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7793A -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 Google Patents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7793A
TW202127793A TW109101128A TW109101128A TW202127793A TW 202127793 A TW202127793 A TW 202127793A TW 109101128 A TW109101128 A TW 109101128A TW 109101128 A TW109101128 A TW 109101128A TW 202127793 A TW202127793 A TW 2021277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source
current
transistor
resistor
coupl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1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5660B (zh
Inventor
陳培煒
陳憲穀
Original Assignee
連恩微電子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連恩微電子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連恩微電子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1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566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5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5660B/zh
Priority to US17/147,470 priority patent/US1141815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127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779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47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IC block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08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bipolar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08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bipolar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098PI typ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4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 H03F3/45484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in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bipolar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59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in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bipolar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by offset reduction
    • H03F3/45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in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bipolar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by offset reduction by using a feedback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4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 H03F3/45928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using IC block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968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using IC block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by offset reduction
    • H03F3/45973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common mode signal rejection using IC block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by offset reduction by using a feedback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375Circuitry to compensate the offset being present in an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212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being designed to have a reduced offse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612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IC comprising one or more input source followers as input stages in the 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第一與第二電晶體分別耦接於電源供應線及第一電流源之間與電源供應線及第二電流源之間。第一與第二電阻分別耦接於第一電晶體及第一可變電流源之間與第二電晶體及第二可變電流源之間。第三與第四電晶體分別耦接於第三電阻及第三電流源之間和第四電阻及第四電流源之間,並具有輸入端分別耦接於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第五與第六電晶體分別耦接於電源供應線及第五電流源之間和電源供應線及第六電流源之間,並具有輸入端分別耦接於第三電晶體與第四電晶體。第五電阻耦接於第三與第四電流源之間。

Description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差動電路,且特別係有關於一種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
差動放大器具有許多種用途。差動放大器通常用於運算放大器中,而運算放大器常應用在電子產品中。例如,差動放大器可從記憶體陣列中讀取出所儲存的資料。此外,差動放大器也可應用在電子產品的類比部分。
