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0229A - 眼镜镜片 - Google Patents

眼镜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0229A
CN114930229A CN202180008874.XA CN202180008874A CN114930229A CN 114930229 A CN114930229 A CN 114930229A CN 202180008874 A CN202180008874 A CN 202180008874A CN 114930229 A CN114930229 A CN 114930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convex
axis
ligh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88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祁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Lens Thailand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Lens Thailand Ltd filed Critical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30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0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2Ophthalmic lenses having special refractive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4Myopia progression preven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眼镜镜片及其相关技术,该眼镜镜片具备:基底区域,其使从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束从眼球侧的面出射,经由眼睛而会聚于视网膜上的位置A;以及多个散焦区域,其与基底区域相接,散焦区域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屈光力是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的±0.12D的范围内的值,散焦区域中通过第二部分的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至位置A。

Description

眼镜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眼镜镜片。
背景技术
作为抑制近视等折射异常的发展的眼镜镜片,有在作为物体侧的面的凸面形成有具有与该凸面不同的曲面并从该凸面突出的多个凸状区域的眼镜镜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结构的眼镜镜片,从物体侧的面入射并从眼球侧的面射出的光束原则上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聚焦,通过了凸状区域的部分的光束在比视网膜上更靠近物体侧的位置聚焦,由此抑制近视的发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申请公开第2017/013156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通过了作为第二折射区域的多个凸状区域的光束聚光于视网膜的近前来抑制近视发展。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发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时的机理,本发明人再次进行了研究。
为了理解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机理,理解近视发展的机理是近路。
作为近视发展的机理,有调节滞后理论。近视时,本来眼球应发挥规定的调节力,但实际上眼球所发挥的调节力有时不足。该调节力的不足部分为调节滞后。
在存在调节滞后的情况下,产生通过眼球(详细而言,瞳孔)的光束会聚而形成的像存在于视网膜的深处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促进眼轴长度的延长(眼球成长),近视发展。将该假说称为调节滞后理论。
直接检测该像存在于视网膜的深处还是存在于近前的传感器被认为在眼睛中不存在。另一方面,根据调节滞后理论,检测视网膜上的像的变化的某种机制应该存在于人类中。
作为该机制之一的可能性,可以考虑检测由调节微动引起的该像的变化。
例如,在该像存在于视网膜的深处的情况下,来自物体的光束在视网膜作为会聚光束入射。当眼球内的晶状体的调节力被松开(睫状体松缓而晶状体变薄)时,像进一步向里侧移动,视网膜的光斑的尺寸变大。相反地,当调节增强(睫状体张紧而晶状体变厚)时,视网膜的光斑的尺寸变小。可认为存在如下机制:通过视神经或之后的皮质产生的信息处理来检测由调节微动导致的光斑的大小的变化,发出促使眼球生长的信号,近视发展。
本说明书的“光斑”是指物体点的光通过眼镜镜片的一部分和眼球光学系统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在对焦的情况下成为一点,在不对焦的情况下(散焦的情况下)成为具有大小的光的分布。
作为检测视网膜上的像的变化的机制的另一种可能性,可举出光斑的光量密度的检测。
在照射的光量恒定的情况下,光斑的面积越小,光量密度越大。当眼球内的晶状体的调节力被松开时,像进一步向里侧移动,视网膜的光斑的光量密度变低。相反,如果调节增强,则视网膜的光斑的光量密度变高。认为存在如下机制:通过视神经或之后的皮质产生的信息处理来检测由调节微动引起的光斑光量密度的变化,发出促使眼球生长的信号,近视发展。
无论是哪种机制,作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的机理,利用基于眼球调节微动的物体点的视网膜上的光斑的尺寸的变化(或光量密度变化)的感知来抑制近视发展。即,认为每规定的眼球调节量的光斑的尺寸的变化量或光量密度变化量越大,近视发展抑制效果越高(观点1)。
如在上述调节微动中例示的那样,在该像存在于视网膜的深处的情况下,来自物体的光束在视网膜作为会聚光束入射。将会聚光束所形成的光的波面称为会聚波面。即,根据上述调节滞后理论,入射到视网膜的波面在会聚波面时近视发展。
如果这样,则相反地,如果形成发散波面入射到视网膜的状况,则能够抑制近视发展(观点2)。实际上,在专利文献1中,在眼镜镜片设置第二折射区域,与通过第一折射区域的光束会聚的焦点不同,使通过第二折射区域的光束在视网膜的近前会聚。通过第二折射区域的光束在视网膜的近前会聚意味着发散波面相对于视网膜入射。
基于上述观点1以及观点2,为了使发散光束入射到视网膜,并且增大每规定的眼球调节量的光斑的大小(或者光量密度)的变化,增大该漫射光束的发散度导致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提高。
为了增大发散光束的发散度,增大专利文献1中所说的凸状区域的尺寸(例如:直径)或屈光力(屈光力)即可。
另一方面,若增大凸状区域的尺寸,相应地,专利文献1中所说的第一折射区域(实现处方度数的基底区域)所占的面积变小。这会导致眼镜镜片的佩戴感的降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眼镜镜片的佩戴感并提高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在采用散焦区域这样的表达作为包含凸状区域的概念的基底上,想到了作为构成散焦区域的部分而设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方式。想到了在第一部分中通过具备相当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而有助于维持佩戴感,在第二部分中使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至位置A的方式。
