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9828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9828B
CN111029828B CN201911351494.7A CN201911351494A CN111029828B CN 111029828 B CN111029828 B CN 111029828B CN 201911351494 A CN201911351494 A CN 201911351494A CN 111029828 B CN111029828 B CN 1110298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slot
terminals
portions
signal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14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29828A (zh
Inventor
陈雪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5149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98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9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9828A/zh
Priority to US17/128,681 priority patent/US1131630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29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98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7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7Coupling devices presenting arrays of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包括:具有插槽的一绝缘本体,供第一元件向后插接,插槽的后方定义一底面;多个端子,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每一端子具有前后设置的一接触部和一尾部,接触部相对底面靠前设置且凸伸进插槽内与第一元件电性导接,尾部与第二元件电性导接,每一端子进一步具有一连接部,连接部位于接触部和尾部之间;用以固定端子的一绝缘块,每一连接部自绝缘本体的前表面向前延伸且超过底面,每一连接部向前未超出底面的部分定义为一调节部,一对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调节部之间的介质完全为一第一介质,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绝缘本体的介电系数,用以调整高频性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信号传输效率良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一电连接器,如中国专利CN201711462429.2所示,该专利揭示了所述电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一排第一端子、一排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包括用以收容一个对接件的一插接槽、固定第一端子的第一固定体,固定第二端子的第二固定体,第一固定体的前表面和第二固定体的前表面共同形成插接槽的底面。
每个第一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一固定体的第一固定部、自第一固定部前表面延伸的第一弹性臂部和自第一弹性臂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第一弹性臂部、第一接触部设于插接槽的一侧,第一接触部与对接件形成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信号传输。其中一排第一端子具有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一信号端子,两个相邻的第一接地端子之间设有一对第一信号端子,插槽的一侧具有第一绝缘间隔肋设置在每个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弹性臂部与相邻的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臂部之间,且将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弹性臂部分隔开,一对第一信号端子之间没有将两个第一弹性臂分隔的第一绝缘分隔肋,从而抑制电连接器的谐振。
而信号在第一信号端子传输的过程中,在第一固定部的阻抗高于第一弹性臂部的阻抗,信号由于阻抗的升高会发生衰减,所以为了保证电连接器的信号输出效率,减小信号在传输路径上的衰减,要保证第一弹性臂部后端信号传输的稳定以及信号传输的速度。但是,所以当对接件插入插接槽后,对接件的信号导体与第一信号端子实现信号传输,中国专利CN201711462429.2所揭示的电连接器中,第一弹性臂部的后端相对于插槽底面靠前,这就使得对接件的信号导体的干扰电磁波会影响到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后端的信号传输,从而影响信号传输的效率,不利于电连接器的性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位于端子固定部前方的端子调节部设于插槽底面的后方,从而减小信号干扰电磁波影响,提高信号传输效率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凹设的一插槽,沿着一前后方向供所述第一元件向后插接,所述插槽的后方定义一底面;多个端子,具有设于所述插槽一侧的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前后设置的一接触部和一尾部,所述接触部相对所述底面靠前设置且凸伸进所述插槽内与所述第一元件电性导接,所述尾部与所述第二元件电性导接,每一所述端子进一步具有一固定部和一连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之间,且所述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接触部,所述固定部相对靠近所述尾部;一绝缘块,所述绝缘块的前表面相对于所述底面靠后设置,每一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每一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表面向前延伸且超过所述底面,每一所述连接部向前未超出所述底面的部分定义为一调节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之间的介质完全为一第一介质,所述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绝缘本体的介电系数。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绕形成所述插槽,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第一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一排所述端子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一第一接地端子;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调节部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调节部之间不具有所述第一间隔壁。
进一步,所述第一间隔壁在第一方向上定义一第一宽度,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间距;其中,在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中,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不均等设置且被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间隔,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中,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均等于所述第一间距且均没有所述第一间隔壁间隔。
进一步,定义一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前后方向;多个所述侧壁中具有一第二侧壁,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彼此面对,所述插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多个第二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二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另一排所述端子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且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一第二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之间不具有所述第二间隔壁。
进一步,每一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缓冲部,向前连接所述调节部;所述绝缘块具有一第一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缓冲部显露于所述第一孔内;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连通于所述第一孔的一侧,所述第一空气槽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缓冲部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相对所述第一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靠外设置。
进一步,每一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缓冲部,向前连接所述调节部;所述绝缘块具有一第二孔,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一个所述缓冲部显露于所述第二孔内;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二空气槽连通于所述第二孔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缓冲部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每一所述调节部水平延伸,自所述调节部向前弯折延伸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向前倾斜延伸一倾斜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底面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且排列成排,每一所述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定义为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绕形成所述插槽,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面朝所述插槽的一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后延伸的且具有自由末端的一第一肋;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至少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肋的自由末端位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每一所述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凸伸进所述插槽与所述第一元件电性接触;在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所述插槽之前,每一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凸伸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侧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虚拟形成前后间隔的一前交叉线和一后交叉线,所述第一肋的自由末端向后超过所述前交叉线,向后不超过所述后交叉线。
进一步,每一所述接触部的两侧边缘均分别具有一导引角,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每一所述导引角导引所述接触部的部分向外位移越过所述第一侧面,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的部分进入所述第一侧壁内且由所述第一肋间隔。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窗口,每一所述窗口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前,每一所述窗口对应显露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所述接触部和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肋,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时,每一所述第一窗口向外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所述接触部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肋两侧向外位移的过程。
为了达到发明目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凹设的一插槽,沿着一前后方向供所述第一元件向后插接,所述插槽的后方定义一底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围绕形成所述插槽且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所述侧壁,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第一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多个端子沿着一第一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一排所述端子设于第一侧壁且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邻侧设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自由的一弹性部,每一所述弹性部前端位于所述底面靠前设置且凸伸进所述插槽内与所述第一元件弹性抵接且电性导通,每一所述弹性部后端具有一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相对所述底面靠后设置;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位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且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间隔对应的两个所述弹性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没有所述第一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仅通过一第一介质间隔,所述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所述第一间隔壁的介电系数。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后延伸的且具有自由末端的一第一肋,所述第一肋的自由末端位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弹性部前端具有一朝向所述插槽拱起的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部分向内凸伸进所述插槽与所述第一元件弹性抵接且电性导通,所述接触部的后端具有一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向后连接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过渡部的两个相对内边缘呈自前向后渐缩的喇叭状,所述第一肋向后延伸不超过所述过渡部。
