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7552A - 半導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7552A
TW202147552A TW110120870A TW110120870A TW202147552A TW 202147552 A TW202147552 A TW 202147552A TW 110120870 A TW110120870 A TW 110120870A TW 110120870 A TW110120870 A TW 110120870A TW 202147552 A TW202147552 A TW 2021475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terlayer dielectric
dielectric layer
protective dielectric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0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欣潔
李忠儒
呂志偉
田希文
廖韋豪
戴羽騰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7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755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9Insulating materials
    • H01L23/53295Stacked insula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01L21/76807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for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s
    • H01L21/7680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for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s involving intermediate temporary filling with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97Formation of self-aligned vias or contact plugs, i.e. involving a lithographically uncritical ste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其包括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上方的互連結構;下層金屬線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並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二高度並包括第一介電材料。上層金屬線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導孔設置在第二高度。導孔在下層金屬線和上層金屬線之間延伸。保護性介電結構設置在第二高度。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保護性介電材料,並且沿著導孔第一組相對側壁設置,保護性介電材料不同於第一介電材料。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
本發明實施例係關於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的方法,且特別關於互連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當今的積體晶片包含數百萬個半導體裝置,例如主動半導體裝置(例如,電晶體)及/或被動半導體裝置(例如,電阻器、二極體、電容器)。半導體裝置在積體晶片上,藉由在半導體裝置上方形成的後段製程(back-end-of-the-line,BEOL)金屬互連層而電性互連,典型的積體晶片具有多層後段製金屬互連層,包括與金屬接觸件(即導孔)垂直耦合在一起的不同尺寸的金屬線。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的互連結構,互連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下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並沿著第一軸線橫向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二高度,第二層間介電層包括第一介電材料,且第二高度大於第一高度;第三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第三高度大於第二高度;上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上層金屬線沿著垂直於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橫向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質;導孔,設置於第二高度,導孔在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及上層金屬線的下表面之間延伸,以電性耦合下層金屬線至上層金屬線:以及保護性介電結構,設置於第二高度,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沿著導孔的第一組相對側壁設置的保護性介電材料,保護性介電材料不同於第一介電材料,且第一組側壁與第一軸線平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的互連結構,互連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且橫向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第一下層金屬線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於第二下層金屬線延伸,且以在第一介電層橫向中測量的第一距離與第二下層金屬線間隔;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二高度,第二層間介電層包括第一介電材料,且第二高度大於第一高度;第三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第三高度高於第二高度;上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上層金屬線在第二方向上橫向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層,且橫跨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中的至少一者,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垂直;導孔,從上層金屬線的下表面延伸至第一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保護性介電材料,保護性介電材料在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最近相鄰側壁的最上部分之間橫向分隔開,且沿著導孔的第一側壁向上延伸,其中保護性介電材料不同與第一介電材料。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方法包括:沉積第一金屬以在第一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金屬層;在第一金屬層上方形成包含第一介電材料的第二層間介電層;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進入第一層間介電層,且延伸至第一金屬層的上表面之下;在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中分別形成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與第一介電材料不同的保護性介電材料;在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上形成第三層間介電層;在第三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溝槽,第一溝槽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層至第一層間介電層的頂部及第二層間介電層的頂部;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至第一金屬層,其中第三凹槽設置於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之間;以及在第三凹槽及第一溝槽中沉積第二金屬以分別形成第一導孔及第二金屬層。
以下揭露提供了許多的實施例或範例,用於實施所提供的標的物之不同元件。各元件和其配置的具體範例描述如下,以簡化本發明實施例之說明。當然,這些僅僅是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實施例。舉例而言,敘述中若提及第一元件形成在第二元件之上,可能包含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也可能包含額外的元件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間,使得它們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發明實施例可能在各種範例中重複參考數值及/或字母。如此重複是為了簡明和清楚之目的,而非用以表示所討論的不同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再者,其中可能用到與空間相對用詞,例如「在……之下」、「下方」、「較低的」、「上方」、「較高的」等類似用詞,是為了便於描述圖式中一個(些)部件或特徵與另一個(些)部件或特徵之間的關係。空間相對用詞用以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裝置之不同方位,以及圖式中所描述的方位。當裝置被轉向不同方位時(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其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形容詞也將依轉向後的方位來解釋。
