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0434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00434A TW202200434A TW109120427A TW109120427A TW202200434A TW 202200434 A TW202200434 A TW 202200434A TW 109120427 A TW109120427 A TW 109120427A TW 109120427 A TW109120427 A TW 109120427A TW 202200434 A TW202200434 A TW 20220043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vehicle
- tail
- brake
- tail ligh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使煞車燈部及方向指示燈部同時點亮,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之發光範圍之間仍然具有高識別性的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1之尾燈單元3包含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之煞車燈部31、尾燈部32、及具有使從煞車燈部31及尾燈部32發射之光朝向車體外部透過之光照射面35之透光罩34;尾燈部32具有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31與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之間之左右擴散構件32b;後車體外殼RC設有至少收容尾燈單元3之一部分之尾燈單元收容部25;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相對於後車體外殼RC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且至少於尾燈單元3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之周壁部26;周壁部26至少配置於隔開左右擴散構件32b與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之位置,且於車輛側視下比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並遮蔽光照射面35。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是關於跨坐型車輛之尾燈單元及後車體外殼之構成。
先前,已知有一種跨坐型車輛,具有從後車體外殼突出配置的一體式尾燈單元。
例如於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中,一體式尾燈單元係配置於設置於車體後部的後車體外殼,其透光罩之部分從後車體外殼突出。所謂一體式尾燈單元係指尾燈部及煞車燈部形成為一體,並藉由一個透光罩所覆蓋。且尾燈部及煞車燈部使用相同的燈具,於通常行駛時作為尾燈點亮,於操作煞車時作為煞車燈點亮且亮度更加明亮。
此外,專利文獻1中之左方向指示燈部及右方向指示燈部於車輛後視下,分別配置於尾燈單元之兩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19570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之車輛,透光罩從後車體外殼突出,該透光罩係使尾燈單元之光通過,由於部分光於透光罩折射、反射、或散射之故,即使於燈具周圍設有將光導向車輛後方的反射構件,仍無法抑制光朝尾燈單元外周的散射。因此車輛後視下之尾燈單元的實際發光範圍會比車輛後視下之透光罩的面積更大。並且由於煞車燈部的亮度相當於尾燈單元的最大亮度,因此於操作煞車時,發光範圍的擴張更加顯著。
此外,專利文獻1中,尾燈單元與分別配置於兩側之左右之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不存在將其隔開的構造,且方向指示燈部點亮時之亮度與煞車燈部點亮時之亮度幾乎相同,以致有因彼此之發光範圍的擴張造成互相干擾的可能性。
例如,於方向指示燈部點亮之期間,因操作煞車而使煞車燈部點亮時,於車輛後視下來自煞車燈部之強光會散射至方向指示燈部的發光範圍,而產生對方向指示燈部的干擾。或者於煞車燈部點亮之期間,於為了通知後方的駕駛人轉彎方向而點亮方向指示燈部時,於車輛後視下來自方向指示燈部之強光會散射至尾燈單元的發光範圍,而產生對煞車燈部的干擾。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煞車燈部及方向指示燈部同時點亮,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之發光範圍之間仍然具有高識別性的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發明人為了要提升於車輛後視下之煞車燈部之發光範圍的識別性,首先想到以使一體式尾燈單元之透光罩不從後車體外殼突出的方式,將尾燈單元收容於後車體外殼之內側。
藉此,於方向指示燈部與煞車燈部同時點亮時可避免其互相干擾。但是,於後車體外殼之內部還配置有收納箱或座部鎖定裝置等其他零件,因此空間受到限制。如要將尾燈單元完全收容於後車體外殼內,可能導致後車體外殼變大,車輛的外形也變大,而使得車輛機動性變差。
此外,考慮到駕駛人置脚的舒適性,車輛上下方向的尺寸也不適合變大。因此尾燈與方向指示燈無法於上下方向上再遠離。另外,也有於左右方向上使尾燈單元與方向指示燈部之間的距離變大的方法,但如此會使車輛之左右方向尺寸變大,車輛機動性也會變差。
在如此的情形下,本案發明人著眼於與煞車燈部之光的強度相比,尾燈部之光的強度相當弱的關係,而對尾燈單元之內部構造進行了研究,以謀求煞車燈部之識別性的提升。
首先,本案發明人改變了一體式尾燈單元,將其分為尾燈部與煞車燈部之點亮區域,並將煞車燈部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而使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儘可能地分離配置,以減少互相干擾的程度。
此外,於尾燈部加入擴散構件,並將該擴散構件配置成於車輛後視下隔開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擴散構件不僅可以使得內部的燈具形狀不會呈現並使得亮度均一,而且具有使光透過率降低的效果。因此,於尾燈部加入擴散構件後,尾燈部會變得比較暗,並保持亮度均一。
藉由配置可以使尾燈單元的外周部變得比較暗並保持亮度均一的擴散構件,與先前的一體式尾燈單元相比,可以使尾燈單元之發光範圍更為聚集。藉此,即使煞車燈部點亮時之亮度與方向指示燈部點亮時之亮度相同,由於兩者之間介隔了亮度比較暗且發光範圍比較聚集的尾燈部,而能夠提升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同時點亮時之發光範圍的識別性。
另一方面,加入了擴散構件之尾燈部的亮度比起方向指示燈部相當低,於方向指示燈部點亮時可能會使得尾燈部之識別性降低。對此,本案發明人又進一步的進行了檢討,最後研究出了特別地設計後車體外殼之形狀而同時解決上述問題的嶄新的方法。以下說明發明人努力進行各種檢討研發後所得出的發明構成。
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之特徵在於具備:配置於車體後部之後車體外殼,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之尾燈單元,及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且位於較上述尾燈單元更左方之左方向指示燈部、及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且位於較上述尾燈單元更右方之右方向指示燈部;上述尾燈單元包含: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且伴隨著煞車操作而點亮之煞車燈部,行駛時可以點亮之尾燈部,保持上述煞車燈部及上述尾燈部之基座,及配置於上述基座之後方,且與上述基座為不同個體之透光罩;上述透光罩具有使從上述煞車燈部及上述尾燈部發射之光朝向車體外部透過之光照射面;上述尾燈部具有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上述煞車燈部與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之左擴散構件,及至少配置於上述煞車燈部與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之右擴散構件;上述後車體外殼設有至少收容上述尾燈單元之一部分之尾燈單元收容部;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相對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且至少於上述尾燈單元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之周壁部;上述周壁部至少配置於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與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之位置、及隔開上述右擴散構件與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位置,且於車輛側視下比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及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各者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並於車輛側視下遮蔽上述光照射面。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將煞車燈部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不僅能夠抑制車輛後部的大型化,並且使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儘可能地分離配置,而能夠大大地減少點亮時的互相干擾的程度。
