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6865A - 眼鏡鏡片 - Google Patents

眼鏡鏡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6865A
TW202136865A TW110103344A TW110103344A TW202136865A TW 202136865 A TW202136865 A TW 202136865A TW 110103344 A TW110103344 A TW 110103344A TW 110103344 A TW110103344 A TW 110103344A TW 202136865 A TW202136865 A TW 2021368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convex
axis
spectacle lens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3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8205B (zh
Inventor
祁華
Original Assignee
泰國商豪雅鏡片泰國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泰國商豪雅鏡片泰國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泰國商豪雅鏡片泰國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6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6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8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820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2Ophthalmic lenses having special refractive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4Myopia progression preven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可維持眼鏡鏡片之配戴感之同時,並且可提高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眼鏡鏡片及其相關技術,該眼鏡鏡片具備有:基底區域,其使自物體側之面入射之光束自眼球側之面出射,並經由眼睛會聚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及複數個散焦區域,其等與基底區域相接;散焦區域包含第1部分與第2部分,第1部分之折射力係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0.12 D之範圍內之值,且通過散焦區域中之第2部分之光束以發散光之形式入射至位置A。

Description

眼鏡鏡片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眼鏡鏡片。
作為抑制近視等折射異常之進展之眼鏡鏡片,存在有一種眼鏡鏡片:於物體側之面即凸面上,形成具有與該凸面不同之曲面,且自該凸面突出之複數個凸狀區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根據該構成之眼鏡鏡片,自物體側之面入射且自眼球側之面出射之光束,原則上會在配戴者之視網膜上聚焦,但通過凸狀區域之部分之光束,會在較視網膜上更偏靠物體側之位置聚焦,藉此抑制近視加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申請公開第2017/0131567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發明係藉由使通過第2折射區域即複數個凸狀區域之光束於視網膜之近前聚光,來抑制近視加深。關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發明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時之機制,本發明人等再次進行了研究。
為了理解抑制近視加深之機制,則理解近視加深之機制是一個捷徑。
近視加深之機制有所謂調節滯後說。近看時,原本眼球應該發揮既定之調節力,但實際上則有眼球所發揮之調節力不足之情形。該調節力之不足的量即為調節滯後。
於存在調節滯後之情形時,會產生以下狀態:通過眼球(詳細而言為瞳孔)之光束會聚而成之影像存在於視網膜裏側。該狀態會促進眼軸長度之伸長(眼球生長),而使近視加深。該假說被稱為調節滯後說。
惟眼睛中並無直接偵測該影像是存在於視網膜裏側,還是存在於視網膜近前側之感測器。另一方面,根據調節滯後說,人體內應該存在檢測視網膜上之影像變化之某種結構。
上述結構之一種可能性,被推測是可檢測因調節微動所引起之該影像之變化。
例如,於該影像存在於視網膜裏側之情形時,來自物體之光束於視網膜處以會聚光束之形式入射。若眼球內之水晶體之調節力較弱(使睫狀體鬆弛而水晶體變薄),則影像進而向裏側移動,視網膜上之光斑尺寸變大。相反的,若調節較強(使睫狀體收縮而水晶體變厚),則視網膜之光斑尺寸變小。一般認為,存在一種結構,即,藉由利用視神經或其後之皮質進行之資訊處理,來檢測因調節微動所引起之光斑大小之變化,而發出促進眼球生長之信號,從而促使近視加深。
本說明書之「光斑」係指:當物體點之光線通過眼鏡鏡片之一部分再通過眼球光學系統後,於視網膜上形成之影像,當焦點對準時成為一個點,當焦點未對準時(散焦時)則成為具有大小之光之分佈。
作為偵測視網膜上之影像變化結構之另一種可能,可列舉光斑之光量密度之檢測。
於照射之光量固定之情形時,光斑之面積越小,則光量密度越大。若眼球內之水晶體之調節力較弱則影像進而向裏側移動,從而視網膜之光斑之光量密度變低。相反的,若調節變強,則視網膜之光斑之光量密度變高。一般認為存在有如下近視加深的結構:藉由利用視神經或其後之皮質進行之資訊處理,來檢測調節微動所引起之光斑光量密度之變化,發出促進眼球生長之信號,而促使近視加深。
不論哪種結構,作為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發明之機制,均利用眼球調節微動所引起之物體點於視網膜上之光斑尺寸之變化(或光量密度變化)之知覺來抑制近視加深。亦即,一般認為,當既定之眼球調節量之光斑的尺寸變化量或光量密度變化量越大,則抑制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越強(觀點1)。
如上述調節微動中所例示,於該影像存在於視網膜裏側之情形時,來自物體之光束以會聚光束之形式入射至視網膜。將會聚光束所形成之光之波面稱為會聚波面。亦即,根據上述調節滯後說,入射至視網膜之波面為會聚波面時,則近視加深。
若如此,則相反地製造使發散波面入射至視網膜之狀況時,則可抑制近視加深(觀點2)。實際上,於專利文獻1中,於眼鏡鏡片設置第2折射區域,使通過第2折射區域之光束會聚於視網膜之近前側其有別於通過第1折射區域之光束會聚之焦點。所謂通過第2折射區域之光束會聚於視網膜之近前側,意指發散波面入射至視網膜。
基於上述觀點1及觀點2,使發散光束入射至視網膜,且為了使既定之眼球調節量之光斑之大小(或光量密度)之變化增大而提高該發散光束之發散度,則可實現提高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為了提高發散光束之發散度,只要使專利文獻1中所謂之凸狀區域之尺寸(例如:直徑)或折射力(倍率)變大即可。
另一方面,若凸狀區域之尺寸變大,則相應地,專利文獻1中所謂之第1折射區域(實現驗光處方度數之基底區域)所占之面積變小。此導致眼鏡鏡片之配戴感變差。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技術,於維持眼鏡鏡片之配戴感之同時,可提高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進行了銳意研究。其結果,作為包含凸狀區域之概念,採用了散焦區域之表現,並想到了設定第1部分與第2部分作為構成散焦區域之部分的態樣。即想到了如下態樣,亦即,藉由使第1部分具備相當於基底區域之折射力而可有助於維持配戴感,第2部分使光束以發散光之形式入射至位置A。
根據上述見解,本發明人等思及以下之各態樣。 本發明之第1態樣係一種眼鏡鏡片,其具備: 基底區域,其使自物體側之面入射之光束自眼球側之面出射,並經由眼睛會聚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及 複數個散焦區域,其等與上述基底區域相接; 上述散焦區域包含第1部分與第2部分,第1部分之折射力係上述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0.12 D之範圍內之值,且 通過上述散焦區域中之第2部分之光束以發散光之形式入射至上述位置A。
