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5757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5757A
TW202135757A TW109142859A TW109142859A TW202135757A TW 202135757 A TW202135757 A TW 202135757A TW 109142859 A TW109142859 A TW 109142859A TW 109142859 A TW109142859 A TW 109142859A TW 202135757 A TW202135757 A TW 2021357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w
fixing
absorbent article
convex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2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辰巳湧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5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575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具有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10)、背面片材以及位於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長度方向(X)及與長度方向(X)正交之寬度方向(Y)。正面片材(10)具備:第1凸條部(11),其沿著長度方向呈行狀配置;第2凸部行(12),其沿著長度方向(X)呈行狀配置,且於寬度方向(Y)上週期性地蜿蜒;及第3凸部行(13),其配置於以第1凸條部(11)中之第1凸部(11a)之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位置,且具有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形狀。形成有重複單元,該重複單元當沿著正面片材(10)之寬度方向觀察時,依次配置有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第1凸條部(11)及第3凸部行(13)。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
先前,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用於吸收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性物品係配置有經實施開孔處理之不織布、形成有多個凹凸之不織布等作為其正面片材。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吸收性物品,其於正面片材中,朝向受液側之谷部與山部沿長度方向延伸且於與上述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上形成為波狀,且於上述山部,朝向長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有構成上述正面片材之纖維之密度較低之稀疏部與上述密度較高之稠密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US 6436082 B1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以及位於該正面片材與該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材具備:第1凸條部,其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延伸;第2凸部行,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鄰接之位置,並且以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呈行狀且週期性地蜿蜒之方式配置而成;及第3凸部行,其配置於以第1凸條部之稜線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對稱之位置,且具有與第2凸部行對稱之形狀。 上述吸收性物品形成有重複單元,該重複單元當沿著上述寬度方向觀察上述正面片材時,依次配置有第1凸條部、第2凸部行、第1凸條部及第3凸部行。
專利文獻1記載之吸收性物品係於其使用時,以形成於正面片材之谷部與山部接近之方式被賦予外力而變形,因此,相對於穿著者之排泄部而言,服貼性較差,所吸收之液體於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量變多。除此以外,該文獻記載之吸收性物品係於其使用時,對形成於正面片材之山部於厚度方向上均勻地賦予外力,因此,山部容易壓扁,而液體難以朝吸收體側轉移,故而所吸收之液體之回液量變高。進而,有液體吸收後肌膚觸感變差之情況。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解決先前技術之缺點之吸收性物品。
以下,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實施方式,參照圖式進行說明。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一般呈縱長之形狀,其具有相當於自穿著者之腹側經由褲襠部朝背側延伸之方向之長度方向、及與之正交之寬度方向。並且,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於穿著者之褲襠部之胯下部、以及朝其前後延伸之腹側部及背側部。胯下部具有包含排泄部對向部之排泄部對向區域,上述排泄部對向部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時,與穿著者之陰道口等排泄部對向配置,該排泄部對向區域通常位於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及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以及其附近。
吸收性物品一般具備:正面片材,其位於穿著者之肌膚對向面側;背面片材,其位於非肌膚對向面側;及吸收體,其介隔配置於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作為正面片材,可使用一片或複數片具有液體透過性之片材、例如不織布或穿孔膜等。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可呈凹凸形狀。例如可於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呈散佈狀形成複數個凸部。或者,可於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交替地形成沿一方向延伸之壟部與槽部。出於如上所述之目的,亦可使用將兩片以上之不織布能夠剝離地或不能剝離地積層而形成之複層片材來形成正面片材。於正面片材形成凹凸形狀或壟槽形狀之情形時,凸部或壟部可為實心構造,亦可為中空構造。
另一方面,作為背面片材,例如可使用液體難透過性或液體不透過性之膜或紡黏-熔噴-紡黏不織布等。亦可於液體難透過性或液體不透過性之膜設置複數個微細孔,對該膜賦予水蒸氣透過性。為了使吸收性物品之肌膚觸感等更良好,亦可於背面片材之外表面積層不織布等質感良好之片材。
吸收體具備吸收性芯體。吸收性芯體例如包括以紙漿為代表的纖維素等親水性纖維之纖維堆積體、該親水性纖維與吸收性聚合物之混合纖維堆積體、吸收性聚合物之堆積體、於兩片吸收性片材間擔載吸收性聚合物而成之積層構造體等。關於吸收性芯體,既可至少其肌膚對向面由液體透過性之包芯片材覆蓋,亦可包含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之表面之整個區域由包芯片材覆蓋。作為包芯片材,例如可使用包含親水性纖維之薄片紙或具有液體透過性之不織布等。
於本說明書中,「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例如吸收體)中的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時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之面、即相對靠近穿著者之肌膚之側,「非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的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時朝向與肌膚側相反之側、即相對遠離穿著者之肌膚之側之面。再者,此處言及之「穿著時」係指維持通常之適當之穿著位置、即該吸收性物品之正確之穿著位置的狀態。
存在如下情形,即,除了上述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吸收體以外,還根據吸收性物品之具體用途,於肌膚對向面側之沿著長度方向之兩側部配置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防漏翻邊。防漏翻邊一般具備基端部與自由端。防漏翻邊係於吸收性物品之肌膚對向面側具有基端部,且自肌膚對向面側立起。防漏翻邊由液體阻力性或撥水性且透氣性之素材構成。亦可於防漏翻邊之自由端或其附近,以伸長狀態配置包括橡膠線等之彈性構件。藉由在吸收性物品之穿著狀態下該彈性構件產生收縮,而防漏翻邊朝向穿著者之身體立起,從而可有效地阻止已排泄至正面片材上之液體沿著正面片材上向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外側漏出。又,吸收性物品亦可進而於非肌膚對向面之表面具有黏著劑層。黏著劑層用以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狀態下將該吸收性物品固定於內褲或其他吸收性物品。
於圖1(a)及(b)中,示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中配置之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一實施方式。圖1(a)及(b)所示之正面片材10於其肌膚對向面側具備:第1凸條部11,其沿著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X延伸;第2凸部行12,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11鄰接之位置;及第3凸部行13,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11鄰接之位置。該圖所示之第1凸條部11成為吸收性物品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長度週期性地增減之壟狀構造。第1凸條部11具有稜線L1。稜線L1沿著長度方向X呈直線狀延伸。如圖1(a)所示,第1凸條部11具有以稜線L1為對稱軸對稱之構造。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如下所述,均由包括使正面片材10之構成纖維熔合或壓密化而於片材厚度方向上壓縮形成之壓軋部的各固接線15a、15b、15c、15d劃定,且係厚度較各固接線15a、15b、15c、15d大之部位。形成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凸部之高度均較下述之各固接線15a、15b、15c、15d之高度高。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凸條部」係指不僅包含凸部之高度大體上不變化地連續形成為壟狀之態樣,亦包含複數個凸部沿著該固定方向形成且鄰接之凸部間未被壓軋部分斷而形成之態樣。另一方面,「凸部行」除了包含所形成之複數個凸部在鄰接之凸部間被壓軋部分斷者以外,亦包含上述之「凸條部」之態樣。 又,所謂「以稜線L1為對稱軸對稱之構造」,由於正面片材具有柔軟性,故不要求嚴格為幾何學上之對稱性。
