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6886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6886U
CN215896886U CN202023277405.XU CN202023277405U CN215896886U CN 215896886 U CN215896886 U CN 215896886U CN 202023277405 U CN202023277405 U CN 202023277405U CN 215896886 U CN215896886 U CN 215896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eight adjusting
contact
groun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774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卫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774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6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6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6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由于第一高度调节部与第二高度调节部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当第一电子元件与基板不在同一平面时,使得第一端子能够适配不同高度的第一电子元件,此外,由于第一高度调节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的前侧,而第二高度调节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侧,使第一端子的的高度由现有的整体一段式变为分段式,从而避免第一端子因单独设置高度过长的一段而在组装时易受力断裂的风险;另外,第一接触部处于比第二接触部高的位置时,第一接触部通过第一高度调节部与第一固定部连接,从而缩短了第一接触部的长度,有效避免第一接触部因长度过长而使得在与第一电子元件接触过程中易出现变形及弹性疲乏进而引起接触不良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用于与多个电子元件接触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通信设备中,为了实现两个电子元件与同一基板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将一第一电连接器及一第二电连接器分别与两个电子元件接触并共同安装于基板上,其中,为防止接触串联,两个电子元件通常是位于不同高度的位置上,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包括固持于一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固定部,自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设有横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臂并对应接触位于较高位置的电子元件,而第一固定部的另一端延伸有一导接部以电性连接基板,同理,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一端设有一第二接触臂对应接触位于较低位置的电子元件而另一侧电性连接基板,从而实现两个电子元件与基板之间的信号传输,但是,当其中一电子元件处于较高位置时,通常是对应将第一端子的整体竖直高度调高,致使第一端子容易因竖直高度过长而在组装过程中因用力不当而断裂,此外,第一接触臂通常会相对于第二接触臂横向延伸更长以避开第二接触臂,避免第一接触臂与第二接触臂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因此,较长的第一接触臂的自由端容易因过度摆动而变形,且在多次对接后,接触臂还容易产生弹性疲乏现象,进而影响与电子元件的连接效果;
另外,随着无线通讯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使各部件之间的安装空间也越来越紧凑,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子元件需被集成安装至一块基板上,如何有效地减少电连接器组件的安装尺寸之余,还能有效防止接触臂在多次对接后容易产生的变形及弹性疲乏现象,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从而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通过将第一高度调节部设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并位于第一固定部的前侧,将第二高度调节部设于第一导接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并位于第一固定部的后侧,且第二电连接器与第一电连接器于高度方向部分重叠,达到既能使电连接器组件同时有效连接位于不同高度的电子元件,又可减小电连接器组件安装空间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将一第一电子元件和一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至一基板,包括:一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第一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高度调节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侧以与一第一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接触,一第二高度调节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侧以与一第一导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基板电性导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接部的前方并高于所述第一导接部;
一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绝缘本体沿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至少部分重叠;
至少一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接触的一第二接触部以及与所述基板电性导接的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最低点平齐或高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的最高点,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末端向前延伸再朝靠近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再朝靠近所述基板方向弯折形成。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朝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同向延伸的至少一卡持臂,一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向前水平延伸以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相连接,一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向后水平延伸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相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沿上下方向凹设至少一第一端子槽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自所述第一端子槽沿所述绝缘本体的高度方向进一步凹设一卡持槽以固定所述卡持臂。
进一步,所述卡持臂和所述第一调节部均向上延伸形成,且所述卡持臂的延伸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延伸高度,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长度相等。
进一步,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弹性接触,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基板弹性接触时,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的上端朝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的下端朝远离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倾斜。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收容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多个第一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的两个卡持臂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卡持臂之间的一第一卡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连通有一卡持槽以固定两个所述卡持臂,至少一第一接地件卡固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两个所述卡持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地件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每一所述卡持臂于前后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卡槽的一侧凸伸一第一凸部及一第二凸部以与所述绝缘本体接合,每一所述卡持臂上的所述第一凸部的凸伸长度短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凸伸长度。
进一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成一第一信号端子对,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之间间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上部开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接地件的至少一开槽,所述开槽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槽相通,且所述开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肋,每一间隔肋对应遮蔽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上方,所述第一接地件包括一基部,多个接地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每一所述接地部通过所述开槽对应卡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间隔肋位于相邻到的两个所述接地部之间。
进一步,多个所述接地部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部及至少一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接地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被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间隔开,所述第一接地部通过所述开槽对应卡入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内,位于所述第二接地部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被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间隔开,所述第二接地部通过所述开槽对应卡入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对接部、台阶部及加高部,所述对接部、所述台阶部及所述加高部向下延伸的高度依次递增以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底部形成台阶状,所述对接部包括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台阶部包括一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所述加高部包括一第三收容槽,所述第三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包括向上延伸的一第一内壁及向前延伸的一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后侧并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内壁位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还包括遮蔽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部的一第一遮蔽壳,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从下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并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遮蔽壳的前侧固定,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位于所述对接部下方,所述第一遮蔽壳的后侧与所述基板通过螺丝固定。
