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0030A - 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 Google Patents

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0030A
TW202120030A TW109134672A TW109134672A TW202120030A TW 202120030 A TW202120030 A TW 202120030A TW 109134672 A TW109134672 A TW 109134672A TW 109134672 A TW109134672 A TW 109134672A TW 202120030 A TW202120030 A TW 2021200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gas
liquid
liquid flow
ej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4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鈴木善悅
金澤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0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03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5/00Devices for applying media, e.g. remedies, on the human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係具備:氣體腔室,係具有導入氣體之氣體導入部和噴出該氣體之氣體噴出部;及複數之液體流通管,通過該氣體腔室的內部空間,並且具有配置於該氣體噴出部附近之噴吐口,藉由從該氣體噴出部噴出之該氣體來推壓從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的該噴吐口分別噴吐之液體,藉此使該液體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作為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中的至少一液體流通管之特定液體流通管,具有由該特定液體流通管的軸向上的一部分構成之泵部,該泵部在該氣體腔室內導入有該氣體之狀態下被氣壓壓縮而內容積縮小,而在停止向該氣體腔室內導入該氣體時彈性地恢復,在該泵部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凸部。

Description

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作為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存在一種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係具備:具有氣體導入部及氣體噴出部之氣體腔室;及通過氣體腔室的內部空間之複數之液體流通管。各液體流通管具有配置於氣體噴出部附近之噴吐口。如此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構成為:藉由從氣體噴出部噴出之氣體來推壓從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分別噴吐之液體,藉此使該液體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 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中,有時從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洩漏之液體的凝固物會生長。
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內容:液體流通管具備泵部(該文獻的膨脹/收縮部),該泵部被由導入至氣體腔室(該文獻的噴嘴主體)內之氣體產生之外部壓力壓縮而縮小,而在外部壓力減小時恢復。 依專利文獻1的技術,藉由使泵部在停止噴吐液體及停止導入氣體之後恢復,能夠將液體從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側抽吸至泵部側,結果,能夠抑制發生從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洩漏之液體的凝固物生長之現象。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20172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依本申請發明人的研究,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關於抑制液體從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洩漏之結構,尚有改進的餘地。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種能夠適當地抑制液體從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洩漏之結構的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係具備: 氣體腔室,具有導入氣體之氣體導入部和噴出該氣體之氣體噴出部;及 複數之液體流通管,通過該氣體腔室的內部空間,並且具有配置於該氣體噴出部附近之噴吐口, 藉由從該氣體噴出部噴出之該氣體來推壓從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的該噴吐口分別噴吐之液體,藉此使該液體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 作為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中的至少一液體流通管之特定液體流通管,具有由該特定液體流通管的軸向上的一部分構成之泵部, 該泵部在該氣體腔室內導入有該氣體之狀態下被氣壓壓縮而內容積縮小,而在停止向該氣體腔室內導入該氣體時彈性地恢復, 在該泵部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凸部。 [發明效果]
依本發明,能夠適當地抑制液體從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洩漏。
以下,依圖式對本發明的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另外,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僅是用於方便理解本發明的一例,並不限定本發明。亦即,以下說明之構件的形狀、尺寸、配置等,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範圍內進行變更、改進。 又,在所有圖式中,對相同的構成要件標註相同的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的說明。 以下,在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中,將噴吐液體的一側稱為前端側或前方,將與其相反的一側稱為基端側或後方。又,將水平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橫向,將橫向中從正面側觀察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時的左側稱為左側方向,將右側稱為右側方向。然而,這些方向是為了方便而規定的,並不限定製造或使用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時的方向。 又,若無特別說明,則各液體流通管的各部的形狀的說明,係針對非壓縮狀態之自然狀態下的形狀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6(b)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另外,圖2的左側為前方,圖2的右側為後方。圖3顯示從圖2的左側觀察之噴霧單元10的結構中摘取之噴霧單元10的前端部之圖。圖5(a)係沿著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心切割之剖面圖。
如圖1至圖6(b)中的任一個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係具備:氣體腔室20(圖1、圖2),具有導入氣體之氣體導入部22(圖1)和噴出氣體之氣體噴出部24(圖1、圖3、圖4);及複數之液體流通管(例如,如圖2所示,第1液體流通管31及第2液體流通管32這兩個液體流通管),通過氣體腔室20的內部空間21(圖2),並且具有配置於氣體噴出部24附近之噴吐口31a、32a(圖1、圖2)。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構成為:藉由從氣體噴出部24噴出之氣體來推壓從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第1液體流通管31、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噴吐口31a、32a分別噴吐之液體38、39(圖3、圖4),藉此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將其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 作為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第1液體流通管31、第2液體流通管32)中的至少一液體流通管之特定液體流通管(在本實施形態中為第1液體流通管31),具有由該特定液體流通管(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向上的一部分構成之泵部40(圖2、圖5(a)、圖5(b))。 泵部40構成為:在氣體腔室20內導入有氣體之狀態下被氣壓壓縮而內容積縮小,而在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時彈性地恢復。 並且,在泵部40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凸部(例如,圖2、圖5(a)、圖5(b)、圖6(a)及圖6(b)所示的泵部肋45c)。