圖1(a)所示之第2凸部行12具有壟狀構造,該壟狀構造以沿著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X呈行狀且於寬度方向Y上週期性地蜿蜒之方式配置。又,正面片材10具有作為壓軋部之固接部15,上述壓軋部係正面片材10之構成纖維熔合或不熔合而壓密化所得之部位。正面片材10形成有第1固接線15a與第2固接線15b作為固接部15,第1固接線15a由規律地蜿蜒之連續線構成,第2固接線15b由具有與第1固接線15a相同之形狀之連續線構成。該圖所示之第2凸部行12介隔第1固接線15a與一第1凸條部11鄰接,又,介隔第2固接線15b與另一第1凸條部11鄰接。第2凸部行12係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配置於由第1固接線15a與第2固接線15b包圍之區域。第2凸部行12係於其頂部具有稜線L2,該稜線L2與第1固接線15a及第2固接線15b之形狀同樣地,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
如圖1(b)所示,各固接線15a、15b所在之部位成為凹部17。凹部17係正面片材10中厚度最小,且與構成正面片材10之其他部位之肌膚對向面相比位於最低位置的部位。正面片材10中由第1固接線15a及第2固接線15b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第2凸部行12。於本實施方式中,第2凸部行12呈週期性之Z字形狀,但不限於此,亦可成為呈正弦波等曲線形狀週期性地蜿蜒之構成。各固接線15a、15b例如可藉由自正面片材10之肌膚對向面側實施壓紋加工等壓軋加工而形成。
圖1(a)所示之第3凸部行13配置於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位置。第3凸部行13係具有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形狀的壟狀構造。正面片材10形成有第3固接線15c與第4固接線15d作為其構成纖維熔合或不熔合而壓密化所得之固接部15,第3固接線15c由規律地蜿蜒之連續線構成,第4固接線15d由具有與第3固接線15c相同之形狀之連續線構成。第3固接線15c配置於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1固接線15a對稱之位置。同樣地,第4固接線15d配置於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2固接線15b對稱之位置。
該圖所示之第3凸部行13介隔第3固接線15c與一第1凸條部11鄰接,又,介隔第4固接線15d與另一第1凸條部11鄰接。第3凸部行13係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配置於由第3固接線15c與第4固接線15d包圍之區域。第3凸部行13係於其頂部具有稜線L3,該稜線L3與第3固接線15c及第4固接線15d之形狀同樣地,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稜線L3配置於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稜線L2對稱之位置。於本實施方式中,為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構造之第3凸部行13呈週期性之Z字形狀,但不限於此,亦可成為呈正弦波等曲線形狀週期性地蜿蜒之構成。
如圖1(b)所示,於各固接線15c、15d所在之部位形成有凹部17,正面片材10中由第3固接線15c及第4固接線15d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作為凸部之第3凸部行13。又,由第1固接線15a及第3固接線15c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以及由第2固接線15b及第4固接線15d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分別成為作為凸部之第1凸條部11。凹部17成為與其他部位相比厚度最小之部位。
圖1(a)所示之正面片材10形成有重複單元,該重複單元係於俯視該正面片材10時,沿著寬度方向Y觀察時,依次配置有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第1凸條部11及第3凸部行13,該重複單元於寬度方向Y上重複配置有複數個。
於圖2中表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中配置之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之另一實施方式。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具備第1凸條部11,該第1凸條部11係由複數個第1凸部11a沿著長度方向X呈行狀配置,且於長度方向X上鄰接之第1凸部11a彼此未被壓軋部分斷而連接所得。又,正面片材10具備:第2凸部行12,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11鄰接之位置;及第3凸部行13,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11鄰接之位置。於本實施方式中,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亦較佳為如下所述,均由包括壓軋部之各固接部15g、15h、15m、15n劃定。
圖2所示之第1凸條部11具有以將第1凸部11a之各稜線之線段之行連結之方式形成的稜線L1。稜線L1沿著長度方向X呈直線狀延伸。第1凸條部11具有以該稜線L1為對稱軸對稱之構造。又,圖2所示之第1凸條部11亦較佳為具有大凸部11ab、及俯視下之面積小於大凸部11ab之小凸部11as作為複數個第1凸部11a。於本實施方式中,大凸部11ab與小凸部11as沿著長度方向X交替地且呈行狀地配置有複數個。於該情形時,當俯視稜線L1時,該稜線L1成為將大凸部11ab與小凸部11as之各稜線之線段之行連結的沿著長度方向X延伸之直線。形成圖2所示之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凸部之高度均較下述之各固接部15g、15h、15m、15n高。
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具有相對於X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之第1固接部行15A及第2固接部行15B作為包括壓軋部之固接部15,上述壓軋部係由正面片材10之構成纖維熔合或不熔合而壓密化所得。圖2所示之第1固接部行15A及第2固接部行15B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且分別交替地具有平行地鄰接之固接線間之間隔較寬之部位與該間隔較窄之部位。
圖2所示之第1固接部行15A係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有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15g、及較第1固接部15g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15h。第1固接部行15A成為於一個固接部行中相鄰之第1固接部15g與第2固接部15h之間分離之不連續線。又,該圖所示之第2固接部行15B係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有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15m、及較第3固接部15m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15n。第2固接部行15B成為於一個固接部行中相鄰之第3固接部15m與第4固接部15n之間分離之不連續線。
大凸部11ab係於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15A中之2個第1固接部15g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15B中之2個第3固接部15m所包圍之區域形成為菱形狀區塊。該圖所示之小凸部11as形成為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15A中之2個第2固接部15h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15B中之2個第4固接部15n所包圍之區域中的菱形狀區塊。如下所述,於各固接部15g、15h、15m、15n所在之部位分別形成有與正面片材10中之其他部位相比厚度最小之凹部17。
圖2所示之第2凸部行12係沿著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X呈行狀配置有複數個第2凸部12a。第2凸部12a成為形成為以下區域中的平行四邊形狀之各區塊之凸部,該區域係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15A中之2個第1固接部15g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15B中之2個第4固接部15n所包圍之區域、以及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15A中之2個第2固接部15h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15B中之2個第3固接部15m所包圍之區域。該圖所示之第2凸部行12介隔各固接部15g、15h、15m、15n與第1凸條部11鄰接,且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配置。本實施方式中之第2凸部行12具有以將第2凸部12a之各稜線之線段連結之方式形成之稜線L2。第2凸部行12係沿著第2凸部12a之配置位置,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稜線L2與第2凸部行12同樣地,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各固接部15g、15h、15m、15n例如可藉由對正面片材10之肌膚對向面側實施壓紋加工等壓軋加工而形成。
圖2所示之第3凸部行13配置於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位置。第3凸部行13具有以稜線L1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12對稱之形狀。該圖所示之第3凸部行13成為沿著長度方向X呈行狀配置有複數個第3凸部13a之形狀。第3凸部13a成為形成為以下區域中的平行四邊形之各區塊之凸部,該區域係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15A中之2個第1固接部15g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15B中之2個第4固接部15n所包圍之區域、以及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15A中之2個第2固接部15h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15B中之2個第3固接部15m所包圍之區域。第3凸部行13介隔各固接部15g、15h、15m、15n與第1凸條部11鄰接,且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配置。本實施方式中之第3凸部行13具有以將第3凸部13a之各稜線之線段之行連結之方式形成的稜線L3。第3凸部行13係沿著第3凸部13a之配置位置,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稜線L3與第3凸部行13同樣地,以於寬度方向Y上具有振幅之方式週期性地蜿蜒。
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與圖1所示之實施方式同樣地形成有重複單元,該重複單元係於俯視該正面片材10時,沿著寬度方向Y觀察時,依次配置有第1凸條部11、第2凸部行12、第1凸條部11及第3凸部行13,該重複單元於寬度方向Y上重複配置有複數個。