进一步,定义一内外方向,当所述第一元件未插入所述插槽之前,所述接触部具有一抵接部,向内凸伸入所述插槽,所述抵接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导引角;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的过程中,每一所述接触部向外位移,所述导引角导引所述抵接部的部分向外位移进入所述第一侧壁内,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抵接部的部分进入所述第一侧壁内且由所述第一肋间隔。
进一步,定义一内外方向,所述弹性部的部分向内凸伸进所述插槽,在抵接所述第一元件后,所述弹性部向外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侧壁具有至少一窗口,一个所述窗口对应向外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所述第一弹性部的部分,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完全被所述第一侧壁于外侧覆盖。
进一步,每一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缓冲部,向前连接所述调节部;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绝缘块,所述绝缘块设于所述插槽的后方,且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块;自所述绝缘块的前表面向后凹设一收容空间和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一凸块,所述凸块的内侧面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每一所述缓冲部均埋设于所述凸块内,每一所述调节部自所述凸块的前表面向前延伸;所述第一间隔壁后端具有一第一部,向后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部与所述凸块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空气槽,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内侧设有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一空气槽,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内侧设有另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所述凸块具有一第一孔,自所述凸块的内侧面凹设,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空气槽连通且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缓冲部,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相对所述第一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靠外设置。
进一步,每一所述调节部水平延伸,自所述调节部向前弯折延伸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向前倾斜延伸一倾斜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底面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不自由设置的一固定部,每一所述弹性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定义为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对调节部延伸出绝缘块表面,且向前未超过插槽的底面,且一对调节部之间的介质仅为第一介质,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绝缘本体的介电系数。第一元件的信号触头的其中一部分信号传递至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通过接触部依次传递至连接部、固定部以及尾部,此时上述一部分信号为有效信号,而第一元件的信号触头的其中一些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发散形成对周围的第一信号端子产生干扰的干扰电磁波,当第一元件向后插接进插槽时,第一元件的信号触头则止位于底面之前或者正好止位于底面,而一对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调节部未超出底面设置,增大了调节部与第一元件信号触头之间的距离,则减少的第一元件的信号触头的干扰电磁波对调节部的有效信号传输的影响,使得更多的有效信号传输至调节部,且一对调节部之间的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绝缘本体的介电系数,则更加有利于一对调节部之间的信号耦合,从而使得有效的信号更多地通过一对调节部来传输,增大了第一信号端子传输至调节部的有效信号量,使得更多的有效信号量到达所述端子的尾部,从而增大电连接器的信号输出效率,使得电连接器的信号输出效率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中一个功能模块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侧视图;
图6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沿着A-A的平面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9为图6的电连接器与电子卡配合后的平面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
图11的电连接器为图6的电连接器中沿着B-B的局部平面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图6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图6中沿着C-C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图6中沿着D-D的平面剖视图;
图16为图6中的功能模块沿着D-D剖切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插槽10 第一侧壁1.1 第二侧壁1.2
第三侧壁1.3 第四侧壁1.4 底壁1.5 第一侧面101
第二侧面102 功能插槽103 电源插槽104 底面105
防呆肋11 第一信号槽101s 第一接地槽101g 第一间隔壁12
第一槽120 第一部121 第一肋13 第一窗口14
第二信号槽102s 第二接地槽102g 第二间隔壁15 第二槽152
第二部151 第二肋16 第二窗口17
收容槽18 上挡壁181 左挡壁182 右挡壁183
止挡块184 电源收容槽18p 功能收容槽18s
前掏空槽191 后掏空槽192
端子C 第一端子2 第一信号端子2S 第一接地端子2G
第一电源端子2P 第一桥接部2P1 第一悬臂2P2 第一固定脚2P3
第一固定部20 第一弹性部21 第一尾部22
第一缓冲部201 第一水平部202 第一延伸部203
第一接触部210 前交叉线F 后交叉线R 第一抵接部2101
第一过渡部2102 第一导引角2103
第一连接部211 第一调节部2111 第一倾斜部2112 第一弯折部2113
第二端子3 第二信号端子3S 第二接地端子3G
第二电源端子3P 第二桥接部3P1 第二悬臂3P2 第二固定脚3P3
第二固定部30 第二弹性部31 第二尾部32
第二缓冲部301 第二水平部302 第二延伸部303
第二接触部310 第二抵接部3101 第二过渡部3102 第二连接部311
第二调节部3111 第二倾斜部3112 第二弯折部3113 第二导引角3103
固定块4
绝缘块5 收容空间50 第一绝缘块51 第二绝缘块52
主体510 空槽5100 第一显露孔5101 第三抵接肋5102
第二显露孔5103
第一凸块511 第一孔512 第二孔513 第一抵接肋514
第一空气槽515 第二空气槽516 导引槽517
第二凸块521 第三孔522 第四孔523 第二抵接肋524
第三空气槽525 第四空气槽526
金属件6 弹性抵接臂61
电子卡200 第一触头200a 第一信号触头s 第一接地触头g
第一电源触头p
电源插接部2.1 功能插接部2.2 防呆槽2.3
功能模块M 电源模块E
前后方向X 左右方向Y 上下方向Y
第一宽度W1 第一间距d1 第二间距d2
宽度P1、P2、P3、P4、P5、P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前后方向,Y轴定义为左右方向(第一方向),Z轴定义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
请参阅图1、图2和图11,此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供一第一元件插接且安装于一第二元件(未图示,下同)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元件为一电子卡200,所述电子卡200的插接端的两个相对板面分别设置有一排第一触头200a和一排第二触头(未图示,下同)。一排所述第一触头200a由多个所述第一触头 200a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成一排设置,一排所述第一触头200a具有多对第一信号触头 s、多个第一接地触头g以及多个第一电源触头p,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触头g。一排所述第二触头(未图示,以下同)由多个所述第二触头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成一排设置,一排所述第二触头具有多对第二信号触头 (未图示,以下同)、多个第二接地触头(未图示,以下同)以及多个第二电源触头(未图示,以下同),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触头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触头。所述插接端(未标号)具有多个防呆槽2.3,每一所述防呆槽2.3沿着其插入方向开口设置且多个所述防呆槽2.3相互左右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防呆槽2.3将所述电子卡200的插接端分隔成一个电源插接部2.1和三个功能插接部2.2,所述第一电源触头p和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分别对称设于其中所述电源插接部2.1的两个板面上。在每一所述功能插接部2.2的两个板面上,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与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触头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地触头g所述第二接地触头相对设置。当然,类似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所述电子卡200,也可以是具有插接舌板的插头连接器。本实施的第二元件为一电路板(未图示),当然,类似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可以是另一个连接器(未图示)或者电缆(未图示)等。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 具有一插槽10,用以供所述电子卡200插接,多个端子C分别设于所述插槽10的两侧且每一所述端子C的前端部分凸伸进所述插槽10两侧,多个所述端子C包括多个第一端子2、两个第一电源端子2P、多个第二端子3以及两个第二电源端子3P。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和两个第一所述电源端子2P设于所述插槽10的一侧且与所述电子卡200的一排所述第一触头200a实现信号传输、多个所述第二端子3、两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P设于所述插槽10的另一侧且与一排所述第二触头实现信号传输,每一所述端子C的后端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实现信号传输,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所述电子卡200和所述电路板 (未图示)。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绝缘本体1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表面向后凹设形成一个所述插槽10,以及依次相连且围绕形成所述插槽10的一第一侧壁1.1、一第二侧壁1.2、一第三侧壁1.3、一第四侧壁1.4、以及位于所述插槽10后方的一底壁1.5。所述插槽10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纵长设置,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上下相对且均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纵长设置,所述第三侧壁1.3和所述第四侧壁1.4位于所述插槽10的左右两端。
请参阅图1、图2和图6,所述第一侧壁1.1具有面朝所述插槽10的一第一侧面101,所述第二侧壁1.2具有面朝所述插槽10的一第二侧面102,与所述第一侧面101上下相对,所述底壁1.5的的前表面形成所述插槽10的一底面105。所述插槽10内具有自左向右依次间隔排列的多个防呆肋11,用以一一与所述防呆槽2.3配合从而达到防呆效果。每一所述防呆肋11位于所述第三侧壁1.3和所述第四侧壁1.4之间,且均上下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插槽10由多个所述防呆肋11分隔成三个功能插槽103以及一个电源插槽104,三个所述功能插槽103用以一一收容三个所述功能插接部2.2,所述电源插槽104用以收容所述电源插接部2.1。三个所述功能插槽103自左向右依次连续排列,一个所述电源插槽104位于三个所述功能插槽103的一侧。由于所述电连接器 100对应所述电子卡200主要由所述插槽10内壁、多个所述端子C上下夹持从而实现固定效果,多个所述防呆肋11增加了所述插槽10的内壁与所述电子卡200的固定面积,从而增加了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所述电子卡200的固定强度。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电连接器100进一步具有多个金属件6,每一所述金属件 6由金属板材冲压且弯折形成,每一所述金属件6呈U型设置,且设于每一所述防呆肋 11上,从而保护所述防呆肋11,防止其被磨损过多。每一所述金属件6具有多个弹性抵接臂61,每一所述第一侧壁1.1、每一所述第二侧壁1.2均与每一所述金属件6的多个所述弹性抵接臂61固定配合。
其中,三个所述功能插槽103的不同之处在于长度的大小,其他的结构均类似,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插槽103的数量可以根据高频需求做调整。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1,每一所述功能插槽103的所述第一侧壁1.1具有多个第一信号槽101s和多个第一接地槽101g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交替设置,即一个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的左右两侧具有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和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均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01与所述插槽10连通设置。每个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的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的沿着所述左右方向 Y的宽度的两倍。
