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3461A - 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3461A
TW202133461A TW110101208A TW110101208A TW202133461A TW 202133461 A TW202133461 A TW 202133461A TW 110101208 A TW110101208 A TW 110101208A TW 110101208 A TW110101208 A TW 110101208A TW 202133461 A TW202133461 A TW 2021334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resistance
spad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1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塚挙文
比津和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3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346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7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5Colour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16Circuit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character for the devices
    • H01L31/02019Circuit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character for the devic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27Circuit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character for the devic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devices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 H04N25/77Pixel circuitry, e.g. memories, A/D converters, pixel amplifiers, shared circuits or shared components
    • H04N25/772Pixel circuitry, e.g. memories, A/D converters, pixel amplifiers, shared circuits or shared components comprising A/D, V/T, V/F, I/T or I/F converters
    • H04N25/773Pixel circuitry, e.g. memories, A/D converters, pixel amplifiers, shared circuits or shared components comprising A/D, V/T, V/F, I/T or I/F converters comprising photon counting circuits, e.g. single photon detection [SPD] or 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s [SP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降低向讀出電路之輸入電壓,且可減少消耗電力及空檔時間之至少任一者之受光元件。本發明提供一種受光元件(200),其具備:光子響應倍增部(210),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第1電阻部(211),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及第2電阻部(212),其以一端部連接於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讀出部(230),其與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連接,且經由第1電阻部自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

Description

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作為以將接收到之光光電轉換為電信號,並輸出該電信號之方式構成之光學元件之一,業已知悉利用突崩倍增之單光子突崩二極體(以下稱為SPAD(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所謂突崩倍增,意指藉由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子與電洞由高電場加速,且一個接著一個地持續產生新的電子與電洞。由於一組電子與電洞增加至幾倍,流通較大之電流,故利用其之SPAD具有可檢測到微弱之光之優點。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APPLIED OPTICS, Vol.35, No.12, 20 April 1996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SPAD之動作時,於SPAD之陰極、陽極間施加例如數10 V等之逆向偏壓電壓。因而,有因由SPAD產生之大電流而產生之陰極電位之變化亦變大之情形。陰極電位之變化由於由讀出電路讀出,故讀出電路之輸入電壓也大幅度變化。該情形下,須要將該變化抑制得小於讀出電路之耐壓。又,於SPAD中,由於藉由突崩放大而流通大電流,故有消耗電力變大之傾向。
有為了使向讀出電路之輸入電壓小於耐壓,減少消耗電力,而利用電阻分壓之情形(非專利文獻1)。然而,有由用於電阻分壓之電阻器之電阻值、與SPAD之陰極寄生電容、或向讀出電路之輸入寄生電容決定之時間常數變大,將SPAD再充電之期間變長之情形。再充電期間為SPAD無法檢測光子之所謂之空檔時間。亦即,即便可在電阻分壓中,使向讀出電路之輸入電壓小於耐壓,減少消耗電力,亦可能產生空檔時間之增大此等不良狀況。
對此,本發明提案一種可降低向讀出電路之輸入電壓,且可減少消耗電力及空檔時間之至少任一者之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受光元件,其具備: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讀出部,其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連接,且經由前述第1電阻部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
又,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裝置,其矩陣狀地配置有複數個受光元件,該等受光元件分別具備: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進而,又,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光學系統、及光學裝置,該光學裝置矩陣狀地配置有複數個受光元件,且該等受光元件分別具備: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透過前述光學系統之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基於圖式詳細地說明。此外,於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中,藉由對同一部位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於進行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之前,為了易於理解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而針對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相關聯之既有技術進行說明。 圖1係顯示應用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電子機器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如圖1所示,電子機器1例如具備:攝像透鏡30、光學裝置10、記憶部40、及處理器50。
攝像透鏡30係將入射光集光,並將該像成像於光學裝置10之受光面之光學系統之一例。受光面可為於光學裝置10中供像素矩陣狀排列之面。光學裝置10對入射光進行光電轉換並產生圖像資料。又,光學裝置10對產生之圖像資料執行雜訊去除或白平衡調整等特定之信號處理。
記憶部40例如由快閃記憶體或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或是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構成,記錄自光學裝置10輸入之圖像資料等。
處理器50例如利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構成,可包含執行操作系統或各種應用軟體等之應用處理器、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或是基頻處理器等。處理器50對自光學裝置10輸入之圖像資料或自記憶部40讀出之圖像資料等,執行根據需要之各種處理,或執行對使用者之顯示,或是經由特定之網路向外部發送。
圖2係顯示上述之光學裝置10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如圖示般,光學裝置10具備:像素陣列部11、時序控制電路15、驅動電路12、及輸出電路13。
像素陣列部11具備矩陣狀排列之複數個像素20。對於複數個像素20,就每一行連接像素驅動線LD(圖式中之上下方向),就每一列連接輸出信號線LS(圖式中之左右方向)。像素驅動線LD之一端連接於與驅動電路12之各行對應之輸出端,輸出信號線LS之一端連接於與輸出電路13之各列對應之輸入端。
驅動電路12包含移位暫存器或位址解碼器等,全部像素同時或以行單位等驅動像素陣列部11之各像素20。驅動電路12藉由對與讀出對象之行對應之像素驅動線LD施加選擇控制電壓,而以行單位選擇為了檢測光子之入射而利用之像素20。從由驅動電路12選擇掃描之行之各像素20輸出之信號(稱為檢測信號)通過輸出信號線LS各者被輸入至輸出電路13。輸出電路13將自各像素20輸入之檢測信號作為像素信號向記憶部40或處理器50輸出。
時序控制電路15包含產生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產生器等,基於由時序產生器產生之各種時序信號,控制驅動電路12及輸出電路13。
圖3A係顯示像素陣列部11之像素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方塊圖。如圖示般,像素20包含光電二極體21及淬滅電阻22。光電二極體21於該像素20中為單光子突崩二極體(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以下記述為SPAD 21)。於SPAD 21中,即便僅入射一個光子(光子),亦藉由突崩倍增,產生大電流,該電流作為電信號而輸出。針對SPAD 21之動作,於後文敘述。
於圖示之例中,SPAD 21之陽極連接於特定之電源,SPAD 21之陰極連接於淬滅電阻22之一端。淬滅電阻22之另一端被接地。藉此,可如後述般於SPAD 21間施加逆向偏壓電壓VDDL。又,於SPAD 21之陰極側產生作為寄生電容之陰極寄生電容CK。陰極寄生電容CK相當於SPAD 21之電容、於淬滅電阻22與其周圍之絕緣層之間產生之電容、由將SPAD 21與淬滅電阻22連接之配線產生之電容、與讀出電路23中包含之反相器等元件之電容等之合成電容。
參照圖3B,於像素20之SPAD 21與淬滅電阻22之連接點連接讀出電路23。讀出電路23可包含例如反相器電路,如後述般讀出SPAD 21與淬滅電阻22之連接點之電位(亦即陰極電位)之變化。
又,於像素20中,於讀出電路23之輸出端連接有後段之電路24。後段之電路24可包含例如數位計數器電路,據此,像素20可作為光子計數器元件發揮功能。該情形下,可基於與由各像素20檢測到之光子數對應之輸出信號,產生圖像資料。亦即,光學裝置10可作為攝像感測器發揮功能。
又,後段之電路24可包含時間-數位轉換電路(Time-to-Digital Converter,時間-數位轉換器;TDC)電路,而取代數位計數器電路。TDC電路可產生表示具有特定之基準頻率之特定之基準信號、與基於該基準信號之檢測信號之時間差之數位信號。於後段之電路24包含TDC電路之情形下,光學裝置10可作為例如飛行時間(ToF)方式之測距元件發揮功能。
其次,一面參照圖3C及圖3D,一面針對SPAD 21之動作進行說明。圖3C係示意性顯示一個光子朝SPAD 21入射時之SPAD 21之陰極電位VK之變化之圖。圖3D係示意性顯示SPAD 21之電壓-電流特性之圖。於圖3D中,橫軸表示施加於SPAD 21之陽極與陰極之間之電壓。若將SPAD 21之陽極電位設為VAn ,將陰極電位設為VCa ,則該施加電壓以VAn -VCa 表示。又,於圖3D中,縱軸表示在SPAD 21中於正向(自陽極向陰極之方向)流通之電流IAn
於對SPAD 21施加正向偏壓電壓之情形下,如圖3D所示,電流IAn 於正向流通,該電流值隨著施加電壓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於對SPAD 21施加逆向偏壓電壓之情形下,當該電壓較低時,藉由SPAD 21之整流作用,而不流通電流IAn 。然而,若逆向偏壓電壓成為擊穿電壓-Vbd以下,則產生突崩倍增,大電流之電流IAn 朝反向流通。此處,擊穿電壓(-Vbd)、與較其進一步低出電壓Ve(亦稱為過量電壓Ve)之電壓(-Vbd-Ve)之間之區域稱為蓋革區域。於蓋革區域中,由突崩倍增獲得之增益於理論上無限大。藉由對SPAD 21之兩端施加例如數10 V之逆向偏壓電壓,而SPAD 21可進行在蓋革區域之動作。
此處,若在與蓋革區域對應之特定之電壓自特定之電源施加於SPAD 21之陽極與淬滅電阻22之接地端之間之情形下,光子(可為1個光子)朝SPAD 21入射(於圖3C之t0 中),則藉由該光子,產生電子電洞對,該電子電洞對由藉由逆向偏壓電壓形成之高電場加速,且一個接著一個地產生電子電洞對。亦即,引起突崩倍增。藉此,朝反向流通大電流。
由於該電流亦流經淬滅電阻22,故產生因淬滅電阻22所致之電壓降低。因而,施加於SPAD 21之施加電壓降低。此處,若SPAD 21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施加電壓(之絕對值)低於擊穿電壓(絕對值|Vbd|),則突崩放大停止(時間t1 )。突崩倍增停止之現象被稱為淬滅(Quenching)。
之後,通過淬滅電阻22朝SPAD 21供給電流,SPAD 21被充電。該充電被稱為再充電。再充電係以由陰極寄生電容CK(圖3A、圖3B)決定之時間常數,歷經一定之期間(時間t1 ~t2 )而進行。當再充電完成時(時間t2 ),施加於SPAD 21之電壓恢復至與蓋革區域對應之電壓,SPAD 21可再次於該區域動作。如以上所述般,於光子朝SPAD 21入射之情形下,SPAD 21之陰極電位VK如圖3C所示般脈衝狀變化。如此之變化由讀出電路23讀出,其結果為,檢測到光子。此外,由於在再充電之期間,SPAD 21無法檢測光子,故該期間被稱為空檔時間。
(第1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構成] 其次,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構成例進行說明。圖4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如圖示般,光學裝置100具備:像素陣列部PAR、行電路310、列掃描電路320、及介面電路330。
像素陣列部PAR具有矩陣狀排列之複數個像素(受光元件)200。對複數個像素200,就每一行連接位元線BL0 、BL1 、・・・、BLS (以下,於無須特別區別之情形下,記述為位元線BL),就每一列連接字元線WL0 、WL1 、・・・、WLN (以下,於無須特別區別之情形下,記述為字元線WL)。位元線BL之一端連接於與行電路310之各行對應之輸出端,字元線WL之一端連接於與列掃描電路320之各列對應之輸入端。此外,為了便於說明,將圖中縱向方向稱為行方向,將橫向方向稱為列方向。
列掃描電路320全部像素同時或以行單位等驅動像素陣列部PAR組織各像素200。列掃描電路320藉由對與讀出對象之行對應之字元線WL施加選擇控制電壓,而以行單位選擇為了檢測光子之入射而利用之像素200。從由列掃描電路320選擇掃描之行之各像素200輸出之信號(稱為檢測信號)通過輸出位元線BL各者被輸入至行電路310。行電路310藉由對檢測信號進行數位轉換,而產生數位信號。所產生之數位信號經由介面電路330朝外部輸出。此外,行電路310及列掃描電路320係由來自時序控制電路(未圖示)之時序信號控制。
[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構成] 圖4B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100之像素陣列部PAR之像素200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如圖示般,像素200具有:光電二極體210、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光電二極體210於本實施形態中為SPAD,以下記述為SPAD 210。SPAD 210藉由雪崩倍增(亦稱為突崩放大),將相應於1光子之入射而藉由光電轉換產生之電荷予以倍增,產生大電流,並將該電流作為電信號輸出。惟,並不限定於SPAD,光電二極體210可為矽光電子倍增管。
遮蔽電阻部211之一端與SPAD 210之陰極連接,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連接於淬滅電阻部212之一端。亦即,於像素200中,形成將SPAD 210、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串聯連接而成之串聯電路。
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例如可由高電阻多晶矽形成。又,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可形成為金屬電阻。作為金屬電阻用之材料,例示TaSiO2 、NbSiO2 等所謂之金屬陶瓷系材料等。此處,若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設為Rsh,將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電阻值設為RON ,則滿足RON <Rsh之關係。亦即,遮蔽電阻部211形成為具有較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間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針對藉由如此之關係而產生之效果,於後文敘述。
又,若將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設為Rq,則滿足Rsh<Rq之關係。亦即,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形成為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大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針對藉由如此之關係而產生之效果,於後文敘述。
又,如圖4B所示般,於SPAD 210之陰極側產生寄生電容C1。該寄生電容C1相當於SPAD 210之電容、與由將SPAD 210與遮蔽電阻部211連接之配線產生之電容等之合成電容。進而,於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間,產生寄生電容C2。寄生電容C2相當於在遮蔽電阻部211與其周圍之絕緣層之間產生之電容、於淬滅電阻部212與其周圍之絕緣層之間產生之電容、由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連接之配線產生之電容、及讀出電路230中包含之反相器等元件之電容等之合成電容。此外,由於與寄生電容C1之周圍相比,於寄生電容C2之周圍,存在遮蔽電阻部211、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後述)等諸多電路元件,故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有大於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之傾向。
於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連接有讀出電路230之一端。讀出電路230可包含例如反相器電路。讀出電路230如後述般讀出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之電位之變化。