根據具備具有以上構成之正面片材10之吸收性物品,尤其藉由以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所形成之週期性地蜿蜒之構造,於穿著吸收性物品之狀態下容易針對產生於胯下部之朝寬度方向內側之外力產生反彈力,從而容易維持第1凸條部11本來之形狀。又,第1凸條部11配置於第2凸部行12與第3凸部行13之間,因此,構成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各凸部之頂部與第1凸條部11所形成之凸部之頂部相比,與穿著者之接觸面積變大。因此,即便於就座時等在吸收性物品之厚度方向上負荷外力之情形時,正面片材所負荷之外力亦容易分散,從而可減少正面片材之意外之壓扁。藉此,經由沿著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X延伸之第1凸條部11,經血等排泄液容易於吸收性物品之長度方向X上擴散,於液體吸收後,液體亦不易殘存於與穿著者之排泄部及其附近對向配置之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並且朝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之回液量變少。其結果,可減少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量及回液量,從而肌膚觸感變得良好。於作為正面片材10採用上述任一形態之情形時均可充分發揮此種效果。
於第1凸條部11中,較佳為沿著第1凸條部11之延伸方向間斷地形成有第1高密度區域S1。第1高密度區域S1係正面片材10之構成纖維之存在密度(以下,亦將「構成纖維之存在密度」簡稱為「纖維密度」)高於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的部位,且係纖維密度低於固接部15之部位。第1高密度區域S1係其最大厚度小於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之最大厚度之區域。藉由具有此種構成,於作為圖1(a)及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採用任一形態之情形時,由於在第1凸條部11形成纖維密度不同之部位,故均可容易使排泄液經由纖維密度較高之第1高密度區域S1朝吸收體側轉移。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及自吸收體朝正面片材側之排泄液之回液。
第1高密度區域S1較佳為未實施壓軋加工之區域。即,第1高密度區域S1較佳為並非壓軋部。藉由成為此種構成,於採用圖1(a)及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之任一形態之情形時,由於第1高密度區域S1與經實施壓軋加工之情形相比具有柔軟性,故均將第1凸條部11、11與肌膚之服貼性維持得較高,且排泄液於長度方向X上之擴散容易沿著第1凸條部11進行。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及自吸收體朝正面片材側之排泄液之回液,從而肌膚觸感變得更良好。
於圖1(a)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1高密度區域S1宜形成於第1凸條部11中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最短之部位。並且,第1高密度區域S1成為第1凸條部11中正面片材10之纖維密度較寬度方向Y之長度最長之部位高的區域。本實施方式中之第1高密度區域S1例如可藉由實施不進行壓軋加工之程度較弱之按壓加工而形成,或者可分別縮短第1固接線15a與第3固接線15c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間隔、以及第2固接線15b與第4固接線15d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間隔而形成於第1凸條部11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長度最短之部位。
於圖2及圖3(a)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1高密度區域S1於俯視下形成在相當於第1固接部行15A與第2固接部行15B之交叉部分之位置處的不存在各固接部15g、15h、15m、15n之部位,當沿著第1凸條部11之延伸方向觀察時,分別形成於共有構成大凸部11ab之菱形狀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及構成小凸部11as之菱形狀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的位置。即,於第1凸條部11包含第1高密度區域S1而構成之情形時,第1凸條部11係介隔第1高密度區域S1交替地且呈行狀配置大凸部11ab與小凸部11as而形成。尤其於圖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藉由成為此種配置,已移動至俯視面積小於大凸部11ab之小凸部11as側之排泄液不易與穿著者之肌膚接觸,因此,可進一步降低因穿著者之肌膚與排泄液或吸收排泄液體後之正面片材10之接觸引起之不適感。
本實施方式中之第1高密度區域S1於正面片材10含有下述之熱伸長性纖維之情形時,可藉由如下步驟而形成,即,對該正面片材10適當調整各固接部15g、15h、15m、15n之間隔而形成,其後,對該正面片材10實施下述風吹加工或進行吹送熱風使片材恢復蓬鬆度之處理。藉由實施該等加工,位於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形成預定部位之片材厚度恢復,成為最大厚度較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之最大厚度小且較固接部15之最大厚度大的區域。
又,較佳為於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各者,沿著各凸部行12、13之延伸方向間斷地形成有第2高密度區域S2。於本實施方式中,各凸部行12、13一面蜿蜒一面沿長度方向X延伸,因此,第2高密度區域S2亦於長度方向X上間斷地形成。第2高密度區域S2係正面片材10之纖維密度較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高之部位,且係纖維密度較固接部15低之部位。第2高密度區域S2係其最大厚度較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之最大厚度小之區域,且係較固接部15之最大厚度大之區域。藉由具有此種構成,於作為圖1(a)及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採用任一形態之情形時,由於在各凸部行12、13分別形成構成纖維之密度不同之部位,故均可容易使排泄液經由構成纖維之密度較高之第2高密度區域S2朝吸收體側轉移,其結果,可使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及自吸收體朝正面片材側之排泄液之回液減少。
又,第2高密度區域S2較佳為未實施壓軋加工之區域。即,第2高密度區域S2較佳為並非壓軋部。藉由成為此種構成,於採用圖1(a)及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0之任一形態之情形時,由於第2高密度區域S2與經實施壓軋加工之情形相比具有柔軟性,故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者之步行時等動作時,均將第1凸條部11與肌膚之服貼性維持得較高,且排泄液於長度方向X上之擴散容易沿著第1凸條部11之延伸方向進行。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朝正面片材10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液體殘留,從而肌膚觸感變得更良好。
於圖1(a)及(b)所示之正面片材10中,當著眼於在寬度方向Y上鄰接之第1凸條部11時,第2高密度區域S2係以位於將一第1凸條部11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最短之部位與另一第1凸條部11之寬度方向長度最長之部位連結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假想線上的方式,於長度方向X上間斷地形成於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各者。於圖1(a)及(b)所示之正面片材10之形態中,第2高密度區域S2與第1高密度區域S1同樣地,例如可藉由實施不進行壓軋加工之程度較弱之按壓加工而形成。
又,於具有圖2所示之構成之正面片材10中,如圖3(a)所示,第2高密度區域S2係於俯視沿著長度方向X相鄰之第2凸部12a時,於由相鄰之第2凸部12a共有構成平行四邊形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之位置配置有複數個且間斷地配置。又,如圖3(b)所示,第2高密度區域S2係正面片材10之構成纖維之纖維密度較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高之部位,且係纖維密度較固接部15低之部位。又,如圖3(b)所示,第1高密度區域S1係其最大厚度較第1凸條部11及各凸部行12、13之最大厚度小之區域。本實施方式中之第2高密度區域S2可利用與圖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之第1高密度區域S1同樣之方法形成。
又,第1凸條部11較佳為經由第2高密度區域S2與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於寬度方向Y上連結。於該情形時,於圖1(a)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為了形成具有上述構成之第2高密度區域S2,例如,只要將各固接線15a、15b、15c、15d形成為不連續線,於該等固接線中之不存在固接部15之部位形成第2高密度區域S2即可。
於圖2及圖3(a)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2高密度區域S2形成於第1固接部行15A及第2固接部行15B相互交叉之位置處的不存在各固接部15g、15h、15m、15n之部位,且分別形成於共有構成第2凸部12a之平行四邊形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及構成大凸部11ab之菱形狀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的位置、以及共有構成第3凸部13a之平行四邊形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及構成大凸部11ab之菱形狀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的位置。除此以外,第2高密度區域S2分別形成於共有構成第2凸部12a之平行四邊形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及構成小凸部11as之菱形狀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的位置、以及共有構成第3凸部13a之平行四邊形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及構成小凸部11as之菱形狀區塊之四個頂點中之一個的位置。藉由具有此種構成,可使排泄至第1凸條部11之液體不僅沿長度方向X轉移,亦朝存在於寬度方向Y之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側轉移,因此,排泄至正面片材10之肌膚對向面之液體更不易殘存。其結果,減少朝片材正面之回液量,並且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量進一步減少,從而肌膚觸感變得良好。
返回至圖3(a)及(c),如圖3(c)所示,各固接部15g、15h、15m、15n所在之部位形成有與其他部位相比厚度最小之複數個凹部17。於圖3(c)所示之剖視圖中,第1固接部15g及第3固接部15m所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第3凸部13a。又,第2固接部15h及第3固接部15m所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第2凸部12a。第1固接部15g及第4固接部15n所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第3凸部13a。同樣地,第2固接部15h及第4固接部15n所形成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小凸部11as。
