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97701U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97701U
CN210897701U CN201921425012.3U CN201921425012U CN210897701U CN 210897701 U CN210897701 U CN 210897701U CN 201921425012 U CN201921425012 U CN 201921425012U CN 210897701 U CN210897701 U CN 210897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m
terminal
contact
along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250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胜大
杨国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250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97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97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97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用以与对接元件对接,对接元件具有对接腔,电连接器包括壁部及多个端子,端子包括收容于壁部的主体部,自主体部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第一接触部,第二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第二接触部,第一弹性臂沿横向方向位于第二弹性臂的一侧,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第一接触部的投影和第二接触部的投影部分重叠,当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伸入对接腔,第一接触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位移,同时第一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该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与对接腔的内壁面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提高电连接器的对接性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尤其是指一种保持良好对接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常用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当电连接器与对接元件对接,端子需伸入到对接元件的对接腔从而与对接元件接触,端子具有沿其板面对折形成的两个臂部,两个臂部的末端均具有两个接触部,即两个接触部的板面相对设置,当端子伸入到对接腔,两个臂部伸入所述对接腔内,两个接触部的板面接触对接腔的内壁而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由于两个臂部均是沿其板面对折形成,使得臂部自身弹性较差,两个接触部之间的位移也较小故使得接触部的弹性抵持力较小,进而导致接触部不能与对接腔的内壁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从而造成端子与对接元件不能形成良好的接触,降低电连接器的对接性能,并且两个臂部是完全重叠的,使得两个臂部或两个接触部相互容易碰撞到到而导致无法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腔,造成插入不顺。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端子具有足够的弹性以达到良好对接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壁部;至少一端子,所述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壁部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侧,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投影部分重叠,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侧边缘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侧边缘之间沿横向方向具有一间隙,且自后向前所述间隙逐渐减小。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自所述主体部沿上下方向撕裂形成,且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有缝隙。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沿上下方向弯折延伸有一台阶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台阶部抵接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所述台阶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远离所述第一基部的一侧具有弧形的一接触块,当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伸入所述对接腔内时,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壁部的一固定段,自所述固定段向前延伸的一插入段,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自所述插入段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撕裂形成,所述插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段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端子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端子向前贯穿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两侧内壁分别向内凹设有一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向前延伸且未贯穿所述壁部的前端面,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固定段的两侧分别向外凸设有一卡点,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固定段的两侧收容于两个所述卡槽,且所述卡点与对应所述卡槽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卡槽的前端内壁挡止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固定段的前端。
进一步,所述插入段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两内侧壁之间具有空隙,且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上下内壁也具有空隙。
进一步,自所述固定段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出所述壁部的一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固定段的后端面的中部连接,所述端子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和位于所述第一端子下方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延伸段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后端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延伸段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后端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延伸段向右并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一折弯部,自所述第一折弯部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后端向后延伸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延伸段向左并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二折弯部,自所述第二折弯部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的后端向后延伸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
进一步,所述壁部向前延伸形成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一对接空间,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端子向前贯穿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二端子向前贯穿设有至少一第二收容槽,所述对接空间与所述第一收容槽以及所述第二收容槽连通,所述插入段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壁部的前端面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凹设有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壁部的前端面于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下方凹设有至少一第二凹槽。
进一步,所述壁部的后端面间隔凸设有一第一凸肋和一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均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肋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所述第二凸肋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凸肋的后端面凹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上段卡持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凸肋的后端面凹设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横向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二竖直部卡持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凸肋的后端面凹设有一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下段卡持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沿上下方向对齐设置。
一种端子,用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所述对接元件具有一对接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侧,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投影部分重叠,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自所述主体部沿上下方向撕裂形成,且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有缝隙。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沿上下方向弯折延伸有一台阶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台阶部抵接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所述台阶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远离所述第一基部的一侧具有弧形的一接触块,当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伸入所述对接腔内时,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壁部的所述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具有足够的弹性,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从而使所述端子和所述对接腔形成良好的接触,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对接性能,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投影部分重叠,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在位移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发生碰撞,有利于所述端子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壁部11 第一收容槽111
卡槽1111 第二收容槽112 第一凸肋113 第一定位槽1131
第二凸肋114 第二定位槽1141 第三定位槽1142 第一凹槽115
第二凹槽116 对接部12 对接空间121 端子2
第一端子21 第一接触部211 第一基部2111 台阶部2112
第二接触部212 第二基部2121 接触块2122 第一弹性臂213
间隙2131 第二弹性臂214 主体部215 插入段2151
固定段2152 延伸段2153 卡点2154 第一连接部216
第一折弯部2161 第一竖直部2162 第一焊接部217 第二端子22
第二连接部221 第二折弯部2211 第二竖直部2212 第二焊接部222