依本實施形態,特定液體流通管(第1液體流通管31)具有泵部40,因此在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而使泵部40從被壓縮之狀態恢復之過程中,能夠將液體38從特定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31a側抽吸至泵部40側。因此,能夠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 而且,能夠藉由內周面的凸部(泵部肋45c)來抑制泵部40內的液體38流向噴吐口31a側,因此能夠更良好地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 因此,能夠抑制發生從噴吐口31a洩漏之液體38的凝固物生長之現象。結果,在重新將氣體導入至氣體腔室20內,並且從各液體流通管噴吐液體38、39,而將進行噴霧及混合後之液體38、39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時,能夠從特定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31a順暢地噴吐液體38。 又,在泵部40被氣壓完全壓扁的情況下,能夠使泵部40的內周面的一部分彼此點接觸或線接觸(非面接觸),因此能夠抑制該一部分彼此黏附。因此,可獲得泵部40的良好的恢復性。
如圖1所示,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至少具備噴霧單元10。 如圖2所示,噴霧單元10構成為:具備氣體腔室20和插通於氣體腔室20的複數之液體流通管(在本實施形態中為第1液體流通管31及第2液體流通管32)。 在本實施形態中,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除了噴霧單元10以外,還具備例如兩個注射工具80、柱塞支架83、空氣過濾單元85、調節器90及供氣管91。
各注射工具80具有注射器81和插入於注射器81的柱塞82。 一注射工具80以該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的前端部與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基端部連通的方式與噴霧單元10連結。另一注射工具80以該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的前端部與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基端部連通的方式與噴霧單元10連結。 一注射工具80例如用於將含有纖維蛋白原等之高黏度且容易凝固之液體38注射到第1液體流通管31中。 另一注射工具80例如用於將含有凝血酶等之液體39注射到第2液體流通管32中。 柱塞支架83用於保持兩個注射工具80的柱塞82的基端部。使用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的操作者使用柱塞支架83來保持兩個柱塞82的基端部,並將這兩個柱塞82分別推入對應的注射器81中,藉此能夠將兩個柱塞82彼此同步地推入到各注射器81中。 藉由將一注射工具80的柱塞82推入到注射器81中,將液體38注射到第1液體流通管31中,並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的噴吐口31a噴吐液體38。 藉由將另一注射工具80的柱塞82推入到注射器81中,將液體39注射到第2液體流通管32中,並從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前端的噴吐口32a噴吐液體39。
空氣過濾單元85的下游端與氣體腔室20的氣體導入部22的基端部(上游端)連接。空氣過濾單元85在內部具有由從氣體供給源供給之氣體中去除雜質之未圖示的空氣過濾器。空氣過濾單元85在該空氣過濾單元85的上游端具有用於連接供氣管91之連接部85a。 供氣管91為撓性管。在供氣管91的基端部設置有母連接器等第1連接器92a,在供氣管91的前端部設置有公連接器等第2連接器92b。 第1連接器92a與調節器90的氣體導出端連接。第2連接器92b與空氣過濾單元85的連接部85a連接。藉此,調節器90與空氣過濾單元85經由調節器90彼此連接。 在調節器90的氣體導入端連接有儲氣瓶等未圖示的氣體供給源。 從氣體供給源供給至調節器90之氣體被調節器90減壓至適合在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中使用之壓力,並依次經由供氣管91及空氣過濾單元85,從氣體導入部22導入至氣體腔室20的內部空間21內。 導入至內部空間21內之氣體從形成於氣體腔室20的前端部之氣體噴出部24噴出。氣體噴出部24例如由一個或複數之細孔構成,導入至內部空間21內之氣體從氣體噴出部24強力地吹出。 另外,在從氣體導入部22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之期間,內部空間21維持比大氣壓高的壓力。
在使用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時,一邊將氣體導入至氣體腔室20內,一邊由操作者操作柱塞支架83,將兩個注射工具80的柱塞82推入於各注射器81中。 藉此,能夠一邊從氣體噴出部24噴出氣體,一邊從第1液體流通管31及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各噴吐口31a、32a噴吐液體38、39。 因此,能夠藉由從氣體噴出部24噴出之氣體來推壓從各噴吐口31a、32a分別噴吐之液體38、39,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將其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
如圖2所示,噴霧單元10例如構成為:具備分別在以下說明之腔室主體50、基端側構件60、前端側構件70、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及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 其中,主要由腔室主體50及基端側構件60構成氣體腔室20,主要由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和前端側構件70的一部分構成第1液體流通管31,主要由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和前端側構件70的另一部分構成第2液體流通管32。
如圖1及圖2所示,腔室主體50為空心構件,例如形成為上下扁平且朝向前方逐漸變細的吊鐘型。腔室主體50的內部空間構成內部空間21。 腔室主體50包括氣體導入部22。氣體導入部22形成為管狀,例如從腔室主體50的頂面朝向上方(例如,斜後上方)突出。 腔室主體50例如形成為左右對稱,並且在該腔室主體50中除了氣體導入部22以外的部分形成為上下亦對稱。 腔室主體50的前端部52具有彼此並排配置之兩個插通孔52a(圖3、圖4)。各插通孔52a在前後方向上貫通前端部52,而使腔室主體50的內部空間(亦即,內部空間21)和腔室主體50的前方的空間彼此連通。 腔室主體50的基端部51具有向後方開口之基端側開口51a。
如圖2所示,基端側構件60例如具有:板狀的主體部61;分別用於安裝(連結)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之左右一對注射器安裝部62a、62b;分別安裝有後述的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及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之基端部33a、34a之左右一對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63b;以及分隔壁結構部65。 主體部61例如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長條的平板狀,該主體部61的板面朝向前後方向。主體部61以封閉腔室主體50的基端側開口51a之方式安裝於基端部51上。 內部空間21由腔室主體50的內周面和主體部61的前表面劃定。 左側的注射器安裝部62a從主體部61的左端部向後方突出,右側的注射器安裝部62b從主體部61的右端部向後方突出。 左側的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從主體部61的左端部向前方突出,右側的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從主體部61的右端部向前方突出。各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63b配置於內部空間21內。 注射器安裝部62a和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以將主體部61的左端部夾在中間的方式彼此同軸地配置,注射器安裝部62b和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以將主體部61的右端部夾在中間的方式彼此同軸地配置。 在基端側構件60上形成有左右一對貫通孔64a、64b。 左側的貫通孔64a從注射器安裝部62a的後端將該基端側構件60前後貫通至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的前端,右側的貫通孔64b從注射器安裝部62b的後端將該基端側構件60前後貫通至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的前端。 分隔壁結構部65為從主體部61的前表面的橫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前方延伸之板狀部分,該分隔壁結構部65的板面朝向左右方向。 分隔壁結構部65構成左右區劃內部空間21的分隔壁部25。 在分隔壁部25(分隔壁結構部65)的上側配置有氣體導入部22。氣體導入部22的下游端左右橫跨分隔壁結構部65。因此,從氣體導入部22導入至內部空間21內之氣體被分隔壁部25分配到內部空間21內的左半部區域和右半部區域。
如圖2所示,前端側構件70例如具有:構成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之第1噴吐管71、構成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前端部之第2噴吐管72、及將第1噴吐管71和第2噴吐管72彼此連結之連結部73。 第1噴吐管71及第2噴吐管72分別形成為圓管狀,彼此隔著間隔且彼此並列地配置。 連結部73例如將第1噴吐管71的軸向上的中央部和第2噴吐管72的軸向上的中央部彼此連結。 因此,例如,前端側構件70的平面形狀為H字狀。
在第1噴吐管71中,比連結部73更突向基端側之部分為保持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前端部33b之保持部71a,比連結部73更突向前端側之部分為突出部71b。 在第2噴吐管72中,比連結部73更突向基端側之部分為保持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的前端部34b之保持部72a,比連結部73更突向前端側之部分為突出部72b。 第1噴吐管71的前端的開口、亦即突出部71b的前端的開口構成噴吐口31a。第2噴吐管72的前端的開口、亦即突出部72b的前端的開口構成噴吐口32a。
如上所述,腔室主體50的前端部52具有並排配置之兩個插通孔52a。 前端側構件70的各突出部71b、72b從前端部52的後方插入於左右的插通孔52a。亦即,突出部71b插入於左側的插通孔52a,突出部72b插入於右側的插通孔52a。 各突出部71b、72b比前端部52的前表面稍微更朝向前方突出。 連結部73例如夾持在前端部52的後表面與分隔壁結構部65的前端面之間。藉此,限制前端側構件70相對於前端部52向後方位移(亦即,突出部71b、72b從各插通孔52a向後方脫落)。 第1噴吐管71及第2噴吐管72各自的軸向在前後方向上延伸。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氣體腔室20具有配置於噴吐口31a附近的左側的氣體噴出部24和配置於噴吐口32a附近的右側的氣體噴出部24。 左側的氣體噴出部24在左側的插通孔52a的前端的開口處由位於突出部71b的周圍之部分構成。 右側的氣體噴出部24在右側的插通孔52a的前端的開口處由位於突出部72b的周圍之部分構成。
