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1470A - 在改變數值孔徑的同時操作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及多粒子束系統 - Google Patents

在改變數值孔徑的同時操作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及多粒子束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1470A
TW202121470A TW109125603A TW109125603A TW202121470A TW 202121470 A TW202121470 A TW 202121470A TW 109125603 A TW109125603 A TW 109125603A TW 109125603 A TW109125603 A TW 109125603A TW 202121470 A TW202121470 A TW 2021214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plane
particle beam
beams
numerical aper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5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6322B (zh
Inventor
漢斯 弗瑞茲
英格 穆勒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卡爾蔡司多重掃描電子顯微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卡爾蔡司多重掃描電子顯微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卡爾蔡司多重掃描電子顯微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1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1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3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26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 H01J37/261Details
    • H01J37/265Controlling the tube; circuit arrangements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e.g. bright-field-dark-field illu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09Diaphragms; Shields associated with electron or ion-optical arrangements; Compensation of disturbing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10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10Lenses
    • H01J37/12Lenses electrosta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10Lenses
    • H01J37/145Combinations of electrostatic and magnetic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04Arrangements of electrodes and associated parts for gener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e.g. electron-optical arrangement, ion-optical arrangement
    • H01J37/147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or deflecting the discharge along a desir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26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 H01J37/261Details
    • H01J37/263Contrast, resolution or power of pene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26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 H01J37/28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with scannin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0Electron-beam or ion-beam tubes for localised treatment of objects
    • H01J37/302Controlling tubes by external information, e.g. programme control
    • H01J37/3023Programm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0Electron-beam or ion-beam tubes for localised treatment of objects
    • H01J37/317Electron-beam or ion-beam tubes for localised treatment of objects for changing properties of the objects or for applying thin layers thereon, e.g. for ion implantation
    • H01J37/3174Particle-beam lithography, e.g.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 H01J37/3177Multi-beam, e.g. fly's eye, comb prob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4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 H01J2237/045Diaphragms
    • H01J2237/0451Diaphragms with fixed aperture
    • H01J2237/0453Diaphragms with fixed aperture multiple aper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4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 H01J2237/045Diaphragms
    • H01J2237/0455Diaphragms with variable aper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4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 H01J2237/049Focusing means
    • H01J2237/0492Lens systems
    • H01J2237/04924Lens systems electrosta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4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 H01J2237/049Focusing means
    • H01J2237/0492Lens systems
    • H01J2237/04926Lens systems combin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04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charge
    • H01J2237/049Focusing means
    • H01J2237/0492Lens systems
    • H01J2237/04928Telecentric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10Lenses
    • H01J2237/12Lenses electrostatic
    • H01J2237/1205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10Lenses
    • H01J2237/12Lenses electrostatic
    • H01J2237/121Lenses electrostatic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H01J2237/1215Annular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n Beam Exposure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在不同工作點上操作一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數值孔徑可設定給每個工作點,以使該多粒子束系統的解析度最佳。在此過程中,待掃描樣品上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當成邊界條件保持恆定。針對改變數值孔徑的目的,該系統沒有任何機械重新組態。

Description

在改變數值孔徑的同時操作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及多粒子束系統
本發明涉及以多個粒子束工作的粒子束系統。
就像單光束粒子顯微鏡一樣,多光束粒子顯微鏡可用於在微觀尺度上分析物體。例如,可使用這些粒子顯微鏡記錄表示物體表面的物體影像。以這種方式,例如可以分析表面的結構。在單光束粒子顯微鏡中,使用帶電粒子(例如電子,正電子,介子或離子)的單粒子束來分析物體,而在多光束粒子顯微鏡中,則使用多個粒子束。將多個粒子束(也稱為束)同時引導到物體表面上,因此,與同一時段內的單光束粒子顯微鏡相比,可取樣並分析顯著更大的物體表面積。
WO 2005/024 A2揭示一種電子顯微鏡系統型態下的多粒子束系統,其使用許多電子束來操作,以便同時使用電子束的集束來掃描要試驗的物體。藉由將一電子來源所產生的電子束指引至具有多開口的多孔板,來產生該電子束的集束。電子束的一部分電子撞擊該多孔板並由此板吸收,並且電子束的其他部分穿過該多孔板內的開口,如此電子束在每一開口之後的電子束路徑內成形,該電子束的截面由該開口的截面所界定。更進一步,該電子束路徑上游內及/或該多孔板下游內所提供合適選取的電場具有該多孔板內每一開口都當成一透鏡,讓該電子束通過該開口,如此該電子束聚焦在與該多孔板有段距離的一平面內。其中形成該電子束焦點的該平面由下游光學單元成像在要試驗的該物體之表面上,如此撞擊該物體的個別電子束聚焦成為主電子束。在此產生從物體發出的相互作用產物,例如背向散射電子或二次電子,其形成第二電子束並藉由另一個光學單元引導至一偵測器上。在此每一該等二次電子束都撞擊在一分離的偵測器元件上,因此由該偵測器元件偵測到的電子強度提供相應主電子束撞擊物體的位置上與該物體有關之資訊。主電子束的集束有系統地掃描過該物體的表面,以便以傳統用於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方式產生該物體的電子顯微影像。
實際上,在所描述多粒子束系統中的粒子光學成像範圍內之高解析度是高度相關的,數值孔徑的值對於良好的解析度至關重要,光學設計師在設計系統時已對數值孔徑進行最佳化,以獲得最佳解析度。該解析度由多種成分組成,例如粒子源虛擬直徑的放大或縮小、粒子光學組件的衍射和像差,這些成分以不同方式取決於數值孔徑。此外,這些成分與多粒子束系統的各個工作點有關,例如可通過束電流強度及/或粒子在物體上的著陸能量來表徵化。在已知工作點上並在設定系統參數(例如,像差係數、光源的亮度)下,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一個數值孔徑值樣品之值,其在物體上單個粒子束的光斑大小最小。在此,數值孔徑通常僅針對系統的一個工作點進行優化,並且在此,儘管進行了所有計算,但數值孔徑對於此個工作點可能也不是最佳的。
