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7783A - 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 Google Patents

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7783A
TW202137783A TW110108600A TW110108600A TW202137783A TW 202137783 A TW202137783 A TW 202137783A TW 110108600 A TW110108600 A TW 110108600A TW 110108600 A TW110108600 A TW 110108600A TW 202137783 A TW202137783 A TW 2021377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layer
piezoelectric film
film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8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芦川輝男
平口和男
香川裕介
三好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7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778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5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having a stacked or multilay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2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mechan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actuators or vibra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H10N30/872Interconnections, e.g. connection electrodes of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7Electrodes or interconnections, e.g. leads or terminals
    • H10N30/875Further connection or lead arrangements, e.g. flexible wiring boards, terminal pi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8Mounts; Supports; Enclosures;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8Mounts; Supports; Enclosures; Casings
    • H10N30/883Additional insulation means preventing electrical, physical or chemical damage, e.g. protective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N30/05Manufacture of multilayered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e.g. by stacking piezoelectric bodies and electrodes
    • H10N30/057Manufacture of multilayered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e.g. by stacking piezoelectric bodies and electrodes by stacking bulk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bodies an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5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active materials
    • H10N30/852Composite materials, e.g. having 1-3 or 2-2 type connectiv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獲得高壓電特性,並且容易確保與電極層的電氣接觸點之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該積層壓電元件,係積層複數層壓電薄膜而成,該壓電薄膜係以第1保護層、第1電極層、壓電體層、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的順序積層而成,各壓電體層係沿厚度方向極化者,在各壓電薄膜中,在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的上游側配置有第1電極,在下游側配置有第2電極,複數個壓電薄膜分別具有: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接著部;及至少第1電極層及第1保護層或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從接著部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且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形成有各壓電薄膜的第1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1接觸點及各壓電薄膜的第2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2接觸點中的至少一個。

Description

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壓電元件作為藉由與各種物品接觸並安裝來使物品振動並發出聲音之所謂激發器(激子)而被利用於各種用途。例如,能夠藉由在圖像顯示面板、屏幕等中安裝激發器以使該等振動來代替揚聲器發出聲音。
然而,在撓性的圖像顯示裝置、能夠捲取之屏幕等中安裝激發器之情況下,激發器本身至少在不使用時亦需要是撓性的(可滾動的)。
作為撓性的壓電元件,提出了以電極層及保護層夾持壓電體層之壓電薄膜。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一種電聲轉換薄膜,其具有:壓電積層體,其係具有將壓電體粒子分散於由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組成之黏彈性矩陣中而成之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形成於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一個面之面積為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面積以下的上部薄膜電極、形成於上部薄膜電極的表面之面積為上部薄膜電極的面積以上之上部保護層、形成於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上部薄膜電極的相反面之面積為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面積以下之下部薄膜電極及形成於下部薄膜電極的表面之面積為下部薄膜電極的面積以上之下部保護層;用於引出上部電極之金屬箔,其係積層於上部薄膜電極的一部分,並且至少一部分位於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面方向外部;及用於引出下部電極之金屬箔,其係積層於下部薄膜電極的一部分,並且至少一部分位於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面方向外部。
該等壓電薄膜為薄膜狀且彈簧常數有限,因此在用作激發器之情況下,導致輸出不足。因此,可以考慮到藉由積層壓電薄膜來增加彈簧常數以提高輸出。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209724號公報
然而,可知存在如下情況:在積層以電極層及保護層夾持如上所述之壓電體層之壓電薄膜之情況下,藉由壓電薄膜的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及電極的極性的朝向而積層壓電元件的輸出降低,或者整體上不變形。
又,若如上所述之壓電薄膜在電極層過厚,則壓電體層的變形被阻礙而輸出降低。由此,電極層形成得非常薄。為了設為以薄的電極層夾持壓電體層之結構,在製作如上所述之壓電薄膜時,電極層以形成於成為支撐體的保護層上之狀態提供。由此,壓電薄膜的兩個主面的最外層成為保護層,並且不易確保對電極層的電氣接觸點。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解決該等先前技術的問題點,並提供一種可獲得高壓電特性,並且能夠容易確保對電極層的電氣接觸點之積層壓電元件。
為了解決該等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結構。 [1]一種積層壓電元件,其係積層複數層壓電薄膜而成,該壓電薄膜係以第1保護層、第1電極層、壓電體層、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的順序積層而成, 各壓電體層係沿厚度方向極化者, 在各壓電薄膜中,在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的上游側配置有第1電極,在下游側配置有第2電極, 複數個壓電薄膜分別具有: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接著部;及至少第1電極層及第1保護層或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從接著部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且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 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形成有各壓電薄膜的第1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1接觸點及各壓電薄膜的第2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2接觸點中的至少一個。 [2]如[1]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突出部具有積層有第1保護層、第1電極層、壓電體層、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之結構。 [3]如[1]或[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在面方向上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彼此不重疊。 [4]如[1]或[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並且突出方向的長度彼此不同。 [5]如[1]或[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與接著部的寬度相同。 [6]如[1]至[5]之任一項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複數個壓電薄膜中的至少1個具有至少折返1次之波紋管形狀。 [7]如[1]至[6]之任一項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壓電薄膜的突出部與接著部的連接部的角部設置有0.5mm以上的R結構。 [8]如[1]至[7]之任一項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係配置成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第1電極側彼此或第2電極側彼此相對。 [9]如[8]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係將相鄰之壓電薄膜中的1個突出部向突出方向彎曲。 [10]如[1]至[9]之任一項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中黏貼有將第1電極層彼此或者第2電極層彼此連接之導電性薄膜, 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向接著部中的1個主面側彎曲。 [11]如[1]至[10]之任一項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在接著部側比前端側窄。 [12]如[11]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突出部的寬度隨著從接著部分開而逐漸變窄。 [13]如[1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突出部從與接著部的主面垂直之方向觀察時為梯形。 [14]一種電聲轉換器,其係具有[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及固定有積層壓電元件之振動板。 [15]如[14]所述之電聲轉換器,其中,振動板與積層壓電元件藉由黏貼劑而黏貼。 [16]如[15]所述之電聲轉換器,其中,振動板係至少1組對向之2邊被固定之四邊形狀,將對向之2邊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設為L時,在從固定端分開“0.1×L”以上之位置將積層壓電元件黏貼於振動板。 [17]如[16]所述之電聲轉換器,其中,振動板係矩形或正方形。 [18]如[16]或[17]所述之電聲轉換器,其中,振動板的彈簧常數為1×104 ~1×107 N/m。 [發明效果]
依據該等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獲得高壓電特性,並且能夠容易確保對電極層的電氣接觸點之積層壓電元件。
以下,基於圖式中示出之較佳實施態樣,對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詳細地說明。
以下所記載之構成要件的說明有時基於本發明的代表性實施態樣來進行,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態樣者。 另外,本說明書中,使用“~”表示之數值範圍係指包含記載於“~”的前後之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範圍。
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為如下:其係積層複數層壓電薄膜而成,該壓電薄膜係以第1保護層、第1電極層、壓電體層、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的順序積層而成, 各壓電體層係沿厚度方向極化者, 在各壓電薄膜中,在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的上游側配置有第1電極,在下游側配置有第2電極, 複數個壓電薄膜分別具有: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接著部;及至少前述第1電極層及前述第1保護層或前述第2電極層及前述第2保護層從接著部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且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 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形成有各壓電薄膜的第1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1接觸點及各壓電薄膜的第2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2接觸點中的至少一個。
圖1中,示意地示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 圖1所示之積層壓電元件10具有如下結構,亦即,積層3片壓電薄膜12a、12b、12c,並利用接著層(黏貼層)14黏貼了相鄰之壓電薄膜。各壓電薄膜與施加使壓電薄膜伸縮之驅動電壓之電源連接。 另外,圖1所示之積層壓電元件10為積層了3層壓電薄膜而成者,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即,若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為積層了複數層壓電薄膜而成者,則壓電薄膜的積層數可以為2層或者亦可以為4層以上。對於這一點,後述之積層壓電元件亦相同。
圖2中,藉由剖面圖示意地表示壓電薄膜12。另外,在圖1中,由於壓電薄膜12a、12b及12c除了積層順序及上下方向的朝向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說明中,不需要區別壓電薄膜之情況下,亦統稱為壓電薄膜12。
如圖2所示,壓電薄膜12具備具有壓電性之片狀物亦即壓電體層20、積層於壓電體層20的一個面之第1電極層24、積層於第1電極層24上之第1保護層28、積層於壓電體層20的另一面之第2電極層26及積層於第2電極層26上之第2保護層30。亦即,壓電薄膜12具有以第1保護層28、第1電極層24、壓電體層20、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的順序積層之結構。如後述,壓電薄膜12(壓電體層20)向厚度方向極化。將壓電薄膜12的極化方向的上游側的電極層及保護層設為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將下游側的電極層及保護層設為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
在壓電薄膜12中,作為較佳態樣,如圖2中示意地表示,壓電體層20為由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組成者,該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為將壓電體粒子36分散於由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組成之黏彈性矩陣34中而成。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常溫”係指0~50℃左右的溫度範圍。
其中,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壓電體層20)為具備以下用件者為較佳。 (i)撓性 例如,作為可攜式以如新聞或雜誌那樣之文件感覺緩慢彎曲之狀態把持之情況下,從外部不斷受到數Hz以下的相對緩慢且較大之彎曲變形。此時,若高分子複合壓電體較硬,則產生其相對程度之較大之彎曲應力而在高分子矩陣與壓電體粒子的界面產生龜裂,最終有可能導致破壞。因此,對高分子複合壓電體要求適當之柔軟性。又,若能夠將應變能作為熱向外部擴散,則能夠緩和應力。因此,要求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損耗正切適當大。
綜上所述,要求用作激發器之撓性之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對於20Hz~20kHz的振動較硬地動作,對於數Hz以下的振動較柔軟地動作。又,要求相對於20kHz以下的所有頻率的振動,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損耗正切適當大。 進而,藉由配合所黏附之對象材料(振動板)的剛性(硬度、剛度、彈簧常數)來積層,能夠簡便地調節彈簧常數為較佳,此時,接著層14越薄,越能夠提高能量效率。