基于上述见解,想到了以下的各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一种眼镜镜片,其具备:使从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束从眼球侧的面出射并经由眼睛会聚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的基底区域;以及与所述基底区域相接的多个散焦区域,所述散焦区域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屈光力是所述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的±0.12D的范围内的值,所述散焦区域中通过第二部分的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至所述位置A。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第一方式所述的方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为球面形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第一方式所述的方式,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为非球面的曲面形状。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为第一至第三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式,其中,所述散焦区域是凸状区域,所述眼镜镜片是近视发展抑制镜片。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第一至第四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式,其中,散焦区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基底区域不具有追加棱镜作用。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为第一至第五中任一项所述的方式,其中,在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坐标图中,在视角零处的光量密度的峰的外侧,光量密度成为零,进而在从其光量密度成为零的视角向外侧,光量密度比零高。
能够与上述的方式组合的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如下所述。
散焦区域是凸状区域。
第一部分是中央部,第二部分是周边部。
第二部分是旋转对称非球面(截面圆弧状)的曲面形状。
作为凸状区域的俯视下的配置的一例,可列举出以各凸部区域的中心成为正三角形的顶点的方式各自独立地离散配置(各凸状区域的中心配置于蜂窝结构的顶点)的例子。
凸状区域的直径优选为0.6~2.0mm左右。凸状区域的突出高度(突出量)优选为0.1~10μm左右,优选为0.5~2.0μm左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维持眼镜镜片的佩戴感并提高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眼镜镜片的1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1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分别通过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
图4的(a)是表示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凸状区域以蜂窝结构离散配置且相互分离的情形的概略俯视图,图4的(b)是放大其中3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俯视图,图4的(c)是1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侧视图。
图5的(a)是表示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5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6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1的坐标图。
图7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1的坐标图。
图8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1的坐标图。
图9的(a)是表示在实施例2中凸状区域以蜂窝结构离散配置于瞳孔直径内并且相互接触的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9的(b)是放大了其中3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2的坐标图。
图11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2的坐标图。
图12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2的坐标图。
图13的(a)是表示在实施例3中眼镜镜片的凸状区域以蜂窝结构离散配置且相互重复的情形的概略俯视图,图13的(b)是放大其中3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俯视图。相邻的圆形凸状区域存在重复的部分,但具有共同的弦而成为边界线。在凸状区域扩大且相邻的凸状区域之间的基底区域完全消失的情况下,凸状区域和周围6个凸状区域的边界线成为正六边形,各凸状区域的形状成为六边形。
图14的(a)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3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图14的(b)是通过图14的(a)得到的像的概略图。
图15的(a)是表示实施例3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15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16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3的坐标图。
图17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3的坐标图。
图18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3的坐标图。
图19的(a)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4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图19的(b)是通过图19的(a)得到的像的概略图,图19的(c)是1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侧视图。
图20的(a)是表示实施例4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20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21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
图22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
图23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
图24的(a)是表示实施例5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24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25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5的坐标图。
图26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5的坐标图。
图27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5的坐标图。
图28的(a)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6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图28的(b)是通过图28的(a)得到的像的概略图。
图29的(a)是表示实施例6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29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30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6的坐标图。
图31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6的坐标图。
图32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6的坐标图。
图33的(a)是表示实施例7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33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34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7的坐标图。