本發明之第2態樣為如第1態樣之態樣,其中 上述第2部分呈球面形狀。
本發明之第3態樣為如第1態樣之態樣,其中 上述第2部分呈非球面之曲面形狀。
本發明之第4態樣為如第1至第3態樣中之任一態樣,其中 上述散焦區域係凸狀區域,上述眼鏡鏡片係抑制近視加深的鏡片。
本發明之第5態樣為如第1至第4態樣中之任一態樣,其中 散焦區域之第1部分對基底區域不具有追加稜鏡作用。
本發明之第6態樣為如第1至第5態樣中之任一態樣,其中 於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的圖中,於零視角處之光量密度的峰值之外側,光量密度為零,於相對於其光量密度為零之視角而言更外側,光量密度大於零。
可與上述態樣組合之本發明的其他態樣為如下所述。
散焦區域係凸狀區域。
第1部分係中央部,且第2部分係周邊部。
第2部分呈旋轉對稱非球面(剖面圓弧狀)之曲面形狀。
作為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配置之一例,可列舉,以各凸部區域之中心成為正三角形之頂點的方式各自獨立地分離配置(各凸狀區域之中心配置於蜂巢構造之頂點)之例。
凸狀區域之直徑宜為0.6~2.0 mm左右。凸狀區域之突出高度(突出量)宜為0.1~10 μm左右、較佳為0.5~2.0 μm左右。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可提供一種維持眼鏡鏡片之配戴感並且提高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之技術。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敍述。以下以附圖說明者係例示性而已,本發明並被不限定於例示之態樣。本說明書未記載之內容已全部記載於專利文獻1中,專利文獻1未記載之內容(尤其是關於製造方法之內容)則全部記載於WO2020/004551號公報中。當專利文獻1之記載內容與該公報之記載內容不一致時,以該公報之記載優先。
本說明書中列舉之眼鏡鏡片至少具有物體側之面與眼球側之面。「物體側之面」係指具備眼鏡鏡片之眼鏡由配戴者配戴時位於物體側之表面,「眼球側之面」則與其相反、即指當具備眼鏡鏡片之眼鏡由配戴者配戴時位於眼球側之表面。於物體側之面與眼球側之面之間存在折射率為1.0以上之眼鏡鏡片之基材。又,亦可考慮一種眼鏡鏡片,其於物體側之面與眼球側之面之間存在至少一個中間面,且於中間面之前後具有折射率不同之透明基材。
<眼鏡鏡片>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眼鏡鏡片如下所述。 「一種眼鏡鏡片,其具備: 基底區域,其使自物體側之面入射之光束自眼球側之面出射,並經由眼睛會聚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及 複數個散焦區域,其等與上述基底區域相接; 上述散焦區域包含第1部分與第2部分,第1部分之折射力係上述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0.12 D之範圍內之值,且 通過上述散焦區域中之第2部分之光束以發散光之形式入射至上述位置A。」
基底區域係指可實現配戴者之驗光處方度數之形狀之部分,且為與專利文獻1之第1折射區域對應之部分。
散焦區域係指其區域中之至少一部分不會使光會聚於利用基底區域之聚光位置之區域。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凸狀區域包含於散焦區域。
散焦區域所發揮之散焦倍率係指各散焦區域之折射力與各散焦區域以外之部分之折射力之差。換言之,『散焦倍率』係指自散焦區域之既定部位之最小折射力與最大折射力之平均值減去基底部分之折射力所得的差量。
凸狀區域係指符合專利文獻1之微小凸部之部分。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眼鏡鏡片與專利文獻1記載之眼鏡鏡片同樣地,係抑制近視加深的鏡片。與專利文獻1之微小凸部同樣地,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複數個凸狀區域只要形成於眼鏡鏡片之物體側之面、眼球側之面、中間面之至少任一者即可。於本說明書中,主要例示僅於眼鏡鏡片之物體側之面設置複數個凸狀區域之情形。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凸狀區域具有通過凸狀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之光束作為發散光入射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的性質。「發散光」係指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之欄中所述之發散光束(具有發散波面之光束)。其既可為無論光束通過凸狀區域之哪個部分,光束均作為發散光入射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亦可為於光束通過凸狀區域之一部分之情形時,光束作為發散光入射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
而且,本發明之一態樣係設定第1部分與第2部分作為構成凸狀區域之部分,藉由使第1部分具備相當於基底區域之折射力而有助於維持配戴感,且第2部分使光束作為發散光入射至位置A。
本說明書中之「折射力」係指折射力最小之方向a之折射力、與折射力最大之方向b(相對於方向a垂直之方向)之折射力之平均值,即平均折射力。所謂中央部之折射力,例如於本發明之一態樣般凸狀區域為小球狀之區段之情形時,指俯視中心處之頂點折射力。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第1部分係中央部。所謂中央部係指凸狀區域之俯視之中心(或重心,以下省略重心之記載)或其附近之部分。以下,關於凸狀區域,省略「俯視」之記載,未特別記載時則指俯視形狀。
並且,中央部具備相當於基底區域之折射力。所謂「相當於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係指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0.12 D(較佳為±0.10 D,進而較佳為±0.05 D)之範圍內之值。
再者,中央部既有具有一種折射力之情形,亦有中央部之形狀細微地變化而折射力局部變動之情形。於後者之情形時,折射力亦可對第1區域內表面形狀進行Zernike分解,使用二次項係數而決定。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第2部分係周邊部。所謂周邊部係指凸狀區域中與基底區域之邊界(凸狀區域之根部)附近的部分,且係指自中央部觀察時位於外側之區域。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例示凸狀區域包括中央部與周邊部之情形。自中央部觀察時外側方向亦被稱為自中央部朝向周邊部之方向,指自凸狀區域之俯視之中心朝向根部之方向即徑向。
藉由採用以上之各構成,可一面維持眼鏡鏡片之配戴感並且可一面提高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眼鏡鏡片之較佳例及變形例> 以下對本發明之一態樣中之眼鏡鏡片之較佳例及變形例進行敍述。
凸狀區域之俯視形狀,雖已列舉圓形區域,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其亦可為橢圓區域。亦可為其他形狀之區域(例如矩形),但亦有可能因該形狀而產生非意欲之像差或產生雜散光,因此,較佳為圓形區域或橢圓區域。
同樣地,中央部之俯視形狀亦不受限定,但根據同樣之理由,較佳為圓形區域或橢圓區域。又,周邊部之俯視形狀亦不受限定,但根據同樣之理由,較佳為圓環狀區域或橢圓環狀區域。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中央部具備相當於基底區域之折射力。於抑制近視加深的鏡片之情形時,眼鏡鏡片本身為單焦點鏡片之情形較多,因此,以基底區域與散焦區域之中央部呈球面形狀之情形作為本發明之一態樣的例示。再者,將中央部設為球面形狀之情形時,亦可將中央部作為凸狀區域之凹陷部分,設為與使球面形狀之基底區域之面形狀延長所得之形狀相同之形狀。
另一方面,周邊部之立體形狀可列舉球面形狀或非球面之曲面形狀。
於周邊部呈球面形狀之情形(下述之實施例1~3)時,只要發散光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則球面之曲率(折射力)不受限定,例如較佳為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1.0~+30 D。
