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826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8268U
CN216598268U CN202122112229.2U CN202122112229U CN216598268U CN 216598268 U CN216598268 U CN 216598268U CN 202122112229 U CN202122112229 U CN 202122112229U CN 216598268 U CN216598268 U CN 216598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distance
electrical connector
abutt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1222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常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1222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8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8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8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导接部;连接接触部与导接部的延伸臂与连接臂,连接臂位于延伸臂前方,延伸臂与连接臂面向彼此的一侧设为内侧,背离彼此的一侧设为外侧;连接臂包括自接触部向下向后延伸的第一上臂、自第一上臂向前延伸的第二上臂、自导接部向上向后延伸的第一下臂、自第一下臂向前延伸的第二下臂、连接第二上臂与第二下臂的中间臂,第一上臂、第二上臂、第一下臂及第二下臂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第三抵接部、第四抵接部,当电连接器电性导通时,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相互抵接,第三抵接部与第四抵接部相互抵接,实现双通道接触,并缩短了导电路径。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实现两条路径同时传输电信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多个所述导电端子设于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槽中,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基部、一上弹臂、一下弹臂及一连接臂,所述基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设于所述端子槽,所述上弹臂自所述基部向上且向前延伸形成,所述上弹臂向上凸伸形成一接触部,用以与一芯片模块电性接触,所述下弹臂自所述基部向下且向前延伸形成,所述下弹臂向下凸伸形成一导接部,用以与一电路板电性接触,所述连接臂在上下方向连接所述上弹臂与所述下弹臂,所述连接臂位于所述基部的前方,所述基部、所述上弹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下弹臂依次首尾连接。所述延伸臂与所述连接臂面向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内侧,而背离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外侧。
通常情况下,所述连接臂包括弯折延伸的一第一臂、一第二臂、一第三臂和一第四臂,所述第一臂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自所述第一臂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三臂自所述第二臂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四臂自所述第三臂向前弯折延伸至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三臂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三臂与所述第四臂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三臂之间的最短距离,在所述电连接器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三臂之间、所述第三臂与所述第四臂之间均不接触,由于所述连接臂经过多次弯折延伸形成,所述连接臂的长度过长且所述连接臂之间互不接触,导致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路径较长,从而增加了阻抗,不利于信号的高速传输,且所述连接臂在电性导接时很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导致所述接触部处与所述导接部处的连接不稳固,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条路径同时传输电信号的高频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与一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端子槽;至少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接触部,用以与所述芯片模块电性连接;一导接部,用以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一延伸臂与一连接臂,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部,所述连接臂位于所述延伸臂的前方,所述延伸臂与所述连接臂面向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内侧,而背离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外侧;所述连接臂包括一第一上臂、一第二上臂、一中间臂、一第一下臂及一第二下臂,所述第一上臂自所述接触部向下且向后延伸,所述第二上臂自所述第一上臂向前延伸,所述第一下臂自所述导接部向上且向后延伸,所述第二下臂自所述第一下臂向前延伸,所述中间臂连接所述第二上臂与所述第二下臂,所述第一上臂的外侧设有一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上臂的外侧设有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下臂的外侧设有一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二下臂的外侧设有一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上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下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四抵接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三距离;当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互抵接,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相互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到所述延伸臂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所述第一下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三抵接部的位置到所述延伸臂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五距离。
进一步,当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四距离与所述第五距离均减小。
进一步,当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三距离减小。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所述中间臂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一上止部与一下止部,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端子槽设有一凸块,所述凸块自所述端子槽的前侧槽壁向后凸伸形成,所述凸块在上下方向上收容于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延伸臂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至所述接触部的一上弹性臂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导接部的一下弹性臂,所述中间臂与所述基部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
进一步,所述中间臂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部的前方,所述基部与所述中间臂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一上挡部与一下挡部,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端子槽设有一凸部,所述凸部自所述端子槽的后侧槽壁向前凸伸形成,所述凸部在上下方向上收容于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上弹性臂自所述基部向上且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电端子进一步包括一连料部及一限位部,所述连料部自所述上弹性臂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用以连接至一料带,所述限位部自所述上弹性臂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上弹性臂的位置与所述连料部连接所述上弹性臂的位置相对设置,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端子槽内,当所述料带受力并朝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限位部在左右方向朝向相反侧偏转并受到所述端子槽的槽壁的限位。
进一步,所述上弹性臂与对应的所述端子槽的槽壁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不大于所述限位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所述限位部为自所述上弹性臂延伸形成的具有一自由端的悬臂结构,当所述料带受力并朝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自由端朝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偏转并抵持所述端子槽的槽壁而被限位。
进一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连接臂位于同一平面,且两者之间具有一间隙。
