用的聚烯烴系樹脂發泡體基材,為了維持適度的追隨性與緩衝性,相對於聚烯烴系樹脂,優選為0.1質量%~10質量%的範圍,更優選為1質量%~7質量%的範圍。
此外,在將所述著色劑或熱分解性發泡劑或發泡助劑等調配於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中的情況下,就防止顏色不均勻或部分過剩發泡或發泡不足的觀點而言,優選為在供給至擠出機之前預先利用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或與發泡性聚烯烴系樹脂組成物的相容性高的熱塑性樹脂進行母料化。
為了提高與黏著劑層或其他層的密接性,發泡體基材也可進行電暈處理、火焰處理、等離子體處理、熱風處理、臭氧或紫外線處理、易黏接處理劑的塗布等表面處理。表面處理通過使利用潤濕試劑而得的潤濕指數為36 mN/m以上、優選為40 mN/m以上、進而優選為48 mN/m以上,可獲得與黏著劑層的良好的密接性。提高了密接性的發泡體基材可在連續步驟中與黏著劑層貼合,也可暫時進行捲繞加工。在暫時捲繞發泡體基材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密接性提高的發泡體基材彼此的黏連現象,優選為將發泡體基材與紙或聚乙烯或聚丙烯、聚酯等的膜等襯紙一起捲繞,優選為厚度25 μm以下的聚丙烯膜或聚酯膜。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厚度優選為在50 μm~400 μm的範圍內,其中更優選為設為50 μm~300 μm的範圍內,進而優選為設為100 μm~300 μm的範圍內,最優選為設為100 μm~200 μm的範圍內。通過將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厚度設定為所述範圍,能夠賦予優異的帶加工性及對被黏物的優異的追隨性。
(黏著帶的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的黏著帶的製造方法,可列舉:在發泡體基材的單面或兩面塗敷所述黏著劑組成物並加以乾燥等,由此進行製造的方法(直接法);或者通過在脫模襯墊的表面塗敷所述黏著劑組成物並加以乾燥等而形成黏著劑層後,將所述黏著劑層轉印至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單面或兩面,由此進行製造的方法(轉印法)。
本發明的黏著帶可使用刮刀塗布機、輥塗機或模塗機等在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單面或兩面塗布所述黏著劑組成物並加以乾燥,由此進行製造。另外,所述黏著帶可通過以下轉印法進行製造,即,預先使用刮刀塗布機、輥塗機或模塗機等在脫模襯墊的表面塗布所述黏著劑組成物並加以乾燥,由此形成黏著劑層,接著,將所述黏著劑層貼合於發泡體基材的單面或兩面。
作為使黏著劑組成物乾燥的方法,例如可列舉在50℃~140℃下乾燥30秒~10分鐘的方法。另外,所述乾燥後,就促進硬化反應的觀點而言,也可在30℃~50℃的範圍進一步進行老化。
(用途) 本發明的黏著帶具有良好的初期黏接強度,例如即便在附著有汗或皮脂等的情況下也不易溶脹,具有能夠長期保持優異的黏接強度的耐油性,且具有優異的耐衝擊性,因此在用於貼合構成便攜式電子終端或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框體的兩面帶、對所述框體的表面賦予設計性的標簽、防水帶、醫療用黏著帶等各種領域中可優選地使用。
(物品) 本發明的物品具有兩個以上的被黏物通過所述本發明的黏著帶黏接的結構。根據本發明的物品,黏著帶的初期黏接力良好,另外,例如即便在附著有汗或皮脂等的情況下,黏著帶也不易溶脹,因此可長期維持優異的黏接強度。另外,根據本發明的物品,即便在落下等情況下,被黏物也不易缺失或剝落,可具有優異的耐衝擊性。
其中,近年來,隨著大畫面化或薄型化等,貼附面積受到限制的便攜式電子終端等電子設備在使用時容易落下,另外,由於人的手碰觸的機會多而容易暴露在汗或皮脂等中,因此耐油性及耐衝擊性的要求高。據此,所述物品優選為電子設備。即,作為本發明的物品的例子,可設為一種電子設備,其具有構成電子設備的兩個以上的零件通過所述本發明的黏著帶黏接的結構。
此外,本公開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所述實施形態是例示,具有與本公開的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技術思想實質上相同的結構,發揮同樣作用效果的任何實施形態均包含在本公開的技術範圍內。 [實施例]
以下,使用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凝膠分率測定) 製備例中製備的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通過以下所示的方法進行測定。此外,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是使用所述黏著劑組成物而形成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的黏著劑層的凝膠分率。
在剝離襯墊的脫模處理面上,以乾燥後的厚度為50 μm的方式塗敷黏著劑組成物,並將其在100℃的環境下乾燥3分鐘後,在40℃的環境下老化兩天,由此形成黏著劑層。將所述黏著劑層裁斷成縱50 mm及橫50 mm的正方形作為試驗片,並測定所述試驗片的質量(G1)。然後,在23℃的環境下使所述試驗片在甲苯中浸漬24小時,浸漬後,使用300目金屬網對所述試驗片與甲苯的混合物進行過濾,由此提取出對甲苯的不溶成分。測定將所述不溶成分在110℃的環境下乾燥1小時而得的物質的質量(G2),基於所述質量(G1)、質量(G2)及下述式,算出其凝膠分率。 凝膠分率(質量%)=(G2/G1)×100
((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B)以及除含羧基的單體(A)及(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B)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C)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 製備例中製備的丙烯酸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選自(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通過以下方式求出,即,將所含有的各飽和烴基的碳原子數與其莫耳濃度(mol%)的積分別相加,並將其合計值除以所含有的全部(B)的丙烯酸烷氧基酯及(C)的選自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總莫耳濃度(mol%)。例如,在飽和烴基的碳原子數A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單體含有a(mol%)、飽和烴基的碳原子數B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含有b(mol%)、飽和烴基的碳原子數C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含有c(mol%)的情況下,其平均碳原子數通過(A×a+B×b+C×c)/(a+b+c)求出。