如圖3所示,在各插通孔52a的內周面上形成有朝向各插通孔52a的徑向內側突出之複數之(例如為四個)固定肋52b。各插通孔52a的複數之固定肋52b以規定間隔(例如等角間隔)配置於各插通孔52a的周向上。 第1噴吐管71的突出部71b被壓入到左側的插通孔52a內,左側的插通孔52a的各固定肋52b與突出部71b的外周面壓接。 第2噴吐管72的突出部72b被壓入到右側的插通孔52a內,右側的插通孔52a的各固定肋52b與突出部72b的外周面壓接。 因此,突出部71b被固定於左側的插通孔52a內,突出部72b被固定於右側的插通孔52a內。
氣體腔室20具有將導入至內部空間21內之氣體引導至各氣體噴出部24之氣體流通道23(圖4)。 在本實施形態中,氣體腔室20具有將氣體引導至左側的氣體噴出部24之左側的氣體流通道23和將氣體引導至右側的氣體噴出部24之右側的氣體流通道23。 突出部71b的外周面與左側的插通孔52a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構成左側的氣體流通道23,突出部72b的外周面與右側的插通孔52a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構成右側的氣體流通道23。 亦即,各氣體流通道23為被固定肋52b分隔之複數之(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為四個)氣體流通道的集合體。 並且,氣體流通道23的前端的開口為氣體噴出部24。亦即,左右的氣體噴出部24分別為複數之(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為四個)開口的集合體。 如上所述,突出部71b、72b從插通孔52a稍微朝向前方突出,因此各氣體噴出部24配置於噴吐口31a、31b附近。因此,能夠藉由從各氣體噴出部24向外部噴出之氣體,來以霧狀噴霧及混合從噴吐口31a、32a噴吐之液體38、39。
另外,連結部73例如覆蓋在第1噴吐管71中與第2噴吐管72側相反的一側的側面,並且覆蓋在第2噴吐管72中與第1噴吐管71側相反的一側的側面。 藉此,在連結部73與前端部52附近的腔室主體50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有狹窄的間隙。 內部空間21的氣體通過這些間隙而被引導至氣體流通道23。
構成氣體腔室20之材料,亦即構成腔室主體50、基端側構件60及前端側構件70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腔室主體50、基端側構件60及前端側構件70例如由樹脂等形成。 氣體腔室20的容積實質上不會因內部空間21內的氣壓而發生變動為較佳。因此,腔室主體50、基端側構件60及前端側構件70由硬質樹脂構成為較佳。
如圖2所示,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及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分別為管狀構件。 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基端部33a例如藉由插於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外部而安裝於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上(被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保持)。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前端部33b例如藉由插於保持部71a外部而安裝於該保持部71a上(被保持部71a保持)。並且,注射器安裝部62a的基端的開口和第1噴吐管71的前端的噴吐口31a經由貫通孔64a、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及第1噴吐管71彼此連通。第1液體流通管31由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第1噴吐管71及基端側構件60的貫通孔64a構成。 同樣地,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的基端部34a例如藉由插於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外部而安裝於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上(被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保持)。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的前端部34b例如藉由插於保持部72a外部而安裝於該保持部72a上(被保持部72a保持)。又,注射器安裝部62b的基端的開口和第2噴吐管72的前端的噴吐口32a經由貫通孔64b、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及第2噴吐管72彼此連通。第2液體流通管32由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第2噴吐管72及基端側構件60的貫通孔64b構成。 保持部71a、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及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配置於被分隔壁部25區劃之內部空間21中的一個(左側)區域,保持部72a、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及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b配置於被分隔壁部25區劃之內部空間21中的另一個(右側)區域。
如圖2所示,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具有泵部40。 泵部40為被外部壓力(內部空間21內的氣壓)壓縮之壓縮比率(內容積縮小之比例)比第1液體流通管31的泵部40以外的部分大的部分。 例如,泵部40的內徑及外徑(內徑的平均值及外徑的平均值)比第1液體流通管31的泵部40以外的部分的內徑及外徑大。 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及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例如分別由彈性體等撓性材料(例如為矽氧橡膠)一體成形。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第1液體流通管31)在泵部40處局部形成為薄壁。因此,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儘管整體由相同的材料一體成形,但)在泵部40處構成為局部柔軟。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在第1液體流通管31中,構成泵部40之部分亦可以局部地由比其他部分柔軟的材料構成。
如圖5(a)及圖5(b)所示,泵部40例如具有圓筒部45、與該圓筒部45的前端側連接之推拔部46、及與該圓筒部45的基端側連接之推拔部46。
泵部40的圓筒部45例如具有圓筒狀的主部45a和形成於主部45a的內周面上之泵部肋45c(肋、凸部)。 主部45a的內徑及外徑為固定,因此主部45a的壁厚為固定。 泵部肋45c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泵部40的凸部係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之肋(泵部肋45c)。 泵部40的圓筒部45所具有之泵部肋45c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可以為一個,亦可以為複數之。 在本實施形態中,泵部40的圓筒部45例如具有在泵部40的軸向上彼此隔著間隔之複數之(例如為七個)泵部肋45c。亦即,在泵部40的軸向上的複數之部位分別形成有肋(泵部肋45c)。 各泵部肋45c只要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即可,無需一定要在泵部40的周向上環繞360度。泵部肋45c可以形成為C環狀,亦可以為在泵部40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之複數之肋的集合體。 在本實施形態中,各泵部肋45c在泵部40的周向上環繞360度。 前端側的推拔部46,例如,內徑朝向前端側以推拔狀縮小且外徑朝向前端側以推拔狀縮小,並且該推拔部46的壁厚朝向前端側逐漸增大。 基端側的推拔部46的內徑例如朝向基端側以推拔狀縮小。泵部40的推拔部46的外徑在該推拔部46的前部(前端側部分)朝向基端側以推拔狀縮小,而在該推拔部46的後部(基端側部分)成為固定。例如,泵部40的推拔部46的壁厚在該推拔部46的前部為固定,而在該推拔部46的後部朝向基端側逐漸增大。
在本實施形態中,圓筒部45的外周面形成為平滑的筒狀。又,前後的推拔部46的外周面亦形成為平滑的筒狀(整體或一部分為圓錐狀的筒狀)。 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泵部40的外周面形成為平滑的筒狀。
在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中,與泵部40相比,泵部40以外的部分被外部壓力(內部空間21內的氣壓)壓縮之壓縮比率(內容積縮小之比例)小。 作為泵部40以外的部分,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具有位於比泵部40更靠前端側的位置之非泵部35和位於比泵部40更靠基端側的位置之非泵部36。
位於泵部40的前端側之非泵部35例如具有與泵部40的推拔部46的前端側連接之直管狀的直管部35a和與直管部35a的前端側連接之前端部35b。 非泵部35例如形成為整體該非泵部35具有固定的內徑。 直管部35a形成為整體具有固定的外徑。 直管部35a的內徑及外徑等於泵部40的推拔部46的前端處的內徑及外徑。 前端部35b的基端的外徑等於直管部35a的前端的外徑。 前端部35b的外徑在該前端部35b的後部(基端側部分)朝向前端側以推拔狀縮小,而在該前端部35b的前部(前端側部分)為固定。
位於泵部40的基端側之非泵部36例如具有與泵部40的推拔部46的基端側連接之直管狀的直管部36a和與直管部36a的基端側連接之基端部36b。 非泵部36例如形成為整體該非泵部36具有固定的內徑。 直管部36a形成為整體具有固定的外徑。 直管部36a的內徑及外徑等於泵部40的推拔部46的基端處的內徑及外徑。 基端部36b的外徑在該基端部36b的後部(基端側部分)等於直管部36a的外徑,而在該基端部36b的前部(前端側部分)為相對小。