許多積體晶片包括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上的半導體裝置。半導體裝置通常藉由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上的互連結構彼此連接。互連結構可包括複數條下層金屬線,且複數條下層金屬線藉由第一層間介電層橫向分隔。複數條上層金屬線可以設置在下層金屬線上,並藉由第二層間介電層橫向間分隔。導電接觸件可將下層金屬線耦合至半導體基板上的半導體裝置,且導電導孔可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以垂直耦合至下層金屬線及上層金屬線。如此,互連結構可以將裝置彼此耦合以實現預定的電路組態,例如微處理器、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儲存設備、影像感測器設備等。
由於在製造過程中發生的未對準,會出現一些互連結構的挑戰。具體來說,為了製造這種互連結構,會形成下層金屬線,並在下層金屬線上方形成第二層間介電層。接著,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上圖案化遮罩,並在遮罩就位時進行蝕刻以形成導孔開口,導孔開口向下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至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然後在這些導孔開口中沉積金屬,以建立互連結構中的導孔。理想上,每個導孔將在其相應下層金屬線的正上方,從而使導孔的側壁完全位處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上(例如,導孔的側壁不會超出下層金屬線的外邊緣)。但是,由於在製程過程中遮罩輕微的未對準,事實上導孔開口可能會從其理想的位置上稍微錯開,實際的導孔開口可能具有橫向延伸超過下層金屬線的外側壁的邊緣(並在旁向下延伸)。因此,當隨後在導孔開口中形成金屬時,金屬也可能橫向延伸超過下層金屬線的外側壁(並在旁向下延伸),從而減小了相鄰下層金屬線之間的有效距離/間距。在某些情況下,此金屬會在原先將彼此隔離的兩條相鄰下層金屬線之間形成非預期的導電「橋」,而這種「橋」會導致對最終晶片有害的(或致命的)非預期短路。在其他情況下,此金屬可僅因減小兩條相鄰的下層金屬線之間的距離,從而允許兩條相鄰的下層金屬線之間的漏電流的增加,這可能導致性能降低及/或引起長期可靠性的問題。
因此,本揭露的各個實施例有關於一種包括用於提高積體晶片可靠性的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以及用於形成自對準互連結構的方法。上述自對準互連結構可包括第一層間介電(層間介電)層內的多條下層金屬線,第二層間介電層內的多條上層金屬線及設置在多條下層金屬線與多條上層金屬線之間的多個導孔。保護性介電結構可進一步電性隔離導孔及下層相鄰金屬線,以限制漏電流並限制在導孔和相鄰金屬線之間發生不必要的短路。因此,自對準互連結構提高了積體晶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1A圖繪示出了包括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100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佈局圖,第1B圖-第1C圖繪示出了與第1A圖一些實施例一致的積體晶片100及自對準互連結構154的剖面圖。上述積體晶片也可以被稱為半導體結構。
同時參見第1A圖、第1B圖及第1C圖,可以看到自對準互連結構154包括設置在半導體基板102上方的多層金屬層及多層介電層。更具體來說,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可以設置在半導體基板102上方的第一高度164。多條下層金屬線114,例如金屬-1線,可以在第一高度164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多條下層金屬線114可包括在與第一軸線168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及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可以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02上大於第一高度164的第二高度166。第三層間介電層132可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02上大於第二高度166的第三高度176。多條上層金屬線152,例如金屬-2線,可以在第三高度176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層132。多條上金屬線152可包括第一上層金屬線152a及第二上層金屬線152b,上述兩者在平行於第二軸線170的第二方向上延伸,且第二軸線垂直於第一軸線168。接觸件(例如108)可延伸穿過介電層106以將下層金屬線114連接至裝置結構104,且導孔(例如150a、150b)可將下層金屬線114電性連接至上層金屬線152。例如,第一導孔150a可將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連接至第一層上金屬線152a,且第二導孔150b可以將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連接至第二上層金屬線152b。導孔(例如150a,150b)可設置在第二高度166並且可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也可存在第一蝕刻停止層110和第二蝕刻停止層116。
本揭露的一些方面注意到,如果諸如第一導孔150a的導孔未對準,則可能出現問題。例如,如果第一導孔150a在第1B圖中往右側未對準(參見172),則未對準導孔172(或「虎齒」(tiger tooth))可能導致第一金屬線114a及/或第一上層金屬線152a相對於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及/或第二上層金屬線152b的漏電流增加,或可能甚至導致例如,在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與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之間形成未預期的導電橋。類似地,如果第一導孔150a在圖1B往左側未對準(參見174),則未對準導孔172(或「虎齒」)可能導致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及/或第一上層金屬線152a相對於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的漏電流增加,或可能甚至導致例如,在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與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之間形成未預期的導電橋。
因此,為了限制這種未對準的影響,自對準互連結構154包括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設置在第二高度166,並可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118進入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的頂部。當從上方看時,第1A圖-第1C圖中的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包括「條紋」佈局,且有助於限制導孔的未對準。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材料對於用於形成第一導孔150a及第二導孔150b的開口的蝕刻劑,可具有較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及第二層間介電層118的蝕刻速率低的蝕刻速率。因此,具有沿著第一導孔150a及第二導孔150b側壁設置的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消除過度蝕刻區域,因此,可降低在電性隔離的導孔與下層金屬線之間發生漏電或短路的可能性。結果而言,可提高積體電路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