图35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7的坐标图。
图36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7的坐标图。
图37的(a)是表示实施例8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37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38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8的坐标图。
图39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8的坐标图。
图40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8的坐标图。
图41是PSF计算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叙述。以下的基于附图的说明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方式。本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制造方法的内容)记载了WO2020/004551号公报的全部记载内容。在专利文献1的记载内容与该公报的记载内容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优先该公报的记载。
本说明书中列举的眼镜镜片至少具有物体侧的面和眼球侧的面。“物体侧的面”是指在佩戴者佩戴具有眼镜镜片的眼镜时位于物体侧的表面,“眼球侧的面”是其相反、即在佩戴者佩戴具有眼镜镜片的眼镜时位于眼球侧的表面。在物体侧的面与眼球侧的面之间存在折射率为1.0以上的眼镜镜片的基材。另外,也可以考虑在物体侧的面与眼球侧的面之间具有至少一个中间面、在中间面的前后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眼镜镜片。
<眼镜镜片>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眼镜镜片如下所述。
“眼镜镜片,其具备:使从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束从眼球侧的面出射,并经由眼睛会聚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的基底区域;以及与所述基底区域相接的多个散焦区域,所述散焦区域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屈光力是所述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的±0.12D的范围内的值,所述散焦区域中通过第二部分的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到所述位置A。”
基底区域是指能够实现佩戴者的处方度数的形状的部分,是与专利文献1的第一折射区域对应的部分。
散焦区域是指该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不聚光于基于基底区域的聚光位置的区域。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凸状区域包含于散焦区域。
散焦区域所发挥的散焦力是指各散焦区域的屈光力与各散焦区域以外的部分的屈光力之差。换言之,“散焦力”是指从散焦区域的规定部位的最小屈光力和最大屈光力的平均值减去基底部分的屈光力而得到的差值。
凸状区域是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微小凸部的部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眼镜镜片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眼镜镜片同样,是近视发展抑制镜片。与专利文献1的微小凸部同样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凸状区域只要形成于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眼球侧的面、中间面中的至少任一个即可。在本说明书中,主要例示仅在眼镜镜片的物体侧的面设置了多个凸状区域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凸状区域具有通过凸状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的性质。“发散光”是指在本发明的课题的栏中叙述的发散光束(具有发散波面的光束)。即使光束通过凸状区域的哪个部分,光束也可以作为发散光入射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也可以在光束通过凸状区域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
在此基底上,作为构成凸状区域的部分设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具备相当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由此有助于佩戴感的维持,在第二部分使光束以发散光入射到位置A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
本说明书中的“屈光力”是指作为屈光力成为最小的方向a的屈光力、和屈光力成为最大的方向b(与方向a垂直的方向)的屈光力的平均值的平均屈光力。中央部的屈光力例如是指在像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那样凸状区域为小球状的区段的情况下俯视时的中心处的顶点屈光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第一部分是中央部。中央部是指凸状区域的俯视的中心(或重心,以下省略重心的记载)或其附近的部分。以后,在凸状区域中省略“俯视”的记载,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是指俯视形状。
而且,中央部具备相当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相当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是指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的±0.12D(优选为±0.10D,更优选为±0.05D)的范围内的值。
再有,中央部也存在具有一个屈光力的情况,也存在中央部的形状细微地变化而屈光力局部地变动的情况。在后者的情况下,屈光力也可以将第一区域内表面形状进行泽尼克分解,使用2次项系数来决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第二部分是周边部。周边部是指凸状区域中的与基底区域的边界(凸状区域的根部)的附近的部分,是指从中央部观察位于外侧的区域。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例示凸状区域由中央部和周边部构成的情况。从中央部观察时的外侧方向也称为从中央部朝向周边部的方向,是指从凸状区域的俯视时的中心朝向根部的方向即径向。
通过采用以上的各结构,能够在维持眼镜镜片的佩戴感的同时提高近视发展抑制效果。
<眼镜镜片的优选例和变形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眼镜镜片的优选例和变形例进行叙述。
作为凸状区域的俯视形状,列举了圆形区域,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椭圆区域。虽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区域(例如矩形),但由于有可能因该形状而产生意外的像差或产生杂散光,因此优选为圆形区域或椭圆区域。
同样地,对中央部的俯视形状也没有限定,但由于相同的理由,优选圆形区域或椭圆区域。另外,对周边部的俯视形状也没有限定,但出于相同的理由,优选圆环状区域或椭圆环状区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中央部具备相当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在近视发展抑制镜片的情况下,由于眼镜镜片本身为单焦点镜片的情况多,因此将基底区域与散焦区域的中央部为球面形状的情况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而例示。另外,在将中央部设为球面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中央部设为凸状区域的凹陷部分,设为与延长了作为球面形状的基底区域的面形状的形状相等的形状。
另一方面,作为周边部的立体形状,可举出球面形状或非球面的曲面形状。