又,於像素200中,於讀出電路230之輸出端連接有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數位計數器電路240計數由讀出電路230讀出之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22之連接點之電位之變化之次數、亦即朝SPAD 210入射之光子之數目,並輸出與計數數目相應之輸出信號。該輸出信號當對該像素200自列掃描電路320(圖4A)通過字元線WL輸入選擇信號時,自數位計數器電路240通過位元線BL向行電路310輸出。藉由將輸出信號轉換為亮度,而可使光學裝置100作為攝像元件發揮功能。
此外,可於讀出電路230之後段,連接TDC電路,而取代數位計數器電路。據此,可基於來自讀出電路230之輸出,並基於發光時序與受光時序之差,進行藉由直接ToF方式進行之測距。
又,光學裝置100亦可作為進行藉由下述間接ToF方式進行之測距之測距部發揮功能,即:受光部相應於特定之光源部之發光,進行每一相位之受光,並基於藉由每一相位之受光而受光部輸出之每一相位之受光信號,進行距離資訊之算出。
如圖4B所示,由SPAD 210、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形成之串聯電路連接於特定之電源,SPAD 210之陽極維持為電位VDDL,淬滅電阻部212之另一端(跟與遮蔽電阻部211連接之一端為相反側之端部)維持為電位VDDH。亦即,對由SPAD 210、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形成之串聯電路,施加相當於電位VDDH-電位VDDL之電壓。此處,由於電位VDDH高於電位VDDL,故對SPAD 210施加逆向偏壓電壓。於像素200之動作時,該施加電壓設定為與前文所說明之蓋革區域對應之特定之電壓。
[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 其次,一面參照圖5A至5E,一面針對像素200之動作進行說明。於圖5B至圖5E中,與圖4B同樣地示意性顯示像素200,省略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或TDC電路)、及字元線WL、位元線BL等。
首先,藉由特定之電源,對由SPAD 210、遮蔽電阻部211、及淬滅電阻部212形成之串聯電路,施加特定之電壓。亦即,對SPAD 210,施加與蓋革區域對應之(逆向偏壓)電壓。若於該狀態下,光子朝SPAD 210入射(圖5A之時間t0 ),則產生突崩倍增,於SPAD 210中自陰極朝向陽極流通大電流。此處,於圖5B中,以較細之箭頭示意性表示自寄生電容C2流出之電流I2,以較粗之線示意性表示自寄生電容C1流出之電流I1,自SPAD 210之陰極朝向陽極流通之大電流主要自寄生電容C1供給。此係緣於在寄生電容C2與SPAD 210之間設置有具有較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之遮蔽電阻部211之故。換言之,由於相對於蓄積於寄生電容C1之電荷容易向SPAD 210移動,而蓄積於寄生電容C2之電荷受遮蔽電阻部211妨礙,難以向SPAD 210移動,故於突崩倍增時,只要自寄生電容C1朝SPAD 210供給電流。
於突崩倍增時,如圖5A之期間t0 ~t1 所示般,藉由因突崩倍增而產生之大電流,而SPAD 210之陰極電位VK1持續降低。當伴隨著陰極電位VK1之降低,而施加於SPAD 210間之電壓低於擊穿電壓時,產生淬滅(圖4C之時間t1 )。又,此時蓄積於寄生電容C1之電荷被噴出,如圖5C所示,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之電流I1之供給亦停止。
此外,如圖5A所示,於突崩倍增期間(t0 ~t1 )中,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間之電位VK2不會如電位VK1那般降低。此係緣於如上述般,難以自寄生電容C2流通電流之故。
產生淬滅,且於寄生電容C1與寄生電容C2之間開始電荷之再分配(圖5A之時間t1 )。亦即,如圖5D所示,殘留於寄生電容C2之電荷容易通過遮蔽電阻部211向寄生電容C1移動。此處,由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大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故淬滅電阻部212中流通之電流I3僅略微有助於電荷之再分配。因而,電荷之再分配主要於寄生電容C2與寄生電容C1之間進行。當寄生電容C1間之電壓與寄生電容C2間之電壓變得相等時(當電位VK1與電位VK2變得相等時),再分配結束(時間t2 )。
當再分配結束時,開始再充電。亦即,由於不再流通來自寄生電容C2之電流I2,故如圖5E所示,藉由淬滅電阻部212中流通之電流I3,而SPAD 210之再充電繼續進行。此處,由於在寄生電容C2與寄生電容C1之間之電荷之再分配中,無電荷損失,故再充電所需之電荷量等於由突崩倍增消耗之C1ΔVK1。亦即,藉由電流I3,而向SPAD 210供給等於C1ΔVK1之電荷量。當再充電結束時(時間t3 ),SPAD 210可再次檢測光子。
[由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產生之效果] 繼而,針對由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之動作產生之效果,一面與先前例進行對比,一面進行說明。圖6A係顯示先前例之像素之構成例之圖,該構成例與非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構成大致相同。如圖示般,於先前例之像素中,將突崩光電二極體PD1、電阻器RL 、及電阻器RS 串聯連接。又,於電阻器RL 與電阻器RS 之連接點,連接有反相器IVT。於該構成中,電阻器RS 之一端(跟電阻器RS 與電阻器RL 至連接點為相反側之端部)被接地,對突崩光電二極體PD1施加逆向偏壓電壓(例如數10 V)。若光子朝突崩光電二極體PD1入射,產生突崩倍增,則如圖6A中曲線CL1所示般,於突崩光電二極體PD1中產生電壓降低。另一方面,伴隨著該電壓降低,而施加於電阻器RL 與電阻器RS 之連接點之電壓、亦即反相器IVT之輸入端之電壓VIVT 也降低(圖6A中之曲線CL2)。
此處,若將由突崩倍增所致之突崩光電二極體PD1之電壓降低設為Vd,將電阻器RL 之電阻值設為RQ1,將電阻器RS 之電阻值設為RQ2,則電壓VIVT 由以下之式表示。 VIVT =Vd×{1/(1+RQ1/RQ2)} 亦即,藉由電阻值RQ1與電阻值RQ2之比RQ1/RQ2,而施加於反相器IVT之輸入端之電壓VIVT 較突崩光電二極體PD1之電壓降低Vd降低。尤其是,該比RQ1/RQ2越大,則電壓VIVT 越變低。一般而言,由於施加於突崩光電二極體PD1之電壓亦達到數10 V,故突崩放大時之電壓降低Vd亦有可能超過例如反相器IVT之耐壓。然而,藉由適宜地調整電阻器RL 之電阻值RQ1與電阻器RS 之電阻值RQ2之比,而可使電壓VIVT 低於反相器IVT之耐壓,可包含反相器IVT。
然而,於現實之電路中,如圖6B所示,於突崩光電二極體PD1之陰極端產生陰極寄生電容C01,於反相器IVT之輸入端產生輸入寄生電容C02。此處,若為了增大比RQ1/RQ2,而增大電阻器RL 之電阻值RQ1,則由電阻值RQ1、陰極寄生電容C01、及輸入寄生電容C02決定之時間常數變大。其結果為,再充電之時間變長,空檔時間變長。
另一方面,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於圖5B至圖5D所示之突崩倍增、淬滅、再分配、及再充電等一系列之動作中,SPAD 210之陰極電位VK1降低ΔVK1,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跟與SPAD 210連接之一端為相反側之端部)之電位VK2降低ΔVK2。此處,若將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設為CC1,將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設為CC2,則ΔVK2由以下之式表示。 ΔVK2=ΔVK1×{1/(1+CC2/CC1)} 亦即,於一系列之動作中在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產生之電壓ΔVK2與於SPAD 210間產生之電壓ΔVK1相比,變低電容比CC2/CC1之大小。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之電壓ΔVK2為讀出電路230之輸入電壓,低於在SPAD 210間產生之電壓ΔVK1。藉此,可保護讀出電路230。亦即,可謂讀出電路230藉由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CC2與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CC1之比CC2/CC1而受保護。
又,如一面參照圖5B一面說明般,由於遮蔽電阻部211具有較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故於SPAD 210之突崩倍增時,自寄生電容C2僅略微地流通電流I2,主要自寄生電容C1流通電流I1。又,根據 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CC1<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CC2 電阻值RON <電阻值Rsh 之關係,由電容(值)CC1與電阻值RON 決定之時間常數小於由電容(值)CC2與電阻值Rsh決定之時間常數。由於通過時間常數較小之電路,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供給電流I1,故產生突崩倍增之期間可縮短化。因此,可實現自光子朝SPAD 210入射至可再次進行光子之檢測之時間(廣義之空檔時間)之縮短化。
又,於突崩放大時,由於主要自寄生電容C1流通電流I1,自寄生電容C2僅略微流通電流I2,故可減少流通之電流。因此,與自寄生電容C2亦流通電流I2之情形相比,可減少消耗電力。
進而,產生淬滅,且引起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之再分配,再分配結束後開始於淬滅電阻部212中流通之電流I3有助於再充電。因此,由電流I3進行之再充電所需之時間變短,可使空檔時間縮短化。進而,由於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再分配電荷,故可降低再充電所需之電流I3。亦即,可減少消耗電力。
如以上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中,可藉由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CC2與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CC1之比CC2/CC1,使向讀出電路230之輸入電壓低於讀出電路230之耐壓。又,由於在SPAD 210之陰極與讀出電路230之輸入端之間,設置有具有較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之遮蔽電阻部211,故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又,由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大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故於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之再分配結束後,開始由電流I3進行之再充電。亦即,亦可降低再充電所需之電力,可進一步減少消耗電力。
[遮蔽電阻部之具體例] 其次,一面參照圖7A及圖7B,一面針對遮蔽電阻部211之具體例進行說明。於該等圖中,省略圖4B所示之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或TDC電路)、及字元線WL、位元線BL等。
圖7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100之像素200之遮蔽電阻部211之具體例1之方塊圖。如圖示般,遮蔽電阻部211可藉由電阻元件211A而實現。電阻元件211A可由例如高電阻多晶矽或金屬電阻等形成。高電阻多晶矽或金屬電阻係於配線形成時,藉由已知之半導體製造製程之薄膜形成製程、光微影術、蝕刻製程等而形成。
又,如圖7B所示,於具體例2中,遮蔽電阻部211可由例如P通道型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電晶體211B構成。該情形下,設置對MOS電晶體211B之閘極施加偏壓電壓之偏壓電壓產生部250。藉由例如來自列掃描電路320(圖4A)之指示信號,而調整自偏壓電壓產生部250對MOS電晶體211B之閘極施加之電壓,藉此可調整MOS電晶體211B之源極、汲極間之電阻值、亦即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藉由該調整,而可適切地實現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之RON <Rsh之關係。因而,可確實地實現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
此外,於圖7B中圖示一個MOS電晶體211B,但可將複數個MOS電晶體211B並聯配置,藉由對各者施加閘極電壓,而調整遮蔽電阻部211整體之電阻值Rsh。又,於圖7A及圖7B中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像素200,但該具體例1亦可應用於第3實施形態之像素200B。
又,於SPAD 210之突崩倍增時,藉由增大MOS電晶體211B之源極、汲極間之電阻值,而抑制自寄生電容C2流通電流I2,減少消耗電力,另一方面,藉由產生淬滅,且降低MOS電晶體211B之源極、汲極間之電阻值,而可促進電荷之再分配,縮短空檔時間。
[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 其次,針對淬滅電阻部212之具體例進行說明。圖8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1的方塊圖。
如圖8A所示,淬滅電阻部212可具有定電流源212A。由於定電流源212A具有較大之內部電阻,故容易滿足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之Rsh<Rq之關係。因而,於突崩放大時、或寄生電容C2與寄生電容C1之間之電荷之再分配時,可降低來自淬滅電阻部212之電流(相當於圖5B等之電流I3)之影響,亦可降低電力消費。又,藉由定電流源212A,亦可將再充電時之電流(相當於電流I3)維持為特定之值。因而,藉由適宜地調整再充電電流,而可有效率地執行再充電。
其次,針對淬滅電阻部212之具體例2進行說明。於具體例2之像素200C中,如圖8B所示,可設置有效再充電電路212B,而取代第1實施形態之像素200之淬滅電阻部212。惟,有效再充電電路212B亦可應用於像素200A或200B。
有效再充電電路212B具有:開關212S、及對該開關212S進行導通/關斷控制之控制部212C。開關212S基於控制部212C之控制,將特定之電源(VDDH)與遮蔽電阻部211電性連接、切斷。控制部212C以一端連接於讀出電路230之輸出端。藉此,控制部212C檢測讀出電路230之輸出電壓。具體而言,控制部212C若檢測到來自讀出電路230之脈衝狀之輸出電壓之下降,則於特定之延遲時間之後,對開關212S輸出將開關212S設為導通之導通信號。又,控制部212C當於導通信號輸出後,經過特定之期間時,對開關212S輸出將開關212S設為關斷之關斷信號。
上述之所構成之有效再充電電路212B如以下般動作。如圖8C所示,若於時間t0 ,藉由光子之入射,產生突崩放大,則陰極電位VK1逐漸降低。若產生淬滅,開始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之再分配,則陰極電位VK1再次逐漸上升。亦即,陰極電位VK1變化為負的脈衝狀。相對於此,遮蔽電阻部211與有效再充電電路212B之連接點之電位VK2經由突崩放大時(期間t0 ~t1 )及再分配時(期間t1 ~t2 )而降低。如此之電位變化係由讀出電路230檢測到。此處,於電位VK2較特定之第1臨限值電位降低時,讀出電路230將輸出電壓輸出,於電位VK2較特定之第2臨限值電位Vth降低時,讀出電路230停止輸出電壓之輸出。亦即,讀出電路230於電位VK2自第1臨限值電位變化至第2臨限值電位Vth之期間,輸出脈衝狀之輸出電壓。控制部212C當檢測到讀出電路230之輸出電壓之下降時(時間tD ),於經過特定之延遲時間(期間tD ~t3 )後,對開關212S輸出導通信號。藉此,開關212S成為導通(時間t3 ),自特定之電源通過遮蔽電阻部211向SPAD 210供給電流。
於有效再充電電路212B中,如上述般,直至電位VK2較第2臨限值電位Vth較低為止(直至來自讀出電路230之脈衝狀之輸出信號下降為止),開關212S成為關斷。因而,於在光子入射後直至來自讀出電路230之脈衝狀之輸出信號下降為止之期間,停止電流(相當於圖5B等之電流I3)自電源向遮蔽電阻部211之供給。因此,於突崩放大時自寄生電容C1流通電流,於電荷之再分配時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流通電流。由於開關212S為關斷,故不會通過遮蔽電阻部211流通電流,故而可確實地減少消耗電力。
又,當檢測到來自讀出電路230之脈衝狀之輸出信號之下降,並經過特定之延遲時間時,開關212S成為導通(時間t3 )。藉此,自電源向遮蔽電阻部211供給電流,促進再充電。因此,可使空檔時間縮短化。此處,若使開關212S成為導通之時序與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之再分配結束之時點相配對應,則可更適切地實現空檔時間之縮短化。此外,可設置定電流源,而取代電源。據此,可適宜地調整於開關212S成為導通後流通之電流之電流值,因此,亦可使再充電於短時間內結束。 此外,若於時間t3,開關212S成為導通,自電源向遮蔽電阻部211供給電流,則電位VK2急速恢復至光子入射前之電位,另一方面,如圖8C所示,SPAD 210之陰極電位VK1晚於電位VK2,恢復至光子入射前之電位。此係緣於關於電位VK1,時間常數大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之大小之故。
[讀出電路之具體例] 其次,針對讀出電路230之具體例進行說明。圖9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之讀出電路之具體例1的方塊圖。
如圖9A所示,讀出電路230可具有反相器230A。反相器230A之輸入端跟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連接。且,對反相器230A,藉由特定之配線供給電力。
如圖9B所示,反相器230A如下述般動作,即:當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之電位VK2低於特定之臨限值Vth時,輸出電壓Vout變為高,當電位VK2超過特定之臨限值Vth時,輸出電壓Vout變為低。藉此,即便於電位VK2呈V字狀變化之情形下,亦可將該變化作為方形波狀之脈衝波輸出。藉由採用反相器230A,作為讀出電路230,而可讀出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之電位VK2之變化。
又,於讀出電路之具體例2中,如圖9C所示,讀出電路230具有P通道型之MOS電晶體230B、及電流源230C。據此,於電位VK2之大小為特定之電壓以下之期間,MOS電晶體230B成為導通,輸出與該期間對應之脈衝狀之特定之輸出電壓Vout。因而,與圖9A之反相器230A同樣地,可讀出電位VK2之變化。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10A及7B,一面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進行說明。圖10A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A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於圖10A中,省略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或TDC電路)、及字元線WL、位元線BL等,但針對圖示以外之構成,像素200A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10之像素200同樣。又,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可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100相同之構成,可與光學裝置100同樣地於電子機器1(圖1)中與光學裝置10置換。