通常,高分子固體具有黏彈性緩和機構,並隨著溫度的上升或者頻率的降低,大規模的分子運動作為儲存彈性係數(楊氏模量)的降低(緩和)或者損失彈性係數的極大化(吸收)而被觀察到。其中,藉由非晶質區域的分子鏈的微觀布朗(Micro Brown)運動引起之緩和被稱作主分散,可觀察到非常大之緩和現象。該主分散產生之溫度為玻璃轉移點(Tg),黏彈性緩和機構最明顯地顯現。 在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壓電體層20)中,藉由將玻璃轉移點在常溫下之高分子材料,換言之,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用於矩陣中,實現對於20Hz~20kHz的振動較硬地動作,對於數Hz以下的慢振動較軟地動作之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尤其,在較佳地發現該動作等方面,將頻率1Hz中的玻璃轉移點在常溫亦即0~50℃下之高分子材料用於高分子複合壓電體的矩陣中為較佳。
作為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能夠利用公知的各種者。較佳為,在常溫亦即0~50℃下,使用基於動態黏彈性試驗而得之頻率1Hz中之損耗正切Tanδ的極大值為0.5以上之高分子材料。 藉此,高分子複合壓電體藉由外力而被緩慢彎曲時,最大彎曲力矩部中之高分子矩陣與壓電體粒子的界面的應力集中得到緩和,能夠期待高撓性。
又,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如下為較佳,亦即,基於動態黏彈性測量而得之頻率1Hz中的儲存彈性係數(E’)在0℃下為100MPa以上,在50℃下為10MPa以下。 藉此,能夠減小高分子複合壓電體藉由外力而被緩慢彎曲時產生之彎曲力矩之同時,能夠對於20Hz~20kHz的音響振動較硬地動作。
又,若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在25℃下為10以上,則為更佳。藉此,對高分子複合壓電體施加電壓時,對高分子矩陣中的壓電體粒子需要更高之電場,因此能夠期待較大之變形量。 然而,另一方面,若考慮確保良好之耐濕性等,則高分子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在25℃下為10以下亦為較佳。
作為滿足該等條件之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例示出氰乙基化聚乙烯醇(氰乙基化PVA)、聚乙酸乙烯酯、聚偏二氯乙烯丙烯腈、聚苯乙烯-乙烯基聚異戊二烯嵌段共聚物、聚乙烯基甲基酮及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等。又,作為該等高分子材料,亦能夠較佳地利用Hibler5127(KURARAY CO.,LTD製)等市售品。其中,作為高分子材料,使用具有氰乙基之材料為較佳,使用氰乙基化PVA尤為佳。 另外,該等高分子材料可以僅使用1種,亦可以併用(混合)使用複數種。
使用該等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之黏彈性矩陣34依據必要可以併用複數種高分子材料。 亦即,以調節介電特性或機械特性等為目的,向黏彈性矩陣34加入氰乙基化PVA等黏彈性材料,依據必要亦可以添加其他介電性高分子材料。
作為能夠添加之介電性高分子材料,作為一例,例示出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及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氟系高分子、偏二氰乙烯-乙烯酯共聚物、氰乙基纖維素、氰乙基羥基蔗糖、氰乙基羥基纖維素、氰乙基羥基富勒烯、甲基丙烯酸氰乙酯、丙烯酸氰乙酯、氰乙基羥乙基纖維素、氰乙基直鏈澱粉、氰乙基羥丙基纖維素、氰乙基二羥丙基纖維素、氰乙基羥丙基直鏈澱粉、氰乙基聚丙烯醯胺、氰乙基聚丙烯酸乙酯、氰乙基富勒烯、氰乙基聚羥基亞甲基、氰乙基縮水甘油富勒烯、氰乙基蔗糖及氰乙基山梨糖醇等具有氰基或氰乙基之聚合物以及腈橡膠或氯丁二烯橡膠等合成橡膠等。 其中,較佳地利用具有氰乙基之高分子材料。 又,在壓電體層20的黏彈性矩陣34中,除了氰乙基化PVA等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材料以外所添加之介電性聚合物並不限定於1種,可以添加複數種。
又,以調節玻璃轉移點Tg為目的,除了介電性聚合物以外,亦可以向黏彈性矩陣34添加氯乙烯樹脂、聚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樹脂、聚丁烯及異丁烯等熱塑性樹脂以及酚樹脂、脲樹脂、三聚氰胺樹脂、醇酸樹脂及雲母等熱固性樹脂。 進而,以提高黏著性為目的,亦可以添加松香酯、松香、萜烯類、萜烯酚及石油樹脂等黏著賦予劑。
在壓電體層20的黏彈性矩陣34中,添加除了氰乙基化PVA等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以外的材料時的添加量並無特別限定,但是以在黏彈性矩陣34中所佔比例計為30質量%以下為較佳。 藉此,不損害黏彈性矩陣34中之黏彈性緩和機構便能夠發現所添加之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因此在高介電率化、耐熱性的提高、與壓電體粒子36及電極層的密接性提高等方面能夠獲得較佳之結果。
壓電體粒子36為由具有鈣鈦礦型或纖鋅礦型的晶體結構之陶瓷粒子組成者。 作為構成壓電體粒子36之陶瓷粒子,例如例示出鋯鈦酸鉛(PZT)、鋯鈦酸鉛鑭(PLZT)、鈦酸鋇(BaTiO3 )、氧化鋅(ZnO)及鈦酸鋇與鐵酸鉍(BiFe3 )的固體溶液(BFBT)等。
該等壓電體粒子36的粒徑並無限制,依據壓電薄膜12的尺寸及積層壓電元件10的用途等適當進行選擇即可。壓電體粒子36的粒徑為1~10μm為較佳。 藉由將壓電體粒子36的粒徑設在該範圍內,在壓電薄膜12能夠兼顧高壓電特性和撓性等方面能夠獲得較佳之結果。
另外,在圖2中,壓電體層20中的壓電體粒子36均勻且具有規則性地分散於黏彈性矩陣34中,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亦即,壓電體層20中的壓電體粒子36較佳為,若均勻地被分散,則可以不規則地分散於黏彈性矩陣34中。
在壓電薄膜12中,壓電體層20中之黏彈性矩陣34與壓電體粒子36的量比並無限制,依據壓電薄膜12的面方向的大小及厚度、積層壓電元件10的用途以及壓電薄膜12中所要求之特性等可以適當進行設定。 壓電體層20中之壓電體粒子36的體積分率為30~80%為較佳,50%以上為更佳,因此設為50~80%為進一步較佳。 藉由將黏彈性矩陣34與壓電體粒子36的量比設在上述範圍內,在能夠兼顧高壓電特性和撓性等方面能夠獲得較佳之結果。
在以上的壓電薄膜12中,作為較佳態樣,壓電體層20為將壓電體粒子分散於黏彈性矩陣中而成之高分子複合壓電體層,該黏彈性矩陣包含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作為壓電薄膜的壓電體層,能夠利用公知的壓電元件中所使用之公知的各種壓電體層。 作為一例,可例示由聚偏二氟乙烯(PVDF)及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的上述之介電性高分子材料組成之壓電體層、以及由PZT、PLZT、鈦酸鋇、氧化鋅及BFBT等上述之壓電體組成之壓電體層等。
在壓電薄膜12中,壓電體層20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依據積層壓電元件10的用途、積層壓電元件10中之壓電薄膜的積層數、壓電薄膜12中所要求之特性等可以適當進行設定。 壓電體層20越厚,在所謂片狀物的剛度等剛性等方面越有利,但是為了使壓電薄膜12以相同量伸縮而所需之電壓(電位差)變大。 壓電體層20的厚度為10~300μm為較佳,20~200μm為更佳,30~150μm為進一步較佳。 藉由將壓電體層20的厚度設在上述範圍內,在兼顧剛性的確保與適當之柔軟性等方面能夠獲得較佳之結果。
如圖2所示,圖式例的壓電薄膜12具有如下結構,亦即,在該等壓電體層20的一面具有第1電極層24,在其之上具有第1保護層28,在壓電體層20的另一面具有第2電極層26,在其之上具有第2保護層30而成。其中,第2電極層26與第1電極層24形成電極對。 另外,壓電薄膜12可以具有除了該等層以外還覆蓋例如側面等的壓電體層20露出之區域以防止短路等之絕緣層等。
亦即,壓電薄膜12具有以電極對亦即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夾持壓電體層20的兩面,並且以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夾持該積層體而成之結構。 如此,在壓電薄膜12中,以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夾持之區域依據所施加之電壓而伸縮。 另外,如前述,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以及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係依據壓電體層20的極化方向而標註名稱者。因此,第1電極層24與第2電極層26以及第1保護層28與第2保護層30具有基本相同的結構。
在壓電薄膜12中,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被覆第2電極層26及第1電極層24之同時,起到對壓電體層20賦予適當之剛性和機械強度之作用。亦即,在壓電薄膜12中,由黏彈性矩陣34和壓電體粒子36組成之壓電體層20對於緩慢彎曲變形顯出非常優異之撓性,但是依據用途存在剛性或機械強度不足之情況。壓電薄膜12設置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以彌補該情況。
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各種片狀物,作為一例,較佳地例示出各種樹脂薄膜。 其中,依據具有優異之機械特性及耐熱性等理由,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苯硫(P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醚醯亞胺(PEI)、聚醯亞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三乙醯纖維素(TAC)及環狀烯烴系樹脂等組成之樹脂薄膜被較佳地利用。
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厚度亦並無限制。又,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厚度基本上相同,但是亦可以不同。 其中,若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剛性過高,則不僅限制壓電體層20的伸縮,亦會損害撓性。因此,去除要求機械強度或作為片狀物的良好之操作性之情況,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越薄越有利。
在壓電薄膜12中,若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厚度為壓電體層20的厚度的2倍以下,則在兼顧剛性的確保與適當之柔軟性等方面能夠獲得較佳之結果。 例如,在壓電體層20的厚度為50μm且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由PET組成之情況下,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厚度為100μm以下為較佳,50μm以下為更佳,25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
在壓電薄膜12中,在壓電體層20與第1保護層28之間形成第1電極層24,在壓電體層20與第2保護層30之間形成第2電極層26。為了對壓電體層20(壓電薄膜12)施加電壓而設置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
在本發明中,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形成材料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各種導電體。具體而言,例示出碳、鈀、鐵、錫、鋁、鎳、鉑、金、銀、銅、鈦、鉻及鉬等金屬、該等合金、該等金屬及合金的積層體及複合體以及氧化銦錫等。其中,銅、鋁、金、銀、鉑及氧化銦錫作為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而較佳地例示。
又,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形成方法亦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各種基於真空蒸鍍及濺鍍等氣相沈積法(真空成膜法)或電鍍而形成之膜或者黏貼由上述材料所形成之箔之方法等公知的方法。
其中,依據能夠確保壓電薄膜12的撓性等理由,作為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尤其可較佳地利用藉由真空蒸鍍所成膜之銅及鋁等薄膜。其中,尤其可較佳地利用基於真空蒸鍍而形成之銅的薄膜。 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厚度並無限制。又,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厚度基本上相同,但是亦可以不同。
其中,與前述的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同樣地,若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剛性過高,則不僅限制壓電體層20的伸縮,亦會損害撓性。因此,若在電阻不會變得過高之範圍內,則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越薄越有利。
在壓電薄膜12中,若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厚度與楊氏模量之積低於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厚度與楊氏模量之積,則不會嚴重損害撓性,因此為較佳。 例如,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由PET(楊氏模量:約6.2GPa)組成且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由銅(楊氏模量:約130GPa)組成之組合的情況下,若設為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的厚度為25μm,則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的厚度為1.2μm以下為較佳,0.3μm以下為更佳,其中設為0.1μm以下為較佳。
如上所述,壓電薄膜12具有如下結構,亦即,以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夾持將壓電體粒子36分散於包含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之黏彈性矩陣34中而成之壓電體層20,進而以第1保護層28及第2保護層30夾持該積層體而成。 該等壓電薄膜12在常溫下具有基於動態黏彈性測量而得之頻率1Hz中的損耗正切(Tanδ)的極大值為較佳,在常溫下具有成為0.1以上之極大值為更佳。 藉此,即使壓電薄膜12從外部不斷受到數Hz以下的相對緩慢且較大之彎曲變形,亦能夠將應變能有效地作為熱而擴散到外部,因此能夠防止在高分子矩陣與壓電體粒子的界面產生龜裂。
壓電薄膜12如下為較佳,亦即,基於動態黏彈性測量而得之頻率1Hz中的儲存彈性係數(E’)在0℃下為10~30GPa,在50℃下為1~10GPa。 藉此,在常溫下壓電薄膜12在儲存彈性係數(E’)中能夠具有較大之頻率分散。亦即,能夠對於20Hz~20kHz的振動較硬地動作,對於數Hz以下的振動較柔軟地動作。
又,壓電薄膜12如下為較佳,亦即,厚度與基於動態黏彈性測量而得之頻率1Hz中的儲存彈性係數(E’)之積在0℃下為1.0×106 ~2.0×106 N/m,在50℃下為1.0×105 ~1.0×106 N/m。 藉此,壓電薄膜12在不損害撓性及音響特性之範圍內能夠具備適當之剛性和機械強度。
進而,壓電薄膜12如下為較佳,亦即,從動態黏彈性測量所獲得之主曲線中,在25℃下頻率1kHz中之損耗正切(Tanδ)為0.05以上。 藉此,使用了壓電薄膜12之揚聲器的頻率特性變得平滑,亦能夠減小隨著揚聲器的曲率的變化而最低共振頻率f0 變化時的音質的變化量。
以下,參閱圖3~圖7,對壓電薄膜12的製造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3所示,準備第1保護層28之上形成有第1電極層24之片狀物11a。該片狀物11a可以藉由真空蒸鍍、濺鍍及電鍍等,在第1保護層28的表面上形成銅薄膜等作為第1電極層24來進行製作。 關於第1保護層28非常薄,且操作性差時等,依據必要可以使用帶隔板(臨時支撐體)的第1保護層28。另外,作為隔板,能夠使用厚度為25~100μm的PET等。在熱壓接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之後且在第1保護層28積層任何構件之前,去除隔板即可。
另一方面,製備如下塗料,亦即,將氰乙基化PVA等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溶解於有機溶劑,進而添加PZT粒子等壓電體粒子36,攪拌並進行分散而成。以下說明中,將氰乙基化PVA等在常溫下具有黏彈性之高分子材料還稱作“黏彈性材料”。 有機溶劑並無限制,能夠利用二甲基甲醯胺(DMF)、甲基乙基酮、環己酮等各種有機溶劑。 準備片狀物11a且製備了塗料之後,將該塗料澆鑄(casting)(塗佈)於片狀物11a上,蒸發並乾燥有機溶劑。藉此,如圖4所示,製作在第1保護層28之上具有第1電極層24且在第1電極層24之上形成壓電體層20而成之積層體11b。
該塗料的澆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能夠利用斜板式塗佈機(slide coater)及塗層刀(doctor knife)等所有之公知的塗佈方法(塗佈裝置)。 另外,若黏彈性材料為如氰乙基化PVA那樣能夠加熱熔融之物質,則可以製作加熱熔融黏彈性材料且對其添加並分散壓電體粒子36而成之熔融物,藉由擠壓成形等而在圖3所示之片狀物11a之上擠壓成薄片狀並進行冷卻,藉此製作如圖4所示那樣在第1保護層28之上具有第1電極層24且在第1電極層24之上形成壓電體層20而成之積層體11b。
如上所述,在壓電薄膜12中,向黏彈性矩陣34,除了氰乙基化PVA等黏彈性材料以外,還可以添加PVDF等高分子壓電材料。 向黏彈性矩陣34添加該等高分子壓電材料時,溶解添加於上述塗料之高分子壓電材料即可。或者,向上述之加熱熔融之黏彈性材料添加需添加之高分子壓電材料並進行加熱熔融即可。 製作了在第1保護層28之上具有第1電極層24且在第1電極層24之上形成壓電體層20而成之積層體11b之後,進行壓電體層20的極化處理(polarization)。
壓電體層20的極化處理的方法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公知的方法。作為較佳之極化處理的方法,例示出圖5及圖6所示之方法。
該方法中,如圖5及圖6所示,在積層體11b的壓電體層20的上表面20a之上隔開間隔g例如1mm而設置能夠沿著該上表面20a移動之棒狀或者線狀的電暈電極40。並且,該電暈電極40及第1電極層24與直流電源42連接。 進而,加熱保持積層體11b之加熱構件例如準備加熱板。
然後,在藉由加熱構件例如在溫度100℃下加熱保持壓電體層20之狀態下,從直流電源42向第1電極層24與電暈電極40之間施加數kV例如6kV的直流電壓來產生電暈放電。進而,在維持間隔g之狀態下,沿著壓電體層20的上表面20a移動(掃描)電暈電極40來進行壓電體層20的極化處理。 藉此,壓電體層20向厚度方向極化。基於該極化處理的第1電極層24側設為極化方向的上游側。
在利用該等電暈放電之極化處理中,電暈電極40的移動使用公知的棒狀物的移動構件即可。以下說明中,為了方便起見,將利用電暈放電之極化處理還稱作電暈極化處理。 又,電暈極化處理中,移動電暈電極40之方法亦並無制限。亦即,可以設置固定電暈電極40且移動積層體11b之移動機構,使該積層體11b移動而進行極化處理。該積層體11b的移動亦使用公知的片狀物的移動構件即可。 又,極化處理並不限制於電暈極化處理,亦能夠利用對進行極化處理之對象直接施加直流電場之通常的電場極化處理。但是,在進行該通常的電場極化處理之情況下,進行極化處理之前需要形成第2電極層26。
因此,進行積層體11b的壓電體層20的極化處理之同時,準備在第2保護層30之上形成了第2電極層26之片狀物11c。可以藉由真空蒸鍍、濺鍍及電鍍等在第2保護層30的表面上形成銅薄膜等作為第2電極層26來製作該片狀物11c。 接著,如圖7所示,以將第2電極層26朝向壓電體層20的方式,將片狀物11c積層於已進行壓電體層20的極化處理之積層體11b上。 進而,以第2保護層30和第1保護層28夾持該積層體11b與片狀物11c的積層體的方式利用熱壓裝置或加熱輥對等進行熱壓接。然後,藉由切割成所期望的形狀來製作具有突出部15之壓電薄膜12。
