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5763A - 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保護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保護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5763A
TW202125763A TW109144019A TW109144019A TW202125763A TW 202125763 A TW202125763 A TW 202125763A TW 109144019 A TW109144019 A TW 109144019A TW 109144019 A TW109144019 A TW 109144019A TW 202125763 A TW202125763 A TW 2021257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doped
doped regions
doped regio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4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4133B (zh
Inventor
許勝福
蔡執中
朱振樑
龔達淵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004,39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393809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5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5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13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trench refilling with dielectr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96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involving a specific disposition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008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 H01L21/2801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 H01L21/28026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 H01L21/2809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the final conductor layer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a metallic silic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3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 H01L21/285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 H01L21/28506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 H01L21/28512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21/28518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the conductive layers comprising silic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42Isolation within the component, i.e. internal isolation
    • H01L29/0649Dielectric regions, e.g. SiO2 regions,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8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or jun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s
    • H01L29/0692Surface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8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0843Source or drain regions of field-effect devices
    • H01L29/0847Source or drain regions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9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 H01L29/4916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the conductor material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a silicon layer, e.g. polysilicon doped with boron, phosphorus or nitrogen
    • H01L29/4925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the conductor material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a silicon layer, e.g. polysilicon doped with boron, phosphorus or nitrogen with a multiple layer structure, e.g. several silicon layers with different crystal structure or grain arrangement
    • H01L29/4933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the conductor material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a silicon layer, e.g. polysilicon doped with boron, phosphorus or nitrogen with a multiple layer structure, e.g. several silicon layers with different crystal structure or grain arrangement with a silicide layer contacting the silicon layer, e.g. Polycid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using self aligned silicidation, i.e. salic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68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659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ith asymmetry in the channel direction, e.g. lateral high-voltage MISFETs with drain offset region, extended drain MISF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33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lightly doped drain or source extension, e.g. LDD MOSFET's; DDD MOSFET's
    • H01L29/783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lightly doped drain or source extension, e.g. LDD MOSFET's; DDD MOSFET's with asymmetrical source and drain regions, e.g. lateral high-voltage MISFETs with drain offset region, extended drain MISF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008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 H01L21/28017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 H01L21/28026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 H01L21/28035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the final conductor layer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silicon, e.g. polysilicon,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 H01L21/28044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the final conductor layer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silicon, e.g. polysilicon,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the conductor comprising at least another non-silicon conductive layer
    • H01L21/28052Making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the insulator being formed after the semiconductor body, the semiconductor being silico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the final conductor layer next to the insulator being silicon, e.g. polysilicon,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the conductor comprising at least another non-silicon conductive layer the conductor comprising a silicide layer formed by the silicidation reaction of silicon with a metal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lead-in layers inseparably applied to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48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lead-in layers inseparably applied to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onsisting of layered constructions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and insulating layers, e.g. planar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8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passive elements as protective elements, e.g. resistors, capacitors, inductors, spark-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42Isolation within the component, i.e. internal isolation
    • H01L29/0649Dielectric regions, e.g. SiO2 regions, air gaps
    • H01L29/0653Dielectric regions, e.g. SiO2 regions, air gaps adjoining the input or output region of a field-effect device, e.g. the source or drain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公開的各種實施例涉及一種半導體元件。所述半導體元件包括位於基底中且在側向上間隔開的源極區與汲極區。閘極堆疊位於基底之上以及源極區與汲極區之間。汲極區包括位於基底中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汲極區還包括位於基底中的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第一摻雜區具有比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每一個第二摻雜區在側向上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

Description

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保護的半導體元件
現今的積體晶片(integrated chip,IC)包括數百萬或數十億個位於半導體基底(例如,矽)上的半導體元件。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是靜電電荷的突然釋放,此可能會在積體晶片內導致高電場及高電流。ESD脈衝可能會例如通過使電晶體的閘極介電質「熔斷(blowing out)」或使元件的主動區「熔化(melting)」而損壞半導體元件。如果半導體元件被ESD脈衝損壞,積體晶片可能會比期望的操作性能差,或者甚至可能完全無法操作。
現將參照圖式闡述本公開,其中通篇中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來指代相同的元件,且其中所示的結構未必按比例繪製。應理解,此詳細說明及對應的圖並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開的範圍,且所述詳細說明及圖僅提供幾個實例來例示一些使本發明概念可顯而易見的方式。
本公開提供用於實施本公開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元件及佈置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公開。當然,這些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來說,以下說明中將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也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有附加特徵從而使得所述第一特徵與所述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公開可能在各種實例中重複使用參考編號和/或字母。這種重複使用是出於簡潔及清晰的目的,而不是自身指示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和/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在…之下(beneath)」、「在…下方(below)」、「下部的(lower)」、「在…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還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裝置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積體晶片(IC)包括多個半導體元件(例如,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個半導體元件中的一種半導體元件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半導體元件包括設置在半導體基底中的源極區及汲極區。此外,閘極堆疊(其包括上覆在閘極介電質上的閘極電極)設置在在汲極區與源極區之間的半導體基底之上。汲極區通常對應於半導體基底的單個摻雜區。單個摻雜區具有與閘極堆疊的一側(例如,側壁)實質上對齊的第一側,且單個摻雜區穿過半導體基底連續地延伸到單個摻雜區的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單個摻雜區具有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例如,n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例如,n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從單個摻雜區的第一側到單個摻雜區的第二側實質上相同。