固定件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及图3所示,此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与对接元件(未图示)对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为插头,所述插头包括插头本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多个插头端子,每一所述插头端子具有一对接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为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所述对接腔,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2和两个固定件3,两个所述固定件3用以将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至所述电路板。
如图1和图4及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壁部11,自所述壁部11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12,所述对接部12具有与所述壁部11相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成一对接空间121,所述壁部11自后端面向前贯穿设有多个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的多个第一收容槽111以及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的多个第二收容槽112,所述第二收容槽112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下方,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均与所述对接空间121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两侧内壁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两侧内壁均分别向内凹设有一卡槽1111,所述卡槽1111自所述壁部11的后端面向前延伸且未贯穿所述壁部11的前端面。
如图1和图2,所述壁部11的后端面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2之间向后凸设有一第一凸肋113,所述壁部11的后端面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下方向后凸设有一第二凸肋114,所述第一凸肋113和所述第二凸肋114均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肋113的后端面沿横向方向间隔凹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槽1131,所述第二凸肋114的后端面凹设有多个第二定位槽1141和多个第三定位槽1142,所述第二定位槽1141和所述第三定位槽1142沿横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1131与所述第三定位槽1142沿上下方向对齐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壁部11的前端面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12之间凹设有多个第一凹槽115,且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15均未贯穿所述壁部11的后端面,所述壁部11的前端面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下方凹设有多个第二凹槽116,且每一所述第二凹槽116均未贯穿所述壁部11的后端面,设置所述第一凹槽115和所述第二凹槽116有利于减小所述壁部11的厚度,便于注塑成型所述绝缘本体1,同时增强所述绝缘本体1的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沿横向方向排列于所述对接空间121且呈一排的多个第一端子21以及沿横向方向排列于所述对接空间121且呈另一排的多个第二端子22,所述第二端子22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1的下方,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1收容于对应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11,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收容于对应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12。
如图5及图6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1和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均包括收容于所述壁部11的一主体部215,所述主体部215的前端向前凸出于所述壁部11且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的一第一弹性臂213和一第二弹性臂214以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所述第一弹性臂213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212,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2、所述第一弹性臂213以及所述第二弹性臂214位于所述对接空间121内,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213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具有足够的弹性,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从而使所述端子2和所述对接腔形成良好的接触,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对接性能,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投影部分重叠,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在位移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之间发生碰撞,有利于所述端子2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腔。
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臂213的侧边缘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的侧边缘之间沿横向方向具有一间隙2131,且自后向前所述间隙2131逐渐减小,有利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顺利插入到所述对接腔。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均自所述主体部215沿上下方向撕裂形成,方便成型,节约材料,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之间的所述间隙2131较小,便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插入到所述对接腔内,且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弹性臂213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14之间有缝隙,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伸入所述对接腔时,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能够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避免出现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相互撞击的情况,使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顺利插入到所述对接腔。
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具有水平的一第一基部21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2具有水平的一第二基部2121,以所述第一端子21为例,自所述第一基部2111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一侧竖直向下弯折延伸有一台阶部2112,所述第二基部2121远离所述第一基部2111的一侧具有弧形的一接触块2122,当所述第一端子21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台阶部2112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侧向内壁面,所述台阶部2112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一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基部2111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上内壁面,所述第二基部2121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下内壁面,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端子21的多个方向进行限位,避免在对接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或所述第二接触部212因受到挤压力在所述对接腔内发生转动或者晃动,使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对接腔形成良好的接触,所述接触块2122和所述第一基部2111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提高所述第一端子21的弹性,使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
如图3及图6所示,与所述第一端子21的结构不同的是,在所述第二端子22中,所述接触块2122与所述台阶部2112的位置调换,弧形的所述接触块2122位于所述第一基部2111远离所述第二基部2121的一侧,所述台阶部2112自所述第二基部2121远离所述第一基部2111的一侧竖直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台阶部2112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一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基部2111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上内壁面,所述第二基部2121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下内壁面,所述台阶部2112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侧向内壁面,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二端子22的多个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在所述对接腔内发生晃动或转动,使所述第二端子22与所述对接腔形成良好的接触,所述接触块2122和所述第二基部2121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提高所述第二端子22的弹性,使所述第二端子22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台阶部2112设置在左侧且竖直向上弯折,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台阶部2112设置在右侧且竖直向下弯折,在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对接时,有利于所述插头整体受力平衡,提高对接效果。所述第一端子21翻转180度得到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能够通过同一套模具冲压制成,节约成本。
如图4和图5及图6所示,所述主体部215包括固定于所述壁部11的一固定段2152,自所述固定段2152向前延伸的一插入段2151,所述插入段2151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所述插入段2151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段2152的宽度,在将所述端子2自所述壁部11的后端向前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时,便于所述插入段2151穿过所述壁部11从而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以便所述插入段2151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自所述插入段2151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撕裂形成。
如图4和图5及图6所示,自所述固定段2152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出所述壁部11的一延伸段2153,所述延伸段2153与所述固定段2152的后端面的中部连接,所述延伸段2153位于所述固定段2152沿横向方向的两侧之间,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延伸段2153和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段2153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延伸段2153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216,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段2153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部221,所述第一连接部21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21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均自所述主体部215的中部向后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的整体结构强度高,不易折断,有利于保证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整体的受力平衡,便于将所述端子2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