因此,希望能夠改變多粒子束系統的數值孔徑。這將允許在操作期間改進或最佳化解析度。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為改變物平面中各個粒子束的數值孔徑(NA),而不會因此改變各個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數值孔徑的選擇性增加具有在處理中實現個體粒子束的照明點在樣品上點尺寸較小之理想效果,因此,如果成像光學單元中的像差不要變得太大,則可提高成像期間的解析度。因此,改變數值孔徑,特別是增加數值孔徑,尤其對於具有改進的校正,例如具有減小的粒子束色散或減小的球像差之粒子束系統是有利的。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操作多粒子束系統的方法,該方法允許以特別簡單的方式精確改變數值孔徑,而無需在該多粒子束系統上進行結構修改,也不用在例如當入射到樣品上時改變其他粒子光學參數,像是例如該個體粒子束的間距。
通過獨立專利申請範圍的主題就可達成該目的。根據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本發明的有利具體實施例是顯而易見的。
本專利申請案主張申請號為DE 10 2019 005 362.1的德國專利申請案之優先權,該申請案揭露事項的完整內容通過引用方式併入本申請案中。
Figure 02_image001
在此,本發明係基於以下考量:用單欄操作的多粒子束系統具有多束產生器,用於從單一粒子束產生多個個體粒子束。在此,該多束產生器可包括與多透鏡陣列及/或多偏轉器陣列組合的一多孔徑板。因此,針對多束產生器的結果,產生多個個體粒子束並將其成像在一中間影像平面上。此中間影像平面也可為實際中間影像平面或虛擬中間影像平面。在這兩種情況下,該個體粒子束在該中間影像內的位置都可被視為虛擬粒子源,因此可被視為進一步粒子光學成像的起點。因此,在該中間影像平面中的該虛擬粒子源成像到一物體上或該物平面中,並且可使用多個單獨個體粒子束來掃描要檢驗的物體。
以下守恆量適用於虛擬粒子源在該物平面上的粒子光學成像範圍:
Figure 02_image003
其中NA表示數值孔徑,pitch表示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距離,U表示中間影像平面內或物平面內的電位。在此,如在電子光學理論中常見的那樣,該電位U與粒子的動能原點有關,即該電位的原點對應於粒子的動能原點。如果數值孔徑和電壓沒有改變,則仍然可通過改變相鄰的個體粒子束之間距來設定守恆量的值。然後,該守恆量的此改變值整體上適用於該粒子光學成像,即其也適用於每個中間影像平面或物平面。
如果現在考慮中間影像平面(由索引1標記)內和物平面(由索引2標記)內的情況,則適用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5
重寫等式(2)並求解與物平面有關的數值孔徑,得出:
Figure 02_image007
如果該電位U2和該物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Pitch2保持恆定,則可根據等式(3)來讀取如何設定數值孔徑NA2的各種選擇: -  例如,通過改變該多束產生器的多孔徑板之孔徑直徑,可改變與中間影像平面有關的數值孔徑。 -  可使用在該多孔徑板中該等開口之間具有不同間距的不同多束產生器,其結果是該中間影像平面中相鄰的個體粒子束間之該束間距被改變。 -  也可通過特殊的升壓電極來改變該中間影像中的電位。
前兩個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不利的,因為工作點的每次改變都需要更換該多孔徑板,這很費時間,並且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必須重新調整系統。第三種解決方案將需要新的高壓裝置,並且會引入額外像差。
與個體粒子束系統不同,在晶格配置中具有多個個體粒子束的多束系統中,不能簡單改變單個光束的數值孔徑或間距。多個個體粒子束的束間距或晶格配置之間距通過多孔徑板固定。該多孔徑板在中間影像平面中產生多個束焦點,例如在一個方向上具有一個體粒子束的間距P1和數值孔徑NA1之N個焦點。如果配置在多孔徑板下游的成像系統具有成像比例M1,則影像平面中的數值孔徑為NA2 = NA1/M1 x
Figure 02_image009
,並且樣品上的間距P2為P2 = M1 * P1。因此,間距和NA彼此耦合並且不能彼此獨立改變。因此,在多束顯微鏡的情況下會出現NA變化的問題,該顯微鏡通過一個公共光學單元將多個體粒子束成像。則NA變化必然總是導致該束間距變化,這並非所望。因此,傳統多束粒子顯微鏡不允許在未改變間距的情況下改變數值孔徑。
在指定區域上分配盡可能多的粒子束是有利的。然而,該偵測路徑必須分開相關的第二粒子束,特別是在考慮該第二電子(SE)的能譜時。這產生最小的間距。該最小間距取決於成像光學單元的性能(像差)、樣品(SE的能譜)和要成像的對比度(SE的能譜濾波)。有些關鍵樣品需要較大的間距,而回火溫度較高的樣品可以用較小的間距進行加工。在此,可針對樣品調整的靈活性也是有利的,並且本發明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使得可以彼此獨立設定晶格配置的間距和該個體粒子束的數值孔徑。下面考慮讓間距保持恆定的特殊情況。在等效具體實施例中,數值孔徑保持恆定並且間距被改變。在另一等效具體實施例中,數值孔徑和間距彼此獨立改變;例如,兩者都增加或減少。
除了多孔徑板之外,還有成像系統,該系統將多粒子束焦點成像到放置該物體的影像平面中。該成像系統由連續配置的電子光學成像組件組成,並形成一個保守系統,其荷姆霍茲-拉格朗日不變量(Helmholtz-Lagrange invariant) HLI = NA1 x N x P1 x
Figure 02_image013
作為守恆量。所謂保守成像系統的一個特徵是HLI保持不變;即在不改變電壓的情況下,由於改變成像比例而導致樣品上數值孔徑改變也總是改變多個個體粒子束之間距。
因此,在不改變間距且不改變電壓比U1/U2的情況下更改NA,將要求HLI1更改為HLI2。
用於改變HLI1的一種解決方案在於例如通過更換,來提供具有不同間距的多孔徑板。然而,本發明的目的為例如在不改變間距並且不更換多孔徑板之下提供一種NA變化。
根據本發明,該目的通過新穎的多孔徑板配置(新穎的多束產生器)與根據本發明設置的下游電子束光學單元之創造性組合來實現。
本發明者已開發出一種新的選擇,用於改變數值孔徑NA2而不改變多孔徑板的開口間之間距或開口之直徑。在此,改變中間影像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同時使物平面中相鄰的個體粒子束間之束間距(Pitch2)保持恆定。在此過程中不必更換多孔徑板;相反,粒子光學組件(尤其是多束產生器)的效果設定不同。為了在中間影像平面中設定束間距,甚至在中間影像平面中束間距改變的情況下,也需要至少一個附加的粒子光學組件,以便能夠設定彼此獨立或保持恆定的其他粒子光學參數,這些參數表徵粒子光學成像。舉例來說,該附加的粒子光學組件可為附加的靜電或磁場透鏡,或者可為不同的粒子光學組件或粒子光學組件之配置。
根據一個具體實施例,具有多孔徑板和多偏轉器陣列的多束產生器允許在中間影像平面中改變個體粒子束的間距而不改變NA。
根據一個具體實施例,一種具有多孔徑板並且在其下游配置有電子光學透鏡(反電極)的多束產生器允許在物平面中改變數值孔徑而不同時改變物平面中的間距。在此,可通過可選的附加微透鏡陣列來實現附加的獨立焦距改變。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後者涉及一種用於操作多粒子束系統的方法,
其中該粒子光學系統包括多個粒子光學組件,該等組件包括用於從一個粒子束產生多個個體粒子束的一多束產生器,並且基本上該個體粒子束或該等多個個體粒子束通過該等組件,以及
其中該等粒子光學組件對該個體粒子束或該等多個個體粒子束的影響可調節,以及
其中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  定義該系統的一第一工作點; -  在該系統的該第一工作點上設定該等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W11…Wn1),以使具有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之一第一平面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一第二平面, 其中,當將該等設定套用至該第一工作點時,該粒子光學成像可通過多個n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光學參數p (p11…pn1)來表徵,尤其是完全表徵,其中 ●   p11表示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 ●   p21表示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以及 ●   p31表示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以及 其中當在該第一工作點上設定效果(W11…Wn1)時,以下參數的值會更改: ●   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11,以及 ●   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即p31,以及 其中,當在該第一工作點上設定效果(W11…Wn1)時,該剩餘參數p之值大體上保持恆定,因此以下參數p也大體上保持恆定: ●   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21。
在上面使用的表示法中,該第二索引始終與該工作點相關,而每一參數的該第一索引根據參數的數量連續編號。
該等帶電粒子可為例如電子、正電子、介子或離子或其他帶電粒子。較佳是,該等帶電粒子是例如使用熱場發射源(TFE)產生的電子。不過,也可使用其他粒子來源。
由該個體粒子源的多個影像表示(多影像)產生的該虛擬粒子源位於該第一平面中。該第二平面是該物平面,該等虛擬粒子源依次成像其中。
設定效果時,粒子光學參數p會更改或保持恆定。至少在設定程序結束時,已改變的該等粒子光學參數p因此具有與該設定程序開始時不同之值。因此至少在設定程序結束時,保持恆定的該等粒子光學參數p具有大體上與該設定程序開始時相同之值。
該粒子光學成像通過n個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光學參數p已表徵化,尤其是完全表徵化。因此,所有相關粒子光學參數都已表徵化。也可能有其他無關的參數。如果完成該粒子光學成像的表徵化,則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光學參數的數量n描述實現所要表徵化所需的參數p之最小數量。如果存在m≥n的更多粒子光學參數m,則這些m參數必須至少部分相互依賴。為了在多n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光學參數p的情況下將系統設定為某個值,該多粒子束系統的粒子光學組件因此必須具有n個效果,每個效果彼此獨立設定。