[製備例1]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75.94質量份、丙烯酸9質量份、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1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65的丙烯酸共聚物(A-1)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的溶液。
[製備例2]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70.94質量份、丙烯酸9質量份、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15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60的丙烯酸共聚物(A-2)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2)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2)的溶液。
[製備例3]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65.94質量份、丙烯酸9質量份、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2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55的丙烯酸共聚物(A-3)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3)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3)的溶液。
[製備例4]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57.94質量份、丙烯酸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7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3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38的丙烯酸共聚物(A-4)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4)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4)的溶液。
[製備例5]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58.44質量份、丙烯酸3.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3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35的丙烯酸共聚物(A-5)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5)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
[製備例6]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48.44質量份、丙烯酸3.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4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25的丙烯酸共聚物(A-6)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6)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6)的溶液。
[製備例7]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38.44質量份、丙烯酸3.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5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15的丙烯酸共聚物(A-7)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7)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7)的溶液。
[製備例8]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32.94質量份、丙烯酸3.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12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5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2.97的丙烯酸共聚物(A-8)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8)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8)的溶液。
[製備例9]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20.94質量份、丙烯酸3質量份、丙烯酸甲酯6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7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03的丙烯酸共聚物(A-9)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9)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9)的溶液。
[製備例10]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58.44質量份、丙烯酸3.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30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9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35的丙烯酸共聚物(A-10)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0)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0)的溶液。