另外,即使不是片狀,亦能夠使用網狀亦即片材以長的狀態捲繞而成者來進行至此為止的步驟。積層體11b和片狀11c均能夠以網狀如上述那樣進行熱壓。在該情況下,壓電薄膜12在該時點製作成網狀。
此外,在貼合積層體11b和片狀物11c時,還可以設置特殊的膠層。例如,可以在片狀11c的第2電極層26的面設置膠層。最佳的膠層係與黏彈性矩陣34相同的原材料。還能夠將相同的原材料塗敷至第2電極層26的面,並進行貼合。
如前述,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具有如下結構,亦即,將該等壓電薄膜12積層並利用接著層14將其黏貼。其中,在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由標註在壓電體層20之箭頭所示,相鄰之壓電薄膜12中之極化方向彼此相反。在圖1的例子中,積層壓電元件10具有如下結構,亦即,將相鄰之壓電薄膜12的極化方向設為彼此相反,積層3層的壓電薄膜12並利用接著層14黏貼了相鄰之壓電薄膜12。
具體而言,在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如圖中的箭頭所示,圖1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12a的極化方向朝下。因此,在圖1中上側配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在圖1中下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及第2保護層30。又,如圖中箭頭所示,與第1層的壓電薄膜12a的第2保護層30側的面相鄰配置之第2層的壓電薄膜12b的極化方向朝上。因此,在圖1中下側配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在圖1中上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及第2保護層30。又,如圖中箭頭所示,與第2層的壓電薄膜12b的第1保護層28側的面相鄰配置之第3層的壓電薄膜12c的極化方向朝下。因此,在圖1中上側配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在圖1中下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及第2保護層30。
其中,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各壓電薄膜具有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接著部及從接著部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 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第1層的壓電薄膜12a與第2層的壓電薄膜12b藉由接著層14而除了圖1中左側的端部以外的區域被接著,圖1中左側的端部的區域未接著。在以下說明中,將各壓電薄膜中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區域設為接著部13,將未接著之區域設為突出部15。突出部15可視為從接著部13向壓電薄膜的主面的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區域。
同樣地,第2層的壓電薄膜12b與第3層的壓電薄膜12c藉由接著層14而除了圖1中左側的端部以外的區域被接著,圖1中左側的端部的區域未接著。
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中未設置有電氣接觸點。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中形成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並且形成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藉由在第1保護層28形成有孔部28a而第1電極部24露出。又,突出部15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因此,能夠在該孔部28a內的第1電極層24連接配線等。以下,亦將孔部28a(孔部28a內的第1電極層24)稱為第1接觸點。同樣地,藉由在第2保護層30形成有孔部30a而第2電極部26露出。又,突出部15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因此,能夠在該孔部30a內的第2電極層26連接配線等。以下,亦將孔部30a(孔部30a內的第2電極層26)稱為第2接觸點。
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由於第1層的壓電薄膜12a配置成第1電極層24側在圖1中上側,因此在突出部15的上側的面具有第1接觸點28a且在下側的面具有第2接觸點30a。由於第2層的壓電薄膜12b配置成第1電極層24側在圖1中下側,因此在突出部15的上側的面具有第2接觸點30a且在下側的面具有第1接觸點28a。由於第3層的壓電薄膜12c配置成第1電極層24側在圖1中上側,因此在突出部15的上側的面具有第1接觸點28a且在下側的面具有第2接觸點30a。另外,上述說明中的上下方向與圖1中的上下方向對應,將圖中上側的壓電薄膜設為第1層的壓電薄膜,將第1層的壓電薄膜側設為上側。這一點在以下說明中亦相同。
如圖1所示,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設置於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28a彼此相互連接,並且第2接觸點30a彼此相互連接。另外,在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圖式出第1接觸點28a連接到正極且第2接觸點30a連接到負極者,但亦表示第1接觸點28a連接到電源的相同極性,並且第2接觸點30a彼此連接到電源的另一個相同極性者。例如,在連接到交流電源之情況下,所有的第1接觸點28a連接到交流電源的一個極性,所有的第2接觸點30a連接到交流電源的另一個極性。
在各壓電薄膜12的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中,經由第1接觸點28a及第2接觸點30a而連接有用於施加使壓電薄膜12伸縮之驅動電壓之電源。 電源並無限制,可以為直流電源亦可以為交流電源。又,關於驅動電壓,亦依據各壓電薄膜的壓電體層20的厚度及形成材料等,將能夠正確地驅動各壓電薄膜之驅動電壓適當進行設定即可。
如前述,在積層以電極層及保護層夾持壓電體層之壓電薄膜之情況下,存在如下情況:藉由壓電薄膜的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及電極的極性的朝向而降低積層壓電元件的輸出,並且整體上不變形。具體而言,例如,2個壓電薄膜積層極化方向相反之情況下,若將同一側的電極層彼此進行連接,則施加電壓時,在某相位中,一個壓電薄膜收縮,另一個壓電薄膜拉伸。亦即,2個壓電薄膜的伸縮的行為成為相反相位。由此,導致壓電薄膜的伸縮彼此抵消,並且積層壓電元件整體上變形少。
又,在該等壓電薄膜中,若電極層過厚,則壓電體層的變形被阻礙而降低輸出,因此電極層形成得非常薄。為了設為以薄的電極層夾持壓電體層之結構,如上述,在製作壓電薄膜時,電極層以形成於成為支撐體的保護層上之狀態提供。由此,存在如下問題:壓電薄膜的兩個主面的最外層成為保護層,並且不易確保對電極層的電氣接觸點。
例如,可以考慮到從各壓電薄膜僅引出電極層,如前述,在壓電薄膜中,由於電極層非常薄,因此難以從壓電薄膜僅引出電極層。
相對於此,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在各壓電薄膜中,在壓電體層20的極化方向的上游側配置有第1電極24、在下游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各壓電薄膜具有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15、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形成有各壓電薄膜的第1電極層24彼此電連接之第1接觸點28a及各壓電薄膜的第2電極層26彼此電連接之第2接觸點30a。
藉由設置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15且在突出部15設置第1接觸點28a及第2接觸點30a,能夠容易連接第1電極層24彼此及第2電極層26彼此。
又,藉由在所有的壓電薄膜中將各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及電極層的極性的關係設為相同,從而能夠向各壓電薄膜施加相同相位的電壓。亦即,在向積層壓電元件施加電壓時,所有的壓電薄膜的伸縮的行為成為相同相位。由此,能夠增強各壓電薄膜的伸縮,並且能夠增加積層壓電元件整體上的變形(輸出)。亦即,可以獲得高壓電特性。
又,在本發明中,各壓電薄膜具有保護層。例如,作為在突出部15的保護層設置孔部而形成電氣接觸點為有利之點,可以舉出以下點。在相鄰之層中極化方向成為相對相反之情況下,相同電氣極性的接觸點成為對向。由此,藉由保護層而除了需要之接觸點以外的部分被絕緣,從而只要僅移動接觸點部分則保護層彼此接觸,具有不需要進行絕緣處理之優點。又,極化方向在相鄰之層成為相同朝向之情況下,雖然不同電氣極性的電極層成為對向,但由於存在保護層,因此不需要進行絕緣處理。
在本發明中,若能夠黏貼相鄰之壓電薄膜12,則能夠利用各種公知的接著層14。 因此,接著層14可以為由貼合時具有流動性而之後變成固態之接著劑組成之層,亦可以為由貼合時為凝膠狀(橡膠狀)的柔軟之固態而之後亦保持凝膠狀的狀態之黏著劑組成之層,還可以為由具有接著劑與黏著劑這兩者的特徵之材料組成之層。
其中,關於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藉由使所積層之複數片壓電薄膜伸縮,例如如後述使振動板50振動而發出聲音。因此,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各壓電薄膜的伸縮直接被傳遞為較佳。若在壓電薄膜之間存在如緩和振動之具有黏性之物質,則會導致壓電薄膜的伸縮能量的傳遞效率變低而導致積層壓電元件10的驅動效率降低。
若考慮到這一點,則相比由黏著劑組成之黏著劑層,接著層14為由可獲得固態且較硬之接著層14之接著劑組成之接著劑層為較佳。作為更佳之接著層14,具體而言,可較佳地例示出由聚酯系接著劑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系接著劑等熱塑性類型的接著劑組成之黏貼層。 接著與黏著不同,在要求高接著溫度時有用。又,熱塑性類型的接著劑兼備“相對低溫、短時間及強接著”,因此為較佳。
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接著層14的厚度並無限制,依據接著層14的形成材料,可以適當設定能夠顯出充分之黏貼力(接著力、黏著力)之厚度。 其中,關於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接著層14越薄越提高壓電體層20的伸縮能量(振動能量)的傳遞效果,能夠提高能量效率。又,若接著層14厚且剛性高,則有可能會限制壓電薄膜的伸縮。進而,如後述,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的相鄰之壓電薄膜12彼此不會導致短路,因此能夠使接著層14變薄。 若考慮到這一點,則接著層14薄於壓電體層20為較佳。亦即,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接著層14硬且薄為較佳。 具體而言,接著層14的厚度係黏貼後的厚度為0.1~50μm為較佳,0.1~30μm為更佳,0.1~10μm為進一步較佳。
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若接著層14的彈簧常數高,則有可能會限制壓電薄膜12的伸縮。因此,接著層14的彈簧常數與壓電薄膜12的彈簧常數等同或者為其以下為較佳。另外,彈簧常數為“厚度×楊氏模量”。
具體而言,接著層14的厚度與基於動態黏彈性測量而得之頻率1Hz中的儲存彈性係數(E’)之積在0℃下為2.0×106 N/m以下,在50℃下為1.0×106 N/m以下為較佳。 又,黏貼層的基於動態黏彈性測量而得之頻率1Hz中的內部損耗在由黏著劑組成之接著層14的情況下在25℃下為1.0以下,在由接著劑組成之接著層14的情況下在25℃下為0.1以下為較佳。
作為一例,如圖8中示意地表示,該等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可以用作用於藉由接著層52接著於振動板50來從振動板50發出聲音之激發器。換言之,振動板50與積層壓電元件10經由黏貼層52彼此接觸而被固定,積層壓電元件10用作用於從振動板50產生聲音之激發器。亦即,圖8中示出具有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之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一例。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構成積層有複數層之壓電薄膜之壓電體層20為將壓電體粒子36分散於黏彈性矩陣34中而成者。又,設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以在厚度方向上夾著壓電體層20。
若對具有該等壓電體層20之壓電薄膜的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施加電壓,則依據所施加之電壓而壓電體粒子36向極化方向伸縮。其結果,壓電薄膜(壓電體層20)向厚度方向收縮。同時,由於帕松比的關係,壓電薄膜亦向面方向伸縮。 該伸縮為0.01~0.1%左右。 如上所述,壓電體層20的厚度較佳為10~300μm左右。因此,厚度方向的伸縮最大亦只是0.3μm左右為非常小。 相對於此,壓電薄膜亦即壓電體層20在面方向上具有明顯大於厚度之尺寸。因此,例如,若壓電薄膜的長度為20cm,則藉由施加電壓,壓電薄膜最大伸縮0.2mm左右。
如上所述,振動板50藉由接著層52黏貼於積層壓電元件10。因此,藉由壓電薄膜的伸縮來彎曲振動板50,其結果,振動板50向厚度方向振動。 藉由該厚度方向的振動,振動板50發出聲音。亦即,振動板50依據施加於壓電薄膜之電壓(驅動電壓)的大小來進行振動,並依據施加於壓電薄膜之驅動電壓來發出聲音。
其中,已知由PVDF等高分子材料組成之通常之壓電薄膜藉由在極化處理後沿單軸方向進行延伸處理來對延伸方向配向分子鏈並作為結果在延伸方向上可獲得較大之壓電特性。因此,通常之壓電薄膜的壓電特性中具有面內各向異性,施加了電壓時的面方向的伸縮量有各向異性。
相對於此,將壓電體粒子分散於黏彈性矩陣中而成之具有高分子複合壓電體之壓電薄膜即使在極化處理後不進行延伸處理亦可獲得較大的壓電特性,因此壓電特性中不具有面內各向異性,並在面方向上向所有方向各向同性地伸縮。亦即,壓電薄膜在二維上各向同性地伸縮。積層了在二維上該等各向同性地伸縮之壓電薄膜之積層壓電元件10與積層了僅向一個方向大幅度伸縮之PVDF等通常之壓電薄膜之情況相比,能夠以較大之力振動振動板50,能夠發出更大且優美之聲音。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為積層了複數片該等壓電薄膜而成者。 因此,即使每1片的壓電薄膜的剛性低且伸縮力小,但藉由積層壓電薄膜,剛性變高,作為積層壓電元件10的伸縮力亦變大。其結果,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即使為振動板50具有一定程度的剛性者,亦以較大之力使振動板50充分地彎曲並使振動板50充分地向厚度方向振動,能夠使振動板50發出聲音。
又,壓電體層20越厚,壓電薄膜的伸縮力變得越大,但是使其伸縮相同量所需之驅動電壓相應地變大。其中,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較佳之壓電體層20的厚度最大亦只有300μm左右,因此施加於各個壓電薄膜之電壓小亦能夠充分地伸縮壓電薄膜。
在使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之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黏貼積層壓電元件10與振動板50之接著層52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公知的各種黏著劑及接著劑。 作為一例,例示出與上述之接著層14相同者。較佳的黏貼層52(黏貼劑)亦與黏貼層14相同。
在使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之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50亦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各種物品。 作為振動板50,作為一例,例示出樹脂製的板及玻璃板等板材、看板等廣告通知介質、桌子、白板及投影用屏幕等辦公室設備及家具、有機電致發光(O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顯示器及液晶顯示器等顯示裝置、控制台、A柱、頂篷及保險桿等汽車等車輛的構件以及住宅的墻壁等建材等。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黏貼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之振動板50具有撓性為較佳,能夠捲繞為更佳。 作為具有撓性之振動板50,可以尤佳地例示出撓性顯示面板等具有可撓性之面板狀的顯示元件。又,顯示元件亦能夠捲繞為更佳。 其中,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為如下者為較佳:在振動板50被捲繞時,為了不使積層壓電元件10從振動板50剝離,依據振動板50的捲繞的曲率而積層壓電元件10亦與振動板50一同彎曲。另外,由於壓電薄膜12亦具有較佳的撓性,因此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基板上亦顯現出良好的撓性。 此時,振動板50的捲繞曲率基本上為特定的曲率,但振動板50的捲繞曲率可以變化。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將顯示元件設為振動板50時,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顯示元件的背面側亦即顯示元件的非圖像顯示面側為較佳。 此時,黏貼層52的面方向的尺寸係與積層壓電元件10的平面形狀的尺寸相同的尺寸,或者係其以外的尺寸為較佳。 另外,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作為振動板50而利用顯示元件時,可以將撓性顯示面板等顯示元件本身作為振動板50,或者亦可以將設置於顯示元件之板狀的構件或與顯示元件接合之板狀的構件設為振動板50。 又,在顯示元件中利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時,可以將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併入顯示元件中,或者亦可以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振動板50使設置於顯示元件之板狀的構件振動,或者亦可以將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與顯示元件一起併入殼體等中。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50能夠捲繞之情況下,當以不捲繞振動板50之狀態,驅動電流向積層壓電元件10通電,並且振動板50被捲繞時,積層壓電元件10中不通電為較佳。 又,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50係如顯示元件那樣進行電氣驅動者之情況下,以不捲繞振動板50之狀態,驅動電流向積層壓電元件10及/或振動板50通電,並且振動板50被捲繞時,積層壓電元件10和/或振動板50中不通電為較佳。 切換該等通電及斷電之方法能夠利用各種公知的方法。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係使用黏貼層52而向振動板50黏貼(固定)積層壓電元件10而成者。 該等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有時將振動板50的端部(端邊)固定於壁等和/或藉由固定構件而將端部固定於樑等之情況。 又,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50的形狀並無限制,為四邊形之情況較多。例如,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作為振動板50,還能夠較佳地利用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等顯示元件。將顯示元件作為振動板之情況下,通常,振動板50為矩形。
