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0046A - 導電端子 - Google Patents

導電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0046A
TW202130046A TW109102566A TW109102566A TW202130046A TW 202130046 A TW202130046 A TW 202130046A TW 109102566 A TW109102566 A TW 109102566A TW 109102566 A TW109102566 A TW 109102566A TW 202130046 A TW202130046 A TW 2021300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otch
contact
conductive terminal
aforementioned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2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5721B (zh
Inventor
游萬益
Original Assignee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25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572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5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572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0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04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導電端子,前述導電端子具有對接段及位於對接段後側以與絕緣本體相卡持之固持段,前述對接段具有頂壁、位於頂壁兩側之側壁、底壁及相對設置以與對接端子相接觸的一對接觸部,前述頂壁或底壁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接縫,前述對接段具有位於其前端之對接端面以及相對設置之一對缺口,每一缺口連續開設於其頂壁和底壁中之至少一個以及相應之側壁上,以在該側壁上形成與缺口相鄰設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側張開之片體部,前述一對接觸部分別自片體部之內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對接端面與缺口之間。

Description

導電端子
本發明涉及一種導電端子。
傳統導電端子的接觸部為無彈性的凸點式結構,與插針式對接端子的接觸方式為硬干涉,從而導致凸點結構很容易磨損;另外,導電端子經過多次插拔後,接觸部被撐開而無法恢復原狀,且對接端子在不當外力作用下旋轉、傾斜時會發生位移,以導致僅其邊緣部位與導電端子的接觸部相接觸,進而導致導電端子與對接端子之間的電性接觸不良。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對傳統導電端子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性接觸較佳之導電端子。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導電端子,其包括對接段及位於前述對接段後側以與絕緣本體相卡持之固持段,前述對接段具有頂壁、沿橫向方向位於前述頂壁兩側之側壁、與前述頂壁相對設置之底壁及相對設置以與對接端子相接觸之一對接觸部,前述頂壁或底壁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接縫,其中前述對接段具有位於其前端之對接端面以及相對設置之一對缺口,每一前述缺口連續開設於其頂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個以及相應之側壁上,以在該側壁上形成與前述缺口相鄰設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側張開之片體部,前述一對接觸部分別自前述片體部之內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述對接端面與前述缺口之間。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每一前述接觸部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之長條狀。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每一前述缺口包括相連通且成角度設置之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頂壁或底壁上且沿前後方向延伸,前述第二缺部開設於前述側壁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頂壁、側壁及底壁圍設呈框型以供對接端子插入,每一前述接觸部具有用以與對接端子相接觸之接觸面,前述接觸面為平面。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片體部具有突露於前述第一缺部內之第一端面及突露於前述第二缺部內之第二端面,前述接觸部自前述第一端面延伸至前述側壁上與該第一端面相對設置之另一端。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頂壁上,且在非對接狀態下,前述一對接觸部之接觸面之頂端之間的距離小於前述接觸面之底端之間的距離。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接觸部在前述側壁上傾斜延伸,以使前述接觸部之頂端於前後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前述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之交接處。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一對接觸部之接觸面相互平行設置,且每一接觸面之前端緣沿與前述對接端面平行之方向延伸,每一接觸面之後端緣具有靠近前述第一缺部之第一端和遠離前述第一缺部之第二端,前述第一端到前述對接端面之距離大於前述第二端到前述對接端面之距離。