在周边部为球面形状的情况下(后述的实施例1~3),如果发散光束入射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则对球面的曲率(屈光力)没有限定,例如优选为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的+1.0~+30D。
在周边部为非球面形状的情况下,只要发散光束入射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就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是各种截面曲线以基底球面的法线为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对称非球面(作为一个具体例,截面圆弧状)(后述的实施例4~8),也可以是曲率在从中央部朝向周边部的方向上变化的非球面,也可以是复曲面。
在周边部为非球面形状的情况下,周边部的平均屈光力(最小屈光力和最大屈光力的平均值)也可以是基极区域的屈光力的+1.0~+50D。
无论哪种情况,都优选相对于基底区域不具有追加棱镜作用。在由中央部确保佩戴感的维持的基底上,若不具有周边部的追加棱镜作用,则不会成为双像,佩戴感进一步得以维持,因此优选。
中央部与周边部的边界只要根据中央部的面积与周边部的面积之比的设定来决定即可。该比也可以考虑凸状区域以外的基底区域的面积,兼顾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发挥程度和佩戴感而任意决定。例如,在某范围的眼镜镜片区域(例如瞳孔范围内)中,以(基底区域的面积+范围内所有的凸状区域中央部的面积)∶(范围内所有的凸状区域周边部的面积)成为20∶80和80∶20之间、优选为40∶60~60∶40之间的值的方式确定该比即可。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形状。以下,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产生使发散波面入射到视网膜的状况的情况不限于作为周边部的立体形状列举的球面的凸状区域,可以有各种面形状的周边部。只要设计近视抑制效果最佳的面形状即可。但是,为此,需要适当的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评价方法。
作为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评价方法,可以考虑将相对于调节量的变化的视网膜上的光斑的面积或半径的变化率、以及相对于调节量的变化的视网膜上的光斑的(平均或最大)光量密度的变化率作为评价方法。
图1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眼镜镜片的1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
假设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与眼球合起来的光学系统的屈光力[单位:D]设为P眼睛,则其焦距为f眼睛=1/P眼睛。在此基础上,假设凸状区域为俯视时圆形区域且轴旋转对称的形状,将从圆形区域的中心离开h0的点B处的棱镜偏角[单位:弧度](以后也简称为“偏角”)设为δ0时,通过凸状区域上的点B而入射到视网膜的光束的像面上的高度h1通过不考虑像差的近轴计算(近轴近似)而成为以下的[数学式1]那样。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31
根据上述[数学式1],视网膜上的光斑的直径RPSF、光斑的面积SPSF如下求出。
[数学式2]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32
[数学式3]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33
再有,PSF是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是通过采用光线追踪法而得到的参数。PSF通过跟踪从点光源发射的多个光线,计算任意面上的光斑的光量密度而得到。然后,对多个任意的面的PSF进行比较,确定多个任意的面内光线最会聚的位置(面)。再有,光线的直径只要基于瞳孔直径来设定即可,例如也可以设为4mmφ。
在观察物体时,人眼的屈光力不是恒定的,而是不断进行调节微动来寻找最佳的焦点位置。凸状区域的光斑也因调节微动而尺寸发生变化。例如,当眼球调节而使眼镜镜片与眼球合起来的光学系统的屈光力成为将调节量的屈光力A与P眼睛相加而得到的值时,[数学式2][数学式3]表示为以下的[数学式4][数学式5]。
[数学式4]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41
[数学式5]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42
关于光斑的半径的变化率,求出[数学式4]的导函数,代入A=0时,作为以下的式子得到。
[数学式6]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43
对于光斑的面积的变化率,求出[数学式5]的导函数,代入A=0时,作为以下的式子得到。
[数学式7]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44
与上述面积相关的式子是凸状区域产生的光斑为圆形时的式子。根据凸状区域的形状,也可能存在光斑呈环状、其他形状分布的情况,但此时的式子只要根据光斑的形状来设定即可。光量密度的式子也可以根据凸状区域的形状设计而单独设定。
通过各个形状设计,最大偏角δ0max不同,视网膜上光斑的大小、光量分布也不同。光量密度也有各种各样的考虑方法。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在微小凸部的形状为球面且不考虑像差的情况下,由于视网膜上光斑为圆形且光量均等分布,因此容易计算出光量密度。如果是其他表面形状的凸状区域,则与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比,视网膜上的光斑形状发生变化,光量也可能变得不均等分布。另一方面,相对于光斑面积的调节的变化率直接求出。而且,关于光量密度,例如也可以求出光斑整体的平均光量密度、或者光斑内的最大光量密度等,将相对于该调节的变化率作为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评价指数。
根据[数学式6]或者[数学式7],基于调节的光斑尺寸的减少率与最大偏角δ0max或者δ0max的平方成比例。可以说微小凸部的最大偏角越大,近视发展抑制效果越大。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凸状区域为球面,最大偏角与凸状区域的半径成比例。若增大凸状区域,则能够增大最大偏角,但在决定凸状区域的间隔的情况下,基底部分的面积变小,因此认为佩戴感降低。为了解决该矛盾,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凸状区域分为中央部和周边部,中央部具有与基底区域大致相同的屈光力,周边部使发散光入射到视网膜上而构成。
如果采用上述近视发展抑制效果的评价方法,则能够设计近视抑制效果最佳的表面。这意味着在采用各种面形状的凸状区域的基础上,能够适当地评价此时的近视发展抑制效果。其结果,凸状区域的面形状的限定消失。
另外,在产生发散波面入射到视网膜的状况时,配置在瞳孔直径的范围内的凸状区域的数量和配置没有限定。关于其理由,以下使用后述的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1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分别通过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3中所示,在瞳孔直径的范围内配置多个凸状区域的情况下,分别在视网膜上形成有限尺寸的光斑。在沿着眼镜镜片的表面配置各个凸状区域的情况下,整体上不产生棱镜,通过配置位置的主光线与没有凸区域的情况下的眼镜镜片的相应位置的光线一致,集中于视网膜上的像。
因此,在该情况下,所有凸状区域的光斑的中心位置一致,不会看到双像。另外,如果所有的凸状区域的表面形状相同,则光斑在视网膜上完全一致地重叠。在施加了用于调节的屈光力A的情况下,各光斑的中心沿着各主光线偏离而重叠。偏移量与凸区域的间隔成比例。
计算所有凸区域的光斑偏移并相加而形成的光斑的尺寸、面积的调节引起的变化率、以及光量密度的平均值或最大值等的调节引起的变化率,进行近视抑制效果的评价即可。
<眼镜镜片的一个具体例>
多个凸状区域的配置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从凸状区域的从外部的可视性、凸状区域产生的设计性赋予、凸状区域产生的屈光力调整等观点出发来决定。
也可以在镜片中心的周围沿周向及径向等间隔地以岛状(即,相互不相邻地分离的状态)配置大致圆形状的凸状区域(实施例1等)。作为凸状区域的俯视下的配置的一例,可列举出以各凸部区域的中心成为正三角形的顶点的方式各自独立地离散配置(各凸状区域的中心配置于蜂窝结构的顶点)的例子。
不过,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并不限定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即,并不限定于凸状区域彼此不相邻地分离的状态,也可以相互接触(实施例2等),也可以以俯视时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实施例3等),也可以采用像串珠那样的非独立的配置。