在第1A圖-第1C圖的實施例中,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以設置在第一導孔150a的兩個相對側(見第1B圖),而不是設置在第一導孔150a的此外兩個側(參見第1C圖)。因此,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與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可以在第一軸線168上對稱於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在第一方向168上具長度156,並在第二方向170上具寬度160。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長度156可大於上層金屬線152的寬度158,且可大於導孔的寬度159(例如150a、150b)。使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長度156大於導孔的寬度確保導孔的外側壁沿著導孔的寬度159被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完全覆蓋。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寬度160可大於相鄰的下層金屬線(例如114a、114b)之間的距離162。使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寬度160大於距離162有助於減少過度蝕刻區域及/或「虎齒」發生的機會。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102包括矽、任何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任何其他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裝置結構104包括電晶體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06包括氧化矽、氮化矽、低介電常數介電質或上述的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接觸件108包括銅、鈷、鎢、鋁、鈦、或上述的任意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停止層110及第二蝕刻停止層116包括碳化矽、氧化矽、碳氧化矽、氮化矽、氮化碳矽、氮氧化矽、氮氧化碳矽、氮氧化鋁、氧化鋁、任何其他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第一蝕刻停止層110及第二蝕刻停止層116可具有約10至1000埃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及第三層間介電層132中的任何一者包括第一介電材料。第一介電材料可以包括碳化矽、氧化矽、碳氧化矽、氮化矽、碳氮化矽、氮氧化矽、碳氧化氮矽、任何其他合適的介電質、低介電常數介電質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及第三層間介電層132可各自具有約30至800埃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下層金屬線114包括第一金屬,且上層金屬線152包括第二金屬。第一金屬及第二金屬可各自包含鉭、氮化鉭、氮化鈦、銅、鋁、鈷、釕、鉬、銥、鎢或上述的任意組合。下層金屬線114和上層金屬線152可以具有約10至1000埃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包括保護性介電材料。保護性介電材料可包括氧化鉿、鋰鈮氧化物、鋰鎳氧化物,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鉬、氧化鈮、氧化鎳、氧化矽、碳氧化矽、碳氧化氮矽、碳化矽、氧化錫、錫矽氧化物、氧化鍶、五氧化鉭、氮氧化鉭、氧化鎢、氧化鋅、氧化鋯、一些其他金屬氧化物或上述的任意組合。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以具有大約10至1000埃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孔(例如150a、150b)包括鉭、氮化鉭、氮化鈦、銅、鋁、鈷、釕、鉬、銥、鎢或上述的任何組合。導孔150可以具有約10至1000埃的厚度。
應當理解,儘管第1A圖的俯視視角繪示出保護性介電結構在各個導孔的相對側上是對稱的,但其他實施例也是可能的。例如,在第1A圖中,設置在相鄰下層金屬線(上述金屬線以規則的重複間距分隔,且通常彼此電性隔離)之間的保護性介電結構是特別有利的,因為它們可以限制可能由於未對準而產生的未預期的導電橋和漏電流。因此,在第1A圖中,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130b、130d、130e及130f在這方面特別有利。相反,由於第1A圖中的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130g、130h、130i及130j未將電性絕緣的最近的相鄰下層金屬線彼此分開,因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省略這些介電結構,例如第1D圖所示。因此,在第1D圖中,保護性介電結構可以在導孔的相對側上是不對稱的(例如,參見180),及/或可以僅在一些導孔周圍(例如,參見180、182)存在而在其他導孔(例如參見184)周圍不存在。
第2圖繪示出自對準互連結構一部分的立體圖,如第1A圖中的虛線矩形所示。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及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沿第一方向168上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第一上層金屬線152a及第二上層金屬線152b在在下層金屬線上沿第二方向170延伸。第一導孔150a將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連接至第一上層金屬線152a,且第二導孔150b將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連接至第二上層金屬線152b。
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以設置在導孔的兩個相對側上,使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的側壁與第一導孔150a的第一外側壁相鄰,且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的側壁與第一導孔150a的第二外側壁層相鄰,上述第二外側壁與第一外側壁相對。在一些實施例中,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並且穿過第二蝕刻停止層116進入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在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的頂部及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的頂部,使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與第二下層金屬橫向隔離。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最下表面可以設置在第一導孔150a及/或第二導孔150b的最下表面之下且在多條下層金屬線114的最上表面之下。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將第一導孔150a與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電性隔離。
第3圖繪示出了包括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300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第3圖的剖面圖可沿第4圖中的線C-C'截取。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可以包括與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及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不同的寬度。例如,與第一導孔150a及第二導孔150b相鄰的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的側壁可設置在第一導孔150a和第二導孔150b下的下方金屬線(例如,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和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上。此外,與第一導孔150a及第二導孔150b相鄰的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及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的內側壁可以設置在相鄰的金屬線(例如,分別在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及第三下層金屬線)上,而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及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與第一導孔150a或第二導孔150b不相鄰的外側壁可不設置在多條下層金屬的相鄰金屬線上(例如,可以不設置在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和第四下層金屬線114d上)。這樣的配置導致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和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包括不同的寬度。
藉由在下層金屬線(例如114b、114c)的頂部上設置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上述下層金屬線連接到導孔(例如150a、150b)並與相鄰的下層金屬線(例如114a、114d)隔離,消除了在保護性介電結構與連接至導孔的下層金屬線之間存在間隙的可能性。因此,減小了在形成導孔開口時過度蝕刻到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中的可能性。 繼而,減少了電性絕緣的導孔與多條下層金屬線中的金屬線之間發生不希望的漏電或短路的可能性,因此,增加了積體晶片300的可靠性。
