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0491A -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 Google Patents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0491A
TW202200491A TW109121408A TW109121408A TW202200491A TW 202200491 A TW202200491 A TW 202200491A TW 109121408 A TW109121408 A TW 109121408A TW 109121408 A TW109121408 A TW 109121408A TW 202200491 A TW202200491 A TW 2022004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lenium
reducing agent
nanoparticles
aqueous solution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1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崇榮
池孟修
邱群倫
黃信彰
方俊民
許登傑
張家綺
Original Assignee
鑫鼎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鑫鼎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鑫鼎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1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200491A/zh
Priority to DE102020118909.5A priority patent/DE102020118909B4/de
Priority to GB2010960.9A priority patent/GB2596359B/en
Priority to US16/937,443 priority patent/US11439979B2/en
Priority to AU2020207861A priority patent/AU2020207861B1/en
Priority to JP2020133306A priority patent/JP2022003164A/ja
Publication of TW202200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49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9/00Selenium; Tellurium; Compounds thereof
    • C01B19/02Elemental selenium or tellur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30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 B01J20/3078Thermal treatment, e.g. calcining or pyroli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0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B01J20/0203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comprising compounds of metals not provided for in B01J20/04
    • B01J20/0262Compounds of O, S, Se, 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30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 B01J20/3085Chemical treat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J20/3007 - B01J20/3078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4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UV- or VIS- 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5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XPS, EDX or EDAX 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8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thermal analysis data, e.g. TGA, DTA, DS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 Colloid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包含步驟(A)至(C)。步驟(A):齊備一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以及一還原劑;步驟(B):將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與該還原劑於一反應容器中混合以形成一混合溶液,加熱該混合溶液以進行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氣體的一組合物,其中,該反應殘餘物的體積小於該混合溶液總體積的20%,且將該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以及步驟(C):用一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以獲得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該製法具有簡單、安全、有效率、低成本、高產率、環境友善等優點。

Description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尤指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硒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礦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常作為多種維生素和其他膳食補充劑的添加成份之一。奈米硒能夠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不僅能發揮有機硒、無機硒特有的功能,如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且具有低毒性及高生物活性等優點。此外,奈米硒還可用來抵抗和降低多種重金屬的毒性作用,例如可以與銀、汞、鉛等金屬形成不溶性的物質對人體抵禦環境中的金屬污染有一定作用,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積極開發製備硒奈米粒子的各種方法。製備硒奈米粒子常見的方法可以分為:(1)物理法、(2)化學法和(3)生物合成法等三大類。物理法是通過高能量將塊狀材料碎裂至奈米等級的粒子,例如:脈衝雷射剝蝕法(pulsed laser ablation)、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研磨法等。化學法是通過各種化學反應後得到奈米粒子,例如:溶膠凝膠法(sol-gel)、在高壓反應釜中進行化學反應的水熱合成法(hydrothermal systhesis)、氧化還原法(reduction-oxidation reaction)等。生物合成法係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將硒酸鹽或亞硒酸鹽還原成奈米硒,例如藉由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的代謝系統可將含硒化合物還原為奈米硒,也可以將亞硒酸鹽還原成奈米硒。然而,儘管生物合成法具有對生態環境友善的優點,但由不同微生物或植物形成的硒奈米粒子之尺寸大小不同,進而會影響最終奈米硒產品的品質,且微生物合成法需要較長的細胞生長時間,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硒奈米粒子具有較大表面積、較高的化學活性、及具備類金屬特性而易發生氧化現象、和易聚集現象等特性。因此,在製備硒奈米粒子的過程中,通常須在特定氣氛下(例如氮氣)進行,或需要引入各種改性劑(modifier)或封端劑(capping agent)等穩定劑,以控制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的粒徑、形狀、分佈、分散性和穩定性,雖然能提升最終產品的穩定性和品質,但加入這些穩定劑會使得製備方法變得更加複雜,而且還可能會阻礙硒奈米粒子的活性或限制其應用領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些研究已被提出。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60137501號記載一種製備硒奈米粒子的方法,該過程包括液相製備及噴霧乾燥兩個連續的步驟。首先,在反應槽中放入可熱分解的還原性氨基酸,並於升溫過程中控制包含所述還原性氨基酸的水溶液的酸鹼值,待所述水溶液的溫度和酸鹼值穩定後,再將亞硒酸鹽加入該反應槽中以進行反應;待反應完成後,接著將所述反應槽內的溶液轉移至噴霧塔再使用噴霧乾燥法以獲得硒奈米粒子。這方法雖可以製備多種粒徑的硒奈米粒子,但步驟繁瑣且須限制還原劑的種類。
另外,美國發明專利申請案第20190193048號記載一種製備硒奈米材料的方法,其主要使用海綿(sponge)、薄膜、不織布(nonwoven fabric)、織物或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等作基材,再以醣類處理所述基材的表面;接著,將包含亞硒酸水溶液和還原劑的混合溶液加熱,使硒奈米材料形成於經處理的基材表面上。上述製法雖不需包含穩定劑,但必須使用特定的基材,恐會對後續應用造成限制。
由於前述製法皆無法方便且有效率地製備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且可能存在需使用昂貴設備或特定試劑、耗能大、反應不完全且無法回收或重複利用未反應的含硒原料、反應時間過長、穩定性不佳、對環境有害等諸多缺點,並不利於大規模生產。
有鑑於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不需使用昂貴設備,有利於大量生產,更具商業實施的潛力。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具有低耗能、對環境友善的優點。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具有製程簡單、安全的優點。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具有提高產率、增進成本效益的優點。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包含以下步驟(A)至(C)。步驟(A):齊備一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以及一還原劑;步驟(B):將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與該還原劑於一反應容器中混合以形成一混合溶液,加熱該混合溶液以進行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氣體的一組合物,其中,該反應殘餘物的體積小於該混合溶液總體積的20%,且將該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以及步驟(C):用一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以獲得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藉由加熱該混合溶液並將從還原反應產生的該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能使所述還原反應更完全,進而提高產率。再者,藉由限制該混合溶液在該反應容器中的體積可增加各反應物的濃度並提高各反應物分子的碰撞概率,進而加速所述還原反應的反應速率。此外,在該等硒奈米粒子形成的過程中,由於將水溶液中的水蒸發至小於原混合溶液之體積的20%,使得所述還原步驟與分散步驟無法同時進行,因此,本創作中的還原劑和分散劑能具有廣泛且獨立的選擇而不受限制,故本創作能適用於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商業生產。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步驟(A)可包括步驟(a1)和(a2);步驟(a1):以一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與硒粉反應,以齊備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以及步驟(a2):齊備該還原劑。