參照圖10A,對於SPAD 210A之陽極連接遮蔽電阻部211之一端,對於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連接淬滅電阻部212之一端。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之像素200A中,與於第1實施形態之像素200中於SPAD 210之陰極側,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串聯連接不同,於SPAD 210A之陽極側,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串聯連接。另一方面,針對SPAD 210A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滿足RON <Rsh之關係,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滿足Rsh<Rq之關係之點,像素200A與像素200同樣。
如圖示般,於SPAD 210A之陽極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間產生寄生電容C1。該寄生電容C1相當於SPAD 210A之電容、與由將SPAD 210A與遮蔽電阻部211連接之配線產生之電容等之合成電容。進而,於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間產生寄生電容C2。寄生電容C2相當於由遮蔽電阻部211產生之電容、與由淬滅電阻部212產生之電容、由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連接之配線產生之電容、及讀出電路230中包含之反相器等元件之電容等之合成電容。又,於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連接有讀出電路230之輸入端。
SPAD 210A之陰極與特定之電源之高電位端子連接,淬滅電阻部212之另一端(跟淬滅電阻部212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連接點為相反側之端部)與特定之電源之低電位端子連接。於動作時,藉由特定之電源,而於SPAD 210A間施加與蓋革區域對應之特定之逆向偏壓電壓(電位VDDH-電位VDDL)。
其次,針對本實施形態之SPAD 210A之動作進行說明。圖10B係示意性顯示一個光子朝像素200A之SPAD 210A入射時之SPAD 210A之陽極電位VA1、及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讀出電路230之輸入端)之電位VA2之變化之圖。
於自特定之電源,對SPAD 210A施加與蓋革區域對應之特定之電壓之情形下,當一個光子朝SPAD 210A入射時(時間t0 ),於SPAD 210A中產生突崩倍增,自陰極朝向陽極流通大電流。藉此,如圖10B所示般於期間t0 ~t1 中,SPAD 210A之陽極電位VA1(相對於電位VDDL)上升。
此時,由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大於SPAD 210A之電阻值RON ,故朝SPAD 210A,主要自寄生電容C1流通電流I1。由於自寄生電容C2僅略微地流通電流I2,故可降低在突崩放大時向SPAD 210A流通之電流。因而,可減少消耗電力。
又,由於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CC1小於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CC2,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電阻值RON 小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故由電容(值)CC1與電阻值RON 決定之時間常數小於由電容(值)CC2與電阻值Rsh決定之時間常數。由於來自寄生電容C1之電流I1通過時間常數較小之電路向SPAD 210供給,故產生突崩倍增之期間可縮短化。因此,可實現自光子朝SPAD 210入射至可再次進行光子之檢測之時間(廣義之空檔時間)之縮短化。
又,伴隨著突崩放大時之SPAD 210A之陽極電位VA1之上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連接點之電位VA2也上升。此處,若將電位VA1之上升設為ΔVA1,將電位VA2之上升設為ΔVA2,將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設為CC1,將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設為CC2,則表示為 ΔVA2=ΔVA1×{1/(1+CC2/CC1)}。 亦即,施加於讀出電路230之輸入端之電壓(ΔVA2)低於ΔVA1。因而,可將輸入電壓(ΔVA2)維持為低於讀出電路230之耐壓,可保護讀出電路230。
當伴隨著陽極電位VA1之上升,而施加於SPAD 210A之電壓(之絕對值)變得小於擊穿電壓(之絕對值)時,產生淬滅(時間t1 )。產生淬滅,且於寄生電容C2與寄生電容C1之間,開始電荷之再分配(時間t1 )。亦即,殘留於寄生電容C2之電荷通過遮蔽電阻部211向寄生電容C1移動。此處,由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大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故淬滅電阻部212中流通之電流I3僅略微有助於電荷之再分配。因而,電荷之再分配主要於寄生電容C1與寄生電容C2之間產生。當寄生電容C1間之電壓與寄生電容C2間之電壓變得相等時,再分配結束(時間t2 )。
當再分配結束時,開始再充電。亦即,由於當電荷之再分配結束時,未自寄生電容C2流通電流,故藉由淬滅電阻部212中流通之電流I3,將SPAD 210再充電。當再充電結束時(時間t3 ),SPAD 210可再次檢測光子。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A,由於在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配置於SPAD 210A之陽極側之情形下亦然,SPAD 210之陰極與陽極之間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滿足RON <Rsh之關係,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滿足Rsh<Rq之關係,進而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CC1與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CC2滿足CC1<CC2之關係,故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同樣之效果。
又,如圖10C所示,於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A中,遮蔽電阻部211可由例如N通道型之MOS電晶體211C構成。該情形下,設置對MOS電晶體211C之閘極施加偏壓電壓之偏壓電壓產生部250。即便於在像素200A中利用MOS電晶體211C作為遮蔽電阻部211之情形下,亦發揮與在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中利用P通道型之MOS電晶體211B(圖7B)之情形同樣之效果。進而,於該情形下,亦可利用複數個MOS電晶體211C。
此外,一面參照圖8A至圖8C一面說明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及一面參照圖9A至圖9C一面說明之讀出電路之具體例也可適宜地應用於第2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11,一面針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進行說明。如圖示般,於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B中,SPAD 210、遮蔽電阻部211、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圖4B)同樣地配置。於在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在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之間存在Rsh<Rq與關係之點上,像素200B亦與像素200同樣。此外,雖然圖4B所示之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或TDC電路)、及字元線WL、位元線BL等於圖11中省略,但像素200B可與上述之像素200及200A同樣地構成。又,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可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100相同之構成,可與光學裝置100同樣地於電子機器1(圖1)中與光學裝置10置換。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之像素200B設置有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具體而言,可變電容元件VC1設置為其一端被接地,另一端連接於SPAD 210之陰極。又,可變電容元件VC2設置為其一端被接地,另一端連接於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連接之配線。亦即,設置可變電容元件VC1,而取代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之寄生電容C1,設置可變電容元件VC2而取代寄生電容C2。
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各者例如可由一個MOS電晶體形成。該情形下,設置對MOS電晶體之閘極施加閘極電壓之偏壓電壓產生部。藉由基於例如列掃描電路320之控制,調整自偏壓電壓產生部對MOS電晶體之閘極電極施加之閘極電壓,而可調整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之電容。
又,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各者可由複數個MOS電晶體形成。該情形下,設置對各MOS電晶體之閘極施加閘極電壓之偏壓電壓產生部。根據如此之構成,藉由基於例如列掃描電路320之控制,調整供施加閘極電壓之MOS電晶體之數目,而可調整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之電容。此外,可由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形成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
於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B中亦然,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同樣地,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之間存在Rsh<Rq之關係,故若將可變電容元件VC1與可變電容元件VC2之電容調以後者之電容變大之方式進行調整,則由像素200B亦可發揮與像素200發揮之效果相同之效果。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B中,設置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可調整各者之電容。藉此,亦可調整蓄積於可變電容元件VC1及VC2之電荷之電荷量。因而,可調整在突崩倍增時自可變電容元件VC1向SPAD 210流通之電流之電流量、及在淬滅後之電荷之再分配時自可變電容元件VC2向可變電容元件VC1移動之電荷之電荷量。其結果為,可確實地實現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
此外,一面參照圖7A及圖7B一面說明之遮蔽電阻部之具體例、一面參照圖8A至圖8C一面說明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及一面參照圖9A至圖9C一面說明之讀出電路之具體例也可適宜地應用於第3實施形態。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12至圖16,一面針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進行說明。圖12係示意性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積層構造例之圖。如圖12所示,光學裝置100具備:第1基板71、即接合於第1基板71上之第2基板72。
第1基板71具有例如由像素200矩陣狀配置而成之像素陣列部PAR(參照圖4A)。如圖13所示,於第1基板71,就每一像素形成有SPAD 210、配線層120、及連接墊125。如後述般,於配線層120中包含遮蔽電阻部211。遮蔽電阻部211之一端連接於SPAD 210之陰極。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藉由特定之配線而連接於連接墊125。連接墊125於將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接合之前,露出於第1基板71之一面(圖12之上下方向之上表面)。連接墊125係由例如銅(Cu)形成。 此外,SPAD 210設置於第1基板71之下表面側。亦即,圖12之第1基板71之下表面為光入射面,光子自圖中下方朝SPAD 210入射。
如圖13所示,第2基板72就每一像素具有讀出電路230、及淬滅電阻部212、配線層130。讀出電路230與淬滅電阻部212通過配線層130連接於連接墊135。連接墊135於將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接合之前,露出於第2基板72之一面(於圖12中為下表面)。連接墊135係由例如Cu形成。此外,可於第2基板72,配置圖4B所示之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或TDC電路)、或行電路310、列掃描電路320、及介面電路330(圖4A)。
此處,如圖13之右側所示,形成於第2基板72之配線層130之層數有與形成於第1基板71之配線層120之層數相比變多之傾向。此係源於因在第2基板72形成讀出電路230、及數位計數器電路240(或TDC電路)、字元線WL、位元線BL等,而所形成之電路元件及配線之數目於第2基板72中較於第1基板71中變多之故。因而,於第2基板72之連接墊135與淬滅電阻部212之間產生之寄生電容C2大於第1基板71之SPAD 210之陰極側之寄生電容C1。又,雖然藉由接合部260、亦即連接墊125與連接墊135之接合,亦產生寄生電容,但該寄生電容由於因遮蔽電阻部211而與寄生電容C1之結合受妨礙,故包含於寄生電容C2。因此,寄生電容C1之電容(值)CC1相對於寄生電容C2之電容(值)CC2之比CC2/CC1變大,可進一步降低向讀出電路230之輸入電壓。
參照圖12至圖14,形成將第1基板71之連接墊125與第2基板72之連接墊135接合(所謂之銅-銅(Cu-Cu)接合)之接合部260。藉此,將形成於第1基板71之SPAD 210、與形成於第2基板72之讀出電路230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將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機械地接合。 惟,藉由將連接墊125及135藉由金屬凸塊接合(所謂之凸塊接合),而可將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電性連接,且機械地接合。又,對於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之接合,例如可利用將各者之接面平坦化並以電子間力將兩者貼合之所謂之直接接合。
又,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例如可經由貫通半導體基板之TSV(Through-Silicon Via,穿矽導通體)等之接合部而電性連接。對於利用TSV之連接,例如可採用在晶片外表將設置於第1基板71之TSV、與自第1基板71直到第2基板72而設置之TSV之2個TSV連接之所謂之雙TSV方式、或以自第1基板71貫通至第2基板72之TSV將兩者連接之所謂之共享TSV方式等。
繼而,針對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具體的構造進行說明。圖14係顯示與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光入射面垂直之面之剖面構造例之垂直剖視圖。圖15係顯示圖14之A-A面之剖面構造例之水平剖視圖。此外,於圖14中,著眼於SPAD 210之剖面構造。
如圖14所示,像素200之SPAD 210例如設置於構成第1基板71之半導體基板101。於半導體基板101中,例如,自光入射面(圖12之下表面)觀察,由元件分離部110,區劃出複數個元件區域(例如,參照圖15)。SPAD 210設置於由元件分離部110區劃出之各元件區域。此外,可於元件分離部110,包含後述之第1溝渠內之陽極電極122及絕緣膜109。
各SPAD 210具備:光電轉換區域102、P型半導體區域104、N-型半導體區域103、P+型半導體區域105、N+型半導體區域106、陰極接點107、及陽極接點108。
光電轉換區域102例如為包含N型之井區域或較低之濃度之施體之區域,對入射光進行光電轉換而產生電子電洞對(以下稱為電荷)。
P型半導體區域104例如為包含P型之受體之區域,如圖14及圖15所示,設置於包圍光電轉換區域102之區域。該P型半導體區域104藉由對後述之陽極接點108施加逆向偏壓電壓,而形成用於向N-型半導體區域103導引由光電轉換區域102產生之電荷之電場。
N-型半導體區域103例如為包含較光電轉換區域102為高之濃度之施體之區域。該N-型半導體區域103如圖14及圖15所示般配置於光電轉換區域102之中央部分,擷取入由光電轉換區域102產生之電荷並向P+型半導體區域105導引。此外,N-型半導體區域103並非係必須之構成,可省略。
P+型半導體區域105例如為包含較P型半導體區域104為高之濃度之受體之區域,其一部分與P型半導體區域104接觸。又,N+型半導體區域106例如為包含較N-型半導體區域103為高之濃度之施體之區域,與P+型半導體區域105接觸。
該等P+型半導體區域105及N+型半導體區域106形成PN接面,作為將流入之電荷加速而產生突崩電流之放大區域發揮功能。
陰極接點107例如為包含較N+型半導體區域106為高之濃度之施體之區域,設置於與N+型半導體區域106接觸之區域。
陽極接點108例如為包含較P+型半導體區域105為高之濃度之受體之區域。該陽極接點108設置於與P型半導體區域104之外周接觸之區域。陽極接點108之寬度例如可為40 nm(奈米)左右。如此,藉由使陽極接點108跨P型半導體區域104之外周整體地接觸,而可於光電轉換區域102形成均一的電場。
又,陽極接點108如圖14及圖15所示般,於半導體基板101之表面(圖式中為下表面)側,設置於沿元件分離部110矩陣狀設置之溝渠(以下,將其稱為第1溝渠)之底面。根據如此之構造,如後述般,陽極接點108之形成位置相對於陰極接點107及N+型半導體區域106之形成位置,於高度方向偏移。
半導體基板101之表面(圖式中為下表面)側係由絕緣膜109覆蓋。第1溝渠內之絕緣膜109之膜厚(基板寬度方向之厚度)亦取決於施加於陽極-陰極間之逆向偏壓電壓之電壓值,但可為例如150 nm左右。
於絕緣膜109設置有使半導體基板101表面之陰極接點107及陽極接點108露出之開口,於各者之開口設置有與陰極接點107接觸之陰極電極121及與陽極接點108接觸之陽極電極122。
區劃出各SPAD 210之元件分離部110設置於自表面以至背面而貫通半導體基板101之溝渠(以下,將其稱為第2溝渠)內。第2溝渠於半導體基板101之表面側與第1溝渠相連。第2溝渠之內徑窄於第1溝渠之內徑,於藉由其形成之階差部分形成陽極接點108。
各元件分離部110具備:覆蓋第2溝渠之內側面之絕緣膜112、及填埋第2溝渠內之遮光膜111。絕緣膜112之膜厚(基板寬度方向之厚度)亦取決於施加於陽極-陰極間之逆向偏壓電壓之電壓值,但可為例如10 nm~20 nm左右。又,遮光膜111之膜厚(基板寬度方向之厚度)依存於遮光膜111所使用之材料等,但例如可為150 nm左右。
此處,藉由對遮光膜111及陽極電極122使用具有遮光性之導電材料,而可以同一步驟形成遮光膜111與陽極電極122。進而,藉由對陰極電極121亦使用與遮光膜111及陽極電極122相同之導電材料,而可以同一步驟形成遮光膜111、陽極電極122及陰極電極121。
針對如此之具有遮光性之導電材料,例如可利用鎢(W)等。惟,並不限定於鎢(W),只要為鋁(Al)或鋁合金或是銅(Cu)等具有反射或吸收可見光或每一元件所需之光之性質之導電材料,則可進行各種變更。
惟,第2溝渠內之遮光膜111並不限定於導電材料,例如亦可使用具有較半導體基板101為高之折射率之高折射率材料、或具有較半導體基板101為低之折射率之低折射率材料等。
又,陰極電極121所使用之材料由於未被要求遮光性,故可使用銅(Cu)等之導電材料,而取代具有遮光性之導電材料。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第2溝渠自表面側貫通半導體基板101之所謂之FFTI(Front Full Trench Isolation,前部全溝渠隔離)型元件分離部110,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採用第2溝渠自背面及/或表面側貫通半導體基板101之FTI(Full Trench Isolation,全溝渠隔離)型、或第2溝渠自半導體基板101之表面或背面以至中腹而形成之DTI(Deep Trench Isolation,深溝渠隔離)型或RDTI(Reverse Deep Trench Isolation,反向深溝渠隔離)型元件分離部。