此外,積體晶片包括多個輸入/輸出(input/output,I/O)結構(例如,接合墊、焊料凸塊等)。所述多個輸入/輸出結構被配置成在積體晶片及其封裝體(例如,貫穿孔洞封裝體(through-hole package)、表面安裝封裝體、晶片載體封裝體、引腳柵陣列封裝體、小引出線封裝體(small outline package)、扁平封裝體、晶片級封裝體、球柵陣列封裝體等)之間提供電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多個輸入/輸出結構中的一種輸入/輸出結構被配置為汲極開路輸入/輸出結構(open-drain I/O structure)(例如,汲極開路輸出墊)。在此種實施例中,積體晶片包括包含半導體元件的汲極開路緩衝電路。
汲極開路緩衝電路被配置成依據來自積體晶片的一個或多個其他半導體元件(例如,內部積體晶片邏輯元件)的輸入而提供低阻抗狀態或高阻抗狀態。舉例來說,半導體元件的汲極區電耦合到輸入/輸出結構,半導體元件的源極區電耦合到地(例如,0伏特(volt,V)),且半導體元件的閘極電極電耦合到內部積體晶片邏輯元件(例如,積體晶片的所述一個或多個其他半導體元件)。因此,基於來自內部積體晶片邏輯元件的輸出,半導體元件為「接通(ON)」(例如,導通)或者「關斷(OFF)」(例如,未導通)。舉例來說,如果內部積體晶片邏輯元件向閘極電極輸出高信號(例如,邏輯「1」),則半導體元件為「接通」且將輸入/輸出結構電耦合到地,從而使得汲極開路緩衝電路提供低阻抗狀態(例如,邏輯「0」)。另一方面,如果內部積體晶片邏輯元件向閘極電極輸出低信號(例如,邏輯「0」),則半導體元件為「關斷」且輸入/輸出結構與地斷連,從而使得汲極開路緩衝電路提供高阻抗狀態。電阻器(例如,積體晶片內部或外部的上拉電阻器(pull-up resistor))通常連接到正電壓端子(例如,Vdd)及輸入/輸出結構。因此,當汲極開路緩衝電路提供高阻抗狀態時,正電壓(例如,邏輯「1」)被提供到輸入/輸出結構。
積體晶片的一個挑戰在於積體晶片容易被靜電放電(ESD)脈衝損壞。舉例來說,如果發生ESD事件,ESD脈衝可能會嚴重損壞積體晶片(例如,使閘極介電質「熔斷」、使主動區「熔化」等)。一種常用來表徵ESD脈衝容易損壞積體晶片的模型是人體模型(human-body model,HBM)。對於某些應用(例如,2級HBM ESD元件),積體晶片必須在預先定義的ESD脈衝電壓(例如,2,000 V)下通過HBM測試。積體晶片在HBM測試期間的一個潛在故障點是汲極開路緩衝電路的半導體元件。
舉例來說,在HBM測試期間,對積體晶片施加ESD脈衝。ESD脈衝可穿過積體晶片(例如,輸入/輸出結構)傳播到汲極開路緩衝電路的半導體元件。ESD脈衝在半導體元件的汲極區上引起電壓尖峰(voltage spike),電壓尖峰可能會嚴重損壞半導體基底(例如,因閘極-汲極電壓超過閾值電壓而使半導體元件的閘極介電質「熔斷」),從而在預先定義的ESD脈衝電壓下導致對積體晶片的損壞及HBM測試的失敗。由於電壓大於單個摻雜區的第一側處的閾值電壓(例如,在此位置,閘極與汲極之間的電壓差將導致閘極介電質「熔斷」),半導體基底的汲極區上的電壓尖峰可能會嚴重損壞半導體基底。有若干部分解決方案來改善(例如,增加)汲極開路緩衝電路的半導體元件的ESD保護(例如,增大汲極抗保護氧化物寬度、添加閘極-源極電阻器、增大元件寬度、將主動區與拾取阱的間距等),但這些部分解決方案均未提供必要的ESD保護,以滿足某些應用(例如,2級HBM ESD及利用汲極開路輸出引腳的更大的元件)的積體晶片規格。因此,期望具有改善的(例如,增加的)ESD保護的半導體元件,以防止汲極開路緩衝電路的半導體元件的故障。
本申請的各種實施例涉及包括具有改善的ESD保護的半導體元件(例如,汲極開路緩衝電路的MOSFET)的積體晶片。半導體元件包括位於基底中的源極區。汲極區位於基底中且在側向上與源極區間隔開。閘極堆疊(其包括上覆在閘極介電質上的閘極電極)位於基底之上以及源極區與汲極區之間。汲極區包括位於基底中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此外,汲極區包括位於基底中的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第一摻雜區具有比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每一個第二摻雜區中在側向上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
由於汲極區包括所述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及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因此汲極區兩端的電阻是高的。舉例來說,第一個第一摻雜區比第一摻雜區中的任何其他第一摻雜區與閘極堆疊間隔得更遠,且第二個第一摻雜區比其他第一摻雜區中的任意者與閘極堆疊間隔得更近。由於第一摻雜區具有比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由於每一個第二摻雜區在側向上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因此第一個第一摻雜區與第二個第一摻雜區之間的電阻是高的。因此,如果ESD脈衝穿過積體晶片傳播到半導體元件從而在第一個第一摻雜區上引起電壓尖峰,則第二個第一摻雜區處的電壓將是低的(例如,由於汲極區的高電阻使電壓降低)。因此,第二個第一元件區處的電壓可小於閾值電壓(例如,將導致閘極介電質「熔斷」的電壓)。因此,半導體元件具有改善的(例如,增加的)ESD保護。因此,包括具有改善的ESD保護的半導體元件的積體晶片可滿足或超過某些應用(例如,2級HBM ESD及更大的元件)的積體晶片規格。
圖1示出包括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ESD)性能的半導體元件102的積體晶片(IC)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00。
如圖1的剖視圖100中所示,積體晶片包括基底104。基底104包括任意類型的半導體本體(例如,單晶矽/CMOS塊、鍺(Ge)、矽-鍺(SiGe)、砷化鎵(GaAs)、絕緣體上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等)。基底104可為經摻雜的(例如,使用n型摻雜劑或p型摻雜劑)或未經摻雜的(例如,本征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4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p型)。
半導體元件包括源極區106、汲極區108及閘極堆疊110。源極區106與汲極區108位於基底104中且在側向上間隔開。源極區106是基底104的具有與第一摻雜類型不同的第二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區。
閘極堆疊110在源極區106與汲極區108之間上覆在基底104上。閘極堆疊110包括閘極介電質112及導電閘極電極114。閘極介電質112設置在基底104上,且導電閘極電極114上覆在閘極介電質112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介電質112的側壁與導電閘極電極114的側壁實質上對齊。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閘極電極114包含多晶矽。在此種實施例中,閘極介電質112可包含或可為例如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矽(SiO2 ))、氮化物(例如,氮化矽(SiN))等。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閘極電極114可為或可包含金屬,例如鋁(Al)、銅(Cu)、鈦(Ti)、鉭(Ta)、鎢(W)、鉬(Mo)、鈷(Co)等。在此種實施例中,閘極介電質112可包含高介電常數(high-k)介電材料,例如氧化鉿(HfO)、氧化鉭(TaO)、氧化鉿矽(HfSiO)、氧化鉿鉭(HfTaO)、氧化鋁(AlO)、氧化鋯(ZrO)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106具有與閘極堆疊110的一側(例如,側壁)實質上對齊的第一側。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106對應於基底104的單個摻雜區。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4的與源極區106對應的單個摻雜區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例如,n型摻雜劑(例如磷(P)、砷(As)、銻(Sb)等))的摻雜濃度,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從源極區106的第一側到源極區106的與源極區106的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實質上相同。
汲極區108包括基底104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116及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118。第一摻雜區116對應於基底104的摻雜區,且第二摻雜區118對應於基底104的其他摻雜區。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包括基底104的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及第三摻雜區116c,且第二摻雜區118包括基底104的第四摻雜區118a及第五摻雜區118b。汲極區108包括第一數量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且汲極區108包括第二數量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第一數量是大於或等於二(2)的任意整數。第二數量等於第一數量減一(1)。舉例來說,圖1所示剖視圖100示出包括三(3)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例如,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及第三摻雜區116c)且包括兩(2)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例如,第四摻雜區118a及第五摻雜區118b)的汲極區108。儘管圖1所示剖視圖100示出包括三(3)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及兩(2)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的汲極區108,然而應理解,汲極區108可包括第一摻雜區116與第二摻雜區118的任意其他組合,例如兩(2)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及一(1)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四(4)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及三(3)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五(5)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及四(4)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等等。
每一個第二摻雜區118在側向上設置(例如,直接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中的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a與第二摻雜區116b相鄰,且第四摻雜區118a在側向上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與第二摻雜區116b之間。第三摻雜區116c在第二摻雜區116b的與第一摻雜區116a不同的側上與第二摻雜區116b相鄰,且第五摻雜區118b在側向上設置在第二摻雜區116b與第三摻雜區116c之間。
第一摻雜區116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n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p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第一摻雜區116具有比第二摻雜區118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例如,n型摻雜劑(例如磷(P)、砷(As)、銻(Sb)等))的濃度。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一濃度,且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二濃度,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二濃度小於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一摻雜濃度。
層間介電(interlayer dielectric,ILD)結構120設置在基底104、源極區106、汲極區108及閘極堆疊110之上。ILD結構120包括一個或多個堆疊的ILD層,所述一個或多個堆疊的ILD層可分別包含低介電常數(low-k)介電質(例如,介電常數小於約3.9的介電材料)、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矽(SiO2 ))、氮氧化物(例如,氮氧化矽(SiON))、經摻雜的二氧化矽(例如,經碳摻雜的二氧化矽)、硼矽酸鹽玻璃(borosilicate glass,BSG)、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ric 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氟化矽酸鹽玻璃(fluorinated silicate glass,FSG)等。
多個導電接觸件122(例如,金屬接觸件)設置在ILD結構120中及在基底104之上。導電接觸件122從基底104及閘極堆疊110垂直地延伸。舉例來說,導電接觸件122包括第一導電接觸件122a、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及第三導電接觸件122c。第一導電接觸件122a電耦合到汲極區108且從汲極區108垂直地延伸。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電耦合到導電閘極電極114。第三導電接觸件122c電耦合到源極區106且從源極區106垂直地延伸。更具體來說,第一導電接觸件122a電耦合到汲極區108的第一摻雜區116a且從汲極區108的第一摻雜區116a垂直地延伸。導電接觸件12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鎢(W)、銅(Cu)、鋁(Al)、一些其他導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
由於汲極區108包括所述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116及所述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118,因此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是高的。舉例來說,由於第一摻雜區116具有比第二摻雜區118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由於每一個第二摻雜區118在側向上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中的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因此第一摻雜區116a與第三摻雜區116c之間的電阻是高的。更具體來說,由於第一摻雜區116a及第二摻雜區116b具有比第四摻雜區118a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由於第四摻雜區118a在側向上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與第二摻雜區116b之間,因此第一摻雜區116a與第二摻雜區116b之間的電阻是高的,這使得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是高的。此外,由於第二摻雜區116b及第三摻雜區116c具有比第五摻雜區118b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由於第五摻雜區118b在側向上設置在第二摻雜區116b與第三摻雜區116c之間,因此第二摻雜區116b與第三摻雜區116c之間的電阻也是高的,這使得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甚至更高。