各个凸状区域例如如以下那样构成。凸状区域的直径优选为0.6~2.0mm左右。凸状区域的突出高度(突出量)优选为0.1~10μm左右,优选为0.4~1.0μm左右,或者为0.5~2.0μm。优选将凸状区域的周边部的屈光力最大的部分设定为比没有形成凸状区域的区域的屈光力大2.50~30屈光度左右。
镜片基材例如由硫代氨基甲酸酯、烯丙基、丙烯酸系、环硫等热固化性树脂材料形成。再有,作为构成镜片基材的树脂材料,也可以选择得到期望的折射率的其他树脂材料。另外,也可以不是树脂材料,而是无机玻璃制的镜片基材。
硬涂膜例如使用热塑性树脂或UV固化性树脂形成。硬涂膜可以通过在硬涂液中浸渍镜片基材的方法、使用旋涂等来形成。通过这样的硬涂膜的被覆,可实现眼镜镜片的耐久性的提高。
防反射膜例如通过利用真空蒸镀将ZrO2、MgF2、Al2O3等防反射剂成膜而形成。通过这样的防反射膜的覆盖,能够实现透过眼镜镜片的像的可视性的提高。
如上所述,在镜片基材的物体侧的面形成有多个凸状区域。因此,若利用硬涂膜和防反射膜来覆盖该面,则仿照镜片基材中的凸状区域,通过硬涂膜和防反射膜也会形成多个凸状区域。
在眼镜镜片的制造中,首先,通过铸塑聚合等公知的成型法将镜片基材成型。例如,通过使用具有具备多个凹部的成型面的成型模具,进行基于铸塑聚合的成型,从而能够得到在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凸状区域的镜片基材。
然后,得到镜片基材后,接着,在该镜片基材的表面形成硬涂膜。硬涂膜可以通过在硬涂液中浸渍镜片基材的方法、使用旋涂等来形成。
在形成硬涂膜后,进一步在该硬涂膜的表面形成防反射膜。硬涂膜可以通过利用真空蒸镀形成防反射剂的膜而形成。
通过这样的步骤的制造方法,能够得到在物体侧的面具有朝向物体侧突出的多个凸状区域的眼镜镜片。
经过以上的工序而形成的被膜的膜厚例如可以为0.1~100μm(优选为0.5~5.0μm,进一步优选为1.0~3.0μm)的范围。但是,被膜的膜厚是根据被膜所要求的功能而决定的,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范围。
也可以在被膜上进一步形成一层以上的被膜。作为这样的被膜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防反射膜、防水性或亲水性的防污膜、防雾膜等各种被膜。关于这些被膜的形成方法,能够应用公知技术。
实施例
接着,示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如果将本项目中记载的各实施例分类,则如以下的表1的记载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181
<实施例1>
制作了以下的眼镜镜片。应予说明,眼镜镜片仅由镜片基材构成,不进行其他物质对镜片基材的层叠。作为处方度数,S(球面度数)为0.00D,C(散光度数)为0.00D。在实施例1中,在俯视观察时使凸状区域彼此分离。
·镜片基材的俯视时的直径:100mm
·镜片基材的种类:PC(聚碳酸酯)
·镜片基材的折射率:1.589
·镜片基材的基底区域的屈光力:0.00D
·凸状区域的形成面:物体侧的面
·形成有凸状区域的范围:从镜片中心起半径20mm的圆内(其中,将从镜片中心起半径3.8mm的圆作为内切圆的正六边形的区域除外)
·凸状区域的俯视时的形状:正圆(直径1.2mm)
·凸状区域的中央部的直径:0.60mm
·凸状区域的中心处的屈光力: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相同
·凸状区域的周边部的形状:球面
·凸状区域的根部(与基底区域的边界附近)处的偏角:7.22分(凸状区域为球面的情况下相当于屈光力3.5D)。
应予说明,与该偏角对应的屈光力P可以通过P=dδ/dr[δ的单位为弧度(不过,以后有时也省略单位。图中用分表示。)]来求出。
·凸状区域的俯视下的配置:以各凸状区域的中心成为正三角形的顶点的方式分别独立地离散配置(在蜂窝结构的顶点配置各凸状区域的中心)
·各凸状区域间的间距(凸状区域的中心间的距离):1.4mm
·瞳孔直径内的凸状区域的数:7个
另外,这里的PSF采用近轴近似,因此没有使用眼球模型。
图4的(a)是表示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凸状区域以蜂窝结构离散配置且相互分离的情形的概略俯视图,图4的(b)是放大其中3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俯视图,图4的(c)是1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侧视图。
图5的(a)是表示实施例1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情况的概略俯视图,图5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在该设计中,在图5的(b)中的三角形内,(基底区域+凸状区域中央部的面积):凸状区域周边部面积成为50:50。即,是将镜片上的处方度数区域面积:近视发展抑制功能区域面积保持为50:50的设计。
图6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1的坐标图。偏角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8]表示。
[数学式8]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01
图7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1的坐标图。截面力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9]表示。
[数学式9]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02
图8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1的坐标图。
视角是连接注视线以外的物体点和眼球入射瞳孔的直线与注视线的角度。该物体点的视网膜上的像与视网膜上中心凹的距离与视角成比例。因此,PSF的横轴可以代替视网膜上位置而成为视角。
图6中所示的坐标图也称为偏角曲线,偏角曲线的梯度相当于屈光力。在实施例1中,凸状区域的中央部设为与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相同的0.00D,在作为中央部的半径0.3mm的区域内,偏角曲线的梯度为零。另一方面,周边部的偏角δ的绝对值线性地增加。直线的延长线通过原点。这表示从中央部与周边部的边界到周边部与基底区域的边界,在球面形状下,屈光力是恒定的。
如图7中所示,包含凸部区域的轴的截面曲线的力((折射率-1)×曲率)在中央部为0.0D,在周边部恒定为3.5D。
如图8中所示,在视角间14.44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变得非常高。视角为零的光量密度由直径为0.3mm的凸状区域的中央部的光束形成。该区域与凸部区域以外的基底区域一起实现处方度数,在视网膜上的位置A形成像。
与此同时,如图8中所示,在视角的绝对值大的部分,光量密度也增加。这是起因于发散光的光量密度。通过在视角零以外的视角下确保光量密度,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而且,优选的是,在图8中,在视角零附近的视角中,光量密度为零。即,优选在视角为零的光量密度的峰的外侧(从视角零到正侧及负侧)存在光量密度为零的视角。而且,优选进一步在从其光量密度成为零的视角向外侧(从视角零起进一步正侧及进一步负侧)使光量密度比零高。由于PSF的视角为零的附近、即视角为零的光量密度的峰的外侧(从光量密度为零的视角起进一步正侧及进一步负侧)的光量密度带来视网膜像的对比度降低,因此可以说该凸状区域的设计可得到对比度降低比专利文献1的设计少的视网膜像。
<实施例2>
在以下的方面,制作与实施例1不同的眼镜镜片。在实施例2中,在俯视观察时使凸状区域彼此接触。除了以下方面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其他的条件如实施例1及表1所记载。
·凸状区域的俯视时的形状:正圆(直径0.8mm)
·凸状区域的中央部的直径:0.54mm
·凸状区域的根部(与基底区域的边界附近)处的偏角:7.22分(凸状区域为球面的情况下相当于屈光力5.25D)。
·各凸状区域间的间距(凸状区域的中心间的距离):0.8mm
·瞳孔直径内的凸状区域的数:19个
图9的(a)是表示在实施例2中凸状区域以蜂窝结构离散配置于瞳孔直径内并且相互接触的情形的概略俯视图,表示在瞳孔尺寸的直径4mm圆内进入19个凸状区域。图9的(b)是放大了其中3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俯视图,示出了各个尺寸、间隔。在该设计中,在图9的(b)的三角形内,(基底区域+凸状区域中央部的面积):凸状区域周边部面积成为50:50。即,为镜片上处方度数区域面积:近视发展抑制功能区域面积保持为50:50的设计。