在振動板50為矩形及正方形等四邊形之情況下,為了穩定地固定振動板50,如圖45中示意地表示那樣,藉由固定構件80將對向之2個邊固定來支撐振動板50之情況亦較多。 其中,如圖45中示意地表示那樣,將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之2個固定構件80的距離亦即振動板50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設為L。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將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之情況下,將積層壓電元件10從固定構件80的振動板內方側的端部亦即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地黏貼於振動板50為較佳。
亦即,將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之情況下,在振動板50的固定端與積層壓電元件10之間具有一些間隙為較佳。 藉由具有該等結構,振動板50的固定能夠抑制阻礙上述積層壓電元件10的伸縮,並更佳地震動振動板50而輸出聲壓更高的聲音。
另外,此時,如圖8所示,積層壓電元件10的端部在面方向上向接著層52的外方突出之情況下,將接著層52的端部視為積層壓電元件10的端部。亦即,此時,黏貼積層壓電元件,以使接著層52的端部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 相反地,積層壓電元件10的端部在面方向上位於接著層52的內部之情況下,只要黏貼積層壓電元件,以使積層壓電元件10的端部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即可。
圖49中示出在四邊形的振動板上黏貼各種大小的積層壓電元件時之、從振動板的固定端至積層壓電元件為止的距離與振動板的位移之間的關係的模擬結果。
振動板使用大小為10×10mm、厚度為0.3mm的不鏽鋼製的正方形板材來固定了對向之2邊的端部(端邊)。 積層壓電元件使用了藉由積層4層正方形的圖2中示出之壓電薄膜12並藉由黏貼層來黏貼各層而成者。 在積層壓電元件中,在整個面上設置黏貼層,並使各邊的方向一致並黏貼於振動板的中心。因此,若積層壓電元件的大小不同,則從振動板的固定端至積層壓電元件為止的距離不同。 圖49中的面積比係指,如圖50中示意地表示那樣,將振動板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設為100%時之一維的面積比。亦即,面積比100%係指,從振動板的固定端至固定端為止,在整個面黏貼了積層壓電元件之情況。又,面積比60%係指,如圖50的上段所示,從振動板的固定端分開0.2×Lmm,並在振動板上黏貼積層壓電元件之情況。進而,面積比20%係指,如圖50的下段所示,從振動板的固定端分開0.4×Lmm,並在振動板上黏貼積層壓電元件之情況。
在圖49中,虛線係在振動板中不存在積層壓電元件之區域,實線係在振動板中黏貼了積層壓電元件之區域。 如圖49所示,面積比100%亦即從振動板的固定端至固定端為止黏貼了積層壓電元件之情況下,振動板的位移亦即振動小。 相對於此,藉由面積比80%亦即從振動板的固定端分離0.1×Lmm,並將積層壓電元件黏貼於振動板,能夠使振動板充分大地振動,亦即可獲得高聲壓。 又,在本例中,將面積比設為60%之情況下,亦即從振動板的固定端分離0.2×Lmm,並將積層壓電元件黏貼於振動板之情況下,振動板50的位移更大,亦即可獲得更高的聲壓。 如上述,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將四邊形的振動板的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時,藉由從振動板的固定端分離0.1×Lmm以上,並在振動板上黏貼積層壓電元件而能夠更佳地震動振動板,並輸出聲壓更高之聲音。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在將振動板50的邊進行固定之固定構件80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將板狀物(片狀物、薄膜)的邊(端邊)進行固定之公知的各種構件。作為一例,例示出能夠支撐板狀物的邊之樑(包括懸臂樑)、用於支撐投影用屏幕的邊之固定構件及例如設置於如膠捲盒那樣引出和捲取自如地收容纏繞之片狀物之容器的片材引出口之片狀物的固定機構等。 又,振動板50的固定不限制固定構件80的使用。例如,可以藉由使用黏貼劑等將振動板50的端部(端面)直接黏貼於作為壁及支撐體之板狀物等來固定振動板50。在該情況下,振動板的端部成為振動板50的固定端。
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並不限於具有1個積層壓電元件10。 例如,在電聲轉換器中,在立體播放亦即在2個聲道播放聲音之情況下,如圖46中示意地表示那樣,將2個積層壓電元件10向固定端間的距離L方向分開地黏貼於振動板50。在該情況下,將2個固定構件80的距離亦即振動板50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設為L,並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並在振動板50上黏貼積層壓電元件10為較佳。
又,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例如如邊框那樣,可以將矩形(正方形)的振動板50的4個邊全部固定。 在該情況下,亦同樣地,將1個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之固定構件80a及將另一個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之固定構件80b的中的各個對應地以相同方式確定積層壓電元件10的固定位置為較佳。 此時,如圖47中示意地表示那樣,將振動板50中的一個對向之邊進行固定之2個固定構件80a的距離亦即該對向之邊中之振動板50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設為L1。又,將振動板50中的另一個對向之邊進行固定之2個固定構件80b的距離亦即該對向之邊中的振動板50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設為L2。 此外,如圖47所示,在振動板50中,在固定構件80a的端部亦即基於固定構件80a的從固定端分開0.1×L1以上且基於固定構件80b的端部亦即固定構件80b的從固定端分開0.1×L2以上之位置黏貼積層壓電元件50為較佳。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將矩形的振動板50的4邊全部進行固定之情況下,亦不限於僅具有1個積層壓電元件10。 例如,在電聲轉換器中,還具有如立體播放聲音,並且設置中央揚聲器那樣,以2.5個聲道播放之情況。此時,如圖48中示意地表示那樣,在長固定端之間,在某距離L1的方向上且在端部附近可以設置2個立體播放用積層壓電元件10,並且在中央設置中央揚聲器用積層壓電元件10。 在該情況下,關於積層壓電元件10,依據基於將一個對向之邊進行固定之固定構件80a之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1與基於將另一個對向之邊進行固定之固定構件80b之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2,在從基於固定構件80a之固定端分開0.1×L1以上,並且從基於固定構件80b之固定端分開0.1×L2以上之位置黏貼3個積層壓電元件50為較佳。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並且將積層壓電元件10從將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對向之邊進行固定之固定構件的端部亦即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對向之邊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地黏貼於振動板為較佳。 其中,從可獲得更高的聲壓亦即振動板50的位移量等之觀點考慮,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至積層壓電元件10為止的距離為0.15×L以上為更佳,0.2×L以上為進一步較佳。
另一方面,若積層壓電元件10的位置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過度分開,則可能產生如下問題:變得無法將所需要之大小的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振動板50、變得無法將所需要之數量的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振動板50、變得難以立體播放等多頻道播放以及在多頻道化時積層壓電元件10彼此的距離過近而發生串音等不便。 若考慮這一點,則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至積層壓電元件10的距離為0.4×L以下為較佳,0.3×L以下為更佳。
基於將振動板50進行固定而對振動板的振動的影響,依據振動板50的剛性而不同,振動板50的剛性越高,則影響越大。亦即,關於將積層壓電元件10的固定位置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之效果,在振動板50的剛性高之情況下,能夠獲得更大效果。 若考慮這一點,則將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並且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並將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振動板50之情況下,振動板50的剛性在一定程度上高為較佳。 具體而言,將振動板50的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並且將積層壓電元件10的固定位置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之情況下,振動板50的彈簧常數為1×104 ~1×107 N/m為較佳,1×105 ~1×106 N/m為更佳。另外,如振動板那樣的板狀物的彈簧常數能夠藉由將形成材料的楊氏模量乘以板狀物的厚度來計算。
在本發明中,振動板的形狀並不限於矩形及正方形,能夠利用菱形、梯形及平行四邊形等各種形狀的四邊形。 在該情況下,如圖51中例示出振動板50a並示意地表示那樣,在藉由固定構件80而固定之對向之2個邊之間,在另一個對向之邊的分開方向的多個位置,如L1、L2、L3……那樣,設定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 然後,將振動板50a中的積層壓電元件10的黏貼位置確定為如下即可:在固定端之間的距離為L1的位置,使積層壓電元件10從固定端分開0.1×L1以上,在固定端之間的距離為L2的位置,使積層壓電元件10從固定端分開0.1×L2以上,在固定端之間的距離為L3的位置,使積層壓電元件10從固定端分開0.1×L3以上……。
另外,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50的四邊形、尤其矩形及正方形並不限於完全的四邊形。 亦即,在本發明中,四邊形的振動板50可以係將角部設為倒角之形狀,亦可以係將角部設為曲線狀(R形、外圓形)之形狀,亦可以為橢圓形。
又,在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四邊形的振動板中的對向之2邊的固定並不限於邊的所有區域,可以依據振動板的剛性及振動板的大小等來固定邊的一部分區域。 此時,將1個邊的50%以上的區域進行固定為較佳,將1個邊的70%以上的區域進行固定為更佳,將1個邊的90%以上的區域進行固定為進一步較佳,將1個邊的所有區域進行固定為特佳。 又,如上所述,四邊形的角部被設為倒角之情況及設為曲線狀之情況下,可以將未設為倒角等之區域作為1個邊的所有區域,或者亦可以包括設為倒角等之區域作為1個邊的所有區域。
在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的形狀並不限於四邊形,能夠利用圓形、橢圓形及除了四邊形以外的多邊形等各種形狀的振動板。 其中,在固定了振動板之情況下,藉由從振動板的固定端分開一定程度將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振動板而如可獲得高聲壓等之較佳效果與振動板的形狀無關,在除了四邊形以外的各種振動板中亦相同。
例如,如振動板為六邊形及八邊形等那樣,在具有對向之邊之多邊形狀之情況下,在對向之2個邊進行固定,並且與四邊形的振動板50的情況相同地設定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將積層壓電元件10從固定端分開0.1×L以上黏貼於振動板50為較佳。
又,係如圖52中示意地表示那樣的圓形的振動板50b之情況下,可以考慮到設置圓形(圓環狀)的固定構件80c以圍繞振動板50b的整個周。在該情況下,由於固定構件80c的內側成為固定端,因此只要將固定構件80c的內徑φ設為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並且在從振動板50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的位置黏貼積層壓電元件10即可。 又,還可以考慮到在如圖52中示出之圓形的振動板50b中,如圖52中與圓環狀的固定構件80c重疊並用陰影線表示之固定構件80d及固定構件80e那樣,用圓弧狀的固定構件進行振動板50b的固定。此時,亦同樣地將固定構件的圓弧的內徑φ作為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並將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從振動板50b的固定端分開0.1×L以上的位置即可。
如三邊形及五邊形那樣,振動板還存在不具有對向之邊之多邊形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可以考慮到將多邊形的1個邊及對向之頂點進行固定。 例如,如圖53中示意地表示那樣,可以考慮到在振動板50c為三邊形之情況下,用固定構件80將三邊形的一邊進行固定,並用固定構件80f將與該一邊對向之頂點進行固定。 在該情況下,從用固定構件80f進行固定之頂點將垂線P下降到被固定之對向之邊為止,並將從頂點固定之邊為止的垂線的距離設為固定端之間的距離L,將積層壓電元件10黏貼於從振動板50c的固定端(一個是頂點)分開0.1×L以上之位置即可。
另外,關於用作該等激發器之壓電元件向振動板的黏貼位置,在用作激發器之壓電元件由1片壓電薄膜構成之情況及用作激發器之壓電元件積層截片狀的壓電薄膜,較佳為黏貼相鄰之壓電薄膜之積層壓電元件之情況下,亦相同。
其中,在圖1中示出之例子中,相鄰之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亦即,積層為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成為交替。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如圖9中示出之例子,相鄰之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可以彼此一致。
在圖9中示出之例子中,如圖中箭頭所示,圖9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12d的極化方向朝下。因此,在圖9中上側配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在圖9中下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及第2保護層30。又,如圖中箭頭所示,與第1層的壓電薄膜12d的第2保護層30側的面相鄰配置之第2層的壓電薄膜12e的極化方向朝下。因此,在圖9中上側配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在圖9中下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及第2保護層30。又,如圖中箭頭所示,與第2層的壓電薄膜12e的第2保護層30側的面相鄰配置之第3層的壓電薄膜12f的極化方向朝下。因此,在圖9中上側配置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在圖9中下側配置有第2電極26及第2保護層30。
在圖9中示出之例子中,由於第1層的壓電薄膜12d配置成第1電極層24側成為圖9中上側,因此在突出部15的上側的面且在第1保護層28設置有成為第1接觸點28a之孔部,在下側的面且在第2保護層30設置有成為第2接觸點30a之孔部。由於第2層的壓電薄膜12e配置成第1電極層24側成為圖9中上側,因此在突出部15的上側的面且在第1保護層28設置有成為第1接觸點28a之孔部,在下側的面且在第2保護層30設置有成為第2接觸點30a之孔部。由於第3層的壓電薄膜12f配置成第1電極層24側成為圖9中上側,因此在突出部15的上側的面且在第1保護層28設置有成為第1接觸點28a之孔部,在下側的面且在第2保護層30設置有成為第2接觸點30a之孔部。
如圖9所示,設置於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28a彼此相互連接,並且第2接觸點30a彼此相互連接。
另外,在相鄰之壓電薄膜的壓電體層20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之積層壓電元件10中,相鄰之壓電薄膜12中,在一個面上第2電極層26彼此相對,在另一面上第1電極層24彼此相對。由此,即使相鄰之壓電薄膜的電極層彼此接觸,在不會導致短路(短路)之方面而言亦較佳。
又,如上所述,為了以良好之能量效率伸縮積層壓電元件10,較薄形成接著層14以使接著層14不妨礙壓電體層20的伸縮為較佳。相對於此,在相鄰之壓電薄膜的壓電體層20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之積層壓電元件10中,由於即使相鄰之壓電薄膜的電極層彼此接觸亦不會導致短路,因此能夠使接著層14變薄。因此,能夠以更高能量效率伸縮積層壓電元件10。
另外,如上所述,在壓電薄膜中,厚度方向的壓電體層20的伸縮的絕對量非常小,壓電薄膜的伸縮實質上僅在面方向進行。 因此,即使所積層之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相反,只要施加於第1電極層24及第2電極層26之電壓的極性正確,則所有的壓電薄膜沿相同方向伸縮。
另外,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利用d33計(Meter)等檢測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即可。 或者,依據上述時的電暈極化處理的處理條件,可知壓電體層20的極化方向。
在使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之電聲轉換器中,黏貼積層壓電元件10與振動板50之接著層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公知的各種黏著劑及接著劑。作為一例,例示出與上述之接著層14相同者。
在使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之電聲轉換器中,振動板50亦並無限制,能夠利用各種物品。 作為振動板50,作為一例,例示出樹脂製的板及玻璃板等板材、看板等廣告·通知介質、桌子、白板及投影用屏幕等辦公室設備及家具、有機電致發光(O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顯示器及液晶顯示器等顯示裝置、控制台、A柱、頂篷及保險桿等汽車等車輛的構件以及住宅的墻壁等建材等。
在圖式例的積層壓電元件10中,較佳為,製作長條(大面積)的壓電薄膜,將長條之壓電薄膜切斷來作為各個壓電薄膜。因此,在該情況下,構成積層壓電元件10之複數片的壓電薄膜均為相同者。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即,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能夠利用各種結構,例如,積層了不同之層結構的壓電薄膜之結構及積層了壓電體層20的厚度不同之壓電薄膜之結構等。