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二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朝靠近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长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二导接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后端朝靠近所述基板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基板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接触高度。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多个且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收容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多个第二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对应卡固于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内,于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中部凹设有一第二卡槽,至少一第二接地件卡固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卡槽内,还包括遮蔽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部的一第二遮蔽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从下向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并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二遮蔽壳的前侧固定,所述第二遮蔽壳的后侧与所述基板通过螺丝固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至少部分遮蔽所述第二遮蔽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绝缘本体沿其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至少部分重叠以节省电连接器组件的安装空间,由于第一高度调节部与第二高度调节部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当第一电子元件与基板不在同一平面时,可在制造端子过程中,通过调整模具中第一高度调节部和/或第二高度调节部的高度参数,使得第一端子能够适配不同高度的第一电子元件,以满足第一电子元件与基板间的不同的高度差,此外,由于第一高度调节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的前侧,而第二高度调节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侧,使第一端子的的高度由现有的整体一段式变为分段式,从而避免第一端子因单独设置高度过长的一段而在组装时易受力断裂的风险;另外,第一接触部处于比第二接触部高的位置时,第一接触部通过第一高度调节部与第一固定部连接,从而缩短了第一接触部的长度,有效避免第一接触部因长度过长而使得在与第一电子元件接触过程中易出现变形及弹性疲乏进而引起接触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组件的侧剖图;
图5为图4中第一电连接器未与第一电子元件及基板对接时的侧剖图;
图6为第一电连接器去除第一遮蔽壳及第二电连接器去除第二遮蔽壳后的侧视图;
图7为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一端子组合及第二绝缘本体与第二端子组合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为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25241961000006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2524196100000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用以将一第一电子元件200和一第二电子元件300电性连接至一基板9,其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为电路板而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为SSD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及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可根据需求设置为电路板或SSD卡等,在此不作限定),所述电连接器组件 100包括一第一电连接器10及一第二电连接器20。如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及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的多个第一端子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呈纵长状,在本实施例中,限定沿第一绝缘本体1的高度 (即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即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竖向(即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为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定义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 X轴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左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位于所述基板9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对接部13、台阶部14及加高部15,所述对接部13、所述台阶部14及所述加高部15向下延伸的高度依次递增以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底部形成台阶状,且所述加高部15贴于所述基板9的上表面,此外,所述对接部13底部向上延伸有一第一收容槽131,所述台阶部14底部向上延伸一第二收容槽141,一卡持槽12自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1相通,进一步,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内包括向上延伸的一第一内壁1411及向前延伸的一第二内壁1412,所述加高部15底部向上延伸一第三收容槽151,所述第三收容槽151内包括向下延伸的一第三内壁1511及向后延伸的一第四内壁1512,所述第一收容槽131、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及所述第三收容槽151 组成一个第一端子槽11以对应收容一个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一端子槽11具有多个以对应收容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顶部开有两个开槽16,每一所述开槽16与多个所述卡持槽12及多个所述第二收容槽141相通,且每一所述开槽16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肋17。
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包括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21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22,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为一第一信号端子对b,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b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交错排列呈一排并自下向上对应插入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1内(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b之间可被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间隔开);如图4、图5及图9所示,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主要包括一第一固定部23、一第一高度调节部25、一第一接触部26、一第二高度调节部28及一第一导接部29,具体的,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23包括一主体部233及自所述主体部233向上延伸的呈对称设置的一对卡持臂231,所述卡持臂231收容于所述卡持槽12内,一第一卡槽232位于两个所述卡持臂231之间并与所述卡持槽12相通,且每一卡持臂231于前后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卡槽的一侧凸伸一第一凸部2311及一第二凸部2312以与所述卡持槽12的壁面相抵持,每一所述卡持臂231上的所述第一凸部2311的凸伸长度短于所述第二凸部2312的凸伸长度;一第一连接段24及一第二连接段27自所述主体部233的底部沿前后方向横向延伸,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段24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3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4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3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24的另一端向前水平延伸以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6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延伸高度大于所述卡持臂231的延伸高度,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4、所述第二连接段27、所述第一固定部23及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均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6自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末端向前横向延伸再朝下(即,靠近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方向)弯折形成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6的底面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 弹性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6可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焊接接触等,在此不做限定),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6未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弹性接触时,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在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内呈竖直延伸,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6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弹性接触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6朝上倾斜,而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朝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23的前侧倾斜,且所述第一内壁1411位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后侧并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内壁1412位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间具有间隙,从而给予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足够空间摆动,此外,当所述第一接触部 26受力向上过度倾斜时,所述第一内壁1411于前后方向挡止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 的过度位移,所述第二内壁1412于上下方向上挡止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过度位移,进而防止所述第一端子2变形受损。