图10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2的坐标图。偏角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0]表示。
[数学式10]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21
图11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2的坐标图。截面力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1]表示。
[数学式11]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22
图12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2的坐标图。
如图12中所示,在视角间14.44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非常高,在视角为零的附近的视角下,光量密度成为零。与实施例1同样地,如果是实施例2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
<实施例3>
图13的(a)是表示实施例3中眼镜镜片的凸状区域以蜂窝结构离散配置且相互重复的情形的概略俯视图,图13的(b)是放大其中3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俯视图。相邻的圆形凸状区域存在重复的部分,但具有共同的弦而成为边界线。在凸状区域扩大且相邻的凸状区域之间的基底区域完全消失的情况下,凸状区域和周围6个凸状区域的边界线成为正六边形,各凸状区域的形状成为六边形。
图14的(a)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3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情形的概略侧视图,图14的(b)是根据图14的(a)得到的像的概略图。各凸状区域的周边部外侧为六边形,中央部与周边部的边界为圆,因此形成于视网膜的光斑也成为外侧六边形、内侧圆的形状。
图15的(a)是表示实施例3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样子的概略俯视图,图15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在以下的方面,制作与实施例1不同的眼镜镜片。在实施例3中,在俯视观察时使凸状区域彼此重叠。其他的条件如实施例1及表1所记载。
另外,在实施例3中,在图15的(b)的倒正三角形的部分中,以中央部的面积与周边部的面积成为1:1的方式决定中央部的尺寸。
除了以下方面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
·凸状区域的俯视时的形状:正六边形(直径1.512mm)
·凸状区域的中央部的直径:0.972mm
·凸状区域的最大半径位置(与基底区域的边界六边形的角部分)处的偏角:9.095分(凸状区域为球面的情况下相当于屈光力3.5D)。
·各凸状区域间的间距(凸状区域的中心间的距离):1.309mm
图16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3的坐标图。偏角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2]表示。
[数学式12]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31
图17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3的坐标图。截面力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3]表示。
[数学式13]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32
图18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3的坐标图。
如图18中所示,在视角间18.19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非常高,在视角为零的附近的视角下,光量密度成为零。与实施例2同样地,如果是实施例3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
<实施例4>
在以下的方面,制作与实施例1不同的眼镜镜片。在实施例4中,将周边部设为旋转对称非球面形状,将其截面曲线设为曲率恒定的圆弧。另外,该圆弧的旋转轴从圆弧所形成的圆的中心偏离,因此形成旋转对称非球面形状。以下记载的“旋转对称非球面”的结构如上所述。在俯视时,使凸状区域彼此分离。除了以下方面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其他的条件如实施例1及表1所记载。
·凸状区域的周边部的形状:旋转对称非球面(靠近基底区域的外侧偏角为10.0分,靠近中央部的内侧偏角为2.5分)
·各凸状区域间的间隔(凸状区域的中心间的距离):1.4mm
图19的(a)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4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样子的概略侧视图,图19的(b)是根据图19的(a)得到的像的概略图,图19的(c)是1个凸状区域的概略侧视图。
图20的(a)是表示实施例4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样子的概略俯视图,图20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21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偏角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4]表示。
[数学式14]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41
图22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截面力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5]表示。
[数学式15]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42
图23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
如图23中所示,在视角间20.0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变得非常高,如果是实施例4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另外,与此前记载的实施例相比,虽然在视角零的附近的视角中,光量密度成为零附近时的视角宽度变窄,但在视角零以外的视角中能够确保光量密度,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与实施例1相比,PSF的分布半径的δ0max比7.22分扩大至10.0分,能够期待更高的近视发展抑制效果。
<实施例5>
在以下的方面,制作与实施例4不同的眼镜镜片。在实施例5中,在俯视观察时使凸状区域彼此分离。除了以下的方面以外,与实施例4相同。其他的条件如实施例4及表1所记载。
图24的(a)是表示实施例5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样子的概略俯视图,图24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图25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偏角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6]表示。
[数学式16]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51
图26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4的坐标图。截面力函数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7]表示。
[数学式17]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52
图27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5的坐标图。
如图27中所示,在视角间20.0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变得非常高,如果是实施例5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另外,与此前记载的实施例相比,虽然在视角零的附近的视角中,光量密度成为零附近时的视角宽度变窄,但在视角零以外的视角中能够确保光量密度,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与实施例4相比,PSF的分布半径的δ0max为10.0分,相同,但周边的分布高且整体上变得平坦。由此,容易感知视网膜上光量分布的大小的变化,能够期待近视发展抑制效果提高。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制作在以下的方面与实施例4不同的眼镜镜片。