第4圖繪示出了第3圖的積體晶片300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佈局圖。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在兩側上與第一導孔150a及第二導孔150b相鄰,而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及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僅在一側上與導孔(例如150a、150b)相鄰。與第一導孔150a或第二導孔150b相鄰的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及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的側壁(例如,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的內側壁、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的內側壁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的側壁),形成在下方的下層金屬線(例如114b、114c)的頂部上。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130b及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不與第一導孔150a或第二導孔150b相鄰的側壁(例如,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130a和第三保護性介電結構130c的外側壁),形成在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的頂部上,且與相鄰的下層金屬線(例如114a、114d)分隔開。結果,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內部(例如130b)的第一寬度160b大於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外部(例如130a、130c)的第二寬度160c。第一寬度160b大於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與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之間的寬度162b,但第二寬度160c不大於第一下層金屬線114a和第二下層金屬線114b之間的寬度162c,也不大於第三下層金屬線114c和第四下層金屬線114d之間的寬度162c。
第5A圖-第5C圖及第6圖繪示出了包括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積體晶片500的另一實施例,上述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從上方觀察時包括有助於限制導孔未對準的「環形」佈局。因此,在第5A圖-第5C圖及第6圖中,保護性介電結構130是在所有側面上橫向圍繞導孔150的介電材料的「環」,而不是如第圖1A圖-第1D圖中表現為「條紋」的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因此,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可以沿著與第一軸線168平行延伸的第一導孔150a的第一組相對側壁,以及沿著與第二軸線170(即,垂直於第一軸線168)平行延伸的第一導孔150a的第二組相對側壁設置。
第7A-7B圖、第8A-8B圖、第9A-9B圖、第10至24圖繪示出了形成包括自對準互連結構154的積體晶片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700-2400。儘管第7A-7B圖、第8A-8B圖、第9A-9B圖、第10至24圖作為方法被描述,但應當理解的是,第7A-7B圖、第8A-8B圖、第9A-9B圖、第10至24圖中揭露的的方法不限於此方法,而是可以作為獨立於上述方法的結構而單獨存在。
如第7A圖的剖面圖700所示,在半導體基板102上形成第一蝕刻停止層110。在第一蝕刻停止層110上方形成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第一蝕刻停止層110和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可以各別藉由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旋塗製程而形成,且可以在約150°C至500°C的溫度下形成。
如第7B圖的剖面圖750所示,在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上形成第一抗反射塗層115,在第一抗反射層115上形成第二抗反射層117,在第二抗反射層117上形成第一光阻遮罩119。可以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或旋塗製程形成第一抗反射層115、第二抗反射層117及第一光阻遮罩119。第一抗反射層115可以包括與第二抗反射層117不同的材料。第一抗反射層115和第二抗反射層117中的任一者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氧氮化矽、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鉭、氟化鎂、氟化鑭、氟化鋁、一些其他抗反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第一光阻遮罩119可以藉由光學微影製程圖案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不同層數的抗反射層。
如第8A圖的剖面圖800所示,在第一光阻遮罩119就位時蝕刻第一抗反射層115及第二抗反射層117。也蝕刻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和第一蝕刻停止層110以在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中形成多個第一溝槽113,所述多個第一溝槽113被第一層間介電層112橫向地彼此隔開。
第8A圖中所繪示的蝕刻可包括電感耦合電漿蝕刻、電容耦合電漿蝕刻或遠端電漿蝕刻,且可以利用甲烷、氟甲烷、二氟甲烷、氟仿、八氟環丁烷、六氟-1,3 -丁二烯、四氟甲烷、氫氣、溴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氣、三氯化硼、氯氣、氮氣、氦氣、氖氣、氬氣、任何其他合適的蝕刻劑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替代地或附加地包括濕式蝕刻製程,上述濕式蝕刻製程可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以在壓力為0.2至120毫托、溫度為0至100攝氏度的環境中進行。蝕刻期間所利用的功率可以為約50至3000瓦,且在蝕刻期間施加的偏電可為約0至1200伏。
如第8B圖的剖面圖850所示,移除第一抗反射層115、第二抗反射層117及第一光阻遮罩119。移除可以包括一道或多道蝕刻,例如感應耦合電漿蝕刻,電容耦合電漿蝕刻、遠端電漿蝕刻、等向性化學蝕刻或可以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的濕式蝕刻製程。
如第9A圖的剖面圖900所示,在多條第一溝槽113中沉積第一金屬121,以在多條第一溝槽113中並沿著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的側壁形成多條下層金屬線114。多條下層金屬線114中的金屬線藉由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在橫向上彼此分隔。第一金屬121可以藉由濺鍍、電鍍或另一種合適的金屬沉積技術來沉積,且沉積可在約150°C至500°C的溫度下發生。
如第9B圖的剖面圖950所示,化學機械研磨第一金屬121,以從第一層間介電層112的頂部移除第一金屬121。
如第10圖的剖面圖1000所示,第二蝕刻停止層116形成在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上。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形成在第二蝕刻停止層116上。第二蝕刻停止層116及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可以藉由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旋塗製程形成,且可在約150°C至500°C的溫度下形成。
如第11圖的剖面圖1100所示,在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上方形成第三抗反射層120。在第三抗反射層120上方形成第四抗反射層122。此外,第二光阻遮罩124在第四抗反射層122上形成。第三抗反射層120、第四抗反射層122及第二光阻遮罩124可以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或旋塗製程而形成。第二光阻遮罩124可包括在第一層間介電層112設置在多條下層金屬線114的金屬線之間的部分上對準的開口。第二光阻遮罩124可以藉由光刻製程圖案化。第三抗反射層120可以包括與第四抗反射層122不同的材料。第三抗反射層120及第四抗反射層122中的任何一者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氧氮化矽、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鉭、氟化鎂、氟化鑭、氟化鋁、一些其他抗反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不同層數的抗反射層。
如在第12圖的剖面圖1200中所示,在第二光阻遮罩124就位時蝕刻第三抗反射層120及第四抗反射層122。也蝕刻第二層間介電層118、第二蝕刻停止層116及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以在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中、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上方和之中以及多條下層金屬線114的金屬線之間形成多個第一開口126(即,多個第一凹槽)。多個第一開口126的開口可以從多個下層金屬線114的一條金屬線上方延伸至多個下層金屬線114的相鄰金屬線上方。