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W1(參照圖1及圖2)較佳為0.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8 mm以上,且較佳為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3 mm以下。第1高密度區域S1之長度方向X之長度可設為與上述長度W1同樣之範圍。於圖1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W1及長度方向X之長度例如可藉由變更按壓加工之尺寸或者分別變更第1固接線15a與第3固接線15c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間隔、以及第2固接線15b及第4固接線15d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間隔而適當調整。於圖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W1及長度方向X之長度可藉由分別變更第1固接部行15A中相鄰之第1固接部15g與第2固接部15h之間隔、以及第2固接部行15B中相鄰之第3固接部15m與第4固接部15n之間隔而適當調整。
同樣地,第2高密度區域S2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W2(參照圖1及圖2)只要小於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則並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0.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8 mm以上,且較佳為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3 mm以下。第2高密度區域S2之長度方向X之長度可設為與上述長度W2同樣之範圍。於圖1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2高密度區域S2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W2及長度方向X之長度可藉由變更按壓加工之尺寸而適當調整。於圖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第2高密度區域S2之寬度方向Y之長度W2及長度方向X之長度可藉由分別變更第1固接部行15A中相鄰之第1固接部15g與第2固接部15h之間隔、以及第2固接部行15B中相鄰之第3固接部15m與第4固接部15n之間隔而適當調整。
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最大長度W5(參照圖1及圖2)分別獨立地較佳為3 mm以上,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且較佳為1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下。於圖1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長度W5例如可藉由分別縮短第1固接線15a與第2固接線15b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間隔、以及第3固接線15c與第4固接線15d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間隔而適當調整。於圖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長度W5例如可藉由變更第2固接部15h及第4固接部15n各自之長度而適當調整。
正面片材10中之第1凸條部、各凸部行及各高密度區域各自之密度(g/cm3 )可藉由用在特定位置使用雷射測厚儀(例如,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XS-1100)測定出之3處厚度(mm)之算術平均值(Tx)除正面片材10之基重B1(g/m2 )而求出。式中x表示於第1凸條部、各凸部行及各高密度區域之各者將厚度及密度加以區分。 密度Dx(g/cm3 )=(B1×0.0001)/(Tx×0.1)
第1凸條部11之厚度係利用上述方法測定第1凸條部11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最大長度之假想線段與第1凸條部11之稜線L1之交點處的片材厚度。 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厚度係利用上述方法測定第2凸部行12之稜線L2上之最大厚度。
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厚度係根據上述方法,按照以下進行測定。 於圖1所示之形態中,測定第1凸條部11之沿著寬度方向之最小長度之假想線段與第1凸條部11之稜線L1之交點處的片材厚度。 又,於圖2所示之形態中,當考慮存在於第1凸條部11之稜線L1上且在第1固接部行15A與第2固接部行15B交叉之位置內切於各固接部15g、15h、15m、15n之各端部的假想圓時,測定其中心位置處之片材厚度。
第2高密度區域S2之厚度係根據上述方法,按照以下進行測定。 於圖1所示之形態中,當於第1凸條部11之具有沿著寬度方向之最大長度之位置考慮沿著寬度方向之假想延長線時,測定其假想延長線上之位置處之兩固接線15a、15b間之沿著寬度方向之最小長度之假想線段與第2凸部行12之稜線之交點處的片材厚度。 又,於圖2所示之形態中,當考慮存在於第2凸部行12之稜線L2上且內切於第1固接部行15A與第2固接部行15B交叉之位置處之各固接部15g、15h、15m、15n之各端部的假想圓時,測定其中心位置處之片材厚度。
以下,對圖1及圖2所示之各實施方式共通之事項進行說明。吸收性物品中配置之吸收體較佳為具備低基重部、低基重部、及基重較該低基重部高之高基重部,進而較佳為該高基重部配置於吸收性物品之排泄部對向區域。又,亦較佳為於高基重部,吸收體形成有朝正面片材側開口且沿著長度方向X延伸之複數個槽狀開口部。此處,所謂「開口部」,除了使吸收體之構成材料之基重較其他部位少而構成之槽或將吸收體之構成材料壓軋而形成之壓軋槽等在吸收體之自然狀態下開口之「槽」之構造以外,亦包括於自然狀態下實質上不開口但當受到外力時會開口的於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上貫通或不貫通之「切口(狹縫)」之構造。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可維持存在於吸收體之高基重部之液體吸收性,並且可使高基重部體現柔軟性,因此,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時,不會有損正面片材10對穿著者之追隨性,且容易使排泄液朝吸收體側轉移,其結果,可使自吸收體朝正面片材側之排泄液之回液減少。高基重部例如可藉由將吸收性芯體之構成構件較低基重部多地配置或將具有相同或不同基重之吸收體配置複數個而形成,較佳為構成為吸收體之寬度方向中央部較該中央部以外之部位朝肌膚對向面側突出。壓軋槽係該壓軋槽之形成位置上之構成正面片材10及吸收體之各構件之存在密度較壓軋槽以外之區域中之構件之存在密度高的部位。
正面片材10可使用一片液體透過性片材以單層形成,亦可使用將兩片以上之液體透過性片材能夠剝離地或不能剝離地積層而形成之複層片材來形成正面片材10。特佳為於正面片材10與吸收體之間介隔配置有液體透過性之纖維層,且構成為該纖維層之纖維密度較正面片材10之纖維密度大。 藉由成為此種構成,可容易使排泄至正面片材10之肌膚對向面之液體有效率地轉移至纖維層側及吸收體側,因此,可使正面片材10之肌膚對向面中之液體殘留量減少。除此以外,即便於自吸收體朝向正面片材10側非意欲地產生液體吸收後之回液之情形時,配置於正面片材10與吸收體之間之纖維層亦可保持產生回液之液體而使得不易產生朝正面片材10側之回液。為了提高纖維層之纖維密度,例如只要利用壓輥等壓縮纖維層或者使構成纖維層之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較構成正面片材10之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小即可。
正面片材10亦較佳為如圖4所示具備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具備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上層40、及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下層50。除此以外,亦較佳為上層40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且下層50不含熱伸長性纖維或以較上述上層低之質量比率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並且構成為構成上層4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較構成下層5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大。藉由成為此種構成,構成下層50之纖維之親水性較構成上層40之纖維之親水性高,因此,容易使排泄至上層40側之體液透過至親水性較高之下層50側。其結果,液體不易殘留於片材正面,而成為肌膚觸感更良好之片材。此種片材例如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0-115479號公報所記載之風吹加工而製造。
圖4所示之正面片材10較佳為具有由邊界面F劃分之上層40與下層50。該圖所示之上層40與下層50具有兩層40、50相互接合所得之固接部15、及上層40與下層50未利用固接部15接合之非固接部16。於非固接部16存在上層40與下層50之邊界面F,但於固接部15不存在邊界面F。本實施方式中之固接部15可將構成上層40之纖維聚集體與構成下層50之纖維聚集體積層形成為積層體,並對該積層體實施壓紋加工而形成,或者於兩層40、50間間斷地施加接著劑而形成。
如圖4所示,形成有將上層40與下層50相互壓軋而接合之固接部15之情形時,正面片材10之上層40之肌膚抵接面側呈凹凸形狀。於正面片材10中之固接部15,於上層40及下層50分別形成有凹部17。上層40之肌膚抵接面處之凹部17彼此之間成為凸部18。凸部18存在於構成凹部17之固接部15所包圍之區域。本實施方式中之固接部15例如可設為圖1及圖2所示之各固接部行15a、15b或各固接部15g、15h、15m、15n。本實施方式中之凸部18例如可設為圖1及圖2所示之第1凸條部11、第1凸部11a、第2凸部12a及第3凸部13a。
正面片材10之上層40包括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之纖維聚集體。正面片材10之上層40中含有之熱伸長性纖維係藉由對其以較佳為90℃以上、進而較佳為110℃以上且較佳為130℃以下之加熱溫度加熱而長度伸長的纖維。作為熱伸長性纖維,例如可列舉藉由加熱而樹脂之結晶狀態發生變化而伸長或者經實施捲縮加工之纖維且解除捲縮後表觀長度伸長之纖維。關於熱伸長性纖維之較佳之纖維直徑,將於下文進行敍述。又,正面片材10之下層50包括不含熱伸長性纖維或者以低於上層40之質量比率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之纖維聚集體。
作為較佳之熱伸長性纖維,可列舉複合纖維,該複合纖維包括第1樹脂成分及具有較第1樹脂成分之熔點低之熔點或軟化點之第2樹脂成分,且第2樹脂成分連續地存在於纖維表面之一部分或整體。又,亦較佳為於熱伸長時產生與其他纖維之熱熔合之纖維。作為第1樹脂成分,可列舉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作為第2樹脂成分,可列舉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乙烯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丙烯(PP)、共聚聚酯等。該等成分中,使用聚丙烯作為第1樹脂成分,使用高密度聚乙烯作為第2樹脂成分,藉此,可容易地獲得被賦予熱熔合性之熱伸長性纖維,就該方面而言較佳。此種熱伸長性纖維例如可利用日本專利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製造。
正面片材10中是否含有熱伸長性纖維可藉由對自正面片材10取出之纖維利用以下方法測定熱伸長率而判定。