差動放大器的偏移量(offset)會影響到差動放大器的性能。 差動放大器的偏移量是一種由差動放大器的物理設計或製程差異所引起誤差。例如,電路內元件的臨界值(threshold)、元件尺寸不匹配等都有可能會引起偏移量的誤差。
因此,為了避免偏移量影響電路的正常操作,需要一種能調整差動信號偏移量的電路。
本發明提供一種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一第一電晶體耦接於一電源供應線以及一第一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用以接受一第一輸入信號。一第二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一第二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用以接受一第二輸入信號,其中上述第一信號與上述第二信號為互補。一第一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一電晶體以及一第一可變電流源之間。一第二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二電晶體以及一第二可變電流源之間。一第三電阻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一第三電流源之間。一第四電阻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一第四電流源之間。一第三電晶體耦接於上述第三電阻以及上述第三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一電阻以及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一第四電晶體耦接於上述第四電阻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二電阻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一第五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一第五電流源之間,用以提供一第一輸出信號,並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三電阻以及上述第三電晶體。一第六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一第六電流源之間,用以提供一第二輸出信號,並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四電阻以及上述第四電晶體。至少一第五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三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差動系統。上述差動系統包括一差動放大器、一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以及一控制電路。上述差動放大器根據一第一對之差動信號而產生一第二對之差動信號。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根據上述第二對之差動信號而產生一第三對之差動信號,其中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包括一第一可變電流源以及一第二可變電流源。上述控制電路偵測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一交叉點,並根據所偵測的上述交叉點而提供一第一控制信號與一第二控制信號至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以便調整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上述交叉點。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根據上述第一控制信號而提供一第一可變電流,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根據上述第二控制信號而提供一第二可變電流。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系統100。差動系統100包括差動放大器10、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能隙(bandgap)電路30以及控制電路40。差動放大器10會接收由信號V1+與信號V1-所組成的第一對之差動信號110(或可稱為第一差動信號對),並產生由信號V2+與信號V2-所組成的第二對之差動信號120(或可稱為第二差動信號對)。一般而言,差動信號是指兩個信號的振幅相同且相位相反,即兩個信號為互補。因此,信號V1+與信號V1-具有相同振幅以及相反相位,而信號V2+與信號V2-具有相同振幅以及相反相位。在一些實施例中,信號V2+與信號V1-具有相同相位,而信號V2-與信號V1+具有相同相位。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會接收第二對之差動信號120而產生由信號V3+與信號V3-所組成的第三對之差動信號130(或可稱為第三差動信號對)。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更根據來自控制電路4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控制信號Ctrl_n來調整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cross point),即偏移量。例如,當控制電路40偵測到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低於預定值時,可提供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至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以便調高交叉點至預定值。在一些實施例中,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可視為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此外,能隙電路30會提供偏壓電流Ibias至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一般而言,能隙電路係用於產生準確的參考電壓或參考電流。能隙電路所產生的參考電壓或參考電流不會受到製程、供應電源和溫度變化的影響,因此可避免角效應(corner effect)所引起的問題。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包括交叉點控制部分P1、放大部分P2以及緩衝(buffer)部分P3。交叉點控制部分P1包括電晶體Q1和Q2、電阻R1與R2、電流源I1與I2以及可變電流源XI1與XI2。放大部分P2包括電晶體Q3和Q4、電阻R3、R4、R5與R6以及電流源I3與I4。緩衝部分P3包括電晶體Q5和Q6以及電流源I5與I6。在第2圖中,電晶體Q1-Q6例如為NPN雙極性電晶體(BJT)。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晶體Q1-Q6可以是金氧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 FET)或是其他類型的場效電晶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源I1-I6以及可變電流源XI1與XI2所提供的電流是透過鏡射(mirror)偏壓電流Ibias而產生,例如透過電流鏡射部分P4。如先前所描述,由能隙電路30所提供的偏壓電流Ibias不會受到製程、供應電源和溫度變化的影響。此外,在積體電路中,電流鏡射技術為產生電流的常用技術,為了簡化說明,將不描述於此。此外,電阻R1-R6與能隙電路30內的電阻是由相同材料所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阻R1-R6是由多晶矽所形成。