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底壁上,前述第二缺部自前述第一缺部之後端向上延伸形成。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底壁上,前述對接段還具有設置於前述一對接觸部上側且非對稱設置之第一開槽及第二開槽,前述一對缺口分別與前述第一、第二開槽限定形成前述片體部。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導電端子之對接段具有相對設置之一對缺口,每一前述缺口連續開設於其頂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個以及相應的側壁上,以在該側壁上形成與所述缺口相鄰設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側張開的片體部,所述一對接觸部分別自所述片體部的內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後方向上位於所述對接端面與所述缺口之間,從而使得片體部及接觸部具有較好的彈性,進而使導電端子具有較佳的電性接觸能力,在與對接端子之間接觸時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避免接觸不良。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為本發明導電端子1之第一實施例,為了便於說明,下文將以導電端子1之對接端視為前端、與對接端相反之另一端視為後端進行說明,前述導電端子1包括對接段11及位於前述對接段11後側以與絕緣本體(未圖示)相卡持之固持段12。
前述對接段11具有頂壁111、沿橫向方向位於前述頂壁111兩側之側壁112、與前述頂壁111相對設置之底壁113及相對設置以與對接端子(未圖示)相接觸之一對接觸部114,前述頂壁111或底壁113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接縫115。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頂壁111、底壁113及側壁112均向後延伸並同時形成於前述固持段12上。
同時,前述對接段11具有位於其前端之對接端面110以及相對設置之一對缺口116,每一前述缺口116連續開設於其頂壁111和底壁113中的至少一個以及相應之側壁112上,以在該側壁112上形成與前述缺口116相鄰設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側張開之片體部117,前述一對接觸部114分別自前述片體部117之內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述對接端面110與前述缺口116之間。
在本發明中,每一前述接觸部114呈長條狀,以增加與對接端子對接時之接觸面積,即便對接端子在對接段11之對接空間內打轉,也能保證有較大之接觸面積。
同時,前述接觸部114沿導電端子1之高度方向延伸,也即可明顯看出前述接觸部114在高度方向上之整體延伸長度較大。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說之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並非絕對意義上之僅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也包括在高度方向上向前、向後、向內或向外傾斜延伸。
前述頂壁111、側壁112及底壁113圍設呈框型以形成供對接端子(未圖示)插入之對接空間,每一前述接觸部114具有用以與對接端子相接觸之接觸面1140,前述接觸面1140為平面。
每一前述缺口116包括相連通且成角度設置之第一缺部1161和第二缺部1162,且前述第一缺部1161和第二缺部1162相連呈L型,前述第一缺部1161開設於頂壁111或底壁113上且沿前後方向延伸,前述第二缺部1162開設於前述側壁112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缺部116還具有位於前述第二缺部1162下側且與其相連通之第三缺部1163,前述第三缺部1163自前述第二缺部1162之底端向下延伸直至將前述底壁113部分切除,以在前述底壁113上形成在橫向方向上位於兩個第三缺部1163之間的連接橋1131。
前述片體部117具有突露於前述第一缺部1161內之第一端面1171及突露於前述第二缺部1162內之第二端面1172,前述接觸部114自前述第一端面1171延伸至前述側壁112上與該第一端面1171相對設置之另一端。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片體部117還具有與前述第二端面1172相連之第三端面1173,前述第三端面1173暴露於前述第三缺部1163內,前述第三端面1173沿與第一端面1171和第二端面1172均呈角度設置之方向傾斜延伸,並且在前後方向上,前述第三端面1173之底端位於其頂端之前方,如此,以減少側壁112與底壁113之間的連接,增加側壁112以及位於側壁112上之接觸部114的彈性。
另,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缺部1161開設於前述頂壁111上,且在非對接狀態下,前述一對接觸部114之接觸面1140之頂端11401之間的距離小於前述接觸面1140之底端11402之間的距離。
同時,前述接觸部114在前述側壁112上傾斜延伸,以使前述接觸部114之頂端於前後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前述第一缺部1161和第二缺部1162之交接處。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導電端子1沿其豎直中心面呈左右對稱式結構,前述固持段12具有自側壁112向外翻折形成之一對卡持臂121及位於前述一對卡持臂121後側之一對翼部123,前述一對翼部123自對應之側壁112向外側彎折形成,在高度方向上,前述翼部123與前述卡持臂121處於不同的高度。如第六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翼部123位於前述卡持臂121之上側。
另,前述導電端子1還具有位於前述固持段12後側以與線纜(未圖示)相連之壓接段13。
請參第七圖至第九圖所示,為本發明導電端子2的第二實施例,前述導電端子2的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導電端子1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九圖所示,前述導電端子2之一對接觸部214之接觸面2140相互平行設置。如第八圖所示,每一接觸面2140之前端緣2141沿與對接端面210平行之方向延伸,每一接觸面2140之後端緣2142具有靠近第一缺部2161之第一端2143和遠離前述第一缺部2161之第二端2144,前述第一端2143到前述對接端面210之距離大於前述第二端2144到前述對接端面210之距離。