此外,尾燈部具有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與左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之左擴散構件,及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與右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之右擴散構件。藉此,即使煞車燈部點亮時之亮度與方向指示燈部點亮時之亮度大致相同,由於兩者之間介隔了亮度比較暗且發光範圍明確聚集的尾燈部,因此能夠提升煞車燈部與方向指示燈部同時點亮時之發光範圍的識別性。
另外,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相對於後車體外殼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且至少於尾燈單元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之周壁部,周壁部至少配置於隔開左擴散構件與左方向指示燈部之位置、及隔開右擴散構件與右方向指示燈部之位置,且於車輛側視下比左方向指示燈部及右方向指示燈部各者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並於車輛側視下遮蔽光照射面。藉由該周壁部,即使位於左右側的方向指示燈部點亮,或是有街燈等射出之雜光從跨坐型車輛之上方照射,這些光都難以進入尾燈單元收容部,因此在尾燈單元收容部中形成「暗區」。而尾燈部之擴散構件位於此「暗區」中,因此即使尾燈部點亮時之亮度較低,也能夠容易視認。
尤其該周壁部於車輛側視下,不僅遮蔽尾燈部之擴散構件,同時也遮蔽使來自尾燈單元之光通過之透光罩的光照射面,因此於該透光罩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光無法朝向尾燈單元之外周散射。藉此,車輛後視下之尾燈單元之發光範圍與車輛後視下之透光罩之面積大致一致,並且不會受到來自方向指示燈部之光干擾,因此能夠提升尾燈部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因此,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能夠提供一種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以分別提升煞車燈部及方向指示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以及提升尾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的跨坐型車輛。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上述煞車燈部具有射向上述尾燈單元之照射方向之煞車燈光源;上述尾燈部具有射向與上述煞車燈光源相同之照射方向之尾燈光源。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尾燈部之尾燈光源係射向與煞車燈部之煞車燈光源相同之照射方向。藉此,尾燈部不需要保留將光反射之空間,能夠使尾燈單元及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前後方向的尺寸變短。因此,亦可使車輛之前後方向之尺寸變短,讓車輛之機動性變得更佳。
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煞車燈部具有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且朝向後方延伸之延伸部;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與上述延伸部之後緣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煞車燈光源配置於比尾燈部之擴散構件更前方,亦即配置於尾燈單元中之比較裡面的位置。藉此,煞車燈部之光受到延伸部的限制,而不會朝向外周方向散射,因此光之境界更為明確。換言之,於煞車燈部點亮時,尾燈部之擴散構件難以受到煞車燈部之光干擾,當從車輛後方觀察時,煞車燈部之發光範圍與尾燈部之發光範圍能夠清楚地區分。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透光罩具有與上述煞車燈光源對向之煞車燈對向部、及與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對向之尾燈對向部;上述尾燈對向部配置於比上述煞車燈對向部更後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尾燈對向部配置於比煞車燈對向部更後方,因此來自煞車燈光源之光通過透光罩之煞車燈對向部時,於煞車燈對向部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光與於尾燈對向部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光係於前後方向上分離。換言之,於煞車燈對向部與尾燈對向部之發光區域之前後方向之間,介隔有幾乎不發光之區域。
藉此構成,當從車輛之斜後方觀察時,該不發光之區域可將煞車燈對向部之發光區域與尾燈對向部之發光區域隔開,使得煞車燈對向部與尾燈對向部能夠更清楚地區分。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具有使來自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之光源之光通過之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具有使來自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光源之光通過之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於車輛後視下,上述煞車燈對向部之面積小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及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各者之面積。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於車輛後視下,煞車燈對向部之面積比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之各者的面積小,可以減少互相干擾的程度。因此,能夠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同時能夠更提升煞車燈部之發光範圍與方向指示燈部之發光範圍之間的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透光罩具有從上述尾燈對向部之外周朝向前方延伸之透光罩周壁部,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從上述周壁部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透光罩周壁部之後緣部。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從上述周壁部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透光罩周壁部之後緣部。藉此,即使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周壁部所形成之「暗區」因其他車輌的照射而受到來自車輛之斜後方的光,上述後緣部也能夠遮蔽此光之一部分,而更確實地維持「暗區」的暗度。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從上述後緣部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尾燈對向部之一部分之突緣部。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從上述後緣部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尾燈對向部之一部分之突緣部。藉此,即使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周壁部所形成之「暗區」因其他車輌的照射而受到來自車輛之斜後方的光,上述突緣部也能夠遮蔽此光之一部分,而更確實地維持「暗區」的暗度。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8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尾燈對向部、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係以越往外周則越位於後方之方式配置。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實施型態,尾燈對向部、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以越往外周則越位於後方之方式配置,故即使煞車燈部之發光面積較小,也容易從車輛之斜後方視認煞車燈對向部及煞車燈光源。因此,能夠更確保煞車燈部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9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尾燈單元之形狀大致為圓形。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9實施型態,尾燈單元之形狀大致為圓形,因此雖然與上下方向之尺寸及左右方向之尺寸皆相同的四角形相比面積較小,但於車輛後視下之視認性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減少燈具的數量,使後車體外殼更加小型化。