當該粒子光學成像通過三個相互獨立可調式參數p而足夠好地表徵化時,就會出現一種特殊情況,其也包括在本發明上述最一般具體實施例變型中。儘管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存在其他參數,但其並不重要,因此在表徵範圍內也不會進一步考慮。然後,這三個參數的類型已經確定。這關於以下參數: -  p11,表示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 -  p21,表示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以及 -  p31,表示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保持恆定的相互獨立可調式參數p之數量比系統中可用粒子光學組件的所有效果Wij之數量少至少一個。該等粒子光學效果是透鏡及/或偏轉器的調整選項。尤其是,應從機械參數或與系統的工作點設定有關之參數中限定粒子光學參數p。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通過在多束產生器上設定效果來大體上改變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間之間距,及/或通過與該多束產生器不同的粒子光學組件上設定效果,特別是通過在場透鏡上設定效果,來大體上設定該第二平面中的焦點。通常,在根據先前技術的常規多粒子束系統中,借助於多束產生器(除了其產生個體粒子束的功能之外)來設定第二平面中該粒子光學成像的焦點。根據本發明,該第一平面中該個體粒子束的間距借助於該多束產生器來改變。因此,除了該等個體粒子束的間距會發生變化,使用採用該多束產生器聚焦設定功能的不同粒子光學組件還可在該第一平面中設定焦點(選擇性可再次設定)。前述場透鏡代表用於該聚焦設定的簡單粒子光學組件。作為對此的替代方案,為此可使用物鏡或任何其他粒子光學組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透鏡陣列。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透鏡陣列包括多孔徑板和電子光學透鏡(反電極),其在該等個體粒子束的該粒子束路徑方向上佈置在該多孔徑板之下游。在此,該多孔徑板較佳為接地電位;但是,也可將不同的電位供應給該多孔徑板。再者,該電子光學透鏡最好處於高壓電位,例如10kV至20kV之間的電位。通過在該多束產生器上設定變化,然後基本上可通過在該電子光學透鏡上設定效果來實現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距變化。舉例來說,供應的高壓電位可在處理中改變。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透鏡陣列還包括具有多個開口的一微透鏡陣列,其在粒子束路徑方向上配置於該多孔徑板上游。此微透鏡陣列的電位最好為幾百伏特,例如約為100伏特、200伏特、300伏特或400伏特。通過在該多束產生器上設定變化,然後基本上可通過在該微透鏡陣列上設定效果來實現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距變化。在此,也不一定要對電子光學透鏡(反電極)起作用;然而,這可另外實現。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孔徑板以及相對於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束路徑配置在其下游之一多偏轉器陣列。通過在該多束產生器上設定變化,然後基本上可通過在該多偏轉器陣列上設定效果來實現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距變化。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該第二平面(物平面)中的數值孔徑在該方法領域內最佳化。數值孔徑的這種最佳化可為直接或間接。因此,為此沒有必要實際確定或測量數值孔徑。取而代之,也可測量原則上與數值孔徑有關的不同變量。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用於將該第二平面(物平面)中的數值孔徑改變至少10%,較佳改變至少15%。在此,百分比變化與該第二平面中數值孔徑能夠設定的可能值有關。這兩個值可能分配給系統的不同工作點。但是,這兩個值也可描述固定工作點處數值孔徑的變化。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該粒子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已最佳化。該解析度可通過測量確定,因此特別容易最佳化。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已遞迴設定該第一工作點上的效果。因此,逐漸接近所需的設定。對於該多束系統的操作而言,較佳為遞迴方法,因為粒子光學組件的單一效果設定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單一參數p以上產生影響。因此,這是由於多粒子束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所引起。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在粒子光學系統上未改變機械可調式參數k;及/或既不改變多束產生器的多孔徑板內的孔直徑,也不改變其相對於彼此的間距;及/或未對該多束產生器或其組件之一進行結構改造,也未全部或部分替換,位置也不移位;及/或該第二平面以及該物體的位置保持不變。在此,根據本發明方法的優勢特別明顯:僅通過該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設定就可實現數值孔徑的變化,同時保持該第二平面(物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的束間距恆定。因此,根據本發明的方法非常有效、快速且精確地操作。
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具體實施例,工作點由以下參數中的至少一個定義:束電流強度、著陸能量、物體的位置、該個體粒子束源的直徑。在此,該虛擬粒子源的直徑受該個體粒子束源的直徑影響。該束電流強度的變化會影響掃描物體時的解析度和產量。該著陸能量的變化會影響到物體的穿透深度。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設定該等效果分別包括電壓及/或電流的設定。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變型,該等參數p描述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的粒子光學特性,特別是在該第一平面中該個體粒子束的該束間距、在該第二平面中該個體粒子束的該束間距、該第二平面(物平面、聚焦平面)的相對位置、入射在該第二平面上時該個體粒子束的遠心及/或入射在該第二平面上時該個體粒子束的旋轉。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該第一平面是中間影像平面及/或該第二平面是物平面(樣品平面)。該虛擬粒子源位於該中間影像平面中。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透鏡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實際中間影像。另外,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偏轉器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虛擬中間影像。在兩情況下,該虛擬粒子源位於該第一平面中。因此,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可用於從結構觀點來看非常不同的多粒子束系統中,因此具有非常靈活的優點。
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較佳具體實施例,該方法更進一步包括以下: -  定義該系統的一第二工作點; -  在該系統的該第二工作點上設定該等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W12…Wn2),以使具有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之該第一平面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該第二平面, 其中,當套用該第二工作點的該等設定時,該粒子光學成像再次由該n粒子光學參數p (p12 ... pn2)表徵化,並且其中 ●   p12表示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 ●   p22表示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以及 ●   p32表示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 其中,當在該第二工作點上套用該等設定時,以下參數之值與其在系統內該第一工作點上之值相比已更改: ●   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12≠p11,以及 ●   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即p32≠p31,以及 其中,當在該第二工作點上套用該等設定時,該剩餘參數p之值與該系統在該第一工作點上之值相比保持基本恆定,因此,以下參數p也保持基本恆定: ●   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22=p21。
因此,原則上以與在該第一工作點上設定該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完全相似之方式,來實現在該第二工作點上設定該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因此,還可定義第三工作點、第四工作點、第五工作點和其他工作點,並在這些工作點上設定效果。較佳是,以遞迴方式設定在該第二工作點上、在該第三工作點上、在該第四工作點上、在該第五工作點上及/或一或多個其他工作點上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該方法全部或部分多次執行。尤其是,這可涉及多個工作點的設定;然而,這也可涉及一設定程序的遞迴具體實施例。此外,如果發現的設定由於任何原因而未產生期望結果,則可重複設定。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針對一或多個工作點的確定效果,尤其是電流及/或電壓,都儲存在一查找表中。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已經預先將該第一工作點的效果輸入到此查找表中,因為從光學設計中已經知道這些值。但是,可能必須確定在該第一工作點的效果,並且還必須設定(最佳)效果。將一或多個工作點的效果值儲存在該查找表中之優勢在於,該多粒子束系統可在不同的工作點上以最佳方式非常快速地運行。因此,工作點的每次更改都不需要重新設定整個系統或針對解析度進行重新最佳化。因此,根據本發明的該方法用於在多個工作點上調節多粒子束系統。然後,選擇一個工作點可在隨後測量中立即開始測量過程,並預先確定和儲存效果的最佳設定。
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態樣,後者涉及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具有用於執行根據上述具體實施例任一者的方法之程式碼。在此情況下,該程式碼可細分為一或多個部分代碼。舉例來說,可在一程式部分中單獨提供用於控制該多粒子束系統的代碼,而另一個程式部分包括用於在上述調整範圍內操作該多粒子束系統之常式。
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態樣,後者涉及一種多粒子束系統,特別是用於執行結合本發明第一態樣所描述之方法,該多粒子束系統包括以下: -  一第一多束粒子光學單元,其具有粒子光學組件,該單元包括用於從一粒子束產生多個個體粒子束的一多束產生器,並且該單元設置成將該個體粒子束引導到一物體上;以及 -  一控制器;
其中該控制器設置成在一第一工作點的該等個體粒子束上,設定該第一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的該等粒子光學組件之效果,如此讓具有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之一第一平面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二平面與該物體的平面重合;以及
其中該控制器另設置成改變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保持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恆定,並且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改變該數值孔徑。
再者,該控制器同樣可使表徵該粒子光學成像的所有剩餘粒子光學參數p保持恆定,並且該控制器可相應設定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從而實現該目標。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改變該數值孔徑較佳是最佳化數值孔徑。
關於該粒子光學組件的定義,相應適用已結合根據本發明方法解釋的內容。
另關於剩餘的定義以及術語,相應適用已結合根據本發明方法解釋的內容。