请参阅图6、图11和图12,每一所述功能插槽103的所述第一侧壁1.1具有多个第一间隔壁12,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成依次排列成排,所述第一间隔壁12在所述左右方向Y上定义一第一宽度W1。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12位于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和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12向前固定于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前表面和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的前表面,所述第一间隔壁12自前向后连续延伸至所述底壁 1.5的后表面,即所述第一间隔壁12的后表面与所述底壁1.5的后表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壁12向后超过所述底壁1.5的前表面(即所述插槽10的所述底面105)的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壁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位置自所述底壁1.5的前表面向后连续至所述底壁1.5的后表面。自所述第一间隔壁12的后表面的部分向前凹设形成一第一槽1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槽120下方的一第一部121,所述第一部121的上表面形成所述第一槽120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一部121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壁1.5。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2,自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的前表面向后延伸具有自由末端的一第一肋13,所述第一肋13的自由末端间隔位于所述底面105的前方,且每一所述第一肋13分别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隔壁12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距离相等。
请参阅图2、图8和图11,所述第一侧壁1.1上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一窗口14,每一个所述第一窗口14向上贯穿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上侧外表面,向下与所述第一信号槽 101s连通,且所述第一肋13的整体向外显露于所述第一窗口14内,但每一第一接地槽 101g的上方被所述第一侧壁1.1的部分绝缘材料隔绝于上侧。
请参阅图6、图13和图14,每一所述功能插槽103的所述第二侧壁1.2具有多个第二信号槽102s和多个第二接地槽102g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交替成设置,即一个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的左右两侧具有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和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均贯穿所述第二侧面102与所述插槽10连通设置。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与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上下相对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与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上下相应设置一一对应。
请参阅图6、图13和图15,每一所述功能插槽103的所述第二侧壁1.2具有多个第二间隔壁15,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成依次设置,所述第二间隔壁15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宽度W1。每一所述第二间隔壁15位于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和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 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二间隔壁15向前固定于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前表面和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的前表面,所述第二间隔壁15自前向后连续延伸至所述底壁1.5的后表面,即所述第二间隔壁15的后表面与所述底壁1.5的后表面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一所述第二间隔壁15与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12上下一一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间隔壁15 向后超过所述底壁1.5的前表面(即所述插槽10的所述底面105)的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壁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位置自所述底壁1.5的前表面向后连续至所述底壁1.5的后表面。自所述第二间隔壁15的后表面的部分向前凹设形成一第二槽152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槽152下方的一第二部151,所述第二部151的上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槽152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二部151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壁1.5。
请参阅图6和图12,自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的前表面向后延伸具有自由末端的一第二肋16,所述第二肋16与所述第一肋13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肋16的自由末端间隔设于所述底面105的前方,且每一所述第二肋16分别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间隔壁15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距离相等。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3,所述第二侧壁1.2上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二窗口17,每一所述第二窗口17向下贯穿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下侧外表面,向上与一个所述第二信号槽 102s连通,且所述第二肋16的整体向外显露于所述第二窗口17内,但所述第二接地槽 102g的下方被所述第二侧壁1.2的部分绝缘材料隔绝于下侧。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具有向前凹设的一收容槽18以及围成所述收容槽18的一上挡壁181、一左挡壁182以及一右挡壁183,所述收容槽18 的前侧内壁由所述底壁1.5的后表面、所述第一间隔壁12的后表面以及所述第二间隔壁 15的后表面形成,所述收容槽18向下方开口。所述左挡壁182和所述右挡壁183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1.3、所述第四侧壁1.4前后对应,且均向后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具有位于所述收容槽18 内且向后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1后表面的多个止挡块184,每一所述止挡块184与所述每一所述防呆肋11一一前后对应,多个所述止挡块184将所述收容槽18分隔呈三个功能收容槽18s以及一个电源收容槽18p,每一所述功能收容槽18s与每一所述功能插槽 103前后对应。所述第一信号槽101s、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所述第二信号槽102s以及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均向后连通所述功能收容槽18s,所述电源收容槽18p设于所述电源插槽104的后方。
请参阅图2、图3和图6,自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表面且于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三侧壁1.3、所述第四侧壁1.4上向后凹设多个前掏空槽191,多个所述前掏空槽191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环绕整个所述插槽10,即在三个所述功能插槽103和一个所述电源插槽104的四周均具有所述前掏空槽191。自所述绝缘本体1后表面向前凹设多个后掏空槽192,其中,多个所述后掏空槽192分别自所述左挡壁182的后表面、所述右挡壁183的后表面以及每一个所述止挡块184的后表面向前凹设形成。
本实施例的所述绝缘本体1由绝缘材料在模具中注塑成型,将成型的绝缘本体1从模具中取出之后,进行自然冷却处理,在冷却的过程中,绝缘本体1会由于热涨冷缩的作用而使得材料较多尺寸较厚的部分的冷却速度慢于材料较少尺寸较薄的部分。果没有设置所述前掏空槽191,由于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三侧壁1.3 和所述第四侧壁1.4的厚度相对较厚,那么在所述绝缘本体1冷却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三侧壁1.3和所述第四侧壁1.4的冷却速度相对较慢,使得其位置偏移,从而不能保证所述插槽10的精度,导致所述插槽10与所述电子卡200对接不良。同理,如果没有设置所述后掏空槽192,所述上挡壁181、所述左挡壁182、所述右挡壁183以及每一个所述止挡块184表面在冷却时会发生位置偏移,导致后续的安装配合不精确,增加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不良率。故设置了多个所述前掏空槽191和多个所述后掏空槽192有利于保证所述绝缘本体1的精度,提供所述电连接器 100的合格率。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电连接器100进一步包括三个功能模块M和一个电源模块E,每一所述功能模块M自后向前插入所述一个所述功能收容槽18s内,每一所述电源模块E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电源收容槽18p内。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每一所述电源模块E包括一固定块4、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P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P。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P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 并排插设固定于所述固定块4内,两个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P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并排固定于所述固定块4的前表面。每一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P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X水平延伸一第一桥接部2P1,自所述第一桥接部2P1的前端向前延伸四个第一悬臂2P2,自所述第一桥接部2P1的后端向下弯折竖直延伸三个第一固定脚2P3。两个所述第一桥接部2P1均固定于所述电源插槽104的所述第一侧壁1.1内,每一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P 的四个所述第一悬臂2P2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排成一排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1内且每一所述第一悬臂2P2的部分自所述第一侧面101凸设进所述电源插槽104,每一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P的四个所述第一悬臂2P2与所述第一电源触头p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一固定脚2P3插设固定于所述固定块4内且向下延伸出所述固定块4下表面,穿过所述电源收容槽18p向下的开口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电性焊接固定。每一所述第二电源端子 3P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X水平延伸的一第二桥接部3P1,自所述第二桥接部3P1的前端向前延伸四个第二悬臂3P2,每一所述第二悬臂3P2设于所述第二侧壁1.2且每一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P的四个所述第二悬臂3P2的部分自所述第二侧面102凸设进所述电源插槽104,每一所述第二电源端子3P的四个所述第二悬臂3P2与一个所述第二电源触头电性连接。自所述第二桥接部3P1的后端向下弯折竖直延伸三个第二固定脚3P3,每一所述第二固定脚3P3通过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固定块4的夹持从而固定设置,每一所述第二固定脚3P3向下延伸出所述固定块4下表面且穿过所述电源收容槽18p向下的开口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焊接固定。每一所述第一桥接部2P1与每一所述第二桥接部 3P1上下相对一一对应,每一所述第一悬臂2P2与每一所述第二悬臂3P2在所述上下方向Z一一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固定脚2P3与每一所述第二所述固定脚3P3在所述前后方向X一一对应,且每一所述第一固定脚2P3位于每一所述第二固定脚3P3的后方。
请参阅图1、图4和图5,每一所述功能模块M具有一绝缘块5、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以及多个所述第二端子3。所述绝缘块5包括上下堆叠的一第一绝缘块51和一第二绝缘块52,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与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排成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 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与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排成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3一体注塑成型,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和一排所述第二端子3沿着所述上下方向Z和所述前后方向X一一相对设置。每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均由交替间隔排列的多对第一信号端子2S以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2G形成。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用以传输差分高频信号且与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电性接触,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用以屏蔽作用,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与每一所述第一接地触头g电性接触。每一排所述第二端子3均有交替间隔排列的多对第二信号端子3S以及多个第二接地端子3G形成,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用以传输差分高频信号且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触头电性接触,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的左右两侧均具有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G用以屏蔽作用,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G与每一所述第二接地触头电性接触。其中,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与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相互对应,每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与每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G 相互对应。