請參第十圖所示,為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三實施例,前述導電端子3之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導電端子1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導電端子3之缺口316連續開設於其底壁313及相應之側壁312上,具體地,第一缺部3161開設於前述底壁313上,前述第二缺部3162自前述第一缺部3161之後端向上延伸形成。前述導電端子3之接觸面可以如第一實施例中不平行設置,也可如第二實施例中平行設置。
請參第十一圖及第十二圖所示,為本發明導電端子4之第三實施例,前述導電端子4之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導電端子1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
在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中,前述導電端子4之第一缺部4161開設於其底壁413上,前述導電端子4之對接段41還具有設置於接觸部414上側且非對稱設置之第一開槽418及第二開槽419,前述一對缺口416分別前述與第一、第二開槽418、419限定形成片體部417。
請參第十三圖所示,為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五實施例,前述導電端子5之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導電端子1相同,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前述導電端子5之第一缺部5161開設於其頂壁511上,且在非對接狀態下,一對接觸部514之接觸面5140之頂端之間的距離小於前述接觸面5140之底端之間的距離,其他相同之處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
前述導電端子5之第二缺部5162自前述第一缺部5161之後端向下連續延伸至前述導電端子5之底壁513,且不具有第一實施例中傾斜設置之第三端面,另,前述導電端子5之接觸面同第一實施例一樣不平行設置。
請參第十四圖所示,為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六實施例,前述導電端子6之基本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導電端子1相同,並且前述導電端子6之接觸部614在側壁612上傾斜延伸,以使前述接觸部614之頂端於前後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第一缺部6161和第二缺部6162之交接處,其他相同之處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以其區別之處進行說明:
前述導電端子6之第二缺部6162自前述第一缺部6161之後端向下連續延伸至前述導電端子6之底壁613,且不具有第一實施例中傾斜設置之第三端面,另,前述導電端子6的一對接觸面平行設置。
本發明各實施例中導電端子1、2、3、4、5、6的對接段具有相對設置的一對缺口,每一前述缺口連續開設於其頂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個以及相應的側壁上,以在該側壁上形成與前述缺口相鄰設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側張開的片體部,前述一對接觸部分別自前述片體部的內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述對接端面與前述缺口之間,從而使得片體部及接觸部具有較好的彈性,進而使導電端子具有較佳的電性接觸能力,在與對接端子之間接觸時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避免接觸不良。
特別需要指出,對於本領域之普通技藝人員來說,在本發明之教導下所作之針對本發明之等效變化,仍應包含在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之範圍中。
1、2、3、4、5、6:導電端子 11、41:對接段 110、210:對接端面 111、511:頂壁 112、312、612:側壁 113、313、413、513、613:底壁 1131:連接橋 114、214、414、514、614:接觸部 1140、2140、5140:接觸面 11401:頂端 11402:底端 115:接縫 116、316、416:缺口 1161、2161、3161、4161、5161、6161:第一缺部 1162、3162、5162、6162:第二缺部 1163:第三缺部 117、417:片體部 1171:第一端面 1172:第二端面 1173:第三端面 12:固持段 121:卡持臂 123:翼部 13:壓接段 2141:前端緣 2142:後端緣 2143:第一端 2144:第二端 418:第一開槽 419:第二開槽
第一圖係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至第三圖係第一圖所示導電端子另一視角之視圖。 第四圖係第一圖所示導電端子部分結構之側視圖。 第五圖係第一圖所示導電端子部分結構之俯視圖。 第六圖係第一圖所示導電端子之前視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八圖係第七圖所示導電端子部分結構的剖視圖。 第九圖係第七圖所示導電端子之前視圖。 第十圖係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三實施例中對接段之立體圖。 第十一圖係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四實施例中對接段之立體圖。 第十二圖係第十一圖所示導電端子之對接段之側視圖。 第十三圖係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五實施例之對接段之立體圖。 第十四圖係本發明導電端子之第六實施例之對接段之立體圖。
1:導電端子
11:對接段
112:側壁
115:接縫
117:片體部
12:固持段
121:卡持臂
123:翼部
13:壓接段