在交叉點控制部分P1,電晶體Q1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電流源I1之間,而電晶體Q2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電流源I2之間。電晶體Q1與電晶體Q2具有相同的尺寸,且具有匹配的布局。電流源I1是耦接於電晶體Q1以及電源供應線VEE之間,而電流源I2是耦接於電晶體Q2以及電源供應線VEE之間。電源供應線VCC是用以提供高位準電壓,而電源供應線VEE是用以提供低位準電壓。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源供應線VEE可以是接地線(GND)。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源I1與電流源I2會從電晶體Q1與電晶體Q2汲取出具有相同電流量的電流。電晶體Q1的基極(base)是耦接於輸入端IN+,用以接收來自第1圖之差動放大器10的信號V2+。此外,電晶體Q2的基極是耦接於輸入端IN-,用以接收來自第1圖之差動放大器10的信號V2-。如先前所描述,信號V2+與信號V2-是差動信號。電阻R1是耦接於電晶體Q1以及可變電流源XI1之間,而電阻R2是耦接於電晶體Q2以及可變電流源XI2之間。控制信號Ctrl_p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1從電阻R1汲取出之電流Ip的大小,而控制信號Ctrl_n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2從電阻R2汲取出之電流In的大小。換言之,流經電阻R1之電流Ip的電流量是由控制信號Ctrl_p所決定,而流經電阻R2之電流In的電流量是由控制信號Ctrl_n所決定。此外,電阻R1與電阻R2具有相同的電阻值。值得注意的是,電流源I1與I2以及可變電流源XI1與XI2僅是示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可以在電晶體Q1與Q2之路徑上提供固定電流的電路都可適用於電流源I1與I2。此外,任何可以在電阻R1與R2之路徑上提供可變電流的電路都可適用於可變電流源XI1與XI2。此外,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可以是數位信號或是類比信號,且可變電流源XI1與XI2具有相同且匹配的電路。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可變電流源X11與X12包括複數電流源,以及每一電流源是透過個別的開關而耦接所對應的電阻R1與R2,以及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是用以控制這些開關是否導通。
在放大部分P2中,電阻R3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電晶體Q3之間,而電阻R4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電晶體Q4之間。電晶體Q3與電晶體Q4具有相同的尺寸,且具有匹配的布局。此外,電阻R3與R4具有相同的電阻值。電流源I3是耦接於電晶體Q3以及電源供應線VEE之間,而電流源I4是耦接於電晶體Q4以及電源供應線VEE之間。此外,電阻R5與R6是串聯於電晶體Q3的射極與電晶體Q4的射極之間,且電阻R5與R6具有相同的電阻值。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阻R5與R6可以整合成單一電阻。值得注意的是,電流源I3與I4僅是示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可以在電晶體Q3與Q4之路徑上提供固定電流的電路都可適用於電流源I3與I4。在此實施例中,放大部分P2可以視為共射極(common emitter,CE)放大電路。
在緩衝部分P3中,電晶體Q5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輸出端OUT-之間,而電晶體Q6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輸出端OUT+之間。電晶體Q5與電晶體Q6具有相同的尺寸,且具有匹配的布局。電流源I5是耦接於輸出端OUT-以及電源供應線VEE之間,而電流源I6是耦接於輸出端OUT+以及電源供應線VEE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源I5與電流源I6會從電晶體Q5與Q6汲取出具有相同電流量的電流。
在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中,可根據下列算式得到電晶體Q3的基極電壓VB3 以及電晶體Q4的基極電壓:
Figure 02_image001
;與
Figure 02_image003
。 其中,VBE1 是表示電晶體Q1的基極-射極電壓,而VBE2 是表示電晶體Q2的基極-射極電壓。此外,RXP 是表示電阻R1、R2的電阻值。Ip是表示流經電阻R1的電流量,其是由控制信號Ctrl_p所控制。再者,In是表示流經電阻R2的電流量,其是由控制信號Ctrl_n所控制。
在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中,可根據下列算式得到電晶體Q3的射極電壓VE3 以及電晶體Q4的射極電壓VE4
Figure 02_image005
;和
Figure 02_image007
。 其中,VBE3 是表示電晶體Q3的基極-射極電壓,而VBE4 是表示電晶體Q4的基極-射極電壓。
此外,根據下列算式,可得到電晶體Q3和Q4的兩射極之間的電流差ΔI:
Figure 02_image009
Figure 02_image011
。 其中,RLIN 是表示電阻R5、R6的電阻值。
根據電流差ΔI以及下列算式,可得到電晶體Q3和Q4的兩集極之間的偏移電壓Vos:
Figure 02_image013
Figure 02_image015
Figure 02_image017
。 其中,RL 是表示電阻R3、R4的電阻值,而Ibiasxp 是表示電流源I3與I4的電流量。此外,V-是表示電晶體Q3的集極電壓,而V+是表示電晶體Q4的集極電壓。
在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中,增益G是由放大部分P2所決定。在直流(DC)部分,電晶體Q3的基極-射極電壓VBE3 大體上相同於電晶體Q4的基極-射極電壓VBE4 。於是,電流差ΔI可改寫為下列算式:
Figure 02_image019
。 因此,根據電流差ΔI以及下列算式,可得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增益G:
Figure 02_image021
Figure 02_image023
。 因此,藉由調整電阻R3/R4的電阻值RL 與電阻R5/R6的電阻值RLIN 的比例,可以控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增益G。
如先前所描述,偏移電壓Vos是與電流Ip與In相關,而電流Ip與In的電流量分別是由可變電流源XI1與XI2根據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所控制。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是由控制電路40所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是由其他電路所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是由使用者所提供。此外,偏移電壓Vos可視為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與共模電壓Vcm之間的電壓差。在一些實施例中,共模電壓Vcm是電源供應線VCC與電源供應線VEE的平均電壓,即Vcm=(VCC+VEE)/2。