接著,關於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的結構及接觸點彼此的連接方法的例子,進行具體說明。
圖10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之圖。圖11係圖10的分解圖。圖12係表示圖10的積層壓電元件所具有之複數個壓電薄膜之圖。 在圖10及圖11中示出之例子中,具有積層了5片壓電薄膜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在圖11及圖12中,在壓電薄膜的第2保護層側的面標註影線來示出。亦即,在圖11中,在圖11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12g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2層的壓電薄膜12h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3層的壓電薄膜12i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4層的壓電薄膜12j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5層的壓電薄膜12k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
如圖11及圖12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13及從接著部13的長邊側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2個突出部15。2個突出部15設置成從接著部13的相對向之長邊分別突出。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13的大小大致相同。
如圖12所示,在第1層的壓電薄膜12g中,在長邊側的一個端部側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2層的壓電薄膜12h中,從第1層的壓電薄膜12g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3層的壓電薄膜12i中,從第2層的壓電薄膜12h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4層的壓電薄膜12j中,從第3層的壓電薄膜12i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5層的壓電薄膜12k中,從第4層的壓電薄膜12j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 在圖12中示出之例子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為大致相同大小的形狀。又,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形成於從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的位置錯位1個突出部錯位點之位置。
又,在各壓電薄膜的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15設置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在孔部28a內露出第1電極層24。又,在各壓電薄膜的另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15設置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在孔部30a內露出第2電極層26。亦即,在各壓電薄膜的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15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並且在另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15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
若該等5個壓電薄膜積層為接著部13的面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則如圖11所示,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在面方向上配置成彼此不重疊。 又,在各壓電薄膜的一個長邊側(圖11中右側的長邊側)的突出部15中均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如前述,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因此第1接觸點28a形成於彼此相反側的面。
在形成有該等第1接觸點28a之5個的突出部15中,從表面到背面黏貼有導電性薄膜60a。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28a容易地電連接。
同樣地,在各壓電薄膜的另一個長邊側(圖11中左側的長邊側)的突出部15中均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如前述,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因此第2接觸點30a形成於彼此相反側的面。
在形成有該等第2接觸點30a之5個的突出部15中,從表面到背面黏貼有導電性薄膜60b。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30a容易地電連接。
形成於突出部15的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及形成於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的形狀只要能夠可靠地連接到電極層,則並無特別限定,能夠設為圓形、橢圓形、矩形、多邊形、非規則形狀等各種形狀。
又,只要能夠可靠地連接到電極層,則孔部28a及孔部30a的大小亦並無特別限定。等效圓直徑為0.5mm~10mm為較佳,1mm~5mm為更佳。
又,孔部(第1接觸點)28a及孔部(第2接觸點)30a的形成位置亦並無特別限定,從設為能夠容易連接各壓電薄膜的接觸點彼此之觀點考慮,各壓電薄膜的孔部(第1接觸點)28a及孔部(第2接觸點)30a分別形成於接著部13的相同邊側為較佳。
作為導電性薄膜60a及60b,例如只要使用銅箔膜等由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材料形成之片狀物即可。又,可以隔著銀漿料等導電性塗料來連接導電性薄膜與第1接觸點28a、第2接觸點30a。
其中,在圖10~圖12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設為各壓電薄膜具有2個突出部、2個突出部15的中的一個中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在另一個中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各壓電薄膜可以設為具有1個突出部且在1個突出部15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及第2接觸點30a之結構。又,該情況下,可以為面方向上的第1接觸點28a和第2接觸點30a形成於重疊之位置之結構,但如圖13及圖14所示,形成於不同的位置為較佳。
圖13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立體圖。圖14係放大圖13的一部分之分解圖。 圖13及圖14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12l~12p)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亦即,在圖14中,在圖14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12l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2層的壓電薄膜12m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3層的壓電薄膜12n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4層的壓電薄膜12o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5層的壓電薄膜12p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
如圖13及圖14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長邊側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1個突出部15。1個突出部15設置成向從接著部的一個長邊從接著部分開之方向突出。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的大小大致相同。
如圖14所示,在第1層的壓電薄膜12l中,在一個長邊側的端部側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2層的壓電薄膜12m中,從第1層的壓電薄膜12l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3層的壓電薄膜12n中,從第2層的壓電薄膜12m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4層的壓電薄膜12o中,從第3層的壓電薄膜12n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5層的壓電薄膜12p中,從第4層的壓電薄膜12o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形成有突出部15。 在圖14中示出之例子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為大致相同大小的形狀。又,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形成於從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的位置錯位1個突出部錯位點之位置。
又,如圖14所示那樣,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根側(接著部側)設置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在孔部28a內露出第1電極層24。又,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前端側設置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在孔部30a內露出第2電極層26。亦即,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表面及背面分別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及第2接觸點30a。
若該等5個壓電薄膜積層為接著部的面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則如圖14所示,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在面方向上配置成彼此不重疊。 又,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根側均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如前述,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因此在積層狀態下,第1接觸點28a形成於彼此相反側的面。同樣地,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前端側均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如前述,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因此在積層狀態下,第2接觸點30a形成於彼此相反側的面。
在該等5個突出部15的根側的第1接觸點28a的位置中,從表面到背面黏貼有導電性薄膜60a。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28a容易地電連接。同樣地,在5個突出部15的前端側的第2接觸點30a的位置中,從表面到背面黏貼有導電性薄膜60b。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30a容易地電連接。此時,連接第1接觸點28a之導電性薄膜與連接第2接觸點30a之導電性薄膜配置成不連接。
其中,在圖10~圖12中示出之例子中,各壓電薄膜積層為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成為交替。相對於此,各壓電薄膜積層為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為相同方向之情況下,形成於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28a形成為朝向一個相同面側或形成為第2接觸點30a朝向另一個相同面側。
例如,圖15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立體圖。 在圖15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相同朝向。
如圖15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長邊側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1個突出部15。1個突出部15設置成向從接著部的一個長邊從接著部分開之方向突出。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的大小大致相同。
在圖15中示出之各壓電薄膜的結構除了第2層及第4層的積層的朝向不同以外,與圖13及圖14中示出之壓電薄膜相同。亦即,在各壓電薄膜中,在一個長邊側的端部側形成有突出部15。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形成於從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位置向形成有突出部15之接著部的端邊的長度方向錯位1個突出部錯位點之位置。
如圖15所示那樣,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根側(接著部側)設置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在孔部28a內露出第1電極層24。又,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前端側設置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在孔部30a內露出第2電極層26。亦即,在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表面及背面分別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及第2接觸點30a。
若該等5個壓電薄膜積層為接著部的面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則如圖15所示,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在面方向上配置成彼此不重疊。 又,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根側均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如前述,由於所有的壓電薄膜以相同的朝向積層,因此在積層狀態中,所有的第1接觸點28a形成於相同朝向的面。同樣地,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的前端側均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如前述,由於所有的壓電薄膜以相同的朝向積層,因此在積層狀態中,所有的第2接觸點30a形成於相同朝向的面。
在形成有該等5個突出部15的根側的第1接觸點28a之一個面上黏貼有導電性薄膜。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28a容易地電連接。同樣地,在形成有5個突出部15之前端側的第2接觸點30a之一個面上黏貼有其他導電性薄膜。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30a容易地電連接。此時,連接第1接觸點28a之導電性薄膜與連接第2接觸點30a之導電性薄膜配置成不連接。
又,在圖10~12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均設為在面方向上配置於彼此不重疊之位置之結構,但是並不限定於此。
圖16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之圖。圖17係放大圖16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右側的一部分之圖。圖18係從背面側觀察圖17之圖。圖19係放大圖16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左側的一部分之圖。圖20係從背面側觀察圖19之圖。
在圖16~圖20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
如圖16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長邊側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2個突出部15。2個突出部15分別形成於接著部的長邊的一個端部側及另一個端部側。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的大小大致相同。
圖16中示出之例子中,在圖16中右側的端面側形成之突出部15中,在形成有第1接觸點,形成於圖16中左側的端面側之突出部15中形成有第2接觸點。
如圖17及圖18所示,關於在圖16中右側的端面側形成之突出部15,第2層與第3層以及第4層與第5層形成於面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在形成於第2層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朝向第3層側,並且,在形成於第3層的突出部之第1接觸點朝向第2層側。亦即,第2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3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
同樣地,在形成於第4層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朝向第5層側,並且,在形成於第5層的突出部之第1接觸點朝向第4層側。亦即,第4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5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
又,形成於第1層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朝向與第2層相反的一側。
以這種方式形成於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藉由導電性薄膜60a而彼此連接。具體而言,如圖17及圖18所示,導電性薄膜60a配置成覆蓋第1層的突出部的第1接觸點,並且被夾在第2層與第3層之間,進而被夾在第4層與第5層之間。藉此,第1層~第5層的第1接觸點連接。
另一方面,如圖19及圖20所示,關於在圖16中左側的端面側形成之突出部15,第2層與第3層以及第4層與第5層形成於面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在形成於第2層的突出部15之第2接觸點朝向與第3層相反的一側,並且,在形成於第3層的突出部之第2接觸點朝向與第2層相反的一側。亦即,在積層有第2層及第3層的突出部之部分在兩面形成有第2接觸點。