依據本創作,所述氧化劑的種類並未有特別限制,只要能使硒粉溶解並形成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即可適用於本創作。較佳的,為了減少重金屬不純物,該氧化劑係選自於下列構成之群組:鹵氧酸(HXOn )、鹵氧酸鹽(MXOn )及其組合;其中,X為Cl或Br,M為Na或K,n為整數1、2、3或4。
於一些特定實施態樣中,所述鹵氧酸可為次氯酸(HClO)、亞氯酸(HClO2 )、氯酸(HClO3 )、過氯酸(HClO4 )、次溴酸(HBrO)、亞溴酸(HBrO2 )、溴酸(HBrO3 )或其組合,但不限於此。
於一些特定實施態樣中,所述鹵氧酸鹽可為次氯酸鈉(NaClO)、次氯酸鉀(KClO)、亞氯酸鈉(NaClO2 )、亞氯酸鉀(KClO2 )、氯酸鈉(NaClO3 )、氯酸鉀(KClO3 )、過氯酸鈉(NaClO4 )、過氯酸鉀(KClO4 )、次溴酸鈉(NaBrO)、次溴酸鉀(KBrO)、亞溴酸鈉(NaBrO2 )、亞溴酸鉀(KBrO2 )、溴酸鈉(NaBrO3 )、溴酸鉀(KBrO3 )或其組合,但不限於此。
較佳的,該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更包括氫鹵酸(hydrohalic acid),藉此可促使所述硒粉與所述氧化劑反應進行得更徹底;舉例而言,該氫鹵酸可為氫氟酸(HF)、氫氯酸(HCl)或氫溴酸(HBr)。更佳的,當所述氧化劑為該鹵氧酸或鹵氧酸鹽時,其鹵素與該氫鹵酸的鹵素種類相同。
較佳的,所述氧化劑與所述硒粉的莫耳比為1.5:1至15:1。
較佳的,步驟(a1)中的硒粉的尺寸為微米等級(即1微米(μm)至100 μm),但不限於此。此外,由於本創作可在同一反應容器中直接採用所述微米尺寸的硒粉為原料,依序進行硒粉溶解、硒奈米粒子生產及硒奈米粒子膠體化的連續三階段,因此能保有如同一鍋化反應(one pot reaction)之低耗損、高回收等優點,同時還因為將奈米化與膠體化的程序分開,故能減低尋找試劑最佳組合的困難,除了達到製程簡單化的目的外,亦同時增加了試劑的選擇彈性及最終產品的多樣性。
依據本創作,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中的硒前驅物包含鹵化硒(selenium halide)、硒離子(selenium ion)、亞硒酸(selenous acid,H2 SeO3 )、亞硒酸根(selenite ion,SeO3 2- )、硒酸根(selenate ion,SeO4 2- )、或硒代硫酸根(selenosulfate ion,SeSO3 2- ),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鹵化硒可為Sem Xn ,其中,X為F、Cl或Br,m為整數1或2,n為整數1、2、3、或4。較佳的,該鹵化硒為二氟化硒(SeF2 )、二氯化硒(SeCl2 )、二溴化硒(SeBr2 )、二氯化二硒(Se2 Cl2 )、二溴化二硒(Se2 Br2 )、四氟化硒(SeF4 )、或四氯化硒(SeCl4 )。
具體而言,所述硒離子來自於鹵化硒,但不限於此。所述亞硒酸根來自於亞硒酸鈉(Na2 SeO3 )、亞硒酸、亞硒酸鉀(K2 SeO3 ),但不限於此。所述硒酸根來自於硒酸鈉(Na2 SeO4 )、硒酸鉀(K2 SeO4 ),但不限於此。所述硒代硫酸根來自於硒代硫酸鈉(Na2 SeSO3 ),但不限於此。據此,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中的離子,除了是硒前驅物外,可能還會包含鹵離子、或鹼金屬陽離子等,但不限於此。
較佳的,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5 M至3.0 M。更佳的,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8 M至1.0 M。再更佳的,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1 M至0.3 M。
依據本創作,所述還原劑的種類並未有特別限制,只要能使硒前驅物被還原,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即可適用於本創作。該還原劑可以包含第一還原劑或第二還原劑,但不限於此。該第一還原劑係選自檸檬酸(citric acid)、乳酸(lactic acid)、乙醇酸(glycolic acid)、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草酸(ox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1,4-丁二醇(1,4-butanediol)、甘油(glycerol)、乙醛(acetaldehyde)、單醣(monosaccharide)、雙醣(disaccharide)和任一組合。其中,所述單醣可為葡萄糖(glucose),但不限於此。所述雙醣可為乳糖(lactose)、麥芽糖(maltose),但不限於此。該第二還原劑係選自於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多醣(polysaccharide)和任一組合。其中,所述多醣可為殼聚醣(chitosan)、甲殼素(chitin),但不限於此。
於步驟(B)中,該還原劑的種類及各反應物的濃度皆為影響還原反應所需的時間的因素,所述還原反應的反應時間可為5分鐘至80分鐘,較佳的,所述還原反應的反應時間為6分鐘至30分鐘。
另外,所述還原反應的反應速率可通過所述還原劑的組合來調節,藉以製得符合各種尺寸需求的該等硒奈米粒子。舉例而言,所述還原劑可為葡萄糖和檸檬酸的組合、或檸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組合,但不限於此。當所述還原劑為葡萄糖和檸檬酸的組合時,所製得的該等硒奈米粒子之平均粒徑通常為100奈米(nm)至110 nm;當所述還原劑為檸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組合時,所製得的該等硒奈米粒子之平均粒徑為80 nm至90 nm。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還原劑相對於該硒前驅物的莫耳比為1至50;較佳的,該第一還原劑相對於該硒前驅物的莫耳比為5至30;更佳的,該第一還原劑相對於該硒前驅物的莫耳比為10至20。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5 M至3.0 M的情況下,該第二還原劑的重量為10毫克(mg)至1000 mg,但不限於此。較佳的,該第二還原劑的重量為30 mg至500 mg;更佳的,該第二還原劑的重量為50 mg至300 mg。
當還原反應生成的氣體為酸性時,例如氯化氫,較佳的,將該氣體以水捕捉(trap),因而可收集大量的酸性水溶液以便回收再利用,可減少酸性廢棄物,能降低處理廢水的成本,也能降低購買酸性試劑的成本。
依據本創作,該步驟(C)中用以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的介質可以是水或含有一分散劑的水溶液。具體而言,所述分散劑可以是檸檬酸、乳酸、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抗壞血酸、單寧酸(tann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聚精胺酸(polyarginine)、離胺酸(lysine)、麩胺酸(glutamic acid)、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油胺(oleylamine)、乙二醇(ethylene glycol)、甘油、葡萄糖、麥芽糖、麥芽糖醇(maltitol)、水溶性幾丁聚醣(又稱殼聚醣)、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乙二醇或其組合。其中,所述聚乳酸的重均分子量為5,000至15,000,但不限於此;所述聚精胺酸的重均分子量為5,000至15,000,但不限於此;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重均分子量為3,000至13,000,但不限於此;所述殼聚醣的重均分子量為90,000至110,000,但不限於此;所述聚乙烯醇的重均分子量為40,000至50,000,但不限於此;所述聚乙二醇的重均分子量為8,000至18,000,但不限於此。較佳的,所述介質為水或包含檸檬酸、葡萄糖、油胺、聚乙二醇、甘油、或殼聚醣等分散劑的水溶液。
較佳的,所述分散劑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01 M至1.0 M。更佳的,所述分散劑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1 M至0.5 M。
較佳的,所述分散劑與所述硒奈米粒子的莫耳比為0.1至100。更佳的,所述分散劑與所述硒奈米粒子的莫耳比為1至20。
依據本創作,所有水溶液所使用的水均為蒸餾水。較佳的,所述的水為去離子水。
依據本創作,對於步驟(A)至(C)的反應溫度並未有特別限制,只要能使各步驟進行即可適用於本創作。惟因反應溫度是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之一,故若進一步控制溫度,則能使各步驟之反應更均勻進行,減少氣泡產生的機會,進而提升最終產品的品質。
較佳的,該步驟(a1)的溫度為4°C至100°C。更佳的,該步驟(a1)的溫度為10°C至70°C。
較佳的,該步驟(B)中的加熱溫度為50°C至200°C。更佳的,該步驟(B)中的加熱溫度為70°C至160°C。
較佳的,該步驟(C)中的分散溫度為20°C至100°C。更佳的,該步驟(C)中的分散溫度為50°C至80°C。
在步驟(B)的還原反應及在該步驟(C)的分散步驟中,若於水溶液環境主要是有機還原劑和有機分散劑,而不包含過多無機陽離子時,故有助於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獲得良好的穩定性。另外,由於在進行步驟(B)中的還原反應時將該還原反應產生的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因此所獲得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將可免除陰離子的干擾而可提升其穩定性。
依據本創作,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在紫外光-可見光光譜(UV-Vis spectroscopy)的最大吸收波長(λmax )會受到分散劑種類及粒子大小的影響;一般而言,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λmax 為280 nm至295 nm。由於λmax 的吸收值大小不會明顯受到分散介質影響,因此可反應硒奈米粒子的濃度。
依據本創作,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中的硒奈米粒子之粒徑尺寸可透過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的影像量測而得。其中,本創作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的平均粒徑約75 nm至120 nm。
依據本創作,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顯示高界面電位(zeta potential),而界面電位是膠體溶液穩定性的重要指標。較佳的,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界面電位之絕對值為30毫伏特(mV)以上。
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可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保養品、快篩測試及抗菌產品等,但並非僅限於此。
在下文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從以下實施例很輕易地理解本創作所能達到的優點及效果。因此,應當理解本文提出的敘述僅僅用於說明優選的實施方式而不是用於侷限本創作的範圍,在不背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修飾、變更以便實施或應用本創作之內容。
在以下實施例中,所有的試劑為購自Acros Organics的試藥級藥品且未經進一步純化,使用到的水係經蒸餾或去離子處理。並且,各實施例係使用圖1所示的製備方法進行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備程序。
儀器: 1. 感應耦合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OES):安捷倫科技公司製造的Agilent 5100; 2. 紫外線-可見光分光光度計(UV-Vis spectrophotometer):安捷倫科技公司製造的Cary60; 3. 界達電位 & 粒徑量測儀:大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ELSZ-2000ZS; 4. 場發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FE-TEM):FEI公司製造的Tecnai G2 F20 S-TWIN; 5.熱重分析儀:梅特勒托利多公司(Mettler Toledo)製造的TGA/DSC1 Star System。