關於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係以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之方式而形成為環狀。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於車輛後視下,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係以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之方式而形成為環狀。藉此,煞車燈光源能夠被光之境界最為明確之擴散構件完全包圍,因此能夠更提升於車輛後視下之煞車燈部之視認性。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係分別指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時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前後方向與車輛前後方向相同,左右方向與車輛左右方向相同,上下方向與車輛上下方向相同。另外,圖式中的箭頭F方向與箭頭B方向係表示前方與後方,箭頭U方向與箭頭D方向係表示上方與下方,箭頭L方向與箭頭R方向係表示左方與右方。
<車輛整體>
首先,參照圖1~3對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整體構造進行概說。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俯視圖,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後視圖。另外,圖1中以虛線表示轉向軸12、頭管13及車體框架14等車輛內部構造的部分。
如圖1~3所示,跨坐型車輛1係具備底架型之車體框架14。車體框架14之前端部具有頭管13。於頭管10中轉向軸3被支持成能夠自由旋轉。轉向軸12之下部設置有左右一對之前叉部15。換言之,左右一對之前叉部15係於頭管13中被支持成能夠自由旋轉。頭管13及轉向軸12係朝前方傾斜並向下延伸。前叉部15於車體框架14之前端部被支持成能夠自由旋轉,該車體框架14之中央部支持單元擺動式之動力單元10,該動力單元10之上方配置有座部9。
<車體外殼部整體>
如圖1、2所示,車體外殼部2含有包含前外殼部21及把手外殼部22之前車體外殼FC,以及包含左右之側外殼部23及後外殼部24之後車體外殼RC。如圖1所示,於前外殼部21配置有頭燈單元HL。此外,把手外殼部22配置於比前外殼部21更上方,且形成為包圍把手11之一部分。
亦即,本發明中,位於比置腳板6更前方之前外殼部21及把手外殼部22構成配置於車體前部之「前車體外殼FC」,而位於比置腳板6更後方之左右側外殼部23及後外殼部24構成配置於車體後部之「後車體外殼RC」。
此外,左右側外殼部23及後外殼部24係分別形成之不同個體之構件,組裝後構成後車體外殼RC。
如圖1、3所示,本發明中,後外殼部24配置於座部9之下方,係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從車輛之後部覆蓋車體。而左右側外殼部23配置於座部9下方之兩側,係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從車輛之兩側覆蓋車體。此外,後外殼部24係以於車輛後視下位於左右側外殼部23之間之方式配置。左右側外殼部23係以於車輛側視下位於置腳板6與後外殼部24之間之方式配置。
此外,如圖1~3所示,尾燈單元收容部25配置於後車體外殼RC。更具體而言,尾燈單元收容部25配置於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
此外,如圖3所示,於後車體外殼RC設有後述之尾燈單元3、左方向指示燈部4、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具體而言,尾燈單元3配置於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則分別配置於後車體外殼RC之左右側外殼部23。尾燈單元3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於車輛後視下左方向指示燈部4位於尾燈單元3之左下方,右方向指示燈部5位於尾燈單元3之右下方。
<尾燈單元3>
如圖1及圖3所示,本發明於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設有尾燈單元收容部25,尾燈單元收容部25至少收容尾燈單元3之一部分。
圖4係尾燈單元3之立體分解圖。圖5(a)~(c)係顯示從後方觀察尾燈單元3被收容於車輛之尾燈單元收容部25時之模式圖,其中,圖5(a)及圖5(b)係部分地設置擴散構件32b及周壁部26之情形,圖5(c)係於全周設置擴散構件32b及周壁部26之情形。另外,圖5(a)及圖5(b)中由二點鏈線所包圍的部分係擴散構件32b之左擴散構件32bl及右擴散構件32br,圖5(c)中由二點鏈線所包圍的部分係擴散構件32b,但亦可區分為位於左右方向之左側之左擴散構件32bl及位於左右方向之右側之右擴散構件32br。此外,於圖5(a)~(c)中,為了使煞車燈部31及尾燈部32能夠清楚看見,省略了透光罩34,並且以二點鏈線表示左擴散構件32bl、右擴散構件32br、及擴散構件32b。另外,後車體外殼RC等其他構件也予以省略。
如圖4、5所示,尾燈單元3於安裝於車輛時係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其包含伴隨著煞車操作而點亮之煞車燈部31、配置於煞車燈部31之外周而於行駛時可以點亮之尾燈部32、保持及收容煞車燈部31及尾燈部32之基座33、及配置於基座33之後方且與基座33為不同個體之透光罩34。
另外,於圖4之實施例中,作為煞車燈部31之煞車燈光源31a之LED及作為尾燈部32之尾燈光源32a之LED係配置於同一基板39。於煞車燈光源31a之外周形成有大致圓形之隔離壁39a,尾燈光源32a之配置區域與煞車燈光源31a之配置區域係由此隔離壁39a所區分。
《煞車燈部31》
圖6(a)係沿圖5(c)之B-B線之剖面圖,圖6(b)係沿圖5(c)之C-C線之剖面圖。如圖6(a)、6(b)所示,配置於尾燈單元3之横向之中央之煞車燈部31具有煞車燈光源31a、及包圍煞車燈光源31a且朝向後方延伸之延伸部31b。
延伸部31b係以不透光且能夠將光反射之材料所形成,能夠遮斷煞車燈光源31a之光向周圍的散射。延伸部31b之後緣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與後述之尾燈部32之擴散構件32b大致相同的位置。換言之,與擴散構件32b相比之下,煞車燈光源31a配置於比擴散構件32b更前方,亦即配置於尾燈單元3之比較裡面的位置。
《尾燈部32》
如圖4、6(a)、6(b)所示,尾燈部32具有尾燈光源32a、位於尾燈光源32a之後方之擴散構件32b(圖3、4中點狀之陰影所示部分)、及支持壁32c。
另外,如圖5(a)~(c)所示,擴散構件32b可區分為位於比尾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更左側之左擴散構件32bl、及位於比尾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中央更右側之右擴散構件32br。左擴散構件32bl與右擴散構件32br可以形成為一體,也可以形成為不同的個體。當左擴散構件32bl與右擴散構件32br形成為分離之不同的個體的情形時,尾燈部32之尾燈光源32a亦對應構成為左右分離者較佳。此時,可以將尾燈部32構成為左右分離者。
左擴散構件32bl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31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間。右擴散構件32br於車輛後視下亦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31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間。
具體而言,如圖5(a)所示,左擴散構件32bl於車輛後視下至少具有跟連結煞車燈部31之中心點31c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中心點4c之假想連結線重疊的部分。右擴散構件32br於車輛後視下至少具有跟連結煞車燈部31之中心點31c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中心點5c之假想連結線重疊的部分。
此外,較佳為如圖5(b)所示,左擴散構件32bl具有跟連接煞車燈部31之上端點31u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上端點4u之線、和連接煞車燈部31之下端點31d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下端點4d之線之間的範圍重疊的部分。此外,右擴散構件32br具有跟連接煞車燈部31之上端點31u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上端點5u之線、和連接煞車燈部31之下端點31d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下端點5d之線之間的範圍重疊的部分。
而最佳為如圖5(c)所示,左擴散構件32bl及右擴散構件32br以於車輛後視下將煞車燈部31完全包圍之方式,沿著煞車燈部31之外周配置。
此外,如圖4、6(a)、6(b)所示,擴散構件32b包含設於內周且向前方延伸之內周突緣部32bn、設於外周且向前方延伸之外周突緣部32bg、及設於內周突緣部32bn與外周突緣部32bg之間且與尾燈光源32a對向之光源對向面32bm。此外,擴散構件32b之外周突緣部32bg卡合於支持壁32c之後端。
《透光罩34》
透光罩34包含與煞車燈光源31a對向之煞車燈對向部37、與擴散構件32b對向之尾燈對向部38(圖6(a)、6(b)中位於煞車燈對向部37之外周之斜線陰影所示之部分)、及位於該尾燈對向部38之外周且朝向前方延伸而與尾燈單元3之照射方向大致平行之透光罩周壁部36。關於透光罩34,將使煞車燈31部與尾燈部32所發射之光通過而朝向車體外部射出之部分定義為光照射面35。
圖6(a)、6(b)所示實施例中,透光罩34之光照射面35相當於包含煞車燈對向部37及尾燈對向部38之範圍。
此外,如圖6(b)所示,本案之尾燈對向部38(位於煞車燈對向部37之外周之斜線陰影所示之部分)係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比煞車燈對向部37更後方。亦即,尾燈對向部38與煞車燈對向部37係配置為於前後方向上錯開。因此,相當於包含煞車燈對向部37與尾燈對向部38之範圍之光照射面35具有朝向前方凹入的形狀。