於周邊部呈非球面形狀之情形時,只要發散光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則不受限定,例如可為各種剖面曲線以基底球面之法線為軸旋轉而形成之旋轉對稱非球面(作為一具體例,為剖面圓弧狀)(下述之實施例4~8),亦可為於自中央部朝向周邊部之方向上曲率產生變化之非球面,還可為環面。
於周邊部呈非球面形狀之情形時,周邊部之平均折射力(最小折射力與最大折射力之平均值)亦可為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1.0~+50 D。
不管為哪種情形,對基底區域不具有追加稜鏡作用者較佳。若利用中央部確保維持配戴感,而且於周邊部不具有追加稜鏡作用,則不會出現重像,可進一步維持配戴感,因而較佳。
中央部與周邊部之邊界只要因應於中央部之面積與周邊部之面積之比的設定來決定即可。該比亦可考慮凸狀區域以外之基底區域之面積而兼顧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之發揮程度與配戴感而任意地決定。例如可以如下方式決定該比,即,在某範圍之眼鏡鏡片區域(例如瞳孔範圍內),(基底區域之面積+範圍內所有凸狀區域中央部之面積):(範圍內所有凸狀區域周邊部之面積)成為20:80與80:20之間、較佳為40:60~60:40之間之值。
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形狀。以下對其理由進行說明。
產生使發散波面入射至視網膜狀況的情形並不限於所舉作為周邊部之立體形狀之球面的凸狀區域,其亦可為各種面形狀之周邊部。而只要設計近視抑制效果最佳之面形狀即可。但是,為此則需要適當之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之評價方法。
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之評價方法可考慮採用視網膜上之光斑之面積或半徑相對於調節量之變化的變化率、及/或視網膜上之光斑之(平均或最大)光量密度相對於調節量之變化的變化率。
圖1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眼鏡鏡片之1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形的概略側視圖。
假設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所得之光學系統之折射力[單位:D]設為Peye ,則其焦距為feye =1/Peye 。而且,假設凸狀區域於俯視下設為圓形區域且軸旋轉對稱之形狀,且與圓形區域之中心相距h0 之點B處之稜鏡偏向角[單位:弧度](以下,亦簡稱為「偏向角」)設為δ0 ,則通過凸狀區域上之點B入射至視網膜之光束於像面上之高度h1 ,在不考慮像差之近軸計算(近軸近似)為如以下之[數式1]所示。 [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根據上述[數式1],視網膜上之光斑之直徑RPSF 、光斑之面積SPSF 為如以下所求出。 [數式2]
Figure 02_image003
[數式3]
Figure 02_image005
再者,PSF係點擴散函數(Point Spread Function),係藉由採用光線追蹤法而獲得之參數。PSF係藉由對自點光源發射之多條光線進行追蹤並計算在任意面上之光斑之光量密度而獲得。並且,將複數個任意面之PSF進行比較,特定出複數個任意面中光線聚光最多之位置(面)。再者,光線之直徑只要基於瞳孔直徑設定即可,例如亦可設為4 mm
Figure 02_image007
觀看物體時人眼之折射力並不固定,而是不斷地進行調節微動來尋找最佳之焦點位置。凸狀區域之光斑的大小亦藉由調節微動而變化。例如假設眼球進行調節,而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所得之光學系統之折射力成為將Peye 加上調節量之折射力A所得之值,則[數式2][數式3]為用以下之[數式4][數式5]表示。 [數式4]
Figure 02_image009
[數式5]
Figure 02_image011
光斑之半徑之變化率係求出[數式4]之導數,並將A=0代入時,則可得以下之式。 [數式6]
Figure 02_image013
光斑之面積的變化率係求出[數式5]之導數,並將A=0代入時,則可得以下之式。 [數式7]
Figure 02_image015
上述與面積相關之式係凸狀區域之光斑呈圓形之情形時之式。根據凸狀區域之形狀,光斑亦有可能呈環狀或其他形狀分佈,該情形時之式只要根據光斑之形狀設定即可。光量密度之式亦只要因應於凸狀區域之形狀設計,而個別地設定即可。
根據各個形狀設計,其最大偏向角δ0max 不同,視網膜上光斑之大小、光量分佈亦不同。光量密度亦有各種態樣。於專利文獻1之情形時,微小凸部之形狀為球面,不考慮像差時,視網膜上光斑呈圓形而光量均等分佈,因此,可容易算出光量密度。若為其他表面形狀之凸狀區域,則與專利文獻1之情形相比,視網膜上之光斑形狀改變,光量亦有可能會不均等分佈。另一方面,相對於光斑面積之調節的變化率可直接求出。並且,關於光量密度,例如亦可求出光斑整體之平均光量密度或光斑內之最大光量密度等,而將相對於其調節之變化率作為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之評價指數。 根據[數式6]或[數式7],因調節之光斑大小的減少率係與最大偏向角δ0max 或δ0max 之平方成正比。可以說微小凸部之最大偏向角越大,則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越大。於專利文獻1之情形時,凸狀區域為球面,最大偏向角與凸狀區域之半徑成正比。若增大凸狀區域,則可增大最大偏向角,但於凸狀區域之間隔確定之情形時,基底部分之面積變小,因此,會被認為配戴感降低。為了解決此一矛盾,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則構成為,即,將凸狀區域分成中央部與周邊部,中央部具有與基底區域大致相同之折射力,而周邊部使發散光入射至視網膜上。
若採用上述之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之評價方法,則可設計近視抑制效果最佳之表面。此意味著可採用各種面形狀之凸狀區域,然後恰當地評價此時之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其結果,凸狀區域之面形狀不受限定。
又,當產生發散波面入射至視網膜之狀況時,瞳孔直徑之範圍內所配置之凸狀區域的數量或配置不受限定。對於該理由,以下使用下述之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的構造來說明。
圖2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1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
圖3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之各者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
如圖3所示,於瞳孔直徑之範圍內配置複數個凸狀區域之情形時,分別於視網膜上形成有限大小之光斑。又於各凸狀區域沿著眼鏡鏡片之表面配置之情形時,其整體不會產生稜鏡,通過配置位置之主光線則與無凸區域時之眼鏡鏡片之對應位置之光線一致,而會聚成視網膜上之影像。
因此,於該情形時,所有凸狀區域之光斑的中心位置一致,不會看見有重像。又,若所有凸狀區域之表面形狀相同,則光斑於視網膜上完全一致地重疊。為了調節而加上折射力A時,各光斑之中心沿著各主光線錯開地重疊。錯開量係與凸區域之間隔成正比。
雖然所有凸區域之光斑錯開但只要計算合併形成之光斑之大小、因面積調節之變化率、及/或因光量密度之平均值或最大值等之調節之變化率,而對近視抑制效果進行評價,如此即可。
<眼鏡鏡片之一具體例> 複數個凸狀區域之配置的態樣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根據凸狀區域自外部之視認性、因凸狀區域之設計性賦予、因凸狀區域之折射力調整等觀點來決定。
亦可於鏡片中心之周圍在圓周方向及徑向上等間隔地呈島狀(即,以不相互鄰接而相隔之狀態)配置大致圓形之凸狀區域(實施例1等)。凸狀區域於俯視下之配置的一例,可列舉出,以各凸部區域之中心成為正三角形之頂點的方式各別獨立地分離配置(各凸狀區域之中心配置於蜂巢構造之頂點)之例。
但是,本發明之態樣並不限定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內容。即,凸狀區域並不限定為不相互鄰接而相隔之狀態,其亦可相互接觸(實施例2等),亦可以於俯視下相互重疊之方式配置(實施例3等),還可採用如聯成一串般非獨立之配置。
各凸狀區域可例如構成如下。凸狀區域之直徑宜為0.6~2.0 mm左右。凸狀區域之突出高度(突出量)宜為0.1~10 μm左右、較佳為0.4~1.0 μm左右或0.5~2.0 μm。凸狀區域之周邊部之折射力最大之部分宜設定為較未形成凸狀區域之區域之折射力大2.50~30屈光度左右。