比較例 1 水熱法
首先,於一250毫升(mL)的單頸平底燒瓶中加入8.65克(g)的Na2 SeO3 (50毫莫耳(mmol))、18 g的葡萄糖(100 mmol)、和100 mL的水,再攪拌均勻以形成一混合溶液。隨後,將該單頸平底燒瓶置於壓力為1.17×105 帕(Pa)的高壓反應釜中加熱至115℃並維持15分鐘,使Na2 SeO3 進行還原反應,產生複數硒奈米粒子,而前述溶液會從無色轉為紅色溶液。
比較例 2 密閉回流系統下進行還原法
首先,於一250 mL的單頸平底燒瓶中加入6.45 g的H2 SeO3 (50 mmol)、18 g的葡萄糖(100 mmol)、和100 mL的水,再攪拌均勻以形成一混合溶液。隨後,將該單頸平底燒瓶架接一持續通入4℃水的冷凝管並設置為一密閉回流系統,再置於加熱板上以115℃加熱30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產生複數硒奈米粒子,而前述溶液會從無色轉為紅色溶液。
實施例 1
於步驟(A)中,取二氧化硒與水配製出0.1 M的亞硒酸水溶液0.65 mL(亞硒酸含量為0.065 mmol),並秤取234毫克(mg)的葡萄糖(1.3 mmol)及62.4 mg的檸檬酸(0.32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亞硒酸水溶液和葡萄糖及檸檬酸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8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水蒸氣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水蒸氣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65℃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2
實施例2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1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及124.8 mg的檸檬酸(0.65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7.5分鐘。
實施例 3
實施例3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1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及10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3,500)作為還原劑。
實施例 4
於步驟(A)中,取二氧化硒與水配製出0.1 M的亞硒酸水溶液0.65 mL(亞硒酸含量為0.065 mmol),並秤取58 mg的葡萄糖(0.32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亞硒酸水溶液和葡萄糖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9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水蒸氣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水蒸氣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油胺之水溶液(50 mg,0.19 mmol)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65℃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5
實施例5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4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5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8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乳酸之水溶液(乳酸的含量為400 mg,4.44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6
實施例6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4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6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殼聚醣及檸檬酸之水溶液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其中,殼聚醣的含量為40 mg,且其Mw為10,000~13,000,檸檬酸的含量為1200 mg(6.25 mmol)。
實施例 7
實施例7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6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7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聚乙二醇之水溶液(50 mg,Mw:10,000)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8
於步驟(A)中,取適量四氯化硒溶於水中,配製成0.65 mL的0.1 M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硒前驅物的含量為0.065 mmol),並秤取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和葡萄糖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9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聚乙烯吡咯烷酮之水溶液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65℃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其中,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含量為50 mg,其Mw為3,500。
實施例 9
實施例9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9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檸檬酸之水溶液(檸檬酸的含量為50 mg,0.26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0
實施例10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0於步驟(A)中採用351 mg的葡萄糖(1.95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6.3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1
實施例11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1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1.3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甘油之水溶液(甘油的含量為100 mg,1.09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2
實施例12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2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及5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3,5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3
實施例13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4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3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0.2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抗壞血酸之水溶液(抗壞血酸的含量為50 mg,0.28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4
實施例14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4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4於步驟(A)中採用250 mg的檸檬酸(1.30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3.3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天門冬醯胺之水溶液(天門冬醯胺的含量為100 mg,0.76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5
實施例15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1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5於步驟(A)中採用499 mg的檸檬酸(2.60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5分鐘。
實施例 16
實施例16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6於步驟(A)中採用117 mg的葡萄糖(0.65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30℃加熱12.5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離胺酸之水溶液(離胺酸的含量為100 mg,0.68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7
於步驟(A)中,取適量亞硒酸鈉溶於水中,配製成0.65 mL的0.1 M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亞硒酸鈉的含量為0.065 mmol),並秤取117 mg的葡萄糖(0.65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和葡萄糖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8.5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水蒸氣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水蒸氣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聚精胺酸之水溶液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65℃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其中,所述聚精胺酸的含量為50 mg,其Mw為7,500。
實施例 18
實施例18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17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8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及62.4 mg的檸檬酸(0.32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8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19
實施例19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1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19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及124.8 mg的檸檬酸(0.65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7.5分鐘。
實施例 20