同樣地,在形成於第4層的突出部15之第2接觸點朝向與第5層相反的一側,並且,在形成於第5層的突出部之第2接觸點朝向與第4層相反的一側。亦即,在積層有第4層及第5層的突出部之部分在兩面形成有第2接觸點。
又,形成於第1層的突出部15之第2接觸點朝向第2層側。
以這種方式形成於各突出部15之第2接觸點藉由導電性薄膜60b而彼此連接。具體而言,如圖19及圖20所示,導電性薄膜60b從各突出部的表面側黏貼到背面側。藉此,第1層~第5層的第2接觸點連接。
其中,在圖10~12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設為在面方向上配置於彼此不重疊之位置之結構,但是並不限定於此。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可以係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並且突出方向的長度彼此不同之結構。
圖21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立體圖。圖21係分解圖。 在圖21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12q~12u)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亦即,在圖21中,在圖21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2層的壓電薄膜12r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4層的壓電薄膜12t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5層的壓電薄膜12u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
如圖21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短邊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2個突出部15。2個突出部15設置於短邊的一個端部及另一個端部。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的大小大致相同。
首先,在圖21中,對在左側的端部形成之突出部進行說明。如圖21所示,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中,在短邊的左側的端部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2層的壓電薄膜12r中,形成有從與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2層的突出部15在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比第1層的突出部15長。在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中,形成有從與第2層的壓電薄膜12r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3層的突出部15的長度與第2層的突出部15相同。在第4層的壓電薄膜12t中,形成有從與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4層的突出部15在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比第3層的突出部15長。在第5層的壓電薄膜12u中,形成有從與第4層的壓電薄膜12t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5層的突出部15的長度與第4層的突出部15相同。
在該等圖21中左側的突出部15中設置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並且在孔部28a內露出第1電極層24。亦即,在各突出部15中,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 如前述,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由此,如圖21所示,第2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3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同樣地,第4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5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
以這種方式形成於各突出部15之第1接觸點藉由導電性薄膜(未圖式)而彼此連接。具體而言,藉由配置覆蓋第1層的突出部的第1接觸點之導電性薄膜、被夾在第2層與第3層的突出部15之間之導電性薄膜、被夾在第4層與第5層的突出部15之間之導電性薄膜,並連接3個導電性薄膜,從而第1層~第5層的第1接觸點被連接。關於導電性薄膜的配置,與後述之圖24~圖26的例子相同。
接著,在圖21中,對在右側的端部形成之突出部進行說明。如圖21所示,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中,在短邊的右側的端部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2層的壓電薄膜12r中,形成有從與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2層的突出部15的長度與第1層的突出部15相同。在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中,形成有從與第2層的壓電薄膜12r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3層的突出部15在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比第2層的突出部15長。在第4層的壓電薄膜12t中,形成有從與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4層的突出部15的長度與第3層的突出部15相同。在第5層的壓電薄膜12u中,形成有從與第4層的壓電薄膜12t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5層的突出部15在突出方向上的長度比第4層的突出部15長。
在該等圖21中右側的突出部15中設置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並且在孔部30a內露出第2電極層26。亦即,在各突出部15中,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 如前述,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由此,如圖21所示,第1層的第2接觸點與第2層的第2接觸點相對。同樣地,第3層的第2接觸點與第4層的第2接觸點相對。
以這種方式形成於各突出部15之第2接觸點藉由導電性薄膜(未圖式)而彼此連接。具體而言,藉由配置被夾在第1層與第2層之間之導電性薄膜、被夾在第3層與第4層之間之導電性薄膜及覆蓋第5層的突出部的第2接觸點之導電性薄膜,並連接3個導電性薄膜,從而第1層~第5層的第2接觸點被連接。關於導電性薄膜的配置,與後述之圖24~圖26的例子相同。
如此,藉由設為使相鄰之導電性薄膜的第1接觸點彼此或者第2接觸點彼此相對並在其之間配置導電性薄膜之結構,能夠減少實質上引出電極的數(導電性薄膜的數)。
其中,在圖21中示出之例子中,各壓電薄膜係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之結構,並且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在面方向上,從與接著部相同的位置突出而突出方向上的長度彼此不同之結構之情況下,使相鄰之壓電薄膜的接觸點彼此設為相對並彼此連接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可以設為將相鄰之壓電薄膜的一個突出部向突出方向彎曲之結構。
圖22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局部放大立體圖。圖23係圖22的沿B-B線剖切之剖面圖。 在圖22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12q、12v、12s、12w、12u)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亦即,在圖22中,在圖22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2層的壓電薄膜12v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第4層的壓電薄膜12w將第2保護層30側朝向上方積層、第5層的壓電薄膜12u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積層。另外,在圖22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壓電薄膜中,第1、3、5層的壓電薄膜具有與圖21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第1、3、5層的壓電薄膜的結構相同的結構。
如圖22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短邊側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2個突出部15。2個突出部15設置於短邊的一個端部及另一個端部。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的大小大致相同。
在圖22中,使用圖23對在左側的端部形成之突出部進行說明。如圖22所示,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中,在短邊的左側的端部形成有突出部15。在第2層的壓電薄膜12v中,形成有從與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其中,如圖23所示,第2層的突出部15向突出方向折返。由此,第2層的突出部的第1保護層側的面朝向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側。亦即,第2層的第1接觸點28a配置成朝向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側。第2層的突出部15的折返之部位配置於不與第1層的突出部15重疊之位置。在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中,形成有從與第2層的壓電薄膜12r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3層的突出部15比第2層的突出部15的折返之狀態下的長度長。在第4層的壓電薄膜12w中,形成有從與第3層的壓電薄膜12s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其中,如圖23所示,第4層的突出部15向突出方向折返。由此,第4層的突出部的第1保護層側的面朝向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側。亦即,第4層的第1接觸點28a配置成朝向第1層的壓電薄膜12q側。第4層的突出部15的折返之部位配置於不與第3層的突出部15重疊之位置。在第5層的壓電薄膜12u中,形成有從與第4層的壓電薄膜12t的突出部15的位置相同之位置突出之突出部15。第5層的突出部15比第4層的突出部15的折返之狀態下的長度長。
如此,在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之結構中,藉由將相鄰之壓電薄膜亦即極化方向成為一個方向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設為向突出方向彎曲之結構,能夠將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28a配置於相同面側。藉此,藉由黏貼導電性薄膜等來連接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28a變得更容易。
在圖22中,關於形成於右側的端部之突出部,亦能夠藉由基本上與上述相同的結構而將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配置於同一面側。在圖22中示出之例子中,形成於右側的端部之突出部15中,設置有第2接觸點,並藉由將第1、3、5層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向突出方向折返,能夠將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30a配置於同一面側。
另外,在圖21及圖22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各壓電薄膜設為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即使在將各壓電薄膜設為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相同之結構之情況下,亦可以設為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而突出方向上的長度彼此不同之結構。在該情況下,重疊之所有的突出部的長度不同,在朝向突出部的同一側之面上形成有各第1接觸點(或者第2接觸點)。
其中,在圖21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同一位置突出並將突出方向上的長度設為彼此不同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可以係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並且突出方向的長度相同之結構。
圖24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之立體圖。圖25係將圖24的左側的突出部的一部分放大之放大圖。圖26係將圖24的右側的突出部的一部分放大之放大圖。 在圖24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
如圖24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短邊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2個突出部15。2個突出部15設置於短邊的一個端部及另一個端部。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的大小大致相同。
首先,在圖24中,使用圖25對在左側的端部形成之突出部進行說明。
在該等圖24中左側的突出部15中設置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並且在孔部28a內露出第1電極層24。亦即,在各突出部15中,形成有第1接觸點28a。 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由此,第2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3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同樣地,第4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5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
在該等突出部15中配置有3個導電性薄膜。具體而言,藉由配置覆蓋第1層的突出部15的第1接觸點之導電性薄膜61a、被夾在第2層與第3層的突出部15之間之導電性薄膜61b及被夾在第4層與第5層的突出部15之間之導電性薄膜61c以使導電性薄膜61a與導電性薄膜61b接觸,並且使導電性薄膜61b與導電性薄膜61c接觸。藉此,第1層~第5層的第1接觸點連接。
同樣地,在圖24中,使用圖26對在右側的端部形成之突出部進行說明。 在圖24中右側的突出部15中設置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並且在孔部30a內露出第2電極層26。亦即,在各突出部15中,形成有第2接觸點30a。 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由此,第1層的第2接觸點與第2層的第2接觸點相對。同樣地,第3層的第2接觸點與第4層的第2接觸點相對。
在該等突出部15中配置有3個導電性薄膜。具體而言,藉由配置被夾在第1層與第2層的突出部15之間之導電性薄膜61d、被夾在第3層與第4層的突出部15之間之導電性薄膜61e、覆蓋第5層的突出部15的第2接觸點之導電性薄膜61f而使導電性薄膜61d與導電性薄膜61e接觸,並且使導電性薄膜61e與導電性薄膜61f接觸。藉此,第1層~第5層的第2接觸點連接。
又,在上述各例子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均設為形成於形成有該突出部之接著部的端邊的寬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者,亦即設為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比形成有突出部之接著部的端邊的寬度短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關於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與形成有該突出部之接著部的端邊的寬度可以相同。
圖27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在圖27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具有積層有5片壓電薄膜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交替。
在圖27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及從接著部的短邊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1個突出部15。突出部15具有與短邊的寬度相同的寬度。
在該突出部15的左側端部形成有貫通第1保護層28之孔部28a(第1接觸點28a)。 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由此,第2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3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同樣地,第4層的第1接觸點與第5層的第1接觸點相對。
在該等第1接觸點28a的位置配置有3個導電性薄膜(61a、61b、61c)。3個導電性薄膜(61a、61b、61c)的配置與圖25中的相同。亦即,藉由具有覆蓋第1層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28a之導電性薄膜61a、與被夾在第2層與第3層之間之各第1接觸點28a連接之導電性薄膜61b及與被夾在第4層與第5層之間之各第1接觸點28a連接之導電性薄膜61c,並且使3個導電性薄膜(61a、61b、61c)接觸而第1層~第5層的第1接觸點被連接。
又,在突出部15的右側端部形成有貫通第2保護層30之孔部30a(第2接觸點30a)。 第1、3、5層的壓電薄膜與第2、4層的壓電薄膜以相反方向積層。由此,第1層的第2接觸點與第2層的第2接觸點相對。同樣地,第3層的第2接觸點與第4層的第2接觸點相對。
在該等第2接觸點30a的位置配置有3個導電性薄膜(61d、61e、61f)。3個導電性薄膜(61d、61e、61f)的配置與圖26中的相同。亦即,藉由具有與被夾在第1層與第2層之間之各第2接觸點30a連接之導電性薄膜61d、與被夾在第3層與第4層之間之各第2接觸點30a連接之導電性薄膜61e及覆蓋第5層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30a之導電性薄膜61f,並且使3個導電性薄膜(61d、61e、61f)接觸而第1層~第5層的第2接觸點被連接。