第12圖所示的蝕刻可以包括感應耦合電漿蝕刻、電容耦合電漿蝕刻或遠端電漿蝕刻,且可以利用甲烷、氟甲烷、二氟甲烷、氟仿、八氟環丁烷、六氟-1,3-丁二烯、四氟甲烷、氫氣、溴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氣、三氯化硼、氯氣、氮氣、氦氣、氖氣、氬氣、任何其他合適的蝕刻劑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替代地或附加地包括濕式蝕刻製程,上述濕式蝕刻製程可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以在壓力為0.2至120毫托、溫度為0°C至100°C的環境中進行。蝕刻期間所利用的功率可為約50至3000瓦,且在蝕刻期間施加的偏壓可為約0至1200伏。
如第13圖的剖面圖1300所示,去除第三抗反射層120、第四抗反射層122和第二光阻遮罩124。去除可以包括一道或多道蝕刻,例如感應耦合電漿蝕刻、電容耦合電漿蝕刻、遠端電漿蝕刻、等向性化學蝕刻或可以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前述的任何組合的濕式蝕刻製程。
如第14圖的剖面圖1400所示,在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上方和多個第一開口126中沉積保護性介電材料128,以在多個第一開口126中形成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保護性介電材料128可以藉由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旋塗製程形成,並可在150°C到400°C的溫度下形成。
如第15圖的剖面圖1500所示,在保護性介電材料128上執行化學機械研磨,以從第二層間介電層118的頂部去除保護性介電材料。結果,設置在多個第一開口126中的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包括與第二層間介電層118的頂部平齊的頂表面。
如第16圖的剖面圖1600所示,在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上方及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上方形成第三層間介電層132。第三層間介電層132可以藉由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旋塗製程而形成,且可在150°C至400°C的溫度下形成。
如第17圖的剖面圖1700所示,在第三層間介電層132上方形成第五抗反射層134。在第五抗反射層134上方形成第六抗反射層136。此外,第三光阻遮罩138在第六抗反射層136上形成。第五抗反射層134、第六抗反射層136及第三光阻遮罩138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或旋塗製程形成。第三光阻遮罩138可包括在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上方對準的開口。可以藉由光學微影製程圖案化第三光阻遮罩138。第五抗反射層134可包括與第六抗反射層136不同的材料。第五抗反射層134及第六抗反射層136中的任何一者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氧氮化矽、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鉭、氟化鎂、氟化鑭、氟化鋁、一些其他抗反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不同層數的抗反射層。
如第18圖的剖面圖1800所示,在第三光阻遮罩138就位時蝕刻第五抗反射層134及第六抗反射層136。也蝕刻第三層間介電層132以在第三層間介電層132中並在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上方形成第二溝槽140。第二溝槽140可以具有約5至3000奈米的寬度。第二溝槽140的側壁可以與水平方向成50至95度。
第18圖所示的蝕刻可以包括反應性離子蝕刻,例如感應耦合電漿蝕刻或電容耦合電漿蝕刻,且可利用甲烷、氟甲烷、二氟甲烷、氟仿、八氟環丁烷、六氟-1,3-丁二烯、四氟甲烷、氫氣、溴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氣、三氯化硼、氯氣、氮氣、氦氣、氖氣、氬氣、任何其他合適的蝕刻劑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替代地或附加地包括濕式蝕刻製程,上述濕式蝕刻製程可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在壓力為0.2至120毫托、溫度為0至100攝氏度的環境中進行。蝕刻期間所利用的功率可以為約50至3000瓦,並且在蝕刻期間施加的偏電可為約0至1200伏。
如第19圖的剖面圖1900所示,去除第五抗反射層134、第六抗反射層136及第三光阻遮罩138。去除可以包括一道或多道蝕刻,例如感應耦合電漿蝕刻、電容耦合電漿蝕刻、遠端電漿蝕刻、等向性化學蝕刻或可以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的濕式蝕刻製程。
如第20圖的剖面圖2000所示,在第三層間介電層132上方、第二溝槽140中及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上方形成第七抗反射層142及第八抗反射層144。在第八抗反射層144上形成第四光阻遮罩146。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或旋塗製程形成第七抗反射層142、第八抗反射層144和第四光阻遮罩146。第四光阻遮罩146可包括在第二層間介電層118設置在部分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之間的部分上對準的開口。第四光阻遮罩146可以藉由光學微影製程圖案化。第七抗反射層142可以包括與第八抗反射層144不同的材料。第七抗反射層142和第八抗反射層144中的任何一者可以包括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氧氮化矽、氧化鋁、氧化鈦、氧化鉭、氟化鎂、氟化鑭、氟化鋁、一些其他抗反射材料或上述的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不同層數的抗反射層。
如第21圖的剖面圖2100中所示,在第四光阻遮罩146就位時蝕刻第七抗反射層142及第八抗反射層144。此外,蝕刻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位於部分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之間的部分,以在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之間的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中及多條下層金屬線114的金屬線上方形成多個導孔開口148(即,多個第二凹槽)。多個導孔開口148的導孔開口可以具有約5至300奈米的寬度。多個導孔開口148的導孔開口的側壁可以與水平方向測量成40至90度。
第21圖中所示的刻蝕可以包括感應耦合電漿刻蝕、電容耦合電漿刻蝕或遠端電漿刻蝕,並且可以利用甲烷、氟甲烷、二氟甲烷、氟仿、八氟環丁烷、六氟-1,3-丁二烯、四氟甲烷、氫氣、溴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氣、三氯化硼、氯氣、氮氣、氦氣、氖氣、氬氣、任何其他合適的蝕刻劑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替代地或附加地包括濕式蝕刻製程,上述濕式蝕刻製程可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蝕刻可以在壓力為0.2至120毫托、溫度為0至100攝氏度的環境中進行。蝕刻期間所利用的功率可為約50至3000瓦,且在蝕刻期間施加的偏壓可為約0至1200伏。
根據一些實施例,由於第四光阻遮罩146中的未對準,蝕刻可能不會去除存在於部分保護性介電結構130之間的所有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和第二蝕刻停止層116。
可理解的是,在形成多個導孔開口148的蝕刻期間,第二層間介電層118和第二蝕刻停止層116具有比保護性介電結構130更高的蝕刻速率。因此,即使發生第四光阻遮罩146的未對準,導孔開口148將不會橫向延伸越過下方的金屬線的側壁,因為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在下方的金屬線的側壁上延伸,並且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低蝕刻速率允許它在不去除大部分保護性介電結構130的情況下承受蝕刻。結果,可防止在形成導孔開口148時將第二層間介電層118過度蝕刻至第一層間介電層112中,從而防止導孔150的未對準。藉由防止導孔150的未對準,可防止不理想的導孔形成(例如,「虎齒」)。進而,可降低在多條下層金屬線114的電性隔離的金屬線之間發生不理想的漏電或短路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了積體晶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如果,例如在保護性介電結構130未就位時發生第四光阻遮罩146的未對準,則形成導孔開口148的蝕刻可橫向延伸超過下方的下層金屬線的側壁,並垂直延伸進入第一層間介電層112,從而導致未對準的導孔(例如,第1B圖的174、172)可能會不當地使電性隔離的下層金屬線短路。因此,保護性介電結構130被實施在積體晶片中以防止這種不理想的情況發生,從而提高了積體晶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如第22圖的剖面圖2200所示,去除第七抗反射層142和第八抗反射層144。去除可以包括一道或多道蝕刻,例如感應耦合電漿蝕刻、電容耦合電漿蝕刻、遠端電漿蝕刻、等向性化學蝕刻或可以利用氫氟酸、硝酸、乙酸、鹽酸、磷酸、檸檬酸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的濕式蝕刻製程。