實施例20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0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及10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3,5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8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21
實施例21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1於於步驟(B)中以130℃加熱11.5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氫氧化鈉之水溶液(40 mg,1.0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22
實施例22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2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甘油(2.54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1.3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23
實施例23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3於步驟(A)中採用117 mg的葡萄糖(0.65 mmol)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0.2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麥芽糖之水溶液(麥芽糖的含量為50 mg,0.146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24
於步驟(A)中,取二氧化硒(0.325 mmol)與水配製出0.1 M的亞硒酸水溶液3.25 mL,並秤取295 mg的葡萄糖(1.64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亞硒酸水溶液和葡萄糖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26.1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水蒸氣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水蒸氣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葡萄糖之水溶液(葡萄糖的含量為295 mg,1.64 mmol)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25
實施例25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24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5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24.6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麥芽糖之水溶液(麥芽糖的含量為117 mg,0.34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26
實施例26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24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6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28.4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單寧酸之水溶液(單寧酸的含量為117 mg,0.069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27
實施例27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7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0分鐘,於步驟(C)中,作為分散介質的50 mL含聚乙烯醇之水溶液含有聚乙烯醇40 mg,且其Mw為41,000。
實施例 28
實施例28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8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9.8分鐘,於步驟(C)中,作為分散介質的50 mL含聚乙烯吡咯烷酮與聚乙烯醇之混合水溶液含有各30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與聚乙烯醇;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的Mw為8,000與聚乙烯醇的Mw為41,000。
實施例 29
實施例29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29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0.1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抗壞血酸之水溶液(抗壞血酸的含量為160 mg,0.896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30
於步驟(A)中,齊備0.1 M的硒酸水溶液0.65 mL(硒酸的含量為0.065 mmol),並秤取499 mg的檸檬酸(2.60 mmol)及5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為3,500)。於步驟(B)中,將前述硒酸水溶液和檸檬酸及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11.8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水蒸氣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水蒸氣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31
實施例31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30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31於步驟(A)中採用499 mg的檸檬酸(2.60 mmol)及10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為3,5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1.4分鐘。
實施例 32
於步驟(A)中,取適量硒酸鈉溶於水中,配製成0.65 mL的0.1 M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0.065 mmol),並秤取250 mg的檸檬酸(1.3 mmol)及5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為3,500)。於步驟(B)中,將前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和檸檬酸及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13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水蒸氣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水蒸氣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33
實施例33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32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33於步驟(A)中採用250 mg的檸檬酸(1.3 mmol)及10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為3,5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3.1分鐘。
實施例 34
於步驟(A)中,取適量四氯化硒溶於水中,配製成0.975 mL的0.1 M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硒前驅物的含量為0.0975 mmol),並秤取380 mg的檸檬酸(1.97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和檸檬酸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18.1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麩胺酸之水溶液作為介質(麩胺酸的含量為100 mg,0.68 mmol),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35
於步驟(A)中,取0.325 mmol的四氯化硒溶於水中,配製成3.25 mL的0.1 M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並秤取500 mg的檸檬酸(2.60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和檸檬酸加入10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31.5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即一開始的混合溶液)的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3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36
實施例36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1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36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及100 mg的聚乙二醇(Mw為10,0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9.8分鐘,於步驟(C)中以70℃加熱10分。
實施例 37
實施例37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36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37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及200 mg的聚乙二醇(Mw為10,0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0分鐘。
實施例 38
實施例38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36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38於步驟(A)中採用234 mg的葡萄糖及300 mg的聚乙二醇(Mw為10,000)作為還原劑,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9.4分鐘。
實施例 39
實施例39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8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39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1分鐘,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麥芽糖醇之水溶液(麥芽糖醇的含量為130 mg,0.378 mmol),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
實施例 40
實施例40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39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40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0.7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含蘋果酸之水溶液(蘋果酸的含量為117 mg,0.873 mmol)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41
