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82603U - 导电端子 - Google Patents

导电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82603U
CN211182603U CN202020081012.2U CN202020081012U CN211182603U CN 211182603 U CN211182603 U CN 211182603U CN 202020081012 U CN202020081012 U CN 202020081012U CN 211182603 U CN211182603 U CN 211182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ive terminal
pair
wall
but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10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辉
苏怿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810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82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82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82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对接段及位于所述对接段后侧以与绝缘本体相卡持的固持段,所述对接段具有顶壁、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顶壁两侧的侧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及相对设置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一对接触部,所述顶壁或底壁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缝,所述对接段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对接端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每一缺口连续开设于其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相应的侧壁上,以在该侧壁上形成与缺口相邻设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侧张开的片体部,所述一对接触部分别自所述片体部的内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对接端面与缺口之间。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具有较佳的电性接触能力。

Description

导电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传统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为无弹性的凸点式结构,与插针式对接端子的接触方式为硬干涉,从而导致凸点结构很容易磨损;另外,导电端子经过多次插拔后,接触部被撑开而无法恢复原状,且对接端子在不当外力作用下旋转、倾斜时会发生位移,以导致仅其边缘部位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接触,进而导致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不良。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导电端子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性接触较佳的导电端子。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对接段及位于所述对接段后侧以与绝缘本体相卡持的固持段,所述对接段具有顶壁、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顶壁两侧的侧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及相对设置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一对接触部,所述顶壁或底壁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缝,所述对接段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对接端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每一所述缺口连续开设于其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相应的侧壁上,以在该侧壁上形成与所述缺口相邻设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侧张开的片体部,所述一对接触部分别自所述片体部的内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对接端面与所述缺口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接触部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缺口包括相连通且成角度设置的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顶壁或底壁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缺部开设于所述侧壁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侧壁及底壁围设呈框型以供对接端子插入,每一所述接触部具有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为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片体部具有突露于所述第一缺部内的第一端面及突露于所述第二缺部内的第二端面,所述接触部自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侧壁上与该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另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所述顶壁上,且在非对接状态下,所述一对接触部的接触面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接触面的底端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在所述侧壁上倾斜延伸,以使所述接触部的顶端于前后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所述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的交接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接触部的接触面相互平行设置,且每一接触面的前端缘沿与所述对接端面平行的方向延伸,每一接触面的后端缘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缺部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第一缺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到所述对接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对接端面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二缺部自所述第一缺部的后端向上延伸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所述底壁上,所述对接段还具有设置于所述一对接触部上侧且非对称设置的第一开槽及第二开槽,所述一对缺口分别与第一、第二开槽限定形成所述片体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对接段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每一所述缺口连续开设于其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相应的侧壁上,以在该侧壁上形成与所述缺口相邻设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侧张开的片体部,所述一对接触部分别自所述片体部的内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对接端面与所述缺口之间,从而使得片体部及接触部具有较好的弹性,进而使导电端子具有较佳的电性接触能力,在与对接端子之间接触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至图3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1所示导电端子的前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导电端子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导电端子的前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三实施例中对接段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四实施例中对接段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导电端子的对接段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五实施例的对接段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六实施例的对接段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1的第一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以导电端子1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反的另一端视为后端进行说明,所述导电端子1包括对接段11及位于所述对接段11后侧以与绝缘本体(未图示)相卡持的固持段12。
所述对接段11具有顶壁111、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顶壁111两侧的侧壁112、与所述顶壁111相对设置的底壁113及相对设置以与对接端子(未图示)相接触的一对接触部114,所述顶壁111或底壁11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缝1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壁111、底壁113及侧壁112均向后延伸并同时形成于所述固持段12上。
同时,所述对接段11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对接端面110以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116,每一所述缺口116连续开设于其顶壁111和底壁113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相应的侧壁112上,以在该侧壁112上形成与所述缺口116相邻设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侧张开的片体部117,所述一对接触部114分别自所述片体部117的内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对接端面110与所述缺口116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所述接触部114呈长条状,以增加与对接端子对接时的接触面积,即便对接端子在对接段11的对接空间内打转,也能保证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同时,所述接触部114沿导电端子1的高度方向延伸,也即可明显看出所述接触部114在高度方向上的整体延伸长度较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仅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也包括在高度方向上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倾斜延伸。
所述顶壁111、侧壁112及底壁113围设呈框型以形成供对接端子(未图示)插入的对接空间,每一所述接触部114具有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面1140,所述接触面1140为平面。
每一所述缺口116包括相连通且成角度设置的第一缺部1161和第二缺部1162,且所述第一缺部1161和第二缺部1162相连呈L型,所述第一缺部1161开设于顶壁111或底壁113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缺部1162开设于所述侧壁112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部116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缺部1162下侧且与其相连通的第三缺部1163,所述第三缺部1163自所述第二缺部1162的底端向下延伸直至将所述底壁113部分切除,以在所述底壁113上形成在横向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三缺部1163之间的连接桥1131。