如第23圖的剖面圖2300所示,第二金屬151沉積在多個導孔開口148中和第二溝槽140中,以分別形成多個導孔150和上層金屬線152。第二金屬可以藉由濺鍍、電鍍或其他合適的金屬沉積技術而形成,且沉積可在150°C至400°C的溫度下發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孔沿著一個側壁與保護性介電結構130接觸。在其他實施例中,多個導孔可以沿著兩個側壁與保護性介電結構130接觸或者可不與保護性介電結構130接觸,取決於在藉由蝕刻形成多個導孔開口148之後,一部分的第二層間介電層118是否保留在多個導孔開口148中。在形成多個導孔150之後,可藉由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將多個導孔150的側壁與第二層間介電層分開。
如第24圖的剖面圖2400所示,在上層金屬線152上執行化學機械研磨,以使上層金屬線152的頂部與第三層間介電層132的頂部平齊。
同樣,藉由在導孔150周圍、導孔150之間以及多條下層金屬線114的金屬線之間形成保護性介電結構130(其在導孔開口148蝕刻期間具有比第二層間介電層118低的蝕刻速率),可防止未對準的導孔(例如,圖1B的174、172)的形成。結果,可減小在電性隔離的導孔與下層金屬線之間發生不理想的漏電流或短路的可能性。繼而,可提高積體電路的整體可靠性。
第25圖繪示出了用於形成包括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的方法25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儘管以下將方法2500繪示和描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但是應當理解,這樣的動作或事件的繪示順序不應以限制性的意義來解釋。例如,除了本揭露繪示及/或描述的那些動作或事件之外,某些動作可以不同的順序發生及/或與其他動作或事件同時發生。此外,實施本揭露描述的一個或多個方面或實施例可以不需要所有繪示出的動作。此外,本揭露描述的一個或多個動作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單獨的動作及/或階段中執行。
在2502中,沉積第一金屬(例如121),以在第一層間介電層(例如112)中形成第一金屬層(例如114)。參見例如第9A圖。
在2504中,在第一金屬層(例如114)上方形成第二層間介電層(例如118)。參見例如第10圖。
在2506中,執行第一蝕刻進入第二層間介電層(例如118),以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例如126)。參見例如第12圖。
在2508中,在第一凹槽(例如126)中形成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例如130),並在第二凹槽(例如126)中形成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例如130)。參見,例如第14圖及第15圖。
在2510中,在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上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例如130)上形成第三層間介電層(例如132)。參見例如第16圖。
在2512中,執行第二蝕刻進入第三層間介電層(例如132),以在第三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溝槽(例如140)。參見例如第18圖。
在2514中,執行第三蝕刻進入第二層間介電層(例如118),以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在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例如130)之間延伸的第三凹陷(例如148)。參見例如第21圖。
在2516中,沉積第二金屬(例如151)於第三凹槽中及第一溝槽中,以分別形成第一導孔(例如150)及第二金屬層(例如152)。參見例如第23圖。
簡而言之,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涉及一種用於提高積體晶片可靠性的包括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以及用於形成上述自對準互連結構的方法。
根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結構,包括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的互連結構,互連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下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並沿著第一軸線橫向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二高度,第二層間介電層包括第一介電材料,且第二高度大於第一高度;第三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第三高度大於第二高度;上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上層金屬線沿著垂直於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橫向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質;導孔,設置於第二高度,導孔在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及上層金屬線的下表面之間延伸,以電性耦合下層金屬線至上層金屬線:以及保護性介電結構,設置於第二高度,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沿著導孔的第一組相對側壁設置的保護性介電材料,保護性介電材料不同於第一介電材料,且第一組側壁與第一軸線平行。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二層間介電層沿著導孔的第二組相對側壁延伸,第二組側壁與第一軸線垂直。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保護性介電結構延伸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上表面。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保護性介電結構沿著導孔的第二組相對側壁延伸,第二組側壁與第一軸線垂直。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保護性介電結構的最低表面設置於導孔的最低表面之下及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之下。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保護性介電結構以第一長度平行於第一軸線延伸,上層金屬線以第一寬度平行於第一軸線延伸,且第一長度大於第一寬度。
根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結構包括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的互連結構,互連結構包括: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一高度且橫向延伸穿過第一層間介電層,第一下層金屬線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於第二下層金屬線延伸,且以在第一介電層橫向中測量的第一距離與第二下層金屬線間隔;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二高度,第二層間介電層包括第一介電材料,且第二高度大於第一高度;第三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第三高度高於第二高度;上層金屬線,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第三高度,上層金屬線在第二方向上橫向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層,且橫跨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中的至少一者,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垂直;導孔,從上層金屬線的下表面延伸至第一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保護性介電材料,上述保護性介電材料在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最近相鄰側壁的最上部分之間橫向分隔開,且沿著導孔的第一側壁向上延伸,其中保護性介電材料不同與第一介電材料。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延伸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上表面。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具有第一寬度,第一寬度沿第二方向從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最靠近導孔的內側壁測量至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的外側壁,且其中第一寬度大於第一距離。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具有沿著第一方向測量的第一長度,其中導孔具有沿著第一方向測量的第二長度,且其中第一長度大於第二長度。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的第一側壁設置於第一下層金屬線上,且與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設置於第二下層金屬線上,以使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橫跨一距離,上述距離分隔第一下層金屬線及第二下層金屬線。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的第一側壁設置於第一下層金屬線上,且與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設置於第一層間介電層上並與第二下層金屬線橫向分隔。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圍繞導孔,以使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從上方觀察時,在導孔周圍具有環形的佈局。