該多粒子束系統的控制以電腦實現的方式進行。尤其是,該控制器可設置成執行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方法。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變體,該多粒子束系統的該控制器設置成通過在多束產生器上設定效果來大體上設定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間之間距變化,及/或該控制器設置成通過與該多束產生器不同的粒子光學組件上設定效果,特別是通過在場透鏡上設定效果,來大體上設定該第二平面中的焦點。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透鏡陣列。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透鏡陣列包括多孔徑板和電子光學透鏡(反電極),其在該等個體粒子束的該粒子束路徑方向上佈置在該多孔徑板之下游。在此,該多孔徑板較佳為接地電位;但是,也可將不同的電位供應給該多孔徑板。再者,該電子光學透鏡最好處於高壓電位,例如10kV至20kV之間的電位。通過在該多束產生器上設定變化,然後基本上可通過藉由該控制器在該電子光學透鏡上設定效果來實現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距變化。供應的高壓電位可在處理中改變。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透鏡陣列還包括具有多個開口的一微透鏡陣列,其在粒子束路徑方向上配置於該多孔徑板上游。此微透鏡陣列的電位最好為幾百伏特,例如約為100伏特、200伏特、300伏特或400伏特。通過在該多束產生器上設定變化,然後基本上可通過藉由該控制器在該微透鏡陣列上設定效果來實現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距變化。在此,也不一定要對電子光學透鏡(反電極)起作用;然而,這可另外實現。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孔徑板以及相對於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束路徑配置在其下游之一多偏轉器陣列。通過在該多束產生器上設定變化,然後基本上可通過藉由該控制器在該多偏轉器陣列上設定效果來實現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距變化。
通過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可在該第二平面(物平面)中將NA變化設定為≥10%,較佳≥15%。在此,百分比變化與該第二平面中數值孔徑能夠設定的可能值有關。這兩個值可能分配給系統的不同工作點。但是,這兩個值也可描述固定工作點處數值孔徑的可能變化。
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相對於該多粒子束系統的剩餘粒子光學組件,在空間上具有固定配置。物體在光軸方向上的位置,即物體表面與物鏡之間的工作距離,也沒有機械變化。因此,針對借助該控制器來設定效果,不必以任何方式移動該多束產生器或該多粒子束系統的任何其他粒子光學組件或該物體。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透鏡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實際中間影像。另外,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偏轉器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虛擬中間影像。在這兩種情況下同樣適用的是,屬於真實粒子源中多個影像的虛擬粒子源位於該中間影像平面中。如此,該多粒子束系統可彈性實現。
根據進一步具體實施例,該多粒子束系統的控制器另設置成最佳化該粒子光學成像的解析度。為此,該系統尤其可配備有反饋迴路,其中針對不同的效果設定確定所獲得的成像解析度,並且將其回報給控制器。如果該解析度值在這樣的遞迴處理中收斂,則極限值通常是最佳化的解析度。
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粒子束系統還具有內含一查找表的記憶體,其中可儲存或已儲存一或多個工作點的粒子光學組件之效果,特別是電流及/或電壓。因此,可能已提供值給查找表;然而,該查找表也可僅設定以便後續供給值。特別地,這些可藉助於根據依照本發明第一態樣的本發明方法來確定。關於工作點,相應適用已結合本發明第一態樣解釋的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該多粒子束系統更具有一輸入單元,來從該查找表選擇一工作點。在此,較佳是在針對多個工作點調整該多粒子束系統之後,從該查找表中選擇一個工作點,用於借助該多粒子束系統進行隨後的實際記錄或測量。然後,對於此工作點,該粒子光學組件的所有效果都是已知的,例如,為了使該多粒子束系統以最佳解析度運行,需要這些效果。因此,在對物體的掃描有不同要求的情況下,輸入單元的提供允許借助該多粒子束系統進行非常靈活的工作。
自然地,該多粒子束系統還可配備有第二多束粒子光學單元,該單元例如使得能夠以空間解析的方式,相應偵測從物體釋放的第二電子。關於合適光學單元的細節,可在例如前述WO 2005/024 881 A2中找到。
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具有多透鏡陣列,其中在該粒子束方向上該多束產生器的下游配置有一場透鏡系統,該場透鏡系統具有至少四個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透鏡。
根據本發明的替代具體實施例,該多束產生器具有多偏轉器陣列,其中在該粒子束方向上該多束產生器的下游配置有一場透鏡系統,該場透鏡系統具有至少三個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透鏡。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態樣,後者涉及如結合本發明第三態樣所描述使用多粒子束系統,用於最佳化工作點上該多粒子束系統的數值孔徑及/或解析度。根據本發明的該多粒子束系統允許在工作點上設定該多粒子束系統的數值孔徑及/或解析度之事實,是所描述的該多粒子束系統之實質強度。這樣可對物體進行最佳記錄。
本發明的各種具體實施例可全部或部分地彼此組合,只要結果不出現技術上的矛盾即可。
圖1是採用多粒子束的多束粒子顯微鏡1形式之粒子束系統1的示意圖。粒子束系統1產生多粒子束,撞擊在要試驗的物體上,以便在此產生相互作用產物,例如第二電子,這些產物從該物體發出並接著被偵測到。粒子束系統1為一種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其使用多個主要粒子束3入射到多個位置5上物體7之表面,並且在此產生多個彼此隔開的電子束點。要試驗的物體7可為任意類型,例如半導體晶圓或生物樣品,以及包括小型化元件的配置等等。物體7的該表面配置在一物鏡系統100的物鏡102之第一平面101 (物平面)內。
圖1內的放大摘錄I1 顯示物平面101的平面圖,具有形成於第一平面101內的入射位置5之一般矩形場103。在圖1內,入射位置的數量為25,形成成一5x5場103。為了簡化圖式,所以選擇入射位置數25。在實踐中,可選擇明顯更大的束數量以及入射位置數量,例如20×30、100×100等。
在例示的具體實施例中,入射位置5的場103大體上為一般矩形場,在相鄰入射位置之間具有恆定間距P1 。間距P1 的示範值為1微米、10微米以及40微米。不過,場103也可具有其他對稱性,像是例如六角對稱。
在第一平面101內形成的粒子束點直徑並不大,該直徑的示範值為1奈米、5奈米、10奈米、100奈米以及200奈米。利用物鏡系統100執行用於塑形粒子束點5的粒子束3之聚焦。
該等主要粒子撞擊該物體而產生相互作用產物,例如第二電子、背散射電子或因為其他因素而經歷逆向運動的主要粒子,其從物體7的表面或從第一平面101發出。從物體7表面冒出的該等相互作用產物由物鏡102形成第二粒子束9。粒子束系統1提供一粒子束路徑11,以便將多個第二粒子束9供應至偵測器系統200。偵測器系統200包括一粒子光學單元,其具有一投影透鏡205,用於將第二粒子束9引導至一粒子多偵測器209上。
圖1內的摘錄I2 顯示平面211的平面圖,其中定位粒子多偵測器209的個別偵測區,其上第二粒子束9入射至位置213上。入射位置213位於一場217內,彼此之間具有一常規間距P2 。間距P2 的示範值為10微米、100微米以及200微米。
粒子束產生設備300內產生主要粒子束3,該設備包括至少一個粒子來源301 (例如一電子來源)、至少一個準直透鏡303、一多孔徑配置305以及一個場透鏡307,或由許多場透鏡構成的一場透鏡系統。粒子來源301產生一發散粒子束309,其利用準直透鏡303準直或大體上準直,以便塑形粒子束311照射多孔徑配置305。
圖1內的摘錄I3 顯示多孔徑配置305的平面圖。多孔徑配置305包含一多孔徑平板313,其內形成複數個開口或孔徑315。開口315的中點317配置在一場319內,其成像至物平面101內粒子束點5所形成的場103。孔徑315的中點317間之間距P3 可具有5微米、100微米和200微米的示範值。孔徑315的直徑D小於該等孔徑中點間之間距P3 ,該直徑D的示範值為0.2 x P3 、0.4 x P3 和0.8 x P3
照明粒子束311的粒子通過孔徑315,並形成粒子束3。平板313會捕捉撞擊在平板313上的照明粒子束311之粒子,因此不會用於形成粒子束3。
由於所施加的靜電場,多孔徑配置305將粒子束3聚焦,如此在平面325內形成粒子束焦點323。另外,粒子束焦點323可為虛擬的。粒子束焦點323的直徑可為例如10奈米、100奈米以及1微米。
場透鏡307和物鏡102將用於讓平面325 (其中形成焦點323)成像的第一成像粒子光學單元配置於第一平面101上,如此在此形成入射位置5的一場103或粒子束點。若物體7的表面配置在該第一平面內,該等粒子束點據此形成於該物體表面上。
物鏡102和投影透鏡配置205提供一第二成像粒子光學單元,用於將第一平面101成像至偵測平面211上。如此,物鏡102是一個同時屬於該第一以及該第二粒子光學單元零件的透鏡,而場透鏡307只屬於該第一粒子光學單元,並且投影透鏡205只屬於該第二粒子光學單元。
粒子束開關400提供於多孔徑配置305與物鏡系統100之間該第一粒子光學單元之該光束路徑內。粒子束開關400也是物鏡系統100與偵測器系統200之間該粒子束路徑內該第二光學單元之零件。
從國際專利申請案WO 2005/024881、WO 2007/028595、WO 2007/028596、WO 2011/124352和WO 2007/060017當中,以及具有申請編號DE 10 2013 026 113.4和DE 10 2013 014 976.2的德國專利申請案當中,可獲得本文內所使用有關這種多粒子束系統及所使用組件的進一步資訊,例如粒子來源、多孔徑平板以及透鏡,這些申請案的完整揭露事項都在此併入當成本申請案的參考。
該多粒子束系統更進一步具有一電腦系統10,其設置成控制該多粒子束系統的該等個別粒子光學組件,以及用於評估與分析多偵測器209所獲得的該等信號。在這種情況下,電腦系統10可由多個單獨的電腦或組件構成。
圖2以示意圖顯示具有不同多束產生器的兩多粒子束系統。在此,圖2a顯示一個具有多束產生器350的系統,該產生器具有由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組成的多透鏡陣列。相反地,依照圖2b的系統包括一多束產生器360,該產生器具有一多孔徑板361和一多偏轉器陣列362。
最初,在兩種情況下,粒子的該粒子束路徑都相似:例如電子的粒子從粒子束源301 (所謂的尖端)出來。在此,從圖2 (以及隨後的圖3至圖6)中的粒子源301開始,該系統的該光軸以垂直方式從上到下延伸。從粒子束源301出來的粒子穿過聚光透鏡系統303,然後以基本平行的粒子束形式到達多束產生器350 (圖2a),或者以稍微發散或收斂的粒子束形式到達多束產生器360 (圖2b顯示發散的情況)。因此,在多束產生器350、360中產生該個體粒子束。該產生機制並不同,具體取決於所採用的多束產生器類型350、360。
在包括由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組成的多透鏡陣列之多束產生器350中,穿過多孔徑板351時形成的個體粒子束3已聚焦並稍微拉開。為此,在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之間施加電壓差。在此過程中,從粒子束傳播方向看過去,該個體粒子束在平面E1上聚焦在焦點323上,該平面配置在多孔徑板350的下游(背離粒子束源301的一側),並且焦點323的真實中間影像出現在平面E1中。在此,焦點323形成真實粒子束源301的多個影像。底下,這些影像可認為是虛擬粒子束源323。正是通過拉開個體粒子束3的功能,多束產生器350才能改變平面E1中該個體粒子束的束間距,或者換句話說,可改變焦點323之間的間距。
底下,具有焦點323的第一平面E1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第二平面E2,該第二平面在此由樣品7的表面形成。除了具有三個可相互獨立調節的透鏡、粒子束開關400和物鏡102的場透鏡系統307之外,在平面E1和E2之間的該粒子束路徑上還設有一個額外場透鏡370。
圖2b中所示的系統在多束產生器360中具有多偏轉器陣列,用於產生多個發散的個體粒子束3。如果在粒子束源301的方向上回溯個體粒子束3,則這些粒子束的原點似乎位於一影像平面E1中的焦點323處,從多孔徑板360觀看,該平面位於粒子束源301的側面。因此,這種情況被稱為具有虛擬焦點323和虛擬中間影像平面E1。像在圖2a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中一樣,焦點323可視為虛擬粒子源以及真實粒子束源301的影像。在根據圖2b的該具體實施例變型中,也通過粒子光學成像將虛擬粒子源323成像到平面E2上,在該平面上應放置物體7的表面。在此,除了場透鏡系統307之外,在個體粒子束3的粒子束路徑中還設置有額外的場透鏡370。在圖2b的具體實施例中,在多偏轉器陣列中設定該個體偏轉器的偏轉強度允許在平面E1中改變該個體粒子束的束間距,或者換句話說,使焦點323之間的間距改變。