[製備例11]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0)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40%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1)的溶液。
[製備例12]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0)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63%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2)的溶液。
[製備例13]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0)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72%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3)的溶液。
[製備例14]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80.94質量份、丙烯酸9質量份、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5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71的丙烯酸共聚物(A-11)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1)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4)的溶液。
[製備例15]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84.94質量份、丙烯酸7質量份、丙烯酸甲酯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63的丙烯酸共聚物(A-12)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2)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5)的溶液。
[製備例16]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85.94質量份、丙烯酸9質量份、丙烯酸甲酯5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76的丙烯酸共聚物(A-13)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3)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6)的溶液。
[製備例17]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77.94質量份、丙烯酸7質量份、丙烯酸甲酯15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3.33的丙烯酸共聚物(A-14)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4)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7)的溶液。
[製備例18]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66.94質量份、丙烯酸5質量份、丙烯酸甲酯2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2.85的丙烯酸共聚物(A-15)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5)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8)的溶液。
[製備例19]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44.94質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40質量份、丙烯酸7質量份、丙烯酸甲酯8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4.89的丙烯酸共聚物(A-16)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6)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黏著劑組成物的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9)的溶液。
[製備例20] 在具備攪拌機、回流冷卻器、氮氣導入管、溫度計的反應容器中,裝入丙烯酸正丁酯1.94質量份、丙烯酸10質量份、丙烯酸甲酯13質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0.06質量份、丙烯酸甲氧基乙酯75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00質量份,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向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中添加預先溶解於乙酸乙酯中的2,2'-偶氮雙(2-甲基丁腈)溶液2質量份(固體成分0.1質量%),在攪拌下,以72℃保持4小時後,以75℃保持5小時。
其次,利用乙酸乙酯98質量份稀釋所述反應容器中的混合物,並利用200目金屬網進行過濾,由此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110萬、(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為2.61的丙烯酸共聚物(A-18)溶液。
在所述丙烯酸共聚物(A-18)溶液中,相對於所述溶液中的樹脂固體成分100質量份,以凝膠分率成為55%的量調配甲苯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合物體(迪愛生(D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柏諾克(BURNOCK)D-40」,以下簡稱為「D-40」),獲得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20)的溶液。
[實施例1] 以乾燥後的黏著劑層的厚度為75 μm的方式,將製備例1中獲得的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的溶液塗布於脫模襯墊(單面側經剝離處理的厚度75 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的剝離處理面,在100℃下乾燥3分鐘,由此製作兩片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