具體而言,尾燈對向部38之內周設有朝向前方延伸之內周突緣部38n。尾燈對向部38藉由位於內周之內周緣部38n而與煞車燈對向部37連接。如圖6(a)及圖6(b)所示,內周突緣部38n形成為越向前方則越靠近光照射面35之中心。亦即,內周突緣部38n之直徑形成為越向前方則越縮小。
尾燈對向部38之外周設有朝向前方延伸之外周突緣部38g。尾燈對向部38藉由位於外周之外周突緣部38g而與透光罩周壁部36連接。此外,於外周突緣部38g與透光罩周壁部36之連接位置,形成有後述之嵌合凹部k2。
於尾燈對向部38中之內周突緣部38n及外周突緣部38g,由於與從擴散構件32b射出之光大致平行,成為大致不發光之區域。而尾燈對向部38中位於內周突緣部38n與外周突緣部38g之間的部分,由於與從擴散構件32b射出之光大致垂直,故為尾燈對向部38中之發光區域。相對之下,煞車燈對向部37則均與從煞車燈光源31a射出之光大致垂直,故皆為發光區域。
此外,煞車燈對向部37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與擴散構件32b之光源對向面32bm大致相同的位置。煞車燈對向部37配置於比尾燈對向部38之內周突緣部38n之後端更前方,且煞車燈對向部37亦配置於比尾燈對向部38之外周突緣部38g之後端更前方。
另外,煞車燈對向部37之表面形成為朝向後方凸起。換言之,煞車燈對向部37形成為中央比外周位於更後方。
《尾燈單元3之其他特徵》
如圖6(a)所示,支持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之基板39係構成為基板面以比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之照射方向稍微朝向上方之方式傾斜。於本實施例中係構成為大約以8.2度朝向上方傾斜。因此,下方之擴散構件32b位於比上方之擴散構件32b更後方。而下方之尾燈對向部38(位於煞車燈對向部37之外周之斜線陰影所示之部分)亦位於比上方之尾燈對向部38更後方。此外,位於比煞車燈對向部37更低之位置之尾燈對向部38係配置於比位於比煞車燈對向部37更高之位置之尾燈對向部38更後方。藉此,從車輛之斜上方觀察煞車燈對向部37及煞車燈光源31a時,能夠減少被尾燈對向部38所遮蔽的部分,因此即使煞車燈部之發光面積較小,也能夠容易地從車輛之斜後方視認,故能夠確保煞車燈部之識別性。
此外,如圖6(a)、6(b)所示,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皆以射向尾燈單元3之照射方向的方式設置於基板39。亦即尾燈光源32a與煞車燈光源31a射向相同的照射方向。因此,煞車燈光源31a與尾燈光源32a所射出之光不需要利用反射設備即可朝向車體外部射出。具體而言,煞車燈光源31a與尾燈光源32a所射出之光係朝向車輛之前後方向之後方照射。另外,尾燈光源32a係於煞車燈光源31a之周圍環狀地配置有12個LED。
此外,如圖4、6(a)、6(b)所示,尾燈對向部38與擴散構件32b皆以越往外周則越位於後方的方式設置。具體而言,尾燈對向部38係以外周突緣部38g之後端位於比內周突緣部38n之後端更後方之方式設置。而擴散構件32b也以外周突緣部32bg之後端位於比內周突緣部32bn之後端更後方之方式設置。另外,尾燈對向部38以前後方向上之外周突緣部38g之長度比前後方向上之內周突緣部38n之長度更大之方式設置。
此外,如圖3、7、8所示,於車輛後視下,煞車燈對向部37之面積比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各者之面積小。具體而言,於左右方向上,煞車燈對向部37之長度比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各者之長度小。並且,於上下方向上,煞車燈對向部37之長度比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各者之長度小。
此外,圖3、圖4中顯示了於車輛後視下,尾燈單元3之光照射面35之外周輪郭的形狀可以形成為大致呈圓形的例子。具體而言,於圖3、圖4、圖5(c)所示之實施例中,於車輛後視下,煞車燈對向部37之形狀大致呈圓形,且尾燈對向部38沿著煞車燈對向部37的外周形成為環狀而包圍了煞車燈對向部37。因此,煞車燈對向部37及尾燈對向部38的整體形狀大致呈圓形。
此外,圖3、圖4、圖5(c)所示的實施例中,包含有左擴散構件32bl及右擴散構件32br之擴散構件32b整體,於車輛後視下,沿著煞車燈對向部37之外周配置。亦即,於車輛後視下擴散構件32b整體形成為環狀,而包圍煞車燈對向部37。
《尾燈單元3與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之位置關係》
圖7係沿圖3之A-A線之剖面圖。如圖7所示,左方向指示燈部4具有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更前方之左方向指示燈光源42。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使來自左方向指示燈光源42之光通過。右方向指示燈部5具有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及位於比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更前方之右方向指示燈光源52。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使來自右方向指示燈光源52之光通過。一較佳之配置為左方向指示燈光源42及右方向指示燈光源52皆位於比尾燈單元3之基座33更前方。一較佳之配置為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皆位於比透光罩34之光照射面35更前方。一較佳之配置為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皆位於比擴散構件32b更前方。一較佳之配置為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皆位於比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更前方。
藉此,尾燈單元3不容易被來自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之光干擾,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及煞車燈部之識別性。
圖8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擴大左側視圖,顯示了位於尾燈單元3內部之構件與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間之位置關係。其中二點鏈線所包圍之部分係尾燈單元3及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沿圖5(c)之B-B線之剖面結構。如圖8所示,尾燈單元3較佳為配置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後方之位置。更具體而言,一較佳之配置為尾燈單元3之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後方,煞車燈對向部37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後方,尾燈對向部38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後方,擴散構件32b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後方。藉此,尾燈單元3難以受到來自方向指示燈部4、5之光之干擾,因此能夠提升煞車燈部31及尾燈部32之識別性。
此外,如圖8所示,尾燈單元3較佳為配置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上方之位置。更具體而言,一較佳之配置為尾燈單元3之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上方,煞車燈對向部37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上方,尾燈對向部38亦位於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上方。藉此,尾燈單元3難以受到來自方向指示燈部4、5之光之干擾,因此能夠提升煞車燈部31及尾燈部32之識別性。
此外,如圖8所示,尾燈單元3較佳為配置於比車輛之後輪之最後端更前方之位置,且配置於比後外殼部24之後端點24b更前方之位置。藉此,可縮短車輛之前後方向之尺寸,使車輛之機動性變得更佳。
<尾燈單元收容部25>
此外,如圖6(a)、6(b)所示,尾燈單元收容部25包含周壁部26、後緣部27、及基端部28。基端部28係與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鄰接。基端部28位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最前方,其與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中與尾燈單元收容部25鄰接之部分連續地形成,較佳為基端部28與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中與尾燈單元收容部25鄰接之部分形成連續之曲面,更佳為基端部28與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中與尾燈單元收容部25鄰接之部分具有相同之曲率中心。周壁部26相對於後車體外殼RC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更具體而言,周壁部26是形成為從基端部28之後端朝向後方突出。此時,如圖6(a)所示,於車輛側視下,相對於水平線之周壁部26之上緣之平均傾斜角度θ1比相對於水平線之基端部28之上緣之平均傾斜度θ2小。此處,周壁部26之上緣之平均傾斜角度θ1係指於車輛側視下,連接周壁部26之上緣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位於圖6(a)中之周壁部26之處之一點鏈線)相對於水平線之傾斜角度,而基端部28之上緣之平均傾斜度θ2係指於車輛側視下,連接基端部28之上緣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位於圖6(a)中之基端部28之處之一點鏈線)相對於水平線之傾斜角度。如圖6(b)所示,於車輛俯視下,相對於水平線之周壁部26之側緣之平均傾斜角度θ3比相對於水平線之基端部28之側緣之平均傾斜度θ4小。此處,周壁部26之側緣之平均傾斜角度θ3指於車輛俯視下,連接周壁部26之側緣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位於圖6(b)中之周壁部26之處之一點鏈線)相對於水平線之傾斜角度,而基端部28之側緣之平均傾斜度θ4係指於車輛俯視下,連接基端部28之側緣之前端與後端之直線(位於圖6(b)中之基端部28之處之一點鏈線)相對於水平線之傾斜角度。