在此,如上所述,在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前端部33b中插入有保持部71a,前端部33b被保持部71a保持。 同樣地,在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基端部33a中插入有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基端部33a被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保持。 前端部33b包括前端部35b的至少前端部,亦可以包括前端部35b整體和直管部35a的前端部。 基端部33a包括基端部36b的至少基端部,亦可以包括基端部36b整體和直管部36a的基端部。 前端部33b及基端部33a分別被保持部71a及液體流通管安裝部63a保持,因此實質上不會因外部壓力(內部空間21內的氣壓)而壓縮。 亦即,前端部33b即使形成為比直管部35a(或者,比直管部35a中除了構成前端部33b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薄,亦不會發揮泵部40的作用,因此非為泵部40。同樣地,基端部33a即使形成為比直管部36a(或者,比直管部36a中除了構成基端部33a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薄,亦不會發揮泵部40的作用,因此非為泵部40。 亦即,泵部40與在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中由其他構件直接保持之部分(前端部33b或基端部33a)不同。 在本實施形態中,泵部40比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中的泵部40以外的部分在局部形成為薄壁(平均壁厚小),且該部分既非為前端部33b亦非為基端部33a。
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直管部35a的內徑小於直管部36a的內徑,直管部35a的外徑小於直管部36a的外徑。 又,前端部35b的外徑更小於直管部35a的外徑。 因此,如圖2所示,能夠充分地確保前端部33b的外周面與腔室主體50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使內部空間21的氣體經由氣體流通道23從氣體噴出部24順暢地噴出。
泵部40配置於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前端側的部分為較佳。藉由如此之方式,能夠更適當地將液體38從特定液體流通管的噴吐口31a側抽吸至泵部40側。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前端側的半部包括泵部40的至少前端部。
另外,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例如其整體形成為直管狀(整體的外徑及內徑大致為固定)。 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但是,複數之泵部40除外)例如形成為比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厚。例如,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的外徑小於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外徑,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的內徑小於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內徑。
接著,對動作進行說明。
在使用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時,將空氣過濾單元85與氣體導入部22連接,將供氣管91的第2連接器92b與連接部85a連接且將第1連接器92a與調節器90連接,並將調節器90與儲氣瓶等氣體供給源連接。 又,在噴霧單元10的注射器安裝部62a上連結一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的前端部,在注射器安裝部62b上連結另一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的前端部。另外,一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中儲存有含有纖維蛋白原等之高黏度的液體38,另一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中儲存有含有凝血酶等之液體39。
從氣體供給源供給之氣體被調節器90減壓,經由供氣管91及空氣過濾單元85導入至氣體腔室20的內部空間21內。藉此,成為氣體從各氣體噴出部24噴出之狀態。 然後,在使噴霧單元10的各噴吐口31a、32a朝向成為對象之生物體組織(例如,生物體內的器官等)之狀態下,操作者使用柱塞支架83來一併保持兩個注射工具80的柱塞82的基端部,將這兩個柱塞82分別推入對應的注射器81中。 藉此,液體38從一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注射到第1液體流通管31中,並且液體39從另一注射工具80的注射器81注射到第2液體流通管32中。因此,液體38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噴吐口31a噴吐,而液體39從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噴吐口32a噴吐。 亦即,在從各氣體噴出部24噴出氣體之同時,從各噴吐口31a、32a噴吐液體38、39。 藉此,能夠使從噴吐口31a噴吐之液體38主要藉助從噴吐口31a附近的氣體噴出部24噴出之氣體推壓而進行噴霧,並且能夠使從噴吐口32a噴吐之液體39主要藉助從噴吐口32a附近的氣體噴出部24噴出之氣體推壓而進行噴霧。因此,能夠混合霧狀的液體38和液體39而將其塗布於成為對象之生物體組織上。 成為霧狀而被噴霧及混合後之液體38和液體39可以用作黏接劑(生物體黏接劑)。亦即,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纖維蛋白原變為纖維蛋白,藉此使黏接劑凝固。
然後,操作者為了結束針對生物體組織的黏接劑的塗布,停止將各柱塞82推入各注射器81中。 在此,在將氣體導入至內部空間21內之期間,內部空間21內的氣體的壓力成為上升之狀態。因此,至少在停止將各柱塞82推入各注射器81中之後,直至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之期間,泵部40被內部空間21的內部的氣壓壓縮,使得泵部40的內容積成為縮小之狀態。 在泵部40被壓縮之狀態下,作為一例,如圖6(a)所示,在泵部40的橫截面上,互相對向的部分彼此接觸或靠近。因此,泵部40的內容積比自然狀態下的內容積縮小。
而且,隨後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這樣一來,內部空間21內的氣體的壓力降低,因此泵部40藉由彈性恢復力恢復成自然狀態的形狀、亦即,如圖6(b)所示橫截面形狀恢復成圓筒狀的形狀。因此,泵部40的內容積比壓縮狀態擴大。 因此,泵部40的內部會暫時成為負壓,因此能夠將液體38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噴吐口31a側抽吸至泵部40側。亦即,在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而使泵部40從被壓縮之狀態恢復到自然狀態之過程中,液體38從噴吐口31a側抽吸至泵部40側。 另外,被泵部40抽吸的液體38為比泵部40更靠噴吐口31a側的位置之液體38,例如包括噴吐口31a的外部的液體38(洩漏之液體38)或噴吐口31a的近前的液體38。 能夠藉由泵部40將液體38從噴吐口31a側抽吸至泵部40側,因此能夠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因此,能夠抑制發生從噴吐口31a洩漏之液體38的凝固物生長之現象。 因此,在重新將氣體導入至氣體腔室20內,並且將從各液體流通管噴吐液體38、39而進行噴霧及混合後之液體38、39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時,能夠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噴吐口31a順暢地噴吐液體38。
另外,在重新將氣體導入至氣體腔室20內,並且從各液體流通管噴吐液體38、39時,泵部40成為壓縮狀態。因此,儲存在泵部40內的液體38立即被推出到噴吐口31a側。因此,若重新開始利用柱塞82之液體38的注射,則液體38以良好的回應性快速地從噴吐口31a噴吐。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泵部40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凸部(泵部肋45c),因此能夠藉由凸部來抑制泵部40內的液體38流向噴吐口31a側。亦即,當泵部40完成恢復到自然狀態且抽吸力不起作用時,抽吸至泵部40側的液體38的一部分會因其自重而欲流向噴吐口31a的方向。然而,形成於內周面上之泵部肋45c限制液體38的流動,因此能夠將液體38適當地保持在泵部40內。亦即,能夠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
在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泵部40之特定液體流通管為使含有纖維蛋白原等之高黏度的液體38流通之第1液體流通管31。因此,能夠藉由液體38的黏性來抑制在藉由使泵部40恢復到自然狀態而將液體38抽吸至泵部40側之後,液體38因其自重等而流向噴吐口31a側之情形。
又,凸部係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之泵部肋45c,因此能夠更良好地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並且能夠藉由凸部來促進泵部40的恢復。 尤其,泵部肋45c在泵部40的周向上環繞360度,因此能夠更良好地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並且藉由該泵部肋45c來促進泵部40的恢復的作用進一步增大。 又,在泵部40的軸向上的複數之部位分別形成有泵部肋45c,因此藉由這些泵部肋45c,能夠更良好地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並且促進泵部40的恢復的作用進一步增大。
又,泵部40的外周面形成為平滑的筒狀,因此即使泵部40配置於逐漸變細的內部空間21的前端附近(前端部52附近),亦能夠通過泵部40與氣體腔室20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使氣體良好地流通。
〔第2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7(a)及圖7(b)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7(a)及圖7(b)中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泵部40的周邊,其中,圖7(a)係放大俯視圖,圖7(b)係沿著圖7(a)的VIIb-VIIb線切割之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不同,而在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相同地構成。