(熱擴展性纖維之判別方法) 首先,自正面片材採取10條纖維。採取之纖維之長度設為1 mm。將所採取之纖維夾於標本玻片,測定所夾纖維之全長。測定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數位顯微鏡VHX-6000。測定係以50~100倍之倍率觀察上述纖維,對其觀察圖像使用組裝於裝置之測量工具進行。將上述測定中所獲得之長度設為「自正面片材採取之纖維之全長」F1。將已測定全長之纖維裝入精工電子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DSC6200用之試樣容器(品名:機器人用容器52-023P、15 μL、鋁製)。將裝有上述纖維之容器置於預先設為較纖維之低熔點成分(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或軟化點低10℃之溫度的DSC6200之加熱爐中之試樣放置處。利用DSC6200之試樣放置處正下方所設置之熱電偶測定出之溫度(測量軟體中之顯示名:試樣溫度)處於較低熔點成分(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或軟化點高10℃之溫度±1℃之範圍之後,加熱60秒鐘,然後快速取出。將加熱處理後之纖維自DSC之試樣容器取出並夾於標本玻片,測定所夾纖維之全長。測定使用KEYENCE製造之顯微鏡VHX-900、透鏡VH-Z20R。測定係以50~100倍之倍率觀察上述纖維,對其觀察圖像使用組裝於裝置之測量工具進行。將上述測定中所獲得之長度設為「加熱處理後之纖維之全長」F2。熱伸長率(%)根據下式算出。於該熱伸長率大於0%之情形時,判定測定對象之纖維為熱伸長性纖維,於熱伸長率為0%之情形時,判定測定對象之纖維並非熱伸長性纖維。 纖維之熱伸長率(%)=100×(F2-F1)/F1
就高效率地形成凹凸形狀之觀點而言,熱伸長性纖維於較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或軟化點高10℃之溫度時之伸長率較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伸長率可藉由測定加熱前後之纖維長度而算出。
正面片材10較佳為構成為,構成上層4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較構成下層5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大。纖維與水之接觸角係纖維之親水性之一個指標,纖維與水之接觸角越小,表示親水性越高。即,正面片材10構成為下層50之構成纖維之親水性較上層40之構成纖維高。
構成上層4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以較構成下層5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大為條件,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65°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又,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同樣地,構成下層50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較佳為55°以上,更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又,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例如可藉由變更纖維之原材料或對纖維表面實施親水化處理或疏水化處理而適當調整。藉由將纖維與水之接觸角調整至上述範圍,可於上層40與下層50之間形成下層50之親水性較上層40大之親水梯度,因此,可容易地使排泄至上層40側之體液滲透至親水性較高之下層50側。
纖維與水之接觸角例如可利用以下方法進行測定。作為所要測定之纖維,將位於距構成正面片材10之上層40之外表面為深度1 mm之部位的纖維、及位於距下層50之外表面為深度1 mm之部位的纖維分別取出。作為測定裝置,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接觸角計MCA-J。接觸角之測定使用蒸餾水。將自噴墨方式水滴噴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製造、噴出部孔徑為25 μm之脈衝噴射器CTC-25)噴出之液量設定為10微微升,將水滴滴加至纖維之正上方。將滴加之情況錄影至連接於水平設置之攝影機之高速度錄影裝置。就之後進行圖像解析或圖像解析之觀點而言,錄影裝置理想的是組裝有高速度擷取裝置之個人電腦。於本測定中,每隔17 msec錄下圖像。對所錄影像中水滴著落於自不織布取出之纖維之最初之圖像利用附屬軟體FAMAS(軟體版本為2.6.2,解析手法為液滴法,解析方法為θ/2法,圖像處理演算法為無反射,圖像處理影像模式為圖框,臨限位準為200,且不進行曲率修正)進行圖像解析,算出水滴之接觸空氣之面與纖維所成之角作為接觸角。自上層40及下層50取出之纖維分別裁斷為纖維長度1 mm,將該纖維載置於接觸角計之樣品台,並維持為水平。對每1條該纖維測定2個不同部位之接觸角。測量N=5條之接觸角,取至小數點以下1位,將合計10個部位之測定值進行算術平均所得之值(於小數點以下第2位四捨五入)定義為接觸角。
構成上層40之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於以纖維之纖度(分德士:dtex)表示時,較佳為1.0 dtex以上,更佳為1.5 dtex以上,進而較佳為2.0 dtex以上,且較佳為7.0 dtex以下,更佳為6.0 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5.0 dtex以下。同樣地,下層50之構成纖維之纖維直徑以纖度表示,較佳為0.5 dtex以上,更佳為1.0 dtex以上,進而較佳為1.5 dtex以上,且較佳為4.0 dtex以下,更佳為3.5 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3.0 dtex以下。於上層40及下層50之至少一者包含複數種纖維之情形時,只要構成上層40之纖維中平均纖維直徑最小之纖維之平均纖維直徑與構成下層50之纖維中平均纖維直徑最大之纖維分別處於上述範圍即可。
纖維之纖度可利用以下方法測定。即,自未施加荷重之狀態之正面片材10,將正面片材10切割成50 mm×100 mm(面積5000 mm2 )之長方形而製作測定用樣品。繼而,關於上層40之纖維之纖度,剖面觀察測定用樣品,將測定用樣品之上層40之與肌膚抵接面隔開10 mm間隔之位置處之標準之10條纖維作為對象,使用電子顯微鏡實測纖維粗度,算出纖維粗度之算術平均值Dn(μm)。繼而,使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器(DSC),特定出與上述肌膚抵接面隔開10 mm間隔之位置處之標準之纖維之構成樹脂,求出理論纖維密度Pn(g/cm3 )。根據所獲得之纖維粗度之算術平均值Dn(μm)及理論纖維密度Pn(g/cm3 ),算出每10000 m纖維長度之重量(g),將該算出之值作為上層40之纖維之纖度(dtex)。關於下層50之纖維之纖度,剖面觀察測定用樣品,將測定用樣品之與非肌膚抵接面隔開10 mm間隔之位置處之標準之10條纖維作為對象,以與肌膚抵接面側之纖維之纖度相同之方式進行測定。
正面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較佳為平坦。藉此,吸收體或纖維層與正面片材10之接觸面積變大,因此,可使已透過正面片材10之液體快速地朝吸收體或纖維層側轉移,其結果,可使朝正面片材10之回液量減少。
正面片材10可由含有一種纖維之單層片材構成,亦可由混合有複數種纖維之單層片材形成,或者,還可如圖4所示,成為含有一種或複數種纖維之單層片材彼此積層所得之複層片材。作為該等構成纖維,例如可列舉熱伸長性纖維,或除了熱伸長性纖維以外或者代替熱伸長性纖維,可列舉不具有熱伸長性之纖維,例如具有較熱伸長性纖維體現熱伸長之溫度高之熔點且含有一種以上之聚酯及聚丙烯等熱塑性樹脂的熱熔合性纖維、或者棉花或紙漿等天然纖維、嫘縈或乙酸纖維、芯成分使用聚丙烯或聚酯且鞘成分使用聚乙烯之芯鞘構造型(包含並列型)複合纖維等。
尤其是,於使用正面片材10及纖維層、或者具有上層40及下層50之正面片材10之情形時,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較佳為含有熱伸長性纖維。於該情形時,熱伸長性纖維之含有比率在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之總質量中,較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又,熱伸長性纖維以外之纖維之含有比率在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之總質量中,可不含有或者較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
成為本發明之適用對象之吸收性物品廣泛包含穿著於身體且具有吸收保持自身體排泄之排泄物之功能者。作為此種吸收性物品,例如可列舉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
以上,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方式。例如,為了便於說明,將圖1(b)以及圖3(b)及(c)所示之正面片材10設為第1凸條部11以及各凸部行12、13之各凸部之高度不同而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各凸部之高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關於上述實施方式,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以及位於該正面片材與該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具備:第1凸條部,其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延伸;第2凸部行,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鄰接之位置,並且以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呈行狀且週期性地蜿蜒之方式配置而成;及第3凸部行,其配置於以第1凸條部之稜線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對稱之位置,且具有與第2凸部行對稱之形狀;且形成有重複單元,該重複單元當沿著上述寬度方向觀察上述正面片材時,依次配置有第1凸條部、第2凸部行、第1凸條部及第3凸部行。
<2> 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條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週期性地增減,且於上述第1凸條部中之該長度最小之部分形成有構成纖維之密度較該長度最大之部分高之第1高密度區域。 <3> 如上述<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條部包含複數個第1凸部,且於在長度方向上相鄰之該第1凸部之間形成有上述第1高密度區域。 <4> 如上述<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條部及上述各凸部行分別由壓軋部劃定,上述第1高密度區域不具有上述壓軋部,且該第1高密度區域之最大厚度小於上述第1凸部之最大厚度。 <5> 如上述<3>或<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部具有複數個大凸部、及俯視下之面積小於該大凸部之複數個小凸部,且該大凸部與該小凸部介隔第1高密度區域交替地且呈行狀地配置。