其次,在23℃環境下,將所述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1)(厚度100 μm,密度0.5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自所述脫模襯墊的上表面,利用線壓5 kg/cm的輥進行層壓。 然後,在40℃的環境下熟化48小時,由此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
[實施例2]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2)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
[實施例3]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3)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3)。
[實施例4]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4)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4)。
[實施例5]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5)。
[實施例6]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6)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6)。
[實施例7]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7)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7)。
[實施例8]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8)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8)。
[實施例9]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9)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9)。
[實施例10]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0)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0)。
[實施例11]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1)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1)。
[實施例12]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2)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2)。
[實施例13]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3)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3)。
[實施例14]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且將所述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2)(厚度100 μm,密度0.25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來代替聚烯烴系發泡體(F-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4)。
[實施例15]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且將所述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3)(厚度100 μm,密度0.33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來代替聚烯烴系發泡體(F-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5)。
[實施例16]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且將所述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4)(厚度100 μm,密度0.63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來代替聚烯烴系發泡體(F-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6)。
[實施例17]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而製作兩片厚度25 μm的黏著劑層,且將所述厚度2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5)(厚度200 μm,密度0.5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來代替聚烯烴系發泡體(F-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7)。
[實施例18]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而製作兩片厚度50 μm的黏著劑層,且將所述厚度50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1)的兩面,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0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8)。
[實施例19]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而製作兩片厚度100 μm的黏著劑層,且將所述厚度100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1)的兩面,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300 μm的兩面黏著帶(T-19)。
[比較例1]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4)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0)。