鏡片基材例如可由硫胺甲酸乙酯、烯丙基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環硫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材料形成。再者,作為構成鏡片基材之樹脂材料,亦可選擇可獲得所需之折射度之其他樹脂材料。又,其亦可設為無機玻璃製之鏡片基材而非樹脂材料。
硬塗膜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或紫外線(UV,Ultraviolet)硬化性樹脂而形成。硬塗膜可藉由使用使鏡片基材浸漬於硬塗液之方法或旋轉塗佈等而形成。藉由此種硬塗膜之被覆,可實現眼鏡鏡片耐久性之提高。
抗反射膜可例如藉由利用真空蒸鍍將ZrO2 、MgF2 、Al2 O3 等抗反射劑成膜而形成。藉由此種抗反射膜之被覆,可實現透過眼鏡鏡片之影像視認性之提高。
如上所述,於鏡片基材之物體側之面形成有複數個凸狀區域。因此,若藉由硬塗膜及抗反射膜被覆該面,則仿照鏡片基材中之凸狀區域,藉由硬塗膜及抗反射膜亦被形成複數個凸狀區域。
製造眼鏡鏡片時,首先,利用鑄塑聚合等公知之成形法成形鏡片基材。例如,利用具有設有複數個凹部之成形面的成形模具,進行利用鑄塑聚合之成形,藉此,可獲得於至少一個表面具有凸狀區域之鏡片基材。 然後,在獲得鏡片基材後,繼而,於該鏡片基材之表面成膜硬塗膜。硬塗膜可藉由使用使鏡片基材浸漬於硬塗液之方法或旋轉塗佈等而形成。 成膜硬塗膜後,進而,於該硬塗膜之表面成膜抗反射膜。硬塗膜可藉由利用真空蒸鍍將抗反射劑成膜而形成。 藉由此種程序之製造方法,可獲得於物體側之面具有朝向物體側突出之複數個凸狀區域的眼鏡鏡片。
經過以上之步驟而形成之覆膜的膜厚亦可設為例如0.1~100 μm(較佳為0.5~5.0 μm、進而較佳為1.0~3.0 μm)之範圍。但是,覆膜之膜厚係根據覆膜所要求之功能而決定,並不限定於所例示之範圍。
亦可於覆膜上進而形成一層以上之覆膜。此種覆膜之一例,可列舉出抗反射膜、撥水性或親水性之防污膜、防霧膜等各種覆膜。該等覆膜之形成方法可適用公知技術即可。 [實施例]
以下表示實施例而對本發明具體地進行說明。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之實施例。
若將本項目中記載之各實施例進行分類則如以下之表1所記載。 [表1]
   第2部分(周邊部) 之形狀 瞳孔直徑內之 散焦區域之個數 俯視下之散焦區域 彼此之距離 偏向角曲線 之插補態樣
實施例1 球面 7 相隔 直線
實施例2 球面 19 接觸 直線
實施例3 球面 7 重疊 直線
實施例4 旋轉對稱非球面 7 相隔 直線
實施例5 旋轉對稱非球面 7 相隔 曲線
實施例6 旋轉對稱非球面 7 重疊 直線
實施例7 旋轉對稱非球面 7 重疊 曲線
實施例8 旋轉對稱非球面 19 重疊 曲線
<實施例1> 製作以下之眼鏡鏡片。再者,眼鏡鏡片僅由鏡片基材構成,且不對鏡片基材進行其他物質之積層。作為驗光處方度數,S(球面度數)設為0.00 D,C(散光度數)設為0.00 D。於實施例1中,於俯視下使凸狀區域彼此相隔。 ・鏡片基材之俯視下之直徑:100 mm ・鏡片基材之種類:PC(聚碳酸酯) ・鏡片基材之折射率:1.589 ・鏡片基材之基底區域之折射力:0.00 D ・凸狀區域之形成面:物體側之面 ・形成有凸狀區域之範圍:與鏡片中心相距半徑20 mm之圓內(但是,將與鏡片中心相距半徑3.8 mm之圓作為內切圓之正六邊形狀之區域除外) ・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形狀:正圓(直徑1.2 mm) ・凸狀區域之中央部之直徑:0.60 mm ・凸狀區域之中心處之折射力:與基底區域之折射力相同 ・凸狀區域之周邊部之形狀:球面 ・凸狀區域之根部(與基底區域之邊界附近)處之偏向角:7.22分(相當於凸狀區域為球面時折射力為3.5 D)。 再者,與該偏向角對應之折射力P可由P=dδ/dr[δ之單位為弧度(但是,以下有時亦省略單位,圖中以分表示)]求出。 ・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配置:以各凸狀區域之中心成為正三角形之頂點之方式各自獨立地分離配置(各凸狀區域之中心配置於蜂巢構造之頂點) ・各凸狀區域間之間距(凸狀區域之中心間的距離):1.4 mm ・瞳孔直徑內之凸狀區域的數量:7個 再者,此處之PSF由於採用近軸近似,故未使用眼球模型。
圖4(a)係表示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凸狀區域以蜂巢構造分離配置且彼此相隔之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4(b)係將其中3個凸狀區域放大之概略俯視圖,圖4(c)係1個凸狀區域之概略側視圖。 圖5(a)係表示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態樣的概略俯視圖,圖5(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於該設計中,在圖5(b)中所存在之三角形內,(基底區域+凸狀區域中央部之面積):凸狀區域周邊部面積成為50:50。即,設計成將鏡片上之驗光處方度數區域面積:抑制近視加深的功能區域面積保持為50:50。 圖6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1的圖。偏向角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8]表示。 [數式8]
Figure 02_image017
圖7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1的圖。剖面倍率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9]表示。 [數式9]
Figure 02_image019
圖8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1的圖。
視角係將注視線以外之物體點與眼球入射瞳連接之直線與注視線之角度。上述物體點於視網膜上之影像與視網膜上中央凹之距離與視角成正比。因此,PSF之橫軸經常設為視角而代替視網膜上位置。
圖6所示的圖亦稱為偏向角曲線,偏向角曲線之斜率相當於折射力。於實施例1中,凸狀區域之中央部設為與基底區域之折射力相同之0.00 D,於作為中央部之半徑0.3 mm之區域內,偏向角曲線之斜率為零。另一方面,若為周邊部則偏向角δ之絕對值呈直線狀地增加。直線之延長線通過原點。此表示自中央部與周邊部之邊界朝向周邊部與基底區域之邊界,為球面形狀且折射力固定。 如圖7所示,包含凸部區域之軸的剖面曲線之倍率((折射率-1)×曲率)固定,於中央部為0.0 D,且於周邊部為3.5 D。
如圖8所示,於視角間14.44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零視角時之光量密度由直徑0.3 mm之凸狀區域的中央部處之光束形成。該區域與凸部區域以外之基底區域一起實現驗光處方度數,於視網膜上之位置A形成影像。
與此同時,如圖8所示,於視角之絕對值較大之部分,光量密度亦增加。此係由發散光引起之光量密度。藉由在零視角以外之視角確保光量密度,可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而且,較佳為於圖8中,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為零。即,較佳為於零視角處之光量密度的峰值之外側(相對於零視角而言為正側及負側)存在光量密度為零之視角。並且,較佳為在相對於其光量密度為零之視角而言,更外側(相對於零視角而言更正側及更負側)使光量密度大於零。PSF之零視角之附近、即零視角處之光量密度的峰值之外側(相對於光量密度為零之視角而言更正側及更負側)之光量密度會引起視網膜影像之對比度降低,因此,可以說該凸狀區域之設計與專利文獻1之設計相比,可獲得對比度降低較少之視網膜影像。
<實施例2> 製作以下各點與實施例1不同之眼鏡鏡片。於實施例2中,於俯視下使凸狀區域相互接觸。除以下各點以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其他條件如實施例1及表1所記載。 ・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形狀:正圓(直徑0.8 mm) ・凸狀區域之中央部之直徑:0.54 mm ・凸狀區域之根部(與基底區域之邊界附近)處之偏向角:7.22分(相當於凸狀區域為球面時折射力為5.25 D)。 ・各凸狀區域間之間距(凸狀區域之中心間之距離):0.8 mm ・瞳孔直徑內之凸狀區域之數量:19個
圖9(a)係表示實施例2中於瞳孔直徑內凸狀區域以蜂巢構造分離配置且相互接觸之情形的概略俯視圖,表示於瞳孔大小之直徑4 mm圓內存在19個凸狀區域。圖9(b)係將其中3個凸狀區域放大之概略俯視圖,其示出各個大小及間隔。於該設計中,在圖9(b)中所存在之三角形內,(基底區域+凸狀區域中央部之面積):凸狀區域周邊部面積成為50:50。即,設計成將鏡片上驗光處方度數區域面積:抑制近視加深的功能區域面積維持為50:50。 圖10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2的圖。偏向角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0]表示。 [數式10]