第3A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之輸出信號V3+與V3-的眼圖。在第3A圖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1與XI2,使得電流Ip的電流量I_P1會相同於電流In的電流量I_N1,即I_P1= I_N1。因此,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1會相同於共模電壓Vcm。於是,當電流量I_P1與I_N1相同時,交叉點XP與共模電壓Vcm之間不會存在偏移電壓Vos。此外,信號V3+維持在電源供應線VCC之電壓的期間為E1。在一些實施例中,對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下一階電路而言,期間E1是表示信號V3+的最佳取樣期間。
當電流Ip的電流量I_P1相同於電流In的電流量I_N1時,假如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1不相同於共模電壓Vcm,則表示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有偏移量存在。如先前所描述,偏移量是一種由電路的物理設計或製程差異所引起誤差。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藉著使用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來調整電流Ip和In的電流量,可控制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相同於共模電壓Vcm。
第3B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之輸出信號V3+與V3-的眼圖。在第3B圖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1與XI2,使得電流Ip的電流量I_P2會小於電流In的電流量I_N2,即I_P2> I_N2。因此,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2會高於共模電壓Vcm。於是,交叉點XP與共模電壓Vcm之間具有正的偏移電壓Vos1,即Vos1>0。此外,信號V3+維持在電源供應線VCC之電壓的期間為E2,而E2>E1。
第3C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之輸出信號V3+與V3-的眼圖。在第3C圖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1與XI2,使得電流Ip的電流量I_P3會小於電流In的電流量I_N3,即I_P3> I_N3。因此,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3會高於共模電壓Vcm。對電流Ip而言,第3B圖的電流量I_P2是小於第3C圖的電流量I_P3,即I_P2> I_P3。再者,對電流In而言,第3B圖的電流量I_N2是大於第3C圖的電流量I_N3,即I_N2> I_N3。交叉點XP與共模電壓Vcm之間具有正的偏移電壓Vos2,且偏移電壓Vos2是小於第3B圖的偏移電壓Vos1,即Vos1>Vos2>0。信號V3+維持在電源供應線VCC之電壓的期間為E3,且期間E3是大於期間E1並小於期間E2,而E2>E3>E1。
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從第3B圖的狀態切換成第3C圖的狀態時,電流Ip是依照第一函數而增加,而電流In是依照第二函數而減少。相反地,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從第3C圖的狀態切換成第3B圖的狀態時,電流Ip是依照第二函數而減少,而電流In是依照第一函數而增加。第一函數與第二函數的參數可根據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實際應用而調整。此外,第一函數與第二函數的參數是儲存在控制電路40中。於是,根據所量測到的信號V3+與V3-,藉由透過第一函數與第二函數或是找查表(look-up table),來提供對應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至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可變電流源XI1與XI2,以便調整信號V3+與V3-的交叉點的位準,即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可控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偏移電壓Vos。
第3D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之輸出信號V3+與V3-的眼圖。在第3D圖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1與XI2,使得電流Ip的電流量I_P4會大於電流In的電流量I_N4,即I_P4> I_N4。因此,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4會低於共模電壓Vcm。交叉點XP與共模電壓Vcm之間具有負的偏移電壓Vos3,即Vos3>0。對電流Ip而言,第3D圖的電流量I_P4是大於第3C圖的電流量I_P3,即I_P4>I_P3。再者,對電流In而言,第3D圖的電流量I_N4是小於第3C圖的電流量I_N3,即I_N4> I_N3。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從第3C圖的狀態切換成第3D圖的狀態時,電流Ip是依照第一函數而增加,而電流In是依照第二函數而減少。相反地,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從第3D圖的狀態切換成第3C圖的狀態時,電流Ip是依照第二函數而減少,而電流In是依照第一函數而增加。此外,信號V3+維持在電源供應線VCC之電壓的期間為E4,且期間E4是小於第一模式的期間E1,而E4>E1。
第3E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之輸出信號V3+與V3-的眼圖。在3E圖中,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會控制可變電流源XI1與XI2,使得電流Ip的電流量I_P5會大於電流In的電流量I_N5,即I_P5> I_N5。因此,信號V3+與信號V3-的交叉點XP5會低於共模電壓Vcm。交叉點XP與共模電壓Vcm之間具有負的偏移電壓Vos4,即Vos4>0。對電流Ip而言,第3E圖的電流量I_P5是大於第3D圖的電流量I_P4,即I_P5>I_P4。再者,對電流In而言,第3E圖的電流量I_N5是小於第3E圖的電流量I_N4,即I_N5> I_N4。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從第3D圖的狀態切換成第3E圖的狀態時,電流Ip是依照第一函數而增加,而電流In是依照第二函數而減少。相反地,當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控制信號Ctrl_p與Ctrl_n從第3E圖的狀態切換成第3D圖的狀態時,電流Ip是依照第二函數而減少,而電流In是依照第一函數而增加。此外,信號V3+維持在電源供應線VCC之電壓的期間為E5,且期間E5是小於第一模式的期間E1以及第四模式的期間E4,而E5>E4>E1。