请参阅图5、图6和图9,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0,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0前端向前延伸的一第一弹性部21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0后端向后弯折平行延伸的一第一尾部22。所述第一固定部20与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一体注塑成型,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埋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51内,所述第一弹性部21收容于所述第一侧壁1.1内且于所述第一侧壁1.1内悬空设置,与所述电子卡200的上板面电性抵接,因所述电子卡200的作用力可以向上朝外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尾部22显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51的下表面且延伸出所述功能收容槽18s的下方开口,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表面焊接固定,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实现所述电子卡200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的信号传输。每一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一第二固定部30,自所述第二固定部30向前延伸的一第二弹性部31以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30后端向前弯折延伸的一第二尾部32。所述第二固定部30与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一体注塑成型,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端子3埋设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52内,所述第二弹性部31悬空收容于所述第二侧壁1.2内与所述电子卡200的下板面电性抵接,因所述电子卡200的作用力可以向下朝外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尾部32显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下表面且延伸出所述功能收容槽18s的下方开口,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表面焊接固定。
请参阅图2、图5和图6,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51和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52均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纵长设置,所述第一绝缘块51具有一主体510,自所述主体510的前表面上端向前延伸一第一凸块511,自所述主体510的前表面下端凹设向下开口的一空槽5100。所述第二绝缘块52呈矩形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后端收容于所述空槽 5100内,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前端相对于所述主体510部的前表面凸设从而形成一第二凸块521,与所述第一凸块511上下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凸块5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厚度。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凸块521的内侧面以及位于所述主体510的前表面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50。
请参阅图5、图6和图16,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20具有水平延伸的一第一缓冲部201埋设于所述第一凸块511内,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前端向前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21,自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后端向后水平延伸一第一水平部202自所述第一水平部202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延伸部203,所述第一延伸部203向下且向后倾斜延伸至所述主体510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一延伸部203的下端向后弯折延伸所述第一尾部 22。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30具有水平延伸的一第二缓冲部301,所述第二缓冲部301 的前端向前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弹性部31,自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后端向后延伸一第二水平部302,自所述第二水平部302向下延伸一第二延伸部303,所述第二延伸部303 向下竖直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二延伸部303的下端向前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尾部32。每一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和所述第一第二缓冲部301上下相对,所述第一水平部202和所述第二水平部302上下相对,每一所述第一延伸部203和每一所述第二延伸部303沿着所述前后方向X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延伸部303位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03的前方。
请参阅图5、图6和图15,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宽度P3,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宽度P4,所述宽度P3<所述宽度P4,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G的所述第二缓冲部30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宽度P5,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G的所述第二缓冲部30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宽度P6。所述宽度P5<所述宽度P6,同时所述宽度P5<所述宽度P3,所述宽度P6<所述宽度P4。
请参阅图6、图15和图16,每一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内侧面向上凹设多个第一孔512和多个第二孔513,交替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间隔设置,每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孔 512和所述第二孔513之间在所述第一凸块511上定义形成一第一抵接肋514。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定义为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显露于所述第一孔512内,所述第一孔512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和所述上下方向Z连续延伸使得每一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上下表面以及左右侧面均显露空气中,从而调整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阻抗,增加了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周围的空气含量,降低了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周围的介电系数,减小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阻抗,从而在所述第一弹性部21与所述第一水平部202之间起到很好的阻抗平衡效果。在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中,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左右侧面均埋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抵接肋514内,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上下表面均显露于所述第二孔513 内,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部201上方的部分所述第二孔513呈向上开口的喇叭状,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部201下方的部分所述第二孔513呈向下开口的喇叭状。在所述第一端子2 与所述第一绝缘块51注塑成型的过程中,相互配合的一上模具和一下模具通过所述第二孔513上下固定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注塑成型完成后,所述第二孔513呈朝上开口的喇叭状便于所述上模具从上方脱离,所述第二孔513呈朝下开口的喇叭状便于所述下模具从下方脱离。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3,自所述主体510的下表面向上凹设多个第一显露孔5101,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固定部20的内表面显露于一个所述第一显露孔5101内,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部202的下表面以及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03显露于所述第一显露孔5101内。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显露孔5101之间形成一第三抵接肋5102,每一所述第三抵接肋5102沿着所述前后方向X以及所述上下方向Z竖直延伸。每一所述第三抵接肋5102向上抵接每一所述第一水平部202的下表面以及向后抵接每一所述第一延伸部203的前表面。自所述主体510部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多个第二显露孔5103,所述第二显露孔5103在所述前后方向X和所述上下方向Z延伸,所述第二显露孔5103延伸上下延伸的部分呈自上而下宽度减缩的形状,一个所述第二显露孔5103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一对所述第一水平部202的上表面、一对所述第一延伸部203的后表面。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3,当所述第一绝缘块5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0一体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所述下模具向上插入每一所述第一显露孔5101中,向上抵接固定对应的每一所述第一水平部202的下表面以及每一第一延伸部203的前表面。所述上模具向下插入每一所述第二显露孔5103内,所述上模具向下抵接固定一对所述第一水平部202 的上表面和向前抵接一对所述第一延伸部203的后表面,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上下配合从而固定于所述上下方向Z固定对应的所述第一水平部202以及于所述前后方向X 固定对应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03,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03自上而下倾斜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显露孔5101和所述第二显露孔5103均具有一个沿着上下方向Z倾斜设置的内壁,从而使得所述下模具便于向下脱离所述第一显露孔5101,所述上模具便于向上脱离所述第二显露孔5103。
请参阅图4、图6和图15,所述第二绝缘块52向后收容于所述空槽5100,每一所述第三抵接肋5102向下抵接所述第二绝缘块52上表面的后端以及向前抵接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后表面。每一所述第二凸块521的内侧面向下凹设多个第三孔522和多个第四孔523,多个所述第三孔522和多个所述第四孔523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交替设置。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的两个所述第二缓冲部301定义为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每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显露于所述每一所述第三孔522内,且所述第三孔522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和所述上下方向Z连续延伸,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每一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左右侧面以及上下表面均显露于所述第三孔522内,从而有利于调节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阻抗从而降低了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周围的介电系数从而进一步的减小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阻抗,使得所述第二弹性部31与所述第二水平部302 之间具有很好的阻抗平衡。
请参阅图4、图6和图15,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中,两个所述第二水平部302 定义为一对所述第二水平部302以及一对所述第二延伸部303,一对所述第二水平部302 的每一所述第二水平部302的前端向前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缓冲部301,且所述第三孔 522向后延伸超过所述主体510的前表面,一对所述第二水平部302的前端显露于一个所述第三孔522内从而调节一对所述第二水平部302的阻抗。一对所述第二水平部302 的后端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52的后端,有利于固定所述第二端子3。每一所述第二延伸部303向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203且两者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增大设置,有利于所述第一尾部22和所述第二尾部32之间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以固定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每一所述第一尾部22和每一所述第二尾部3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有利于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