Claims (10)

  1. 一種導電端子,其包括對接段及位於前述對接段後側以與絕緣本體相卡持之固持段,前述對接段具有頂壁、沿橫向方向位於前述頂壁兩側之側壁、與前述頂壁相對設置之底壁及相對設置以與對接端子相接觸之一對接觸部,前述頂壁或底壁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之接縫,其中前述對接段具有位於其前端之對接端面以及相對設置之一對缺口,每一前述缺口連續開設於其頂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個以及相應之側壁上,以在該側壁上形成與前述缺口相鄰設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側張開之片體部,前述一對接觸部分別自前述片體部之內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述對接端面與前述缺口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每一前述接觸部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之長條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每一前述缺口包括相連通且成角度設置之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頂壁或底壁上且沿前後方向延伸,前述第二缺部開設於前述側壁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頂壁、側壁及底壁圍設呈框型以供對接端子插入,每一前述接觸部具有用以與對接端子相接觸之接觸面,前述接觸面為平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片體部具有突露於前述第一缺部內之第一端面及突露於前述第二缺部內之第二端面,前述接觸部自前述第一端面延伸至前述側壁上與該第一端面相對設置之另一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頂壁上,且在非對接狀態下,前述一對接觸部之接觸面之頂端之間的距離小於前述接觸面之底端之間的距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接觸部在前述側壁上傾斜延伸,以使前述接觸部之頂端於前後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前述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之交接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一對接觸部之接觸面相互平行設置,且每一接觸面之前端緣沿與前述對接端面平行之方向延伸,每一接觸面之後端緣具有靠近前述第一缺部之第一端和遠離前述第一缺部之第二端,前述第一端到前述對接端面之距離大於前述第二端到前述對接端面之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底壁上,前述第二缺部自前述第一缺部之後端向上延伸形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導電端子,其中前述第一缺部開設於前述底壁上,前述對接段還具有設置於前述一對接觸部上側且非對稱設置之第一開槽及第二開槽,前述一對缺口分別與前述第一、第二開槽限定形成前述片體部。
TW109102566A 2020-01-22 2020-01-22 導電端子 TWI725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2566A TWI725721B (zh) 2020-01-22 2020-01-22 導電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2566A TWI725721B (zh) 2020-01-22 2020-01-22 導電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5721B TWI725721B (zh) 2021-04-21
TW202130046A true TW202130046A (zh) 2021-08-01

Family

ID=76605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2566A TWI725721B (zh) 2020-01-22 2020-01-22 導電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572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0936A (en) * 1996-10-15 1999-04-06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Electrical terminal
DE19841232C2 (de) * 1998-09-09 2001-02-15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Buchsenkontakt für elektrische Stecker
FR3045964B1 (fr) * 2015-12-17 2018-06-15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Contact femelle avec lames laterales de maintien pour contact male et ensemble de connexion comportant de tels contacts femelle et male
TWI646736B (zh) * 2018-06-29 2019-01-01 映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Terminal structure of guillotine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5721B (zh) 202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2553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ンタクト
TWI575815B (zh) 母端子及連接器
JP2609114B2 (ja) 接触ソケット
WO2016131423A1 (zh) 电连接器
JP2008282807A (ja) 電気コンタクト
JP2790366B2 (ja) タブ端子
TW201234718A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TW547801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54646U (zh) 插座連接器及其插座端子
JP6807024B2 (ja) 雌端子
JP4745394B2 (ja) 雄型電気端子
JP6299703B2 (ja) 雌端子
JP2009037741A (ja) コネクタの雌型端子
TWI685159B (zh) 插座連接器及其插座端子
TWI725721B (zh) 導電端子
JP6154430B2 (ja) 雌端子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US6428366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socke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WO2015198843A1 (ja) 雌端子
CN211182603U (zh) 导电端子
JP3523030B2 (ja) 端子構造
JP2002367732A (ja) コネクタ
TW202137646A (zh) 導電端子及具有該導電端子的配合組件
CN111129824A (zh) 导电端子
KR20160076567A (ko) 피메일 단자 스프링
WO2017187709A1 (ja) Usb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