<6> 如上述<5>之吸收性物品,其具備:第1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與較該第1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及第2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與較該第3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對於上述長度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且上述大凸部形成為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1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3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中的菱形狀區塊。 <7> 如上述<5>或<6>之吸收性物品,其具備:第1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與較該第1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及第2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與較該第3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對於上述長度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且上述小凸部形成為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2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4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中的菱形狀區塊。
<8> 如上述<2>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1高密度區域之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小於第1凸條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為0.5 mm以上,較佳為0.8 mm以上,且為5 mm以下,較佳為3 mm以下。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具備:第1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與較該第1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及第2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與較該第3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對於上述長度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第2凸部行係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呈行狀配置有複數個第2凸部,且第2凸部分別形成為以下區域中的平行四邊形區塊,該區域係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1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4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以及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2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3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構成纖維之密度較上述第2凸部行、上述第3凸部行及上述第1凸條部高的第2高密度區域在該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之各者於該各凸部行之延伸方向上間斷地形成。
<11> 如上述<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2高密度區域係未實施壓軋加工之區域,且係其最大厚度小於第1凸條部及各凸部行之最大厚度之區域。 <12> 如上述<10>或<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1凸條部經由第2高密度區域與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分別連結。 <13> 如上述<10>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高密度區域之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小於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為0.5 mm以上,較佳為0.8 mm以上,且為5 mm以下,較佳為3 mm以下。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之沿著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分別獨立地為3 mm以上,較佳為5 mm以上,且為1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mm以下。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具備低基重部、及基重較該低基重部高之高基重部,且於上述高基重部,上述吸收體形成有朝上述正面片材側開口且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延伸的複數個槽狀開口部。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纖維層,且上述纖維層之纖維密度大於上述正面片材。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具備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上層、及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下層,上述上層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上述下層不含熱伸長性纖維或以較上述上層低之比率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且構成上述上層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大於構成上述下層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
<18> 如上述<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熱伸長性纖維之含有比率在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之總質量中,較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 <19> 如上述<17>或<1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熱伸長性纖維以外之纖維之含有比率在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之總質量中,可不含有或者較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較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為平坦。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係經期衛生棉。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例。
〔實施例1〕 製造配置有具有圖1所示之正面構造之正面片材10之吸收性物品(經期衛生棉)。正面片材10以外之吸收性物品之構成設為與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經期衛生棉(Laurier Slim Guard(註冊商標)量多日用及普通日用)相同。該正面片材10係圖3所示之具有上層40及下層50之雙層構造之片材。上層40及下層50中包含之纖維如以下之表1所示。各固接線15a、15b、15c、15d係複數個單元直線規律地連結所得之連續線,上述各單元直線之長度W7(參照圖1)為9.1 mm。又,第1凸條部11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最小長度W8(參照圖1)設為2.0 mm。又,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沿著寬度方向Y之最大長度W5設為8.0 mm。 第1凸條部11之密度為0.02 g/cm3 ,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密度分別為0.02 g/cm3 。又,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密度為0.07 g/cm3 ,第2高密度區域S2之密度為0.07 g/cm3
本實施例之正面片材10以如下方式製成。首先,利用梳棉法分別製造基重12.5 g/m2 之上層纖維網與基重12.5 g/m2 之下層纖維網,將上層纖維網與下層纖維網積層而形成為積層網。上層纖維網係將纖度為3.3 dtex之熱伸長性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為聚丙烯且鞘為聚乙烯)與纖度為2.4 dtex之熱熔合性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為聚丙烯且鞘為聚乙烯)混合而製作。又,下層纖維網係自纖度為1.8 dtex之熱熔合性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為聚丙烯且鞘為聚乙烯)製作。繼而,將所獲得之積層網以壓紋輥抵接於上層纖維網側且平滑輥抵接於下層纖維網側之方式配置,自積層網之上層纖維網側實施超音波壓紋加工。作為壓紋輥,使用於其周面形成有與圖1所示之各固接部15對應之凸部之雕刻輥。最後,對壓紋加工後之積層網以熱風溫度136℃、處理速度10 m/min進行風吹加工,獲得包括不織布之正面片材10。所獲得之正面片材10之基重為25 g/m2
〔實施例2〕 製造配置有具有圖2所示之正面構造之正面片材10之吸收性物品(經期衛生棉)。該正面片材10係圖3所示之具有上層40及下層50之雙層構造之片材。上層40及下層50中包含之纖維如以下之表1所示。又,第1固接部15g及第3固接部15m之長度分別設為8.1 mm,第2固接部15h及第4固接部15n之長度分別設為5.6 mm。一條固接部行中相鄰之第1固接部15g與第2固接部15h之間隔、以及第3固接部15m與第4固接部15n之間隔分別設為2.0 mm。使相鄰之各固接部行15A彼此及15B彼此各自之間隔均以8.1 mm及5.6 mm交替地存在。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作正面片材10。 第1凸條部11、11之密度為0.02 g/cm3 ,第2凸部行12及第3凸部行13之密度分別為0.02 g/cm3 。又,第1高密度區域S1之密度為0.07 g/cm3 ,第2高密度區域S2之密度為0.07 g/cm3
〔實施例3〕 製造配置有具有圖2所示之正面構造之正面片材10之吸收性物品(經期衛生棉)。該正面片材10係兩種纖維混合而成之單層片材。於正面片材10與吸收體之間未配置纖維層。正面片材10中包含之纖維如以下之表1所示。除此以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
〔比較例1〕 作為比較例,製造使正面片材以外之構成與實施例1之構成相同之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中配置之正面片材係基重為25 g/m2 之單層片材,其中,沿長度方向延伸且於與上述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上以2 mm間隔呈波狀形成有朝向肌膚對向面側之谷部與山部。