亦即,基端部28及周壁部26皆形成為越往後方則越位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基端部28與周壁部26之間存在轉折點,周壁部26之曲面與基端部28之曲面不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
此外,如圖5(a)~(c)所示,周壁部26至少於尾燈單元3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另外,如圖6(a)、6(b)所示,周壁部26係從基端部28之後端朝向後方且朝向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延伸。換言之,周壁部26係以從基端部28之後端逐漸接近與尾燈單元3之光照射面35之與前後方向平行之中心軸之方式朝向後方延伸。
如圖6(a)、6(b)所示,周壁部26之後端具有後緣部27。後緣部27係從周壁部26之後端朝向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延伸至尾燈對向部38,於車輛後視下,具有遮蔽透光罩周壁部36,與尾燈單元3之照射方向大致垂直之面。換言之,後緣部27係以從周壁部26之後端朝向尾燈單元3之光照射面35之中心接近之方式延伸。
如圖6(a)、圖8所示,周壁部26中,以位於上方之上緣於前後方向上之長度為最長。
如圖6(a)、6(b)所示,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後緣部27之與尾燈對向部38對向之端部,設有朝向前方延伸之嵌合緣部k1。與此相對應而於透光罩34之與嵌合緣部k1對向之位置,設有能夠與嵌合緣部k1嵌合之嵌合凹部k2。前述之外周突緣部38g構成了嵌合凹部k2的一部分。藉此,於將尾燈單元3安裝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時,只需將嵌合緣部k1嵌合於嵌合凹部k2,就能夠容易地將尾燈單元3安裝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
此外,如圖5(a)、(b)所示,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至少於尾燈單元3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地形成。且周壁部26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隔開左擴散構件32bl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位置、及隔開右擴散構件32br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位置。
此外,如圖8所示,於車輛側視下,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各者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此外,如圖6(b)或圖7所示,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配置為於車輛側視下能夠遮蔽光照射面35。後緣部27配置為於車輛側視下位於比光照射面35更後方。換言之,光照射面35係以於車輛側視下不會比後緣部27更朝向後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亦即,光照射面35係以於車輛側視下無法看見的方式配置。
如圖2、圖5(a)~(c)所示,藉由周壁部26,即使位於左右側之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點亮發光,或有來自跨坐型車輛上方之街燈等的雜光,這些光都難以進入尾燈單元收容部25,因此在尾燈單元收容部25中形成「暗區」。而尾燈部32之擴散構件32b位於此「暗區」中,因此即使尾燈部32點亮時之亮度較低,也能夠容易視認。
此外,如圖7及圖8所示,可以將支持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的基板39的位置,設置於前後方向上與周壁部26和基端部28連接的位置(亦即,周壁部26從基端部28朝向後方突出的出發點)大致一致。而尾燈單元3之基座33位於比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更前方之位置,且於前後方向上位於與基端部28大致一致的位置。
藉此配置,支持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之基板39之前方的基座33,位於內部空間比周壁部26更為寬闊的基端部28之內,因此可以使蓄積於基板39的熱量有效率地發散。
<變形例>
以上對於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做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各種實施例,如以下所述,可以在不超越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車體外殼之設計變更》
上述說明中雖舉例將左右側外殼部23及後外殼部24分別形成為不同個體之構件後組裝而構成後車體外殼RC,但也可以將左右之側外殼部23及後外殼部24形成為一體而作為後車體外殼RC。此外,也可以利用左右2片蓋構件來構成整個後車體外殼RC,或任意地分割左右側外殼部23及後外殼部24並分別形成後再組裝構成後車體外殼RC。
《尾燈單元之設計變更》
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之形狀大致呈圓形為例,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其設為大致為楕圓形、方形、或菱形等之形狀。此外,上述說明中環狀之擴散構件32b雖以大致呈圓形之環狀為例,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其設為大致為楕圓形、方形、或菱形等形狀之環狀。此外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3之光照射面35之外周輪郭大致呈圓形為例,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其設為大致為楕圓形、方形、或菱形等形狀。
上述說明中雖以使用LED作為煞車燈光源31a及尾燈光源32a為例,但不限於LED,也可以使用其他例如燈泡的光源。此外,圖4之例子中將作為煞車燈光源31a之數個LED配置成矩形,但不限於此,也可以配置成圓形、線形、或菱形等形狀。
《尾燈單元收容部之設計變更》
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收容部25與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一體形成為例,但也可以是兩者為不同個體。換言之,尾燈單元收容部25可以是以與後外殼部24一體形成的方式設於後外殼部24上,也可以是將與後外殼部24為不同個體的構件安裝於後外殼部24而構成。此外,上述說明之構成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基端部28、後緣部27可以是一體,也可以是不同個體。
此外,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形狀於車輛後視下大致呈圓形為例,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設為大致楕圓形,方形,或拱形等形狀。
另外,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中位於上方之上緣於前後方向上之長度最長為例,但也可以配合車輛或後車體外殼RC之設計,而將位於上方之上緣於前後方向上之長度設定為與位於下方之下緣之前後方向上之長度相同或者比下緣短。
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收容部25設於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為例,但如果於利用左右2片蓋構件構成後車體外殼RC的情形時,也可以是以跨越構成後車體外殼RC中之後外殼部24之左右2片蓋構件的方式設置尾燈單元收容部25。此時,可以是將不同個體的尾燈單元收容部25以跨越左右2片蓋構件的方式設置,也可以是將左右2片蓋構件相對接合後而形成尾燈單元收容部25。
上述說明中雖以尾燈單元收容部25僅收容尾燈單元3之一部分為例,但也可以設計為將尾燈單元3全部收容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或者也可以設計為將尾燈單元3全部收容於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之內。
本發明中,也可以省略基端部28。亦即,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也可以構成為不具有基端部28的部分,而僅具有周壁部26及後緣部27。此時,周壁部26從後車體外殼RC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亦即,周壁部26與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24鄰接,於後外殼部24與周壁部26之間存在轉折點,周壁部26之曲面與後外殼部24之曲面不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此時,不會影響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其他構成以及包含尾燈單元3之本發明其他構成。另外,於基端部28省略的情形時,周壁部26將從鄰接之後外殼部24,以逐漸接近尾燈單元3之光照射面35之與前後方向平行之中心軸之方式朝向後方延伸。