请参阅图9、图13和图15,每一所述第一功能模块M向前插入对应的一个所述功能收容槽18s内,其中,所述第一凸块511延伸收容于一排所述第一间隔肋的每一所述第一槽120内且抵接每一所述第一槽120的内壁面,一排所述第一间隔肋的每一所述第一部121向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0内,且向上抵接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凸块511具有多个导引槽517,每一所述导引槽517凹设于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前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内侧面,每一所述导引槽517用以导引每一所述第一部121 向后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50内,每一所述导引槽517的左右内壁用以在所述左右方向Y 上导正所述第一部121向后移动至所述收容空间50内的移动轨迹。其中,每一所述第一抵接肋514与每一所述第一部121上下抵接,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部121与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内侧面形成一空气槽,每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内侧的具有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一空气槽515,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内侧具有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二空气槽516,所述第一空气槽515和所述第二空气槽516通过一个所述第一部121间隔。所述第一孔512向下与所述第一空气槽515连通,增加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周围的空气量,从而有利于减小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 201的阻抗,从而有利于高频性能。所述第一孔512在所述左右方向Y上两个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一空气槽515的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两个侧壁靠外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孔512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二孔513的两个侧壁分别形成台阶状,增大了所述第一孔512 与第一空气槽515的空气含量,从而更加有利于减少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阻抗以及有利于抑制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温升,由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0的延伸长度相对较长以及被所述第一绝缘块51埋设的表面积相对相对较大,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阻抗越小,则高频信号由所述第一弹性部21传递至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时,其高频信号于所述第一缓冲部201处的衰减就越小,更加保证了更多的高频信号可以传递至所述第一水平部202和所述第一延伸部203。所述第二孔513向上连通所述第二空气槽516 且所述第二孔513的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两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二空气槽516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上的两侧壁内缩,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与所述第二空气槽516连通,从而使得更多的空气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 接触从而阻止所述第一所述接地端子C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温升过高,使得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与其所述第一弹性部21的温度差不至于过大,从而缓冲平衡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整体的温度差。
请参阅图13、图15和图16,每一所述第二凸块521的前表面具有向后的倒角用以导引所述第二凸块521向前插入一排所述第二间隔壁15的每一所述第二槽152。每一所述第二部151向后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0内且向下抵接所述所述第二凸块521的内侧面,且每一所述第二部151对应抵接每一所述第二抵接肋524,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部151 与所述第二凸块521的内侧面形成一个空气槽,每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内侧具有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三空气槽525,每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G的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内侧具有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四空气槽526。所述第三孔522向上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槽525,显露于所述第三孔522的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与所述第三空气槽525的连通,从而增大了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周围的空气含量,从而降低了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周围的介电系数,降低一对所述第二缓冲部301的阻抗。所述第四孔523向上连通所述第四空气槽526。
请参阅图4、图6和图14,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的每一所述第一弹性部21收容于所述第一侧壁1.1内。其中,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21定义为一对所述第一弹性部21,每一对所述第一弹性部21收容于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槽 101s内,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弹性部21收容于所述第一接地槽101g 内。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的每一所述第一弹性部21具有一第一连接部211和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210。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定义为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一对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一对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之间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一第一间距d1,所述第一间距d1自前向后保持均等。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距离自前向后不均等设置。
请参阅图6和图7,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10呈朝下拱起的弧形状,用以与每一所述第一触头200a电性抵接,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的每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0的中心距均等设置。在所述电子卡200未插入所述插槽10时,所述第一弹性部21处于自由状态,所述第一接触部210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101凸出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与所述第一侧面10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投影虚拟形成前后间隔设置的一前交叉线F和一后交叉线R,每一个所述第一肋13位于每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之间且所述第一肋13的自由末端向后超过所述前交叉线F,向后未超过所述后交叉线R。请参阅图9和图10,当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所述插槽10的过程中,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的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10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01的部分向后位移至所述所述第一侧壁1.1内且由所述第一肋13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肋13的自由末端向后延伸超过所述前交叉线F,保证了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向外位移的过程中始终由所述第一肋13间隔开,防止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由于弹性变形而误碰到一起从而造成短路。所述第一肋13的自由末端向后不超过所述后交叉线R,从而使得所述一对第一弹性部21之间的介质的空气含量增加,从而减小一对所述第一弹性部21之间的介电系数,从而有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
请参阅图4、图5和图12,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10具有一第一抵接部2101,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向内凸伸进所述功能插槽103内且电性接触每一所述第一触头 200a,自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向后延伸一第一过渡部2102,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向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两个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定义为一对第一抵接部2101和一对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的两相对内边缘的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定义的距离自前向后保持均等。每一对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的两个相对内边缘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减缩设置,每一对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的两个相对内边缘形成向后减缩的喇叭状,减小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之间的距离,增加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之间的高频信号的耦合,有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所述第一肋13的自由末端位于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之间,一对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之间不具有所述第一肋13,仅由空气间隔,从而调整一对所述第一弹性部21的阻抗。
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每一所述第一窗口14显露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当所述功能插接部2.2插入所述功能插槽103时,所述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被所述功能插接部2.2抵接朝向外侧变形,自上而下观察每一所述第一窗口14,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位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肋13的两侧且朝外弹性变形的过程均显露于每一所述第一窗口14中,当发生意外情况比如所述第一接触部210发生“跪pin”现象(即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被所述电子卡200压垮的现象)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窗口 14的观察。同时,每一所述第一窗口14连通外界的空气,可以增加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周围的空气,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周围的介电系数降低,从而减小高频信号在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处的衰减,而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的外侧被所述第一侧壁1.1的覆盖,从而增大了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 的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周围的介电系数,减小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之间的电容效应的能量损耗,从而更多的高频信号能量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处传输。
请参阅图6和图12,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10的内表面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导引角2103,两个所述第一导引角2103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210的延伸路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的两侧,请参阅图9和图10,当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朝向外侧变形时,所述第一导引角2103导引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进入所述第一侧壁1.1内。