如圖7(a)及圖7(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泵部肋45c為在泵部40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之複數之肋451c的集合體。亦即,複數之肋451c在泵部40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 複數之肋451c例如在泵部40的周向上以等間隔(等角間隔)配置。 另外,在泵部40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之肋451c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一例,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六個。
在本實施形態中,亦能夠藉由內周面的凸部(泵部肋45c)來抑制泵部40內的液體38流向噴吐口31a側,因此亦能夠抑制液體從噴吐口31a洩漏。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亦能夠藉由泵部肋45c來促進泵部40的恢復。
又,複數之肋451c在泵部40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因此即使泵部40被氣壓完全壓扁,亦能夠使液體38經由相鄰的肋451c彼此的間隙而在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向上流動。
〔第3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8(a)及圖8(b)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8(a)及圖(b)中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泵部40的周邊,其中,圖8(a)係沿著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心切割之剖面圖,圖8(b)係沿著圖8(a)的VIIIb-VIIIb線切割之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不同,而在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相同地構成。
如圖8(a)及圖8(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泵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之外周側肋45b。因此,進一步促進泵部40的恢復。
更詳細而言,例如,在圓筒部4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側肋45b。外周側肋45b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可以為一個,亦可以為複數之。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泵部40的軸向上的複數之部位(例如,七處)分別形成有外周側肋45b。 各外周側肋45b只要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即可,無需一定要在泵部40的周向上環繞360度。外周側肋45b可以形成為C環狀,亦可以為在泵部40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之複數之肋的集合體。 在本實施形態中,各外周側肋45b在泵部40的周向上環繞360度。
泵部肋45c與外周側肋45b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如圖8(a)所示,在泵部40的軸向上,泵部肋45c和外周側肋45b配置於彼此相同的位置。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泵部肋45c和外周側肋45b亦可以在泵部40的軸向上配置於彼此不同的位置。 又,泵部肋45c的數量和外周側肋45b的數量可以彼此相等,亦可以彼此不同。 泵部肋45c從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周面突出之突出高度和外周側肋45b從主部45a的外周面突出之突出高度可以彼此相等,亦可以彼此不同。
〔第4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9(a)及圖9(b)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9(a)及圖9(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第1液體流通管31的泵部周邊的結構的放大圖,其中,圖9(a)係沿著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心切割之剖面圖,圖9(b)係俯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不同,而在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相同地構成。
如圖9(a)及圖9(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31具有由在該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向上彼此不同的部位分別構成之複數之泵部40。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31例如具有第1泵部41和第2泵部42這兩個泵部40。第2泵部42配置於比第1泵部41更靠第1液體流通管31的上游側(基端側)的位置。 又,在第1液體流通管31中,位於複數之泵部40彼此之間之部分形成為直徑比泵部40更細的收縮部37。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31具有複數之泵部40。因此,與泵部40為一個的情況相比,能夠以更強的抽吸力將液體38從噴吐口31a側抽吸至泵部40側。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液體38從噴吐口31a洩漏。
第1泵部41例如具有圓筒部45和與該圓筒部45的前端側連接之推拔部46。又,第2泵部42例如具有圓筒部45和與該圓筒部45的基端側連接之推拔部46。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泵部41的圓筒部45例如具有在第1泵部41的軸向上彼此隔著間隔之複數之(例如為三個)泵部肋45c。 同樣地,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例如具有在第2泵部42的軸向上彼此隔著間隔之複數之(例如為三個)泵部肋45c。
在第1液體流通管31中,在位於第1泵部41與第2泵部42的邊界之部位(收縮部37)的內周面上形成有環狀的邊界肋37b。 亦即,邊界肋37b在位於第1泵部41與第2泵部42的邊界之部分向徑向內側突出。 藉此,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內徑在收縮部37處局部縮小。亦即,收縮部37的直徑比泵部40的直徑更細。 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縮部37的內徑小於夾著收縮部37而相鄰之兩個泵部40各自的收縮部37側的端部的內徑。亦即,收縮部37的內徑小於第1泵部41的圓筒部45的基端處的內徑,且收縮部37的內徑小於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前端處的內徑。 另外,邊界肋37b只要在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周向上延伸即可,無需一定要在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周向上環繞360度。又,邊界肋37b可以為在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之複數之肋的集合體。 在本實施形態中,邊界肋37b在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周向上環繞360度。
收縮部37構成為:包括圓筒狀的主部37a和比主部37a更向徑向內側突出之邊界肋37b。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泵部41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外徑、收縮部37的主部37a的外徑及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外徑彼此相等。 又,第1泵部41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徑、收縮部37的主部37a的內徑及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徑彼此相等。 另外,劃定主部37a的內徑之主部37a的內周面並非為實際存在之內周面,而是從收縮部37去除邊界肋37b時之假想的收縮部37的內周面。 換言之,邊界肋37b為比第1泵部41及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周面更向第1泵部41及第2泵部42的徑向內側突出之部分。 因此,如圖9(a)所示,邊界肋37b的突出高度(突出長度)H2為邊界肋37b從第1泵部41及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周面突出之突出高度。 另一方面,第1泵部41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為該泵部肋45c從第1泵部41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周面突出之突出高度。同樣地,第2泵部42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為該泵部肋45c從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周面突出之突出高度。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泵部41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和第2泵部42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均為圖9(a)所示的H1。 在此,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H1小於邊界肋37b的突出高度H2。 在本實施形態中,對在泵部40的內周面上形成有泵部肋45c的例子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亦可以在泵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肋(在第3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外周側肋45b)。又,亦可以在泵部40的外周面和內周面這兩個面上形成有肋。