《光照射面之設計變更》
圖9為本發明之圖6(b)的變形例。如圖9所示之尾燈單元收容部25’,除了具有周壁部26、後緣部27、及基端部28之外,更包含突緣部29。突緣部29係從與後緣部27之尾燈對向部38對向之端部朝向光照射面35之中心延伸,突緣部29具有與尾燈單元3之照射方向大致垂直的面,而於車輛後視下遮蔽尾燈對向部38之外周部之一部分。由於突緣部29的存在,於車輛後視下,透光罩34中,使從煞車燈31部及尾燈部32發射之光朝向車體外部通過之光照射面35’會比包含煞車燈對向部37及尾燈對向部38之範圍小。
此外,上述說明中係以煞車燈對向部37及尾燈對向部38一體地構成透光罩34之光照射面35為例,但二者也可以是不同個體。
《尾燈單元、方向指示燈部、尾燈單元收容部之位置關係之設計變更》
上述說明中雖以左右方向指示燈部4、5配置成位於比尾燈單元3更下方,但左右之方向指示燈部4、5也可以位於比尾燈單元3更上方之位置或大致相同高度之位置。
此外,圖2中雖以尾燈單元收容部25配置於比座部9之後端更後方之位置,但於欲將座部9設計為更長的情形時,也可以將尾燈單元收容部25配置於比座部9之後端更前方之位置。
此外,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又,本發明並不限於二輪機車,亦可應用於三輪機車之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或其他跨坐型車輛。再者,亦可應用於電動車輛,運動型機車,附踏板之輕型機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電動機車並不限於二輪車,亦包含三輪車之態樣。再者,應用於電動車輛之情形時,動力單元為馬達而非引擎。
<實施形態之功效>
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特徵在於具備:配置於車體後部之後車體外殼RC,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RC之尾燈單元3,及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RC且位於較上述尾燈單元3更左方之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RC且位於較上述尾燈單元3更右方之右方向指示燈部5;上述尾燈單元3包含: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且伴隨著煞車操作而點亮之煞車燈部31,行駛時可以點亮之尾燈部32,保持上述煞車燈部31及上述尾燈部32之基座33,及配置於上述基座33之後方,且與上述基座33為不同個體之透光罩34;上述透光罩34具有使從上述煞車燈部31及上述尾燈部32發射之光朝向車體外部透過之光照射面35;上述尾燈部32具有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上述煞車燈部31與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間之左擴散構件32bl,及至少配置於上述煞車燈部31與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間之右擴散構件32br;上述後車體外殼RC設有至少收容上述尾燈單元3之一部分之尾燈單元收容部25;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相對於上述後車體外殼RC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且至少於上述尾燈單元3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之周壁部26;上述周壁部26至少配置於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32bl與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位置、及隔開上述右擴散構件32br與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位置,且於車輛側視下比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5各者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並於車輛側視下遮蔽上述光照射面35。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將煞車燈部31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不僅能夠抑制車輛後部的大型化,並且使煞車燈部31與方向指示燈部4、5儘可能地分離配置,而能夠大大地減少點亮時的互相干擾的程度。
此外,尾燈部32具有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31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間之左擴散構件32bl,及至少配置於煞車燈部31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間之右擴散構件32br。藉此,即使煞車燈部31點亮時之亮度與方向指示燈部4、5點亮時之亮度大致相同,由於兩者之間介隔了亮度比較暗且發光範圍明確聚集的尾燈部32,因此能夠提升煞車燈部31與方向指示燈部4、5同時點亮時之發光範圍的識別性。
另外,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相對於後車體外殼RC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且至少於尾燈單元3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之周壁部26,周壁部26至少配置於隔開左擴散構件32bl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位置、及隔開右擴散構件32br與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位置,且於車輛側視下比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各者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並於車輛側視下遮蔽光照射面35。藉由該周壁部26,即使位於左右側的方向指示燈部4、5點亮,或是有街燈等射出之雜光從跨坐型車輛1之上方照射,這些光都難以進入尾燈單元收容部25,因此在尾燈單元收容部25中形成「暗區」。而尾燈部32之擴散構件32b位於此「暗區」中,因此即使尾燈部32點亮時之亮度較低,也能夠容易視認。
尤其該周壁部26於車輛側視下,不僅遮蔽尾燈部32之擴散構件32b,同時也遮蔽使來自尾燈單元3之光通過之透光罩34的光照射面35,因此於該透光罩34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光無法朝向尾燈單元3之外周散射。藉此,車輛後視下之尾燈單元3之發光範圍與車輛後視下之透光罩34之面積大致一致,並且不會受到來自方向指示燈部4、5之光干擾,因此能夠提升尾燈部32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因此,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能夠提供一種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以分別提升煞車燈部31及方向指示燈部4、5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以及提升尾燈部32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的跨坐型車輛。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上述煞車燈部31具有射向上述尾燈單元3之照射方向之煞車燈光源31a;上述尾燈部32具有射向與上述煞車燈光源31a相同之照射方向之尾燈光源32a。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尾燈部32之尾燈光源32a係射向與煞車燈部31之煞車燈光源31a相同之照射方向。藉此,尾燈部32不需要保留將光反射之空間,能夠使尾燈單元3及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前後方向的尺寸變短。因此,亦可使車輛之前後方向之尺寸變短,讓車輛之機動性變得更佳。
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煞車燈部31具有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31a且朝向後方延伸之延伸部31b;上述左擴散構件32bl及上述右擴散構件32br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與上述延伸部31b之後緣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煞車燈光源31a配置於比尾燈部32之擴散構件32b更前方,亦即配置於尾燈單元3中之比較裡面的位置。藉此,煞車燈部31之光受到延伸部31b的限制,而不會朝向外周方向散射,因此光之境界更為明確。換言之,於煞車燈部31點亮時,尾燈部32之擴散構件32b難以受到煞車燈部31之光干擾,當從車輛後方觀察時,煞車燈部31之發光範圍與尾燈部32之發光範圍能夠清楚地區分。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32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透光罩34具有與上述煞車燈光源31a對向之煞車燈對向部37、及與上述左擴散構件32bl及上述右擴散構件32br對向之尾燈對向部38;上述尾燈對向部38配置於比上述煞車燈對向部37更後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尾燈對向部38配置於比煞車燈對向部37更後方,因此來自煞車燈光源31a之光通過透光罩34之煞車燈對向部37時,於煞車燈對向部37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光與於尾燈對向部38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光係於前後方向上分離。換言之,於煞車燈對向部37與尾燈對向部38之發光區域之前後方向之間,介隔有幾乎不發光之區域。