Figure 02_image021
圖11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2的圖。剖面倍率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1]表示。 [數式11]
Figure 02_image023
圖12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2的圖。
如圖12所示,於視角間14.44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為零。與實施例1同樣地,若為實施例2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
<實施例3> 圖13(a)係表示實施例3中眼鏡鏡片之凸狀區域以蜂巢構造分離配置且彼此重疊之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13(b)係將其中3個凸狀區域放大之概略俯視圖。相鄰之圓形凸狀區域具有重疊部分,具有共通之弦並設為邊界線。當凸狀區域擴大而相鄰之凸狀區域之間的基底區域完全消失時,凸狀區域與周圍6個凸狀區域之邊界線呈正六邊形,各凸狀區域之形狀呈六邊形。 圖14(a)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3之眼鏡鏡片的複數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形的概略側視圖,圖14(b)係利用圖14(a)獲得之影像之概略圖。各凸狀區域之周邊部外側呈六邊形,中央部與周邊部之邊界為圓,因此,形成於視網膜之光斑亦成為外側六邊形且內側圓之形狀。 圖15(a)係表示實施例3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形的概略俯視圖,圖15(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製作於以下各點與實施例1不同之眼鏡鏡片。於實施例3中,於俯視下使凸狀區域彼此重疊。其他條件如實施例1及表1所記載。
再者,於實施例3中,以於圖15(b)之倒正三角形之部分中央部之面積與周邊部之面積成為1:1的方式決定中央部之大小。
除以下各點以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 ・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形狀:正六邊形(直徑1.512 mm) ・凸狀區域之中央部之直徑:0.972 mm ・凸狀區域之最大半徑位置(與基底區域之邊界六邊形之角部分)處之偏向角:9.095分(相當於凸狀區域為球面時折射力為3.5 D)。 ・各凸狀區域間之間距(凸狀區域之中心間之距離):1.309 mm
圖16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3的圖。偏向角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2]表示。 [數式12]
Figure 02_image025
圖17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3的圖。剖面倍率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3]表示。 [數式13]
Figure 02_image027
圖18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3的圖。
如圖18所示,於視角間18.19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為零。與實施例2同樣地,若為實施例3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
<實施例4> 製作於以下各點與實施例1不同之眼鏡鏡片。於實施例4中,將周邊部設為旋轉對稱非球面形狀,其剖面曲線設為曲率固定之圓弧。再者,該圓弧之旋轉軸偏離圓弧形成之圓之中心,因此,形成旋轉對稱非球面形狀。以下記載之「旋轉對稱非球面」之構造如上所述。於俯視下使凸狀區域彼此相隔。除以下各點以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其他條件如實施例1及表1所記載。 ・凸狀區域之周邊部之形狀:旋轉對稱非球面(靠近基底區域之外側偏向角為10.0分,靠近中央部之內側偏向角為2.5分) ・各凸狀區域間之間隔(凸狀區域之中心間之距離):1.4 mm
圖19(a)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4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形的概略側視圖,圖19(b)係利用圖19(a)獲得之影像之概略圖,圖19(c)係1個凸狀區域之概略側視圖。 圖20(a)係表示實施例4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態樣的概略俯視圖,圖20(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21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偏向角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4]表示。 [數式14]
Figure 02_image029
。 圖22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剖面倍率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5]表示。 [數式15]
Figure 02_image031
圖23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
如圖23所示,於視角間20.0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若為實施例4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再者,與上文所記載之實施例相比,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成為零附近時之視角範圍變窄,但於零視角以外之視角處則可確保光量密度,可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與實施例1相比,PSF之分佈半徑之δ0max 相較7.22分擴大至10.0分,可期待更高之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實施例5> 製作於以下各點與實施例4不同之眼鏡鏡片。於實施例5中,於俯視下使凸狀區域彼此相隔。除以下方面以外,設為與實施例4相同。其他條件如實施例4及表1所記載。
圖24(a)係表示實施例5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24(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25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偏向角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6]表示。 [數式16]
Figure 02_image033
圖26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剖面倍率函數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7]表示。 [數式17]
Figure 02_image035
圖27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5的圖。 如圖27所示,於視角間20.0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若為實施例5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再者,與上文所記載之實施例相比,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成為零附近時之視角範圍變窄,但於零視角以外之視角處則可確保光量密度,可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與實施例4相比,PSF之分佈半徑δ0max 相同,為10.0分,但周邊之分佈較高而整體上變得平坦。藉此,可容易感知視網膜上光量分佈之大小變化,可期待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提高。