因此,如果ESD脈衝穿過積體晶片傳播到半導體元件102從而引起第一摻雜區116a上的電壓尖峰,則第三摻雜區116c處的電壓將是低的(例如,由於汲極區108兩端的高電阻使電壓降低)。因此,第三摻雜區116c處的電壓可小於閾值電壓(例如,將導致閘極介電質112「熔斷」的電壓)。因此,半導體元件102具有改善的(例如,增加的)ESD保護(例如,半導體元件102可承受具有大於或等於約2,000 V的電壓的ESD脈衝)。因此,包括半導體元件102的積體晶片可滿足或超過某些特定應用(例如,2級HBM ESD及利用汲極開路輸出引腳的更大的元件)的積體晶片規格。
圖2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200。
如圖2的剖視圖200中所示,汲極區108包括基底104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116及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118。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包括基底104的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及第六摻雜區116d,且第二摻雜區118包括基底104的第四摻雜區118a、第五摻雜區118b及第七摻雜區118c。每一個第二摻雜區118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中的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
汲極區108包括第一數量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且汲極區108包括第二數量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數量是二(2)與(4)之間的任意數量。第二數量等於第一數量減一(1)。舉例來說,圖2所示剖視圖200示出包括四(4)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例如,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及第六摻雜區116d)且包括三(3)個各別的第二摻雜區118(例如,第四摻雜區118a、第五摻雜區118b及第七摻雜區118c)的汲極區108。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果汲極區108包括多於四(4)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高,使得半導體元件102無法輸出足夠強的電信號(例如,電壓)。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如果汲極區108包括少於兩(2)個各別的第一摻雜區116,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低,使得半導體元件102具有差的ESD保護(例如,積體晶片被具有小於約2,000 V的ESD脈衝損壞)。
在一些實施例中,汲極區108的一側與閘極堆疊110的一側(例如,側壁)實質上對齊。更具體來說,第六摻雜區116d的一側與閘極堆疊110的一側實質上對齊。舉例來說,第六摻雜區116d的所述一側與閘極介電質112的一側(例如,側壁)和/或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一側(例如,側壁)實質上對齊。儘管圖2所示剖視圖200示出第六摻雜區116d的所述一側與閘極堆疊110的所述一側實質上對齊,然而應理解,無論第一摻雜區116中的哪一個第一摻雜區116比第一摻雜區116中的任何其他第一摻雜區116設置得更靠近閘極堆疊110,均可與閘極堆疊110的所述一側實質上對齊。
第一摻雜區116中的每一者均具有寬度。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a具有第一寬度202,第二摻雜區116b具有第二寬度204,第三摻雜區116c具有第三寬度206,且第六摻雜區116d具有第四寬度20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實質上相同。舉例來說,第一寬度202、第二寬度204、第三寬度206及第四寬度208實質上相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6中的一者或多者具有與第一摻雜區116中的另一者不同的寬度。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寬度202可不同於第二寬度204、第三寬度206和/或第四寬度208;第二寬度204可不同於第一寬度202、第三寬度206和/或第四寬度208;第三寬度206可不同於第一寬度202、第二寬度204和/或第四寬度208;和/或第四寬度208可不同於第一寬度202、第二寬度204和/或第三寬度20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可隨著第一摻雜區116與閘極堆疊110間隔得更遠而增大。舉例來說,如圖2的剖視圖200中所示,第三寬度206大於第四寬度208,第二寬度204大於第三寬度206,且第一寬度202大於第二寬度204。
第二摻雜區118中的每一者均具有寬度。舉例來說,第四摻雜區118a具有第五寬度210,第五摻雜區118b具有第六寬度212,且第七摻雜區118c具有第七寬度21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介於約0.1微米(micrometer,μm)與約0.3 μm之間。舉例來說,第五寬度210介於約0.1 μm與約0.3 μm之間,第六寬度212介於約0.1 μm與約0.3 μm之間,且第七寬度214介於約0.1 μm與約0.3 μm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大於約0.3 μm,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高,使得半導體元件102無法輸出足夠強的電信號(例如,電壓)。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小於約0.1 μm,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低,使得半導體元件102具有差的ESD保護。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可小於約0.1 μm或大於約0.3 μm(例如,由於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至少部分地確定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且需要具有良好的半導體性能(例如,強的輸出電壓)及良好的ESD保護(例如,半導體元件102可承受具有大於或等於約2,000 V的電壓的ESD脈衝)的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取決於預先定義的積體晶片規格)。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實質上相同。舉例來說,第五寬度210、第六寬度212及第七寬度214實質上相同(例如,介於約0.1 μm與約0.3 μm之間的一些值)。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中的一者或多者具有與第二摻雜區118中的另一者不同的寬度。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寬度210可不同於第六寬度212和/或第七寬度214,第六寬度212可不同於第五寬度210和/或第七寬度214,和/或第七寬度214可不同於第五寬度210和/或第六寬度212。
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小於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舉例來說,第五寬度210、第六寬度212及第七寬度214各自小於第一寬度202、第二寬度204、第三寬度206及第四寬度208中的一者或多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小於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中的最小寬度。舉例來說,如果第四寬度208是第一寬度202、第二寬度204、第三寬度206及第四寬度208中的最小寬度,則第五寬度210、第六寬度212及第七寬度214中的每一者均小於第四寬度208。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大於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中的最小寬度,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高,使得半導體元件102無法輸出足夠強的電信號。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小於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中的最小寬度,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低,使得半導體元件102具有差的ESD保護。
汲極區108具有第八寬度21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八寬度216是汲極區108的總寬度。在此種實施例中,第八寬度216等於第一摻雜區116的寬度與第二摻雜區118的寬度之和。源極區106具有第九寬度21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九寬度218是源極區106的總寬度。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九寬度218小於第八寬度216。
圖3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300。
如圖3的剖視圖300中所示,在基底104中設置有阱區302。阱區302是基底104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摻雜區。換句話說,阱區302具有第一摻雜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阱區302及基底104具有第一摻雜類型。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阱區302具有比基底104的鄰接的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例如,p型摻雜劑(例如硼(B)、鋁(Al)、鎵(Ga)等))的濃度。
源極區106及汲極區108設置在阱區302中。閘極堆疊110設置在阱區302之上以及源極區106與汲極區108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的剖視圖300中所示,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且第二摻雜區118是在側向上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之間的部分阱區302。
圖4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400。
如圖4的剖視圖400中所示,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n型),且第一摻雜區116也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換句話說,第一摻雜區116對應於基底104的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摻雜區,且第二摻雜區118對應於基底104的也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其他摻雜區。儘管第二摻雜區118及第一摻雜區116二者均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然而第一摻雜區116仍具有比第二摻雜區118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一摻雜區116與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相同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則汲極區108兩端的電阻可能過低,使得半導體元件102具有差的ESD保護。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二摻雜區118具有比第一摻雜區116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則半導體元件102可能具有差的ESD保護和/或差的元件性能(例如,由於第一導電接觸件122a與第一摻雜區116a之間的高電阻)。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的剖視圖400中所示,第二摻雜區118設置在阱區302中。在其他實施例中,省略阱區302。
圖5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500。
如圖5的剖視圖500中所示,拾取區502設置在基底10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拾取區502設置在阱區302中。拾取區502是基底104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區。換句話說,拾取區502具有第一摻雜類型。拾取區502具有比阱區302(或基底104)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拾取區502在側向上與源極區106間隔開。源極區106設置在拾取區502與閘極堆疊110之間。
拾取區502被配置成在阱區302(或基底104)與導電接觸件122中的對應一個導電接觸件122之間提供低電阻路徑。舉例來說,導電接觸件包括第四導電接觸件122d。第四導電接觸件122d電耦合到拾取區502且從拾取區502垂直地延伸。拾取區502被配置成在阱區302(或基底104)與第四導電接觸件122d之間提供低電阻路徑。
隔離結構504設置在基底10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504設置在阱區302中。隔離結構504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物(例如,SiO2 )、一些其他介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504可包括一個或多個襯墊層(例如,氮化矽(SiN)襯墊層)。隔離結構504可為例如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隔離結構504在側向上設置在拾取區502與源極區106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504在側向上環繞源極區106、閘極堆疊110及汲極區108。在此種實施例中,部分隔離結構504在側向上設置在源極區106與拾取區502之間。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504也可在側向上環繞拾取區502。
圖6示出圖5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簡化俯視圖600。由於圖6所示簡化俯視圖600未示出ILD結構120且由於導電接觸件122中的每一者被示出為局限在方框內的「X」,因此圖6所示簡化俯視圖600是「簡化的」。