藉此構成,當從車輛之斜後方觀察時,該不發光之區域可將煞車燈對向部37之發光區域與尾燈對向部38之發光區域隔開,使得煞車燈對向部37與尾燈對向部38能夠更清楚地區分。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32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具有使來自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之光源之光通過之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5具有使來自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5之光源之光通過之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於車輛後視下,上述煞車燈對向部37之面積小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各者之面積。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於車輛後視下,煞車燈對向部37之面積比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41及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51之各者的面積小,可以減少互相干擾的程度。因此,能夠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同時能夠更提升煞車燈部31之發光範圍與方向指示燈部4、5之發光範圍之間的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透光罩34具有從上述尾燈對向部38之外周朝向前方延伸之透光罩周壁部36,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從上述周壁部36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透光罩周壁部36之後緣部27。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從上述周壁部26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透光罩周壁部36之後緣部27。藉此,即使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所形成之「暗區」因其他車輌的照射而受到來自車輛之斜後方的光,上述後緣部27也能夠遮蔽此光之一部分,而更確實地維持「暗區」的暗度。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32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從上述後緣部27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尾燈對向部38之一部分之突緣部29。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具有從上述後緣部27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尾燈對向部38之一部分之突緣部29。藉此,即使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周壁部26所形成之「暗區」因其他車輌的照射而受到來自車輛之斜後方的光,上述突緣部29也能夠遮蔽此光之一部分,而更確實地維持「暗區」的暗度。因此,能夠更提升尾燈部32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8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尾燈對向部38、上述左擴散構件32bl、及上述右擴散構件32br係以越往外周則越位於後方之方式配置。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實施型態,尾燈對向部38、左擴散構件32bl、及右擴散構件32br以越往外周則越位於後方之方式配置,故即使煞車燈部31之發光面積較小,也容易從車輛之斜後方視認煞車燈對向部37及煞車燈光源31a。因此,能夠更確保煞車燈部31之發光範圍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9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尾燈單元3之形狀大致為圓形。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9實施型態,尾燈單元3之形狀大致為圓形,因此雖然與上下方向之尺寸及左右方向之尺寸皆相同的四角形相比面積較小,但於車輛後視下之視認性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減少燈具的數量,使後車體外殼RC更加小型化。
關於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擴散構件32bl及上述右擴散構件32br係以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31a之方式而形成為環狀。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於車輛後視下,左擴散構件32bl及右擴散構件32br係以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31a之方式而形成為環狀。藉此,煞車燈光源31a能夠被光之境界最為明確之擴散構件32b完全包圍,因此能夠更提升於車輛後視下之煞車燈部31之視認性。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外殼
3:尾燈單元
4:左方向指示燈部
4c:左方向指示燈部之中心點
4u:左方向指示燈部之上端點
4d:左方向指示燈部之下端點
5:右方向指示燈部
5c:右方向指示燈部之中心點
5u:右方向指示燈部之上端點
5d:右方向指示燈部之下端點
6:置腳板
9:座部
10:動力單元
11:把手
12:轉向軸
13:頭管
14:車體框架
15:前叉部
21:前外殼部(前車體外殼FC之一部分)
22:把手外殼部(前車體外殼FC之一部分)
23:側外殼部(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
24:後外殼部(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
24b:後外殼部之後端點
25:尾燈單元收容部
25’:尾燈單元收容部(變形例)
26:周壁部
27:後緣部
28:基端部
29:突緣部
31:煞車燈部
31a:煞車燈光源
31b:延伸部
31c:煞車燈部之中心點
31u:煞車燈部之上端點
31d:煞車燈部之下端點
32:尾燈部
32a:尾燈光源
32b:擴散構件
32bl:左擴散構件
32br:右擴散構件
32bn:擴散構件之內周突緣部
32bg:擴散構件之外周突緣部
32bm:擴散構件之光源對向面
32c:支持壁
33:基座
34:透光罩
35:光照射面
36:透光罩周壁部
37:煞車燈對向部
38:尾燈對向部
38n:尾燈對向部之內周突緣部
38g:尾燈對向部之外周突緣部
39:基板
39a:隔離壁
41: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
42:左方向指示燈光源
51: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
52:右方向指示燈光源
HL:頭燈單元
FC:前車體外殼
RC:後車體外殼
k1:嵌合緣部
k2:嵌合凹部
F:前方
B:後方
U:上方
D:下方
L:左方
R:右方
圖1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4係尾燈單元之立體分解圖。
圖5(a)~(c)係顯示從後方觀察尾燈單元3被收容於車輛之尾燈單元收容部25時之模式圖,其中,圖5(a)及圖5(b)係部分地設置擴散構件及周壁部之情形,圖5(c)係於全周設置擴散構件及周壁部之情形。
圖6(a)係沿圖5(c)之B-B線之剖面圖,圖6(b)係沿圖5(c)之C-C線之剖面圖。
圖7係沿圖3之A-A線之剖面圖。
圖8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擴大左側視圖,其中二點鏈線所包圍之部分係尾燈單元3及尾燈單元收容部25之沿圖5(c)之B-B線之剖面結構。
圖9係圖6(b)之變形例之圖。
3:尾燈單元
4:左方向指示燈部
5:右方向指示燈部
9:座部
10:動力單元
11:把手
23:側外殼部(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
24:後外殼部(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
25:尾燈單元收容部
26:周壁部
35:光照射面
RC:後車體外殼
Claims (10)