请参阅图4和图6,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自所述第一凸块511的前表面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210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向前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后端具有水平延伸的一第一调节部2111和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第一倾斜部2112,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具有朝下弯折一第一弯折部2113,所述第一弯折部2113前后连接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和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其中,每一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自所述第一缓冲部201 向前延伸,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和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临界面为所述第一凸块511 的前表面,所述第一弯折部2113与所述底面105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保证了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在所述前后方向X具有足够的长度来调节阻抗。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直线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部210,从而使得高频信号传输以更短的路径传输,减小其衰减。
请参阅图5、图6和图9,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的每一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向前延伸且为未超出所述底面105。当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功能插槽103时,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与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电性接触,高频信号由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 传递至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再传递至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再然后自前向后经过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所述第一水平部202、所述第一延伸部203、所述第一尾部22、然后再传递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定义一对第一调节部2111,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向前未超出所述底面105,使得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的距离相对较远,从而避免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 的干扰电磁波影响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处的高频信号,从而使得高频信号从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能够很好得传递至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
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4,一对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之间不具有所述第一间隔壁12,两者之间的介质仅为空气,即,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之间、一对所述第一弯折部2113之间以及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之间的介质均为空气,均不会被所述第一间隔壁12间隔开来。一对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之间的所述第一间距d1自前向后均等设置,即,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一对所述第一弯折部2113以及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三处之间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一间距d1,同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 之间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一第二间距d2,所述第二间距d2自前向后的距离保持均等,所述第二间距d2>第一宽度W1>所述第一间距d1,从而使得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自前向后每一处的高频信号耦合良好,而且所述第一间距d1和所述第二间距d2自前向后保持均等使得高频信号更多地通过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来耦合。同时,请参阅图6、图14和图15,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上定义一宽度P1,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定义一宽度P2,所述宽度P1大于宽度P2,增加了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 的电容,从而减小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的阻抗,有利于高频性能,同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所述宽度P3小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所述宽度P4,从而抑制阻抗的变化。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中,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的所述宽度P1大于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所述宽度P3,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中,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的所述宽度P2小于所述第一缓冲部201的所述宽度P4,从而调整所述端子C的阻抗。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不均等设置,但自前向后始终保持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间距d2,从而使得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之间的高频信号的耦合更加良好,有利于避免信号传输被干扰。同时,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中的每一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的后端宽度相对其前端宽度增大,从而减小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的阻抗。
请参阅图4、图6和图13,一排所述第二端子3的每一所述第二弹性部31设于所述第二侧壁1.2且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位于同一排设置,一排所述第二弹性部31与一排所述第一弹性部21上下相对。每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的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部31 定义为一对所述第二弹性部31,一对所述第二弹性部31收容于每一所述第二信号槽 102s内,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3G的每一所述第二弹性部31收容于每一所述第二接地槽102g内。其中,每一所述第二弹性部31的结构和形状与每一所述第一弹性部21相似。每一所述第二弹性部31具有一第二接触部310和一第二连接部311,每一所述第二弹性部31自前向后分别具有一第二抵接部3101,一第二过渡部3102、一第二倾斜部3112、一第二弯折部和一第二调节部3111,所述第二抵接部3101和所述第二过渡部3102为所述第二接触部310所具有,所述第二倾斜部3112、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 3111为所述第二连接部311所具有。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S的各个部分之间均定义为一对。
请参阅图6、图8和图9,一对所述第二抵接部3101对应显露于一个所述第二窗口17,每一个所述第二肋16的末端位于每一对所述第二抵接部3101之间且每一所述第二肋16显露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窗口17,且每一对所述第二过渡部3102的两相对内边缘呈自前向后收缩的喇叭状,每一对所述第二过渡部3102之间均不具有所述第二肋16 间隔,两者之间的介质仅为空气。每一对所述第二倾斜部3112之间沿着所述左右方向Y 上的距离自前向后保持均等,且每一对所述第二倾斜部3112中每一所述第二倾斜部3112 后端的宽度相对增大,减小阻抗。每一所述第二弯折部均与每一所述第一弯折部2113、所述底面105经过同一竖直面。每一所述第二调节部3111自所述第二缓冲部301向前水平延伸且未超过所述底面105。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310的内表面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二导引角3103,其与所述第一导引角2103的作用相似。所述第二弹性部31与所述第一弹性部21的结构类似,所述第二侧壁1.2与所述第一侧壁1.1的结构类似,故所述第二弹性部31与所述第二侧壁1.2的位置结构关系与作用请参考所述第一弹性部21与所述第一侧壁1.1的位置结构关系与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6、图8和图9,所述第二弹性部31与所述第一弹性部21的不同在于,所述一弹性部朝向下方延伸,所述二弹性部31朝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的圆弧顶点到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沿着所述上下方向Z的高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弹性部21 的弹高,所述第二抵接部3101的圆弧顶点到所述第二调节部3111沿着所述上下方向Z 的高度定义为第二弹性部31的弹高,所述电子卡200未插入所述插槽10前,所述第一弹性部21的弹高小于所述第二弹性部31的弹高,从而减小所述电子卡200的插入力,便于所述电子卡200插进所述插槽10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一排所述第一端子2的每一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向前延伸且为未超出所述底面105。当所述电子卡200插入所述功能插槽103时,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与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电性接触,高频信号由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传递至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再传递至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再然后自前向后经过所述第一过渡部2102、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所述第一缓冲部201、所述第一水平部202、所述第一延伸部203、所述第一尾部22、然后再传递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两个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定义一对第一调节部2111,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向前未超出所述底面105,使得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的距离相对较远,从而避免一对所述第一信号触头s的干扰电磁波影响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处的高频信号,从而使得高频信号从一对所述第一调节部2111能够很好得传递至一对所述第一缓冲部201。
2、所述第二间距d2>第一宽度W1>所述第一间距d1,从而使得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自前向后每一处的高频信号耦合良好,而且所述第一间距d1和所述第二间距 d2自前向后保持均等使得高频信号更多地通过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来耦合。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不均等设置,但自前向后始终保持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间距d2,从而使得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之间的高频信号的耦合更加良好,有利于避免信号传输被干扰。同时,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中的每一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 的后端宽度相对其前端宽度增大,从而减小一对所述第一倾斜部2112的阻抗
3、每一所述第一窗口14显露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当所述功能插接部2.2插入所述功能插槽103时,所述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被所述功能插接部2.2抵接朝向外侧变形,自上而下观察每一所述窗口,每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位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肋13的两侧且朝外弹性变形的过程均显露于每一所述第一窗口14中,当发生意外情况比如所述第一接触部210发生“跪pin”现象(即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被所述电子卡200压垮的现象)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窗口14的观察。同时,每一所述窗口连通外界的空气,可以增加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周围的空气,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周围的介电系数降低,从而减小高频信号在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处的衰减,而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的外侧被所述第一侧壁 1.1的覆盖,从而增大了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周围的介电系数,减小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G的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 的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之间的电容效应的能量损耗,从而更多的高频信号能量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S的一对所述第一抵接部2101处传输。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凹设的一插槽,沿着一前后方向供所述第一元件向后插接,所述插槽的后方定义一底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绕形成所述插槽,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面朝所述插槽的一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后延伸的且具有自由末端的一第一肋;