<實施例6> 於實施例6中,製作於以下各點與實施例4不同之眼鏡鏡片。 ・於俯視下使凸狀區域彼此重疊。 ・一面擴大各凸狀區域之大小,一面維持在4 mm直徑圓內存在7個凸狀區域。
圖28(a)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6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圖28(b)係利用圖28(a)獲得之影像之概略圖。
圖29(a)係表示實施例6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態樣的概略俯視圖,圖29(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再者,於實施例6中,以於實施例3之圖13(b)之倒正三角形(以下,關於倒正三角形情況相同)之部分中央部之面積與周邊部之面積成為1:1的方式決定中央部之大小。
除以下各點以外,設為與實施例4相同。 ・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形狀:正六邊形(最大徑1.512 mm) ・凸狀區域之中央部之直徑:0.972 mm ・凸狀區域之周邊部之形狀:剖面倍率12.936 D之圓弧形狀之旋轉對稱非球面(靠近基底區域之外側偏向角為15.0分,靠近中央部之內側偏向角為3.0分) ・各凸狀區域間之間距(凸狀區域之中心間之距離):1.309 mm
圖30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6的圖。偏向角曲線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8]表示。 [數式18]
Figure 02_image037
圖31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6的圖。剖面倍率曲線之式由以下之[數式19]表示。 [數式19]
Figure 02_image039
圖32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6的圖。
如圖32所示,於視角間30.0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若為實施例6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再者,與上文所記載之實施例相比,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成為零附近時之視角範圍變窄,但於零視角以外之視角處可確保光量密度,可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實施例7> 實施例7於以下各點與實施例6不同。 ・凸狀區域之周邊部之形狀:曲率變化之剖面曲線之旋轉對稱非球面(靠近基底區域之外側偏向角為15.0分,靠近中央部之內側偏向角為3.0分) 其他條件如實施例6及表1所記載。 圖33(a)係表示實施例7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態樣的概略俯視圖,圖33(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再者,於實施例7中,以於實施例3之圖13(b)之倒正三角形(以下,關於倒正三角形情況相同)之部分中央部之面積與周邊部之面積成為1:1的方式決定中央部之大小。 圖34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7的圖。偏向角曲線之式由以下之[數式20]表示。 [數式20]
Figure 02_image041
圖35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7的圖。剖面倍率曲線之式由以下之[數式21]表示。 [數式21]
Figure 02_image043
圖36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7的圖。
如圖36所示,於視角直徑30.0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若為實施例7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再者,與上文所記載之實施例相比,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成為零附近時之視角範圍變窄,但於零視角以外之視角處則可確保光量密度,可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與實施例6相比,PSF之分佈半徑之δ0max 相同,為15.0分,但周邊之分佈較高而整體上變得平坦。藉此,容易感知視網膜上光量分佈之大小變化,可期待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提高。
<實施例8> 實施例8於以下各點與實施例7不同。 ・於鏡片上直徑4 mm圓範圍內有19個凸狀區域。 ・凸狀區域之俯視下之形狀:正六邊形(最大徑0.9177 mm) ・凸狀區域之中央部之直徑:0.5901 mm ・凸狀區域之周邊部之形狀:曲率變化之剖面曲線之旋轉對稱非球面(靠近基底區域之外側偏向角為10.0分,靠近中央部之內側偏向角為2.0分) ・各凸狀區域間之間距(凸狀區域之中心間之距離):0.7947 mm 其他條件如實施例7及表1所記載。 圖37(a)係表示實施例8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態樣的概略俯視圖,圖37(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再者,於實施例7中,以於實施例3之圖13(b)之倒正三角形(以下,關於倒正三角形情況相同)之部分中央部之面積與周邊部之面積成為1:1的方式決定中央部之大小。 圖38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8的圖。偏向角曲線之式由以下之[數式22]表示。 [數式22]
Figure 02_image045
圖39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8的圖。剖面倍率曲線之式由以下之[數式23]表示。 [數式23]
Figure 02_image047
圖40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8的圖。
如圖40所示,於視角直徑20.0分之間,零視角時光量密度非常高,若為實施例8之眼鏡鏡片則可良好地視認物體。再者,與上文所記載之實施例相比,於零視角附近之視角處光量密度成為零附近時之視角範圍變窄,但於零視角以外之視角處則可確保光量密度,可發揮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與實施例7同樣地,PSF之分佈於周邊較高而整體上變得平坦。藉此,可容易感知視網膜上光量分佈之大小變化,可期待抑制近視加深的效果提高。與實施例7相比,瞳孔大小內之凸狀區域之數量更多,視線移動時感覺到之光之晃動較少,可期待配戴感提高。
以上之實施例之PSF計算係將眼鏡與眼球模型處理成一個理想光學系統,光線亦全部以近軸近似進行計算。實際之眼球光學系統具有像差,狀況更複雜,但基本關係、例如發散光入射至視網膜時基於調節微動之大小之變化方向等變化不大。
圖41係PSF計算之說明圖。 詳細而言,圖41(a)係將距入射瞳之中心(即眼鏡鏡片上之中心)之半徑位置r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設為Y軸時δ相對於r增加單調遞增之說明用圖。圖41(b)與圖41(c)係用以導出入射至凸狀區域之光量密度與視網膜上光斑之光量密度之關係的圖。
於圖41(b)中,假設入射瞳(凸狀區域)之均等分佈光量之光量密度為e時,位置r處之dr範圍之環狀區域之面積成為2πrdr,該區域內之光量成為2πredr。 於圖41(c)中,在位置r處之偏向角座標系統中位置δ處之dδ範圍之環之面積為2πδdδ,因此,光量密度成為(2πredr)/(2πδdδ)=e×r/(δ(dδ/dr))。 其結果,PSF由以下之式表示。 [數式24]
Figure 02_image049
A:位置 B:點 h1 :高度 P:剖面倍率 r:半徑位置 δ:偏向角