於採用第2溝渠自背面側貫通半導體基板101之FTI型之情形下,可將遮光膜111之材料自半導體基板101之背面側埋入第2溝渠內。
陰極電極121及陽極電極122之上部朝絕緣膜109之表面(圖式中為下表面)突出。於絕緣膜109之表面(圖式中為下表面),例如設置有配線層120。
配線層120具備:層間絕緣膜123、及設置於層間絕緣膜123中之配線124。配線124例如與朝絕緣膜109之表面(圖式中為下表面)突出之陰極電極121接觸。又,配線124經由特定之導通孔等與連接墊125接觸。此處,配線124可包含遮蔽電阻部211(圖13)。具體而言,配線124之一部分或全部可由高電阻多晶矽或金屬電阻等構成。該情形下,配線124係以作為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大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之方式形成。
此外,雖然於圖14中省略,但於配線層120亦設置與陽極電極122接觸之配線。該配線與特定之配線層(未圖示)連接,該配線層連接於設置於光學裝置100(圖4A)之周緣部之連接墊(未圖示)。藉由將該連接墊與特定之電源之低電位端子連接,而於光學裝置100之動作時,可將陽極電極122維持為負電位。
於配線層120之下表面,接合有第2基板72之配線層130。該接合係如上述般藉由例如連接墊125與連接墊135之銅-銅(Cu-Cu)接合而實現。配線層130具備:層間絕緣膜131、及設置於層間絕緣膜131中之配線132。配線132與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41之電路元件142電性連接。於電路元件142中包含讀出電路230。因此,半導體基板101之陰極電極121經由配線124、連接墊125、連接墊135、及配線132連接於圖3所示之讀出電路230。
又,於連接墊135亦連接有配線133。配線133可包含淬滅電阻部212(圖13)。具體而言,藉由配線133之一部分或全部由高電阻多晶矽或金屬電阻等形成,而構成淬滅電阻部212。該情形下,配線133係以作為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大於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方式形成。又,配線133與特定之配線層(未圖示)連接,該配線層連接於設置於光學裝置100之周緣部之連接墊(未圖示)。該連接墊與上述之電源之高電位端子連接。藉此,於光學裝置100之動作時,可對淬滅電阻部212、遮蔽電阻部211、及SPAD 210,施加與蓋革區域對應之(逆向偏壓)電壓。
又,於半導體基板101之背面(圖式中為上表面),設置有釘紮層113、及平坦化膜114。進而,於平坦化膜114上,設置有每一像素200之彩色濾光器115及晶載透鏡116。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彩色濾光器115及晶載透鏡116,但亦可為根據光學裝置100之使用用途及目的,不設置彩色濾光器及/或晶載透鏡之構成。
釘紮層113例如為由包含特定濃度之受體之氧化鉿(HfO2 )膜或氧化鋁(Al2 O3 )膜構成之固定電荷膜。平坦化膜114例如為由氧化矽(SiO2 )或氮化矽(SiN)等之絕緣材料構成之絕緣膜,且為用於將形成上層之彩色濾光器115或晶載透鏡116之面平坦化之膜。
於如以上之構造中,當於陰極接點107與陽極接點108之間施加與蓋革區域對應之(逆向偏壓)電壓時,藉由P型半導體區域104與N+型半導體區域106之間之電位差,形成向N-型半導體區域103導引由光電轉換區域102產生之電荷之電場。此外,於P+型半導體區域105與N+型半導體區域106之間之PN接面區域,形成將進入之電荷而產生突崩電流之強電場。藉此,作為SPAD 210之突崩光電二極體之動作受許可。
繼而,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效果,一面與比較例進行對比,一面進行說明。圖16係顯示比較例之光學裝置所具有之像素之構成之概略圖。參照圖16,於比較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A中,SPAD 21、與相互串聯連接之電阻器RL 及電阻器RS 經由接合部260連接。接合部260與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接合部260同樣地,由連接墊125及連接墊135形成。又,於電阻器RL 與電阻器RS 之連接點,連接有讀出電路230。此處,SPAD 21及連接墊135形成於第1基板710,連接墊125、電阻器RL 、及電阻器RS 形成於第2基板720。
於接合部260中,2個連接墊135及125例如藉由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由如此之接合而產生寄生電容C1b。因而,若當對SPAD 21施加與蓋革區域對應之逆向偏壓電壓時,光子朝SPAD 21入射,產生突崩放大,則自寄生電容C1a與寄生電容C1b之兩者向SPAD 21流通電流。
相對於此,於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200中,如圖13所示般,於SPAD 210與連接墊135之間設置有遮蔽電阻部211。遮蔽電阻部211由於具有較SPAD 210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故來自以接合部260產生之寄生電容(於圖13中包含於寄生電容C2)之電流受妨礙,主要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流通電流。於上述之比較例中,與自寄生電容C1a與寄生電容C1b之兩者向SPAD 21流通電流之情形相比,於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流通電流之情形下,電流量較少,因此,可減少消耗電力。又,由於由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寄生電容C1決定之時間常數小於由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與寄生電容C2決定之時間常數,故於無來自寄生電容C2之電流之影響之情形下,可使產生突崩放大之期間縮短化。
又,於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中,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上下地配置。因而,跟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並置之情形相比,可降低自光之入射方向觀察到之像素面積。因此,可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
[第4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以下,一面參照圖17A至圖17E,一面針對第4實施形態之變化例進行說明。該等變化例於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藉由接合部260而接合之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共通,於對於一個讀出電路230電性連接有複數個SPAD 210之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
[變化例1] 圖17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1的方塊圖。參照圖17A,於第1基板71設置有複數個連接墊125。複數個連接墊125之上表面與第1基板71之上表面形成同一面。又,於第1基板71之內部,對於複數個連接墊125之各者,串聯連接有SPAD 210與遮蔽電阻部211。此處,與目前為止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同樣地,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ON <Rsh之關係。
另一方面,於第2基板72設置有複數個連接墊135。複數個連接墊135之下表面與第2基板72之下表面形成同一面。又,複數個連接墊135相互並聯連接,並聯連接之複數個連接墊135連接於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此處,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sh<Rq之關係。
進而,第2基板72之複數個連接墊135與第1基板71之對應之連接墊125被銅-銅(Cu-Cu)接合。藉此,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被電性連接,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被機械地連接。
根據如此之構成,各SPAD 210之陰極電位之變化經由就每一SPAD 210設置之遮蔽電阻部211及接合部260,由一個讀出電路230檢測出。換言之,一個讀出電路230由複數個SPAD 210共用。又,由於一個讀出電路230形成於一個像素,故於該變化例中,亦可於一個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藉由就每一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而可確實地進行每一像素之光子檢測。
又,與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具體例及變化例)同樣地,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sh<Rq之關係。因此,根據該變化例,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2] 圖17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2的方塊圖。參照圖17B,於第1基板71中複數個SPAD 210並聯連接,並聯連接之複數個SPAD 210連接於一個遮蔽電阻部211。亦即,對於遮蔽電阻部211並聯連接有複數個SPAD 210。又,遮蔽電阻部211連接於連接墊125。連接墊125之上表面與第1基板71之上表面形成同一面。此處,各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ON <Rsh之關係。
另一方面,於第2基板72設置有連接墊135。連接墊135之下表面與第2基板72之下表面形成同一面。又,於連接墊135連接有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sh<Rq之關係。
進而,連接墊135與第1基板71之連接墊125被銅-銅(Cu-Cu)接合。藉此,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被電性連接,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被機械地連接。
根據如此之構成,各SPAD 210之陰極電位之變化經由一組遮蔽電阻部211及接合部260,由一個讀出電路230檢測出。於一個讀出電路230由複數個SPAD 210共用之點上,變化例2與上述之變化例1相同。又,由於一個讀出電路230形成於一個像素,故於該變化例中,亦可於一個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藉由就每一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而可確實地進行每一像素之光子檢測。
又,與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具體例及變化例)同樣地,於各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sh<Rq之關係。因此,根據該變化例,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3] 圖17C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3的方塊圖。參照圖17C,於第1基板71中,複數對相互串聯連接之SPAD 210及遮蔽電阻部211與連接墊125並聯連接。連接墊125形成為其上表面與第1基板71之上表面形成同一面。此處,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跟該SPAD 210串聯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
於第2基板72中,一個連接墊135形成為其下表面與第2基板72之下表面形成同一面。又,於連接墊135連接有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sh<Rq之關係。
連接墊135與第1基板71之連接墊125被銅-銅(Cu-Cu)接合。藉此,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被電性連接,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被機械地連接。
於變化例3中,各SPAD 210之陰極電位之變化經由一組遮蔽電阻部211及接合部260,由一個讀出電路230檢測出。於一個讀出電路230由複數個SPAD 210共用之點上,變化例3與上述之變化例1相同。又,由於一個讀出電路230形成於一個像素,故於該變化例中,亦可於一個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藉由就每一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而可確實地進行每一像素之光子檢測。
又,與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具體例及變化例)同樣地,於各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sh<Rq之關係。因此,根據該變化例,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4] 圖17D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的方塊圖。參照圖17D,與圖17B所示之變化例2同樣地,於第1基板71中複數個SPAD 210並聯連接,並聯連接之複數個SPAD 210連接於一個遮蔽電阻部211。惟,於變化例4中,於將如上述般連接之複數個SPAD 210及遮蔽電阻部211設為一個群組之情形下,設置有複數個群組之複數個SPAD 210及遮蔽電阻部211。各群組之遮蔽電阻部211於跟與SPAD 210之連接部為相反側之端部,連接於連接墊125。連接墊125形成為其上表面與第1基板71之上表面形成同一面。於變化例4中亦然,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供該SPAD 210串聯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ON <Rsh之關係。
於第2基板72中,一個連接墊135形成為其下表面與第2基板72之下表面形成同一面。又,於連接墊135連接有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存在Rsh<Rq之關係。
連接墊135與第1基板71之連接墊125被銅-銅(Cu-Cu)接合。藉此,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被電性連接,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被機械地連接。
於變化例4中亦然,各SPAD 210之陰極電位之變化由一個讀出電路230檢測出。於一個讀出電路230由複數個SPAD 210共用之點上,變化例4與上述之變化例1相同。又,由於一個讀出電路230形成於一個像素,故於該變化例中,亦於一個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藉由就每一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而可確實地進行每一像素之光子檢測。
又,與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具體例及變化例)同樣地,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供該SPAD 210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各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sh<Rq之關係。因此,根據該變化例,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5] 圖17E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5的方塊圖。參照圖17E,與圖17D所示之變化例4同樣地,於第1基板71中複數個SPAD 210並聯連接,並聯連接之複數個SPAD 210連接於一個遮蔽電阻部211。又,於在將如上述般連接之複數個SPAD 210及遮蔽電阻部211設為一個群組之情形下,設置有複數個群組之點上,亦與變化例4同樣。惟,於變化例5中,設置有複數個連接墊125,各群組之遮蔽電阻部211連接於對應之連接墊125。連接墊125形成為其上表面與第1基板71之上表面形成同一面。又,於變化例5中亦然,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供該SPAD 210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
連接墊135與第1基板71之連接墊125被銅-銅(Cu-Cu)接合。藉此,SPAD 210與讀出電路230被電性連接,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被機械地連接。
於變化例5中亦然,各SPAD 210之陰極電位之變化由一個讀出電路230檢測出。於一個讀出電路230由複數個SPAD 210共用之點上,變化例5與上述之變化例1相同。又,由於一個讀出電路230形成於一個像素,故於該變化例中,亦於一個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藉由就每一像素,設置複數個SPAD 210,而可確實地進行每一像素之光子檢測。
又,與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具體例及變化例)同樣地,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供該SPAD 210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第1基板71之各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sh<Rq之關係。因此,根據該變化例,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6] 其次,一面參照圖18A及圖18B,一面針對第4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及變化例7進行說明。圖18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6的方塊圖。參照圖18A,於第1基板71中,SPAD 210之陰極連接於遮蔽電阻部211之一端,遮蔽電阻部211之另一端連接於連接墊125。於變化例6中亦然,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供該SPAD 210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
又,於變化例6中,與第4實施形態(及其變化例1至5)不同,淬滅電阻部212形成於第1基板71,而非第2基板72。如此之淬滅電阻部212例如可藉由在圖14中於第1基板71內之配線124與連接墊125之間之區域設置特定之配線而形成。該配線可部分地或整體地具有多晶矽電阻或金屬電阻。又,該配線以一端於供遮蔽電阻部211設置之配線124(例如特定之導通孔等)電性連接,以另一端電性連接於第1基板71之周緣部之特定之墊。藉由該墊與特定之電源之高電位端子電性連接,而可於淬滅電阻部212與SPAD 210之陽極之間施加逆向偏壓電壓。又,淬滅電阻部212即便於形成於第1基板71之情形下,亦形成為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滿足Rsh<Rq之關係。