多个端子,具有设于所述插槽一侧的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前后设置的一接触部和一尾部,所述接触部相对所述底面靠前设置且凸伸进所述插槽内与所述第一元件电性导接,所述尾部与所述第二元件电性导接,每一所述端子进一步具有一固定部和一连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尾部之间,且所述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接触部,所述固定部相对靠近所述尾部;
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至少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肋的自由末端位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的每一所述端子的每一所述接触部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凸伸进所述插槽与所述第一元件电性接触;
在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之前,每一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凸伸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侧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虚拟形成前后间隔的一前交叉线和一后交叉线,所述第一肋的自由末端向后超过所述前交叉线,向后不超过所述后交叉线;
一绝缘块,所述绝缘块的前表面相对于所述底面靠后设置,每一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每一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绝缘块的前表面向前延伸且超过所述底面,每一所述连接部向前未超出所述底面的部分定义为一调节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之间的介质完全为一第一介质,所述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绝缘本体的介电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绕形成所述插槽,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第一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
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一排所述端子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一第一接地端子;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调节部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调节部之间不具有所述第一间隔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壁在第一方向上定义一第一宽度,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间距;
其中,在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中,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不均等设置且被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间隔,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中,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自前向后均等于所述第一间距且均没有所述第一间隔壁间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前后方向;
多个所述侧壁中具有一第二侧壁,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侧壁彼此面对,所述插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侧壁具有多个第二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二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
另一排所述端子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且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和一第二接地端子;
其中,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之间不具有所述第二间隔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缓冲部,向前连接所述调节部;
所述绝缘块具有一第一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缓冲部显露于所述第一孔内;
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连通于所述第一孔的一侧,所述第一空气槽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缓冲部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相对所述第一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靠外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绕形成所述插槽,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第一侧壁,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一排所述端子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对所述信号端子和一第一接地端子,每一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缓冲部,向前连接所述调节部;
所述绝缘块具有一第二孔,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一个所述缓冲部显露于所述第二孔内;
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二空气槽连通于所述第二孔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缓冲部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调节部水平延伸,自所述调节部向前弯折延伸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向前倾斜延伸一倾斜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底面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且排列成排,每一所述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定义为宽度;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部的两侧边缘均分别具有一导引角,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每一所述导引角导引所述接触部的部分向外位移越过所述第一侧面,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的部分进入所述第一侧壁内且由所述第一肋间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第一窗口,每一所述第一窗口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前,每一所述第一窗口对应显露每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所述接触部和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肋,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时,每一所述第一窗口向外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所述接触部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肋两侧向外位移的过程。
12.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凹设的一插槽,沿着一前后方向供所述第一元件向后插接,所述插槽的后方定义一底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围绕形成所述插槽且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第一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
多个端子沿着一第一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一排所述端子设于第一侧壁且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邻侧设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自由的一弹性部,每一所述弹性部前端位于所述底面靠前设置且凸伸进所述插槽内与所述第一元件弹性抵接且电性导通,每一所述弹性部后端具有一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相对所述底面靠后设置;
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位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且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间隔对应的两个所述弹性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没有所述第一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仅通过一第一介质间隔,所述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所述第一间隔壁的介电系数;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向后延伸的且具有自由末端的一第一肋,所述第一肋的自由末端位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
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弹性部前端具有一朝向所述插槽拱起的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部分向内凸伸进所述插槽与所述第一元件弹性抵接且电性导通,所述接触部的后端具有一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向后连接一连接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过渡部的两个相对内边缘呈自前向后渐缩的喇叭状,所述第一肋向后延伸不超过所述过渡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内外方向,当所述第一元件未插入所述插槽之前,所述接触部具有一抵接部,向内凸伸入所述插槽,所述抵接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导引角;
当所述第一元件插入所述插槽的过程中,每一所述接触部向外位移,所述导引角导引所述抵接部的部分向外位移进入所述第一侧壁内,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抵接部的部分进入所述第一侧壁内且由所述第一肋间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内外方向,所述弹性部的部分向内凸伸进所述插槽,在抵接所述第一元件后,所述弹性部向外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至少一窗口,一个所述窗口对应向外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对所述弹性部的部分,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完全被所述第一侧壁于外侧覆盖。
15.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凹设的一插槽,沿着一前后方向供所述第一元件向后插接,所述插槽的后方定义一底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围绕形成所述插槽且与所述底面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定义为一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具有多个第一间隔壁,每一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延伸且向后超过所述底面;
多个端子沿着一第一方向排成一排,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一排所述端子设于第一侧壁且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和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邻侧设有一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自由的一弹性部,每一所述弹性部前端位于所述底面靠前设置且凸伸进所述插槽内与所述第一元件弹性抵接且电性导通,每一所述弹性部后端具有一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相对所述底面靠后设置;
一个所述第一间隔壁位于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且所述第一间隔壁自前向后连续间隔对应的两个所述弹性部,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没有所述第一间隔壁,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调节部仅通过一第一介质间隔,所述第一介质的介电系数小于所述第一间隔壁的介电系数;
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每一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缓冲部,向前连接所述调节部;
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绝缘块,所述绝缘块设于所述插槽的后方,且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块;
自所述绝缘块的前表面向后凹设一收容空间和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一凸块,所述凸块的内侧面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侧壁,每一所述缓冲部均埋设于所述凸块内,每一所述调节部自所述凸块的前表面向前延伸;