圖1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眼鏡鏡片之1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 圖2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1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 圖3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之各者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 圖4(a)係表示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凸狀區域以蜂巢構造分離配置且彼此相隔之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4(b)係將其中3個凸狀區域放大之概略俯視圖,圖4(c)係1個凸狀區域之概略側視圖。 圖5(a)係表示實施例1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5(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6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1的圖。 圖7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1的圖。 圖8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點擴散函數(PSF,Point Spread Function)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1的圖。 圖9(a)係表示實施例2中在瞳孔直徑內凸狀區域以蜂巢構造分離配置且相互接觸之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9(b)係將其中3個凸狀區域放大之概略俯視圖。 圖10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2的圖。 圖11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2的圖。 圖12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2的圖。 圖13(a)係表示實施例3中眼鏡鏡片之凸狀區域以蜂巢構造分離配置且相互重疊之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13(b)係將其中3個凸狀區域放大之概略俯視圖。相鄰之圓形凸狀區域具有重疊部分,具有共通之弦並設為邊界線。當凸狀區域擴大而相鄰之凸狀區域之間的基底區域完全消失時,凸狀區域與周圍6個凸狀區域之邊界線呈正六邊形,各凸狀區域之形狀呈六邊形。 圖14(a)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3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圖14(b)係利用圖14(a)獲得之影像的概略圖。 圖15(a)係表示實施例3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15(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16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3的圖。 圖17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3的圖。 圖18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3的圖。 圖19(a)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4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圖19(b)係利用圖19(a)獲得之影像之概略圖,圖19(c)係1個凸狀區域之概略側視圖。 圖20(a)係表示實施例4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20(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21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 圖22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 圖23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4的圖。 圖24(a)係表示實施例5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24(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25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5的圖。 圖26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5的圖。 圖27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5的圖。 圖28(a)係表示將驗光處方度數之眼鏡鏡片與眼球合併視為一個光學系統時,來自無限遠方物體之入射光束通過實施例6之眼鏡鏡片之複數個凸狀區域入射至視網膜上之情況的概略側視圖,圖28(b)係利用圖28(a)獲得之影像之概略圖。 圖29(a)係表示實施例6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29(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30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6的圖。 圖31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6的圖。 圖32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6的圖。 圖33(a)係表示實施例7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33(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34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7的圖。 圖35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7的圖。 圖36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7的圖。 圖37(a)係表示實施例8之眼鏡鏡片之4 mm大小圓內(設想為瞳孔大小)所配置之凸狀區域之數量與情況的概略俯視圖,圖37(b)係表示其中鄰接之3個凸狀區域之大小與間隔的俯視圖。 圖38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偏向角δ[分]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8的圖。 圖39係將距凸狀區域之中心之半徑位置[mm]設為X軸且將剖面倍率P[D]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8的圖。 圖40係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PSF之值(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之實施例8的圖。 圖41(a)至(c)係PSF計算之說明圖。

Claims (6)

  1. 一種眼鏡鏡片,其具備: 基底區域,其使自物體側之面入射之光束自眼球側之面出射,並經由眼睛會聚至視網膜上之位置A;及 複數個散焦區域,其等與上述基底區域相接; 上述散焦區域包含第1部分與第2部分,第1部分之折射力係上述基底區域之折射力之±0.12 D之範圍內之值,且 通過上述散焦區域中之第2部分之光束以發散光之形式入射至上述位置A。
  2. 如請求項1之眼鏡鏡片,其中,上述第2部分呈球面形狀。
  3. 如請求項1之眼鏡鏡片,其中,上述第2部分呈非球面之曲面形狀。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鏡鏡片,其中,上述散焦區域係凸狀區域,上述眼鏡鏡片係抑制近視加深的鏡片。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眼鏡鏡片,其中,散焦區域之第1部分對基底區域不具有追加稜鏡作用。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眼鏡鏡片,其中,於將視角[分]設為X軸且將光量密度設為Y軸時的圖中,於零視角處之光量密度的峰值之外側,光量密度為零,於相對於其光量密度為零之視角而言更外側,光量密度大於零。