所述第二连接段27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33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27的另一端向后水平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24与所述第二连接段27的水平延伸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导接部 29相连接,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及所述第一导接部29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51内,且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最低点平齐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最高点(在其他实施中,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最低点可高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最高点),且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延伸高度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延伸高度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所述第一导接部29自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末端向后横向延伸再朝下(即,靠近所述基板9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29的底面与所述基板9弹性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接部29可与所述基板9焊接接触等,在此不做限定),同理,如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导接部29未与所述基板9弹性接触时,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呈竖直延伸,当所述第一导接部29与所述基板9弹性接触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接部29朝上倾斜,而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朝远离第一固定部23的后侧倾斜,且所述第三内壁1511位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后侧并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间具有间隙,所述第四内壁1512位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间具有间隙,从而给予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足够空间摆动,此外,当所述第一导接部29受力向上过度倾斜时,所述第三内壁1511于前后方向挡止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过度位移,所述第四内壁1512于上下方向上挡止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过度位移,进而防止所述第一端子2变形受损。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的结构进行赘述,每一所述间隔肋17位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b的上方,优选的,每一所述间隔肋17对应遮蔽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b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槽232上方(即,在本实施例中,仅收容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1与所述开槽16及所述卡持槽12相通,以使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显露于所述开槽16 内)。
如图2、图7及图8所示,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件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件3为两个并分别收容于两个所述开槽16内,每一所述第一接地件3包括呈板状的一基部31,所述基部31的上部等距向下凹设有多个凹部33,自所述基部31向下延伸有多个接地部以卡入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具体的,多个接地部包括多个第一接地部32及多个第二接地部34,其中,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32 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b被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间隔开,所述第一接地部32通过所述开槽16对应卡入位于其下方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位于所述第二接地部34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b被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间隔开,所述第二接地部34通过所述开槽16对应卡入位于其下方的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接地件3的所述第一接地部32为两个并位于所述基部31下部的前后侧,所述第二接地部34为三个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部32之间,所述第一接地部32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部34之间以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地部34之间均设有让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 b的让位空间(未标号)。所述第二接地部34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大于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接地部3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接地部34的宽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部32与所述第二接地部34 的数目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以对应第一接地端子22的数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且每一所述第一接地部32及每一所述第二接地部34的前后两侧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232的前后两侧相抵,即,所述第一接地部32及所述第二接地部34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232为干涉配合,防止所述第一接地件3在所述开槽16内晃动,并将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导通连接,进而使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 达到更好的串音效果。
另外,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还包括遮蔽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上部的一第一遮蔽壳 4,所述第一遮蔽壳4呈纵长状,所述第一遮蔽壳4开有一通槽42以收容所述基部31的上部,所述通槽42内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间隔排布的多个肋条41,其中,一个所述肋条 41对应限位于一个所述凹部33内,以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一接地件3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 上掉落,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的后端形成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安装孔20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201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第一遮蔽壳4的前部通过螺丝以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01上,从而使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从下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6接触并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上,此外,所述基板9对应所述第一遮蔽壳4的后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固定孔9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91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第一遮蔽壳4的后部通过螺丝以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孔91上,从而将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固定于所述基板9上。
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5及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内的多个第二端子6,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呈纵长状,且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前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的后部沿上下方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底部贯穿开有多个收容所述第二端子6的多个第二端子槽5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顶部开有两个沟槽52,每一所述沟槽52内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多个限位块53。
多个所述第二端子6包括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61及多个第二接地端子62,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61为一第二信号端子对c,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c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2交错排列呈一排并自下向上对应插入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51内;如图3、图5及图7所示,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2主要包括一第二固定部63、一第二接触部64及一第二导接部6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63与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23结构一致,即,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63 同样具有向上延伸以稳固卡合于所述第二端子槽51内且呈对称设置的两个固定臂631 (所述固定臂631结构与所述卡持臂231结构一致),一第二卡槽632位于两个所述固定臂631之间并与所述沟槽52相通,所述第二接触部64自所述第二固定部63的前端朝靠近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弹性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64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长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6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二导接部65自所述第二固定部63的后端朝靠近所述基板9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基板9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64的接触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导接部65的接触高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6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2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同理,一个所述限位块53遮蔽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c的上方。