該多束產生器也可具有多透鏡陣列和多偏轉器陣列(未例示)的組合。真實的焦點323也可藉助於多偏轉器陣列來形成,例如借助於該主要個體粒子束以收聚方式撞擊多束產生器360。然而,重要的是多束產生器350、360允許改變個體粒子束3的焦點323之間距。
在圖2a和2b所示的兩種情況下,物平面E2中的數值孔徑可調節。在此,中間影像平面E1中的焦點323間之間距基本上借助於多束產生器350、360來設定。在圖2a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中,通過適當改變靜電透鏡的透鏡效果來設定焦點323的間距,該效果是由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通過改變多孔徑板351與反電極352之間的電位差所形成。在圖2b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中,通過多偏轉器陣列362對偏轉的適當改變,來實現設定焦點323之間的間距。同時,以這樣一種方式設定該系統中的至少一個粒子光學組件,使得在物平面E2內該粒子束間距,即Pitch2,沒有變化。
在顯示的範例中,額外場透鏡370主要用於將焦點設定或保持在物平面E2中。原則上,改變焦點323的間距還伴隨著在真實或虛擬中間影像平面E1中的位移。然而,與所獲得焦點323的間距變化相比,真實或虛擬中間影像平面E1沿著光軸的這種位移很小。該自由度確保中間影像平面E1成像到物平面E2中同時保持焦點在物平面中的方向(旋轉)、焦點在物平面中的間距(Pitch2),以及入射在物平面E2中的個體粒子束3、3a之遠心條件通過額外場透鏡370獲得。在此,額外場透鏡370在該粒子束路徑上的位置不是固定地規定的。
對於本發明至關重要的是,通過改變由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所組成透鏡的透鏡效果,可在中間影像平面E1中改變數值孔徑和間距的乘積。這是可能的,因為否則傳統近軸近似不適用於此系統的效果,該系統由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製成。
圖3例示來自圖2a的該系統中兩不同設定數值孔徑的情況下該等粒子束之粒子束路徑。在顯示的範例中,這兩個不同的數值孔徑出現在數值孔徑設定過程的開始和結束時。另外,可使用圖3a和3b所示的範例,在系統的兩個不同工作點找到最佳設定數值孔徑。
多束產生器350具有由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組成的多透鏡陣列。圖3a例示在設定過程開始時個體粒子束3的粒子束路徑;圖3b中的範例顯示設定過程結束時的例示系統。例示在設定過程結束時個體粒子束3a的粒子束路徑,這些路徑用點劃線繪製。在設定過程結束時,應以在粒子光學成像範圍內獲得最佳解析度的方式設定數值孔徑。在此,為了最佳設定,使物體上個體粒子束3a的焦距最小。不過精通技術人士知道,許多用於決定解析度的過程。例如可藉助具有已定義尖銳邊緣的測試樣品來進行加工。在粒子光學影像中,此邊緣不再顯得十分清晰,而是由於該個體粒子束的有限焦距而模糊,由此可得出有關該個體粒子束焦距的結論。多粒子束系統可實現的解析度基本上由該個體粒子束的焦距定義。
在圖3b中,可識別如下:現在,在平面E1中所產生粒子束源301的影像323a與圖3a中的影像相比,位於更遠的位置。這裡,虛擬粒子源323a由星號標識,並且例示在該系統設定過程開始時其相對於粒子束焦點323的位移位置。設定由額外場透鏡370和三透鏡場透鏡系統307組成之系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該系統總共具有四個透鏡),使得個體粒子束3a入射到平面E2或物平面中同時保持遠心狀態(圖3b例示個體粒子束3a的遠心入射),儘管具有更大的數值孔徑(從物鏡102和平面E2之間的個體粒子束3a之擴展束錐可識別)。束錐的這種擴展對應於數值孔徑的變化,該變化在圖中由雙箭頭和NAV標籤表示。然而,平面E2中個體粒子束3、3a之間的束間距保持不變(Pitch2保持恆定)。更進一步,個體粒子束3、3a圍繞平面E2中光軸的定向和個體粒子束3、3a在平面E2中的聚焦可選擇性保持不變。
再者,未明確提及,表徵粒子光學成像,特別是完全表徵的所有其他粒子光學參數p也可保持恆定。因此,在那種情況下,所有改變的是第一平面E1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該束間距和相對於第二平面E2的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的數值孔徑,以及可選地取決於其之變量。
除了對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設定外,圖3中的系統未進行任何進一步改變。因此,可僅通過設定該等效果或激勵,來引起數值孔徑的變化。特別是,不需要結構上的修改;尤其是,不需要對該多束產生器或其任何組件進行結構上的修改、移動或甚至更換。
圖4例示來自圖2b的該系統中兩不同工作點上該等粒子束之粒子束路徑,每一都具有一最終設定數值孔徑。在此,與多孔徑板361結合的多偏轉器陣列362用來當成多束產生器360。第一工作點處的該粒子束路徑用實線表示(個體粒子束3);在第二工作點處的該粒子束路徑再次用點劃線示出(個體粒子束3a)。
在本發明的此具體實施例變型中,虛擬中間影像平面E1中該個體粒子束的間距也通過由多偏轉器陣列362所獲得偏轉之變化而變化(Pitch1已變化)。第二工作點的焦點323a由星號表示。焦點323a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在樣品7的表面上或平面E2上。設定由額外場透鏡370和兩透鏡場透鏡系統307組成之系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該系統總共具有三個透鏡),使得個體粒子束3a入射到平面E2或物平面中同時保持遠心狀態(圖4b例示個體粒子束3a的遠心入射),儘管具有更大的數值孔徑。在此,個體粒子束3、3a之間的束間距保持不變(Pitch2保持恆定)。在這裡,與第一工作點相比,撞擊樣品7的粒子束錐也擴大了。因此,數字孔徑也因此改變,如雙向箭頭或附圖中的標籤NAV所示。更進一步,個體粒子束3、3a圍繞平面E2中光軸的定向和個體粒子束3、3a在平面E2中的聚焦可選擇性再次保持不變。
在圖4的系統中更改了工作點設定。在此,例如,工作點可由束電流強度、著陸能量、物體位置(改變載物台位置的結果)及/或使用的個體粒子束(尖端)所定義。原則上,也可設想到其他定義,並且對於精通技術人士而言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除了工作點的設定之外,為了設定數值孔徑,除了效果設定之外,在粒子光學組件上沒有進一步改變。因此,在不同工作點上也可僅通過設定該等效果或激勵,來引起數值孔徑的變化。不需要結構上的修改;尤其是,不需要對該多束產生器或其任何組件進行結構上的修改、移動或甚至更換。
圖5和圖6再次分別顯示圖3和圖4的多粒子束系統,與一粒子多偵測器209精確結合。從樣品7出來的第二電子通過束開關400,在粒子多偵測器209的方向上以空間解析的方式偏轉。在該過程中,在穿過投影透鏡系統205之後並且在通過孔徑光闌210之後,第二粒子束9入射在粒子多偵測器209上。應注意,這是非常示意的圖。關於細節,參考開始時引用的文件。
在圖5和圖6的虛線圓圈中,還以放大圖的形式顯示多粒子束系統中粒子束路徑的摘錄,這再次闡明粒子束錐的擴展所引起之數值孔徑變化。因此,數值孔徑改變;這由標記為NAV的雙向箭頭指示。然而,粒子束3和3a在樣品7上的入射點於該過程中保持不變。Pitch2未改變。
下面描述本發明的其他具體實施例,並且特別是提供關於如何根據本發明可改變Helmholtz-Lagrange不變量HLI的解釋。
本發明目的在於改變該個體粒子束的數值孔徑(NA),而不由此改變該個體粒子束在物平面中的束間距。數值孔徑的選擇性增加具有在處理中實現個體粒子束的照明點在樣品上點尺寸較小之理想效果,因此,如果成像光學單元中的像差不要變得太大,則可提高成像期間的解析度。因此,改變數值孔徑,特別是增加數值孔徑,尤其對於具有改進的校正,例如具有減小的粒子束色散或減小的球像差之粒子束系統是有利的。
與個體粒子束系統不同,在晶格配置中具有多個個體粒子束的多束系統中,不能簡單改變個體光束的數值孔徑或間距。多個個體粒子束的束間距或晶格配置之間距通過多孔徑板固定。該多孔徑板在中間影像平面中產生多個束焦點,例如在一個方向上具有一個體粒子束的間距P1和數值孔徑NA1之N個焦點。如果配置在多孔徑板下游的成像系統具有成像比例M1,則影像平面中的數值孔徑為NA2 = NA1/M1 x
Figure 02_image009
,並且樣品上的間距P2為P2 = M1 * P1。因此,間距和NA彼此耦合並且不能彼此獨立改變。因此,在多束顯微鏡的情況下會出現NA變化的問題,該顯微鏡通過一個公共光學單元將多個體粒子束成像。則NA變化必然總是導致該束間距變化,這並非所望。因此,傳統多束顯微鏡不允許在未改變間距的情況下改變數值孔徑。
在指定區域上分配盡可能多的粒子束是有利的。然而,該偵測路徑必須分開相關的第二粒子束,特別是在考慮該第二電子(SE)的能譜時。這產生最小的間距。該最小間距取決於成像光學單元的性能(像差)、樣品(SE的能譜)和要成像的對比度(SE的能譜濾波)。有些關鍵樣品需要較大的間距,而回火溫度較高的樣品可以用較小的間距進行加工。在此,可針對樣品調整的靈活性也是有利的,並且本發明的示範具體實施例使得可以彼此獨立設定晶格配置的間距和該個體粒子束的數值孔徑。下面考慮讓間距保持恆定的特殊情況。在等效具體實施例中,數值孔徑保持恆定並且間距被改變。在另一等效具體實施例中,數值孔徑和間距彼此獨立改變;例如,兩者都增加或減少。
以下是對U1 = U2的描述,這就是為什麼在下面省去因子
Figure 02_image009
的原因。U1不等於U2的擴展在精通技術人士的掌握範圍內,而無需創造性的步驟。
除了多孔徑板之外,還有成像系統,該系統將多粒子束焦點成像到放置該物體的影像平面中。該成像系統由連續配置的電子光學成像組件組成,並形成一個保守系統,其亥姆霍茲-拉格朗日不變量(Helmholtz-Lagrange invariant) HLI = NA1 x N x P1 x
Figure 02_image013
作為守恆量。所謂保守成像系統的一個特徵是HLI保持不變;即在不改變電壓的情況下,由於改變成像比例而導致樣品上數值孔徑改變也總是改變多個個體粒子束之間距。
因此,在不改變間距且不改變電壓比U1/U2的情況下更改NA,將要求HLI1更改為HLI2。
用於改變HLI1的一種解決方案在於例如通過更換,來提供具有不同間距的多孔徑板。本發明的目的為例如在不改變間距並且不更換多孔徑板之下提供一種NA變化。
根據本發明,該目的通過新穎的多孔徑板或新穎的多孔徑板配置(新穎的多束產生器)與根據本發明設置的下游電子束光學單元之創造性組合來實現。
根據一個具體實施例,具有偏轉器陣列的多孔徑板能夠改變光束間距而不改變NA。偏轉器在不改變NA1的情況下設定間距P3。這產生HLI3 = P3 x N x NA1。由於根據本發明設置的下游電子束光學單元,成像比例從M1變為M2 = P2/P3,從而在樣品上設定間距P2 (所需常數),並且在此過程中,同時設定改變的NA3 = NA1/M2,其中NA3 = HLI3 / (N x P3)。
根據一個具體實施例,多孔徑板通過具有可變NA的束成形,使得能夠在不改變間距的情況下改變NA。
在一種組態中,多孔徑板通過配置在多孔徑板下游的電子光學透鏡,實現NA改變而間距不變。配置在多孔徑板下游的透鏡同時導致數值孔徑改變,例如數值孔徑增加到NA6,以及對準改變,例如間距增加到P6,使得產生HLI6 = P6 x N x NA6,其中HLI6不等於HLI1。隨後的電子光學成像系統用於設置成像比例M6,以便在圖像平面中出現P2 = P6 x M6的間距,並獲得相應的修正孔徑NA7 = NA6 / M6。
圖7示意性例示當個體粒子束3穿過具有多孔徑板351和具有電子透鏡352作為反電極的多透鏡陣列時之粒子束路徑,圖8示意性例示在更改圖7中多透鏡陣列設定的情況下,該中間影像平面E1內間距之變化。根據此示範具體實施例,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變組合透鏡的致動,將間距從P1改變(增加)為P6。該間距和數值孔徑沿相同方向變化;如果間距增加,則數值孔徑也會增加。根據所示範例,多孔徑板351可處於例如接地電位,以及具有幾kV的高壓,例如10 kV至20 kV之間的電壓,例如大約13 kV、14 kV、15 kV、16 kV或17 kV可施加於電子透鏡352。如果增加該高壓,則微透鏡351的折射率和微透鏡352的折射率都增加;結果,微透鏡351的焦距縮短(NA增加),並且間距P1借助於微透鏡352增加到間距P6。負微鏡頭352再次略微增加焦距,並且在中間影像平面E1中存在輕微偏移;但是,從P1到P6的間距變化是主要的。結果,Helmholtz-Lagrange不變量增加。