[比較例2]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5)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1)。
[比較例3]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6)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2)。
[比較例4]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7)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3)。
[比較例5]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8)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4)。
[比較例6]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19)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5)。
[比較例7]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20)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6)。
[比較例8]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3)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且將所述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6)(厚度100 μm,密度0.13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來代替聚烯烴系發泡體(F-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7)。
[比較例9] 使用包含黏著劑組成物(P-3)的溶液來代替黏著劑組成物(P-1),且將所述厚度75 μm的黏著劑層貼附於聚烯烴系發泡體(F-7)(厚度100 μm,密度0.17 g/cm3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利用電暈處理而使表面的潤濕指數為54 mN/m)的兩面來代替聚烯烴系發泡體(F-1),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獲得厚度250 μm的兩面黏著帶(T-28)。
<評價> [按壓強度的測定方法]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的兩面黏著帶裁切為18.5 mm見方、寬度2 mm,在溫度23℃及相對濕度50%RH的環境下,剝離所述兩面黏著帶的其中一面側的脫模襯墊,將一片所述黏著帶貼附於厚度3 mm、20 mm見方的鈉鈣玻璃板(色相:無色透明)。
將所述試驗片的另一面側的脫模襯墊剝離,貼附於中心開有直徑12 mm的孔的厚度2 mm的聚碳酸酯板(拜爾(Bayer)公司製造,模克隆(makrolon),色相:透明)的表面後(黏接面積1.32 cm2 ),將其上表面以50 N/cm2 壓接10秒鐘,由此獲得貼附物。
將所述貼附物在23℃及50%RH的氛圍下放置24小時後,在60℃及90%RH的氛圍下放置24小時。然後,在23℃及50%RH下放置24小時。其次,利用直徑7 mm的探針,自所述貼附物的聚碳酸酯板的背面以速度5 mm/min擠壓玻璃板,測定玻璃板剝落的強度(G1)。
[耐油性的評價方法] 將所述[按壓強度的測定方法]中獲得的貼附物在23℃及50%RH的氛圍下放置24小時後,以自聚碳酸酯板的孔滴加10 mg的濃度99質量%的油酸溶液:角鯊烯酸(squalene acid)=1:1的溶液的狀態,在60℃及90%RH的氛圍下放置24小時。 然後,在23℃及50%RH下放置24小時。 其次,利用直徑7 mm的探針,自所述貼附物的聚碳酸酯板的背面以速度5 mm/min擠壓玻璃板,測定玻璃板剝落的強度(G2)。
根據通過所述按壓強度測定及耐油性評價而獲得的按壓強度,算出黏接力保持率。 黏接力保持率(%)=(G2/G1)×100
基於所算出的黏接力保持率,按照下述基準A~基準D進行判定。將基準A~基準C視為良好。 A:黏接力保持率為70%以上。 B:黏接力保持率為60%以上且未滿70%。 C:黏接力保持率為50%以上且未滿60%。 D:黏接力保持率未滿50%。
[耐衝擊性的評價方法] 將所述[按壓強度的測定方法]中獲得的貼附物在23℃及50%RH的氛圍下放置24小時後,以所述試驗片的玻璃板朝下的方式設置於杜邦式衝擊試驗機(試驗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台座上。
其次,在自所述聚碳酸酯板側,使直徑9.5 mm及質量200 g的不銹鋼製的衝擊芯自高度10 cm的位置落下三次後,評價試驗片的黏著片材有無剝落或基材破壞。在無剝落等的情況下,使落下高度較前次高10 cm,確認三次落下後試驗片的黏著片材有無剝落或基材破壞。之後,在無剝落或基材破壞的情況下,將落下高度每次提高10 cm,同樣地反復進行試驗,測定最終確認到試驗片的黏著片材剝落或基材破壞時的落下高度(cm),並按照下述基準A~基準E進行判定。將基準A~基準C視為良好。
A:所述落下高度為80 cm以上。 B:所述落下高度為70 cm以上且未滿80 cm。 C:所述落下高度為60 cm以上且未滿70 cm。 D:所述落下高度為50 cm以上且未滿60 cm。 E:所述落下高度未滿50 cm。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的黏著帶的詳細情況以及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中。此外,表中的黏著組成的縮寫所表示的單體如下所示。另外,表中的「平均碳原子數」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B)、以及除含羧基的單體(A)及(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B)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C)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算出方法如上所述。
(單體縮寫) BA   …丙烯酸正丁酯 2EHA…丙烯酸2-乙基己酯 MA   …丙烯酸甲酯 MEA…丙烯酸甲氧基乙酯 AA   …丙烯酸 4HBA…丙烯酸4-羥基丁酯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兩面黏著帶 帶編號 T-1 T-2 T-3 T-4 T-5
發泡體基材 發泡體基材編號 F-1 F-1 F-1 F-1 F-1
密度[g/cm3 ] 0.5 0.5 0.5 0.5 0.5
厚度[μm] 100 100 100 100 100
黏著劑層 黏著劑組成物 P-1 P-2 P-3 P-4 P-5
凝膠分率 55 55 55 55 55
丙烯酸共聚物 A-1 A-2 A-3 A-4 A-5