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情形下亦然,於突崩放大時,來自寄生電容C2之電流受遮蔽電阻部221妨礙,僅略微地流通。又,由於受淬滅電阻部212與遮蔽電阻部211妨礙,故通過淬滅電阻部212流向SPAD 210之電流亦為略微。亦即,於突崩放大時,主要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流通電流。又,於產生淬滅後,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移動,於寄生電容C1間之電壓與寄生電容C2間之電壓變得相等後,通過淬滅電阻部212供給電流,進行再充電。亦即,於變化例6中亦然,進行與第1至第4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之突崩放大、淬滅、電荷之再分配、再充電此等一系列之動作同樣之動作。因此,根據變化例6,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7] 圖18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7的方塊圖。參照圖18B,於變化例7中,亦與變化例6同樣地,淬滅電阻部212設置於第1基板71。惟,於變化例7中,淬滅電阻部212之一端連接於SPAD 210之陰極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間之連接點。
如此之淬滅電阻部212例如可藉由在圖14中於第1基板71內之配線124與陰極電極121之間之區域設置特定之配線而形成。該配線可部分地或整體地具有多晶矽電阻或金屬電阻。又,該配線以一端與陰極電極121電性連接,以另一端電性連接於第1基板71之周緣部之特定之墊。藉由該墊與特定之電源之高電位端子電性連接,SPAD 210之陽極與低電位端子電性連接,而可於淬滅電阻部212與SPAD 210之陽極之間施加逆向偏壓電壓。又,淬滅電阻部212即便於形成於第1基板71之情形下,亦形成為於淬滅電阻部212之電阻值Rq、與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滿足Rsh<Rq之關係。
又,於SPAD 210之電阻值RON 、與供該SPAD 210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之間,存在RON <Rsh之關係。
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情形下亦然,於突崩放大時,主要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流通電流,來自寄生電容C2之電流受遮蔽電阻部221與淬滅電阻部212妨礙,僅略微地流通。又,於產生淬滅後,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移動,於寄生電容C1間之電壓與寄生電容C2間之電壓變得相等後,通過淬滅電阻部212供給電流,進行再充電。亦即,於變化例7中亦然,進行與第1至第4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之突崩放大、淬滅、電荷之再分配、再充電此等一系列之動作同樣之動作。因此,根據變化例7,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情形下亦然,於突崩放大時,來自寄生電容C2之電流受遮蔽電阻部221妨礙,僅略微地流通。又,由於受淬滅電阻部212妨礙,故通過淬滅電阻部212流向SPAD 210之電流亦為略微。亦即,於突崩放大時,主要自寄生電容C1向SPAD 210流通電流。又,於產生淬滅後,電荷自寄生電容C2向寄生電容C1移動,於寄生電容C1間之電壓與寄生電容C2間之電壓變得相等後,通過淬滅電阻部212供給電流,進行再充電。亦即,於變化例7中亦然,進行與第1至第4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之突崩放大、淬滅、電荷之再分配、再充電此等一系列之動作同樣之動作。因此,根據變化例7,亦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及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變化例8] 其次,一面參照圖19A至圖19C,一面針對第4實施形態之其他之變化例8至9進行說明。如圖19A所示,變化例8之像素係由第1基板71、第2基板72A、及第3基板73構成。第1基板71與第4實施形態之第1基板71同樣地具有SPAD 210、及供其串聯連接之遮蔽電阻部211。於第2基板72A設置有讀出電路230。於第3基板73設置有淬滅電阻部212。
第2基板72A進一步於圖19A之下表面具有連接墊135。連接墊135之下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2基板72A之下表面構成同一面。又,第2基板72A在與下表面對向之面(圖19A之上表面)具有連接墊135A。連接墊135A之上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2基板72A之上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35與連接墊135A藉由特定之配線連接,該配線又與讀出電路230連接。第2基板72A可為例如矽基板,讀出電路230可由形成於矽基板之電晶體及配線、其他之電路元件等構成。又,連接墊135與連接墊135A可藉由例如導通孔或配線等連接。
第3基板73於圖19A之下表面具有連接墊136。連接墊136之下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3基板73之下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36藉由例如導通孔或配線等,連接於淬滅電阻部212。
此處,第1基板71之連接墊125與第2基板72A之連接墊135藉由例如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此,形成接合部260。而後,經由接合部260,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與第2基板72A之讀出電路230被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將第1基板71與第2基板72A機械地接合。
第2基板72A之連接墊135A與第3基板73之連接墊136藉由例如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此,形成接合部260A。而後,經由接合部260A,將第2基板72A之讀出電路230與第3基板73之淬滅電阻部212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A,將第2基板72A與第3基板73機械地接合。進而,經由接合部260及260A,淬滅電阻部212被電性連接於第1基板71之遮蔽電阻部211。
於具有上述之構成之變化例8中,於淬滅電阻部212與讀出電路230形成於個別基板,且藉由接合部260A連接之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然而,於遮蔽電阻部211具有較SPAD 210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淬滅電阻部212具有較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為大之電阻值Rq之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
又,於連接墊135與讀出電路230之間產生寄生電容C2,於SPAD 210之陰極產生寄生電容C1。寄生電容C2為由接合部260形成之電容、由將連接墊135與連接墊135A連接之配線形成之電容、及由讀出電路230形成之電容之合成電容。由於在第2基板72A形成有諸多連接墊及配線、電路元件,故寄生電容C2之電容有變得大於寄生電容C1之電容之傾向。
因此,於變化例8中,亦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可降低向讀出電路230之輸入電壓,且實現空檔時間之縮短化與消耗電力之減少。
[變化例9] 圖19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9的方塊圖。如圖示般,變化例9之像素係由第1基板71A、第2基板72B、及第3基板73A構成。於第1基板71設置有SPAD 210,於第2基板72A設置有遮蔽電阻部211,於第3基板73A設置有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
第1基板71A進一步於圖19B之上表面具有連接墊125。連接墊125之上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1基板71A之上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25與SPAD 210之陰極連接。
第2基板72B於圖19B之下表面具有連接墊135。連接墊135之下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2基板72B之下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35藉由例如導通孔或配線等,與遮蔽電阻部211連接。又,第2基板72B於上表面(與上述之下表面對向之面)具有連接墊135A。連接墊135A之上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2基板72B之上表面構成同一面。
第3基板73A於圖19B之下表面具有連接墊136。連接墊136之下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3基板73A之下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36藉由例如導通孔或配線等,與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連接。
此處,第1基板71A之連接墊125與第2基板72B之連接墊135藉由例如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此,形成接合部260。而後,經由接合部260,將第1基板71A之SPAD 210與第2基板72B之遮蔽電阻部211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將第1基板71A與第2基板72B機械地接合。
第2基板72B之連接墊135A與第3基板73A之連接墊136藉由例如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此,形成接合部260A。而後,經由接合部260A,將第2基板72B之遮蔽電阻部211、與第3基板73A之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A,將第2基板72B與第3基板73A機械地接合。
於具有上述之構成之變化例9中,SPAD 210、淬滅電阻部212、讀出電路230形成於個別基板,經由接合部260,將SPAD 210與淬滅電阻部212電性連接,經由接合部260A,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電性連接。此處,於遮蔽電阻部211具有較SPAD 210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淬滅電阻部212具有較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為大之電阻值Rq之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
又,將於遮蔽電阻部211之兩端部中之與SPAD 210電性連接之端部側產生之寄生電容C1、與於其相反側之端部側產生之寄生電容C2進行比較,寄生電容C2之電容大於寄生電容C1之電容。此係緣於寄生電容C2包含由遮蔽電阻部211形成之電容、由將遮蔽電阻部211與連接墊135A連接之配線形成之電容、由接合部260A形成之電容、及將由連接墊136與淬滅電阻部212及讀出電路230連接之配線形成之電容,但另一方面,寄生電容C1僅包含由SPAD 210形成之電容、由將SPAD 210與連接墊125連接之配線、及接合部260形成之電容之故。
因此,由於滿足寄生電容C1之電容<寄生電容C2之電容、電阻值RON <電阻值Rsh、電阻值Rsh<電阻值Rq之關係,故於變化例9中亦發揮與由目前為止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發揮之效果相同之效果。
[變化例10] 圖19C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10的方塊圖。如圖示般,變化例9之像素係由第1基板71、第2基板72C、及第3基板73B構成。於第1基板71中設置有SPAD 210及遮蔽電阻部211,於第2基板72C中設置有淬滅電阻部212,於第3基板73B中設置有讀出電路230。本變化例之第1基板71具有與第4實施形態及其變化例8之第1基板71相同之構成。
第2基板72C於圖19C之下表面具有連接墊135。連接墊135之下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2基板72C之下表面構成同一面。又,第2基板72C於上表面(與上述之下表面對向之面)具有連接墊135A。連接墊135A之上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2基板72C之上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35與連接墊135A藉由例如導通孔或配線等相互連接。又,連接墊135與連接墊135A跟淬滅電阻部212電性連接。
第3基板73B於圖19C之下表面具有連接墊136。連接墊136之下表面於本變化例中與第3基板73B之下表面構成同一面。連接墊136藉由例如導通孔或配線等,與讀出電路230連接。
此處,第1基板71A之連接墊125與第2基板72C之連接墊135藉由例如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此,形成接合部260。而後,經由接合部260,將第1基板71A之遮蔽電阻部211與第2基板72C之淬滅電阻部212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將第1基板71A與第2基板72C機械地接合。
第2基板72C之連接墊135A與第3基板73B之連接墊136藉由例如銅-銅(Cu-Cu)接合而接合,藉此,形成接合部260A。而後,經由接合部260A,將第2基板72C之淬滅電阻部212、與第3基板73B之讀出電路230電性連接。又,藉由接合部260A,將第2基板72C與第3基板73B機械地接合。
於具有上述之構成之變化例10中,SPAD 210、淬滅電阻部212、讀出電路230形成於個別基板,經由接合部260,將遮蔽電阻部211與淬滅電阻部212電性連接,經由接合部260A,將淬滅電阻部212與讀出電路230電性連接。此處,於遮蔽電阻部211具有較SPAD 210之電阻值RON 為大之電阻值Rsh,淬滅電阻部212具有較遮蔽電阻部211之電阻值Rsh為大之電阻值Rq之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
又,於連接墊135與讀出電路230之間產生寄生電容C2,於SPAD 210之陰極產生寄生電容C1。寄生電容C2不僅包含由接合部260形成之電容、由將連接墊135與連接墊135A連接之配線形成之電容、由淬滅電阻部212形成之電容,亦可包含由接合部260A形成之電容、及由讀出電路230形成之電容。另一方面,寄生電容C1僅包含由SPAD 210形成之電容、及由將SPAD 210與遮蔽電阻部211連接之配線形成之電容等。因而,寄生電容C2大於寄生電容C1。
因此,於變化例10中,亦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可降低向讀出電路230之輸入電壓,且實現空檔時間之縮短化與消耗電力之減少。
此外,於第4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至10中,例示藉由銅-銅(Cu-Cu)接合實現之連接墊之接合,但連接墊彼此可藉由金屬墊連接。又,一面參照圖7A及圖7B一面說明之遮蔽電阻部之具體例、一面參照圖8A至圖8C一面說明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及一面參照圖9A至圖9C一面說明之讀出電路之具體例也可適宜地應用於第4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
<應用例1> 上述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例如可應用於數位靜態相機及數位視訊攝影機等攝像裝置、具備攝像功能之行動電話、或具備攝像功能之其他機器等各種電子機器。
圖20係顯示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圖20所示之攝像裝置201具備光學系統202、快門裝置203、光學裝置100、驅動電路205、信號處理電路206、監視器207、及記憶體208而構成,可拍攝靜畫圖像及動畫圖像。
光學系統202具有1片或複數片透鏡而構成,將來自被攝體之光(入射光)導引至光學裝置100,並使其成像於光學裝置100之受光面。
快門裝置203配置於光學系統202及光學裝置100之間,依照控制電路205之控制,控制對攝像元件100之光照射期間及遮光期間。
控制電路205輸出控制光學裝置100之傳送動作、及快門裝置203之快門動作之驅動信號,驅動光學裝置100及快門裝置203。
光學裝置100包含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之受光元件(像素)。於對於攝像裝置之應用之情形下,光學裝置100於讀出電路230之輸出端具有數位計數器電路240(圖4B)。光學裝置100基於驅動電路205之控制,於特定之曝光期間,相應於通過光學系統202及快門裝置203成像於受光面之光,藉由數位計數器電路240,就每一像素計數光子數。計數數目被轉換為亮度信號,基於驅動電路205之控制,依照自列掃描電路320(圖4A)朝各像素之字元線WL供給之選擇信號,通過位元線BL向行電路310傳送。行電路310將來自各像素之亮度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經轉換之數位信號通過介面電路330向信號處理電路206輸出。
信號處理電路206對於自光學裝置100輸出之數位信號施以各種信號處理。藉由信號處理電路206施以信號處理而獲得之圖像(圖像資料)被供給至監視器207而被顯示,或被供給至記憶體208而被記憶(記錄)。
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攝像裝置201中,由於光學裝置100包含由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形成之受光元件,故攝像裝置201也可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化、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此外,可於光學裝置100之受光面設置彩色濾光器。於該彩色濾光器,與光學裝置100之受光元件(像素)對應地形成供紅色波長區域光透過之紅色濾光器、供綠色波長區域光透過之綠色濾光器、及供藍色波長光透過之藍色濾光器。例如,作為彩色濾光器,例示拜耳濾光器。藉由利用如此之彩色濾光器,而可將攝像裝置201構成為可取得彩色圖像之攝像裝置。
<應用例2> 其次,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針對藉由直接ToF方式進行測距之測距裝置進行說明。圖21係顯示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測距裝置600之構成例的方塊圖。如圖示般,測距裝置600包含:光學裝置100A、光源部602、記憶部603、控制部604、及光學系統605。
光源部602例如可為作為面光源射出雷射光之垂直共振器面發光雷射(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垂直空腔表面發光雷射:VCSEL)陣列。惟,並不限定於此,作為光源部602,可為將雷射二極體排列於列上之雷射二極體陣列。該情形下,雷射二極體陣列由特定之驅動部(未圖示)支持,於垂直於雷射二極體之排列方向之方向掃描。進而,又,光源部602可為單一之雷射二極體。該情形下,單一之雷射二極體由特定之驅動部(未圖示)支持,於水平及垂直方向掃描。
光學裝置100A於圖22之例中具有第1實施形態之像素(受光元件)200。惟,光學裝置100A可具有其他之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之像素(受光元件)。於對於測距裝置之應用之情形下,光學裝置100A如圖22所示般具有對於讀出電路230之輸出端依序串聯連接之TDC電路241、產生部242、及信號處理部243,而取代上述之數位計數器電路240(圖4B)。TDC電路241、產生部242、及信號處理部243之功能於後文說明。
信號處理部243基於由產生部242產生之直方圖(後述)之資料,進行特定之運算處理,算出例如距離資訊。信號處理部243例如基於由產生部242產生之直方圖之資料,製作該直方圖之曲線近似。信號處理部243可檢測該直方圖所近似之曲線之峰值,且基於所檢測到之峰值求得距離D。
記憶部603(圖21)例如由快閃記憶體或DRAM、SRAM等構成,記憶自光學裝置10輸入之資料等。
控制部604控制測距裝置600之整體之動作。例如,控制部604將具有特定之頻率之特定之基準信號供給至光學裝置100及光源部602。光源部602例如基於自控制部604供給之基準信號,出射脈衝光。光學裝置100例如基於上述之基準信號、及自讀出電路230輸出之輸出信號,求得發光時序與受光時序之時間差。又,控制部604相應於例如來自外部之指示,對光學裝置100,進行測距時之模式之設定。 光學系統605將自外部入射之光導引至光學裝置100之受光面。