實施例41採用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與實施例39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僅在於:實施例41於步驟(B)中以150℃加熱13.5分鐘,於步驟(C)中採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
實施例 42
於步驟(a1)中,將10 mg的硒粉(0.126 mmol,平均粒徑為75 μm)與1 mL之濃鹽酸(36 wt%)放置於一1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中;接著,將1 mL之含有亞氯酸鈉之水溶液(70 mg,0.77 mmol)加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中,於40℃下攪拌20分鐘直到所述硒粉完全反應,以製備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於步驟(a2)中,秤取351 mg的葡萄糖(1.95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葡萄糖加入裝有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35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之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43
於步驟(a1)中,將20 mg的硒粉(0.252 mmol,平均粒徑為75 μm)與1 mL之濃鹽酸(36 wt%)放置於一1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中;接著,將1 mL之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加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中,於40℃下攪拌20分鐘直到所述硒粉完全反應,以製備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其中,該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含有20 mg的亞氯酸鈉(0.22 mmol)和60 mg的氯酸鈉(0.57 mmol)。於步驟(a2)中,秤取702 mg的葡萄糖(3.90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葡萄糖加入裝有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42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之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檸檬酸之水溶液作為介質(檸檬酸的含量為50 mg,0.26 mmol),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粗產物;隨後再以0.5 mL 的0.56 M氫氧化鈉水溶液(氫氧化鈉的含量為0.28 mmol)將所述粗產物的pH值調至12,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44
於步驟(a1)中,將20 mg的硒粉(0.252 mmol,平均粒徑為75 μm)與1 mL之濃鹽酸(36 wt%)放置於一1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中;接著,將1 mL之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加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中,於40℃下攪拌20分鐘直到所述硒粉完全反應,以製備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其中,該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含有70 mg的氯酸鉀(0.57 mmol)和20 mg的過氯酸鉀(0.14 mmol)。於步驟(a2)中,秤取702 mg的檸檬酸(3.66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檸檬酸加入裝有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42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之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粗產物;隨後再以0.5 mL 的0.56 M氫氧化鈉水溶液將所述粗產物的pH值調至12,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45
於步驟(a1)中,將10 mg的硒粉(0.126 mmol,平均粒徑為75 μm)與1 mL之濃鹽酸(36 wt%)放置於一1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中;接著,將1 mL之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加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中,於40℃下攪拌20分鐘直到所述硒粉完全反應,以製備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其中,該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含有20 mg的亞氯酸鈉(0.22 mmol)和60 mg的氯酸鈉(0.57 mmol)。於步驟(a2)中,秤取500 mg的檸檬酸(2.60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檸檬酸加入裝有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42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之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檸檬酸之水溶液作為介質(檸檬酸的含量為50 mg,0.26 mmol),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46
於步驟(a1)中,將20 mg的硒粉(0.252 mmol,平均粒徑為75 μm)與1 mL之濃鹽酸(36 wt%)放置於一1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中;接著,將1 mL之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加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中,於25℃下攪拌20分鐘直到所述硒粉完全反應,以製備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其中,該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含有70 mg的氯酸鉀(0.57 mmol)和20 mg的過氯酸鉀(0.14 mmol)。於步驟(a2)中,秤取702 mg的葡萄糖(3.90 mmol)。於步驟(B)中,將前述葡萄糖加入裝有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42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之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含天門冬醯胺之水溶液作為介質(天門冬醯胺的含量為100 mg,0.76 mmol),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實施例 47
於步驟(a1)中,將20 mg的硒粉(0.252 mmol,平均粒徑為75 μm)與1 mL之濃鹽酸(36 wt%)放置於一10 mL的雙頸平底燒瓶中;接著,將1 mL之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加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中,於40℃攪拌20分鐘直到所述硒粉完全反應,以製備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其中,該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含有70 mg的溴酸鉀(0.42 mmol)和30 mg的過氯酸鉀(0.22 mmol)。於步驟(a2)中,秤取234 mg的葡萄糖(1.30 mmol)及100 mg的聚乙烯吡咯烷酮(Mw為3,500)。於步驟(B)中,將前述葡萄糖及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裝有所述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的雙頸平底燒瓶並混合成一混合溶液。接著,將該雙頸平底燒瓶置於加熱板上於150℃加熱42分鐘以進行還原反應。所述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氯化氫氣體及含溴氣體。其中,所述反應殘餘物的體積為小於所述混合溶液之總體積的15%;另外,所述氯化氫氣體及含溴氣體在進行所述還原反應的同時,從連接至該雙頸平底燒瓶的回收口導至裝有10 mL的水的錐形瓶中收集。於步驟(C)中,使用50 mL的水作為介質,將該等硒奈米粒子分散於所述雙頸平底燒瓶中並以70℃加熱10分鐘,得到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特性分析
由如下所述之相同試驗方法依序分析比較例1、比較例2、實施例1至實施例47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為確保特性分析的實驗意義,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亦係由相同的試驗方法進行分析。由此可見,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間的主要特性差異係源自於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
試驗例 1 :光學性質分析
以紫外線-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分別對上述各實施例、比較例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如下:先從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取出一等份,再將等體積的去離子水與該等份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混合以得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稀釋樣品,再進行各稀釋樣品的UV-Vis光譜的量測。以實施例32的稀釋樣品為例,請參閱圖2之UV-Vis光譜,其λmax 位在波長287 nm,其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為1.357;此外,各實施例、比較例的稀釋樣品的λmax 及其對應之O.D.值記載於表1中。各實施例、比較例的λmax 皆位在波長285 ± 5 nm的範圍,證明各實施例、比較例確實製得硒奈米粒子。另外,由於比較例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所含的硒奈米粒子之平均粒徑較大,故其λmax 較大。
試驗例 2 :電化學性質分析
以界達電位 & 粒徑量測儀分別對上述各實施例、比較例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如下:先從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取出一等份,再將等體積的去離子水與該等份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混合以得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稀釋樣品,再量測各稀釋樣品的界面電位。以實施例8為例,請參閱圖3,其界面電位為-39.24 mV;此外,並將各實施例和比較例的稀釋樣品的界面電位、電泳移動率(mobility)和導電度(conductivity)記錄於表1中。
試驗例 3 :奈米粒子之粒徑和形貌分析