如圖6的簡化俯視圖600中所示,隔離結構504在側向上環繞源極區106、閘極堆疊110及汲極區108。這樣一來,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設置在源極區106與拾取區502之間,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設置在汲極區108的與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相對的側上,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從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在側向上延伸到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且隔離結構504的與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相對的第四部分也從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在側向上延伸到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堆疊110可部分地覆蓋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和/或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換句話說,閘極堆疊110可上覆在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的段和/或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的段上。舉例來說,如圖6的簡化俯視圖600中所示,閘極堆疊110部分地覆蓋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及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例如,在側向上延伸穿過閘極堆疊110的虛線示出隔離結構504的邊緣)。在其他實施例中,閘極堆疊110可不上覆在隔離結構504上。
在圖6所示簡化俯視圖600中還示出,附加的導電接觸件122可電耦合到基底104或閘極堆疊110。舉例來說,如圖6的簡化俯視圖600中所示,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汲極區108,兩(2)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導電閘極電極114,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源極區106,且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拾取區502。應理解,可將任意數量個個體電耦合到基底104或閘極堆疊110。
在圖6所示簡化俯視圖600中還示出,電耦合到導電閘極電極114的導電接觸件122可在設置在隔離結構504之上(例如,直接設置在隔離結構504之上)的位置處從導電閘極電極114垂直地延伸。舉例來說,如圖6的簡化俯視圖600中所示,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在設置在隔離結構504之上(例如,直接設置在隔離結構504之上)的位置處從導電閘極電極114垂直地延伸。換句話說,電耦合到導電閘極電極114的導電接觸件122可從設置在隔離結構504的內周界之外的位置垂直地延伸,而源極區106及汲極區108被設置在隔離結構504內。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接觸件122中的電耦合到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一個或多個導電接觸件122可從設置在隔離結構504的內周界之內的位置垂直地延伸,而源極區106及汲極區108被設置在隔離結構504內。
在圖6所示簡化俯視圖600中還示出,在一些實施例中,沒有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第六摻雜區116d或者第二摻雜區118中的任意者。相反,僅電耦合到汲極區108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一摻雜區116中的與閘極堆疊110間隔得最遠的第一摻雜區116。舉例來說,如圖6的簡化俯視圖600中所示,僅電耦合到汲極區108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一摻雜區116a。在此種實施例中,ILD結構120(例如,參見圖5)完全覆蓋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第六摻雜區116d以及第二摻雜區118中的每一者。
圖7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700。
如圖7的剖視圖700中所示,側壁間隔件702設置在基底104之上且沿著閘極堆疊110的相對的側(例如,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側壁間隔件702可包含氧化物(例如,SiO2 )、氮化物(例如,SiN)、氮氧化物(例如,SiON)、碳化物(例如,碳化矽(SiC))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設置在基底104中。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是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基底104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具有第二摻雜類型。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設置在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之下(例如,正下方),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與源極區106設置在閘極堆疊110的相同的側上。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具有比源極區106低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的一側與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的內側壁實質上對齊,且源極區106的一側與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的外側壁實質上對齊。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在此種實施例中,源極區106的所述一側可與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的外側壁或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的內側壁實質上對齊。應理解,源極區106的所述一側可在側向上設置在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的內側壁與外側壁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設置在基底104中。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是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基底104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具有第二摻雜類型。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設置在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之下(例如,正下方),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與汲極區108設置在閘極堆疊110的相同的側上。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具有比第一摻雜區116低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具有比第二摻雜區118低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或比第二摻雜區118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與第二摻雜區118具有實質上相同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的一側與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的內側壁實質上對齊,且汲極區108的一側與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的外側壁實質上對齊。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在此種實施例中,汲極區108的所述一側可與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的外側壁或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的內側壁實質上對齊。應理解,汲極區108的所述一側可在側向上設置在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的內側壁與外側壁之間。
圖8A到圖8B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800a到800b。
如圖8A的剖視圖800a中所示,矽化物阻擋層802(例如,抗保護氧化物(resist protective oxide,RPO)層)設置在基底104之上。矽化物阻擋層802被配置成防止在積體晶片的被矽化物阻擋層802覆蓋的結構上形成矽化物結構。矽化物阻擋層802從閘極堆疊110連續地延伸,以覆蓋第一摻雜區116中的一者或多者及第二摻雜區118中的一者。舉例來說,如圖8A的剖視圖800a中所示,矽化物阻擋層802從閘極堆疊110連續地延伸,以覆蓋(例如,完全覆蓋)第六摻雜區116d、第七摻雜區118c、第三摻雜區116c、第五摻雜區118b、第二摻雜區116b及第四摻雜區118a。在一些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部分地覆蓋第一摻雜區116a。在此種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具有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一側與第一摻雜區116a的與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之間的第一側壁804,其中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一側比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二側設置得更靠近閘極堆疊。在其他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不覆蓋第一摻雜區116a。在此種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一側壁804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與閘極堆疊110之間。換句話說,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一側壁804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一側與閘極堆疊11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沿著閘極堆疊110的第一側垂直地延伸。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還設置在閘極堆疊110之上。矽化物阻擋層802可部分地覆蓋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上表面。在此種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具有設置在導電閘極電極114的相對的側壁之間的第二側壁806。在另一些此種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2可被配置成既有電路系統功能又具有ESD保護功能(例如,保護積體晶片免受ESD脈衝的影響)。
如圖8B的剖視圖800b中所示,在其他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在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上表面之上側向延伸,沿著閘極堆疊110的與閘極堆疊110的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垂直地延伸,且在部分源極區106之上側向延伸。在此種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二側壁806與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一側壁804設置在閘極堆疊110的相對的側上。在另一些此種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2可被配置成具有ESD保護功能(例如,保護積體晶片免受ESD脈衝的影響),而不具有電路系統功能。
如圖8A的剖視圖800a中所示,多個矽化物結構808設置在基底104及導電閘極電極114上。舉例來說,矽化物結構808包括位於第一摻雜區116a上的第一矽化物結構808a、位於導電閘極電極114上的第二矽化物結構808b、位於源極區106上的第三矽化物結構808c及位於拾取區502上的第四矽化物結構808d。矽化物結構808被配置成在基底104或導電閘極電極114與對應的導電接觸件122之間提供低電阻路徑。舉例來說,第一矽化物結構808a被配置成在第一摻雜區116a與第一導電接觸件122a之間提供低電阻路徑,第二矽化物結構808b被配置成在導電閘極電極114與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之間提供低電阻路徑,等等。矽化物結構808可包含例如鎳(例如,矽化鎳)、鈦(例如,矽化鈦)、鉑(例如,矽化鉑)、鎢(例如,矽化鎢)、一些其他矽化物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矽化物結構808a的一側與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一側壁804實質上對齊。在此種實施例中,第一矽化物結構808a的所述一側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一側與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二側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矽化物結構808a從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一側連續地延伸到第一摻雜區116a的第二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矽化物結構808b的一側與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二側壁806實質上對齊。在此種實施例中,第二矽化物結構808b的所述一側設置在導電閘極電極114的相對的側壁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矽化物結構808b可在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側向延伸。
矽化物阻擋層802進一步改善半導體元件102的ESD保護。舉例來說,由於矽化物阻擋層802被配置成防止在積體晶片的被矽化物阻擋層802覆蓋的結構上形成矽化物結構808,因此矽化物阻擋層802使被矽化物阻擋層802覆蓋的汲極區108的一部分及被矽化物阻擋層802覆蓋的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一部分的電阻相對高於上面設置有矽化物結構808的汲極區108及導電閘極電極114的其他部分。因此,如果ESD脈衝穿過積體晶片傳播到半導體元件102從而在第一摻雜區116a上引起電壓尖峰,則ESD脈衝將被向下驅動到基底104中。由於ESD脈衝被向下驅動到基底104中,因此ESD脈衝會遠離閘極介電質112移動,從而防止對半導體元件102的ESD損壞(例如,使閘極介電質112「熔斷」)。
矽化物阻擋層802具有第十寬度81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十寬度810是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總寬度(例如,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一側壁804與矽化物阻擋層802的第二側壁806之間的距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十寬度810介於約1.6 μm與約2 μm之間。更具體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十寬度810為約1.95 μm。矽化物阻擋層802與導電閘極電極114交疊第一距離81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距離812小於或等於約0.06 μm。更具體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距離812為0.06 μm。矽化物阻擋層802從閘極堆疊110延伸第二距離814。第二距離814等於第十寬度810減第一距離81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十寬度810大於約2 μm,則半導體元件102可能無法輸出足夠強的電信號(例如,電壓)。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如果第十寬度810小於約1.6 μm,則半導體元件102可能會具有差的ESD保護。