·俯视观察时,使凸状区域彼此重叠。
·一边扩大各个凸状区域的尺寸,一边维持凸状区域7个进入4mm直径圆内。
图28的(a)是表示在将处方度数的眼镜镜片和眼球一起考虑为一个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物体的入射光束通过实施例6的眼镜镜片的多个凸状区域而入射到视网膜上的样子的概略侧视图,图28的(b)是根据图28的(a)得到的像的概略图。
图29的(a)是表示实施例6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样子的概略俯视图,图29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另外,在实施例6中,决定中央部的尺寸,使得在实施例3的图10的(b)的倒正三角形(以后,关于倒正三角形也相同)的部分中中央部的面积与周边部的面积成为1:1。
除了以下的方面以外,与实施例4相同。
·凸状区域的俯视时的形状:正六边形(最大直径1.512mm)
·凸状区域的中央部的直径:0.972mm
·凸状区域的周边部的形状:截面力12.936D的圆弧形状的旋转对称非球面
(靠近基底区域的外侧偏角为15.0分,靠近中央部的内侧偏角为3.0分)
·各凸状区域间的间距(凸状区域的中心间的距离):1.309mm
图30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6的坐标图。偏角曲线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8]表示。
[数学式18]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71
图31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6的坐标图。截面力曲线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19]表示。
[数学式19]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72
图32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6的坐标图。
如图32中所示,在视角间30.0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变得非常高,如果是实施例6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另外,与此前记载的实施例相比,虽然在视角零的附近的视角中,光量密度成为零附近时的视角宽度变窄,但在视角零以外的视角中能够确保光量密度,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
<实施例7>
实施例7在以下方面与实施例6不同。
·凸状区域的周边部的形状:曲率变化的剖面曲线的旋转对称非球面(靠近基底区域的外侧偏角为15.0分,靠中央部的内侧偏角为3.0分)
其他条件如实施例6及表1中所记载。
图33的(a)是表示实施例7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样子的概略俯视图,图33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另外,在实施例7中,决定中央部的尺寸,使得在实施例3的图10的(b)的倒正三角形(以后,关于倒正三角形也相同)的部分中,中央部的面积与周边部的面积成为1:1。
图34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7的坐标图。偏角曲线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20]表示。
[数学式20]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81
图35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7的坐标图。截面力曲线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21]表示。
[数学式21]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82
图36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7的坐标图。
如图36中所示,在视角直径30.0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变得非常高,如果是实施例7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另外,与此前记载的实施例相比,虽然在视角零的附近的视角中,光量密度成为零附近时的视角宽度变窄,但在视角零以外的视角中能够确保光量密度,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与实施例6相比,PSF的分布半径的δ0max为15.0分,相同,但周边的分布高且整体上变得平坦。由此,容易感知视网膜上光量分布的大小的变化,能够期待近视发展抑制效果提高。
<实施例8>
实施例8在以下方面与实施例7不同。
·在镜片上直径4mm的圆范围内凸状区域19个。
·凸状区域的俯视时的形状:正六边形(最大直径0.9177mm)
·凸状区域的中央部的直径:0.5901mm
·凸状区域的周边部的形状:曲率变化的截面曲线的旋转对称非球面(靠近基底区域的外侧偏角为10.0分,靠中央部的内侧偏角为2.0分)
·各凸状区域间的间距(凸状区域的中心间的距离):0.7947mm
其他的条件如实施例7及表1所记载。
图37的(a)是表示实施例8的眼镜镜片的配置在4mm尺寸圆内(设想瞳孔尺寸)的凸状区域的数和样子的概略俯视图,图37的(b)是表示其中相邻的3个凸状区域的尺寸和间隔的俯视图。
另外,在实施例7中,决定中央部的尺寸,使得在实施例3的图10的(b)的倒正三角形(以后,关于倒正三角形也相同)的部分中,中央部的面积与周边部的面积成为1:1。
图38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偏角δ[分]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8的坐标图。偏角曲线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22]表示。
[数学式22]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91
图39是将从凸状区域的中心起的半径位置[mm]设为X轴、将截面力P[D]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8的坐标图。截面力曲线的式子由以下的[数学式23]表示。
[数学式23]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292
图40是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PSF的值(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实施例8的坐标图。
如图40中所示,在视角直径20.0分之间,如果视角为零,则光量密度变得非常高,如果是实施例8的眼镜镜片,则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物体。另外,与此前记载的实施例相比,虽然在视角零的附近的视角中,光量密度成为零附近时的视角宽度变窄,但在视角零以外的视角中能够确保光量密度,带来近视发展抑制效果。与实施例7同样,PSF的分布是周边高且整体上变得平坦。由此,容易感知视网膜上光量分布的大小的变化,能够期待近视发展抑制效果提高。与实施例7相比,能够期待在瞳孔尺寸内凸状区域的数多,视线移动所感觉到的光的波动少,佩戴感提高。
以上的实施例的PSF计算将眼镜和眼球模型作为一个理想光学系统来处理,光线也全部通过近轴近似来计算。实际的眼球光学系统具有像差,状况变得更复杂,但在基本的关系、例如向视网膜入射了发散光的情况下在调节微动中大小的变化方向等不会大幅变化。
图41是PSF计算的说明图。
详细而言,图41的(a)是在将来自入射瞳孔的中心(即眼镜镜片上的中心)的半径位置r设为X轴、将偏角δ设为Y轴时δ相对于r增加而单调增加的说明用坐标图。图41的(b)和图41的(c)是用于导出入射到凸状区域的光量密度与视网膜上光斑的光量密度的关系的图。
在图41的(b)中,假设入射瞳孔(凸状区域)的均等分布光量的光量密度为e,则位置r的dr范围的环状区域的面积为2πrdr,该区域内的光量为2πredr。
在图41的(c)中,由于在位置r的偏角坐标系中位置δ的dδ范围的环的面积为2πδdδ,因此光量密度为(2πredr)/(2πδdδ)=e×r/(δ(dδ/dr))。
其结果,PSF由以下的式子表示。
[数学式24]