其次,一面參照圖23,一面作為由測距裝置600進行之測距之一例,以測距裝置600測定測距裝置600至被測定物303之距離D之情形為例,說明藉由直接ToF方式進行之測距。將光源部602出射光之時刻設為發光時序t0 ,將光學裝置100接收到自光源部602出射之光由被測定物303反射而成之反射光之時刻設為受光時序t1 。此時,可根據下式(1),計算測距裝置600與被測定物303之間之距離D。 D=(c/2)×(t1 -t0 )  …(1) 此處,常數c為光速(2.9979×108 [m/sec])。
且說,於光學裝置100A中,當光(光子)對於像素200入射時,即便該光為來自被測定物303之反射光以外之光(例如環境光),亦自讀出電路230將輸出信號輸出,如後述般藉由TDC電路241計算受光時序。亦即,無法區別基於來自被測定物303之反射光計算出之受光時序t1 、與基於來自反射光以外之光計算出之受光時序。
對此,於測距裝置600中,自光源部602(例如數100~數萬次)重複出射光,並製作跟發光時序與受光時序之差相關之直方圖。圖24係顯示如上述般製作之直方圖之一例之圖。如圖示般,就具有特定之單位時間d之每一區間#0、#1、#2、・・・、#(N-2)、#(N-1),顯示受光時序之次數(頻度)301。此處,區間#0為自發光時序t0 起之時間d之範圍,區間#1為從自發光時序t0 經過時間d之時點起之時間d之範圍。此外,於圖中,發光時序t0 至tep 之期間對應於光學裝置100之曝光時間。
參照圖24,與以虛線表示之範圍311相比,如曲線312所示般,有與接近之區間相比受光時序次數更突出之區間(以下,方便上稱為區間312)。由於環境光等之受光隨機產生,另一方面,自光源部602出射且由被測定物303反射之光之受光由於在光傳播距離2×D後受光,故雖然包含誤差,但可在經過一定之範圍之時間時引起。因而,與來自被測定物303之反射光相應之受光時序t1 被認為包含於區間312。對此,如例如圖示般,可將區間312中之記錄最大之受光時序次數之區間之結束時點,設為基於來自被測定物303之反射光之受光時序t1 。並不限定於此,可將記錄最大之受光時序次數之區間之開始時點或中央時點設為受光時序t1 。又,於區間312中,可求得針對發光時序次數之近似曲線,並基於其峰值求得發光時序t1
如以上所述般,可求得來自被測定物303之反射光之受光時序t1 ,且可根據式(1),算出與被測定物303相隔之距離D。
於在光學裝置100A中進行藉由上述之直接ToF方式進行之測距之情形下,受光時序由TDC電路241求得。亦即,TDC電路241產生表示自控制部604輸入之基準信號、與來自讀出電路230之輸出信號之時間差之時間差信號。來自控制部604之基準信號亦輸入至光源部602,光源部602基於該基準信號發出脈衝光。因而,可根據於TDC電路241中產生之時間差信號,求得以自光源部602發出脈衝光之發光時序t0 為基準之受光時序。
重複進行由光源部602進行之基於基準信號之發光、與由SPAD 210進行之受光,且每次由產生部242產生與由TDC電路241求得之發光時序與受光時序之差相關之直方圖。基於由產生部242製作之直方圖,藉由信號處理部243,決定受光時序t1 ,並算出距離D。
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測距裝置600中亦然,由於光學裝置100A包含由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形成之受光元件,故測距裝置600也可發揮空檔時間之縮短化、消耗電力之減少此等效果。
<應用例3> 本發明之技術(本技術)可對於各種產品應用。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
圖25係顯示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本技術)之利用膠囊型內視鏡之患者之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方塊圖。
體內資訊取得系統10001係由膠囊型內視鏡10100、及外部控制裝置10200構成。
膠囊型內視鏡10100在檢查時由患者吞嚥。膠囊型內視鏡10100具有攝像功能及無線通訊功能,在直至自患者被自然排出為止之期間,藉由蠕動運動等在胃或腸等器官之內部移動,且以特定之間隔依次拍攝該器官之內部之圖像(以下稱為體內圖像),並對體外之外部控制裝置10200依次無線發送針對該體內圖像之資訊。
外部控制裝置10200統括地控制體內資訊取得系統10001之動作。且,外部控制裝置10200接收針對自膠囊型內視鏡10100發送而來之體內圖像之資訊,基於接收到之針對體內圖像之資訊,產生用於將該體內圖像顯示於顯示裝置(未圖示)之圖像資料。
於體內資訊取得系統10001中,如上述般,於膠囊型內視鏡10100自被吞嚥直至被排出為止之期間,可隨時獲得拍攝患者體內之狀況之體內圖像。
針對膠囊型內視鏡10100及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構成及功能更詳細地說明。
膠囊型內視鏡10100具有膠囊型殼體10101,於該殼體10101內收納有:光源部10111、攝像部10112、圖像處理部10113、無線通訊部10114、饋電部10115、電源部10116、及控制部10117。
光源部10111係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對於攝像部10112之攝像視野照射光。
攝像部10112係由攝像元件、及包含設置於該攝像元件之前段之複數個透鏡之光學系統構成。對作為觀察對象之生物體組織照射之光之反射光(以下稱為觀察光)由該光學系統集光,並朝該攝像元件入射。於攝像部10112中,於該攝像元件中,入射至其之觀察光被光電轉換,而產生與該觀察光對應之圖像信號。由攝像部10112產生之圖像信號對圖像處理部10113提供。
圖像處理部10113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處理器構成,對由攝像部10112產生之圖像信號進行各種信號處理。圖像處理部10113將已實施信號處理之圖像信號作為原始(RAW)資料對無線通訊部10114提供。
無線通訊部10114對已由圖像處理部10113實施信號處理之圖像信號進行調變處理等特定處理,並將該圖像信號經由天線10114A朝外部控制裝置10200發送。又,無線通訊部10114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經由天線10114A接收與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驅動控制相關之控制信號。無線通訊部10114對控制部10117提供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接收到之控制信號。
饋電部10115係由受電用之天線線圈、利用在該天線線圈產生之電流再生電力之電力再生電路、及升壓電路等構成。於饋電部10115中,利用所謂之非接觸充電之原理產生電力。
電源部10116係由二次電池構成,蓄積由饋電部10115產生之電力。於圖25中,為了避免圖式變複雜,而省略表示來自電源部10116之電力之供給目的地之箭頭等之圖示,蓄積於電源部10116之電力朝光源部10111、攝像部10112、圖像處理部10113、無線通訊部10114、及控制部10117供給,可用於其等之驅動。
控制部10117係由CPU等處理器構成,依照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發送之控制信號,適宜控制光源部10111、攝像部10112、圖像處理部10113、無線通訊部10114、及饋電部10115之驅動。
外部控制裝置10200係由CPU、GPU等處理器、或混載有處理器及記憶體記憶元件之微電腦或控制基板等構成。外部控制裝置10200藉由對於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控制部10117經由天線10200A發送控制信號,而控制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動作。於膠囊型內視鏡10100中,例如,藉由來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控制信號,而可變更光源部10111之對於觀察對象之光之照射條件。又,藉由來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控制信號,而可變更攝像條件(例如攝像部10112之圖框率、曝光值等)。又,藉由來自外部控制裝置10200之控制信號,而可變更圖像處理部10113之處理之內容、或無線通訊部10114發送圖像信號之條件(例如發送間隔、發送圖像數等)。
又,外部控制裝置10200對於自膠囊型內視鏡10100發送之圖像信號,實施各種圖像處理,而產生用於將拍攝到之體內圖像顯示於顯示裝置之圖像資料。作為該圖像處理,可進行例如顯影處理(解馬賽克處理)、高畫質化處理(頻帶強調處理、超解析處理、NR(Noise reduction,雜訊降低)處理及/或手抖修正處理等)、以及/或放大處理(電子變焦處理)等各種信號處理。外部控制裝置10200控制顯示裝置之驅動,基於產生之圖像資料產生拍攝到之體內圖像。或,外部控制裝置10200可使產生之圖像資料記錄於記錄裝置(未圖示),或使印刷裝置(未圖示)印刷輸出。
以上,針對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一例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中之攝像部10112。具體而言,作為攝像部10112,可利用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根據上述之光學裝置,可使SPAD 210(或210A)之空檔時間縮短化。因而,若利用光學裝置作為攝像部10112,則可適宜地設定膠囊型內視鏡10100之攝像間隔。亦即,於由膠囊型內視鏡10100進行之攝像時,可降低SPAD 210(或210A)處於空檔時間中之可能性。又,由於可減少SPAD 210之消耗電力,故自膠囊型內視鏡10100由患者吞嚥直至被自然排出為止之期間,亦可使光學裝置100等確實地動作。
此外,此處針對利用膠囊型內視鏡之患者之體內資訊取得系統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技術例如可應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技術應用於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情形進行說明。
<應用例4> 圖26係顯示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本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圖。
於圖26,圖示施術者(醫生)11131使用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對病床11133上之患者11132進行手術之狀況。如圖示般,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包含:內視鏡11100、氣腹管11111及能量處置具11112等其他手術器具11110、支持內視鏡11100之支持臂裝置11120、及搭載有用於內視鏡下手術之各種裝置之手推車11200。
內視鏡11100包含:將距前端特定之長度之區域插入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鏡筒11101、及連接於鏡筒11101之基端之相機頭11102。於圖示之例中,圖示構成為具有硬性鏡筒11101之所謂之硬性鏡之內視鏡11100,但內視鏡11100亦可構成為具有軟性鏡筒之所謂之軟性鏡。
於鏡筒11101之前端,設置有供物鏡嵌入之開口部。於內視鏡11100連接有光源裝置11203,由該光源裝置11203產生之光係由在鏡筒11101之內部延伸設置之光導導光至該鏡筒之前端,並經由物鏡朝向患者11132之體腔內之觀察對象照射。此外,內視鏡11100可為直視鏡,亦可為斜視鏡或後照鏡。
於相機頭11102之內部設置有光學系統及攝像元件,來自觀察對象之反射光(觀察光)藉由該光學系統而集光至該攝像元件。藉由該攝像元件對觀察光進行光電轉換,產生與觀察光對應之電信號、亦即與觀察像對應之圖像信號。該圖像信號作為原始(RAW)資料發送至相機控制單元(CCU: Camera Control Unit)11201。
CCU 11201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等構成,統括地控制內視鏡11100及顯示裝置11202之動作。進而,CCU 11201自相機頭11102接收圖像信號,對該圖像信號實施例如顯影處理(解馬賽克處理)等用於顯示基於該圖像信號之圖像之各種圖像處理。
顯示裝置11202藉由來自CCU 11201之控制而顯示基於已由經該CCU 11201實施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的圖像。
光源裝置11203係由例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構成,對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位等時之照射光。
輸入裝置11204係對於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之輸入介面。使用者可經由輸入裝置11204對於內視鏡手術系統11000進行各種資訊之輸入或指示輸入。例如,使用者輸入變更內視鏡11100之攝像條件(照射光之種類、倍率及焦距等)之意旨之指示等。
處置具控制裝置11205控制用於燒灼、切開組織或封閉血管等之能量處置具11112之驅動。氣腹裝置11206出於確保內視鏡11100之視野及確保施術者之作業空間之目的,為了使患者11132之體腔膨脹,而經由氣腹管11111將氣體送入該體腔內。記錄器11207係可記錄與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印表機11208係可以文字、圖像或圖表等各種形式印刷與手術相關之各種資訊之裝置。
此外,對內視鏡11100供給拍攝手術部位時之照射光之光源裝置11203可包含例如LED、雷射光源或由該等之組合構成之白色光源。在由RGB雷射光源之組合構成白色光源時,由於可高精度地控制各色(各波長)之輸出強度及輸出時序,故在光源裝置11203中可進行攝像圖像之白平衡之調整。又,該情形下,藉由分時對觀察對象照射來自RGB雷射光源各者之雷射光,與該照射時序同步地控制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而亦可分時拍攝與RGB各者對應之圖像。根據該方法,即便於該攝像元件未設置彩色濾光器,亦可獲得彩色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可以每隔特定之時間變更所輸出之光之強度之方式控制該驅動。與該光之強度之變更之時序同步地控制相機頭11102之攝像元件之驅動而分時取得圖像,藉由合成該圖像而可產生無所謂欠曝及過曝之高動態範圍之圖像。
又,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可供給與特殊光觀察對應之特定之波長頻帶下之光。於特殊光觀察中,例如,藉由利用生物體組織之光之吸收之波長依存性,與一般之觀察時之照射光(亦即白色光)相比照射窄頻之光,而進行以高對比度拍攝黏膜表層之血管等之特定之組織之所謂之窄頻光觀察(Narrow Band Imaging,窄頻影像)。或,於特殊光觀察中,可進行利用藉由照射激發光而產生之螢光獲得圖像之螢光觀察。於螢光觀察中,可進行對生物體組織照射激發光而觀察來自該生物體組織之螢光(本身螢光觀察)、或對生物體組織局部注射靛氰綠(ICG)等之試劑且對該生物體組織照射與該試劑之螢光波長對應之激發光而獲得螢光像等。光源裝置11203可構成為可供給與此特殊光觀察對應之窄頻光及/或激發光。
圖27係顯示圖26所示之相機頭11102及CCU 11201之功能構成之一例的方塊圖。
相機頭11102具有:透鏡單元11401、攝像部11402、驅動部11403、通訊部11404、及相機頭控制部11405。CCU 11201具有:通訊部11411、圖像處理部11412、及控制部11413。相機頭11102與CCU 11201藉由傳送纜線11400可相互通訊地連接。
透鏡單元11401係設置於與鏡筒11101之連接部之光學系統。自鏡筒11101之前端擷取入之觀察光被導光至相機頭11102,而朝該透鏡單元11401入射。透鏡單元11401係組合有包含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之複數個透鏡而構成。
攝像部11402係由攝像元件構成。構成攝像部11402之攝像元件可為1個(所謂之單板式),亦可為複數個(所謂之多板式)。若攝像部11402由多板式構成,例如由各攝像元件產生與RGB各者對應之圖像信號,藉由將其等合成而可獲得彩色圖像。或,攝像部11402可構成為具有用於分別取得與3D(Dimensional,維度)顯示對應之右眼用及左眼用之圖像信號之1對攝像元件。藉由進行3D顯示,而施術者11131可更正確地掌握手術部位之生物體組織之深度。此外,若攝像部11402由多板式構成,可與各攝像元件對應地,亦將透鏡單元11401設置複數個系統。
又,攝像部11402可未必設置於相機頭11102。例如,攝像部11402可於鏡筒11101之內部設置於物鏡之正後方。
驅動部11403係由致動器構成,藉由來自相機頭控制部11405之控制,而使透鏡單元11401之變焦透鏡及對焦透鏡沿光軸移動特定之距離。藉此,可適宜調整由攝像部11402拍攝到之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
通訊部11404係由用於在與CCU 11201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訊裝置構成。通訊部11404將自攝像部11402獲得之圖像信號作為RAW(原始)資料經由傳送纜線11400發送至CCU 11201。
又,通訊部11404自CCU 11201接收用於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且對相機頭控制部11405供給。於該控制信號中例如包含指定攝像圖像之圖框率之意旨之資訊、指定攝像時之曝光值之意旨之資訊、及/或指定攝像圖像之倍率及焦點之意旨之資訊等之與攝像條件相關之資訊。
此外,上述之圖框率或曝光值、倍率、焦點等攝像條件可由使用者適宜指定,亦可基於所取得之圖像信號由CCU 11201之控制部11413自動地設定。如為後者,需在內視鏡11100搭載所謂之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功能、AF(Auto Focus,自動對焦)功能及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功能。
相機頭控制部11405基於經由通訊部11404接收到之來自CCU 11201之控制信號,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
通訊部11411係由用於在與相機頭11102之間收發各種資訊之通訊裝置構成。通訊部11411接收自相機頭11102經由傳送纜線11400發送之圖像信號。
又,通訊部11411對相機頭11102發送用於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圖像信號或控制信號可藉由電通訊或光通訊等發送。
圖像處理部11412對自相機頭11102發送之作為RAW(原始)資料之圖像信號,施以各種圖像處理。
控制部11413進行與內視鏡11100對手術部位等之攝像、及由手術部位等之攝像獲得之攝像圖像之顯示相關之各種控制。例如,控制部11413產生用於控制相機頭11102之驅動之控制信號。
又,控制部11413基於已由圖像處理部11412施以圖像處理之圖像信號,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拍攝到手術部位等之攝像圖像。此時,控制部11413可利用各種圖像辨識技術辨識攝像圖像內之各種物體。例如,控制部11413藉由檢測攝像圖像中所含之物體之邊緣之形狀或顏色等,而可辨識鑷子等手術器具、特定之生物體部位、出血、能量處置具11112之使用時之霧氣等。控制部11413可在使顯示裝置11202顯示攝像圖像時,利用該辨識結果使各種手術支援資訊重疊顯示於該手術部位之圖像。藉由重疊顯示手術支援資訊,並對施術者11131予以提示,而可減輕施術者11131之負擔,而施術者11131準確地進行手術。
連接相機頭11102及CCU 11201之傳送纜線11400可為與電信號之通訊對應之電信號纜線、與光通訊對應之光纖、或其等之複合纜線。
此處,於圖示之例中,可利用傳送纜線11400以有線進行通訊,但相機頭11102與CCU 11201之間之通訊可以無線進行。
以上,針對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之一例,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中之相機頭11102之攝像部11402等。具體而言,作為攝像部11402,可利用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根據上述之光學裝置,可實現空檔時間之縮短化及省電化。因而,藉由應用該光學裝置之內視鏡手術系統,亦發揮同樣之效果。
<應用例5> 本發明之技術(本技術)可對於各種產品應用。例如,本發明之技術可實現為搭載於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汽車、機車、自行車、個人移動性裝置、飛機、無人機、船舶、機器人等任一種類之移動體之裝置。
圖28係顯示作為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移動體控制系統之一例之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例的方塊圖。