收縮部37藉由(比泵部肋45c高的)邊界肋37b來補強。因此,與泵部40相比,收縮部37被外部壓力(內部空間21內的氣壓)壓縮之壓縮比率小。因此,各泵部40能夠單獨縮小及恢復,並且藉由邊界肋37b亦能夠促進各泵部40的恢復。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軸向上的邊界肋37b的尺寸大於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的軸向上的泵部肋45c的尺寸。因此,藉由邊界肋37b更牢固地補強了收縮部37。
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第1泵部41和第2泵部42亦可以構成為具有彼此不同的恢復速度。亦即,既可以構成為第1泵部41比第2泵部42更快地恢復,亦可以構成為第2泵部42比第1泵部41更快地恢復。 在構成為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之後第1泵部41比第2泵部42更快地恢復的情況下,首先,能夠藉由第1泵部41和第2泵部42中更靠近噴吐口31a(前端側)配置之第1泵部41,從噴吐口31a側快速地抽吸液體38之後,藉由第2泵部42進一步將液體38抽吸至基端側。 作為一例,藉由使第2泵部42構成為比第1泵部41更柔軟,能夠在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之後,使第1泵部41比第2泵部42更快地恢復。 作為使第2泵部42構成為比第1泵部41更柔軟之方法,可舉出:由比第1泵部41更柔軟的材料形成第2泵部42的方法、為了使第2泵部42比第1泵部41更柔軟而使第2泵部42和第1泵部41各自的成形條件不同的方法、及使第1泵部41的壁厚大於第2泵部42的壁厚的方法等。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泵部42的內容積可以大於第1泵部41的內容積。這裡所說的內容積表示各泵部40處於自然狀態時的內容積。 使第2泵部42的內容積大於第1泵部41的內容積,藉此能夠藉由第2泵部42更可靠地抽吸藉由第1泵部41抽吸之液體38。 作為一例,藉由使第2泵部42的圓筒部45的軸向上的長度尺寸長於第1泵部41的圓筒部45的軸向上的長度尺寸,從而能夠使包括圓筒部45及推拔部46在內的第2泵部42整體的內容積大於包括圓筒部45及推拔部46在內的第1泵部41整體的內容積。 但是,亦可以藉由使第2泵部42中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徑大於第1泵部41中的圓筒部45的主部45a的內徑,而使第2泵部42的內容積大於第1泵部41的內容積。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對第1液體流通管31所具有之泵部的數量為兩個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第1液體流通管31亦可以具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數量的泵部。
〔第5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0(a)、圖10(b)及圖10(c)對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其中,圖10(a)係前端側構件70的立體圖,圖10(b)係表示噴霧單元10的前端部52的前視圖,圖10(c)係沿著圖10(b)的Xc-Xc線切割之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或第2~第4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不同,而在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或第2~第4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相同地構成。
如上所述,噴吐口31a形成於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 如圖10(a)、圖10(b)及圖10(c)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噴吐口31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成為朝向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基端側(第1噴吐管71的基端側)切開之缺口形狀部74。而且,第1液體流通管31(第1噴吐管71)在缺口形狀部74的基端附近具有貫通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內部和外部之貫通孔75。貫通孔75例如形成為其基端部為半圓形狀的U字狀或形成為V字狀。
依本實施形態,噴吐口31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成為缺口形狀部74,因此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具有對於氣體流通道23的開口部(缺口形狀部74)。 藉此,在氣體通過氣體流通道23從氣體噴出部24噴出時,氣體通過缺口形狀部74導入至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的內部。因此,能夠藉由導入至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內部之氣體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吹出液體38,因此能夠抑制液體38殘留在噴吐口31a附近。
而且,第1液體流通管31在缺口形狀部74的基端附近具有貫通孔75,因此能夠在藉由將氣體從貫通孔75導入至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而加速液體38的流動之後,藉由從缺口形狀部74導入之氣體,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吹出液體38。藉此,提高液體38與噴吐口31a的分離性,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液體38殘留在噴吐口31a附近。
第1噴吐管71的周壁的一部分介置於缺口形狀部74與貫通孔75之間,因此即使在第1噴吐管71上形成有足夠大小的開口部(缺口形狀部74及貫通孔75),亦能夠充分地確保第1液體流通管31(第1噴吐管71)的前端部的強度。亦即,位於缺口形狀部74與貫通孔75之間之第1噴吐管71的一部分發揮補強部的作用。
第1噴吐管71的周向上的缺口形狀部74及貫通孔75的尺寸例如能夠彼此相等。 缺口形狀部74例如在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向上形成為長條的大致矩形。
如圖10(b)所示,第1噴吐管71的周向上的缺口形狀部74的開口寬度朝向第1噴吐管71的徑向外側逐漸擴大為較佳。藉此,能夠將氣體從氣體流通道23經由缺口形狀部74更順暢地導入至第1噴吐管71內。
同樣地,第1噴吐管71的周向上的貫通孔75的開口寬度朝向第1噴吐管71的徑向外側逐漸擴大為較佳。藉此,能夠將氣體從氣體流通道23經由貫通孔75更順暢地導入至第1噴吐管71內。 而且,第1噴吐管71的軸向上的貫通孔75的開口寬度亦朝向第1噴吐管71的徑向外側逐漸擴大較佳。尤其,在貫通孔75的基端側的端部,第1噴吐管71的軸向上的貫通孔75的開口寬度朝向第1噴吐管71的徑向外側逐漸擴大為較佳。藉由如此構成,能夠將氣體從氣體流通道23經由貫通孔75更順暢地導入至第1噴吐管71內。
如圖10(b)所示,從正面觀察時,第2液體流通管32(第2噴吐管72)配置於從連接噴吐口31a的中心和缺口形狀部74的中心之直線偏離之位置。作為一例,從正面觀察時,缺口形狀部74例如位於噴吐口31a的周向上的左斜上方的位置。 藉此,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吹出之液體38容易朝向與第2液體流通管32側(第2噴吐管72側)不同的方向,因此能夠抑制液體38附著於第2液體流通管32的前端部上。
〔第6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1、圖12(a)及圖12(b)對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或第2~第5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不同,而在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或第2~第5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相同地構成。
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地,第1液體流通管31具有由在該第1液體流通管31的軸向上彼此不同的部位分別構成之複數之泵部40。但是,如圖11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複數之泵部40,第1液體流通管31還包括配置於比第2泵部42更靠特定液體流通管(第1液體流通管31)的上游側的位置之第3泵部43。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泵部41與第2泵部42之間以及第2泵部42與第3泵部43之間分別配置有收縮部37。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泵部42不包括推拔部46,而由圓筒部45構成。 又,第3泵部43例如與第1泵部41相同地具有圓筒部45和連接於圓筒部45的端部之推拔部46。
又,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泵部4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泵部40的周向上延伸之外周側肋45b。亦即,在泵部40的外周面和內周面這兩個面上形成有肋。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液體流通管31具備三個分別具有形成於內周面之泵部肋45c的泵部40,因此能夠更適當地抑制液體38流向噴吐口31a側。
本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例如構成為:在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之後,第1泵部41比第2泵部42更快地恢復,第2泵部42比第3泵部43更快地恢復。更詳細而言,藉由使第1泵部41的壁厚大於第2泵部42的壁厚,從而使第2泵部42構成為比第1泵部41更柔軟。又,藉由使第2泵部42的壁厚大於第3泵部43的壁厚,使第3泵部43構成為比第2泵部42更柔軟。 藉此,能夠在第1泵部41、第2泵部42及第3泵部43中,首先,藉由更靠近噴吐口31a(前端側)配置之第1泵部41從噴吐口31a側快速地抽吸液體38,接著,藉由第2泵部42將液體38抽吸至基端側,並藉由第3泵部43將液體38進一步抽吸至基端側。