还包括两个第二接地件7,所述第二接地件7对应收容于所述沟槽52内,同理,所述第二接地件7包括向下延伸的多个第三接地部71,每一所述第三接地部71通过对应的所述沟槽52对应进入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2的所述第二卡槽632内,且每一所述第三接地部71的前后两侧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槽632的前后两侧相抵,防止所述第二接地件7晃动,并将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2导通连接,进而达到更好的串音效果。另外,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还包括遮蔽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上部的一第二遮蔽壳8,所述第二遮蔽壳8呈纵长状,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形成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安装孔301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孔301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第二遮蔽壳8的前部通过螺丝以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301上,从而将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从下向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64接触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上,此外,所述基板9对应所述第二遮蔽壳8的后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固定孔9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孔92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第二遮蔽壳8的后部通过螺丝以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92上,从而将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固定于所述基板9上并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下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沿其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至少部分重叠以节省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安装空间,由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基板9不在同一平面时,可在制造所述第一端子2过程中,通过调整模具中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和/或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高度参数,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能够适配不同高度的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以满足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与所述基板9间的不同的高度差,此外,由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3的前侧,而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3的后侧,使所述第一端子2的高度由现有的整体一段式变为分段式,从而避免所述第一端子2因单独设置高度过长的一段而在组装时易受力断裂的风险;另外,所述第一接触部26处于比所述第二接触部64高的位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6通过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3连接,从而缩短了所述第一接触部26 的长度,使所述第一接触部26能够保持适当的正向力,进而确保所述第一接触部26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的接触更稳固,还有效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26因长度过长而使得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接触过程中易出现变形及弹性疲乏进而引起接触不良的问题。
2、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最低点平齐或高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最高点,所述第一接触部26自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末端向前延伸再朝靠近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方向弯折形成,有效缩短了所述第一接触部26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间的高度距离,使所述第一接触部26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更易接触电连,所述第一导接部29自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末端向后延伸再朝靠近所述基板9方向弯折形成,有效缩短了所述第一导接部29与所述基板9间的高度距离,使所述第一导接部29与所述基板9更易接触电连。
3、由于所述第一连接段24与所述第二连接段27的延伸长度相等并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结构,相对于仅具有竖直延伸结构的端子更易插接组装,还使所述第一端子2 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及所述基板9接触电连时,所述第一固定部23的前后两端均受力平衡而使所述主体部233在所述第一端子槽11内不易发生位移。
4、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6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弹性接触,且所述第一导接部29与所述基板9弹性接触时,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朝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23的一侧倾斜;而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朝远离第一固定部23的一侧倾斜,使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在弹性接触过程中可有效避开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而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 在弹性接触过程中可有效避开所述基板9,防止对接过程中因上误触碰而损坏所述第一端子2。
5、所述第一固定部23的设置大大提高了所述第一端子2卡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稳固性,且设置所述第一接地件3卡接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 中,从而确保所述第一接地件3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有效接触,进而减少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的信号串扰问题,实现在增强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插接稳固性同时提高电连接器的高频作用;此外,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与所述基板9及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接触时,当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由于受力不平衡而向所述基板9或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其中之一有向前后方向倾斜的趋势时,所述第一接地部32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可抵止所述第一固定部23,从而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22在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及所述基板9时不易歪斜。
6、进一步,两个所述卡持臂2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32的前后两侧,且两个所述卡持臂231的所述第一凸部2311所述第二凸部2312分别与所述卡持槽231的前壁面和后壁面相抵持,当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由于受力不平衡而产生倾斜趋势时,由于所述第一接地部32位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所述卡持臂231挤压所述第一接地部32的同时,所述卡持臂231上的所述第一凸部2311及所述第二凸部2312 受反作用力而挤压所述卡持槽12内壁面,从而进一步加深所述第一固定部23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卡固作用。
7、所述第一接地部32通过对应的所述开槽16进入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所述第二接地部34通过对应的所述开槽16进入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的所述第一卡槽232内,所述第一接地部32与所述第二接地部34设置不同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一接地件3可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2 的不同排布需求下同时对应卡接于所述接地端子22上,进而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2 同时相导通,以提高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的接地效果。
8、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内并与所述第一内壁1411及所述第二内壁1412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51 内并与所述第三内壁1511及所述第四内壁1512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收容槽141在给予一定的活动空间供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倾斜摆动同时还可阻挡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25的过度位移,同理,所述第三收容槽151在给予一定的活动空间供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倾斜摆动同时还可阻挡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28的过度位移,进而确保所述第一端子2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及所述基板9弹性接触时不会过度变形,有效确保所述第一端子2的使用寿命。
9、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从后向前依次连接的对接部13、台阶部14及加高部15,不仅便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由下向上对准安装于所述对接部13下方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6接触,且使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可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于上下方向部分重叠以节省安装空间,还有效节省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成型材料。
以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以将一第一电子元件和一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至一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
至少一第一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高度调节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侧以与一第一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接触,一第二高度调节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侧以与一第一导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基板电性导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接部的前方并高于所述第一导接部;