在一種組態中,多孔徑板351借助於由微光學單元中多個微透鏡353所改變的額外獨立焦距變化來改變NA而間距不變。圖 9示意性例示穿過一多透鏡陣列含一額外微透鏡陣列353時個體粒子束的粒子束路徑。為此,除了多孔徑板351和電子光學透鏡352之外,在微光學單元中還配置有微透鏡陣列353。隨著焦距的變化獲得NA5。例如,使用具有電壓HV5的微透鏡352,將中間影像平面E1的間距設定為P5,得到HLI5 = P5×N×NA5;焦距的變化同時伴隨著焦點位置的變化。舉例來說,在多孔徑板351和反電極352的組合透鏡之設計相同的情況下,微透鏡陣列353的額外微透鏡縮短該個體粒子束3之焦距;因此,這將導致獨立的間距和NA變化。間距P2 = M1×P1,期望的常數,通過根據本發明設置的下游電子束光學單元之可變電子光學透鏡,通過適當的焦點重聚焦來設置,其中,獲得相應修改孔徑NA4 = NA5/M1。
在圖9所示的具體實施例變型中,額外或另外,也可能的是,通過在微透鏡陣列353處設定效果,基本上設定個體粒子束3在第一平面E1中的間距變化。因此,可將例如幾百伏的電壓施加到微透鏡陣列353,例如大約100 V、200 V或300 V。這些電壓變化改變透鏡效果,並且還改變中間影像平面E1內的間距設定。即使在微光學設備中通常不使用高電壓,也可在中間影像平面E1中獲得所需的焦距變化和間距變化,因為儘管施加低電壓給電子光學透鏡,但其折射率卻相對較高。舉例來說,例如在專利案號為10 2020 107 738.6的德國專利申請案中所公開,由四極透鏡序列表示實現的選項;在此通過引用將德國專利申請案10 2020 107 738.6的公開內容完整併入本專利申請案中。在此也可有其他實現。
等效地,所提出的裝置還可在數值孔徑保持不變的同時改變間距P。本發明的特徵是從第一數值孔徑NA1到第二數值孔徑NA2的第二變化,同時第一間距P1到第二間距P2的第一變化,其中間距P2/P1的第一變化之第一比率來自數值孔徑NA1/NA2的第二變化之顛倒第二比率,從佈置在多孔徑板下游投影系統的成像比例M之變化大於該影像平面中該第二電壓的根與位於該多孔徑板下游場平面中第一電壓的根之比率:
相反,在成像比例M的簡單變化情況下,第二變化是利用影像平面中第二電壓的根與位於多孔徑板下游場平面中第一電壓的根之比來精確實現,因為以下情況適用於成像比例為M的投影系統: P2 = M x P1以及 NA2 x
Figure 02_image017
= NA1 x
Figure 02_image013
/ M 並且因此以下適用於第一比例     P2 / P1 = M 並且以下適用於第二比例             NA1 / NA2 = M x
Figure 02_image022
圖10顯示使用根據本發明方法在粒子光學成像期間最佳化解析度之流程圖。在此過程中,數值孔徑也會自動更改。最初假設整個系統已經設定給第一工作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第一工作點,已知粒子光學組件的所有作用,例如,可通過束電流強度及/或粒子在樣品上的著陸能量來表徵。
在第一步驟S1中,現在改變工作點;即定義並設定第二或其他工作點。然後,在步驟S2中測量利用粒子光學組件已預設的效果所獲得之解析度。現在,在進一步的步驟S3中,在第一平面E1中,即在該中間影像中,相鄰的個體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已改變(改變的間距Pitch1)。該中間影像可為虛擬中間影像或真實中間影像。在此,該束間距通過多束產生器350、360上的適當設定來改變。
現在,在進一步方法步驟S4中,在第二工作點處設定感興趣的剩餘粒子光學組件,以使這些剩餘粒子光學參數保持恆定,或具有與將整個系統設定在該第一工作點時相同之值。為此目的,通過遞迴處理,有利地實現為保持所有剩餘粒子光學參數恆定而需要的剩餘粒子光學組件之設定(重新調整)。在圖10的大框中以範例方式顯示該遞迴處理的多個步驟。此設定的目的是,與在第一工作點處的束間距相比,在第二平面E2上,即在樣品上,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束間距保持不變(Pitch2恆定)。進一步目的可為,當該個體粒子束入射到物鏡102中時,該個體粒子束在平面E2中的聚焦及/或該個體粒子束的遠心條件和/或該個體粒子束圍繞該光軸(旋轉)的定向保持恆定;在流程圖的步驟S5中進行重新調整。如果需要,在步驟S6中設定遠心度,如果需要,在步驟S7中設定旋轉,並且如果需要,在步驟S8中設定焦點。
通過改變中間影像平面E1處個體粒子束3、3a之間的束間距(變化間距1),並同時保持其他粒子光學參數(特別是物體上個體粒子束的束間距(間距2))、中間影像處的數值孔徑(無多束產生器的結構修改)以及電位(U1和U2)不變,數值孔徑NA2在平面E2中變化,因此在過程中該物體處有所變化,並且該數值孔徑可最佳化。
如上所述,在每次遞迴歷程之後,通過測量來檢查解析度現在是否最佳(步驟S9)。在這種情況下,找到的第二工作點效果儲存在查找表中。如果解析度還不是最佳,則在步驟S3中重新改變第一平面E1中相鄰個體粒子束間之束間距。隨後,針對粒子光學組件設定不同的設定,並測量在這種情況下獲得之解析度。重複此過程,直到找到一個在其中解析度達到最佳的設定,從而達到最大或至少滿足預定義之目標要求。
可從圖10中省略一或多個方法步驟,或者以不同的順序執行該方法步驟。在這方面,圖10中所示的範例不應解釋為有限制性。
1:粒子束系統 3、3a:個體粒子束 5:位置 7:物體 9:第二粒子束 10:電腦系統 11:粒子束路徑 100:物鏡系統 101:第一平面 102:物鏡 103:矩形場 200:偵測器系統 205:投影透鏡 209:粒子多偵測器 210:孔徑光闌 211:平面 213:位置 217:場 300:粒子束產生設備 301:粒子源 303:準直透鏡 303:聚光透鏡系統 305:多孔徑配置 307:場透鏡 309:發散粒子束 311:粒子束 313:多孔徑板 315:開口或孔徑 317:中點 319:場 323:粒子束焦點 323a影像 323a焦點 325:平面 350、360:多束產生器 351、361:多孔徑板 351、352:微透鏡 352:反電極 353:微透鏡陣列 362:多偏轉器陣列 370:額外場透鏡 400:粒子束開關
參考附圖將更能夠理解本發明:圖式中:
圖1:    以示意圖顯示一多束粒子顯微鏡;
圖2:    以示意圖顯示具有不同多束產生器的兩多粒子束系統;
圖3:    例示在該數值孔徑設定程序開始和結束時來自圖2a的該系統中粒子束之粒子束路徑;
圖4:    例示來自圖2b的該系統中兩不同工作點上該等粒子束之粒子束路徑;
圖5:    顯示來自圖2a中的系統含隨後將第二電子成像到一粒子多偵測器上;
圖6:    顯示來自圖2b中的系統含隨後將第二電子成像到一粒子多偵測器上;
圖7:    示意性例示穿過一多透鏡陣列時個體粒子束的粒子束路徑;
圖8:    示意性例示在圖7的該多透鏡陣列設定改變的情況下,該中間影像平面中該間距的變化;
圖9:    示意性例示穿過一多透鏡陣列含一額外微透鏡陣列時個體粒子束的粒子束路徑;以及
圖10:  顯示用於最佳化該解析度的流程圖。
3,3a:個體粒子束
7:樣品
102:物鏡
205:投影透鏡
209:粒子多偵測器
210:孔徑光闌
301:粒子源
303:準直透鏡
303:聚光透鏡系統
307:場透鏡
323:粒子束焦點
323a:影像
323a:焦點
350:多束產生器
351:多孔徑板
351、352:微透鏡
352:反電極
370:額外場透鏡
400:粒子束開關

Claims (31)

  1. 一種操作一多粒子束系統的方法, 其中該粒子光學系統包括多個粒子光學組件,該等組件包括用於從一個粒子束產生多個已變更個體粒子束的一多束產生器,並且基本上該個體粒子束或該等多個個體粒子束通過該等組件,以及 其中該等粒子光學組件對該個體粒子束或該等多個個體粒子束的影響可調節,以及其中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定義該系統的一第一工作點; 在該系統的該第一工作點上設定該等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W11…Wn1),以使具有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之一第一平面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一第二平面, 其中,當將該等設定套用至該第一工作點時,該粒子光學成像可通過多個n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光學參數p (p11…pn1)來表徵,尤其是完全表徵,其中 ●       p11表示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 ●       p21表示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以及 ●       p31表示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 其中當在該第一工作點上套用該等設定時,以下參數的值會更改: ●       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11,以及 ●       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即p31,以及 其中在該第一工作點上套用該等設定時,該等剩餘參數p的值基本保持恆定,因此以下參數p的值也基本保持恆定: ●       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21。
  2. 如前述請求項所述之方法,其中保持恆定的相互獨立可調式參數p之數量比該系統中可用粒子光學組件的所有效果Wij之數量少至少一個。
  3.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其中通過設定該多束產生器的效果,來基本上設定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的間距變化,及/或 其中通過與該多束產生器不同的粒子光學組件上設定效果,特別是通過在一場透鏡上設定效果,來大體上設定該第二平面中的焦點。
  4.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平面內的該數值孔徑已最佳化。
  5.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平面內的該數值孔徑可改變至少10%及/或至少15%。
  6.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粒子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已最佳化。
  7.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反複設定該第一工作點上的該等效果。
  8.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設定該等效果包括設定一電壓及/或一電流。
  9.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 其中在該粒子光學系統上沒有機械可調式參數k已改變;及/或 其中該多束產生器的一多孔徑板中孔之一直徑和其相對於彼此的該等間距都沒有改變;及/或 其中該多束產生器或其組件之一未在結構上進行修改、未全部或部分替換,並且未就其位置進行移位;及/或 其中該第二平面和該物體的位置保持不變。
  10.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一工作點由以下參數中的至少一個定義:該個體粒子束的電流強度、著陸能量、該物體的位置、該個體粒子束源的直徑。
  11.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等參數p描述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的光學特性,特別是在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的該束間距、在該第二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的該束間距、該第二平面的一位置、該等個體粒子束的遠心及/或該等個體粒子束的旋轉。
  12.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平面為一中間影像平面及/或該第二平面為一物平面。
  13.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透鏡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實際中間影像。
  14. 如請求項1至12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偏轉器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虛擬中間影像。