进一步,所述接触部、所述导接部、所述延伸臂以及所述连接臂共同围成连续的一通槽,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通槽中。
进一步,所述限位部自所述上弹性臂延伸形成并连接至所述连接臂。
进一步,所述延伸臂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基部,所述基部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料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基部与所述上弹性臂之间的连接处为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呈弧状,所述连料部较所述弯折部远离所述基部连接于所述上弹性臂。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为一体式片状端子。
进一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上下对齐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之间的第三距离,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之间的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之间的第三距离,当所述电连接器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一距离减小至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互抵接,所述第二距离减小至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相互抵接,实现两条路径同时传输电信号,且缩短了所述连接臂的导电路径,减小了阻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且所述第二抵接部对所述第一抵接部实施向上的力,所述第四抵接部对所述第三抵接部实施向下的力,如此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在所述接触部处与所述导接部处均具有较好的正向力,进而使与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能稳定形成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与第一对接件及第二对接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电连接器沿A-A线剖切后与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前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后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沿B-B线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的电连接器在料带折断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后并在料带折断过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243329570000041
Figure BDA00032433295700000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定义一前后方向、一左右方向与一上下方向,所述前后方向、所述左右方向及所述上下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所述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所述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所述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如图1所示,在所述上下方向,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向上与一芯片模块200电性连接,并向下与一电路板300电性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至少一导电端子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多个,且为一体式片状端子结构,根据实际需求,所述导电端子2的数量可变化,也可以是冲压弯折形成的端子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上下贯穿的至少一端子槽11,所述导电端子2沿所述上下方向组装于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1,所述端子槽11的数量对应所述导电端子2的数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1设有多个。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每一所述端子槽11设有一凸部12及一凸块13。
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所述端子槽11设有两个第一槽壁111及两个第二槽壁112,两个所述第一槽壁111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槽壁112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互面对设置,所述凸部12自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1后侧的所述第一槽壁111向前凸伸形成,所述凸块13自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1前侧的所述第一槽壁111向后凸伸形成,所述凸块13位于所述凸部12的前方且两者前后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12与所述凸块13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对应所述端子槽11的中部位置。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一接触部21、一导接部22、一延伸臂23、一连接臂24及一通槽25,在所述上下方向,所述接触部21向上与所述芯片模块200电性连接,所述导接部22向下与所述电路板300电性连接,所述延伸臂23与所述连接臂24分别在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导接部22之间弯折延伸形成,并且连接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导接部22,所述连接臂24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延伸臂23的前方,所述接触部21、所述导接部22、所述延伸臂23以及所述连接臂24共同围成所述通槽25,所述延伸臂23与所述连接臂24面向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内侧,而背离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外侧。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导接部22均为向外凸出的圆弧形状。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23包括一基部231、一上弹性臂232及一下弹性臂233,所述基部231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上弹性臂232自所述基部231的上端向上并向前倾斜延伸形成,所述上弹性臂232向上连接至所述接触部21,所述下弹性臂233自所述基部231的下端向下并向前倾斜延伸形成,所述下弹性臂233向下连接至所述导接部22。
如图3所示,所述基部231与所述上弹性臂232的连接处、所述基部231与所述下弹性臂233的连接处分别形成一弯折部R,所述弯折部R呈向外凸出的弧状。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延伸臂23还包括一上挡部234、一下挡部235与一第一凹槽236,所述上挡部234与所述下挡部235分别自所述基部231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即所述上挡部234与所述下挡部235分别自所述基部231的后侧向后延伸形成,所述上挡部234位于所述下挡部235的上方且两者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凹槽236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所述上挡部234与所述下挡部235之间,所述第一凹槽236用以收容所述凸部12,使所述上挡部234向下受到所述凸部12的止挡,所述下挡部235向上受到所述凸部12的止挡。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连接臂24包括一第一上臂241、一第二上臂242、一第一下臂243、一第二下臂244及一中间臂245,所述第一上臂241自所述接触部21向下且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上臂242自所述第一上臂241向前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下臂243自所述导接部22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下臂244自所述第一下臂243向前延伸形成,所述中间臂245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中间臂245向上连接所述第二上臂242且向下连接所述第二下臂244,所述中间臂245与所述基部231前后相对设置,所述中间臂245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导接部22的前方,所述连接臂24关于所述中间臂245上下对称设置。在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芯片模块200、所述电路板300对接前,所述中间臂245向前超出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导接部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臂242自所述第一上臂241向前且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下臂244自所述第一下臂243向前且先向下再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上臂241、所述第二上臂242、所述中间臂245、所述第二下臂244以及所述第一下臂243依次首尾相连。