圖9示出圖8A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簡化俯視圖900。由於圖9所示簡化俯視圖900未示出ILD結構120且由於導電接觸件122中的每一者被示出為局限在方框內的「X」,因此圖9所示簡化俯視圖900是「簡化的」。
如圖9的簡化俯視圖900中所示,隔離結構504在側向上環繞源極區106、閘極堆疊110及汲極區108(例如,參見圖8A)。這樣一來,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設置在源極區106與拾取區502之間,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設置在汲極區108的與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相對的側上,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從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在側向上延伸到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且隔離結構504的與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相對的第四部分也從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在側向上延伸到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可在汲極區108之上連續地延伸,使得矽化物阻擋層802部分地覆蓋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和/或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換句話說,矽化物阻擋層802可上覆在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的段和/或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的段上。舉例來說,如圖9的簡化俯視圖900中所示,矽化物阻擋層802部分地覆蓋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及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例如,在側向上延伸穿過閘極堆疊110及矽化物阻擋層802的虛線示出隔離結構504的邊緣)。
圖10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1000。
如圖10的剖視圖1000中所示,矽化物阻擋層802沿著側壁間隔件702設置。更具體來說,矽化物阻擋層802沿著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設置。在此種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覆蓋側壁間隔件702的第二部分且在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上表面之上在側向上延伸,以部分地覆蓋導電閘極電極114的上表面。在此種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的外側壁的一部分可為圓形的。
圖11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1100。
如圖11的剖視圖1100中所示,積體晶片包括一個或多個邏輯元件1102(例如,MOSFET)。邏輯元件1102包括在側向上間隔開且位於基底104中的一對源極/汲極區1104。閘極介電質1106位於基底104之上以及源極/汲極區1104之間。閘極電極1108上覆在閘極介電質1106上。
在ILD結構120中堆疊有多條導電線1110(例如,金屬線)及多個導通孔1112(例如,金屬通孔)。導電線1110、導通孔1112及導電接觸件122可被統稱為內連結構(例如,金屬內連線)。鈍化層1114設置在ILD結構120之上。一個或多個輸入/輸出(I/O)結構1116(例如,接合墊、焊料凸塊等)設置在鈍化層1114中及在ILD結構120之上。一個或多個上部導通孔1118設置在鈍化層1114中,且所述一個或多個上部導通孔1118將輸入/輸出結構1116電耦合到內連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線1110及導通孔1112為例如以下材料或包含例如以下材料:銅(Cu)、鋁(Al)、鋁銅(AlCu)、鎢(W)、一些其他導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輸入/輸出結構1116及上部導通孔1118為例如以下材料或包含例如以下材料:銅(Cu)、鋁(Al)、鋁銅(AlCu)、鎢(W)、金(Au)、銀(Ag)、鉛(Pb)、錫(Sn)、鋅(Zn)、銻(Sb)、一些其他導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
內連結構被配置成以預先定義的方式將積體晶片的各種特徵(例如,結構特徵)電耦合在一起。舉例來說,導電線1110包括第一導電線1110a。第一導電線1110a經由導電接觸件122中的導電接觸件、一個或多個導通孔1112及一個或多個其他導電線1110電耦合到邏輯元件1102中的一者的源極/汲極區1104中的一者。第一導電線1110a延伸穿過ILD結構120(例如,由圖11中的虛線示出)且還經由一個或多個其他導通孔1112、一個或多個其他導電線1110及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電耦合到半導體元件102的導電閘極電極114。這樣一來,導電線1110、導通孔1112及導電接觸件122界定從邏輯元件1102中的所述一者的源極/汲極區1104中的所述一者引出到半導體元件102的導電閘極電極114的第一導電路徑。此外,第二導電路徑從半導體元件102的源極區106引出到輸入/輸出結構1116中的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導電路徑從半導體元件102的汲極區108引出,將汲極區108電耦合到地(例如,0 V)。
在此種實施例中,輸入/輸出結構1116可被配置為汲極開路輸入/輸出結構(例如,汲極開路輸出墊)。在另一些此種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2可為積體晶片的汲極開路緩衝電路的部件。由於半導體元件102包括汲極區108,因此半導體元件102具有改善的ESD保護。因此,汲極開路緩衝電路也具有改善的ESD保護。因此,積體晶片可具有汲極開路配置的輸入/輸出結構1116(例如,汲極開路輸出墊),同時提供良好的ESD保護(例如,半導體元件102可承受具有大於或等於約2,000 V的電壓的ESD脈衝)。
圖12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1200。
如圖12的剖視圖1200中所示,積體晶片包括第一半導體元件102a及第二半導體元件102b。第一半導體元件102a包括第一閘極堆疊110a、第一源極區106a及第一拾取區502a。第一閘極堆疊110a包括上覆在第一閘極介電質112a上的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第二半導體元件102b包括第二閘極堆疊110b、第二源極區106b及第二拾取區502b。在一些實施例中,省略第二拾取區502b或第一拾取區502a。第二閘極堆疊110b包括上覆在第二閘極介電質112b上的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觸件122包括第五導電接觸件122e、第六導電接觸件122f及第七導電接觸件122g。第五導電接觸件122e電耦合到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第六導電接觸件122f電耦合到第二源極區106b,且第七導電接觸件122g電耦合到第二拾取區502b。
第一半導體元件102a與第二半導體元件102b共用共用汲極區108s。在一些實施例中,共用汲極區108s包括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第六摻雜區116d、第八摻雜區116e、第九摻雜區116f、第十摻雜區116g、第四摻雜區118a、第五摻雜區118b、第七摻雜區118c、第十一摻雜區118d、第十二摻雜區118e及第十三摻雜區118f。在此種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6包括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第六摻雜區116d、第八摻雜區116e、第九摻雜區116f及第十摻雜區116g,且第二摻雜區118包括第四摻雜區118a、第五摻雜區118b、第七摻雜區118c、第十一摻雜區118d、第十二摻雜區118e及第十三摻雜區118f。
如圖12的剖視圖1200中所示,第一半導體元件102a可例如被配置為圖5所示半導體元件102。然而,應理解,第一半導體元件102a可被配置為圖1到圖11所示半導體元件102或者具有改善的ESD保護的一些其他半導體元件10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元件102b是第一半導體元件102a的沿對稱線1202的鏡像。這樣一來,第二半導體元件102b也可例如被配置為圖5所示但呈鏡像配置的半導體元件102,如圖12的剖視圖1200中所示。應理解,第二半導體元件102b可被配置為圖1到圖11所示半導體元件102或者具有改善的ESD保護但呈鏡像配置的一些其他半導體元件102。
圖13示出圖12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簡化俯視圖1300。由於圖13所示簡化俯視圖1300未示出ILD結構120且由於導電接觸件122中的每一者被示出為局限在方框內的「X」,因此圖13所示簡化俯視圖1300是「簡化的」。
如圖13的簡化俯視圖1300中所示,隔離結構504在側向上環繞第一源極區106a、第一閘極堆疊110a、共用汲極區108s、第二源極區106b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這樣一來,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設置在第一源極區106a與第一拾取區502a之間,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設置在共用汲極區108s的與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相對的側上以及第二源極區106b與第二拾取區502b之間,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從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在側向上延伸到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且隔離結構504的與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相對的第四部分也從隔離結構504的第一部分在側向上延伸到隔離結構504的第二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堆疊110a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可部分地覆蓋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和/或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換句話說,第一閘極堆疊110a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可上覆在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的段和/或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的段上。舉例來說,如圖13的簡化俯視圖1300中所示,第一閘極堆疊110a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二者均部分地覆蓋隔離結構504的第三部分及隔離結構504的第四部分(例如,在側向上延伸穿過第一閘極堆疊110a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的虛線示出隔離結構504的邊緣)。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閘極堆疊110a和/或第二閘極堆疊110b可不上覆在隔離結構504上。
在圖13所示簡化俯視圖1300中還示出,一個或多個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設置在隔離結構504之上(例如,正上方)。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電耦合到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及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在此種實施例中,電耦合到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及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且從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垂直地延伸。舉例來說,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及第五導電接觸件122e電耦合到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且從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垂直地延伸,且因此第二導電接觸件122b及第五導電接觸件122e電耦合到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及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
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可為或可包含與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和/或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相同的導電材料。在其他實施例中,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可為或可包含與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和/或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不同的導電材料。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在與第一閘極堆疊110a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側向延伸所沿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側向延伸。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設置在隔離結構504的內周界之外,而第一源極區106a、第二源極區106b及共用汲極區108s被設置在隔離結構504內。
在圖13所示簡化俯視圖1300中還示出,附加的導電接觸件122可電耦合到基底104、第一閘極堆疊110a或第二閘極堆疊110b。舉例來說,如圖13的簡化俯視圖1300中所示,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共用汲極區108s,七(7)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導電閘極延伸結構1302(且因此電耦合到第一導電閘極電極114a及第二導電閘極電極114b),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一源極區106a,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一拾取區502a,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二源極區106b,且五(5)個各別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二拾取區502b。應理解,可將任意數量的個體電耦合到基底104、第一閘極堆疊110a或第二閘極堆疊110b。
在圖13所示簡化俯視圖1300中還示出,在一些實施例中,沒有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第六摻雜區116d、第八摻雜區116e、第九摻雜區116f、第十摻雜區116g或者第二摻雜區118中的任意者。相反,僅電耦合到共用汲極區108s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一摻雜區116中的與第一閘極堆疊110a及第二閘極堆疊110b二者間隔得最遠的第一摻雜區116。舉例來說,如圖13的簡化俯視圖1300中所示,僅電耦合到共用汲極區108s的導電接觸件122電耦合到第一摻雜區116a。在此種實施例中,ILD結構120(例如,參見圖5)完全覆蓋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第六摻雜區116d、第八摻雜區116e、第九摻雜區116f、第十摻雜區116g以及第二摻雜區118中的每一者。