  15.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該方法更進一步包括以下: 定義該系統的一第二工作點; 在該系統的該第二工作點上設定該等粒子光學組件的效果(W12…Wn2),以使具有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之該第一平面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該第二平面, 其中,當套用該第二工作點的該等設定時,該粒子光學成像再次由該n粒子光學參數p (p12 ... pn2)表徵化,以及 其中 ●       p12表示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 ●       p22表示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以及 ●       p32表示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 其中,當在該第二工作點上套用該等設定時,以下參數之值與其在系統內該第一工作點上之值相比已更改: ●       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12≠p11,以及 ●       該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相對於該第二平面的該數值孔徑,即p32≠p31,以及 其中,當在該第二工作點上套用該等設定時,該剩餘參數p之值與該系統在該第一工作點上之值相比保持基本恆定,因此,以下參數p之值也保持基本恆定: ●       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即p22=p21。
  16.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反複設定該第二工作點上的該等效果。
  17.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全部或部分多次執行。
  18. 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其中針對一或多個工作點的確定效果,尤其是電流及/或電壓,都儲存在一查找表中。
  19.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括用於執行如前述請求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的一程式碼。
  20. 一種多粒子束系統,尤其是用於執行如請求項1至18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的系統,包括以下: 一第一多束粒子光學單元,其具有粒子光學組件,該單元包括用於從一粒子束產生多個個體粒子束的一多束產生器,並且該單元設置成將該等個體粒子束引導到一物體上;以及 一控制器; 其中該控制器設置成在該等個體粒子束上設定該第一多束粒子光學單元的該等粒子光學組件之效果,如此讓具有該等個體粒子束的粒子之一第一平面以粒子光學方式成像到一第二平面,其中該第二平面與該物體的平面重合;以及 其中該控制器另設置成 改變該第一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 保持該第二平面中相鄰個體粒子束之間的該束間距恆等;以及 相對於該第二平面改變該數值孔徑。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 其中該控制器設置成通過設定該多束產生器的效果,來基本上設定該第一平面中該等個體粒子束之間的間距變化,及/或 其中該控制器設置成通過與該多束產生器不同的粒子光學組件上設定效果,特別是通過在一場透鏡上設定效果,來大體上設定該第二平面中的焦點。
  22. 如請求項20和21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其中該系統設置成該第二平面內的該數值孔徑可改變至少10%及/或至少15%。
  23. 如請求項20至22中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 其中該多束產生器相對於該多粒子束系統的剩餘粒子光學組件,在空間上具有一固定配置。
  24. 如請求項20至23中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 其中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透鏡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真實中間影像。
  25. 如請求項20至23中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 其中該多束產生器包括一多偏轉器陣列及/或該第一平面內的該影像為一虛擬中間影像。
  26. 如請求項20至25中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 其中該控制器另設置成最佳化該粒子光學成像的解析度。
  27. 如請求項20至26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該多粒子束系統更進一步包括以下: 一記憶體含一查找表,其中可儲存或已儲存一或多個工作點的粒子光學組件之效果,特別是電流及/或電壓。
  28. 如前述請求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該多粒子束系統更進一步包括以下: 一輸入單元,用於從該查找表選擇一工作點。
  29. 如請求項20至28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其中該多束產生器具有一多透鏡陣列,並且其中在該粒子束方向上該多束產生器的下游配置有一場透鏡系統,該場透鏡系統具有至少四個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透鏡。
  30. 如請求項20至28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其中該多束產生器具有一多偏轉器陣列,並且其中在該粒子束方向上該多束產生器的下游配置有一場透鏡系統,該場透鏡系統具有至少三個相互獨立可調式粒子透鏡。
  31. 如請求項20至30任一項所述之多粒子束系統,用於最佳化一工作點上該多粒子束系統的該數值孔徑及/或該解析度。
TW109125603A 2019-07-31 2020-07-29 在改變數值孔徑的同時操作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及多粒子束系統 TWI7663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005362.1 2019-07-31
DE102019005362.1A DE102019005362A1 (de) 2019-07-31 2019-07-31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Vielzahl-Teilchenstrahlsystems unter Veränderung der numerischen Apertur, zugehöriges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und Vielzahl-Teilchenstrahl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1470A true TW202121470A (zh) 2021-06-01
TWI766322B TWI766322B (zh) 2022-06-01

Family

ID=716146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095A TWI743892B (zh) 2019-07-31 2020-07-16 粒子束系統及其利用以靈活設置個別粒子束的電流強度
TW109125603A TWI766322B (zh) 2019-07-31 2020-07-29 在改變數值孔徑的同時操作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及多粒子束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095A TWI743892B (zh) 2019-07-31 2020-07-16 粒子束系統及其利用以靈活設置個別粒子束的電流強度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139665A1 (zh)
EP (1) EP4004962A1 (zh)
JP (1) JP7319456B2 (zh)
KR (1) KR20220038748A (zh)
CN (2) CN114503237A (zh)
DE (1) DE102019005362A1 (zh)
TW (2) TWI743892B (zh)
WO (2) WO20210183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4037B2 (ja) * 2020-03-23 2023-10-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サイエンス 集束イオンビーム加工装置
DE102021118561B4 (de) * 2021-07-19 2023-03-30 Carl Zeiss Multisem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Vielstrahl-Teilchenmikroskopes mit schneller Strahlstromregelung,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und Vielstrahl-Teilchenmikroskop
WO2023016678A1 (en) * 2021-08-10 2023-02-16 Carl Zeiss Multisem Gmbh Multi-beam generating unit with increased focusing power
US11651934B2 (en) * 2021-09-30 2023-05-16 Kla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reating multiple electron bea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0354A (en) * 1981-02-04 1982-08-12 Toshiba Corp Electronic optical bodytube
JPH08138611A (ja) * 1994-11-04 1996-05-31 Nikon Corp 荷電粒子線装置
US6014200A (en) * 1998-02-24 2000-01-11 Nikon Corporation High throughput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 system
JP2001052997A (ja) * 1999-08-17 2001-02-23 Nikon Corp 荷電粒子線露光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138629B2 (en) * 2003-04-22 2006-11-21 Ebara Corporation Testing apparatus using charged particle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the testing apparatus
EP2579271B8 (en) * 2003-09-05 2019-05-22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Particle-optical systems and arrangements and particle-optical components for such systems and arrangements
JP2005302868A (ja) * 2004-04-08 2005-10-27 Jeol Ltd 電子ビーム描画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800343B2 (ja) * 2004-09-09 2006-07-26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荷電粒子ビーム露光装置
JP3929459B2 (ja) * 2004-11-11 2007-06-13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荷電粒子線露光装置
DE602006020899D1 (de) 2005-09-06 2011-05-05 Applied Materials Israel Ltd Teilchenoptische Anordnung mit teilchenoptischer Komponente