根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位於導孔的第二側壁上,其中第一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對稱於第一下層金屬線所延伸的中心軸線。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具有設置於第一下層金屬線上的第一側壁,以使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的下表面在第一下層金屬線的上表面的正上方。
根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沉積第一金屬以在第一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金屬層;在第一金屬層上方形成包含第一介電材料的第二層間介電層;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進入第一層間介電層,且延伸至第一金屬層的上表面之下;在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中分別形成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其中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與第一介電材料不同的保護性介電材料;在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上形成第三層間介電層;在第三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一溝槽,第一溝槽延伸穿過第三層間介電層至第一層間介電層的頂部及第二層間介電層的頂部;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延伸穿過第二層間介電層至第一金屬層,其中第三凹槽設置於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之間;以及在第三凹槽及第一溝槽中沉積第二金屬以分別形成第一導孔及第二金屬層。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形成第一導孔造成第一導孔的第一側壁藉由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與第二層間介電層橫向分隔,且第一導孔與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藉由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與第二層間介電層橫向分隔。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第一凹槽從第一金屬層的第一部分上方延伸至第一金屬層分隔的第二部分上方,第二部分藉由第一層間介電層與第一部分橫向分隔。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在第二層間介電層中形成第三凹槽包括執行進入第二層間介電層的蝕刻,其中第一介電材料在蝕刻期間具有高於保護性介電材料的蝕刻速率。
根據一些實施例,其中在形成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及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之後,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與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低於第一金屬層頂表面的底表面。
以上概述數個實施例之部件,以便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易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觀點。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他們能以本發明實施例為基礎,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和結構,以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相同之目的或優勢。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理解到,此類等效的製程和結構並無悖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且他們能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之下,做各式各樣的改變、取代和替換。
100:積體晶片; 102:半導體基板; 104:裝置結構; 106:介電層; 108:接觸件; 110:第一蝕刻停止層; 112:第一層間介電層; 113:第一溝槽; 114:下層金屬線; 114a:第一下層金屬線; 114b:第二下層金屬線; 114c:第三下層金屬線; 114d:第四下層金屬線; 115:第一抗反射層; 116:第二蝕刻停止層; 117:第二抗反射層; 118:第二層間介電層; 119:第一光阻遮罩; 120:第三抗反射層; 121:第一金屬; 122:第四抗反射層; 124:第二光阻遮罩; 126:第一開口; 128:保護性介電材料; 130: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a:第一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b:第二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c: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d: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e: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f: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g: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h: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i:保護性介電結構; 130j:保護性介電結構; 132:第三層間介電層; 134:第五抗反射層; 136:第六抗反射層; 138:第三光阻遮罩; 140:第二溝槽; 142:第七抗反射層; 144:第八抗反射層; 146:第四光阻遮罩; 148:導孔開口; 150:導孔; 150a:第一導孔; 150b:第二導孔; 152:上層金屬線; 152a:第一層上金屬線; 152b:第二上層金屬線; 154:自對準互連結構; 156:長度; 158:寬度; 159:寬度; 160:寬度; 160b:第一寬度; 160c:第二寬度; 162:距離; 162b:第一寬度; 162c:第二寬度; 164:第一高度; 166:第二高度; 168:第一軸線; 170:第二方向; 172:未對準導孔; 174:未對準導孔; 176:第三高度; 300:積體晶片; 500:積體晶片; 700:剖面圖; 750:剖面圖; 800:剖面圖; 850:剖面圖; 900:剖面圖; 950:剖面圖; 1000:剖面圖; 1100:剖面圖; 1200:剖面圖; 1300:剖面圖; 1400:剖面圖; 1500:剖面圖; 1600:剖面圖; 1700:剖面圖; 1800:剖面圖; 1900:剖面圖; 2000:剖面圖; 2100:剖面圖; 2200:剖面圖; 2300:剖面圖; 2400:剖面圖; 2500:方法。