圖14到圖23示出形成包括具有改善的ESD性能的半導體元件102的積體晶片(IC)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1400到2300。儘管圖14到圖23是參照一種方法進行闡述,然而應理解,圖14到圖23中所示的結構並不僅限於所述方法,而是可獨立於所述方法單獨存在。
如圖14的剖視圖1400中所示,在基底104中形成阱區302。阱區302是基底104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p型摻雜)的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通過摻雜製程(例如,離子植入製程(ion implantation process))形成阱區302,且可利用圖案化罩幕層(未示出)(例如,正性光阻/負性光阻、硬罩幕等)選擇性地向基底104中植入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例如,p型摻雜劑(例如硼(B)、鋁(Al)、鎵(Ga)等))。在其他實施例中,摻雜製程可為毯覆式摻雜製程(blanket doping process)。圖案化罩幕層可通過以下方式形成:在基底104上形成罩幕層(未示出)(例如,通過旋轉塗布製程(spin-on process)),將罩幕層暴露到圖案(例如,通過微影製程(lithography process),例如光微影法(photolithography)、極紫外線微影法(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等),且將罩幕層顯影以形成圖案化罩幕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剝除圖案化罩幕層。
如圖15的剖視圖1500中所示,在基底104中形成隔離結構504。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504形成在阱區302中。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504可通過以下方式形成:選擇性地蝕刻基底104以在基底104中形成溝槽,且隨後使用介電材料填充溝槽。
通過在基底104之上形成圖案化罩幕層(未示出)(例如,正性光阻/負性光阻、硬罩幕等)來選擇性地蝕刻基底104。此後,在圖案化罩幕層就位的情況下,根據圖案化罩幕層對基底104執行蝕刻製程。蝕刻製程會移除基底104的未被掩蔽的部分,從而在基底104中形成溝槽。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可為例如濕式蝕刻製程、乾式蝕刻製程、反應性離子蝕刻(reactive ion etching,RIE)製程、一些其他的蝕刻製程或上述製程的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剝除圖案化罩幕層。
此後,使用介電材料填充溝槽。介電材料可為或可包括例如氧化物(例如,SiO2 )、氮化物(例如,氮化矽(SiN))、氮氧化物(例如,氮氧化矽(SiON))、碳化物(例如,碳化矽(SiC))、一些其他介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介電材料填充溝槽的製程包括在基底104上及在溝槽中沉積或生長介電材料。介電材料可通過例如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熱氧化(thermal oxidation)、一些其他沉積或生長製程或者上述製程的組合來沉積或生長。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對介電材料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拋光(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CMP))以移除介電材料的上部部分,從而在溝槽中留下介電材料的下部部分作為隔離結構504。
如圖16的剖視圖1600中所示,在基底104中形成拾取區502。拾取區502是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例如,p型)的基底104的區。拾取區502具有比阱區302(或基底104)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通過摻雜製程(例如,離子植入製程)形成阱區302,且可利用圖案化罩幕層(未示出)選擇性地向阱區302(或基底104)中植入附加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剝除圖案化罩幕層。
如圖17的剖視圖1700中所示,在基底104之上形成閘極堆疊110。閘極堆疊110包括位於基底104之上的閘極介電質112及上覆在閘極介電質112上的導電閘極電極114。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閘極堆疊110的製程包括在基底104上沉積或生長閘極介電層(未示出)。閘極介電層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矽(SiO2 ))、氮化物(例如,氮化矽(SiN))、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例如,氧化鉿(HfO)、氧化鉭(TaO)、氧化鉿矽(HfSiO)、氧化鉿鉭(HfTaO)、氧化鋁(AlO)、氧化鋯(ZrO)等)、一些其他介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閘極介電層可通過例如CVD、PVD、ALD、熱氧化、一些其他沉積或生長製程或者上述製程的組合來沉積或生長。
此後,在閘極介電層上沉積導電閘極電極層(未示出)。導電閘極電極層可為或可包含例如多晶矽、金屬(例如,鋁(Al)、銅(Cu)、鈦(Ti)、鉭(Ta)、鎢(W)、鉬(Mo)、鈷(Co)等)、一些其他導電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組合。導電閘極電極層可通過例如CVD、PVD、ALD、濺鍍、電化學鍍覆(electrochemical plating)、無電鍍覆等來沉積。接著在導電閘極電極層上形成圖案化罩幕層(未示出)。在圖案化罩幕層就位的情況下,根據圖案化罩幕層對導電閘極電極層及閘極介電層執行蝕刻製程。蝕刻製程會移除閘極介電層及導電閘極電極層的未被掩蔽的部分,從而分別形成閘極介電質112及導電閘極電極114。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可為例如濕式蝕刻製程、乾式蝕刻製程、RIE製程、一些其他蝕刻製程或上述製程的組合。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剝除圖案化罩幕層。
如圖18的剖視圖1800中所示,在基底104之上形成圖案化罩幕層1802。圖案化罩幕層1802包括暴露出基底104的一些部分的多個開口1804。舉例來說,如圖18的剖視圖1800中所示,所述多個開口1804中的四(4)個各別的開口設置在閘極堆疊110的一側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圖案化罩幕層1802的製程包括在基底104、閘極堆疊110及隔離結構504之上沉積罩幕層(例如,負性光阻材料/正性光阻材料、一個或多個硬罩幕層等)。罩幕層可通過例如CVD、PVD、ALD、旋轉塗布製程、一些其他沉積製程或上述製程的組合來沉積。接著將罩幕層暴露到圖案(例如,通過微影製程,例如光微影法、極紫外線微影法等)。此後,將罩幕層顯影以移除罩幕層的暴露(或未暴露)到圖案的部分,從而形成圖案化罩幕層1802。
如圖19的剖視圖1900中所示,在基底104中及在閘極堆疊110的相對的側上形成汲極區108及源極區106。在一些實施例中,汲極區108及源極區106形成在阱區302中。汲極區108包括基底104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116及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118。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包括第一摻雜區116a、第二摻雜區116b、第三摻雜區116c及第六摻雜區116d,且第二摻雜區118包括基底104的第四摻雜區118a、第五摻雜區118b及第七摻雜區118c。
第一摻雜區116對應於基底104的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例如,n型)的摻雜區。第二摻雜區118對應於基底104的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或第一摻雜類型的其他摻雜區。舉例來說,如圖19的剖視圖1900中所示,第四摻雜區118a、第五摻雜區118b及第七摻雜區118c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第一摻雜區116具有比第二摻雜區118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例如,n型摻雜劑(例如磷(P)、砷(As)、銻(Sb)等))的濃度。舉例來說,第一摻雜區116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一濃度,且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二濃度,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二濃度小於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第一摻雜濃度。
源極區106對應於基底104的具有第二摻雜類型的摻雜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106對應於基底104的單個摻雜區。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4的與源極區106對應的單個摻雜區具有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從源極區106的第一側到源極區106的與源極區106的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實質上相同。在又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106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與第一摻雜區116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可實質上相同。在其他實施例中,源極區106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可高於或低於第一摻雜區116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摻雜濃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汲極區108及源極區106的製程包括使用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例如,n型摻雜劑(例如磷(P)、砷(As)、銻(Sb)等))選擇性地摻雜基底104。在圖案化罩幕層1802就位的情況下,通過對基底104執行摻雜製程(例如,離子植入)來使用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對基底104進行選擇性地摻雜。由於在摻雜製程期間閘極堆疊110及圖案化罩幕層1802在基底104之上保持定位,因此摻雜製程選擇性地通過開口1804而向基底104中植入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製程使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在側向上擴散穿過基底104,使得第二摻雜區118具有第二摻雜類型,但具有比第一摻雜區116低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在其他實施例中,摻雜製程使得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實質上不會擴散到基底104的鄰接的區中。在此種實施例中,第二摻雜區118可為阱區302(或基底104)的直接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之間的區。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隨後剝除圖案化罩幕層1802。
應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汲極區108及源極區106之前,沿著閘極堆疊110的側形成側壁間隔件702(例如,參見圖7)。側壁間隔件702可通過以下方式形成:在基底104及閘極堆疊110之上沉積間隔件層,且接著蝕刻掉間隔件層的水準部分,從而沿著閘極堆疊110的側留下垂直部分作為側壁間隔件702。還應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側壁間隔件702之前,可在基底104中形成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及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例如,參見圖7)。可通過使用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種類選擇性地摻雜基底104的摻雜製程(例如,離子植入)形成輕摻雜源極延伸部704及輕摻雜汲極延伸部706。
如圖20的剖視圖2000中所示,在基底104及閘極堆疊110之上形成矽化物阻擋層802。矽化物阻擋層802部分地覆蓋汲極區108且部分地覆蓋閘極堆疊110。在一些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具有設置在第一摻雜區116a的相對的側之間的第一側壁804。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矽化物阻擋層802具有設置在導電閘極電極114的相對的側壁之間的第二側壁806。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矽化物阻擋層802的製程包括在基底104及閘極堆疊110之上沉積或生長矽化物阻擋材料(未示出)(例如,抗保護氧化物(RPO)材料)。矽化物阻擋材料可通過例如CVD、PVD、ALD、熱氧化、一些其他沉積或生長製程或者上述製程的組合來沉積或生長。接著在矽化物阻擋材料上形成圖案化罩幕層(未示出)。在圖案化罩幕層就位的情況下,對矽化物阻擋材料執行蝕刻製程。蝕刻製程會移除矽化物阻擋材料的未被掩蔽的部分,從而形成矽化物阻擋層802。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可為例如濕式蝕刻製程、乾式蝕刻製程、RIE製程、一些其他蝕刻製程或上述製程的組合。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剝除圖案化罩幕層。
如圖21的剖視圖2100中所示,在基底104及導電閘極電極114上形成多個矽化物結構808。舉例來說,矽化物結構808包括位於第一摻雜區116a上的第一矽化物結構808a、位於導電閘極電極114上的第二矽化物結構808b、位於源極區106上的第三矽化物結構808c及位於拾取區502上的第四矽化物結構808d。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矽化物結構808的製程包括沉積(例如,通過CVD、PVD、ALD、濺鍍、電化學鍍覆、無電鍍覆等)覆蓋基底104、閘極堆疊110及隔離結構504的過渡金屬層(未示出)。過渡金屬層可為或可包含例如鎳(Ni)、鈦(Ti)、鉑(Pt)、鎢(W)、一些其他金屬或上述金屬的組合。隨後,對過渡金屬層進行加熱,使得過渡金屬層與基底104及導電閘極電極114的被暴露出的部分發生反應,以形成矽化物結構808。矽化物阻擋層802防止過渡金屬與過渡金屬所覆蓋的基底104及導電閘極電極114的部分發生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製程包括移除(例如,通過蝕刻製程)過渡金屬層的未發生反應的材料。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製程可為自我對準矽化製程(self-aligned silicide process)(例如,自對準矽化製程(salicide process))。在又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矽化物結構808便完成了半導體元件102的形成。
如圖22的剖視圖2200中所示,在基底104、矽化物結構808、矽化物阻擋層802及隔離結構504之上形成ILD結構120。ILD結構120包括一個或多個堆疊的ILD層。在圖22的剖視圖2200中還示出,在ILD結構120中形成多個導電接觸件122、多條導電線1110(例如,金屬線)及多個導通孔(例如,金屬通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ILD結構120、導電接觸件122、導電線1110及導通孔1112的製程包括在基底104、矽化物結構808、矽化物阻擋層802及隔離結構504之上形成第一ILD層。此後,在第一ILD層中形成接觸開口。接著在第一ILD層上及在接觸開口中形成導電材料(例如,鎢(W))。此後,對導電材料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CMP),以在第一ILD層中形成導電接觸件122。接著在第一ILD層及導電接觸件122之上形成第二ILD層。接著在第二ILD層中形成多個溝槽。在第二ILD層上及在溝槽中形成導電材料(例如,銅(Cu))。此後,對導電材料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CMP),以形成導電線1110中的一些導電線1110。