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經由通訊網路12001連接之複數個電子控制單元。於圖28所示之例中,車輛控制系統12000具備: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及整合控制單元12050。又,作為整合控制單元12050之功能構成,圖示有微電腦12051、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及車載網路I/F(Interface,介面)12053。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相關聯之裝置之動作。例如,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作為內燃機或驅動用馬達等之用於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用於將驅動力朝車輪傳遞之驅動力傳遞機構、調節車輛之舵角之轉向機構、及產生車輛之制動力之制動裝置等的控制裝置發揮功能。
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依照各種程式,控制裝備於車體之各種裝置之動作。例如,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作為無鑰匙門禁系統、智慧型鑰匙系統、電動車窗裝置、或頭燈、尾燈、煞車燈、方向燈或霧燈等各種燈之控制裝置發揮功能。該情形下,可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入自代替鑰匙之可攜式機發出之電波或各種開關之信號。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受理該等電波或信號之輸入,而控制車輛之門鎖裝置、電動車窗裝置、燈等。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搭載車輛控制系統12000之車輛外部之資訊。例如,於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連接有攝像部12031。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使攝像部12031拍攝車外之圖像,且接收拍攝到之圖像。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可基於接收到之圖像,進行人、車、障礙物、標識或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處理或距離檢測處理。
攝像部12031係接收光且輸出與該光之受光量相應之電信號之光感測器。攝像部12031可將電信號作為圖像輸出,亦可作為測距之資訊輸出。又,攝像部12031接收到之光可為可見光,亦可為紅外線等之非可見光。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檢測車內之資訊。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連接有例如檢測駕駛者之狀態之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包含例如拍攝駕駛者之相機,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基於自駕駛者狀態檢測部12041輸入之檢測資訊,可算出駕駛者之疲勞度或注意力集中度,亦可判別駕駛者是否打瞌睡。
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內外之資訊,運算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之控制目標值,且對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以實現包含車輛之避免碰撞或緩和衝擊、基於車距之追隨行駛、車速維持行駛、車輛之碰撞警告、或車輛之車道偏離警告等的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之功能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藉由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或車內資訊檢測單元12040取得之車輛之周圍之資訊而控制驅動力產生裝置、轉向機構或制動裝置等,而可進行以不依賴駕駛者之操作而自律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又,微電腦12051可基於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取得之車外之資訊,對車體系統控制單元12020輸出控制指令。例如,微電腦12051可進行根據由車外資訊檢測單元12030檢測到之前方車或對向車之位置而控制頭燈、而將遠光燈切換為近光燈等之以謀求防眩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朝可對車輛之乘客或車外以視覺或聽覺通知資訊之輸出裝置發送聲音及圖像中之至少一者之輸出信號。於圖28之例中,作為輸出裝置,例示有音訊揚聲器12061、顯示部12062及儀表板12063。顯示部12062例如可包含車載顯示器及抬頭顯示器之至少一者。
圖29係顯示攝像部12031之設置位置之例之圖。
於圖29中,作為攝像部12031,具有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
攝像部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設置於例如車輛12100之前保險桿、後照鏡、後保險桿、後門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等之位置。前保險桿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1及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5主要取得車輛12100前方之圖像。後照鏡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2、12103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側方之圖像。後保險桿或後門所具備之攝像部12104主要取得車輛12100之後方之圖像。車廂內之擋風玻璃之上部所具有之攝像部12105主要用於前方車輛或行人、障礙物、號志燈、交通標誌或車道線等之檢測。
此外,於圖29中,顯示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影範圍之一例。攝像範圍12111表示設置於前保險桿之攝像部12101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2、12113表示分別設置於後照鏡之攝像部12102、12103之攝像範圍,攝像範圍12114表示設置於後保險桿或後門之攝像部12104之攝像範圍。例如,藉由重疊由攝像部12101至12104拍攝到之圖像資料,可獲得自上方觀察車輛12100之俯瞰圖像。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具有取得距離資訊之功能。例如,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1者可為含有複數個攝像元件之立體照相機,亦可為具有相位差檢測用之像素之攝像元件。
例如,微電腦12051藉由基於自攝像部12101~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求得與攝像範圍12111~12114內之各立體物相隔之距離、及該距離之時間性變化(對於車輛12100之相對速度),而在尤其將位於車輛12100之行進路上最近之立體物、且為在與車輛12100大致相同之方向以特定之速度(例如,0 km/h以下)行駛之立體物擷取作為前方車。進而,微電腦12051可設定針對前方車於近前應預先確保之車距,進行自動煞車控制(亦包含停止追隨控制)、自動加速控制(亦包含追隨起步控制)等。如此般可進行不依賴駕駛者之操作而自律行駛之自動駕駛等為目的之協調控制。
例如,微電腦12051可基於自攝像部12101~12104獲得之距離資訊,將與立體物相關之立體物資料分類為機車、普通車輛、大型車輛、行人、電線桿等其他之立體物而加以擷取,用於自動迴避障礙物。例如,微電腦12051可將車輛12100之周邊之障礙物辨識為車輛12100之駕駛員可視認之障礙物及難以視認之障礙物。且,微電腦12051判斷表示與各障礙物碰撞之危險度之碰撞風險,當遇到碰撞風險為設定值以上而有可能發生碰撞之狀況時,藉由經由音訊揚聲器12061或顯示部12062對駕駛員輸出警報,或經由驅動系統控制單元12010進行強制減速或迴避操舵,而可進行用於避免碰撞之駕駛支援。
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至少一者可為檢測紅外線之紅外線相機。例如,微電腦12051可藉由判定於攝像部12101~12104之攝像圖像中是否存在有行人而辨識行人。上述之行人之辨識藉由例如提取作為紅外線相機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之特徵點之步序、針對表示物體之輪廓之一系列特徵點進行圖案匹配處理而判別是否為行人之步序而進行。微電腦12051當判定出在攝像部12101至12104之攝像圖像中存在行人,且辨識為行人時,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以針對該被辨識出之行人重疊顯示用於強調之方形輪廓線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又,聲音圖像輸出部12052亦可以將顯示行人之圖標等顯示於所期望之位置之方式控制顯示部12062。
以上,針對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之車輛控制系統之一例進行了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可應用於以上所說明之構成中之攝像部12101至12104。具體而言,上述之各實施形態(包含變化例)之攝像元件可應用於攝像部12101至12104。藉由將本發明之技術應用於攝像部12101至12104,而例如,即便於夜間、或較暗之場所,亦可根據來自行人之微弱的光,辨識行人。又,本發明之技術之可減少消耗電力此等效果尤其是於具備驅動用馬達作為用於產生車輛之驅動力之驅動力產生裝置之車輛中,是為有用。
此外,於上文中記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受光元件、包含其之光學裝置、及具有光學裝置之電子機器發揮之各種效果,但如此之效果並非係限定本發明者。又,可不發揮所有之各種效果。又,藉由本發明之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可發揮此處未記載之附加的效果。
此外,本技術亦可採用如以下之構成。 (1) 一種受光元件,其具備: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2) 如(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阻部具有較前述第1電阻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3) 如(1)或(2)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前述一端具有第1電容;且 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具有第2電容。 (4) 如(3)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電容及前述第2電容各者係由可變電容元件構成。 (5) 如(4)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可變電容元件包含一個或複數個電晶體。 (6)如(4)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一個或複數個電晶體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 (7) 如(1)至(6)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阻部具備: 開閉器,其設置於前述讀出部、與電性連接於前述第2電阻部之另一端部之電源之間;及 控制部,其檢測前述讀出部之輸出,並基於檢測結果控制前述開閉器。 (8) 如(1)至(6)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阻部係定電流源。 (9) 如(1)至(8)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包含單光子突崩二極體。 (10) 如(9)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前述一端為前述單光子突崩二極體之陰極或陽極。 (11) 如(1)至(8)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包含矽光電子倍增管。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電阻部係多晶矽電阻部或金屬電阻部。 (13) 如(1)至(12)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電阻部係由一個或複數個電晶體形成。 (14) 如(13)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一個或複數個電晶體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 (15) 如(14)之受光元件,其更具備對前述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之閘極施加閘極電壓之施加電壓之電壓產生部。 (16) 如(1)至(15)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更具備: 第1基板,其於一面具有第1連接部;及 第2基板,其於一面具有與前述第1連接部對應之第2連接部,且藉由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接合,而與前述第1基板電性且機械地接合;且 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 前述讀出部設置於前述第2基板。 (17) 如(16)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連接部及前述第2連接部係利用銅構成;且 藉由將利用銅形成之前述第1連接部及前述第2連接部之表面彼此密接,而將前述第1連接部及前述第2連接部接合。 (18) 如(16)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連接部與と前述第2連接部係藉由金屬凸塊接合。 (19) 如(1)至(15)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更具備: 第1基板,其於一面具有第1連接部; 第2基板,其於一面具有與前述第1連接部對應之第2連接部,在與該一面對向之面具有第3連接部,且藉由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接合,而與前述第1基板電性且機械地接合;及 第3基板,其於一面具有與前述第2連接部對應之第3連接部,且藉由前述第2連接部與前述第3連接部之接合,而與前述第2基板電性且機械地接合;且 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 (20) 如(16)或(19)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第1基板設置複數個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部;且 該複數個光子響應倍增部與一個前述讀出電路電性連接。 (21) 如(1)至(20)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讀出部之輸出端,連接計數來自前述讀出部之信號之輸出次數之計數部。 (22) 如(1)至(20)中任一項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讀出部之輸出端連接有時間-數位轉換電路,該時間-數位轉換電路產生表示具有特定之頻率之基準信號、與基於該基準信號產生之另一信號之時間差之數位信號。 (23) 一種光學裝置,其矩陣狀地配置有複數個受光元件,該等受光元件分別具備: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24)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光學系統、及光學裝置,該光學裝置矩陣狀地配置有複數個受光元件,該等受光元件分別具備: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透過前述光學系統之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25)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光學系統、發光部、及光學裝置,且 該發光部構成為基於具有特定之頻率之基準信號,發出光; 該光學裝置矩陣狀地配置有複數個受光元件,該等受光元件分別具備: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通過前述光學系統之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及 時間-數位轉換電路,其產生表示前述基準信號、與經由前述第1電阻部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由讀出部讀出之前述輸出之時間差之數位信號。
1:電子機器 10,100,100A:光學裝置 11:像素陣列部 12:驅動電路 13:輸出電路 15:時序控制電路 20,20A,200,200A,200B,200C:像素 21:光電二極體(SPAD) 22:淬滅電阻 23,230:讀出電路 24:後段之電路 30:攝像透鏡 40,603:記憶部 50:處理器 71,71A,710:第1基板 72,72A,72B,72C,720:第2基板 73,73A,73B:第3基板 101,141:半導體基板 102:光電轉換區域 103:N-型半導體區域 104:P型半導體區域 105:P+型半導體區域 106:N+型半導體區域 107:陰極接點 108:陽極接點 109:絕緣膜 110:元件分離部 111:遮光膜 112:絕緣膜 113:釘紮層 114:平坦化膜 115:彩色濾光器 116:晶載透鏡 120,130:配線層 121:陰極電極 122:陽極電極 123:層間絕緣膜 124:配線 125,135,135A,136:連接墊 131:層間絕緣膜 132,133:配線 142:電路元件 201:攝像裝置 202:光學系統 203:快門裝置 205:驅動電路 206:信號處理電路 207:監視器 208:記憶體 210,210A:單光子突崩二極體(SPAD) 211:遮蔽電阻部 211A:電阻元件 211B,230B:P通道型之MOS電晶體 211C:N通道型之MOS電晶體 212:淬滅電阻部/第2電阻部 212A:定電流源 212B:有效再充電電路 212C:控制部 212S:開關 230A,IVT:反相器 230C:電流源 240:數位計數器電路 241:TDC電路 242:產生部 243:信號處理部 250:偏壓電壓產生部 260,260A:接合部 301:受光時序之次數(頻度) 303:被測定物 310:行電路 311:範圍 312:曲線/區間 320:列掃描電路 330:介面電路 600:測距裝置 602:光源部 604:控制部 605:光學系統 10001:體內資訊取得系統 10100:膠囊型內視鏡 10101:殼體 10111:光源部 10112:攝像部 10113:圖像處理部 10114:無線通訊部 10114A,10200A:天線 10115:饋電部 10116:電源部 10117:控制部 10200:外部控制裝置 11000:內視鏡手術系統 11100:內視鏡 11101:鏡筒 11102:相機頭 11110:手術器具 11111:氣腹管 11112:能量處置具 11120:支持臂裝置 11131:施術者(醫生) 11132:患者 11133:病床 11200:手推車 11201:相機控制單元/CCU 11202:顯示裝置 11203:光源裝置 11204:輸入裝置 11205:處置具控制裝置 11206:氣腹裝置 11207:記錄器 11208:印表機 11400:傳送纜線 11401:透鏡單元 11402:攝像部 11403:驅動部 11404:通訊部 11405:相機頭控制部 11411:通訊部 11412:圖像處理部 11413:控制部 12000:車輛控制系統 12001:通訊網路 120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 1202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 120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 12031:攝像部 120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 1204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 12050:整合控制單元 12051:微電腦 12052:聲音圖像輸出部 12053:車載網路I/F 12061:音訊揚聲器 12062:顯示部 12063:儀表板 12100:車輛 12101,12102,12103,12104,12105:攝像部 12111,12112,12113,12114:攝像範圍 A-A:面 BL0 ,BL1 ,・・・,BLS ,BL:位元線 C01,CK:陰極寄生電容 C02:輸入寄生電容 C1,C1a,C1b,C2:寄生電容 CL1,CL2:曲線 D:距離 d:時間 I1,I2,I3,IAn :電流 LD:像素驅動線 LS:輸出信號線 PAR:像素陣列部 PD1:突崩光電二極體 RL ,RS :電阻器 VA1:陽極電位 ΔVA1:電位之上升 VA2:電位 ΔVA2:電位之上升/電壓 -Vbd:擊穿電壓 VCa :陰極電位 VC1,VC2:可變電容元件 VDDL:逆向偏壓電壓/電位 VDDH:電位 Vd:電壓降低 Ve,VIVT ,ΔVK1,ΔVK2:電壓 VK:陰極電位 VK1:陰極電位/電位 VK2:電位 Vout:輸出電壓 Vth :第2臨限值電位/特定之臨限值 WL0 ,WL1 ,・・・,WLN ,WL:字元線 t0 :時間/期間/發光時序 t1 :時間/期間/受光時序 t2 ,t3 ,tD :時間/期間 tep :發光時序 #0,#1,#2,#(N-1),#(N-2):區間