以下將配合所附圖式詳述本發明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依據在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且僅用以說明例示。事實上,可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現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特徵。 第1A圖繪示出包含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俯視佈局圖。 第1B圖繪示出在第一方向上的第1A圖中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1C圖繪示出在第二方向上的第1A圖中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1D圖繪示出包含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俯視佈局圖。 第2圖繪示出第1A圖中積體晶片一部分的一些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3圖繪示出包含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4圖繪示出第3圖中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俯視佈局圖 第5A圖繪示出包含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俯視佈局圖。 第5B圖繪示出在第一方向上第5A圖中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5C圖繪示出在第二方向上第5A圖中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6圖繪示出第5A圖中積體晶片一部分的一些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7A-7B圖、第8A-8B圖、第9A-9B圖、第10至24圖繪示出用於形成包含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方法的一些實施例之一系列剖面圖。 第25圖繪示出用於形成包含自對準互連結構的積體晶片方法的一些實施例之流程圖。
102:半導體基板
104:裝置結構
106:介電層
108:接觸件
110:第一蝕刻停止層
112:第一層間介電層
114:下層金屬線
116:第二蝕刻停止層
118:第二層間介電層
130:保護性介電結構
132:第三層間介電層
150:導孔
152:上層金屬線
2400:剖面圖

Claims (1)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設置於一半導體基板上的一互連結構,該互連結構包括: 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半導體基板上方的一第一高度; 一下層金屬線,設置於該半導體基板上方的該第一高度,並沿著一第一軸線橫向延伸穿過該第一層間介電層; 一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半導體基板上方的一第二高度,該第二層間介電層包括一第一介電材料,且該第二高度大於該第一高度; 一第三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半導體基板上方的一第三高度,該第三高度高於該第二高度; 一上層金屬線,設置於該半導體基板上方的該第三高度,該上層金屬線沿著垂直於該第一軸線的一第二軸線橫向延伸穿過該第三層間介電質; 一導孔,設置於該第二高度,該導孔在該下層金屬線的一上表面及該上層金屬線的一下表面之間延伸,以電性耦合該下層金屬線至該上層金屬線:以及 一保護性介電結構,設置於該第二高度,該保護性介電結構包括沿著該導孔的一第一組相對側壁設置的一保護性介電材料,該保護性介電材料不同於該第一介電材料,且該第一組側壁與該第一軸線平行。
TW110120870A 2020-06-11 2021-06-09 半導體結構 TW2021475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98,670 2020-06-11
US16/898,670 US11488926B2 (en) 2020-06-11 2020-06-11 Self-aligned interconnect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7552A true TW202147552A (zh) 2021-12-16

Family

ID=78124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0870A TW202147552A (zh) 2020-06-11 2021-06-09 半導體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488926B2 (zh)
CN (1) CN113540020A (zh)
TW (1) TW2021475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88926B2 (en) * 2020-06-11 2022-11-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lf-aligned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20220285167A1 (en) * 2021-03-03 2022-09-08 Applied Materials, Inc. Selective barrier metal etch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9034A1 (en) * 2002-01-22 2003-07-24 Yu-Shen Yuang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KR100454128B1 (ko) * 2002-04-02 2004-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금속간 절연막 패턴 및 그 형성 방법
JP2010287831A (ja) * 2009-06-15 2010-12-24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685340B2 (en) * 2015-06-29 2017-06-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table contact on one-sided gate tie-down structure
KR102326090B1 (ko) * 2015-10-16 2021-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008416B2 (en) * 2016-11-30 2018-06-2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orming a protective layer to prevent formation of leakage paths
CN110299320B (zh) * 2018-03-21 2023-11-21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以及其制作方法
US10867844B2 (en) * 2018-03-28 2020-12-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t cleaning with tunable metal recess for VIA plugs
US11488926B2 (en) * 2020-06-11 2022-11-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lf-aligned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88926B2 (en) 2022-11-01
US11798910B2 (en) 2023-10-24
US20220352113A1 (en) 2022-11-03
US20230369281A1 (en) 2023-11-16
US20210391296A1 (en) 2021-12-16
CN113540020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0494B (zh) 積體晶片及其製造方法
KR101626225B1 (ko) Rram을 위한 보호 측벽 기술
US7332764B2 (en) Metal-insulator-metal (MIM)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923629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44599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MIM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141395B2 (en) High-K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30369281A1 (en) Self-aligned interconnect structure
TW202117851A (zh) 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TW202125748A (zh) 積體晶片
TW202232662A (zh) 積體晶片
KR20200085111A (ko) 반도체 장치
US6924207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
TW202243058A (zh) 積體晶片
US20230369108A1 (en) Self-assembled dielectric on metal rie line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TWI383471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2303849A (zh) 積體晶片
US741730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2145476A (zh) 互連結構
US11769791B2 (en) High capacitance MIM device with self aligned spacer
KR100667903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형성 방법
KR100667900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형성 방법
KR20080036269A (ko) 상이한 높이를 갖는 콘택들을 구비하는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