在一些實施例中,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可整合在差動電路內,例如放大器、驅動器或緩衝器等,如第4圖所示。第4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在第4圖中,差動電路200包括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以及前級部分P5。前級部分P5包括電晶體Q7與Q8、電阻R7與R8以及電流源I7。電阻R7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電晶體Q7之間,而電阻R8是耦接於電源供應線VCC以及電晶體Q8之間。電晶體Q7耦接於電阻R7以及電流源I7之間,且電晶體Q7的基極是耦接於輸入端IN+。電晶體Q8耦接於電阻R8以及電流源I7之間,且電晶體Q8的基極是耦接於輸入端IN-。在一些實施例中,前級部分P5是設置在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的前一級電路內,例如第1圖的差動放大器10。此外,差動電路200僅是示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相較於需要使用運算放大器來進行偏移量調整的傳統電路而言,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僅需使用可變電流源XI1和XI2來改變電流Ip與In,就可調整輸出信號的偏移量。因此,相較於傳統電路中運算放大器的非線性調整,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可線性調整差動信號的偏移量。此外,由於可變電流源XI1和XI2所使用到的元件數量或尺寸較少,所以可降低整體電路的面積。此外,在布局上,可避免不匹配所造成的抖動(jitter)或雜訊。再者,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20使用能隙電路所產生的參考電流來進行調整,可避免角效應所引起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發明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包括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差動放大器 20: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 30:能隙電路 40:控制電路 100:差動系統 110:第一對之差動信號 120:第二對之差動信號 130:第三對之差動信號 Ctrl_p,Ctrl_n:控制信號 I1-I7:電流源 Ibias:偏壓電流 Ip,In:電流 IN+,IN-:輸入端 P1:交叉點控制部分 P2:放大部分 P3:緩衝部分 P4:電流鏡射部分 P5:前級部分 OUT+,OUT-:輸出端 Q1~Q8:電晶體 R1~R8:電阻 V-,V+:集極電壓 V1+,V1-,V2+,V2-,V3+,V3-:信號 VB3 ,VB4 :基極電壓 VBE1 ,VBE4 :基極-射極電壓 VCC,VEE:電源供應線 VE3 ,VE4 :射極電壓 Vos:偏移電壓 XI1,XI2:可變電流源 ΔI:電流差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系統。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 第3A-3E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之輸出信號V3+與V3-的眼圖。 第4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
20: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
Ctrl_p,Ctrl_n:控制信號
I1-I6:電流源
Ibias:偏壓電流
Ip,In:電流
IN+,IN-:輸入端
P1:交叉點控制部分
P2:放大部分
P3:緩衝部分
P4:電流鏡射部分
OUT+,OUT-:輸出端
Q1-Q6:電晶體
R1-R6:電阻
V-,V+:集極電壓
V2+,V2-,V3+,V3-:信號
VB3 ,VB4 :基極電壓
VBE1 ~VBE4 :基極-射極電壓
VCC,VEE:電源供應線
VE3 ,VE4 :射極電壓
Vos:偏移電壓
XI1,XI2:可變電流源
△I:電流差

Claims (20)

  1. 一種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包括: 一第一電流源、一第二電流源、一第三電流源、一第四電流源、一第五電流源與一第六電流源; 一第一電晶體,耦接於一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一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用以接受一第一輸入信號; 一第二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二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用以接受一第二輸入信號,其中上述第一輸入信號與上述第二輸入信號為互補、振幅相同且相位相反; 一第一可變電流源以及一第二可變電流源; 一第一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一電晶體以及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之間; 一第二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二電晶體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之間; 一第三電阻,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三電流源之間; 一第四電阻,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 一第三電晶體,耦接於上述第三電阻以及上述第三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一電阻以及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 一第四電晶體,耦接於上述第四電阻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二電阻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 一第五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五電流源之間,用以提供一第一輸出信號,並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三電阻以及上述第三電晶體; 一第六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六電流源之間,用以提供一第二輸出信號,並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四電阻以及上述第四電晶體;以及 至少一第五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三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是根據一第一控制信號而提供一第一可變電流,而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是根據一第二控制信號而提供一第二可變電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輸出信號與上述第二輸出信號的交叉點是由上述第一可變電流與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所決定,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和上述第二可變電流具有不同的電流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所提供之電流的電流量不同於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提供之電流的電流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電流源以及上述第二電流源是提供相同的電流量、上述第三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是提供相同的電流量以及上述第五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六電流源是提供相同的電流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至第六電晶體為雙極性電晶體或是場效電晶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當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小於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時,上述第一輸出信號與上述第二輸出信號的交叉點是大於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的一共模電壓,以及當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大於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時,上述第一輸出信號與上述第二輸出信號的交叉點是小於上述共模電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電阻與上述第二電阻具有相同的電阻值,而上述第三電阻與上述第四電阻具有相同的電阻值。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其中上述第一電晶體與上述第二電晶體具有相同的尺寸、上述第三電晶體與上述第四電晶體具有相同的尺寸,以及上述第五電晶體與上述第六電晶體具有相同的尺寸。