Figure BDA0003740597270000301

Claims (6)

1.一种眼镜镜片,其具备:基底区域,其使从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束从眼球侧的面出射,经由眼睛会聚到视网膜上的位置A;以及与所述基底区域相接的多个散焦区域,所述散焦区域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屈光力是所述基底区域的屈光力的±0.12D的范围内的值,所述散焦区域中通过第二部分的光束作为发散光入射至所述位置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为球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为非球面的曲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所述散焦区域是凸状区域,所述眼镜镜片是近视发展抑制镜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散焦区域的第一部分对于基底区域不具有追加棱镜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镜片,其中,在将视角[分]设为X轴、将光量密度设为Y轴时的坐标图中,在视角零处的光量密度的峰的外侧,光量密度成为零,进而在从其光量密度成为零的视角向外侧,光量密度比零高。
CN202180008874.XA 2020-03-17 2021-01-18 眼镜镜片 Pending CN1149302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6050 2020-03-17
JP2020046050 2020-03-17
PCT/JP2021/001522 WO2021186878A1 (ja) 2020-03-17 2021-01-18 眼鏡レン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0229A true CN114930229A (zh) 2022-08-19

Family

ID=77770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8874.XA Pending CN114930229A (zh) 2020-03-17 2021-01-18 眼镜镜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3972A1 (zh)
EP (1) EP4123362A4 (zh)
JP (1) JP7358619B2 (zh)
KR (1) KR20220100981A (zh)
CN (1) CN114930229A (zh)
WO (1) WO20211868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90518A1 (en) * 2022-12-21 2024-06-26 Essilor International Spectacle len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8572A (zh) * 2013-11-29 2015-06-03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眼镜片
WO2020004552A1 (ja) * 2018-06-29 2020-01-02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眼鏡レンズ
JP2020016886A (ja) * 2014-03-24 2020-01-30 メニコン シンガポール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眼用レン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0860B2 (en) * 2010-09-09 2015-02-10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arding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US9638936B2 (en) * 2014-08-20 2017-05-02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High plus treatment zone lens design for preventing and/or slowing myopia progression
EP4009048A1 (en) 2015-03-27 2022-06-08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tegrated metabolic baseline and potential of living cells
US10268050B2 (en) 2015-11-06 2019-04-23 Hoya Lens Thailand Ltd. Spectacle lens
KR102619407B1 (ko) * 2016-10-25 2024-01-02 브리엔 홀덴 비전 인스티튜트 리미티드 근시 제어를 위한 장치, 시스템 및/또는 방법
KR102501015B1 (ko) 2018-06-29 2023-02-21 호야 렌즈 타일랜드 리미티드 안경 렌즈
CN114286963A (zh) * 2019-06-28 2022-04-05 华柏恩视觉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矫正、减缓、减少和/或控制近视进展的眼科镜片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8572A (zh) * 2013-11-29 2015-06-03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眼镜片
JP2020016886A (ja) * 2014-03-24 2020-01-30 メニコン シンガポール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眼用レンズ
WO2020004552A1 (ja) * 2018-06-29 2020-01-02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眼鏡レン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13972A1 (en) 2023-04-13
KR20220100981A (ko) 2022-07-18
TW202136865A (zh) 2021-10-01
JPWO2021186878A1 (zh) 2021-09-23
WO2021186878A1 (ja) 2021-09-23
EP4123362A1 (en) 2023-01-25
EP4123362A4 (en) 2024-04-10
JP7358619B2 (ja) 202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0500328A (ja) 近視制御の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及び/又は方法
US20230314840A1 (en) Anti-myopia-progression spectac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20230229018A1 (en) Eyeglass lens
WO2021132079A1 (ja) 眼鏡レンズ
CN219179722U (zh) 镜片元件
TW202138877A (zh) 具有輔助光學元件之眼鏡鏡片
JP7358619B2 (ja) 眼鏡レンズ
WO2021181885A1 (ja) 眼鏡レンズ
JP2021157126A (ja) 眼鏡レンズ
US20230104969A1 (en) Lens element with improved visual performance
TWI847010B (zh) 眼鏡鏡片
WO2023166822A1 (ja) 眼鏡レンズ、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及び眼鏡の製造方法
JP7177959B1 (ja) 眼鏡レンズ
WO2021186873A1 (ja) 眼鏡レンズ
WO2024019071A1 (ja)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
WO2023171061A1 (ja) 眼鏡レンズ、および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WO2024019070A1 (ja)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及び眼鏡
JP2023042948A (ja) 眼鏡レンズ
KR20240087753A (ko) 렌즈 요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