<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量之評價>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經期衛生棉固定於生理用內褲,並穿著於人體之動態模型。作為人體之動態模型,使用能夠使兩腿步行運動之可動式女性腰部模型。使動態模型開始步行動作,步行動作開始1分鐘後,自液體排泄點以15秒鐘注入3 g之脫纖維馬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BIO-TEST研究所製造)(第1次)。脫纖維馬血係日本BIO-TEST(股)製脫纖維馬血,且液溫25℃時之黏度調整為8 cp,又,其黏度係於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TVB-10M型黏度計利用轉子名稱L/Adp(轉子編碼19)之轉子以旋轉速度30 rpm測定時的黏度。進而,自第1次纖維馬血注入結束時間點起3分鐘後,以15秒鐘進而注入3 g之脫纖維馬血(第2次)。第2次注入剛結束後,使動態模型停止步行動作,自固定於生理用內褲之經期衛生棉將正面片材剝離,並靜置於平坦之面。又,除此以外,另外預先將衛生紙稱重,將其質量設為W1(mg)。
將剝離之正面片材靜置50秒鐘後,將預先稱重之衛生紙載置於正面片材中之液體排泄點及其附近區域之上,於該衛生紙上以賦予2.5 gf/cm2 之荷重之方式載置重物,並靜置5秒鐘。其後,解除荷重,測定衛生紙之質量W2(mg)。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量(mg)藉由自質量W2減去質量W1而算出。液體殘留量之值越小,意味著液體越不易殘留於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上,液體吸收後肌膚觸感亦良好。將結果示於表1。
〔朝片材正面之回液量之評價〕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經期衛生棉以使正面片材側向上之方式配置於平板上,於正面片材上放置具有橢圓形狀之注入口之丙烯酸樹脂製筒板,自其注入口注入3 g之上述脫纖維馬血(第1次)。自第1次纖維馬血注入結束時間點起2分鐘後,自上述注入口進而注入3 g之脫纖維馬血(第2次)。其後,將筒板拆除,將經期衛生棉靜置2分鐘。又,除此以外,另外預先將衛生紙稱重,將其質量設為W3(mg)。
將經期衛生棉靜置2分鐘後,將預先稱重之衛生紙載置於正面片材中之馬血注入區域及其附近區域之上,於該衛生紙上以賦予2.5 gf/cm2 之荷重之方式載置重物,並靜置5秒鐘。其後,解除荷重,測定衛生紙之質量W4(mg)。回液量(mg)藉由自質量W4減去質量W3而算出。回液量之值越小,暫且吸收之液體越不易返回至正面片材側,因此,意味著液體吸收後肌膚觸感亦良好。將結果示於表1。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比較例1
正面片材之凹凸構造 圖1(a) 圖2 圖2 沿著長度方向延伸之壟槽
上層 熱伸長性纖維 接觸角(°) 76 76 76 -
平均纖維直徑(dtex) 3.3 3.3 3.3 -
熱熔合性纖維 接觸角(°) 73 73 73 -
平均纖維直徑(dtex) 2.4 2.4 2.4 -
下層 熱熔合性纖維 接觸角(°) 70 70 - -
平均纖維直徑(dtex) 1.8 1.8 - -
正面液體殘留量(mg) 102 91 119 293
回液量(mg) 241 257 225 421
如表1所示,具備具有圖1及圖2所示之正面構造之正面片材之各實施例之吸收性物品與比較例之吸收性物品相比可知,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液體殘留量及回液量減少。尤其可知,具備具有圖2所示之正面構造之正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係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液體殘留量及回液量同時減少。因此,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排泄至肌膚對向面之液體之液體殘留量與所吸收之液體之回液量減少,即便於液體吸收後,肌膚觸感亦良好。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排泄至肌膚對向面之液體於片材正面之液體殘留量與所吸收之液體之回液量減少,即便於液體吸收後,肌膚觸感亦良好。
10:正面片材 11:第1凸條部 11a:第1凸部 11ab:大凸部 11as:小凸部 12:第2凸部行 12a:第2凸部 13:第3凸部行 13a:第3凸部 15:固接部 15a:固接線 15A:第1固接部行 15b:固接線 15B:第2固接部行 15c:固接線 15d:固接線 15g:第1固接部 15h:第2固接部 15m:第3固接部 15n:第4固接部 16:非固接部 17:凹部 18:凸部 40:上層 50:下層 F:邊界面 L1:稜線 L2:稜線 L3:稜線 S1:第1高密度區域 S2:第2高密度區域 W1:長度 W2:長度 W5:最大長度 W7:長度 W8:最小長度 X:長度方向 Y:寬度方向
圖1(a)係表示構成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一實施方式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俯視模式圖,圖1(b)係圖1(a)中之I-I線上之剖視圖。 圖2係表示構成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另一實施方式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俯視模式圖。 圖3(a)係圖2中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圖3(b)係圖3(a)之II-II線上之剖視圖,圖3(c)係圖3(a)之V-V線上之剖視圖。 圖4係構成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之又一實施方式之剖視模式圖。
11:第1凸條部
11a:第1凸部
11ab:大凸部
11as:小凸部
12:第2凸部行
12a:第2凸部
13:第3凸部行
13a:第3凸部
15:固接部
15A:第1固接部行
15B:第2固接部行
15h:第2固接部
15m:第3固接部
15n:第4固接部
17:凹部
L1:稜線
L2:稜線
L3:稜線
S1:第1高密度區域
S2:第2高密度區域
W1:長度
W2:長度
W5:最大長度
X:長度方向
Y:寬度方向

Claims (21)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以及位於該正面片材與該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材具備:第1凸條部,其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延伸;第2凸部行,其位於與第1凸條部鄰接之位置,並且以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呈行狀且週期性地蜿蜒之方式配置而成;及第3凸部行,其配置於以第1凸條部之稜線為對稱軸與第2凸部行對稱之位置,且具有與第2凸部行對稱之形狀;且 形成有重複單元,該重複單元當沿著上述寬度方向觀察上述正面片材時,依次配置有第1凸條部、第2凸部行、第1凸條部及第3凸部行。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條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週期性地增減,且 於上述第1凸條部中之該長度最小之部分,形成有構成纖維之密度較該長度最大之部分高之第1高密度區域。
  3.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條部包含複數個第1凸部,且 於在長度方向上相鄰之該第1凸部之間形成有上述第1高密度區域。
  4. 如請求項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條部及上述各凸部行分別由壓軋部劃定,且 上述第1高密度區域不具有上述壓軋部,且該第1高密度區域之最大厚度小於上述第1凸部之最大厚度。
  5. 如請求項3或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凸部具有複數個大凸部、及俯視下之面積小於該大凸部之複數個小凸部,且 該大凸部與該小凸部介隔第1高密度區域交替地且呈行狀地配置。
  6.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具備:第1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與較該第1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及第2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與較該第3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 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 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對於上述長度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且 上述大凸部形成為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1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3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中的菱形狀區塊。
  7.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具備:第1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與較該第1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及第2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與較該第3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 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 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對於上述長度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且 上述小凸部形成為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2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4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中的菱形狀區塊。
  8. 如請求項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1高密度區域之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小於第1凸條部之寬度方向之長度,且為0.5 mm以上5 mm以下。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具備:第1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1固接部與較該第1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2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及第2固接部行,其係由直線狀之第3固接部與較該第3固接部短之直線狀之第4固接部交替地且串聯地配置而成; 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條, 第1固接部行與第2固接部行分別相對於上述長度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傾斜, 第2凸部行係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呈行狀配置有複數個第2凸部,且 第2凸部分別形成為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1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4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以及相鄰之第1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2固接部與相鄰之第2固接部行中之2個第3固接部所包圍之區域中的平行四邊形區塊。