TW110103344A 2020-03-17 2021-01-29 眼鏡鏡片 TWI848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6050 2020-03-17
JP2020046050 2020-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6865A true TW202136865A (zh) 2021-10-01
TWI848205B TWI848205B (zh) 2024-07-11

Family

ID=77770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3344A TWI848205B (zh) 2020-03-17 2021-01-29 眼鏡鏡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3972A1 (zh)
EP (1) EP4123362A4 (zh)
JP (1) JP7358619B2 (zh)
KR (1) KR20220100981A (zh)
CN (1) CN114930229B (zh)
TW (1) TWI848205B (zh)
WO (1) WO20211868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5556A1 (zh) * 2021-10-22 2023-04-27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90518A1 (en) * 2022-12-21 2024-06-26 Essilor International Spectacle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74526B2 (en) * 2007-08-27 2015-03-10 Amo Groningen B.V. Multizonal lens with extended depth of focus
US8950860B2 (en) * 2010-09-09 2015-02-10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arding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TWI497150B (en) * 2011-12-25 2015-08-21 Multi-focal optical lenses
CN104678572B (zh) * 2013-11-29 2018-04-27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眼镜片
SG10201400920RA (en) * 2014-03-24 2015-10-29 Menicon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xial growth with an ocular lens
US9638936B2 (en) * 2014-08-20 2017-05-02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High plus treatment zone lens design for preventing and/or slowing myopia progression
EP4009048A1 (en) 2015-03-27 2022-06-08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tegrated metabolic baseline and potential of living cells
US11061255B2 (en) * 2015-06-23 2021-07-13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Ophthalmic lens comprising lenslets for preventing and/or slowing myopia progression
US10268050B2 (en) * 2015-11-06 2019-04-23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pectacle lens
AU2017351635C1 (en) * 2016-10-25 2023-08-03 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 Limited Devices, systems and/or methods for myopia control
EP3816712A4 (en) * 2018-06-29 2022-03-30 Hoya Lens Thailand Ltd. GLASSES
WO2020004551A1 (ja) 2018-06-29 2020-01-02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眼鏡レンズ
MX2021016164A (es) * 2019-06-28 2022-08-04 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 Ltd Lentes oftalmicos y metodos para corregir, ralentizar, reducir y/o controlar la progresion de miopia.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5556A1 (zh) * 2021-10-22 2023-04-27 温州医科大学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US12111516B2 (en) 2021-10-22 2024-10-08 Shanghai Isparx Medical Co., Ltd Spectacle lens and frame glass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3362A1 (en) 2023-01-25
CN114930229B (zh) 2024-08-27
WO2021186878A1 (ja) 2021-09-23
TWI848205B (zh) 2024-07-11
JPWO2021186878A1 (zh) 2021-09-23
JP7358619B2 (ja) 2023-10-10
EP4123362A4 (en) 2024-04-10
KR20220100981A (ko) 2022-07-18
CN114930229A (zh) 2022-08-19
US20230113972A1 (en) 2023-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505332A (ja) 光学レンズ
US20220390764A1 (en) Spectacle lens
US20230229018A1 (en) Eyeglass lens
CN216434562U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TW202136865A (zh) 眼鏡鏡片
TWI847010B (zh) 眼鏡鏡片
KR102000911B1 (ko)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를 설계하는 방법
JP2021157126A (ja) 眼鏡レンズ
CN113341593B (zh) 具有离焦功能的眼镜片
US20230129377A1 (en) Spectacle lens
TW201809812A (zh) 眼科鏡片及其製造方法
TWI854093B (zh) 眼鏡鏡片
TWI856237B (zh) 眼鏡鏡片
US20240345419A1 (en) Spectacle lens
CN220752443U (zh) 一种眼镜片及眼镜
WO2023171061A1 (ja) 眼鏡レンズ、および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WO2022190610A1 (ja) 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US20240337865A1 (en) Spectacle lens
JP7571019B2 (ja) 近視を治療するための光散乱レンズおよび光散乱レンズを含む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