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第1泵部41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大於第2泵部42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從而使第1泵部41整體的平均壁厚大於第2泵部42整體的平均壁厚。同樣地,藉由使第2泵部42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大於第3泵部43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從而使第2泵部42整體的平均壁厚大於第3泵部43整體的平均壁厚。
但是,並不限於上述例子,亦可以藉由使第1泵部41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高於第2泵部42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從而使第1泵部41整體的平均壁厚大於第2泵部42整體的平均壁厚。同樣地,亦可以藉由使第2泵部42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高於第3泵部43中的泵部肋45c及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從而使第2泵部42整體的平均壁厚大於第3泵部43整體的平均壁厚。 又,並不限於上述例子,亦可以將第1泵部41的主部45a的壁厚設定為大於第2泵部42的主部45a的尺寸。又,亦可以將第2泵部42的主部45a的壁厚設定為大於第3泵部43的主部45a的尺寸。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泵部41中,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在第1泵部41中,各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又,在第1泵部41中,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和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泵部肋45c的配置密度和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彼此相等。 同樣地,在第2泵部42中,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在第2泵部42中,各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又,在第2泵部42中,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和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泵部肋45c的配置密度和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彼此相等。 同樣地,在第3泵部43中,各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在第3泵部43中,各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又,在第3泵部43中,泵部肋45c的突出高度和外周側肋45b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泵部肋45c的配置密度和外周側肋45b的配置密度彼此相等。
另外,亦可以構成為:在停止向氣體腔室20內導入氣體之後,第3泵部43比第2泵部42更快地恢復,第2泵部42比第1泵部41更快地恢復。更詳細而言,亦可以藉由使第3泵部43的壁厚大於第2泵部42的壁厚,從而使第2泵部42構成為比第3泵部43更柔軟。又,亦可以藉由使第2泵部42的壁厚大於第1泵部41的壁厚,從而使第1泵部41構成為比第2泵部42更柔軟。
而且,如圖12(a)及圖12(b)所示,與第5實施形態相同地,噴吐口31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成為朝向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基端側(第1噴吐管71的基端側)切開之缺口形狀部74。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缺口形狀部74為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基端側(第1噴吐管71的基端側)朝向噴吐口31a側擴展之形狀。更詳細而言,如圖12(a)所示形成為V字狀。
依本實施形態,噴吐口31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為朝向噴吐口31a側擴展之V字狀的缺口形狀部74,因此能夠充分地確保第1液體流通管31的最前端部(V字狀的缺口形狀部74的前端部)處的氣流的流量。因此,能夠將氣體從氣體流通道23經由缺口形狀部74更順暢地導入至第1液體流通管31內。因此,能夠藉由導入至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內部(第1噴吐管71內)之氣體,從第1液體流通管31的前端部良好地吹出液體38,因此能夠抑制液體38殘留在噴吐口31a附近,尤其殘留在噴吐口31a的前端部。 另外,缺口形狀部74的形狀亦可以是其基端部為半圓形狀的U字狀。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還包括可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之範圍內的各種變形、改良等方式。
例如,上述中,對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所具備之液體流通管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液體流通管(例如,第1液體流通管31)為具有複數之泵部40的特定液體流通管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子,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亦可以具備三個以上的液體流通管,特定液體流通管的數量亦可以為兩個以上。又,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100所具備之所有液體流通管亦可以均為特定液體流通管。 但是,使含有纖維蛋白原等之高黏度的液體流通之液體流通管為特定液體流通管為較佳。
又,上述中,對第1液體流通管31係藉由組合複數之構件(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33、前端側構件70及基端側構件60)來構成且第2液體流通管32亦係藉由組合複數之構件(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34、前端側構件70及基端側構件60)來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各液體流通管亦可以由整體形成為一體之單一構件構成。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適當地組合。
本實施形態包括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係具備: 氣體腔室,具有導入氣體之氣體導入部和噴出該氣體之氣體噴出部;及 複數之液體流通管,通過該氣體腔室的內部空間,並且具有配置於該氣體噴出部附近之噴吐口, 藉由從該氣體噴出部噴出之該氣體來推壓從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的該噴吐口分別噴吐之液體,藉此使該液體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 作為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中的至少一液體流通管之特定液體流通管,具有由該特定液體流通管的軸向上的一部分構成之泵部, 該泵部在該氣體腔室內導入有該氣體之狀態下被氣壓壓縮而內容積縮小,而在停止向該氣體腔室導入該氣體時彈性地恢復, 在該泵部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凸部。 (2)如(1)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凸部係在該泵部的周向上延伸之肋。 (3)如(2)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肋在該泵部的周向上環繞360度。 (4)如(2)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複數之該肋在該泵部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 (5)如(2)至(4)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在該泵部的軸向上的複數之部位,分別形成有該肋。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泵部的外周面形成為平滑的筒狀。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在該泵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該泵部的周向上延伸之外周側肋。 (8)如(1)至(7)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噴吐口形成於該液體流通管的前端, 該噴吐口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成為朝向該液體流通管的基端側切開之缺口形狀部, 該液體流通管在該缺口形狀部的基端附近,具有貫通該液體流通管的內部和外部之貫通孔。