  10. 一種差動系統,包括: 一差動放大器,用以根據一第一對之差動信號而產生一第二對之差動信號; 一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用以根據上述第二對之差動信號而產生一第三對之差動信號,其中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包括一第一可變電流源以及一第二可變電流源;以及 一控制電路,用以偵測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一交叉點,並根據所偵測的上述交叉點而提供一第一控制信號與一第二控制信號至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以便調整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上述交叉點; 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根據上述第一控制信號而提供一第一可變電流,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根據上述第二控制信號而提供一第二可變電流。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更包括: 一第一電流源、一第二電流源、一第三電流源、一第四電流源、一第五電流源與一第六電流源; 一第一電晶體,耦接於一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一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用以接受一第一輸入信號; 一第二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二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用以接受一第二輸入信號,其中上述第一輸入信號與上述第二輸入信號為互補、振幅相同且相位相反; 一第一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一電晶體以及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之間; 一第二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二電晶體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之間; 一第三電阻,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三電流源之間; 一第四電阻,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 一第三電晶體,耦接於上述第三電阻以及上述第三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一電阻; 一第四電晶體,耦接於上述第四電阻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二電阻; 一第五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五電流源之間,用以提供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之一者,並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三電阻; 一第六電晶體,耦接於上述電源供應線以及上述第六電流源之間,用以提供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之另一者,並具有一輸入端耦接於上述第四電阻;以及 至少一第五電阻,耦接於上述第三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差動系統,更包括: 一能隙電路,用以提供一偏壓電流至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 其中上述第一至第六電流源的電流是鏡射上述偏壓電流而產生; 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的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是鏡射上述偏壓電流並經上述第一控制信號調整而產生,以及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的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是鏡射上述偏壓電流並經上述第二控制信號調整而產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上述交叉點是由上述第一可變電流與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所決定,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和上述第二可變電流具有不同的電流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一至第五電阻與上述能隙電路內的電阻是由相同材料所形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一電流源以及上述第二電流源是提供相同的電流量、上述第三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四電流源是提供相同的電流量以及上述第五電流源以及上述第六電流源是提供相同的電流量。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一至第六電晶體為雙極性電晶體或是場效電晶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當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小於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時,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上述交叉點是大於上述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的一共模電壓,以及當上述第一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大於上述第二可變電流源的電流量時,上述第三對之差動信號的上述交叉點是小於上述共模電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一電阻與上述第二電阻具有相同的電阻值,而上述第三電阻與上述第四電阻具有相同的電阻值。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一電晶體與上述第二電晶體具有相同的尺寸、上述第三電晶體與上述第四電晶體具有相同的尺寸,以及上述第五電晶體與上述第六電晶體具有相同的尺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差動系統,其中上述第一可變電流和上述第二可變電流具有不同的電流量。