DE602006013707D1 (de) 2005-11-28 2010-05-27 Applied Materials Israel Ltd Teilchenoptische komponente
EP2019415B1 (en) * 2007-07-24 2016-05-11 IMS Nanofabrication AG Multi-beam source
CN102687232A (zh) * 2009-10-26 2012-09-19 迈普尔平版印刷Ip有限公司 调节装置及使用其的带电粒子多射束光刻系统
US9336981B2 (en) 2010-04-09 2016-05-10 Applied Materials Israel Ltd. Charged particle detection system and multi-beamlet inspection system
CN103238202B (zh) * 2010-09-28 2016-11-09 以色列实用材料有限公司 粒子光学系统及布置,以及用于这种系统及布置的粒子光学组件
JP5709465B2 (ja) * 2010-10-29 2015-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描画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WO2012062932A1 (en) * 2010-11-13 2012-05-18 Mapper Lithography Ip B.V. Charged particle lithography system with intermediate chamber
NL2006868C2 (en) * 2011-05-30 2012-12-03 Mapper Lithography Ip Bv Charged particle multi-beamlet apparatus.
KR101961914B1 (ko) * 2012-05-14 2019-03-25 마퍼 리쏘그라피 아이피 비.브이. 하전 입자 리소그래피 시스템 및 빔 생성기
JP2013251225A (ja) * 2012-06-04 2013-12-12 Jeol Ltd 荷電粒子ビームの軸合わせ方法および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EP2912405B1 (en) * 2012-10-29 2017-10-18 7D Surgical Inc. Integrated illumination and optical surface topology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10142758B2 (en) 2013-08-20 2018-11-27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Manufacturing Kft System for and a method of generating sound
DE102013014976A1 (de) * 2013-09-09 2015-03-12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Teilchenoptisches System
JP6262024B2 (ja) * 2014-03-04 2018-01-17 株式会社ニューフレアテクノロジー マルチ荷電粒子ビーム描画装置
DE102014008105B4 (de) * 2014-05-30 2021-11-11 Carl Zeiss Multisem Gmbh Mehrstrahl-Teilchenmikroskop
DE102014008383B9 (de) * 2014-06-06 2018-03-22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Teilchenstrahl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Teilchenoptik
NL2013411B1 (en) * 2014-09-04 2016-09-27 Univ Delft Tech Multi electron beam inspection apparatus.
JP2016115680A (ja) * 2014-12-17 2016-06-23 アプライド マテリアルズ イスラエル リミテッド 収差補正開孔を有する走査型荷電粒子ビーム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
DE102015202172B4 (de) * 2015-02-06 2017-01-19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Teilchenstrahl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teilchenoptischen Untersuchung eines Objekts
US9691588B2 (en) * 2015-03-10 2017-06-27 Hermes Microvision, Inc. Apparatus of plural charged-particle beams
EP3082150B1 (en) * 2015-04-15 2017-07-19 FEI Company Method and scanning transmission type charged-particle microscope for performing tomographic imaging
US9922799B2 (en) * 2015-07-21 2018-03-20 Hermes Microvision, Inc. Apparatus of plural charged-particle beams
US10366862B2 (en) * 2015-09-21 2019-07-30 KLA-Tencor Corporat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ise mitigation in a multi-bea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ystem
JP6727021B2 (ja) * 2016-04-26 2020-07-22 株式会社ニューフレアテクノロジー マルチ荷電粒子ビーム照射装置、マルチ荷電粒子ビームの照射方法及びマルチ荷電粒子ビームの調整方法
CZ306807B6 (cs) * 2016-05-21 2017-07-12 Tescan Brno, S.R.O. Rastrovací elektronový mikroskop a způsob jeho provozu
US10453645B2 (en) * 2016-12-01 2019-10-22 Applied Materials Israel Ltd. Method for inspecting a specimen and charged particle multi-beam device
JP6972312B2 (ja) * 2017-09-19 2021-11-24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及びその装置を動作させ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0593509B2 (en) * 2018-07-17 2020-03-17 ICT Integrated Circuit Testing Gesellschaft für Halbleiterprüftechnik mbH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multi-beam blanker for a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8327A1 (de) 2021-02-04
DE102019005362A1 (de) 2021-02-04
KR20220038748A (ko) 2022-03-29
US20220139665A1 (en) 2022-05-05
CN114503237A (zh) 2022-05-13
TW202123286A (zh) 2021-06-16
JP2022542692A (ja) 2022-10-06
EP4004962A1 (de) 2022-06-01
WO2021018332A1 (de) 2021-02-04
US20220130640A1 (en) 2022-04-28
TWI766322B (zh) 2022-06-01
JP7319456B2 (ja) 2023-08-01
TWI743892B (zh) 2021-10-21
CN114600221A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21470A (zh) 在改變數值孔徑的同時操作多粒子束系統之方法、相關的電腦程式產品及多粒子束系統
CN111383879B (zh) 用于产生多个粒子束的设备以及多束式粒子束系统
US11069508B2 (en) Method of imaging a 3D sample with a multi-beam particle microscope
TWI704590B (zh) 用於操作多射束粒子顯微鏡之方法
CN112740356A (zh) 在借助多射束粒子显微镜将物体成像期间均衡检测器的方法
JP2022552751A (ja) 標本を検査する方法および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KR20210076117A (ko) 하전 입자 빔 디바이스, 필드 곡률 보정기, 및 하전 입자 빔 디바이스를 동작시키는 방법들
KR102352097B1 (ko) 멀티 빔 컬럼 내에서의 감소된 쿨롱 상호작용
US20230298850A1 (en) Inspection method and inspection tool
US6878936B2 (en) Applications operating with beams of charged particles
NL2028949B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ultiple particle beam system with a mirror mode of operation and associate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JP7188910B2 (ja) 粒子ビームを生成するための粒子源及び粒子光学装置
CN114762075A (zh) 包含多束偏转装置和束终止器的粒子束系统,操作粒子束系统的方法及相关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JP2022520161A (ja) 荷電粒子ビームのエネルギーの広がりを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Liu et al. Analysis of multibeam's scalable column for complementary e-beam lithography (CEBL)
TWI838443B (zh) 用於產生多個粒子束之設備及多束式粒子束系統
US20230005708A1 (en) Method for area-wise inspecting a sample via a multi-beam particle microscop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multi-beam particle microscope for semiconductor sample inspection, and its use
KR20230018523A (ko) 다중 소스 시스템을 갖는 입자 빔 시스템 및 다중 빔 입자 현미경
DE102022114923A1 (d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Vielstrahl-Teilchenmikroskops,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und Vielstrahl-Teilchenmikroskop
Zhang et al. Design of a high brightness multi-electron-beam source
EP3828916A1 (en) Multi-source charged particl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TW202141558A (zh) 泛流柱、帶電粒子工具及用於對樣本進行帶電粒子泛流之方法
TW202300906A (zh) 資料處理裝置及方法以及帶電粒子評估系統及方法
TW202318469A (zh) 源轉換單元、多射束裝置及組態多射束裝置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