所述片体部117具有突露于所述第一缺部1161内的第一端面1171及突露于所述第二缺部1162内的第二端面1172,所述接触部114自所述第一端面1171延伸至所述侧壁112上与该第一端面1171相对设置的另一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片体部117还具有与所述第二端面1172相连的第三端面1173,所述第三端面1173暴露于所述第三缺部1163内,所述第三端面1173沿与第一端面1171和第二端面1172均呈角度设置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三端面1173的底端位于其顶端的前方,如此,以减少侧壁112与底壁113之间的连接,增加侧壁112以及位于侧壁112上的接触部114的弹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部1161开设于所述顶壁111上,且在非对接状态下,所述一对接触部114的接触面1140的顶端1140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接触面1140的底端11402之间的距离。
同时,所述接触部114在所述侧壁112上倾斜延伸,以使所述接触部114的顶端于前后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所述第一缺部1161和第二缺部1162的交接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1沿其竖直中心面呈左右对称式结构,所述固持段12具有自侧壁112向外翻折形成的一对卡持臂121及位于所述一对卡持臂121后侧的一对翼部123,所述一对翼部123自对应的侧壁112向外侧弯折形成,在高度方向上,所述翼部123与所述卡持臂121处于不同的高度。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翼部123位于所述卡持臂121的上侧。
另外,所述导电端子1还具有位于所述固持段12后侧以与线缆(未图示)相连的压接段13。
请参图7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的第二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2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的一对接触部214的接触面2140相互平行设置。如图8所示,每一接触面2140的前端缘2141沿与对接端面210平行的方向延伸,每一接触面2140的后端缘2142具有靠近第一缺部2161的第一端2143和远离所述第一缺部2161的第二端2144,所述第一端2143到所述对接端面210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2144到所述对接端面210的距离。
请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三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3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3的缺口316连续开设于其底壁313及相应的侧壁312上,具体地,第一缺部3161开设于所述底壁313上,第二缺部3162自所述第一缺部3161的后端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导电端子3的接触面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不平行设置,也可如第二实施例中平行设置。
请参图11及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4的第三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4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4的第一缺部4161开设于其底壁413上,所述导电端子4的对接段41还具有设置于接触部414上侧且非对称设置的第一开槽418及第二开槽419,所述一对缺口416分别所述与第一、第二开槽418、419限定形成片体部417。
请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五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5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1相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所述导电端子5的第一缺部5161开设于其顶壁511上,且在非对接状态下,一对接触部514的接触面5140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接触面5140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其他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所述导电端子5的第二缺部5162自所述第一缺部5161的后端向下连续延伸至所述导电端子5的底壁513,不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倾斜设置的第三端面,另外,所述导电端子5的接触面同第一实施例一样不平行设置。
请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第六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6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1相同,并且所述导电端子6的接触部614在侧壁612上倾斜延伸,以使所述接触部614的顶端于前后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第一缺部6161和第二缺部6162的交接处,其他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所述导电端子6的第二缺部6162自所述第一缺部6161的后端向下连续延伸至所述导电端子6的底壁613,不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倾斜设置的第三端面,另外,所述导电端子6的一对接触面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2、3、4、5、6的对接段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每一所述缺口连续开设于其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相应的侧壁上,以在该侧壁上形成与所述缺口相邻设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侧张开的片体部,所述一对接触部分别自所述片体部的内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对接端面与所述缺口之间,从而使得片体部及接触部具有较好的弹性,进而使导电端子具有较佳的电性接触能力,在与对接端子之间接触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对接段及位于所述对接段后侧以与绝缘本体相卡持的固持段,所述对接段具有顶壁、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顶壁两侧的侧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及相对设置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一对接触部,所述顶壁或底壁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段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对接端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缺口,每一所述缺口连续开设于其顶壁和底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相应的侧壁上,以在该侧壁上形成与所述缺口相邻设置且自由末端可向外侧张开的片体部,所述一对接触部分别自所述片体部的内表面朝向彼此突出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对接端面与所述缺口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部为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缺口包括相连通且成角度设置的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顶壁或底壁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缺部开设于所述侧壁上且沿高度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侧壁及底壁围设呈框型以供对接端子插入,每一所述接触部具有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为平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片体部具有突露于所述第一缺部内的第一端面及突露于所述第二缺部内的第二端面,所述接触部自所述第一端面延伸至所述侧壁上与该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另一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所述顶壁上,且在非对接状态下,所述一对接触部的接触面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接触面的底端之间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在所述侧壁上倾斜延伸,以使所述接触部的顶端于前后方向上比其底端更靠近所述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的交接处。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接触部的接触面相互平行设置,且每一接触面的前端缘沿与所述对接端面平行的方向延伸,每一接触面的后端缘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缺部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第一缺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到所述对接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对接端面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二缺部自所述第一缺部的后端向上延伸形成。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部开设于所述底壁上,所述对接段还具有设置于所述一对接触部上侧且非对称设置的第一开槽及第二开槽,所述一对缺口分别与第一、第二开槽限定形成所述片体部。
CN202020081012.2U 2020-01-15 2020-01-15 导电端子 Active CN211182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1012.2U CN211182603U (zh) 2020-01-15 2020-01-15 导电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1012.2U CN211182603U (zh) 2020-01-15 2020-01-15 导电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82603U true CN211182603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8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1012.2U Active CN211182603U (zh) 2020-01-15 2020-01-15 导电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826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93193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5299723U (zh) 一种屏蔽板及安装有该屏蔽板的子连接器
CN112652906A (zh) 插接模组以及线缆连接器
CN110190432B (zh) 第一端子组、第一端子模组、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1182603U (zh) 导电端子
CN109216980B (zh) 高速插座电连接器
CN105932488A (zh) Usb c型插头连接器
US6428366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socke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CN111129824A (zh) 导电端子
CN205944492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9994894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9329255U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TWI725721B (zh) 導電端子
CN210517104U (zh) 电连接器
JPH11144789A (ja) 端子構造
CN216598241U (zh) 一种新型wafer贴板连接器母座
CN21089770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106981749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1428412U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端子模组的配合组件
CN210517186U (zh) 车用连接器组合
CN216598268U (zh) 电连接器
CN220873890U (zh) 电连接器
CN220895894U (zh) 电连接器
CN215771637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