  1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構成纖維之密度較上述第2凸部行、上述第3凸部行及上述第1凸條部高之第2高密度區域在該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之各者於該各凸部行之延伸方向上間斷地形成。
  11. 如請求項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2高密度區域係未實施壓軋加工之區域,且係其最大厚度小於第1凸條部及各凸部行之最大厚度之區域。
  12. 如請求項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1凸條部經由第2高密度區域與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分別連結。
  13. 如請求項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高密度區域之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小於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之寬度方向之長度,且為0.5 mm以上5 mm以下。
  1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凸部行及第3凸部行之沿著上述寬度方向之長度分別獨立地為3 mm以上15 mm以下。
  1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具備低基重部、及基重較該低基重部高之高基重部,且 於上述高基重部,上述吸收體形成有朝上述正面片材側開口且沿著上述長度方向延伸的複數個槽狀開口部。
  1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纖維層,且 上述纖維層之構成纖維之存在密度大於上述正面片材。
  17.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具備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之上層、及配置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下層, 上述上層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上述下層不含熱伸長性纖維或以較上述上層低之質量比率含有熱伸長性纖維,且 構成上述上層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大於構成上述下層之纖維與水之接觸角。
  18. 如請求項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熱伸長性纖維之含有比率在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之總質量中,為60質量%以上100質量%以下。
  19. 如請求項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熱伸長性纖維以外之纖維之含有比率在構成位於肌膚對向面之側之層之片材之總質量中,不含有或者為5質量%以上40質量%以下。
  2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對向面為平坦。
  21.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係經期衛生棉。
TW109142859A 2019-12-10 2020-12-04 吸收性物品 TW202135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3220A JP6998356B2 (ja) 2019-12-10 2019-12-10 吸収性物品
JP2019-223220 2019-1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5757A true TW202135757A (zh) 2021-10-01

Family

ID=76311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2859A TW202135757A (zh) 2019-12-10 2020-12-04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98356B2 (zh)
CN (1) CN114760968B (zh)
TW (1) TW202135757A (zh)
WO (1) WO20211175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45662C (en) * 1992-09-28 1999-10-19 Sandra Hintz Clear Absorbent article with dynamic elastic feature comprising elasticized hip panels
JP4430338B2 (ja) * 2003-05-27 2010-03-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105884B2 (ja) * 2007-01-17 2012-12-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507193B2 (ja) 2008-10-15 2014-05-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5268662B2 (ja) * 2009-01-09 2013-08-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4996766B2 (ja) * 2010-11-30 2012-08-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透液性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39531A (ja) 2011-05-17 2012-12-10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US8847002B2 (en) * 2011-05-19 2014-09-3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containing apertures arranged in registration with an embossed wave pattern
JP6338850B2 (ja) 2013-12-12 2018-06-0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440449B2 (ja) * 2014-10-17 2018-12-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U2015358716B2 (en) * 2014-12-10 2018-04-26 Oji Holdings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JP2016214405A (ja) 2015-05-15 2016-12-22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KR102081047B1 (ko) * 2015-08-24 2020-02-25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부직포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흡수성 물품
JP2017086621A (ja) * 2015-11-12 2017-05-2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17086327A1 (ja) * 2015-11-20 2017-05-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08289766B (zh) * 2015-11-30 2020-10-27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6788978B2 (ja) * 2016-03-01 2020-11-2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271657B1 (ja) * 2016-08-09 2018-01-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CN107468425A (zh) * 2017-08-08 2017-12-15 百润(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高吸收高扩散吸收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0968B (zh) 2022-12-23
JP6998356B2 (ja) 2022-02-10
WO2021117532A1 (ja) 2021-06-17
JP2021090635A (ja) 2021-06-17
CN114760968A (zh)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2771B2 (en) Absorbent article
KR101515518B1 (ko) 부형 시트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흡수성 물품
EP1346712B1 (en) Absorbent article
JP5507193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5268662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EP1283028A2 (en) Topsheet for absorbent article
KR20070069185A (ko) 흡수성 물품용의 표면시트
JP2012130666A (ja) 透液性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9299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4000465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3126147A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AU2014282421A1 (en) Absorbent article
KR101876595B1 (ko) 흡수성 물품
TWI713628B (zh) 吸收性物品
TWI683655B (zh) 吸收性物品
TW202135757A (zh) 吸收性物品
JP4167404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39986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394598B2 (ja) 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658043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0048718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2201677A1 (ja) 吸収性物品
JP716309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12643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580420B2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