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连接臂24还包括一上止部246、一下止部247与一第二凹槽248,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分别自所述连接臂24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上止部246位于所述下止部247的上方且两者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248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之间,所述第二凹槽248用以收容所述凸块13,使所述上止部246向下受到所述凸块13的止挡,所述下止部247向上受到所述凸块13的止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分别自所述中间臂245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即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分别自所述中间臂245的前侧向前延伸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可以分别自所述连接臂24除所述中间臂245外的其他位置向外延伸形成,只要能在所述上下方向上限位所述导电端子2即可。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上臂241在其外侧设有一第一抵接部24a,所述第二上臂242在其外侧设有一第二抵接部24b,所述第一下臂243在其外侧设有一第三抵接部24c,所述第二下臂244在其外侧设有一第四抵接部24d,所述第二抵接部24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上下对齐设置。所述第一抵接部24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b之间的距离设为一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三抵接部24c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之间的距离设为一第二距离D2,所述第二上臂242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二抵接部24b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下臂244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四抵接部24d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三距离D3,所述第一上臂241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一抵接部24a的位置到所述延伸臂23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D4,所述第一下臂243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三抵接部24c的位置到所述延伸臂23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D5,所述第三距离D3大于所述第一距离D1与所述第二距离D2,所述第一距离D1小于所述第四距离D4,所述第二距离D2小于所述第五距离D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臂242自所述第一上臂241先向上再向下弯折的折弯处的外侧形成所述第二抵接部24b,所述第二下臂244自所述第一下臂243先向下再向上弯折的折弯处的外侧形成所述第四抵接部24d。
如图4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连接所述芯片模块200与所述电路板300,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一距离D1和所述第二距离D2均减小,所述第一抵接部24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b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所述第三抵接部24c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距离D3、所述第四距离D4、所述第五距离D5均减小,但是变化很小。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还包括一连料部26与一限位部27,所述连料部26自所述上弹性臂232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用以连接至一料带400,所述连料部26较所述弯折部R远离所述基部231连接于所述上弹性臂232,即所述连料部26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基部231的前方以及上方。所述连料部26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基部231在所述前后方向的宽度,所述限位部27自所述上弹性臂232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限位部27位于所述通槽25中,所述限位部27连接所述上弹性臂232的位置与所述连料部26连接所述上弹性臂232的位置相对设置,所述限位部27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端子槽1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料部26可以自所述下弹性臂233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所述限位部27可以自所述下弹性臂233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上弹性臂23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槽壁112之间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六距离D6,所述限位部27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设为第一尺寸L1,所述第六距离D6不大于所述第一尺寸L1。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料带400受力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来回摆动,当所述料带400受力带动所述连料部26朝所述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连料部26与所述限位部27以所述上弹性臂232作为中心进行偏转,所述限位部27在所述左右方向朝向相反侧偏转并受到对应的所述端子槽11的槽壁的限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27与所述连接臂24断开,所述限位部27为自所述上弹性臂232延伸形成的具有一自由端271的悬臂结构,所述自由端271与所述连接臂24位于同一平面,且两者之间具有一间隙G1。当所述料带400受力并朝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自由端271朝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偏转并抵持所述第二槽壁112而被限位。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连料部26的上端具有水平设置的一折断边261,在所述折断边261处折断,使所述连料部26与所述料带400彼此断开。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限位部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标记为27’,所述限位部27’自所述上弹性臂232延伸形成并连接至所述连接臂24,当所述料带400受力并朝所述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限位部27’带动所述连接臂24在左右方向上朝另一侧偏转,带动所述连接臂24抵持所述端子槽11的槽壁,进而使所述限位部27’受到所述端子槽11的槽壁而限位,防止所述上弹性臂232过度偏摆变形。其他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导电端子2未设有自所述上弹性臂232延伸至所述通槽25的限位部27、27’,其他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第一抵接部24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b之间的第一距离D1小于所述第二抵接部24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之间的第三距离D3,所述第三抵接部24c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之间的第二距离D2小于所述第二抵接部24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之间的第三距离D3,当所述电连接器100连接所述芯片模块200与所述电路板300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一距离D1减小至所述第一抵接部24a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4b相互抵接,所述第二距离D2减小至所述第三抵接部24c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相互抵接,实现两条路径同时传输电信号,且缩短了所述连接臂24的导电路径,减小了阻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且所述第二抵接部24b对第一抵接部24a实施向上的力,所述第四抵接部24d对所述第三抵接部24c实施向下的力,如此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在所述接触部21处与所述导接部22处均具有较好的正向力,进而使与所述芯片模块200与所述电路板300能稳定形成电性连接。
2.所述第二抵接部24b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上下对齐设置,使所述第二抵接部24b受到向下的力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4d受到向上的力上下对齐,受力均衡,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在所述接触部21处与所述导接部22处均具有较好的正向力,进而使与所述芯片模块200与所述电路板300能稳定形成电性连接。
3.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基部231与所述中间臂245前后对应设置,所述基部231向外延伸形成所述上挡部234与所述下挡部235,所述中间臂245向外延伸形成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所述端子槽11的所述凸部12收容于所述上挡部234与所述下挡部235之间,所述端子槽11的所述凸块13收容于所述上止部246与所述下止部247之间,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在上下方向晃动。
4.所述限位部27为具有一自由端271的悬臂结构,当所述料带400受力并朝所述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自由端271朝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偏转并抵持所述端子槽11的槽壁而被限位,防止所述延伸臂23因偏转角度过大而破坏所述导电端子2的结构,甚至使所述导电端子2破损或折断。