所述第一间隔壁后端具有一第一部,向后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部与所述凸块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空气槽,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内侧设有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一空气槽,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内侧设有另一个所述空气槽,定义为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具有一第一孔,自所述凸块的内侧面凹设,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空气槽连通且显露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缓冲部,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相对所述第一空气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靠外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调节部水平延伸,自所述调节部向前弯折延伸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向前倾斜延伸一倾斜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底面经过同一竖直平面。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不自由设置的一固定部,每一所述弹性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定义为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调节部的宽度,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CN201911351494.7A 2019-12-25 2019-12-25 电连接器 Active CN1110298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1494.7A CN111029828B (zh) 2019-12-25 2019-12-25 电连接器
US17/128,681 US11316306B2 (en) 2019-12-25 2020-12-21 Electrical conne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1494.7A CN111029828B (zh) 2019-12-25 2019-12-2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9828A CN111029828A (zh) 2020-04-17
CN111029828B true CN111029828B (zh) 2021-04-23

Family

ID=70213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1494.7A Active CN111029828B (zh) 2019-12-25 2019-12-2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6306B2 (zh)
CN (1) CN11102982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4387B (zh) * 2022-05-17 2023-09-0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1922B (zh) 2015-07-07 2020-02-14 Afci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WO2019084717A1 (en) 2017-10-30 2019-05-09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Low crosstalk card edge connector
WO2020073460A1 (en) 2018-10-09 2020-04-16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High-density edge connector
TWM582251U (zh) 2019-04-22 2019-08-11 香港商安費諾(東亞)有限公司 Connector set with built-in locking mechanism and socket connector thereof
US11799230B2 (en) 2019-11-06 2023-10-24 Amphenol East Asia Ltd.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 interlocking segments
US11588277B2 (en) 2019-11-06 2023-02-21 Amphenol East Asia Ltd.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ssy member
CN111525347B (zh) * 2020-04-20 2021-06-1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US11322894B2 (en) * 2020-05-09 2022-05-03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high speed double density contact arrangement
JP7453851B2 (ja) * 2020-05-26 2024-03-21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同軸端子、同軸コネクタ、配線板、及び、電子部品試験装置
TWI824244B (zh) * 2020-06-04 2023-12-01 貝爾威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N111769396B (zh) * 2020-07-24 2021-10-26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结构和电连接器
US11652307B2 (en) * 2020-08-20 2023-05-16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High speed connector
CN212874843U (zh) 2020-08-31 2021-04-02 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14957657U (zh) * 2021-04-23 2021-11-30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高速连接器
US11611177B2 (en) * 2021-05-24 2023-03-21 Transcend Information, Inc. USB type-C male connector
EP4346022A1 (en) * 2022-06-23 2024-04-03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Plug connector, housing for plug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ousing for plug connecto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60138U (zh) * 2018-01-03 2018-05-11 Amphenol East Asia Ltd 具有導電塑膠件之連接器
CN109004400A (zh) * 2018-05-17 2018-12-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208797211U (zh) * 2018-08-28 2019-04-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09962353A (zh) * 2017-12-14 2019-07-02 莫列斯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209169425U (zh) * 2018-08-28 2019-07-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10277699A (zh) * 2019-05-28 2019-09-2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029857A (zh) * 2019-12-24 2020-04-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0213A (en) * 1996-07-16 1998-09-01 Molex Incorporated Edge connector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5810623A (en) * 1996-07-16 1998-09-22 Molex Incporporated Edge connector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6315615B1 (en) * 1998-03-31 2001-11-13 Berg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location control feature
US6524135B1 (en) * 1999-09-20 2003-02-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ntrolled impedance cable connector
US7585188B2 (en) * 2004-07-07 2009-09-08 Molex Incorporated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high-speed terminals
CN201576114U (zh) * 2009-07-17 2010-09-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8215994B2 (en) * 2010-10-18 2012-07-1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less resonance
CN103594871A (zh) * 2012-08-18 2014-02-19 温州意华通讯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241908B (zh) * 2013-06-17 2016-08-2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9379494B1 (en) * 2015-05-26 2016-06-28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525241B1 (en) * 2015-12-28 2016-12-20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5944620U (zh) * 2016-06-07 2017-02-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9893449B2 (en) * 2016-06-07 2018-02-13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5944619U (zh) * 2016-06-07 2017-02-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10581206B2 (en) * 2017-12-15 2020-03-03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wed grounding bars
CN109950750B (zh) * 2017-12-20 2022-09-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980400B (zh) 2017-12-28 2021-07-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8448287B (zh) * 2018-02-05 2020-01-31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8832339B (zh) * 2018-05-31 2019-10-01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M569510U (zh) * 2018-07-04 2018-11-01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193203B (zh) * 2018-08-17 2020-07-2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193193B (zh) * 2018-08-27 2020-09-2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09658537U (zh) * 2019-05-22 2019-11-19 深圳市兴万联电子有限公司 插槽连接器
CN110247261B (zh) * 2019-06-10 2020-11-2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353A (zh) * 2017-12-14 2019-07-02 莫列斯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TWM560138U (zh) * 2018-01-03 2018-05-11 Amphenol East Asia Ltd 具有導電塑膠件之連接器
CN109004400A (zh) * 2018-05-17 2018-12-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208797211U (zh) * 2018-08-28 2019-04-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209169425U (zh) * 2018-08-28 2019-07-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10277699A (zh) * 2019-05-28 2019-09-2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029857A (zh) * 2019-12-24 2020-04-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4387B (zh) * 2022-05-17 2023-09-0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16306B2 (en) 2022-04-26
US20210203104A1 (en) 2021-07-01
CN111029828A (zh)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29828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1244697B (zh) 电连接器
CN110867684B (zh) 电连接器
CN110311242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277699B (zh) 电连接器
CN110212375B (zh) 电连接器
TW202123547A (zh) 電連接器
CN110336162B (zh) 电连接器
CN109216980B (zh) 高速插座电连接器
CN214754505U (zh) 电连接器
CN212209907U (zh) 电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211126329U (zh) 电连接器
CN110364860B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271U (zh) 电连接器
CN217306775U (zh) 电连接器
CN112242619B (zh) 电连接器
CN210404123U (zh) 高速板对板连接器
CN212725815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7085U (zh) 电连接器
CN209880867U (zh) 电连接器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CN216598268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