-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 配置於車體後部之後車體外殼, 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之尾燈單元,及 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且位於較上述尾燈單元更左方之左方向指示燈部、及配置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且位於較上述尾燈單元更右方之右方向指示燈部; 上述尾燈單元包含: 配置於左右方向之中央且伴隨著煞車操作而點亮之煞車燈部, 行駛時可以點亮之尾燈部, 保持上述煞車燈部及上述尾燈部之基座,及 配置於上述基座之後方,且與上述基座為不同個體之透光罩; 上述透光罩具有使從上述煞車燈部及上述尾燈部發射之光朝向車體外部透過之光照射面; 上述尾燈部具有於車輛後視下至少配置於上述煞車燈部與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之左擴散構件,及至少配置於上述煞車燈部與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間之右擴散構件; 上述後車體外殼設有至少收容上述尾燈單元之一部分之尾燈單元收容部; 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相對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之表面朝向後方突出,且至少於上述尾燈單元之左方、上方、及右方連續形成之周壁部; 上述周壁部至少配置於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與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之位置、及隔開上述右擴散構件與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位置,且於車輛側視下比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及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各者之後端更朝向後方突出,並於車輛側視下遮蔽上述光照射面。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煞車燈部具有射向上述尾燈單元之照射方向之煞車燈光源; 上述尾燈部具有射向與上述煞車燈光源相同之照射方向之尾燈光源。
-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煞車燈部具有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且朝向後方延伸之延伸部; 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與上述延伸部之後緣大致相同的位置。
-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透光罩具有與上述煞車燈光源對向之煞車燈對向部、及與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對向之尾燈對向部; 上述尾燈對向部配置於比上述煞車燈對向部更後方。
-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具有使來自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之光源之光通過之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 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具有使來自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光源之光通過之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煞車燈對向部之面積小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透光罩及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透光罩各者之面積。
-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透光罩具有從上述尾燈對向部之外周朝向前方延伸之透光罩周壁部, 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從上述周壁部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透光罩周壁部之後緣部。
-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具有從上述後緣部朝向上述尾燈單元收容部之內側延伸,且於車輛後視下遮蔽上述尾燈對向部之一部分之突緣部。
-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尾燈對向部、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係以越往外周則越位於後方之方式配置。
- 如請求項1~8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尾燈單元之形狀大致為圓形。
- 如請求項1~8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係以包圍上述煞車燈光源之方式而形成為環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20427A TWI725876B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跨坐型車輛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20427A TWI725876B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跨坐型車輛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25876B TWI725876B (zh) | 2021-04-21 |
TW202200434A true TW202200434A (zh) | 2022-01-01 |
Family
ID=76605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20427A TWI725876B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跨坐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2587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103820A (ja) * | 2022-01-14 | 2023-07-2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68401B2 (ja) * | 2008-02-29 | 2009-11-1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ランプ |
JP5301295B2 (ja) * | 2009-01-16 | 2013-09-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尾灯装置 |
JP5782424B2 (ja) * | 2012-12-13 | 2015-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
CN108534088B (zh) * | 2017-12-06 | 2024-07-19 | 浙江吉铭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尾灯的结构 |
-
2020
- 2020-06-17 TW TW109120427A patent/TWI725876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25876B (zh) | 2021-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34677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および灯火装置 | |
JP4339050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尾灯装置 | |
JP2007030592A (ja) | 車両用ライト装置及び該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US7322725B2 (en) | Light devic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me | |
TWI551496B (zh) | 跨坐型車輛 | |
CN110715262B (zh) | 车辆用照明装置 | |
TWI521164B (zh) | Vehicle headlight construction | |
JP2016005942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011094B2 (ja) | 車両用灯火器構造 | |
JP2010163077A (ja) | 車両の尾灯装置 | |
CN107878618B (zh) | 跨乘型车辆 | |
TWI725876B (zh) | 跨坐型車輛 | |
CN113815753B (zh) | 跨坐型车辆 | |
JP2009181913A (ja) |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 |
WO2009118998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624200B2 (ja) |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 |
JP7124118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装置 | |
JP5504016B2 (ja) |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
TWI438113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JP6096533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 | |
CN111256091A (zh) | 车辆用照明器具 | |
TWI736322B (zh) | 速克達型機車 | |
TWI600567B (zh) | Straddle-type vehicles | |
WO2022163442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88598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