樹脂 組成 BA 75.94 70.94 65.94 57.94 58.44
2EHA 0 0 0 0 0
MA 5 5 5 7 8
MEA 10 15 20 30 30
AA 9 9 9 5 3.5
4HBA 0.06 0.06 0.06 0.06 0.06
平均碳原子數 3.65 3.6 3.55 3.38 3.35
平均分子量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厚度[μm] (單面/單面) 75/75 75/75 75/75 75/75 75/75
帶厚度[μm] 250 250 250 250 250
物性 按壓強度 (無油) [N] 63 63 65 66 64
按壓強度 (油浸漬後) [N] 33 36 41 43 43
耐油性保持率 [%] 52.4 57.1 63.1 65.2 67.2
耐油性 判定 C C B B B
耐衝擊性 [cm] 70 80 80 80 80
耐衝擊性 判定 B A A A A
[表2]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兩面黏著帶 帶編號 T-6 T-7 T-8 T-9
發泡體基材 發泡體基材編號 F-1 F-1 F-1 F-1
密度[g/cm3 ] 0.5 0.5 0.5 0.5
厚度[μm] 100 100 100 100
黏著劑層 黏著劑組成物 P-6 P-7 P-8 P-9
凝膠分率 55 55 55 55
丙烯酸共聚物 A-6 A-7 A-8 A-9
樹脂組成 BA 48.44 38.44 32.94 20.94
2EHA 0 0 0 0
MA 8 8 12 6
MEA 40 50 50 70
AA 3.5 3.5 3.5 3
4HBA 0.06 0.06 0.06 0.06
平均碳原子數 3.25 3.15 2.97 3.03
平均分子量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厚度[μm] (單面/單面) 75/75 75/75 75/75 75/75
帶厚度[μm] 250 250 250 250
物性 按壓強度 (無油) [N] 65 68 73 72
按壓強度 (油浸漬後) [N] 45 47 52 51
耐油性保持率 [%] 69.2 69.1 71.2 70.8
耐油性 判定 B B A A
耐衝擊性 [cm] 70 70 60 60
耐衝擊性 判定 B B C C
[表3]
實施例 10 實施例 11 實施例 12 實施例 13 實施例 14
兩面黏著帶 帶編號 T-10 T-11 T-12 T-13 T-14
發泡體基材 發泡體基材編號 F-1 F-1 F-1 F-1 F-2
密度[g/cm3 ] 0.5 0.5 0.5 0.5 0.25
厚度[μm] 100 100 100 100 100
黏著劑層 黏著劑組成物 P-10 P-11 P-12 P-13 P-5
凝膠分率 55 40 63 72 55
丙烯酸共聚物 A-10 A-10 A-10 A-10 A-5
樹脂組成 BA 58.44 58.44 58.44 58.44 58.44
2EHA 0 0 0 0 0
MA 8 8 8 8 8
MEA 30 30 30 30 30
AA 3.5 3.5 3.5 3.5 3.5
4HBA 0.06 0.06 0.06 0.06 0.06
平均碳原子數 3.35 3.35 3.35 3.35 3.35
平均分子量 900000 900000 900000 900000 1100000
厚度[μm] 75/75 75/75 75/75 75/75 75/75
帶厚度[μm] 250 250 250 250 250
物性 按壓強度 (無油) [N] 69 60 72 79 61
按壓強度 (油浸漬後) [N] 43 38 48 52 43
耐油性保持率 [%] 62.3 63.3 66.7 65.8 70.5
耐油性 判定 B B B B A
耐衝擊性 [cm] 70 80 70 60 60
耐衝擊性 判定 B A B C C
[表4]
實施例 15 實施例 16 實施例 17 實施例 18 實施例 19
兩面黏著帶 帶編號 T-15 T-16 T-17 T-18 T-19
發泡體基材 發泡體基材編號 F-3 F-4 F-5 F-1 F-1
密度[g/cm3 ] 0.33 0.63 0.5 0.5 0.5
厚度[μm] 100 100 200 100 100
黏著劑層 黏著劑組成物 P-5 P-5 P-5 P-5 P-5
凝膠分率 55 55 55 55 55
丙烯酸共聚物 A-5 A-5 A-5 A-5 A-5
樹脂組成 BA 58.44 58.44 58.44 58.44 58.44
2EHA 0 0 0 0 0
MA 8 8 8 8 8
MEA 30 30 30 30 30
AA 3.5 3.5 3.5 3.5 3.5
4HBA 0.06 0.06 0.06 0.06 0.06
平均碳原子數 3.35 3.35 3.35 3.35 3.35
平均分子量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厚度[μm] 75/75 75/75 25/25 50/50 100/100
帶厚度[μm] 250 250 250 200 300
物性 按壓強度 (無油) [N] 60 69 64 67 58
按壓強度 (油浸漬後) [N] 43 46 43 45 40
耐油性保持率 [%] 71.7 66.7 67.2 67.2 69.0
耐油性 判定 A B B B B
耐衝擊性 [cm] 70 80 80 80 80
耐衝擊性 判定 B A A A A
[表5]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兩面黏著帶 帶編號 T-20 T-21 T-22 T-23 T-24
發泡體基材 發泡體基材編號 F-1 F-1 F-1 F-1 F-1
密度[g/cm3 ] 0.5 0.5 0.5 0.5 0.5
厚度[μm] 100 100 100 100 100
黏著劑層 黏著劑組成物 P-14 P-15 P-16 P-17 P-18
凝膠分率 55 55 55 55 55
丙烯酸共聚物 A-11 A-12 A-13 A-14 A-15
樹脂組成 BA 80.94 84.94 85.94 77.94 66.94
2EHA 0 0 0 0 0
MA 5 8 5 15 28
MEA 5 0 0 0 0
AA 9 7 9 7 5
4HBA 0.06 0.06 0.06 0.06 0.06
平均碳原子數 3.71 3.63 3.76 3.33 2.85
平均分子量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厚度[μm] 75/75 75/75 75/75 75/75 75/75
帶厚度[μm] 250 250 250 250 250
物性 按壓強度 (無油) [N] 59 91.6 79.7 85 84.6
按壓強度 (油浸漬後) [N] 27 31 15 53 57
耐油性保持率 [%] 45.8 33.8 18.8 62.4 67.4
耐油性 判定 D D D B B
耐衝擊性 [cm] 60 60 60 50 40
耐衝擊性 判定 C C C D E
[表6]
比較例6 比較例7 比較例8 比較例9
兩面黏著帶 帶編號 T-25 T-26 T-27 T-28
發泡體基材 發泡體基材編號 F-1 F-1 F-6 F-7
密度[g/cm3 ] 0.5 0.5 0.13 0.17
厚度[μm] 100 100 100 100