懸浮粒子(例如膠體)在溶液中受到液體分子撞擊所造成不規則的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每當遭遇一次撞擊,懸浮粒子即改變一次運動方向。利用懸浮粒子之散射光強度變化,求其統計之相關時間,根據Stoke-Einstein之擴散係數方程式,可得到懸浮粒子的擴散係數(diffusion coefficient),獲得各粒子之粒徑大小進而得到全部粒子的粒徑分佈圖,並推算出多分散係數(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一般而言,當Pdi數值越小,表示粒徑分佈越均一。以界達電位 & 粒徑量測儀分別對上述各實施例、比較例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稀釋樣品進行粒徑大小分布的分析,其中,以實施例43為例,其粒徑分析結果請參閱圖4,其平均粒徑為93 nm。各實施例和比較例的Pdi記錄於表1中。當所述Pdi的數值在0.33以下,表示其尺寸均一性佳。
另外,可透過TEM的影像觀察硒奈米粒子的形貌,如圖5所示,其顯示實施例4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之粒徑在80 nm至100 nm,其觀察結果與使用界達電位 & 粒徑量測儀量測結果一致。
試驗例 4 :元素分析
各實施例、比較例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藉由TEM配合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進行元素半定量分析,以實施例35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EDS分析結果為例,其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其中,除了來自鍍碳銅網的C訊號峰與Cu訊號峰,圖中僅存在Se訊號。由此可證,本創作之製法確實能成功製備硒奈米粒子。
另以ICP-OES分析各實施例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對於多種元素種類皆未檢出,所述元素種類如下:鋁(Al)、砷(As)、鎘(Cd)、鉻(Cr)、銅(Cu)、鐵(Fe)、汞(Hg)、鉛(Pb)、鎂(Mg)、錳(Mn)、鎳(Ni)、鋅(Zn)。由此可證,本創作之製法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是安全無虞,相當適合導入化妝品之應用。
試驗例 5 熱重分析
圖7為實施例16中的步驟(B)所產生的組合物的熱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的結果。從圖7之上、下圖可以看出只有四氯化硒(硒前驅物)時(即實線部分),加熱至150℃左右會出現明顯吸熱峰,但實施例16中的步驟(B)所產生的組合物於加熱至150℃左右並無明顯吸收,由此可證本創作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反應完全而不會殘留硒前驅物。
表1
實施例編號 UV-Vis λmax (nm) O.D.值 界面電位 (mV) 電泳移動率 (cm2 /Vs) 導電率 (ms/cm) Pdi
實施例1 283 1.309 -28.03 -2.421*10-4 0.4765 0.292
實施例2 284 1.534 -39.09 -6.543*10-4 0.3751 0.319
實施例3 283 1.301 +3.11 +2.453*10-5 1.4508 0.294
實施例4 280 1.530 -40.20 -3.230*10-4 0.3059 0.267
實施例5 283 1.197 +33.68 +2.453*10-4 1.9781 0.291
實施例6 283 1.260 +26.52 +2.398*10-4 1.9473 0.275
實施例7 284 1.931 -32.45 -2.984*10-4 0.4357 0.265
實施例8 283 1.753. -39.24 -3.007*10-4 0.3569 0.317
實施例9 282 2.106 -39.24 -3.088*10-4 0.3364 0.287
實施例10 282 1.007 -34.40 -2.895*10-4 0.3954 0.267
實施例11 284 1.534 -39.09 -2.904*10-4 0.3125 0.277
實施例12 283 1.504 -13.02 -8.453*10-5 1.2085 0.281
實施例13 未檢測 未檢測 -32.13 -1.754*10-4 0.6011 0.278
實施例14 282 1.105 -26.33 -1.879*10-4 0.5934 0.305
實施例15 281 1.255 -29.57 -2.106*10-4 0.5019 0.298
實施例16 282 1.933 -29.71 -2.256*10-4 0.4982 0.311
實施例17 282 1.891 -33.24 -2.923*10-4 0.6785 0.301
實施例18 283 1.465 -30.25 -2.922*10-4 0.4599 0.267
實施例19 283 1.531 -30.11 -2.887*10-4 0.5321 0.273
實施例20 284 1.408 +2.94 +2.201*10-5 1.3687 0.310
實施例21 280 1.350 -46.64 -3.502*10-4 0.357 0.265
實施例22 220 2.98 -15.68 -1.014*10-4 1.198 0.291
實施例23 284 1.675 -29.34 -2.523*10-4 0.6587 0.276
實施例24 287 8.551 -28.12 -2.488*10-4 0.7721 0.266
實施例25 288 7.891 -27.68 -2.410*10-4 0.6874 0.297
實施例26 287 8.854 -28.55 -2.422*10-4 0.6986 0.321
實施例27 284 1.801 -14.11 -9.657*10-5 1.365 0.266
實施例28 284 1.833 -11.37 -8.985*10-5 1.512 0.296
實施例29 未檢測 未檢測 -35.89 -3.019*10-4 0.4387 0.295
實施例30 284 1.458 -10.76 -7.564*10-5 1.209 0.264
實施例31 284 1.243 1.17 +1.965*10-5 1.551 0.312
實施例32 283 1.357 -13.4 -9.54910-5 1.158 0.281
實施例33 281 1.667 2.47 +8.525*10-5 1.549 0.277
實施例34 285 2.108 -29.24 -2.562*10-4 0.5324 0.277
實施例35 285 3.845 -32.14 -2.985*10-4 0.6788 0.259
實施例36 280 1.785 -32.45 -3.019*10-4 0.4658 0.275
實施例37 281 1.661 -33.17 -3.103*10-4 0.5578 0.276
實施例38 281 1.845 -33.48 -3.099*10-4 0.5542 0.288
實施例39 282 1.564 -30.54 -3.134*10-4 0.6540 0.320
實施例40 283 1.687 -31.28 -2.784*10-4 0.7066 0.316
實施例41 282 1.108 -23.48 -2.025*10-4 0.8823 0.277
實施例42 282 1.542 -29.54 -2.331*10-4 0.6783 0.267
實施例43 284 1.348 -52.64 -4.106*10-4 0.3004 0.209
實施例44 285 1.297 -50.75 -4.010*10-4 0.2938 0.240
實施例45 284 1.087 -25.06 -2.247*10-4 0.7245 0.247
實施例46 285 2.097 -20.45 -1.937*10-4 0.8915 0.254
實施例47 285 1.254 -21.66 -2.051*10-4 0.8245 0.307
比較例1 291 1.732 -57.8 -7.734*10-4 0.3045 0.343
比較例2 290 1.612 -23.45 -2.061*10-4 0.4548 0.354
應用例 1- 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膠體溶液
(1) 實驗室級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膠體溶液
取10 mL實施例1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加入10 mg的魚鱗膠原蛋白(fish scale collagen,魚種名稱:Chanos chanos ,其含有約91.9 wt%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和10.1wt%的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粉末,並在室溫下攪拌30分鐘,使兩者均勻且分散地懸浮在該混合液中。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魚鱗膠原蛋白與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重量比為0.1:99.9至3:97,但不限於此。較佳的,所述魚鱗膠原蛋白與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重量比為0.1:99.9至1:99。更佳的,所述魚鱗膠原蛋白與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重量比為0.1:99.9至0.3:99.7。
(2) 放量製備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膠體溶液
取500 mL之實施例1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加入所述魚鱗膠原蛋白粉末,且所述魚鱗膠原蛋白與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重量比為0.3:99.7;接著,在室溫下攪拌30分鐘使兩者均勻且分散地形成一混合溶液,即製成外觀如圖11所示的紅色溶液。當使用一束光線照射所述紅色溶液時,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所述紅色溶液裡出現一條光亮的通路,即廷得耳效應(Tyndall effect),故證明所述紅色溶液係一膠體溶液。
另外,所述紅色溶液的UV-Vis光譜如圖8所示。另外,所述紅色溶液的DLS粒徑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其界位電位分析結果如圖10所示,其TEM影像則如圖12所示。從UV-Vis光譜可知,魚鱗膠原蛋白符合膠原蛋白的紫外光吸收特徵,其主要的吸收波長範圍約為200 nm至300 nm;而含有魚鱗膠原蛋白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可通過吸收峰遷移、DLS測得之平均粒徑增大及界面電位值改變來判定。例如,於本應用例中,當溶液中只含有魚鱗膠原蛋白時,其主要的吸收波長位於波長為281 nm處,但於所述紅色溶液的UV-Vis光譜中,其吸收峰發生紅位移至波長為285 nm處。同時,所述DLS分析結果亦顯示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膠體溶液中所述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複合粒子的平均粒徑為211.5 nm,比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中硒奈米粒子的平均粒徑(82 nm)增大許多。此外,所述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膠體溶液之界面電位值為11.15 mV,說明了魚鱗膠原蛋白已吸附在奈米硒粒子表面,並且穩定地分散於所述硒奈米粒子-魚鱗膠原蛋白膠體溶液中。
應用例 2- 硒奈米粒子膠體–抗體共軛物
(1) 製備硒奈米粒子膠體–抗體共軛物
取1 mL實施例1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將其pH值調至pH 8.3後,加入13.16微升(μL)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二級抗體溶液,該二級抗體溶液含有2.268 mg/mL的anti-Beta hCG mAb,並在室溫混合20分鐘。隨後,加入100 μL之10 wt%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溶液並於室溫下混合20分鐘後,降溫至4℃再進行離心步驟20分鐘,其中,離心步驟的每分鐘轉速為10,000 rpm。接著,小心移除上清液後,加入1 mL的洗滌緩衝液(wash buffer)震盪回溶;其中,所述洗滌緩衝液含有10 wt%BSA之10 mM三羥甲基氨基甲烷緩衝液(Tris buffer)。再次於溫度為4℃的環境中進行離心步驟20分鐘,其每分鐘轉速為10,000 rpm。待移除上清液後,加入100 μL之重懸緩衝液(resuspension buffer)震盪回溶,其中,所述重懸緩衝液含有10 wt%BSA之10 mM Tris Buffer、5 g的蔗糖,以及0.2 wt%的Tween 20,最後得到硒奈米粒子膠體–抗體共軛物,並置於4℃保存。
(2)  製作免疫層析試片