此後,可通過重複進行鑲嵌製程(damascene process)(例如,單鑲嵌製程或雙鑲嵌製程)形成導通孔1112及其餘的導電線1110,直到在ILD結構120中形成導通孔1112中的每一者及導電線1110中的每一者為止。鑲嵌製程通過以下方式執行:在第二ILD層及導電線1110中的所述一些導電線1110之上沉積後續的ILD層,對後續的ILD層進行蝕刻以在後續的ILD層中形成一個或多個通孔孔洞和/或一個或多個溝槽,且使用導電材料(例如,銅(Cu))填充所述一個或多個通孔孔洞和/或所述一個或多個溝槽。此後,對導電材料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CMP),從而在後續的ILD層中形成導通孔1112中的一些導通孔1112及一些更多的導電線1110。重複進行此鑲嵌製程,直到在ILD結構120中形成導通孔1112中的每一者及導電線1110中的每一者為止。可通過例如CVD、PVD、ALD、一些其他沉積製程或上述製程的組合來形成ILD層。可使用沉積製程(例如,CVD、PVD、濺鍍等)和/或鍍覆製程(例如,電化學鍍覆、無電鍍覆等)形成導電材料(例如,鎢(W)、銅(Cu)等)。
如圖23的剖視圖2300中所示,在ILD結構120、基底104、導電接觸件122、導電線1110及導通孔1112之上形成鈍化層1114。在圖23的剖視圖2300中還示出,在鈍化層1114中形成一個或多個輸入/輸出結構1116(例如,接合墊、焊料凸塊等)以及一個或多個上部導通孔1118。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鈍化層1114、輸入/輸出結構1116及上部導通孔1118的製程包括在ILD結構120之上沉積鈍化層1114。鈍化層1114可通過例如CVD、PVD、ALD、一些其他沉積製程或上述製程的組合來沉積。此後,通過例如鑲嵌製程(例如,單鑲嵌製程或雙鑲嵌製程)在鈍化層1114中形成輸入/輸出結構1116及上部導通孔1118。鑲嵌製程包括蝕刻鈍化層1114以在鈍化層1114中形成一個或多個上部通孔孔洞和/或一個或多個輸入/輸出開口,且使用一種或多種導電材料(例如,金(Au))填充所述一個或多個上部通孔孔洞和/或所述一個或多個輸入/輸出開口。此後,對導電材料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CMP),從而在鈍化層1114中形成輸入/輸出結構1116及上部導通孔1118。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輸入/輸出結構1116便完成了積體晶片的形成。
圖24示出形成包括具有改善的ESD性能的半導體元件的積體晶片(IC)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2400。儘管本文中將圖24所示流程圖2400示出並闡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然而應理解,此類動作或事件的示出次序不應被解釋為具有限制性意義。舉例來說,一些動作可以不同的次序進行和/或與除本文中所示出和/或闡述的動作或事件以外的其他動作或事件同時進行。此外,可能並非需要所有所示出的動作來實施本文中所作說明的一個或多個方面或實施例,且本文中所繪示的動作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一個或多個單獨的動作和/或階段施行。
在動作2402處,在基底之上形成閘極堆疊,其中閘極堆疊包括上覆在閘極介電質上的導電閘極電極。圖14到圖17示出與動作2402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1400到1700。
在動作2404處,在閘極堆疊的第一側上形成源極區。圖18到圖19示出與動作2404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1800到1900。
在動作2406處,在基底中及在閘極堆疊的與閘極堆疊的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形成汲極區,其中汲極區包括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及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其中第一摻雜區具有比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其中每一個第二摻雜區在側向上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圖18到圖19示出與動作2406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1800到1900。
在動作2408處,在基底之上且至少部分地在閘極堆疊之上形成矽化物阻擋層,其中矽化物阻擋層部分地覆蓋汲極區及閘極堆疊。圖20示出與動作2408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2000。
在動作2410處,在汲極區、源極區及閘極電極上形成矽化物結構。圖21示出與動作2410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2100。
在動作2412處,在基底及閘極堆疊之上形成層間介電(ILD)結構,其中在ILD結構中形成多個導電接觸件、多條導電線及多個導通孔。圖22示出與動作2412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2200。
在動作2414處,在ILD結構之上形成鈍化層,其中在鈍化層中形成一個或多個上部導通孔及一個或多個輸入/輸出(I/O)結構。圖23示出與動作2414對應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2300。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申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所述半導體元件包括位於基底中的源極區。汲極區位於所述基底中且在側向上與所述源極區間隔開。閘極堆疊位於所述基底之上以及所述源極區與所述汲極區之間。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基底中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此外,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基底中的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所述第一摻雜區具有比所述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每一個第二摻雜區在側向上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申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所述半導體元件包括位於半導體基底中的阱區,其中所述阱區具有第一摻雜類型。源極區位於所述阱區中,其中所述源極區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類型相反的第二摻雜類型。汲極區位於所述阱區中且在側向上與所述源極區間隔開,其中所述汲極區具有所述第二摻雜類型。閘極電極設置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上以及所述源極區與所述汲極區之間。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中的具有所述第二摻雜類型的第一數量個第一摻雜區。此外,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中的第二數量個第二摻雜區。所述第一數量是大於或等於二的任意整數。所述第二數量是等於所述第一數量減一的整數。所述第一摻雜區具有比所述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每一個第二摻雜區接觸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兩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申請提供一種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半導體基底之上形成閘極堆疊。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中及在所述閘極堆疊的第一側上形成源極區。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中及在所述閘極堆疊的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形成汲極區,其中形成所述汲極區包括:1)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上形成圖案化罩幕層,其中所述圖案化罩幕層包括設置在所述閘極堆疊的所述第二側上的多個開口;以及2)通過所述圖案化罩幕層的所述多個開口向所述半導體基底中植入一種或多種摻雜劑種類。形成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汲極區及所述閘極堆疊的矽化物阻擋層。在所述矽化物阻擋層部分地覆蓋所述汲極區及所述閘極堆疊的情況下,對所述半導體基底執行矽化製程。
以上概述了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以使所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可更好地理解本公開的各個方面。所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應理解,他們可容易地使用本公開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來施行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優點。所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還應認識到,這些等效構造並不背離本公開的精神及範圍,而且他們可在不背離本公開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對本文作出各種改變、代替及變更。
100、200、300、400、500、700、800a、800b、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00、2200、2300:剖視圖 102:半導體元件 102a:第一半導體元件 102b:第二半導體元件 104:基底 106:源極區 106a:第一源極區 106b:第二源極區 108:汲極區 108s:共用汲極區 110:閘極堆疊 110a:第一閘極堆疊 110b:第二閘極堆疊 112、1106:閘極介電質 112a:第一閘極介電質 112b:第二閘極介電質 114:導電閘極電極 114a:第一導電閘極電極 114b:第二導電閘極電極 116、116a:第一摻雜區 116b、118:第二摻雜區 116c:第三摻雜區 116d:第六摻雜區 116e:第八摻雜區 116f:第九摻雜區 116g:第十摻雜區 118a:第四摻雜區 118b:第五摻雜區 118c:第七摻雜區 118d:第十一摻雜區 118e:第十二摻雜區 118f:第十三摻雜區 120:層間介電(ILD)結構 122:導電接觸件 122a:第一導電接觸件 122b:第二導電接觸件 122c:第三導電接觸件 122d:第四導電接觸件 122e:第五導電接觸件 122f:第六導電接觸件 122g:第七導電接觸件 202:第一寬度 204:第二寬度 206:第三寬度 208:第四寬度 210:第五寬度 212:第六寬度 214:第七寬度 216:第八寬度 218:第九寬度 302:阱區 502:拾取區 502a:第一拾取區 502b:第二拾取區 504:隔離結構 600、900、1300:簡化俯視圖 702:側壁間隔件 704:輕摻雜源極延伸部 706:輕摻雜汲極延伸部 802:矽化物阻擋層 804:第一側壁 806:第二側壁 808:矽化物結構 808a:第一矽化物結構 808b:第二矽化物結構 808c:第三矽化物結構 808d:第四矽化物結構 810:第十寬度 812:第一距離 814:第二距離 1102:邏輯元件 1104:源極/汲極區 1108:閘極電極 1110:導電線 1110a:第一導電線 1112:導通孔 1114:鈍化層 1116:輸入/輸出(I/O)結構 1118:上部導通孔 1202:對稱線 1302:導電閘極延伸結構 1802:圖案化罩幕層 1804:開口 2400:流程圖 2402、2404、2406、2408、2410、2412、2414:動作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會最好地理解本公開的各個方面。應注意,根據本行業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並非按比例繪製。事實上,為使論述清晰起見,可任意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示出包括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ESD)性能的半導體元件的積體晶片(IC)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示出圖5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簡化俯視圖。 圖7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8A到圖8B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9示出圖8A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簡化俯視圖。 圖10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1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2示出圖1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3示出圖12所示積體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簡化俯視圖。 圖14到圖23示出形成包括具有改善的ESD性能的半導體元件的積體晶片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 圖24示出形成包括具有改善的ESD性能的半導體元件的積體晶片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100:剖視圖
102:半導體元件
104:基底
106:源極區
108:汲極區
110:閘極堆疊
112:閘極介電質
114:導電閘極電極
116、116a:第一摻雜區
116b、118:第二摻雜區
116c:第三摻雜區
118a:第四摻雜區
118b:第五摻雜區
120:層間介電(ILD)結構
122:導電接觸件
122a:第一導電接觸件
122b:第二導電接觸件
122c:第三導電接觸件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 源極區,位於基底中; 汲極區,位於所述基底中且在側向上與所述源極區間隔開;以及 閘極堆疊,位於所述基底之上以及所述源極區與所述汲極區之間, 其中: 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基底中的具有第一摻雜類型的兩個或更多個第一摻雜區; 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基底中的一個或多個第二摻雜區; 所述第一摻雜區具有比所述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 每一個第二摻雜區在側向上設置在兩個相鄰的第一摻雜區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其中: 所述汲極區包括第一數量個所述第一摻雜區; 所述汲極區包括第二數量個所述第二摻雜區; 所述第一數量是大於或等於二的任意整數;且 所述第二數量是等於所述第一數量減一的整數。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摻雜區具有所述第一摻雜類型。
  4.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摻雜區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類型不同的第二摻雜類型。
  5.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一者與所述閘極堆疊的一側實質上對齊。
  6.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汲極區的寬度大於所述源極區的寬度。
  7.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摻雜區具有分別介於約0.1微米與約0.3微米之間的寬度。