TW109101128A 2020-01-14 2020-01-14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TWI7056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1128A TWI705660B (zh) 2020-01-14 2020-01-14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US17/147,470 US11418159B2 (en) 2020-01-14 2021-01-13 Differential signal offset adjustment circuit and differential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1128A TWI705660B (zh) 2020-01-14 2020-01-14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5660B TWI705660B (zh) 2020-09-21
TW202127793A true TW202127793A (zh) 2021-07-16

Family

ID=7409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1128A TWI705660B (zh) 2020-01-14 2020-01-14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8159B2 (zh)
TW (1) TWI7056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4908B (zh) * 2021-11-24 2022-11-08 杭州太明科技有限公司 光接收机及其跨阻放大器芯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6885A (en) * 1995-06-26 1998-04-07 Wietecha; Stanley Frank Offset adjustment for fully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US6967526B1 (en) * 2004-02-20 2005-11-22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Inc. Low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input offset voltage trim with digital control
JP4412027B2 (ja) * 2004-03-29 2010-0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増幅回路及び表示装置
US7193467B2 (en) * 2004-03-30 2007-03-20 Rambus Inc.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US7068103B2 (en) * 2004-04-30 2006-06-2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 input driver for class D audio amplifiers
JP4628881B2 (ja) * 2005-06-15 2011-02-09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可変利得増幅回路及びそのdcオフセット補正方法並びに無線受信装置
US7268624B2 (en) * 2005-08-15 2007-09-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fferential amplifier offset voltage minimization independently from common mode voltage adjustment
WO2011109770A2 (en) * 2010-03-05 2011-09-09 Gtran Inc. Burst mode amplifier
TWI574512B (zh) * 2015-09-03 2017-03-11 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切分器裝置及其校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18159B2 (en) 2022-08-16
US20210218378A1 (en) 2021-07-15
TWI705660B (zh) 2020-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724978B2 (ja) 差動入力および出力を有する増幅器
US10931240B2 (en) Amplifier with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and improved slew rate
EP1928087B1 (en)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circuit
JPH11514193A (ja) 温度補償増幅器
TWI705660B (zh) 差動信號偏移量調整電路及差動系統
JP2007526693A5 (zh)
US7683715B2 (en) Feedback biasing technique for a stage of an amplifier that uses a feedback control loop having low gain
JPH04227106A (ja) 高周波数クロス接合折返しカスコード回路
JPS6262084B2 (zh)
US5378938A (en) Sample-and-hold circuit including push-pul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 and current mirrors for parallel feed-forward slew enhancement and error correction
US6801090B1 (en) High performanc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6518842B1 (en) Bipolar rail-to-rail input stage with selectable transition threshold
JPH07509825A (ja) 熱による歪みが小さい増幅段
JP2002108464A (ja) 定電流回路
JP2000091857A (ja) オペアン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ボルテージフォロワ回路
US11855588B2 (en) Differential driver
JP3414454B2 (ja) アンプのバイアス回路
TWI289022B (en) A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JP3733188B2 (ja) パワーアンプ
JP2010021869A (ja) 増幅器
JP4494231B2 (ja) 映像信号出力回路
JP3243947B2 (ja) 演算増幅器
WO2003065571A1 (en) Output stage with stable quiescent current
JP3317922B2 (ja) 半導体装置内蔵用のスイッチ回路
JP5762231B2 (ja) 演算増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