如圖13所示,依序將硝化纖維膜40(nitrocellulose membrane)、共軛墊30(conjugate pad)、樣品墊20(sample pad)及吸收墊50(absorbent pad)黏貼於背板10(backing card)上。在所述共軛墊30上先修飾吸附上20 μL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抗體共軛物,置於37℃烘箱乾燥5分鐘至10分鐘,放置防潮箱保存備用。接著,在硝化纖維膜40上3.4公分處固定0.5 μL的濃度為1.2 mg/mL的初級抗體(anti-Alpha hCG mAb)為測試線41。在硝化纖維膜40上3.7公分處固定0.5 μL的濃度為1.2 mg/mL的抗體(AffiniPure Goat Anti-Mouse IgG (H+L))為控制線42,置於37℃烘箱乾燥5分鐘至10分鐘,再放入自封袋,加入乾燥劑密封保存備用。
試驗例 6 :免疫測試
取20 μL的50 μM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溶液作為檢測樣品置於上述試片的樣品墊20,再以磷酸鹽緩衝劑(PBS)展開,待3分鐘至5分鐘後,觀看其測試結果,其如圖14所示,測試線41和控制線42均呈現橘色(即硒奈米粒子之顏色)。由此可確定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抗體共軛物已成功與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結合,而分別被anti-Alpha hCG mAb(測試線41)及AffiniPure Goat Anti-Mouse IgG(控制線42)所捕獲。
試驗例 7 :抗菌試驗分析
先將實施例36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經ICP-OES測得其所包含的硒奈米粒子之濃度後,添加做為緩衝溶液的磷酸鹽緩衝生理鹽水(phosphate-buffered saline)依序製備成表2中所要求的含量的試驗例。所述緩衝溶液的成份包含137 mM的氯化鈉(NaCl)、2.7 mM的氯化鉀(KCl)、10 mM的磷酸一氫鈉(Na2 HPO4 ·2H2 O)和2.0 mM的磷酸二氫鉀(KH2 PO4 ),其pH值約為7.4。接著,依據ASTM E2149標準方法,對前述試驗例進行抗菌試驗,其中,本試驗採取的測試菌種為BCRC 11634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BCRC 10461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所述試驗為定量試驗分析,主要依據細菌在培養24小時前、後的菌數之差異來計算抗菌率,並將對應之抗菌率列於表2中。
表2
試驗例編號 硒奈米粒子含量 (ppm) 抗菌率
大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實施例36-1 6.7 99.6% 98%
實施例36-2 13.2 >99.0% >99.0%
實施例36-3 33.3 >99.0% >99.0%
實施例36-4 66.7 >99.0% >99.0%
實驗結果討論
與比較例1採用的水熱法相比,實施例1至47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無須利用昂貴的設備且製程簡單即能製得所述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由此可證,本創作確實具有降低成本、有利於大量生產的優點。此外,與比較例2採用的密閉循環系統搭配直接同時還原並分散的單一步驟相比,本創作特意將奈米化與膠體化分成兩步驟,因此還原劑和分散劑可具有廣泛且獨立的選擇而不受限制,有利於後續衍生應用於各技術領域,因此具有應用領域廣泛,更具商業實施潛力的優點。
此外,從表1中實施例1至47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與比較例1、2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Pdi比較結果可知,本創作可獲得尺寸均一性較佳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其中,實施例4、7、10、18、21、24、27、30、35、42至46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Pdi甚至小於0.27。由此可證,本創作所製得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具有良好的品質與穩定性。
從實施例42至47的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之製法可知,本創作可直接將微米尺寸的硒粉製備成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由此可證,本創作確實具有提高時效和成本效益的優點。
本創作藉由控制該混合溶液於還原反應過程中的體積,有利於提高各反應物分子碰撞之機率以加速反應,因此進而能具有反應完全、提高產率、增進成本效益之優點。另外,由於本創作將所述還原反應產生的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有利於正反應加速,因此還原反應的反應時間可以縮短至20分鐘內,甚至最快只需6分鐘;不僅如此,因具有更快的還原速率,還能使還原反應所得的硒奈米粒子具有更窄的尺寸分佈,故該硒奈米粒子具有均勻的尺寸大小而不需要進一步分離,如此亦可使產率提高。再者,由ICP-OES的分析結果可知,因為並無其他元素,尤其是金屬不純物殘留,因此,本創作之製法具有安全、對環境友善的優點。
儘管前述說明已闡述本創作的諸多特徵、優點及本創作的構成與特徵細節,然而這僅屬於示例性的說明。全部在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的一般涵義所表示範圍內,依據本創作原則所作的細節變化尤其是指形狀、尺寸和元件設置的改變,均仍屬於本創作的範圍內。
10:背板 20:樣品墊 30:共軛墊 40:硝化纖維膜 41:測試線 42:控制線 50:吸收墊
圖1為本創作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之流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32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UV-Vis光譜; 圖3為實施例8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界位電位分析結果; 圖4為實施例43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DLS粒徑分析結果; 圖5為實施例4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TEM影像; 圖6為實施例35所製得之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EDS元素分析圖譜結果; 圖7為實施例16中的步驟(B)所產生的組合物和四氯化硒的TGA熱重分析結果; 圖8為應用例1的(2)放量製備所得的紅色溶液的UV-Vis光譜; 圖9為應用例1的(2)放量製備所得的紅色溶液的DLS粒徑分析圖譜結果; 圖10為應用例1中的(2)放量製備所得的紅色溶液的界位電位分析結果; 圖11為應用例1中的(2)放量製備所得的紅色溶液的外觀照片; 圖12為應用例1中的(2)放量製備所得的紅色溶液的TEM影像; 圖13為應用例2的免疫層析試片之示意圖; 圖14為應用例2以免疫層析試片檢測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結果。

Claims (12)

  1. 一種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A):齊備一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以及一還原劑; 步驟(B):將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與該還原劑於一反應容器中混合以形成一混合溶液,加熱該混合溶液以進行還原反應,產生含有複數個硒奈米粒子、反應殘餘物及氣體的一組合物,其中,該反應殘餘物的體積小於該混合溶液總體積的20%,且將該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以及 步驟(C):用一介質分散該等硒奈米粒子以獲得一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中的該硒前驅物包含鹵化硒、硒離子、亞硒酸、亞硒酸根、硒酸根、或硒代硫酸根。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步驟(B)中將從還原反應生成的該氣體導出該反應容器,並包括使用一裝水的容器捕捉該氣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步驟(B)中的加熱溫度為50°C至200°C。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步驟(C)中的分散溫度為20°C至100°C。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法,其中,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中的該硒前驅物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5 M至3.0 M。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製法,其中,當該還原劑包含第一還原劑時,該第一還原劑係選自於檸檬酸、乳酸、乙醇酸、抗壞血酸、草酸、酒石酸、1,4-丁二醇、甘油、乙醛、單醣、雙醣和任一組合,該第一還原劑相對於該硒前驅物的莫耳比為1至50。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製法,其中,當該還原劑包含第二還原劑時,該第二還原劑係選自於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多醣和任一組合,該第二還原劑的重量為10毫克至1000毫克。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製法,其中,該步驟(A)包括: 步驟(a1):以一含有氧化劑之水溶液與硒粉反應,以齊備該含硒前驅物之水溶液;以及 步驟(a2):齊備該還原劑。
  10.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製法,其中,該步驟(C)中的該介質係水或含一分散劑的水溶液,而該分散劑包括檸檬酸、乳酸、聚乳酸、抗壞血酸、單寧酸、蘋果酸、氫氧化鈉、聚精胺酸、離胺酸、麩胺酸、天門冬醯胺、油胺、乙二醇、甘油、葡萄糖、麥芽糖、麥芽糖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殼聚醣、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或其組合。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製法,其中,該分散劑的體積莫耳濃度為0.001 M至1.0 M。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製法,其中,該分散劑相對於該等硒奈米粒子的莫耳比為0.1至100。
TW109121408A 2020-06-23 2020-06-23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TW2022004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1408A TW202200491A (zh) 2020-06-23 2020-06-23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DE102020118909.5A DE102020118909B4 (de) 2020-06-23 2020-07-16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kolloidalen selen-nanopartikeln
GB2010960.9A GB2596359B (en) 2020-06-23 2020-07-16 Method of making colloidal selenium nanoparticles
US16/937,443 US11439979B2 (en) 2020-06-23 2020-07-23 Method of making colloidal selenium nanoparticles
AU2020207861A AU2020207861B1 (en) 2020-06-23 2020-07-23 Method of making colloidal selenium nanoparticles
JP2020133306A JP2022003164A (ja) 2020-06-23 2020-08-05 コロイド状セレンナノ粒子の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1408A TW202200491A (zh) 2020-06-23 2020-06-23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491A true TW202200491A (zh) 2022-01-01