一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绝缘本体沿上下方向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至少部分重叠;
至少一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接触的一第二接触部以及与所述基板电性导接的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向下延伸,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最低点平齐或高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的最高点,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末端向前延伸再朝靠近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方向弯折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再朝靠近所述基板方向弯折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朝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同向延伸的至少一卡持臂,一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向前水平延伸以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相连接,一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向后水平延伸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相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沿上下方向凹设至少一第一端子槽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自所述第一端子槽进一步向上凹设一卡持槽以固定所述卡持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臂和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均向上延伸形成,且所述卡持臂的延伸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延伸高度,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长度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弹性接触,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基板弹性接触时,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的上端朝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的下端朝远离第一固定部的一侧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收容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多个第一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的两个卡持臂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卡持臂之间的一第一卡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连通有一卡持槽以固定两个所述卡持臂,至少一第一接地件卡固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两个所述卡持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地件的前后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卡持臂于前后方向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卡槽的一侧凸伸一第一凸部及一第二凸部以与所述绝缘本体接合,每一所述卡持臂上的所述第一凸部的凸伸长度短于所述第二凸部的凸伸长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成一第一信号端子对,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之间间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上部开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接地件的至少一开槽,所述开槽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槽相通,且所述开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间隔肋,每一间隔肋对应遮蔽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上方,所述第一接地件包括一基部,多个接地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每一所述接地部通过所述开槽对应卡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间隔肋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接地部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部及至少一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接地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被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间隔开,所述第一接地部通过所述开槽对应卡入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内,位于所述第二接地部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被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间隔开,所述第二接地部通过所述开槽对应卡入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卡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对接部、台阶部及加高部,所述对接部、所述台阶部及所述加高部向下延伸的高度依次递增以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底部形成台阶状,所述对接部包括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台阶部包括一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所述加高部包括一第三收容槽,所述第三收容槽收容所述第二高度调节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包括向上延伸的一第一内壁及向前延伸的一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后侧并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内壁位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部之间具有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蔽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部的一第一遮蔽壳,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从下向上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并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遮蔽壳的前侧固定,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位于所述对接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遮蔽壳的后侧与所述基板通过螺丝固定。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及多个第二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前端朝靠近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长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二导接部自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后端朝靠近所述基板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基板弹性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接触高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多个且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收容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多个第二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对应卡固于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内,于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中部设有一第二卡槽,至少一第二接地件卡固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卡槽内,还包括遮蔽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部的一第二遮蔽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从下向上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并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二遮蔽壳的前侧固定,所述第二遮蔽壳的后侧与所述基板通过螺丝固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至少部分遮蔽所述第二遮蔽壳。
CN202023277405.XU 2020-12-30 2020-12-30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5896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77405.XU CN215896886U (zh) 2020-12-30 2020-12-30 电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77405.XU CN215896886U (zh) 2020-12-30 2020-12-30 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6886U true CN215896886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39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77405.XU Active CN215896886U (zh) 2020-12-30 2020-12-30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68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5517B (zh) 背板連接器
CN109742606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109301546B (zh) 电连接器
CN11295242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33024B (zh) 电连接器
CN114024160A (zh) 插头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组合件
CN114447680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13036538B (zh) 电连接器
CN112072403A (zh) 电连接器
CN213753308U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N111555058B (zh) 电连接器
CN111262074B (zh) 线缆连接器组合
CN215896886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4478253U (zh) 电连接器
CN213278458U (zh) 电连接器
CN110247214B (zh) 电连接器
CN111431000B (zh) 电连接器
CN114725717A (zh) 端子模组及具有该端子模组的电连接器
CN109193223B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167U (zh) 板对板型rf插头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