黏著劑層 黏著劑組成物 P-19 P-20 P-3 P-3
凝膠分率 55 55 55 55
丙烯酸共聚物 A-16 A-18 A-3 A-3
樹脂組成 BA 44.94 1.94 65.94 65.94
2EHA 40 0 0 0
MA 8 13 5 5
MEA 0 75 20 20
AA 7 10 9 9
4HBA 0.06 0.06 0.06 0.06
平均碳原子數 4.89 2.61 3.55 3.55
平均分子量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1100000
厚度[μm] 75/75 75/75 75/75 75/75
帶厚度[μm] 250 250 250 250
物性 按壓強度 (無油) [N] 84.7 75.2 65 67
按壓強度 (油浸漬後) [N] 8 47 45 47
耐油性保持率 [%] 9.4 62.5 69.2 70.1
耐油性 判定 D B B A
耐衝擊性 [cm] 70 40 30 40
耐衝擊性 判定 B E E E
在實施例1~實施例19中,耐油性及耐衝擊性均為A~C的判定,耐油性及耐衝擊性良好。與此相對,在比較例1~比較例9中,耐油性的判定為D和/或耐衝擊性的判定為D或E,無法達成兼具耐油性及耐衝擊性。
無。
無。
無。

Claims (9)

  1. 一種黏著帶,其在發泡體基材的至少一個面直接或介隔其他層而具有黏著劑層,所述黏著帶的特徵在於, 所述發泡體基材的發泡密度在0.25 g/cm3 ~0.75 g/cm3 的範圍內,且 所述黏著劑層含有包含丙烯酸共聚物及交聯劑的丙烯酸系黏著劑組成物, 所述丙烯酸共聚物中作為構成成分而包含: 單體A,其為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的含羧基的單體; 單體B,其為10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的(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以及 單體C,其為選自由除所述單體A及所述單體B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單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且 所述單體B及所述單體C所具有的飽和烴基的平均碳原子數未滿4。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黏著帶,其中所述發泡體基材的厚度為50 μm~400 μm的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黏著帶,其中所述黏著帶的厚度為80 μm~500 μm的範圍內。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黏著帶,其中所述黏著劑層的凝膠分率為40%~80%的範圍內。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所述的黏著帶,其特徵在於,所述丙烯酸共聚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萬以上。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述的黏著帶,其中所述發泡體基材含有選自由聚烯烴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及橡膠系樹脂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的黏著帶,其中作為所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包含(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
  8. 一種物品,具有兩個以上的被黏物通過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7中任一項所述的黏著帶黏接的結構。
  9. 一種電子設備,具有構成電子設備的兩個以上的零件通過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7中任一項所述的黏著帶黏接的結構。
TW110121009A 2020-06-23 2021-06-09 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 TW2022007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7643 2020-06-23
JP2020107643A JP2022003109A (ja) 2020-06-23 2020-06-23 粘着テープ、並びに物品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743A true TW202200743A (zh) 2022-01-01

Family

ID=78962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009A TW202200743A (zh) 2020-06-23 2021-06-09 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03109A (zh)
CN (1) CN113831854A (zh)
TW (1) TW20220074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31854A (zh) 2021-12-24
JP2022003109A (ja) 202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17015B1 (ja) 粘着テープ
JP5299596B1 (ja) 粘着テープ
JP5477517B1 (ja) 粘着テープ
US10316221B2 (en) Adhesive tape
JP5510763B1 (ja) 粘着テープ
US20160326407A1 (en) Adhesive tap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4156816A1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TWI640596B (zh) 黏著片及電子設備
JP2015098554A (ja) 防水テープ
JP7047974B2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電子機器
JP6572566B2 (ja) 粘着シート及び電子機器
WO2018116844A1 (ja) 粘着テープ
JP6737422B2 (ja) 粘着テープ及び物品
CN107075319B (zh) 粘合片和电子设备
TWI676666B (zh) 黏著片及電子機器
WO2019131166A1 (ja) 粘着テープ及び物品
TW202200743A (zh) 黏著帶以及物品及電子設備
JP7107026B2 (ja) 粘着テー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