Family

ID=72339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1408A TW202200491A (zh) 2020-06-23 2020-06-23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9979B2 (zh)
JP (1) JP2022003164A (zh)
AU (1) AU2020207861B1 (zh)
DE (1) DE102020118909B4 (zh)
GB (1) GB2596359B (zh)
TW (1) TW20220049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94314B (zh) * 2022-04-27 2024-04-02 扬州大学 一种硒化油脂的制备方法
CN116002631B (zh) * 2022-12-21 2024-09-06 深圳技术大学 一种二硒化铱光热转换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6443821B (zh) * 2023-03-21 2024-08-23 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含硒酸泥生产富硒化肥添加剂的方法
CN116143082A (zh) * 2023-04-21 2023-05-2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一种同位素标记硒纳米颗粒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0442A (en) * 1986-02-11 1987-12-01 Ricoh Systems, Inc. Gradient layer panchromatic photoreceptor
CN1323939C (zh) 2004-12-17 2007-07-04 宁波大学 一种纳米硒溶胶的制备方法
CN202161911U (zh) * 2011-06-16 2012-03-14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烟气处理设备
WO2014202686A1 (fr) * 2013-06-19 2014-12-24 Pancosma S.A. Nanoparticules de selenium elementaire et procede de preparation
CN104807999A (zh) 2014-01-28 2015-07-29 兰州大学 一种胶体硒快速检测试纸条
CN104784203B (zh) * 2015-03-05 2017-10-10 澳门科技大学 冬凌草甲素功能化修饰的纳米硒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25484B (zh) * 2015-04-20 2017-12-05 江南大学 一种壳聚糖或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WO2017066453A1 (en) * 2015-10-13 2017-04-20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elenium nano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TWI648099B (zh) 2017-06-19 2019-01-21 健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屬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CN109037617B (zh) 2018-07-10 2020-09-04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硒化钴/氮掺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09809373B (zh) * 2019-01-23 2022-08-02 广东暨创硒源纳米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硒的回收方法及应用
CN110526222A (zh) 2019-08-06 2019-12-03 烟台万林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硒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59320B (zh) * 2019-09-09 2020-12-18 浙江万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畜禽用水溶型纳米单质硒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03164A (ja) 2022-01-11
DE102020118909A1 (de) 2021-12-23
GB202010960D0 (en) 2020-09-02
AU2020207861B1 (en) 2021-11-04
US20210394157A1 (en) 2021-12-23
GB2596359B (en) 2022-06-15
DE102020118909B4 (de) 2022-12-01
US11439979B2 (en) 2022-09-13
GB2596359A (en) 202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00491A (zh) 硒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的製法
Miao et al. Preparation of flower-like ZnO architectures assembled with nanosheets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Das et al. Zinc and nitrogen ornamented bluish white luminescent carbon dots for engrossing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and Fenton based bio-sensor
Zhang et al. Red-blood-cell-like BSA/Zn3 (PO4) 2 hybrid 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Suresh et al. Monodispersed biocompatible silver sulfide nanoparticles: facile extracellular biosynthesis using the γ-proteobacterium, Shewanella oneidensis
Wang et al. Embedding ultrasmall Ag nanoclusters in Luria-Bertani extract via light irradiation for enhanc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Yang et al. Robust MOF film of self-rearranged UiO-66-NO2 anchored on gelatin hydrogel via simple thermal-treatment for efficient Pb (II) removal in water and apple juice
Wen et al. Organosilane-functionaliz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and their encapsulation into bi-layer hollow silica spheres for bioimaging applications
Yang et al. Synthesis of Se nanoparticles by using TSA ion and its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for decolorization of cango red under UV irradiation
Mitra et al. Efficacy of highly water-dispersed fabricated nano ZnO against clinically isolated bacterial strains
Yan et al. Gree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using carboxylic curdlan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Avanzato et al. Biomimetic synthesis and anti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sium oxide—germanium dioxide nanocomposite powders
Li et al. MnO 2 in situ formed into the pores of C-dots/ZIF-8 hybrid nanocomposites as an effective quencher for fluorescence sensing ascorbic acid
Krishnan et al. Size-tunable hydrophilic cerium oxide nanoparticles as a ‘turn-on’fluorescence sensor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ultralow concentrations of vitamin C
Mondal et al. Exfoliation, functional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Kumar et al. Structural, Optical and Antibacterial Response of CaO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via Direct Precipitation Technique.
Moghaddam et al. Biosynthesis of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using aqueous extract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long with its improvement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CN101585518B (zh) 一种快速合成硒化锡量子点粉末的方法
Rangelova et 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amorphous SiO2/ZnO composite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azo dye degradation
EP2610212A1 (en)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aggreg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aggregate
Sentse et al. A facile one-pot synthesis of Ag2Te nanoparticl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nanocomposites for the removal of chromium (VI) in wastewater
Kholiya et al. Seaweed‐derived polymer‐based blue‐emitting C‐dot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iron sensing
Fang et al. A novel phosphorus oxide quantum dots as an emissive nanomaterial for inorganic ions screening and bioimaging
CN111939944B (zh) 一种硒化镉量子点/二硫化钼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Jiang et al. Preparation of silver quantum dots embedded water-soluble silica/PAAc hybrid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bactericidal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