5.将所述基部231在前后方向的宽度设置为小于所述连料部26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增加所述基部231的弹性,有利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变形,且节省了所述绝缘本体1的占用空间,有利于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发展。
6.由于所述导电端子2实现电性导通而发生弹性变形时,当所述接触部21与所述芯片模块200对接时,所述基部231与所述上弹性臂232之间的所述弯折部R受到较大的应力,所以将所述连料部26设置在较所述弯折部R远离所述基部231连接于所述上弹性臂232的位置,避开所述弯折部R设置,便于所述弯折部R受力发生弹性变形,也可在折断所述料带400与所述连料部26之间的所述折断边261时,减小所述弯折部R受到在左右方向的折断力,防止破坏所述弯折部R的性能。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与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端子槽;
至少一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
一接触部,用以与所述芯片模块电性连接;
一导接部,用以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一延伸臂与一连接臂,分别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部,所述连接臂位于所述延伸臂的前方,所述延伸臂与所述连接臂面向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内侧,而背离彼此的一侧均定义为外侧;
所述连接臂包括一第一上臂、一第二上臂、一中间臂、一第一下臂及一第二下臂,所述第一上臂自所述接触部向下且向后延伸,所述第二上臂自所述第一上臂向前延伸,所述第一下臂自所述导接部向上且向后延伸,所述第二下臂自所述第一下臂向前延伸,所述中间臂连接所述第二上臂与所述第二下臂,所述第一上臂的外侧设有一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上臂的外侧设有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下臂的外侧设有一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二下臂的外侧设有一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上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下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四抵接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均小于所述第三距离;
当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互抵接,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相互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到所述延伸臂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一第四距离,所述第一下臂的内侧在对应所述第三抵接部的位置到所述延伸臂的最短距离定义为一第五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五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四距离与所述第五距离均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连接器连接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电路板实现电性导通时,所述第三距离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所述中间臂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一上止部与一下止部,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端子槽设有一凸块,所述凸块自所述端子槽的前侧槽壁向后凸伸形成,所述凸块在上下方向上收容于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至所述接触部的一上弹性臂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导接部的一下弹性臂,所述中间臂与所述基部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臂位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部的前方,所述基部与所述中间臂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所述基部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一上挡部与一下挡部,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端子槽设有一凸部,所述凸部自所述端子槽的后侧槽壁向前凸伸形成,所述凸部在上下方向上收容于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臂自所述基部向上且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电端子进一步包括一连料部及一限位部,所述连料部自所述上弹性臂的外侧向外延伸形成,用以连接至一料带,所述限位部自所述上弹性臂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上弹性臂的位置与所述连料部连接所述上弹性臂的位置相对设置,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端子槽内,当所述料带受力并朝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限位部在左右方向朝向相反侧偏转并受到所述端子槽的槽壁的限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臂与对应的所述端子槽的槽壁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不大于所述限位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自所述上弹性臂延伸形成的具有一自由端的悬臂结构,当所述料带受力并朝左右方向的一侧发生偏转时,所述自由端朝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偏转并抵持所述端子槽的槽壁而被限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与所述连接臂位于同一平面,且两者之间具有一间隙。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所述导接部、所述延伸臂以及所述连接臂共同围成连续的一通槽,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通槽中。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自所述上弹性臂延伸形成并连接至所述连接臂。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基部,所述基部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料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与所述上弹性臂之间的连接处为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呈弧状,所述连料部较所述弯折部远离所述基部连接于所述上弹性臂。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为一体式片状端子。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四抵接部上下对齐设置。
CN202122112229.2U 2021-09-02 2021-09-02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6598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12229.2U CN216598268U (zh) 2021-09-02 2021-09-02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12229.2U CN216598268U (zh) 2021-09-02 2021-09-02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8268U true CN216598268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7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12229.2U Active CN216598268U (zh) 2021-09-02 2021-09-02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8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29828B (zh) 电连接器
US709750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ell
CN109273889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098507B (zh) 电连接器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111048924A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15347395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US11183796B2 (en) First terminal assembly, first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12412347U (zh) 电连接器
CN112038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16598268U (zh) 电连接器
CN113783011B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110086017B (zh) 电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110247214B (zh) 电连接器
CN113054455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5600605U (zh) 电连接器
CN213484116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215896886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CN113948897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