  8.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元件,更包括: 矽化物阻擋層,位於所述基底之上,其中所述矽化物阻擋層從所述閘極堆疊連續地延伸以覆蓋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至少一者以及所述第二摻雜區中的至少一者。
  9. 如請求項8之半導體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一者比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任何其他第一摻雜區與所述閘極堆疊間隔得更遠;且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第一側比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側壁與所述閘極堆疊間隔得更遠。
  10.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且 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所述側壁設置在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側與所述第二側之間。
  11.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且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側比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所述側壁與所述閘極堆疊間隔得更遠。
  12.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 阱區,位於半導體基底中,其中所述阱區具有第一摻雜類型; 源極區,位於所述阱區中,其中所述源極區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類型相反的第二摻雜類型; 汲極區,位於所述阱區中且在側向上與所述源極區間隔開,其中所述汲極區具有所述第二摻雜類型;以及 閘極電極,設置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上以及所述源極區與所述汲極區之間,其中: 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中的具有所述第二摻雜類型的第一數量個第一摻雜區; 所述汲極區包括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中的第二數量個第二摻雜區; 所述第一數量是大於或等於二的任意整數;且 所述第二數量是等於所述第一數量減一的整數; 所述第一摻雜區具有比所述第二摻雜區高的第二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且 每一個第二摻雜區接觸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兩者。
  13. 如請求項12之半導體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一者比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任何其他第一摻雜區與所述閘極電極間隔得更遠;且 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寬度大於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任何其他第一摻雜區的寬度。
  14. 如請求項12之半導體元件,更包括: 矽化物阻擋層,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上,其中所述矽化物阻擋層從所述閘極電極連續地延伸以覆蓋所述第一數量減一個所述第一摻雜區。
  15. 如請求項14之半導體元件,其中所述矽化物阻擋層部分地覆蓋所述閘極電極的上表面。
  16. 如請求項15之半導體元件,更包括: 第一矽化物結構,設置在所述閘極電極之上,其中所述閘極電極具有第一側壁及與所述閘極電極的所述第一側壁相對的第二側壁,其中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第一側壁設置在所述閘極電極的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之間,且其中所述第一矽化物結構的一側與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所述第一側壁實質上對齊。
  17. 如請求項16之半導體元件,更包括: 第二矽化物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一者之上,其中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比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任何其他第一摻雜區與所述閘極電極間隔得更遠,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具有第一側及與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第二側壁設置在所述第一摻雜區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側與所述第二側之間,且其中所述第二矽化物結構的一側與所述矽化物阻擋層的所述第二側壁實質上對齊。
  18. 如請求項15之半導體元件,更包括: 拾取區,設置在所述阱區中,其中所述拾取區具有所述第一摻雜類型且具有比所述阱區高的第一摻雜類型摻雜劑的濃度;以及 隔離結構,設置在所述阱區中,其中所述隔離結構的第一部分設置在所述源極區與所述拾取區之間,且其中所述源極區設置在所述隔離結構的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閘極電極之間。
  19. 如請求項18之半導體元件,其中: 所述隔離結構在側向上環繞所述源極區及所述汲極區;且 所述矽化物阻擋層在所述汲極區之上連續地延伸,使得所述矽化物阻擋層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隔離結構的第二部分及所述隔離結構的與所述隔離結構的所述第二部分相對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隔離結構的所述第二部分與所述第三部分在側向上平行延伸,且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從所述隔離結構的所述第二部分連續地延伸到所述隔離結構的所述第三部分。
  20. 一種形成半導體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半導體基底之上形成閘極堆疊; 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中及在所述閘極堆疊的第一側上形成源極區; 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中及在所述閘極堆疊的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形成汲極區,其中形成所述汲極區包括: 在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上形成圖案化罩幕層,其中所述圖案化罩幕層包括設置在所述閘極堆疊的所述第二側上的多個開口;以及 通過所述圖案化罩幕層的所述多個開口向所述半導體基底中植入一種或多種摻雜劑種類; 形成至少部分地覆蓋所述汲極區及所述閘極堆疊的矽化物阻擋層;以及 在所述矽化物阻擋層部分地覆蓋所述汲極區及所述閘極堆疊的情況下,對所述半導體基底執行矽化製程。
TW109144019A 2019-12-18 2020-12-14 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保護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744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49575P 2019-12-18 2019-12-18
US62/949,575 2019-12-18
US17/004,396 US11393809B2 (en) 2019-12-18 2020-08-27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improv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US17/004,396 2020-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5763A true TW202125763A (zh) 2021-07-01
TWI744133B TWI744133B (zh) 2021-10-21

Family

ID=76383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4019A TWI744133B (zh) 2019-12-18 2020-12-14 具有改善的靜電放電保護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715734B2 (zh)
CN (1) CN113013230A (zh)
TW (1) TWI7441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10825A1 (en) * 2021-09-27 2023-04-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diode having dielectric isolation lay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48925B1 (ko) * 2002-03-11 2004-09-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전기 방전 보호를 위한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6885214B1 (en) 2003-10-20 2005-04-2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for measuring capacitance-voltage curves for transistors
US7166876B2 (en) * 2004-04-28 2007-01-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OSFET with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JP5114824B2 (ja) * 2004-10-15 2013-01-09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31996B2 (ja) * 2005-03-28 2012-09-26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17180B2 (ja) * 2007-02-20 2013-06-19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静電放電保護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530969B2 (en) 2012-02-09 2013-09-10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115552B1 (ko) * 2014-01-28 2020-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590053B2 (en) * 2014-11-25 2017-03-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for field plate design
TWI663638B (zh) * 2015-05-07 2019-06-21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積體電路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US9614027B2 (en) 2015-08-31 2017-04-04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High voltage transistor with reduced isolation breakdown
US10008492B2 (en) 2016-11-16 2018-06-26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fabricating the ESD protec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53943A1 (en) 2024-05-09
CN113013230A (zh) 2021-06-22
US11916060B2 (en) 2024-02-27
TWI744133B (zh) 2021-10-21
US11715734B2 (en) 2023-08-01
US20220320071A1 (en) 2022-10-06
US20220336440A1 (en) 2022-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06809B (zh) 用于形成具有背面源极触点的三维存储器件的方法
US10163894B2 (en) FinFET-based ES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JP7207861B2 (ja) 静電放電保護構造を含む半導体デバイス
US10950708B2 (en) Dishing prevention dummy structur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WI748271B (zh) 積體晶片及其形成方法
US20190103367A1 (en) Dishing prevention columns for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
TW202021130A (zh) 高電壓串疊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70543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4015394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improv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US10832943B2 (en) Gate contact over active region with self-aligned source/drain contact
US1139380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improv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US1154555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gap between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0038141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973075B2 (en) Dual substrate side ESD diode for high speed circuit
US1189430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gap below landing pad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200934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30010333A1 (en) Integrated chip with good thermal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US20220384659A1 (e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TW202326868A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31215A (zh) 具有多個長度之多個指狀物的佈局結構
EP415430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emiconductor di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2349662A (zh) 積體電路及用於形成其的方法
CN115249642A (zh) 集成晶片与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