如图4和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216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延伸段2153向右并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一折弯部2161,自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一竖直部2162,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向后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217,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包括自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段2153向左并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二折弯部2211,自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二竖直部2212,所述第二竖直部2212向后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222,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和所述第二竖直部2212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和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朝相反的两侧弯折,使得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和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不会相互重合,相邻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和所述第二竖直部2212之间沿横向方向形成一定的间距以利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焊接,避免相邻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之间的距离过小而增大焊接难度,避免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之间发生焊料粘连而发生短路现象,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且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共面度,避免所述端子2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焊点出现位置上的偏差,保证焊接质量,方便焊接。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向右并向后弯折,使得所述延伸段2153与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与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的连接处均平滑过渡,使所述第一端子21不易在所述第一折弯部2161和所述插入段2151以及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的连接处折断,提高所述第一端子21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向后并向后弯折,使得所述延伸段2153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二竖直部2212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的连接处均平滑过渡,使所述第二端子22不易在所述第二折弯部2211和所述延伸段2153以及所述第二竖直部2212的连接处折断,提高所述第二端子22的结构强度。
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段2152的两侧分别向外凸设有一卡点2154,所述固定段2152的两侧收容于两个所述卡槽1111,且所述卡点2154与对应所述卡槽1111的内壁干涉配合,从而将所述端子2固定于所述壁部11,避免所述端子2在所述绝缘本体1内晃动,所述插入段2151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段2152的宽度,所述卡槽1111的前端内壁挡止于所述固定段2152的前端,防止所述固定段2152过度向前插入,使所述插入段2151的前端穿过所述第一收容槽111或所述第二收容槽112而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以便所述插入段2151的前端与所述对接腔接触。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插入段2151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两内侧壁之间具有空隙,且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11的上下内壁也具有空隙,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插入段2151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两侧内壁之间具有空隙,且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12的上下内壁也具有空隙,使所述插入段2151、所述第一弹性臂213、所述第二弹性臂214、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2易穿过所述第一收容槽111或述第二收容槽112,并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从而与所述对接腔接触。
如图1及图2所示,当所述第一端子21自壁部11的后端向前安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2、所述第一弹性臂213、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穿过所述第一收容槽111,并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内,所述插入段2151的前端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所述卡点2154与对应所述卡槽1111的内侧壁干涉配合,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的上段卡持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131,所述第一竖直部2162的下段卡持于所述第三定位槽1142,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端子21的定位,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固定更稳固,有效避免所述第一端子21遭受外力而发生松动、晃动时,便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17的焊接。当所述第二端子22自所述壁部11的后端面向前安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2、所述第一弹性臂213、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穿过所述第二收容槽112,并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内,所述插入段2151的前端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121,所述卡点2154与对应所述卡槽1111的内侧壁干涉配合,所述第二竖直部2212卡持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141,从而实现所述第二端子22的定位,使得所述第二端子22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固定更稳固,有效避免所述第二端子22遭受外力而发生松动、晃动时,便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焊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及其所述端子2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自所述主体部215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所述第一弹性臂213的前端向前延伸有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的前端向前延伸有所述第二接触部212,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213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接触部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弹性臂214具有足够的弹性,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从而使所述端子2和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定良好的接触,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性能,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投影部分重叠,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在位移过程中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之间发生碰撞,有利于所述端子2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腔。
(2)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均自所述主体部215沿上下方向撕裂形成,且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弹性臂213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14之间有缝隙,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伸入所述对接腔时,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能够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避免出现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相互撞击的情况,使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顺利插入到所述对接腔。
(3)所述第一弹性臂213的侧边缘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的侧边缘之间沿横向方向具有一间隙2131,且自后向前所述间隙2131逐渐减小,有利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顺利插入到所述对接腔。
(4)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具有水平的所述第一基部2111,自所述第一基部2111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一侧沿上下方向弯折延伸有所述台阶部2112,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台阶部2112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侧向内壁面,所述台阶部2112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212的一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基部2111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上内壁面,所述第二基部2121抵接所述对接腔的下内壁面,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端子21的多个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12在所述对接腔内发生晃动或转动,有利于使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接触。
(5)所述第二接触部212具有水平的所述第二基部2121,所述第二基部2121远离所述第一基部2111的一侧具有弧形的所述接触块2122,当所述接触块2122和所述第一基部2111伸入所述对接腔内时,所述接触块2122和所述第一基部2111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213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14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提高所述第一端子21的弹性,使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对接腔形成稳固的弹性接触。