10:噴霧單元 20:氣體腔室 21:內部空間 22:氣體導入部 23:氣體流通道 24:氣體噴出部 25:分隔壁部 31:第1液體流通管(液體流通管、特定液體流通管) 31a:噴吐口 32:第2液體流通管(液體流通管) 32a:噴吐口 33: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 33a:基端部 33b:前端部 34: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 34a:基端部 34b:前端部 35:非泵部 35a:直管部 35b:前端部 36:非泵部 36a:直管部 36b:基端部 37:收縮部 37a:主部 37b:邊界肋 38,39:液體 40:泵部 41:第1泵部 42:第2泵部 43:第3泵部 45:圓筒部 45a:主部 45b:外周側肋 45c:泵部肋(凸部、肋) 451c:肋 46:推拔部 50:腔室主體 51:基端部 51a:基端側開口 52:前端部 52a:插通孔 52b:固定肋 60:基端側構件 61:主體部 62a,62b:注射器安裝部 63a,63b:液體流通管安裝部 64a,64b:貫通孔 65:分隔壁結構部 70:前端側構件 71:第1噴吐管 71a,72a:保持部 71b,72b:突出部 72:第2噴吐管 73:連結部 74:缺口形狀部 75:貫通孔 80:注射工具 81:注射器 82:柱塞 83:柱塞支架 85:空氣過濾單元 85a:連接部 90:調節器 91:供氣管 92a:第1連接器 92b:第2連接器 100: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整體結構之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噴霧單元的俯視剖面圖(沿著圖1的II-II線切割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噴霧單元的前端部之前視圖。 [圖4]係沿著圖3的IV-IV線切割之剖面圖。 [圖5]中,圖5(a)及圖5(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特定液體流通管之圖,其中,圖5(a)係泵部周邊的放大剖面圖,圖5(b)係表示構成特定液體流通管之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的整體之俯視圖。 [圖6]中,圖6(a)及圖6(b)係沿著圖5(a)的VI-VI線切割之剖面圖,其中,圖6(a)表示泵部被壓縮之狀態,圖6(b)表示泵部恢復後之狀態。 [圖7]中,圖7(a)及圖7(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特定液體流通管的泵部周邊的結構之圖,其中,圖7(a)係放大俯視圖,圖7(b)係沿著圖7(a)的VIIb-VIIb線切割之剖面圖。 [圖8]中,圖8(a)及圖8(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特定液體流通管的泵部周邊的結構之圖,其中,圖8(a)係放大剖面圖,圖8(b)係沿著圖8(a)的VIIIb-VIIIb線切割之剖面圖。 [圖9]中,圖9(a)及圖9(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特定液體流通管的泵部周邊的結構之放大圖,其中,圖9(a)係剖面圖,圖9(b)係俯視圖。 [圖10]中,圖10(a)、圖10(b)及圖10(c)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液體流通管的前端附近的結構之圖,其中,圖10(a)係前端側構件之立體圖,圖10(b)係表示噴霧單元的前端部之前視圖,圖10(c)係沿著圖10(b)的Xc-Xc線切割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特定液體流通管的泵部周邊的結構之放大剖面圖。 [圖12]中,圖12(a)及圖12(b)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的液體流通管的前端附近的結構之圖,其中,圖12(a)係前端側構件的立體圖,圖12(b)係沿著第1噴吐管的軸向切割之剖面圖,其相當於圖10(b)的Xc-Xc線。
10:噴霧單元
20:氣體腔室
21:內部空間
25:分隔壁部
31:第1液體流通管
31a:噴吐口
32:第2液體流通管
32a:噴吐口
33:第1液體流通管主體
33a:基端部
33b:前端部
34:第2液體流通管主體
34a:基端部
34b:前端部
40:泵部
45c:泵部肋(凸部、肋)
51:基端部
51a:基端側開口
52:前端部
52b:固定肋
60:基端側構件
61:主體部
62a,62b:注射器安裝部
63a,63b:液體流通管安裝部
64a,64b:貫通孔
65:分隔壁結構部
70:前端側構件
71:第1噴吐管
71a,72a:保持部
71b,72b:突出部
72:第2噴吐管
73:連結部

Claims (8)

  1. 一種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係具備: 氣體腔室,具有導入氣體之氣體導入部和噴出該氣體之氣體噴出部;及 複數之液體流通管,通過該氣體腔室的內部空間,並且具有配置於該氣體噴出部附近之噴吐口, 藉由從該氣體噴出部噴出之該氣體來推壓從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的該噴吐口分別噴吐之液體,藉此使該液體進行噴霧及混合並塗布於生物體組織上, 作為該複數之液體流通管中的至少一液體流通管之特定液體流通管,具有由該特定液體流通管的軸向上的一部分構成之泵部, 該泵部在該氣體腔室內導入有該氣體之狀態下被氣壓壓縮而內容積縮小,而在停止向該氣體腔室導入該氣體時彈性地恢復, 在該泵部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凸部。
  2. 如請求項1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凸部係在該泵部的周向上延伸之肋。
  3. 如請求項2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肋在該泵部的周向上環繞360度。
  4. 如請求項2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複數之該肋在該泵部的周向上間歇地配置。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在該泵部的軸向上的複數之部位,分別形成有該肋。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泵部的外周面形成為平滑的筒狀。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在該泵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該泵部的周向上延伸之外周側肋。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其中, 該噴吐口形成於該液體流通管的前端, 該噴吐口的周向上的一部分,成為朝向該液體流通管的基端側切開之缺口形狀部, 該液體流通管在該缺口形狀部的基端附近,具有貫通該液體流通管的內部和外部之貫通孔。
TW109134672A 2019-10-08 2020-10-07 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TW2021200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5460 2019-10-08
JP2019185460A JP2021058472A (ja) 2019-10-08 2019-10-08 生体接着剤塗布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030A true TW202120030A (zh) 2021-06-01

Family

ID=75380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4672A TW202120030A (zh) 2019-10-08 2020-10-07 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58472A (zh)
CN (1) CN114502232A (zh)
TW (1) TW202120030A (zh)
WO (1) WO20210708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7465B2 (ja) * 2007-11-08 2013-02-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塗布具
JP5255386B2 (ja) * 2008-09-24 2013-08-07 テルモ株式会社 塗布具
JP5235625B2 (ja) * 2008-11-25 2013-07-10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液体塗布具
JP5588131B2 (ja) * 2009-07-14 2014-09-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液状体供給具
JP5581981B2 (ja) * 2010-11-10 2014-09-03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
JP6933000B2 (ja) * 2017-05-31 2021-09-08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
JP7205340B2 (ja) * 2019-03-26 2023-01-1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生体接着剤塗布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70852A1 (ja) 2021-04-15
CN114502232A (zh) 2022-05-13
JP2021058472A (ja)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1005B2 (en) Spray head for two component mixer
JP2017176713A (ja) 塗布具
US20020165483A1 (en) Gas assisted spray applicator
JP5792452B2 (ja)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
JP2012096228A (ja) 流体間接触低減化用複数成分吐出カートリッジ,混合ノズル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13518589B (zh) 生物体接合剂涂布工具
US20100198255A1 (en) Spray head,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biological tissue adhesive
EP1059957B1 (en) Turbulence mixing head for a tissue sealant applicator and spray head for same
JP6933000B2 (ja)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
TW202120030A (zh) 生物體黏接劑塗布器
WO2015004709A1 (ja) 塗布具
JP6246205B2 (ja) シリンジ連結体
JPH0819619A (ja)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チューブ
JP6911542B2 (ja) 生体用薬液注入用具
JP5255386B2 (ja) 塗布具
WO2018221666A1 (ja)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および生体用薬液注入用具
JP2020036824A (ja)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
WO2022014159A1 (ja) 医療用塗布具
JP5321373B2 (ja) 生体組織接着剤塗布用具
JP2001321441A (ja) 生体接着剤噴霧ノズル
JP2009207513A (ja) 塗布具