圖1係顯示應用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電子機器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2係顯示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3A係顯示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方塊圖。 圖3B係顯示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概略構成之另一例的方塊圖。 圖3C係示意性顯示一個光子朝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光電二極體入射時之陰極電位之變化之圖。 圖3D係示意性顯示既有技術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光電二極體之電壓-電流特性之圖。 圖4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4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陣列部之像素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5A係示意性顯示一個光子朝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陣列部之像素中包含之單光子突崩二極體入射時之陰極電壓之變化之圖。 圖5B係用於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之圖。 圖5C係用於接續於圖5B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之圖。 圖5D係用於接續於圖5C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之圖。 圖5E係用於接續於圖5D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之圖。 圖6A係顯示先前例之像素之構成例之圖。 圖6B係顯示先前例之像素之構成例之圖。 圖7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遮蔽電阻部之具體例1的方塊圖。 圖7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遮蔽電阻部之具體例2的方塊圖。 圖8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1的方塊圖。 圖8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2的方塊圖。 圖8C係用於說明圖8B所示之淬滅電阻部之具體例2之像素之動作之圖。 圖9A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讀出電路之具體例1的方塊圖。 圖9B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讀出電路之動作的圖。 圖9C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讀出電路之具體例2的方塊圖。 圖10A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0B係用於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動作之圖。 圖10C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遮蔽電阻部之具體例3的方塊圖。 圖11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2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積層構造例之方塊圖。 圖13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概略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4係顯示與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光入射面垂直之面之剖面構造例之垂直剖視圖。 圖15係顯示圖14之A-A面之剖面構造例之水平剖視圖。 圖16係比較例之光學裝置具有之像素之概略圖。 圖17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1的方塊圖。 圖17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2的方塊圖。 圖17C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3的方塊圖。 圖17D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4的方塊圖。 圖17E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5的方塊圖。 圖18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6的方塊圖。 圖18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7的方塊圖。 圖19A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8的方塊圖。 圖19B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9的方塊圖。 圖19C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像素之變化例10的方塊圖。 圖20係顯示作為可應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電子機器之攝像裝置的概略圖。 圖21係顯示作為可應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學裝置之電子機器之測距裝置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22係顯示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測距裝置之光學裝置之像素陣列部的像素之概略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3係示意性顯示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測距裝置之直接飛行時間(ToF)方式之測距之圖。 圖24係顯示於作為應用本技術之電子機器之測距裝置中產生之基於受光時刻之直方圖之一例之圖。 圖25係顯示體內資訊取得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6係顯示內視鏡手術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7係顯示相機頭及CCU之功能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8係顯示車輛控制系統之概略性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29係顯示車外資訊檢測部及攝像部之設置位置之一例之說明圖。
100:光學裝置
200:像素
310:行電路
320:列掃描電路
330:介面電路
BL1,‧‧‧,BLS:位元線
PAR:像素陣列部
WL0,WL1:字元線

Claims (20)

  1. 一種受光元件,其具備: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阻部具有較前述第1電阻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3.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前述一端具有第1電容;且 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具有第2電容。
  4. 如請求項3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電容及前述第2電容各者係由可變電容元件構成。
  5. 如請求項4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可變電容元件包含一個或複數個電晶體。
  6.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阻部具備: 開閉器,其設置於前述讀出部、與電性連接於前述第2電阻部之另一端部之電源之間;及 控制部,其檢測前述讀出部之輸出,並基於檢測結果控制前述開閉器。
  7.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阻部係定電流源。
  8.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包含單光子突崩二極體。
  9. 如請求項8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前述一端為前述單光子突崩二極體之陰極或陽極。
  10.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包含矽光電子倍增管。
  11.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電阻部係多晶矽電阻部或金屬電阻部。
  12.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電阻部係由一個或複數個電晶體構成。
  13.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更具備: 第1基板,其於一面具有第1連接部;及 第2基板,其於一面具有與前述第1連接部對應之第2連接部,且藉由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接合,而與前述第1基板電性且機械地接合;且 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 前述讀出部設置於前述第2基板。
  14. 如請求項13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連接部及前述第2連接部係利用銅構成;且 藉由將利用銅構成之前述第1連接部及前述第2連接部之表面彼此密接,而將前述第1連接部及前述第2連接部接合。
  15. 如請求項13之受光元件,其中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係藉由金屬凸塊接合。
  16.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更具備: 第1基板,其於一面具有第1連接部; 第2基板,其於一面具有與前述第1連接部對應之第2連接部,在與該一面對向之面具有第3連接部,且藉由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接合,而與前述第1基板電性且機械地接合;及 第3基板,其於一面具有與前述第2連接部對應之第3連接部,且藉由前述第2連接部與前述第3連接部之接合,而與前述第2基板電性且機械地接合;且 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設置於前述第1基板。
  17.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讀出部之輸出端,連接計數來自前述讀出部之信號之輸出次數之計數部。
  18. 如請求項1之受光元件,其中於前述讀出部之輸出端連接有時間-數位轉換電路,該時間-數位轉換電路產生表示具有特定之頻率之基準信號、與基於該基準信號產生之另一信號之時間差之數位信號。
  19. 一種光學裝置,其矩陣狀地配置有複數個受光元件,該等受光元件分別具備: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20. 一種電子機器,其具備: 光學系統;及 光學裝置,其矩陣狀地配置有供透過前述光學系統之光子分別入射之複數個受光元件;且 前述複數個受光元件各者包含: 光子響應倍增部,其包含可將相應於透過前述光學系統之光子之入射而產生之電荷倍增之電荷倍增區域; 第1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一端,且具有較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之電阻值為大之電阻值; 第2電阻部,其以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1電阻部之另一端部;及 連接點,其將前述第1電阻部之前述另一端部、前述第2電阻部之前述一端部、及自前述光子響應倍增部讀出輸出之讀出部連接。
TW110101208A 2020-02-27 2021-01-13 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21334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2278 2020-02-27
JP2020032278 2020-0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3461A true TW202133461A (zh) 2021-09-01

Family

ID=77491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1208A TW202133461A (zh) 2020-02-27 2021-01-13 受光元件、光學裝置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4219A1 (zh)
EP (1) EP4113979A4 (zh)
JP (1) JPWO2021172216A1 (zh)
KR (1) KR20220147588A (zh)
CN (1) CN115023946A (zh)
TW (1) TW202133461A (zh)
WO (1) WO202117221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3103B (zh) * 2021-11-18 2023-08-21 大陸商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及半導體晶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75394A (ja) * 2017-10-12 2019-05-16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電子装置
CN112640305A (zh) * 2018-09-04 2021-04-09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可变电容电路和无线通信装置
WO2023067755A1 (ja) * 2021-10-21 2023-04-27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検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測距装置
WO2023157497A1 (ja) * 2022-02-17 2023-08-24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4004797A (ja) * 2022-06-29 2024-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光電変換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52323B2 (en) * 2014-04-07 201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 resolution, high frame rate, low power image sensor
JP6626603B2 (ja) * 2017-10-31 2019-12-25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JP7132799B2 (ja) * 2017-12-07 2022-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3103B (zh) * 2021-11-18 2023-08-21 大陸商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及半導體晶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3979A4 (en) 2023-08-30
JPWO2021172216A1 (zh) 2021-09-02
WO2021172216A1 (ja) 2021-09-02
KR20220147588A (ko) 2022-11-03
CN115023946A (zh) 2022-09-06
EP4113979A1 (en) 2023-01-04
US20230094219A1 (en)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1869B2 (en) Pixel structure, image sensor,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047486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14902B (zh) 攝像裝置
WO2021172216A1 (ja) 受光素子、光学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7284171B2 (ja) 固体撮像装置
JP2020009883A (ja) 受光素子、測距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609647B1 (ko) 고체 촬상 소자 및 촬상 장치
US20220392944A1 (en)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748950B2 (en) Light receiv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973102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WO2018180575A1 (ja) 固体撮像素子、電子機器、並びに製造方法
US20220037383A1 (en) Imag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2065131A1 (ja) 固体撮像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2172711A1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9082568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9165066A (ja) 撮像素子、電子機器
TW202118279A (zh) 攝像元件及攝像裝置
TW202131505A (zh) 光檢測器
WO2024024515A1 (ja) 光検出素子および測距システム
WO2023021740A1 (ja) 撮像素子、撮像装置、製造方法
WO2021060098A1 (ja) 撮像素子
JP2022172951A (ja) 固体撮像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