(6)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延伸段2153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所述第一连接部216,所述第一连接部216的后端延伸有所述第一焊接部217,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段2153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所述第二连接部221,所述第二连接部221的后端延伸有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1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21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之间沿横向方向形成一定的间距以利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焊接,避免相邻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之间的距离过小而增大焊接难度,避免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之间发生焊料粘连而发生短路现象,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且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所述第一焊接部217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共面度,避免所述端子2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焊点出现位置上的偏差,保证焊接质量,方便焊接。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所述对接元件具有一对接腔,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壁部;
至少一端子,所述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壁部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侧,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投影部分重叠,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侧边缘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侧边缘之间沿横向方向具有一间隙,且自后向前所述间隙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自所述主体部沿上下方向撕裂形成,且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有缝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沿上下方向弯折延伸有一台阶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台阶部抵接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所述台阶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弹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远离所述第一基部的一侧具有弧形的一接触块,当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伸入所述对接腔内时,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固定于所述壁部的一固定段,自所述固定段向前延伸的一插入段,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自所述插入段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撕裂形成,所述插入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段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端子向前贯穿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两侧内壁分别向内凹设有一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向前延伸且未贯穿所述壁部的前端面,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固定段的两侧分别向外凸设有一卡点,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固定段的两侧收容于两个所述卡槽,且所述卡点与对应所述卡槽的内壁干涉配合,所述卡槽的前端内壁挡止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固定段的前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段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两内侧壁之间具有空隙,且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上下内壁也具有空隙。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固定段的后端向后水平延伸出所述壁部的一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固定段的后端面的中部连接,所述端子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和位于所述第一端子下方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延伸段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后端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延伸段的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后端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延伸段向右并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一折弯部,自所述第一折弯部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后端向后延伸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自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延伸段向左并向后弯折延伸的一第二折弯部,自所述第二折弯部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后端向后延伸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沿横向方向排列呈一排。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向前延伸形成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一对接空间,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一端子向前贯穿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壁部的后端面对应至少一所述第二端子向前贯穿设有至少一第二收容槽,所述对接空间与所述第一收容槽以及所述第二收容槽连通,所述插入段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壁部的前端面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凹设有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壁部的前端面于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下方凹设有至少一第二凹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的后端面间隔凸设有一第一凸肋和一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均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肋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二收容槽之间,所述第二凸肋位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下方,所述第一凸肋的后端面凹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上段卡持于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凸肋的后端面凹设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横向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二竖直部卡持于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凸肋的后端面凹设有一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下段卡持于所述第三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沿上下方向对齐设置。
13.一种端子,用以与一对接元件对接,所述对接元件具有一对接腔,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侧,沿从上向下的投影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投影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投影部分重叠,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发生弹性变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自所述主体部沿上下方向撕裂形成,且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有缝隙。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沿上下方向弯折延伸有一台阶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对接腔,所述台阶部抵接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所述台阶部沿横向方向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远离所述第一基部的一侧具有弧形的一接触块,当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伸入所述对接腔内时,所述接触块和所述第一基部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沿横向方向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
CN201921425012.3U 2019-08-28 2019-08-28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Active CN210897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5012.3U CN210897701U (zh) 2019-08-28 2019-08-28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5012.3U CN210897701U (zh) 2019-08-28 2019-08-28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97701U true CN210897701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18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25012.3U Active CN210897701U (zh) 2019-08-28 2019-08-28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977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7B (zh) 背板连接器
CN210517066U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919321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JPH08255658A (ja) 雄型コンタクト、雌型コンタクトおよび一対の嵌合コンタクト
US11239595B2 (en) Female terminal and female connector
US809684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2517600U (zh) 线对板插座及线对板连接器组件
CN211376987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21089770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108493648B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214754451U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184U (zh) 一种用于内窥镜的电连接器组合
CN110268584B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14013246U (zh) 电连接器
CN218975843U (zh) 电连接器
CN218005410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CN220106966U (zh) 导电端子、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20368176U (zh) 线缆电连接器
CN219760031U (zh) 一种插针及使用该插针的插头
CN212011462U (zh) 电连接器
CN211017505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