另外,在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比形成有突出部之接著部的端邊的寬度短之結構之情況下,在突出部與接著部的連接部的角部設置有R結構為較佳。R為0.3mm以上為較佳,0.5mm以上為更佳。由於各個電膜的厚度薄,因此導致未積層之突出部從根部下垂。能夠藉由在突出部與接著部的連接部的角部設置R結構來抑制該情況。
又,該R構造係表示在形成突出部之直線與形成接著部之直線的交點且在上述半徑規定內,存在突出部的棱線的形狀變化之部分者,R結構不用必須為圓。亦即,亦可以係具有在突出部與接著部的連接部中,突出部從前端側朝向根部而寬度逐漸變寬之區域者。更詳細而言,將突出部的棱線和接著部的棱線適用到座標中。描繪與由將從突出部與接著部的連接部分開5mm以上之部分的直線進行延長之線製作之座標軸正切之R0.5,將由正切之R0.5與座標軸包圍之區域規定為A,實際由形成於突出部之寬度變寬之區域的棱線和座標軸包圍之區域B比區域A大為較佳。
其中,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以下,亦簡稱為“突出部的寬度”)在接著部側(根側)比前端側窄為較佳,隨著從接著部分離而逐漸變窄為較佳。又,作為突出部的具體形狀,從垂直於接著部的主面之方向觀察時(以下,亦稱為“在俯視下”)為梯形為較佳。 關於這一點,使用圖54~圖57進行說明。
圖54係表示突出部為矩形之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之示意圖。圖55係放大表示圖54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部分之圖。圖56係表示突出部為梯形之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之示意圖。圖57係放大表示圖56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部分之圖。
在圖54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中,在分別積層5片壓電薄膜12時,在成為相同側之邊側具有突出部15。各壓電薄膜12的突出部15分別形成於在沿形成有突出部15之邊之方向上錯位之位置,以使從與主面垂直之方向觀察時不重疊。又,在圖54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突出部15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在接著部側(根側)和前端側相同。亦即,在俯視下的突出部的形狀為矩形。
如前述,在各突出部15形成有電接觸點,並且各接觸點被電連接。由此,各突出部15在相近的位置形成為較佳。亦即,在面方向上的突出部15彼此的間隔窄為較佳。然而,由於壓電薄膜12亦即突出部15非常薄,因此突出部15容易彎曲。由此,在突出部的形狀為矩形之情況下,若突出部15彼此之間的間隔窄,則在突出部15彎曲等時,突出部15的側面容易彼此接觸,並且一個突出部15的第1電極層與另一個突出部15的第2電極層接觸而可能導致發生短路。
為了防止該等突出部15彼此的接觸,可以考慮到藉由減小突出部15的寬度來增加突出部15之間的間隔,但若突出部15的寬度小,則流過突出部15之電流的電流密度增加並容易發熱,因此不佳。
又,在突出部15的形狀為矩形之情況下,如圖55所示,為了形成突出部15而切割了壓電薄膜時,容易發生過度切削。若積層該等壓電薄膜時,施加壓力,則過度切削之部位15a與相鄰之壓電薄膜12干涉而可能導致發生短路。
另一方面,在圖56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在分別積層5片壓電薄膜12時,在成為相同側之邊側具有突出部15。各壓電薄膜12的突出部15分別形成於在沿形成有突出部15之邊之方向上錯位之位置,以使從與主面垂直之方向觀察時不重疊。又,在圖56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突出部15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在前端側比接著部側(根側)窄。在圖式例中,在俯視下的突出部的形狀為梯形。
如此,若突出部15的寬度在前端側為窄的形狀,則在突出部15彎曲之情況等時,突出部15的側面彼此亦變得不易接觸。由此,即使將突出部15彼此的間隔變窄,亦能夠防止發生短路。又,由於突出部15的根部的寬度大,因此能夠抑制流過突出部15之電流的電流密度變高,並且能夠抑制發熱。
又,在突出部15的形狀為梯形之情況下,如圖57所示,為了形成突出部15而切割了壓電薄膜時,不易發生過度切削。由此,即使積層壓電薄膜時施加壓力,過度切削之部位與相鄰之壓電薄膜12干涉而能夠防止發生短路。
另外,在圖56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將突出部的形狀設為梯形,但並不限於此,只要使前端側的寬度比根側的寬度窄即可。例如,突出部的與接著部接觸之邊可以為曲線狀。又,亦可以為突出部的寬度從根側朝向前端側而階段性地變窄之形狀(階段狀)。
其中,在上述之各例中,將各壓電薄膜設為1層的單葉狀,但並不限定於此。複數個壓電薄膜的至少1個可以具有至少折返1次之波紋管形狀。
在圖28中示出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的例子。 在圖28中示出之壓電薄膜係藉由將壓電薄膜折返複數次來將壓電薄膜積層複數層者。又,作為較佳態樣,藉由折返而積層之壓電薄膜可以藉由接著層而黏貼各層。 藉由折返並積層向厚度方向極化之1片壓電薄膜,在積層方向上相鄰(相對)之壓電薄膜的極化方向變成相反的方向。
藉由該結構,用於施加驅動電壓之電源可以僅使用1個,進而,自壓電薄膜的電極的引出亦可以僅使用1處。 由此,積層壓電元件藉由設為具有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之格柵,以減少組件點數且簡化結構來提高作為壓電元件(模組)的可靠性,進而能夠實現降低成本。
如圖28中示出之壓電薄膜那樣,在折返了壓電薄膜之壓電薄膜中,藉由將折返的次數設為偶數次,並且設為積層有奇數層之結構,從而在一個表面中第1保護層28成為表面,另一個表面中第2保護層30成為表面。由此,藉由在第1保護層28側的表面形成第1接觸點28a,並且在第2保護層30側的表面形成第2接觸點30a,能夠容易地引出電極。
在圖29~圖36中示出包含1片以上該等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之積層壓電元件的例子。
在圖29~圖32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均具有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與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進行積層之結構。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具有未與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接著之突出部15,該突出部15形成有第1接觸點及第2接觸點(未圖式)。在第1接觸點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a。又,在第2接觸點中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b。
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具有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接著之突出部15,該突出部15形成有第1接觸點及第2接觸點(未圖式)。在第1接觸點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c。又,在第2接觸點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d。
在圖29中示出之例子中,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與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一致。又,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突出部15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在圖30中示出之例子中,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與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相反。又,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突出部15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在圖31中示出之例子中,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與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一致。又,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突出部15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在圖32中示出之例子中,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與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相反。又,單葉狀的壓電薄膜12的突出部15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在圖33~圖36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均具有積層有2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之結構。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具有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著之突出部15,該突出部15形成有第1接觸點及第2接觸點(未圖式)。在第1接觸點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a。又,在第2接觸點中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b。
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具有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著之突出部15,該突出部15形成有第1接觸點及第2接觸點(未圖式)。在第1接觸點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e。又,在第2接觸點連接有導電性薄膜62f。
在圖33中示出之例子中,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又,2個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又,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突出部15形成於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側的層。一方面,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突出部15形成於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側的層。
在圖34中示出之例子中,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又,2個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又,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突出部15形成於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側的層。又,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突出部15形成於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側的層。
在圖35中示出之例子中,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又,2個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又,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突出部15形成於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側的層。一方面,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突出部15形成於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側的層。
在圖36中示出之例子中,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層中的極化方向彼此相反。又,2個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15形成於面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又,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的突出部15形成於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接觸之側的層。又,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b的突出部15形成於未與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12La接觸之側的層。
如此,在複數個壓電薄膜的至少1個具有至少折返1次之波紋管形狀之情況下,各壓電薄膜的層結構及突出部的形成位置等亦能夠設為各種結構。
其中,在圖1等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突出部15設為具有積層有第1保護層28、第1電極層24、壓電體層20、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之結構者,亦即突出部15設為具有與壓電薄膜12的層結構相同的層結構者,但並不限定於此。突出部可以係具有至少積層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或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之結構者。
圖37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圖38係圖37的頂視圖。圖39係圖37的側視圖。圖40係分別表示圖37的積層壓電元件所具有之複數個壓電薄膜之圖。
在圖37~圖39中示出之例子中,具有積層了3片壓電薄膜之結構。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成為相同。在圖37~圖39中,在圖37中上側的第1層的壓電薄膜72a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地積層,第2層的壓電薄膜72b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地積層,第3層的壓電薄膜72c將第1保護層28側朝向上方地積層。
如圖37所示,各壓電薄膜具有矩形的接著部73及從接著部73的長邊側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之2個突出部75a及75b。突出部75a具有積層有第1保護層28及第1電極層24之結構。突出部75a設置成從接著部73的一個長邊朝向外側突出。突出部75b具有積層有第2保護層30及第2電極層26之結構。突出部75b設置成從接著部73的另一個長邊朝向外側突出。 在圖式例中,各壓電薄膜的接著部13的大小大致相同。 又,各壓電薄膜分別將配置有由第1保護層28及第1電極層24組成之突出部75a之長邊及配置有由第2保護層30及第2電極層26組成之突出部75b之長邊積層為在面方向上一致。
如圖40所示,在第1層的壓電薄膜72a中,在接著部73的一個長邊的一個端部側形成有突出部75a,在另一個長邊的一個端部側形成有突出部75b。在第2層的壓電薄膜72b中,從第1層的壓電薄膜72a的突出部各自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分別形成有突出部75a及75b。在第3層的壓電薄膜72c中,從第2層的壓電薄膜72b的突出部各自的位置向另一個端部側錯位之位置分別形成有突出部75a及75b。 在圖40中示出之例子中,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為大致相同大小的形狀。又,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形成於從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的位置錯位1個突出部錯位點之位置。
如圖40所示,各壓電薄膜的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75a中,在圖中左側的面露出第1電極層24。又,在各壓電薄膜的另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75b中,露出第2電極層26。亦即,形成於各壓電薄膜的一個長邊之突出部75a的露出之第1電極層24成為第1接觸點,形成於另一個長邊之突出部75b的露出之第2電極層26成為第2接觸點。
若該等3個壓電薄膜積層為接著部73的面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則如圖37所示,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75a及75b在面方向上配置成彼此不重疊。 又,在各壓電薄膜的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75a中均形成有第1接觸點(第1電極層24)。
如圖41所示,在該等突出部75a的第1接觸點(第1電極層24)側的面上黏貼有導電性薄膜63a。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容易地電連接。
同樣地,在各壓電薄膜的另一個長邊側的突出部75b中均形成有第2接觸點(第2電極層26)。
如圖41所示,在該等突出部75b的第2接觸點(第2電極層26)側的面上黏貼有導電性薄膜63b。藉此,各壓電薄膜的第2接觸點容易地電連接。
如此,即使在突出部設為至少具有積層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或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之結構者之情況下,藉由設置與相鄰之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並向突出部設置第1接觸點或第2接觸點,從而能夠分別使第1電極層24彼此及第2電極層26彼此容易地連接。
其中,在圖38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設為配置成在面方向上不重疊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如圖42所示,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亦可以設為配置成在面方向上一部分重疊之結構。
又,在圖37中示出之例子中,雖然各壓電薄膜設為積層未極化方向相同之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各壓電薄膜亦可以積層為極化方向交替。此時,與圖16中示出之例子相同地,相鄰之壓電薄膜的突出部75a彼此或突出部75b彼此亦可以在面方向上形成於相同位置。
又,在突出部設為至少具有積層有第1電極層24及第1保護層28或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之結構者之情況下,亦可以設為與上述之圖21中示出之例子相同地,壓電薄膜的突出部75a和/或突出部75b分別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並且突出方向上的長度彼此不同之結構。
又,各壓電薄膜積層為極化方向交替,並且壓電薄膜的突出部75a和/或突出部75b分別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之情況下,亦可以設為與圖23的例子相同地,將突出部向突出方向彎曲並將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或第2接觸點配置於同一面側者。
又,亦可以係與圖24中示出之例子相同地,各壓電薄膜的突出部75a和/或突出部75b分別在面方向上從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並且突出方向的長度相同,並使用複數個導電性薄膜來連接之結構。
又,至少1個壓電薄膜係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並且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可以設為具有由第1保護層28及第1電極層24組成之突出部75a及由第2保護層30及第2電極層26組成之突出部75b之結構。
又,用導電性薄膜分別連接各壓電薄膜的第1接觸點及第2接觸點之結構中,如圖43及圖44所示,可以將突出部向接著部的一個主面側彎曲。藉由彎曲突出部而能夠節約空間。另外,在圖44中,省略了電極層的圖示。 關於這一點,上述之突出部係具有積層有第1保護層28、第1電極層24、壓電體層20、第2電極層26及第2保護層30之結構者之情況亦相同。
如圖40所示,在壓電薄膜中,作為形成僅電極層及保護層向面方向突出之突出部之方法,能夠利用日本特開2014-209724號的[0082]~[0084]段中記載之方法等。
以上對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進行了詳細地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之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改良或變更,這是理所當然的。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作為與各種構件抵接而使其發出聲音之激發器等能夠較佳地利用。
10、10b、70、70b:積層壓電元件 11a、11c:片狀物 11b:積層體 12、12a~12w、12L、12La、12Lb、72a~72c:壓電薄膜 13、73:接著部 14、52:接著層 15、75、75a、75b:突出部 15a:部位 20:壓電體層 20a:上表面 24:第1電極層 26:第2電極層 28:第1保護層 28a:孔部(第1接觸點) 30:第2保護層 30a:孔部(第2接觸點) 34:黏彈性矩陣 36:壓電體粒子 40:電暈電極 42:直流電源 50、50a~50c:振動板 60a~60b、61a~61f、62a~62f、63a~63b:導電性薄膜 80、80a~80f:固定構件 g:間隔 L、L1~L3:距離 P:垂線 φ:內徑
圖1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一例之圖。 圖2係示意地表示構成圖1所示之積層壓電元件之壓電薄膜的一例之圖。 圖3係用於說明壓電薄膜的製作方法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4係用於說明壓電薄膜的製作方法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5係用於說明壓電薄膜的製作方法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6係用於說明壓電薄膜的製作方法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7係用於說明壓電薄膜的製作方法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8係示意地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之電聲轉換器的一例之圖。 圖9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10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11係圖10的分解圖。 圖12係表示圖10的積層壓電元件所具有之壓電薄膜之圖。 圖13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14係圖13的分解圖。 圖15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16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17係圖16的局部放大圖。 圖18係圖16的局部放大圖。 圖19係圖16的局部放大圖。 圖20係圖16的局部放大圖。 圖21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22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23係圖22的沿B-B線剖切之剖面圖。 圖24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25係圖24的局部放大圖。 圖26係圖24的局部放大圖。 圖27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28係示意地表示波紋管形狀的壓電薄膜的一例之圖。 圖29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0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1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2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3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4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5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6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7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38係圖37的頂視圖。 圖39係圖37的側視圖。 圖40係表示圖37的積層壓電元件所具有之壓電薄膜之圖。 圖41係將導電性薄膜黏貼於圖37的積層壓電元件之一例之圖。 圖42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43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44係圖43的側視圖。 圖45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圖。 圖46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圖。 圖47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圖。 圖48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圖。 圖49係基於圖45中示出之電聲轉換器之振動板的振動模擬結果。 圖50係用於說明圖49的示意圖。 圖51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示意圖。 圖52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示意圖。 圖53係用於說明本發明的電聲轉換器的另一例之示意圖。 圖54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55係放大表示圖54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56係示意地表示本發明的積層壓電元件的另一例之圖。 圖57係放大表示圖56中示出之積層壓電元件的一部分之立體圖。
10:積層壓電元件
12a~12c:壓電薄膜
13:接著部
14:接著層
15:突出部
20:壓電體層
24:第1電極層
26:第2電極層
28:第1保護層
28a:孔部(第1接觸點)
30:第2保護層
30a:孔部(第2接觸點)

Claims (12)

  1. 一種積層壓電元件,其係積層複數層壓電薄膜而成,前述壓電薄膜係以第1保護層、第1電極層、壓電體層、第2電極層及第2保護層的順序積層而成, 各前述壓電體層係沿厚度方向極化者, 在各前述壓電薄膜中,在前述壓電體層的極化方向的上游側配置有前述第1電極層,在下游側配置有前述第2電極層, 複數個前述壓電薄膜分別具有:與相鄰之前述壓電薄膜接著之接著部;及至少前述第1電極層及前述第1保護層或前述第2電極層及前述第2保護層從前述接著部朝向面方向的外側突出且不與相鄰之前述壓電薄膜接著之突出部, 在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形成有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第1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1接觸點及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第2電極層彼此電連接之第2接觸點中的至少一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前述突出部具有積層有前述第1保護層、前述第1電極層、前述壓電體層、前述第2電極層及前述第2保護層之結構。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在面方向上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彼此不重疊。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在面方向上從前述接著部的相同位置突出,並且突出方向的長度彼此不同。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與前述接著部的寬度相同。
  6.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複數個前述壓電薄膜中的至少1個具有至少折返1次之波紋管形狀。
  7.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與前述接著部的連接部的角部設置有0.5mm以上的R結構。
  8.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係配置成相鄰之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第1電極層側彼此或前述第2電極層側彼此相對。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係將相鄰之前述壓電薄膜中的一個前述突出部向突出方向彎曲。
  10.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中黏貼有將前述第1電極層彼此或者前述第2電極層彼此連接之導電性薄膜, 各前述壓電薄膜的前述突出部向前述接著部中的1個主面側彎曲。
  11.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其中 前述突出部在與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寬度在前述接著部側比前端側窄。
  12. 一種電聲轉換器,其係具有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積層壓電元件及固定有前述積層壓電元件之振動板, 前述振動板係至少1組對向之2邊被固定之四邊形狀,將前述對向之2邊的固定端之間的距離設為L時,在從前述固定端分開0.1×L以上之位置將前述積層壓電元件黏貼於前述振動板。
TW110108600A 2020-03-19 2021-03-11 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TW2021377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9274 2020-03-19
JP2020-049274 2020-03-19
JP2020-212292 2020-12-22
JP2020212292 2020-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7783A true TW202137783A (zh) 2021-10-01

Family

ID=77770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8600A TW202137783A (zh) 2020-03-19 2021-03-11 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9706A1 (zh)
EP (1) EP4124066A4 (zh)
JP (1) JP7457790B2 (zh)
KR (1) KR20220140576A (zh)
CN (1) CN115244720A (zh)
TW (1) TW202137783A (zh)
WO (1) WO20211870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1199800A1 (zh) * 2020-03-30 2021-10-07
WO2023181699A1 (ja) * 2022-03-24 2023-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器
CN117729500B (zh) * 2024-02-08 2024-04-30 成都纤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声学压电结构、声学传感器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7183A (ja) * 1988-03-29 1990-08-03 Pennwalt Corp 積層圧電構造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US5367500A (en) * 1992-09-30 1994-11-2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Transducer structure
JP2001230462A (ja) * 2000-02-17 2001-08-24 Minolta Co Ltd 圧電変換素子
JP2009094259A (ja) * 2007-10-09 2009-04-30 Denso Corp 積層型圧電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77867A (ja) * 2009-01-28 2010-08-12 Kyocera Corp 圧電スピーカ
JP6005089B2 (ja) 2013-03-29 2016-10-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
WO2016039138A1 (ja) * 2014-09-12 2016-03-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伸縮フィルム積層体、電子機器
EP3041059B1 (en) * 2014-12-31 2019-09-11 LG Display Co., Ltd. Multilayer actuator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17018313A1 (ja) * 2015-07-27 2017-0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気音響変換器、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声帯マイクロフォンおよび楽器用センサー
JP6683029B2 (ja) 2016-06-20 2020-04-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圧電素子、超音波探触子および超音波撮像装置
WO2019078053A1 (ja) * 2017-10-18 2019-04-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電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140669B (zh) * 2020-01-19 2024-05-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压电组件及制作方法、屏幕部件和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4066A4 (en) 2023-09-06
WO2021187086A1 (ja) 2021-09-23
JP7457790B2 (ja) 2024-03-28
EP4124066A1 (en) 2023-01-25
KR20220140576A (ko) 2022-10-18
US20230019706A1 (en) 2023-01-19
CN115244720A (zh) 2022-10-25
JPWO2021187086A1 (zh) 202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506773B2 (ja) 積層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TW202137783A (zh) 積層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JP7470765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TW202143515A (zh) 壓電元件及壓電揚聲器
WO2021199800A1 (ja) 積層圧電素子
US20230026623A1 (en) Laminated piezoelectric element and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KR102600731B1 (ko) 압전 필름, 적층 압전 소자 및 전기 음향 변환기
WO2023047958A1 (ja) 積層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JP7286790B2 (ja) 圧電素子
WO2023048022A1 (ja) 圧電素子および圧電スピーカー
WO2023157532A1 (ja) 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JP7333410B2 (ja) 積層圧電素子
WO2023053931A1 (ja) 圧電素子および圧電スピーカー
WO2023248696A1 (ja) 圧電フィルム、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ならびに、圧電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23021944A1 (ja) 圧電素子および圧電スピーカー
WO2024009774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053751A1 (ja) 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WO2023153126A1 (ja) 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WO2023188929A1 (ja) 圧電フィルム、圧電素子、およ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TW202315175A (zh) 壓電元件及電聲轉換器
TW202241146A (zh) 電聲轉換器
TW202239027A (zh) 壓電元件
TW202218441A (zh) 能夠捲取之電聲轉換器及能夠捲取之圖像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